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ê鋩鋩角角mê-mê-kak-kak《爸爸的房間》教學點子書

Page 1

01
02

爸爸的房間

04
05 活動1 框內框外-初探會動的影像 點子1 線條與情緒 點子2 動畫的更多可能 點子3 製作費納奇鏡 活動2 藉物抒情 點子1 來到爸爸的房間 點子2 情緒猜猜樂 06 08 10 11 25 31 28 29 14 15 20 團隊簡介 目 錄 前  言 點子大集合 問題與討論

團 隊 簡 介 Our Team

影像教育創新實驗室

電影,承載著不同導演轉譯為影像的世界觀,包含不同文化價值、文化經驗、

敘事表達與感知形式。電影,是影像教育最適合的媒介,透過影像給予高中 職學生藝術的感受力、思辨性,在理解社會多元樣貌的同時建立美學品味。

「影像教育創新實驗室」團隊由國立中央大學台灣電影研究中心與富邦文教 基金會共同協力,研究、創新、推廣影像教育各種可能。實驗室廣納影像創

作、理論解析、教學活動開發等專業影像教育工作者,以創新影像教育發展、 建置影像教育資源平台、成為教師支援系統為核心目標。透過研發經典與當

代影片,出版電影解析教材,同時創造腦力激盪、各式體驗工作坊,提供學

校教師與影像對話的多重想像,並共同開發以感受力為導向的影像活動,讓

不同區域、社群的學生都能領略電影帶給人類的美學想望。

06

國立中央大學台灣電影研究中心

國立中央大學院級研究中心。以電影研究及影像教育教學系統研發為主要核 心工作。著重歷史與當代、本質論與認識論間的對話及思辨,讓當代多元媒

介現象迎來電影研究、影像教育發展的諸種可能。

富邦文教基金會─全國高中職巡迴電影學校

自 2014 年開始進入校園的影像教育計畫, 至今與超過全台上百所高中職合

作開設電影課程,編譯法國影像教育教材與撰寫開發多部台灣電影教材,亦

舉辦多場教師研習遍佈全台,與學校教師討論並研發以影像為主體的課堂教

學。

07
08 前 言 introduction

▶ 使用說明

1. 每個活動操作時間為 100 分鐘,可連續進行或拆成獨立的兩堂課。

2. 適合 15-18 歲學生,不限分組方式進行。

3. 教師們可自行搭配、延伸發展各項點子活動,以因應不同班級、課 程內容需求。

▶ 活動目標

透過手冊裡提供的活動,帶領學生瞭解影像運動的基礎,以及動畫形 式、內容上的可能性。同時認識《爸爸的房間》如何運用線條、材質、

形象變化等圖形元素,理解動畫如何表現時間變化與情感,進而引導

觀眾感受導演張娜麗營造的角色與家庭間的隔閡感。

▶ 觀影提醒

放電影時,請教師務必全程播放正片(含片尾演職人員名單),並全

場熄燈、遮光,讓學生於課堂的觀影體驗貼近電影發明百年來的觀影 形式。

09

點子大集合——活動 1

框内框外-初探會動的影像

教學對象15-18歲學生

教學時間

100min 關鍵字

隔閡感、動畫、費納奇鏡、線條、情緒表達

11

┃┃▶框內框外-初探會動的影像

12 ▶設計者 何昭慧 中正高中教師 李念潔 高雄中學教師 陳婉嫈 內湖高工教師 (按姓氏筆畫排序) ▶ 參與業師 許岑竹 實驗電影創作者, 致力結合電影與 手工藝術, 長期參與各式電影課程 與推動電影藝術與保存。 Introduction 內 容 介 紹 ▶ 關鍵字 隔閡感 動畫 費納奇鏡 線條 情緒表達

