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arma Garden 196 (2014-07)

Page 1

Dharma Garden

196 2014 • 7 Bi-Monthly

本期專題:學佛路上


目 錄

第196期 2014年7月

編者的話......................................................................................................................... 1

法義探討

略述華嚴三品大意.................................................................................................... 2 超定法師 中國佛教史話(十七).......................................................................................... 7 慧璉法師 現代緬甸禪法的教學(上)............................................................................... 11 淨海法師

專題 「學佛路上」

自覺之路......................................................................................................................... 16 前世修來的福報......................................................................................................... 18 第一排.............................................................................................................................. 20 廣結善緣......................................................................................................................... 21 學佛的種種.................................................................................................................... 23 踏入佛門之路.............................................................................................................. 25 學佛路上......................................................................................................................... 27

川流 善霖 慈修 李瑋 慧圓 琡惠 許瑞慶

法苑文輯

相好莊嚴的人生 ....................................................................................................... 29 何須待零落 然後始知空........................................................................................ 33 身念處 通往涅槃的道路..................................................................................... 35 看見菩薩......................................................................................................................... 37 佛教聖地五台山旅遊紀實(下)..................................................................... 40

宏意法師 流花 劉家華 慈弘 王永士

新聞類

活動預告......................................................................................................................... 42 活動翦影......................................................................................................................... 44 三、四、五月會務簡報.......................................................................................... 46 七、八月各項活動時間表..................................................................................... 47 專題預告、助印功德錄.......................................................................................... 48

《惠賜稿件,請自行存底,本刊保留刪改權。若未如期刊登,或未採用,恕不退稿,請見諒。》

發行人:

Publisher:

編輯者:

淨海法師、宏意法師

Ven. Jan Hai and Ven. Hung I

佛光法苑編委會

Editor:

Dharma Garden Editing Committee

出版者:

德州佛教會

封面:泰國古都阿瑜陀耶(大城)佛教遺蹟 封面攝影:淨海法師 封底攝影:王偉頤 承印者:Long Plan Printing

美洲菩提中心:29123 Mellman Road, Hempstead, Texas 77445 Dharma Garden (USPS 019-577) is published bi-monthly by Texas Buddhist Association, Inc., 6969 Westbranch Drive, Houston, Texas 77072, Tel: (281) 498-1616, Fax: (281) 498-8133. Issue 196, July 2014. This is a non-profit venture solely supported by contributions from members of the Texas Buddhist Association and the readership. Postmaster: send address changes to the above address. Website: www.jadebuddha.org Email: dharmagarden.tba@gmail.com


編者的話 每個人修學佛法的因緣與歷程均不相同,有的錯失因緣,有的把握因緣,有的創造 因緣。雖然經過千差萬別,但學佛最根本而重要的是,能淨化自己的身心,同時也求發 菩提心。 修學佛法就是修學智慧。但佛法浩瀚如海,從何下手呢?印順導師認為,無論是學 全體的或是專宗的,都應有三個過程:得要、深入、旁通。意即首先對佛法有一概要的 認識,不要一下手就偏究一經一論,然後進一步去深入研究,最後才旁通,理解彼此差 異而貫通一切。如能依此三步驟學佛的話,必能抓住佛法的中心思想,隨個人的興趣深 入,並且觸類旁通,不偏廢任何應具備的修持。本期專題「學佛路上」文章多篇,有的 談自依止、有的感恩、有的懺悔、有的自勉。學佛這條路各自走來均不相同,但應該都 是趨向光明的向上向善之道。 因緣殊勝,本期同時有兩篇法義的文章,談論《華嚴經》。《華嚴經》由印度傳入 中國,發展成「華嚴宗」,體系龐大,理論圓融。「中國佛教史話」一文有概要的歷史 述說與介紹。「略述華嚴三品大意」這篇,則深入解說〈淨行品〉、〈梵行品〉與〈普 賢行願品〉三品。我們可藉此一窺華嚴三品的意涵! 一顆晃盪不安、充滿情緒變化的心,無法看清事情的真相,智慧難以顯現。所以禪 修成為必要的修持。佛教禪修的歷史悠久,法門多種。本期刊登「現代緬甸禪法的教 學」,大家細心閱讀,必有受用! 炎炎夏日已近,本會為大家準備了一帖清涼劑,消煩解惱。一年一次的「佛教書 院」,於七月十四日開課。由道一法師向大家解說,如何將生活與佛法結合起來,以消 除苦惱,得自在安樂。請珍惜因緣,切勿錯失良機!


略述華嚴三品大意 超定

一、前言 從印度譯成漢文的經典,大小空有、顯 密,浩如煙海,《大正藏經》把它歸類為: 阿含部、本緣部、般若部、華嚴部、寶積 部、法華涅槃部以及密教部。依天台宗的 五時判攝,其次第為華嚴、阿含、方等、般 若、法華涅槃。也即是說,在如來一代時教 中,華嚴法門屬第一時教,法華涅槃是第五 時教;二部大經在藏、通、別、圓四教中, 同屬於圓教。由此可見,《華嚴經》在全盤 佛法中,佔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華嚴經》通行的譯本,主要有(一) 東晉佛陀跋陀羅所譯的六十卷本,分三十四 品。為簡別唐譯的八十卷,通稱為晉譯本。 (二)唐實叉難陀所譯的,凡八十卷,分三 十九品,簡稱唐譯本。二種版本,同名《大 方廣佛華嚴經》。(三)唐般若譯的四十卷 本,經名還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但內題 加〈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對照 唐譯本八十華嚴,它只是〈入法界品〉第三 十九的異譯。不過,新譯本增添了八識說, 病理與生理學,理想的國王生活,最後身菩 薩能利自他的三種因果,女人多過患頌, 乃至文殊為善財說法,以及第四十卷的流 通分,佛教界流通最廣的,即〈普賢行願 品〉,這是八十卷華嚴所無的內容。其他 屬華嚴部的經典,如《兜沙經》、《菩薩

本業經》、《諸菩薩求佛本業經》、《菩 薩十住行道品經》、《菩薩十住經》等二 十餘部,無非是八十《華嚴經》的部份, 或為四十卷本的異譯。 印順導師推崇天台與華嚴宗,介紹它的 特色言:「一、源於禪觀,二、宗於契經, 三、重於觀行,四、綜括一代聖教,自義理 及其修行歷程,予以序列、判別、貫通之; 全體佛教,綱舉目張,於融貫該攝中,以 闡發如來究極之道為鵠。長於組織,誠以 求真,趣於實行。」無論天台或華嚴的祖 師,皆是從禪出教,憑其禪觀的修驗,體悟 甚深的真理,而後演說契理契機的聖教,此 其一。依《華嚴經》而成立華嚴宗,依《法 華經》成立天台宗,二宗都是以佛說契經為 宗本,此其二。由上二點的特色,他們既是 講經法師,同時也是注重實修的禪師,故不 務空談,依教起觀,老實修行。最後,讚歎 二宗的判教,把如來一代時教,或判五時八 教(天台),或判五教十宗(華嚴),把佛 法義理與修行的歷程,依淺入深,彼此間的 差異性及其關聯性,依序排列,並加以判別 和貫通,令人對全體佛教,一目了然。從融 會貫通中,闡揚、發掘如來究竟圓滿的菩提 大道。對於錯綜複雜的教義,以嚴密組織, 用誠懇求真的態度,依教奉行。事實如此, 難怪過去學教的法師,不是天台四教,就是

【第196期‧佛光法苑‧ 】


賢首五教了。 回憶過去學僧時代,在佛學院修了兩 門有關華嚴的法門,一是〈賢首五教儀開 蒙〉,涉及五門止觀,華嚴三昧,一真法 界,相即相入,重重無盡的境界,實在太深 妙了。若非悟入空性的法身大士,實難如實 領解。另一門是〈普賢行願品〉,詳述普賢 十大願的內容,道理還容易明白。後來出外 參學,親近華嚴行者壽冶老和尚,他教人以 華嚴三品為日課,並受持全部《華嚴經》。 他說:「華嚴大經,百部聞思,可開圓解, 作獅子吼,辯才無礙。」自愧福緣不足,不 信老人言,沒有對華嚴法門下過苦功夫。不 過,對華嚴三品,略有心得,藉此因緣,向 諸位善知識報告。 二、日常生活的修持 《華嚴經‧淨行品》,由智首菩薩提 問,文殊師利菩薩解答。所提問題,從如 何得無過失的三業、七覺分、六度、四無 量心,乃至佛陀果德的十力等等功德。文 殊師利菩薩答言:「佛子!若諸菩薩,善 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那麼,怎 樣善用其心?從「菩薩在家,當願眾生, 知家性空,免其逼迫」,一直到最後:「 睡眠始寤,當願眾生,一切智覺,周顧十 方。」全文以詩歌體裁,每句四字,四句 成一偈,總共有一百四十一偈。依清涼國 師所著《華嚴經疏》,分為十大願,從在 家時願,出家受戒時願,就坐禪觀時願, 將行披挂願,澡漱盥洗時願,乞食道行時 願,到城乞食時願,還歸洗浴時願,習誦旋 禮時願,乃至最後寤寐安息願。內容細節總 括在家、出家弟子,日常生活起居飲食,行 住坐臥,處處發願,時時修行。由於大乘經 典起源於印度,印度佛教的比丘僧,過乞食 托缽的生活,如「入里乞食」起至「若見空 缽」、「若見滿缽」等願,對於在家菩薩以

及漢傳、藏傳佛教出家人,顯然行不通。但 乞食過程,遇到的人,或恭敬,或輕慢,慚 恥人或無愧之人,其存心發願的涵意,對當 今學佛修行,不論僧俗都是適用的。 記得出家受三壇大戒時,戒師規定戒子 必須背誦〈毘尼日用切要〉。這是見月律師 為出家弟子所訂的功課,查其內容全文,多 半是根據《華嚴經‧淨行品》,如開始一 偈:「睡眠始寤,當願眾生,一切智覺, 周顧十方。」即是本品最後一偈。其他穿 衣、走路、如厠 厠 廁 厠 、 盥洗、飲食、坐禪、睡 眠、讚佛、誦經等願,莫不皆然。 佛門弟子歸依三寶,發弘誓願,唱三歸 依偈,原文是「自歸於佛,當願眾生,紹 隆佛種,發無上意。」大概是華嚴宗的祖 師為語文易解,唱起來更順口優雅,改成 今日通行的:「自歸依佛,當願眾生,體 解大道,發無上心。」其他自歸依於法, 自歸依於僧,僅易「依」一字而已。佛陀 的法與律,「隨時毘尼,隨方毘尼」,戒 律或可因時因地而變異,經典的翻譯,新 譯、舊譯,或意譯,或音譯,暢通、達義為 要。淨行品偈,重在「善用其心」,如何依 事入理,藉俗見真,轉染成淨才是重點。時 代在變,環境在變,如何應變,從傳統至現 代,在瞬息萬變之中,做到「隨緣不變」,

【第196期‧佛光法苑‧ 】


契理又契機;適應不 同的時空,而於佛法 本質保持不變。今日 佛弟子,不妨根據本 品偈頌,文殊師利菩 薩教我們在日常生活 中,如何善用其心的 大原則,依各人不同 生活環境,變造不同 詞句,時時正念,處 處正知,那便是典型 的學佛修行人。 經文處處發願,「當願眾生」如何如 何,這是大乘經的特色,也是菩薩的偉大。 個人善用其心,如理思惟,老實修行,遇境 逢緣,都能以正面的觀念,捨棄一切負面 的想法。如此必定趣向解脫,斷惑證真。 進一步,普願十方世界一切眾生,同樣發 心、修行、證果─「我等與眾生,皆共成 佛道」! 三、事理不二的梵行 《華嚴經‧梵行品》第十六,這一品的 經文很短,而意義相當深遠,不像淨行品, 念起來很順口,循文觀義,一目了然。梵 行、淨行,依中文解說,二詞可通用;佛 子受持淨戒,即是修梵行,也是淨行者。 如阿含聖典,阿羅漢無學聖人的宣言:「 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自知不 受後有。」此「梵行」應該總括解脫道的 一切德行。本品的梵行亦然,不是單純的 清淨戒,或四無量心而已。古德疏解:「 本品以悲智不二,事理雙修觀行為宗,疾 滿一切佛法為趣。」誠然,從正念天子與法 慧菩薩的問答,正是顯示這一宗趣。如何從 菩薩的因行,到達佛陀的圓滿果德?菩薩的 通德不出六度、四攝法門。經文:「應以十 法而為所緣,作意觀察。」所謂十法:身、

身業、語、語業、 意、意業,以及佛、 法、僧、戒。每一法 之下,各以十法來 詮釋。譬如觀佛時, 從色、受、想、行、 識的五蘊,再加三十 二相、八十種好、神 通、業行、果報。試 問:佛是梵行嗎?從 佛陀的五蘊身去觀, 乃至佛陀的神通、業行去觀。運用妙智巧 慧觀察的結果,對於以上身語意三業行,佛 法僧三寶以及聖戒,「如是觀已,於身無所 取,於修無所著,於法無所住…梵行法不可 得故,三世法皆空寂故,意無取著故,所行 無二故,方便自在故,受無相法故,觀無相 法故,知佛法平等故,具一切佛法故,如是 名為清淨梵行。」疏云:「十中隨一若是, 餘九即非。明假眾緣,以顯無性,況十中各 有十?一一推徵,相盡理現,名真梵行。」 通達緣起無自性,破相顯性,棄妄證真,乃 真梵行者。 《中論頌》云:「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 法…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諸佛聖人 已證得勝義諦,為引導眾生同樣證入絕諸戲 論的第一義,不得不曲順眾生根機,藉眾生 界共知共見的世俗諦,予以方便引導,由俗 證真,依事入理。一般學佛的人,有的執理 廢事,有的執事廢理,落於二邊,不合中 道。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即世俗事相, 深觀它假名無實,不再迷空著有,認假當 真。勝義的最高理性,需藉存在的緣起現 象,透視它的如幻如化、即緣起自性空。 菩薩修六度,以五度為足,般若為目;五 度是事行,般若為理觀,事理兼顧,足目 雙成,乃能抵達彼岸。如古德所說:「萬 行莊嚴般若,般若攝導萬行,趣入薩婆若

【第196期‧佛光法苑‧ 】


海。」以布施為例,菩薩度眾生的方便, 布施第一,由財施、法施、無畏施,令眾 生得益,容易接受教化。然而,「三輪處 處著,是施名世間」,在布施時,念念不忘 於能施、所施、施物,斤斤計較,如何成就 布施功德?菩薩宏誓「佛道無上誓願成」, 為達此目的,務必「眾生無邊誓願度」,令 究竟離苦得樂。如《金剛經》說:普度無量 眾生,令入無餘涅槃。但在菩薩的心中,不 執著有一實在眾生可度。也即利他的善行, 必須靠般若空慧的引導,才是徹底完善。否 則四相不空,即非真菩薩。今為成就佛陀十 力聖德,「觀察一一力中有無量義,悉應諮 問;聞已應起大慈悲心,觀察眾生而不捨 離;思惟諸法無有休息;行無上業,不求 果報。了知境界如幻、如夢、如影、如響, 亦如變化。若諸菩薩能與如是觀行相應,於 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現前。」菩 薩道之要在於悲智雙運,事理不二,於相離 相,即俗而真,二諦無礙。如是乃能成就「 梵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四、信願為本的普賢行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後期淨宗的 大德把它列入淨土五經之一。因為經文於詳 述十大願之後明言:「一切親屬悉皆捨離, 一切威勢悉皆退失…如是一 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 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 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 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 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 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 勒菩薩等。」這是勸修的 法語,受持讀誦功德不可 思議:「速能除滅五無間 罪,所有世間身心等病, 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

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最後,「是諸 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 獲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 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 樂世界。」 誦經功德殊勝行,乃是大乘佛教普遍的 信仰。彌陀淨土盛行,每於誦經、念佛、禮 懺後,回向此功德,我等與眾生,同生極樂 國(「速往無量光佛剎」)。考察〈普賢行 願品〉的文意,其集成可能彌陀信仰興起的 時代,佛教的修行法門,一體同風,願生西 方淨土中。佛教界的大德,除弘揚西方淨土 外,也有提倡兜率淨土,或者東方琉璃淨 土。既有十方佛,應該有十方淨土。佛弟 子信奉他心目中的佛祖,發願與佛同在, 往生彼國,乃是正常現象。唐義淨大師譯 出《佛說無常經》,文後附一篇〈臨終方 訣〉,通俗稱〈送亡儀〉。其中一段:「 問病者言,汝今樂生何佛土也?病者答言, 我意樂生某佛世界。時說法人,當隨病者心 之所欲,而為宣說佛土因緣。」當今中國佛 教,不問病人欲生何佛國,一概以自己的信 解,勸導亡靈,稱念彼佛,往生彼國。我讀 《藥師經》,「若有四眾弟子,受持學處, 願生西方,而未定者,若聞藥師如來名號, 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乘空而來,引導其 人往生彼界」。又《阿彌 陀經》說:「其土眾生, 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 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 佛。」〈行願品〉也說, 讀誦受持此大願王,臨終 往生西方,除見阿彌陀佛 而外,還有文殊、普賢、 觀音、彌勒等諸菩薩。我 對經文的解讀:諸佛淨土 無疆界,不論修那一法 門,淨業成就,即往生彼

