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同在一起--教會服事與機構發展的靈性基礎

Page 1


同在

我們 一起

SPIRITUELLE GRUNDLAGE FÜR DAS MITEINANDER

教會服事與機構發展的靈性基礎 Anselm Grün 古倫神父、吳信如一合著 吳信如、鄭玉英一譯


目 錄

前言 ........................................................................................7 1. 在教會與機構中應有的靈性態度 ..............................17 • 傾聽 ...............................................................................21 • 甦醒與行動 ...................................................................23 • 熱愛生命 .......................................................................25 • 談話方式 .......................................................................28 • 靜默 ...............................................................................32 • 寬廣的心 .......................................................................33 • 善功的重要工具 ...........................................................34 • 謙卑與接納 ...................................................................36 回應與操練 .......................................................................48

2. 從靈性角度看教會與機構的本質與運作原則 ........51 2.1 教會與機構的本質:聖地(遇見自己與遇見上主的地 方).................................................................................52


2.2 教會與機構的運作原則 ................................................58 • 教會團體中的充實感與失望 .......................................58 • 教會團體就是自我認識的地方 ...................................61 • 難以相處的弟兄姊妹 ...................................................63 • 不要站在別人頭頂上 ...................................................65 • 強者與弱者的平衡 .......................................................68 • 符合正義原則的團體組織結構 ...................................70 • 團體中的老與少 ...........................................................72 • 如何處理衝突 ...............................................................74 • 「和好」與「和平」是團體的存續要件 ......................76 • 關懷團體中的弱小成員 ...............................................80 回應與操練 .......................................................................84

3. 教會與機構的領導問題與原則 ..................................87 • 設身處地地關注每個人 ...............................................89 • 處理財物的原則 ...........................................................92 • 領導者應有的特質 .......................................................95 • 領導者的決策守則:節制與分寸 .............................102 • 領導者如何面對權力 .................................................106


• 領導者如何面對內在恐懼 .............................................110 • 領導就是服事:僕人領導 .............................................114 面對受傷的團體 .............................................................116 回應與操練 .........................................................................121

4. 教會與機構的靈性與祈禱操練:榮耀上主 ...............123 • 為他人代禱 .....................................................................125 • 以祈禱來潔淨團體的氛圍 .............................................127 • 禮拜(彌撒)打開我們受限的眼界 .............................129 • 個人祈禱 .........................................................................130 • 讚美上主 .........................................................................132 • 教會節期(禮儀年)對團體的療癒效果 ......................137 回應與操練 .........................................................................142

5. 教會與機構的信仰實踐:彼此關懷、關懷長者、 病人、青少年與客旅 .......................................................145 • 鄰舍之愛就是一種服事 .................................................147 • 愛的具體表現 .................................................................150 • 本篤靈修的獨特要點:待客之道 .................................152


• 照顧生病的人 .................................................................155 • 照顧長者 .........................................................................157 • 照顧兒童與青少年 .........................................................159 回應與操練 .........................................................................162

6. 教會與機構的環境責任 .................................................163 • 謹慎地使用與處理物品 .................................................165 • 地方共好的「定根性」(stabilitas)...............................167 • 環保與生態關懷的靈性基礎 .........................................170 回應與操練 .........................................................................173

7. 教會與機構中的傳承問題 .............................................175 • 怎麼交棒? .....................................................................178 • 怎麼接棒? .....................................................................183 • 有助於傳承的儀式 .........................................................189 回應與操練 .........................................................................192

結語 ........................................................................................195


附註: 1. 本書中所提及的「基督徒團體」(德語原文都是用「Gemeinschaft」 這個字)包含了:教會堂會(Gemeinde)、教會機構、基督宗教社 福機構、修會、團契等各種基督徒所形成的團體與組織。中文翻譯會 視上下文的意思而翻譯成「基督徒團體」或「基督教會與機構團體」 2. 本書使用的《聖本篤會規》條文,乃是採用 2021 年由「南與北文化 出版社」出版的《聖本篤會規新譯本》(由鄭玉英、吳信如翻譯,古 倫神父新註)的翻譯內容。 3. 本書有兩位作者,所有案例、論述與省思實作練習皆由古倫神父與吳 信如老師共同完成,因此寫作主詞會以「我們」或「我」來交替使 用,有關修道院生活部分是古倫神父的經驗分享,其餘內文與案例則 是兩位作者的共同想法。


