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视报 CityEye 25

Page 1

鼠年特别企划

Penang Ferry –the oldest ferry service in Malaysia
nature trails
Penang Hill –on the
社区 造访
Pulau Tikus

city eye

关注乔治市的生活与文化 George

城视报创刊于

2014年5月,每三个月出版, 从2019年开始,进阶为双月刊, 每期发行一万份。

是一份由写作人、设计师及摄影师 等人共同编制的社区画报。

可在乔治市一带的咖啡馆、餐厅、 书店、民宿、主题馆、 人文空间等地方免费索取。

召集人 黄伟益 出版单位 乔治市文创中心

策划统筹 黑土设计所 出版总监 庄家源

主编 张丽珠

编辑 徐秋雁

特约作者 ST Leng | 陈伟光

摄影 林君磊 | Oh Chin Eng | ST Leng

设计 曾伊霓 | 林君磊

Contact +6019 472 6525 cityeyepg@gmail.com

Special Thanks

亚洲文件夹集团主席拿督林顺发 赞助本刊全部费用

Printed by Asia File Products Sdn Bhd

16, Kawasan Perindustrian

Bayan Lepas, Phase IV, MK12, Bayan Lepas, 11900 Penang, Malaysia

Published by

乔治市文创中心

GT Creativity Centre

19, Tingkat Besi 2, Green Lane, 11600 Penang, Malaysia

Penang City Eye 城视报

行走的内容 主编: 张丽珠

2020年,《城视报》进入第25期,即将度 过6周年。

刚过去的一年,一直和我们同行的读者, 有不少渐渐从阅读的接触,变为相知的朋 友。我们在一个又一个的活动中交谈,在 每一次的对话里更靠近一些。

媒体生存条件苛刻,作为一份每期发行一 万份的免费社区画报,我们能做和该做的 是不停改变。内容的图文并茂,不再限书 页中,去年开始,我们透过各个活动的主 办和策展,将内容付诸成行走的状态,让 城视报走入社群。

从纯粹的文字书写,到人物、活动和空间 的串联,内容更立体了。2019年7月的乔 治市艺术节“岛屿岛”、9月的“文山堂 修复成果展”、10月的“咖啡朗读节” 及“台南槟城双城之味”,还有12月的“ 瞧!桥”,是走出纸页,精心设计的内 容。潮人居阁楼上,则有我们与潮人居及 马来西亚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合办的“岛 读”,这阅读空间以优质书籍围成岛屿, 让大家在里头翻书。

所有的初衷,是从社区的人物、历史和文 化的采集中开始,那是《城视报》最原始 的样子。往后,《城视报》继续成为行走 的内容,让大家在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和 庆典里,一起学习,一起感受,成为更好 的自己。

和我们一起往前走吧。

著作权所有,

本社区报图文非经同意不得转载或复制。

Town Lifestyle and Culture 02

美 丽

2020开年企划

二十几年前第一次到浮罗池滑,从大路转进 曼谷巷,去找一位叫Slyvia Lee Goh的娘惹画 家。在白色老房子里,她捉着我的手说在浮罗 池滑成长的经历,接着打开木箱子,将里头一 件又一件的精致娘惹饰物的感情联系和家族故 事说一遍,又哭又笑的。离开的时候,不断回 头望,想着画家说她的瑰丽油彩画内容,就是 一个浮罗池滑女子的生活。

一个好故事的开头,牵引我一直往这个地方走 去,并且深深喜欢上。这辑“美丽的老鼠岛” ,将这个社区别样的生活气息,好好的展现。

| 张丽珠 摄影 | Oh Chin Eng 林君磊 04 主题
文字

如果将浮罗池滑拟人化,它无疑是个智慧型美 女。

这里有设计型的超级公寓;也有雅致的旧式楼 房。有先进的专科医疗设备;也有传统的民间小 店。有平易近人的街角平民小食,也有一间比一 间花俏的餐厅。生活在里头的人们,忙碌与惬意 交织,在不紧不慢的生活中适得其乐。

世代的老鼠岛“岛民”,有一种容易辨认的气 质。去巴刹的小贩中心吃一份早餐,就能端详他 们的特质。老人家出门穿戴整齐,婆婆妈妈的头 发都有造型。大家并不大声说话,见到熟悉的街 坊,礼貌地寒暄,多过大力拍打对方。

外国朋友游槟,要实际地表达槟城,乃至于马来 西亚的多元化,去一趟浮罗池滑是对的。自殖民 以来,它一直是岛内国际化社区,几条街的范围 内就有多座百年前已建立的寺庙和教堂,其中包 括泰佛寺、缅佛寺和圣母受胎基督教堂(Church of Immaculate Conception)和几间领事馆。

某年在泰国泼水节那天路过泰佛寺,不明不白堵 了整个小时,途中看到排成长龙的巴士和成群结 队的湿身男女,才知道场面如此浩大。

心情差的时候,故意把车子转进大树林立,青翠 悠然的小区。那里一路上的树影交叠,容易将脑 袋冷静。

猫巷(Lorong Kucing)里以不变应万变的清欢茶 坊,收藏了许多槟城中生代的快乐回忆。这典雅 的高脚屋茶坊一直都在,主人家梁老师总是用心 记着每个茶客的名字。

近年,浮罗池滑的城市发展规划,让人看到有智 慧的决策者,如何决定一个社区的与众不同。以 本土历史为美化蓝本的多个再造计划,让市民尝 到在大马路边安然荡秋千,在车水马龙旁纳凉等 等特别经验。

老鼠在哪里。 哪里又是岛?!

