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C Issue 76 Chinese

Page 1


成為聰明的伴娘

總覺得疫情以來,世代的交替快速地發生。最近,我非常景仰、珍惜的一位長者,賴永祥長老離世了。幾年 前就曾承諾要找時間去他那裡討教,聽取臺灣教會珍貴的人物與歷史。

而今,我又慢了一步了

人生總是免不了遺憾。為了避免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憾事,當步入 60歲時,我開始收錄身邊的長者值得效法學習的榜樣。人沒有完全的; 而在一些所敬仰的長者身上,我找出我絕對需要學習的素質,勉勵自己 效法。

60也已經過了好幾年,我可以明顯感到生理上多方面都不如前了。因此特別需要以智慧的心過 生活,重新釐清生活的目的與目標。我要怎樣生活?要如何訓練自己的思維?感覺需要抓緊時間, 為進入永恆的旅程做好準備。我發現上帝讓我遇見許多「貴人」,周遭充滿許多的精彩人物,都是 我可以從中學習的榜樣。如同馬太福音25章裡「聰明的伴娘」,在極為有限、餘下的年日,將我在 地上的生命做最好的投資。

好比內地會宣教士Paul Alfred Contento,一生在內蒙、東南亞服事主,退休後定居美國賓州 蘭卡斯特。永遠忘不了每次前往探視,斗室裡滿滿的書籍,90歲的他與我們討論起當時教會的各種 挑戰與變化,完全是最尖端資訊,絕對不過時。從他,我決定要不斷學習,直到終了。

還有大學時的恩師,生物系教授歐保羅夫婦。雖然我在大學時沒有直接受到他們的教誨,卻 在美國時得到他們很大的影響與幫助。(關於他們的事蹟,請參考https://bdcconline.net/zh-hant/ stories/ou-baoluo)他們夫婦曾多次來我家小住。當分享他們在1965年,同一個月裡失去兩個兒子 時,我問他們為甚麼還繼續留在臺灣。他們安靜地回答:「因為臺灣是上帝帶領我們去的地方。」 我學到了,

在上帝帶領的崗位上,絕對不輕易離開。

配合KRC的數位化轉型,新網站於7月1日啟動,請大家務必上網觀覽(e-krc.org)。此外, KRC也正積極開拓影音事工,將會推出新節目,暫名為Teatime with Lily,盼望把身邊的許多朋友 介紹給大家。要講的不是多麼轟轟烈烈的功績,而是 分享在生活當中如何享受上帝的同在與帶領, 在充滿挑戰與苦難當中,活出屬天的光輝 。《神國》雜誌文章也會盡量提供音檔,給予讀者以聆聽 方式閱讀的選項。請務必使用。

為以上這一切,我們亟需您的禱 告、同工與奉獻。

欲知奉獻資訊,請掃描QR Code:

願主親自賜福並報答您為KRC的禱告、同工與奉獻。

29

資力、助力、協力

神國交流道 Kingdom Communication

1 成為聰明的伴娘

文╱高俐理

3 你的手中有甚麼?

文╱林敏雯

神國管家 Kingdom Stewardship 【成功的天國企業】系列12

6 成功,要為屬靈爭戰預備 文/艾傑弗(Jeff Ahern) 譯/林雨

12 我需要多少錢才能退休? 文/徐安(Annie)

【見證篇】

17 與歲月和好,一路前行

文、供圖/小白

神國知行 Kingdom Knowledge & Practice

22 在走廊遇見波提切利

文/周蘭惠

26 隨時隨處的禱告

文/莫博恩(Brandon Morgan) 譯/張軍

29 資力、助力、協力

探索慈惠機構不同的濟助形式

文/雨往、李杰明(Derek Lee)

34 小額貸款,大大助力 國際HOPE機構(HOPE International) 專訪

受訪者/柯彌迦(Micah Crist)

採訪/雨往 供圖/HOPE International 【心情拼盤】系列17

39 急診室的春天 文/苗卉天

KRC English

1 From the editor by Jonathan Ho

神國家人 Kingdom Families

42 聽,石頭在說故事……

文/蘇文安

47 透過聖經故事連結生命 2024KRC春季退修會報導 文/王淑斐 供圖/呂邁飛、吳信惠

52 在祂裡面的連結 文、供圖/吳信惠 神國鄰舍 Kingdom Neighbors

56 我愛你們,因為神先愛了我! 專訪歐洲校園事工(ECM)同工高如珊 採訪/吳信惠 供圖/歐洲校園事工

61 用AI得益處;用AI榮耀神 口述、供圖/陳德堅(Jacky Chen, LeadingAI 總教練) 整理/林敏雯

你的手中有甚麼?

張開雙手,看看你的手中有甚麼?甚麼都沒有?空空的雙手能做甚麼?

這可能是在面對坐滿坡地的群眾,聽見耶穌說:「你們給他們 吃」的當下,門徒看著自己空空的雙手,心裡所想的吧!

接下來發生的,是四福音書都記載的五餅二魚神蹟 門徒 勉強找到一點點食物,半信半疑交到夫子手中;耶穌擘開、遞給門 徒,門徒再傳給人。12個人在一連串的動作中,眼睜睜看見很多很 多人得飽足,還有滿滿12籃的剩餘。

神的國度中,常常發生這樣的事。沒有子嗣的家庭成為大族; 見底的一點油裝滿許多瓶子罐子;夢裡的呼喚引領至河邊的禱告, 福音從此進入新地域。當人把一點點資源交到神手中,神成就的豐 富,賜福眾人。

本期管家單元〈與歲月和好,一路前行〉,回顧為退休預備財 務、健康、婚姻、靈命,讓金秋歲月成為祝福人的資本。

家人單元〈在祂裡面的連結〉,記述對小留學生的關愛,連結 成KRC與國度的祝福。鄰舍單元報導兩種外展:面對面分享食物; AI+領導力的網上培訓。方式不同,平台不同,初衷卻是一樣 讓更多人同得福音的好處。

這些作者、受訪者,都是以信心和勇氣,把手中看似不多的經 驗、熱情、專長交給神,從那雙創造天地的手中,領受豐富,再與 人協力,傳遞祝福。這便是KRC2024年度主題 神人物我,多方 連結,多結佳果。

本期焦點文章 〈資力、助力、協力〉 ,以及 〈小額貸款,大大 助力〉 ,探究不同的慈惠濟助形式,期許你我以良善、忠心、有見 識的管家心態,使用手中資源濟助匱乏,建造生命,並尋求永續經 營,帶出持久深遠的影響。

自2005創刊以來,《神國》期許藉由每篇文章的論述,每個事 工與人物的報導,挑戰讀者觀察國度,思考時代,並以信心和勇氣 做出前瞻、突破的回應。因著讀者年齡層和閱讀習慣的改變,2024 年起將紙版雜誌減至三期,但會在網路雜誌不定期推出新文章,也 正製作影音多媒體。如此大膽的嘗試,給了人力、經驗有限的團 隊,很大的挑戰。

KRC英文部門Arctos的事工宗旨:共享(commune)、創造 (create)、連結(connect),是支持我們繼續往前的推力。

無論你的手中有甚麼,切盼都能擷取資源,與物連結;延展雙 臂,彼此連結;向天舉手,與神連結。在經歷豐盛之際,也豐盛地 祝福多人。

本刊文字編輯 林敏雯

一切皆有可能

油畫,30”x24” ,2022 作者╱周蘭惠 aredstudio.blogspot.com

這幅畫的靈感來自於 箴言25章11節: 「一句話說得合宜, 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裡。」 如果網子可以接著蘋果, 當然也可以網到魚。 蘋果在樹上,魚則在水中, 無論天上地下, 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

創 辦 人: 高俐理 會務顧問: 蘇文隆 李吳淑儀 林元生 林豐樑 許陳美津 董  事: 陳奏琦 錢文燾 薛悅悅 林師武 蘇文安 高俐理 雜誌及出版顧問:陳敬智 財務、會計顧問:Eric Vogen 江桂芝 法律顧問: 張麗麗 總 編 輯: 蘇文安 執行編輯: 吳信惠 文字編輯: 林敏雯 美術編輯: 阮炫梅(中文) Evelyn Siao(英文) 企編顧問: 林豐樑 英文單元: 何天義(Jonathan Ho) 蘇真泉(Gloria Su,助編) 藝術指導: 周蘭惠 特約撰述: 余國亮 韓甲華 廖美惠 簡海蘭 許 芸 李文屏 義 燃 網上雜誌: 蘇真泉 楊薛菁 承  印: 天恩出版社 886-2-2515-3551 編輯室電郵:editor@e-krc.org ISSN 1555-9726

‧本刊圖文未經版權所有人書面許可,一概不得以任何形  式轉載。

No text or picture may be reprinted or utilized in any form or any means without written permission from the relevant copyright owners. All rights reserved.

‧本刊所引聖經經文取自《新標點和合本》 神國資源為基督協會

Kingdom Resources For Christ, Inc(KRC) PO Box 1981, Temple City, CA 91780

電郵:contact@e-krc.org

網址:http://www.e-krc.org或www.shen-guo.org

奉獻地址:PO Box 7453, Round Rock, TX 78683

臺灣神國資源為基督協會

104臺北市中山區松江路23號10樓 電話:(02) 2536-5990 電郵:taiwankrc@e-krc.org

最愛聽你說

約櫃在我家 復興從我開始

讀了75期蘇文安牧師的〈約櫃在我家〉很受啟 發。如文中所說,我們每個信徒心裡都應該珍藏著上 帝為我們設立的約櫃,做到信仰的復興從我開始。

主說: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 人;孔子說: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可見,同樣的為人 處事原則,孔子的方法是被動的,主的方法是主動的。

被動,意味著等著別人來理解你,等著別人來寬 慰你,等著別人來滿足你。等不到時,委屈感自然少 不了;而主動的人很少感到委屈:主動地擔責,主動 地表達,主動地要求……顯然,被動是消極沒有影響 力的,然而發揮主動性才能影響社會。因此,讓我們 作一個主動有影響力的人:約櫃在我家,行動彰顯祂 的榮耀,復興從我開始!

(美國‧波士頓‧Sandra)

將心比心

感謝貴刊72期鄰社報導臺灣移工的關懷專題,讓 我感動。

想當初我們移民到北美時,為了生計,也曾在餐 館打工,當幫傭或照顧孩童。報導中提到移工們所碰 到的挫折,我們也曾遭遇過。

聖經教導我們要善待寄居異鄉的人,也要愛人 如己。在移民的日子裡,我們碰過好的老闆將心比心 地對待,當然也碰過很嚴苛的雇主,當我們是二等公 民。感恩的是,我碰到的好老闆比苛刻的老闆多。

感謝主,沒有那段艱辛的日子,我們體會不到倚 靠神及相信祂的同在。雜誌上報導的移工關懷事工, 讓我對那群默默事奉的人感恩。

我目前的工作環境也有剛移民的勞工,期望我也 能成為傳送溫暖,分享神恩典的人。

(美國.林琦)

敞開軟弱面 打開分享的契機

對於「關係」,人到底需要甚 麼?有靈魂體的活人怎樣跟別人分享 生命?頑強堅固像一座岩石,真是對 情感需要的求救呼喊嗎?

75期〈你需要甚麼?〉,由AI 女友、男友的出現,思考精密的編程 能否介入並取代人與人的互動。人工 智能畢竟不是活著的生命。蓬勃的生 命力,美麗、自信、豐足、愉悅、熱 情……。神賦予人與自然、與他人親 密連結的需要。

我們信靠基督耶穌,能和神建 立親密的關係。有了來自神的核心 價值,「彼此認罪,互相代求」。有 勇氣敞開自己的軟弱面,拆毀防人穿 透的高牆,真實陳述自己的景況和需 要。這是給自己一個接受安慰、鼓 勵、饒恕的機會;同時給別人一個分 享的契機。讓誠摯互動由此開始。

我們都需要在安全非評判的氛圍 和環境,真正體會基督身體親密無間 的互動與連結,如作者的祈願:在聖 靈帶領下,孤單和孤立越來越少。

(美國‧五大湖區‧韋心)

神國 管家

Kingdom Stewardship

經營事業常常會遇到屬靈的爭戰,所以說:做生意就會明白生命的意義。

艾傑弗在成功,要為屬靈爭戰預備中,深入說明屬靈爭戰的原因, 指出仇敵攻擊的通道。

最重要的是:要穿戴神所賜的全副軍裝, 就能抵擋魔鬼的詭計,靠主得勝,而且得勝有餘。

許多人擔心退休後錢不夠用,以致延遲退休。

我需要多少錢才能退休?

文章裡,徐安引用許多數據和理論, 鼓勵人要提早準備,殷勤籌劃; 學習理財知識,有計畫地儲蓄,有紀律地堅持。

不要憂慮,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專心倚靠神,祂必供應。

退休只是更換跑道,繼續前行。

凡事都是出於神,只要順服神的帶領,提早退休也有神的美意。 小白以自己的見證,分享他們夫婦退休後的生活。

夫妻彼此勉勵,調整生活步調,積極鍛鍊雙腿,努力操練雙手, 與歲月和好,一路前行,在欣賞黃昏美景時,為神的國度多跑幾里路。

若欲投稿或回應本單元文章,請電郵editor@e-krc.org。

【成功的天國企業】系列12

成功,

要為屬靈爭戰預備

文/艾傑弗(Jeff Ahern)‧譯/林雨

從施洗約翰的時候到如今,天國 是努力進入的,努力的人就得著了。

(馬太福音11:12)

在系列之前的文章裡,我們從幾方面檢視

成功的天國企業:要看見天國在生活與 生命中運作,就必須做典範轉移;要把自己放 在成功的位置,就需要活出神聖的愛,且要順 服並尊榮神和人;要發掘自己的天國任務,並 且以祂的方式執行。在繼續探討如何將天國帶 進企業時,讓我們來談談屬靈爭戰。

屬靈爭戰是國度爭戰

好人也會遇到不好的事。你是否曾認為天 上有個誰,就是不喜歡你,想要找你麻煩?這 是真的!你我的重生,其實是生在屬天國度與 黑暗國度的爭戰中。無論喜不喜歡,我們受召 要在此壯烈的戰役中成為勇士。靈魂的仇敵並 不會在你為了主「投注所有」的當下,便繳械 投降。事實上,很可能攻擊會越發激烈。

對於基督的身體,就是教會,屬靈爭戰是 個極具分歧和複雜的主題。

本文目的不在於提 供教戰手冊,而是盼望能幫助讀者了解猖獗的 邪惡勢力及咒詛,如何影響你的生活與企業經 營;知道如何關閉門戶,不讓仇敵有進攻 生活與企業的通道,藉此將攻擊和損 傷減至最低。認識敵人的計謀、手 段、伎倆,及對應的策略和 武器,不僅讓我們能防禦, 還能進攻,把天國帶進生活 與企業中。

宥金和柯琳公司的 員工,帶給他們很大的困 擾,甚至有人因一些工作 環境上的小缺失,向職場 安全衛生處(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簡稱 OSHA)舉報。他們很難找

到不輕易跳槽的優質員工;員工缺乏凝聚力, 猶如一盤散沙,而非同心協力的團隊。雖然花 了很多時間,用各樣的評測篩選、面試新員 工,似乎依然無法組成黃金團隊。

一天,宥金和柯琳與代禱者們繞著公司走 禱,他們開始辨認出一些屬靈問題。一位代禱 者感覺到,公司大樓的橫梁上有個似曾相識的 靈在看著他們;彷彿就是這個靈引起員工之間 的紛爭和猜忌。不但如此,當他們在辦公室裡 走到一張桌子前禱告時,主不僅向代禱者揭示 了過去坐在這個位置的員工盜用公司資源,代 禱者還強烈感受到這位員工從公司的電腦觀看 色情影片。

有了這樣的分辨,找出仇敵從公司的哪扇 門進來,宥金和柯琳開始與代禱者為辦公室、 桌椅、建築,甚至公司所在的土地禱告。他們 為現在和過去員工的過犯認罪,並祈求赦免, 也為他們自己沒有以愛與尊重對待員工認罪悔 改。他們切斷所有紛爭、猜忌、隱祕、混淆、 色情影像的鎖鏈。他們邀請聖靈在公司建築 裡,吹進清新潔淨的風,吹走所有的 汙穢不潔。他們求神賜福每位員 工,澆灌愛、合一、恩寵。

基督徒企業主要為 辦公室及員工禱 告,切斷邪惡挾 制,邀請聖靈吹進 清新潔淨的風;迎 接光進入企業,驅 走黑暗。

他們很快看出公司的改變,尤其在人事難 題上。挑起麻煩的員工離職;其他人對公司更 進一步地委身。宥金和柯琳也能找到接受公司 異象的新員工,提高生產力。屬靈爭戰有了成 果;光進入企業,驅走黑暗。

到底何為屬靈爭戰?這是一場看不見的 靈界戰役,是屬天國度與黑暗國度爭奪權力的 對抗。雖然戰事屬於靈界,卻能在真實世界中 看到影響,受到震撼。屬靈爭戰需使用屬靈武 器,爭戰結果彰顯在屬靈領域,也鋪呈於現實 生活中。

那麼這些「壞事」,也就是屬靈攻擊, 從何而出?絕大部分的屬靈攻擊可分為咒詛及 邪惡壓制兩類。舊約裡,咒詛通常和審判、發 誓、立約相關。若是破壞了立約的誓言,便要 受咒詛。在摩西律法之下,神給了長長的清 單,羅列不謹守遵行誡命便要承受的特定咒詛 (參考申命記28:15-68)。

大部分從咒詛引起的屬靈攻擊,並非從人 所說的話而來,如箴言26章所說:「無故的咒 詛必不臨到。」現今世界的確有人行巫術,對 人和企業施咒。然而大多數時候,巫術並非屬 靈攻擊的源頭。

屬靈攻擊的第二個主要原因,是邪惡的壓 制。扼要地說,這包括誘惑、欺騙、苦惱、捆 綁、災病。信徒和非信徒都有可能遭受這樣的 攻擊。

固然世界上存在許多咒詛,基督徒面對的 大部分屬靈攻擊其實來自邪惡壓制。為甚麼? 當基督徒遵行主命,常在祂裡面,我們就在從 世界而來的咒詛中,受到很大程度的保護。但 只要活在世界上,便難以避免邪惡壓制。要是 在不知不覺中給仇敵留餘地,那就更難避免攻 擊了。

仇敵攻擊的通道

仇敵為了發動攻擊,通常會因我們的「門 戶洞開」取得進攻通道。一旦攻擊出現,需要 立即指認並且關閉這些門戶。

生活中的「門 戶」包括:不饒恕;個人的罪;他人的罪;世 代的罪與咒詛;有立約關係之人的罪;天國尚 未在你我生命中彰顯。

以下將一一說明。

不饒恕 。這可能是給邪惡壓制留餘地最 常見的根源。除非我們像神赦免人一般,我們 其實並沒有真正饒恕人。馬太福音5章記載耶 穌的教訓:「

⋯⋯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 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 同弟兄和好⋯⋯你同告你的對頭還在路上,就 趕緊與他和息,恐怕他把你送給審判官⋯⋯你 就下在監裡了。⋯⋯若有一文錢沒有還清 ,你 斷不能從那裡出來。」

主耶穌在這裡指的,是得罪人欠了債,需 要快快與對頭和解,把帳算清楚。若是感到如 同在監獄裡受仇敵折磨,無論是你欠人或人欠 你,就要快快饒恕人或請求饒恕。不這麼做, 就會受困在牢籠裡,直到每分錢都償還了。欠 債或被欠,代價都是我們付不起的。今天就透 過真實的饒恕,把這些債一筆勾銷。這樣的饒 恕會關上仇敵控訴、壓制你的管道。

個人的罪 。不願悔改及尚未悔改的罪, 是邪惡勢力常利用的第二個管道。有時不知悔 改,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自己犯的罪。不少基督 徒曾參與玄密活動(如占卜、塔羅牌等)或祭 拜偶像的宗教儀式,除非意識到這些是錯誤的 行為,否則不知道應該悔改。