前言


當我們同在一起 教會服事與機構發展的靈性基礎

早期教會在當時許多城市都是以團契(團體)生活 的方式來當成他們的信仰基礎。他們以團體來實行基督徒 的生活。因此,初代教會的靈修都會涉及基督徒之間的相 處,也就是團體性的,或者也可以說是一種:團體的靈 修。在今天個人主義的時代,大部分的人會認為靈修是個 人主義式的,只關係到個人的靈性之路,這其實是對靈修 的誤解。本篤靈修是一種整全的靈修,包含了個人與團體 兩個層面。個人的層面就是透過祈禱與默想等儀式來開放 自己、遇見上主。而在上主面前開放自己的同時,也必須 開放自己的內心來面對周遭的人,以及這個社會與世界。 特別是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以 2020 年三月爆發於全球 的武漢肺炎(Covid-19)疫情危機來看,我們除了個人靈 修之外,也迫切需要健康的「團體靈修」,引導我們如何 從靈性面來參與團體與社會。本篤靈修也是一種腳踏實地 的靈修,所重視的不只是靈魂的痊癒,還包括成功的世上 生活:我們如何在世上一起生活並成為彼此的祝福。 聖本篤乃是以耶路撒冷的初代使徒團體做為典範來 撰寫《聖本篤會規》(大約公元 530 年),而在他的會規 中,也涉及到早期教會的團體經驗。即使釋經學家告訴我

8


前言

們,路加的描述把初代使徒團契生活理想化了,但是,幾 世紀以來,初代基督徒團體的圖像依然一直影響著羅馬帝 國城市中所建立的教會。使徒路加是這樣描述初代基督徒 團體的:「全體信徒繼續在一起過團契的生活,所有的東 西大家公用。他們又賣掉田產家業,按照各人的需要把錢 分給大家。他們同心合意,天天在聖殿裏聚會,又分別在 各人的家裏分享愛筵,以歡喜純潔的心一起用飯,頌讚上 帝,跟人人保持和睦的關係。」(使徒行傳二章 44 ∼ 47 節)彼此分享所有的一切,這對於基督徒團體來說是非常 重要的:分享各自擁有的財物,但也分享彼此的想法與感 受。他們一起在聖殿中祈禱,他們一起讚美上主。而在擘 餅時,他們也回憶起主耶穌基督。在一起舉行聖餐(聖體 聖事)時,他們經驗到基督在他們當中。基督是這些基督 徒團體的中心。人們會察覺到,在這些基督徒所散發出的 特質,是他們前所未見的。因此,基督徒就能夠被所有人 民喜愛。 當我們觀察今天的基督教會與團體時,初代教會的 理想圖像已經所剩無幾了。歐洲地方教會的會友人數愈來 愈少,參加禮拜(彌撒)的人也愈來愈少。但是,亞洲教

9


當我們同在一起 教會服事與機構發展的靈性基礎

會卻完全相反。在亞洲,成為一個基督徒就必須參加禮拜 (彌撒)及參與教會服事的事工。光是做禮拜是不夠的。 路加這樣描述耶路撒冷的初代教會:「這一群信徒都同心 合意」(使徒行傳四章 32 節)。我們發現:亞洲教會似 乎更符合初代教會的理想圖像,為什麼?因為亞洲的基督 徒大多是當地社會的少數,因此,為了堅固與培育自己的 信仰,基督徒們必須透過教會團體緊密連結,積極參與禮 拜、彌撒與各種聖禮與節期,教會也會依照信徒的年齡與 類型,成立各種功能性的團體,做為信徒們體現信仰與靈 命增長的推動基礎,信徒也可以藉此有服事與傳福音的機 會。在基督徒比例只有 5%到 25%的亞洲社會裡,若缺少 積極的教會生活就很難在社會中經驗到信仰氛圍與靈命支 持。因此,亞洲的教會便發展出類似初代教會或者本篤修 道院的團體模式,於是就更需要一種健康的團體靈修基 礎。此外,亞洲的基督教大多是由來自歐美的宣教師在一 兩百年前傳入的,當初宣教師進入亞洲宣教時,也都是藉 由社會服務工作當作媒介與人民或政府接觸,例如:醫 療、教育、出版、弱勢救助與關懷等等。因此,今天許多 亞洲的社會福利機構或社會工作相關業務,都具有基督宗

