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月刊》康德八十八年5月期

Page 1

康德八十八年 五月刊

土門龍三郎 浩尼 洪陽 沛公 五十一

》編委會成員(以姓氏之羅馬化轉寫爲序)
《王道月刊》康德八十八年五月期 康德八十八年五月
北美合衆國

協和會是與滿洲國共生的全國性組織,是唯一無窮護持建國精神、

訓練國民並實現建國理想的,思想的、教化的、政治的實踐組織體。

滿洲帝國協和會深度參與、支持的 逆統戰 游,經過兩年的準備,終於在

上年8月17 日公開!

りお見舞い申し上げます!

中國政府立即釋放滿洲國人! 支那から拉致された満洲国の英雄に心よ

康德皇帝親筆書寫頒布滿洲帝國之

恭讀  軍人勅諭 康德元年3月5日
《軍人勅諭》
凡滿洲帝國軍人皆恭誦之

滿洲帝國陸軍歌

皇德兮徽徽,皇軍兮巍巍。

德有鄰兮信與睦,軍有容兮旗與麾。

五色兮吾旗,五色兮吾麾。

旗麾飄揚兮,天柱地維。

矢我多士兮,同心戮力,親仁善鄰兮,永好毋違。

禮義干櫓兮,皇軍之武,忠信甲冑兮,皇軍之威。

尚禮義兮懷忠信,皇德皇軍兮天與人歸。

作曲:園山民平

五月三十一日

建國忠靈廟春季例祭

依據康德八年四月十九日勅令

第一百三十九號《建國忠靈廟祭祀令》 建國忠靈廟春季例祭是建國忠靈廟之

建國神廟之攝廟——建國忠靈廟
大祭

建國英靈的犧牲

才有今天我們的復國道路

——這條應對排華的生路

協和會綱領 2

康德八十八年五月九日國務院 告第一號《關於

在加拿大西元二〇二一年度國勢調査中填寫滿洲

語言及族裔之件》 3 滿洲國法令欄目:軍人勅諭

《軍人勅諭》 9

(康德元年三月五日)

軍人勅諭之講解文:

《軍人勅諭試恭解

̶̶敬論康德皇帝大中至正之帝王心術》 11

作者:完顔氏塞繆爾

老佛 本家正説西太后之三:德宗景皇帝繼位之真相 22

作者:橋明 協和會招新

滿洲國軍海外兵團招新

1
2

國務總理⼤⾂ 薩裏達克⽒阿斯蘭

國務院佈告第⼀號

關於在加拿大西元二〇二一年度國勢調査中 填寫滿洲語言及族裔之件

爲 告事。自滿洲國復國運動興起以來,世界局勢已發生巨大變化,中國 大洪水漸成浩蕩之勢,西方文明國家厭華、反華之情緒日益高漲,再興排 華運動如箭在弦上,雖引而未發,然已間不容髮。因滿洲帝國崩壞、國土 淪陷之現實,可知任何未能同中國共產黨及其恐怖主義政權中華人民共和

國進行徹底有效切割的官話(即Mandarin)使用者,無論其是否擁有在 地國家的綠卡甚至國籍,都將無可避免遭到此時代大潮的牽連。由於官話 (Mandarin)與現代滿洲語之間具有明確且清晰的傳承關係,滿洲裔若不 亟起自清,則勢必難以幸免。

西元2021年(康德88年)加拿大國勢調査(其英文爲census,其法文爲 recensement,其對應之中國普通話詞匯爲“人口普査”),是滿洲國民通過 選擇填寫自己族裔爲滿洲裔從而跟中國人進行初步切割並重拾自己民族身份 的天賜契機,亦是滿洲裔加拿大居民免遭排華誤傷的第一重有效法律文書保 障。通過集體填寫滿洲裔身份,以及集體填寫滿洲語,散居加拿大各地的

3
康德⼋⼗⼋年五⽉九⽇

滿洲裔居民能 形成合力,使加拿大政府乃至整個自由世界深化對滿洲認同 的瞭解,提高滿洲國復國運動在加拿大乃至整個自由世界的知名度。填寫滿 洲語以及滿洲裔身份,是每一位流淌著滿洲國任何一族裔血液的加拿大居民 的存身之道,亦是身爲滿洲子孫義不容辭的責任。

爲滿洲族裔之福祉及滿洲國復國天業之實現,現發 《關於在加拿大西元二

〇二一年度國勢調査中填寫滿洲語言及族裔之件》,作爲在加拿大本年度國 勢調査中填寫滿洲語、填寫滿洲族裔的指南。請各位滿洲裔加拿大居民認真 研讀並遵照執行。

一、本次加拿大國勢調査,分爲人口調査和農業調査。本 告僅旨在指導滿

洲裔居民如何在人口調査的問卷中正確選填族裔,至於本次加拿大國勢調査 中的其他問題有不儘者,請參照加拿大政府發 之相關官方指南填寫。

二、本次國勢調査共有三種人口調査問卷,分別爲2A、2A-L、2A-R。此三 種問卷中,均需提供有關居住於被調査居所的每個人的情報。如果地主或承 租人現居該地,請將此人填寫爲Person 1 / Personne 1。如地主或承租人現 未在該地居住,可將任何一位居住在該被調査居所的成年人填寫爲Person 1 / Personne 1。注意:依據加拿大法律,請務必用英文或法文填寫其姓名。

三、此三種問卷,均首先需要填寫受調査居所中的全部居住者總人數。當身

爲滿洲裔的Person 1 / Personne 1以外的各居住者(即Person 2 / Personne

2、Person 3 / Personne 3……以此類推。各居住者可以爲家人,也可爲室 友或房客)之中仍有其他人爲滿洲裔時,Person 1 / Personne 1應根據實

際情況,代替其填寫其族裔爲滿洲(例如Person 1 / Personne 1的未成年子

女),或提醒相關共同居住者自行填寫滿洲族裔。

四、如果受調査居所中的滿洲國民爲租房居住者且不是Person 1 / Personne

1,則應與地主溝通確保可以由該滿洲國民親自填寫關於自己的問卷部分, 尤其是與非滿洲裔地主居住於同一地址的滿洲人,更需確保地主不會擅自代 填不準確信息。

五、無論是2A、2A-L還是2A-R問卷,均請遵照本 告之附則,將「滿洲 語」以英文或法文填寫在相應語言的問卷第9.a)題、第9.b)題,以及第10題 這三個問題的答案中。

4

六、收到2A-L或2A-R問卷者,均請遵照本 告之附則,將「滿洲語」以英 文或法文填寫在相應語言的問卷第22題的答案中,將「滿洲人」以英文或法 文填寫在相應語言的問卷第23題以及第25題這兩個問題的答案中。

合行 告遐邇,一體知照,切切。此

附則:

以下爲與填寫滿洲語及滿洲族裔相關之詳解,假設Person 1 / Personne 1爲 滿洲裔。

5
6

Person 1 / Personne 1滿洲語及滿洲族裔信息填寫完畢。

其後自Person 2 / Personne 2開始,填寫滿洲語及滿洲族裔的方式均完全 相同。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

- 如果收到2A問卷,而被調査居所的總人數超過六人時,依據加拿大法 律,必須聯係加拿大政府該管國勢調査事務的官署,以獲得額外的問卷。接 續填寫該額外問卷時,如其中有滿洲裔,請按前例填寫。

7

-

如果收到

2A-L問卷,而被調査居所的總人數超過五人時,依據加拿大 法律,必須聯係加拿大政府該管國勢調査事務的官署,以獲得額外的問卷。 接續填寫該額外問卷時,如其中有滿洲裔,請按前例填寫。 -

問卷,而被調査居所的總人數超過五人時,依據加拿大 法律,必須在第二張問卷上接續填寫。如仍需額外問卷時,加拿大政府該管 國勢調査事務官署之代表將在回訪時提供。接續填寫第二張問卷或額外問卷 時,如其中有滿洲裔,請按前例填寫。

如果收到2A-R

如Person 1 / Personne 1非滿洲族裔,請共同居住之滿洲裔居民指示 Person 1 / Personne 1按前例填寫該滿洲裔信息,或要求Person 1 / Personne 1將前述各題的部分交予該滿洲裔本人按前例填寫。

8

朕夙以順天安民爲心 與盟邦協力 圖群黎之福利 内則剿絕匪害

以綏境土 外則攘除邊患以靖四疆 建國二載 庶績咸熙 國運愈 隆 國基益固 茲承

上天寵命 卽滿洲國皇帝之位 惟爾將士 當建國伊始 於搶攘未

定之時 克辨順逆 洞明大義 致力戎行 不顧其身 濯征是勗 以

鋤堅寇 以服弗庭 功在社稷 洵爲不鮮 朕深嘉之

夫統治一國 必有大中至正堅忍不拔之軍隊 方足以資拱衛 古今

一理 東西同軌 今我新帝國 亦將於此確立國基 而擁護之於悠

久 所望於爾將士者實多 朕與盟邦 關係緊密 將相信相倚於無

窮 以確定東亞之和平 保障億兆之安康 前與盟邦交換議定書

9
軍人勅諭

載明國家之防衛 必應兩國協同以完其任 爾將士宜體此旨 與盟

邦將士 親善提携 渾然如一 中正而純 嚴明而公 以擁護國祚

永久無替 朕深望之

我新帝國自建國以來 以大中至正爲本 其諸朋黨比周 傾軋

生事 專閫獨裁 飛揚跋扈 在所必禁 爾將士爲國干城 朕

卽爲爾大元帥 原屬同氣一體 雖各級指揮 各有職掌 或因

時制宜 特定規範 而統帥大權 攬在朕躬 爾將士總宜全軍

一心 奉戴朕爲元首 竭其股肱之力 以致匪躬之節 朕深賴

之 今者凡百設施 蒸蒸日上 靡不有初 要在有終 爾將士任大

責重 凡民之安居樂業 胥惟爾是賴 務宜湔除故習 一新軍

心夙夜匪懈 恪守宣誓條文 供厥職事 勿敢怠荒

茲當御極之始 天地照鑒之下 特頒諭旨 於爾將士 尚其勿

廢朕命 有厚望焉 欽此

御  名  御  璽

康德元年三月五日

10

軍人勅諭試恭解ーー敬論康德皇帝大中至正之帝王心術

作者:完顔氏塞繆爾

“帝王心術”一詞在淪陷區受到長期的汙名化,原因大致有兩個方面。

一方面,淪陷區的各種小説、影視劇尤其是清宮劇對帝王的生活有著基於流 氓無產階級心態的各種歪曲描述。另一方面,在東亞大陸數千年的帝制歷史 當中,幾乎所有的所謂的“本土帝王”,其“帝王心術”都十分陰暗,例如

