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arma Garden 195 (2014-05)

Page 1

Dharma Garden

195 2014 • 5 Bi-Monthly

本期專題:珍惜已有的


目 錄

第195期 2014年5月

編者的話

少欲知足......................................................................................................................... 1 淨海法師

法義探討

悲智行願度有情......................................................................................................... 2 超定法師 澳大利亞佛教史(三)................................................................................................. 7 淨海法師 中國佛教史話(十六).......................................................................................... 10 慧璉法師

專題 「珍惜已有的」

我們擁有的是否太多............................................................................................... 14 珍惜你所擁有的......................................................................................................... 16 天邊那一抹晚霞......................................................................................................... 17 珍惜................................................................................................................................... 19 珍惜眼前人.................................................................................................................... 22 少欲多安......................................................................................................................... 24

不息 龍隨雲 宋蕾 雋兒 鮑克南 芝蘭

法苑文輯

美洲菩提中心善法堂落成開幕致詞................................................................ 26 佛法如鏡......................................................................................................................... 27 帶我出家的長老尼.................................................................................................... 28 學習簡單......................................................................................................................... 30 菩提中心的慈心禪感............................................................................................... 32 佛教聖地五台山旅遊紀實(上)..................................................................... 34 農夫與牛......................................................................................................................... 38

超定法師 開仁法師 宏意法師 陳湘蕙 演明 王永士 馬德五

英文選輯

Satipatthāna, the objective Observation (Part III)............................... 39 Ven. Seelananda

新聞類

活動預告......................................................................................................................... 42 活動翦影......................................................................................................................... 43 五、六月各項活動時間表..................................................................................... 47 專題預告、助印功德錄.......................................................................................... 48

《惠賜稿件,請自行存底,本刊保留刪改權。若未如期刊登,或未採用,恕不退稿,請見諒。》

發行人:

Publisher:

編輯者:

淨海法師、宏意法師

Ven. Jan Hai and Ven. Hung I

佛光法苑編委會

Editor:

Dharma Garden Editing Committee

出版者:

德州佛教會

封面:山西懸空寺 封面攝影:潘英俊 封底攝影:翁定台 承印者:Long Plan Printing

美洲菩提中心:29123 Mellman RD, Hempstead, Texas 77445 Dharma Garden (USPS 019-577) is published bi-monthly by Texas Buddhist Association, Inc., 6969 Westbranch Drive, Houston, Texas 77072, Tel:(281) 498-1616, Fax:(281) 498-8133. Issue 195, May 2014. This is a non-profit venture solely supported by contributions from members of the Texas Buddhist Association and the readership. Postmaster: send address changes to the above address. Website: www.jadebuddha.org Email: dharmagarden.tba@gmail.com


少欲知足 這一期《佛光法苑》的專題是「珍惜已有的」,顧名思義是珍惜我們每個人目前已經 所擁有的一切,這可能包括個人的健康、工作、經濟、信仰、家庭天倫之樂等,開放園地 讓讀者及信眾們來抒發有關不同的意見。 我們要珍惜已有的,身邊所有的種種,意謂要感到滿足,知足常樂,不要再去增加貪 婪。其實知足常樂,大家說說容易,到什麼程度才能知足常樂,真正去做到的又有多少 人?而且現在時尚,有人認為知足常樂,安於現前境遇,就是不求進步,是消極觀念, 失去前進的動力,故步自封,停滯下來,就缺少了生活的樂趣。現代人講究的是努力拼 搏、不斷進取、頑強鬥爭,追求生活上的享受,似乎至死也不肯罷休。 貪欲是眾生無始以來纏縛的根本煩惱,貪得無厭是永遠都不會知足,只有修行減少欲 望的時候,才會知足常樂。所以《佛遺教經》說:「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 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貧與富的差別,不在於物質的多寡,而在於人的心 念,知道滿足和不知道滿足。又《八大人覺經》說:「覺知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 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六章也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 常足矣。」意謂:最大的禍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罪過就是貪求。所以,以知足為滿足的 人,其滿足是長久的。 關於少欲與知足的不同,北本《涅槃經》卷二十七云︰「世尊,少欲知足有何差別? 善男子!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之時心不悔恨。少欲者少有所欲,知足者但為法 事心不愁惱。 …… 不求未來所欲之事是名少欲;得而不著是名知足。不求恭敬是名少 欲,得不積聚是名知足。」 所以,佛經中所常期勉信眾修習生活的態度。對於自己尚未得到之物,不貪不求,謂 之少欲,對於已得之事法,即使少得亦覺滿足,謂之知足。


悲智行願度有情 —講於德州佛教會玉佛寺觀音法會

超定 一、緒說 會長淨海老法師慈悲!副會長宏意大法 師慈悲!各位法師及會友菩薩慈悲!今天是 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的聖誕,法會上每個人 的臉上都流露著慈悲的微笑,內心充滿著至 誠感恩之情,來慶祝大悲菩薩的聖誕,懇祈 「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如回向文: 「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 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 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用 通俗成語說:人人消災免難,增福延壽,智 慧增長,趣向菩提! 我常常說:作為中國佛教徒實在太幸運 了,太有福報了。為什麼麽 ? 大乘經所載的 四大菩薩:文殊、普賢、觀音、地藏。這 四位大菩薩代表了當今十方諸佛,往昔發 菩提心,修學六度萬行,因位之中所有的 無邊殊勝功德。換句話說,菩薩摩訶薩如 恒河沙數,而四尊大菩薩為其上首,他們 的地位都已經鄰近佛陀果位了。 像這樣偉大的菩薩,不約而同地示現在 中國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嵋山、 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佛教所謂中國, 意思是有佛教文化,三寶流行的地方。佛弟

子的共願:「不墮三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 聞法。」而今擁有佛教聖地,四大名山與四 大菩薩,乃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我人發心學 佛,願做菩薩——中國大乘佛教徒,的確是 累世所修的善根福德因緣所感啊! 美國新大陸這塊土地,從佛法觀點來 看,它在佛教未輸入之前,無疑地,就是屬 於佛教的邊地,也即是八難之一;即使是教 外人士所仰望的天堂,壽樂無疆的長壽天、 北俱盧洲,仍然是八難之一。是故,佛教徒 的先賢大德,為了傳播釋迦的正覺之音,來 到邊地沙漠,披荊斬棘,慘澹經營,種下 一棵棵的菩提幼苗,經悉心耕耘,灌溉、 除草、施肥,如今已呈現欣欣向榮,根深 葉茂的景象。其實,四大菩薩的示現不限 於地圖上的中國名山,法輪東西轉,聖教 西來,梵音暢流,慢慢地要感化邊地而為 中國了。「美洲菩提中心」,象徵著佛菩 薩的光明世界,大智文殊、大行普賢、大 悲觀音、大願地藏,一尊尊的大菩薩,都 要在這片人間淨土顯靈。德州佛教會的全 體同仁,在此歡度菩薩聖誕良辰,即為效 法菩薩的悲、智、行、願度有情的佛陀因 行,大家一起登上菩提列車,駛向幸福安

【第195期‧佛光法苑‧ 】


樂,正覺解脫的理想目標! 二、觀音為中心的信仰 在華人社會,「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 音」,阿彌陀佛的大願力,在病人臨命終 時,接引他往生西方極樂國。生前則蒙觀 音的尋聲救苦,化解一切災難,福壽康寧, 吉祥如意。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已普及成中 國人的民間信仰。 觀音菩薩係西方三聖之一,或說他是阿 彌陀佛的化身;觀音的信仰,實包括現實人 間的救濟以及此生結束後,未來生命的寄 託,究竟安樂的歸宿。修學觀音的慈悲,不 但獲得現世的幸福,來世的安樂,乃至圓滿 的寂滅樂。故此,觀音的信仰,實攝盡深淺 差異,上智與下愚,三根普被的法門。 從觀音為中心的信行來說,十方三世一 切菩薩摩訶薩,其數量多如恒河沙,如大乘 經所形容的,「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 數」,「非算數譬喻所能及。」太多太多 的菩薩,初發心學菩薩,求成佛的人,不 知從那兒著手,跟那位菩薩來學?《妙法 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有一段勸 修的經文:「無盡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 億恒河沙菩薩名字,復盡形供養飲食、衣 服、臥具、醫藥,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 女人功德多不?無盡意言:甚多,世尊!佛 言:若復有人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 時禮拜供養,是二人福正等無異,於百千萬 億劫不可窮盡。」經文意義很淺白,僅涉及 稱念聖號和生活所需的四供養。現在說,稱 念六十二億恒河沙數的菩薩,而且一輩子供 養他們,比起單一的受持觀音菩薩聖號,短 暫時間的禮拜和供養觀音菩薩,二人所得福 德,彼此無有絲毫的差別。這是大乘經勸修 的通例,為強調法門的殊勝,鼓勵法會上信 眾,信受奉行,這裡指出:「是二人福正等

無異」,並無不妥之處。從諸法甚深理趣, 究竟實相言,六十二億恒河沙數的菩薩,與 這一尊已成佛,乘願再來度眾生的觀世音菩 薩,有何差異?盡形壽與一時的供養,平等 平等。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真俗不二;「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圓融無礙。 約專誠的信仰與修持來說,一佛代表一 切佛,一切佛即是一佛;一菩薩即代表一切 菩薩,一切菩薩無非是一菩薩的化身。如淨 土宗的大德,提倡一心念一佛,專精無雜地 修持。讚言:「十方三世佛,阿彌陀第一」 「相好光明無等倫」。事實上,佛佛道同, 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裡會有勝劣 的等級差別?不過,從阿彌陀佛的譯名,他 的意思就是無量佛,稱念這一尊無量佛,也 就總念一切佛了。 菩薩道的歷程,從發無上心,立四弘誓 願,實踐六度萬行,其總綱是悲智雙運,願 行相應。依此進修,終於成就如來果德—— 大悲、大智、大雄力的佛陀耶——福慧兩足 尊。觀音的大悲,文殊的大智,普賢的大 行,地藏的大願,這只是偏約他的特勝而 言,從圓正的菩薩聖德看,既有資格稱為 聖賢菩薩、佛菩薩,悲、智、行、願,缺一 不可。正如信願為本的易行道與智證為取向

【第195期‧佛光法苑‧ 】


的難行道,因眾生根機不一,聖道有難易之 分。依信心為基礎——信順、信忍、信求、 證信;當成就證信時則信智一如,也無所謂 難行道與易行道可言了。 三、觀世音與觀自在 法華會上,無盡意菩薩代表全體聽眾, 起來請示佛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 緣名觀世音?」佛陀解答:「若有無量百千 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 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 解脫!」娑婆世界,多憂多苦,三苦、八 苦、無量苦。在經文裡列出菩薩尋聲救苦 的具體事例:(1)救七種災難:火難、水 難、黑風難、刀杖難、羅剎難、枷械難、怨 賊難。(2)解三毒:婬欲、瞋恚、愚癡。 (3)應二求:福德智慧之男,端正有相之 女。從以上一大段經文形容菩薩,法力無 邊,有求必應。站在佛法因緣果報來說, 世間的苦樂、富貴、貧賤、賢、愚、窮、 通等一切遭遇,無非是善惡業因所感。如 是因緣故有如是果報,世間種種災難,應 是業力引發 的現象。 所以有人 懷疑:菩 薩如此慈 悲救苦, 豈不是破壞 因果律?罪 人做惡,生 前受法律制 裁,死後墮 惡道,苦因 苦果,罪有 應得,菩薩 怎可以憑其 法力,為罪

苦眾生,法外施恩,令其眾苦解脫?誠然, 佛法因果法則,善惡業報是無可改變的。果 報來時,非空非海中,無有地方所可以免受 報,無有任何大力者能改變它。不過,佛法 三世因果論,不同於宿命論,罪人也有悔改 的機會;地獄眾生不會永遠沉淪,善緣成熟 時,自然有超昇的一天。如《觀無量壽經》 說,造罪之人,稟禀性無知,生前未聞佛法, 不知因果,為非作歹。臨命終時,遇善知識 開導,痛心疾首,慚愧懺悔,一心念佛,終 於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佛菩薩的悲願力, 給眾生永不失望的安慰;任何惡劣的命運, 都可以由善緣的影響而改觀;重罪輕受,輕 罪則化解而得清淨。即以現實世界的現狀來 說,由於天災或人禍,造成難民潮,饑寒交 迫,無家可歸,哀鴻遍野。做為佛教徒,難 道可以說,那是因果報應,罪有應得,而袖 手旁觀,見死不救嗎?菩薩心目中的眾生, 無明貪愛,起惑造業,受生死苦,六道輪 迴,苦海無邊。事實如此,但菩薩悲心徹 髓,無論愚癡眾生如何的難度難救,如何 惡性不改,不怕因果,殺人如蔴 麻 ,菩薩絕 不放棄,運用其悲智,施設種種方便,解 決苦因苦果,直到他們進入無餘涅槃,究 竟解脫。 古德深入法海,於浩浩三藏中,找到一 條簡明的,離苦得樂的解脫道:「勤修戒定 慧,息滅貪瞋癡」。眾生的惡性循環,生死 不息的根源,在於貪瞋癡煩惱,由此煩惱而 造生死業,感受無量苦。一旦貪欲永盡,瞋 恚永盡,愚癡永盡,當下就得涅槃。試問: 貪瞋癡如何息滅?「勤修戒定慧」,具足三 學功德,即是我人學佛的功課完畢,業盡情 空,無量生死苦迫得到止息。或如禪觀的五 淨行,修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以對治 貪瞋癡。然而,觀音法門卻提出殊勝的異方 便:「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 欲」、「離瞋」、「離癡」。剋實而言,

【第195期‧佛光法苑‧ 】


五淨行、三增上學,當然人人可修,但要 修到有力量,足以息滅貪瞋癡煩惱,那可 不是萬人修萬人成呀!菩薩大慈悲,為普 羅大眾施設方便之道;受持菩薩聖號,淨 念相繼,常常時,恆恆時,正念正知,功夫 由淺入深,達到一心不亂,則妄念不起,遠 離欲念,瞋恚與愚癡。這一方面是行者的正 念力,另外也是菩薩的加持力,內應外合, 自力和他力的結合,妄念從何起?三毒從何 來?這就是信心為本的易行道,也是菩薩大 悲救苦,正本清源,息滅煩惱,不可思議的 微妙法門。 其次,觀世音又名觀自在,前者為鳩摩 羅什三藏的舊譯聖號,後者是玄奘大師的新 譯洪名。但從譯名不同中,可以探討它的相 關意義。我人發心學菩薩,菩薩主要任務, 一如其名,譯義為覺有情,上求佛道以自 覺,下化有情以覺他,令一切迷妄有情趣 向正覺,同成佛道。自覺以般若為根本, 覺他以慈悲為要行。觀世音菩薩,如上所 引經文,作苦海慈航,到處解救水深火熱 的災民。遊行娑婆世界,示現種種身,應 機說法,令各得其益,離苦得樂。 初發心的行者,稱凡夫菩薩,以悲心增 上,利他為先。如經所言:「但願眾生得離 苦,不為自己求安樂。」基本工夫是:使原 有的凡情昇華、淨化,轉染愛成為慈悲;擴 展本有的小慈小悲,我執相應的眾生緣慈, 令隨順於賢聖菩薩、佛菩薩的無緣大慈,同 體大悲。經過長期的修學,慈悲心與般若空 慧合流,悲智不二。從般若空慧而流露出的 大慈悲,則名為觀世音自在菩薩了。 觀世音,彰顯佛果的大悲;觀自在則詮 釋佛果的大智。甚深般若,配合廣大慈悲, 悲智雙運,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人之足 目,缺一不可。《心經》開宗明義言:「觀

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時,照見五蘊皆 空,度一切苦厄。」由於甚深般若才能通達 法性,體悟真理;藉空慧見空性,個人度脫 一切苦厄。也因為般若為導,從空出有,般 若流出方便,所以具大能力,從事「莊嚴國 土,成熟眾生」的神聖使命! 四、凡夫、聲聞與菩薩 《維摩詰經‧文殊師利問疾品》云: 「非凡夫行,非賢聖行,是菩薩行。」菩 薩行的偉大,這裡用烘雲托月的方式來顯 示:他不是一般生死凡夫,但也不同於聲 聞聖人,須陀洹乃至無學的阿羅漢。「凡 夫行」總括三界六道眾生:1、放縱貪瞋 癡,由身口意,造十惡行,墮落三途的眾 生。2、出發於不甘墮落的勝進心,修五戒 十善行,感得人天福樂者;這包含色界無色 界天,四禪八定的不動行。也即是:善行、 惡行、不動行,皆是凡夫行。「賢聖行」: 以出離心為動機,修四諦、十二因緣,取證 空、無相、無願三解脫的聲聞乘人。經中列 舉聲聞果位,四果四向的八賢聖。菩薩的特 質是無盡的悲願,他與聲聞人一樣修三解脫 門,通達空、無相、無願的諸法實相。但菩 薩具有特殊的善巧,以無生法忍,修而不 證。否則,與二乘聖者同入無餘涅槃,也

【第195期‧佛光法苑‧ 】


就不可能回頭,在生死海中廣度眾生了。 比較凡夫、聲聞與菩薩的差異:「惻隱 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有同情心、同理 心、慈愛心。用佛法的三種慈悲說,即是不 離愛見煩惱的「眾生緣慈」,根源於愛見而 來的慈悲,處處以自我為中心,即使熱心做 好事,還是有漏雜染,不能達到徹底完善。 「三輪處處著,是施名世間」,這是以布施 為例,其他一切善行,莫不皆然。雖有福 報,以源頭未淨,下流不免染污。主要問 題在於缺乏般若智慧,所修善業,不以智 導行,以智化情,縱然存好心、做好事, 還是不合菩薩行的水準。相反地,聲聞諸 賢聖,奉行如來教,獲得四諦的現觀,體 驗無常、苦、空、無我,達到生死已盡, 不受後有的涅槃境界。可惜智慧有餘,悲 願不足,視三界如牢獄,生死如冤家,當 他到彼岸,再也顧不了芸芸眾生,不願回 來了。菩薩以大悲故,不住涅槃——「非 賢聖行」;以大智故,不住生死——「非凡 夫行」。這樣的菩薩行,像地藏菩薩,明知 地獄難空,他還是勇往直前,無怨無悔,發 願無盡期地身處地獄,救度罪苦眾生。觀世 音菩薩,乃過去正法明如來,為不忍眾生苦 故,乘願再來,示現菩薩身,願在此苦難人 間,五濁惡世,繼續行菩薩道,從現實世間 的救濟,邁向出世間的解脫,務期所有眾生 類,同享現法樂、後世樂、而後達成涅槃寂 滅樂。眾生苦難無盡,相應地,觀世音救苦 的大悲願行,也就無窮無盡! 五、結語 悲、智、願、行總攝大乘菩薩道的綱 要。佛弟子的修持,從個人身心的淨化,持 戒、修定、修慧,到福世利他的悲濟行,無 邊法門都不出這一原理。比如菩薩六度行: 布施、持戒、忍辱,乃是大悲心的具體表 現;禪定與般若,即為大智應有的內涵;

精進一度,含攝了這裡的大願與大行。經 說:「信為欲依,欲為勤依。」我人若有純 潔而堅定的信心,自然引發淨己化他,自覺 覺他的善法欲(即大願心);有了強烈的善 法欲,實踐福慧莊嚴的菩薩行,勇猛精進, 永無退轉。大乘菩薩因行,以及如來究竟果 德,我用兩句話表述:悲智行願度有情,福 慧圓滿成正覺。 俗語說:過程比目標重要。佛門法語: 「發心究竟二無別,如是二心發心難。」究 竟成佛是學佛人的理想目標,如何從起點邁 向目的地,其間經歷的過程才是最重要。菩 薩道,從凡夫菩薩做起,經過賢聖菩薩的 地位,轉色身成法性身,從般若道更進一 層樓,踏上方便道,負起嚴土熟生的神聖 任務,而被尊為佛菩薩。如文殊、普賢、 觀音、地藏等諸大菩薩。成佛與否對他們 已無關宏旨,奉持 如來命,廣度諸眾 生,盡未來際,永 無疲厭!雖然說, 菩薩行難行難忍, 至此聖階,則遊戲 神通,欲罷不能, 本其忘己為人,任 重致遠精神,樂此 不疲也。 如上所述, 聖觀自在,大悲觀 世音菩薩,已兼攝 大乘菩薩的無邊因 行。故此,他永遠 是佛弟子學習的理 想模範!祝大家福 慧增長,吉祥如 意!

