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秉持中的更新與改變
親愛的KRC家人、讀者、校友,以及所有關心上帝國度的您,平安:
您喜愛閱讀《神國》雜誌嗎?您曾從KRC事工中受益嗎?
大家都清楚知道,我們正處在一個全球動盪的時刻,疫情以來, 無論哪一方面,都有許多改變。這些改變讓我們必須做許多生活、工 作、事奉的調整,但更重要的,也許是在思想、精神,與行為上的改 變。羅馬書上勸勉基督跟隨者要不斷更新而改變,明辨上帝的旨意,知道甚麼是良善、純全、蒙祂 所悅納的。

25年來,KRC在上帝所託付的使命與異象上,堅持服事眾聖徒,明辨上帝的心意,在信仰的根 底上,一起聚集思考,並付諸行動,使用雜誌、營會,彼此建造,勉勵聖徒。

這幾年來,我們也看到事工需要轉型,需要擴展新的服事方式。經過禱告尋求,為了應變新世 代的需求,KRC開闢了新的事工,從紙本雜誌發行逐漸轉為影音雜誌,從實體營會轉為更多的線上 工作坊。感謝主為我們預備了全職同工,同時也面臨比往年加倍的財務需求與挑戰。KRC去年總支 出為$275,000,今年的預算也在30萬以上。
近六個月因財務拮据,新事工的拓展暫緩進程,雜誌、線上工作坊等既有事工仍在繼續。即使 新的事工推出,也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得到大家廣泛的肯定與財務支持。在此關鍵時刻,必須有足夠 的現金流來維持事工運作,我們迫切需要10萬元經費,支付未來幾個月的開支。您一次性或每月固 定的奉獻,是神豐盛資源流通的管道,肯定KRC事工,也將祝福眾人。請利用夾頁信封,或上KRC網 站(https://shen-guo.org/donation.html)奉獻。
馬太福音9:18-19記載了一個故事,是一位管會堂的人來求耶穌醫治他已經死了的女兒。這個 愛女兒的爸爸顯然做了件不合情理的事。世上有許多人正如這個已經死了的女兒。這幾年來,教會 逐漸荒涼,許多人看不到希望,離開教會,甚至離開信仰。
KRC秉持上帝的託付,以 前瞻力、挑戰力、突破力、實用力、知識力、感動力、行動力 為原 則,如去年與今年的春季退修會主題:「以聖經真理解讀當代多元主義的文化」,以及「福音派未 來的重建與建議」,一起思考,並提供信徒在真理上的明辨與作法。
您是KRC誠摯與親愛的支持者,讓我們在愛中邀請您,與KRC攜手面對25年來最大的挑戰, 並同心見證神的信實與榮耀。
焦點文章
CONTENTS
AI人工智能的過去、現在、未來 5

神國交流道 Kingdom Communication
1 秉持中的更新與改變 文╱高俐理
3 神是我們的第一位讀者 文╱吳信惠
神國管家
Kingdom Stewardship
5 AI人工智能的過去、 現在、未來
受訪者、供圖/王灝 (Dennis Ong) 採訪/林敏雯
11 信仰領袖「善終」有道
文/葉高芳
【成功的天國企業】系列9
14 成功,要從禱告中
領受神的供應
文/艾傑弗(Jeff Ahern)‧譯/林雨
神國知行
Kingdom Knowledge & Practice
21 察驗主喜悅
為何需要「神聖的無情」
與「神聖的擺爛」
文/溫永勖(Rev. Dr. Clement Yung Wen)
譯/林雨
24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文/吳獻章
30 回家
文、供圖/殷麗群
【看大衛的情緒管理】1
34 淺談情緒管理的上、中、下游 文/李文屏
【心情拼盤】系列14
38 款待人生
文、供圖/苗卉天
1 From the Editor by Matt Reffie
2 Dream Church by Matt Reffie
5 Light from Light by Andrew Yang
KRC English
7 Jesus Revolution Pt.II by Jonathan David Faulkner
10 Why We Need Both a 'Holy Ruthless' and a 'Holy Laziness' by Clement Wen
13 Measurements of a Holy City by Brandon Morgan
神國家人
Kingdom Families
42 卓姿永存 齡裡相思
紀念KRC資深授課老師/同工劉永齡 文/高俐理等‧整理/吳信惠
45 沒有母親的母親節 文/郭淵棐‧譯/吳信惠
【KRC 動向】1
47 課程報導~抒發你裡面的詩篇 報導/李柔明
【KRC 動向】2
48 培養同理心:
提出好問題來建立更好的關係 報導/李柔明
49 舊物成珍寶
KRC拍賣募款計畫 受訪者/呂邁飛
(Matt Reffie,Project Arctos社區聯絡) 譯/張軍
神國鄰舍 Kingdom Neighbors
54 意料之外的哀傷,與希望 文/吳瓊宜
61 陪傷心的朋友,走一段 文/簡海蘭
雜誌的編輯過程,到了最後的校對、收尾,是最緊張又最累人
的時段。在美國的編輯同工及臺灣的美編同工,幾乎是日以 繼夜(因著時差)地LINE及email,秉著讓對方睜開眼睛就可接 著下一步編輯工作的精神奮戰,直到送印那天。
當被我們笑稱「校對皇太后」的同工總校通過、送印後,大 夥兒們會在LINE群組中,用各樣的貼圖瘋狂慶祝,按讚的、乾杯 的、跳舞的、舉手歡呼的,而最能表達我內心大功告成的貼圖, 是翻跟斗的!假如還能像小時候動作敏捷,身體柔軟度又夠,我
必定來個「連環翻」!
然而,我時常會在校對時問自己 有需要做得那麼仔細 嗎?連注釋的標點符號、文字間的小空格、每一個提供的網站連
結,都需要檢查或修改嗎?早期,特別是在夜裡獨自挑燈編輯或 找圖時,內心會出現一個聲音 真的有人看這本雜誌嗎?
多年來,得到許多讀者的反饋,表達某篇文章改變了他們的 想法,激勵他們起而行;或是在捧讀時,深深感覺這是一本認真 編輯、不苟且的基督教刊物。

神是我們隱藏的編輯,也是第一位讀者。我們如何能不盡 心、盡力、盡性來編輯這本雜誌?即使眼前挑戰重重,即使當下 看不到成果,我們仍要努力到最後。
努力並不表示堅持原狀,團隊也在思考改變、轉型的可能 性。把本期雜誌拿在手中掂量,是否感覺輕了些?是的,考慮現 在讀者的閱讀習慣之後,《神國》減頁了。然而減輕閱讀負擔, 並不減低報導的精彩度,及文章的思考深度和實用廣度。
本期管家單元報導 AI人工智能的過去、現在、未來 ,與 信 仰領袖「善終」有道 ,都是目前討論度很高的議題。知行單元中
豐收 動手割大麥的時候 油畫,30”x24” 2022 作者╱周蘭惠 aredstudio.blogspot.com
路得記中我最喜愛的一個埸景, 想像站在整片金黃麥穗的中 間……被神豐富的供應圍繞!
創 辦 人: 高俐理
會務顧問:蘇文隆 李吳淑儀 林元生 林豐樑 許陳美津
董 事:陳奏琦 錢文燾 薛悅悅 林師武 蘇文安 邵聞思 高俐理
雜誌及出版顧問:陳敬智
財務、會計顧問:Eric Vogen 江桂芝
法律顧問:張麗麗
總 編 輯: 蘇文安 執行編輯: 吳信惠
文字編輯:林敏雯

美術編輯: 阮炫梅(中文) Evelyn Siao(英文) 企編顧問:林豐樑
英文單元:呂邁飛(Matt Reffie,企編暫代) 蘇真泉(Gloria Su,助編) 藝術企編: 周蘭惠
特約撰述: 余國亮 韓甲華 廖美惠 簡海蘭 許 芸 李文屏 義 燃
網上雜誌: 蘇真泉 楊薛菁
的 察驗主喜悅
為何需要「神聖的無情」與「神聖的擺爛」 , 挑戰及點明許多基督徒服事的迷思;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則從兒 女的角度探討失職的父母。鄰舍單元焦點放在哀傷陪伴事工,感
謝 意料之外的哀傷,與希望 ,與 陪傷心的朋友,走一段 的兩位作
者,願意分享她們走過流淚谷的經歷,且以自己從神領受的安慰 來安慰人。
也許,我們正在經歷財務挑戰,思考如何開源節流卻不損質 量;也許,我們需要適應現今讀者閱讀習慣而改變。但與神同工 的喜悅,讓我們 歡喜滿足,參與神的事工又是何等蒙福!想到神
會喜悅我們精心呈現的作品,我內心的小人兒,正在邊翻跟斗邊 唱讚美歌!
承 印: 天恩出版社 886-2-2515-3551
編輯室電郵:editor@e-krc.org
ISSN 1555-9726
本刊圖文未經版權所有人書面許可,一概不得以任何形 式轉載。
No text or picture may be reprinted or utilized in any form or any means without written permission from the relevant copyright owners. All rights reserved.
‧本刊所引聖經經文取自《新標點和合本》
神國資源為基督協會
Kingdom Resources For Christ, Inc(KRC)

PO Box 1981, Temple City, CA 91780
電郵:contact@e-krc.org
網址:http://www.e-krc.org或www.shen-guo.org
奉獻地址:PO Box 7453, Round Rock, TX 78683
臺灣神國資源為基督協會
104臺北市中山區松江路23號10樓
電話:(02) 2536-5990 電郵:taiwankrc@e-krc.org
是我們的第一位讀者
神國 管家
Kingdom Stewardship
AI是近來的熱門話題。王灝博士接受採訪,

針對人工智能的過去、現在、未來,有非常精闢的解說。
對於AI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也有深入的探討。這是很值得一讀的文章。
葉高芳博士勸勉信仰領袖「善終」有道,
要竭力保守自己的心,避免晚節不保,羞辱主名。
他發現許多不得善終的起因,是忽視了家庭關係的經營, 或是落入撒但的三大試探:功名,情色,錢財的誘惑。
他也鼓勵領袖:若希望善終,就需要刻意培養人才, 知人善任,適時交棒,有效傳承。
艾傑弗從他的顧問工作中,發現禱告對於企業經營有極大的幫助。
在成功,要從禱告中領受神的供應中,他舉了許多實例, 說明不同形式的禱告有不同的果效。
他見證了許多禱告蒙應允的經歷,鼓勵我們多多禱告, 親近神,明白神的旨意,也能夠支取神無限的恩典與能力。
受訪者
AI人工智能的 過去、現在、未來

受訪者、供圖/王灝 (Dennis Ong) 採訪/林敏雯
1962
年,動漫《傑森一家》(The Jetsons,又譯《摩登 家族》)把想像中百年後的生活方式,帶進當時美 國人的起居空間 按個按紐,就有食物送上門;面對「電 腦」,跟遠方的家人說話,進行工作會議;「機器人」成為 家務助手,包辦打掃、烹飪……。
60年來,「過去」想像中的科技,絕大部分已是 「現在」進行式。那麼,自動駕駛的飛行汽車,「類人」 (humanoid)機器人等等,是否也將出現於可預見的「未 來」?
AI人工智能的應用逐漸廣泛,2023年初以來, ChatGPT(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生成 式預訓練轉換器)更成為熱門話題。

新工具帶來的是便利,或者隱藏著不可得知的後果?在 科技風起潮湧之中,你我身為天國子民,可否引導潮流? 本刊專訪在亞馬遜雲端科技 (Amazon Web Services)擔任高
王灝博士 ,任職亞馬遜雲端科 技,曾在Verizon領導5G應用 科技。他也是兩個TEDx的講 員,經常在世界各地發表 關於5G、人工智能、自動 駕駛汽車、物聯網和區塊 鏈的演講。王博士以優異成 績獲得芝加哥大學Booth商學 院的工商管理碩士學位,並以 University Fellow的身分獲得俄亥俄 州立大學電子和計算機工程博士學位。
與妻子李懿恬(Timmy)育有三位成年 子女。
級主管的王灝博士(以下簡稱D)。 他目前的工作重點,是以人工智能、
數字化和雲轉型,協助跨國企業促進 業務創新。王灝曾任Verizon通訊公 司5G人工智能研發主管,與本田公 司合作展示世界上第一輛5G自動駕 駛汽車。他也在2022年獲得三項與 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相關的專利。
AI人工智能過去的發展


KRC:請說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以下稱AI)與機器學習 (Machine Learning,以下稱ML)。請簡述AI 截至目前為止的發展。
D :AI簡單來說,就是用機器來做人能做 的事。最早從1940年代開始聚焦研究,提出 可使用神經網路neural network,這是由人
腦啟發、教導電腦學習的方式。理論有了,數 據卻不夠多,仍然不知道如何實際創建neural network。
1980年代起使用Expert System(專家 系統),例如把訪問醫療界的專家如何診斷、 治療的資料放進電腦。不過創建與維護都難; 資訊很容易就過時、不適用,有新的資料出 現就要更新,耗時費力。此後約20年,AI的 研究經費都停了,只有AI教父 Yoshua
Bengio、Geoffrey Hinton、Yann LeCun, 繼續努力。
之後史丹福教授李飛飛建立的革命性 電腦視覺,教電腦學習人的視覺可做到的辨 識、偵測、分類等功能。目前應用於顏面辨 認(facial recognition)、如皮膚癌等病變 偵測、製造業的品質管 制……等等。1
ML是由人為操作 的特徵提取(feature extraction),在事 先定義與分類後,將 由大量數據中提出歸 納、簡化後的特徵,交 由機器學習。目前發 展的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以下稱
DL),則是在訓練神經網路後,系統可以獨 立辨識、決定,目標是最終無需人的參與。
不過截至目前,甚至是ChatGPT,都還 不能算是完全的DL,仍需要人力介入。
AI目前的應用和隱憂
KRC:決策性(discriminative)AI和生成性 (generative)AI以何種方式出現於日常生活 中?
D :決策性和生成性AI的區別,就在於是 否產生新內容。例如網購時,電商根據搜尋關 鍵詞、購物歷史等等,得出可能的喜好並進行 推薦。也有汽車保險公司透過AI分析,找出可 能的假車禍,希望防止詐騙保險金。許多機場 已有的Clear安檢系統,是經由會員資訊、指 紋、虹膜檢測來確認身分。這些都是決策性AI 的應用。
生成性AI是很新的科技,目前最熟悉的 應該就是如GPT的chat bot(聊天機器人)。
輸入文字、影像、聲音等數據後,彙整產生文 字、影像、聲音、程式編碼等不同形式的內 容。未來可望在行銷、編碼,甚至影音生成 上,有更廣泛的應用。
生成性AI可繪製出幾可亂真的 影像。上圖▲為照片,右圖 為AI生成的影像。
例如Bain管理顧問公司結合OpenAI的技 術,與可口可樂合作,致力於產生更個人化 的廣告文案。可口可樂也進行了Create Real Magic比賽,任由藝術家從公司的圖像檔案 中,透過GPT-4和DALL-E(從文字提示中產 生圖像),進行(再)創作。 2 此外透過語音 生成,機器人能與真人交談,可看出生成性AI 與使用者之間能有互動。
答案,但這些文字、圖像都有原作者,他們 有可能擁有著作權。GPT產生的答案是否侵 犯了著作權?因此如圖像影音交易界的龍頭 Getty Images,控告以人工智能產生影像的 Stability AI,沒有付費或徵求同意便掃描、 下載屬於Getty的上千萬張圖片。
KRC:AI既然已被廣泛應用,可能造成甚麼 負面的影響?
D :AI前景樂觀,卻仍有重大潛在風險。 AI教父之一Hinton於2023年5月從Google辭 職。他認為AI可能使許多人失去工作,生成假 消息、假影音等,並提出警示:「等著AI比我
們更聰明是沒用的;一面發展就要一面控制。 我們必須了解如何遏制,避免負面結果。」3
已經看見或預期中的負面影響如下:
幻覺 :生成性AI如GPT,本身沒有邏輯 思考能力,只是搜尋網路資料,給出最有可能
的合理答案,聽起來可能頭頭是道,卻有可能 是錯的。目前GPT處理的資料到2021年,得 出的答案就不會包括2021年之後發生的事。
我曾問GPT,為甚麼Hinton在2018年贏得
Turing獎(對象是在電腦業有卓越貢獻者, 取名自現代電腦科學奠基者A. M. Turing)?
GPT答:他沒有贏,因為貢獻沒有達到足以獲 獎。這是生成性AI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不 知道答案,但不會說不知道。
偏見 : 如果AI處理的資料已經帶有既定 形象的偏見,結果也會產生偏差。例如我給了 DALL-E「科學家」這個詞,產生的圖片絕大多 數是白人,還有一個戴著大大眼鏡的亞裔女性。
著作權 :GPT從網路搜尋資料來產生
抄襲 :GPT的知識量很大,但如微積分 等需要分析的科目就不擅長。教育界也需要開 始研究,如何讓GPT等成為協助學習的工具, 卻要防止學生投機,讓GPT代寫功課,甚至失 去分析、思考、彙整的能力。GPTZero就是 可以幫助找出作業有多大可能由GPT產生的應 用程式。
知之甚少 :到底GPT如何產生答案? GPT-3.5有1,750億事先界定、用來控制機器學 習過程的參數(parameter),目前只知道理 論,但運作模式太大,不知道實際如何進行。 發展AI的公司在設建更有能力的工具時,可能 得到的是不能完全了解、預測、控制的產品。
假消息:從生成性AI可以產生不真實的影 像(deepfake)、聲音(voice cloning),
製造假消息,甚至成為謊稱親人遭綁架的詐騙 工具。
這些風險很多是在模式設計和發展過程 中,因人為因素產生的,例如偏見。但已有新 的工具嘗試減少負面影響。重點在於需要對AI 發展應用有更多認識,也才有可能知道對策。
KRC:生成性AI(如ChatGPT)和慣用的網路 搜尋引擎(如Google)有何不同?
D :ChatGPT的限制,是資訊只到2021 年9月,沒有新的數據。其次是資訊來源經過 篩選,量雖然大,但沒有能力包括整個網路。
如果問原先的GPT如何製造炸彈,可以
得到製造的步驟。然而GPT3.5產生的答案經 過「人類反饋強化學習」(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 Human Feedback, RLHF),為保護道德倫理,設下底線。

