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老师 66

Page 1

顾问 | 林美君 吴世伟 主编 | 高松 编委 | 陈广通 杜昕 林锦华 后制 | 周德成(文字 / 题字) 陈凯盈(封面 / 排版设计) 承印 | 友谊书斋 出版 | 《华文老师》编委会

Mother Tongue Language Branch Curriculum Planning & Development Division 1 Ministry of Education 1, North Buona Vista Drive 14 Floor, MOE Building Singapore 138675 出版日期 | 2022年12月

国际刊号 | ISSN 1793-5520 华文老师|第66期
华文老师 1 辑一:一览众山小 这期“编者的话”,就来点突破,引一些诗人的诗 句,看是否能开开各位读者的脑洞 (主编的奇思妙想): 你没有如期归来/而这正是离别的意义 ——北岛 改编成: 我如期归来/而这正是聚首的意义 (版本一) 我如期归来/而这正是离别的意义 (版本二) 编者的话 这里也引一首新加坡诗人周德成的诗句,因为同样可 用来理解宇宙人生,乃至学习和看事物不同视角的法门: 台湾夏宇有首诗,刚好写的就是华文老师: 一生 ◎夏宇  住在小镇 当国文老师 有一个办公桌 道德式微的校园 用毛笔改作文: 「时代的巨轮 不停的转动......」 (《备忘录》) 当然还有这两组诗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东坡《题西林壁》) 因为“一览众山小”“横看成岭侧成峰”正是本期 辑1和辑2的标题——前者指向宏观的整体思考,后者微 观,强调教与学的不同角度。 大陆的何小竹有首诗叫《镜子》,也很有意思: 镜子运过大街 现在,它到了我的住地 当我打开家门的时候 我看见了,我 正在打开家门 (《昆乱不挡》) 本辑有不少内容提到在学习中设计人设,让内容更 显性和可视化(所谓 make learning visible),以及把学 习“游戏化”或“戏剧化”。这一方面除了符合人类学 习如演习、游戏和仪式的教育理论,另一方面也让学习 者换位思考,建立学习者的同理心,看事物能超越表 象,或更全面和多元。 这里节录波兰女诗人辛波斯卡的《我致力于创造一 个世界》作结: 我致力于创造一个世界, 一个经过修订、改善的版本, 为愚人描绘欢乐, 为沉思者描绘忧郁, 为秃顶描绘梳子, 为老家伙描绘诡计。 动物与植物的言语。 没错,每一种生物 都携带着词典而来。 当我们和一条鱼交谈, 即使一句简单的“嘿”, 也会让你和鱼的感受 变得异乎寻常。 ——《华文老师66》编者
2 2022年 第66期 目录 华文老师 第66期 辑二:横看成岭侧成峰 20 《华文伴我行》教学观摩与交流会 @温琇雯 26 浅谈如何利用“综合任务”进行 混合式学习——以《华文伴我行》 中一高华第二单元为例 @刘冬梅 隋磊 31 “A BLE华文我也行”图卡设计 @王燕燕 徐金红 39 浅谈“人设”在小学作文教学上的应用 @苏婷婷 44 学习站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以高中H1华文口语教学为例 @林筱真 李运胜 刘昶 林依桦 1 编者的话 辑一:一览众山小 4 浅议广泛阅读的四组要素 @罗敬毅 孙宝琦 7 “泛读”的阅读活动设计 @陈玉云 郭秀芬 陈广通 10 利用显性化思维策略结合 SLS 平台促进学生阅读理解的 自主学习 @李丽丹 14 课程理念到指定文本到课堂实践 ——2019中学华文文学课程 从理念到实践的过程初探 @毛丽妃
辑一:一览众山小

广泛阅读的目的是什么? 大量的科研显示,培养广泛阅读的习惯可以帮助学 生巩固课堂内学习的阅读技巧和扩大词汇量,这两者对 于提高整体阅读理解能力都至关重要(Iyengar, S., & Ball, D. 2007; Clark, C. & Teravainen-Goff 2018;Sullivan, A. & Brown, M. 2015)。此外,广泛阅读还可以开阔学

生的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提高思维能力,促进身心健

康。对于本地华文教学来说,推广华文广泛阅读还有助

于学生获得享受华文阅读的体验,这些体验会促进他们

保持对华文的兴趣和良好的华文阅读习惯,从而为华文 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广泛阅读的指导框架 要创建良好的校内阅读文化,就需要在校内有针对 性地推行阅读计划,并提供充分阅读的机会,鼓励学生 享受阅读。我们参考现有的文献以及近年来进行的几个 广泛阅读项目的结果(Snow, C. E., & Biancarosa, G. 2004;Loh, C. E., & Sun, B. 2018;Sun, B., Loh, C. E., & O’Brien, B. 2021),总结出下面的指导框架,希望借此 抛砖引玉,进一步促进华文广泛阅读的推广。

我们的框架包括四组要素:获取资源、将阅读融入 学生生活、鹰架式导读及保持阅读习惯。这些要素反映 了推广广泛阅读的普遍原则,因此一定程度上通用于纸 质读物和电子读物,也适用于不同语言能力的学生。

获取资源 (Resources)

促进华文广泛阅读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确保学生 能够获取充足并适合他们年龄及华文水平又趣味性强的 阅读资源。我们在2020年针对八所小学2971名小三至小

4 2022年 第66期 1.1 罗敬毅 孙宝琦 南洋理工大学 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 浅议广泛阅读的四组要素
什么是广泛阅读? 广泛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的自发性阅读, 不包括阅读课本及参考书。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 阅读材料也变得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纸质书、杂志、科 普读物,还包括近期的电子书和网络读物。
1 2 获取资源(Resources) 教导学生如何获取适合年龄又 有趣的纸质和电子阅读材料 将阅读融入学生生活(Socialise) 定期推介讨论读物,将阅读融入 学生生活 鹰架式导读(Scaffold) 通过各种导读活动在学生现有华 文水平和阅读目标之间搭建鹰架 保持阅读习惯(Sustain) 将阅读计划融入线上及线下教学 来帮助学生保持阅读习惯.

五华族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虽然学生偏好纸质书,但 是学生家中的华文读物并不多——40.2%的学生仅有不到

十本华文纸质书,有二十本以上华文纸质书的学生不到 30%。

由此可见,如何在校内为学生提供机会接触到适合 的读物就显得尤为重要。老师可以考虑在学校图书馆准

备更多生动有趣的华文纸质书。低年级或华文水平比较 低的学生通常不太知道如何选择适合他们水平的读物, 老师可以带他们去学校图书馆介绍适合的书籍,也顺便 熟悉借阅图书的流程。本地科研显示阅读能力较弱的学 生更喜欢去学校图书馆借书,因为可以更容易找到适合 自己的读物。虽然国家图书馆可以提供很多选择,但容 易让阅读能力弱的学生觉得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选 择。因此,学校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地点优势,调整藏 书,为这类学生提供帮助。此外,对高年级或华文掌握 比较好的学生来说,虽然获取他们喜欢的读物不是大问 题,但他们可能对如何获取高质量的电子阅读材料了解 甚少。我们的项目结果显示八成的学生家里的华文电子

书不超过十本,而且很多学生不了解如何利用电子设备 获取适合他们的电子读物。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阅读网 站或考虑在学生的电子器材上预安装阅读应用(例如国

家图书馆的阅读应用NLB Mobile App),以帮助他们获 取电子读物。

将阅读融入生活 (Socialise) 有了充足的阅读资源,还要有充足的阅读机会才能 逐渐培养出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 培养学生对广泛阅读的兴趣,从而将阅读融入生活。特 别是对于缺乏良好家庭阅读氛围的学生而言,学校对广 泛阅读的推广就变得格外重要。阅读习惯的形成需要日 积月累,因此,要尽量在校内安排固定的阅读时段。这 样,学生也会感受到学校对阅读的重视。除了统一自主

物和安排阅读活动。 鹰架式导读 (Scaffold) 鹰架式导读是指在学生现有华文水平和阅读目标 之间建立帮助学生进行阅读的鹰架,然后在鹰架的支持 下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建构和巩固阅读技能。作 为课内和课外的衔接,广泛阅读的内容要贴近课标的要 求和学生的华文水平。由于我们的学生华文水平参差不 齐,导读活动的设计就需要更有针对性。低年级是培养 阅读兴趣的关键时期,导读活动的起点不妨设计得低一 些,门槛降低了才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拿起书本阅读,也 更愿意参加讨论。对于高年级学生,导读活动可以选择 一些有悬念的精彩片段,读到紧要关头就戛然而止,吊 起学生的胃口,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资源(例如在学校 图书馆提前准备好相应的书目,或者提供国家图书馆 的借阅信息),以保证和鼓励课后阅读。对于缺乏阅读 兴趣的学生,研究显示如果课外阅读材料可以让他们将 课上的学习内容现学现用,则有利于促进他们的阅读兴 趣。此外,鹰架式导读对于如何引导学生阅读电子读物 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研究发现仅仅向学生介绍并帮 助他们安装阅读软件/应用并不代表学生会充分利用这些 资源进行阅读。因此,老师和图书管理员需要仔细设计 导读活动,教导学生如何使用阅读软件/应用来寻找和借 阅自己喜欢的书籍。如果希望学生熟练掌握阅读软件/应 用,就需要在课内安排固定的时段利用这些软件/应用进 行导读,这样既可以向学生提供即时的帮助,又可以创 造学生之间互相学习的机会。

保持阅读习惯

华文老师 5 辑一:一览众山小
阅读或老师推荐书目,阅读时段的活动安排可以多样化 一些。正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如果阅 读只是独自进行,那就会少了很多乐趣。老师可以组织 学生进行各种互动性的阅读活动,例如交流读同一本书 的心得,向同学推荐自己读过的好书。学生可以通过这 些活动让自己的阅读有了伙伴,产生共鸣,进而享受到 更多的阅读乐趣。对于熟悉社交软件的学生,老师也可 以利用不同线上平台的特色组织多样化的线上阅读分享 活动,比如BookTube更适合详细的书评, Bookstagram 更注重书籍的视觉效果呈现,BookTok偏向言简意赅的 书评。 为学生提供这些活动可以创建开放的读书环境和 交流读书体会的平台,既有助于学生分享阅读同一本好 书的喜悦,也可以展示自我阅读成果,体验自主阅读的 收获和成功,逐渐形成阅读的习惯。老师也可以借助这 些活动进一步了解学生的阅读喜好,从而更好地推介读
(Sustain) 我们的研究显示,随着年龄增长,更多的学生可以 进行长时间的阅读,显示他们的华文能力在不断提高。 但是,与此同时,高年级学生的华文阅读兴趣和阅读 频率却呈下降趋势。这说明学生的阅读习惯不仅仅需要 培养,还需要不懈地保持。首先,要将阅读计划融入线 上及线下教学,来保证学生有固定的时间进行阅读,以 助学生保持阅读习惯。其次,因为在不同阶段学生的认 知、华文和思维发展不尽相同,所以推广广泛阅读的重 心也应该有针对性地随之调整。小学低年级阶段要以培 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为主。小学高年级阶段重在 1 英语语言文学系。 2 儿童发展研究中心。

扩大阅读量和语言文字的积累。中学阶段逐渐从以故事 情节为主的浅层阅读逐渐转移到阅读方法的训练,比如

教导学生如何利用浏览、跳读、筛选信息等方法来进行 快速阅读;如何深入赏析文学作品,以加强高阶思维训 练和拓展。

总结

学生的阅读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后天培 养。科研和教学经验都显示广泛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才

能对阅读能力产生影响(Kirby, J. R., Ball, A., Geier, B. K., Parrila, R., & Wade‐Woolley, L. 2011)。 因此,推 广广泛阅读贵在坚持。我们希望上面提到的这些通用原 则能够在老师和学校在设计广泛阅读活动时有所帮助。 不难看出,在不同的年级和华文能力的课堂,这些要素 相对的重要性会不同,表现形式也会有所不同。我们期 待优秀的老师们在了解了这些要素后,可以对其有效 利用,设计出百花齐放的优秀的教学活动,进而推广阅 读。

相关文献

1. Mellon, C.A. (1990). Leisure reading choices of rural teens. School Library Media Quarterly, 18, 223–228.

2. Iyengar, S., & Ball, D. (2007). To read or not to read: A question of national consequence. Washington, DC: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3. Clark, C. & Teravainen-Goff (2018). Mental wellbeing, reading and writing: How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s mental wellbeing is related to their reading and writing experiences. National Literacy Trust.

4. Sullivan, A. & Brown, M. (2015). Reading for pleasure and progress in vocabulary and mathematics.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41 (6), 971–991.

5. Snow, C. E., & Biancarosa, G. (2004). Reading next: A vision for action and research in middle and high school literacy. A report to the Carnegie Corporation of New York. Washington, DC: Alliance for Excellent Education.

6. Loh, C. E., & Sun, B. (2018). Report on the reading habits of Singapore teenagers 2017. Office of Education Research, National Institute of Singapore,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7. Sun, B., Loh, C. E., & O’Brien, B. (2021). Report on the reading habits of bilingual children in Singapore 2021. Office of Education Research. National Institute of Singapore,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8. Kirby, J. R., Ball, A., Geier, B. K., Parrila, R., & Wade‐Woolley, L. (2011). The development of reading interest and its relation to reading abilit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eading, 34(3), 263-280.

