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人文纪录片导刊

Page 1

四提 個煉 創四 意種 人不 同 的 生 命 熱 能

Documentary Screenings 人文纪录片放映会



ANDRE & HIS OLIVE TREE

FROM INK TO APPAREL 蔡明亮

GA-TAU CHANG

昨 天

PAST PRESENT pg 02 - 14


2021.10

02 04 SAT | 2 PM

MON | 8 PM



纪 录 片 简 介

导演

黄程瀚

制片

郭敬奕

由新加坡导演黄程瀚指导的电影《 初心》, 记录了米其林二星餐厅老板江振诚的事业 历程。江振诚的厨师生涯从基层的职位开 始,如何急速荣升为餐厅主厨,随后来到 新加坡开创Restaurant André,将自己独 有的经营理念“八角哲学”落实在餐厅 中,从食材至摆盘,满满都是他独有的风 格。其中讲述了江振诚对食物、生活保持 完美主义者的态度,也讲述他放弃米其林 二星的头衔,回返离开三十年的家乡台湾 的原委。 制作团队在餐厅正式歇业前数周一路跟拍 江振诚,并将他讲述的心路历程转换为影 片,深入剖析他的个人情感、故事,从如 何爱上烹饪,如何胜任各种挑战……请一 同体验,Restaurant André在2018年情人 节歇业前的历史时刻——那些年名厨江振 诚没有说出口的故事。

04


Directed by Singaporean director Josiah Ng, the documentary André and His Olive Tree chronicles the career of two-Michelin-star restaurant owner André Chiang – his entry into the culinary world and his rapid rise to head chef, the opening of his venture Restaurant André, and the genesis of his business philosophy “octaphilosophy”. From ingredients to plating, “octaphilosophy” was an expression of his unique approach to gastronomy. This f ilm also reveals the perfectionist that Chiang is, his attitude towards food and life, and his decision to forgo his two-Michelin-star restaurant and return to his hometown in Taiwan, which he left some 30 years before. The f ilm crew followed Chiang through the f inal weeks of the restaurant, and turned his thoughts into a f ilm as Chiang refected on hi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his love of cooking, and how he overcame various challenges. Let’s relive the last days of Restaurant André, and learn what the renowned chef has never shared with the world during his restaurant’s glorious years.

05


活跃于餐饮界的米其林二星台籍旅外名厨江振诚,曾旅 居于各个国家担任主厨,最后在新加坡开创自家法式料 理餐厅Restaurant André。Restaurant André于2016年 被新加坡米其林指南荣升为二星级餐厅,隔年在全球五 十最佳餐厅中排名第十四,亚洲位居第二,更是荣获了 新加坡最佳餐厅的佳绩,而江振诚更是第一位荣获米其 林二星的亚洲主厨。 06


“如果厨师一天到晚都在讲食材有多好、多新鲜,那他不是厨师, 而是农夫;不断展现自己的技法,就只是艺术家。” 江振诚并没有显赫的学历,也没有华丽的背景,惟有通过不断的努 力与坚持,才拥有现今的荣耀。在他的观念里,成为一名好的厨 师,首先得先了解自己具备的潜能与价值。好的厨师最重要的角 色,在于提高食材的价值,让原本100分的食材提高至120分的料 理,让它比原本的食材更好吃。 作为完美主义者,江振诚在创作时都在鞭策自己“要比上一个更 好”,所有的挑战都是在他想象之内,随时做好准备迎接,也不允 许有任何的意外,因意外即代表着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在应该往 米其林三星、世界前十、亚洲第一而奋斗的当儿,江振诚毅然决定 将米其林二星餐厅Restaurant André歇业,同时归还所有奖项头 衔,回返家乡台湾传承料理经验。这举动不仅在餐饮圈投下了震撼 弹,也让全球食客们感到惋惜。

07


“最完美的时候,就是应该放手的时刻。” 江振诚的人生要求,就是要在不断精进自己的过程中找出百分之一 的不完美,但其实那1%的不完美是来自自己。当发现“完美”的最 后一个拼图时,并不是等于功成名就,而是放下。所以在江振诚宣 布歇业前的早上,走进餐厅时,发现一切都是完美的时候,就是应 该放手的时刻。 很多人认为,要达到“完美”的标准,才是快乐,所以一直在寻找 着“不完美”、“不存在”的元素,但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没有一个 东西是完美的,且人们在追求完美的同时,也在消耗自己当初的热 情。 江振诚很坦然地接受自己创作的作品有开始就有结束的时候,他享 受的是创作的过程。多数作品都是如此,如果一幅作品已经达到了 饱和的状态,那再执着也无法再改变什么,把作品留在最好的状 态,才是最好的选择。

