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尊雜誌 July - August 2025
封面人物|克莉絲汀·史都華 Kristen Stewart
PUBLISHER 出版人
Corban M. D. Hu
89 Bloor Street W. Suite 208 Toronto, ON M5S 1M1 Canada
EDITOR-IN-CHIEF 主編
MANAGING EDITOR 執行主編
CREATIVE DIRECTION 創意總監
GRAPHIC DESIGNER 平面設計師
CONTRIBUTING PHOTOGRAPHERS 攝影師
ADVERTISING 市場銷售
Corban M. D. Hu
Wendy Lau
Corban M. D. Hu
Amberson Lee
Allan Cabral, George Pimentel Photography, Jae Yang, EN. D, Natasha Gerschon, Olaf Heine, Valeria Mitsubata Photography, Valentina Tretiak
Advertising@pureluxurymag.com
本刊圖文未經有關之版權所有人書面批准,一概不得以任何形式或方法轉載或使用。本刊保留所有版權。
No part of this magazine, including text, photographs, illustrations, advertising layouts or other graphics may be reproduced in any way without prior written consent of the publisher. Pure Luxury Magazine is not responsible for loss, damage or any other injury as to unsolicited manuscripts, unsolicited artwork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drawings, photographs, or transparencies) or any other unsolicited material. By accepting and publishing advertisements, Pure Luxury Magazine is in no way endorsing or guaranteeing the quality of service or products within those advertisements. Cover image provided by Fabian W. Waintal
Printed in Canada Publications Mail Agreement No. 42675518
RETURN UNDELIVERABLE CANADIAN ADDRESSES TO 89 Bloor Street W. Suite 208 Toronto, ON M5S 1M1
Canada
COVER STORY
封面人物
克莉絲汀·史都華
從演員到導演的她
Actress Turned Director
EXQUISITE TIMEPIECES 錶界凌峰
腕間的經典與創新
Rolex - Where Heritage Meets Innovation
通透視界
Richard Mille - A World of Clarity
四軸織夢
Jacob & Co. - Four-Axis Dreamweaving
TRENDING CLASSICS
華裝飾珮
珠寶的平衡藝術
Cartier - The Art of Balance in Jewelry
奇幻海境
Tiffany & Co. - Sea of Wonder
康城珠寶奇緣
Chopard - Jewelry Tale at Cannes
占星奇遇
Dior - An Astrological Jewelry Tale
光影之間
Louis Vuitton - Where Light Meets Shadow
衣著如畫
Dior - Garments as Paintings
從松鼠到百年時尚王國
Fendi - From a Squirrel to a CenturyOld Fashion Empire
至尊目錄
FACE to FACE
至尊面對面
超跑不止於速度
Lamborghini - Beyond Speed
藝韻豐華
皇帝的低語
Toronto Symphony OrchestraWhispers of Emperor ARTS & CULTURE
百年珠光映倫敦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A Century of Cartier in London
大阪的法式工藝秀
Louis Vuitton - French Craft in Osaka
DESIGN
設計創想
居所如戲
Roche Bobois - Living the Scene
AUTO EXCEPTIONAL
車寫乾坤
多倫多體驗極速
Porsche - Porsche Thrills Land in Toronto
F1 與時尚同場較勁
Louis Vuitton - F1 Meets Fashion
玉盤珍饈
香檳遇上冰與果
Veuve Clicquot - Champagne Meets Ice & Fruit
味之根源
Radici Project - The Taste of Roots
TRAVEL & LIFESTYLE
四海千蹤
樹影與海浪之間
Club Med - Between Palms and Waves
多倫多日式靜旅
Nobu - Japanese Tranquility in Toronto
東京靜謐角落
Aman - A Quiet Corner of Tokyo
在色彩中旅行
RIMOWA - A Journey Through Colors
TOWN FAIRS
城中逸事 GASTRONOMY
從球員到代言人之路
Tudor - From Footballer to Tudor Icon
月光下的畫展與音樂
Moonlight Gala 2025
Art and Music Under Moonlight
空間敘事 美學新境
Living Luxe Design Show 2025
Spatial Stories New Aesthetics
夏日變奏
時序步入夏季,日照變長,世界似乎也在這樣的光影交錯中流轉 著新的節奏。本期《至尊》,以「轉化」為隱隱貫穿整期的核心, 從光線中的輪廓、角色的轉換,到城市景觀與品牌意象的再定義, 每一篇報導與專訪,都是我們對「進化」這件事的理解與提問。
我們從巴黎出發,以路易威登 2025 年度初 秋女裝系列作為開場,作為一場關於光與 影的對話,服裝與自然光線共舞,畫面在反 差中透露出女性姿態的柔韌與果斷。今年 正值芬迪百週年,這個誕生於羅馬的品牌, 從皮草工坊走到世界伸展台,從家族經營 轉向全球視野,它不僅見證了義大利工藝 的黃金年代,也持續為現代奢侈品文化注入 內斂力量。封面人物克莉絲汀・史都華從 演員到導演,她談到對女性角色如何被觀 看的反思,也談到學會從鏡頭後面看世界。
今期我們的腳步橫跨兩地,「至尊面對 面」專訪了藍寶堅尼美洲區執行長 Andrea Baldi ,不只分享了藍寶堅尼在美洲市場的 策略布局,更揭示品牌如何用電能化、高 端生活體驗與跨界合作,繪畫出超豪華汽 車的新未來。與此同時,多倫多保時捷體 驗中心也正式啟用,《至尊》受邀前往試 營運現場,實際體驗從賽道駕駛到品牌空 間設計的每個細節。味蕾也值得遠行,新 開幕的 Radici Project 隱身在市區巷弄裡,
將義式與日式精神融合,搭配加拿大的溫 暖元素,營造出舒適且親密的用餐氛圍。
帝舵始終講究準確而有態度。這次品牌全球 代言人大衛・貝克漢親臨了多倫多,出席 專為媒體與 VIP 客戶打造的晚宴,不僅展 示了 Tudor 最新一季的腕錶系列,也分享 了他與品牌之間的故事。繼 Nobu 餐廳後, Nobu Hotel 也正式在多倫多開幕,成為這 座城市奢華酒店版圖中一顆不可忽視的新 星。而在更遠的加勒比海岸,我們造訪了 Club Med 的 Michès Playa Esmeralda ,全 包式度假村座落於原始棕櫚林與碧海之間, 擁有無與倫比的地理私密性與空間靜謐感, 打造適合一家大小的度假體驗。
《至尊》所關注的不只是表象的奢華,而 是那些在光影之間悄然發生的細節。無論 是從時尚到工藝、從速度到味覺、從設計 到生活哲學,願這一期的內容,成為你在 這個盛夏節奏中,一段啟發思維、延伸感 官的閱讀旅程。
出品人
GMT-Master II 綠陶新藝
WHERE HERITAGE MEETS INNOVATION 腕間的 經典與創新 腕錶不再只是時間的載體,更是個人品味與生活態度的延伸。勞力士 (Rolex)作為高級製錶領域的標竿,今年精彩新作重新定義經典與 創新之間的平衡。從優雅柔和的女裝錶款,到兼具功能與美學的男 士時計,每一只腕錶都承載著品牌對工藝、細節與佩戴體驗的極致 追求,無論身處何時何地,都能讓時間的價值在腕間悄然流轉。
文字|劉穎琦 圖片| ROLEX
說到飛行錶,你一定不能錯過勞力士旗下最 具代表性的 GMT-Master II。今年勞力士再度 展現創新實力,推出品牌首款搭載高科技陶
瓷錶面的 GMT-Master II 18K 白色黃金新作。
這次最大亮點莫過於首見的綠色 Cerachrom 陶質錶面,與標誌性的綠黑雙色陶質字圈相 互呼應,呈現出細膩一致的色調,在不同光 線下散發柔和光澤,辨識度與質感兼具。
GMT-Master II 最初設計是為了解決機師在長 途飛行時的時間判讀需求,如今早已成為全 球旅人的必備夥伴。搭載的 3285 型自動上鏈 機芯,不只能顯示傳統時、分、秒,還能透 過獨立調整的 24 小時指針,同步讀取兩地時 間,甚至輕鬆掌握第三時區。日曆窗特別設 置在 9 點鐘位置,與左置上鏈錶冠形成視覺 平衡,也是系列少見的設計巧思。
腕錶採用 40 毫米 18K 白色黃金蠔式錶殼,防 水深度達 100 米。外圈則是採用雙向旋轉設 計,24 小時刻度以鉑金鍍膜處理,搭配方便 操作的齒邊設計,無論機上或城市街頭都能 輕鬆轉動調整。蠔式錶帶配備摺疊保險扣與 易調鏈節設計,隨時微調佩戴舒適度。機芯 具備約 70 小時動力儲備,加上頂級天文台精 密時計認證,確保每天誤差不超過兩秒,實 用性與可靠性無可挑剔。
Cosmograph Daytona 賽道經典
作為運動計時腕錶的指標之作,Cosmograph Daytona 每次更新總是萬眾矚目。新款 Daytona 以 18K 黃金製成,並配備一體成型
黑色 Cerachrom 陶質外圈與黃金測速計刻度, 不僅能有效防刮、防褪色,更提升了整體運 動感。全新漆面錶盤以飽和鮮明的綠松石藍 為主色,對比亮黑色計時盤與 18K 黃金指針 與鐘點標記,讀時清晰,同時展現濃厚的個 性與奢華氣息。
不只外型升級,這款新作內部搭載 2023 年誕 生的 4131 型自動上鏈機芯,專為計時功能優 化。配備 Chronergy 擒縱系統與 Parachrom 游絲,不受磁場干擾並具備高效能動力傳輸, 提供長達 72 小時的動力儲備,讓配戴者即使 週末暫停配戴,也不必擔心腕錶停擺。三眼 計時盤配置符合賽道需求,搭配停秒功能與 高精準度調校,每日誤差不超過正負兩秒, 性能值得信賴。
此外,腕錶搭載的黑色 Oysterflex 錶帶,擁
有金屬結構與橡膠外層的雙重設計,兼具 堅固與舒適。搭配摺疊蠔式保險扣與 Rolex Glidelock 延展系統,無需工具即可微調長度, 確保無論配戴在賽車服或日常衣著上都一樣 合手舒適。
