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諫燈Lighter》第二十一期下

Page 1

此期刊物,諫燈與台中曉明女中 校內的獨立刊物組織Goose合作。

因為是精神病,所以沒關係? 你真的是一個好公民嗎?

取消文化及政治正確

一點三侮

不必要的禁錮

所謂教育去政治化真的存在嗎?

21

取消文化 及 政治正確

文/黃少虹•曹瑈芠•唐瑀希•王珮宇•高煒勛 圖/ 黃少虹

你是否曾經在社群媒體上看見知名人物因言論或行為不被社 會接受而遭受各種抵制?

在民主的社會裡,言論自由被視為基本的人權,不受任何的 限制,能暢所欲言,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取消文化與政治正確圍繞在我們生活裡的每個角落,兩者所 帶來的影響又是什麼?

取消文化的興起:

“Cancel Culture” cancel 意為取消,而在資訊流通快速的網路時代, 人們將它定義為「抵制、封殺」。

在社交媒體平台上,公開污辱的形式使其發言者名聲受損,而遭受「取 消」的人多半為名人、政治家,連帶著粉絲、支持者也會下滑。

「取消」 起初是對有權者所發表的言論,使之負起責任,矯正發言背後 所隱藏的偏見與權力關係之使用,反對派人士則認為,「取消」容易演變成 惡意謾罵,以訛傳訛,無法擁有多元化的溝通。

25

政治正確的興起:

是一種抽象的概念,與政治並無直接的關係。「政治正確」一詞第一次被 使用是在於1934年,當時,媒體必須以政府的立場敘述納粹德國,那時的「政 治正確」強調貫徹極權政府的統治,控制人民的思想,然而從1980年代開始, 轉變成強調為追求社會公義或道德標準。

「避免歧視」是政治正確的主要概念,指應避免妨害特定族群的自尊與權 利,盡量使用「中立」的詞語,就整體來說有助於消弭大眾無意識的偏見。然 而反對政治正確的人認為,這無法確切解決問題,禁止使用爭議性的字眼反而 會打壓言論自由。

另一個概念,照字面上理解,是指行動與思想與官方立場相同,和主流價 值觀一致。

全球化:

取消文化與政治正確並非單單流行於部分區域,除了西方社會,也瀰漫在 華人的世界裡,歐美國家中,與種族歧視、同性戀等密切相關的議題容易引起 爭議。如在美國,非裔平權的社會運動裡,批判種族主義為政治正確而白人權 利至上的價值觀,種族隔離即為政治不正確。在東方的社會裡,政治與國族認 同佔據了絕大部分,像是在中國,與官方主流思想保持一致即為政治正確,在 歷史議題上,肯定殖民主義則反之。

盛行原因和例子:

隨著網路和社群媒體的盛行,我們可以輕易表達我們的看法和言論,但 是這樣的方便性也帶來另類傷害。因同溫層效應和網路上正義魔人的興起, 而使「取消文化」一詞誕生。

我們常見的「被取消」,通常都是知名人物或企業發表、做出非主流言 論或行為,而被輿論攻擊或商業抵制。而這樣的抵制也和「政治正確」有關。

最著名的就是J.K.Rowling的例子,她曾轉發一則推文,該貼文的原 意是尊重多元性別,以有月經的人稱呼女人,但J.K.Rowling卻在貼文寫 到:「『有月經的人』我很確定本來有個名詞可以用來形容這樣的人」。

因為發表不少冒犯LGBT+的言論,導致她被眾多網民撻伐和抨擊。

除了在歐美盛行外,我們也可以在華人圈裡看到。藝人羅志祥劈腿事 件爆發,精神科醫師鄧惠文發文指出周揚青的公開爆料會引發網路公審和 影響孩童教育。但卻遭網友指控疑似為第三者、婚後找小王等助長歪風。

27
28

取消文化,無疑是對公眾人物所 做出之不當言論和行為的一種抵制手

段,

使其受到應有的輿論批評,或許,這 樣的方法並不能達到大家的期待,

但至少已使當事人受到一定的社會譴 責。

點,試圖撇清他們的責任關係,藉 此掩蓋他們犯錯的事實。確實,我 們身在如此現實的社會,這種行為 並不少見,甚至可以說是無所不 在,但這種行為真的是能被允許的 嗎?

對於我們而言,法律,是貫徹一 切公權力的重要典範,但隨著時間推

演,開始出現許多不合時宜的法律。

而當公眾人物犯錯時,往往會利用現

今法律的漏洞使自己逃過一劫,因 此,使用取消文化這個手段,似乎來 得比法律更有效一些。

許多檯面上的公眾人物,尤其是 名門望族,鬧出失言風波後往往會仗 著自身的權勢使大眾和媒體轉移焦

與其使用口頭警告等較無威懾 的方式制止這種惡行,取消文化, 或許會比其他手段來的更加有效, 既可以從網路上打壓該人物,使其 有減原有的社經地位,也可讓他們 失去工作機會、廣告代言、商業贊 助等任何能使當事人得利的可能, 藉此壟斷該公眾人物的所有商業行 為,屆時再加上媒體與民眾的輿論 和批評,必定能使當事人得到嚴重 的懲罰。