08


“我们首要的事情并不是创新,而是把自己的‘根’找回来。” 他认为,他当下最应该做的,就是回到台湾培养出新一代的厨师, 发展台湾的饮食文化。现在更重要的是找到属于自己的特色,将自 己比作“台湾”,创作出最能代表“台湾”,只有“台湾”才能够 呈现的料理。 江振诚说:“青江菜、破布子也可以做成法式,要认同台湾的价 值,台湾在地食材的实力从来不会输给别人,只会更好。”江振诚 表示,如果可以不依赖舶来品,而是使用台湾道地的食材,并依据 自己的食材做出属于自己的料理才是主旨。 他希望能透过料理把这个时代所流行的记载下来,创造出“以前没 有发生的,以后不会发生的,它就是现在”这种空前绝后的作品, 让人们在未来看回去的时候,它就成为了人类演变的记录。

09


观 后 感 BY

黄 嘉 亮

说起来也很巧,Gēn餐厅里的两位厨师,都 出现在《初心》的电影记录片里。一位在 新加坡的法式料理餐厅Restaurant Andre 待过,另一位则曾在台北米其林二星餐厅 RAW服务。 我本身也去过江在新加坡和台北这两家餐 厅。新加坡的Restaurant Andre是二星米 其林餐厅,空间不大不小,在里面用餐感 觉愉悦,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在这里,江 振诚和餐厅是紧紧依偎的,他是餐厅的灵 魂。台北的RAW空间大、位子多,江振诚不 再像在新加坡那样站在餐厅前头了,他退 居二线,着重在教育和提拔新辈厨师,积 极为世界宣扬属于台湾的味道。 两家餐厅不同的风格和态度,很大程度反 映主人翁两个人生阶段里不同的追寻,不 一样的使命,以及截然不同的任务。 我是从很多角度来看《初心》。江振诚在 餐厅里扮演了多个角色,他是主厨、餐厅 经营者、老板、餐厅合伙人,同时亦是一 位丈夫,他做每一件事都有很多的考虑。 我在餐厅的角色也是多重的,我是主厨、 餐厅经营者、老板、丈夫、父亲,也是餐 厅合伙人。

槟城Gēn餐厅主厨及创办 人。2021年Gēn获选为 马来西亚前二十最佳餐 厅、亚洲五十佳餐厅 之一。

10

一般人也许不理解,甚至身边人也不明 白,为什么他要在Restaurant0Andre处于 最佳状态时突然宣布歇业,让团队愤怒错


愕,也让妻子悲伤,而江振诚本身却表现淡然,早已收拾好心情, 走向下一段道路。和他那么亲近的团队、伴侣,一时间也不会知道 江振诚的决定背后的想法。 对江振诚来说,他看到的是天时地利人和,前方的机会出现了,他 就毫不犹豫地前去。毕竟台湾是他的家,他在家乡看到他更想做的 事,而新加坡的多年付出已达至目标,转身离开时,一切都是完美 的结束。 影片里的厨房出菜准备,以及江振诚和员工互动的部分,对我来说 是省略了很多部分,有不少细节是没被放大。对一位怀抱着厨师梦 想的观众来说,这些画面也许很唯美,也加剧了他们积极想成为厨 师,或在名厨身边学习的动力。其实啊,现实中厨房和操作才不会 那么简单。 和江振诚一样,我曾经在欧美的米其林餐厅工作,非常理解亚洲人 要在那里立足,就必须比别人付出多几倍的努力和坚持。江振诚今 天的成就,值得每一位同业参考和学习。 江振诚的料理方程式是八角哲学,集合“独特、纯粹、质、忆、 盐、南法、工艺与风土”这八个道理,他的菜确实非常独特,非常 有风格。从新加坡到台北,结束了再开始,显示了每个人的成长环 境、人生阶段等都不一样,对人生的要求也不一样。 所以说,在一间餐厅最完美的时候将他结束不是可惜,不算遗憾, 那是——再出发。

11


12


台北RAW只提供50個座位,被视为最难订位的餐厅。餐厅里木桌无论是方形还是圆形,都有 脫俗美丽线条。客人一入座,第一件事就是打開自己桌面下的抽屜,看见刀叉湯匙井然有序 地排列在抽屜中,就有“I’m ready”的感觉。(图片提供:黄嘉亮) 13


2021.10

02 05 SAT | 8 PM

TUE | 8 PM



纪 录 片 简 介

导演

黄靖闵|万蓓琪|林佑学|程纪皓

制片

沈如云|黄思嘉|王雅璇

艺术家董阳孜老师,再次运用书法与不同 领域的创作者跨界合作,号召多位台湾新 生代服装设计师,以书法的线条挑战时 尚,将展览命名为《读衣》,预计五年五 次的艺术时尚跨界展。 《读衣I》至《读衣V》每期都有不同的主 题,以书法艺术来创造出各种不同风格的 时尚单品,每个系列将透过近身拍摄方 式,记载董阳孜老师与时尚设计师之间新 颖的合作,颠覆大家对传统书法艺术的旧 有印象。 董阳孜老师从台湾出发,走向世界,通过 华人时尚设计师,让外界看到汉字书法艺 术的无限可能。

16


Once again, calligraphy artist Tong Yang-tze collaborates with creators from diverse f ields to break new ground in design. Working with several new-generation Taiwanese fashion designers, she has embarked on a series of f ive exhibitions over the next f ive years called From Ink to Apparel. The series – From Ink to Apparel I to From Ink to Apparel V – will showcase innovative art and fashion mash-ups, with each exhibition dedicated to a theme and products inspired by Tong’s calligraphic art. Presented through close-up photography, the results of Tong’s collaborations with the fashion designers will shatter old ideas about Chinese calligraphy. From Taiwan, Tong shows the world the inf inite possibilities of Chinese calligraphic art.

