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arma Garden 199 (2015-01)

Page 1

Dharma Garden

199

2015 • 1 Bi-Monthly 本期專題

新 年 的展望


目 錄

第199期 2015年1月

新年的話 感恩致百福..................................................................................... 1 超定法師

法義探討

為法而來......................................................................................................................... 2 超定法師 泰僧教授禪定的影響(下)...................................................................................... 7 淨海法師 中國佛教史話(二十).......................................................................................... 10 慧璉法師

見聞覺知

快樂之源......................................................................................................................... 14 宏意法師

專題 「新年的展望」

四大願望......................................................................................................................... 16 回顧與展望新的一年............................................................................................... 20 精進修行 期待相遇.................................................................................................. 22 念念善念......................................................................................................................... 24 新年心希望.................................................................................................................... 27

親嚴 慧度 鮑克南 善諦 伍秉華

法苑文輯

福德與福報.................................................................................................................... 30 夢醒時分......................................................................................................................... 32 持戒福業(下)................................................................................................................ 34 正念當下......................................................................................................................... 36 行也阿彌陀 坐也阿彌陀....................................................................................... 38

厚觀法師 王欣欣 明月 慈華 清流

新聞類

活動預告......................................................................................................................... 43 活動翦影......................................................................................................................... 44 一、二月各項活動時間表..................................................................................... 47 專題預告、助印功德錄.......................................................................................... 48

《惠賜稿件,請自行存底,本刊保留刪改權。若未如期刊登,或未採用,恕不退稿,請見諒。》

發行人:

Publisher:

編輯者:

淨海法師、宏意法師

Ven. Jan Hai and Ven. Hung I

佛光法苑編委會

Editor:

Dharma Garden Editing Committee

出版者:

德州佛教會

封面:冬韻 優勝美地國家公園 封面攝影:潘英俊 封底攝影:潘英俊 承印者:Long Plan Printing

美洲菩提中心:29123 Mellman Road, Hempstead, Texas 77445 Dharma Garden (USPS 019-577) is published bi-monthly by Texas Buddhist Association, Inc., 6969 Westbranch Drive, Houston, Texas 77072, Tel: (281) 498-1616, Fax: (281) 498-8133. Issue 199, January 2015. This is a non-profit venture solely supported by contributions from members of the Texas Buddhist Association and the readership. Postmaster: send address changes to the above address. Website: www.jadebuddha.org Email: dharmagarden.tba@gmail.com


感恩致百福 時光易逝,轉眼之間2015新年來臨。謹在此向佛光法苑的讀者、作者、編者以及德州 佛教會會員菩薩摩訶薩,敬致誠摯的祝福:新年快樂,所求如意,福慧無量! 每逢新年伊始,本刊首頁總要登一篇短文,說幾句吉利的話。自愧不善辭令,不知該 說什麼美語,就拈「感恩致百福」,作為新春獻詞吧! 新年帶來新希望,新氣象,新生活。大家除舊迎新,期盼新的一年,諸事順遂,六時 吉祥,萬事如意,圓滿幸福。誠然,欣樂未來,乃有情之常態;在未解脫無明與貪愛之 前,人人活在希望中,惟願明天會更好,前途光明,福壽無疆! 佛教勸人知足常樂,過著少事少業少希望的生活,才能減免人間的無邊苦惱。然而, 「信願」為學佛三要之一,「善法欲」是離苦得樂、斷惑證真不可或缺的要素。從世間的 福樂,出世的寂滅樂以及入世的菩提樂,無不以此善法欲為根基。談修行,其內涵不出福 行與慧行,世間人天善法偏向福德;出世解脫道,側重智慧;大乘菩薩道,強調福慧二 嚴。我人學佛,固需福慧雙修,但以人論人,依人向佛道,還是以修福為先;具足善根 福德因緣,才能不退菩提道。 成佛之道:「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不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但如來必具三十 二相。莊嚴妙相,乃積集無量福德所成。福德如何修?凡事出發於慈悲心,即此慈悲心腸 而流露感恩之情,表現報恩之行。悲智深廣的菩薩行,「為償多劫願,浩蕩赴前程」,那 是普度有情之宏願,也是報三寶恩,報眾生恩的大行。每逢法會圓滿回向:「上報四重 恩,下濟三途苦。」這是依佛法緣起觀而來的報恩主義,慈悲利他精神。為佛弟子起心動 念,所作所為不離感恩之情,處處實踐報恩之行,則福德日日增長,成就百福、萬福、無 量福,心想事成,天下無難事了。

超定


法 而 來

佛 弟 子 的 根 本 信 念

講於台南仁德妙善寺

超定 一、解題 為法而來的典故,出自方等大乘《維摩 詰所說經 》〈不思議品第六〉,以及中國 禪宗祖師的傑作,《六祖法寶壇經》〈行由 品第一〉。這是佛門弟子大家熟悉的成語, 現在把它提出來作為此次法談的主題,略述 為佛弟子的根本信念,相信對諸位同參善 友,具有溫故知新的意義。 經文:「爾時,長者維摩詰自念:寢疾 于床,世尊大慈,寧不垂愍?」佛陀的他 心通知道了,派遣座下的大弟子,從智慧第 一的舍利弗尊者,乃至第十位多聞第一的阿 難尊者,以及五百大阿羅漢,一一表明:恕 難遵命,「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接著, 命彌勒菩薩、光嚴童子,持世菩薩,長者 子善德,也同樣地推辭。最後派文殊師利 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文殊菩薩 先盛讚維摩詰的殊勝功德,他的確是一位辯 才無礙,很難酬對的人上人。「雖然,當 承佛聖旨,詣彼問疾。」諸大弟子及菩薩 眾,大家聽到這好消息,二位大士見面,必 定談論妙法。於是八千菩薩、五百聲聞,還 有無量天人都樂意隨從,同霑法味。

維摩詰長者知道文殊菩薩率領這麼多人 前來,即以其神力,令室內除一病床而外, 空無一物,自己孤零零地睡在床上。文殊與 維摩詰兩人互相對答,妙語如珠,從一般慰 問的言辭,談到甚深的大乘菩薩道,不知經 過多久的時間,長老舍利弗發現室內空蕩蕩 的,沒有床座供客人休息,於是起了念頭: 這麼大群的菩薩和聲聞眾,到底要坐在那 裡?應該有椅子坐坐吧!長者維摩詰覺知 舍利弗的心念,毫不客氣地說:「云何? 仁者為法來耶?求床座耶?」長老舍利弗 老實答言:「我為法來,非為床座。」 依常理說,維摩詰居士早知道文殊菩薩 遵佛之命,偕同無數大眾趨前問疾,應盡地 主之誼,準備座椅、飲食等,以款待遠來貴 賓才對。為何長者如此不近人情,室內空無 床座?舍利弗年老體衰,且推己及人,其他 人也不免久立疲勞,需要坐下休息。豈知如 此一念,竟遭長者當面棒喝!責問他:座下 為法而來,還是貪求舒適享受而來呢? 這是大乘經不同於阿含聖典的特色所 在,大乘經典深具文學、藝術的內涵,許

【第199期‧佛光法苑‧ 】


多情節,充滿戲劇化,人性化。尤其是方等 大乘,處處貶抑傳統的聲聞佛教,特以大阿 羅漢為消遣的對象,以達到「彈偏斥小,歎 大褒圓」,令回小向大,趨向究竟寶所之目 標。同時,本經主角維摩詰長者示疾,故意 空其丈室,引起舍利弗的念床座,乃展開一 場闡揚佛法深義的特殊因緣。 另外關於中國禪宗一代一人的傳承歷 史,五祖弘忍大師把衣缽傳給六祖慧能後, 同門的師兄弟名惠明,帶領一班人南行追 逐,企圖爭奪衣缽,以繼承祖位。當他追 到慧能,看到衣缽放在山嶺石頭上,惠明 用盡氣力,卻提不動輕而易舉的衣鉢 鉢 缽 ,從 內心深處表達懺悔,對隱藏在荒野草叢中 的慧能呼喚:「行者!行者!我為法來, 不為衣來。」祈求慧能為他說法。慧能對 他開示:「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 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聽了這簡 要幾句話就頓悟了。真是「踏破鞋底無覓 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有人質疑:以上所舉 的典故,是否真實?套 用古德對佛世六群比丘的 犯行,所下的評斷:他們 都是菩薩示現。無論是舍 利弗的念床座,抑或惠明 上座的爭奪衣缽,不必看 為事實。但為法而來一法 語,我認為它是佛弟子的 根本信念。修學佛法,從初發心,一直到 證果,所信解者是法,所行、所證,無非是 法。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生從何來,死 往何去」無關宏旨,重要的是:如何於前生 與後世之間的現在這一生,「知法、入法,

於法無疑」,證法眼淨,乃至「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念茲在茲,時時處處,表現佛 弟子為法而來的信念。 二、法是什麼? 當舍利弗說:「我 為 法 來 , 非 為 床 座。」維摩詰居士直述勝義:「夫求法 者,非有色、受、想、行、識之求,非有 界、 入之求,非有欲、色、無色之求。」 五蘊法空,十二入空,十八界空,如《般若 心經》所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求解 脫者避之唯恐不及,當然對它無所求。接 著,佛法僧三寶是我們的歸依處,四聖諦 是佛教真理,知苦、斷集、證滅、修道乃 超凡入聖者不可或缺的必備德行。維摩詰 唱反調:「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 求,不著眾求。夫求法者,無見苦求,無 斷集求,無造盡證、修道之求。」為何作 如是說?「所以者何?法無戲論。若言我 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則戲論,

非求法也。」復次,「法名寂滅…法名無 染…法不可見、聞、覺、知。」結論:「 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 求。」維摩詰如是說,衡之於釋尊的根本 法,或是初期大乘佛法,顯然有相當的出

【第199期‧佛光法苑‧ 】


入。查文殊法門之類的經典,如《清淨毘 尼方廣經》說:「彼諸眾生重第一義諦, 非重世俗諦。」此土釋尊說法,依眾生現 前的身心活動,也即是五蘊、十二處、十八

界、緣起,次第引導,令厭生死而得涅槃, 斷煩惱而證菩提。如《中論頌》云:「諸佛 依二諦,為眾生說法…若不依俗諦,不得 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舍利弗等諸大聲聞的思想言行,所證與 所說,千真萬確,乃釋尊的根本法,令人轉 迷啟悟,離苦得樂,究竟解脫。但依後起的 方等大乘文殊法門來看,「此土所說一切言 教皆是戲論,是世俗的差別說;彼土的皆 依勝義,但說法界一諦論」,與我佛聖教, 依事入理,依俗入真的二諦說,二者的差異 太明顯了,難怪十大弟子都被維摩詰難問得 莫名其妙,瞠目結舌,不知如何答辯。 我人既肯定為法而來的信念,那麼法是 什麼,應有正確的認知。由此而樹立正見, 引發正行,導向解脫。高談闊論,擬議聖 諦;口裡說空,行在有中,無助於佛法的 修證。在此,謹依經論,略說法要。唯識 法相學,總攝宇宙萬有為五位百法:色法、 心法、心所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舉凡 世間的有情界、器界、心理、生理、物理現

象,以及出世間的無為境界,統稱為法。唯 識大乘以一切法為所知之境,依諸法境相的 分別,善與不善,雜染與清淨,捨惡行善, 轉染成淨,從有為證入無為;一切不離識, 唯識相、唯識觀、唯識性。在大乘佛法的三 系中,印順導師判為虛妄唯識論。 從三寶之一的法寶而言,法是佛陀所體 證的真理以及本其所證而宣說的教法。約住 持三寶的法寶說,即佛陀滅後,諸賢聖僧集 成的聖典,詮釋佛陀的教授與教誡的文義法 ─文字般若,藉文字起觀照,聞思修的有漏 慧,引發無漏現觀,成就實相般若。這是學 佛者所遵循的正法。 釋尊初轉法輪,為五比丘宣示遠離二邊 的中道法,依其內涵,略分為理的中道與行 的中道,也即是緣起法與八正道法。《雜阿 含經》說:「邪見非法,正見是法,乃至邪 定非法,正定是法。」佛弟子依八正道法而 行,達到涅槃解脫的理想目標。佛陀教人解 黏去縛,斷惑證真,離苦得樂的方法,即此 八正道,稱為古仙人道,解脫生死的途徑。

約而言之,即戒定慧三學,依戒生定,依 定發慧,依慧而得解脫,故名三增上學。 釋尊臨入涅槃前,對阿難及眾比丘說:「 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此所依的

【第199期‧佛光法苑‧ 】


法是什麼?四念處也。身、受、心、法的 正念,也即是止觀法門,為八正道法的主 要內容。 佛法無邊,法門無量,依太虛大師 的開示及印順導師的《成佛之道》,佛 法由淺入深,其層次為:五乘共 法,三乘共法以及大乘不 共法。也即是止惡行善的 人乘正法、轉迷啟悟的出 世解脫道,以及出世與入 世統一,普度眾生同登彼岸的菩提大道。五 乘所共的人天善法,即是持戒、布施、修定 的三福行。三乘共法而以聲聞為當機,其德 行即三學八正道法。大乘菩薩道,不出六度 與四攝法門;融攝人天福德行和二乘的智慧 行,福慧雙修,功德圓滿,證無上佛道。 為佛弟子歸依三寶後,務必多聞正法, 知善惡、辨邪正、識染淨,然後始能止惡行 善,去邪歸正、轉染成淨。佛說四預流支: 「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 行。」便是修學聖道,預入聖流必備的條 件,所以稱為預流支。佛陀在阿含聖典, 開導淨信善男子善女人,俗務之餘應常至 塔寺,也即常詣道場,聽經聞法,以培植 正信,確立正見,依正見而修行,受持淨 戒,修習禪定,啟發智慧。眾生根機不同, 所以佛法有五乘、三乘、一乘的差別。印順 導師對三階層佛法的抉擇:「不棄於中下, 亦不滯中下,圓攝向佛乘,不謗於正法。」 立足於大乘思想,當然以修菩薩道,趣向佛 果為終極目標,但如捨棄世間人天道與二乘 解脫道,空中樓閣如何成立?肯定「一切諸 善法,終歸於佛道」,所謂大乘者,即含殊 勝大與含容大二義;不共於人天、二乘法,

同時也融攝世出世間一切善法。 三、大迦葉讚仰菩薩道 維摩詰所說的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 所謂解脫,乃是自在心法,凡所作為,內 行外應,自在無礙,如經云:「以須彌之 高廣,內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 相如故…又以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不嬈 魚鱉、黿鼉水性之屬,而彼大海本相如 故…或有眾生,樂久住世間而可度者, 菩薩即演七日以為一劫,令彼眾生謂之一 劫。或有眾生不樂久住而可度者,菩薩即 促一劫以為七日,令彼眾生謂之七日…又 舍利弗,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能以神通 現作佛身,或現辟支佛身,或現聲聞身, 或現帝釋身,或現梵王身,或現世主身, 或現轉輪聖王身。又十方世界所有眾聲, 上中下音,皆能變之,令作佛聲,演出無 常、苦、空、無我之音,及十方諸佛所說 種種之法,皆於其中,普令得聞。」 「是時大迦葉聞說菩薩不可思議解脫法 門,歎未曾有,謂舍利弗,譬如有人於盲 者前現眾色像,非彼所見;一切聲聞,聞 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不能解了,為若此 也。智者聞是,其誰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 菩提心?我等何為永絕其根,於此大乘, 已如敗種。一切聲聞,聞是不可思議解脫 法門,皆應號泣,聲震三千大千世界。…

【第199期‧佛光法苑‧ 】


若有菩薩信解不可思議解脫法門者,一切 魔眾無如之何。」這是方等大乘經, 為高揚菩薩的崇高偉大,貶抑聲 聞乘人的地位,故意編排大 阿羅漢摩訶迦葉尊者出 來,說出一番長他人志 氣,滅自己威風之類的 話。其實,二乘阿羅漢 和辟支佛,憂悲永除, 尚無微小的哭泣,怎麼 可能「號泣聲震三千大 千世界」?大乘佛法 是甚深微妙的,但對 聲聞聖者而言,也不 可能如盲人不見眾色 像。 又〈佛道品〉大 迦葉讚歎佛道:「誠如 所言,塵勞之儔,為如來種。我等今者, 不復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 五無間罪,猶能發意生於佛法,而今我等 永不能發,譬如根敗之士,其於五欲不能 復利。如是聲聞諸結斷者,於佛法中無所 復益,永不志願。是故文殊師利,凡夫於 佛法有反復,而聲聞無也。所以者何?凡 夫聞佛法能起無上道心,不斷三寶;正使 聲聞終身聞佛法、力、無畏等,永不能發 無上道意。 」 這段經文,僧肇大師解說: 「凡夫聞法,能續佛種則報佛恩,有反復 也。聲聞獨善其身,不弘三寶,於佛法為 無反復也。」本經說小乘人縱聞妙法,永 不發大心。然法華會上,大迦葉等上中下 根,甚至害佛破僧的提婆達多,各各蒙佛 授記,未來決定成佛。依天台宗的思想, 《維摩詰經》等屬於方等時所說,目的為

令恥小慕大,趣向佛 道。《法華經》乃一乘圓教, 一切眾生畢竟成佛,正是佛陀出 世的本懷。 學人對印度三期佛法,或重視 阿含聖教,或強調大乘佛法,或以真常為 宗極。眾生異見、異忍、異欲,對學派思 想的抉擇,所取的態度不一,難免令人莫 知所從之感。古德說,藥無貴賤,對症即 良藥;法無高下,契機為妙法。趣入正法 者,先廣學多聞,而後依自己根性,一門 深入,教觀相資,定慧等學,由聞思修 的加行,終獲無漏現觀,究竟解脫。 四、結語 華人地區的漢傳佛教,道場林立,發 心弘法的高僧大德以及志願學佛的信徒, 越來越多,學佛者的人口顯然增加了。初 入佛門,到處廣結法緣,親近善知識,聽 聞正法,這是可喜的現象。不過,菩提道 上,發長遠心者,還是非常難得。如古人 說的:「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三年佛 在西天。」究竟為何因?那是千頭萬緒, 相當複雜的問題。我個人淺見,主要缺欠 「為法而來」的佛弟子根本信念。倘能堅 定此一信念,成就佛法正信,則正見具足, 解脫道上勝進不為難了。 為法而來,非為床座,非為世情欲樂的 滿足;不看僧面,不看佛面,切實求法,信 解正法,實踐聖道,則禪悅法喜,寂滅為 樂,過著幸福、圓滿、正覺的生活,還追 求什麼?「無所求是名求法」,就是這樣 解說吧!祝福大家法喜充滿,福慧增進!