品牌首見的綠色 Cerachrom 陶質錶面 GMT-Master II 新作
新款 Cerachrom Daytona 以 18K 黃金製成
Oyster Perpetual 粉彩優雅
在講求細節與精準的高級製錶世界裡,色彩的 運用往往被視為一門難以駕馭的藝術。不過對 勞力士而言,這不僅是挑戰,更是機會。2025 年最新推出的 Oyster Perpetual 系列,勇敢跳脫 傳統鐘錶色彩語彙,帶來三款全新粉彩漆面錶 面:薰衣草紫、沙米色與開心果綠。這次的配 色,不僅讓經典錶款散發出一股現代感,也巧 妙展現品牌穩健與年輕活力兼具的一面。28 毫 米款式採用薰衣草紫色,柔和不造作;36 毫米 款則呈現中性色調的沙米色,穩重且不失優雅; 而 41 毫米款選擇充滿朝氣的開心果綠,則為整 體系列注入青春氣息。這些漆面皆為啞光處理, 在不同角度下展現出細膩的光感變化,也讓人 重新思考色彩在製錶設計中的可能性。
蠔式恒動型延續自 1926 年勞力士首款防水錶 殼的精神,全系列皆採用蠔式鋼打造,堅固 耐用、防水深達 100 米。圓拱形外圈與精細 坑紋底蓋、旋入式上鏈錶冠共同組成封閉系 統,有效防護內部機芯。搭配三格鏈節的蠔 式錶帶與摺疊帶扣設計,不僅佩戴穩固,還 具備 5 毫米的易調鏈節,提供使用者更多穿 戴上的彈性與舒適度。不同尺寸對應不同機 芯配置。28 毫米款內部搭載 2232 型機芯, 配備專利 Syloxi 矽游絲,動力儲備約 55 小時;
36 與 41 毫米款則配備具 Chronergy 擒縱系統 的 3230 型機芯,具備更高效的動能轉換與 70 小時長效續航力。如果你向來喜歡經典, 但又想在生活中添上一點不張揚的活潑,也 許這次的新款 Oyster Perpetual 會是剛剛好的 平衡點。
Perpetual 1908 金質經典
勞力士再度以腕錶語彙書寫優雅新章,以 39 毫米 18K 黃金打造的錶殼,搭配全新七臻型 (Settimo)金屬錶帶,帶給這款女裝腕錶展 現難得一見的柔韌光澤與輕盈觸感。錶帶結 構源自古董珠寶錶帶的靈感,七排鏈節宛若 細膩的雕塑,在手腕間自然流動,隱蔽式皇 冠帶扣更讓整體輪廓一氣呵成。醇白色錶面 設計簡潔大方,3、9、12 點鐘位置採用立體 阿拉伯數字,6 點鐘則設有小秒針盤,細節間 不失經典氣韻。寶璣針造型時針與雙刃劍分 針交相呼應,低調中帶有一絲個性,彷彿為 佩戴者訴說時間的韻律。
恒動 1908 型外型簡潔俐落,搭配醇白色啞光 錶面,時標以 18K 黃金製成的 3、9、12 阿拉 伯數字與刻面標記點綴。時針採用典雅寶璣 針設計,分針則以劍形勾勒,6 點鐘位置設有 小秒針盤,細節之間不僅強化辨讀性,也散 發優雅韻味。透過透明底蓋可一窺 7140 型機 芯的運作美學,鏤空自動陀與日內瓦波紋夾 板一同演繹機械工藝的優雅動態。專為 1908 設計的機芯配備高效 Chronergy 擒縱系統與
Syloxi 矽游絲,不受磁場干擾,動力儲備更達 66 小時,實用性與可靠性兼具,可謂是能伴 隨日常生活的工藝傑作。
文字|劉穎琦 圖片| RICHARD MILLE
在高端腕錶領域,藍寶石水晶材質始終象徵著極致的透明與堅硬。
Richard Mille 今年再度以創新精神顛覆傳統,新推出 RM 75-01 浮 動陀飛輪藍寶石水晶腕錶(RM 75-01 Automatic Winding Tourbillon Sapphire),不僅延續品牌一貫的技術挑戰與美學追求,更為藍寶 石材質的應用開啟了全新篇章。系列全球限量發售三款版本,其中 透明藍寶石材質版本僅限量 10 枚,彩色藍寶石版本則限量 15 枚, 每一只皆為精密工藝與極致設計的收藏級逸品。
通透視界 海洋靈感下的建築詩學
RM 75-01 的設計靈感源自於海洋與建築的交織意象,
三款不同版本的錶殼,以透明及彩色藍寶石水晶材質 打造,如同海面上層疊的光影與深海的寧靜對話。腕 錶的整體結構宛如一件現代雕塑作品,將機芯、錶殼 與功能設計完整融合,表現出品牌對於建築語彙與自 然元素的深刻理解。
透明藍寶石版本展現出如光線穿透水面的清澈感,而 彩色版本則透過底蓋及細部結構,重現海洋不同深度 的色彩變化。整體視覺不僅優雅,也極具層次感,為 佩戴者帶來如同沉浸海中般的視覺體驗。
浮動機構的技術詮釋
這款腕錶內部搭載全新設計的機芯,不只是為藍寶石 材質量身打造,更在運作機制上做出突破。浮動陀飛
輪與浮動發條盒共同演奏出一場平衡與動能的對話, 展現技術與美學並重的工藝精神。
RM 75-01
的機芯由多層結構組成,外觀精緻,結構複 雜而不失俐落感。主機板採用微米等級的金屬合金加 工,實現輕盈與剛性兼具的設計。浮動陀飛輪巧妙懸 浮於中層之中,在透光材質的襯托下,其精密構造幾 乎無所遁形,每一分細節都如建築雕刻般引人注目。
工藝與挑戰的結晶
以藍寶石水晶切削整體錶殼,不只是設計上的突破, 更是工藝極限的挑戰。其莫氏硬度高達九級,僅次於 鑽石,切削與拋光的每一個步驟都需在微米精度下進 行。從原石到成品,整個製程超過千小時,其中打磨 工序長達 40 天,約三分之一時間投入於拋光,保證其 曲面結構與光澤達到品牌標準。
彩色藍寶石的製作難度更高。透過在晶體結構中融入 金屬氧化物,以精密的溫控與成長速度調節製成。每 一批原料的色彩均勻度皆需嚴格把關,稍有誤差便可 能導致整體色調不一致甚至產生氣泡,使得彩色版本 更具稀有價值。從建築靈感的引入、機芯的浮動設計, 到藍寶石水晶材質的高度運用,RM 75-01 不僅是技術 與藝術交織下的完美結晶,也是品牌在藍寶石水晶之 路上的又一里程碑。
Four-Axis Dreamweaving 四軸織夢 文字|劉穎琦 JACOB & CO
高級製錶品牌 Jacob 迎來其標誌性 Astronomia 」
問世十週年之際,推出 了足以載入鐘錶史冊的新 Astronomia Revolution 」,亦是全
球首創的四軸飛行陀飛輪腕錶。從 腕錶問世 不斷挑戰高級製 錶的界線。這次透過增加一個全新的 旋轉軸心,品牌再次展現其「以不可 能為靈感」的理念,把複雜機芯的技
四軸飛行陀飛輪
Astronomia Revolution Fourth Dimension 作為一枚四軸飛行陀飛輪,具備了前所未見 的運作機制。四個旋轉軸分別以 60 秒、 18 秒、 15 秒與 60 秒的速度運行,最高速的軸 心更能在短短 15 秒內完成一圈旋轉。這套 精密結構不僅展現了工程上的極限挑戰,也 讓時間的表現從平面走向立體。機芯由品牌 自製的 JCAM54 手動上鍊機芯驅動,並搭 配 1/6 秒高頻恆定動力系統,保證即使在高 速運轉下仍能維持穩定輸出。陀飛輪的位置 設計於整體結構的最上方,其如同漂浮的機 械心臟,在每 60 秒完成一圈完整旋轉。
玫瑰金與藍寶石的舞台
外觀方面,腕錶同樣展現了品牌對視覺美學 的堅持。錶殼採用直徑 47 毫米、厚度 27 毫
米的 18K 玫瑰金與藍寶石水晶製成,不僅將 機芯結構完全展示於觀者眼前,更讓整只錶 成為一件可佩戴的動態雕塑。面盤底層則選 用鏡面拋光的 5N 玫瑰金電鍍幾何馬賽克圖 案,這些幾何立體紋飾以倒置方式排列,透 過光線反射營造出獨特視覺動態。不同於一 般寶石鑲嵌,這種排列方式更像是一場光影 與金屬之間的對話,也替整只腕錶賦予雕塑 作品般的質地。腕錶全球僅限量發行 18 枚, 搭配藍色鱷魚皮錶帶,絕對是收藏家們不可 錯過的劃時代作品。
珠寶的 平衡藝術 文字|劉穎琦
圖片| CARTIER
在珠寶設計的語彙中,卡地亞(Cartier)始終擁有獨特的位置。這一次, 品牌透過「En Équilibre」高級珠寶系列,以線條、材質與色彩的張力, 重新定義何謂「平衡」。《至尊》精選了其中四件作品,從輕盈與重量、 對稱與不對稱之間,感受工藝與創意的極致拉鋸。
動靜之間的華麗轉換 Pavocelle
項鍊是一件讓人難以忽視的作品,其中心是一顆來自錫蘭, 重 58 克拉的藍寶石蛋面寶石。卡地亞以孔雀眼狀羽紋為靈感,圍繞主 石構築出一層層鏤空結構,宛如羽尾綻開的剎那。每一個曲線都藏著細 節,鑽石所勾勒的光感既銳利又柔和,整體輕盈得近乎虛幻。這件作品 同時具備可轉換性,中央主石與其座托可拆卸為領口別針,展現珠寶設 計的靈活與實用性,也延續了卡地亞歷久不衰的變形珠寶傳統。
黑白綠之間的建築語彙
Traforato 項鍊在系列中則顯得更為內斂。
項鍊以幾何構圖為軸心,三顆哥倫比亞祖 母綠分列核心位置,延展出細緻的白金結 構。祖母綠、縞瑪瑙與鑽石穿插其間,黑 白綠的配色彷彿低聲對話,卻又彼此呼應, 散發一種平衡中的動態張力。鏤空設計讓 整體更具呼吸感,彷彿珠寶不再是沈重的存 在,而是浮於肌膚上的光影結構。這樣的設 計語言,正是卡地亞將建築思維轉化為佩戴藝 術的完美範例。
野性中的詩意編排 以美洲豹為靈感的 Panthère Orbitale 項鍊,是系 列中最具敘事張力的一件。動物坐落在一顆珊瑚 蛋面寶石之上,姿態自信且優雅,身上由鑽石與 縞瑪瑙拼貼出豹紋質感,眼睛則鑲嵌兩顆碧綠祖 母綠,讓整體彷彿活了起來。整條項鍊的配色大 膽卻不張狂。紫水晶與珊瑚的對比並未形成衝突, 而是在重量與色澤中取得柔和過渡。每一顆珠串 的設計與排列,都是精密計算下的藝術成果,讓 這頭美洲豹彷彿真實行走於配戴者頸間。
重量與色彩的動態組合
Bullio 戒指可說是色彩與形式的交錯之作。戒指中 央是一顆 25 克拉的紅碧璽蛋面主石,濃郁的紅色 是視覺上的焦點。周圍則以祖母綠圓珠與紅碧璽 珠鏈環繞,藉由圓形白金底座與幾何切割鑽石形 成視覺節奏,增添一種建築感的穩定結構。黑色 縞瑪瑙的線條點綴其中,為整體注入一絲利落的 現代感。紅、綠、黑三色的經典組合,自路易・ 卡地亞(Louis Cartier)以來,便是品牌百年不變 的設計傳統。
奇幻海境 文字|劉穎琦
圖片| TIFFANY & CO
蒂芙尼(Tiffany & Co.)推出了年度高級珠寶 系列「Sea of Wonder」,系列由珠寶與高級 珠寶創意總監 Nathalie Verdeille 操刀設計, 以傳奇設計師 Jean Schlumberger 筆下的海洋 為靈感,帶領觀者進入一場跨越寫實與抽象 的潛旅。
從海底花園出發的奇想旅程
這次系列像是一本無字的水下小說,從海藻 與水草搖曳的寧靜起點,到海浪翻湧的磅礴 終章,每一章節皆像一幕場景,展開在觀者 眼前。系列之首的「海洋植物篇」以贊比亞 祖母綠與鑽石構成一座水底花園,綠意與晶 光交錯之間,讓人彷彿看見浮游於海浪之上 的光影幻境。
傳奇設計再現於海馬與龜背之間
以 Schlumberger 於 1968 年設計的海馬別針 為藍本,「海馬篇」重構這神祕生物的形象。 透過月光石、鋯石與藍寶石的層層堆疊,這些 珠寶宛如活物,靜靜地在深海中游動。而「海 龜篇」則以精雕細琢的龜殼幾何為主題,每 一枚鑽石與金工細節,都由蒂芙尼工匠親手 刻劃。一件海龜吊墜更藏有機關,輕巧一轉, 即可從吊墜變為別針,呼應龜類自在於陸地 與海洋間的遷徙本能。
海星與海膽的詩意重構
設計邁入中段,「海星篇」將海星拆解再造, 形體更趨雕塑化。莫三比克紅寶與各式切工鑽 石交錯排列,以 18K 黃金、玫瑰式鑽石與密 釘鑽石構成層次分明的星型。若說這一章節 是夜空的倒影,那麼接下來的「海膽篇」則 將 Schlumberger 著名的琺瑯技術發揮得淋漓 盡致。透過十九世紀復興技法「Paillonné 琺 瑯」,珠寶保留了海膽的細刺紋理與流動色 澤,呈現一種近乎生物的奇妙質感。
波濤洶湧的最終章
最終的「海浪篇」可說是整個系列的高潮。靈 感來自史隆伯傑經典「葉子項鍊」,但以更壯 闊的姿態重生。超過 17 克拉的翠綠銅鋰碧璽 配上鑽石,勾勒出海浪拍岸的瞬間光芒,整件 作品猶如一幕凝固的巨浪,將海洋動態定格於 珠寶之中,既充滿張力,也極致優雅。正如這 次系列所強調的那樣,真正的美往往藏在那些 未曾被人發現的深處,而蒂芙尼正是那位持續 潛行於海底、用寶石為光的探險者。
JewelryTaleat 康城 珠寶奇緣 文字|劉穎琦 圖片| CHOPARD