活動目標 《 爸爸的房間 》 為利用素描技法的黑白動畫電影, 畫面構圖 出色、 敘事結構清晰、 轉場節奏流暢, 藉由作品賞析觀察線 條質感、 筆觸輕重、 色彩濃淡、 光影明暗、 對比手法、 物件 使用與象徵意涵等, 更進一步帶領學生透過線條的流動與圖 像的形變, 表現並傳達感受與情緒; 同時, 引介多元創作媒 材及不同製作方式的動畫作品, 增添學生對於動畫的認識與 想像, 進而透過費納奇鏡(Phenakistoscope) 的製作了解

13
動畫生成的基本原理
活動流程 20
50
30 分鐘 線條與情緒 動畫的更多可能 製作費納奇鏡
分鐘
分鐘

┃┃▶ 框內框外-初探會動的影像

線條與情緒

操作時間:30 分鐘

所需道具:紙及筆

、教師播放《爸爸的房間》片尾曲以及另一首自選曲。

步 驟 說 明

二、讓學生於紙上畫下聆聽音樂時的感受,鼓勵學生以線條表現並避免畫

出具象的人或物件。

三、邀請學生展示作品,並開放其他學生討論該作品傳達出什麼情緒?從 作品中觀察到了哪些線索?可能與課堂上播放的哪一首音樂有關?

四、讓展示作品的學生分享自己的創作過程,如聆聽音樂時的感受為何? 企圖透過畫面傳達的概念為何?為什麼選擇用這樣的方式呈現?

提 醒

1.教師自選音樂建議選擇秒數長度接近,但是明顯不同於《爸爸的房間》

片尾曲節奏、風格、曲風、使用樂器等元素的類型音樂。

2.教師可引導學生觀察影片中線條、 色彩、 光影、 聲音等元素, 進一步

討論這些元素如何被運用又創造了何種效果?本片的線條與光影掌握極

好,可由以下幾個問題切入,開放學生討論:線條變化如何改變畫面構

圖?光影變化如何改變空間感?線條與光影如何引導視線、過場、營造

獨特的節奏感?

3.可讓學生以肢體表達情緒作為延伸活動,如提供情緒指令,請學生以定

格姿態表現,讓其他學生猜測其接收到的情緒指令為何。

14
點子1

步 驟 說 明

點子2 動畫的更多可能

操作時間:20 分鐘 所需道具:無

請學生分享看過的動畫作品。

、教師介紹不同類型動畫作品,與學生討論並分享感受,探討不同類型

動畫影片如何製作完成。

★可參考本書第 36 至 39 頁「問題與討論-動畫類型與攝製方式」。

三、

教師可搭配電影史「 奔跑中的馬兒-邁布里奇(Eadweard J Muybridge)」,

透過這場攝影實驗讓學生認識動態影像。

★註:史丹佛大學創辦人利蘭 史丹佛(Leland Stanford)為了證明馬在奔跑時四

隻腳會完全離地,

找來了攝影師愛德華・ 邁布里奇(Eadweard J. Muybridge)進

行這場攝影實驗。但在相機還沒有自動快門的時代,底片曝光需要時間,每次拍完

就要換底片,要拍到馬奔跑的連續動作是很困難的。所以邁布里奇開始著手改進相

機的快門速度與感光劑, 終於在 1878 年 6 月 15 日這一天, 用了 24 台相機, 間隔

69 公分沿著跑道排成一列; 跑道另一側則豎起標示距離的布幕作為背景; 每台相

機的快門綁上細線拉到跑道上,馬腳觸動後則能成功拍下馬匹奔跑的分解動作。最

後, 再透過「 動物實驗鏡 」(Zoopraxiscope)連續播放圖片, 隨著轉盤轉動和快門

設計,圖像上的馬匹就動了起來,而這項裝置也成為電影放映機的原型。

15

┃┃▶ 框內框外-初探會動的影像

1.觀看非敘事類型影片,可引導學生單純感受影像上的變化,如顏色、媒 材、構圖等,其不同風格帶來的感受。

2.不同類型動畫作品賞析★註, 不僅只是帶領學生了解動畫形式的可能性 及創作媒材的多元化,更能開拓學生的想像與視野。

3.淺談電影史,讓學生認識影像從靜態到動態的發展過程。

★可參考《爸爸的房間》電影教材第 7 至 8 頁。見:「發聲電影學校」網站> 電影賞

析 >《爸爸的房間》 > 關於影片 > 何謂動畫( )、何謂動畫(二)▶點此連結

★註:以《 大力水手 》及《 湯姆貓與傑利鼠 》等經典作品享譽盛名的美籍捷克裔動畫

師尤金・戴奇(Eugene Merril Deitch)曾於外媒《IndieWire》刊載文章中表示動畫

(cinematic animation)之於他的定義:

「電影動畫:記錄想像中動作的個別階段,並以持續且穩定的頻率播放,此頻率超

越人類視覺暫留所能及, 以此達到運動的幻覺。(“CINEMATIC ANIMATION: The recording of individually created phases of imagined action in such a way as to achieve the illusion of motion when shown at a constant, predetermined rate, exceeding that of human persistence of vision.” )」

隨著科技迅速發展與技術日益完熟,動畫製作現今常見以數位技術或複合媒材等方

式呈現,除常見電腦(2D/3D)動畫外,「延伸教材」將特別提及部分類型動畫,並介

紹該類型動畫具代表性的國外作品,國內作品可參考《動畫導論:美學與實務》。

16
小 提 醒

延 伸 教

▶ 停格動畫 stop motion animation

逐格拍攝實體或物件動態變化的影片,根據被攝物的材質或屬性可再劃

分為真人動畫(pixilation)、 實體動畫(object animation)、 模型 動畫(model animation)、黏土動畫(claymation)、偶動畫(puppet animation)等多元類型。

真人動畫

《鄰居》(Neighbours, 1952),諾曼・麥克拉倫(Norman McLaren)執導,1953 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獎。

《 新鮮酪梨醬 》(Fresh Guacamole, 2012),PES執導, 2013 年奧斯卡最佳動畫提名; 亦可同步介紹電腦繪圖

實體動畫

模型動畫

製作仿停格動畫作品《 樂高玩電影 》(The Lego Movie, 2015), 菲爾・ 洛德(Philip Lord)、 克里斯多福・ 米勒

(Christopher Miller)共同執導。

《 對話的維度 》(Moznosti dialogu, 1983), 導演: 楊・

黏土動畫

斯凡克梅耶(Jan Švankmajer),1983 年柏林影展短片金

熊獎與榮譽獎。

《 地獄新娘 》(Corpse Bride, 2005), 提姆・ 波頓(Tim

Burton)執導,2006 年奧斯卡最佳動畫提名; 亦可同步

介紹《笑笑羊大電影》(Shaun the Sheep Movie, 2015),

偶 動 畫

馬克・ 波頓(Mark Burton)與理查·史塔查克(Richard Starzak)共同執導,2016 年奧斯卡最佳動畫提名。《 天竺

鼠車車 》(Pui Pui モルカー, 2021)亦是近來相當受到歡

迎的偶動畫作品。

17

框內框外-初探會動的影像

▶ 實驗動畫 experimental animation

動畫獨特的敘事結構、美學形式與影像語言,作為創作者實踐想像可

能的載體,能夠概念化呈現非連貫性、非目的性、無一致性、非具象 化的影像,實驗動畫常在美學思維、表現形式及技術媒材上有更大膽

的創意發揮、挑戰與嘗試,故相較於其他類型動畫有著更為強烈的主 創風格。

《色彩幻想》(Begone Dull Care, 1949)

諾曼・ 麥克拉倫(Norman McLaren)和伊芙琳・ 蘭巴特(Evelyn

Lambart)共同執導,1951 年首屆柏林影展紀錄短片銀熊獎。 諾曼

麥克拉倫是加拿大籍蘇格蘭裔動畫導演、 製作人和製片人, 為許多影

像製作領域的開創先驅, 包括手繪動畫、 繪製膠卷動畫、 視覺音樂及

抽象電影等。本片為繪製膠卷動畫(drawn-on-film animation),也稱

為直接動畫或無攝影機動畫, 透過直接在膠卷上塗顏色或使用化學物

質製造效果來生產圖像。

《蛾光》(Mothlight, 1963)