【第199期‧佛光法苑‧ 】


泰僧教授 禪定的影響(下) 淨海

四、阿姜念的身念住內觀法 當有人來向阿姜念學習時,她可能先指 示來訪者舒適地坐著,並要求他們不要動。 通常,訪客很快就會不自覺地改變姿勢。這 時她就說:「等等,不要動!你為什麼移動 呢?還不要動。」阿姜念的教學就是如此直 接指向苦的根源 即我們的身體。如果我 們固定在某個姿勢,試著不動,苦就會慢慢 地增加,而迫使我們改變姿勢。我們每天的 動作都是依循相同的行為模式:睡覺緩解疲 累、吃東西紓解飢餓、坐下減輕站立的痛 苦、談話看電視轉移不安的心,每一個動 作都是為了紓解身體無可避免的痛苦。阿 姜念指示我們觀照日常生活與動作中出現 的苦的因果,清楚覺知其中的過程就是苦 的止息與獲得覺悟之道1。 阿姜念的身念住內觀法,其特色是不斷 地觀察整個身體,直到真正明瞭心為止。在 日常生活中,必須時時保持如理作意,防止 貪瞋的生起,進而滅除痛苦。它是從修習四

念住下手而體證身心的三法印(無常、苦、 無我)。 五、阿姜摩訶布瓦 阿姜摩訶布瓦(Achaan Maha Boowa, 1913-2011)在泰國東北部的森林苦行僧 傳統裡,是一位著名的住持與老師。他精 通巴利經典,研讀幾年的基本佛法後開始 禪修。阿姜摩訶布瓦在森林中禪修數年之 久,大多數的時間接受泰、寮森林著名的 老師阿姜孟的指導。阿姜孟最廣為人知的 是對禪定與入觀的教法,以及他巨大的影 響力和嚴厲的教學方式。 阿姜摩訶布瓦強調,堅定的專注力是生 起智慧的前兆,他也教導我們如何用智慧 來觀察、研究身心,藉以培養專注力與寧 靜,再以此專注力導引出更深的智慧。雖 然阿姜摩訶布瓦也討論傳統的戒、定、慧 三學,但他認為不一定要照特定的順序來 發展,甚至,他認為不應該依照任何步驟來

【第199期‧佛光法苑‧ 】


發展禪定,而 應該在染著出 現時,同時修 戒、定、慧來 解脫煩惱。 阿姜摩訶 布瓦鼓勵初學 者,以反覆誦 念方式來培養 阿姜摩訶布瓦 初步的定力, Achaan Maha Boowa 可以只用口誦 或與觀想並用,當定力建立之後,專注地去 觀察身體各部分的特性、心的特性;觀照無 明與邪見,是如何導致我執及輪迴的痛苦。 阿姜摩訶布瓦特別提到在禪修時腦中可能出 現的影像或現象,他提醒不要因為這些奇異 而不尋常的經驗感到興奮,這些經驗沒有什 麼價值,他強調「無論是哪一種禪定,智慧 永遠是重要的」。 阿姜摩訶布瓦的森林寺院帕邦塔寺( Wat Pah Ban That),位於泰國東北部烏 董府(Udorn),占地約有一百畝,出家眾 不超過二十人。延續其師阿姜孟的風格,阿 姜摩訶布瓦教導學生的方式很嚴格,他也要 求新學生做禪修數年的承諾。帕邦塔寺的修 習方式,就像其他泰、寮的森林寺院,透過 嚴格與極簡的生活進行,住小茅蓬,用井水 洗澡,日出即外出乞食,一天只吃簡單的 一餐,長時靜默,簡化所需,以減少世俗 思想。因此,森林寺院成為密集禪修的地 方,也成為非常特殊的教育環境。在簡樸 的生活下,一個人可以舒緩、澄淨,觀察 其身心而發展智慧2。

六、阿姜達摩達羅 阿姜達摩達羅(Ajahn Dhammadharo, 1913─2005)曾經是有家室的男子,後來 出家。他在一間能提供他一間房自修禪定 的寺院,獨自在這房裡禪修幾個月,直到 他發現到深入佛法教育之路,從這房裡出 來後,他前往泰國南部,最終,開始在洛 坤(Nakom Sri Thammarat)的托國寺( Wat Tow Kote)教導智慧禪。此寺是洛坤 一間大的寺院,寺院裡超過一半的地方是做 為男女修禪者的修行地帶。出家人的地帶有 超過五十間小舍,圍繞著一大片空地,做為 每天集體行禪與立禪的地方。此外這裡亦包 含一個火葬地,對禪修者可提供觀看火葬, 為他們的修行添上「墟墓觀」。早上及中午 以前,修行者在一個大堂用餐。要親近阿姜 達摩達羅問問題是容易的,老師經常會與他 的禪修者一同在外頭站或走。關於修禪的講 座每天都通過播音機播出。已超過十二名西 方人在托國寺參學過,阿姜達摩達羅特別樂 於教導他們,包括泰籍與西洋學生。 阿姜達摩達羅的禪教強調對「感覺」 與「感受」常交替運用,以保持正念。透 過對變化中的 感覺保持持續 的正念,使我 們能看清一切 的體驗都是剎 那至剎那間生 滅的。他解說 這很顯然的, 因為色身與感 覺是五蘊的基 阿姜達摩達羅 礎。當佛陀指 Ajahn Dhammadharo

【第199期‧佛光法苑‧ 】


示我們依身體觀照身體、依感受觀照感受、 依心識觀照心識、依法觀照法。阿姜達摩達 羅運用對身體及感受中所有的剎那至剎那間 的醒覺,以及對心的細微動態的醒覺,做為 直接體驗內在真諦的工具。在講析禪修時, 他描述觀照感受如何將引導我們在「心所依 處」(「心所依處」傳統上被認為是心的住 處)直接體驗一切感覺。當一切的體驗,甚 至心,被知覺為「心所依處」的生滅感覺, 我們看到了無常、苦、無我的真諦。這導引 我們朝往最深的真諦,苦的息滅、涅槃的體 驗 3。 七、阿姜朱連 阿姜朱連(Achaan Jumnien,1932─) 出生在一個鄉村,六歲開始學禪修,最早學 習專注禪修和慈悲禪觀。他被訓練為一名 民俗治療師,保持獨身並持續禪修。他二 十歲時出家為僧,跟隨泰國許多有名的師 父,修習各種專注和禪修的方法。他四處 雲遊,然後在托國寺追隨阿姜達摩達羅學 習內觀禪修。 阿姜朱連三十多歲時,已因闡述佛法的 智慧和慈悲願力,而漸被當地人熟知,世康 塔瓦斯寺(Wat Sukontawas)的人特別請 他前去教導。世康塔瓦斯寺位於泰國南部 樹林、橡膠樹茂盛的山區,是政府軍和山 區共產黨叛軍長期激烈衝突的焦點。當他 剛到那裡時,有人警告他最好離開,否則

會被槍殺。 但他以佛法 願力繼續教 學,終於能 夠教導鎮上 的政府軍, 隨後也感化 了山區的反 抗軍。

阿姜朱連 Achaan Jumnien

後來阿姜朱連遷移到南部邊境甲米府有 很多洞窟的克拉比(Krabi)山上,當地是 回教興盛的部落,阿姜朱連改善當地居民的 生活,以慈悲心與回教徒維持良好的關係。 同時蓋建了「老虎洞寺」,於此建立僧團, 每年夏安居時,指導上百位的比丘和二百位 八戒女,修習內觀法門。也有西方人曾在此 學習4。(完)

1.傑克.康菲爾德著、新雨編譯群譯:《當代南 傳佛教大師》,第二三七-二四○頁。 2.傑克.康菲爾德著、新雨編譯群譯:《當代南 傳佛教大師》,第二七七-二七九頁。 3.傑克.康菲爾德著、新雨編譯群譯:《當代南 傳佛教大師》,第四○七-四○八頁。 4. 傑克.康菲爾德著、新雨編譯群譯:《當代南 傳佛教大師》,第四二七-四二八頁。

【第199期‧佛光法苑‧ 】


中國佛教史話(二十)

釋慧璉

南宋(1127-1279)的佛教 宋欽宗靖康元年(1126),崛起於中 國東北的金人攻陷宋首都汴京(今河南開 封),翌年四月裹脅徽欽二帝及宗室、大 臣及十餘萬男女百姓北還,北宋滅亡,史稱 「靖康之難」。五月徽宗之子康王趙構即位 於南京(即應天府,今河南商邱),是為高 宗。高宗在紹興八年(1138)正式定都臨 安(今浙江杭州),形成偏安之局。 帝王保護下的的佛教 北宋開國國君太祖趙匡胤對佛教採取護 持政策,有宋一朝的歷代帝王都奉行不更, 只有北宋末的徽宗(在位1100-1125)因 篤信道教,曾下令改寺院為道觀,並將佛菩 薩、僧尼的名稱都予以道教化,如稱佛為「 大覺金仙」,稱菩薩為「大士」,稱比丘為 「德士」、比丘尼為「女德士」等,但為時 不久便恢復舊名,而北宋也隨即滅亡。 南宋偏安於江南,而江南一帶經五代

之經營,佛教成鼎盛之局,加以江南本就 為富庶的魚米之鄉,更維持了佛教的興隆 不替。南宋高宗、孝宗、寧宗等均能仰承 祖規,保護佛教,孝宗還親撰〈原道辯〉 反駁韓愈的闢佛,以調和儒佛;可惜佛教 因義學不彰,終將學術主導的地位讓與新 興的理學(儒家)。 南宋首都杭州在五代吳越國諸王的護持 之下,已儼然取代北方佛教名城,經過南宋 一朝的進一步經營,這座被馬可波羅譽為人 間天堂的城市,從此成為中國佛教的重鎮, 鄰近杭州的浙東名城紹興、寧波,也從此成 為佛教的勝地。南宋一朝,日本僧人曾多次 登陸寧波,或在此學法,或由此西進,轉至 他處學習。 江南的禪宗叢林 五山十剎 唐時禪僧住律寺,與泥古不化、專重食 衣住行等小小戒的律僧,時起齟齬,禪僧於 是離開律寺,別立禪居,六祖慧能的徒孫馬 祖道一更創建叢林,馬祖的弟子百丈懷海也

【第199期‧佛光法苑‧10】


訂定清規,以取代印度式的生活戒規,主張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齋粥隨宜,務 於節儉」,與印度雞胤部(灰山住部)主張 的「隨宜覆身,隨宜飲食,隨宜住處,疾斷 煩惱」(穿衣、吃飯、居住適當就好,趕快 精進斷煩惱)類似,而更超越之。 宋代禪宗大盛,叢林的建制,清規的修 訂,皆日趨完備;叢林為十方道場,遴選有 德者擔任住持,故住眾極多。南宋禪宗名僧 輩出,寧宗時史彌遠上奏朝廷,請定江南禪 寺為「五山十剎」。「五山」是餘杭(屬今 浙江杭州)俓山寺、杭州靈隱寺、淨慈寺、 寧波天童寺、育王寺;「十剎」是杭州中天 竺寺、湖州道場寺、溫州江心寺、金華雙林 寺、寧波雪竇寺、台州國清寺、福州雪峰 寺、建康(今南京)靈谷寺、蘇州萬壽寺、 虎丘寺。「五山」及「十剎寺」的前六寺都 在今日浙江省境內。請定五山十剎一事,說 明了禪宗的獨盛,及江南佛教的興隆。唐時 五台、九華已稱為佛教名山,北宋時為懷柔 遠人,刻意經營五台(對於遼)及峨眉(對 於吐蕃、大理)。南宋時普陀山(開發於後 梁時)因鄰近寧波,遂與前三山並列,成為 四大名山之一。自南宋開始,南方佛教超越 北方,直至今日。

台州國清寺

杭州靈隱寺 兩宋的宗派 禪宗 唐武宗會昌法難後,慧能所傳的「南 禪」,漸呈一枝獨秀之局,因為禪者不需 經教、最能適應困境,自建茅舍,自種自 食,林間水邊皆可參證。晚唐時,南禪分枝 開葉、越祖分燈,成立了三個宗派。最早立 宗的為「溈仰宗」,數傳後便衰微了。其次 為「臨濟宗」與「曹洞宗」,臨濟在北宋時 分為「黃龍」、「楊歧」二宗,「楊歧」更 盛,終於成為「臨濟」的正統;「曹洞」傳 了六世(芙蓉道楷)以後,宗勢轉盛,南宋 時由寧波天童寺的如淨傳法給日本的道元, 此宗在日本始終興盛不替。在中國,「臨 濟」與「曹洞」直至今日,仍是最大的宗 派。五代時立宗的有雲門文偃創立的「雲 門宗」,及最後成立的「法眼宗」,由清 涼文益開宗。「雲門」在宋初與「臨濟」 並駕齊驅,但南宋時便逐漸式微。「法眼 宗」在中國傳法約百年便斷絕了法脈,但 卻在高麗流布不衰。 印順導師雖然並不認可「真常唯心」的 思想,但卻認為南禪長期在中國南方發展, 對於開發、教化當時生活、文化水準均較落

【第199期‧佛光法苑‧11】


後的華南地區,有著非常偉大的貢獻。他 也稱讚中國的禪者因相信「自心作佛」, 自得於心,所以自信自尊,主張「平常心 是道」,所以訶斥神奇,他推崇禪者「雄 健精嚴淡泊篤實」,是「第一流的真常論 者」(《佛教史地考論》〈中國佛教史略〉 之八),不像印度的「真常論者」走向神秘 欲樂,終於導致佛教在印度滅亡。 南禪禪者所展現剛毅篤實淡泊的風格, 確實得到社會大眾的欽敬。兩宋名臣如楊 億、范仲淹、富弼、王安石、蘇軾(東 坡)、蘇轍、黃庭堅、李綱、李邴、張九 成、岳飛、張孝祥等等,無有不尋訪禪者 請益受教的。如王安石之於蔣山贊元、真 淨克文,蘇軾之於祖印居訥、雲居了元( 佛印), 張九成之 於大慧宗 杲;連拒 佛不遺餘 力的歐陽 修,在與 祖 印 居 訥、華嚴 修顒交遊 後,也徹 底改變了 態度。他 們的詩作 也充滿了 禪機,開 創詩的新 蔣山贊元 境界,大 異於前人之作。

