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ê鋩鋩角角mê-mê-kak-kak《移民》教學點子書

Page 1

04
05 活動1 一鳴驚人-與「移民」相遇 物件對敘事的影響 角色日記書寫 活動2 我們與默片的距離 影片剪接 角色設定拼圖 創意結局大改造 問題集 活動與實作前 問題集 活動與實作後 06 08 10 11 23 32 26 28 33 31 36 14 18 團隊簡介 目 錄 道具清單 點子大集合 討論問題集

團 隊 簡

Our Team

影像教育創新實驗室

電影,承載著不同導演轉譯為影像的世界觀,包含不同文化價值、文化經驗、

敘事表達與感知形式。電影,是影像教育最適合的媒介,透過影像給予高中 職學生藝術的感受力、思辨性,在理解社會多元樣貌的同時建立美學品味。

「影像教育創新實驗室」團隊由國立中央大學台灣電影研究中心與富邦文教 基金會共同協力,研究、創新、推廣影像教育各種可能。實驗室廣納影像創

作、理論解析、教學活動開發等專業影像教育工作者,以創新影像教育發展、 建置影像教育資源平台、成為教師支援系統為核心目標。透過研發經典與當

代影片,出版電影解析教材,同時創造腦力激盪、各式體驗工作坊,提供學

校教師與影像對話的多重想像,並共同開發以感受力為導向的影像活動,讓

不同區域、社群的學生都能領略電影帶給人類的美學想望。

06

國立中央大學台灣電影研究中心

國立中央大學院級研究中心。以電影研究及影像教育教學系統研發為主要核 心工作。著重歷史與當代、本質論與認識論間的對話及思辨,讓當代多元媒

介現象迎來電影研究、影像教育發展的諸種可能。

富邦文教基金會─全國高中職巡迴電影學校

自2014年開始進入校園的影像教育計畫, 至今與全台上百所高中職合作開

設電影課程,編譯法國影像教育教材與撰寫開發多部台灣電影教材,亦舉辦

多場教師研習遍佈全台,與學校教師討論並研發以影像為主體的課堂教學。

07
08 道 具 清 單 Check
List

點子書道具 點此下載

⃞ 物件圖卡 11張

輪船、豆子湯、斧頭、自由女神像、錢幣、魚、吊牌、黑邊手帕、

餐廳客人被打落的帽子、餐廳領班的手抄本、卓别林的拐杖

⃞ 角色圖卡 9張

女主角、小提琴手、與卓別林同桌的顧客、卓别林、船長、藝術家、

賭客、付不出餐費的客人、餐廳領班

⃞ 學習講義─日記範例 1張

⃞ 條件設定對話框 4張

影片圖卡 25張

需自備道具

⃞ 小白板或海報紙 數量自訂

⃞ 白板筆或麥克筆 數量自訂

⃞ A4紙 一組數張

⃞ 麥克筆 一組數支

小提醒

上述內容可依現場學生人數、分組多寡,自行增印。

09

點子大集合——活動 1

一鳴驚人——與「移民」相遇

教學對象15-18歲學生,活動中需要相互協力與討論,

建議分組進行。隔閡感、卓别林、物件、角色書寫、默片、移民

教學時間

100min 關鍵字

11

┃┃▶ 一鳴驚人 與「移民」相遇

內 容 介 紹

Introduction

▶設計者 簡菀儀 臺東高中教師

蘇郁涵

石碇高中教師 (按姓氏筆畫排序)

▶ 參與業師 孫世鐸

現為朝陽科技大學 傳播藝術系兼任講 師, 長期致力青少 年影像教育。

▶ 教學對象 適合15 ∼ 18歲學

生,活動中需要相

互協力與討論,建 議分組進行。

▶ 教學時間 100分鐘 活動以高中職兩節課堂

時間為設計參考, 教師 可依學生學習狀態與人 數適性調整。

▶ 關鍵字 隔閡感 卓别林 物件 角色書寫 默片 移民

12

活動目標

《 移民 》 中出現兩個推展劇情的元素: 豐富敘事層次的「 物 件 」 和形象鮮明的「 角色 」。 透過讓學生觀察「 物件 」 的展

示樣態與情境, 理解物件如何在電影中發揮敘事推展、 暗示 或危機等作用, 練習從敘事層面關注物件在影片的故事脈絡 下開展敘事動能。「 角色日記 」 有助於了解人物行為、 性格 與情緒表現的設定, 藉由觀察不同空間環境、 場景與他人的 肢體互動, 如何建立人物關係基礎、 社會看待人的框架, 進

