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时代51

Page 1

no.51 2017/05 校园活动信息、升学报导、课外活动、文学、阅读。

百 年 薪 火 耀 日 新


日新時代 2017 / 51

专题报导

大 山 脚 义 学 堂 碑 是 考 察 传 统 私 塾 教 育 的 早 期 留 存 的 文 物 。

2


日新時代 2017 / 51

专题报导

日新创校根源考 ——从《大山脚义学堂》碑记谈起 文/黄欣怡师 日新学校创办前,曾有过一段不算长却颇 为重要的私塾教育时期。赖于大伯公的冥 佑及本校卢荣成老师的发掘,立于光绪廿 壹年(1895)的《大山脚义学堂碑》总算 位于伯公庙内左侧的“大 为日新学校的创办寻回了根源。 山脚义学堂”碑文隐藏在 小贩木柜后,一直到近年 才被发现。

此碑虽题为“大山脚义学堂”,1全文448 字,述及义学堂仅有47字,其他大部分论 述皆和大伯公庙相关。此碑既可作为大山 脚华族教育发展起源依据,又可从中窥探 大伯公庙与华人商业的发展轨迹。 福德正神庙于1886年建立,目前尚能见到 的碑仅有光绪十二年(1886)《募题捐助 建庙芳名碑》,其他留下来的是弟子所送 的牌匾。此碑未能述及伯公庙创始之艰 辛,董事黄陈庆于是在庙宇建立十周年 时,配合义学堂的设立,立下《大山脚义 学堂碑》,作为时代的刻印。

1. “今秋添建书房”、“设义学以育英才,蛮夷之俗,竟成礼义之邦矣”、“义学递年延教读先生两 位,其每位全年束修向董事领取。”

3


日新時代 2017 / 51

专题报导

此碑是今日唯一得以保留下来的完整文字记 载,下文兹录长文要点于下: (一)开篇叙说立碑的用意 窃思创始者难矣,守成者岂易耳?溯 我大山脚大伯公…… (二)大伯公与华人市集最早的开发模式 ……大山脚大伯公尝置园圃,为我华 人贸易市货之所,设秤以收其税,递 年,约金数百以充尝务,迄今三十余 载。 (三)庙宇管理员人事之纠纷 董斯尝者前后迭更,而贤否各殊,智 庸不一。…… (四)创庙及增设后的改变 迨至己丑,睹园中荒烟蔓草,仍一旷 埔耳。稽历年所积计金千余,嗣经余 等商众酌议,移借筹谋,始筑宫后之 店,继营菜市之亭,今秋添建书房。 数年之间,今昔迥殊。昔之蔓草青青, 今为屋宇叠叠矣。昔之秤税数百,今 增店租盈千矣。设义学以育英才,蛮 夷之俗,竟成礼义之邦矣。 (五)庙宇的酬神活动 值神诞而演梨园,费由尝给,合港共 庆欢乐矣。 (六)感谢神明之冥护 岂任事之材不同,亦地运之兴则异, 虽因人展布之效,寔赖神默鉴之功。 (七)希望寄于来者 惟愿后人之继斯事者旷而充之,是余 之所厚望。爰志斯言,以垂永久。是 为序。

4


日新時代 2017 / 51

专题报导

大山脚市区的雏形,以福德正神庙 为核心,周围形成市集,逐渐成为 今日的市镇模样。 2碑文说伯公庙设 置贸易之所,至今约有三十年。由 此至少在1866年时,大伯公庙是华 人早期贸易场所,小贩在此摆摊售 卖蔬果,缴交的摊位税收充当庙宇 各项事务之用,包括了二十年后创 建大伯公庙费用。 据福德正神理事会已故总务伍佰洽 说,小贩当中包括了在大山脚北面 种植豆蔻、丁香及其他水果为生的 惠邑客家人,早期该处有一个深 潭,造成诸多不便,众人于是发起 每天在挑一筐的豆蔻往市集去时, 顺手挑一筐的石头将潭水填平。自 此起,但凡山顶人在伯公埕摆卖水 果,不再征收摊位费。3 大伯公庙建后的几年,文中说“迨 至己丑”(1889年),园中依旧荒 原一片,未能得到发展,众人酌商 设立三项基本建设。首先在庙宇后 方建筑商店,接着设立亭子供菜贩 经营蔬果买卖,最后增设书房,造 就莘莘学子。

大山脚福德正神庙(又称伯公庙),建 于1886年。

玄天庙(又称伯公庙)前的大路,名 为“巴刹街”,至今依旧是小贩售卖蔬 果的贸易场所。

2. 参考自王琛发:〈惠州人在大山脚开发史上的地位与组织的变迁〉,《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刊》第3期(吉隆 坡:华社研究中心,2000年9月),页153。 3. 参考自卢荣成著:〈碑文研究:大山脚义学堂〉,《日新时代》第1期(大山脚:日新独立中学出版社,2007 年3月,专题报道)。

5


日新時代 2017 / 51

专题报导

历经一番改善,从前“蔓草青青” 的不堪,已蜕变成“屋宇叠叠”的 佳绩;从前生意不多,仅有“秤税 数百”的收入,今增设不少商店, 出租收入“盈千”矣。更甚的是, 庙宇收入增加,董事得以设立义学 堂,使大山脚由原来的蛮荒之地, 成为“礼义之邦”。 董事每年聘请教读先生两位,“其 每位全年束修向董事领取”。此项 开销,在碑文后端“兹将各款使用 费开列规条于左”已有详细说明。 其他使用费条规包括了向董事领取 神诞演戏庆祝的开销,以及赠予棺 材壹副于贫苦并无亲邻收殓的居 民。 大山脚十九世纪末除了义学堂的设 立,亦有塾师自设讲帐授课。据 林博爱编《南洋名人集传》“卢炳 勳”一文,对此事略有提及:

