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arma Garden 186 (2012-11)

Page 1

Dharma Garden

186 2012 • 11 Bi-Monthly

本期專題:善心的面面觀


目 錄

第186期 2012年11月

編者的話......................................................................................................................... 1

法義探討

戒定慧三學的統一.................................................................................................... 2 超定法師 東南亞古代孟族人對南傳佛教先驅的貢獻 (四)..................................... 7 淨海法師 中國佛教史話 (十)................................................................................................... 11 慧璉法師

見聞覺知

槍械何其多?.............................................................................................................. 14 宏意法師

專題- 「善心的面面觀」

羯腊摩人的困惑......................................................................................................... 16 善心作壞事?.............................................................................................................. 19 善心的探討.................................................................................................................... 21 善心的感念.................................................................................................................... 24 拼命三娘......................................................................................................................... 26

宏意法師 親嚴 張建義 丁鳳英 慈修

法苑文輯

五心相加才是愛......................................................................................................... 28 回想來時路.................................................................................................................... 29 英語佛學班的挑戰.................................................................................................... 30 英語班的繼往開來 ................................................................................................... 31 絲路記遊 (二).............................................................................................................. 32 亞瑪遜河的藥師佛.................................................................................................... 36 Living in the Present Moment..................................................................... 39

李瑋 宏意法師 廖吾浩 徐小玲 恆律 楊祖愛 C. French

新聞類

活動預告......................................................................................................................... 42 活動翦影......................................................................................................................... 43 十一、十二月各項活動時間表.......................................................................... 47 專題預告、助印功德錄.......................................................................................... 48

《惠賜稿件,請自行存底,本刊保留刪改權。若未如期刊登,或未採用,恕不退稿,請見諒。》

發行人:

Publisher:

編輯者:

淨海法師、宏意法師

Ven. Jan Hai and Ven. Hung I

佛光法苑編委會

Editor:

Dharma Garden Editing Committee

出版者:

德州佛教會

封面攝影:王郁琮 封底攝影:王欣欣 承印者:Long Plan Printing

Dharma Garden (USPS 019-577) is published bi-monthly by Texas Buddhist Association, Inc., 6969 Westbranch Drive, Houston, Texas 77072, Tel:(281) 498-1616, Fax:(281) 498-8133. Issue 181, January 2012. This is a non-profit venture solely supported by contributions from members of the Texas Buddhist Association and the readership. Postmaster: send address changes to the above address. Website: www.jadebuddha.org Email: dharmagarden.tba@gmail.com


甘露法味 「甘露」一名,是梵語amṛta的意譯,義作美露,甘美如蜜,為諸天神常飲之物,飲 之不老不死,所以又意譯不死、不死藥。甘露是比喻佛法的妙味,能長養眾生的慧命, 意指證得涅槃。《注維摩詰經》卷七:「什曰:『諸天以種種名藥著海中,以寶山摩之, 令成甘露,食之得仙,名不死藥。』……生曰:『天食為甘露味也,食之長壽,遂號不死 食也。』」 南傳《法句經.354偈》中說:「一切味中法味勝」。《華嚴經》卷二十五說:「法味 增益,常得滿足。」《藥師經》說:「先以淨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世 親的《淨土往生論》說:「得一到彼處,受用種種法味樂。」都是說法味最殊勝,勝過一 切所有的滋味,須細細咀嚼,而心生快樂。 寺院中僧人念誦〈供養偈〉文有:「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據南本《大般涅槃經. 序品》(卷一),佛臨入涅槃時,諸優婆塞為佛及僧備辦飲食,其食甘美,具有三德六味。三 德是:一淨潔,指清潔而無葷穢;二輕軟,柔軟甘和而不粗澀;三如法,隨時措辦,製造 得宜。六味,是飲食的苦、醋、甘、辛、鹹、淡。這些飯食,除了供佛及僧,同時也祈願 法界一切有情,都能得到受食,並且都變成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世間的種種飲食,能滋養一切眾生的生命;佛法的種種妙味,可以增長修道者的慧 命。 有些讀者說,德州佛教會出版的《佛光法苑》雙月刊,雖是一本會友們的會訊,但每 期刊載的許多文章,都富有法味,若果是如此,就讓大家去品嘗和評論吧!


戒定慧三學的統一 ──講於禪戒共修會

超定

一、緒說 我們發心學佛,目的在於斷惑證真,解 脫成佛。如何達成這一理想目標?法門無 量,要而言之,不出戒定慧三學。聲聞解 脫道,「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煩 惱永盡故,證得「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 作已辦,不受後有」的無學阿羅漢果位。或 以為:大乘菩薩道,以三心修六度,積集菩 提資糧,福慧圓滿而成佛。意思是:戒定慧 三學是小乘法,以取證阿羅漢為目的;六度 才是菩薩道,趣向無上菩提的方法。誠然, 如《成佛之道》偈頌,三乘共法章云:「能 滅苦集者,唯有一乘道。三學八正道,能入 於涅槃。」也就是說,能斷煩惱、了生死的 不二法門,即此三學八正道。接著大乘不共 法章:「總攝菩提道、六度與四攝」,菩薩 修六度,終於完成佛陀果位上的一切功德。 通論二乘與大乘修學法門,故作如是方便區 別。據實而言,三學與六度的內涵,彼此相 通。如《解深密經》〈地波羅密多品〉,佛 陀答覆觀自在菩薩:菩薩所應修學的六波羅 密,布施、持戒、忍辱,此三者是增上戒學 所攝;靜慮一種但是增上心學所攝;智慧是 增上慧學所攝。至於精進,則遍於三增上 學。約福德與智慧的菩提資糧說,若增上戒 學所攝者,是名福德資糧;若增上慧學所攝 者,是名智慧資糧;精進、靜慮二種則遍通

於福慧二資糧。故此,戒定慧三學,實統攝 了聲聞解脫道與大乘菩薩道;我人所修所學 者,方便有多門,歸元不出三學。 佛陀應機說法,開示修行的聖道,論師 們把它歸納為三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 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 道。考察它的內容,不出八正道。在諸道 品中,這是最圓滿的,涵蓋一切的法門。 更簡要的說,八正道也即是戒定慧三學, 如正見,正思惟是慧學;正語、正業、正命 屬戒學;正念、正定即是定學;正精進,則 遍於三學。 戒定慧名三增上學,從它的次第說,依 戒生定,依定發慧,依慧得解脫。經說:戒 為解脫之本,戒為無上菩提本,乃約其基礎 而言,並非單持戒即得解脫生死,證無上菩 提;更非有戒就有定,有定就有慧。不過, 約三學相攝的關係,戒學深義有律儀戒、定 共戒與道共戒,是謂即戒即定即慧。其次, 以定學來說,有定必有戒,因為受持淨戒, 乃是修定必備的條件;定與慧,依定發慧, 散慧如風中蠟蠋,搖曳不定,真智不得生。 從大乘經論中,所舉的種種三昧,乃即定即 慧,定慧不二。至於慧學與戒學、定學的關 聯,當聞思修三慧成就時,聞所成慧,即是 正信成就,正見具足;思所成慧,必能持淨

【第186期‧佛光法苑‧ 】


戒,表現慈悲行;修所成慧,止觀相應,定 慧均等。依此三慧進修,即由有漏慧而達到 無漏現證慧,打通凡聖關;轉凡成聖,上升 聖人的果位。

二、三學與諸佛教誡偈 佛法修行心要,如諸佛教誡偈:「諸惡 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止惡、行善、淨心,此三句義,攝盡人天乘 法,二乘解脫道以及大乘菩提道。遮止十 惡,奉行十善;淨化三業,息滅煩惱;進而 自度度人,同登彼岸。三福行,三增上學, 六度與四攝,一切自淨化他的德行,都基於 這一教法,而作深淺不同層次的開演。 在中國禪宗史上,代表南頓北漸的兩位 大師──慧能與神秀。神秀大師教示學人戒 定慧法,他解說戒定慧的行相:「諸惡莫作 名為戒,諸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 定。」戒的定義是防非止惡,禁絕身口七 支的惡業,所以戒學的施設,在於「諸惡莫 作」。修定即修心,名增上心學。離五欲五 蓋,使心得到徹底澄清、寧靜。配合諸佛教 誡偈,「自淨其意」就是增上定學。至於「 眾善奉行」為何是慧學?從般若空慧的功能 說,欲成就眾善,非出世智慧不可。學人依 此智慧斷煩惱、了生死、得解脫;菩薩依般 若故,度眾生、證菩提。菩薩六度行,「五 度如盲,般若為導。」布施乃至禪定,若不 以般若為主導,不成為波羅密多。所謂:「 三輪處處著,是施名世間,三輪空相應,出 世波羅密。」這是以布施為例,其他持戒、 忍辱、精進,禪定的功德,都必須與空慧相 應,才能成為菩提資糧。 用戒定慧三學,配合諸佛的心法,神 秀大師作如是說。慧能大師則不以為然, 偈言:「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痴自性 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二位大師教示學

人,對戒定慧所見不同,慧能標榜他的思 想是「接最上乘人。」而神秀大師之說,「 接大乘人」。從二師對三學的解義中,可以 說神秀所說,乃是根據早期佛法與通途大乘 經論;慧能是依後期真常思想,「萬法皆從 自性起用」;「自性本來清淨」故,人的心 地「無非、無痴、無亂」。學人只要悟得自 性,當體即是戒定慧具足。古德對禪法的分 類,於佛法的小乘禪與大乘禪外,另立最上 乘禪。同理,增上戒學與增上慧學,也可分 為大乘與最上乘。其實,最上乘者,即後期 真常大乘,後來居上,故名最上乘。(六祖 慧能解說:「見聞轉讀是小乘,悟法解義是 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具 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 上乘。」)

三、禪修與持戒的關係 本寺定期舉辦禪修,命名禪戒共修。這 裡所指的戒是八關齋戒。因為禪定是離欲法 門,訶五欲、棄五蓋為修禪必要的條件。八 戒乃世尊特為在家學佛的仕女而制訂;目的 是成就在家眾體驗出家的生活,以培養趣向 解脫的出離心。如《八大人覺經》第七覺 悟:「五欲過患,雖為俗人,不染世樂, 常念三衣、瓦缽、法器,志願出家,守道 清白,梵行高遠。」受持日夜戒之餘,於 平常生活中,身雖在家,做到心出家;雖 不能遠離世俗家累,依日夜戒,培養解脫 的意志力,逐漸出離煩惱家與三界家。 八戒的條文,前五戒與在家盡形戒相 同,但第三條「不邪婬」,改為「不婬 欲」,受戒中連夫妻正婬也禁絕。其他, 第六戒,「不著香華鬘,香油塗身,不歌 舞唱伎及故往觀聽」,第七戒:「不坐高 廣大床」,第八戒:「不非時食」。其中 第六條,等於包括二條戒,所以與出家沙彌

【第186期‧佛光法苑‧ 】


十戒,只差「不捉持金銀寶物」一條而已。 近代中國佛教界,提倡短期出家,並不是在 七天內受具足戒。因出家的近圓律儀係盡形 壽戒,雖然佛制出家比丘也可罷道還俗,但 受戒時還是發願盡形壽持戒的。短期出家, 其實就是一日一夜近住律儀戒的延長。佛門 中有些在家居士,因緣許可,發心受持齋戒 三月,乃至更長時間,也等於在家人過出家 梵行生活。 禪修與持戒並行,道理是很明白的,印 順導師在《成佛之道》開示人天法門三福行 中,修定的要件:「依慈住淨戒」。倘若缺 乏柔和的慈心,不能安住淨戒,縱然努力坐 禪,每天坐八小時的功課,結果是徒勞無 功,無法成就禪定福行。三乘共法章云:「 密護於根門,飲食知節量,勤修寤瑜伽,依 正知而住,知足心遠離,順於解脫乘。」這 樣才能使戒行清淨,進修禪定。 中國禪宗自道信禪師以來,直至慧能、 神秀及其弟子,開壇傳法都是禪戒合一的。 如慧能大師在大梵寺傳法,說摩訶般若波羅 密多法,并授無相懺悔法,也即是禪戒合一 的,詳細內容見《壇經》〈懺悔品〉大意 是:六祖陞座開示:「諸善知識!此事須 從自性中起,於一切時,念念自淨其心, 自修其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度 自戒。」內容包括:無相懺悔法,五分法 身香,四弘誓願,自性三寶。這是融合菩

薩戒與自性般若的禪法。神秀的北宗禪, 依《大乘無生方便門》,也是先授菩薩戒, 而後傳授禪法。其他,神秀弟子普寂臨終時 教誡門人說:「尸波羅密是汝大師,奢摩他 門是汝依止。當真說實語,自證潛通。不染 為解脫之因,無取為涅槃之會。」南宗慧能 弟子神會,在《壇語》記錄他的開法傳禪內 容:勸發無上菩提心,至心禮佛懺悔,令三 業清淨。菩提心就是菩薩戒的根本,菩薩戒 自性清淨,念念不離自性、自修、自行,自 成佛道。 禪宗係大乘八宗之一,《壇經》說:「 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 為體,無住為本。」六祖對坐禪的定義:「 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 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 禪。」所謂禪宗,並非以修禪定為宗旨, 而是以「定慧為本」、「定慧一體」。大乘 宗派,禪法是大乘(定慧不二的最上乘), 所受的戒是菩薩戒,而非傳統的聲聞戒。中 國佛教傳授千佛三壇大戒,即聲聞戒的沙彌 (尼)壇與比丘(尼)壇,加上大乘菩薩戒。聲 聞戒為佛陀所制訂,菩薩戒是大乘佛法興 起後,根據大乘經論而集成的,如《梵網 經》、《優婆塞戒經》,《瑜伽師地論》 等。在此所修禪法,所受戒律,以聲聞三 藏為主體,即在五戒基礎上,勸持八關齋 戒,這是與離欲行的禪法相應的淨戒。

四、禪修的種種方便 佛陀教導弟子的修行方法,有二甘露 門:不淨觀與數息觀,以此對治眾生的貪 欲與散亂;另加六界觀,對治我慢,是謂 三度門,再加慈悲觀,對治瞋恚,緣起觀 對治愚痴,合起來名五門禪、五淨行、五停 心觀。後起的大乘宗派,隨各自宗義,發展 成各別禪觀。中國禪宗獨樹一幟,唱不立文

【第186期‧佛光法苑‧ 】


字,教外別傳。太虛大師把它名為「悟心成 佛禪」,包括如來禪、祖師禪、分燈禪。相 對地,禪宗以前的禪法,依大小乘經而修, 名為「依教修心禪」。 今日世界佛教,傳承印度三期佛法,有 巴利文系、漢語系,藏語系;也即是南傳、 北傳和藏傳。各系佛教自有他一套的禪修方 法,最明顯的南傳佛教,特別重視禪觀, 南傳比丘,弘化一方的大德各宣揚他一套 方法。漢傳佛教在台灣,盛行念佛淨土法 門,專修禪觀的道場不多,為普應群機, 都是不分宗派,兼容並蓄,禪、講、律、 淨、密,無所不包的綜合性質。 有人問:觀音禪寺是否禪宗?依宗派分 別有禪寺、講寺、淨寺、密寺。我答客問: 禪寺是通稱,我所知道的眾多道場,早期都 叫禪寺,我出家的祖寺,叫竹溪禪寺,我戲 稱:今日實況,不但無禪,也無竹、無溪 了。在此舉辦禪修,我沒有教話頭禪、參 公案之類的禪法。如參念佛是誰?妄念不 息,昏沉掉舉不棄,疑情如何起?不疑即 不悟,不可能達到一念不生,定慧齊發, 頓明心地;參話頭便成念話尾,念到驢年 也徒勞。 眾生的病,三毒具全,誰無我執我慢? 最明顯的,欲界眾生的通病──散亂多眾 苦。是故安那般那念(數息觀),這個法 門老少咸宜,人人可修。初學從此入手, 老參也如是修;修習多修習故,成就四禪、 四無量定,斷諸結使,預入聖流,乃至四果 阿羅漢。 數息觀(出入息念)內容博大精深,據 瑜伽師地論聲聞地廣義分別,有五種修習: 一、算數修習,二、悟入諸蘊修習,三、悟 入緣起修習,四、悟入聖諦修習,五、十六 勝行修習。簡言之,觀呼吸的禪法,修成就

時能通達五蘊皆空,緣起無我,悟入四聖諦 的現觀。十六勝行即是四念處,由身念處, 乃至法念處的次第修習。依四念處,完成七 覺分,斷盡見道、修道位一切煩惱,成阿羅 漢。 數出入息,有單數、雙數、順數、逆數 四種不同修法。所謂單數是出入息都算,出 息一,入息二,算至十數,周而復始。雙數 是一呼一吸合為一,從一至十,不散不亂, 念念分明,周而復始。順數不論單數或雙 數,都是一至十。逆數即相反,從十倒數 至一。如果嫌太簡單,可以合出入息十數為 一,以百為一,從一至十,於其中間心無散 亂,任運自然,安住所緣。功夫至此,放掉 數字,不應再數,但令心隨順出入息及二者 中間位,遠離惛沈、掉舉等五蓋的纏擾。如 是修習多修習因緣,起身輕安及心輕安,證 心一境性的奢摩他。 安那般那的安心法門,在一呼一吸上用 功,的確是簡易的解脫法,只要是人,有呼 吸存在即可修行。坐禪基礎,調攝三事,從 身、息、心做功課,做到心息相依,不沉 不散,久而久之,水到渠成,依止起觀, 止觀雙運,能證無常、無我,緣起性空的 真理。 經論教導我們修安般念,從數目字開

【第186期‧佛光法苑‧ 】


始,無論用單或雙,順數或逆數,有些學 眾嫌它太單調,很難上路。一般佛教徒喜 歡念佛洪名、稱觀音聖號。也好,隨順眾 生吧!本寺名觀音禪寺,就觀音菩薩聖號, 配合呼吸來修定。方法也可套用以上的算數 修習,譬如:觀音菩薩四字,呼出念觀,吸 入念音;或一呼一吸念一字,攝心在聖號, 修出入息念,得安止定,也可以一口氣念全 句聖號。隨各人呼吸長短,聖號可調整為四 字洪名,五字(加世),七字:觀音菩薩摩 訶薩,最多不超十字:觀世音自在菩薩摩訶 薩。 坐禪起來行禪,慢行時如繞佛時唱:南 無觀世音菩薩,但靜心念,不可出聲。行禪 由慢而快,改用四名洪名,左腳觀音,右腳 菩薩,相反也可以,但不可隨意改變,要始 終一如。這對普遍信眾而言,簡單容易,絕 無困難。進一步地,依觀音耳根圓通法門: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 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 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 既滅,寂滅現前。」把文字簡化,初時行者 為雜音所干擾,弄得六神無主,精神彷彿, 煩躁不安。今放下萬緣,攝歸一念,專念觀 音聖號,由大聲而小聲,小聲至無聲;所念 聲音沒有了,「主人翁何在」?,於能念的