而塑造觀眾得以認同角色的氛圍與情境。

活動流程

物件對敘事的影響 角色日記書寫

30分鐘

活動提醒

70分鐘

1.建議在影片播映後操作此活動。放電影時,請教師務必全

程播放正片(含片尾演職人員名單),並全場熄燈、遮光,

讓學生體驗觀影形式的傳統。

2.活動中的討論,僅供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時參考,並非 單一解答。

13

┃┃▶ 一鳴驚人 與「移民」相遇

操作時間:30分鐘

物件對敘事的影響 點此下載

所需道具:物件圖卡

步 驟 說 明

、請學生分組。

二、將物件圖卡發給各組。(若組數較多,請自行增印圖卡數量)

三、請學生描述從圖卡裡看見「物件」在影片中出現的場景和正在發生的 事件。

四、教師可以帶領討論:

▶「物件」在這裡的功能?

▶「物件」和場景內的「角色」(也許不只一位)關係為何?

▶「物件」如何塑造「角色」形象?

▶「物件」在影片中如何說故事?

▶ 圖卡裡包含「物件」、「角色」、「場景」,給你哪些感受?

五、組內學生開始討論,並將圖卡依影片中的時間順序排列。

六、請各組學生展示圖卡的排列順序,並口頭說明該順序的故事內容。

14

1.在《移民》中,「物件」是影響並帶動敘事走向的主要元素,同時也增 加每場戲的情緒氛圍與層次。討論物件時容易僅止於象徵層面的討論,

鼓勵教師聚焦在影像上,帶領學生思考物件如何開拓敘事的可能性或詮 釋。如:「錢幣」,在本片裡不僅止於「富有」、「貧窮」等象徵,主

角事實上從未受到金錢宰制,錢幣反而具備形塑角色性格的功能並協助 推進劇情。

★註:可參考《移民》電影教材第10至12頁。見:「發聲電影學校」網站> 電影賞 析 >《移民》 > 影片本事 > 敘事(一)、敘事(二)▶ 點此連結

2.為了讓討論更加多元豐富, 教師可引導學生討論圖卡上的物件與周遭 角色的關係,並可善用物件圖卡或自行截圖印製。比如「豆子湯」,便 可觀察包含餐廳領班、男主角、女主角、與男主角同桌的顧客。藉由劇 情發展(不同人食用豆子湯的過程、同桌顧客觀察男主角食用豆子湯、

餐廳領班端上豆子湯等),分享這些角色如何藉由豆子湯來建立角色性 格、人物關係、故事發展等。

3.透過排序物件圖卡,可喚起學生對影片內容的記憶,同時理解「物件」

如何影響與帶動敘事走向,以及和「角色」間的互動、與「場景空間」

的關係,而創造出觀影過程的情緒感受。

★註:可參考《移民》電影教材第13至14頁。見:「發聲電影學校」網站 > 電影賞

析 >《移民》 > 影片本事 > 場面調度:物的旅程 ▶ 點此連結

15
小 提 醒

一鳴驚人 與「移民」相遇

1.請留意影像中曾出現過的道具、物件,依循它們與角色的關係,尋找「階 級」線索。

比如,帽子邊緣破碎、褲子口袋破洞、服裝的完整性等。

2.影片一開始出現離水上岸的「魚」與船上許多「移民」暈船的畫面,你

覺得導演為何會有這樣的安排?你覺得「魚」跟其他「移民」的特寫,

給你什麼樣的感受?同樣都是被迫離開熟悉的場域,「魚」跟「移民」

的安排讓你想到什麼樣的生命狀態?

導演使用特寫鏡頭拍攝「魚」跟其他「移民」,一方面觀眾可以觀察畫

面細節,另一方面特寫鏡頭也可將特定元素自原本敘事軸線時空中抽離 而自成一格,強化畫面中的情緒。在這裡便強化魚被迫離開熟悉場域而 感受到生命的窘迫與掙扎。

3.透過影片,請討論劇情如何安排「金錢」的流通?如何透過經濟寬裕者

與困窘者間的互動,得知他們的金錢觀念?