17


董阳孜为台湾著名书法艺术家,创作四十多年,其笔力 刚健雄浑、奔放,书写的字形结构布局自成一格。她的 书法除了文意与形式的注重,更是增加了现代抽象画的 设计成分,开创“文字艺术”的新风貌。近期她更以艺 术跨界为创作中心,与不同领域的创作者共同合作来彰 显书法艺术的现代性。 18


董阳孜,台湾书法创作艺术家 蒋显斌,CNEX的共同创办人

梁友瑄,新纪元大学学院戏剧与影像系讲师 庄家源,乔治市艺术节岛屿岛策展人

这一次的《读衣》系列,先请蒋老师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个发 想,要为董老师和年轻设计师跨界的活动做一个记录?

我们在2009年合作过一次,是一个以书法与数位艺术的跨界 合作,在台中国美馆,那时候就结上了很深的缘分,之后老 师有什么想法都会和我讨论。《读衣》这个项目在酝酿时, 我和老师一直有交流探讨,觉得这次跨界的机缘非常难得, 因为老师这次的跨界,已经走到了不是纯艺术的圈子。我就 和老师说,我们是否可以用影像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老师 同意了,于是我们跟着老师玩了四五年,把这五年《读衣》 所有的缘起到最后的圆满落幕完整记录。当然说服董老师也 是一个过程,因为董老师不是一个喜欢露脸或者自我标榜的 人,但是她为了宣扬这种精神而愿意牺牲、付出。

自2015年开始《读衣》计划走了这么多年,目前老师对跨 界的感想是什么?

我从小就开始接触书法,可是我从美国留学回来以后,我发 现书法还是原地踏步,并没有作为艺术存在。我做画画的, 对文字线条可以说是有比较特殊的情感,我就想我应该要怎 么玩一玩?就这样我开始写书法。现在的小孩都不太写字 了,可是文字艺术是我自己的文化,也是我们的艺术,这可 不能忘!艺术并不只是停留在某个时代的艺术,而是跟着时 代并进的,所以我才做跨界。

19


在2003年开始做跨界时,我很坦承地告诉你,时尚界我不敢 做,因为我并不是跟着时尚走的人。但我的眼睛还在看,我 什么都看,很多自然界和人世间的东西偶尔可以触发我的想 法。所以我想文字艺术找到我,要我把它做出来,我很是高 兴。做了这么多次跨界后,我越来越有自信,我在这个时 代、社会,让我遇到很多很有想法的文青,这让我很感动。 我身上有一种使命,这才是我真正该做的事情,我不能辜负 他们。这个文化的传承只能靠我们,来让文字艺术活出新的 生命。

在纪录片中,老师常与设计师互动,而且老师也非常乐意去 和不同领域、不同性别的设计师交流。这一步的跨越,这部 分可以请老师分享更多吗?

对我来说,时尚是一个我不懂的东西,因为现在人们穿的衣 服我越来越无法理解。后来我思考,时尚是一个非常时髦的 玩意,我或许可以先从做衣服开始,慢慢地把文字带出来。 如果做好了,就可以让下一代的人看到我们的文字艺术是很 突出的。我希望我自己的子弟兵可以警觉,文字艺术才是我 们本身真正的艺术,也是我们自己的文化。

马来西亚也有很多年轻设计师,老师有什么建议想给予这些 年轻创作者吗?

20

我觉得作为一个做创意的人,他只要有热情、信心、恒心, 我想他一定会成功。不要受他人的影响,因为这个世界的诱 惑太多,我们不能三心二意,要坚定自己的信心。而那个坚 定的信心,要靠自己的热情维持,没有热情做不了。自己要 清楚,这一路走过来会很辛苦的。


在《读衣》的创作里面,那些年轻的设计师对于和老师您合 作应该都带有敬畏的心情。从您的角度来看,您是怎么放下 自己,用怎么样的心态让他们把您的作品重新结构、组合的 呢?