意識,了了分明。外在聲塵及其他境相,皆 是我人內在真如自性所幻現,「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攝妄境歸真心,不為六塵而 迷失自我。想起往昔,見聞覺知,迷真逐 妄,起惑造業,枉受諸苦。今逢聖教,欣 聞覺音,迷途知返,觀境空而心有,聽無 聲,觀無象,終於達到內外皆空,能所雙 亡的境界。 觀音法門,可深可淺,由捨妄念歸正 念,再化正念入無念。正如前賢所云:念 觀音、學觀音而做觀音。「從聞思修入三摩 地」,這是學人切要的功課,願共勉之。

五、結語 戒定慧三增上學,在修學佛法過程中, 它是行門,貴在身體力行,依教奉行。同時 也是解門,聞思修三慧,從聽聞正法,如理 思惟的聞思,攝心在定的禪修,達到聞所成 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那是漫長而堅苦 的歷程。初學者對聞、思、修的學程,務必 認清;什麼才是正聞?正思、正修?人類與 生俱來的生得慧,雖有程度上的差異,也即 是智商的高低。但就佛法修證而言,一位博 學專家,未必勝過不學無術之輩。學富五 車,滿腹經論,如偏離佛法正聞、正思, 無法成就聞、思的智慧。坐禪修定亦然, 若不歸向無常、無我、空寂的理趣,縱得 四禪八定也徒然。 三增上學,約進修的次第,先持戒,次 修定,後修慧,如蓋三層樓,以地層為基 礎,才能進第二層、第三層。以世間法與 佛法來分別,戒學與定學是世間共法,慧 學才是佛法特質。也就是說,持戒修定, 僅得人天福報;唯有修慧成功才能解脫成 佛。不過,修學智慧,不藉定力之助,聞 思的散慧,不得無漏現觀,無法斷惑證真, 轉凡成聖。

【第186期‧佛光法苑‧ 】


佛法究竟在於慧學,慧學成就者,必然 是戒學、定學成就者。或言:慧解脫阿羅 漢,不具四禪八定、滅盡定。但他還是不 離依定發慧,依慧得解脫的原理;藉未到 地定,或初禪的功力,即能引發無漏慧。 佛法的三增上學,其實質深義,即一而 三,即三而一的。戒學是世間法,但初果聖 人得四不壞信,於根本的佛法僧三寶外,又 加一聖戒不壞信。戒的內涵,一般止惡行善

的律儀外,有定共戒、道共戒,也即是戒定 慧的統一。約定學而言,佛法的禪定,經論 所說的種種三昧,即攝甚深空慧於三昧中。 尤其是菩薩六波羅密、尸羅波羅密、禪那波 羅密與般若波羅密,即戒即定即慧,三者渾 然一體。佛法的禪修,各種不同方便,總要 回歸於無常、苦、無我的,是謂即定即慧; 而定慧的進修,還是以住淨戒為先,所以本 文題為戒定慧三學的統一。希望這一論題的 敍敘述,有助於各位對佛法三學的進修。

東南亞古代孟族人對 南傳佛教先驅的貢獻 (四) 淨海 (四)泰國北部哈里奔猜王國

昌隆寺,位於素可泰歷史公園的古寺

在泰族人未建國之前,泰境北部 地區已經有佛教的流傳。根據泰國史 書記載,在公元662年開創哈里奔猜( Haribhujaya,今南邦)的人物,是一 位墮羅缽鉢 鉢 底 國統治下孟人羅斛(現今華 富里一帶)國王的公主,即遮摩女王( Cūma devī)。當時女王並帶著500名 僧人及攜帶三藏聖典同往南邦傳布佛 法,因此為後世奠定北部上座部佛教的 基礎。今天這一帶地區有許多歷史遺跡 都可以證明這裡曾經是孟人的地方。直 到現在,這一帶還有很多關於孟人的傳 說與留痕。又據泰國史書記載,在西元

【第186期‧佛光法苑‧ 】


1292年,哈里奔猜被北面興起的泰人蘭那 國孟萊王(Mangrai)所滅,由於南奔孟族 教派的鼓勵,成為一個虔誠的佛教徒,約在 1307年,他在近清邁的南奔,建庫庫達寺 (Wat Kūkūt),寺中建一磚砌方形佛塔, 四周為圓形台基,塔體高尖,除塔基及塔 頂,中間五層,每面安置佛像十五尊,共計 六十尊。此塔現仍保持完整,為泰國獨特風 格的著名古塔。王又在清邁建清曼寺(Wat Chiengman)。後來北部的孟人就被泰族人 同化了。

可泰弘揚佛法。

自斯里蘭卡上座部傳入泰境後,發展得 很迅速,原自柬埔寨傳入多數人信仰的大乘 佛法,逐漸滅亡。但最初佛教也分為兩派: 一是原先存在的僧團,一是斯里蘭卡傳入的 上座部僧團,後來兩派經過協議和改革,和 合無諍漸地而合成一派,即純正統一為斯里 蘭卡大寺派。素可泰王朝第三代國王坤藍甘 亨,是一位雄才大略的英明之主,將國土 擴大了十多倍,國土北至現在寮國的琅勃 拉邦,東達湄公河,南至 馬來半島洛坤,西收孟吉 (五)斯里蘭卡上座部僧團 蔑人在自己勢力範圍內。 傳入泰國 他最大的貢獻是創立了泰 據說在公元11世紀初 文,約在公元1283年,他 期,斯里蘭卡有一位羅睺 召集全國學者,研究文字 羅比丘,從蒲甘去到泰 的改革和創製,把原有的 境南部洛坤弘法,成立斯 孟吉蔑文,轉化成為適於 里蘭卡僧團,得到國王和 書寫的泰語。坤藍甘亨王 人民的信仰。不過在公元 在1285年,在素可泰之南 13世紀中期以前,在泰國 的56公里的西沙差那萊(Si 史上,很少有泰族人的活 Satchanalai)建築一座昌隆 動,雖然人們早知道,泰 寺(Wat Chang Lom),意為 族人在此之前數百年已遷 象台寺,因在寺中建了一 移至東南亞散居各處,直 座斯里蘭卡風格的佛塔, 至吉蔑帝國政權衰落後, 直立在市中心,塔分五 泰族人才逐漸走上歷史舞 層,下面四層都為方形, 台。公元1257年,泰族 在第一層台階上,每面排 庫庫達寺塔 人正式建國,稱為「素可 列有十隻大象頭向外,在第四層台階 泰」王朝。這時素可泰的泰族人,已 上,每面嵌有五座佛盒佛像,座落在第三層 信崇上座部佛教,起初傳教師是孟人,及 上,其上為鐘形塔柱,上為圓錐形高頂;又 後是斯里蘭卡人;同時也從吉蔑人學習了 在佛塔的一面,開一道二十多級階梯,讓朝 許多實用的藝術 。約在公元1277年,有一 聖者走上階梯,象徵著從人間到天堂。 碑文記載說坤藍甘亨王(Kun Ramkamheng 1277-1317)建造佛寺供養來自洛坤的高 到第五代立泰王(Thammaraja Luthai, 僧,這可證明斯里蘭卡佛教僧團,早先傳入 1354-1376)時,因南方大城日益強大, 洛坤,後來聲譽遠揚至泰境北部素可泰,而 素可泰王朝的領土日漸減少,不過這位國 受到國王的信仰,就禮請斯里蘭卡僧團至素 王生性仁慈,厭惡殘酷的戰爭,鑑於國運

【第186期‧佛光法苑‧ 】


已衰落,所以特意加強文治,改革政治, 修建道路,濬通運河,開拓農業,提倡文 教,勤政愛民。特別是熱心發揚佛教,在各 地興建佛寺和佛塔,鑄造佛像,勸導鼓勵僧 人研究經論。他精通佛學、哲學、天文等, 著有一部《三界論》(Tribhūmi-Kathā ) 。 在1362年,特禮請斯里蘭卡僧領為傳戒和 尚,在菴羅樹林寺(Ambavanārāma)捨身 出家,過一段出家修行的生活,開創引導人 民短期出家的風氣,對以後泰國男子在一生 中至少一次的短期出家,接受佛教道德的薰 陶,影響非常深遠。

四、總結 緬甸境內的古代孟族人,是首先引進和 接受了印度上座部佛教的信仰,尤其是對後 代南傳上座部佛教(即斯里蘭卡大寺派),起 了先驅引導的作用。孟族人早期影響了驃族 人、緬族人、撣族人繼承信仰佛教,即所謂 全民信仰。雖然在傳承的2000多年中,緬 甸有過不同的宗派傳入,包括大乘、小乘部 派、密教、印度教等,錯綜複雜的交替,孟 族人始終以信仰上座部為主。在歷史的長河 中,孟人佛教也時興時衰,好像也逃不過時 代潮流和無常的法則。追溯以往,可歸納下 面幾個階段: 第一、最早 的記載是公元前 3世紀,阿育王 派遣傳教師至外 地傳教,孟族人 傳承了須那和鬱 多羅上座部的信 仰。第二、公元 2-7世紀,從林 陽國、驃國(即室 利差呾羅國)的出

現,佛教經過了四、五百年發展和不明的 存在。第三、到公元1044年,阿奴律陀王 統一全緬甸建立蒲甘王朝,進行宗教改革, 決定選擇以直通孟族人信仰的上座部,立為 國教,奉高僧阿羅漢為國師,是歷史上最輝 煌燦爛的時期。第四、公元1190年,孟族 僧車波多在斯里蘭卡大寺派受比丘戒,留學 十年,然後帶著四位外國比丘返回緬甸,積 極提倡斯國大寺派上座部佛教,雷厲風行全 國,其他宗派都退居次要。第五、到了庇古 王朝1472年,達磨悉提王又推行緬甸僧團 徹底改革,獨尊斯里蘭卡大寺派上座部戒 法,先在下緬甸嚴格實行,然後逐漸影響 到全緬甸。 從上面五個階段來看,緬甸的佛教歷 史,孟族人都起了先驅前導作用。特別是 到公元11世紀中期至15世紀末,經過了阿 奴律陀、高僧車波多、達磨悉提的佛教改 革,舊時所有的各個宗派都被禁止或自然 消失了,最後統一為斯里蘭卡大寺派上座 部,這就是所謂的南傳佛教,或稱為南傳 上座部佛教,這都是早期孟族人作了巨大 的貢獻。 緬甸早期的民族,主要是驃族、緬族、 孟族、撣族等,都曾建立過大小不同的國 家。其中孟人(亦 稱得能人)在9世 紀定居於伊洛瓦 底江三角洲,而 緬人則在中緬, 緬人與孟人之間 為了霸權鬪 爭 鬪 鬥 延 續不已。而孟族 人卻缺少一位有 能力的領袖,與 緬人對比,人數 又較少,在統治

蘭那寺的樣式

【第186期‧佛光法苑‧ 】


國家中,不能維持整個緬甸的控制。特別是 在1754年,與緬人阿瑙帕雅(Alaungpaya) 戰爭中阿瓦被攻克,孟人徹底失敗了,遭到 血腥大屠殺,屍橫遍地道為堵塞,城濠水溝 變赤,全城夷為廢墟,昔日孟族高度文化, 受到嚴重摧毀。至此孟族人在緬甸境內劇 減,至今也不過100多萬人,成為少數衰 落的民族。 至於在泰國,在泰人未立國前,早期在 泰境中,也是孟人最活躍的地區。第一、公 元前3世紀,阿育王派遣傳教師至外地傳 教,須那和鬱多羅至金地傳教,泰人認為 中心地帶是在泰境的佛統,不是在緬甸的 直通。第二、公元3世紀差不多同時建立的 金鄰國和林陽國,泰人認為都是在泰國境內 (後者在邦德),以信仰上座部佛教為主。第 三、公元6-11世紀,泰境中部先後建立的 墮羅鉢 缽 鉢 底 、羅斛、哈里奔猜,前兩國以佛 統、華富里為中心,哈里奔猜是在泰北的南 邦,傳統上都信仰上座部佛教,特別是留存 下很多珍寶的藝術。第四、約在公元10世 紀前後,泰國北部開始出現一些泰人建立的 小國家,帶有部落聯盟的性質,其中較有名 的,到13世紀稱為蘭那(Lanna),中國史 書上稱「八百大甸」,因受到緬甸蒲甘佛教 的影響,盛行上座部佛教。第五、公元11世 紀初期,斯里蘭卡有一位羅睺羅比丘,從蒲 甘去到泰南洛坤弘法,成立斯里蘭卡僧團, 得到國王和人民的信仰。第六、公元13世 紀,泰人正式建立素可泰王朝,第三代王坤 藍甘亨建寺供養來自洛坤來的高僧,傳授上 座部戒律,使上座部佛教以後在泰國都佔據 了統治地位。

卡求法,當他們回到自己國家,致力推行 斯里蘭卡大寺派佛教。因此使得東南亞佛 教產生很大的變化,在公元11-14世紀, 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及我國雲南傣族 地區,逐漸形成南傳佛教文化圈。這種佛教 的轉型,大致上緬甸是在12世紀末,一個保 守上座部傳統的僧團才在緬甸建立起來,已 經過800年。泰人正式承認上座部佛教,是 在13世紀中期;柬埔寨人和寮人是在14世 紀初期,約700年左右。我國傣族地區約在 14-15世紀,時間也近700年。 東南亞緬、泰、柬、寮四國人民,傳統 上2000多年來都信仰佛教,包括印度原始 上座部、大乘佛教、密宗、印度教、本地精 靈宗教等。但東南亞古代孟族人,始終是保 持上座部佛教信仰為主,而自公元11世紀以 後,孟族人在東南亞卻退居少數民族,已沒 有政治地位和權力,但他們早期信仰上座部 和傳承斯里蘭卡大寺派系統,延續至後代, 這種情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孟人作了先驅 鉅大的貢獻。(完)

公元1155年,斯里蘭卡波羅迦摩巴忽 一世,熱心護持振興斯里蘭卡衰微已久的 佛教,提倡改革僧團,戒律莊嚴,佛教大 興,當時東南亞各國許多僧人都到斯里蘭

【第186期‧佛光法苑‧10】

2012/4/10於休士頓玉佛寺

泰北蘭那寺佛殿雕飾


中 國 佛 教 史 話 (十) 釋慧璉 六世紀中國北齊,彩繪大理石連背光立佛像

北魏僧團的膨脹 北魏佛教在文成帝以後歷代帝王的大力 護持之下,呈現蓬勃發展之勢,加以僧侶皆 可免除租稅勞役,僧團人數因之不斷擴增, 多有不肖之徒混跡其中,企圖假藉宗教,謀 取衣食、滿足私欲;孝文、宣武、孝明祖孫 三帝,四十餘年間,沙門造反者,達八次之 多,皆託名佛教,驅役愚癡百姓,為害一 方。朝廷雖一再下令,規訂州郡出家人數 的定額,並令僧官加以篩選,且嚴禁私度 之事,但仍不能遏止僧團人數的增加與日 趨腐化;朝廷禁令,形同虛設,而北魏王 公大臣追求奉佛功德,更加深了狀況的惡 化,這種情形隨著北魏國勢的日漸衰敗而 更加嚴重。 北魏至宣武帝(孝文之子)時,國勢由 盛而衰。宣武崩殂,子孝明帝即位,胡太后 專權,因寵任親信,以致朝政日非,終於在 正光年間的「六鎮」之亂後,暴發了「爾朱 氏」之亂,隨之亂事如燎原之火,此伏彼 起,不可收拾。天下愈亂,避稅逃役者愈

眾,相攜入佛門,遂使僧團冒濫腐敗到不 堪的境地。孝文帝時(471-499),天下 僧尼總數近八萬人,魏末時竟增至二百萬 人,對國計民生亦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 《魏書》<釋老志>云:「魏有天下, 至於禪讓,佛經流通,大集中國,凡有四百 一十五部,合一千九百一十九卷。正光( 520-524)已後,天下多虞,王役尤甚, 於是所在編民,相與入道,假慕沙門,實 避調役,猥濫之極,自中國之有佛法,未 之有也。略而計之,僧尼大眾二百萬矣, 其寺三萬有餘。流弊不歸,一至於此,識 者所以嘆息也。」(從魏建立,以至滅亡, 佛經流通,大集中國,共有四百一十五部, 總合是一千九百一十九卷。孝明帝正光( 520-524)以後,天下多難,國家的勞役 極多,因此各地百姓,紛紛進入佛門,藉口 仰慕沙門,實在是為了逃避納稅服役,僧團 猥濫到了極點,自中國有佛法以來,從未有 過這種現象。大略計算,僧尼大眾有二百萬 之多,佛寺有三萬多所。其產生的弊端,不

【第186期‧佛光法苑‧11】


能挽正,竟到了這樣的地步,有識之士因此 為之嘆息。當時北魏編入戶籍的「編民」也 不過約兩千多萬,僧侶所佔人口比例之高, 已到了駭人聽聞的地步。

忽視的事實;文宣帝雖篤信佛教,也不得不 考慮對教團加以整治,但終因問題棘手而作 罷,其後不久登基的北周武帝終將這個難題 予以徹底解決。

北魏的分裂與東(534-550)西魏( 535-556)的滅亡

北周(557-580)武帝滅佛(三武一宗法 難之第二次)

北魏永熙三年(534),孝武帝因權臣 高歡的逼迫,西逃長安,投奔宇文泰。高 歡於是改立元善見(孝文帝曾孫)為帝, 遷都於鄴(今河北臨漳),是為東魏孝靜 帝。535年,宇文泰弒孝武帝,立元寶炬 (孝文帝孫)為帝,是為西魏文帝,都長 安(今陜西西安)。550年,高歡子高洋廢 孝靜帝自立,國號齊(史稱北齊),是為文 宣帝,東魏遂亡。556年十二月,西魏恭帝 禪位於宇文覺(泰子),覺於557年正月即 位,國號周(史稱北周),是為孝愍帝,西 魏亦亡。