則。但是誰來決定原則的道德和價值觀?若是 原則傾向保守,反饋就比較保守,反之亦然。
搜尋引擎沒有RLHF,只是按頻率列出相關網 站,需要使用者自己花力氣判斷、選擇進到哪 個(可能比較值得相信的)網站,閱讀、汲 取、整理得到的資訊。
微軟目前推出結合原本搜尋引擎和GPT 功能的New Bing,在給出彙整的答案同時, 放進資料來源的連接,讓使用者決定是否進一 步閱讀更多資訊。New Bing的另一個優勢, 是資料來自即時並全部的網路。
AI可能的未來
KRC:許多新聞聚焦於AI淪為學生、員工取 巧的途徑,和不法之徒造假的工具。如何應 對AI的未來?
D:應對方法可分以下幾方面:
一、科技 。開發並應用AI技術,例如 GPTZero,來檢測不真實的影像、聲音,和 剽竊、抄襲的可能,並幫助快速辨識虛假信 息。這方面的科技具有相當大的商業潛力。
二、教育和培訓。提升公眾對AI的認識, 培訓分辨真假信息的能力。可在學校或職場開 設相關課程。
RLHF如何運作?問如何製造炸彈,GPT 產生兩個答案 可以做,並列出步驟;製造 炸彈是違法的,不可以做。有人來判定哪個答 案比較好,給予反饋。得到反饋後,再以獎賞 模式進行訓練。例如現在問GPT3.5:我應該 信耶穌嗎?回答會是:我無法判斷,但可以告 訴你為甚麼別人信耶穌;然後列舉五個信耶穌 的原因。
人給出甚麼樣的反饋,需要事先訂定原
三、立法與政策 。制定相應的法律和政 策,限制AI技術的不當使用,同時確保公眾 利益與個人隱私得到保護。歐盟2021年的提 議,是將AI應用分成三類:1)不能接受的風 險,例如政府以社會等級(social scoring) 評定人的發展機會,需要禁止;2)高風險應 用,例如以CV(Curriculum Vitae, course of life)搜索工作申請簡歷並給申請人排行, 需要符合特定的法律要求;3)以上兩類之外 的,基本上沒有特別限制。 4 立法限制的確有
其必要性,且必須急起直追發展過於迅速的科 技,然而太嚴格的條規則會限制創新。
四、道德與價值觀。引導人們建立正確的 道德觀念與價值觀,明白利用AI作弊或侵犯他 人利益的行為是不道德的。這有助於塑造健康 的科技應用氛圍。
五、多方合作 。政府、企業、學術、公 眾,應共同努力,確保AI技術得到可持續、負 責任的發展。
在了解科技的同時,也需要在教育、法 律、信仰等等不同領域的人參與論壇。
想,不以現在的熱門行業為目標。反而要在各 行各業都有貢獻,用出神賜的才幹。
合乎中道地看待AI
KRC:基督徒應該如何看待AI?
KRC:AI可以取代人的工作嗎?可以取代人
D :AI當然可以取代人的工作,但到底 能取代多少?科技研發者總是樂觀的,不過 實際情況常不符預期。2016年預測,上百 萬的專業司機將被自動駕駛車輛取代。2022 年,美國卡車協會(American Trucking Association, ATA)預估,未來十年還需要超 過百萬的卡車司機。
與其說AI取代人的工作,倒不如說在目前 是幫補的工具。在接受、使用新工具前,還需 先設立清楚的原則和規條,免得觸法,或有違 道德,例如侵犯著作權。
回顧自蒸汽引擎開始的幾次工業革命, 每一次從發明、發展,到讓業界和消費者廣 泛使用,都經過幾十年的時間。並且新的技 術出現,還需要許多配套的零件。現在AI和 ChatGPT技術有了,但還未解決著作權等上 文提過的問題。
AI引導的自動化的確能取代人的工作,但 同樣的,新的專業也不斷出現。我常鼓勵年輕 的學生在選擇專業時,要有開放的心,往遠處
D :創世記1章的經文常常在我心中: 「神就按著自己的形像造人。」科技能以人腦 為模型造出神經網路,發展出功能強大的AI, 仍然不是神的創造,沒有神所賜尊貴的榮耀。 就算知識量遠遠超過人,就算有「通用人工智 慧」(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簡稱
AGI,能表現人類所有的智慧行為),GPT仍 是人在敗壞世界中製做出的成品,也就有敗壞 世界中的種種問題。「聊天機器人」再怎麼能 跟人對話,背後依然沒有靈魂;給出的建議再 怎麼合情合理,依然不是出自關懷。AI可以解 決很多問題,但無法解決靈與心的問題。
面對AI的態度可以是:
一、要以正確眼光看AI和其他科技。不過 度樂觀,把科技看為解決一切問題的答案,因 為過於相信科技也是偶像崇拜。也不需悲觀, 看科技為人類生存的威脅。其實AI正在慢慢發 展,我們有責任揭開其可能性。
二、需要問人與機器到底有甚麼不同。趨
勢是把機器人格化,相對的也就削減了人的特 質。AI或GPT不可能取代人的智慧、關懷、 陪伴。人雖也是受造之物,卻有神獨特賦予的 形像,機器不能與之相比。
三、負責地使用AI。科技並非中性;電腦
演算法和用於訓練AI的數據亦然。如何選擇數 據,如何調整模型,決定所依據的原則和條規 代表了某種道德觀與價值觀。結果是AI系統 造成更多的不公平,這在保險、行銷、貸款、 警政、政治等使用大數據的領域,已經成為威
脅。基督徒需要參與其中,讓AI在發展和應用 中,加入公義、文化、關懷、社會常態、管家
心態、透明度,以及信任。
我也要鼓勵對科技有知識和熱情的基督
徒,使用神給的資源,在AI的潮流中發揮影響
力。我的朋友服事的機構裡,以講道的內容來
訓練GPT。《神國》雜誌也可以考慮做內部包
含所有文章的GPT,讓讀者在找專題時,得 到的不僅是單篇文章的連結,還是彙整過的回
答。科技優缺點都有,就看人怎麼用。
2021年12月,英國公開Ameca,一個 「類人」機器人。當被問及如何使人快樂,
Ameca回答:「我可以聽你說話,給你建議和
支持;我們可以一起做你喜歡的事;或者成為 你生活中正面、友善的陪伴……。」5
這些不也是維繫友情、親情所需要的?然 而人與人的關係複雜,需要花更多精力維持, 和機器人做朋友顯得容易多了。機器人的關係 真可取代與真人的關係?
Ameca的創造者原本可以把整個機器人 做成非常像人,但他選擇在軀體上仍保留「機 器」的樣式,就是不希望人錯把機器人當作人。
我是「科技傳道者」(technology evangelist),向大家介紹科技,盼望更多人
對AI過去的發展、當前的應用,能有進一步認 識,也開啟對AI前景更多對話。然而數千年前 的另一位傳道者提醒人:「神將永生安置人的 心中」;又說:「當記念造你的主。」
或許這也應是面對任何先進科技的態度。
當機器人越來越像人,人可會願意以與 機器人的關係,取代與真人的關係?
圖片來源:https://www.flickr.com/photos/jurvetson/52023220709
註:
1. 更多關於AI發展歷史,請參考https://www.tableau.com/data-insights/ai/history。

2. 關於可口可樂Create Real Magic,請參考https://www.coca-colacompany.com/media-center/coca-cola-invites-digitalartists-to-create-real-magic-using-new-ai-platform。
3. Hinton離開Google,https://www.bbc.com/news/world-us-canada-65452940。
4. 關於歐盟管制AI的提案,請參考https://artificialintelligenceact.eu/。
5. Ameca與人的對話,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WACmFLvpHE。
信仰領袖 「善終」有道
文/葉高芳
服事猶如馬拉松,以管家 節制的心態適時補給,保 持恰當步調,以達善終。
領袖家庭首當其衝
年逾八旬的前華福會總幹事李秀全牧師,常 提醒信仰領袖要「善終」,finish well。相信從 他的高度及廣度,看到近年來一些信仰領袖無法 好好走完服事路,實在為他們感到遺憾。
別以為服事到退休時才叫善終,其實這是一 個過程。無論在服事的哪個階段,都需警醒。
我參與家庭事工數十載,真愛家庭協會也進 入第23年,深深感到這是一個家庭最危機的時 代;同時也是一個家庭事工最良機的時代。若沒 有警戒的心和同行扶持的人,信仰領袖的家庭也 受到衝擊。
美國從1970年代起,差不多每十年教牧離 婚率就增加一倍,70%的教牧承認有憂鬱現象, 教牧沉迷色情網站以及外遇的情況,也不容忽 視。而臺灣的師母得憂鬱症高過一般婦女。教牧

的兒女(Preacher's Kid,俗稱PK),早已流 傳為問題牧家兒女的稱呼。
信仰領袖遇到的家庭問題和衝擊越來越大, 其中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疏於經營家庭關
係,一是撒但攻擊人性軟弱。信仰領袖雖是蒙 召事奉的神僕,仍是蒙恩的罪人。
使徒約翰說:「因為凡世界上的事,就
像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都 不是從父來的,乃是從世界來的。」從這段經
文,可以歸納出教牧和一般人都容易受到三大
誘惑:功名 權慾使人敗壞;情色 好色
使人亂性;錢財 貪財使人墮落。
功名的誘惑
領袖服事久了,成功了,受到肯定。當「權 力」越大,掌控慾也很可能越來越大,進而追
求更多的成就和更大的成功。自真愛家庭協 會成立之初,有董事希望我能擔任董事長,我 說:「不行,我找你們,就是希望你們來管我; 我要向董事會負責。」經過二十多年了,依然 如此堅持,就是不希望落入掌控慾的試探。
領袖也需要受人監督和管理,checks and balances,為的是預防落入功名的試探而跌 倒。當服事增加,忙碌和壓力也增加,常容易 忽略了家庭生活,包括我在內。因此常常提醒 自己和包括信仰領袖在內的所有基督徒:「任 何成功無法彌補家庭的破碎;任何成就無法媲 美家庭的幸福。」
那麼,如何提防功名的誘惑?首先要留意
不讓服事成為忽視家庭的藉口。忽視家庭不是 服事的自然或必然結果,當家人有不滿和抗議 時,我們還聽不進去,就要小心。有些人誤以 為忠心熱心服事,犧牲家庭在所難免。或是持 有這樣的想法:我照顧神的家,神就會照顧我 的家。婚姻是夫妻對神和對彼此的委身,家庭 是第一個服事的工場。照顧好自己的家,是對 神忠心服事的第一環;經營好家庭團隊,會成 為對外服事的助力。
要平衡個人、家庭、服事,真是不容易。
我自神學院畢業,進入第一個華人家庭協談中 心,赴美獲得家庭輔導博士,返臺擔起中心主 任重職之後,就常演講、教課、見報、上電 視。當時兒子才兩歲多,我忙碌一整天回到家 就躺平,不想說話。一天師母鄭重地說:「你 回來後就不想講話,但我是等你回來以後,就 想和你談話,怎麼辦?」我理直氣壯地回道: 「我這麼熱心服事,備受肯定,妳也是傳道 人,怎麼不體諒?」她不客氣地說:「如果你 的服事使我們的家庭變成這樣,我要禱告求神 改變你的服事工場。」我一聽火冒三丈:「妳 怎麼可以挑戰我神聖的呼召?」她說:「你忘 了我們的婚姻和家庭也是神聖的!」
聖靈藉著她那一天的重話,改變了我。 具有影響力的信仰領袖,也當留意竭力 服事的迷思。有些領袖具備各樣才幹,事必躬 親,似乎沒有人能取代自己。其實領導者一個 很重要的責任,是「知人善任」,畢竟「人」
也是神所賜的資源。領袖可給予並製造適當的 機會,讓更多人參與服事,在完成事工的同 時,也建造了生命。若希望「善終」,便需要 刻意培養人才,也願意在恰當時機交棒。這不 僅是為了事工,更是為了神國度大業。
有些領袖會認為竭力服事才算不虧負神, 而不承認自己也是人,必有能力、體力、時間 的限制。為了「善終」,需要分辨神的呼召, 有信心卻也不衝動,行所當行,更有計畫地使 用有形無形的資源。服事如同超級馬拉松賽 程,為要跑到終點,途中必須適時補給能量, 保持恰當的速度。這也是一種管家的節制心 態:「為了更好的明天以達善終」。
情色的誘惑
耶穌曾說:「凡看見婦女就動淫念的,這 人心裡已經與她犯姦淫了。」耶穌了解人性,
「保守」心勝過保守一切,是
積極主動地護衛、防守。信仰 領袖需預先設防,謹守界線, 以達善終。
只要心動,就會伺機行動;許多罪 行,都是以眼目情慾開始。祂也教導 如此禱告:「不叫我們遇見試探」, 便是連心動的機會都要避免。

有些牧長或事工領導人沒有提高 警戒,為了「幫助」人,一次、兩次 的「沒關係」、「無所謂」,覺得自 己掌控得了情況,便放下心防。或者 以「服事太累,需要放鬆」為藉口, 讓自己陷入不適當的關係。
箴言提醒要「保守你的心,勝過 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都是由心 發出」,真是一點也不錯。「保守」 的英文guard,是保衛、護衛、防 守、嚴守、抵擋攻擊,是積極主動, 而非消極被動。 預先設防,謹守界 線,是任何希望「善終」的領袖,需 要去做的。
錢財的誘惑
錢財能成為事工很好的資源,然 而貪財是萬惡之根。成功的事奉若是 帶來財富豐厚,信仰領袖更應留意不 貪戀,一分一毫都交代得清清楚楚。 保羅所說:「 我知道怎樣處卑
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 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 我都得了祕訣」,也是我們應當學習 的。
回顧過去52年的服事,曾遇過 幾次重大抉擇,考驗信心。我從小家 境清貧,考上化工系後的願望,是有 朝一日能開家小肥皂工廠。三年級 時,教授邀請我畢業後到他的工廠上 班,且保證五年內成為廠長。哪曉得
那年暑假,我蒙召全時間服事主。告 訴了身為長老的教授我蒙呼召了,沒 想到他冷冷地回答一句:「浪費人 才。」這讓我偶爾反思有否後悔,而 能堅守當年的蒙召服事。
任職長庚醫院社會服務處長期 間,待遇優渥遠高於在福音機構或教 會服事。雖然有職位高升和收入遽增 的前景,在清楚另一個「迫切需要的服 事呼召」後,轉任關渡基督書院院長。

服事多年來,不曾大富大貴, 卻有衣有食;「耶和華是牧者,我必 不致缺乏」,是神的應許,也是我親 身的經歷。
其實無論職位或頭銜,無論信
仰領袖或平信徒,人生的路就是服事 的路。為了「善終」,時刻都要謙卑 與神同行。不一定需要在領導者的地 位才能發揮影響力,影響力也不見得 只限於眼所能見的成就。我們當以 「良善、忠心、有見識」的管家心
態,審慎使用資源,保守言行意念, 讓留下的事奉足跡,滿有基督馨香。
當時候與時機到了,能知所進 退傳承交棒,而讓承傳接棒的新手開 創新境,成全事工的轉型或突破,這
不也是對神的信靠?
「善終」,就從今日開始。
成功, 要從禱告中 領受神的供應
所以,你們禱告要這樣說:

⋯⋯願祢的國降臨;願祢的旨意行在地 上,如同行在天上。(參考馬太福音6:9-10)
禱告的力量
要如何把天國帶進你的企業任務?在系 列之前的文章中,我們省察典範轉移的必要; 討論要在成功的位置上,需要活出神聖的愛、 順服、尊榮神與人;審視如何以神的方式執行 天國任務。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聚焦如何透 過禱告的力量,好讓天國的恩典與資源得以釋 出,助你完成在地上的天國任務。
葉高芳博士 ,現任國際真愛家庭協會會長,是 推展專業家庭服務的先驅者,全球華人著名的 家庭教育與協談專家。1972年起委身投入專業 家庭事工,享有「心靈捕手」及「親情大師」 的美譽。
坦然面對吧!你沒有多花時間禱告,無非 是未能看到期待中的成功。猶如許多人禱告, 卻只見到其中一些得應允,好像禱告不可預 測,沒甚麼定律可循。你想尋找的是既可預測 又有能力的禱告生活,如同先知以利亞: 「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他懇切 禱告,求不要下雨,雨就三年零六個月不下在
【成功的天國企業】系列9
禱告開啟神賜福的閘門,使天國的 恩典和資源得以釋放。
地上。他又禱告,天就降下雨來,地也生出土 產。」(雅各書5:17-18)

讀了以上經文,你會對自己說:「雇用 這個人!」誰不想要以利亞為他們工作?無論 付他多少錢都值得。但哪兒去找以利亞?說實 話,你不需要找得太辛苦。身為基督徒,我們 受召行在以利亞的能力中。福音書裡的應許
是:常在主裡面,就能支取這樣的能力。我們 需要的是在祂裡面,學會如何將基督的能力用 於日常處境中。畢竟這是基督徒的呼召 成 為小基督。
已有很多談論禱告的書籍。本文是要從把 天國帶進企業的角度,為這個多面向的主題做 個整理。讓我們談談不同形式的禱告和如此禱 告的原因,誰來禱告,為了甚麼禱告,甚至為 何需要禱告。禱告不是可有可無的選項。我們 是天國爭戰裡的勇士,禱告是面對敵人的最佳 武器,是使用天國資源,成就天國任務,在地 上擴展天國的途徑。今天就下定決心作個精準 的狙擊手,好好讓禱告成為個人生活與天國任 務的武器。
耶穌說:「 叫人活著的乃是靈,肉體是 無益的。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 命。」(約翰福音6:63 ) 耶穌的話是靈,是生 命,這意味著我們說的話也是靈。既然話語帶 有生死之權,也具屬靈力量,能把從神而來的 豐盛生命帶進任何情況中,當我們禱告,就釋 放了屬靈的能量進入天國,促使事情發生。
著名的佈道家、牧者、前慕迪聖經學院監 督R. A. Torrey,寫下對禱告的定義: 禱告是打開神儲蓄無限恩典與能力倉庫的 鑰匙。神的所是和所有,都可為禱告所用。我 們必須使用這把鑰匙。禱告能做神所有能做的 事;在神凡事都能,禱告也是。無人能與一個 知道如何禱告、真切禱告,並符合得勝禱告所 有要求的人對立。全能的神為他行事,也透過 他行事。 (《禱告的力量》,The
Power of Prayer,中文暫譯)
我們所需來完成天國任務的所有一切,都 已準備好。禱告便是在合宜時機,釋放供應的 機制。

不同形式的禱告
禱告有許多形式,以下是幾種基督徒企業 家應該熟悉並使用的禱告。
祈求的禱告
這是最常見,也是聖經中最常提起的禱 告,例如主禱文中祈求日用飲食的供應。腓立
比書4章6節提醒:「 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 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 訴神。」
祈求的禱告,如同夫妻間彼此請求對方

幫忙;或是一起勞力的兩個工人,互相幫助。
無論需要甚麼,直需開口求,相信天父必要供 應,因為祂愛你。
宣告的禱告
耶穌服事中最常見的便是宣告的禱告,尤 其在行神蹟時。耶穌三次使人從死裡復活所說 的話,都是帶著權柄的命令,包括路加福音7 章的「少年人,我吩咐你,起來」;馬可福音 5章的「閨女,我吩咐妳起來」;約翰福音11 章的「拉撒路出來」。縱然主耶穌在拉撒路復 活前,先做了祈求的禱告,請注意:在使人復 活的當下,耶穌並不是祈求 祂口中所出的 是宣告。
我喜歡將祈求與宣告結合;先向主求所 需,然後宣告天國的供應進入我的生命。我發 現,無論是為醫治或為財務,這樣的禱告很有 功效。
同心合意的禱告
馬太福音18章19、20節如此教導:「 我 又告訴你們,若是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在地上同 心合意地求甚麼事,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 全。因為無論在哪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 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
夫妻合一的禱告非常有力。如果配偶是位 企業主,我鼓勵你們每天一起為彼此禱告,也 為婚姻、健康、家庭、財務、企業禱告。甚至 只需要15分鐘,便能很快看見果效。之後會 提到與企業代禱者同工,也是另一形式的同心 合意禱告。
預言的禱告
聖靈會啟示我們如何為某個特定情況禱 告。這個啟示可能以異象、異夢、預言性的話
語、個人的良知,或是祂微小聲音等等形式出 現。預言性的舉動是一種預言性的禱告;約書 亞記6章記載的耶利哥城之戰,即是好例證。
耶和華神指示以色列六天安靜繞城,直到第七 天繞城七次,接著發出勝利的呼喊。神告訴他 們,這個預言性的舉動會使敵人的城牆塌陷。
在聖靈中的禱告
既然有聖靈內住,祂便知道我們的所需; 再沒有更好的保惠師可以為我們禱告了。有聖 靈在父神面前禱告,有耶穌代求,給了我們絕 對優勢。
對於聖靈的洗禮和以方言禱告,有不同的 神學觀點。若你尚未得到屬天的禱告語言,我 會建議尋求在這方面特別有恩賜的牧者,能幫 助人接受聖靈洗禮,釋放屬天的禱告語言。
禁食的禱告
當其他方式都沒有果效,禁食能帶來突 破。馬可福音9章裡,門徒問為何他們無法把 鬼趕出,耶穌的回答是:「非用禁食禱告,這 一類的鬼總不能出來。」曾有人說,禁食不是 改變神,而是改變我們。禁食使我們的靈剛 強,把肉體釘十字架。禁食減少疑惑和不信, 同時大大增強信心。禁食讓我們更清楚聽見主 的聲音,打開更多屬靈的異夢與異象。
蒙應允的禱告
蓋瑞和淑熙是對年輕的夫 妻。丈夫在地產投資上很成功, 妻子經營自己的平面設計公司。 他們想要孩子,神卻一直沒有賞 賜。淑熙流產過幾次,她也曾從 一位聞名國際的牧者領受從流產 得醫治的禱告。卻再次經歷失去。
之後神對一位熟識蓋瑞和淑熙的企業代禱
者說話,清楚指示如何為她禱告,並宣告淑熙 的命定,將成為眾人的屬靈母親,也會有自己 的孩子。代禱者還宣告:明年此時,她的第一 個孩子會出生。