说实在,他们对我的敬畏不太需要。我这个人没有架子,我 反而觉得,这个时代是他们的时代,我反而要向他们学习, 这些年轻人有他们的专长是我不懂的。所以我的专业去挑战 他们的专业,我是很高兴的,因为我也从中学习,反而我还 要佩服他们,我这个年龄跟不上现在紧张的步伐,紧张的是 我,所以我能和年轻人玩,我很开心。

老师在和年轻人合作时常常用上一个词,那就是“我们一起 来玩”,老师很喜欢和很有才华的人互相挑战,这对老师来 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跨界方法。对于年轻一代来说,书法还藏 在他们的潜意识审美中,只是很久没有去触碰。经历这一次 的发现,其实很多人都很踊跃、勇敢去接受挑战,我觉得还 是有一个情怀在的。为了让这个世代的人能够把眼睛的审美 DNA重新连接,恢复这个频率,这个事情上老师不遗余力, 让我们潜藏在基因里面的美学,在我们手中开出一朵花。

的确。我做这些,主要不是为了我自己,是为了别人,为了 下一代。我常常在问,我还有什么价值可以给你们用的?我 绝对愿意。可惜的是年轻的朋友还不清楚。当然了,只要我 还在,肯定会帮忙的。

21


观 后 感 BY

杨 松 耀 & 苏 素

董老师的书法,是宇宙。笔触如行星运动 的轨迹,撼天动地,气势磅礡。墨点似闪 烁的繁星,变化无穷,引人入境。人在其 中变得极为渺小,彷佛万物终归融合为 一,心境平静。 亚洲的衣,不像西方的服装以突出雕塑艺 术般的身型为美,我们讲究的是人与外界 的关系。宽敞,是为了让大自然融入到体 内,就好比一阵风经衣进入体内,清新自 然,随意而不造作。 “读衣”,两个如此具有空间能量的主题 跨界,加上与不同的设计师合作,这种立 足当代,回望过去,寄托未来的感觉真的 很棒!中文书法有其独特的文化与历史, 自成一格的审美体系,董老师以深入浅出 的方式,像解剖学那样分享了关于书法的 旅程。从混沌的感官出发,然后分别讲 述何为书法的骨与肉,字义、(四季)意 境,最后用来自不同个人对书法的感悟作 为总结,历时五年完成了一场关于中文书 法跨界东方时尚的实验,结果精彩,过程 引人深思。

1983ASIA平面设计室、 时尚品牌“混沌亚宙 MASH UP!!!ASIA”创办 人,《奇幻亚洲-混搭 美学&品牌设计》设计 丛书作者。

22

其中有一个讨论点,是对于东西方文化的 思考,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反思,毕 竟现代文化是以西方文化为主导,深深地 影响着我们的衣、食、住、行,而我们即 熟悉又有深厚感情的东方文化该何去何 从,这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因此,我


们想借此机会分享多一个概念——ASIA亚洲。 2021年的今天实际上是个多元文化大融合的时代,地球上不仅只有 东西方两种文化,同时也没有一种文化能单独存在。例如八零后的 我们喜欢看动漫,因此会喜欢上日本的二次元文化、会为泰国幽默 的创意设计而鼓掌、也会为韩国的娱乐潮流买单;再加上我来自马 来西亚,从小受马来文化、中华文化、印度文化的熏陶;苏素来自 中国,深受中华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吸引等等。如此多元交融的文 化特点,便是亚洲文化的特征,这些多元的文化都建基于“亚洲” 这块土地而产生,这也让我们跨越了国界找寻到某种程度的共鸣, 回到心灵的归宿。 艺术无界,这是我们在观看董老师作品后最大的收获。中文书法建 基于中华文化之上,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将中文书法抽离这个语 境,其背后更纯粹的美是什么? 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问题。董老 师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她对传统的中文书法做了大胆的解构, 融入了强烈的“个人观点”,大大推进了中文书法的发展,重新激 活了(传统的)书法艺术的魅力。 许多改变都是源自个人或少数,尤其是艺术,而“个人观点”更是 显得非常重要。董老师的书法有很大一部分是不按常理出牌,这种 深埋在骨子里的反叛精神,恰恰成就了今天的董老师。“读衣”比 较像是董老师作为老师的角色给学生出题,然后学生尝试回答好这 个问题,这里头首先彼此位置不平等。可能站在董老师的角度,这 并非她想要的,但和如此具有份量的艺术家玩跨界,无论是谁都难 免有一点压力。在面对艺术的考题时,如果我们无法完全遵照内心 所想,提出颠覆性的观点,展示独特的自我,是难以取得突破性进 展的。所以,“读衣”表面上是对中文书法的传承,内里实际应是 去感受董老师在做艺术时所秉持的态度,我们认为这份反叛精神才 是整个“读衣”项目的基因。因此,无论是对于董老师自身、参与 的设计师、主办单位、甚至于每一个人,我们都可以从这个角度去

23


审视这五年来的成果,这份总结或许才是整个事件最珍贵的 部分,让大家更坚实地走好每个下一步,那么就让我们先从 亚洲走起如何?