伯公庙《募题捐助建庙芳名碑》立于光绪拾 贰年(1886),以匡理黄陈庆为首,捐银四 百陆拾伍大元。

君广东梅县西洋堡人,字柳 堂,父巧郎。君夙负异禀,聪 颖过人,能文工诗,所学根据 孔孟程朱,以诚意正心为主。 为文辨捷,仓卒属缀皆工,邻 里以大器为期许。……年三十 二,痛满人以少数异族,君临 中国,且毒辣政策,民不聊 生,……,务扫除之而后快。 会辛亥前数年,孙中山、胡汉 民、汪精卫,诸同志到庇能等 处,演说革命。时君在大山脚 埠属设帐授徒,闻之喜甚,遂 与朱步云及诸同志,组织同盟 会机关于大山脚。4

早期的平章会馆,也是今日槟州华人大会堂。 孙中山等人曾在此开演说大会宣传革命。(陈 剑虹《槟榔屿华人史图录》)

4. 南洋民史纂修馆编辑部编:《南洋名人集传》第一 册(槟城:光华日报,1923年),页93。

6


日新時代 2017 / 51

专题报导

据张少宽〈中国革命策源地槟榔 屿〉一文指出,孙中山偕胡汉民 和汪精卫等同志,于1906年借平 章会馆开演说大会,鼓吹革命。5 上文“会辛亥前数年”,当为 1906年。

︵朱 朱 国步 峰云 提 总 供 ︶理

从广东南来的卢炳勳在大山脚 自设讲帐授课,后来与朱步云 (1863-1947)共同组织同盟会和 书报社机关。朱步云是同盟会盟 主,卢炳勳是分部长;卢炳勳是 书报社社长,朱步云是董事。虽 忙于革命活动,两人与中华阅书 报社成员亦办学不辍。 民国三年(1914)书报社成立 后即组织小学,直至民国五年 (1916)因书报社停顿,学校亦 随之停办。遂有后来与福德正理 事协商创办新式学堂之举。日新 公立学校的创立,无不建设在前 人办学的基础上完成。

直落卓坤老庙建于光绪三年(1887)。

大山脚除了福德正神理事创办的 义学外,直落卓坤老庙亦有以惠 州语教学的义学私塾,学生来自 大山脚东、北两面大山的耕农子 弟。此学堂创建年份不详,现在 仅知道在光绪廿九年(1903)重 修时,卢合顺是老庙总理之一。6

直落卓坤庙宇开办的义学堂,就在右方的 老房子。

5. 详见张少宽著:《孙中山与庇能会议》(槟城: 南洋田野研究室,2004年5月 ),页12。 6. 参考自王琛发著:〈惠州人在大山脚开发史上的 地位与组织的变迁〉,页177。

7


日新時代 2017 / 51

专题报导

大山脚通往北赖的铁道路线于1899年完成,带领此地的商业开发,华族人口逐渐增 加。(Chuah Hock Khoon Collection)

南来先辈久客大山脚,以教育孺子为当务之急,纷纷创立义学堂或自设讲 帐,于家中开馆授课,回应社会人口的需求。试观看槟榔屿和威斯利省早 期华族人口统计表于下7: 年代 1818 1830 1842 1844 1851 1860 1891

槟榔屿 7,858(22%) 8,963(26%) 9,715(24%) 15,457(36%) 28,018(47%) 63,086(51%)

威斯利省 325(5%) 2,259(5%) 4,107(8%) 8,731(13%) 8,204(13%) 22,619(21%)

#附注:左边数字为华族人口,右边为华族人口占总人口比率。

7. 1818-1860年人口统计参考自张礼千著:《槟榔屿志略》(香港:南华出版社,1959年),页50;1891年参考 Report on the Census of the Straits Settlements, taken on the 5th April 1891。

8


日新時代 2017 / 51

专题报导

大山脚马章武莫1861年的锡矿业活动。(陈剑虹《槟榔屿华人史图录》)

据郑良树《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考察,马六甲在1815年已有私塾, 当时的华族人口为1,006,仅占总人口的5%;新加坡1829年已有私塾,华族 人口为7,575,占总人口40%;槟城1830年已有私塾,华族人口为8,963人, 占总人口26%。 回观威斯利省,虽然义学堂或私塾的数量不可考,从华族人口逐年递增, 甚至在1891年增加至22,619人、占总人口的21%来看,应有不少的传统私塾 林立。 据郑良树言,传统私塾学堂,依其形式有此三种,上文所提富有者群体设 立义学堂和塾师自设讲帐为两中私塾经营模式,另一种是富有者“自请” 塾师至家中,为自己及亲人子弟授课。8最后一种为私人自聘,更不好考。 从同是三州府的马六甲、新加坡和槟榔屿华族人口与私塾设立年份推断, 威斯利省或在1830已有传统私塾模式在进行。

8. 参考自郑良树著:《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一册(吉隆坡:马来西亚华校教师会总会,1998年),页 31-32

