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沃台灣》第十一期 Terroir of TFC Vol. 11 Oct. 2022

Page 1

VOL.11 Oct.2022 of 廖科溢: 一起當合格旅人 VOL.11 Oct.2022 terroir of COVER STORY HIGHLIGHT JOURNEY 走讀歷史 遇見和風 花蓮嚴選「洄瀾無毒」 一杯慢熟咖啡一份農情
CONTENTS|目次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對照 永續不僅僅是一個口號,更是一種生活方式!《肥沃台灣》團隊配合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融入 刊物報導中,打造屬於台灣人的永續生活。本期刊物文章與下列SDGs相關聯: 經濟適用的 清潔能源 7 可持續城 市和社區 11 陸地生物 15 負責任消 費和生產 12 水下生物 14 氣候行動 13 廖科溢: 一起當合格旅人 14 走讀歷史 遇見和風── 台肥花蓮深層海水 園區散策 7 12 13 14 安心花蓮農產 盡在洄瀾無毒 12 五米停留 讓心喘息 13 深藏不露的海洋減碳 大軍──藍碳 12 14 15 讓米其林主廚都心動 的養殖烏魚子── 竹魚水產 12 14 CONTENTS 目次 INTRO 發行者的話 02 HIGHLIGHT 編輯台聚焦 18 COVER PEOPLE 封面人物 04 LOCAL 在地精髓 24 30 34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12
與海結緣140年! 日水產龍頭 養殖黑鮪護地球 12 14 MEGUの 食育食癒時間── 菠菜的再生栽培 11 15 在友善耕作中慢熟── 慢熟咖啡 12 15 用玻璃罐裝載甜美── Google零負評的 環保果昔吧 11 12 13 14 最醜卻最美的作品...... 「植物講古師」 用藝術承載黑鄉歷史 11 13 見證台灣茶產業的盛世 與衰敗──台肥肥料廠 12 13 農用智能機械大放異彩 第16屆農機展在嘉義 熱鬧舉行 11 GOODS 台肥產品檢索 發行所 發行人 總編輯 副總編輯 主編 編輯 地址 台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 黃耀興 鍾舜華 張舜芬 吉天行 肥沃台灣編輯委員會 台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二段88號6樓 GOOD 台肥好秋 62 JOURNEY 田邊旅人 46 FEATURE 特別企劃 52 GOOD 台肥好秋 58 63 64 42 TREND 國際趨勢 40 編輯製作 地址 電話 華訊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台北市中山區建國北路1段90號10樓之2 (02)2517-7099 讀者服務專線 讀者服務信箱 ISSN ( 02 ) 2542-2231#692 gee@taifer.com.tw 2522-6355

自取,比較不浪費;也有業者仍舊維持客房內的備品供應,但是塑 膠製的一次性物品會回收再利用,或者備品的材質可能是竹子、稻 穀塑膠等等,不完全是傳統石油製成的塑膠。那台灣呢? 台灣肥料公司長久以來以「土地與農民的守護者」自居,也一直 致力於社會公益,陪伴著全民!我們更希望藉由這本半年發行一次 的刊物《肥沃台灣》做得更多,每期喚起不同的社會關懷,這期我 們想呼喚大眾關注海洋永續議題。

本期封面人物──行腳節目主持人廖科溢就是個出門在外會自備 盥洗用品的「不塑之客」,我們很榮幸的是這位好旅人在所屬節目 「出發吧!鐵三角」當中推薦了東海岸永續賞鯨之旅,旅程由「黑 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以及賞鯨業者聯手推出,遊客出海前會先到 「D-Park台肥花蓮深層海水園區」聽取生態講習,好對海洋保護有更 深層的認識。

其實,永續海洋議題除了「減塑」,還可以延伸到海洋產業發 展、海洋固碳等面相,例如台肥公司致力於海藻繁養,以綠能及深

過SGS 374項無毒農藥檢測的產品才能 在這裡販售。白蝦、綬草、刺蔥......, 花蓮農產的好與特別,遠比想像的更豐 富!為了網羅這些優質好物,老闆可是 五年來天天拜訪農友、從不間斷。

金融新貴放棄都市生活,回到新竹以友

米其林餐廳愛用。

發行人精選 HIGHLIGHT p18 安心花蓮農產 盡在洄瀾無毒 這是一個「花蓮嚴選」平台,只有通
LOCAL p34 「九降風」颯颯 孕育米其林星級烏魚子 面對台灣野生烏魚子越來越少的難題,
善方式養殖烏魚,配合當地特有季風風 乾熟成烏魚子,讓產品美味無比,廣受
JOURNEY p46 正宗「開門見山」咖啡館 用慢熟步調親近農情風土 一間「開門見山」的鄉村咖啡店,大門 一開就能遠眺美濃「克孝峰」,轉角一 繞就可聽見溪流潺潺水聲。老闆夫妻為 了讓孩子親近大自然、讓產地到餐桌的 距離更近,從大都市搬回鄉間開店,甚 至種起田來,用「慢熟」步調帶著客人 認識在地農情風土。 韓劇「非常律師禹英 」中,女主角愛鯨魚成癡,戲劇播出後提 升了南韓民眾對海洋生態的重視,無獨有偶,日本今年開始施行 「塑膠資源循環促進法」,要求飯店業者愛地球、減少塑膠垃圾, 推行至今,飯店業者大致的因應方式是房間內不直接提供牙刷、刮 鬍刀這些塑膠備品,而是把備品放在飯店公共區域,旅客有需要再
層海水養藻,近年來也開始關注藻類的吸碳、儲碳與固碳能力。為 了讓深層海水產業更節能、更環保,我們利用「虹吸原理」汲取海 水,從662公尺深之大海吸水至陸面,過程中完全不需使用電力。若 想深入了解,請閱讀本期〈走讀歷史 遇見和風──台肥花蓮深層海 水園區散策〉文章。 另外,維持海中生物多樣性也是重大課題,伴隨環境氣候變遷, 加上人們偏愛食用特定魚類的習慣,讓部分野生魚種數量驟減,對 此,新竹農友以永續概念為出發,低密度養殖烏魚,搭配台肥公司 生產的「活力漁寶1號」水質改良劑,為魚池池水補充益生菌,讓 魚兒擁有更舒適的生長環境,孕育出的烏魚子獲得米其林餐廳愛用 呢!詳細內容以及更多有趣的報導請參考以下的「發行人精選」。 發行者的話 TEXT /台灣肥料公司董事長 黃耀興 PHOTO / Anson Lin 2 terroir of 肥沃台灣 INTRO|發行者的話
3terroir of 肥沃台灣

但那終究不是我們的日常,而是短暫的體驗, 就像遊歷的英文 tour ,由拉丁文 Tornus 演變而來,

TEXT / YuhShan PHOTO / Anson Lin STYLE / VUE THANKS /海翼遊艇俱樂部、亞的有限公司 VISUAL / Sally Shih 水光粼粼,反射著日光的耀眼, 行腳節目主持人廖科溢乘船出海,隨著船身載浮載沉,與水來場愜意的共舞。 廖科溢有感而發,這世界粗略可以分成水上和水下, 如果懂得玩水,就像擁有了兩個世界一樣,旅遊的視界頓時增長一倍, 多麼令人心動。 他人的日常永遠是我們眼中最美的風景,
Tornus 原意為畫圈圈的工具,衍生成周遊, 是的,旅行就像是繞圈圈,最後還是會回到出發地, 將他人的日常還給他人,不過度打擾是最好的溫柔。 廖科溢藉由主持行腳節目,帶領觀眾領略世界的美與浩瀚, 傳遞新知的同時也呼籲,我們都要一起當個負責任的旅人。 廖科溢:一起當合格旅人 The Traveller COVER PEOPLE|封面人物 4 terroir of 肥沃台灣
5terroir of 肥沃台灣
COVER PEOPLE|封面人物 6 terroir of 肥沃台灣

廖科溢曾經兩度榮獲金鐘獎,今年(2022年)也再次入 圍,主持佳績有目共睹,但他笑說其實到現在面對鏡頭仍會 感到緊張,也自謙是「肢障」,不大會擺pose,他的應對方 式是將攝影師當成朋友,與鏡頭間的距離,就像友人之間的 相處,也樹立了他親切的主持形象。

Q:請先聊聊踏入主持行腳類節目的契機。

A:我一開始先擔任新聞主播,後來剛好遇到機會,被問要 不要做一個絲路相關的專案;我那時就想,以前只會在課本

上看到絲路,現在可以親身體驗,那這輩子肯定要去走一趟 的吧,所以就陸續做了四季的《發現大絲路》,從那個時候 正式進入行腳類節目。

A:嗯,其實我是「肢障」(現場眾人大笑),不太會擺pose、 現在面對鏡頭也還是會感到緊張,所以就沿用了一些以前播 新聞的姿勢。至於聲音,是我自己的,本來就是這樣。

Q:《出發吧!鐵三角》在今年連袂入圍生活風 格節目獎、生活風格節目主持人獎,有什麼話想 聊聊的呢?

A:首先在金鐘獎入圍公布記者會時,我這次剛好受邀公布 這兩個獎項的入圍名單,老實說,在台上打開信封、看到自己 名字的當下真的很興奮,是個相當難忘的經驗。除了我自己, 鐵三角還有謝哲青和工頭堅兩位主持人,我覺得入圍的肯定也 是讓我對兩位大哥有所交代了,真的太感動了!找他們一起 做節目果然是對的!

Q:您身為主持人已有10年經歷,請聊聊自己的 主持風格、想帶給觀眾什麼樣的觀點? A:我會去思考這趟旅程要帶給觀眾什麼。以前有個帶我入

外兩位主持人,跟自己主持時有什麼不一樣?

的旅伴,我很感謝他們,從不吝嗇分享自己的看法,讓我在 我主持這一塊受益良多,在節目進行中也可以互相傳話丟接 球,感覺內容好像更活潑了。

進一步認識、了解,然後介紹給觀眾。以前我會把主持看成 是工作,總是在想要怎麼把工作做好,但其實我後來覺得, 在旅行的過程中可以認真做自己,思考旅程跟自己的關聯。

門的前輩會一直問我問題,他的用意是希望我從不一樣的角 度去切入思考、盡可能地嘗試。 我思考後的結果,是偏向於向觀眾講解歷史文化的部分。我 不太會搞笑,沒有太多絢爛的表現方式,主要就是把話跟內 容講清楚,盡可能娓娓道來。我發現像我這樣的風格會吸引 年紀比較大的觀眾群,他們說覺得聽我講話很舒服。 Q:您的主持風格非常鮮明,體態端正、說話字 正腔圓之餘又不失療癒感,彷彿看得到昔日新聞 主播的影子,請問這是您的人設嗎? 從主播轉戰主持 放送旅遊「不溢樂乎」
Q:請聊聊新節目《出發吧!鐵三角》,多了另
A:鐵三角還有謝哲青和工頭堅兩位主持人,他們都是很好
Q:請給想成為行腳類主持人的後進一些建議。 A:樂在其中很重要。自己得先熱愛旅遊,有興趣才會想要
7terroir of 肥沃台灣
COVER PEOPLE|封面人物 8 terroir of 肥沃台灣

瓶水,也要去說出對它的感覺。在我養成這個習慣後,不管

什麼?

A:我大概給自己60分,勉強及格,起碼不要為別人帶來困 擾,畢竟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每次跟不同性格、愛好的人 出門,都會經過磨合期,為了順利度過,包容跟溝通必須相 輔相成,如果只有一昧退讓包容,並不是健康的相處模式。

A:茶葉,它代表的是一種記憶的連結。當我想家的時候, 似曾相似的味道很重要;透過喝一杯茶可以緩解思鄉的情 緒。

Q:您偏好哪種風格的旅遊呢?說走就走?還是 計畫通?