每年康城影展的紅地毯,從來不只是電影的專屬舞台,更是頂級珠寶展現創意與工藝的 大秀。瑞士高級珠寶品牌蕭邦(Chopard)藝術總監 Caroline Scheufele 今年不再僅以 電影或藝術為靈感,而是將視角拉回自己的人生經歷與情感記憶,推出全新「Caroline's Universe」系列。從千年孕育的祖母綠,到陪伴左右的愛犬 Byron,再到承載家族精神的 心形符號,每一件作品背後,都孕有 Caroline 獨一無二的故事。
珠寶,更像是一段歷經千萬年才得以問世的 自然奇蹟。Caroline 從小便對寶石充滿熱愛, 她母親挑選寶石的慧眼與品味深深影響著 她,而這條祖母綠頸圈,也象徵著她對寶石 世界永不止息的追尋。
化身紅毯上的萌寵主角
Caroline 對動物的情感向來真摯,她的愛犬、 查理斯王小獵犬 Byron,更是她生活中的重要 夥伴。這次,Byron 不只是她日常的陪伴者, 更化身為系列中一枚充滿巧思的戒指。設計師 運用白色、黑色與干邑色鑽石,細膩勾勒出小 獵犬毛色的層次與神韻,讓這枚戒指不僅是一 件珠寶作品,更是一個有靈魂的存在。Byron 早已是康城影展的非官方吉祥物,如今登上紅 毯,Caroline 不僅將個人情感轉化為設計語言, 更為高級珠寶注入溫暖與親密的生命力。
家族與品牌的情感傳承
如果要用一個符號代表蕭邦,Caroline 始終堅 定地選擇心形。這不只是愛的象徵,更承載著 她對家族與品牌深厚情感的延續。例如今年的 系列當中,一枚以鮮紅寶石鋪鑲的心形戒指格 外搶眼。以染色鋁金屬打造的戒身,展現出不 同以往的現代感與輕盈視覺效果,讓戒指的設 計華麗之外,更多了一絲俏皮與當代時尚氣息。 心形圖騰不斷在 Caroline 的創作中出現,從未 退場,可謂是蕭邦歷久不衰的經典印記。
An Astrological Jewelry Tale 文字|劉穎琦
圖片| DIOR
若要在迪奧(
具詩意的系列,玫瑰之風( 肯定榜上有名。系列自
術總監
其實來自迪奧先生(Christian 迪奧)童年時 在法國老家的花園裡,那座低調但卻深具意涵 的羅盤玫瑰。
今年全新推出的 Étoile des vents(風之 星)系列,將星形圖騰轉化為摩登俐落的 耳飾設計。這些大膽的耳扣與耳環,透過 不同尺寸與鑲鑽細節的混搭,創造出猶如 星座般的點點光芒。無論是一只搶眼佩 戴,還是左右不對稱堆疊,都展現現代珠 寶的趣味性與自由度。
說到寶藝術總監 Victoire de Castellane 其設計風格從不只是單純的美學展示, 而是總能在珠寶裡玩出令人意想不到的 趣味。今年全新登場的玫瑰之風戒指, 以極具辨識度的 Tribal 設計語彙,將圖 形與立體感玩到極致。除此之外,系列 中的另一極具人氣設計玫瑰星辰( Céleste),本季也有新變化。設計以太 陽與月亮為主角的雙面墜飾,透過珍珠母 貝與黑瑪瑙的搭配,在光與影、晝與夜之 間展開詩意的對話。這些墜飾不再只是項 鍊,也能變身戒指或耳環,無論單獨佩戴 或層層堆疊,都讓整體造型多了幾分隨性 與靈動。
迪奧從來不怕在細節上花心思。今年的魅
妙地轉化成充滿生命力的小雕塑,裝點在 項鍊、手鍊、耳環與別針上,甚至還有一 款可以同時戴在兩指上的變形戒指,模擬 蜜蜂在玫瑰間飛舞的瞬間。特別值得一提 的是本季壓軸的胸飾,將所有元素集結成 一件華麗的敘事珠寶,背面還藏有秘密寶 石,為藏家與鑑賞家留下驚喜。
當然,迪奧從不忘記品牌最初的靈感來 Étoile des vents(風 之星)系列,將星形圖騰轉化為摩登俐落 的耳飾設計。大膽的耳扣與耳環設計,透 過不同尺寸與鑲鑽細節的混搭,創造出猶 如星座般的點點光芒。無論是一只搶眼佩 戴,還是左右不對稱堆疊,都展現現代珠 寶的趣味性與自由度。無論你崇尚優雅、 迷戀神秘、還是熱愛細節與趣味,今季的 系列都必定能在你舉手投足間,藏下一點
攝影| NATASHA GERSCHON
造型| ZEINA ESMAIL(P1M)
化妝| CHERYL LEE
光 影 在玻璃與薄紗之後,光影靜靜流動,城市的節奏被拉遠, 只剩下那一道柔光穿梭於肌膚與布料之間。
在這片刻的靜止中,思緒浮現,情感沉澱,亦不需語言, 只剩 光與影訴說故事。
髮型| ALANNA FENNELL(PLUTINO GROUP)
模特兒| ELLA CAI(SPOT 6 MANAGEMENT)
XURUI WANG(ANM MANAGEMENT)
藝術指導| AMBERSON LEE
統籌、編輯|劉穎琦 WENDY LAU
所有服飾| LOUIS VUITTON 2025 早秋女裝系列
GARMENTS 在千年古剎中,模特們沿著庭園中的鵝卵石步道與木橋行走,背景是巍 峨莊嚴的五重塔,伴隨著春季櫻花盛開,整場秀彷彿置身於詩畫之間。
迪奧(Dior)2025 早秋女裝系列的發表地點選在日本京都的東寺。東寺 創建於公元 796 年,是京都歷史最悠久的佛教寺廟之一,同時也是聯合 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的世界遺產。此次發表會是迪奧睽違 72 年後再次回到 京都舉辦時裝秀,也標誌著品牌與亞洲文化連結的再深化。
文字|劉穎琦 圖片| DIOR,YUKI KUMAGAI
從平面到立體的東方轉譯
創意總監 Maria Grazia Chiuri 選擇將焦點回 歸到服裝結構與輪廓的討論。不同於以往高 訂系列的浪漫輪廓與視覺張力,她這一季的 設計語言更趨簡潔,靜觀中見力道,從和服 「平面構成」的傳統出發,轉化為一種極具 現代感的剪裁實驗。
這樣的處理方式不只是形制的模仿,而是對 和服背後邏輯的轉化。系列中多件作品以 長版外套為核心,包括沒有腰線的垂墜式 斗篷、兩側開衩的寬袖長袍,以及仿若羽織 (Haori)的中長外套。這些衣物的版型都刻 意保留面料與身體間的距離,營造出「懸浮
此外,整體線條不走貼身剪裁,轉以建 築式的結構語彙建構出服裝的外輪廓。
幾何感十足的領口處理、非對稱的腰間 設計與可拆式結構的運用,讓穿著者得以因 應場合或個人風格重新配置衣著,創造高度可 變的造型可能。這種可組合式的設計,不僅呼 應和服重視「穿法」而非單一形制的哲學,也 除了結構上的創新,基烏里對面料細節的掌握 同樣值得注意。本系列大量使用與京都龍村美 )共同開發的 特製布料,重新演繹古典紋樣,卻不落入裝 飾性的複製。她選擇將這些面料進行再加工, 包括霧化銀線、柔化金屬光澤與調整原色飽 和度,使其呈現出一種略帶低調的奢華質感。
特別是在色彩的使用上,整體調性集中於水墨灰、 靛藍、象牙白、炭黑與淺褐,這些色彩來自自然, 也來自日本傳統服飾的色彩系統。不過它們並非 如實還原,而是在經過染整與搭配後呈現出現代 且具有層次的灰階質感。少數使用到金屬線織成 的花卉圖案,則刻意壓低對比,融於整體色域之 中,讓視線不被干擾於單點細節,而是能自然地 掃視整體服裝的節奏與層次。
面料處理也強化了結構語言。以經緯紗編織方向 為引導的剪裁,使布料隨身體移動產生自然皺折 與弧度,強化視覺流動感。這種對布性( 的掌握,顯現出設計團隊在材料技術與服裝動態 之間的成熟掌握。
從服裝邏輯到穿著實踐的距離消弭 雖然許多單品靈感取自傳統服飾,但整體系列 依然保有高度實穿性。無論是過膝的大衣、略 帶裙擺感的襯衫式長版上衣,或是以腰帶拉出 曲線的開襟式罩衫,都延續了迪奧對功能性與 造型感兼顧的設計理念。這樣的設計方向,並 非一味仿古,而是重新拆解傳統服裝的語言 後,將其化為適用當代生活節奏的衣著邏輯。 幾何切割的立體裙擺、斜裁下擺的長褲、無扣 連身衣等單品,提供穿著者不同的身體敘事空 間,不論是在行走時的服裝律動,或是坐下後 衣物的自然垂墜,皆展現出服裝與身體動態之
間的默契。這樣的貼合不來自合身,而是來自 設計上對空間與重力的預判,是一種更高階的 穿著舒適度。
整體造型不依賴大量配件,也極少使用高飽 和度圖騰或品牌識別元素,讓服裝回歸為主 角。這種內斂的視覺設計策略,不僅強調了 工藝本身的完整性,也使作品更容易融入 穿著者自身的風格語彙中,達成高度的可 塑性。在迪奧的手中,和服不再只是東 方文化的符號,而是一種經過拆解、重 組後,進入當代設計系統的語言單位。
From a Squirrel to a Century-Old FashionEmpire 從松鼠到 百年時尚王國 如果要選一個時尚品牌來拍真人實境秀,Fendi 大概會是最有 戲劇張力的那一個。家族傳承、女性接班、設計鬼才、商業聯 姻、文化保育、全球征服,每一集都高潮迭起。更有趣的是, 這齣戲的主角竟然從一隻松鼠開始。
松鼠、皮草與五個女兒
故事要從 1925 年的羅馬說起。當時的 Adele Casagrande 剛 嫁給了 Edoardo Fendi,兩人決定在羅馬開設一家皮草與皮件 工作坊。為了迎接新身份,Adele 把招牌從自己的姓氏改成了 「Fendi」,沒想到這一改,就改出了一個百年品牌。Fendi 的 第一個品牌標誌,不是什麼華麗的雙 F,而是一隻松鼠。這靈
感來自愛德華多送給妻子的一個松鼠紀念品,還笑稱她就像松 鼠一樣,永遠忙個不停。這隻松鼠成了他們夫妻創業精神的象 徵,堅持手工、講究品質、從不偷懶。
但真正讓品牌起飛的,是他們的五個女兒。五 個女人一個家族企業,聽起來就像時尚版的義 大利宮鬥劇。她們從小耳濡目染皮草與皮革工 藝,成年後更不甘只當家族成員,而是要把 Fendi 帶上世界舞台。
德國設計鬼才闖進義大利家庭
1965 年,五姐妹做出驚人決定,她們找 來當時年僅三十出頭的德國設計師 Karl Lagerfeld。別忘了,那可是個義大利時尚以 本地人才為傲的年代,找個外國人來接手設 計,無異於把家族放在賭桌上。結果,這一賭
賭對了。Lagerfeld 不只設計了雙 F 標誌,代 表「Fun Furs」,還顛覆大家對皮草老氣的想 像,把皮草做得年輕、前衛、甚至有點叛逆。 從此,Fendi 不再只是羅馬貴婦的選擇,而成 為全球時尚玩家的新寵。
更誇張的是,這段合作一走就是 54 年。五姐 妹與 Lagerfeld 的「愛恨情仇」,成就了時尚 史上最長壽的設計師與品牌合作,也讓 Fendi 從皮草專門店一路擴張到成衣、配件、家居、 珠寶,甚至是文化保育。
Baguette 的時尚逆襲
如果說皮草讓 Fendi 走上國際,真正讓品牌 發跡的,絕對是 1997 年的 Baguette 包。這個 靈感來自法國長棍麵包的迷你包款,由 Silvia Venturini Fendi 設計,但當年並沒人看好。這 皆因 90 年代正流行大容量實用包,誰會想背 一個小到什麼都裝不下的包?但偏偏,就是 這麼不合時宜的設計,搭上了影集《慾望城市 (Sex and The City)》的順風車。劇集的經 典台詞「這不是包包,是 Baguette」,不只把 Baguette 推上神壇,也讓 Fendi 一舉成為千禧 年時尚代表。
就在 Baguette 風光不斷時,在 2008 年, Silvia 又拋出一個全新包款「Peekaboo」。這 次沒有浮誇設計,而是以簡潔輪廓、隱藏內 袋的小巧思,打破包包「只看外表」的套路。 Peekaboo 的誕生,讓 Fendi 找回羅馬工藝與 低調奢華的初心,也重新喚起消費者對手工包 款的渴望。
一百年的榮耀與未來
說到百年,Fendi 當然沒有放過這個自我慶祝 的機會。2024 年春夏男裝秀上,Fendi 端出了 「Fendi Crest」,把松鼠、雙 F 標誌、Pequin 條紋和羅馬雙面神雅努斯通通放進一個盾牌裡, 一次打包家族百年榮耀。不只如此,Fendi 還重 新繫上與羅馬的連結,不止修復特雷維噴泉、 捐助維納斯神廟、支持 Villa Medici,甚至還贊 助世界遺產艾斯特別墅的修復。
2025 年,是 Fendi 百週年,但故事遠遠還沒畫 下句點。未來還有什麼?是新的經典?更瘋狂 的秀場?還是跨足你想不到的領域?如果說過 去的一百年,Fendi 教會我們什麼,那大概就是 「Nothing is impossible」。因為誰能想到,一 隻松鼠真的能跑出一個百年時尚王國呢?