「金錢」在這部影片裡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除了推進劇情,可思考是如

何帶出階級意識?金錢如何影響我們對影片中經濟寬裕者與經濟困窘者 的印象?

16 ┃┃▶
問 題 與 討 論
17
Note
┃┃▶ 一鳴驚人 與「移民」相遇 操作時間:70分鐘 所需道具:角色圖卡 學習講義-日記範例 條件設定對話框 白板或海報紙 白板筆或麥克筆 角色日記書寫 點此下載 點此下載 點此下載

步 驟 說 明

一、請學生分組。

二、各組派員抽一張角色圖卡,並領取白板(或海報紙)及白板筆(或麥

克筆)各一。 三、提醒學生日記為「第一人稱」方式書寫。(若學生對於日記的書寫形

式不甚理解, 教師可多作說明, 亦可參考道具包內「 學習講義-日記

範例」自行印製作為補充)

四、請學生各自針對抽到的角色進行完整描述與設定(個性、會遭遇到的 事件等),以100字為限。完成後,與組內其他成員分享並挑選能精 準描述這位角色的日記內容,在白板或海報上填下小組完整的設定與

描述,以10句為限。

五、活動前可先引導學生從角色與電影中「物件」的關聯進行發想,並包

含以下設定:

▶角色設定:角色使用的物件/年齡/穿著/個性/居住環境/經 歷/對事件的反應與行動等。

▶時間軸設定:在符合影片劇情設定的前提下,發揮想像力完成角 色「一天」的日記。

▶條件設定:心情、生活環境、沿途景色。(教師可隨機出題)

▶日記內容必須包含與影片中另一個角色的對話。

六、各組公開並敘述日記內容,其他組可搶答猜角色。

▶同時請其他組指出角色日記中,哪些畫面是電影裡沒有的?哪些 是原本就存在的?

▶該組學生可分享這些「電影之外」的創作想法,並針對與影片扣 合的情境具體說明原因。

19

┃┃▶ 一鳴驚人 與「移民」相遇

1.「 角色 」 與「 物件 」 皆是電影中重要的元素。 鼓勵學生透過影像中的設

計安排(包含角色和物件間的互動),開啟再創作的空間。請著重影片

內、外的因果關係,將重點放在能與影片相符的情境所導致角色在影片

中的行為、舉止或心情。

舉例:女主角↔黑邊手帕

當手帕一出現帶來的情緒轉折, 是一種敘事過渡, 女主角

明顯非常難過, 母親再也沒出現在影片中, 我們可以試著

透過這些線索來描述、創造女主角一天的日記。

★註:可參考《移民》電影教材第7至9頁。見:「發聲電影學校」網站 > 電影賞析 >《移民》 > 影片本事 > 人物( )、人物(二) ▶ 點此連結

2.教師可以提醒學生整部片由隔閡感貫穿,指的是因階級、文化等差異所

遭到差別待遇的情況,可以留意的是影片以喜劇為基調(默片裡的滑稽

劇類型),但片裡卻經常出現因誤解或價值觀差異所遇到的困窘處境,

可觀察角色間的互動來進行討論。

3.這部默片運用角色的肢體動作與物件達到喜劇效果,這與角色遭遇的寫

實性產生極大對比,卻又能同時呈現不同階級人物的遭遇及情感,這兩 股相互拉扯、制衡的張力是吸引觀眾主要效果之一。

1. 影片一開始我們看到一個人的屁股懸吊在船邊,你覺得他是誰?他正在 做什麼呢?這幕停了特別久,你覺得導演為何做此安排?

畫面在主角背影停留較長的時間,可讓觀眾猜想主角究竟在做什麼?船 身的搖晃與東倒西歪的乘客可能讓觀眾誤以為主角因暈船而嘔吐,然而 謎底揭曉時卻又翻轉了既有的認知而創造驚奇感。教師可以和學生討論 影像如何藉由反差製造不同的情緒效果。

20
問 題 與 討 論 小 提 醒

2.你覺得導演刻意不在影片中呈現哪些內容? Note

「不呈現」可以是敘事上時間或空間的省略,與導演對場景必要性的選 擇有關。針對影片中沒有呈現的部分,可以進一步討論導演為何選擇不 呈現?如果要呈現,可以呈現哪些部分?可以呈現在影片的哪個階段?