A:我會根據目的地和旅伴來決定旅遊方式,自己算是蠻有 彈性、願意配合團體的人。如果同伴是父母,我認為出發 前得先做好計畫、而且要有備案,因為必須考慮到父母的體 力,沒有太多時間可以浪費在當地找路。

如果同伴是同齡朋友,我覺得說走就走就蠻好的,尤其喜歡 自駕旅遊,可以根據自己的節奏決定停還是留,為旅遊增加 一點隨性。一趟旅程中,往往印象最深刻的,都是這些隨性

出發旅遊的原因很多,想放鬆、想體驗新鮮的事物、想跟 重要的人一起留下回憶⋯⋯,不管理由什麼,不可否認地, 旅遊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不同的想法。不管主持或私生 活,他一如既往地熱愛旅遊帶給他的刺激與改變。 Q:和您合作過的人,常用「暖男」來形容您。 請問您自己覺得原因是什麼?有沒有具體例子? A:我們節目以出外景為主,尤其很常出國,小心呵護我們 團員是應該的,包括我自己在內,如果有任何一個人不小心 受傷生病,都會造成整個團隊的困擾,所以我們常會互相提 醒對方要小心走路、天氣冷了要記得加件衣服等等。 Q:邊主持、邊旅遊的這些日子,有帶給您任何 改變嗎?您覺得旅行的意義是什麼呢? A:我以前其實是個對於周遭比較無感的人,但在接觸主持 工作後,會想辦法讓自己對任何東西都感興趣,就算看到一
看到什麼就會很自然地去解讀、去理解,對周遭越來越有感 情,更容易開心、更容易被感動。對我來說,旅行的意義是 在於改變自己、發掘自己感性的一面。 Q:為了促成一場美好的旅行,您最重視什麼呢? A:旅行的開始,抉擇旅伴很重要,我很怕遇到很愛抱怨、 無法適應的旅伴。我認為到了國外,即使陌生,也要盡可能 地去融入他們的生活文化、嘗試在地飲食,跟著當地人一起 生活、做一樣的事情,這樣才會有所收穫。 而在旅行的過程,安全很重要,不要在不對的時機、出現在 不當的地點、想要挑戰不一樣的事情,那往往就是危險的開 始。你可能想像不到、感嘆怎麼會這樣,但就是會這樣!所 以真的、真的,小心安全為上;通常也建議盡量不要在晚上 的時候出門。 Q:延續上一個問題,請評量自己是不是個合格 的旅伴,如果滿分100分,會給自己幾分呢?為 總是在路上 旅行喚醒內心的暖男基因
Q:踏上旅程時,有沒有一定會攜帶的物品?
走走所帶來的意想不到,尤其到了陌生國家,他們稀鬆平常 的日常,在我們眼裡看來也會覺得很有新鮮感。 Q:您提到了很喜歡自駕的旅遊模式,可以跟讀 者分享您喜愛的路線嗎? A:我很喜歡美國66號公路,沿途小鎮保留60年代的美國感 覺,還能遇見瑪麗蓮夢露和貓王(的故事)。另一條路線是 從蘇格蘭到愛丁堡、再到倫敦,認識威士忌的世界。 我也曾經在澳洲自駕8千多公里,從布里斯本往南開到墨爾 本、再從中間穿越沙漠、到有世界肚臍眼之稱的烏魯魯,途 中看到了完全不一樣的地形景觀,有自然的海、有現代的都 市建築、有酷熱的沙漠、有壯觀的巨岩,天氣從舒適的20度 到40幾度,身體感受到強烈的變化,留下了深刻的記憶點。 9terroir of 肥沃台灣
COVER PEOPLE|封面人物 10 terroir of 肥沃台灣

聯合國自2009年開始慶祝世界海洋日,呼籲大眾愛護海洋 生態,隨之而來的是對於永續海洋旅遊的重視。廖科溢大讚 台灣擁有世界級的海洋景觀,鼓勵大家把握距離優勢認識台 灣海域,尤其東部海域的鯨豚種類佔了全世界的三分之一, 相當難能可貴,大家可以輕鬆搭乘舒適的賞鯨船,以最低限 度的打擾為原則,親近鯨豚野生棲地。此外,廖科溢也觀察 到越來越多人造訪海洋之餘,會主動落實垃圾不落地,或者 「你丟我撿」,很有意識地付出行動,讓台灣的生態資源延 續下去。

Q:您覺得台灣最值得驕傲的生態觀光資源是什 麼?

A:台灣的地形地貌包含了山跟海,相當多變。尤其我覺得 懂得玩海很重要,這世界粗略可以分成水上跟水下,如果懂 得玩海,就像擁有了兩個世界一樣。

台灣島嶼四面環海,在這裡出生長大的我們都還蠻習以為 常,但一直到我去了像是中國新疆這種內陸地區,聽當地人 說這輩子的夢想是看一次海,才知道原來海洋離我們這麼 近、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

Q:台灣的海洋資源的確是我們的一大珍寶,對 於台灣的永續海洋旅遊發展現況,您怎麼看呢? A:現在很多旅遊業者其實都做得不錯,像是在帶玩SUP、 划獨木舟之前,都會先做環境教育,不僅是口頭宣導,還會 一起撿垃圾淨灘。

灣近年來在減塑這一塊可說是有一定的成效,邁向越來越好 的趨勢。

下次再來就好了;所以也可以說我很幸運吧,還有很多東西 都沒有看過,下次才有動力再來。

Q:有沒有觀察到國外愛護地球、愛護海洋的具 體旅遊行動讓您印象深刻,可以分享給台灣的旅 人?自身旅遊時又會如何具體行動? A:之前去太平洋上的島國—帛琉時,看到不管當地人還是 遊客,都盡量不擦防曬,或選擇友善海洋的防曬品;帛琉最 重要的觀光生態資源就是海洋了,大家都很有心在維護。

除了攜帶自己的盥洗用具,我自己在外面住飯店時,如果都 續住就不會更換床單,換床單需要耗費人力、水資源等等, 少換一晚、就能減少資源浪費。

關於花蓮永續賞鯨之旅

紀錄台灣周遭海域的鯨豚。為了喚起更多人的關注,基金會 與台肥、多羅滿賞鯨合作,推展遊程,行前先在D-PARK台肥 花蓮深層海水園區進行永續海洋教育,出海後除了為遊客詳 盡講解,也把握每一次的觀察機會,為鯨豚 建立Photo-ID,讓鯨豚資料庫內容更完整。

*想進一步瞭解永續賞鯨之旅,請參考〈旅

人與海──順著黑潮與鯨豚共舞in花蓮〉

先前海龜因為塑膠吸管而受傷的影片就引起很大的迴響,台
Q:近年來,越來越多人關心永續旅遊,意即旅 遊時,會盡可能減少對於環境的影響衝擊。關於 永續海洋旅遊,您有推薦的路線嗎? A:在《出發吧!鐵三角》中,有一集是到花蓮搭乘多羅滿 賞鯨船,行前跟在船上,都會有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解說 員,詳細講解海洋與鯨豚生態知識。這不是我第一次搭賞鯨 船,很常看到海豚,卻一直沒見過鯨魚,但我很喜歡像這樣 的機率性,出海就像是一趟緣分的旅行,能做的就是安靜等 永續海洋旅遊 當個負責任的旅人 待,不知道今天會看到什麼樣的精彩,留點遺憾也沒關係,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向來致力於台灣海洋生態文化的研究,
©CCC 11terroir of 肥沃台灣
走讀歷史 遇見和風── 台肥花蓮深層海水園區散策 TEXT / Yuhshan PHOTO /莊智淵 MODEL /林怡慧 STYLE /花凜和服屋 VISUAL / Sally Shih 步入園區,放眼望去是一幢幢的日式平房,平緩的高度不僅讓視野變得開闊, 心境似乎也更加舒暢了;而平房間幾株綠樹穿插,還有流水潺潺,詩意的庭園風景令人沈醉; 此時,一名身穿浴衣、手持團扇的女子途經身旁,更是令人恍若置身日本。 As Time Goes By 12 terroir of 肥沃台灣 COVER STORY|封面故事
13terroir of 肥沃台灣

有著濃濃和風的是位於花蓮的D-PARK台肥花蓮深層海水 園區。在花蓮,其實有不少地點至今還留有日本的影子,回 溯其緣由,乃因20世紀初的台灣日治時期,日本人有計畫

地在此建立移民村,也因為花蓮港是重要的戰略位置;就像

D-PARK前身是「日本鋁業株式會社花蓮港工場」,在二次 大戰期間,曾是重要的鋁工廠,供應日本神風特攻隊原物 料,歷經當時敵軍的強烈空襲,也因此園區內有高達28座的

防空洞。幸運地,園區沒有遭受太多損壞,許多日式建築、 生活痕跡仍原封不動留存至今,古色古香、引人懷古幽情。

祈──日治神社建築躲過戰火 留存至今

園區能在烽火連天下倖存,園方笑稱是有賴於園內「構內 社」神社建築的庇佑。

神社除了提供在台日人精神寄託,也因為皇民化運動所推 行「一街庄一神社」,使得日治時期的台灣曾有大街小巷都 能看到神社的時候,並依照重要性和規模來歸類成官社、國 社、縣社、鄉社、村社及無格社(社祠)等六大類。

建於1940年左右的台肥構內社,屬於無格社,而構內社這 個名稱則表示了只開放給工廠內部員工參拜;從外觀來看, 台肥構內社為「流造」式神社建築,有著前短後長的屋頂, 兩邊尾端翹起如浪花捲捲。

台肥構內社挺過二戰的烽火連天,卻遭龍王颱風侵害毀 損,後來在修復時,台肥聘請有著純熟銅瓦技藝的在地老師 傅打造,不僅保留外觀原特色、強化神社建築的堅固性,更 特別的是其銅瓦就算歷經歲月的氧化作用,也不會顯得老 舊,反而會漸變成極富禪意的綠色。

一旁工作人員指出,台肥構內社是這裡最受歡迎的拍照景 點之一。來參訪此地的人們,總是會不由自主地放輕腳步, 一吐一納間都變得緩慢,靜心體會那份寧靜與和平,「來祈 願的人不少,『祈求找到好腦公』、『祈盼考上好學校』, 願望各色各樣,不知道實現了沒有(笑)?」

變──綠能深層海水觀光園區 全台唯一 戰爭是必須銘記的歷史扉頁,而留下來的也必須在新時代 充滿濃濃和風氛圍的
D-Park園區。
D-Park台肥花蓮深層海水園區, 日治時期為「日本鋁業株式會社花蓮港工場」。
海角防空洞裡展示著過去的歷史。
14 terroir of 肥沃台灣 COVER STORY|封面故事

重生。日本鋁業株式會社花蓮港工場先是在國民政府主導下 改建為花蓮氮肥公司,並在1960年併入台灣肥料股份有限 公司,後來在肥料停產後,又改造為深層海水的取水工程地 點,台肥並於2006年成立台海生技品牌,2007年取水成功

後,正式轉型為寓教於樂的觀光休閒園區,也是全台唯一以 深層海水為主題的觀光休閒園區。

台肥花蓮廠工務課黎業鴻課長表示,深層海水取自海底下 662公尺,以不破壞生態為重要前提,採陸地潛盾遁埋管,

時過境遷,D-Park園區成為老少咸宜的休閒園區。
台肥構內社是這裡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 在台肥構內社,把願望與祝福寫在繪馬上祈求實現。 15terroir of 肥沃台灣

耗時兩年才完工;取水則利用採虹吸管原理,引海水至陸面 的過程中完全不需使用電力,既節能又環保,因而也被歸類 在環保綠能產業。取水工程24小時運轉不停歇,每日可取 2,000噸海水。

因為海底下200公尺即沒有陽光,所以不會孳生細菌,病 原性微生物的含量是表層水的千分之一至萬分之一,水質相 當安定,同時不受氣溫影響,水溫保持平均10°C以下。

黎課長進一步介紹深層海水的多種優點,可以廣泛運用在 繁養、食品、保養和化妝品。在繁養方面,同樣採無動力 供水,利用水位高低差運送,讓同一批水可以分成四階段使 用;首先將水打到地形最高之處,此時的水溫也是比較低的 狀態,約12°C,適合繁養滸苔;接著水慢慢往下,依次繁養 海木耳、石蓴、最後到白蝦池的水溫約28°C。白蝦因為使用 深層海水繁養,就算池子是露天、溫度難免受天氣影響而有 些微變動,但平均溫度仍比外界其他白蝦池略低2-3°C,才 能維持深海白蝦一貫的好品質。

