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TH9-1.經濟學-ch33

Page 1

33

33

chapter 33-1

章 總體經濟學:事件與思潮

第十四篇 事件與思潮

>>

總體經濟學:事件與思潮 所有可用的工具

積極的貨幣政策可以減低衰退的程

責。在 2008 年末,國家經濟研究局的報告

度」公開宣誓於 2004 年的美國總統

證實,也是大多數經濟學家已預料到的,那

經濟報告,而幾乎很少有現代的總體經濟學

就是美國自 2007 年 12 月開始已經陷入衰

家會不同意此觀點。關於總體經濟政策有很

退。在這份報告出現後不久,面對逐漸減少

多爭論,這些爭論可以在政治的競選活動中

的實質 GDP,大幅上升的失業率以及可能

扮演主要的角色。但是關於經濟如何運作,

因通貨緊縮而引起的新恐慌,聯邦準備把目

在總體經濟學家之間存在普遍的共識,擴張

標利率降到零。聯邦準備宣稱若有必要會採

性貨幣政策能有效地對抗衰退的觀點是共識

取更激烈的手段,並發表正式的聲明,「聯

的一部分。而且共識被反映在實際的政策

邦準備將利用所有可用的工具來促進持續的

上:如下圖所示,貨幣政策非常積極地因應

經濟成長與維持價格穩定」。大多數的總體

2001 年的衰退。

經濟學家為這項聲明感到振奮:面對動亂的

聯邦準備也不會害怕對經濟的管理負 (a) 貨 幣供給大幅增加以因應 2001 年的衰退… 貨幣供給 (M1,百萬元)

經濟,他們相信聯邦準備必須採取各種可能 (b)…聯邦資金利率大幅下降

2001 年的衰退

2001 年的衰退

聯邦準備以貨幣供給的快速擴張

圖 (b) 來因應 2001 年的經濟衰退

圖 (a) 與聯邦資金利率的大幅下降

(陰影的區域)。

資料來源:聖路易聯邦準備銀行;國家經濟研究局。


33-2

經濟學 —— 第十四篇 事件與思潮

經濟學如何演化?在前面幾章我們已經建立

的方法。 然而,現今關於貨幣政策的共識並不總

一項架構來了解成長,景氣循環與通貨膨

是存在。的確,曾經有一段時間,很多經濟

脹。在本章,我們將討論這個架構如何被創

學家反對用任何方法來對抗衰退。在第 22

造,亦即事件與思潮如何在近代總體經濟學

章,我們描述在大蕭條初期,胡佛總統的財

的形成中互相影響。

政部長如何真的認為在長期時衰退對經濟是 好的,以及他的立場如何被當代許多卓越的 經濟學家所支持。 當羅斯福接任總統時,關於是否採取擴 張性貨幣與財政政策或逆向操作,在眾多顧 問之間存在激烈的爭議。當擴張性貨幣政策 在爭論中脫穎而出以及美國為了准許貨幣 擴張而放棄金本位時,羅斯福的預算局長宣 AP Photo

稱,「這是西方文明的結束」。然而,西方 文明依舊存在。 我們如何從那裡來到這裡?近代的總體

羅斯福總統採取擴張性財政和貨幣政策來擺脫大蕭條。

學習目標 為 何古典總體經濟學不適用於大  蕭條。 凱 因斯與大蕭條經驗如何使總體  政策主動主義受到重視。

何 謂貨幣學派,他們對於權衡性  貨幣政策之限制的觀點為何。 新思維的挑戰如何重新修正凱因斯  學派以及新興古典學派的出現。

近 代共識的因素與剩下的主要爭  論。

古典總體經濟學 總體經濟學一詞似乎是在 1933 年已由挪威的經濟學家雷格 納•弗利斯克 (Ragnar Frisch) 所創造,非偶然地當時剛好在大蕭條 最嚴重的一年。然而,在當時之前已有經濟學家在分析我們現在所 認為的總體經濟議題,即物價水準與總合產出的行為。


33 章 總體經濟學:事件與思潮

貨幣與物價水準 在第 32 章,我們敘述過物價水準的古典模型。根據古典模 型,價格是有彈性的,使總合供給線成為垂直線,甚至在短期也成 立。在這種模型,貨幣供給的增加,在其它條件不變下,會導致總 合物價水準呈同比例的上升,而總合產出沒有受影響。因此,貨幣 供給的增加導致通貨膨脹,而僅止於如此。在 1930 年代以前,物 價水準的古典模型主宰經濟學界關於貨幣政策效果的思維。 古典經濟學家真的相信貨幣供給的改變只會影響物價水準,而 對總合產出沒有任何的效果嗎?可能不是。經濟思想史學家認為 在 1930 年以前,大多數的經濟學家知道貨幣供給的改變在短期會 影響總合產出與物價水準,或是用現代的術語來說,他們知道短期 總合供給線為正斜率。但是他們不重視這樣的短期效果,反而強調 長期。正因如此,導致凱因斯嘲笑長期的觀點,他說「我們都死 了」。

景氣循環 古典經濟學家當然也知道經濟不會平穩地成長。美國經濟學家 衛斯理•米契爾 (Wesley Mitchell) 首先倡導景氣循環的量化研究。 在 1920 年,他創辦國家經濟研究局,一所獨立的非營利組織,至 今扮演宣佈景氣衰退與擴張前兆的官方角色。由於米契爾的研究, 景氣循環的衡量到了 1930 年已臻於成熟。但是尚未出現普遍公認 的景氣循環的理論。 在缺乏任何明確的理論下,有關政策制定者應該如何因應衰退 的觀點是分歧的。某些經濟學家支持用擴張性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 來對抗衰退。其它的經濟學家相信這樣的政策會使衰退更惡化或只 是延後衰退。例如,在 1934 年,哈佛大學的熊彼得警告任何用擴 張性貨幣政策來減緩大蕭條的企圖,「最後將會導致更嚴重的崩 潰」。當大蕭條襲捲全球時,政策因缺乏共識而陷入癱瘓。經濟學 家現在相信,在許多案例中,政策朝著錯誤的方向前進。 然而,需要為創造之母。隨後我們將提到,大蕭條提供經濟學 家一項強烈的動機去發展能作為政策建議 (以及經濟學家用來回應) 的理論。

33-3


33-4

經濟學 —— 第十四篇 事件與思潮

 生活經濟學 景氣循環的起源? 由國家經濟研究局所建構的過去美國景氣循環的官方年表只能 回溯到 1854 年。理由有二。其中一項是更早之前的經濟資料較難 取得。另一項是以現代的角度來看,美國的景氣循環可能在 1854 年以前尚未發生。 在 19 世紀前半葉,美國大部分是農業經濟。圖 33-1 顯示在 1840 年到 1900 年期間,農業以及製造與採礦業的 GDP 變動百分 比的估計值。圖形顯示在 1840 年,以農業發展為主,而一直到 1880 年代,製造業才追上農業的經濟比重。 為何這是重要的呢?農業經濟的總合產出之波動是相當不同於 我們現今了解的景氣循環。那是因為農產品的價格具有高度彈性 的。因此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其短期總合供給線很可能會接近 垂直,所以需求衝擊不會造成產出波動。農業的波動主要是受氣候 

影響,使短期總合供給線的移動成為主要的波動來源。相對地,現

重點回顧

古 典總體經濟學家著重於 貨幣政策對物價水準的長 期效果,而忽略對總合產 出的任何短期效果。 到了大蕭條時期,景氣循  環的衡量已臻於成熟,但 是尚未出現普遍公認的理 論來探究其原因。

代的景氣循環大部分是起因於總合需求線的移動。 現代的景氣循環可能源自於英國,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到了 1820 年已經有大量的工業化與都市化的社會。英國在 1846 年至 1847 年面臨的衰退有獨特的現代感:由於一陣的過度樂觀,廠商 大量投資於令人亢奮的新技術 (鐵路),熱潮退卻後才意識到已經過 

度投資了。 圖 33-1 19 世紀經濟的變遷 在 19 世紀前半,美國擁有強勢的農

總合產出份額 (佔 GDP 比例)

業經濟,而且可能沒有經歷過現代 的景氣循環。然而,到了 19 世紀 末,經濟是以工業為主,現代的景

農業

工業和礦業

氣循環已經出現。 資料來源:Robert E. Gallman,“Economic Growth and Structural Change in the Long Nineteenth Century,”in Stanley L. Engerman and Robert E. Gallman, editors. 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vol. II: The Long Nineteenth Century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 理解力測驗

33 章 總體經濟學:事件與思潮

33-1

1. 本章首頁的圖 (a) 顯示在 2001 年衰退的前中後期 M1 的變動。 a. 這些資料如何與自總統的 2004 經濟報告中引用的語錄相結合? b. 古典經濟學家針對聯邦準備的政策已提出何種見解?