10


前言

教的背景或由基督徒團體來承辦,甚至基督宗教團體也藉 此影響了許多亞洲國家的社會福利政策。而奠基於《聖本 篤會規》的本篤靈修,因其修道院兼顧生活與服務的務實 傳統,特別在靈修上強調「祈禱與工作」、「團體與定 根」的靈性操練,這些信仰實踐面向對於亞洲教會團體來 說,是非常實用與深入的靈修系統,或許有些條文細節需 要做些符合現代情境的詮釋,但其靈修精神與內涵無疑是 可以跨越時代與文化差異的。 路加所描述的初代教會是跟當時的社會情境連結在 一起的。今天,基督教會與團體所處的環境與當時的情況 大不相同。適用於世俗的標準同樣也會影響基督教會與團 體。但是,反之亦然:就像在歐洲的早期基督徒團體從中 世紀開始就不斷重新型塑、轉變社會一樣,今天的基督教 會與團體對於社會也肩負著相同的責任:透過活出路加所 描述的初代基督徒團體的理想樣式,今天的基督教會與 團體就能夠對於整個社會的人性化有所貢獻,因為基督教 會與團體也是社會的一部分,是一般社會所無法忽視的真 實存在。所以,基督教會與團體的任務就是成為社會的酵 母。基督徒藉著彼此相處的方式創造出一種正面的團體文

11


當我們同在一起 教會服事與機構發展的靈性基礎

化,藉此來影響社會。 但是,基督徒團體成為酵母的前提就是必須持守本 身的信仰認同。我們可以依循著路加所描述的初代教會理 想圖像來發展。基督徒團體找到自我認同的其中一個方式 就是,將《聖本篤會規》的想法詮釋到現代基督徒團體 中。聖本篤本來就是為了修士們組成的團體(修道院)而 寫這本會規。會規中不只描述個人層面的靈修,也包括團 體的靈修。相對於最常被宣傳的純個人主義式靈修來說, 本篤靈修對於基督徒團體是很實際的幫助。 從我們兩位在德國與台灣一起開的「本篤靈修與現 代生活」課程中,我們發現本篤靈修對於成功的基督徒團 體運作有很關鍵的啟發。吳信如老師是一位加爾文傳統的 長老會信徒,她在研究了《聖本篤會規》之後也發現,聖 本篤所提出的許多基本原則跟加爾文宗的神學信仰非常一 致,實屬整個基督宗教的靈修寶藏,若能夠賦予現代化、 跨文化的詮釋意涵,應用於教會與機構當中,就能夠幫 助整個基督教會在信仰實踐與關懷時,有更堅實的靈性基 礎。長久以來,她積極地參與、規劃台灣教會各項教會與 社福事工,且從 2007 年開始,藉由在亞洲中文地區的出

12


前言

版與講座,在教會事工與基督教社福團體當中獲得了許多 實務經驗,我們一起規劃了許多新的靈修寫作主題,她也 參加我們修道院的靈修課程講師培訓獲得靈修中心的講師 資格,從四年前開始我們一起寫作並在德國與亞洲開課, 系統性推動本篤靈修在基督教會與團體的實務應用。古倫 神父則因為在修道院與七個德國教區合作的「心靈重整之 家」有三十年輔導新教與天主教的神職人員與教會機構工 作者的經驗,因此在本書中分享了許多德國教會團體與組 織的實務問題與困境。 雖然我們兩位來自不同的基督教信仰傳統:新教改 革宗與天主教,但是這兩個傳統可以彼此互補。 加爾文牧師為基督徒團體提出兩個重要的信仰支柱: 一個是「榮神益人」,另一個則是馬丁路德所主張的「信 徒皆祭司」。如果我們把這兩個原則與《聖本篤會規》比 較的話,我們就會發現,第一個原則「榮神益人」完全 符合了聖本篤在會規中一再提醒的「以便我們可以在所 有事上榮耀上主」,以及本篤修會的格言「祈禱與工作」 (ora et labora)。依照聖本篤的教導,修士們不只是在祈 禱與教會禮儀中榮耀上主,更應該要在工作上彰顯上主的