從演員 到導演的 文字、採訪譯文|劉穎琦 採訪| FABIAN W WAINTAL 圖片| AMPAS, SONY PICTURES CLASSICS
由《暮光之城(Twilight)》的少女,到坎城紅毯上的女導演,克莉絲汀 史都華(Kristen Stewart)這些年走得很遠,卻始終如一地真誠做人。曾經被票選為世界最年輕賺得最多的女演 員之一,也曾被媒體窮追猛打為個性難搞、拒絕配合的叛逆明星,她用十幾年的時間,從好萊 塢的鎂光燈中心,轉向創作,用另一種方式繼續向觀眾說話。
導演的誕生不是意外 她首次執導的長片《水之年代(The Chronology of Water)》,於 2025 年坎城影展正式首映。
這是一部極為私密的作品,改編自阿根廷裔美國 作家 Lidia Yuknavitch 出版於 2011 年的同名回憶 錄,內容記錄了一名女性如何在痛苦與欲望中重 建自我。這樣的題材,對許多導演來說都是畏之 如虎,但克莉絲汀卻直言:「這部電影我真的非 拍不可。我想拍這部電影,已經八年了。」
早在 2017 年,史都華就已經接觸到《水之年 代》這本書。她回憶當時的感覺不是在讀他人 的故事,而是在面對自己某個不曾說出的傷 痕。《水之年代》記錄了作家自身經歷,包括 童年受虐、失去孩子、對性別與身體的探索等 議題,全書幾乎沒有線性結構,而是用語言拼 貼出一種身體記憶。史都華說:「那本書不是 要你去理解,而是要你去感覺。」這樣的作品, 對於導演來說是一種巨大的挑戰,皆因故事並 沒有明確的劇情主線,也沒有起承轉合的經典
結構。然而,對於已經不想再演出千篇一律好 萊塢敘事的史都華來說,這正是她一直渴望的 機會。「我不是想拍一部改編作品,而是想拍 出那本書帶給我的反應。」
從決定拍攝到電影完成,這一過程長達八年。 她說自己常常懷疑、常常懊惱,剪接時更一 度崩潰:「我以為我毀了整部片,但那種潛 在的失落感,其實反而讓我更了解自己。」
整部片只拍了 30 天,但後期剪輯卻花了九個 月,這還不包括她一度暫停編輯、去演出妻子 Dylan Meyer 執導的新片《錯誤的女孩們(The Wrong Girls)》。回來繼續剪接時,她形容那 是「像把死掉的東西再叫醒」。她笑著說:「我 甚至送出了一個三個多小時的粗剪版。那是一 種情緒的解放。就像送孩子上學一樣,我看著 它開始長出臉、長出聲音。那時我才真的知道: 我是一個導演。」
這份與名聲的角力, 讓她逐漸學會設立 邊界。她不再為每 一篇負評回應, 也不再接受所有 邀約。「我以前 會覺得一定要證 明什麼,後來 我發現,我的時 間比那些評論更 珍貴。」但她也沒 有完全拒斥這份知名 度。「名氣是工具,看 你怎麼使用。它讓我接觸到 更大的資源、找到志同道合的創 作夥伴,也讓我有機會拍這部電影。」她 指的是《水之年代》。最終她選擇與名聲共處, 不是因為妥協,而是找到平衡。「我現在理解, 名氣不是我的敵人,只要我不讓它決定我是誰。」
與名聲的長期角力
史都華大約 18 歲時成名,那時她主演的《暮光 之城》正火紅,每場粉絲見面會都能吸引上千 人。許多年輕人夢寐以求這樣的光環,但她卻說: 「我從來不覺得那是我想要的。」
她形容那段時期像是在做一場不屬於自己的夢。
「我一開始以為這就是演戲的代價,但後來發現 其實這不該是常態。」她回憶,有時上街只是 想買杯咖啡,卻被三個記者跟拍,甚至被要求微 笑,「當你不笑,他們說你有態度;當你笑,他 們說你在裝可愛。怎麼做都不對。」對於「演員 是否渴望被看見」這個命題,她有一段特別的見 解:「大家以為演員想要舞台,但很多時候, 我們其實只想要創作。而創作不代表你想要曝 光。」她用一種近乎哲學的語氣補充:「有時候 你想被理解,不代表你想被凝視。」
如果你以為史都華的生活像紅毯上一樣閃閃發 光,那可能要失望了。她的真實生活,不但樸實, 甚至可以說是刻意「去明星化」。「我自己為車 子加油,自己買菜,自己洗衣服。」這種「反名 媛」生活方式,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而是她對世 界的選擇。她不喜歡過度安排的行程,不愛奢華 晚宴,更不會為了鏡頭而穿上不舒服的衣服。在 談到生活哲學時,她很明確:「我不覺得日常要 看起來怎樣才算有價值。我喜歡走路、自己去咖 啡店,甚至在巴黎還能一個人逛街沒被認出來, 那種自由太美妙了。」這些看似平凡的細節,構 築了她的精神堡壘。她說自己需要這樣的「簡單」 來保持創作清明:「當你每天都被安排、被服侍, 很容易失去對現實的感知。那樣我就沒辦法演出 真實的東西。」她不追求平靜,也不追求刺激, 而是渴望那種可以自己選擇的生活節奏。「有些 人喜歡盛大的派對,我比較喜歡在家看電影、寫 點東西,然後躺在沙發上發呆。」
電影《西柏格(Seberg)》劇照
以導演身份出席 2025 年坎城影展,參展作品《水之年譜》
被安排在「一種注目(Un Certain Regard)」單元首映
性別認同的公開歷程 史都華從未刻意宣告「出櫃」,但也從不隱瞞自 己是誰。她對感情的公開,向來自然不造作。「其 實我不喜歡任何標籤,那感覺很限制。我只是愛 我愛的人。」這樣的態度,讓她成為 LGBTQ+ 社 群中一個不自覺的象徵人物。她說自己並非刻意 要代言任何事,只是「不想假裝」。而在好萊塢 這樣的系統裡,誠實其實是種叛逆。多年來她被 媒體放大解讀感情動向,從與羅伯 派汀森(Robert Pattinson)的熱戀與分手,到與編劇 Dylan Meyer 穩定交往至今,每一段都被拿來炒作或詮釋,但 她從未選擇退縮。
「當你愛一個人,卻還要思考公不公開,那就是 一種剝奪。」她曾說過。她對愛情的態度直接又 溫柔:「我從來不是一個浪漫主義者,但我是一 個感覺非常深的人。我不想藏著那些感受。」
與 Meyer 的感情,讓她更能安心地表達自己。兩 人經常被拍到在洛杉磯街頭牽手出遊,也合作創 作劇本。她說:「我們的關係不是演出,也不是 為了代表某種立場。就是我們彼此,做真實的伴 侶。」
對克莉絲汀來說,真正的自由不是去喊口號,而 是活出不需解釋的生活。她的語言裡,沒有標準 答案,只有誠實反映當下的選擇。「我不是某個 群體的代言人,但我知道,如果我的坦白能讓某 個 18 歲的女孩感到她不孤單,那就很值得。」
Andrea Baldi
超跑 不止於速度 文字、採訪譯文|劉穎琦 圖片| LAMBORGHINI
藍寶堅尼(Lamborghini)的誕生地,義大利 Sant'Agata Bolognese 小鎮,或許沒有米蘭的時尚光環,也不似羅馬 那樣歷史悠久,但這裡孕育出的是速度、工藝與激情的 代名詞。六十年來,這個以「不可能的工程挑戰」為樂 的品牌,不只製造出全球最具辨識度的超跑,更逐步走 向生活文化與商業策略的新高峰。今天,這個變革正在 加速進行,而 Andrea Baldi 正是帶領藍寶堅尼美洲市場 破局前行的關鍵人物。
Andrea Baldi 作為藍寶堅尼美洲區執行長,在品牌百年倒 數的此刻接受《至尊》專訪,不只分享了藍寶堅尼在美 洲市場的策略布局,更揭示品牌如何用電能化、高端生 活體驗與跨界合作,繪畫出超豪華汽車的新未來。
加拿大超越想像的戰略地位
在全球十大市場排名中,或許很多人不會立刻聯想到加 拿大,但對藍寶堅尼而言,這片幅員遼闊、氣候多變的 北國市場,卻蘊藏著無窮潛力。Andrea Baldi 毫不掩飾 他對這個市場的高度重視。他認為,加拿大擁有一群極 為忠誠而且與品牌精神高度契合的車迷社群。這些消費 者不僅追求速度與性能,更懂得欣賞藍寶堅尼所代表的 文化與設計價值。
而面對嚴冬與多變的地形,Baldi 特別提到藍寶堅尼在加 拿大市場的成功,很大一部分來自於 Super SUV Urus 車系的表現。他說:「我們現在擁有品牌史上最具多元 性的產品線,像是 Urus 這樣的 Super SUV,讓我們打 破了傳統超跑只能在特定條件下駕駛的限制。」他更強 調,Urus 的成功不只是技術上的突破,更帶來全新的消
費族群,特別是女性車主與首次入主超跑品牌的新客層。
Urus 車系自 2018 年推出以來,已經成為品牌歷史上銷 售最亮眼的車款。而今年最新推出的 Urus SE,更是將 性能與環保推向全新境界。搭載 4.0 升 V8 雙渦輪增壓 引擎與插電式油電混合動力系統,綜效輸出高達 800 匹 馬力,成為史上最強大的 Urus 版本。擁有 60 公里的純 電續航力與低油耗表現,讓它在不犧牲駕駛樂趣的同時, 也向環保目標邁出重要一步。
而 Baldi 現在最常駕駛的型號正正就是全新的 Urus SE, 「Urus SE 的多功能性讓我日常使用非常方便。它的引 擎聲依然震撼,但混合動力的加入讓整體駕駛體驗更平 順,800 匹馬力完全能帶來極致快感。每次加速我都會 不自覺地笑出來,它的操控靈敏得讓我時常忘了自己開 的是一台 SUV,而不是雙座超跑。」
體驗延伸到生活每個角落
藍寶堅尼從來就不只是汽車工業的代表,它從品牌創立之 初,就不斷思考如何讓消費者不只擁有一輛車,而是擁有 一種完整的生活方式。Andrea Baldi 認為,這樣的理念在近 年變得更重要。他表示:「我們的 Ad Personam 客製化服務, 幾乎沒有極限。顧客可以選擇任何顏色、材質,從外觀到 車室內裝,每個細節都能變成獨一無二的作品。」
這樣的專屬化體驗並不只停留在車輛本身。從時尚服飾
Collezione 系列、原廠配件 Accessori Originali,到品牌積 極參與各類文化合作,藍寶堅尼的觸角早已深入日常生活。
例如與 Ducati 合作推出聯名重機 Panigale V4 藍寶堅尼, 讓兩大義大利工藝代表合而為一;再如與 Balenciaga、
Babolat 的合作,打破產業邊界,讓藍寶堅尼不只在車迷間 受到追捧,也成為潮流文化的參與者。
這些跨界合作並非偶然,而是品牌文化延伸的策略。他認 為:「這些合作讓藍寶堅尼成為一種生活態度,而不只是 一輛車。我們希望讓更多人,即使沒有開過藍寶堅尼,也 能透過這些生活化產品或活動,感受到品牌帶來的能量與 價值。」
鎖定電能未來
然而,無論佈局多廣,藍寶堅尼始終沒有忘記最純粹的連 結。Baldi 分享每當他開著藍寶堅尼駛過社區街道,最讓他 感動的不是媒體鎂光燈下的掌聲,而是那些孩子毫無掩飾 的歡呼與興奮。「不管他們是不是車迷,他們的眼神總是
充滿驚喜。他們可能不知道這輛車的型號,但他們能感受 到它的魔力。那一刻,我知道我們做對了。」
2021 年,藍寶堅尼正式啟動「Cor Tauri 方向」策略,宣示 全面邁向電能化。Cor Tauri 這個名稱,取自金牛座最亮的 星星,象徵品牌對未來的指引與承諾。Baldi 坦言,這不只 是產業趨勢的反應,更是品牌自我挑戰的開始,Cor Tauri 電能化策略開啟了藍寶堅尼的新紀元。「我們已經完成全 車系油電化,從 V12 Revuelto 到 Urus SE,再到最新的 V8 Temerario,每一款車都在保留藍寶堅尼靈魂的同時,邁向 更永續的未來。」他進一步補充,品牌已設定明確目標, 預計 2030 年前將每輛車的碳排放降低 40%,並在 2050 年 達成碳中和。「這不只是對環境的承諾,也是我們對下一 代車迷的責任。」
這樣的轉型,不只發生在車輛本身。從工廠到供應鏈,從材 料選擇到品牌營運,藍寶堅尼都在全面檢視與調整。Baldi 相信,真正的永續,不該只停留在技術表面,而是要深植於 品牌文化與營運核心。「未來不是自然而然會發生的,未 來必須由我們去創造。」
藍寶堅尼正在用一個世代的時間, 為未來一百年打下基礎。從義大利 Sant'Agata Bolognese 的小鎮到全球各大城市,從冰湖賽道到都市街區,每一個 場景都是藍寶堅尼發光發亮的舞台。
Whispers of EMPEROR 皇帝的低語 國際知名鋼琴家郎朗將於九月與多倫多交響樂團(Toronto Symphony Orchestra,簡稱 TSO)攜手合作,在多倫多的羅 伊湯姆森音樂廳(Roy Thomson Hall)登台演出。此次音樂 會由樂團音樂總監 Gustavo Gimeno 擔任指揮,將演出貝多芬 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Emperor)》。
文字|劉穎琦
圖片| ALLAN CABRAL, JAE YANG, OLAF HEINE
與 TSO 多年後的重逢
對樂迷而言,這場演出不僅是重溫熟悉經典 的機會,更是見證郎朗時隔多年重返多倫多 舞台的重要時刻。郎朗與多倫多交響樂團的 合作始於 2009 年,當時他以年輕鋼琴家的 身分首次與樂團同台演出,留下深刻印象。 自 2020 年起,樂團音樂總監 Gimeno 上任 後,在曲目策劃上積極融合傳統與現代,展 現寬廣的音樂視野。此次邀請郎朗演奏《皇 帝》協奏曲,不僅體現對這部作品的高度重 視,也呈現樂團對於經典詮釋方式持續開放 與探索的態度。