北周武帝為宇文泰的第四子、北周的第 三位君主。北周自從立國以來,朝政一直為 其堂兄宇文護所把持,武帝個性聰敏英武、 深沉有遠識,十八歲即位(560)後,長期 韜光養晦,終在建德元年(572),誅除宇 文護。武帝親政後之第二年(573),關中 遭逢旱荒,部分猥濫僧乘機以隸屬僧曹的糧 食(僧祇粟)放收高利貸,武帝非常憤慨, 因此誓言「求兵於僧眾之間,取地於塔廟之 下」,滅佛之意已決。

北齊(550-577)的佛教 北齊諸帝大都驕狂凶暴,但為求福德, 卻能依循前朝遺規,禮敬僧人,獎勵譯經, 建立塔寺。當時境內僧尼有二百餘萬,佛寺 有四萬餘,較之北魏末年,有過之而無不 及,而造像刻經之精美,亦不遑多讓。北 齊道士的數量也不在僧尼之下,因此文宣 帝天保五年(554),曾詔問沙汰佛道二 教,其文有曰:「……乃有緇衣之眾,參 半於平俗,黃服之徒,數過於正戶,所以 國給為此不充,王用因之取乏。」(《廣 弘明集》卷第二十四)(竟然僧侶人數達 到平民人口之半,而道士的數目超過了有 戶籍百姓的人數,所以國家的財政為此不 足,王室的供應也因此匱乏。)北齊滅亡 時(577),人口(編民)有兩千萬六千多 人,此詔文辭顯然過於誇大,但大量平民出 家,影響國家的經濟、國力,是嚴重而不容

僧祇戶與佛圖戶 北魏文成帝復興佛法後,採用曇曜的建 議,設立「僧祇戶」及「佛圖戶」,以保障 僧尼的經濟生活,冀使僧尼得以專志修行弘 法。僧祇戶是北魏平定各國的俘虜,每年須 向管理地方佛教的僧曹繳納六十斛粟(僧祇 粟),荒年時用以賑濟災民,豐年時則連本 帶利收回。僧祇粟雖屬政府所有,但僧曹有 權管理和利用,可用之建寺、度僧、辦理法 會等。曇曜設此的本意,在使僧團不致因經 濟困乏而為衣食忙碌,因而妨礙修行。「佛 圖戶」是被派遣在佛寺從事打掃及耕種等勞 役的重罪犯及官奴,設此的本意也是希望僧 團不致因打掃、耕種諸事,影響弘法利生 及自身的進修。但部分僧人視僧祇粟為私 產,以之謀取私利,甚至不擇手段,《魏 書》<釋老志>有如此的記載:「(僧祇 戶)……吁嗟之怨,盈於行道,棄子傷生, 自縊溺死,五十餘人。」(僧祇戶……怨歎 之聲,到處都是,他們甚至拋棄孩子自殺,

【第186期‧佛光法苑‧12】


上吊投水而死的,已有五十多人。)僧人行 為如此貪婪乖戾,小民積怨如此之深,有識 大臣為此憤憤不平;並且「僧祇戶」及「佛 圖戶」並不對官方負繳稅服役之責,這也引 發種種流弊。英偉如武帝者,親睹這一切弊 害,怎會不一舉而將佛教消滅? 廢佛主因在於富國強兵

予以反駁,武帝遂決心並毀佛道二教。建德 三年(574)五月,下敕廢滅佛道二教,經 像皆毀,沙門、道士悉令還俗。三寶福財, 散給臣下;寺觀塔廟,賜給王公。六年( 577),周滅齊,正月武帝入齊都鄴城,下 令滅除齊國境內佛道二教。周齊僧侶三百萬 人,及數量龐大的道士,均還俗成為軍人、 編民。猥濫僧道清除淨盡,但意氣風發的武 帝並未能如願完成一統天下的宏圖。

武帝年少登位,發憤圖強,銳意軍政, 有心統一天下,建國方針 佛法再興 在於「富國強兵」。北周 人口約為北齊的一半,而 宣政元年(578)六 僧團也有一百萬人之多, 月,武帝崩殂,享年三 龐大的僧團影響兵源及財 十六。子宣帝(578年 政,障礙他「大一統」理 6月立,翌年二月傳位於 想的實現。武帝本人生活 太子,580年正月卒)、 勤勞簡樸,《周書》〈本 孫靜帝(579年2月立, 紀〉稱讚他「勞役為士卒 581年2月禪位於隋)相 之先,居處同匹夫之儉」 繼即位,受丞相楊堅(隋 (遇有勞役,則身先士 文帝)影響,復興佛教。 卒;平居生活,節儉一如 滅佛期間,道心堅強的僧 庶民),而王公百姓奉佛 人,有的外現俗相,內心 功德,所費甚多,部分僧 守道不渝,有的隱遁在山 侶生活奢華腐化,都令武 林中(以長安附近的終南 帝忍無可忍。不法僧徒無 山聚集最多僧人),有的 法沙汰,僧團的腐敗無法 進入武帝所立的宗教樣本 北齊文殊般若經碑 改善,宗教不能利民,反而病國,在 道場──通道觀,有的逃奔南陳。楊 「富民」、「強兵」的前提下,武帝只好大 堅得以復興佛教,經典得以修復、大法得以 刀闊斧予以廓清。吾人由此也可明白,僧團 弘傳、寺塔得以再立,多賴此輩之力。 膨脹,大量不適合出家的人加入僧團,這真 滅佛之影響 是對佛教的致命傷害! 北方僧人趨避南方,例如北齊的曇遷、 滅佛經過 靖嵩逃往江南,學習《攝大乘論》,智者大 還俗僧衛元嵩與道士張賓相結合,煽惑 師也因滅法而回到南方,其他經師、禪者亦 武帝滅佛。武帝勵精圖治,最重儒術,但為 紛紛南渡,造成佛教學術及禪法的交流,影 免「專斷」之譏,曾數度召集儒釋道人士論 響隋唐諸大宗派之成立。 議,以決定三教優劣。道士對佛教攻訐不遺 餘力,僧人亦列舉道教弊端更甚於佛教者,

【第186期‧佛光法苑‧13】


見聞覺知

槍械何其多? 宏意

今年(二0一二)入夏之後,美國多州 發生嚴重的槍擊案,死傷最多的是科州,在 電影院內有十二人死亡,五十餘人受傷。接 著威斯康辛州的錫克廟又有人持槍射人,七 死(包括嫌犯)十餘傷。前幾天,新聞又報 導說德州的大學站,也有人用槍射人,三死 四傷。短短幾個月內,不包括平常的罪案, 僅是這些特殊案子,就有大量傷亡,實在令 人難以想像。 美國是一個自由社會,處處維護人權, 在比較之下,確實是一個理想的國土。但近 十幾年來,我深深感覺,槍械的氾濫,卻是 美國的一個社會問題。多年前,我去路易斯 安那州弘法時,有信徒安排,特別去探訪一 個華裔家庭。這家人的一個小孩剛剛意外死 亡,原因是爸爸平時喜歡打獵,家中藏有大 小幾種槍枝,有一天大人不在,小孩好奇 玩槍,不小心卻打了自己。父母回家看見 情景,真是痛不欲生,深深後悔因擁有槍 械,害了小孩。 每次當政界,民間有人倡議要管制槍 械時,我都留意這方面的發展,以為有智 之士,一定可以設法通過某種法案,約束 武器之買賣。但多年來,政府只增加一些 象徵性的法律,規定買槍者要出示某些證

明,並沒有作徹底的改革。後來我看一些候 選人打廣告時,還要故意持槍拍照,自己才 突然醒悟,原來槍火商和很多民眾是不想限 制槍械的。當這種共業還無法改變時,大家 也就要承受這股業力帶給社會的種種結果。 墨西哥因販毒集團武鬥,短短數年間就死了 五萬人,更是不難想像。 科州電影院發生槍案後,中國CCTV在 美國播放的英文節目,也在新聞報導中,訪 問一位美國大學的教授,解釋為什麼美國社 會會有人持槍殺害那麼多的無辜人士。這位 白人教授說,這是美國文化背景造成的:不 平則鬥。在一些人的潛意識中,還保留了拓 荒時期的觀念,當人不滿現實時,可以訴諸 武力。由是觀之,帶槍的習慣,也不是短期 內可以調整的。 從因果律上講,當槍械多到某種數量 時,可能發生的意外也會增多,好比馬路 上的車子多了車禍也會自然增加。製造武 器的動機,說的好聽點,是自我保衛;說 難聽點,就是要傷害他人。當政府還沒政 策真正管制槍械前,看來只有多宣揚「慈 悲觀」和「不殺生戒」,從淨化人心的方 向,繼續努力。

【第186期‧佛光法苑‧14】


本期專題

眾 聞生 即道 再今 隨 乘人曠業 大身劫轉 願度難 還

【第186期‧佛光法苑‧15】

善 心 的 面 面 觀


羯腊摩人的困惑 宏意

據南傳巴利文藏經中《羯腊摩經》的記 載,佛陀與諸比丘遊化,經過拘薩羅國(即 舍衛國)的羈舍子村時,住在當地的羯腊摩 人非常高興,認為機緣難逢,於是互相邀 約,前往請益。大家禮敬佛陀之後,圍繞 四周,席地而坐,並隨即提出他們心中的 困惑,質疑佛陀來此遊化的動機。 原來,在佛陀之前,已經有無數的宗教 師和修行人來村裡傳教,個個都說自己的信 仰最好,自己的修行方法最究竟,其他的都 是不圓滿的。當人人都說自己的最好,其餘 的都不夠好時,就會互相矛盾,令村民愈聽 愈困惑,不知是非善惡的標準在那裡;誰可 信,誰不可信。因此,羯腊摩人就請問佛 陀:你是否也像其他人一樣,要向我們介紹 你的法,說你的法是最好的?佛陀回答說: 你們的質疑是對的,是應該的,當我們聽聞 到不同的理論時,要理性地分析、觀察,切 莫「輕信」所聞。於是就舉出十個原則,開 示大眾:1、不因傳說而輕信;2、不因傳統 而輕信;3、不因謠言而輕信;4、不因經典 記載而輕信;5、不因邏輯推理而輕信;6、 不因學說推論而輕信;7、不因符合常識判

斷而輕信;8、不因預設成見而輕信;9、 不因說者外表而輕信;10、不因師長所言 而輕信。 從這十個原則中看,佛陀為了客觀、理 性地引導羯腊摩人如何審慎判斷所聽聞的道 理,確實是以「依法不依人」的精神,指出 人經常會犯的種種錯誤;而這些原則也不是 一般宗教所願意講的,因為可能會增強信眾 的深思和懷疑。 為了進一步令羯腊摩人知道如何抉擇善 惡真理,佛陀又詢問大眾:「當一個人去殺 生、偷盜、邪淫、妄語時,這些行為是有益 或有害?」村民說:「此是有害的。」「是 善或不善?」「此是不善。」「會遭人責罵 否?」「會遭人責罵。」「將來會因此而受 害、受苦否?」「佛陀!會招致受害與受苦 的。」所以,在此經中,佛陀又用因緣果報 的道理,善巧地表達如何從實際的觀察中, 選擇應作應修的善行,進一步為羯腊摩人介 紹了十善法,鼓勵村民要無貪無瞋無痴,廣 修善業。

【第186期‧佛光法苑‧16】


人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不只羯腊摩人 會有困惑,現代社會的大眾,仍然面對著同 樣的問題,在種種不同宗教的宣傳中,常會 聽到傳教者自讚毀他的言論;當我們以為凡 是宗教,都會以造福社會作宗旨時,又看到 宗教之間的仇恨和戰爭,破壞了人類、種族 之間應有的和諧。因此,什麼是真理?真理 在那裡?確實是很多人的疑問。 我也經常發現,雖然心有疑惑,但並不 是人人都會設法去深思和探討,多數人都是 在等待著那天別人會提供一個現成的答案。 這種心態,是不會與佛法相應的,因為在修 學佛法時,目的就是要自覺和覺他,開發我 們的智慧,親證真理,而不是用任何假設的 方法,建立信心、安慰心靈。 在大眾中,雖然困惑很多,但最常見的 有兩種,謹將之提出,略作討論:

一、信與迷的問題 有一年暑期,我應邀去一個營地,為美 國學校的一批高中生演講,那是培養領導人 才的活動。演講結束時,我和學生們個別交 談,打打招呼。其中有位女學生問我信不信 仰上帝,順手拿了一些宣傳資料給我。來美 國弘法三十餘年,類似這位女學生的提問, 已經不知聽了多少次。近二十年來,我覺得 最佳的應對方法是不要直接回答,先禮貌地 請教對方,是否能介紹一下他所信仰的上帝 是什麼樣子,等了解後,再作回答。我發現 很多信神者,也無法說明上帝是如何存在, 只覺得人需要有神而已。即使有人嘗試解 釋,也是各有所見,看法不同。或許正因 為信徒對上帝、聖經的了解有些差異,也 促成了不同教派的林立。 佛法認為「信」是一股力量,它能讓人 完成人生的目標,其作用猶如人的兩手,可 以拿取東西,有成就所作的功能。但佛教也

分析,「信」與「愛」有關係,信心與感情 是分不開的,愛得愈深,信得愈誠;信得愈 專,愛得愈堅。因此,佛法中就特別提醒學 者,愛有染污的愛,信也有不正的信,假如 在選擇信仰時,一味地僅憑著自己的感情來 發展,喜歡合意的就信,不喜歡不合意的就 不信,完全不講道理的話,那是非常危險 的。如果在信仰的同時,能不斷地檢查自 己內心,是否一直在離貪、離瞋、離痴, 若能遠離貪瞋痴,無論我們信什麼,都是 正信,是可以斷除煩惱的,否則就會成為 「有信無智長愚痴」的迷信態度。 我常深深感嘆,有宗教信仰者,大多數 都是虔誠的,正因為有虔誠之心,對所信的 宗教也就不再懷疑,一有懷疑,似乎就表示 不夠虔誠。正因為有此矛盾,所以當團體或 個人出現問題時,幾乎是無法斷然處理。因 為在純信仰的領域裡,不但無法以理說明, 同時信者和不信者是同時存在的,而盲信 者,則絕對不會認為自己有錯,所以信仰 能成就善事,也會製造災難。

二、善與淨的問題 有人說:我不信任何宗教,只要心向 善就好。也有人說,所有的宗教都是勸人 向善,信什麼教都無所謂。聽起來似乎有 些道理,因為講者心中還是以善為本,值 得讚歎。但若仔細推敲,就會發覺:什麼 是善?善又以何為標準呢?特別是在宗教 中,一牽涉到信仰,說信者善,不信者不 善時,更是難以說明。有次我從休士頓搭機 去洛杉磯,鄰座的先生是位牧師,我們一路 相談甚久,有時候是他講他的我說我的,他 無法了解我為什麼會信佛教,我也無法了解 他為什麼會信基督教。飛機快降落時,我想 有個結論,於是就請問他,如果我每天都不 斷地做善事,而信上帝的他卻是不停地造惡 業,到死亡的時候,誰能上天堂?他突然一

【第186期‧佛光法苑‧17】


言不發,沉思很久,最後還是說,他會有機 會上天堂,而不信神的我則永遠沒有機會。 然後大家相視而笑,心中各有主見。 其實,不需要等待死亡之後,再來評判 誰上天堂;憑著凡人的能力,也無法了知到 底那些人進了天堂,那些人下了地獄,但看 現實的人生,我們就知道,不論你信仰什麼 宗教,殺人放火者,就會受到譴責,隨時會 被判刑坐牢;布施助人者,就會受人敬重。 因此,佛教對善惡所下的定義是客觀的:增 益法是善;損益法是惡。凡是對人有益,能 增加人的幸福和安樂,即是善業,否則即是 惡行。所以佛在制戒的時候,經常是站在修 行者個人的利益和團體的共同利益來思考戒 法的功能,而不是以威權態度來要求弟子的 順從。 在善法中,佛教又分相對善和自性善。 所謂相對善是說,在從事某種所謂的善行 時,不能看其表相,必需同時具足無貪、 無瞋、無痴的條件,才會成為真正的善業, 否則表相善,骨子裡卻是不善。譬如拿十塊 錢布施人,表面是助人,但心裡卻是想騙 人,另有所謀。信仰心也是如此,對所信 的非常崇敬,對不要信的又心懷仇視,不 能包容。自性善的內容即是無貪、無瞋、

無痴的心境,這種善是自然清淨的,不需 任何條件。 再進一步講,善又有世間有漏善和出世 間無漏善。簡單的說,凡是以「我」為出發 點,以「自我」為中心的善,都是有漏的, 一直要到破除我執後,為善而不覺有我了, 那才是清淨的究竟善。所以僅能「諸惡莫 作,眾善奉行」是不夠的,必需要進一步 能「自淨其意」,才會達到煩惱的解脫。 因此,我們學佛修行者,不論讀了多少佛 經,做了多少善事,念了多少佛號,打了 多少禪七,一定要經常問問自己,我的我 執還剩多少。如果一味強調外表功夫,內 心中愈修愈執我的話,在解脫道上, 那是 緣木求魚,無法見道的。

結語 從修行上講,佛教不是哲學,佛法乃是 指導人離苦得樂的實踐方法。從宗教的立場 看,佛教不是純信仰的內容,而是信解並重 的正覺之道。當我們討論人生的真諦時,佛 陀總是應機說教,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將眾 生導向解脫之道;而最障礙解脫的,是眾 生的無明和愚痴。如何破邪顯正,如何轉 識成智,正是佛教的特色和修學佛法的目 的。希望同修大眾,都能盡此一報身,早 登涅槃岸。

【第186期‧佛光法苑‧18】


善心作壞事? 親嚴

年輕時,父母常常告誡我們,做人處事 要心存善念。在學校裡,老師亦教導我們, 助人為快樂之本。在在都提示著,我們立身 處世,都應當互相幫忙,不要傷害人家。 不過,在進入社會做事後,很多朋友開 始告誡我們:做好事不妨,但卻不要好心做 壞事。原來社會上這類「善心作壞事」的事 情真不少,例子俯拾皆是,最明顯的例子, 莫如借錢給賭仔還債,因為他不會因此而戒 賭,而只會越賭越大,越借越多。又例如父 母溺愛小孩,隨意放縱,讓他做自己喜歡的 事、隨意暴吃、隨意花錢,結果出現少年痴 肥、青年舉債、驕縱逸樂等等青少年現象。 這著實令我們反思,應該如何去做我們認為 善的事情? 佛教徒也不例外,我們常常將「行善積 德」掛在口邊。一般佛教徒的修行綱目,是 以護持五戒為基本,五戒之中,則以戒殺生 為先,戒殺之餘,更要護生、放生。歷代也 有不少記載古德救生護生的故事。於是乎, 安排放生動物,也是很多道場樂於進行、信 徒樂於參與的宗教活動。 近年中國開放經濟,富人多了起來,很 多佛教徒參與不同道場的宗教活動,以求積