13


當我們同在一起 教會服事與機構發展的靈性基礎

榮耀。藉著觀察人們的工作態度與方式就可以發現,這個 人是想榮耀上主還是想要表現與證明自己。加爾文強調的 另一個原則「信徒皆祭司」也非常符合本篤靈修的內在面 向:修士必須先認識自己,然後在自己內心找到上主所在 之處的上帝國,然後才能夠在世上透過我們的信仰建立上 帝國。在靈修傳統上來說,「祭司」就是:神聖事物的守 護者。我們每個人都是祭司,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神聖的 空間,也就是上主居住的地方,在這個地方,我們可以接 觸到靈性力量的來源,以及與上主合一的真正平安。這是 人的神聖性所在。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是神聖空間的守護 者,既要守護自己的神聖空間,也要守護其他弟兄姊妹 的,因為其他弟兄姊妹也是祭司,這就是《聖本篤會規》 中所強調的:在每個弟兄姊妹身上看見耶穌基督。「信徒 皆祭司」的原則會改變我們的人際關係,我們就會看重他 人身上的神聖性。除此之外,對於加爾文來說「信徒皆祭 司」還有另外一個意義:祭司的任務也就是擔任上主與人 之間的傳達者,如果每個信徒都是祭司,那麼他就不需要 神職人員做為中介者,每個人都可以跟上主建立直接的關 係,也就是說,每個基督徒都有責任去尋求上主、經驗上

14


前言

主。信仰完全是個人與上主之間的關係,每個信徒都有責 任讓信仰成長,在信仰中學習獻身。 聖本篤認為,修士的本職就是一生尋求上主,這也 是基督教會與團體的任務。但是,我們常碰到一種危險, 就是許多教會與團體都把重點放在組織各種慶典活動,或 者舉行各式各樣的禮拜、彌撒或營會,卻忘記「尋求上 主」這個關鍵任務。信仰不是「大拍賣活動」時廉價出售 的商品,而是真正地尋求上主。唯有當我們把上主放在教 會與團體的中心時,基督教會與團體才能成為耶穌基督喜 愛的團體。 在今天這個愈來愈個人主義化的社會裡,基督徒團 體也有新的在地任務,例如在長者關懷事工上所謂的「社 區共生網絡」(Sozialraumorientierung)。地方教會或團 體努力推動跨世代的方案,讓長者或居民不會被孤單棄 置,特別是老人家不必被送到遙遠陌生的安養院,而是可 以在地終老。就像使徒路加描述的初代基督教會一切共 有,分享彼此的財物,今天的基督教會與團體在社會中則 用其他形式來實現這個原則:不必定是共享財物,但可以 在教會與團體中推動長者陪伴的志工,我們可以用基督宗

15


當我們同在一起 教會服事與機構發展的靈性基礎

教的靈修精神來協助解決社會問題。 在本書中,我們要以《聖本篤會規》為基礎,從七 個面向來討論如何維繫與發展成功的基督教會與團體,這 七個面向囊括了個人靈性、人際互動、領導原則、世代傳 承與事工推動,對於今天的基督教會與團體都有具體的幫 助。這也是我們過去一起在德國與亞洲接觸各類基督教會 與團體所累積的實務經驗。而且我們也在每一個主題結束 時提出回應的建議:一方面是讓大家自己思考、回答的問 題,另一方面也可以做為團體共同討論思辯的。最後我們 也設計了相關的體驗練習,讓讀者能夠把思考透過身體的 操練進入內心。