這樣會造成與原本影片何種不同效果?

21

點子大集合——活動 2

我們與默片的距離

100min 關鍵字

23
教學對象15-18歲學生,活動中需要相互協力與討論, 建議分組進行。隔閡感、卓别林、剪接、肢體表演、默片、移民 教學時間

┃┃▶ 我們與默片的距離

內 容 介 紹

Introduction

▶設計者 宋介源 玉里高中教師

袁正玉

麗山高中教師

黃淑偵

景美女中教師

(按姓氏筆畫排序)

▶ 參與業師 陳逸萱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音像藝術管理所碩

士, 長期策畫及推

廣各年齡層影像教 育課程活動。

▶ 教學對象 適合15 ∼ 18歲學

生,活動中需要相

互協力與討論,建 議分組進行。

▶ 教學時間

100分鐘

(不含影片播放) 活動以高中職兩節課堂 時間為設計參考, 教師 可依學生學習狀態與人 數適性調整。

▶ 關鍵字 隔閡感 卓别林 剪接 肢體表演 默片 移民

24

活動目標

透過排列截取自電影中的影像圖卡, 解構影片的順序邏輯及

角色設定, 搭建影像與文字推進敘事的能力。「 角色設定拼

圖 」 先觀察影片中演員戲劇性的肢體表演, 理解角色並非只

能透過「 口語 」 傳遞性格與情緒。 接著以表演呈現改寫之結

局, 體驗僅以肢體表達情緒、 開創敘事的可能, 同時認識卓

別林以及默片裡滑稽劇類型的表演特色。

活動流程

活動提醒

30分鐘

40分鐘 30分鐘 影片剪接 角色設定拼圖 創意結局大改造 影片放映

《移民》

1.可在影片播映前或播映後操作此活動。放電影時,請教師

務必全程播放正片(含片尾演職人員名單),並全場熄燈、

遮光,讓學生體驗觀影形式的傳統。

2.活動中的討論,僅供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時參考,並非 單一解答。

25

┃┃▶ 我們與默片的距離

影片剪接

、請學生分組。

操作時間:30分鐘(不含影片播放)

所需道具:影片圖卡

二、將截取自電影中的影片圖卡發給各組。(若組數較多,請自行增印圖

卡數量)

三、 提供學生影片片名:《 移民 》, 然後依據片名想像劇情, 從25張圖 卡中挑選12張,排出一個完整的故事。

四、排序過程若覺得圖卡無法完整闡述劇情,可請學生製作「字卡」穿插 於圖卡間。

五、完成後,請各組觀看其他組的排列順序,猜一猜其他組的故事內容。

六、 邀請各組口頭分享故事內容, 教師給予回饋, 並開放學生們相互提

問 、 討論各組編排的敘事重點 。

七、播放《移民》影片。

1.學生利用影片圖卡排列故事,除了練習創意發想,也可初步體認電影剪

接概念。另外,透過字卡串連畫面,也是早期默片製作的一種敘事模式。

教師可限制字卡張數(建議不超過3張),讓學生練習想像字卡可以從

哪些角度提供敘事訊息,避免直接用看圖說故事的方式進行創作。

2.觀看電影之前可提醒學生留意片中「字卡」的呈現與擺放順序,看完電

影後可請學生進一步比較在動態影像(電影)裡的字卡觀看節奏,與在

26
步 驟 說 明
小 提
點此下載

問 題 與 討 論

靜態影像(影片圖卡)裡字卡觀看節奏的差異。

3.當其他組提問時, 可引導學生提出為何挑選這12張圖卡? 排列圖卡順 序的想法?如何選擇字卡擺放位置等問題,協助學生思考、歸納原因。

4.可課外補充電影史與默片概述、卓别林的表演特色。

★註:可參考《移民》電影教材第6頁。見:「發聲電影學校」網站 > 電影賞析 >《移 民》 > 影片本事 > 導演與創作源起(二)▶ 點此連結

1.《 移民 》 是一部默片, 請嘗試透過這部電影說明默片的特色, 以及進一 步討論哪些為默片與有聲片的差異。

透過默片與有聲影片的差異來認識電影,進一步觀察默片使用哪些元素 (肢體、剪接節奏、構圖、明暗等)來抓住觀眾的注意力?