9


日新時代 2017 / 51

专题报导

大山脚1899年搭建的临时火车站(British Malaya 1936)。

若仅以大山脚来论,据1891年的人 口调查报告,威中华人人口有8,265 人。各籍贯人口为:潮州人3,366, 惠州人2,148,广东人1,280,以原 籍福建为主的海峡华人有868,福建 人541,和海南人62。虽以潮州人居 多,据王琛发〈惠州人在大山脚开发 史上的地位与组织的变迁〉一文指 出,黄陈庆率领福德正神庙董事办义 学,义学犹以客语为媒介,理事身份 据说全是惠邑。9 当时或以《三字经》、《百家姓》、 《千字文》和一些实用的珠算为授课 内容。一些私塾或可能是短期性、副 业式、缺乏周密的计划,学生基本上 没有年级限制。阅书报社诸君子因感 私塾办理不善,乃议决创办学校,于 是与福德正理事合力创办日新公立学 校,迎来新式学堂的崭新时代。

9. 参考自王琛发著:〈惠州人在大山脚开发史上的地位 与组织的变迁〉,页176。

10


日新時代 2017 / 51

人 多 称 其 热 心 公 益 , 于 此 益 信 。

埠 亦 莫 不 皆 然 。

《 槟 城 新 报 》 时 评 “ 热 心 公 益 之 可 风 ” ( 年 月

28 日 , 页 10

如 书 报 社 小 学 校 , 几 于 无 处 不 有 。 此 处 过 港 之 大 山 脚 , 本 係 边 僻 之 区 ,

开 启 民 智 , 莫 如 书 报 ; 培 育 人 才 , 莫 如 学 校 。 故 有 志 之 士 热 心 公 益 , 无 不 汲 汲 然 以 组 织 书 报 社 及

12

等 提 倡 设 立 书 报 社 , 以 开 通 风 气 。 成 立 以 来 , 日 行 发 达 兹 闻 施 君 等 又

设 立 学 校 为 当 务 之 急 。 不 特 我 国 内 地 各 省 然 也 , 即 南 洋 各 埠 亦 莫 不 皆 然 ; 不 特 大 埠 然 也 , 即 小

1914

与 王 如 进 、 陈 璧 如 、 黄 维 俊 诸 君 出 面 组 织 小 学 校 , 以 培 育 我 侨 胞 子 弟 , 不 日 即 可 成 立 。 如 施 君 等

专题报导

黑色字体为原文中可见字、词;红色字体为依原文而推断之字、词;“ ”为原文中无法辨别之字、词;标点 符号为后人加上。感谢钟伟前先生提供《热心公益之可风》剪报电子档。

11


日新時代 2017 / 51

专题报导

校舍迁移史(上): 日新学校(1918—1949)文/何启智师 日新学校创办于1918年,本校在追溯历史时也往往以此为起点。但在“日 新”这种新式学堂开办前,大山脚先贤就已经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1895 年,大山脚福德正神理事会已在巴刹街大伯公庙对面(现广栈至新源利店 址)兴办义学;1915年,中华阅书报社也于其会社1内开办学校。日新学校 的创立,和上述两个单位有莫大关联。 1916年,阅书报社停顿,学校也被迫停办。其时本地华人社会受到中国维 新运动影响,各地已有多所新式学堂陆续兴办起来,于是阅书报社的先贤 就与福德正神理事会商议,将原有的义学堂改为新式学堂。经过两年的协 商与筹办,“日新”学校于1918年3月2日,在义学堂原址正式开学。当时 入学者多达80余名,是亮眼的成就。 接下来数年,日新持续发展,校务蒸蒸日上,1920年时学生已增至一百数 十人。1924年时,更因学生人数众多而增设分校于巴刹后之店屋。可惜的 是有关该校舍的资料十分匮乏,其确实位置与原始面貌今日已难以考证。 据资料所载,1931年时教师人数多达15、16人,保守估计当时有约300名学 生,比起1920年增长了一倍有余,此时日新可说是迈入了第一个发展期。 因原校舍已不敷容纳众多学子,校董商请将福德正神会所购得的横街41号 之3楼及位于41号楼房后方,原属陈新桂先生的马房来改造成校舍,并作为 第一分校。故此可以肯定,巴刹后分校在1931年之前就已经停止运作。 1938年,巴刹街总校改为女子部,这种男女分校的措施,在日新的历史上 是一项创举。根据〈卅年来槟城华侨文化的鸟瞰〉所载,日新学校当时有 教师16人、学生则有376人,在人数方面领先威省其余华文学校一倍有余, 可说日新自创校以来都呈现着欣欣向荣的景象。可惜的是,1941年12月8 日,日军南侵,日新因而停办。战乱期间,本校设备遭日军掠夺一空,许 多珍贵史料也可能在此浩劫中遗失了。

1. 据邓孟发校长所载,即大街建造行会址,唯建造行当时与现今的地址未必相同,有待考证。

12


日新時代 2017 / 51

专题报导

图1

图3 图1: 巴刹街校舍的手绘图,由于没有照片留下, 所以这是唯一可供参考的图样。此图乃本校 早年一位教员黄秦光所绘。 图2: 横街两层店屋中唯一的三层建筑,显得特别 醒目。当年作为本校教室的仅有上两层。