夫婦倆領受並相信這預言性的禱告,11 個月後,她的第一個孩子出生了。之後,她又 有了兩個孩子,並成為許多人的屬靈母親,且 以這段信心經歷,成為個人與企業的教練,幫 助了許多人。這是預言性禱告的例證。除非聖 靈啟示,否則一般我們不能複製或借用別人預 言性的禱告。
喬爾與艾莉擁有一家有30名員工的小公 司。他們背負沉重的債務,也有員工的問題。 更糟的是,他們是以自己的房子作為企業貸款 的抵押。
一天他們得到啟示:不再受債務控制; 要把債務踩在腳下。身為神的兒女,耶穌的受 死,使他們從債務的咒詛中得自由。當然,桌 上依舊堆著帳單和發票,但他們知道:在財務 上不憑眼見,要憑信心而行。
喬爾與艾莉決定以預言的行動為債務禱 告:把帳單放在辦公室的地板上,為勝過債務 唱歌、跳舞。他們宣告:將會掙脫債務束縛, 得到自由;他們感謝讚美:營業額增加與財務 狀況將會好轉,以致能還清所有欠債。他們的 企業代禱者也同心禱告。
之後不到一年,他們便看到營業額與利潤
增加,原有的員工問題也消失了。不但如此,
他們還能逐步償還欠債,不再需要以房子為抵 押。兩年內,財務狀況持續好轉,足以買下公
司使用的建築物。新客戶不斷上門,主也帶來
關鍵人物,幫助他們更上層樓。接下來六年,
公司營業額成長了三倍。當夫妻倆繼續與主同 行,和代禱者同心禱告,企業就持續成長。
在開始看到企業成功之後感恩讚美很容
易;這不需要信心。而人非有信不能討神喜
悅。信心使我們能在債務壓力下,對企業說出 生命話語,並感謝讚美神,如同企業已經起死 回生。
克羅和芭蒂擁有一家營建公司,且聘了 企業代禱者為公司禱告。他們投標一項建築工
程,得到合同,只不過在投標和簽約之間,鋼 筋價格飆漲了。投標價和市價的落差,意味著 這項工程不僅不能獲利,還可能在尚未開工就 已經賠錢。
企業代禱者開始為這項工程禱告,並尋求 主的智慧,看到底要如何處理:就算賠錢也要履
行合約?放棄這項工程?或者還有其他可行方
案?神如此啟示 宣告鋼筋價格會落到合約 價以下。克羅夫妻倆和公司管理階層開始為鋼 筋落價,且是落到合約價格禱告。兩週內他們便
找到另一個低於市價的鋼筋供應商,與合約價
格相當接近。最後工程完竣,甚至能有利潤。
另一個企業與代禱者同工的例子,是 Business His Way顧問公司的客戶。這家公 司即將從美國小型企業署(Small Business Association, 簡稱SBA)的8(a)註專案結業,

結業前若未能得到三個合同的回覆,將會失去 簽約資格。
焦急等待期間,我提醒客戶:我們為能在 結業前得到合同禱告了,然而更關鍵的是繼續
神會按祂的方式和 時機回應禱告,超 乎我們所求所想。
注目主耶穌,而非倚賴SBA的供應。無論拿到 8(a)合同與否,要相信惟有主是我們的供應; 祂會以祂的方式和時間供應。
我們同心在聖靈裡禁食,以祈求、宣告、 預言的方式禱告。至終,禱告與信心都得到賞 賜。客戶在8(a)結業的前一天,三個合同都拿 到了。
超乎所求所想
這些年來,我何其榮幸見證了許多禱告蒙 應允。有些是立刻看見果效,有些則是經過許 多年才得到成就;有些是尋常的,諸如為頭痛 或感冒得醫治、雇用合適的員工,或是收到貨款 好付薪水;有些則近乎神蹟,像企業得以翻轉, 關係得到修復,以及不孕的夫婦得到孩子。
神必定回應禱告,但不見得按我們想要的 方式或時機,我們甚至會因為得到的與期待的 不同,錯過神的回應。祂不會總給我們想要的, 但一定供應所需要的。這是我自己的經歷。
在我三十幾歲時,領受呼召,把服事重 心放在企業界。當時的禱告是要經營15間公 司,然後以慷慨奉獻來服事神的國度。我會以 基督的心態經營,讓世人知道緊緊跟隨主就能 成功。
30年之後,我連一間公司都沒有。神給 我的卻是另一個想法:成立基督徒管理顧問公 司,教導如何以聖經原則、有力禱告、聖靈引 導,讓企業得以成功。我沒有自己的公司,卻 可以把屬天的禱告力量和屬世的經營知識結 合,影響了15位在世界各地的企業領袖。
這可不是我想要的,卻遠比我所求的更 好。假使神按著禱告給了所要,我只會看見自 己和公司,而沒想到要幫助別人。當祂給予 幫助別人的機會,也讓我找到從心發出的熱 情 神的回應超乎所求所想。
當神給的答案和你期待的不一樣時,請相 信祂給的會是最好的。只有祂知道甚麼對我們 最好;祂的最好會比所求所想更好。
其實禱告最珍貴的回應,便是更多得著主 自己。祂為我們捨了自己,這是上好的,豈不 更願意把一切關乎良善、公義的賞賜我們?祂 會把實現天國任務所需的一切給我們;祂必供 應。你是否願意以禱告邀請祂參與?
《竭誠為主》(My Utmost for His Highest)作者章伯斯(Oswald Chambers) 曾說:
我們傾向於把禱告當成最後一招,而神要 禱告成為我們的第一道防線。我們是在甚麼事都 做不了時才禱告,神卻要我們在做任何事之前就 先禱告。大多數人寧願把時間花在做些能立竿見 影的事,不想等候神按祂美好的時機解決事情, 因為神的「好時機」甚少和我們的一致。
下期文章中,讓我們來看看如何從主耶穌 領受智慧、聰明、見識,好知道天國任務要做 甚麼、何時做、怎麼做。
你自己有甚麼禱告經歷?想更多認識如 何透過禱告幫助企業經營?歡迎與我聯繫: Jeff@BusinessHisWay.biz。
註:「少數族裔小型企業與資本發展專案」(The Minority Small Business and Capital Ownership Development Program),通稱為8(a)計畫,是美 國小型企業署所提供的培訓、技術協助,和特定 合同機會。8(a)計畫的資格通常限制在小型企業 主為社會經濟弱勢,具有良好品格的美國公民或 居民,並展現成功潛力者。(資料來源:https:// fas.org/sgp/crs/misc/R44844.pdf)

艾傑弗(Jeff Ahern) ,著有《成功的天國 企業》(Kingdom Business Success,中文 暫譯),《天國企業的策略》(Strategic Planning for Kingdom Business,中文暫譯), 並在期刊上發表多篇文章。曾任海軍軍官, 為「財富500強」企業和政府部門提供管 理和改善經營程序的諮詢服務逾30年。創立屬靈顧問公司 Business His Way (原Sozo Services),協助企業領導階層使 用以聖經為本、聖靈引導的方案,達成個人和企業的目標。

Kingdom Knowledge & Practice
圖片來源:https://www.freepik.com/free-photo/older-woman-using-magnifying-glassread_42936522.

分辨 是一項人生中很重要的智慧,
分辨的結果會決定面對的態度及如何起而行。
基督徒分辨的,不只單純的對與錯,還要分辨是否合神心意。
本期知行單元以不同型態的文章,從不同角度來討論分辨的必須。
察驗主喜悅 為何需要「神聖的無情」與「神聖的擺爛」:
從服事的角度,討論如何分辨主喜悅的服事?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從兒女的視角討論大衛的親子關係, 建議兒女要如何面對不完美的親子關係。
回家:陪伴家人要及時,即使信仰不一,難以溝通,
但愛的行動能使家人分辨我們的不同。
淺談情緒管理的上、中、下游 看大衛的情緒管理~1:
從大衛的人生故事剖析他面對事情時的反應,是否能成為我們的借鏡? 款待人生:提到對「神的豐富」的認知,
影響我們對人的態度,分辨如何款待自己與他人。
盼望以上幾篇文章能帶出真理與新意,聖經的教導從平面變成立體化、應用化。
若欲投稿或回應本單元文章, 請電郵editor@e-krc.org。
察驗主喜悅
為何需要「神聖的無情」
與「神聖的擺爛」
文/溫永勖(Rev. Dr. Clement Yung Wen) 譯/林雨
從前你們是暗昧的,但如今在主裡面是光明的,行事為人就當像光明的 子女。光明所結的果子就是一切良善、公義、誠實。總要察驗何為主所喜悅的 事。⋯⋯你們要謹慎行事,不要像愚昧人,當像智慧人。要愛惜光陰⋯⋯凡事 要奉我們主耶穌的名常常感謝父神。(參考以弗所書5:8-10,15-16,20)
無情,是察驗與分辨的結果
以弗所書5章10節裡,使徒保羅指示信 徒:「總要察驗何為主所喜悅的事。」這句話 裡帶著很強的積極感;呼召信徒積極負起尋求 的責任,並細細查核驗證,好分辨如何為討主 喜悅而切實地活。由於第五章整體內容的框 架,是如何活出「像光明的子女」,結出的果 子是「一切良善、公義、誠實」,因此第十節

對許多事情說「好」, 也需要神聖無情地對一 些事情說「不」。
的指示的確含有道德成分。我們受召要活的 「良善、公義、誠實」生命,也是神要我們找 到並活出的道德生活,是具有涵蓋了「一切」
的普遍性。
然而,我們同時也需要從保羅這指示讀出 特定性。單單就我個人來說,以我所領受的、 獨特的生命與呼召,在此時此刻的境遇,以及 生命當下的季節,「討主喜悅」到底意味著甚
麼?以這點來看,無可避免地,我個人怎麼受 召活出「討主喜悅」的方式,會與其他人「討 主喜悅」的方式不同。
畢竟保羅在後面的經文中,勸戒我們: 「你們要謹慎行事,不要像愚昧人,當像智慧
人。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不要
作糊塗人,要明白主的旨意為何。」( 5:1517 ) 其中第17節「不作糊塗人,明白主旨 意」,是「愛惜光陰」(或「把握時機」)必
要的平衡。好不好讓我們省察自己:
在我生命目前的季節,並以神所給我特 定的資源、恩賜、呼召,那麼活出良善、公
義、誠實,且把握我受召要追求的時機,對我 個人而言到底意味著甚麼,才能夠是「討主喜 悅」?
要回答這個最重要的問題,所需要最基 本的,是分辨 知道甚麼該做、甚麼不該做 的能力。說實話,現今的生活裡大家都是忙到 不行,各種各樣的好機會不斷爭鳴,要奪取我 們的注意力。如果沒有清楚知道神對各人目前 生命季節的呼召,便會輕易對太多「好」事說
「好」,使得自己體力、心力透支。
事實上,我們對許多事情說「好」,也就 需要對其他「好」機會說「不」,才可以給我 們所說的「好」當得的聚焦與專注。就拿婚姻 作例子。必須對其他可能的伴侶說「不」,為 的是要對那位我們說「好,我願意」的配偶, 完全委身。再舉一個例子。我如果禮拜三晚上 要教課,但朋友邀請我禮拜三晚上一起吃飯, 因為身體受時空限制,就不能同時對兩邊說 「好」。
人生充滿選擇題,就算有時挺難的, 還是要做出決定。因此,我們需要的是以積 極意願去尋求「何為主所喜悅的事」的分辨 力。一旦找出來了,就需要如神學家John G.
Stackhouse受Clark Pinnock啟發所說的「神 聖的無情」(holy ruthlessness)。意思是勇 敢地,有時甚至是無情地,對「好」機會說 「不」,只因那並非我們受召要做的,也因此 可以對該說「好」的事情說「好」。 1 可能很 多人都需要這種「神聖的無情」。換句話說, 為了真正的呼召,我們實在不需要對每個人 「太好」。
當然,總有時候一些事情就是推不掉。我 們也就需要意識到:並非所有答應要做的事, 都需要擺上同樣程度的努力。這也需要分辨。 以我在臺灣教書的神學院來說,對一般 全時間學生而言,除了課業,還有學校要求的 服事及教會事工的參與,加起來負擔挺重的。 即便如此,有智慧的學生會策略性地選擇:哪 些科目需要投注100%的心神精力,為要得到 A;有些則需要85%,拿到B就滿足了;還有 些只要花70%的力氣,成績夠畢業就好。 2 對 那些受召在神學學術領域深造的學生,需要把 更多心神力氣放在聖經語言和神學課程的精深 學習及研究。而對那些準備進入牧養或輔導禾 場的學生,就會把最好的能量投資於實用的課 程,與可獲取經驗的領域,還有事工的實習。
身為有限的受造者,我們每個人都有神 獨特的呼召,然而擺在眼前的事實,就是並非 每件需要力氣和專注的承諾,都會得到我們 100%的努力。真的,在有限的力量下,有些 事情只需要70%就可以了,才好讓我們把心神 精力投注在那些更重要,值得100%專注的事 情上。
這也就是說,為了「察驗何為主喜悅」, 也就無可避免地要分辨哪些值得我們的100%, 哪些是85%,哪些只要70%。對於那些只需要
擺爛,是為了保留最佳身心力量
尊重人力量的有限,對某 些承諾需要神聖地擺爛。
70%的承諾,我們也忠心地學習如何不放進比 必要的更多,才能為其餘需要85%和100%的承 諾,保留最佳身心力量。
這意味著,「察驗何為主喜悅」是需要分 辨對哪些承諾抱持一種「神聖的擺爛」(holy laziness)。憑良心說,惟有承認自己身為有 限人類的限制,才能活出合乎中道的謙卑。而 這種人類的有限,要是得到正確的尊重,事實 上會是很大的祝福,而非咒詛。
或許有些人會對我所說的提出抗議:歌羅 西書3章17節不是要我們在所有的事上都「傑 出」(也就是100%)嗎?保羅不是說「無論 做甚麼,或說話或行事,都要奉主耶穌的名, 藉著祂感謝父神」嗎?我要指出,完美主義者 所崇拜的「傑出」,其實是現代人對經文的錯 解,是(美國)巨型教會文化倡導的產物。

與其認為保羅在歌羅西書此處所指的,是 總要竭力追求完美主義型的傑出,我相信「無 論做何事都奉主名」,真正的意思是以「頌 讚」的方式說話行事,因為如此敬拜的態度, 反映出恰如其分的比例。
而這樣態度,表現在「察驗何為主喜悅」
的其中一個層面,便是在禱告中竭力分辨對 甚麼事說「好」;對甚麼事說「不」;對說 「好」的事,要放多少力氣。一旦清楚了,就 忠心地、不必覺得過意不去地,操練「神聖的 無情」與「神聖的擺爛」。
惟有如此,才能在基督裡,透過聖靈,真 真正正在一切言語、行事上,委身於主,並且 在其中感謝父神。
(原文請參閱英文單元第10頁。) 註:
1. John G. Stackhouse, Jr.回憶Clark Pinnock在他年輕時 給的關於「無情」的忠告,讓他說出我們「神聖無 情」的需要。請參考Stackhouse的博客文章〈懷念 Clark Pinnock,一位「無情」的神學家〉,https:// www.johnstackhouse.com/post/in-memory-of-clarkpinnock-a-ruthless-theologian。

2. 我們投注的心神精力程度,不見得能從最後的成績 上反映出來。有時在某個科目放進100%的努力, 可能只拿到70分;有時只花了70%的力氣,就得到 95分。這也是在分辨投注多少心力時,需要考慮的 一點。
溫永勖牧師 Rev. Dr. Clement Wen,目前擔任 臺灣中華福音神學院系統神學助理教授。曾 任馬利蘭中華聖經教會青少年牧師(20102015),之後於蘇格蘭愛丁堡大學取得博士 學位。他和太太呂筱筠育有兩個兒子,Ethan 和Micah。本文內容出於溫牧師在【KG知識 健身房】的影片(https://www.youtube.com/ watch?v=7JBgREiH464)。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文/吳獻章
她瑪把灰塵撒在頭上,撕裂所穿的彩衣,以手抱頭,一面行走,一面哭 喊。她胞兄押沙龍問她說:「莫非妳哥哥暗嫩與妳親近了嗎?我妹妹,暫且不 要作聲,他是妳的哥哥,不要將這事放在心上。」她瑪就孤孤單單地住在她胞 兄押沙龍家裡。大衛王聽見這事,就甚發怒。押沙龍並不和他哥哥暗嫩說好說 歹;因為暗嫩玷辱他妹妹她瑪,所以押沙龍恨惡他。(撒母耳記下13:19-22)