深層海水應用在食品方面,最直接的就是飲用水了,據了

以662公尺深層海水繁養的白蝦。 在園內的屋簷下漫步,彷彿來到日本京都。 海藻口味的米乖乖是以滸苔、石蓴製成。 海礦1400瓶裝水,富含深層海水中的天然鹼性元素。 以深層海水繁養而成的滸苔、石蓴與海木耳系列產品。 16 terroir of 肥沃台灣 COVER STORY|封面故事

步道由鵝卵石堆砌而成,全程28公尺,水深20公分,工作 人員:「根據德國克奈普神父發明的沐浴足療,在短時間浸 泡、並抬腳踩踏伸展,能促進下肢血液循環,減少肌肉因為 乳酸堆積而導致的痠痛,同時加速身體的血液循環,完全傳 達『冷』、『癒』、『淨』、『療』舒壓理念。」

雙腳接受了冰涼的洗禮,眼球也被美景淨化了,蔥蔥綠 樹、藍天白雲倒映在水道,在水波的帶動下搖晃,踩踏再踩 踏,快樂地起舞。

訪──餵魚兒、賞白鷺鷥

繼續前往園區的各個角落漫步探索,在不遠處遇見花池, 遠看白鷺鷥滑過水池,白色身影優雅翻飛,近看蜻蜓點水, 充滿著活潑的生機。還有小朋友三三兩兩蹲在池邊,投餵飼 料,隔著水面跟魚群們嬉戲。

在D-PARK台肥花蓮深層海水園區內,美景四處皆有,在 走讀歷史脈絡和體驗深層海水的健康療癒效果之中,為旅遊 增加更多知識的厚度。

解,店內銷售的主力產品包括百分百深層海水瓶裝水(深命 力鹼性元素深層海水、海礦1400),此外,由於深層海水的 水分子極小,容易被人體吸收的這個特性,能讓保濕效果更 好,適合運用在保養、化妝品的開發。 癒──9°C冷療足湯 炎夏中的冰火體驗 在展示館裡,可以看到取水工程的模型和說明、繁養的重 力流多階段系統、也可以購買深層海水和周邊產品,再深入 園區,則是可以在「深足癒步道」用觸感體驗僅9°C的深層 海水,感受由腳底直達頭頂的沁涼感;許多人在這裡常一 縮、一縮地把腳抽回來,無法馬上適應、浸泡在水中,此起 彼落的驚呼聲形成了有趣的景象。
在轉角「遇見花池」
遇見花池也是這裡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隔著水面與魚群嬉戲。 冰涼的「深足癒步道」在炎熱夏季裡帶來無比的沁涼。 17terroir of 肥沃台灣
安心花蓮農產 盡在洄瀾無毒 TEXT / YuhShan PHOTO /莊智淵 VISUAL / Sally Shih 「洄瀾無毒」店如其名,只販售經過 SGS 374 項無毒農藥檢測的農產品, 保護花蓮淨土、讓土地永續,也照顧人們健康,並以此為立基,發揚花蓮農產品, 白蝦、苦瓜、馬告、刺蔥、綬草、柚子⋯⋯,花蓮農產的好與特別,遠比想像的更豐富。 Pure, Non-toxic and... 18 terroir of 肥沃台灣 HIGHLIGHT|編輯台聚焦
19terroir of 肥沃台灣

負債收場。收拾完殘局後,2010年他選擇回到故鄉花蓮,汲 取過往教訓、重新開始,先是蹲點6年,蒐集地方產業的優 勢和痛點,全面調查分析,直到2016年才正式創立洄瀾無

「花蓮好山好水所孕育出來的農產品又多又好,耕種本色

則來選物販售,包括「花蓮在地生產、通過SGS 374項無毒

關,更給了消費者安心的印象,訂定無毒、友善環境的品牌 定位

以銷售的台肥白蝦舉例,台肥的繁養場以水下662公尺深 的深層海水繁養,水質低溫乾淨,較不會孳生細菌,給蝦 子一個健康的環境;且純海水的鹹度高,白蝦肉質會更加Q 彈。從蝦苗至成蝦約需耗時4個月,每次投放蝦苗前,人員

日日探索花蓮好物 行車累積里程等同環島360圈 「洄瀾無毒」的每一樣產品履歷都難不倒創辦人吳居 (Peter),從源頭到加工,他都可以信手捻來為消費者講 解,這樣的熟悉度得歸功於他堅持每日拜訪農友,5年以 來,車子的里程數已累積34萬公里(約等同環島360圈的距 離),為的就是挖掘花蓮的好物產並往外推,也藉物使力, 將被產品吸引的消費者帶進來花蓮,體會後山的土地人文。 出身自花蓮赤科山農戶的吳居,國中隨家人搬到西部,並 順勢留下來就業、也創業,初嚐成功卻也過於大意,最終以
毒。
不應該喪失。」吳居親自走訪農家發現,農產品的品質雖然 相當優良,但欠缺包裝行銷和通路平台,因此他塑造三項原
農藥檢測、跟自產自銷農友合作」,有所堅持不僅是為了把
出身花蓮的洄瀾無毒創辦人吳居。 20 terroir of 肥沃台灣 HIGHLIGHT|編輯台聚焦

會將池子徹底清空、消毒、再入水,避免殘留細菌、交叉感 染。而且每日利用飼料網觀察蝦子的健康狀態,對蝦子的照 顧無微不至。

夢想「以農帶旅」 用瀕危植物開啟農業護膚契機 走入產地是為了將農產品帶出來、向各地展售,吳居以在 地人的身份來說在地產品的好,顯得更有公信力和說服力,

他會一邊開著手機相簿向消費者介紹產地的美麗,「我都會 一邊泡著油菊花茶、一邊秀出手機相簿裡的油菊花田照片,

來試喝的大家就會說好漂亮、好想去喔,那我的目的就達成 一半了。油菊也是我們最熱銷的產品。」「以農帶旅」是吳 居的核心理念,將人潮拉回來產地,才能進一步發展休閒農 業區,為農業創造更多周邊的觀光經濟效益。

從一開始只提供7項農產品,到現在已有300項花蓮在地生 產的農產品在洄瀾無毒的平台上販售,但吳居仍不改探訪農 友的習慣,扮演在平台之外的另一個橋樑角色。「有農友遇 到農事問題的時候,我會跟他說其他農友的解決方法,讓他 參考實驗看看,很多時候還蠻有效的!」吳居笑說農友現在 也會主動來店裡找他,把這裡當餐廳一般吃飯、喝茶、聊天 交流。

台肥的白蝦肉質Q彈、味道純淨。 台肥的白蝦蘊含多種礦物質、微量元素,並且無添加藥物、抗生素、生長激素。 台肥集團以深層海水繁養的白蝦。 21terroir of 肥沃台灣

除此之外,吳居也主動為消費者尋找農產品,「曾有人問 我有沒有賣刺蔥,當時雖然沒有,但我沒賣不代表農友沒 有;後來也的確被我問到了,刺蔥現在成為我們的熱賣香料 之一。」此舉等於是為農友開拓潛在市場。 吳居笑說,其實農友也常有些有趣的點子,只是欠缺了被 帶到市場的機會,像是種植苦瓜的農友,從絲瓜水的概念出 發,自苦瓜莖中萃取汁液,自己用來敷臉、擦手,沒想到保 濕效果挺好的。在吳居的建議下做成商品,果然深受愛美族 群歡迎,一砲而紅;且因為品種是花蓮2號山苦瓜,更具有 地方價值與代表性。

又例如原生種綬草,一度瀕臨消失,在學術單位的復育下 才慢慢救起來,並被吳居發現了研究成果,其成分SINTROL 能改善肌膚發炎症狀,因此他聯合生技公司開發綬豐—綬草 修護膏,受到民眾喜愛,表示能抗敏止癢,有了不錯的回購 率後,他再去鼓勵農民種植,目前已在吉安鄉固定生產。

咖啡加馬告、綠茶佐刺蔥 用不思議組合行銷花蓮 吳居想做的從來就不只是賣東西,而是讓整個花蓮的好能 被全台灣、甚至外國看見。他正在進行中的下一步是打造 縱谷香氛走廊,將洄瀾無毒的高經濟價值的產物分成茶和咖 啡、保健植物、香草、辛香料、花茶等五大系列,他打算做 出市場價值、增加農業的經濟效益,吸引更多農民投入,藉 以擴大花蓮農業經濟規模,讓花蓮的農產品更有記憶點。

像是與工研院育成中心合作,將柚子皮烘乾後再利用,製 作成柚香八卦,可驅蚊、可薰香,讓柚子的香氣能充滿在 四季,而不止在中秋節前後才會被想起,突破農業的一大痛 點——季節性和不耐久放。

五大系列的產品之間也能互相結合,擴大利用,讓消費者 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像是在沖泡咖啡時,加入馬告可以增添 類似檸檬香茅風味;而刺蔥則適合加入綠茶或烏龍茶,讓飲 品品嚐起來更有層次感。

吳居以對農業的熱愛為起點,將農產品帶出去推廣,在經 歷累積中形成邏輯、散播經驗,希望加入農業的新進之士能 免去走錯路、浪費時間的過程,讓像洄瀾無毒這樣的區域型 農產品整合平台能遍地開發。

洄瀾無毒也有販售台肥集團以滸苔、石蓴製成的海藻米乖乖。 洄瀾無毒秉持「以農帶旅」理念,希望把人潮帶回產地。 22 terroir of 肥沃台灣 HIGHLIGHT|編輯台聚焦
台肥集團出產,孕育自 深層海水的深滋味天然海鹽。 23terroir of 肥沃台灣
24 terroir of 肥沃台灣 LOCAL|在地精髓
五米停留 讓心喘息 TEXT / YuhShan PHOTO /莊智淵 VISUAL / Sally Shih 「五米停留」是潛水術語,為了安全,潛水者會在上升至水深五米之處,短暫停 留 3 分鐘,保持呼吸,記得換氣。而這間位於花蓮的酒吧也渴望成為每一個人的 五米停留之處,藉由一杯杯調酒、在地食材做成的餐、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讓每 個人都能盡情釋放負面情緒,然後再前往更好的地方,繼續帥氣地過生活。 A Safety Stop,a Mental Rest 25terroir of 肥沃台灣

開始著手進行;他坦承聽到要在花蓮創業時,眉頭皺了一 下,頭上冒出了帶著驚訝的問號,但也很樂觀地想著,換一 個環境生活也不錯。總被朋友笑稱是浪人的Eddie,決定奔 赴花蓮一起奮鬥。

當時的Lance、Jessica、Eddie分散在北部和南部工作,利 用週休二日趕往花蓮會合,再一起租摩托車,穿梭在大街小 巷、尋找適合的店點。那時他們看中的,其實是現址的隔 壁,但就在確定承租前的兩個小時,被搶先一步租走了。

但他們沒有因此放棄,想在花蓮一起生活、做生意的熱情 如此澎湃,繼續尋搜一個月未果,仍然屬意這裡,便轉而看 向隔壁如廢墟一般的房子。「還記得有一天,外面下大雨, 我們在裡面也在撐傘。」三人苦笑著,不僅是家徒四壁,連

五米停留的靈魂人物Lance、Jessica以及Eddie,沒有一個 人在花蓮出生,是友情和潛水將他們兜攏,並一起來到花蓮 追尋夢想,他們正在創造回憶,即將揭開下一個人生篇章。 外來潛客落腳花蓮改造廢墟 憶當時......雜草比人高 最初決定停留在花蓮的是Lance和Jessica夫妻,婚後的他 們開著露營車環島旅行,也一邊討論人生的規劃,當來到旅 途的最後一站—花蓮,心中突然響起一道聲音,「好像就是 這裡了!」Lance說兩人向來都很喜歡花蓮的慢步調,每當 需要抒發壓力時,就會來這裡親近山與海,去溯溪、到深潭 潛水,看看有別於海洋的山溪生態。 兩人決定開店後,便將規劃告訴好友Eddie,當時Eddie正 好結束在菲律賓宿霧當潛水嚮導的日子。Eddie說其實自己 一直都有開店的規劃,只是沒想過在這個年紀、這麼早就要
禁止酒駕 酒後不 店內的長吧檯讓客人能和調酒師有最直接的互動。
五米停留的戶外空間,從一片荒煙蔓草的廢墟變成讓人放鬆喘息之處。
LOCAL|在地精髓

則是不定期、即興創作。

從自己動手除掉那比成人還高的雜草開始,Jessica還用粉 筆在地板上畫出夢想中的空間藍圖,「希望客人一開門,看 見的就是一個大吧檯,因為想跟客人有多一點的互動,所以 吧檯位置特別多。」集結多人的想法與力量,在營運前期不 斷討論對焦,直到2022年夏天,五米停留正式誕生!