福添壽。近年他們流行野外放生活動,但因 不得其法,自以為做了好事,積了福德,但 結果是害了眾生,引致了大量魚類、鳥類死 亡事件不時出現,自然生態被人為地破壞。 更有甚者,年初在中國北京市,有群眾在市 郊胡亂放生上千條蛇類,令致鄰近村落居民 大為恐慌,趕緊知會公安,又呼喚村民,急 忙離開工作崗位來捉蛇,最後放生者須賠 償四萬多元以補償村民損失。又有南京市 民在長江放生大量養魚,被其他市民知悉 後,群集在下游大量網捕,成為當地電視 報章新聞。 從佛教立場來看,每位佛教徒當然都應 該「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佛教徒應作善 事,但甚麼是善心善事?很多人都不清楚, 祇知道幫助人便是善事,傷害人便是惡事。 但甚麼是助人呢?如何助人呢?很多人只 看眼前事,認為發心為善,動機純正便可 以了,但他們忽略前因後果,不曉得每件 事情的出現總有眾多的因素,假若不問緣 由,胡亂幫助,則有可能越幫越忙。 又有些人認為做善事達致目的便可,祇 求目的,不問手段的情況,正是目前國際間 很多援助計劃的情況,很多人捐獻物資或金 錢給落後地區,祇是為了達到某些政治目

【第186期‧佛光法苑‧19】


的,但處理上卻出現很多問題,引致混亂不 堪,貪污叢生。古往今來,「揠苗助長」的 事情很多,「事與願違」的例子亦復不少, 總是動機是好,但落實在行動上,便出現了 相違背的事兒,敎人如何是好? 更有一些人認為每件事情都有好與壞的 方面,不能一概而論。因此所做的事情,能 利益眾生就可以了,不要去分辨它是善還是 惡,他們搬出了所謂「不思善、不思惡」、 「不住二邊,無善無惡」等佛家語,來為自 己行為作辯解。但是,假若佛教徒都是這樣 的不辨是非,那麼,又如何能稱得上是一個 理性的佛教徒呢? 佛家說一切事皆由眾多因緣而成,我們 不能只是看動機,也不能總看結果而論。只 看動機是好,但過程方法上出現偏差,便會 產生反效果;同樣道理,只看結果,不問緣 由,也會造成不分青紅皂白的手段,產生矛 盾。更不能不看清楚過程步驟,便貿然行 動,徒生混亂。 其實,在做任何事的時候,運用智慧是 十分重要的。古人有說:「授人以魚,不如 授人以漁」,與其資助弱者物資以作善行, 不若教授他們謀生技能,讓他們終生受用。 這是很多慈善機構現時的策略,以圖更能幫 助國際間的弱勢社群。 那麼,佛教對「善」是如何解釋呢?《 瑜伽師地論》卷五十六云:「能感當來樂 果報義、及煩惱苦永斷對治義。」這即是 說,佛家認為能產生快樂的果報的,又能 對治及斷除煩惱的,才是善行。以佛教的 勝義來看,學佛的目的在於解脫,解脫對 生命的蒙昧與困擾。能夠自己解脫,又能 帶領他人解脫,離苦得樂,這才是佛教修 行的根本義吧。

例如佛陀的教誨常常具備「初善、中 善、後善」的,這即是說:最初如理聽聞 佛法,種下善根,這是「初善」;對所聽聞 的法義抉擇思維,遣除自心染污,此為「中 善」;最後以修慧來行持,徹底遠離煩惱執 見,獲得殊勝果位,此為「後善」。以初中 後三善配合聞思修三慧,可說是佛家修習善 行的標準。 從早期佛教發展來看,善行是傾向於個 人性的,善事必環繞著個人解脫而行,若事 情是引領我們解脫煩惱、執見等惱亂事情, 具足慚與愧,遠離貪、瞋、痴等執見,達致 最終解脫,那便是善行,這是從修行解脫上 著眼的行為,是出世法的。 後來大乘佛教開出,傾向於社會性發 展,以利益大眾為先。於是做善事乃是為 了利益眾生,或令眾生得現世福樂,或後 世福樂,甚至引領眾生導向解脫的,皆稱 作善事。於是菩薩行中的不同利生法門, 逐漸開出,令眾生得以循之以行,這是從 行善積福方面著眼的世間法。 當然在大乘佛教中,善行亦有出世法的 一面,佛教強調修行要有智慧,尤其是出世 間的解脫智慧,此即所謂「般若」。智慧的 修習,是要放在事情的處理上來呈現的。我 們學習菩薩六度中前五度的「布施、持戒、 安忍、精進、禪定」的時候,往往便要運用 般若,三輪體空,才能作事圓滿。所以,在 五度的後面,若果沒有智慧的抉擇,所有修 行皆不能稱為圓滿波羅密呢! 具備善心者,當然不會做壞事。但假若 沒有智慧引導,好事會變質,轉為壞事,故 此要謹慎警覺。西諺有云:「通往地獄之路 乃由善心鋪成」,我們處事待人,須以智慧 為導,否則便容易事與願違,不能達到發善 心,修善行,作善事,得樂果了。

【第186期‧佛光法苑‧20】


百法

善心的探討 張建義

這一百種法,分成五類: 第一是「心法」,簡稱「心」就是人類 的智識,共有八種。 第二是「心所有法」,簡稱心所,是「 心」所附屬的作用,共有五十一種。

未接觸到佛法前,聽到「善心」這兩個 字,並沒有特別的感覺,善是好的意思,善 心就是好心,好心的反面便是壞心。好心和 壞心是很普通的字眼,每逢天災人禍時,報 上總有類似「…善心人士,出錢出力,賑災 救難…」的報導。看了之後,也會寫張支 票,略表同情之意。 來到玉佛寺後,長期聽聞佛法,又多次 參加佛教書院開辦的課程,漸漸地對「善 心」兩字的認識比以往來得深刻,尤其在 接觸到淨海法師「唯識學」的介紹以及近 期參加佛教書院主辦,由台灣福嚴佛學院 開仁法師主講「以佛法研究佛法」之後, 對善心有更深一層的領悟。這次承蒙修慧師 錯愛,讓我有機會把我體悟到的「善心」作 一整理,提供出來,主要的是希望各位同修 大德,能對不確之處,加以指正,那也是我 的福報了。 「善心」是佛法的一個術語,在實用佛 教辭典,第1346頁中,「善心」的定義是 「以慚愧之二法及無貪等之三根為善之自 性,與之相應,而起之一切心心所名曰善 心。」在這定義裡,我們知道善心,有更廣 義的意義,已經不是一般所謂的善心,只是 形容善良的心態,關懷他人幫助他人了。 這裡提到了心和心所兩個名詞,心是心 法,心所是心所有法,在唯識學的百法中提 到,百法就是一百個名詞的解釋,是唯識學 的提綱,也是唯識對心理學簡單的說明。

第三是「色心」,是心法和心所有法 的對象,這色字是照梵文,Rupa,直接翻 譯過來,意思是指「物」。但這兒除了物 以外,也包括了一切聲、光、香、味等感 覺。這色法有十一種。 第四是「心不相應法」,是指不是由心 上直接發生的行為,共有二十四種。 第五是「無為法」,就是無有作用清淨 寂滅的法,也就是前四種法的本性,共有六 種。 這百種法中,因心及心所,牽涉到善心 的定義,所以把心法和所有法略述如下:

心法 如前所說的,心法就是人的智識,人的 理念和意識,共有八種,或稱八識。 (一)眼識—能見色 (二)耳識—能聞聲 (三)鼻識—能嗅香 (四)舌識—能嚐味 (五)身識—能感覺觸摸 (六)意識—能思想事理 (七)末那識—末那是梵文Manas的譯音, 意為思量。為一深層的自我意識作用,它不 斷生起思慮活動攀緣著阿賴耶識(見下),

【第186期‧佛光法苑‧21】


而執之為自我。

根而生)。

(八)阿賴耶識—阿賴耶是梵文Alaya的譯 音,意為庫藏。為八識的根本,一切存在的 本源。有情造業,熏習成各類種子,也就是 潛在的功能,都貯存在阿賴耶識裡。

(七)精進—精而不染,進而不退,是勤 勉的意思。對一切善法要勤修,對一切惡 法要勤斷。

心所有法 百法的第二類,便是心所有法,簡稱 心所,包括六項,共五十一種,這六項是 遍行、別境、善、煩惱、隨煩惱和不定, 其中善心所共有十一種,對善有很明確的 說明,所以對這十一善心所作簡單介紹。 佛法中的善法,種類繁多,簡單來說, 不出「五戒十善」,但就心理來研究分析善 的心理就有十一種,稱為善心所法,十一善 心所—善的心理 這十一善心所包括了信、慚、愧、無 貪、無瞋、無痴、精進、輕安、不放逸、 行舍和不害,現一一簡述如下: (一)信—對於善事能了知是善,誠實地相 信是信,《華嚴經》中說:「信為道源功德 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所以如能有深的信 仰,便能生出一切善法。 (二)慚—慚恥,在唯識上,做了壞事自己 心中羞惡叫做慚。 (三)愧—抱愧,做了壞事無顏見人,叫 做愧。 (四)無貪—對於五欲或一切功名財力不 貪戀。 (五)無瞋—對於一切人物以慈心忍耐對 待。 (六)無痴—對於善法能真實了知毫無迷 惑(一切善法皆有無貪、無瞋、無痴三善

(八)輕安—身心安泰逍遙自在,除 却却 祛貪瞋 痴等煩惱,內心便可得到輕快安樂。 (九)不放逸—心不希求色香聲味,不放蕩 縱逸,任性胡為,而以無貪、無瞋、無癡三 善道為體而修善防惡。 (十)行舍—行是修行,舍是舍棄,就是修 行人對色聲香味明了理解,不為所動,並捨 棄我相和法相,行一步舍一步的修善。 (十一)不害—是不破壞戕害一切事物,能 慈心容忍愛護一切眾生。 這十一種心所有法,是純善心,是佛弟 子們應勤修的。對心所稍有認識後,那麼對 佛法中的善心便可有更深一層的了解,佛法 裡對善心,是從慚愧開始。 一個人有慚愧,就能知道什麼該做, 什麼不該做,做錯事情能改過自新,要不 然就任性作為,罔顧他人,什麼壞事都做 得出來,有慚有愧是良知未泯,加上善根 來對治貪、瞋、痴這是善的自性,一切善 法都從這裡生起,與之相應的一切心、心 所也都善了,是佛法中的善心。

善心與善行 宏意法師在星期五晚上的解行同修班中 曾經說過:佛法是講究實際效用的,這句話 看似平淡,但其含義甚深,尤其在談論「善 心」的面面觀時,宏意法師的話提示了善心 是需要有實際的行動來顯示它的效用,所以 善心並不是說說而已,是要採取行動的。依 善心而發生的行為,便是善行,從善行中更

【第186期‧佛光法苑‧22】


能促進善心。善心和善行可以說是一事的兩 面,相互增長。開仁法師在「以佛法研究佛 法」的課程中,提到一個人發無上善心,要 做到三點才能進入善趣,這三點就是因果、 主動和歡喜。

因果 為什麼在行善時要提到因果呢?因為佛 陀在菩提樹下靜坐思惟的結果,徹底明白人 生多苦的原因,完全是人們自己造的業,自 己得果報。我們在過去世自己造作苦因,今 世結成這個苦果,所以生、老、病、死的苦 痛,是無法避免的,如今世發善心,行善 事,必然會種下善因,結成善果,是往後 解脫生死重要因素之一。 說到因果,不得不提緣起,「諸法因緣 生,諸法因緣滅」,我們所做的善事也是因 緣條件和合組成的,也是無常,幼年時期, 父母師長時常告誡我們說,「受人之恩不可 忘,與人之恩不望報」,所以完成一件善事 後,便應立即放下,不可念念不忘,就像西 方人說的:「you owe me one」你欠我一個 人情,我們了解善事是無常的,能夠放下, 不貪圖執著任何回報,不往深處說,最低限 度也對得起父母師長的教導,不過如受惠於 人,定要在因緣成熟時,做一適當的回報, 千萬不可故意忘記,那罪過可大了。

主動 起善心作善行最好要自動自發,如見人 有需要時,定當義不容辭,伸以援手,這就 是菩薩精神。然而做善事也要有智慧,依客 觀條件而做恰當措施,某些人雖不主動,但 如邀請,也願協助,此種善心雖不及自動自 發者,但其善行亦可利益他人,造福於不同 群體。如有一人發善心,行善事,但需要協 助便求助於人,一般人在情況之下,通常都

願幫助。如有人因某種原因,不能參與,千 萬不可瞋心大發,認為如此好事,竟敢不 做,真是「混球加三級,流氓排第一」要 知這都是個人處境不同,因緣各異的緣故, 西方人有諺語:「One man’s sweet, may be another man’s poison.」在我們發善心做善事 時,可將此諺語做一參考。

歡喜 在做善行時要心存歡喜,一個人在幫助 別人時,心中充滿了喜悅,通常都是以無私 之心而為之。在台灣唸中學時,在週一朝會 中,總會唸「青年守則」,其中有一條「助 人為快樂之本」。可見行善助人可令人歡喜 快樂,瞭解這一點,就能發歡喜心而助人, 喜而生喜,喜喜相隨不息,是一種良性循 環。玉佛寺的義工們都是以歡喜心來護持道 場。例如,典座組的義工,每週都來佛寺為 參加法會的信眾準備午餐。每位義工都是以 歡喜心而來,事後法喜充滿地歸去。這是良 性循環,純善心的典型例子。 有時行善的人心中另有目的。如在競選 期間,久久沒人理會的街頭大洞,突然補起 來了,這不是奇蹟,這是某民意代表以善事 向選民表示政績,是真善還是偽善,則混淆 不清。真是「強盜扮書生,真假也難分。」 但發心做此善行,便不會有歡喜心,因為是 有私心的,是不純的善心。佛弟子要以此告 誡。

結論 發善心作善行看似簡單,但探討起來, 頗為複雜,皆因每一個人或每一件事,層 面不一,因緣不同之故,人在世間,不離 世間法。在發善心時能知因果,能自動自 發即能生歡喜心,那麼這就如開仁法師說 的是無上善心,能入善趣,願以此與各位 同修共勉。

【第186期‧佛光法苑‧23】


善心的感念 丁鳳英

學佛多年,每次早課之後迴向,必定發 願,「業障消除,福慧增長,廣結善緣」。 業不重不生娑婆,人的一生就是因造業,而 受報。雖然我們一般人都是普普通通的凡夫 眾生,國家大事用不著我們操心,但是我們 還是可以影響我們周圍的人,時時發善心, 做善事,利人利己。 我就常向我乾洗店的員工們說:「很多 人一天當中最早接觸到的人,可能就是我 們,如果他們到店裡來,我們不但替他們 服務,同時笑瞇瞇的跟他們打招呼,問候兩 句,他們一定整天都會比較快樂,尤其那些 年紀比較大的,或者看起來經濟情況不是特 別好的,在別的地方也許不特別受重視,我 們要對他們特別好,特別客氣,對我們來說 不費吹灰之力,可是對他們來說會覺得特別 溫馨,還有什麼比帶給別人一點快樂和溫暖 更好的事呢!」 我一直覺得我是一個非常幸運的人,雖 然我不記得對別人做過什麼大善事,但是卻 常常在我碰到困難的時候,遇到貴人,遇到 善心的人,得以逢凶化吉。我記憶最清楚的 有兩件事:

一次大約在十年前發生在我兒子的身 上。那次他決定開車到田納西州會友,因 為單程900哩,我們建議他在中間找個旅館 住一夜,第二天再繼續趕路。可是誰知道, 他因為等不及和好朋友見面,再加上年輕, 精神、體力都好,所以越開越來勁兒,到了 半夜3點多鐘,他打了個電話回來,說他剛 過伯明翰,阿拉巴馬州,因為高速公路修路 面,一根突出來的鋼筋把他的一個車胎劃破 了。因為他的車在最左邊的快車道上,雖然 半夜了,但是公路上的車子不但多而且開的 飛快。他要換車胎,但是車子的千斤頂好像 不管用,這才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我們叫 他看看附近有沒有什麼店面,先把車開到停 車場,再想辦法。他說那邊前不著村,後不 接店,遠處的路燈也不太亮。我和同修一 聽,真是睡意全消,叫他盡量靠邊站,把閃 光燈開著,以免被別的車撞上。半夜三更, 我們對當地的情況半點都不清楚,只知道他 在20號公路往東走,剛過伯明翰,同修只能 打查號台,看能不能連絡上當地的任何拖車 公司或警察局。我在旁邊急的熱鍋上的螞蟻 一樣,只能念佛,求菩薩保佑! 過了不一會兒,兒子又打電話來了,說 有一個黑大漢,開車經過,停了下來要幫

【第186期‧佛光法苑‧24】


他,但是試了試他車上的千斤頂,一點用 都沒有,而這位黑人車上也沒有能用的工 具。他說,他家離那個地方開車大約20分 鐘,他回去拿了工具再回來幫他換胎。我 們聽了心裡七上八下的,心想半夜三更, 人家肯停下來,在高速公路上試著幫忙, 就已經是天大的恩惠了。如果讓人家深更 半夜的來回開個四,五十分鐘,就為了幫 一個以前連面都沒有見過的人,實在是不 太可能。兒子說:「他會回來。」其實人 家回不回來,他除了等,別無辦法。我們在 家如坐針氈,過了有一個世紀那麼久。(其 實是一個多鐘頭)兒子打電話來了,說那個 人回家拿了工具來,已經把車胎換好了。我 說:「那個人還在嗎?」兒子說:「他已經 走了。」我說:「這人真是我們家的大菩薩 呀!你有沒有謝人家呢?」,兒子說:「我 給了他六十塊錢,我問他夠不夠?」他說: 「公平,謝謝!」然後倆人握手道別,各奔 前程。這件發生在十年前的事情,我跟兒子 還是會時常提起來,而且越想越覺得害怕, 心中對那位善心的菩薩一直感恩非淺。 另外一件是不久以前發生在我自己身 上的事。話說有一個星期天的上午,同修 照例檢查家裡的車子,結果發現我車子的 一個前輪車胎扎了個釘子,因為釘子扎的 地方不對,所以雖然車胎還很新,但是不 能補,因此換了新胎。平常星期天晚上我 都是早早吃了晚飯,就離開休士頓的家, 開車回70多哩外的家,準備第二天一早去 店裡開門。但是那天因為有事耽誤了,弄到 9點多才出門,不過因為是開習慣了的路, 所以也沒當回事。在開到還有十幾哩的一 個紅綠燈的交叉路口的地方,車胎刮到了 路邊的路肩,我感覺到朴的一聲,心想壞 了!接著就覺得車子開起來不對勁。趕快 把車開到右邊商場的停車場,下車一看,差 點兒沒昏倒,早上才換的新胎,邊上劃了個

