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水供港60周年巡迴展啟動 全港逾百站同步開展
政黨調查
揭九龍東育嬰設施三大問題
香港聖公會九龍城家庭支援網絡服務隊 用才藝傳遞人情味 凝聚九龍城鄰里情

2 0 2 5 年 8 月 20 日
香港全國青聯委員協進會 、 香港各界青少年活動委員會作為主辦團 體 , 攜手數十個青年團體舉辦 「 東江水供港 60 周年 」 系列活動 , 其中的 「 一脈相連 飲水思源 」 巡迴展覽在上 周六 (8 月 16 日 ) 啟 動 , 全港十八區超過 100 個展覽點同步開展 , 通過主題展板 、 宣傳單張 、 互動答題等方 式,鼓勵年輕一代深入了解東江水供港工程的歷史與運作,強化節約用水的環保意識,吸引了逾 3 萬人參與。
▼ 拉起 「 東江水供港 60 周年 」 直幡的帆船在維 港行駛
▲市民通過展板了解東江水歷史
祖輩憶制水沖涼是奢求
巡迴展覽在尖沙咀、灣仔、上水等人流暢旺的位置 舉辦,吸引不少市民好奇上前參觀。大家通過展板認真 了解東江水歷史,以及工程背後的艱辛,並參與互動知 識問答。
「以前只知東江供水工程是國家在香港缺水時建 設,並為香港源源不斷地輸送,但工程背後的複雜和困 難,透過此次學習才知道,很敬佩當年祖輩用僅一年時 間,就建設出如此珍貴的工程!」 市民楊先生說。
他表示,曾聽祖輩講過水荒制水時的艱難,只能 「睇天食飯」 , 「聽爺爺嫲嫲那輩人回憶,當時每日 只有早上固定時間供水,落雨就能多用些,但也僅夠 飲用,沖涼更是奢求。」 他說,當代港人更應該了解 這段歷史,明白生活中許多事物來得不容易。
現場參觀,並與市民交流。他表示,政府今年圍繞這 主題舉辦了一系列活動,希望年輕人明白清澈水源來 之不易,當年無數內地青年以 「要高山低頭,令河水 倒流」 的精神克服萬難建成這項工程。希望香港青年 能夠傳承這種奮鬥精神,勇於面對未來挑戰,同時感 受國家和同胞的支持,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向市民講解東江水供港 ���� 周年的歷史
▲
梁宏正冀年輕人明白清澈水源來之不易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副局長梁宏正當天到灣仔展覽

主題 舉行日期 活動詳情 「一脈相連 飲水思源」 8月16-17日、23-24日 於100個展覽點展出 「東江水供港」 主題 巡迴展覽 展板,邀請知名人士到場講解,與市民互動 青年KOL 「點滴之旅」 8月中下旬 香港青年網紅重走東江水供港路線,拍攝
紀實活動 製作視頻短片,在社交平台發佈推廣 「東江之水知多點」 8月15日至25日
全港青少年線上知識競賽

邀請全港青少年參與線上知識競賽,了解
東江水供港歷史
「飲水思源 因水結緣」 8月27日 邀請東深供水工程 「時代楷模」 及參加過
主題分享會 東江水研學團的200多人,通過TED演講、 情景劇、合唱等形式,講述工程建設、 水源保護等歷史
內地 「三擴建一改造」 保障港人用水 小知識
1963 年 , 旱災襲港 、 水荒民 困,在中央政府的幫助下,東深 供水工程於1965年3月1日開始向香港 供水。為滿足不斷增加的用水需求,東 深供水系統在上世紀70至90年代期間,進 行過三次擴建 , 並在 2000 年初進行全面改
造,合稱 「三擴建一改造」 ,令對港供水量上 限由最初的每年6820萬立方米,提升至現時的8 億2000萬立方米。
嚴格措施保護水質
廣東省對保障東江水質量非常重視,為了確保東 江水的質量不受沿線城市工業起飛所帶來的影響,當 局特別在基建方面投入大量資源,包括設計、出資及 興建專用輸水管道,以持續改善供港水質。目前根據 粵港雙方的協議,供港東江水水質符合國家《地表水 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第II類水標準, 這是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的最高標準。

分享本版內容

◀ 東深供水工程
民建聯九龍東團隊近日抽查 45 個政府物業公
眾育嬰設施,發現近六成設有相關設施,但存在上鎖、與廁所混用及殘舊等問 題。民建聯就此提出四大建議,包括制定統一標準等,冀配合政府鼓勵生育政 策,營造更友善育嬰環境。
政黨調查

▲民建聯九龍東團隊調查發現,九龍東政府物業轄下公眾育嬰設施存在三大問題
便利性與衛生有待提升
有關調查涵蓋九龍東多個政府場所 , 如
母嬰健康院 、 文 康 設 施 及 屋 邨 商 場 , 其中 27 個設有育嬰設施 , 但近四成半在開放時段上
鎖 , 需職員協助使用 , 導致家長不便 , 尤其
緊急情況下被迫在公共場所處理嬰兒需求。
調查還發現 , 近兩成設施與廁所混用 ,
衍生私隱及衛生問題 , 如佐敦谷公園僅在女
廁加裝換片板 , 廁所潮濕環境增加跌倒及細
的育嬰設施

菌傳播風險 , 男性照顧者亦無法使用 。 另 外 , 近兩成設施殘舊不足 , 如照明不足 、 設 備故障,未能提供安全便利服務。
調查亦指出 , 油塘大本型商場等四處為 良好範例 , 配備智能設備如感應水龍頭及緊 急警報系統,值得借鑒。
倡設獎勵計劃統一標準
針對此次發現的問題 , 九龍東立法會議 員顏汶羽提出四大建議 , 包括加強保安如閉 路電視及巡邏 , 取代上鎖 , 設電子顯示屏標 明開放狀態 , 確保數分鐘內開鎖 ; 逐步設獨 立育嬰室 , 公園及體育場可增流動育嬰室 ; 建立巡查機制 , 每季檢修高使用率場所 , 統 一標準如安全圍欄 、 感應式酒精供應器 ; 推 「 優質育嬰間標籤計劃 」 , 以分級認證激勵 設施升級,納入 「育嬰友善地圖」 。
政府在 2008 年 8 月制定 《 育嬰間設置指 引 》, 鼓勵在政府管理的公共場所設置育嬰
逾八成餵哺母乳女性 認為需增設施
平機會去年公布的研究亦揭示 , 本港公眾母乳餵哺設施嚴重不 足 。 超過八成受訪餵哺母乳女性認為需增加設施 , 她們抱怨設施質 量參差、衛生欠佳及排隊時間長。

分享本版內容
該研究亦審核商場及政府處所 , 發現 10 個商場及 8 個政府處所 無育嬰及哺乳室,均為2000年或之前落成;逾半商場及近四成政府 處所面積未達建議標準 。 平機會建議政府提供誘因 , 如以建築面積 寬免為條件 , 要求在指定面積內平均分佈設施 ; 修訂 《 在商業樓宇 提供育嬰間及哺集乳室》作業備考,鼓勵多設育嬰室。

▲位於油塘大本型商場G樓的育嬰室

間 。 為加強設置育嬰 及哺乳設施 , 自 2019 年初起 , 政府規定於 新落成政府處所設置 供公眾和員工使用的 育嬰及哺乳設施。
對於育嬰設施問 題存在多年未解 , 顏汶羽接受 《 龍週 》 訪問時 表示 , 現時新建或翻新的建築物雖然設置了育 嬰設施 , 但很多舊建築物難以在有限的空間內 加設 。 談到私人場所的情況 , 他認為私人商場 以客戶導向 , 如該商場以家庭及幼兒為目標客 群,育兒設施相對較完善。

