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專題報導:乾旱篇

Page 1

科技如何解決水資源問題

2015年春季南化水庫面臨旱情。 林志成攝 水關乎人類生存,水資源短缺的問題不僅影 響國計民生,也牽動國際關係,各國目前紛紛投 入資源,謀求增加水資源之良方。台灣雖然年平 均雨量高達2500公釐左右,但因降雨季節集中在 5-10月的豐水期,須有相關科技來調適枯水期之 水資源需求。近一世紀來,台灣出現各種解決水 資源問題的科技運作,例如水庫、人工增雨及諸 類中小型水資源系統的開發,以下就此三項分述 之。另加介紹自來水管的漏水率與汰換,討論水 資源之管理與維護問題。 水庫 1950年代起,工業用水需求大增,興築水庫 成為解決水資源問題的主要途徑,台灣現行運作 之主要水庫都是在這之後興建,但是近年來水庫 蓄水供水功能也逐漸出現問題,主要在於強降雨 發生次數增加,引發明顯土石流失,造成水庫淤 積量增加,其中以石門水庫、曾文水庫、南化水 庫之淤積比率較高,目前均在30%以上。每年政 府都投入大量資源進行開挖清淤,但成效仍緩不 濟急,未能充分解決淤積之問題。 為避免泥砂淤積池底,水庫防淤工程亦陸續 展開,除了攔砂壩之外,上述三個水庫著手築起 防淤隧道,據經濟部水利署資料顯示:石門水庫 第一階段防淤隧道工程預計於2021年完工;曾文 水庫防淤隧道預計於2016年9月完工;南化水庫 防淤隧道預計2018年2月完工。築成後,將在汛

期渾水進入水庫時,即啟動排砂,盡可能減少淤 積泥砂量。待三項工程完成之後,未來防淤成效 當有所改進,可延續水庫之使用壽命。 人工增雨 每逢缺水時期,人工增雨(俗稱人造雨)的計 畫也是國內現行採取的因應措施。現行人工增雨 方式分為空中施作與地面施作,空中施作的方式 為以飛機到高空噴灑乾冰、碘化銀於雲中;地面 施作則是在迎風面燃燒焰劑使其飄到雲中。例如 2015年2月中旬,冷鋒面通過台灣北部,氣象局 與國防部即啟動人工增雨計畫,每兩小時監測是 否具備人工增雨工作的條件,飛機待命隨時起飛 執行。然而需要人工增雨的時期,即因偏乾而使 大氣水氣含量不足,難以獲得大規模之雲層來造 雨,故其所顯現之降雨量通常並不顯著。近年來 國內持續進行人工增雨相關研究,如台灣大學大 氣資源與災害研究中心的「人工增雨技術精進研 發計畫」,嘗試藉由集水區氣候與地理條件改善 飛機種雲方式、研發更有效的暖雲焰劑等途徑, 期能在乾旱時期為台灣多爭取一些水資源。 中小型水資源系統的開發 運用化整為零之概念,開發家庭或社區型之 中小型水資源系統也是調控水資源的策略,例如 雨水貯留再利用系統、回收水利用系統、及省水 器材的使用,均能有效增加水資源,但目前這些

系統之普及度仍待積極推廣。金門、馬祖、澎湖 等外島則是以興建海水淡化廠方式因應軍民用水 需求,但海水淡化廠一直存在著造廠與製水成本 過高的問題,通常是為特定目的而建置,例如中 鋼公司的南星海淡廠、台電公司的大林海淡廠與 興達港海淡廠,就民生用水需求而言,因水價偏 低,致使海淡廠仍無法作為全面性解決水資源問 題的方案。 自來水管理 水資源問題除開源之外,節流亦重要。台灣 自來水的高漏水率是存在已久的問題,據經建會 2013年資料顯示,台灣自來水管漏水率達20%。 過去台灣的自來水管線多採用預力混凝土管、鑄 鐵管及塑膠管,歷經20-30年的使用期,面臨管線 龜裂、破漏、生鏽之情況,成為高漏水率的主因 ,也因此台灣自來水公司於2013年至2022年執行 「降低漏水率計畫」,進行自來水網的改善,使 用球狀石墨延性鑄鐵管、不鏽鋼管等耐用的材質 進行管線汰換,預期完成之後可降低5.3%漏水率 ,當可為台灣省下可觀之水資源。 上述運用科技解決水資源問題的方式,仍有 繼續努力與改進空間。面臨水資源問題的國家所 在多有,水科技的研發亦是不遺餘力,例如以色 列高再用率的污水循環系統、先進的海水淡化技 術、節水的農業滴灌技術,以及新加坡的新生水 等技術,都是值得我們借鏡的水科技。

海洋與環境變遷 乾旱專題報導 就是在找你!