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所 有人都有表達心之所向的權利。

抵制之於霸凌時常只有毫釐之

差,我們檢討、我們質疑、我們 用鍵盤的敲擊化作為刀光劍影,

只要持著正道的大旗,白刀子 進,紅刀子出也沒有關係。

一場健康的日常辯論,以下 的元素樣樣都不可或缺。

第一,擁有自己的視角,但 拒絕單一的狹窄窗口。盡量抽離

已被框定的角色,嘗試站到「上 帝視角」綜觀全局。其次,理性 而客觀、經過腦袋的思考和說 話。

輸出任何話語或想法前,先 踩踩煞車,重新梳理並檢查有沒 有因氣急或衝動而作下不理智的 決定。其三,了解事情全貌後再 加入討論,獲取訊息的管道最好 是沒有立場,避免先入為主的情 況發生。其四,將討論的重心聚 焦在事件本身,對事不對人,最 後,你所說的正義,要是真正的 正義。

綜上所述,取消文化這件事其實具有本質上的矛 盾。抵制的開始,是為了糾正所謂公眾人物的錯誤,

使其為此付出代價,常見的偏差行為包含:種族歧視、 性別歧視、霸凌等會侵害到別人權益的行為,因此取 消文化的出發點並沒有惡意。

然而當情況演變成只要理念不符合主流價值,就

應當受到攻擊、輿論,這樣的思想自由,還能稱為自 由嗎?

伏爾泰:

或許這麼說不好理解,筆者舉個簡單的例子:「支持」

多元性別、同性婚姻在現今的社會中逐漸蔚為風行,只要有 公眾人物發表了不支持(但尊重)的言論,便會被定義為封 閉、古板,甚至受到嚴厲的人身攻擊。

總歸一句話,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喜或厭,就算無法認 同,最基本的相互尊重也要存在。

“Je ne suis pas d'accord avec ce que vous dites, mais je me battrai jusqu'à la mort pour que vous ayez le droit de le dire”

31
「我並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筆者們設計了一份google問卷, 透過簡述JK羅琳事件*1並且初步 介紹取消文化的定義來了解大眾對於 此類文化的看法。

由表單結果來看,約有70%的 人們不支持抵制「發表違反社會主流 價值言論」的人,20%支持抵制,剩 餘的10%則是保持中立。

其一是表達中立、不表態、沒 感覺,另一部分則是認為任何想法 都有存在的權利,即便它不符合社 會主流,或當事人是具有影響力的 公眾人物。另外,也有人提及若是 牽扯到了歧視、傷害他人,發表者 就應該受到人們的批評指教,但利 用過於激進的手段(抵制)就沒有 那麼恰當。

而在「是否支持使用取消文化這 個詞」的題目中,有70%不支持、 18%支持、12%表示對這個詞語沒有 概念所以不表態。

選填題中「對於此事的態度」收 集到最多的回應主要分成兩大類別。

無論支持的是正是反、是黑白 是白又或是灰。能夠由不同的視角 去觀察、不同的耳朵來聆聽,能夠 用寬大而自由的心接受每個聲音。 這樣至少,所謂的「思想自由」不 再只是唇舌間溢出的空白字句。

32

撰稿者的想法-曹瑈芠

現如今,許多人都被長久以來 定義成「正確」的事物蒙蔽,而忽 視其他種種觀點和想法。否定一個 想法之前,能夠事先了解其存在的 緣由,再反對,也是不遲的,甚至 可以使己方論調更加有力。

的觀念、行為不再盛行,但不知不覺 間,它過於輕易的被發起,使其變成 了一種讓思想簡化的工具。

看到自己認為錯誤的,就急不 可耐的撲上去高談闊論一番,這樣 的言論本是扁平而脆弱的。但在未 盡力了解且「沒時間」看完原文的 人眼中,經由「正確」濾鏡加持, 它突然就變得有份量了。

很多東方人都很在意辱華,可他 們有想過,很多亞洲產的電影,也不 斷醜化西方人嗎?有段時間,國外興 起了一股推倒爭議性人物雕像並抹消 其成就的風潮,原因不外乎戀童癖

等。但我們為何要以現今的道德觀去 約束活在過去道德觀下的人們呢?一

「抵制」,本是為了使不道德

撰稿者的想法-王珮宇

在不傷害他人、損害他人自尊

與權利的前提下,每一個人都有發 表言論的自由。

直到今天,發表不支持(但尊重)同 志言論者,仍會被視為阻礙社會發展 的迂腐人士。如果社會只能存在一種 聲音,民主宛若極權。

資訊流通快速的世代裡,無論 是娛樂媒體還是公開演講的場合,

人們一貫由他人表面的行為與言論 了斷定這個人的價值觀是否正確、

人格特質是否符合主流社會。

處在同溫層時間過久,想法上

變得單一,固執地認為這世界只有

是與不是、黑與白,過於的鑽牛腳

尖,探查字眼裡藏有的意思,敏感 的認為對方是帶有歧視意味的或是 不友善的,然而應該去思考是否給 他人和自己理解透徹的機會,而不 是一味的謾罵,帶來更多的誤解。

人們總是高聲呼喊,要自由、 要民主,在政治、媒體上看到的卻 是變相的限制,遏止與其立場不相 同的言論,在網絡平台唇槍舌戰, 肆意攻擊,卻義正詞嚴的說「正 義」。真正的正義是如此嗎?它應 存在有尊重、多元的環境。