▲ 顏汶羽期望政 府部門可參考大 本型商場等優質 例子提升育嬰措 施
調查摘要
項目 總數 詳細說明
設育嬰設施場所 27 其中4個為良好範例 (油塘三處)
長期上鎖育嬰室 12
需職員協助開鎖,影響便利 無獨立空間(置廁所內) 5 衞生欠佳、缺乏私隱
設施殘舊不足 5 欠安全圍欄、抽風系統等
無育嬰設施場所 18 如牛頭角商場、藍田門診等
(資料來源:民建聯九龍東團隊調查) ◀ 駿業街遊樂場育嬰 間
顏汶羽作為兩孩之父 , 補充說 , 除了育嬰 室升級外 , 停車場 「 家庭泊 車位 」 等設施完善同樣關 鍵 , 希望政府與私人場所合 作 , 推廣認證計劃 , 確保空 間設計 、 設備配置及衛生達 標 。 他強調 , 完善設施能提 升生育意欲 , 僅靠生育津貼 不足以從根本解決低生育率 問題 , 需全面營造育兒友善 環境。
▼暑假接近尾聲,學生準備迎接新學期

2 0 2 5 年 8 月 20 日
暑假即將結束 , 莘莘學子又將迎來新學年 。 為避免 「開學症候群」 影響學習狀態,家長和學生宜早作準備,從調整作息到心理建設,全 方位做好規劃,讓孩子以最佳狀態投入校園生活。今期《龍週》整理了相關資料,全 方位剖析開學前的各種準備,助家長和學生迎接新學期。
1 提早採購開學用品 建立儀式感
開學前 , 家長可陪同子女一起選購校服 、 書包 、 文具等必需品 , 既可讓孩 子參與準備過程 , 亦能增強他們對新學期的期待 。 專家建議 , 可與孩子共同列 出一張 「 開學清單 」 , 並教導他們按清單自行收拾書包 , 培養責任感 。 此外 , 挑選孩子喜愛的文具或水樽,也能增加上學的動力,讓開學日更具儀式感。
2
逐步調整作息 避免「假期綜合症」
暑假期間 , 不少學生熬夜玩樂 、 遲睡遲起 , 作息紊亂 。 若突然恢復早起上 學的模式 , 容易導致精神不振 、 注意力不集中 。 因此 , 建議家長在開學前兩周 開始逐步調整孩子的作息,每天提早15至30分鐘起床及入睡,並減少使用電子 產品的時間,讓生理時鐘慢慢適應學校節奏,確保開學後能迅速進入狀態。
3
提前熟悉校園環境 減輕焦慮
對於升讀新學校或新班級的學生來說 , 陌生環境可能引發不安情緒 , 家長 可趁開學前帶孩子到學校周邊參觀 。 若學校舉辦迎新日 , 更應積極參與 , 讓孩 子熟悉教室 、 操場 、 食堂等位置 , 提前認識同學 , 甚至與老師交流 , 建立歸屬 感之餘,也可減少開學首日的緊張感。
4
檢查暑期作業 避免臨急抱佛腳
不少學生臨近開學才匆忙趕作業 , 不僅影響質素 , 更增加心理壓力 。 建議 家長提早檢查孩子的暑期作業完成情況 , 確保所有任務均按時完成 。 若發現有 困難的題目,可趁開學前請教老師或同學,避免拖欠學習進度。
5
溫故知新 鞏固基礎
開學前 , 學生可抽時間複習上學年的重點知識 , 特別是數學 、 英文等需要 累積的科目 。 透過重溫筆記或做少量練習 , 鞏固基礎 , 有助銜接新學年的課 程 。 此外 , 預覽新學期的課本內容 , 也能讓孩子對即將學習的知識有初步了 解,上課時更易掌握重點。
新學年書價升幅放緩 家長仍感壓力
教育局早前公布 2025/26 學年 「 適用書目表 」 , 顯示新學年 教科書平均價格較本學年上升 2 9% , 升幅略低於去年的 3 16% 。 其中印刷課本漲幅為 2 91% , 電子課本為 2 83% , 凍價 及降價的課本約佔整體25%。
值得關注的是,新學年將於小一及小四推行的 「人文科」 與 「科學科」 有多套教材減價。科學科方面,尊科數碼教育服務出 版的 《 小學科學探索 》 套裝定價由 386 元大幅降至 118 元 , 減幅 高達 69 4% ; 人文科方面 , 現代教育研究社的 《 現代小學人文 》 初小教材由 236 元降至 186 元 ( 減 21 2% ), 高小版本由 276 元降 至190元(減31 5%)。
不過,部分教材漲幅仍顯著超過平均水平。例如精工出版社 的高中化學教材 《 達思化學 》 由 2829 3 元加至 3198 5 元 , 升幅 13%;培生香港的4套初小英文科教材亦錄得7 2%的加幅。
教育局強調,一直呼籲出版界履行社會責任,定價時考慮經 濟現況,同時透過 「學校書簿津貼計劃」 及 「綜合社會保障援助 計劃」 支援有需要家庭,並提供免費網上教學資源。至於人文科 及科學科的其餘年級教材 , 小二及小五版本預計明年 9 月前推 出,小三及小六則擬於 2027學年前完成編訂。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朱國強指出 , 雖然 課本加幅略低於去年 , 但較去年 1 7% 的通
脹率明顯偏高 , 加上政府取消 2500 元學生津貼 , 家長的 經濟負擔料將加重。
多子女家庭開學感壓力
九龍城區家長教師會聯會會長魏珊婷接受《龍週》訪問時表 示,每年準備開學,購買教科書都是重要一環,今年家長最關心 的仍是書價上漲的問題。
魏珊婷指出,家長每年都為書簿費上漲煩惱,尤其多子女家 庭需預留更多開支。雖然今年書價加幅放緩,但政府取消疫情期 間推出的2500元學生津貼,令多子女家庭感到壓力,在家長圈裡 也引起不少討論聲音。她表示,多子女家庭受影響較大,但強調 該津貼本是 「 額外福利 」 , 政府因財政調整取消無可厚非 。 「2500 元在香港很快就用完 , 家長應換位思考 , 理解政府的決 定。」
對於經濟環境變化是否影響開學準備,魏珊婷稱未見明顯轉 變,家長仍以傳統方式購買開學用品,近年興起的內地網購仍未 成主流。 「相對於補習費這些龐大開支,文具等開學用品的支出 畢竟是小數目,家長更看重質量和孩子的喜好。」 此外,部分家 長選擇二手課本節省開支,但需求與往年相若,家長群組也有舊 書捐贈等活動。
基孔肯雅熱來襲 家長關注度低
近日本港出現基孔肯雅熱傳入個案 , 開學在
即 , 家長需關注防疫 。 衛生署署長林文健表示 ,
本港至今錄得的輸入個案雖然不多 , 但風險仍然 存在 , 並持續增加 , 未來不排除在本地出現局部 傳播。
資料顯示 , 基孔肯雅熱由蚊子傳播 , 症狀包
括發熱 、 關節痛等 , 雖傳染性不如新冠強 , 但仍
需警惕 。 應對方面 , 家長可教導孩子穿長袖衣 褲、使用防蚊液等;若出現症狀,應及時求醫。
林文健表示 , 基孔肯雅熱在全球許多地方屬 於風土病,並已擴散至119個國家,超過24萬人受
感染 , 90 人死亡 。 世衛亦評估今年是基孔肯雅熱 病毒疫情高峰期 。 他認為 , 近年氣候反常 , 蚊媒 由主要在熱帶或亞熱帶地方活躍 , 逐漸向溫帶地 區擴展 , 變成全球擴散 , 而風季雨季亦導致蚊媒
滋生 , 加上本港正值暑假旅遊旺季 , 人群流動增
加 , 市民感染後將病毒帶回港 , 若在港被蚊叮 咬,有可能形成本地傳播。
但魏珊婷對 《 龍週 》 表示 , 基孔肯雅熱並未 引起家長們的廣泛關注 , 在家 長群裡亦鮮有相關的討論 , 故 不是很多家長特別在開學前做 好準備。