趙政、王莽、曹丕、趙匡胤、朱厚熜。然而,“帝王心術”與“心術”本身 一樣,原本只是一個中性概念。古語有言曰“心術不正”,可見,“心術”絕 非天然的貶義詞,只有“不正”的“心術”方有貶義。故而,“帝王心術”

只要一秉大公,則斷然非邪惡之物。我滿洲帝國康德皇帝天縱聖明,可爲萬 世帝範。而康德皇帝在“帝王心術”方面的表率之作,即爲一字一句均由御

筆親撰的《軍人勅諭》。

康德元年(西元1934年)三月一日,滿洲國確立國體爲立憲帝制,國 家的正稱定爲滿洲帝國。三月五日,康德皇帝即發佈《軍人勅諭》於全軍, 以示旌表、勉勵、鞭策與警示。今日回顧之,可謂是滿洲帝國軍之建軍精神 的全面總結與闡述,而在這篇《軍人勅諭》中,時刻體現了康德皇帝大中至正、

恩威并施的帝王心術。

11

《軍人勅諭》開宗明義,首先闡釋了康德皇帝的核心治國理念,簡要回 顧了滿洲國建國歷程以及確立帝制的歷史,而後自然過渡到了滿洲國軍在建

國以及建國後維持治安 1 等方面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康德皇帝並在此高度概括 了滿洲國軍爲他本人、爲滿洲國社稷所立下的豐功偉績,且予以明確褒獎。

這一段的基本精神爲“旌表”,且幾乎可謂直抒胸臆,并無過多可質詰之處。

從“恩威並施”的角度出發,本段爲旌表,幾乎完全在表達“恩”的一面, 也正如皇帝所言:“朕深嘉之”。

在下一段即第二段,康德皇帝的帝王心術得到了更加充分的體現與發揮。

他教育滿洲帝國軍的將士們,一支屬於正常現代國家的軍隊應該具備何種素

質,並具體到滿洲帝國軍方面,又有哪些較爲突出的要求。而在此處,皇帝 陛下第一次以帝王之心術明確使用了綿裏藏針的語言技巧。衆所周知,滿洲

國建國伊始直至康德皇帝御極、確立帝制這短短的兩年時間中,滿洲國軍的 基本組成架構,基本沿襲了從奉系軍閥部隊到“國民革命軍東北邊防軍”的 架構,在大清國滅亡、民國初立的軍閥政治時期,各路軍閥背後均有不同的 東西方列强爲其靠山。而張作霖、張學良父子爲代表的奉系軍閥所倚靠的列 强國家,正是自從興義兵在日俄戰爭中驅逐俄羅斯侵略勢力後,即一直在滿 洲有著極强影響力的日本。雖然張作霖已被蘇聯人炸死,張學良也裹挾著自 己的死忠部隊逃亡中國,然而近三十年所形成的奉系軍頭與日本之間錯綜複

雜的關係網絡仍在。這就導致滿洲帝國軍内部,個別甚至一部分軍頭出現挾 洋自重、不聼指揮傾向的危險仍在。因此在這道明發上諭當中,康德皇帝首 先强調了自從滿洲國建國以來,誰才是日本在滿洲最親密的盟友、最重要的 合作對象。“朕與盟邦關係緊密,將相信相倚於無窮”,用一句通俗的解釋, 皇帝幾乎等於是直接將這句話“甩在可能懷有挾洋自重念頭的軍頭臉上”了。 下文,皇帝又提到了《滿日議定書》關於滿洲國國防事業的規定,在提醒與

1 治安,爲滿洲語詞匯,意爲國家和社會的安全,并非漢語普通話中“治安”一詞的含義。

12

命令滿洲帝國軍必須與日軍協力同心的同時,也再次重申了皇帝自己在滿日 關係當中的最重要、最核心的地位。皇帝告誡諸位軍頭,他們與日本的關係

再親近,也萬萬與康德皇帝這位得到全滿臣民擁護與友邦日本全力扶持的正 統君主無法相提并論。康德皇帝此言,是爲了將任何“挾洋自重、抗旨不遵”

的苗頭扼殺在搖籃之中。雖然主旨如此,但端末一句“朕深望之”依然將本 段定位爲以勉勵爲主,即雖然恩威並施,但依然偏向於“恩”的一面。

在第三段中,康德皇帝的語氣逐漸轉爲嚴厲,明確指出了來自於奉系— 東北軍的滿洲帝國軍所需防範與解決的几大問題,“朋黨比周”“傾軋生事”“專 閫獨裁”“飛揚跋扈”,要講清楚皇帝這幾句話的嚴重性,我們有必要再次做

13
一些簡單的詞語解釋工作。

朋黨比周:明朝在相當程度上亡於朋黨,而先國舊清,也在聖祖仁皇帝與世 宗憲皇帝直至高宗純皇帝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有著很嚴重的朋黨現象。

事實上,直到清朝後期的同光中興的洋務派與守舊派之爭,亦有著濃厚的朋 黨色彩。康德皇帝作爲愛新覺羅的子孫,對這些事情不僅自幼耳濡目染,且

亦有切膚之痛。

傾軋生事:此可謂奉系—東北軍的“保留節目”,自張作霖接受清廷封號成 爲朝廷命官時起至滿洲國穩定爲止,屬於奉系——東北軍的各軍將之間的傾 軋生事即一再上演。站在《軍人勅諭》發佈的時間點來看,若不追究該軍將 是否投效或者曾經投效滿洲國,那麽我們可以説遠有郭松齡、盛世才,近有 楊宇霆、馬占山,若我們放到上帝視角來看,之後還有王以哲這樣的人。 專閫獨裁:閫,音捆。原意爲“主將在軍中有專職征伐之權”,皇帝陛下在 此指的是自清朝滅亡以來軍閥政權的專制統治在滿洲國軍中可能還有遺留的 不聽命令不遵聖旨的土匪習氣。

飛揚跋扈:此成語最早出處不詳,但“跋扈”一詞所指的對象明確,爲東漢 大將軍梁冀,而“飛揚跋扈”一詞最著名的指代對象,即著名的反復無常之徒, “宇宙大將軍”侯景。

簡單解釋了康德皇帝所引用的這四個成語的含義之後,皇帝本段所要表 達的内容有多麽的嚴肅與嚴重我想已經昭然若揭。一言以蔽之,康德皇帝在 此毫不留情地指出,軍閥政治是滿洲國政治的一顆毒瘤,而且是“在所必禁”、

一定要鏟除的毒瘤。而要鏟除的方法,皇帝也清清楚楚地曉喻給全軍將士,

再次用一句俗語來説:“你們頭上只有一片雲,那就是朕!”爲了解釋本段,

14
必須恭引全部原文:

“爾各將士爲國干城”:你們不是“鬍子”(滿洲地區對土匪等民間非正規武 裝的稱呼),而是朕和滿洲帝國的正規軍。

“朕即爲爾大元帥”:滿洲帝國軍事法制中,皇帝的稱呼爲“大元帥陛下”, 是全軍唯一的最高統帥。

“原屬同氣一體”:即整個滿洲帝國軍是一個整體,沒有誰是誰的兵這樣的概 念,所有的人都是而且只能是皇帝陛下的兵。

“雖各級指揮,各有執掌。或因時制宜,特定規範”:無論是長久統領一支部 隊還是臨時劃撥某支部隊給其他的指揮官差遣,都只是因應具體需要的策略, 不代表任何人身依附的含義或可能。

“而統帥大權,攬在朕躬”:再次强調,無論如何具體安排滿洲帝國軍的部隊, 這支部隊都只有一個效忠對象,那就是皇帝本人。

“爾將士總宜全軍一心,奉戴朕爲元首。竭其股肱之力,以致匪躬之節”:滿

洲帝國軍將士只能爲了統帥一人殞身不卹,那就是皇帝本人。

15

康德皇帝以一句“朕深賴之”結束了本段氣勢磅礴的鞭策。所謂“賴”, 白話即爲“靠你了”,這是既有信任又有控制的一句總結,雖然依舊是恩威

俱在,但無疑已是以“威”爲主。

第四段的作用爲大結之前的小結,這段小結,語氣依然嚴峻。其中最重 要的幾句話爲:“靡不有初,要在有終”“務宜湔除(即洗除)故習,一新軍心”。

其嚴峻之處在於,“靡不有初,要在有終”與“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的含 義事實上是一樣的。換言之,皇帝其實是警告全軍將士,爾等建國衛國的確

有功,但不代表你們能夠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康德皇帝是愛新覺羅的子孫, 經歷過舊清末年的各種光景,自然知道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的八旗子弟是如 何既毀了自己的前途也毀了國家的前途的。 滿洲帝國建國不易,在任何方面 都絕不允許再走大清國的老路。“務宜湔除故習,一新軍心”同樣是極爲嚴 厲的警告,若説上一段中,康德皇帝雖然早已指出了各種必須消滅的軍中不 良現象,但尚可用“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開脫一二。那麽“故習”一詞加上“務 宜湔除”,則等同於當面直斥“爾等向來如此,必須徹底洗心革面”。而最後 一句“勿敢怠荒”的説法,更是略同直接亮出了制裁之刃。本段幾乎已經看 不到“恩”的影子,滿溢著的都是康德皇帝猶如獅子吼一般的天子威儀。爲

人臣者,恭讀勅諭至此,能無悚懼乎?

