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arma Garden 198 (2014-11)

Page 1

Dharma Garden

198 2014 • 11 Bi-Monthly

本期專題:在逆境中成長


目 錄

第198期 2014年11月

歲暮勉語......................................................................................................................... 1 淨海法師

法義探討

佛歡喜日談孝道......................................................................................................... 2 超定法師 泰僧教授禪定的影響(上)...................................................................................... 6 淨海法師 中國佛教史話(十九).......................................................................................... 9 慧璉法師

專題 「在逆境中成長」

逆境確是致道的法則............................................................................................... 14 在逆境中成長.............................................................................................................. 17 泥濘路上的腳印......................................................................................................... 18 臨危不亂......................................................................................................................... 20 逆境知多少.................................................................................................................... 22

親嚴 慈覺 和亞 楊祖愛 竹心

紀念嚴寬祜長者

敬悼嚴寬祜長者......................................................................................................... 24 孤星州中的給孤獨.................................................................................................... 25 感念嚴寬祜長者......................................................................................................... 27 緬懷長者的典範......................................................................................................... 28 遊化人間的菩薩行者............................................................................................... 30 讚頌人間菩薩............................................................................................................... 32

超定法師 宏意法師 張偉堯 廖吾浩 翁定台 慧敬

法苑文輯

我病無形不可見(下)................................................................................................. 33 一生幾許傷心事......................................................................................................... 36 生活佛法化有感......................................................................................................... 38 持戒福業(中)................................................................................................................ 40

宏意法師 中流 林宗方 明月

新聞類

活動預告......................................................................................................................... 43 活動翦影......................................................................................................................... 44 十一、十二月各項活動時間表.......................................................................... 47 專題預告、助印功德錄.......................................................................................... 48

《惠賜稿件,請自行存底,本刊保留刪改權。若未如期刊登,或未採用,恕不退稿,請見諒。》

發行人:

Publisher:

編輯者:

淨海法師、宏意法師

Ven. Jan Hai and Ven. Hung I

佛光法苑編委會

Editor:

Dharma Garden Editing Committee

出版者:

德州佛教會

封面:梅里雪山卡瓦格博聖峰 封面攝影:翁定台 封底攝影:潘英俊 承印者:Long Plan Printing

美洲菩提中心:29123 Mellman Road, Hempstead, Texas 77445 Dharma Garden (USPS 019-577) is published bi-monthly by Texas Buddhist Association, Inc., 6969 Westbranch Drive, Houston, Texas 77072, Tel: (281) 498-1616, Fax: (281) 498-8133. Issue 198, November 2014. This is a non-profit venture solely supported by contributions from members of the Texas Buddhist Association and the readership. Postmaster: send address changes to the above address. Website: www.jadebuddha.org Email: dharmagarden.tba@gmail.com


歲暮勉語 本會資深的會友和受人尊敬的嚴寬祜長者,一生熱心佛教事業,以九十高齡於八月二 十七日在香港因病安祥往生。他為佛教奉獻身心,對文化、教育、慈善等作出了巨大的貢 獻,普獲海內外佛教徒的景仰和懷念。 嚴寬祜與崔常敏夫婦是一對佛門淨侶,青年時期即具足善根,皈依高僧虛雲老和尚座 下,虔信三寶,護持佛法。嚴寬祜長者是德州佛教會創辦人之一,多年董事,德高望重, 是會友們大家的風範,後被推選為永久董事。長期擔任本會財務處負責人,及訓練培植財 務人才,使本會財務得以永久健全。當本會推展弘法工作或基礎建設,他們都熱心護持, 出錢出力。這一切,都值得所有佛門弟子們學習。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後期,嚴寬祜夫婦回到香港居住,成立「福慧慈善基金會」,專心 關懷在大陸落後農村地區,推行建設三百六十多所農村希望小學、中學、醫務處,救濟孤 兒,募集清寒獎學金,嘉惠很多人接受教育和受到醫療,真是功德無量。 本期《佛光法苑》的專題「在逆境中成長」,雖意在勉勵人們的心志,在人生的旅途 中,要經得起磨鍊,努力克服一切逆境,不畏艱難困苦,不得懈怠。其實我們學佛修道的 人,更應勵求精進。佛陀臨入涅槃,在南傳《大般涅槃經》中囑咐阿難尊者說:「汝等當 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在北傳《佛遺教經》中也說:「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 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 過,無所得也。」


佛歡喜日談孝道 ──講於觀音禪寺盂蘭盆法會

超定

一、前言 今天是農曆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 自恣日,也是思親報恩日,值得我們佛教徒 特別珍惜的大日子。出家人的資歷,以戒臘 計算,從受具足戒起,每年雨季結夏安居, 三個月的專修,道業增進,到七月十五日, 功德完成,歡度新年,戒臘增多一歲。所謂 結夏安居,原非佛教特有,印度一般沙門 團,過著遊方的生活,到了雨季期間,外出 不便,可能踏傷草木,殺害蟲蟻,所以三月 禁足,不再外出托缽鉢。佛陀座下的比丘們, 因襲固有的習俗,聚會一處,結界共修。佛 法東來,出家寺院自營飲食,不必外出托鉢缽 化飯,但祖師制訂叢林清規,寺院僧人,必 須奉行夏安居的原始制度。而且,除結夏而 外,還有結冬,即農曆十月十五日起到正月 十五日止,大眾共修。其內容不出坐禪、念 佛、誦經、持咒。當然也講經、學律,總括 戒定慧三學的功課。 結夏圓滿這一天,稱為佛歡喜日,又名 僧自恣日,因為在大會中,佛陀看到弟子們 用功辦道,各有成就,獲得無漏戒、定、

慧,證得初果,乃至四果阿羅漢,所以深 感欣慰,歡喜無量。同時,是日召開檢討 大會、三月共聚同修,至今告一段落,同 修比丘,或坦白發露自己過失,或請人慈 悲檢舉缺點,以便改過自新。這種無私無 我的盛會叫僧自恣日。 華人社會的陋習,認為這個月是鬼月, 一年中最不吉利的月份。但在佛教徒的傳 統,這是最吉祥的日子。如上所述,佛歡 喜日,佛弟子有修有證,舉行表揚大會。 還有大乘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大願地藏王 菩薩,他的誕期是七月三十日;西方三聖 之一的大勢至菩薩,七月十三日聖誕。故 此,中國佛教界,到處張燈結綵,熱鬧非 凡,寺院或社團,各各舉辦盛大的供佛齋 僧法會,恭祝一年一度的僧寶節。另外, 又根據《佛說盂蘭盆經》,《地藏菩薩本 願經》,為表現佛弟子的孝行,啓 啟 建報恩 超薦佛事,以此功德回向:(一)現在父 母,身心安樂,福慧增長;(二)過世宗 親,乃至法界六道群靈,蒙佛接引,往生 淨土,見佛聞法,證無生忍。

【第198期‧佛光法苑‧ 】


二、盂蘭盆法會的由來 梵語「盂蘭」,譯成中文是救倒懸之 意。一個正常人頭頂著天,腳立在地,行 動自由,安樂自在。假如遭遇罪罰,被人用 繩索捆綁起來,雙腳朝天,頭顱著地,那是 何等難受!這種倒懸之苦,包括餓鬼道以及 一切眾生的種種災難。佛法慈悲,以拔苦為 要務,對苦難眾生,務必加以解救,令離苦 得樂,是謂救倒懸。「盆」是盛載物品的器 皿,當供佛齋僧時,把供品,香花、水果、 飲食、衣服、醫藥等,放在盆內。以此功德 回向,祈求三寶加持,解救惡道中,受苦受 難的眾生。 依《佛說盂蘭盆經》所載,佛陀座下神 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運用他的天眼,看到 他的亡母,墮在餓鬼道,不見飲食,皮包骨 的不成人形。尊者悲痛萬分,隨即準備滿鉢缽 美味佳餚,送到亡母面前,希望她能解除饑 渴之苦,享受飽足之樂。然而,當她以左手 遮鉢缽,右手急速搏飯,飯尚未入口前,食物 突然變成火炭。尊者看到這一恐怖的情況, 震驚呼叫,悲痛流淚。急急忙忙地回到佛陀 座下,報告救母失敗之事。 佛告目連:你亡 母生前所造的罪業深 重,不是你一個人的 能力可以解救的,即 使集合天地間所有鬼 神,邪魔外道,也幫 不上忙。雖然你的孝 心,驚天地泣鬼神, 但面對鉅大的業力, 也是無可奈何,愛莫 能助。那該怎麼辦? 我今當為你宣說救濟 方法,使一切災難遠 離,憂苦罪障皆得消

除。接著,具體指示供佛齋僧的盂蘭盆法。 時在七月十五日,十方僧伽結夏圓滿,佛 歡喜日、僧自恣日,準備素齋百味,香花 果品、衣服、卧 臥 具等日常所需,放置在盆 中,用來供養十方大德眾僧。為何要在這一 天?因為這是佛教大節慶,無量聖僧,有的 在山林入定;有的得四沙門果,六通自在; 有的精進向道,樹下經行。看來這些聲聞、 緣覺,實是十地菩薩大人,「外現聲聞身, 內秘菩薩行」,他們的功德如汪洋大海。今 逢如此大會,發至誠心供養會上的自恣僧, 不但現在父母,增福延壽,健康快樂;過世 父母,乃至累劫宗親,都能出離三途苦,上 生人天中,享受福樂。 目連尊者依教奉行,果然他的母親,當 天即得解脫,免除一劫餓鬼之苦。真是「佛 慈廣大,感應無差!」想起自己父母,承 蒙三寶功德力,眾僧威神力,得以離苦得 樂;推己及人,人人同樣有父母,六親眷 屬。請問佛陀:未來一切佛弟子,為實行 孝道,是否應該奉行此盂蘭盆供?藉此救 度現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佛言:佛門 四眾弟子,國王太子,大臣百官以及一般 庶民,為行孝慈者, 如是善舉,肯定令現 在父母,福壽無量, 遠離一切苦惱,乃至 七世父母都能解脫餓 鬼苦,生人天中,福 樂無窮。 以上是聲聞聖者 目犍連的孝行,也就 是佛教流傳下來的目 連救母的典故。不解 佛法的人,以為神通 萬能,救度亡母出離 苦趣,區區小事,有

【第198期‧佛光法苑‧ 】


何困難?豈知業力鉅 大,重於須彌,深於大 海,具三明六通的阿羅 漢,面對罪根深結的亡 母,實無能為力,奈何 奈何?唯有三寶不可思 議的威德,使她真誠悔 悟,當下業盡情空,出 離餓鬼道苦。 中國佛教的祖師們,為發揚孝親精神, 廣設方便,在這七月中,舉辦種種超薦法 會,誦地藏經、禮各種懺儀,大蒙山施食、 瑜伽燄口等,做普施鬼魂的佛事。三天、七 天、乃至一個月,誦經、拜懺、施食,出家 眾夠繁忙了。菩薩道,「但為眾生得離苦, 不為自己求安樂!」先賢古德提倡:「唱誦 利人天」,「禮懺功德殊勝行」,於是華人 社會,佛事興隆,不但七月份忙碌,平時應 赴度亡佛事,連續不斷,那有時間用功?利 他即是自利,若作如是觀,則充滿樂趣,念 念不空過,不愧為真佛子了。 三、地藏菩薩的孝行 地藏菩薩讚:「地藏大慈悲,誓願永無 盡期,所化成佛數難思,猶秉聲聞儀,直待 獄空生度盡,方肯示證菩提。懇祈冥顯施恩 資,海會預蓮池。」這是古德根據《地藏 菩薩本願經》而作的讚詞。大乘經典所載 的大菩薩,除當來下生彌勒佛,示現出家 的聲聞,唯一的比丘形象,即地藏菩薩一 人。處此五濁惡世,出家人對自我私有的 否定,過著捨離我執的生活,如地藏大士 的示現聲聞儀,有他特殊的意義。 地藏的大悲大願:「地獄未空誓不成 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難空,眾 生無盡,大士成佛的目標遙遙無期。對一般 人來說,地藏菩薩您何苦啊!福慧圓滿,功

德成就,應修的學分修 完就畢業──成佛,何 必永無盡期地執行菩薩 的任務,救度難調伏的 眾生呢!但在我看來, 作為凡夫菩薩,真很想 成佛,愈快愈好;難行 難忍的菩薩道,如何無 盡期地走下去?不過, 對於聖賢菩薩,法身大 士而言,成佛之事,在他腦海中已經不存 在;救度苦難眾生,如遊戲神通,樂此不 疲,何難之有! 菩薩的偉大悲願從何起?「不忍聖教 衰,不忍眾生苦」,所謂觀眾生苦,發菩 提心,修悲濟行。地藏菩薩大士的誓願,根 據《本願經》〈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以及 〈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經文記載地藏大 士,往昔發心的緣由,根源於一片純潔的孝 心,為報親恩故,引發他度盡眾生,地獄門 空的誓願。「明珠照徹天堂路,金錫振開地 獄門」即明此意。 那是久遠前的往事,覺華定自在王如來 滅後,地藏菩薩生為婆羅門女,她的母親信 奉邪教,輕欺三寶,造作苦因,死後墮地獄 中。婆羅門女虔誠禮佛,供養三寶,勤修福 業,回向亡母,務期佛光接引,解脫苦海。 有一天晚上,夢見一群惡鬼,處在火海裡, 呼救無門,難堪難忍。聖女問無毒鬼王,其 母魂歸何處?鬼王答言:你的亡母以邪見, 譏毀三寶等罪業,報在地獄。幸而由聖女孝 順,為母設供修福故,亡母生天已經三日。 頃刻之間,婆羅門女,從夢中醒過來,跪在 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像前,發弘誓願:「願 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使 令解脫。」

【第198期‧佛光法苑‧ 】


其次,無量劫前,有清淨蓮華目如來出 世,地藏菩薩當時為光目少女,遇見一位阿 羅漢,請問亡母死後,往生何道?羅漢慈 愍,入定觀察,見其母墮在惡趣,受極大 苦。由於其母自私殘忍,特別嗜好吃魚鱉 之類,放縱貪瞋癡,殘害無數生命,惡業 難逃,故墮惡趣。阿羅漢為她開示救拔之 道:至誠稱念清淨蓮華目如來,兼塑畫聖 像,則存亡兩利。光目女依教奉行,於夜 間感夢,佛身光明晃耀,鄭重告訴她:妳 的亡母不久當轉世為人,生妳家中,未滿 三日即能言說。泣告光目:生死業緣,果 報自受,別後即被判入地獄。幸蒙孝女修 福所感,才重生為人。但十三歲後,又再 墮落。光目聽後,痛哭哀號,對空言:「 願我母永脫地獄苦,畢十三歲,更無重罪 及歷惡道」。而且,從今而後,百千萬劫 中,所有地獄及三惡道受苦的眾生,誓願 救拔,廣設方便,令他們各各成佛,然後 我才證菩提。 末了佛告定自在王,過去福度光目女的 阿羅漢,就是今日法會上的無盡意菩薩;墮 落惡道的光目母,轉世成解脫菩薩;光目女 就是地藏菩薩啊! 《梵網經》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 切女子是我母」,從無盡的生死流轉來看, 一切眾生都曾經做過我的父母,是故報父母 恩,不僅今生父母,往昔生生世世的父母, 也都是我應孝順報恩的對象。地藏菩薩出發 於一片大孝心,救度今生父母,出離苦海; 推而廣之,普度累世父母、六親眷屬,關閉 三惡道門,來到人間,學佛修行,進而趣向 出世解脫道,究竟菩提大道。為佛弟子,發 菩提心,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就是 佛法的報恩思想,也是菩薩大願大行的原動 力啊!