图2 13

图3: 日新于1950年开办初中,校名由“公立日新 学校”改为“公立日新中小学校”。


日新時代 2017 / 51

专题报导

1945年,日军投降后,埠众倡议兴办中华学校于阿士顿路,韩江公会后 的“牛奶袋”厂内。中华学校乃大山脚日新、马章武莫启新、高吧三万华 侨、榴莲径中英、打麻山培英等学校的联合总称。其时中华学校实施免费 教育,为期三个月。 1945年底,为谋各校自由发展,各校纷纷恢复原校名办校,于是日新学校 在1946年正式于横街校舍复办。由于此时的日新已是男女合校的形式,且 根据本校董事长拿督斯里郑奕南先生所言,他于1946年自中国来到大山脚 时,巴刹街旧校址已然拆除,而广栈等店屋尚未建起,只余一片空地搭棚 演戏。由此推测,巴刹街女子部自日军南侵时停用后,就此从日新学校的 历史中退场;相对的却有两所学校加入了日新发展的行列——即丹那烈新 友学校及甘榜哥菲中正学校。 丹那烈新友学校创立于战前,校舍原为当时日新的董事长黄坚固先生的产 业,校友会为方便附近学童就学而借以办校。而中正学校的前身则是育英 学校。据董事长拿督斯里郑奕南先生所述,他在1947年时入学育英读四年 级,隔年升上五年级时学校就易名为中正了。 峇冬丁宜小学退休校长林运福曾在1946至1947年间于日新执教,根据林校 长的回忆,那时他是日新教员,却是在新友校舍教书,教员宿舍则是借用 甘榜哥菲的中正校舍。后来三校负责人为谋团结以求发展,而决定在1949 年10月10日进行合并。合并之后,以日新作为校名,原中正校舍作为日新 总校,横街校舍是第一分校,原新友校舍则是第二分校;10月10日则被定 为校庆日。 日新自1918正式创办以来,经历了草创、发展、停顿、复办几个阶段。三 校合并集合了原本分属三校之人力,集思广益,众志成城,为日新迎来了 第二个发展期,迈入办校的新阶段——在接下来的10年间,陆续开办初 中、高中,为本埠学子铺下升学之路。

14


日新時代 2017 / 51

专题报导

图4: 横街41号后座楼房(俗称马房),位于 现在福德大厦坐落之地段。原为一富商 之马房,被福德正神理事会买来改作教 室,后来已拆除。

图4

图5: 新友学校原为校友会所创,地段为日新 早期一位董事长黄坚固先生所有。后来 归还其后人,辗转几手后如今轮廓犹 在,但不知属谁人之产业。 图6: 原名育英、后改名为中正,与日新合并 后作为总校多年。小学迁入武拉必后在 此开设日新幼稚园。后来政府发展该地 段作为商业区,其原来面貌如今只能从 照片得见。

图5

图7: 中正拥有两座校舍,中间隔着一条路, 这座校舍位于图6所示的校舍对面,也先 后作为日新总校及日新幼稚园校舍。 参考资料: 1《大山脚福德正神庙成立百周年纪念特刊》 2《大山脚日新校友会五十周年金禧纪念特刊》 3 邓孟发校长,〈本校史略〉, 《1967年建校特刊》 4〈卅年来槟城华侨文化的鸟瞰〉, 《槟城阅书报社卅周年纪念特刊》 5 邢鹤年校长,〈本校史略〉, 《1961年建校特刊》

图6

访谈对象: 拿督斯里郑奕南先生 林运福校长

图7 15


日新時代 2017 / 51

专题报导

校舍迁移图 1.

2.

日新公立学校分校(1931年) 日新公立学校第一分校(1947年) 日新学校第一分校(1949年) 公立日新中小学校第一分校(1950年)

2.

日新公立学校(1918年) 日新公立学校总校(1931年)

3.

4.

16

2. 1.


日新時代 2017 / 51

专题报导

左图为校舍当年的面貌,右图为校舍现今之面貌。

3.

日新公立学校第二分校(1947年) 日新学校第二分校(1949年) 公立日新中小学校第二分校(1950年) 1.

2.

2.

1952年,正式迁入此校舍, 其他旧有校舍作为其他用途继续延用。

4.

3.

日新学校总校(1949年) 公立日新中小学校总校(1950年)

4.

17


日新時代 2017 / 51

专题报导

日新建校十年记事 中 华 阅 书 报 社 成 员 , 亦 是 日 新 创 校 功 臣 : 沈 永 蔗 、 叶 栖 榴 、 卢 乙 良 。

文/ 黄欣怡师、卢荣成师 阅书报社组织的小学在1916年停顿, 诸君子苦于自家孩子与众多华侨子弟 就学无门,遂与承办义学堂的福德正 神会理事协商,将传统学堂改制成新 式学校,以迎合时代改革创新的氛 围。改制之议几经磋商,遭到部分人 反对,幸得福德正神会理事陈文赞两 方协调,终成定案。 是时阅书报社代表成员有朱步云、何 翼仁、张天宠、洪恭顶、梁安清、吴 锡照、沈永蔗、叶栖榴、黄城、陈璧 如、卢乙良、卢柳堂和许连聚等人, 福德正理神会负责人则为陈文赞、林 店伯、苏星南、甄锦龙和陈璧如。 众人推举朱步云为正总理,何翼仁 副之,聘请杨自修为首任校长,定于 1918年3月2日开学。 日新学校草创艰辛,筹办建校经费和 掌管学务尤为难事,幸得阅书报社成 员和福德正理事提供经费上的援助, 总理朱步云以及校长杨自修和杨芷芗 等人合力掌校,走过第一个十年。

18


日新時代 2017 / 51

专题报导

一、 日新创校功臣 本校校史记载:“创办费由阅书报社首要筹二千余元,福德正神会捐一千元 外,并于每月津贴八十元,用以购置校具及改善学校环境之需。” 1福德正 神会从日新创校至今,对学校捐资有加,为我们所熟悉;对于今日已不可考 的中华阅书报社,我们却了解得很少。上文所提阅书报社成员,大部分为华 商,其中八名在林博爱主编《南洋名人集传》各有小传,详见下表:2 发起人 朱步云 张天宠 吴锡照 沈永蔗 叶栖榴3 卢乙良