遮風避雨的功能也沒有。但沒關係,屋子再修就可以了,他 們費了好一番功夫說服屋主,屋主也被年輕人的熱血感動, 店址總算塵埃落定。 高手集結呈上美酒佳餚 注入亞洲Top 10酒吧精髓 接著有更多夥伴加入,首先是台北知名酒吧AHA Saloon 主理人之一的Jeffrey,AHA Saloon曾獲得「亞洲50大酒吧」 第十名殊榮,三人請Jeffrey擔任顧問,參與整間店的營運及 未來發展計畫,並也找來廚師K與阿竹進入團隊協助餐點設 計,第一季的菜單是由K參與討論並協助設計完成,而阿竹
開車安全有保障 五米停留的靈魂人物,由左至右分別為:Jeffrey、Jessica、Lance和Eddie。

五米停留還有一個寬闊的後院,露天空間讓人得以在白日 仰望藍天、在暗夜觀賞星辰,一旁原生於此的大樹隨風發出 樹葉的沙沙摩挲聲,也有客人認為來到後院、有種上岸呼吸 的暢快感,瞬間排解了壓力。

異鄉人的花蓮情懷 用家鄉味、在地食材入菜

主理人們帶著積累的過往來到花蓮,豐盈花蓮的生活現在 進行式。像是Lance的祖籍在浙江,他將浙江家常味、稱為 「秋你勾」的年糕帶來五米停留,以Q軟的年糕為主體,搭 配港式臘腸和毛豆,加上雪裡紅做成的醬料,食用前攪拌均 勻,將原本的湯年糕改良成類似燴三鮮的黏稠感。辣肉丸子 則是來自歐洲旅遊的回憶,從蘇格蘭蛋改良而來──使用花 蓮在地的剝皮辣椒,與豬絞肉一起做成肉丸子,包裹著土雞 蛋,蘸上一點大蒜美乃滋,整體口味香而不辣。 大夥兒也一步一步地認識花蓮,挖掘地方寶藏,餐飲顧問

阿竹以在花蓮繁養的台肥白蝦為發想,使用662米深層海水 繁養的無毒白蝦味道鮮甜乾淨,因此僅以柴魚高湯和小黃 瓜、小番茄、毛豆仁、秋葵等蔬菜做基本調味配置,做成輕 透的法式凍派,再加上一球酪梨泥,盡可能地發揮好食材的 原味,最後以高腳杯盛裝,呈現輕盈雅緻。

而在顧問Jeffrey的協助下,更是打造出一款款經典調酒

──El Diablo,有龍舌蘭、黑醋栗利口酒、萊姆、薑,Lance 特別提到,他們將新鮮的薑打成汁後再做成糖漿,可以嚐到 一點新鮮薑的辛口;Apple Pipe,融合蘋果白蘭地、梅斯卡 爾龍舌蘭、苦艾酒、法國藥草酒,Eddie認為此款酒十分有 層次感,細細品味會發現,前調有蘋果甜味、中調來到煙燻 感、尾韻餘留微微的刺激。前兩款的酒款稍濃,若只想感受 微醺、點到即可,那Valencia會是最佳選擇,杏桃白蘭地、 葡萄蒸餾酒以及新鮮柑橘的組合,比起酒感,更多的是水果 清香。

禁止酒駕 酒後不 法式凍派以台肥集團的白蝦為發想,味道鮮甜乾淨。 LOCAL|在地精髓
客人時常詢問推薦的餐酒搭配,Lance提到,像是秋你勾 這樣有點份量的主餐,適合搭配清爽、帶點氣體的酒—5m cooler,以威士忌為基底的調酒,其煙燻味也跟港式臘腸很 合拍。不過Eddie補充,其實就像五米停留的宗旨,只要能 讓自己感受到愉悅放鬆的口味,都是最好的搭配,因此他們 通常會以喜歡濃淡、甜或不甜的酒感來詢問客人,挑選能舒 壓、適合當下心情的那款就對了。 雖然五米停留才在開業第一年,但已培養出熟客,Lance 笑說這也是花蓮的獨有特性,花蓮地雖大、但人口集中在幾 處,花蓮幾家酒吧老闆彼此間熟識地很快,也常會在彼此的 店遇到熟人,互動頻繁。日前適逢中秋節店休,大夥兒便 聚集在五米停留後院烤肉,就像在花蓮擁有了新的家人般熱 鬧。 開車安全有保障 Lance的祖籍為浙江,將浙江家常味「秋你勾」帶來花蓮。 台肥的白蝦是以662米深層海水繁養而成。圖為2個月大的蝦苗。 辣肉丸子則是改良蘇格蘭蛋,加入花蓮在地的剝皮辣椒,濃濃的在地風味。
30 terroir of 肥沃台灣 LOCAL|在地精髓

Unlocking thePotential of Blue Carbon

因應極端氣候,歐盟碳關稅即將於後年啟動, 已然對於國際貿易供應鏈造成巨大的連鎖效應與貿易壁壘, 台灣地狹人稠,是否還有機會取得這場綠色大戰的先機?

TEXT /劉安倫 PHOTO / Shutterstock 、 CCC VISUAL / Sally Shih

科技巨擘蘋果電腦宣告將在2030年達到碳中和的企業永續減碳目標。它們計 畫倚賴回收材料、使用再生能源、輕量產品設計等方法,逐漸減少75%的碳排 放;剩餘的25%碳排量,則透過支持位於哥倫比亞西斯帕塔灣、以及印度雷加德 沿海的紅樹林復育計畫,來做為碳補償。

以西斯帕塔灣為例,當地擁有約1萬926公頃的紅樹林,估計在林木生命周期 內可封存100萬公噸的二氧化碳,於2021年五月經保育國際基金會(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 CI)宣告,為全球第一座完成碳儲存量計算的紅樹林。

藍碳的國際研究目前多聚焦於紅樹林、海草床、以及鹽沼三大類生態系統。其 中最受矚目的紅樹林,可儲存的碳是陸地森林的10倍;至於最適合魚蝦蟹棲息的 海草床,固碳能力也可達陸地森林的2倍之有。換言之,當它們被破壞時,儲存 於這些海洋生態系中的碳也將被釋放出來進入大氣循環,增加溫室氣體滯留於地 球表面,將更加速極端氣候形成。

深藏不露的 海洋減碳大軍──藍碳
海洋藍碳PK森林綠碳! 儲碳、固碳力完勝 足以固碳的自然物種何其多,蘋果為何特別選中紅樹林作為補償標的? 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終身特聘教授兼環境保育暨防災科技研究中心主任林幸助 解釋道,與人們常見、儲存並固定於森林等陸域生態系統的有機碳(綠碳)相 比,固定於海洋生態系統當中的有機碳(藍碳),在水生環境形成後的分解速度 較慢、也較少受到人為及野火的干擾,是淨零碳排趨勢下指日可待的新起之秀。
31terroir of 肥沃台灣

紅樹林「碳險」!台灣獨到碳量測技術領先國際 林幸助教授研究台灣濱海溼地與藍碳數十年,持續調查全 台及離島地區中,主要分布於學甲、四草、淡水河與大鵬灣 各地的紅樹林分布面積,並盤點出水筆仔、海茄苳、五梨跤 及欖李等主要植物各自的碳吸收量。林教授表示,「藍碳研 究領域當中,紅樹林這樣的木本植物的討論度最高,主要還 是因為比較容易接觸得到,研究數據量化相對容易一些。」

儘管如此,要取得紅樹林植物的固碳數據仍然相當不簡 單,台灣學者領先國際研擬出地下部量測方法,於同一樣本 區域持續投入研究至少五年以上的時間,監測來自水面上及 地面下植株本體、以及水面下約1公尺以內土壤層有機碳的 分布變化。

量化分析的過程中,首先必須監測植物透過光合作用的轉 化過程所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並持續記錄植物的生長趨勢, 以計算出有多少碳被固定在植物體內與土壤根系周遭;最後 再行扣除植物因為自然老化所被分解的碳排放量。

「其實就像我們計算一個人吃了多少、長高長胖了多少、 又因為掉頭髮或代謝而少了多少這樣」,教授簡單說明的背

以及187公頃的鹽沼生態系統。儘管相關碳盤查與橋接國 際認證所需要投入的保育費用,仍被人們視為受到了自然 環境所服務、而需要繳交保護費的「綠色給付」(PES, 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但若要跟台灣每公里造 價3.06億的消波塊海岸線相比起來,也還是便宜得多了!」 目前,環保署已於前年啟動《溫管法》修法工作,並將該 法改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以因應歐盟碳關稅的實施, 預計將在2026年起全面啟動。但與鄰近國家相比,新加坡 所成立的碳權交易所去年就已結算出超過17,000個單位的碳 權,每噸價格達8美元,「類似國內駕照要換取國際駕照一 樣」,台灣仍缺乏一個明確、且足以與國際認證接壤的碳權 量測與認證機構及範例。

台灣的紅樹林是世界少數有在增加面積的生態系統,但以 淡水河旁關渡一帶的紅樹林為例,生長過密也將增加台北遭 遇強降雨時的排水困難度,林幸助教授強調「我們也將持續 研究如何疏伐與管理,才能達到碳儲存量、並促進人類與自 然共存的整體效益。」

域,更能夠抵抗海嘯侵襲。

而台灣沿岸擁有681公頃的紅樹林、5,456公頃的海草床,

後,不難想像碳匯盤查需要耗費的人力資源,才足以從單一 植物的碳吸收量,進而估算出一個簡單而明確的數值——台 灣紅樹林生態系的碳吸收量達 4,486 座大安森林公園。 台灣綠色給付ing!Next......盼碳權量測認證上路 事實上,藍碳生態系統所能協助的,遠遠超過固碳數值做 為碳權交易的貿易競爭。 自從2004年南亞大海嘯發生後,學者研究發現,沒有剷 除紅樹林的自然保留區,比起被蓋成渡假村的沿海聚落,能 夠更好地穩固底質以淨化水質,創造出獨特的生態多樣性場
32 terroir of 肥沃台灣 LOCAL|在地精髓

藻找減碳新法!亞洲最大深層海水園區低碳養藻 位於花蓮的台肥海洋深層水園區,為亞洲最大的深層海水 園區,布下管線直入太平洋662公尺深處,創造「人工湧升 流」抽取出珍貴而潔淨的深層海水,開發出飲用水、保養品 等相關產品。

台肥並運用深層海水豐富的營養鹽成分,透過人工繁養技 術,刺激表層藻類加速生長並吸收二氧化碳,成功繁養出白 蝦以及滸苔、海木耳、石蓴共三種海藻,生成海洋有機碳並 創造出可食用的價值。

林教授表示,國外也有海藻固碳的成功案例,在人為控制 的養殖環境中,應可避免海藻過度滋長,造成優養化的潛在 環境風險;可惜海藻的碳盤查數據化技術,目前尚未有很明 確的做法,也同樣須將養殖環節所產生的碳排放,納入計算 作扣抵。