斯坦・ 布拉哈格(Stan Brakhage)執導。 斯坦・ 布拉哈格是美國電影

導演, 被認為是 20 世紀實驗電影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探索各種

形式、 方法和技術, 包括手持拍攝(hand-held camera)、 繪製膠卷

動畫、 快速剪接(fast cutting)、 鏡頭內剪接(in-camera editing)、

刮擦(scratching on film)、 拼接影片(collage film)以及多重曝光

(multiple exposure)等。《蛾光》為一部沒有使用攝影機的無聲影片,

導演將蒐集而來的飛蛾翅膀、 花瓣和葉子貼在 16mm的透明膠片上後

直接進行播映。

18 ┃┃▶

《探戈》(Tango, 1981)

由波蘭實驗動畫大師薩比格尼・瑞比克金斯基(Zbigniew Rybczyński)

執導,1983 年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 作品喜歡結合真實人物與動畫,

並使用不同色調來處理畫面, 凸顯形象、 輪廓, 並運用色差形成強烈

的視覺衝擊, 以此建構超現實影像。 本片以真人拍攝並以剪紙動畫風 格進行後製剪接, 於同樣的空間疊加再消減不斷重複的人物動作, 創

造出獨特的影像節奏,並建立起人物與人物間饒富趣味的關係。

19

┃┃▶ 框內框外-初探會動的影像

點子3

製作費納奇鏡

操作時間:50 分鐘

所需道具:▶ 費納奇鏡紙型八扇及十二扇,視教學安排自選 ▶ 需自備材料

西卡紙、粗吸管、雙腳釘、剪刀或美工刀、打洞機、膠水、筆、

空白紙、鏡子,依人數或組數調整數量

步 驟 說 明

、教師先說明費納奇鏡作畫的規則:圖須為連續的動作畫面,且一扇內 只呈現一個動作畫面。

二、讓學生在費納奇鏡紙型上的各個扇面繪製具連貫性的動作畫面。 三、依費納奇鏡的輪廓裁剪西卡紙;另,取吸管任一端,壓扁後打洞貫穿。

將雙腳釘穿過紙型中央的小洞及吸管打洞處加以固定,須預留紙張轉 動的空間。

四、完成後,請學生持費納奇鏡面對鏡子,透過縫隙看著鏡子並轉動紙張; 學生們也可以互看,模擬面對鏡子效果。

20
點此下載

小 提 醒

1.透過實作費納奇鏡理解動畫製作原理。教師可從「影像為什麼會動」出 發,引導學生分享討論從靜態畫面到動態影像的概念。

2.完成費納奇鏡實作之餘,教師亦可鼓勵學生展開更多對於動畫的探索與 實驗,如翻拍成逐格動畫影片,體驗動畫製作過程,感受動畫與其他形 式影像不同的創作歷程。

★ 可參考本書第 36 至 39 頁「問題與討論-動畫類型與攝製方式」。

21

參考書目

⇨Robert Russett, Cecile Starr. ( 1976 ). Experimental animation: An illustrated anthology (1st ed.). Van Nostrand Reinhold Company.

⇨ 黃翰荻編譯(1987)。《前衛電影》。中華民國電影圖書館出版部。

⇨ 黃玉珊、余為政(1997)。《動畫電影探索》。遠流出版公司。

⇨ 張晏榕(2016)。《動畫導論:美學與實務》。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參考網站

⇨Gene Deitch. (2015, Mar 21). Animation -- What The Heck is It? IndieWire.

https://www.indiewire.com/2015/03/animation-what-the-heck-is-it-123493/ ⇨Eadweard J. Muybridge.

