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別兒童照顧者社區網絡計劃_總結集

Page 1

護寶村莊 跨界別兒童照 顧者 社區網絡計劃 -經驗總結 集主辦機構 資助
目錄 序 計劃簡介:護寶村莊概念 計劃內容 以社區音樂介入:照顧者歌曲創作 成效及困難 護寶媽媽經驗分享 •阿娟:找回自己的「Me Time」和喘息空間 社區媽媽經驗分享 •阿肥:從照顧者成為經驗分享者 •蓮芝:照顧者咖啡室 姊妹的互助交流 •冰麗: 疫情期間的照顧者社區自救 後記及展望 協作夥伴及鳴謝 編輯團隊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簡介 2 3-4 5-7 8 9 10-11 12-16 17 18 18 18

香港與非洲在地理上有一段距離,但這諺語所 道出的觀念 用部落的力量養孩子 正正 是「護寶村莊」計劃的核心,也是對建立社會 資本的體現。

在傳統的家庭分工下,照顧兒童的責任主要 落在女性身上。照顧者一直在照顧未能自理的 親人,並為照顧工作放棄了工作及發展機會。

但無酬的照顧工作在香港從來不被視為經濟 活動,被忽略了本身的價值和意義,也被視為 理所當然。事實上,照顧工作為社會帶來重要 的效益,實在需要社會大眾關注她們的權益, 認同她們對社會的付出。

本會自2014年成立慧思薈(粉嶺)後,從服務

早識別需要支援的危機家庭,減低慘劇發生的 機會。 感謝社區投資共享基金資助「護寶村莊:跨界別 兒童照顧者社區網絡」計劃。轉見三年過去了! 計劃從2019年7月開始後經歷了反修例、五波 的新冠肺炎疫情及人事轉變。困難總會發生, 亦總要面對,有賴工作團隊的努力及地區夥伴 的支持,把困難一一克服。最欣喜的莫過於 見證參加者由受助者轉化為義工,並在「護寶 村莊」中建立了情誼。 本文集的出版亦讓計劃的參與者把她們的體會 記錄下來,整理服務經驗,讓社區人士、非政府 機構和政府部門更明白當中的共融訊息和服務

序 下降,而婦女在長期高壓的狀態下更會影響 照顧兒童的質素,進而影響兒童的發展及自信 心。如能夠於社區建構能力,以社區的力量承 托兒童照顧者的需要,一方面讓兒童照顧者有 朋輩及社區的支援,分擔照顧責任,至使從高 壓環境中鬆一鬆、透透氣;另一方面於北區發展 互助網絡,鞏固鄰里關係,至使左鄰右里能及
的反省,並細味當中的情誼。 是非洲的諺語,也是本會在「護寶村莊:跨界別 兒童照顧者社區網絡」計劃書中的首句。雖然
中發現北區兒童照顧者於親子溝通方面面對 困難,缺乏親子相處技巧及知識,加上長時間的 照顧工作,更缺乏社交網絡和自我發展的空間。 沉重的照顧壓力使她們的身體狀況和心靈質素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廖珮珊 香港婦女中心協會總幹事 2序