四、結語 《佛說盂蘭盆經》與《地藏菩薩本願 經》,同被尊為佛門孝經,二部經典的主 角,目犍連尊者與地藏大士,一代表原始 聲聞佛教,一代表後起大乘佛教,目連救母 以孝子聞名;地藏以孝女而發心,志願度盡 惡道的一切眾生。我佛世尊上昇忉利天,在 善法堂為母說法,其內容即是中國佛教界流 行的《地藏菩薩本願經》。有人認為:《佛 垂般涅槃教誡經》是佛陀入滅前對比丘眾的 遺教,而本經即是特別對在家弟子所說的教 法。事實告訴我們:佛陀為人天師,還是不 忘親情,為報母恩而昇天為母說法。依《梵 網經菩薩戒》說:「孝順父母、師、僧、三 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三無漏學 以戒為基,世出世間一切善法以孝為本。儒 家《論語》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做人之道,以 孝順父母,敬事兄長為根本。佛法與世間法 一樣重視孝道,佛法所謂孝道,除物質的供 給,令生活無缺之外,更重要的,度在世父 母皈依三寶,聽聞正法,止惡行善,使他們 得人天福樂,乃至究竟解脫,共成佛道;推 而廣之,生生世世父母,累世宗親,法界有 情,令入無餘涅槃。惟有發無上心,修菩薩 行,令諸眾生轉迷成悟,得究竟常樂,這才 是佛法深廣又不共世間的孝道觀。

【第198期‧佛光法苑‧ 】


泰僧教授 禪定的影響(上) 淨海

持戒、修定、求慧,是佛教三學,為修 行者必須學習的三個基本目標,雖可偏重, 但不可偏廢。南傳佛教各國一向也重視禪定 的修習,特別是實踐林居派的苦行僧。但因 時間久遠,修持法門源自各個不同的傳承, 亦甚龐雜。經過現代的一些禪師的改革,渾 厚純樸和精進不懈的修行,簡潔而深刻的呈 現出來。

對為求神通而下功夫。他們對禪法改革的特 點,重實行作風,砥礪苦修,精勤持戒。他 們都聲稱,涅槃是現世可實現的事。阿姜曼 將佛教置於戒、定二學基礎上,這種主張既 是傳統頭陀行苦修的繼續,也是改革力圖復 歸原始。跟阿姜曼習禪的人中,有許多是西 方知識分子。今天在在東北烏汶的阿姜查的 寺院,就是著名的國際禪定中心,他直接影 響到上世紀六十至八十年代禪修的發展 。 1

一、阿姜曼與阿姜索 十九世紀末,泰國兩位最著名的林居 派僧人,是阿姜曼(Achaan Mun,1871- 1949)和阿姜索(Achaan Sao);阿姜索曾 是阿姜曼的老師。阿姜曼在二十世紀三十、 四十年代是東北泰法宗派最著名的禪師,他 教授的禪法對後世影響很大,後來著名的阿 姜查(Achaan Chah)及佛使比丘(Achaan Buddhadāasa)都曾親近過他習禪。阿姜曼的 門下高足不少,又將他的禪法弘傳全國各 地,如中泰的阿姜李,東北泰的阿姜查和 阿姜摩訶布瓦,北泰的阿姜瓦和阿姜辛。 阿姜索和阿姜曼批判了佛教僧人對神通的 追求和炫耀,主張習禪的人應該首先認真 持律,強調讀經習論,他們特別發揮了佛音 《清淨道論》中的十三支頭陀行的修持,反

二、僧伽中央推廣禪修的計劃 自從泰國成為現代國家後,政府一直將 雲遊僧與村落僧視為目標,企圖以中央集權 來管理各種佛教傳統的僧人,在曼谷菁英的 眼中,稱頭陀僧為流浪漢,實踐苦修是毫無 價值的。1950年代,禪修在都市佛教徒中 建立起地位,大宗派高階僧人披莫丹(Phva Phimontham或Phra Phimoldham)與僧伽內 政部長在1941年的「僧伽法案」中,試圖 整合禪修與經典研習,將它們合而為一,以 改革並復興現代佛教。在他的觀念中,「佛 教的本質……只有在禪坐中可以尋獲」。他 並於1949年從龍蓋、孔敬、柯叻與烏汶等 府,邀請當地傳統的禪修大師到曼谷大舍利 寺,指導比丘與沙彌修習奢摩他(定),為

【第198期‧佛光法苑‧ 】


了在僧人與信眾間推廣禪修,更在1951年 建立毘婆舍那禪修中心,開始全國性的禪 修課程 。 2

披莫丹覺得緬甸式的毘婆舍那禪法, 對泰國的都市人來說,既簡單又實用。因 此在1952年從東北送一位具有九級巴利文 程度、名摩訶求度耶那希提(Maha Chodok Yanasithi)的泰寮大宗派比丘,到緬甸修習 毘婆舍那。當摩訶求度回到泰國時,也帶回 兩位緬甸禪師(其中一位是他的指導者) 到泰國來教授毘婆舍那,在1953至1960年 間,摩訶求度一直在大舍利寺禪修中心指 導禪修。大宗派的這項創舉,引發了法宗 派長老對該派禪僧的注意,在1951年法宗 派南方領袖邀請阿姜辛(Achaan Sing,阿 姜曼的資深弟子)到南方的碧武里府,教 導僧侶與在家信徒禪修。三年後,1955年 晉升另一位禪師阿姜帖為南方三府—普吉、 攀牙與甲米府—僧伽府長與「法」的導師。 1957年,又贈予阿姜曼的三位弟子—阿姜 辛、阿姜帖與阿姜李王家頭銜 。 2

然而政治與環境的變化使推廣禪修未能 持久。主要原因是1957至1958年間,右翼 軍人及新政府的國家經濟發展和開發森林 政策,包括僧伽當局想把大多數地方傳統 佛教僧人,納入曼谷的僧伽組織系統中。 其次的原因加上泰國僧伽兩派上層組織過 去長期的暗中鬥爭,到1960年披莫丹遭到 撤職,頭銜被撤銷,更身陷牢獄,在大舍利 寺的禪修中心也被拆除。至於兩位緬甸來的 禪師,一位回到緬甸,而另一位到春武里府 教導禪修。這次政治事件,使泰國佛教產生 根本社會性的改變,也使僧伽中央推廣禪修 的計劃無疾而終2。 三、佛使比丘及阿姜查 上世紀六十至八十年代,泰國林居的禪

師仍得到繼續的發展,如佛使比丘(Achaan Buddhadāasa,1909-1993)是當代泰國最 有名的高僧。 他除了是一位 佛教傳統和經 典 的 大 學 者 外,也博學許 多知識領域。 他用泰文及英 文寫了很多關 於禪定、比較 宗教學和在日 常生活應用佛 法的書。 阿 姜 查 佛使比丘 (Achaan Chah, Achaan Buddhadāasa 1918-1992)出 1906-1993 生在泰國東北 部烏汶府拉差他尼鎮(Rajathani)的一個 小村,是泰國當代佛教最具影響力的禪師, 被公認的阿羅漢,也是巴蓬寺的建立者。幼 年出家為沙彌,研讀基本經教,後還俗幫助 父母務農。1939年,他二十歲,決定再出 家,受比丘戒後,研讀佛學及巴利文。他研 讀過戒、定與慧的教理,雖然那些內文陳述 詳盡且細節精微,但他卻不知如何將教理實 際地付諸實踐。1946年他放棄了學業,開 始托缽行腳。他往東北部親近阿姜曼一段 短暫時間,阿姜曼提示他,雖然這些教化 的確廣博,但在本質上卻很單純,有了「正 念」的安置,如果看到了在內心生起的每件 事物,當下便是真正的修行之道了。所以他 在此段因緣裡豁然開悟。1954年,他受邀 返回故鄉,就在一處熱病橫行、鬼魅出沒、 稱作「巴蓬」的森林附近住了下來。不顧簡 陋的住處以及稀少的食物,追隨他的弟子, 人數愈來愈多。後來被人稱為巴蓬寺的寺院 就是設立在那兒,當時在泰國北部叢林裡,

【第198期‧佛光法苑‧ 】


約有三十所分 支道場建立了 起來。 跟隨阿姜 查習禪的僧 俗弟子,過 著極為簡樸的 生活,奉行日 中一食,所需 物品限制到最 少。每天兩次 阿姜查 Achaan Chah 集體靜坐和課 1918-1992 誦,以及晚上 阿姜查通常開示說法,以禪修為生活的重 點。禪修者住在林中個人茅篷,常在打掃 乾淨的小徑上練習行禪,道場提供了孕育 智慧的環境。在正式靜坐裡,他教人先觀 出入息以調心,等心安住了,繼續觀察身心 的變化。以生活簡樸,保持自然,以觀察心 念為修行的要訣。禪修就是:無論做麼事, 都要念念分明3。1977年阿姜查應邀訪問英 國,並留下一些比丘僧團在那兒。阿姜查於 1979年再到英國,隨後轉往美國、加拿大 去訪問並教學。1981年由於糖尿病所致, 健康逐漸走下坡,緩慢失去了對四肢的控

制,終至全然癱瘓而臥病在床。1992年1月 在他的烏汶巴蓬寺,安詳地離開了人間。 四、阿姜念的身念住內觀法 阿姜念(Achaan Naeb,1897-1983) 出生於一個與緬甸毗連的泰國省長的家庭, 1932年她三十五歲時去到曼谷布拉寺親近 一位緬甸巴頓塔威拉沙比丘(Achaan Pathunta U Vilasa),學習修持四念住禪觀, 四個月之後她就成就了,然後研究阿毗達摩 並成為一位重要的佛學專家,她是第一位將 阿毗達摩的教法引入泰國的人。後來,她開 始在許多寺院建立禪修中心,教導人修學禪 法。最後是在皇家的贊助下,於曼谷的金山 寺(Wat Sraket)創立「佛教研究與心靈福 祉協會」(Buddhist Research and Mental Welfare Association),從事教學傳播內觀 修行的工作。金山寺位於現代曼谷巿中心, 是一座非常寬廣而安靜的寺院,兼設有教學 禪修講堂。(待續)

1.宋立道著:《傳統與現代 變化中的南傳佛 教世界》,第三一六-三一七頁。 2.卡瑪拉.提雅瓦妮琦著、法園編譯群譯:《消 失的修行森林 森林回憶錄》。 3.傑克.康菲爾德著、新雨編譯群譯:《當代南 傳佛教大師》,第九十五-九十六頁。

【第198期‧佛光法苑‧ 】


中國佛教史話(十九)

釋慧璉

五代(907-960)的佛教

後周世宗廢佛(三武一宗法難之第四次)

唐哀帝天祐四年(907),朱全忠(朱 溫)篡唐,國號「梁」,開始了五代十國 的亂世。北方是五代(梁、唐、晉、漢、 周,後人在每個朝代前加一「後」字,以 別於同名的朝代)輪替,共歷五十四年( 907-960)。十國是在南方的:吳、前 蜀、吳越、楚、閩、南漢、荊南、後蜀、 南唐,及在北方的北漢。十國並非同時存 在,而是前後共有十國。不管是五代還是 十國,都是唐代藩鎮的延續。

後周世宗滅佛與前三次滅佛事件有極大 的不同處,並非全面斷絕,而是對僧團作嚴 厲的整頓。

北方的佛教 五代由於國祚淺短、戰亂頻仍,賦稅與 兵役,再度逼使百姓逃遁於佛門,因此禁止 私度僧尼,凡欲出家者必須通過考試,一直 是五代對佛教的基本政策,但由於帝王大都 崇奉佛教、禮遇高僧,特別是後唐莊宗因受 皇后劉氏的影響,奉佛過甚,致有「佞佛」 之譏,因此政策無法嚴格執行;雖然五代的 僧團遠不如北朝末年之猥濫不堪,但人數亦 相當龐大,終於導致後周世宗的滅佛。

滅佛的原因 後周世宗是五代最具才能、最有遠識的 英主,他也像分裂時代的雄主一樣,想囊括 海內、一統天下,因此他即位後努力推行富 國強兵的政策,但北方因長期經歷兵燹,國 家財政異常窘迫,兵源也不足,而寺院的土 地財富引人側目,僧團內又有為數不少的壯 丁,自然成為世宗解決困境的首選目標。 宗教容易引發可怕的迷信力量,儘管 佛法是理性而智慧的,但弘傳者與信奉者 卻不盡能理性而智慧,反而迷信愚痴者不 少,因此僧尼玩弄妖術以謀不軌,及包容 奸惡之輩匿身寺院之事,歷朝歷代層出不 窮。這種挑戰統治者的愚蠢行為,自然會 招來君王的打壓,而五代亂世,恰好易於 孕育迷信宗教,這也是英明有為的世宗滅 佛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198期‧佛光法苑‧ 】


滅佛的經過 五代的歷代帝王為防止僧團的膨脹,有 禁建新寺或合併無名小寺的詔令,但直到後 周世宗才真能雷厲風行。顯德二年(955) 五月,詔令雙親無人侍養的,禁止出家為僧 尼,並嚴禁私度者,廢佛寺三千三百三十六 所(據《佛祖統紀》卷四十二,然《舊五代 史》卷一百一十五作三萬三百三十六所), 保留二千九百九十四所,登錄的僧尼共六 萬一千二百人。經過地方官經文考試合格 者,才准出家,僧尼受戒,同樣必須經過 政府允許;僧尼若 有焚身、燒臂、燃 指等怪異行為,或 眩惑妖術者,一律 勒令還俗,流放邊 疆。

僧紀蕩然不存,佛教愈趨衰微,隋唐諸宗 大德的著述,更大量散佚。 南方的佛教 北方有後周世宗滅佛事件,但南方少歷 兵火,民生富足,國君大都尊崇佛教,因此 南方高僧活躍,佛教得以維持興隆不替。吳 越及南唐地大物博,人口較多,佛教的發展 也較他國更為興盛。 吳越(895-978)的佛教

吳越的首都 杭州,在唐時佛 教已呈現興旺之 勢,吳越首位國 主錢鏐極崇奉佛 教,他及後繼者 興建及整修了大 當時中國乏 小數百座寺院, 錢,世宗乃下詔 其中靈隱寺在 悉毁天下銅佛像, 吳越末代國君錢 用以鑄錢。世宗 俶時加以擴建, 為此曾有如下的辯 成為江南名剎, 解:「吾聞佛說以 西湖南屏山麓的 身世為妄,而以利 西湖南屏山麓的淨慈寺 淨慈寺也是錢俶 人為急,使其真身 在九五四年時所 尚在,苟利於世, 建,高僧永明延壽(904-975)便曾駐錫 猶欲割截,況此銅像,豈其所惜哉?」(我 於此二寺,延壽主張禪淨合一,著有《宗鏡 聽說佛以色身為虛妄不實,而以利人為急 錄》等。當時禪宗「法眼宗」的清涼文益、 切重要之事,假使他的真身尚在,如果有 天臺德韶、永明延壽在此三世相傳,大受國 利於世,尚且願意加以割截,何況這只是銅 君禮遇,因此法眼蔚為大宗。 像,難道他會珍惜嗎?)(《新五代史》卷十 錢俶也為天臺宗的義寂修建天台山的螺 二) 因此群臣都不敢勸諫。 溪道場,並採納德韶、義寂的建議,遣使向 影響 高麗、日本求索散佚的天台宗典籍。由於錢 氏歷代的經營,使得一向以長安、洛陽為中 五代的戰亂使得佛教經常遭遇佛寺荒 心的佛教轉向杭州拓展,而天台、華嚴、 廢、經典焚毀流失的厄運,世宗的滅佛使 禪、淨土、律等各宗,都得以在富庶的兩 得情況更加惡化;僧團受國家嚴格管控,

【第198期‧佛光法苑‧10】


浙一帶蓬勃發展。 閩(899-944)與南唐(937-975)的佛 教 閩建都於福州,開國國君王審知對福建 的開發、經濟文化的提升,貢獻頗大,他崇 仰高僧雪峰義存(822-908),待以國師 之禮;義存為開創禪宗「雲門宗」的文偃禪 師之師,義存的弟子玄沙師備也備受閩之王 族大臣禮遇,因此福州禪僧活躍,禪法極為 興盛,僧人亦多,出現前所未有的局面。 南唐王室師事法眼宗的清涼文益( 885-958),迎請他至首都金陵(今南京), 住報恩禪院,後主李煜未即位時,曾從他受 戒。 宋代(960-1279)的佛教 後周世宗以三十九歲的壯年突然染病崩 逝,幼子恭帝即位,禁軍領袖趙匡胤乘機篡 周,改國號為「宋」,都開封,但直到太宗 太平興國四年(979),才完成全國的統一。 開封有漕運之便,方便東南糧貨的轉運於 此,由此可知,東南日漸開發,有後來居 上之勢,不論人口、經濟,都已超越北方, 佛教重心也隨之遷移於東南名城(蘇 州、杭州、寧波)、名山(天臺、天 童、四明、普陀)。

梵僧天息災、施護、法護等亦陸續來華。太 宗時建立譯經院,較之前代,譯場組織堪稱 最為完備,共譯成經典五百六十四卷。此 時印度佛教已衰敗不堪,正法毀棄,密教 橫流,已無法提供中國可學習的義理與禪 修;而宋代譯經既少於唐代,亦乏重要著 作,對當時及以後的中國佛教談不上有何 重大影響。真宗天禧元年(1017),為維 護佛教之純正,真宗下詔與「無上瑜伽」有 關的密教經典《頻那夜迦經》不許入藏,並 且禁譯此類經典。 度牒制度與寺院制度 唐肅宗時為籌措軍餉、平定「安史之 亂」,規定郡府設置戒壇度僧,藉機販賣 度牒,稱作「香水錢」;出家為僧可以免 除兵役及賦稅,因此自有百姓願意購買度 牒。當時六祖慧能的弟子神會被推舉為負 責人之一,為國家籌募了不少款項。 北宋時為了防止逃稅、逃兵及罪犯出 家,定期考驗僧尼,成績低劣者予以淘 汰;但卻又為了充實國庫,竟效法肅宗販 賣度牒,而買者雖具備出家資格,卻未必 出家,只為免稅逃兵。小說《水滸傳》記

北宋(960-1126)的佛教 宋太祖即位(960)數月,即廢 除後周世宗滅佛的詔令,興建、修繕 佛寺,重鑄佛像。北宋一世,教內大 事有以下數件。 求法譯經 宋初國威稍振,入竺求法之僧侶 漸多,較著名的有道圓、行勤等,而