發行單位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海洋與環境變遷新媒體計畫 指導單位 科技部 發 行 人 陳昭銘 總 編 輯 蔣忠益 主 編 王御風 編 輯 高玉馨、吳孟青、何彥廷、黃柏菀

https://www.facebook.com/nkmuoaec http://nkmuoaec.blogspot.tw/

高海大同學,你對科普新聞有興趣嗎?想學習如何撰寫科普新聞嗎? 請與我們聯絡。(請上臉書、網路留言板留言,文章一經採用將致贈稿酬)

台灣2015 乾旱的面面觀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海洋與環境變遷」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蔣忠益∣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審 校:游保杉∣國立成功大學工學院 關 鍵 字:防淤、人工增雨、漏水率 名詞解釋:新生水(NEWater):新加坡的民生廢水回收再利用計畫,於1998年開始籌劃,以薄膜 分子科技將民生廢水層層過濾淨化後,供工商業使用,也生產可以飲用的瓶裝水。該計 畫預期在2060年滿足新加坡55%的用水需求。 延伸閱讀:〈石門水庫清淤作業及庫容維持策略〉、〈把握低水位時機 加強曾文水庫清淤〉、 〈南化水庫防淤隧道工程發包完成 即將施工〉、〈匱乏變黃金 以色列自豪水科技〉 〈雨水貯留再利用相關案例〉、〈臺灣水資源--海水淡化〉、〈石門水庫防淤隧道工程 計畫(第一階段)〉、〈曾文水庫防淤隧道工程〉、〈南化水庫防淤隧道工程發包完成 即將施工〉、〈NEWater〉、〈人工增雨技術精進研發計畫(1/2)〉

未來面臨的水資源問題 2015年上半年乾旱問題衝擊臺灣民生與產業 ,休耕與限水措施接踵而來。聯合國跨政府氣候 變遷小組(IPCC)也針對全球暖化議題進行研究, 2007年發表的第4份評估報告指出,全球暖化急 趨嚴重的現象,百分之九十的可能性來自人為影 響。2013年發表的第5份評估報告更指出,目前 全球暖化高達百分之九十五的可能性是人為造成 。臺灣在這波氣候變遷中也深受影響,主要在降 雨形態的改變,因此未來臺灣面臨的水資源問題 ,可分氣候變遷與水資源管理兩個面向來談。 在氣候變遷方面,國內研究運用觀測資料與 IPCC未來推估資料,分析全球暖化對臺灣水資源 的影響。觀測資料研究顯示,以臺灣近六十年 (1950-2008)的降雨資料而言,臺灣的降雨呈現增 加的趨勢,其主要來源來自於颱風雨;再者,夏 季侵臺颱風也呈現增加的趨勢,估算約為每100 年增加3.1個,以近十年夏季侵台颱風數平均為每 年3.4個為計,預期2100年時,夏季侵臺的颱風數 量將比目前倍增。而IPCC推估資料亦顯示,在未 來百年臺灣東南側洋面之降雨將明顯增多,反應 颱風活動相關降雨增多的趨勢。儘管臺灣雨量豐 沛,近十年來臺灣每年平均年雨量皆達2500公釐 上下,但因降雨季節分布不均、河短流急等因素 ,降雨極易在短時間內逕流入海,因此,儘管在 氣象預測上雨量將會增加,但「如何把水留住? 」依然是懸而未決的問題,在氣候變遷的情勢下 ,水資源之調配管理仍是一項嚴峻挑戰。