然而比不知罪更嚴重的,可能還是硬心; 對罪已經不在乎,接受罪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不單是個別信徒,基督的身體,就是教會,也 開始接受神不能接受的行為。原是該讓聖靈在

生命中繼續煉淨、成聖的工作,我們倒選擇在 山上找塊平地紮營,不走了。這樣的硬心造成 生命中不悔改的罪,簡直是給邪惡攻擊敞開大 門。

他人之罪 。因他人犯罪而受害的人,難 道也會成為罪人?是的。這樣的情況還經常發 生;此類型的罪可稱為創傷之罪或受害之罪。

受害者沒有罪,是在之後處理創傷結果的過程 中,因為懷怨不肯饒恕,產生苦毒。不少來自 暴力,或是酒精、毒癮家庭的人,之後也施 暴、成癮,過去受的創傷反倒傷害了他人。

處理靈與魂創傷的服事,稱作內在

醫治(inner healing),或叫釋放事工 (deliverance ministry),最好由受過訓 練、有預言恩賜的牧者來進行。除非把這些傷 痛帶到神面前,得到深層、完全的醫治,否則 給仇敵留通路,挾制苦待原是受傷害的人。求 公義、恩慈的神幫助,得到屬天的愛與饒恕, 放下過往傷痛,關上仇敵進攻的門戶,好讓我 們能在祂預備的豐盛生命中,與祂同行。

與世代相傳的罪有關的咒詛 。這往往是 因祖先沒有悔改的罪所造成。咒詛會以傾向犯 同樣的罪出現,好比成癮、淫行、怒氣等等。

也會以生活、家庭、財務的失敗或死亡出現, 因為仇敵找到入口,要殺害、偷竊、毀壞我們 生命的所有。

處理世代的罪和因此產生的咒詛,也和處 理與心靈創傷相關的罪類似,最好尋求受過醫 治釋放訓練牧者的幫助。要經由聖靈啟示來指 認這些罪;之後為祖先和自己認罪、悔改。若 是已經知道或透過聖靈得知,指認出犯罪祖先 的名字。一旦悔改,這些容許仇敵進攻的門戶 便關上了。

與我們立約之人的罪 。這是另一種因 「他人之罪」而給邪惡勢力留餘地的形式。我 們和與我們立約之人,有著緊密的連結。當與 我們立約之人犯罪,我們生活和企業的門戶也 因此洞開,給仇敵正當的權利入侵。從企業角 度來看,需要智慧選擇簽合同、立約定的對 象;在建立這樣的生意關係前,需要從神而來 不饒恕或不請求饒 恕,如同監禁在囚 牢裡,給仇敵控 訴、壓制的通道。

的分辨力。若是神要我們和非信徒達成協議, 祂會賜下恩典,讓任務圓滿完成。相對來說,

我們也不應該憑著自己基督徒的身分,便妄自 以為這些企業上的約定自然而然會受保護,不 致遭受惡者的打擊。

請記住,以上所提的約定、協議,包括: 企業所有權、合資企業、房地產、融資、財務轉 移,與重大的購買合約。因為進入合約的人, 是「同負一軛」。這樣的約定,和與非信徒有 生意往來,例如從供應商買材料,或是賣出產 品,並不一樣。一般商業交易並不會帶來難以 脫身的義務,也就不至於給屬靈攻擊留地步。

天國尚未實現 。這是另一種讓惡勢力有 機可乘的門戶。因為天國尚未完全在地上彰 顯,魔鬼在這個世界尚且握有權柄及勢力。讓 我們從幾處經文思考:耶穌平靜風浪(參考 路加福音8:22-28);初代教會執事司提反殉 道(參考使徒行傳6:8-7:60);保羅身上的刺 (參考哥林多後書12:7-10)。耶穌、司提反和 保羅,他們並沒有因犯罪而給邪惡勢力製造攻 擊的機會,撒但卻能壓制、擊打,甚至殺害。

誘惑和欺騙 。上述敞開的門戶,多是從 罪衍生的脅迫壓制,因信徒或祖先犯罪造成。

這些罪是因為做了不該做的事,或是沒做該做 的事。然而仇敵的攻擊還可能是引誘犯罪,欺 騙人與神的真理反其道而行,或是直截了當的 苦難。誘惑和欺騙,是屬靈爭戰中「內心之 仗」。此類型的攻擊,僅是魔鬼和邪靈在現今 世界行使有限的邪惡能力與權柄。

真玲是個單身女性,經營一家專業服務公 司。在教會認識一位主內弟兄後,兩人感情進 展迅速,很快有了性關係。即便他們都知道婚 前性行為是罪,卻不當回事,也不明白會帶來 甚麼後果。

逐漸地,公司業務減少,財務挑戰增加,

生意開始走下坡。為了扭轉局勢,她決定和代 禱團隊一起為企業禱告。代禱者及時發現真玲 與男朋友間的關係,並讓她知道這讓仇敵有機 可乘,打擊她的個人生活與企業。真玲也意識 到這段關係沒有未來,便毅然決定和男友分 手,就算不為別的原因,也是為了自己公司的 前景著想。

結束不討神喜悅的關係後,代禱團隊領著 真玲悔改,做內在醫治釋放,把因婚前性行為 而敞開的門戶關上。幾個禮拜之內,公司生意 便開始好轉,和員工與客戶間的問題解決了, 新的機會浮上檯面,資金也增加了。

其實仇敵希望把沒有認的罪或不願認罪的 後果藏在暗處;我們如果清楚罪的真正代價與 惡果,或許可以少犯一些罪。在屬靈爭戰中, 悔改及饒恕是基石,把我們帶回與主緊密相連 的關係,保護我們不受仇敵詭計的攻擊。

最大的保護來自大能恩慈的主

總括來說,屬靈爭戰中最有效的防禦, 是悔改與饒恕。悔改是為自己的罪懊悔並改 過;指認祖先、家人、員工,以及政府或國家 的罪,並為之悔改。饒恕要求的是消弭別人的 過犯,重新來過,如同主對我們的赦免。屬靈 爭戰的攻擊策略,則需要宣告捆綁(禁止)和 釋放(容許)的禱告。大能的主已經給我們能 力,透過捆綁和釋放的權柄,為祂的政權在地 上設立規範(參考馬太福音16:19,18:18)。

最後還想告誡各位,不要把每件不好的事 都歸咎於仇敵。把魔鬼沒做的事算在牠頭上, 其實是一種崇拜。我們受召要單單敬拜神。在 風暴中,要一直定睛仰望祂,全心信靠祂,而 不是只盯著遭遇的難題。不要再看仇敵;專心 注目於耶穌。無論難題的起因是否出於邪惡勢 力的攻擊,惟有在主耶穌身上才能找到答案。

多年來,善模和海麗的生意起起伏伏。他們看到銷售和利潤有了一連串 的成長,也看到一連串的挫折與失敗。情況好的時候,他們歸因於自己的正 直及神的信實;情況不好的時候,他們歸咎於邪惡勢力的攻擊。兩人接受 了內在醫治釋放的服事,似乎卻讓仇敵造成他們不順利的意念更堅定。

於是他們聘請代禱者為公司禱告,在某些方面的確看到果效,例如 家人的健康。然而業務的起伏,成功與失敗的輪轉,似乎仍繼續著。他 們十分肯定問題的根源不在自己身上,一定是別人或甚麼事引起的; 代禱者卻相信這些難處的起因就是他們自己。從善模和海麗的 角度看,邪靈尾隨著他們,啃噬公司的收成。他們也認為是 家庭成員中曾信奉新紀元,以咒詛和巫術攻擊他們。

無論於生活中或企 業經營上,在愛中 順服,謙卑與神同 行,便可得到惟有 祂能提供的保護。

最終代禱者得到啟示,發現給邪惡勢力留餘地的,不 在外來的攻擊,反倒是由內部而生。代禱者指引善模和海 麗定睛於主,而非魔鬼和牠的嘍囉。他們需要盡心、盡意、 盡力尋求主,不把追求銷售額及金錢當作經營企業的主要目標; 銷售額及金錢應該要來找他們才是。善模和海麗需要花更多時間敬拜

神,以讚美和感恩來到祂面前。他們要關注的是主已經做了甚麼,祂 正在做甚麼,為此感恩,不為沒有得到的事物抱怨。

他們需要向主求恩典,就像主愛他們一般來愛顧客、生意夥伴, 以及員工。身為企業主,他們要關注的是如何祝福這些人,透過公司 的產品和服務,為人的生命添加價值。當善模和海麗投注更多心力 和注意力於顧客、生意夥伴、員工身上,就更能從這些人身上看到 成果。

夫妻倆聽了代禱者的建議,不再聚焦於攻擊是否來自仇敵,而 是花更多時間仰望信靠主,以及祂在生活中的作為。沒過多久,他 們便看到情況有了轉圜,生活與企業都大大蒙福。

若不想遭受邪惡勢力攻擊,最大的保護來自住在主裡面,主也 在我們裡面。在愛中順服,謙卑與神同行,我們便可得到惟有祂能 提供的保護。

你的生活及企業是否曾經歷屬靈爭戰?你對屬靈的防禦和攻 擊有何認識?若希望對這個議題有進一步認識,請參考拙作《成 功的天國企業》(Kingdom Business Success,中文暫譯)。

若有任何疑問或迴響,歡迎與我聯繫:Jeff@BusinessHisWay. biz。

下篇文章裡,讓我們一起來探討取得財務成功的天國原則。

艾傑弗 (Jeff Ahern),著有 《成功的天國企 業》(Kingdom Business Success, 中文暫譯), 《天國企業的策略》(Strategic Planning for Kingdom Business,中 文暫譯),並在期刊上發表多篇 文章。曾任海軍軍官,為「財富 500強」企業和政府部門提供管 理與改善經營程序的諮詢服務逾 30年。創立屬靈顧問公司Business His Way (原Sozo Services), 協助企業領導階層使用以聖經為 本、聖靈引導的方案,達成個人 和企業的目標。

我需要

多少錢

才能退休?

文/徐安(Annie)

各人退休之途風景不同。 你是輕裝上路,或是行囊滿滿?

規劃退休,從問問題開始

提到退休,最常聽見的疑問是 我需要

多少錢才能退休?其實 這涉及退休前的財務規劃,

與退休後的生活型態,需要多方 考量。要得到答案,需要追加以下問題:何 時退休?在哪裡退休?想要怎樣的生活?可預 期的收入與開支?有甚麼開源節流的方法?

根據美國員工福利研究所(Employee Benefit Research Institute, www.ebri.org) 2021年的一項調查,儘管已接近退休年齡, 年齡在55歲或以上的工作者中,只有60%的人 退休可能是許多人嚮往幸福人生的美好階 段之一。然而要如何把憧憬化為 現實?每個人的退休之途都是獨特的,或 按著預期的計畫,或有意料之外的機遇,風景 各有不同。你是輕裝上路,或是行囊滿滿?帶 著甚麼心情,又有甚麼憧憬?

曾為退休後的生活型態做開支及儲蓄預算(見 下圖)。

(資料來源:https://www.ebri.org/docs/default-source/rcs/2021-rcs/rcs_21-fs-4_age. pdf?sfvrsn=69d83a2f_4.)

根據勞工局資料,美國人退休年數平均約 為20年。約有一半的美國人會提前為退休生活 所需做計畫,而在有條件參與如401(k)退休儲 蓄的員工中,超過四分之一的人選擇不參加。

從這些調查數字可以看出,並非所有人都會提 前規劃,為退休做準備。

任何的儲蓄及投資,「時間」是重要因 素。或者事先預備,或者延後退休,讓時間的 複利力量增加資產,供應退休後的生活所需。

然而無論如何籌劃退休,「管家之心」是關 鍵。誠實盤點手中資源,了解各種投資及儲蓄 工具,做出實際可行的計畫並確切執行。期許 你我無論何時退休,生活不致窘迫,仍有餘裕 使用神所賜的錢財、體力、經驗、知識、才幹 等,來祝福他人。

從事理財專業多年,聽到許多人渴望做到 所謂的財務自由。準備是必要的,但人生猶如 股市上下波動,即使能觀察趨勢,盡可能做明 智的分辨,依舊難以預料任何突發狀況。所以 在做任何計畫時,仍要相信神主掌一切;無論 在人生的哪個階段,信心是與神同行的輪軸。

你想過怎樣的退休生活? 由於每個人對退休生活的要求不一,也可 能隨著時間改變,在規劃退休生活時,建議先 從以下幾點開始思考: 退休後會有哪些開支 這包括日常的食 衣住行、保險、醫療、納稅等等必須性支出, 還有外食、旅遊等非必須性開支,也需要預備 應急資金。不要忘記隨著年齡增加,醫療、 長照費用會比現在更多。退休理財仍要控制風 險,如投資、通膨、長壽、稅務等等,都會影 響支出。每人預算會有不同,因此在設定儲蓄 目標前,最好先對支出進行分析。

退休後會有哪些收入 這包括退休金、 儲蓄、投資所得、社會安全福利(簡稱社安)、 國民年金等等。為了減低風險,退休後可能需 要調整投資方式。然而一般風險與報酬率成正 比,因此在這階段就不能高估投資的獲利。

專家估計,若是不想改變生活水平,每月 需要準備退休前收入的70%至90%。對收入和 支出做保守且務實的計算,評估夠不夠維持想 要的生活型態,再思考如何開源、節流,或是 延後退休,也可以考慮退休後做專案或兼職, 一方面增加主、被動收入,一方面保持與專 業、與社會的連結。

曾有人說儲蓄必須有100萬美元,才能達 到退休的財務自由。我的看法是,所需的儲蓄 金額會因「退休生活型態」而異。就拿退休後 住哪裡來說,大城市的房地產稅、物價可能會 比小城市高,然而大城市有更多參與文化、藝 術活動的機會。小城市或許沒有那麼繁華,但 社區鄰里間可能有更多來往和連結。又如有慢 性病史?可能需要鄰近醫療中心。喜歡旅行? 看看附近是否有通達的公路、大眾運輸系統, 或是航班頻繁的機場。美國一些州沒有州所得 稅,如佛羅里達、德克薩斯、內華達州等,也

值得納入衡量。

如何計算退休所需?

事先規劃,實際計算之後,很有可能需要 調整目前的儲蓄方式,或改變對退休生活的期 望。2021年一項調查發現,89%試圖了解自己 財務未來的人,對財務安全比較有信心。

以下是幾個方法來估算,供大家參考。

一、退休所需簡易演算3步驟

1. 計算未來支出。各樣可能的花費明細列 表,預估退休生活所需。

2. 計算目前資產。合計儲蓄、投資、房屋 價值(減去貸款後的淨值)等,便是今日的資 產。從資產預估退休生活能產生多少現金流, 盡量不要有任何債務。

3. 計算未來收入。如退休金、社安福利, 及其他退休後兌現的儲蓄及投資收益等。此數 字與未來支出相比較,可以得出退休後需要多 少錢才能「打平」的概念。

假設夫妻需要每月8,000美元退休開銷, 二人每月預期各得到$1,500的社安福利金, 其中一位每月還能有$1,000的養老金。這意 味著在每月$8,000的收入需求中,$4,000 ($1,500×2人+ $1,000)來自穩定收入,剩餘的 $4,000需來自儲蓄和投資等等。

二、4% 規則註

公式:年支出除以4%=月支出;

月支出x300月

這是經驗法則,限制每年從退休帳戶提取

的金額不超過退休第一年帳戶總金額的4%, 每年提取相同金額。目的是在正常壽命的預期 下有足夠的現金流支付所需。然而在目前高通

膨或投資報酬不佳的情況下,可能需要降低支

▲ 你想要怎樣的退休生活?退休金的儲蓄金額會因生 活型態而有不同。

(圖片來源:https://www.freepik.com/free-photo/family-bonding-casual-affectionrelationship_2910908.htm#fromView=search&page=1&position=42&uuid=612a096804d0-47be-ba92-229b145b77a7)

出或是預備額外現金,作為緩衝,避免在市場 低迷時提取更多資金。(請參考本刊75期文章 〈為霞尚滿天〉,閱讀更詳細介紹。)

三、45%的收入替代率

金融服務公司富達(Fidelity)調查後建 議,為了維持與退休前十年相似的生活方式, 以退休前年收入的45%為替代目標應該足夠。

假設在65歲時年薪為十萬美元,按收入替 代率45%計算,每年生活費用需要$45,000。 以平均退休後生活20年來看,可能需要準備 $90萬(4.5萬×20年)。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富達建議基於年齡的 儲蓄目標(見下圖):

在25歲時開始儲蓄,並將年收入的15% (參數X=年收入 × 15%)儲蓄投資於適合年 齡的股票及債券組合,應該能夠實現這些目 標。一般來說,年輕時可積極投資於股票;越 接近退休,需轉向風險較小的債券和現金,目 的在增加投資組合的穩定性。

富達建議,到67歲時儲蓄十倍的X。

(資料來源:https://www.fidelity.com/viewpoints/retirement/how-much-do-i-need-toretire#:~:text=Fidelity's%20guideline%3A%20Aim%20to%20save,hope%20to%20have%20 in%20retirement.)

富達估計,除了社會安全福利之外,儲蓄 需要足以取代退休前收入的至少45%。

從我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多年的經驗,建 議讀者在工作生涯中每年至少存入稅前收入 (包括任何雇主配套)的15%,讓退休生活不 致有過大的經濟壓力。這可能看起來很多,但 包括不同帳戶的所有退休儲蓄,以及任何雇主 繳款。就算無法每年都達到這個百分比,也不 要有壓力。只要持續、有恆心,總有辦法迎頭 趕上。不要因年輕,想著離退休尚早,目前還 有許多花費和負擔,等以後收入更多、孩子長 大、房貸付清……,再做準備。把退休儲蓄也 列入預算,有紀律地預備,才是長遠之計。

每一段旅程都應該從確定目的地開始,退 休亦然。知道退休的目標,才比較容易判斷是 否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知道如何調整方向或步 調,並持續監控。

了解社會福利資源

不同國家提供不同程度的社安福利,對於 退休,這是必須列入考量之點。以美國而言, 社安可能覆蓋退休受益人退休前收入的40%。

然而由於收入和開始領取福利的年齡不同,社 安所能取代的薪資金額也不同。請使用美國社 安總署網站上的退休估算器來估算。

美國的平均退休年齡男性約為65歲,女性 約為63,62歲可以開始領取社安福利。在62 至70歲間,每推遲領取一次,每月福利就可增 加8%。推遲領取還可以延長退休儲蓄增長的 期限。

停止工作的年齡會影響社會福利金的收 入;又會影響其他退休指南的數值 儲蓄 率、儲蓄因素和可持續提款率。就算無法確定 退休時可能需要多少收入,如果計畫提前退 休,可能需要使用62歲的準則。否則70歲的準 則可能更適合。

何時退休的決定也不需要只考慮是否能多 領社安福利。畢竟人的體力、心力有限,即便 少拿社安福利,在身心靈都還強健之時退休, 把才幹、知識、經驗,用於職場之外,如家 庭、教會、社區、宣教禾場,不也是作神百般 恩賜的好管家?

及早開始,堅持有紀律 神掌管一切,也豐富供應我們日用所需。

因此對退休生活,何不以良善、忠心、有見識 的管家心態,以智慧和紀律及早綢繆?許多計 算方式和理財知識,能幫助我們做好的決定。

就算有許多不可知的變數,最重要的還是早早 開始,制定可行的預算,堅持執行儲蓄計畫。

箴言30章25節形容螞蟻是無力之類,卻 在夏天預備糧食。智慧書提醒我們:儲蓄是有 遠見的良好習慣,是對自己及家庭負責。如果

經濟許可,從小額開始,並嘗試增加每月儲蓄金額。越 早開始,就有越多時間增值。對絕大部分的人而言,退 休是遲早的事,最好把退休儲蓄放進預算中,有紀律地 堅持下去。

退休生活的財務保障,需要殷勤籌劃。這不單指自 己多學習儲蓄、投資的理財知識,也可以包括尋求財務 顧問的專業協助。然而計畫是個理想,要付諸實踐,還 需要好管家的另一個美德 從現在開始量入為出。錢 財或許能帶來日常的舒適,但奢華的生活型態,可真是 善用神所賜的豐盛?