速分解」,以增加循環利用的多重效益,才能達到固碳的最 終目標。

關鍵字:碳權

門與高美濕地,總面積僅

公頃。

33
而更值得關注的,仍是「後續如何使用,讓有機碳不易快
「碳權」簡而言之就是「排碳的權利」,通常以一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來作計算單位。藉由「將碳排放貼上價格」的原理,讓企業透過政府強制 或自願的方式作控管,進而達到實質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 關鍵字:海草床 海草是海洋沉水性維管束植物的總稱,具有根、莖、葉、花、果與種子等 構造,可以吸收土壤層與水中的氣體與養分,並進行有性生殖,故不同於 海藻;台灣以東沙島及環礁約 5,420 公頃最大,生物多樣性高,是魚蝦蟹 的重要孵化棲地。 關鍵字:鹽沼 是沿海潮間帶和陸地間的一種生態系統,生長出耐鹽鹼的陸生植物如蘆 葦、雲林莞草等。主要分布於溫帶和極地的海岸線上,台灣主要分布於金
187
更多台灣海藻繁養資訊請參考〈海藻養殖職人 的一天〉 terroir of 肥沃台灣

Black Gold from the Sea

讓米其林主廚都心動的養殖烏魚子── 竹魚水產 TEXT /劉安倫 PHOTO /蔡勝義、竹魚水產、 Shutterstock VISUAL / Sally Shih 烏魚子是台灣年節餐桌上少不了的風土佳餚,但隨著海洋環境變遷,台灣近海野生烏魚子的捕獲量 僅剩二十多年前的 5% ,維護「海洋生物的多樣性」成為刻不容緩的工作。選擇低密度生態養殖、 並以低鹽漬曬而成的烏魚子,不僅可以獲得更健康的風味保證,也在追求美味與環境永續之間,取 得更好的平衡。
34 terroir of 肥沃台灣 LOCAL|在地精髓
35terroir of 肥沃台灣

在漁民的經驗裡,烏魚洄游至新竹到嘉義一帶的魚子的成

老一輩討海人的記憶裡,每年冬至前後,像是約定好了一 樣,烏魚們總會隨著親潮,大批地由北往南迴游,逐浪來到 台灣西岸較溫暖的海域,準備著繁衍牠們的下一代。 大量攝取了親潮養分的烏魚,肉質肥美,圓鼓著的肚子 裡,蘊藏著豐盈的烏魚子(母魚卵),加上其它如魚膘(公 魚精囊)、魚肫(胃囊)和烏魚殼(魚體)的收入,是漁民 們引頸盼望,等待一年的「年終獎金」。 事實上,烏魚對海水溫度及鹽度相當敏感,只有在上述條 件適當的海域才會產卵。以台灣沿海為例,烏魚的捕獲魚 場,多集中在新竹、台中及雲林嘉義,甚至連宜蘭蘇澳的漁 船,都會開往中部漁港作捕撈,以確保烏魚的最佳成熟度。
熟度最佳;反觀基隆以北所捕撈魚子普遍不夠成熟,而屏東 以南地區的烏魚,大概已排卵生完小魚準備回到北方。 新竹特有的「九降風」相當適合烏魚子的風乾熟成。 許志豪與父親抽查烏魚的生長狀態。 36 terroir of 肥沃台灣 LOCAL|在地精髓

區雲林嘉義相比,我們在新竹的優勢在於有著適合烏魚飼養 的環境,也是最早開始撈魚收成和製作的產區。」

每年11月中上旬,許志豪和家人們會將自家養殖三年的烏 魚收成,同時把最完美狀態的黃澄魚卵取出並凍藏。接著趕 在農曆年前,利用北台灣冬天和煦的陽光,以及新竹當地特 有的乾冷季風──九降風,將烏魚子置於魚塭旁的網室當中 風乾熟成。

有別於中南部加工廠以烈日曝曬或室內冷乾的烏魚子,帶 有獨特風土氣息的九降風烏魚子,曾奪得十大優質烏魚子 全國競賽團體組第二名、全國十大金鑽烏魚子等獎項;在許 志豪接班創建自家品牌後,也陸續得到了米其林星級餐廳、 以及總統府宴會所採用,而漸漸廣為人知。多年的努力與累 積,更讓許志豪接連獲得第四屆百大青農及110年度全國模 範漁民等殊榮,對於非農漁業型態為主的新竹市來說,這些

37 然而,隨著全球暖化因素,野生烏魚的產量大幅消減,烏 魚的漁場也逐年北移,市售野生烏魚子的來源,除了由我國 漁船冬季進行捕撈外,絕大多數則仰賴進口中國、南美、西 非等地冷凍烏魚卵。烏魚卵經冷凍後貨櫃裝箱賣回台灣,品 質與風味不見得最佳,但因規格齊全、貨源穩定,進口的野 生烏魚卵數量足以左右國內烏魚子市場的行情。 藉颯颯竹風風乾熟成 二代同堂養出國宴級烏魚子 位於新竹香山的「竹魚水產」,是台灣唯一位於北部,以 一條龍方式進行烏魚養殖、與烏魚子產製的原產地;自父親 許順隆於民國七十五年建造魚塭開始,到兒子許志豪於十年 前返鄉接下家業,二代人共同打拼至今,已累積三十餘年的 烏魚子產製經驗。 許志豪解釋道:「烏魚怕熱不怕冷,跟烏魚養殖的主要產
竹魚水產是台灣最北的烏魚子產地。 terroir of 肥沃台灣

後達到七成乾的適中狀態。例如,九兩重的烏魚生卵,僅能 做出約六兩的烏魚子成品。

至於如何符合現代人對低鹽攝取的要求,又不影響到產品 的製程與存放,則取決於添加鹽的份量、醃製的時間。何時 該清除多餘的鹽份、乾燥多久才可以壓製成形、以及最後的 日曬與風乾時間與成品的乾燥程度,許志豪笑說:「這些都 仰賴媽媽和阿姨這些老師傅們的經驗和心法。」

金融新貴轉戰魚場

年四十一歲的許志豪,一家就住在魚塭旁,不時就能立刻看 到窗外魚塭的狀況。

儘管魚塭都有安裝動態水質監控等輔助設施,室外養殖難 免會被藻類等生物影響數據品質。幸好在爸爸的嚴格訓練 下,許志豪早已練就了光看一眼魚塭水色,就能辨別出水質 狀況的好眼力。

養殖漁業的風險其實並不亞於漁撈業,「當年賀伯颱風直 接把海堤衝垮,我們全家緊急撤離,幾年的心血也付之一 炬」。而最害怕的,還是夏天裡沒有風的夜晚,水車和發電 機的供電系統。如果設備出狀況沒有及時處理,水中溶氧量 降低可能就來不及補救了。

肯定更是難能可貴。 打造益菌舒適養殖環境 有種永續叫「竹魚水產」 要有健康、成熟的烏魚,飼養環境與水質是最主要的關 鍵。竹魚水產多年來堅持以低密度的生態養殖方式,混養著 烏魚與白蝦,在約2公頃大的魚池年產僅一萬尾的烏魚,為 的就是讓烏魚有著舒適的空間生長,孕育出優質的魚卵以成 就最高品質的烏魚子。 父子倆數十年如一日地親自照顧魚塭,以1.3%的半鹹水 環境飼養,輔以台肥的「養殖漁業用活力3號」和「農友牌 鎂鈣肥」作搭配,所養殖烏魚肉質鮮美無土味;並使用台肥 「活力漁寶1號」作為養殖階段的主力益生菌。許志豪補充 道,「配合益生菌在水池中的活力週期,我們會在魚塭整體 菌相環境轉差之前,約每7~14天補充益生菌,自然可以降低 弧菌爆發傳染疾病的機會。」 此外,為了確保烏魚子的成熟度與風味,每片九降風黃金 烏魚子,都是堅持養殖三年後才足夠優質的「三年烏」,魚 卵取出時重量平均達八至九兩以上。在經歷鹽漬、風乾重壓
練就一眼辨識水質之功力 從專司風險管理的產險專員,返鄉回歸成為漁家子弟,現
將加水稀釋後的「活力漁寶1號」投入魚塭中。 使用台肥的「活力漁寶1號」作為養殖階段的主力益生菌。 竹魚水產使用台肥的「活力漁寶1號」來養殖烏魚及白蝦。 38 terroir of 肥沃台灣 LOCAL|在地精髓
為了推廣好品質的永續水產品,「我覺得生產者還是要多 到第一線與消費者直接互動、多做食農教育,分享知識」。 許志豪除了主動去各地進修上課,也會邀請消費者直接到產 地參觀體驗。甚至前進國中小學,向小小學弟妹們傳遞永續 海洋資源的觀念。 許志豪強調,海洋就好比是一間銀行,海洋資源彷彿人類 寄存當中的本金,只要合理使用部分利息便足以生生不息。 但是隨著氣候變遷、海洋污染等問題日益嚴重,海洋漁業的 資源已逐年枯竭。 目前,全球漁業捕撈約佔了總水產產量六成,養殖則佔四 成左右。但隨著海洋資源匱乏以及養殖技術的精進,預計到 了2028年,養殖漁業將與漁撈業黃金交叉。透過養殖漁業降 低對環境的衝擊,才有讓海洋獲得喘息、甚至重生的寶貴機 會,海洋資源才得已永續。 竹魚水產的烏魚子成為許多 米其林餐廳指定使用的食材。 39terroir of 肥沃台灣
與海結緣140年! 日水產龍頭養殖黑鮪護地球 隨著世界人口快速增加、全球暖化、資源耗竭、生態系統的破壞日益嚴重,我們該如何和地球共生 共存?來自日本東京的水產食品企業 MARUHA NICHIRO ,與海洋之間擁有長達 140 年的淵源,致 力於實踐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有效利用可持續資源、減少對環境的破壞與影響。 MARUHA NICHIRO TEXT / Kenko PHOTO / MARUHA NICHIRO VISUAL / Sally Shih TREND|國際趨勢 40 terroir of 肥沃台灣

MARUHA NICHIRO致力於永續發展、創建生生不息的未 來,實際發展策略包括像是透過高效的能源使用和資本投資 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強化節能設施、改用無CFC冰箱 註、 使用再生能源等),建立循環型社會(減少原材料、產品包 裝的浪費;將廢棄物回收再生利用,有效利用水資源並再利 用)。

MARUHA NICHIRO在海洋資源的保護與人類對漁業資源的 需求中尋找平衡,推行了一系列具體的發展計劃,包括發展 可持續漁業和水產養殖認證。

2010年,MARUHA NICHIRO成為首家成功實現全養殖黑鮪 魚的民間企業。而所謂的全人工養殖和水產養殖,兩者最大 的不同點在於是否能夠從培育長大的成魚中採卵、孵化,並 繁衍出第2、3代,全人工養殖方式是「循環型」,讓生態循 環生生不息,有別於水產養殖為「消耗型」。

產卵、採卵

每年6月至8月夏季,九州奄美大島的黑鮪魚進入產卵期, 一天產卵誕生數千萬粒的魚卵,工作人員用網撈起漂浮在海 面上的魚卵,送到鄰近的孵化場進行孵化。

孵化、苗種生長

進入孵化場的魚卵(受精卵)長成6釐米長左右的魚苗約 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它們在孵化場的水箱受到照顧。全人工 養殖最重要的是透過「人工苗種」來提高魚苗的存活率。

苗種入海、養殖

苗種在孵化場生長一個月後,會被轉移到近海養殖場。

MARUHA NICHIRO的養殖基地除了奄美大島的兩個基地外, 還分布在九州大分縣等地。魚苗3年後長成成魚,再銷往日 本全國各地。

魚作為飼料,MARUHA NICHIRO則是從保護海洋資源的角度 著手開發新飼料,回收流通過程中「殘渣」(魚骨和內臟)