大蕭條與凱因斯學派的革命 大蕭條證實經濟學家再也不能隨意忽略短期。不但使經濟痛苦 變得嚴重,大蕭條也對社會與政治制度造成威脅。尤其,經濟的急 遽惡化有助於希特勒取得政權。 整個世界都想要知道這場經濟災難如何發生以及該如何解決。 但是因為尚未出現普遍公認的景氣循環理論,經濟學家時常給予 矛盾又可能有害的建議。某些人相信只有經濟制度的大幅改變 (諸 如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 才可能結束衰退。其他人認為衰退是自然 的,甚至是有益的,所以什麼事都不必作。 然而,某些經學家認為衰退可以也應該被消除,而不需要放棄 市場經濟的基本理念。在 1930 年,英國的經濟學家凱因斯將美國 與英國的經濟問題比喻成一台引擎有瑕疵的車的問題。他認為要讓 經濟運轉只需要適度的修理,而不是徹底的翻修。 很好的隱喻。但是故障的本質是什麼?

凱因斯的理論 在 1936 年,凱因斯於一本名為《就業、利息與貨幣的一般理 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的書提 出對大蕭條的分析,即有關經濟發電機發生什麼問題的解釋。在 1946 年,偉大的美國經濟學家保羅•薩穆爾森 (Paul Samuelson) 曾 寫道「它寫得很差,缺乏組織……見解與直覺的閃光間穿插乏味的 代數運算……但我們發現它的分析淺顯且新穎。總之,它是天才的 作品」。《一般理論》並不容易閱讀,但與亞當•斯密的《國富 論》至今仍同為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學書籍之一。

33-5


33-6

經濟學 —— 第十四篇 事件與思潮

如同薩穆爾森的敘述,凱因斯的書是思想的大熔爐。凱因斯學 派經濟學主要反映兩項創新。第一,凱因斯強調總合需求的移動對 總合產出的短期效果,而不是物價水準的長期決定。如同凱因斯關 於「在長期我們都死了」的名言,在他的書出版之前,大多數的經 濟學家都將短期總體經濟學視為次要的議題。凱因斯使經濟學家的 注意力聚焦於短期總合供給線為正斜率以及總合需求線的移動不但 會影響物價水準,也會影響總合產出與就業。 圖 33-2 說明凱因斯學派與古典總體經濟學之間的差異。假設 因某種理由,總合需求線從 AD1 左移到 AD2,諸如股市價格下跌 導致家計單位減少消費支出。 圖 (a) 說明古典的觀點:短期總合供給線為垂直線。總合需求 的減少導致物價水準的降低,從 P 1 到 P 2,但是總合產出沒有改 變。圖 (b) 說明凱因斯學派的觀點:短期總合供給線為正斜率,所 以總合需求的減少導致物價水準從 P1 降低到 P2,以及總合產出從 Y1 減少到 Y2。許多古典總體經濟學家已經承認圖 (b) 在短期是一項 精準的描繪,但是他們認為短期不重要。凱因斯不同意。 (在凱因 斯的《一般理論》中,沒有任何看起來像圖 33-2(b) 的圖形。但是 凱因斯對總合供給的討論,譯成現代的術語來說,就是隱含正斜率 的 SRAS 線。) 圖 33-2

古典 vs. 凱因斯學派總體經濟學 (a) 古典學派的觀點

(b) 凱因斯學派的觀點

總合 物價水準

總合 物價水準

實質 GDP

實質 GDP

古典與凱因斯學派經濟學之間的差異在於短期總

低,但是總合產出沒有改變。圖 (b) 說明凱因斯

合供給線。圖 (a) 說明古典的觀點:SRAS 線為

學派的觀點:在短期,SRAS 線為正斜率,所以

垂直線,所以總合需求的減少導致物價水準的降

總合需求的移動會影響總合產出與物價水準。


33 章 總體經濟學:事件與思潮

33-7

追根究底

凱因斯的政見 凱因斯學派經濟學一詞

份子。在《一般理論》出版的

因斯認為制度只需要做小範圍

有時被用為當左翼經濟學的同

時期,許多英國的知識份子相

的技術性修正。也就是說,他

義詞:這些人似乎相信因為凱

信大蕭條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

的思想是贊同資本主義以及政

因斯替某些政府主動主義提供

的最終危機,只有政府接管產

治上保守的。

理論基礎,所以在某種程度上

業才能拯救經濟。相反地,凱

所謂真相就是在 1940、

他是左翼份子,也許甚至是社

1950 與 1960 年代,凱因斯學

會主義者。但是真相是更複雜

派的興起伴隨著政府角色的普

的。

遍擴大,以及那些主張擴大政 凱因斯學派的思想實際上

府角色的人大多是激烈的凱 因

已經橫跨大部分的政治範疇。

斯主義者。相反地,在 1970

在 2004 年,總統是保守派共

與 1980 年代,鐘擺轉向自由

和黨,他的首席經濟學家格里

市場時,也伴隨著一連串挑戰

高利•曼昆 (Gregory Mankiw)

凱因斯學派的思潮,本章後面

也是;曼昆也主編過一本標題

會詳加說明。因此,可能同時 存在政治保守又推崇凱因斯貢

為《新興凱因斯學派經濟學》 的書。 此外,凱因斯本身並不是 社會主義者,也稱不上是左翼

有些人會將凱因斯學派經濟學當作 左翼經濟學的同義詞──但實事上 凱因斯的思想已經橫跨大部分的政 治範疇。

獻的人,和政治自由派但又質 疑凱因斯思想的人。

第二,古典經濟學家只強調貨幣供給的變動在影響總合需求的 因素中扮演的角色,幾乎不關心其它的因素。然而,凱因斯認為其 它的因素,尤其是「動物本能」(animal spirits),近來通常是用溫 和的術語,景氣信心 (business confidence) 的改變,是景氣循環的 主要原因。在凱因斯之前,經濟學家時常認為只要貨幣供給維持固 定,景氣信心的減弱對物價水準或總合產出都沒有效果。凱因斯提 供一則非常不同的描述。 凱因斯的見解已經深入成為大眾的共識,即使是許多從未聽過 凱因斯,或已經聽過他但不同意其理念的人,都一直使用凱因斯學 派的思維。例如,假設一位景氣評論者說到:「因為景氣信心的減 弱,投資支出萎靡,造成經濟衰退。」無論評論者是否真的了解, 這段陳述純粹是凱因斯學派經濟學。


33-8

經濟學 —— 第十四篇 事件與思潮

凱因斯本身多少有預測到他的思維會變成「每個人都知道的 事」之一部分。在另一處著名的段落,摘自《一般理論》的末尾, 他寫道:「講究實際、相信他們自己能免受任何智慧影響的人,通 常是一些已過世經濟學家的奴隸。」

對抗衰退的政策 總體政策主動主義是指使用 貨幣與財政政策來緩和景氣 循環。

凱因斯的著作在實際上的主要後果是它合理化總體政策主動主 義 (macroeconomic policy activism),即是使用貨幣與財政政策來緩 和景氣循環。 總體政策主動主義並不是全新的東西。在凱因斯之前,已有許 多經濟學家已經主張使用貨幣的擴張來對抗經濟衰退,只是其他經 濟學家強烈地反對。某些經濟學家甚至認為暫時性的預算赤字在衰 退期算是好事,雖然其他人極度地不同意。事實上在 1930 年代, 許多政府採用現在稱之為凱因斯學派的政策。在美國,羅斯福政府 採取適度的赤字支出來創造工作機會。 但是這些努力是不夠的。如本章的前言,羅斯福的顧問群因政 策的爭執而產生對立。事實上在 1937 年,羅斯福採用非凱因斯學 派經濟學者的建議,強烈尋求平衡預算並提高利率,即使經濟仍處 於蕭條。結果是再度的衰退。 相對地,現今關於貨幣與財政政策所可能扮演對抗衰退的有用 角色已存有廣泛的共識。2004 年的總統經濟報告是由保守的共和 黨政府發行,而共和黨通常反對政府干預經濟。然而,他們面對衰 退時的經濟政策之觀點,相較於 1936 年以前的多數經濟學家,更 近似於凱因斯的觀點。 然而,若要說凱因斯的思想已經完全被現代總體經濟學家接 受,可能是錯的。在《一般理論》出版後的 10 年之間,凱因斯學 派經濟學面對一連串的挑戰,其中一些以方法達成修正總體經濟學 的共識。