文/吳孟青、王御風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文/吳孟青、王御風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在水資源管理方面,待加強之處計有:一, 水的回收再使用率太低,比方說在生活上,沖馬 桶可用回收水,在產業上,農業和工業都可依其 用途充分運用回收水。二,水價問題,臺灣的水 價偏低,與造水成本不符,且生活與產業用水的 同價,也導致工業用水再回收率偏低,仍待改進 。三,地下水的合理使用,這個問題可由兩層次 來講,過去超抽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這樣的使 用不當使得現在臺灣社會對使用地下水心存恐懼 ,導致地下水未能充分運用,若是在充分的調查 與管控的基礎上,妥善調配使用地下水,將是解 決缺水問題的關鍵之一。 此外,工業用水大增在近年引發愈趨激烈的 搶水衝突,尤以中科四期與六輕爭取水資源最受 矚目。臺灣雖自詡為高科技產業島,但事實上這 些產業須充足的水源供應,方能生產,以晶圓製 造與封裝產業為例,其製程需使用純水清洗,且 潔淨程度影響產品良率,在技術與品質要求不斷

久未下雨,蘭陽溪因水源不足而日漸乾枯。 林志衡攝

文/高玉馨、王御風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除了省水設計,使用回收水沖馬桶將 是未來努力的方向。 何彥廷攝 提高的情況下,預期未來洗滌時間與用水量都將 增加,更多水資源的需求為無法逃避的問題。 過去臺灣水資源開發與分配常引發環境正義 的爭議,例如美濃反水庫運動揭起社會對此議題 的關注,在此氛圍之下,後續水庫的興建更為不 易。對目前水庫因淤積而有效蓄水量減少之問題 ,更是雪上加霜,為具高度挑戰性的難題。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海洋與環境變遷」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蔣忠益∣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審 校:陳昭銘∣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委員會 關 鍵 字:乾旱、全球暖化、水資源 延伸閱讀:〈台灣21世紀的水難題:過度投資硬體 管理嚴重不足〉、〈改變治水思維 打造台灣方 舟島〉、〈細說塭豐村 專訪丁澈士博士〉、蔡雅琴(民103),未來全球暖化影響台灣 水資源之研究,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海事資訊科技系碩士論文。

2015年台灣面臨乾旱危機,農曆年後,自2月 26日起,桃園、高雄等八縣市實施第二階段限水 措施,包括每月用水逾一千度的大戶減量供水;4 月8日起,桃園市、新北板橋、新莊、林口地區及 新竹部分地區開始實施供五停二的第三階段限水措 施,其他中南部地區用水亦告急,用水大戶之各行 各業莫不嚴陣以待,進行保水搶水的運作。然最終 仍期盼老天能降下豐沛雨量,全面解決台灣缺水危 機。 台灣是個多雨的國家,年平均總雨量約2500 公釐,所以會遭逢乾旱危機,原因在於降雨空間及 時間分配不均之故。在台灣一年之中,以梅雨季跟 颱風期的降雨最多,分佈在5~10月,通常稱為豐水 期,11月~次年4月,雨量明顯減少,稱為枯水期。 台灣豐枯期雨量差異顯著,是台灣氣候的顯著特徵 之一。若再加上近幾年極端天氣所造成的短暫間歇 性大量降雨,往往造成水庫泥沙淤積嚴重,降低儲 水的效能,在備水不足之下,便容易造成缺水的危 機。

2014年的夏秋兩季,台灣的雨量明顯降雨不 足,連帶影響到全國的用水,因此2015年的春雨 便格外重要,若沒有春雨適時地補充,很容易造 成乾旱的危機。然而,2015年初的春雨,降雨依 舊不足,進而影響到稻作的耕種期,連帶影響工 業及民生用水跟著緊縮。 2015年上半年的缺水問題持續引起全國人民 的關切與注意,隨著全球暖化的持續進行,氣候 極端化的機率也越來越高,台灣面對旱澇嚴峻的 挑戰自然也越來越多,需妥善應變,多管齊下周 延規劃水資源運用策略,方能保障人民福祉,維 持國家經濟穩定成長。現階段,經濟部水利署等 相關單位,正積極執行水資源管理相關技術運用 與其他應變方法之推廣與管理。水資源治理乃長 期抗戰之大業,非一時半刻能馬上妥善處理,除

了不斷教育大眾正確用水觀念之外,對於任意破 壞水資源及超抽水源的行為,也應予以具威嚇效 果的懲罰才行,方能有效遏阻水資源環境的污染 與惡化。 以下五篇文章,將針對台灣乾旱形成的原因 、乾旱所造成的社會衝擊、台灣水資源之困境與 調適、科技如何解決水資源以及未來面臨的水資 源問題等五個面向,對乾旱與水資源兩者間的關 係,進行各面向的整理與分析。在現今全球氣候 變遷威脅之下,極端氣候有可能促使未來乾旱發 生的頻率增加,因此需先行妥善研擬相關應變措 施,不斷教育社會大眾及各產業,力行節約用水 及水資源環境保護等相關措施的重要性,如此一 來,未來才能克服嚴峻的乾旱挑戰,並與大自然 永續共存。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海洋與環境變遷」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蔣忠益∣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審