照顧者,所面對的照顧壓力比一般兒童照顧者更加沉重。

對象:兒童(0-12歲)之照顧者

護寶村莊計劃背景 計劃簡介: 護寶村莊概念 兒童照顧者普遍面對照顧壓力、缺乏社交網絡和自我發展空間 不足,因而面對沉重的身體和心靈壓力。社會福利署於2017年 呈報的虐兒個案高達947宗,當中北區數字佔全港16%。一般人 普遍視照顧兒童的工作為理所當然,忽略照顧者當中的辛酸。 另一方面,照顧有特殊需要(如特殊學習需要、身體殘障)兒童的
推行地區:北區(粉嶺)
推行時間:2019年7月1日至 2022年6月30日(三年) 粉嶺兒童照顧者的需要 長時間承擔照顧責任,缺乏社交 網絡,導致資訊不流通,難接觸 社區資源 託兒服務不足,兒童照顧者難就業, 欠缺發展自我空間,部分低收入 家庭更長期處於經濟壓力之下 兒童照顧者長期承擔照顧責任, 難以尋找喘息空間,身心俱疲, 忽略個人身心健康 經濟壓力下,影響生活質素,低收入 家庭的兒童少有外出遊玩的機會, 兒童照顧者欠缺親子活動,長遠 影響親子關係 3 計劃簡介:護寶村莊概念
乃套用了一句非洲諺語:「撫養孩子需要整個 村莊的力量」。「村莊」是由不同人群組成的 社區,通過連結區內不同個人及群體之力量, 凹凸互補,建立社會資本,承托兒童照顧者及 兒童之需要,希望他們可以生活在健康快樂及 富有人情味的和諧社區。 計劃採用「社、官、商、醫」協作模式推行, 連結地區持分者於北區粉嶺建立兒童照顧者 的聚腳點,凝聚區內兒童照顧者及其子女, 透過發掘社區婦女的才能,協助照顧者紓緩 生活壓力和促進兒童的正面成長,從而鞏固 鄰里關係,並成立「兒童照顧者互助小組」, 發展社區互助支援網絡。 「社區媽媽」義工隊 「護寶村莊」的重要支柱之一,協助兒童照顧者提升 身心靈健康,從生活衣食住行層面介入,守護孩子, 同時促進孩子的身心靈健康成長。 計劃取名『護寶村莊』 4跨界別兒童照顧者社區網絡計劃 經驗總結集
計劃義工人數: 直接參與者人數: 303 1078 1 3 計劃內容 2 5 計劃內容
與區內3間團體合作,培訓義工策劃「照顧者 咖啡室」,建立照顧者聚腳點 與中醫、醫護團體合作「身心靈全人健康 課程」及「護寳健康站」,疫情期間提供 健康檢查、關注照顧者身心健康 結連「社、官、商、醫」界別協作,成立「粉嶺 跨界別關注兒童照顧者處境諮詢委員會」 凝聚兒童照顧者建立互助關係,共同關注區內 照顧者的處境及需要 5 4 1 2 3 4 社區媽媽策劃「社區護寶廚房」,到農田 收割,派發蔬菜予有需要家庭 5 6跨界別兒童照顧者社區網絡計劃 經驗總結集
7 8 企業義工協作「全職媽媽休息日」, 孩子玩圓圈畫,媽媽參與喘息活動 與幼稚園合作,培訓義工、舉辦實體 和網上兒童故事會,提供託兒支援 表達藝術工作坊及社區音樂組促進 媽媽表達心聲 6 7 8 6 7 計劃內容

重新填詞:

容嘉燕、梁翠霞、鍾谷嬋、 丹丹姑娘

快樂 是離開工作的氛圍

快樂 是回家裏食餐好餸

快樂 是落街踩單車

只想要 一家安康

抗疫 是人人有份的堅持

抗疫 是不分你我的職責 抗疫 其實邊一位都有份

不管你是富或貧

除面罩 好開心 每刻都想疫情走

人人做足 常備酒精 快樂 抗疫願見歡欣

返工 是人丁少見的街道 返工 是煩擾困倦的苦惱 返工 為甚麼不可解我憂 張開口便吃 打跛不必憂

快樂 是全家健康一起 快樂 是每天做喜歡的事 快樂 長伴我這一生 皆因我是快樂人 相互愛 要感恩 每刻感動在我心 容易滿足 時常感恩 快樂便常與你相隨

快樂 是嚐到冰凍的榴蓮 快樂 是環跑海濱曬太陽 快樂 是全世界無 Omicron 一天到晚 一起高歌

快樂 是姊妹給我的精神 快樂 是能使到大家興奮 快樂 是今晚輕鬆的氣氛 祝君永是快樂人

快樂 長伴我這一生 皆因我是快樂人

照顧者歌曲創作 以社區音樂介入: 8以社區音樂介入:照顧者歌曲創作 疫情之下,姊妹面對眾多變遷,我們舉辦了2次社區 音樂小組。 音樂沒有對與錯。在這個輕鬆的氣氛之下,姊妹互相 分享了自己的抗疫壓力之餘,更發揮了自己的創作力 量,將自己的心聲寄於筆下。 隨着2首歌曲出爐,姊妹由原本沒有信心,擔心自己五音 不全,連累組員……去到組內一同商量、錄音…… 歌曲亮相,殊不簡單,感謝這個過程中有姊妹的陪伴。 《快樂地抗疫》
陸詠詩、蔡群娣、倪秀美、
原曲: 許冠傑《快樂》 Work from home Learn from home Play from home Eat from home 四大皆 home x 2 恐慌中 不停清潔自己 怕帶細菌返屋企 消毒所有 仍感覺疏離(科技) 機械人製造清新空氣 唔戴口罩 似犯罪 無得旅行 限聚令 接放學都要 疫苗通行証 爆炸的資訊 能否抗疫 疫情 逆境 迷惘 焦慮 空氣會否有天也要搶購 保持距離 口罩裏隔離 四幅牆裏的孤獨 樓梯口流眼淚 無法選擇的適應 痕癢敏感的肌膚 自己孤單的聲音 自己的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x N 我想聽到 雨後天晴的飛機 我想聽到 陽光燦爛的海浪 我想聽到 自由空氣的風扇 雨嫣在笑 我想聽到 恩樂也在笑 我想聽到 人人都在笑 世界也在笑 《疫情.期盼世界也在笑》 導師:呂家祺 David Lui 創作者: 曾惠儀、吳惠珠、黃學卿、 陸詠詩、黃敏瑜、馬小藍、 倪秀美、黃瑞霞、吳月珍 歌曲監製: 混音: Music Producer 黃以禮 EK Wong Mixing Engineer 陳文謙 Matthew Chan
成效及困難 鼓勵角色轉化,照顧者 與過來人互相學習支持 透過培訓、組織義工,讓照顧者本來的優點和 技能發揮,也讓照顧者在互助組中互相支持、 共同解難。義工在社區廚房及照顧者咖啡室 支持照顧者,提供心靈喘息空間,互相學習。 發揮照顧者優點, 透過藝術賦權 表達藝術工作坊、和諧粉彩、音樂體驗 活動及社區音樂小組等,讓兒童照顧者可以 透過藝術促進親子溝通,也舒緩壓力。其後更 組織她們創作歌曲,填寫照顧者心聲及錄製 MV,讓她們透過歌曲找回自信。 疫情期間,照顧者社區 互助自救 計劃推展時正值疫情期間,促成了姊妹之間互助自救。 疫情期間照顧者到北區農田收割蔬菜,派發予區內不 方便購物的照顧者。義工透過電話慰問、防疫物資派發、 兒童玩具派發、故事媽媽網上講故事、社區廚房義工網上 教學、社區音樂小組網上創作等,義工成功組成互助 網絡,提供疫情社區資訊,互相關懷。 9 成效及困難 成效 成效 成效

疫情期間託兒服務的困難

配對產生困難。社區的限聚及對感染的風險,讓義工配對進行上門託兒 面對很大挑戰。我們作出應變,培訓講故事義工,為小朋友提供網上的 故事會,讓媽媽可以短暫休息。這也讓同工反思疫情期間兒童照顧者 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和託兒服務的限制。

疫情期間,照顧者因兒童停課而外出有困難,疫情風險也讓義工託兒的
檢討問卷未能有效反映 疫情期間的照顧者狀況 疫情期間照顧者的需要有改變,例如大量照顧者未能外出出席活動、 街站停止,令照顧者壓力激增,對疫情感到焦慮,失眠情況嚴重等等。 由於檢討問卷是疫情前撰寫,參加者需要每次花時間填寫,但未能有效 量度疫情期間的計劃成效和照顧者身心需要。建議問卷增加開放性 問題,加入聚焦小組訪談以討論由參加者角度的成效。 10跨界別兒童照顧者社區網絡計劃 經驗總結集 困難 困難