我曾在文章中寫道:生活經過「斷捨離」的整理,會 發現「簡單就是美」,不再從有形的物質中尋求安全、滿 足,而從心與靈體會「不致缺乏」,和「一樣好處都不 缺」。(參考本刊70期〈理心、理家、理財〉。)

需要為退休存多少錢?我無法給出一個確切數字, 只能提供估算方式,並鼓勵讀者以管家之心籌劃、儲 蓄、量入為出、知足常樂。我們所信的神,供應日用所 需,賜夠用恩典;耶和華以勒

祂必預備;祂才是我 們生活、生命的中心。

願我們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以感恩的心領受神的 供應,相信祂必要成就超過我們所求所想。

註:The Trinity Study 4% rule法則, 相關中文介紹可參考。

延⬩伸⬩閱⬩讀

‧ 美國勞動局的雇員福利保障局(Employee Benefit Security Administration,簡稱EBSA)發表一系列關於健康、退休 等福利的文章,有繁、簡中文版。請上網站:https://www. dol.gov/agencies/ebsa/about-ebsa/our-activities/resourcecenter/publications。

‧ 美國國稅局(Internal Revenue Service, IRS)專文(中文)介紹 越早開始為退休儲蓄,越能得到 複利帶來的益處。請參考https:// www.irs.gov/pub/irs-pdf/p4118zht. pdf。

徐安 (Annie),MBA,大 學財金講師,曾於國際金 融機構從事客服、產品、 行銷至業務主管,20多 年財富管理實務及教學經 驗。目前任波士頓天使基 金合夥人及福音義工。

退休後仍刻意培養婚姻與信 仰,好把珍貴如金的人生金 秋,用來祝福更多人。

見證篇

與歲月和好, 一路前行

文、供圖/小白

打開媒體,翻開書報,尋找「退休」二字,相關 資料鋪天蓋地迎面而來。筆者身為嬰兒潮大軍 (1945-1964)末班車的一員,已正式邁入60歲。

56歲那一年,因世紀疫情被迫提早退休。回顧這幾年 一路走來的心情與決心,用幾個字總結 與歲月和 好,一路前行。

鍛鍊退休的「兩條腿」

《神國》雜誌74期〈輕舟已過萬重山〉一文,提 到良好健康與財務自由是關乎退休品質最重要的「兩 條腿」。的確,大部分人一談到退休生活,最直接的 話題,就是健康好不好;錢夠不夠用。

「提早退休」,是我和丈夫人生規劃的一部分。

事實上,早在50歲那一年,我倆已討論且著手準備提 早退休,並尋求把更多時間轉為服事神的可能。當時 做的第一個決定,就是夫妻一起進入北美中華福音神 學院,開始為退休後的跨文化宣教鋪路。

有了退休之後的生活目標,就需要開始為財務準 備。這是長期計畫,因此我倆和兒女商議後,擬定三 個前提:

一)供完兩個兒女大學畢業後,他們必須經濟獨 立,讀研究所甚或結婚,父母只能小額資助。

二)房貸學貸車貸全部付清,沒有任何債務。

三)積極累積流動資金,達到某一數字,能支撐 到63歲開始領退休金。

2020年突來的新冠疫情,迫使我們的退 休計畫提前來到。當時從美國來到亞洲探親, 原本只打算短期停留,沒想到一待兩年多。一

方面消費水平低了些,另一方面也是心存退休 目標,盡量減少開支。感謝神的供應,不但沒 有感到財務壓力,更享受簡居樸實的日常。這 也預備了「正式」退休之後,生活方式的調 整,更肯定提早退休是對的選擇!

阻攔許多人提早退休的一大因素,可能 就是健康保險;年紀不到申請聯邦醫療保險 (Medicare),個人保險又相當昂貴。在亞洲 居住的這段時間,我們成了醫保的受益者,負 擔輕省不少。

然而保險是生病時用,能有健壯的身體, 才是上策。過去忙工作,出門以車代步,需要 刻意安排健身時間。在亞洲生活期間,多仰賴 步行或自行車,少了朝九晚五的壓力,市場能 買到非常新鮮的食材……。不知不覺中,體力 和耐力都增加了。

就像任何的鍛鍊,退休生活的「兩條腿」 也需要有目標,有進程。經過時間和心力的累 積,相信會看到成果。

實踐退休的「兩雙手」

從計畫退休,到真的退休,到退休後開始 新的「志業」 宣教,我想以自己的體會, 分享實踐退休生活的「兩雙手」:格外投入心 力於婚姻經營和信仰堅固。

還在職場時,夫妻關係就需要刻意培養, 更何況退休後兩人可能時時刻刻在一起。如何 不讓生活的磕磕碰碰傷感情?或許可以從以下 幾點著手:

1、尊重習慣;培養嗜好 :外子喜歡每天 早起運動,我無法早起,則盡量為他預備好早 餐。退休後不必趕著上班,想要有好心情享受

退休歲月要能不停滯,需 以寬廣的眼界與心胸,鍛 鍊、裝備身心靈。

美好的一天,就從豐盛的早餐開始。外子喜歡 爬小山,我也奉陪到底。我喜歡讀書寫作,外 子則包容我寫作期間可以不做家務,六親不 認,專心寫作。遇到好書佳作,我會主動推薦 給他看。這也讓我們有多一點話題,做更深入 的談話。

2、製造氣氛;刻意溝通 :退休後夫妻相 處時間更多,談話、溝通不會少吧?然而往往 話說得不少,品質卻只停留在柴米油鹽、雞毛 蒜皮。這樣的談,只是溝通的第一層次。一般 而言,男性在話語表達上偏向被動,除非是工 作上需要,或交換資訊(午餐吃甚麼?最近蛋 漲價了……)。一般退休後的丈夫變得更沉默 寡言,這時候,妻子要有智慧地找機會刻意談 配偶感興趣的話題,或安排兩人都喜歡的活 動。除了閱讀,我也會主動設計電影之夜,或 安排二天一夜的小旅行。甚至為了慶祝生日或 結婚週年,刻意去住旅館,製造生活情調,深 談心底話。

3、反思婚姻;重新委身 :夫妻倆年輕時 一起打拚事業,養兒育女,日子一天天過去,

作者夫婦在疫情間居住亞 洲,心存退休目標,降低開 銷,神的供應也沒有缺乏。

有時候都無暇顧及枕邊的親密愛人在 想甚麼。退休後體力不如從前,卻也 少了些工作和生活壓力的干擾。不妨 放慢步伐,兩人心往一處放,力往一 處使,重燃愛火,真實活出丈夫愛妻 子、妻子敬重丈夫的聖經教導。並提 醒自己婚姻的終極目標是榮耀神,而 非滿足自己的需求。夫妻倆如果鬧矛 盾,不是為了你贏我贏,而是想到夫 妻二人成為一體,想到承諾的委身, 最終彼此認罪和好。

「二人成為一體」,是包括身心 靈的結合。退休之前要堅固信仰,退 休後更是如此。體力或許會因年紀增 長而衰退,心與靈卻能日日更新,持 續健壯。以下幾點供讀者參考:

1、個人靈修:遠離假努力,自律 真學習。退休後進入跨文化宣教,在所 處的群體中,四十幾、五十歲退休者大 有人在。他們退休後,花最多時間的就 是禮拜和讀宗教經書。這提醒我,身為 基督徒的我們,靈修不是為了積功德, 而是親近神;因受神的愛、神的話吸 引,每日靈修。

2、小群靈修:如果每週固定有一 個讀書會、查經小組,或學習團體,會 讓退休後的生活更充實美好。神把我們 放在基督身體之中,能和其他肢體一起 學習,彼此扶持得激勵。尤其是目前居 住之處,很難找到同一信仰的朋友,還 好有線上聚會,真正體會了「天涯若比 鄰」。

3、服事眾人 :退休後時間充裕 有彈性,可以主動連結基督徒組織活 動,尋求教會裡外的服事機會。曾經

聽過某教會召集退休者及 長輩們成立「老神在在」 社團,除了能彼此認識交 流,也為了集結人力和資 源,服務社區並傳福音。

相信進入「黃金」歲月的 退休族,不單是處於人生 金秋季節,所累積的職 場、人生經驗,會是珍貴 如金、能用以祝福許多人 的資本。

與歲月和好

退休後的前幾年, 或許會進入一段摸索期: 時而失落,感歎過去的頭 銜、價值不在;時而興奮,不再為五斗米折 腰。但希望最終能靠著聖靈調整心態與作息, 找到生活重心,了解到退休不只是退場 結束一段職涯,同時也是進場 開始另一條 「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途徑。

▲ 退休生活不一定是歲月靜好,而是與充滿 希望的歲月和好,一路前行。

退休,其實不一定 是進入「歲月靜好」的階 段,而是與歲月和好 。歲 月流淌,有無奈與傷感, 也充滿希望。退休之後, 我願依然向前,不肯原地 踏步。畢竟神的創造如此 美好,還有太多沒吃過、 見過、做過、體察過的, 等著我去經歷。

再怎麼預備、鍛鍊, 退休後還是會遇到不如 意,也會有失落。你羨慕 我的自由,我羨慕你的約 束;你羨慕我的房,我羨 慕你的車;你羨慕我工作 有收入,我羨慕你總有大把休息時間。若能學 會以寬容和謙卑,過著簡單而深刻的生活,找 回或發掘生命意義,相信仍可發揮餘熱,繼續 作神的好管家。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提到退休時,曾 大聲疾呼,退休後可以有更多的選擇,不必拘 泥在固定的項目。不要在「舊三樣」(跳廣場 舞、打麻將、帶兒孫)上打轉,而要轉向更多 的精神生活,充實自己。其實只要有心,無論 是上老人大學,或作志工,或轉兼職,發展出 對自己、對社會有益的「新三樣」,才是退休 後晚年幸福的保障。他更提醒要注意心態,攀 比、計較、面子……,都沒意義,都折磨人。

有人形容在職場打拚的生活,猶如行駛於 高速公路;當每部車都加速前進時,不允許鬆 開油門,放慢速度。而退休後的生活,就好比 下了高速公路,轉入鄉間小道,車速放慢,就 算路徑蜿蜒,卻可以好好欣賞沿途風光。

人生是否一定會如摩西所說:「轉眼成 空,如飛而去」?如果任憑自己成為停放車庫 的「老爺車」,最終成了無用的廢鐵。要是善 加保養,時時啟動,好像醫療宣教士馬偕醫生 所說的「寧願燒盡,不願銹壞」,說不定還可 在神的國度裡,多跑幾里路?

盼望在見主面時,你我都能說:那美好的 仗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已經跑盡了,所信的 道也守住了。

準備退休,或已經退休的戰友們,讓我們 不戀過往,一路前行吧!

小白 ,育有兩名成年兒女。36歲移民美國開 始跟隨耶穌基督,50歲就讀北美中華福音神 學院,56歲提早退休,58歲進入跨文化宣 教。願以寫作、旅行、兒童畫本豐盈餘生。

神國 知行

Kingdom Knowledge & Practice

https://www.freepik.com/free-photo/networkingconcept-still-life-assortment_16234427.

人生有很多因素, 好比時間、金錢、關係、愛心、資助、協力與心態, 都可算對人對己的投資。

例如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美帝奇(Medici)家族, 贊助一眾當時的藝術家,蒐藏他們的作品,使之存留到今日, 讓愛畫者能在走廊遇見波提切利。

如果溝通是通向友誼的橋梁;與神溝通的方式就是禱告, 隨時隨處的禱告一文提醒我們, 是否該日日分別一段時間,投資在與神建立關係上? 資力、助力、協力, 與小額貸款,大大助力

,討論各種慈惠機構濟助的方式, 讓你我思考手中的資源,要如何分享到對的地方,才能永續。

當處在健康狀況不可控的情況下, 除神以外,我們別無所求;與神連結, 把心情投資在正面感恩的態度上, 即使在醫院裡也能感覺到急診室的春天。

筆下女人精緻出彩

提起文藝復興,腦中定會出現大名鼎 鼎的三傑: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

其實還有一傑也不遑多讓,那就是年長達文 西七歲,兩人曾是「同學」的山德羅‧波提 切利(Sandro Botticelli)。波提切利在眾 傑之中獨樹一格,知名代表畫作的〈春〉 (Primavera)與〈維納斯的誕生〉(The Birth of Venus),兩幅作品都屬於大型

畫作,現皆存於佛羅倫斯的烏菲茲美術館 (Uffizi Gallery)。

〈春〉(202cmx314cm)繪於木板上,

〈維納斯的誕生〉(172cmx279cm)則是繪

〈維納斯的誕生〉

(圖片來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Sandro_Botticelli_-_La_nascita_di_ Venere_-_Google_Art_Project_-_edited.jpg)

於帆布上,媒材皆為蛋彩畫 註。當時油畫已經 開始使用,而波提切利仍堅守使用蛋彩畫。要 知道油畫顏料慢乾且延展性強,可以層層堆疊 出豐富的色調,而蛋彩畫乾得特別快,缺乏 彈性,都是要一筆一筆、一層一層地罩染上 去……。我在觀賞〈春〉時,還以為是油畫作 品呢!波提切利,絕對是蛋彩畫界中的頂級代 表!

舉凡特別有才氣的藝術家,大都被貼上 在走廊遇見 波提切利 文/周蘭惠

「風流成性」的標籤;堪稱是女神製造機的波 提切利,卻是位百分百的癡情漢。在他筆下的 女人各個美若天仙、氣質非凡,但仔細一看, 原來都是同一個模特兒。若是不信,你可以將 〈春〉與〈維納斯的誕生〉兩位女主角交換 頭像。這位女主角就是西蒙妮塔(Simonetta Vespucci),據說當年整個義大利都為她傾 倒!她在16歲時就嫁進與美帝奇(Medici)家 族交好的偉斯普奇家族。要知道美帝奇家族當

時政治經濟勢力強大,可是15至18世紀文藝復 興時期最重要的推手,一眾藝術家的贊助者。

在不方便對「老闆娘」公開示愛下,只能將對

西蒙妮塔的愛慕寄情於畫中。美麗的西蒙妮塔

於22歲時因肺結核撒手人寰,波提切利在失去 惟一摯愛後,終身不娶,甚至要求死後能夠葬 在她的腳邊。

一句話這樣形容:「女人要當波提切利的 的維納斯,男人要成為米開朗基羅的大衛。」 〈維納斯〉是愛與美的代表。在波提切利筆下 的她,有著少女羞澀的神情,形體卻是成熟女 人的嫵媚。S型的身軀加上七分步,如此不平 衡但又協調的站姿,已經深植人心,成為了一 個符號。如今這「招牌站勢」仍可在許多場合 見到!

波提切利藉由希臘神話的題材,展現了線 條流暢、輪廓柔和、色彩絢麗、充滿詩意,從

中使人感受到羅馬諸神也似人性的「肉慾」, 表現出人間歡愉自由的浪漫。另一方面,他畫 聖像時則透露著溫婉慈祥,呈現出莊嚴的「神 聖」,尋求更深層次的靈魂共鳴。

以前對波提切利的了解,只停留在兩幅 名作,尤其是喜歡〈春〉。其中的〈美惠三女 神〉(The Three Graces),她們身上披著紗 衣,仙氣飄飄;肢體互相優雅地串連,舞出律 動。畫中充滿了植物與鮮花,無論是象徵美帝 奇家族財富累累的金橘樹,還是依據佛羅倫斯 當地盛開所描繪的花朵……,而每一朵花也正 反映了作者的心思縝密與超群的技巧。

馬太福音6章28-29節,耶穌說:「你想野 地裡的百合花,怎麼長起來,他不勞苦,也不 紡線,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及榮華的 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

花的使命就是綻放美麗,值得世人好好凝 視。能夠將花朶展現如此精緻出彩,就是畫家 對造物主感謝的回應。也因如此,個人覺得身 穿華麗花袍的花神,比站C位的維納斯更勝一 籌呢!

從倩影鮮花到懺悔沉重

才華洋溢的波提切利在25歲時就自立門 戶,開設了個人繪畫工作室,美帝奇家族對波 提切利異常青睞,向他訂購大量的畫作。在美 帝奇家族政治與經濟的雙重保護下,波提切利 在佛羅倫斯的上流社會與文藝界中,綻放著特 有的熠熠光彩!

然而好景不常,美帝奇家族陷入經濟危 機,統治者羅倫佐逝世後,法國國王查理五 世入侵佛羅倫斯,美帝奇家族遭到驅逐。一 位明道會修士名叫薩佛納羅拉(Girolamo Savonarola)成了佛羅倫斯的「精神與世俗 領袖」。此人是一位極端的禁慾主義者,反對

文藝復興所提倡的藝術與哲學,視為不道德的 奢侈品。而這些正是美帝奇家族熱衷供養的對 象,想當然爾成為抨擊的目標。1497年,在佛 羅倫斯的廣場上,架起了稱為「虛榮之火」的 火堆,焚燒了成千上萬的藝術品、書籍、化妝 品……,只因為這些都是愛慕虛榮的象徵,會 引人犯罪。

想不到,波提切利竟然轉向追隨薩佛納羅 拉。為了響應號召,也將自己的作品丟擲於火 堆之中,從此捨棄以往的繪畫風格。幸好,一 些如〈春〉與〈維納斯的誕生〉,都是美帝奇 不對外公開的私人收藏,否則也難逃被燒毀的 結局!從此以後,波提切利的風情不復返,再 也沒有飄飄倩影與滿地鮮花,取而代之的則是 懺悔的主題與沉重的色調。〈房內的聖奧古斯 丁〉(Saint Augustine in His Cell),便是 受薩佛納羅拉委託,在此時期的畫作。

為何波提切利會有如此巨大的改變?如 果他有堅定自信的態度,如同可以堅持悍衛蛋 彩畫一般,是不是就能不輕易否定自己而隨波 逐流?反觀薩佛納羅拉修士,不只因為公開迫 害富有的居民,同時也殺害了許多無辜民眾。

多行不義必自斃,最後憤怒的群眾終於起身反 抗,將薩佛納羅拉帶到刑場,在領主廣場上被 活活燒死!