【第195期‧佛光法苑‧ 】


澳大利亞佛教史(三) 淨海

三、藏傳佛教在澳大利亞 1974年由耶喜喇嘛(Lama Thubten Ye she)及佐巴仁波切(Lama Zopa Rinpoche)為 主的藏傳佛教也開始在澳大利亞各地發展, 如在維多利 利 亞省省 的 「阿底峽中心」和「度度 母學院」、昆士蘭省蘭省 的 「觀音智慧文化學 院」、南澳大利亞省省的「佛陀之家」。耶喜 喇嘛及佐巴仁波切除教授藏傳佛教課程外, 也舉辦研討會及閉關、修持等。 在雪梨鑽石路度假設施是一個典型 的、、 全 國都有的小型佛教中心。這個中心 有140名成員。一如此地的其它佛教團體, 他們信奉的是藏傳佛教的密宗傳統。這個中 心聚會的主持人卡里瑟對記者作了說明﹕「 我認同佛教是真正適合思想獨立的人。這 些人對其他宗教望而卻步,因為其他宗教 教導信徒應當相信什麼,卻不給信徒選擇 的機會。」 1970年代是澳大利亞佛教迅速發展的時 期。藏傳佛教也就是在這一時期傳入的。 有不少澳大利亞的年輕人,在那些年間到 北印度和尼泊爾,參加由西藏喇嘛主持的 禪修活動,再把對藏傳佛教的熱情帶回到 國內來。 1980年代初,在歐美的藏傳佛教也開始 在澳大利亞傳播。藏傳佛教金剛乘在澳大利

亞是頗為引入注目的,尤其是對白人主流社 會有相當的吸引力。 1980年代後,旅居澳大利亞的確劄喇嘛 (Lama Choedak),從1986年開始,每 年他都會在澳大利亞建立一座新的藏傳 佛教中心。2008年建成的藏傳佛教「薩 迦學院」(Sakya International Bud dhist Academy/SIBA)位於墨爾本附近 的東吉普斯蘭(East Gippsland)風景 區,佔地108英畝。由秋吉崔欽仁波切( H.E.Chogye Trichen Rinpoche)為此藏 傳佛教薩迦學院的落成舉行了開光儀式。 來自雪梨、坎培拉、墨爾本等地藏傳佛教 中心和西藏人社區的代表,參加了這次開 光儀式。確劄喇嘛表示,這裡將會成為一 個真正的學校,在這裡人們將更有系統地 學習藏文和藏傳佛教1。 澳大利亞的西藏研究(嚴格地講不能稱 為藏學研究)始於何時無從查考,但六十年 代許多世界著名的藏學家曾在澳大利亞作過 研究和講學。如倫敦大學漢學教授沃特.西 蒙、荷蘭萊頓大學教授德.瓊、澳大利亞國 立大學教授阿利斯塔.蘭博,曾在中國中央 民族學院學過藏語的原捷克斯洛伐克的約色 夫.高馬士等都曾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開過 講座。澳大利亞的西藏研究在六十年代達到 了一個高潮,這和當時世界性的「西藏熱」

【第195期‧佛光法苑‧ 】


不無關係。有代表性的學者是:傑夫瑞.撒 母耳教授(Geoffrey Samuel),原是澳大 利亞紐卡素大學人類學系主任,現任英國蘭 卡斯特大學宗教學系研究生部主任。主要著 作有:《嶺.格薩爾:東藏史詩的起源及內 涵》、《薩滿教、苯教和藏族的宗教》等多 種。柯林.馬卡瑞斯教授(Colin Macker ras)是中國民族問題和中國戲曲專家,格 里菲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主任,亞洲與國 際研究院院長。曾任澳大利亞中國研究學 會主席, 1985年 曾 訪 問 過西藏, 1995年 訪問過青 海、甘肅 藏區。馬 卡瑞斯教 Colin Mackerras 教授 授主要從 事中國少數民族問題研究,在他的著作和文 章中有許多是關於西藏的,其中最重要的關 於西藏問題的兩部著作是《中國少數民族: 二十世紀的融合與現代化》和《中國少數民 族文化:1912年以來的特徵與融合》。約 翰.鮑威爾博士(John Power)關於西藏 的主要文章有《母性:佛教和女權倫理中的 道德教化》,此文主要研究印度和西藏佛教 冥想理論中的母性的觀念和當代女權主義。 馬克.史蒂文生博士(Mark Stevenson), 曾在遼寧大學學漢語,研究西藏唐卡藝術, 曾訪問過青海、甘肅藏區2。 澳大利亞沒有專門的西藏研究機構,研 究人員大多是大學的學者,也有一些是私人 研究人員。澳洲國立大學是澳大利亞資金最 雄厚、藏書最豐富的大學,並集中了大量的 各個學科的專職研究人員。因而可以說是澳 洲藏學研究的主要基地。

澳大利亞人類學學會(Australian An thropological Society)於1988年8月召開過 一次年會,以「西藏和喜馬拉雅地區社會」 作為年會的一個重要專題,共有十二個人提 交了以「密宗及日常宗教」為主題的論文, 其中九人來自澳大利亞,二人來自紐西蘭, 一人為在澳洲國立大學學習的中國學者。自 1988年澳大利亞人類學學會的「西藏和喜 馬拉雅地區社會」專題討論會以來,澳大利 亞和紐西蘭地區,逐漸形成了一個以人類學 學者為主的從事西藏研究的群體雛形,到九 十年代演變成「澳大利亞紐西蘭西藏學者雙 年會 」(Australia & New Zealand Tibeta nist Biennial Conference)。最近一次年會 於2011年年初舉行,大概有三十至四十人 參加,討論題目涉及戲劇、歷史、人類學、 當代政治、西藏與西方等問題。 通過電子方式傳遞資料,已成為政府和 學術研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1995年 12月,由澳洲國立大學庫母斯電腦部,「 社會科學與太平洋研究院」和「亞洲研究學 院」聯合建立了一個西藏研究電子會議網路 系統。為任何從事研究或有興趣於西藏及相 關區域的藝術、文化、人口、經濟、歷史、 語言、文學、政治、哲學、宗教和社會的人 士提供服務。 紐西蘭與澳大利亞關係十分密切,兩國 之間交通非常方便,在澳、紐之間基本上感 覺不到國家間的區別,學者間的學術交流也 十分頻繁,許多學者都曾在澳、紐兩地任過 教。紐西蘭的西藏研究談不上有什麼規模, 但由於與澳大利亞學術交流間的特殊關係, 所以紐西蘭的西藏研究也可以看作是澳大利 亞西藏研究的一部分,或者可以說是一個整 體。 保羅.哈里遜教授(Paul Harrison)任

【第195期‧佛光法苑‧ 】


職於紐西蘭坎 特伯雷大學哲 學宗教學系。 他的博士論文 的領域是大乘 佛教的文學, 主要利用了梵 文、藏文和中 文的資料,其 次還利用了日 文、法文和德 文的資料。保 Paul Harrison 教授 羅 . 哈 里 遜 1987年曾在四川大學英語系為研究生教授 英文寫作課程,1994年在牛津大學巴厘奧 學院為研究生講授梵文、中文和藏文經文並 在暑期開設了以「探索大乘佛教的起源」為 主題的七個講座。他的一個博士生托尼.哈 勃(Toni Huber)專門研究藏族的各種儀 式、宗教地理、環境問題等。哈里遜教授又 進入了更複雜的藏文經典的研究,主要是《 甘珠爾》,他的三本著作都是關於研究佛教 經典的,在日本出版,其中一本是關於德格 版、那塘版、拉薩版和北京版的《甘珠爾》 版本目錄比較研究2。 澳大利亞、紐西蘭地區的西藏研究是與 世界性的西藏研究相關聯的,在六十年代達 到了一個高潮,在八十年代中期逐漸恢復並 發展起來,進入九十年代以後達到了一個新 的階段,1988年於紐卡素大學召開的澳大 利亞紐西蘭西藏學者雙年會,標誌著澳、紐 地區的西藏研究已成為世界西藏研究很重要 的一個部分。 澳大利亞佛教寺廟及其活動,成為人們 維繫宗教信仰與特有的文化傳統、風俗習慣 的紐帶,聯絡感情、紓解壓力、適應社會的 平臺,有其特別的重要性。澳大利亞到底有

多少佛教寺院,難以統計,原因在於,寺院 有各種各樣的形式。如某一越南移民所開的 一個餐館,裡面很可能就有佛像,可以為佛 教徒舉行佛事。再如某些大廳可能作為佛教 徒調息、打坐或者學習佛經的場所,還有許 多寺院,從外表上看起來與普通的住宅、別 墅差不多。前述的兜率內院、永福禪寺、南 海普陀寺、護國報恩寺、甘露寺、弘慈志蓮 淨苑、定慧學舍,從建築外表來看,與普通 民宅或別墅就沒有什麼區別,但進入其中才 知有特殊的宗教設施和功能。目前在澳大 利亞佛教的寺廟或精舍通常只有一至兩位 法師,最大的南天寺平時也不超過十位尼 師。據專家估計,全澳的佛教僧人、喇嘛 大概有二百多位3。 澳大利亞佛教節日主要的有:(1)佛誕節 與佛成道日:這是佛教最重要的節日。在雪 梨等地都舉行慶祝活動;(2)佛曆新年:東 南亞的佛教新年在每年的四月,泰國、寮 國、柬埔寨等國的移民會舉行包括「潑水 節」等活動,這些傳統在澳大利亞的佛教 徒中得以傳承;(3)安居:上座部佛教僧人 在雨季進行三個月的靜修;(4)佛牙節:這 是斯里蘭卡寺的佛教節日,澳大利亞的斯里 蘭卡裔保持這一傳統。此外,大乘佛教與上 座部佛教各有自己的儀式。但是,在澳大利 亞無論那一種佛教節日或活動都與其移民的 群體相關,也就是說,與移民國家的佛教文 化有密切的關係,都打上他們的佛教文化傳 統之烙印。(全文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文章來源:sakya.com.au(責任編輯:麗麗丽丽) 2.唐棣:《澳大利亞紐西蘭西藏研究概述》一 文。 3.凱風網:陳星橋著《澳大利亞與澳洲佛教—澳 洲考察見聞錄》一文。

【第195期‧佛光法苑‧ 】


中國佛教史話(十六)

釋慧璉 唐武宗滅佛(三武一宗法難之第三次) 滅佛的原因 唐皇室自稱是老子李耳的後人,而道教 攀附老子,以老子為教主,因此終唐一朝, 道教倍受皇室禮遇,佛教卻時遇挫折,西元 八四0年唐武宗即位,佛教遭到前所未有的 嚴酷厄運,幾致滅絕。 道士多以長生之術蠱惑帝王,因此極受 帝王寵信,中晚唐的憲宗、穆宗、武宗、宣 宗等的死因,都直接或間接與服食道士所獻 的丹藥有關。武宗及其兩位兄長敬宗、文宗 都篤信道教,道士趙歸真從敬宗朝起便時時 出入宮禁之中。文宗時已有毁 毀 法之議,如 大和五年(831)禁止度僧建寺,並廢除大 內道場及沙汰僧尼。武宗未即位時已愛好道 教,登基後,受道士趙歸真、劉玄靖、鄧元 起之煽惑,宰相李德裕又崇奉儒家、道教, 排抑佛教,武宗遂決心滅佛。 《新唐書》〈本紀第八〉對武宗廢佛有 以下的評語:「然其奮然除去浮圖之法甚 銳,而恭受道家之籙,服藥以求長年。以此 見其非明智之不惑者,特好惡有不同爾。」 (可是他努力除去佛教,銳不可當,卻恭敬

地接受道教的符籙,服食丹藥,用以祈求長 生,因此可見他並不是英明睿智、不被迷 惑的人,只是愛好(道教)厭惡(佛教) 有所不同罷了。)明白指出此次滅佛是出 於宗教的衝突。除了宗教的偏見外,寺院 財富增加,對國家經濟產生不良影響,部 分僧尼行為不如法,也都成了此次慘烈事 件的助緣。 滅佛的經過 當時日本僧人圓仁遊學長安,因滅佛 被迫還俗,其後返國,著有《入唐求法巡 禮行記》四卷,記載法難甚為詳細。據圓 仁所載,會昌二年(842),勒令不良僧尼 還俗,並將田產充公。會昌三年(843)殺 戮全國各寺新僧。會昌四年(844)禁止民 間舉行佛教儀式,拆毁毀佛寺,沒收田產,除 年老有德者以外,僧尼悉令還俗。會昌五年 (845)敕敇令僧尼次第還俗,違者殺之。共 廢大寺四千六百餘所,小寺四萬餘所,僧尼 還俗二十六萬五百人,收納為兩稅戶(夏秋 兩季納稅);經典焚燬,佛像、法器等熔鑄 為銅錢或農具。

【第195期‧佛光法苑‧10】


武宗滅佛非常徹底,僅保留極少數佛寺 及有德之僧侶;因是大一統的帝國,相較於 南北朝及五代南北對立時,北方的三次滅佛 而言,此次滅佛可說最為酷烈;然黃河以北 四鎮節度使的轄區,不肯奉詔滅佛,這是因 為「安史之亂」後,地方節度使擁兵據地, 呈半獨立狀況,長期不受中央節制。 滅佛的影響 還俗的老弱僧人無以為生,政府又不加 聞問,饑凍難耐,遂有搶劫之舉,危害地方 治安。佛教寺院本設有福利事業,照顧貧病 孤弱者,僧尼還俗後,無以為繼。佛典也大 量散佚,幸而河北諸鎮未受波及,佛教復興 時,才能三寶具足。 武宗滅佛,對中國宗派勢力消長有著極 大的影響,不立文字、適應力最強的禪宗, 在其後漸漸發展成最大的宗派,而重義理思 辯的三論、法相卻一蹶不振,拱手讓出主流 之位,黯然消褪於中國佛教的長流中;從 此「真常唯心」的思想瀰漫整個中國佛教 界,被中國佛教徒視為理所當然、是唯一 的真理,直至近世,「中觀」、「唯識」 再興,這局面才有所改觀。 佛法之復興 武宗於會昌六年(846)三月崩逝,宣 宗(武宗之叔父)即位,五月即誅殺道士劉 玄靖等十二人,敕敇令復興佛教。其時法廢不 久,佛教的勢力仍然極其強大,在宣宗護持 之下,快速復興,重現蓬勃的氣象。 經典目錄及史書 有唐一代,教典的傳譯超邁前朝,而「 法相」、「華嚴」等六大宗派相繼成立,宗 派徒裔的撰述,更不勝枚舉,此外,較重要 的則有數部目錄及史書。

由於新譯的經論數量不斷增加,有新製 目錄的需要,因此道宣(596-667)編有 《大唐內典錄》,共十卷,採集各經錄之 長處編輯而成。玄宗朝的智昇編有《開元 釋教錄》,共二十卷,又稱《開元錄》,共 收錄經典一千七十六部,五千又四十八卷。 現存經錄中,以此錄體制最為完備,其後的 經錄均以此錄為本,加補新譯的經典而已。 另外,德宗朝的圓照編有《貞元新定釋教目 錄》,《續開元釋教目錄》。 道宣所撰的《續高僧傳》,又稱《唐 高僧傳》或《唐傳》,共三十卷;承續《 梁傳》,收錄自梁初到唐高宗麟德二年( 665)三百四十位高僧的傳記(附傳有一百 六十位),內容分為譯經、義解、習禪、明 律、護法、感通、遺身、讀誦、興福、雜科 共十科。道宣在序文中說明《梁傳》對於北 方的高僧多有缺略,因此有志加以補述,故 本書保存北朝佛教許多重要的資料。近代史 家陳垣指出,本傳對於梁初至唐高宗時期之 人物、史地、文藝、民俗等,提供不少可貴 的資料,可以補正史之不足。 疑偽經的流行 所謂「偽經」指的是中國人所偽造的經 典,「疑經」指的是可能是「偽經」的可疑 經典。最早提出「疑偽經」的是經典目錄的 編輯者,遠在東晉道安的《綜理眾經目錄》 中,便列有「疑經錄」。之後,隨著譯著的 增多,「疑偽經」的數量也不斷擴大,有名 的「疑偽經」,南北朝時有《提謂波利經》 (見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卷五)、《占察 善惡業報經》、《大乘起信論》(見隋法經 《眾經目錄》卷四)等,唐時有《大佛頂首 楞嚴經》(近人呂澂的〈楞嚴百偽〉、陳寅 恪的《柳如是別傳》上冊頁一七九皆認為是 偽經)、《圓覺經》(日本學者鎌田茂雄等 認為是偽經)等。