6 2022年 第66期

泛读在中学新课程的定位 泛读是广泛阅读的简称,也称带乐趣的泛读 (Extensive Reading with Pleasure)。它是相对于课 上的课文精读或密集阅读(Intensive Reading)而言。 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在推广泛读时,对学生 的期许是: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程度,选择自己感兴趣的 读物,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与流畅度,同时让阅读没负 担。因此,学生进行泛读时,重点主要在对作品的整体 理解上及阅读速度的提高,而非重在逐字逐句的诠释, 当然最重要的则是从密集技术性的阅读,让学生转入愉

悦的阅读体验模式。

2021年的华文课程注重语言学习上的精读与泛读的

两相配合,强调通过指定教材学习和广泛的语言输入, 以两条腿行走于华文的阅读道路上,来体现精泛结合的 理念。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可以让精读 与泛读同步进行,以期加强语文学习的整体效果。

方向。 早在2008年,当教育部在小学鼓励泛读时,就指出 了泛读的四大用意:培养语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积 累语文基础和作文素材、激发对华文华语的兴趣(《阅 读欢乐列车》2008)。现在2021中学课程则延续了同样 的理念,再次强调泛读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性。 有关泛读可参考的文献很多。教师需要透过理解本

校学生的学习档案、学习环境与学习挑战,选择一些能 配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泛读元素,设计能激发阅读兴趣和 引导阅读的活动,以促进泛读。

泛读的活动设计建议

2021年中学华文课程的教师手册中提供了泛读的展 开建议,主要有以下两个重点:

1) 泛读重在为学生提供愉悦的自主阅读的机制与推 动力,教师可通过阅读前、中、后的适时引导,调动学 生阅读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在长期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阅 读的乐趣,潜移默化地培养阅读的习惯与能力。

2)泛读不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逐字逐句拆解 文本,更多应该是引起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兴趣,并在阅 读中找到不同、可深入讨论与挖掘之处,且通过思考、

华文老师 7 辑一:一览众山小 1.2
“泛读”的阅读活动设计
方式,可大大丰富阅读教学的内涵和外延,更好地提高 阅读教学的效用。 周小兵、张世涛和千红梅 (2008)在探讨泛读的特 点时,明确指出学生要尽量多读课外书,题材也尽可能 多样,而且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阅读材料,阅读的目的可 以是娱乐、获取信息等,阅读的意义在于阅读本身,不 一定要做练习。 在推广泛读方面,国际泛读基金会则建议:一个 成功的泛读课程,理想中应让每个人(学生、老师、家 长)参与其中,选读的素材多样且级数恰当;也要有清 楚的语言学习目标和适当的评价阅读的方法 1。这些基本 原则都是新加坡2021年中学华文课程推出以来,课程规 1 国际泛读基金会《泛读操作指南》, https://erfoundation.org/ 【最后浏览:14.11.2022】 陈广通 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母语处 陈玉云 郭秀芬 新加坡教师学院 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
泛读的要素 泛读的重要性已获得许多专家学者的肯定。精读和 泛读一旦结合得当,运用这两种不同的阅读策略及训练
划与发展司和教研中心特教们致力向学校教师宣导的大
联想来挖掘文本深层的含义,甚至是超越文本本身的大 概念。 本文就在以上要点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行的泛读 活动设计方案,其中包括阅读任务和一些促进阅读的评 价策略,供教师参考使用。 一、以主题、游戏和不同媒介激发阅读兴趣 1.以跨媒介文本带动主题阅读 每一个读本聚焦某一个主题,教师可以通过跨媒介 的方式促进阅读。 例如以“探索生活议题”为主题,开展《请问你 要去哪里》这本书的阅读,通过引导学生观看与这本书 的同名的微电影,激发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兴趣,进一步

探索故事的主题。此外,从书中德士司机的日常驾驶工

作以及与乘客的对话和互动,进一步带出新加坡市民的 日常生活。 泛读系列中的《我的女侠罗明依》则改编自入围国 际大奖中的“最佳剧情类剧集”的电视剧,教师可先播 放同名剧集的电视剧选集,然后鼓励学生阅读读本,让 学生比较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找出它们的同异,并说 出不同的理由。如此一来,同学们将通过同一文本,但 不同媒介的理解与欣赏,更深刻理解故事的主题与其中 的思想感情。本书以明代李时珍的故事为蓝本,学生不 仅可以从故事中认识深刻的侠义精神,还可认识故事中 介绍的一些中医知识以及养生药膳。 此外,教师也可考虑通过与两个读本主题相关的华 文歌曲、图片、动漫等其他的媒介来引发阅读动机。

2.以游戏机制激发学生阅读

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启发他们的好奇心非常

重要。因此,通过趣味性强的互动性活动,让学生亲身

体验、参与探索,将能更好地诱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以

下为一些学校所开展的阅读活动,包括学生自主设计, 引领同侪一起阅读的活动。以生生互动之“密室逃脱” 游戏为例,一组对阅读深感兴趣的学生,通过教师的导 读,先体验了一次有关《面包特工队》的阅读之旅,深 入认识本书的主题,探索故事如何通过跳跃的时空带出 情节发展。这一组阅读先锋以书中人物与情节为基础, 设计了四项“密室逃脱”活动:每组先锋学生自行设计 问题,之后带领全级中一以及中二的学生,参与分列在 四个游戏站的游戏;参与的学生只有在完成第一站的活 动后,才能继续参与第二站的挑战,以此类推,直至完

节为线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推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及结 尾。方式有二:一是利用已知的文字线索,去推测未知 的故事情节;二是利用已知的故事情节线索,推测出未 知的故事情节。

如此的设计本身既是一项阅读任务,也是一种 评价,能达到推动学生不断阅读和思考的目的。例如 《我的男友是人鱼》一书,背后的大概念探讨了人与非 人类(人鱼)间的相处,究竟应展现为一种怎样的关 系——是和谐、矛盾,还是敌对?书中情节的发展可说 多是围绕这大概念而设,教师可引导学生依据人类与人 鱼的关系,去推测这两者错综复杂的关系与相关情节或 行动。故事中展现出两个世界:人类的世界以及人鱼的 世界。例如说人类会捕杀人鱼,还是会与人鱼和睦相 处?人鱼应该相信人类,还是应该对人类有所提防?其 实故事中还有另外两个善与恶的世界:大人的世界以及 小孩的世界,一个选择相信邪恶的世界,以及另一个选 择相信善良与美好的世界。在这是是非非的世界里,我 们的学生选择了什么?这种“推测”活动能让教师在确 定学生对文本有一定的认识后,继续思考、继续推测, 做出判断,并为这个故事写下他们希望看到的结尾。

4. 通过阅读护照记录自己的阅读经历 泛读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大量阅读的习惯,因 此,阅读护照能让学生有系统地记录自己阅读过的读 本,并激励他们不断阅读、继续享受阅读的乐趣。学生 可以记录自己阅读的文本类别、故事内容、读后感等, 让自己的阅读留下美好的记录,也能提高阅读华文书籍 的成就感。

阅读护照除了可激励学生多阅读外,也是教师了解 学生阅读习惯、兴趣与想法的管道。教师可以通过阅读 护照,理解学生的阅读体验,并对学生提出的想法作相 应的回应,以起到鼓励、辅导、指引或赞赏的作用,让

8 2022年 第66期
以及人物间的矛盾与冲突等。 为让同学们更好地体验书中情境,先锋阅读小组也 把自己装扮成书中人物,并制作立体故事场景、摆放故 事中出现的物件,以复制整个故事情境。例如:设立制 作面包的工坊、摆放真实可口的面包,扮演贴近故事角 色的人物。通过复制故事场景,参与的同学有了近似书 中情境的体验。 需要强调的是,游戏机制应该只是牵引学生积极投 入阅读的手段,所以教师可按照设计游戏的目的,作为 阅读前、阅读中或者阅读后的活动,灵活调整执行。 3.结合故事的大概念,引导学生合理推测故事情节 以故事展现的大概念为基础,加上小说文字和情
成所有四站的活动。每个站的问题设计各异,有对人物 命运的推测,也有对故事里悬疑部分的推理等,而所设 计的活动,则展现了故事情节和时空跳脱的扑簌迷离,
学生体验泛读活动的另一种意义。 二、使用不同平台,评价并促进学生的泛读 1.巧用科技平台搭建阅读鹰架,培养阅读习惯 为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可利用新加坡学生学习 平台(SLS),设计一系列让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学 生可按自己的时间与规划,自主完成阅读读本。然而, 当一般学生阅读时,教师最担心的就是学生因为识字问 题,碰上一些阅读困难。SLS平台上的tooltip工具、电子 词典及其他的线上翻译工具,都可在学生自主阅读时及 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阅读困难。 教师也可以运用其他科技工具来辅助学生的阅 读。例如:以wordwall检查学生对关键字词的认识,以

mentimeter了解学生对议题的认识,以Kahoot快速抢 答问答题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内容、情节的理解,以及以

Padlet 进行讨论与反思等等。

2.以多元形式展示和评价阅读成果

配合泛读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选择读物的精 神,在分享阅读心得和发表阅读成果时,也应该采取让 学生自由选择和通过多元的形式分享阅读成果。我们可 以简单从分享阅读心得的表达形式,以及阅读成果的呈 现形式两方面来说明。

首先,学生可以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分享他们 阅读故事书或短篇后的心得和感想。对语文能力较弱的学 生,教师可以创造轻松愉快的口头交流环境,让学生表达 他们的读后感,无需强调语法正确或发音准确,减少学生 发言的压力。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先在小组中分享,然后 才逐步鼓励学生在大组或全班中分享。若学生喜欢绘画或 表演,教师就可以依据多元智能的理念,让学生通过口语 以外的其他方式来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对阅读内容的看 法。总之,不论是口头或书面的分享形式,教师需确保课 堂的学习氛围是建立在积极学习的基础上。

其次,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呈现阅读成果的形式与媒 介。除了传统的阅读报告、海报和书签设计,教师应该善

用科技辅助工具,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方式,展现他们从 泛读中获得的知识、对阅读内容的理解、阅读心得和阅读

后的喜怒哀乐等。这种使用多元形式让学生展现阅读成果 的活动,一方面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评价学生的泛读情况, 也能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鼓励她们继续阅读,自由分 享阅读看法,促进自主反思的能力。因此,相对于传统纸 和笔的评价,更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由于泛读的目的是学生愉快阅读、根据自己的程度 和兴趣选择读物,所以泛读的评价活动还是应以促进学 习为主,不适合作为终结性评价项目。从评价的角度来 看,学生的阅读选择空间越大,呈现阅读成果的形式越 多样,教师就无法针对特定的语文技能进行检测。这样 一来,泛读阅读作业作为终结性评价的信度和效度就比 较难拿捏,很难根据一个阅读作业来总结学生的学段或 学期的学习成绩。

总结 总的来说,我们若希望学生的语文学习旅程愉快、 顺畅和收获满满,那配合新课程推行泛读是势在必行 的。很多学校已进行了泛读的活动,且效果丰硕,这证 明了只要规划和设计得当,我们是能够在紧张的教学 进度中适度地推动泛读,并有所成果。学生是阅读的主 体,所以不论是个别班级或全年级的阅读计划,都要根 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量身定制,而以上介绍的阅读策略或 评价策略,都需教师根据学情进行调整与修改,才会坐 收事半功倍之效。

华文老师 9 辑一:一览众山小
参考文献: 1. 周小兵、张世涛、千红梅(2008)。《汉语阅读教学——理论与方法》。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 2. 国际泛读基金会。《泛读操作指南》。https://erfoundation.org/ 【最后浏览:14.11.2022】

正面的作用。

那么,怎样的阅读教学才是行之有效的?怎样的 课堂才是学生喜欢的?显然,答案不是唯一的。在本文 中,笔者将选取“显性化阅读教学策略”作为阅读教学 实践的思维工具,探讨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利用这一工 具,使学生的思维可视化;而在课堂教学外,学生又是 如何通过SLS平台拓展阅读体验,强化显性化思维策略在 阅读理解学习中的成果和功效。

事实上,显性化阅读思维策略在语言教学和其他学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控制自己的学习能力”3。学习 者的动机对于自主学习的影响不容忽视。通常来说,学生 的学习动机分为两种:“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指的是学生内心的学习自驱力;“外在动 机”指的是外部环境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刺激和推动,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如果具备较高程度的 “内在动机”,他的学习主动性必然更强,相应的,学 习效果也会比较好。那么,对于“内在动机”不足以驱 动自主学习的学生,教师所采用的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激 励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康达小学执教的几年里,笔者对阅读教学的教 法进行了一些研究和实践。康达小学的学科目标是:创 设引人入胜及有效的课堂,培养有创新意识的自主学习 者。在华文教学课堂实践中,笔者利用“显性化思维策 略”构建学生的思维蓝图,引导学生使用思维鹰架,完 成对课文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探究。 二、课例分析——显性化思维策略在阅读理解教学中 的运用 《这条小鱼在乎》是五年级高华的一篇自读课文。

1 Silvia Panzavolta, Elena Mosa, Chiara Laici, Indire (ITALY) , Making Thinking and Learning Visible. An Analysis on the use of Thinking Routines, Italy: University of Macerata (ITALY). 2 Martin Yakabuski, Making thinking visible, British Council, Singapore.

10 2022年 第66期 1.3
李丽丹 康达小学 利用显性化思维策略结合SLS平台 促进学生阅读理解的自主学习 * 一、引言 阅读教学是华文教学中比较核心的部分,好的阅读 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能量及思维养分,帮助 学生掌握理解文本乃至周围生活环境、相关生活课题的 能力是华文教学的理想愿景。教师在课堂上积极、有效 的教学引导,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成果会产生十分
学中得以应用。 2简单地说,“显性化思维”策略旨在为 学生的思考提供鹰架,使本来模糊不清的思维路径变得 清晰可见。教师在引导学生利用显性化思维策略完成相 应的学习任务的同时,能够激活学生的内部思维网络, 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
科的教学领域中已有相当程度的实践。“观察-思考-质 疑”(See-Think-Wonder)用于在英文阅读理解教学 的文本探究,“归纳法”(Headlines)用于历史科目 中整合总结篇章的主要内容,“设身处地”法(Step Inside)则用于对其他语言文本内容的深入分析等 1 , 另外,在引导学生与文本互动,拓展思路的教与学环 节,“环形视角”(Circle of Viewpoints)、“放大”法 (Zoom In)等显性化思维策略也在新加坡本地的英文教
教师利用几种显性化思维策略,在课堂的启动学习部 分,为学生搭建了理解课文结构、文本细读以及归纳主 题等显性化思维的鹰架,并以“授之以渔”的方式,让 学生掌握深入解读文本的阅读技能,再通过在SLS平台上 自主学习,强化了学习效果。 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关注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文本分析——确定关键知识和概念——设定成功标 准——设计积极的阅读活动。 首先,教师要具体分析《这条小鱼在乎》的文本特 点。《这条小鱼在乎》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教师从两 个层面进行分析。 3 朱玉梅《语言学习中的自主学习》,《外语学刊》2007 (5).