【第198期‧佛光法苑‧11】

敦煌出土金剛經


載北宋魯智深路見不平、失手殺人,遭官府 追緝,即因有一富人買有度牒,轉贈給他, 才使他得以出家,逃避國法的制裁,這即反 映了北宋賣牒的事實。不僅如此,政府時有 販賣紫衣及賜號之事,又對許多寺院濫授敕 額;貴族所建的功德墳寺,不僅被承認,且 享有種種特權,這一切錯誤的政策都加速了 僧團的腐化。 大藏經的出版 晚唐之前,佛教的經典一律手抄,輾 轉抄寫,費時費工,流通不便,並且容易 造成文字脫落、謬誤的情形,因此開始有 印刷術後,便有了佛經的刊印,最早經典 的印刷在唐代,近 世敦煌藏經洞內發 現有唐懿宗咸通九 年(868)時刊印 的《金剛經》單行 本。 自唐朝發明印 刷術之後,經歷 五代,至北宋技 術益加精良。北 宋之初,雕版印刷 以四川最為發達,因此宋太祖開寶四年( 971),命張從信前往益州(四川),刻 造「大藏經」,共一千七十六部,五千四 十八卷,歷時十三年,至太宗太平興國八年 (983)方始完成,在京都汴梁的太平興國 寺內印經院付印。此版印本曾賜予日本、高 麗、東女真國、契丹、西夏等國。宋後,中 國歷代都有刻經,契丹、高麗、日本也多次 刻經,蜀版大藏經即為各國刻經之根據。開 寶藏至今在中國、日本仍有殘存者,是極為 珍貴的佛教文物。

宋高僧傳及大宋僧史略 二書皆是贊寧(919-1001)所撰。 《宋高僧傳》亦稱《大宋高僧傳》或《 宋傳》,共三十卷,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 982)奉敕編纂;繼道宣的《續高僧傳》( 即《唐傳》)之後,集錄以唐代為主的高僧 傳記,自唐太宗貞觀年間(627-649)至 宋太宗雍熙四年(987)止,太宗端拱元年 (988)書成呈上。內容分為譯經、義解、 習禪、明律、護法、感通、遺身、讀誦、興 福、雜科聲德共十科。序謂正傳五三三人, 附見一三0人,實則正傳五三一人,附見一 二五人。 《 大 宋 僧 史 略》共三卷,北宋 太宗太平興國三年 到真宗咸平二年( 978-999)年間所 撰述,又稱《僧史 略》。內容有關佛 教之事理、制度、 禮儀等。 近人陳垣認為《 宋高僧傳》最精彩 的部分是〈習禪篇〉,保存許多唐代禪宗 珍貴的史料。陳垣同時也指出慧皎注重氣 節,改「名僧」一詞為「高僧」;道宣戒律 精嚴,力爭「沙門不敬王者」;而贊寧本為 五代時吳越國的僧統,入宋後,備受帝王尊 重,素來主張與國王大臣接近,而本書又為 奉詔而作,沾染五代時鄉愿習氣,不以媚世 為不當,持論不同於慧皎、道宣,贊寧本人 就稱不上「高僧」,所以《宋傳》不能與《 梁傳》、《唐傳》媲美(《中國佛教史籍概 論》卷二)。(待續)

【第198期‧佛光法苑‧12】


本期專題

在逆境 中成長 天寒地凍 白雪茫茫 草黃木枯 鳥獸匿跡 蒼松屹立 一枝獨秀 堅忍不拔 絕處逢生

【第198期‧佛光法苑‧13】


逆境確是致道的法則 在

逆 境 中

成 長

親嚴

現代人的生活境況 現今社會豐盛富足,人們大多安居樂 業,於是喜愛消費享樂,生活充實而忙碌。 可是,隨著科技發達,資訊頻繁,人們生活 節奏越來越快,不同形式的壓力隨之而來, 令很多人透不過氣來。 現代人大多嬌生慣養,缺乏磨練,意志 薄弱,害怕失敗,恐懼逆境,因此遇上挫 折,便求神問卜,祈求遠離困境、事事順 利。一旦事與願違,便不知所措,或諉過 於人,或情緒失控,或大吵大鬧,或沮喪 迷失,或抱怨逃避,或寄情聲色,或自暴自 棄,或心存僥倖,或沉迷賭博。終至泥足深 陷,不能自拔,一事無成。究其原因,乃是 現代人欠缺意志力的磨練,亦缺少對困境的 正確理解之故。 逆境不可怕,誰人沒有遇上過逆境呢? 我們要正視逆境的必然存在。面對著困境, 我們不是逃避得了的。隨著社會的需求,近 年很多抗逆及減壓方法出現,不同形式的運 動、課程、遊樂、學習營等推陳出新,以至 各類瑜伽、靜坐、禪修等等宗教活動,都被 視作為減低生活及工作壓力、紓緩情緒的有 效方法。

亦因如此,很多朋友來到宗教道場時, 每每是懷著期望,祈求消減壓力、調劑心理 上的苦悶,故而前來親近道場的。故此,當 他們參與活動,或聆聽大德們開示的時候, 便以追求感官的紓緩、精神的放鬆、壓力的 消減等另類快樂,來作為學習目標。當然這 是有著一定的作用,亦是頗見成效。但是, 這些學習目的,與追求佛教解脫生死輪迴的 根本精神,便有所不一樣了。我們不妨看看 當年釋迦太子的求道歷程,看他是怎樣面對 逆境的壓迫,如何努力奮鬥而達致成就的故 事。 釋迦太子的求道經歷 釋迦太子出身貴族,早年生活奢華,可 是出生後七天母親便離世了,這對他影響不 少。自少太子沉默寡言,思維著生死的問 題。長大後,從感官享樂的過程中,他得 不到精神解脫的出路。當他覺知到唯有出 家修道,方能有望解除他的困惑時,終於在 一個深夜裡,離開皇宮,出家為沙門,奮力 追求解脫憂悲惱苦之道。但出家後的太子, 其求道歷程卻也崎嶇不平,到處碰壁,始終 找不到途徑。後來,在參訪了許多宗教師, 隨其學習而不得要領之下,太子進入了苦行

【第198期‧佛光法苑‧14】


林,成為了嚴格的苦行者,在林中進行最嚴 酷的自虐苦行。這長達六年的修行道路,對 於釋迦太子來說,可說是困難重重,逆境處 處,終至弄到身體羸弱不堪,甚至接近死亡 邊緣。

上樂行道,而無須承受那麼多痛苦就能證得 果位。但大多數人善業尚未具足的話,毫無 選擇地便要透過苦行道才走上止息之路。即 是說,大多數的佛弟子是必須經歷苦痛這關 卡,才能踏上解脫之途。

釋迦太子在瀕臨死亡之際,終於面對現 實,醒悟到身體乃是成道最必要的條件,倘 若身體徹底弄垮的話,則也不能進行修道 了。於是他不再強行堅持斷食苦行,接受了 牧羊女的乳糜供養,並恢復正常飲食,調養 好身體的體質,以備進行最終的奮鬥。可是 當時在苦行林同參的五位苦修者,卻以為他 退失了道心,因而離他而去。

釋迦在《阿含經》中開示說,我們在心 識的活動上,不能避免與外界進行接觸,由 六根與六境產生了六觸,繼而產生三種不同 的感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其中 樂受的出現,背後便隱藏著貪欲心與之連結 著;而當苦受出現,則背後便隱藏著瞋恚 心;不苦不樂受的時候,背後卻潛伏著昏 暗的愚癡心。從人們與生俱來的趣向,大 多傾向於追求感官快樂的樂受,於是便不 可避免的,出現愛、取、有,以至生老病 死等憂悲惱苦等的結果,輪迴於生死之流 而沒有出期。

面對著同修們的離棄,釋迦太子沒有被 這個境況擊退,而是調適身心,單獨來到尼 連禪河畔,在一棵畢缽羅樹下,敷好座墊, 更立下大誓約:「不成正覺,誓不起座!」 由此他進入甚深禪定,與種種魔障進行奮力 搏鬥。在南傳佛教的傳說中,太子在這次身 心搏鬥過程裡,曾痛昏了三次之多。憑著他 堅毅的意志,不懈的努力,終於跨越種種逆 境,摒退魔王、魔女、魔軍等等的來襲,衝 破內外種種障礙,徹底解脫人生苦惱,成就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得佛果。 從釋迦太子的求道經歷中,可以看到, 太子若不經歷了修行上的種種障礙,乃至最 後的魔考,是不能達致徹底解脫的。因此之 故,意志力的鍛練,逆境的培訓,在修道歷 程上是免不了的。修道意志也是要在極其艱 辛的環境下,才能激發出來。 修行道路的比較 佛陀曾經說過,在通往止息苦惱的路 上,有所謂的樂行道(Sukkha-patipada) 與苦行道(Dukkha-patipada)的分別。這 即是說,假使禪修者的善業具足,他就能走

生命中不離順境、逆境;感官亦不離樂 受、苦受。世人往往欣慕順境、恐懼逆境, 追求樂受、逃避苦受。可是,古往今來不少 修道大師,卻是自願選擇以身處逆境,身作 苦受,來進行心志的鍛鍊,藉以步上解脫生 命苦惱之路。這些求道心切的高僧大德,為 何緣故而選擇一條從苦受痛覺入手的修行道 路呢? 究其原因,經歷苦痛其實是一個很有效 的修行途徑。正如很多人要經過十年寒窗苦 讀,才能苦學成才。禪宗古德也有謂:「不 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因此, 我們不應害怕逆境、恐懼苦痛,而應視之為 修道之良機來看待。 雖然經中說苦受、樂受、捨受皆不可 取,但在互相比較之下,不苦不樂受祇會 令人矇昧,昏暗,最不可取,初學者亦難 於覺察,因而只有苦樂二受容易被我們覺 知。但是,當快樂的感受出現時,卻容易

【第198期‧佛光法苑‧15】


逆 境 中

成 長

令我們滿足愉悅,因而沉醉其中,繼而缺 乏警覺的心念。於是其背後的貪欲心便會 征服我們,令我們一直沉淪下去,隨著愛 欲而產生牽掛、繼而念念不忘、不自覺地 執取著它,遂因此而輪轉於老死憂悲惱苦 的十二緣起流轉門去。 相對來說,苦痛的境況則不同,每個人 都不喜歡逆境,但當苦受當前的時候,大多 數人都會比較清醒、專注。禪修者大可利用 這個機會,正視困難,透過面對苦受來建立 更深更強的專注力及覺察力。因為以這個情 況作為對象來修行,他會鼓起勇氣,喚醒必 要的熱忱和積極性,去克服苦受困境的磨練 與衝擊。 修行者既選擇這條路向,則不會從中而 抽離,也不會沉溺於其中。他不會執取這個 逆境,祇會從專注逆境中,不斷覺察著它, 找尋克服它的方法,於是意志力提升,覺察 力提升,同時又不會貪著它。 佛家修行的目的,在於徹底滅除對「自 我」的錯誤執見,也是改除種種身口意上的 陋習,建立清淨梵行。因此,我們必須在與 苦受與逆境的過程上不斷奮鬥,鍛鍊身心, 令不為境界所動,甚至激發自己的潛能,來 抗衡以往的邪見積習,直至習氣消磨殆盡為 止。

會一切順遂、安樂舒適,再不會遇上逆境 困難。如果這樣想的話,這應該是一大誤 解了。我們從佛傳記載上,可以看到當年 佛陀成道後,在開展教法的過程上,亦不 斷碰到不同程度的困難逆境,例如外教誣 蔑、中傷謠言、各地饑荒、族類戰爭、徒眾 叛離,甚至晚年病痛折磨等等,都讓佛陀乃 至僧團,分別面對著大小不同的艱難境況。 但當佛陀及聖弟子面對這些逆境時,他們皆 能泰然面對,隨其因緣,如法處理。後世佛 教傳播時遇上各地法難困境,佛弟子們也能 積極應對,在困難中自強不息。這正是弟子 們覺知生命的真諦,如實面對生命中順逆因 緣挑戰之故。 因此,順境與逆境可以說是人生必經之 途,猶如雙生兒一樣,形影不離的。世人雖 然千方百計,祈望趨吉避凶、一帆風順,可 是卻很多時事與願違,於是便有發出「人生 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之歎。可是修道者則如 實面對,甘之如飴,順逆皆不違心志,更能 善用逆境之因緣,不屈不撓,專注學習,積 極面對困難挑戰,磨鍊身心,令自己成長, 更藉此訓練出「苦樂皆能自在」的心境,隨 而步上解脫憂悲惱苦之途。這應是我輩佛弟 子應有的學習態度吧。

苦受是我們身內的敵人,逆境是我們命 運上的敵人,一旦我們堅強了心志,透過不 斷的磨練,克服內外身心障礙。經過這樣, 逆境這個敵人,便會成為我們修道的逆行良 伴、助道良緣了。由此可以說,逆境確是致 道的法則,順境反而會令我們飄浮於生死之 流。 苦樂自在是解脫之道 很多人以為修道者在證果解脫之後,便 【第198期‧佛光法苑‧16】


在逆境中成長 慈覺 每個人在生命中,都會面臨一些困境, 不論是大的、小的,重的或是輕的,而這些 困境多半來自於家庭,朋友,感情,工作, 金錢,健康。這些逆境,讓有些人毀了、病 了,但同時也讓有些人成為了不起的人物, 為這個社會做了很大的貢獻。不論你面臨的 是那一種狀況,這一切都會過去的,但經歷 的過程,往往因人而異,有些人花了很長的 時間在痛苦中掙扎,又有些人會用樂觀進取 的心去面對解決。有句老話「人沒有過不 去的檻」,道理人人都懂,可是當自己面 臨時,就不是那麼容易,尤其是在感情方

的因緣,讓自己都比較能夠冷靜思考,檢討 自己與懺悔,努力地讓自己對人與事多些包 容與愛心,少些挑剔,自然而然心中的不順 利也就容易解決。當然有時候,還是會碰到 一些不是人為的逆境出現,我的方法是去多 看多聽師父們的開示,讓自己有智慧的去面 對與解決,抱怨與不安都無濟於事的。就是 因為自己曾經經歷過,我們必須更能體諒當 別人在逆境中的需要,因為你的一句鼓勵的 話,溫馨的安慰都會給予別人意想不到的幫 助。每個人的個性與當時的環境不同,所以 承受壓力的能力也就不同,我們要有智慧地

面,更讓人迷惑與愚癡。 在我的人生中,當然也面對過一些困 境,記得第一次的面臨時,只會大哭,而 且不斷地問自己「為什麼,為什麼?」平 常用來安慰別人的大道理,對自己都不管 用了。就在此時,我接觸了佛法,明白有 因有緣、有果有報,內心也有了平靜,事 情也因自己的平靜而知道如何地去處理與 面對。在往後的生活中,不論再遇到任何 不如意之事,因為有了聽聞佛法,皈依三寶

以慈悲喜捨的態度對待別人,而不是一昧的 挑剔與責備。 每個人都知道,逆境,有時候並不是 件壞事,因為這個逆境,能夠激發我們努 力,讓我們成長,重要的是當面臨時,我 們要如何有智慧地面對與解決,勇敢,樂 觀,自我反省,讓自己更加進步,有著更 美好的人生。

【第198期‧佛光法苑‧17】


逆 境 中

成 長

泥 濘 的 路 腳 上 印 和亞 誰不希望人生一路平順,充滿陽光?然 而根據佛教緣起法的道理分析,可得知危機 是在所難免的,人生中的淒風苦雨即使因畏 懼而想逃避它,也無法避免。人從一出生, 就不免會遭遇到不同程度和類型的考驗,如 生病、考場失利、失業、失戀、事業失敗、 受人誣陷、被人背叛、痛失親友和其他種種 難以忍受的厄難。如果遭逢以上的磨難,選 擇負面消極的態度,怨天尤人,讓自己久久 沉溺於痛苦中,無法覓得重新振作的動力, 這時所受之苦算是白受了。因為心態上的不 正確,錯失了讓逆境轉化成幫助我們成長的 善因緣之良機。有信徒問星雲法師:「人生 的逆境,該以什麼心態才能從中突破且成 長?」法師回答:「世間的路有平坦也有高 低,本來如此。其實逆境就是順境,把逆境 當作讓自己更堅強的因緣。……訓練自己能 接受逆境,從中培養忍耐、慈悲及智慧的力 量,進而能抵擋、處理逆境的考驗。」如此 能把逆境中的苦受當成提昇自己的資糧,苦 就不會白受,意志力也會更加堅強。 林義傑─台灣的超級長跑好手、極地冒 險運動家,曾在一次演講中提到,從小他就 夢想能夠成為一位運動員。但因為沒有優勢 的身材,常被教練忽視,又得不到父母的支 持,他從求學階段,就要為了自己的理想半 工半讀。雖然屢遭困境,甚至有過想撞安全