https://www.eadweardmuybridge.co.uk

⇨ Eye Filmmuseum(荷蘭國家電影博物館)。

https://www.eyefilm.nl/en

⇨Museum of the Moving Image(紐約動態影像博物館)。

http://www.movingimage.us

⇨ AniMapp 動畫地圖。

http://animapp.tw

⇨【 科學史上的今天 】4/9 邁布里奇誕辰(Eadweard J. Muybridge, 1830 1904)。 科學史上的今天。

https://history.pansci.asia/post/115901880510/4-9-eadweard-muybridge

⇨ 電影小百科_電影形式。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認識電影。

https://edumovie-tfai.org.tw/article/list/genres

⇨ 顏維萱。(1)我所知道關於動畫的事: 動畫的起源。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認

識電影。

https://edumovie-tfai.org.tw/article/content/522

22

⇨ 顏維萱。(2)我所知道關於動畫的事:卡通動畫怎麼看。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認識電影。

https://edumovie-tfai.org.tw/article/content/523

⇨ 顏維萱。(3)我所知道關於動畫的事: 實驗動畫。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認識 電影。

https://edumovie-tfai.org.tw/article/content/734

23

點子大集合——活動 2

藉物抒情

教學對象15-18歲學生

隔閡感、動畫、線條、光影、情緒表達

25
教學時間
100min 關鍵字

┃┃▶ 藉物抒情

Introduction

▶設計者

王清平 花蓮高中教師

黃品璇 大同高中教師 (按姓氏筆畫排序)

▶ 參與業師

楊詠亘

動畫《 關於他的故事 》 導演。 曾任 高雄電影節與臺中國際動畫影展兒 童評審團講師。

▶ 關鍵字 隔閡感 動畫 線條 光影 情緒表達

26
容 介 紹

活動目標 《爸爸的房間》為無對白的黑白動畫作品,以女性導演視角觸 及暴力與成長議題,情感含蓄內斂、象徵意涵豐富、敘事層次 迭出,透過觀影前後提供不同的切入點(如電影片名選擇、海 報劇照分析、創作媒材選擇、劇中角色觀察、創作者與觀影者 的換位思考等),循序漸進帶領學生感受影像內蘊的力道,進 而發掘作品解讀的各種方法及可能性,並練習以不同的方式覺 知、抒發、表達、聆聽與理解自己及他人的情緒。

活動流程 50 分鐘 50 分鐘 來到爸爸的房間 情緒猜猜樂

27

┃┃▶ 藉物抒情 點子1

步 驟

說 明

操作時間:50 分鐘 所需道具:無

、 教師放電影之前可以由主視覺/海報/劇照等素材開啟討論, 提醒學 生留意本片創作媒材、片名、主題、角色、觀看時的感受及情緒等, 如:

1.導演選擇使用什麼材料創作這部手繪動畫?有什麼樣的特性?

2.觀影前, 這部動畫作品的片名《 爸爸的房間 》 帶來什麼樣的想

像?可能是什麼樣的內容;觀影後,思考這部動畫作品之所以取 名為《爸爸的房間》原因為何?跟想像有何不同?

3.這部動畫作品主題為何?有哪些角色?分別經歷了哪些事情?

4.觀看過程中, 感受到哪些情緒? 哪些畫面讓你產生這些情緒? 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畫面?為什麼?

二、播放《爸爸的房間》影片。

三、針對上述問題討論或分享。

小 提 醒

1.教師可多引導學生分享影片帶來的情緒和感受, 可參考本書第 32 至 35 頁「問題與討論-象徵、隱喻與詮釋」。

28
來到爸爸的房間
29 操作時間:50 分鐘 所需道具:無 點子2 情緒猜猜樂

┃┃▶ 藉物抒情

、 教師準備數個關於情緒的詞彙, 如煩躁、 憤怒、 開心等, 分配給每

位或每組學生(建議人數上限為 4 人)一個情緒詞彙。

二、 請學生依循發配的情緒詞彙, 自書報雜誌或網路搜尋能夠代表這個 情緒詞彙的兩張圖卡及一張色卡, 兩者將形成一組情緒卡片, 並請

留意:

1. 「圖卡」要是景色或物件,不包含人物互動或文字描述。

2. 「 色卡 」 須能精準傳達這份情緒, 同色系下因亮度、 彩度、 色

階或飽和度等而呈現差異, 如紅色還有分朱紅、 粉紅、 桃紅、

嫣紅、 酡紅、 絳紅、 赭紅等, 引導學生更細緻地思考不同顏色 帶來的感受和聯想。

二、 開放學生分享自己的情緒卡片並邀請其他學生猜測其代表的情緒詞 彙為何。

1.可與學生討論透過圖卡與色卡的組合練習表達及猜測情緒的原因, 讓

學生表達自己感覺到的情緒, 和其他學生有著相同或不同情緒的原因

為何?