【第195期‧佛光法苑‧11】


唐代的宗派 漢傳八宗中,有六宗在唐代次第成立, 其中「法相宗」、「密宗」直接由印度輸 入,其他四宗「華嚴」、「律」、「禪」、 「淨土」則是在中國相續完成;而形成於隋 代的「天台」、「三論」二宗,在唐代續有 弘揚,只是「三論」傳了幾代,漸趨衰敗, 吉藏的弟子慧灌(高麗人)及再傳弟子元康 的門下道慈,曾先後將「三論」傳播於日 本,並在日本持續發展了相當長的一段時 間。「天台」則因「法相」、「華嚴」在 盛唐時的興盛,曾一度宗勢衰頹,然中唐 時荊溪湛然(711-782)中興天台,他的 後人將天台宗傳布於日本。 法相宗 法相宗的成立與傳承 此宗論法相,歸宗於唯識,與中觀學者 論點不同,故又稱「唯識宗」,因創始者 玄奘及其高徒窺基都住過長安大慈恩寺, 人稱「慈恩大師」,因此此宗又稱為「慈 恩宗」。 「法相宗」的學說繼承印度的「瑜伽 行學派」,其傳承是彌勒、無著(傳彌勒 之《瑜伽師地論》)、世親(著《唯識三 十頌》)、護法(著《成唯識論》──《 唯識三十頌》之注釋)、戒賢、玄奘,至 窺基(632-682)集其大成。窺基傳慧沼 再傳智周,智周日籍弟子智鳳鳯 、 玄昉傳法 於日本。玄奘另一弟子圓測深受真諦舊學 影響,傳其說於道證,道證歸至新羅,傳 法於高麗。 玄奘弟子優秀者極多,著述也極豐富, 普光有《俱舍論記》、法寶、神泰都撰有 《俱舍論疏》;窺基與玄奘合譯《成唯識 論》,著有《成唯識論述記》、《成唯識

論掌中樞要》、《唯識二十論述記》、《 瑜伽論略纂》等,著作極多,有「百本疏 主」之稱;圓測著有《成唯識論疏》、《 解深密經疏》等。 法相宗之教說 法相宗是依《解深密經》的〈法相品〉 而立名的,法相是諸法的體性和相狀。法 有萬法,略為百法;相具萬相,略為三性 ──遍計所執性(妄情分別所執著者)、 依他起性(因緣和合、依他生起之法)、圓 成實性(圓滿成就之真實性)。「識」為一 種分別作用,能夠够分別種種法相。法相宗是 根據「阿賴耶緣起」的理論,以明「萬法唯 識」之教義,否定對「心外之物」的執著, 以期「轉識成智」,轉染污為清淨。 關於修行的階位,法相宗提出「資糧 位」、「加行位」、「通達位」、「修習 位」、「究竟位」等五個等級。 法相宗的興盛與沒落 玄奘返國譯經,經歷太宗、高宗二朝, 備極榮寵,因此他所主張的「虛妄唯識」之 說,獨步中土,門下人多勢眾,足以令教界 側目。法相宗之義理博大精深,並且極為煩 瑣,非知識份子無以入其堂奧,玄奘又倡導 因明以弘揚本宗,雖然玄奘論介因明之功不 可磨滅,但中國人不好樂也不擅長因明,卻 是不爭的事實;法相宗的「種姓」說,並不 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與深受孟子「性 善」說影響而抉擇「本有佛性」的其他宗派 主張,大異其趣,加以法相宗也缺乏像「禪 宗」、「淨土宗」的簡易修行法門,或許這 些都是曾經如日中天的法相宗,在「安史之 亂」後已見衰相,再經武宗滅法,便在神州 大地上快速衰亡的原因吧!

【第195期‧佛光法苑‧12】


本期專題

已有的 舉世要多求, 求多轉生惱; 唯有知足心, 便是如意寶。

〈 明‧憨山德清法師 〉

【第195期‧佛光法苑‧13】


珍 惜 已 有 的

我們擁有的 是否太多 不息 海倫凱勒曾經說過:「當你抱怨鞋子破 時,應想想有人連鞋子都沒有。」現實版的 情況可能是,當你在抱怨鞋子破時,原來還 有很多人是連手腳都沒有的! 月前有一位澳洲傳教士力克‧胡哲( Nick Vujicic)來到我們的城市裡,跟大家 見面。他患有先天性四肢切斷症,天生沒 有四肢,可是個性開朗活潑,勇於面對身 體障礙,並以此為題材到世界各地宣揚這 個精神,勉勵有困難的人們。 這令我們想起了世界上像他這樣的人 非常多,例如日本的乙武洋匡、台灣的謝 坤山等,他們或是天生殘障,或是後天遇 上意外,手腳都沒有了,可是他們都勇於 面對人生逆境,轉化為向前的力量,各自 在成長過程上努力奮鬥,成就自我,為世 人示範著不抱怨、積極的人生態度,鼓舞 著各地的萬千群眾。 當然我們不希望以其他人的障礙,來 對比自己的健全;也不是因為看到他人的 不幸,而對比自己的幸福,並以此來作推 動自己的力量,但看看現時我們所處的社 會,我們擁有的是否太多了? 現代人的豐盛 現時世界科技發達,交通進步,資源共

享,發展飛快不停。在安定而物質豐盛的社 會中,人們大多安居樂業,生活充實富裕。 於是,新生代的青年都是在一個穩定的環境 下成長,父母從小加以栽培,學習不輟, 物資不缺,照顧有加,飯來張口,衣來伸 手。故此,一向以為擁有的東西,是理所 當然的,若有什麼需要,都是父母應負的責 任,或是政府照顧的責任。他們是嬌生慣養 的一群,認為幸福是必然的,機會是唾手可 得的。於是稍有不如意事,便大發雷霆,情 緒失控,甚至做出種種傷害自己及他人的行 為,形成了所謂「寵壞了的一代人」。 雖然這樣,很多父母仍然擔憂子女將來 不能適應社會的激烈競爭,於是盡量把財富 留給他們。殊不知財富太多,反而引生不少 的問題。 財富五家共有 現代人努力儲蓄財富,但正如古語有 云:「欲壑難填」,欲望的深淵是永不能 被填滿的。佛陀在《雜阿含1098經》說 道:「正使有真金,如雪山王者,一人得 此金,亦復不知足。」就算賺得如大雪山 般的黃金,世人也不會滿足於現狀,仍然 想得到更多的財富。 在《大智度論》卷十一有說:「富貴雖 樂,一切無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輕躁

【第195期‧佛光法苑‧14】


不定。」那五家呢?同論卷十三曰:「勤苦 求財,五家所共,若王、若賊、若火、若 水、若不愛子用。」 這即是說,我們的財富是無常的,隨時 會受到五種情況所損耗,甚至毀壞。哪五家 呢?一是王族,即現時的政府或統治階層, 他們決定了社會的制度,但政策隨時都會改 變,金錢會隨時貶值,甚至政府及銀行也會 破產,令我們的財富在一夜之間化為烏有。 二是盜賊,現時的盜賊跟過去的不同了,他 們可能是高智慧的盜賊,或是電子盜賊,在 防不勝防的網上處理過程中,盜去我們的財 富。三是火災、四是水災,火災與水災甚至 風災乃是大自然的災害,也是防不勝防的, 尤其是現時地球日益暖化,天氣反常不已, 很容易便會波及居所。這幾年的特大風災、 火災及水災,都是摧毀了無數的家園。至於 第五是不肖子孫,假若留給子孫太多資財, 會令他們有所依賴,不懂處理而恣意妄為, 致令他們最終不能安身立命。所以若要子孫 繁盛,莫若是給他們適當的知識教育、人格 培養,讓他們從小到大,透過觀察學習長輩 言行身教的家庭教育氛圍,使他們成為社會 的優良份子,這便更為他們著想了。 佛對在家眾的啟示 當明白到現今世界的瞬息萬變、不能掌 握的情況下,我們便應學習佛陀給我們的教 示。佛陀指出,世間事物皆無有實,一切事 物無常、一切皆苦、一切法無我。我們學佛 的目的,不應祇是為了滿足我們世間的欲 望,而是為了去除我們的根本煩惱-貪瞋 癡慢疑見。因此,學佛不是累積財富,不 是累積學問,相反來看,修道的目的,正 是學習放下我們各自身內所有的種種憂慮 煩惱、執見惡習。 當我們切實反省自身的問題時,我們便 會明白到,世間的財富學問雖說是擁有得愈 多愈好,但站在修行的立場上看,煩惱惡習

卻是擁有得愈少愈佳。煩惱執著去盡之日, 便是解脫證果之時了。 從佛陀對在家弟子摩訶男的教示中, 說明在家優婆塞,在其修行路上,也可以 與出家眾一般,證入解脫果位,在《雜阿 含928經》中,佛陀便回答摩訶男有關在 家信眾修行證果的事宜。經中說: 「摩訶男白佛言:世尊!云何名優婆塞 須陀洹? 佛告摩訶男:優婆塞須陀洹者,三結已 斷、已知,謂:身見、戒取、疑,摩訶男! 是名優婆塞須陀洹。」 佛陀告訴摩訶男,居士若能夠斷除對五 蘊身的執著、不當的戒條與禁忌,及對正法 不再疑惑,便能證入居士初果了。繼而摩訶 男又問如何能證入居士二果呢? 「佛告摩訶男:謂:優婆塞三結已斷、 已知,貪、恚、癡薄,摩訶男!是名優婆塞 斯陀含。」 佛陀告訴摩訶男,能夠繼續前進,把貪 瞋癡愈減愈薄時,便能證得居士二果了。繼 而摩訶男又問如何證得居士三果呢? 「佛告摩訶男:優婆塞阿那含者,五 下分結已斷、已知,謂:身見、戒取、 疑、貪欲、瞋恚,摩訶男!是名優婆塞阿 那含。」 佛陀說,若能夠斷除欲界的五惑,即是 身見、戒禁取見、疑見、貪欲、瞋恚,即能 證入居士三果了。 從經文可以看到,在家居士也可以像出 家眾一樣,踏上解脫的道路。而在這條解脫 的道路上,不是獲取多少福德或義理,而是 以能夠斷除多少煩惱結使來評定的。在家信 眾也可以像出家眾一樣,證入須陀洹、斯陀 含、阿那含等果位,把欲界的種種煩惱完全

【第195期‧佛光法苑‧15】


珍 惜 已 有 的

斷除。在佛陀時代的質多羅長者便是這樣的 三果居士的典範了。 放開執見當下解脫 因此要明白,我們自身擁有的,除了五 蘊身心之外,更依附著不少的憂慮、疑惑、 恐懼、惱亂等等無數煩惱。我們要解脫憂悲 惱苦,唯有藉著這個身心,透過不斷自我 反省觀察思惟,由觀察著身心五蘊的不實

變化,了解無常、苦、無我的教示。透過 不斷的訓練,放開自以為擁有的我見及執 著,從而真正踏上解脫的大道。 佛陀明確地指出,正法不是在死後才可 以獲至的,是在我們放下執見的一刻,當下 便能證得解脫。因此,我們要更加努力,將 纏繞著身心的憂悲惱苦斷除,才能真正達致 安樂自在。

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也應該有程度及方 法的不同。比如説 , 你遺傳了健康美麗的外 表,卻沒有遺傳到聰明才智,那麼怎麼辦? 我想珍惜前者是當然的,但是太珍惜又怕遇 到比你更美麗的人,又怕曬到太陽,又怕老 去,可能還要受嫉妒之災。對中等的才智, 我們以勤能補拙的方法,努力耕耘,不也是 珍惜的方法嗎?

珍 惜 你 所 擁 有 的 龍隨雲

個人所擁有的,應該可算很多很多。比 如:可以看到的身體,配上看不到的遺傳基 因、健康狀態、習性等等; ⋯⋯ 看得到的房子、 車子,看不到的債務;看得到的笑容,看不 到的心裡的不安。我們何嘗不是也「擁有」 自己所處的社會和國家呢?夠多吧?

房子、車子,新的時候讓你享受而得到 快樂,舊了,它們也會帶給你一些煩惱。那 麼,是換新的來排除煩惱,還是整修它來 消除煩惱呢?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説 看 ,我取 後者。我有兩部汽車,都用到25萬哩了, 它們很少給我麻煩,我常常引以為傲,向 別人炫耀,因而得到快樂。我的腦子裡對 它們有執著吧?沒有!我是去了解汽車的 設計及請問修護的技師,以他的經驗和我 的研究,來決定是修還是換新車。這兩部 車,讓我在物質上節省了,算是從珍惜中 得到精神上的快樂。 對人、對事不是也可以按這種原則來處 理?但是我覺得,太過於珍惜容易變成貪 欲和妄念,也嫌消極了一點。我們應該抱 著感恩心來對待我們的父母、朋友、社會 及國家。感恩心也能減輕甚至消彌恨心, 感恩心讓你覺得這個世界很美好,快樂因 而昇起。

【第195期‧佛光法苑‧16】


天邊那一抹晚霞

從去年年底搬進新家,到現在已經快五 個月了,當時買地建屋的時候,整條街沒有 幾棟房子,都是一些待建的土地,等我搬來 的時候,就差不多都建好了,只有一兩套現 房在出售,現在也都住進了人家。這是一個 新社區,位於 Sugar Land 和 Katy 中間, 我所住的小區,只是開發計劃中的一小部 分,小區的四周仍是大片大片的土地。正 是因為有了這一望無際的土地,朝看旭日 昇,暮送夕陽下,已經成了我早晚遛狗時 的一份享樂。 小區的西側有一個人工湖,湖三面空 地,視野開闊,是看落日的絕佳地點。傍 晚吃過飯,帶著小狗坐在湖邊,看著青青 綠草圍繞的湖面,被天上的晚霞染成了火紅 色,湖水蕩漾似火苗舞動,遠處的樹林,空 中的飛鳥也勾勒著這美景,讓人不忍離去。 紅彤彤的太陽慢慢落下,晚霞也由紅變紫再 變金,漸漸失去光彩,雖然這黃昏的夕陽將 帶走五彩斑斕,可是明天迎接我們的依舊是 一輪噴薄欲出的紅日。想到一首詩偈,「閒 居無事可評論,一炷清香自得聞。睡起有茶 饑有飯,行看流水坐看雲。」禪師的那種超 然脫俗的美,不就是來自淡泊的心境,我們 現在的人學習體驗生活,品味人生,從而感 悟幸福,其實那來自一瞬間的幸福,也是可 以常駐心間的。 前不久,有朋友轉發網路文章,題目是 「什麼是蓮友?」" 顧 名思義,蓮友" 就 是像

宋蕾

蓮花一樣的朋友,它是指念佛人之間親切 自然的一種稱呼,這實在是又美麗又尊貴 的比喻。看看我身邊的蓮友,有年長的, 有年幼的,有在本地的,也有在國外的, 可不管怎樣,既然稱得上蓮友,那就不是 一般的緣。感恩自己在學佛的路上,有這 麼多的蓮友相伴,猜想這也是因為前世種 下的一點善根吧。通過這幾年在佛寺的聽 經聞法,以及蓮友們的幫助,我對佛法有 了一點點的了解,就是這一點點的了解, 讓我在家庭生活,工作學習上處處看得見 佛法的不可思議。 珍惜生命 生命是一次旅程,生命是一個奇蹟,父 母給了我們生命,我們沒有理由不珍惜,尊 重生命是我們的責任。父母養育我們,師長 教導我們,朋友幫助我們,社會栽培我們, 還沒來得及回饋報恩,怎麼能任意摧殘生 命,甚至是早早的結束生命?生命是短暫 的,它在一呼一吸間,生命是可貴的,人 身難得,佛法難聞,尊重生命也是我們的義 務。有的年輕少女為了有一個好身材好臉蛋 兒,不惜重金整容,結果不但沒有變得更漂 亮,反而因此把性命賠上。有的少年在網吧

【第195期‧佛光法苑‧17】


珍 惜 已 有 的

連續上網打電遊,因為過度疲勞,引發心腦 方面的疾病,死在電腦前。警察到場調查, 左右的玩伴漠不關心,眼不離屏幕,手不離 鼠標,只是不耐煩地說:「不知道,我忙著 呢。」生命何時變得如此廉價,比不上漂亮 的臉蛋兒,比不上令人著魔的遊戲,如果再 給這些年輕人一次機會,他們還會這麼糟蹋 自己的生命嗎?鍛練身體,生活規律,綠色 飲食,廣交善友,這些都有助於身心健康, 有了好身體,才有資本做更多的事。 學佛的人,大都能隨遇而安,這不是說 他們不思進取,應該說是學佛的人更加努力 精進,他們是但問耕耘,莫問收穫,一心一 意地活在當下,因為懂得三心不可得,過去 的已經過去,未來還沒有來到,現在也是即 說即逝,只有默默耕耘,深深體驗當下的每 一刻,細細品嚐生命的滋味,才不枉來世上 走一遭。生命之花需要呵護,你越是精心呵 護,它就越能吐露芬芳。 珍惜幸福 有錢就有幸福,這個觀念影響著一批 人。沒錯,錢可以換來快樂和滿足,但不 是幸福,幸福是來自於心底,洋溢於臉上, 它與外在沒有關係,它存在於你的每一個細 胞,你會在不經意中把你的幸福傳遞給你身 邊的每一個人。中文電台常播放的一句話就 是:「幸福是什麼呢?只要自己感到幸福的 事,並且讓周遭的人同樣的感到幸福。幸福 就是這麼的簡單呢!」去年,中央電視台做 了一次街頭巷尾的採訪,問題是「你幸福 嗎?" 」 來自大江南北的答案千奇百怪,其 中最經典的回答是「我姓曾"」,看來幸福並 沒有因為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而增加, 反而是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我們因「無明」而來到這個世界,往昔 所造的惡業,我們沒有機會改正,但是我們

可藉由因緣果報之間的「緣」來改變我們的 未來。我們可從日常生活上下手,以八正 道,六波羅蜜作為我們生活的目標,諸惡 莫作,眾善奉行,進而自淨其意,增長心 性,在順逆境中,時時檢驗自己能否像詩 中所說的那樣,「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 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 南北風。」 幸福是自己的,它求不來也換不來,只 要能敞開胸懷,讓內在的慈悲善良無限的延 伸,幸福就會自然生起。一句問候,一個短 信,你就能把幸福送出去,在你把幸福送出 去的同時,更多的幸福會從你心底湧出,源 源不斷…事實上,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設 計師,畫筆在你手中,是畫晴空萬里,還是 烏雲密布,是畫鳥語花香,還是畫毒蛇猛 獸,全都在你。 結束語 三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 靜。既然是諸法無我,那何來「我的生命", 我的幸福」",是不是我在文章裡提到的與佛 經的教導背道而馳?不是,「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就要好好地,徹底地活 一次,離開了這個假身,又怎麼能去修真? 怎麼能做到三業清靜?佛法教導我們認清眼 前的世界,所有我們經歷過的痛苦與快樂, 獲得與失去,恨與愛,敵對與友誼都要認得 清清楚楚,佛法把複雜的人生宇宙還原到單 純的心性,活在世界上而不捲入它,不被它 約束,像蓮花,出污泥而不染,像晚霞,五 彩繽紛,千變萬化,這就是現實與超越完美 的結合。當我們擁抱幸福的時候,我們要明 白,我們只是在擁抱而已,擁抱不是擁有, 除了我們的清淨本性之外,我們還能擁有什 麼呢?