第五段,即所謂的“大結”,在總結主旨的前提下,再次回到恩威並施 的軌道上,可謂全始全終,恰似皇帝陛下對全軍的殷切盼望一般。但也并非

沒有新的内容,“兹當御極之始,天地照鑒之下”即是一種對諭旨精神的升華, 既强調了這道明發上諭的重要性,同時又再次提醒全軍將士,遵旨即是遵奉

16
天意,亦不必重複强調抗旨的後果。
17
大元帥陛下萬歳萬歳萬萬歳

作爲康德皇帝登基不足一個星期即公佈的御筆明發上諭,《軍人勅諭》 的重要性可謂如何强調都不爲過。康德皇帝能夠撰寫出如此精妙而切中時弊 的諭旨,而世間又惟康德皇帝一人能撰之,則不僅由於康德皇帝天縱聖明, 亦與康德皇帝自幼的悲慘經歷有著直接的關係,下文因襲滿洲帝國流亡政府

及我本人的行文習慣,對皇帝自降誕至登基爲滿洲國皇帝之前以御名溥儀稱 呼,之後以康德皇帝稱呼。

溥儀生於大清國的末世,三歲登基而六齡退位。溥儀失國之原因如張謇

代筆之《清帝退位詔書》所言:“北方諸將主張於後”,即以袁世凱等爲首的 北洋軍將——後來的北洋軍閥爲了一己之利益與權力,明明心中無絲毫“共

和”之念,卻仍之假“共和”之名,逼宮犯上,迫主退位。而北洋軍閥之統 帥袁賊世凱,更於民國四年底至五年春(西元1915年底-1916年3月),即

溥儀年九歲、十歲時,悍然撕毀總統假面,僭逆稱僞帝。而仍坐在紫禁城裏 的前大清國皇帝溥儀,雖尚年幼,卻已成爲袁氏的眼中之釘。幸賴天眷,袁 世凱僞孽昏狡自陷死地,八十三日皇帝夢灰飛烟滅,溥儀聖躬乃安。

然而,袁賊雖斃,政潮不已,不久即有“府院之爭”,張勛爲抗衡原爲 北洋袍澤之段祺瑞,民國六年(西元1917年)假稱擁戴溥儀再主中華,紫 禁城小朝廷特別是已然長成翩翩少年的遜帝溥儀因中華民國從未完整兌現

《優待條件》違約在先,又挂念舊民塗炭之苦,乃不審軍閥之奸謀,以“辮帥” 張勛爲忠臣,同意復辟之奏請。然張勛雖爲軍將,實則如馬幼常一般,乃誇 誇其談、言過其實之輩。十二日竟敗於段氏之手。史家將此次復辟名曰“張 勛復辟”以爲嘲諷。張勛携部潛逃,卻將年紀尚少的皇帝置於極端危險之地,

再次幸賴天眷,亦因段祺瑞早年逼主退位、不忠不孝,心中有愧,小朝廷參 與復辟之事未遭深究。少年溥儀由是再逃一劫。

18

然而,《清室優待條件》既然“始於從不執行”,則必然“終於徹底撕毀”。 民國十二年(西元1924年)年底,原淮軍出身的叛兵,反復無常堪比“宇

宙大將軍”侯景的軍閥馮賊玉祥,悍然派兵圍困並以其鷹犬鹿賊鍾麟等殺入 紫禁城,以非法修改後的所謂“清室優待條件”迫年僅十八歲的溥儀簽字, 并以炮轟紫禁城爲要挾,遜帝遂無奈簽下此城下之盟。而後輾轉醇王府、天 津租界等地,直至日本友邦仗義扶助回滿建國,其間之顛沛流離一言難盡。

計有淑妃文綉離婚事件、軍閥孫殿英瀆犯盜掘皇祖皇宗陵墓事件、除淑妃離 婚事件屬家庭糾紛外,溥儀自大清國覆滅至滿洲國建立之中種種悲慘遭遇,

几乎都與軍閥勢力有著直接的關係,在西元1920年代末,國民黨匪幫與共 產黨匪幫及數個各路其他軍閥的共同輿論操作之下,甚至一度出現弑殺遜帝

的大逆言行甚囂塵上的局面。其間雖有東北保安總司令張作霖赴津朝覲並提 出迎駕回滿動議這樣爲數不多的“暖心之舉”,且尚知忠義的張雨帥也應非 操莽之徒,然而這一切終究隨著皇姑屯蘇聯匪諜的一聲驚雷永遠被掩埋於歷

史的塵埃中。

回顧溥儀成爲康德皇帝之前的近三十載歲月,我們可以想見,他對於軍 閥的印象總體來説是極其惡劣的,因爲軍閥讓他失去了幅員遼闊的大清帝國, 軍閥讓他淪爲政治鬥爭的工具,軍閥讓他失去了遜帝最後的尊嚴,軍閥讓他 作爲愛新覺羅的子孫連祖陵都未能守住,軍閥差一點就要了他的性命。而今 他再次龍登九五,御極稱帝,建立了全新的立憲帝制國家——滿洲帝國,他 豈能容忍這一切重演萬一?!不僅如此,溥儀心懷天下的大政治家視角讓他

看到了更多的東西,遠遠超過他個人的悲慘境遇的東西,那就是——軍閥政 治由於其嚴重的非正規性,它已經成爲國家、社會巨大的毒瘤。

19

軍閥政治的非正規性的危害體現在方方面面,法令混亂、軍備廢弛、人 民困苦、紀綱掃地、戰亂頻仍,考慮到當年的具體情況還要加上共匪的趁虛 而入。而這一切亂象的根本原因,一言以蔽之都是因爲軍閥的地位沒有制度 的保障,只要兵强馬壯就能做軍閥。問題在於,任何“大帥”手下都要有“大將”,

才能指揮部隊,可“大帥”既然是因爲兵强馬壯就成爲軍閥,那麽手下的“大將” 只要發展到一定程度,自然也可以做“大帥”,這就要發動戰爭除掉原本的“大 帥”。而不同的“大帥”爲了做更大的“大帥”,或者所謂的“聯帥”,自然 也要有一番軍事的競爭,這就導致了戰爭的必然爆發,而戰爭的巨大消耗又 必然導致對百姓的盤剝,而盤剝百姓的後果有兩個,一個是必須采用非常手 段,這就導致法紀進一步的崩壞,一個是不甘被剝削的百姓就會嘯聚山林然 後成爲新的“大王”或者“大帥”,這就反過來進一步導致社會秩序的全面崩塌。

20

康德皇帝正是看到了以上的種種,才決心采取雷霆手段去徹底清除舊奉 系—東北軍遺留給滿洲國軍的軍閥習氣,除了這樣的警告和循循善誘以外,

皇帝還采取了健全軍事法制,統一獎懲標準與獎懲施行的政策,同時,在兵 源的領域通過裁汰老弱,軍人組成自然更新換代的方式徹底消除軍閥政治在

滿洲國帝國軍當中的遺毒。當然,爲了照顧從龍功臣的顔面,有些事情的確 即便貴爲皇帝也是只能做不能明説這樣做的原因的,而這,與《軍人勅諭》

中的遣詞造句一樣,都是康德皇帝本于大中至正、在具體的實務層面又有經 有權的帝王心術的清晰展現。

《軍人勅諭》在滿洲帝國的軍事法制之中,作爲滿洲國軍的精神内核, 處在首要地位。當我們打開康德十年出版的由皇帝陛下政府編纂的《滿洲國 法令輯覽》的時候,我們可以發現。關於滿洲國軍事的法令,收錄在“軍事篇” 的類別中。“軍事篇”的第一章,就是訓條和誓文;在訓條和誓文這一章中 的第一篇法令,就是《軍人勅諭》。由此顯見,《軍人勅諭》是一名滿洲帝國 軍人須要最先遵守的聖諭。康德皇帝御宇之時,皇帝陛下要求滿洲帝國軍人 均能恭謹背誦《軍人勅諭》全文。我海外兵團全體弟兄,嚴格遵循康德皇帝 欽定之一切成憲,必須能恭誦《軍人勅諭》全文,時刻深體大元帥陛下之聖旨。

21

老佛爺本家正説西太后之三

22
德宗景皇帝繼位之真相 作者:橋明 孝欽顯皇后朝服像 德宗景皇帝朝服像

老佛爺本家正説西太后之三 德宗景皇帝繼位之真相 作者:橋明

“ 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諱載湉, 文宗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竭仁寬敏莊儉顯皇帝嗣子,穆宗繼 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毅皇帝從弟也。皇本生父,醇賢 親王,宣宗成皇帝第七子。皇本生母,醇賢親王嫡福晉,葉赫那拉氏,原任

安徽徽甯池太廣道追封三等承恩公惠徵之女,孝欽顯皇后之女弟,以同治十 年辛未,六月二十八日子時,誕上於太平湖邸第,後更為醇賢親王祠者是也 ……”

以上爲《德宗景皇帝實錄》第一卷一開頭關於德宗生平基本簡介的選

段。德宗景皇帝建年號曰光緒。光緒朝的歷史,在滿洲國和中國的現代史中, 都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且備受關注。人們無論其政治立場,對光緒朝這

三十四年中的歷史事件,常常津津樂道。這自然給了共匪藉機抹黑我滿洲皇 祖皇宗和列后的機會和動力。共匪對德宗和西太后這帝后兩宮的汚

所不用其極,且共匪關於德宗和西太后的 言内容之廣、影響之深,在共匪

製造的關於清朝列聖列后的所有 言中是獨一無二了,尤其是這其中有些 言,始作俑者還不是共匪,因爲這些 言誕生于滿洲國建國之前的清末康梁 黨人。我們無論是長在淪陷區還是長在自由世界,關於德宗和西太后的 言 几乎是從小就被有意或無意地灌輸。舉個小例子,當我投身滿洲國復國事業 相當一段時間後,學習了真實的歷史和滿洲國建國精神並把各種 言毒草都

幾乎吐乾淨之後,再過了一段時間到我開始爲準備本文査資料的時候,我才

̶̶《德宗景皇帝實錄》
,是無
23

剛意識到,德宗景皇帝在位三十四年,是大清皇帝中在位年份僅次於聖祖仁 皇帝(在位六十一年)和高宗純皇帝(在位六十年)的在位時間第三長的皇 帝。換句話説,除了康熙朝和乾隆朝,大清最長的朝代就是光緒朝。這樣一 個原本可以寫入“大清之最”的記錄的事情,我作爲葉赫後人和清文化愛好者, 居然這 多年都沒有意識到。由此顯見中國人編造的種種的“慈禧太后一手 遮天”“掌握最高權力四十八年”“光緒皇帝傀儡論”(中國人所有的汚 某位