其他宗派 北宋時 從高麗請 回不少華嚴 的章疏,華 嚴宗因此復 興,南宋一 朝,華嚴的 義學僧一直 相當活躍。 兩宋著名的

四十四世佛印了元禪師 華嚴學者有 長水子璿、五台承遷、及他們共同的弟子晉 水淨源,淨源為華嚴中興的宗主;另外道 亭、觀復、師會、希迪則並稱為華嚴的「 宋四大家」。 天臺宗的重要著作因唐武宗滅佛及藩鎮 之亂,在唐末散佚的情形相當嚴重,天台宗 勢也為之一蹶不振;五代時吳越王錢俶向高 麗訪求天台的典籍,宋初由高麗送回一些寫 本,重振天台義學的研究。智者所著作的《 金光明經玄義》有廣略兩個版本,北宋初年 慈光晤恩註解《玄義》,採用的是略本,認 為是智者所作,詳論「法性」的問題,而沒 有提及「觀心」之事。但四明知禮認為廣 本才是真本,他採用廣本作解,申明「觀 心」之義,他批評只講「法性」,忽略「 觀心」,是有講無觀,違背了天台「教觀 並重」的傳統。知禮的評論引發孤山智圓、 梵天慶昭的駁斥,天台內部為此有了長達七 年的論辯,稱為「山家山外」之諍。知禮一 系以「山家」自居,自認是天台的正宗,而 稱智圓一系為「山外」,認為是旁支。此爭 論之後又相續不斷,但知禮門下有出色的法 嗣,因此「山家」一直被視為天台的正統,

【第199期‧佛光法苑‧12】


興盛於南宋一世。參與此次辯論的天台宗人 物,都住在寧波及杭州,足見佛教中心已轉 往兩浙。 淨土宗的義理淺顯,修持法門又最方 便簡易,因此兩宋各宗都融攝淨土以度化 眾生,居士也隨之倡導,結社念佛,使得 淨土宗普及民間,日見壯大,終於在明清 時取禪宗而代之。 新儒學 理學 與佛教的關涉 宋儒排佛 佛教傳入中國,由初傳而發達、壯盛, 這期間引發傳統儒家及道教的攻擊,始終 沒有間斷。宋儒孫復的〈儒辱〉、石介的 〈怪說〉、歐陽修的〈本論〉、李覯的〈 潛書〉,及理學家張載、二程(程顥、程 頤)、朱熹等的排佛之作,基本上都繼承韓 愈〈原道〉闢佛的理論而更深化之。兩宋僧 侶對此採用的是調和的方式,如契嵩著〈輔 教論〉,影響所及,張商英著〈護法論〉、 劉謐著〈三教平心論〉,以響應其說。 理學興起的因緣 佛教自魏晉至南北朝,藉由老莊玄學、 清談方式,深入士大夫階層,終在隋唐時,

唐太宗時,儒者顏師古考訂五經,成為 訂本,孔穎達又撰著《五經正義》,在高宗 時頒行全國,從此經學定於一尊。唐代科舉 取士有「明經」一科,學子應試,其說不得 違背《五經正義》。如此規定,引發部分學 者反彈,寫作論文懷疑舊註,但也帶動研究 儒經的風氣。五代時後周世宗崇尚儒術,延 聘不少儒者擔任官職,並且訂正禮樂刑法, 這都使得儒家在長期衰落後,有了復興的契 機;終於在北宋時,儒學復興,當時稱為「 道學」,在元末才有「理學」一詞出現,後 人遂將復興的新儒學稱為「理學」。 理學與禪宗 兩宋理學家與禪者關涉極深,如濂派 的周敦頤曾從佛印了元、晦堂祖心、東林 常總問道,洛派的程頤曾追隨靈源惟清參 學。理學家從佛教汲取養分,效仿禪師有 白話的「語錄」,也有靜坐修心的日課, 其「天理人欲」之說很明顯受到禪宗「真 常唯心」思想之影響。儒者對心性的講求 和生活的體驗,也與禪者非常接近。宋儒 無不深受禪宗影響,縱使排佛,也難掩其 學佛的舊跡。 (待續)

成為中國哲學的主流。隋唐八宗大放異彩, 才學之士競趨鑽研,儒道為之黯然失色。然 宗派成立後,佛學研究的態度有了極大的轉 變,各宗所注重的是自宗的義學與修持, 不再像東晉南北朝時,重視對整體佛學的 理解,因此格局日趨狹隘而不自知。唐武 宗、後周世宗相繼滅佛,重經教的宗派元 氣大傷,不重經教、反對文字的禪宗成為 教內的主幹,佛教義學不振,成了儒學重 返哲學主流的關鍵。 【第199期‧佛光法苑‧13】

周易正義


見聞覺知

快樂之源 宏意

二0一四年六月十一日晚八時半,我打 開電視時,見休士頓PBS 8.2電視台上,正 在講解人類快樂的來源。其間播報了一段 一位印度人力車夫的工作和心境。這位赤 腳拉車者,在盛夏時,要忍受熾熱的天氣 和燙腳的馬路。由於身份低賤,還經常會 受到顧客的辱罵和欺凌。為了一家人的生 活,每天都要面對同樣的工作環境,人生 不能說不辛苦。但當他一收工回家時,見 小女兒遠遠的對他喊一聲「爸爸!」他就 忘記了白天的一切,直覺內心充滿喜悅, 感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快樂的人。我見 他坐在用塑膠布搭蓋起來的屋子旁,看著 妻子女兒眉開眼笑的神情,我相信他是講 真心話,沒有半點虛偽。 接著電視台又根據一些學者專家的研 究,用圖表分析:人類百分之五十的快樂 是源自一個人的基因,天性;百分之十是 和工作環境、財富有關;剩下的百分之四 十,則與個人的動機、選擇有關。譬如: 有的人要冒著生命危險去爬高山,因為這 是自己的興趣和決定,所以明知有危險, 也會令人樂在其中。其間又提到人腦中的 多巴胺(Dopamine),這種化學分泌,也

會影響人的情緒,令人愉悅。透過瑜伽或禪 坐,也可以增加這方面的分泌。 後來由於有電話,我沒有看完這個節 目。不過從此節目的片段中,又令我想起多 年前,當達賴喇嘛接受CNN Larry King先 生的訪問時,金先生也請問了什麼是快樂 的問題。我印像中,記得達賴喇嘛說快樂 有幾個層次:第一是物質、感情的快樂; 第二是禪定的快樂;第三是證得正覺的快 樂。只有當人徹底覺悟時,人的快樂才是 究竟圓滿的。 記得一九八0年剛來休士頓時,我一個 人單獨住在佛光寺,每日所作,都不是自己 的興趣和志願,心裡確實有些苦惱。經過 三、五年,作了一番大調整,人才漸漸適 應下來。不過在現實的環境中,人事的變 化是不會停的,如果一直心隨境轉,那也會 苦惱無邊,難有喜悅。我覺得人生真正的快 樂之源,確實是不在於人的財富、權力、名 譽,而是決定於內心的安定和因果觀念的勝 解。內心安定者,不會受外境動搖;因果分 明者,知一切業報公平,也不容易受貪瞋癡 的干擾。當我們有定有慧時,人才會真正的 保持快樂。

【第199期‧佛光法苑‧14】


本期專題

新年 的

展望

天地遼闊 任我遨遊 佛法浩瀚 直趣佛道

【第199期‧佛光法苑‧15】


新 年 的

展 望

四大 願 望 親嚴

的一年又來到了,古語有云:「一年 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一生 之計在於勤」。在這新舊時節交替之際,很 多人都會訂立新的計劃,好在新的一年裡, 可以按步進行,以達到預期目標。 我們要養成良好習慣,但凡做事,便應 當先立下目標,計劃內容,然後按之而行, 適時檢討,讓自己逐漸完成事務。我們可以 每天早上訂下當天要完成的事情,每月月初 訂下這個月的計劃,繼而在年初訂立全年的 規劃。 更長遠的,便是設訂一生的宗旨了。 古今不少偉大的人物,都是年輕時便立定 志向,清晰設立未來的方向,然後不斷奮 鬥,堅持而行,最終達致成就。越長遠的 目標,越需要長久無間斷的策劃與努力, 才能成就,這便是「一生之計在於勤」的 意義了。 佛教徒也不例外,我們可以訂下每年的 短期目標,甚至設訂未來十年的中期目標, 但若要成就崇高偉大之無上佛道,那則要確 立弘大的志向,這便是佛教有名的「四弘誓

願」了。 在佛教的行持中,發心立志是十分重要 的,這亦可稱之為發願。我們每天的早晚功 課時,例必發願,而願之中,有「別願」與 「通願」二種。別願即是個別教徒自己所訂 立的願望,如法藏比丘的四十八大願、藥師 佛在因地所發的十二大願等等。通願則是所 有學道者必須立志發起的終極大願,例如成 就佛道、究竟解脫等等。 印順導師在《佛法概論》序言中曾經說 過,大乘佛教與二乘最大的分別,便是在於 行願之不同。這個行願正是大菩提心之內 容。大乘佛教徒每每在皈依之初,乃必須 立志發起大菩提心,這即是「上求佛道,下 化眾生」之心。寂天菩薩在《入菩提行論》 中說明:「略攝菩提心,當知有兩種:願求 菩提心、趣行菩提心。」這即是說,菩提心 可分為「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兩種。 大乘弟子學佛之初,必發菩提心,首先須發 偉大的志願,然後實行貫徹這個志願,從行 動上踏上菩薩自度度他的修道途徑。

【第199期‧佛光法苑‧16】


四弘誓願的意義 我們學佛之初,必先發起「上求佛道, 下化眾生」之志向。具體來說,必先立大誓 願,而誓願之最大者,莫過於四弘誓願:眾 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 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應當信受佛陀的 教說,知道生命在無窮洪流中,不斷輪迴, 升降浮沉,過程中互相為緣,互相影響,無 有出期。我們得聞佛法,自應要承擔著將佛

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學佛的終極目 標,我們當然是要立大志向,發願成就這 徹底解脫,無可比擬的至上佛道。但要成 就這無上的菩提道,則初發心的大誓願,與 隨後的長遠精進力、無比毅力,的確是至為 重要的。其中更要配合前述的三大誓願來輔 助,推動我們在菩提道上不斷向前,廣積福 德智慧資糧,毫不退縮,邁向最終成就佛果 的終極目標。

陀法音廣宣流布,以度化無量眾生。《金剛 經》說:「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 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 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我們要發 願度化無量眾生,便要體悟一切皆空之理, 雖滅度眾生而實無眾生可得滅度。雖無實眾 生可得滅度,但眾生不明白諸法皆空,故我 們便要發願,除自己了悟,更須學習教化無 量眾生,令他們得悟得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執著何其多,佛 法便是教我們不要害怕煩惱,要發大願望, 迎難而上,將煩惱我執全部剷除。菩薩要有 「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心 志,盡未來際,斷盡自己以至眾生之煩惱。 從了悟眾生皆空,煩惱亦空,明白煩惱皆 空,無實煩惱可得,故可發願斷除之,是 為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陀以無數方便智 慧,開出無量法門,目的祇為應對不同眾生 的執見。因此,我們亦要學習佛陀的無量法 門,廣學多聞,藉以掌握佛陀之方便智慧。 若能透徹了悟諸法皆空之理,便能廣設方便 法門,盡未來際,廣度眾生。

四弘誓願的建立 這四弘誓願是如何被發展起來的呢? 一般的說法,是在佛陀原始教法中的四聖 諦所發展起來的。釋迦牟尼在證悟成佛之 後,第一次向五比丘說法的核心內容,便 是說出「苦、苦集、苦滅、苦滅之道」這 四諦之道理。佛陀在法會上三轉此法輪, 由示相轉,勸相轉,而至證相轉,令五比 丘次第成道。自此之後,四諦法成為佛教 教法的總綱領,亦為佛教的核心教義。其 中「苦、集」二諦說明了世間有漏的苦果 與業因;「滅、道」二諦則說明了出世間 的證悟與其修行之途徑。

【第199期‧佛光法苑‧17】


在佛陀成道之後,說法四十五年,教導 新 無數弟子,令得徹底解脫。聲聞弟子解脫成 年 阿羅漢時,皆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 的 展 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這四句成 望 為解脫者之標誌,亦是當時所有佛弟子修道 的終極目標。所有聲聞弟子修行成就時,都 會自知自證這四句之內容,因此這四句成為 聲聞弟子的學道目標。隨著去佛日遠,後代 弟子對佛陀懷念有增無減,引發對佛的永恆 追思,因而發展出大乘佛教思想,其中對佛 陀遺骨的禮拜、遺跡的巡禮,發展出對佛陀 圓滿人格的信仰;對佛陀生平的追述,發展 研習佛陀傳記的本生談文學。佛弟子全方位 地向佛陀學習,並對他在成道後的四十五年 生平教法進行探究,發展出對佛陀無緣慈悲 與無限方便的讚歎及學習。因此,逐漸興起 了菩薩乘的教法,繼而結集成大乘經典,從 自求解脫之道轉向於對眾生的關懷救護,發 展出菩薩的願力與行持等教法。

原始佛教 之成就

四諦 十二行相

《小品般若波 羅蜜經》卷八

我生已盡

此是苦、 苦應知、 苦已知

我自得度, 當度未度者

梵行已立

此是集、 集應斷、 集已斷

我自得脫, 當脫未脫者

所作已作

此是道、 道應修、 道已修

我自得安, 當安未安者

不受後有

此是滅、 滅應證、 滅已證

我自滅度, 當度未滅度者

到了稍後的大乘經典,如《妙法蓮華 經》〈藥草喻品〉中簡單地說到這四大願 望:「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 安,未涅槃者令得涅槃。」 在《菩薩瓔珞本業經》中,則把菩薩四 願與四諦連繫起來了。其卷上經文說:「所 謂四弘誓願:未度苦諦令度苦諦,未解集諦 令解集諦,未安道諦令安道諦,未得涅槃令 得涅槃。」

大乘佛教初興時,逐漸開出菩薩要度脫 眾生的目標,我們看早期的大乘經典,已見 到將原始佛教之解脫目標,轉往度他方向的 內容。如《小品般若經》提出了菩薩行的四 大願望,其與原始佛教的解脫目標對照如下 表: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七則說得更為 明白:「一切菩薩復有四願,成熟有情住持 三寶,經大劫海終不退轉。云何為四?一者 誓度一切眾生,二者誓斷一切煩惱,三者誓 學一切法門,四者誓證一切佛果。善男子! 如是四法,大小菩薩皆應修學,三世菩薩所 學處故。」 佛教傳來中國後,高僧大德們很早便依

【第199期‧佛光法苑‧18】


據這些經典而加以強調菩薩的行願,如智者 大師在《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一,便引 用經典說明四弘誓願之內容: 「四弘誓願者:一未度者令度,亦云眾 生無邊誓願度;二未解者令解,亦云煩惱無 數誓願斷;三未安者令安,亦云法門無盡誓 願知;四未得涅槃令得涅槃,亦云無上佛道 誓願成。此之四法,即對四諦。」 而在《六祖壇經》(敦煌本)中,更見 到惠能大師將四弘誓願放在皈依儀式中了, 《壇經》裡說:

四諦 四弘誓願 四大功德 四大菩薩 四大道場 苦諦 眾生無邊 大悲心 觀音菩薩 普陀山 誓願度 集諦 煩惱無盡 大願力 地藏菩薩 九華山 誓願斷 道諦 法門無量 大智慧 文殊菩薩 五臺山 誓願學 滅諦 佛道無上 大行持 普賢菩薩 峨嵋山 誓願成

「今既自歸依三身佛已,與善知識發四 弘大願。善知識!一時逐惠能道:眾生無邊 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邊誓願 學,無上佛道誓願成。(三唱)」 由此可見,自唐朝開始,四弘誓願已經 是佛教皈依儀式上不可缺少的一個發願的內 容了。 四弘誓願的推演 大乘佛教興起之後,很多大乘菩薩的修 行德目被提出來,例如六度、四攝、四無量 心等等。但在實踐菩薩行道之先,則以發菩 提心最為重要,發菩提心則以發四弘誓願為 最徹底。因此,在每天的早晚功課中,四弘 誓願都是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提醒著我們 要發大願力,步上這菩薩行道。 另一方面,大乘佛教亦由這四弘誓願所 帶出的佛陀四大功德,逐漸形成了四大菩薩 的德行及其修行道場,以作佛弟子禮拜參學 的範例。茲將這四諦、四弘誓願、四大功德 及四大菩薩的關係列表如下,以供參考。