33

撰稿者的想法-唐瑀希

「我們抓著正義的利刃,轟喊 著揮舞著砍下邪惡的腦袋。嘩啦 啦,螢光綠的亮藍色的粉紫色的血 液大股大股潑灑,自由的陽光下, 那些思想的異類終於停止呼出他們 汙濁的氣息。」

「不過,到底是誰說鮮紅才是 血液該有的顏色,大眾才是思想唯 一的真理呢?」

中排斥與自己不同的所有聲音。抵 制的初始,是帶著良善的用意,想 要降低衝突、減少對立。然而時至 今日,它卻成為簡易的兇器,同溫 層的防護衣。

自由開放的社會,需要的大概 不會是包容,而是發自內心的平 等,每一個人、每一個想法都有它 存在的意義。

片面而快速的下定論、固執而 拒絕其他聲音的同溫層。我們吶喊

著言論自由、思想自由,也以這樣 的自由而自豪著,卻總是在無形之

撰稿者的想法-黃少虹

正確,並不是流行,而是是 非。原本是應符合道德、事實和標 準。現在,卻變成須符合多數人的 看法和理念才是「正確」,我們常 看到一些人在網路上發表非主流想 法的言論,而因此遭受到抨擊,甚 至被限制發言或受到其他處置。

—很喜歡這句其中一位筆者寫 的話,在這裡分享給大家看看吧。 「他們守著自認為的正義,打抱著 自認為的不平,殊不知自己也成了 自定義中的邪惡」

當我們看到和自己或主流不符 的言論和意見,只要它不歧視或傷 害他人等,即使不認同,我們也應 該尊重,而不是一味的批評對方的

想法甚至抵制發表者的各種行為, 使思想單一化。

我們爭取這麼久的民主和言論 自由,如今卻使思想和言論容許不 下任何其他聲音,和極權有何不 同?

34

撰稿者的想法-高煒勛

言論自由,是人們與生俱來的 權利,的確,在不違反倫理道德及 法律的前提下,我們可以依照自身 的意志表達意見與想法,但有時, 必須審慎思考所說的言論是否會對 他人造成影響。所謂言論自由,不 單單只是言論方面,應該要有更多

的尊重與善待,方可顯現民主國家 的特點,然而媒體截取資訊的斷章 取義,以及主觀意識的加油添醋, 往往會使大眾模糊焦點,也阻礙了 國家的進步與發展,難道,我們真

的只能看著這個社會的民主日漸衰 敗嗎?

在掌權者的政治操控之下,言 論自由從原先承載著公民審議的容 器,變相成為爭權奪利的工具,

喪失了原有的價值,在他們博得關 注的同時,反而造成許多人民的困 擾,在上位者的勾心鬥角下,成了 無辜的受害者。這個部分,臺灣還 需多多加強。

時代在變,人民的思想也要跟 著改變,在人人享有各種自由和權 利的同時,要好好珍惜這份得來不 易的禮物,不應該使民主成為時代 的附屬品。因此,人民應該挺身而 出,捍衛自己應有的權利,不光是 為了言論的自由,還有整個社會大 眾的公共利益,以體現一個民主國 家該有的素養和價值。

35

結論

在不惡意攻擊、或散播不實謠言的情況下,任何人的言論都該受到同等 的尊重。無論對一件事的看法相近或分歧。讓不同立場的人在經由深思熟 慮、仔細論證後,都敢發表自己的看法,除了不被長久掛在傲慢鼻樑上的有 色眼鏡蒙蔽,理解到觀點並非非黑即白,而是多面向的這一點也相當重要。

本文也特別在闡述見解的段落,採用共筆的方式。為的就是讓更多元的 想法可以被看見。雖然只是幾名撰稿者的淺見,並非那麼的全面,但希望我

們的小小想法能使身在溫室而不自知的玫瑰,從過於舒適的同溫層中跨出一 小步,去思考,在要求對方理解的同時,是否也該先去理解別人。

36

美國媒體「Devex」刊登一篇評論文章,說明「有月經的人們」可能在新冠 肺炎期間更加不便,呼籲外界重視他們的衛生資源。但文中使用的「有月經的 人們」(people who menstruate)一詞,讓JK羅琳不以為然,在推特用諧音回 覆「Devex」:「我很確定從前有個詞能形容這些人,誰來幫忙回想一下。女森 (Wumben)?女蔘(Wimpund)?女參(Woomud)?」

JK羅琳之後又發文質疑,若生理性別概念不存在,等於同性戀概念也不再成 立、全球女性生活的現實處境也被抹去。美國「反詆毀同性戀聯盟」(GLAAD) 批評,JK羅琳的發文「不精確且冷酷」。儘管言論遭到抨擊,但JK羅琳堅持立場, 澄清稱自己尊重跨性別者自在生活的權利,若跨性別者因「身為跨性別者」而遭歧 視,她也會走上街頭捍衛他們的權利。