【第196期‧佛光法苑‧ 】


國。但不限在某一指方立向的淨土,佛土 與佛土相通無礙故。凡夫有我我所,招感 的世界有拘礙,互相對立,不能相通。諸 佛四相皆空,離我相、法相、非法相,其 所成就的國土,當然是重重無盡,沒有彼 此的界限可說。 如前提及,華嚴大法,圓頓法門,唯法 身大士才是它所被的根機,上上根人才是法 器。但《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在佛法二 道中,無疑地,它是易行道。如禮佛、讚歎 佛、供養佛,於佛前求懺悔,乃至普皆回向 十大願,這些修法是人人都做得到的。行者 以勝解觀,盡虛空遍法界,不可說不可說極 微塵數諸佛,我以至誠懇切禮拜、讚歎、供 養乃至於恆順眾生、普皆回向。這比起布 施、持戒、忍辱等的難行道,不是容易得 多嗎?據寶積部的《彌勒菩薩所問經》, 為何釋尊比彌勒菩薩早成佛道?「彌勒菩薩 於過去世修菩薩行,常樂攝取佛國,莊嚴佛 國。我(釋尊)於往昔修菩薩行,常樂攝取 眾生,莊嚴眾生。」也即是說,彌勒菩薩所 修的,如〈普賢行願品〉所說的易行道;而 釋尊是修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捨頭目腦髓 的難行道。 易行道是以信願為本,莊嚴佛土為先的 菩薩道。難行道 是智證相應,大 悲為本,利他為 先的菩薩道。如 實而言,法性本 無二,隨機有差 別;大乘佛教以 救度眾生,同成 佛道為其目的, 入手方便有異, 迨其究竟彼岸, 則無差別可說。

我人初學從易行道,確立悲願,堅定信心, 精進向道,勇往直前,永不退縮,達到信智 合一,也就沒有所謂難易之分了。 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真如法 界心,佛與眾生同體─「試將心比佛,與佛 始終同」。人類為本的佛教,發願度無量眾 生,而以切近的人類為先。今以信願力,禮 佛、讚歎佛、供養佛,除過去佛,現在佛而 外,一切未來佛也應是禮讚、供養的對象 啊。即信願而慈悲,智慧相應的慈悲心行, 便是正常菩薩道。信願、慈悲、智慧係菩薩 道心要,或從信願入,或從慈悲入,或從智 慧入,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我從信願 為本的普賢行,檢閱〈行願品〉的經文,受 持讀誦後,深信不疑! 五、結語 古德說:「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家 的富貴。」誠然,華嚴法門真是「無上甚深 微妙法」啊!對佛陀不思議的果德以及華藏 世界的描述,太難領會了,畢竟不是人間的 佛陀觀,更非苦難世界的現實。不過關於菩 薩所行的法門,內容相當完全,如十住、十 行、十迴向、十地的階位,即據《華嚴經》 所說。此外,還有十(無盡)藏,十定、十 (自在)通、十頂。如華嚴第十五「十住 品」,第二十一「 十行品」,第二十 五「十迴向品」, 第二十六「十地 品」,第二十七「 十定品」,第二十 八「十通品」。這 是做為菩薩應知並 應行的。

【第196期‧佛光法苑‧ 】

華嚴三品中〈 淨行品〉第十一,


即是早期吳支謙所譯的《菩薩本業經‧願行 品》第二。還有西晉聶道真所譯《諸菩薩求 佛本業經》亦然。這是為初學者說,在日常 生活見聞覺知中,時時發願,願眾生離煩 惱,離罪惡,改邪歸正;人人修學聖道, 趣向菩提。綜觀大乘佛法有兩大類,一是 悲願行,一是智證行。悲智雙運,自度度 人,同入薩婆若海! 華嚴三品中,〈淨行品〉與〈普賢行願 品〉,同屬悲願行,而〈梵行品〉的觀法, 則近般若經的智證行。如上所述,〈普賢行 願品〉係四十華嚴中的流通分,(六十、

八十華嚴所無。)由於中國佛教淨土法門 盛行,而普賢十願王導歸極樂,被古德列 為淨土五經之一。中國佛教大乘八宗,真 具中國的特色,又普遍流行的為天台、華 嚴、淨土、禪四宗。天台與華嚴,原以禪觀 為要行,教觀並重。然自明、清而後,台賢 二宗徒裔,修持止觀者已不多,如天台宗唱 言:「教演天台、行歸淨土」,想華嚴學者 也不例外。普賢十大願,乃佛門必備功課。 「信為道源功德母」,讀誦受持〈普賢行願 品〉,以長養信心,依信啟智,最後臻於信 智合一,是則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之願,指 日可待也。願共勉之!

中國佛教史話(十七)

釋慧璉

華嚴宗(賢首宗) 華嚴宗的成立與傳承 華嚴宗在隋唐八宗中,其哲學體系之博 大精深,是他宗所望塵莫及的,因此有「華 嚴富貴」之說;特別是華嚴的集大成者法 藏,他將哲學與宗教組合發揮到了無以復 加、至高無上的地步。這是因為在他之前各 種佛學的體系,如涅槃學派、成實學派、地

論學派、攝論學派、天台宗、三論宗、法相 宗等先後成立,而與華嚴相關的經論也都翻 譯完備,他繼承了這浩瀚無比的佛學遺產, 因此才能創造出體系最龐大、理論最「圓 融」的宗派。所以「華嚴宗」哲學,並不 只是「華嚴經」哲學而已,而是統合融貫

【第196期‧佛光法苑‧ 】


南北各學派、 宗派,以「真 常唯心」為本 的超大佛學體 系。 華嚴系統 的經典,由二 世紀下半葉至 八世紀末,在 中國共譯出廣 略經本三十多 華嚴初祖帝心杜順和尚 種,其中與華 嚴宗成立關係最密切的,當屬劉宋初年佛 陀跋陀羅(覺賢)所譯的六十卷本《華嚴 經》。武周時法藏曾參與實叉難陀的八十 卷本《華嚴經》的翻譯,這當然對他弘揚 華嚴法門有相當大的助益。 華嚴的初祖為杜順(557-640),但杜 順並非義解高僧,而是位感通神異僧,其弟 子二祖智儼(602-668)從終南山至相寺 的智正聽講華嚴,並深受地論學派南道派的 慧光所著《華嚴經疏》的影響,他融合前人 的長處,開啟了「教觀並重」的華嚴教學, 他才是真正奠定華嚴教學體系的祖師,而盛 極一時的地論學派也因此融入華嚴宗,充實 了華嚴教學的內涵。 三祖法藏(賢首大師643-712),俗姓 康,曾祖是康居國(屬今哈薩克)的宰相, 祖父時移居長安。法藏少年時,法相宗宗勢 浩大,法藏對法相宗似乎相當不滿,他努力 助譯、弘揚真常的經論,以對抗玄奘的「虛 妄唯識」之說,加上他備受皇室禮遇,終使 得法相宗為之勢頹。法藏一生講《華嚴經》 達三十多回,著作極多,留傳至今的有《華 嚴經探玄記》、《華嚴金獅子章》、《華嚴 旨歸》、《華嚴五教章》、《大乘起信論義

記》等二十多部。 法藏弟子傑出的有慧苑、宏觀、文超、 智光等人,新羅弟子審祥將華嚴宗傳入新 羅,再親自傳入日本。 四祖清涼澄觀(738-839)為慧苑的再 傳弟子,他學問淵博,融攝禪宗各系及天台 「性具」之說,以此襄助華嚴的弘傳。澄觀 的高足圭峰宗密(780-841)進一步引用 《圓覺經》,統一當時教界「禪」與「教」 的說法。 華嚴宗之教判 法藏的教判也是五教,即小乘教、大乘 始教、大乘終教、大乘頓教、大乘圓教。「 小乘教」又稱「愚法二乘教」指的是《阿含 經》與小乘論書。「大乘始教」又分為「相 始教」,指的是《解深密經》及法相宗的論 書,以及「空始教」,指的是《般若經》及 《中論》等空宗的論書。「大乘終教」指的 是「真常唯心論」的經論,如《楞伽經》、 《勝鬘經》、《起信論》、《寶性論》等。 以上都屬「漸教」,而「大乘頓教」則是 頓悟法門的《維摩詰經》、《思益經》。 「大乘圓教」當然是指最圓融無礙的《華 嚴經》。 法藏以此 「五時教」 判別各類經論 的高低,以「 小乘教」為層 次最低下的教 法,其說與天 台相同,後代 中國佛教講教 判、義理,不 歸天台,即屬

【第196期‧佛光法苑‧ 】

華嚴宗三祖法藏賢首大師


華嚴,而台賢 二宗,莫不貶 抑「阿含」, 造成國人千年 不讀《阿含》 的憾事。大乘 經 典 之 結 集 者,未有不知 阿含教說的, 後 人 但 讀 大 乘、鄙棄《阿 賢首四祖清涼澄觀國師 含》,則無從 得知佛教的基 本教義、核心思想為何,近人梁啟超說: 「佛教之根本原理──如四聖諦、十二因 緣、五蘊皆空、業感輪迴、四念處、八正 道等──皆在《阿含》中詳細說明。若對 於此等不能得明確觀念,則讀一切大乘經 論,無從索解。」(《中國佛教研究史》 〈說四阿含〉)梁氏之言當令許多深好法 義者心有戚戚焉吧! 華嚴教理 「緣起」為佛教異於其他宗教、哲學的 最重要的理論,華嚴宗分析緣起思想為「業 感緣起」、「賴耶緣起」、「如來藏緣起」 及「法界緣起」四種,而華嚴宗即以「法界 緣起」來說明其緣起無盡 的思想。

無「事」,離「事」無「理」,現象即是 本體,本體即是現象。事事無礙法界即現 象與現象互相融攝而不相妨礙,一一諸法 都具有全體性,全法界都可收攝在一一現 象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今人的評論 「事事無礙法界」說明在宇宙中,一切 是相互緣起、重重無盡的;印順導師對此有 以下的評論:「華嚴宗的法界緣起說──是 增上緣的極端論,達到了一法之生起,其他 一切的一切都為此法作緣;所以一法以一切 法為緣,一切法亦以此一法為緣。……華嚴 宗高談圓融,以一法可為一切法的緣,此一 法即圓具一切法,一切法都無不遍在一切法 中。但佛說因緣,那能這樣的寬泛,不著邊 際!因緣說的主要意義,在指出較主要的切 近的因緣來,以便於把握事象的原因所在而 予以改善。否則,一切是無量無邊,以一切 一切為因緣,這使人如何下手而實踐呢?故 因緣論,可不必講到那樣玄妙寬泛。除了某 些主要的因緣外,其餘的一切,雖間接有 關,但在此法存在於此特定時空中,這一 切的一切,並不是都與此法存在有必然關 係,有些簡直有等於無。……」(《中觀 今論》頁170-171)

華嚴宗將宇宙分為四 個層次,即事法界、理法 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 無礙法界。事法界指的是 現象界。理法界則是現象 界所依據的恆存的、不生 不滅、不增不減的本體。 理事無礙法界是謂本體與 現象交融無礙,離「理」 【第196期‧佛光法苑‧ 】

呂澂則認為《華嚴 經》的緣起理論不單 是解釋「自然」的,而 著重在分析「社會」, 《華嚴經》以佛家的立 場企圖消弭不平等的種 姓階級,一多變化相即 相入的現象,表示著人 類素質相同應得「平 等」。《華嚴經》傳來 中國,因國情不同,無 盡緣起說只能膠著在「


自然」現象上,而失去其「社會」意義。( 《中國佛學思想概論》附錄〈華嚴宗〉)

有後來居上之 勢,但南方始 終重《十誦 律》,唐中宗 時敕令禁用《 十誦律》,從 此《四分律》 通行天下。

律宗 鳩摩羅什在長安譯出中國第一部廣律《 十誦律》(有部舊律)後,接著佛陀耶舍、 竺佛念又共譯出《四分律》(法藏部律)。 法顯又從印度攜回《摩訶僧祇律》(大眾部 律),從斯里蘭卡攜回《五分律》(化地部 即彌沙塞部律),並相繼譯出,唐淨義也 譯出大量的有部新律《根本說一切有部毘 奈耶》。總計中國所譯,兼容並蓄各部之 律,較之巴利語系只有《赤銅鍱律》,藏文 系只有《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律》(有部 晚期的新律),漢文系除了上述五部廣律, 還有飲光部的《解脫戒經》(戒本)、赤銅 鍱部的《善見律論》、正量部的《律二十二 明了論》等,所收內容極為豐富,極有利於 律學的研究。 《十誦律》由罽賓的弗若多羅誦出,由 鳩摩羅什主譯,但僅完成三分之二,弗若多 羅便逝世了,後由廬山慧遠勸請,曇摩流支 續與鳩摩羅什譯出後三分之一,其後罽賓的 卑摩羅叉將《十誦律》帶到壽春(今安徽壽 縣)弘揚,鳩摩羅什的弟子慧觀也在首都建 康(今南京)弘傳《十誦律》,因此《十誦 律》流通於南方。 《四分律》則流布於北方,《四分律》 之研究,據《續高僧傳》〈慧光傳〉說是始 於道覆律師,日本凝然的《律宗綱要》卻說 始於道覆之前的法聰;但《四分律》之發揚 光大卻是由於北朝的慧光律師。慧光認為《 四分律》屬大乘律,唐道宣更有「五分義同 大乘」之說,五義是:「沓婆厭無學」、 「施生成佛道」、「相召為佛子」、「捨 財用非重」、「塵境非根受」。中國崇尚 大乘,此說一出,自然《四分律》的研究

律宗的相承 慧 光 之 後,道雲繼 律宗道宣 之,再傳道 洪、智首至道宣(596-667),因道宣住 在終南山,此系稱「南山宗」。道雲有弟子 洪遵,再傳洪淵,至法礪成立「相部宗」。 法礪弟子懷素另成立「東塔宗」。 道宣為佛教史家、目錄學家,年十六 披剃,住長安日嚴寺,從智首律師受具足 戒,曾參與玄奘的譯場。他名滿神州,極 受尊敬,受業弟子甚多,戒子遍及南北。 其律學方面著作有《四分律行事鈔》、《 羯摩疏》、《戒本疏》三大部等。 三宗中,「相部」、「東塔」二宗迅速 衰頹,而「南山宗」流傳最久,至今不絕, 近代弘一大師專弘「南山」,用力至勤。 南山律宗的教理 南山宗分戒律為「止持戒」與「作持 戒」。「止持戒」用以止惡,「作持戒」用 以行善,展現戒律的積極、護生的精神。又 將教理分為四科:一是「戒法」,指佛所制 定的戒律;二是「戒體」,指受戒者領納於 心府者,即受戒所產生的防非止惡的功能; 三是「戒行」,指戒律的實踐;四是「戒 相」,指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條文 之相。(待續)

【第196期‧佛光法苑‧10】


現代緬甸 禪法的教學(上)

一、南傳佛教禪法的基礎 南傳上座部佛教,現代緬甸禪法的教 學,依據經論的基礎,可分兩大系統: Ⅰ、四念處系統1: 依《大念處經》所說,重視身念處、受 念處、心念處、法念處的修習。如果經常按 照四念處修習,可以消除散亂雜念,斷除煩 惱,獲得智慧。 (一)身念處:安住於身,隨觀身體 1、入出息念:初修習禪法的人,心比 較散亂,妄想雜念多,開始可以修習入出息 念,是較為理想的方式,把注意力放在呼吸 上,呼吸是我們最自然和最常重覆的身體活 動,一直以呼吸為專注的對象。 2、四威儀:在行、住、坐、臥四威儀 中,可藉由注意身體的任何一部分而增長正 念,深化禪修的覺知。雖然在平常禪修中, 只談到坐禪和行禪,很少提到立姿和臥姿, 其實在禪修中,所有的姿態中都要保持正 念,以抗衡貪瞋癡等煩惱的生起。 3、正念正知:以正念正知觀察自己的 色(身)、受、想、行、識,清楚了解當 前身心所發生的每項事情,以增長戒、定、

淨海

慧。正知,即是明覺,依《大念處經》解 釋,修行者做任何事情時都要保持正知, 無有片刻分離。有四種正知:利益正知、 適宜正知、境界正知、不癡正知。在禪修 中要努力保持正念分明,清楚自己身、口、 意的行為。 4、觀身不淨:經中說:復次,諸比 丘!比丘思惟此身,自足底而上,由頭髮 而下,皮所包覆,充滿種種不淨,思惟: 此身中有髮、毛、爪、齒、皮、肉、筋、 骨、髓、腎、心、肝、橫膈膜、脾、肺、 大腸、小腸、胃中物、屎、腦(屬於地界 的二十部分);膽汁、痰、膿、血、汗、 脂肪、淚、淋巴液、唾液、黏液、關節液、 尿(屬於水界的十二部分)。透過自己的正 念,學習訓練觀察自己的身體,將它視為三 十二個部分的集合,知其不淨,而生厭惡, 可對治貪欲。 5、四界分別觀:觀身包括外在部分和 內在部分。我們會發現到,其中有部分如 地界的堅固,如水界的的液體,火界與風 界屬於消化和循環,較難觀想。我們的身 體的每個部分,都在不斷地產生變化,不 淨與無常,都會生、老、病、死,實無一 個自我的存在。修習四界分別觀,會打破

【第196期‧佛光法苑‧11】


心對自我的執著。 6、墓園九觀:九 種墓園觀是建立屍體變 壞不同的階段上,生起 厭惡與不淨,目的是為 了離欲。《清淨道論》 說十不淨相:膨脹相、 青瘀相、膿爛相、斷壞 相、食殘相、散亂相、 斬斫離散相、血塗相、蟲聚相,骸骨相。 (二)受念處:安住於受,隨觀感受 受有三種: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都是指身心的感受。比丘經驗樂受時,了知 是樂受,經驗苦受時,了知是苦受,經驗不 苦不樂時,了知是不苦不樂受,而且能以智 慧觀察,了知受無常、苦、無我的本質。隨 觀感受,看到感受的生滅,沒有不變之受的 存在。而一般人的感受,只知道樂受是樂 受,苦受是苦受等。 (三)心念處:安住於心,隨觀心識 心念的活動,與身、受相關,所有的 貪、瞋、癡等煩惱,都以六根為媒介,以觸 受和覺受為取捨,遇樂即喜,逢苦則憂。觀 察心的生滅,了知心是無常不實的,不會因 渴愛與邪見而執取它。 (四)法念處:安住於法,隨觀諸法 1、五蓋:五蓋是貪欲蓋、瞋恨蓋、昏 沉睡眠蓋、掉悔蓋、疑蓋。五蓋是禪修的負 面因素,阻礙我們的入定。禪修者隨觀注意 五蓋的生起,五蓋就會消除。 2、五取蘊:五蘊是色、受、想、行、 識,指構成我們身、心的五種因素,包括物 質與心理的現象。取是指眾生執取這五種法 (五蘊)為我。禪修者了知五蘊也是依因緣