四大菩薩形象的建立,正是由原始佛教 四聖諦發展至四弘誓願而來,代表著佛陀之 四大功德,亦帶出大乘佛教最重要的四大特 點。四大菩薩各具特色,各有抱負,接引不 同類型的眾生,吸引及鼓勵信徒向他們學 習,藉此導引、勸導弟子們不畏艱辛,努 力向前。後來大德們更建立起四大菩薩道 場,讓廣大的佛教信眾,藉著朝禮四大名 山,來彰顯菩薩的悲智願行四大願力,帶 領我們繼續向佛道邁進。 因此,我們應明白佛菩薩之苦心,常 時發願,建立起這菩薩的四大願望,提醒 自己須精進努力,向著這究竟成佛的終極 目標進發。

【第199期‧佛光法苑‧19】


新 年

回 顧 與展 望

展 望

新的一年 慧度

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一 年又將近尾聲了,世界上沒有一個人 能將時光抓住或挽留。這也證明偉大慈悲的 佛陀,發現苦空、無常、無我、緣生緣滅、 因果通三世和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世間的 一切都是相對的,好對壞、高對矮、美對 醜、長對短。展望新的一年也應該回顧所 走過的歲月,還是那句老話「少壯不努力, 老大徒傷悲。」「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 過不知難。」這話好像衝著我說,屈指一算 接觸佛法已十餘年了,雖然也出家受了三壇 大戒,但總覺得自己的修持不夠,仍然是佛 教的門外漢,言行舉止帶著濃厚的習氣,遠 遠不如在家的居士。宏師父也時常對末學開 示,在談吐方面聲調要柔和,用詞要恰當, 不要用帶有攻擊性諷刺的話語。檢討自己, 每當和別人交談時,起先都會保持正念,但 是,一、兩分鐘過後,正念就失去了。尤其 在逆境的時候更容易犯錯,這一點是我最難 行持的,祖師大德的開示,修行要從最難的 地方著手,應該向大眾懺悔確實改過。 每一個人的因緣果報大不相同,有的人

已經修了好幾世,有的人剛從三惡道上來, 因此每人的智慧與覺性就有千差萬別。我是 一位鈍根的出家人,想到末法時期能夠聽聞 到如來正法是多麼不容易。五根俱全又能披 上袈裟,更要感恩佛陀有這麼好的教誡。有 時回頭往後看「他騎駿馬我騎驢,低首思量 我不如,舉頭又見推車漢,上雖不足下有 餘。」實該鞭策自己,更加精進。 「美洲菩提中心」開山已有十餘年了, 從無到有,一粒砂、一塊石頭、一包水泥、 一條鋼筋全都是十方大德所捐獻,在會友信 眾齊心協力下,才有今天的禪堂、齋堂、善 法堂、男女眾寮房和追思堂等設施,大眾的 護持功不唐捐。菩提中心總是有做不完的工 作,我把出坡當做日常生活修行的一門功 課,所以也就不覺得累,能為佛教會工作 而不覺得煩惱,這也是一種福報。佛弟子 只問耕耘不問收穫,更不要在稱譏毀譽、 名聞利養上打轉,如是因如是果。 我年輕時命運也非常坎苛,聽了祖師大 德的開示:「一個人在四十歲以前的命運是

【第199期‧佛光法苑‧20】


與生帶來的業力,四十歲以後要靠自己的修 行,到了晚年是不是煩惱一天比一天少,身 心得到安樂自在,那就要問自己。」世界上 沒有人能幫助你修行,一切要靠自己的功 夫;也沒有人能替你消災解運消除業障, 自己要精進、禮佛、念佛、拜懺、共修、 聽經聞法、持戒而布施,然後回向法界一 切有情眾生和冤親債主。 多年來承蒙兩位師父對末學的厚愛,無 以回報,深感內疚,除了感恩之外還是感恩 和尊敬。九月初託淨公長老的福,同赴大陸 北京,這是我生平第一次到大陸,參訪了兩 個寺院,感受到大陸學佛的人已經越來越 多。之後,轉往台灣,去參訪慈航菩薩的 道場─彌勒內院,也傾聽長老的敘述,當年 從大陸撤退之際,青年僧初到台灣,人地生 疏、語言不通,無處安身,都由慈航菩薩收 留安住和培育,為中國佛教在台灣的開展打 下基礎,功不可沒。慈航菩薩說過一句:「 銀行有再多的存款,都暫時是你的,要施捨 出去的錢才算是你的。」 本會嚴寬怙長者 一生護持道場,更到大陸偏遠山地,興建很 多所學校,照顧貧困失學者,他的精神永遠 都是佛弟子的榜樣。 新的一年即將來臨,願每位佛弟子春天 勤播種,秋天才有豐收,「三寶門中好修 福,一粒種子萬粒收」,更要把握當下,因 為人生苦短。尚未皈依的信眾,盡可能早一 點皈依。皈依是佛弟子入門的基礎,皈依佛 是覺而不迷,皈依法是正而不邪,皈依僧是 淨而不染。世間的學位,還是比不上佛陀所 說的一切教法,一定要修行佛法才能讓你身 心自在,方東美教授說:「學佛是人生最歡 喜的事。」

新的一年,我希望所有的年長者要精進 念佛。〈天地顛倒篇〉裡面有一句話:「三 十年前,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三十年後,家 有一老全家逃跑」,道理很簡單,因為老年 人有可能得中風或老人癡呆。年長者如能在 飲食方面多注意,且能精進念佛,內心絲毫 不要夾雜,功夫才能用上。

以下這句話摘自《佛光法苑》196期, 宏師父「相好莊嚴的人生」一文,「閒時參 加共修,忙時就在工作中修。」這是一個很 好的辦法,我一邊除草一邊念阿彌陀佛。各 人的因緣果報不盡相同,我的理念是多為常 住出坡,所以在每年五月中旬至十月中旬, 我盡量不離開菩提中心一星期以上,把菩提 中心照顧成為人間淨土。廣欽老和尚說,每 天五堂功課做好,一天不犯戒,沒過失便有 功。 最後祝天下所有眾生六時吉祥、福慧增 長。阿彌陀佛!

【第199期‧佛光法苑‧21】


新 年

精進修行

展 望

期待相遇 鮑克南

光飛逝,轉眼間2014年已近尾聲。 回顧過去的一年,家庭和工作都很 平順,但對於一個知道「佛法難聞今已聞」 的我,道業對我來說,應該是最主要的。道 業,就是一般所說的修行。說到修行,其實 是很複雜的,因為我們生活在這世間,每天 都要接觸各式各樣的人事物,這裡面有很多 的現象對我們來說,是快樂喜歡的,但也有 痛苦厭惡的,甚至是極苦難耐的。在這樣有 苦有樂、有喜有惡的世間,對於佛法的修 學,倒是一個很好的環境,因為有苦,所以 就會想離苦。佛陀曾經說過,不知苦的人, 是無法知道苦的原因,這樣也就無法知道解 決苦的方法,因為不知解苦的方法,所以就 無法知道什麼是滅了苦後的自在境界了。這 就好比天上的天人一樣,一直在享樂之中, 眾生在享樂的時候,是不會想要修行的。但 是,佛陀也說了,眾生如果一直在苦的環境 之下,也是無法修行,如在餓鬼或地獄道的 眾生,痛苦得沒有一秒喘息的時間,那裡能 修行呢?因此,現在在人間雖然因緣複雜, 卻是修行的好環境。 一年半前,母親突然離世,讓我至今仍 有很深的遺憾、不忍、愧疚和思念。一想到

母親,心裡就不由自主地生起一陣陣的苦 楚。反觀著自己的內心,對於母親的思念 是那麼的深。望著天空,不知母親在他方 世界過的如何。想到佛經裡說到眾生有六 道輪迴,這讓我生起了很大的希望,希望 自己能像菩薩一樣,常在六道輪迴裡救度 眾生於苦難和報答眾生的恩情,這樣,我 就有機會再遇見母親,儘管她已經不再是 這一生的她了。 佛法智慧的修學是有次第的,循序而 上,絕不是一步登天的,在菩薩道的修學 裡有五十二個階位,依著菩提心、大悲心、 性空慧三心為基礎,慢慢地讓這三心成熟圓 滿。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因緣,精進向上,對 於自己能克服的煩惱,不要沾沾自喜而流於 懈怠和放逸,對於自己還沒有能力克服的煩 惱,也不要懊悔自責,喪失信心。看到別人 比自己修行好的時候,更不要妄自菲薄,認 為自己一無是處。經常要勉勵自己,時刻牢 記菩薩三心。忘了,沒有關係,再把它提 起,念起。常常想著菩提心,能讓我們知道 為什麼要學佛;常常想著大悲心,能讓我們 知道眾生和自己一樣常處於苦難之中,等待 著救助;常常想著性空慧,能讓我們面對一

【第199期‧佛光法苑‧22】


切外在現象及自己的身心現象時,以佛法來 思惟、抉擇,探究這些現象。這樣無時無刻 地讓自己的福德與智慧慢慢地增長,對佛法 也能一天天地增強信心。 我們有很多習性,而最平常的一種就是 心的散亂。這個習性讓我們很容易忘失聖 言。佛陀說世間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 沒有一個現象有一絲毫的主宰,而因緣本 身也是時刻在變化著,沒有任何的自主,因 此,佛陀教導我們不要執著,執著只能帶來 痛苦煩惱。但是,我們聽了之後,轉眼就忘 了。在佛陀的時代,一些已經修行很深的弟 子,一聽佛陀的開示,反觀自己這個現象, 馬上就能發現佛陀所說的真理,從此放下一 切執著。之後,佛陀的弟子越來越多,大部 分的弟子都是由初學開始。佛陀所開示的道 品很多,其中有我們最熟悉的「八正道」。 仔細研究一下八正道 正見、正思惟、正 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再 看看佛陀在經典裡的開示,不難發現修學佛 法的正道。如《雜阿含》二十二經佛對劫波 比丘開示:「當觀知諸所有色…彼一切悉皆 無常,如是,觀受、想、行、識…彼一切悉 皆無常。…爾時,劫波比丘受佛教已,獨一 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 受後有,心善解脫,成阿羅漢」。 看看劫波比丘,然後看看我們自己,比 較一下彼此的修行。劫波比丘完全遵循八正 道來修行,在聽了佛陀「無常」的開示後, 建立了正見,之後,他單獨一人找了一個僻 靜處,然後,以「無常」的正見來觀察思惟 抉擇自身的這個現象,精進地、專心地、正 念地觀察思惟抉擇身心現象的無常,此時, 他的戒律是具足的:正語、正業、正命具

足。因為心一直停留在自身的現象上,不 往外攀緣,慢慢地心收攝不散亂,達到近行 定:正念、正定具足,最後在自己的身上經 驗到無常,體悟無常,同時看到自己這個現 象,只是身心現象的單純緣生緣滅而已,這 當中並沒有以前認為的那個能自主,能主宰 的我。劫波比丘在自己的身上經驗到無我, 體悟無我。由於這樣的體悟無常無我,他能 放下執著,從此解脫一切苦惱。我們如果能 像劫波比丘一樣,重視聽聞正見以後的修行 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我們 也能像他一樣解脫一切苦惱。佛法的正見, 除了緣起的無常正見外,還有緣起性空,無 自性,不可得等正見,都可以依循八正道的 修行來成就佛法的智慧。 之前,我對未來的展望是精進修行,精 進禪觀,時刻地以佛法來觀察思惟抉擇一切 現象,增進自己的福德與智慧,以期望未來 能與母親相遇,不管我與母親來世的關係, 都要尋求機會報答她對我的恩情。現今,我 想到了前世我可能也有同樣的母愛,而今生 就在我的周圍也有很多前世母親的因緣,我 應該即刻開始實踐報恩的行動才是,無須等 到來世。幸虧有輪迴,這才讓我有機會報答 她們的恩情。希望我能慢慢地,一步一步的 學習,克服一切不好的習性,福慧增長,乃 至達到成熟圓滿。

【第199期‧佛光法苑‧23】


新 年 的

展 望

念念

念 善諦

佛兩年多,雖然進步不大,但我知 道學佛修行不是單純的念佛打坐。 真正的修行是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時每一 刻下功夫,修正自己的身口意行為。回顧 2014年,展望2015年,我給自己的新年目 標就是在2015年盡力做到念念善念! 聖人一定先是一個善人,一定是一個身 口意都善的善人,然後才能成為聖人!什麼 是善?我的理解就是對別人好的都是善。善 是一個非常好的縮小「我」的途徑。當我們 能夠處處都把自己放在別人的後面,處處都 把別人當作我來對待時,我們的我執就會減 少很多。我執少了,煩惱就少了,煩惱少 了,心就能夠更長時間的保持平靜、寧靜。 我們都知道煩惱有兩種力量:1)發業力, 煩惱能夠引發招感生死苦果的惡業。2)潤 生力,有了業力,但還必須再經過煩惱的滋 潤,才會招感苦果。如果煩惱斷了,一切業 種也就乾枯了,不會再發芽、結果了。 想要做到念念善念,我想通過下面三個 方面去實現。 關注自己的心念 我發現能夠以一個局外人的角度,去觀

察自己的心念,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情。我 經常非常誠實的面對自己的心念,做各種各 樣的分析,比如,分析這個念頭是好是壞, 從什麼時候開始起的,為什麼會起這樣的念 頭,什麼樣的外境會讓自己起這樣的念頭, 以後該不該還起這樣類似的念頭,如果不想 再起,應該怎麼做等等。 我是一個非常和善和樂於幫助別人的 人,同時我又是一個非常要面子和有點自負 的人。在工作中,由於前兩個優點,我與大 部分人都相處得非常好,但由於後兩點,我 有時又會做出一些不太理想的事情。通過關 注自己的心念起伏,我更加的了解自己。 有一次,我審核一個項目,另一個資格 更老的工程師批准這個項目。他對我通過的 兩個建議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見,他覺得有了 建議A建議B就不需要了。我說建議A是新的 提議,可能有一些方面還不成熟,需要進一 步的驗證,所以不能只提出建議A。最後通 過很長時間的驗證發現建議A不可行。後 來,他和我討論的時候,有點指責我盲目 通過建議A,同時又覺得排除A全是他的功 勞,我就有點跟他槓上了,講話有些急。在 談話的後半段,我突然意識到自己的自負和

【第199期‧佛光法苑‧24】


愛面子要把事情搞砸了,於是趕緊剎住自己 的不當言行,讓事情平緩的結束了。 談話過後,我開始反省自己的心念,我 是怎樣開始失控的呢?通過思惟我發現,這 首先要追溯到很久以前,自從我來到這家公 司工作,我發現他們做的很多東西都有一些 小的錯誤,而這些老工程師對技術理論也不 是理解得特別深,我每次問他一些問題,他 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於是我就在心 裡不自覺的埋下了「他技術不是很強」的念 頭。就在最近,我看到一個這位老工程師批 准的項目,發現了很多的錯誤。原因是他只 看文字,不細看項目真正是怎麼做的。於 是,我又在心裡種下了「他審核和批准都 不仔細」的念頭。雖然我平時對他還是非常 尊敬,但其實這兩個念頭已經在我的心裡深 深的紮根了,就等待因緣成熟而開花結果。 在我們一起討論這個項目的時候,我又覺得 他根本開始就著眼點不對,而後討論時又把 所有的功勞往自己身上攬,同時又有點指責 我的意思,於是我的自負和要面子的習氣, 讓我完全忘掉了他的功勞,開始和他有些爭 執。其實,由於他的提醒,我們避免了提出 一個不成熟的建議,他的功勞還是很大的。 而且老工程師,可能理論上不如我們這些新 的工程師,但經驗還是非常多的。同時,通 過這件事,我發現我的自負和愛面子的習性 還是沒有絲毫改進,在因緣具足,自己又沒 有警覺的情況下,就會發作。而所謂的因緣 具足就是有人質疑我做的東西,尤其是當我 感覺他們本身也經常犯同樣的錯誤的時候, 我就會很容易發火。 於是我才發現和警覺,過去我們對別人 的任何不好的看法,如果讓他們存留在內心