島輕生的念頭,好在他即時做了一個急轉 彎,告訴自己絕不能輕易放棄夢想,並且 要比別人更勤於練習長跑。目前的他早已 足跡遍及全球各險地,也得到世界四大極 地超級馬拉松巡迴賽總冠軍和許多其他閃亮 的獎項。他不僅是「台灣之光」,也自許要 成為身陷困境之人的「急轉彎」。林義傑用 這些話鼓勵周遭的人:「人生是一場長遠的 競賽,一場意志力及夢想堅持的競賽,你可 以選擇退出或者選擇面對,當臨退出或面對 時,只是一種抉擇。」、「沒有所謂的壞天 氣,只有軟弱的人。」古人常言,「不經一 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就是指應該 以逆境為增上的因緣,可以藉此磨練心志終 至突破困境,使自己更上層樓。 曾經聽過佛門的一個故事,讓我印象深 刻。鑒真和尚剛出家時,寺裡的住持派他做 誰都想推脫的行腳僧。這個差事讓他穿破許 多芒鞋,心裡也有些委屈。住持知道他的心 意後,微笑地對他說:「昨天夜裡下了雨, 你隨我在寺前的黃土坡走走。」由於下過雨 的路上泥濘不堪,走起來很是辛苦。住持問 鑒真:「你是願意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還 是想做一個能光大佛法的名僧?」又問:「 你每天在這條路上走,你能找到你昨天走過 的腳印嗎?」鑒真答道:「昨天這路又平又

【第198期‧佛光法苑‧18】


乾硬,那能留下任何腳印。」住持要鑒真 看看當時走過的路,的確留下了深深的腳 印,並且微笑地說:「是啊!泥濘的路上 才能留下腳印。」這位被日本人尊稱為「 過海大師」的鑒真和尚,是唐朝人,當時 的日本沒有完整的戒律為僧人受戒,因此 派了遣唐使入唐邀請高僧赴日傳授戒律, 經十年覓得鑒真和尚。和尚不顧弟子們的 反對,毅然決心東渡。因為屢遭地方官的 阻撓和海道的風濤險惡,前後歷經五次的失 敗,和尚也不幸失明了。直到西元753年, 他搭乘遣唐使團的船東渡,並於754年安然 抵達日本。鑒真和尚的東渡帶去大批佛典、 佛像,和佛具,隨從的弟子也各有專長,他 對日本的佛教戒律、雕塑、繪畫、建築和文 化有卓越的貢獻,被日本尊為律宗的始祖。 鑒真東渡的事蹟,就是在泥濘路上留下腳印 的最佳寫照。 當我們能近距離和冷靜地觀察逆境時, 就不難體會它存在的正面意義。世界上真正 具有價值的東西,得到它的代價就是要付出 相當的艱苦、勤奮和耐力。而具有這樣特質 的人,往往在身處逆境時,不會軟弱反而會 激發出堅強的意志,所以能做到逢苦不憂、 越挫越勇,進而突破困境,終至柳暗花明又 一村。大亣 多 數的古聖先賢,和人中的佼佼 者也都是從逆境中成就的,他們以無比的耐 力、信心、堅持、勇氣、智慧、樂觀態度, 經過長時間的挑戰逆境,突破逆境,才能千 古流芳,影響著後世。讀過《佛陀傳》,就 會知道佛陀的成道絕非偶然,他所經歷的無 數逆境成為覺悟的因緣,他的身教、言教更 證明了在逆境中,只要不被打倒,自然能洗 煉出人性中最珍貴的能量。例如:安忍、謙 卑、毅力、勇氣、慈悲等都是戰勝逆境後蘊 釀出的成果。佛陀教導我們以一顆安定、覺 照、智慧的心去面對逆境,而這種能讓我們 身處逆境卻能處之泰然的心態來自:

1.深信因果與業力 所有的果報都是由因而起,這些因也都 是我們造作的。因為無明的牽引,讓我們從 無始劫以來就造作種種惡業,在煩惱的助緣 下惡報總會現前。如果了知因果和業力的關 係,就能接受生命中痛苦與逆境的發生,是 一種自然界的必然定律。接受痛苦就是承認 自己並非無辜的受害者,而「甘心甘受,都 無冤訴」就是願意改造自己的開始。 2.深觀無常 無常代表萬事萬物沒有固定不變的常 性,因此好與壞,順逆境都在流轉變化之 中。因此身處逆境時要反覆思惟無常,無常 代表突破逆境的希望,也代表放下對一切美 好境界的執著。放下執著,便能隨時以平靜 的心看待一切人、事、物的遷流變化。 3.發菩提心 根據緣起法則,人與人、有情與有情、 有情與無情之間都有相互依存的關係。因此 我們應隨時把握機緣,予人方便,予人快 樂,及時行善,利益大眾。做到廣結善緣, 其實就是在利益他人的同時也增長了自己的 福德資糧。發菩提心包括信願(目標)、大悲 心(動力),和性空慧(方法)三個內容。也就 是在成佛的遠大目標下,對眾生起了大悲 心,希望眾生也能解脫,不論遭逢何等困境 都不會放棄自利利他的誓願。然而菩提道上 不免荊棘遍佈,若缺乏「無我」的性空智慧 恐怕寸步難行。所以我們的一生若要往向善 向上前進,發菩提心的三個要素缺一不可, 因為有了目標、動力和方法,才能支撐我們 真正做到「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聖嚴法師在《如何度過苦日子》一文 中提到:「我這一生,可說是在挫折中走 過來,是在被重重的打擊、阻撓之中走出

【第198期‧佛光法苑‧19】


逆 境 中

成 長

來的,但是當初那些困擾我的人,其實都 是幫助我的人。因此,我很感恩我的生命 歷程中,能夠有這麼多幫助我的人。」這 段文字教導我們,逆境是順境的因和增上 緣,在逆境中要以平常心、無我心、精進 心、平等心和慈悲心冷靜勇敢面對,自然 會增強我們克服困難的信心。

我從台灣、歐洲到美國一路走來,雖然 也有風浪,但非常慶幸有佛法作為自己生命 的指標。感謝那些幫助過我的人,因為他們 給我溫暖,增長我的信心;我更感恩那些傷 害過我的人,因為他們讓我看到自己的不 足,鞭策我成長。

臨 危 不 亂

楊祖愛

幼時對「臨危不亂」這個詞沒有什麼切 身的觀念,聯想到的是諸葛亮在魏國司馬懿 率大軍攻蜀國西城時,強敵臨陣,諸葛亮鎮 定謀計,大開城門,在城頭上彈琴詐敵的故 事,這是臨危不亂謀略,是大智慧治國用兵 之計,對於上小學的我是遙不可及的。但是 司馬光打破水缸,將嬉戲掉落荷花缸的同伴 救出來的故事,以小孩的程度來看,確實是 臨危不亂了。 我五歲時,哥哥們都上學了,我和母親 每日在家,秤不離坨的跟進跟出,無所事 事,父母乾脆把我送去上學,和鄰家小男 生容昌華同班,一年級的小孩,每天上半 天學,中午回來吃過午飯一起作功課,功課

完畢是自由活動時間,那時住在台南鄉下, 廣闊大地好玩得很,爬樹摘芒果,找洞灌蛐 蛐,採花辦家家酒,沒錢買也不必買玩具。 一日我倆小閒遊到了村子邊的水塘,容家小 哥說天熱要游水,跳進水裡不一會兒就沒頂 了,我知大事不妙,大聲喊救兵,適時有位 騎腳踏車賣饅頭的伯伯聽到了,過來把容小 哥撈起,容小哥已雙眼翻白肚子鼓得高高沒 知覺了,伯伯取來裝饅頭的盆子,把容小哥 面朝下圓肚子頂著圓盆底,拍拍拍,吐了一 地的水,伯伯問說:「他的父母在哪裡?」 我這才飛快往容家奔,五歲的小孩能跑多快 呢?腳下的木屐又不合作,乾脆脫掉拿在手 上,拼命奔。

【第198期‧佛光法苑‧20】


好在,後來容家父母及左鄰右舍大隊人馬 到達現場時,容小哥的雙眼又能骨碌碌的轉 了。走筆至此,仍然感到當時氣喘的驚恐, 這是臨危亂了心神。

首先要以持戒來清淨我們的身、口、 意三業,守護六根,培養善業,遠離惡 因。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 其意。」

地震,是臨危應變的考驗,台灣地震多, 從小學起,就有地震應變訓練,反覆訓練之 下,地震來時還是難免驚慌。

佛陀教導弟子在修定時,以不淨觀對 治貪欲,以慈悲觀對治瞋恚,以因緣觀對 治愚癡。能好好修學這些對治方法,便能 淨化身心,心性柔軟,調伏自己的情緒而 減除三毒。進一步了解世間一切都是緣起 的,一切可改變的。有了這種正知正見, 能如理思惟,便可引導我們建立正確的人 生觀。了解人人都是互相為緣的,沒有獨 存的個體,應互相關懷、互相幫助,就能 無哀無怨了。

危機不僅是環境物質等實體上看得見的, 如地震、溺水,更多的是精神上、心態上看 不見的影響,如工作受挫,金錢損失,人際 關係衝突,情感起波折,而引起了負面的情 緒,這是情緒上的危機,或輕或重,日常生 活裡隨時隨處皆有的地雷。 負面情緒觸發精神上的負擔,若是鑽牛 角尖,不能寬心釋懷,嚴重者甚至產生精神 上的障礙。近代人生活觸角廣,生活形態複 雜,情況多了變數就多,這是自然定律,因 此生活上碰觸到負面情緒地雷的機會亦增。 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把精神障礙病症的憂鬱 症、焦慮症等,升級到與心臟病、癌病同列 世界三大疾病。美國的數字是,每三人中, 有一人在一生中曾經歷過或輕或重的精神障 礙疾病折磨,美國已訂每年五月為心理健康 宣傳月。

知易行難,把牛牽到水邊,水也要牛 自己喝下去,別人不能替你喝這水,勤習 三學,在定淨中成長,三毒不攻,心中不 起波瀾,臨危不亂矣。

精神障礙疾病,有的是因為腦子的病變, 也許用藥物控制得好,但是自我情緒上的管 理是人人每日必修之課。提到情緒管理,學 問又大了,我倒覺得不須要吊書袋,不一定 要找專家,自己時刻省視自己的情緒才是辦 法。 如何自己省視情緒?佛陀早已替我們將人 類煩惱來源歸了類,貪、瞋、癡三毒也,面 臨負面情緒來襲時,或怒或悲或哀或怨,自 己平心問問,我這情緒是因三毒中的哪一毒 而起?或是多毒齊發?如何處理呢?

【第198期‧佛光法苑‧21】


逆境知多少 在

逆 境 中

竹心

成 長

由於過去生所造業力的不同,每個人 一生的經歷是千差萬別的。我們可從歷史 人物,或親朋好友當中,看到人一生的遭 遇,有坎坷的、有飛黃騰達的、有絕處逢 生的種種不同。假如我們能面對它,從中 提昇自己,排除困難,努力奮鬥,人生是 可改變的。 有一次,看到一則很有啟發性的「逆境 求生存」的故事。事情是這樣的:一位農夫 的驢子,不小心掉進一口枯井裏,農夫想不 出好辦法來救驢子,最後決定放棄。便請左 鄰右舍幫忙,把井中的驢子埋了,以免除牠 的痛苦。 大家一鏟一鏟地把泥土鏟進枯井中,驢 子開始哭得很悽慘,但一會兒之後,就安靜 下來了。農夫往井裏探頭一看,大吃一驚。 原來驢子把身上的泥土抖落一邊,然後站到 泥土堆上面。就這樣,很快地,這隻驢子便 上升到井口,快步地跑開了!人在一生當 中,有時也會陷入到「枯井」裏,被各種 泥沙壓在身上,要脫困的秘訣,就是把泥 沙抖掉,站到上面去! 讀初中時,每學期都有幾次月考,包括 國文、英文、代數、歷史、地理等科目。記 得是一次代數月考之後發考卷,沒想到老師 按分數高低次序,讓同學一個個上前領考 卷。左等右等都沒輪到我,漸漸地心裏開

始不安。等到被叫到名字時,只見老師笑 著說:「最後一名」。當時真是覺得無地 自容,充滿被羞辱的感覺。回到座位,回 過神來之後,便下定決心:下次一定要考 第一。從此加倍努力用功,果然,這次是 第一個上前領考卷,心中欣喜非常,覺得 完成心願,也找回了信心。所謂那裏跌倒, 那裏站起來。凡事都有辦法想,就像農夫的 驢子一樣,努力把身上的泥沙抖掉,並且站 上去一般! 大學畢業後,到醫院的一般內科病房上 班,一年後就被調到加護病房。那裏的所有 病人都裝有心電圖監視器,從螢幕上護士可 隨時看到病人心跳的情形。所以每個護士都 懂心電圖,而這醫學常識是每分每秒都要派 上用場的。但是我完全不懂,再說,學校也 無這門課。那時不但覺得來到一個非常陌生 的環境,也感覺自己條件的不足。還好在醫 學院的書店,買到一本介紹心電圖的書,如 獲至寶,努力研究。總算弄明白心電圖的基 本原理,還懂判斷正常的、不正常的、以及 會致命的心電圖。漸漸地,經過每天摸索, 加上一次次的臨床經驗,沒多久,也就能參 與救護,勝任愉快了。後來還創出了自己的 一片天!但是假使當初不先充實自己的醫學 常識,迎頭趕上,如何能與他人同一水平共 事?所以無論遇到任何情況,只要設法解決 問題,都有進步與發揮潛能的空間。

【第198期‧佛光法苑‧22】


出家之後,一般情況是,「師父引進 門,修行在個人」。佛陀也說「自依止、 法依止、莫異依止」。常言道「各人吃飯, 各人飽」。這些道理我沒忘記,能有因緣出 家,已經非常感謝師長的成就,剩下來的路 就要靠自己走了。 剛開始由在家人轉換為出家人,要適應 自己不同於過去的身份,不同的生活環境。 我的確花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才真正自在地 覺得自己是出家人。又花了一段時間,學習 如何面對在家人。一路走來,跌跌撞撞,只 有自己知道內中滋味!

是我人應學習的大善知識。他在逆境中,有 如海中的孤舟,為護僧護教,毫無畏懼地奮 勇向前。如印老所說:大師雖受種種攻訐、 種種反對、種種排擠、種種打擊,然而在他 心目中,永遠念著的是,如何整建佛教,如 何去腐生新,覺人覺世。那些反對攻訐他的 人,到了需要大師幫忙護寺護產時,大師仍 願意貢獻一己的力量。他為貫徹自己的願 力,從不失望,從不中斷! 太虛大師的人格感動了我,我想如果我 們能學習太虛大師的這種寬容與毅力,那麼 天下就沒有任何境界能難得倒我們!讓我們 一起放下頑強的自我,放下亂麻般糾纏不清 的人我是非,朝向高遠的目標,為全體為大 眾的理想努力!

此外最重要的是,要能擔起弘法利生的 如來家業。出家沒多久,就曾聽說「台上十 分鐘,台下十年功」。現在已深深體會出來 了。目前由於情況所需,常常需要關起門 來,自己好好下功夫研究佛法。等消化之 後,再與大眾結法緣。這功夫是無法速成 的,因為先要充份了解之後,還要能融會 貫通,等到能與生活搭上線,才算是活的佛 法!這份工作費時又費力,既然已出家,就 要盡一己的力量去耕耘。如能隨順因緣,藉 此機會訓練自己,相信無形中也助長了自己 對佛法的理解,結果是自他兩利。多變的環 境其實幫助了自己。 談了一些個人的經歷之後,現在想把眼 光放寬放遠去看事物。讀了印順導師的《華 雨香雲》一書,內有一篇關於太虛大師的悲 願與大度(277-278頁),讓我覺得太虛大師

【第198期‧佛光法苑‧23】


紀 念 嚴 寬 祜 長 者

敬悼

嚴寬祜長者 超定

嚴老居士,阿彌陀佛!日前接到宏意法 師來電,告知您往生的大事。一位九十高齡 的長者,福慧雙修,淨業成就,承蒙樂邦教 主,阿彌陀佛接引西方,逍遙自在,與彼土 清淨大海眾,繼續精進,聽經聞法,積集菩 提資糧。一旦因緣成熟,倒駕慈航,迴入娑 婆,轉以聖者的法性身,嚴淨國土,成熟有 情。至此,行菩薩道,悲智具足,遊戲神 通,不再如凡夫菩薩,慨歎正法難弘,眾 生難度的無力感了。 嚴老居士,您是德州佛教會創辦人之 一,當然是本會第一號的大護法。從佛光 寺、佛光講堂、玉佛寺,以及美洲菩提中 心,盡心盡力,運用您的豐富社會經驗, 佛法深廣智慧,菩薩無畏、無我的精神, 為護持正法,建寺安僧,而奉獻您的一生。 如今,您走了,帶著無量功德,隨願往生佛 國;德州佛教會四眾同仁,大家永遠懷念 您,直到您乘願再來!俗語說:「沒有今 日的離別,那有來日的相逢!」期待相逢 的日子,不在遙遠的西方,而是美洲的人 間淨土。同願同行的會友們,雲來集的菩 薩眾,在此熱烈歡迎您! 我個人跟德州佛教會的深厚因緣,有幸 認識您這位善知識。從佛光寺時代,一直到 玉佛寺落成,展開內修外弘,淨己化他的種

種佛教事業。佛教會在您護持下,法輪常 轉,佛日增輝,道場興隆,人人稱慶。這 是最值得您欣慰的一件大事。 三十年來,屢次前往玉佛寺結緣。記得 有一次座談會,您提出一個議題:「真布 施,不怕假和尚」,然乎?不然乎?行布施 的人,存好心做好事,真心布施就是了,管 他和尚是真是假,菩薩行者不是要求三輪體 空嗎?誠然,勝義畢竟空中,絕諸戲論;說 真說假,無非戲論。能施、所施、施物,自 性不可得,還執著什麼?然而,三輪體空是 般若智慧的表現,於世俗諦中,緣起事象, 真假、邪正、是非,不容抹煞。菩薩的慈悲 心行,乃以智慧為先導,契理契機,事理分 明,絕非愚夫的濫慈悲。這個深具內涵的佛 法命題,由您這位老居士提出來,令在座同 道受益匪淺! 嚴老居士,您真不愧為悲願宏深的菩薩 行者。當您在教內護持三寶的佛事告一段落 後,在香港成立福慧基金會,在國內貧窮落 後的地區,成立一間又一間的學校,給當地 學生有理想的學習環境,這也是人間佛弟 子,必修的菩薩行啊! 今天德州佛教會全體會友,聚在玉佛 寺,為感恩您對本會的宏功偉績,舉行別 開生面的讚頌大會,歡送您老往生淨土, 也祈願您不忘苦難人間,及早乘願再來, 不勝盼禱之至!