第一层:针对文本进行内容分析、结构分析与主题

分析。

第二层: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准备程度和理解力 等,决定内容分析、结构分析及主题分析的难易和深浅。 这篇文章虽篇幅不长,却是从明线和暗线两个叙事 路径展开的。明线是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和主题关系的角

度叙事,暗线是通过环境描写的铺陈来深化主题。课文的 结尾是一个开放式结尾,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结尾与主 题的关系也是值得探讨的课题之一。由于这是一篇自读课 文,教师希望学生能够借助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鹰架,理

清课文的结构脉络和文本意义。

其次,教师要确定本课的关键知识和概念,并把关 键知识和概念融入到学习目标(成功标准)的设定中。 具体来说,本课的关键知识包括学生要在学习课文后,

在课堂上,学生按照不同的学习能力分组,两人一 组,合作学习,完成课堂活动。教师用三种颜色“红、 黄、绿”代表三种文本情绪:“低落、趋缓、平复”, 学生根据段落内容和文字描述分析出三个意义段的情绪 颜色,并写明理由。这个思维活动以文本阅读为基础, 整合人物动作、语言,以及环境描写等信息,帮助学 生“视像化”理解文本结构,利用“颜色”“图像”等 符号化标识记忆文本内容,深化对内容的理解。在学生 掌握了文本结构脉络的基础上,教师使用“环形视角” 活动鹰架图表,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文本,理清具 体信息。 (二)利用“环形视角”(Circle of viewpoints) 进行文本细读 “环形视角”是一种从事物的不同角度观察和思 考,从不同层面理解事物,进而掌握全貌的思维策略。 在《这条小鱼在乎》的文本中,“小鱼”“我”“小男 孩”在面对小鱼被困在浅滩上的境遇时,有不同的反 应。而这三者的反应也推进了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那么,分析清楚这三者的反应,也就抓住了文本的主要 信息。因此,布置学生两人一组,以自主学习的方式讨

华文老师 11 辑一:一览众山小
能够回答问题:为什么说这条小鱼在乎?并通过人物动 作、语言描写理解课文内容,进而归纳主题。那么,为 了实现成功标准,教师在接下来的阅读活动中,利用三 种显性化思维策略帮助学生一步步地完成阅读任务,达 到学习目标和成功标准(见表一):
论“环形视角”活动,完成文本细读的学习任务。 (三)利用“归纳法”(Headlines)归纳主题 《这条小鱼在乎》的结尾: “这条小鱼在乎!”小男孩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 小鱼送回大海。他捡起一条条小鱼,不停地说着:“这条 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教师根据以上结尾段落提出问题:“这条小鱼在乎 *高级教师。 (表一) (表二) (一)利用“颜色——符号——图像”(CSI)分析 文本结构 《这条小鱼在乎》的文本中,涵盖了大量的环境 描写,文中的主要人物、小鱼的行为动作及相关反应均 在环境的衬托中得以推进。环境的变化映射出文本情绪 的变化,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文本结构与脉络发 展的过程中,利用“颜色——符号——图像”这一思维 策略,提供学生阅读文本后梳理思路的“文本情绪节奏 图”,帮助学生理清段落关系,进而形成文本脉络结构 的全景图(见表二):

的是什么?小男孩在乎的又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

回答出小鱼和小男孩在乎的都是小鱼能够活下去,也就 是在乎的是生命。学生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也就是理解 了这篇课文的主题:生命是宝贵的,要珍惜生命。在这 里,教师用两个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总结全文,归纳主题。

以上笔者梳理了教师如何利用积极的课堂阅读活动引

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并自主学习完成相关课堂任 务。接下来,笔者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怎样把显性化思维策略 与SLS平台的结合起来,实现学生在课堂之外的自主学习。 三、显性化思维策略结合SLS平台的自主学习模式的 养成和评估 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讲解了关键的概念性问题, 引导学生完成了思维导图,对文本内容及主题等有了系 统性的认知。那么,又如何把这种积极的学习体验拓展 到课堂以外,使学生能够沉浸在华文学习的环境中,是 教学的另一挑战。带着这样的思考,笔者充分利用了SLS 平台自主学习和评估的功能,实现了学生从课内到课外 学习华文的无缝衔接。以《这条小鱼在乎》为例,当学 生两人一组完成了“环形视角”文本细读活动纸后,就 可以在SLS平台上独立完成环形视角中提出的相关问题, 并以回答问题的形式呈现。学生不但可以参考“环形视 角”的鹰架来思考,而且可以借助理解问答题目练习解 题。这样,学生既巩固了显性化思维能力,又强化了阅 读理解问题的解题技巧(见表三、表四):

12 2022年 第66期
学生也可以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利用SLS平台归 纳主题(见表五): 在一系列的自主学习后,学生还可以在互动平台 (表三)
(表四) (表五) (表六) 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并为其他同学的帖子提供反 馈,实现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双向奔赴(见表六、表 七): 总结

(表七)

近年来,显性化思维策略已在不同学科的教与学中 得以广泛应用,教学实践与相关反馈也引发了不少的讨 论。“思维可视化”作为一种教与学的工具,使阅读理 解的教学不再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尴尬境地,它 引导学生找到了思考的路径,逐步走向“柳暗花明又一 村”的境界。

毫无疑问,任何一种教法效力的大幅度提高,都 需要更多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的支持和印证。此文仅 作为笔者个人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 笔者也将继续深耕阅读教学,力求找到更多适合“思维 显性化”策略的教学土壤,浇灌出更多美丽的思维的花 朵。

华文老师 13 辑一:一览众山小

的 “使用者”

机去检视 “后方” 的课程设计与 “前方” 的实践操 作,在理念上和理解上是否能够贯彻始终。这两年来 陆续听到一些反馈,大多是针对个别作品提出意见, 认为广受师生欢迎的,便是理想的选篇,反之,便是 不合适的作品。 循着这样的观点,我试图以教学者(使用者)的视 角再次细读《中学华文文学课程标准2019》 (以下简称 《课标》),然后根据《课标》的说明进行教学实验。 从课程的角度去审视作品选篇合适与否,不能忽略两 个关键点,首先是课程设计的环节——在选入指定作品 时,是否已考虑该篇作品能否联系课程理念;其次要探 讨的是课堂实践这个环节——作品的呈现方式不是固定

批判性思维的学习者、具有全球化视野的思辩者和具有 创造力的创作者3。

在此,先厘清课程理念与指定作品的关系。在课 程理念之下,《课标》设立了五个课程目标,包括: 能 领会文学作品的内涵、能欣赏文学作品的特色、能诠释 文学作品的主题、能交流心得以及能创作文学作品4。 具体而言,在完成中学华文文学课程后,学生应能达成 上述课程目标;达成了课程目标,就能实现课程理念, 即学生得以达致课程所预设理想的学习成果。以上对 “课程目标”的叙述,按层次从“领会内涵”“欣赏特 色”到“诠释主题”,再到“交流心得”,每一项都离 不开“文学作品”这个载体。五个课程目标中,前四个 目标可概括为学生在完成课程之后,能够具备深入理解 与分析作品的能力;而最后一个目标,则要求学生“能 创作文学作品”。为达成这样的目标以实践课程理念, 指定作品必须有足够的内涵可分析、有足够的深度可挖 掘,有严谨的写作技巧供学习,还必须有宏观的格局, 才有机会让学生看到全球化的问题,并以客观的角度审 慎思辨,从而培养赏析能力。

首先,需要探讨这套课程选入的指定文本,是否 具备上述条件。中学华文文学(完整课程)的教学内 容包括一部当代长篇小说、五篇短篇/微型小说以及八 首诗歌,诗歌涵盖古典与现代诗歌各四首。除了指定

14 2022年 第66期 1.4 毛丽妃
新加坡国立教育学院亚洲语文文化学系* 课程理念到指定文本到课堂实践
南洋理工大学
一、前言 2019年修订的中学华文文学,至今已实施了四 年。曾经是幕后参与设计课程的一员,而今成为课程
。这样的身份切换,给了我难得的契
反过来谈谈看似难以达成的课程理念,譬如 “具创造力 的创作者” ,说明其可如何通过指定作品去落实。 二、课程理念与指定作品 修订后的中学华文文学课程注重培养中学生的文学 赏析能力,也着重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加强他们对华 族文化的认识1,课程理念,也就是理想的学习成果2包括 将学生培养成 华文文学的爱好者、善省思的读者、具有 1 《中学华文文学课程标准2019》,新加坡:教育部课程 规划与发展司,2018年8月,页5。 2 同上,页4。
不变的。因此,作为使用者,必须根据(或发掘)该篇 作品的特点或亮点,紧扣课程目标,再检视作品能否达 致课程理念、如何达致课程理念。 基于篇幅的限制,本文仅以小说这个组别的诸篇作 品为例进行说明。文中也会简单引用两个教学实例,一 方面说明指定作品可以如何联系课程理念;另一方面则
作品,课程中还有一个部分是“非指定文本赏析”。 以 下 将阐明指定长篇小说《放逐与追逐》以及短篇/ 微型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拉子妇》《孔乙 己》《陈小手》和《回不去的候车站》可以如何帮助 学生成为华文文学的爱好者、善省思的读者、具有批 判性思维的学习者、具有全球化视野的思辩者和具有 创造力的创作者。 3 同上,页12-13。 4 同上,页14-15。 —— 201 9中学华文文学课程从理念到实践的过程初探

(一) 展现全球化视野的长篇小说——谢裕民的 《放逐与追逐》

2019年中学华文文学课程最显著的创新,也是最大 胆的尝试,就是首次纳入一部长篇小说——谢裕民的《 放逐与追逐》,以作为完整课程唯一的指定作品。或许 有人质疑,为何选择谢裕民的《放逐与追逐》?

张松健先生在其论文《家国寻根与文化认同:新华 作家谢裕民的离散书写》 5中,提到“离散与文化认同” 是谢裕民笔下常见的主题。这部《放逐与追逐》,显见 对“离散”与“文化认同”的深切关怀。学生版本《放 逐与追逐》的封底,有这样的一段文字,很贴切地概括 了小说的内容:

《放逐与追逐》以主角福良的成长为主线,以他的 成长历程带出他身边每一个人物或自我放逐或被社会环境 放逐的故事,以及他们庄严可敬的追求。小说中的人物来 自不同的成长背景,当中有华校生(福良、小愿、弟仔) 、有英校生(Eileen、Alan、Steven)、有印尼华侨(秋 云)、有流落新加坡的满清皇族(傅渟)、有中国南来的 移民(福良的父母、小愿的父母),但不论是什么背景, 他们都不能幸免地或自我放逐,或被社会环境放逐;在放 逐中,他们却又努力不懈地追求各自的理想。

上述文字说明了“放逐”与“追逐”是串起华人这 个族群“离散”的共同命运的主线。深刻的主题思想、 命运跌宕的人物、跨越时代丰富的内容、新加坡本土的 历史文化,都需要读者去挖掘与深究,过程中既要不断 地引领学生反思自己的身份与文化认同,还必须培养学 生的批判性思维,才有办法领会作品多层次的主题。小 说以新加坡作为定点的视角,展现族群被“放逐”到新

(二) 突显时代背景与各地民俗文化的微型小 说——《孔乙己》、《陈小手》、《拉子妇》

课程选入的五篇微型小说中,其中三篇皆反映特定 的时代和背景,同时也是民俗文化色彩浓厚的小说。 《孔乙己》是五四时期鲁迅的经典小说,孔乙己所 处的时代是清朝末年,地点则是“鲁镇”。鲁迅通过孔 乙己这个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清末下层知识分子,有力 地控诉封建社会的罪恶以及民众的麻木、愚昧和冷漠; 《陈小手》的故事发生在军阀时期,地点是“我们那地 方”。小说讲述一位医术高明的妇产科医生因替团长 夫人接生,“碰”了团长夫人而惨遭杀害的悲剧,展现 “我们那地方”的闭塞与落后,更反映了军阀恩将仇 报、残酷不仁的面貌;而《拉子妇》写的则是婆罗洲砂 拉越原住民伊班族姑娘嫁到一个传统色彩浓厚的华族家 庭,被蔑视、被凌辱,最后默默死亡的故事。三篇小说 虽然时代背景不同,地理环境各异,但无独有偶,它们 同样反映时代和区域的特色,也同样揭示不合理的制 度和愚昧落后的思想对无辜者的残害,同时鞭笞人性的 自私和冷漠。 学生必须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去审视小说中 愚昧的思想、荒谬的民俗、不合理的制度才能深入地去 分析这三篇小说,此外,这三篇代表 不同时代、不同区 域,甚至不同民族的故事,也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 他们以全球化宏观的视角进行思辨。 (三) 侧重表现手法并反映现代人的心理和行为的 短篇小说——《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和《回不去的 候车站》

如果说前述三篇微型小说的时代背景和故事内容 与中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那么《像我这样的一个 女子》和《回不去的候车站》的时代背景和生活场景则 完全是学生可以理解的。然而,在创作手法方面,这两 篇小说则分别以现代主义小说的“意识流手法”“象征 手法”,和“虚实结合”来呈现。前者向学生展示如何 捉住生活的一个“瞬间”一个“情境”,发散思维,把 与这个“瞬间”“情景”有关的片段和记忆一一列出, 然后连缀起来,以一个主题来贯穿,形成一篇以意识主

华文老师 15 辑一:一览众山小
由是观之,《放逐与追逐》符合作为中学华文文 学课程指定文本的首要条件——它是合适的载体,可借 以实践课程理念,用作培养 善省思的读者、具批判性思 维的学习者以及具全球化视野的思辩者。此外,这部 小说以故事中三位女主角的名字作为各章的标题,既针 对主题,又赋予象征意义,是写作方面一个非常独特的 手法,可以借以教导学生用这种新颖的方式串联主题, 组织文章结构, 向学生展示从不同角度进行写作的可能 性,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创作者。 5 张松健《家国寻根与文化认同:新华作家谢裕民的离散 书写》,新竹《清华中文学报》12期,2014年12月,页 425-467。
加坡,又从新加坡走出去到世界其他地方“追逐”梦想 的选择,格局恢弘,具全球化视野。
遇,从一个侧面来向青少年展示亲情的珍贵,并温和地 呼吁叛逆时期的少男少女要珍惜自己的家人,因为他们 不会永远在身边。这两篇小说一方面引导学生去省思现 * 前南洋初级学院语文特选课程老师、前教育部中学华文 课程规划和发展司文学课程负责人
导的意识流小说;而后者则通过主人翁误闯三个象征 过去、现在、未来的车站,以及在三个车站中的种种奇

在教学实验中,拟将课堂设计成一场“记者会” 的情境,让小说中的人物“走出作品”,接受“记者”

采访;另一方面则带领学生从现实生活中进入作品,走 进主人翁的生活场域,去经历他们的命运、探索他们的 内心感受, 包括领略他们“放逐”与“追逐”的人生。

换句话说,“走出作品”,即让学生扮演小说中的主要 角色,从小说中各个角色的视角去思考问题;所谓“走 进角色”,就是让学生以小说中角色的身份,通过接受

者会,来更全面地概括小说内容。“记者会”的活动, 通过提问与回答,引导学生作深层的省思,培养批判性 思维,同时,从小说中角色的视角去思考问题,譬如上 述第一个问题,当秋云在回想她为了追求理想而放弃感 情,是否后悔时,她必须以一种“全球性的视野”去 认清楚她的选择。如此,亦可开拓学生“全球化”的视 野;此外,“记者”发出的一些问题,答案不在小说里 (譬如上述两道题),学生需要利用他们的想象力去解 答。如此,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 教学实验二:轰动社会的新闻——《回不去 的候车站》教学示例