的聚散而生滅,實無恆 常的自我,也就不會執 取了。 3、十二處:十二 處分內六處與外六處, 內六處指六根,外六處 指六塵。我們的身心透 過內六根與外六塵的接 觸,才會生起認識作 用,產生染欲與結縛。禪修者了解結縛的生 起與滅除,透過如理作意與止觀的修習,能 夠逐漸捨離結縛。 4、七覺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 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 支。七覺支是資助我們覺悟,達至圓滿的 涅槃解脫。 5、四聖諦:苦、集、滅、道四聖諦, 是佛法基本的義理,為佛陀所認知和證悟, 而成為正等正覺者。苦聖諦是一切皆苦, 是世間的現實,苦的特性是不斷地使人受 苦惱;集聖諦是苦惱由種種原因集起而形 成;滅聖諦是斷除苦惱的原因,意指解脫 貪、瞋、癡等一切煩惱的寂滅;道聖諦是 導致寂滅之道,即出離苦惱的方法,意指 以八正道為正確的修行。 Ⅱ、止觀系統2: 為了針對各類不同性格的人修習禪定, 得到更高境界的發展,南傳上座部佛教建立 一套非常具體的專門修定方法,稱為止觀系 統。強調巴利三藏聖典的重要性,特別是對 「阿毗達摩」的研究與實踐。禪修者首先 必須嚴持戒律,在戒清淨的基礎上修習止 業處,擁有某種程度的定力後再轉修觀業 處,次第成就七清淨及十六觀智,乃至斷 除煩惱、現證涅槃。

【第196期‧佛光法苑‧12】


止觀系統把定境分為十遍處、十不淨、 十隨念、四無量心、一想、一差別、四無色 等,共七類四十種,稱為四十業處。十遍處 是:地遍、水遍、火遍、風遍、青遍、黃 遍、赤遍、白遍、虛空遍、光明遍。十不淨 是:膨脹相、青瘀相、膿爛相、斷壞相、食 殘相、散亂相、斬斫離散相、血塗相、蟲聚 相,骸骨相。十隨念是:佛隨念、法隨念、 僧隨念、戒隨念、捨隨念、天隨念、寂止隨 念、死隨念、身至念、安般(出入息)念。 四無量心是: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 心、捨無量心。一想是食厭想。一差別是指 四界差別。四無色是:空無邊處、識無邊 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 各種不同性格的人分為六類:(一)貪 行者適合修習十種不淨及身至念。(二)瞋 行者適合修習四無量及青、黃、赤、白四 遍。(三)癡行者及尋行者宜修安般念。 (四)信行者宜修佛隨念、法隨念、僧隨 念、戒隨念、捨隨念、天隨念。(五)覺 行者宜死隨念、寂止隨念、食厭想、四界 差別。(六)其餘的地遍、水遍、火遍、風 遍、虛空遍、光明遍及四無色十種業處,適 合於一切行者。 在佛音論師的《清淨道論》第九〈攝業 處分別品〉中,又詳分「止的業處」和「觀 的業處」,有具體的修習法。修習止業處是 培養定力,屬於增上心學;修習觀業處是培 養智慧,是屬於增上慧學。因過於詳細,此 處從略。 二、現代緬甸教學禪法的大師 現代緬甸出現不少著名禪師,教學禪觀 (Vipassanā,毘婆舍那),從十九世紀末 至現在,在政府和民間支持下,推向全緬甸 及國際社會,受到世界佛教徒的重視,引起 很多人前來親近和修學。今依出生年排序,

簡要介紹如下: 雷迪大師 雷迪(Ledi Sayadaw,1846-1923), 出生在緬甸北部稅布省(Shwebo,現已改 為孟瓦省﹝Monywa﹞),十五歲出家為沙 彌,二十歲受比丘戒。他學習巴利語與經 典,特別專精於《攝阿毗達摩義論》(Abhidhammattha-saṅgaha),著有《勝義燈論 ──究竟真理手冊》(Paramatttha-dīpanī Manual of Ultimate Truth),成為論藏重要 的參考書。1880年他以巴利語與緬甸文寫 了第一本書《成就者手冊》(Paramidīpan - Manual of Perfections)。1871年,緬甸 敏東王在首都曼德勒舉行「第五次佛經結 集」,雷迪比丘幫助審編論藏的經文。 除了教導比丘與沙彌巴利語,雷 迪開始以緬甸的傳統方式修習內觀( Vipassanā),專注於觀息(Ānāpāna)與 感受(vedanā)。1886年,他進入位於孟 瓦北邊的雷迪森林避靜。不久許多比丘也來 加入,請求他教導,他於是建立佛寺容納他 們,名為雷迪他亞寺(Ledi-tawya),後來 就以這座寺院的名字稱他為「雷迪」。到了 1911年,雷 迪大師的學 者名氣與靜 坐老師的名氣 愈來愈大,當 時統治緬甸與 印度的英國政 府授予他「最 偉大的學者」 (Aggamahapandita)的 頭銜,他也 獲得仰光大 雷迪尊者 學文學博士

【第196期‧佛光法苑‧13】


的學位。 雷迪西亞多是影響整個現代緬甸佛教 的一位偉大的長老,因為他的功勞,使得 緬甸的禪修很普及。他七十三歲時雙目失 明,於是將餘生都專注在靜坐與教導靜坐。 1923年,他在曼德勒與仰光之間平曼鎮( Pyinmana)的一座寺院過世,享年七十七 歲 3。 莫因法師 莫因法師(Mohnyin Sayadaw,1872- 1964)不僅精通內觀禪修,也是一位研究 阿毗達摩的學者,因此強調行者在實修前 應先熟悉阿毗達摩的基本觀念,以助於用 清楚明白的方式直接觀察所有現象。當行者 透過禪修而體認到事物終究是由元素、零件 或群組構成,純淨的知識就產生了,這種知 識將對色法與心法的真相有清楚的內觀,最 終能以寧靜的心看到事物的來去,達到深層 的內在和平。莫因的弟子以仰光的莫因寺( Mohnyin Monastery)為中心,遍布緬甸。 孫倫西亞多 孫倫西亞多(Sunlun Sayadaw,1878- 1952)原名烏丘定,因來自中緬甸近敏建 (Myingyan)的孫倫村洞窟寺院,而被稱 為孫倫西亞多。烏丘定曾任職政府公務員 以及結婚,後離職務農。1919年家鄉發生 傳染病,鄉人的收成都不好,只有他依然 豐收,在緬甸人的觀念裡,如果一個人世 間財富突然增加,象徵此人即將死亡。因 此,焦慮的烏丘定決定行善施飯供眾,一 位來客談到有關毘婆舍那的修行,他聽到 此法後深受感動,一有空閒就專注呼吸修 習。因為他熱誠認真的努力,1920年就證 得初果至三果,之後他即出家,當年十月 證得阿羅漢果。

在緬甸 有一百座 以上的禪 修中心教 導孫倫西 亞多的修 習法,位 於仰光市 南歐卡拉 帕區的孫 孫倫西亞多 倫禪修中 心(Sunlun Meditation Centre)是其中最 大的。孫倫西亞多特別強調密集的強力呼 吸和持續不動的身體痛苦所產生的力量, 清除昏沉及散亂的心,使禪修者清醒和精 神集中。 禪修中心每天清早三點就開始靜坐,禪 者由練習吸氣開始,保持正念,強、猛、快 速地呼吸,然後感覺身體的觸受,每次禪坐 一至三小時,每天有五至七次的靜坐時段。 禪者在禪坐時不論痛、癢,甚至抽筋也要保 持身姿不動搖,透過苦的歷練獲得法的真 相。孫倫的禪法簡單,貴在實踐,少有理 論說明4。(待續)

1.下列四念處系統,依南傳《大念處經》四念處 主要內容解說。 2.下列止觀系統,依葉均譯《攝阿毗達摩義論》 附錄〈略談南傳佛教修定的方法〉一文做簡 說。及參考佛音論師的《清淨道論》的第九 〈攝業處分別品〉。 3.參考網路:「上座部佛教大師-雷迪西亞多- 上座部佛教搜索」。 4. 參考傑克.康菲爾德著、新雨編譯群譯:《當 代南傳佛教大師》〈第六章孫倫西亞多〉, 第169-174頁。

【第196期‧佛光法苑‧14】


本期專題

學佛路上 趣向清淨如虛空 愈挫愈堅愈精進 向上向善不屈橈 畢竟直探真實意

【第196期‧佛光法苑‧15】


自覺 學 佛 路 上

之路 川流

學佛之初,讀《六祖壇經》時,除了被 慧能的求道故事、傳法偈語吸引之外,對慧 能教示弟子修學的方法,也有著非常深刻的 印象。在《壇經》裡,慧能作出三番四次的 開示,呼喚徒眾以反觀自己的過失,來作為 主要的修行方法。他非常強調「祇見己過, 不見他非」的常慚愧精神,說這才算是真正 的修道人。例如經中他說︰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 過,與道即相當……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 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 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 惱破。」(般若品第二)

佛的人第一要『反省自己』,不要都說別人 不好,要明白,問題是在自己。」 印順導師開示的「從反省自己做起」, 與六祖慧能強調在生活中常自見己過的精 神,都是指導著我們,要把修行方向回歸 於自己身心,從覺察自己不足之處來加以 改善,才是真正學習自覺之道。

「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 是非好惡。」(頓漸品第八)

反觀自己最初學佛時,常常不自覺地, 把佛陀的教示方法,用來批判他人,月旦大 德們之得失。可是回到家裡,自己的行為卻 沒有看清楚,常常把積非成是的陋習置之不 顧,貪瞋癡越積越厚。乃至學佛多年,修行 毫無進步,更常常被生活上的瑣碎事情弄得 情緒不寧,顛三倒四。

這種「祇見己過,不見他非」的修道精 神,令我想起近代大德印順導師在二十年 前,亦曾經在台灣靜思精舍對信眾開示, 說明修行不能好高騖遠,一定先要從「反 省自己」做起。

我們如何來學習反省自己呢,如何步 向自覺的學佛之路呢?我們應在日常行為 上,不斷進行檢討,看看有沒有看到改善 之處。以下是一些自我進行反省自覺的一 些例子:

印老在那篇開示中說,其實不只修行人 應該時刻反省自己,每個人都可經由觀照自 己的意念、言語、行為、來調整待人處事的 方式。他說:

起居生活的反省:

「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 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善知識! 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 惡,與道違背。」(坐禪品第五)

「學佛的人如果不反省自己、不改善自 己,只想學些特別的辦法,那是不成的。學

出入家居時,有沒有注意家居安全? 日常生活時,有沒有重視整潔衛生? 起居作息時,有沒有輔以適當運動? 穿著衣服時,有沒有貪愛名牌服裝? 吃著食物時,有沒有追求味覺享受?

【第196期‧佛光法苑‧16】


出門開車時,有沒有顧及途人安全? 上班途中時,有沒有遵從交通守則? 處理廢物時,有沒有過度浪費資源? 休閒娛樂時,有沒有沉迷網絡遊戲? 檢討過失時,有沒有試圖自我開脫? 待人處事的反省: 與朋友相處時,會不會缺乏禮貌? 與同事相交時,會不會自視過高? 與舊友溝通時,會不會恃熟賣熟? 跟新友聊天時,會不會口沒遮攔? 親友要幫忙時,會不會無理拒絕? 與伙伴商討時,會不會顧全大局? 在答應做事時,會不會信守承諾? 在批評言論時,會不會太過激烈? 往探望病者時,會不會適當慰問? 在照顧長者時,會不會體貼細心? 學習修行的反省: 對佛陀的信念,我們建立起來了嗎? 對法門的學習,我們掌握了精神嗎? 對僧團的禮敬,我們做好了護持嗎? 對佛寺的活動,我們有積極響應嗎? 對老師的教導,我們有心懷感激嗎? 對閱讀的書籍,我們會消化吸收嗎? 對上課的態度,我們有專心修學嗎? 對新學的法門,我們有積極練習嗎? 對師友的意見,我們有寬心容納嗎? 對生活的平衡,我們有考量配合嗎? 覺察練習的反省: 在走路時,能覺察到步伐感覺嗎? 在站立時,能覺察到腳底感覺嗎? 在坐下時,能覺察到臀部感覺嗎? 在躺臥時,能覺察到身軀感覺嗎? 看的時候,能覺察到看祇是看嗎? 聽的時候,能覺察到聽祇是聽嗎? 嗅的時候,能覺察到嗅祇是嗅嗎? 嚐的時候,能覺察到嚐祇是嚐嗎? 觸的時候,能覺察到觸祇是觸嗎? 想的時候,能覺察到想祇是想嗎?

佛陀晚年的啟示 在《雜阿含638經》中,描述佛陀晚年 時,舍利弗及目犍連二大弟子相繼去世,阿 難聞訊悲傷不已,佛陀開示給阿難道: 「阿難當知:如來不久亦當過去,是 故,阿難!當作自洲而自依,當作法洲而 法依,當作不異洲不異依。」 佛陀指出有生必有滅這個道理,就算是 佛陀本身也不例外的,因此,他開示阿難 說,要以自己作為自我依止的洲渚,這即 是傳統的「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 的教法。阿難於是請問佛陀,什麼是自洲 以自依等呢?佛陀告訴阿難: 「若比丘身身觀念處,精勤方便,正智 正念,調伏世間貪憂。如是外身、內外身; 受、心、法法觀念處亦如是說。阿難!是 名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異洲不異 洲依。」 佛陀教示阿難,要修習觀身如身的身念 處,以此正智正念來調伏世間的貪瞋癡憂悲 惱苦,繼而以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來修 習,這以四念處來修習的方法,便是「自依 止,法依止,莫異依止」的教法。這也不正 是從觀察自身來開始的教導方式嗎? 由此可知,學佛之路也是自覺之路,也 正是從觀察自身從生活上,乃至行為上、學 習上、覺察上,不斷做出反省反觀,找出自 己的弱點,加以改進訓練,直至滅掉陋習, 轉為良好的習慣。由此展轉向上,從反省反 觀的歷程上,逐漸培養起自我覺察的種種能 力,從而開出自我覺醒的道路。 如果能在行住坐臥、舉手投足之間, 保持著正念,覺察著自身的行為心念,繼 而念茲在茲,當下直觀,從而滅除貪瞋癡 慢疑見,以及老病死憂悲惱苦,相信這便 是我們學佛解脫覺悟之道吧。

【第196期‧佛光法苑‧17】


學 佛 路 上

前世修來的

福報 善霖

我的學佛之路,前半段是祖母及 父母幫我鋪好的,後半段有幸得到玉佛 寺諸位法師指導和陪我聽經、念佛的台塑 朋友們一路相伴,大家互相砌磋,努力地 繼續鋪這條路。 家族創建與護持的新竹市「證善堂」 建於1893年,清朝光緒十九年。是一座歷 史超過百年的龍華派齋堂,我們稱它為「 齋堂」,對外來信眾衆 開 放,每個星期六晚 上和星期日早上,固定請法師或居士來弘 法。記得小時候,齋堂有幸邀請到印順法 師,於週末講經弘法持續一年多,法師星 期六晚上就住在我家客房,第二天早上, 母親會吩咐大姊幫忙送早餐至房間供養法 師。我看餐盤上有時候是牛奶、奶油、起 司和土司麵包,所以從小就知道這些食品 都是素食。我大姊說,印順法師有氣喘的 毛病,經常咳嗽,父親一直是他的主治醫 師,病情雖得到控制,但因新竹風城過敏 原多的關係,法師後來搬到台中住了一陣 子。 後來,由追隨印順導師學習中觀的李恆 鉞教授,接下在證善堂弘法之責。李教授 時任新竹工業研究所副所長,與工研所同 事許巍文博士(融通法師之父)辯道,許 博士終於信服,皈依三寶並茹素。而後許 博士開始協助李教授弘揚佛法,並且在工 研院附近成立學佛會,每星期週末必伴隨 李教授涖來證善堂,所以自小我就認識許伯

伯。其學佛會與證善堂結緣後取 名「新竹佛教居士林」,林址亦設 在證善堂。家父周炳煌和翁定台之父翁 同倫曾經前後擔任居士林林長,尤其翁 居士任期長達二十餘年,是終身護持證善 堂的善知識。李恆龯 教授曾於1992年在玉 佛寺專題演講「離苦得樂」。我終於有幸 於三十幾年後,再次見到李教授,並能聽 聞他所教授的佛法,在聽法的同時,回憶 兒時在證善堂李教授講經、關世謙居士負 責翻譯成台語,我和表妹跟在一群穿著海 清的信眾後面繞佛、稱念阿彌陀佛聖號、 唱三寶歌的畫面一一在腦中重現,那時我 還是個小學生。在這裡要感謝玉佛寺和許 伯伯邀請李教授來佛寺弘法。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是 佛佱 法 中的三法印,前兩句是父親在談話中 經常提到的,他會在日常生活中偶而講些 佛法。我在學佛以後,才了解我的祖母和 父母的一生,都是隨著佛法的腳步在走。 三位長輩都為人正直、清廉、慈悲為懷, 出錢出力地護持和維修百年齋堂外,日常 生活中為善不欲人知,許多善舉都在他們 百年後,由親戚朋友甚或父親以前的病人 口中得知。有些甚至流著淚告訴我們說, 他以前去看病時,曾看到一對夫婦帶著孩 子進診所,非常為難地告知是從竹東鄉下 慕名而來,但是付不起醫藥費,父親得知 後先行為其看診治療、送藥,又得知他們

