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電影ê鋩鋩角角tiān-iánn ê mê-mê-kak-kak教學點子書 」 以形式多樣的短片作為教學媒介 , 是 一本提供教學者彈性運用的影像教育教學手冊 。 書中的 「 點子 」 是由專業影像教育工作者發想活動 , 再與教師討論 、 變形調整為更適合帶入課堂的 點子 。 這些點子主要從感受出發 、 適合搭配各種學科進行 。「 問題集 」 提供引導學生的提問參考 , 讓各學科教師皆能更有層次地帶領學生進行活動 。 期待這本教學點子書能讓教師們在教室裡開展影像教育不同的樣貌 。
妹妹
02 影像教育創新實驗室 電影,承載著不同導演轉譯為影像的世界觀,包含不同文化價值、文化經驗、 敘事表達與感知形式。電影,是影像教育最適合的媒介,透過影像給予高中 職學生藝術的感受力、思辨性,在理解社會多元樣貌的同時建立美學品味。 「影像教育創新實驗室」團隊由國立中央大學台灣電影研究中心與富邦文教 基金會共同協力,研究、創新、推廣影像教育各種可能。實驗室廣納影像創 作、理論解析、教學活動開發等專業影像教育工作者,以創新影像教育發展、 建置影像教育資源平台、成為教師支援系統為核心目標。透過研發經典與當 代影片,出版電影解析教材,同時創造腦力激盪、各式體驗工作坊,提供學 校教師與影像對話的多重想像,並共同開發以感受力為導向的影像活動,讓 不同區域、社群的學生都能領略電影帶給人類的美學想望。 國立中央大學台灣電影研究中心 國立中央大學院級研究中心。 以電影研究及影像教育教學系統研發為 主要核心工作。 著重歷史與當代、 本質論與認識論間的對話及思辨, 讓當代多元媒介現象迎來電影研究、影像教育發展的諸種可能。 富邦文教基金會─全國高中職巡迴電影學校 自2014年開始進入校園的影像教育計畫,至今與全台上百所高中職合 作開設電影課程, 編譯法國影像教育教材與撰寫開發多部台灣電影教 材, 亦舉辦多場教師研習遍佈全台, 與學校教師討論並研發以影像為 主體的課堂教學。 團 隊 簡 介
03 本手冊所提供的各種活動,目的在於幫助學生理解《妹妹》如何以環境 烘托,藉由配角突顯故事內容及主角當下的處境。活動將帶領同學想像 孤獨及無助者眼中的世界。同時,透過有限的景框和背對鏡頭的主角, 意識到限制亦能引發敘事的想像,理解亦可透過旁敲側擊的方式敘事。 體會導演在內容與形式上如何製造隔閡感,引導學生貼近移工多不被當 地民眾理解的處境。 1. 每個活動操作時間為100分鐘,可連續進行或拆成獨立的兩堂課。 2. 適合15至18歲學生,可視狀況分組進行。 3. 教師可自行搭配、延伸發展各項點子活動,以因應不同班級、課程內 容需求。 4. 放電影時,請教師務必全程播放正片(含片尾演職人員名單),並全 場熄燈、遮光,讓學生於課堂的觀影體驗貼近於電影院觀影的形式。 隔閡感、長拍鏡頭、無助感、聲音、景框 使 用 説 明 小 提 醒 關 鍵 字
04 目 錄 系列一 孤獨及其所創造的想像 05 藉由繪製人在「 極端孤獨與無助 」 的處境下, 其所出現的空間與所見 的視野, 帶領學生意識到, 我們每個人的視野、 行動, 都受到外在環 境的囿限。 系列二 紙芝居的框內故事 09 讓學生體驗在「 限制畫面 」 下闡述一個情境所帶來的特殊觀影感受, 藉此刺激學生對於「 景框大小 」 的敏感度, 並了解何謂「 有意識地操 作景框畫面」的創作方式。 系列三 心事誰人知? 12 讓學生認識《 妹妹 》 影像表現手法為一鏡到底長拍鏡頭, 在有限的畫 面訊息中理解影像所鋪陳的情緒。 系列四 旁敲側擊 16 讓學生體驗除了常見的以主角觀點的敘事方式外, 亦有以他者與主角 之間的互動與對比,來立體化主角的呈現方式。 20 問題集

05 藉由繪製人在「極端孤獨與無助」的處境下,其所出現的空間與所見的視野,帶領學生意識 到,如同《妹妹》所呈現,我們每個人的視野、行動,都受到外在環境的囿限。想像他人的 視野與行動,其實就是同理他人受到來自世界的限制,以及他在限制下所做的各種選擇。 孤獨及其所創造的想像 業師|孫世鐸 現為朝陽科技大學傳播藝術系兼任講師,長期致力青少年影像教育。
