電影ê鋩鋩角角mê-mê-kak-kak《花山牆》教學點子書

Page 1

「電影ê鋩鋩角角tiān-iánn ê mê-mê-kak-kak教學點子書」以形式多樣的短片作為教學媒介,是一本提 供教學者彈性運用的影像教育教學手冊。 書中的「點子」是由專業影像教育工作者發想活動,再與教師討論、變形調整為更適合帶入課堂的點子。 這些點子主要從感受出發、適合搭配各種學科進行。「問題集」提供引導學生的提問參考,讓各學科教師 皆能更有層次地帶領學生進行活動。 期待這本教學點子書能讓教師們在教室裡開展影像教育不同的樣貌。
花山牆
02 影像教育創新實驗室 電影,承載著不同導演轉譯為影像的世界觀,包含不同文化價值、文化經驗、 敘事表達與感知形式。電影,是影像教育最適合的媒介,透過影像給予高中 職學生藝術的感受力、思辨性,在理解社會多元樣貌的同時建立美學品味。 「影像教育創新實驗室」團隊由國立中央大學台灣電影研究中心與富邦文教 基金會共同協力,研究、創新、推廣影像教育各種可能。實驗室廣納影像創 作、理論解析、教學活動開發等專業影像教育工作者,以創新影像教育發展、 建置影像教育資源平台、成為教師支援系統為核心目標。透過研發經典與當 代影片,出版電影解析教材,同時創造腦力激盪、各式體驗工作坊,提供學 校教師與影像對話的多重想像,並共同開發以感受力為導向的影像活動,讓 不同區域、社群的學生都能領略電影帶給人類的美學想望。 國立中央大學台灣電影研究中心 國立中央大學院級研究中心。 以電影研究及影像教育教學系統研發為 主要核心工作。 著重歷史與當代、 本質論與認識論間的對話及思辨, 讓當代多元媒介現象迎來電影研究、影像教育發展的諸種可能。 富邦文教基金會─全國高中職巡迴電影學校 自2014年開始進入校園的影像教育計畫,至今與全台上百所高中職合 作開設電影課程, 編譯法國影像教育教材與撰寫開發多部台灣電影教 材, 亦舉辦多場教師研習遍佈全台, 與學校教師討論並研發以影像為 主體的課堂教學。 團 隊 簡 介
03 本手冊提供的各種活動,目的在於幫助學生理解《花山牆》如何以靜態 照片搭配字幕與口白,在未搭配聲音的影像中,產生聽得見、看得到的 戲劇行動。這些活動將帶領同學想像死後世界,具象化未知不可見或令 人不安的元素。同時,透過隧道書多層次的焦點、有聲口白和無聲字幕 的互動,體會影像與聲音相互作用的趣味性,並學習以不同的鏡位安排 為物件創造觀點及故事。最終,引導學生留意影片中「看得到、聽不到」 的感受落差,嘗試同理魂身進入冥界前,不屬於任何一處的隔閡感。 1. 每個活動操作時間為100分鐘,可連續進行或拆成獨立的兩堂課。 2. 適合15至18歲學生,可視狀況分組進行。 3. 教師可自行搭配、延伸發展各項點子活動,以因應不同班級、課程內 容需求。 4. 放電影時,請教師務必全程播放正片(含片尾演職人員名單),並全 場熄燈、遮光,讓學生於課堂的觀影體驗貼近於電影院觀影的形式。 隔閡感、靜態畫面、字幕、口白、鏡位、物的觀點 使 用 説 明 小 提 醒 關 鍵 字
04 目 錄 系列一 想像死後世界 05 本活動希望藉由繪製「 死後的世界 」, 以及其中令人感受到的情緒元 素, 帶領學生重新認識自己身處的文化脈絡為何與如何帶來「 恐懼的 遺產」。 系列二 製作影像隧道 08 本活動藉由製作隧道書, 讓學生體會不同焦點畫面的趣味性, 了解即 便觀眾被導演帶到不同的鏡位,也可以有觀賞的自主性和互動性。 系列三 無影講甲有影! 11 本活動將讓學生覺察此片是以聲音作為主要的敘事建構, 而非僅是輔 助畫面的工具。 系列四 物・間・情 14 本活動欲探索「 如何以物件的戲劇場景說服觀眾 」, 讓學生拍攝生活 常見的物件, 學習透過鏡頭角度、 取景構圖, 讓無生命之物在鏡頭下 呈現生命與戲劇張力。 17 問題集