滿洲皇帝爲“傀儡”的謬論,塞繆爾院長的《 斥康德皇帝和滿洲帝國傀儡論》 系列文章都可以幫你去除這種中國 言的鬼魅)等等的 言,對我們實在是

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太久了,讓我們誤解了德宗和西太后的本來面目。

作爲二十一世紀的滿洲國人,正本清源、去僞存真,是安身立命的必需。 中國對我們的洗腦,是大圈套小圈的,你要是不掃除乾淨,就不可能定了本 心,就不可能真正長期且有效地對抗共匪包括軍事打擊宣傳打擊等各種打擊。

只有拿“正”“真”

武裝頭腦,才能避免陷入塞繆爾院長總結出的“久曠之宅 入鬼狐”的危險境地。衆所周知, 們滿洲帝國發祥于日俄戰爭,而日俄戰 爭就在光緒朝。光緒朝的歷史,是滿洲國建國的前史,對這段歷史的正本清 源十分必要。從本篇文章開始,我將詳細地正解關於光緒朝每一件大事的 言̶̶這每一個

最高法院長完顔氏塞繆爾的文章《久曠之宅入鬼狐ーー論滿洲帝國愛國教育 之必要與迫切》,發布在康德八十八年三月期王道月刊。

言,也都包含汚 西太后的内容。
24

在本文開始前,我還要叮囑一件事。在本系列之前的兩篇文章中,我已 講解過爲何《文宗顯皇帝實錄》和《穆宗毅皇帝實錄》都是信史,可以直接 作爲佐證。現在簡要介紹一下《德宗景皇帝實錄》。光緒朝實錄是在民國時 期由陳寶琛等主持編寫的。當時清朝已滅亡了,包括清朝遺老在内的所有人 不再有必要“爲尊者諱”或“曲筆 ”。在之前的兩篇文章中我也講到,遺老也 大多不喜歡西太后。因此,《德宗景皇帝實錄》不可能存在任何關於西太后 和德宗的“粉飾”等不實内容,是一部信史,可以直接作爲佐證。因本系列 的時間綫已到光緒朝,所以從本文開始,《德宗景皇帝實錄》將是我正説西 太后的主要信史基礎。

面來講解德宗繼位的真相。下面我們就開始吧。

德宗景皇帝

25
在本文中,我將從選擇德宗繼承大清皇位的充分依據和法理憑據這兩方

“溥字輩無當立者”

中國人關於德宗繼位的過程,總是輕描淡寫地去强化“慈禧太后一手遮 天”和“ 光緒皇帝傀儡論”的 言,縱使現在有一些所謂“歷史學家”寫了

一些看上去有些“考據”的論文,也都對 言隔靴搔癢、對真相緘默不言。

中國人關於德宗繼位過程是這 敘事的:西太后爲了滿足自己對權力的“貪

婪”,就得避免當“太皇太后”,以免“權柄下移”,所以必須給穆宗找個“弟 弟”而不是“兒子”來繼位,於是乎 自己就直接決定由血緣上跟自己最近的, 也就是自己妹妹的兒子載 繼位,以便能繼續以“皇太后”身份垂 聽政“獨

攬大權”,大家鑒於西太后掌握“大權”也就都同意了云云。支那人這套

相信各位讀者在讀完我前兩篇文章之後,多少對大清政治有些常識了,應該 不難戳破。首先,做了太皇太后從來都不意味著對政治事務的影響力就一定

比皇太后的政治影響力小。孝莊文皇后在做太皇太后時的政治影響力,并沒 有因爲當時做了太皇太后而減弱。在後來光緒三十四年德宗駕崩當日,西太 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仍保持其政治影響力,明下懿旨:“現値時事多艱,嗣 皇帝(即宣統皇帝)尚在衝齡,正宜專心典學。著攝政王載 為監國。所有

軍國政事,悉秉承予之訓示,裁度施行。”已成爲太皇太后的西太后一道懿 旨即未受任何阻力地確定了宣統皇帝成年前仍由自己如光緒朝最後十年一樣 實行訓政。爲什

?因爲孝莊文皇后和西太后能 擁有對政治事務的影響

力,本質上是因爲這兩位皇后才能出衆、威望極高,有能力擔得起在大清皇 帝年幼時監督國家政務、垂

聽政或訓政的重任,而不是因爲 們是小皇帝

的“母輩”還是“祖母輩”這樣的輩分因素。這種錯誤出現的根本原因,是 支那人不理解權力的本質。要掌握權力,確實必須要有名分,但第一只有名

分是不行的,第二在都有名分的人中權力的格局也是十分微妙的,所以才會 有那樣的 言。並不存在只要有皇太后在太皇太后就無法對政治施加影響力,

或反之,也不存在只要有太皇太后在皇太后就無法對政治施加影響力這樣的

言,
26

簡單邏輯。其次,我在前面的文章早講過,當時是兩宮皇太后垂 聽政,並 不是西太后一個人“大權獨攬”,且依據清朝習慣法,兩宮皇太后之中以文 宗的正妻東太后爲尊。説白了,東太后在文宗駕崩時是文宗的妻子,而西太 后在文宗駕崩時只是文宗的妾,嫡庶尊卑有別,西太后根本不可能越過東太 后獨自掌握大權。且在外朝仍有恭親王奕訢爲群臣之首,其在當時的政治影 響力和發言權也是非常大的,恭親王奕訢在當時是兩宮皇太后必須仰仗的親 貴重臣。總而言之,德宗繼統的過程,完全不是也不可能是西太后一手包辦。 實際上,德宗繼位,是當時依據大清的祖宗家法做出的沒有選擇的選擇。

在講解德宗繼承大清皇位的必然性和充分依據之前,我需要給讀者們普

及愛新覺羅家男系子孫之男子的行輩,以免讀者對我接下來將屢屢用到的“載 字輩”“溥字輩”等概念犯迷糊。我滿蒙皇祖皇宗在我滿蒙先國家即大清的建 國伊始,沒有給男系兒孫用字輩起名的習慣。在康熙朝,聖祖仁皇帝開始按 字輩給一些皇子命名,但當時尚未形成完整體系的字輩命名習慣。聖祖的幾 名皇子曾先後以“承”、“保”、“長”三字命名,康熙二十年才固定劃一採用“胤”

字(世宗即位後爲避世宗名諱全改爲“允”字),而後又用“弘” 字給聖祖的

一些皇孫命名。直到乾隆朝,高宗純皇帝才定下了字輩起名的完整體系,以

他的一首御製詩,定下其男系男性後人須用“永”、“綿”、“奕”、“載”起名。 高宗的皇子們都是“永字輩”,繼承高宗皇位的仁宗睿皇帝就是高宗第十五子, 即位之前叫“永琰”。高宗的皇孫們(也就是仁宗的皇子一輩)都是“綿字輩”, 繼承仁宗皇位的宣宗成皇帝就是仁宗第二子,即位之前叫“綿寧”。高宗的 皇曾孫們(也就是宣宗的皇子一輩)都是“奕字輩”,繼承宣宗皇位的文宗 顯皇帝就是宣宗第四子,御名“奕 ”。高宗的皇玄孫們(也就是文宗的皇 子一輩)都是“載字輩”,繼承文宗皇位的穆宗毅皇帝以及繼承穆宗皇位的 德宗景皇帝各是文宗的第一子和嗣子,御名分別是“載淳”“載 ”。“載字輩”

之後各代的字輩,由高宗之後的皇祖皇宗的添加。在道光朝,宣宗在“載字輩”

27

之後又添了四個字“溥”、“毓”、“恆”、“ 啟 ”。在咸豐朝,文宗在“ 啟字輩”

之後又添了四個字“燾”、“ ”、“增”、“祺”。在康德五年,已創立滿蒙新

國家即滿洲國的康德皇帝,欽命增修愛新覺羅宗譜即玉 ,同時在“祺字輩”

之後添了十二個字“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此爲迄今爲止愛新

覺羅氏男系子孫之男子之行輩的最近一次添加。

普及完愛新覺羅家男系子孫之男子的行輩,讓我們回到穆宗駕崩的當日。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在西曆上已進入1875年1月,穆宗毅皇帝駕崩, 當時穆宗無兒無女,自然沒有儲君。穆宗是文宗唯一長成的皇子,穆宗的一 系血脈絶嗣,就等於文宗的一系血脈絶嗣。因此,只能從文宗世系以外的各 宗室世系中選擇男子過繼進來。提到過繼,大清的宗法制和東亞其他國家的 宗法制,關於過繼都有著一項明確的原則,就是“有近的不選遠的”,并不 是只要同一男系且輩分上合要求就能隨意過繼。在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

28

酉時穆宗駕崩之後,兩宮皇太后立刻在紫禁城養心殿召惇親王奕

誴、恭親王

、孚郡王奕譓、惠郡王奕詳、貝勒載治、貝勒載澂、奉恩 鎮國公奕謨、御前大臣伯彥訥謨祜、御前大臣奕 、御前大臣景壽、軍機大 臣寶 、軍機大臣沈桂芬、軍機大臣李鴻藻、總管內務府大臣英桂、總管內

奕訢、醇親王奕

務府大臣崇綸、總管內務府大臣魁齡、總管內務府大臣榮祿、總管內務府大 臣明善、總管內務府大臣貴寶、總管內務府大臣文錫、弘德殿行走徐桐、弘

德殿行走翁同龢、弘德殿行走王慶祺、南書房行走黃鈺、南書房行走潘祖蔭、 南書房行走孫詒經、南書房行走徐 、南書房行走張家驤等入,議決繼位人選。

這個參加議決繼位人選的名單,選自光緒朝實錄,可以看出,兩宮皇太后將 當時的宗室親貴和中樞要臣全部召來,足見這次議事十分緊要,中國人老想 捏造的西太后“一言堂”“霸王硬上弓立決即位人選”是很拙劣的 言。

圖爲養心殿西暖閣。

29

依據清朝的皇位繼承習慣法,自太祖高皇帝始建大清開始,皇位就一直

是“父死子繼”,那

按照這個習慣,應該從離穆宗譜系上盡可能近的宗室 男子中給穆宗選擇一位嗣子,以繼承穆宗。前文已具,穆宗的字輩是“載字輩”, 那 穆宗的子輩就是“溥字輩”了。也就是説,兩宮皇太后和所有參加此次