《皇帝》的歷史與音樂結構 貝多芬於 1809 年創作的第五號鋼琴協奏曲,是他 生涯中最後一首完成的鋼琴協奏曲作品。雖然這 首作品廣為人知的標題「皇帝」並非貝多芬本人 所命名,而是後人根據其莊嚴宏偉的風格所加之 稱號,但此曲自問世以來即被視為鋼琴協奏曲中 的經典代表。全曲共分為三個樂章,首樂章以雄 渾開場,展現強烈的宣示感;第二樂章旋即轉化 為內斂抒情的篇章,展開鋼琴與樂團之間細膩的 對話;終樂章則以明確節奏與堅實結構作為收束, 體現貝多芬在形式與情感上的成熟掌握。
對獨奏者而言,《皇帝》不僅要求高度的技術能 力,更需具備與樂團深度協調的音樂敏銳度。郎 朗以富戲劇性的詮釋風格聞名,過去他對貝多芬 作品的演奏常展現鮮明的個人觀點與情緒處理。
此次與 TSO 再度合作,將是一場值得觀察的演 出,觀眾可以從中感受到他如何在當下的藝術狀 態下,重新詮釋這首具有歷史重量與情感張力的 作品。
魔法故事的音樂開場
除了鋼琴協奏曲,本場音樂會亦安排由法國作曲 家杜卡(Paul Dukas)創作的《魔法師的學徒(The Sorcerer's Apprentice)》作為開場曲,為整場演 出定下別具趣味與節奏感的基調。作品以靈動的 節奏與精巧的配器,描繪出一名年輕學徒誤用魔 法繼而引發混亂的故事情節,曲中層層堆疊的巧 思不僅展現出幻想的感覺和元素,也帶有一種戲 劇性的幽默味道。自 1937 年迪士尼動畫電影《幻 想曲(Fantasia)》將其納入配樂後,《魔法師的 學徒》迅速成為廣為人知的經典,尤其在非古典 音樂觀眾間也具高度辨識度。
樂團音樂總監 Gustavo Gimeno
TSO 選擇以此曲揭開音樂會序幕,讓聽眾在進入 貝多芬《皇帝》協奏曲前,先透過一段節奏鮮明、 情節具象的音樂進行過渡,不僅在色彩對比上創 造張力,也使節目結構更為均衡。雖然《魔法師 的學徒》篇幅不長,但作品內部對節奏控制、音 色調配與樂器分工的要求極高,對樂團整體協調 性與指揮掌控力而言,是一項不容忽視的挑戰。 對於郎朗而言,《皇帝》協奏曲並非陌生曲目。 過去他曾與多個國際樂團演出此作,並留下錄音 版本。此番與 TSO 的合作,觀眾期待的除了是技 巧之外,更可能是隨著郎朗年齡歷練改變後,對 同一作品所展現的不同理解與細節詮釋。
A Century of Cartier in London 百年珠光 映倫敦 文字|劉穎琦 圖片|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倫敦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簡稱 V&A)近日推出年度重 點展覽《Cartier, Design: A Living Legacy》, 與享譽國際的珠寶世家卡地亞(Cartier)攜手 策劃,以超過三百五十件珍貴作品,勾勒出卡 地亞超過一世紀的設計軌跡與文化影響。展覽 自 4 月起正式對外開放至 11 月,為英國近三十 年來規模最盛大的卡地亞專展。
王室珍藏首度現身
展覽焦點之一,是由英國已故女王伊莉莎白二世 (Queen Elizabeth II)於 1953 年親自委託卡地 亞打造的威廉森粉紅鑽胸針(Williamson Pink Diamond Brooch)。胸針鑲嵌著一顆重達 23.6 克拉的天然粉紅鑽石,是菲利普親王作為婚禮贈 禮所獻,向來為英國皇室典藏中的瑰寶。此次首 次公開展出,標誌著皇家典藏與設計歷史的深度 交會。除了皇室作品,展覽也呈現摩納哥王妃 Grace Kelly 的訂婚戒指,以及 1968 年由墨西哥 傳奇女星 María Félix 訂製的蛇形項鍊,該作品 結合黃金、琺瑯與鑽石,以寫實手法精雕細節, 極具戲劇性與個人風格。
三大策展主題
展覽由策展人 Helen Molesworth 與時尚評論人 Rachel Garrahan 共同規劃,結 構清晰,分為三大主題軸線,分別是風格的誕 生、技藝的深化,以及品牌形象的建構。在風 格演進的章節中,觀眾可見卡地亞自 20 世紀 初便涉足裝飾藝術( Art Deco )與異國主義, 透過簡約幾何與東方圖騰交織出獨樹一幟的語 彙。品牌對自然界的觀察亦入微,無論是豹、 蛇或植物意象,皆轉化為極具辨識度的設計符 碼。技藝展示則著眼於珠寶工坊的傳統技法與 創新工序,呈現卡地亞如何在尊重經典之餘, 不斷拓展製作邊界。至於品牌形象主題,則聚 焦於卡地亞如何運用影像語言、攝影與廣告傳 播構築其高貴優雅的全球印象。
場域即敘事
展覽空間由英國建築師 Asif Khan MBE 設計,他以「敘事容器」的概念出發,讓 展覽空間不只是承載文物的場域,更成 為情感流動的引導者。不同展間透過燈 光、材質與色調營造時間氛圍,將觀者帶 入 1900 年代巴黎沙龍、英倫宮廷與現代紅毯等 不同文化情境。整體空間語彙克制而細膩,襯 托珠寶本身的精緻細節與時代光影。相較以往 強調品牌商業價值的回顧式展覽,V&A 此次策 展思維更著重文化層次的建構。透過歷史與當 代對話的佈局,使觀眾得以理解卡地亞不僅僅 是奢華符號,更是一種反映時代精神與風格流 變的文化實體。
OSAKA 大阪的 法式工藝秀 文字|劉穎琦 圖片| LOUIS VUITTON
2025 年世界的目光因大阪關西世界博 覽會的緣故,再度聚焦日本大阪。法 國經典品牌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 也以一系列獨具巧思的策展與出版計 畫,重新詮釋與日本長達百年的深厚 情誼,為今屆世界博覽會帶來關於手 工藝、文化與旅遊藝術的全新視角。
日本與法國的百年關係
提到法國時尚,你會想到什麼?巴 黎、香檳、香水,還有老花行李箱? 如果再加上壽司、家紋和大阪燒,是 不是有點腦袋轉不過來?其實一點也 不奇怪。法國經典品牌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和日本的故事,早在百年前 就已經悄悄展開。1896 年,品牌推出 了至今廣為人知的 Monogram 老花圖 騰,據說靈感正是源自日本家紋的美 學符號。之後,品牌更以收藏日本鍔 與浮世繪為樂,並在 1921 年於香榭麗 舍大道櫥窗中,特別設置庭園景觀向 當時的日本皇太子裕仁致敬。
世界博覽會變身工藝秀場
此次展覽由日本建築師重松象平操刀設 計,巧妙運用羅丹雕塑《大教堂》作為 空間中心意象,四周圍繞著 85 個經典 Wardrobe 硬箱,每一個箱子都展示一 種品牌獨特的工藝技術。現場更搭配由 法國聲音藝術研究機構 IRCAM 打造的 原創音景,透過聲音與振動重新演繹工 作坊內的創作氛圍。第二展間則以「旅 行硬箱的宇宙」為題,透過日本媒體藝 術家真鍋大度的影像裝置與聲音設計, 引領參觀者進入一場視覺與聽覺交織 的夢幻旅程。整體展覽不僅回顧品牌歷 史,更強調創新與未來的無限可能。
除了在世博會的法國館展出,路易威 登也將於大阪中之島美術館舉辦「遠 見之旅(Visionary Journeys)」特展。
展覽內容集結品牌歷史典藏與來自 法國吉美博物館,以及凱布朗利博物 館的重要借展品,透過這些珍藏展現 品牌對工藝、創意與技術的傳承。
值得一提的是,展覽將首度公開自 十九世紀以來保存在巴黎市檔案館的 Monogram 圖騰原版樣本。不管你是 藝術迷、時尚控還是旅行咖,都有理 由飛一趟大阪,親自走進這場跨越時 空與文化的設計冒險。
LIVING THESCENE 居所如戲 文字|劉穎琦 圖片| ROCHE BOBOIS
向來以鮮明色彩與情感敘事著稱的西班牙電影導演佩 德羅•阿莫多瓦(Pedro Almodóvar),這次選擇跨 界與法國高級家具品牌 Roche Bobois 合作,推出名為 「CROMÁTICA」的設計系列。不同於以往單純的聯名 方式,這次合作是一場視覺語言的轉譯行動,也是阿莫 多瓦首次將其電影中的色彩美學延伸至居家空間的具體 呈現。
從他早期的作品如《Tie Me Up! Tie Me Down!》,到後 來的《Talk to Her》與《Volver》,阿莫多瓦總能以色彩 與場景建構情緒與故事。這次在 CROMÁTICA 系列中,
他將過往的電影視覺符碼轉化為沙發、 桌几、地毯與家飾織品,使這些作品不 再只是陳列品,而是能「進入生活」的 電影段落。
限量 Lounge 模組沙發
整體系列的靈魂之作,是由設計師 Hans Hopfer 設計,並以阿莫多瓦經典電影 為靈感重新演繹的限量版「El Deseo Lounge」模組沙發。沙發不只僅發行 50 件,而且每件皆由導演親筆簽名, 其布料圖案取材自多部經典作品的海報與場景,如 《Women on the Verge of a Nervous Breakdown》、 《High Heels》、《Broken Embraces》等,將觀者熟 悉的視覺符號重新拼貼於坐臥之處。
沙發的設計本體延續霍夫標誌性的模組系統,可依空 間與需求自由排列。導演親自挑選面料與色彩配置, 讓整組家具在觀感上跳脫單一色塊的限制,展現一種 張力與自由共存的精神。這不僅是一件家具作品,更 像是延伸自電影的裝置藝術。
Bubble 與 Pepa 系列 阿莫多瓦的電影一向擅長以紅、藍、黃等鮮明對比色 打造戲劇張力,在家具系列中,他也延續這種用色直 覺,讓原本已有經典地位的 Bubble 沙發再度煥發新 意。由 Sacha Lakic 設計的 Bubble 沙發,以全新四種
阿莫多瓦選定的電影色系登場,搭配高彈泡棉與絲滑 絨布,賦予觀者如劇院般的包覆感與視覺張力。
而由 Maurizio Manzoni 設計的 Pepa 系列桌幾則將導 演所選色彩化為有機幾何造型的桌面輪廓。Pepa 桌面 採用圓角方塊結構,透過不同尺寸與配色,讓空間氛 圍介於雕塑與實用之間,傳遞出一種「戲劇性中的秩 序感」。
電影語言融入家具肌理
對阿莫多瓦而言,電影語言不僅存在於攝影機後,也 可以透過圖像進入空間語境。在 CROMÁTICA 系列中, 他親自設計的「Pedro」系列桌幾與「Rondo」 櫥櫃正是這樣的例子。桌面圖案取自導演本人 的攝影作品與抽象圖像,而櫥櫃則大膽使用他 電影海報中的經典構圖,包含《高跟鞋》與 《Mujeres》等,讓儲物櫃也成為牆面上的視 覺敘事。
此外,多款地毯也運用開場片頭畫面轉化成 視覺符碼,例如模仿攝影機觀景窗圖像的「El
西班牙電影導演佩德羅
Deseo」款式,不只是對導演製片公司的致意,也像是 將一格格膠卷片段鋪展在地板之上,創造出場景與生 活之間曖昧而有機的關係。
女性能量的延伸
除了導演本人的設計參與,長年與阿莫多瓦合作的靈 感繆思 Rossy de Palma 也在此系列中發揮了多面向 創意。她以「女性物件」為靈感設計了一系列家飾配 件,包括以扇子形狀延伸出的 ABANICO 花瓶與地毯, 以及融合西班牙傳統髮飾「Peineta」造型的桌燈與立 燈。Rossy 的作品一如她在電影中的角色鮮明大膽, 並融合戲劇性、曲線美與傳統文化符號,形塑出既可 愛又充滿張力的裝飾語彙。
她設計的 The Eye 梳妝台尤其引人注目, 整體造型如一只靜靜凝視的眼睛,反射 的不只是穿搭者的樣貌,也是對自我 與身體意識的凝視。透過這些設計, Rossy de Palma 也將自己在影像與舞 台上的角色延伸至空間的邊界。
•
阿莫多瓦︵
Pedro Almodóvar
文字|柯維斌
PORSCHE THRILLS LAND in Toronto 多倫多體驗極速
保時捷(Porsche)在多倫多打造了全加拿大第一座體驗 中心,讓車迷能在同一空間裡實際駕駛、模擬訓練,甚 至親自選配屬於自己的保時捷車款。《至尊》受邀前往 試營運現場,實際體驗從賽道駕駛到品牌空間設計的每 個細節。
在車內與車外重新認識保時捷
我們來到位於皮克靈的 Porsche 體驗中心。這裡距離多倫 多市區不遠,是保時捷在全球的第十座體驗中心,也是加 拿大的第一座。整座建築強調與當地連結,不只外觀使用 魁北克木材,門口還擺放了本地藝術家的作品。設計上也 考慮到永續,包括地熱系統和屋頂的太陽能板,建築一部 分的能源就來自自己產生的電力。這些安排讓人感覺保時 捷想做的,不只是展示車,而是把品牌價值實際落實在整 個空間當中。中心不只是看車的地方,一樓還有咖啡廳與 品牌精品店,提供飲品、輕食,同時也販售保時捷的模型 車、配件與服飾。整體氣氛輕鬆,不是傳統車展的壓力感, 反而更像是讓人自在認識品牌的方式。
這次我們的體驗重點是駕駛課程。一開始每位來賓都配 有一位專屬教練,從基本操作開始,慢慢進入防禦駕駛、 急煞、打滑控制等技巧練習。中心內的主賽道約兩公里
長,融入了世界各地經典彎道的設計,像是拉古納塞卡 的螺旋彎、紐柏林的迴旋彎與利曼的保時捷彎等。實際 開上去之後,才發現這些彎道不只是挑戰車,更是在測 試駕駛人的反應和判斷。其中一段是在濕滑路面上進 行打滑與原地旋轉測試,我們駕駛的是全新的 911 GTS Hybrid。車輛的穩定控制系統反應很快,即使打滑也能 迅速修正,整個過程安全但刺激。除了實車體驗,中心 還設有模擬器空間,我們也有機會在模擬器中練習各種 駕駛情境,讓人能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學習駕駛技術。 從一杯咖啡到打造自己的跑車