大口子,這下可好,因為已經是晚上十點多 了,整個商場連一個人影也沒有,我又不會 換車胎,如果打電話給AAA,也不知道要 等到什麼時候。那時就別提有多懊惱了。 後來一看,馬路對面,有個加油站,燈火 明亮,一定還沒有關門,真是喜出望外, 馬上開車過馬路,也許他們有修車工人。 等到了一看,心也涼了半截,原來加油站只 附帶一個小販賣部,哪有修車部門呀?後來 想想,既來之,則問之!於是停好車,推門 進去,店裡只有一個管櫃台的站在那裡。我 問他有沒有修車工,我的車胎爆了,他說沒 有。這時由旁邊走過來一個瘦小、乾枯的白 人男子,(原先沒看到他),他自告奮勇的 要幫我換,出了店門,看他手上拿著半加侖 牛奶,他把牛奶放在車子旁邊的地上。我打 開後車廂,告訴他工具及備胎的位置,他費 了九牛二虎之力,把破胎換下來,又花了一 番大力氣,把備胎裝上,然後告訴我,車胎 裝好了,鏍絲都上緊了,只是備胎比較小, 車要開慢一點,最好明天一早就去換胎。當 時我心裡就別提有多感激了,我對他致謝並 問他該付多少報酬,他說:「我已經一段時 間沒有工作了,你如果給個十塊、二十塊我 都很感謝的。」我一聽,現在經濟不好,他 自己都沒有工作了,還肯花那麼多精力、時 間來幫助別人,而且一點都不貪心,實在是 位善心的菩薩,所以我當時把皮包打開,留 下五塊錢以備不時之需,其他的全給了他。 (也只有幾十塊錢)這時只見他眼含淚光, 一直跟我道謝,並說:「Now, I can put food on the table for my baby.」 我們日常生活中,看到、聽到、接觸到 的善人、善事,實在非常非常的多,如果我 們受了別人的幫助,不但要常記在心上,而 且要見賢思齊,只要能做一些對別人有益的 事情,千萬不要放過機會。僅與同修們在學 佛的路上互勉。

【第186期‧佛光法苑‧25】


拼命三娘 慈修

我們對一個非常努力認真工作的人,稱 他做拼命三郎,為什麼不是一郎二郎或是四 郎五郎,非要取其三呢,我還真不知道,但 是上電腦搜尋,就會出現《水滸傳》有個叫 石秀的人,冷面熱血人稱拼命三郎。 現在都什麼時代了,女性需要賺錢養家 拼命工作的比比皆是,當然我也名列其中, 另外我也是三個孩子的老娘 所以就名副其 實成為拼命三娘。 我的朋友都知道我自己肚皮只生了一 個,後來我妹妹不知道那天心血來潮,硬 要把兩個孩子塞給我,我一高興就忘了帶孩 子多辛苦,而且孩子不能打不能罵,反正我 也豁出去,我就給你們當媽用。老么來時剛 從台灣的初中畢業,按照我妹的說法,小的 資質中等,在台灣的教育體系中拼不出什麼 名堂,那就來美國試試。給小的在離住家不 是很遠的Westside高中辦好入學手續。我們 打算讓小的從高一開始唸,學校說不用,咱 們直接上二年級,還把課表排給我,直說安 啦。小的每天帶本英文字典搭公車去學校, 我也每天趕著下班,在高速公路上飛車,為 的是接小的放學。和小的聊聊學校趣事,體 會台灣和美國的不同,學校老師常會在班上 誇獎小的,尤其是化學、生物、數學等不必 用很多英文的課程。「你們看看Christine才

來多久都會,你們還不會,Christine你上來 給大家做一遍。」小的為了老師的誇獎每天 都把功課做好,不懂的非要搞懂,老師開啟 她對化學的興趣和天份,一直到上大學,化 學都是她的強項。有一次在家聽她和男同 學在電話上鬥嘴,說不過別人,居然搬出 「那你化學考幾分?」上個禮拜放下百忙的 工作,飛到馬里蘭州,參加小的藥學院白 袍典禮(White Coat Ceremony),心裡是無 盡的驕傲。 至於老二嘛,我覺得她是唸書天才,其 實老二在台灣唸到大一,看妹妹在美國唸的 輕鬆又自在,也央著媽媽要來美國。老二在 台灣從小名列前茅,可是台灣的大學課程美 國又不承認,我先讓她進社區大學,知道她 滿腹委屈,上課時永遠坐第一排,老師問問 題,舉手永遠比別人快半拍,上到後來老師 都直接跳過她。一學期後我將她轉到休士頓 大學,又讓她氣到不行。她真的想去的是德 州大學,可是我就說,要進醫學院,休士頓 大學也可以啦。大姊在美國土生土長,幫老 二設定醫學院作戰計劃,包括做義工,加入 社團,幫老師做研究,另外暑假飛到上海, 在堂弟所在的醫院做研究。老二小時候畢業 拿的是市長獎,是我們家族唯一和馬英九總 統握過手的人。她大學畢業,跟她自己的老 媽報告,她拿的是比市長獎還高的獎,所 以她老媽直接翻成州長獎。老二台灣的醫 學院沒擠進,在自己的努力和大家的幫忙

【第186期‧佛光法苑‧26】


下,去年也如願進入德州大學醫學院,我 們全家出動去蓋文司頓,參加屬於她的白 袍典禮(White Coat Ceremony)。老二算是 外籍兵團,能夠和本土的小孩競爭,可真 的不容易。 老大八歲時我和她爸分開,還沒搞清 楚狀況,馬上就面臨經濟壓力。早上睜開 眼,想的都是永遠付不完的帳單。也不知 道離了婚,可以讓人變的聰明,為了多賺 點錢,我先拿房地產Agent執照,兩年後再 拿Broker執照。平日在公司決不放棄任何加 班機會,下了班再管十棟房子。房客來來去 去,我就帶著老大,在房子間奔波。清洗地 毯、浴室叫小事一件,油漆房子、換地磚也 幹過數回。老大的童年、青少年就在我忙碌 中過去。琳兒從小身材高聎,朋友誇她是個模 特兒的料,所以她參加過走秀也參加過選美 比賽。我常覺得和老大是兩個世界的人,她 先進Baylor大學念預醫,後來又改變主意。 我猜她想圓的是模特兒的夢。一直到她從紐 約實習回來,才徹底粉碎做模特兒的夢。她 跟我說,和真正的模特兒相比,她太胖了。 多年後,她也拿到企業管理碩士的學位,對 自己和爸爸媽媽有了交代。 我們家三個孩子,一個醫一個藥一個管 理,個個都是菩提獎學金得主,乖巧懂事, 就算後來加入的女婿,也在孝順的名單內。 還記得老大剛結婚時,老和尚問我説,對女婿 滿意嗎?我想不是我滿意,是他們兩個要好 好過往後的日子。女婿結了婚就像變個人, 努力工作照顧家庭。下了班忙著進廚房準備 晚餐,有時候兩個妹妹的晚餐加上丈母娘隔 日的便當,都一起打包,省了我做晚餐的時 間。我想這樣的女婿打著燈籠也找不到。 爆完我自己家的料,我想要說的是,就 算單親家庭,你一樣可以快樂,一樣可以擁

有美滿的家庭。我們女婿的外婆說,她覺得 過了六十歲就算老人。我離老人,只有兩步 之遙。發現支配我人生的三不準則,深深影 響到我。 1. 我年輕時沒有好好學佛,但是努力 工作,賺正當的錢,那時決不和鈔票過不 去。 2. 我中年時資質魯鈍,只知道跟老和尚 和宏師父學佛。學了快二十年,慢慢對自己 的心念起伏才有點掌控。當不愉悅的情緒生 起時,都會察覺然後開始分析原因,最後都 不離貪瞋痴三項。有一次我做義工生氣了, 我想這些人真難搞,可是再一想,誰最讓 別人難受?不就是我自己嘛!這一點無庸置 疑,我老闆最清楚。 不論我做義工或工會代表,決不找自己 麻煩,永遠捍衛我的好心情。我常對老闆 說:「那麼大聲幹嘛,你不會好好講嗎?」 這叫情緒管理。我以前會被老闆氣的心跳加 速淚流滿面,現在可大不同囉。 3. 總結上面兩點,我決不跟因果過不 去。果從因生,我們都要為自己的身口意 三業負責任。就算我接了工會代表這種不 討好的工作,因為不去做不對的事,老闆 想要整人,也就有相對的困難度,這一點 我是相當的有把握。 人生真是快呀!我即將進入老年,是三 個孩子的媽,兩個孫子的外婆,工會代表, 玉佛寺終身義工,外加常加班,一天工作 排的滿滿的。你問我累不累?當然累呀。有 一次,我跟欣欣師姊說,為了趕大法會的 Power Point,我累的都想掉眼淚,但是我 的心沒有負擔,歡暢無比。 善心就是降伏煩惱的心,你的善心升起 了嗎?願我們一起努力學佛,長養善心。

【第186期‧佛光法苑‧27】


學 步 園

五心相加才是愛 李瑋 我在上一期《佛光法苑》分享了丁老師 跟我說的人生「四個靠譜」:當下靠譜、自 然規律靠譜、相信自己靠譜、經過實踐被證 明了的真理靠譜。今天我想把和丁老師談話 的第二部份也拿來和同參道友們分享。 丁老師囑咐我,年紀大了,要做好五件 事:一是重視身心健康,二是處理好自己與 眾人的關係,三是「三無人生」(無怨、 無憂、無愁),四是「四個靠譜」,五是 「五心相加才是愛」,也就是回答什麼是 真正的愛。 哪五種心呢? 第一、童心。人隨著年紀大了,看不慣 的事情就可能多起來。我在學校裡教書,看 到現在的學生從穿衣打扮到談吐風度,都和 我這一代不一樣,有時候難免有「一代不如 一代」的感覺,這時候,我就得提醒自己, 世界永遠是屬於青年一代的。丁老師說,人 上了年紀,切忌老氣橫秋,喜歡訓斥人,應 該儘量保持一顆天真無邪的童心,這樣才能 和年輕人融洽地相處。 第二、要有悟心。也就是善解人意,還 包括自己有反省的能力,知錯必改。有一位 漁翁的太太,總是把魚的中段留給丈夫吃, 自己吃魚頭和魚尾。漁翁臨死前,太太問他

有什麽願望,丈夫傷心地說:「我希望吃一頓 魚頭和魚尾,那是我最愛吃的!」我們有時 候和那位漁婆一樣,以為自己喜歡什麼,自 己所愛的人就一定也喜歡什麼,結果適得其 反。所以,切實用心去瞭解對方,也是愛的 必要條件。還有,做錯了事,應該能誠懇地 說一聲「對不起」,我看這也是悟心。 第三、責任心。多一份擁有,多一份責 任。一般人都希望擁有很多愛,希望愛自己 的人越多越好,但是常常忘記,擁有的越 多,需要承擔的責任也越多。所以,愛心 需要責任心來呵護。 第四、愛的雙方對彼此要有耐心,這一 條不言自明。 第五、愛需要有寬容的心。「金無足 赤,人無完人」,我們每個人都有缺點和 不足,所以不能苛求別人完美無缺。胡適 先生說,寬容比自由更重要。生活在美國這 個崇尚自由的國家,有的人過分強調個人自 由,卻不夠厚道和寬容。高舉個人自由的旗 幟,去侮辱別人的宗教、文化和風俗,有失 厚道,也談不上寬容。 「佛法在人間,不 離世間覺」。作為一位長者和佛弟子,丁老 師和我分享的「五心相加才是愛」,具體地 提醒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擴大、提升我的愛 心和慈悲心,享受有愛的人生。

【第186期‧佛光法苑‧28】


西土弘法二十年

回想來時路 宏意

一九九0年玉佛寺落成後,隔年的春天 某日,有一位白人青年來佛寺參觀,我陪 他在如意觀音像前談了一陣子。臨別前, 他問我有沒有講英語的活動,他很想過來 參加,多了解佛教。當時,我如實的跟他 說,對不起,佛教會還沒有開辦講英語的 修學活動。 那位青年離去後,我心中若有所失,一 直感到不安,深覺來美弘法,卻不能向美國 人介紹佛教,實在是一件憾事。 經過一段時間的思惟,不知是責任心的 驅使,或是「不忍聖教衰」願想的帶動,終 於鼓起勇氣,在觀音殿開辦英語學佛班,每 星期日上午九點至十一點,指導大家靜坐和 講說佛法。 我來美國的目的是學英文,但由於寺務 忙碌,一直無法去學校真正學習,因此英語 能力不足,要介紹佛法,更是難上加難。但 自己若不主持,也無他人可請,所以當初是 逼著上陣,不許退縮。 剛開始的第一天,有八個人參加,四位 美國人、四位華人。我默默地鼓勵自己,不 管人多人少,堅持三年,再作打算。結果三 年之後,人數漸增至五、六十人,令人歡 喜,自己也受到很大的鼓舞。那時不知那 裡來的精力,如是風雨無阻的帶了十二個年

頭。當時難的部份還不只是講英語,而是十 一點鐘英語學佛班結束後,我又要趕去大殿 作華語的佛法講演,如何保持頭腦自如的自 動轉台,是那些年裡的一個有趣經驗。 佛法說真發心時,必會促進因緣的成 熟;真利人時,也會讓自己得益。約三年 後,我上台演講,就不需再寫英文稿,可 以自由發揮;一些常用的專有名詞,不論 梵、巴,也可以隨時引用,增進了自己在 美國弘法的能力,這些都是沒有意料到的 收獲。當然,能與講英語的學佛大眾廣結 法緣,更是我這一生深以為幸的事情。也因 為英語弘法的因緣,二十多年來,休士頓地 區若有任何宗教聯合活動,需要有佛教的代 表參加,用英語演講,主辦單位總是找到玉 佛寺,讓佛教會的弘法利生對象,進一步擴 展到美國社會,也讓更多的美國朋友有機會 認識佛教。 不過想到一人不能獨撐大廈的道理, 為了英語學佛班的永續,十二年後,我開 始組合有心者共同分擔責任,培養講師, 讓學佛班的核心大眾,群策群力,一起發 心維持每星期日的修學活動。欣逢英語佛 學班成立廿周年慶,我真誠的感謝所有參 與者,因為大家的用心,佛學班的根基愈 來愈穩固,希望這棵大樹上的花果,遍灑 美洲、利益群生。

【第186期‧佛光法苑‧29】


西土弘法二十年

英語佛學班的挑戰 廖吾浩

在講華語的道場成立英語佛學班的可行 性有多少? 不同族裔的傳統習俗不同,思考方式 也不同,如何融合西方和東方在同一個道 場? 從成立以來,很多的疑問一直在挑戰著 英語佛學班,如何維持?如何擴展?相信這 是一個長期的課題,值得大家一起來探討。 很高興今年八月能參加了英語佛學班20週年 的慶祝活動,看到英語佛學班的成長真的讓 人興奮。我知道在這成果的背後有著很多的 辛苦,希望英語佛學班能持續成長,扮演佛 教會東西方會友之間的橋樑,英語佛學班的 成果將會是佛教會發展的一大助緣。 玉佛寺英文弘法組組長一直由講華語的 會友擔任,主要的考量也是為了方便英語佛 學班和玉佛寺之間的溝通和連繫。指導老師 一直由宏意法師擔任,後來也逐漸培養西方 會友來帶領靜坐和研討。從我個人的瞭解, 長期來玉佛寺參加活動的西方會友,他們除 了很感恩有一個學佛的地方,有的也能接受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進而融入玉佛寺的義工 行列。有的或許由於缺乏溝通的機緣,難免 觀點不同,錯失長期來玉佛寺學習的因緣。 如何鼓勵西方會友的參與,進而把玉佛寺當 成他們學佛的家,一直也是大家在思考的課 題。我們除了珍惜因緣,努力持續提供一個 英語學佛的環境外,更須要透過一些方法來 彌補彼此之間觀念的落差,加強彼此的認 同。譬如舉辦義工培訓,新會友的培訓,

還有舉辦類似佛教書院有系統的課程。 知道佛教會的人力不足,但一直希望有 因緣也能藉中文弘法組的經驗來給英語佛學 班舉辦類似的弘法活動。從活動當中也許我 們可以藉由介紹佛教會的歷史和理念來加強 對佛教會的認同。從介紹佛教教理,我們的 法師,佛門禮儀來加強對三寶的尊重和信 念。或者經由有時效性的訊息交流來加強 彼此的觀點。透過這些方法也許有助於互 相的溝通,也是未來的融合的基礎。 過去也有不少東西方會友互動的例子, Wally Gardener擔任英語佛學班負責人時, 就曾經利用中午為講華語的會友學習用英文 來研討佛法。也曾經有英語佛學班的會友加 入廚房炒菜的工作。目前Ray Rawls還在輪 值星期日開交通車接送長輩们 。 Pierce McCrow也曾經指導青少年暑期佛學夏令營的 晨操運動。值得一提的是英語佛學班主導 的兒童學佛班,在經過多年的嘗試後,目 前有了讓人欣喜的成果。還記得早期有會 友想學習中文,菩提學苑還請了三位老師 來英語佛學班做了一場說明會,有的會友到 現在仍然持續在學中文。目前英語佛學班支 援 Interfaith Ministry 和Dinner Dialogue值 得讚歎,還有幫忙接待來訪的團體,甚至代 表佛教會到學校或教會去介紹佛法,也都值 得讚歎。 以上想到的一些英文弘法組的往事,希 望未來有更多英語佛學班的會友加入護法的 行列,一起來為佛教會的未來共同努力。