33 章 總體經濟學:事件與思潮

33-9

 生活經濟學 大蕭條的結束 若凱因斯的思想已導致經濟政策的改變而將大蕭條帶到盡頭, 則這是一段傳為佳話的故事。不幸地,事實並非如此。然而在試過 許多終結大蕭條的方法後,經濟學家確信凱因斯是對的。 在 1930 年代,許多採用凱因斯想法的年輕經濟學家從凱因斯 的著作中得到的基本啟示,是經濟復甦需要積極的財政擴張,即以 大規模的赤字支出來創造工作機會。雖然政府最終採用擴大赤字支 出政策,但不是因為政治人物被他們說服,反而是由於發生了大規 模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 圖 33-3 顯示從 1930 年至 1947 年的美國失業率與聯邦預算赤 重點回顧

字佔 GDP 的比例。如圖所示,在 1930 年代的赤字支出並不大。在



1940 年,由於戰爭的風險愈來愈高,美國開始建構大規模的軍事

凱因斯學派經濟學的主要  思想是強調短期,SRAS 線為正斜率而非垂直,以 及強調除了貨幣供給以外 的因素如何影響 AD 線。 凱因斯學派經濟學提供基  本的原理原則給總體政策 主動主義。 凱因斯學派的見解被廣泛  地使用,甚至是那些從未 聽過凱因斯,或不同意其 理念的人。

戰備,導致預算赤字大幅增加。在 1941 年 12 月 7 日的珍珠港事件 之後,美國開始巨幅擴充赤字支出:開始於 1942 年 7 月,在 1943 年,赤字約佔 GDP 的 30%。在今日,那等於將近有 4.3 兆美元的 赤字。 然後,經濟復甦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並非為了凱因斯學派的財 政政策而爆發,但是它證明事實上擴張性財政政策在短期可以創造 

工作機會。 圖 33-3 財政政策與大蕭條的結束 在 1930 年代,為了振興經 濟,美國政府開始從事赤字支

失業率、預算 赤字 (佔 GDP 比例)

預算赤字 失業率

出。然而,赤字佔 GDP 的比 例相當小。在 1937 年,政府 甚至試圖平衡預算,結果卻面 臨失業率的重新上升。美國在

戰時赤字 支出

1941 年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帶 來大規模的赤字支出,而結束 大蕭條。 資料來源:美國普查局。 年


33-10

經濟學 —— 第十四篇 事件與思潮

 理解力測驗

33-2

1. 除了讚揚積極的貨幣政策以外,2004 年的總統經濟報告寫道:「藉由提升 稅後所得以及提高工作、儲蓄與投資的動機,減稅可以刺激經濟活動。」 哪些部分是屬於凱因斯學派的陳述,而哪些部分不是?請說明之。

向凱因斯學派挑戰 凱因斯的思想基本上改變經濟學家考慮景氣循環的方式。然 而,凱因斯學派並非都沒有爭議的。在《一般理論》出版後的 10 年間,凱因斯學派經濟學面臨一系列的挑戰。結果,總體經濟學家 的共識從盛行於 1950 年代的凱因斯學派理論之強硬版本稍稍脫離 出來。尤其,經濟學家變得更能意識到總體政策主動主義的極限。

貨幣政策的復甦 凱因斯的《一般理論》暗示用貨幣政策應付景氣蕭條並不是非 常有效。許多現代的總體經濟學家都同意:在第 32 章,我們引進 流動性陷阱的概念,因為利率下跌到零而使貨幣政策無效的情況。 在 1930 年代,當時凱因斯曾寫道,利率實際上非常接近於 0%。 [流動性陷阱一詞首先由英國經濟學家約翰•希克斯 (John Hicks) 在 一篇 1937 年出版的文章提出,標題為「凱因斯先生與古典學派: 一項建議性的闡述」,該文總括凱因斯的思想。] 但是當接近 0% 利率的時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結束時,許多 經濟學家仍舊繼續強調財政政策,而且貶低 貨幣政策的有效性。然而最後,總體經濟學 家重新評估貨幣政策的重要性。這項重新評 曼 (Milton Friedman) 與國家經濟研究局的安 David Shankbone

Roger Ressmeyer/Corbis

價的里程碑是芝加哥大學的彌爾頓•傅利德

彌爾頓.傅利德和他的合著者安娜.史瓦茲扮演關鍵 的角色說服總體經濟學家相信貨幣政策的重要性。

娜•史瓦茲 (Anna Schwartz) 在 1963 年出版的 《美國貨幣史,1867-1960》。傅利德曼與史 瓦茲從歷史資料來說明景氣循環與貨幣供給 的波動有關聯。尤其,貨幣供給在大蕭條來


33 章 總體經濟學:事件與思潮 33-11

臨時大幅減少。傅利德曼與史瓦茲說服許多 (雖然不是全部) 經濟 學家相信大蕭條是可能避免的,假如聯邦準備已經阻止貨幣的緊 縮。他們使大多數的經濟學家相信貨幣政策應該在經濟管理上扮演 關鍵的角色。 貨幣政策的復甦是重要的,因為它建議管理經濟的重擔可以從 財政政策移開,這代表經濟管理可以大幅地從政治人物的手中移 出。財政政策,包含改變稅率或政府支出,必然會牽涉到政治的選 擇。若政府試圖以減稅來刺激經濟,則它必須決定要減哪些人的 稅。若政府試圖以政府支出來刺激經濟,則它必須決定錢要花在什 麼地方。 相對地,貨幣政策不涉及這樣的選擇:當中央銀行降低利率來 對抗衰退時,它同時降低每一個人的利率。所以從依賴財政政策轉 移到依賴貨幣政策,使總體經濟學有更多的技術性議題,更少的政 治性議題。事實上,在第 30 章曾提到,大多數主要經濟體的貨幣 政策是由獨立於政治之外的中央銀行所訂定。

貨幣學派 在《美國貨幣史》出版之後,傅利德曼引導一項試圖消滅 總體政策主動主義的運動,以維持貨幣政策的重要性。貨幣學 派 (monetarism) 主張若貨幣供給穩定地成長,則 GDP 將穩定地成 長。貨幣學派的政策處方是要中央銀行釘住一項固定的貨幣供給成 長率,諸如每年 3%,並維持住這項固定目標,無論經濟體系如何 波動。 貨幣學派保留許多凱因斯學派的思想。如同凱因斯,傅利德曼 主張短期是重要的以及總合需求的短期改變會影響總合產出與物價 水準。如同凱因斯,他認為在大蕭條期間,政策應該要更大幅度地 擴張。 然而,貨幣學派認為政策制定者為了緩和景氣循環所做的努力 實際上大部分都使事情更糟。在第 29 章,我們討論權衡性財政政 策的有效性,即因應經濟情況來改變稅賦或政府支出的有效性。政 府對於經濟的洞察力時常落後於實際狀況,所以改變財政政策以及

貨幣學派主張若貨幣供給穩 定地成長,則 GDP 將穩定地 成長。


33-12

經濟學 —— 第十四篇 事件與思潮

其對經濟的效果則又進一步的落後。結果,打算用來對抗景氣衰退 的權衡性財政政策時常最後變成景氣過熱,反之亦然。根據貨幣學 權衡性貨幣政策是利用利率 或貨幣供給的改變來穩定經 濟。

派,權衡性貨幣政策 (discretionary monetary policy) 是中央銀行藉 由改變利率或貨幣供給來穩定經濟,面對和財政政策相同的時間落 後問題,只是落差較小而已。 傅利德曼也認為若中央銀行遵循他的建議,拒絕改變貨幣供給 來因應經濟的波動,則財政政策的有效性將會遠不及凱因斯學派相 信的。在第 26 章,我們分析過排擠的現象,政府赤字會驅使利率 上升,導致投資支出減少。傅利德曼等人指出若貨幣供給維持固 定,而政府從事擴張性財政政策,則排擠效果將會限制財政擴張對 總合需求的效果。 圖 33-4 闡述這項論點。圖 (a) 說明總合產出與物價水準。AD1 是期初的總合需求線,SRAS 是短期總合供給線。期初均衡在 E1, 總合產出水準是 Y1,物價水準是 P1。圖 (b) 說明貨幣市場。MS 是 貨幣供給線,MD1 是期初的貨幣需求線,所以期初利率是 r1。 現在假設政府增加商品與勞務的購買。我們知道這將使總合需 求線右移,從 AD1 移到 AD2,總合產出將從 Y1 增加到 Y2,物價水