裡,或早或晚都會在因緣具足的時候,以某 種形式釋放出來。於是我就告誡自己,不要 在心裡埋下任何不好的看法和念頭。如果沒 有這些很久以前埋下的心念,我就不會覺得 老工程師有這樣那樣的不足,在他質疑我的 時候,我就不會覺得一個不如我的人在批評 我,那我的自負和愛面子也就不會那麼容易 的被釋放出來。

同時,我的自負和愛面子已經是我的兩 個非常老的毛病了,以前都沒有意識到。自 從學佛之後,開始學會內觀,慢慢的了解它 們的存在,同時也一次又一次的見識了它們 的威力。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反省,我開始可 以越來越早的注意到它們的存在,意識到它 們即將發作,並開始能夠讓它們發作的時間 越來越短。 現在我只是對讓我起非常大的煩惱的事 情,才能做到關注心念,分析心念。在即將 到來的2015年,我要努力對更多更細小的 事情去關注自己的心念,分析它們的起落及 其因緣。這樣,我就可以更有效的去修正自 己的身口意的行為。更重要的是,只有關注 自己的心念,才能知道那些是善念,那些是 不善念,從而去掉不善的念頭,做到念念善 念。

【第199期‧佛光法苑‧25】


新 年

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

關注自己,我知道自己是一個瞋心很重 的 的人。事情無論大小,都要一個公平。別 展 人做的只要有一點欠缺,如果是我在意的 望 事情,就會起瞋心。學佛之後,我在努力 的減輕瞋心的作用,但路還是非常的長。 由於知道內觀,大部分的時候,在面對事 情時我能夠清晰的知道自己的瞋心在起作 用。要減輕瞋心的作用,直到最終沒有, 我覺得「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是一 個非常好的辦法。 比如在開車的時候,看到很多的人強行 併線,我就會覺得他們太自私,這樣做同插 隊沒有區別,自己無端的起了煩惱。煩惱起 了,有的時候因緣成熟,就會做出不好的事 情,搞不好還弄出個車禍什麼的。但如果能 夠做到見不賢內自省,把別人不好的行為作 為自己的鏡子,提醒自己不要這樣做。這 樣,不僅對別人慈悲,對自己更是一個非 常好的修行和提昇。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我常常都能遇到 很多在某些方面做得非常好的人。以前的我 會非常「全面」的去評估這個人,他那裡 好,那裡不好,現在的我不會這樣。我會只 關注他(她)做得好的方面,多跟他們學習。 我有一個女同事,她同每個國家的人都能聊 得來,同事之間的關係處理的非常好。雖然 她有些方面我有點看不順眼,但我盡量不去 思惟那些東西。相反的,我會努力同她相 處,學習她的熱情的待人處事的方式。 在對待所有的外境時,如果能做到見賢 思齊,見不賢內自省,我首先會減少很多的 煩惱,同時不會在我心裡種下任何不好的念 頭,另外還能夠持續的進步,修正自己的行

為。所以在2015年,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 省,將是我看待外境的標準。 自我剖析改進 自從學佛之後,我慢慢的養成了一個習 慣,就是書面記錄自己的感受和覺得有用的 話語。當我面臨重大的煩惱的時候,我會把 我的煩惱寫在本子上。我發現,當我把煩惱 寫在紙上,我能更認真地面對它,當我能直 接的看著煩惱時,我的煩惱也就減少了。當 我經歷一些煩惱過後,我會把對自己念頭的 分析和對自己改進的建議寫在本子上。這 樣,我可以反覆的再看自己對自己的分析 和建議,就可以加速我修正行為。另外,當 我聽到或讀到讓我覺得非常有用的話時,我 也會把它們記錄在本子上。這樣有助於我的 理解,同時我還可以時常的反覆溫習,提醒 自己改進。 在這即將到來的2015年,我要把這個習 慣做得更細緻和更系統。盡量做到每天一次 對自己進行書面總結。這樣,我相信自己可 以更好的認識自己,評估自己的行為,從而 慢慢的做到念念善念!

【第199期‧佛光法苑‧26】


新年 心 希望 「

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 這樣說是因為什麼事在開頭的時候, 如果有好的規劃、準備,以後就會進行得比 較順利,也比較容易得到圓滿的結果。「好 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許多人會 在一年之始,訂下在新的一年中,想做的事 情,對自己的期望,譬如想讀那些書、要去 那裡旅行、完成那些工作,現時代裡,也會 有人立下願望,在新的一年裡,要減肥多少 磅重等等。但是,根據統計調查,真正能完 成自己願望的並不多。可能有的願望立得太 高、太難,不切實際,還有可能是自己的毅 力不夠够,努力不足,不能堅持,以致達不到 目標。人命在呼吸間,常常這樣思惟,會提 昇自己的精進力。有一句名言,「春天把年 青的精神放進一切事物裡。」因此,趁着 明 媚春天的大好時光,還是為自己許下一些 願望。要讓希望成真,可以循着 這 個方法策 勵自己:「往好的方面,具體想像自己的 希望、持續這份想法、相信它會實現、付 諸行動。」 每天早晨都會出去走路,住的社區裡, 種了許多的花草樹木。當初開發這個住宅區 的建築商,非常慷慨大方,留下一片片寬敞

伍秉華

的土地,植樹、舖草、栽種各式各樣的花, 走到那裡,看去都像一座公園;濃蔭密樹簇 擁着紅花綠草,人工開出的湖泊,添上欄亭小 橋,就像一幅幽美的風景圖畫。有時在湖邊 的木椅上坐歇一會兒,看松鼠在林間追逐遊 戲,聽樹上的小鳥,唱出悅耳美妙的歌聲。 湖面上被小鴨子划出淺淺的波紋,還有不知 從那裡來訪的白天鵝,自由自在的在湖心中 遨遊。秋天裡,不少的老人帶着著孩子(可能 是祖孫),興味十足地拾掇着樹上落下的核桃 (據說這裡以前是核桃林)。現在正值秋末 冬初,很多樹葉已換了顏色,也有很多葉子 巳悄悄落下,如茵綠草變為枯黃,原來開遍 草地上的小野花也不知去向。花草樹木的天 性就是不在意自己開得久暫,是否會消失無 蹤,更不會感嘆自己的身世飄零,它們就是 隨着著時節規律,開開落落,悠然寧靜。春天 來時,它們又將以一番嶄新的面貌回來。 我們的生命,何嘗不是如此,來了又去 了,每一期的生命,都會有憂愁悲傷與快 樂幸福。我們應該在自己的生命中,增添 一些智慧、知識、真理,使自己的心智更 為成熟、豐富。現在眼中的景色,雖是一 片蕭瑟,但是,「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

【第199期‧佛光法苑‧27】


嗎?」等到冬去春來,這裡又將是一個春 新 暖花開的世界。希望自己向大自然學習, 年 隨緣不變,不變隨緣,一切順其自然,喜 的 展 悅自在的過好每一天。

禪師說:「只有集中的心,才是淨化了 的心。」前不久,來玉佛寺弘法的開律法 師,開講 「大念住經的實踐」。他說,實 踐就是生活中的覺醒。覺醒就是對一切人事 物,採取開放、寬容、接納的態度,但是, 又不執着 任 何人事物。保持正念,專注地、 慈悲地敞開自己的心胸,接納在眼前發生的 一切。把注意力放在當下;不但重要的事, 要專心地做,即使如廁方便、開門關門、煮 飯燒菜、清理房屋,都要正正經經、專心地 做。有敬業的態度,才能把事情做好。

求回報,具有這種善意和愛心,我們會更樂 意對那些沒有可能回報我們的人伸出援手。 曾經讀過一則報導,紅十字會要去回教地區 救濟難民,因為怕當地民眾對十字有所忌 諱,而更名為「新月會」,以便能在那個 地區,幫助那些在苦難中的民眾。這不就 是偉大的菩薩道精神嗎?

每次進出圖書館,都會好好讀一下牆 上掛着 的 百丈禪師的偈語:「莫記憶,莫緣 念,放捨身心,令其自在。」我想用美國生 活大師卡內基的一段短文來與百丈禪師的法 語,對應一下:「注意看好今天,因為它是 生命。在短短的一天中,有着 我 們存在的價 值:成長的歡愉、行動的榮躍、一切美好的 光鮮亮麗。昨天已成一場夢境,明天還是一 個想像的遠景;但是踏實過好今天,可以讓 每一個昨天成為一場快樂的夢境,將每一個 明天實現成充滿希望的憧憬。」

去年年初參加菩提中心的慈心禪七,主 要內容就是修習四句温溫柔的話語:「願我沒 有敵意,願我沒有瞋恚,願我沒有痛苦,願 我保持快樂。」觀想的對象從自我開始,擴 大到自己親愛的人,中立的人,乃至自己的 怨敵,所有一切眾生。法師提醒大家,當心 中默念這四句話時,不要把它們當成一堆生 冷的文字,而是要對這些話語,生起真正的 感受、温 溫 暖的感情,好像對待親蜜的朋友 一般,把自己和這些話語,緊緊地融合在 一起。

當心很平靜很穩定的時候,我們才能看 到事情的真相,如實的看,一切就是這樣。 真正集中精神,就沒有任何的人事物可以煩 擾我們。希望自己在生活中,時時保持正 念,放鬆身心,腳踏實地的過好每一天。

佛陀是人天導師,他以身作則,展現出 無量的慈悲與智慧。他以佛之最尊,為盲目 的老比丘穿針引線;對愚鈍如周梨槃陀伽 者,觀機逗教,讓他經過精進修行,而開 悟證果。離開佛世雖已久遠,但佛陀的教 導,仍在人間。希望自己,向佛學習,慈 悲常駐心中。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佛教教導中 最燦爛的一塊瑰寶。慈悲是幫助別人而不要

【第199期‧佛光法苑‧28】


修習菩薩道要具備大悲心、菩提願、空 性慧,而菩薩三心的基礎便是要具有一副好 心腸。《正法念住經》說:「 心能造一切 業,由心故有一切果。…為善則能得解脫, 造惡則被縛。」印順導師也在其著作《學佛 三要》中提示「世間不論什麼東西,只要善 於運用,無一不是好的。…可是,如不能善 於運用,一切都可成為有害我們的東西。 心,便是運用這一切的主導者。」 在道場中,會友義工們,站在自己的崗 位上,默默付出,不為得到光榮、讚嘆,不 為受到表揚、肯定,大家隨緣盡份地發揮自 己的功能、特長,靠的就是一份想法鼓舞自 己─自己做的事能利益大眾。我們不會看輕 自己,妄自菲薄,但也不會過份重視自己。

有一則寓言:「一隻公雞知道自己的喔喔啼 叫,可以讓人們早起,這是自信。一隻公雞 以為自己早晨的喔喔啼叫,能讓太陽從東邊 昇起,那是自大。」在團體中,與人共事相 處,可以坦然接受別人的觀點,願意承認別 人也有正確的時候,這樣會更能受到大家的 認同、歡迎。 道場內,法師們不辭辛勞地為信眾講經 說法,我們在聽經聞法中,如果能够 心 領神 會,那是多麼充盈的法喜,學習把佛法運 用在生活裡,那又是多麼大的福份。在新 年的開始,祈願所有師父、師兄師姊,身 心健康、吉祥如意。大家同心協力,護法 護教,讓佛教的明燈,永世長照,使佛法 的甘露,遍灑人間。

宏意法師新春勉語 和氣待人心情好 常念隨喜無煩惱 學戒修定意清淨 不離覺照真明了

【第199期‧佛光法苑‧29】


福德 與

福報 厚觀

福德莊嚴、慧日普照

動來利益一切眾生才行。比如說我內心不

佛是福慧圓滿,我們想要成佛,福德與 智慧都要具足圓滿才行。印順導師創建了「 福嚴精舍」與「慧日講堂」兩個道場,主要 是希望大家能「福德莊嚴、慧日普照」,要 福慧雙修。然而什麼是「福德」?什麼是「 福報」?這兩者又有什麼不同?《大智度 論》有幾段話值得我們深思。

貪,但不是只有內心不貪就好,我們實踐出 來要行布施;不瞋,我們表現出來要和顏悅 色。所以《大智度論》對「福德」所下的完 整定義是:發心度一切眾生,此發心是與不 貪、不瞋、不癡三善根相應的,也相應於其 他種種的善法,此清淨無染的心與善根所起 的身業、口業和合,方名為「福德」。

與不貪、不瞋、不癡相應,廣行一切善法 名為福德 關於「福德」的定義,《大智度論》卷 61(大正25,488b18-21)的這段文值得注 意: 初發心作願:「我當度一切眾生。」是 心相應三善根:不貪、不瞋、不癡;善根相 應諸善法,及善根所起身、口業,和合是 法,名為福德。

菩薩發願度一切眾生,這樣的發心要與 不貪、不瞋、不癡三善根相應才行。所謂「 善根」的「根」,就是根本,不是枝末;如 果只在身口表面下功夫,而沒有徹底淨化內 心的話,那都只不過是枝末而已。而從另一 方面來說,如果只是心裡發願行善,這還不 夠,必須依三善根起身業、口業,以實際行

與「三善根」相反的是「三不善根」, 也就是貪、瞋、癡三毒,一切的不善法都由 此而出。如果所做的行為夾雜了貪、瞋、 癡,因為「根」已經不清淨了,即使行布 施等,也都變成是雜染的了。 布施非即是福,如針導綖縫衣,縫非針也 《大智度論》卷30(大正25,282a29b2)云: 善根者,三善根:無貪善根、無瞋善 根、無癡善根。一切諸善法,皆從三善根生 增長;如藥樹、草木,因有根故,得生成增 長──以是故名為諸善根。 今言「善根」者,善根因緣供養之具, 所謂花香、燈明,及法供養,持戒、誦經 等,因中說果。何以故?香華不定,以善心 供養故,名為善根。

【第199期‧佛光法苑‧30】


布施非即是福,但能破慳貪,開善法 門;善根名為福,如針導綖縫衣,縫非針 也。

「善根」主要是無貪、無瞋、無癡等三 善根,而花香、燈明等供養品只是「善根的 助緣」,這些物品本身還不是善根,必須配 合善心供養才名為善根。或許有人以為行大 布施就能得大福報,但《大智度論》說,布 施並非就是福,但能破除慳貪煩惱,遮不善 門,而打開善門;不貪、不瞋、不癡善根才 是福德。就如穿針引線縫衣服一樣,如果只 有針而沒有線,或只有線而沒有針來引導, 都是不能縫衣服的;同樣地,具備花香、燈 明等物品,又能以不貪、不瞋、不癡的善 心來布施供養,去除慳貪等煩惱,增長諸 善法才是福德!如果我們布施是想要貪求 回報,或者沽名釣譽,這些其實是稱不上 福德的。 又如《大智度論》卷17(大正25, 180b26-27)說: 菩薩行布施、持戒、忍辱,是三事名為 福德門。

行布施、持戒、忍辱,這只是「福德之 門」而已,不一定能登堂入室,如果沒有破 除慳貪惡行、瞋恚等煩惱,未與三善根相應 的話,還不能稱之為「福德」。 「福德」與「福報」 或許有人認為,某某人衣食無缺、資具 豐厚,真有「福報」!但這樣的「福報」 是否就等於「福德」?《大智度論》有一 段文透露了「福德」與「福報」這兩者的 不同,如《大智度論》卷 61(大正25, 488a9-13)云:

是果報可與一切眾生,以果中說因故, 言福德與眾生共。若福德可以與人者,諸佛 從初發心所集福德,盡可與人,然後更作。 善法體不可與人,今直以無畏、無惱施與眾 生。

這段文牽涉到「回向」的問題。有人 說:「你好好修行,把功德全部回向給我, 然後你自己再繼續修。」試問這可能嗎?在 《大智度論》提到一個重要的觀念,「共一 切眾生者,是福德不可得與一切眾生,而果 報可與。」也就是說:「福德」其實是不 能與眾生分享的,但由福德所感得的「果 報」,則可以與眾生分享。 「福德」其實是一種「善法體」,這是 善法,不是果報。如上所說,它是與三善根 相應而廣行一切善法的身、口、意業,這樣 的「善法體」並不是物質資具,怎麼可以 轉給他人呢?真能給他人的,其實是由「 善法體」所感得的果報,這種果報名之為 「福報」。 例如菩薩以不貪、不瞋、不癡來行布 施,這樣的「善法體」,便能感得種種資 具,可以用這些資具來利益眾生;或是菩 薩以三善根來修持戒、忍辱、般若等,可 以感得相貌莊嚴、智慧明達、辯才無礙,如 菩薩有所說法,眾生也樂於信受。所以,經 說「福德與眾生共」,其實這是果中說因; 嚴格說來,是菩薩透過福德這樣的善法體所 感得的果報(福報)來與眾生分享,用它來 利益眾生! 想要得大福報,就必須不斷地積集「福 德」才行;反之,如果沒有持續不斷地累積 福德,再大的福報也終有用盡的一天!