对未曾踏足浮罗池滑的朋友来说,非得给他们解 释地名来历。

Pulau Tikus老鼠岛,原来既不是岛,也没有让人 讨厌的老鼠。这个独特的地名来源有两种说法。 其中最可信的是源于丹绒武雅海域外,有一座形 如老鼠的小岛“老鼠岛”。浮罗池滑和老鼠岛距 离不远,因而得名。

另一传说则是浮罗池滑以前有许多老鼠,故以老 鼠为名。这地名是由19世纪初开始,已迁移到浮 罗池滑落地生根的欧亚裔所取。

这没鼠也无岛的地段,位在槟城东北县乔治市的 市郊,北面为丹绒道光,南临市中心,西面和东 面则为槟岛中央山脉和槟城海峡,距离乔治市约 3公里。

我们建议,走出乔治市之后,下一站小旅行就圈 定浮罗池滑。它适合漫步、猎食还有观光,享受 别有风情的气氛。

05 主题
Pulau Tikus

有钱人巴刹

1955年创立的浮罗池滑巴刹有个别称, 许多人冠它以“有镭(钱)人巴刹” 之名。

大厨采购地

贵为其他社区人口中的富人菜市,习惯 在这里购物的街坊,反倒无感。我们发 现,除了价格之外,菜市场的食材有它 的优势。娘惹菜烹饪老师跟我说过,这 里的香料、野菜(ulam)等,特别齐 全。西餐厅主厨喜爱它多样化的进口蔬 菜。留心的话,你会看到最角落的蔬菜 档常有人龙次序井然地抱着一堆战利品 等结账。

06 主题
风景

舌灿莲花

经过卖花档口,传来扑鼻花香。有趣的 是,卖花的印度爷爷精通各种语言方 言。这天他笑着问我:“ai ha mi, 来~”(福建话:要些什么,告诉我) 。生于印度的他在巴刹打了60多年 工,80多岁的身躯依旧生龙活虎。不跟 他买花,他也会和你笑一个,如同一朵 灿放的莲花。

菜市场美学

有好几次,跟一些外地朋友在老鼠岛 的巴刹逛,学美术的朋友跟我说,这 里的蔬果看起来特别鲜艳丰美,视觉 上已经胜出。贩商们似乎都懂美学, 吸引人停下脚步细细欣赏。确实,贩 商们把果菜以颜色和形状类聚,铺成 小档美图,形成巴刹特色。

厉害鱼师傅

见过的鱼档劏鱼师傅,几乎是男人。浮 罗池滑巴刹这鱼档的主人是劏鱼功夫一 流的阿姨,看她几秒去鳞本事就明白。

在忙得无暇顾及时,尚快刀斩乱麻,两 下身手就把鱼鳞清理干净。而且难得阿 姨妆容整齐好看,再忙也一副临危不 乱,头发还像刚刚定型的样子。

07 主题

老厝

砖心一致

看老鼠岛老房子的彩砖,像欣赏一幅又 一幅的彩画。保存良好的老房子必有各 式样的花砖。一些老旧的楼房,留下来 的砖石,图案依旧清晰。这些传统色 调,古老又不失摩登的复刻老砖,永远 耐看。

人情满满

建于50年代的广东民路三层组 屋,位于Axis Complex正对面, 黄与蓝的搭配格外显眼。底层是 店铺,上边是14间住宅。每个早 晨,组屋后边的巴刹挤满人。人 潮会顺道光顾店家。其中,仁和 茶室卖的娘惹椰浆饭风味原始, 和一般红艳辛辣的椰浆饭很不 同,所以粉丝不少。

欧亚人教堂

历史纪录,浮罗池滑最初由从暹 罗乘船来的欧亚裔(Eurasian) 居住,而他们大多数为天主教 徒。欧亚裔于1811年抵达浮罗池 滑,而早在1786年便有一群欧亚 裔定居于乔治市。有说,浮罗池 滑的名称是由这些欧亚裔取的。 他们建造了村庄,并以这座圣母 受胎基督教堂(Church of Immaculate Conception)为活动 中心。

08 主题

曼谷白巷

在我眼里,和老鼠岛警局隔一条街的曼谷巷 (Bangkok Lane),是槟城最美的街巷。街上两 排并列的白色老房子建于1928年,拥有欧亚风的门 窗,南洋屋瓦,每间房子结构大同小异,但阶梯花 纹设计、门扇窗户的配色等细节丰富。安静的街装 载画廊、服装店和民宿。走进来,世界马上放慢。

经典小洋房

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浮罗池滑由郊 区蜕变成市郊。宜居的地理环境,让 它成为上层人士落脚地。国父东姑阿 都拉曼也选择在这度过晚年,住处道 路以东姑阿都拉曼路之名留下印记。 区内散布着建筑设计各异,保留下来 的百年洋房或别墅。每次路过,都很 想知道到底里头住了什么人,发生过 哪些轶事。

09 主题

追逐阳光

曾经,车水路和加拉歪路一带时常出现交通拥 堵,浮罗池滑路段也在其中。自从槟岛市议会 (现槟岛市政厅)在2013年将这些道路改为 单行道後,人们从激烈的反对,行至目前的适 应。当年的交通堵塞,当今真的改善了。