2.《 移民 》 雖然是默片, 觀眾卻在某些時刻可以感覺到聲音。 你覺得這部 影片是如何透過影像畫面拓展聲音的想像?

比如在餐廳裡服務生與卓别林的互動場景,儘管畫面無聲、平穩,卻透

過人與人互動的衝突來製造聲響與節奏(更正確的說法,是製造聲響的 幻覺,因為沒有真的發出聲音)。也就是說,在默片中,仍可以透過字

卡與肢體動作製造畫面的聲響幻覺與節奏。

★註: 可參考《 移民 》 電影教材第15至17頁。 見:「發聲電影學校」網站 > 電影賞析 >《移民》>影片本事 > 電影史( )、電影史(二)▶ 點此連結

3.如果只能用四格畫面簡介劇情,你會挑選哪幾張畫面?

可以從「影片圖卡」中挑選,引導學生挑選不同場景(如船上、餐廳、

陸地上等)、不同取鏡距離畫面(如遠景、中景、近景等),藉以創造

劇情的豐富度,練習表達不同鏡頭畫面帶來的感受。

27
28 操作時間:40分鐘 所需道具:角色圖卡 角色設定拼圖 ┃┃▶
點此下載
我們與默片的距離

步 驟 說 明

、請學生分組。

二、將角色圖卡發下,每組共9張。(若組數較多請自行增印圖卡數量)

三、教師帶領學生回顧《移民》劇情,協助各組討論並選出「印象最深刻 的一個戲劇事件」。

四、每組可依「印象最深刻的一個戲劇事件」自由分配角色,並為自己分

配到的角色進行角色設定。

( 教師可以協助學生發想內容。 例如: 這位角色是誰? 從哪裡來? 為 什麼會在這裡?現在在做什麼或是未來想做什麼?個性?喜好?角色 彼此間的關係?他們正在做什麼?)

五、 組內學生相互討論各角色的設定, 排練如何藉由肢體表演呈現這場

戲。(提醒默片演出沒有對白、背景聲音)

六、各組進行發表。組內先推派一位角色上台獨自演出,請其他組學生猜 台上角色是誰?角色形象(包含個性、喜好、特色等)為何?

七、接著請整組上台將「印象最深刻的一個戲劇事件」完整演出,邀請其

他組猜想這是哪一場戲劇事件?並分享為何挑選這段演出。 小 提 醒

1.協助學生練習並善用肢體進行表演。當角色獨自上台重現印象深刻的戲 劇事件時,因少了與其他角色實際互動,更能專注於自身的肢體和臉部

表情,理解默片在沒有聲音、對白的條件下,不透過語言傳達劇情內容。

29

1.影片裡有非常多的角色,試著觀察每個角色的造型?它如何展現每個角 色(透過相當戲劇性地肢體動作)的外在形象與性格特質?

練習透過外在形象和內在性格特質,觀察影片裡每一位角色設定。

2.《移民》在二十二分鐘裡出現非常多角色,你覺得他們的形象是否鮮明? 如果是的話,從哪些地方給你這些印象?

這部片角色塑造之所以成功,在於擅用戲劇性肢體來彰顯角色性格,讓 觀眾可以快速掌握鮮明的角色形象,每個角色也是該群體的代表形象, 諸如船上的賭客、餐廳領班等。

3.請每位學生練習透過肢體呈現主角於片中所遇到的困境,討論如何利用

肢體語言呈現情緒起伏。

觀察並思考卓別林如何透過肢體來表現所面臨的困境,如何化險為夷?

比如在船上賭錢面對強悍賭客時,怎麼透過相同動作(比如丟骰子、洗 牌、發牌)展現多樣化的戲劇效果,同時又能解決困境。

30
問 題 與 討 論 ┃┃▶ 我們與默片的距離 Note

步 驟 說 明

創意結局大改造

、請學生分組。

操作時間:30分鐘

所需道具:A4紙、麥克筆

二、各組討論:若影片還剩最後5分鐘,可以如何重新設定結局?