16


1 在教會與機構中 應有的靈性態度


當我們同在一起 教會服事與機構發展的靈性基礎

我們常聽見這樣的案例:有時候教會或機構的前任 牧者或領導者屬於非常有領袖魅力的領導者,也可以說 是:強人特質的領導者,但是,當這位領袖離開之後,團 體常常就會出現各種問題與衝突:團體可能因為一直持有 固定的領導者圖像,而對後繼者不滿;或者團體因為在強 者領導下,從未認真瞭解團體的強弱點與真實面,而這些 問題在領導者離開後迫使團體成員必須誠實面對。有些團 體甚至會因為緊抱著過去的團體圖像,而對新的團體現狀 有期待上的落差,因此而產生「集體憂鬱」的現象。我們 可以從聖經中找到類似的對照情況。當耶穌還跟門徒在一 起的時候,他對門徒的影響力非常大,屬於有強大領袖魅 力的領導者。門徒們都倚賴、仰望耶穌。他們忽略了自己 的陰暗面。他們躲在耶穌強大的保護傘之下,並沒有面對 自己的懷疑、恐懼、膽怯、嫉妒與自私。他們也缺乏願景 與異象。他們就只是耶穌的跟隨者而已。但是,當耶穌死 在十字架上之後,這些門徒就必須自己面對問題了。他們 先是逃跑,後是逃避與自責(例如彼得),瀰漫著失敗 主義的氛圍,只剩下耶穌的母親馬利亞與一些婦女站在 十字架旁,以及那位耶穌最愛的門徒,但不屬於十二門徒

18


1. 在教會與機構中應有的靈性態度

之一。耶穌復活之後,門徒與復活的耶穌相遇才重新燃起 希望。幾個門徒本來在海上徒勞無功地打了一夜的魚,正 在沮喪無助之時,在聽了耶穌的話又撒網之後,終於捕捉 了滿船的魚獲(約翰福音二十一章 1 ∼ 14 節),重新經 驗到與耶穌同工時的成就感。遇見復活的耶穌讓門徒重新 發現自己的長處,重新從罪惡感中釋放,找到真正的自我 價值,也找到自己力量的根源。但是,這時候門徒尚未形 成一個基督徒團體。路加告訴我們,門徒們先躲到自己住 宿的樓房一起祈禱。祈禱讓他們團結在一起(使徒行傳一 章 12 ∼ 14 節)。直到聖靈降臨之後,這群帶著恐懼的門 徒才形成一個基督徒團體。聖靈降臨節是教會的誕生。聖 靈喚醒了門徒的天賦與熱情,並賜給他們新的語言,不是 憂鬱沮喪的語言,而是一種溫暖、閃出亮光的語言。突然 間,他們可以說出讓大家聽懂的語言,超越國家與文化的 藩籬。這個經驗給門徒們勇氣,跨越了猶太人的界線,跟 外邦人傳講福音。我們可以從這段經文看到一個圖像:基 督徒團體需要聖靈,也就是需要靈修根源。靈修就是:學 習與聖靈的力量連結、讓聖靈轉化我們。聖靈會賜給團體 熱情與力量,也會打開團體的眼睛,讓我們看見異象,把

19


當我們同在一起 教會服事與機構發展的靈性基礎

一盤散沙的門徒連結為一個基督徒團體。 本篤靈修對於基督徒團體來說是一種具有醫治性的 靈修基礎。聖本篤並不是一個說大話的領袖。他為本篤修 會的團體寫了一部會規,成為所有本篤修會團體的基礎。 這部會規讓每個本篤修會可以不受限於某個偉大的領導 者。所以,從這部會規發展而來的本篤靈修也可以幫助每 個基督徒團體不受魅力領袖的限制,而是可以遵循一個健 康的靈修基礎來運作,並且適用於每個團體成員。因此, 我們在本書中,要以聖本篤為團體所寫的《聖本篤會規》 來為基督教會與團體提出經營與運作的靈性基礎。首先我 們則要先介紹《聖本篤會規》中所強調的基本靈性態度, 這些基本態度對於團體成員(當時的修士)來說非常重 要,可以幫助成員成功且持久地在這個團體中生活。