06 觀影前活動:描繪情緒 林雨澄 新北高中、許全義 台中一中、 陳家蓉 育成高中(按姓氏筆畫排序,以下皆同) 設計者 第一堂課 第二堂課 、 學生分組後, 老師發下《 妹妹 》 影片截圖, 請學生從中挑選出一張圖片, 並根 據下列題目對此圖片進行解讀及聯想: 1.在這張圖片中,你感覺到什麼樣的情緒?為什麼? 2.承上題,你在什麼情境下也會產生相同的情緒? 二、請學生根據聯想結果畫出該情境。 、各組發表上一堂課的圖片解讀及創作: 1.展示選定圖片,說明選擇該圖片的原因及所傳達的情緒。 2. 展示繪圖, 其他組別猜測圖畫場景發生的事件, 報告組再詳細描述圖畫呈現 的場景與情境。 二、觀賞《妹妹》 三、活動總結與提問: 1.聲音、狗等在影片中扮演什麼角色? 2.你認為片名的「妹妹」指的是誰? 3.老師介紹影片中的長鏡頭及其特色。 可參考 1. 《妹妹》電影教材第10頁 2. 「發聲電影學校」網站 > 電影賞析 >《妹妹》> 影片之外 > 長拍鏡頭與電影史,網頁連結請點▶ 各組一份《妹妹》影片截圖 點此連結 ▶、B4白紙、彩色筆 培養學生面對圖像的感受力和聯想力,並透過繪畫表達情感。 道具 目標
07 第一堂課 、觀賞《妹妹》 二、映後討論流程: 1.《妹妹》與你平常看的電影有哪些不同的地方?請寫出三至四個觀察。 2.在小組中討論各自的答案,彼此交流與彙整意見。 3.各組選一位代表上台發表組內學生們的觀察。 4.教師初步統整學生想法與回饋。 三、教師引導與提問,參考以下問題群: 1.鏡頭有移動嗎?定鏡帶給觀眾什麼感覺? 2.這部短片有字幕嗎?觀眾聽得懂對白嗎? 2-1.沒有字幕對於觀影有哪些影響? 2-2.非中文對白且無字幕對於觀影有哪些影響? 3.無法藉由語言了解情節時,觀眾如何捕捉故事角色的情緒? 4.攝影機的位置在哪裡?為什麼片中的角色多是背對鏡頭? 便利貼、 彩色筆、 圖畫紙、 剪刀與教師自製的情緒籤卡、 具有拍攝和剪 輯功能的電子產品(如手機、平板、筆電等) 操作提醒 情緒籤卡: 快樂、 憤怒、 恐懼、 悲傷、 驚喜、 無助、 尷尬, 或其他情緒可自行 增列製作。 此系列活動期望打開學生在故事情節、 對白字幕之外, 對於場面調度的 觀察與認識。 道具 目標 觀影後活動:框出你的世界 吳常青 台北中正高中、邱慧貞 石碇高中 劉怡芳 文華高中 設計者
08 第二堂課 體驗活動A 、教師引導: 每個人都曾經歷過陷入瓶頸的無助時刻。 今天你是一位導演, 必須以「 一個場 景」說明這位主角面臨的困境,請完成主角的人物設定,包含年齡、性別、職業、 喜好、生活習慣等。他遭遇什麼事情或身處在什麼樣的環境時,會陷入孤獨與無 助呢? 二、活動指令: 請以「第一人稱」視角,畫出主角身處困境、感到絕望時,眼前所見的景象。可 能是什麼樣的環境?有哪些物件與線索? 三、添加元素: 如果這場景出現了一個「 人物 / 生物 / 物件 」 等, 讓主角脫離這難以承受的孤 獨, 你覺得會是什麼? ( 此角色需符合故事之合理發展 ) 請在第二張圖畫紙畫 下這「一個」人物/生物/物件,並剪下。 四、上台發表: 搭配圖像,說明「為何選擇這個主角?他面臨什麼樣的處境?」與「選擇什麼元 素拯救主角脫離孤單?為什麼?」。 體驗活動B 、學生分組後,抽取情緒籤卡。 二、各組以籤卡為題,編寫一段三十秒的劇情表達情緒,台詞以「三句話」為限。 三、 各組演出三十秒劇本並用手機拍攝「 情緒劇情 」 短片, 且分為兩個版本: 第一 版演員全部「面對」鏡頭,第二版演員全部「背對」鏡頭。 四、 先播放第二版給全班學生觀賞, 並讓學生們猜測該組想表達哪一種情緒。 再播 放第一版並公佈答案。 五、問題與討論: (活動前)你認為同學猜得出來你們要表達的情緒嗎?為什麼? (活動後)你有猜對該組要表達的情緒嗎?是什麼影響你的判斷呢?