議事的宗王大臣等,首先就得嘗試從“溥字輩”中尋找出一位,過繼給穆宗 做皇子。中國方面出版的各種所謂“歷史論文”或“考據 ”,對這段尋找“溥

字輩”的過程都采取了故意省略或刻意曲解的方式,其目的昭然若揭,就是 想給人一種“西太后自己ʻ否定ʼ祖宗家法,直接拒絶立ʻ溥字輩ʼ”的感覺。

有些中國的所謂“學者”,甚至“引用”了當時的很多筆記和日記,然後閃爍 其詞地說:“慈禧太后在討論ʻ溥字輩ʼ人選還基本沒咋展開的時候就直接説

ʻ溥字輩無當立者ʼ,群臣也只好作罷”云云。種種 言,無一不爲解構蒙滿 先民的政治德行,從而在我們靈魂深處種下“我們先人和中國古人一樣卑劣”

的毒草。現在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大家,“溥字輩無當立者”的確是當時的 實際情況,基於這個實際情況的確不得不給穆宗立“弟弟”而非嗣子。接下來, 我將詳細説明,爲什

後人依據原樣繪製的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圖

30
在穆宗駕崩時“溥字輩無當立者”。

前文已敘,大清的宗法制關於過繼有一項基本原則,就是“有近的不選 遠的”。此外還有一項基本原則,就是嗣子年齡上要合適,年齡不能過大以 致超過嗣父或嗣母。具體到爲剛駕崩的皇帝選擇嗣子,那

還要加一條原則,

就是年齡不能過小,因爲當時即便皇族幼童,其成年率仍舊很低,嗣皇帝幼殤,

在當時國家羸弱時局動蕩的情況下會造成嚴重的政治風波和人心不穩。基於 此,我們由近及遠地

一下穆宗五服之内“溥字輩”都有誰。

前面提到,文宗的實系已然絶嗣。文宗是宣宗第四子。宣宗諸子中,長

子隱志郡王奕緯雖無實系後裔但有入繼子孫,當時奕緯嗣子貝勒載治有兩個 兒子(溥字輩),分別是八個月大的溥侃和兩個月大的溥倫。有人説,當時 議決繼統人選的時候,在場的親王(有人説是惇親王奕誴有人説是醇親王奕

)說溥侃和溥倫的實系(高宗第十一子永

的後人)離穆宗太遠了所以不

宜繼位,所以就沒有選立這兩兄弟之一。這個論調其實是對清朝皇室制度的 嚴重無知。且不説惇親王奕

誴或醇親王奕 是否真的這 説了,當時清朝皇

家是把過繼之後的宗室算在入繼的世系,而不是在過繼之後仍算在實系。“實 系與穆宗疏遠”,依據清朝宗法,是不能成爲否決溥侃和溥倫兄弟繼承皇位 的決定性理由的。其實,溥侃和溥倫兩兄弟不能入承大統的根本因素,就是 由於年紀過於幼小所以極易幼殤。這個因素并非空穴來風。當時,載治在溥 侃和溥倫之前,還有溥健和溥偕兩個兒子,其長子溥健一歲殤,其次子溥偕

六歲殤,在穆宗駕崩前全都幼殤了。此外,剛提到的那個被討論的溥侃,在 穆宗駕崩之後兩年,即光緒二年,就以二歲幼齡早殤了。足可見,過繼的嗣 子年齡不能過小,絶不是一條可有可無的因素。宣宗世系中,在穆宗駕崩時

只有宣宗長子奕緯一系有溥侃和溥倫這兩個溥字輩。那 宣宗世系之外,仁

31
宗的其他皇子的世系是否有溥字輩 ?

溥侃、溥倫這一對嬰兒兄弟的譜系較複雜。他們的實系四世祖是高宗第十一子成 親王永瑆,但是他們的實系三世祖(曾祖父)綿懿被過繼給了高宗第三子永璋。

綿懿承繼永璋被追封的循郡王的爵位,降襲爲貝勒。他的孫子載治又從永璋世系 過繼給了宣宗長子隱志郡王奕緯,載治承繼奕緯被追封的隱郡王的爵位,降襲爲 貝勒。在穆宗駕崩時,載治健在的兒子有兩個,就是溥侃、溥倫這兩個嬰兒兄弟。

溥侃雖兩歳而殤,溥倫卻長大成人,降襲父爵爲貝子,是清末重臣之一。

仁宗共有五個皇子,長子穆郡王幼殤,次子爲宣宗,三子爲綿愷,四子 爲綿忻,五子爲綿愉。綿愷綿忻綿愉各世系,在穆宗駕崩時均尚未有溥字輩 降生。總而言之,仁宗世系中,只有前文提到的溥侃和溥倫這兩個年皆不足 一歲的溥字輩。仁宗是高宗第十五子,讓我們再看看高宗世系中的溥字輩是 怎樣的情況。

32

高宗共有十七個皇子,排除幼殤的皇子、出繼的皇子及繼統的十五子仁 宗睿皇帝之後,還有長子永璜、三子永璋、五子永琪、八子永璇、十一子永 、

十二子永璂、十七子永璘的世系。我們挨個世系

永璜是高宗長子,年歲相對很大,他的次子綿恩甚至比其叔父仁宗都大 上十四歲 。永璜家當然有溥字輩,且還不少,但是年齡上沒有一個適合

的。永璜家的溥字輩除去早殤的年齡都很大,乃至都大過穆宗,甚至還有的 都大過兩宮皇太后了。試想,一個年齡大過穆宗的成年宗室過繼給穆宗當兒

子,一個年齡大過兩宮皇太后的成年宗室過繼給兩宮皇太后當孫子,這簡直 不要滑天下之大稽呀。永璜家的溥字輩一共有十人,排除幼殤的之後按生年 先後排列,分別是溥喜(1809-1853)、溥吉(1811-1866)、溥咸(早 於1831-1868)、溥煦(1831-1907)、溥和(晩於1831早於1841-?)。

由於以上這幾位溥字輩我是用西元給的生卒年,爲防止列位觀衆不瞭解時間 綫,我補充一下兩宮皇太后和穆宗的生年。東太后生於1837年,西太后生 於1835年,穆宗生於1856年。顯而易見,在穆宗駕崩時(西元1875年

1月12日),永璜家的溥字輩年歲大的已老死了,年歲最小的也比穆宗大上 十五歲以上,顯然全都不當立。

永璋是高宗三子,實系絶嗣,但有高宗十一子永 的兒子綿懿過繼。永

璋家的溥字輩在穆宗駕崩時只有溥葵(1873-1926)、溥顧(1844-1902)、 溥㟋(1848-1903)三人。其中,溥顧和溥㟋年歲過大不説,他們的祖父奕

紀早在道光朝就因犯罪而革除爵位。按照清朝的宗法,獲罪而被革除爵位的 宗室及其後代,是肯定不可以繼承皇位的。而溥葵在當時年歲過小,他生於 西曆1873年6月19 日,在穆宗駕崩時尚不足一歲半,尚未脫離幼殤的危 險期。而且溥葵的父親載遷在當時只有溥葵這一個兒子。按照清朝的嗣位習 慣法,朝廷不應奪去一個宗室的獨子導致他家陷入無子奉養的危險。雖然

一下。
33

載遷在1878年又得了一個兒子,但是穆宗駕崩當時豈有未卜先知之理。因此, 永璋家的溥字輩也全都不當立。   著名的永琪是高宗五子,他家當時有三個溥字輩,分別是溥楣(18441894)、溥芸(1850-1902)和溥蓍(1873-?)。很明顯,溥楣、溥芸因年 齡過大肯定不能過繼給穆宗繼承皇位。溥蓍與永璋家的溥葵一樣,過於年幼, 且都是各自父親的獨子,而溥蓍更慘,他的父親載初因犯罪而被奪爵,他作 爲一個罪人之子自然不能繼承皇位,并且他最後應該也是幼殤了,因爲據記

載,載初這一支自此絶滅。總之,永琪家的溥字輩也全都不當立。

永璇是高宗八子,他家當時只有一個溥字輩,後來也真的就只有這一個 溥字輩。就是他的玄孫溥頤。溥頤生於1858年,年歲過大,比穆宗只小兩歲。

并且溥頤是他的祖父奕 的單傳孫子,而奕 又是永璇的單傳孫子,同時溥

頤的父親載桓是奕 的獨子,在溥頤一歲的時候就死了。一句話,永璇家在 穆宗駕崩的時候,只有奕 和溥頤祖孫二人相依爲命。無論如何,也是不能 立溥頤以致讓永璇一系直接絶嗣的。

永 是高宗十一子,是高宗諸子中子孫最多的家系。截止到穆宗駕崩時, 永 家確定共有溥字輩五人,可能共有六人。確定的五人分別是溥蘭(18331879)、溥蔚(1834-1901)、溥葆(1849-1889)、溥菊(1849-1884)、 溥 (1853-1901),可能有的溥字輩是溥 (1875-1881)。顯然,溥蘭、

溥蔚、溥葆、溥菊、溥 五人的年齡都超過了兩宮皇太后或穆宗,自然不當立。

溥 的生年只知道是西曆1875年,不知道在穆宗駕崩時是否已出生,不過

怕出生了也是尚不足一個月的嬰兒。觀衆朋友們可能也發現了,溥 六歲

而殤,再次證明了清朝皇室子弟的早殤率是多 的高啊。概括一下就是,永

家的溥字輩年齡都不合適,因而都不當立。

34

降生。   高宗純皇帝是穆宗的四世祖,也就是高祖父。換句話説,穆宗是高宗的 玄孫,高宗再往上的皇祖皇宗就已經出了穆宗的五服了,在當時自然不會被 考慮。有些觀衆們可能有疑問,爲什 當時立嗣不會再考慮五服之外 ?因