【第199期‧佛光法苑‧31】


夢醒

時分

禪七感悟

王欣欣

期盼下,菩提中心的感恩節禪七終於到 來了。自己由於過去十年,一直負責菩提中 心的靜修活動,所以每次都是「有職責」的 參與;今年卸下職務,第一次以「純學員」 的身份打七,心情上覺得格外輕鬆。沒想到 出門前,送行的吾浩說,難得這次禪修不用 負責活動,看看妳是否能有所「體悟」。 11月28日傍晚,帶著家中同修的期許和 兒子的祝福上路,滿懷希望地踏入「選佛 場」。或許是太有所求,結果第一天的每支 香都是充滿希望的開始,潰不成軍的結束, 而且越是著急越用不上力。主七的繼如法師 觀察敏銳,看到我很「辛苦」,法師要我晚 上好好休息,放輕鬆。晚課後,回到舒適的 寮房,滿懷感恩地躺在床上,卻只聽著空調 呼呼吹送的聲音,一直找不到周公。 第二天,在起床的打板聲中醒來,發現 頭疼的厲害,心裡著實有些洩氣,想著要來 「赴考」的,怎麼才開始就這麼狼狽。5點 30分,在星空下,繼如法師帶著我們在禪堂 前的丹墀運動。法師一邊喊口令,一邊「喚 醒」大家,要正念正知地吸氣吐氣,時時覺 察自己的動作,不要處在半睡不醒的狀態。

法師提醒大家,早晨起床後,先到戶外做運 動,呼吸新鮮的空氣,能讓腦部的狀態更有 利於靜坐。吸足了清晨新鮮的空氣,再度「 偷偷地」抱著期望進入選佛場。入座後,才 覺漸入佳境,忽然察覺到出入息變得又短又 淺,繼而出現胸悶冒汗的情況,想要緊守著 出入息,不去理會生理的狀況,沒想到心中 莫名的恐慌不知從那裡就冒出來了。自己覺 得不怕死,但那種要「窒息」的感覺確實讓 人不容易安定。最後我終於妥協,鬆開了 腿、張大了眼睛,也再次為沒能過關感到 失望。但從這次的經驗,也策勵自己,倘 若平時不下功夫,臨命終時,如果惡疾纏 身,要保持正念不是那麼容易的。缺乏細 密的洞察力,生理上的不適,會在瞬間就 啟動了心理的反應。 繼如法師每次慈悲地開示,對我都如醍 醐灌頂。法師強調人身難得,應把握機會修 行,以「破身見」為目標。法師說,身為欲 界的眾生,常因為追逐五欲的享受,變成物 質的奴隸而不自知;一輩子汲汲營營,只為 滿足吃飯、穿衣、居住的想要,忘失了修行 增上的重要,而錯失了超凡成聖的機會。法

【第199期‧佛光法苑‧32】


師提出佛制比丘的生活方式是「四聖種」 ─著糞掃衣、常行乞食、依樹下坐、服陳 棄藥,如此少欲知足的生活,是導向解脫 成聖的種子。法師鼓勵大家,放下世俗的 欲望,提起追求善法的欲望,是四如意足中 「欲如意足」的起修。法師引導大家思惟生 命無常、六道輪迴的可怕,策勵大家認清解 脫的道路,時時保持精進,修習四念處,即 是「勤如意足」的修行。法師說,聽聞了佛 法,如果沒有如理作意,察覺不到五欲的過 患,正精進是不容易提起的。為了讓大家的 善法欲及正精進能夠生起,法師配合義理, 也講實例,苦口婆心地叮嚀再三,勉勵大家 要勤修四念處。 幾支香下來,雖然屢戰屢敗,但法師的 開示鼓勵,對我猶如打了強心針,讓我可以 調整方法繼續迎戰。懷著感恩的心,放下有 所求的心理,提起正精進,老實地用功。一 次坐在蒲團上,開始察覺到腳痛出現了、肌 肉繃緊了,當時,謹記法師的教導,不讓自 己的專注離開所緣,繼續保持正念正知地看 守出入息;不久,美妙的事情就發生了,雙 腳的疼痛不見了,轉成輕輕柔柔的感覺。腳 痛的障礙消失了,讓我更能專注地用功。坐 禪之外,搭配著法師教導的行禪、立禪,身 心終於慢慢安定下來了。 修行時,五蓋中的昏沉與掉舉,似乎就 守在行者的旁邊,隨時等候機會出場。才提 起了正精進,稍微克服了昏沉,妄想雜念很 機靈地就找到「空隙」鑽出來。開始時,看 到妄念生起,心中馬上再生出一個懊惱的妄 念;練習幾次後,用平常心看著妄念的來 去,不去理會,不作反應,保持正念在出 入息上,妄念也就漸漸減少了。法師開示,

於所修的方法能憶念不忘,隨時保持正念正 知,此時定力加強,也是「心如意足」的修 行。當心被培育到敏銳、有力時,能達到法 印在「心頭」─起心動念的前頭,對世間的 一切事物都能洞察穿透、如實知見就是修「 觀如意足」了。 法師常常在開示後,謙虛地表示,他只 是跟大家分享他對法的體驗,希望能激起大 家對修行的好樂。但修行的體驗本來是「如 人飲水,冷暖自知」,「言語道斷,心行處 滅」,所以讓法師講得很辛苦。法師殷切地 鼓勵大家不要只做一個凡夫眾生,要期許自 己成為佛種;在生死輪迴的大夢中,快快醒 來!法師也勉勵大家,要有豁達的心胸,不 與人計較,時時願意放下自我、成就他人; 更要有高遠的眼光,不執著眼前的得失,精 進修行,直向解脫的目標前進。繼如法師最 後說,他來帶領大家禪修,並不是想當大家 的老師;只是希望在學佛修行的路上,能與 大家同願同行,互相鼓勵,互相扶持,一起 走向解脫,成就聖道。法師的慈悲,讓學員 們流下了感恩的淚水。在法師頻頻地呼喚 下,大夢也該要醒了! 禪七圓滿了,雖沒有脫胎換骨,但生病 的我,遇到了明醫,也獲得了良藥,只要記 得按時服藥,相信「藥到病除」的目標是指 日可待的。

【第199期‧佛光法苑‧33】


持戒

福業(下) 明月

三、戒的種類(續) 3.十善業 如來制定的儀式中,並無十善業,但 是大乘經典:例如《華嚴經》、《優婆塞 戒經》、《入中論》、《海龍王經》等都 說十善業是菩薩戒,與五戒並稱。是一切 善行的根本,一切佛法依止處。菩薩戒是 在家和出家人都可以受的,它的內容是甚 麼呢?它是更完美更完整的德行,包括我 們的身、口、意: a.身三:不殺、不盜、不邪淫。(與五 戒的前三戒同)。 b.口四:不妄語、不兩舌(不搬弄是 非、挑撥離間、東家長西家短)、不惡口( 不粗口罵人)、不綺語(不講黃色笑話、不 讓別人想入非非、或是講無意義的話)。這 樣才能維持我們清淨的德行。如果講的話都 不實在、或騙人的、讓人起紛爭的,沒有辦 法與人和樂相處,如何實現清淨的社會。 c.意三:(1)離貪─遠離貪欲、貪色、貪 財、貪名,各式各樣的貪,修持少欲知足,

買東西時想清楚了,是我需要的還是我想要 的,只買我需要的,不買我想要的。(2)離 瞋─不要隨便發脾氣,不起瞋恚忿恨心, 不起害他人的心。(3)離邪見─在家人最基 本的正見:瞭解有凡夫、有聖人,有善、 有惡,有前生、有後世,有因、有果,相 信這些就是有正見,否則就成了邪見。寧 願貪,都不要有邪見,因為有時貪功德, 還會做一些好事,有邪見就不得了,會隨 便胡作非為。 這些十善業是德行的根本,是得生人天 的功德,《成佛之道》中五乘共法的基礎, 上一層是想要解脫的三乘共法,最高層是大 乘不共法。我們平常講,縱使要發心當菩 薩,也要從十善菩薩做起,所以它是最根本 的。《海龍王經》說:「十善業道,是生人 天,得學無學諸沙門果,獨覺菩提,及諸菩 薩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處。」所以十 善業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學佛,第一能夠皈 依,能夠受五戒。然後考慮受十善戒。十善 和五戒不一樣,五戒守我們的「口業」和「 身業」,沒有守我們的「意業」,沒有提到 貪瞋癡。十善業要更進一步清淨「意業」, 所以是更圓滿。

【第199期‧佛光法苑‧34】


四、持戒的正確態度 ─怎麼樣來持戒? a.「自通之法」,以己度他情,與樂 拔苦。是慈悲,非功利─我今天受戒是我 自己願意,我不傷害人,我也不要被人傷 害。我不去偷盜,因為我也不願意被偷、被 搶。這叫做「以己度他情」,佛教稱為「自 通之法」,也就是平常人常常講的「將心比 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給人家快樂 的意思,這是一種慈悲心,每個人或多或少 都有慈悲心的。當看到有人要掉下水去了, 於心不忍,你都會想要去救,不管他跟我有 沒有關係,你看了就會覺得不忍心。

的水不能喝。」他說:「你不喝,就會渴 死。」那人就說:「我寧願渴死,也不願 犯戒。」結果就渴死了,可是因為持戒的 關係,上升到天界,天人是有神通的,他 就趕去聽佛陀說法。另外一人喝了水活下 來,趕路去聽佛陀說法,佛陀問他路上發 生的事,他如實告訴佛陀,佛陀就說他是 愚癡人,並說他那位同伴,雖然往生了, 因為持戒的關係,已經早來聽法了。堅忍 的信持是何等重要。 五、持戒的功德 a.眾福之所歸

b.克制自己的私欲,使世間和樂善生。 人都有很多欲望,對名、利、財、情都會有 欲望,但是我們要做一個有道德和有修行 的人,要克制自己的私欲。例如很喜歡某 個人,可是她是有夫之婦,或他是有婦之 夫,當下要克制自己,不破壞他人家庭和 諧,這樣世間才能和樂善生。 c.要有堅忍的決心,忍受考驗、誘惑與 威脅。今天我受了這個戒,就要忍 耐經得起考驗,不怕誘惑,也不怕 人家來威脅,「寧持戒而死,不毀 戒而生」。過去佛陀時代,有兩個 人,他們要趕去聽佛陀說法,走到 一個地方,口渴了,好不容易發現 一個地方有水可喝,撈起來一 看,水裏很明顯的有蟲,其 中一人說:「佛陀說過有蟲 的水不能喝。」,就不喝。 另外一個人渴得很,就喝下 去了,他問:「你為什麼不 喝?」那人回答說:「我不 願意犯戒,佛陀說過有蟲

因為持五戒,不殺、不盜、不淫、不妄 語、不飲酒,止惡行善,身體內有五戒的戒 體在,如有一個摩尼寶珠或如意寶珠。這個 戒體會告訴我們,事情該做不該做。它是我 們行為的標準,像寶貝一樣,能使福報歸到 我們身上來。 b.報生人間天上 因不犯法,受人尊重,人天歡 喜,事事吉祥。因不作惡,心地清 淨,往生之後,報生人間天上。

【第199期‧佛光法苑‧35】

c.引發出世功德 因為止惡行善,心安穩了,能 努力修行,由戒生定,由定生 慧,因而引發出世功德。 六、總結 印順導師說:「學佛乃 是道德的實踐,由外表清淨 而內心清淨。從內心淨化, 而使外表的行為,更完美圓 滿!」(完)


正念當下 慈華

記開律法師 弘法系列

從馬來西亞來美弘法的開律法師,自 10月16日至10月19日在玉佛寺展開一系列 的弘法活動,課程包括:二個晚間的「介紹 大念住經的實踐」授課、一日禪修及週日大 殿開示「三學」。各段活動內容如下: 一、 介紹大念住經的實踐 實踐就是生活中的覺醒。人的煩惱起源 於貪、瞋、癡等無明,悉達多太子的成道、 成佛是因為他覺悟了宇宙的真理─緣起,他 在甚深禪定中,逆觀十二因緣,發現(不是 創見,因為法爾如是)人的生死輪迴源於渴 愛及執取,又再順觀十二因緣,知道痛苦的 輪迴可以消除,得到解脫。佛陀的敎教導不只 是一套套的理論,而是這些理論可以、也應 該實踐在生活裡,顯現在生命中,唯有將它 們活用,我們才能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 每個人都會在生活中碰到問題,任何問 題都不會無緣無故地發生。通常我們總想從 果上去解決問題,因此不會找到正確的方 法,必須在因上找出問題的根源。緣起法 是各種因緣和合而生起,一切的一切都是 「依待而存在的法則」,有了這種體悟, 我們就會彼此珍惜,互相尊重,因為每一 件人、事、物都息息相關。人要有真正想

去除煩惱的願望,才會想要修行。 修行從自己開始,《大念住經》說明 身、受、心、法四念住的修習,在日常生活 中,訓練自己時時回到自己的身、受、心、 法,知道它們就在這裡。(將在一日禪中加 強練習) 。修習四念住能得到的好處有:1) 使眾生清淨,2) 超越愁悲 (外在) ,3) 滅除 苦憂(內在), 4) 成就正道(證得四雙八輩的 聖果或成佛),5) 體證涅槃。 二、 一日禪 通常我們用「打坐」或「靜坐」來講 meditation,法師認為「打」字不溫和慈 悲,「靜」字用過頭,又好像會陷入昏沉, 用「禪坐」則比較適當。因為「禪」的意義 是靜慮;靜是止息妄念、專注一境,慮是 觀照、洞察,以引發智慧。靜慮包括了止 和觀,也就是定和慧的訓練、培育。修止 幫助觀,修觀也能加強止的力量。如此修 習,就會慢慢進步,達到止觀雙修、定慧 雙運的地步。 《大念住經》教導我們身、受、心、 法四個念住的修行;就是學習把「念」時 時放在自己的身心上,這一念心一直知道

【第199期‧佛光法苑‧36】


身心非常鬆弛,而呼呼入睡了。各類方式 的禪修都能使我們淨化、安定、快樂。 三、 週日佛學講座開示─三學

自己現在在做什麼。它含有(正)念、(觀)慧 二個意義;正念是讓心回到當下,慧是觀 照、洞察。 人人都有呼吸,我們每天、每時、每刻 都在呼吸,但不長期禪坐的人,不容易感覺 到自己的「息」。如果將「念」放在呼吸 上,隨著它,或進或出岀 , 或長或短,或粗 或細,順其自然,不強制、不刻意,如此慢 慢練習。法師強調,禪修及生活中,一定要 注意兩點:保持正念及放鬆身心。 禪修當日用午齋時,法師告訴大家要懷 著安定的心、感恩的心用餐。每吃進一口食 物後,把筷子、刀叉放下,細細咀嚼三十 下,再緩緩吞下。吃多少,拿多少,不必 吃得太飽。此外,即使如廁方便,或開門 關門,都要保持心的清楚,知道身體的每 一個動作,這樣的保持正念,了了分明。 禪修可以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 練習,坐禪一段時間後,法師帶領大家行 禪。在温 溫 和的天氣中,四十多人沿着 大 雄寶 殿的迴廊,徐徐經行,把念頭安穩的放在自 己的脚 腳 步上。法師不定時輕輕敲起引磬, 清亮的聲音,提醒我們正念當下。因為專 注、輕鬆、不攀外緣,所以身心感到特別 舒適、自在。 由於人數多,場地不大,無法練習臥 禪,法師幽默地說,臥禪時,有人會因為