24


图片提供:杨松耀 25



2021.10

03 06 SUN | 2 PM

WED | 8 PM


纪 录 片 简 介

导演

龙男·以撒克·凡亚思

制片

张四十三

人生有多少个二十年?你是否活出了自己 想要成为的样子?你又该如何回顾自己二 十年以来的路程? 《我不流行二十年》是导演龙男·以撒 克·凡亚思于2019年作品,历时两年跟拍 角头音乐创办人张四十三,影片讲述了张 四十三因苦无突破而引发了中年危机、公 司面临财务状况与经营困境,和创作上的 瓶颈。 片中惊喜出现五月天、四分卫、昊恩家家 早期的录音与演出的青涩片段,张四十三 言:“电影中有很多难得的片段,那时候 给导演看一万分钟的素材,他花了半年才 看完,我觉得历史要被看见,不然那只是 一个人的秘密”。 本片以“该不该卖掉角头音乐”作为主 轴,拜访了各路老友,回首经营角头音乐 的往事与起伏,谈论张四十三的过去、理 想与心理,也见证了二十年来的摇滚精 神。 28


How many 20 years can you have? Have you become who you had wanted to be? And how do you see your journey over the last 20 years? Ga-Tau Chang is the latest work from f ilm director Lungnan Isak Fangas in 2019, who spent two years trailing Chang Ga-tau, the founder of record label Taiwan Colours Music. The f ilm examines Chang Ga-tau’s mid-life crisis – a stagnant career, and f inancial and business diff iculties. There were some pleasant surprises such as early footages of performances by now-famous rock bands Mayday, Quarterback, and Hao-en and Jiajia. Chang said: “There are many rare clips in the movie. I gave the director some 10,000 minutes of materials and it took him half a year to f inish watching them. I think history has to be seen by others, otherwise it’s just one’s personal secret.” This movie ponders the question “Should I sell Taiwan Colours Music?”, as Chang visits old friends and reflects on the ups and downs of Taiwan Colours Music. He talks about his past, dreams and thoughts, and Taiwan’s rock and roll spirit over 20 years.

29


张四十三本名張议平,台湾歌手,更为人知的是独立音 乐品牌“角头音乐”的负责人。除了出版过数片个人音 乐专辑,如《我的内分泌有点失调》,也曾发掘不少著 名歌手与乐团,如五月天、陈建年等,同时也是催生台 湾夏季音乐盛事“贡寮海洋音乐季”的重要推手。張四 十三是台湾乐坛独立音乐的教父,作为支持台湾独立音 乐二十年以来的中枢力量,以独特的风格,走出与常人 不一样的道路。 30


张四十三, 台湾独立音乐教父

梁友瑄,新纪元大学学院戏剧与影像系讲师 庄家源,乔治市艺术节岛屿岛策展人

《我不流行二十年》自2020年放映已经过了一段时间,张 四十三老师当初想要卖角头音乐的想法是否有任何改变?角 头音乐未来的去向又是什么?

一开始的内心活动就如同纪录片里的,角头对我而言是个包 袱,我有认真打算将角头卖出去,现阶段来讲是一个比较好 的规划。但是疫情打乱了我的布局,所以角头音乐还没卖 掉。疫情虽然给了我们不便,但在这阶段也让我们面对自 己。经营角头二十年,目前我很需要这样的时间,去思考自 己对音乐的热情、对角头的互动与关联。所以现阶段我没有 任何决定。我想给自己与角头更大的空间,给双方一个空间 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纪录片中除了既有的中年危机之外,老师是否也因为这些 记录让你有倦怠感,认为自己没办法再超越自己?

我觉得这只是个过程,每个做创作的人永远都不会对自己过 去的作品满意,这也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我希望可以通过各 种不同的形式超越过去。二十年以来台湾的独立音乐发生了 很多变化,相对的,“无法超越”有一部分来自我无法再为 当初关心独立音乐或没有平台的朋友做点什么,因为他们现 在都置身绮丽,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去推广自己的音乐,这 让我有一点茫然。另一方面是自己有点疲态,当一个人投入 一个东西二十年,当然会疲倦。 31


《我不流行二十年》这个片名其实非常有趣,当时是老师提 出来的吗?

对,那是我提出来的。当初为什么会用这几个字,说实在我 自己也不知道,可能看了报章杂志的报导上后有一点想法, 感觉自己还是做不流行吧,感觉就是“诶,真的不流行二十 年了诶”,然后就说“好吧,《我不流行二十年》”,就是 这么来的。

老师有提到自己比起幕前更喜欢幕后,可以运筹帷幄,但是 老师本身也是一个创作者,也有很多的创作、表现欲望。那 么这个心境是如何从幕前转到幕后?

32

我从学生时代开始写歌,也没什么音乐造诣。成立角头音乐 主要也是为了出版自己的唱片而已,关于心境的转变。当初 我就没有打算做幕前,只是刚好有一些创作,我觉得一个唱 片公司的老板也是创作音乐人的说服力比较强。所以我没有 心境上的转变,从一个创作人变成幕后人的操盘手,出专辑 只是我操盘的策略之一。


在之前访谈中老师有提到《人间杂志》对你的影响,做唱片 其实就是当杂志在做,可否请老师多分享一下?

我喜欢《人间》是因为它有很强的摄影美学和报导文学,在 当时候是异类,我也特别喜欢《人间》创办人陈映真的左派 思想,我的文笔受她的影响很大。影响我的另一本杂志是 《音响杂志》,那是一本电影杂志,是我认识电影非常重要 的教科书。当然《音响》对我的影响不止这些,其中还包括 它的行销手段,所以我的唱片公司才可以在一个困难的市场 中开拓不一样的市场。

最后老师是否有什么要和马来西亚读者或是文化人说的?