《回不去的候车站》故事内容生活化,反映叛逆阶 段的青少年与父母亲之间的矛盾。题材生活化,青少年 学生容易产生共鸣,这是作品的优势,却也是作品的劣

16 2022年 第66期
三、指定作品与课堂实践 2019华文文学课程众多指定文本中,长篇小说 《放逐与追逐》和篇幅颇长的青少年小说《回不去的候 车站》,在课堂实践方面较具挑战性。 以下以这两部作品,进行简单的教学实验: (一) 教学实验一:走出作品,走进角色——长篇
实生活中有关人生、人性和人情的课题;另一方面则为 学生展示如何写作“具创造力”的作品,旨在培养 “善 省思的读者”和“具创造力的创作者”。 检视2019华文文学各篇小说,它们是可以用作培 养学生达致“理想的学习成果”,即“课程理念”的载 体。然而,要如何达致课程理念,如何引导学生收获理 想的学习成果,课堂实践是另一个重要的环节。
小说《放逐与追逐》教学示例 《放逐与追逐》人物众多,作为长篇小说情节也相 对零散,需要进行整理与归纳,因此很难依照小说内容 的顺叙安排教学活动。若从主题、人物或情节作为切入 点去设计教学活动,相信可以事半功倍。
“记者们”的采访,更深入去探究、去理解小说中的人 物,借此整理出小说的主题思想。 至于“记者会”要访问小说中哪些人物,则视教学 内容而定。进行访问时,接受访问的角色可以一字排开 坐在讲台上,面对班上其他同学(记者)的提问。为了 确保学生在课前将相关的情节预习一遍,在“记者会” 开始前,可让学生以分配到的角色的身份来一段“演 读”,以此过渡到“记者会”。譬如 以福良和三位女主 人翁分手的情节进行演读(见图一、图二)。在观赏过 他们的演出之后,“记者”可以根据演读的范围提出问 题。在此,截取“记者”当时发问的其中几个问题: 问秋云和Eileen:“你们当年都为了追求理想牺牲了 与福良的爱情。对此,你们后悔吗?为什么呢?” 问福良:“有人认为你最后跟小愿得以开花结果, 是基于天时、地理、人和,小愿未必就是你最爱的人。 那,我想请问你,如果他们三人同时出现,你会选择哪 一位?”
教师可以根据小说不同的主题或人物多办几场记
图一 图二
华文老师 17 辑一:一览众山小
学员针对这篇小说进行模拟教学,学员最后选择以一则 社会新闻作为切入点来呈现这篇小说的教学。 他们首先录制了“电视新闻”,讲述一名十五岁的 少女因与母亲起争执而离家出走。失踪了30小时后,终 于自动返家。新闻记者也在节目中采访了少女和她的父 母(见图三)。 紧接着这个活动,学员设计的另一个教学活动是 “警察局录口供”。“警察”给少女录口供,让少女详 细地描述失踪的这段时间去了哪里、看到了些什么、发 生了什么事情等等(见以下图四、图五)。 只要第一个活动的“新闻记者”和第二个活动的 “警察”把问题设计得好,事实上学生在进行活动的过 程中,已汇整了小说的内容。若学生的分析能力强,可 以让他们尝试从前述内容中归纳小说的主题;若学生程 度稍弱,亦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得出主题(见图六)。 图三 图四 图五
势,因为 “共鸣” 不等同于 “兴趣”。生活中随处可见 的故事,相较于其他不可多得的偶然,自然少了一份吸 引力。于是,为《回不去的候车站》设计教学活动,就 不适合按照一般主题、人物、情节、手法的教学模式。 这篇小说讲述一位十五岁少女因与母亲闹别扭而 离家出走,旅程中竟然意外地回到了过去,也奔赴了未 来,目睹了父母过去无微不至的爱,也经历了母亲已不 在人世的时刻,因而学会珍惜亲情。故事虽简单,却能 引导青少年学生自省与反思。在教育学院布置作业,请

《回不去的候车站》篇幅较长,但是涵盖的内容 并不复杂,文字也相对浅显。通过上述活动,已涵盖 了小说大部分的内容。教师大概只要补充这篇小说的 写作手法。过程中,大多时候是学生自己分析、自己 归纳。失踪少女奇幻的经历,相信也提醒同学珍惜亲 情。教学实践中,亦可引导学生对命运、生死与亲情 三个主题进行省思,同时激发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 旅途的历练、穿越时空的奇遇,都可以是让学生发挥 创意的素材。创作活动可以是让学生把故事中少女的 奇遇写成日记、诗歌……可以拍摄微电影,甚至可以

四、结语 从小说的选篇,可以理解2019中学华文文学课程选 定的指定作品,是可以达致课程理念的。课程通过有针 对性的主题内涵,培养学生成为善省思的读者、具批判 性思维的学习者,以及具全球化视野的思辩者;进而达 到这三个理想的学习成果,相信学生也会是个“华文文 学的爱好者”。至于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造力的创作 者”,关键是“创造力”,从作品选篇的层面来看,上 述几篇指定作品不仅艺术手法丰富,可为同学提供很好 的写作示范,这几篇作品值得玩味的地方也不少,可以 通过创意活动,拓展学生的联想力,将他们塑造成具有 创造力的创作者。

18 2022年 第66期
图六
用“旅途”“穿越”两个关键词进行创意写作,另外 创作一篇作品。
辑二:横看成岭侧成峰
20 2022年 第66期 2.1 温琇雯 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母语处 《华文伴我行》教学观摩与交流会 一、背景 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母语处新编的中学华文教 材于2021年诞生了。这套名为《华文伴我行》的中学教 材采用一体化的设计,各课程在主题和内容互相关联, 让所有学生在学习华文时能有所共鸣。一体化设计也为 教师在备课时带来一些便利,对于教同个年级不同课程
和处理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一体化教 材的差异化处理是这套新教材所强调的,也是许多教师 非常关注的。 2021中学华文教材的另一个特点便是结合丰富的数 码资源来促进教学。母语处为每一个单元制作了适用于 阅读、听说和写作教学的数码资源,并上载至SLS供师生 使用。随着SLS功能的改良,以及线上教学法、混合式学 习的普及,如何善用科技促进教学也是教师们需要迅速 掌握的技能之一。 有鉴于此,母语处于2022年举办了《华文伴我行》 教师观摩与交流会,旨在给教师提供一个平台,针对 2021中学华文教材分享教学策略与心得,并促进教师之 间的交流。 二、形式 《华文伴我行》教师教学观摩与交流会采用了“两 步走”的形式。第一步是进行课堂实录,第二步则是教 师们的分享与交流。 1. 观摩课录制 每个教学观摩小组都由授课教师、特级教师和课程 编写员组成。小组锁定了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后,便开 始集体备课。授课教师根据学情,参考教学指引中的教 学建议,并结合数码资源和线上教学法,为自己的学生 专门设计一堂课,助他们达成学习目标。特级教师和课 程编写员则针对促进积极学习的教学法和线上教学法这 两方面,给教师提供指导和支援。 确认了教学流程和活动后,小组便进行课堂实录, 将教学计划付诸行动。在安排课堂实录时,小组遵守的 原则有:一、尽可能按照原本的教学进度来安排实录,
的教师来说,尤其显得方便。尽管如此,教师在带领任 何一班学生进行学习时,都需要根据学情决定教学流程
不打乱学生的学习顺序。二、采用混合式学习和线上教 学法,根据教学指引中的建议课时完成那堂课的教学。 三、课堂实录所拍的是真实的上课情形,教师不提前和 学生排练,也不半途终止、调整所拍摄画面。
华文老师 21 辑二:横看成岭侧成峰 每一个完整的课堂实录介于60-70分钟,最终都剪 切成大概15-20分钟长的精简版,供与会者观看。 2.交流与分享 为了鼓励更多教师参加,我们一共安排了三场教师 观摩与交流会,分别于八月、九月和十月举行。 每一场交流会上都有两位授课教师针对不同课程、 学习板块的教学进行分享。除了让与会者观看精简版的课 在义顺中学的拍摄现场,课室的后方和右侧各设有一台录像机,右侧三人是工作人员。
中的一些理念,学生的学习成果,还有个人的教学反思。 教师在分享的过程中与观众互动交流,并通过线上平 台收集观众的看法及意见,并予以解答,以加深观众对各 板块教学的理解。 三、观摩及分享内容 三场线上教学观摩与交流会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场(8月) 第二场(9月) 1. 中正中学(义顺):中二普通(学术)华文写作教学 2. 美廉中学:中一快捷华文阅读教学 1. 思源中学:中二普通(学术)华文听说教学 2. 培华中学:中二高级华文写作教学 1. 义顺中学:中一快捷华文听说教学 2. 安德逊中学:中二高级华文阅读教学 观摩与交流会场次 分享的课程和板块 第三场(10月)
堂实录,授课教师也针对剪辑的视频说课,分享教学设计
22 2022年 第66期 第一场交流会 授课教师 指导特教 田筱芳 [ 中正中学(义顺)] 林季华、蔡小凤 教师为学生搭建学习鹰架,帮助他们从阅读技能迁移到写作技能,并结合SLS数码资源, 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结合图表写出内容重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先进行协作学习, 包括小组讨论和说话练习,然后才进行个人写作练习。每个教学环节都设有明确的成就 指标,教师带领学生一步步达成各个指标,并以最终的电邮写作任务验收学生的学习成果。 中二普通(学术)华文写作教学 教学流程 教学对象 母语处协调员 中二学生 林锦华、温琇雯 田筱芳老师引导学生说出他们在那堂课学到了什么。 中正中学(义顺)教学观摩小组。 授课教师 指导特教 夏爽(美廉中学) 郭秀芬、李冬梅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同时兼顾他们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教师设计了一个线上密室逃 脱游戏,以此来进行单元三巩固课的教学:通过列举的数字和例子理解事物的特点。为了让 密室逃脱游戏更有针对性,教师在之前几堂课就已经通过问卷调查和观察学习表现等,了解 学生对该技能的掌握程度和比较喜欢的学习方式。上课时,学生根据能力分组,一同参与密 室逃脱游戏。教师除了指引各个小组去闯关,也带领全班去巩固对技能点的把握。 中一快捷华文阅读教学 教学流程 教学对象 母语处协调员 中一学生 李佳颖 夏爽老师通过密室逃脱游戏, 巩固学生对列数字和举例子的理解。 学生进行线上密室逃脱游戏。
华文老师 23 辑二:横看成岭侧成峰 第二场交流会 授课教师 指导特教 林琳(思源中学) 林季华、蔡小凤、林义平 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搭建学习鹰架,通过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帮助学生建构说话 内容和建立口头分享的信心。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关键词语、发表看法的步骤 和说话的句式。教师也为学生制定一个简单明了的检查清单,用于互评环节,鼓励学生之 间的协作学习。最终每一位学生通过SLS提交个人口头报告,让教师给予评价和反馈。 中二普通(学术)华文听说教学 简介 教学对象 母语处协调员 中二学生 郑琇瑜 林琳老师把学生的口头分享包装成一场故事分享会,让学生对学习任务更感兴趣。 授课教师 指导特教 张英豪(培华中学) 汤俊杰、陈玉云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协作学习,巩固他们对议论句的理解,然后再迁移到写作,让学生根据 主题和内容要点,加入突出主题的议论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穿 插在各个环节,既让学生做到互相学习、同侪互评,也确保学生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与反 馈。教师善用SLS Heatmap了解学生的答题情况,并引导学生使用SLS功能,如Notepad 和Click and Drop,将线上教学法融入课堂教学。 中二高级华文写作教学 简介 教学对象 母语处协调员 中二学生 苏凯芬 张英豪老师借助SLS功能,让全班参与课堂讨论与练习。
24 2022年 第66期 第三场交流会 授课教师 指导特教 李彩胜(义顺中学) 吴宝发 教师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为他们设计一堂参与度高、互动性强的听说课。教师借助环 形视角,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口语交流,锻炼他们聆听和回应看法的技能。教师也为学 生搭建说话鹰架,让学生更有条理地进行口头分享,同时帮助他们丰富分享的内容。通过 课堂上的三轮说话练习,学生一步步学习和改进,最终达成了学习目标。 中一快捷华文听说教学 简介 教学对象 母语处协调员 中一学生 杜昕 李彩胜老师引导学生使用说话鹰架构思和组织分享内容。 授课教师 指导特教 胡娴玲(安德逊中学) 李冬梅、汤俊杰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引导学生使用自我提问策略,以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目 标。一开始,教师在核心课和巩固课的教学中,带领学生去理解什么是推论性和评论性问 题。接着在学生初步阅读和把握进阶课文内容后,教师让学生通过拼图式合作学习,先由 专家组针对课文设计推论性和评论性问题,并且拟答,然后由讨论组点评那些问题与答 案。教师全程督促个别小组的讨论,也带动全班的讨论与反思,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中二高级华文阅读教学 简介 教学对象 母语处协调员 中二学生 陈广通 胡娴玲老师带领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自我提问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们非常踊跃地报名参加三场教学观摩与交流 会,每一场交流会的出席人数都超过一百人,有一部分

观众更是三场都出席了。在进行问与答环节时,不少教

师积极地参与互动交流。大部分教师认为教学观摩与交 流会的目标明确,有助于他们实施中学华文课程并对活 动感到满意。与会者也肯定了授课教师使用的教学策 略。

四、结语

在准备教学观摩与交流会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新 加坡教师学院/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的鼎立支持。从备 课、录课到最终的线上分享,特级教师们都给予了莫大 的支持和无私的指导。

从与会者的踊跃参与和积极的反馈中,我们知道教 师们十分重视课堂观摩的机会,也愿意去聆听其他教师 的经验,互相取经。这种教学相长的精神十分可贵,也 令人感到鼓舞。

希望中学华文教师能继续善用教育部所提供的各种 教学资源,为学生们创设积极学习的华文课堂,带领他 们乐学华文,并在生活中善用华文华语!