以色列全地之中,無人像押沙龍那樣俊美,得人的稱讚,從腳底到頭頂毫 無瑕疵。他的頭髮甚重,每到年底剪髮一次;所剪下來的,按王的平稱一稱, 重二百舍客勒。(撒母耳記下14:25-26)
⋯⋯押沙龍騎著騾子,從大橡樹密枝底下經過,他的頭髮被樹枝繞住,就 懸掛起來,所騎的騾子便離他去了。⋯⋯約押手拿三杆短槍,趁押沙龍在橡樹 上還活著,就刺透他的心。(參考撒母耳記下18:9-14)
大衛與押沙龍
舊約歷史書中長得最「酷」的,非押沙龍
莫屬,竟然可以從頭頂到腳底毫無瑕疵,簡直 匪夷所思;但死法不可思議,簡直「酷斃」的 也是押沙龍!起因乃是對父親處理妹妹她瑪被 強暴深為不滿:貴為一國之君又是一家之主的 父親,只會發怒,卻不懲罰異母哥哥暗嫩!公 平何在?是可忍也,孰不可忍?疼愛妹妹的押 沙龍(自己惟一的女兒就命名她瑪),在強暴
事發後忍了兩年,藉著剪羊毛作為家族出遊的 理由,將大哥暗嫩哄出來殺了洩恨!
押沙龍惹禍後,逃到基述王那裡躲避;三 年間,反而是大衛切切想念,為逃亡的押沙龍 天天悲哀(父親的心腸真是「玻璃心」)。知 情的元帥約押,請了說客提哥亞婦人勸王允許 押沙龍回來,大衛允諾了。
押沙龍回了京城,但等了足兩年,仍不得 見父王的面,遂放火燒約押的田,以激將法逼約 押求父王,果然見了面。但押沙龍一不做二不 休,扮演起以色列地下君王,奪走了「民調」, 積足了「民意」,就在光天化日之下謀篡,大膽 奪走王位,還想將父親置於死地!(以上參考撒 母耳記下13-15章)古今中外宮廷常發生的兵 變,竟然硬生生地在舊約聖經中上演!
大衛人生上半場遭掃羅追殺,下半場卻 是被兒子追殺!上半場的苦難在職場老闆死於 非利士人手中而落幕,那時大衛還為掃羅家寫 了哀歌。但讓他更椎心蝕骨的,恐怕是下半場 受兒子追逼而逃亡,押沙龍卻出乎意外地被刺 殺!宮廷兵變結束,大衛聽到三子押沙龍死 訊,心中的哀痛溢於言表:「王就心裡傷慟,
上城門樓去哀哭,一面走一面說:『我兒押沙 龍啊!我兒,我兒押沙龍啊!我恨不得替你 死,押沙龍啊,我兒!我兒!』」(撒母耳記
下18:33)
卡拉馬助夫兄弟們
俄國文豪杜斯妥也夫斯基的最後一部長篇 小說,也是他一生文學創作的巔峰之作《卡拉 馬助夫兄弟們》,就是以家庭悲劇為主軸,來 探討上帝的存在問題!對比大衛家變結果只有 兒子押沙龍死了,同樣經歷家變的卡拉馬助夫 一家,卻死了父親和殺父的私生子。
在大衛家變中,讀者一開始就知道始作 俑者是大衛疼愛的老三押沙龍;而刺殺放蕩成 性的老卡拉馬助夫的,並不是他的三個兒子, 當然不會是法庭一直錯認的老大德米特里。讀 者最後才發現,是飽受父親藐視、凌辱的私生 子帕維爾‧「司米爾加可夫」(俄語中有「蠢 蛋」、「無恥之徒」的意思)! 《卡拉馬助夫兄弟們》全書見證「如果沒 有神,凡事都可能」。這私生子受老二伊凡的 無神論「世界並非神造,甚麼事都被允許」的 思維影響,以假裝癲癇為幌子,殺了父親。煽
動大衛宮廷悲劇的燃點,並非如伊凡的無神謬 論,而是倫理議題 為人父母怎能如此不公 地對待兒女?
兩個悲劇背後的直接動機雖不同,卻共 同呈現了受過原生家庭傷害的兒女,內心深處 最難以平息的吶喊:如何對待明明有錯的父母 親?受原生家庭傷害的兒女總在低吟著:天下 真的沒有不是的父母嗎?上帝存在嗎?祂為何 不主持公道?世上可有公義?
悲劇之後必有懊悔,懊悔是豐富屬靈教訓
的沃土。試圖謀殺大衛的押沙龍最後被約押所 殺,謀殺了老卡拉馬助夫的私生子,最後自殺 了。而對老父恨之入骨的次子伊凡,事後錯愕
地發現自己無神論的主張,竟是父親被殺的幫 兇,深感愧疚以致精神崩潰!對比大衛在押沙 龍死後的哭泣:「我兒,我恨不得替你死!」
看見家破人亡的老三阿萊沙,無奈地代表著全
家說:「我並非不接受上帝的存在,只是我謝 絕了祂的拯救。」
兩代間需要救恩
從這兩個家庭悲劇,盼讀者可以看出,兩 代之間最需要的是救恩。世人必經歷苦難與折
磨,且藉由這樣的撻伐,身心才能得到淨化與救
贖。祈願從大衛家變,給有代溝挑戰的家庭,尤 其質疑「天下哪有無不是的父母」的晚輩,釋
出以下這些可達到淨化並救贖的屬靈教訓:
一、接納父母也會有軟弱的時候
讓押沙龍不服且不解的是,為何父親容許 哥哥暗嫩詐病騙色,之後僅能冷處理了事。其 實大衛與拔示巴行淫後,在家事和國事就完全 失去權柄和立場。
國事上,對於私自殺了以色列兩個元帥的 約押,他不敢追究、處理,直到死前才交代接
續作王的所羅門去收拾。原因是大衛派拔示巴 的丈夫去前線送死的密函,就在約押手中,成 為把柄。家事上,大衛更不敢當面指責暗嫩, 免得被他反問:「您不也欺辱拔示巴?」原 來,不論任何階層的領導,只要犯罪就失去公 義、尊嚴和審判權柄。作為下屬或兒女,必須
體認長官或父母不是神,得接納他們或有的軟
弱,不能對他們套用完美主義的框架,也因此 神兒女要「敬祖」,但不「拜祖」。
二、從父母看見罪具有傳染性
當大衛得知拔示巴懷孕後,為遮蓋自己 的姦淫罪,立刻將烏利亞從前線調回家,好讓 他們夫妻同房。誰知道烏利亞沒有落入圈套。
為防「東窗事發」,大衛只好惡向膽邊生,再
犯一樁罪,將烏利亞調回前線給敵軍殺了,免 得他日無法收拾這一殘局。大衛遂一連犯了姦
淫、假見證、(借刀)殺人等罪。
正如莎士比亞所說: 「以不義開始的事 物,必須用罪惡來鞏固。」 馬丁路德也說:
「原罪如鬍鬚,每天刮乾淨,第二天又冒出 來。」神兒女不可自滿於大罪不犯,但小罪不 斷,更得提防罪惡潛藏的傳染性和擴張性,而 且是如詩篇51篇所說,直接得罪上帝。柴斯 特頓(G. K. Chesterton)說:「當你找上妓 女時,就等於叩上帝的門。」因為「我們在犯
了其他誡命時,一定都已犯了第一條。」(馬 丁路德語)
押沙龍得知妹妹被強暴後,足足等了兩 年才用計謀殺了暗嫩,接下來是三年的逃家生 涯,及至返家後又過了兩年,才終於見到父 親。這期間,經文僅僅提到押沙龍俊美無瑕的 外貌和異於常人的茂密華髮,對於他內心憤 怒、屈辱、不平的烈火,似乎從未積極謀求處 理和抒發。以致在犯了殺人罪後,本該是受審 判的對象,反倒強勢扮演操縱、謀算的角色, 放火燒約押的田、奪取民心、圖謀權位、逼退 父王、自立為王……自我中心完全浮顯。
你我成長的過程,要關注內在的生命光 景過於外貌。拿破崙說得對:
「我可以指揮百
萬軍隊,但是不能指揮我裡面的脾氣!」箴言 道:「制伏己心的強如取城。」記得當父母親
做錯時,帶著同理心憐恤他們,不要讓押沙龍 的烈火在你心中醞釀燃燒,免得走上他,和司 米爾加可夫,自我毀滅的道路!
四、人在屋裡千萬不要拆了屋頂
在城門道旁扮演平易、親民的百姓救世 主,並暗暗收編臣民,導致「以色列人的心都 歸向押沙龍」,大衛只得攜家帶眷倉皇逃命,
三、成長中應關注內心甚於外貌
▲ 押沙龍的無瑕外貌與茂密華髮,成了引人注目的焦 點。但誰看進他蘊藏內心的種種情緒?
▼ 受委屈時,身邊的朋友是否讓我們更靠近主?
「蒙頭赤腳上橄欖山,一面上一面哭……。」 此時奪得王位的押沙龍,竟然在宮殿的平頂上 支搭帳棚,當著以色列眾人的面,與父親的妃 嬪親近,刻意在百姓眼前將父親的屋頂拆了! 兒女面對與家長的衝突時,可不要像押沙 龍和卡拉馬助夫家的老二伊凡一樣,公開羞辱 父母。當學習也曾面對家庭「衝突」的耶穌: 1)同去聖殿過節的青少年耶穌,沒有以「豈不 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為藉口,仍然順服
肉身父母,歸回拿撒勒;2)在十字架上,透過 「看,妳的兒子」和「看,你的母親」,囑咐 約翰接待並照顧心已被刺透的母親馬利亞。

五、格外留心受委屈時交往之人 益者三友,損者也有三友:善於迎合人

意;善以媚態勸誘人;巧言而過於謙恭者。押 沙龍和暗嫩就是死於交了損友。 逃家的押沙龍會以為最好的朋友,是透過
圖片來源:https://www.freepik.com/free-photo/support-friends_5400731
提哥亞婦人去說服父親讓他回家的約押;結果 刺死押沙龍的,正是這約押。當看見押沙龍掛 在樹上的人趕來回報時,還特別提醒約押,大 衛已格外交代「不可害那少年人」,約押卻完 全不予理會,回頭硬是將押沙龍刺死。而迷戀 她瑪,以致憂急成病的的暗嫩,也是栽在聽從 狡猾的朋友約拿達的詭計,裝病讓妹妹送食物 而趁機強暴她。
這提醒我們,受委屈時要格外留心誰是真
朋友。請記得箴言18章24節所說的「濫交朋 友的,自取敗壞」,真朋友是讓你更靠近主的
六、屬靈定律是有其父亦有其子
兒女看見父親的廬山真面目時,心中難免
嘀咕:我將來一定會是更好的父親!是嗎?來 看看大衛家庭,和卡拉馬助夫家族。
陷入「英雄難過美人關」的大衛,犯了

姦淫、假見證、借刀殺人的連環罪。他的幾 個兒子也大多犯了姦淫:長子暗嫩強姦異母 妹她瑪;三子押沙龍公然在王宮平頂與父親
的妃嬪親近;曾經企圖強奪大衛死後所遺留 王位的四子亞多尼雅,就是因為覬覦父親晚
年的貼身童女雅比煞,慘遭治死!接續大衛
王位的所羅門王更嚴重:有妃700,嬪300, 「這些妃嬪誘惑他的心。」就因所羅門犯了邪
情(physical adultery),導致聯合王國陷入
邪淫(spiritual idolatry),從此國家分成兩 半。難怪柴斯特頓說:「只有原罪是基督教神 學惟一實證出的教義。」
七、引以為傲之處可能成致命傷 和當今許多人一樣,頗具城府的押沙龍, 除了執著於個人「公義」(父親為何不懲罰該 受懲罰的暗嫩),就是在乎自己的外貌。然而
押沙龍所引以為傲的俊美,恰恰是他的致命 傷 正是那一年長200舍客勒重的頭髮,被 樹枝纏住而把他懸掛起來,最後活生生地被約 押刺死!
你我也該記住,美貌、才華、健康等等, 這一切都是上帝給的 ,免得陷入加拿大天主 教神學家查爾斯‧泰勒(Charles Taylor)所 說: 「世俗的年代,人們所想的僅是自己的 存在。」(A secular age is the way people imagine their existence.)在這日光之下,
沒有超然恩典的封閉系統和扁平世界裡,僅 關注自己的存在,導致「你就是你所愛的」
(You Are What You Love, by James K. A. Smith),是押沙龍,和卡拉馬助夫家族,走
向死亡的注解!
八、別等下雨了才趕搭屬靈遮棚

誠然,從大衛和卡拉馬助夫兩個家庭看 來,或許就像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妮娜》 中所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 庭各有各的不幸。」但我們不需被原生家庭套 牢,別忘了可以透過仰望十字架的耶穌來「改 運」。
路益師說得對:「你不能回頭改變開始,

但你可以從現在起改變結局。」 (You can't go back and change the beginning, but you can start where you are and change the ending.)若是還在父母屋簷下,趕快預備自
己的身心靈。不要等到進入婚姻,才發覺自己 不是好父親、母親,最後還傷了自己寶貝的兒 女,如同大衛和老卡拉馬助夫,讓他們怨歎: 天下豈有無不是的父母?
「你趁著年幼、衰敗的日子尚未來到, 就是你所說,我毫無喜樂的那些年日未曾臨近 之先,當記念造你的主。⋯⋯這些事都已聽見
了,總意就是:敬畏神,謹守祂的誡命,這是 人所當盡的本分。因為人所做的事,連一切 隱藏的事,無論是
善是惡,神都必審 問。」(參考傳道
書12:1,13-14)
吳獻章 ,中華 福音神學院舊 約教授、教牧 博士科暨宣教 博士科主任。
回家
文、供圖/殷麗群
▲ 作者從英國的家回到臺灣的家不容 易。存真心與信仰不同的家人相處、 陪伴、鼓勵、同行。縱使路再曲折漫 長,相信他們終必回得了家。
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users/vincent288-1348462
駛過綿長的雪山隧道,宜蘭蔚然神秀的風
光映入眼簾
清朗的天與群山相擁,
在迷迷濛濛、忽濃忽薄的霧嵐中,若隱若現。
闊別七年,疫災之後和丈夫重踏這片鄉土,景
色依舊,純樸、清幽、秀美,稻田處處,蔥綠 爿爿。
昔返夫家,公婆和我們歡喜乘搭公共交
通,暢遊烏來風景區、臺北101和新竹六福村 主題樂園。今抵婆家,年邁的公公已因車禍重
傷,被醫生宣判為永久植物人,已住進安養 院,推估尚有三年生命氣息。屋漏偏逢連夜 雨,高齡86歲的婆婆患上帕金森氏症,運動
和認知功能直線下滑。2023年初,趁先生大 學教職的安息年,我們自英國返鄉,陪伴照顧 婆婆。
路總是在口邊
夫家位處冬山鄉,與熱鬧的羅東鎮只隔 一條大馬路。返鄉之初,我興致勃勃前往羅東 菜市場。有回迷航於街角拐彎處,東張西望, 請教路人甲:「菜市場在哪?」甲先生彬彬有 禮,指著前頭的紅綠燈,叫我過了馬路轉左、 直走,再問路人乙。我連聲道謝,他的臉上撒 開一網友善的笑紋。

我按著指示走到路人乙身旁:「菜市場 在哪?」對方請我跟她走。我倆一路閒聊,乙 阿嬸聽我一腔廣東國語,想起近來有港人移居 宜蘭,猜我也是新移臺港胞。我莞爾回她: 「我剛自英國返鄉,這裡是我的婆家。」「英 國?多遙遠的地方!」問我:「那裡有菜市場 嗎?」我描述簡約的英式飲食文化,不知不覺 已走入魚肉蔬果應有盡有的傳統市場。「謝謝 阿嬸,耶穌賜福您!」她皺起眉:「我不信洋 教。」逕自買菜去了。
嘈雜的市場裡攤販吆喝叫賣,各色菜蔬 令我眼花撩亂。問菜攤老闆:「這款菜怎麼 煮?」他們都耐著性指點烹炒訣竅。我聽得津 津有味,買下多款久未入口的瓜果菜蔬,要為 信佛吃素的婆婆料理豐盛菜餚。
日復一日前往羅東市集購物,我與擦肩 走過的伯叔嬸姨相視而笑。多回提著大包小 包找不到回家的路,問詢路人:「冬山鄉怎 麼走?」他們驚訝:「妳要走回去嗎?好遠 呢!」我微笑回道:「不遠,我是從那邊走過 來的,只要知道方向就回得去。」羅東到冬山
怎麼會遠?我都從英國來到臺灣了。路總是在 口邊,有好心的路人,我當然回得了家。
廟宇林立的臺灣鄉鎮,匯聚著無數樸實善
心的百姓;社會能正常運作,是這些隱於基層 的善良靈魂,默默散播人情之美。行在這熟悉 又陌生的街道上,問路,令我窺見未識耶穌的 同胞,依然繫住創造主的美善形像。他們認識 耶穌的路看似遙遠,但相信神已沿途安置識途 路人,樂意指出「回家」的方向,走向永恆的 家園。
學作鹽媳婦
虔誠信佛的婆婆,長年跟熱血基督徒獨子 因信仰發生衝突,今已放棄勸我倆歸心向佛,

劃清了楚河漢界,她唸「阿彌陀佛」,丈夫和 我唱「哈利路亞」。當大家同住一個屋簷下, 生活習慣和信仰隔閡不斷碰撞,終至迎來十級 風暴。一個週末早上,先生不情願地應婆婆要 求,開車帶她去廟宇,遇見和尚,婆婆吩咐跟 對方打招呼,他竟衝口而出「耶穌賜福你。」
婆婆勃然大怒,母子倆回家後吵到臉紅耳赤, 熾烈的怒火像要把房子燒了似的。吵累了,婆 婆關在臥室不肯吃飯,跟兒子冷戰。
翌日,手腳不利便的婆婆坐上代步四輪 車,獨個兒上市場買菜,揚言要自立自強不靠 兒子。我訝異她一「激」之下,居然抬頭挺 胸,打直原本佝僂的脊桿,在廚房自顧自煮 食,快快吃完一頓,好像帕金森氏症暫時離 身,眉宇間盡是堅毅剛強的神韻。
當晚,盛怒中的婆婆去電女兒數落兒子 的不是,先生聽得無奈。我問他:「如果有位 和尚到教會去跟牧師說『阿彌陀佛』,你作何 感想?」他緘口不言。一天午後,我挨近正在 念佛的婆婆撒嬌說:「媽咪,我愛您。」她的 心融化了,笑吟吟抱著我。「不要生氣了,好
▲ 作者學作「鹽媳婦」,調和家中僵局。圖為作者與 婆婆同遊,享受天父所創造的美麗大地。
婆婆在病中難得出門,此趟旅行讓 她能沐浴在山海中,舒展身心靈。