【第195期‧佛光法苑‧18】


雋兒

珍惜

因為無常,所以要時時隨緣、惜緣!說 到珍惜,我們首先應該珍惜的就是佛法與佛 緣。 此刻,我坐在圖書館裡,看著可愛的女 兒和她的朋友在那裡靜靜地看書,看著圖書 館裡安逸、恬靜的大人和小朋友們,看着窗外 明媚的陽光和美麗的池塘,我內心感到是如 此的平和、踏實和幸福。因為我深切的理解 並知道了要「活在當下」,就像宏意法師所 開示的,「身在哪裡心在哪裡。」當我沉浸 在幸福之中時,我不會去想任何其他的事 情,比如工作、做飯、買菜等等。我更深 更穩的把自己的心就放在當下,就像一棵 根深扎在大地裡的大樹,非常踏實。 另外,由於學佛,自己的慈悲心和隨喜 心都增強了很多,由衷的希望所有的眾生都 能夠幸福。學佛之後,由於對「無常」的了 解,就深切的知道一切都是在變化之中。由 此,我對這一兩個小時之內的幸福比沒學佛 之前要更加的珍惜。這就像一個渴了很久的 人,突然喝到水之後,每一滴都覺得那麼的 甘甜。 我和先生,對於我們能夠有機緣接觸佛

法並能與佛法相應,感覺非常的幸運,也非 常的珍惜,不敢怠惰,如果我們沒有抓住這 個機緣去學習佛法,那該是多麼的遺憾。因 為學佛,我們的整個觀念和生活,都有非常 大的積極向上的變化。比如,因為知道身在 哪裡心在哪裡,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少了很 多不必要的憂慮,覺得每時每刻都很充實。 因為修習慈悲心和喜捨心,不再為待人接物 思來想去,唯一的原則就是直心,真誠善意 的對待所有的人和事。 這次的馬航失聯事件,牽動了許多人的 心。我們也是如此,每次誦完經,我們都會 為馬航上所有的乘客、工作人員和他們的家 屬們回向。我曾經經歷過類似的生離死別, 對馬航家屬們現在的感受,非常的能夠體 會。當一向健康無比的父親突然患病去世 時,我是如此的痛徹心扉和無助,暈暈乎 乎,不知如何自處。因此,我是多麼希望他 們在這悲痛交加的關頭,知道如何應對、如 何能幫助自己盡快的走出來。 其次,我覺得我們應該珍惜的就是我 們的家庭。我們都應該積極的努力,讓我 們的家庭充滿和樂。我現在的小家庭是一

【第195期‧佛光法苑‧19】


珍 惜 已 有 的

個幸福的三口之家,即便如此,生活中難 免還是有一些磕磕碰碰、不如意的事情。 我脾氣不好,遇到不高興的事情,就會發 脾氣。學佛前,我覺得發脾氣是釋放負能 量,是真性情的表現。學佛之後,每次發 脾氣之後,我都會反省這樣做對別人是怎 樣的一種傷害,慢慢的,我越來越能夠控 制自己的情緒了。 開仁法師曾經講過一個釘子的故事,我 時刻用它來鞭策和提醒自己。從前,有一對 父子,兒子的脾氣特別壞,經常發作。父親 為了教育他,給他一袋釘子,說:「從今 天起,你每發一次脾氣,就在牆上釘一個 釘子。如果一天不發脾氣,就拔掉一個釘 子。」兒子就照父親的話去做,慢慢的, 他每天往牆上釘的釘子越來越少。終於有一 天,他把牆上的釘子都拔下來了。當牆上的 釘子都被拔下來之後,父親指着著滿牆的釘子 印兒,對兒子說:「你看看這些,這要花很 長的時間才能修復得同原來一模一樣。這就 像發脾氣一樣,你以為發過脾氣就沒事了, 其實,你對別人的傷害就像這些釘子印,要 花很長的時間才能修復。」現在,每當我想 要發脾氣的時候,我就想到那滿牆密密麻麻 的釘子印,從而警惕自己,不要再往別人的 心上釘釘子了。 另外,我也經常用修「慈悲心」來幫助 自己提高與家人相處的智慧。我經常用另一 個比喻來鞭策自己。我們都愛自己的家人, 當他們餓的時候,我們絕對會想辦法讓他們 吃飽,吃好,不會忍心看他們挨餓。可當他 們精神饑渴時,需要我們的安慰,期待我們 的讚揚,或犯錯誤後時需要我們的原諒與幫 助時,我們卻經常袖手旁觀,不像解決溫飽 問題時,那樣的積極。我深深的覺得,我在 這方面做得欠缺很多。我們中國人,大部分 都非常的含蓄,很多的情感都不習慣直接去

表達,比如對伴侶的讚揚,對父母的思念, 對兒女的喜愛等等。其實,就像每天需要 三餐一樣的,我們也需要精神食糧。由於 時刻用這個溫飽的比喻提醒自己,現在的 我會非常積極的,把我對家人的讚美和鼓 勵說出來。 還有,當女兒不聽話或表現不好的時 候,以前的我就會特別的急,容易失去耐 心。現在的我,會本著着幫助她的態度去面對 她的任性和調皮。並想:如果她生病了,我 絕對不會責備她,反而會盡心的照顧她,幫 助她,帶她看醫生,讓她盡快康復。其實, 小孩或大人犯錯誤也是某種程度上的「生 病」,我會耐心的想辦法,幫助他們戰勝 「病毒」。由於經常激勵和鞭策自己,我越 來越少發脾氣,也更有耐心和智慧去對待生 活上的各種問題了。這樣的處理方式就是珍 惜,讓我們的家庭越來越和樂幸福。 然後,我覺得我們要珍惜的就是我們的 工作。要想珍惜工作,首先,你必須覺得這 份工作來之不易。其次,工作不會永遠一帆 風順。我最近剛去一家新的公司工作,由於 對一些業務的規則不太了解,導致某一個項 目沒有按時完成。因為不想去指責別人的過 失,所以,在向經理匯報的時候,只是解釋 和總結了自己這方面的責任和經驗教訓。過 了一段時間,他就讓我和同組的一個比我資 深的同事換辦公室。由於某些原因,我的 辦公室比那位同事的好。我就試著用佛法 的理念,讓自己平靜地接受這個變動。可 是後來,我越想越氣,就去問經理,他這 麼做是不是因為我工作做得不好?經理當 面否認了這種說法,說是出於其他方面的 考慮。當時,我真想立刻辭職不幹了。但 後來想了想,何不把這個當做一次修習忍 辱的機會。

【第195期‧佛光法苑‧20】


記得宏意法師說過,「修行忍辱,就是 要心平氣和,內心順暢的的接受不好的現 實,同時,積極的想辦法去改進。」我用 法師的開示鞭策自己,慢慢的,我能夠心 平氣和的接受了這個事實,同時又一如既 往的認真工作,也沒有與那個資深的同事 產生間隙。另外,我還主動的與經理建立 了每月開短會,匯報工作的做法,讓他能夠 了解我的工作進度和完成情況。由於自己工 作非常認真負責,同時總是以利他的心去對 待客戶,主動為他們著想分憂,在短短的不 到半年的時間裡,我就得了三個獎勵。有的 是的客戶給的,有的是同事對我的獎勵。慢 慢地,經理也知道了我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態 度,做出的項目也都非常的出色。今年年初 的工作評估,我得到了非常高的評價。試想 當初,如果自己不珍惜這份工作,不本着著忍 辱的態度接受不公,從而奮發,結果絕對不 會是這樣的。最重要的是,我得到了修行忍 辱的最真實的體驗。千萬不要爭一時之氣, 要順暢欣然的接受不好的事實,同時要想辦 法改變它。

原因。所以,與其花太多的時間精力去修飾 外表,不如內外兼修,這樣會更有效和持 久。我把這段話銘記在心,在與人相處的 時候,主動的換位思考,去理解對方為什麼 這麼做,同時盡量不用任何不好的想法,去 猜測別人的動機,努力地平等的對待所有的 人。當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主動的盡我所 能去伸出援手,不求回報。比如在工作上, 如果有同事害怕我搶他風頭的人,我就會處 處讓着他,多向他請教,並真誠的與他交談, 讓他知道,我不會搶他的風頭,幫助他消除 煩惱。當我覺察到自己對某個人有介懷的時 候,我就會反思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 法,如何才能消除芥蒂,怎樣做能消除他已 有的對於我的煩惱。總而言之,在與任何人 相處時,盡量做到宏意法師所講的:「不要 因為我的存在讓對方有任何不愉快的感覺, 同時還盡量做到讓對方感受到自在。」 讓我們都抱着著感恩的心去珍惜我們所擁 有的一切!

最後,我覺得我們應該珍惜的是每一個 與我們有緣接觸的人,珍惜我們現有的人際 關係。以前,和朋友相處時,尤其是不太熟 的朋友,我總是計量和擔心自己的言行,是 不是太過熱情,或是有點吃虧,對方這麼做 到底是為了什麼等等。學佛之後,我拋棄了 以前所有的擔心和顧慮,我牢記宏意法師講 的一句話,「不要讓我的存在給任何人帶來 麻煩。」並時刻用它來檢測自己的行為。 曾經讀過這樣一段話:人們注重自己的 外表,穿著和髮型等等,無外乎是想讓別人 看重你,讚美你,喜歡你。其實,要想取得 以上的這些效果,最重要的是端正我們的內 心和言行舉止,這些比外表更重要,更有決 定性,是真正讓別人看重自己、喜歡自己的

【第195期‧佛光法苑‧21】


珍 惜 已 有 的

珍惜眼前人

鮑克南

人生幾十年,擁有和失去的人、事、 物,會有很多。從孕育生命開始,經過人 生不同的成長階段,直到離世,一切的「 擁有」和「失去」雖然是世人都有的共同 經歷,但在人生短短幾十年的時光裡,每 個人的經歷都會因自己的「因緣」有或多 或少的不同。 一個人,最需要擁有的莫過於事業與感 情,家人與朋友。以我個人而言,短短幾十 年裡,工作換了幾個,感情經歷了幾次, 家人有新生也有去世,朋友有老的也有新 的,老朋友有幾十年都沒有聯繫的,新朋 友有最近才認識的。在這麼多的工作、感 情、家人、朋友的變換中,唯有一樣對我 而言感受最為深刻,那就是去年媽媽的突 然離世。 想到媽媽,心裡就會生起一陣陣的心 酸。想到媽媽在世時,對我的慈愛:無所 求的愛,無論我做錯什麼都能包容的愛, 心裡就無自主的難受起來。經過這種前所未 有的經歷,才慢慢感覺到目前所擁有的一切

是多麼的珍貴啊!應該好好地珍惜才是,不 要等到失去了才後悔。想起一個譬喻:「馬 有四種,一是主人騎上後,自己就跑;二是 要等到主人舉起鞭子後,看到鞭子的影子才 跑;三是等到鞭子抽在身上才跑;四是即使 鞭子抽在身上也還不跑」。我,就屬於那第 三類馬,要等到鞭子打在身上感覺痛,才知 道跑。由於這次媽媽過世的經歷,讓我在痛 苦和遺憾中對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從心裡由 衷的感到珍貴。 世間,說起來是很殘忍的,每個人出生 後,都免不了一死。有生必有死。一個人的 死去,對於周圍的親人、朋友來說,真的是 很殘忍的。因為死了,就意味著這個人在這 個時空中消失了、人間蒸發了,想再見一 面,說句話都已經是不可能的了。見一面、 說句話,在現在的網絡時代是很簡單的一件 事,再遠的距離,想見上一面、聊聊天,打 開電腦上網就能實現。而生活在同一屋簷下 的親人,就更不用說了,不只是見面、說 話,就連擁抱都是很容易的。每次想到媽 媽,就覺得擁抱她的次數太少,這是我直到 現在仍感覺最遺憾的一件事。希望世間所有 的人都能像上述所說的第二類馬一樣,看見 鞭子的影子就能起跑,不要等親人過世的時 候,才想到去珍惜。和親人、朋友在一起的

【第195期‧佛光法苑‧22】


時光,要記得多一句問候,多一個擁抱,感 受彼此的溫暖,珍惜彼此的情感。 媽媽走的那一天,本地有一佛寺剛好開 始拜《梁皇寶懺》,我每天都觀想著媽媽和 我一起來拜懺。媽媽下葬後,我又去佛寺替 媽媽做了一場佛事,主持師父要我誦《地藏 經》,當天晚上,我開始誦讀,誦的過程中 幾次的訴求、祈願媽媽能到我夢裡來,跟我 交流,這是我生平第一次做這樣的訴求。次 日凌晨我夢見了媽媽,夢裡我走過去擁抱媽 媽,並對她說:「對不起!」,媽媽也抱著 我說:「沒關係,沒關係!」之後,媽媽就 轉身往光明處走去。我是一個很少做夢的 人,沒想到誦了《地藏經》後,居然讓我 做了這樣一個夢,讓我在夢裡,把在媽媽 生前對她沒做到的事,做了一次懺悔,彌 補了我心中些許的遺憾。 我讀過《心經》的緣起「即」空,也讀 過印順導師的《中觀今論》。之後,仁俊長 老教我如何入空性,他要我從中觀的理論 裡挑出一句自己喜歡的話,然後天天想這 句話—「專精思惟」。這種修法在《阿含 經》裡到處可見,譬如,佛陀對弟子開示 色、受、想、行、識五蘊無常後,弟子們獨 一靜處,專精思惟。去年四月母親去世後, 我不特別去觀照媽媽自性不可得(性空), 自己的情緒沉浸在失去媽媽的傷痛中,感恩 媽媽的慈愛,懷念媽媽的母愛,以及發願修 行,以期未來與媽媽重逢,報答她的恩情。 這段時間裡,我對媽媽思念,重在情感,不 願有任何的理性。等到近幾個月前,因為佛 學研討班又開始討論初期大乘的修行,我才 開始觀照「自性不可得」這句話,這時對媽 媽的情執才得以放下,而得到情感與理智的 平衡。

彌陀佛」差不多,都是提起幾個字。不同 的是,專精思惟「自性不可得」是在面對 現象變化時,再加上這一句話的提醒,這 兩個步驟,就構成了「正觀」—真實觀。 如《中觀今論》P251說:無常觀,知諸法 如流水燈焰:一方面觀察諸法新新生滅,息 息不住;一方面即正觀為續續非常。由此無 常觀,可以悟入空義,通達一切法空性。佛 法的寶貴,不在於理論的深廣,而在於它能 化解我們心中的罣礙、恐怖與顛倒夢想。 失去後才知道珍惜,這是常人的習性, 可惜為時已晚,有些人會落入遺憾和悔恨的 漩渦,嚴重的甚至還會得抑鬱症,在這種情 況下連正常生活都不可能,如何談珍惜已有 的呢?珍惜已有,必須在心情平靜時才能真 的做到,這時佛法就顯得特別的重要,因為 佛法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使人平靜下來。世間 的一切都有滅去的一天,由此而知一切現象 的常性是不可得的。因為常性是一般人內心 所希望的人、事、物的本性或自性,所以人 在一連串的擁有和失去中,就會痛苦,如馬 航失聯客機,所有家屬的悲痛,無可言喻。 因此,佛陀要我們知道這個緣起的世間,一 切都是常性不可得的,能這麼理解,再加上 修行,慢慢就能放下執著,放下煩惱,放下 痛苦。自己有能力放下執著,也願意在生死 輪迴中幫助與自己有緣的人。因此,在緣起 世間裡,人死去了並不代表沒了,而是隨著 自身的因緣再輪迴、再投生。我願以自己已 擁有的佛法知見,再進一步,更積極的往上 提升,在未來與媽媽重逢,報答她的恩情及 從無始劫來生養我的所有母親的恩情。

專精思惟「自性不可得」與專唸「阿

【第195期‧佛光法苑‧23】


珍 惜 已 有 的

少欲多安 芝蘭 知足常樂,少欲常安,是人們常常聽到 的口頭語,年輕人多不在意,認為那是老年 人的事,與我何干?老年人雖能心領神會, 但也未必加以深思,以為少一份欲望,自然 就多一份安寧,不是很簡單嗎? 少欲說來容易,做來並不容易。孔子 說過:食色性也,那是人的本性,與動物無 異,因此饑寒起盜盗 心 ,飽暖思淫欲。也有 的人喜歡吸菸、喝酒、賭錢,就為了菸酒 後及贏錢後的快感,明知是傷身、敗家的 事,也照樣沉迷下去。做生意的人為了賺 錢,昧著良心生產有害健康的食品,置公 眾生命及社會安全於不顧。做官的人收受 賄酪,貪污腐敗,也都是權勢在握,財迷 心竅,不惜以身試法。年輕人騎摩托車競 飈 飆 ,還揮刀砍人,也都是滿足那份少年英 雄氣概,而不惜犯下殘忍罪行。正如《佛 說八大人覺經》提到:「多欲為苦,生死 疲勞,從貪欲起。」又說:「心無厭足, 唯得多求,增長罪惡。」 那麼是不是少欲自然就多安了呢?少些 欲望、少去煩心就能心安,有更好的日子過 嗎?那也未必,例如學生們不愛念書,長大 了沒有一技之長,他們就業都成問題,那來 安心呢?成年人不願外出工作,待在家裡能