【第196期‧佛光法苑‧18】


還沒吃午飯,馬上由母親請他們進家裡用 餐饍 。 用畢,母親告訴他們第二天如果沒有 好轉,一定要再來,否則會請警察伯伯去 帶他們來,並贈送些現金,讓他們去坐火 車回家。他們並不知道父親不但免費替貧窮 的孩子看病,也同時免費給藥。父親義務在 孩子所上的學校當校醫,自新竹附小到新竹 中學,直到我們都畢業為止。母親經常幫助 父親做善事,每年生日就親自送一筆錢到孤 兒院代替生日宴。父親晚年因賣了一塊地而 徹夜難眠,我問他不是已服了安眠藥嗎?如 果需要再加劑量亦無妨,他再服一顆藥後還 是難眠,起床準備伏案書寫,我進房關心, 他老人家眼睛已睜不開,嘴唇也不能使力, 但還是拼出了幾個字,「今天賣了地,要布 施、要布施。」我告知玉佛寺在籌建菩提中 心,正在募款,我會請二姊撥款給我,並捐 給菩提中心,聽後他才安心入睡。 祖母不識字,但是她非常認真地去聽 經,學念佛經,她除了去齋堂外,最常去 的就是「永修精舍」。祖母白天都抱著一 本經書,坐在窗前,對著光線慢慢學,不 會的先跳過,等有誰走過她旁邊,才攔下 那人問那個字,不會麻煩誰特別坐下來教 她,她學習念佛書的精神實在可佩。家人 常說我:「如果妳念書能像祖母念經那樣 精進,妳在學校的成績一定會名列前茅, 像妳的兄姊一樣。」 早年的永修精舍在德高街,可以說就在 證善堂的對面,走路不需五分鐘就到了。我 經常和表妹晚上不念書,跑去找祖母和外祖 母,精舍的住持聖光法師看到我就笑咪咪地 叫我的名字。我每次回台父親都會帶我去拜 訪聖光法師,並代我供養法師。 祖母的過世是因為前一晚嚴重腹瀉,這 四十年來,我一直納悶,腹瀉應該打點滴就 沒問題了,為什麼沒打?最近才自大姊處得

到答案,原來祖母希望自己折壽,讓母親增 壽。因為母親有高血壓,心臟病,而且需要 照顧父親和一家人,她也希望母親這诶輩子能 多陪父親幾年,所以祖母每次生病都不表現 出來,也不告訴任何人,怕父親知道又要打 針吃藥。我的祖母和父母都以身教重於言教 的方式,教導我們佛教的道理。 離開父母來美後,在生活上總是覺得 缺少什麼,有一天就決定去找佛寺。因緣 巧合,我竟然找到了位於288公路上的佛光 寺,見到年輕時的淨海法師。二十年後,我 才知道淨海法師當初自大陸來台灣時的第一 站,就是新竹的青草湖靈隱寺,他身體違和 時亦是由家父為他看診。 自那次見到淨海法師後,我就安心地一 路跟隨法師到玉佛寺。本來,有次回台灣, 預定在永修精舍皈依聖光法師,不料,法師 已體弱入院洗腎。回美後,適逢玉佛寺於母 親節舉辦皈依儀式,我即帶著小兒子和我一 起皈依淨海法師。繞了地球大半圈準備在 台灣皈依,結果還是與淨海法師續佛緣。 而且,我在玉佛寺也發現許多來自新竹的 佛教徒,其中有不少是竹師附小的校友, 大家都不約而同地選擇玉佛寺做為修習佛 法的道塲場。 在這裏,我要感謝宏意法師在拉瓦卡設 立分會,方便台塑子弟學佛。也感謝玉佛寺 所有的法師,每個月不辭辛勞地專程來分會 弘法。時間在彈指之間流逝,拉瓦卡分會也 已成立二十多年了。 我何其有幸生長在佛教的家庭裏,因緣 際會地在美國還能跟隨玉佛寺諸位法師學習 佛法,使我的人生得到佛法的熏習。佛法成 為我生活磨鍊中的精神支柱,增強我面對和 解決困難的勇氣,這一定是我前世修來的福 報。

【第196期‧佛光法苑‧19】


學 佛 路 上

第一排 慈修 我說第一排,當然是指座位。小時候 我只長個子不長腦袋,上課大部分都坐在 後面。上了大學我是自動自發坐後面,這 樣翹課也方便。 離婚後,為了生活,須要進教室拿房地 產經紀人和貸款專員執照,因為是自己付學 費,上課時,我當然要坐第一排。後來回學 校念管理研究所,也不改好習慣,讓老師牢 牢記住我的面孔。 我的學佛和離婚、喪父有很大的關係。 流行歌曲中有這麼一句「我的痛怎麼形 容」,可以算是我當時的寫照。憂鬱症的基 本症狀─不吃、不喝、不睡、不想和別人接 觸;甚至輕生的念頭,我是以上都有。 我最愛和最愛我的爸爸走了,正巧那時 淨公長老在台北休養,因此帶著我們家從未 學佛的姊姊、哥哥、妹妹、外加孫子、孫女 給爸爸作頭七,師父從沒跟我提,但是我猜 那場面一定很混亂。接著,喪禮是由佛光山 台北道場的師父幫忙主持。對淨公長老和佛 光山道場我永遠心懷感激。 我開始到佛寺聽師父講經,四聖諦─「 苦、集、滅、道」,不僅讓我淚如雨下、頻 頻點頭,我更發願要走出痛苦。我央求著老 和尚要做義工,他把我派到少青組,開啟了

我人生裡最精彩、最亮麗的一扇窗。義工工 作幫著我走出憂鬱症,後來,星期日法會結 束後留下來打掃廁所,我也做得很開心。 有一次,在大殿前碰到老和尚,我興高 采烈地跟老和尚報告「我煩惱少了」,師父 只是微笑不語,我卻自覺好像被潑了冷水。 能夠走出自閉的世界,發現我會呼吸、我會 笑了,對我來講就是最大的幸福,和老和尚 「煩惱」的定義大不同。 話說有一天,我聽到佛光山星雲長老要 來我們佛寺演講,抱著感恩和學佛的心,早 早就到大殿搶座位,我要坐第一排,我要一 字不漏地把星雲和尚的教導聽進去,可是我 坐下來還沒一分鐘,就被知賓師姊請到後 面,因為前面是貴賓席。老實說我當時的 心情還蠻鬱悶的。 我不改積習,在大殿聽法師演講,盡量 往前坐,我聽得如癡如醉,頻頻點頭稱是, 但是忘了坐在我後面師兄師姊的感受。有一 次我們佛教書院的同學問我,你都聽懂了? 嚇得我趕快往後坐。 現在我常常坐在第一排,師父在大殿的 開示,我要快速地寫投影片,四大法會的 PowerPoint也是我在做。做PowerPoint的困 難之處,不是在於軟體的運用,而是在於如

【第196期‧佛光法苑‧20】


何摘錄法師和演講人講稿的內容,掌控法會 的進行。這第一排的位子真不好坐,比如, 上一次我把觀音法會佛前大供的諸佛名號打 錯,現場就一片混亂。這一次浴佛節法會我 不僅自己做,也親自校對,把犯錯的機會降 到最低。 一轉眼我從少青組、環保組、慈善組到 目前的法務組;從新年法會、供僧法會到兒 童、青少年夏令營,我都做過主辦人。二十 多年的光陰飛過,我也邁進人生的老年期。 我真是幸運,在學佛的路上能心無旁騖地在 玉佛寺,跟著如慈父般的老和尚。

我最想跟我師父報告的是,秉持著佛法 跟著您學習,真的是「煩惱」少了一點,浮 動的心安靜了一點,只顧自己出離的心少了 一點,真心關愛有情的心多了一點。上次繼 如法師開講「禪與生活」,開場就用「智 障」、「情障」、「業障」三個例子解說 我們生活中所面對的困境。我自己障障深 重,但是法師說,如果老實真心學佛,在 道業上有一點進展,那麼我們生生世世都 會遇到名師。 我深深覺得能跟著老和尚結下法緣,是 我這輩子最幸福和最幸運的事。

廣結

善緣 「雖多讀誦聖典,不實踐,是放逸人﹔ 譬如牧者數他人的牛隻,不入修行人的行列。」

李瑋

錄自《真理的語言—法句經》淨海法師譯

我最近一直向師父們懺悔說,這一年 多來,忙於事務,用功不夠,感覺十分慚 愧。師父們卻總是囑咐我注意身體,還鼓 勵我說,學佛路上,本來就是曲直向前, 只要不退轉,就是進步。 我的懺悔,不是矯揉造作,實在是感 覺聽經聞法少了,參加靜修的機會也錯過

很多次,心裡真的感覺不安。師父們關於 「曲直向前」的鼓勵,還有同修們的關心 和開導,也確實讓我從一個不同的角度思 考自己的學佛路程。師父們常提醒我們, 學佛有聞、思、修三門基本的功課,缺一 不可。記得宏意法師好幾次談到他的人生 目標,那就是廣結善緣,弘法利生。要真 正弘法利生,必須要廣結善緣。

【第196期‧佛光法苑‧21】


我沒有資格談弘法利生,只能回顧廣結 善緣給我個人心態以及事業上帶來的一些益 學 處。

佛 廣結善緣自己首先得到的是經常有好 路 上 心情。我的工作環境是學校,從校長到教 師、到清潔工,大家見面都面帶笑容,互 相問好。工作上免不了麻煩各方面的人, 事後我一定不忘真誠地表示感謝,一個字 條,一張卡片,或者當面道個謝,大家都 開心。廣結善緣還包括不怕麻煩,給別人 方便。學生找不著教室、辦公室,我一般 會把他(她)送到要去的地方。看到學生 高興地微笑和聽到他們說「謝謝!」,我 心裡能高興很長一段時間。

在佛寺做事也是一樣。每個活動都需要 很多小組和個人的通力合作,儘管有時候大 家做事的方法和思路不盡相同,但是都以辦 好活動為重。每次活動結束,都感覺到法師 們的指導,集體的力量是多麼的偉大,就像 一個交響樂團,有指揮、有各種樂器,合奏 起來就是一首優美的交響樂。辦活動常常是 挺辛苦的,可是換來的是集體成就感、好心 情!

實的基礎。 這種新的合作關係,把佛教會與學校也 聯繫起來了。比方說,今年在菩提中心舉辦 的敦親睦鄰活動,吸引了我的學校和其他院 校的師生,激發了他們要瞭解中國傳統文 化、乃至佛教文化的興趣。從中國大陸來的 客人,有機會親近法師、接觸佛教的道場和 佛法,都感覺十分親切、高興。看到我們佛 教會有這麼多大菩薩和法師們親自實踐廣結 善緣,弘法利生,我內心充滿感動和感激, 也為自己是其中的一份子感到欣慰。 佛教弘法利生,我相信凡是有利於社 會、有利於眾生、有利於世界和平的事,也 都是令佛歡喜的事。要落實弘法利生,確確 實實離不開廣結善緣。我感謝佛法教給我這 個道理,感謝法師們的教導和時時的鼓勵, 也感謝佛教會為我創造了很多做事的機會。 今年要去曲阜工作一年,除了繼續做文化、 教育交流的橋樑,我想會有比較多的時間打 坐自修吧。 的確,佛法三門功課聞、思、修,道路 是曲直向前的。

不管是學校的工作,還是佛教會的工 作,我現在都當做是自利利他的事。近兩 年學校和玉佛寺、菩提中心之間以及與社 區的互動多起來了,還有與海外,包括與 中國大陸的交流也多起來了,我在其中起了 一點橋樑的作用,所以結交了不少新朋友。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今年我的學校與山東的 曲阜師範大學開始了互派教師,今後還要互 派學生。在這期間,我確實做了很多沒有報 酬的工作,但是促成了兩校的教育、文化交 流,教師、學生都受益,而且在工作當中與 校長和同事更加互相瞭解、互相信任、互相 支持了,為實現今後更長遠的目標打下了堅

【第196期‧佛光法苑‧22】


學佛

的種種 慧圓

兩年前,由於工作的原因我們全家搬來 休士頓,在朋友的介紹下,我們有機緣來到 了玉佛寺,開始接觸佛教。不得不承認,由 於生長在大陸和學習理工科的原因,我是十 足的無神論者,並對佛教有一些偏見。第一 次到玉佛寺,抱著試試看的心情,聆聽了人 生第一次佛法開示,宏意法師的「人在哪裡 心在哪裡。」當時的感受,現在還記憶猶 新。在那一個小時的時間裡,我沒有一分一 秒的走神,全神貫注地聽著法師的講解,頻 頻點頭,頓然覺得茅塞頓開和相見恨晚。就 是這次開示開啟了我的學佛之路。 今年5月11日佛誕法會,我有幸在淨海 法師的主持下,正式皈依並受持五戒。法師 經常告訴我們的是,持五戒,行十善,修六 波羅蜜。也說過,如果能夠持五戒,行十善 的話,至少我們可以保住人身,來生依然可 以有機會繼續聽聞修行佛法,這個的重要性 是不言而喻的。對我自己而言,這也是我毫 不猶豫地在今年佛誕皈依三寶和受持五戒的 主要原因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我會時刻提 醒自己要遵守五戒,不「殺、盜、淫、妄、 酒"」,這樣至少可以保持自己的身口清淨。 同時法師還告訴我們這也是對自己的最好保 護,因為我們持五戒,身口清淨 我們就不 會造惡業,對其他眾生來說,我們是安全 可靠的,那麼眾生就不會對我們生起瞋恨 心。

我覺得作為一個佛弟子,按照佛陀的開 示「依教奉行」應該是很好的修行方法。佛 陀在《雜阿含經》中開導聖弟子時經常說: 「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而聖弟子們經 常說:「善哉,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 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 至自知不受後有。」這裡我們可以清楚的看 到「聞、思、修」三慧的重要性。我覺得聽 聞佛法對於像我這樣的初學者非常的重要, 多聞可以讓我們正確的理解佛法,也對佛法 正見的建立很有幫助。 作為一個初學佛者,我幾乎每週都到玉 佛寺聽師父們的開示,每次我都能從中學到 新的佛法道理和新的佛學名相。而且無論任 何主題的開示,都能幫助我解決一些工作或 生活中的煩惱。原因是作為凡夫的我,無時 無刻不被一張佈滿煩惱的網包圍著着 。 有一 段時間,我對打電子遊戲有點著迷。雖然 知道不好,可是自己很難管住自己。誰知 道那個週日,淨海法師講《雜阿含經》, 主題就是「精進」,我聽過之後非常的慚 愧。漸漸地,我對打電子遊戲不再那麼的 著迷,很少打了。 為 了 多 聽 聞 佛 法 , 我 還 經 常 到 Y o u Tube上去聆聽其他法師的開示,比如聖 嚴法師。我非常遺憾無緣親眼見到聖嚴法 師,但我在網絡上反覆地收看了很多法師 的開示。聖嚴法師的開示非常的適合初學

【第196期‧佛光法苑‧23】


學 佛 路 上

佛者,淺顯明了,主題非常的貼近生活,但 又在其中包含了很深的佛法正見。法師還善 於運用簡潔明了的短句,幫助我們把佛法的 智慧應用在日常的現實生活中。印象最深的 一句話就是「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 下它。」每每遇到困難的事情,都會用它為 做事方針。 由於師父和師姊們的介紹,我知道了《 雜阿含經》,這部最早集結的佛經。我在玉 佛寺的圖書館裡借到了體方法師講的《雜阿 含經》。大概用了一年的時間,我把法師的 開示反覆的聽了好幾遍,這對我學佛有非常 大的幫助。我開始對佛陀最原始的佛法教義 有了一些了解,認識到佛教是信智合一的宗 教,尤其被佛陀的智慧所折服,從而與佛教 更相應。通過聽這部開示,我大大的提高了 自己對佛法的理解,並豐富了自己對佛學名 相和佛教經典故事的認知,在佛學方面有了 很大的進步。 我又在玉佛寺圖書館借到了開仁法師講 的印順導師寫的《成佛之道》這本書。開仁 法師的講解非常的精闢深刻和讓人信服。所 有的這些「聽聞」都讓我對佛法有了比較多 的了解,比如五戒十善、四聖諦、八正道、 三法印、十二緣起、六度等等。也許是由於 學習工科的緣故,更喜歡這種先學會基本道 理再去實踐的做法。 雖然說聽聞佛法非常的重要,那麼對日 常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通過佛法進行思惟就 更加重要了。佛法把世間的實相和道理如實 的告訴我們,我們要做的就是去體會這個事 實和驗證這個道理。由於無始以來的無明和 貪瞋癡,給我們帶來了非常多的煩惱,只要 我們用佛法的道理,來對治理清這些煩惱, 時時刻刻「如實觀照」,這樣時間長了,煩 惱出現的時間越來越短,越來越輕。

對於雙職工的家庭來說,最常見的煩惱 是「我們太忙了,沒有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 情,沒有時間學習佛法"。」我也是經常這樣 抱怨。這兩年來,通過學習佛法,這樣的抱 怨越來越少了。因為我知道我應該「如實觀 照" 」 自己的感受,活在當下,體會到時間 的虛幻性。現在我知道每天工作後,會努 力地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在當下的事情上,這 樣就少了好多不必要的煩惱,也可以體會到 意識的虛幻不實性,對五蘊的理解會慢慢深 刻些。還有就是一家人在一起,也會或多或 少的由於意見不一致,而產生煩惱。佛法告 訴我們一些對治方法,例如慈悲觀,我們學 習佛法不但是為了自己解脫,自己不要起煩 惱;也要幫助眾生解脫煩惱。那麼對自己的 家人,在有衝突的時候,要善巧方便處理, 不要直接對立,不要讓對方起煩惱。 五月底,我終於在菩提中心參加了自己 人生中的第一個三日禪修。我學到的教訓是 修行要像一個源源不斷的溪流,不急不緩的 不斷前進。而我自己在第一天由於過分的激 進,在不能單盤的情況下,一動不動的單盤 了一個小時,結果後來腿非常的痛,沒有達 到很好的效果。這就像佛陀調琴的比喻一 樣,琴弦過緊過鬆都不能拉出好的聲音來。 所以我們每天都要堅持禪修,既不間斷也不 能過於急功近利。有一位師兄說的特別好, 剛剛學習禪坐,痛在所難免,但佛法告訴我 們要「身苦而心不苦」不要讓痛變成一種折 磨。圓福法師告訴我們,一點點的痛沒有關 係,因為「No pains,no gains"」,並且告訴 我們心不要攀緣,只要我們能夠專心在呼吸 上,就不會那麼痛了,這非常有利於我們體 會受蘊的無常和虛幻性。 以上就是我這兩年來學佛的粗淺體會。 衷心祝福大家福慧增長,同成佛道,阿彌陀 佛。

