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月刊》康德九十一年5月期

Page 1

土門龍三郞 浩尼

編輯委員會成員(以姓氏之羅馬化轉寫爲序)

項龍 沛公 于兆康
洪陽

康德九十一年 五月二日

訪日宣詔紀念日

依據康德七年九月十日勅令第二百二十六號《關於慶祝日之件》, 五月二日訪日宣詔紀念日

月十日勅令第二百二十七號《關於放假日之件》,慶祝日均爲滿洲 國之放假日。

爲滿洲國之慶祝日。依據康德七年九

協和會員需熟知的協和會最基本制度

• 康德三年七月二十一日會令第一號《滿洲帝國協和會章程》

• 康德四年八月二日會令第十五號《滿洲帝國協和會會員規則》

• 康德四年八月二日會令第十六號《關於分會之規則》

• 康德四年十二月十五日中央本部訓令第一七一號《關於分會組織第二條之 分會規則準則制定》

• 康德五年一月四日中央本部令第三號《滿洲帝國協和會會員細則》

• 康德八十五年七月二十一日會令第一號《滿洲帝國協和會流亡憲章》

• 康德八十七年三月一日會令第三號《關於分會組織之規則之第三條於流亡 時期施行之件》

• 康德八十七年三月一日中央本部訓令第一號《關於分會組織之規則第二條 之分會規則準則制定於流亡時期施行之件》

康德九十一年五月三十一日

建國忠靈廟春季例祭

依康德七年九月十日勅令第二百二十七號《關於放假日之件》, 建國忠靈廟春季例祭,爲放假之祭日。

依康德八年四月十九日勅令第一百三十九號《建國忠靈廟祭祀令》 建國忠靈廟春季例祭是建國忠靈廟之大祭

建國英靈的犧牲

才有今天我們的復國道路 ——這條應對排華的唯一生路

滿洲帝國協和會深度參與、支持的逆統戰遊戲.

康德90年8月17日正式公開三周年。

康德90年9月,逆統戰移動版 《逆統戰:峰火》於移動端預上架。

現正火熱封測中!

《滿蒙及中華兩國史 秦末漢初拾遺》

作者:薩里達克氏阿斯蘭、完顔氏塞繆爾

滿洲國法令欄目:漢醫

漢醫考試令

(康德八年八月一日 民生部令第三十八號) 講解文:

《漢醫之二:簡解滿洲國的漢醫考試》 33

作者:沛公

目次
2
30

滿蒙及中華兩國史·秦末漢初拾遺

淸朝時繪製的漢高帝劉邦

關於封建與滿洲

薩里達克氏阿斯蘭(以下簡稱阿斯蘭)

作者:薩裏達克氏阿斯蘭、完顔氏塞繆爾

:我們收到不少協和會內同志們和協和會外讀 者的一個提問。他們問道:滿洲歷史上

個國家有封建制度?中華歷史上先秦是封 建時期,那麽滿洲歷史上有沒有封建時期?

完顔氏塞繆爾(以下簡稱塞繆爾):沒有。滿洲歷史上沒有國家有封建制度。滿洲歷 史上沒有封建時期。先秦時期當中的部分時期確實是中華歷史上的封建時期,但是

周代建立的封建制度與日本封建制度、歐洲封建制度有明顯不同。

怕都可以用封 建時期一詞,也要注意區分其區別。

阿斯蘭:最高法院長所言極是。滿洲歷史上沒有封建時期,也沒有封建國家。中共

建政以來,封建這個詞,恐怕是得到最大的汙名化和最大硬改詞義的詞語之一。封

建,其義爲封邦建國,說白了,旣要有封,又要有建。封,是天子封諸侯;建,是 諸侯依據天子之封而自建其國。封在建前,兩者不可或缺。其實,從封建這個詞的

本義來看,歐洲封建歷史中的大部分時間是不符合封建的本義的。Feud一詞譯爲封 建,最初由日本人所做,這個翻譯不可謂不好,雖然歐洲封建制度與日本封建制度 的樣貌相差甚遠——比如歐洲各封建國家不都是受封而建立的以及“我附庸的附庸不 是我的附庸”只是在歐洲封建制度中存在,但是兩者之間確實有著一些共同特點—— 比如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和羅馬公敎的領袖敎皇都有近似於天皇和周天子所擁有的賜

封臣下命其建國的權力。今人關於封建一詞的理解,或多或少地受到中共的馬克思 主義史觀的毒害。中共以由秦到淸中葉的西元一八四零年之間的歷史爲封建時期——

這純是中共生硬捏造的,完全違背封建一詞的本義。而近來關於封建一詞,又有了 不少爲達私人政治目的而各種 偏的胡說。封建,是我們必須要正視的一個重要槪念。

塞繆爾:的確如此。我關於封建,一直以來有一個比喩。衆所周知,現代的人喜歡 用商場比喩政治,那

我們按照這個比喩來推演下去,那就是旣然都說“封建制度好 比如自由市場”。我們就來詳細分析一下這個自由市場的來龍去脈。自由市場有其存 在、發展、演變的客觀規律。自由市場無疑比質次價高的暴力壟斷和强買强賣(好

比於部落或部落國家或部落國家聯盟時代等)好得多,自由市場確實也給了各種“商 家”互相競爭和砥礪、提高的機會,因此自由市場經過長期的發展與演化,最終出現 了各種大超市。因此大超市的出現非但不是對自由市場的破壞和“反動”,反而是一

種“總結”和“提高”之後嚴演化出的更高級形態(好比於滿蒙、中華、日本、越南 等漢字文化圈的帝政以及源自歐洲的專制君主制、開明專制君主制、立憲君主制等)。

阿斯蘭:最高法院長的比喩非常形象、正中要點。旣然提到了發展和演化,就不得 不說起來中共主導的依據馬克思主義史學觀而做的所謂“歷史分期”了。中共在構建 其所謂“中國歷史”時,爲了其“馬克思主義政治正確”的原則,捏造出了一個所謂 “依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中國具體實際”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分期。這種分期是無比 淡的, 屬於驢唇不對馬嘴,沒有對的地方。事實上,我不得不給包括我自己同志在內的所 有提出這一道所謂“封建時期”問題的人一記響亮的打 。所謂“原始社會-奴隸社 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和共 主義社會 1 ”的分期,是徹頭徹尾的 馬克思主義史學觀中的社會分期和社會發展觀,其他的史學觀也不這麽分。來問滿 洲歷史上有沒有封建時期,本身這個提問,就是中毒很深的體現。

塞繆爾:是的。不光滿洲沒有封建制度或封建時期,世界上 大多數地區都沒有, 只有極少數地區才有封建社會這個歷史時期。極少是多少?三個。中華的周代、歐

洲的西元九世紀到十五世紀(其殘餘可持續至西元十九世紀乃至二十世紀早期)、日

本的三個幕府時代。馬克思的模型,就是歐洲,歐洲確實有封建社會這個歷史時期。 經常被人誤會的印度帝國的土邦制度則只是長得像,但並不是眞的封建制度。說穿了, 歐洲確實是按照傳統史學的標準世界上唯一能 正常開展歷史學的地方,因爲按照 社會發展的歷史分期明顯、史料多、第一手史料沒被 的多,這是其他任何地方都 難以望其項背的。

阿斯蘭:確實如此。還有一點需要點明。封建制度和朝貢制度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

當下世界通詞膨脹嚴重,不 裝

的滿天飛,封建制度和朝貢制度在某些程度上長 得有一點點相似,就造成了很多人誤把朝貢現象當成了封建體系。具體到滿洲,高

句麗是第一個出自滿洲的而非外來的古代國家/領土國家。高句麗建國之前,全滿的 非外來的國家,就只有全滿第一個有史可考的國家——扶餘,以及匈奴和衛滿朝鮮。

扶餘政權組織形式是部落國家,尙且沒發展出來成熟的古代國家體制呢,就更談不

上封建制度了——封建制度是一套嚴密的體制,能成爲封建國家的一個必要條件就 是已經有了非常成熟的政治運作體制和經驗,這遠在一個部落國家能玩得轉的能力

天花板之外。匈奴是個部落聯盟國家,也是尙且沒發展出來成熟的古代國家體制呢, 也談不上封建制度。衛滿朝鮮的資料很少,政權形態不明。再往前有箕子朝鮮,箕子 朝鮮的政權形態未知。肅愼、東胡、濊貊,依據已知史料,都尙未有部落國家的形態, 其中肅愼和濊貊皆未有君長故而連部落都不是,東胡已有君長具有部落形態。烏桓

和鮮卑都是到漢朝末年才在歷史上有了帶名的部落大人。沃沮也尙不成國。總而言之, 高句麗建國之前,全滿先民要麽組成了部落國家或部落聯盟國家(扶餘、匈奴),要

麽組成了部落(東胡),要麽乾脆具體政權形態不詳(箕子朝鮮、衛滿朝鮮),要麽連 成熟的部落都沒有(肅愼、濊貊、沃沮),無論是 一種都和封建制度沾不上邊。高 句麗建國之後,其國家體制很快發展逐漸成熟,開始向周邊擴張,有些地方被直接