三、教師發給各組A4紙、麥克筆,請學生自行設計連接劇情的「字卡」。

四、各組排演劇情,組內的每一位學生都需要分配到角色。

五、教師提醒學生注意默片特色,以肢體動作演出,無對白。(需有學生 展示連接劇情的字卡)

六、各組展演後,與學生討論劇情設計緣由,並邀請他組回饋。

1.結局改造後,讓學生透過肢體表演,體驗如何運用肢體表達人物的特色 及情緒,如何以肢體構圖。(肢體和畫面中的空間陳設、鏡位、其他角 色的關係)

2.融合前面兩個小活動,讓學生更能完整體驗默片的表達形式:戲劇性的 肢體表現與字卡如何推展敘事。

3.可補充卓别林作品裡的人道關懷。

例如:若學生在結局改寫上,只著重在金錢的世俗價值觀(認同有錢才 是王道等),教師可引導學生一起討論主角卓别林在影片中主要傳達的 訊息:儘管卓别林的角色並不富裕,卻從來沒有被以金錢為主的價值觀

31
小 提 醒
控制。
★註:可參考《移民》電影教材第6頁。見:「發聲電影學校」網站 > 電影賞析 >《移
》 > 影片本事 > 導演與創作源起(二)▶ 點此連結

討 論 問 題 集

Discussion

此部分為輔助教師於課程進行時透過問與答, 幫

助學生思考並勇於表達感受、 聆聽其他同學的想

法,創造相互討論與理解的分享空間。

問題集共分兩階段

活動與實作前: 於影片播映後, 教師未進行任何

討論與實作之前可以詢問學生的問題。

活動與實作後: 教師進行一定程度的影像活動與 討論後,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的問題。

小提醒 ▶「 操作回應 」 為提供教師對於問題的解釋以及為

何有這些提問的敘述參考,可引導學生作為思考方向,各問

題皆無單一解答。

設 計 者 按姓氏筆畫排序

花蓮高中 王清平、中正高中 何昭慧、玉里高中 宋介源、高雄中學 李念潔、麗山高中 袁正玉、

內湖高工 陳婉嫈、市立大同高中 黃品璇、景美女中 黃淑偵、臺東高中 簡菀儀、石碇高中 蘇郁涵

32

活動與實作前

在觀看《移民》的過程是否有感覺「時間」從中消失(或者說,

看電影都會有這種感覺)?你覺得為何會有這樣的感覺?

觀眾看到影片故事的連貫性, 其實是由不同的時間區段所組成。

物理意義上這並非連續時間, 卻可透過電影語言讓故事順暢的發 展。透過剪接,電影裡的時間更有彈性。像這部短片只有22分鐘,

所敘述的故事可能橫跨一年,但敘事仍具有其順時性。

Q2 A2

觀看電影之前, 聽到片名叫作《 移民 》, 你認為它是一個什麼

樣的故事?會是一部什麼類型的電影?

每個人對創作者透過電影語言所傳遞的訊息, 擁有不同的認知與

接收程度。 在尚未觀看電影前, 練習透過「 片名 」 線索想像故事

內容, 再與學生討論電影的類型( 默片、 喜劇、 科幻等 ), 分享

這部電影可能是什麼類型的電影,原因有哪些。

33 問題集
Q1 A1

看完電影之後, 你覺得影片裡那一群人為何要啟程至另一個國

度? 你覺得他們是為了哪些目的? 後來目的達成了嗎? 你覺得

他們出發前跟抵達後,有了哪些改變?

討論移民的動機。

坐船是危險的, 但移民們仍堅持出航。 船劇烈搖晃、 難以平衡,

強調了移動的危機( 搭船有可能遭遇危難, 但人們還是想要離開 自己的家鄉到新世界生活 )。 人們的出發點是希望可以透過這一

次遠航尋找新的土地並展開更好的生活, 中間省略的諸多時間給

予我們想像空間,思考他們上岸後的生活。

★註:透過船上的光影變化,加深觀眾對於船隻搖晃的感受,與後來上

岸至餐廳的平穩鏡頭產生對比。

Q4 A4

《 移民 》 影片中出現許多不同階級的互動, 請相互討論哪些電

影也有「 階級 」 的討論? 這些電影如何處理「 階級 」 意識? 跟

《移民》有哪些差別?