10 主题
生机

住宅绿肺

特别喜欢这个藏在美兰阁广场 (1-Stop Midlands Park Centre)后的小公园。没有围离,打 理整齐,草地永远是一两寸的“ 平头”。走过路过,不赶时间的 话,应该走进来,散步也好,发 呆也好,就是要用力闻吸大树草 木的分多精。

老鼠岛园丁

老鼠岛被老树围绕,居住在社区 里,轻易被绿意包围。但,老树 为路人遮荫纳凉,大量掉落的落 叶,为道路铺成厚厚的“地毯” 。因为这样,打理社区仪容的市 政厅员工,需要比其他同事更勤 快地打扫落叶,从容处理大树 的“生命周期”问题。

树影步道

一个适合步行的城市,也会是一个适 合生活的地方。老鼠岛完善的步行 道,鼓励更多人以双脚代步。这里 的人行道具备导盲砖,有栅栏隔开车 道,还有休闲空间。当你在成排的百 年老树树影下走过,就会感恩百年前 的种树人,和近年的城市发展规划单 位,为人民做出这些贡献。

11 主题

牛郎历史

站在这两头铁牛面前,才知道牛 和浮罗池滑有段古。老人家或许 还记得,三四十年代的车水路, 一路延伸至植物园,是牛车拉水 的道路。当时牛车到植物园装了 干净山水,一路经过浮罗池滑, 再行至车水路送水。多年之后, 这两只铁牛,在车水马龙中,唤 起遥远的史迹。

车站说故事

如果每个巴士站,都变成说故事 的小站,等车就不会是苦事了。 本区的“社区故事”巴士站计 划,发掘地方文化历史,装点了 区内6个车站。巴士站上的巨型绘 图,画的是当地欧亚混血后裔、 华裔及马来社群的故事,一旁附 带资料说明,让民众了解社区人 文历史。

魔鬼细节

大路边休闲区的木椅,也有别致 的设计,可见社区对美化建设的 重视。宜人的环境总能让人心旷 神怡,用心经营与规划社区样 貌,能把人民居住幸福指数也给 提高。

12 主题

新意

大街公园

2016年,这一片大街旁的迷你公园建好时,路人 是那么惊艳。那是前浮罗池滑州议员叶舒惠的社区 发展计划,她在收集民意后分阶段完成工作。小绿 肺的出现,是因为想在繁忙地区里,舒缓人们紧迫 的节奏。这个美丽呈现,让孩子大人可在路边荡秋 千,在车龙旁闲坐,简直酷毙了。

13 主题

曼妙曼煎糕

浮罗池滑每个转角都能遇上美食,与瑞江 茶室外这档曼煎糕的相遇,是一场美丽的邂 逅。多年来,老陈的曼煎糕都在这摆档。 糕皮和花生在小铁炉里经过煤炭文火全面烘 烤,浓浓香气从远处就能闻到。他毫不吝啬 下足料,烤出来的曼煎糕又香又脆,攒了不 少忠实粉丝。

美丽薄片

早晨路过猫巷(Lorong Kucing),必闻到 一阵阵香气围绕着这小档。小档口1974年经 营,如今传到第二代。Ravindran继承父亲的 秘籍和手艺,坚持使用碳炉烘烤。五个小碳 炉烤出美味的Apom Manis,中间部分像云朵 一样松软绵密,外皮清脆爽口。

流动laksa

在餐车大行其道之前,这样一辆叻沙摩托车早已 穿梭街巷多年。每天下午,卖Asam Laksa的印度 大叔,戴着酷酷墨镜,把摩托车停在银行外,附 近的食客和上班族就会靠拢过来,大家手捧热腾 腾的叻沙,直接站着吃。这一顿快速的美味下午 茶,比cafe里的便宜实在。

14 主题

味道

夜幕食录

傍晚时分,浮罗池滑巴刹外即变身为美食街。二十 几年前,原本在槟华女中前行人道营业的小贩在整 顿计划下,迁移到这里营业,将寂静的街变为食 区。炒粿条、福建面、Mee Rebus应有尽有。食途老 马会告诉你,和三几个朋友围坐在乐乐(lok lok/ 类似涮涮锅)档口,享受一串又一串的lok lok,最 接地气。

巷弄好时光

巴刹对面街有几家mamak档,简陋茶室内坐着 不同肤色的人们,他们有的是上班族,有的 是退休人士。人们喜爱在这里点一份烤面包 和Teh Tarik,悠闲地以早点和早报度过美丽 早晨,或慵懒午后。

15 主题

主题 金光泰国庙

缅甸人迁移到老鼠岛不久,泰人也跟着到来。他们在这里设立 两间佛教寺庙,其中以泰佛寺(Wat Chaiyamangkalaram)更 为知名。1845年,佛寺由英女王献地兴建,泰人后裔在附近住 下,形成Kampung Siam小村落。这聚落数年前曾笼罩在发展逼 迁的阴影下。当时,艺文团体曾为它做过舞蹈表演,用艺术语 言和发展对抗。

猫巷清欢

爱茗茶的槟城朋友,这些年来把猫巷(Lorong Kuching/对, 绝妙!老鼠岛其中一条巷子就叫猫巷)的清欢茶坊,定为老鼠 岛地标。二十几年前从旧址搬到猫巷的清欢,迷人的不只是它 的高脚屋结构,它的主理人梁梅莉,还有从九十年代开始至今 不变的陈设装置,让喜欢这里的人觉得自己不曾变老。