爲當時的遠支皇族的教育,已完全流於形式。一個宗室無論遠近都應該受到 的文武教育,雖然被皇祖皇宗代代强調,但是在當時已全面廢弛,只有皇子

皇孫才能受到能 勝任皇位繼承人的良好的教育。遠支宗室因爲沒有受到良 好的教育,沒有一個皇子該有的素質,也并不具備繼承皇位的能力和水平。

嘉慶朝以來,遠支皇族因爲身份高貴而又缺乏教育,有著各種胡作非爲的行 爲。比如大名鼎鼎的遠支宗室敏學,竟然淪爲京師的地痞無賴,天天在街上

光著膀子扎著板帶穿著燈籠 灑鞋(沒錯就是郭德綱相聲裏面的形象),整

天無所事事,最終竟然演變到與京師小販打架並毆打前來辦差的步軍統領衙

門 1 下轄的八旗兵丁,還砸爛了堆撥房 2 ,實在是目無法紀,被仁宗判處流放 之重刑。由此顯見,遠支宗室的素質堪憂,縱使并不是人人如敏學一般做了 地痞流氓,但是他們的素質連一個大清國的太平天子都無法勝任,何況當時 的大清已面臨前所未有的險惡形勢,因爲遠支宗室毫無家學底蘊可言,貿然 選擇一位 怕是年齡合適的遠支宗室,也無異於自找麻煩的政治自殺。

還有,關於相對較遠的宗室各支系, 們且不説如敏學這樣的穆宗五服

之外的宗室,就説穆宗五服之内,也就是高宗純皇帝的子孫當中,因犯罪而 奪去爵位就不少。

們不説別的字輩,就説這溥字輩。前文提到的永璜家的 溥喜、永琪家的溥楣、永 家的溥蘭,還有在穆宗駕崩時已去世的永 家的

1 步軍統領,全稱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俗稱九門提督,掌管京師防務,職能類似於滿洲帝國的首都警備司令加上 首都警察廳警察總監。步軍統領權力極大,是京師禁旅八旗和京師綠營的總指揮官,同時管理京師的旗人和蒙古人的民政。

2 堆撥房,是清語詞匯,意爲“駐兵之所”,内有兵器及人員,京師内城的堆撥房的職能類似於滿洲國警察的派出所。

高宗十二子永璂、十七子永璘兩家,在穆宗駕崩時尚未有任何的溥字輩
35

溥蘊,個個是因爲犯事而被褫奪了爵位,淪爲閑散宗室兼戴罪之人。可想而知, 選擇新皇帝繼承穆宗的皇位,確實需要嚴格按照“有近的不選遠的”這一原則, 甚至還需要盡可能找離穆宗血緣最近的愛新覺羅男子,以防其實系本支的素 質堪憂,導致“上梁不正下梁歪”或“ 一人得道鷄犬升天”等惡果。這就是説,

嗣皇帝的本支如果素質不高,那 嗣皇帝在入宮繼承大統前耳濡目染難免就 已經被帶壞了,并且嗣皇帝的本支親屬也會藉著本支出一個皇帝而藉此生事, 實乃後患無窮。

綜上所述,結論已呼之欲出:溥字輩確實無當立者。不僅是近支宗室的 溥字輩無當立者,而且遠支宗室的溥字輩亦無當立者。既然溥字輩確實無當 立者,就只能在載字輩選擇了。有很多支那的所謂“學者”不知所云,説什 “載字輩的光緒帝是繼承咸豐帝的皇位而不是繼承同治帝的皇位”,簡直 是可笑。大清的皇位依據祖宗家法,當然是首先傳子,可是如果無法傳子, 那就自然是傳弟。中國人因其無產階級的本性,無法理解我們先國家大清的

承位、承統”的區別。承嗣,就是過繼給 人家當兒子。承位或承統同義,就是繼承皇位或繼承皇朝的統緒的意思。德 宗是過繼給早已駕崩的文宗做兒子,繼承的是大行皇帝 1 穆宗的皇位,繼承的 是大清朝的皇統。所以我現在要再次强調,沒有中國人編造的什 “載字輩 的穆宗當了皇帝,他駕崩後就必須得傳給兒子輩也就是溥字輩”的 言。活

人尚且不能被尿 死,何況我們滿洲皇祖皇宗 。

關於“溥字輩無當立者”一事,還請允許我懷著對皇祖皇宗的無比恭敬 之心做一個可能出現的最壞結果的歷史假設。這個假設一講出來,相信各位

觀衆就能更生動地知道爲啥當時確實不能立溥字輩的嗣皇帝。如果穆宗駕崩 當時硬要把皇位傳給溥字輩,最後很有可能會造成皇位繼承危機以及對皇祖

1 大行皇帝,是皇帝駕崩後至諡號、廟號確立之前,對駕崩皇帝的正式稱謂。

皇室制度, 不清楚“承嗣”和“
36

皇宗的大不敬。具體來説,如果是傳給穆宗的同輩即載字輩,過了幾年之後 萬一這個載字輩皇位繼承人不幸夭折了,届時既可以繼續選擇載字輩來繼位,

也可以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嘗試選擇溥字輩(因爲到時候可能就有適齡的溥 字輩了)。但是如果在穆宗駕崩的當時就硬選溥字輩幼童甚至嬰兒的話,萬

一夭折,立刻就會出現重大的皇位繼承危機̶̶因爲溥字輩本來就沒有幾個 年齡能做穆宗兒子的人,年齡太大的被排除之後,只剩下幾個幼童甚至嬰兒, 届時溥字輩幼童恐無人可選(前面説了清朝皇室子弟的早殤率很高),而又

不可能從溥字輩回傳載字輩(那樣列代皇帝的輩分整個就亂套了)。所幸天

佑皇祖皇宗,德宗景皇帝是天命所歸的嗣皇帝,雖説他老親政之後確實有身 體健康和心理健康上的病症,但是天賦其年,最終成爲了大清國在位第三長 的皇帝,活到三十七歲才駕崩,當時溥字輩人數濟濟,就沒有繼承危機了。

穆宗年齡小的又不是幼童或嬰兒的大約六至十歲的青少年溥字輩爲什 不可 以 ?畢竟如果這樣的話,繼立的嗣皇帝的年齡能做穆宗的兒子 ,同時又

能讓清朝皇位繼續以父傳子的方式傳下去。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前文已 具,在穆宗駕崩當時遠支宗室的素質普遍堪憂,基本難承清末江山社稷之重。

我舉一個支那古代漢朝的例子,來説明一個遠支宗室如果硬要過繼給大宗, 挑起天子的擔子,會有怎樣的嚴重後果。這個例子,就是東漢的漢靈帝劉宏。   漢靈帝是東漢末年的皇帝,是東漢滅亡的主要因素。他就是在青少年的 時候作爲一個遠支宗室過繼給剛去世的漢桓帝從而繼承漢朝帝位的。他在繼 位之前只是一名列侯,翻譯成清朝的政治語言,就是沒有爵位職位的閑散宗 室,其支系不可謂不遠。正因爲他是從遠支的列侯發家,他的大漢皇位就像 是天上掉下了大餡餅,既然是“白得的”,那就不能“糟踐”了,所以漢靈帝

一即位,就開始瘋狂斂財。因爲不要説是劉宏自己,就是劉宏向上兩代,也

講了這 多,可能還會有觀衆詢問,那 如果當時找一個遠支宗室的比
37

全都是列侯,從沒有過那 大的權力,所以劉宏有著很强的暴發戶心理。一 個小人乍富,猶如癩狗長毛,其盤剝百姓、橫徵暴斂、驕奢淫逸之黑暗,是 怎 形容都不爲過的。諡法曰:“亂而不損曰靈。”漢靈帝劉宏做漢朝皇帝時, 因爲他盤剝百姓、橫徵暴斂、驕奢淫逸、荒廢朝政,漢朝已有了亡國之象,

只是劉宏運氣好,東漢并未亡在他的手裏,但是漢朝王綱解紐,卻是完全由 漢靈帝一手造成。東漢末年因選立遠支而迅速亡國的慘痛教訓,我們先國大

清自然是引以爲戒了,所以,在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當晩在養心殿召開御 前會議時,大家一致認爲必須排除遠支宗室,且應當選離穆宗最近的宗室繼

位。
38
漢靈帝劉宏(影視資料)

綜上,在穆宗駕崩的時候,溥字輩無當立者。因此縱使穆宗確實需要嗣 子以避免成爲一名無人奉養的皇帝(如果一個皇帝沒有嗣子,那 他的統緒

就斷絶了,古往今來,凡是斷絶了統緒的皇帝,在他家的皇朝譜系内都處於

一種極爲 的地位,一般是被廢黜或者被政變推翻的皇帝才會在死後享有

統緒斷絶的待遇,例如明景帝、明建文帝、元天順帝、漢哀帝等),在穆宗 駕崩後也只能采取給文宗立嗣子從而使文宗嗣子以穆宗的弟弟的身份繼承大

統,以免出現皇統斷絶的風險或全文提到的可能出現的繼位風波。也就是說, 穆宗駕崩後承統的嗣皇帝只能在載字輩當中去選定。

載湉VS載澂

既然穆宗駕崩後的嗣皇帝,根據當時的現實條件,只能從載字輩當中去

39
選。那 當時的載字輩都有 些候選人 ?
德宗景皇帝讀書圖

前文已具,因文宗-穆宗一脈實系絶嗣,文宗爲宣宗第四子,那 離文

宗一脈最近的就是宣宗諸子的各世系。宣宗長子奕緯無實系後裔,他的嗣子

載治是在奕緯死了二十三年後才在咸豐朝奉旨過繼給奕緯做嗣子。那顯然載 治不是載字輩可以考慮的對象̶̶因爲他已經過繼給奕緯了,當時再過繼給

文宗且不是既讓奕緯再次陷入世系斷絶又對文宗不忠不孝 ?(載治過繼給

奕緯是謹遵文宗的旨意。)宣宗二字三子早殤了,四子爲文宗,五子爲惇親

王奕誴。奕誴早在道光朝就奉宣宗聖旨出繼給仁宗第三子惇親王綿愷了,所

以他家的載字輩被考慮的順位,要算在相對較遠的仁宗世系而非宣宗世系中。

宣宗六子就是著名的恭親王奕訢,他當時有兩個兒子,長子載澂,次子載瀅, 載瀅在當時已經出繼給剛過世不久的宣宗八子鍾郡王奕 ,所以恭親王一系

的載字輩只有載澂了。宣宗七子就是著名的醇親王奕 ,他長子載瀚幼殤,

當時只有次子載 ,同時他的嫡福晉葉赫那拉氏已懷孕,幾乎足月。宣宗八

子鍾郡王奕 ,剛提到,實系絶嗣而由恭親王的兒子載瀅過繼做嗣子,自然

不可能再奪去該嗣子去繼承皇位。宣宗九子孚郡王奕譓,當時尚無子嗣。

之前提到了,過繼的基本原則就是,有近的不選遠的。離文宗-穆宗一

系最近的就是宣宗其他皇子的世系。宣宗其他皇子的世系中,有兩位候選人。

一位是十六歲的載澂,另一位是三歲半的載

的年齡都小於穆

宗,年齡上都合格。十六歲的載澂已經有一些學業基礎,再過上幾年可以爲 國家效力了。三歲半的載 已經可以請師傅了,也已度過了幼殤的最危險的 時期了。有很多中國人說,“國賴長君”,所以載澂一定比載 要更加“適合”