华文老师 25 辑二:横看成岭侧成峰

引言 一场前所未见的疫情颠覆了我 们熟悉的教学模式,教与学更加倚 重课室外的方法与手段——线上教 学。这不仅加速了我国教育体制的 数码化进程,也催生出了新常态。 政府于2020年8月第一次提出混合式 学习,即将线上与线下,居家学习 与课室教学结合起来。在这样的大 背景下,中学华文新教材《华文伴 我行》的推行与实施,为我们带来 的不只是课本内的知识更新,更是 教与学全方位的一种融合。 因此,我校华文部在进行2021 年中学华文新教材中一高华的教学 设计时,有意识地利用“综合任 务”这个教学板块,将传统学习方 式和网络化学习进行了有机整合。

一、新教材板块说明

26
第66期
2022年
板块不仅是对整个单元知识的一个 总结,它也以贴近生活的活动让学 生学以致用,做到知识和能力的迁 移。 二、教学活动的目标设计 以中一高华第二单元为例,我 校任教中一的老师根据新教材的特点 和混合式学习的理念,制定了“线 上自学+课堂讲解+小组互动+多元评 价”的教学模式。这个单元的主题 是“团圆”,综合任务是如下图所示 的一个采访活动。 2.2 刘冬梅 隋磊 新加坡海星中学 浅谈如何利用“综合任务”进行混合式学习 —— 以《华文伴我行》中一高华第二单元为例 老师 学生 课前 课上 在SLS上设计问题 讲解任务 完成SLS相关练习 讨论任务细节、分工 课下 查询活动进度并 给予相应协助 实施采访、整理信息 并制作PPT 课上 讲解呈现要求 以及互评标准 呈现, 互评 根据教材第二单元的综合任务 和教师手册,我们设计了如下的活动 内容: 图1:《华文伴我行》高华 第58页
新教材倡导“引-学-练-用评”的教学程序,力求更好地提高 教学效果。新教材的每个单元都包 含单元解说、阅读、听说、文化站 等几个部分,而“综合任务”这个

3.1.1 课前在SLS上读新闻,完成小任务

在讲解本单元综合任务的要求之前,教师先让学生 利用课下时间在新加坡学生学习平台上(SLS)读新闻, 学生看到的新闻内容如下:

(1)在本地工作的马来西亚人在票价飞涨的情况

下,也选择回家过年。

(2)一些新加坡人选择在新年期间与亲朋好友去国 外旅游。 然后,学生将根据自己对新闻内容的了解完成SLS上

考,也能帮助学生理解采访活动的意义。学生除了讨论 采访问题外,也要讨论如何分工合作。因为明确的任务 可以让学生更有责任感;同时,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可 以集思广益,让学生互相学习,更有效地完成任务。

3.2 阶段中期:进行采访,完成作品 学生了解综合任务的要求后,利用课下时间进行采 访、资料整合以及制作电子简报。学生在采访时,用以 下的“采访记录表”记录相关信息。采访后,小组成员 一起整合收集到的信息,并归纳总结。为了让学生在整 理资料时,懂得分类和加以分析,教师也设计了一份简 单的表格让学生在整理资料时使用。最后,学生根据整 理后的信息,制作电子简报。

华文老师 27 辑二:横看成岭侧成峰
三、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 3.1 阶段前期:
这样的设计不仅达到了这个单元综合任务的目的, 即通过阅读新闻语料和完成采访任务来培养学生分析、 综合信息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 表达的能力。除此之外,对于中一学生来说,多元的评 价方式极大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个人反 思习惯的养成。
图3:参考问题 图4:采访记录表 3.1.2 (课上)布置任务,讨论细节 教师利用上课的时间讲解任务要求: (1)这次的综合任务是小组采访任务,五人一组。 (2)以“过年一定要回家吃团圆饭”为课题,利用 采访记录表,收集信息。 (3)整理、归纳采访到的资料,做成电子简报。 (4)小组呈现,同侪互评。 教师讲完任务要求后,学生就采访的细节进行讨 论。学生通过讨论,确定采访对象、采访内容和自己承 担的任务。为了让学生在采访时收集到更多有效的信 息,教师提供了一些参考问题,如:
的一些小任务,这不仅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主题——团 圆,同时让他们了解这个单元综合任务的相关背景资料。 图2:SLS上的练习
这些参考问题既能协助学生在采访前进行多角度思

完成。学生呈现作品之前,教师先讲解小组呈现的要 求以及小组互评的评量标准,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呈 现时懂得突出重点、展示特色,也能引导学生熟悉评 量表,帮助学生在进行同侪互评时,能够提供更有效 的建议。

当一组学生呈现时,其他小组的成员则认真聆 听,并根据教师提供的评量表进行评分。 一组呈现完之后,教师会让另一组学生代表根据 评量表进行评价。教师提供的评量表不仅可以帮助学 生在制作电子简报时,根据评量表的要求对电子简报 的内容和设计进行修改,还可以提醒主讲学生在呈现 时,要注意声音和体态,同时,评量表也提供了互评 的标准,让学生从内容、简报设计、口头呈现三方面 来进行互评。

28 2022年 第66期
A(5分) B(3-4分) C(1-2分) 简报 设计 (5) • 文字流畅、生动, 没有错别字。 • 设计新颖。 • 文字比较流畅, 少量错别字。 • 设计比较新颖。 • 文字还算流畅, 有一些错别字。 • 设计相对简单。 口头 呈现 (5) • 语言流畅,表达清楚。 • 神态自然,能较好地 运用动作、表情。 •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 语言比较流畅, 表达比较清楚。 • 神态比较自然, 有运用动作、表情。 • 大致在规定的 时间内完成。 • 语言还算流畅, 表达有些部分 不清楚。 • 神态还算自然, 有一些紧张 • 不太能在规定的 时间内完成。 图5:采访资料整理表格 3.3 阶段后期:作品呈现,同侪互评 阶段后期是学生呈现和同侪互评的过程,在课上
在阶段中期,教师会查看学生活动的进度。当学生 有疑惑时,教师也会随时提供相关协助。 A(8-10分) C(1-4分) B(5-7分) 内容 (10) • 主题明确。 • 采访内容详细。 • 能有条理地呈现信息。 • 主题比较明确。 • 采访内容比较详细。 • 能比较有条理地呈现 信息。 图6:评量表 • 主题还算清楚。 • 采访内容比较少, 还需要补充。 • 呈现信息时,不是 很有条理。
华文老师 29 辑二:横看成岭侧成峰 学生在完成综合任务的过程中,学会了怎么收集信 息,同时能够利用提供的资料整理表格,对信息进行整 合、分析,这不仅能培养他们合作能力,也能训练他们 的思考和分析能力,而在班上的呈现则可以锻炼他们的 口头表达能力。 四、学生作品: 从学生的作品可以看出,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分工明确,学生懂得自己承担的任务;学生也能对收集
图7:学生作品一 图8:学生作品二
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并保留有效信息,同时能够从不同角 度来分析收集到的信息。

生对老师的要求更加明晰,并且对此类教学活动更加了 解,有利于将来开展其它课上教学活动。当然,在整个 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对于评量表的使用还需要更加 熟悉,才能更好地提出有效的建议。 “综合任务”里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活动不仅能激 发学生的兴趣,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使用华文、华语的

随着我国逐步走入“与疫情共存”的稳定时期,想 要彻底回到疫情前的学习生活模式的愿望可能在短期内 无法实现,混合式学习也将会成为最适合当下环境的学 习模式。接下来,我们还会就如何有效地结合线上和线 下教学进行更多的尝试。希望这些尝试会为学生创造一 种更加稳定、更加高效的学习模式,从而更好地激发学 生学习华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0 2022年 第66期
机会,让华语学习融入生活;而我校通过综合任务进行 混合式教学的模式既发挥了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 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 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图9:学生作品三
参考文献: 1 《华文伴我行》中一高华课本上册 2 《高级华文教师手册》中一高华上册 3 《2021中学华文教材总体说明》 五、活动反思与总结: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因为有前期的线下准备、小 组活动的任务分配以及老师的引导,大多数学生都能积 极参与,并在他人呈现时积极地作出回应;其次,小组 任务分工以及各种评量表、任务单的运用也让中一的学
结语:
华文老师 31 辑二:横看成岭侧成峰2.3 ABLE是母语辅助计划下的华文项目,旨在帮助三、四年级华文程度弱的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建立华文学习的兴 趣和信心。针对ABLE的学生普遍口语较弱的问题,ABLE项目设计、制作了大量图卡,主要用在“听说剧场”的教学 板块,用来进行听说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词语。 为了让图卡更好地服务于教学,ABLE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图卡内容,对事物的呈现以学生的生 活为基础,强调直观性、概括性和相关性,让学生快速、准确地理解概念和词语,使之“易学”。同时,图画设计适
一. 直观性 小学中低年级阶段学生所学的词语大部分是实词, 实词数量多,但是词义明确,适合用图画呈现。但是在 设计和安排图意时,要注意主次关系,可根据词语的实 际情况采用整体呈现、局部呈现和局部浮现几种方式。 1.整体呈现与局部呈现 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呈现,主要是要突显重点或 关键信息。在进行整体呈现时,需要把词语包括的所有 要素都呈现出来,但在构图上要根据词语的构成安排主 次,把词语的关键成分设置为图片主体,使之在空间 “ ABLE 华文我也行” 图卡设计 王燕燕、徐金红 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 上居于中间位置,即视线聚焦处,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图 画与概念之间快速建立联系,准确理解和把握词义。 比如“香蕉蛋糕”,画面以蛋糕为主体,在蛋糕上放置 香蕉片,暗示蛋糕里有香蕉的成分,再在画面一角加上 一串完整的香蕉作为补充。这样信息完整,而且主次分 明,学生非常容易理解。 有些词语在画面上可抓住关键信息,进行局部呈 现。比如“开车”,画面以马路为背景,以开车者的视角 制造出行驶的感觉。画面只攫取手的动作及关键性器物 (方向盘),虽然画面不完整,但是却有利于学生略过干 扰因素(汽车、司机),直接获取目标概念(开车)。 ABLE图卡设计理念与原则
应小学生感官敏锐、想象力丰富的特点 ,追求形象性、丰富性和趣味性,不仅把词汇学习和具体的形象、画面联系在 一起,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使之“乐学”,为他们的词汇学 习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享受一份视觉和精神的大餐。
32 2022年 第66期 按钮 吸管 盖子 2. 局部浮现 对于某些表示器物部件的词语,如“按钮”“盖 子”“吸管”等,如果孤立地呈现,不但不明确,而且 画面单调,缺乏吸引力。因此,图卡采用整体加局部浮 现的方式,即把整体画出来,但是用灰色和线条处理为 背景,只给该部件涂上颜色,使之从整体中“浮现”出 来。这样不但显示了该部件,而且还显示出它在整体结 构中的位置、与其他部件的关系等,让学生不但了解该 部件的外部表征,还看到它的位置和功用,使语义更加 清楚、明确,画面也更加具体、丰富、有层次。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展示图卡,让学生猜测图意。 也可以采用“神秘图片”的方式,先遮住整张图卡,再 一点一点地展示,让学生猜测:“这/这些是什么?” 二. 概括性 对于某些具有概括性的词语,或上位词,如“颜 色”“形状”等,图卡设计采用罗列的方式,列出具有 香蕉蛋糕 开车 不同外部特征的同类物品,让学生全面地认识事物、理 解概念。这些物品在呈现上没有主次、先后的分别。 教师在教学中可逐个展示个体,引导学生观察,为 学生提供可理解性的输入,再引导学生归纳和输出,并 进行适当引申。例如,教师引导学生说“颜色”: 1. 教师(展示红色):这是红色,这是一种颜色。 (提供输入) 2 教师(展示橙色):这是橙色,这是一种…… (引导输出)…… 3 教师(展示完所有颜色):这些是不同的颜色。 (归纳) 4.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颜色?(引申) 又如,教师引导学生说“闹钟”: 1. 教师(展示一个闹钟):这是一个闹钟,颜色 是红色的(复习颜色),形状是圆的。(复习形 状)
华文老师 33 辑二:横看成岭侧成峰 高 矮 2. 教师(展示另一个闹钟):这也是一个闹钟。(重复) 3. 教师(展示第三个闹钟):这些闹钟有不同的形 状、颜色,但是它们都是……(引导学生归纳、 重复) 4. 教师:你家里有闹钟吗?你的闹钟是什么样的? (引申) 三. 相关性 有一些词语词义相互关联,比如说明四季的“春、
身形的“高、矮、胖、瘦”等。在设计图卡时,把它们 设计为一组,采用相同的构图和元素,通过细节或色彩 凸显不同元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 1.借助相同元素进行相关性呈现 比如,“高、矮”“胖、瘦”是一组相对概念,因 此各用同一组人物来呈现,通过手势和色彩凸显焦点和 差异。 颜色 形状 水壶 闹钟 胖 瘦
夏、秋、冬”,表达方向的“东、南、西、北”,形容

再如,“春、夏、秋、冬”共用同一组构图元素: 湖水、草地、树木和人物,通过自然环境、人物衣着和 活动的改变表现四季的不同,让学生对于四季有比较全 面的认识。

2. 借助典型事物进行相关性呈现

“东、南、西、北”这一组方位词则借助新加坡的 典型事物来加以呈现。画面以蓝色海洋和白色新加坡地 图轮廓为背景,以指南针为中心,延伸出贯穿东西和南 北的地铁线路,再添加不同方位的著名景点。指南针明 确表示方向,而新加坡地铁线路是以方向命名的,如东 西线、南北线等,学生非常熟悉,容易理解。另外,各 方位的著名景点可以引发学生兴趣。整组图片,不仅仅 教东、南、西、北这几个方位词语和概念,还可以引发 学生探讨有关新加坡地理、交通和旅游方面的知识。这

是借助本土典型事物进行相关性呈现可以达到的目的。

3. 借助对比和反差进行相关性呈现 比如:“破坏环境”和“保护环境”,用组屋和公 园代表生活和居住的环境,用手的动作代表对环境的行 为,用色彩显示行为后果以及情感态度,两个画面形成 鲜明的对比,不但对抽象的词义做了形象化呈现,而且 表达了立场态度,传递出丰富的信息。

4. 借助典型的故事情境进行相关性呈现

比如“专心”,词义抽象,需借助行为、动作、表 情来表现,而如果画面比较具体又会带来多角度的不同 理解,难以锁定词义。《小猫钓鱼》是学生熟悉的经典 故事,课本也是通过《小猫钓鱼》带出有关概念的,因 此,图卡利用《小猫钓鱼》的故事情境,借助小猫的典