由於波提切利立場不堅定,在薩佛納羅拉 死後,他的名聲也一落千丈。為了維持生計, 他決定重操舊業,但人氣已大不如前。晚年的 波提切利窮困潦倒,若不是受到後來重新掌權 的美帝奇家族出手接濟,很難想像一代風華的 波提切利,最終的下場會是何等淒涼。

傑作掛在走廊上

令人不解 如此「愛美」的波提切利怎 麼能夠追隨極端「仇美」的薩佛拉羅拉?然而

這個大哉問,並沒有阻礙我對作者的欣賞。在

〈憂患之子〉(Man of Sorrows〉這幅完成於 晚期的作品中,沒有劇烈表情與血流斑斑,但 從耶穌的眼神、手上的釘痕、被荊棘穿刺的皮 膚……,都透露著巨大的哀痛與憂傷。那深沉 安靜的受苦,天使在黑暗中環繞,在在表達了 人性與神性共存的隱喻。若將晚期的〈憂患之 子〉與前期的〈春〉、〈維納斯的誕生〉相比 較,你可能不會相信是出自於同一位畫者吧! 大師到了晚年仍是大師,但眼中山水已有不 同 年輕的〈春〉得意浪漫,激發熱情;晚 年的〈憂患之子〉則給予觸動與安慰。

總以為若想重溫波提切利的畫作,還要 遠赴佛羅倫斯,去趟烏菲茲美術館,沒想到近 日竟發現了一件意外驚喜!那天下午與多年未

〈春〉(左上)

(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Sandro_ Botticelli#/media/File:Botticelli-primavera.jpg)

〈憂患之子〉(左下)

(圖片來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 File:Botticelli_-_Man_of_Sorrows.jpg)

〈聖母聖子與施洗約翰〉(右)

(圖片來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 File:Botticelli_-_Virgin_and_Child_with_Saint_John_the_ Baptist,_about_1500.jpg)

見、從外州來的朋友,相約去波士頓美術館逛 逛。因為要配合她五歲的女兒,我們走走停 停,上廁所、喝咖啡、吃點心,占據了不少時 間,反正就當是來喝下午茶吧。

然而就在經過歐洲繪畫廳的途中,走廊上 一幅〈聖母聖子與施洗約翰〉(Virgin and Child with Saint John the Baptist )攫獲了 我的視線。咦,這幅畫怎麼會如此眼熟,人物 表情、質感、光線等處理,加上又是蛋彩畫, 莫非這是波提切利的作品?帶著一絲懷疑自說 自話:「堂堂波士頓美術館應該不會掛出贗品 吧?」

迫不及待跟朋友興奮地分享我的發現, 朋友問:「波提切利是誰啊?」只能轉向跟身 旁一位架著眼鏡,看似「懂畫」也有點年紀

的男士請教:「你覺得這是波提切利的真 跡嗎?」他愣了一下,反問:「為甚麼不 是?」我說:「最起碼也要放在展廳內, 怎麼可以就這樣掛在走廊上,而且還沒有 保護的畫框?」對方:「林布蘭的那張 〈小畫家〉(Artist in His Studio)不也 是放在走廊嗎?難道林布蘭不好嗎?」

這樣說來,被掛在走廊上的「有名的 畫家」還真是不少啊!總之,每個美術館 作風不同,就看主事人的觀點與品味了。 心想,若換成我是館長,一定會善待波提 切利,並將此畫隆重安排!跟朋友說: 「雖然今天看的畫不多,但能與波提切利 相遇,就心滿意足了!」

神賦予人創造的能力,尤其是在文藝 復興期間表現傑出的藝術家 彷彿是神 向他們吹了一口靈氣!無庸置疑,波提切 利就是擁有這股靈氣的畫家。如同馬太福 音中受託銀子的比喻,才華是神所給予的 恩賜,身為一位被恩寵的管家,除了肯定 自己的長處,做智慧的發揮,更重要的是 要跟隨「真正的主人」。雖然波提切利的 作品在歷史中沉寂了一段時間,直到19世 紀才再度受到重視,慶幸的是,至少他的 「銀兩」沒有被真正埋沒!

註:蛋彩畫(英文:Tempera或Egg Tempera), 是一種永久性、快乾的繪畫媒介,主要是將 蛋黃混入顏料粉末中來繪畫,有很多種混合 方式。蛋彩畫可長久保存,目前仍留有西元 1世紀的作品。蛋彩畫是歐洲主要的繪畫方 式,盛行於文藝復興初期,到了1500年才被 油畫取代。

隨時隨處的 禱告

文/莫博恩(Brandon Morgan) 譯/張軍

與神面對面

通常在提到與神交談時,我們應該會想 到,神是怎樣以大能的方式,向舊約時代的先 知說話。這確實是神對人說話的方式之一,但 不是全部。我們有時候也會想到在靈恩事工 中,人們從神所領受的私密「話語」或「觸 摸」。同樣,這也是神說話的方式之一,卻並 非全部。

開始談與神的溝通時,我想從出埃及記看 看那位真神的先知 摩西。出埃及記33章11 節裡這麼說:「耶和華與摩西面對面說話,好 像人與朋友說話一般。」對我而言,這就是先 知傳統的核心。

與神面對面的交談,並不只是那些遠古 周蘭惠 ,畫家。善用色彩與個人符號訴說與神、 與人、與自然的生命故事。曾獲古金漢繪畫獎 (Guggenheim Fellow 2007),美國德州休士頓定 4/26/2008為「周蘭惠日」。

應該分別時段、地點來禱告? 或者可以隨時隨處不住地禱告?

時代信仰偉人的特權;今天的我們,也能夠和 神成為這樣面對面的朋友。從歷代先知所做所

說,可以看出一個神人關係的重點:追求與神 建立親密的友情,並鼓勵其他人也這麼做。

溝通是通向友誼的橋梁;與神溝通的方 式就是禱告。禱告本身包含了身體、理智、情 感,和屬靈等各方面的合一。我們需要禱告, 因為我們是為神而造的 註。禱告使我們保持與 葡萄樹相連(參考約翰福音15章)。如此,作 為神兒女的我們就可以多結果子。我想幾乎所 有基督徒都同意應該常常禱告,不過在方式和 頻率上,大家的意見卻頗有不同。

分別的時段,或不間斷的對話?

先來談談方式。有些人認為應該是有個特 定的地方和時間,從日程表上空出來,進入內

室,獻上祈禱。我認同這樣的做法,也認為應 該不止於此。此類禱告的目的,是讓我們的日 常蒙神恩典,能夠行在義中。所以能有一段遠 離世界、遠離喧囂的安靜時間,的確很重要。

然而僅僅這樣是不夠的。如此禱告的方式 似乎在說,今天禱告了神就賜福這一天。然後 把祂留在那個內室,直到明天的同一時間,再 回到同一地點來找祂。

聖經豈不是教導要「不住地禱告」嗎?有 沒有可能有另一種方法,使得神在我們做的所 有事情上,與我們同在?或者更好的說法是, 我們與神同行?是不是可能進入與父神不間斷 的對話呢?

那就是「簡單祈禱」(prayer of simplicity)。之所以簡單,是因為不必大費 周章就可以祈禱;因為透過聖靈,聖父和聖子 已經住在我們裡面。禱告只需要我們轉向內 在,與祂進行交流。

幾個世紀以來,基督教神祕主義者一直 操練這種禱告,來全心全意愛神,並時刻與祂 溝通。這樣的教導代代相傳,啟發了許多神學 家,如:約翰衛斯理、親岑多夫伯爵(Count Zinzendorf),和勞倫斯修士(Brother Laurence)。

以這種形式禱告,即使離開了「神聖空 間」,禱告也不會、不必停止。 這也是為甚 麼我用「安靜」時間(quiet time),而不 用「靈修」(devotional)或「祈禱」時間 (prayer time)。這說法假定一旦預留的時 間到了,禱告或靈修就結束。通過簡單祈禱,

▲ 神就在我們心中,只要轉向內裡,就能隨時與祂相遇。

任何空間都可以成為與主相遇的神聖空間。

我似乎可以聽到有人說:「哦,也就是說 你並不提倡基督徒有分別出來的禱告時間。」

這完全不是我的意思。我想說的是,在沒有特 定的不同空間裡,安靜與神交通,所得的恩膏 能溢流進一整天的生活。

回轉向內,祂就在那裡

假設我愛上了一個人。通常的情況是(尤 其是在西方文化中),我會帶對方出去約會, 以便兩人有更多的了解,因此能更深地相愛。

隨著時間推移,我和這個人很可能會結婚, 把生命交付予彼此。在達到這種更刻意的愛之 後,我倆還應該繼續約會嗎?肯定呀。把約會 的時間從日常起居中分出來,會加深彼此的親 密,也會讓這段關係更顯特別。

我應該只約會嗎?絕對不是。在某些方 面,我們成為彼此的一部分;住在一起,一起 吃飯,一起追劇,一起……,一起……。正如 在神與我們靈魂的婚姻中,祂和我們之間的親 近,要發展成比僅僅是偶爾單獨相處更密切的 關係,應該是自然而然的。

那麼該如何實踐?「簡單祈禱」其實 深受蓋恩夫人所著《更深經歷耶穌基督》 (Experiencing the Depths of Jesus Christ)的啟發。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從書中找 到更多有關實踐的內容。

以下可以作為很好的起步:

1. 首先要強調的是,這種 禱告方式需要 心靈和意志非常真實地降服;有時我會想像把 自己的心交給神。雖然神不會凌駕於你的願望 和你想做的事情之上,但如果不先把這些放 下,就難以明白祂的旨意和願望。也許輕聲呼 求「天父」,或「願祢的國降臨,願祢的旨意 成就」,能幫助我們起手操練這樣的降服。

2. 一旦內心和意志達到寧靜,外在環境 的安靜與隔離會有所幫助。因此安靜時間非常 重要。

3. 接下來 需要信心和耐心 ,就是神真會 賞賜尋求祂的人的信念。在這些時間裡,我常 會被一種不屬於我的存在所征服。這樣的同在 通常帶來平安、喜樂、安慰,和愛。

4. 與祂同住 。與祂的同在共處,即使感 覺祂離開了,也要像約書亞一樣繼續留在會幕 裡(參考出埃及記33:11)。

5. 無論祂的同在到來,亦或沒有到來, 都要感恩。

6. 當結束「安靜時間」時, 邀請神與你 同行。當日常生活中察覺不到祂的同在時,只 需回轉向內尋找祂。明白神的國度確實在我們 裡面,王的居所就在我們心中,這是我們能隨 時與祂相遇的方式。這些回轉向內和退回內裡 的時刻,正是全天不間斷禱告的基礎。

(原文刊登於本刊74期英文單元。) 註:參考蓋恩夫人所著《更深經歷耶穌基督》 (Experiencing the Depths of Jesus Chris, by Jeanne-Marie Bouvier de La Motte Guyon)。

莫博恩 (Brandon Morgan),KRC英文Arctos事工主要同工之 一。目前在美國波士頓擔任領導力協調員、研究員、顧問。 他對教會的合一極有熱情,也喜歡攀岩、閱讀、寫作,還 有用真正的紙牌玩接龍。他和Arctos團隊也樂意接受教會邀 請,前往帶領溝通工作坊。請聯繫contact@e-krc.org。

資力、助力、協力

探索慈惠機構不同的濟助形式

文/雨往、李杰明(Derek Lee)

圖片來源:https://www.freepik.com/free-photo/psychological-therapy-support-group-meeting_94938709.

濟助窮困者,是聖經裡再三出現的教訓。

箴言提醒「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 推辭,就當向那應得的人施行」;主耶穌訓誡 「這些事(供給缺乏者、探望受監者)你們做 在最小的弟兄身上,就是做在我的身上」。

於是例如世界展望會(World Vision International)、撒馬利亞救援會 (Samaritan's Purse)、天使樹(Angel Tree)等福音機構,以長期助養或節慶禮物的 方式,給予經濟困乏者或邊緣、弱勢族群物質 上的濟助。

就算不是以信仰為創設基礎,或是出於傳 福音的心志,如紅十字會等全球性或地方性的 慈惠機構,總在第一時間出現於災難現場,提

供救急物資。

物質施予是多數人熟悉的慈惠管道,但可 真是濟助窮困者惟一,或是最好的方式?還有 甚麼形式,能給予有需要的人更具長遠影響力 的幫助?

讓我們一起來探索資力(handouts)、助 力(hand-up)、協力(hand across),這些 不同濟助形式的優勢及挑戰,並思考施與受之 間的關係。

資力

這是最直接,也是最常見的濟助方式。

戰亂使人流離失所,難以謀生;制度和文化造 成經濟與社會階層化,難以翻身;地震、洪

災,使人頓失所有。單是開發中國家,便有 一億四千萬孩童體重不足,20億孩童營養不 良。 1 即便是美國這個富裕的國家,貧窮人口 也有約3,800萬,占11.5%。2

許多人出於惻隱之心捐贈財物,好滿足貧 困者最基本的民生需求。當重大災害發生時, 確實需要金錢和物資作為人道救援,以解燃眉 之急;地區性食物銀行能給予有需要者一些幫 助。畢竟食物、水、基本醫療用品,能減少後 續飢餓、傳染病等的可能性。

這些奉獻能產生多大效益?財物能否解 決因制度或社會機制產生的世代貧窮?長期的 援助,是會讓接受者產生依賴,或者真能賦予 他們改善生活狀況的能力與機會?這些來自已 開發國家的「禮物」,在沒有製造任何工作機 會,甚至因為得到外來物資,降低本地消費的 情況下,會對當地經濟造成甚麼長遠影響? 《有毒的慈惠》(Toxic Charity, by Robert Lupton,中文暫譯)一書中說:施予 一次,製造了感謝;施予兩次,製造了等待; 三次,期望;四次,理所當然;五次,依賴。

可曾想過,慷慨的濟助會結出甚麼果子? 每年有許多教會與福音機構參與撒馬 利亞救援會的「聖誕鞋盒」(Operation Christmas Child)慈惠活動。有愛心的基督 徒在鞋盒裡放進小玩具、牙刷、襪子,還有一

慈惠濟助方式各有不 同,除了物資,你我 還能獻上甚麼?

撒馬利亞救援會的「聖誕 鞋盒」行動,期盼偏遠地 區的兒童能從收到的禮 物,認識並接受神的愛。

張寫著經文和祝福的卡片。成千上萬的鞋盒裝 箱後,運到南美印地山區,或是非洲小鎮。當 孩子們興奮地打開,拿到從遙遠國家送來的禮 物,感受到愛,因此認識神最大的禮物 聖 誕孩童主耶穌。

的確,生活在缺乏中的孩子,能收到禮 物,就算只是一點點小東西,會讓他們高興好 久。讓孩子知道有人關心他們,這是祝福,也 是基督徒傳福音的心願。然而這是否會讓接受 者把福音等同於物質禮物?

孩子收到外來的牙刷、襪子、文具,讓他 們的家庭省了些花費。但是對當地經濟會有甚 麼影響?會不會孩子的父母就是經營販賣日常 用品的小生意?3

那麼對於施予者呢?會不會在伸出手的同 時,不知不覺採取了高姿態,看自己為救拔人 脫離貧窮的英雄?或者對接受幫助者有一定的

期待,覺得對方會心存感激,在接受物資的同 時,也接受福音?

人在缺乏中,到底需要甚麼?把一條魚給 飢餓的人,他或許可以飽餐一頓;教他怎麼釣 魚,說不定以後就能餵飽自己。

助力

在慈惠機構服事多年的章木,曾參與賑 災,和在難民營建造社區中心。從經驗中他看 到,給予有需要者助力,會帶來更深遠、持續 的改變。這樣會比直接給予,需要更多時間和 努力,也不能馬上看到結果,卻可轉化人心, 建造他們自己改變的能力,讓社群相互扶持。

給予助力常見的方式之一,便是小額貸款 (microfinance)。

經商都需要資金,貸款能幫助周轉。然而 位於社會底層、最需要資金翻身的人,或因過 去不善於財務管理造成錯誤和損失,或因借貸 制度的限制,往往難以得到信貸,生意規模大 受限制。

1983年,雲納斯(Mahammad Yunus)

在巴基斯坦創設貴民銀行,在貧窮地區小額放 款給其他銀行不願借貸的小生意人,希望幫助 他們,不但自己的企業得以發展,也能活絡本 地經濟。此舉在當時得到相當好的結果,雲納 斯因此也於2006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雲納斯經營的是營利的銀行,然而一些 慈惠機構以此為事工模式。借貸的金錢等同於 拉了貧窮者一把,扶持他們設立自己的謀生之 道,不再依賴施予。信貸之外,並佐以管理財 務和經營企業的輔導,也加上福音查經和門徒 培訓,讓真理扎根於生活裡。

這會不會是比資力更有效、結果更有持續 性的脫貧之道?

不少難民在重新安置之地,透過小額貸

款,開設了裁縫、修理、磨坊等的店舖,也開 啟安定、自立的人生新篇章。若能得到專業的 企業經營知識,且有小組社群的問責,等於是 不僅教人釣魚,甚至養魚,管理魚塭。小額貸 款似乎是解決貧窮的那線曙光。

不過再好的制度、方式,也有短處,也難 以躲避人性的濫用。

理想中,小額貸款的受惠者將使用資金經 營小生意,當營業額擴大,便會為本地製造就 業機會和穩定收入。然而需要小額貸款的地區 本就貧困,若是居民都貸款,一窩蜂開始小生 意,讓類似企業很快達到飽和。原本脫貧的願 景,只是讓人陷入更深的貧困。4

當然也有人只是利用過多的小額貸款來糊 口,或是以債養債,甚至把輕易得到的貸款用 來賭博,完全離開脫貧的原意。況且這樣的模 式也只適用於較安定的地區。戰區或災區人員 流動太大,貸款者一旦離開,就很難收回。

相信扶持會比單單施予財物更有長遠影響 的國際HOPE機構(HOPE International), 便是在小額貸款的慈惠模式之外,加上存款小 組、經營輔導,及門徒培訓,期許借貸者不僅 得到改善經濟的機會與方法,更要活出管家的 身分和責任。

機構以儲蓄小組與借貸客戶保持聯繫, 並傳遞合乎真理的價值觀及財務觀。在這樣的 環境中,客戶經歷的是全人的變化。例如在剛 果,69%的參與者表示,因為小組中的學習, 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

HOPE相信,惟有在基督裡,人才能找到 真正的滿足,才能有尊嚴、有盼望,成為家庭 與社區的供應者。

神的國度豐盛。要使人得飽足,除了有形 的物質資源,還有甚麼可用?

協力

無論提供的是物資或貸款,這些機構同 工或宣教士多來自較富裕的國家。他們是否以 「空降部隊」的姿態,來到有需要、所謂「落 後」的地方?在異文化環境中,給予資助的 人,真能了解並處理當地經濟問題?服事者和 接受服事者之間,除了資源上的差異,可有地 位上的不同?

當慈惠機構要在新的地域投注資源,誰來 幫他們翻譯?不僅做語言的翻譯,還是文化特 質、社會潛規則的翻譯,類似古代「通事」一 職。若能考慮與地方領袖、團體協力,透過他 們對當地體制、文化有更深的了解,也尋求他 們支持,服事者與接受服事者成為互相幫助的 朋友,或許能讓慈惠事工更有果效。

服事者並非僅是錢包或發電廠,過度給 予,過度強勢,提供的任何資助彷彿只是交易, 讓受眾似乎只能接受服事。若是提供意見,一 起尋求解決的方法,並實際去做,如此,施與 受的兩方,像是共享五餅二魚的朋友,讓彼此 都能得到尊重。慈惠機構不僅教人釣魚、養魚 的方式,還和當地人一起找地方挖魚池,選材 料建池塘。對於接受服事者,在參與的同時也 得到知識、經驗,對自己放進時間、心力的項 目,有更大的成就感。5

長期在異文化地區服事的章木,深深感 受:協力會在系統和組織層面,帶出持續的轉 化。外來的慈惠組織,可在當地培訓有相同關 注的人與機構,並提供資金設立有效率、能持 續,且符合本地情境的更大規模的項目。

這需要時間尋找、接洽合適的人選,訓練 本地的事工夥伴。他們可能有不同的價值觀、 專業能力、經驗,也難以掌控未來的發展與監 督。然而以耐心好好做,將會有寬廣、深遠的 影響。

▲ 外來的慈惠機構若能與本地教會、組織合作,能更 清楚需要,提供持久的有效資助。

圖片來源:https://www. freepik.com/free-photo/close-up-happy-friends-hanging-out_23179503.

三種方式,三個階段

章木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1996年雲南麗江發生七級地震,超過300 人喪生,16,000人受傷,18萬人無家可歸。幾 天後,一國際基督教救援機構到達現場,開始 評估災難程度,特別是對孩童的影響。機構很 快地送來米、毯子、遮雨的篷布,在接下來幾 個月內免費給予災民。這是資力階段。

在提供物資的過程中,機構觀察到地域性 公路、學校等基本設施的缺乏,以及未盡理想 的教育系統和農耕方式,讓本地村民陷入長期 的貧窮。機構在分送物資的經驗中,與當地政 府及社區建立好的關係,由此看到10-15年發 展計畫,會帶來更有效、更具持續性的影響。

於是開始組織村民成小組,分享他們的資源, 和機構能提供的資源。接下來幾年間,村民主 動修建道路,婦女成為社區衛生人員,種植新 品種農作物,透過小額貸款開始小生意。這是 助力階段。

再經過五年,村民和政府都了解持續經營 的重要性,而非一直倚靠外來資助。在政府協 助下,本地註冊成立一非政府組織(NGO),

繼續之前的工作。此時國際機構提供資金,幫 助本地NGO,由他們與村民直接合作。這是協 力階段。

把資源投在哪裡?

不同慈惠方式能滿足不同情況的需要,帶 出不同程度的影響,沒有哪一個機構或方式是 最好的。身為基督跟隨者,要如何按著主耶穌 的教導,以合祂心意的方式「做公益」?