大马首间缅甸庙

缅甸人和槟城的发展史关系密切。他们 是早期于浮罗池滑定居的族群,在19世 纪初已在这设村,并在1803年建设缅佛 寺。古雅庄严的佛寺,近年是缅甸外劳 的心灵驿站。距离佛寺不远,还有一道 以缅甸母亲河Irrawadi取名的同名道 路。

16

葛尼道的风

槟城峇六拜有最大的交通圈,最美交通圈则在老鼠岛 范围内的新关仔角。它像个呈圆形的小绿池,挨近 合您广场和葛尼百丽宮这两大购物商场。以往的无敌 海景,被正在建设中的海槟公园“葛尼水岸”阻隔 变貌。年深日久,还有几个人记得葛尼道(Gurney Drive/新关仔角)原貌?

风貌

疗愈是这么一回事

原来,西药行可以这样设计和经营。老 鼠岛的“Welling’s 为您”,将现代 人在乎的“疗愈”两字极致发挥。除了 满贯的西药和营养品,里头更吸引人 的是大幅用作装置和销售盆栽造景的空 间。探访这天,药行把墙面做自闭症患 者的摄影展空间,主题是他们眼里的槟 城。这家店很好认,每逢星期一至五, 行经Bellisa Row,见店外等候入门采 购的顾客人龙,就是“为您”了。

17 主题

情调

电发请进

三层组底层的老理发店,门面展示着流行 发色和旧式烫卷,招牌掉了一块,但它依 旧引人注目。老式烫发店的存在供应了一 代人的需求,也保存一代人的记忆。它曾 服务老鼠岛年长一辈的奶奶级顾客,尽管 没有华丽装潢,这份古朴优雅和整个环境 完全融合。

街坊小站

尽管附近有商场和各种零售专店,像美 联成这样的杂货店,还是无法被任何高 端商店和专店取代。街坊爱店主人的亲 切问候,习惯在这里采购日常小物。周 日,还有一位叫Robert的视障歌者,在 杂货店门外弹奏电吉他。

所有的城市在发展洪流前,都想留住一些不可缺失的 人事物。浮罗池滑在保留优雅旧貌的同时,也开展出 新兴的模样。新发展和旧建设的良好融和,是一件需 要耐力和视野的事。这个社区提供了一些例子,值得 我们参考和欣赏。

14 主题
后 记

咖啡和文学,本来就很有关系。

阅读时、写文章当儿,思考的时候,

有咖啡在手,整个过程才是完整的。

咖啡和文学结合, 会激荡出什么样的火花?

2019年10月的“咖啡朗读节”, 给了最佳答案。

《咖啡朗读节》

有咖啡因 的文学味

十月的槟城开始多雨。位于海墘路的潮人居,先让路人 看见或挂或摆在门外的多幅以本地传统咖啡店摄影作 品,入内即闻到阵阵咖啡香。为期两周的“咖啡朗读 节”,一周以咖啡挂帅,一周以朗读为主,先有咖啡 香,再散书香。

咖啡职人市集邀来国内外的各大咖啡师前

咖啡节的香气,来自咖啡职人市集、咖啡摄影展、手冲 咖啡比赛、各种分享会,还有小小咖啡师工作坊。大 会追求纯粹,只提供手冲,把咖啡机拒于门外。活动邀 来多位国内外咖啡好手名家,不管是KOPITIAM里的“头 手”(师傅)示范,还是国际级咖啡比赛冠军,咖啡搭 建了彼此的桥梁。

有意义的是,配合“咖啡朗读节”推出的“城视比亚” (Cityeyepia)咖啡,寓意咖啡应有足够的文学内涵。 四款特调咖啡以槟城四条个性鲜明的街道为名,分别是 爱情巷、霹雳冷、莲花河及琼花路,另外四款则以四本 马华文学作为引子,诗人辛金顺、假牙、黄龙坤及邢怡 旺的诗歌,搭配不同风味的咖啡豆互相呼应,真真确确 地把咖啡与文学融为一体。

20 观看
市集里不只有咖啡喝,还有咖啡树,直接 把咖啡带回家栽种。 来参与。
文 | 徐秋雁 图 | 林君磊

文学交融

当咖啡和文学融和,第二周的朗读节聚集多位台湾文 学大咖。作家阵容有张铁志(新活水)与刘冠吟(小 日子)社长,还有诗人杨佳娴、散文作家王盛弘,小 吃教主舒国治、饮食作家陈静宜、独立书店掌舵人郑 宇庭及诗人作家廖伟棠。廖伟棠细细诉说献给女儿的 诗,郑宇庭娓娓道来创办独立书店的使命,陈静宜 畅谈马台两地的美食与文化差异,张铁志与刘冠吟对 谈办杂志的理想与现实,还有纸页内容上的拿捏和平 衡。

观看 21
刘冠吟与张铁志畅谈杂志社的经营之道。 台湾饮食作家陈静 宜谈马台两地的美 食与文化差异。 郑宇庭娓娓道来创办独立书店的使命。 散文作家王盛弘演 说自身的旅行经历 与心得。

美学发酵

两位槟城艺术家陈丽香与 赵少杰,各别在朗读节策展 “味觉的记忆”和“杂物”