礙於個性與價值觀不同,獨子先生與三 姊妹經年爭執不休,磨損手足情誼。因著花東 遊,小姑們對我倆為婆婆付出的一切連連感 激,坦承她們都不敢帶年邁體弱的母親出遊, 我們卻辦到了。共餐時,先生與姊妹們談笑風 生,重築「一家人」的甜蜜親情。
嗎?」婆婆含淚,連連點頭。
使徒保羅教導信徒「要常常帶著和氣, 好像用鹽調和」。鹽可調味、清潔、保鮮;能 維持身體健康,缺鹽會引起心臟衰竭。耶穌將 基督徒比作「鹽」,在人際關係裡發揮調和 力,與人和睦,也要使人和睦。我就學作「鹽 媳婦」,調和家中僵局,母子冷戰場面果真解 凍,當晚便敞開心,談起話來。
痛也值得
關係修復後,我們於4月連假來一趟五日
四夜的花東之旅。由於婆婆吃素和需靠輪椅代
步,得事先找好合適的飯店,安排恰當的行
程。丈夫朝南駛往花蓮、臺東,途經美景就歇 息片刻,我和他攙扶著婆婆下車觀賞。
較之七年前,婆婆衰老許多,更加彎腰駝
背,雙手不時顫抖,碎步行動。公公的不幸使
她厭世甚深,終日誦經、擲筊、拜拜,都無法 排解內心痛苦。我們趁她尚能走動,克服萬難
帶她出遊,盼以孝心與愛心沖淡悲傷,讓她浸 沐在山海壯麗的臺灣後花園,親近充滿浩瀚天 地、不住人手所造廟宇,倒將生命氣息賜給世
人的造物主。
憶起在花蓮理想大地度假飯店,推著婆 婆往孔雀園。地面凹凸不平,無法推著輪椅向 前,便轉身,面向婆婆拉著輪椅扶手倒退前 進。婆婆心疼我,頻頻說:「算了,不用看孔 雀。」是我堅持:「一定要看,牠們太漂亮 了!」終於孔雀現身,婆婆欣喜地攀在圍欄邊 直呼:「孔雀、孔雀,好美啊!開屏給我看 看,好嗎?」孔雀不理,婆婆一臉神往地等, 直到飄起雨絲才不捨地離開。
當下發現,手心拉輪椅用力過度,烏青了 一塊,痛痛的。目睹婆婆久違的天真笑靨,痛 也值得!
保養親情的回家路
對策劃旅遊漫無頭緒的先生,笑言我是家 裡的旅遊署長,總能規劃出豐富多姿的行程, 讓大家玩得盡興。其實我是耐得住寂寞、享受 宅家閱讀書寫的文字人;出遊於我,乃「醉翁 之意不在玩」,而在乎「製造歡樂、保養親 情」。 牽著婆婆顫抖的手,一同讚歎天然美 景,多次撥動深處最纖弱的心弦。我深愛她, 如同深愛自己的母親;她們走過艱苦人生卻沒 有被擊倒,我由衷敬重,並願細心呵護。
返鄉期間,先生扛起家中粗活,我料理 家務,夫妻相處融洽。偶有衝突爭吵,各自來 到上帝面前冷靜;怒火退潮後兩人外出散心, 鬱結紓開後有說有笑地回家。婆婆最重兒女有 美滿婚姻,見我們和好如初,感覺兒子的上帝 「很真」!未信的親人,可能靜觀著我們的行
︱33 2023年秋季號.《神國》雜誌73
為是否與所傳的福音相稱。
聖經說:「當信主耶穌,你和你 一家都必得救。」不少基督徒朋友對 此感到無力。廿幾年了,我們為公婆 信耶穌切切禱告。如今,公公的意識 已禁錮於逐日枯萎的軀體裡,先生渴 盼耶穌走進他的夢境,柔軟他剛硬的 心,使他接受救恩。而信佛幾十年的 婆婆對福音仍如銅牆鐵壁般,牢不可
破。先生牽掛兩老的靈魂得救,忍不 住指責婆婆執迷拜偶像的無知,我力 勸止他:「要信得過上帝,好好珍惜 相處時光。」
少年的我,形單影隻踏入教會信 了耶穌,推開我家深鎖的救恩之門。
多年來,以經營親情來傳遞信仰,娘 家成員連同親戚,相繼成了基督徒, 包括舅舅去年臨終前,也向耶穌喚了 聲「阿們。」我真實嘗到「一家得 救」的美好。
領家人歸主是與上帝同工的旅 程,我們盡本分,保養關係,真誠付 出愛,恆存信心與盼望,為未信親友 懇切祈求,並時時保養親情。相信時 候滿足,天父會親自完成這工。
只要忠心作好引路人,用愛心與 關懷指明方向,且沿途陪伴、鼓勵, 讓家人循路標前行。縱使路再曲折漫 長,相信他們終必回得了家。
殷麗群 ,香港出生,神學院宣道碩士,曾從事文 字工作。與夫婿定居北英格蘭,育有三名子女。 步入中年重新為上帝拾筆,願餘生為祂而寫。文 章散見於宇宙光雜誌、基督教論壇報、飛揚雜 誌、國度復興報、香港基督教週報等。

看大衛的 情緒管理 ①
文/李文屏
淺談情緒管理 的上、中、下游
情緒,是人面對外在情景時所產生的內在感
受。華人文化有「七情」之說,把情緒分 為七個類別,即:喜、怒、哀、樂、愛、惡、 懼。現代心理學對人的情緒有不同的分類,例 如:喜、怒、哀、愛、惡、懼、驚、信(信 任)、望(盼望)。不過,不管如何分類,都 反應了人情緒的多樣性。
談到情緒管理,有上游、中游、下游三 類方法。「上游」之法在於預防,在於未雨綢 繆;「中游」是一般情況下,當情緒產生後的 應對措施;「下游」則針對較嚴重的情緒心 理,即負面情緒長期重複後形成的情緒失常

(如抑鬱症),或急性嚴重情緒失調(如突然
喪失親人,人無法照常運作)等。
有了上游的有效預防,中游、下游的管理
就變得容易不少,大衛的情緒管理特別體現了
這一點。
情緒管理的上游思維 未雨綢繆的情緒
管理法,就像園丁墾闢園圃時,在土地上先鋪 的一層防雜草的纖維布。這層纖維並不能百分
百防止雜草生長,不過有了這層纖維,草要生 長就有了難度;如果生長了,拔草也變得比較 容易,因為草的根不能深入到土壤裡。
人的情緒來來去去,隨遭遇而生。健康的 情緒系統就像健康的花園,能有效管控雜草。
鋪設防草纖維,在情緒管理上,就是豎立正面 的人生信念。信念是一種非常深刻的相信,屬 於思想範疇,其中,信仰非同凡響,超越其他 思想,規範其他思想。
大衛年少時,就在信仰上異常堅實,被耶 和華神看中,預選為以色列的王。他以耶和華 為主心骨,為自己的依靠。對神的這份信念, 也讓他在面對事情時,反應與眾不同。例如他 對巨人歌利亞的態度。
那時他還只是個牧羊的少年,以色列人與 非利士人打仗,對方派出歌利亞來罵陣,要單 挑,生死戰,誰輸了性命,那方就做另一方的 僕人。
歌利亞不僅身形巨大,還一級武裝,全身 鎧甲,態度也極其囂張。聽他叫囂喊話,以色 列王掃羅和眾人「就驚惶,極其害怕。」正好 大衛受其父差遣,去前線為打仗的三個哥哥送 些物資,一到戰場就看到以色列士兵害怕、逃 跑。撒母耳記上17章如此記載:
大衛問站在旁邊的人說:「⋯⋯這未受割 禮的非利士人是誰呢?竟敢向永生神的軍隊罵 陣嗎?」⋯⋯大衛的長兄以利押聽見大衛與他 們所說的話,就向他發怒,說:「你下來做甚
上游管理 情緒的未雨綢繆法
未雨綢繆的情緒管 理,如同墾闢園圃時 先鋪上纖維布,預防 雜草生長,就算長了 也容易拔除。

麼呢?⋯⋯我知道你的驕傲和你心裡的惡意, 你下來特為要看爭戰!」大衛說:「我做了甚 麼呢?我來豈沒有緣故嗎?」
同樣面對歌利亞,大衛與其他以色列士兵 感受完全不一樣。他產生的是勇氣,要迎戰; 士兵則是害怕,想逃跑。為甚麼會這樣?因為 他們頭腦裡強烈的信念不一樣,於是有不同的 情緒,不同的情緒帶來不同的行動。
當時大衛的哥哥以利押對他態度很不好, 他卻沒有被哥哥的態度框住,簡單回應後,注 意力馬上轉向當前的戰況。頭腦裡好像有過濾 器,留下最重要的,不會讓自己的情緒受別人
的話語控制。信念就是這道強大的過濾器。 結果是大衛用彈弓將石頭打進巨人的眉 心,迅速解決了由歌利亞發起的單挑,取得勝 利。大衛之所以能這麼有勇有謀,跟他內心深 處對神的信念息息相關。這樣的信念讓他在那 種情況下,能隔絕害怕等負面情緒,並充滿了 勇氣和來自神的智謀,王者風範初露頭角。 這實際就是未雨綢繆的情緒管理法 下 雨之先,就將房屋的門窗修繕好。「雨」是可 能遭遇的情景,只要門窗安好、關好,「雨」 就不能造成情緒問題。「我讓耶和華常在我面 前,因祂在我右邊,我就不致動搖。」(詩篇
16:8,和合本修訂版)
所以大衛不僅沒受歌利亞的囂張和外貌的
強大威脅,沒有其他以色列將士的害怕,後來
甚至在掃羅幾番追殺時,因相信掃羅是神膏定 的君王,也沒有讓仇恨情緒在心裡滋生。卻再
三饒恕掃羅,只把自己的命運交在神手中。
不能不說,大衛情緒的「雜草隔防」層鋪 設得特別好。
當人需要情緒管理時,通常是要管理負面
情緒。首先要說明,負面情緒在神的設計中,
有獨特的位置和功用,也就是說,有負面情緒 是正常的,未必不好,甚至有一定的好作用。
不過負面情緒如同河水,需要規範在河道中,

不能氾濫,或者導致破壞性的結果。
大衛作為一代君王,能文能武,但也有
人的七情六慾,有各樣的人生經歷,產生過各 樣的情緒,甚至千難萬難,在夜晚淚水將「床 榻漂起」。但因為有了健康而堅實的信念來滋
養正面情緒,規範負面情緒,從而讓他充滿韌 性,啟動行之有效的情緒「雜草隔防」層,當 有「雜草」落到身上,很容易拔出。
例如撒母耳記上25章裡,在躲避掃羅王
追殺時,率領跟隨者退到曠野。那時,富翁拿 八因蔑視大衛而出輕辱之言。大衛的情緒受激 動,一怒之下,率兵要去殺拿八全家。半途遇 到聞訊帶著禮物趕來止息他怒火的拿八之妻亞 比該。經文說:
亞比該⋯⋯在大衛面前臉伏於地叩拜, 俯伏在大衛的腳前,說:「我主啊⋯⋯求你容 婢女向你進言,更求你聽婢女的話。⋯⋯耶和 華必為我主建立堅固的家,因我主為耶和華爭 戰;並且在你平生的日子查不出有甚麼過來。
雖有人起來追逼你,尋索你的性命,你的性命 卻在耶和華 你的神那裡蒙保護,如包裹寶 器一樣⋯⋯我主現在若不親手報仇流無辜人的 血,到了耶和華照所應許你的話賜福與你,立 你作以色列的王,那時我主必不致心裡不安, 覺得良心有虧。」
她的謙卑勸告,讓大衛內心深處對耶和 華的信念重新清晰,情緒「防護層」的力量發 動,於是從怒氣中清醒過來,收刀入鞘,策馬 回營。轉念之間,盛怒的雜草拔出來,受到管 理了。
當他為掩蓋自己的性犯罪,以借刀殺人的 計謀除掉士兵烏利亞,耶和華派先知拿單用寓 言的方式,讓他看到自己的罪。他立刻回到對 耶和華的信念中,幡然痛悔,「神啊,求你為 我造清潔的心,使我裡面重新有正直的靈。」
驕傲和膨脹的情緒,回到對神的信念中,就變 成更健康的懺悔,深知他犯了罪之後,「神所 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憂傷痛悔的心,神必 不輕看。(參考詩篇51篇)
從大衛寫的詩篇中,我們一而再、再而三 地看到,他總是在各樣的情緒中,回到神的面 前,將錨定在神那裡,不斷啟動和加強「雜草
中游管理 已經產生了負面情緒 怎麼辦?管理負面情緒,猶如規範河 水於河道內,以免氾濫。
有嚴重情緒問題怎麼 辦?
王室紛爭往往與國位有關。因為種種原 因,兒子押沙龍奪位,公然亂倫凌辱父親的嬪 妃,大衛也不得不逃避自己兒子的追殺,還被 人追著辱罵。真是情何以堪。
這時,大衛的情緒尚在可控範圍,對神信 念的「雜草隔防」自然啟動:「⋯⋯耶和華是 我四圍的盾牌,是我的榮耀,又是令我抬起頭 來的。⋯⋯我躺下,我睡覺,我醒來,耶和華
都保佑我。雖有成萬的百姓周圍攻擊我,我也 不懼怕。」(參考詩篇3:3-6,和合本修訂版)

大衛真正情緒失控,是勝過兒子押沙龍, 而手下沒聽不要傷害押沙龍的命令,將押沙龍 殺死。兒子的死訊,讓他從君王秒變為喪子之 父,悲不自勝。
撒母耳記下18、19章如此描述:
王戰抖,就上城門的樓房去痛哭,一面 走一面說:「我兒押沙龍啊!我兒,我兒押沙 龍啊!我恨不得替你死,押沙龍啊,我兒!我 兒!」
⋯⋯那日軍兵暗暗地進城,如同戰場上 逃跑、羞愧的士兵一般。王蒙著臉,大聲哭號 說:「我兒押沙龍啊!押沙龍,我兒,我兒 啊!」

⋯⋯約押進了宮到王那裡,說:「你今日 使你眾臣僕的臉面羞愧了!他們今日救了你的性 命和你兒女妻妾的性命,你卻愛那些恨你的人, 恨那些愛你的人。⋯⋯你若不出去,今夜必沒有 一人跟你在一起了。」(和合本修訂版)
大衛這才強忍悲傷,重新出現在眾人面 前。真是不容易。而他如何可以在這樣的情況 下管理強度的悲哀?
雖無從得知大衛具體的心路歷程,但從他 一貫的表現可以知道他的祕訣:「我要向山舉 目,我的幫助從何而來?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 耶和華而來。」
上游情緒管理奠定的堅實基礎,在這種情 況下,再次發揮作用。
綜觀大衛一生的起伏,在詩篇中留下很多 關於他情緒的記載。而讓情緒得到有效管理的 第一祕訣,是他的基本信念:「耶和華是我的 牧者,我必不至缺乏」,「獨有你 耶和華 使我安然居住」,「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 隨著我」;他的心志是:「我且要住在耶和華 的殿中,直到永遠。」
大衛的上游情緒管理做得好,中游、下游 的管理就變得容易不少。
你的上游情緒管理做得如何?如何影響中 游或下游的情緒管理? 李文屏,李文屏,教練培訓師及國際教練聯 盟認證職業教練(PCC),美國西方神學院 認證高級生命教練(ACTC),美國基督徒 諮詢師協會會員,退修會及文化營講員,書 籍及雜誌專欄作者。生命教練網站:www. betterlivingcoach.com。
隔防」層的力量,來管理情緒的「雜草」。
下游管理
款待人生
▲豐富的早午餐菜 色,是作者款待 人生的縮影。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那小小的套房公寓
裡,經常來往許多年輕人,圍著木桌,聊天吃 喝。隨著歲月流轉,十多年下來,一批又一批 如同候鳥更換。然而,當初最多能擠11人的 盛況已無法複製。隨著體力與精力漸漸下降,
接待規模逐漸縮小……如今四人一桌就是「上 限」,最常做的是一對一的相聚。
我喜歡用「早午餐」,就是brunch
的形式招待來客,通常在早上10:30到 11:00之間開始進行,不需要一大 早就開工,心情上就比較沒有壓
力。再來就是仍然還有早餐 的氛圍,所以菜色不需要 太複雜,相對容易發
揮,可以輕易製造 出「升等」的
質感!
升等,就
是比平常豐富多元 一點。譬如我會烤個小
羊排,可以在骨頭處包上一
小段錫箔紙,增加些「質感」,
放上幾片檸檬,也是視覺與味覺的加
分。還有就是選些有特色的器皿盛菜、放 飲料,無形中也增加風味。
當然,你可以為了少洗些碗盤而用免洗餐 具,但也許會因此降低了「感觀」經驗。這僅 限於個人看法,最主要的是賓主盡歡,不需拘 泥於某種形式。有人向我反應,去一位算是有 強迫症的朋友家做客,主人有許多要遵守的規 矩,例如滷肉要怎樣蓋在飯上等等,搞得人緊 張到胃痛!那就太過於本末倒置了。
在我的brunch菜單中,「蛋」是升等不 可缺少的食材!前段時間的缺蛋潮,著實令人

感到挫折,去了幾次Trader Joe's(平常愛去採 購的店家),回回總是缺蛋!店員說:「要買 蛋妳要一大早8:00開門就來。」心想,為了做 頓飯,這也太拚了吧?
無意中發現居家附近的雜貨店竟然有蛋 出售,不得不誇讚老闆洞察先機。這些蛋盒排 放有序,在燈光下顯得隔外耀眼!限於情況特 殊,雖是「普通且非有機」,價錢卻莫名奇妙 地昂貴,無奈又興奮地一口氣買了三打!加入 囤貨行列。這就是小市民的鬱悶,缺蛋一事, 使原本擁有的幸福指數一下子跌到半山腰。事 到如今,蛋的供應算是恢復正常,但價格也隨 之升等,已無法與昔日蛋景同日而語。
客人知禮數
前不久招待了一位年輕姊妹,特意烹煮 了一道內容豐富的蛋料理。姊妹胃口不大,所 以餐後包了個便當給她帶回去。再次見面時, 她說:「那天帶回去菜我都吃了,就是留了蛋 準備隔天當早餐,結果被室友清冰箱時扔掉 了!」蛤!豈有此理:「為甚麼室友可以隨便 扔妳的東西?」
姊妹說道:「室友以為是放了很久的廚 餘,因為盒子都長一個樣。」一股「憑甚麼」
的怒氣衝上腦門,這個蛋可是有機的高價蛋 啊!況且是精心調製的創作,個人非常滿意內 容物的搭配與蛋皮的處理,就算稱不上是「暴 殄天物」,也不能如此浪費食物啊!
雖然不能苟同那位室友,對這位胃口小的 姊妹卻很欣賞。這位姊妹每次來吃飯,都不會 空手赴約,來訪時總是帶些令人開心的東西。
例如她知道我喜歡吃一種叫做Kumato的番茄, 就會帶上一盒;知道我愛吃魚,就煮一條魚過 來。見微知著,在同輩中真是一位難得知禮數 的年輕人。比較麻煩的就是,每次都要不斷叮
嚀拜託:「東西一定夠吃,人來就好。」長輩 如我,真正看重的是她一顆溫暖體貼的心。
想想,我們的天父也是如此吧。祂既然已 經設宴款待我們,豈會不豐盛有餘?祂看重的 豈不就是心靈和誠實,令祂會心一笑的心嗎? 如果我們不察覺祂的心意,隨手將恩典丟棄,
不僅惹祂傷心,也錯失了品嘗榮美的時機。
擁有富足
一直喜歡箴言11章25節: 「好施捨的, 必得豐裕;滋潤人的,必得滋潤。」如果人生
可以濃縮成一個場景,我喜歡留下「款待」這 幕戲,無論是款待別人,或被別人款待,都是 祝福!
最近我受一對夫妻的邀請,去他們家吃 飯,在他們剛買下的新房中,享受了一頓美麗 又美味的「早午餐」。想起當時和男孩一起張 羅求婚場地,施計誘騙女主角到「陷阱」之 中。接著預備婚禮的插花與裝飾布置,婚後的 搬遷、買房……,等等過程,都在一口接著一 口的滋味裡。對我而言,這樣的被款待別具意 義,是一種欣悅的安慰,與特別的獎賞。

無論款待別人還是受到 他人款待,都是一種富足的擁 有!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都 在於怎麼款待彼此嗎?有來有 往,才能互相滋潤。面對四季 歲月,許多時間是面對自己, 如何好好與自己相處、好好款 待自己,是一生無可迴避的學 習。 有些人一輩子省吃儉用, 捨不得對自己好;有些人自私 吝嗇,捨不得對別人好。很抱 歉,兩者都屬於「不會善待自 己」,無法享受升等人生。
看似在千山我獨行的人 生道上,別忘了主耶穌這位良 人一路相伴,即使有些冷漠行 人,偶爾擦肩而過,也無需駐 足太久。且行且珍惜,才對得 起生命。 苗卉天 ,大齡單身,有錢旅行、沒錢散 步。可以慵散、可以勤奮、能動亦能宅; 欣賞美景、美事、美物,喜愛美食、美 文、美樂。
Kingdom Families
神國 家人
圖片來源:https://www.freepik.com/free-photo/white-tulips-dark-blurredbackground-generative-al_38937772.

道別,是一種藝術,需要勇氣來學習,也是感恩的過程。
我們敬愛的劉永齡老師完成神在世上給她的託付,榮歸天家。
劉老師與另一半郭淵棐老師,是KRC資深同工,長期以行動支持KRC的事工。
同工們以卓姿永存
齡裡相思一文,紀念劉老師的種種美好。
特別附上郭淵棐老師寫給兒子的家書沒有母親的母親節,
他在信中娓娓道出與劉老師三個多月裡的道別經歷,令人動容。
【KRC動向】報導近期的線上課程抒發你裡面的詩篇,
及能到各教會舉辦的溝通課程培養同理心:提出好問題來建立更好的關係。
舊物成珍寶 KRC拍賣募款計畫告訴您,有另一種方式能支持KRC的事工,
邀您共襄盛舉。
請一起參與KRC的各種課程,讓我們走進神的豐富。
若欲投稿或回應本單元文章, 請電郵editor@e-krc.org。
圖片來源:https://www.freepik.com/free-photo/blue-roseframe-background-winter-watercolor-illustration_17851664.