【第186期‧佛光法苑‧30】


西土弘法二十年

英語班的繼往開來 徐小玲 我在一九九二年開始參加玉佛寺英文佛 學班的課程。英文班那時成立不久,因此只 有我們四、五個人圍著圈子探討英文佛書, 交換心得。我對當時的主要成員之一Wally Gardner凡事追根究底理性分析的精神以及 所研讀的越南法師Thich Nhat Hanh將佛法 生活化,參與入世的精神感受深刻。佛學班 因之為我打開了新的視野及天地,讓我由新 的角度來探討佛學。 一轉眼,英文佛學班從初創到現在已有 二十年。這二十年來人事遷異變化,原有成 員雖已了然可數,然而英文佛學班卻漸漸吸 引各界講英語的人士而擴大開展。在成長的 過程中要特別謝謝顏憲欽、廖吾浩和馬超雲 師兄們辛勤的領導帶動和多年來默默地為英 文班盡心盡力的會友們。許多資深會員如 Jim Monahan夫婦,Anne Olden和S Riwan Chan雖已搬離休士頓但佛法永遠改變了他 們的人生和信念。他們的心將永遠與我們同 在。多年的會友如Ray Ranls, Gary Ng和Lar ry White,禪修聽經從不後人並且帶動全家熱 心服務參與佛寺各項活動。Jenna Mayer雖 已搬離休士頓十年,但一心一意想回來參加 二十週年慶和謝師宴,因時間衝突不克參加 而急的哭出來。Jeff和Supicha Chitwood更 是熱情有加和我們分享他們在佛學班上從認 識、相愛到結婚的心路歷程。 眾多因緣中最主要的還是要歸功於宏意 法師的高瞻遠矚,不但創立英文佛學班而且 這二十年來不遺餘力全心的贊助英文班的各

項活動,宏師父講經深入淺出啓激發人心,只 要是宏師父的課從講《心經》到「六度」到 《金剛經》, 總是座無虛席,觀音殿坐得 滿滿的。 弘法的工作確實艱辛不易的,英文弘法 亦然。尤其是在這生活緊張雜務繁多的社會 裏,我們新的會員一直在增加,而舊的會友 們如能兼顧忙碌的工作,照料家庭又能固定 來聽經聞法需要極大的機緣、善心與堅持。 我們作為義工的也只能打電話、招呼、探病 問候盡其在我。 這幾年來英文班的課程愈來愈有規模而 上軌道。除了每月一次在菩提中心一日禪修 之外,也不定期的舉辦密集佛法演講和禪 修。我們非常幸運每月的第二和第四週日 由宏意法師和圓福法師講經和介紹佛陀生 平。第一個週日則由佛寺諸位法師和客座法 師宣講佛法概要。第三個週日由資深的會友 們介紹基礎佛學和心得分享。我們每個禮拜 送四、五百個電郵,通知我們會友本週的活 動和講經內容。新近設立的兒童佛學班也由 六、七個人茁長成近三十人。 印順導師曾經説說他是「在冰雪大地播種 的愚痴漢」。我們今天在海外宣揚佛法也要 一本印順導師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英文 佛法的傳播不但是為了西方人士也是為我們 下一代的年輕人。它將是帶動佛法在西方生 根茁壯的機緣。在慶祝英文佛學班二十週年 及謝師宴之際,願我們以印順導師求法、弘 法孜孜不倦的精神共勉之。

【第186期‧佛光法苑‧31】


絲路記遊(二) 恆律 烏魯木齊

樂的人生。時過境 遷,而今這「美麗 十二日晨, 的牧場」已不復當 於西安機場搭乘 年景象,代之而起 東 方 航 空 公 司 的是寬廣的街道, 11:00am的班機, 高樓大廈林立,汽 於2:40pm抵達烏 車來回馳騁,煙囪 魯木齊,這是維吾 聳立,現代文明已 爾自治區的首府。 入侵到這個大漠蒼 烏魯木齊位於天山 涼,雄渾遼闊的天 北麓,準格爾盆地 山。導遊小姐說, 南端,環山帶水, 南山牧場 古時這裡是文化薈萃的重鎮。維吾爾 沃野千里,自古就是眾多游牧民族的 族是此地的主要種族,是這裡的原住民,而 交匯之地。是古代絲綢之路新北道上的重 漢族自張騫、班固通西域之後,即不斷有漢 鎮。烏魯木齊是維吾爾語,意為「優美的 族屯墾戍邊,移民亦相當久遠。近年來種族 牧場」,是新疆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之間時有衝突,溝通不良,未能互相了解, 是世界離海洋最遠的城市,亞洲大陸的地理 是其主因。據導遊小姐說,在維吾爾族的學 中心。是一個擁有現代化工業,民族傳統工 校裡有教授維吾爾族語文及漢語,而漢人的 業,和現代化商貿、經濟體系的亞洲中部大 學校裡則僅教授普通話而已。言語不通,造 都市。種族複雜,世居的民族有十三個,有 成彼此的隔閡,沒有互相往來,不能與當地 少數民族四十九個。千百年來人們不斷在這 人融合在一起,是則因誤會而起衝突,在所 一帶游牧、屯田、建設家園,各族人民都在 難免。 這裡撒下了辛勤的汗水。 到達烏魯木齊後,即專車前往南山牧 場,車經過市區,但見一棟一棟高樓大廈 林立,直入雲天,街道非常寬敞,人車熙 來攘往,是座現代化的城市。遙想當年, 這裡是一片廣大無垠的草原,《敕勒歌》 曰「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 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活生生地描述了 這一望無垠大草原景象。當時的人們一出 生就與大自然為伍,生氣蓬勃,充滿著活 力,不追求物質文明,不為外物所引誘,不 為現代文明所束縛,過著多麼單純,多麼快

南山牧場是一個大而美麗的牧場,背後 山巒起伏,林木蔥鬱,山坡上,綠草如茵, 牛馬成群,景色迷人;正前方是一片遼闊的 草原,閉起眼來,你可以想像邊疆民族,性 情豪放,充滿著青春活力,騎馬奔馳在這遼 闊的草原上。我們也租了哈薩克牧民的駿 馬,雖不能揚鞭馳騁於寬闊的草原,至少可 騎在馬背上過過癮,擺擺姿態拍照留念。淨 海老法師,也威風凜凜騎著馬,豪興大發, 勝過我們。下午我們參觀「大巴扎」,是專 門賣紀念品、衣物、乾料的商場,也參觀了

【第186期‧佛光法苑‧32】


夜市,專賣吃的地方,裡面都是賣炸肉、海 鮮、水果的攤位。人潮洶湧,非常熱鬧。夜 宿美麗華酒店。

天池 天池是由古代冰川和泥石流堵塞河道而 形成的高山湖泊。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阜康縣境內。享有「天山明珠」的盛譽,是 一個天然的高山湖泊,坐落在北天山東段博 格達峰下的半山腰,海拔1980米,湖泊呈 半月形,長3400米,最寬處約1500米,最 深處105米。四周群 山環抱,湖畔森林 密茂,青翠的草地, 挺拔蒼翠的雲杉、塔 松,漫山遍野,遮天 蔽日,風光如畫。

時許師姐剛好也漫步在同一步道上,我們 惋惜著此行未能得見純淨美麗的天池真面 目,然而卻在腦海中永遠保持著最真、最 善、最美的影像。漫步在細雨中,在大霧 中,此時真是未見勝有見,也許這種美就 是永恆的美。在大霧茫茫中,令人想起,人 生何嘗不是如此,處在大霧茫茫中,不知來 自何處?將去何方?然而吾人學佛者,即使 不知來自何處?卻當知將去何方。正在沉思 中,忽見前面的高師姐,因天雨路滑,跌了 一跤,幸無大礙,讓大家虛驚了一場。

今天雖未能見到 美麗的湖光山色, 然而內心卻覺得非 常快樂,因導遊 小虎告訴我們,新 疆地區雨量稀少, 久旱未雨,難得今 十三日清晨,早 天下起細雨來,正 餐後,於7:20am搭 如我家同修李師姐 遊覽巴士前往天池, 說,這是天降甘 上山時,山路蜿蜒曲 霖,雨水滋潤著大 折,伴隨著一條奔騰 地,洗滌著大地, 的溪流,這是來自天 天山明珠 萬物欣欣向榮,我們該為此感到高興 池的水,清澈的溪水冲擊著岩石,激起 歡喜。由於時間關係,未能等到雲開霧散, 雪白的浪花,綠水青山,秀色相映,使人 我們於中午12點30分回烏魯木齊。歸程, 感到一股清新的氣息。歷時二小時,始抵 導遊小虎安排我們順道拜訪哈薩克游牧民 天池。 族的蒙古包。並告訴我們一些應注意的禮 是日天池濃雲密布,陰雨霏霏,煙霧濛 節。在哈薩克族的毡 房 裡,客人可以坐在椅 濛,大地一片白茫茫的,幾至於伸手不見五 子上,或鋪在地面上的氈子上,但勿坐在床 指。天氣非常寒冷,所有的遊客都穿上厚厚 上,主人送來的每一樣食品,都應該嚐嚐, 的外套,也有穿著雨衣,撐著雨傘,環湖步 以示對主人的尊敬。哈薩克人喜歡喝茶,喝 道而行。由於能見度甚差,原本訂好乘遊 茶時,主人會頻頻為客人斟茶,客人不要自 艇,破波逐浪品味這塞外高原的湖上風光 行倒茶,若不想喝茶時,只要用手心把碗口 的計劃,也只好打消。只好在腦海中想像 捂一下,主人即會停止給你斟茶。哈薩克族 著那晶瑩如玉般的清澈湖水,那漫山遍嶺 人大部分從事畜牧業,多數牧民仍過著隨季 的雲杉,那白雪皚皚的柏格達峰,那無盡 節轉移牧場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圓錐形屋頂 美麗的湖光山色,在腦海裡迴旋蕩漾。這 的蒙古包就搭蓋在草原上,一進到裡面,見 【第186期‧佛光法苑‧33】


空無一人,但見佈置得非常簡單而乾淨,裡 面放置著一張床,一張小桌子,在毡毡 氈 子上 放著一張長條的桌子就像咖啡桌那麼高,也 許是為我們這些訪客而特別準備的。蒙古包 室內的屋頂有紅色花朵的圖案,顏色鮮豔, 有藍、白、黃的顏色間雜其間,令人感到氣 氛非常溫暖。稍後主人帶一小孩,端著奶茶 進來,非常熱情,頻頻為我們倒茶,小孩子 天真爛漫,大方有禮,表演各種姿態,逗得 我們大家哈哈大笑,我們要送一個小小的紅 包給他,他也不接受,直到他母親點頭才收 下,可見他們對孩子教養的一般。我們大家 都非常讚歎。回到了烏魯木齊,我們搭南航 5:00pm的班機於7:10pm抵達庫車。夜宿庫 車國際酒店。

克孜蘭千佛洞 早餐後,專車前往以優美壁畫著稱,素 有「藝術寶窟」的克孜蘭千佛洞。位於拜城 縣克孜蘭鄉東南7公里的地方,背倚明屋塔 格山,南臨木扎爾特河和卻勒塔格山,山抱 水繞,林木蔥鬱,彼此輝映,渾然一體。

來、音樂歌舞和民族風貌的畫面,內容非 常豐富,可惜洞窟的壁畫,有很多被人剝 走或毀壞。有很多壁畫、雕像可能已陳列在 英、俄、德、法等國家的博物館裡,禮失而 求諸野,若欲見壁畫的精華,也許得做飄洋 過海之旅。在洞窟的園區裡豎立著一尊鳩摩 羅什大師的雕像,我們在大師的雕像前攝影 留念,這位偉大的佛經翻譯者,是在龜茲國 出生的,大半生奉獻於中國的譯經事業,對 中國佛教作出了極偉大的貢獻,譯出了許多 名垂不朽的佛教經典。我們對這位偉大的僧 人致以無限崇高的敬意。 在園區的步道上行走時,淨海法師談 到玄奘大師去印度求經,也來到龜茲講經 說法。老法師說玄奘大師具有不畏跋涉苦 難的堅強意志,遭遇種種艱難,在出國境 前是以晝伏夜行的方式偷偷出關。在大漠 裡,空中無飛鳥,地上無走獸,是沿著堆 堆的白骨和馬糞前進,有時無滴水可飲, 倒臥在沙漠中,醒來仍然繼續前進,一步一 腳印地橫渡黃沙滾滾、熱浪排空的沙漠。一 路上也常遇到土匪搶劫,幾至於喪命。當時 玄奘已是一位中國的有道高僧,沿途不但一 面講經弘法,而且向當地的高僧大德虛心求 教,學習了許多經典,歷經千辛萬苦,始抵 印度。

石窟營造在山壁上,非常雄偉壯觀,我 們參觀了六個洞窟。洞窟有供僧徒居住和坐 禪用的,室內有灶坑等簡單的生活設施;有 主室作長方形,內 設塔柱中心柱窟, 有窟門洞開,正壁 塑立佛的大像窟。 壁畫皆畫在屋頂及 四周的牆壁上。主 要題材為佛的傳 記、示現成道後在 諸方教化的聖跡、 眾生對佛所做的種 種供養、顯示佛的 神通力以及表現耕 庫車大寺 種、狩獵、商旅往

【第186期‧佛光法苑‧34】

隨後我們參觀 庫車大寺。這是新 疆境內第二大清真 寺。大寺座落在庫 車縣城黑墩巴扎最 高處,據庫車新 城四公里。約建於 15世紀,大寺門樓 高18.3米,全部青 磚砌成,高聳的門 樓與宣禮塔,莊嚴


挺拔。塔柱雕以伊斯蘭教 番旅館。齊師兄在上海的 風格圖案,穹隆式樓頂, 旅館也忘了帶走一副名貴 形似天宇,可容納三千人 的太陽眼鏡,經打電話與 大禮拜。緊鄰著庫車大寺 旅館聯絡,也立即查出, 的旁邊就是龜茲故城,漢 將代為保管至歸程時取 唐時期中央政府都以龜茲 回。可見此地國民品德日 為中心,設立政權機構, 漸提高,服務業服務的周 管理西域,是西域政治、 到,實是可賀可喜。 經濟、軍事、文化、商貿 庫爾勒 中心。內地高僧紛紛雲集 於此,僧眾多達萬人,如 十五日晨,早餐後 今只剩下數不盡的隆起土 8:40am,我們搭車前往 堆,斷垣殘壁,淹沒在荒 鳩摩羅什 庫爾勒。沿途但見天山 煙漫草間,由於這些遺跡尚未整理, 山脈,峰巒重疊氣勢雄偉,如一條蒼 我們只能在外面遠望,徘徊憑弔。接著我 龍,蜿蜒盤踞於新疆遼闊大地的中部。汽車 們又前往蘇巴什佛寺。位於庫車縣城東北約 沿著天山山脈下的高速公路奔馳,時或是一 20公里,始建於東漢,隋、唐盛極一時。站 大片的土地,寸草不生,荒無人跡;時或是 在佛寺的遺址上,放眼望去,到處盡是斷垣 一望無垠的草原,偶見牛羊散佈其間;時或 殘壁、土堆、石礫。唐代高僧玄奘西去天竺 是綠樹成蔭,田連阡陌,瓜果飄香的綠洲。 取經,於貞觀二年(628AC),路經此地, 於3:00pm抵達庫爾勒,這是一個新興的城 受佛寺主持挽留,見僧侶眾多,香火鼎盛, 市,新穎的街道,高樓大廈林立,有許多道 便在此講經二月,每天對著五千以上的僧眾 路在施工中,人口六十多萬,是南疆第二大 弘揚佛法,盛況空前。經過將近一千年的風 城,這座新城聳立在沙漠中,又有孔雀河經 化,摧殘,現在所呈現的是一片殘跡,斷 過,山明水秀,生氣蓬勃,氣象萬千,一俟 垣、古牆、石礫、土堆供人憑弔。我們就在 高速公路完成後,城市的興隆,未可限量。 玄奘大師登壇講經殘存的遺址上,至誠地合 庫爾勒以產香梨聞名,品質極優,導遊小虎 十致敬,淨海法師在此帶領我們做晚課,誦 特別下車去買香梨分贈我們每個人一粒,果 《心經》,繞佛。此地本來佛教興隆,西元 實大小適中,形如紡錘,果皮黃綠,陽面有 十一世紀左右,來自中東的回教徒以彎刀與 紅暈。皮薄肉細,果味濃芬,清甜多汁,酥 鐵騎東進,並對佛教徒加以迫害,現在所見 脆可口,比起我們在Houston的超市買的新 到的是庫車大寺巍然屹立,而當年偌大的佛 疆梨約大1/4。香梨園區從孔雀河畔到塔里 寺皆已灰飛煙滅,讓人深深地體會到,生住 木河最下游的沙漠邊沿皆是。在渠邊,路 異滅,成住壞空。 旁,田頭以及居民的庭院裡,隨處都可以看 於晚餐時,許師姐談起,在烏魯木齊的 旅館忘了帶走她母親留給她極具紀念性的玉 環,是放置在旅館房間的枕頭底下,告知魏 教授,魏教授立即打電話至旅館查詢,果然 發現,謂將派人送至我們下一站投宿的吐魯

到香梨樹。庫爾勒已成為「百梨的王國」。 因為許多內地的梨引種到庫爾勒等地所結果 實,其品味往往超過原產地,喜歡吃梨的人 有福了,只要到庫爾勒就可品嚐到各色各樣 的梨。(待續)

【第186期‧佛光法苑‧35】


亞瑪遜河的藥師佛 ──推展「遠程醫療」的腳印

楊祖愛 星期天一大早,搭六點半的飛機,由歐 洲的維也納,飛往巴黎,轉機到美國邁阿 密,這是自2004年初離開美國十個月後, 首次踏回美國國土,我心中頗多感觸,但 是有點大禹治水的使命感,過家門而不入, 前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趕,從邁阿密再轉機繼 續前行,到南美洲厄瓜多爾國的首都基多市 去,全程24個小時。到了基多停一夜,次晨 大早再出發,沿著安第斯山的山路,搭車子 往南走,目的地是厄瓜多爾東南角,亞瑪遜 河源頭之一,海拔5600公尺的馬卡斯城( Macas)。 那時是2004年十一月底,維也納已經落 過幾場雪了,位於赤道上的基多市,也有了 些許熱帶的秋意。 這樣的長途跋涉,到這樣邊遠的亞瑪遜 河源頭來做什麼?