物質準備
‧購買學習用品 ( 文具 、 書包 、 電子
設備等),建議列出清單。
‧檢查校服、課本等是否齊全。
魏珊婷認為 , 家長不太擔 心可能有兩大原因 , 一是目前 確診個案畢竟太少 , 二是家長 對學校的防疫措施有信心 。 「 新冠疫情後許多學生仍習慣 戴口罩 , 學校防疫措施亦較完善 。 」 魏珊婷表 示 , 學校在暑假期間已加強清潔消毒 , 家長有信 心校方能應對基孔肯雅熱的傳播。
家長開學準備指南
心理準備
▲ 九龍城區家長 教師會聯會會長 魏珊婷
‧幫助孩子調整作息,適應學校時間表。
‧與孩子溝通新學期的目標,緩解開學焦慮。
‧參加家長會或學校開放日,了解新學期安排。

觀 塘
團體舉辦AI 眼部檢查日
助長者及早治療
觀塘區
議員林瑋日前 聯同香港愛馬女士協會,在安泰 邨舉辦長者AI眼底健康檢查日, 採用先進的 AI 人工智能分析系 統,幫助長者及早掌握眼部健康 風險並跟進。活動反應熱烈,有 超過40位長者參與。

▲長者正在接受AI眼底健康檢查
林瑋接受 《 龍週 》 訪問時 介紹 , 是次活動目的是為區內 老人提供一個免費的眼部檢查 , 幫助長者及早掌握眼部健康風險並跟 進 。 因為公立醫療排期及覆診輪候時間長 , 年紀較大的獨居或雙居老人 未必每年做身體檢查 , 活動可以讓他們了解自己的身體情況 , 以及透過 專業人士轉介及分析 , 實現 「 早發現 、 早治療 」 , 降低病情惡化及併發 症發生的風險。

林瑋說 , 不少長者經常忽略自我健康的重要性 , 誤以為只是小毛 病 , 存在 「 有病才求醫 」 的被動 觀念 。 他希望政府能夠加強地區 健康站的服務及宣傳工作 , 並引 入更多智能醫療器材 , 提升篩查 及治療效率 , 令居民及社區長者 更重視個人健康。
▲專業人士為長者介紹眼部檢查結果
秀茂坪邨停鹹水

分享本版內容
麗港公園開展植林優化工程 料2027年完成
觀 塘
觀塘麗港公園預計將於今年第四季起 , 分兩階段 開展植林優化計劃工程 , 並於 2027 年第一季完成 , 共 44棵樹木需移除及更換 。 一直關注該議題的觀塘區議員馬軼超 , 日前聯 同康文署 、 麗港城第一至四期業主委員會主席及物業管理公司代表 , 到 麗港公園就工程事宜進行實地視察。
馬軼超接受 《 龍週 》 訪問時表示 , 根據植林優化計劃 , 會針對園內 有結構及老化問題 、 健康欠佳的 44 棵台灣相思樹 , 第一階段先移除 20 棵 , 第二階段則會移除 24棵 。 由於工程是為分階段進行 , 期間不會有封 路安排 , 以減低對街坊造成不便 。 康文署會在被移除樹木的原有位置 上 , 重新栽種紫花風鈴木等具觀賞價值的顯花樹種及本地原生植物 , 以 優化園內景觀及其生態價值。

▲ 其中一棵需要被移除的台灣 相思樹
渠管老化問題備受關注
觀塘秀茂坪邨不少設施至今已出現老化問題。日
前,邨內服務設施大樓後面的緊急車輛通道地底下的 鹹水喉管 , 發生爆裂 , 導致秀慧樓 、 秀賢樓 、 秀程樓 、 秀暉樓 、 服務 設施大樓停止鹹水供應,超過2600戶居民受影響。
觀塘區議員張培剛接受 《 龍週 》 訪問時稱 , 他接報後 , 立即了解 情況 , 當時大量鹹水及沙泥湧上路面 , 影響居民出行 。 張培剛要求物 業管理公司盡快維修 , 將居民的影響盡量減至最低 。 工程承辦商人員 進行檢查 , 但由於地底管道複雜 , 需進行地底掃描探測 , 以確認喉管 爆裂位置,最後維修工程的時間少於預期,共持續了三天。
張培剛續說 , 之前社區也發生過渠管爆裂情況 , 但今次停水事件 是比較大規模 , 除了對居民造成不便 , 停止供應鹹水亦造成大量食水 浪費 。 他希望當局加強對區內渠管的巡查 , 並主動更換老化渠管 , 防 患於未然。
馬軼超續說 , 是次植林優化工程能 減低樹木倒塌的風險 , 保障公眾安全 , 他會繼續與當局合作 , 以進一步改善社 區環境。

▲馬軼超(右三)為各持份者介紹植林優 化工程計劃
▼ 當日大量沙泥湧上路面情況

▲工程人員進行緊急維修

觀 塘
觀塘沙田關愛隊 探訪1500獨居雙老戶
本港今年內出現多宗獨居
長者在家中離世多時才被揭發 的悲劇,政府上月起在觀塘及沙田區推出試點計 劃,運用房屋署的住戶資料和社署資料系統內的 長者個案資料,識別出居住於公屋而未有接受長
者照顧或支援服務的獨居長者及雙老住戶,以及 護老者及殘疾人士照顧者,再安排關愛隊上門探 訪以找出高危人士。截至本月7日 , 兩區的關愛 隊已透過計劃接觸及探訪逾 1,500 個住戶 , 並轉 介福利服務超過120次。

▲ 勞工及福利局副局
長何啟明
勞工及福利局副局長何啟明日前出席一個 公開活動時表示 , 單是沙田區已鎖定逾 4,000 名相關住戶 , 觀塘區亦有 逾萬名住戶,將逐一透過計劃接觸,未來該計劃將擴展至全港18區。
此外 , 社署亦與醫管局合作 , 若發現有領取低收入照顧者津貼的 照顧者入院 , 醫管局會通報社署派員上門 , 了解被照顧者是否有生活 上的需要,或是否要安排暫託、送食物等服務,直至照顧者出院。

▲觀塘區不時有政黨團體舉辦上門探訪活動
黃大仙
港青觀禮長征五號火箭發射 點燃愛國熱情
觀 塘
8月13日,香港青年聯盟組織40位香港青年前往海南 文昌航天發射場瑤光觀禮台 , 現場見證我國長征五號運 載火箭的壯麗升空 。 當火箭成功升空時 , 伴隨著國歌響起 , 現場爆發出熱 烈的掌聲和歡呼聲 , 大家難掩激動 , 揮舞著手中的國旗 , 舉起手機記錄這 一珍貴瞬間。
香港青年聯盟主席黃國生在活動現場說 : 「 此次行程不僅是一次科技 之旅 , 更是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 。 也希望在同學們心中種下航天夢 想的種子 , 讓有志向投身相關行業的同學親身感受國家航天行業的發展 , 未來有機會投身其中,成長為國家航天事業的棟樑之才。」
本次活動是香港青年聯盟 「 大國重器之 LinkUpHK 海南航天火箭研學 團 」 的重頭戲 。 在為期六天的行程中 , 青年們先後到訪海口 、 三亞 、 瓊 海、文昌等地,不僅領略了海 南獨特的自然風光,還參訪了 博鰲會址及多個科技園區和航 天基地,深入了解國家在科技 創新、生態保護等領域的發展 成就。