双杂志展。陈丽香以“味觉 的记忆”为主题,用透明瓶 罐装载不同零食与食材,堆 叠出味觉承载的回忆。展 览空间里高低不一悬挂在天

花板的透明瓶子,在灯光折 射下透现暖暖怀旧感。玻璃 罐子装着不同食材,就像小 时候的杂货店,俗称“Chai Diam Ma”。罐子也与层层堆 叠的报纸摆放,随性坐上报 纸堆细赏,儿时记忆立即倒 带。

发生在Hall 2 的,是赵少杰 策展的“杂物”双杂志展。 “杂”指的是杂志,也就 是这次活动主要杂志《小日 子》与《新活水》,“物” 则是赵少杰本身收藏的生活 器物。各种器物与杂志为 伴,和杂志内内容相呼应。

本地艺术家赵少杰以自己收藏的《小日子》杂志作为展览内容。 玻璃罐子各别装载杂货店常见的食材 与零食。

22 观看
廖伟棠低声朗读,郑泽相弹琴伴奏,在昏暗灯光下更显诗意。

诗与音乐碰撞

呈献朗读节重头戏非“深阅 诗堂”莫属。这开创性的文 学结合音乐和剧场演出,结 合马台作家诗人与音乐人, 以音乐伴奏搭配诗人朗读, 是大马中文圈少见的文学音 乐飨宴。

表演吸引200人买票出席。 演出期间,观众随意坐在 报纸堆上,绚丽灯光搭上陈 丽香的“味觉的记忆”瓶罐 食物,现场艺术氛围浓厚。 台湾诗人包括杨佳娴、舒国 治、廖伟棠,加上本地诗人 陈宏量、庄晓谦、青年农夫

朱凯伊,配对大马著名音乐 人周达万和郑泽相,在导演 陈福庆一次性彩排后,作家 诗人们跳脱文本朗读作品。

诗人字字珠玑,音乐人的恰 如其分弹奏,让听众深陷沉 醉。青年农夫朱凯伊分享 耕种经验,更集合味觉与 视觉,以自家栽种的香料 与野菜烹煮野菜饭(nasi ulam)。庄晓谦朗读“南洋 咖啡”作品时,也带来经验 老道的冲泡咖啡师傅在现场 冲泡咖啡,将味道完美呈现 于视觉、听觉与味觉!

本地知名诗人“假牙”的诗则 以舞台剧的方式演绎,演员们 时而激昂,时而喃喃自语, 细腻的诗句加上演员精湛的演 出,让观众移不开视线。廖伟 棠、杨佳娴和舒国治的娴熟朗 读,特别动听。

音乐人周达万与郑泽相角色吃 重,达万弹唱洪瑞业的诗,郑 泽相以爵士乐弹奏村上春树的 作品,皆以文学与音乐的交织 完美收场。

诗人朗读搭配音乐伴奏,是本地少见的演出方式。

音乐停下,掌声不停,大家心 里的荡漾久久无法平复。好多 人问,下一次还会有这样的活 动吗?会的,咖啡、文学与音 乐三者可合体,一定再结合。 再相会。

朱凯伊与父亲同场的一幕让人感动。 台湾诗人杨佳娴不急不缓地 朗读首首作品,十分动听。 台湾小吃教主舒国治朗读的 短句发人省思。
23 观看
庄晓谦为“南洋咖啡”摄影作品朗读。

岛读,英文译为 Book Island,让书围起一 座岛屿。这座老城会因为这个场域而增添温 度,英文名字取得巧妙,Book Island 可以 是“book is land”,也可以是“book’s land”,寓意阅读与思考的国土,引见美好 的未来。

十月十一日,岛读空间正式开张,也为第二 周的“咖啡朗读节”揭开序幕。这里有精选 的特色杂志、来自台湾的各类出版精华,包 括儿童绘本、漫画、文学、历史、人文与美 学,还有地方书写,都是优秀和具份量的台 湾金鼎奖获奖书籍,同时分布出多个阅读区 块,围成一座岛屿。

我们在岛上阅读,这是充满诗意而浪漫的景 象。前提是放下手机,拿起书本。

24 观看
岛读空间也卖书和选品。美丽花纹的碗盘摆放在书堆 中显雅致,围绕着它的是槟城在地出版品。

岛 读

让书围起

一座岛屿

在海墘路百年仓房的阁楼上,近千 本好书,丰富的在地出版品,形成 秀丽的知识岛屿,屹立在世界文化 遗产乔治市的核心地带。这个由驻 马来西亚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城 视报及潮人居共同规划与营运的阅 读空间,名为“岛读”。

岛读 · 阅读空间

开放时间:10am-7pm

地址:潮人居 Hall 5

35, Jalan Pengkalan Weld, 10300 George Town,Pulau Pinang.