校:陳昭銘│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委員會

關 鍵 字:乾旱、限水措施 延伸閱讀:〈乾旱〉、〈對抗加州乾旱,省水科技各出奇招〉


文/陳昭銘(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台灣雨季一般分為春雨季(2-4月)、梅雨季 (5-6月)、颱風季(7-9月)。春雨季發生於東 北季風時期,北部降雨多於南部,雨勢通常較溫 和。梅雨季與颱風季均發生於西南季風時期,西 南氣流自南中國海帶來豐沛水氣進入台灣,暖濕 空氣伴隨夏季高溫,常激發旺盛對流,於西南氣 流迎風面的台灣西南部常造成激烈降雨。颱風為 強烈的熱帶氣旋,大多於台灣東南側洋面生成, 部分颱風沿西北方向直行或往北迴轉而侵台,為 台灣帶來顯著降雨。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激烈降雨雖常帶來各 式災情,但降雨所提供的水資源,卻是台灣這個 海島賴以存續的重要關鍵。優越的水資源系統, 通常在世界上多數地方於冬季降雪,積存於高山 或高原上,當春、夏溫度逐漸上升時,積雪便慢 慢融化流下來,經由廣闊平原緩流出海,提供沿 岸居民穩定的水源供應,得以安居樂業。但在台 灣,由於地處亞熱帶,溫度偏高,山區終年難有 顯著降雪與積雪,外加中央山脈地勢陡峭,山下 之平原區亦狹窄,降雨後,約6成降雨量直接由 河川排入大海,另外2成降雨量經由蒸發消失, 因此台灣即使號稱年降雨量高達2500公釐,約為 世界平均值的2.6倍,但實際使用之水量僅剩總降 雨量的2成左右,平均每位國民可分配的淡水量 ,不到世界平均值的1/5,反而列入缺水國家之一。 通常10月秋颱過後,台灣便進入乾季,南部 比北部更加明顯,連續1-2個月不降雨並非異事。 上一次顯著旱象發生於2002-2003年間,自2001 年9月納莉、利奇馬颱風侵台後,台灣地區降雨 便明顯減少,以翡翠水庫為例,2002年1月底, 蓄水量達到下限邊緣,隨著後續之春雨與梅雨均 明顯偏少,6月的蓄水量更下降到嚴重下限附近 ,台北地區開始執行分區停水措施,這時,颱風 侵台帶來降雨反而成為期待發生的事情。所幸, 一直等到7月初,雷馬遜與娜克莉颱風於一星期 內連續帶來兩波大量降雨,水庫蓄水量快速回歸 到正常蓄水位,旱象方獲得紓解。

台灣的旱象

無法工作而失去工作,讓社會上出現功能不平的 聲音,因為在此休灌限耕措施之下,導致農業為 主的城市,遭受較大損失。 此外,台灣今年遭逢十年大旱的問題,也進 一步反映過去台灣的用水資源運用仍有改進空間 。在2015年成功大學水資源論壇會議中,學者們 提出一些意見與看法,提供水利署等相關單位做 因應與討論,簡述如下,如:一、用水資訊應盡 速透明化,若資訊無法透明化,無法進一步得知 水資源被哪些人浪費?如此一來,能讓全民進行 監督,進而促使產業也能有效用水。二、水價要 能真正反映成本及通膨現象,進而讓國人更有效 運用水資源,而不過度浪費。三、妥善結合集中 式與多元之供水措施,並讓跨區域的輸水計畫有 效運作。四、企業本身要有自己的產業防災應變

計畫,而非僅單純仰賴政府政策支援,如此才能 在面臨危機時,迅速克服挑戰。 五、政府相關單位,為避免應變不及,平時在災 害情境模擬與配套因應方案之建立,就應建立完 善的風險管理機制,進而提高季節性預警能力。 乾旱雖是季節性、一時之情形,但水資源管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海洋與環境變遷」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蔣忠益∣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審 校:王御風∣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關 鍵 字:大旱、自來水漏水 延伸閱讀:〈乾旱〉、〈氣候變遷專題(一):最新氣候變遷報告 〈經濟部水利署防災資訊服務網〉、〈102年臺灣水文年報〉