阿娟是全職兒童照顧者,初來香港不久,幾乎 沒有社交圈子,要重新適應當地文化和生活, 說著不太流利的廣東話,丈夫公事繁忙,平日

女兒。

幾乎沒法抽空處理「家頭細務」,更莫說照顧
作為兒童照顧者兼家庭主婦,阿娟需要一力 擔起每天二十四小時照顧女兒的責任,平日 很少有機會社交,放鬆一下,擴闊圈子。被問到 參與中心活動對自己的幫助,阿娟疲勞的臉上 夾雜著欣慰的笑容,沒有一絲猶豫。她說:「只 要在中心,我就會放鬆很多。」她在中心認識 了同為兒童照顧者的朋友,擁有了自己的社交 圈子,加上中心主要集中在北區,令兒童照顧者 能在自己居住地建立一個小小的互助群組。 /護寶媽媽經驗分享/ 阿娟說最深刻的是音樂活動,她指中心曾邀請 了一位音樂老師播放音樂和教她們樂器,雖然 忘記了導師的名字,但他放的音樂卻彷彿仍繞 在耳。「我覺得參與計畫能讓我在照顧小朋友 的壓力中得以解放,抽一抽離,讓我擁有自己的 空間。」對於兒童照顧者而言,私人空間與自己 的距離恐怕是可望而不可及,計劃能讓她重拾 她失去已久的自由和空間。 阿娟: 找回自己的「Me Time」和喘息空間 11 護寶媽媽經驗分享
阿娟(左一)雖然忙碌,但仍會帶同囡囡(左前)一同擺街站
阿娟提到將大部份的心力都放在快要就讀小一 的女兒身上,對於女兒的成長亦都相當重視。 阿娟提到女兒患有讀寫障礙時不禁眼泛淚光, 因為要花費的心力更大。有一個印象深刻的 活動,就是派傳單,她帶同女兒一同參與派發 傳單和物資,說到女兒,阿娟難掩臉上的笑容, 她說:「這些活動對小朋友也有很大幫助,可以 訓練膽識,因為有些經歷用口述難以形容, 通過活動讓小朋友親身與人多點接觸,從而 訓練小朋友的膽量。」 她又舉例說,教導女兒與街外人打招呼,是個不 小的挑戰,但亦是一種磨練。她認為這個活動 能令女兒克服恐懼,勇於發言,主動與人對話, 招攬街外人接受她所派發的傳單,訓練到膽量 之餘,亦令女兒有珍貴的經歷和成長過程。說起 女兒的收穫,阿娟不禁笑得更燦爛了,她指, 這些都是女兒自己的體驗、自己的經歷,不是從 她口中說的,會更有意義,亦認為自己說得再多 都不會及她自己所經歷。可見,阿娟真的從計劃 中得到了很多,也令女兒獲益良多,相信在共同 參與計劃的過程中,二人的關係也更加緊密。 由此可見,照顧者需要在壓力巨大的環境尋到 一點喘息的空間,重新擁有自己的「Me Time」 和私人空間,重新充好電。 12跨界別兒童照顧者社區網絡計劃 經驗總結集

阿肥在偶然的機會下,認識並參與了護寶村莊 計劃。在參與計劃的短短十一個月內,她的 身份從參與者轉化成義工,協助中心推行 活動。有感於中心職員以心相待,並非純粹 「交功課」。同時,她又知道中心人手有限, 時間亦許可情況下,覺得自己也可以影響 他人,於是踏出這一步,成為義工。 同時,她也感恩家人十分開明,成為支持她 轉換身份的動力。當家人知道她希望成為 義工時,並沒有「嘮叨、囉嗦」。反而鼓勵她 轉換角色,成為義工,讓自己有更多的發揮

空間、增長更多知識。 /社區媽媽經驗分享/ 落田收菜贈姊妹 從實踐中學習 提升技能知識 無論阿肥的身份是參與者也好、義工也好, 都能從實踐中學習,對身邊事物有更多的 認知。阿肥認為,婦女世界的空間很小,如果 沒有中心便會很狹窄。尤其疫情之下,很多 坊間活動停辦,經濟又不景氣,藉著參觀有機 農場、DIY香薰、烹飪湯水等一連串「護寶 村莊」包羅萬有的活動,她的技能得以提升 和豐富知識。例如到訪有機農田之前,她雖知 農夫工作的確十分辛苦,但自己身為「師奶」 ,不免會常常質問為何蔬菜那麼貴。直至參與 活動親身造訪農田,觀察農夫工作及替農夫 收成,才明白農夫的辛酸與用心,明白蔬菜 售價貴是有原因的。當時大家就像大小孩, 即使過程很累,大家都很開心。 阿肥: 從照顧者成為經驗分享者 13 社區媽媽經驗分享