籍贯 行业 产业、公司商号 1. 广东揭县 商业 树胶园置计二百亩 2. 福建南安 商业 购置树胶园多丘、大山脚新同兴号 3. 广东台山 养鱼、种植 购地数亩、大山脚启汇源金铺 4. 福建南安 种植业 置树胶园、椰园六区、大山脚庆丰栈 5. 福建南安 什货贸易 大山脚万裕号 6. 广东梅县 锡矿、种植 置槟榔、豆蔻、胡椒和树胶园、大山 脚马打寮之广兴树乳店、居林之华兴 树乳店 4 7. 卢柳堂 广东梅县 医业、种 置树胶园五百余亩、大山脚板厂薯较 植、商业 8. 许连聚 福建海澄 种植、锡 不动产业颇多 矿、商业

1. 邢鹤年著:〈本校史略〉 ,《日新中学建校特刊》(大山脚:日新中学,1961年),页5。 2. 整理自南洋民史纂修馆编辑部编:《南洋名人集传》第一至第五册(槟城:光华日报,1923-1941年)。 3. 《南洋名人集传》第四册作“叶祖溜”,页171。 4. 《南洋名人集传》“卢柳堂”(第二册下,1928年,页14)和“卢炳勳”(第一册,1923年,页93)当为同一 人。

19


日新時代 2017 / 51

专题报导

1927

筹 办 学 校 捐 款 芳 名 览 表 ( 年 )

此些人拥有共同经历,于大山脚置有产业、活跃于同 盟会和书报社等活动、以捐资办学为要务。如卢柳堂 赠出店宇一间于容雍(Junjong)新民学校,作永远 校舍, 5居林之觉民学校、槟城之时钟学校皆赖君之 功; 6卢乙良以椰林别墅作为启新学校校舍。7日新学 校目前留下最早的碑文为民国十六年(1927)“筹办 学校捐款芳名览表”,该碑题曰:“本校创办于民国 柒年春月,原蒙诸君热心赞助,始克成立,”收录了 自1918年创校始至1926年止、凡捐二十五元以上者, 皆将其名刻于碑上,总共收获8,051元。榜首为素 有“孟尝君”之称的驻槟榔屿领事戴淑原捐银陆百大 元正,日新总理朱步云次之,捐伍百捌拾元。董事们 和热心教育人事的捐款,详见上图。 5. 《槟城新报》1918年6月5日,页7。 6. 《南洋名人集传》第二册下,页14。 7. 林有虞编:《马来西亚全国华团华校发展概况》(槟城:文化印刷有限公司,1987年),页R61。

20

戴 淑 源 领 事


日新時代 2017 / 51

专题报导

本校創辦於民國柒年春月,厚蒙諸君熱心贊助,始克成立。茲遵 照議案通過,計自柒年起,拾伍年止,所有捐款彙至貳拾伍員 以上者,僅將其芳名題勒於右,以垂紀念。 戴淑原捐銀陸佰大員正 朱步雲捐銀伍佰捌拾員 梁安清捐銀伍佰捌拾員 許連聚捐銀叁佰叁拾陸員 張仁員捐銀叁佰叁拾員 張天寵捐銀貳佰捌拾員 沈永蔗捐銀貳佰零伍員 何翼仁捐銀壹佰捌拾員 吳錫照捐銀壹佰陸拾伍員 萬裕號捐銀壹佰陸拾員 黃堅固捐銀壹佰肆拾伍員 盧乙良捐銀壹佰肆拾員 盧柳堂捐銀壹佰肆拾員 黃德成捐銀壹佰叁拾捌員 黃如在捐銀一佰叁拾伍員 黃城捐銀壹佰叁拾伍員 黃芝芳捐銀一佰叁拾壹員 伍乾益當捐銀壹佰貳拾伍員 甄錦龍捐銀壹佰貳拾叁員 陳紹有捐銀壹佰貳拾員 李順利捐銀壹佰壹拾伍員 黃泉成捐銀壹佰壹拾叁員 王如進捐銀壹佰壹拾員 洪恭頂捐銀壹佰壹拾員 繆炳高捐銀壹佰零伍員 陳文成捐銀壹佰大員正 大進油較捐銀壹佰大員

陳來迎捐銀壹佰大員 福興棧捐銀壹佰大員 謝百進捐銀玖拾伍員 伍周捐銀玖拾大員 萬益隆捐銀柒拾捌員 吳受天捐銀柒拾伍員 施渭泉捐銀柒拾貳員 蔡贊興捐銀柒拾大員 何順初捐銀柒拾大員 劉再成捐銀陸拾壹員 公益成捐銀陸拾大員 王保安捐銀陸拾大員 黃來芸捐銀伍拾伍員 陳英和捐銀伍拾貳員 振興號捐銀伍拾貳員 王彩雲捐銀伍拾貳員 源和順捐銀伍拾大員 李添壽捐銀伍拾大員 陳春壽捐銀伍拾大員 許達庭捐銀伍拾大員 羅捷發捐銀伍拾大員 李福捐銀伍拾大員 潘瑞庭捐銀伍拾大員 莊成林捐銀肆拾四員 元春堂捐銀肆拾貳員 萬益號捐銀肆拾貳員 李發斌捐銀肆拾壹員