2.可進一步討論《 爸爸的房間 》 如何透過畫面裡的不同元素( 如線條、

光線、顏色、轉場等),傳遞影片中非具象性的情感或訊息?

30 步 驟 說 明
小 提 醒

問 題 與 討 論

Discussion

此部分為輔助教師於課程進行時透過 問與答, 幫助學生思考並勇於表達感

受、 聆聽其他同學的想法, 創造相互 討論與理解的分享空間。

● 小提醒 ●

「 討論 」 為提供教師對於問題的解釋以及為 何有這些提問的敘述參考, 可引導學生作為 思考方向,各問題皆無單一解答。

31

象徵、隱喻與詮釋

Q1 A1

▶ 為什麼片名是《爸爸的房間》?為什麼不是《爸爸的箱子》

或《女兒的房間》?

▶ 換作是你會為這部作品取什麼片名?為什麼?

片名作為觀眾對於電影的第一印象, 這個印象又將於觀影過程中

發生變化。 針對片名進行討論, 請學生分享觀影前後對於影片內 容的理解與詮釋。 重新為作品取名得讓學生用較為精煉簡潔的文 字表達觀影感受, 並可針對學生關注的人物、 感受或議題進行討

論;若時間允許,亦可引導學生思考作品取名可能有哪些考量。

Q2 A2

▶ 《爸爸的房間》的海報能夠看到什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設

計?創作者想要傳達的是什麼?

▶ 海報帶來的感受又是什麼?

教師可就畫面中物件進行引導, 如膠帶( 或黏貼過後殘膠 ) 的痕

跡、 不成比例的人物與箱子、 黑白灰的色調、 線條呈現的方式、

光影等, 開放學生互相討論及分享心得, 亦可讓學生思考觀影前

後是否有不同感受。

32

Note

▶ 本片為黑白色調的動畫電影,本片若為彩色動畫電影是否帶 來不同的感受?為什麼?

▶ 如果可以挑選三種顏色為 《 爸爸的房間 》 上色 , 會是哪三

種顏色 ?

引導學生思考顏色如何帶來不同的視覺感受及如何營造迥異的作 品調性; 教師可針對《 爸爸的房間 》 自行挑選影片畫面, 讓學生 透過顏色的選擇與組合,更進一步感受顏色與影像的關係。

33
Q3 A3

象徵、隱喻與詮釋

Q4 A4

▶ 導演在作品中設計了許多「對比」,你覺得為什麼這樣設計

與安排?

片中有許多人物的比例與距離, 可能表現著主角與父親之間的權 力及關係變化, 比如: 女孩於門縫觀看父親家暴過程, 女孩整個

人的比例對比於躲在桌子下掩耳的女孩,顯得非常巨大與不尋常。

教師可與學生一起把其他對比段落找出來, 進一步討論創作者的 安排。

Q5

▶ 影片出現大量的箱子讓人聯想到什麼?

▶ 封箱的用意是什麼?

▶ 箱子的大小和數量變化可能代表著什麼?

A5

「 箱子 」 在這部動畫裡具有強烈象徵意義, 可以展開非常多元的

討論, 與學生聊聊他們的想像與想法, 利用以下幾個問題引導詢

問:你曾經將什麼東西放在箱子裡?試著描述箱子的外觀、大小、

形狀、 顏色、 材質? 最近一次打開來是何時? 你在什麼時間點或

什麼狀況下再度將盒子打開了呢? 你是否有封箱後再也不曾拆箱

的經驗, 你還記得裡面放了些什麼嗎? 你覺得可以怎麼保留真正

珍貴的東西?