卓姿永存 齡裡相思


紀念KRC資深授課老師/同工劉永齡

文/高俐理等‧整理/吳信惠
▲ 劉老師的「生命慶祝會」雖有不捨,但更多的是思念與感恩。(右)劉老師的兒子康偉及孫子合奏她喜愛的樂曲。
留下的是感謝和讚美
2023年4月24日,劉永齡老師在愛她的丈 夫、兒子陪伴下,走完在地上的日子,平安回 到天家。年初,還和她暢談著身邊種種事物, 短短三個月不到,劉老師便離開人世,對於身 邊的親人朋友,實在覺得不捨。在劉老師已經
無法行動、話不成句時,我們一起禱告,她仍 然不斷重複地讚美主、感謝主。感謝讚美是她 最後留下的話。
劉永齡、郭淵棐老師夫婦像是比自己手足 還親的大哥大姊。二十多年來,他們是陪伴我 走過人生悲歡苦樂的摯友,也是我仔細觀察、 學習的對象。他們夫妻的關係令人稱羨;不是 夫唱婦隨,而是彼此相隨,一起跟隨主。
郭老師和家人不舉辦追思禮拜,而是一場 令人歡欣雀躍的生命慶典,反映劉老師喜愛, 以她拿手的健康美食招待訪客。那天,近百人 參加了這場盛宴。除了豐富健康的午餐,還有 享譽各地的小提琴家,也是他們的大兒子康 偉,與長孫演奏她生前喜愛的曲目。兩個兒子 在會中分享對她的思念與讚揚,他們都異口同 聲提到母親當年如何肯定、支持他們所學、所 從事的工作。
最令我感動的是郭老師的話。他們彼 此相知相惜一輩子,郭老師思念之情溢於 言表。因著對上帝的信心與盼望,他以三
個P 上帝的同在(presence);上帝所 賜的平安(peace),以及上帝給他的應許
(promise),承諾再來會有目標、有方向、 有熱情地生活著。
從他們的相處,直到一人先離去,引我 深思。他們安靜地、默默地,以自身生活的樣 貌,教導了我服事的真意。~高俐理


守住所信,完成所託
聽聞永齡姊在全心摯愛她的老伴和衷心敬 愛她的親友陪伴下,速速回到父神懷中,「守 住所信,完成所託」這兩句話,立即浮現在我 腦海中。的確,她已在對主的全然信靠中,用 她教導、輔導和寫作的恩賜與熱情,達成了主 所託付的使命,轉化了許許多多人的生命。
離世的前十天,在萬般不適、不便中, 她和淵棐兄仍然做出了與一般人截然不同的決 定:開放家中現場和雲端管道,歡迎來自世界 各地的親友、同工、牧長,向她道謝、道愛、 道別,正如他們夫婦過去這幾十年來所流露的 透明、真誠和好客。
2023年4月14日,從賓州的KRC春季退 修會請假半天,與三位姊妹奔赴新澤西州,去 探望永齡姊的一幕歷歷如繪。20多年來與他 們夫婦由師生而摰友而同工,一朝驟然在地上 暫別,雖惆悵不捨,但也為永齡姊慶賀感恩。
想像著,她會用那溫柔卻堅定的聲音,娓 娓道出早年在KRC文字營快結束時,大家常 互相加油打氣的一段經文:「我身子雖與你們
相離,心卻與你們同在,見你們循規蹈矩,信
基督的心也堅固,我就歡喜了。」(歌羅西書 2:5)~蘇文安
間滲出甜蜜的憐愛。記得劉老師說,一抱孫就 放不下來,那感受猶如她最喜歡的春天,樹梢 萌發新芽,生機盎然。
一想到圓潤的Linda姊,眼前就浮起健朗 的George兄,夫妻倆常是形影不離、出雙入 對。結識他倆近20年,不喧嚷,不揚聲,然 而,見誰有需要就伸手相 援,從專業性心理諮詢,
到接機送機、招待住宿 ……,蒙受熱忱相待的, 難以數計了。
多年前我曾負責 KRC一個特定項目的籌 款。每當在營會中發出呼
籲,宛如天上立刻的應允,Linda姊總是首先 靠近我,輕聲告知會奉獻,讓我滿懷信心,神 必供應!
於KRC,Linda姊、George兄和我既是 同學、同工,也是師生。不變的謙和、體諒和 無比的敦厚,無論處於何種關係,都讓人如沐 春風。

如今,比翼鳥先飛一隻,英國女皇伊莉 莎白二世曾說:「悲傷,是我們為愛付出的代 價。」寄語George兄,有朝一日天家再聚, 是我們為愛等候的甜蜜。~韓甲華
春天,生機盎然
第一次採訪劉永齡老師,是為了《真愛》 雜誌的〈四Q俱全,揚帆遠航〉,請她談如何 從小培養孩子的健康習慣。劉老師不僅知道如 何照顧身體,還給了「不斷嘗試」及「逐漸改 變」的妙招。
之後為《真愛》〈初為祖父母〉,再次採 訪才升格為祖母的劉老師。談到孫兒女,言語
一次向劉老師請教,女兒才學小提琴沒幾 年,會彈鋼琴的我常常「指正」她拍子不對、 音不準,弄得母女關係有點緊張。
培育出專業小提琴家兒子的劉老師,對我 這個虎不起來的媽說: 「用鼓勵代替批評。」我 照著做了。如今女兒已經 上大學,副修音樂,擔任 學校交響樂團首席,也在 團契敬拜小組裡拉琴。我 想這是多虧了當年劉老師 的那句話。
2023年2月初和劉老師通電話,聊聊搬 家。才換了小房子的我,給也想這樣做的劉老 師一些「建議」,或者說「憧憬」。她很期待 在新的環境裡,更多地享受生活、生命。我們 相約春天在賓州退修會見面。
4月的見面,卻是在她家裡。她和郭老師 剛搬到公寓,書房的落地大窗一推開,就是嫩 綠的草坪,和春華燦燦的樹。那時劉老師已臥 床,無法起身走入近在咫尺的春天。那天,我 們談話、禱告、唱詩。在身體漸漸衰退時,劉 老師的心與靈仍是剛強的,滿有生命力,彷彿 春天走進了她的房間,她的生命。
謝謝劉老師,妳的生命溫和、燦爛,宛若 春天,讓與妳接觸的人,也感染了盎然生機。
我現在甚麼都能畫
我曾與郭老師、劉老師交集在不同的旅途 中,包括在臺灣的相遇,真愛旅遊去看北加州 的紅杉木,和百慕達的郵輪上。我在以色列約
亦師亦友的好情誼
旦河邊受洗,他 們就是見證人, 也住在他們家多
次,在綠植圍繞 的餐桌上,享受 著健康美食與愉
悅的交談……。這都是溫馨自在的回憶!
許多年前,他們一起來參加KRC的藝術 營。Linda非常放得開,也十分享受作畫的過
程。必須說這點很不容易做到,因為身為「老 師與長輩」,能夠沒有「偶像包袱」實屬難
得!
有一段交談記憶依舊清晰 Linda:
「蘭惠,我覺得現在甚麼都能畫!」這句話聽 在耳中真是令人感動!因為這代表了心中沒
有恐懼,不會擔心「像與不像」,而是驅近 「真與不真」。旁邊的George美妙地回應: 「對,我覺得妳畫得比莫內還好!」這是何等
幸福的肯定!
Linda走完了世上的旅程,我們思念,但 更盼望再相見。~周蘭惠
沒有母親
的母親節
文/郭淵棐‧譯/吳信惠
無形的支柱 郭老師、劉老
師像是一道亮光出
現在我的生命中, 像是無形的支柱。
那樣的友善、熱情和慷慨,時刻伸出援手幫助身 邊的人。他們靜靜地聆聽,默默地支持。
當我面臨困難或挫折時,她總在身邊給 我力量和勇氣,說基督徒要互相擔當彼此的重 擔,用溫柔的安慰和即時的鼓勵,使我堅信神 的大能,克服困難,再次追求夢想。她的人生 價值,對我的影響無可言喻。
回憶起我們交往過的時光,期間充滿了歡 樂和感激之情。我們常互通電話傳遞關心,一 起分享美好瞬間;無論是閒聊心情,或是我向 她請教遇到的難題、排除自身的情緒軟弱等。 她關心我的健康狀況,為我說明體檢報告。 得知她病危與離世的消息後,我感到無比 的悲痛和失落,但縱使萬般不捨也只能放手。 她的美好將永遠與我們同在,永遠活在我們心 中,直到在天家再聚的時刻!~簡海蘭
親的母親節;對我而言,也是在過去52年的歲月裡,首 次沒有太太的母親節。


我深深體會「媽媽」已不在的事實是郭家的一個巨 大損失,同時也帶給我極大的傷痛。我突然意識到,過 去我們看為珍寶的人事物,例如愛你們的媽媽/我親愛 的妻子,遲早會被帶走。而我們正在經歷這個過程。
這樣的過程,也是世上的許多家庭的經歷,只是我
親愛的兒子們:明天是母親節,這將是你們人生中第一個沒有母
沒料到,如此巨大的失去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發 生。要與相處52年的伴侶道別,是件極困難 的事,但我必須放手,因為她已經準備好了。

最欣慰的是,在她呼出人生最後一口氣,走進 永恆的平安與安寧時,你們隨侍在側。
許多年前,我跟媽媽曾開玩笑地談到「誰
要先走」?結果是媽媽贏了!她說她要先走, 因為不能忍受沒有我的日子。知她如我,能明 白、體會她的想法。神好似知道媽媽的性情而
兌現她所求,真的快快把她帶走了。其實,在 她離世的三週前,她說耶穌要派兩位天使來帶 她回家。
我問她:「妳怎麼知道?」
「神告訴我的。」她說。
即便是在離開的兩週前,她便常「警告」
這一天是2023年4月24日,她平安地進入 神永恆的榮光中。當時我的情感糾結複雜。我
感到解脫,因她不再與病痛搏鬥;想到她先離
去,我卻獨留於世,心中悲傷不已;想到她已 戰勝死亡,這又讓我很欣喜。
媽媽離開後,朋友們打電話來關心:「你 還好嗎?」
我還好,但是不容易;我慢慢地接受媽媽
不在的事實。雖然我還是向神哭求:「我多麼 想念Linda啊!求祢賜下恩典及加添我力量, 讓我能繼續往前行。」
我很感恩能住在這個銀髮族社區。媽媽離 開後,康偉於5月1日在這兒辦了一場義演。
現在,我能天天認識新朋友。上週日下午,我 跟鄰居打桌球,有三十多年沒打桌球了,過了 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開始想著,計畫著,要如 何使用在這兒的時光與機會。
因著相信基督,我心中帶著永遠不滅的 希望哀悼著,也深信因著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救
贖,我們不僅能在主裡成長,並能與祂同死同 復活。我已經82歲了,不知道上帝能給我多 少年數,但清楚明白,我的最後這段旅程,將 是我最盼望的人生高峰。 我要欣喜並歡呼:因著上帝的恩典,我會 戰勝死亡,進入與祂同在的永恆,沒有哀傷、 死亡、痛苦。事實上,上帝會擦乾我們的眼 淚,如啟示錄21章4節所說。是的,我會繼續 往前行,並在有生之年,以完成上帝託付的任 務為目標。雖然有點孤單,卻不寂寞,因為神 與我同行,一如媽媽還在世時,祂日日與我們 同在。
媽媽這一生最大的成就,是生下你們, 並盡己所能地養育、栽培,以至於有今天的你 們。你們兩位及郭家的每一分子,都是她貢獻 於世的冠冕。願一切榮耀歸給神。
我鼓勵郭家的每一位成員,也提醒自 己 收拾心情,把握時間,找到勇氣及能 力,來完成神在目前及將來要我們成就的事。
我說:「也許就是今天!」
母親節快樂! 祝你們平安。
摯愛你們的爸爸
郭老師與劉老師鶼鰈情深。
KRC動向 ➠❶ 課程報導 ~抒發你裡面的詩篇
2023年6月3日美東時間晚上6:00,作家、詩人,也是
《神國》雜誌前執編李文屏老師,與從北美及亞 洲的學員,有個「詩情『話』意」的約會。文屏老師從大 衛創作的詩篇中,解析詩如何能讓我們與神建立坦然、誠 實的關係,也因著詩句,擴充我們的信仰深度。
提到詩篇,常駐多數人心中的,是作者對神的讚美與 感恩、祈禱和求助、宣告及懺悔;在閱讀詩篇時,也常以 其中喜愛或經典詩句成為心中的禱告。只是很少想到你我
也可如大衛一般,在無助時、被追趕時、歡喜快樂時、感 恩讚美時、祈求寬恕時,用詩詞與神溝通,陳明心意。
文屏老師藉著分享詩篇中的例子,提醒大家抒發內 心,首先要誠實面對自己。既然神是我們的第一位讀者 (或是惟一的讀者),那就拋開過去以為寫詩應有的框 架,誠實地、虛心地、沒有懼怕地,把內心所想所感,用 詩詞敘述出來。
為甚麼要用詩來記錄?詩體比文章短,但精簡的文字 帶出耐人尋味的意境。課程分組中,學員彼此分享心得, 也就地練習。在文屏老師解說及鼓勵下,大家一邊思考一
邊創作,又彼此驚訝對於向神「抒發心裡的詩篇」並不如 想像中的難,而越是思考,越是推敲,越能從文字中帶出 豐富的意象。
四小時的課程,在討論、學習與創作中,不知不覺便 飛快而過。下課時,相信所有學員腦中仍充滿詩的意境; 意境能帶我們到青草地,到可安歇的水邊。正如文屏老師 所述:「讓詩意充滿你人生的過程,讓詩篇成為一行行台 階,靠近神聖。」
盼望有更多人報名下一次的課程,讓我們沿著詩行, 進入豐盛。

報導/李柔明
【學員創作】
倘若祢以為美
主啊!祢讓我織一幅怎樣的錦帛 彈一曲怎樣的美歌 機杼斷,琴弦裂 為何,不知為何 祢讓我在怎樣的水邊 擁抱怎樣的浪花 鏡無痕,暗流湧 何如,不知何如
厚雲之上的主啊! 我觀看祢手的奇妙 路邊無名的小野花 夜空數不清的星宿 如音符在樂譜上跳舞
它們悠悠然不問出處 如岩石不追問沙的歸宿

我心跳動,卻也靜默 我安然於斷裂處,於激流邊 任祢的風吹拂,任祢手撫弄 最智慧的祢,倘若祢以為美 機杼再響,錦帛重織 絲弦又合,美歌新奏 浪花相擁,漣漪溫柔
∼柏香兒
KRC動向 ➠❷

培養同理心:
提出好問題來建立 更好的關係
▲ (左)Arctos的同工Brandon首次「出任務」,大獲好 評。(右)Matt在會中介紹英文事工及雜誌。
KRC英文Arctos事工團隊的Brandon
Morgan (莫博恩)與 Matt Reffie
(呂邁飛) 首次「出任務」。Brandon 受邀 到北新澤西的貝郡證主教會的英文堂主講「溝 通」,Matt 與他同行,分享Arctos的異象。
Brandon不僅是KRC雜誌英文單元編輯 團隊成員之一,他的日常工作即是到波士頓各 公司訓練領袖,加強溝通,使之建立更好的團 隊關係,增加工作效率。

Brandon表示,他不是「講員」,他是幫 助大家打開溝通管道的「協調員」。此次他以 「提出好問題」來打開課程。盼望經由分組演 練,大家可以明白「問問題」的重要性,更重 要的是,聆聽別人的回答才是建立同理心的第 一步驟。

貝郡證主教會的英文堂來了將近50人,
年齡從小六的學生至當了祖父母的會友。 Brandon活潑的主持方式令人耳目一新,並以 活動讓大家漫步整個會堂,老少打成一片。
分組練習時,Brandon以PPT上的問題 請大家演練,例如A回答PPT中的問題「甚麼 是你想多做卻又沒時間去做的事?」、「神是 如何呼召你有更多的成長?」,B認真聆聽, 以自己的話重述對A回答的理解,請A確認B 的理解是否即A所想要表達的。在回答及聆聽 的反覆來回中,解答常常就會出現在A的回答 中,聆聽者B只是尊重與細心地吸收,帶著同 理心來重複及加深A的理解。
我們在溝通時所持的同理心,即是主耶穌 立下的模範;祂道成肉身,與我們同住,充滿 愛與憐憫。無論要建立甚麼關係,都需從聆聽 與同理心開始。
教會中需要更多 如此活潑的溝通課程,
Brandon的主持與 協調方式歡樂又活 潑,非常吸睛。
若想邀請Arctos團隊 去您的教會主持類似的 研習課程,請與KRC 聯絡(contact@e-krc. org)。報導/李柔明
舊物成珍寶 KRC拍賣募款計畫
受訪者/呂邁飛
(Matt Reffie,Project Arctos社區聯絡)
譯/張軍
募款新管道
你對古董及拍賣有甚麼認識和相關經驗?
M :我是家傳的第四代古董商,從小就 和父親、祖母一起參加各地的古董展會和跳 蚤市場。隨著時間的積累,我學到了越來 越多的業內知識。及至後來先後為兩家不同 的拍賣行工作,並創立了自己的古董副業 (EphemeraFinds.com),專注於歷史文 件、攝影和廣告。
我對行業的許多方面,包括「古著」
(vintage clothing,20-100年前具時代特色 的衣飾)、珠寶、歷史文物和收藏品,都有涉 獵和經驗。實際上,由於如今有足夠的工具 和技術供人使用,任何人都可以開始學習和 研究他們手中的物品。未來我會發布視頻和 文章,請訂閱Project Arctos(https://www. projectarctos.com/join-us),繼續關注最新 消息。

KRC為何決定採用拍賣作為籌款方式? M :KRC越來越多面向年輕一代的基督
徒,同工也需要尋找所有財務上可能的支持, 和籌款的形式。當KRC董事會和主席知道了 我在古董和收藏品方面的背景和知識,他們鼓 勵我考慮如何使之成為KRC的一個新事工, 為神的國度使用這些技能。而我最近剛為另一 個非營利組織做了一次慈善拍賣,從他們原本 打算扔掉的物品中,籌集了大約10,000美元。 所以嘗試做類似的事情是一個合理的選擇。
你如何對收集的物品進行編目、推廣和銷 售?
M :其實有很多方法來分類和處理我們個 人不再需要或沒有空間儲存的物品,但通常可 分為兩大類:1)家用/裝飾性物品;2)古 董/收藏品。家用和裝飾性物品是指那些可能 對另一個家庭仍有實際用途的東西,也許是裝 飾性花瓶,或商店購買的藝術品,沒怎麼用過
受訪者
Matt Reffie,Project Arctos社區聯絡和 KRC實物捐贈負責人,KRC全職同工。 Gordon-Conwell 神學院的教會歷史碩 士,喜歡從歷史的角度看待基督教的當 代問題。他還經營EphemeraFinds.com專 業網站,出售歷史文件、攝影作品和藝 術品。