照顧者咖啡室,提供空間可以供大家歇息。很多 照顧者因為家中環境淺窄,心情較容易抑鬱 苦悶,照顧者咖啡室的存在令她們可以休息 一下,喝上一杯咖啡,放下煩惱。蓮芝不久前在 咖啡室接受義工培訓,了解照顧者的需要,並予 以跟進。

交流,充滿人情味,做義工幫助他人的同時也

蓮芝形容義工之間像「姊妹」一樣互相幫助
被姊妹們幫助。照顧者咖啡室除了是小歇的 空間,還是學習的空間,義工會在咖啡室舉辦 不同的活動,分享技能。義工會教小朋友摺紙, 如新年期間摺金牛的花樣慶祝新年,帶給小朋 友很多歡樂。小朋友玩得開心,又可令媽媽們 在旁歇息一會。除了和小朋友相處,蓮芝從 咖啡室其他姊妹學會了不同的手藝,例如製作 冷造番梘。對中醫頗有了解的蓮芝配合多種 草藥,例如金銀花、艾草等等材料製作環保 番梘,以減輕現代人中常見的濕疹問題,幫助 到很多人,原本不會製作冷造番梘的蓮芝在咖啡 室裏透過其他義工姊妹學習不同的技能,又可以 幫助到別人。 有賴護寶村莊提供平台連繫社區大眾,大家互相 幫助學習,解決困難。「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嘛!」蓮芝笑著說。她隨後分享有照顧者跟她說 「初初好唔開心,但係同義工傾完計,又打咗電 話之後令到個心舒服咗。」無疑,有值得信任的 人幫助,提供意見,能夠給予心靈上的支援。 疫情期間,照顧者難免遇到很多困難和危機, 這個時候可以在護寶村莊尋找幫手,「中心幫助 左我好多,有咩事都可以落嚟搵人,一齊玩!」 蓮芝如是說。在護寶村莊裡,照顧者和義工並 沒有明顯的界限,蓮芝幫助他人,也被他人 幫助,大家彼此學習,有需要的大家都會馬上 前來幫忙,形成一個緊密的社區網。 蓮芝: 照顧者咖啡室 姊妹的互助交流 14跨界別兒童照顧者社區網絡計劃 經驗總結集