▲ 香港青年聯 盟日前組織 40 位港青現場見 證長征五號運 載火箭升空
▲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在震天動地的轟鳴聲中騰空而起
嗇色園月底舉辦祈福和平大法會銘記抗戰歷史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 利80周年。崇奉儒、釋、道三教,以 「普濟勸善」 為
核心宗旨 , 蘊 含 着 深 厚 的 歷 史 文 化 積 澱 的 嗇 色 園 , 將於 8 月 23 日舉辦 主題為 「和平永續·銘記歷史」 的祈福和平大法會,緬懷歷史、祈願和 平。
嗇色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輝表示 , 舉辦此次法會是為了致敬先 烈 、 尊重歷史 , 喚起本港市民的愛國情懷 。 他強調 : 「 紀念法會不僅 是對歷史的回望 , 更是對未來的期許 , 唯有銘記苦難 , 方能珍視和 平;唯有傳承精神,方能邁向大同。」 法會將會有許多青年學生參與 。 其中 , 將有中學生護旗隊 「 嗇色 園護旗隊 」 負責此次活動的升旗儀式 , 展現愛國精神 。 此外 , 本次法
會特別安排 60 位屬轄學校學生全程參與 , 並於儀式尾聲進行獻花儀 式 , 讓青年學子透過親身參與 , 感受歷史與文化的沉浸式熏陶 , 在莊 嚴的儀式中深化愛國情懷與民族認同。

▲ 「嗇色園護旗隊」 於2023年成立,是全港首支由 辦學團體聯繫各屬轄學校組成的中學生護旗隊

▲ 嗇色園黃大仙祠監院李耀 輝(義覺)道長
2 0 2 5 年 8 月 20 日 九龍城人口流轉迅速 , 舊社區遷拆在即 , 新屋苑陸續落 成 , 正需要一股力量凝聚區內居民 。 香港聖公會九龍城家庭支援網絡服務隊推行的 「 社區友鄰 居」 互助支援網絡計劃(註),是 「友鄰車」 社區網絡計劃的新階段發展計劃,善用已建立的義工網 絡,凝聚一班多才多藝的料理家務者,帶動他們走出社區,共同構建一個鄰里互助大家庭。


一起參與義工活動
與兒子曦曦




香港聖公會九龍城家庭支援網絡服務隊
用才藝傳遞人情味 凝聚九龍城鄰里情
走出社區 重獲自信
Lillian 是全職媽媽 , 平日忙著照顧家庭 , 甚少外出社交 。 她坦言 「 參 加計劃之後,我發掘到自己對手作的興趣,而且做義工教識其他街坊時, 他們的欣賞同肯定令我有好大成功感 , 人 都 自 信 咗 ! 」 手巧的 Lillian 不但 自學面繪、美甲、和諧粉彩等手工藝,更深造考取了不同證書資格,尋找 到家庭以外帶來的快樂和滿足感。
另一位全職媽媽波波居於九龍城區多年,從未參加過義工活動,機緣巧 合下參與計劃,開始積極學習新技能,笑言 「我沒想過自己都可以做得到,好 似打開新世界咁!」 她更擔任宣傳小組成員設計海報、拍攝短片等,成為 「社 區導賞隊」 的導賞員,帶領街坊及區外遊客探索區內的特色地方, 「計劃讓我 更了解社區,也幫助到新居民更快適應和融入,感受到社區的溫暖。」
親子共融 連結社區
Lillian和波波經常帶著子女參與義工活動,9歲的Vivian就是Lillian的好 幫手 , 「Vivian 在美甲班時會主動同街坊分析配色及圖案 , 街坊 亦欣然接受小朋友的意見 。 」 波波 8 歲的兒子曦曦亦會幫忙派 發活動傳單 , 或在街站協助長者量度血壓 、 填寫紀錄表 格 , 「 我最喜歡同媽媽一齊做義工 , 還可以和公公婆
婆聊天 , 大家都好友善 ! 」 波波表示計劃豐富了親子 之間的感情 , 亦結識了很多街坊朋友 , 有時與其他 媽媽互相交流湊仔經,不再感到孤單。
發揮才能 參與社區
計劃社工陳姑娘表示 「高手在民間,其實很多街坊擁有各種技藝,例 如縫紉和料理等。」 計劃邀請他們發揮所長,組織不同班組,並把興趣延 伸至社區服務,例如由學習煲湯到協助送贈湯水給區內有需要家庭等,以 生活技能為媒介,推動居民參與社區和促進互助互惠文化。
九龍城的變遷雖然帶來挑戰 , 但也讓許多街坊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舞 台,充分展現才華,並回饋到社區當中,實踐社會資本的力量。
註: 「社區友鄰居」 互助支援網絡計劃由社區投資共享基金資助、香港 聖公會九龍城家庭支援網絡服務隊推行
有關社區投資共享基金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轄下的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基金)於2002年 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成立,在社區推行多元化的社會資本發展計 劃,推動市民及社會各界發揮凹凸互補精神,齊心建立跨界別協作平 台及社會支援網絡,從而建立互助 互信、守望相助、社區凝聚力等社 會資本,讓個人、家庭及組織互相 支援,令社區能力得以提升。
社區動起來到處人情在!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網頁

分享本版內容
邀請不同作者就地區議題建言 獻策 , 分享地區治理經驗 。 此欄文 章的觀點均來自作者 , 並不代表本 報立場。
打造香港成為演唱會天堂
大型演唱會被視為 「 行走的 GDP」 , 內地和澳門政府均看準演唱 會熱度 , 不斷興建新場館 , 且在場地使用 、 宣傳推廣 、 現場保安 、 交 通住宿等方面給予演出者大力支持 , 例如澳門給演唱會主辦方提供酒 店優惠,也能配合歌手綵排需要,甚至做到1:1的場地供歌手排練。 澳門扶持演唱會政策是非常靈活和周到的 , 難怪連港產天王天后都熱 衷去澳門開演唱會。
有號召力的歌手不僅為澳門帶來門票收入的增長 , 數據亦顯示 , 專門去澳門看演唱會的觀眾在綜合度假村的消費實力也比普通遊客 強 , 人均消費高達五至六千元 , 較普通遊客約三千元 , 多了近一倍 , 故此澳門已將演唱會視為最見效、且非博彩元素的新經濟增長點。
相比澳門,香港在發展演唱會經濟方面具有獨特優勢。首先是香港 國際航班密集,連內地大城市都難以比擬,其次是中外流行文化在香港 發展蓬勃,再加上粵港澳大灣區龐大的觀眾群,很多國際歌手都願意來 港演出。澳門是演唱會之都,筆者相信香港必定做到演唱會天堂。
態度決定高度 。 若要發展香港成為演唱會天堂 , 需要政府的重視 和配合。知名歌手的演唱會如同引進大型企業,一場演唱會可帶來10 億元的經濟效益,10場至20場就等同創造逾百億元的經濟效益。筆者 期望政府以辦好一件事的態度為香港爭取更多巨星 , 包括在編排訂場 地時向演唱會傾斜 、 為演唱會主辦方提供酒店 、 景點等配套支援 , 為 香港留住 「 行走的 GDP」 ; 而未來發展演唱會的方向應朝著嘉年華 , 即是 1 +N 形式進發 。 政府要起到穿針引線的協調功能 , 加強與旅遊產
破解長者服務困境:
整合資源與精準宣傳的雙軌策略
雷啟蓮 黃大仙區議員