圖 33-4

固定貨幣供給的財政政策

(a) 當 貨幣供給為固定時,擴張性財政政策 使總合需求增加的效果是有限的… 總合 物價水準

(b) …因為貨幣需求的增加使利率上 升,排擠部分的投資支出 利率

實質 GDP

貨幣數量

在圖 (a) 中,擴張性財政政策使 AD 線右

加驅使利率上升,降低投資支出與抵銷部

移,驅使物價水準與總合產出上升。然

分的財政擴張。所以 AD 線的移動幅度較

而,這導致貨幣需求增加。若貨幣供給是

小:當貨幣供給為固定時,財政政策的效

固定的,如圖 (b) 所示,則貨幣需求的增

果較小。


33 章 總體經濟學:事件與思潮 33-13

準將從 P1 上升到 P2。然而,總合產出的增加與物價水準的上升會 增加貨幣需求,使貨幣需求線從 MD1 右移到 MD2。這驅使均衡利 率上升到 r2。傅利德曼的觀點是這種利率的上升會減少投資支出, 部分抵銷政府支出的增加。結果,AD 線的右移幅度小於在第 29 章的乘數分析。而且傅利德曼認為在固定的貨幣供給下,乘數很 小,以至於使用財政政策沒有太大的意義。 但是傅利德曼也不支持主動主義的貨幣政策。他認為因時間落 後而限制權衡性財政政策穩定經濟能力的問題,也同樣適用到權衡 性貨幣政策。傅利德曼的解決方法是讓貨幣政策「自動運作」。他 認為中央銀行應該遵循貨幣政策法則 (monetary policy rule),訂一 套決定中央銀行行動的公式。在 1960 與 1970 年代,大多數貨幣學 派經濟學家支持的貨幣政策法則是貨幣供給呈緩慢及穩定的成長。 構成這項觀點的基礎是貨幣流通速度 (velocity of money) 的概念, 即名目 GDP 相對於貨幣供給的比率。流通速度是每年貨幣在經濟 體系中的買賣雙方之間平均轉手次數的衡量 (亦即,我付給星巴 克的錢,她用它來買午餐的錢等等)。這項概念產生流通速度方程 式: (33-1) M×V=P×Y 其中 M 是貨幣供給,V 是流通速度,P 是物價水準,Y 是實質 GDP。 根據大量歷史資料的證實,貨幣學派相信貨幣流通速度在短期 是穩定的,在長期只會緩慢變動。因此他們主張,中央銀行維持貨 幣供給的穩定成長會確保支出的穩定成長,所以 GDP 也會穩定成 長。 貨幣學派深深影響 1970 年代末與 1980 年代初的實際貨幣政 策。然而事實很快地明朗化,貨幣供給的穩定成長並不能確保經濟 的穩定成長:貨幣流通速度不會穩定地使這樣的簡單政策法則運 作。圖 33-5 說明歷史事件最後破壞貨幣學派的觀點。圖形顯示從 1960 年到 2008 年中的貨幣流通速度,以名目 GDP 相對於 M1 的 比率來衡量。如圖所示,在 1980 年以前,流通速度循著相當平滑

貨幣政策法則是一套決定中 央銀行行動的公式。 貨幣流通速度是名目 GDP 相 對於貨幣供給的比率。


33-14

經濟學 —— 第十四篇 事件與思潮

圖 33-5 M1 的流 通速度

貨幣流通速度 從 1960 年到 1980 年,貨幣流通 速度是穩定的,導致貨幣學派相 信貨幣供給的穩定成長會造就一 個穩定的經濟。然而,在 1980

直到 1980 年流通速度 為平滑趨勢

年之後,流通速度開始不規律地 變動,使貨幣學派失去信任。因 此,傳統的貨幣學派不再被支 持。 資料來源:經濟分析局;聖路易聯邦準 備銀行。

1980 年之後,流 通速度開始不規律 地變動

且似乎可預測的趨勢變動。然而在 1970 年代末與 1980 年代初,聯 邦準備開始採用貨幣學派的觀點之後,貨幣流通速度開始不規律地 變動,大概是由於金融市場的創新。 傳統的貨幣學派在現今的總體經濟學家中已很難找到。然而, 我們之後將在本章看到,貨幣學派的原始動機,即太過權衡的貨幣 政策實際上會使經濟不穩定,已經被廣泛地接受。

通貨膨脹與自然失業率 在貨幣學派挑戰凱因斯學派有關總體政策實施觀點的同時,其 他經濟學家 (一些,但不是全部的貨幣學派經濟學者) 強調主動主 義總體政策可能達到的極限。 在 1940 與 1950 年代,許多凱因斯學派經濟學家相信擴張性財 政政策可以用來達到充分就業。然而,在 1960 年代,許多經濟學 家意識到擴張性政策會引起通貨膨脹的問題,但是他們仍然相信政 策制定者可以選擇以較高的通貨膨脹來換取較低的失業,甚至在長 期。 然而在 1968 年,傅利德曼與哥倫比亞大學的艾德蒙•費爾普


33 章 總體經濟學:事件與思潮 33-15

斯 (Edmund Phelps) 各自提出自然失業率的概念,我們曾在第 24 章 討論過。在第 32 章,我們指出自然失業率也就是非加速通貨膨脹 的失業率,或 NAIRU。根據自然率假說 (natural rate hypothesis), 因為通貨膨脹最後會加入預期,所以為了避免隨著時間加速通貨膨 脹,失業率必須夠高,實際通貨膨脹率才會等於預期通貨膨脹率。 企圖維持失業率低於自然失業率將會導致持續上漲的通貨膨脹率。 自然率假說限制主動主義總體政策的角色。因為政府不能維持 低於自然率的失業率,所以政府的任務不是維持低失業率,而是維 持穩定的失業率,防止失業的大幅波動。 傅利德曼-費爾普斯假說做了一項很強的預測:失業與通貨膨 脹之間顯而易見的替換關係,將不會在價格上升之後仍然繼續存 在。一旦通貨膨脹變成了大眾預期的事,則即使面對著高失業,通 貨膨脹仍將會持續下去。那就是 1970 年代發生的事情。這項精準 的預測是總體經濟分析的勝利之一,而且它令極大多數的經濟學家 深信自然率假說是正確的。相對於影響力日趨式微的傳統貨幣學派 在少數的條件下,自然率假說幾乎已經普遍為總體經濟學家所接 受。 (某些總體經濟學家相信在非常低的或負的通貨膨脹率下,此 假說不會成立。)

政治景氣循環 最後一項向凱因斯學派經濟學挑戰的不是著重於經濟分析的有 效性,而是著重於政治上的後果。許多經濟學家與政治學家指出主 動主義總體政策借用本身的名義行政治操縱之實。 統計資料顯示選舉結果傾向於由選前幾個月的經濟狀況所決 定。在美國,若在選舉日前約 6 個月內,經濟快速成長且失業率下 降,則執政黨有很大的機會連任,即使前 3 年的經濟表現很差。 這創造出顯著的誘因去濫用主動主義總體政策:在選舉年期 間,傾力拉抬經濟,而之後才付高通膨與 (或) 高失業的代價,結 果造成不必要的經濟不穩定。因利用總體政策來滿足政治目的而引 起的景氣循環,叫作政治景氣循環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一則時常引用的例子是擴張性財政與貨幣結合的政策就在

根據自然率假說,因為通貨 膨脹最後會加入預期,所以 為了避免隨著時間加速通貨 膨脹,失業率必須夠高,實 際通貨膨脹率才會等於預期 通貨膨脹率。 當政治家將總體政策用於政 治目的時,則引起政治景氣 循環。


33-16

經濟學 —— 第十四篇 事件與思潮

1972 年的選舉之前導致美國經濟快速成長,而在選舉之後通貨膨 脹加速上漲。肯尼斯•羅格夫 (Kenneth Rogoff),一位受尊敬的總 體經濟學家,目前為國際貨幣基金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的 首席經濟學家,曾公開表示當時的總統尼克森是「政治景氣循環的 空前英雄」。 如同第 30 章所學,避免政治景氣循環的方法是將貨幣政策交 到獨立的中央銀行的手中,與政治壓力隔絕。政治景氣循環也是一 種來限制權衡性財政政策的濫用的理由。