嬰兒肩膀上的瘤不見了 許多病人不是鎮上的人,而是四周鄰村 的人。其實隔得很遠,往往是在山的那一 邊,隔了幾個山頭的,有許多人是天還沒

大亮就出發帶著生病的家人跋涉而來的。 小鎮上這唯一的小醫院,輩份其實很 高,是省立的,編制內有一名內科醫生、一 名婦科、一名牙醫和一名外科醫生,麻雀雖 小,醫療最基本的項目也顧到了,診所的經 費是由一名盧森堡公爵長期固定資助的,免 費提供醫療給當地原住民。醫生們除了接受 門診外,還每個月每人到雨林裡出診兩次, 當地居民最常見的疾病是由不潔飲水或食物 引起的蛔蟲、腹瀉、肝炎、傷寒,也有由蚊 蟲引起的傳染病,如:瘧疾、登革熱、腦膜 炎、黃熱病等,肺癆也是嚴重的傳染病,此 外,營養不良、膽結石和疝氣也是常見的健 康問題。 診所裡的外科醫生叫李昂(Dr. Juan Leon),通常做簡單的開刀手術,他帶著一 付深度的眼鏡、厚厚的鼻子、厚厚的嘴唇, 給人一種穩重實在的感覺,他是小鎮的人, 學成後回到鎮上來,替他的鄉親服務。 當我被介紹給李昂醫生時,他正在診視 一名五、六個月大的男嬰兒,嬰兒有著棕色

【第186期‧佛光法苑‧36】


光滑的皮膚,被年輕的母親抱在懷裡,母親 穿著彩色鮮明的本地印第安人服裝,眨著大 大的黑眼睛,透著焦慮、期盼和希望,嬰兒 乖巧的,像小羊一般好奇的看著四周,顯 然,是一個被母親照顧得很好的,在愛裡 被撫養著的小寶貝。 李昂醫生輕輕的探著嬰囝小肩膀上的肉 瘤,有雞蛋那麼大的一個肉瘤,李昂醫生向 麥瑞醫生說:「這個瘤一生下來就有了,五 個月來,好像沒有什麼長大,我用你上次送 來的超音波機掃瞄過,沒看到太多的血管, 我猜是良性的,可以摘除,你看呢?」 麥瑞醫生打開了掃瞄器,又看了一次, 我在旁邊也湊熱鬧伸過頭去看,麥瑞醫生 說,瘤內部沒有什麼血管是好現象,很容 易摘除的。 嬰兒旋即被權充護士的,穿著白短袍的 醫學院實習男生,抱去那張暫時搭起的綠帳 篷裡做術前準備和麻醉,媽媽是不能跟進去 的,小男孩真乖巧,也不哭不鬧的要膩著媽 媽,任著大男孩抱走了,倒是年輕的媽媽, 依依不捨的目送著孩子,喃喃地禱告著,在 胸前畫十字……哦,是一位新派的印第安女 子,已經歸信了天主教的。 麥瑞醫生和李昂醫生是這次「中安第斯 山醫療服務」的主將,二位實習醫生做助 手,另有幾位醫學院的學生幫忙處理文件, 做記錄筆記,和清理開刀工具,大家都靜靜 的、十分有默契的、高效率的忙著。 據李昂醫生說,這次有八位病人,除了 小男孩摘除肩膀上的瘤以外,還有開疝氣 的、慢性盲腸炎的和膽結石的。麥瑞醫生 說,今天工作很重,我們要快點,現在就開 始吧。麥瑞醫生和李昂醫生進了醫療車開刀 房,醫學院的一位學生對我說,他們這一進

去,要到午後才會出來。妳遠道而來,李昂 醫生已經事前安排好,要我今天帶妳去聖母 大教堂覲見紅衣主教,還安排了參觀教堂辦 的廣播電台接受專訪。 「實在太好了,謝謝你們設想周到,我 十分榮幸可以有機會覲見主教參觀教堂,可 是我們能不能趕回來看小男孩肩膀上的腫瘤 移除的結果呢?」我還是念著小男孩。 醫學生說:「教堂不遠,小男孩開完刀 以後,還有一段恢復期,會待在另一個綠帳 篷裡休息一段時間,我這就去交代負責恢復 室的同學,等我們回來再讓小孩出院。」 果然,我們回來時,心神繫念的小男孩 已經手術完畢,還在昏昏的睡著,小小肩膀 上裹著紗布,平平的貼著肩膀,先前鼓著的 腫瘤不見了。 我笑了,年輕的媽媽笑了,醫學院的學 生也笑了。

哭牛 從雨林翻過了大山,謝天謝地,又回到 了馬卡斯。夕陽餘暉的村子裡,大樹下已經 擺好筵席等著了。小鎮上的鄉長里長鄰長等 政要們冠蓋雲集,也都到齊了。和醫療團隊 作了簡單的行政交流彙報以後,隨著亮麗的 西班牙音樂,和隆隆的舒瓦魯鼓聲,歡宴於 焉開始。 次日一大早,醫療團隊又要出發了,今 天要往西走,離開亞瑪遜河雨林帶,往西回 到安第斯山區,目的地是昆卡。 昆卡是厄瓜多爾南方的大城,羅達士醫 生的老家,他創辦的「中區安第斯山醫療基 金會」的總部就設在昆卡,今天要坐六個小 時的車,和羅達士醫生一同去他的家。

【第186期‧佛光法苑‧37】


車行途中遇到一條大河,荒山裡的大河 是不會有橋的,小車怎麼渡過滔滔大河呢? 是有辦法的,但是要等,等大貨船過來卸完 貨,小車司機去情商大貨船,連人帶車一 起載過河。要注意算好大貨船過來卸貨的 時間,在大貨船來到之前先到,如果錯過 了,只好等明天了,但是大貨船來到的時 間又是說不準的,怪不得在早餐時,小車 司機嘰嘰咕咕的直催。 這裡並不是一個港口,只是荒山裡這一 帶僅有的一個路口,因為有路通到河的這一 處,因此貨船就在這兒卸貨,成了一個沒有 規劃的自由碼頭,商家開著小卡車來接了 貨,循原路回頭進城。路,也是沒有鋪柏油 的碎石子路,在大山裡,碎石子路比起大石 頭路,已經是先進的路段了。這樣偏遠的山 區裡,本來就不多見小車來往,羅達士醫生 的醫療隊,是定期過河常客,他們是山區和 雨林的藥師佛、活菩薩,大貨船很樂意給他 們過河的方便。 在大河邊等大貨船卸貨的時候,對岸來 了一輛卡車,三名壯漢從卡車上拖下一頭 牛,牛已經死了,壯漢拽著大牛角往河裡 拖,龐大身軀的牛,就這樣任人推到河裡 去。牛啊!你活著的時候,任勞任怨的幹 活,默默的吃些青草,馴服的大眼睛,呆呆 的往前望,現在死了,馴服 的大眼睛,仍然呆呆的往前 望,你盼望著什麼呢?

羅達士醫生在昆卡的家是一座幽靜的小 莊園,昆卡是個山城,四季如春,像中國的 昆明一樣。當晚,羅達士醫生擺了流水席自 助餐,宴請所有義工及親友。西班牙人像中 國人一樣,家族觀念很強,他的親戚們,老 老小小來了五十多人,感覺上好像半個城的 人都來了,庭院裡搭起了帳篷,擺著大份量 的三道菜:烤牛肉、生洋蔥圈和白米飯。 我拿著餐盤,馴服的牛的大眼睛,呆呆 的往前望著,望著,望著……。我取了生洋 蔥圈和白米飯。 席間,羅達士醫生的一位年輕會說英 語的姪兒告訴我,亞瑪遜河裡有無數的食 人魚,村民需要下水或過河,一定須防食 人魚攻擊,如果家中正好有已死的牲畜, 就是給食人魚最好的祭品,在主人要下水 之前,把死的牲畜丟下河裡,食人魚會一 擁而上啃食,分散了食人魚的注意力,而 換來主人平安渡河。 牛啊,你生前勞苦替主人耕田,馴服的 大眼睛,馴服的往前望著,望著田裡長出綠 油油的穀苗,望著主人豐收的歡笑。死後, 還默默的替主人護航,馴服的大眼睛,望著 食人魚哄擁而來,你完成了護衛主人渡河的 最後任務。

一路上,馴服的牛的大 眼睛,任人拽拉的大身軀, 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頭,馴服 的牛的大眼睛,呆呆的往前 望著,望到心眼深處……。 沿路山區的樹林,似乎也一 同黯然。

今夜,你在孕育鄉親的 大河裡,在守護鄉親健康的 女神的懷抱裡,安息。 編者註:本文為2011年 第一屆「全球華文文學星雲 獎」創作獎得獎作品,原文 長二萬六千字,經作者同意 刊登原文片段。

【第186期‧佛光法苑‧38】


Living

in the

Present Moment Cheryl French

“In practicing meditation, we’re not trying to live up to some ideal - quite the opposite. We’re just being with our experience – whatever it is.” Pema Chodron. Venerable Visuddhaacaara said that “living in the present means living well, skillfully. Doing what we have to do now well, will, in fact be the best guarantee for the future.” How do we live skillfully in the present? For that, we need wisdom, mindfulness and understanding. For me, I feel that when I am in a 1:1 conversation with a friend, family or co-worker, my attention is typically focused on them and their message, completely. However, like most of us, when in the middle of a busy day at work, with pressures to get so much done, I find myself on my computer while listening to a conference call or worse yet, a 1:1 conversation with a client or co-worker. Chogyam Trungpa said: The way to experience nowness is to realize that this very moment, this very point in your life is always the occasion. So, the consideration of where you are and what you are on the spot is very important. That is one reason that your family situation, your domestic everyday life is so important. You should regard your home as sacred, as a golden opportunity to express nowness. Appreciating sacredness begins very simply by taking an interest in all the details of your life. If we allow ourselves to be mindful of the basic activities of our life such as getting

dressed in the morning or cooking dinner, then our attitude shifts. We begin to treat our world as sacred. We take the ordinary and through appreciating it, make it extraordinary. We experience the various part of our day with a sense of the sacred merely by considering each activity worthy of our undivided attention. Being present cooking a good meal, brushing our teeth, sending an email can be an informal meditation practice. 10 Tips for Living in the Present Moment 1. Breathe Be mindful of breath, particularly in anxiety situations. Before entering an anxiety provoking situation, try to stop and take at least 3 deep breaths before proceeding. 2. Be a Minimalist Remove your unneeded possessions. Physical clutter turns into mind clutter and removing everything but the essentials restores a feeling of tranquility and reminds us what is truly important in life. 3. Smile Start each day with a smile. 4. Forgive the past When choosing to forgive the past, you feel more free. 5. Dream big, but work hard today. There is no better moment to accomplish your goals than right now. Planning is motivating, but it’s important to focus on what we

【第186期‧佛光法苑‧39】


can do in the moment and not get too caught up in the future. As we know, things don’t always happen as we predict. All we have is this moment right now. 6. Do one thing at a time / fully appreciate the moments of today. Many of us have evolved into chronic mutlitaskers. Not all multi-tasking is negative, but we need to focus on being in the moment for the task at hand. An exercise, when washing dishes, say “this is me, washing this dish”. Other thoughts begin to subside and you fully concentrate on the dish, its sparkle, texture and feel, cleanliness, colors and for me, a greater likelihood that I won’t drop it.

time you clean, put your full attention into each task, concentrate, and do them slowly. Look at cleaning (and exercise!) as a stress relief in your day rather than a chore. 10. Spread the love Do something nice for someone everyday. Smile at strangers. Hold the door open. Buy someone a coffee. Give to the needy. Call a loved one. Give someone your seat on the bus. Compliment someone. Say “I appreciate you”. Seems like a lot of things to do...and overwhelming to do all at once. Sometimes it is easier and most rewarding to start with 1 or 2 of these and practice them until they become new habits.

7. Do less.

So, why do we want to do this?

It seems like society is always encouraging us to do more, and more, and more. To fill our days to the absolute brim. Where does it get us in the end? Doing less could mean that you accomplish goals with better concentration and better quality. Rushing things rarely leads to mindfulness.

Benefits of Living in the Present Moment: 1. You Don’t Live in Reaction

8. Add space Along the same lines of “do less”, add space between your tasks. Don’t schedule things super close together for 12 hours straight. Give yourself a little wiggle room to breathe. If you write a to-do list, leave a few blanks so you can fill them in as things pop up during your day. Things ALWAYS pop up! 9. Cleaning as meditation Cleaning can be a form of mindfulness though and rituals are often calming. Next

One of the hallmarks to living unconsciously is living in reaction, taking what lands in our way and assuming that is our given path. No matter which direction you are headed, you are headed somewhere and it should be a conscious choice you have made. Living consciously means you no longer wait for things to happen before you take action. 2. More focus on the tasks at hand When you are doing something consciously, it means you are aware of what you are doing and you have chosen to do it at a certain time. It may be a task that was given to you by someone else, but you can choose to be

【第186期‧佛光法苑‧40】


fully present and focused on the work in front of you. Because this is a conscious decision and not just something that has happened, you find yourself giving everything you do a lot more focus, time and passion. 3. Better Control over your Emotions

When you are on a conscious path and think about the things that you want, you are more open to learning about those exact things. 6. You handle your finances better Living consciously not only helps you keep your current situation in order, but you start to think more about your expenses.

·

Fear

·

Worry

Say for example, there was a computer game you wanted for $40, which isn’t too expensive. However, when you put it in relation to your income and think that you might have worked 4 hours of your life that you won’t get back just to make that money, it really doesn’t seem as appealing anymore. Putting things into perspective is one of the best ways to stay on the safe side.

·

Stress

7. You can live the life you want to live

·

Nervousness

Your emotions are a result of your mindmade thoughts, nothing more and nothing less. We only give them more substance when we try to resist them and give them a label which implies they are negative. Whenever you feel any negative emotions such as…

…be fully aware of what is going on inside you. 4. You don’t depend on outcomes When you are living a conscious life you always accept what is, if something doesn’t go your way then you accept that. It is what it is. Because you are on your path and have your plans in place, it doesn’t matter what hurdles get in the way because you will just keep going. 5. You are more open to learning Have you ever read a book and been so lost in thought that you realize you’ve gone through a few pages and not actually read anything?

I believe it to be true that the main reason people have fear and worry on their death-bed is not because the end of their physical life is imminent, but because they feel like they haven’t lived life to their full. Choosing to live in the past or the future not only robs you of enjoyment today, it robs you of truly living. The only important moment is the present moment. The Buddha advised us to live skillfully in the present so that we can eventually realize the impermanent, suffering and no-self nature of all conditioned phenomena. Once we master meditation to penetrate these truths on a direct experiential level, we will be able to live well, naturally and effortlessly.

【第186期‧佛光法苑‧41】


活 動 預 告

繼如法師帶領感恩禪七 「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 塔。」這是形容坐禪的功德,在禪堂中靜 坐,不但對自己有無量的功德,對一切眾生 也是功德無量。世人往往為了爭名奪利,導 致殺氣騰騰。在禪修功夫中,只有時時收攝 妄想,迴光返照,因而達到內無身心,外無 境界的境地。 現任聖路易市美中佛教會會長的繼如法 師,應德州佛教會之請,將於11月22日至 28日,前來菩提中心帶領七天禪修。 法師將教授四念處的禪法,並搭配運動 及拉筋的指導,從動中禪進入立禪、止禪的 止觀修習。法師先前曾於玉佛寺及菩提中心 指導教授此套禪法,眾多中美會友均受益良 多。 您計畫度過一個有意義的感恩節嗎? 請快來報名參加今年的感恩禪七。報名請 電281-498-1616。 十四日內觀禪的修習 「內觀禪」亦稱「智慧禪」,它經由觀 照自己的呼吸進而透過實際的體驗,如實觀 察身心現象的無常、苦、無我,而切實見到 自己最在乎的身心也不過是因緣和合,四大 苦空,由於這樣身心的體察,產生空性的智 慧。 此次十四日禪修自12月1日至12月 14日,仍由去年來指導的Seelananda法師

帶領。法師數次在玉佛寺及菩提中心指導 禪七及十五日禪修,過去參與的學員均有 豐富的收穫。 Seelananda法師生於錫蘭,年少出 家,1984年受具足戒,正式成為南傳法 師,他不但具有佛學碩士學位,更接受了 現代科學教育。法師精通英文、巴利文及 梵文,常至美國各地指導禪修,並在加拿 大創辦內觀禪修中心。法師法相莊嚴,教 學嚴謹,但內心慈悲,在禪修課中,將同 時講解佛法精義。 請大家告訴大家此殊勝的因緣,踴躍 報名參加。玉佛寺辦公室電話281-4981616。 宏意法師主持佛三 德州佛教會將於年終歲末的12月29日至 12月31日,於菩提中心舉辦佛三,宏意法 師將主持此次的佛三共修法會。 念佛法門是中國大乘佛教徒最普遍修 持的一項法門。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六 字洪名,要讓它的力量比鑽石還堅固,拉 不斷、斬不斷,沒有任何方法可以破壞這 句「南無阿彌陀佛」,這就可以叫作「念 佛三昧」。 法師將帶領信眾念佛、靜坐,並開示佛 法。歡迎大家在一年將過去的最後三天中, 齊聚環境清幽的菩提中心,共住共修,在念 佛聖號中,安頓身心,提昇個人品質,迎接 嶄新的一年。請電281-498-1616,報名參 加。 家庭聯誼共修佛學營 德州佛教會將自12∕22至12∕24,於 美洲菩提中心,舉行三天兩夜的「家庭聯

【第186期‧佛光法苑‧42】


誼共修學佛營」。全程將恭請宏意法師帶 領,學佛營中將有宏意法師帶領信眾緬甸 朝聖的影片欣賞、佛法講座、禪坐與念佛共 修、專題演講等多項課程,能幫助提昇生活 品質與日常實際需要。另外尚安排有團康遊 戲、戶外活動、親子活動、林間經行、傳燈 晚會等。此次佛學營亦將針對成人、少青、 兒童等年齡層,安排不同課程,誠邀您和家 人一起來參加。此次佛學營,是佛教會為回 饋會眾對本會的長久護持,參加的會員及直 系眷屬將免費結緣。即日起開始接受報名, 由於名額有限,敬請儘早報名,以免向隅。 玉佛寺Tel: 281-498-1616,菩提中心 Tel: 979-921-6969。 年度義賣大會 德州佛教會玉佛寺一年一度的義賣大會 將於11月17日登場,會中除了有許多精緻 可口的芋頭糕、碗粿、酸辣湯、油飯、麵 線羹、素雞等等數十樣的素食小吃和點心 攤位外,更有許多實用的手工藝品、佛教 用品、日用品、書畫、手飾飾品、植物等 義賣,現場還有卡拉OK點歌義唱和摸彩, 摸彩獎品有現金一仟圓、64GB平板電腦、 手提電腦、32GB智慧型手機、3DS任天堂 遊戲、1TB外接硬碟等百餘樣獎項。 所有義賣的功德款所得,均將作為德州 佛教會弘揚中、英文佛法的基金,以及利益 眾生從事社會慈善福利如贊助僑社的愛心活 動、支助本地貧困學生文具用品、菩提獎學 金、各地突發事故之賑災、贊助美國宗教聯 合會之慈善工作、以及個案隨緣之救濟等基 金。