34

Q6 A6 Note

▶ 你覺得影片的最後一個畫面代表了什麼意思?

▶ 你覺得結局是什麼?

可以與學生一同回想導演如何鋪陳情節、 角色關係, 以及物件運 用等面向,思考為什麼導演要設計開放性結局。

35

動畫類型與攝製方式

▶ 《爸爸的房間》以動畫呈現有何特色?如果以真人實景拍攝

會是什麼樣子?與動畫形式有什麼不同?

▶ 挑選一個印象深刻的場景,利用真人實景與動畫攝製的不同

特點,試著說明你會怎麼以真人實景的方式進行拍攝,你希

真人實景與動畫攝製並非絕對的寫實與抽象對比, 也都可能作為 不同電影類型( 劇情片、 紀錄片或實驗片等 ) 的表現形式, 教師

與學生在開放討論且互相分享的過程中可以進行更細緻的分析 ,

例如: 思考動畫的特色有哪些? 動畫如何表達真實? 如果這部動

畫改由真人呈現又有何不同?

▶ 動畫有哪些特性?和其他電影類型有何不同?

▶ 《爸爸的房間》如何利用這些動畫獨有的特點(如超現實編

排或誇大處理等)進行創作?

▶ 還有哪些不同類型的動畫?

開放學生就個人觀影經驗自由發表, 並分享自己對於《 爸爸的房

間》的觀察;動畫在創作形式、敘事結構、拍攝製作等較為多元,

可以突破許多真人實拍的攝製限制, 甚至允許較誇張、 奇幻或超

現實的主題選定、 劇情鋪排、 角色設定與場景設計。 除 2D及 3D

電腦動畫外, 還有停格動畫與實驗動畫等類型, 此類型及範例可

參考本書第 17 至 19 頁「延伸教材」。

36
望帶給觀眾什麼感覺?為什麼?
Q1 A1
Q2
A2

Q3 A3

▶ 《爸爸的房間》導演選擇動畫劇情片的形式進行創作並傳達

理念,試想本片是否可能以其他影片形式呈現?創作過程或

觀看感受可能會有什麼不同?

動畫可以透過更為純粹的藝術表現形式以及抽象的畫面呈現 , 創 造出想像空間進而建構心理距離, 突破真人實拍的限制。 可以引

導學生觀察真人實拍及動畫影片如何處理過場, 也可引介由阿 里. 弗爾曼(Ari Folman) 執導且榮獲 2009 年奧斯卡最佳外語 片提名的動畫紀錄片《 和巴席爾跳華爾茲 》(Waltz with Bashir, 2008)。這部片透過動畫與紀實影片的並置,利用不同影像類型, 建構戰爭事件中可說與不可說(不被允許或沒有能力)、 可見與不 可見(沒有辦法或不可能)之間,探討個人創傷、集體記憶與真實 再現的難處。

Note

37

動畫類型與攝製方式

Q4 Q5

▶ 《爸爸的房間》是一部手繪動畫,導演使用何種創作材料?

本片的創作媒材讓你產生哪些感受?

▶ 同樣是手繪動畫, 若改用水彩/水墨/油畫/蠟筆等方式可

能創造出何種質地並帶來什麼感受?

A4 A5

鉛筆。 水彩色澤可能較為輕盈、 水墨則容易給人較強烈的東方感 或帶禪意、 油畫筆觸可能較為厚重、 蠟筆色彩可能無法完全貼合

紙張而留下一些極為細小的空白縫隙等, 不同媒材的不同特性也

將影響作品的調性與觀影的感受。

▶ 你是否看過使用其他媒材創作的動畫?如黏土、剪紙、積木

等。不同的媒材在影像呈現上帶來什麼不同的感受?

創作者選擇媒材是有目的性的, 不同媒材製作的動畫所創作出的 畫面張力各異其趣。老師可參考本書第 17 至 19 頁「延伸教材」,

留意創作者選擇媒材的關係,是相得益彰、強化對比或另有巧思。

38

Q6

▶ 與大家分享自己完成的費納奇鏡,並說明為什麼選擇呈現這

個連續動作?