當皇帝,西太后之所以“故意”選載 是因爲要讓自己繼續“獨攬大權”。關

於“西太后獨攬大權”這一説法的可笑,之前已充分 斥,至於“國賴長君,

所以載澂一定比載 要更加“適合”當皇帝”這種説法,更是一來刻意忽視

清朝幼主登基頻頻成爲英主這一史實,二來對世祖章皇帝、聖祖仁皇帝、穆

宗毅皇帝、德宗景皇帝、康德皇帝等皇祖皇宗大不敬。雖然在穆宗駕崩當時,

。載澂、載
40

德宗和康德皇帝還都是後話,但是朝野上下無不認可清朝幼主登基後頻頻成 長爲英主這一事實,亦對每一位無論登基時是多大歲數的皇祖皇宗都敬如天 地。世祖、聖祖開創大清基業,個個在登基時是少年天子,個個創下了豐功 偉績。穆宗自親政後敬天法祖勤政親賢,致力於中興大清削平國難,因勤政 而積勞成疾,最終英年早逝̶̶這則是當時才發生的事情。所以,三歲半的 載 登基,年齡上完全不是問題,只要能培育好,就是一代明主。這不是我

橋明的意思,而是當時朝野的一貫共識。那 既然如此,抛去中國製造的所 有 言,回到穆宗駕崩當日的御前會議,將載澂、載 兩人相較,載 能勝

過載澂成爲嗣皇帝,究竟是何原因 ?

德宗景皇帝吉服像

41

第一,十六歲的載澂在學識上已有些許成績,三歲半的載 在未來有無限潛

能,兩人的年齡因素各有千秋,但是在血緣上與穆宗的親近程度,載 則遠

比載澂要近的多。衆所周知,穆宗的生父是文宗,生母是西太后;載澂的生 父是恭親王奕訢,生母是恭親王奕訢嫡福晉瓜爾佳氏;載 的生父是醇親王

奕 ,生母是西太后同父同母的親妹妹即醇親王奕 嫡福晉葉赫那拉氏。文 宗、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 的父親都是宣宗成皇帝,三人生母各異。總的 來說,穆宗、載澂、載 有同一個祖父即宣宗,載澂、載 的生父與文宗各

是同父異母的兄弟,也就是説,如果只論父系,載澂、載 在血緣上距離穆

宗的親近程度是相同的,但是如果在論父系的基礎上加入母系因素,則載 在血緣上離穆宗的距離就比載澂要近太多了。載 和穆宗,兩者的生父是同 父異母的兄弟,兩者的生母是同父同母的親姐妹。用句俗話說,只從血緣關 系上論,穆宗和載 兩人就是“不同父、異母的親兄弟”,當時載字輩的所

有宗室裏面,沒有任何其他人在血緣上比載 離穆宗還近。前面我强調過多 次,大清國皇家過繼的基本原則,就是能選近的就不選遠的。在血緣上穆宗 和載 兩人的獨一無二的親近程度,成爲載 能勝過載澂被立爲嗣皇帝的重 要原因。

42

第二,恭親王奕訢截止到穆宗駕崩,一共有過三子,長子載澂和次子載瀅當 時健在,而載瀅已出繼,三子載濬二歲而殤。當時奕訢已經四十二歲了,上 個孩子載濬出世,已經是同治三年的舊事了。説白了,恭親王家再生兒子的 幾率不大。而醇親王奕 當時三十四歲,正値男性的壯年,他的嫡福晉葉赫 那拉氏已經在同治四年給他生下了長子載瀚,載瀚二歲而殤。載 生於同治

十年。在穆宗駕崩當時葉赫那拉氏有孕,即將臨盆。説穿了,醇親王家生子 的希望相對大不少,且馬上就要有一個孩子出世,這個即將出世的孩子還可

能是個兒子。總之,當時鑒於醇親王家再有兒子出生的可能性要明顯大於恭 親王,兩家當時又都只有一個兒子在家,兩下一相比,自然只有選擇載 過 繼給文宗入承大統,才能讓恭醇兩邸其中任何一邸在未來出現絶嗣的可能性 都降到最小。要知道,恭親王奕訢可是有清一代的數一數二的忠臣、重臣, 也是宗室親貴之中在怡親王胤祥之後時隔一百五十年出現第一個鐵帽子王。

43

兩宮皇太后和朝野上下是絶不可能讓這樣的忠心耿耿、能力超群、匡扶社稷 的大功臣家中唯一的兒子出繼,從而造成恭親王奕訢一系絶嗣的,如若强行 將奕訢家中唯一的兒子載澂出繼文宗,那 上下臣工全國官紳士民將如何看 到大清皇室和朝廷?毫不客氣地説,誰去讓恭親王奕訢絶戶,誰就是政治自 殺。此外,橋明還要補充一句,後來的歷史發展的確證明了,正如當時朝廷 預測的那樣,在此後,恭親王家也始終沒能再添一個長大的兒子,醇親王家

真的添了好幾個兒子。恭親王第四子載潢,生於光緒六年,六歲而殤,雖然 原屬恭親王家的載瀅後來因犯罪被革去爵位而奉旨回歸本宗,但是恭親王沒

有早殤而長期健在的兒子,也始終只有載澂和載瀅二人。前文提到兩次的醇 親王奕 的嫡福晉葉赫那拉氏在穆宗駕崩時即將產下的那個孩子,的確是一 個兒子,但是只活了一天半就殤了,而後嫡福晉葉赫那拉氏又生了奕 第四 子載洸,載洸五歲而殤,奕

的側福晉劉佳氏爲其生下五子載沣、六子載洵、

七子載濤,這三個兒子都是清末的親貴重臣,其中載沣就是 們康德皇帝的 本生父。 第三,恭親王奕訢能力出衆,在當時位高權重,如果選擇載澂繼位,可能給 政局帶來極大的不穩定因素,容易在皇帝本生父的相關問題上引起極大的政 治風波,而這是兩宮皇太后、恭親王奕訢、載澂本人以及其他朝中親貴大臣 等都不願意看到的結果。在穆宗駕崩之時,奕訢是唯一的議政王、領班軍機 大臣、領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權大責重,可謂衆臣之首。奕訢處在這 樣的高位,對國家立有大功,當時不僅是自雍正朝一百五十年來的唯一一個

新晉的鐵帽子王,還被賞食親王雙俸,可謂位極人臣了。載澂作爲奕訢的長子, 也是有資格參加議決嗣皇帝人選這樣的最重大的御前會議的宗室親貴。如果 讓載澂做嗣皇帝繼統的話,那 已十六歲的載澂,在當時的標準已經是成人 了,他的心中早已形成了“誰親誰疏”“誰遠誰近”的自然認同̶̶這不是說

44

如果載澂繼位他就一定會故意主動强行違反祖宗家法而過分尊崇本生父奕 訢,而是説他作爲一個十六歲的青少年,身體上早已形成了慣性,已經形成 的對其本生父母的親近程度,恐怕會阻礙他和兩宮皇太后的關係的正常發 展̶̶這就給中樞的政治風波種下隱患了。列位讀者都知道,在處理旁支繼

承大統的皇帝的私親的問題上,自古以來各朝各代都是一個老大難問題,極 其容易造成巨大的政治風波。遠到漢代漢哀帝,中到宋朝的濮議,近到前明 嘉靖皇帝朱厚熜的大禮議, 一會不是因爲出身旁支的皇帝的私親而 得朝 局不安?説白了,皇帝“管誰叫 ”的事情,看似是私事,實際上是關乎一

個皇朝統緒的大事。并且這件事情,并不是皇帝一人的心中的情感問題,而 是牽動朝野各方的大問題。不少朝中和地方的官員,藉著皇帝“管誰叫 ”

的問題,乘機興風作浪,以求擴大自己的利益。所以,古往今來,旁支繼承 大統的皇帝的私親問題是極易被心術不正的人加以利用的,處理起來必須格 外小心。大家請注意,我不是在説奕訢和載澂二人對大清江山社稷有什 不 正之心非分之想,他們二人終其一生都對大清國和皇祖皇宗忠心耿耿,我是 要說因爲朝廷大了什 鳥都有所以奕訢和載澂身邊是一定有小人和心術不正 之人的。一旦載澂繼位,就算是載澂恪守祖宗成憲,可奕訢父子身邊的小人

躥下跳,要知道,當時大清國勢日漸衰微,一旦爆發關於皇帝

本生父問題的政治風波,勢必空耗國力,大清帝國在那時已經不起任何宮廷 鬥爭的内耗。後來的歷史證明,對載澂繼位後可能出現的關於皇帝本生父的 麻煩的估計,實在是非常有前瞻性。雖然大清不是食人族建立的沒有綱紀可 言的朱明,以八旗貴胄爲核心的朝廷始終嚴守綱紀和規矩,不至於鬧出“大

禮議”那種天大的鬧劇,但是就算是年幼的載 繼位之後,仍有一小部分官

員跳出來,對德宗的本生父醇親王奕 的政治待遇無端指手畫脚,這就可見, 連始終不處於權力核心、爲人萬分謹慎小心的醇親王奕 都被“ 瓷”了。

俗話説,權力大的人身邊是非也多,那這真要載澂繼位,不知道恭親王奕訢 身邊徒增的更多的是非會造成怎樣的大亂子

一定會藉機上
。 45

四川藏洋正面的德宗景皇帝御容

本文寫到這裏,德宗景皇帝載 繼承大清皇位的充分依據,就已經講得 完全明白了。一言以蔽之,載 是穆宗駕崩後繼承大清皇位的最好的且唯一 的選擇。在本文的最後一部分,我將給讀者簡述德宗景皇帝繼統的法理憑據。