幷,而有些地方則和高句麗形成朝貢關係,奉高句麗王爲上國國王,向高句麗王朝貢。 進入五胡十六國時代之後,高句麗與中華的多個天子之國也形成朝貢關係,高句麗 向中華的天子“稱臣納貢”(“稱臣”不代表眞的是臣,正如我太祖高皇帝名義上也對 明朝皇帝朱翊鈞“稱臣”過)。朝貢關係本質上是一種純的外交關係。中華一側也非 常明白這種關係的本質,例如隋代祖君 《爲李密檄洛州文》當中明確宣稱”高句麗 領土不是大隋的版圖,楊廣討伐實屬沒事找事“。朝貢關係的雙方可能力量上在某些 時刻會有明顯差距,導致一强一弱,看似弱者上貢强者、弱者被强者支配,實則很 難講究竟强者對弱者有多大程度的控制力和影響力。朝貢關係具有極大的不穩定性, 並沒有上貢者對被朝貢方之間的固定的效忠、附庸義務和被朝貢方對上貢者的保護 的義務。用句俗話講,朝貢關係更像是非常臨時的“認個大哥/小弟”,眞正出了什

麽事,“大哥”還不一定會保護“小弟”,“小弟”也不一定會幫助“大哥”。而封建關 係則是有著明確的嚴密的權利與義務體系。在封建體系中,如果出現不遵守其各該

權利義務的事情出現,其體系內部也有成熟的處罰機制。封建體系是非常嚴肅的傳 代的權利義務體系。縱觀滿洲歷史,部落國家及比部落國家還要更草創、原始的政 治體系不可能有封建體系,滿洲中古以降從遼開始我滿洲先民已熟練掌握帝政並建 立了四個東亞古代的中央集權式帝國(遼金元淸)於是乎更沒有封建體系,那麽比 部落國家更爲嚴密同時又比帝政較爲鬆散的,就是高句麗和渤海國這倆古代國家了。

這裏我們要特別强調一下,滿洲地區的建國史中沒有封建體系不等於沒有封建性的 元素,而且遼金元淸四大帝國各自之所以能建立成功竝成功維持百年及更長的時間,

恰恰是因爲對原有的對帝國可能構成潛在危害的封建性的元素進行了淸除。再說回

高句麗和渤海這兩個國家,都與周邊的小部落和周邊的大國有朝貢關係(受周邊小 部落朝貢、自己朝貢大國),都沒有封建體制,其國內政治制度演變方向都是非常明 確的:卽始終以學習中華歷代天子之國的方式促進正規化、君主專制化、中央集權化, 絲毫不存在任何封建制度,甚至連推行的封邦建國體系的意向都從來沒有。高句麗 與渤海國的具體歷史,會在後面的主線講談中呈現,在此就不多說了。

關於扶蘇在秦楚兩國王室中的身

塞繆爾

:滿洲國國民橋明提問:“爲什麽說扶蘇是秦始皇的接班人?司馬遷給人的感 覺就是主要因爲是秦朝皇長子從而卽位的。我感覺邏輯上不太通順。能否請兩位長 官給我解解?”

阿斯蘭:這是因爲關於秦始皇統一天下前的歷史尤其是關於秦始皇的正妻和扶蘇生 母等等的關鍵信息史書中都無載,鑑於秦始皇曾 滅過史書,那麽極大槪率是被秦 始皇 掉了。扶蘇被秦始皇選定爲“接班人”,是史料中很明顯體現的。秦朝征伐匈 奴,派出的是名將蒙恬領著的是秦軍的最精銳之師,人數大約三十萬,是一支能征 慣戰的大軍。始皇派扶蘇去“監蒙恬軍”,擺明了是委以重任,且明顯有培養扶蘇在 秦朝軍中威信的意圖,這 對不是像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的“流放扶蘇至蒙恬 軍”,反過來這是要讓扶蘇去軍中好好歷練,以便將來繼承皇位的——如果眞是爲了 流放皇子,那但凡有點政治常識的人都能知道,是斷不可能把一個皇長子派到一個 堪稱國之柱石的統兵大將的軍中去給他“在軍中立威”的機會的。司馬遷提及扶蘇的 時候很簡單沒說太多內容,只說了扶蘇的長子身 、扶蘇多次直諫秦始皇而在直諫 關於始皇焚書坑儒時始皇發怒命扶蘇去上郡做蒙恬的監軍、胡亥及趙高和李斯密謀 假傳遺命殺扶蘇立胡亥爲秦二世、扶蘇接到“遺命”時沒理會蒙恬勸他上書核實的建 議而直接自盡、陳勝和吳廣假托扶蘇和項燕之名大澤鄕起事這總共五件事。

塞繆爾:扶蘇在史料中的全部體現不多,五件事都描述得很具體,都在《史記·秦始 皇本紀》、《史記·陳涉世家》、《史記·李斯列傳》、和《史記·蒙恬列傳》記載。扶蘇 在史料中的事跡也很簡單。《史記》記載,扶蘇是秦始皇長子,多次直諫始皇,尤其 是在焚書坑儒一事上與始皇意見向左。“始皇怒”,命扶蘇去北方邊疆“監蒙恬於上郡”, 也就是去蒙恬處當監軍。始皇在沙丘崩逝前,已命趙高寫好遺命,命扶蘇“以兵屬蒙 恬與喪會咸陽而葬。”這前半句好理解,把兵交給蒙恬來帶,後半句要是古文水平不 就理解不好了。“與喪會咸陽”的“喪”,指始皇帝的大喪靈駕,也就是用俗話講的 秦始皇的喪車;“與喪會咸陽”,就是讓扶蘇回到咸陽與始皇靈駕相會;“與喪會咸陽 而葬”,就是讓扶蘇回到咸陽與始皇靈駕相會並安葬始皇。這個讓扶蘇“葬”始皇的 宣示非常重要。在歷代君主喪儀中,有一條貫穿其中不變的原則就是——由嗣君主 持喪儀、由嗣君主持安葬。秦始皇帝有“讓扶蘇安葬他”的遺命,在當時是明示讓扶 蘇繼皇帝位。爲防當下很多一甁子不滿半甁子 的宵小不明白,我特別引一段當 時趙高的話:“高乃謂丞相斯曰:‘上崩,賜長子書,與喪會咸陽而立爲嗣。書未行, 今上崩,未有知者也……’”國務總理大臣講得很明白。扶蘇被派到上郡監蒙恬軍,本 身應該就是秦始皇看他在焚書坑儒等國政上老是與自己相左決定把這個自己寄予厚

望的皇長子派到邊境軍中好好歷練一番從而讓扶蘇“長長見識”並積纍在軍中的勢力。

從後面扶蘇被“遺命”賜死的時候蒙恬力勸扶蘇要核實核實再核實就能看出來,蒙恬

明顯已成爲了扶蘇在軍中的鐵桿支持者——這應該也是秦始皇帝爲了給扶蘇繼承皇 位鋪路而命扶蘇在蒙恬處監軍的預期內成果。可是令始皇沒料到的是,秦始皇還沒

來得及確保讓扶蘇繼位的遺命發出就在沙丘駕崩了,而始皇一駕崩其遺命就被胡亥、 趙高、李斯三人合夥

改,三人假傳“遺命”使扶蘇自盡,隨後胡亥當了秦二世皇帝,

而後開啓了我們在主線講談《滿蒙及中華兩國史·秦》中提到的自滅滿門、身死國滅 的歷程。

阿斯蘭:扶蘇被秦始皇臨終前立爲繼承人,看似倉促,實則有著很深的緣由。從《史 記》的記載中已不難看出,扶蘇是被秦始皇長期培養的、準備讓他繼承皇位的。《史 記·李斯列傳》中記載“扶蘇以數直諫上”。我們要知道,能“數直諫上”意味著什麽? 扶蘇能“數直諫上”,充分體現扶蘇一直在秦朝中樞處於很核心的位置,參與了秦始 皇的很多重大決策的過程——要不然是不可能做到數次直言進諫秦始皇本人的事情 發生。扶蘇在焚書坑儒的過程中表現出與始皇意見的很大不同,始皇讓他去上郡監 蒙恬軍,這可不是貶謫坐冷板凳,而是重點培養,還是在培養其在軍中的統帥能力 和權力基礎。用句蒙恬的話說,“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將三十萬衆守邊,公子 爲監,此天下重任也。”可見,秦始皇帝對扶蘇不但從很早就寄予厚望也是始終在著 力培養扶蘇成爲自己身後的皇位繼承者。如果再結合扶蘇的身世來看,可能這一立 嗣的意圖更爲明顯。