刚才有说到,疫情期间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与自己对话,我 想说的是放弃,然后去做别的东西也是一个好的选择。搞艺 术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胜任的,二十年前我会劝你坚持;二 十年后我会劝你放弃,去做不一样的事情。或许你喜欢的事 物,并不代表是适合你的。我最大的目标本是拍电影,但是 为何我从事音乐呢?因为当时的电影圈并不景气,而流行音 乐不至于让我饿死,虽当时不是我最喜欢的,但在过程中我 慢慢投入、喜欢。人生有时候需要转弯,不要执着。这是我 二十年得来的结论。先放弃,转个弯,或许未来你会因为你 做的事情,达到你当初的愿望。 33


观 后 感 BY

小 林 良 久

我是这样觉得啦,张四十三,到了你这样 的年纪,应该去做你喜欢的东西。 就像查劳·巴西瓦里(Chalaw Basiwali) 唱的《Salama欢迎来玩》一样,虽然我听 不懂歌词的内容(我只是听得懂Madagascar这个字而已),但是它给我的感觉就 是,要让自己的心里快乐地过每一天。你 替那么多人出唱片,那你自己呢?在1999 年和2000年分别发行了《我的内分泌有点 失调》和《庄脚店仔》之后,就没有下文 了。 我在《我不流行二十年》这部纪录片中看 到的你,感觉你累了,累了就会想到要放 下了。如果我是你的朋友的话,我应该会 像你带过五月天、董事长和四分卫、角头 音乐初期企划宣传的李佩璇一样,跟你 说“卖啦卖啦!你已经为别人操心了二十 年了,是时候应该为自己想想了”。做了 二十年的角头音乐,有没有赚多少钱你是 知道的,有没有为台湾原住民的文化和音 乐做保留和发扬光大,你也是知道的。你 所发掘的纪晓君和她的舅舅陈建年,都是 金曲奖演唱人的得主,而陈建年的《海 洋》专辑更在2009年被选为“台湾流行音 乐200最佳专辑”的1993-2005最佳专辑第 一名。

小林良久,左手填歌词 写博客,右手则设计保 险相关的运算程式。

34

我写着这篇文章时,正在听着你的《我的 内分泌有点失调》,三十多岁时的你很有


创意、敢敢乱乱来。我猜你应该是舍不得卖掉角头音乐的 吧,不然就不会有查劳·巴西瓦里的《Salama》这样远赴非 洲马达加斯加取材制作的大型专辑专案了。 张四十三,我没有力气再思考关于你和你在台湾音乐的二十 年了。 我在观看《我不流行二十年》的时候,同时也在思考马来西 亚的中文音乐。马来西亚的中文流行音乐曾经有辉煌的成 就,我们有关德辉、巫启贤和曾潍山这些占据《偶像》杂 志读者票选“最受欢迎歌手”三甲的歌手,携手办演唱会 的“10个新朋友”(黄德伟、爵西、司马太郎、黄世豪、潘 光前、方仕晖、王美轩、钟瀞贤、卢翠华及邓家龙),还有 很多本土唱片公司,当年的乐坛是多么热闹。 在2000年代初期,我还比较活跃于马来西亚中文乐坛的时 候,我曾经有过这样的思考:“马来西亚有很多原住民,他 们的音乐到底是什么模样的呢?”我们不止不懂得马来西亚 原住民的音乐,连他们的文化、生活、语言都很陌生。我当 时也想过,如果马来西亚原住民也像台湾原住民一样,有机 会发行以自己的母语为主的专辑,那应该是一件很棒的事 情。另外,我们在马来西亚说着这么多不同籍贯的方言,幸 好曾经有心人发行过两张《非一般方言》合辑,当中有我最 喜欢的潮州歌、由山脚下男孩创作演唱的《开田过江爬山 岭》。 张四十三,世界这样大,我们是那么卑微。当我们完成了我 们的历史角色之后,鞠躬谢幕时原来是可以带着微笑和骄 傲,将任务棒子交给未知的下一个人。

35



2021.10

03 07 SUN | 8 PM

THU | 8 PM


纪 录 片 简 介

导演

苏忠源

制片

Piyasak Vitayaburananont|苏忠源

《昨天》记录了蔡明亮电影的心路历程。 这部影片卸下了蔡明亮外在的光辉,单纯 回到内心,通过回溯蔡明亮在马来西亚古 晋的童年往事,寻找影响蔡明亮一生的老 电影,诉说自己的电影哲学。片中蔡明亮 重游小时候与祖父母一起看电影的旧电影 院,回忆童年时期如何每晚看两场电影。 片中的蔡明亮发现过去、检视当下沉浸 在“遗忘的时代”,感叹人们没有培养足 够的素养来珍惜过去。

38


Past Present follows f ilm director Tsai Ming-liang back to his roots as he explores the source of the poignant sentiments that def ined so many of his f ilms. In this documentary, Tsai returns to his childhood home in Kuching, Malaysia, and recalls the old movies that influenced him and shaped his f ilm philosophy. We follow Tsai as he returns to the cinema he once frequented with his grandparents, where he used to catch two movies in one night. As Tsai reflects on his formative years and confronts the “Forgotten Age”, he is saddened by the indifference and disregard for the past.