▶ 你如何拆解這個連續動作並畫進相應的格數裡?格數增減可

能形成什麼效果?

A6 Note

在繪製費納奇鏡前, 可以分組( 或抽點學生上台 ) 讓學生觀察一 組連續動作, 透過適時中斷動作形成單格靜止畫面, 練習逐格拆

解, 可帶入分鏡(storyboarding) 概念, 淺談 1832 年由比利時 人約瑟夫・ 普拉陶(Joseph Plateau) 和奧地利人西蒙・ 馮・ 施 坦普費爾(Simon von Stampfer)發明費納奇鏡,其作為最早動 畫裝置的緣由、意義與原理。

39

聲音設計與構圖轉場

▶ 這部動畫片中,「聲音」扮演了哪些角色?觀影過程中你特

別留意到了哪些聲音?

▶ 你覺得那樣的聲音代表或象徵了什麼?如何表現主角的心理

狀態又如何影響你的感受?

影像效果除了透過視覺呈現也能藉由聽覺彰顯, 例如《 爸爸的房

間 》 動畫中的毆打聲或尖叫聲便能令人產生緊張與恐懼的情緒 ,

搭配上畫面( 如明暗對比與光影變化 ), 不僅能營造氛圍更可以

強化感受並引起共鳴, 如此強烈的感染力讓觀眾不只是旁觀者,

更能聚焦並跟隨著主角的心理狀態有所起伏。

Q2 A2

▶ 《爸爸的房間》如何呈現人物的不同情緒?哪些段落讓你印

象深刻?

▶ 你在觀看的過程中產生了哪些情緒?為什麼會有這些情緒產

生?原因為何?

人物的情緒轉換可以透過線條的粗細、 疏密、 濃淡呈現, 場景的 氛圍營造亦可透過光影改變、 人物或物件的大小對比呈現。 由學

生自由選擇印象深刻的段落, 引導學生觀察段落中的畫面細節, 表達觀看過程中產生的情緒。

40
Q1 A1

▶ 從畫面裡我們如何感受空間的變化?請找出場景轉換之間,

畫面透過線條「模糊化」的段落。

請學生留意「 線條 」 在這部動畫裡的展現, 包含角色與物件的勾 勒, 以及不同形體的轉變如何同時具備「 轉場 」 的功能, 如媽媽

被爸爸拉扯後, 頭的形體變成平面道路、 小孩將泥沙捧於手心放 入紙箱中後變成許多小人偶等。 模糊, 可以是主角面對家人的印 象, 也可以是主角選擇處理記憶的方法, 也是導演透過鉛筆筆觸

的特性用來呈現轉場的效果。

41
Q3 A3 Note

發行指導│林文淇、陳藹玲

策 劃│國立中央大學台灣電影研究中心、富邦文教基金會 總編輯│史惟筑、冷彬

活動設計│王清平、何昭慧、李念潔、陳婉嫈、黃品璇 問題與 討論發想

王清平、何昭慧、宋介源、李念潔、袁正玉、陳婉嫈、黃品璇、黃淑偵、簡菀儀、蘇郁涵 │

插 圖│楊詠亘 責任編輯│陳俞廷

編輯團隊│王姿懿、耿瑋鍾、陳怡樺、黃怡潔、楊詠齡 教案整理│周詩芸、林佾幼、林品霏、殷珮瑜、郭瑀、彭坤儀、黃詩婷、楊鈞幃、詹皓崴、鄒佳穎、

蔡永瀚、蕭于庭 美術設計│沃時文化有限公司

印 刷│晶華彩色印刷有限公司 初

版│2021年12月

歡迎聯絡我們

ncutfsc.wordpress.com

ncutfsc@g.ncu.edu.tw

+886 3 422-7151#33008

www.fubonedu.org.tw

education@fubon.com

+886 2 2704-8856

43
44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