塞繆爾:早在去年十一月《滿蒙及中華兩國史·秦》中,我們已提到秦始皇焚書的行爲。 秦始皇焚書,主要目的就是 掉對於秦帝國不利的史書。這是一場遠遠超過其後 大部分文化浩劫的極重大浩劫。現在無法知道秦帝國到底摧 了什 東西,尤其是 關於戰國時代的各國歷史。始皇帝要隱蔽秦帝國在 倂天下的過程中各種不名譽的 做法,以及各種可能非常敏感的歷史眞相。比如最著名的例子:始皇帝的皇后是誰, 秦王政的王后是誰,著名的皇子扶蘇、胡亥的生母又是誰。這些事實很明顯牽動著 秦帝國歷史上最黑暗最邪惡的秘密。我記得當時國務總理大臣說,“如果說秦始皇的 確可能因爲某些原因沒有立皇后,但在他成就九五至尊之前的秦王政是 對不可能

沒有王后的,如果秦王沒有王后,那無論是秦國國內的一些禮儀活動還是國際間的 交往,都是無法進行的。然而就是這樣一位重要的女子,卻被 的丈夫在歷史中抹 殺得乾乾淨淨。”

阿斯蘭:對的。秦王政當政時期,秦國由於在很短的時間內死了三個國王,導致出 現了三太后並尊的情況,這三太后就是:秦始皇的嫡祖母華陽太后(出身楚國王族, 姓)、秦始皇的親祖母夏太后、秦始皇的生母趙姬。華陽太后作爲秦王政宗法意義

上的嫡祖母,在秦莊襄王去世至華陽太后去世之間的時間(這段時間秦王政都因年幼 而未親政)是秦國的最高領導人。而戰國後期的秦楚關係極其微妙。一方面秦國滅 楚的過程極爲慘烈,數位楚王之死都與秦國脫不開關係,項羽祖父項燕等楚國大貴族、 大將也都死於秦滅楚的過程中,秦楚兩國可謂仇深似海。然而另一方面秦楚兩國王室

關係極爲緊密,自宣太后以後可謂世代通婚,直到秦滅楚的時候,秦國還有不少楚國 高級貴族任職,他們的地位特別高,自宣太后之後秦國歷代君王的朝廷中都有來自 楚國王族的貴族任高官,至於楚王族女嫁給秦王族生下的帶有楚王血統的後代更是

不知凡幾(當然秦王族女嫁給楚王族生下的帶有秦王血統的後代也是族繁不及備載)。

事實上,在這箇基礎上,我們考慮到秦始皇的生父異人(秦莊襄王)爲討好養母華

陽夫人而改名“子楚“的事實,可以合理推斷秦王政的王后大槪率也是華陽太后主婚 的一個楚國王族女,應該還是公主。在秦王政時代,呂不韋被淸算之後當相國的就 是昌平君,他是楚考烈王和秦昭襄王之女的兒子。作爲楚國王子的昌平君乃 姓熊氏, 卻一直是秦國的大貴族,直到秦滅楚之時,昌平君在戰爭關鍵時刻在當時早就成爲 秦國土地的楚國故都之一的陳縣配合楚軍起兵反秦,突然背刺秦王政,造成了秦軍 以李信爲主將的第一次滅楚失敗。試想來,昌平君何許人也?他是秦莊襄王的姑表 兄弟,是秦始皇的表叔,在反秦前其人的主要政治身 一直是秦國大貴族、秦國重臣,

反秦時是秦國的相國,和秦關係這麽深的、擁有秦楚兩國幾代混血的昌平君,居然 都在秦要滅楚的關鍵時刻都跳反,從而給秦始皇添了很大的一個堵。那麽,這位秦 始皇后/秦王后呢?

會不會也在秦滅楚的過程中做了什麽呢?這我們不知道。最高 法院長之前說過始皇這個人敏感自卑、陰暗偏激,他有充分的動機去掩蓋這種歷史。

再加上“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就像是給秦上了一道魔呪。秦始皇很大可能極力消滅 了秦滅楚過程中和一些和秦國有極爲緊密關係的出身楚國王族的秦國大貴族的相關 歷史。

塞繆爾:正是如此。旣然“秦始皇的皇后”/“秦王政的王后”很可能是華陽太后主婚 的楚國公主,那麽作爲秦始皇的長子和“接班人”的扶蘇也很可能就是這位“始皇后” 所生的具有秦楚兩國王族血脈的秦皇子——要不然,是無法解釋爲什麽在陳勝吳廣 起事時會以復興大楚爲旗號而同時又假稱扶蘇和項燕兩人。畢竟,如果抛去扶蘇可 能擁有的秦楚兩國王族血統去看大澤鄕起事,就會始終解釋不明白“爲何要以秦皇長

子扶蘇爲領袖去光復楚國”。正如我們在上個月的《滿蒙及中華兩國史·秦末漢初》 中講到的那樣,畢竟周代封建體制在秦幷天下之前就早已禮崩樂壞,自戰國時代開

始列國都想著如何加强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從而已將封建體制在本質上否定了,而 秦末的天下已被秦朝有效整合入帝國體制很長時間了,連原來楚國出身的黔首都不

一定還記得楚國故主了,況且,陳勝吳廣手下的戍卒不能保證全是楚人,所以同時 假托扶蘇和項燕之名是陳勝吳廣盡可能得到更大支持的最優解。

阿斯蘭:而且從另一個方面講,以扶蘇這樣一位擁有秦楚兩國血統的、還是正妻生的、 還是長子的秦朝皇子爲秦始皇的皇位繼承者,無疑是鞏固秦帝國統治的最優解,沒 有之一。楚國是秦 幷六國中領土最廣大的,沒有之一。楚國王族與秦國王族之間 關係是戰國七雄之間兩國關係最緊密的,沒有之一。我們在上年十一月的《滿蒙及 中華兩國史·秦》中提到,秦始皇雖是勝利者,但不是每個勝利者都有毫不避諱讓人 秉筆直書歷史的胸襟。不過我們同時需要注意到,秦始皇這個勝利者雖然沒有毫不

避諱讓人秉筆直書歷史的胸襟,但是他確實有著一個成功的開國君主的洞察力和執 行力。秦始皇非常明白,秦楚兩國王族的“ 中有我我中有 ”的緊密關係,在秦滅 楚戰爭中的黑歷史要抹掉;但同樣是這一個緊密關係,在秦成功統一了六國之後卻 變成了重大利好因素。沒有能比一位擁有秦楚兩國王族血統的秦皇子繼承皇位成爲 “秦二世皇帝”能更好更快地消弭故楚乃至整個六國舊貴族、舊臣對秦朝統一的抵觸 情緖,從而完成秦帝國的最終完全整合爲一。況且這位秦皇子還是嫡長子,還在國 家決策之中已有了仁慈的風範了——還是那句話,扶蘇是一直以來的重點培養對象, 秦始皇看到扶蘇對焚書坑儒如此反對也僅僅是發怒而已,完全在政治上沒有表現出

怕一點對扶蘇的明確否定,反而立刻給扶蘇派出了監軍蒙恬的另一項重任,讓他 暫時遠離了朝堂去邊疆、去軍中歷練。重新强調一遍, 們這個《滿蒙及中華兩國史》 系列是爲了掃盲—— 怕是對於我們自己的同志和弟兄也是主要爲了掃盲,畢竟當 下時代無論在中共控制區長大還是在海外長大的滿洲國人 大多數腦海中所瞭解的 史上名人也不過就是他們的人名,說穿了幾乎並不眞正瞭解歷史上的該名人的眞實 事跡。關於秦始皇具體如何一以貫之地培養扶蘇成爲繼承人的內容,已經涉及高層 政治的具體操作手法了,相關具體操作手法不屬於掃盲內容,我就不多說了。簡而 言之,秦始皇在扶蘇對焚書坑儒如此反對之後,僅僅就是生氣了而已沒別的 ,反而

命扶蘇去邊境監軍蒙恬,這旣是保護更是讓他在更廣闊更全新的領域去歷練,一切 還是爲了讓扶蘇卽位做準備。

關於橋明的問題,說到底還是關於扶蘇身世的關鍵史料的缺失,才會導致很多人都 會問出此問題。扶蘇能成爲秦始皇的繼承人,

不僅僅是因爲他是長子這一條因素。

畢竟,我和最高法院長 怕在現在的流亡時期經過這幾年滿洲帝國復國事業的領導工 作都深切體會到高層政治 怕是流亡階段每一件事務之因素往往都是很多條的,說

穿了,促使一個決定的形成和實施, 對不會只有一個因素。扶蘇能成爲秦始皇繼 承人,也 不僅僅是因爲他是長子這一條因素,而其他更重要因素可能是扶蘇的秦 楚兩國王族血統、身爲楚國王族貴女的“始皇后”所生、以及他在反對焚書坑儒過程 中已經體現了仁君的潛質等等。

塞繆爾

:國務總理大臣所言極是。我在國務總理大臣所講的那兩個“沒有之一”以外 再補充一個“沒有之一”。秦滅楚戰爭還是六國被滅國戰爭中最慘烈的,沒有之一。

秦始皇覺得和他很親密的表叔昌平君在關鍵時刻突然造反是“很傷的”背刺,可是楚

王負芻何嘗不認爲秦王政突然不顧世代親情而發大兵行滅楚之戰是“很傷的”背刺呢? 將心比心 ,秦楚兩國王族自宣太后以來經過幾代的互相通婚形成了“ 中有我我中 有 ”的緊密關係。旣然是 中有我我中有 ,那昌平君反秦是背刺,秦滅楚也是背 刺 。秦滅楚之戰,除了後來因爲陳勝吳廣和項羽被大家廣爲人知的項燕事跡之外, 昌平君的事跡也可歌可泣 。昌平君的結局有好幾種說法,但是共同點是死在秦滅 楚之戰,雖說他這一生