【第196期‧佛光法苑‧24】


踏入

佛門

之路 琡惠

小時候,因為外婆家住在臺南關廟鄉, 所以我常常到「菩提寺」去,每次到菩提 寺,老和尚(白雲禪師)總是親切招呼,還有 幾位比丘尼師父常常拿東西與我們結緣,就 這樣與菩提寺結下日後的法緣。國中時,參 加救國團在佛光山舉辦的夏令營,每日早晚 由星雲大師開示,當時分不清楚佛法與一般 民間信仰的差異,只是喜歡聽大師講故事。 記得最清楚的是有關呂洞賓的故事,傳說中 他常常化身濟助貧困,有一次點石為金,想 幫助窮人,未料窮人竟然不要金石,而是要 呂洞賓的手指頭,聽得大家哈哈大笑。大師 的開示,是在解說一般人不了解自己的問 題,不知道借指指月的道理,期待神仙或 是佛陀能夠給予一隻神仙指頭或是如來神 掌,想坐享其成,不勞而獲。不知無論是 世間法或是出世間法,皆要老老實實,一 步一腳印的努力,才能達到目標。 大三那年的暑假,小時候的玩伴法雨, 邀我一起去參加師大中道社在西蓮淨苑舉辦 的佛學夏令營(當時西蓮淨苑的住持是智諭 法師),那時候對佛法仍然沒什麼概念,但 是充滿好感。主要的活動為聽經聞法等。 每日清晨三點起床,早晚課誦,飲食清淡, 又睡在棉被櫥裏,本以為會疲憊不堪,但是 反而覺得身心安定。尤其是第一次的朝山經 驗,讓自己終生難忘,因為朝山時,陰雨綿 綿,路上泥濘不堪,對於毫無經驗的菜鳥可

是一大考驗,一步步的跪拜,三、四個小時 淋雨,擔心自己非得大病一場不可。但是奇 妙的是,當時自己不僅不累,反而覺得身心 舒暢,當朝拜到大殿前時,鐘鼓齊嗚,寺院 所有法師佇立兩旁齊聲唱誦佛號,彷彿置身 於另一吉祥安樂的空間,讓人感動莫名,竟 無法控制自己地涕淚縱橫,因此萌發茹素及 想要了解佛教的欲望。 暑假結束後,回到校園加入逢甲普覺社 素食團,這普覺社由般若學苑的住持修印法 師提供場地,平日早晚課、佛學講座、社團 幹部會議皆以此地做為據點。我便開始參加 佛學社活動,從此開啟了學佛之路。之後參 訪不少道場,並於1988年農曆6月19日皈依 修印法師。只是當時並不知道皈依的真實意 義,直到參訪蓮因寺,由懺公講述皈依及受 五戒的意義後才了解,並且皈依懺雲法師, 成為三寶弟子。但是受戒容易守戒難,須時 時觀察提醒才能受持。 由於懺公持戒甚嚴,女眾常常需要迴 避,為了這個疑問,特別請教傳道法師,佛 教是否鄙視女性,非平等之宗教?傳道法師 特別為我開示解說:「因為佛法內容有經、 律、論,其中律是講述戒律,有些大德是以 戒為師,展現不同的修行風格。雖然眾生的 根性不同,但佛法是依法不依人,總是要以 法為師,其實佛制的戒也會因不同的時代背

【第196期‧佛光法苑‧25】


學 佛 路 上

景而有所變遷,所謂諸行無常。佛教絕非輕 視女性,而是佛佛平等、眾生平等。女眾的 智慧、能力並不亞於男眾,應該參與政治、 社會等各種公眾事務,積極擴大服務的機會 與層面。女眾的熱心、慈心、誠心,平均說 來更勝於男眾,應該發揮其溫和、慈悲的長 處,如觀世音菩薩。其實淨穢在於心,而非 外在的身相。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性無男 女;觀諸大乘經典,佛陀為女人授記成佛的 記載,不勝枚舉,為什麼我們還要執相而求 呢?」感謝當年傳道法師的開示和鼓勵才避 免對佛教產生誤解和反感。 大學畢業後,因在台北任職,就親近農 禪寺,住持為聖嚴法師。每週末參加佛寺的 共修,並且開始閱讀聖嚴法師的著作如《正 信的佛教》等書,由傳統的淨土法門開始, 慢慢接觸到中國禪宗思想,除了淨土念佛法 門之外,也開始學習襌坐、參話頭。對於聖 嚴法師的演講,倒是聽得津津有味,也很敬 佩他的「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 理念。 一年後調職回高雄,因家妹的關係及 小 時候的因緣,再度親近白雲禪師,聽老和尚 講唯識,前後大約三年,並且幫忙《千佛 山》雜誌做美工編輯。喜歡老和尚主持的客 坐解惑,親自答覆問題,記得最清楚的是有 信眾問到:「佛教法門無量,如何在有限的 生命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法門?」記得老和 尚的回答:「佛法中有八萬四千法門,眾生 根性不同,但是必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去比 較才能做出選擇。」就是因為老和尚的一句 話,讓我深深的思考,難道一門深入,就只 有念佛求生西方極樂淨土?或是應該活在當 下,把握今生努力修行?因此自己決定要多 聞熏習,親近善士,從不同的角度比較,來 進一步的了解佛法修行方法和內容。這時因 為工作繁忙、壓力過大造成十二脂腸潰瘍,

好友法雨提議到大社練習氣功,以改善身體 狀況。有緣參加呂勝強及莊春江居士所帶領 的「岡山清涼讀書會」,從此對佛法有了開 闊且不同的見解。 記得當時研討印順導師的《佛法概 論》、《成佛之道》、《學佛三要》等著 作,並且由莊居士帶領研討《阿含經隨身剪 輯》。那時候,幾乎很少缺課,從印順導師 的著作中,慢慢地去了解佛法的深義。就如 呂居士所言:「佛法浩瀚,一生一世也了解 不完,唯有發願生生世世的修行,才能步上 成佛之道。」參加岡山清涼讀書會前後大約 四年,接觸到張大卿居士、許士群居士,及 嘉義新雨張慈田居士,對於「四念處」的修 行法門有啟蒙的概念。1994年與讀書會成 員劉啟斌由交往而步入禮堂,締結連理。本 計畫兩人能在學佛路上,互相砥礪、勇猛精 進。豈料出家難,在家修行更難,婚姻生活 往往不能只考慮到自己,還需要家人相互配 合。1996年6月大女兒出生後,因為哺乳的 關係,在婆婆的要求下結束了八年的茹素生 活。 過去自己一味注重在表面的素食,認為 不吃蛋、不吃蔥薑蒜、不吃用煮肉的鍋煮的 素菜,才算是真正的素食,卻忽略素食的根 本的意義。素食的本意在於不殺生、長養慈 悲,但是由於自己的堅持,讓長輩擔心產生 煩惱。後來讀到印順導師《學佛三要》中素 食的意義,才漸漸放下心中的執著,比較能 隨順因緣。吃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 的「心」,是否對於食物有特別喜好,或 是特別厭惡(貪和瞋)。用什麼「心」來 吃、喝、拉、撒、睡?是否能時時刻刻觀 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不僅想到自己, 也要多多考慮他人,如何運用佛法的智慧 做到世間及出世間真俗無礙,才是自己努 力的目標。

【第196期‧佛光法苑‧26】


學佛

路上 許瑞慶

我學佛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期是小時候 在馬來西亞,第二期是在就讀奧克拉荷馬大 學時,第三期是畢業後到了玉佛寺。 從小住在鄉村裡,宗教信仰受到母親的 影響。母親喜歡拜拜,附近所有的寺廟從大 伯公、關帝廟、九王爺、三太子、嗱督公、三 山國王到濟公活佛等等,幾乎都去過了。生 病時母親會帶我去拜拜問神,請些符頭燒了 配水喝。記憶中看醫生的次數比問神明的次 數似乎相對要少,喝符頭水後病癒的次數也 不在少數。當時對神明不甚了解,但多了一 份敬畏。當要填寫宗教一欄時,都寫佛教或 道教,反正自己也不太清楚。 真正開始學佛是來了美國之後,從阿肯 色州轉校到奧克拉荷馬大學。大學裡剛成立 了「OU學佛社」,為了應酬朋友就去參加 了。記得剛開始同學在講佛教的四聖諦, 一聽之下馬上就被吸引了,這怎麼跟我過 去所認識的佛教完全不一樣呢?學佛社有 一些藏書,但不多,有經書和星雲大師、 聖嚴法師、淨空法師等的著作,也有在家 眾,如沈家楨居士寫的書。每次聚會,上 完課後就有potluck,大家邊吃邊天南地北

地聊,或拿些藏書來讀。我零零碎碎看了不 少書,但沒有系統。 在大學放假時,學佛社成員會到佛寺 去參加一些活動。我曾參加過達拉斯佛光 講堂學佛營、達拉斯淨宗學會的念佛、休 士頓玉佛寺的學佛營。其他個別的講座也 參加了一些,對佛教的整個輪廓卻沒辦法 掌握清楚。 搬來休士頓之後,除了每個星期天到 玉佛寺聽淨海法師和宏意法師的固定說法 開示外,佛寺在1998年開辦了「德州佛教 書院」,有系統地教導佛教義理。從印度 和中國佛教史、佛教的理論和義理、各宗派 的形成、中心思想和義理,到經論的研討如 中觀,唯識,五蘊論,禪宗發展史等等。一 開始由淨海法師、宏意法師、許巍文博士主 講,後來請了香港的劉錦華老師,和台灣福 嚴佛學院的講師們為我們開講。這二十年來 所接觸的佛學課程並不少,多看多聽的好處 是讓我有了一個整體的概念,好比有了一張 完整的地圖,而不至於見樹不見林。以下是 我學佛以來的一些心得,想與大家分享。

【第196期‧佛光法苑‧27】


學 佛 路 上 菩薩道的自利利他精神 止息煩惱 所學方法道理雖多,但是方向與目標必 須掌握清楚─止息煩惱。煩惱可源於外在人 事物的變動;也可能是自己身體的變化,衰 老或病痛;但多數由於內在的起心動念。理 論上,要減少煩惱可從知見上下手,方向與 目標對了,再從實踐守戒、修定、而開發智 慧。智慧的用處和目的在於對治煩惱,如果 只知道理論,甚至有戒、定的修行,但缺乏 智慧來對治煩惱是不夠的。 例如打籃球,各種各樣的訓練如:體重 控制、體能訓練、控球訓練、投籃技巧訓 練等等,最終目標是為了可以投籃得分。 在比賽時,如果無法運用先前的訓練,突 破障礙,將球投入籃內得分,終究無法贏 球,先前的訓練充其量只是讓身體比較健 康罷了。 學佛也一樣,如果只是在理論上下工 夫,明白苦、空、無常、無我的道理,或 者是有守戒也修定,但面對生活的種種問 題,卻還煩惱重重,沒能運用各種各樣的訓 練方法和智慧,讓煩惱減少是很可惜的。佛 陀所教的種種道理和方法,只要學得精,用 得準,隨時哪一招都可用。我煩惱升起時, 往往都是因為所學不夠純熟,因此遇到境界 時仍無法對治,這是我沒有把握住學佛的目 的─「止息煩惱」的原故。

聽過一個冠軍玉米的故事:美國的一個 農人所種的玉米香甜好吃,比賽都拿冠軍。 有人問他的秘訣,他說:「把最好的玉米種 子分給附近的農夫,讓其他的農夫也一起栽 種最好的玉米種子!」在此之前,他用的種 子也是好品種,但生產的玉米質量總是良莠 不齊。玉米的傳粉主要靠風力異花授粉,因 為附近農夫的玉米種子也都是最好的品種, 他現在所生產的玉米品質,就不再受附近農 夫壞品種的影響而長出雜交的玉米。他的做 法不僅利益了他人,更利益了自己。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身邊的人事物,除了 修行自利外,也別忘了利益身邊的親人、朋 友和淨化環境。只有讓身邊的親人朋友,甚 至鄰居,一切眾生都受到因學佛而煩惱減 輕的益處,自利利他,我們才能培育出自 身的「冠軍玉米」來。如果身邊的親人、 朋友天天愁眉不展,我們多少都會受到不 良的影響。 從理論到實踐,再變成自己的生活習慣 的確需要時間,聽說一個好習慣必須連續實 行二十一天,才能養成。有幸遇見這麼多的 良師益友是我的福分,我希望自己也可以成 為別人的良師益友。佛陀教導我們要福慧雙 修,修慧的當下別忘了修福,修福的時候也 要記得修慧。學佛路上有時前進、有時後 退,願我不忘學佛的初衷,勇猛地繼續前 進,把止息煩惱和自利利他變成我終生的 習慣。共勉之。

【第196期‧佛光法苑‧28】


相好莊嚴的人生 ─講於玉佛寺佛陀聖誕浴佛法會

宏意

今天慶祝佛曆二五五八年的佛陀聖誕, 我準備以「相好莊嚴的人生」為題,和大家 談談佛教中所謂「莊嚴」的意義。了解一下 如何莊嚴我們的人生。同時,也藉此機會, 介紹佛陀的部份相好,從聖者培養相好的種 種因緣中,讓我們肯定實際修行的重要。 修學佛法的目的,簡單說,就是莊嚴自 己,莊嚴國土。莊嚴不是打扮自己的外表, 而是淨化內心,端正行為,嚴好自己的生 命,趣向自在喜悅、和諧安樂的境界。如 果能進一步幫助周圍大眾朝這個方向用功, 淨化社會,就是莊嚴國土。不論莊嚴自己或 莊嚴國土,目標都是要淨除我們內心的貪瞋 癡,所以與佛國淨土的思想是一致的。因 此,當我們如法修行時,就是創造淨土, 培養淨土的種種因緣。正因為這個原因, 印順導師在《淨土與禪》一書中,就直接 闡明,在佛教裡,淨土觀不應分宗派,乃 是所有學佛者的共同理念。 佛經中常提佛陀有三十二種莊嚴相,為 了讓佛陀的相好具體化,佛滅五世紀後,漸 漸形成了造像的風氣,以方便教化。我覺得

佛寺中供奉佛像,一是為了紀念佛陀,令後 世佛子記得教示,如法修行。正如一個國 家設一面旗,以代表其立國精神,或類似 塑畫偉人之像,以鼓勵後人。二是希望一 般大眾見佛相好,心生歡喜,發心學佛, 令人有得度因緣。所以嚴格講,造像一定 要相好莊嚴,如果沒有將佛菩薩的形相造 好,無法令人見了歡喜、恭敬,那是不適 合供奉的。 根據佛光大辭典的資料,我從三十二 相中,選了部份相好,略作說明。從因果 上講,佛有相好是果,修得相好的善緣是 因。我們多了解一些佛陀的因地修行,才 知道相相都是如是因如是果,處處都在表 現佛所具足的功德智慧,是有諸內而形諸 外的莊嚴,不是一般但有外貌而無實質的 虛偽表相。譬如: ‧足跟廣平相-佛的脚 後 跟沒有凹凸, 寬廣平整。表示佛陀過去修行時,不但能 持戒律,喜好聽經聞法,並且經常勤於教 化眾生。

【第196期‧佛光法苑‧29】


‧纖長指相-佛的十指纖長。表示佛在 過去經常禮敬師長,心裡無有驕慢。 ‧正立手摩膝相-佛兩手下垂可摩膝 蓋。表示佛過去喜好布施結緣,沒有自私、 貪著之習氣。

細講。從這些相的解釋中,我們也了解,佛 門雖不主張算命,但一個人的相貌神態,確 實能透露其內在的一些品德。俗語說:「相 由心生」或「相隨心轉」,是有其一定的因 果道理。

‧四十齒相-佛有四十顆牙齒。表示佛 陀過去修行時,遠離兩舌、惡口,不挑撥離 間,也不惡語罵駡人。

佛除三十二相,還有八十種好。所謂八 十種好,就是隨著佛之身形,而顯現出來的 好相,又稱「隨形好」。前三十二相是明顯 而容易見之相,這八十種好,却 是 比較微細 隱密,不仔細觀察還不容易發現。前三十二 相,世間的轉輪王,也可以具足,唯這八十 種好,只有佛與諸大菩薩才有,是更特殊的 種種莊嚴相好。譬如:

‧齒密齊相-佛之齒多,但非常整齊。 表示佛經常稱揚讚歎他人之功德。

‧行步直進-佛走路時,姿勢平穩,直 直向前,不會曲曲折折,東搖西擺。

‧身廣長等相-佛身高大、寬厚、均 等,骨格、姿勢,沒有偏斜之處。表示佛 在過去經常照顧沒有安全感的人,常作無 畏施。

‧廣長舌相-佛之舌伸出來時,柔軟、 寬長。表示佛過去修行時,已發上求下化之 菩提心,經常用大悲行,關懷眾生。 ‧梵聲相-佛之聲音,清亮悅耳,令聞 者心生歡喜。表示佛過去修行時,一直在講 實語、愛語。