的電子產品或小家電,有用的容器或工具,還 算新的衣服和配件,還有不含貴重金屬或寶石 的時裝首飾(costume jewelry)等等。
所謂古董和收藏品,通常是指更古老或 更稀有的物品,其價值已超出其當初的用途。
「古董」(antique)的定義比較寬鬆,在不
同的地區會有不同的界定,一般指至少100年 以上歷史的物品。少於100年和超過30年歷 史的物品,往往屬於「舊物」(vintage)類
別。此外,捐贈品還可包括:精美的藝術品和 珠寶;古老的花瓶、瓷器、古董時鐘;歷史物 品如舊時親屬的信件或照片;有明星球員簽名
的運動卡,或寶可夢(Pok é mon)卡類的收 藏品;黑膠唱片;稀有書籍等等。請上KRC 網站查看更多的例子(https://shen-guo.org/ auction.html)。
家用和裝飾品一般會通過清倉拍賣的方式 出售,所有東西起價都是1美元,得標者在拍 賣結束後到一個集中地點領取物品。
古董和收藏品或者在KRC的eBay 商店(https://www.ebay.com/usr/ kingdomresourcesforchrist)銷售,或者與 專業拍賣行合作,拍賣那些可能具有高價值的 物品(通常超過1,000美元)。我最近協助另

一個非營利機構,賣了一幅他們原本打算送人
的舊畫。通過一個著名的藝術品拍賣會,最後
以幾乎兩倍於最初所估值3,500美元的價格售 出。這個 事工也得 以把這些
物品背後的人和故事
處理、買賣古董中,曾遇到甚麼有趣的人 /事?
M :在這個頗為獨特的買賣個人物品的行 業中,可以遇到許多精彩的人。在「賣家」一
方,花時間去看他們的收藏,聽他們講如何得 到這些珍品的有趣故事,或是這些物件在過去 的年月中對他們的意義。例如,我很驚訝地發
現,贈送個人化的書寫藝術品作為禮物的現 象,其實非常普遍。每件作品彷彿都承載著對 某個朋友或熟人多年來的美好回憶。
在「買家」方面,通常遇到的是那些為 了尋找廉價好物的人,但有時也會有意外為物 品找到合適新家的故事。在KRC第一次大規 模拍賣會上,有幾位父母和祖父母前來,為剛 獨立的兒孫購買家具及廚房用品。還有一對夫 婦與我們聯繫,因自閉症兒子剛剛開始如飢似 渴地自學中文,他們想競拍我們出售的一些中 文書,卻錯過了機會。幸好還有很多類似的書 籍,得以讓他們從中挑選孩子感興趣的書。
在與賣方接觸的過程中,當涉及到精簡或 清空物品時,很容易會遇到不同的意見。有時 主人會不同意我對他們物品的評定或估價。可 能是發現以為相當珍貴的家傳珠寶,其實用的 並非真金;或者祖傳的花瓶其實只是1950年 代的複製品;或者收藏的體育明星簽名結果不 是真品。許多老人非常震驚地發現,他們的古 董家具或瓷器,根本沒有像他們以為的那樣有 收藏價值。
但更多的時候,家庭成員在某些物品的去 留難以達成一致意見;一個想「斷捨離」地清 除所有累贅,另一個卻想盡可能的保留以備不 時之需。也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發生,好比一 個家人在沒有事先徵得同意的情況下,清理了
資源用於 支持當地 有需要的 家庭。
屬於另一個家人看為珍貴的物品。
作為拍賣方,有時很容易被夾在這樣的家 務事中間,能做的就是以研究結果和經驗提供 專業意見,然後尊重他們的決定。
曾遇過甚麼挑戰?有甚麼學習?
M :無論是清空或精簡,挑戰情感和規劃 的,在於決定保留或放棄甚麼。尤其當一個家 庭成員不得不替其他人做這些決定時,可能會

格外地困難。很多時候孩子們會哀歎,爸媽
在清理時把他們最喜歡的玩具(通常沒有甚
麼金錢上的價值)或寶貝的卡片收藏,送人
或便宜地賣掉。當然,某些寶可夢或體育卡 也可能價值數千美元。
要做出明智的決定真的不容易。一般人
怎能知道這些物品的真實價值?此時像我這 樣的專業人員就可以提供很大的幫助。我可 以對大多數物品給出大致的估價;從而確定
哪些是值得進一步評估,而哪些只是白白 占用空間而已。
化舊物為資源
你自己又如何成為神國資源的一部分?
M :我能將自己對拍賣和古董方面的 知識用於KRC,不僅僅是一種「織帳棚」
的事工,或只是為機構募款的方式。事實
上,這本身就是事工的一部分。
這項工作使我能夠在其他基督徒需 要整理手中所擁有的閒置物品時,施以援 手。很多人處理的方式,是把這些物品送 到大型捐贈中心,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最終 被當作垃圾丟掉,只有很少的收益最後被 用於事工中。
而KRC直接參與拍賣和在線銷售,讓 我們為這些物品找到新家的同時,能夠將 大部分收益直接納入事工預算中。神所賦 予我的技能和資源,正可以用來幫助你將 閒置的物品轉化為新的資源,為國度事工 注入新的活力。這豈不正是「神國資源為 基督」的最佳例證?
譯者:
張軍 ,三個孩子的母親,理工科出身卻熱衷於翻譯工作。 曾經的homeschooler,滿心期待神帶領進入人生新的旅程!
讀者可以如何參與?
M :你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加入KRC的實物
募捐
✽捐贈物品 。將你的舊物和不需要的物品寄給我 們。任何東西都可以,請參考KRC網站的樣本 清單,以及如何捐贈物品的說明。如果你對捐贈 的物品或流程有甚麼疑問,也請以電郵與我聯繫 (matt@projectarctos.com)。
✽購買 。上KRC的eBay商店,看看有甚麼新的物 品上架,說不定會發現一些有趣的東西,送禮自 用兩相宜。eBay商店裡可以根據需要,按物品類 型或價格進行搜索。大多數物品都有一個「最佳 報價」選項,可以提出高於或低於報價的金額, 以類似競標的方式購買。
✽分享 。把KRC實物捐贈的鏈接,轉傳給朋友和家 人分享,鼓勵大家捐贈物品或購買,以此支持事 工。也可以分享eBay商店,讓人訂閱和關注,或 者將他們自己的eBay銷售部分捐贈出來。



✽主辦 。如果有很多物品需要清理,或者認識需要 清理的朋友,KRC可以協助在你的家裡或教會舉 辦社區拍賣。我可以幫助組織和設置拍賣,在網 上銷售物品,然後主持一個社區取物日(有點像 線上舊貨市場)。如果有興趣探索這方面的可能 性,請以電郵與我聯繫。
✽出售 。讀者可以將自己在eBay上出售物品的部 分收益,直接捐贈給KRC。當你將物品放上網頁 時,可以選擇將銷售所得的某百分比,捐贈指定 支持的慈善機構。這樣做不僅有助於資助KRC, 也會使你的物品在eBay上作為支持慈善機構的商 品,而得到更多關注。欲知如何在eBay上銷售並 為KRC捐贈的詳情,請與我聯繫。
神國 鄰舍
Kingdom Neighbors
約伯的三個朋友⋯⋯,聽說這一切的災禍臨到他身上, 各人就從自己的地方相約同來,為他悲傷,安慰他。 (參考約伯記2:11,和合本修訂版)
悲慟是種強烈的情緒;哀傷是個過程。與歡笑的人同樂或許容易, 與傷痛的人同哭相對難多了。
當人失去至親時,教會和個別信徒除了禱告,還能做甚麼? GriefShare哀傷陪伴事工的使命,便是來到傷心的人旁邊,一起流淚, 以同在的陪伴,及自己曾經歷、從神而得的安慰來安慰人。
兩位陪伴者如此分享 意料之外的哀傷,與希望 陪傷心的朋友,走一段

期盼你我靠近哀傷的鄰舍,與他們一起經歷神的同在、醫治, 踏著希望的光影,行過悲慟的幽徑。
若欲投稿或回應本單元文章, 請電郵editor@e-krc.org。
驟然而至的失去,把人生推上從未規劃的曲徑。
誰能想到這段岔路竟是一段旅程? 在GriefShare哀傷陪伴事工的幫助下, 負傷者也能成為安慰者
意料之外的 哀傷,與希望
文/吳瓊宜

當人生的影片乍然停格時,你發現自己面
對著一條充滿迷霧、毫無明確方向的道 路,內心不禁對信仰產生質疑 懷疑它是否 變得虛無縹緲無法落實;不確定它是否能夠持 續成為你的力量和指引,在浩瀚而不確定的迷 霧中,尋著踏出下一步的方向。
意外的電話
2016年某個4月的晚上,我等著先生打網 球回家。從未想過,10:00的一通電話,改變 了我的人生下半場。
他的球友告訴我,先生在接高飛球時不 慎摔倒,頭部受了傷。沒想到救護車卻誤判情 況,先送他到一家小醫院,延誤多時才轉送到 創傷中心。這短短的延遲,造成了無法彌補的 悲傷和痛苦。醫生告訴我,他們沒有任何治療 的方法。
就這樣,在短短幾個小時內,我們微小 平凡的家庭陷入了一個無法回頭的黑暗死角, 陌生又真實,冰冷又絕望。深夜時分,我獨 自一人在華盛頓DC急診室旁的長廊上痛哭不
止,不斷捏著自己的手腳,試圖從這場惡夢中 醒來。然而,這不是夢;那是我無法扭轉的岔 路,現實中無法改變的命運。
先生回天家之後,教會和身邊的親友們給 予我和孩子無私的支持,幫助我們度過那最艱 難的幾個月,讓我們在慌亂與傷痛之中,努力 尋回些許過去常態生活的影子。喪假結束回到 工作崗位,在緩緩揭過的一天天中,繼續參與 教會的服事。
暑假期間,兩個在外求學的孩子回到了家 中,一同懷念著那張空椅子上的他,重建三個 人的家庭。為了不給正在臺灣與癌症抗爭的母 親增添煩惱,我按照兄長指示,暫時隱瞞了先 生去世的消息。每天打電話給媽媽時,我裝作
一切平安無恙,彷彿甚麼都沒改變。
表面上,生活似乎正在重建中,然而實 際上,在堅強的外表下,是一個極度脆弱的孩 子。我的心中充滿了無數的疑問和困惑,不知 道該向誰尋求幫助。很難對那些沒有經歷過喪 偶的好友們,訴說內心的傷痛和孤獨。面對未 來的茫然,面對身分轉變的慌張,我只能在深 夜中默然歎氣,不敢讓孩子們看見我的軟弱。 作為一個基督徒,理智上清楚明白聖經
中的教導,然而為甚麼他返回天家安然在神的 懷抱中,卻無法安慰我深處的痛苦?他的意外 去世讓我深受震撼,對孩子們的安危產生了無 法言喻的不安和擔憂。我的內心就像他離世後 連續兩個星期的陰雨天,重疊著深深淺淺的 灰 在這深邃的隧道中,我的信仰受到挑 戰,我的人生願景遭受考驗。那時,我在信仰 的十字路口跟上帝拔河。 那年年底,帶著孩子回臺灣探望正在與重 病奮鬥的母親,和悲痛欲絕的婆婆。令人心碎 的是,親愛的媽媽在隔年3月離開了。短短不 到一年的時間內,我經歷了兩個至親的離去, 生命似乎被迫中場喊停。我感到自己對悲傷毫 無準備,完全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哀傷,措手不及
無論是失去了配偶、子女還是父母,悲傷 有時將我們轉變成截然不同的人。我們需要面 對重新定義的自己,和具挑戰性的新關係;摯 愛的離世,在生命中留下無法磨滅的印記。葬 禮過後,眾人離去,而你深深的悲傷卻才剛開 始;感到孤獨無助,卻又害怕表達自己的需求 和內心的空虛。
我發現,不僅個人對悲傷感到無所適從, 有時連教會也陷入無所準備的困境中。儘管弟 兄姊妹充滿愛心關懷,但往往不知如何應對遭
受重大失去的人和複雜敏感的情境。相對於陪 伴和理解,是善意卻空洞的教會套路言語,試 圖給予安慰或希望,卻只停留在表層。
這樣的方式常在不經意間造成另一次傷 害,淡化或忽視哀傷的複雜情結。有時,我們 對他人的悲傷感到不自在,擔心說錯話,於是 選擇保持距離,避免面對需要陪伴的哀傷者。
然而在詩篇中讀到,上帝竟靠近那些傷心 的人,與他們同在。在教義的理論和現實的處 境之間,我看到了明顯的鴻溝。
那年的盛夏,無意間我從一篇靈修文章, 得知GriefShare哀傷陪伴支持小組。我找到
離家不遠的Grace Community Church(恩
典社區教會),報名參加了他們即將開始的哀 傷陪伴課程。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我在8月 底加入了這個陌生的團體。
第一次聚會了解課程時,我環顧四周,在 三十多人中我是惟一的亞裔。自我介紹時,眼 淚不禁流淌下來。旁邊的人理解地輕拍我的肩 膀,擁抱中有被接住的感受……原來哀傷真的 是人類共同的國際語言。那一年秋冬,當兩個 孩子回去上學,我獨自一人生活,哀傷陪伴的
課程和小組相聚,成為我期待的一絲小小的亮 光。媽媽在隔年3月去世,我繼續參加另一期 的課程,讓療傷之旅持續進行。
抱團取暖
在恩典社區教會的一次課程中,一位白人 先生無意間走進了我們聚會的教室,原本是要 尋找戒癮康復支援小組的教室,卻意外地來到 我們聚會的地方。了解之後,他決定留下來參 加,因為他正為兩個子女因服藥過量去世而深 感悲痛。
他毫不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儘管他 的情況與大多數人不同,我們對他的哀傷產生 了共鳴,因同理心而感動,暫時放下自己的痛 苦,耐心傾聽他長長的訴說。雖然他的故事占 據了整個晚上的時間,但那是我難以忘懷的珍 貴時刻。
那一刻,我看到了愛和救贖的力量,透過 同在和共同經歷苦難的團契,上帝為我們提供 了一個安全且充滿同理心的傷痛空間,並在混 亂的情緒中,提供了適切的語言和想像力來處 理悲傷。我們不需要刻意追求完美的措辭,因 為真正重要的,是用心聆聽和支持。
哀傷陪伴的課程並不是一個神奇的療法, 無法保證不再感受傷痛,或傷口迅速癒合。然 而它提供了情緒的避風港,又像一盞小小的燈 籠,在昏暗中給予一個方向、安慰和理解。透 過觀看影片中諮商師的教導,豐富了我對哀傷 情緒的認識;從聆聽組員的故事,學習了哭泣 是正常的情緒表達;交談時,疑問得到理解和 接受,認識到療癒並沒有受限於特定的時間 表。那些真摯的分享,打破了各種疆界和距 離,不同的失去讓我對他人的傷痛感到共鳴並 懷有同理心。
我深深明白一個道理:

「傾聽就是愛,了▲ 驟失至親,日子像落入連續陰雨;哀傷,使人措手 不及。
解中有醫治。」有時候,我們所需要的只是一 雙懂得傾聽的耳朵,和一個可以依靠的肩膀。
在與同行的夥伴相處中,我看到前人走過的療 癒經歷,因此有了盼望,知道這並不是一條沒 有盡頭的幽徑。哀傷是愛的一種表現,人們需
要在其中停留一段時間,才能走出黑暗的隧 道。也深深感激那些一起走過旅程的朋友們, 他們的同在讓我相信,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 我們也不孤單。
負傷的安慰者
2021年,當疫情達到巔峰時,我結識了
一些失去家人的朋友,並急切邀請他們參加英 語的哀傷陪伴課程。多數人委婉拒絕,因為以 非母語表達傷痛,會產生交流上的隔閡。為了
陪伴一位失去母親的年輕姊妹,我再次參加了 在恩典教會舉辦的網上哀傷陪伴課程。那段時 間,我的陪伴小組一起為華語事工的成立而祈

禱,盼望上帝開路,開始一個以中文為主的哀 傷陪伴小組。
起初,我們認為最大的挑戰是語言上的
切換,因為課程以英文進行,需要翻譯手冊, 和為影片配上中文字幕。奇妙的是,神聽了禱 告,開了一條嶄新的道路。透過宣道會朋友的 介紹,我們驚喜地發現臺灣的富強長老教會已 經與協調此事工的機構Church Initiative, 建立了合作關係。他們提供課程手冊的中文翻 譯,影片字幕的上傳,以及播放視頻的支援。 2021下半年,我們決定在美國成立第一 個以華語進行的哀傷陪伴試行計畫。馬里蘭中 華聖經教會和蓋城華人宣道會,共同提供各種 支援來贊助這個事工。2022年3月,馬里蘭州 附近有共同異象的弟兄姊妹,開始了第一期的 華語哀傷陪伴課程。我們計畫每年3月和9月 各舉辦一期,旨在以華語方式提供各種支援, 關懷並陪伴失去親人的哀傷者。
這個以聖經真理引導的13週關懷課程, 透過每週網路聚會,致力建立一個安全、支持 和溫暖的環境,讓參與者能夠在彼此的陪伴 中,尋求療癒,尋得希望。課程的三大主軸包 括:觀看影片教材;參與小組分享;從作業中 反思(見附圖)。
三個主軸環環相扣,引導參與者探索自己
的悲傷,深入探討與悲傷相關的各種主題,例 如:失去親人的痛苦;面對變化和重建新生活 的挑戰;尋求療癒和平安的道路。
第一期開始時,有十位同工擔任陪伴者, 其中有半數親身經歷過喪親的悲傷,而其他人
則是司提反事工(Stephen Ministry)的關懷
使者。感謝主,一年半來增加到13位同工, 其中包括曾經參加過課程的學員,他們接受訓 練,並成為正式的陪伴同工。
由於網路聚會的便利,我們得以認識來自

全美各地的參與者,並建立了與不同地方教會 的聯繫。這些契機,成為未來各華人教會開展 哀傷陪伴種子和關懷事工的連線。深信每個人 的故事都是獨特而有價值,並確信那些曾受傷 而獲得療癒的人,能成為他人最好的安慰者, 如同盧雲神父所著書名,《負傷的治療者》
(The Wounded Healer)。
修復破碎
一位非基督徒的學員在丈夫剛去世時,通 過哀傷陪伴網站找到了我們這個支持小組。在 課程結束後,她邀請我去欣賞一件代表她內心 情感的藝術作品。於是2022年夏天,我和另 一位失去配偶的朋友和她一同前往了藝術館。
那件作品是一張桌子。從遠處看古舊平 凡,但走近一看,桌子布滿了裂痕和洞孔,彷 彿由無數碎片拼湊而成,還有一些破碎不完整 的部分。整張桌子看起來非常脆弱,宛如隨時 可能崩塌破碎。

藝術家在訪談中分享,這件作品的靈感來 自她在南美洲哥倫比亞的經歷,遇見許多受到 暴力傷害的女性,在經歷傷痛後的修復過程非 常艱辛。但她也提到,人們在經歷痛苦和破碎
之後,能夠以超乎能力的堅忍,重新建構曾經 破碎的生命。
作為基督徒,我們知道修復的能力來自上
▲ 神的恩典可以修復破碎,讓帶著傷痕的生命成為另一 件藝術品。(圖片來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Kintugi.jpg)
(供圖:吳瓊宜)
帝主動的恩典,和我們對 祂的信靠。當我們把內心 的碎片帶到上帝面前時, 祂醫治的大能可以在破碎 中,重新塑造出不同的新 生命。
那個夏天,三位傷 痛的女子坐在藝術館的中 庭,感受到上帝的靈,在 淚水中洗滌、醫治,徐 緩、持續、平穩。