【第198期‧佛光法苑‧24】


孤星州中的

給孤獨 宏意

嚴寬祜居士以九十一高齡,於今年(二 0一四)八月廿七日,在香港安祥往生。此 一消息傳來休市之後,會友大眾,人人心懷 不捨,若有所失。回想嚴居士一生護法護 教,廣結善緣,可謂功德廣大,如今捨去 老病之軀,也是一種解脫。 一九八0年初夏,我來到休士頓佛光 寺後,第二天就與嚴居士夫婦相見。在簡 短的交談中,我覺得他們二位為人直爽, 護法心切。後來由於淨海法師病重,必需 回台治療,寺裡只剩我一個人,因此與嚴 居士夫婦見面、聯絡的機會又多一些。在 那個時候,寺裡的重要決策,也轉由嚴居 士與香港的永惺老法師商量決定,勉強維 持佛教會的運作。 到了八0年夏末,永惺老法師去台灣探 訪了淨海法師之後,來電說淨師身體無望恢 復,要我們趕快準備佛光寺的落成典禮,以 了淨師的心願。所以八0年十月間,就匆匆 舉行開光大典,讓佛殿正式啟用。 開光之後,永惺老法師一回香港,寺裡 仍舊是我一個人,佛教會前途茫茫,大家左 思右想,也想不出什麼辦法。有一天,法會 之後,大家座談時,嚴居士就當眾說:「宏 意法師!佛光寺現在無人常住,我們請你發 心擔任本寺住持,希望你在此領導弘法的 工作。」我記不得當時如何回答,總之,

談來談去嚴居士就是要堅持他的想法,推 他不得。 其實我自己的志向是整理佛經,對道 場的人事,我全無興趣,更不想做住持。 但在當時的環境,我既不能離開,也不能 不做,只有硬著頭皮,想辦法做些自己能 做的事情。 我覺得既然要領眾共修,維持道場,大 家一定要具足一些共識和理念。有一天,我 和嚴居士說,有些事我想商量商量,請他幫 忙。第一、取消星期日法會中上香的儀式, 以減少殿中煙霧。第二、設定法會時間,準 時開始,準時結束,不要等人。第三、法會 唱誦之後,固定的留一半時間講經說法,令 來者深入法義。想不到嚴居士非常開明,馬 上說好,完全支持。所以以前我寫「香江有 緣人」時,文中我說嚴居士能以身作則,帶 動信眾,處處尊重三寶,實在給佛教會的開 展,奠定了良好風氣。 後來我又想起淨海法師回台之前,一日 閒談時,我問淨師佛光寺每月開支多少,他 說分期付款部份約六百多元,再加其餘開 銷,需一千元左右。我說現在常住在銀行 裡有多少存款,他說剩八百塊錢。接著又 補充說,如果收入實在不夠,可去信請永 惺老法師補貼。我覺得寺裡財力單薄,也 是一種憂慮。有一天,我又請嚴居士邀約

【第198期‧佛光法苑‧25】


紀 念 嚴 寬 祜 長 者

一些常來佛寺的居士,共商德州佛教會的 經濟問題。可能我自己本來就不想留下來 負責道場的管理,所以當天我很簡單的對大 家說,我願意負責一切弘法的工作,甚至打 掃、煮飯、剪草,都不是問題,唯一無法承 擔的就是要我募款維持開銷。如果大家覺得 佛光寺很重要,就請居士們發心想辦法護持 這個道場,如果佛光寺可有可無,那就提早 設法處理,轉讓給有心人。當時,大家沒有 具體的結論,談完也就各自回去。隔了一些 日子,一日嚴居士夫婦來寺時,嚴太太非常 興奮的對我說:「法師!太好了!我先生答 應了,他答應替佛教會管理財務,假如收入 不夠,他願意發心補貼,請法師安心。」當 時我感激不盡,從此就將財務的事,交給嚴 居士負責,讓我一身輕鬆,可以全力投入弘 法工作。因此嚴居士夫婦不但是促成永惺、 淨海兩位長老合作創辦佛教會的發起人,也 是鼓勵我長期留在休市服務的善知識。 經三十多年的相識和共事,我覺得嚴居 士為佛教為社會的發心,有很多地方是值得 我們懷念和效法的。 護法護教從不言累 嚴居士做事認真、負責,只要是他答應 的事,一定會處理得井井有條,如期完成, 從不拖拉。在德州佛教會發展的過程中,他 不但要經常為佛教會處理很多日常會務,照 顧每週法會人事,同時還要負責接送招待各 方僧俗大德的來訪。佛光寺時期,寺裡沒有 住處,他的家也就成了賓館。三十多年來, 不論他們如何忙碌,我從沒聽他們二位說過 「累」字,令我非常欽佩。 流通佛經從不言利 在近代佛教史裡,嚴居士夫婦對聖典的 保護和流通,也是貢獻巨大。中國大陸在動

盪時期,很多寺院裡的古板藏經,都當成廢 紙賣到香港。嚴居士發覺後,不但花錢繼續 收購,同時進一步修補保藏,以免聖典流 失。接著在五0年代,更創辦香港佛經流通 處,大量印刷佛書,令港台佛教界大眾,可 以很方便的請到所需的經論。當他們移民來 美時,又將流通處的資產,全數捐出交與智 開法師,希望流通處的事業,能繼續開展。 如此無私的奉獻,也是令人感動。 建校助學從不言停 一九九七年嚴居士成立福慧基金會之 後,夫婦二人也就將大部份的精神時間, 投入在中國大陸,到農村建設學校,獎助 大學清寒學子,救濟孤兒,同時也關心一 些佛學院的開展和維持。在進行這些慈善工 作的過程中,他們幾乎是事事親力親為,其 目的就是希望善用捐款,落實關懷。每年嚴 居士夫婦都要到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學校, 與當地的教師、學生,見面交流。一回到香 港,又不斷地用書信與一些學生保持聯絡, 給青年學子們輔導、鼓勵。嚴居士去年(二 0一三)病重時,兩腿已無法多走,但在談 話中,他卻從來不提一「停」字,只簡單的 對我說,由於體力不足,有些地方是無法親 自前往了,等身體好些,再去一些能去的學 校。這種「盡形壽獻身命」的精神,著實令 人敬佩。 我與嚴居士相識至今,數十年來,不論 我替佛教會做什麼計劃,他總是全力相助; 每遇困難,他也會在旁細心關注。一九八二 年我大病時,嚴居士夫婦更是諸多照顧,令 我在孤星州裡不至孤苦無依。我覺得我與嚴 居士是多世緣分,不是今生才相識。如今嚴 居士離去,心中雖有不捨,但想想,他一生 廣修功德,福壽俱全,已是了無遺憾。惟願 佛光接引,上生佛國,悟無生忍,盡快乘願 再來,利樂有情。

【第198期‧佛光法苑‧26】


感念 嚴寬祜長者 張偉堯 今天我在這裡利用幾分鐘的時間,來談 一談我和長者之間的一些過往因緣及對他的 感念追思。同時,也藉此機會歡迎他回到家 來。大家都知道,長者一生護持三寶。不 僅在文革時期搶救佛教毀壞破落、流失的 經典,發心修補,流通結緣。移民美國之 後,又協助創辦德州佛教會,佛光會休士 頓協會,達拉斯協會及奧斯汀協會。復於 1997年成立「福慧慈善基金會」,興學辦 校,捐建醫院。長者一生,不僅是一位悲天 憫人的慈善家也是佛教界的大護法,他和本 會的因緣更是殊勝深厚。 我在德州佛教會當義工也20多年了,但 一直沒有因緣親近長者這位大善知識。只有 幾次在佛寺的迴廊下,偶然相遇,合掌微笑 而已,感覺上長者十分和藹可親,沒有什 麼架子。唯一的一次請益,大概是十多年 前,為了佛寺的一份紀念刊物,奉命充當 記者,到老人家的家中採訪他和佛教會的 往昔因緣。採訪到一個段落時,老人家頓了 一頓,語重心長地說到:「我本人沒有什麼 值得說的,而佛教會的過去,在佛寺很多的 刊物上都已經有記載了,不需要再花時間。 倒是佛教會的未來發展,才是我們要多思考 的,責任也都在你們這些年輕人的身上。」 當時老人家應該有七十多歲了,看得出來, 他不大願意多說自己對佛教會的貢獻,但是 心中牽掛的仍是佛教會的發展和佛法在美國 的未來。

日前,陪同師父和幾位會友一起去機場 接機,雖然師父常常教導我們有生就有死, 但是對於這樣一位大菩薩的捨報,心中總是 有一份淡淡的不捨。是不能接受昔日的慈祥 面容,今天已然化為灰燼了嗎?還是因為當 年語重心長的囑附,竟然成了今生彼此最後 的對話。思緒起伏中出現腦海的,一直是十 多年前採訪的一些畫面,直到從宏師父手中 接下骨灰盒時心情才驟然平靜下來。這個骨 灰盒子不重,但是捧在胸前的感覺是非常厚 實沉靜,能讓人心定的。古德說銅香爐能說 法(註一),那此時骨灰罈應該也在說法。 它告訴我們:我是可變的,所以無我,因此 在心裡面,要漸離不捨;但是由於相續,因 此在事相上,要發心盡力。我當時在平靜的 心中輕輕地說了一聲:「嚴伯伯謝謝您,謝 謝您用生死示現,為我說最後一法,我們一 起跟師父回家吧。」當車子抵達佛寺,我們 隨著師父下車,看到在大殿外兩旁列隊的師 兄師姊們,莊嚴肅穆地合掌稱念佛號,我想 我看到德州佛教會的未來在哪裡了,相信嚴 伯伯應該也會放心的。 嚴伯伯於1940年末皈依虛雲老和尚,法 名寬祜。《詩經.小雅》:「曾孫壽考,受 天之祜。」寬者能容,祜者福厚。「能容」 在佛法上是一種看得開的智慧,「福厚」則 是無住相布施的果報。這樣的法名呼應於日 後成立的基金會,看得出來長者多年來福慧

【第198期‧佛光法苑‧27】


紀 念 嚴 寬 祜 長 者

不離其心。我們因此可以說福慧雙修是長者 一生修行的寫照,而福壽雙全則是長者大半 輩子布施的果報。「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 昔。」長者一生,深了法義,無住生心,不 受福德。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太多了。在此 再次感念長者一生及其家人,對本會無私的 付出及無住的護持,也祈願我們的長者大師 兄以此功德,蓮品增上,早去早回,娑婆世 界,再行菩薩道。 註一:傳布老法師開示:前某位禪師在

禪堂說法,告訴大眾:「銅香爐已說法了 矣!」大善知識沒妄語,他要是沒看見, 他不能隨便說。他既然告訴你銅香爐會說 法,你就去聽。你愈聽愈聽不到,愈沒有聽 到,你聽時心就愈靜,你的心沈靜下去,等 你的心靜到極點時,你再看銅香爐也是靜, 與你靜到極點時的靜一樣,你心再一靜的時 候,你跟銅香爐的靜是一條心,於是銅香爐 就是你的心,你心就是銅香爐,你與銅香爐 心心相應了。你心能靜到這樣,就是銅香爐 對你說法。

緬懷 長者的 典範 ─嚴寬祜居士追思會代表發言

廖吾浩

要在短短三分鐘內,表達和嚴居士認識 二十多年的追思,不是件容易的任務。我覺 得也許應該替當年,在玉佛寺落成之後,我 們那一代的佛友們,講幾句感言。 我們那一時期的佛友們,後來在學業或 事業有成後,因為種種因緣離開休士頓的家 庭不少。雖然大家不再能常見面,但是玉佛 寺就像是我們的大家庭,有機會大家會想「 回家」,而德州佛教會創辦人之一的嚴寬祜

居士就是這個大家庭的長者。 1989年搬家來到休士頓,是欣欣和我 這一生做過最好的決定。我們目睹了玉佛 寺的建設與開展,記得當年荷花池還是個 大水塘,大殿的玉佛尚未開封,兩旁現在 小佛像的位置,還只是一大片白牆。那時 有了硬體建設,但佛寺的各項活動尚待設 計開發。我們有緣和那一代的佛友們在佛 寺相識,除了在學佛路上互相砌磋,也集

【第198期‧佛光法苑‧28】


思廣益共同承擔起當年佛寺面臨的種種挑 戰。還記得嗎?經過幾年的評估,將每年 的大法會從五次減為四次,彌陀法會改為 感恩佛七;大法會的活動內容也經過數次 的調整,才輾轉固定為目前的型式。透過 多次的籌備會議,終於開辦了德州佛教書 院。各項弘法利生的活動,在法師的帶領 下,義工們無私用心的投入,開創出一個 嶄新的局面。 那一代的佛友們,在更深入的參與後紛 紛擔任佛教會的執事,接受佛寺託付的重 任。從參與各項執事會議中,大家有機會親 近大力護持佛教的嚴居士,更進一步覺察到 長者治事的嚴謹。他手寫的財務報告字字工 整,在他的領導下,佛教會的財務健全,法 師得以專心弘法,不為財務擔憂。 從和嚴居士更多的接觸中,更感受到他 照顧後輩們的用心,以及他待人的謙悲柔 和。近幾年,每當我從華盛頓回來,如果碰 巧嚴居士也從香港回休士頓,欣欣和我總會 帶著他喜歡的素食壽司和紅豆湯到他住處共 進午餐。每次他也必定親自泡茶招待我們, 離開時,也不因為我們是晚輩,他總是堅持 送我們到樓下大廳和我們揮手告別,完全沒 有長輩的架子。 今年三月欣欣和我特別約了在台灣教書 的女兒,一同去香港探望嚴居士。再一次地 感謝他和嚴太太當年捐獻了青年活動中心, 開辦菩提學苑中文學校,讓我們女兒得以就 近在玉佛寺學習中文,十四年的課程,從學 前班直到十二冊班,成為在菩提學苑受了完 整的中文課程的第一屆畢業生。那天在香港 的拜會,一如往昔,嚴居士仍是那麼地慈祥 親切。告別時,雖然他的體力不是很好,但 還是堅持走到門口目送我們離去,讓我們深 受感動。

今天我們懷念嚴居士,最好的方法,應 該是學習嚴居士護法護教的行誼,共同在由 法師及歷代會友們為佛教會奠定的基礎上, 再接再勵地擔負起佛教會現階段的種種挑 戰,一起為佛教會的未來群策群力吧。 九0年代的佛友們,在今年三月相約回 來佛寺參加禪修,以共修的方式做為大家 相聚敘舊的同學會。菩提合唱團也剛剛辦 完一場成功的─由歷代團員共同參與演出的 音樂會。嚴居士也一定也會很高興知道:佛 寺的兒童英語學佛班,因為老師們的努力和 家長的認同,得以依年齡分班上課,大班的 學童已達到11位,教室很快會不敷使用。 還有我們的少青組,今年以「佛學 101」 配合Toast Master的訓練,來加深少青們的 佛學基礎及表達能力。Young Professional Camp也即將舉行。還有監獄弘法等等活動 都持續地在進行。 德州佛教會,在1979年由淨海法師和嚴 居士的一通電話開始,點燃了美南地區的佛 法明燈。三十五年後的今天,讓我們承繼嚴 居士的護法精神,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積 極參與弘法利生的工作;並以最大的熱忱, 鼓勵帶領新進的發心菩薩。讓德州佛教會這 個大家庭,薪火相傳,續佛慧命。這樣,我 想應該是我們對嚴居士最好的追思吧!