39


蔡明亮是台湾新电影运动以来最具代表性的电影导演 之一,其作品在国际影坛享有很高的知名度,1994年 以《爱情万岁》荣获威尼斯金狮奖、执导的代表作有 2006《黑眼圈》、2013《郊游》等。2009年的作品 《脸》成为了罗浮宫首度典藏的艺术电影,近年来又 积极参与艺术与创作,以舞台剧《玄奘》在多个艺术 节演出、同年《郊游》开启了电影走入美术馆的创 举、2013年以《郊游》获得第70届威尼斯影展评审团 大奖银熊奖与第50届金马奖最佳导演。 40


“我从来都没有不自由,要怎么做,没有人管我,想管我也不理, 不自由的是电影院。” 蔡明亮出生于1957年的马来西亚,在古晋卖面维生的家庭长大。因 父母工作繁忙,蔡明亮自3岁起便由祖父母抚养。与祖父母一起生 活时因为老夫妻喜爱看电影,故在摆摊时两人轮流带蔡明亮到电影 院看电影,所以蔡明亮从小就受到电影的熏陶。 高中毕业后蔡明亮来到80年代解严后的台湾,这对蔡明亮来说是一 个很大的冲击。他接触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并接触了各样的电影 类型,如法国新浪潮、新德国电影、默片等。它们打开了蔡明亮的 视野,让蔡明亮思考电影的定义。 蔡明亮的电影彻底摆脱了电影传统,让观众质疑作品是否还能不能 被称为“电影”。他把电影践行为艺术,摆脱文字性、戏剧性与音 乐性,无限拓展艺术的边界,为我们展现不一样的面貌。我们可以 不喜欢、不欣赏蔡明亮的电影,但我们不能不知道、不敬畏,因为 他让我们感受到何谓电影,何谓自由与独立的精神。

41


“没有风格,就不是作品,而是产品。” 蔡明亮具有很独特的个人风格,他的电影人物对白非常少,但却从 人物之间的动作来呈现出喜怒哀乐、孤独、矛盾与疏离等,通过意 象来反映社会的荒谬现象。他坦言,从小是看好莱坞电影长大的, 长大后却走出了不一样的电影创作,拍每一部电影的过程也是他最 快乐的时候。蔡明亮每部电影都充斥着孤独与寂寞的氛围,这与他 自身的童年生活有关联,童年的经历使他喜好为自己保留私人空 间,这形态也影响了他日后的创作风格。 蔡明亮从不担心他的电影卖不卖座。不是因为他的电影能带来盈 利,对他而言,秉持自己的风格是最为重要的。虽然制作的电影在 国际影坛上屡屡获奖,但他在拍摄新影片时,并不会考虑所针对的 观众群,也不会在意电影是否能带来成功,而是纯粹地根据自身的 经历创作,表达自己的思考结果。“我们这群人很简单,外面的世 界再怎么变,我们还是做自己的创作。我们只求一个好的创作环 境,有一群人实实在在地去做,总会有一部分人看到,总会有一部 分人喜欢,总会有一部分人支持你,然后你就继续走下去。”

42


“一个镜头,都可以是一部电影,管他多长多短。” 蔡明亮的影片总是环绕着深深的怀旧情绪。各种怀旧、濒临消失的 文化元素都在蔡明亮的电影中出现,如老电影、老歌等。对他而 言,现在的老歌、老电影,在当时也是流行曲、流行电影,而它们 经过时间的洗礼,被流传下来的都是经典之作。 蔡明亮被认为是“慢电影”的代表之一,洗菜、做饭、冲凉、步行 等每个平凡日子中重复循环的动作,都在他的电影中出现。像柴米 油盐一般,细嚼慢咽,才可以嚼出味来。他的电影剧本没有一个完 整的结尾,像诗歌一样,运用了浓厚的意象来装饰,形成意境,其 余的让观众来填补。他也不要求观众是否能够看得懂电影,但不要 去否定一部电影,就像阅读一样,也有很难读懂的书,但我们不会 去否定一本书。