JK羅琳引發爭議的關鍵在於,她認為「生理性別」(sex)和「社會性別」

(gender)不同,已牴觸到跨性別人士的性別認同基礎。他所表達與認同的並不符 合現代主流價值觀中所推崇的概念,引發許多曾與JK羅琳有過合作或其他關係的 公眾人物紛紛發出聲明,做出切割;推特上也出現少部分人抵制、激進或人身攻擊 的言論也有出現。

參考文章:

JK羅琳自曝曾遭家暴、性侵:所以希望保留「生理女性」空間,澄清從未歧視跨 性別者https://www.google.com.tw/amp/s/www.storm.mg/amparticle/2752261

(媒體:風傳媒 編輯:蔡娪嫣)

取消文化,是如何毀掉藝人、毀掉我們的言論自由?

https://www.adaymag.com/2020/09/28/cancel-culture-is-harmful.html

(媒體:A Day Magazine)

37
註*1:

不必要的禁錮

黑心校規下被侵犯的學生權利

一、引言

2020年5月10日「人本基金會」公布了黑心校規的初 步檢視,黑心校規包含:體罰、髮禁、服儀、禁愛、強制輔 導等,在台灣,或許還有更多黑心校規未被爆出,而高雄上 榜的黑心學校只有私立復華中學。使用黑心校規的學校藉由 大量處罰,讓輔導管教行為失去它真正的教育目的。黑心校 規不只侵害學生權益,也糟蹋了教師的專業。在台灣宣稱民 主自由的時代,學生卻是過著和戒嚴時期一樣受管制的校園 生活,學生們的聲音、自由也被黑心校規一點一滴剝奪。

有現行學生會正替學生群體爭取權益,使得這些條文與 學生們的抵制漸漸地受到大眾的關注。當學生會幹部、班級

代表在開會時向校方表明問題,校方往往會使用不對等的權 力和不容置疑的權威態度回應,甚至脅迫學生,使得學生始 終處在弱勢,而問題依然存在。

38
文:高鈺涵、邱少星、李長逸、潘苡晴、楊森智/圖: 曹瑈芠

二、起點一學生行動

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某些學校不

合時宜的校規,驅使許多學生開始積極

地去參與各項校內事務,為自己的權益 發聲。

2015年10月2日上午8時,台中

女中正在舉行朝會活動,突然間,一群

學生上演電影《男朋友.女朋友》橋段,

當著全校師生、教官面前脫裙抗議。接

著由發起學生帶著大聲公,站到升旗台

前,大聲呼喊著口號:「自己的衣著自

己選,自己的短褲自己穿」、「男女平

權,短褲無罪」並要求校方和學生直接 溝通。

活動前一天被班導制止;活動發起人事 前亦被校方約談,企圖阻止活動的進 行。 親子天下 2016 年4月1日對此事 件的報導中提到,發起人之一陳子璇表

示,之所以會採取脫裙抗爭這種有點 「激進」 的方式,是因為長期以來, 學生的意見通常不會受到校方重視,校

長、主任和教官認為這些抗議的聲音, 只是學生在抒發情緒而已,並未真的將 學生的需求和心聲當一回事。

事後,校方舉行校務會議全數通過 這項提案,台中女中打破數十年禁令, 從此,學生終於可以自由穿短褲進出校 門了。

三、延續一法規制定

囹語 ( 線上高中跨校校園組織 )