‧顏容舒泰-佛之面容,慈祥安然。 ‧身皮清淨-佛身上沒有垢穢之氣。 ‧威德攝一切-佛之威儀德行,令見者 都被攝受。

‧頂上肉髻相-佛之 頭部,中間有高出來之肉 髻。表示佛在過去,教人 修持十善,消除身口意的 種種惡業。

‧讚善毀惡,而無愛 憎-佛處理人事時,是非 分明,會讚歎善者批評惡 者,但同時心中不存愛 恨,一樣慈悲平等的對待 一切人。 ‧隨諸有情,樂為說 法-不論遇到什麼樣的 人,佛都樂於為對方隨機 說法。

‧白毫相-佛的眉心 中間,有一白色毛,長一 丈五,可右旋而收成一 點,能放白毫之光。表示 佛在修行時,經常讚歎人 修學戒定慧。

‧說法依次第-佛說 法時,層次分明,條理清 楚。

以上僅例舉一些相 好,簡要說明,無法一一

‧所為,先觀後作,

【第196期‧佛光法苑‧30】


具足軌範-佛要進行一 件事時,一定會先看看 各方的人事因緣,再作 安排,不會冒然決定。 當決定時,也一定會符 合僧團的規矩制度。

展。譬如:一個人沒有「 信用」,要借錢做生意, 那是很困難的。因此,在 現代的社會,我們也知道 個人形象重要,大家都希 望自己能給親友大眾,有 個好的印象。與人交往, 看外表是參考,真正長期 相處時,彼此的修養,才 是根本。

‧相好,有情無能 觀盡-佛之莊嚴,令見 者無法觀盡。 ‧容顏常少不老-佛 之相貌,雖到晚年,也 沒有老相。

從學佛修行的角度思 惟,我覺得我們可以向 幾方面努力,為自己塑 造一個好的形象,莊嚴 人生。

‧胸前有吉祥喜旋 德相-佛之胸前,有一 「卍」字相,應是由胸 口之毫毛旋轉而形成。

一、要培養見人歡喜的形相

從以上所舉例之隨形好中,不難發現, 很多好相都是表顯具足者之儀態、姿勢、習 慣、性情,乃至處理人事的態度和方法。因 此,當我們了解了佛陀的三十二相和八十種 好後,有些相是今生修不及了。譬如:四十 齒相和頂上肉髻相,相信連整容醫生也整不 出來。但在八十種好中,却 有 許多是非身體 外表的相好,而是諸佛菩薩之福德智慧凝聚 出來的種種無形之相,我覺得這些相更是我 們學佛者要具足的「形象」。俗話說:某人 的「形象好」或「形象不好」,並不是指其 人外表,乃是指這個人給人的感覺和印象。 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大方,有的人小氣; 有的人幽默,有的人嚴肅;有的做事認真負 責,有的做事混水摸魚;有的三緘其口,有 的好說是非。這些種種「形象」,是人在不 知不覺中逐日形成的,所謂近朱者赤,近 墨者黑。雖然久聞鮑魚者,不知其臭;久 聞芝蘭者,不知其香,但是每個人的「形 象」,都在影響自己的人際關係和事業發

這觀念出自《優婆塞戒經》。經裡說行 菩薩道者,要見人歡喜;真見人歡喜者,自 然會人見歡喜。有因緣見人而心不喜,那是 痛苦的。見人不喜的原因很多:自己情緒 不佳;看來人不順眼;跟對方有怨仇。見 人歡喜的功夫,就是自己引導自己,培養 歡喜,不要看人來決定自己的喜怒。同時 要更進一步,發心讓自己的存在,變成他 人的喜悅。 二、要培養不憎惡人的形相 這句出於《八大人覺經》。經裡說修大 人法者,要不念他人舊惡,不憎恨惡人。有 些學人,雖然能是非清楚,善惡分明,但却嫉 惡如仇,胸裡容不得有過的人,心中有愛有 恨,理性有餘,而慈悲不足。有這種性格的 人,是好人,但很難度眾、領眾。 春秋戰國時,有一天,齊桓公去探視重 病中的管仲,問管仲,如果他過世,應委政 於何人,以接管仲的相位。在討論的過程

【第196期‧佛光法苑‧31】


中,發現要找一位適合的人選還不容易。 後來齊桓公就說鮑叔牙如何?鮑叔牙是管 仲的知己好友,管仲能免一死到齊國做相 國,也是由鮑叔牙極力保護和推薦,兩人 感情很好。管仲說:鮑叔牙是君子,不可 以為政。因其人善惡過於分明。接著又補充 說:鮑叔牙見人之一惡,終身不忘,是其短 也。所以我們做人,「好善」固然好,但「 惡惡」則不能統理大眾,處理人事。佛之八 十種好中,有「讚善毀惡而無愛憎」之德, 就是表示在生活中要明辨是非,而不起情緒 上的愛憎,才有辦法面對和處理世間的複雜 現象,否則就會變成「水清則無魚」,「曲 高則和寡」,只能唱獨角戲,無法為政,處 理眾人之事。 不憎惡人,主要是依據幾個理念來修 持的:一、要捨除自己的瞋恨心;二、要 設法度化惡人;三、人是在變化中,惡人 也會有機會變好,不能用某些經驗,論斷 人的善惡。

得一定會真的高興。特別是當有的人養成 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時候,順我者,無理也 喜,不順我者,有理也不喜,「君子」風 度,憑著情緒遠離了,把善與不善,另作 分別,那更是惱人而不利己。 聞善則喜者,不但保持自己對善業的 肯定,也能為自己創造更多的喜悅。同時 也會鼓勵大眾,行善修福,消除社會中的 惡性競爭。 四、要培養隨境修行的形相 《維摩經》中提說:「眾生是菩薩淨 土」,菩薩不能離開大眾。離眾修行,就如 同在空中建樓閣,毫無基礎。所以菩薩修行 的道塲場就是在大眾中,那裡有人,那裡就是 我們修行的環境。能隨著種種不同的環境, 保持修學的功夫,那才是真實的修行。 幾十年來,我也發現,喜歡換環境修 行的人,不是心不定,就是不明了用功的 方法,結果是到處奔波,浪費光陰。

三、要培養聞善則喜的形相

怎麼隨境修行呢?簡單 的方法就是把每日的生活 作息活動,都轉成修行的 機緣。講話時修;待人處 事時修;內心不平時修; 受人恩惠時修;苦難時修; 事事如意時修;閒時參加共 修;忙時就在工作中修。如 果能這樣用功,不但個人定 慧增長,同時也會影響周圍 親友同事,讓有緣者,都能 從我們身上感受到佛法的利 益。

這是依據《增一阿含 經》中一句「聞其善語而 不著意」者「當知此人, 必住邪聚」,而開展出來 的一個觀念。我常說,修 慈悲不難,要「隨喜」, 可比登天還難。當人有強强 烈的比較心和嫉妒心時, 對我們周圍大眾,不見得 能處處隨喜;見人好,替 人高興,常常是有條件 的。譬如:父母對子女, 就會自然隨喜,因為那是 自己的小孩。相反的,別 家孩子考了第一,或拿了 一個品學兼優獎,就不見

最後,謹祈佛光注照, 祝大家身心安樂,事事吉 祥,福慧無量。

【第196期‧佛光法苑‧32】


何須待零落 然後始知空 流花

大約在五代南唐中主時代,一天,唐主 李璟邀文益禪師入宮論道,午齋過後,李璟 與大眾齊到御花園觀賞牡丹花。此時皇帝詩 興大發,請文益禪師作詩詠花。李璟與他的 兒子李煜,都是長於詩詞的高手,亦是以詞 聞名於後世的「南唐二主」。文益禪師當然 亦是精於此道,於是即席賦出「觀牡丹」一 詩: 「擁毳對芳叢,由來趣不同。 髮從今日白,花是去年紅。 艷冶隨朝露,馨香逐晚風。 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 文益大師身為出家人,亦是南禪法眼宗 的開山祖師,與唐主及眾官員一起觀賞牡 丹,大家的感受旨趣當然是截然不同的。 禪師看到的,是鮮花開滿背後的無常意趣。 當唐主興高采烈地看到鮮花年年紅艷如昔的 時候,禪師卻覺察到頂上烏絲已經變為白髮 了。鮮花雖然從早上的嬌嫩豔麗,直到晚上 仍香氣飄滿,可是無常過轉已悄悄到來。故 此禪師最後點出,在牡丹盛放之時,便應該 覺悟到它轉瞬即逝的事實,不要待見花謝凋 零,才明白到現象是空的啊!

這首禪詩之能名垂千古,除了在用詞 意境高雅之外,更在於禪師能夠在日常的 景物中,看到其不平凡的一面;於鮮花艷 麗之時,便看到背後的無常過轉,從而婉 轉地告誡了當時的國主,不要沉醉於眼前 的榮華富貴,應要明白居安思危的道理。 《五燈會元》中記述當時南唐國主看此詩 後「頓悟其意」,但始終卻是未能真正醒 悟過來。結果二十年後,南唐便被宋所滅 掉。在帝王沉醉於當前的富貴榮華時候, 誰會預見國破家亡的情景呢? 一般世人亦復如此,都是隨著認識、感 受、意志等而行事,追逐於眼前事物,主觀 評價,以自己為標準,看不到客觀的事態發 展。因此往往要事情結果來到跟前,才會驚 覺事態的突變。修道者卻能從事物繁華的背 後,看到了它的緣起緣滅規律,並由此而解 脫於當前景象,掙開煩惱的束縛枷鎖。 我們一般都是習慣享受當下成果,憧憬 美好將來,有多少人能夠在繁榮享樂的當 下,體會到無常的到來呢?文益大師的「 何須待零落,然後始知空」這兩句詩的威 力,提醒了我們每每在事情美好的當下,

【第196期‧佛光法苑‧33】


便應當覺察到它背後那生住異滅的規律, 不要待事情變壞了,才驚覺問題之嚴重。 但一般人缺乏練習,要在順景時看到異滅 相,的確是談何容易呢? 這正如在我們身體健康的時候,誰會 著意於良好起居生活習慣的重要性呢?於 是恣意工作,或縱情玩樂,或盡享山珍, 或歡飲達旦,直至身體疲憊不堪、百病叢 生時,才驚覺歲月催人、老病死之逼近。 甚至到此仍未驚覺,要到臨終一刻,才引 生諸多恐懼。 不過,我們可能要問,要見到事態如何 深刻,才會感受到迫切性,自覺要努力修行 呢?不同素質的人當然有不同的程度。在《 雜阿含922經》中,佛陀便以四種良馬作譬 喻,說明世間亦有四類修行人。 經中佛陀告訴眾比丘說:世間有四種良 馬,第一種良馬,若以平常方式來駕御牠, 牠只要看到御馬師快速揮舞的鞭影,就能隨 順御者的心意而飛快奔馳。第二種良馬,雖 未能看到鞭影而自動警惕,然而,當鞭杖觸 到牠的毛端時,牠就能覺察到御師的心意, 或遲或速、或左或右地往來馳騁。再其次, 第三種良馬,牠不能隨時察覺御者的心意, 必須要在鞭杖稍打到皮肉時,才能察覺,然 後趕快奔跑。最後,第四種良馬,牠不能在 看到鞭影,或觸到皮毛,或稍打到皮肉時就 能察覺,必須要御師以鐵錐刺身,穿透皮 膚,傷及骨頭時,牠才知警惕,隨順御師 的心意,趕快拉著車子上路。

這就是第一種的修行人。其次第二種修道 人,他雖不能於聽聞到別的聚落的人有老病 死苦時,便引發正思惟;然而當他親眼見到 其他聚落的人有苦患時,就能生起怖畏心, 引發正思惟,快速調伏心意。再其次,第三 種修行人,是他不能在聽聞或親見其他聚落 的人有老病死苦時,生起怖畏心,但當他目 睹自己聚落中,有親友面對老病死苦時,便 會引發正思惟,努力修行。最後,第四種修 行者,他不能在聽聞或看見其他人有老病死 苦時,生起怖畏心;然而,真的到了自己親 身面對衰老、疾病、死亡等苦惱時,乃能生 起厭惡怖畏之心,引發正思惟,調伏心意。 就如那良馬被鐵錐刺肉徹骨時,才被調伏, 隨順御者的心一樣。這就是於佛陀教導下, 能自我調伏的四類修行人。 我們能否像佛陀所說四種修道人一樣, 在不同程度的觀察、經歷、體驗當中,了悟 到修行的重要,繼而立志解脫、努力發動、 勇往前行呢?抑或是像南唐後主一樣,真正 到了兵臨城下的時候,猶在醉生夢死而執迷 不悟呢?

佛陀跟著說明,同樣地,跟隨他修行正 法律的弟子中,也有著四種資質的修行人。 是哪四種呢?首先有一種善男子,當他聽聞 其他聚落中,有人因疾病而困苦,乃至死 亡,聽聞之後,就能生起恐怖心,引發正 思惟,就如良馬看到鞭影就能調伏一樣,

【第196期‧佛光法苑‧34】


身念處 通往涅槃的道路 一日禪修心得記要

劉家華

前言 玉佛寺於4月19日上午9點到下午4點, 舉辦「四念處禪修系列一日禪」,禮請繼如 法師指導;並於21日至25日的晚上7點半到 9點半,由法師繼續指導禪修,參加者非常 踴躍。 繼如法師修行三十年以上,經驗豐富。 他避開繁雜的經典理論,以化繁為簡的實修 技術,指導大家按其步驟,進行四念處中最 簡單的「身念處」禪修,並且告訴我們,這 是佛陀教導我們得解脫,通往涅槃的一條道 路。 法師要求我們必須設定目標,精進努 力,永不退轉,培養巨雷轟於前,也面不 改色的定力 ;譬如有人一生持行念佛或持 咒三昧,養成定力可以面對人生的困境或死 亡。法師提醒學員們必需加緊努力,否則年 歲日長,後悔莫及。 法師並指導扭腰、下蹲、推手、蝴蝶式 及壓腿等軟身動作,及呼吸吐納以幫助禪修 容易入定,筆者第一次參参加此課程,覺得獲 益良多,謹將心得摘述於下與大家分享。 理論說明 人由五蘊聚成:色、受、想、行、識。

亦即人是由身(色法)與心(心法)組成; 身為物質現象,即地、水、火、風;心為心 理現象,即受、想、行、識。 四念處或四念住,是心念專注於四個所 緣(客體或對象),包括:身、受、心、法 (身與心)的修法。由於身較心粗顯,容易 觀照,因此法師指導初學者先以身念處修 行,觀照身體粗顯和細微的動作,不摻雜 其他所緣;當身觀照得很清楚的時候,也 就能觀照到心了。 身念處以色身為所緣(對象),以精 進、正念、正知的心一起作用,產生覺察 力,心念安住於觀照的身體(正念),清 楚認知當下的色身及其動作(正知),心 念持續、不受外境影響(精進)。 修行過程中如果受了干擾產生妄想,就 要知道走失了,趕快回來專注於身體,做 到都攝六根,一心不亂,就會產生定力( 正定、正受),不起貪、愛、執著煩惱, 獲得解脫。 身念處實修要點:立禪、坐禪、行禪、臥禪 立禪:站立時兩腳與肩同寬,抬頭挺 胸,肩膀放鬆,手臂自然下垂,雙手十指 交叉垂放於小腹下。輕鬆站立,重量分布

【第196期‧佛光法苑‧35】


兩足,不覺身體凝重。呼吸時以胸部自然 呼吸為主。眼睛微張較閉目更適合觀照身 體及呼吸。 坐禪:兩腿盤坐,腰背挺直,肩膀放 鬆,重心平均分布於臀部,雙手十指交叉 垂置於小腹前,盤坐的姿勢以穩定舒適, 不造成腿部痠痛為宜,以腹部呼吸為念住 的所緣。 初學者立禪及坐禪時間不要太久,各約 20分鐘,不讓身體感覺痠痛麻等不舒服,可 以交互更換姿勢,但更換時仍要安住心念於 呼吸,重點不在姿勢而在心念。 立禪及坐禪以觀照呼吸為主,因為在靜 態的姿勢中,身體四大要素的地、火、水不 易察覺,以呼吸(風)最容易覺察,另外, 法師認為觀照腹部呼吸較觀照鼻頭呼吸更易 使人安定,經過練習後,覺得確實如此。 行禪:起步時,雙手交握輕鬆置於背後 或小腹下,重心在後(右)腳,前(左)腳 慢慢提起,腳掌平放輕輕著地,感覺只有皮 膚觸地,重量不入肉或骨;前進時,重心移 至另一(左)腳,再重複以上動作;注意重 心在後,步伐不要太大或太急(來回約二十 步五分鐘),專注保持下半身及腰胯的穩 定,不要晃動。法師並當場示範行走時乾 淨俐落,穩定且毫無滯礙的移動方法, 臥禪:頭安置枕頭上,右側臥,心臟、 脊椎等較不受壓迫,呼吸較通暢;左腳放在 右腳上,雙腳放直或微曲,右手彎曲放在額 前或右肩或頭下;左手置於左腳上或下垂置 於小腹前。法師建議可置抱枕於小腹前,容 易觀察呼吸;可在晨起洗完臉後,回床上練 習臥禪(約二、三十分鐘),精神集中,注 意呼吸出入,臥禪較微細,較難達到正念用

功,但適合生病的人練習。 身念處專注觀察動、靜的身體動作, 可隨時應用於生活中的行住坐臥,讓我們 產生定力、耐壓性,可以面對逆境,受用 無窮。 心得記要–培養正定 法師以在泰國見過肉身已死,但仍保持 安詳喜樂笑容的木乃伊為例,說明修行人心 理可以影響生理,而一般人追求世樂,生理 影響心理。 練習久了,當念住於呼吸時可發覺呼吸 的長短、粗細、緩急都有其自然的律動,身 體其他部分的動作,也都有一定的規則,發 覺調和身體的節奏可以保持健康。 身念處由粗而細的觀照修行,可以使心 不散亂;心裡安靜、安詳就可以獲得喜悅、 輕安,除五蓋煩惱(貪、瞋恚、掉舉、昏 沉、疑),去無明;體會空、無相、無我 的境界,獲得真解脫。以上的過程,可以 在修行中階段性證得(修行因果)。 佛陀滅度前為背痛所苦,但仍能保持 顏貌端正,諸根寂定,以三昧定力進入般 涅槃,這種以正定面對生死的從容態度, 正是我禪修追求的目標。 佛說:比丘們,對於凡夫只有一條路 可以導致清淨,克服憂愁哀傷,袪除苦楚 悲痛,得到正當行為的準則,體證涅槃, 這條路就是四念處。(《長部尼柯耶,四 念處經》)