大多數時間是在秦國做大貴族甚至最終做到了一人之下萬 人之上的秦國相國高位,但他在楚國的最後時刻沒有對不起他祖上的楚國歷代先王, 其行爲站在楚國角度是應該贊頌的。昌平君和項燕等人的事跡,處處彰顯了秦滅楚戰 爭的慘烈。簡單說,秦楚之前最親,所以秦滅楚也是最慘烈。那麽基於此,如何盡 最大努力弭平故楚遺民對秦滅楚之最慘烈所誕生的反秦情緖呢?無疑,讓擁有秦楚 兩國王族血統、身爲楚國王族貴女的“始皇后”所生、已體現仁君潛質的秦始皇嫡長 子扶蘇繼承帝位成爲“秦二世皇帝”是最佳選擇,沒有之一。秦始皇帝以暴力統一六國, 身後以擁有如此秦楚特殊身 嫡長子扶蘇成爲以仁慈爲特點的“秦二世”,當然是秦 始皇面前的最佳選項。他也應該是早就想通了這一點,才一以貫之不遺餘力地栽培 扶蘇成爲自己的繼承人。

阿斯蘭:最高法院長補充得很到位。

關於劉邦的軍事才能

阿斯蘭:協和會員嗣興同志提問:“劉邦的軍事才能如何?”

塞繆爾:跟很多不明歷史的人所印象中的截然相反,劉邦的軍事才能非常出衆,歷 朝歷代開國皇帝之中劉邦也是有著傑出軍事才能的——這一點由情商不是很高但軍 事才能極高的兵仙韓信認證了。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畫像

阿斯蘭:最高法院長應該是指那個史詩級的名場面——得出“韓信點兵多多益善”名 言的劉邦韓信對話 ?

塞繆爾:正是。韓信這個人是出了名的情商低、說話口無遮攔。他被貶淮陰侯之後 被劉邦帶到長安,鬱鬱寡歡,每每想到自己曾經貴爲王爵而現在只是和周勃、灌嬰 等原先自己的手下(韓信自拜大將軍之後在被貶淮陰侯之前是漢僅次於漢王-漢朝皇 帝劉邦和相國蕭何的第三號人物,任相國、大將軍,後被封爲齊王、楚王)並列爲侯爵, 就覺得羞恥。韓信有一次去樊噲家,樊噲非常禮遇他,對他行的禮仍是把他當作當年 的諸侯王,“跪拜送迎,言稱臣”,並對韓信說,“大王肯光臨臣的家,實在是臣的榮幸”,

韓信出門後笑道,“我這輩子居然都混到和樊噲爲伍了”。人家樊噲是一點沒有對不住 韓信的地方,何況

韓信也早就不是諸侯王了,樊噲作爲曾經在相國、大將軍、齊 王韓信麾下工作過的將領,仍以對待王的禮節恭謹接待,這給的面子已經超出平常了, 可韓信居然直接表達出恥於和樊噲同列的話語來,足可見其人情商和做人上確有缺 憾。別忘了樊噲還是劉邦的連襟,公開看不起樊噲就等於公開看不起劉邦。

阿斯蘭:是 。同具代表性的另一個例子,

就是誕生“韓信點兵多多益善”的名言的那個 劉邦韓信對話名場面。我記得我當年在匪區 的高中時代在語文課上還做過這段對話的史

記原文的斷句題:“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 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君何如?’ 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 何爲爲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 將將,此乃言之所以爲陛下禽也。且陛下所 謂天授,非人力也。’”

這段話相信不少在淪陷區讀完高中的人都或 多或少有印象,就不逐字逐句講解了。總而 言之,韓信自從被貶爲淮陰侯而居住在長安 以後,知道自己的傑出才能已經受到劉邦的 忌憚了,所以他“常稱病不朝從”,非常低調,

但是當劉邦常常和韓信從容談論諸將之能力的時候,韓信竟敢在劉邦面前直接說自 己帶兵遠比劉邦厲害,可見 對不是在刻意擡高劉邦的軍事才能。多說一句,這幸 虧是 上劉邦,換了別的開國君主(包括開創基業之君主)比如曹操,那應該是馬 上必死無疑的下場。

塞繆爾

:《史記·淮陰侯列傳》明確記載,劉邦和韓信從容 談論諸將才能是常常發生的。由此可想而知,他們所論的 應該不只是劉邦一個人,應該還有別的將領,且別的將領 極大可能在韓信的客觀評判中給出的數値都不及劉邦的 “十萬”之數。之後在劉邦 年英布敢造反的前提就是“劉 邦太老了不會親征而韓信和彭越都死了。”(上老矣,厭兵, 必不能來。使諸將,諸將獨患淮陰、彭越,今皆已死,餘 不足畏也。)而且我這裏還要强調一點,英布所畏懼的 不是劉邦的“皇帝”身

,因爲他是敢在劉邦陣前責問的 時候直接明確回答“我造反就是要當皇帝”的,所以令英 布忌憚的,就只能是劉邦的軍事指揮能力了。這也可見在

秦末漢初名將英布的眼中,劉邦也是僅次於韓信彭越等當 時的天下名將的水準,亦可側面證明劉邦軍事才能很高—— 很可能高於劉邦麾下除了韓信以外的所有將領,也是的確能 親率十萬軍的大才。

要帶好十萬大軍是非常難的一件事,

明代人畫韓信像

怕在通信、交通技術都已經無比發達的現代

都很不容易,何況是秦末那個“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完全靠吼”的落後時代。要知道 十萬人野餐都很難規劃得當,更遑論是奔赴戰場這種死生之地。劉邦在那個時代被 兵仙韓信親口認證可以帶好十萬大軍,這個才能 不是隨便什 人可以匹敵的,更 不是只玩過一些卽時戰略游戲的現代人可以信口貶低的。劉邦的軍事才能不顯的原 因有兩條,一條是韓信的才能過於bug,用現在流行語說就是“如同開掛”,所以漢 太祖的“不過能將十萬”在淮陰侯的“多多益善”面前就仿佛被“比沒了”。再有另一 條就是劉邦有彭城大敗(據稱有五十六萬人)這種指揮了遠超過他帶兵能力上限的 失敗記錄,而且他的戰敗潰逃表現太過丟人,這讓人降低了對他軍事才能的評價。

阿斯蘭:滿洲國國民王阿旻提問:劉邦是流氓而項羽是貴族,張良作爲韓國的頂級 貴族,爲什麽選擇跟著劉邦而不是項羽?

塞繆爾

:這個問題我簡單來回答一下,首先張良的家族已經許多代在韓國擔任相國 的高位,確實是頂級貴族。根據《史記·留侯世家》的記載,張良在秦滅六國之後, 是盡一切可能去滅秦報仇、復興韓國的,甚至包括收買刺客這種獨狼行動。張良的 確是一個非常熱忱的韓國愛國者。所以早期的他,其實跟著項羽還是跟著劉邦並不 重要,誰能幫他復興韓國,他就願意給誰出力。但隨著形勢的發展,張良逐漸意識到, 封建時代的結束確實是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作爲東周諸侯國之一的封建韓國不可 能再回來了,張良確實也要爲他個人和家族的前途考慮了。旣然封建制度不可能復興, 那 能得天下的人無非就是魯公項籍和沛公劉季之一了。而張良作爲頂級貴族,他 一眼就看淸了項羽和劉邦二人的本質。這個本質說起來也很簡單,跟韓信看到的一

樣,劉邦小處有很多問題甚至是很不地道的地方,但大節基本無虧,項羽則正好相反, 是個好兄弟、好大哥,但完全不是個好國王、好霸主。當然卽便已經看得那 淸楚了,

作爲韓國愛國者的張良也還是存著一絲封建韓國能 復興的希望,所以他在鴻門宴 之前對項伯自稱“臣爲韓王送沛公”並不是一句托辭,而是他眞實的想法。但這一希

望也隨著項羽對韓王成從排擠、霸凌到迫害乃至殺害的步步升級而徹底破滅。從此後, 張良就更加忠心竝且徹底地追隨劉邦,目的在於幹掉項羽而爲韓王成復仇。

關於張良
張良與黃石公(頤和園)