 生活經濟學 聯邦準備調戲貨幣學派 在 1970 年代末與 1980 年代初,聯邦準備偏愛貨幣學派。在此 之前的一段時間聯邦準備已經釘住利率,以經濟狀態為基礎來調整 它的目標。然而在 1970 年代末,聯邦準備採用貨幣政策法則,並 

重點回顧

早期的凱因斯學派理論貶  低貨幣政策的有效性,但 是之後總體經濟學家了解 貨幣政策是有效的。 貨幣學派認為權衡性貨幣  政策的弊多於利,簡單的 貨幣政策法則是穩定經濟 的最好方法。他們相信貨 幣流通速度是穩定的,所 以貨幣供給的穩定成長會 導致 GDP 的穩定成長。 這項論點曾盛行一段時 間,但是影響力已經日趨 式微。 自然率假說幾乎已經普遍  為總體經濟學家所接受, 而對於總體政策的目標可 能產生諸多限制。 關心政治景氣循環的人建  議中央銀行應該要獨立, 而且除非急迫,否則應該 避免使用權衡性財政政 策。

開始宣佈貨幣供給的目標區間。它也停止釘定利率的目標。大多數 的人將這些改變解釋成強烈偏向貨幣學派。 然而在 1982 年,聯邦準備開始背向貨幣學派。自 1982 年起, 聯邦準備已經採取權衡性貨幣政策,造成貨幣供給巨幅震盪。在 1980 年代末,聯邦準備回到訂定目標利率的方式來執行貨幣政 策。 為何聯邦準備調戲貨幣學派,而後卻拋棄它?轉向貨幣學派反 映 1970 年代的事件,當時通貨膨脹的大幅上漲破壞了通貨膨脹與 失業之間的替換關係,以致對傳統的凱因斯學派理論失去信任。傅 利德曼正確地預測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替換關係會惡化,不但提 高他的聲望,也增添許多信徒。因此,政策制定者採用傅利德曼的 建議。 放棄貨幣學派也反映實際的事件:如圖 33-5 所示,貨幣流通 速度在 1980 年以前是循著一道平滑的趨勢變動,而在 1980 年之後 變得不規律。這使貨幣學派看起來似乎不是種好的思想。


 理解力測驗

33 章 總體經濟學:事件與思潮 33-17

33-3

1. 若聯邦準備自 1996 年以來已經遵循貨幣學派的政策,則本章首頁的圖 (a) 看起來像什麼? 2. 現在參考圖 33-5。請問若聯邦準備自 1996 年以來已經遵循貨幣學派的政 策,則美國將已經產生什麼問題? 3. 總體政策主動主義的限制為何?

理性預期、實質景氣循環與新古典總體經濟學 古典經濟學與凱因斯學派經濟學之間的主要差異在於古典經濟 學家相信短期總合供給線是垂直的,但是凱因斯強調總合供給線在 短期是正斜率。因此,凱因斯認為需求衝擊可以造成總合產出的波 動。 發生於 1950 與 1960 年代對凱因斯學派經濟學的挑戰 (重新強 調貨幣政策與自然率假說),沒有懷疑以下的觀點:總合需求的增 加在短期會導致總合產出的增加,以及總合需求的減少在短期會導 致總合產出的減少。然而,在 1970 與 1980 年代,某些經濟學家發 展出一套景氣循環的方法,稱為新興古典總體經濟學 (new classical macroeconomics),其回到古典的觀點,認為總合需求線的移動只 會影響物價水準,而不影響總合產出。這套新方法以兩個階段來發 展。第一,某些經濟學家以理性預期的概念為基礎,來挑戰有關短 期總合供給線斜率的傳統論點。第二,某些經濟學家提出生產力的 改變會造成經濟波動,即所謂的實質景氣循環理論。

理性預期 在 1970 年代,理性預期 (rational expectations) 的概念對總體經 濟學有重大的影響。理性預期,原本是由約翰•穆特 (John Muth) 於 1961 年引入的理論,認為個人與廠商在做最適化決策時,能使 用所有可獲得的訊息。 例如勞工與雇主協議長期工資契約,他們需要估計契約期間的

新興古典總體經濟學是一套 景氣循環的方法,其回到古 典的觀點,認為總合需求線 的移動只會影響物價水準, 而不影響總合產出。 理性預期認為個人與廠商在 做最適化決策時,能使用所 有可獲得的訊息。


33-18

經濟學 —— 第十四篇 事件與思潮

預期通貨膨脹率。理性預期認為在估計未來通貨膨脹時,他們不只 是觀察過去的通貨膨脹率;他們也會考慮關於貨幣與財政政策的可 得訊息。假設去年物價沒有上漲,但是政策制定者宣佈的貨幣與財 政政策能讓經濟分析師預期在隨後幾年將有大幅的通貨膨脹。根據 理性預期,長期工資契約將會做調整以反映這項未來的通貨膨脹, 即使過去的價格沒有上升。 理性預期可以對政策效果產生重大的差異。根據自然率假說的 原始版本,政府企圖以較高的通膨換取較低的失業,在短期是有效 的,但是最終會失敗,因為較高的通貨膨脹會加入預期而上漲。根 據理性預期,我們應該將「最終」兩字拿掉:若政府顯然要以較高 的通膨換取較低的失業,則大眾將不言而喻,預期通貨膨脹會立即 上升。 在 1970 年代,芝加哥大學的羅柏•盧卡斯 (Robert Lucas) 在一 系列的極具影響力的文章中,利用這項邏輯,認為只有不被預期到 的貨幣政策才能改變失業水準。若他的分析是正確的,則貨幣政策 不再是穩定經濟的有效政策。在 1995 年,盧卡斯因這項研究而贏 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至今仍受世人欽佩。然而,許多 (也許是大多 數) 總體經濟學家,尤其是政策顧問,現在相信他的結論是過度誇 大的。聯邦準備當然認為它可以扮演在穩定經濟上有用角色,如同 本章開頭引用自 2004 年總統經濟報告的觀點。 在許多總體經濟學家的觀點中,為何理性預期假說不能精 根據新興凱因斯學派經濟 學,市場的不完全會導致整 體經濟的價格僵固。

準地描述經濟如何運作?新興凱因斯學派經濟學 (new Keynesian economics),在 1990 年代變得有影響力的思想學派,提供了一種 解釋。它認為市場的不完全會相互影響使經濟體系的價格暫時性僵 固。例如一項新興凱因斯學派的論點指出獨佔者不必太過於謹慎來 訂定「正確」的價格:若他們設定稍微高一點的價格,則他們會損 失一些銷售量,但是每一筆交易可以賺取更多利潤;若他們設定過 低的價格,則每一筆交易的利潤會降低,但是可以賣更多。因此, 即使在變動價格的成本為低之下也可以導致價格僵固,使整體經濟 以凱因斯學派的模式來運作。 隨著時間經過,結合實際經驗的新興凱因斯學派的理論已經降


33 章 總體經濟學:事件與思潮 33-19

低理性預期的實際影響力。然而,對那些過度樂觀於經濟管理能力 的總體經濟學家而言,理性預期的概念可以作為一項有用的告誡。

實質景氣循環 在第 25 章,我們介紹總要素生產力的概念,在給定的要素投 入下所生產的產出水準。總要素生產力會隨時間成長,但不是穩定 地成長。在 1980 年代,有些經濟學家認為生產力成長的減緩 (他 們歸因於技術進步的停滯) 是衰退的主要成因。實質景氣循環理論 (real business cycle theory) 主張總要素生產力成長率的波動會造成 景氣循環。由於相信總合供給線為垂直,實質景氣循環理論學家將 景氣循環的起源歸因於總合供給線的移動:當生產力成長的減緩使 總合供給線左移時,景氣會衰退;而當生產力成長的加速使總合供 給線右移時,景氣會復甦。在早期的實質景氣循環理論中,理論提 倡者否認總合需求的變動會對總合產出造成任何效果。 這項理論極具影響力,有兩位實質景氣循環理論的創始人, 為卡內基美濃大學的費恩•戚德蘭 (Finn Kydland) 與明尼亞波里斯 聯邦準備銀行的艾德瓦•普烈斯卡 (Edward Prescott),他們共同贏 得 2004 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然而,實質景氣循環的目前狀況有 點類似理性預期的狀況。該理論對於了解我們的經濟被公認有重大 的貢獻,而對於過度強調總合需求的經濟學者,該理論也可以作為 對他們一項有用的告誡。但是大多數的實質景氣循環理論學者現在 承認他們的模型需要一條正斜率的總合供給線以符合經濟資料,而 這賦予了總合需求一種決定總合產出的潛在角色。此外,如同前面 提到的,政策制定者深信總合需求政策在對抗衰退上扮演重要的角 色。