體驗結束後,我們來到室內的選配區。這裡就像一間工 作室,牆上排列著各種輪圈、皮革、縫線和儀表設計範 本。我們可以實際觸摸材料、比對顏色,甚至看到模擬 畫面,了解選擇如何影響整體車款的外觀與風格。整個 過程中沒有銷售壓力,反而更像是在參與一件產品的創 作,這也讓人對車產生了新的連結感。選配完畢,我們 回到咖啡廳,點了一杯印有保時捷標誌的拿鐵。那不只 是飲品,更像是這趟體驗的結尾儀式。這裡讓人不只是 試駕一台跑車,而是透過多個環節,慢慢建立起與品牌 之間的關係。從速度到設計、從性能到細節,這是一趟 完整又實在的保時捷體驗。
MEETSFASHION 與時尚同場較勁 六月的蒙特婁,F1 賽車轟隆聲未響,奢華品牌的氣 勢已經搶先登場。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以官方 合作夥伴身份參與 2025 年加拿大一級方程式大獎賽
(Formula 1® Pirelli Grand Prix du Canada 2025,簡 稱 F1),帶來為加拿大站量身打造的獎盃硬箱。
文字|劉穎琦 圖片| LOUIS VUITTON
賽車與設計同場上演 這款專為 F1 加拿大站設計的獎盃硬 箱,由路易威登位於法國亞涅爾的 歷史工坊製作。工藝細節毫不妥協, Monogram 帆布是基本語言,而那個 V 字母,則同時代表了「Vuitton」與 「Victory」的雙重涵義。箱邊以黑白方 格呈現終點線的意象,紅白線條則微妙 呼應加拿大國旗,連結地理與賽事本身, 處處都是設計語言的堆疊。
蒙特婁是北美最具歐洲氣質的城市之一, 亦是 F1 賽事中少數仍能保有街道風格與 文化溫度的分站。城市擁有自身節奏,不 急躁,亦不做作,這份氣質與路易威登長 年所塑造的品牌形象不謀而合。作為今季 第十場比賽,加拿大站在 F1 七十五週年這 個節點上,成為一個承先啟後的場景。路易 威登這次亦首次在現場以動態圖像方式展現 品牌標誌,設計風格呼應賽道速度感,以強 烈的動線視覺打破靜態奢侈品的框架。這種方 式,不是簡單投放 logo,而是一種設計上的轉 譯,把品牌語言拉進比賽節奏之中,讓時尚在 引擎與輪胎之間找到一個新的位置。
冠軍獎盃由 Mercedes 車隊的 George Russell 奪得 背後的佈局比想像更長遠
賽事最後由 Mercedes 車手 George Russell 奪得。 他舉起了封存於路易威登獎盃硬箱中的獎盃,而 這只專屬於加拿大站的硬箱,從起跑格、國歌時 刻到頒獎台,都見證了賽事每一個重要時刻。事 實上,這場時尚與速度的合作不是突如其來的計 劃。自從 2024 年 LVMH 宣布成為 F1 全球合作 夥伴後,路易威登就逐步將與賽車的連結由摩納 哥站延伸到更廣範圍的佈局。這條路線從某種角 度來看,與路易威登多年前選擇進軍 NBA、FIFA 世界盃、英雄聯盟或奧運會時的思路一致,那就 是標誌著路易威登在當代文化景觀中的積極布 局。這不只是進入體育場域,更是回應新一代消 費者對品牌參與感與文化關聯的渴望。畢竟,品 牌再強大,也需要實際存在於每一場被紀錄的高 光時刻。路易威登用硬箱包裝獎盃,同時也把那 段歷史封存進品牌的敘事裡。因此這種做法與其 說是聯名,不如說是一種長遠的文化策略。
香檳 Champagne Meets Ice & Fruit 遇上冰與果 文字|劉穎琦
圖片| VEUVE CLICQUOT
在夏日午後,一瓶冰鎮後的香檳總是最能挑動 味蕾的選擇。來自法國香檳區的經典酒莊酩悅 克里寇(Veuve Clicquot),以其歷史與風格兼 具的香檳著稱,如今帶來一款專為調飲、搭配 水果與冰塊設計的全新風格香檳「Rich」。
香檳的配方設計
「Rich」香檳在基礎上就已經與眾不同,其 酒體比例為 50% 黑皮諾(Pinot Noir)、30% 皮諾慕尼耶(Meunier)、以及 20% 夏多內 (Chardonnay),其中更有 40% 至 45% 的儲 備酒(Reserve Wines)加入,讓酒體在層次與 深度上都有更豐富的展現。這樣的組合讓香檳 不再只是用來乾杯的儀式性飲品,而是一種可 以慢慢玩味、反覆探索的味覺體驗。
「Rich」香檳特別設計為與冰塊、鮮果搭配的 風格,香氣層次也因此而更多層次。從紫羅
蘭、玫瑰與茉莉帶來的細緻花香,到鳳梨、芒 果、荔枝與百香果的熱帶果香,還有李子、水蜜 桃與洋梨的果園甜味。深入品嘗,甚至還能在酒 中品出香茅、薄荷與馬鞭草的清爽草本氣息,甚 至是可頌、奶油麵包與酥皮點心那種熟成香氣。
改寫香檳的飲用方式
不同於傳統香檳講究直立酒杯與不加冰塊的規
則,「Rich」香檳的飲用方式是將酒液倒入專屬 的香檳杯中至半杯高,再放入一顆晶瑩剔透的冰 球,讓香氣在低溫中緩慢釋放。這樣的飲用節
奏,其實更貼近高溫濕熱的夏季。無論是帶點 辣度的咖哩蔬食、酸甜鹹混合的亞洲小吃,還 是搭配鳳梨、芒果等時令白色水果,「Rich」 都能在舌尖上變化出不同層次。
其實「Rich」這個名字並非首度出現在酩悅克 里寇的標籤上。早在 1877 年,品牌就已以此 名標示較甜型的香檳,以區隔經典乾型。今日 的富饒香檳延續這一傳統,卻又重新定義甜與 香的關係,讓歷史與創新不再是對立,而是可 以共存的兩端。
The Taste of Roots 味之根源 文字|劉穎琦
圖片| VALENTINA TRETIAK
多倫多是個什麼菜系都能找到的城市,但真正能留下印象的餐廳, 往往不是那些高調宣傳或標榜噱頭的地方。 Radici Project,一間隱 身在市區巷弄裡、沒什麼大排場的小餐廳,有點像實驗廚房。餐廳 以義大利文「Radici」命名,意思是「根」。讓人不禁好奇,到底 是怎麼樣的餐廳,會選擇這樣低調的出發點。
Radici Project 位於多倫多的 Little Italy 區,設 有前方的自然酒吧區和後方的主廚餐桌區,提 供不同的用餐體驗。走進餐廳,眼前沒有華麗 裝潢,木頭、石材和植物的搭配讓空間多了點溫 度。整體空間融合了日式與北歐的簡約風格,搭 配加拿大的溫暖元素,營造出舒適且親密的用餐 氛圍。
一口嚐盡三地風土
餐廳提供品嚐菜單(tasting menu),菜單依季 節更換內容。當晚我們共品嚐了八道菜,第一道 是卑詩省珍寶蟹,材料是蟹肉、杏仁和加拿大魚 子醬,看起來很簡單,端上來卻有點意思。長腳 蟹的蟹殼被當作盤子,裡面是細緻的蟹肉泥,配 上魚子醬,沒有過多調味,吃得出食材原本的鮮 甜和海水的鹹香,杏仁的味道很輕柔,讓整體多 了一點香氣,是個不錯的開場。第二道菜是蜜蠟 醃鴨胸,這種做法比較少見。鴨肉色澤粉嫩,吃 起來口感滑嫩,帶點蜂蜜的香氣,沒有搶味,反 而讓鴨肉本身的味道更突出。可以看得出這道菜 的賣點不是花俏的醬汁或配料,而是主廚處理食 材的方式。
第三道的唐揚雞搭配義大利甜椒醬 (Papacelle),乍看以為是常見的日式小吃, 但入口後多了一點微辣和甜椒的果香,讓這道平 凡的炸雞多了點層次。這樣的組合不算驚喜,但 還算有趣,像是把兩種文化的家常味小小融合了 一下,吃起來挺舒服的。第四道是甜菜手工細麵 配煙燻魚子醬,是整晚最吸睛的一道。紫紅色的 麵條光看就讓人想拍照打卡,味道則比外表來得 收斂。魚露奶油醬讓麵條吃起來多了點發酵的鹹 香,不會膩口,煙燻魚子醬讓風味更集中,不算 華麗,但有層次,算是技巧成熟的一道麵食。
接著是「熱那亞餛飩佐焦化洋蔥高湯」,義大利 餛飩配日式高湯,聽起來甚是有趣,而事實上也 配搭得還不錯。焦化洋蔥湯頭有點甜又帶點煙燻 感,餛飩皮薄餡多,咬下去剛好有湯汁滲出來, 沒有過度包裝的驚喜,就是單純好吃。而舞茸菇 配義大利辣椒粉,看起來像是過場的小品,但辣 椒香氣跟舞茸的堅果味挺搭的。雖然是全素,但 吃起來不單調,有點像是主廚想讓大家稍微喘口 氣的設計。
主菜是小牛肉配防風根泥和薩斯喀通莓醬汁。牛 肉煎得剛好,肉質嫩,沒有過度炫技。防風根的 泥帶點焦香味,醬汁微酸微甜,整體味道不複 雜,就是很穩當的一道肉料理。吃到這裡,可以 感覺主廚不是要做驚艷感,而是想把每一種食材
唐揚雞搭配義大利甜椒醬
熱那亞餛飩佐焦化洋蔥高湯
用最合適的方式呈現出來。甜點「蜂蜜牛奶花粉 洋甘菊蛋糕」造型可愛,蜂巢造型的脆片搭配綿 密的蛋糕,蜂蜜和花粉的香氣自然不過頭,洋甘 菊的香味則是淡淡的,不會太甜。整體感覺就是 一個溫和又輕盈的結尾,不會讓人感到負擔。
從盤裡走到杯裡
在 Radici Project,不只餐點有故事,酒單也是 延續「根」這個概念的重要一環。餐廳經理 Kayo Ito 本身就是認證清酒侍酒師,再加上多倫多知名 侍酒師 Debbie Shing 和主廚三人聯手設計酒單。
其中一款招牌開胃酒 Vai Con Dio,用的是來自安 大略的 Valley of Mother of God 琴酒、日本柚子 清酒,再加上餐廳自家釀的康普茶。喝起來帶點 草本香氣,酸酸甜甜,非常清爽,開場來上一杯, 輕輕喚醒食客的味蕾。
如果喜歡清酒,這裡挑的兩款也頗有看頭。一款 是來自日本高知縣的 Keigetsu Cel24 純米大吟 釀,帶有明顯果香,用當地開發的特殊酵母釀造, 適合搭配海鮮或蔬菜料理。另一款則是山口縣的 獺祭 39 純米大吟釀,酒米打磨到 39%,酒體細 緻乾淨,花香和果香平衡得剛剛好,很適合配上 主廚那些講究細節的料理。除了清酒,來自西西 里島的 Amaro Nepeta MAJORA 草本酒也讓人印 象深刻。用薄荷和西西里柑橘釀成,尾韻厚實又 帶點回甘,不論是餐後來一口當收尾,還是加入 雞尾酒裡增添層次,都很有個性。
招牌開胃酒 Vai Con Dio
整張酒單從義大利、日本到加拿大,選的全是能跟餐點 呼應的好酒。無論是自然酒、清酒還是創意雞尾酒,都 像是為了把這一桌的味道補上最後一筆,讓人喝得剛剛 好,吃得更有意思。
料理裡的文化根
當然,這一切背後少不了兩位靈魂人物的功夫。一位是 來自義大利的主廚 Emiliano Del Frate,另一位是來自日 本北海道的餐廳經理 Kayo Ito。一個專注料理,一個掌 控空間與節奏,兩人聯手,才成就了這家餐廳獨特的風 格。兩人說,開這間餐廳,就是想提醒自己別忘了根本。
Emiliano 這些年走過不少名店,從哥本哈根的 Noma 到 巴黎的 ADMO,東京的 Gucci Osteria,到多倫多的 Don Alfonso 1890 和 DaNico。這些地方的經歷,教會他好料 理沒有捷徑,得從土地和季節出發。能不能煮出讓人記 得的味道,不在技巧,而在於對食材有沒有真正了解和 尊重。而 Kayo 雖然不是廚師,但她相信,一間餐廳的靈 魂,除了食物,還有空間、氣氛、服務的每個小細節。
她曾在 Nobu Toronto 和 Park Hyatt 的 JONI 餐廳服務 多年,最擅長把「人」放進體驗裡。Radici Project 的空 間,沒有多餘的裝飾,卻有一種讓人坐得下、安靜下來 的氛圍,這些都是她親手設計,還特別找來花藝師 Aya Sugino 合作,用自然的方式點綴出專屬這裡的節奏感。
主廚 Emiliano Del Frate
Between Palms & Waves 樹影與海浪之間 文字|劉穎琦 圖片| CLUB MED
有一種地方,不一定要你奔波地看完所有景點,也不必打卡上傳來證明你 來過。她的魔力,在於讓你心甘情願把手機收起來,靜靜地躺在陽光與浪 花之間,聽一首風的聲音。這個夏天,我來到了 Club Med Michès Playa Esmeralda,一個隱於多明尼加東北角原始海岸線與熱帶雨林交界的度假 村。在這片加勒比海的邊陲,重新學會如何慢下來與世界對話,也與自己 對話。
初抵度假天堂 多明尼加共和國的東北 角――米切斯(Michès), 這個曾經名不見經傳的村落, 如今因 Club Med 的駐紮成 了一道隱秘天堂。從機場前 往 Club Med Michès Playa Esmeralda 的車程近一個半 小時,沿途是低矮的草屋與 間歇閃現的香蕉園。到埗時 剛好是傍晚時分,Club Med Michès Playa Esmeralda 被包 裹在椰林深處,令人期待之 後會看見什麼嘆為觀止的景色 。踏進大堂那刻,望向大海遠處,夕陽剛好沒 入海平線,整個天空像潑灑了石榴汁的畫布。
在 Club Med,有幾個專屬於這個世界的詞 彙。G.O. 是「Gentle Organizer」的縮寫,他 們是 Club Med 的靈魂人物。G.O. 白天教你射 箭,晚上可以變身調酒師,偶爾還會在沙灘 上跳舞。旅客則被稱為 G.M.,即是「Gentle Member」。我的房間位於專屬於情侶與成人 的 Archipelago 區, 該區的套房全部面向大 海,每間套房都有一個專屬的小型私家泳池和 一片私屬草地,私隱度十足 。走進房間,第 一眼是落地窗海景,白沙與棕梠椰立刻映入眼 簾。臥室與客廳之間以自然色調木隔間分隔, 浴室中央設有雙洗手盆、大浴缸與步入式淋 浴,浴室旁還特意設有戶外淋浴,極具特色。