43


观 后 感 BY

陈 伟 光

马来西亚资深剧场人, 影痴与音乐发烧友,先 后创办《剃刀实验剧 场》和《戏剧家族》, 经营槟城地下音乐基地 Soundmaker。

44

马大法律系讲师的新晋导演苏忠源在2013 年拍了一部关于蔡明亮成长故事的纪录片 《昨天》,全片75分钟,导演随着蔡明亮 回到家乡古晋探访昔日的戏院遗址、老家 和学校,以及探访街坊和扫墓。影片有足 够的篇幅让蔡明亮畅所欲言,在舒适的氛 围下提起许多私密的记忆,包括儿时第一 次从戏院门外窥看到银幕上的女人乳房。 最值得一看的地方是蔡明亮回忆小时候跟 外公外婆每晚到戏院看两部电影的日子, 我虽然在其他访谈文章中看过这些描述, 但看着蔡明亮本人在镜头前侃侃而谈的表 情,比文字来得更有温度。他说当时住在 戏院区,步行范围内就有多家戏院可以选 择,小小年纪就接受各式中西商业片的熏 陶,对旧式大戏院和老电影都有一份眷 恋,这些影响后来都延伸到他的电影中, 成了他的标记。他回到那些已经消失或破 落的戏院遗址,一边回忆一边唏嘘,每一 个角落都有不同的故事。在叙说的同时, 穿插不少他过去电影中出现的意象,比如 2003年《不散》里播放《龙门客栈》的凋 零老戏院,以及2007年短片《是梦》里在 戏院座席旁开榴莲的场面;听了源头再看 电影镜头,我对蔡明亮的电影符号有了更 深一层的理解。 全片用时代曲老歌贯穿记忆,蔡明亮说得 仔细,镜头捕捉到那一份真挚,把一个高 不可攀的艺术家拉回平常人的地位来审


视,手法十分平实。看着他探访老家的街坊,用流利的粤语闲话家 常,穿街过巷寻找失去的时代身影,新旧的对比非常符合英文片名 Past Present。从记忆里得悉他从小就在学校和家里找不到人说 话,所以才形成那么内敛和喜欢幻想的性格。他拍的电影对白少意 象多,空间感特别丰富,突出了现实生活中的荒谬。听他娓娓道来 60年代在古晋的童年往事,70年代台湾的进修和旅居时光,就会了 解为何他的电影会拍成现在这样的风格。他自己坦诚,影响他拍片 的两大关键,一是来自家乡古晋的记忆,二是碰上台湾的自由氛 围。 《昨天》除了蔡明亮的访谈,还有不少他当时拍摄《郊游》的片 段,他在工作时的神态,还有一段由他设计的装置艺术讲解。他从 全台湾蒐集了49张古董椅子,把它们摆出不同状态展示,其中一些 还被他画进图画里,与原物一起对照展出。椅子都开放给观众坐 下,欣赏窗外的河流,展览取名《河上的月色》。他认为经过岁月 打磨的椅子是有生命的,有一次他还把旧戏院的椅子整排拆下来, 运到威尼斯去展览。我知道蔡明亮是搞剧场出身的,这部纪录片很 难得看见他在剧场内指导李康生如何演出一幕躺在床上的戏份。影 片最后以扫墓祭祖结束,在老歌声中目送蔡明亮的身影渐渐在墓园 中离开,记忆却依然在镜头里徘徊着。 知名导演李安、侯孝贤、Apitchapong、王小棣都在纪录片里说出 对他的看法,不约而同指出其独具一格的影像特色。李安佩服他的 勇气,觉得他是珍贵的艺术家,侯孝贤认为他在华人影圈里独一无 二。但我对王小棣说的一句话特别有感:“他的电影其实不是每个 片段我都能理解,但人生里面每一件事你都懂吗?”我觉得应该讲 给那些整天说看不懂蔡明亮电影的人听。而他的长期合作班底李康 生形容得最恰当:“我像一张白纸让他画。”如果你想进入蔡明亮 的世界,《昨天》这部纪录片会是一个很好的入口。

45


人文纪录片映后线上分享会 放映平台

CloudTheatre

《 初 心 》 导 演

《 读 衣 》 监 制

大廚回歸初心的旅程 02/10/2021(六)|2p.m.

傳統跨界時尚的思考 02/10/2021(六)|8p.m.

浓缩亚洲名厨江振诚30年的厨 师生涯精华,离开台湾游走世 界各地,心中有什麽样领悟?

知名书法家董阳孜女士,五年 五次跨界时尚展,透过时尚的 世界语言对国际发出中华文化 讯号!

《 我 龍凡 不 男亞 流 ·思 行以 二 十撒 年克 》· 导 創作人的低潮與再出發 演 03/10/2021(日)|2p.m.

《 昨 天 》 导 演

独立音乐教父张四十三面临公 司存亡考验,见证台湾摇滚精 神二十年的他将如何抉择?

一部以蔡明亮成长与人生故事 为主题的纪录片,重回老家马 来西亚古晋,寻找一切创作的 源泉。

尋找導演的靈感 03/10/2021(日)|8p.m.

欲知更多详情,请浏览 www.georgetownfestival.com 46


放映日期 02/10/2021(六)- 07/10/2021(四) 放映平台 CloudTheatre

联合呈献 乔治市艺术节|驻马来西亚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城视报 协办单位 CNEX |马来西亚中文影视协会|新纪元大学学院媒体传播与影视演 艺学院|Story Tinkers |无本 策划人

庄家源

执行统筹

陈奕松

行政

张丽珠

文宣编辑

徐秋雁|吴品原

主视觉设计

黑土设计所

平面设计

曾伊霓

导刊设计

曾伊霓

分享会主持

梁友瑄|Muzzamer Rahman

特别感谢

AMOK |自在工作室|蒋显斌|角头音乐|Tapir Films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