不只《 移民 》, 還有眾多電影是透過影像談論「 階級 」( 近期電

影如:《 寄生上流 》), 讓學生有其他電影的參照( 同時掌握學

生看電影的偏好 ), 瞭解同樣的議題透過電影形式還可以有其他

不同層次的討論。

34 問題集
Q3 A3

Note

卓別林是一位卓越的喜劇導演、 編劇、 演員。 電影裡你覺得有

哪些好笑的地方?試著說明這些讓你覺得好笑的原因是什麼?

觀看《 移民 》 的過程中, 教師可以記錄學生覺得好笑的地方, 並 介紹卓別林, 認識默劇、 喜劇、 表演, 如果還有時間讓學生練習 透過肢體演出喜劇橋段,進行停格討論,理解肢體如何代替言語。

35
Q5 A5

問題集 活動與實作後

請學生相互討論《移民》中,諸多角色在不同空間場域的形象。

服務生在褪去制服後也是普通人,穿上制服要維護形象以及責任,

氣勢變得很高昂, 面對付不出錢的客人更是兇狠。 除了討論不同

角色的形象,可以進一步討論不同角色在場域內的「權力關係」,

角色彼此間有哪些互動? 男主角又如何巧妙地透過幽默和智慧化

為何導演會選擇「 船上 」 和「 餐廳 」 這兩個場景? 這兩個場景

分別給予觀眾哪些感受? 除此之外有沒有更多這兩個場景共同

或是可相互對照的地方?

A2

練習討論 、 比較不同場景 , 針對相同或可相互對照之處做更多討 論 。 以 「 船隻 」 和 「 餐廳 」 場景為例 , 前者看似代表不穩定的環 境 , 船上乘客的階級卻較為相似 , 處在相對平等的同溫層中 ; 後 者是相對安定的空間 , 卻充斥著各式價值觀的人們 , 撼動和諧共 處的可能 。

36
險為夷? Q1 Q2 A1

Q3

《 移民 》 是1917年的作品, 距離至今已超過一百年, 你覺得

是哪些原因讓我們在觀看的過程中仍能對影片中的安排同理、

同感?

A3

階級和難民問題仍在, 如新聞照片小男孩在沙灘上死去的身影,

讓人們意識到移民出走是有死亡風險的。 這或許是國際共通的、 形象經典的、 刻板印象的、 讓人產生共鳴的作品。 讓觀眾思考什

麼比死亡更可怕, 什麼樣的情感比死亡更令人害怕, 可以引導學 生討論移民出走的動機。

Q4 A4

為何觀賞完《 移民 》, 我們覺得興味盎然的同時卻也感受到無 奈與惆悵? 以及, 移民議題是一個嚴肅的主題, 你覺得為什麼

導演會選擇用喜劇來呈現?

這即是「 苦難的幽默化 」。 拿文學「 以喜襯悲 」 相較, 有黃春明 作品《 蘋果的滋味 》、《 兒子的大玩偶 》, 這些都以幽默調性刻 畫小人物生活, 卻在閱讀後能感受到苦澀滋味。《 移民 》 詼諧風 趣卻又非鬧劇, 以喜劇包裝嚴肅議題, 類型分界拿捏得宜。 所欲 探討的主題雖然沈重, 卻可透過角色的滑稽形象、 劇情編排與場 面調度來營造喜劇效果(其他相關電影參考如:《酷瓜人生》、《美 麗人生》)。

37

發行指導│林文淇、陳藹玲

策 劃│國立中央大學台灣電影研究中心、富邦文教基金會 總編輯│史惟筑、冷彬 作 者│宋介源、袁正玉、黃淑偵、簡菀儀、蘇郁涵 插 圖│楊詠亘

責任編輯│耿瑋鍾、陳怡樺、黃怡潔、楊詠齡

教案整理│周詩芸、林佾幼、林品霏、殷珮瑜、郭瑀、彭坤儀、黃詩婷、楊鈞幃、詹皓崴、鄒佳穎、 蔡永瀚、蕭于庭 特別感謝│邱國洋、馬皖婉

美術設計│沃時文化有限公司

印 刷│晶華彩色印刷有限公司

初 版│2021年10月 歡迎聯絡我們

ncutfsc.wordpress.com

ncutfsc@g.ncu.edu.tw

+886 3 422-7151#33008

www.fubonedu.org.tw

education@fubon.com

+886 2 2704-8856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