20


1. 在教會與機構中應有的靈性態度

傾 聽

聖本篤在《聖本篤會規》序言以及第四章中都提到 基督徒團體的靈性基礎就是「謙卑」。序言開宗明義就寫 道:「我的孩子們,聽我們的導師耶穌基督的教導,側下 你心靈的耳朵來傾聽。」(《聖本篤會規》序言第 1 條) 基督教會與團體乃是靠謙卑地傾聽上主的話語、耶穌的話 語而活,也就是那位真實導師的話語。基督徒團體應該是 一個「傾聽」的團體,在這裡雖然只是提到「傾聽導師 的話語」,但是也可以延伸到傾聽人們的渴望。上主在今 天要跟基督徒團體說的話,我們可以從傾聽聖經來瞭解, 但也可以從傾聽人們需求的渴望來辨識。唯有當我們先認 真傾聽世人內心的渴望時,我們才能提出適切的回答。否 則,我們的答案總是與人擦身而過。如果神職人員經常抱 怨到教會的人愈來愈少,其實這就顯示出,神職人員忽略 了人們內心需求的渴望。神職人員或團體領袖總是認為, 只要他們按表操課就足夠了。但是他們從不質疑這些「課 表」的必要性。其實,當牧者抱怨「信徒不虔誠」時,其

21


當我們同在一起 教會服事與機構發展的靈性基礎

實是反映出牧者本身潛意識的「不信之處」或「信心倒 退」,因為他們不相信每個人內心都有對上主的渴望(或 許他們也察覺不到自己對上主的渴望),也就是對耶穌基 督的人性化信息的渴望。因此,他們便帶著這樣的懷疑來 帶領團體,而不是帶著對福音的熱情。於是他們也愈來愈 消極,並用這些道德化的譴責成為自己無法帶動團體或不 願全心投入、不願認真傾聽團體需求的藉口。他們把自己 對信仰的無力感與懷疑投射到團體成員與團體身上,自然 無法激起團體對信仰的獻身與熱情。相反地,我們也看過 充滿著福音熱情的牧者,在面對著同樣艱困條件的團體 時,因為他們內在對福音的確信,反而願意先傾聽團體的 問題與需求,然後進一步以自己的熱情與創意來激勵成員 與之同工,而不是懷疑與指責成員的信心,造成團體更加 沮喪與退縮,成為自我證實的失敗迴圈。因此,領導者的 內在健康與否正是影響其領導態度的關鍵。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信仰的低潮期,如果教會或機構 的領導者發現自己不斷指責會友同工的「信仰不熱心」 時,不妨誠實地回到自己的內心檢視個人的信仰與內在狀 況,與上主誠實對話才有脫離困境的機會。

22


1. 在教會與機構中應有的靈性態度

甦醒與行動

與「傾聽」連結就是「甦醒」。《聖本篤會規》上 寫道:「因此,無論如何都讓我們站起來吧,因為聖經上 的話喚醒我們說:時日已經到了,從睡夢中起來吧。」 (《聖本篤會規》,序言第 8 條)基督徒團體經常「沉 睡」,因為我們就建置在一個組織完善的架構中,安逸於 制度傳統與例行公事裡,我們並未儆醒面對上主對於今天 的基督徒團體所要求的事。因此,我們必須「甦醒」與 「站起來」,去實踐上主今天要我們基督徒去做的事。就 像聖本篤在會規中描述的,「甦醒」本身就是一種神祕主 義的靈修經驗。所謂的「神祕主義」(Mystik)的原始意 思是:「閉上眼睛」,而教父靈修中就特別強調,靈修就 是「閉上外在的眼睛,打開心靈的眼睛」,讓我們藉由與 上主合一的「神祕主義」靈修路徑,能夠不被外在所見的 表象影響,或者自我(Ego)中心的投射影響,用心靈的 眼睛看見事物真實的內在意涵。 印度的耶穌會士曾經提 到,「神祕主義」就是「在真理中甦醒」。神祕主義並不

