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harma Garden 181 (2012-01)

Page 9

其中上卷大部分就是專門解釋《大乘廣五 蘊論》名相和句中意義的,解決了我講解 時不少的困難。

發展的唯識學說,大體上都吻合相通。對我 們研究唯識,諸法的分類和名相的定義,更 方便容易學習和把握。

2007年夏,《佛光法苑》向我索稿,於 是我就想到曾經講過的《大乘廣五蘊論》, 試著把它編寫出來,題為《大乘廣五蘊論略 解》,供作連載。到今年(2011)秋,我再將 舊稿重新作了一番修改和整理。

三、五蘊法是佛陀住世時常說的基本佛 法內容之一。至於五蘊安立次第的原因,世 親在《俱舍論頌》裡有一頌文說:「隨麤染 器等,界別次第立。」意思是:隨麤的次 第、隨染的次第、隨器的次第、隨界分別 的次第而安立。現在只舉隨界分別的次第 來說,因為一切有情都生存在三界中,即 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五欲(色聲香 味觸)最勝,而五欲中色欲又最勝,故色蘊 安立為第一。色界中禪定都有喜樂受,故受 蘊安立為第二。無色界中加行修觀想,在空 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三無色定,都 以觀想為勝,故想蘊安立為第三。到無色界 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以思心所為最突顯, 思心所能造業,屬於行蘊,故安立行蘊為第 四。識蘊中的四識住(色識住、受識住、想 識住、行識住),能住的是識,所住的是色 受想行,即在四蘊中,都有識的生起,而 住於其中,故識蘊安立為第五。如下表所 示:

現在,我要說的有以下幾點: 一、公元二世紀,印度龍樹論師出世, 造了著名的《中論》等書,融會貫通了阿含 及般若思想,倡揚中觀,一切法緣起性空, 離執二邊,會歸中道,顯示一切法畢竟空無 自性,後被稱為空宗。隨後因佛教的發展, 很多人不能掌握空的真實義,有以為空是什 麼都沒有了,否定一切因果正法,墮入惡趣 空的境地。到公元四世紀中期,無著、世親 出世,針對人們對空義的誤解,另從法相有 的方向來解說佛法,分析一切法依因仗緣而 成,是唯識所現。從現象上講,可見、可 聞、可觸、可知,有它的體性和業用,主 旨也宗歸於緣起中道,後被稱為有宗。 二、世親論師初信一切有部,後 經其兄無著論師感化而改信大乘, 《大乘五蘊論》被推定為他初信仰大 乘後,最早的一部大乘論作。後再經 安慧論師註釋擴充,才成為《大乘廣 五蘊論》。從造論和釋論二者看,都 是以五蘊法為中心,列出色法、心所 法、心不相應行法、心王八識,以及 在附篇的蘊、處、界三科中,也列出 無為法,縱貫將五位百法(略少些)完成 初步的組織架構,建立法相唯識學體系,把 每一個名相的自體性質及其業用功能,都作 了精確的定義和解說,依名相以詮釋整體的 佛法,有如古代佛法名相辭典。而且與後期

四、五蘊中的色蘊,是構成物質世 間的因素,受、想、行、識四蘊,是構成有

【第181期‧佛光法苑‧ 】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