護魚塘周邊生態系統的環保型飼料。

永續養殖認證MSC、ASC

MARUHA NICHIRO持續推廣漁業永續發展,截至2021年 3月,共有39種水產品取得MSC、ASC認證。所謂的MSC認 證(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海洋管理協議會)是一項 以天然水產物為對象、針對漁業的認證制度,也是對於環 境友善、漁業資源永續經營的證明。ASC認證(Aquaculture Stewardship Council、海產養殖管理協議會)則是一項對於 養殖業的認證制度,也是水產養殖業者對於環境友善跟永續 發展責任的價值與證明。

減少海洋塑料

面對海洋塑料污染的問題,MARUHA NICHIRO從2019年開 始舉辦一系列的淨灘活動,2021年更擴大舉行,舉辦了7場 淨灘活動,從2019年到2021年,共有218人參加,累計蒐集 3,321公斤的廢棄物。

另外,日本許多海水養殖漁業的浮標都是使用聚苯乙烯泡 沫塑料製作,這種塑料很容易破損、變質,會對海洋生態環 境造成衝擊,為了降低這樣的風險,MARUHA NICHIRO已 開始改用強度更高的HDPE(高密度聚乙烯)材料製成的浮 標,可有效解決海洋塑料的問題。

註:無CFC冰箱即「無氟化冰箱」。部分家電以「氟利昂」作為冷媒,而 早期的氟利昂進入空氣之中、照射紫外線後,容易產生化學反應,並降低 臭氧數量,有破壞臭氧層之虞,因而有「無氟化冰箱」的發明,希望藉此 保護臭氧層。

在飼料部分,以往養殖黑鮪魚都是使用日本近海捕獲的小
製成飼料,提高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同時也是有助於維
41terroir of 肥沃台灣
MEGUの食育食癒時間── 菠菜的再生栽培 TEXT / MEGU ( 須賀恵美 ) PHOTO / MEGU 、 Shutterstock PORTRAIT / 婚攝 Mike 影像團隊 THANKS /劉曜德 VISUAL / Sally Shih 什麼樣的農業影片點閱率一年內衝破上千萬?答案是高麗菜的「再生栽培」影片,由日本 YouTuber NORINGO 拍攝,「再生栽培」就是煮完蔬菜後,利用不要的根或葉子來重新栽培,等蔬菜長大後 又可以再品嚐一次蔬菜的美味,除了可以節省伙食費,如果家中有小孩,還可以讓他們體驗蔬菜種 植的完整過程。由於這種栽培方式並不簡單, MEGU 決定親自種種看、和大家分享。 MEGU’s Food EDU Lab TREND|國際趨勢 42 terroir of 肥沃台灣

可以「再生」的蔬果種類很多,鳳梨、生菜、蘿蔔、豆苗、花椰菜、蔥等等,不過不少果蔬就算在日本栽種成功,礙於氣候 不同,在台灣未必能直接複製日本的成功經驗,例如NORINGO讓切剩的高麗菜心重獲新生,但是高麗菜斷面的再生需要低溫、 乾燥的環境,這和台灣溼熱的天氣條件並不相符,因此這次要跟大家介紹適合台灣的「菠菜再生栽培」,方法很簡單,也不用

花太長的時間,台灣的朋友在自家陽台就可以種種看、擁有自己的小小農場喔! 作  法: ① 把菠菜底部的根連同新芽一起切下來,注意不要破壞到 新芽的部分,可以參考下面的圖片~ ④ 把步驟②的菠菜根種入土裡,並用土牢牢地壓住根部, 澆一點點水讓泥土保持濕潤,經過3、4天,如果土的表 面乾了,就在澆一些水,注意不要澆太多水 ② 把①切下來的根部放在水裡放置半天 只需一個月!自己動手把吃剩的菠菜種回來 種植季節:3~4月或10~12月 所需時間:3個星期~一個月(看天氣) 種植難度:★ ★☆ ☆ ☆ 再生栽培材料: .菠菜(根和中間的嫩葉部分) .土 .肥料(這次使用有機肥料) .種植器 一棵 適量 大約小匙1 一個 ③ 把有機肥料加到泥土裡,均勻攪拌一下 43terroir of 肥沃台灣

.肥效登記成分:全氮: 5%、全磷酐:2.5%、全氧化 鉀:2.5%、有機質:88%。

.原料成分:麥粕、腐熟木 屑、棕櫚灰、大豆粕、芝麻 粕、花生粕、米糠、菇包介 質。

⑤ 經過2個星期的照顧,中間嫩葉的部分會慢慢變大 ⑦ 經過4個星期,再等一下……很快就能收穫了! 備註:如果長時間不收穫,菠菜會為了開花而葉子中間會長出梗,菠菜的葉子會變硬、變得不好吃了QQ ⑥ 經過3個星期,其他葉子也慢慢變大了 ⑧ 經過5個星期,葉子的大小都差不多的時候就可以採收了~ 另外,通過這次的再生栽培,我發現到一件事──從結論來說,使用雨水澆水會比起用自來水澆水來的更好。第一次種的菠 菜是用自來水養大的,可是長得不太好,結果失敗了;第二次用雨水,菠菜長得很快,而且良好。 有機質肥料選擇推薦 有機質肥料的選擇非常多樣化,以往常會喜歡使用糞便堆肥,或是 使用大豆粕等等單一品項有機質當肥料,但為了讓蔬菜生長更加健 康漂亮,台肥公司選擇多種有機質原料混合堆肥發酵製成「生技5號 有機質肥料」,原料多樣化除了可以供應蔬菜生長主要需求的氮、 磷、鉀元素外,更可多元的微量補充鎂、鈣、鐵、錳等等多種元 素,可以讓蔬菜更加健康。更棒的是,粒狀的生技5號有機質肥料由 於是使用全植物性有機質原料製成,在家裡種植再生蔬菜時也不會 因此聞到臭味。
TREND|國際趨勢 44 terroir of 肥沃台灣

只需5分鐘!自己動手煮出日式回春湯

接著介紹使用剛採摘的菠菜的日本代表料理吧!這道「菠菜 豆皮味噌湯」(ほうれん草と油揚げのお味噌汁)是日本 常見的家庭料理,曾出現在日劇「孤獨的美食家」第八季當 中。由於菠菜本身就能抗氧化,而且豆皮和味噌都含有「大 豆皂苷」,有助抗氧化、促進代謝,這道湯品也堪稱「回春 湯」,做法卻非常簡單,只要5分鐘就能端上桌!

所需時間:5分鐘

☆ ☆ ☆ ☆

作  法:

①將洗好的菠菜切成適當的大小。將豆皮切細,寬度大約 0.5cm。

②將水煮沸加入鮭魚粉。加入菠菜、豆皮煮1分鐘。

關於MEGU(自我介紹)

大家好!我是來自日本崎玉農家的MEGU小廚師(須賀恵美

restaurant修業、幫忙,

③拌入味噌後以小火煮1分鐘即可完成。
料理難度:★
材  料:4人份 .菠菜 .豆皮 .水 .味噌 .鮭魚粉 適量 1/3片 400cc 1~2大匙 1/2小匙
)。我來台灣之前,曾在東京的日本料理餐廳和Natural cafe
並有四年的時間跟家人一起從事農業工作,逐漸開始參加一些小農市集,還有開辦烹飪和飲食教育等課程。 多年前,第一次來到台灣後接觸到許多台灣的農家蔬果和食物,同時也非常好奇台灣的農業和日本的哪裡不一樣,所以2020年決定再次來到台 灣學習中文、親自體驗台灣的農場,然後跟大家分享這些有魅力的農家,除此之外偶爾還會和農家一起合作開設烹飪課喔~! 45terroir of 肥沃台灣
在友善耕作中慢熟──慢熟咖啡 TEXT /翁珮恒 PHOTO /蔡勝義 VISUAL / Sally Shih 潺潺水聲間流淌著溪水與田野的問候,高雄美濃溪對平原無微不至的照顧,化為豐收的作物,牽連 著土地與農人之間的連結。而隱身其中的「慢熟咖啡」,則是將這樣的連結,化為巷弄間的陣陣烘 培香,牽引著遠道而來的尋香人,用氣息與味蕾認識作物、認識小農、認識美濃。 Encore Cafe 慢熟咖啡招牌的手作米蛋糕, 有著米製品所擁有的些微彈牙口感。 JOURNEY|田邊旅人 46 terroir of 肥沃台灣

自餐桌回溯產地 從做米蛋糕到自己種米

推開「慢熟咖啡」的玻璃大門,在門關上的瞬間,仿若漫 遊到原萃的時空,腳下老宅留下的磨石子地、牆面上存放著 砌牆的痕跡,而曬乾農作物、木製桌椅與竹編陶藝收藏,則 用最純粹的色系裝飾著空間。女主人楊易玲揭起布簾,拂身 端出方才烤好的米蛋糕,熱情地邀請訪客品嚐由自家耕種的 米所製成的糕點。

「我們店內都盡量使用本地食材,並與小農合作。就在找 尋友善耕作小農的過程中,因緣際會認識了對麩質過敏的朋 友,這讓我們想到,美濃米的品質非常好,何不試著用米

來做糕點呢?」楊易玲手作的米蛋糕以戚風感帶出柔軟與綿 滑,巧妙地交織著米製品所擁有的些微彈牙口感,再由蜂蜜

舜接下祖父輩留下的田,自行種植高雄147、台中秈10號米 種,從沒有當過農夫的他們,帶著孩子一起在玩泥巴中摸索 學習,從而開啟了田野生活。

在美濃長大的楊易玲與來自花蓮的温 思舜,都曾有段在鄉 間成長的童年記憶,「小時後吃阿公種的菜都很美味,怎麼 長大後到了城市裡吃的菜都沒什麼味道。」楊易玲笑說,因 為愛吃的天性,讓他們開始思考種植方式與作物間的關係, 發現友善土地的耕作方式確實會影響作物的生成,「我們非 常著迷小農作物與友善耕作的概念,了解耕作環節與食材來

源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我們也希望孩子能夠在這樣的環境

中成長。」因此在兒子小語出生後,驅使他們從都市搬回美 濃老家,試圖為土地盡一份心力。

引出清甜香氣,她說,為了提升米穀粉的品質,與丈夫 温思
楊易玲與温思舜讓孩子盡情地在手作與觸摸中成長,與自然一同教導孩子認識世界的方式。 「慢熟咖啡」所有的食材都與小農合作,有什麼就做什麼, 因此餐點經常會隨著當季盛產食材而有所更動。圖為酸種麵包。 店內也販售自家耕種的米, 並以小語的手寫字「慢熟米」設計包裝。 47terroir of 肥沃台灣

思舜指著

效果,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雜草遍佈的廢棄農地呢!」壓低 鬱郁的田菁,他邀請訪客一同踏入與兒子打造的「田菁迷 宮」,男孩小語帶頭,熟練地穿梭在田菁間,不時提醒訪客 留意隱藏在腳邊的作物。