【第198期‧佛光法苑‧29】


紀 念 嚴 寬 祜 長 者

遊化人間 的

菩薩行者

翁定台

2014年9月14日在嚴寬祜居士的追思大 典中,身為菩提合唱團團員的我們,唱著〈 願生西方〉和〈抓住佛的手〉兩首佛曲及令 人盈眶感傷的〈城南送別〉。「長亭外古道 邊,芳草碧連天……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 零落」的繞樑餘音中,玉佛寺的師兄師姊 們,一起護送由嚴太太從香港捧過來嚴寬 祜居士的骨灰到菩提中心,在佛號聲中, 將骨灰罈安奉在報恩塔。 對於嚴居士的往生,淨海長老表達哀 思:「嚴居士的往生不僅是德州佛教會的損 失,更是全球各地佛教界的損失。」宏意法 師說:「假如沒有嚴居士和嚴太太的關心, 就沒有今天的德州佛教會。」嚴居士夫婦是 促成香港永惺法師、淨海法師、宏意法師三 位合作創建德州佛教會的一大因緣。 時光倒轉三十七年,家父母有緣在新 竹福嚴精舍認識淨海和印海兩位法師。 1977年印海法師由加州來休士頓拜訪淨海 法師,家父母當時也在休士頓,因緣分而 認識嚴寬祜居士夫婦。與嚴居士夫婦來往 最多的是在佛光寺那段日子,那時的會員

不過三十多人,每個週末的團聚共修真像 個和諧互愛的大家庭。我參與佛光寺的幼教 組、少青組、合唱團、排球隊等。嚴居士掌 管財務組,在他的主持下,佛光寺的財務始 終沒有赤字。使我最難忘的是:佛光寺沒有 停車場,嚴居士夫婦捐錢興建;沒有影印機 印製《佛光法苑》,嚴居士夫婦及時捐錢買 了影印機。佛光寺漏雨需要加建,嚴居士夫 婦馬上舉辦義賣會,大家出錢出力維修重建 佛光寺,德州佛教會義賣會的傳統一直延續 到今日。1991年嚴居士夫婦出資興建「青 年活動中心」,創立「菩提學苑」教授中 文。1997年嚴居士夫婦成立「福慧慈善基 金會」,2000年後嚴居士夫婦跋山涉水到 中國大陸興建百間學校,送一萬多套僧衣 到五台山,喜捨人生、廣結善緣,讓佛光 普照寰宇。 筆者曾對嚴居士夫婦做過兩次印象深刻 的專訪。千禧年我到香港,在嚴居士夫婦熱 誠招待中,聆聽他們娓娓而談,如何跋山涉 水去看望生長在大陸窮鄉僻壤的學子,如何 成立「福慧慈善基金會」,以便有計劃的興

【第198期‧佛光法苑‧30】


建學校,使更多的貧困子弟 得到教育的機會。2012年 嚴居士夫婦返休士頓參加 玉佛寺的新春法會,德州佛 教會為嚴居士夫婦舉辦了歡 迎與感恩的晚宴,並由淨海 法師、宏意法師贈送獎牌。 之後我親自到他們的公館敘 舊,在他們的客廳裏看到「 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 得離苦。」的掛聯,這正是 嚴居士一生最好的寫照。宏 意法師2012年農曆壬辰的 新年祝辭「從細微中培福, 以長遠觀做人,用寬厚心說 話,借現前境修行。」嚴居士夫婦是最佳典 範。他們扶貧興學正是在「細微中培福」; 「以長遠觀」促成永惺法師、淨海法師、宏 意法師三位合作創建德州佛教會;「用寬 厚心」在慈善救濟中把佛法弘揚到各地; 「借現前境」修行全力護持正法,前後對 佛光寺、玉佛寺、菩提中心等幾個道埸的 啟建,嚴居士夫婦在精神或財力上,都給 予最大的支持。「寬仁慈航渡彼岸,祜祐

法輪轉乾坤。」為嚴居士一生行持「菩薩 道」的典範。 為緬懷並感念嚴寬祜居士一路護持德州 佛教會的成長,在此獻上在我數千件攝影 作品中,精選出的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 (Kawagebo)聖峰,(參見本期佛光法苑 的封面),以表達對嚴長者無限的敬意。 梅里雪山是藏傳佛教四大神山之一,海拔 6740公尺的主峰卡瓦格博是雪山藏神,因 為山頂終年被雲層環繞,非常不容易拍攝 到山峰,筆者有幸拍到 此景,是一種殊勝難得 的機緣。每年冬天成千 上萬的朝聖者,圍繞著 聖山虔誠的禮拜。嚴長 者一路護持德州佛教會 的崇高精神,就像梅里 雪山聖峰一般,永遠存 在於德州佛教會每一位 會員的心中,如朝聖者 圍繞著聖山。筆者以虔 誠的敬意、永久的緬懷 和真誠的感恩我們的嚴 寬祜長者。

【第198期‧佛光法苑‧31】


讚頌

人間菩薩

紀 念 嚴 寬 祜 長 者

慧敬

嚴居士,我有幾句心裡的話,要對您 說:1982年春,您對我說「佛教會的董事 也是義工」。這句話打開我心裡作義工的疑 慮。隔年,您送我一本小冊子《勸發菩提心 文》,它讓我知道發菩提心的因緣,要念佛 恩、念父母恩、念三寶恩、念眾生恩;也要 念眾生苦、念懺悔業障、念正法久住。這些 理念是我以後做人處事的指標、轉逆為安的 良藥。 您是早期佛教會的財務與義工最大支 柱,組織架構的策劃者,早期佛教會的章 程是由您主編。您一生淡泊,不住豪宅、 不開名車。您是我學習的榜樣,是我的善 知識、我的老師,我們亦師亦友,您以言 教、身教,教導我如何發菩提心、如何常 存善念、如何廣結善緣。 1997年,法師託付與我更多義工的責 任,同一年夏天,我和內人訪香港,您到機 場接我們,為我們安排住宿。您鼓勵我,作 義工是培養福報最好的動力,尤其在不順的 人事中,心態要常感恩歡喜,沒有福報的資 糧是不容易成就性空慧。在兩年總幹事的任 期中,我常以「歡喜甘願」提醒自己。 2012年,您的健康每況愈下,同年 11月,我與內人到香港看您,您看起來比以 前瘦弱,讓人很不忍。您仍堅持帶我們到百 貨公司附屬的餐館吃早點,我們勸您不要太

勞累,您卻說,您要多走路,讓身體狀況好 一點,您還要到大陸與更多貧苦小孩結緣, 多少播一些佛法的種子。 2013年11月,我與內人再訪香港,您 的行動似乎比較緩慢。您很歡喜地展示一卷 收藏很久的手抄《金剛經》,您慢慢翻開每 一章節,經裡處處可見福慧,有些似乎與您 相應的經文,您會停下來:「菩薩心,不應 住色布施,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 布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 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您說,您的身體已 衰老,出外都要靠輪椅,能做多少,就做多 少。語未畢,我突感一陣一陣的心酸,眼前 的金剛經三個字,已變模糊了。 嚴居士,2000年以後,您以八十多歲衰 老的身軀,仍跋山涉水,到大陸各地及偏遠 地區護教、利生、拔苦,您供養無數佛教道 場,蓋百間學校,嘉惠多少貧苦子弟。 您以全部生命行菩薩道,「難行能行, 難忍能忍」。您讓我們大家對什麼是「為佛 教、為眾生」,什麼是「不忍聖教衰,不忍 眾生苦」,什麼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 眾生得離苦」,有更深刻的體會。 願您早日花開見佛,再回人間度有情。 龍華三會願相見!謝謝您!

【第198期‧佛光法苑‧32】


我病

無形不可見(下) 宏意

(三)一九八二年我睡不好時,全身發 熱疼痛,心情有些急躁,但還能吃,體力尚 能維持。這次失眠比上次嚴重,加上不能進 食,身體雖無熱痛之感,但全身好像有些虛 散,支離破碎,不是個完整的組合體。除了 還能呼吸,似乎一無所能,既不能聽,也不 能說;看書寫作,變成奢想。有一日,一直 為我照顧醫藥的李玉玲居士對我說:「法 師!你每天一個人獨自養病,生活太寂寞 單調了,是不是能選些佛教音樂聽聽?」我 說:「經過大半年的時間,你還是不了解我 生病的苦處,我現在的身體就是除了默念佛 號之外,什麼都不能看、不能聽。」在加州 妙光精舍時,為了想了解每日的天氣,以便 出去走走,我買了一個小收音機。第一次一 開機,天氣沒聽到,就聽到NPR News 報導 阿富汗當天死亡的人數,一聞至這種負面新 聞,當時就覺得心情不好,再聽,電台聲音 刺耳、無法相應,腦筋發脹。試了幾次,都 是如此。所以這次生病,是個修行的大好機 會,每日都要收攝六根。同時如何讓「淨念 相續」不起無明顛倒的雜念,也正是養病的 根本重點。 人在病中,無所事事時,難免會東想西 想,妄想太多,也會加重病情。在前文我已 提過,病中會有奇怪的感覺,如果這些感覺

令自己產生真實的恐懼和憂慮,那是很麻煩 的,人會越來越消極和無奈,甚至會懷疑生 活的目標在那裡。當我們對人生失去興趣 時,難怪有的人會走極端。 我們學佛修行的人,因為平時用功,懂 得觀照自已,調整自己,在這種非常時期, 佛法就變得非常有用。在病情最嚴重的日子 裡,我每日不間斷的隨息念佛之外,同時 依五蘊法來觀察身心的變化,令自己一直 安住在正思惟中。在五蘊法裡,知「色」 身無常,人有老病,是自然的,要勇於接 受和面對。「受」的作用似乎也不容易控 制。人在病時,身體的疼痛和心情的種種反 應,一直不停地在變化。當此之時,如何去 「想」,如何去領納這些現象,即是一個大 學問。我覺得人不能隨著情緒和感覺走,一 定要用正思惟和正念來主導自己,進而作正 確的判斷和決定─「行」。最後一定要將一 切所知所聞的「識」,轉為智慧。不論大家 說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什麼;什麼時候睡 覺、喝水、洗澡;要用什麼姿勢躺臥;穿什 麼質料的衣服,我都將之作為參考,再從實 際求證中取捨。病到一個階段,身體無法再 靜坐,唯有經行是可持續的;讀經、看書也 沒有精神,唯有隨著呼吸念佛是可持續的, 於是每日的養病生活,就是以這兩種方法來

【第198期‧佛光法苑‧33】


安住自己。同時,我覺得養成好的習慣和好 的儀態也很重要。記得在妙光精舍養病期 間,照顧我飲食的續超師有一天問我:「 師父!您今天感覺如何?」我說:「很辛 苦。」她說:「既覺辛苦,為什麼師父還能 面帶笑容呢?」我說:「是苦中作樂罷。」 其實,我是在設法維持一些應有的儀態。在 身心狀況最不佳時,能夠本著一些自然的習 慣來待人處事,保持喜悅,時時感恩,不要 怨天尤人,轉識成智,也是療病的妙方,否 則只會苦上加苦,身苦心更苦。 (四)人在病中,無人關心故然苦,但 過多的關心,過多的意見,也會擾人。所以 在靜養期間,我一方面要抉擇醫藥,一方面 則設法應對各方面的關懷。在不同的關懷 中,更要辨別一些人對病因的種種說法, 切莫因為某些不可知的解釋,令自己陷入另 一類心理憂慮。在過去一年裡,我親耳聽聞 了四種異常的病因說。其中一種是我到高雄 時,有位第一次相見的居士對我講,因為我 父親過世後,至今尚未得到超度,所以我才 生此重病。我們萍水相逢,對方無求於我, 我沒有理由懷疑他的真誠 關懷,但我也無法證明和 了解他所說的都是事實。 我父親往生已五十五年, 時間那麼長遠,從父子關 係說,很難將兩件事的因 果配到一處。不論大家怎 麼講,我一個簡單的觀念 就是:學佛者永遠要保持 懺悔發願和廣結善緣的心 情和意念。一個人總會有 種種不同性貭質的業力在影 響自己,不論順逆,時時 要懺悔過去,發願將來,在自利利他的菩薩 道上,精進努力。只要能把持正念,活在當 下,因果也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正因為懺悔發願有正向積極的作用,我 聽到很多會友在家裡每日為我祝禱,我非常 感激,同時我也不管精神如何,每日為會眾 們祈福回向,大家互相鼓勵。有的居士發心 在菩提中心為我朝山祈福,我也感激不盡。 為了報施主恩、三寶恩,我覺得一定要早日 恢復。後來超定長老發起拜梁皇寶懺,為我 消災增福,我更是慚愧感念。師友們的這份 護念,更增强強了我的心力。雖然體力不足, 我也每日隨眾禮懺,虔誠地懺悔發願。因 此,在生病時,除了醫藥,大家的祝福回 向和個人的懺悔發願,都是除病解厄、消 災增福的靈丹妙藥。相反的,如果一個人 在病時,不知懺悔發願,不知感恩回向, 不知結緣修福,每天都愁眉不展,看人不 順,心有怨氣,嫌東嫌西,身上的病苦是 很難消除的。在大病中,我深深感覺,不 管看多少醫生,最後的醫生就是自己。唯 有自己照顧好自己的時候,外面的醫生也 才能幫上忙。 《維摩經》說,當文殊菩薩去維摩居士 家中探病時,問維摩居士:「居士所疾為何

等相?」意思是你所生的病有何相狀沒有? 維摩居士說:「我病無形不可見。」意思 是病由種種因緣而現起,求病的實相不可

【第198期‧佛光法苑‧34】


得,亦不可見。這是從事入理,用緣起性空 的觀點,說明病相本空,病無實病。換個角 度,從世俗諦的因緣法上講,我的病也是無 有相狀,查不出什麼問題,身體器官一切正 常,找不到具體的得病因緣,有病苦而無病 相,一切都是在猜測中,有的人還以為我學 維摩居士裝病。記得在加州靜養時,同學依 度法師從台灣打電話來問候,達純法師回答 說:「宏意法師沒有什麼病,只是睡不著而 已。」依度法師馬上糾正說:「睡不著就是 大病了」,她很了解我的辛苦。所以從自性 上說,病無實病,但從因緣上講,當一個人

不舒服時,病者還是要面對身體不適的種種 變化,而這些變化,也是種種因緣的累積。 現在就我個人的了解,我的病,可能與如下 這些原因有關: (一)年歲增加,身體老化。(二)長 年工作,休息不足。尤其是近十五年間,弘 法、人事、工程特別繁忙,自以為心力無 限,但實則肉體已開始疲憊,常常是拖著 身子應對活動。二0一二年間,我還驚訝 和感謝這五蘊組合之軀,能為佛教勤奮地 效命,想不到一三年就病了。(三)生病 三個月前,胃就開始有些反應,不能吃有

味精、香菇精和味濃的食物,消化有些不 正常,自己沒有注意調理。(四)二0一二 年底,右眼視網膜鬆裂,開始減少運動,不 再游泳。眼怕光,每日在室內室外,都幾乎 戴著墨鏡。據說當眼睛沒有吸收足夠的光線 時,晚間也就無法有足夠的褪黑激素,會影 響睡眠。(五)二0一三年三月中,當胃完 全無法消化,終日脹氣,引致心悸難受時, 我以為需要吃些熱性的食物來健胃,以消除 胃中的寒氣。經三個多月,發現這是不對症 的,我需要吃涼性的食物,以消除胃中的火 氣。所以在養病期間,我完全不能吃薑、 辣椒、蔴麻油、紅棗、龍 眼、當歸、黨參、枸 杞、瑠璉、胡椒和煎、 烤、炸的食物,並包括 一切溫補的中藥。在三 藩市時,有人送來一小 碗生薑燉木瓜,喝了半 碗後,我難受了一日一 夜。經半年餘,現在我 又開始可以進食一些酸 甜苦辣的食物。佛法說 「法無定法」,確實是 至理之言。 我的個性,還算認真而不執著。能做的 時候,我不會保留,一定全力以赴,但當病 重到不能為眾服務時,我也斷然放下,不再 牽掛。甚至對靜養的方法,我也作了簡單的 處理,不要自擾擾人。蒙三寶加被和會眾的 祝福,今年初,我開始漸漸康復。不過由於 將近一年的久病,元氣大傷,好像一個無氣 的輪胎,還需慢慢充氣之後,才能再作滾 動。我感謝所有休士頓和加州的中西醫師給 我的照顧,感謝所有緇俗大眾給我的關懷。 等身體完全康復之後,我一定會繼續「將此 身心奉塵剎」,以報三寶和大眾之恩。

【第198期‧佛光法苑‧35】


一生 幾許傷心事 中流 唐代詩人王維(701-761),字摩詰, 受母親信佛之影響,與佛教一生結緣。他 的詩文、書畫、音樂,無一不精。其才氣 早熟成名,十九歲赴京兆府試,高中第一 名解頭,二十一歲進士及第,開始官宦生 涯。他一生仕途幾度浮沉,中年看透官場人 事變幻,已經過著半退隱的生活。安史之亂 (755-756)期間,他被叛軍擄獲,由於盛 名所累,被迫當偽官,他只好服藥稱疾,被 拘禁於洛陽菩提寺。後來唐軍收復兩京後, 本應定罪,得其弟王縉捨職以贖兄罪,又因 他寫了一首感慨時勢的《凝碧池詩》,因而 獲減罪行,降官復職,及後數度升遷,累官 至尚書右丞。晚年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六 十一歲病逝。

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 上。」《鳥鳴澗》詩:「人閑桂花落,夜靜 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送 元二使安西》詩:「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 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 故人。」均為傳誦不衰的名篇。宋朝蘇軾曾 撰文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 之畫,畫中有詩。」可說是點出了王維書畫 的最大特色。

王維一生寫作詩畫無數,留下詩歌約有 四百餘首,其內容描寫田園山水、超塵脫 俗、寧靜閑適的精神生活,風格清樸高雅, 不食人間煙火,儼然世外高僧,因此被稱為 「詩佛」。尤其是他的五七言絕詩,膾炙人 口,歷千年而流行不絕。例如他的《相思》 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 擷,此物最相思。」《鹿柴》詩:「空山不

前兩句詩作者訴說人生無常過轉,旦夕 之間,當年神采飛揚的英俊面貌,已經垂垂 老態;轉眼之際,自己亦由垂髫稚童變成白 髮老翁矣。詩中描述時光飛逝之迅速,強烈 的排比對照,令人怵目驚心。在後兩句詩 中,作者回憶一生,在丰采多姿、風光亮 麗人生的背後,所隱藏的,卻是無盡的哀 愁與悲傷。

在他無數絕詩中,其晚年時所寫的一首 《歎白髮》,可說是自況感懷,濃縮概括自 己一生的寫照。其詩云: 「宿昔朱顏成暮齒,須臾白髮變垂髫; 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

【第198期‧佛光法苑‧36】


歎,抒發情緒,繼而撫平自己的傷口。因此 王維的詩句令人一再吟詠,回味無窮。他一 生留下來的詩文,滋潤了無數人的心靈,豐 富了中國詩畫藝術中的文化內涵,成為了人 類的珍貴文化遺產。

王維雖少年成名,仕途卻崎嶇不平,三 十一歲時妻子病逝,終身未再娶;四十歲時 賞識他的張九齡於曲江病逝,數月之後,好 友孟浩然又因疽病去世,令他倍感惆悵;至 五十歲丁母憂,更感哀傷;五十五歲時,被 安史亂軍擄獲,未能以死殉國,令他始終耿 耿於懷,未能釋然。加上中年後,有感朝廷 黑暗腐敗,無力改變。種種傷心無奈之事, 到老年一一縈迴心頭,未能忘卻。究竟如何 能消除心中鬱結呢?唯有寄情於佛教空門之 教化吧。因此詩中有此感歎:一生多少的傷 心事情,若不皈依佛門,又到哪兒尋求解脫 昵?