23


當我們同在一起 教會服事與機構發展的靈性基礎

是俯首埋進個人的靈修世界裡,政治神學家梅茲(Johann Baptist Metz)也曾說過「睜開雙眼的神祕主義」。真正 的神祕主義者,應該就是打開眼睛看見人們的苦難與需 求。而我們也可以從這樣的行為結果來判斷一個人的靈修 是否真正經驗到與上主合一。 因此,「甦醒」也必須以「行動」表現出來。聖本 篤在序言中也說:「如果我們想住在上主的帳幕裡,我們 就必須藉著善行急趨而近;否則永遠無法抵達」(《聖本 篤會規》序言第 22 條)如果我們打開儆醒的雙眼面對世 界,我們也會辨識出該做些什麼。儆醒的團體也知道他們 該如何開始行動。他們聽見人們的急難與需求,也能夠察 覺出自己可以做些什麼來回應人們的需求。因此,聖本篤 引用耶穌登山寶訓中的話:「那些聽見我的話語並採取行 動的人,就像是個把房子建在磐石上的聰明人。」(《聖 本篤會規》序言第 32 條,參考馬太福音七章 24 節)

24


1. 在教會與機構中應有的靈性態度

熱愛生命

聖本篤要我們傾聽的話語主要並非製造我們罪惡感 的責備言語,而是一種正面的生命建議:「誰是那個熱 愛生命,並想要擁有美好生命的人呢?如果你聽見,就 回答:『我』」(《聖本篤會規》序言第 15、16 條)基 督徒團體應該是讓成員樂於在此生活並經驗到美好生命 的地方。但是,「熱愛生命、享受美好歲月」並不要讓 基督徒以信仰的理由,「自我感覺良好」地陶醉在享樂與 安逸裡,或者掩飾生活能力不足。所謂的「熱愛生命」乃 是要我們珍視生活、專注當下,並且能夠實踐出每個人獨 特的生命,活在信實與共好的人際關係中。聖本篤雖是修 士,但是他的靈修卻是相當腳踏實地的,他知道修士容易 用浮誇的靈修來掩飾自己的生活能力不足,讓自己陶醉在 靈修的矯飾與自大裡。他也深知修道院團體不是沒有衝突 的,因此,他特別在此提醒修士們,在團體中更必須「熱 愛生命、共營美好」,而不是逃避生活。但「熱愛生命」 或「共營美好」並不是粉飾太平或逃避衝突,更不是盡情

25


當我們同在一起 教會服事與機構發展的靈性基礎

享樂,也不代表生命都是愉快的、無災無難,而是教導我 們應該用正確的態度來面對正負面的生命經驗,藉由信仰 的力量,並與團體及社會其他人共感合作,勇於面對衝 突、挑戰,克服生命的困境,如此才能共享生命的平安與 喜悅,這才是真正的「熱愛生命、共營美好」。聖本篤也 瞭解到,修士們的靈修生活、尋求上帝的道路絕對不是獨 自前行的,而是在團體中實現的,因此,「熱愛生命」與 「共營美好」也應該呈現在修士團體生活中,沒有任何人 可以是孤島。 這對於現代基督徒團體與教會非常重要。一個能讓 成員經驗到「熱愛生命、共營美好」的基督徒團體才能展 現出活力與盼望,團體中的成員彼此支持與互助,更是讓 我們勇於面對生命困境、積極經營生命的重要力量來源。 尤其在現代密切的社群網絡互動中,不管是在團體內或團 體與世界的連結和影響更是牽一髮而動全身,2020 年的 武漢肺炎(COVID-19)大流行事件就是最好的證明與提 醒。每個人想要「熱愛生命、同享美好」絕對必須考慮到 群體的福祉:共營靜好之後,才能夠同享靜好。基督徒的 個人與團體都不能置身於社會責任之外。

26


1. 在教會與機構中應有的靈性態度

就 此, 聖 本 篤 也 提 出 一 個 具 體 的 方 法:「 注 意 言 語」,這是以一段聖經經文為基礎的,他引用詩篇三十四 篇並稍加詮釋:「如果你想要擁有信實且永恆生命,就必 須先保守唇舌,勿入兇惡;克制唇舌,不言虛假。避免行 惡,努力行善;尋求和平、趨步追隨。」(《聖本篤會 規》序言第 17 條)以下的章節我們就要討論「談話」這 個主題。

27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