彩券與食物券事宜。玉佛寺電話:281-4981616,網站:www.jadebuddha.org。

活 動 翦 影 玉佛寺慶祝英文佛學班成立廿週年 8月12日午時,於玉佛寺青年活動中心 舉辦德州佛教會英文佛學班成立廿週年慶 祝活動,有逾百人參加活動。英文佛學班於 1993年8月由宏意法師發起成立,是德州佛 教會在佛教的美國本土化道路上邁出的重要 一步。最初12年,都由宏師父親自帶領, 從無間斷。這一堅持便是二十個寒暑,從初 初七八個學員,一直發展到今日的六七十人 規模。近幾年,英文班的學員們發心創辦了 兒童英文學佛班,教孩子們基本的佛學知識 及做人的道德準則,深受家長和孩子們的喜 愛。此次慶祝活動包括豐盛的午餐,法師開 示、禮敬法師、溫馨的回憶及精彩的娛樂節 目。午餐後,德州佛教會會長淨海長老、副 會長宏意法師分別做了開示。他們介紹了英 文佛學班成立的緣起及發展歷程。之後,恭 請九位法師上座,首先由兒童英文佛學班的

當一粒歡喜布施的善因種子播種在福田 中後,來日必得千穗之福慧果實。在此誠摯 地邀請十方大眾都能一起來共襄盛舉,成就 善業。歡迎向玉佛寺辦公室洽詢,有關認購 【第186期‧佛光法苑‧43】


小朋友獻上親手製作的精美工藝禮品,再由 成年班學員代表禮謝法師。接著,邀請十多 位資深會友發表感言,包括參加二十年的學 員,幾任佛學班班長,也包括在這裡相識結 緣的夫妻。他們各自從不同的角度,或分享 在佛學班的收穫,或表達感恩之情,或展望 未來。溫馨回憶後,娛樂節目一一登場,包 括吉他彈唱,小提琴獨奏,木偶戲及爵士舞 等,精彩的表演贏得觀眾陣陣笑聲、掌聲。 節目過後,大家一起分享蛋糕、合影及抽 獎,慶祝活動於是日下午3時圓滿結束。 2012佛歡喜日供僧法會圓滿 農曆七月是佛教的吉祥月、歡喜月, 也是報恩月。德州佛教會於8月26日(星期 日,農曆七月初十)上午10時至12時,於玉 佛寺大雄寶殿隆重舉辦佛歡喜日供僧法會。 參加法會的信眾來賓多達六七百人。

間有因有果,並且永不捨弃慈悲心的人都具備 皈依三寶的基本資格。在家正信弟子,應 該正命生活,照顧家庭,護持三寶和參與 善事;出家正信弟子,應該正命生活,住 持正法,不求名聞利養和不顯異惑眾。最 後,對現代僧團的定義和目標,法師提出 他思考多年的獨到見解,指出佛教應將在 家信眾納入組織,並設立適宜之制度,照 顧出家眾及在家眾。 開示後,菩提合唱團登臺演唱動人心弦 的佛曲「自性歌」和「悟」。之後,居士代 表四事供養僧寶,全體信眾也逐一獻上康乃 馨一朵,供養諸位常住。供養後,恭請德州 佛教會會長凈海法師為大眾祈福、開示、回 向。祈願以此法會功德,回向世界和平、人 民安樂、信眾福慧增長。最後,信眾恭送法 師前往應齋,供僧法會於正午圓滿。 是日下午1時30分,於玉佛寺觀音殿正 授三皈五戒,由凈海法師和宏意法師主持, 共有二十位居士發心,皈依三寶、受持五 戒,成為正式的佛教徒。 2012盂蘭盆孝親報恩法會圓滿

供僧法會正值諸位常住法師夏安居靜修 功德圓滿,因緣殊勝。十點正,六位身著海 青縵衣的居士,於莊嚴的鐘鼓聲中,安詳徐 步,恭敬列隊迎請常住法師入殿。隨後,法 師帶領信眾唱戒定真香讚及恭誦《佛說吉祥 經》和《普賢行願品─廣修供養》。 法會中,恭請德州佛教會副會長宏意法 師開示「如何做一個正信的佛弟子」。法師 指出,所有相信自己有覺悟的能力,相信世

八月三十日及三十一日晚七點半至九點 半,於玉佛寺大雄寶殿,舉辦盂蘭盆孝親報 恩法會,由凈海法師和宏意法師主持。法會 期間,法師帶領信眾恭誦《地藏菩薩本願 經》、蒙山施食和開示。九月一日早九點 至下午四點半,舉辦「三時繫念佛事」及回 向。祈仗法會的殊勝功德,冥陽兩利,在生 者福慧增長,過去者往生淨土。參加法會信 眾近二百人,人人法喜充滿。 德州佛教會向愛利夫學區貧困學生捐贈五 百套文具 新學年伊始,德州佛教會於8月30日下

【第186期‧佛光法苑‧44】


午,在玉佛寺青年活動中心舉辦捐贈愛利 夫學區貧困學生文具活動。此次活動由德 州佛教會慈善組主辦,共計有五百套文具 捐贈。受贈者為學區內六所小學和一所中 學的貧困學生。

購,佛教會少青組成員幫忙分裝。 玉佛寺2012年解行同修班圓滿 修學佛法,貴在解行並重,福慧兼修。 有解無行,猶如有眼無足,不能前進;有 行無解,又似盲人摸路,危險處處。由是 之故,正知與正行,像鳥之兩翼,缺一不 可。 解行同修班是為所有有心認識佛教和想 深入法海的大眾而成立。透過法師的講解, 大眾的研討和同修,希望參與者都能在聞思 修三慧上,有所增益,進而把佛法落實在生 活中,用慈悲喜捨的精神,自利利人。

捐贈接待會於是日下午四時正開始, 愛利夫學區教育董事會主席、教育合作負 責人、受贈學校校長或代表共十四位貴賓 出席,德州佛教會會長淨海法師及副會長 宏意法師及諸位法師和義工居士向來賓表 示歡迎。 主持人慈善組翁定台居士簡要介紹了德 州佛教會及其捐贈文具的歷史。之後,宏意 法師代表德州佛教會做了簡短開示。愛利夫 學區有四位貴賓先後發言,他們紛紛對德州 佛教會捐助貧困學生的義舉表示衷心感謝。 賓主在捐贈橫幅前合影留念。教育董事會主 席艾樂•杰夫遜女士向德州佛教會頒發獎狀。 接待會後,義工們逐一向貧困學生發放印有 「喜捨人生、廣結善緣」法語的文具袋,並 祝願他們好好學習,健康成長。當日發放了 近兩百套文具,其餘文具由學區派專人送至 各校貧困學生手中。

今年的同修班自1月6日開班至9月14日 結課,由德州佛教會副會長宏意法師主持, 每週五晚在玉佛寺大雄寶殿上課。法師先後 宣講了《佛說吉祥經》、《佛遺教經》、《 佛說四十二章經》、《雜阿含九十一經》及 《羯臘摩經》。報名參加者近一百五十人。 每次上課,宏師父先帶領學員進行半小時的 念佛和靜坐共修,增進學員的正念和正定, 然後講解經文,以及安排學員提問討論,以 培養正見。宏意法師善說法要、辯才無礙, 甚深的佛經經過宏師父深入淺出,生動活潑 的講解,令學員法喜充滿,信受奉行。師父 在解答學員問題時,契理契機,入木三分, 讓學員茅塞頓開。

德州佛教會的年度文具捐贈活動,自一 九九五年始,已持續十八年,共計約七千多 人次貧困學生受益。此次所捐文具均由德州 佛教會慈善基金資助,慈善組義工負責採

【第186期‧佛光法苑‧45】


9月15日下午五點半,在玉佛寺青年活 動中心舉辦了謝師宴,有八十八位學員參 加。在豐盛的晚餐後,凈海法師與宏意法師 做了簡單開示並為二十位全勤的學員和十三 位積極提問的學員,分別頒發了全勤獎和問 道精進獎。其中一位年近九十歲高齡的侯老 太太格外引人注目,她與女兒一起,榮獲了 全勤獎。老人家每次聽宏師父講經都非常喜 悅,忘記了身上的病痛。為老太太頒獎時, 女兒熱淚盈眶地攙扶起上身穿著護胸夾板的 老母親,凈海法師和宏意法師雙雙向前,將 獎品送至老人家的手中,這感人的一幕令全 場為之動容,報以熱烈掌聲。

一步思惟觀察,修行現證,就能使我們轉愚 成智,離苦得樂。 大航法師在講座上,殷切地提醒學佛的 大眾,修學佛法,一定要掌握佛法的核心 ─「緣起」。面對一切現相,都要以佛法的 緣起正見來觀照;如此,能如實地看到事物 的本然,了知無常的道理,以及「愛、取、 有」帶來的過患,坦然地面對,理性地處理 問題,就能讓我們自在解脫。

頒獎儀式後的餘興節目,包括許瑞慶居 士的二胡獨奏和李偉居士拿手的笑話等,贏 得觀眾熱烈的掌聲和歡樂的笑聲。2012年 解行同修班在全體學員同聲齊唱「三寶歌」 中圓滿結束。 下一年度的解行同修班將於明年一月 份開課,應學員們請求,宏師父將為信眾 宣講《心經》,熱切期待新、舊同學們齊 來參加,莊嚴道場,共沾法益。 大航法師佛學講座─探討生命的流轉與人 生的意義 應德州佛教會玉佛寺的邀請,台灣新竹 縣金剛寺住持─大航法師,於十月六日上午 九點半至下午四點半,及十月七日下午一點 至四點,於玉佛寺大雄寶殿以【十二緣起之 要義與實踐】為題,為大眾開示。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佛法說:生 命是由因緣而來的。「十二因緣」的道理, 顯明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起惑、造業、 受苦的因果關係。「十二緣起法」不僅讓我 們瞭解生命流轉的實相,更重要的是,我們 如果能藉此了知起惑造業的關鍵,並且更進

此次講座有八十多位學員參加,法師善 巧精闢的開示,為學佛的大眾指出一條明確 的道路。參加的學員個個法喜無量,課程結 束後,大家留在佛寺與法師聚餐,並把握最 後機會再向法師請益。 大航法師並於十月七日(星期日)上午十 點至十二點,於玉佛寺大雄寶殿為大眾開 示【談人間菩薩行】。法師闡釋,菩薩發 心以「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 無所得為方便」為所依而行六度萬行。法 師鼓勵大家,行菩薩道要有愈挫愈勇的精 進勇猛力,不怕障礙,轉煩惱為菩提,終 能成就佛道。 大航法師慈悲,此行還特別安排了時間 前往Port Lavaca 分會弘法,為大家講說日 常修行的法要,與會大眾都覺受益良多。

【第186期‧佛光法苑‧46】


玉佛寺 2012 年 11 月、12 月法會活動

日期

11月3日(週六)

時間

9:30a - 12:00p

11月17日(週六)

10:00a - 10:25a 10:25a - 11:00p 11:10a - 12:00p 1:30p - 3:00p 10:00a - 10:25a 10:25a - 11:00a 11:10a - 12:00p 1:30p - 3:00p 一 日

11月18日(週日)

一 日

11月22~28日

七 日 10:00a - 10:45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11月4日(週日)

11月11日(週日)

11月25日(週日) 12月1日(週六)

9:30a - 12:00p

12月1~14日

十 四 日 10:00a - 10:25a 10:25a - 11:00a 11:10a - 12:00p 1:30p - 3:00p 10:00a - 10:25a 10:25a - 11:00a 11:10a - 12:00p 1:30p - 3:00p 10:00a - 10:45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三 日 10:00a - 10:45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三 日 10:00a - 10:45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12月2日(週日)

12月9日(週日)

12月16日(週日) 12月22~24日 12月23日(週日) 12月29~31日 12月30日(週日)

定期活動 日期 每週日 每週二 每週四 (隔月) 每週五 每月第二週六 每月第三週六 每月第四週六

時間

9:00a 12:30p 1:30p 9:30a 7:30p 7:30p 2:00p 10:30a 9:00a

- 11:30a - 3:00p - 3:00p - 12:00p - 9:00p - 9:00p - 4:00p - 2:00p - 12:00p

內容

禮拜《大悲懺》

融通法師

生日法會:藥師讚、宣讀疏文 念佛、止靜、三皈依、回向 佛法開示 晚 課 共 修 爐香讚、八大人覺經、三皈依 禪修靜坐、開示、回向 經論講解 晚 課 共 修

融通法師 融通法師:淺談部派佛教 淨海法師 淨海法師 淨海法師:雜阿含經選講 融通法師 玉佛寺義賣大會 玉佛寺整理環境 (法會停止)

菩提中心禪七 爐香讚、八大人覺經、三皈依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菩提中心 繼如法師

禮拜《大悲懺》

融通法師

菩提中心內觀禪 生日法會:藥師讚、宣讀疏文 念佛、止靜、三皈依、回向 佛法開示 晚 課 共 修 爐香讚、 八大人覺經、三皈依 禪修靜坐、開示、回向 經論講解 晚 課 共 修 第一節:念誦、佛法開示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菩提中心家庭聯誼共修佛學營 第一節:念誦、佛法開示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菩提中心佛三共修 第一節:念誦、佛法開示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Seelananda 法師 宏意法師

活動內容

靜坐/英語佛法 菩提合唱團練唱 經論研討班 佛學研討班及靜坐 觀音普門共修會 解行同修班 粵語佛學班 放生、郊遊、素食野餐 玉佛寺禪修會

[註:如有更改,將另行公布或通知。] 註:如有更改,將另行公布或通知。]

主持人、地點、講題

【第186期‧佛光法苑‧47】

淨海法師:雜阿含經選講 宏意法師:深解培福 深信回向 修慧法師

宏意法師:深解因果 續超法師 淨海法師

深信奉獻

淨海法師:雜阿含經選講 融通法師 淨海法師:雜阿含經選講 宏意法師:深解業力 深信願力 淨海法師 菩提中心 宏意法師 淨海法師:雜阿含經選講 修慧法師:菩提心的修習 修慧法師 菩提中心 宏意法師 淨海法師:雜阿含經選講 融通法師:大小共貫 續超法師

主持人、 主持人 、地點

宏意法師、弘法處 (觀音殿) 菩提合唱團(大雄寶殿) 鮑克南居士 修慧法師 續超法師 宏意法師 宏意法師 融通法師 修慧法師


- 下 期 專 題 -

生活中想安樂自在,睡得沉穩,一定得不做虧心事。無論是處人處事,正大光明, 不損人利己,不處心積慮計算他人,只求盡其在我,默默耕耘,積福捨罪,人生自然漸 向光明。您的看法如何?歡迎來稿分享您的經驗與心得。如蒙賜稿,字數:兩千至三 千字,截稿日期:十一月三十日。稿件請寄:德州佛教會佛光法苑編輯組或電郵至: dharmagarden.tba@gmail.com

佛書助印功德錄 07/29/2012 07/29/2012 08/02/2012 08/02/2012 08/02/2012 08/05/2012 08/10/2012 08/10/2012 08/10/2012 08/12/2012 08/16/2012 08/19/2012 08/19/2012 08/24/2012 08/24/2012 08/26/2012 08/26/2012 08/26/2012 08/30/2012 09/02/2012 09/06/2012 09/06/2012 09/14/2012 09/14/2012 09/14/2012 09/14/2012 09/14/2012 09/14/2012 09/14/2012

殷王來陽 $60.00 回向曾進益 $200.00 回向王金絹、余廖碧蘭 $40.00 邵一平 $100.00 朱惟安 $100.00 無名氏 $20.00 回向林多源、徐妙、 林士材 $20.00 李德偉、黎莉 $60.00 回向双雙親 $400.00 李強 $20.00 回向符王叔英 $26.00 陳仲衍合家 $35.00 回向沈錦龍 $100.00 Michael Liu $60.00 回向李華 $100.00 梁周婉玲 $50.00 Janet Lin $185.00 馬莉莉 $20.00 回向曾進益 $60.00 回向黃慶娥 $100.00 李德偉 黎莉 $60.00 回向夏嘉榖 $50.00 林靜秋 $200.00 回向張氏祖先 $60.00 回向蘇氏祖先 $60.00 回向黃志源 $100.00 回向陳有、胡好、胡志堅 $300.00 陳仲衍合家 $35.00 回向沈錦龍 $100.00

09/14/2012 薛惠民 $100.00 09/19/2012 回向曾進益 $60.00 -------------------------------------------------------

合計

$2,881.00

佛光法苑助印芳名 08/02/2012 回向善進 $50.00 08/02/2012 朱惟安 $100.00 08/02/2012 徐兆香 $100.00 08/05/2012 章榮彬 $100.00 08/10/2012 回向陳美如 $50.00 08/10/2012 張佩文 $40.00 08/12/2012 Chin Ni Tseng, Michael Swank $100.00 08/24/2012 無名氏 $100.00 08/26/2012 陳冰霄 $100.00 08/26/2012 回向符王淑英 $100.00 08/26/2012 梁周婉玲 $50.00 08/26/2012 郭晶晶 $200.00 08/30/2012 林靜秋 $50.00 09/02/2012 章榮彬 $100.00 09/02/2012 陳綺紅 $200.00 09/06/2012 無名氏 $100.00 09/14/2012 林起湧 $20.00 -------------------------------------------------------

合計

$1,560.00

3/9/2012 6/6/2012

慈良捐助印經 $10.00 回向徐潔清 更正為 回向余潔清

更正啟事:

【第186期‧佛光法苑‧48】


常住安居聽聞佛法

信眾供僧

三時繫念信眾虔誦經文

安居期間常住眾出坡

常住安居聽聞佛法

授三皈五戒大眾合影

大航法師座談會

安居期間常住眾出坡

佛 歡 喜 日 ‧ 緇 素 同 慶


德州佛教會

Texas Buddhist Association, Inc. 6969 Westbranch Drive Houston, TX 77072 TEL: (281) 498-1616 URL: www.jadebuddha.org

Periodicals Postage paid at Houston, Texas

意淨水清明如鏡 行善積德影隨形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