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紀行學|建築旅行的設計與規劃

Page 1

2023學學

「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於尋找新風景,而是擁有新眼光。(The secret is not in seeking new landscapes,butinhavingneweyes.)」——MarcelProust,1923

撰文 / 張晉維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巴特雷建築學院•建築暨都市歷史與理論博士 Chin-Wei Chang, PhD in Architectural and Urban History & Theory, The Bartlett School of Architecture,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建築旅行是一種以身體來閱讀建築與城市的現場行動

現代建築教育的前身,十九世紀巴黎美術學院(École des Beaux-Arts)就設有羅馬大獎(Prix de Rome),贊助獲獎學子在義大利親歷真跡;法籍瑞裔建築師勒•柯比意( Le Corbusier)在 24 歲 探尋未來發展方向之時,用了五個多月遊歷波希米亞、塞爾維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土耳其和

【建築紀行學|建築旅行的設計與規劃】課程推薦
30

希臘,進行了一次他視野中的「東方之旅」,奠定了延續其一生的某些建築觀念;美籍愛沙尼亞裔 建築師路易斯•康(Louis I. Kahn)於 49 歲壯年之際,在義大利、希臘、埃及等地具有紀念性的「廢 墟(ruins)」遺址中得到醍醐灌頂般的領悟,重塑其已日臻成熟的新古典手法。美國理論家彼得• 埃森曼(Peter Eisenman)在英國劍橋攻讀博士、師從教育家柯林•羅(Colin Rowe)期間,遍覽 荷蘭、德國、瑞士、義大利等國的著名歷史建築,於焉定位了建構自我理論的指標參照點。

即便當代觀光產業將旅行演變成為一種流行商品,「海外(overseas)」被大眾廣泛消費,建築旅

行發展迄今仍在不斷地衍生各具特色、發人省思的一種學習渠道,抑或一種成長方式。今年在學學 國際文化創意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我們有機會設計與規劃一種跟過去不盡相同的建築旅行:以建築 為題、以旅行為行動、以影像作為記憶的【建築紀行學】。有別於「壯遊(Grand Tour)」這起源 於文藝復興、盛行於十八世紀的旅行模式,這門課程更加重視啟程之前與自己進行「對話」的交流 過程,而不是到了現場才展開「朝聖」的因循軌跡。

在出發前,開始彼此的「旅行」

在吳耀庭講師帶領的前置作業(第 1–2 堂)準備之後,學員會在工作坊階段(第 3–4 堂)提前將

旅行轉化成為全方位、沉浸式的學習與成長體驗。畢竟,建築之旅的關鍵不光是個體的移動,而是

31

出發前後重新認識自我的另類過程。舉凡 Corbusier、 Kahn、Eisenman 的行旅收穫絕非俯拾即是,甚至跟他們 去的國度無關。反之,更加在乎建築旅行的開始與結束, 不只在現場當下,它啟動在文獻的調查、地圖的探索、行 程的規劃……它又在歸來後的照片整理時、和旅誌的書寫 中,被重新⸺又或者全新⸺地被經驗(第 5–6 堂)。

自古有云「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然而,倘若不將 萬卷書中所蘊含的間接二手知識事先進行想像,欲求通過 人的身體在萬里路上對人、事、物展開直接一手的體驗, 亦可能徒勞無功。學學【建築紀行學】,我們將建築旅行

視為設計行動,透過「主題」、「架構設計」、「蒐集與 調查」、「紀實」四個方向,讓大家有機會針對目的地或 標的物先做好基地調查、案例分析與技術準備。至於講師 的角色,更像是一位旅伴,而非導遊。

「旅行造就了人,也造就了建築師。」安藤忠雄曾如是說。 但他沒說的(甚或他不明白的)也許是,那一段成為拳擊 手的歲月,才讓他能有說出這段佳話的智慧、勇氣跟機 運。開篇法國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 的名句為這門值得期待的課程下了註腳:這六堂課,或許 我們只是講述一些平凡的故事,分享一些去過的地點,但 卻讓每個人都能被打動。

到頭來,那才是走出去的方向。

All images © courtesy of 《現場的建築史》資料庫

32

建築旅行是一種以身體來閱讀建築與城市的現場行動, 但是建築旅行的開始與結束,不只在現場當下, 它啟動在文獻的調查、地圖的探索、行程的規劃… 它又在歸來後的照片整理時、和旅誌的書寫中, 被重新(又或者全新)地被經驗。

以建築為題;以旅行為行動;以影像作為記憶, 我們透過經驗分享與集體工作, 在出發前,開始彼此的「旅行」。

課程大綱

⊿ 如何以建築作為範疇,聚焦旅行的主題 ⊿ 如何以建築作為範疇,規劃旅行的架構 ⊿ 建築旅行前置準備工作 ⊿ 旅行 x 影像:影像紀錄與敘事方法

講師 吳耀庭

同步在創作、教育、研究的建築工作者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專任講師、臺北科技大學建築 系兼任講師、瑞士聯邦理工學院 (ETHZ) 都市設計碩 士。專業領域為建築設計、現代建築史、都市邊緣與 非正規場域調查。近年以「知識的流動性、公共化與 可操作化」和「可切換與重疊的分類系統」為理念、

探索建築史脈絡,在 2016 年創設《現場的建築史》

資料庫;亦在 2020 年發起《建築圖書實驗所》圖書室。

現場的建築史 Vers Une Architecture

「現場的建築史」,是從歐洲與印度開始進行的建築 現場影像紀實。初衷是將現場的經歷化為影像,一方

面記錄建築與環境的真實狀態,另一方面,也提供一 種以影像敘事來思考歷史的可能,藉此擴充我們對建 築歷史的理解,並為當代的設計實踐提供跨時空的視 野。2016 年以線上資料庫的形式,將私人蒐集的影像 轉為公共資源,以利各方展覽、教學與研究之用。近 年陸續提供影像於:粗獷主義建築展(忠泰美術館, 2020)、實構築雜誌、LaVie 雜誌、早稻田大學藝術 學校之現代建築史課程。

課程報名請洽學學官網:

上課日期 時間 地點 主題 講師 時間 2023-10-12 ( 四 ) 19:00 - 21:30 學學 4A 第一堂 / 建築紀行主題與架構 吳耀庭 2.5 hr 2023-10-19 ( 四 ) 第二堂 / 建築紀行主題與架構 2023-10-26 ( 四 ) 第三堂 / 工作營 2023-11-02 ( 四 ) 第四堂 / 工作營 2023-11-09 ( 四 ) 第五堂 / 記實與紀實 2023-11-16 ( 四 ) 第六堂 / 學員建築紀行規劃分享與交流
【建築紀行學】|建築旅行的設計與規劃
33
實體課程 直播課程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