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峻 , 黃大仙區作為長者比例較高的社區 , 正面臨安老服務需求激增的挑戰。
然而 , 許多長者及家屬因對現行政策認識不足 , 導致資源使用率偏 低 , 加重照顧者負擔 , 更影響服務品質 。 現時長者服務資訊分散於各政 府部門及社福機構網站 , 這種碎片化現象使長者難以獲取全面支援 。 以 「 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 」 為例 , 儘管該計劃已於 2023 年 9 月恆常化並逐 年增加配額 , 但多數長者及照顧者仍對其一無所知 , 凸顯政策缺乏宣 傳,使寶貴資源未能有效惠及有需要群體。
問題核心在於 , 長者因數位落差難以自行搜尋分散在社會福利署 、 醫健通 、 HAGO 等網站平台的資訊 ; 現行服務資訊缺乏系統性整合 , 導 致求助效率低下。
建議採取雙軌策略 : 首先 , 建立一站式長者服務平台 , 整合安老服 務 、 健康檢查 、 福利申請等關鍵資訊 , 並採用高齡友善設計 , 如簡潔介 面 、 語音導覽等 , 確保資訊易讀易用 ; 其次 , 開展精準宣傳行動 , 透過 社區中心 、 醫療機構 、 長者日間護理中心等實體據點 , 結合社交媒體 , 多管齊下提升政策能見度 。 同時可培訓社區義工擔任 「 安老服務導航 員 」 , 主動協助長者理解並申請各項福利 , 真正實現政策落地 。 透過資 源整合與精準宣傳的雙重努力 , 才能有效縮減資訊落差 , 為高齡化社會 構建更完善的支持網絡,全面提升長者生活品質。
楊永杰
立法會議員

分享本版內容

業的聯動 , 撮合航空公司 、 高鐵 、 酒店和飲食業參與演唱會經濟 , 豐 富觀眾的遊樂體驗 , 將演唱會帶來的人潮輻射至全港 , 以達到延長留 港時間的目標。
演唱會場地的多寡決定了演唱會經濟的增長率。我們已有1萬人和5 萬人的場館,未來亞博館二期峻工亦有2萬人場館,現在缺的是中型的3 至4萬人館場。康文署早在2019年提出重建香港大球場,將大球場改建 為公眾運動場,座位減至八至九千個,而去年《施政報告》提及政府會 「重新檢視香港大球場改建計劃」 。趁著今次重建的契機,筆者建議政 府以啟德體育園主場館開合式上蓋的設計為參考,將大球場轉型為中型 演唱會場地,日後我們就可以包攬不同級數的歌手的演唱會。
要辦好演唱會 , 購票平台也非常重要 。 現時許多歌迷投訴手續費 貴 , 以手續費 150 元計 , 一場 4 萬人演唱會的收益 6 百萬元 , 三場演唱 會 1,800 萬 , 購票平台 「 躺平 」 賺錢 。 政府有必要邀請私人購票平台 共同檢討現時演唱會門票手續費釐定的制度 , 考慮改以收取門票的固 定百分比為手續費,避免損害香港演唱會的吸引力。
針對黃牛黨和假門票問題,筆者一直提倡引入人臉識別功能、實名制 購票、電子門票等形式,取代目前的QRCODE或 「查飛」 。其次,政府 可設立假門票舉報機制,讓消費者直接在網上監督銷售假門票的情況,通 過警民合作打擊網上假門票平台,保障演唱會經濟的質素與聲譽。
加強檢查防患未然
葉傲冬
油尖旺區議員、民建聯秘書長

佐敦一帶近日發生多起爆水管事故 , 導致路面下陷 、 用戶停水 , 商戶及居民生活受到影響 。 作為油尖旺區議員 , 筆者認為事件反映區 內水管老化問題存在 , 隨著颱風 、 雨季季節臨近 , 當局宜應全面排查 隱患,避免風雨季節加劇事故風險。
過去半年,佐敦寶靈街、官涌街先後發生2宗涉及食水管和咸水喉的 爆水管事件,其中寶靈街的事故引發大範圍路面下陷,導致鄰近大廈的電 梯浸毀。政府事後緊急維修,但事故不但令附近居民、商戶停水數小時, 路面的修復工作也令交通受阻。水管爆裂事故的情況接連發生,若非政府 部門及時處理並立即展開大規模巡查,相信後果更嚴重。
本港即將進入颱風高發期 , 極端天氣勢必增加區內舊式水管的負 荷 。 根據渠務署數據 , 2023 年風暴期間全港爆水管報告較平日增加近 四成 , 而油尖旺區因地下管網複雜 , 且大部分喉管已使用超過 50 年 , 風險尤為突出 。 若當局未能預先加固薄弱環節 , 恐重蹈去年 「 蘇拉 」 襲港時多區大規模停水的覆轍。
天災雖難免 , 人禍卻可防 , 面對日益極端的天氣 , 筆者建議政府 優先巡查高風險地段 , 針對區內老舊水管的主要途徑區域 , 爭取加快 更換存在極大隱患的喉管 。 另外 , 政府應對極端天氣跨部門督導委員 會更要發揮好作用 , 提前做好部署準備 , 調配工程人員進駐高危地 點,縮短應變時間,帶領市民遠離風險。
「 文壇廣場 」 欄目歡迎讀者投稿 , 稿件請電郵至 kowloonpost@gmail.com。 來稿 請註明文題 、 作者姓名 、 作者簡介及聯絡資料 。 此欄文章的觀點均來自作者 , 並不代 表本報立場。編輯部保留對所有稿件的篩選權利。

港飲講食
不想吃星洲米了 換道芋頭炒米粉
港人喜歡吃米粉 , 如星州炒米 、 廈門炒米 、 雪菜餐蛋或肉絲湯米等 , 大多數用東莞米粉 、 桂 林米粉 、 台灣新竹米粉 。 本港閩籍鄉親有 130 萬 , 也很愛吃米粉小食 , 如安溪湖頭米粉 、 莆田 興化粉 。 剛好近日鐵觀音故鄉安溪一位鄉賢林 生 , 說他用芋頭炒家鄉湖頭米粉 , 別有風味 , 找 天一試,但福建原產地乾米粉好像不易買到。
筆者老家在閩西南山區 , 方圓幾十公里都是 客家人 , 鄉民非常愛吃米粉 , 不過七八十年代還 屬於較矜貴米食 , 逢年過節才有炒米粉 , 家鄉平 和縣的長樂葵山米粉也很有名 , 類似東莞米粉 , 原色呈米黃,較粗條。
米粉乃南方的一種特色小吃 , 江西人通常就 叫粉 。 它是用稻米製成的細長麵條狀食物 , 南方 各地 、 台港澳及東南亞廣為流行 。 具有柔韌性 , 煮食時不易糊爛 , 炒食時不易斷裂 。 品種眾多 , 可分為排米粉 、 方塊米 、 波紋米 、 銀絲 、 濕米和 乾米粉等。

註冊中醫師 張 芳 醫道良方
米粉的烹調方式多樣 , 可以用來煮湯 、 炒 食 、 涼拌等 。 如將米粉與各種肉類 、 蔬菜 、 蛋 等炒製 , 成為一道美味的炒菜 。 將米粉放入滾 水中煮熟 , 加入各種肉類 、 蔬菜等食材 , 製成 湯品 。
在日常生活中 , 米粉是一種方便 、 美味的食 物 , 適合各種年齡段的人食用 。 將煮熟的米粉與 各種調料 、 蔬菜等拌食 , 成為一道清爽的涼菜 。 不同地區 , 米粉的製作方式不同 , 因此在長短 、 粗細、口感上也有差異。
現在該來說芋頭炒米粉 , 據說是閩台一道菜 色 。 一家 5-6 人份量 , 米粉一斤 , 芋頭 300g, 豬 肉絲 150g, 新鮮香菇 120g, 蒜頭 3-4 瓣 , 紅蔥頭 3-4 瓣 , 蝦米 10g。 調味料 : (A) 米酒 、 醬油 ; (B) 米酒、鹽、糖、白胡椒粉。
米粉泡水 10 分鐘軟化 , 撈起瀝乾備用 ; 豬肉 絲加入調味料(A)混合均勻醃漬20分鐘,芋頭去皮 切條 , 新鮮香菇切片 ; 蒜頭切片 , 紅蔥頭切片 。