秦咸陽城和漢長安城的關係

阿斯蘭:協和會《王道月刊》編輯委員沛公提問,請講講秦咸陽城和漢長安城的關係。

塞繆爾:這個問題我也一直想問。秦咸陽城好像就在漢長安城的周圍 。

阿斯蘭:確實。兩者離得非常近,且不光物理距離近,秦咸陽和漢長安在國都建設 發展上還有深遠聯係。

塞繆爾:請國務總理大臣展開講講。

阿斯蘭:首先,漢定都長安( 怕東漢時期長安也是有與 陽並列的首都地位),與

西漢興起於以巴蜀和關中爲組成部分的原來秦朝核心區有著必然的關係。漢高帝劉邦 稱帝建立漢朝之後,張良等大臣一直建議,相較於當時很多沛縣功臣宿將提議的定

都洛陽,應該在關中定都,實質繼承秦朝核心區俯瞰山東六國的態勢,以保漢朝基業。 劉邦從善如流,入關中。有一則史實很多人不瞭解。劉邦在耗時一個月還定三秦之後, 立刻將漢王國首都從漢中的南鄭遷到關中的櫟陽。熟悉秦國歷史的人應該對櫟陽並 不陌生。秦肇興於西垂,而後幾經遷都後定都雍城,以雍城爲都二百餘年,雍城也 是秦最長時間的都城,直到秦孝公的父親秦獻公時代,秦獻公大力改革,爲脫離以

雍城爲中心秦國舊族對改革的阻礙,遷都櫟陽,而後秦孝公在商鞅變法中一項重要 國策就是遷都咸陽,自此秦至亡一直定都咸陽,但櫟陽仍是秦在關中的重要陪都之一, 宮殿、衙署等原來秦廷的建築一應俱全。原本關中最適合做天下首都的地方是咸陽, 可是咸陽被項羽 滅了,那麽關中剩下的大城裏面櫟陽就成爲了漢王國及西漢初年 在關中建都的首選之地。但是,與秦獻公時代的秦國只有一個擁有關中一地爲領土

的封建國家不同的是,漢帝國可是奄有整個華夏的帝國,因而秦獻公和秦孝公在櫟 陽建立的那些宮殿和衙署是不足以適應西漢初年漢帝國的首都需要的。因而在關中 建立一座可以 美秦咸陽的漢帝國都城就成了漢高帝時代的首要事務。

塞繆爾:國務總理大臣對於櫟陽曾經作爲漢王國-漢帝國臨時首都這段歷史的講解非 常必要。要不然,很多人在飽受中共七十餘年如一日以無 階級史觀特有的將複雜

歷史問題(尤其是涉及演變和沿革的歷史問題)錯誤地過度簡單化的敍事手段講解“歷 史”之後,會自然而然地以一種極端跳躍的視角去看待所有複雜的歷史問題(尤其是 涉及演變和沿革的歷史問題)。正如在秦末漢初的主線講談《滿蒙及中華兩國史·秦 末漢初》中所提到的那樣,漢長安城的建立,連城墻都是到了漢惠帝的年代才建立 起來的。其實,漢長安城的建城歷史,要遠比“先有主要宮殿而後建城墻”一句話複 雜得多。

阿斯蘭:正是。最高法院長關於無 階級史觀特有的將複雜歷史問題(尤其是涉及 演變和沿革的歷史問題)錯誤地過度簡單化的敍事手段的危害,點出來地十分有力。

漢長安城,其演化和沿革問題非常複雜, 怕我們只抽取西漢建都這短短十幾年的 時間段,其沿革也 不是一蹴而就的。

劉邦回到櫟陽之後,立刻開始佈置漢帝國的關中新都城的選址和建設準備工作。當

時項羽爲害關中、火燒咸陽,但是秦在咸陽及其附近(尤其是秦統一天下之後)的 宮殿建設成果很多,項羽沒禍害乾淨。秦在渭水南岸建有一個宮殿區,叫興樂宮, 是秦昭襄王所建立,僥幸沒被項羽所完全 掉,興樂宮主體尙在,劉邦下令在興樂 宮基礎上修建長樂宮——而長樂宮就是漢長安城的第一處宮殿區。長樂宮建成之後, 劉邦時常住在長樂宮,但是此時漢朝首都還是櫟陽——因爲漢長安在此時就一個長

樂宮,沒有各種衙署,於是劉邦命相國蕭何繼續興建漢長安,自己則回歸櫟陽,那 時的長樂宮的作用基本上是向全天下宣示新都長安終將建立的正式信號,劉邦、呂雉、

太上皇等還是住在櫟陽宮。之後很快蕭何建成了未央宮和一衆官署府庫等中央政府 建築,劉邦才正式遷都長安,而太上皇仍居櫟陽宮直至崩逝。

櫟陽終西漢一代自太上皇崩逝後史書無載事蹟,想來是自此完成了歷史使命了,但 櫟陽宮應該在西漢一代都是理論上的行宮(畢竟漢高帝和太上皇都住過很難直接廢 棄),在西漢末年和新莽之亂中應該已全

了——因爲東漢在河北開國之初,建武二

櫟陽城遺址⽰意圖

年,漢光武帝劉秀就封了雲臺二十八將排名第十的景丹(他就是櫟陽人)爲櫟陽侯, 這就表示經過西漢滅亡和新莽之亂的東漢在建國時已不認爲“漢高帝和太上皇曾居住 過”的櫟陽有保留特殊地位的必要,當然了,那時候是建武二年,東漢還在河北呢, 關中此時被赤眉軍控制,景丹在封侯後數月之內就病逝了,劉秀改封其子爲余吾侯,

後來很快東漢入關中後就廢除了櫟陽縣而將其幷入萬年縣。劉秀這一通操作,可以 明顯看出新莽至東漢初年時櫟陽不光宮殿已全 而櫟陽城應該也已不存,要不然作 爲一座關中大城而自秦獻公時就獨立設縣的櫟陽是不至於廢縣的。

塞繆爾:多 一句題外話,景丹這個櫟陽侯明顯有“激勵收復舊土”的含義 。建武 二年年初封侯時東漢連洛陽還不控制,仍在河北,關中被赤眉軍佔據,且十有八九 那時櫟陽城就已經全都 了,景丹又是櫟陽人,這妥妥地是劉秀激勵臣下 緊打回 老家的感覺。

阿斯蘭:確實是。接著說回漢長安。漢長安在漢高帝時代還沒有城墻,只有長樂宮、 未央宮、北宮、東闕、北闕、武庫、太倉等建築。漢惠帝元年,漢惠帝劉盈在卽位之

初就開始漢長安的城墻修建工程,主要是集中多次徵發大量關中百姓而建造,至漢 惠帝五年才建成漢長安城墻。漢惠帝六年,開始修建西市。之後漢長安城的大規模 建設要屬著名的漢武帝了。漢武帝劉徹再次利用了秦咸陽城周邊的一處著名離宮—— 上林苑進行大規模擴建。(其實我覺得對於項羽而言,最諷刺的就是項羽一個戰神級 別的人,禍害咸陽都禍害不幹淨, 看上林苑也沒有被項羽 壞,漢武帝做的僅僅 是大規模擴建而不是重建。)漢太初元年,漢武帝在漢長安城外的西邊建築了建章宮。 太初四年,又在長安城內修建了桂宮、明光宮,又擴建漢高帝時代建立的北宮,還 在城南興建太學。至此,漢長安城才完成了其極盛版本的修建。

塞繆爾:極盛版本?也就是說,此後的漢長安城只剩下逐漸破敗了?

阿斯蘭:是的。這就留到之後隨著主線講談的推進再講了。

塞繆爾:總的來說,秦咸陽城和漢長安城的關係,雖然是完全不同的兩座城池,但 是關係非常緊密。秦咸陽城外的宮殿和離宮有被漢長安城直接化用的情況(秦興樂 宮-漢長樂宮、秦漢上林苑)。而在地理位置上,兩者地理位置特別近,享有相同的 地緣位置,都是以關中爲核心掌控天下的 佳國都。

未央宮宮殿復原圖

何爲臨朝稱制

阿斯蘭:此問題乃我設之。當下很多人不 什麽是“臨朝稱制”,從而濫用臨朝稱制, 把無論是不是在臨朝稱制的在幼主在位時聽政的歷朝歷代皇太后們都說成臨朝稱制。

顯而易見,現在很多人的這項嚴重謬誤事涉愛新覺羅氏,因此必須嚴正準確地對待。 簡單來說,何爲臨朝稱制?(在這裏必需明確 一句,維基百科上這個詞條不要看, 因爲完全在胡說八道。)臨朝稱制,就是指皇太后以皇太后名義而以皇帝的專用文書 而行使皇帝之權力。敲黑板了 !臨朝稱制,是皇太后以皇太后名義而不是皇帝的 名義而以皇帝的專用文書而行使皇帝之權力。如果皇太后聽政時還同時有雖實際來 自皇太后但仍以年幼皇帝名義下達的皇帝的專用文書,那樣皇太后不是臨朝稱制!! 關於臨朝稱制,呂后等兩漢皇太后,和唐朝則天武后,是典型。明朝以後,因政治思 想的演化,臨朝稱制已不合時宜,故而自明以來,再無臨朝稱制——這就是說, 怕皇太后聽政,(