心安嗎?家庭主婦不想做家事,只愛吃外面 餐館的或僱個傭人,能讓先生或家人滿意 嗎?老人家不想去外面走動,只想待在家 裡看電視,這樣會活得安康嗎?年齡越大 越不想改變自己,聽不進好言相勸,引來 人家反感,還能自在心安嗎?做科學研究 的人不去開發創新,能有什麼新的發明成 果呢?做市場開發的人不去爭取客源,能 有什麼業績表現呢? 從以上分析,欲望是有不好與好的區別 的,一般所稱少欲,是要人少些不好的、非 分的欲望,像名利欲,酒色欲等,也就是上 述佛經所說的會增長罪惡,因此開示我們 要:「少欲無為,身心自在,常念知足, 安貧守道」。反過來說,欲望也有是好的、 正常的,只是較少為人們所提及,例如求知 欲、成就欲等,可以利益身心,增長福慧, 不僅不能少,還應該多呢!所以《佛說八大 人覺經》上也提到要:「唯慧是業,常行精 進,廣學多聞,增長智慧。」 因此盡量少些不好的欲望,並且多些好 的欲望,才能真正讓身心更加安寧舒適,生 活更加安樂吉祥。如果要達到這樣的目標, 可能還需多方面努力,例如:

【第195期‧佛光法苑‧24】


一、多學習:俗語說:「學無止境, 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又說:「活 到老,學到老。」如果說人的一生就是在 蓋一個房子,那麼學習各種知識技能就是 在打基礎,基礎打得越好,樓房就可蓋得 越穩固。學得越多,成就越多,當我們年 紀大了,腦筋也越不容易退化,也不易得 到老人癡呆症,既保持頭腦清楚,也增加 知識技能,終生受用無窮。 二、多付出:常言道:「助人為快樂 之本。」,又說:「給人愈多己愈多。」 像幫助別人急需,照顧父母妻小,服務老 弱病患,捐獻財物,救助窮苦等,都可從 行善中得到喜悅,也可以從付出中學習到 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也能對人情冷暖、 社會百態,體會更深,尤其是當我們在付 出中遇到疑難問題時,能深入研究解決, 就會更有成就感 三、多結善緣,多交益友,多聞正法, 多聽善言,多修正行,多做善事,多說好 話。如果一切向好的方面去做,累積正面 的福德就越多,人緣好朋友也越多,在人 生的道路上也走得越平順,免去許許多多 不必要的困難與阻礙。如果反其道而行, 結惡緣,交損友,聽邪說,做壞事,可能 自招其禍,自得報應 四、在工作上:多實踐,多思考,多分 析,多創意,少偷懶,少嫉妒,少批評,少 造謠。職場與商場都如戰場,都要積極進 取,樂觀奮鬥,也要團隊合作,榮辱與共, 把成就與大家分享,把責任同大家分擔。

要維護幸福的家庭。 六、處理事情:要有原則,更要注重細 節,要有目標,更要講究方法,要有理想, 更要具備條件。例如尋找終身伴侶,是只要 有德有才,還是要才貌貎雙全呢?原則確定後 就要做細部規劃,而如何找到自己心目中理 想對象,就要講究方法才能與對方親近,也 要看自己具備什麼條件能否與對方匹配?任 何眼高手低,好高騖遠,都不切實際,無濟 於事。只講緣份,不盡人事,緃即使有天賜良 機,也會擦身而過。 七、待人處世:要多善心,多関關心,多 耐心,多細心,少貪心,少粗心,少歧心, 少私心。人與動物一樣是群居共生社會,彼 此互助互利,相輔相成,才能和諧繁榮,文 明進步。但彼此之間也難免利害不同,思維 互異,而有衝突,所以要多發揮同理心及同 情心來化解,盡量從別人的角度及立場來觀 察及體諒,少以自己為主、為大、為優、為 先。 八、在生活上:要多養成好習慣,培養 多方面興趣,學會多方面技能,多看好書, 多做運動,多吃熱食,多重保暖,多分享, 多隨緣,多禪修,多反省,多誦經,多歡 笑。如果能夠再加多一點點:嘴巴甜一點, 腦筋活一點,行動快一點,效率高一點,做 事多一點,理由少一點,肚量大一點,脾氣 小一點,說話輕一點,微笑露一點,那麼就 喜悅充滿,吉祥如意,身心安康,人人和樂 了。

五、在家庭裡:多做事,多包容,多関關 懷,多感恩,少吵鬧,少打罵,少冷漠,少 記恨。家是個人身心的最好休息處,是生活 的重要依靠,不健康的家庭,幸福終是雲 煙,理想也是幻象,想要美滿的人生,就

【第195期‧佛光法苑‧25】


美洲菩提中心

善法堂落成開幕致詞 超定 今天在風雨中啟建一年一度的清明法 會,同時為新設立的「善法堂」,舉行落 成開幕大典。看來好像兩項不同性質的活 動,為何可把它安排在同一天進行?也許是 偶然的巧合,而個中的意義太特殊了。各位 嘉賓,各位與佛有緣的朋友!大家坐在這個 地方─「善法堂」,就是二千五百餘年前, 我佛世尊,為報親恩,上升忉利天,為母說 法的神聖殿堂。清明法會,佛門四眾弟子聚 在報恩塔誦經、念佛,回向歷代祖先往生佛 國,這種慎終追遠的孝心,跟偉大的釋尊在 善法堂,說法三月,令其生母得究竟解脫, 實在有共同的深意。 美洲菩提中心落成啟用以來,似乎覺得 缺少了什麼?靜坐禪修的明心堂,提供飲食 的香雲堂,發揚孝道的追思堂,開放僧信共 修住宿的寮房,硬體設備已齊全。但是獨少 一項重要的活動場所─圖書館、藏經樓、講 堂教室。眾所週知,佛法修證的完整歷程: 聞、思、修、證。學佛目的即為開悟證果; 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乃是必經 的過程。如今,「善法堂」便是佛法聞思的 場所。所謂「深入經藏,智慧如海」,有深 廣如大海的智慧,才能自證解脫,也才可度 化眾生,同成佛道。今天「善法堂」落成, 主要宣告:菩提中心已經有了修學佛法的全 套設備,奉勸大家好好來利用吧!在此作聞 思的功課,如同在天堂世尊說法處,共聞正 覺之音,實在太幸福了。 依經典記載:善法堂在須彌山頂善見城 西南角,那是忉利天人集會所,每逢白月和

黑月(十五、三十日),帝釋天王率領眷屬在 此集會,考核人間的善惡,關心世人的前 途。如行善者多,惡道減少;作惡者多, 則前途堪悲。同時,帝釋天與阿修羅,前 者代表正義、和平,後者則為邪惡、好戰 者。阿修羅王懷念昔日的光榮,動不動就 說興兵,大鬧天宮。結果屢戰屢敗,被帝 釋天逼降,居海底裡動彈不得。這是邪不 勝正的事實。 什麼是善法?依佛法因緣論,分為世間 善法:五戒、十善。出世間善法:三學、六 度。依世間善法而修,即得人天福報;奉行 出世善法,勤修三學,獲得生死解脫。進一 層發心做菩薩,福慧雙修,自覺覺他,共成 佛道。 此外,菩薩道的三賢位,其中十行第 九名善法行。由多聞正法,如理作意,得 到四無礙陀羅尼,成就種種化導眾生的善 法。以自他共修善法故,守護正法城,佛 種不斷。 南無清涼地菩薩摩訶薩,今日龍天護 法,甘露遍施,惟願三界火宅,化為清涼 池。剛才開幕剪綵,三大士暨諸護法菩薩 共同主持。這象徵著佛門四眾,諸上善人俱 會一處的盛會。奉勸與佛有緣的朋友們,多 多來善法堂修學,並發願:盡形壽獻身命, 乃至盡未來際,護持美洲菩提中心!仰祈佛 光普照,法輪常轉!在座諸位嘉賓,護法菩 薩,福慧無量,平安吉祥。謝謝!

【第195期‧佛光法苑‧26】


佛法如 鏡 釋開仁 自修學佛法以來,深刻地感受到佛法的 體驗,不來自於他人,也不從何處來,它只 是將如實的真理轉化為自心的印證罷了。有 些人以為:用現代的用語來描述真理,也許 可以用抽象或哲理的概念來形容它的存在。 然而,印順導師卻說:「從世諦法相的立場 去觀察共相─共通的法則公式,即是緣起, 不可說一,不可說異。不但不是意識概括 的抽象產物,也不是隱蔽於諸法之後或超 越於諸法之上的什麼東西。」(《中觀今 論》154 頁) 不過,客觀的真理,絕不能離開主觀的 觀察─相互依緣而成,換句話說,雖則言正 法不以假想觀來評鑑世間的無常無住性─實 由客觀的真實來修正無始無明的常斷二見, 但主客觀的相依相緣,是因緣觀的內外原素 ─「時間的相續無常性,空間的仗緣無我 性」,唯有離去內外、過現未等的徹底執 著,才能豁然開啟那難以言喻的覺性。 世尊曾言「佛法如鏡」,如《瑜伽師地 論》卷98的明鏡喻:「復次、譬如有人執 持明鏡,為觀自面淨不淨相。如是如來諸聖 弟子,執持微妙證淨明鏡,為如實觀自身所 有染淨諸相。」此意味著學佛者要有一項認 知就是:在修學浩瀚如海的三藏教法之中, 切莫遺忘運用所學所行的佛法來破除我執。 為什麼呢?這主要是因為佛法異於世間的學 問,其目的乃在於從淡化自我到徹底破除自 我為結果,相對的,也可以說「佛法如鏡」 實能道出佛法的真實涵義。

不論是自修或是化他,莫不從反省慚愧 中洗滌煩惱而超脫自我的。佛法如鏡,說明 了佛法雖然可以含容一切,但無非還是為了 解決眾生輪迴的問題;如果沒辦法用佛法讓 自己從煩惱大海中警覺到無明的無孔不入, 無始我執的深細難斷,我想還稱不上學到了 佛法的精髓。 學佛修行不是為名為利,度眾生更不該 有門戶之見,要知道,正見絕非但對外道而 說,其根治的其實就是每位眾生的我執,在 學習的當中、在度人的當下,不能有一念的 放逸,否則到頭來徒為輪迴添柴薪而已。 佛法如鏡,告訴了我們世間現象及宇宙 萬有的真實,不過,若只停留在瞭解的階段 是絕對不夠的,所以世尊才會說「知苦、斷 集、證滅、修道」,出世間的解脫不是盲修 瞎練的結晶,它是從徹底根治我執中來,而 我執的生起,又必然不離根境識的和合而 生,故假如沒有高度的自覺性及強烈的反 省力,往往只是理想崇高而行為可恥的自 我陶醉而已。 佛教的興盛雖然是有心者所追求的理想 目標,但護衛的過程不能隱藏著「我執」在 作祟,付出是全心的付出,修行又是「空 心」的學習,這才有辦法做得到世尊教法 中「佛法如鏡」的教誨,讓正法因為修行 者而綿綿不斷,也讓每一眾生真正能從佛 法的修學中淨化自心,淨化社會,完成人 間的淨土。

【第195期‧佛光法苑‧27】


帶我

出家 的

長老尼 宏意

今年(二0一四)三月三十日中午, 妹妹華芳從中國瑞麗來電,告知宏祥長老 尼已圓寂往生。當時我還在玉佛寺開會, 驚聞此一消息,原來的繁忙思緒,突然遇 到煞車,戞然而止,只想:老人家似乎走 得快了些。 宏祥長老尼是我俗家的姑姑,家鄉裡我 們同輩大眾,都稱她為「老孃」。可能是受 我祖母影響,姑姑年輕時就信仰佛教,約十 九歲那年,專程從雲南龍陵,前往緬甸仰光 朝禮大金塔。沒有想到禮拜聖塔後,得度的 因緣也成熟了,就在大金塔下的中華寺內, 依 上洗 下塵師父出家。那年是二十歲,相當 年輕,有此志願,也是宿緣。 一九五九年秋,我父親出外遇難,英年 早逝,遺下母親和三個孩子,居住在緬甸北 部大勐宜。那時我們剛由大陸逃難過來, 不到三年,生活非常艱苦,算是客居異鄉的 中國難民。當姑姑得知父親過世的消息,馬 上不遠千里的從緬甸仰光趕來探望。住了一 些時日,就和母親商量,決定把我和弟弟帶 去仰光入學讀書,同時也減輕母親的生活負 擔。 由於當時交通不便,我們必須一路不斷 地找車南下,沒有車子的時候,就在中途的 寺院掛單等候。到了腊戌市觀音山,姑姑就 發現弟弟常常望天大哭,口叫媽媽。弟弟這 種思念母親的脾氣無法哄勸,最後姑姑只得

專程送他回家。由於我不哭不鬧,見到姑姑 就好,終於順利抵達仰光中華寺。從此我們 共住了九年,一切生活、學業,全由姑姑細 心照顧,其恩其德,猶如父母。 我七歲時,姑姑請師父為我剃度。她之 所以會安排我出家,主要原因還是緣於父親 的往生。姑姑覺得要為自己的哥哥做件功德 好事。世間最好的事,莫過於出家,所謂: 「一子出家,九族升天」,存亡兩利。只是 當初一直指望弟弟擔任這個角色,最後事與 願違,只得讓我這個長子代表出家。至於母 親那裡,她隻字不提,兩地又那麼遠,也不 怕母親來看。等我母親來信要我的照片時, 姑姑就強迫我把頭髮留長,再穿件學生裝, 照了寄去。後來我才了解,姑姑很有個性, 她要做什麼,別人是阻擋不住的。 姑姑在中華寺出家,我也是在中華寺出 家,大家拜的都是同一位剃度師,所以在道 場中,我就稱姑姑為師兄,不再叫老孃。後 來我祖父出家時,可能是怕稱呼上為難,就 不拜同一位師父了,姑姑另作安排,請一位 老法師擔任剃度師。所以我們家中算是有三 代人出家,即使在緬甸,也是不可多見。我 想這項功德,都要歸於姑姑,也只有她,才 會不厭其煩的來促成這些事情。 公公出家後,年老不能隨眾,需要一個 靜修的地方,姑姑又開始張羅,設法在緬甸 東北部的勐更區,建設一座觀音寺。那裡

【第195期‧佛光法苑‧28】


氣候清涼,環境幽靜,只是交通不便,不 容易進出。 姑姑為人厚道,有恩必報,做事勤奮, 很少閒著。如果有人供養她,她會記下姓 名,虔誠的為對方在佛前誦經祝福。如果 有人說沒錢用,她會馬上解囊相助,從不吝 嗇。長大之後,才知道姑姑是從來不會為自 己而存錢,她總是有多少捨多少。也可能是 平時結的善緣多,姑姑一往生,趕去參加佛 事的出家師父,總共有二十七位。近年緬甸 的華僧人數已不多,在那偏遠的地方,去那 麼多位法師是不容易的。 姑姑對人一發善心,常常也是勢在必 行,毫不猶豫。聽妹妹講,有一年她自己腿 不好,走路不便,大家都請她多休息。想不 到一日在勐更遇見一位素不相識的婦人,見 那女士眼睛不好,看不見東西,身旁又無人 照顧,姑姑馬上奮不顧身,決定帶那婦人去 遠方的腊戌市看一位眼科醫生。據說她們二 人是互相幫忙著上路的,盲者扶著腳不好的 姑姑,姑姑指點著眼不好的盲者。這件事被 鄉親們看見了,才傳了開來,否則她也不會 跟任何人講說。只是妹妹她們聽聞後,心裡 既敬佩又不忍,因為姑姑也年紀大了,不能 這樣奔波了。 去年冬我去緬甸靜養時,特別約了姑姑 到妹妹家中相聚十日。壽高八十的老人,看 上去還是那麼開朗、機伶、隨和、慈祥。與 大家談話時,仍是那麼風趣、幽默,而且記 憶力很好,過去的人事物,都清清楚楚。臨 別前,有一晚全家人和店中的所有職員一起 聚會同樂,大家圍著姑姑和我,講講話,唱 唱歌,好不熱鬧。姑姑可能是太開心了,突 然間提說她要唱首歌給大家聽,我們正在驚 喜時,她又補充說,這是一首日本歌,我們 更覺不可思議。我從來沒有聽過姑姑唱歌, 原來她的歌聲還算有韻、有調,有板、有 眼。當歌曲即將結束時,突然又由日語轉

成英語,很標準的唱了一句Good morning and good bye,逗得大家大開耳界,樂不可 支。幾十年來,我沒有聽姑姑講過一句日語 和英語,這還是頭一次。 上次和姑姑相聚,在閒話家常中,唯一 讓我感覺不尋常的現象,就是她開始正式交 待後事。她覺得自己的時間差不多了,要準 備走了,希望我一定要在二0一五年春,去 勐更觀音寺替她舉行佛七,助她往生。我開 玩笑說,我要設法在二0一四和二0一六年 去,二0一五年就不去了,請她不要老是一 再重覆著這兩年內會往生的話題。見姑姑除 了腿不太好,其他都健康,我們希望她多住 世一些時間。 可能姑姑確實是有其預知;那晚用英文 對大家說再見,也很巧合。去年我生大病, 決定去緬甸住住,讓我有機緣再親近姑姑, 陪她十日,更是一種微妙的安排。或許是因 為剛見過面,內心有些安慰,所以得知姑姑 往生的消息,自己還能保持平靜。據妹妹 說,姑姑並沒有什麼病,只因為有天洗澡後 受涼,身體發燒,不到兩天就圓寂了。人在 世間,總有一天是要放下這個肉體的,姑姑 走得灑脫,也是好事。出家六十年來,她想 做的事也都完成了,希望她再無牽掛,一心 往生佛國,將來乘願再來。

【第195期‧佛光法苑‧29】


學習 簡單 陳湘蕙 從我懂事以來,一直顯得精明能幹。當 我一接觸會計這個專業時,就自然產生了興 趣。求學過程十分順遂,畢業後也進入了夢 寐以求的企業,得到完整的專業訓練和經 驗。在事業巔峰時,我參與決策,影響著 國際企業的運作,享有直接和總裁對話的 尊榮。雖然壓力很大,時時和時間賽跑, 但那莫名的成就感就好像掛在驢子面前的 胡蘿蔔,讓我盲目的向前追。有時會懷疑 自己忙碌的意義,但一覺醒來,聽到長官 的讚美,同事的羨慕,下屬的依賴,我馬 上又回到了日復一日的追逐。 在這時,父親的健康每況愈下。每次關 心他時,他都會為了安慰我,把問題說的很 微不足道,而我也信以為真。我已經習慣處 理問題的慣性程序 — 找出問題、評估問題 的迫切性、擬定解決方針、嚴格執行。既然 父親的健康沒有迫切性,自然沒有在我的警 覺範圍內。直到2005年,父親的身體垮了 下來,需要到美國醫治。人在平時如果沒有 危機的準備,在面臨驚慌時,更是沒有勇氣 去面對現實,只能讓習性牽著鼻子走,而我 就是典型的例子。我不自覺的把父親的病情

當成問題來處理,習慣性的去研究病理、評 估迫切性、擬定治療方案,並嚴格的執行。 我的眼裡只有「病」,沒有「人」,更沒有 勇氣去正視生病的是自己的親人。我開始扮 演醫生和護士的角色,嚴格把關父親的情 況。當他鬧情緒或痛苦時,我也不懂得安 慰他,只確認他是否達到執行的標準。父 親在陌生的國度裡,身體承受著痛苦,心 裡又得不到安慰,不到三個月,他決定回 台灣。六個月後他過世了。 改變的覺醒 他的過世對我而言是當頭棒喝!我這 時才體悟,無論我在職場上如何能幹,但 我連怎麼當個女兒都不會。我從來沒有貼 心的關懷他,給他溫暖。我只急著解決問 題,忽略了他需要的是一個女兒的關心, 而不是多一個醫生的管理。 回顧自己過去 的日子,再想想自己接下來的人生,我開始 覺得對自己很陌生,也很茫然。哪天我離開 這人世,我要怎麼評價自己呢?很能幹的會 計師?如果這不是我要的,那我又想怎麼評 價自己呢?