2015年的秋季專題提到:事發之前,

活動發起人到各班宣傳,臺中女中之獨 立刊物「中女中鱷報」亦在活動前幾日

在臉書公布資訊,因此全校幾乎都知道 這件事情。

不過,活動前校方卻召集班代,勸

導不要參加活動,希望回歸和平理性, 尊重民主程序,學校並沒有忽視學生的 聲音;而有一些想參加活動的班級也在

除了第二段提及的台中女中脫裙抗 議事例,還有許多高中因為認為自己權 益受到侵害,而積極採取行動爭取服儀

解禁,像是武陵高中教官懲處在校內穿 著便服短褲的同學,進而引起上百名學 生抗議,希望學校能夠開放學生穿著學 校短褲進出校門和升旗。

許多相關的粉絲專頁也在社群媒體

上如雨後春筍般一個接一個設立,像是 由北一女中主導的「北一短褲自由陣 線」以及景美女中的「黃衫學潮-景女

39

不服從」,學生爭取服儀解禁的意識逐

漸高漲。政府機關也有感於學生的訴 求,當時的教育部長潘文忠於上任後首

日便隨即公布修訂「學校訂定教師輔導 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

105年5月20日,教育部網站公布

修訂後的法條,除了原本就有的廢除髮

禁外,於二十一條訂定校規、班規之限

制中明令「且學校不得將學生服裝儀容

規定作為處罰依據」、「有關學生服裝

儀容之規定,應以舉辦校內公聽會、說

明會或進行全校性問卷調查等方式,廣

納學生及家長意見,循民主參與程序訂 定。」、「學校不得限制學生髮式,或

據以處罰,以維護學生身體自主權及人

格發展權。」讓服裝儀容不再成為記過 懲處的原因。

不過,修訂服儀相關規定的決策也

震驚了各級學校,引起不小的混亂。教

育部於同年 8 月 18 日再次召開記者

會,公布「高級中等學校訂定學生服裝

儀容之原則」。內容提到「學校需設立

常設或任務編組之服裝儀容委員會」,

且對於委員會的成員組成也有種種規

定,像是學生代表須達三分之一以上,

以確保學生權利不受校方侵害。另外,

於第四點也特別強調校方在制定學生服

儀相關規定時,要遵守一些原則,例如 「學生可選擇合宜「混合」穿著學校校

服(制服、運動服)及學校認可的其他

服裝(例如班服、社團服裝)」、「學 生得依個人對天氣冷、熱之感受,選擇 穿著長短袖或長短褲校服。天氣寒冷 時,學校應開放學生在校服內及外均可 加穿保暖衣物,例如便服外套、帽T、 毛線衣、圍巾、手套、帽子等。」

政務次長蔡清華在該場記者會表示 :如果學生違反校規中舊有的服儀規 定,學校不得懲處(記過、警告),只

能視情節施以適當的輔導管教措施,如 正向管教、口頭糾正、列入日常生活表 現紀錄、通知監護人協助處理、要求可 達成管教目的之公共服務、書面自省和 靜坐反省措施,此措施也已於96年列 入輔導管教注意事項,屬於違反服裝儀 容規定適合採行的管教措施。若有學生 仍因違反服儀規定而受懲處,可向教育 部申訴。此後,經過105年的初次公布 及109年8月3日的再度修正,此原則 自該日生效,全國高中職在109年8月 29日開學即適用新制。

另外,要特別聲明的是,服儀解禁 並不代表可以像大學生、研究生一樣穿 著整套便服上課,而是「混搭」,例

如社團服裝配運動短褲、制服配運動 服......等,是較以前相對開放自由 的規定。

40

四、補充(法規與學校規定)

◎ 體罰:

《教育基本法》第八條第二項及《學校

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

項》中,明定國家保障學生不受體罰之 傷害。

體罰:指教師於教育過程中,基於處罰

之目的,親自、責令學生自己或第三者

對學生身體施加強制力,或責令學生採

取特定身體動作,使學生身體客觀上受 到痛苦或身心受到侵害之行為。

不得教授新進度。

《教育部主管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在校作 息時間規劃注意事項》學生於不具學分 之課程,不得列入出缺席紀錄中。但可 以正向管教之措施加以輔導。

事實上,上述提到的各大項法規, 皆有許多校規至今仍存在牴觸之處。 以雲林縣淵明國中為例,根據縣政 府之 「淵明國中體罰案入校調查」 中 的在校生調查結果,有近五成之學生表 示曾被老師打,亦有學生點名某幾位老 師體罰成性。此及違反教育法規明顯的 一例。

◎ 服儀禁令:

《高級中等學校訂定學生服裝儀容規定

之原則》禁止要求校服需在最外層以及

髮禁。

◎ 強制早自習及課業輔導:

《高級中等學校課業輔導實施要點》學

生可自由選擇是否參與寒、暑輔及課後

輔導,且寒輔總時數不超過四十節;暑

輔總時數不超過一百二十節,課後輔導

根據台灣民主青年協會之調查報 告,至今仍有超過七成的高中職與九成 五的國中違反《高級中等學校訂定學生 服裝儀容規定之原則》,具體行為有: 禁止燙、染與限制髮長、限制天氣寒冷 時之氣溫標準以及著便服外套時禁止將 便服部分外露。上述違法的規定至今仍 存在於台灣校園的角落,校方對於法規 的漠視、地方政府之督導不力、甚至是 想以黑心校規來管教學生以達學業成就 的家長,皆是撲滅黑心校規漫漫長路上 的阻礙。

41

五、調查ー線上表單

我們在本次調查中收到了 181 則

回覆,而填答者中九成為現役高中職

生,因此調查結果可能出現年齡上的差 異。

首先我們調查的主題是:自己所認

知的校規跟教育部所訂定的法規本身是 否相符。在現行教育制度與法規下,多

數填答者(77.3%)對於法規之認知與法

規本身內容是相符的,並有近六成填答

者表示平時會關注學權議題以及曾感受

到黑心校規對自身之影響。

在針對具體感受到何種黑心校規影

響的調查中,以服儀和強制早自習或課

後輔導取得與其他選項具極大差距之高

票(82與79票),其中較為特別的是

有兩位填答者表示曾因遲到或莫名之理

由遭懲處愛校服務。以現行法規而言, 若是在非正式課程的彈性時間遲到是不

能列入出缺席紀錄,並應以正向管教措

施進行輔導。鑒於上述理由,以遲到為

懲處愛校服務之理由是不合現行教育法 規的。

接著在黑心校規之合理性的調查

中,尚有四成五(44.2%)之填答者認為

視情況斟酌使用則合理,而我們則認為

不論在任何情況下,學生所擁有之自主 權皆不應被剝奪,且上述黑心校規皆為 違法之情事,不應被縱容。

在時事簡答的部份我們舉了雲林的

淵明國中以及部分學校禁止或有條件限 制的對學生於制服外加穿保暖便服外套 的例子。有趣的是,與上方合理性之答 覆不同,幾乎所有答覆皆或輕或重的譴 責淵明國中體罰之情事與便服外的限 制。