05 本活動希望藉由繪製「 死後的世界 」, 以及其中令人感到不安 / 未知 / 恐懼的元素, 帶領 學生重新認識自己身處的文化脈絡為何與如何帶來「 恐懼的遺產 」, 進而發現《 花山牆 》 所展現的「 死後的世界 」( 靜態的世界 ), 一定程度仍是「 生者的世界 」( 動態的世界 ) 的一環。 想像死後世界 業師|孫世鐸 現為朝陽科技大學傳播藝術系兼任講師,長期致力青少年影像教育。
06 觀影前活動:無聲的告別 吳常青 台北中正高中、邱慧貞 石碇高中、 劉怡芳 文華高中(按姓氏筆畫排序,以下皆同) 設計者 第一堂課 第二堂課 、討論,參考以下問題群: 1.如果要與一個有意識、但無法言語、書寫的人溝通,可以用什麼方式? 2.台灣的喪葬文化有什麼特點或元素? 二、學生分組後,提供各組圖畫紙,請學生畫出三個場景呈現死後的世界。 三、 教師簡介台灣紙紮文化, 請學生根據台灣喪葬文化的特點以及對死後世界的想 像,設計一場平面或立體的紙上告別式。 、 拍攝上堂課所製作的紙上告別式, 做成一部一分鐘的影片。 影片須包含口白和 音樂,唸口白者的身分可能是司儀、宗教人士、親友,或亡者本人等,可以選擇 以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方式,由該角色以告別為題,風格不拘,使大家記得亡者 生前的經歷與樣貌。 二、各組分享介紹影片。 三、觀賞《花山牆》 彩色筆、圖畫紙、具有拍攝和剪輯功能的電子產品(如手機、平板、筆電等) 本活動希望藉由製作紙上告別式, 呼應電影中「 紙紮 」 的設計製作, 引導學 生理解台灣傳統喪葬文化並反思自己對死亡的想像; 其次, 藉由錄製一段告 別式影片審視: 有「 話語 」 能力的人, 如何為亡者發言? 沒有「 話語 」 能力 的主體如何「被描述」、「被發聲」? 道具 目標
07 第一堂課 第二堂課 、觀賞《花山牆》 二、 觀後討論, 引導學生思考影片中的拍攝手法及特色, 教師介紹拍攝角度 ( 大特 寫、 俯角、仰角等)及畫面(近景、全景、半身景)如何應用於敘事。 操作提醒 1.請參考「認識電影」網站>電影小百科>拍攝現場>取鏡距離,網頁連結請點▶ 2.請參考「發聲電影學校」網站 > 電影製作 >《午休》> 攝影工作 > 構圖大小、攝影角度,網頁連 結請點▶ 、 學生分組後, 如《 花山牆 》 以「 無生命 」 物件作為敘事主角, 在校園內拍攝三 張照片來描繪對於死後世界的想像,可能是死後的生活狀態、死後歷險記等,三 張照片須使用兩種以上拍攝角度或畫面,串聯成故事。並為故事撰寫口白。 二、各組展示作品。 三、討論,參考以下問題集: 1.成果照片中,你們使用了哪些拍攝角度和畫面?為什麼? 2.你想像中的死後世界是什麼樣貌呢? 和《 花山牆 》 中的死後世界有哪些異同 之處? 手機或相機 透過拍照練習說故事的能力。 道具 目標 觀影後活動:拍出死後世界 林雨澄 新北高中、許全義 台中一中 陳家蓉 育成高中 設計者
08 本活動藉由製作隧道書, 讓學生體會不同焦點畫面的趣味性, 了解即便觀眾被導演帶到不 同的鏡位,也可以有觀賞的自主性和互動性。 製作影像隧道 業師|許岑竹 實驗電影創作者,致力結合電影與手工藝術,長期參與各式電影課程與推動電影藝術和保存。 隧道書的製作方式請見教具包連結 ▶