这个角落可望向窗外,是加分区。

25 观看
岛读分成不同阅读区,或坐或躺,舒适地陶 醉在书香中。

《拍台北电影人》

一本以内容中英对照,收录台湾66位电影导演 及36位制片的图文简介,并以专稿报道析论台 湾导演及制片人才整体概况和展望,以及未能 收入本书却值得关注的电影人物。

《野台戏》

国际知名摄影家范毅舜, 用影像与文字搬演通俗乡土 的“野台戏”,呈现最迷人 的台湾人文风景。

《厌世动物园》

台湾图文插画家厌世姬的作品,书里有满满厌 世动物的生存智慧与生活指南,对应社会时事 或自己的人生,令人不由得会心一笑。

《甘榜小子》

本地著名漫画家Lat畅销经典作 品《Kampung Boy》,在“2017 文化光点-马台图文作品出版交 流计划”中被选为其中一本对译 作品,翻译成中文版《甘榜小 子》。 图书力-

《九色鹿》

《九色鹿》是一个传统的经典故 事,作者以第三人称的角度重新诠 释失信、贪婪与盲目所带来的后 果,搭配黑色类剪影风格的典雅插 画,营造出一种优美的古典氛围。

《鸡婆的力量》

人本教育基金会工作委员黄俐雅, 把18年来处理的校园申诉案件心路 历程出书,带读者一窥台湾校园霸 凌、性侵等问题。

《龙泉侠大战谜雾人》

漫画家萧乃中以1930年代至现代的 台湾布袋戏为故事背景,刻画台湾 布袋戏的兴衰起落。

《乡民历:国民必备偏方指南》 (生活篇)

模拟民间传统农民历形式,提出30多 则日常生活实用指南、拆解各种偏方 内容,搭配手绘图像,宛如一部图文 并茂的生活百科事典。

《从前从前我记得》

作者米果以插画配文, 整理那些被时代淘汰遗 忘的事物,逐一巡礼、 回忆,让现代的孩子得 以窥见60、70年代的人 文风情。

《皇上吃什么》

透过细心考据的资料和 精致插图,揭开清代宫 廷饮食生活,以及帝王 们独特的饮食口味和嗜 好。

26 观看
岛 读
收藏的 好书

诗一样的绿

Sputnik Forest

植物造景设计工作室,将建筑和绿意结合为创作品。主人家是槟城人陈伟 铭,经营咖啡馆,爱好植物与摄影,Sputnik Forest是他将爱好变成事业的绿 玩具。

伟铭两年前创设了Sputnik Forest,他的绿色创意营造了好看的空间,即便是记录拍摄自己栽种或 创作的作品,也颇有诗意。爱阅读的伟铭常将喜爱的作家村上春树的文句,套用于和植物相处和观 察。心中有文学,所设计的植物造景,也多了一份内涵。身为著名咖啡馆 Lunabar Coffee的掌管人 之一,那里的植物造景是他绿创意的发源地。

Instagram: sputnikforest

秀出你INSTAGRAM里的乔治市 有兴趣把美图共享的Instagramer,欢迎把照片发到cityeyepg@gmail.com,我们将每期选出最佳者登于本栏,邀 约更多朋友发掘本城的美。

28 IG相册

剧 场 的 呼 唤

槟城作为雪隆区以外表演艺术最蓬勃的地方,最大的问题不是表演 不足,而是表演场地难寻,我是指适当的剧场。说来讽刺,无论是 在槟岛还是对岸的威省,我们都有着大量的学校礼堂和民众会所。 如果这些地方能够提升灯光和隔音设备,那几乎每个社区都拥有表 演场地,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我也希望如此,但除了财政预算是一 道跨不过的坎,大马人对“剧场”(Theater)缺乏概念的问题同 样严重。每次听见场地负责人说“我们有灯和Speaker呀,为什么 还要租外面的”这种话时,你就深深体会到“夏虫不可语冰”的无 奈。

29 专栏
槟城缺乏怎样的表演场地?
文 | 陈伟光 | 文艺中年/资深艺评人

严格来说,全槟只有一个槟州大会堂 (Dewan Sri Pinang)适合大型表演,但这座1971年 落成的建筑物,设备已经追不上时代,而且不 时需要闭门维修,今年还面对拆掉重建成立法 议会大厦的建议。作为一个拥有1180个座位的 表演场地,位于乔治市中心地带的它,已经是 州内戏剧比赛、舞蹈观摩赛、华乐团和管弦乐 团演奏会、各团体的年度文娱晚会第一选择地 点,短期内很难找到替代的场地。

年久失修的设施

除此之外,属于州政府管辖的光大五楼A视听室 (Komtar Auditorium A)有300个位子,但其本质并 非剧场,并不符合专业要求,只是一般表演团体在没 有预算下将就的选择。州内还有一个文化部管辖的比 南利剧场(P.Ramlee Theater),但那里的管理缺乏 透明度,不大配合外面的租用者,大部份时间都是文 化部旗下的团体使用。虽然是个拥有两百多个座位的 正规剧场,但年久失修,不少座位已经破损,灯光设 施也让人不放心,加上坐落在水灾黑区,一直都不是 理想场地。

槟城理科大学(USM)本身有好几个应付不同场合的 场地,有多达两千个位子的东姑礼堂(Dewan Tuanku Syed Putra),600个位子的 Dewan Budaya,可以当 黑箱剧场使用的Dewan Pelenggang Cahaya等等,可惜 申请手续麻烦,租金也不便宜,还得走进偌大的校园 寻找,观众难免觉得不方便。

许多国内外大型比赛与表演都选择在槟州大会堂举办。

30 专栏
复古气息的潮人居, 最适合用作画展或摄影展的场地。
剧场是表演艺 术的家,槟城 作为马来西亚 表演艺术的重 镇,要留住演 艺人才,就一 定要让他们有 归宿感。