我們從表單中擷取了一些對於淵明 國中事件的回覆:

「學校可能是為了讓學生藉此得到好成 績、作業不要遲交,這出發點也許是好 的,但我覺得方法有錯,應尋求更好的 方式而非體罰。」

「在現在強調個人權利的社會,我認為 懲罰是可以的,但要建立在合理且不傷 害他人,不妨害他人權利的情況下。」

「如果學校是運用打罵教育來提升升學 率,那這也不是真正的數據,這只是學 校嚴厲的程度」

可以從回覆中看出,體罰除了違反教育 基本法之外,許多人也覺得此作為並不 是提高成績或者管教學生的最好方法, 在現今講求個人權力的社會,太過度的 懲罰侵害了學生的人權,造成的可能是 反效果,也無法真正提升讀書表現,已 有研究指出體罰只是讓小孩畏懼而讀 書,並不是出自內心的動機,這種方式 並無法維持長久。

「其實太多太多的學校有發生這種事 情,這個只不過是鳳毛麟角而已,針對 這種過度的處罰,真的得嚴正對待。」

42

這是另一則在表單中的回覆。在我們查

詢資料的過程中,確實還看到許多學校 因為不合理的黑心校規、不當管教而上

了媒體版面,儘管已經明定法令,這種 狀況仍然層出不窮。

而在保暖衣物的議題中,我們也擷

取了幾則留言:

「過度追求表面上的一致性,忽略了學 生個人需求。」

「我覺得校服最主要的用意是為了辨識 身分,若強制一定要穿校服其實蠻古板 且沒意義的。可以讓學生穿禦寒衣物, 請他們身上保有能夠辨識為在校生的物 品即可。」

「如果感冒了學校不會負責,那我為何 要遵守這個傷害身體的規定?」

在學校訂定衣物相關的規定時,有時會

侵犯學生的權利,尤其在寒流來時禁止 防寒衣物更可能使學生受寒感冒。如果

限制衣服穿著只是為了全體的一致性及 辨識學生,就像回覆中所說,忽略了學

生個人的身體需求。在台灣許多第一志

願,學校並不強迫學生的外表穿著服

儀,但是在學校行政管理層面並沒有造

成顯著的負面影響,如果學校真的需要

辨識校園學生,相信在身上配戴辨識物 品即可。

在杜絕黑心校規與維護學生權益的

路上, 台灣還有一段路得走, 但從本

次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到多數高中職學生

對於自身權益有著更多想法,中央政府

也致力於維護學生的基本權利,或許有 朝一日我們能夠見到國高中生著輕便私 服上學,亦或是強制輔導課不復存在的 社會。

六、我們的看法

森智:

台灣自由民主的時代下,但在校園 內卻因為校規的管制下聲音漸漸隱藏了 下去,雖然嚴格的校規、統一的制度對 於校園內的教官、教師來說方便管理, 例如髮禁、服儀,但是校園內的學生卻 是接受著不能為自己想法發聲、不能改 變校園的情況。

或許這就是校方想看到的結果,黑

心校規只是為了讓學生一步一步的成為 校方想像中的人,但學生們卻漸漸忘了 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或許曾經的想法 和立場也即將在同儕的壓力下淡忘。

黑心校規的存在消滅了學生們的一

切民主的想法,自由看似平常但對於黑 心校規下的學生卻是在校園內得來不 易,黑心校規應在政府的整頓下漸漸退 出校園和學生的生活裡,讓黑心校規主 導的校園裡將自由的氛圍找回。

43

鈺涵:

《 教育基本法 》第二條「教育之目的以 培養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

判斷與創造能力,並促進其對基本人權之尊 重……」、第八條「……學生之學習權、受教育 權、身體自主權及人格發展權,國家應予保障, 並使學生不受任何體罰及霸凌行為,造成身心之 侵害。」我認為學生爭取權利的過程,正是培養

民主素養、法治觀念的最佳機會。為何天冷不得 添加自己的禦寒衣物?為何進出校門必須穿著制 服裙,而不能穿著同為校服的運動褲?許多習以

為常的規定,其實都有可能是早被忽視的權利。

儘管路途可能漫長又艱辛,但我們看見那些受侵

害的權利,接著付出行動,其中,我們不畏強權 及根深柢固的舊有觀念。

我明白從修法到推動法條進而讓全國遵守、 施行不會是太簡單的過程,畢竟要使人們將過去 的認知更新是有難度的。但回復學生應有的權 益,使其不再被背後的不合理所綑綁,是值得我 們一再付出努力的。既然政府已修法保障我們的 權利,當校方並無做出任何改變、仍然故我,我 們也應做我們能做的、該做的,勇敢站出來向上 反應給中央知道,責無旁貸;而不是噤聲、毫無 作為、認為所有我們承受的都是合理的。

44
期待終有一天「學生」能成為不再受不當限 制及對待的身分。

長逸:

許多現行的黑心校規以制定當時的 時空背景來看,或許立意良好且成效斐 然,但以現代觀點來看,大多黑心校規 早已模糊焦點,甚至有更好且可行的替

代方案。

單單以服儀規定來看,過往因維持

校園的人員組成單純、安全、以及方便

管理而限制的男長褲女長裙以及長襪, 甚至到髮禁,都已有更好的替代方案。

以校安面來看,開放制服、運動服、社

服與班服的混搭並不影響教職員辨識學

生的身分。更極端的說,若教職員因有

辨識學生身分的需求而要求學生著特定

服裝,那麼學生是否也能要求教職員著

制服授課?