首要原則是尋求神的呼召,知道祂要你我 為哪種慈惠方式、哪個機構奉獻。如哥林多後 書9章所說「捐得樂意」;神豐富賜予有形無 形的資源,我們當以感恩的心分享。

分享資源時,也需要以良善、忠心、有 見識的管家態度,找資料或與機構同工談談, 多認識慈惠機構的宗旨和使用奉獻的方式。選 擇時,可考慮人事、行政經費少,將很大比例 的奉獻直接投在接受幫助者身上的慈惠機構。

同時,人事、行政經費少的機構會遇到另一重 挑戰,便是難以留住好的同工,事工不容易拓 展。因此需要進一步了解財務結構,分辨能否 在機構運作和實際服事上取得平衡,有效率、 有成果地,以正直持續經營。

此外也可考慮常受忽略的事工,例如服事 身心智能障礙者。即使情況艱難,長期投入卻 不容易看到成果,他們依然需要尊嚴和扶持。

此外,可選擇對接受幫助者賦能的機構,鼓勵 他們自己尋找、執行問題的解方。

從慈惠機構的宣傳影片或文案,看到、讀 到好比飢餓的孩子、被販賣的人口等的苦難大 眾得「拯救」時,是否深受觸動?這些機構, 以及為他們捐獻的我們,講述的可是救難英雄 的故事?然而現實中的「救援」可能沒那麼戲 劇化,多數時候是與政府協商,與文化、制度 抗衡,這些不怎麼精彩的工作。

濟助也不需限於財物,人的特長、專業知 識與經驗,也都能成為慈惠方式。服事戰亂地 區的Habibi機構(www.habibi-international. org),就需要醫護人員、電腦工程師、社 工、心理輔導員等的參與。

耶穌以奴僕的樣式行走、居住在人的中 間,與受苦的人同起居、同坐席。祂給予的, 是完全的自己。基督的跟隨者在分享資源,幫 助有需要的人之時,如何能獻上全人,並從服 事者和接受服事者身上,學習作門徒? 祈願你我在更多認識慈惠方式的同時,也 分享生命。

雲南麗江地震後,慈惠機構藉由不同方 式,濟助人民,建造社區。

圖片來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E4%BB%8E%E 7%8B%AE%E5%AD%90%E5%B1%B1%E8%BF%9C%E7%9C%BA% E4%B8%BD%E6%B1%9F%E5%8F%A4%E5%9F%8E_-_panoramio.jpg

1. Christian Microfinance Stays on a Mission, https://www.christianitytoday.com/ct/2011/may/ stayingonmission.html.

2. https://www.census.gov/content/dam/Census/library/ visualizations/2023/demo/p60-280/figure1.pdf.

3. Why I Won't Be Filling a Shoebox This Christmas, by Brian Howell, https://trainingleadersinternational.org/ articles/618/why-i-wont-be-filling-a-shoebox-thischristmas.

4. Rethinking Microfinance, https://econreview. studentorg.berkeley.edu/rethinking-microfinance/.

5. A Hand-out, Hand up, or Hand Across?, by Jean Johnson, https://www.missionfrontiers.org/issue/ article/a-hand-out-hand-up-or-hand-across.

李杰明 (Derek Lee),目前任職於國際救援委員會的Airbel 影響力實驗室,致力於幫助面臨人道危機的人們,求生、恢 復和重建生活。

雨往 ,喜愛從觀察社會、文化、國度的動態,發現神的作 為,書寫「冬天已往,雨水止住」的盼望。

小額貸款, 大大助力

國際HOPE機構

(HOPE International)專訪

受訪者/柯彌迦(Micah Crist)

採訪/雨往 供圖/HOPE International

▲ 從12筆小額貸款開始,創始人羅傑夫(左)帶領國際HOPE機構,進入 需要幫助的地區,扶持、建造一個個的生命(下圖為贊比亞的「神真美 好」儲蓄小組)。

1990年代蘇聯瓦解後,

住在美國賓州蘭卡 斯特(Lancaster, PA)的建 築商羅傑夫(Jeff Rutt), 和教會一起,帶著滿滿集裝 箱的衣服、食物、醫療用品, 來到蕭條的烏克蘭札波羅熱 (Zaporizhzhia, Ukraine), 想要幫助生活於高通膨、高失 業率中的人民。幾次之後,當 地牧師嚴肅地告訴羅傑夫: 「我們需要的並非施予,而是 扶助。」

從美國運來的物資,的確紓解人民的匱 乏,卻同時養成依賴性。更何況本地商家怎能 和這些免費物品競爭?原意良善的濟助,反倒 使得當地經濟更加衰退。

經過一番研究,羅傑夫嘗試另一種慈惠渠 道:不再是施予免費的財物(handouts),而 是向有需要的人提供商業資金,助他們一臂之 力(hand up);缺乏中的人得到的,不再僅 是有形的財物濟助,而是尊嚴的對待,以及發 揮才幹的機會。

從在烏克蘭的12筆小額貸款開始,國際 HOPE機構(以下簡稱HOPE)於1997年成 立。歷經逾廿載的發展,已廣及中南美、東 歐、非洲、南亞;事工內容也延伸出信貸、儲 蓄、經營、門徒的四支柱。

HOPE創始人羅傑夫「愛鄰舍」的信念 是:與接受幫助的人同理;你想要怎樣接受幫 助,就這樣幫助人。現任會長古保羅(Paul

Greer)強調,人需要看見自己手中所有,包 括夢想、社群關係,以及特長。HOPE只是成 為他們的夥伴,從與接受幫助者同工的關係 中,協力榮耀主。

國際HOPE機構已是小額貸款模型的典 範,以門徒訓練、經營培訓、儲蓄小組、小額 貸款四根支柱,尋求個人、社會、物質、靈命 的整全成長。

這樣的方法是經商還是慈惠?如何維 持、運作?帶來何種影響?以下是本刊在位 於蘭卡斯特的HOPE總部,對小額貸款部門 資深經理(Senior Director of Microfinance Programs)柯彌迦的專訪。

把資源用在對的地方

事工的四根支柱

KRC:小額貸款行之多年,雖用意良好, 仍遭錯用、濫用。HOPE採取甚麼方式,來確 保借貸的客戶把錢用在原先設定的用途上?借 貸不還會有甚麼後果?

:事工的宗旨為榮耀神,小額貸款是宣 揚福音的工具,幫助人經營生意,供應生活所 需。在這樣的架構下建立夥伴關係,而非只是 債權人、債務人的關係;目的不在於獲利,而 願意持續投資在人的身上,這也是HOPE領受 的呼召。

我們會向客戶提供所有資訊,保持透明 度,為的是保護這些原本容易落入高利貸業者 剝削的人。做法是除了借貸,還有儲蓄小組, 讓客戶有個安全的地方存錢。透過這樣的小社 群,讓參與者彼此問責,也在這樣的群體間培 訓門徒。

然而現實中的確有欠債不還的情況。我 受訪者 柯彌迦 (Micah Crist)最初 加入HOPE擔任財務與會計 助理,之後轉為數據分析, 並升任為技術顧問、小額貸 款資深專員、非洲地區助理 經理,及HOPE剛果的經營經 理。2018年從剛果返回蘭卡 斯特總部後,現任HOPE小額 貸款部門資深經理。

們有義務盡最大努力,事先評估借貸人和他們 的經營計畫,不會放款給無法償還的人。真有 欠債不還的情況發生時,相信這也會是我們傳 福音的機會,實踐以聖經原則待人。第一步是 以尊重的態度提醒他們承諾的責任,接下來和 他們一起制定可行的還款時間表,給予充分的 機會。要是客戶依然不履行還款,很遺憾地, HOPE身為機構,也要負責地終止和他們的財 務往來,不再放款給這樣的借貸人。我們仍繼 續禱告,期待他們能勝過種種挑戰。

KRC:HOPE本身是非營利機構,如何使 用貸款的利息所得?

:HOPE致力於自給自足、永續經營, 不單依靠奉獻。我們設立一些機制,目的是為 有需要的人持久提供資源,不受奉獻數字波動 的影響。

貸款的利息收入用於支付機構的人事經 費,確保事工運轉、發展,也成為貸款的基

金,留在當地協助經濟發展。若還有餘裕,便 尋找下一個需要HOPE服務的地區,繼續助與 有需要的人一臂之力。

我們願意看到的,是回收營利再投資的力 量,為當地帶來持久的影響,而不是把利潤帶 回美國總部。

看見真正的需要

KRC:HOPE事工如何決定在何處設立 據點?

:我們首先從能得到金融服務的比例, 或是有銀行戶頭的比例,找較少得到幫助的地 區。我們也看能否在社區裡活出福音,在較少 聽到福音之處發光。

另一重要考量,是當地教會是否強健,因 為事工的儲蓄小組要透過教會運作。我們也是 透過和教會的夥伴關係,找到有宣教心志的同 工,認同企業經營對本地發展的價值,協助事 工在本地的發展。

服事的地區

自創立以來,HOPE已經裝備了超過 13,000家教會;機構是以培訓和同行,裝備 當地教會。一位同工曾說,我們的角色是要讓 基督的新婦看來更美麗。那麼要如何從小額貸 款、儲蓄來裝備教會,使之成長?

設立據點之前,我們會先與宗派領袖對 談。以盧安達為例,HOPE在當地的開展,始 於聖公會的邀請,協助他們實現以儲蓄為事工 模型的夢想。與當地教會的協力,是HOPE能 持續發展的關鍵。

我們確保和教會是平等的夥伴關係,為 了國度和福音,互為同工,彼此激勵。當然也 曾遇過教會「伸手」,要我們為這個那個「奉 獻」。HOPE闡明且立下界線 事工是為了 幫助人做生意,教導儲蓄。我們和教會也簽署 正式協議,讓雙方都清楚各自的責任。

KRC:經營生意本就不容易,何況HOPE 事工所服事的地區,很多原本經濟環境就具挑 戰。HOPE在這方面對借貸客戶提供了甚麼樣 的幫助?

:是的,在開發中國家,要有穩定的 水、電、交通這些基本設施,都已是挑戰。我 們做的,是甚至在貸款前,便為創業者提供 以聖經真理為原則的經營培訓,讓他們認識 HOPE這個機構,認識貸款的意義,及甚麼才 是好好做生意。這些只是原則,而非針對性的 指導;我們不會告訴客戶賣甚麼產品,在哪裡 開店。當這些企業家對經營的生意有自己的想 法,能讓他們有主人意識。

培訓教材的主題包括:甚麼是好的顧客服 務;如何讓你的產品在當地市場脫穎而出;怎 樣把生意和生活的支出分開來。HOPE也看到 同儕相互影響的價值和果效。我們會聚集一些 在各自領域有傑出發展的客戶,由他們分享:

如何善待員工,如何處理稅務,如何讓經營生 意成為神國度的服事。

HOPE在大城小鄉都有據點,相信小生意 能創造就業機會。我們鼓勵客戶,看看社區裡 哪種生意興旺。客戶間也相互幫助,有人做海 產批發,有人做零售。當彼此建立關係,經營 上就能合作,相得益彰。

人是最大的資源

KRC:事工發展至今已逾廿載,有甚麼學 習?目前遇到何種挑戰? :挑戰很多,然而從客戶身上看到的 堅韌、創意,以及對社區的慷慨,給我們很大 的激勵。HOPE這個機構能走到今天,是因為 找對了同工;無論是在蘭卡斯特總部的管理階 層,或是在偏鄉與客戶實際接觸的信貸員,最 重要的是分享HOPE的異象和使命,對資源較 貧乏的人懷有服事熱情。

此外身為全球性機構,風險和品質管理也 一樣重要,我們要確保不因為了擴展,忽略以 基督為中心的核心使命。

過去幾年,因為疫情的封城、封市,造 成許多客戶的營利損失。我們以彈性、創意的 ▲ 投注有形與無形資源於建造人的生命,使人能用神 所給的恩賜、創意,為社群、為國度,發揮影響 力。

方式陪伴、支持他們。目前的高通膨影響日常 開銷,我們也透過提高信貸額度,讓客戶有能 力購買材料、設備,或是協助找到不同的供應 商,讓產品價格更具競爭力。

而武力衝突、政治不穩定,也帶來很大的 挑戰。俄烏戰爭爆發後,我們看到烏克蘭人民 的耐力和毅力,我們繼續放款,好讓商業活動 得以繼續。海地則是另一個飽經動盪的國家。 HOPE的儲蓄小組透過與當地教會合作,協助 人民。

KRC:請分享幾個印象深刻的故事。

:在盧旺達的多娜提(Nyiraminani Donathe),2011年第一次從HOPE取得15萬盧 旺達幣(約150美元)的貸款,在街頭開了個小 雜貨店,賣鹽、米、豆子。現在她除了做米、

油、糖等日用品的批發,還經營一家餐館,也擁 有六棟出租房。這些生意不僅足夠維持自己家 人生計,還雇用了七名員工。疫情期間,她為 社區提供交通工具、食物,作為反饋。

在菲律賓的喬妃(Jovelee Maala),來 到HOPE的事工夥伴社區轉化中心(Center for Community Transformation, CCT),在 這裡遇見主。此後她從每週1.81美元開始學習 儲蓄,並拿到第一筆72美元的貸款,擴張販賣 廢棄物的生意,且在多處開設分店。

喬妃貨品來源的廢棄物處理中心因土石流 關閉,使得她必須關掉一家店。疫情期間,所 有的生意停擺。因著從CCT學到的經營知識, 她尋找新機會,開始奶茶生意。如今她不僅能 無負擔地送孩子上學,照顧親人,還為上百人 提供就業機會,並協助教會建堂和外展。

她說,HOPE和CCT帶來財務上的成功, 然而她生命的至寶是耶穌基督。

在烏克蘭的安天(Artem)利用貸款開了

家餐館。俄烏戰爭後,他有心服事流離失所的 人。目前他的24名員工中,約有一半是因戰亂 必須離開家園的人。

這幾位原本只是小商人,卻願意回饋社 區,服事國度,給我很大的啟發。

KRC:基督徒和教會要如何投資在類似 HOPE的慈惠機構?

:HOPE設計了一些課程,幫助個別 基督徒或教會認識並體驗借貸客戶的處境(請 參考網頁https://www.hopeinternational.org/ take-action)。若神感動,除了金錢奉獻,還 能以才幹服務社區。

小額貸款以獨特方式,傳遞管家理念,結 合使萬民成為主門徒的大使命,以及愛上帝、 愛鄰舍的大誡命。HOPE做的是慈惠也是宣 教,在放款時也傳講真理。我們相信能有效對 人傳遞的福音使者,很多時候就是當地人;他 們的生命改變,便是最好的見證。盼望讀者考 慮參與,擴展奉獻的影響力。

從國際HOPE機構發展的過程和客戶的故 事,得以見證:「人」是最大的資源。當人使 用神所給的恩賜、創意,就能為人、為社群、 為國度,發揮影響力。

更多認識並實際參與,請上網站https:// www.hopeinternational.org/。

心情 拼 盤

系列17

無事不登急診處

急診室的春天

文/苗卉天

生活中充滿著許多困難與挑戰。難度小 的,像是洗衣間的烘乾機老是烘不乾,光吃錢 不幹事,猶如肉包打狗,白轉了半天,真是浪 費能源浪費時間浪費錢!難度上升的,好比疫 情持續,天災如地震,人禍如瘋狂殺戮,國攻 打國、民攻打民等等……。撇下這些不說,每 天還能平安度日,已是萬幸!

最近,搭飛機誤點;在起飛跑道上原地等 待超過一個鐘頭;在旅館遇到由樓上漏水導致 室內水災,牆壁起了如吹氣球的水泡……。除 此之外,最使人感到「受苦」的,是身體出現 了暈眩症狀,姑且濃縮成一句對聯:好漢最怕 病來磨,無事不登急診處。

話說日前好不容易排到復健看診。因為是 初診,便告知復健師近來有頭暈的現象,量血 壓時,發現血壓偏高。在一些簡單的站立、坐 下動作後,手部與身體也有些發抖。復建師認 為我暫時不適合做接下來的肢體動作,為了慎 重起見,安排了下次預約,並建議立即去急診 處就醫檢查,可能有需要調整血壓用藥。

在此地,除非事先預約,否則不能當天就 排上家醫看診。惟一可以看到醫生的方法,就

是去Emergency Room,急診處!急診處24小 時開放,不需要預約,可以直接走進。

然而,請不要用字面上的意思去理解「急 診」兩字,正好相反。此時「急診」代表「慢 診」,而且是「超級慢診」!說實話,除非萬 不得已,本人非常不喜歡造訪急診。然而,掐 指一算,還真是去過不少次!

意外的傷痛,意外的感受

腦中回想著幾個去了急診的場景……都是 人生意外啊!

一年夏天,探望一對剛結婚的夫妻。他 們為了上班方便,找了一個屋外雜草叢生且潮 溼的住處。許多角落暗藏蚊蟲,天花板上清晰 可見叫得出、叫不出名字的爬物,應可受封為 「百毒之家」。回到家後,發現右邊胯下出現 一顆紅色小痘。起先認為是被蚊子叮,不以為 意。然而此痘竟然冒出尖尖的膿苗,發紅發 腫,長相越來越不對勁,也造成走路不便。從 未有過預約皮膚科的經驗,就直接去了急診。

醫師聽完描述,看了一眼立即斷定:「被 毒蜘蛛咬的,要切開!」當下進行了外科手 術,切開腫包,引流膿水。想不到,這一顆邪

惡帶刺的膿痘威力驚人,令醫生都感到「能 量」豐沛。處理過後囑咐:「24小時回診。」

並要我開始服用抗生素。

感謝醫生剷除禍害。這不禁令人連想到那 棵為先知約拿遮蔭的蓖麻樹,在一夕之間就被 蟲子蛀食,以致枯槁。最近觀看Netflix美國 版《三體》影集,其中提到外星人看人類不過 就像「蟲子」!我想除非外星人有防蟲咬的設 定,否則千萬不可輕看蟲蟲的威力!

時間移到一個飄著小雨的下午,剛從農 夫市集買完菜,推著購物小車回家。在人行道 上,車輪卡到一凸起之處,忽地整車連人帶物 飛摔一地!經過的車輛搖下車窗:「妳還好 嗎?要不要叫救護車?」心想,這堆菜要怎麼 辦?也要一起上救護車嗎?

當時尚可勉強從地上爬起,於是搖手示 意拒絕,忍著痛一步一瘸地走回家。在家靠吃 止痛藥掙扎過日,將近一個星期了仍然覺得疼

痛。奇怪,難道是骨頭斷了?疑問連連下,決 定還是去急診。經過X光檢查後,醫生告知: 「妳有兩根肋骨斷裂,但並無刺穿。」我就說

嘛,難怪會有一種莫名深層的痛一直持續著。

因為肋骨斷裂不能打石膏,於是拿了醫生開的 止痛藥回家,等待一至二個月內自行復原。

這次摔倒,很幸運只是肋骨斷裂,並沒 有其他複雜的情況。套用傳道書所說天下萬務 皆有定時,自然「摔倒有時,苦痛也有時」。

常聽一句話說:「苦難是種化了妝的祝福。」

這一跤感覺挺倒楣,但也摔出「共情」,引發 「體恤」。約翰福音19章34節,描述耶穌在十 字架上,一個兵丁拿槍扎祂的肋旁,隨即有血 和水流出來。主啊,那該有多痛啊!深深感恩 祢為我所受的傷痛!