王維自己找到治療傷心事的途徑,這正 是佛陀的教化。透過佛教正視世間緣起,說 明一切皆空無實的教化,王維消融了自己的 哀愁,也把這套教化推薦給讀者,讓那些同 樣有著無數傷心往事的讀者,亦可以透過接 受佛法,來解脫自己的困惑與悲痛。 具有圓滿智慧的佛陀,以其真知睿見, 教示我們分析生命的苦惱,找尋苦惱出現的 原因,確定苦惱的消除目標,及提供解脫苦 惱的方法。其次第清晰,井然有序,若按之 而行,必能消解心中鬱結。千百年來,佛陀 的教示,讓無數人心靈上的迷惘困惑,得到 適度的慰藉,甚或達致徹底解脫。因此,王 維此詩所述,並非只是兩句悲觀消極的詩文 而已,更是提供了解決困惑之方向呢。

很多人批評王維此詩充滿著悲觀無奈、 蒼涼消極的情緒,認為他對於不如意事,沒 有積極面對解決,反而轉向於佛門空無寂滅 的哲理中尋找安忍,以此來作為心靈解脫之 道。於是便指責王維是一個萬事不關心,專 以禪誦度日的消極佛教徒了。 其實,誰人一生中沒有傷心事呢?誰人 沒有無數的悔疚、遺憾與苦痛呢?很多不足 為外人道的傷心往事,祇有在午夜夢迴中, 才能暗自嗟歎、背人垂淚。王維的詩句,正 可說是給那些經歷了大半生的人,在歲月滌 盪、勞碌奔波,甚至心靈創傷之後,尋求精 神解脫的人看的。在他平淡恬靜的口吻中, 讀者當會得到沉靜反思,引起共鳴,輕輕感 【第198期‧佛光法苑‧37】


生活

佛法化 有感 林宗方

今年春季百花齊放時,從遠方來了兩位 好朋友,我請她們吃飯和喝咖啡聊聊天。在 暢談中,她們感受到,以前嬌弱的我,現在 變得獨立又自信。她們好奇地問:「是誰給 妳的力量?讓妳有這麼大的改變。」回想那 年,如鳥兒斷翅的我,經歷過孤寂、徬徨、 生死兩茫的無奈,那樣的傷痛不是心靈上能 承受的,在有過輕生的念頭之後,貼心的小 女兒,邀請我來休士頓。她相信佛教能帶給 我快樂,所以帶我到玉佛寺,希望我可以接 近善知識,並且能在佛法的引導下找到人生 的意義。之後,我在大環境中學習成長,也 學會廣結善緣。 這兩位朋友學佛十幾年了,最近這兩年 她們更加精進學佛。聽到我也學佛,她們很 高興地要和我分享學佛的心得。談的都是佛 陀在道德、戒律上的教導。她們也提出一些 質疑:有時候遇到一些居士,雖然學佛,卻 難以相處;也有些在社會到處送愛心的服務 者,回到家面對家人卻失去耐心,這究竟是 為什麼?修行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改變自己 的心態,消除貪瞋癡,學佛修行絕不是一個 容易的過程。例如,我們可以從自己的經驗 中了解到,發脾氣時,光對自己說:我不該 這樣,並無法停止怒火,這必須依循佛法, 持續及正確的修持,才能改正習性。

我們必須有耐心對待自己和他人,因為 修正習性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煩惱是我們必 須面對的內在敵人。有時候,我們可以堅強 地對抗它們,有時則隨著瞋恚、嫉妒、貪著 及我慢被攪得團團轉。對自己妄加評論或自 責並不能解決問題,了解改變自己是多麼困 難,就應該對別人更有耐心。 服務社會量力而為 社會福利事業是好的也是必要的,身為 佛教徒,總希望培養對眾生的慈悲心,但更 應該表現在我們的行為上,透過從事社會福 利活動來積極地利益眾生。為需要的人建 校、建醫院、臨終關懷中心輔導服務以及提 供三餐,以便直接利養需要的人。在參與前 要估量自己的能力和實際可行的程度。有時 候我們會受到菩薩精神的感召,即使自己的 時間不夠,能力有限也想盡量參與每一個能 助人的活動。其實在幫助別人之前,要先關 懷身邊的家人,尤其對家裡年老的父母不可 失去耐心。因此在服務大眾及照顧家人時, 最明智的做法是,在許下承諾之前,要先考 慮只接受自己能力所及之事。 無私地參加活動 放生培養慈悲心、悲憫心,甚至可以直 接與眾生廣結善緣。如果懂得其中的道理,

【第198期‧佛光法苑‧38】


耐心地陪伴步入老年的父母 我們從社會服務的經驗中體會到,老人 老化後記憶力差,要對他們有更多的愛心 和耐心。我們要秉持溫和、誠懇與慈悲的 態度幫助老人家,我們不應該抱著指責、 傷害或自以為是的心態來處理問題。畢 竟,老化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過程,何不 將心比心地善待他們呢? 會使我們活得安穩,且讓我們變得更慈悲, 也能更平靜地與人相處。佛教徒,就該保持 佛教徒應有的言行舉止,隨緣與人相處,不 分彼此,因為沒有人可以成為孤島,我們需 要與人接觸且互相幫助。廣結眾緣是我們在 修學菩薩道上必要的條件。 我們從社會服務的經驗中體會到,老人 老化後記憶力差,要對他們有更多的愛心和 耐心。我們要秉持溫和、誠懇與慈悲的態度 幫助老人家,我們不應該抱著指責、傷害或 自以為是的心態來處理問題。畢竟,老化是 每個人都會經歷的過程,何不將心比心地善 待他們呢? 正確的面對問題 許多人把自己的問題都歸咎於童年時代 的創傷,而且抱著責備的態度,如認為由於 小時候父母的一些錯誤行為造成了傷害,所 以今天才有這樣的問題。如果我們把自己的 童年陰影,視為只是一種疾病,沒有拿出想 要真正解決問題的勇氣,這對我們及子女都 會造成傷害。雖然我們不能忽視童年時受到 的不良影響,但是認清自己在家庭裡受到的 恩惠及益處也是同樣重要。不管我們成長的 環境如何,我們都曾經從別人身上受到很大 的恩惠。想到這一點,使自己生起感恩心更 為重要。懷著感恩心,就能給予子女足夠的 愛與關懷。

(1)當父母老了,記憶衰退。我們 要理解,幫助他們,不要責怪他們。想一 想剛出生的我們日夜哭鬧時,父母是如何 小心翼翼地把我們抱在懷裡,耐心的哄我 們,我們要用同樣的耐心幫助他們。想一 想當初他們怎樣耐心地回答我們的每一個 「為什麼」。 (2)父母會一遍又一遍地重複我們早 已聽膩的話,我們要耐心地聽他們說,不要 打斷他們的話。想想,小時候的我們,是不 是在聽著父母講過無數遍的故事中,酣然入 夢?當父母雙腿退化而行走遲緩不便時,我 們要伸出有力的手攙扶他們,就像我們小時 候學走路時,他們扶我們那樣。 (3)父母忽然忘記正在談話的主題, 我們要給一些時間讓他們回想。其實對他們 來說,談論什麼並不重要,只要我們能在一 旁聽著,他們就滿足。 (4)當年父母引導我們走上人生的 路,如今我們要陪伴他們走完最後的路。給 他們愛和耐心,他們會抱以感激的微笑,這 微笑中凝聚了他們對我們無限的愛。 孝順應該表現於對父母精神上的支持和 感情上的安慰。用真心關懷我們的父母,和 言悅色的對待他們,從日常生活做起,讓他 們有安全感和快樂。

【第198期‧佛光法苑‧39】


持戒

福業(中) 明月

二、何謂戒

三、戒的種類

戒是道德、德行的總稱,也是世間德行 的根本。道德是表現在你、我或自己和別人 的關係上,自、他是相依相存的。你害了 他,就等於害了自己;你幫助了他,就等於 幫助了自己,這就是道德。大家互相幫助, 合理的行為,目的就在停止罪惡的行為,做 好事,淨化自己的內心。受持五戒是歸向三 寶的實行,不只是相信和意願而已。中國的 道德,如禮義廉恥,是一般的道德。佛教的 道德,就更提昇了,還要把「無我」的智慧 加入持戒內。要做到「三輪體空」的布施, 當有各種災難發生,我們布施時,只是為了 幫助別人,讓他們日子好過些,不是功利的 想要日後自己得福報,這就是「無我」的布 施,將智慧加入其內。一般的道德,通常是 大家互相幫助,更高的道德就是還要清淨自 己的心,把「我」減到最低,到最後是「無 我」。佛教與世間其他的宗教最大的不同, 就是「般若」,像《心經》所說的,一切都 是緣起,都是空的。不要執著「我」在做什 麼、你受我的布施、布施多少錢,這就是所 說的更清淨的戒。

1.五戒(終身受) a.不殺生─尊重個體的生命 我們要尊重別人的生存,因為我自己想 要生存下去,別人也想要生存,所以我們 以同理心尊重他人的意願。還有,我不願 意被別人殺害,我也不殺害別人。因此不 管是何時、何地、何人,都保持同樣的態 度。一切生、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人, 終身均不殺。 b.不偷盜─不威脅他人的資生物 資生物是指他人用以活命的職業、錢 財、名譽、地位、房子、產業等等,有了 這些,人才能生存。如果盜取這些資生物, 人不能生存,就有可能尋短,所以我們不偷 盜。我自己不希望別人偷我的東西,所以我 也不偷別人的東西。不可以因為要奉養父 母、養育子女、幫助窮人而偷盜,任何藉口 都不能成立的。臺灣以前有一位廖添丁,很 有名,他劫富濟貧,好像是仗義為人,但是 事實上是犯罪的,會有果報的。

【第198期‧佛光法苑‧40】


c.不邪淫─不破壞他人家庭的和樂 不破壞所有異性的貞操與別人家庭的和 樂,現在常常聽到「小三」,一旦有這情 形,遲早都會破壞家庭的和樂。只有合法 的夫妻關係,才是正常的家庭婚姻生活, 才能肩負著種族繁衍的任務。 d.不妄語─維護世間的和樂共存 因為國家與國家之間、家族與家族之間 要和樂,相互的溝通要靠語言,彼此互相 了解,講清楚說明白,不欺騙,不隨便打 妄語。語言是溝通的工具。現在除了語言 文字,又多了電視、電腦、手機、電話等 等,溝通非常方便。有人講電話,一講就 是幾小時,東家長西家短,言不及義,有時 候就會造成問題。常常稍微看到一點情況, 就繪聲繪影,其實並沒看到事情的全面。從 前佛陀時代,他的一位弟子剛從某個地方出 來,後面就跟出一位女眾,他們就認為某某 犯戒了,講得有聲有色,其實反而是自己犯 了隨意毀謗他人罪,自己要受果報的。所以 不要看了一件事,就認定是這樣,常常是你 只看見了山頂這一塊而已,像冰山一樣,下 面還有一大段故事,是你沒看到的。所以不 知道、不確定,縱使你親眼看見,有時都會

看錯的,所以不要隨意批評。在這分享一個 持戒而免難的故事:中日八年抗戰時,在中 國某省的村莊裏,有一位團長帶著他的士 兵,運送了十箱餉銀(軍隊用的錢),就在這 村莊過夜。剛好這天,有一位法師,在這兒 講五戒,大家都聽得很歡喜,很多人就發心 受戒。有個年輕人,平常跟一群為非做歹的 朋友來往,他就想:「殺、盜、淫是不能受 的,飲酒也不能受。」,因此他就登記受「 不妄語」戒。當天晚上,他朋友邀他一起去 偷餉銀,他就去了。路上卻不巧碰到叔叔, 問他到哪去,要是平常他就會隨便編一個理 由,今天因為受了「不妄語」戒,就支支吾 吾的無法回答,叔叔就要他跟著回家去。而 那些兄弟就偷餉銀去了,結果被團長逮到, 全部被槍斃。你說是不是這一條戒救了他的 命!凡事有因有緣有果的。 e.不飲酒─不迷亂心性而顛倒造惡 前面四條戒,都是性戒,本身就是不好 的,不管你受不受戒,做了都會受果報的。 飲酒和吸毒品,會擾亂我們的心,障礙我們 的智慧,判斷能力減弱,煩惱生起,就做 惡業了。相信各位常常聽到一個故事:有 一個人,本來是很安分守己的,有一天回 家,因為口渴,看到桌上的 瓶子,以為裝的是水,拿起 來就喝了,雖然覺得好像是 酒,因為口很渴,就把它喝 完了。由於平日很少喝酒, 所以很快就醉醺醺的,剛好 隔壁的雞跑進來,就被他殺 了,煮來下酒。過一會兒, 隔壁的太太,來找雞,他因 為心亂了,就把人家淫了。 後來被告之後,在法庭上, 又說他沒有做這些事。結果 他「殺、盜、淫、妄」全都

【第198期‧佛光法苑‧41】


做了,所有這一切都是因為喝酒的關係。喝 酒會障礙我們的智慧和判斷力的,所以佛陀 才制定不飲酒的戒。如果醫生告訴我們,病 得很嚴重,藥材需要用酒來熬;或者因為心 臟病,每天必須喝一點紅酒,不用酒,命難 保,否則的話,最好不要碰。

所有的宗教,包括外道也都如此。

2.八支齋戒或八關齋戒

大家如果發心要受八關齋戒,你就需持 這條。我以前是居士時,每星期日都去觀音 禪寺,每次去,有因緣一定受八關齋戒,心 裏非常歡喜。回到家不用吃、不用煮、也不 會餓,因為心裏已經想好晚上不吃了。

什麼叫做「齋」?就是「過午不食」。 佛陀時代,有一些在家居士嚮往出家,但是 條件不允許,佛陀慈悲,就讓在家弟子一天 一夜守這八條戒。除五戒的殺、盜、邪淫、 妄、酒,(不邪淫改為不淫),如果夫妻受八 關齋戒,那天要分床睡。這五條之外,再加 三條: a.不香花顏身,不歌舞唱伎 不化妝、不塗粉、不擦香水,在家或 任何地方,都不要唱歌、跳舞,也不聽或 看。 b.不坐高廣大床 高廣大床就是床又寬、又大、又布置得 非常豪華,現在還有些床是有頂的,和種種 的裝飾,不坐不睡這種床,因為太享受了, 一睡就不想起床了。

印度的老百姓都很習慣這些修行人托 缽,所以老百姓早上就把東西準備好,跪在 門口等這他們來的,這是他們的習慣。來到 中國或在美國,習慣不一樣。所以中國的出 家人要有自己的廚房,自己種菜。

八關齋戒,在印度的習俗是在初八、 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這六 天受。他們認為這幾天是要做好事情的日 子,叫做六齋日。現在的時代,大家週一到 週五要上班,只有禮拜天才能夠來佛寺,為 了方便大家,就當天受八關齋戒。 五戒和八關齋戒,一個是終生受;一個 是一日一夜受,但是過的是更清淨的生活, 所以各有千秋。至於第二天甚麼時候可以開 始吃東西呢?等天亮時,你可以看到自己的 指紋時,就可以進食了。(待續)

c.不非時食 就是「齋」。佛陀時代,出家人 是托缽的,而且他們住的地方離村莊 有一段距離,安靜不吵雜,可幫助修 行、思惟、內觀。他們走一趟出去托 缽,要很有正念的,所以他們一步一 步的走到村莊,托到東西,再一步一 步的走回來,回來再洗個腳、吃個 飯、休息一下,如果下午還要再出去 托晚餐,太花時間了。信徒也不堪干 擾,所以就拖一次缽而已。當時印度 【第198期‧佛光法苑‧42】