以方便管理與人員組持單純來看,

只要班級的分類依舊存在,校方的行政

理論上不應出現問題,更遑論方便管理 與人員組成單純這兩個理由完全背離現 今講求多元發展的社會趨勢。

黑心校規究竟是為學生好亦或是單 純為滿足上位者的私慾?這個問題的答

案我不得而知,唯一知道的是,所有傷 害學生權益的黑心校規都應隨時間一起 消逝。

少星:

許多校規都是之前為了方便管理而 修訂、規範而成的,促成了軍事化管理 的校園。直到現在,社會已然開放,教

育的理念也截然不同,這些不合時宜又 過度限制學生自由的校規真的還有必要 繼續存在嗎?

再者,這些黑心校規的禁錮,很明 顯地,對於我們的學習並沒有太實質的 幫助,反而成為我們在求學的過程中形 成一種阻礙。以寒流時保暖衣物為例, 些許學校的校規禁止學生們穿保暖衣物 或者使其露出,影響了學生在寒冷天氣 時的權益和學習。我相信這也不是每個 家長期待學校規範學生所得出的結果。

那這些法規的存在到底又是為了甚麼 呢?這麼做真的會讓我們的學習效率或 生活品行在這些規範下更加進步嗎? 從前面的中女中事件、北一女事件 和表單回覆,我們可以明顯看見在這個 時代下,高中生對於自己的權利更加重 視也更勇敢站出來爭取。現在我們可以

追求更適合自己的求學方式,也更有管

道爭取在校園的權益。對於這些已經違 反教育部規定的黑心校規,我們有權力 適當的爭取一個對自己更好,也對學習 更好的的校園環境和生活準則。

45

苡晴:

服儀問題在許多學校的校方與學生間始終難以達到平衡,校方希望

學生專注在課業,不要多花太多心思在服飾上,而使用強制性的校規約

束學生的服裝儀容,而當學生感到過於壓迫,便會不斷挑戰權威,喪失 了其原有的意義。

高級中等學校訂定學生服裝儀容規定之原則內寫道:「學校對於違反服

裝儀容規定之學生,得視其情節,採取適當且合乎比例原則之輔導或管 教措施,並不得加以處罰。」在法規裡明定校方不得因學生的服儀問題

而加以處罰,但現今類似的狀況仍不斷發生在我們身旁,新聞裡不時寫 道因添加保暖衣物或是混搭學校服裝,而有學生遭受記過處分。

在這個民主法治的社會裡,一切都應依法行事,但部分學校卻帶頭

違反教育部所發函的公文,持續施行黑心校規,所幸,學生自治風氣在 近幾年逐漸盛行,有越來越多不合理的規定浮出檯面,藉由輿論的聲

音,使校方退讓,我認為,過量的規定應被刪除,最低限制與本意的才 是應凸顯的重點,也應鼓勵適當的學生自治與表達意見,讓學生擁有掌 握自己未來的權利。

46

1. 縱觀全台灣的第一志願:在表單答覆中, 有建中的同學提到該校是不禁止便服的, 儘管我們無法確認此權益的依據是校規 亦或是校方的默認,但就我們的觀察, 雄中女比起他校在服儀上確實有更大的彈性, 或許此現象亦與各校之志願序有關?

2. 傳出上述等不合教育部法規的黑心校規或限制有超過半數皆發生在私立學校, 公立學校相比之下過度管制的例子少了許多,這也顯現出了私立教育與教育部規範 之間的模糊關係,教育部所規範的校規限制是否真的能影響,並且改變私校的黑心

校規呢?

3. 在表單回覆中,有回覆者在保暖衣物事件的表格中提及了制服代表性的問題。

我們在上學的時段有必要隨時穿著制服或者顯露校徽來辨識自己身分,抑或使大家 看起來有一致性,而犧牲自己的權益嗎?

4. 筆者們在討論的過程中,思考到一個有趣的點:既然教育部早已修訂法規,為 何仍有許多學校不配合呢?這其中是否也參雜了某種程度上的供需關係呢?(如:

學校仍然限制服儀的部分原因正是因為家長希望孩子穿得「整整齊齊」去上學)

47
七、問題反思

此期刊物合作對象!

Goose故事 IG:goose.story

Goose是台中曉明女中校 內的獨立刊物組織,期望透過 「以鵝傳鵝」的精神將不同 的聲音帶給讀者,讓大家看見 發生於我們周圍卻常常被忽 略的事情。

此期刊物,諫燈與Goose合 作,皆撰寫了有關「教育」議 題的文章,共同收錄在彼此的 刊物中。

48

所謂教育去政治化 真的存在嗎?