實質景氣循環理論主張總要 素生產力成長率的波動會造 成景氣循環。


33-20

經濟學 —— 第十四篇 事件與思潮

追根究底

供給面經濟學 在 1970 年代期間,一群

curve) 的另一面。拉弗曲線是

是不像理性預期與實質景氣循

經濟學家開始提倡所謂「供

稅率與總稅收之間的假設關

環理論,供給面經濟學通常是

給面經濟學」(supply-side

係:在低稅率時為正斜率,但

被經濟學研究者排除的。

economics) 的經濟政策觀點。

在稅率很高時轉為負斜率。

供給面經濟學被排除的

這項觀點的核心在於降低稅率

在 1970 年代,供給面經

主要理由是缺乏證據。幾乎所

的信念,降稅能增加工作與投

濟學為華爾街日報的編輯與其

有的經濟學家都同意減稅能夠

資的動機,將會對潛在產出成

他傳播界的名人所熱情支持,

增加工作與投資動機,但是實

長率造成強烈的正效果。供給

而且變得受政治人物的歡迎。

證估計顯示在目前的美國租稅

面支持者極力主張政府減稅,

在 1980 年,隆納德•雷根

水準下,結果幾乎不能顯著來

且不必搭配支出的減少:他們

(Ronald Regan) 將供給面經濟

支持供給面經濟學者的強硬主

認為經濟成長會抵銷任何來自

學作為總統競選活動的基礎。

張。尤其供給面的原理隱含大

於預算赤字的負效果。有些供

因為供給面經濟學強調供

幅減稅,諸如雷根總統在 1980

給面支持者甚至認為減稅將會

給,而非需求,而且因為供給

年代初實行的政策,應該會使

對經濟成長產生神奇的效果,

面支持者本身就是凱因斯學派

潛在產出急遽增加。然而由國

稅收實際上是會增加的。也就

經濟學的嚴厲批評者,所以它

會預算局與其它機構估計的潛

是說,某些供給面支持者認為

可能看起來彷彿供給面理論是

在產出顯示,在雷根減稅之後

美國是處於拉弗曲線 (Laffer

屬於新興古典總體經濟學。但

成長沒有加速的跡象。

 生活經濟學 總要素生產力與景氣循環 實質景氣循環理論認為總要素生產力成長率的波動是景氣循環 的主要原因。雖然這項主張引起諸多總體經濟學家的爭論,但是理 論的確讓人注意到,總要素生產力成長率與景氣循環之間有高度 的相關。圖 33-6 顯示由勞工統計局估計的總要素生產力的年成長 率。陰影的區域代表衰退期。顯然地,衰退期通常也是總要素生產 力成長大幅減緩或甚至轉為負的期間。實質景氣循環理論學家讓經 濟學家們開始注意到這項事實,是值得讚揚的。 然而關於如何解釋這種相關性,卻存在許多爭議。早期的實質 景氣循環理論中,提倡者認為生產力的波動完全是不穩定的技術進


33 章 總體經濟學:事件與思潮 33-21

圖 33-6 總要素生產力與景氣循環

總要素生 產力成長

總要素生產力成長率遞減與衰 退 (陰影區域) 之間存在明顯 的相關。實質景氣循環理論認 為生產力成長的波動是景氣循 環的主要原因。然而,其他經 濟學家認為是景氣循環造成生 產力波動,反之不成立。 資料來源:勞工統計局;國家經濟研究局。

步的結果。然而批評者指出,在極度嚴重的衰退期期,如 1974 年 到 1975 年或 1980 年代初期,總要素生產力實際上要降低。若實質 景氣循環理論學家是正確的,則技術在那些期間真的往後退,但這 其實很難以讓人相信。 因此,在衰退期間什麼原因造成總要素生產力降低?某些經濟 學家認為它是經濟衰退的結果,而非原因。例如,假設我們以郵件 處理數量除以郵政員工數來衡量當地郵局的生產力。既然郵局不能 因郵件變少而解雇員工,所以每當郵件較少的日子,似乎員工的生 產力會特別低。但那是景氣的衰退造成生產力明顯地下降,而反向 的因果關係是不成立的。 現在已經被廣泛接受,總要素生產力成長率與景氣循環之間的 某些相關是由於景氣循環對生產力的效果,而非反向關係。但是因 果關係的主要方向是後續研究的主題。  理解力測驗

33-4

1. 在 2001 年初,美國正面臨衰退的事實逐漸明朗化,聯邦準備宣稱將用積 極的貨幣政策來對抗衰退。到了 2004 年,大多數的觀察者推斷這種積極 的貨幣擴張在中止衰退上應該給予讚許。 a. 理性預期理論學者對於這項結論有何意見? b. 實質景氣循環理論學者對於這項結論有何意見?



重點回顧

新 興古典總體經濟學認為 短期總合供給線可能是垂 直線。它發展出兩道分 支:理性預期與實質景氣 循環理論。 理性預期認為因為勞工與  廠商在做最適化決策時, 能使用所有可獲得的訊 息,所以只有未預期到的 貨幣供給變動才能影響總 合產出。 新興凱因斯學派經濟學認  為市場不完全會導致價格 僵固,所以總合需求的改 變會影響總合產出。 實質景氣循環理論認為生  產力成長率的波動會造成 景氣循環。 新 興凱因斯學派理論與實 際的事件已經降低理性預 期模型的影響力。由於實 質景氣循環理論隱含在嚴 重衰退期間技術會往後 退,因而逐漸失去信任。 現在一般相信總合供給線 是正斜率。


33-22

經濟學 —— 第十四篇 事件與思潮

現代的共識 如前所述,在 1960、1970 與 1980 年代,總體經濟學有激烈的 爭論,然而最近,爭論已經緩和下來。雖然總體經濟學的爭議決不 會結束,但是現在對於幾項重要的總體經濟議題有一層廣泛的共 識。 為了了解現代的共識,共識來自於哪裡以及尚有哪些爭論,我 們將觀察總體經濟學家針對 5 項總體政策的主要問題會如何改變他 們的答案。5 項問題,以及過去 70 多年來總體經濟學家給予的 答 案,總括於表 33-1 中。(其中,新興古典經濟學被歸類於古典經濟 學,而新興凱因斯學派經濟學被歸類於現代的共識。) 我們可以注 意到,古典總體經濟學對於每項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基本上,古典 總體經濟學家不認為總體政策是非常有效的。但是我們接下來會詳 細討論每項問題。

擴張性貨幣政策有助於對抗衰退嗎? 如前所述,古典總體經濟學家通常相信擴張性貨幣政策是無效 的或甚至是有害的。在早期的凱因斯學派經濟學,總體經濟學家並 不會反對在衰退期間使用擴張性貨幣政策,但是他們傾向於相信它 表 33-1 關於總體經濟政策的 5 項問題 凱因斯學派 古典總體經濟學 總體經濟學

貨幣學派 現代的共識

擴張性貨幣政策有助 否 於對抗衰退嗎?

不是非常

是,除了特別的 狀況外

擴張性財政政策能有 否 效地對抗衰退嗎?

貨幣與 (或) 財政政策 否 在長期可以降低失業 嗎?

應該用權衡的方式執 否 行財政政策嗎?

否,除了特別的 狀況外

應該用權衡的方式執 否 行貨幣政策嗎?