相較周邊蓋著塑膠布註抑制雜草滋生的田地,楊易玲與 温

48 「不塑之客」的減廢日常 從餐具容器到耕作用具 自然友善,不單單只在「慢熟咖啡」的甜點與食材上發 生,店內使用的容器到戶外田間耕作的用具,都蘊含著他們 節能減碳、減塑環保的理念。早在八年前,當時的店面還在 高雄市區時,「慢熟咖啡」就推行使用不鏽鋼吸管、外帶環 保杯折扣,「店裡不使用塑膠容器及餐具,也沒有提供外帶 紙盒,時常讓沒有準備外帶餐盒的客人敗興而歸,但我們還 是堅持這麼做。」温思舜說,雖然造成客人的不便,但會造 訪的客人都很認同他們的理念,時間久了也與客人培養了默 契,「經常會看到客人帶著各式各樣的容器來買糕點,甚至 還有拿著椰子殼來裝甜點的客人呢!」 跟著 温 思舜從店面來到田野,夏秋交替正逢休耕時節,然 一眼望去,卻有一塊田地長滿了比人高的田菁, 温
在風中搖曳的田菁說:「這塊是我們的地,在休耕期種植 田菁,不僅可以抑制雜草生長,對土壤還能有良好的固氮
terroir of 肥沃台灣 JOURNEY|田邊旅人
49 思舜的田則是將稻桿綑綁成束,壓在田中以避免雜草生長過 度,然而綑綁稻桿費工又得跟天公伯搶時間,只要一淋到 雨,稻桿就會發霉無法使用,但他們依然堅持最自然的農耕 方式。「我們認為大自然的生態系有其運行道理,因此不會 強行除草、噴藥殺蟲、翻耕種植。」温思舜說,追求大規模 生產的耕作方式不僅會產生大量的碳排放,往往也會破壞土 地的結構與生態系,土地就得花更長的時間修復,調適成適 合耕作的土質。 「除了讓作物自然生長,我們會在秋冬時施一些有機肥 『台肥生技5號』。」温思舜說,因台肥生技5號屬於粒狀且 容易透過微生物分解釋放,環狀灑在作物根系周邊與深處, 能促使根系向下生長,增加土質營養的同時也能夠有效鞏固 土壤,他邊說邊撥弄著土壤,輕碰到一旁的芋頭葉,站在一 旁的小語趕緊拉住父親。 註:台灣每年產出之農用廢棄塑膠布超過上萬公噸。使用後的塑膠布沾染 泥土,清洗不易,移除也是一大工程,導致回收困難。加上布面容易破 碎,若殘留在農地裡,難免有污染疑慮,成為農業縣市的一大環境隱憂。 對田野相當熟悉的小語,不僅是訪客的引路人,也是小小導覽員, 帶著訪客穿梭在自家田,時不時地停下來介紹身邊、腳旁的作物。 terroir of 肥沃台灣

從玩泥巴到照顧大自然

頭的小語,緊張地制止。 温 思舜笑說,小語第一次到田裡

「這是我們專門種來給媽媽綁掃把的貴黍哦!」

認識許多作物的小語是「慢熟咖啡」經營理念最佳的代言 人,他經常在店內「坐檯」跟來訪的客人介紹店內使用的食 材與來源,楊易玲說,小語非常喜歡跟客人介紹各種作物, 只要被客人稱讚,他就會越說越起勁,「有一次他甚至教客

「是孩子讓我們變得勇敢,願意離開既有的生活,觸摸土 地。」為了替下一代營造更為友善的環境,夫妻倆日常持 續不斷地學習自然工法,像是温思舜學習培育光合菌及自然 建築工法,楊易玲則是正在學習傳統發酵食物,例如酸種麵 包、康普茶、天貝等,夫妻倆在學習與實踐中,與孩子一同 親近土地,讓生活能夠更貼近自然。

慢熟,是作物播種後,經過漫長等待所收成的歷程,也是 楊易玲與温思舜的生活之道,在練習與自然相處的過程,慢 熟成足以照顧自然的人。

離開都會與孩子一起耕作
「爸爸!那個芋頭還小,不要拔!」誤以為父親要摘採芋
時,不到五分鐘就喊著上車,現在則是對田裡隱藏著的所 有作物都非常熟悉,玩耍了大半天還不願意回家。說話的同 時,小語早已從遠方摘下一株貴黍,搖晃著向訪客介紹:
人用稻桿編草刀,像是開工作坊一樣,只是來喝咖啡的客人 跟卻著他蹲在店門口編了快一個小時!」看著孩子能夠對自 己生長的環境、食用的食物來源侃侃而談,夫妻倆言語中流 露欣慰,友善耕作的理念真切地在孩子身上發芽。
楊易玲與温思舜會在秋冬時節適量地施有機肥「台肥生技5號」,以增加田中土質的養分。 長得比人高的田菁生長快速,在休耕 時節能夠有效抑制雜草生長且有良好 的固氮效果,能有效改善土質。 JOURNEY|田邊旅人 50 terroir of 肥沃台灣
除了稻米之外,田邊還種了多種作物,圖為貴黍。 不強行除草、噴藥殺蟲,在楊易玲與温思舜的田中, 經常能看到動植物之間共生的生態系,讓作物在最原初的環境中長成。 51terroir of 肥沃台灣
用玻璃罐裝載甜美── Google零負評的環保果昔吧 TEXT /許羽君 PHOTO /林宜賢 VISUAL / Sally Shih 穿越台北信義區百貨核心,移步在巷弄之間,松山文創園區偌大的自然生態系稀釋了車來人往的喧 囂,與松菸綠林隔著小路對望的環保果昔吧「好結果 Sincerely 」,門面吸納燦亮的陽光,空間裡 錯落著熱帶島嶼風土滋養出的植栽和水果,店長林恬安將飽滿的色彩倒入玻璃瓶,玻子裡盛裝的不 只是順應季節而生的綿密果昔,也是追求永續生活的美好印記! Sincerely Natural FEATURE|特別企劃 52 terroir of 肥沃台灣
53terroir of 肥沃台灣

不「糖突」!以當令水果體現大自然的奇異恩典 推開店面折疊玻璃門彷彿推開庭園圍籬,設計師選擇讓陽 光灑掃而入,任風徐徐吹送,流動的空氣延展了空間的視覺 限制,剛從庭園式的玄關走進店內,眼前便收穫了香蕉、鳳 梨、紅龍果等熟成果實,坐在吧台前,肢體因設計合宜的桌 椅高度,體驗到身與心「回家」的自在。

果實來自固定配合的商家,汲取不同產地養分的當令果 實,其滋味順隨風土變化,但是「好結果」的果汁不放糖, 醜蔬果因而成為兼顧營養和美味,甚至得以支持店內運營的 重要角色。林恬安認為,「大自然的東西本來就是活的,就 像每個人都不一樣,所以果汁的味道每次都些許不同,好比 今天奇異果酸度明顯,今天芭樂香氣比較突出,但在出杯前 都試喝,調整至甜度、稠度都差不多。」

在個人飲食喜好與顧客回饋中,她彷彿校正出讓人得以從 一杯果汁,感受在地風土的美好機遇。因此店內果汁分成三 個系列,按照口感區分出保留果肉並兌水攪打的果昔、濾除 果肉的清爽純榨汁系列,以及以蘋果汁取代水的稀釋功能, 調配出口感飽滿並散放香氣的果昔;此外,她也手工自製口 味溫和的優格,燕麥碗則以未精製的燕麥、大麥、黑麥、蕎

環保果昔吧「好結果」。 折疊式門窗方便引入自然光線與清風。 店長林恬安以蘋果汁取代糖與水,研發出飽含果肉且口感醇厚的果汁。 54 terroir of 肥沃台灣 FEATURE|特別企劃
麥等,依照麥類的硬度天性,抓準比例,烹煮再浸泡,讓穀 物不過於軟糯而帶有嚼感。 因壓力暴增10kg! 藉由認識好菌走出身心黯然 「好結果」的餐點隨著個人生活經驗,形塑出獨到品味, 以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每日飲食建議量,設計出適宜分 量。林恬安數念著:「水果一天需要240至300克,店內一 杯果汁的果肉至少240克,一天所需的乳製品是2.5杯,店內 大份優格就含兩杯,而一日油脂分量為4匙,堅果推薦量是 10到15克,餐點或是牛奶類都可以配著堅果打,燕麥碗裡 40克的燕麥,大概是一份全榖根莖類的量。」早餐若是以優 格搭配果汁,便輕鬆攝取乳製品、堅果、水果養分。 近期菜單再添鹹食選項,一份餐點幾乎滿載單日營養,也 成為外食族調整日常飲食的捷徑。許是因為林恬安也曾是上 班族,生活被待辦目標填滿,樓下的果汁店成為湊合每日營 養的來源,早餐光景疊合著上班路,2016年,從常客成為 接手果汁店的店長,2019年再搬遷至現址,生活環境看似 改變,逢疫病無預警追趕而來,她卻再次落入用食物紓壓 配料豐富的水果優格碗。 55terroir of 肥沃台灣

感覺到身心的安定與美好。

的慣性中,「因為疫情跟房租壓力很大,我就會狂吃澱粉跟 醣類,以前當上班族時加班也是,開店三季我就胖了十公 斤。」 面對身心黯然,林恬安歷經掙扎後,嘗試推開心門上的縫 隙,讓細微的光線流洩而入,她從閱讀理解身體對於甜食的 渴望,在《我們只有10%是人類:認識主宰你健康與快樂的 90%細菌》、《發酵文化》等書中,發現腸道細菌與人體的 關係,「不同菌種有不同食物,如果我一直吃甜的就會助長 特定菌種,而它們為了生存,會讓我想吃更多甜食。」 實際實踐衛福部的每日飲食建議量,不僅驗證百年來不朽 的真言──You are what you eat.(人如其食),林恬安更能 自信說到:「現階段,我不需要勉強自己必須要吃水果蔬 菜,我沒有強迫自己改變,但是身體的喜好跟渴望會自己 改變。」 開業六年,生活的目光從遙遠的未來回到近身之 事,她不斷深入探索自我的內涵與需要,相比以往知足,也
以未精緻的全榖雜糧自製燕麥基底。圖為莓果可可燕麥碗。 56 terroir of 肥沃台灣 FEATURE|特別企劃

攜手外送平台 用守護鯨魚之心盼「塑塑退散」

「我的人生成長從開店開始,第一次真的認識身體天生的 需要,意識到人很有限,我的時間有限、體力有限。」認識 自己似也影響了林恬安的環保推廣行動,也試圖在理想與大 眾消費習慣之間創造彈性空間,奇特的是,她的環保堅持並 未使消費者卻步,店面在Google評價中竟然毫無負評,截至 2022年9月,評價全然為五顆星。

環保意識從小根植體內,她跳脫人的視角而嘗試同理萬 物,便深刻體會國內的環保風氣形如牛步,「政府的限塑對 象從塑膠袋、塑膠吸管到塑膠杯,很多店家抱怨政府沒有提 供緩衝時間,但如果我是鯨魚,每天都面臨被噎死的困境, 怎麼想給緩衝時間?海洋生物沒有辦法分階段式活下去,人 類有能力選擇,但海洋生物沒有。」

環保之路並非一路遂順,最初林恬安曾估算過租賃合約期 間,每日塑膠杯使用量,疊套放置後竟能塞滿整間店,「好 結果」因此一度以環保「大象杯」供應餐點,顛覆大眾使用 一次性塑膠產品的慣性,當時,環保容器租賃品牌「好盒 器」、「青瓢」紛紛扎根南北都會,她也試想串聯周邊店家 實踐「甲地借,乙地還」的模式,可惜力有未逮,直至疫情 之下、外送興盛,她的構想才重獲實踐的機會。

國內興起首家零廢棄環保外送平台「一口覓食」 (MissEco),平台與合作餐廳都採用循環再利用的盒器, 由外送員隨餐送到消費者手中,消費者食用、清洗後再親自 歸還店家,或於下回點餐時將容器交還外送員,「好結果」 成為平台首批合作店家,而店內外帶方式則改以植纖餐盒、 玻璃容器、二手提袋盛裝餐點,為了倡導回收,消費者退還 玻璃容器時會獲得一筆器皿退回費用,另外,店內也巧妙以 二手紙袋自製優格成份標示牌,充滿勞作感與童趣。趣味、 日光、綠意穿梭滿室,伴隨玻璃罐中的瑰麗色彩,持續訴說 著「好結果」守護未來的不變初衷。

當令水果提供果汁豐富營養與美味。
「好結果」店長林恬安。
「一口覓食」(MissEco)平台與 合作餐廳都採用循環再利用的器皿。 57terroir of 肥沃台灣
最醜卻最美的作品...... 「植物講古師」用藝術承載黑鄉歷史 TEXT /張舜芬 PHOTO /林宜賢 THANKS /南港老爺行旅 VISUAL / Sally Shih 如果美麗的定義是不掩蓋醜陋,那眼前幾近頂天立地的裝置藝術則堪稱又美又真! 由老舊肥料袋、廢棄輪胎、黝黑煤炭、永生植物交錯擺放而成, 藝術家賴怡璋將看似不相關也不協調的元素送作堆,因為它們都是台味十足的歷史物件, 都是北台灣工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見證者,一起訴說著「南港很久很久以前」 ...... 忠實揭開「黑鄉」那煙囪林立、不美麗的過往。 A Story of Times 58 terroir of 肥沃台灣 GOOD |台肥好秋
「植物講古時間」有 聲裝置藝術, 2022 年 9 月 1 日∼ 2023 年 2 月 28 日於台北「南港老 爺行旅」展出。 59terroir of 肥沃台灣