【第195期‧佛光法苑‧30】


不簡單的簡單生活 在大家不解的眼光下,我毅然的辭去工 作,宣布提早退休。以前工作壓力太大時, 我也會很嚮往不用工作,自由自在的生活。 但等到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時,才發現 「簡單」是這麼不容易。為了填滿空虛感, 我把家裡的地板擦了又擦,後院、前院都蓋 了菜園,每天都想著要怎樣讓自己過得很 忙、有意義。但越想填補空虛,心裡反而 更空虛。我對自己做的事沒有興趣,也得 不到成就感。不到六個月,我迫不及待的 又回到了職場。 學習簡單 雖然又回歸職場,但這次我對自己的人 生和事業規劃有了不同的想法。我依然渴望 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多了解自己,多充實人 生,但也見識到要褪去鉛華而簡單生活是多 麼的不簡單。我要從改變習性、放下身份和 榮耀,一步一步的接受、學習。一開始我選 擇了一個規模較小的企業,之後自請降級, 再轉到比較幕後的部門,學習接受光環的退 失。在工作時,我學習多關心同事,注意自 己的起心動念。同時,我增加和家人相處的 時間,學習擁抱他們,主動問候,靜心聆 聽。五年後,在因緣成熟下,我再次漸漸 的退出職場。

如源泉緩緩湧出。在練習審察敵意時,我 看到自己內心的不安,是源於許多自以為是 (慢心)、瞋心和嫉妒心等惡習。同時,在 體驗慈心祝願時,我學會柔軟和包容,感受 純粹慈心的溫暖。雖然我的慢心、瞋心如醜 陋的種子,但看著這些種子種在省察的土地 裡,經由慈心的滋潤,緩緩的轉變成快樂的 花朵,我的內心充滿喜悅。漸漸地,我不再 需要成就感來讓我感到滿足。感受自己的轉 變、內心的慈愛讓我感到很滿足。如在《慈 經》裡的教導,「欲獲得寂靜的善行者,應 如是修學:堪能、誠懇及正直,謙恭、柔和 與不慢。」我想努力的學習,希望能擁有這 些美好的特質。 有時我也會想起以前在職場上的成就, 但對這段經驗我不再排斥或渴求。它如一個 美味的果實,給我成長的養分,造就現在的 我。也因為心的滿足,對這嘗過的果實不再 依戀。目前我對自己還是很陌生,也不知應 該怎麼評價自己的為人和人生。但在發掘的 過程,我時時感到驚喜。我不再那麼在乎答 案了,因為我時時在體驗發掘自我的過程, 享受內心轉變的喜悅。最後,我感謝我的父 母、師長、家人和朋友們對我的指導和包 容。尤其是我的父親。他用生命演繹勇氣 和病死,給我動力去改變。

慈心禪的練習 剛開始我還是對失去熟悉的身 份感到恐懼和不安。但很幸運的 在這個時候,我學習了慈心禪。 在修習慈心禪的過程,我們需要 時時祝願自己沒有敵意,進而培 養心的安穩和快樂。在祝願自己 沒有敵意的同時,也在審察自己 內心是否有敵意。當內心沒有敵 意時,心自然能安穩,快樂也會

【第195期‧佛光法苑‧31】


菩提中心的慈心禪感

演明

由於工作的壓力和婚姻的變動,近幾年 來生活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波折。心中情緒 洶湧而經常失控,精神上的痛苦也隨之加深 而難以排解,所以我一直想參加正規的慈心 禪修行課。為了解決情緒問題,讀了些四無 量心的書,平時應急時也模仿使用,的確發 現它的作用,感恩有此善法解救自己的心靈 痛苦。但這一次七天菩提中心的慈心禪,讓 我學到了更深的知識。法師們精彩的開示和 富有深厚感情的Pali唱文, 讓我對慈心禪的 妙用和信心增加强了許多。以下是我的心得, 與同道們分享和共勉:

1)Avero Homi 願我沒有敵意! 2)Abyapajjo Homi 願我沒有瞋恚!( 害人心) 3)Anigho Homi 願我沒有痛苦!(身 體上) 4)Sukhi Attanam Parharami 願我保持 快樂!

一件事便是誠心發願,讓自己的心沉淨下 來。一旦感知心中的敵意,然後心甘情願 的放下敵意,便没 沒 有了精神上的痛苦,就 真的快樂起來。所以說,這輩子的身體上的 病痛不可避免,但通過勤奮的修行,心理上 的痛苦是可以逐漸減少,到最後便會完全消 滅的。這便是佛陀在《阿含經》一文中所提 到的「不受第二支箭的苦」。 在學禪法時,法師教了七支坐法和十字 坐法,也教了從頭到脚腳,一個部位一個部位 放鬆的方法。 我本來是喜歡練瑜伽和氣功 的人。我發現用這些方法放鬆身體後,身體 變得很敏感,當有敵意升起,能從身體上感 受到。但瞋恚心(害人心)未起時,用第一 句特別有效。有時又感受到身體已有痛苦, 這時用第三句話最有效。所以很感恩法師教 的調身之法,讓我更深一步體會和覺知自己 的身心,從而有效的提高慈心禪的修行。 法師還列了下面這個表來解釋人的心 理: 憂 喜

我剛開始不明白第三句,覺得人生不可 能沒没有痛苦,這是不實際的願望。後來在打 坐中才意識到這個願望是可以實現的,但是 要通過很多的努力和很長的時間(對絕大多 數人來說,是很多輩子)。現在可以努力的

【第195期‧佛光法苑‧32】

捨 苦


這個表,讓我第一次清清楚楚的認識和 體會到喜和樂的區別,「喜」的體會是精神 上的愉快,「樂」的體會是精神上和身體上 都很愉快。我同時也認識到「憂」代表心裡 有排斥情緒(敵意),我以往經常會莫名其 妙的擔憂,現在才知道是因為常常在排斥 當下的人、事和我自己。從今以後,我鼓 勵自己時時運用這個敏感的身體,一旦體 會到憂,學會儘早放下敵意(捨),重新 回到快樂。 法師們這次也詳細地講解了悲心、喜心 和捨心。悲心的近敵是悲傷,不但不能拔人 出苦,還把自己陷於悲傷中。喜心的近敵是 好好先生,萬事隨喜,不分善惡對錯。捨心 的近敵是冷漠,其實,捨不是簡單的不執 著,而是清楚知道和接受現狀。堅持不行 動的捨是宿命論。我以前為了解決心靈的 痛苦,用喜捨心調柔了一些嫉妒和悲傷, 但是也經常被它們的近敵迷惑。例如我過 去為了貪愛快樂的心情,會不分對錯的隨 喜,結果得到的反而是苦。 怎樣才能升起慈心呢?法師通過用Pali 文帶唱,從心靈的深處感動我們而升起慈 心。同時,法師也從因果上教導我們:慈心 的因是可意受,只要意念到所緣人的優點, 我們的身體便起可意受,然後慈心便容易升

起。我以前有時候情緒不好,好像不可能起 慈心,但現在知道這兩種方法,只要我努力 用對方法,一定能達到目標。 上完七天的慈心禪課後,我看了法師推 薦的Sujiva法師的慈心禪書籍。裡面講到可 以從另外的一個角度應用四句慈心念:

1)May I be safe 敵意!

對應─》願我沒有

2)May I be at ease 對應─》願我沒有 瞋恚!(害人心) 3)May I be healthy 對應─》願我沒 有痛苦!(身體上) 4)May I be happy 對應─》願我保持 快樂! 我以前學的便是這四句,我覺得在心 情好時很好用,但是要小心起貪心,容易 變成只要這些好的情況出現。如果你有這 個傾向,請轉用法師教的前四句。 總之,這次慈心禪修對我這個病人來 說,的確是非常好的良藥。我非常感恩開 印法師和開照法師從馬來西亞到休斯頓來傳 法。希望大家和我一起牢記這一次的收穫, 然後在家努力實修,把知識變成經驗。

【第195期‧佛光法苑‧33】


佛教聖地 五台山旅遊紀實(上) 王永士

2010年9月11日(星期六) 我們的旅行團離開了山西應縣木塔之 後,繼續南行向五台山進發。此去五台山 130公里,約需三個小時。一路上仍可看 到山坡上的窯洞和山頂上的烽燧遺跡。五點 半,車子開上了五台山的東台頂,一座宏大 的漢白玉牌樓聳立在那裏,匾額題字「清涼 勝地」,大家下車來舒舒筋骨。山頂上風很 大,感覺冷颼颼的,難怪被稱為清涼勝地。 牌樓附近有一個小亭子,內有一塊碑石,立 於2005年。碑文闡述台商邱毓貞捐善款興 建北台朝山道路的因緣。亭子取名為「松 毓亭」,乃採用邱毓真和她夫婿盧松青的名 字。東台頂有一座望海寺,我們看到該寺的 牌樓,但是看不到望海寺的建築。五台山地 處內陸,當然望不到海,望海寺是指站在這 裏,清晨時分可以看到一大片雲海。 半小時後下山,住進台懷鎮的五峰賓 館。台懷鎮是五台山區的中心地帶,在五 台山五座高峰形成的懷抱之中,故名「台 懷」。由於有利的地理位置,很自然的成為 一個觀光區,各種觀光餐館、店鋪,多不勝 數,尤其寺廟特別多,車子一路行來,各種

大大小小的青廟(漢傳佛教的廟)、黃廟( 藏傳佛教宗喀巴所創格魯派之廟,即黃衣喇 嘛廟)鱗次櫛比,好不熱鬧。五峰賓館內沒 有電梯,要手提著行李上樓。我們的房間在 一樓,本以為可以不用上樓梯,哪知要先上 到二樓,再下到一樓,好在只有兩層。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因為它 有五座高峰,故名五台。東台望海峰, 高2796米,西台掛月峰,高2773米,南 台錦繡峰,高2485米,北台葉斗峰,高 3058米,是五台山的最高點,中台翠岩 峰,高2895米。如果以台懷鎮為中心, 東、西、南、北四台,大致在鎮的東、西、 南、北四個方向的15公里左右,中台則在台 懷鎮西北10公里左右。五台山是文殊菩薩 的道場,與浙江普陀山(觀音菩薩)、安徽 九華山(地藏菩薩)、四川峨嵋山(普賢菩 薩)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山上原有寺 廟360座,目前尚存108座,2009年被列為 世界遺產。明天我們就要參觀其中的四座寺 廟:菩薩頂、顯通寺、白塔、萬佛閣。這些 寺廟都在台懷鎮,是五台山的中心地帶。 佛教於東漢傳入五台山。據史料記載,

【第195期‧佛光法苑‧34】


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明帝派往 西域求法的使者同兩位印度高僧攝摩騰、 竺法蘭攜帶大批經書返回洛陽,次年(公元 68年)建白馬寺,以紀念白馬馱經之功。同 一年這兩位高僧來到五台山,由於山裏很早 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又是文殊菩薩居住和 說法的地方,所以就在五台山建寺,名為大 孚靈鷲寺,就是現今顯通寺的前身。從那時 起,五台山開始成為中國的佛教中心,大孚 靈鷲寺與洛陽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院。 此後北魏、隋、唐以至明、清都有擴建,五 台山道場的規模越來越大。 五台山菩薩頂 2010年9月12日(星期日)。我們參 觀的第一座寺廟是菩薩頂,位於靈鷲峰之 上,初建於北魏,原是青廟,後歷代均有 修繕。順治17年(1660年)改為黃廟,並 從北京派喇嘛駐守。康熙23年(1684年) 與30年(1691年)兩次重修,並按皇家形 制營造,第二次重修時,命全寺改用皇家 的琉璃黃瓦。菩薩頂是五台山五大禪處之 一,也是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喇 嘛廟。康熙皇帝曾來菩薩頂朝拜五次,乾 隆皇帝則來過六次。目前的建築,都是清 朝所建的。 我們從菩薩頂的後山上去。走過一層層

的階梯,穿過一重重的過道,來到菩薩頂的 後院,稱為「大鍋院」,這是菩薩頂的廚房 和餐廳。從標示牌上看,大鍋院內南房有大 鍋四口,分別為明嘉靖34年(1555年)鑄 的鐵鍋一口,明萬曆29年(1601年)鑄的 銅鍋一口,清嘉慶12年(1807年)鑄的銅 鍋兩口。其中萬曆銅鍋最大,直徑2.04米, 高1.15米。但是我們卻只看到三口鍋,兩銅 一鐵,分列在南房地藏菩薩的兩側,另一口 銅鍋已經移走了。每年六月法會期間,整個 五台山黃教僧人齊集菩薩頂,舉行盛大的法 會活動,這時大鍋就派上了用場。另外每年 臘月初八釋迦牟尼成道日,菩薩頂施粥一 天,也是用這些大鍋來熬粥,此外就很少 用了。大鍋院一側的角落,有一口大鐘, 也是明嘉靖34年所鑄,與大鐵鍋同歲,已 經有450多年的歷史了。 大鍋院之前是中院,這個院落不大,主 殿文殊殿內供文殊菩薩,兩側還有金剛殿和 祖師殿,遊人熙熙攘攘,摩肩擦踵,非常熱 鬧,文殊殿前有一座石牌坊,上有康熙皇帝 所題「五台聖境」四字,牌坊前的大香爐裏 煙火裊裊,代表信眾的虔誠朝拜。佛教信徒 朝拜五台山時,菩薩頂的文殊殿是必參拜的 殿宇。 中院之前就是前院。這裏的主殿是大雄

【第195期‧佛光法苑‧35】


內住持解釋說,為了教化李靖,文殊菩薩特 別請來觀音菩薩合作,化身為婦人。

寶殿,內供金身三世佛,佛前則供著喇嘛教 黃教創始人宗喀巴。這是菩薩頂最神聖的殿 宇,藏傳佛教的大活佛達賴、班禪,在朝拜 五台山時,都曾在這裏講經說法。 大雄寶殿門前的廊柱上方與橫樑相接 的部份,有木雕的龍與鳳,雍容華貴,富 麗堂皇,顯示這是皇家的寺院。廊柱上的 對聯是:「靈鷲鷲靈靈鷲靈,真容容真真 容真」,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菩薩頂位於 靈鷲峰下,唐朝稱真容院。這個前院也是 人潮洶湧,香火旺盛。 大雄寶殿兩廂有配殿帶箭文殊殿和佈畏 金剛殿。帶箭文殊殿內供奉的文殊菩薩原先 右肩上插有一箭。清光緒34年(1908年) 第十三世達賴喇嘛朝台時,於心不忍,將箭 拿下,置於木筒內,後來被班禪大師取去。 帶箭文殊有這樣一段傳說,記載在《清涼山 志》上。據說唐朝雁門太守李靖原來信佛, 但見到有僧侶犯法,使他大起反感,遂「大 廢佛寺」。有一天,他在五台山打獵,見到 一個僧人和一個婦人同在一個池塘洗澡,李 靖大怒,拔箭射之,射中了僧人的右肩。僧 人就向東南方逃去。李靖窮追不捨,一直追 到真容院,就是今天的菩薩頂,看到殿中的 文殊菩薩右肩上帶著他的箭,這才恍然大 悟,僧人竟是文殊菩薩的化身,特來點化他 的,李靖大為感動,後來又回歸佛教。據寺

從這裏我們拐進一個小院,中間有一座 「四棱紋龍碑」,這是一座正方形的漢白玉 石碑,用鐵絲欄杆保護,坐在一個古色古香 的小亭子裏,石碑高4.8米,直達小亭子的 天花板,長、寬各1.33米,碑額四面都雕了 兩條盤龍和一顆明珠(即二龍戲珠),碑身 四面邊緣也雕刻二龍戲珠。小亭子的天花板 被分成很多正方格,每個格子裏都有一個圓 形的蟠龍圖案。原來這是乾隆皇帝第五次朝 台所題的碑,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書 寫。導遊J說乾隆第四次來的時候,也題了 一個類似的碑,不過我們沒有看到。 再往前走,穿過天王殿和山門,就是牌 樓和下山的108級石階。如果我們是從前面 進廟,就要從這些石階爬上來。石階相當 陡,要爬上來恐怕很吃力,所以大家「走後 門」。石階頂端的牌樓,三門七檐,和北京 頤和園的牌樓相仿,是皇家的高規格。牌樓 上正反面都有康熙所題的「靈峰勝境」,圓 潤有力。走下這108級陡峭的石階,前面是 一個紅牆黃 瓦的影壁, 正中大書一 「佛」字, 黃底紅字, 佛字的最後 一筆底部已 經被遊客摸 得露出木頭 的原色,這 是「摸佛 腳」,會有 好運,大家 一窩蜂地上 去摸,幾乎