09 本活動以木製的「 紙芝居 」 發想, 以信封替代木框, 創造一個「 既定觀景窗大小 」 的說故 事平台, 讓學生體驗在「 限制景框 」 的條件下闡述一個情境所帶來的特殊觀影感受, 藉此 刺激學生對於「景框大小」的敏感度,並了解何謂「有意識地操作景框畫面」的創作方式。 紙芝居的框 內 故事 業師|許岑竹 實驗電影創作者,致力結合電影與手工藝術,長期參與各式電影課程與推動電影藝術和保存。 ▶ 紙芝居: 以「 邊抽換畫片邊說故事」 的表演模式, 結合商業運作, 是1930年代風靡日本街頭的商業藝文 活動。
10 第一堂課 第二堂課 、教師先將信封其中一面裁切出長寬比例為4:3的方框,作爲畫面展示的景框。 二、發下四張影片截圖,請各組學生留意景框的限制,討論要放入信封的四個畫面, 裁切並黏貼於西卡紙上。 三、放入信封的每個畫面請搭配一句話,編出一則簡短的故事。 四、各組拍照上傳,發表成果。 、觀賞《妹妹》 二、討論各組所編創故事與影片的差異,參考以下問題群: 1.為什麼照片和照片可以串成一個故事呢? 2.為什麼發給各組相同的影片截圖,大家發表的故事卻會不一樣呢? 3.影像傳遞的訊息有標準答案嗎?請分享你的想法。 觀影前活動:我是編劇家 李立明 三民高中、袁正玉 麗山高中 設計者 各組一份《 妹妹 》 影片截圖 點此連結 ▶、 信封、 剪刀、 口紅膠、 西卡紙( 與信封 大小相同) 透過觀察圖像細節與聯想,練習建立敘事結構的邏輯脈絡。 道具 目標 影片截圖 置入景框,搭配一句話 編成一則簡短故事 XXXXXXXXX
11 第二堂課 觀影後活動:看圖說故事 江俊銓 華僑高中、林芳均 溪湖高中 簡名妤 三民高中 設計者 第一堂課 、觀賞《妹妹》 二、以問題引導學生想像影片中「框外的世界」,參考以下問題群: 1.在片中看到、聽到哪些情景?哪些畫面印象特別深刻? 2.觀眾看不到哪些畫面?為什麼那些畫面不入鏡? 三、學生分組搜尋圖片,各組挑選出四張未入鏡畫面的可能模樣,並上台分享。 、看圖說故事: 1.教師先行在信封其中一面裁切出圓形、正方形、長方形或三角形,作為紙框, 並提供各組。 2.各組根據自己找出的圖片進行取材和聚焦,用紙框框出想呈現的畫面。 3.為每張圖寫上一到二句話,敘述一則新故事。 4.將框出的畫面拍照上傳,各組進行分享。 三、討論,參考以下問題群: 1.你以什麼原則來框取畫面? 2.不同形狀的框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嗎? 紙框(可使用信封製作)、手機或相機 帶領學生在不同的景框下感受影像,並意識景框的存在,及電影敘事是由 「影像與影像的連接」(即蒙太奇)所組構。 道具 目標

12 讓學生認識《 妹妹 》 影像表現手法為一鏡到底長拍鏡頭, 在有限的畫面訊息( 如: 場景、 妝髮衣著、肢體表情及聲音等)中理解影像所鋪陳的情緒,而非以故事劇情解讀影像。 心事誰人知? 業師|陳逸萱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管理所碩士,長期策畫及推廣各年齡層影像教育課程活動。
13 觀影前活動:如何讓背影說話 陳婉嫈 內湖高工、爐宏文 宜蘭高商 設計者 第一堂課 、 教師透過電影中的背影畫面或海報為例, 請學生分組討論畫面所呈現的元素及 構圖所帶來的感受。可參考以下問題: 1.看到這個畫面或這張海報時,你的感受是什麼呢? 2.你看見這幅影像中有什麼呢? 3.你認為影像中的人物可能面臨什麼事情呢? 二、 教師準備四種卡片, 包含時間、 地點、 情緒、 人物。 學生分組各抽一張, 可參 考以下範例: 三、 各組依據抽卡結果( 例如: 畢業前一天在醫院憤怒的高中生 ), 創造包含起承 轉合的故事。 四、各組拍攝30秒至60秒的以人物背影為開頭的短片,需使用長拍鏡頭、一鏡到底, 透過物件、對話、行動來呈現指定情緒。 