募捐活动维持收入

实际上这些官方场地都有一个致命伤,那就是以 官方活动为优先考虑,就算已经租下场地、定 了演出日期,你随时还是会面对被取消档期的 风险,因为租用条款早已白纸黑字写明了。幸

好槟岛上还有一个槟城表演艺术中心(Penang Performing Arts Center,简称Penang PAC) ,是发展商E&O集团旗下一个产业配套,自2011 年投入运作以来,为大大小小的表演提供专业的 表演场地。300个席位的Stage 1和120个席位的 Stage 2,分别提供镜框式舞台与黑箱剧场的服 务。这里几乎每个周末都有演出,间接培养了一

批固定的观众,然而私人剧场还是得要面对财政 的压力,发展商只负责建但不负责养,表演中心 本身还得想方设法寻找收入来支付水电费和全职 员工的薪金,募捐活动长期都在进行中,至今仍 无法转亏为盈。

除了槟城表演艺术中心,岛上其他私人剧场都

是规模极小的表演场地,无论是光大四楼的 Penang House of Music、渡轮码头对面的潮人

居、Lebuh Melayu 的 Sinkeh、Bishop Street

的Soundmaker Studio、Bangunan Lip Sin 的 Studio Pentas、Triple I Production House最

近在Sunny Point开设的IBOX都好,清一色容量 不足百人,都是负责人本身为了方便自己搞活动 而建设的非专业表演空间。

中型剧场最实际

威省方面,我本身只到过Seberang Jaya图书馆 的视听室,Bandar Perda 的MBSP视听室,以及 日新独中的视听馆看过演出,都是三百人以下的 小型场地。其实槟城目前最缺乏的是能够容纳 五、六百人左右的中型剧场,我觉得这是最实际 的需求。目前的表演团体面对的两难是:在大型 场地就必须把制作搞大,而且顶多只敢做一场, 在小型场地就必须分开做多几场以求回本,所以 中型剧场最实际,一场五百人,两场一千人搞 定,槟城的表演艺术人口恐怕就是这样多。

改造旧型戏院

说到地点选择,我之前期待的槟城艺术特区 (Penang Arts District)从社尾转移到红灯角 两年了都没有眉目,如果还没有放弃的话,不妨 考虑打造类似的场地,按照 Penang PAC stage 1 的规格扩大一倍就行了。只要硬体设备齐全,就 不怕没有表演团体入驻。

其实光大三楼还有一个十分适合被改造成剧院 的场地,那就是位于三楼,曾经是全槟最大 间、座位逾千,但已经废置将近20年的达利戏院 (Dalit Theater)。说真的,我一直觉得以前的 大型戏院最适合改造成剧院,而不是现今看到的 超级市场、家具店、桌球中心或酒楼。银幕前方 做舞台,增设后台空间,拆掉部份座椅架设控制 室,提升隔音和灯具,多几条可以升降的把杆, 配合原本的梯级型座位,一个现成的剧院就会出 现。我什么都可以想像,只怕没人有魄力去做。

剧场是表演艺术的家,槟城作为马来西亚表演艺 术的重镇,要留住演艺人才,就一定要让他们有 归宿感。有了舞台,就有了文化底气,文化创业 才有可能成真,再大的文化蓝图,也要从建好剧 场开始。

31 专栏
Soundmaker studio是槟岛上唯一一间庞克摇滚厅。

“You were born on the ferry? No way!” I wasn’t telling a tall tale when I told friends the other day that I was born on the Penang ferry. I needed to explain my affection for a service that has suffered so much criticism in recent years. My unscheduled arrival aboard the Pulau Lumut may be an extreme case but for many of us who travel cross-channel to study or work, the ferry is very much part of our personal histories. Undeniably, it is also a part of Penang’s history.

For 20 minutes, the journey is a laidback, breezy

cruisewhere there is not much to do except to stare into the distance and let your thoughts wander. The story of the oldest ferry service in Malaysia began in 1894 with Quah Beng Kee (1872–1952) who, together with his four brothers, operated the first ferry service between Kedah Pier on the island and Bagan Tuan Kecil Pier in Butterworth. Quah, who studied at Penang Free School, proved an astute businessmen and went on to found Eastern Shipping Company, which boasted a network that included Singapore, Sumatra, Siam and Burma. Quah lost the ferry service when the Penang

The Penang Ferry

32 Life

Harbour Board (PHB) took control in 1924. In anticipation of the need to transport motor vehicles, PHB constructed a pair of new piers – Mitchell Pier (Butterworth) and Church Street Ghaut Pier (Penang island) – and started using a steam ferry for cars and passengers.

During WWII, two of the three ferries – Kulim and Tanjong – were sunk by the British to prevent them from falling into the hands of the advancing Japanese Imperial Army. The third, Bagan, was deployed to transport evacuees to Singapore. But it was soon captured by

the Japanese and put to work in Indonesia. Towards the end of the war, the Allied Forces recaptured Bagan and returned it to Penang.

After the war, rising demand for the ferry service resulted in another innovation – double-decked, front-loading ferry models. New terminals were built and declared open on September 24, 1959.