【第195期‧佛光法苑‧36】


排不上隊。 五台山顯通寺 離開菩薩頂,我們去看顯通寺。這是五 台山最古老和規模最宏大的寺廟,也是全中 國僅次於白馬寺的第二古老寺廟,建於東漢 明帝永平11年(公元68年)。初名大孚靈 鷲寺,後曾有大華嚴寺、大顯通寺、大吉 祥顯通寺、永明寺等名稱,清康熙26年( 1687年)再改回大顯通寺。這是五台山五 大禪處之一,十大青廟之首。排列在中軸綫 上有七座殿宇,坐北朝南依次為觀音殿、大 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 銅殿和藏經樓。 進入山門後,並不見一般寺廟像門神把 關一樣的天王殿,而是在山門裏,左右各有 一塊碑,左為龍碑,右為虎碑,代替四大天 王鎮守。 寳刹 這未免有點奇怪,原來在古時,顯 通寺和在它南方的塔院寺是一座寺廟,稱為 大華嚴寺,山門就開在塔院寺的最南端。明 朝永樂年間,大華嚴寺分成了兩座寺院,因 為天王殿在前面,就歸了塔院寺,顯通寺就 沒有了天王殿。後來因為空間不足,顯通寺 一直沒能再建一座天王殿,就只好用龍虎碑 代替了。 大文殊殿內供奉七尊文殊菩薩像,殿 外左右各有一座八角碑亭,立於康熙16年

(1677年),右 邊的碑刻的是康 熙御筆,左邊的 碑卻無字。內中 的緣由很有趣。 這兩座石碑的 所在,原先是兩 個水池,有一次 康熙的兩個御前 侍衛奉命來菩薩 頂朝拜,順便遊 顯通寺,就來到 了這兩個水池之 前。水池反射日 光,像龍的兩個 眼睛,再看看金 碧輝煌的菩薩頂 就像是龍頭,108級石階像龍舌,等等。 他們回去將所見加油添醋的報告給康熙, 康熙也怕五台山要再出真龍天子,搶自己 的位子,就下令將這兩個水池填平,上面再 立兩方石碑。顯通寺的僧人衆接到命令,很快 就把水池填平,石碑也立了起來,但不知為 何,康熙只頒了一道碑文,全部刻在右邊的 石碑,左邊的那座就變成無字碑了。 在大雄寶殿之後,出現了一座純用青磚 建造的殿,這就是中軸綫上的第四重殿宇:無 量殿,又稱無樑殿,因為殿內沒有橫樑。此 殿建於明朝,設計者是無量和尚。無量殿的 後面是千缽文殊殿,這座殿裏的千缽文殊 銅像,十分奇特,上疊五個頭,胸前有六 隻手,其中兩隻手高舉過頭,捧著一個金 缽,缽內坐著釋迦牟尼佛,文殊的背後向四 周伸出無數隻手,每隻手上都有一個金缽, 缽內有一尊釋迦牟尼佛像,所以稱為千缽文 殊像。這尊像金光燦爛,鑄於明朝,是非常 少見的形式。 (待續)

【第195期‧佛光法苑‧37】


農夫

牛 馬德五

當機器尚未應用於農業前的中國,幾乎 每一件事情農夫們都要用手去做。他們使 用簡單的工具及獸類,大多是牛來幫助。 因此,一頭牛,不論是公牛或是母牛在早 期的中國,永遠是一個農夫最親蜜的工作 夥伴。 有一個年輕的中國農夫有一頭牛,那還 是他逝去的父母遺留給他的﹔此外,父母還 留給他一棟舊小的房子及二十來畝田地。他 沒有結婚,也沒有兄弟姊妹,一個人單獨居 住。他要照顧這頭牛,又要燒飯吃及做其他 所有必須做的家務事。每天,他總希望儘可 能早些完成田裡的工作,如此才可以有較多 的時間去做別的事。因此,他一到田裡就時 常用鞭抽打這頭牛快走。這種經常的無理的 鞭打激怒了牛。這頭牛已經老了,牠已經盡 了牠的全力了,然而每天仍得忍受這無情的 鞭打。為了抵抗這種專橫的虐待,牠故意慢 慢地走而不快走。結果,這頭牛遭受了更多 的鞭打,而田裡的工作也就進行得比農夫所 期待的更慢了。 年輕的農夫埋怨他一定是運氣不好,所 以才會有這頭世界上最懶惰的牛。牛也在嘰 咕,牠的命運真是太壞了,所以才會遇到這 世界上最壞的主人。他們相互憎恨,他們不 互相合作,可還得在一塊兒工作。是一個夏 日午後。陽光曬得大地發焦,使每一個工作 人員都容易發怒。農夫不停地鞭打牛快走, 可牛仍走得很慢。農夫愈打,牛愈走得慢, 雙方在驕陽下也就更加激怒了。

偶然地,也許是故意地,這頭牛突然跌 倒在地上。這種事從來沒有發生過,但是那 天發生了。牛自忖牠已經受夠了這殘暴的主 人的虐待,牠寧願去死也不願再去接受這疼 痛的鞭打了。於是,牠閉上眼睛,躺在田裡 一動也不動地去等死。這一奇怪想像不到的 事件嚇壞了這年輕的農夫,他沒有處理過如 此一個緊急事件的經驗。他坐倒在這將死的 動物的旁邊,突然間理解到這頭牛的重要 性。沒有這頭牛,他一個人如何能在田裡 工作?他愈想愈害怕了,終於他抱緊了牛 痛哭。一會兒,他發現這頭牛還在呼吸﹔於 是,立刻送來水及青草讓牛喝吃。慢慢地牛 睜開了眼睛,也緩緩地站了起來。農夫喜極 欲狂,乃跳上前去一再緊抱著牛。由於他如 此地關愛,牛決定繼續去工作,可是農夫收 了工,而把牛牽回家去早點休息。 從那天起,農夫再也不鞭打牛了。只要 牛想吃,他便立刻送草來。每次收工準備 回家時,他一定擁抱一下牛來表示他的謝 意。牛很快樂,牠盡力地向前快走。牠告 訴自己﹕牠是這世界上最幸運的一頭牛, 因為牠遇到了最好的主人。同時,農夫因 為每天可以提早回家,他也很快樂。他告 訴朋友們﹕他是如此地幸運有了這麼好的 一頭牛。 這是一個愛的世界,憎恨只能造成不愉 快或災難,使得很多事情更糟。如果你以愛 對待別人,別人也會以愛待你。這個道理適 用於農夫與牛,它也應當適用於全人類。

【第195期‧佛光法苑‧38】


Satipatthāna, the objective Observation (Part III) Bhikkhu T. Seelananda

Clear Comprehension

32 Parts of the Body

Next the Buddha explained how to understand clearly the different activities and movements of the body. Here, the Buddha said, “Understand clearly when you go forward, when you turn and come back, when you bend your limbs, when you extend your limbs, when you take a bowl (any instrument, or tool), when you wear any clothes or ornaments, when you eat, when you drink, when you bite, when you taste; whenever you urinate or defecate, whenever you walk, stand, sit, lie down, and as long as you are awake, clearly comprehend the activities of the body.” The Buddha further said, “Understand them internally and externally, and both internally and externally. Then clearly comprehend the arising of the action and the passing of the action.” This is the way to not attach to anything in the world, but to the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ings as they are.

The Buddha described the next object of meditation to be observed objectively as the loathsomeness of the body. For this purpose, the Buddha classified the body into 32 parts and advised the practitioners to observe thos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body objectively. There are in this body; the head hairs, body hairs, nails, teeth, skin, flesh, sinews, bones, bone-marrow, kidneys, heart, liver, diaphragm, spleen, lungs, intestines, mesentery, stomach, feces, bile, phlegm, puss, blood, sweat, fat, tear, grease, saliva, mucus, oil in joints, urine, and fluid in brain. All of these are to be observed objectively, meaning without grasping them as yours.

Four Elements The fifth subsection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contemplation of the body is the observation of the four elements; namely solidity,

【第195期‧佛光法苑‧39】


liquidity, heat and motion. These are also to be observed objectively. In this case the Buddha gave a simile. That is a simile of the cow. When a butcher is feeding a cow or is nourishing it, and then takes it to the slaughtering place, ties it to a post and kills it, he still has the notion that it is a being, a cow. If someone would ask him what he is doing, he would say. “I am feeding the cow” or “I am killing the cow.” Even after having killed it, before he cuts it up into pieces, he still maintains the same notion that it is a cow. But, after cutting the slaughtered cow into pieces, he takes the pieces and puts them on a table at the crossroad to sell, from that point on, he loses the notion of a cow. If someone were to ask him what he is selling, he would not say “I am selling a cow.” So, after cutting the cow into pieces, he loses the concept of a cow. In the same way, when practitioners “cut” themselves into four elements, whatever is in their body, just four elements, then they will lose the concept of being, a person. When practitioners see the elements clear-

ly, they lose the concept of a being; they see that there are just these four elements; four elements going, four elements standing, and so on. When they see only these four elements going and so on, they cannot see a person and therefore lose the concept of a being. This form came to exist as the results of four elements. Everything is composed with these four elements which dissolve to the same elements at the end of death.

Nine Charnel ground Observations The Buddha enunciated the nine charnel ground observations as the sixth subsection of this Sutta. In this section, one has to observe these objects objectively. Since it was the custom at the time of the Buddha that corpses were thrown into the grave yard, here the Buddha admonished his disciples to observe them objectively and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a corpse decomposing and to compare it to their own bodies. The practitioners should go to these places and observe the corpses objectively and reflect that one day their bodies would undergo the same fate. That then is another kind of objective observation. When practitioners practice in this manner they contemplate the body as a body.

Observe Feelings and Mind as they are Also while practicing in this manner, if the practitioner feels any sensation that too is to be observed objectively.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sensations; pleasant sensations, pain-

【第195期‧佛光法苑‧40】


ful sensations and neutral sensations. Along with them, there can arise different kinds of mental thoughts like lustful thoughts, hateful thoughts, and deluded thoughts. The practitioner is then advised to also observe those different thoughts objectively. The Buddha has explained nine kind of feelings and 16 kinds of mental states here in this Sutta. Finally, the Buddha described the observation of the Dhammas. In this section of the Sutta, the Buddha explained how the practitioners experienc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physicality and mentality (namarupa). The Buddha very clearly said that the practitioner then would be able to see clearly the real nature of the five hindrances and completely abandon them all without an iota of hindrances. And then the practitioner realizes the five aggregates of existence as they really are, the twelve internal and external bases as they are. When the practitioner further observes things as they are, he/she can develop the seven factors of enlightenment and eventually realizes the four Noble Truths, dependent origination and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existence. This is the final result of observing objectively, phenomena as phenomena. This is why the Buddha once said, “This Dhamma itself is to be abandoned” (Dhammāpi pahātabbam). These are not to be grasped as ours. So there is nothing to be attached to in the world (naca kinci loke upadiyati).

At the end of this Sutta, giving a full assurance of attainment, the Buddha said, “Monks, whoever is practicing these four establishments of mindful observation for seven years, he can attain enlightenment (Arahanthood) or if residue remains the attainment of the stage of Non-returner (Anagami). Then reducing the time frame, the Buddha said that one would be able to attain enlightenment even within six years,... five… , four…, three…, two…, one year or with in half of a year. Finally the Buddha said, “Monks, if one would practice this objective observation of the four establishment of mindfulness properly one would attain enlightenment within seven days.” Therefore, let us all understand these four objective observations (establishments of mindfulness) and strive to observe things whether internal or external objectively so that we all can realize the real nature of things, both in ourselves and the universe. May we all realize real peace, real happiness of Nibbana !

【第195期‧佛光法苑‧41】


觀的功夫,運用在日常生活中。 明心堂監院-圓福法師,將把他多年 修習四念處的體驗與方法傳授給大家。日 期:5月23日報到,5月24日至26日禪修。 報名請電玉佛寺281-498-1616 或菩提中心 979-921-6969。

活 動 預 告 慶祝佛陀聖誕浴佛法會 欣逢教主釋迦牟尼佛聖誕,本會謹訂於 5月10日和11日兩天,在玉佛寺舉辦慶祝活 動,敬請會友信眾撥冗參加。活動將包括三 大項:(1) 5月10日上午9:30至12:00,在 觀音殿舉辦「佛教入門」講座。(2) 5月11日 上午10:00至12:00,在大雄寶殿舉辦佛 陀聖誕浴佛法會。(3)下午1:30至3:00在 觀音殿舉行「正授三皈五戒」儀式。 佛陀聖誕浴佛法會中將恭請本會副會長 宏意法師以「相好莊嚴的人生」為題,為 信眾開示。並將恭請本會會長淨海法師為 十方信眾,在佛前祝願,懇祈佛光慈佑: 世界和平,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社會安 樂,人人身心自在。 法會中將舉行獻燈供佛儀式,以表佛陀 的智慧光明綿延不斷,永遠普照世間。敬希 十方大眾,隨喜發心燃燈供佛,點亮我們 內在的心燈。詳情請洽玉佛寺辦公室。(電 話:281-498-1616)。 菩提中心四念處禪修

2014青少年佛學夏令營 本會將於7月2日至6日於美洲菩提中 心舉辦為期五天四夜的「青少年佛學夏令 營」活動,招收對象為12歲到18歲的青少 年。這項活動自1993年始開辦迄今已是第 22期。菩提中心安靜優美的園林式環境, 寬敞明亮的功能性建築群,完善的現代化教 學設施,方便的集體宿舍,專業的廚房等, 為活動提供了完備的硬體基礎。 今年活動比往年多了一天,課程安排也 相對地更為充實,內容包括:晨間瑜伽、早 晚課、佛學講座、專題講座、嘻哈街舞、水 球競賽、文化傳承、短劇排演、遊戲、燭光 晚會等。 今年的主題為「獨一無二」,希望藉 著本次的活動,激發出孩子們的特性和自 信。報名請洽玉佛寺辦公室。(電話281498-1616)。 佛教書院暑期班即將開課

5月底的三日週末長假,在「菩提中 心」將舉辦由圓福法師帶領的「四念處禪 修」。 四念處(身、受、心、法)是佛陀親自敎 教授弟子的原始禪修方式;它教導我們在四 威儀中,隨時保持專注力和覺察力,養成把 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心上,在六根與外境接 觸時,以理性的思惟來取代不必要的意識反 應。如此,身心就可以安定下來,才能把止

今年的「德州佛教書院」將於7月14日 開課,總共二十小時課程。此次將由台灣 福嚴佛學院道一法師講授「生活、阿含、 修行」。 道一法師將帶領我們研讀阿含,擷取其 中適用於現代社會的篇章來建構佛化生活, 用佛法的甘露來洗滌我們被塵勞污染的身 心,使修行實際融入每日的生活中。

【第195期‧佛光法苑‧42】


道-法師簡歷:大馬醫藥檢驗學院、台灣 福嚴佛學院和研究所畢業。歷任彼岸法音 基金會、妙香林護法團、士拉央佛敎會宗敎顧 問,檳城真光佛殿及北海華嚴講堂監院,. 廣餘長老佛敎敎育基金會總務,馬來西亞寂靜 禪林長老團成員,馬來西亞佛學院及台灣 福嚴佛學院敎師。 上課日期:7/14 - 18,7/21–25。 上課時間:7:30 pm – 9:30 pm 報名 玉佛寺辦公室 電話:281-498-1616

春園遊會有遊藝表演如唱遊、舞蹈、朗誦、 兒歌、相聲、短劇、鋼琴、小提琴演奏、猜 燈謎遊戲和摸彩,表演最後項目為張景華校 長率領全體老師載歌載舞的「讓我們看雲 去」,向與會者祝福「新年快樂,萬事如 意,馬上成功。」 菩提學苑新春園遊會所有義賣收入, 均將做為日後學苑教學經費和頒發獎學金 之用。 美洲菩提中心舉辦2014年敦親睦鄰活動 美洲菩提中心自2003年「竹林蘭若」 啟用後,即開始舉辦每年一次的敦親睦鄰 活動,和華樂郡的鄰居們結緣。2014年的 敦親睦鄰活動於2月22日舉辦。本年度的活 動,邀請到中國孔子基金會和中國新文化運 動紀念館共同主辦,同時有孤星學院和華樂 郡學區全力支持,豐富了活動的內容,也成 功地與社區大眾又結了一次善緣。

活 動 翦 影 菩提學苑新年團拜及園遊會

當日報名參加來賓約近七百位,華樂學 區總監率學校校長、教職員和學生百餘位參 加各式各樣的活動:有的幫忙指揮交通;有 參加演出的樂隊和舞蹈團隊;Hockdy老師 在開場前演唱美國國歌。誠如學區總監助理 Moran先生所期許,希望將來此項活動,能 夠成為華樂郡社區的文化交流活動。活動於 2月16日上午9:30,本會菩提學苑中文 學校於玉佛寺大雄寶殿,舉行全校師生及家 長的新春團拜。今年是「馬」年,本會會長 淨海長老特別鼓勵小朋友要學習馬的精神, 讀書用心,勇猛精進,學業進步;也祝福家 長和老師們身心自在,事事如意。會後淨 海長老和融通法師向與會大眾及觀禮來賓 分派紅包賀年。 團拜儀式後,所有來賓一起觀賞各年級 學藝表演和參加園遊會活動。菩提學苑新 【第195期‧佛光法苑‧43】


當日上午10時開始,下午3時結束。當天風 和日麗,在天時地利人和的因緣際會下,來 賓們是乘興而來,盡興而歸。

慈心禪幫助我們培養內心的平靜、慈悲 與智慧,讓我們成為更好、更快樂的人;在 修習道上,能建立更穩固的基礎。

慈心禪七在菩提中心

觀音聖誕法會圓滿

2月22日至3月1日,在菩提中心舉辦 了由開印法師、開照法師主導的「慈心禪 七」,智翰法師擔任英語翻譯。 二位法師 在教理的開示及方法的修習上都有層次分 明、按步就班、清晰的帶領與指導。

本會於2014年3月23日(星期日),在大 雄寶殿舉行慶祝觀世音菩薩聖誕法會活動及 恭請超定長老連任玉佛寺方丈儀式,約有會 友信眾六百餘位參加。

慈心禪主要的內容即是四句温 溫 柔的話 語:「願我沒有敵意,願我沒有嗔恚,願 我沒有痛苦,願我保持快樂。」從小的自 我開始,擴大到對自己敬愛的人、中立的 人,最後要包括自己的怨敵。由對象的不

同,「我」字可改為「你」、「大家」。 法師提醒我們,當心中默念這四句話時, 不要把它們當作一堆文字,而是要對這些 話語生起真正的感受、溫温 暖 的感情,好像 對待親密的朋友一般,把自己和這四句話緊 緊的融合在一起。 最後階段,法師教敎大家學習「結界」: 就是自己選擇一個範圍,如從禪堂開始,到 菩提中心、休士頓市,擴大到整個德州、 美國,甚至全世界的眾生,向大家散播慈 愛。