註:參考資料:身念處禪修法( ACHAAN NAEB著/凡拉達摩譯)

【第196期‧佛光法苑‧36】


看見 菩薩 ─美中佛教會參訪札記

慈弘

5月24日(星期六) 應聖路易斯美中佛教會會長繼如法師的 邀請,淨海法師於5月24日(星期六)下午, 率領我們一行─修慧法師、慧度師、張建 義、廖吾浩、陳燕桃和筆者共七人,搭機 前往聖路易斯,參加當地的佛誕慶典。飛 機準時降落,空實法師和黃居士伉儷已在 機場等候。 美中佛教會位於聖路易斯西邊約一小時 車程的Augusta,車子過了密蘇里河,即進 入人煙稀少的田園小鎮,行經種滿可以釀酒 的葡萄園,最後順著崎嶇的山路蜿蜒而上, 遠遠就看到美中佛教會的建築了。抵達時, 繼如法師已在禪堂外等著迎接淨海長老。 禮佛後,用過晚餐,趁著天色未暗,繼 如法師親自導覽,帶領我們參觀道場建設。 步出齋堂,一尊豎立在禪堂丹墀前的仿泰國 素可泰造型的「行走佛」(Walking Buddha ),佛像的雙目微閉,面帶笑容,身姿線條 優美,左腳平穩地踏在地面,右腳跟微微抬 起,衣角隨之揚起,彷彿看見佛陀正要遊化 世間,走入和他相遇的每個眾生的內心。 抵達草原另一端的工作坊時,從裡面的

各式木料切鋸機器,我們看到了繼如法師的 「十項全能」。進入男眾寮房,一股原木特 有的香味撲鼻,仔細瀏覽,看到寮房裡,上 至結構的木樑、下至木地板、牆上貼的原木 板,甚至房間裡的床舖櫥櫃,全都是自己生 產的材料,自己打造出的成品。溫馨雅緻的 木屋設計,處處都見到繼如法師的巧思。當 參觀的大眾頻頻發出驚豔的讚歎時,繼如法 師很平淡地說,他只是做他該做、能做的事 罷了。由於經費有限,所以他想盡辦法,用 最節省的方式,完成需要的建築。 後來才聽到美中佛教會的常住眾們說, 有幾年的時間,繼如法師除了弘法共修外, 有空的時間,都在「蓋房子」,所以有人稱 他「萬師父」(萬能法師)。我聽在耳裡,感 動在心裡。法師真是名副其實披荊斬棘的「 開山祖師」,沒有悲憫眾生的心懷,沒有光 大如來聖教的弘願,是不可能完成如此艱難 的任務的。 5月25日(星期日) 天還未亮,鬧鐘也還未響,窗外不知名 的小鳥卻已唱起悅耳的「起床曲」了,讓人

【第196期‧佛光法苑‧37】


在喜悅中甦醒過來。 六點鐘,進入禪堂早課共修。用完早 餐,一行人就整裝出發,前往在一小時車 程市區的佛光山道場,參加由「大聖路易斯 佛教聯合會」共同舉辦的佛誕慶典。此次活 動在佛光山道場舉行,活動內容有上午的讚 佛、日本禪師Dr.Rosan Yoshida指導禪坐、 大眾浴佛及下午的經行和繼如法師開示「四 念住」。上午法會開始時,司儀也特別介紹 了遠道而來的德州佛教會會長淨海長老。當 天活動約兩百位中美人士參加,我們除了參 學,也有機會和當天的執事義工們交流,讚 歎他們的發心。慶祝佛誕,大家依教奉行, 一起練習佛陀教導的禪坐、經行,一起學習 四念處的正念禪觀,目標對向憂悲惱苦的止 息,真是特別有意義。 傍晚,回到美中佛教會,走在戶外的大 草坪,再度回到世外桃源。繼如法師領著我 們到菜園摘菜,法師指著一畦畦綠油油的菜 圃,說這些菜籽是從菩提中心來的,還特別 要我們代向洪秀瓊居士致謝。哇!我們怎樣 也沒想到,在離休士頓幾百哩外的聖路易 斯,竟然還會吃到與菩提中心有「連結」 的青菜。因緣不可思議,德州佛教會與美中 佛教會之間,有道 情,有法緣,還有 「菜緣」呢!

地體認「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 五陰無我」,我們很幸運地能學習到佛法, 一定要抱持著「沒有明天」的警覺,把握現 前當下的時時刻刻,努力用功。法師勉勵大 家要精進修習身念處,保持正念正知,以求 自身的淨化,及達至煩惱的解脫。 美中佛教會特別在當天上午十時,安 排了一場佛學講座,恭請淨海長老為大眾 講述「菩薩道」。因為聽眾有半數以上是 美國朋友,所以臨時安排廖吾浩居士擔任 即席翻譯。繼如法師在介紹長老時,特別 強調:「沒有淨海長老,就沒有今天的美 中佛教會。」因為早在1990年時,聖路易 斯有三對夫婦在參加德州玉佛寺開光大典 後,懇切地請求淨海長老在當地成立「聖 路易斯學佛社」,及至1994年邀請到繼如 法師負起領導的責任,淨海長老才卸下社長 的職務。繼如法師提示大家要飲水思源,永 遠不能忘記長老的恩情,以及德州佛教會全 體大眾多年來給他們的護持。我在下面聽了 很感動也很慚愧,感動繼如法師「受人滴水 之恩,湧泉以報」的美德;因為繼如法師每 次前來德州佛教會幫忙弘法活動,都說:「 我是來報恩的。」我自己很慚愧,沒有能夠 實質地幫忙美中佛教會。

5月26日(星期一) 早課靜坐後, 繼如法師說為了感 謝我們的造訪,特 別為大家講開示。 法師語重心長地勸 勉大家,在這天災 人禍不斷、疾病連 連的世間,要深刻

【第196期‧佛光法苑‧38】

講座後,安 排有佛學問答, 七十多位與會大 眾都把握難得的 機會,踴躍發 問。午齋後,再 安排一場「文化 交流座談會」, 由曾經隨同繼 如法師來玉佛寺 講授「三十七道 品」的Katty蔡主


持。透過主持人的穿 針引線,增進了會眾 們彼此間更深一層的 認識。活動結束前, 繼如法師提及,近來 世界上幾個強國之間 不斷地互相挑釁,他 很擔心不小心會擦槍 走火,到時要殃及無 辜的百姓了。法師滿 懷慈悲地說,如果能 替代無辜的災民受 苦,他是十二萬分的 願意,只是惟恐眾生 的業力大過他的願力,屆時,眾生的苦難 將非常悲慘。法師再次誠摯地提醒、鼓勵 大家,當要珍惜因緣,精勤修行,苦難來 臨時,才能從容應對。仰起頭,彷彿看到蘊 含在法師魁梧的色身裡,那顆悲天憫人的悲 心。聽著他殷切的叮嚀,忽然覺得雖然法師 常自稱是修聲聞道的;但他的所言所行,其 實是一位真正的菩薩道行者。 傍晚,繼如法師再帶領大家到位於東邊 高處的觀音亭,站在亭前,俯視幽靜的美中 佛教會,綠色的草皮上,一蔟蔟盛開的芍藥 花,洋紅的、粉白的爭妍鬥麗。看見道場的 建設,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是法師的心 血;另外,從美中佛教會的早晚課誦、網站 通告、多數活動的舉辦及弘法師資的培訓都 是以英語為主,也看到繼如法師落實佛教本 土化的決心與前瞻性。 5月27日(星期二) 晨曦中,已見繼如法師在戶外搭棚的爐 灶前,為大家做早餐了。法師說為了感謝 長老帶領大家遠道前來,所以他要親自煮 麵供養長老,我們也沾光了。二十分鐘不

到,一大盤精心調配 的乾拌麵,加上一大 盤法師早上從菜園摘 採的芥藍菜,讓我的 「貪心」很快地瓦解 了試圖保持的正念。 口裡品嚐著美味的麵 條,心中洋溢著幸福 與感恩。 當天,繼如法師 和空實法師特別招待 我們一行至聖路易斯 市區參觀植物園,再 到Katty家應供。席間還有早期成立學佛社 的成員,聽他們回憶二十年來的點點滴滴, 看到繼如法師一步一腳印的成果,也看到美 中佛教會的茁壯。 5月28日(星期三) 快樂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中午就要 前往機場搭機返回休士頓了。早課時,繼如 法師再次為大家強調修習身念處的好處及重 要性。法師苦口婆心地提醒我們,生命中的 人事物都有其輕重緩急,我們一定要拿捏得 宜,才不會浪費生命,蹉跎寶貴的人身。法 師說: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臥,都要保持正 念正知,時時覺察,不只念身、念內身也念 外身。法師叮嚀我們,在行菩薩道的同時, 要有解脫道的基礎,才不會迷失在「名利、 權位」的世俗洪流裡。 離開前,繼如法師很認真地說,一定要 找一樣很特別的禮物送我們。最後,法師找 出購於泰國清萊,他最初修習四念處的森林 道場的佛像項鍊送給我們做紀念。帶著法師 傾囊相授的珍貴法寶、戴上法師修學傳承的 佛像項鍊,我勉勵自己,要精進修學,才對 得起法師對我們的教導與期許。

【第196期‧佛光法苑‧39】


佛教聖地 五台山旅遊紀實(下) 王永士

五台山顯通寺(續) 千缽文殊殿之後是形體不很大的銅殿, 建在山坡上,在陽光下閃耀著金光。明萬曆 34年(1606年),一代高僧妙峰和尚化緣 監造此銅殿,四年後完成,外觀二層,實 為一層,用銅十萬斤。殿內有一萬尊小銅 佛像,彌足珍貴,可惜殿門深鎖,不得進入 一觀究竟。銅殿上層四面各有六扇門,下層 四面各有八扇門,均雕有花卉人物、飛禽走 獸,非常精美,為五台山十景之一。 在銅殿下面的基台上,還有五座銅 塔,鑄於萬曆38年(1610年),形狀各不 相同,象徵五台山的五座高峰,其中只有 兩座是原物,三座則是近代的補鑄。銅殿 之後就是全寺最高點的藏經樓,這時已經 快到我們的集合時間,所以匆匆的看了一 下,就回頭了。 我們接著來看大鐘樓上的大鐘。大鐘樓 就在顯通寺旁,是五台山古建築之一,分上

下兩層,下層為石券門洞,上層為木構,有 三重檐,樓頂脊的四端,建有四個龍頭,各 個檐角懸掛風鈴,遠遠看去,非常高雅出衆 眾。正面石券門洞的上方,有「震悟大千」 四個金色大字。 二層樓的正中央,吊著一口五台山最 重的大銅鐘,叫做「幽冥鐘」,鑄於明萬 曆48年(1620年),重9999斤半。據說不 鑄成一萬斤是忌諱皇帝萬歲爺的萬字,不 知是真是假。在沒有重機械的年代,將這 口鐘鑄好,運到五台山,再掛上大鐘樓,是 非常不容易的事。據說當大鐘鑄成後,僧侶 為如何搬運到五台山懸掛起來,確實傷透了 腦筋,想不出一個好辦法。結果文殊菩薩化 身為一個老先生,到寺裏來借住一宿,用暗 語指點他們在路上潑水成冰,將大鐘在冰道 上滑拖到五台山,再堆土成丘,將大鐘拖上 土丘,掛在樑上,然後再將土丘剷去,才大 功告成。大鐘的表面,刻著一部萬餘字的佛

【第196期‧佛光法苑‧40】


經,字跡仍 清晰可辨, 非常寶貴。 據說大鐘的 鐘聲可傳達 10里之外, 確實能震悟 大千。 站在大 鐘 樓 的 二 樓,視野廣 闊,四下景 物 盡 入 眼 底,微風徐 五台山显通寺幽冥鐘 徐,令人神 清氣爽。大 白塔近在咫尺,看得很清楚。導遊就給大 家講解這座大白塔。塔是尼泊爾式,建於 元朝大德5年(1301年),係尼泊爾匠師阿 尼哥設計建造,全高56.3米,通體白色,比 北京北海的大白塔還要高,內部有釋迦牟尼 佛的佛齒舍利。塔身下部是須彌座,中間部 份是一個覆缽式的胖大塔身,其上是十三層 的錐形塔身,最上層的圓帽邊緣有252個銅 鈴,微風吹過會叮噹作響。大白塔因為內有 佛舍利,所以是佛教徒的聖地,也是五台山 著名景觀之一。導遊說,這是中國第二座有 佛舍利的塔。

廟,到最後連整個萬佛閣都叫五爺廟了。五 爺既是文殊菩薩化身來廣濟衆眾生,所以特別 有靈氣,也是許願最靈、香火最旺的一尊菩 薩像,善男信女在五爺神像前跪拜許願,絡 繹不絕。門楣上掛著許多匾額,絕大多數寫 的是「有求必應」四字。這些匾額都是信徒 的捐獻,大概都是來還願的吧。 根據民間傳說,有一年康熙皇帝到五台 山尋父(他的父親就是在五台山出家的順治 皇帝),一天傍晚在返回行宮的途中,突然 狂風大作,天昏地暗,皇帝一行人迷了路。 人 衆 正在驚慌中不知所措,忽然前面有人大聲 喊叫:「我主莫慌,我是萬佛閣龍王殿的老 五,特來接駕」。康熙就跟著這聲音安全返 回行宮。第二天,康熙立刻將一件龍袍賜給 五爺,所以五爺廟的五爺神像到現在還披著 龍袍。回到京城之後,康熙又賞賜五爺半副 鑾駕。這半副鑾駕就放在五爺廟的前庭。不 過據說當初康熙賞賜的半副鑾駕早已朽壞, 目前在前庭兩側的半副鑾駕,乃是後來從東 冶鎮徐繼畬家裏搬來的,他的這半副鑾駕是 同治皇帝所賜。 午餐後,我們啓啟程開往太原,五臺山的 遊覽就圓滿結束了。(全文完)

五台山萬佛閣 我們最後參觀的景點是萬佛閣。萬佛閣 坐北朝南,建於明萬曆44年(1616年), 不過現在的殿宇也是多為清朝所建。這裏最 主要的殿宇就是五龍王廟,廟內供奉金色的 五龍王。根據民間傳說,文殊菩薩為了要廣 濟衆眾生,化身成五龍王,也就是龍王家族裏 的老五,世稱五爺,所以五龍王廟又稱五爺

【第196期‧佛光法苑‧41】

五台山萬佛閣


活 動 預 告 活動變更通告 德州佛教會原訂於8月29日(星期五)至9月1日(星期一)在菩提中心舉辦的「三學齋 戒靜修會」已取消。改由秘書處、弘法處、總幹事及人事處聯合舉辦兩天一夜的「義 工研習營」,此次研習營暫以董事及各組長為研習成員,日期是8月30日至8月31日, 研習營詳情將由秘書處發佈通知與各處。 玉佛寺急需修繕屋頂 誠邀大家共襄盛舉 玉佛寺落成後,已歷經二十五年的歲月。近年來大雄寶殿及各殿堂屋頂部分木料 腐朽,多處漏雨凹陷,情況危急,必需盡快修護。同時,齋堂、廚房以及各處公共場 所也須重新裝修。由於施工艱巨,項目繁多,估計經費龐大。誠請十方善信,發心贊 助,不勝企盼。 修建寺塔,維護道場,功德無量。玉佛寺多年來在美南積極弘揚正信佛教,廣施 法雨,淨化社會,接引了無數人眾,皈依學佛。我們希望本寺的度眾功能,可以持續 開展,廣結法緣。 如蒙捐獻,支票抬頭請寫:T.B.A 。並註明「修繕道場專款」。所有功德芳名將 刊登於「佛光法苑」。 詳情請洽玉佛寺辦公室。電話:281-498-1616。

德州佛教會謹啟 6-19-2014

盂蘭盆超薦供僧報恩法會 本會謹訂於8月7日到8月10日,於玉佛寺大雄寶殿舉辦「盂蘭盆超薦供僧報恩法 會」,敬請會友信眾蒞臨參加,拈香禮佛,同霑法益。 ‧8月7日和8月8日晚上7:30到9:30,諷誦「地藏菩薩本願經」。 ‧8月9日上午9:00到下午4:30,舉行「三時繫念」超薦佛事、回向。 ‧8月10日上午10:00舉辦「供僧法會」:法會中將恭請融通法師開示「眾生的生死 和業力」,同時將遵照佛教傳統,邀請全體信眾供養僧寶,共修無上福田。 ‧8月10日下午1:30,於觀音殿舉行「念佛大回向」。 ‧8月16日上午10:00在美洲菩提中心報恩塔舉辦超度回向法會。 法會期間,將結掛祈福平安燈、薦亡超度燈,及設有往生超薦牌位,歡迎隨喜登 記。 詳情請洽玉佛寺辦公室。電話:281-498-1616。

【第196期‧佛光法苑‧42】


德州佛教書院2014年暑期班招生 弘揚佛法是本會的一貫宗旨,為了引導會友信眾有系統地深入瞭解佛教敎 義 理。 今年,書院將由台灣福嚴佛學院的道一法師前來授課,講題為「生活、阿含、修 行。」 《阿含經》是佛陀說法的樸實紀錄,唯有探索其中精義,才能仰體佛陀創敎教的本 懷,亦可領略《阿含經》的劃時代意義。 在此次的課程中,法師將運用現代先進科技,生動活潑地帶領大家研讀他擷取的 《阿含經》篇章,如實正觀人生真相,徹見人心不安的問題所在。學習《阿含經》「 不離開生活,而對向解脱亅脫」的精神。用佛法的力量,為自己、為眾生治除煩惱,安頓 身心。歡迎大家來参參加這一場佛法的饗宴。 ‧講師:道一法師 ‧日期:7/14-7/18/,7/21-7/25