09 第一堂課 第二堂課 、分組,教師提供每組學生兩套方形及圓形紙板, ( 編號4、5、6紙裁切灰底部分可以使用方形 或圓形剪裁)請學生裁切並製作隧道書。 操作提醒 1.可參考隧道書的製作方式教具包連結 ▶ 2.若課程時間有限,教師可以使用現成長方形紙盒製作隧道書。 3. 隧道書佈置主題可自行替換,為與《花山牆》中的「靈厝」呼應,以下以「家」為例。 二、 教師提供紙本素材, 學生進行挑選, 剪裁後在隧道書中擺置, 建構自己想像中 的家,學生可調整圖像位置,體會景深效果。 三、學生用手機拍攝1分鐘隧道書展示影片,影片可加入口白、音樂。 、播放學生影片,教師提供互評的標準,以引導學生聆聽其他組別的分享。 1.方框和圓框的運用有何差異? 2. 變化圖像擺放位置,有何視覺效果? 3. 為什麼選擇這些圖像來建構居家生活? 二、觀賞《花山牆》 三、討論,參考以下問題群: 1.其他組的作品各有哪些特色? 2.觀看《 花山牆 》 後, 你會如何思考物件擺放的位置? 你會如何調整自己的作 品? 長方形紙盒、 紙板、 剪刀、 口紅膠、 色筆、 教師自備各類紙本素材( 如雜誌、 文 宣和型錄等)、具有拍攝和剪輯功能的電子產品(如手機、平板、筆電等) 讓學生觀察如何透過景深建構立體空間, 導演如何挑選及設計圖像的擺放位置, 布局影像畫面。 道具 目標 觀影前活動:布局立體畫面 江俊銓 華僑高中、林芳均 溪湖高中 簡名妤 三民高中 設計者
10 第一堂課 第二堂課 、觀賞《花山牆》 二、學生分組,製作賽璐珞片隧道書。 操作提醒 可參考隧道書的製作方式教具包連結 ▶ 三、將賽璐珞片摺成八段,做成隧道書的兩端。 1.將編號4紙剪下,固定在隧道書的最前面。 將編號7紙剪下,固定在隧道書的最後面。 2.將編號5紙和編號6紙的紙剪下, 並用剪刀把吸管的中間裁成一半, 嵌在紙 上作成拉桿,做成中間兩層的活動式拉幕。 四、剪貼影像素材妝點隧道書 1.從《 花山牆 》 截圖中尋找素材, 剪貼在編號5紙和編號6紙上, 建構對於花 山牆的空間概念。 2.將紅色玻璃紙剪成條狀,並加上吸管拉桿,代表火焰。 3.用色紙或現成圖片素材,剪貼出自己對於死後世界的想像。 、各組運用燈光的變化,錄製一段隧道書的展示影片,並上台分享創作理念。 二、全班討論各組所選素材之異同,及每組對於死後世界想像的差異。 觀影後活動: 重建《花山牆》的死後世界 李立明 三民高中、袁正玉 麗山高中 設計者 《 花山牆 》 截圖 ▶、 賽璐珞片、 各色玻璃紙、 色紙、 剪刀、 白膠、 吸管、 具有 拍攝和剪輯功能的電子產品(如手機、平板、筆電等) 建構關於影像的空間概念,並藉由設計死後世界,思考對於死亡的詮釋與想像。 道具 目標
11 《 花山牆 》 的影像特色在於透過口白去建構故事主體, 使觀者看見不可見的影像, 而人物 對話以無聲處理並上字幕, 使觀者聽見沒有出現的聲音。 讓學生覺察此片是以聲音作為主 要敘事建構而非輔助畫面的工具。 無影講甲有影! 業師|陳逸萱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管理所碩士,長期策畫及推廣各年齡層影像教育課程活動。