三學即戒、定、慧三項在佛教修行中最 基本又最重要的課題。戒定慧包含了八正 道;正語、正業、正命屬於戒學,正念、 正定屬於定學,正見、正思惟屬於慧學, 正精進則通於其它七項修學。 學佛的目的在於解脫脱煩惱,離苦得樂, 成就正覺。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從自己的 身心行為上修習開始。在生活中,時時保持 正念,將心放在當下,由此,正知、正定才 能生起。修習三學,法師也特別強調四念住 的修法,指出它是淨化人心的主要法門。它 以設立正念為主,也就是訓練自己保持警覺 和了了分明的清醒意識,讓自己平穩、不 被外界干擾。當正念、正定 (等持) 具足, 洞察力、理解 (慧) 就能隨之而展開;念、 定、慧互相輔助,互相依持。若缺乏定力與 智慧,就容易隨境界起舞,煩惱生起而看不 清事情的真相。有禪定,才能幫助正知正見 的升起。 追求快樂是一切眾生的基本欲望,但是 一定要有對的方法,最最不能有執著着。我們 事事向外攀求,卻不知好運來自心中。用正 確的方法,有清淨的內心,必可心想事成, 有求必應。 開律法師多年來遊學四方,常至緬甸帕 奧禪師及法國一行禪師等處参 參 學。法師教 學中,以其親身學習的體驗,教導大家。 此次參加了這四天一系列課程的會友,都 能從法師的說法開示及帶領禪修中,得到 滿滿的法喜。

【第199期‧佛光法苑‧37】


行 也阿彌陀 坐 也阿彌陀 清流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是中唐時 期的出色詩人,也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 白居易自五、六歲起,開始學寫詩,九 歲便掌握聲律。其祖父、父親及外祖父皆是 詩人,因此他自幼勤學苦讀,以至於口舌成 瘡,手肘也磨結成厚繭。唐德宗貞元三年, 十六歲的白居易初到長安,便去拜見城中老 詩人顧況。顧況見到他名字為「居易」,便 跟他開玩笑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 及讀到他詩中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 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等句子時, 不禁擊節讚賞,立刻改變口氣道:「有才如 此,居亦不難矣。」因此撰文推許白居易, 讓他在長安留住下來。不過,白居易直到廿 七歲時才進鄉試,廿九歲中進士,卅二年歲 才步入仕途,開展其一生抱負。由於他不畏 權勢,常撰寫詩歌諷刺時弊,因而得罪不少 權貴,以致數度被貶謫,逐漸消磨了年輕時 的鴻圖壯志。 白居易在官場浮沉之際,與佛教僧侶往 來十分密切,早年曾與不少禪宗大德交往,

寫下很多與佛教高僧酬答的詩篇。到了五十 歲左右,任杭州刺史時,曾慕名參訪當地的 道林禪師。道林禪師於山上松樹築巢而居, 時人稱之為鳥巢禪師。白居易仰觀禪師於樹 上,見其搖晃不已,乃疑惑地問:「禪師住 處甚為危險。」禪師說:「太守的處境比我 更危險。」白居易說:「弟子為當朝官員, 何險之有?」禪師說:「身居官場,明爭暗 鬥,互相傾軋,譬如薪火熾燃,怎麼不岌岌 可危?」白居易乃進而請教道:「什麼是佛 法大意?」禪師說:「諸惡莫作,眾善奉 行。」白居易說:「如此簡單的道理,三 歲小孩也曉得。」禪師說:「三歲孩童雖 會說,但是八十歲老翁卻未必做得到。」 白居易聽到後,頓感慚愧不已。 晚年的白居易常遊洛陽,與香山寺如滿 大師結香火社,並自稱香山居士,七十五歲 病逝於洛陽龍門,葬於香山。他一生詩文作 品近三千篇,當中以諷喻詩最為有名,其語 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敘事詩 中以《琵琶行》、《長恨歌》、《賣炭翁》

【第199期‧佛光法苑‧38】


等為代表作。 白居易晚年潛心西方淨土,祈求往生極 樂世界,他曾捨三萬兩銀之俸祿,請人按照 《阿彌陀經》和《無量壽經》內容,彩繪極 樂世界圖、西方三聖像等,日日焚香頂禮, 並回向眾生離苦得樂,共登蓮邦。在他七十 一歲那年,他寫有《念佛偈》一首,流傳廣 遠,膾炙人口。其偈云:

穩妥的,還是普勸十法界的所有眾生,共同 稱念阿彌陀佛吧! 很多人經歷一生環境變遷、人事變幻、 事業浮沉,到老年時,氣力不繼,學習遲 緩,思惟不足,推論吃力。為了心之所安, 有所依止,來生有一去處,每每選擇較穩妥 的法門入手,因此很多高僧大德,賢人志

余年七十一,不復事吟哦。 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聲阿彌陀。 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 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 日暮而途遠,吾生已蹉跎。 旦夕清淨心,但念阿彌陀。 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 達又作麼生?不達又如何? 普勸法界眾,同念阿彌陀。

白居易此首《念佛偈》通俗易懂,很能 說出老年學佛人的心態。詩人自況,經過了 多年的飄泊生涯,已經到了七十一歲的年 紀,再不復年輕時那樣容易吟詠詩句矣。 這時的視力衰退,看經十分費力;手腳活動 也遲鈍起來,禁不住再度勞碌往返寺院作福 了。因此,如何能開啟自己的心眼呢?這便 唯有念一句阿彌陀佛吧。於是乎,行也是念 著阿彌陀佛、坐也是念著阿彌陀佛。這樣的 話,縱使事情忙碌如飛似箭般,也不輟念阿 彌陀佛。回想起自己已達暮年,一生便是這 樣的蹉跎過去。唯有早晚保持清淨信念,聲 聲念著阿彌陀佛,祈願能夠往生淨土,藉以 來世繼續隨佛學習。當然,那些禪宗通達之 士可能會嘲弄自己,為何多了這阿彌陀佛之 執著?但是他們通達的又是箇甚麼道理?若 不通達法義的話,這又如何修行呢?因此最

士,雖然在年輕時致力研經究典,潛心於 各宗要義,誇誇其言。可是到了晚年,面臨 腦筋緩慢、氣血虛弱,徘徊生死關頭之際, 倒不如以簡單易行的淨土法門作行持了。這 樣的例子在《高僧傳》中記載甚多,如北朝 的曇鸞大師,專研《四論》數十年,經大病 後,始求長生之法,後來轉為修學《觀無量 壽經》,提倡西方淨土法門,並撰《往生論 註》,成為淨土宗的根本依據。此外,亦有 僧叡大師,早年為道安法師弟子,其後追隨 鳩摩羅什大師,協助其翻譯大、小品《般若 經》、《四論》等。他晚年亦行歸淨土,平 常行住坐臥皆不背向西方,最後合掌面西而 逝。自唐朝之後,經善導大師努力弘揚的念 佛法門,大行於中土,逐漸成為後期佛教行 門之主流。此宗行法簡易,收效宏大,與其

【第199期‧佛光法苑‧39】


他宗派亦無甚矛盾,因此各派祖師亦多加發 揚,故而成就者甚多。 當然,修持淨土法門也不是無條件成就 的,據印順導師在《妙雲集‧淨土與禪》一 書內,討論淨土法門的優劣時,便提出了念 佛三要,可說是淨土法門的基石。導師認 為,念佛法門,以信、願、行為三要,缺 一不可。現簡單撮述其要點如下: (一)信:念佛為佛法的一門,所以修 淨土法門的,對基本佛法如因果、善惡、輪 迴解脫等,都應有一明確的信解,這就是信 三寶、信四諦等。假使對這些基本的道理, 缺乏堅信,疑惑不定,那又何來往生淨土 呢!所以修持淨土的人,先要堅定佛法中的 基本信念,然後再加淨土法門的特殊信念。 特殊信心有二:首先,要信阿彌陀佛的依正 功德。修淨土的人,不但確信淨土實有,而 且還要信淨土清淨莊嚴,信阿彌陀佛有無量 功德;更根本的,是要信阿彌陀佛的慈悲願 力,極深極廣、極有大力。其次,要信念佛 法門的殊勝德用:只要心口相應,稱念六字 洪名,念到身心清淨,一心不亂,便可往生

淨土。能確立這個信念,才能發願修行。 (二)願:信與願不同,不要以為有了 信,便必然有願。要知凡願必定有信,有信 未必有願。因此,建立信心後,當然要有願 行。願生淨土,是所願的目的;願受阿彌陀 佛悲願的攝受,才是發願的實質。 (三)行:概括的說,行有二:一是往 生淨土的助行,二是往生淨土的主行。在助 行方面,導師以淨土三經說明,其中《阿彌 陀經》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 得生彼國」。可見要培植深厚的善根,增長 種種福德,以作生淨土的資糧。《觀無量壽 經》說有三福淨業正因,如孝養父母,修十 善業;受持三歸,具足眾戒;深信因果、讀 誦大乘等。《無量壽經》也說到要布施、持 戒等。這些善根福德,修淨業的人應該盡力 去做,使善根增長,福德增勝。往生淨土, 念佛是正因,培植善根福德是助緣。我們隨 緣盡分修學,積集福德因緣,以此功德迴向 往生淨土。 至於第二的主行方面,那便是專心稱念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是皈投依向義,內 含希求阿彌陀佛悲願加持的意義。淨土法門 的專念修行,是要在深信誠願的基礎上,在 渴仰彌陀本願的攝受中去念,才能與阿彌陀 佛的慈悲願力相呼應的。 信願行的總合,是淨土法門的要訣!如 鼎三足,缺一不可。淨土行人,在阿彌陀佛 的慈悲願力中,有信、有願,加上稱念阿彌 陀佛的行來配合,三者具足,自然可以達到 往生淨土之目的。

【第199期‧佛光法苑‧40】


玉佛寺修繕道場贊助芳名 淨海法師 楊秀環 李貞嬌 呂子樵 蔡福美 唐芬娟 融通法師 葉崇偉 葉崇賢 陳信宏 Kwok Fung Lam 黃程碧雲 江叔芳 盧國卿合家 李文山合家 Donna Lai 陸燕琪 潘先樣 王力德 慧度法師 卜朗福 廖良基 徐文燮 林麗珠 宋淑玲 賴陳登美 郭忠文 李芝瑩 張崇哲 郭丁淑芸 Vicki C. Luo 馮淑貞 陳潔芳 潘鐘泉 Wei-Ling Chen 陳朝倉 宣毅 Chin Huang 劉利 張邊啓萼 劉天芳 修慧法師 無名氏 宋秀鳳 王珊珊 薛惠民

$5,000.00 $500.00 $100.00 $200.00 $5,000.00 $10,000.00 $1,000.00 $100.00 $200.00 $100.00 $1,000.00 $4,000.00 $2,000.00 $500.00 $1,000.00 $1,000.00 $2,000.00 $1,000.00 $500.00 $1,000.00 $1,000.00 $3,000.00 $300.00 $500.00 $200.00 $1,000.00 $50.00 $1,000.00 $5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0 $300.00 $50.00 $5,000.00 $50.00 $200.00 $100.00 $100.00 $1,000.00 $10,000.00 $1,000.00 $400.00 $1,000.00

許應輝 張耀仁 郭陳美惠 徐乙妹 由劉端妹 劉心丹 Clavin Ma 陸美華 Hutch Chao 趙湧鋒 鄭裕衡 無名氏 許碚蓉 慧度法師 章榮彬 葉宏志 劉榕申 回向徐兆景 張偉堯 Homelegence James Wuang 李孟賢 張國安 姚瑞華 黃唐西萍 陳秀玉 陳榮嬌 宋嘉年 何桂芬 鄧雪申 賴樹忠 賴月華 陳耀沖 陳惠華 趙嵩齡 劉啟斌 林明玲 賴樹忠 賴月華 彭李愛華 Xuan Ai Lai 無名氏 林敏雄 孫嘉麗 無名氏 陳懷明合家 慧度法師 陳麗臻 鄭順風

$500.00 $100.00 $5,000.00 $100.00 $500.00 $300.00 $300.00 $200.00 $5,000.00 $100.00 $2,000.00 $2,000.00 $300.00 $500.00 $200.00 $10,000.00 $100.00 $100.00 $500.00 $1,250.00 $1,250.00 $2,000.00 $2,500.00 $40.00 $100.00 $100.00 $1,000.00 $500.00 $200.00 $250.00 $80.00 $300.00 $50.00 $600.00 $300.00 $120.00 $500.00 $100.00 $1,200.00 $1,000.00 $100.00 $10,000.00 $2,000.00 $500.00 $200.00

何汝材 $1,000.00 融通法師 $1,000.00 梁毅文 $5,000.00 修道法師 $500.00 鄭偉玲 $100.00 劉利 曠章穎 $100.00 回向嚴寬祜 $1,000.00 詹硯文 $50.00 Kim Star Phan $20.00 田素珠 $1,000.00 徐進雲 $50.00 陳懷明合家 $1,000.00 楊妙雲 $1,000.00 禹道慶 $500.00 徐兆香 $500.00 林明鶯 $377.93 黃春水 $500.00 陳詩章 $2,000.00 張國安 $120.00 張惠豐 $10,000.00 周弋 $200.00 錢嫣華 $100.00 楊慶盛 $50.00 徐端樑 $200.00 蔡三平 $200.00 陳玉裡 $300.00 費肇嵩 $2,000.00 徐梅玉 $500.00 洪秀敏 $1,025.00 莊金珍 $1,000.00 回向陳定昭 $500.00 HTVN $1,000.00 魏明亮 $100.00 Elisabeth Rose Lien $200.00 楊琇程 $100.00 Winnie Wong $100.00 Vicky Wong $100.00 楊琇程 $500.00 無名氏 $100.00 郭達成 $200.00 黃文貞 $50.00 Judy Chang $400.00

(以上為截至2014年11月8日之捐款名單)

【第199期‧佛光法苑‧41】

合計 $152,582.93


感謝十方大德贊助 大殿維修工程順利 近年來,由於玉佛寺大雄寶殿屋頂長年漏水,造成內部的木材結構多處腐爛。經過 約兩個月的徹底整修,並在琉璃瓦下安置了排水設備,已可確保大殿屋頂不再漏水。 此次維修工程能圓滿完成,本會衷心感謝所有發心贊助的十方大德,由於大家的關心 和護持,使玉佛寺道場更增堅固,重現莊嚴,可以繼續弘法,服務社會,利樂大眾。 同時,本會也至誠感謝所有為此工程而奉獻精神時間、經驗智慧的義工居士,在大家 的監督之下,令維修過程,順利平穩,步步到位,實功德無量。 由於玉佛寺已使用二十五年,觀音殿以及各處建築,皆需作不同之維修和保養, 若蒙提供相關意見,請隨時與本會辦公室聯繫,不勝企盼。 本會感念護法大眾給與的種種支持,特登此文,以表謝意。並虔誠祝禱,所有布 施者,身心自在,諸事順意,法喜充滿,六時吉祥。 德州佛教會 謹啟 二0一四年十二月十九日

慶祝農曆乙未年新春系列活動 本會將自2015年2月18日起至2月22日止,假玉佛寺舉辦一系列的活動,以慶祝農 曆乙未年,歡迎有緣大眾,闔第光臨,共賀新年: 2月18日(星期三)除夕夜9:30,於大雄寶殿舉行延生普佛,以禮敬諸佛,懺悔 業障,祈求新的一年能增福延壽。當晚11:45舉行叩鐘儀式,叩洪鐘、吟寶偈,祈求 人類消災免難,世界和平。 2月19日(星期四)年初一上午11:20,於大雄寶殿舉行「佛前大供」。 2月21日(星期六)上午9:30至下午4:00,於觀音殿禮拜《藥師懺》。 2月22日(星期日)上午10:00,於大雄寶殿舉行新春祈福平安法會與團拜活動。 淨海法師將以「不要讓煩惱住在心裏」為題為大眾開示,宏意法師也將為大家祝福。 法會結束後,淨海法師和宏意法師將分發紅包,向與會大眾賀年。中午佛寺敬備結緣 午齋。下午1:30,於觀音殿虔誦《藥師經》,為會眾祈福。 法會活動期間,佛寺均將敬備午齋結緣。為了祝禱佛光普照,風調雨順,本會訂 於臘月三十日起(2015年2月18日)至正月初四(2015年2月22日),一連五天燃點 「吉祥福壽平安燈」,敬希十方信眾,隨喜發心登記,點燈供佛,增長福慧。詳情請 洽玉佛寺辦公室。(電話:281-498-1616)