突破「義工」和照顧者的身份界限

冰麗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加入護寶村莊, 想為粉嶺附近的婦女提供心靈上的支持。 她曾在義工活動的過程中認識到一位單親 媽媽,她們由本來只在電話溝通,發展至私下 見面。冰麗憶述一位與她在義工活動中認識 的媽媽突發需要外出,但家中有兩個兒子要 照顧。那位媽媽打給冰麗求助,希望她能幫 忙。冰麗立即聯繫護寶村莊,最終找到合適的 託兒場所。 這種義工和受助人互相信賴、互相幫助的 精神使人動容。冰麗突破了「義工」這個身份 的界限,在自己的私人時間仍為受助者提供 幫助。她倆從「義工」和「受助人」的身份, 變為真正的朋友。她們會在WhatsApp交流 近況,受助人也曾邀請冰麗到她家。談起受助 人與她的友情,冰麗認為自己是幸運的:「可 能佢feel到我真心對佢!」可見只要以真心待 人,就能得到回應。 護寶村莊Karen姑娘認為義工和受助人在 活動以外的接觸並不常見,這正是社區自救的 體現:政府和社區中心對受助人的幫助未必能 做到面面俱全,更多時候需要由她們自己主動 尋求協助。而冰麗反過來成為社區中心和受助 人之間的橋樑,使社區中心發揮更大的功用,為 更多受助人提供協助。 冰麗: 疫情期間的照顧者社區自救 疫情來襲,打亂了港人一向急速的生活節奏,許多上班族被迫待業 在家,學生也不能如常回校上課。社會大眾往往把目光聚焦在他們 身上,而提出各種援助、紓困措施,但卻忽略了社會背後的人 家庭主婦的壓力。 15 社區媽媽經驗分享
「 橋樑」對社會的意義 冰麗認為在現時社會環境下,眾多媽媽面對 日漸沉重的家庭負擔,需要一個渠道去排解 壓力,否則長期下去會出現情緒問題。而護寶 村莊這個計劃,就正正提供了一個平台,幫助 媽媽舒緩平日累積的負面情緒;對於孩子來說, 護寶村莊也是很好的地方,讓他們在疫情下 也有機會走出家門結交朋友,或獲得更多年長 人士的關懷,這對他們未來的成長想必也是 有益的。 「希望護寶村莊可以發揚光大,將來會有更多 活動,讓我這樣的退休人士也有機會為社會出 一分力。」在訪問的最後,冰麗向我們說出了 她的願景,就是希望會有更多類似護寶村莊的 社區中心,作為社會的「橋樑」,拉近人與人 之間的關係;也讓那些需要得到幫助的人和 願意幫助別人的人,可以得到溝通和聯繫的 機會,建立緊密的鄰里關係,發揚互助互愛的 精神。 16跨界別兒童照顧者社區網絡計劃 經驗總結集
後記及展望 利用閒置空間,建立照顧者喘息點 可聯絡社區小店、咖啡室、餐廳,尋找閒置空間,為兒童提供故事會,也 可以為照顧者提供喘息服務,例如茶點享用、照顧者聚會空間等。藉此在 支援照顧者的同時,亦能為照顧者爭取更多的喘息空間。 社區廚房作為聚腳點 組織照顧者和社區媽媽,將本地農作物加工,分享自家食譜,讓社區照顧 者和鄰居有一個共享厨房,一邊吃飯,一邊分享生活,也可以為忙碌而沒 時間煮食的社員或社區居民解決「食」的問題。 屬於照顧者的藝術展覽、故事會、 社區音樂會 透過社區音樂會和藝術品展示,讓姊妹的創作的歌曲可以共同表演,配合 照顧者的故事,讓才藝得到展示,也讓社區不同年級和界別的人士認識 照顧者權益。同時,在社區閒置空間開辦給孩子的故事會,由社區義工們 義務講故事,陪伴孩子成長。 17 後紀及展望

社會福利署粉嶺綜合家庭服務中心

明愛粉嶺綜合家庭服務中心

香港路德會社會服務處路德會賽馬會雍盛綜合服務中心

女青秀群松柏社區服務中心

香港青年協會賽馬會祥華青年空間

編輯團隊

編輯及文字:黃海琳、程雪丹

校對:張延

封面設計:張樂瑤@樂在製造社區設計及研習所 內文設計及排版:張樂瑤@樂在製造社區設計及研習所

出版:香港婦女中心協會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年6月

國際書號:978-988-75597-2-6 計劃由社區投資共享基金資助

龍耳 Silence 聾人及弱聽綜合服務中心 香港理工大學結合保健診所 基督教聯合那打素社康服務 協作夥伴及鳴謝 嘉寶中英文幼稚園(粉嶺) 孩之寳香港有限公司 拜耳醫療保健有限公司 Old Pal Studio 嶺南大學 方潤梅女士 鄺志雲女士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簡介 社 區投資共享基 金於2002年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成立,在社區推行多元化的 社會資本發展計劃,推動市民及社會各界發揮凹凸互補精神,齊心建立跨界別 協作平台及社會支援網絡,從而建立互助互信、守望相助、社區凝聚力等社會 資本,讓個人、家庭及組織互相支援,令社區能力得以提升。 「社區動起來 到處人情在」! 網址﹕www.ciif.gov.hk Facebook 網頁: www.facebook.com/ciif.hk
香港婦女中心協會成立於1981年,是無黨派及 非宗教的婦女團體,一直關注基層婦女的生活 處境,致力推動性別平等,為婦女爭取權益。 結合服務、教育及倡議三方面的工作,並通過 轄下的婦女中心,組織義工網絡,服務基層 婦女,讓婦女可以得到適切的支援及幫助、發展 自我,促進女性建立自信、自主、自立。 慧思薈(粉嶺) 電話:(852) 2654 9800 地址:新界粉嶺一鳴路23號牽晴間地下G20號舖 網址:https://womencentre.org.hk 電郵:fanling@womencentre.org.hk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