12 觀影前活動:從無聲到有聲 邱詩華 高雄中正高中、張育慈 基隆女中 陳美瑾 基隆高中 設計者 第一堂課 第二堂課 、 學生分組, 請各組於課前繳交在教室內拍攝不同取鏡距離的照片3張, 拍攝內 容不拘。 二、 為使學生理解如何透過照片排序及口白( 非角色之間的對話 ), 替無聲影像創 造全新的脈絡與情境, 請教師從這些照片中選取5 ∼ 8張, 並示範如何使用非 自己拍攝的影像講述一則完整的故事。 三、各組從《花山牆》截圖中選取5 ∼ 8張,排序及設計口白,完成一則完整的故事。 操作提醒 《花山牆》截圖可選取不同取鏡距離(遠景、中景、近景)的圖片。 、各組上台分享故事,其他學生給予回饋。 二、 觀賞《 花山牆 》, 教師可提醒學生留意活動體驗時所使用的圖片, 在片中出現 的順序。 三、討論,參考以下問題群: 1.你是否觀察到電影首尾呼應之處?如何呼應? 2.假如片尾火燒靈厝的畫面搬至第一幕,你是否會對於電影有其他的感受? 各組學生課前繳交3張照片(於教室拍攝,使用不同取鏡距離)、《花山牆》截圖 ▶ 了解「口白」的概念,引導學生感受影像從「無聲」到「有聲」的過程。 道具 目標
13 第一堂課 第二堂課 、觀賞《花山牆》 二、教師提供《花山牆》截圖,學生分組後,每組選取5 ∼ 8張截圖後,並重新排列。 三、教師提供學生 《 花山牆 》 口白與角色對話字幕表格 , 學生在表格中填入自創的 口白 ( 需唸出)與角色對話字幕(無需唸出),形成新的敘事。 四、學生以投影片形式呈現新故事,每頁一張圖、口白與角色對話字幕。 操作提醒 1.《花山牆》的截圖可包括龍、憨番、金童玉女等各種物件,且盡可能包含遠景、中景、前景、特寫、 大特寫。 2.操作時請留意唸出的口白「非」寫出的字幕,可參考「口白與角色對話字幕表格」範例。 、各組發表,其他學生記錄在投影片中觀察到的重要元素及提問。 二、教師進行回饋與討論,參考以下問題群: 1.試著描述這部影片中的「聲音」有哪些?那些「聲音」帶給你什麼感受? 2.觀賞哪些電影時,你會需要字幕呢?《花山牆》中的字幕是來自誰的聲音呢? 若移除《花山牆》中的角色對話字幕,會產生什麼影響呢? 《花山牆》截圖、口白與角色對話字幕表格 ▶ 讓學生理解《花山牆》中「口白與角色對話字幕」的功能,及有聲、無聲創造的 幻聽效果。 道具 目標 觀影後活動:口白和字幕的差異 陳婉嫈 內湖高工、爐宏文 宜蘭高商 設計者
14 本活動欲探索「 如何以物件的戲劇場景說服觀眾 」, 首先介紹幾個常見的鏡位, 並請學生 拍攝生活常見的物件, 學習透過鏡頭角度、 取景構圖, 讓無生命之物在鏡頭下呈現生命與 戲劇張力。 物・間・情 業師|楊詠亘 動畫《關於他的故事》導演。曾任高雄電影節與臺中國際動畫影展兒童評審團講師。
15 觀影前活動:物件視角 賴筱莉 楊明國中、鍾翠芬 平興國中 蘇彥瑜 興南國中 設計者 第一堂課 第二堂課 、學生分組,提供各組分鏡表、雜誌及紙本型錄。 二、 請學生使用單一視角, 搭配不同取鏡距離, 剪下雜誌和紙本型錄的「 無生命 」 物件,製作四格分鏡(其中至少一格使用素材拼貼,若素材不足可繪製呈現)。 三、各組分享故事,並討論,參考以下問題群: 1.各組如何賦予物件生命? 2.被擬人化的物件視角與人的視角有何差異? 操作提醒 1.拍攝視角:水平、仰角、俯角。 2.取鏡距離:遠景、中景、近景、特寫。 (可參考「發聲電影學校」網站>電影製作>《午休》>攝影工作>構圖大小、攝影角度,網頁連 結請點▶) 、觀賞《花山牆》 二、討論,參考以下問題群: 1.讓你印象最深刻的角色是誰?為什麼? 2.本片中如何賦予角色生命? 3.你有沒有聽見角色的聲音? 雜誌、紙本型錄、分鏡表 ▶ 讓學生理解藉由「 口白 」 可以賦予物件生命, 帶領學生意識到電影敘事是由影 像與影像的連接組織而成,且物品也可成為敘事的主角。 道具 目標