「另類逃城」

最近因為頭暈進出急診,竟然刷新以往 的「等待紀錄」!在抽血、量血壓、做心電圖 後,足足等待了近五個小時才見著醫生(通常 大約二至三小時)。醫院的急診科採取分診流 程,按照病人病情的嚴重,分成五個等級,並 非按照先後順序就醫,而是有生命危險的急症 或重症優先。依照我的危險指數,還擠不進前 三名,看到候診間人滿為患,頭更暈了。

終於盼來醫生!照了腦部CT,醫生說: 「妳的腦袋今天沒有問題。」接著說:「明天 就不知道了。」彼此哈哈一笑後:「我不能改 變妳高血壓的用藥,要去看妳的家庭醫生。」

真是的!隔天就是約好看家醫的日期啊,早知 如此就不要這麼麻煩!不過要謝謝復健師的謹 慎態度,誰知道下一秒會如何?拿到止暈藥 後,從急診中得釋放,繼續準備再與家庭醫師 探索暈眩的奧祕……

「急診處」雖然是個不受歡迎的地方, 但也像是個「另類逃城」,是收容一些面臨不 同程度危機之人的避難所。在經歷數次急診之 後,雖然對冗長的等待有所抱怨,但內心仍是 感謝這恩慈之地 因為它緩和了亂象與不 安,使我在焦慮中看到盼望。

其實,這個世界也就像是一個急診處,充 滿了勞苦愁煩,都在等待醫治與拯救!慶幸的 是 如詩篇46章1節所說:「 神是我們的避 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 幫助。」真正的避難所是基督耶穌,在祂裡面 才能在地如同在天。

進出地上急診處,不見得病可得痊癒;走 進耶穌的避難所,因祂受的刑罰與鞭傷,我們 得平安,得醫治。苦寒將去,就要迎接嶄新的 春天!

Kingdom Families

https://www.freepik.com/free-photo/spiritual-prayer-hands-sun-shine-with-blurred-beautiful-sunset_3952177.

硬邦邦的石頭,能告訴我們甚麼故事? 本刊總編輯蘇文安牧師用聽,石頭在說故事……, 告訴我們能從靜態的石頭中,聆聽到神的大能、祂的確據及與祂的互動。

KRC的春季退修會在賓州的四月天舉行, 透過聖經故事連結生命,精彩報導營會的各種主題及分享。

從此次的營會中,同學們不僅在字面上讀聖經故事, 也能從文字背後的情感,從不同人的角度探討, 使聖經故事不再只是平面的文字,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日日連結。 在祂裡面的連結,敘述一群小留學生從青春無知的歲月到成熟的壯年, 縱橫連結的故事已進行到下一代。

若以圖表示意,KRC剛好是故事交集的那一點, 只有在主裡的葡萄園播種、灌溉,與祂連結,才能多結果子。

若欲投稿或回應本單元文章,請電郵editor@e-krc.org。

聽,

石頭在說 故事……

文/蘇文安

十幾年前的一個除夕夜,豐盛的年夜飯

後,我和師母請孩子們到我的書房。房

門一開,只見正中一座特製的木架上,放著好 多顆拳頭大小的石頭。

一家五口坐下來,分享這一年各人印象最 深刻的事,驀然發現,還真是高潮迭起呢!每 講一件,提出來的人就要解釋這件事情為何值 得感恩,然後叠一塊石頭在別人已經放好的石 頭上。半個小時後,12塊石頭整整齊齊叠成祭 壇形狀。當時大家分享了甚麼,已不復記憶, 但那一年全家一起由肉眼可見的微型祭壇築 起,至終轉化為心靈祭壇的經歷,讓每個家人 印象深刻,多年後還津津樂道!

石頭在說甚麼故事?

聖經中「聽石頭說故事」的記載可真不

少。上帝的子民能透過石頭說甚麼故事?或者 說,可以從石頭聽見甚麼故事?至少可以述說 /聆聽以下三種 為神的大作為留記號;與 神立約的憑證;人與神互動的回憶。

第一,從石頭可以述說/聆聽神的大作為。

出埃及記17章8-16節記載以色列人出埃及 之後第一次打仗。摩西坐在石頭上,亞倫和戶 珥扶住他的手,讓他的手舉了一整天,直到將 亞瑪力人徹底打敗。於是摩西築壇,起名「耶 和華尼西」,意為「耶和華是我的旌旗」。

約書亞記4章描述,以色列人過了約旦 河,上帝吩咐他們從河中取12塊石頭,立在吉 甲。日後子孫問起,可以向他們見證上帝使河

水分開的大作為,並且「使地上萬民都知道耶 和華的手大有能力,也要使你們永遠敬畏耶和 華你們的上帝。」

先知以利亞在迦密山所築的祭壇,同樣述 說神的大作為。列王紀上18章38-39節記載, 以色列眾民看見天上降火燒盡燔祭、木柴、石 頭、塵土,又燒乾溝裡的水,就俯伏在地說: 「耶和華是神!耶和華是神!」

第二, 從石頭可以述說/聆聽與神立約的憑 證。

申命記27章8節,摩西離世前特地囑咐以 色列百姓,要在以巴路山上築石壇,並將與上 帝所立的約「明明地寫在石頭上」。

聖經中以石頭為與神立約憑證的記載,不 勝枚舉。光是創世記中的挪亞之約(8:20)、亞 伯拉罕之約(12:7)、以撒之約(26:23~25)、 雅各之約(28:18~20;35:7,14),就無不以石 頭築壇,好成為與神立約的憑證。

第三, 從石頭可以述說/聆聽人與神互動的 回憶。

出埃及記39章中,上帝吩咐摩西,為大祭 司禮袍的肩帶鑲兩塊紅瑪瑙,刻上先祖雅各眾 兒子的名字,為以色列作紀念石,又在大祭司 的胸牌鑲上刻有以色列12支派名字的12顆寶 石。這些寶貴的石頭,有力地傳達了上帝對以 色列每一支派的珍愛。

從屬靈的傳承來說,你我都是神的子民; 我們的新大祭司就是耶穌基督。祂同樣把我們 戴在肩上、放在心上,視為珍寶。希伯來書4 章14-16節清楚描述這位永遠的大祭司對我們 的愛

「我們既然有一位已經升入高天尊榮的大 祭司,就是上帝的兒子耶穌,便當持定所承認 的道。因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 弱,祂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

祂沒有犯罪。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地來到 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 的幫助。」

用品德遺囑述說主恩

石頭會說故事。即使故事發生當時的人物 已經不在,他們刻意為述說神的大作為、與神 立約的憑證、與神互動的回憶而築起的祭壇或 紀念碑,仍會不停述說,見證神的奇異恩典。

當然,我們不能因為石頭會說故事,自己 就閉口不言。石頭只是佐證,只是補充,最重 要的,還是你我自己刻意在個人生活、家庭生 活、教會生活、社區生活、職場生活中,以口 以筆以心以行,來作神真理與真愛的見證,且將 這樣的思維模式和生活方式,代代傳承下去。

正如彼得前書2章4-5節所強調:「主乃活 石,固然是被人所棄的,卻是被上帝所揀選、 所寶貴的。你們來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 建造成為靈宮,作聖潔的祭司,藉著耶穌基督 奉獻上帝所悅納的靈祭。」

曾在網路上看到這一則44字順口溜,企圖 道盡人的一生:

1歲時,出場亮相;10歲時,功課至上; 20歲時,情思蕩漾;30歲時,東碰西撞; 40歲時,職場對抗;50歲時,身材走樣; 60歲時,老當益壯;70歲時,常常健忘; 80歲時,搖搖晃晃;90歲時,迷失方向; 100歲時,掛在牆上。

親愛的讀者們,人生就真的只是如此嗎? 其實你我都會同意,除了身不由己地面對生老 病死的物質界現實,還有另一種可能!那就是 確信:人除了短暫有限的肉體生命,更有永恆 的屬靈生命。正因如此,你我在世的每一天, 都可以從造物主領受那超越挫折困境、勝過病 痛苦難的熱力、愛力、生命力。

「生命,是上帝賜給我們的禮物;如何使 用生命,則是我們獻給上帝的禮物。」這是家 父家母時常耳提面命的一句話。正因為他們畢 生秉持這樣的信念度日,也盡心盡力將這樣的 人生觀傳承給子孫,因此他們肉體雖去、典範 長在,至今仍透過後代家族事奉團隊的言語、 文字和生活在說話。這不就是他們在上帝面 前,用生命所築的無形祭壇或紀念碑? 這就叫「品德遺囑」(ethical will)。

Ethical will的確可以當作無形的家族祭壇或 紀念碑,代代傳承下去。想想看,當我們離世 後,家人整理遺物時,除了這一生積存的錢 財、物品、書籍、用具,及一些衣物外,若是 沒有留下任何可令家人與子孫回憶、思念的 事,不是很可惜、很可悲嗎?

肉體雖逝,典範長存

KRC創辦人/執行長高俐理老師93歲的 父親高耀民牧師,是我衷心敬佩的主內前輩, 他於2023年聖誕節安息主懷。俐理老師的兒子 Andrew在追思禮拜中分享。這位三十幾歲的 年輕人,從十幾歲就勤練劍道。

Andrew說,劍道修練的終極考驗是一個 人對戰輪番上陣的一群人。戰到最後筋疲力 竭,根本無法再講究策略、招式,全憑本能奮 戰到底,此時正可考驗他的基本功有多扎實、 多深厚!在他心目中,中風15年後漸漸失能、 失智的外公,正是這樣一位屬靈和牧養基本功 非常非常扎實、深厚的「劍手」!我們來看一 段2022年用手機拍攝的1分半鐘視頻。

俐理老師當時分享這段視頻時附註:「父

視頻:高耀民牧 師祝禱(1:30)

親中風15年,24小時需要照顧,

最近食慾越來越差,身體瘦弱很 多,精神也不太好。但是,只要請

他禱告,依舊充滿上帝的大能與權

▲ 以信仰為根基的價值觀和行動,當作無形的家族祭 壇,代代傳承,便是「品德遺囑」。

圖片來源:https://www.freepik.com/free-ai-image/medium-shot-family-eating-deliciouschocolate_171782175.

柄。」親愛的讀者,忘了自己幾歲?沒關係! 搞不清楚現在在吃早餐或午餐?也沒問題!他 的存在,他所展現出來的靈命和牧養的基本 功,就是在見證神的愛,就是在做信仰傳承, 就是最好的ethical will。

高牧師過世後,俐理老師又分享說: 「父親過世,即使都在預料之內,他的離 世仍然讓我感覺措手不及!幾天裡,我天天鬱 卒,不能接受父神為何允許父親人生最後的15 年充滿患難病苦,失去生活的動力與自由。意 外的是,週末我兒 Andrew 的講道,尤其是有 關劍道的比喻,竟然解開我心中的這個結。我 開始可以看出上帝的作為。祂使用祂那身經百 戰的老僕人,在我們眾人面前展示,即使我們 失去一切的能力與心智,卻能藉著那已經內化 的生命,繼續以禱告祝福為主作見證。原來, 那15年的受苦是有意義的!」

這是何等美好的ethical will!

國際真愛家庭協會葉高芳會長夫人李懷 恩師母指出,大部分的人都知道應當立遺囑把 生前財物交代清楚,免得讓親人產生困擾、紛 爭。近年來越來越多人除了財物分配,更努 力、刻意把一生的信念、價值觀,以及人生功 課、夢想、盼望,與所蒙的恩惠……,記述下

來,留給後代,這就稱為ethical will。創世記 49章中,雅各為他12個兒子所作之歌,就是 ethical will的範例之一。

主耶穌離世前,對門徒說了許多肺腑之 言,都記載於約翰福音13~17章裡面,尤其是 「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這就是 我的命令。」這個交待,成為跟隨祂的人一生 的召命。這可說是最有力的ethical will。

夫妻彼此相愛、互相扶持的故事;悉心 照顧年老父母的孝行;行公義、好憐憫、存謙 卑的心與上帝同行,將信仰落實於生活中的典 範……。這一切,不僅能令後代追憶,甚至會 影響他們的生命。懷恩師母如此比喻:我們就 像站在河川的上游,而子女則在下游;我們的 水保持潔淨,就能使他們的水變得清淨甘甜。

以家庭相簿和家庭團聚築壇

在這兒要推介一件大家都可以做的事,就 是「整理家族相簿」。所謂「相簿」,除了實 體的照相簿,還可以廣義延伸為電子版的相片 集、音頻,或視頻。如果用心好好做,絕對可 以成為家族的無形祭壇或紀念碑,作為傳家寳 和ethical will,代代相傳。當然,不用我說,

各位也知道,實體相簿很可能留不下來,一段 年日後即被當作垃圾清理掉。年長者若不會做 數位版家族相簿,怎麼辦?可以找兒女、孫輩 幫忙,好讓他們在過程中更加了解家族歷史。

過來人指出,傳承無價,即使得付兒孫「工 資」,都絕對值得!

有點年紀的人,家中實體相片或數位相片 都成千上萬。如何精選、組合為具有家族信仰 傳承價值的故事,需要花心思、費工夫。我手 中就有外公版、父親版、母親版,三套看圖說 信仰傳承故事的相片集,每套都只用了二十幾 張照片。祕訣是要查考出、記下所選的每張相 片的人、時、地、事及意義,並且架構出一個 有起承轉合的好故事。每個家族的故事不同, 我只用我最熟悉的自家信仰傳承故 事為例,給大家一些家族相簿/視 頻製作的靈感。

1941年,神帶領家父家母成

視頻:至於我和 我家(11:32)

為終生伴侶,自此66年之久,一同經營婚姻家 庭,牧養栽培八個兒女,組建家庭事奉團隊。 以下是自他們的信仰傳承故事相片集衍生而成 的見證視頻。

時候滿足,2007年,天父在40天之中,

蘇文安牧師與家族成 員在團聚中,重溫父 母的生命故事,重新 立志傳承信仰。

相繼帶我的父母回天家,留下「守住所信,完 成所託」的美好典範。

但故事並沒有就此結束。透過血緣親情所 傳承的信仰,是代代相傳的祝福!而每一代都 要傳講自己的故事!

家父家母過世後,眾兒女就決心要繼續 承擔起這榮耀的使命。維持家父建立起來、

視頻:蘇家家族 團聚(4:06)

兩年一次的家族團聚(family reunion)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事項 之一。以下就是蘇家家族團聚的 見證和心得分享。

2023年7月8-11日在美國加州中部舉行的 蘇家團聚,主題正是「家庭信仰傳承」。三代 四十幾人再次來到主前,重溫家父家母「至於 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的生命故 事,並重新立志將這樣的思維模式和生活方 式,代代傳承下去。

親愛的讀者,看了蘇家的家族相簿及視頻 所呈現的故事,你也有興趣開始努力為家庭信 仰傳承的祭壇或紀念碑,叠上第一塊,或第二 塊、第三塊石頭嗎?

瓦器裡有寶貝,持續發光

回顧過去,每每發現有歡笑、有收穫、有 成就,但必定也有血淚、有虧損、有挫折。然 而,無論這些年已經多少次立志努力追求身、 心、靈、群全人長進,立志整理家族相簿,卻又 多少次半途而廢。你我必須承認,想單單憑自己 的意志力、修養或努力,成為一個更好的父母或 祖父母,想做好家庭信仰傳承,實在是難如登 天!惟有連結於基督十字架的救恩和復活的大 能,才有可能真正脫胎換骨,開創新局。

再次出發之前,最要緊的是先確定不重蹈 覆轍,以免遭遇同樣的失敗。哥林多後書4章 7-9節為你我提供了最有效的「終止失敗」祕

訣:「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 的能力是出於上帝,不是出於我們。我們四面受 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致失望;遭逼 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

是的,你我雖然有如保羅時代用來點燈的 粗糙、脆弱瓦器,但是愛我們的天父卻願意將 祂的大能源源不絕地傾注其中,使燈蕊能一直 浸泡在油中,以至於生命之燈能在充滿挑戰和 艱難的年日中,持續發光,成為天父在這暗夜 亂世中的榮耀見證。

的確,我們也許常力不從心、半途而廢, 也許固執又容易煩躁,然而,當一盞油燈在黑 暗中煦煦亮起,別人只會被溫暖的燈光所吸 引,不會刻意去看那個瓦器有多麼凹凸不平、 有多麼粗糙脆弱了。親愛的讀者,只要你願 意,今天就可以得到這「寶貝」!

向主傾心吐意

我要邀請各位把手放在心上,一起來到主 面前立志:

主啊,我們何等盼望能夠透過生命、話 語、文字、相片、視頻⋯⋯這些「石頭」,築 起家庭的屬靈祭壇,為後代留下我們這一生從 祢所領受的信念、價值觀、人生功課、夢想, 及祢所賜下的特別恩惠,以至於他們能因我們 的見證而繼續信靠祢、仰望祢。

即使我們的後代中有人已經對信仰冷淡、 對教會疏離,懇求祢讓他們有朝一日,能因著 我們所建造的無形祭壇,被吸引再次回到祢的 救恩當中。

天父啊,我們願意努力,但我們常常力不 從心。求祢復活的大能澆灌在我們的軟弱和限 制上,激勵、催促我們繼續向著標竿直跑。奉 耶穌基督,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之主的名,阿 們!

https://www.freepik.com/free-photo/top-view-kids-holding-hands_29758319.

說聖經故事是門藝術

在新綠盎然的賓州使者培訓中心,Jim和

Janet Stahl帶著逾四十位學員,翻開聖經,也 掀開2024KRC春季退修會主題 故事線: 透過聖經故事連結生命。

根據講員經驗,對非信徒說聖經故事,他 們也能對上帝的話語感同身受,願意分享自己 的故事,與聖經產生共鳴。當他們再轉述聽到 的聖經故事,也是宣講福音的好方式。

Janet Stahl開始述說耶穌與撒馬利亞婦 人相遇的故事(參考約翰福音4章)。隨著聲 調、音速、刻意的停頓,加上蹙眉、仰頭、手 勢,帶著大家回到兩千多年前的雅各井邊,注

視著尊貴的猶太拉比和卑微的外邦女子對話。

聽眾邊聽邊思想,有畫面,有感受,分享 時沒讓麥克風靜默過:「很熱的正午,需要一 口清涼的水解渴,但耶穌的湧泉活水,更好! 直到永生」;「耶穌特意經撒馬利亞地,透過 一個婦女,成就祂的宣道」;「耶穌讓婦人去 叫丈夫來,婦人說沒有丈夫,耶穌的回答表達 出恩慈而不是論斷,婦人的情形被看見了」; 「燃燒的荊棘前,神如雷灌耳地說I AM WHO I AM;這裡,聽到溫柔聲音說I am,充滿大 愛的憐憫」;「疲憊的婦人對族人擁有的雅各 井非常驕傲,聽到耶穌有不渴的水卻是非常渴 慕」;「婦人因有過五個丈夫,被人排斥,但 她受感動後,馬上很勇敢地回去大聲疾呼」; 「腦海裡如有電影放映般,一幕接一幕,雖然 從小就聽這故事,但這美麗熟悉的過程,讓我 不禁為著每個圖像著色,尤其是水罐子,可以 看到它的形狀、顏色和圖案」;「耶穌先知性 的啟示特別觸動我」。

Janet提醒故事裡還有門徒。他們見到耶 穌和女人的互動,聽到夫子說祂有東西吃,稀 奇、疑惑,卻不敢明問。直到日後才理解耶穌

要突破僵化的社會規範,接納所有相信的人進 神國。

井邊婦人是和耶穌、門徒很不一樣的人。

那誰是與我們不同的人(others)?又一波踴 躍:「對無家可歸的流浪漢,有些排斥,會迴 避。在慈善供應食物處服務時,提起勇氣和他 們交談,結果是很愉快的經驗」;「會排斥冷 漠、不坦誠,或見解不同的人。如何連結、如 何愛他們是很大挑戰」;「非法移民這個爭議 性話題不能從政治或經濟角度看待,要思考耶 穌會怎麼做」;「有位在市場工作的婦人和人 同居,我知道後,如果她在市場內,我就不進 去購物。現在我覺察了,憑甚麼論斷」;「我 會和計程車司機聊天,說宣教士或自己的見

證,或聖經故事,並為他們行車安全代禱」;

「服務我們的人,如清潔工、復健治療中心的 護士等,常被視而不見」;「原是佛教徒的母 親願意為父親在教會舉行追思禮拜,那是她第 一次進教會。現在她接受主,很渴慕,總向左 鄰右舍傳福音」;「我在服事年輕的族群中有 幾位同性戀者。我想LGBT族群也是神所造, 應該被尊重,不應只以性傾向被標籤。我組了 讀經班,希望能成為她們接受福音的橋梁」; 「有些生活舒適的人卻常常到食物銀行領取免 費食物。每次看到都難受!」

耶穌跨越種種障礙,去到不同的族群中。

耶穌的一場對話改變了撒馬利亞婦人和村民的 人生,你我是否也願意去到不同的族群中,向 他們說故事?