破坏环境 保护环境

34 2022年 第66期
春 夏 秋 冬 东 南 西 北

型形象来表现“专心”的概念,并且采用相关性的设计 思路,借助猫妈妈和小猫两个截然相反的形象展示两种

不同的态度和行为,彼此对照,使意义更加明显。

对于这一类图卡,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系统处理,避

免割裂彼此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可以利用一组图卡进 行对比或找不同的活动。

四. 形象性 有些词语词义较抽象,图卡借助典型形象来表征, 或列举具体事例、借助特定情境等,化抽象为具体,便于 学生理解。例如“滑滑的”这个词语,表达的是一种触觉 感受,因此在画面上除了展示光滑的事物(丝绸),还加 了一只手在轻柔抚摸的动作,从而传递出人的触觉感受。

华文老师 35 辑二:横看成岭侧成峰
如果只画出客观事物,可能会指向名物,学生理解上就会 出现偏差。 五. 丰富性 一张图片有时胜过千言万语,有些图卡的设计除 了带出关键信息,还可以补充一些相关信息,以引发联 想、开阔思路、增加知识。画面呈现也比较丰富、生 动,吸引学生兴趣。ABLE图卡一般采用添加背景,以及 主图加附图的构图方式来增加画面的丰富性。 1.添加背景 在主图背后添加背景,带出丰富的相关信息。例 如“旅游”,组成图片的元素有:人物(导游、游客) 、装备(旅行箱)、旅行工具(飞机、热气球)和景 点。画面通过富有想象力的方式,把跟旅游有关的元素 组合在一起,全面、细致、形象地诠释了旅游的含义, 即“游客在导游带领下,带着旅行装备,搭乘旅行工
生不但可以借此理解旅游的概念,而且可以学到其他更 多跟旅游有关的知识。 专心 不专心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有步骤的提问带出词语, 比如:“这是什么?摸上去感觉怎样?”(后一问是重 点)
具到各个旅游景点游玩”,比词典的文字解释“旅行游 览”传递出更加丰富的信息,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学

发学习兴趣,因此在不妨碍理解的前提下,通过添加一 些附图,补充一些相关信息,丰富图卡的内容。比如以 下这一组介绍颜色和形状的词语,因为颜色和形状在生 活中不是单独存在的,对于这一类词语的处理采用主图 加附图的形式:在画面中心展示特定的色块、形状,四 周列举具有该颜色或形状的典型事物。这些事物是学生 生活中常见的、喜欢的,比如:蓝色的天空和海洋、红

36 2022年 第66期
2. 采用“主图+附图”的构图方式 有些词语如果单独呈现,画面会很单调,难以引
在教学中,教师带出词语后,可以借助画面引导学 生进行适当的延伸讨论活动,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出,比 如可以问学生:“他们在做什么?(带出词语)你喜欢 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
长方形 三角形 圆形 红色 粉红色 蓝色 有礼貌

色的消防车、三角形的警示牌等;有的具有华族文化特 色,比如:红包、红灯笼、寿桃;有的具有本土文化特 色,比如:大红花、红龟粿等;有些涉及学科知识,比 如:圆形的地球、月球等。这些附属小图可以帮助学生 联系生活,开阔视野,学习和巩固生活知识、学科知识 和文化知识。 另外一类主图+附图的形式主要用来呈现一些意义 抽象的词语,比如“有礼貌”和“团队精神”。这两个 词语表示人的内在品质,其含义体现在各种具体行为之

华文老师 37 辑二:横看成岭侧成峰 团队精神
的、具有代表性的行为,作为例子辅助说明。 利用这一类图卡教学时,要注意处理主次关系:主 图是目标词语,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附图用于辅助理解 或延伸扩展,不必要求学生说出其内容。教学过程可由 次到主、由分散到集中,先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附图, 再归纳、概括其共性,带出主图。比如,引导学生说 “有礼貌”: 1. 教师(逐个展示附图):发生了什么事?他们怎 么做? 2. 教师(展示主图):小狮子代表什么?(指附图 中的人物)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中,不容易用一个画面呈现。图卡采用抽象加具体、主 次结合的方式,主图放象征符号或形象,附图画出具体
又如,引导学生说“团队精神”:
字面之下的隐含义、比喻义等,图卡的设计需要发挥一 定的想象力,进行一定的“创作”,使画面变得生动、 有趣,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比如“开心果”,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展现了词 语的本义与比喻义,让学生理解“开心果”既是一种食 物,也指一种人物,这种人物会给大家带来快乐。画面 同时具有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喜爱。 再比如“马路如虎口”,这是一句俗语,意思是在
较难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因此图卡又画出了人物在马 路上的某种危险行为及危险处境,从而体现出词语的真 正含义,画面也具有强烈的紧张感和刺激性,给学生留 下深刻的印象。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词语的字面义上,可
1. 教师(逐个展示附图):他们在做什么?他们怎 样做?结果怎么样? 2. 教师(展示主图):他们为什么能够得到冠军? 六. 趣味性 有一些词语,要介绍的不仅仅是本义,还有隐藏在
马路边进行不适当的行为是很危险。如果只画出词语要 素“马路”和“虎口”,学生看不到二者之间的联系,

开心果 马路如虎口

通过提问和讨论,把词语的真正含义带出来。例如,教 学词语“开心果”:

• 教师:一个人很会讲笑话,让大家觉得很开心, 他就是大家的开心果。(展示图卡,辅助释义)

• 教师:我们班有“开心果”吗?谁是我们班的 “开心果”?(运用所学词语,引发相关讨论。 问题指向人,而不是物)

又如教学词语“马路如虎口”:

• 教师:小男孩在做什么?这样做让你觉得怎么 样?(利用图卡带出关键信息)

• 教师:所以说“马路如虎口”,马路就像老虎的 嘴巴一样,在马路上玩耍是很危险的。(释义)

• 教师:“马路如虎口”,我们应该怎样做?(运 用所学词语,引发相关讨论)

总结 词语学习是语言能力形成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 喻。如何进行词语教学?用什么来进行词语教学?这些 是教学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用图画来释义有直观、形 象、生动的好处,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适合低年级 的小学生,尤其是华语语言基础弱的ABLE学生学习。因 此,图卡是ABLE多模态学习资源中重要的一种,其设 计和制作充分考虑了学习者和学习内容的特点和要求, 在如何利用可视化效果进行词语诠释方面进行了尝试和 探索。其画面的丰富性、趣味性不仅突破语言解释的局 限,而且能为学生带来轻松、愉悦的学习体验。同时, 有利于教师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华语语言环境,为学生提 供更加充分的华语语言输入。希望ABLE图卡的设计思路 能够在如何设计、开发有效的资源促进弱生的语言学习 方面带来进一步的思考。

38 2022年 第66期

这表明艺人苦心经营的某类型公众形象被破坏。

从目的上来看,“人设”可以说是按照某种需 要,人为地设计一种人物背景或经历,以及特定形象 的一种表现。笔者认为,“人设”这个概念适合用于引 导学生写记叙文,使用“人设”可以使文章中人物更丰 满,内容更充实,上下文也更具逻辑性。

即时描写。恰当的人物描写可以刻画人物的性格,一定 程度上表现文章的主题。

人设与人物描写都和人物的特点有关。典型的人物 形象通常会展现出人物的人设。如鲁迅先生笔下孔乙己 的人设就是处在当时中国社会下层穷苦的读书人,迂腐 又善良。孔乙己的人设如下:

经济状况:穷 教育背景:读过书 社会地位:下层读书人 外貌:高大、青白脸色、皱纹、伤痕、花白胡 子、破旧长衫

性格:迂腐、善良 不良记录:曾因偷书被打

这类人物在那个年代十分普遍,所以了解那个时 代的读者读到这些描写,能联想到某些人,因而引起共 鸣。全文对孔乙己的各种描写都是符合其人设的,可以 说人物描写是为人设服务的。 不过,今天的学生在读《孔乙己》时,很难从 作者对孔乙己的肖像描写或语言描写中理解孔乙己的 人设。因为文章年代久远,我们现实生活中也不可能 存在“站着喝酒而穿着长衫”的人。因此老师需要在 课前研读相关参考书目,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解释人 物历史背景、时代特征,或是十分明确地为学生解读 其“人设”等,学生才能理解。换个角度来说,如果 在写作时,鲁迅先生以更明确直接的方式写出孔乙己 的人物设定,无疑会增强读者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但 这也不可避免地降低作品的观赏效果和艺术境界。 人设的表现方式与作者的写作能力和习惯有关。 我们的学生尚处在写作的萌芽阶段,尤其是小学生, 所以文章的艺术效果并不是我们的主要考量。因此, 我们若要给作文中的人物加一个人设,就可以采取比 较简单和直接的方式。在作文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 在写作之前可以为人物设定家庭背景、个人经历、爱 好兴趣、性格或品德等,并直接地写出来,让读者在 读文章的时候能够直观地“认识”这个人物。

华文老师 39 辑二:横看成岭侧成峰2.4
苏婷婷 擎青学校
浅谈“人设”在小学作文教学上的应用
近几年,网络用语“人设”常常出现在华文使用 者的视线内。人设,顾名思义,意思是人物的设定。 《新华字典》中找不到这个词语的解释。在百度词条网 页上,关于“人设”的词条提到的是在编写剧本、电影 创作、动漫创作、甚至包装艺人上广泛使用的手法 1。我 们也常常看到娱乐新闻提到某艺人“人设崩塌/翻车”,
的描写。写作技巧高的作者进行肖像描写可以表现出人 物的各种特点,如教育背景、社会地位、个人喜好、心 情等。比如,鲁迅笔下我们熟悉的孔乙己 2 ,“他身材 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 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 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鲁迅先生通过那件长衫揭示 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思想性格等。然而,这种入木三 分的描写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可望而不可及。就算是母 语为汉语的中国学生,也很难以肖像描写来突显人物特 点或主题。我们鼓励学生进行的肖像描写,着重五官外 貌、穿着、配饰的写实。如果学生能让人物外在形象更 鲜明,让读者在脑海中勾勒出人物的大概模样,那就已 经很成功了。 而另外三个描写通常是在叙述事件或故事过程中的
因此,笔者在小学高年级的作文课上,介绍了“人 设”的使用。 一、“人物描写”与“人设” 作文课上,老师们一定教过学生人物描写的技巧。 在小学阶段,我们通常教导学生使用的人物描写方式, 包括肖像、动作、语言、心理四大描写。 以肖像描写为例,肖像描写可以是对人物一般情况 下长相和外貌的描写,也可以是特定情况下人物的外表

二、“人设”有何用处

1. 通过人物背景和经历表现人物的特点,让事件的 原因有交代。

我们在写看图作文的时候,可以尝试给图画中的主 要人物安排一个特定的背景,或对他的性格、喜好进行 介绍。

比如,某看图作文中的第一幅图画的是两个孩子在 公园跑步。学生一般使用天气开头法,先描写天气和公 园的场景,然后写两个孩子在公园跑步。如果带入“人 设”来写,效果会大不一样。从解释行为原因的角度,

学生可以设计这两个孩子是邻居也是同班同学,他俩都 是运动健将,酷爱运动。最近学校要举办运动会,体育 老师选了班里跑步最快的四位同学参加四百米接力赛, 这两个孩子都入选了。他俩都想赢得比赛胜利,为班级

争得荣誉。于是他俩相约周末清晨去公园练习跑步。

两个人物的“人设”看似与图画无关,再一想却又

能看出联系。

人物关系:邻居、同班同学

人物特点:运动健将、酷爱运动

背景介绍:学校运动会、参加接力赛

跑步目的:赢得比赛、为班级争得荣誉

接下来,再对天气或地点以及他们跑步的情形进

行描写。这样相比一开头就说跑步的事,就不会那么突

兀。对于后来出现的人物,也同样可以插入一段,交代 人物出现的原因。 比如,第二幅图出现一个骑脚踏车的男孩。笔者在 作文课堂上,让学生们展开联想,想象这个男孩和之前 两个人物的关系,以及为什么他会来公园骑脚车。有学 生说这个男孩和跑步的两个孩子是朋友(人物关系); 他平时就很喜欢炫耀(性格);他的脚踏车是新款;脚 踏车是他得到的生日礼物(背景);他很想在朋友面前 展示他高超的骑车技巧等等。这些“人设”都可以安插

对话/心理活动点题、结尾总结主题等等。

然而主题通常都是围绕故事情节和人物言行体现 出来的。因此,学生可以尝试以“人设”来突出文章主 题。

例如,故事是关于拾金不昧的,那么可以设定人 物现在是个诚实的人,但他以前并不诚实,常常捡到东 西就占为己有(简单举例)。他之所以现在变诚实了, 是因为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他,“让他明白了只有诚 实的人才会问心无愧,诚实的人也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和 尊重”。然后再叙述故事,在写故事过程中就可以相机 加入一些人物心理挣扎的描写,以及人物如何做选择, 结果人物因为诚实得到了表扬,获得了大家的信任。这 样的“人设法”实际上是以对人物的设定为引,倒叙故 事,配合多次点题,使整篇文章为一有机体。

3. 借“人设”操练“设置悬念”“欲扬先抑”“铺 垫”“衬托/对比”“首尾呼应”等写作技巧

3.1 “人设”与“设置悬念”

“人设”的设置,有利于在写作中“设置悬念”。 “设置悬念”是我们在记叙文中常见的写作手法。作者 可以通过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 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心理3。

例如,在一篇反映见义勇为主题的作文中,学生 以人物开头法来介绍主人公是个见到蟑螂都会吓得大声 尖叫的孩子,常常被同学们嘲笑是胆小鬼。但最近同学 们都把他奉为偶像,成为大家心中的“超级英雄”,这 是怎么回事呢?这种人物形象的冲突,引起了读者的好 奇,读者便会带着疑问读下去。

另一个例子是《欢乐伙伴》五上的一篇看图作文。 第一幅图中,妈妈生病卧床。在讲解时,笔者引导学生 思考主人公的妈妈是个什么人设。有个学生结合自己妈 妈的生活实际,写图画中的妈妈是个勤劳的家庭主妇, 主人公每天回到家都会看到餐桌上摆着食物,妈妈不是 在洗衣就是在打扫房间。但是那天,主人公回到家却发 现家里安安静静,餐桌上没有准备好的食物,家里也没 有打扫过。为什么会这样呢?妈妈在哪儿呢?由此设置