16 第一堂課 第二堂課 、 放映前, 教師與學生說明稍後觀影需要留意的重點, 包含出現的人物及物件、 出現的口白與聲音、字幕以及場景切換。 二、觀賞《花山牆》 三、討論,參考以下問題群: 1.在影片中最印象深刻的畫面是?並請學生詳細敘述畫面內容。 2.看完影片之後有什麼感覺呢? 3.這部影片和平時所見之影片有什麼不同?並請學生舉例分享。 、 教師向學生展示《 花山牆 》 截圖( 包含數種拍攝視角、 取鏡距離 ), 請學生分 享看到不同鏡位影像的感受,並介紹各種鏡位的拍攝方法。 二、學生任選一物件,以物件為主角拍攝3 ∼ 4張相片,並以相片順序為故事架構, 在沒有搭配口白解說的情況下,將相片排列組合,創造一則故事。並報告分享。 三、學生以原本相片組合,搭配自創口白,編撰出一個新的故事。並報告分享。 四、討論,參考以下問題群: 1.無口白的故事如何讓你感受物件之間的戲劇性? 2.口白如何影響你對於故事的感受? 觀影後活動:說故事的方式 宋祖睿 萬芳高中、韓美瑛 大溪國中 設計者 題目籤紙(形容詞和名詞)、《花山牆》截圖 ▶、手機或相機 藉由練習以「 不同視角 」 拍攝物件, 使學生換位思考並以想像物件的 感受出發,在呈現物件不同生命力的同時將其創作成一短篇故事。 道具 目標
17 問 題 集 ① 看完影片《花山牆》,你有什麼感受?生活中哪些場合可以看到這些場景? ② 和平常看的電影相比,《花山牆》有什麼特別的地方? ③《 花山牆 》 中, 哪幾個場景運用到特寫、 近景、 中景或遠景? 你覺得導演 為什麼要這樣呈現? ④ 假如片尾火燒靈厝的畫面搬至第一幕,你是否會對於電影有其他的感受? ⑤ 你有聽到畫面中的聲音、 或看到紙紮人偶的表情嗎? 靜態照片中的角色們 是否能「移動」? 若有,請想一想影片中如何呈現,讓觀眾得以看到、聽到? 若無,請說一說看到那些片段時,你的感受和想法。 ⑥ 你想像中的死後世界是什麼樣貌呢( 空間、 顏色, 或其中的物件及擺設 等)?「死亡」如何透過影像呈現?用影像呈現會有什麼限制嗎? ⑦ 影片中的紙紮人偶有什麼角色? 其職責、 位階為何? 他們是以何種材質呈 現?其身份和所使用的材質有什麼關聯? ⑧ 除了口白的敘述,影片裡還有什麼地方讓你感受到時間的推進呢? ⑨ 影片中提到的「 最高的地方 」 是哪裡? 魂身最後抵達「 最高的地方 」 接著 一切被烈焰燒盡。你認為這個畫面想要表達什麼呢? ⑩ 你觀察到紙紮屋中有什麼物件、 顏色和圖像? 它們是什麼材質呢? 讓你產 生什麼關於歷史和政治的聯想?
發行指導│林文淇、陳藹玲 策  劃│國立中央大學台灣電影研究中心、富邦文教基金會 總編輯│史惟筑、冷彬 活動設計│江俊銓、吳常青、宋祖睿、李立明、林芳均、林雨澄、邱詩華、邱慧貞、袁正玉、張育慈、 許全義、陳美瑾、陳家蓉、陳婉嫈、劉怡芳、賴筱莉、鍾翠芬、韓美瑛、簡名妤、爐宏文、 蘇彥瑜 責任編輯│蔡雨辰(沃時文化) 編輯團隊│王姿懿、耿瑋鍾、陳怡樺、楊詠齡 工作人員│方鈺、古孟靈、吳品萱、李嘉芸、林佾幼、孫禕、陳心、陳熙雯、陸筱婷、章元豪、黃于亭、 黃克祈、黃詩婷、葉筱彤、鄒佳穎、蕭于庭 美術設計│陳瑞秋、夏皮南(沃時文化) 初  版│2022年 9月 歡迎聯絡我們 ncutfsc.wordpress.com ncutfsc@g.ncu.edu.tw +886 3 422-7151#33008 www.fubonedu.org.tw education@fubon.com +886 2 2704-8856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