會友,深得法益。希望大家把握今年的機 會,報名參参 加 。詳情請洽玉佛寺辦公室, 電話:281-498-1616;或美洲菩提中心辦 公室:電話:979-921-6969。

活 動 預 告 年度義賣會

家庭親子學佛營 本會謹定於11月15日(星期六)上午10時 起,假玉佛寺舉辦年度義賣會活動。會中不 僅將準備各種可口素食、小吃點心,供大眾 選購品嚐,同時也將一如往年,設有佛教經 書流通攤位,各種手工藝品、日用品、花 卉、果樹幼苗義賣及卡拉OK贊助演唱。 今年的摸彩獎品甚多,計有特獎 1000元 現金、首獎60吋智慧型電視、二獎美國國 內來回機票一張、三獎平板電腦、四獎數 位相機、五獎攜帶式GPS…等上百個豐富 獎品。 義賣會除了募款之外,也讓社會大眾 有機會進到玉佛寺親近三寶。義賣所得之 善款,將用於道場平日弘法利生及慈善濟 貧之所需。歡迎會友及僑界大眾,屆時撥 冗光臨,隨喜護持。若有任何疑問,或有 意購買彩券者,請洽玉佛寺,電話:281498-1616。 感恩禪七 提昇自我 我們凡夫眾生的心,常常處於散亂或執 取之中,因而不能保持正念,缺乏智慧。禪 修的目的就是要幫助我們使心安定、集中, 能够正念分明,簡單地生活在清淨安寧的環境 之中。 如同往年一樣,本會將於今年11月29日 (星期六)至12月5日(星期五),在菩提中心舉 辦感恩禪七。聖路易市美中佛敎教會住持,繼 如法師將前來帶領大眾,指導既有方法、又 可以在生活中運用的四念處。法師自身多年 修習四念處法門(尤重身念處),曾参參加過的

本會將於12月19日至21日(星期五至星 期日),假美洲菩提中心,舉辦年終家庭親 子學佛營活動。淨海長老及宏意法師,將與 四眾一同共度此極有意義之活動。 家庭營課程將分為成人營、少青營和兒 童營,課程安排有早晚課誦、佛學課程、專 題講座、戶外活動及燭光夜話等。三天兩夜 的活動中,除了可參與既定的學習課程提升 自我之外,亦可利用自由活動時間,感受美 洲菩提中心的悠閒與恬靜,過一個充實的假 日生活。歡迎會友信眾踴躍參加。 為感謝會友終年的護持,佛教會會友費 用全免,非會友則酌收費用。報名或洽詢請 電玉佛寺,電話:281-498-1616。 歲末佛四 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 即將接近年終歲末了,從12月25日(星 期四)開始至12月28日(星期日),一連四天, 佛教會將在菩提中心,舉辦一年一度的佛四 共修。 經過一整年的辛勞工作,在一年快要結 束的幾天裡,大家聚在一起,共住共修。藉 共修的力量,一心念佛,讓佛號不斷,淨念 相繼,即能提昇自己的生活品質,安頓煩亂 的身心。 今年的佛四,將由常住法師共同主持帶 領,宏意法師則將酌情於晚間給大家開示。 希望您早日登記報名,詳情請洽玉佛寺辦公 室,電話:281-498-1616。

【第198期‧佛光法苑‧43】


每年玉佛寺就協助所在學區的7所學校,嘉 惠學子已逾5000人。

活 動 翦 影

當日的捐贈活動是由融通法師率領, 協助的義工有副總幹事、少青組組長及慈 善組組長。

德州佛教會年度文具捐贈 本會少青組及慈善組組員,於8月21日 在佛教會青年中心,將購自文具批發公司 的精美文具及學用品,分裝並送至愛立芙 學區(Alief Indenpendent School Distric)。 在學區的社區服務負責人瓊斯女士(Dee Jones)陪同下,把部份文具送到在玉佛寺 臨近的Killough中學及Listman小學,受到 校長、副校長及老師們熱烈的歡迎。

菩提音樂會圓滿 菩提合唱團自今年年初決定舉辦一場 別開生面的「菩提同學會」音樂會後,指 揮詹老師即登高一呼,透過各種管道積極 號召歷屆團員歸隊,結果獲得了熱烈的迴 響,全團人數在短時間之內由三十餘人 迅速上升至七十人之多。而由於這是繼 2009年為慶祝德州佛教會成立三十週年所 辦之音樂會後,菩提合唱團的首次公演, 是以意義重大,為各界所熱切期待。 音樂會於8月23日在大雄寶殿舉行,下 午3:30準時開始,節目內容豐富精彩,表 演內容有合唱、重唱、獨唱、平劇清唱及 二胡演奏等。《華嚴經》中指出「菩薩以 音聲作佛事,為成熟眾生故……」。這次 的音樂會,菩提合唱團經過長期的策畫練 習,用優美的歌聲搭配精選的曲目。 當天 的演出,實為仲夏的休城,注入了天籟的 清涼。會後佛教會並準備精美點心和與會 人士結緣 。

今年共捐贈160份文具,其中 Killough中學受贈50份,此外Liestman、 Mahanay、Martin、Chancello、Hicks及 Alexander等小學則獲贈24-25份的全套文 具。總計捐贈金額是3306元。 這項活動,是承續玉佛寺1991年建寺 後不久即開始的傳統,主要是早期的義 工,得知玉佛寺所在地的學區,有許多學 校裡有清寒學生需要幫助,就請學區提供 需要幫助的學生人數及學校名單。自此,

如果您有興趣參加菩提合唱團,請電 玉佛寺辦公室:281-498-1616。 佛教會義工研習營 為期兩天一夜的義工研習營,於8月 30日上午10時在菩提中心展開。 鑑於橫向溝通在佛教會所舉辦的任何 活動當中,都是很重要的環節,故開營的 第一個活動就是董事與小組長座談會。

【第198期‧佛光法苑‧44】


會中各處、組都踴躍的發言,詳細報告該 組的運作現況,討論非常的熱烈。會議之 後,有舒展筋骨的運動與腦力激盪的趣味 活動,確實令人輕鬆了不少。趕在夕陽下 山之前的活動是巡山、有機園地參觀和採 摘瓜果、蔬菜。 兩天的早、晚課,由常住師父們帶領著 大家精進念佛、打坐之外,宏師父開示「 做義工的辛苦與喜悅」。師父指出,雖然 自己很努力的發心做義工,但是,有些時 候,所得到的可能不是讚嘆而是批評,甚 至還被人嫌,這時要以正確的佛法理念, 使自己仍然能夠以喜悅的心態去面對。 研習營安排了一堂佛法課程,藉由幾則 與生活有關的律制問題,經過宏師父的講 解,使大家明白佛陀如何慈悲智慧地解決 日常生活上的爭議。 兩天一夜的研習營於8月31日下午4時 圓滿結束,所有參與的學員均充滿歡喜。 禮拜「梁皇寶懺」法會圓滿普皆回向 德州佛教會於9/6、9/7、9/13、9/14四 日,早上9點至下午4點半在玉佛寺大雄寶 殿,由三位常住師父帶領大眾禮拜「梁皇 寶懺」。

導正行。 在維那法師清脆明亮的唱腔引領下, 大眾齊聲和合,虔敬跪拜。四日法會雖然 辛苦,慈悲道場同業大眾解了冤懺了罪, 法喜之情溢於臉龐,此殊勝功德悉以回向 法界一切眾生。 嚴寬祜長者追思會 德州佛教會永久董事及創辦人之一嚴 寬祜長者,於8月27日以九十高齡在香港捨 報。 8月29日晚間7:30,佛教會為嚴長者舉 行助念儀式,並在9月14日下午於玉佛寺大 雄寶殿舉行追思大典。 典禮中,宏意法師首先致詞,闡述長者 一生對護持三寶和慈善事業的貢獻並感謝家 屬的付出。會中並由六位居士分別表達他們 和嚴居士的因緣及感念,場面肅穆感人。 典禮後,由宏意法師率領四眾弟子,移 靈菩提中心,在簡單莊嚴的安奉儀式後,長 者的骨灰長眠在報恩塔內。 玉佛寺秋季大掃除 本會於9月20日星期六上午舉行玉佛寺 秋季大掃除。由於人力有限和寺裡活動頻

此次法會參加者非常踴躍,約有 100人,印證寶懺卷一經文所言:「今則 依懃在念,悛革于心。外托勝緣,內懷慚 愧。集此現前清眾,批閱懺悔靈文,仗千 佛之靈光,洗多生之罪垢。我願如斯,佛 必哀憐。」 每天中午供佛時,宏師父作十分鐘左 右開示,提醒大家虔誠懺悔往昔的過失,鯱 不但要改往修來,並且要發願,努力實現 修善培福,多聽聞正法,培養正知見,引 【第198期‧佛光法苑‧45】


繁的緣故,大掃除在幾個月前即已陸續地 展開,廚房、圖書館、辦公室的清理都已分 別在不同的時間完成,此次的清掃重點是大 雄寶殿和觀音殿。會友們分工合作,擦拭佛 像、佛桌、拜墊、地板,更整理大殿二樓的 音響和翻譯區及兩間貯藏室,除此之外,更 將大殿一樓的鞋架區清理乾淨。英語佛學班 的學員,也合力將觀音殿裡裡外外,清理得 一塵不染。 佛法是自淨其意的法門,藉著清潔整理 外在的環境莊嚴道場,常常可以莊嚴自心。 三十多位義工,各自攜帶清掃用具,通力合 作,在正午之前工作圓滿結束。 2014秋季基礎佛學班結業 德州佛教會多年前舉辦過的基礎佛學 班,於今年9月22日再度開班。每次兩個 鐘點的課程經過四個夜晚,於9月25日圓 滿結業。 此次課程內容是採用淨海長老編著的《 初級佛學課程》一書中的部分教材:1.佛陀 的一生;2.緣起、四聖諦、八正道;3.印度 及中國佛教史;4.五戒、十善;5.六度、四 攝;6.靜坐與禪定;由法師及居士共同負責 主講。

結業座談會中,同學們表示此次上課受 益良多。大家並一起討論今後是否需要繼續 開初級佛學班、課程時間長短及內容等等。 德州佛教會開辦各級佛學課程,希望會友信 眾能有機會聆聽珍貴的法寶;由聽聞佛法中 得到法益,從實踐佛法中得到自在、快樂。 也期盼大家護持佛法,多多參與聽經聞法的 活動。

通告 自2015年起 午齋便當增收一元 由於食材成本增加,本會典座組眾 義工提議,所有星期日之午齋便當,全 部增收一元,即原來三元一份,改為四 元;若不自帶便當盒者,則由原來四元 一份改為五元。此事經本會常務董事會 正式討論後,決議由2015年1月1日起實 施。請所有來寺大眾如實了解後,繼續 發心護持和配合。 德州佛教會 敬啟 2014年10月15日

會務簡報 八、九月份「會務簡報」各項活動 內容,因已分別刊載於「活動剪影」欄 中,並無其它特殊活動需另作報導,為 免重覆報導,故不再另闢專頁。

【第198期‧佛光法苑‧46】


­­玉佛寺2014年11月、12月法會活動 日 期 11月1日(週六)

時 間

內 容

主持人、地點、講題

9:30a - 12:00p 10:00a - 10:25a 10:25a - 11:00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10:00a - 10:45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禮拜《大悲懺》 生日法會:藥師讚、宣讀疏文 念佛靜坐、開示、回向 佛法開示 晚 課 共 修 第一節:禪修靜坐、開示、回向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融通法師 融通法師

11月15日(週六)

10:00a - 3:00p

玉佛寺義賣大會

玉佛寺

11月16日(週日)

一日

11月23日(週日)

10:00a - 10:45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11月29日(週六) ~12月5日(週五)

七日

11月30日(週日)

11月2日(週日)

11月9日(週日)

12月6日(週六) 12月7日(週日)

12月14日(週日)

融通法師:《自恐經》 修慧法師: 淨海長老 淨海長老:《中阿含經》選講 融通法師:

玉佛寺義賣會後整理環境 法會暫停 第一節:念佛開示、回向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修慧法師 修慧法師:多聞智慧覺 慧度法師:

感恩禪七

繼如法師 菩提中心

10:00a - 10:45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第一節:禪修靜坐、開示、回向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淨海長老 淨海長老:《中阿含經》選講 融通法師:

9:30a - 12:00p 10:00a - 10:25a 10:25a - 11:00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10:00a - 10:45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禮拜《大悲懺》 生日法會:藥師讚、宣讀疏文 念佛靜坐、開示、回向 佛法開示 晚 課 共 修 第一節:禪修靜坐、開示、回向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融通法師 融通法師

家庭聯誼共修學佛營

諸位法師 菩提中心

第一節:念佛靜坐、開示、回向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修慧法師 修慧法師:布施平等覺 融通法師:

菩提中心佛四

諸位法師 菩提中心

第一節:禪修靜坐、開示、回向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淨海長老 淨海長老:《中阿含經》選講 融通法師:

12月19日(週五) ~ 21日 (週日)

三日

12月21日(週日)

10:00a - 10:45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12月25日(週四) ~ 28日 (週日)

四日

12月28日(週日)

10:00a - 10:45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融通法師:談「苦諦」 修慧法師: 淨海長老 淨海長老:《中阿含經》選講 融通法師:

定期活動 日期

時間

活動內容

主 持 人 、地 點

每週日

9:00a - 11:30a 12:30p - 3:00p 1:30p - 3:00p

靜坐/英語佛法 菩提合唱團練唱 經論研討班

宏意法師、弘法處 (觀音殿) 菩提合唱團(大雄寶殿) 鮑克南居士

每週二 每週四 每月第二週六 每月第三週六 每月第四週六

9:30a - 12:00p 7:30p - 9:00p 2:00p - 4:00p 10:30a - 2:00p 9:00a - 12:00p

佛學研討班及靜坐 觀音普門共修會(暫停) 粵語佛學班 放生、郊遊、素食野餐 玉佛寺禪修會

修慧法師 續超法師 宏意法師 融通法師 修慧法師

[註:如有更改,將另行公布或通知。]

【第198期‧佛光法苑‧47】


- 下 期 專 題 -

新年 的 展望 歲月匆匆,又接近一年的尾聲了。在這 一年當中,有順境,有逆境;有喜悅,有憂 愁;有成功,有失敗。人生本是如此無常變 化的,佛陀曾慈悲教導種種方法,對治生活 中的種種問題。讓我們共同來探討,如何放 下過去的憂愁,迎向光明自在新的一年! 如蒙賜稿,字數:一千五百至兩千五百字,截稿日期:十一月三十 日。稿 件請寄:德州佛教會佛光法苑編輯組或電郵至:dharmagarden.tba@gmail.com

佛光法苑助印芳名

佛書助印功德錄 08/10/2014 08/15/2014 08/22/2014 08/22/2014 08/22/2014 08/22/2014 08/28/2014 09/12/2014 09/14/2014 09/14/2014 09/18/2014 09/18/2014 09/18/2014 09/18/2014 09/26/2014 09/26/2014 09/26/2014 10/02/2014 10/02/2014

回向繆蘇碧玉 呂惠娥 回向沈錦龍 回向陳觀引 回向張莊末燕 回凌強生 回向方水同 回向潘必遠 回向嚴居士 回向嚴居士 回向曾進益 Jun Wei 朱繼光 回向沈錦龍 Po Hsia Huang 回向陸影梅 張秉乾 回向Amy Weinberg 回向武碧霞 回向劉芬芳

合計

$100.00 $100.00 $50.00 $20.00 $300.00 $20.00 $200.00 $250.00 $100.00 $340.00 $60.00 $100.00 $60.00 $50.00 $100.00 $200.00 $50.00 $300.00 $200.00

08/28/2014 08/28/2014 09/12/2014 09/12/2014 09/18/2014 09/26/2014 09/26/2014 10/02/2014 10/02/2014 10/02/2014

無名氏 雷兆銘 林姚碧霞 回向徐瑞霞 無名氏 羅美月 陳鳳英 回向Amy Weinberg 翁傳彥 阮仁和 阮仁傑

合計

$3,120.00 【第198期‧佛光法苑‧48】

$100.00 $2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50.00 $100.00 $100.00 $100.00

$1,050.00


拉瓦卡菩提合唱團

諸位法師與合唱團員合照

合唱莊嚴的「三寶歌」 二胡隨想曲

出坡做務 塔前小憩

義工研習 修學佛法

活潑的「高山青」

虔誠懺悔 發願修善

慈悲道場 梁皇寶懺

以 音 樂 廣 結 善 緣 以 佛 法 淨 化 人 心


德州佛教會

Texas Buddhist Association, Inc. 6969 Westbranch Drive Houston, TX 77072 TEL: (281) 498-1616 URL: www.jadebuddha.org

Periodicals Postage paid at Houston, Texas

沙丘巍巍自屹立 小鹿默默單獨行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