收斂神氣 使秋氣平(上)
秋季包括立秋 、 處暑 、 白露 、 秋分 、 寒露 、 霜降六個節氣 , 是由熱轉 涼 , 再由涼轉寒的過度性季節 , 其氣候處於一方面暑熱未消 , 秋陽似火 , 另一方面早晚有秋涼 , 逐漸而轉寒 。 自然界萬物收藏 , 枝枯葉黃 , 綠草變 色,一片肅殺景象。
秋季氣候與自然界變化主要特點是秋燥 , 其次是自然界由生長轉向收 藏 , 在此季節人類養生 , 宜早臥早起 、 收斂神氣 、 使志安寧 、 另肺氣清 , 秋季早晚溫差變化大 , 許多人鼻黏膜 , 嘴唇 , 口腔 , 皮膚都顯得乾燥 , 秋 季乾咳者甚多 ! 秋季根據人的體質 , 隨六個節氣的變化 , 用不同的食療和 藥療養生治病如下:
立秋 : 是進入秋季的初始 , 氣溫仍然很高 , 各種食物極易腐壞變質 , 又是暑假旅遊旺季 , 容易腸胃感染 , 症狀包括腹痛 、 腹脹 、 腹瀉 、 腹鳴 、 噁心嘔吐等 , 建議食療有 : , 白茄子 500 克 , 生姜 10 克煎服 , 二 , 蘋果 皮 20 克 , 陳皮 10 克生姜 6 克煎水服 。 三 , 大蒜二個 , 炒山楂 30 克煎水 服。藥療有: ,葛根黃連黃芩湯,葛根10克,黃連,黃芩各8克,甘草6 克 , 煎水服 。 二 , 胃風湯 , 茯苓 10 克 , 當歸 , 白術 , 黨參 , 白芍各 6 克 , 桂枝,川芎名3克煎服。
處暑 : 炎熱的氣候已接近尾聲 , 氣候特徵為乾燥 、 皮膚繃緊 、 口唇乾 裂 、 鼻咽燥火 、 大便乾結 、 乾咳肺燥等 , 都是秋燥的表現 ! 建議食療 , , 維山 30 克 , 蓮子 20 克 , 百合 10 克煲瘦肉湯服 。 二 , 冬蟲夏草 10 克 , 麥冬30克,沙參20煲豬瘦肉湯服。藥療下期再續。

秦 島
專欄時事評論員 , 近年主撰美食散文 、 文學評論等

鍋中倒約 3 大匙油 , 油溫熱後將蒜頭 、 紅蔥頭及 蝦米放入炒香 。 放入豬肉絲放入翻炒 3-4 分鐘至 熟 。 放入香菇及芋頭翻炒 2-3 分鐘 。 加入調味料 (B)混合均勻;加入水混合均勻,蓋上蓋子中小火 悶煮 12-15 分鐘至芋頭軟爛 , 加入米粉 , 中大火 翻炒 4-5 分鐘即可 。 補充兩點 : 新鮮香菇可以用 乾香菇數朵代替 , 泡水軟化切絲 , 調味料份量依 照個人喜好斟酌。
關於米粉的起源有多種說法 , 一種是古代中 國五胡亂華時期北方民眾避居南方而產生的類似 麵條食品 。 另一說法是秦始皇攻打桂林的時候 , 由於當時北方的士兵在桂林作戰 , 吃不慣南方的 米飯 , 所以當時的人就用米磨成粉狀並做成麵條 的形狀,來緩解士兵的思鄉之情。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 , 米粉的製作工藝不斷 改進 , 花色品種不斷增加 , 近年來出現了 諸如即食咖喱米粉 、 即食湯米粉 、 即食炒米粉等品種。

分享本版內容
寶姆
珠寶設計師
你們知道鑽石有很多形狀嗎? 有圓鑽 、 公主方 、 蛋形鑽 、 心形鑽 、 水滴 形鑽等等多個形狀。鑽石的形狀主要取決於原石的狀態,例如避開一些內部 裂紋、黑點和色差等瑕疵,以及市場需求等情況,來決定最終切割的形狀和 大小。
其中一個形狀叫欖尖形,又稱馬眼形。
在 18 世紀 , 當時法國國王路易十五 (1710~1774 年 ) 在一次凡爾賽宮 的舞會上對讓娜·安托瓦妮特一見鍾情,之後將其封為蓬巴杜侯爵夫人。 路 易十五非常喜愛蓬巴杜侯爵夫人,宣稱她的嘴唇是他見過的最完美的嘴唇, 並委託珠寶商根據蓬巴杜侯爵夫人的嘴唇輪廓而創造的新型鑽石形狀,將其 命名為 「侯爵夫人切割(Marquisecut)」 。
馬眼形鑽石的戒指,可以讓手指看起來更纖細,而且在同一重量下,馬 眼 形 的 鑽 石 比 圓 形 鑽 石 的 枱 面 更 大 , 例如圓鑽 1 克 拉 的 枱 面 尺 寸 大 約 6 4mm, 而馬眼形 1 克拉的尺寸是約 10 5 × 5mm, 所以贏得不少消費者喜 愛。
馬眼形的角位容易碎裂,為了避免這種情況,首飾的設計必須保護鑽石 的角位,或是全包邊。
順帶一題,碧咸當年向太太的求婚也是用馬眼形的鑽石! 馬眼鑽不是眼,是嘴唇? 說說珠寶
2
日
說起紅磡區的廟宇 , 最為人熟識相信是差 館里旁的紅磡觀音廟 。 來廟宇祈福 、 向觀音借庫的善信總是絡繹不絕 。 不
過 , 除了觀音廟外 , 紅磡還有一座有逾百年歷史的鶴園角北帝廟 , 默默見證 着該區多年來的變遷。



區的轉變。

▲ 擁有百年歷史的鶴園角北帝廟 , 現為三級歷史建 築
◀ 鶴園角北帝廟原建於鶴園山上 , 後因社區發展而 遷至現址
香港的北帝信仰
北帝 , 又稱玄天上帝或真武大帝 , 原是代表北方星宿的神明 。
在傳統五行中 , 北方屬水 , 因此北帝被視為平息水患和保佑航海安 全的水神 。 過去香港的漁業和航運業非常興盛 , 許多靠海為生的居 民都信奉北帝 , 祈求出海平安 、 漁獲豐收 , 長洲 、 梅窩 、 赤柱等沿 海地區都建有北帝廟 。 紅磡鶴園角北帝廟原臨近海邊 , 隨 着 不 斷 的 移山填海,滄海變成桑田,站在北帝廟前已看不見海。
鶴園角北帝廟的興建與變遷
鶴園角北帝廟最早建於清朝光緒二年 (1876 年 ), 原廟位於 「 鶴園山 」 , 即今天的青州街與馬頭圍道交界處一個小山丘 。 北帝 廟現址本為鶴園村 , 相傳鶴園村附近樹林常有白鷺棲息 , 村民誤將 鷺鳥當成白鶴,因此此地以 「鶴園」 命名。
1921 年 , 香港政府為了開闢馬頭圍道而移除鶴園山 , 北帝廟也 被迫拆除 , 北帝神像暫時安置在譚公道 。 直到 1929 年 , 政府應庇利 船廠胡姓管工的請求,撥出馬頭圍道146號的現址,同時得到坊眾集 資 , 北帝廟得以重建 。 1960 年代 , 城市發展再次影響廟宇周邊環 境 。 原位於機利士路 、 有百多年歷史的社公壇 ( 土地神壇 ), 也因 建設需要而搬遷到北帝廟前。
現今鶴園北帝廟規模雖然不大 , 但廟內供奉多位神明 , 包括主
神北帝 , 以及觀音大士 、 華光先師 、 包公 、 財帛星君等 , 展現了民 間信仰的多元性 。 時至今日 , 鶴園角北帝廟已獲評為三級歷史建 築,成為紅磡區具代表的廟宇。
鶴園的歷史變遷
紅磡鶴園村的居民最初以漁民 、 農民及打石工人為主 , 後來鶴 園角一帶被規劃為工業區 。 20 世紀初 , 青洲英坭廠與中華電力鶴園 發電廠相繼落成 , 使這一帶成為香港當時的工業重鎮 。 北帝廟旁 「 青洲街 」 的命名 , 正是源自青洲英坭廠 。 隨著城市發展 , 紅磡的 工業設施逐漸遷出 , 取而代之的是樓房住宅 。 鶴園北帝廟雖然被現 代建築包圍 , 但多年來默默見證著紅磡從沿海漁村 、 工業區到住宅
值得一提的是 , 馬頭圍道另一端有一條北帝街 , 但北帝街與鶴 園角北帝廟無關 。 北帝街及譚公道交界原有一座建於乾隆二十一年 (1756 年 ) 的北帝古廟 。 可惜的是 , 此 廟 在 二 戰 期 間 遭 日 軍 拆 毁 , 北帝街正是以該廟命名 。 而鶴園角北帝廟位於馬頭圍道與北拱街交 界, 「北拱街」 也是因廟宇而得名,是取其得到北帝拱衛的意思。 相比香火鼎盛的紅磡觀音廟 , 鶴園角北帝廟顯得較為低調 。 北 帝廟像是一位隱於市井的守護者 , 默默陪伴社區度過百年歲月 , 見 證着紅磡的變遷。