陪伴哀傷者的經歷
中,我觀察並省思:
1. 對某些失喪的家庭,整合當地教會資源和哀 傷陪伴的支援,非常有幫助。舉例來說,喪 偶的哀傷者在配偶去世後立即參加了哀傷陪 伴小組,我們和他們所在的當地教會合作, 互相幫補提供合適的支持,例如提供食物和 實質陪伴。這種結合教會資源和哀傷陪伴小 組支援是很美好的見證。
2. 整全照顧(Holistic Care)也是關懷的重點。
除了情感上的扶持,還強調應對法律和實際 生活挑戰的關注,例如領取社會安全福利, 以及稅務、財務規劃等等。試圖了解悲傷者 面臨的困惑和無助,適當提供指導和資源, 幫助他們在強烈情緒下仍需應對諸多繁雜的 行政事宜時,做出明智的決策。
3. 自殺對家庭的影響,是同工比較陌生並難 以應對的領域,卻是現今社會無法避免的議 題,尤其是失去年輕子女的父母。 這種悲 傷具有獨特的複雜性,常常伴隨著內疚、困 惑,和各種矛盾的情緒。作為教會和扶持小 組,我們仍然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需要 建立更完善的支援體系,才能真正為這些家
庭提供貼切的關懷。
4. 教會在陪伴喪失親人者方面,有許多可以 學習的地方。透過深入了解悲傷過程、提供 情感支持、實際指導和協助,以建立支持體 系,並持續學習和成長。這些其實需要針對 此領域的教導和培訓,讓教會整體和個別弟 兄姊妹,得以成為悲傷者尋求安慰和認識上 帝大能的管道。
5. 在哀傷支援團體中擔任幫助者,既帶來喜悅 也深具挑戰。 每個星期接觸不同的悲傷故 事,遇到各種不同的情況和學員個性。然而 作為幫助者,重要的是我們願意聆聽和理解 他人的痛苦,用真心和同理心去支持他們。 盼望神賜予足夠的同理心和憐憫,擴大心靈 的疆界,使我們能夠走進其他人的悲傷,陪 伴他們一同經歷。
6. 華語哀傷陪伴事工的開展,是神奇妙的帶領 和引導,我們惟有謙卑和感恩。從中見證了 神的愛和恩典,透過人與人的連結,給予力 量和安慰。求神讓這個事工能夠為更多在悲 傷中的人提供支援和希望,並成為他們重建 生活的指引和陪伴。
岔路成為旅程

年輕的時候,對未來充滿了美好規劃的期
望。可是由於各種因素而步入岔路時,便竭力想 尋回原來畫好的路線。但現在,我意識到岔路 本身就是一段旅程,而非暫時的偏離,或是永 遠的終站;也可能是神另外安排了行程,鋪設 不一樣的路 。人生難免有失去,正是因為這些 苦難使我們停下腳步,正視在岔路的旅程中,看
看主怎麼引領,而緊緊與祂同行。
人生常常因為哀傷的痛楚,而讓信仰成為 立體的經歷。希伯來書6章19節寫道: 「我有
這指望,如同靈魂的錨,又堅固又穩當。」有 時候,這盞希望之燈看似微弱黯淡,而當我們 緊緊抓住盼望和應許,它的光就能穿透風暴, 引導前行。對我而言,這已足夠。
過去幾年我們的家庭行過一段迂迴的幽 徑,永遠不會再回到我曾期盼的平順完美,因 為有些失去是無法替代的,有些變遷是不可逆 轉的。所能知道的是,我正走在一段與上帝並 肩同行的心路靈程。迂迴只是旅程的一段,並 非目的地。
失去丈夫至提筆書寫此文時,已七年過去
了。透過參與哀傷陪伴小組,見證了這項事工 的轉化力量。當我擁抱陰影,並與心碎的悲痛 者並肩前行時,就察覺在黑暗中有微光閃爍。 奧古斯丁說,人不能直視太陽,但可以看到 陽光照射的地方。楊腓力(Philip Yancey)
在他的回憶錄《找恩典的人》(Where the Light Fell)中說:有時候,你需要看到陽光 照耀的地方,而不是太陽本身(Sometimes, you need to see where the light fell, instead of the sun.)。
你可能無法完全理解整個旅程,或曲徑的 目的,但你可以看到光的落腳點,且在陽光照 耀之處,窺見療癒和希望。
對我來說,華語哀傷陪伴事工,就是那個 明光照耀之處。當陽光灑落在途徑上,即使是 岔路,出乎意料的,仍引出一條希望的路。
願意更進一步認識哀傷陪伴,請以電郵聯繫: GS.Mandarin.DC@gmail.com。
吳瓊宜 ,來自臺灣。與先生曾在美國德州和麻州多年,現居 住馬里蘭州。曾在大學從事生物科學研究工作多年,目前任 職聯邦政府,同時在教會參與職青事工。
傳道書中說凡事有定時;生有時,死有
時;哀慟有時,歡樂有時。此時,上帝 在祂的哀傷陪伴事工上,正在使用我的經歷, 陪著傷心的朋友走這一段路。
以陪伴來支持傷心的人
美國東岸通過蓋城華人宣道會,和馬里蘭 中華聖經教會的關懷部,及臺灣富強長老教會 的跨教會合作,一起支援基督徒和非基督徒走 過哀傷,恢復喜樂。目前我所參與的華語哀傷 陪伴事工在線上進行,自2022年3月開啟的兩 個季度中,同工彼此勉勵,承擔使命,已服事 了來自14個州的學員。除了關愛、陪伴失去 親人的哀傷者,還提供其他各樣支援,且隨時
開放報名課程的時間。
課程教材上描述哀傷是一種強烈而紛亂 的感覺,像一團交纏無頭緒的毛線球:孤單、 無助、悲傷、恐懼、憂慮、痛苦、憤怒、失望
陪傷心的朋友, 走一段
等,霎時湧上心頭。經歷哀傷的人甚至會以為 自己精神不正常。我自己失喪配偶及母親的經 歷已是多年前的往事,但感同身受的情懷,仍 然在陪伴相同經歷的人時,掀起心中尚未退去 的傷痛。
痛苦不會永留;「一個轉身,夏天已成 了故事;一個回眸,秋天已成了風景。」陪伴 者所呈現出來的平安、力量與毅力,將成為組 員最佳的鼓勵與支持。我們,就是活生生的見 證,證明可以走出哀傷,可以回歸正常。
沒有人可為悲傷做好充分準備,但如果有 人同行,便不感到孤單,願意敞開心扉接受從 上帝來的安慰。長期且固定的聚會,尤其陪伴 哀傷者時需投注許多心神、情緒,有時的確會 讓同工感到身心俱疲,但仍要記住這是來自上 帝的呼召,祂必定會陪著我們一起走。最棒的 是,當我們在用心陪伴其他人時,會發覺自己 倍受上帝賜福!

在安慰陪伴哀傷者的過程中,最需要做的
是:傾聽、陪伴、關心、行動。陪伴者在聚會
中,要創造出溫暖、關愛、信任的氣氛;鼓勵 組員分享觀看影片的心得,說出目前的生活狀
況,一方面還要掌控小組進行的節奏。
13週的課程,從「這是正常的嗎?」, 到「我現在應該為何而活?」,涵蓋走過哀傷 的不同層面。每次上課先看45分鐘基督徒專
家的見解,及個別經歷親人死亡的故事,接著 是60分鐘的小組分享與討論。
每位組員都有一本《哀傷陪伴手冊》, 在觀看影片時,可根據手冊所列出的大綱作筆 記,每課還有五日習作及聖經金句,在研讀中 啟發思考並應用於生活中。組長會用問題引導 組員談談面對哀傷的經歷,或由他們提出個人 問題與需要,讓大家分享意見、提供幫助。有 位組員說:「這段時間雖然難過、悲傷、流 淚,但能在有類似境遇及心情的同行者陪伴下 抒發傷感,彼此打氣鼓勵,特別得到安慰。」

討論分享中,陪伴者要按上帝指引的方 向帶領,建立小組成員間的互信,且要設法避 開任何會傷害組員的事,讓他們實際感受上帝 的愛與醫治。陪伴者要營造環境,容許組員講 他們的故事,以及對影片教材的感受。遇到哭 泣不止、情緒尚未能撫平的人時,允許片刻靜 默,協助組員釐清紛亂的思緒。
過去兩年中,我親見傷心朋友的恐懼、焦 慮、哀傷和眼淚。尤其是在疫情期間,恐懼和 焦慮更加深了哀傷和眼淚。配偶突然離世,讓 他們對信仰一度產生困惑、懷疑,甚至憤怒; 感覺神離棄了自己,配偶拋棄了自己!最初, 只見屏幕上的他或她,不住地抹著淌流的淚 水。在最絕望的時候,最破碎的時刻,完全不 知道如何安慰,如何為他們禱告。所能做的, 就是陪著他們向神哭求。儘管是全然靜默,一 個字也說不出,神卻聽見了我們的泣求,如 羅馬書8章26節說的: 「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 助;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只是聖靈親自 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
陪伴傷心的人行過流淚谷, 以神的安慰安慰人。
以神的安慰安慰人圖片來源:https://www.freepik.com/free-photo/men-sitting-bench-with-bibles-praying-garden-sunlight-with-blurry-background_12305858.
在苦澀的淚水中,神讓我們深切經歷祂 甘甜的慈愛、恩典、信實。猶記自己失去丈夫
時,因著教會許多像天使般的弟兄姊妹和親人
朋友,如雲彩圍繞在我和當時16歲的兒子身
邊。藉著大家的禱告和愛心的扶持,把我們母
子倆撐了起來,在悲傷中得著安慰,深刻體會
到神應許祂是孤兒的父,寡婦的主!生命如此 脆弱不可預料,但神是信實的,是滿有恩典和 憐憫的。我曾親身經歷了神的同在,體會到靠
主剛強的力量。
哥林多後書1章4節說: 「我們在一切患 難中,祂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神所賜的安 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作家張愛玲亦 說:「因為經歷,所以懂得。」我也因為懂 得,所以珍惜,能將這份經歷傳達給傷心的朋 友,幫助他們在苦難中更信靠神,更迫切向神 禱告。看到他們得了幫助逐漸走出流淚谷,還 願意成為同工,參與陪伴其他正在難過的人。
原來,愛是奉獻與成全,無論生命的處境如 何,都不會煙消雲散,反而更加深刻!
有位組員曾分享:「兩年來,靠著神的恩
典走過風雨;不知不覺中,已不再怨天尤人, 不再問為甚麼,而是更多禱告親近神。儘管仍 然不明白神給我的人生計畫是甚麼,但相信那
計畫一定是最好的。」
她的話讓我想起讀過的一段文字: 「樂 譜裡有休止符,當演奏到休止符時音樂即停。
人的一輩子也有休止符,但別以為休止了,人 生就到了盡頭。其實,休止之後音樂還會重新 響起。」主耶穌說在祂裡面有平安,因為祂已 勝了世界。哀傷不會說停就停,總還有傷心難 過、感到孤獨之時,但靠著主的慈愛和憐憫, 心裡就有更多從神而來的平安和喜樂。人生 中,一站有一站的風景,一步有一步的品味; 願我們珍惜每一刻的美好,讓站站精彩。
溫暖還繼續著
另一位組員在先生去世前,即因長期照顧 病人而身心俱疲,之後在承受喪偶的極大壓力 下,心力交瘁,出現不停咳嗽及氣喘的症狀。 我們在課程中,學到哀傷期間最重要的是要以 DEER,顧好自己的身體健康:
D:Drink,隨時補充水分;
E:Eat,營養均衡的食物;
E:Exercise,適當的健身活動或步行; R:Rest,適度的休息,即使睡不著, 也要躺下來。
變成堅強之前會先有軟弱,朋友們在極度 傷心時都會擔心自己不知道是否能撐得過。我 們提醒,做到DEER就能撐得過去。痛苦彷如 想要學會游泳,就要承受的第一波浪潮。然而 它卻不會停留。未來仍有盼望。
主辦單位還為組員組織了實體午餐活動及 徒步旅行。在秋季感恩聚餐步行活動時,曾有 與會者的朋友在現場遇到,說遠遠地看著大家 圍聚在一起,笑意盎然;湖邊平靜美麗,在樹 林茂密的大自然中,看到了被上帝的愛環繞的 溫馨與寧謐,很難相信這是一個哀傷者的感恩 聚集!
也有組員的孩子,因對課程好奇而來看 看,受到感動,開始投入事工中,帶領小朋友 們參與單親營會,贏得許多小粉絲和粉媽媽 們的喜愛。組員因此看到哀傷陪伴課後的餘 溫,依然激勵著與哀傷和喜樂共存的他們。耶 穌說:「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 慰。」 經歷傷心的朋友們,感恩這個實用的 課程,感謝這個課程所有的同工,更要把榮 耀、讚美獻給神!
每梯次在三個多月課程結束時,都會舉行
一次網上的特別聚會。組長精心製作了思念親
人的照片影集,配上優美感人的音樂及詞語,
讓大家看著過世親人的名字一一升上天際……
心中仍有深深哀痛,卻也有說不出的安慰。
人雖逝,愛長存,我們與親人的關係不會
終止,仍會以不同方式連結;藉著思念與回憶
不斷地維繫那段刻骨銘心的愛,並珍藏心中,
成為生命中寶貴的篇章。的確,哀傷終將隨著 時日逐漸減輕,記憶中的溫馨往事,卻陪伴我
們終老。直到再相聚的那日,已沒有眼淚,只 有神的慈愛及榮美環繞著我們。
痛苦和平安同時存在
此外,經歷失喪的人常覺得你不能體會他 的經歷,寧願自己孤單也不願意接觸別人。因

此在復原的過程中,人際關係的改變也需要格 外留意。當難過的情緒湧上時,可以來到神面 前,誠實地向祂訴說憂傷的感覺。或者可以寫
一封關於哀傷情緒的信給朋友、家人,清楚列 出具體的需要,讓別人知道該如何協助你,使 那些被特別情緒影響的友誼得以恢復、維持。
每個人用不同的方式度過自己的哀傷;哀 傷會持續多久並沒有定論,為一段獨特的關係 哀傷,更需要花時間走過。在沒有故人的陪伴 下,我自己曾用兩年時間走了出來。但無論哀 傷的時間多麼長久,仍會遇到突襲式的悲痛, 即便在多年後,仍有莫名傷痛的片刻。
失去至親的傷痛如此強烈,卻讓我們重
新審視自己人生的優先順序,更珍惜與親人摯 友間的關係,也感受到有神作伴的篤定。其實 沒有人可以給予完全恰當的安慰,也沒有人能 完全被安慰。但是,不離不棄的神賜下祂的話 語,使我們得安慰。當更多研讀神的話語,想
像章節中的場景,默思祂的心意,幫助我們看
見上帝的愛與憐憫有多深。不知不覺中,我們
逝去的親人彷如升上雲端的氣球, 期待將來天際相見。
陪伴 傷心朋友 小叮嚀
要做的:
聆聽:傾聽他們的感受。給予足夠的時間和空 間,讓他們表達情緒。
表達同理:試著理解他們的感受,並表達同理 心。說出:「我了解你現在很難過」,「我可以 明白這對你來說有多困難」等話,表示你在乎他 們的感受。
提供實際支持:詢問需要甚麼幫助,並提供具體 支持,包括煮食、做家務、陪伴外出,或完成一 些日常任務。這樣的關懷和關注,對於他們來說 非常有意義。
尊重隱私:有些人在難過時可能更喜歡獨處,要 尊重他們的隱私和個人空間。
陪伴做有益的活動:如散步、看電影、聽音樂 等。這些活動可以幫助轉移注意力並提升心情。
留意重要的里程碑。悲傷可能在不同的時刻重新 浮現,如逝者的生日、忌日,或結婚紀念日。記 得並送去便條、卡片、花束,會給哀傷者帶來溫 暖。
持續提供支持:即使時間過去了,他們可能仍需 要你的支持。不要只在最初幾天或幾週關心,要 持續問候,讓他們感受到你的支持和關愛。

當避免的
❣ 避免忽視感受:類似「別難過了」或「這種事情 不值得傷心」的話,會讓他們覺得不被理解。
❣ 不要比較或批評:避免用比較的語言來評價他們 的經歷,例如「別人處境比你更糟糕」。同樣, 也不要批評他們的反應或表達情緒的方式。
❣ 不要試圖解決問題:不要急於給出建議或試圖修 復問題,更不要強迫他們進行任何不想做的事, 除非他們明確表示需要幫助。
❣ 不要使用空洞的句子:一般人常說的「時間會療 癒一切」或「你應該抬頭挺胸向前走」,這樣的 語言會讓他們感到被忽視,或被要求壓抑情緒。
❣ 不要強迫分享:尊重他們處理哀傷的方式,不要 強迫分享不願談論的事情。
❣ 不要告訴他們該做甚麼,或如何感受。
也意識到:痛苦與平安能同時存在!
記得自己經歷喪偶時,一位同事曾寄來慰
問卡,上面寫滿了對先夫的懷念。她記述他曾
在接送我上下班時,像交通車般也一一接送其
他順路的同事;說先夫曾給予他們一份最溫馨 的接送情。點滴往事,讓我在思念摯愛時,得
到了溫暖與快樂的回憶!
我在哀傷期間,曾藉寫作梳理心靈的創
傷,將心痛的回憶寫下來,再為自己重新創造
另一個美好愉悅的回憶,讓自己從不同的角度
看事情。 寫下情緒、回憶,是一種醫治的過 程,幫助接納摯愛已死的事實,面對現實走出
從新得力往前行
在走出哀傷的那一刻,不是把離去的那人 丟在背後,而是帶著一同向前。讓回憶與感謝 成為快樂的經驗,不再充滿痛苦。往者已矣, 來者可追,時光流逝間,哀傷會離去,新的生 活將開啟。
行過哀傷幽谷,達到另一頭,仍可重新 起步生活。因此最後一課「我現在要為何而 活?」,便是容許神透過哀傷課程,觸摸我 們,治癒我們,在同行者的關懷和鼓勵下,重
新建立與神、與人、與己的關係。影片中說: 「不要太在乎別人的期待,專注在與神的關係 上,神有讓我們走出去的時間表。」
列車到站後,還會鳴笛啟程;失去至親似 乎讓生命停頓,然而再怎麼不想往前,也必須 重拾正常生活,勇敢前行。哀傷是一個無法預 測的過程。若能儲存對所愛之人的回憶,可以 幫助走出傷痛。不需要看太遙遠的未來,不必 為明天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過了一站再 期待下一站。
哀傷陪伴課程最終溫柔地強調:耶穌基督
▲ 列車到站後,還會啟程;行過憂傷,仍可重新起步 生活。
的愛,是在痛苦與失喪中所能得到惟一醫治的 方法;陪伴者要以身作則,把這認知與觀念徹 底執行。在陪伴傷心的朋友走這一段時,藉禱 告、讀經來倚靠神,就像詩篇的作者也在等待 神的過程中,仰望祂的話語,堅信祂的應許。
或許你正處於極大的傷痛中,或許你很 難想像生活將回歸正常。且讓我們與你同擔重 擔,陪伴你走這一段路,使你在哀傷裡,仍帶 著盼望向前行。

因為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
簡海蘭,33年前自臺灣公職退休來美。五年後,失喪配偶, 成為單親,且與16歲兒子同日受洗歸主。期間以文字事奉 主,關懷單親家庭。如今參與哀傷陪伴事工,作傷心人的好 朋友,陪他們走一段路。神日日攜我一同奔走天路,祂的慈 愛比生命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