大多數的)大政仍出於皇帝之旨,雖然那些皇帝的專用文書實際 上來自皇太后,但是必須仍以皇帝名義寫就並發佈。這個問題的錯謬理解,數十年 來在各種人中層出不窮,且因事涉愛新覺羅氏,我會在未來至少再把這同一個問題 設兩次(講唐朝則天武后和淸朝兩宮皇太后聽政時一定會講)。

我知道現在很多人肯定已經一腦門子問號了。我下面會以臨朝稱制皇太后所下的詔 書爲例來講解什麽叫做“皇太后以皇太后名義而不是皇帝的名義而以皇帝的專用文書 而行使皇帝之權力”。

塞繆爾

:臨朝稱制,對於今人來說,臨朝和稱制兩個詞都比較難理解。簡單來說,臨朝, 不是說皇太后是要垂個簾子 還是在 座殿辦事的這種事情 ,說穿了,“臨朝”不 是在規定皇太后在什麽物理位置以 樣的禮儀去聽政,臨朝,在這裏就是說皇太后 行使皇帝的權力,(也就是皇太后“聽政”而不是皇帝“聽政”,)說白了,因爲皇帝 是元首,所以就是說皇太后臨朝時,皇太后(而不是皇帝)是國家權力上的最高領 導人。至於稱制,相比臨朝一詞來說,更難理解,就連我自己,雖然很早就明白什 麽是臨朝稱制的眞實定義,但是我還眞沒法用語言表達出來確切的定義,而國務總 理大臣總結的這句話很准確,我就直接用了,

所謂稱制,就是“皇太后以皇太后名義(而

不是皇帝的名義)使用皇帝的專用文書”。

國務總理大臣所說的“皇帝的專用文書”,就是皇帝才能用別人都不能用的文書,例 子有詔、勅、制等。

阿斯蘭:最高法院長的補充非常及時。感謝最高法院長。

在擧例子之前,簡單總結一句,如何分淸皇太后聽政時是否在臨朝稱制呢?最直接 的辦法就是閱讀詔、勅、制等皇帝的專用文書,當 閱讀時,如果這個“朕”在文中 是皇帝,那麽就不是皇太后臨朝稱制,如果這個“朕”在文中是皇太后,那麽就是皇 太后臨朝稱制。

呂后臨朝稱制,從漢惠帝駕崩時開始,到呂后駕崩時結束,歷八年。但是不幸的是, 呂后一朝的文書原文史書中記載的少。但是,呂后臨朝稱制,是帝政以來開天闢地 頭一遭。換言之,呂后是開創者,而後人臨朝稱制者都是學的呂后,遠的暫且不說, 就是有漢一代,所有臨朝稱制的皇太后是如何臨朝稱制的呢,都是直接照抄的呂后。

雖然呂后的詔書少,但是西漢唯二臨朝稱制的皇太后的另一位,也就是孝元皇后王

政君,有數量可觀的典例,我會擧王政君的兩例詔書以呼應呂后,從而使觀衆能 理解什麽叫“皇太后以皇太后名義使用皇帝專用文書”。

元始年間,太皇太后詔曰:“

”(皇帝年幼,朕春秋高,這話明顯只可能是王政君說的。) 元始年間,太皇太后詔曰:“ ”(這句簡直不要太明顯看 出是太皇太后王政君而不是漢平帝劉衎說的。)

簡單解釋一下王政君這兩道詔書。首先,《漢書》明載這是詔書,是皇帝的專用文書, 然後,通過上下文分析,簡直不要太明顯,這是當時的太皇太后王政君在說話,不 是漢平帝在說話。太皇太后王政君自稱的是朕,發的是詔書,在詔書中這個下旨的 人不是皇帝而是太皇太后。這就是臨朝稱制。我說的“以皇太后名義而非以皇帝名義”, 就是說詔書當中這個 “朕”在臨朝稱制時是皇太后,而不是皇帝。

塞繆爾:我 一句解釋一個名詞 ,怕讀者們不明白。外家,和愛新覺羅家在淸代 時一般使用的“母家”,兩次同義,就是指后妃的娘家。旣然是“后妃”的娘家,那 麽如果是漢平帝而不是太皇太后在下詔,漢平帝會說“王氏女,太皇太后之外家,其 勿采”或“王氏女,皇祖母之外家,其勿采”諸如此類的話。

阿斯蘭:對於更好地理解臨朝稱制,對照反例來瞭解當然更好。不過鑑於反例過於 好找且數量龐大,因篇幅有限,現在就不展開講了,等講到淸代兩宮皇太后聽政的

時候再回過頭來對比漢代各位臨朝稱制皇太后和唐代則天武后的例子來講。有想 看反例者,可自行恭閱《穆宗毅皇帝實錄》或《德宗景皇帝實錄》當中的任意一道 這兩位大淸皇帝卽位之後且親政之前的詔書、上諭,對比之下其差異立現。

漢景帝的大福氣

塞繆爾:這個命題是我提出的,談不上問題了,就是想把這件有趣的史實說出來。

阿斯蘭:漢景帝的大福氣。一看題目我就猜到了,這是要說漢景帝後人名人輩出 。

塞繆爾:正是。

阿斯蘭:第一個名人,那就是漢孝景皇帝 身後的繼統之君,第十一子,漢世宗孝 武皇帝徹。漢武帝劉徹也是下一個主線講談的主角。漢武帝常常被後人與秦始皇齊名, 稱“秦皇漢武”,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是建立大武功、創立大制度的偉大皇帝。

塞繆爾:除了漢景帝繼統之君以外,他的其他皇子的世系也是名人輩出。

阿斯蘭:恐怕除了漢武帝之外漢景帝的其餘皇子的世系中出來的名人,首先就是另 外兩個漢——東漢和季漢的開國皇帝了。

漢孝景皇帝劉啓

塞繆爾:漢孝景皇帝第六子長沙定王發,他的後人中出了東漢開國皇帝漢世祖光武 皇帝秀家族。漢光武帝家族中還有臨邑侯一支還出了漢昭烈皇帝備家族。

阿斯蘭:劉秀和劉備,這二位應該是漢景帝後人中除了漢武帝以外最有排面的了。我 的意思是,漢景帝後人中,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漢昭烈帝劉備,因爲是漢 景帝後人中唯三的皇帝,所以自然是所有漢景帝後人中最有排面的了。

塞繆爾:上月講談《滿蒙及中華兩國史·秦末漢初》,提到了“實事求是”的眞正出處—— 河間獻王德。河間獻王德,是漢孝景皇帝第三子,是個有名的大賢者。劉德之賢的 有名程度非常厲害,厲害到了配享孔廟的地步。

阿斯蘭:是的。漢景帝的第三子河間獻王劉德,是列朝宗室中唯一配享孔廟的,劉 德位在孔廟西廡先儒之列。

塞繆爾:此外其他的名人,還有孝景皇帝第二子魯恭王餘的後人(劉)表、(劉)焉。

阿斯蘭:東漢末年南支那有兩個著名軍閥,都是漢室宗親。他們是鎭南將軍、荊州牧、 成武侯劉表和益州牧、陽城侯劉焉。他倆都是漢景帝第二子魯恭王劉餘的後人。

皆爲游戲《三國志》中的立繪

塞繆爾

:此外,還有孝景皇帝第八子趙敬肅王彭祖,是三國時代曹魏名臣劉劭的祖先; 第九子中山靖王勝,其後人中有聞鷄起舞的劉琨;第十四子常山憲王舜,後人中有 漢光武帝河北起兵時重要元勳眞定王揚(具體出自常山憲王舜之子眞定頃王平)。

劉表 劉焉

關於古文經和今文經的眞僞問題

阿斯蘭:關於古文經和今文經的眞僞問題,我們該如何認知?

塞繆爾:可以討論,但是在時間機器發明之前不可能有完全的正確答案,所以不可 在故紙堆裏面皓首窮經去逐字逐句死摳。因爲這些經典唯一重要的,是精神,而不 是 句符合原文 句不符合原文。

阿斯蘭:是的。尤其是這些經書的傳承過程中,中華方面經歷了太多太多次大大小 小文化浩劫。最大的一次(沒有之一)就是秦始皇焚書。東漢時期由於自然環境的 劇烈變化導致社會劇烈動蕩,雖然不是亂世,但是也對經書之傳承起到了沉痛打擊。

更不要說後面永嘉之亂更是秦始皇焚書之後又一大文化浩劫。這樣的浩劫太多了,本 文中都族繁不及備載。經歷了這麽多次浩劫之後,再去對著經文皓首窮經去逐字逐 句死摳確實毫無用處。經典,唯一重要的是精神,而不是 句符合原文 句不符合 原文。

塞繆爾:因爲在沒有數字信息的科技發明之前,任何的複製都不可能是百分百精確而 不出錯的,尤其是多次複製,複製次數越多錯誤一定越多,再尤其還是在經歷不止 一次的大浩劫的過程中進行複製。