46

德宗繼位的法理憑據:兩宮皇太后懿旨

“ 同治十三年甲戌,冬十二月庚午朔,甲戌,穆宗毅皇帝遘疾大漸,酉刻賓天。

慈安端裕康慶皇太后、慈禧端佑康頤皇太后,御養心殿,召惇親王奕誴、恭

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孚郡王奕譓、惠郡王奕詳、貝勒載治、載澄、公奕 謨、御前大臣伯彥訥謨祜、奕劻景壽、軍機大臣寶鋆、沈桂芬、李鴻藻、總

管內務府大臣英桂、崇綸、魁齡、榮祿、明善、貴寶、文錫、弘德殿行走徐 桐、翁同和、王慶祺、南書房行走黃鈺、潘祖蔭、孫詒經、徐郙、張家驤等入。

欽奉懿旨:`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著承繼文宗顯皇帝為子,入承大統為嗣 皇帝。特諭。'起居注現月。”

細,就無法向被支那洗腦八九十年的廣大觀衆説明白。而載

據,則相對簡單得多了̶̶就是以上光緒朝實錄中記載的在穆宗駕崩之後立

即召開的御前會議上由兩宮皇太后下達的懿旨。

̶̶《德宗景皇帝實錄》
載 繼位的充分依據,正如前文一萬餘字所詳解。如果不寫這 長這
繼位的法理憑
47

我不得不説,我現在花了一萬餘字給諸位講解的載 繼位的充分依據,

在當時的朝廷都是常識,所以這個御前會議開得很有效率。雖然與會者都可 發言討論,但是最終的決定大權還是在兩宮皇太后之手。正如實錄所記載, 兩宮皇太后依據祖制,以母后皇太后,也就是東太后爲尊。可以完全采爲信 史的光緒朝實錄,再一次打了中國人的逼臉。中國人有事沒事地老是説什 “慈禧太后決定光緒帝”什 的,都是刻意瞎編兩宮皇太后之間的關係,屬

於歷史虛無主義的罪行。以上引用的實錄,“欽奉懿旨”,以及該句上一句的 主語“慈安端裕康慶皇太后、慈禧端佑康頤皇太后”(東太后在前,西太后

在後),就是直接表明了東太后作爲文宗在世時的皇后在地位上優越于作爲 文宗在世時的妃嬪的西太后。在下文我還會引用兩宮皇太后在這道懿旨發出

在帶領大家恭讀命載 過繼文宗及繼位的懿旨之前,我要提醒大家,當 時兩宮皇太后擁有最高權力的法理依據,已不是在本系列第一篇文章之中我 提到的文宗駕崩前賦予的對朝政的最後裁斷之權,而是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初 六穆宗因患天花重症而請兩宮皇太后代行最高權力的聖旨。同治十三年十一

月己酉,“ 諭內閣,朕於本月遇有天花之喜,經惇親王等合詞籲懇靜心調攝, 朕思萬幾至重,何敢稍耽安逸?惟朕躬現在尚難耐勞,自應俯從所請。但恐 諸事無所稟承,深虞曠誤,再三籲懇兩宮皇太后,俯念朕躬正資調養,所有

內外各衙門陳奏事件,呈請披覽裁定,仰荷慈懷曲體,俯允權宜辦理。朕心 實深感幸。將此通諭中外知之。”穆宗這道聖旨非常明確地表示了他請兩宮

皇太后在自己患天花期間暫時代行皇帝大權,以免耽誤朝政。本來這次兩宮 皇太后垂 聽政只是穆宗患病時的“權宜”,但不料穆宗天不假年,這一病

就駕崩了。兩宮皇太后作爲穆宗欽定的代行最高權力者,以懿旨決定下一任 皇帝,也是在依穆宗的意旨行使皇帝大權,確保大清的皇統繼續傳下去。

之後立即發 的第二道懿旨,請各位詳看此意。
48

下面讓我們來逐句恭謹分析這道懿旨。

首先,懿旨命載 “承繼文宗顯皇帝為子”。説白了,就是這一道懿旨

一下,載 就不再是醇親王奕 的兒子,而是文宗的兒子了。正如本文一開

始引用的光緒朝實錄的文段̶̶“德宗景皇帝,文宗顯皇帝嗣子”,德宗的首 要身份,是文宗的皇子。換句話説,如果問德宗的“ ”是誰?那 答案只

有一個,就是文宗顯皇帝。如果要提到奕 和德宗的血緣關係,則必須加上 “本生”二字。也就是説,奕

是德宗的“本生父”或“本生考”,而不是父親, 更不是“皇父”或“皇考”。中國人由於理解不了大清的政治制度和皇室制度, 每每介紹德宗,都説什 “德宗是奕 的兒子”、“奕 是德宗的 ”。我要 嚴正提醒各位同胞,像中國人那 説,不但錯誤,而且山寨,更是對皇祖皇 宗的大不敬。總而言之,在這道懿旨下之前,載 仍是奕 的兒子;但是這 道懿旨下了之後,載 就是文宗的皇子,不再是醇親王奕 的兒子了。

49
德宗景皇帝是文宗顯皇帝的嗣子

其次,懿旨命文宗的皇子載 繼承大統,做下一任大清皇帝。上段已具, 這道懿旨的第一句話,使載 成爲了文宗的皇子。這道懿旨的第二句話,使

文宗的皇子載

立即成爲大清皇帝了。這一道懿旨是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 的酉時之後下達的,也就是當天的晩上七點以後。十二月初六寅時,也就是 第二日凌晨三點到五點之間,已成爲大清皇帝的載 就立即從自己出生並生 活了三年半的地方̶̶醇親王府出發,經午門、太和門、乾清門,進入他的 新家̶̶紫禁城,開始了他三十四年的皇帝生涯。

德宗景皇帝出生並在繼承大清皇位前生活了三年半的醇親王府,

在德宗繼位後成爲潛龍邸。醇親王一家依照大清國的習慣法,

搬出潛龍邸,遷入什刹海北岸的新府邸。此新府邸,後來被稱

爲“醇親王府北府”。與之相對應,德宗景皇帝的潛龍邸被稱爲

“醇親王府南府”。上圖即醇親王府南府在清末之老照片。德宗

景皇帝本生父醇賢親王於光緒十六年薨逝後,醇親王府南府之

一部被改建爲醇賢親王祠。光緒三十二年正月十四(西暦1906 年2月7日),當日正値宣宗成皇帝忌辰,我滿洲國帝祖康德皇帝,

誕生於醇親王府北府。

50

綜上所述,雖然德宗景皇帝載 繼位是當時大清基於所有現實情況的最 好的唯一的選擇,也是穆宗駕崩後的御前會議上所有與會的王公大臣的一致 意見,但是德宗繼位的法理憑據,則是被穆宗賦予代行最高權力職責的兩宮 皇太后一紙懿旨就直接欽定的。

兩宮皇太后在下完上述這道懿旨,馬上又下了一道懿旨。這道懿旨,在

本系列的之後文章還會反復出現,在此原文恭錄:

“ 又欽奉慈安端裕康慶皇太后慈禧端佑康頤皇太后懿旨:`皇帝龍馭上賓, 未有儲貳,不得已以醇親王奕譞之子,承繼文宗顯皇帝為子,入承大統為嗣 皇帝。俟嗣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繼大行皇帝為嗣。特諭。'起居注現月。”

這第二道懿旨,清楚地昭告天下,德宗景皇帝未來出生的皇子將過繼給 穆宗毅皇帝爲皇子,以保證穆宗一系不會陷入本文之前所提到的“統緒斷絶” 的悲慘境地。這道懿旨在之後還會細講,在此就不多説了。

兩宮皇太后之東太后

̶̶《德宗景皇帝實錄》
51
孝貞顯皇后

小結:光緒朝的開啓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九,也就是德宗繼位後第四日暨入宮後第三日,三

歲半的德宗親手用朱筆圈出了他的建元年號,也就是“光緒”二字。朝廷上

下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備穆宗的喪儀和德宗的登基大典。因爲德宗是大行皇帝 穆宗的弟弟,所以穆宗的皇后阿魯特氏是嗣皇帝德宗的嫂子,依大清祖制,

皇后阿魯特氏在十二月十九日被兩宮皇太后冊封爲嘉順皇后。作爲寡居的先 皇帝遺孀、嗣皇帝的皇嫂,“嘉順”是 的徽號。 的諡號則是孝哲毅皇后。

關於孝哲毅皇后與西太后的關係,中國人也編造了無比惡毒的謠言,甚至還 藉著在中共血淋淋的刺刀下“創作”出來的洗腦材料“我的前半生”,以實質 駕崩的康德皇帝的龍體上的那張不受自主控制的嘴,來强化這些謠言。我將 在下一講中爲大家正解孝哲毅皇后的死因。

52 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

海の男の艦隊勤務 月月火水木金金

53
——《月月火水木金金》 奉祝

協和行進歌

向前進,向前進, 親愛的同胞們!

大家互相攜著手兒,

向前進,向前進! 我們共居此土, 而爲此土之民。

這真是神秘的因縁,因縁!

我的良好朋友們, 我的手足兄弟們,

向前進,向前進, 親愛的同胞們!

大家要同心協力,

向前進,向前進! 我們甘苦同受, 而福禍共享。

努力造成美麗的樂土,樂土!

我們喜歡遵守的, 信条是在乎

協和!協和!協和!

協和!協和!協和!

加入協和會 協和會招新郵箱:recruit.manchuria@gmail.com 你就是未來的精英!

滿洲國軍海外兵團 廣招天下勇士

我的兄弟們,你們還要再卑躬屈膝做奴隸嗎!

看看⽀那侵略者把我們的家郷糟蹋成了什麽樣⼦!

他們將我們的弟兄變成苦⼒!把我們的姐妹變成妓⼥!讓我們的⽗⺟在

貧困和疾病中掙扎!⼜⽤鞭⼦抽打我們的脊梁!

跟著我們并肩作戰吧!財富和榮耀屬於滿洲國的復國勇⼠們!

下⼀陣北⾵就會將我們復仇的號⾓聲送進⽀那侵略者們的⽿朵裏!

招新郵箱:pm.manchuria@protonmail.com

請將盡可能詳細的自我介紹發到國務總理大臣郵箱。

康德皇帝需要你!大滿洲國需要你! 父老妻兒需要你!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