▲廟內除供奉北帝外,還供奉觀音大士、華光先師、包公、財帛星君 等神衹
作者簡介:
吳家豪 : 城巿大學哲學博士 , 主要研究領域為香港文化史 、 中國思 想文化史 , 對中國傳統節慶風俗文化尤感興趣 , 曾發表多篇有關香 港文化發展的論文。

2 0 2 5 年 8 月 20 日
按傳統節氣已經過了 「 立秋 」 , 在此時期 , 盛 夏餘熱未消,仍然非常炎熱,而清晨和晚間已經開始稍稍有些微涼意,季節交替之 際,毛孩們也需要特別呵護才能平穩度過。飲食、作息、皮膚護理等方面都要加強 留意,讓愛寵們舒舒服服迎接秋天。
轉季無煩惱
三大方面護理 毛孩迎接秋天

●控制食量、少量多餐
天氣轉涼 , 毛孩的活動量可能減少 , 但食慾會變好 , 如果
吃太多 , 容易導致腸胃消化不良 , 也會囤積脂肪引發肥胖 , 建 議根據運動量調整餵食量 , 小型犬和貓咪可減少 5%-10% , 大型犬注意觀 察體重變化,靈活增減,以少量多餐的方式餵食較佳。
●適當進食溫補食材
南瓜、紅蘿蔔、雞肉等都是適合秋日進補的食材,建議食譜: 南瓜雞肉湯 : 南瓜幫助消化 , 雞肉提供高質量蛋白質 , 是秋季能量補 充的好選擇。
紅蘿蔔牛肉燉湯:紅蘿蔔增強免疫力,牛肉富含蛋白質與鐵質。
2
作息及保暖
●保持規律運動和足夠日照 秋天陽光溫和 , 多 帶狗狗去公園曬太陽 , 貓咪也可以在家中有日光的位置設 置躺椅,確保寵物有足夠日曬,陽 光能促進鈣吸收,還能讓牠們心情 愉悅,減少換季焦慮,充足運動亦 能增強免疫力。
▲ 入秋後要為寵物注意保暖
但要注意避開洋蔥、葡萄等秋季常見但對貓、狗有毒性的食材。
●多喝水
秋季乾燥 , 寵物都會容易上火 、 便秘 , 在家中多放幾個水碗 , 使用寵 物飲水機或者放一點水果 、 零食在水 中,吸引牠們多喝水。

●勤梳毛
毛髮及皮膚護理



▲ 保持規律運動有助寵物維 持健康
●注意保暖 立秋後白天變短 , 晝夜溫差逐漸 變大 , 淩晨和夜晚溫度較低 , 貓狗睡 覺的區域可鋪設毯子或寵物床墊 , 確 保夜間溫暖舒適 。 短毛犬 、 幼寵和老 年寵 , 抗寒能力較差 , 可根據氣溫添 加衣物或準備薄毯 , 避免受寒感冒 。 幫毛孩洗澡後要迅速用乾毛巾擦拭並 吹乾毛髮,避免著涼。
貓狗在秋季會迎來換毛期,加上空氣乾燥,很易誘發皮膚問題。尤其是貓咪,換毛 期間容易因為過度舔毛而導致毛球堆積,引致嘔吐。勤梳毛可以促進新陳代謝,讓新毛 髮長得更健康。而在梳理過程中,注意檢查寵物身上是否有跳蚤、蜱蟲等寄生蟲,適時 進行除蟲處理,確保皮膚健康。
●勿太頻繁洗澡
秋季皮膚油脂分泌減少,過於頻繁洗澡會破壞皮膚屏障。建議狗狗每月1至2次,貓 咪若不出門,甚至可以整個秋天不洗澡,用濕毛巾擦拭即可。
●預防皮膚乾燥
如果寵物出現皮屑增多 、 抓撓頻繁的情況 , 可在獸醫指導下使用寵物 專用保濕噴霧 , 或在飲食中添加少量 Omega-3 ( 如魚油 ), 從內而外滋 養皮膚,能有效預防皮膚發炎問題,同時幫助毛髮保持健康。

2 0 2 5 年 8 月 20 日
顧名思義 , 處暑 , 是暑氣結束的時節 , 處暑時節後三伏天氣已過或接
近尾聲 , 所以可以講暑氣至處暑後而止 。


由處暑到秋分之前,氣候變化較大,下雨 前氣溫偏熱,下雨後氣溫偏涼,易引發感冒, 特別是風寒或風熱的感冒 。 這方面要特別注 意,發病時可用食療恢復平衡。
處暑節氣宜食清熱安神的食物。建議根據 個人不同體質 , 選用蜂蜜 、 海帶 、 芹菜 、 菠 菜、銀耳、百合、芝麻、豆類、蓮子、糯米等 食品,以起到調養身心的作用。
食療對 「秋燥」 有很好的預防效果,此時 要特別多吃一些寒涼多汁的蔬果和流食,但是 也需根據各人體質具體情況而定。例如可選用 黃瓜 、 番茄 、 冬瓜 、 百合 、 白蘿蔔及梨 、 蘋 果、葡萄、馬蹄、甘蔗、香蕉、柿、菠蘿、羅 漢果、大棗和湯、粥等,這不但有利於補充維
生素,還能夠增加水分的攝入。飲食上要盡可 能避免花椒 、 辣椒等辛熱食物 , 更不宜吃燒 烤,以加重秋燥的症狀。
處暑節氣正是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 即是養生規則上上講的由夏長轉向秋收。這時 自然界的陽氣亦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 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起居作息也要相 應地調整。
穿著上要注意不宜急於增加衣服。這個時 候應讓體溫不要勿過高 , 以利 於收斂陽氣 。 因為熱往外走的 時候 , 必有寒交換入去 。 但 是,夜晚外出要增加衣 服,以保護陽氣。
西洋菜百合生魚湯
配料:生魚 500 克 、 豬 踭 肉 100 克 、 西洋菜 400 克 、 幹百合 50 克 、 蜜棗5個、薑3片。
調料:鹽5克,生油3克。
做法:1、生魚劏淨,慢火煎至微黃。
2、豬踭肉切塊,飛水,洗淨。西洋菜,幹百合,蜜棗分別 洗淨。
3、所有材料同放鍋中。注入適量清水,用大火滾沸後,改 慢火煲2小時,加入鹽調味即可。
功效:清燥熱,養陰液,滋胃止渴,潤肺止咳。