台灣水資源之運用與調適 高雄蓮池潭因久未下雨,河面完全乾枯並看得見底部土壤。 何彥廷攝 2014年,因夏季季節性降雨與颱風雨均明顯 減少,於颱風最活躍的8月竟然無侵台颱風,使 2014年降雨量為過去67年之最低量,水庫蓄水量 偏低。水利單位已於2014年底發出水情預警,推 估2015年之乾旱現象恐是過去10年最嚴重狀態, 並規劃於2015年2月實施第二階段限水(對用水 大戶減量供水)措施,持續等待下一波大雨的到

理問題涉及層面極廣,影響也極深遠,必須同時 兼顧長期性與整體性。平時在教育方面,期以建 立百姓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在此前提之下, 每當遭於降雨減少水資源明顯不足之時刻,則政 府與民間之調適能力將能有助共度難關。

AR5增加情境分析〉、

文/高玉馨、王御風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回顧台灣過去百年,因氣候暖化年均溫增加 約攝氏1.3~1.4℃;在降雨部分,百年來的總雨量

來。

雖無明顯變化,但全島平均總降雨日數於過去30

台灣的水資源運用大致是以7:2:1比例, 分配供作農業用水、民生用水、工業用水。在水 資源不足時,最常見之因應措施為調節使用量最 大的農業用水,以補償農作休耕方式來節用水資 源,期以渡過漫漫旱期。

年,每10年減少6天;年平均降雨強度,在過去 30年,有增多趨勢。台灣現今的天氣現象呈現「 溫度上升,降雨日少但強度增強」的特性,比以 前更容易引發氣象災害。 2015年春季的台灣,因2014年豐水期的降雨 不足,面臨了水資源不足的危機與挑戰。根據水 利署往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雨量豐枯期的差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海洋與環境變遷」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蔣忠益∣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審 校:柯亙重│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關 鍵 字:季節性降雨、水資源 名詞解釋:雨量:指降雨水量的多寡,以【公釐(㎜)】為度量單位。 廣義包括【雨水】、【雪】、【霜】、【冰雹】等。 延伸閱讀:〈再也不用靠天吃飯 ,「植物工廠」提供新契機〉、〈現代化農業:節水省肥的滴灌/ 栽培〉、〈氣候變遷(二):氣候變遷與臺灣水資源問題〉

異相當大。每年5月~10月因梅雨和颱風帶來豐沛 降雨,是為豐水期,11月~次年4月伴隨降雨減少 ,是為枯水期。台灣北部因有東北季風降雨,豐 枯季降雨量比值約為6比4,中部比值約是8比2, 但到了南部,因東北季風降雨多未能到達南部, 使其比值達到9比1。政府不斷透過許多政策或科 技運用,期能妥善處理水資源供需調配等問題, 卻也常面臨著各產業間爭取水資源的問題。

因降雨不足,促使河川水源不足而河道乾枯。 何彥廷攝

根據經濟部水利署2003~2012年統計資料顯

乾旱所造成的社會衝擊 文/高玉馨、王御風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

原定若仍無降雨,高雄將停2供5的限水公告。 何彥廷攝

示,台灣水資源中,農業用水佔76%,其次是生 「大旱」通常用來形容已連續100天以上未下雨的情況。嚴重的 乾旱事件通常與降雨有極大關係,乾旱意指著相對性少雨的狀態,故 乾旱可能發生在各地不同氣候區,也絕非每年都會發生的現象。經濟 部台灣102年水文年報資料顯示,台灣乾溼分明的氣候分布情況相當 明顯,每年5月~10月是豐水期,11月~次年4月是枯水期,而枯水期的 降雨量只有年平均總雨量的22%,因此一旦豐水期降雨不足,將導致 下季春季的水稻第一期耕種面臨嚴重缺水危機,2015年的台灣,便 面臨著如此之嚴峻挑戰。此外,當水庫庫存量不足時,除了農田就需 要停止灌溉並休耕,各地勢必也須採取限水措施以因應缺水問題,進 而可能影響整體社會經濟。 經濟部水利署針對台灣現今水資源利用,主要有三個部分:農業 用水、工業用水與民生用水。過去只要一旦發生乾旱之危機,全台各 行各業及一般家庭也會拉起警報,直接引發的問題為農業與工業間水 資源分配的問題。面對2015年之大旱,水利署等相關單位早在2014 年底就一直呼籲大眾要節約用水,並實施第一階段夜間減壓供水措施 ,因水庫持續沒有雨量進帳,2015年2月底開始實施第二階段非工業 用之用水大戶水量供給減少等措施,並在水庫旁進行人工造雨的措施 ,但進水量仍有限,因此4月8日北部率先開始供五停二的限水措施。 為因應缺水問題,政府相關單位首先採取強制農業第一期稻作停 灌休耕的措施,這顯示台灣水資源調配的運作模式,主要是將用水 70%的農業用水酌予減少,挪用來支援10%的工業用水與20%的民生 用水,期以共度旱關。但部份農業因此無法順利生產,影響到農夫的 收入問題,許多過去幾年配合政府政策回鄉種田的年輕人,也因缺水