仍有爭議


33 章 總體經濟學:事件與思潮 33-23

的有效性是不明確的。傅利德曼與他的信徒說服經濟學家相信貨幣 政策終究是有效的。 幾乎所有的總體經濟學家現在都同意貨幣政策可以用來移動總 合需求線,並減少經濟的不穩定。古典的觀點認為貨幣供給的改變 只會影響物價,而不會影響總合產出,這在現今已經很少有支持者 了。某些凱因斯學派經濟學家曾經保有的觀點,認為貨幣供給的改 變只會產生很小的效果,在現今也同樣很少有支持者了。現在,一 般都同意貨幣政策只有在流動性陷阱的個案才會無效。

擴張性財政政策能有效地對抗衰退嗎? 古典總體經濟學家甚至更反對財政的擴張。另一方面,凱因斯 學派經濟學家給予財政政策一項重要的角色。貨幣學派學者認為只 要貨幣供給為固定,則財政政策是無效的。但持此偏激的觀點已經 變得相對少數了。 現在大多數的總體經濟學家同意,財政政策如同貨幣政策,可 以移動總合需求線。大部分的總體經濟學家也同意,政府不應該試 圖平衡預算而不顧經濟的狀態:他們同意預算作為自動安定裝置的 角色有助於維持經濟穩定。

貨幣與 (或) 財政政策在長期可以降低失業嗎? 古典總體經濟學家不相信政府能為失業做任何事。一些凱因斯 學派經濟學家抱持相反的意見,認為擴張性政策可以達成永久的低 失業率,但也許需要承擔通貨膨脹的代價。貨幣學派相信失業不能 維持在低於自然失業率的水準。 幾乎所有的總體經濟學家現在都接受自然率假說。這則假說使 他們接受貨幣與財政政策的限制。大多數的總體經濟學家相信,有 效的貨幣與財政政策可以限制實際失業率在自然率附近的波動幅 度,但是它們不能被用來維持低於自然率的失業。

應該用權衡的方式執行財政政策嗎? 如前所述,關於財政政策有效性的觀點一直以來都反反覆覆,


33-24

經濟學 —— 第十四篇 事件與思潮

已經從古典總體經濟學家的否定到凱因斯學派經濟學家的正面肯 定,再到貨幣學派學者的負面批評。現在大多數的總體經濟學家相 信,減稅與增加支出至少對總合需求的增加方面有一點效果。 然而,許多、但非全部的總體經濟學家相信權衡性財政政策通 常會產生不良後果。理由如第 29 章所述:調整財政政策的時間落 差時常使原本要救火的政策,最後卻變成火上加油。 因此,總體經濟學的共識給予貨幣政策一種在經濟穩定中的最 重要角色。只有當貨幣政策無效時,諸如日本在 1990 年代處於流 動性陷阱,權衡性財政政策才能扮演重要角色。當本書印刷時,美 國也發生類似的狀況,所以大多數的總體經濟學家支持採取高度的 權衡性財政擴張政策。

應該用權衡的方式執行貨幣政策嗎? 古典總體經濟學家不認為貨幣政策應該用來對抗衰退;凱因斯 學派經濟學家不反對權衡性貨幣政策,但是他們懷疑它的有效性。 貨幣學派學者認為權衡性貨幣政策的弊多於利。然而,現在的觀點 為何?其實仍然備受爭議。現今在總體經濟學家之間存在廣泛的共 識,如以下各點:  貨幣政策應該在穩定政策上扮演主要的角色。  為了防止政治景氣循環,中央銀行應該獨立,隔離於政治壓力之 外。  權衡性財政政策應該被謹慎地使用,因為有政策的時間落差以及 政治景氣循環的風險。 然而,關於中央銀行應該如何訂定它的政策,仍有諸多爭議。 中央銀行應該設定簡單、有明確定義目標的政策,或是中央銀行應 該權衡性地管理經濟,執行適當的政策?中央銀行是否應該考慮負 責資產價格的管理,諸如股價與不動產價格?以及當利率到達零, 而傳統貨幣政策已經達到它的極限時,中央銀行應該採取何種策 略?


33 章 總體經濟學:事件與思潮 33-25

中央銀行的目標 它可能聽起來有點滑稽,但是聯邦準備試圖達到 的目標時常不夠明確。無疑地,聯邦準備想要一個物價平穩的穩定 經濟,但是沒有任何聯邦準備的官方文件描述有關經濟應該達到怎 樣的穩定,或通貨膨脹率應該是多少。 這未必是一件壞事。聯邦準備中有經驗的幕僚一般相信,缺乏 特定的指導方針給予中央銀行處理經濟事件的彈性,而歷史證明聯 邦準備能有效運用這種彈性。實務上,聯邦準備主席的任期傾向於 很長,諸如馬丁的任期從 1951 年到 1970 年,而葛林斯潘的任期從 1987 年到 2006 年。這些長期服務的主席獲得大眾的信賴,保證中 央銀行將會妥善運用其權力。 如第 31 章所述,在一些其它國家的中央銀行已經採用正式的 指導方針。某些美國經濟學家 (包含一些聯邦準備理事會的成員) 相 信美國應該跟著做。中央銀行使用正式指導方針的最有名的例子是 英格蘭銀行。在 1997 年以前,英格蘭銀行只不過是英國財政部的 一個部門,沒有獨立性。當英格蘭銀行變成一家獨立的機構時,它 被授權要達到 2.5% 的通貨膨脹目標 (在 2003 年,目標改為 2%) 。 雖然通膨目標現在被許多總體經濟學家所提倡,但是其他人相 信這樣的法則可能會限制中央銀行因應事件的處理能力,諸如股市 崩盤或全球金融危機。 不像英格蘭銀行,聯邦準備沒有明顯的通膨目標。然而,一般 公認目標的通貨膨脹率大約是 2%。一旦經濟度過目前的衰退與金 融危機,則有關是否聯邦準備應該採用明顯的通膨目標可能再度引 起爭議。 資產價格 在 1990 年代,許多經濟學家警告美國股票市場正逐漸 脫離與現實的聯繫,實際股價大幅高於公司未來利潤的預測。在這 些經濟學家之中,聯邦準備的主席葛林斯潘在一場著名的演講中, 提出「非理性繁榮」的警告。在 2000 年,股市帶頭衰退,連帶拖 累經濟。已經投資於股市的美國人突然地感受到貧窮,因而減少支 出,促使經濟進入衰退。 幾年之後,同樣的事情發生在房地產市場,房地產價格逐漸上

2008 年聯準會主席柏南克採 行了一系列非統性的貨幣政 策行動來對抗日益衰退的衰 退和金融危機。


33-26

經濟學 —— 第十四篇 事件與思潮

升至高於以購屋者所得與租金成本來評估的水準。然而在這個時 候,葛林斯潘卻沒有考慮到房地產泡沫的問題。但是最後的確發現 存在房地產泡沫,在 2006 年破滅,導致金融危機,而促使經濟進 入另一次衰退。 這些事件再度突顯存在已久的貨幣政策爭論:中央銀行應該限 制對通貨膨脹或失業的關心嗎,或是中央銀行應該試圖防止資產價 格的激烈變動,諸如平均股價或平均房價嗎? 其中一項觀點是,中央銀行不應該懷疑投資人投資的資產價 值,如股票或房地產,即使央行察覺到價格逐漸失去控制。也就是 說,中央銀行不應該提高利率來抑制股價或房價,如果整體的消費 者物價膨脹仍然是低的。若一個被過度高估的股票市場最終面臨瓦 解,進而使總合需求減弱,則中央銀行可以降低利率來因應。 另一項觀點則是警告在泡沫破滅之後,要以貨幣與財政政策, 抵銷對總合需求減少的效果是有難度的。在目睹日本的泡沫經濟崩 潰後日本與通貨緊縮對抗多年後,這項觀點的提倡者認為中央銀行 應該主動控制正在發展中的非理性繁榮,即使消費者物價膨脹尚不 構成問題。 如同接下來的生活經濟學所述,2001 年的衰退與它的餘波投 擲了一顆砲彈在這項爭議的雙方之間,沒有結束的徵象。 非傳統的貨幣政策 在 2008 年,為了因應日趨擴大的金融危機, 聯邦準備開始致力於非不傳統的貨幣政策。如第 31 章所述,正常 而言,聯邦準備經由公開市場操作來實施貨幣政策,即聯邦準備購 買短期美國政府債券來影響利率。在第 30 與 31 章也曾提到,在 2008 年,面對嚴重的金融市場問題,聯邦準備巨幅地擴大它的操 作。聯邦準備貸放出龐大的金額給各式的金融機構,而且它開始大 規模地購買私人資產,包含商業本票 (短期公司債) 與以房地產抵 押來背書的資產。 這些舉動與其它中央銀行的類似舉動,諸如日本銀行,是備受 爭議的。支持者認為,為了因應金融危機與對付流動性陷阱,特別 的對策是必要的。但是懷疑者質疑策略的有效性與聯邦準備正承擔


33 章 總體經濟學:事件與思潮 33-27

高度的風險。然而,隨著利率面臨零的底限,聯邦準備是否有任何 其它的選擇而轉變成非傳統,這並不清楚。未來面對非傳統貨幣政 策的態度會如何將可能取決於聯邦準備努力的成果。

總體經濟學的小祕訣 我們應該正確地把前面描述的爭議當作前瞻而看。相較於個體 經濟學,總體經濟學一直是一塊有爭議的領域。關於適當的政策應 當為何,總是有所爭論。但是關於目前的爭論,值得注目的是在總 體經濟學家之間的差異如何適度地修正。現代總體經濟學的小祕訣 是經濟學家在過去 70 多年已經達成多少共識。

 生活經濟學 泡沫之後 在 1990 年代,許多經濟學家擔心股價不合理地飆高, 而最後證明這些擔心是對的。在 2000 年,NASDAQ 股價, Rhoda sydney/Photo Edit

大部分由科技股票組成的指數,開始下跌,最後損失達高峰 期價值的三分之二。而且在 2001 年,股價的驟跌使美國經 濟陷入衰退。 聯邦準備以大幅且迅速降低利率的方式來因應。但是它 是否應該在股市泡沫正發生時就將泡沫戳破?