電影中的「 背影 」 範例(見下表)、 教師自製的籤卡、 學習單、 具有拍攝功能的電子 產品(如手機、平板、筆電等) 本系列活動希望藉由電影海報構圖解讀以及實際拍攝活動體驗, 帶領學生意識到 場面調度如何建構與述說角色主體的身分、事件與情緒。 道具 目標 時間 地點 情緒 人物 跨年、除夕、情人節、畢業/離職/退休前一天、母親節等。 醫院、老公寓、公園、學校、工廠等。 快樂、憤怒、恐懼、悲傷、驚喜、無助、尷尬等。 高中生、上班族、老師、移工、街頭藝人等。 《阿基拉》(Akira),1988。 《海上鋼琴師》(The Legend of 1900),1998。 《 》(A One and a Two),2000。 《網交陷阱》(Hard Candy),2005。 《赤裸真相》(Where the Truth Lies),2005。 《攻其不備》(The Blind Side),2009。 《白宮第一管家》(The Butler),2013。 《史賓賽》(Spencer),2021。
14 第二堂課 、 各組分享拍攝成果, 其他組觀影後推測該組拍攝的情緒主題並進行討論, 可參 考以下學習單範例(可自行增加表格數量或填答內容): 二、觀賞《妹妹》 三、教師對學生的討論與回饋進行總結,可參考以下問題群: 1.在創作影片過程中你最滿意的是哪一部分?最困難的是哪一部分?為什麼? 2.頂樓在建築物中的位置、功能為何?和建築物其它部分(樓層、樓梯等)比較, 頂樓有什麼特殊之處? 觀賞影片組別 第___組 我看到了什麼 影片所表達的情緒 這部影片的優點 提問或建議
15 觀影後活動:傳遞情緒 邱詩華 高雄中正高中、張育慈 基隆女中 陳美瑾 基隆高中 第一堂課 第二堂課 、觀賞《妹妹》 二、讓學生選取影片中一個印象深刻的畫面或情節,並描述其傳遞的情緒。 三、 學生分組討論填答內容。 協調出組內認同最能代表《 妹妹 》 所欲傳達的情緒, 並上台報告分享。 、 各組以該情緒發想一個新的故事, 需包含人物、 場景、 事件( 含開端、 轉折和 結尾),可補充其他項目(如環境音、服裝、物件等)。可參考學習單。 二、進行拍攝 ,影片長度30至60秒、一鏡到底,並以人物背影為開頭。 三、上傳影片及成果發表。 四、課堂總結與問題討論。 具有拍攝功能的電子產品(如手機、平板、筆電等)、學習單 點此連結 ▶ 學習長拍鏡頭與一鏡到底的概念,進而理解導演在拍攝時的考量。 道具 目標 設計者

16 本活動的核心概念是「從旁邊說中間」,各組透過觀察畫面中的新元素,如「路人甲」或「環 境中的聲音 」, 來呈現故事情境中的「 主角 」 及其狀態。 藉此讓學生體驗除了常見的以主 角觀點的敘事方式外,亦有以他者與主角之間的互動與對比,來立體化主角的呈現方式。 旁敲側擊 業師|楊詠亘 動畫《關於他的故事》導演。曾任高雄電影節與臺中國際動畫影展兒童評審團講師。
17 觀影前活動:旁敲側擊初階版 賴筱莉 楊明國中、鍾翠芬 平興國中 蘇彥瑜 興南國中 設計者 第一堂課 第二堂課 、 學生分組後, 各組獲得相似的《 妹妹 》 影片截圖, 觀察並分享單張畫面中的故 事情境。 二、將組內的影片截圖依序排列,觀察與討論。可參考以下問題群: 1.從這幾張影片截圖來看,你覺得主角是誰?依據是什麼? 2.觀察影片截圖內人物的服裝、 背景、 人物互動、 肢體語言以及表情, 你認為 這部電影闡述什麼故事?什麼線索或是元素給你這樣的感受? 3.觀察影片截圖之間的關聯與差異是什麼? 這些差異( 取鏡距離、 新增角色、 元素、姿態等)如何延續或改變故事的情境? 三、各組上台分享,教師給予回饋。 、教師說明觀影重點。 二、觀賞《妹妹》 三、討論,參考以下問題群: 1. 影片和你預期的故事內容差異是什麼? 2. 看完電影後, 你覺得什麼會影響劇情的發展?( 例如取鏡距離、 新增角色、 鏡頭運動方式等) 3. 比起靜態照片,動態影像更能幫助你理解劇情嗎?為什麼? 各組一份《妹妹》影片截圖 點此連結 ▶ 讓學生觀察與討論畫面中的新元素或改變的景框,如何改變或延續故事情境。 道具 目標