時間:7:30pm-9:30pm

法師簡歷:大馬醫藥檢驗學院、台灣福嚴佛學院和研究所畢業。歷任彼岸法音基 金會、妙香林護法團、士拉央佛教會宗敎教顧問,檳城真光佛殿及北海華嚴講堂監院, 廣餘長老佛教敎育基金會總務,馬來西亞寂靜禪林長老團成員,馬來西亞佛學院及台灣 福嚴佛學院教師。 ‧報名:請洽玉佛寺辦公室。電話:281-498-1616。 2014年菩提人文夏令營招生

慶祝中秋節—菩提音樂會

2014菩提人文夏令營將於7月12日至 8月6日在美洲菩提中心舉行,歡迎海峽兩 岸三地的華人青少年報名參加。

菩提合唱團將於8月23日下午3:30,在 玉佛寺大雄寶殿舉行菩提音樂會,慶祝中秋 節。菩提合唱團自從在2009年舉辦了慶祝 本會成立30週年的音樂會之後,近幾年來 除了例行參與佛教會的法會活動或聯誼會、 老人院探訪活動的表演之外,已經多年沒有 舉辦音樂會。今年在團長、老師、團員們的 共同努力下,將安排一場別開生面的「菩提 合唱團同學會」,廣邀曾參加過菩提合唱團 的朋友們一起來共襄盛舉,並且邀請了菩提 學苑的學生、拉瓦卡分會的朋友們、休士頓 國劇社共同演出。

夏令營旨在提高學員對美國文化的興趣 和了解、加強英語的溝通能力,同時增進中 美兩地青年的友誼。最近兩年來,華樂高中 校長非常支持此活動,鼓勵該校師生積極參 與。今年的帶營老師為Daniel Hockday和 Pam Mellman兩位,同時華樂高中將有六 位學生擔任輔導員,活動精彩可期。 有關招生事宜,台灣方面請與張秋萍聯 絡,電話:02-88663403;中國方面請與 于寧聯絡,電話:13521819260。

音樂會的內容包括有合唱、重唱、獨唱 及中西樂器的表演等,演唱的曲目則包括有

【第196期‧佛光法苑‧43】


佛教歌曲及改編的流行歌曲,內容豐富而多 彩。歡迎闔家來欣賞,同慶中秋。 菩提學苑秋季班招生 菩提學苑秋季班將於8月24日開課,教 授注音正體及拼音簡體各級中文課程,另 開設小提琴、創意美術、成人瑜伽及日式 拼布等課程。有關課程詳情,請洽玉佛寺 辦公室,電話281-498-1616。

活 動 翦 影

張弘德、張宇羲、張御柔、魏意華、林苡 辰、王詩婷、謝琬婷、吳季潔、林昱均等 十二位。 法會當天適逢母親節,玉佛寺少青組的 成員,向在場的每一位母親獻上康乃馨,祝 賀所有母親快樂。 2014年玉佛寺正授三皈五戒 5月11日下午1:30在觀音殿,由淨海法 師主持正授三皈五戒的儀式。參加此次三 皈五戒的男女信眾共14位,其中有13位發 願受持五戒。

佛誕介紹佛教入門及佛門禮儀 本會為慶祝教主釋迦牟尼佛聖誕,5月 10日上午9:00至12:00,於玉佛寺觀音 殿,舉辦「佛教入門」課程。由融通法師 講解三寶的意義、皈依三寶及受五戒的功 德,並由續超法師講解佛門禮儀。參加此 次活動的信眾,同感受益良多。 慶祝佛陀聖誕法會與母親節 欣逢教主釋迦牟尼佛聖誕,本會於5月 11日上午10:00至12:00,在大雄寶殿舉 辦佛陀聖誕浴佛法會。 此次法會,宏意法師以「相好莊嚴的人 生」為題為會眾開示:「佛陀有三十二相八 十種好,相相都是表現佛陀所具足之功德。 我們要淨化莊嚴自己,塑造見人歡喜、不憎 惡人、聞善則喜、隨境修行的形相。」淨海 法師並為信眾祝願,懇祈佛光慈佑。最後與 會信眾依序虔誠浴佛滌除心塵。 法會中也頒發2014年菩提獎學金,獎學 金得主名單是:吳慶和、許峻嘉、盧鵬、

儀式開始,法師向受戒者說三皈五戒的 意義與受持的好處。法師主持請戒、懺悔、 受三皈,受五戒、披縵衣、發願、回向等儀 式,完成後,頒發皈依證和五戒證書,並予 祝福。 玉佛寺「禪修與生活」系列活動 應本會之邀請,美中佛教會會長繼如法 師,於四月下旬於玉佛寺指導四念處禪修。 4月19日至4月27日的課程中,法師以中、 英文分兩班教授。法師著重方法與經驗的教 導,立禪、坐禪、行禪交互進行,並搭配拉 筋、吐納運動,也示範臥禪。 禪修期間,法師並以「禪修與生活」為

【第196期‧佛光法苑‧44】


題,為會友信眾開示。法師說明禪修是心智 的培育和開發,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中,保 持著正念、正知,正念、正智才是修行,才 是禪者的生活,不論生活多忙都要禪修。 菩提學苑年度結業 菩提學苑 5月4日(星期日)上午9:30, 於大雄寶殿舉行2013-2014學年度結業典 禮。本會會長淨海法師,副會長宏意法師 在典禮儀式中感謝校長及所有老師們的辛 苦教導,勉勵同學們認真學習。僑教中心 尤正才主任及李美姿副主任均出席參加, 並肯定菩提學苑參與中文學校聯誼會,為 傳承中華文化的付出與貢獻。 今年有五位同學畢業,張校長讚揚他們 順利完成中文課業,老師及家長們更是功不 可沒。畢業生們表示,學習中文的甘苦歷程 是難忘的回憶,希望日後能夠回饋學苑。 典禮儀式中,有小提琴班表演樂曲, 頒發畢業證書、菩提學苑獎學金,成績優 良的同學均獲頒獎杯及獎牌。同時頒發獎 牌給任教滿十年的林玉美老師及菩提之友 義工韋徵,以茲感謝多年來對於學苑的奉 獻及辛勞。 美洲菩提中心獎學金頒發 5月15日(星期四)晚上7:00,在華樂 高中大禮堂舉行的2014年華樂高中獎學金 頒獎之夜,圓福法師率領僧俗二眾多人一同 出席。典禮中,由圓福法師代表頒發美洲菩 提中心獎學金並致辭。 此項獎學金,經評審委員-BJ Horsman、Frank Pokluda、李瑋居士和葉宏志 居士四位之審核,Muneeb Agha、David Gonzalez、Cali Zeka三位被選為本年度的 獎學金得主。

美洲菩提中心自2012年開始,在當地的 華樂高中設立獎學金,獎勵將升入大學的優 秀畢業生。2013年更對清寒中小學生提供 文具用品,表達佛教團體對社區的關懷,這 是本會所有常住法師們和會友信眾們同心協 力播種的成果。 內觀禪三 本會於Memorial Holiday的週末,在菩 提中心由圓福法師指導「內觀禪三」,此次 共有二十五位中外學員全程參加。法師說, 禪修是淨化心的過程,需具有三個條件:忍 耐力、精進力、守護根門獨自修行。 每日除了兩次過堂吃飯、小參、法師每 晚的開示、早晚課外,都是以一小時坐禪與 一小時行禪相互交替。法師提醒學員在行住 坐臥時都要保持正念,如此修行的功夫才能 連貫一氣。法師開示七覺支的「喜覺支」, 法師說,喜的功能能使身心變得輕快與敏 捷,這是覺悟的必要因素之一。晚課時,法 師領著大眾以巴利文齊聲唱誦《慈經》,以 此作為一天美好的結束。禪修最後以座談會 交換心得圓滿結束。 美洲菩提中心「星談計劃」暑期中文班 美國聯邦政府國家安全局為了培養青少 年對多元文化及語言的能力與興趣,設有「 星談計劃」獎助金法案,鼓勵學校教育團體 舉辦各項語言文化學習班。美洲菩提中心今 年獲得了此項獎助。 這項與萊斯大學合作的活動,設在休士 頓學區的Sharpstown International School和 Neff Elementary School的暑期中文班,已 正式開課,課程將在七月初結束。「星談 計劃」有自己一套非常活潑的教學方式, 學習效果良好。

【第196期‧佛光法苑‧45】


德州佛教會 2014年 3、4、5月份會務簡報 日期 3/1 8 8 9

29

31 4/12 13 9 ~ 24 4/18 ∫ 5/4

主持法師 淨海長老、宏意法師 諸位法師 淨海長老、宏意法師 諸位法師 宏意法師、續超法師 淨海長老、修慧法師 慧度師 宏意法師、續超法師 諸位法師

淨海長老、超定長老 宏意法師、諸位法師 宏意法師、諸位法師 淨海長老、宏意法師 融通法師、續超法師 淨海長老、宏意法師 通絕法師等九位法師

宏意法師、續超法師 5/3

4 17 20 31

淨海長老、宏意法師 續超法師 宏意法師、圓福法師 修慧法師、諸位法師 淨海長老、宏意法師 諸位法師 宏意法師、融通法師 續超法師、修慧法師

事由、活動內容 德州佛教會會長淨海長老、副會長宏意法師於玉佛寺召開年 度護法委員大會,並舉行會務報告。各處、組新任義工執事 就任。 召開2014年度第一次董事會。27名董事宣誓就職。 人事組舉辦會員組組員培訓,30餘組員參加。 法器組組員於組長林仁傑居士、劉新金居士夫婦府邸餐聚。 德州佛教會會友信眾約30人參訪位於休士頓西北區之越南寺 院慈悲寺,由住持明道法師親自接待。隨後慈悲寺10位法師 及信徒居士共約70人,隨佛教會車隊赴美洲菩提中心參訪和 用午齋。 宏意法師俗家姑母宏祥長老尼30日於緬甸駐錫寺院圓寂。德 州佛教會會友大眾一百餘人31日晚間於玉佛寺大雄寶殿舉行 助念儀式。 粵語佛學班參訪美洲菩提中心。 法器組組長林仁傑居士、信眾關懷組組長劉新金居士夫婦長孫 女滿月,於姚餐廳席開11桌,廣邀佛教會大眾同歡慶。 淨海長老、宏意法師率領數位居士前往加州觀音禪寺,參與 超定長老主持之傳法大典。 越南禪修團體 Sunyata Meditation Group 借用美洲菩提中心 舉辦禪修活動,共分二梯次: 4/18 ~ 4/27:10天;共有45位學員參加。 4/28 ~ 5/4:6天;共有24位學員參加。 宏意法師、續超法師率典座組二十餘組員參訪休士頓西北城郊 泰國寺院,由住持 - 德州佛教協會現任主席Achan Prachan親 自接待。下午,典座組應邀參訪資深會友藍光裕居士、梁晶 晶居士夫婦新居,宏意法師並就如何於道場備辦健康衛生飲 食,做了簡短開示。 會員組四十餘組員於組長李麗英居士府邸餐聚。 英語佛學研討班約30名學員於玉佛寺青年活動中心舉行餐會 及聯誼活動。 淨海長老、宏意法師、諸位法師及會友居士多人,於美洲菩 提中心為靜居林互助委會負責人林維禮居士、舒慧文居士夫 婦慶祝七十雙壽。 德州佛教會少青組組員暨家長共四十餘位,於玉佛寺青年活 動中心舉行年度聚餐,及新舊幹部交接典禮。

【第196期‧佛光法苑‧46】


­­玉佛寺2014年7月、8月法會活動 日 期 7月2-6日

時 間 五日

內 容

主持人、地點、講題

青少年學佛夏令營

菩提中心

7月5日(週六)

9:30a - 12:00p

禮拜《大悲懺》

融通法師

生日法會:藥師讚、宣讀疏文 念佛靜坐、開示、回向 佛法開示 晚 課 共 修

融通法師

7月6日 (週日)

10:00a 10:25a 11:00a 1:30p

7月13日 (週日)

10:00a - 10:45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第一節:禪修靜坐、開示、回向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淨海長老 道一法師:「與生活有關」的佛法 融通法師

暑期佛教書院

道一法師:「生活、阿含、修行」

7月14-18日 7月21-25日

-

10:25a 11:00a 12:00p 3:00p

十日

融通法師:談六度 修慧法師

7月20日(週日)

10:00a - 10:45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第一節:念佛靜坐、開示、回向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修慧法師 修慧法師:無常無我覺 續超法師

7月27日(週日)

10:00a - 10:45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第一節:禪修靜坐、開示、回向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淨海長老 淨海長老:《中阿含經》選講 修慧法師

8月2日(週六)

9:30a - 12:00p

禮拜《大悲懺》

融通法師

生日法會:藥師讚、宣讀疏文 念佛靜坐、開示、回向 佛法開示 晚 課 共 修

融通法師

8月3日(週日)

10:00a 10:25a 11:00a 1:30p

-

10:25a 11:00a 12:00p 3:00p

融通法師:得失之間 淨海法師

8月7日(週四) 8月8日(週五) 8月9日(週六)

7:30p - 9:30P 7:30p - 9:30p 9:00a - 4:30p

盂蘭盆法會誦《地藏經 》 全體法師 盂蘭盆法會誦《地藏經 》 全體法師 盂蘭盆法會:《三時繫念》佛事 全體法師

8月10日(週日)

10:00a - 12:00p 1:30p - 3:00p

盂蘭盆供僧法會 念佛大回向

融通法師:眾生的生死與業力 全體法師

8月17日(週日)

10:00a - 10:45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第一節:禪修靜坐、開示、回向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修慧法師 修慧法師:常修少欲覺 續超法師

8月24日(週日)

10:00a - 10:45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第一節:禪修靜坐、開示、回向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淨海長老 淨海長老:《中阿含經》選講 修慧法師

8月31日(週日)

10:00a - 10:45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第一節:念佛靜坐、開示、回向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融通法師 續超法師: 隨著智者的路走 融通法師

定期活動 日期

時間

活動內容

主 持 人 、地 點

每週日

9:00a - 11:30a 12:30p - 3:00p 1:30p - 3:00p

靜坐/英語佛法 菩提合唱團練唱 經論研討班

宏意法師、弘法處 (觀音殿) 菩提合唱團(大雄寶殿) 鮑克南居士

每週二 每週四 每月第二週六 每月第三週六 每月第四週六

9:30a - 12:00p 7:30p - 9:00p 2:00p - 4:00p 10:30a - 2:00p 9:00a - 12:00p

佛學研討班及靜坐 觀音普門共修會 粵語佛學班 放生、郊遊、素食野餐 玉佛寺禪修會

修慧法師 續超法師 宏意法師 融通法師 修慧法師

[註:如有更改,將另行公布或通知。] 【第196期‧佛光法苑‧47】


- 下 期 專 題 -

身苦 心不 苦 世間的一切,都是無常相續的,因無常變 化所以會產生痛苦。苦有身苦與心苦。佛陀 告訴我們, 身體生病時,不要讓心也跟著生 病,否則病上加病就更苦了。我們都有生病的 經驗,要把心安住不跟著起煩惱,成為重要課 題。希望大家賜稿,分享經驗與看法。 如蒙賜稿,字數:一千五百至兩千五百字,截稿日期:七月三十一日。稿件 請寄:德州佛教會佛光法苑編輯組或電郵至:dharmagarden.tba@gmail.com

佛書助印功德錄

佛光法苑助印芳名

04/04/2014 04/04/2014 04/18/2014 04/18/2014 04/18/2014 04/24/2014 05/10/2014 05/10/2014 05/10/2014 05/10/2014 05/10/2014 05/16/2014 05/16/2014 05/16/2014

黃群弟 $60.00 回向張秉乾 陸影梅 $200.00 回向沈錦龍 $50.00 牛三勇 $100.00 回向曾進益 $60.00 魏紅 $50.00 回向王大偉 $50.00 回向林紀來 朱金鳳 $20.00 回向黃蘋英 $84.00 黃長生 陳翠英 $100.00 回向段陳燕玉 $20.00 回向林多源 徐妙 林士材 $20.00 馮梅桂 $255.00 回向沈錦龍 $50.00

合計

04/04/2014 04/04/2014 04/11/2014 04/11/2014 04/18/2014 04/24/2014 05/02/2014 05/10/2014 05/10/2014 05/16/2014 05/16/2014 05/16/2014 05/16/2014 05/24/2014 05/24/2014 05/28/2014

邵欣苑 翁定台 章榮彬 林起湧 無名氏 Jared Liu 陳懷明 回向王淑娟 陳惠華 翁傳彥 阮仁和 阮仁傑 回向詹何淑馨 無名氏 章榮彬 章榮彬

合計

$1,119.00

【第196期‧佛光法苑‧48】

$50.00 $100.00 $100.00 $20.00 $100.00 $100.00 $5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36.00 $100.00 $100.00 $100.00

$1,906.00


浴 佛 淨 自 嚴 土 浴佛淨身心

為學子們頒發菩提獎學金

受 戒 修 定 增 慧 宏意法師開示

莊嚴的太子聖相

燃燈長智慧

虔誠受持三皈五戒

淨公長老、諸位法師與皈依受戒者合影

圓福法師帶領內觀禪三

繼如法師教授四念處禪修


德州佛教會

Texas Buddhist Association, Inc. 6969 Westbranch Drive Houston, TX 77072 TEL: (281) 498-1616 URL: www.jadebuddha.org

Periodicals Postage paid at Houston, Texas

念念無明繫 驚覺悔莫及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