【第199期‧佛光法苑‧42】


菩提獎學金 開始受理申請 菩提獎學金自即日起接受申請,凡德州佛教會永久會員子女,現就讀於德州州立 大學或應屆高中畢業生均可提報。申請者必須繳交相關資料並符合規定於截止日期 前,寄交至玉佛寺辦公室始可受理。菩提獎學金自開辦以來,仰賴各界緇素大德及會 友們的發心贊助,善款皆悉來自大眾結緣布施,為紀念往生親屬回向功德及昔日得獎 學生感恩回饋。有關詳情請洽獎學金召集人張景華居士(電話:281-498-1616),週三 至週六,上午10時至下午4時。

數十項大小精美獎品及禮券,獎項豐富多 買多中。

活 動 預 告

菩提學苑園遊會所得悉數作為學苑教育 經費,提供畢業生獎學金,落實推廣華文教 育及佛法生活化。歡迎會友大眾隨喜贊助, 闔家光臨歡慶佳節。

菩提中心將舉行敦親睦鄰活動 菩提中心將於2月28日(星期六)舉行 2015年新春「敦親睦鄰」活動,時間是上午 10時到下午2時。邀請Waller學區的學生及 附近的鄰居參與,將會是當地的一大盛事, 節目除了學生的合唱、舞蹈、樂隊外,尚有 舞獅舞龍、中華舞蹈等等精彩表演,同時有 各式各樣的展示,介紹禪修、剪紙藝術、功 夫武術、有機園地等,歡迎會友闔家光臨, 共賀新年。 菩提學苑 新春園遊會 歡慶元宵

2015年護法委員大會開會通知 德州佛教會將於2015年3月1日(星期 日)下午2時至4時,在玉佛寺大雄寶殿舉 行本年度護法委員大會。大會中除了頒發護 法委員證書給新任的護法委員,以及選舉本 會第三十五屆董事之外,並將就本會會務之 發展提出說明。請護法委員們準時出席。 開印法師將蒞臨主持慈悲禪七

2015年菩提學苑新春園遊會,將於3月 1日(星期日)上午9:30在玉佛寺舉行,全校師 生將在大殿向法師們賀年團拜。

本會將於3月14日(星期六)至3月21日(星 期六),假菩提中心舉辦「慈悲禪七」,禮 請馬來西亞寂靜禪林住持開印法師,以中文 教授慈悲禪,由智翰法師英文即席翻譯。

園遊會將於活動中心進行,會中安排有 各班學生表演唱遊、朗誦、功夫、舞蹈、說 吉祥話、小提琴演奏、短劇等。節目中穿插 猜燈謎及摸彩,並有各式素食點心食品義賣 和遊戲攤位。摸彩特獎為IPad Mini,另有

慈悲是佛法的根本。佛陀教導我們本 著無限的愛心,對待所有的生物,培育起 慈心。讓心柔軟,敵意減輕,與人和睦相 處,得以減少修行上的障礙。又因愍念眾 生受六道輪迴之苦,生起悲心,欲其遠離

【第199期‧佛光法苑‧43】


開 印 比 丘

西中觀寺副住持,阿根廷菩提乘基金會創辦 人,巴拉圭玉泉寺住持;最早於台灣接受完 整佛教教育,每年智翰法師提供西班牙,葡 萄牙與英語三種語言的靜坐課程與演講,也 積極參與中文佛經翻譯成葡萄牙,英語與西 班牙語的工作,以讓佛法得以傳播各地。

活 動 翦 影

苦惱,而做種種利他與自利的事業。經由 慈心與悲心的不斷訓練,終成為慧觀的強 固基礎,這即是慈悲禪殊勝之處。 希望大眾把握此殊勝的因緣,一起來修 習慈悲禪。有意參加者,請向玉佛寺辦公室 報名。(電話:281-498-1616)

開律法師玉佛寺弘法活動

法師簡歷: 開印比丘19歲出家,28歲出任台灣福嚴 佛學院教務長。曾從印順導師智慧海中深受 法益,及跟隨繼程長老、修靜長老、聖嚴 長老、葛印卡老師、帕奧禪師等修習止觀 禪法。長年深入漢譯和巴利三藏經典,遊 弋止觀法海,並在早期佛教註譯書中發掘 寶藏,成為「思想開闊、深觀篤行」的佛 門宗教師。 智翰法師修行佛法超過20年。目前為巴

智 翰 法 師

馬來西亞寂靜禪林長老團開律法師,於 10月16日至19日蒞臨本會弘法。四天的活 動包括有「介紹《大念住經》的實踐」課 程、一日禪修及週日上午的佛學講座開示 「三學」等。 不論是說法開示或是帶領禪修,法師都 殷切地提醒學員,學佛修行要從自己的身心 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時時保持正念正知。法 師強調,佛法確實是可以實踐的理論,他並 以自己實修的體驗教導大家,期勉會友大眾 精進努力,共霑法益。 菩提中心 林間巡行樂 由本會會友組成的健行隊,十餘位隊友

【第199期‧佛光法苑‧44】


於10月25日在菩提中心的林間步道健走。 隊友們走了約四英哩的路程,沿途為步道上 的14座橋樑,在菩提中心地圖上作定位。 此行,還採擷到十餘種可以食用的野菜和 中藥材─土茯苓,收穫豐富。 他們並將當天的活動照片製作成展示 板,及收集到的部分藥材,於本寺年度義 賣會活動當天展出,和會友大眾共同分享 成果。 菩提中心對外弘法活動 圓福法師代表美洲菩提中心,分別於 10月9日及11月19日至大學城 (College Station) 弘法。 法師於10月9日應 Brazos Buddhist Association / Brazos Insight Meditation 之邀, 在其內觀中心帶領學生靜坐、開示佛法和討 論,學員們反應熱烈。 11月19日法師應邀至德州農工大學 (TAMU)校區,參加由學生社團舉辦的各宗 教團體專題演講及討論會。代表的團體有 伊斯蘭教、佛教、摩門教、猶太教、和基 督教等。會中,代表們介紹各自的宗教、 大眾對他們宗教的誤解、女性在其宗教中 的地位和宗教對社會的影響。

2014年度義賣會圓滿 本會2014年的義賣會於11月15日在玉 佛寺舉行,會長淨海長老首先歡迎嘉賓台北 經濟文化辦事處黃敏境處長、陳彥鋒組長、 僑教中心莊雅淑主任與會友大眾的光臨,並 簡單敘述佛教會義賣會的歷史與大眾結緣的 意義。隨後黃處長致詞,感謝玉佛寺的邀 請,很高興能參與這場盛會。 當日天氣微寒,但是熱騰騰的素食與 香噴噴的點心不斷吸引大量的人潮,卡拉 OK義唱會更將現場帶入高峰。黃處長受邀 演唱了兩首台語歌曲助興,獲得滿堂彩。 會場上,琳瑯滿目的攤位、熱情選購的人 潮,加上令人興奮的抽獎活動,義賣會場 一片熱鬧滾滾。義賣會在下午兩點左右圓 滿閉幕。 義賣所得之善款,將用於道場平日弘法 利生及慈善濟貧之所需。 菩提學苑親子講座 介紹基本佛學及靜坐 菩提學苑於11月16日於大雄寶殿,舉行 上、下午兩場親子佛學講座,介紹佛門基本 禮儀及靜坐數息的方法。 當日兩場講座由中文弘法組長伍秉華

【第199期‧佛光法苑‧45】


教導大家在平日生活中要把握時間努力用 功,將修行養成習慣,清淨個人身口意,學 習專注的能力,止息雜染心,以破身見為目 標。去五蓋、斷惡念與害念,培養理性、理 智的處事態度。在親身實修中,時時將法印 掛在心頭。法師在結營前再次語重心長地期 許和勉勵大眾,時時刻刻要保持正念,而且 唯有努力才可成就一切事務。 及李孟賢居士與兒童佛學班老師Aster Myhill擔任解說。教導孩子們了解每個人均有 佛性,多發揮慈悲心和愛心時常幫助人, 就可成為一個具有更好品德的人。靜坐教 學過程中並安排多位同學們上台,學習如 何靜坐數息,學生們各個依循指導認真的 學習。師生及家長們對於此次的佛學課表 示受益良多。 菩提學苑每年舉辦親子佛學講座,為全 苑師生及家長們開示佛法的基本概念,期使 孩子們不僅學習中華文化優良傳統,更能學 習佛法的大智慧。學苑以慧、慈、禮、孝的 校訓為依歸,培養有智慧、慈悲、孝親、尊 師的學生品格,開設注音正體、拼音簡體等 各級中文班及才藝課程,如:創意美術、小 提琴、書法及成人瑜伽班等,均由專業教師 授課。2015年春季班將於1月4日開學,詳 情請電281-498-1616。 繼如法師傳授「四念處禪七」圓滿 德州佛教會於11月29日至12月5日,邀 請到美中佛教會住持繼如法師為大眾帶領 七日的禪修活動。法師為推動法輪、廣宣法 理,不辭辛勞遠道而來,因緣殊勝難得。 禪七期間,法師傳授他多年來精進勤奮 修行的經驗,為大眾開示「四如意足」,並

2014年的感恩禪七靜修活動,因法師 用心不倦的教學精神,讓每一位成員無限 的感恩與感動,個個認真學習,全程努力 專注觀照自己的身體,全場寂靜無聲,法 喜充滿。 參訪佛寺 種學佛因 為了讓社會大眾有認識佛教的機會,本 會長期以來接受各界團體的參訪,並安排 參訪時的解說。在2014年度,總計有來自 Kinkaid、Milby、St. John’s、Oak Ridge等四 所高中和Community College的師生,以及 West Houston Chamber of Commerce 、Marathon Oil Company 和YMCA 等社會人士,總共 有九個團體,約400人前來玉佛寺參訪。 在各個團體抵達佛寺後,會由弘法處居 士代表出面接待。接待人員除引導來賓參觀 佛寺,簡介德州佛教會的成立經過之外,並 講解佛門行儀、示範靜坐要領以及介紹本寺 之例行活動。整個活動大約兩個小時。在參 訪過後,許多團體成員紛紛表達感謝之意, 並肯定此一有意義的活動,有些人,因此而 加入「玉佛寺週日英語佛學班」的行列,開 始學習佛法。接待團體參訪,也是另一種方 式的弘法。

【第199期‧佛光法苑‧46】


­­玉佛寺2015年1月、2月法會活動 日 期

時 間

內 容

主持人、地點、講題

1月3日(週六)

9:30a - 12:00p

禮拜《大悲懺》

融通法師

生日法會:藥師讚、宣讀疏文 念佛靜坐、開示、回向 佛法開示 晚 課 共 修

宏意法師

1月4日(週日)

10:00a 10:25a 11:00a 1:30p

1月11日(週日)

10:00a - 10:45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第一節:禪修靜坐、開示、回向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淨海長老 淨海長老:《中阿含經》選講 融通法師

1月18日(週日)

10:00a - 10:45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第一節:念佛靜坐、開示、回向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融通法師 融通法師:介紹義淨大師 續超法師

1月25日(週日)

10:00a - 10:45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第一節:禪修靜坐、開示、回向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淨海長老 淨海長老:《中阿含經》選講 修慧法師

10:00a - 10:45a 11:00a - 12:00p

宏意法師 宏意法師:《心經》講解

1:30p - 3:00p

生日法會:藥師讚、宣讀疏文 念佛靜坐、開示、回向 佛法開示 晚 課 共 修

2月7日(週六)

9:30a - 12:00p

禮拜《大悲懺》

融通法師

2月8日(週日)

10:00a - 10:45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第一節:禪修靜坐、開示、回向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淨海長老 淨海長老:《中阿含經》選講 續超法師

2月15日(週日)

10:00a - 10:45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第一節:念佛靜坐、開示、回向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續超法師 續超法師 融通法師

2月18日(週三)

9:30p-1:00a

除夕:普佛,叩鐘禮拜

諸位法師

2月19日(週四)

11:20a

春節 佛前大供

諸位法師

2月21日(週六)

9:30a-4:00p

禮拜《藥師懺》

諸位法師

2月22日(週日)

10:00a-12:00p 1:30p-3:00p

農曆新春團拜 虔誦《藥師經》

諸位法師 諸位法師

2月28日(週六)

10:00a-2:00p

敦親睦鄰

諸位法師 菩提中心

2月1日(週日)

- 10:25a - 11:00a - 12:00p - 3:00p

宏意法師:《心經》講解 修慧法師

融通法師

定期活動 日期

時間

活動內容

主 持 人 、地 點

每週日

9:00a - 11:30a 12:30p - 3:00p 1:30p - 3:00p

靜坐/英語佛法 菩提合唱團練唱 經論研討班

宏意法師、弘法處 (觀音殿) 菩提合唱團(大雄寶殿) 鮑克南居士

每週二 每週四 每月第二週六 每月第三週六 每月第四週六

9:30a - 12:00p 7:30p - 9:00p 2:00p - 4:00p 10:30a - 2:00p 9:00a - 12:00p

佛學研討班及靜坐 觀音普門共修會(暫停) 粵語佛學班 放生、郊遊、素食野餐 玉佛寺禪修會

修慧法師 續超法師 宏意法師 融通法師 修慧法師

[註:如有更改,將另行公布或通知。]

【第199期‧佛光法苑‧47】


- 下 期 專 題 -

歡慶 特刊 法苑

200

「佛光法苑」自1980年9月1日創刊以來,至今已 34年,下期即為第200期。它由最初的以手抄寫來聯繫信 眾的刊物,改進為今天精美印刷的雜誌。實結合了多人多 年的參與和奉獻。希望藉這「200期特刊」的機會,感謝 法師的指導,讀者的支持,作者的協助,與編輯的巧思。 竭誠歡迎大家投稿,提供回憶、感想與建議! 如蒙賜稿,字數:一千六百至兩千五百字,截稿日期:一月二十五日。稿件請 寄:德州佛教會佛光法苑編輯組或電郵至:dharmagarden.tba@gmail.com

佛書助印功德錄

佛光法苑助印芳名

10/10/2014 馬超雲 $250.00 10/16/2014 Po Hsia Huang $100.00 10/16/2014 回向Gary $100.00 10/24/2014 善淳 $80.00 10/24/2014 回向黃凱 $350.00 10/31/2014 何君安合家 $50.00 10/31/2014 回向林紀來 朱金鳳 $25.00 11/08/2014 熊玥咏 $80.00 11/08/2014 Julia Lou,Carmel Lou $50.00 11/08/2014 回向沈錦龍 $50.00 11/15/2014 林勝彥 $500.00 11/15/2014 回向黃海 $20.00 11/15/2014 回向Gary Ng $20.00 11/28/2014 李桂儀 $100.00 11/28/2014 王依玲 $1,880.00 11/28/2014 Elize Lui Wong $100.00 11/28/2014 Vicky Duh $100.00 11/28/2014 蔡綵珠 $200.00 11/28/2014 無名氏 $100.00 11/28/2014 回向曾進益 $120.00 11/28/2014 無名氏 $100.00 12/04/2014 回向朱文來夫婦 $100.00

10/10/2014 章榮彬 $100.00 10/16/2014 無名氏 $100.00 10/16/2014 費肇嵩 $100.00 10/24/2014 陳冰霄 $150.00 10/24/2014 回向劉淑番 $500.00 10/24/2014 回向李艷霞 $500.00 10/24/2014 翁定台 $100.00 11/08/2014 李勝雄 林富慈 $50.00 11/08/2014 黃亞靜 $100.00 11/16/2014 章榮彬 $100.00 11/16/2014 回向林多源 徐妙 林士材 $20.00 11/22/2014 賴盈如 $100.00 11/28/2014 Elize Lui Wong $300.00 11/28/2014 章榮彬 $100.00

合計

$4,475.00

【第199期‧佛光法苑‧48】

合計

$1,050.00


護 持 義 賣 以 培 福

緇素共歡

嘉賓同樂

解說菩提中心

正念供養 正知用齋

舒展筋骨 吸氧醒腦

琳瑯滿目

注意腳下 念茲在茲

齊心協力

持續專注 觀身是身

禪七圓滿 輕安法喜

修 習 念 住 以 增 慧


德州佛教會

Texas Buddhist Association, Inc. 6969 Westbranch Drive Houston, TX 77072 TEL: (281) 498-1616 URL: www.jadebuddha.org

Periodicals Postage paid at Houston, Texas

量大納百川 願深顯菩提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