擅長詮釋植物美學的賴怡璋笑稱這是他「最醜的作品」, 畢竟展品使用了三種外貌全然不合襯的植株──文殊蘭、姑 婆芋、巴西鐵樹,三株曾經栽種於工業區的植物。美感擺一 邊,為的是復刻往日南港廠區的樣貌。

「作品的核心是,我認為每一段歷史的好壞,都要被記錄 下來,因為它都是促成現在狀態的養分,不能因為它(南 港)曾經被視為黑鄉,就把這份歷史遺忘。這次作品可能是

我的創作以來最忠實呈現我想呈現樣子的一件作品。以往作 品多少會被影響,希望更貼近於美學。這次該貼近美學或貼 近真實?我希望是真實。」 請回答1987!老時代新聞畫面激盪藝術靈感 龐然巨作的展出地點是台北「南港老爺行旅」(以下簡稱 「南港老爺」)入口大廳,南港老爺是策展方,以「迴歸」 為展覽主題,希望讓往來的旅人更加認識南港的過去與現 在。 南港老爺營運總監洪郁甄指出:「早期的南港是工業聚 落,華麗蛻變後,如今成為金融科技園區,國家生技園區 也會在這邊發展,所以人潮回流,『 回 』再加上一隻腳 『辶』,成了『迴』、『迴歸 』。」 「迴歸」集結了四位藝術家,其中,賴怡璋的「植物講古 為了呼應南港「黑鄉」的過去,南港老爺行旅於裝潢中加入了黑色元素。 台肥南港廠轉型,取而代之的是節能減碳綠建築。 藝術家賴怡璋利用塑料與布料製作永生植物,圖為他手製的姑婆芋。 60 terroir of 肥沃台灣 GOOD |台肥好秋
時間」有聲裝置藝術主要聚焦南港的昔日樣貌,靈感來源是 1987年的電視新聞片段,紀錄著當年在南港設廠的「啟業化 工」停工關廠時的景況,新聞鏡頭中曾出現三株植物,隨著 廠房吹熄燈號,這些植物跟著遭到移除。「植物講古時間」 試著讓時光倒流,讓三株植物「復活」、高談闊論起來,言 語之間透露出對於未來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作品中的三株植物看似栩栩如生卻都是人造的,是利用塑 料與布料製作,之後拼接、染色而成。刻意不用真的植栽, 賴怡璋想表達的是新聞中的那三株早已逝去,不在了,「面 對都市發展、國家發展或者是世界的發展,我們就像那三株 植物,沒有辦法去抵抗大格局的改變,但是我們可以成為一 個觀察者。我沒有要讓人覺得講話的是過去那三株,它們被 我二次改造,好像神像一樣被移靈過來,是灌入我藝術家自 己的詮釋在裡面」。 藝不容辭!台肥遍尋各廠 搜出老物件協助展覽 除了啟業化工,南港輪胎、台灣肥料公司等都曾在南港設 廠,因此賴怡璋把台肥「農友牌」肥料袋、輪胎、煤礦等時 代元素都放入展件當中,同時擺上電視機,不時播放著老三 台時期特有的「檢驗圖」彩色條紋畫面,展現時代感。 特別的是,台肥南港廠已經拆除,舊址轉型為一棟棟節能 減碳綠建築,當年的肥料袋自是停產多年,市面上找不著, 台肥公司為了協助展出,尋遍旗下各工廠,終於在基隆老廠 房中找到了這些肥料袋,無條件供賴怡璋佈展用,讓他直說 很感謝:「我不知道這個歷史台肥願不願意再被提起,我很 感謝台肥願意跟我們一起,把這個歷史呈現出來」。 拒用一次性素材!藝術植人搬自家電視佈展減廢 為了緊扣老爺行旅提倡多時的永續概念,「植物講古時 間」使用的素材90%以上都會回收再利用,比如填充肥料袋 的大量棉花,賴怡璋已和永樂市場商家談妥,展出後會將棉 花交由商行重複使用,另外,支撐煤炭的龜甲網,他則會自 行收回,用於未來的作品當中。 「那電視是我自己的電視;喇叭是跟台北當代藝術館借 的,可以還給他們;燈的部分是鐵的材質,是回收的鐵去 做的,裡面是LED燈管,希望把能耗跟製造的垃圾降到最 低。」 賴怡璋堪稱「藝術植人」,從小喜愛植物,是長輩口中 「只需丟片菜葉就會停止哭鬧的孩子」,善於藉由植物創 作、說故事,這次又與植栽聯手激盪藝術魂,他期許「希望 可以用植物建立我對這個世界的語言與體系, 屬於自己的 語言與體系 」。 南港老爺行旅營運總監洪郁甄(圖左)與藝術家賴怡璋(圖右)。 61terroir of 肥沃台灣

講述茶葉大王張福吉,與女兒張薏心這兩代人經營茶葉出口公司,在動盪的時局中,憑藉努力走出自己的道路。劇中提 到,由於地力不足,茶葉需仰賴化學肥料才能長得好,但是當時的時空背景之下,台灣自產肥料不多,多半靠進口化肥, 並主要用於種植糧食作物稻米,因此,增建本土肥料廠勢在必行,台肥基隆廠、南港廠、新竹廠、苗栗廠、高雄廠及花蓮

灣茶葉的種植也有相當貢獻。而一個時代的結束象徵著另一個時代的開始,苗栗廠如今逐漸轉型為綠色循環經濟園區,一

見證台灣茶產業的盛世與衰敗-台肥肥料廠 TEXT /吉天行 PHOTO / Shutterstock VISUAL / Sally Shih 2021年末掀起一股茶葉風潮,台灣首部海陸腔客語劇「茶金」於各大有線、無線平台上架,該劇以1950年代為背景,
廠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其中成立最晚但規模最大的苗栗廠,原為慕華聯合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苗栗液氨尿素廠,於1964年成立,是台灣最 早利用天然氣為製程原料的化肥廠,時至1970年因美商股權出售,由政府收購,同年10月正式歸併台肥公司,廠名改為 台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苗栗廠。 美商慕華時代的苗栗廠有著高薪資、人員高素質及高效率三高著稱,廠區內除了大操場外,還有羽球場、桌球場,甚至 還有高爾夫球場,辦公室也有著當時少有的中央空調跟台灣櫸木材質的木質地板,辦公區域一直到今天都還保存良好繼續 使用當中。台肥接手苗栗廠後,仍延續美式管理制度及風格,優渥的薪資與福利,令當時苗栗廠的員工成為炙手可熱的結 婚對象,據說排隊相親的對象大排長龍呢。 苗栗廠的全盛時期一直持續到1999年,台肥公司民營化後,中油取消原有的天然氣優惠,生產成本變為原來的數倍, 沉重的成本壓力使得傳統氮肥廠終告停產。苗栗廠已經出色的完成了他的任務,提供台灣發展初期所需的各種肥料,對台
邊開發富含有機質及益菌的生技有機質肥料,另一邊發展高科技電子級化學品,繼續它的滋養台灣之路。 62 terroir of 肥沃台灣 GOOD |台肥好秋
農用智能ft.永續環保 嘉義重磅級農機展 台肥共襄盛舉 TEXT /劉曜德 PHOTO /劉曜德 VISUAL / Sally Shih 什麼樣的展覽可以吸引超過40萬人次參觀,超越跑車、汽車展呢!? 在農工大縣——嘉義縣,今年聚集了許多巨 大又帥氣的農機械聯合進行展出,已經連續辦16屆的農業機械暨資材展,人潮絡繹不絕,現場大人小朋友無不興 奮的與大型農機械合影。 這麼多帥氣的農機具,其研發與誕生主要目的都是朝向農業省工為第一目標,不管是水稻插秧機、玉米收割 機、毛豆收割機或是溫室電腦監控滴灌系統等等,都能節省許多工作時間與人力,而無人機在農業上的應用,也 改變了農村農忙期的景象——貨車變成無人機的停機坪,出發四處征戰噴藥落肥。 而隨著農機具的進步,肥料資材也隨之進化。台肥公司在農機展中展示新型微生物肥料,能夠結合無人機進行 高濃度低水量的空中噴施,不僅方便施作,還能透過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菌群,讓作物更加健 康,減少農藥使用。 由於傳統農業在長期大量施用肥料後,會有磷肥殘留或鉀肥吸收效率變慢等情況,不僅造成農作 物生長受限,更可能因殘留利用率不佳的肥料成分隨灌溉水進入溝渠當中,造成水質優養化等環境 汙染問題。對此,台肥公司透過生物科技技術研發含溶磷菌的「活力磷寶」以及含溶鉀菌的「活力 鉀寶」,結合溫室滴灌技術或農機具快速施用於農地當中,讓兩種菌群在土壤中協助農作物快速吸 收多餘磷肥與鉀肥,不僅作物更健康茁壯,最重要的是可減少肥料浪費,降低環境負荷。 台肥公司推出新型微生物肥料, 能結合無人機進行空中施肥。 63terroir of 肥沃台灣

活力漁寶1號

成  分:有益微生物(活菌)

菌  數:109CFU/ml

規  格:0.5-0-0.2(N-P-K)

參  考:本雜誌34頁,〈讓米其林主廚都心動的養殖烏魚 子──竹魚水產〉。

養殖漁業用活力3號

成  分:有益微生物(活菌)、有機發酵資材、多種胺基 酸及微量元素

菌  數:108CFU/ml

規  格:0.5-0.1-1(N-P-K)

參  考:本雜誌34頁,〈讓米其林主廚都心動的養殖烏魚 子──竹魚水產〉。

石蓴

肥料哪裡買 北區營業所

苗栗縣苗栗市福安里福星210號 TEL(037)269-345 FAX(037)269-933

中區營業所

雲林縣大埤鄉豐昌街2號

TEL(05)591-6992

FAX(05)591-7528

南區營業所

高雄市新興區民族二路36號3樓 TEL(07)222-5717

FAX(07)222-8207

本期台肥產品檢索
成  分:石蓴 包  裝:150公克 產  地:台灣花蓮 參  考:本雜誌12頁,〈走讀歷史 遇見和風──台肥花 蓮深層海水園區散策〉。 滸苔 成  分:滸苔 包  裝:100公克 產  地:台灣花蓮 參  考:本雜誌12頁,〈走讀歷史 遇見和風──台肥花 蓮深層海水園區散策〉。 64 terroir of 肥沃台灣 GOODS|台肥產品檢索

機質)

包  裝:20公斤

生栽培〉、〈在友善耕作中慢熟──慢熟咖啡〉。

參  考:本雜誌12、24頁,〈走讀歷史 遇見和風──台 肥花蓮深層海水園區散策〉、〈五米停留 讓心 喘息〉。

台灣肥料股份有限公司花蓮廠 花蓮市華東15號 TEL 03-822-3181 白蝦、藻類產品哪裡買 海木耳 成  分:海木耳 包  裝:150公克 產  地:台灣花蓮 參  考:本雜誌12頁,〈走讀歷史 遇見和風──台肥花 蓮深層海水園區散策〉。 台肥白蝦 成  分:白蝦 淨  重:300公克±10/盒 保存期限:冷凍12個月 備  註:純淨無汙染低溫深層海水繁養,肉質更加緊實彈
台肥生技5號有機質肥料 成  分:氮-磷酐-氧化鉀(N-P2O5-K2O)5-2.5-2.5-88(有
適用作物:各種作物
參  考:本雜誌42頁,〈MEGUの食育食癒時間──菠菜的再
65terroir of 肥沃台灣
走讀歷史 遇見和風 台肥花蓮深層海水園區散策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