Goose故事小編 這編

108新課綱的改革對於學生、老師、家長乃至整個 社會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除了新增了許多實作、 選修課程,學科的學習內容或多或少也有修改。

12年國教新課綱中爭議最大的兩個科目應該就屬國文及歷史,國文中原本的古

文30篇改成15,文言文的比例降至35%-45%。高中歷史則是從原本「朝代編年史」

改成「主題式」。新課綱中的高中歷史將不再分台灣史、中國史及世界史,反而是改 成台灣、東亞及世界。除了高中歷史的改革,國中歷史也有修改,刪減的中國古代史,

增加了近代史,有關東亞、日韓等國的發展。反對者認為這是「政治角力介入教育」, 批這是「去中國化」。但支持者認為這些改革是在讓學生思考,強調台灣與周邊國家 的聯繫,培養學生成為世界公民。

多數人都認為教育應該是一片淨土,不該被政治角力介入,

但請你暫停思考下,教育,尤其是學校給的「國民教育」怎麼 可能會沒有政治的介入?

教育、學習是一種人類社會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有了對世界的基本認知, 對是非善惡的判斷,更是建構起了「意識形態」。每個國家、社會都需要一種基本價 值,教育就是在建立這種基本觀念,這是一種淺移默化的洗腦,但不一定是錯的。比

如我們在學校中學會了民主價值、尊重異己、包容多元等等,這些內容可以讓社會擁 有一個普世價值,讓這個國家的人民對彼此產生認同感,建立「國族認同」。如此之 外,教育更是教會我們如何思考,我們每個人的思考模式便是國家希望我們擁有的, 國家領導人希望他未來的國民「如何思考」便會在教育中悄悄種下種子,期待它發芽。

國民教育如果在一個自由開明的領導者中,它會使國家興興向榮,但若是在一個

49

獨裁者手中,便會有截然不同的結果。在喬治·

歐威爾小說《1984》中的名言:『誰控制過去就 控制未來、誰控制現在就控制過去。』所描述的 就是教育。當國家領導人從教育開始塑造人民的 思考行為模式,那他便可以「生產」出他心目中 的完美國民。

如同小說的孩子被有系統地教育,教他們要監

視自己的父母,並且舉發父母的偏差行為,孩子變 成了思想警察的延伸,變成一種工具。這便是教育 的可怕之處,它可以讓我們毫無知覺、淺移默化的 改變我們。

其實所謂的教育中立很難存在,可能根本不存 在,因為教育跟政治很難完全分開。教育本來就會 參進政治色彩,但這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似乎 並沒有意識到。因此我們在讀課文應該選擇停下來 思考,思考這部分的內容想教會我什麼,我從中又 學到什麼。

教育為一個國家之根本,應該在此包容更多元的聲 音,保留學生自我思考,判斷的空白,而不是全然的填 鴨式教育,只是一味地灌輸領導者自己想要的內容。期

許我們未來可以有一個更健康的教育環境,讓每一代的 孩子都能在包容、多元的社會中學習、成長。

50

發行人 佰十二級諫燈

51
公關 李長逸 呂宗翰 袁子媗 郭定昀 賀晉岑 高煒勛 黃彥齊 施妙臻 莊婷之 陳紫瑩 王語歆 陳雅玹 楊森智 錢俊廷 文編 王珮宇 江賴育柔 周妤謙 洪珝喬 張微咏 郭子瑒 劉孟瑄 顧煌龍 魯謙 王婕 行政 邱少星 高鈺涵 李長逸 美編 張恩喬 曹瑈芠 黃少虹 方藝融 楊雁如 郭宇倩 顏妤帆 排版 許欣憶 鄒芸甄 王姵如 吳博楷 柯翊晟 楊子平 網務 楊子平 柯品瑜 黃莉湉 唐瑀希 黃庭筠 潘苡晴 諫人們

回饋表單

諫燈二十一期回饋表單

感謝您閱讀本期諫燈,再闔上刊物前,

我們期待您能填寫表單協助我們持續進

步,再次感謝您的閱讀。

置刊地點 打狗文史再興會社

高雄市鼓山區捷興二街18號 高雄文史館

高雄市前金區民生二路39號

貓手 book&shop

高雄市鹽埕區大勇路68號

越南中原咖啡

高雄市三民區明仁路61號

書店喫茶一二三亭 高雄市鼓山區鼓元街4號2樓

NO.20 JUN.2021

鳳中

高雄市新興區中正二路214號

高雄市左營區立信路87號 理牢桌遊城

高雄市鼓山區裕誠路1031號2樓

52
三餘書店
散步路徑雪花冰
新濱碼頭藝術空間
高雄市鹽埕區大勇路64號 圖書館櫃台 前鎮、雄中、雄女 福利社 附中 北辰三樓電梯旁
53
FACEBOOK
線上募資平台 INSTAGRAM

封面設計 方藝融 設計理念

嘴上的紅線,是以世俗眼光與權威之造

而成,然諫燈的我們毫無畏懼地拉開

它,探討社會議題或不公現象。而不論 是學生、原住民或任何人,願我們都能 勇敢扯開那條線。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