司徒法正師傅從事道家法科風水的工 作 , 至今累積逾三十年經驗 , 是江西龍虎山 授籙法師 , 致力弘揚道家法科傳統文化及推 動種生基普及化 。 同時也是澳門賭場金牌御 用法科風水師,獲各界冠譽 「運財福星」 。
2 0 2 5 年 8 月 20 日 深 水 埗 早 前 發 生 名 52 歲女子涉嫌謀殺 85 歲母親及 48 歲胞弟的慘劇 , 案發家庭兩代人均有精神疾病紀錄 。 這並非 孤立事件 。 近年香港發生多起涉及精神疾患的倫常悲劇 , 折射出大都市高 速發展背後的精神健康隱憂 。

基層求助無門待支援
精神健康危機加重的同時,情況亦因醫療資源分配失衡而持續惡 化。公立醫院精神科輪候時間漫長、私家診所費用高昂、基層家庭缺 乏支援 , 形成困住患者的 「 死亡三角 」 , 令無數精神疾病患者陷入 「病不起、等不起、治不起」 的絕境。
醫管局數據顯示,公立醫院精神科首次門診平均輪候時間長達九 個月,部分地區甚至超過一年。更嚴峻的是,輪候期間患者缺乏專業 跟進,自殺風險驟增。
另一方面,私立診所心理治療費用高昂,單次諮詢800至2000元不 等,長期治療月均支出超萬元,遠超基層家庭承受能力。
政府雖設有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及社區精神健康照顧服務等基 層服務,但覆蓋範圍有限且宣傳不足。

▲公立醫院服務不足需輪候長時間

鐘
數據顯示,2022年精神科專科門診新症診斷達8 7萬宗, 較十年前上升 34% 。 其中 , 憂鬱症 、 焦慮症及適應障礙佔比 超六成 , 而嚴重精神疾病如思覺失調症 、 情緒障礙症患者亦 呈年輕化趨勢。
精神疾病的核心誘因是生存壓力 , 高房價 、 長工時 、 職 場內卷形成的 「 壓力三重奏 」 , 令很多人喘不過氣來 。 有研 究顯示 , 月入低於兩萬港元的基層勞工 , 憂鬱症風險是高薪 群體的2 3倍。
傳統上 , 市民一般對精神疾病避而不談 , 更 不願意承認自己有相關疾病 , 擔心被標籤和污名 化 。 數據顯示 , 僅 18% 精神疾病患者會主動求 診 , 超半數人因 「 怕被歧視 」 隱瞞病情 。 在深水 埗 案 中 , 涉事家庭長期未接受系統治療 , 直至悲 劇發生。
破局之道:建立「心理免疫力」 如何防範精神疾病的發生 。 在個人層面 , 必須做好壓力 管理和多參與社交活動 。 美國心理學會研究現時 , 每日進行 15 分鐘的正念冥想 , 可降低 27% 的焦慮水平 。 同時要多參與 社區活動 、 培養興趣愛好 , 形成 「 非功利性 」 的社交圈 。 要 及早留意自己精神層面出現的早期警報 , 例如留意持續的情 緒低落 、 睡眠障礙 、 注 意力渙散等徵兆。

▲打坐冥想有助建立正向情緒
香港常見精神疾病
疾病類型 典型症狀 憂鬱症 持續情緒低落、興趣缺失、自責自罪 焦慮症 過度擔憂、恐慌發作、身體不適 思覺失調症 幻聽、妄想、思維紊亂 適應障礙 重大生活變故後情緒行為異常 情緒障礙症 躁狂與抑鬱交替發作
求助資源: 醫管局精神科門診預約:https://www.ha.org.hk/ 醫務衞生局情緒通18111 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網點查詢: https://www.swd.gov.hk/tc/pubsvc/rehab/cat_supportcom/ centrebase/iccmw/

分享本版內容

在家庭層面 , 必須 打破 「 沉默文化 」 , 鼓 勵成員表達情感需求 。 長者照顧者更需要定期 接受心理輔導 , 避免 「代際創傷」 傳導。
▼清澳灣 「自然之門」 是南澳北回歸線標誌塔
2 0 2 5 年 8 月 20 日
夏日炎炎 , 想要一邊享受陽光和海灘 , 一邊 品嚐在地海鮮美食,不用走遠飛往日本的沖繩、泰國的布吉,只要乘坐高鐵, 兩個多小時車程就能抵達有廣東 「小馬爾代夫」 之稱的汕頭南澳島。這裏坐擁 豐富的自然景觀,碧海藍天連成一線,是一個十分療癒的度假勝地。
▼ 三 囱 崖 燈 塔 是 南 澳 島 著 名 燈 塔 , 站在 觀景台上可飽覽一望無際的絕美海景

▲南澳島已成為著名的療癒度假勝地
曾被列為海防前線需憑邊防證進入
「 南澳以南 、 汕尾以南……」 每逢颱風季節 , 大家 都會在收音機聽到有關華南海域天氣報告所描述的這幾 個地方 , 查實 「 南澳以南 、 汕尾以南 」 所指的就是汕頭 的南澳島 , 它由 37 個大大小小的島嶼組成 , 是國家 4A 級 景區。
燈塔打卡登風車山品嚐地道海鮮 如果想要一覽南澳島的全 貌 , 建議前往島上最高點 「 風力風電遊覽區 」 參觀 。 這 個位於三囪崖燈塔附近的風車

▲南澳島的濱海公路一角

▲ 風車山是亞洲規模最大的海島風力發 電場之一
南澳島地處廣東、福建和台灣之間的三角地帶,素有 「粵東屏障、閩粵咽喉」 之稱。它是中國大陸唯一穿越北回 歸線的海島,也是廣東唯一的島縣。新中國成立後,它曾被 列為海防前線 , 需憑邊防證進入 , 直至 1984 年才對外開 放。昔日進入南澳島,主要通過萊長渡運航線,往來於澄海 的萊蕪渡口和南澳島的長山尾渡口,船程約50分鐘,但隨著 2015年南澳大橋的落成,南澳島自此不再與大陸隔絕,不 僅方便了居民出行,也推動了島嶼經濟的迅速發展。
南澳大橋落成自此不再與大陸隔絕 去南澳島不妨先到南澳大橋打卡 , 這條全長約 11 08 公里的大橋,已成為汕頭新的旅遊標誌,除了在橋上可以 欣賞到海天一色的美景外,也可以在橋的南澳島端,拍攝 大橋、長山尾燈塔和海景連成一線的畫面,或於青澳灣遠 眺大橋全貌。位於啟航廣場的長山尾燈塔,是座具有歷史 意義和觀景價值的海上地標,塔高約15米,周圍有觀景平 台,可以欣賞南海景色和海岸線,打卡非常出片。
除了長山尾燈塔 , 島 上 還 有 個 非 常 出 名 的 三 囱 崖 燈塔 。 它屹立在山海交界之處 , 守 護 着 附 近 的 海 域 , 和 周遭的環境構成一幅美麗的風景。
山 , 風車依山而建 , 壯闊巍 峨 , 是亞洲規模最大的海島風
力發電場之一 。 倘若想欣賞醉 人的日落 , 可以前往水清沙幼

▼ 價廉物美的在地海鮮
的青澳灣沙灘 , 晚上再與親朋好友 , 到雲澳鎮台灣街 、 深奧鎮總兵府 、 後宅鎮海濱路一帶 , 細味品嚐種類繁 多,價廉物美的在地海鮮!

南澳島旅遊資訊
地址:汕頭市南澳縣南澳島售票中心 票價:大小同價,¥21(周一至五)、 ¥33(周六至日)、¥55(公眾假期) 交通 : 由汕頭高鐵站出發 , 乘 161 路 A 綫/161 路 B 綫/ 161K 路前往 ; 若由潮汕站出發 , 乘的士前往 , 約 1 小時 30 分鐘 。 於遊客中心站下車 , 上 島後 可選擇乘坐島內巴士或包車遊覽各景點 , 但 島 內巴士班次少,建議選擇包車或自駕最為方便。 島上其他收費景點 風力發電遊覽區:¥10元 青澳灣:¥15元

備註:上述景點均全日開放 分享本版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