怕在先秦時代,這些經典的流傳,最好的境況 也是在和平的狀態之下以原始的抄寫(更別說造紙術普及之前那應該叫“抄刻”,在 竹木簡牘上一刀一刀劃,劃完了再以墨跡“

綫”,所謂“刀筆吏”一詞就是這樣來的) 形式傳播, 天 刻在誰的手裏抄刻錯了 個字,太正常了,且幾乎無法探求。

阿斯蘭:所以,

怕是出土了什麽文物,也不能證明出土的就一定全對而與出土文 物不同的就一定是錯。因爲那文物如何證明就是完全沒抄錯呢。

塞繆爾:對的。這和地球和太陽誰圍繞誰轉可以用科學手段來驗證的那種命題完全 不是一回事。

阿斯蘭:這個比較頗爲精到。

塞繆爾:正如前所說,除非時間機器發明,要不然這個問題永遠不會有正確答案。我 們需要關注的可能涉及眞經僞經的,只在其內容是否與大精神、大原則相悖,若悖 則必爲僞,若不悖則不宜深究。

阿斯蘭:我們需要關注的可能涉及眞經僞經的,只在其內容是否與大精神、大原則 相悖,若悖則必爲僞,若不悖則不宜深究,否則就是純粹的浪費時間。

塞繆爾:是的。且不說滿洲帝國復國運動階段爭分奪秒, 怕復國之後總體而言也 是時間無比寶貴,浪費時間是對國家、對個人最大的犯罪。

阿斯蘭:完全準確,我等須謹記。

塞繆爾:現在很多所謂學者圍繞著 比如說“楊貴妃和壽王李瑁是否圓

房”、“秦始皇的生物學上的父親到 底誰”諸如此類的不可能有技術上

準確答案的命題進行完全無意義的

所謂“硏究”,其目的僅在於“圈錢”

“討生活”而已,他們自己比誰都明

白自己天天 得所謂“硏究”圍繞 的都是僞命題。

阿斯蘭:讀經典原文,雖說當然是一種很好地學習眞王道的方法,但這個方法對於 學習者的基礎知識要求、能力要求等各方面要求非常高,初學者不宜如此, 怕不 是初學者也要謹愼而行之。

經典之大精神、大原則歸結於眞王道,但鑑於假王道甚 囂塵上二千年之久,假王道其毒之深之廣,除非已經有一定的道行,否則難以高效

避開錯誤議題錯誤論述從而深入體得之。不過這絲毫不影響廣大同胞投身滿洲國復 國事業。因爲無論如何,

眞王道之大行,依然是在康德皇帝的領導與建國元臣的宣 力襄贊之下,秉承全滿民衆眞正之民意而建立滿蒙新國家——滿洲國的成果。所以

我們在此眞誠勸告那些有志於讓滿洲全土及其住民重獲自由的滿洲國國民同胞,我 滿洲國建國精神首在眞王道,而眞王道首在實踐,若水平不及就不要去學自己水平 之上的內容,不要在故紙堆裏死摳、死琢磨那些自己沒能力閉門學 的然後作出看 似驚人實際無知之語。我建國精神首要在實踐, 快全心全力投入到滿洲帝國復國 運動這條唯一的正確道路上就是最好的實踐。

民生部大臣谷次亨 康德八年八月一日

民生部令第三十八號

漢醫考試令

茲將漢醫考試令制定如左。

第一條 漢醫考試依本令由漢醫考試委員會行之。

漢醫考試委員會以委員長及委員若干人組織之。

第二條 委員長以民生部次長充之。

委員就民生部高等官之中由民生部大臣派充之。

民生部大臣認爲必要時得委囑前項所載以外者爲委員。

委員長綜理漢醫考試委員會之事務。

委員承委員長之指揮掌漢醫考試委員會之事務。

第三條 漢醫考試委員會置書記。

書記就民生部職員之中由民生部大臣派充之。

書記承委員長之指揮辦理漢醫考試委員會之事務。

第四條 漢醫考試每年施行一次。

漢醫考試之日期、場所及其他必要事項由委員長定之。

關於前項之事項預以政府公報公告之。

第五條 漢醫考試分左開二部施行之。

第一部 學科考試(筆答)

一 漢醫學

(一) 診療學(以內科、婦人科、小兒科爲主) (二) 漢藥學(本草)

二 洋醫學

(一) 解剖學

(二) 生理學

(三) 防疫學(傳染病及其預防法)

第二部 實地考試(口答或筆答)

一 臨症考試

(一) 內 科

(二) 婦人科

二 漢藥鑑定

第六條 各部之考試得分別應試,但非經第一部考試及格者不得受第 二部考試。

第七條 委員長對及格者發給及格證書,對第一部考試及格者發給第 一部考試及格證明書。

第八條 合於左列各款之一者不得受漢醫考試:

一 被處三年禁錮以上之刑者; 二 聾者、啞者及盲者; 三 嗜好鴉片或麻藥者。

被處未滿三年之有期徒刑或禁錮者或關於醫事被處罰金者有 時不准應試。

第九條 凡欲受漢醫考試者須納手續費五圓,但擬分別應試各部者 須各納三圓。

第十條 及格證書或第一部考試及格證明書如有遺失或損等情得呈 請補發及格證書或第一部考試及格證明書。

在前項之呈請補發時須納手續費一圓。

第十一條 應試者關於漢醫考試有不正行爲時則停止其考試或取消其及      格或指定期間使其不得受漢醫考試。

附  則 本令自公布日施行。

(三) 小兒科

簡解滿洲國的漢醫考試

滿日(兩帝國)是親邦,親邦是兩國。滿日兩帝國之間有許多符合“君

子和而不同”的差異。其中,對待漢醫的態度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自 明治維新以來,漢醫(日本自古至今又稱“漢方醫”)作爲守舊勢力的堡壘, 長久以來是維新運動的打擊對象。目前有據可査的日本帝國境內的漢醫大規 模檢定考試,只有在明治三十四年(西元1901年)的臺灣總督府進行的一

次,日本內地及朝鮮半島未見相關記載。總而言之,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帝國, 對於漢醫的態度偏負面,未明確禁止但也從不加以鼓勵,對於漢醫正規化的 問題采取的態度基本上是屬於逃避(漢醫始終處於某種“事實合法”但又“沒 啥規矩”的灰色地帶)。日本帝國境內的“漢方醫學存續運動”可以說是完全 失敗的,漢醫在日本重新獲得國家層面的承認,要遲至戰後昭和51年(西 元1976年)納入國民健康保險計畫。

滿洲國對漢醫的態度與日本帝國可以說截然不同,這與兩國歷史和文化 兩方面的差異都有關係。關於歷史,前面說過,漢醫在日本帝國,是守舊勢 力的堡壘,也是維新運動早期的重要突破對象。滿洲國則不存在這個問題, 漢醫在滿洲國的建立過程中並不是反對勢力。因此滿洲國在國家層面上對漢 醫沒有敵對和反感的情緒,可以更加客觀和中立地去看待漢醫。從文化上說, 滿洲國建國之前的大淸國東北地區與中華民國東北地區,長期存在著現代醫 學與傳統漢醫的論戰與競爭,在這種長期的拮抗中,兩者達成了某種平衡與 共存。滿洲國政府對於漢醫的存在也是必須正視而不能逃避的。當然,也正 因爲如此,我國政府對於漢醫背後種種複雜糾結的意識形態和利益關係的糾

漢醫之二:
作者:沛公

葛,也采取了非常審愼的態度進行處理。

於是,在我們上篇文章介紹的《漢醫法》頒佈的整整五年後,滿洲國以 民生部令的形式頒佈了漢醫的資格認證規則——《康德八年八月一日·民生 部令第三十八號——漢醫考試令》。

本法令第一、第二條規定,漢醫考試的一切相關事宜由“漢醫考試委員會” 依本法辦理,且根據本法令規定可知,漢醫考試委員會的制度安排體現了相 當程度的權力制衡。漢醫考試委員會的委員長以【民生部次長】擔當,其餘 的委員由【民生部大臣】(而非身爲委員長的【民生部次長】)主要在【民生 部】的高等官當中遴選,必要的時候可以選擇【民生部高等官】之外的人員。

同時本法令規定漢醫考試委員會的事務由委員長綜理,委員則要按照委員長 的指揮處理委員會的事務。而第三條中,又規定了漢醫考試委員會有書記一 職務,該書記由【民生部大臣】從【民生部職員】當中選派,該書記也要按 照委員長的指揮處理委員會的事務。這裏我們要注意,滿洲國、日本帝國等 正常國家中使用的“書記”一詞,接近該詞在古漢語當中的原意,與列寧在 共產黨中發明的名爲“書記”實則爲黨組織一把手的“黨總書記”、“黨委書記”、

“黨支部書記”等職務有本質的不同。以本法令的“漢醫考試委員會書記”爲 例,這一職務的實際作用,爲“祕書”或“幹事”。不可否認由於具體執掌的 工作,做“書記”的人的實際權力往往很大,所以本法令規定以較低層級的 “ 【民生部職員】”充當,目的就是保證漢醫考試委員會內部的工作秩序。同理, 我們知道,掌管“認許”尤其是“職業認許”的人,權力都是非常大的,因 爲他們直接握著別人的“飯碗”,而這樣的權力,很容易形成“尋租”的空間, 進而有導致腐敗的巨大隱患(腐敗從來不是共匪的專利,遠到古代世界的歷 朝歷代,近到今日的文明各國,腐敗事件都時有發生,我滿洲國當然也不能 避免這個風險)。因此,剛剛提到的過的“權力制衡”就很重要,本法令主要