By the 1970s, cross-strait traffic had grown so congested that Malaysia’s second Prime Minister Tun Abdul Razak and then Chief Minister of Penang Lim Chong Eu mooted the idea for a

Ferry
A shadow of its past, the oldest ferry service in Malaysia soldiers on
33 Life

A flicker of hope was kindled recently when Transport Minister Anthony Loke revealed that an upgrade will take place over the next few years. He said, “I know the Penang ferry has nostalgic connotations for Penang so we will not get rid of it, instead we will turn it into tourist ferries to bring tourists around.” He also mentioned a passenger catamaran service.

In spite of the ferry’s lacklustre image nowadays, I would still recommend it for visitors who have the luxury of time. There is no more memorable way to approach Penang island than to sail towards it, wind in your face, taking in the big-sky sceneries as the vague contours on the horizon crystallise into a bustling city of old and new buildings, promising a thousand and one new and exciting adventures to be discovered.

bridge. Work commenced in 1982 and by 1985, the 13.5 km bridge was ready. Prime Minister Dr Mahathir Mohamad marked the opening by driving across the bridge in a red Proton Saga.

With the bridge operational, ridership on the ferry began to decline. Today, reduced frequency has further depressed ridership. Prasarana, the government transport agency that runs Rapid Ferry, reported that the ferry service now averages only 3,696 passengers and 3,112 vehicles a day. This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ferry is the shortest, fastest and most environmental-friendly link between Butterworth and George Town.

34 Life

Penang Hill, or Bukit Bendera (Malay for Flagstaff Hill), is one of the most visited attractions in Penang state. Last year, it attracted more than 1.74 million visitors. It’s easy to roam around the hilltop, thanks to an abundance of attractions near the Hilltop Station. But not many know that just as interesting to explore are the roads and bypaths that traverse the hills, which residents use to travel to and from home.

On Nature’s Trails

The Bypaths of Penang Hill

36 Nature
Along the bypaths, peace, serenity and exciting new experiences await.

The Pill Millipede. When touched, it will roll into a ball in selfdefence.

These roads and bypaths were built during the colonial era, when prominent British administrators and traders such as the founder of colonial Penang, Captain Sir Francis Light, turned this hill into a retreat and refuge from malaria outbreaks at the lowlands. Bypaths had been laid as quick access between main roads. In recent years, they have been given an upgrade to make it easier for visitors to enjoy the peace and serenity of Penang Hill over a wider area. There are 10 bypaths at Penang Hill, identified alphabetically from A to J. Since 2011, they have been opened to visitors progressively following upgrading works. These bypaths now offer visitors a close-up of Penang Hill’s lush natural habitat. As of today, Bypath J remains closed for upgrading.

Located at the top of Penang Hill, these bypaths provide quick access to Summit Road, Upper Tunnel Road West, Viaduct Road East and Viaduct Road West. Most visitors arriving at the Hilltop Station will eventually make

Look out for unusual-looking fungi along a bypath. They usually appear in areas with high humidity or after rain. And, remember, do not touch or consume wild fungi.

their way to Dataran Bukit Bendera, a public square, and the neighbouring food court to enjoy a meal. What they may not know is in this forest park rich filled with tropical flora and fauna, there is so much more to see further along the roads and bypaths.

From public square, if you turn left and walk further down the Summit Road, you will leave the crowd behind and enter a world of greenery and calm. Along the way, you will see signages marking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a bypath, which will lead you to another

37 Nature
38 Nature

road. Along a bypath, the ingenuity of nature is on display. Some floras will catch your eye with their unique shapes or structures.

During the colonial era, hastened by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funicular railway in 1923, many bungalows were built on Penang Hill as retreats as well as residences. These bungalows are often found along bypaths, such as Hillside Bungalow, on Bypath B, and Woodside Bungalow, between Bypaths A and B (along Upper Tunnel Road West). Unfortunately, many of these bungalows have been abandoned for decades. The Penang State Government is looking to restore them and turn them into lodgings for visitors, and has initiated requests for proposals.

Two of the bypaths, Bypaths G and A, have been part of the heritage hiking trek. Bypath G is the first bypath that hikers will take when hiking from Viaduct Road East to Lower Tunnel Road. Bypath A will lead hikers from Lower Tunnel Road to Summit Road, which is some distance away from the food court and Dataran Bukit Bendera. Along Bypath A, on the left, is Coolie Lines, a cluster of abandoned quarters once occupied by labourers or “coolies”. Today, some of these buildings are derelict, while others are occupied by foreign workers. Most hikers today will finish their ‘last-mile’ journey by hiking the Coolie Lines Trail, which is the closest and most direct route to the food court.

In contrast to the frenetic pace and activity on the lowlands, Penang Hill is a welcomed escape from city life. Come enjoy the hills as Mother Nature intended by strolling down the winding roads and bypaths. Immerse yourself in the tranquility of this lush, natural habitat and glimpse nature’s marvels that have stood untouched since prehistoric times. Let the heritage buildings show you another side of Penang’s colonial past. If you are planning to visit Penang Hill, remember to also explore its bypaths to enjoy the many delights of this oldest colonial hill station in Southeast Asia.

If you’re in luck, you may also catch a glimpse of the Black Giant Squirrel and Dusky Leaf Monkey (Langur in Malay). These animals are not often sighted as they spend most of their time at the canopy of the forest.
Hillside Bungalow. Currently, it is undergoing restoration and will soon open its doors to tourists for lodging, as well as camping at its front yard.
How
39 Nature
Bypath A, located near the public square along Summit Road, is marked by signs on the ground and stone wall.
far to the next road? This signpost has the answer.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