活用水為16%,工業用水為8%。而從水資源供給

易便釀成汙染事件。水汙染影響國民健康甚鉅,

化的水源,減少水源浪費(如海水淡化開發水資

端而言,供水來源主要透過水庫供水約佔20%、

並牽涉到整個國家產業結構、地域產業發展與生

源,建立合理水費價格);二、加強區域性的水

河川引水約佔53%與地下水約佔27%。台灣長期

態等課題。水污染將使地面水可供使用之比率縮

源調配(如提高農田灌溉效率、加強工業汙水回

以來的水資源運用來源有二,一是由降雨所形成

減,在現行運作的水庫存有泥沙淤積導致儲存功

收利用、降低自來水漏水率);三、利用山麓間

的地面水 (河川、湖泊),二是地下水。近來因

能降低的背景之下,水庫有效儲蓄水源降低,若

豐沛的伏流水進行地下水人工補注(如屏東縣來

超抽地下水,發生地層下陷問題,使地下水之使

再加上水汙染降低地面水之有效使用量,使台灣

義鄉二峰圳)。

用比率逐漸降低,讓水庫及河川用水之重要性相

對降雨量減少時期之承受力便相對降低,存有潛

對提高。

在之水資源調適問題。

。國人透過此次乾旱將深刻體驗到限水所帶來的

此外,過去半世紀以來,伴隨政府發展高科

針對水資源之運用與調適問題,政府相關單

種種不便,進而體認善用水資源的重要性,平時

技產業與人口之漸增,用水需求日益增加,但在

位已朝幾個方向,擬定對應之水資源管理策略,

做好節約用水,強化水資源用運效能,期以減緩

台灣水資源運用方面,卻衍生一些問題:一、地

期能建構安全的水資源體系。如:一、開拓多元

旱象之衝擊。

表水引用量因河川水質汙染而日漸降低;二、地 下水超抽的區域範圍未能有效降低,造成部分低 窪地區有地層下陷之危急情況出現;三、水庫集 水區因豪雨增多,地表沖刷產生大量泥沙,使水 庫之淤積量逐漸提高,儲水功能相對降低。一旦 降雨不足,便容易造成農業、工業及民生三大用 水間的爭取水源問題。 台灣現階段經濟發展以發展高科技產業為主 ,但相關環境工安之配套管理措施仍有改進空間 ,不時會傳出水汙染之情形,如2013年底高雄後 勁溪被鄰近科技大廠汙染的事件引發社會嘩然。 廢水處理的成本較高,業者一旦便宜行事,很容

(接下頁)

這次十年大旱對台灣而言是危機,亦是轉機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海洋與環境變遷」執行團隊撰稿) 責任編輯:蔣忠益∣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基礎教育中心 審 校:游保杉│國立成功大學工學院 關 鍵 字:多元供水、多元化水源、調適策略 名詞解釋:伏流水,意為降雨時,部份降雨會滲入地表下土壤內,形成側流流入之河川,因於地表 下礫砂地層內流動,流速較為緩慢,極具有開發的潛能。 延伸閱讀:〈環境政治(二):治水不力 泰國問題仰賴區域協作治理〉、〈生活處處皆過濾:水 淨化的魔術師〉、〈台灣氣候變遷報告─第四章台灣地區氣候變遷,2011〉〈台灣氣 候變遷推估研究,大氣科學,2014年9月〉、〈經濟部水利署:全球氣候變遷與台灣水 資源永續發展策略〉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