是從用人權力和事務權力分開的方面,體現了這種制衡。首先,本令規定漢 醫考試委員會委員長由【民生部次長】充任,這就有兩方面的好處。衆所周知, 醫療相關事務屬於厚生事務之範疇,而滿洲帝國政府關於厚生事務的主管部 大臣在本法令頒行時是【民生部大臣】(依據康德十二年初以降之現行制度 則爲厚生部大臣)。因此,這條規定好處的第一點就是,將認證漢醫認許的 決定機構交由【民生部次長】負責,減輕了【民生部大臣】的工作壓力,也 避免了可能的 “ 【民生部大臣】一手遮天”。第二條好處則是,以部令的法令 形式明定“【民生部次長】”就是當然的“漢醫考試委員會委員長”,這就在給 委員長的權力提供了法律保障的同時,“定死了”漢醫考試委員會的層級—— “國家級機構”,由民生部的二把手直接負責而非【民生部大臣】兼任或隨意 指定。這就會大大減小不必要的爭議乃至扯皮,讓漢醫考試委員會的權威不 容置疑。

其次,如果將包括漢醫考試委員會委員的安排在內全部的權力賦予【民 生部次長】,同樣也可能產生“身爲【民生部次長】的委員長說一不二”導致 “培植私兵”與權力尋租空間出現的隱患。本法令同時規定,無論是“高職高 配”的漢醫考試委員會的委員,還是漢醫考試委員會裏地位雖低但事權很大 的書記,都由【民生部大臣】而非【民生部次長】(漢醫考試委員會的委員長) 來指定。這樣,就形成了漢醫考試委員會事實上的“雙重領導”(雖然是共匪

用語,但在這裏確實很形象):在人事方面,委員、書記對民生部大臣負責; 而在具體的工作也就是事權方面,委員、書記要對【民生部次長】卽漢醫考 試委員會的委員長負責。這就形成了完美的制衡,防止了任何一方“動歪心 眼”、“以權謀私”。而這種制衡,本身也並不會降低工作效率,各方只要都是 一心爲公、實心任事,則正常工作不會受到任何干擾,但萬一有一方想要藉 機腐敗或者謀求非分的利益,這套制衡機制就能保證他們很難做到竝且也很 容易被揪出來。

當然,做好關於資格認許的“權力制衡”只是基礎性的第一步,關於漢醫資 格認證的具體規定無疑是本民生部令更重要的部分。

本令規定,漢醫考試一年只能考一次,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機械性 地“背題庫”和“多考幾次爭取蒙過去”導致原本不合格的人取得認許的可能性。 關於考試內容的規定,本令規定漢醫考試分爲兩部分:筆答的學科考試以及 可能爲口答或筆答的實地考試。多說一句,學科考試爲筆答這一項首先就可 以保證斗大的字認不得一

筐的“赤脚醫生”無法混入滿洲國合法漢醫的隊 伍。

學科考試部分明確分爲了“漢醫學”和“洋醫學”兩部分,以法令的形 式規定滿洲國合法行醫的漢醫必須對現代醫學有著相當程度的瞭解。當然, 這個“相當程度”也是有一個合理的範圍的。如洋醫學的考試部分,首先是 只在學科考試中出現,而不在臨症考試中出現。其次是洋醫學的考試內容,

局限於解剖學、生理學這些比較基本的方面,再加上作爲醫療工作者必須瞭 解的防疫學,卽傳染病和傳染病的預防方法。而不會去强人所難地去考諸如 “阿斯匹靈的適用症”這樣的純粹現代醫學知識。考察解剖學和生理學的目的 也很明確,一來是讓有志成爲漢醫的人不會再畫出“肺葉子”(在傳統漢醫中 肺眞的被認爲是長得像樹葉,而非解剖學中的lung lobe)這樣極緻抽象的

東西;二來也是下次再引用諸如“君臣佐使”這樣的玄學藥物代謝理論之時, 仔細想想到底有沒有可能繞過血液循環等人體循環系統進行“靶向給藥”。上

次關於《漢醫法》的文章中我們提到了滿洲國對於漢醫的限制之一體現在對 其行醫的範圍設限,這一限制在本考試令中有著非常明確的體現。

在學科考試的診療學考試中,本令明確規定了“以內科、婦人科、小兒

科爲主”,這部分的用詞還可以說是比較含蓄的,在後續的“臨症考試”當中,

則明確規定了只有三個方面也就是“內科”、“婦人科”、“小兒科”,這也是我 們在上篇文章中得出結論說“類似用痲沸散做手術的這種事情想都不要想”

的原因。而這也恰恰是非常符合漢醫學的“中庸之醫道”的本質特性,雖然 當時的漢醫在某些疑難雜症方面不時會展現出令現代醫學驚奇的療效(例如

據日本帝國臺灣總督府數據,明治四十年代漢醫對百思篤的治愈比例一度高 於當時的現代醫學),但作爲一個體系來看待漢醫時,我們仍然不宜誇張這

些特例的比重,問題的核心就在於漢醫至少在那時還未能形成一套科學而穩 定的傳承體系。因此綜合來看,將漢醫局限在這些“就算治不好至少治不死” 的範圍是一種合適的做法。這裏我們還要强調一點,“婦人科”雖然是針對 女性的生理特點尤其是以女性生殖系統的生理和病理爲診療對象的,但其診 療的範圍限於非孕期的女性,所以“婦人科”並不包括“產科”,“產科”卽針 對女性孕期的生理和病理的診斷處置的科系是獨立於婦人科的另一個醫學科 系。所以我們現在可以斬釘截鐵地做出一個結論,包括“養胎”、“接生”(這 裏提到的“接生”與“穩婆”、接生員、助產士等無關)、“坐月子”等孕期照

顧及產後護理,在滿洲國不屬於漢醫合法行醫的範疇。

上篇文章中,我們簡單回顧了滿蒙及中華兩國的傳統漢醫中很多非常“離 譜”的漢藥,例如死人枕席、孝子衣等等亂七八糟、匪夷所思的東西。滿洲 國對於這些東西的處理方式也很體現康德皇帝及建國元臣的政治智慧。漢藥 (本草)的歷史至少有兩三千年,各種完全不科學(注意:這裏是不科學而 不是“非科學”,不科學指的是類似“天狗吃太陽”之類已經被嚴謹的科學硏 究完全證僞的認知)的漢藥與確實有效的漢藥驗方以各種詭異的理論攪在一 起,要想挑出哪些東西是荒謬不經的是一件成本極高而效益很低的工作。所 以本法令在這裏體現的思路就非常巧妙,卽直接把“定義權”拿過來。依據 本法令滿洲國的漢醫考試由漢醫考試委員會的委員長也就是民生部次長決定 內容,當然也包括“本草” 與 “漢藥鑒定”這兩個科目具體考什麽。如此,漢

醫考試委員會的委員長就可以通過制定考試內容的方式,不局限於某一本具 體的本草著作,更不以任何一本本草著作爲“權威”,而直接綜合其中實踐有 效且不與科學產生顯著矛盾的藥物作爲考試內容。這樣下來只要有兩三代的 時間,漢藥當中那些不知所云的東西就可以以柔和的方式自然被淘汰,而不

至於引起所謂的守舊派和科學派之間的激烈鬪爭。

滿洲國的《漢醫考試令》是關於漢醫如何在現代社會、現代科學、現代 醫學的背景下生存的寶貴實踐經驗總結,同時也是被證明行之有效的。這不

僅爲我滿洲國,也爲整個人類社會如何將傳統技藝與現代科學進行融合的方 法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參考。

編者註:寫在【】內的官署及官職,爲所提及的法令發佈時存在的官署及官職。

這些官署及官職的設置已在法令發佈之後進行了重新調整。這是康德皇帝御政時滿洲 帝國政府早已形成之成憲。

漢醫事務屬於醫學事務,而醫學事務屬於厚生事務。大同元年建國,設有【民政部】, 厚生事務之主管部爲【民政部】。康德四年七月一日,滿洲國進行中央和地方行政機 構大改革,【民政部】改組爲【民生部】,厚生事務之主管部改爲【民生部】。康德 十二年三月,【民生部】改組爲厚生部,自此至今,厚生事務之主管部爲厚生部。

在本文中,依我滿洲國使用此【】之成憲,將【民生部大臣】、【民生部次長】、【民生 部高等官】、【民生部職員】皆用【】表示之。其在現行法令中,依次對應爲厚生部大 臣、厚生部次長、厚生部高等官、厚生部職員。

協和會招新郵箱
滿洲帝國流亡政府 之 官方網站 滿洲帝國流亡政府 の 公式ウェブサイト https://manchuriagov.net/ 鋭意製作中 背景:滿洲國興安北省・呼倫貝爾草原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