1. Janet(圖右)以井邊撒馬利亞婦人與耶穌 相遇的故事,從不同角度說故事。

把故事演出來

2-3.大家分組討論「誰是與我們不同的人?」 激發許多不同的答案。

Jim說了夏甲的故事 (參考創世記16章), 接著討論其中的情感糾 葛。有人責備亞伯蘭的懦弱、撒萊的蠻橫,或 同情對自己生命無從置喙的埃及使女夏甲。

4. 戲劇組的組員,演繹亞伯拉罕與撒拉及夏 甲的故事,組員練習的時候,非常入戲。

KRC創辦人高俐理指出,三人的行為都顯示 各自的脆弱敏感。夏甲懷孕後膨脹了,因為發 現自己能給主人一個孩子,是主母撒萊一生都 做不到的;撒萊沒有孩子,把女僕給了丈夫, 卻反被小看;亞伯蘭則是不知所措。夏甲逃家 後走進很熱的沙漠,絕望中在井邊遇到神的使 者,神的聽見及應許大大安慰了夏甲,使她生 出為求生存而返回的勇氣。

接著分組以戲劇、桌上小劇場(desktop drama)、故事板(storyboard)的方式,要 把故事演出來。

戲劇組中,董事錢文燾是當仁不讓的亞伯 蘭,以拐杖和不時的咳嗽,演出耄耋之態;扮 演撒萊的Sophie先是溫柔,後來變臉兇悍;最

傳神的是夏甲Amy,抗 拒無力,被老主人一圍巾 包裹入懷。之後以嘔吐顯 明懷孕了,便趾高氣揚回到主母前,將掃帚揣 在地。一臉委屈逃家後,來到井邊休息。天使 Maria出現,莊嚴恩慈扶起夏甲,擁抱她,讓 夏甲微笑著回家。Lucia 以鋼琴為劇情配樂, 更是急竹繁絲,緊扣人心,精彩詮釋。

故事板以圖格的方式說明故事影像的構 成。Sam 的圖畫加上Livingston的敘述,人物 尺寸、顏色的對比,讓平面的圖像有了深度、 廣度。桌上小劇場則以兩台筆記本電腦的桌面 圖片為故事背景,一邊是從帳棚往外看,一邊 是沙漠,就地取材,說出有畫面感的故事。

Janet和Jim自己的故事

講員Jim和Janet參與威克里夫聖經翻譯 事工多年,幫助沒有文字的民族,研發字母, 使他們能讀出自己的語言。2007年開始,他

▲ 營會主講人Jim & Janet Stahl,不僅帶我們走進故事 線,也分享他們的故事。

們和種子公司(屬於威克里夫全球聯盟,參與 聖經翻譯工作)合作,到太平洋西南部、澳洲 東邊的瓦努阿圖共和國(Vanuatue)宣教15 年。這個由83個島嶼組成的國家,三十多萬人 口共有一百多種方言,流通的比斯拉馬語沒有 文字。為了保障土地所有權,居民要說出家族 在土地上的故事為證據。

當老酋長被問到最喜歡的聖經故事,竟口 若懸河說了20分鐘掃羅王的故事,還要追加大 衞王的。50年前,在他孩童時期跟隨來自澳洲 的宣教士傳教,當時聽的故事,這麼久了卻仍 記憶猶新,準確無誤。

一位參加了說創世記故事訓練營的印度婦 女,遇到一位年輕女孩,因婚後九個月仍未懷 孕,即將被丈夫休了。婦女到女孩家分享創世 記2章的故事後,女孩向丈夫立約永遠作他的 妻子,丈夫也承諾永不離婚。

Jim和Janet已在南太平洋、東南亞、東 亞、南亞、非洲和美洲各地,培訓了八十多個 語言群體,以本土語言講述聖經故事。如此能 產生社區歸屬感,增強當地事工,引發翻譯聖 經的興趣,從而在被服事的人中興起自動自發 的渴望。

溝通:積極傾聽,問好問題 Arctos團隊的莫博恩(Brandon Morgan)帶領溝通講座,強調「停頓; 積極傾聽;問問題;複述 (rephrase)或分類短語 (split tracks)」。 其 實溝通不見得是尋求解 答,所以帶著恩慈,以 好奇心問開放性問題, 尋求更深入的了解,不 以回答是或否的封閉性問 題局限談話。複述聽到的重 點,確定進展的正確。內容複雜的,可以分成 幾個類別。這些都是讓對方感到被聽見。

示範練習中,Brandon複述了:「我觀察 到妳剛才說了很多次憂慮」;用深入的問題: 「請對那事再多說一些」;用澄清的問題: 「妳說的『有耐心』是甚麼意思」。互動順暢 完成,幫助對方釐清焦慮源頭,自己找到解決 方案。Brandon最後問能如何代禱,將溝通帶 到神面前。

覺察、洞察、行動力

主日敬拜中,蘇文安牧師以保羅的奇幻漂 流(參考使徒行傳27章),提醒大家: 無論 遇到甚麼挑戰,都要能細心覺察(Sight),看 清萬事;靜心洞察(Insight),參透萬事;用 心回應(Action),有行動力 。他鼓勵列出掛

慮清單(Worry List),之後覺察辨識,劃掉杞人憂天 不會發生的煩惱;洞察剩下的及其他的需要做出禱告 清單(Prayer List);最後一定要有行動清單(Work List)。有行動清單不代表可以靠自己解決所有困難,而 是另一組禱告清單,全然信靠神,讓神的大能彰顯在我 們的軟弱上。

有著繞樑之音的董事薛悅悅領唱敬拜,其中有 KRC會歌,「為基督,為國度,去整合聯絡每一個委 身的勇士,開啟活用每一座屬天的寶庫,甘心獻給恩主 榮耀天父……」。

創辦人高俐理分享,父親高耀民牧師辭世以來的 哀慟與失落,在默想中看到異象與使命,體會「人生 最大的悲劇不是死亡,是活著卻沒有目的」(Myles Monroe),鼓勵以上帝的眼光規劃人生,挑戰思考 「誰可以作為你生命此時的榜樣?」

晨更時段裡,本刊文字編輯林敏雯從五餅二魚的神 蹟,邀請大家數算「手中有甚麼」。當人與物、與人、 與神連結,即使手中所有只是一點點,也能結出果子祝 福人,榮耀神。

執行編輯吳信惠回顧,40年前紐約聖教會的高耀 民牧師對小留學生關護、牧養。在吃吃喝喝、說說笑笑 中,一位當年15歲的青春女,後來信主並投入歐洲校園 事工。這是2024年KRC主題「神人物我,多方連結, 多結佳果」的例證。

右手掌向上,接收神的恩典;左手掌向下,給予神 的故事;與鄰舍左手右手相連,成為基督身體的一個部 分。期待你我繼續以生命說聖經故事,在聖經裡結出生 命果子。

故事繼續說下去……

▌ 迫不及待要用學到的說故事技巧, 對家人,尤其是孫子們,說說當年 來到美國的故事。

~郭淵棐 ▌ 述說聖經故事,可以改變人的生 命;從心說故事,才能感動人。

~錢文燾 ▌ 蘇文安牧師的講道激勵我:使徒保 羅在船難中救了275個非信徒,所 以要預備好隨時讓「主導航」,傳 講救恩給仍不認識主耶穌的人。

~邱建勤

▌ 我原本不喜歡夏甲,這次以話劇演 出夏甲故事,就特別愛夏甲了。耶 和華的使者向她說話,如此卑微的 人,上帝也愛她。未來再遇到像夏 甲的人,我會擁抱她,也會擁抱她 的孩子。

~Amy ▌ 感恩能從Brandon學到有效的溝通 技巧,很有互動。加州紅杉木可以 長到200至300呎,樹根只有5到6 呎,因為紅杉木一定以樹林共同體 (community)存在。樹根相互纏 結,抵禦風暴。KRC也像是這樣的 團體。

~吳瓊宜

▌我們常常區別對待others,和自己不 同的人,但神造的人是整全的。這 次我學到以神的愛關懷others 。

~王淑斐

▌ 過去對孫子說聖經故事時,他常常 不懂。現在或許可用桌上小劇場的 方式,說出好聽好理解的故事。

~Eddy

▌ 有個問題觸動我心:神眼中的我是 甚麼模樣? 若不明瞭自己與神的 關係,就無法好好服事。另一個問 題:誰是我的鄰居?提醒我在服事 中,沒有好好與人連結。我會將聖 經故事放入講道和教導中,讓人明 瞭自己與神的關係,也讓人能與人 連結。

~何明治

在祂裡面 的連結

文、供圖/吳信惠

編者按:

今年KRC的主題是「神人物我,多方連結,多結 果子」,本意為「連結與結果:與主連結,與人 連結,與土地(受造物)和好,多結果子。」以 下是本刊執行編輯吳信惠在2024年春季退修會 晨更的分享,從KRC主題延伸到數算數十年的恩 典。這是多年前開始的一個小留學生團契,如同 連於葡萄樹的枝子,至今結出豐美果子。這一群 人在神美意的安排下,與KRC連結,不只橫向, 也擴展到縱向,往下一代傳承。

從牧師開始的橫向連結

1987的暑假,我接到紐約聖教會高耀民 牧師的來電,邀請我參加在紐約皇后區剛成立 的青年團契。牧師說,來的都是小留學生,需 要一位「姊姊」來輔導年輕的小妹妹們。

剛大學畢業的我,哪懂甚麼是輔導?我會 開車,也曾經是小留學生。如果行動力與經驗 可以成為履歷,那……我就是「輔導」。

我與四、五位年齡相仿的年輕人,成為 一群正在讀高中的小留學生的輔導。那時的團 契,有獨自住在學校對面的Kimberly;有父 親早逝而移民到紐約的Kelly一家;有原本在 臺灣念書,服完兵役才到紐約跟父母團聚的梁

家兄弟;有參加歌唱比賽得名,贏得一台電視 的劉家三姊妹;也有父親曾是臺灣高中英文老 師的Daniel;有團契歷史中第一對夫妻,Joe 跟小芳。Oh!還有剛好站在路旁,被高牧師 「問路」,順便邀請來參加團契的William。

William來團契後,認真追求信仰,受洗後陸 續帶領父母親與姊姊信主。青年團契的「全盛 時期」,每個禮拜大約有三、四十人出席。

當年五十多歲的高牧師,離青少年的年紀 與玩意兒有點「距離」,但他信任我們這些輔 導,放手讓我們計畫各種活動,例如露營、烤 肉、聖詩團、查經、演戲等;不是放任,而是 在信心的背後,日日為我們提名禱告。他在服 事、禱告中有神同在,與神同工,竭力走在神 呼召他的道路上。

這一群紐約聖教會青年團契的「元老團 https://www.freepik.com/freephoto/vine-bunch-white-grapesgarden-vineyard_13807825.

員」,在上大學、工作、成家之後,各分東 西。這其中也有新加入,或讀書後又回到紐約 聖教會的成員,繼續擔任青年團契輔導,至今 成為教會的重要同工。

2006年,Kimberly受KRC創辦人高俐理 的「重託」 送粽子到KRC營會。在那次的 營會遇到范錢致渝宣教士,聽到德國東部有一 群華人留學生,於是踏進歐洲校園事工。從她 的宣教心得(請參閱本期鄰舍單元),看見只 要有願意的心和手,就能把神的愛傳出去。

Grace也曾是青年團契的一員,在德拉瓦 州開牙醫診所。她與先生來參加KRC營會,之 後也加入KRC的服事。Dr. Grace的故事刊登

1-2. 1987年在高耀 民牧師家開始的 紐約聖教會青年 團契,每週在一 起查經。

於44期外展單元〈歡迎來到微笑診所〉。

唱歌的劉家中,大姊Susan在學成後,對 受虐婦女及性工作者有負擔。她走上街頭關心 這個族群,也為KRC寫了兩篇見證:〈鬧市街 巷裡的美好腳蹤〉(65期鄰舍單元)、〈綻放 於暗室的紅玫瑰〉(66期鄰舍單元)。她帶著 柔軟的心,勇敢關懷這些受忽略的婦女。

當年在路旁巧遇高牧師的William,醫學 院畢業後與在團契認識的Kelly結婚,舉家遷 往波士頓。之後在當地教會繼續服事年輕人, 也經常邀請從臺灣到波士頓短期進修的醫師 與他們的家屬,來家中聚會。2023年12月, KRC文字事工團隊及董事薛悅悅,在波士頓 郊區華人聖經教會舉辦文字精華課及募款音樂 會。結束後來到William和Kelly家飽餐一頓, 也追憶當年趣事。

2024年紐約聖教會慶祝成立40週年,我 們這群「青年」又相聚在教會,穿起聖詩袍,

3. 2024年1月,40週年的感 恩見證會前夕,大家又排 除萬難相聚在一起。

4. 走過歲月,都是恩典的記 號。聖教會30週年感恩禮 拜把當年的年輕人又聚在 一起。

5. 從高中一起成長到各分東 西,大家總是找機會見面。 圖為2024年春,大家相聚 在臺北,彼此鼓勵。

站在台上獻詩,重溫當年一同讚美神的喜樂與 美好。

縱向連結

從KRC舉辦的第一屆文字營就參與授課, 也是本刊總編輯的蘇文安牧師,帶著家人一起 投身KRC事工。起初隨行小助手是大兒子磐 泉,後來女兒真泉加入英文單元編輯團隊,現 在小兒子恩泉為全職同工。

1. 2017年在波士頓舉辦的文化實務營,是KRC英文事工 Arctos第一代成軍的營會。

2. 「N」年前,紐約聖教會青年團契的第一個Baby Clement, 總是如影隨形地跟著大家聚會。

3. 「N」年後Clement帶著妻子與三個兒子走進尼泊爾的城 市、村莊,以行動與禱告分享神的愛。

KRC的英文Arctos事工,團隊成員雖年 輕,卻都靈命成熟且具服事熱忱。就算有想 法、理念不同的時候,但在國度中,信仰核心 乃是主耶穌基督的信、望、愛。每期的雜誌就 是與Arctos團隊同工的結果。2023年我們與 Arctos 團隊開始「出差」到教會舉行「溝通課 程」,Arctos 團隊也同來支持我們在波士頓的 文字課程。

信仰要傳承,事工也要傳承。養成與栽培 新一代同工,用禱告和鼓勵托住他們,相信神 的帶領與供應,讓事工繼續。正如當年高耀民 牧師為青年團契誠心迫切禱告,怎知神在數十 年後會透過這些年輕人,結出甚麼樣的果子?

這就是KRC在做的

若詢問ChatGPT:當今基督徒領導者如 何激勵與造就彼此?AI給出這樣的答案;

1. 傳道與教導 4. 文字事工

2. 輔導與門徒訓練 5. 舉辦營會及活動

3. 牧者關顧 6. 宣教與外展

這不就是KRC正在做的事?

為了準備這次的分享,我翻遍青年團契老 照片,看到其中一張,是幾個輔導與Kimberly 等學生。照片中的Joe和小芳,抱著未滿一歲的 兒子Clement。二十多年後,Clement遠赴尼泊 爾服事,他的宣教故事刊登在40期〈M世代的 宣教士 把天父的心帶到尼泊爾〉。當年難 餵飯的baby,如今用愛餵養尼泊爾流浪孩童。

走過歲月,我們便因著「與神連結,與人 連結」,在神的賜福下,開枝散葉,結出數不 盡的恩典果子!

神國 鄰舍

Kingdom Neighbors

我們傳揚祂,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 要把各人在基督裡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前。

(歌羅西書1:28)

宣教,可以往遠處,可以在網路; 福音的媒介,可能是有家鄉味的菜餚,或者是當前最夯的科技與平台。

當神把感動與負擔放在人心裡,祂就開路、引導、供應、成就。

本期兩篇文章:

我愛你們,因為神先愛了我! —專訪歐洲校園事工(ECM)同工高如珊

用AI得益處;用AI榮耀神

便是以諸般智慧,藉著煮飯及教導, AI+領導力,或在遠處,或在網路,把人帶到神面前。

祈願你我也能順服感動,找到傳揚福音的媒介, 使人得益處,讓神得榮耀。

若欲投稿或回應本單元文章,請電郵editor@e-krc.org。

我愛你們, 因為神先愛了我!

專訪歐洲校園事工(ECM)同工高如珊

採訪/吳信惠

▲ 2023年12月在德國Würzburg(維爾茲堡)舉行的營會。 (高如珊為第三排左二穿米白色上衣者)

2006年,KRC賓州文化實務營的採訪課,

邀請當時歐洲校園事工(European Campus Ministry,以下簡稱ECM)的范錢 致渝宣教士接受訪問(請參閱本刊8期〈前進 歐洲更待何時?〉)。在那一次的營會裡,住 在紐約市,也曾是小留學生的高如珊姊妹「巧 遇」錢老師,對這些遠離家鄉的學生有了負 擔。她帶著要「煮飯給留學生吃」的心,去到 德國東部的Dresden。一次、兩次後,短宣成

了中宣,高如珊一待半年,除了去煮飯,還在 各方面協助德國的華人留學生,成為他們口中 親密的「高姊」。她的服事心得刊登於本刊12 期〈宣教士的家書〉。

高如珊已成為ECM的主要同工之一,親 歷ECM的擴展,以及一代一代學生面對的不同 挑戰。記者這次在臺灣與她相見,邀請她分享 ECM近來的狀況。

學生不同,真愛不變

KRC:請談談歐洲校園事工ECM的成長。

:ECM從2005在德東的三個團契 (Dresden, Chemnitz & Cottbus),至今在 德國就有18個校園團契。當初的異象是「從團 契開始到建立教會」;目前已分別在Dresden, Mannheim, K ö ln成立三個教會;都有全時間 牧者,有幾位牧者都是過往培訓的學生,畢業 後在當地成家立業。隨著他們的成長與流動, 原本的校園事工也漸漸擴展到家庭和兒童。

當然,仍有幾個團契聚焦學生工作,大部 分是工作機會較少的地區。團契繼續做學生拓 展、「接生」屬靈的寶寶、培靈,盼望他們帶 著信仰,到各處繼續服事,或參與教會,或開 放家庭接待新來的學生,成立新的團契聚點。

在德國的18個團契中,三分之二以這樣的模式 建立。

從2023年底,ECM進入巴黎協助學生事 工。除了歐洲,也在以色列成立了兩個據點。

目前來中宣的老師們,有些是退休教授或 是專業菁英,可以在學業上幫助留學生。長宣 或長駐的同工,就負責生活協助的角色。

KRC:多年來ECM有甚麼改變?學生群 有甚麼不同?服事策略是否因而改變?