晚餐設在 Cayuco 餐廳,並以自助餐形式提供 服務。碳烤的鮮魚、灑著海鹽的熱帶蔬菜,以 及一杯加了當地朗姆酒的 Mojito。從味覺到視 覺,甚至到耳邊的多明尼加鼓聲,都將我這個 城市人的繃緊一寸寸鬆開。另外,若想升級用 餐享受,Coco Plum 提供需預約的晚餐,招 牌龍蝦與燒烤是度假村最受歡迎的食物之一。 Cayuco 主餐廳裡還有甜點工坊,設有一整面 糖果牆與自助巧克力站,簡直是為小朋友而設 的天地。酒吧也是度假村裡不可或缺的元素, 位於度假村中心的 Bar Cayuco 適合舉杯夜聊, 而 El Limon Bar 靠近 Zen Pool,果汁與低酒 精飲品最受歡迎,氣氛靜謐,是午後放空的 理想之地。若想感受熱帶海灘的自在,Coco Plum 餐廳旁的沙灘吧是必去之處,在那邊踩 著細沙喝椰子水看海,悠然自在。
探索度假村之日
翌日早晨,陽光尚柔,我在房內泡了一杯紅 茶,拉開簾子,海就在眼前。在主餐廳吃過 早餐,隨即便參加了由 G.O. 帶領的度假村導 覽。村內佈局如自然蔓延,一條條小徑串起各 個區域,路旁種滿異國熱帶植物。參觀了度假 村內的各區設施,特別是兒童專屬的設計。從 房內準備好的嬰兒床、浴盆到主餐廳裡的嬰兒 餐食與加熱設備,Club Med 對不同年齡的孩 子,也有分齡安排的活動與照顧服務。兩至三 歲的孩子可加入 Petit Club Med,由專業 G.O 陪伴創作、玩樂與用餐。四歲以上能參與 Mini Club Med+ 的運動與團隊遊戲,青少年則擁有 專屬的 Teens Club 或 Chill Pass 計畫,享受自 由探索與社交的空間,每個家庭成員都能找到 屬於自己的節奏與快樂。
Zen Pool
Archipelago
在 Yoga Palapa 的茅草木亭進行瑜伽課
午後,我們在 Yoga Palapa 參加了瑜伽課。那 是一座架高的茅草木亭,隱身在椰林深處,如 同熱帶森林中一座沉默的神殿。圍欄以原木編 成,通透不遮光,能望見四周蔥鬱的綠意與搖 曳的棕櫚葉。屋頂由層層棕櫚葉覆蓋而成,陽 光從縫隙灑下,將木地板染上斑駁光影。整個 空間被柔和的風圍繞,椰葉在頭頂輕輕摩挲, 風聲與鳥鳴偶爾交錯,彷彿天地與人的呼吸一 同緩慢。這是我見過最有禪意也最適服的瑜伽 場地,在這樣的空間裡練習,不只是伸展身 體,更像是一場人與自然的對話。除了成人瑜 伽,度假村也設有適合親子共修的瑜伽課程, 爸媽可以與孩子一起在旅途中建立更親密的連 結。若想尋求更特別的體驗,Club Med 還提 供空中瑜伽課程,透過懸掛的絲帶吊床,融合 傳統瑜伽、皮拉提斯與舞蹈的動作,在空中擺 盪中探索身體的平衡與柔軟。
回房間沖個冷水澡後,我便帶著書走到 Zen Pool,找了張躺椅窩著。Zen Pool 的池水藍得 發亮,幾位旅客手持飲杯在池中央聊天,甚是 休閒。池邊的 El Limon Bar 是最棒的角落, 我也點了杯鳳梨椰奶調酒坐在池邊休息,整個 體驗實在讓人瞬間忘卻時辰。
汗水與精油交替的午後
第二天,Club Med 為我安排了水療體驗。不 過在前往 Spa 之前,我還有兩個小時的空檔, 於是我去了嘗試 Pickleball。我第一次拿起 Pickleball 球拍時,感覺它既不像網球那麼沉 重,也不像羽毛球那樣輕盈,而是一種剛剛 好的平衡。球場比標準網球場小了一些,網也 低一些。這項融合了網球的節奏、羽球的靈敏 與乒乓的趣味的運動,節奏明快,打法靈活, 我不過試了幾次,就已被它的樂趣所吸引。
我與幾位初次見面的旅人自然地組成雙打隊 伍,球來球往,拍聲清脆,間中夾雜著笑聲與 呼喊,我們在奔跑與揮拍中漸漸熟絡,沒有 壓力也沒有勝負心。場邊有幾個孩子坐在椰 樹下觀戰,一邊喝果汁一邊模仿我們的動作, 等不及要上場一試身手。
度假不只是靜躺於沙灘與泳池,Club Med 也 讓身體重新找回久違的活力。除了讓人上癮 的 Pickleball 之外,射箭與網球也是很好的選 擇。G.O. 會一邊為大家示範揮拍技巧,一邊 鼓勵大家用自己的節奏與節拍去掌握這項運 動。不論是初學還是熟手,每個人在這裡都 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既能活動筋骨,也 不必承受比賽般的壓力。
運動過後我便出發享受水療。當我踏進 Sothys Spa 入口,香氣柔和而不刻意,是混著白茶、 木質與植物精油的氣息。我選擇了一項五十分 鐘的放鬆按摩療程,然睡上一張覆著潔白棉布 的按摩床上,按摩師以緩緩地將精油抹開,掌 心的溫度與肌膚接觸,每一個動作都大有來 處。療程靈感來自世界各地的傳統按摩智慧, 融合印度阿育吠陀、日本指壓與摩洛哥香氣療 法,按摩師的手掌時而深按、時而滑動,在肩 胛、背脊與手臂間穿行。我閉上眼,放空思緒, 身體逐漸鬆弛,思緒也平靜了。療程結束時, 我並不急著起身,而是靜靜躺著,感受那股來 自身體深處的寧靜與平衡。走出 Spa 時天色已 轉柔,陽光傾瀉在木地板上,我的腳步也變得 輕盈起來。
Zen Pool 池邊的酒吧 El Limon Bar
划過米切斯的藍
之後我從沙灘走到水上活動區,海風輕柔,陽 光灑在 Playa Esmeralda 的水面上,像是一張 微微起伏的玻璃。我選了一艘單人皮艇,由 G.O. 協助把艇推入水中,然後自己划出淺灘, 前方就是整片向東延伸的海灣。剛坐穩的那一 刻,身體還不太習慣水面微微晃動,但槳一划 出去,船身立刻順著水勢滑開,有一種被大自 然接住的感覺。從水面望出去,岸邊的椰林像 一道柔軟的牆,在陽光下閃著一圈 圈銀邊。我繞過淺灘,慢慢往外划, 水變得更深,顏色也從透明轉為碧 藍。浪不大,但有節奏,划一會兒 就讓人出汗,停下來又只聽得見海 的呼吸聲,而則 G.O. 駕著快艇從 旁協助我們,以確保大家的安全。
雖然我沒有親自參與所有水上活動,但在 Playa Esmeralda 的沙灘上,每天都能看到住 客以不同的方式與海洋互動。早晨是 Stand Up Paddle 的最佳時刻,陽光尚柔,人在板上 划行,如同滑過一面靜止的水鏡。岸邊還有 家庭組隊挑戰 Giant Paddle,一板數人,平衡 與協調交織成一場場歡笑的比試。午後海風 吹起,Kitesurf 的彩色風箏在薩馬納灣上空翱 翔,更有人試玩電動衝浪板與 Hobie 踏板板, 在水面上像是踩著一圈風滑過,充滿未來感。 這些活動不需預約繁瑣,只要走到沙灘邊,就 會有 G.O. 協助你體驗所有水上運動。
如果不想出海,Club Med 裡的泳池區也足以 讓人玩上一整天。度假村中央的主泳池是最熱 鬧的區域,而入住 La Perla 的家庭則有專屬的 Family Pool,空間較靜,特別適合帶著孩子一 起戲水。對年紀更小的孩子來說,Mini Club Med 附設的 Mini Splash 區是他們的樂園,淺 水池裡有噴泉與簡單設施,在場更有 G.O. 陪 伴孩子玩樂,完全不需安排就能讓孩子玩得盡 興。如果想遠離喧鬧,那麼 Zen Pool 是最理 想的選擇。Zen Pool 是成人限定的泳池,藏在 椰林之間,無論是靜坐、看書,還是簡單地躺 在水面上放空,也很是寫意。
Mini Splash 兒童池
與自然共生的日子
在 Club Med Michès,環保是日常的一部分。
整個度假村以與自然共生為理念設計,四個主 題村落各自融入周圍地景,椰林、紅樹林與海 岸線被保留得近乎原始。每日用的水壺不是一 次性塑膠,而是可重複使用的玻璃瓶,桌上的 咖啡與巧克力也多來自本地小農合作社。從產 地到餐桌,每一口都踏實而有故事。度假村更 一直與當地保育機構合作,積極參與瀕危鷹隼 與海龜的保護行動,每年幫助數百隻小海龜順 利回到海洋。旅行與環保在 Club Med Michès 並不衝突,讓人不只是放下生活壓力,也重新 思考自己與自然的關係。
離開那天早上,我特意比平時早起,獨自走到 海邊。太陽剛開始升起,天色呈現一種介於灰 藍與橘粉之間的朦朧。海風輕柔,浪聲依舊緩 慢,我坐在沙灘上,靜靜看著這片陪伴我數日 的海。離開時除了不捨之外,還打從心底感謝
Club Med Michès Playa Esmeralda,曾經在 我需要的時候,讓我在海浪與樹影之間重新活 過來。
當城市越來越快、飯店越蓋越高,我們對旅行的想像 也逐漸改變。不再只是走馬看花的行程累積,而是 尋找一處可以真正安靜下來的空間,而 Nobu Hotel Toronto 正正是對這種態度的詮釋。
高空中的靜謐住宿體驗
今年六月 Nobu Hotel Toronto 正式開幕,這是 Nobu 集團的在加拿大首度推出的酒店項目。酒店座落於多 倫多市中心娛樂區,一棟 45 層高的雙塔建築頂端。
酒店僅提供 36 間客房與套房,數量雖小,但在空間 與設計規格上都做得極為講究。住房樓層設有專屬迎 賓大廳,並非對外開放,營造出一種遠離市聲的私密 感。從高樓望出,安大略湖與城市建築交錯,天氣晴 朗時甚至能看見地平線,這樣的視野本身就是飯店的 一部分設計語彙。
設計上延續了日式風格元素,以木質為主體材質,搭 配淺色牆面與簡潔家具。浴室內配備日本檜木浴缸, 是少數在北美飯店中能見到的配置。牆面與照明細節 也都有呼應自然材質的用心,強調不過度設計的節制。
整體空間讓人聯想到東京或京都的高端旅宿,只是背 景從寧靜山景換成了加拿大都市輪廓。這裡沒有繁複 的裝飾語言,而是以乾淨清楚的線條,傳遞一種與其 說是奢華,不如說是克制下的舒適。
日常中的高品質細節
Nobu 的起點是餐廳,所以他們對食材、環境與服務細 節的堅持也延伸到了飯店系統裡。Nobu Hotel Toronto
設有名為櫻花貴賓廳(Sakura Lounge)的專屬空間, 僅對住房客人開放,提供全天候輕食與早餐。房內設備 也都採用高階規格,包括客製化床墊、快煮壺、智慧燈 控與隔音系統等,試圖讓短暫停留也能保持日常生活的 品質。
與其他大型飯店相較,諾布在多倫多這次走的是小規 模、客製化的路線。飯店沒有宴會廳,也不主打商務 會議功能,取而代之的是更細膩的服務節奏。飯店強調 「安靜」、「節奏感」與「居住舒適度」,希望讓入住 者不只是過夜,而是真正有機會在一個陌生城市中找到 屬於自己的生活角落。
品牌落腳,城市共生
Nobu Hotel Toronto 只是整體計畫的一部分。Nobu 集 團早在 2024 年便已於同一建築內開設了 Nobu 餐廳, 並同步推出住宅計畫「Nobu Residences」。飯店正式 啟用之後,品牌於多倫多的佈局終於完成。由松久信 幸(Nobu Matsuhisa)、Robert De Niro 與 Meir Teper 共同創立的 Nobu 集團,目前在全球已有第 36 間飯店, 這次進軍加拿大,反映出品牌在全球市場上持續精選落 點,並以深耕城市的方式穩健拓展。
在飯店業競爭高度成熟的多倫多,諾布選擇以有限的房 間數、聚焦高端體驗的方式進場,意味著這不只是旅遊 型商品,更是另一種生活態度的代表作。
A QUIET CORNER OF TOKYO 東京靜謐角落 文字|劉穎琦 圖片| AMAN
東京車潮如織、人聲如浪,而在大手町的一片林蔭之後,Aman Tokyo(安縵東京) 則靜靜坐擁一席寧靜,宛如城市的一行空白。這所由全球頂級奢華品牌安縵集團打 造的城市度假村,將東方禪意與當代美學融合,從建築線條到服務細節,處處展現 著其一貫低調奢華的風格。
融合城市與自然的視覺饗宴
Aman Tokyo 坐落於大手町塔(Otemachi Tower)頂層六層樓,俯瞰整個東京市景 與自然風光。從房間望出去,可以遠眺 皇居庭園的綠意,也能望見新宿摩天大 樓群與遠方的富士山。白天雲影掠過玻 璃帷幕,夜晚則是霓虹與星辰交錯的夢 幻場景,讓人在高樓之上重新認識東京。
套房延續安縵品牌對空間的極致要求, 簡潔線條與自然材質構築的空間呼應傳 統日式美學,和風拉門、水墨意境的色 彩與現代家具融合得恰到好處,宛如走 進了一間日式茶屋,光是待在館內就已 經是一種深度旅行。旅館內同時也設有 如城市綠洲般的室內花園,還有佔地寬
敞的水療中心,其標誌性的溫泉浴池與 室內泳池。
想要深入了解東京文化,旅館也提供不 少精彩體驗,例如是早晨造訪相撲部 屋,近距離觀看力士訓練的樣貌,感受 日本傳統國技的嚴謹與精神。住客亦可 以選擇搭乘私人河船沿隅田川(Sumida River)航行,靜靜觀賞四季變化下的東 京灣風景,不論春櫻還是秋楓,皆有屬 於當下的細緻情感。
在城市中心探索歷史與藝術
從 Aman Tokyo 出發,步行即可抵達皇 居與二重橋等知名景點,途經江戶時代 保留至今的城門與護城河。若對日本職 人技藝感興趣,旅館也提供深度導覽,
造訪仍以古法製刷、打刀、製紙的工坊,讓 人對「手作」有更深的理解。不僅如此,旅 館更與浮世繪(Ukiyo-e)藝術專家合作,透 過導覽走訪畫中場景,從魚市遺址到富士山 背景,這些當年畫師筆下的「浮世」場景, 如今依然可在城市某個角落真實再現。
居合道體驗
有別於一般的觀光行程,Aman Tokyo 還安 排了由專業師傅帶領的居合道(Iaido)體 驗。這項源於 16 世紀的武士劍術,不只是 技術展現,更蘊含對禮儀與內在修為的重 視。在練習劍道的每一個動作中,參與者會 逐漸感受到一種平靜與集中,那是屬於武士 的呼吸節奏,也是一種與自己內在對話的方 式。對於渴望身心平衡的旅人,Aman Tokyo 還會提供小型免費課程,從瑜珈、皮拉提斯 到伸展運動,都是認識安縵哲學的入口。對 現代旅人而言,Aman Tokyo 不只是過夜的 地方,更是一段靜靜說話的旅程,一場關於 東京,也關於自己的探索。