40 2022年 第66期
在骑脚车男孩身上。读者不仅会对这个人物有更直观的 认识,也会更加理解人物突然出现的原因和他某些做法 的原因,以及为第三幅图中小男孩摔倒做了一个铺垫, 从而让文章前后逻辑连贯。 此外,笔者很享受跟学生进行的制造“人设”的课 堂活动。同学们有时脑洞大开,迸发出各种奇思妙想, 让课堂乐趣满满。 2. 突出故事的主题 不管是看图作文还是命题作文,我们都要求写作要 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所以在落笔写作之前,学生都应该 思考自己要写的这篇作文的主题是什么。在写作时,我 们也鼓励学生找机会点题,例如,开头点题、通过人物
间,发现卧病在床的妈妈。 至于“设置悬念”的作用,笔者便不在此赘述。 3.2 “人设”与“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是先用贬低或否定的方式来表现人物或事 物,之后再肯定和褒奖,也就是先说坏的方面,后说好 的方面,利用前后的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4 。 我们可以利用人设达到“欲扬先抑”的效果。
一个场景的悬念,让读者跟着主人公一起走进妈妈的房

在中学高级华文一上课文《母与女》中,作者采用 了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刻画了人物土气庸俗、爱炫耀的特

点 8,作者也似乎表现出自己对这位母亲毫无好感。然而 后文却以各种动作描写来描写母亲如何无微不至地照顾自 己的女儿,体现本文的主题——母爱很伟大。在思考写作 手法时,作者明知本文最终的目的是歌颂母爱,主人公的 人设应是疼爱女儿的母亲,但却以庸俗的妇女这一人设先 入为主。这样欲扬先抑的处理,让两种截然不同的人设以 峰回路转的方式呈现在读者眼前,不仅更加突显了主题, 也让人感受到土气和庸俗都挡不住母爱的光辉。 再比如,上一小节的举例中,作文主题是见义勇 为。主人公的出场人设是身材矮小的胆小鬼,连在全班同 学面前朗读课文的勇气也没有。但是后来他为了保护小同 学,勇敢地站出来,对抗学校的小霸王。他不怕威胁、为 弱小伸张正义,成了同学们眼中的“超级英雄”。虽然他 仍然还是那个看到蟑螂就大声尖叫的孩子,但是在同学 们的心中,他的形象却变得很高大。这种人设的对比突 出了文章的主题,也让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鲜明,达到了 欲扬先抑的效果。

3.3 “人设”与“铺垫” “铺垫”作为一种写作手法,通常在记叙文中是为 人物或事件提前做的基础性描写,让后文的意思表达的 更清楚、更形象 5。比如某年小学毕业会考的看图作文, 图画中一个女生吃饭时,功课纸从文件夹中滑落。学生 在写这个场景之前可以制造女生的人设——她是个大大 咧咧的孩子,常常丢三落四,虽然家长老师再三叮嘱她 做事要小心,她却不放在心上。这天早上,她匆匆收拾 好书包,把功课一股脑塞进文件夹里后,就像平时一样

笔者相信,除了上述的举例,人设可以应用于更多 的写作技巧操练,欢迎老师和同学们在实践中思考和应 用。

4.鼓励创新,给学生提供想象空间,提高学生叙事 能力。

学生应具有更活跃的创新能力,我们也应该抓住 机会鼓励学生创新。例如,看图作文,“我手写我见” 只是最基本的写作要求,笔者认为就算学生做到了这一 点,文章读起来也是比较枯燥或千篇一律。要让自己写 的看图作文与众不同、生动有趣,就需要发挥想象力, 补充图画之外的内容。

笔者发现高年级英文的看图作文,常常是给学生三 幅看起来毫不相关的图画,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写出符 合给定主题的记叙文。在笔者看来,这种题目没有设定 主要故事线索,有着相当的难度,但是我们的学生却常 常能写出生动有趣、内容丰富的文章,着实令人佩服。 笔者相信,这种有大幅度留白的作文题给了学生很大的 想象空间,因此创意写作训练在英文作文教学中必然十 分重要。

华文的看图作文虽给定了故事线索,我们仍然应 该鼓励学生观察、思考,并发挥想象力,让发挥创意成 为一种自然,这也是素质教育在华文教学中的一种体 现。“人设”写作法是个机会,我们可以从简单的尝试 开始,这或许可以成为创意写作的垫脚石。

华文老师 41 辑二:横看成岭侧成峰
能为图画中功课纸从文件夹中滑落做了一个铺垫,事情 的发生也显得更自然合理。 3.4 “人设”与“衬托/对比” 针对同一事物,两个人物呈现出不同的反应,以负面 的衬托或对比正面的人物,从而生动展现文章主题6。我们 可以根据主题,为两个人物制造两个不同的人设(从性 格、价值观等角度),并设计符合人设的人物行为,达 到衬托或对比的效果。比如,两个孩子在回家路上捡到 钱包后,做出了不同的反应;闯祸之后,两个孩子又有 不同的反应;看到受伤的小动物后,两个孩子持不同的 意见等等。对于这些场景和故事情节,以人设制造人物 之间的矛盾,就可以通过衬托和对比,更深刻地体现人 物的品格,深化主题。
背着书包,抱着文件夹匆匆忙忙上学去。这些假设和描 写都是写在图一故事发生之前,人设及背景设立好,就
1.学习课文中的人设 我们使用的《欢乐伙伴》课文中有很多优秀的“人
者没有交代人设,直接从文章第三段开始写这个故事, 这篇文章的内容和表达的主题有什么不同。少了这些 人物背景以及性格的交代,故事虽然仍可以叙述完整, 但是内容略显单调,读者对作者在故事中的委屈不能完 全理解,因此故事逻辑上有些欠缺,也影响了主题的表 达。 指导作文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回顾这类课文对人物 的设计,学生可以模仿这些内容,并在作文中介绍要描 写的人物。
三、 如何制造“人设”
设”例子。在讲解课文时,可以让学生找出人物的背景 介绍,并思考作者安排此“人设”的用意。 例如,在小学华文课本五下课文《感谢左手》中, 作者笔下的“我”是个跟从家人从国外回来的三年级学 生,上课很多内容不懂。而且“我”自尊心很强,总会 担心被同学嘲笑。后来“我”在老师的照顾和鼓励下恢 复了自信 7 。在讲解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比较如果作

2. 在写作时,根据主题定人设

学生可以根据题目要求的主题(命题或情境)或自

己设定的主题(看图或完成文章)来定人设。 指导看图作文时,我们通常会鼓励学生给自己的 作文立一个积极正面的主题。这个主题通常是赞扬主人 公某种美德,或者主人公得到一个教训。学生可以在设

立主题之后,开始思考人物个性、品德、习惯等等和主 题的关系,从而达到渲染主题的作用。例如,《欢乐伙 伴》六下高华第十课看图作文,主题是爱护公物。学生 在“人设”讨论的时候,就根据图画内容和主题提出了 以下几点思考: 人物喜好:喜欢读书(书虫);喜欢研究恐龙 人物特点:有些自私;做事缺乏思考(不顾后果); 平时不爱护公物;能知错就改 人物关系:家里有个年幼的弟弟,弟弟还不会认字 其中,学生提出的主人公“自私”“不爱护公 物”的特点就是根据主题来设定的。先做负面的人设 安排,有了这样的设定,在叙述故事的时候,可以通 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展现一个不爱护公物的孩子会

怎么看待撕书本这件事。之后再通过主人公犯错后的 自我反省,以及对公物看法的改变,让主题更突出。

3. 人设源于生活

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找找身边同学身 上是否有主人公的影子,这样的人设源于生活,让学生 更容易了解。 比如,笔者教五年级时,班里来了一位从外国转学 来的同学。在教《感谢左手》 7的时候,我们就采访了那 位新同学,让他谈一谈刚来学校的感受。他说到自己刚 来时会在校园迷路,没有朋友很孤单,有时会害怕,尤 其是怕别人说他很笨。同学们听了后,联系课文中的描

时候会提供一些例子,让学生思考对话的作用,以及 如何合理设计人物对话。在高年级时,我们可以训练一 些颇有难度的写作技巧,比如设置悬念、对比、铺垫等 等。这时,我们可以根据所要练习的写作技巧来制造人 设。

比如,在《欢乐伙伴》高华六下十一课的作文中, 笔者鼓励学生使用“设置悬念”的写作技巧。这篇命题 作文题目是《这份礼物改变了我》 7 ,为了练习设置悬 念的技巧,笔者建议学生创造“我”以前较为负面的 人设,并把人设反转放在开头交代,也就是直接说明 “我”在短短的时间内发生很大变化——人设从负面转 成正面,由此设置悬念,让读者带着问号来读文章,尝 试问自己为何一份礼物能改变这个人。例如有个学生写 的作文是关于自己之前没有时间观念,常常迟到,突然 一天他就再也不迟到了,再解释自己不迟到的原因是收 到了生日礼物——“一块手表”。还有个学生第一段写 自己喜欢打游戏,不喜欢读书,后来却突然变得很爱读 书,整天捧着小说读。大家对她的改变都很惊奇。设置 了这个人设转变的悬念后,作者再来交代原因是自己生 日那天收到一本很精彩的书,这本书给她带来了极大的 乐趣,于是对阅读的看法有了改变。

可见,写作技巧的选择也会引发设计人设的思考及 选择。我们鼓励学生在写作文时练习并采用不同的写作 技巧,当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且能熟练应用,相 信他们写出的作文一定更精彩。

结语

人设作为一个新型网络用语,越来越为人所知。笔 者利用人设作为作文教学上的尝试,欲赋予这个词语更 大的使命。笔者希望未来有机会能和老师们共同探讨人 设在作文教学上更广泛的应用,也盼望学生因此对写作 更有兴趣,成为更具创造力的写作者。

42 2022年 第66期
写,就对课文里的人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理解了为 什么主人公会有那样的做法——其实他只是想融入新环 境,想跟大家一样。相信以后同学们再写关于转学的同 学,一定会为主人公做出更真实的人设。 班里的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也有着不同 的个性,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人,试着站在 别人的角度思考,这也可以为自己的写作积累“人设 素材”。 4. 根据选择的写作技巧来定人设 我们在构思一篇文章的时候,会思考主题、结构、 写作技巧等问题。有时,我们也会刻意以一篇作文的写 作来训练学生的某种写作技巧。例如,在中年级作文课 上,有时我们会鼓励学生使用对话,所以在指导作文的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词条“人设”。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A%BA%E7%89%A9%E8%AE%BE%E5%AE%9A/ 10513948?fromtitle=%E4%BA%BA%E8%AE%BE&fromid=1928098 [最后浏览日期:15/12/2022]

2. 鲁迅《鲁迅小说精选》。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2

3. 百度百科词条“设置悬念”。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E%BE%E7%BD%AE%E6%82%AC%E5%BF %B5 [最后浏览日期:15/12/2022]

4. “欲扬先抑”《先抑后扬手法的作用和例子》。https://www.zqnf.com/zuowen/a/158.html [最后浏览日 期:15/12/2022]

5. 百度百科词条“铺垫”。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3%BA%E5%9E%AB [最后浏览日期:15/12/2022]

6. 百度文库“衬托和对比”。https://wenku.baidu.com/view/0362ea4f2e3f5727a5e9625d.html?fr=search-1-wk_ sea_vip-income2&fixfr=v6Q6QAjkZuUyLsflA8j0ug%3D%3D [最后浏览日期:15/12/2022]

7. 《欢乐伙伴》5A、5B、6B (小学华文课本)。新加坡:新加坡课程规划与发展司。

8. “母与女”,《中学华文课本》一上(2011版)。新加坡:新加坡课程规划与发展司,页58。

华文老师 43 辑二:横看成岭侧成峰

(learning stations),为学生进行差异教学,更有效地 促进学生口语的学习。 参与研究的团队于2022年对裕廊先驱初级学院80 名修读H1华文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教学实践。目的是探讨 教师能否采用学习站模式,根据学生的准备度与学习需 求,进行混合式学习活动,提升学生学习口语的效益。

成学生学习平台 (Student Learning Space, SLS)上 的学习任务,此为第一个学习站。当学生回到课堂上 课时,教师会根据学生学习的准备度和需求安排他们到 第二个学习站,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来到第三个学习 站,每一位学生将向同侪和教师展示所学。他们也将通 过自我或同侪评估和教师的反馈增进其学习效果。学生 在课堂的学习任务以自主学习为主导,教师则在过程中 扮演着监督、协调的角色,并在最后一个学习站为学生 总结主要学习点,讲评各组的表现。 2.2 差异教学的调节器 此次研究在学习站的任务设计中运用了美国教育学家 卡罗·安·东尼森(Carol Ann Tomlinson,2014)的差异化 教学概念中的调节器(Equalizer)工具。根据卡罗的解释, 这个工具犹如音响系统上那一排音质调节器。在播放不同 乐曲时,可以个别移动调整这些按钮来获得最佳音效。在 差异化教学的课室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准备度来 适度地调整教学活动,如学习任务来提高学习效益。 研究团队根据学生的准备度与学习需求,对学习任务 的“难易度”“性质”“范围”等做出适度的调整,让学 习任务更符合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和起点。在学习站任务

44 2022年 第66期 2.5 学习站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林筱真 李运胜 刘昶 林依桦 裕廊先驱初级学院 —— 以高中 H1 华文口语教学为例 一 引言
自2020年新课程实施以来,高中老师通过相联系学 习社群(NLC),协力制定了具系统性、可操作性的口语教 学模式。然而,随着混合式学习在近几年成为教学的新 常态,再加上个别学生的差异性越发明显,本院研究团 队决定重新聚焦,探讨如何通过混合式学习中的学习站
态。美国学者卡特琳·塔克(Catlin R. Tucker,2020)认 为,混合式学习模式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教师能够 重新设计和简化课程,创造所需的时间和空间,将对学习 者的辅导、反馈和评估转移到课堂上进行。混合式学习的 核心是将学习的控制权从教师手中转移到学习者手中,旨 在让学生在学习的时间、地点、速度和方式上有更多的自 主权。教师借助科技的优势设计教学流程,除了让学生主 动学习,也为教师创造辅助学习的空间,促进部分学生的 学习进展。 巡回学习站模式(The Station Rotation Model) 是混合式学习的其中一种。在这一模式中,学生将完成 一系列为其设计的学习任务,其中就包括线上和线下的 学习站。此学习模式让学生有机会掌控自己的学习速度 和方式,并与同伴合作完成符合他们能力水平的学习任 务。本文的学习站借鉴了这个模式,并根据教学对象的 学习需求进行设计。教学流程主要是先让学生在课前完
本文试图通过教学实践探讨学习站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并根据学生与教师的反馈,提出改善学习站模式的建议。 二 文献综述 2.1 混合式学习 本文中的混合式学习是指混合传统面授和线上网课的 学习模式,这一模式已成为现今新加坡教育学府的学习常
的“难易度”方面,教师根据不同的学生能力分配难度不 一的学习任务。至于“性质”方面,学习站的任务可以是 学生独自完成、两两讨论或同质小组协作完成。由于学习
会逐步地提升口语技能,从而产生更高的自我效能感。 2.3 形成性评价中的有效反馈 形成性评价是一个在教学时通过反馈来调整教学, 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学者Sadler (1989) 曾提出反 馈在形成性评价起着重大的作用。学生必须能够判断他
结果在自己可以达到并控制的范围,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
们的作品或表现的质量,并能够在这一判断的过程中去 监控并调节他们的学习。同样重视反馈的学者Hattie & Timperley (2007) 更具体地提出反馈模式,主张反馈的 主要目的是缩小学习者目前的表现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