18 第一堂課 第二堂課 、放映前,教師可先說明影片觀賞重點,包含人物、物件、對話、場景切換。 二、觀賞《妹妹》 三、學生分組後討論,參考以下問題群: 1.你對於哪個畫面印象最深刻?並詳細敘述畫面內容。 2.誰是本片主角? 他在哪裡、 做了些什麼? 他周圍有什麼聲音? 周圍的人正在 做什麼? 3.承上題,為什麼你覺得他是主角? 、 教師請各組學生抽籤, 題目包含「 地點、 人物、 動作、 狀態 」, 例如: 在車站 前睡著的西裝男子、坐在公園沙坑中賭氣不發一語的小孩等。 二、 請各組學生表演「 題目周圍 」 的人事時物, 並邀請其他組學生猜測「 題目中 」 的人物與情境為何。 操作提醒 1. 表演時, 不可直接演出題目中的人物。( 例如: 在車站前睡著的西裝男子, 便不可直接演出 睡著的男子) 2. 可引導學生思考「 題目中 」 人物在哪裡? 為什麼在這裡? 時間為何? 周圍的聲音、 旁人的行 動或對話為何?並演出「題目周圍」的「路人甲」與「環境中的聲音」。 3. 若課程時間有限, 教師可將表演調整為搜尋多張圖片呈現, 圖片亦不可直接呈現題目中的人 物。 觀影後活動:旁敲側擊進階版 宋祖睿 萬芳高中、韓美瑛 大溪國中 設計者 教師自製題目籤紙 讓學生延伸思考影像畫面裡的主角與配角之差異,並理解「旁敲側擊」 之表達方式。 道具 目標

19 三、討論,參考以下問題群: 1.各組表演中,哪些訊息讓你推測出「題目中」的人物與情境?(例如:聲音、 對話、動作等) 2.直接表演出題目中的人物與情境,和「旁敲側擊」地呈現題目周圍的訊息, 兩者造成什麼不同的感受?
20 問 題 集 ① 片名的「妹妹」指的是誰呢? ② 這部影片在說什麼故事?你是從什麼地方推測呢? ③ 哪些畫面沒有被放入電影中,為什麼? ④ 這部影片拍攝的地點在台灣嗎?請試著說明你的觀察。 ⑤ 頂樓在建築物中的位置、 功能為何? 和建築物其它部分( 樓層、 樓梯等 ) 比較,頂樓有什麼特殊之處? ⑥ 通常我們看到的外語發音影片都有字幕, 但《 妹妹 》 這部影片卻沒有。 你 在觀看時有什麼想法呢? 如果導演是故意沒放字幕, 他可能想製造什麼感 受給觀眾呢? ⑦ 在這部影片裡, 攝影機的位置在哪裡? 鏡頭有移動嗎? 為什麼選擇以這樣 的速度移動?在空間上產生什麼變化?和情節的發展有關連嗎? ⑧ 影片中有什麼聲音?那些聲音製造什麼感受、張力或情境呢? ⑨ 送葬隊伍和其他角色是同時出現在頂樓嗎? 你覺得時間產生了什麼樣的變 化?整部影片敘述的是同一個時空嗎?還是你覺得有其它可能?
發行指導│林文淇、陳藹玲 策 劃│國立中央大學台灣電影研究中心、富邦文教基金會 總編輯│史惟筑、冷彬 活動設計│江俊銓、吳常青、宋祖睿、李立明、林芳均、林雨澄、邱詩華、邱慧貞、袁正玉、張育慈、 許全義、陳美瑾、陳家蓉、陳婉嫈、劉怡芳、賴筱莉、鍾翠芬、韓美瑛、簡名妤、爐宏文、 蘇彥瑜 責任編輯│蔡雨辰(沃時文化) 編輯團隊│王姿懿、耿瑋鍾、陳怡樺、楊詠齡 工作人員│方鈺、古孟靈、吳品萱、李嘉芸、林佾幼、孫禕、陳心、陳熙雯、陸筱婷、章元豪、黃于亭、 黃克祈、黃詩婷、葉筱彤、鄒佳穎、蕭于庭 美術設計│陳瑞秋(沃時文化) 初 版│2022年 9月 歡迎聯絡我們 ncutfsc.wordpress.com ncutfsc@g.ncu.edu.tw +886 3 422-7151#33008 www.fubonedu.org.tw education@fubon.com +886 2 2704-88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