2008 年秋,葛林斯潘承認他沒有預 料到房地產泡沫與次貸危機。

許多經濟學家期盼在 1990 年代的股市泡沫結束之後, 能解決中央銀行是否應該關心資產價格的問題。但是檢驗的結果是 模糊不清的,仍無法解決這項議題。 若聯邦準備已經無法操控經濟復甦 (若美國經濟已經悄悄陷入 流動性陷阱,像日本一樣),則那些批評早期聯邦準備無作為的人 就擁有最好的實例。但是實際上,衰退是短暫的:國家經濟研究局 宣稱衰退開始於 2001 年 3 月,結束於 2001 年 11 月。 此外,若聯邦準備已經有能力創造快速且強勁的復甦,則它 在 1990 年代的無作為可能已經被證明是對的。不幸地,那也沒有 發生。雖然經濟開始於 2001 年末復甦,但是初期的復甦力道很微


33-28

經濟學 —— 第十四篇 事件與思潮

弱,以至於就業持續減少,直到 2003 年夏天才停止。而且,聯邦 

重點回顧

存在一項普遍的共識:貨  幣政策是有效的,但它只 可以穩定經濟,不能將失 業減少到低於自然率的水 準。 存在一項普遍的共識:權  衡性財政政策應該避免使 用,除了特殊的案例外。 中央銀行應該獨立,但是  它是否應該有明確的通膨 目標以及如何處理資產價 格泡沫,仍然無法達成共 識。 聯 邦準備在 2008 年採取  非傳統的貨幣政策,因為 經濟落入流動性陷阱,是 一項有爭議的決策。

準備必須將聯邦資金利率降低到只剩 1% (接近 0%),暗示美國經 濟已經有落入流動性陷阱的危險。 換句話說,2001 年至 2003 年的事件可能使有關貨幣政策與資 產價格的爭論更加激烈,而不是去解決它。 在 2006 年房地產泡沫破滅之後,提供另一項檢驗。似乎泡沫 後的衰退既深且影響時間較久,更讓人擔心資產價格與泡沫的問 題。但是房地產泡沫的例子也突顯泡沫確認的問題。甚至在 2004 年末房地產價格逐漸轉差時,葛林斯潘宣稱「嚴重扭曲」房地產價 格「不可能」。然而,在 2008 年秋,在他退下主席後約 3 年,悔 悟的葛林斯潘向國會委員會承認他沒有預料到房地產泡沫與次貸危 機。未來可預期到的是,聯邦準備在訂定貨幣政策時會更傾向於將 

資產價格納入考慮。  理解力測驗

33-5

1. 現代的共識已解決哪些爭論?又尚未解決哪些爭論? 

前 瞻 我們現在已經給予現代總體經濟學一篇全面性的概述,有一則

主要的例外是:我們尚未討論國際貿易與國際資本移動。這些議題 在現代的全球化經濟已經日趨重要。在下一章,我們將轉向探討開 放經濟總體經濟學。

關鍵詞 總體政策主動主義 33-8

政治景氣循環 33-15

貨幣學派 33-11

新興古典總體經濟學 33-17

權衡性貨幣政策 33-12

理性預期 33-17

貨幣政策法則 33-13

新興凱因斯學派經濟學 33-18

貨幣流通速度 33-13

實質景氣循環理論 33-19

自然率假說 33-15


33 章 總體經濟學:事件與思潮 33-29

習 題 1. 自從在 1989 年股票市場崩潰,日本的

支出減少視為一件好事?

經濟幾乎沒有經濟成長,而且出現通貨 緊縮。下列的表格摘錄自經濟合作開發

預算赤字 (佔 GDP 的百分比)

失業率

1990

3.9%

5.6%

1991

4.5

6.8

年度) 與 1995 年至 2003 年,日本的一

1992

4.7

7.5

些主要總體經濟資料。

1993

3.9

6.9

1994

2.9

6.1

1995

2.2

5.6

1996

1.4

5.4

1997

0.3

4.9

1998

-0.8

4.5

1999

-1.4

4.2

2000

-2.4

4.0

組織 (OECD),顯示在 1991 年 (健全的

年度

實質 GDP 年成長率

短期 利率

政府公債 (佔 GDP 比 例)

政府預算 赤字 (佔 GDP 比例)

1991

3.4%

7.38%

64.8%

1995

1.9

1.23

87.1

4.71

1996

3.4

0.59

93.9

5.07

1997

1.9

0.60

100.3

3.79

1998

-1.1

0.72

112.2

5.51

5. 貨幣學派有一段時間曾相信一國之中的

1999

0.1

0.25

125.7

7.23

2000

2.8

0.25

134.1

7.48

貨幣流通速度是穩定的。然而,隨著金

2001

0.4

0.12

142.3

6.13

2002

-0.3

0.06

149.3

7.88

始不規律地變動。如所預期的,跨國之

2003

2.5

0.04

157.5

7.67

間的貨幣流通速度是不同的,取決於各

-1.81%

a. 從資料來看,請問日本的政策制定者 採取何種類型的政策來促進成長? b. 我們可以將小於 0.1% 的短期利率視 為實際上是 0% 的利率。請問這種情

融創新,在 1980 年之後,流通速度開

國金融體系的成熟度,即金融體系愈成 熟的國家,貨幣流通速度傾向於愈高。 下表提供 6 個國家在 2005 年的貨幣供 給與 GDP 的資訊。

況稱為什麼?是否隱含貨幣政策與財 政政策的有效性?請說明之。

國家

國家通貨

539

77.274

806,622

泰銖

863

7,103

美國

美元

1,369

12,456

肯亞

先令

231

1,415

印度

盧比

7,213

35,314

埃及鎊

3. 在 1989 年,美國的軍事競爭對手蘇聯

南韓

垮台,使得美國在隨後幾年顯著地降低

泰國

國防支出。利用下列摘錄自總統的經濟 國在 1990 年代末有大幅的經濟成長, 為何凱因斯學派會將 1990 年代的國防

名目 GDP (10 億本國 貨幣)

101

埃及

報告的表格資料,複製圖 33-3。已知美

M1 (10 億本國 貨幣)

資料來源:Datastream。

a. 計算每一個國家的貨幣流通速度。下


33-30

經濟學 —— 第十四篇 事件與思潮

表顯示每一個國家在 2005 年的人均

7. 假設某一經濟正面臨衰退缺口,而且國 家的領導人邀請 5 位最好的經濟學家齊

GDP,以美元為單位。 國家

M1 (10億本國貨幣)

聚一堂,5 位學者分別代表古典、凱因

埃及

$1,270

斯學派、貨幣學派、實質景氣循環以及

南韓

16,444

泰國

2,707

美國

41,886

肯亞

572

印度

710

資料來源:Datastream。

b. 依每人所得與貨幣流通速度由大到小 排序。請問富國或是窮國,哪種國家

現代共識的總體經濟觀點。說明這 5 位 經濟學家將會各自建議何種政策,並解 釋原因。 9. 利用類似圖 33-4 的圖形,說明在固定的 貨幣供給下,貨幣學派如何認為緊縮性 財政政策不會導致實質 GDP 減少。

傾向於每年轉手貨幣的次數較頻繁? 請問你是否預期富國有較成熟的金融 體系?

www.worthpublishers.com/krugmanwells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