大中華民國拾陸年六月大山腳日新公立學校

21

吉立

陳學俊捐銀肆拾大員 合記號捐銀叁拾玖員 沈照星捐銀叁拾捌員 黃慶奕捐銀叁拾柒員 黃超瀛捐銀叁拾陸員 如意樓捐銀叁拾伍員 濟生堂捐銀叁拾伍員 楊龍生捐銀叁拾伍員 詹友交捐銀叁拾伍員 新萬隆捐銀叁拾大員 廣福盛捐銀叁拾大員 陳玉捐銀叁拾大員 新義成捐銀叁拾大員 王槐秀捐銀叁拾大員 振源發捐銀叁拾大員 杜興學捐銀叁拾大員 永和號捐銀貳拾玖員 萬成發捐銀貳拾玖員 陳德發捐銀貳拾玖員 寶生隆捐銀貳拾玖員 陳大猛 藍星五 以上捐銀貳拾捌員 廣發祥 魏振錦 以上捐銀貳拾陸員 陳白菜 源利號 吴阿倚 游謙燕 羅啟立 以上捐銀貳拾伍員

筹 办 学 校 捐 款 芳 名 览 表 原 文


日新時代 2017 / 51

专题报导

二、日新创校正总理朱步云 朱 步 云 总 理

朱步云(1863-1947)广东揭县人,弱冠之年 南来大山脚从商,积极参与孙中山革命,是大 山脚同盟会和阅书报社重要领导者。日新学校 成立,众人公举他为本校首任正总理。关于他 在本埠的建设与贡献,可从三点来谈:8 (一)大山脚圣安纳教堂(St.Anne)义务会长 朱步云因感“孔教亲亲主义偏爱者也,不足以 富强中国,遂入天主教。”当其甫到大山脚, 即参与当地圣安纳教堂的建设,会友感念其 功,推举为义务会长。 (二)组织同盟会和阅书报社 朱步云自幼读书过目成诵,乡人以其聪颖,必 能成为国家大器,然学校毕业后,反倒对政治 裹足。直至孙中山抵达槟榔屿发动革命,满腔 想要除清复汉的热血重新燃烧。朱步云于是与 卢炳勳共同组织大山脚同盟会和中华阅书报社 为机关,积极推动政治革新。《南洋名人集 传》记载道:“内地数次革命,胥有与谋,辛 亥既告成功,君虽在南洋,未能执戈从戎,然 而身为该埠盟主,转给馈饷,军无乏觉。”有 一回,内地索粮的电报来到,朱步云正逢二子 成章逝世未葬,既能马上召开会议商量对策, 众人无不对其起敬。 (三)创立和捐资学校 除了参与本校于1918年的创校,朱步云亦与一 群热心教育人事合资创办学校,如1922年启新 学校和1949年金星小学等。朱步云在学校和书 报社担任董事十余年。孙中山及诸大吏等皆赠 徽章义状作为褒誉。

朱步云家族墓。左为朱步云 (1863-1947)墓,右为其妻玛 利亚黄(1873-1936)墓,后左 为其父芳园(1844-1914)墓及 其二子成章(1896-1915)墓。

8.整理自《南洋名人集传》第二册上(槟城:光华日报,1924年), 页105。

22


日新時代 2017 / 51

专题报导

三、日新创校校长杨自修 郑良树论及南来华侨办学之困,在于“早期华 侨本身就是一群没有什么文化教育的工商人 士,要他们办学,无异盲人骑马,不知朝哪儿 走。”9经费有着落了,良师往何处觅?此项难 题,终在聘请杨自修掌校后得以解决。杨自修 (1882-1929,名傅材,字时敏)出生于广东 大埔县,在家乡百侯镇及其他地方拥有多年的 办学经验,详见下表: 年次 办学经历 1906 参与百侯中心小学的创办 1907 任家族第二区初级小学教员,后任正 教兼校长事务 1908 复办族学高小于大宗祠,任司事代理 校长兼董事事务 1909 任兰砂甲坎下罗氏日新初等小学教员 兼理校长事务 1910 任罗氏日新学校教员与兼代理校长、 任同仁区莒村培英两等小学教员兼代 理校长 1912 任何县立高等小学教员、代理校长 1913 受邀出席广东省第二次教育大会,被 委任为省参议员 1914 任新加坡启发学校教师一职 1915 在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单级教授讲习 社进修 1916 1916年冬任槟城中华学校教员 1918 任大山脚日新学校校长 1920 任槟榔屿崇德学校校长 1921 返日新学校复任校长 1922 继任日新学校校长;被选为杨氏高等 小学建校董事会正总理。

9. 郑良树著:《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一册(吉隆坡:马来西 亚华校教师会总会,1998年),页88。

23

杨 自 修 校 长

杨自修任教的兰砂甲砍下罗氏日 新初等小学。

1914年启发小学初等毕业纪念 照。右2为杨自修。


日新時代 2017 / 51

专题报导

杨自修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 是博士弟子员应例贡生。自小 接受私塾教育,学作八股文、 诗文本,曾寄于秀才门下,参 加过童试、郡府试、县试,上 过学堂,1906年毕业于潮州茶 阳书院的师范课程。

杨自修家庭照。右2为杨自修,右3为杨蔚然。

杨自修自师范学院毕业后,于 1907年参与百侯中心小学的创 办。是时清廷废除科举制度, 推行新式教育,仍有一群守旧 的保守势力不愿改革。年仅二 十五岁的杨自修初出社会即面 对此地民智不开、经费难筹、 师资缺乏等困窘,与众人酌商 协调,先设高等小学一所,学 生三十二人。 其后多次在各个不同地区学校 当老师和兼理校长事务,拥有 多年的办学和掌校经验。杨自 修自1914年南来新加坡,在启 发学校任教师一职,1916年冬 在槟榔屿中华学校任教,并于 1918年于本校担任创校校长。