:之前德國湧入許多華人留學生,最大 的原因是到德國留學的花費,相較於留英、留 美,低了許多。法國的學費也偏低,留學生人 數也是節節高升。

2005年ECM剛開始接觸的學生,家中經 濟條件比較不好,個性純樸,但有能力讀書, 能克服艱難的德文課程。來德國的留學生必須 要有很強的自制力,才能在一個自我推動的環 境中學成畢業。

來到自由獨立的學習環境中,若是不夠自律、 不懂節制,兩三年下來才發現學位難求,也只 能打道回府了。我們常在新生歡迎會中告訴學 生們,雖然在德國學習環境看來要求寬鬆,但 自律及不拖延,是求學的基本條件。除了幫助 ▲ 讓留學在外的孩子們找到家的愛,ECM盼望從團契 教導及活動,讓這群遊子嚮往天父的家。

早期的學生帶著家裡的盼望及使命感來 求學,生活拮据。團契打著食物的招牌,可吸 引好多學生來,讓同工能藉著聚餐與生活上的 協助,傳達神的愛。那時,我們除了用愛心陪 伴,有時也要扮演教導的角色,例如人際應對 進退,不吝與人分享等的品格。

近年來的留歐學生人數增多,來自各種家 庭環境,大部分都是家中的寶貝,極受寵愛。

▲ 時代在變遷,無論是甚麼樣的方式,要傳達的是天父的愛,如同天父愛我們一樣。

學生適應留學生活及不同文化,也需要幫助他 們培養節制、自律。

來自富裕環境的留學生喜愛享受,慣用 3C產品,聚餐已經吸引不了他們。隱身於螢幕 背後的他們,雖然生活安樂無虞,心靈卻很軟 弱,很容易陷入憂鬱。

過去ECM找知識、經驗都很棒的講員來 傳講信息,但現在很容易在網上找到各種很好的 課程。如何吸引這些零零後的年輕人,使他們能 從3C中抬頭,注意到我們?我想應該是誠懇、 真實的愛。過去坐著聽講道的方式,可能不適合 現在的年輕人,需要以互動、創意的方式進行。

不管甚麼方式,讓他們品嘗真愛及關心是不變 的,他們仍舊需要能聆聽心聲的長輩。

時代變遷,學生群不同,但不變的是宣教 士的初衷 像自己的孩子般地愛他們;在乎 他們,就像神在乎我們一樣。前來短宣或中宣 的老師們,無論是以甚麼方式來引導,也需要

有柔軟的心和敏銳的靈,從跟學生的聊天和他 們的眼神,洞察心思,建立關係。當我們真心 關懷時,他們才會願意聽我們誠懇分享的信仰 心路歷程。

希望前來短宣的老師,至少能住上三個週 末,盡可能集中在迎新的時段,安排如音樂佈 道或各種專題等的節目。

從神而來的膽量與保護

KRC:以色列服事之行有甚麼感動?有 甚麼難忘的場景? :2023年5月底到6月初跟著幾位同 工,應以色列宣道會華人事工之邀,前往帶領 福音營。當地同工是早期去到以色列創業或工 作的華人,眼看留學生人數逐漸增加,但是對 學生事工還不熟悉,請我們去支援。那裡的學 生程度都相當好,很多菁英,讀博士或博士後 的學者也不少。

▲ 2023年的初夏,高如珊(左二)與同工們到以色列 去協助辦營會,體會到以色列的「導彈日常」。

去的時候,雖然以巴戰爭還沒開始,但 以色列上空時不時有導彈飛過來干擾,我們在 租的房子裡聽到警報,也不知道要躲在防空洞 裡。從來沒經歷過打仗,完全搞不清楚狀況, 打開窗戶看到導彈飛過,還對著照相,當是看 煙火一般。後來還是鄰居來「曉以大義」,才 知道每一棟樓都有防空洞,這種時刻不去防空 洞是違法的。

以色列的交通不像歐洲這麼發達,天氣 炎熱,物價不便宜。學生分散居住,要像在德 國校園中定期聚會很困難,這是學生事工的挑 戰。因此我更感謝在德國的同工,他們都是之 前的學生,一屆一屆傳承下來,現在辦營會都 由學生負責行政工作。

KRC:這麼多年來,有甚麼印象深刻的 經驗?

看到學生的改變:從拒絕到接受,到現在 成為同工;對愛的真義不明白,在行為上「亂 愛」,直到被神的愛觸摸。每一個故事、見 證,都深深打動我。

有些學生在自由的校園生活中常翹課,沒 有好好學習。信了主之後,整個生活習慣改變 了,從「學渣」變成「學霸」,非常激勵人。

也有學生沉迷賭博,同工把他找回來,輔導他 脫離賭癮。但在做這些事之前,對他們要愛得 夠,才有辦法讓他們接受輔導。

對我來說,「趕鬼」是個非常特殊的經 驗。過去沒有接觸過或受過任何訓練。一位學 生對我說,有邪靈在他的房間內,弄得他生 病、頭痛、住院,看了醫生也無解。病發時都 是三更半夜,我還曾帶他到急診室,也查不出 甚麼原因。聖靈提醒我問他有甚麼問題,他說 每晚有個「女鬼」到房間來,讓他睡不著,直 到天亮才能入睡。

我聽完大吃一驚,又不知道要如何處理, 身邊也無有經驗的牧者。我迫切禱告,帶著幾 位學生同工到這男孩的宿舍。大家先悔改認 罪,求主寶血潔淨、遮蓋,邀請聖靈同工,求 上帝派天使天軍保護我們,奉主耶穌的名趕走 不潔淨的靈。那個初夏的白天,室外晴空萬 里,房間內卻起大風,暖氣嘎嘎作響。在我們 不斷宣告、禱告、讚美中,一切漸漸平靜。

回到住處後仔細 想想,著實嚇了一跳。

為甚麼會有膽量,敢去 做這樣的事?可能是為 「母」則剛吧!這也見 證了在我們裡面的主, 比甚麼都大。這一次的 體驗,讓大家見證神的 大能與真實,這位學生 現在也成為校園團契的 負責人。

▲ 當年初到德國服事的學生們,有些已成家立業,也在服事近幾年來的留學生們。 事工要走得長遠,需刻意傳承。

神所賜的膽量與 勇氣剛好是我當時需要 的。現在要再來一次,可能沒有膽量帶著幾位 靈命年輕的學生去執行。

把華人留學生帶回天父的家

KRC:談談ECM目前的挑戰,以及將來

的走向?

:大環境及時代的改變是一大挑戰。過 去的學生物質生活並不富裕,但是有飢渴慕義 的心。這一代的孩子卻不知渴、不知餓,同工 仍要以全然的愛與接納來告訴他們:其實你們 也渴望真愛!

這群留學生從家中受寵的港灣到外地求 學,好似船往大海行駛。希望他們能因著團 契,在這充滿變數、時有風浪的大洋中,感覺 有愛、有家。也許愛會帶來壓力或傷心,但愛 能打開人心,也讓人安心。我和其他校園同工 們都願以無條件的愛包容他們,盼望他們來認 識神。

現在歐洲的華人留學生很多,除了德國, 我們也往巴黎開展校園事工。這是個不同的環 境;德國的學生事工是直接進入校園,法國則 是跟當地華人教會配搭。早期去法國的華人

從事各行各業,因此教會對校園事工比較不熟 悉,但擁有不少硬體資源,只是缺少長駐的老 師們。感謝神拓寬ECM的境界,同工也學習與 不同教會一起服事。

相信事工要能走得長遠,需刻意傳承。

盼望服事內容以學生為主,老師為輔,因為老 師們不可能總在一旁督責。常駐的同工也不可 能一直在同樣的位置不退,要及早做傳承的打 算。就像我現在因為父母的健康,需要很多時 間留在臺灣照顧他們。但相信學生們會擔起責 任,認真繼續校園裡的服事,用心維持團契。

盼望歐洲校園事工成立的每個校園團契, 不只成為傳福音的聚點,在團契中得著好處的 學生,也能因著工作或家庭,去到不同地方成 立團契、教會,繼續信仰傳承。如同這些年來 ECM同工的耕耘、經營,他們也散播信仰種 子,遍地開花,把華人留學生帶回天父的家。

欲更深入了解、參與歐洲校園事工,歡迎 上網https://www.ecministry.net/。

用AI得益處; 用AI榮耀神

口述、供圖/陳德堅(Jacky Chen,LeadingAI總教練) 整理/林敏雯

結合專業知識及對青少年的負擔,陳

德堅總教練創設LeadingAI,帶領團 隊培訓高中生和大學生,參加亞馬遜AWS DeepRacer人工智能賽車,並教導、鍛鍊學生 的領導力。數年來,不僅學生在全球比賽中屢 獲優異成績,他也通過網路舉辦講座,鼓勵教 會兒少主日學同工;帶領GROW成長讀書會, 啟發青少年家長與孩子一起成長。AI+領導 力,成為傳播福音種子的新方式、新契機。

人工智能逐漸成為工作、生活的一部分, 誤用、濫用也時有所聞。然而LeadingAI事工 宗旨及目標仍為 用AI得益處;用AI榮耀神 (Use AI for Good; Use AI for God.)。且讓

▲ LeadingAI總教練陳德堅(Jacky,右二)與同工培訓 學生學習人工智能AI及領導力。圖為學生團隊參加 2022年亞馬遜人工智能賽車(下圖)高峰會比賽。

陳德堅 ,Executive Leadership領導力碩士,史丹福大學 Dr. B.J. Fogg 教授認證的Tiny Habit Life Coach。國際真愛 家庭協會特約講師,青少年團契和LeadingAI的總教練。是 一雙成年子女的爸爸、教練,和最好的朋友。陳教練分享 【天國領導力】與【天國行動力】系列文章,請參閱本刊 管家單元(63-66期),和知行單元(68-72期)。

陳德堅總教練帶領我們回顧服事中的挑戰與學 習,並展望科技/AI在福音使命中的優勢。

專業+熱情;AI+領導力

我在Oracle公司擔任電腦雲端總設計師。

公司整個產品線採用內置的AI技術,包括安 全檢測、產品開發等,因此我在專注雲端設 計的同時,也學習了這個技術。 AI原本多用 在後台,輔助企業級業務,近幾年一般消費者 已可應用(例如ChatGPT,Copilot等),讓 AI技術廣為人知。AI與使用者能進行更多互 動,現在可以幫人寫文章、繪圖、製作Power Point,甚至直接編寫電腦程式等等。

許多人知道這個科技有用,但不知道如何 用於教會與國度服事。2019年曾密集培訓真愛 家庭協會的青少年團契,參加「國際青少年人 工智能大賽」,兩支隊伍均獲得各自年齡組的 第一名,其中一隊還得到總冠軍。我發現,在 以AI為專業的助教幫忙下,短短時間內學生們 能從不懂到表現優異。

我研讀領導力學位的畢業論文,選擇的 主題就是青少年的領導力培訓,應用最新的技 術幫助個人或機構建立團隊。培訓的核心架構 是:帶領者與被帶領者共同成長;被帶領者成 為下一個帶領者,繼續發揮影響力,建立下一 個團隊;使用科技,服務人群。2020年拿到領 導力碩士學位,又在麻省理工學院(MIT)進 修了「AI與領導力」課程。上帝通過這些經歷 讓我得到啟發:結合自己的專業、對服事的熱 誠、對青少年的負擔,開始一項事工。

新冠疫情迫使大多數人宅在家,我卻看到 結合AI與領導力的契機,便開始找教練團隊。 這便是LeadingAI的起步。

雖說領導力與AI是所有人都可以學習、使 用的中性實際技能,LeadingAI的不同點,在

於核心是基督信仰的價值觀與生活形態(life style),向外一層是以學習領導力促進個人成 長,再向外是學習AI等先進技術。參加的教練 或學生不一定要是基督徒,但要求不反對基督 信仰。

許多人看LeadingAI傳授AI技術,讓孩子 學得開心、覺得有趣,也能在世界大賽中取得 好成績。學生一邊學、一邊彼此幫助;學AI的 同時也培養了領導力。非基督徒的學生從上課 時與基督徒教練的互動,以及受邀參加聚會, 能漸漸了解與接受信仰的核心價值觀。

我是工程師,比較擅長做事,人際往來並 非強項。因著LeadingAI,我需要跟教練、學 生、家長互動,跟不同的機構合作。

因著自己 的改變,我自己和團隊成員都看到:在上帝帶 領中,改變的可能性;這是所謂的「看見→感 受→改變」的模式。LeadingAI就這樣一點一點 地傳遞價值觀,讓成員在鼓勵扶持的氛圍中, 看到信仰的真實。

孩子成長,父母也成長

我看到來接受培訓的孩子成長了,但父母 沒有接受人際溝通與情商的教導,親子關係像 是車子的輪子只有一邊在動,另一邊卻不動, 整輛車依然不得前進。

在KRC會務顧問林豐樑長老的建議和支持 下,成立家長成長讀書會,第一本讀的是《用 心做父母》。每週一次網上討論,一次一小 時,至2024年全球已有七個小組。讀書會進行 的方式是家長先每週讀一章,網上聚會時由帶 領者略為講解這一章並提出問題,再來是組員 的分享和討論,最後由林長老從專業、家庭、 生命經驗,給大家總結和指導。

我觀察到,這樣的模式營造正向主動的 回饋,組員覺得自己的想法被聽見了,也聽到

▲ 家長在讀書會中彼此鼓勵,一起成長。圖為陳德堅(右一)與教練同工、學生家庭共乘遊輪,建立更深的友誼。

其他家長在經歷類似情況時如何處理。他們其 實渴望和有年齡相仿孩子的父母一起討論、學 習,也願意把每週所學,用於家庭及職場,再 把心得帶回小組。

書中提到的教養原則或方式,可能與他們 原本的觀念、理解不同。很多時候夫妻對教養 看法不同,各做各的,讓孩子無所適從,夫妻 也相互指責。孩子進入青春期後,還可能挑戰 父母的言行不一。讀書會建議夫妻盡量一起參 加,分享針對書內容的看法和實踐經驗。原則 是不論斷別人的意見,每個人都能坦誠而言, 夫妻不為不同意見爭吵,家長之間也不相互干 預、指教。

心理學家黃維仁博士曾說,當有矛盾的 雙方能彼此坦誠想法而不造成傷害時,會帶來 最大的醫治。幾年下來,組員之間的陪伴、鼓 勵,成為他們個人和家庭持續成長的推力。

LeadingAI的影響力就不限於培訓青少年, 還擴大至家庭。幾年下來,家長表示獲益良 多。大家平時只在線上見面,線下也會相約到 彼此的城市旅遊時見面相聚,也有家庭共乘遊 輪,建立更緊密的關係。家長和孩子間成為彼 此扶持的夥伴,目標是終身學習、終身成長。

教學生不易,找教練也難 參加世界級的AI賽車比賽,本身並不容 易。起初訓練學生,其實不確定他們能有甚麼 成果,感謝主他們用心學,得到好的成績。而 建造學生成為領導者也不容易。他們原本都是 對學習有興趣,沒想過同時也接受領導力的培 訓。但是教練告訴他們:「學」的目的是要 「教」;現在接受教練的培訓,以後他們要去 培訓其他學生。

這大致需要經過的模式為:教練給指 令(指令式);指令加上解釋(教練式); 多鼓勵少指示(支持式);放手讓他們做 (授權式)。這就是情境領導力(Situational Leadership)。

來參加LeadingAI的學生,經過培訓,他 們找到熱情,生命改變了,在此後的求學、職 涯有了好的成就。家長衷心讚歎:孩子真的成 長了。

北美華人教會會友不缺「理工男」,更 何況LeadingAI用的雖是複雜的科技,卻以簡 單的方式傳授,不一定要有高深的電腦知識 和技術才能當教練。然而在基督徒中找到背 景合適、有相同看見、願意委身的教練,卻

是很大的挑戰。不少人熱心服事教會,卻對 LeadingAI這樣的外展模式沒有興趣。

Stanley教練並非基督徒,卻在LeadingAI 同工多年了。很熱心參與活動,甚至在臺灣 休假期間也願意給LeadingAI在臺灣的學生講 課。我不知道他何時會信主,但相信從他的觀 察和體驗,神會感動他。

我自己認為AI會與生活息息相關,衷心盼 望上帝呼召更多人,看見時代與個人需要,加 入這樣的服事。

在最夯的平台上接近下一代

志工教練、家長有不少是福音朋友,當 LeadingAI在教會舉辦活動時,他們來幫忙, 就成為接觸信仰的機會。我們雖然不是福音機 構,仍以基督信仰為中心。福音朋友來到這個 群體,透過觀察、體驗,能接觸到不同的價值 觀和生活形態,對他們產生「生命影響生命」 的果效。

過去教會在社區外展的模型,多是大哥 哥、大姊姊在暑期聖經學校(VBS)、英語品

▲ LeadingAI遇到的挑戰之一,便是同工難求。企盼更多 有相同看見、願意委身的教練加入。圖為同工團隊。

與教會合作,以舉辦人工智能賽車比賽為外展方式。圖為在佛州奧蘭多靈糧堂舉辦的AI賽車活動。

格營中,教孩子手工、英文會話,藉著遊戲、 故事,傳遞真理。現在的孩子生長於電子產品 世代,LeadingAI做的,只是透過目前最夯的 網路及AI平台來接近下一代。福音信息不變, 只是載具和呈現方式更新了。

也有其他亞裔和美國本地學生參加。家長 很支持,事先知道我們的教練是基督徒,領導 力訓練是以基督徒價值觀為核心。學生抱著只 是來「學習AI和領導力」,而不是來「信教」 的心態。這就給我們機會,擴展傳福音的廣 度,也讓基督徒同工能展現自己信仰的生命。

當學生提出問題:AI越來越厲害,會不會 有一天比你們信的上帝還厲害?我們以柔和討

論,而非強勢爭辯,開啟對話:你說AI厲害, 那是它本身厲害,還是創造它的人厲害?AI背 後有人在設計,那我們人類呢?

然而不少基督徒因工作忙碌,無暇顧 及科技趨勢對信徒和對上帝國度的影響。

LeadingAI持守長遠的眼光,不考慮每期培訓 會有多少人信主;我們認準這是上帝託付的福 音預工,是鬆土、撒種,而最終使真道的種子 成長、結出美好果實的是神。

其實參加LeadingAI也是為教會培訓同 工,懂了AI,之後他們參與多媒體或網路事 工,便多了一項工具和技能。

教會或信徒決定投身甚麼事工,很多時

▲ LeadingAI

候在於願不願意承受改變需要付出的代價;現 在付代價改變,或是拖延著直到將來可能需要 付不改變的代價。新冠疫情之初,當全球把工 作、生活搬到網路上時,我的屬靈導師蘇文隆 牧師曾呼籲:使「網民」成為主門徒。時勢如 此,何不利用科技/AI的優勢廣傳福音?

使用對的工具,擴大影響力

對於AI,仍有不少人有錯解、迷思、畏 懼,或是不知道這個科技對自己有甚麼實際幫 助。

建議基督徒和教會,試用一些比較容易上 手的工具,一但從中得到好處,就會減少畏 懼。我也期盼屬靈領袖自己來了解、嘗試,通 過看見且思考AI在傳福音、擴展上帝國度上的 潛力,就能鼓勵更多信徒嘗試並善用。

有些信徒看AI如終結世界的惡勢力。我想 警戒是需要的,但不必過度懼怕。創世記裡造 巴別塔的建築「科技」,也是相當先進的!若 不討神喜悅,神說毀就毀。科技、機器或許有 殺傷力,但在這個末世,人心厭煩真道,其實 人對人的傷害更嚴重、更殘酷。

AI得益處」,就是傳遞以信仰為價值觀基礎的 分辨力,和使用科技的能力。

第二部分「用AI榮耀神」,是加上屬靈的 判斷力,了解如何透過事工吸引非信徒認識並 進入教會,同時也培訓基督徒藉由這個平台服 事上帝。

各個時代的「科技」不也伴隨福音傳揚的 腳蹤?聖經從手抄版到印刷版到電子版;傳道 人從在廣場講道,至在巨型體育館通過大螢幕 和廣播向萬人佈道;從面對面口傳到透過無線 電波宣講真理。AI亦然,只要善用,就能成為 傳福音的工具。

更多認識LeadingAI,請上網 www.leadingai.org/。 ▲

LeadingAI的宗旨和目標,第一部分是「用

LeadingAI的開始,原是我在研讀領導力 碩士學位的畢業論文。之後神開了我的眼界, 給了我深深的感動與負擔,祂也一路帶領。我 向來做事比較快,習慣獨立完成,現在則需要 常提醒自己:跟著上帝走;時機對了就水到渠 成,祂必成就。期待更多教會、牧長、信徒, 看見以科技(包括AI)服事人、榮耀神的可能 性。

有人說做任何事工之前,先問自己是為 誰而做;為自己,還是為了福音?我嘗到AI 這個工具的好處,想與人分享;我更清楚這是 上帝的呼召,是為福音的緣故。最想看到的, 是人能通過LeadingAI事工與神相遇;最想做 到的,是把人帶到上帝面前。若是神感動、呼 召,祈願你回應,加入科技/AI的事工,服事 這個AI世代的人。

領導力就是影響力;使用對的工具,能放 大影響力。LeadingAI不僅為了使人得益處, 更是為了榮耀神;LeadingAI的事工與同工想 要發揮的影響力,不止於對個人,更是為上帝 國度。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