距。他们提出三个促进有效反馈的重要问题:1. 我要去

哪里(清楚目标是什么)2. 我已取得哪些进展(比较目

前的表现和目标的差距)3. 我下一步该怎么做(如何采

取行动缩小差距)。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以及教师的有 效反馈,学生在学习时会调整学习,使学习更加有效, 达到预期的目标。

研究团队重视有效反馈这一环节,建议教师在不同

的学习站给予个人或小组具针对性的反馈,指导学生针 对以上三个问题自我反思,确定自己的目标、进度与如 何进步。这么一来,学生也会对自己的学习更有自主权。

三 研究设计

3.1 研究课题

高中H1华文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口语的能力,

其中包括在学生的先备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强

化他们的表达能力。研究团队在进行口语教学时所面对

的挑战之一就是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口语表达能 力。学生能力差异化说明教师需要依照学生的准备度和

学习需求采取差异教学,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效。本次 研究的课题为:教师采用学习站模式,根据学生的准备 度与学习需求,进行差异教学,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学习 活动,提升学生学习口语的效益。

3.2 研究对象

此次教学实践的对象为裕廊先驱初级学院高一H1CL 华文班的学生。研究以5个班的学生为主要对象,参与的 学生总人数共80人,每个班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口语表达 能力。负责教学实践的是执教这5个华文班的的华文教 师。在进行教学前,研究团队与执教教师讨论学习站的

头报告录音评估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报告内容的完整 性。这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准备度和学习需求,为他们在 下一堂课的同步学习活动进行差异教学。 差异教学概念将在第二个学习站体现出来。这个设 在课堂的第二学习站会根据学生准备度和学习需求而安 排不同的学习任务。教师会明确说明学生具体的学习任 务与完成步骤。学生或被分配协作学习任务,即与组员 共同完成任务建构知识,或接受教师的指导独自完成学 习任务。教师会对学习任务的“难易度”“性质”“范 围”等做出适度的调整,让学习任务更符合学生不同的 准备度与需求。若某一组学生在课前提交的口头报告录 音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教师会对这组学生的口语 学习进行个别指导。这组学生甚至会被要求改进或重新 录制口头报告作业。这是确保这组学生能掌握一定的口 头报告能力。 2 至于能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学生,教师 会考虑他们的学习需求,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对 已知的课题作进一步探讨以建构新知识,或对具有挑战 性的口头报告题目进行讨论。同侪之间的讨论亦可增进 学生们的口语互动能力。 3 他们之间的讨论结果可记录 在网上具有共享功能的谷歌简报(Google Slide)上。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讨论记录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果,并 提供促进小组讨论进展的建议。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任务 以自主学习为主导,教师则在过程中起着监督、协调与 促进的作用(见附录一:教学实践中第二学习站的任务 示例)。

无论学生在第二学习站被分配到什么学习任务, 他们都需要在第三学习站展示其学习成果。小组可以借 助谷歌简报,派一个代表在班上展示其讨论结果。针对 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会给予个人或小组具针对性的点 评,如指导学生为其口头报告内容进行思考、提供可促 进口语表达的策略、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课题 等。教师也鼓励学生对彼此的学习成果进行互评,以增 进学习效益。

华文老师 45 辑二:横看成岭侧成峰
设计与差异教学,确保大家有一定的共识。 四 学习站的设计和实践 教学实践所使用的学习站模式以四个学习站为主。 每一个学习站的设计,在整个口语教学流程有其教学考 量和与之匹配的学习任务,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学习口 语的效益(见下图表一:学习站总览)。 第一个学习站属线上学习和异步学习性质。学生会 预先在课前通过SLS平台掌握口头报告的课题内容、知 识点,尝试根据教学配套中所提供的录像、报告题目和 学习鹰架 1,完成一份口头报告录音。教师通过学生的口 1 准备口头报告的鹰架包括记录录像关键信息的“三到 法”“看到-听到-想到”和快速构思报告大纲的PEEL框 架。详见本院于2018年第五届“华文作为第二语言之教与 学国际研讨会”发表的论文《采用协作学习与鹰架教学的 H1华文看录像会话教学实践》。
学习任务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教师也会提供额外 的参考资料让学生能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 2 这组同学若能达到为他们设定的学习目标,他们可被安 排参与小组讨论活动,不然就再尝试完成新的口头报告题 目,以巩固其准备口头报告的能力。 3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同质分组。小组讨论以“2021年H1华 文/华文B全国教师分享会:H1华文口语教学设计与实践— 以四所初院跨校合作为例”中的ACERS讨论框架为主进行活 动。
最后一个学习站是教师总结主要学习点。教师会重 申学习目标,讲评各组的表现(是否都完成了所分配的

五 教学实践成果与分析

5.1 学生反馈

研究团队在教学实践后对80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教师总结主 要学习点, 重申学习目 标和补充学 习资料。 表一:学习站总览 生对进行评估还是缺乏信心,还是会依赖教师评估学习 成果,给予反馈。这些都促使研究团队重新思考,并提 出改善建议。

以了解学习站模式对提升口语学习效益的作用。根据问 卷调查的结果,多数学生(92%)认为学习站对其口语 学习效果起着正面的作用。学生非常清楚教师为他们安 排学习站的目的和学习目标,并从这个学习过程中掌握

了提升他们口语能力的方法,如报告的呈献、内容组织 等。通过对课堂学习活动的观察,研究团队发现多数学 生积极地参与“学习站”的任务,他们都会非常专注地 完成被分配的任务并乐意和同侪互动,协作学习。在这 过程中,学生也会主动向老师请教他们在学习任务中碰 到的问题。学生对学习过程最感兴趣的部分莫过于他们 有机会在课堂上展示所学,汇报他们的学习成果并从中 得到及时的反馈。

六 优化教学设计的建议

此次教学实践是针对学生的准备度和学习需求而设 计,希望学生能通过具差异性的学习站,挑战符合自己 能力的学习任务,提升口语能力。研究团队经过这一轮 的教学实践后,根据学生与教师的反馈,提出了以下优 化教学设计的建议。

6.1 课前:第一站(异步学习) 教师可为学生设计学习指南。学习指南展示课程总 览(以课题为单位),明确列出SLS平台上教学配套的学 习目标,说明任务要求与完成任务的具体步骤,并附上 相关及额外学习资源的链接。教师也可提供平台,让学 生提出困惑的部分(困难或挑战),让教师在课堂上可 做针对性的解答与指导。

是什么)2.我已取得哪些进展(比较目前的表现和目标的 差距)3.我下一步该怎么做(如何采取行动缩小差距)。 教师可以随机检查各组任务的完成度,或预先录制参考答 案、范例,附上二维码供学生扫描参考,进行自我评估。

46 2022年 第66期
5.2 教师反馈 负责执教的教师一致认为,采用学习站模式的教 学,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与心血。但是学习站模式的确 能够针对学生的准备度与学习需求,进行差异教学,调 动学生的积极性,更有效地帮助他们掌握所学。 由于分组与差异任务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准备度,因 此学生在学习站都能有所发挥。学生(或小组)能更专 注于各自不同的任务,这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教师也 有更多的机会为各小组(或个别学生)及时提供具针对 性的反馈。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高了,课堂气氛比往常 更为活跃。 当然教师所面对的挑战也不少。除了备课量激增, 一些学生也向教师反映,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任 务,而另一些学生则在时限之前就完成任务。此外,学 第一学习站 第三学习站 第二学习站 第四学习站 学习时间 教学目标 和学习 任务 课前SLS 学生掌握SLS 学习配套,呈 交口头报告 录音。 课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准备度与学习需求分组并 进行差异教学 学生根据自己 的准备度和需 求,参与不同 的学习任务。 学生展示学习 成果。自评、 同侪互评及教 师点评学生的 表现。
6.2 课上:第二、第三、第四站(同步学习) 教师可在各个学习站设计进阶式的任务单。各学习站 水平相同的小组根据这个任务单,在完成一项任务之后, 可以进阶到另一项任务(就等同于去了另一个学习站), 如此,各组学生可以由一个站晋级到另一站,挑战自我, 掌控学习进度。任务单里可附带自我评估的三道题,时时 提醒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进展:1.我要去哪里(清楚目标

6.3 课后:最终学习站(异步学习)

在完成一堂口语课的教学后,教师可让学生完成 321课后反馈,即:三件我学到的事情,两件我觉得有趣 的事情,一个我仍然存疑的问题。这让学生进行反思的 同时,也让教师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以便规划接下来 的口语教学活动。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在反思后,加入 教师与同侪的建议,进行修改、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

七 结语

裕廊先驱初院的学生对学习站这一学习模式并不陌

生,他们在其他科目(尤其是理科)的课堂上都有类似 经验。但在H1华文课时使用学习站模式是研究团队的初 次尝试。对于此次的教学实践,学生和教师都给予良好 的评价。研究团队也收集学生与教师的反馈,并深入探 讨教学模式,提出了优化教学设计的建议。 总的来说,混合式学习已成为现今教学的常态, 差异教学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以上的教学设计 不只适用于口语训练,教师也可以尝试扩展到其它语言 技能(如写作)的培养。教师们要不断反思,针对学生 的差异性,改善教学设计,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 提升学习效率。教师也可借助教学团队的力量,齐心协 力,一起探讨、实践,提升教与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Catlin R. Tucker, Balance with Blended Learning: Partner with you students to reimagine learning and reclaim your life. California: Corwin Press, Inc., 2020.

2. Hattie, J., & Timperley, H.,“The Power of Feedback,”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7, 77(1), pp. 81-112.

3. Sadler, D., “Formative assessment and the design of instructional systems,” Instructional Science, 1989, 18(2), pp. 119-144.

4. 陈广通,“如何通过形成性评价培养学生自我调节 的学习能力--以2021中学华文课程为例”, 《华文老 师》,2021,期5,页14-18。

5. 伍绍扬,彭正梅,“迈向更有效的反馈:哈蒂‘可见 的学习’的模式”, 《开放教育研究》,2021,卷27, 期4,页27-40。

6. 张碧珠等译,Carol Ann Tomlinson原著,《能力混合 班级的差异化教学》,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 公司,2014。

7 林筱真、刘昶、林依桦“采用协作学习与鹰架教学的 H1华文看录像会话教学实践——以先驱初级学院为 例”,《教研相长——华文作为第二语言之教与学论 文集》(电子书),2020,期34。

华文老师 47 辑二:横看成岭侧成峰
附录一 教学实践中第二学习站的任务示例 1. 缺乏准备度的小部分学生,课前没完成录音作业。这组学生需要在课堂上完成第一学习站的线上录音作业。教师了 解原因,明白学生没完成作业是因为不会做或不愿做,并给予不同的指导、辅助。 2. 中等准备度的学生:口头报告,挑战同一课题中较具难度的题目。 教师A例子:(课题:环保) • 第一学习站,口头报告题目: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减少塑料垃圾的运动。试谈谈你的看法。 • 第二学习站,小组协作,口头报告题目:我们生活在一个更富裕,但减少食物浪费意识却相对薄弱的社会。你 同意吗?为什么? 3. 中等准备度的学生:会话,根据口头报告内容,进行讨论。 教师B例子:(课题:冠病韧性社会) • 根据所提供的口头报告录音以及ACERS1例题,小组模仿会考口试的讨论环节,进行同侪问答,同时使用在线 协作平台(谷歌简报)做记录。 • 教师可以进一步拆分任务为ACE低阶思维题目和RS高阶思维题目,由不同的小组负责回答。 1 ACERS会话设题讨论框架源自“2021年H1华文/华文B全国教师分享会:H1华文口语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四所初院跨校合 作为例”。安德逊实龙岗初级学院采用了ACERS讨论框架,呈现“小贩文化”的口语教学教案。A:Assume假设;C: Clarify澄清;E: Example/Experience例子;R:Response回应;S:Suggest建议。

E:冠病爆发初期,新加坡曾经采取阻断措施。能讲一讲你在那段 时期的经历吗?

R:我国能够应对冠病疫情带来的困难和挑战。有人不同意这个看 法,你要如何回应?

S:在应对冠病疫情方面,我国是否可以做得更好?

48 2022年 第66期
第一学习站: 口头报告录音 第二学习站: 会话,小组讨论 题目:我国能够应对冠病疫情带来的困难和挑战。试谈你的看法。
表二:第二学习站_中等准备度小组任务示例
4. 优异准备度的学生:教师提问另外两道RS高阶思维题目,培养学生批判思维、创新思维、多元角度思维。 教师B例子:(课题:冠病韧性社会)
A:假设我们在疫情刚刚爆发不久,没有采取阻断措施, 会有什么后果?
C:你刚才提到大多数新加坡人不支持长期采取阻断措施。你能具 体解释一下吗?
R 回应(看法, 反驳,其他角度) S 建议
从政府 的角度考虑,你认为新加坡在应对疫情方面所面临 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表三:第二学习站_优异准备度小组拓展任务示例 我国一直尝试在应对冠病疫情与恢复经济发展之间保持平衡。你 觉得我国如何能做得更好? 5. 优异准备度的学生:教师鼓励小组根据教师所提供的录音,模仿ACERS例题,再提出新的题目。 6. 优异准备度的学生:在完成会话讨论任务之后,可进一步扩展对课题的掌握。例如上网找相关课题的材料以丰富内 容,或以不同形式(如视频、思维导图等)辅助口头报告或会话讨论的呈现。
题目:我国能够应对冠病疫情带来的困难和挑战。试谈你的看法。 比较清零政策与共存政策,你认为哪种更适合新加坡?

《华文老师》真诚向广大华文老师、研究人员以及关心华文教育的社会 各界人士征稿。凡反映一线华文教学实况之文章,均无任欢迎。

邀稿要求:

字数: 2 000-5000 个人资料: 中英文姓名、任职机构、职衔、联系方式 截稿日期: 2023年5月1日 来稿请电邮: gao_song@moe.gov.sg

《华文老师》编辑部敬启
2022年12月 征稿启事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
华文老师 66 by 华文老师 - Iss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