杨自修的中华民国外交部护照。10

杨自修丰厚的办学经验引领日 新学校走向新式教育的道路, 当年入学者有八十余名,计分 一、二、四年级三班。

10. 杨自修和杨蔚然照片皆取自杨兴邦和陈伟玉编《南洋——百侯教育先贤:杨自修、杨蔚然、杨茂轩家族纪念 文集》(2015年)。

24


日新時代 2017 / 51

专题报导

大山脚启新学校国民班第一届毕业照(1923年)。此校舍原为卢乙良的椰林别墅。

其子杨蔚然(1902-1972,名茂园)追随父亲投身南洋 教育,于1919至1927年任教于大山脚日新学校、新加坡 启发学校、槟榔屿浮罗山背等学校,并在大山脚马打寮 启新学校担任义务校长一职。 创校期间,其他应聘的教员包括了饶逸群、郑朝阳、李 应等,饶逸群在1920年杨自修离去时当了短时间的校 长,关于他的资料不可考,仅知道他曾是马来亚早期 华文报章文艺副刊《灯塔旬刊》(1927-1930)作者之 一。11饶逸群掌校那一年,学生已增至一百数十人。 杨自修在1921年返校担任校长一职,至同年十月,因全 马华校面对注册事件而纷纷停课。本校于双十节举行盛 大游行后即告停课,而该时高小第一届毕业生展延至杨 芷芗校长到校后方举行毕业典礼,毕业者计有沈清楚、 何克柔、卢天来、高来胜、朱庶兴、卢其英、李金煌、 黄临年、谢双德、杨楚申、游瑞水和黄静山等,其中何 克柔、朱庶兴和卢其英分别是创校功臣何翼仁、朱步云 和卢乙良的孩子,杨楚申则为本校第三任校长杨芷芗的 儿子。 11.《南洋商报》1983年2月28日,页30。

25

杨 蔚 然 先 生


日新時代 2017 / 51

︽ 詩 ︾ 曰 : ﹁ 周 雖 舊 邦 , 其 命 惟 新 。 ﹂ 是 故 ︐ 君 子 無 所 不 用 其 極 ︒

︱ ︱ ︽ 大 學 ︾

湯 之 ︽ 盤 銘 ︾ 曰 :

﹁ 苟 日 新 ︐ 日 日 新 ︐ 又 日 新 ︒ ﹂ ︽ 康 誥 ︾ 曰 : ﹁ 作 新 民 ︒ ﹂

︱ ︱ ︽ 周 易 . 繫 辭 ︾

生 生 之 謂 易 ︐ 成 象 之 謂 乾 ︐ 效 法 之 謂 坤 ︐ 極 數 知 來 之 謂 占 ︐ 通 變 之 謂 事 ︐ 陰 陽 不 測 之 謂 神 ︒

专题报导

富 有 之 謂 大 業 ︐

日 新 之 謂 盛 德 ︒

顯 諸 仁 ︐ 藏 諸 用 ︐ 鼓 萬 物 而 不 與 聖 人 同 憂 ︐ 盛 德 大 業 至 矣 哉 !

仁 者 見 之 謂 之 仁 ︐ 知 者 見 之 謂 之 知 ︐ 百 姓 日 用 不 知 ; 故 君 子 之 道 鮮 矣 !

杨自修与“日新”取名缘起

一 陰 一 陽 之 謂 道 ︐ 繼 之 者 善 也 ︐ 成 之 者 性 也 ︒

本校校史记载:“时以日新二字命 名学校,盖取汤铭:‘苟日新,日 日新,又日新’之义也。又一说, 日新者,逸仙也,逸仙粤语读音如 日新,似有为纪念孙逸仙而名,乃 阅书报社诸公拟定者,可云具有双 重意义。”此为本校校长邓孟发在 1967年建校特刊所写,邢鹤年校长 于1961年校刊对此事则有所保留, 说道:“惟此则无据可靠。” 如今唯一可考的是,杨自修曾在兰 砂甲坎下一所名为“罗氏日新初等 小学”担任教员与兼代理校长。 该校1906年由罗兰史和罗仙俦创 立,“日新”取名依据《周易.系 辞》中“日新之谓盛德”而取,寓 意求新、求变、求进步,不断探索 与创新。此校由几所私塾合并,众 人公认“日新”名字及寓意最好, 所以沿用此名。 杨自修自此地当过代理校长,又于 大山脚参与阅书报社和福德正神会 的创校义举,本校的命名或由其提 议,阅书报社成员亦觉得“日新” 读音与他们所追随的“逸仙”同, 于是一拍即合。年代久远,当时命 名过程未曾记载于史, 12 后来遂衍 生为纪念孙中山而命名的说法。

12.我们从杨兴邦和陈伟玉编《南洋——百侯教育 先贤:杨自修、杨蔚然、杨茂轩家族纪念文 集》中发现,杨自修留有日记(书中称“作文 簿第四种”),其中第二册至第四册记载1913 至1922年的经历,或提及其在南洋的教育事业 与创校事迹,还望杨自修孙子杨兴邦能找着散 落的日记,补缺创校历史重要的一页。