活動於上午10時,由六位居士代表, 在鐘鼓齊鳴中,頂禮恭請淨海長老、超定長 老和宏意法師駕臨大雄寶殿後正式展開。法 師們帶領與會信眾們虔頌《觀世音菩薩普門 品》和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後,恭請超定長 老開示:「悲智願行度有情」。法師開宗明 義說明:觀世音菩薩,已成中國人的民間信 仰,因此「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觀 世音菩薩的特殊功德,是大慈大悲,救苦救 難。菩薩能以大慈悲願而廣度眾生,關鍵在 於悲智雙運。初發心為凡夫菩薩,當以聖賢 菩薩為榜樣,時時督促自己:以大悲無我精 神,實踐濟世救人的菩薩行。大悲觀世音, 聖觀自在菩薩,總攝菩薩無邊因行,由是莊 嚴國土,成就佛陀的圓滿果德,他永遠是佛 子學習的理想模範。希望大家要發願學習觀 世音菩薩的精神。 此次法會除了菩提合唱團演唱和在家居 士Matt Vagnoni學佛經驗分享外,還有兩個 特別的儀式:一是蕭桐女士贈送給德州佛教 會一幅她的作品-「水月觀音」油畫像。二 是恭請超定長老續任玉佛寺方丈儀式。儀式 開始時先由四眾弟子代表向和尚們頂禮,接 著請淨公長老致詞說明超公長老與德州佛教 會法緣深厚,再次連任玉佛寺的住持乃是眾 望所歸。緊接著,請宏意法師呈送聘書,超 公長老接受聘書後,十分謙沖和幽默地說「 恭敬不如從命」,並祝福大家身心快樂,福

【第195期‧佛光法苑‧44】


慧增長,時時發願行菩薩道。 當日下午,在觀音殿舉辦「觀音普佛」 後,圓滿了慶祝活動。 報恩孝親清明法會 本會於2014年4月6日(星期日),在 美洲菩提中心報恩塔追思堂舉行報恩孝親 清明法會、暨新落成之善法堂及圖書館開 光灑淨儀式。 法會於上午10時正式展開,本會會長淨 海長老、美洲菩提中心住持宏意法師,玉佛 寺住持超公長老及諸位法師,帶領大眾虔誦 《阿彌陀經》及念佛回向,超薦歷代先人往 生極樂淨土。淨公長老於會中開示說明: 舉行清明法會主要是教導我們要「慎終追 遠」,我們一方面追思先人,更重要的是 對仍在世的父母要及時孝順,善待長輩和 對我們有恩的人;宏意法師將淨公長老的 開示即席翻譯英文外,同時鼓勵大眾:「 佛說一切法都在變化中,我們生活在無常 中,要學習安住自己。」 報恩塔法會圓滿後,大眾轉往善法堂, 舉行善法堂教學中心灑淨、開光、剪綵等儀 式。在大眾虔誦《大悲咒》中,法師們經行 灑淨,接著,虔誦《心經》和回向後,進行 剪綵儀式。由淨公長老、超公長老和宏意法 師率領吳文龍、葉宏志、廖國偉、陳美惠、 林文禮、曹啟泰、黃志樑、喬綺明等八位居 士代表剪綵。

世間的善法而言,我們要持五戒修十善; 在出世間則是修戒定慧三學。願大家本著 佛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教導,追 隨淨公長老、宏意法師的領導,向菩提大 道邁進! 儀式在法師們領眾稱念「消災延壽藥 師佛」、《藥師灌頂真言》和祝福回向後 圓滿。 粵語佛學班四月份講座活動 粵語佛學班五十餘人,於4月12日上午 10:30齊聚在菩提中心明心堂,此次講座由 宏意法師開示佛法。法師首先講解八正道, 說明正見和正念,經常念佛説 說 的法、修行 的法門,以及時常憶念合於善法的事情, 放下負面的經驗和情緒。期勉大家多聽聞 正法,充實自我。最後,法師希望大家在 平日的生活中要從正知、正念著力,對人 對事,常保持無分別心,並具足歡喜心。 之後,由何汝材師兄帶領做健身操,結束 了上午的課程。 午後,法師領著眾人參觀剛落成的善法 堂,鼓勵大家多多利用各項設施。隨後,大 家漫步於春光明媚的水月湖畔,又到有機園 地採草莓,全體盡興而歸。

超公長老在剪綵後開示道:善法堂是佛 陀上忉利天為母親說法的地方。在清明節舉 行善法堂開光啟用儀式,除了有慎終追遠之 意,更深一層是讓我們要了解到,修學佛法 有聞、思、修三個方面。在美洲菩提中心, 我們有禪堂可以修行;而善法堂有教室和圖 書館,可以讓我們聽聞佛法如理思惟。以人 【第195期‧佛光法苑‧45】


Carlos

Aster Myhill

҉Φဠ٣ ˈ ៈ‫ہݤ‬঩཮ȈႶ՚‫ہ‬঩཮ ˈ ܴЈ୸ᅱଣɡ༝ᅽ‫ৣݤ‬ ˇˇ БΡ ֻཀ‫ৣݤ‬ɡ๦ගύЈဠ٣཮ ˇˇˇˇˇˇˇˇ ဠ ٣ ཮ ˇˇˇˇˇˇˇ ҏՕӽɡБΡ ຬ‫ߏۓ‬Դ ˇˇ ӽ୍շ౛ɡុຬ‫ৣݤ‬ ൔৱ༣ᅱଣɡុຬ‫ৣݤ‬ ˈ ‫࠼ޕ‬ɡុຬ‫ৣݤ‬ Ԯ݅ើऩᅱଣɡঅች‫ৣݤ‬ த୍ဠ٣཮ ३ᐩɡᑼ೯‫ৣݤ‬ ύЈ‫࠼ޕ‬ɡঅၰৣ ˈ ဠ٣ߏɡ҉඄ߏԴ ˊˇˇ˂ˇˇˋ ཮ߏɡృੇߏԴ ୋ཮ߏɡֻཀ‫ৣݤ‬ ˌˇˇ˃ˇˇˍ ˊˇ˃ˇ˃ˇ˃ˇ˃ˇˋ ˊ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ˋ ઝਜೀ ઝ ๓ ᓉ ᑧ ଄ ᕴ ๦ Ϧ Γ Ў ๦ ଄୍ೀ ᕴ༸٣ Ѷ‫ݤ‬ೀ ៝ ਜ ‫ ۚ ݤ‬எ ୍ ୍ ග Ӆ ٣ ࠹ ග ೀߏɡֻཀ‫ৣݤ‬ ஭଻൏ ഋᄪብ ˈ ୸ ݅ ˈ ˈ ˈ ዛ ᜢ ಔ ಔ Ꮲ ୋೀߏɡ‫׵‬ҏ࣓ ୋᕴ༸٣ɡླྀ֮໦ Ȑ୺Չշ౛ɡቅಹ࣓ȑ ೀߏɡঅች‫ৣݤ‬ ୢ ഋ კ ϕ ഋ ഋ ች Ꮲ ߯ ˈ ˈ ल ˊˇ˃ˇˁˇ˃ˇˋ ˊˇ˃ˇ˃ˇ˃ˇ˃ˇ˃ˇ˃ˇˁˇ˃ˇ˃ˇ˃ˇ˃ˇ˃ˇ˃ˇˋ ˊ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ˇˋ ˊˇˁˇˋ ˊ˂ˋ ፣ ਜ շ ᐪ ᐪ ࡋ ߎ ಔ ុ ഋ ˈ ᛰ Ў ཮ р ៝ Ԏ ߙ ߙ ந Ҭ ஆ ๦ ᒵ ឪ ॣ ‫ ڂ‬ཁ ߞ ཮ ႝ ௢ ᖄ ࣥ ‫ ٽ‬࿵ ‫ ݤ‬ᙌ Օ Օ ஑ म ύ ‫ ݤ‬ᙴ ଄ म ύ ల ᓔ ‫ ہ‬ਲ ਲ ৣ є ˈ ຬ ፣ ஭ ৣ ‫ ނ‬ी ય ୢ ‫ ٽ‬Ͽ ԃ ኷ ೯ ᘶ ග ቹ ቹ ៜ ০ ๓ ౲ ঩ တ ቶ ๎ ٩ ู ᇟ ୍ ᝿ Ӏ ਜ অ Ў Ў ࡓ ᕍ ୍ Ў Ў ˈ ཮ ໣ ሸ ‫ ݤ‬ల ඳ ᐩ ࢬ ಔ ಔ ˈ ੤ ಔ ಔ ಔ ಔ ಔ ӝ ಔ ಔ ಔ ಔ ಔ ᜢ ಔ ಔ ಔ ಔ ಔ Ꮲ Օ ಔ ಔ ‫ ࢬ ݤ‬ಔ Ѷ Ѷ ˈ ˈ ˈ ઝ ઝ ఆ ໳ ਜ ਜ ๤ ˈ Γ γ ৣ ๮ ǵ ೯ ˈ ˈ ᝄ ˈ ˈ ˈ ˈ ˈ ˈ ୠ ˈ ˈ ˈ ˈ ˈ ᚶ ˈ ˈ ˈ ˈ ˈ Օ Ꮲ ˈ ˈ ल ೯ ˊ˂ˋ ‫ݤ ݤ‬ ଭ ઒ ಔ ‫ ׵ ڑ‬ቨ ֆ ೾ ቅ ೚ Ц ݅ ი ុ ஭ ᎄ ݅ ֈ ˈ ‫ ׵‬ᗛ ഌ ᄃ Ц ੤ ੤ ቅ ஭ ˊ˂ˋ ˈ ࢲ ‫ ݤ‬ಔ ಔ Ԗ ٥ ˈ ˈ ች ݅ ˈ ݅ Ў ᆢ ஭ ຬ Ӄ ˈ ٫ ҏ Ằ ਕ ர ಹ ྷ Н ྷ ˈ ຬ Ѷ ‫ ޱ‬Ў ਁ ቅ ᜽ ‫ ݯ‬ᐪ ր Ҹ ˈ ˈ ើ ࡌ ࢬ ጓ ଯ ୏ Ꮤ ˈ ˈ Ꭹ ᓉ ஭ ഋ ໦ จ ஭ ች ࣓ ࿡ ࣓ ቼ ྍ ᙗ ‫ ৣ ׵‬ቺ ࡏ ௵ ੻ ཥ म ѳ ฐ ੏ ᑯ Ֆ ઒ က ೯ ᒠ Ӏ ಔ ಔ অ Ҵ ࡌ ᄪ ᘶ ඳ Տ ඳ 㪻 ߎ ԟ ಔ ಔ ፵ ˈ ˈ ች ‫ޚ‬ က ብ ๮ ˈ ๮ Ц ‫׵‬ ଯ ᇳ ‫ ් ׵‬ጰ ࢤ ᔈ ࡼ ೱ ԙ ‫׷‬ ˈ ˈ ֺ ݅ ‫ ݤ‬๮ ྕ ഓ ृ Ѡ ੇ ࡘ ᑯ ࡿ ስ ‫ٵ‬ ҉ ࡘ ઔ অ Ц ల Ϙ ৣ ጰ ᜽ ী ብ ስ म ჱ Ј ܴ ‫ ޱ‬։ ྷ ྍ ഋ ᗛ ᑯ ᔏ ች Ш ࣓ ണ ᐪ ‫ݯ‬ Ј ๮ Ꮳ ‫ ݤ‬൏ ஭ ֺ ৪ ఉ ஭ ࠹ ਲ ৣ ઔ ѳ ஭ ൛ ᖔ ۸ ђ ≳ ኾ ଯ ݅ ᔏ ඳ ൛ ፵ ࣔ Ӏ ֺ Ҹ Ꮳ ଭ ๮ ፵ ల ଻ ຬ ࣓ ໳ ໦ ஭ Ў ୯ ‫ׅ‬ ृ ᄃ ஦ Ӽ ‫ک‬ ր ୍ ད ੏ Ц ˈ Ҹ ݅ ᑯ ྷ ࠮

2014 ԃ 3 ДԿ 2016 ԃ 2 Д

ቺ Ԁ Օ ௲ ཮ ಔ ᙃ ߄

John Trueheart

Matt

Andrew Louie

Ray Rowal

Nancy Lam Jay Siao

【第195期‧佛光法苑‧46】

James Tao

ˊˇ˃ˇ˃ˇˋ ᝄ ᕴ კ ৤ ృ ୍ ਜ ᓐ ಔ ಔ ᓔ ˈ ˈ ˈ ˈ ᝄ ଯ ഋ Ц ऍ Ѡ ᝊ ΋ ើ ስ ੧ Ӽ

ᕉ ߥ ಔ ˈ ᑼ ೯ ‫ݤ‬ ৣ


­­玉佛寺2014年5月、6月法會活動 日 期 5月3日(週六) 5月4日(週日)

時 間 9:30a - 12:00p 10:00a 10:25a 11:00a 1:30p

-

10:25a 11:00a 12:00p 3:00p

內 容

主持人、地點、講題

禮拜《大悲懺》

融通法師

生日法會:藥師讚、宣讀疏文 靜坐、開示、回向 佛法開示 晚 課 共 修

融通法師

佛教入門

融通法師/續超法師

淨海長老:雜阿含經選講 修道師

5月10日(週六)

9:00a - 12:00p

5月11日(週日)

10:00a - 12:00p 1:30p - 3:00p

釋迦牟尼佛聖誕法會 傳授三皈五戒

宏意法師:相好莊嚴的人生 諸位法師

5月18日(週日)

10:00a - 10:45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第一節:禪修靜坐、開示、回向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融通法師 融通法師:佛法與人類和平 續超法師

5月24日~26日 (週六~週一)

三日

菩提中心三日禪修

圓福法師

第一節:念佛靜坐、開示、回向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生日法會:藥師讚、宣讀疏文 靜坐、開示、回向 佛法開示 晚 課 共 修

修慧法師 修慧法師 : 持戒福業 融通法師

5月25日(週日)

6月1日(週日)

10:00a 11:00a 1:30p 10:00a 10:25a 11:00a 1:30p

-

10:45a 12:00p 3:00p 10:25a 11:00a 12:00p 3:00p

融通法師 融通法師:出世與入世 修慧法師

6月7日(週六)

9:30a - 12:00p

禮拜《大悲懺》

融通法師

6月8日(週日)

10:00a - 10:45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第一節:禪修靜坐、開示、回向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淨海長老 淨海長老:雜阿含經選講 續超法師

6月15日(週日)

10:00a - 10:45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第一節:念佛靜坐、開示、回向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修慧法師 修慧法師:從心不苦做到身不苦 融通法師

6月22日(週日)

10:00a - 10:45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第一節:禪修靜坐、開示、回向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淨海長老 淨海長老:雜阿含經選講 修慧法師

6月29日(週日)

10:00a - 10:45a 11:00a - 12:00p 1:30p - 3:00p

第一節:念佛靜坐、開示、回向 第二節:佛法開示、問答 晚 課 共 修

融通法師 續超法師: 傾聽內心的聲音 慧度師

時間 9:00a - 11:30a 12:30p - 3:00p 1:30p - 3:00p 9:30a - 12:00p 7:30p - 9:00p 2:00p - 4:00p 10:30a - 2:00p 9:00a - 12:00p

活動內容 靜坐/英語佛法 菩提合唱團練唱 經論研討班 佛學研討班及靜坐 觀音普門共修會 粵語佛學班 放生、郊遊、素食野餐 玉佛寺禪修會

主 持 人 、地 點 宏意法師、弘法處 (觀音殿) 菩提合唱團(大雄寶殿) 鮑克南居士 修慧法師 續超法師 宏意法師 融通法師 修慧法師

定期活動 日期 每週日 每週二 每週四 每月第二週六 每月第三週六 每月第四週六

[註:如有更改,將另行公布或通知。] 【第195期‧佛光法苑‧47】


- 下 期 專 題 -

學 佛 路上 如果說人生像一段旅程,對學佛的人來 說,學佛的路,便是這旅程中最重要的部 分。學佛的理想目標是成佛,如何從起點 邁向目標,這中間經歷的過程,人人都不 一樣。不管是佛法義理上的探究,福德資 糧的儲備或是念佛、禪修上的精進,敬邀 大家來稿分享您的看法和經驗。 如蒙賜稿,字數:一千五百至兩千五百字,截稿日期:五月三十一日。稿件請寄: 德州佛教會佛光法苑編輯組或電郵至:dharmagarden.tba@gmail.com

佛書助印功德錄 02/06/2014 02/06/2014 02/13/2014 02/20/2014 02/20/2014 02/26/2014 02/26/2014 03/08/2014 03/08/2014 03/08/2014 03/08/2014 03/15/2014 03/16/2014 03/16/2014 03/20/2014 03/28/2014 03/28/2014

陳錦明 葉麗蕉合家 回向Rei Chung Lin 回向馬瑞芳 鄭錦祥 回向曾進益 李桂儀 Helen Lin 回向曾進益 回向李松喜 羅美月 陳鳳英 回向沈錦龍 袁青山 黎兆強 回向李簡媚 林起湧 回向子女

合計

佛光法苑助印芳名 $30.00 $200.00 $120.00 $17.00 $50.00 $60.00 $100.00 $100.00 $60.00 $260.00 $50.00 $50.00 $100.00 $60.00 $500.00 $20.00 $50.00

02/06/2014 02/20/2014 02/26/2014 02/26/2014 03/08/2014 03/15/2014 03/15/2014 03/16/2014 03/20/2014

無名氏 $100.00 朱惟安 $100.00 章榮彬 $100.00 回向劉范君秀 $100.00 羅美月 陳鳳英 $50.00 陳雅玲 陳雅雯 $200.00 無名氏 $100.00 陳綺紅 $200.00 回向林多源 徐妙 林士材 $20.00

合計

$1,827.00

【第195期‧佛光法苑‧48】

$970.00


觀 音 法 會 菩提合唱團演唱

Matt 學佛經驗分享

超公長老開示

超公長老連任方丈

禮拜慈悲三昧水懺

誦經祈福回向 誦經超度先亡

灑淨、祝福、誦經回向

善法堂開光剪綵

清 明 法 會 剪 影


德州佛教會

Texas Buddhist Association, Inc. 6969 Westbranch Drive Houston, TX 77072 TEL: (281) 498-1616 URL: www.jadebuddha.org

Periodicals Postage paid at Houston, Texas

奇岩景色眼前現 因緣巧奪天作成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