在色彩中 AJourney Through Colors 文字|劉穎琦
圖片| RIMOWA
來自德國科隆的行李箱品牌 RIMOWA,自創立以來始終走在 材質與設計的前端。今年,這個 深受全球旅人喜愛的品牌再度以 色彩作為旅行敘事,推出兩款全 新季節限定色,重新詮釋對「旅 行美學」的理解。
有關色彩的靈感旅程 兩款全新季節限定色分別為 Granada 和 Verde , Granada 是 一種近似石榴紅的柔霧粉色,而 Verde 則來自龍舌蘭橫切面中那抹 乳白綠,兩者皆取材自自然中的 原色,彼此和諧而富有生命力。
表的,是一種蓬勃初生的能量; 而 Granada,則像是午後日光灑 落在成熟果實上的溫暖光澤。兩 者的結合,像是春日旅程裡的兩 段旋律,一動一靜,相互映襯。
功能與美感並重
系列從外殼到拉鏈、輪框與品牌 徽章,每一處細節都經過色彩配 對處理,展現一種近乎全然一致 的色彩語言。打開箱體,內部 配置雙層拉鍊隔層與大面積網 狀收納袋,另有品牌經典的 Flex Divider 可調式壓縮系統,幫助旅 人有效利用空間,同時保持行李 井然有序。從外到內,每個設計 都是為了讓旅程更順暢美好。
此次除了行李箱外,RIMOWA 也 同步推出同色系的 Personal 斜背 包,搭配可拆式織帶與皮革內 裡,完整詮釋 Granada 色系的多 樣層次。除此之外,還有採用回 收尼龍製成的 Signature Flap 小型 後背包,與 Signature Sliding Tote 手提包,兩者皆內建行李固定 帶,適合與行李箱一同使用。若 想打造完整配件組合,也可選購 同色系的三折式盥洗包與多尺寸 的收納立方袋,讓整趟旅程從裝 備開始就風格一致,旅行變得更 具儀式感。
從球員到代言人之路 From Footballer to TUDORICON 文字|劉穎琦 圖片| TUDOR 瑞士高級腕錶品牌帝舵(TUDOR)五月底於 多倫多蒸餾廠區(Distillery District)舉辦了 一場媒體暨 VIP 專屬晚宴。當晚不僅有品牌 最新腕錶系列的亮相,更迎來了帝舵全球代言 人、英國足球傳奇人物大衛・貝克漢(David Beckham)親臨現場,為活動增添了不少焦點 與魅力。
復古廠房營造經典氣氛 帝舵晚宴選址在充滿歷史感的蒸餾廠區,融合 了復古工業風格與現代設計語彙,整體氛圍恰 如品牌長年堅持的風格主張,經典剛毅而又不 失前衛。現場除了展示男錶與女錶新品,包含 色彩大膽的計時碼錶與多款潛水系列作品,也 特別設有腕錶試戴區、互動式攝影裝置,以及 由專業製錶師現場操作的製錶展示台,讓賓客 能夠近距離感受腕錶工藝的精細與美感。
帝舵還特別邀請加拿大媒體人 Caroline Cameron 擔任主持人,與貝克漢進行對談,了 解貝克漢成為品牌代言人以來的心路歷程與個 人風格的演變。
「領潛者(Pelagos)」系列潛水錶
風格轉變展現品味
貝克漢在對談中坦言,隨著年齡的增長, 自己越來越傾向於經典設計的服飾與配 件。他提到,雖然當晚配戴的是 Black Bay 58 Burgundy,但他個人最喜愛的仍 是帝舵的 Pelagos 系列潛水腕錶。Pelagos 領潛者系列一向被視為帝舵最具潛水性能 的代表作品,其設計不僅適合專業潛水 員佩戴,也同樣能融入日常造型。腕錶具 備 500 米防水能力、排氦閥門以及自動 調整的專利錶帶扣件,無論在陸地或海中 都能穩定發揮性能。貝克漢對此系列的熱 愛,也可看出他對「功能與美感並重」的 偏好。Pelagos Ultra 作為此系列的高階之 作,以更輕盈的結構與進階機芯配置,進 一步提升整體配戴體驗。
這與貝克漢近年的風格轉變如出一轍,從 年輕時期大膽、話題性的穿搭,例如著名 的沙龍裙造型,到如今偏好低調且剪裁俐
落的經典服裝。這種風格的演化,不僅是 成熟的象徵,也體現他個人對品味與實用 主義的融合追求。
從第一隻錶到成為代言人 自 2017 年成為代言人以來,貝克漢參與 了多場品牌活動,也持續展現他對帝舵價 值觀的認同。在他眼中,帝舵不僅是一個 製錶品牌,更是能夠與他共鳴的夥伴。他 提到自己在事業上一直很幸運,能與一群 值得信賴、實力堅強的團隊合作,而帝舵 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貝克漢用人生實踐了品牌「Born To Dare」的精神,他的代言不只拉近了品牌 與消費者的距離,更再次證明真正的經典 風格,從來不是一時潮流,而是經得起時 間淬鍊的選擇。
Art and Music under 月光下的 畫展與音樂 文字|劉穎琦 圖片| GEORGE PIMENTEL PHOTOGRAPHY VALERIA MITSUBATA PHOTOGRAPHY
每年於安大略省克萊堡的加麥克米高加拿大藝術收藏館(McMichael Canadian Art Collection)所舉辦的「Moonlight Gala」,可說是加拿大藝 術界的重要活動。今年六月,Moonlight Gala 以「莫里斯在威尼斯(Morrice in Venice)」為主題,結合當代藝術與經典畫作,邀請全國各界重量級來 賓共襄盛舉。
感官的多重饗宴 晚會不僅視覺精彩,餐飲體驗更是一大亮點。由 著名餐飲團隊「The Food Dudes」操刀主宴,並 特別邀請屢獲殊榮的原住民主廚 David Wolfman 參與設計菜單,將當代料理與文化故事結合,讓 來賓在味蕾中感受到土地與傳統的呼喚。此外, 加拿大首家獲得 LEED 綠建築認證的酒莊 Stratus Vineyards 提供當晚用酒,從產地到風味都呼應 了整場晚會對環境與藝術的共同關懷。音樂演出 方面,由「The Collective」擔綱壓軸,帶來熱力 四射的現場表演,營造出在星光下輕舞飛揚的夜 晚,讓賓客在感官的層層堆疊中,充分沉浸於藝 術的節奏裡。
今年的 Moonlight Gala 亦是展覽「Morrice in Venice」的開幕之夜。展覽由加拿大著名藝術史 學者 Sandra Paikowsky 策劃,專注於詮釋 James Wilson Morrice 筆下的威尼斯風景。展覽精選畫 布、速寫板與草圖,展現莫里斯如何以光與色彩 捕捉這座水都靜謐且詩意的一面,從寧靜巷弄到 閃爍水道,處處透著畫家細膩觀察與精準畫技。
安省議員 Stephen Lecce
藝術、社群與自然相匯 活動的所有收入都將用於美術館對 7 千件以 上館藏作品的維護與展示,並支持各項教育推 廣計畫與戶外裝置藝術的養護工作。這些經費 成為加麥克米高推動兒童與青少年藝術教育計 畫的關鍵動力,也幫助這座坐落於森林與小徑 環繞中的美術館延續其獨特的自然與人文融 合特質。今年的活動由 Debra Fenwick 與 Laura Mirabella 擔任共同主席,並由旺市市長 Steven Del Duca 與安省議員 Stephen Lecce 擔任榮譽 共同主席。當晚來自全國各地的藝術家、策展 人、企業界與文化界代表齊聚一堂,為加拿大 藝術發聲。
加麥克米高加拿大藝術收藏館不僅是展覽空 間,更是加拿大藝術記憶的承載者。其館藏涵 蓋 Tom Thomson、Group of Seven 與其同代藝術 家、原住民創作者及各族裔社群的藝術成果。 美術館座落於北旺市 100 英畝的林地中,四季 分明、風景優美,長期以來提供給藝術愛好者 一處沉澱與靈感兼具的文化場域。從館藏到教 育,從展覽到生態,每一筆募得的資源都不只 是投入美術館本身,更流向一個讓藝術活在每 個人日常中的未來。
SPAATIALSTORIES NEW 空間敘事 美學新境 文字|劉穎琦 圖片| JEN D
加拿大設計圈年度最受矚目的盛事「Living Luxe Design Show」再度回歸多倫多會展中心(Toronto Congress Centre)。展覽由《Living Luxe Magazine》雜誌主辦,並 由知名家電品牌 JennAir 贊助。今年的展會不僅規模空 前,展區面積超過 10 萬平方英尺,更吸引來自北美各 地超過兩萬一千名設計專業人士、品牌代表與消費者親 臨現場,共同見證設計與生活風格的創新融合。
沉浸式體驗
隨著設計趨勢越來越強調沉浸感與互動體驗,今年展 會特別推出由 JennAir 策劃的「創新邊緣(Edge Walk Experience)」,以沉浸式廚房場景結合最新家電科技, 讓參觀者不只用看的,更能親身感受設計如何提升日常 生活的質感。設計畫廊 OE Design Gallery 則由知名設計 師 Omid Taba 操刀,以空間裝置藝術的手法,讓參觀者 穿梭其中,體驗設計與藝術的視覺衝擊。
來自加拿大與國際知名品牌也不缺席。Floorence Tile & Slab 與義大利精品建材品牌 Laminam 合作,帶來靈感來 自 Lamborghini 跑車的六角與 Y 字圖案石材系列,引發現 場設計師熱烈討論。而 Binns Kitchen & Bath Design 則與 德國精品廚具 SieMatic 聯手,透過極簡與奢華兼具的廚 房設計,展現當代空間美學的進化。
領袖級講者分享設計觀點
今年展會主舞台邀請多位業界重量級設計師與企業代表 現身分享,包括來自 Studio Munge 的創辦人 Alessandro Munge、以奢華風格著稱的 Lori Morris Interiors 創辦人 Lori Morris、加拿大知名設計師 Amanda Aerin,以及專注 住宅空間設計的 Jane Lockhart。這些設計領袖不僅帶來 國際趨勢解析,更透過現場座談交流設計如何在空間、 品牌與消費者之間創造價值。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房地產專家 Barry Cohen 與 Tridel 銷售副總裁 Winson Chan 的現場對談,深入剖析高端 住宅市場對設計需求的提升,以及設計在提升物業價 值與居住體驗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讓設計不再只是 美學的展演,更成為產業競爭力的一部分。
設計走上伸展台
今年最讓人耳目一新的亮點之一,無疑是專為展會打 造的時尚秀。主辦單位打破設計與時尚之間的傳統界 線,邀集加拿大本地新銳設計師與國際時尚品牌,聯 手打造一場以空間美學為靈感的服裝大秀。整場秀 場設計延續展會空間概念,以沉浸式燈光與聲效營 造戲劇張力,讓觀眾彷彿置身設計與時尚交織的夢 幻國度。展會期間,每日由多倫多時尚學院(Toronto Fashion Academy)主辦的時尚秀,邀請了多位加拿大 本地新銳設計師與國際時尚品牌參與,展示他們的最 新作品。今年的 Living Luxe Design Show 不只是展示設 計,更讓人看見設計如何貼近生活、啟發未來。展會 雖已結束,但設計帶來的靈感與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仍將繼續延伸。
CVC:
On May 31, the McMichael Canadian Art Collection hosted an unforgettable Moonlight Gala celebrating the opening of Morrice in Venice. This record-breaking event would not have been possible without the generous support of our sponsors, donors, and in-kind partners. THANK YOU for your heartfelt commitment to the art of Canada
James Wilson Morrice (Canadian 1865–1924), Corner of the Doge’s Palace, Venice (detail), c.1901, oil on board, Bequest of Miss Margaret Rousseaux, 1958, photo: Mike Lalich, 2023, Art Gallery of Hamilton
The McMichael Canadian Art Collection is an Agency of the Government of Ontario
Ray and Stacie Stanton Megan Hagarty Smith
HO NORARY
Hon. Steven Del Duca, Mayor, City of Vaughan and Hon. Stephen Lecce, MPP King–Vaughan
Debra Fenwick and Laura Mirabella
The MacNamara 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