26


日新時代 2017 / 51

专题报导

四、日新学校第三任校长杨芷芗 日新学校创办的第一个十年,共历3位校长:杨自 修、饶逸群和杨芷芗,其中杨芷芗的任期最长,共7 年(1922-1928)。 据陈习庭的介绍: 杨芷芗先生,书名学熙,别名香咏……身体结 实,精神饱满,谈吐沉着,丰度雍容,办事负 责,天赋高厚,性颖异,有机智,出生于大浦 县。其先父兰生公,命其就读外传,学行异常 儿。当十余岁时,清社未屋,科举犹盛,曾出应 府郡试。时惠太守以彼为全场二千余名员生中最 年轻,特为重视,曾以《博亲之欢心》为题面 试,彼不假思索,洋洋千言,挥毫立就,深得惠 太守之激赏。同年冬月,应韩山书院甄别试,亦 以《韩文公文起八代之衰》一文,名列前茅。盖 韩山书院当时为惠潮嘉三府名学者潜修荟萃之 所,彼以年轻进院,故一时文名鹊起,誉满韩 潮。13 原来杨芷芗与杨自修同是广东大浦人。1912年,杨芷 芗以28岁之龄南渡到槟城时中学校任教,1914年转任 槟榔屿孔圣庙中华小学,1916年,杨自修也受聘为中 华学校教师,因此两人曾在同一所学校共事。两人与 时任校长杨瑞庭,在中华学校建立良好的学习风气, 提高侨民对中华民国的向心力及爱国精神,因此当时 槟榔屿流传尊称他们为“三杨”。在教务之余。他们 也在中街创立同文书局,作为上海商务印书馆的特约 代理,为本区早期教育文化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 1922年,杨自修中国家乡族人决定筹建杨氏高等小学 新校,成立百侯杨氏高小筹办董事会,家乡父老一致 推选教育界德高望重的杨自修出任建校董事会正总 理。杨自修接此重任后,卸下日新校长一职,积极展 开为家乡族校募捐的活动。接掌日新校务者为其同乡 杨芷芗。 13. 潘醒农编著: 《马来西亚潮侨通鉴》第五编(新加坡:南岛出版社,1950 年),页177。

27

杨 芷 芗 校 长


日新時代 2017 / 51

专题报导

杨芷芗题“敬爱勤朴”(1922年)。

根据已故邓孟发校长的叙述,杨芷芗掌校初期,“学校之经济状况,至为恶 劣,人事关系亦至复杂,然卒能以坚毅不拔之志,沉着苦干,经费不敷时, 则开展览会,或演剧筹募之,所得之款,除应用于经常开支外,皆作扩充学 校之设备,如购图书仪器,铜乐器,钢琴,布景道具,及各种教学挂图,动 植物标本等,以增进教学效能”。邓校长为日新早期学生,曾于杨芷芗校长 在任期间就读日新学校。杨校长7年任期内,教师人数已增至至少13人,而 且“董教相处有如水乳交融,奠下日新重大基础,厥功至伟”。 1929年初,杨校长受戴淑原礼聘为中华民国驻梹领事馆秘书,结束了在日新 的掌校生涯。1938年1月1日,日新校友会正式成立,当时已升任特派随习领 事杨校长受邀主持开幕礼,仪式简单而隆重。筹备成立日新校友会的成员主 要是第一届高小毕业校友,正是杨芷芗校长到任后亲见的第一批毕业生,如 沈清楚、何克柔等。 最后,要补充的是,目前日新各校毕业刊里收录的校训“敬爱勤朴”书法, 原来正是出自杨芷芗校长的手笔。这是在翻阅1957年日新初中毕业刊/同学 录时的意外发现。有关校训题写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即杨校长到来 日新掌校的第一年。而邀请杨校长题写校训的,是4位第一届毕业生,他们 分别是黄静山、何克柔、李金煌和杨双德。如今这幅墨宝/匾额不知藏于何 处,不知在百年校庆之际,是否有重见天日的机会?

杨芷芗校长逝世新闻 《南洋商报》1957年4月18日剪报 28


日新時代 2017 / 51

专题报导

人 物 访 问 :

林 运 福

日期:2016年1月16日 时间:上午11时29分 地点:林运福峇冬丁宜住家 采访:卢荣成师、何启智师、 钟镒伸师、叶维蒂师、 洪碧君师 整理:何启智师

往返新友与中正的 日新教员 [早年经历] 林运福校长祖籍潮州揭阳,生于1919年1月29日,出生地在马章武莫 (Machang Bubok)的茶山(Bukit Teh)。林校长于1927*年入学启新学校 就读一年级。二年级时因为有亲戚在大山脚,就转到日新学校。据林校长 的回忆,当时学校就在巴刹附近,即现今广栈的所在地,不过当时学校后 方只是一片空地,并没有建起店屋。 后来峇冬丁宜(Permatang Tinggi)的天主教堂开设了圣玛利亚小学。因 为林校长是天主教徒,同时圣玛利亚小学也较靠近茶山,于是林校长在日 新读了三年级以后,就到圣玛利亚小学去完成小学课程。 六年级毕业以后,由于全球性的经济大萧条,其父亲从事的橡胶业价格低 靡,没能供林校长升读中学,林校长只好到父亲的胶园去割胶。过了一 年,橡胶的市场价值有了起色,终于可以让他继续念书。当时大山脚日新 还没开设中学,也没有其他中学,他就到槟城钟灵中学去。林校长回忆 说,钟灵中学一开始是在中路的,后来那里改成福建女校(槟华女中), 钟灵就搬到甘榜峇鲁(Kampung Baru)的现址去。林校长已记不得当年的 学费多少,但记得父亲每月给他15元的生活费。当时他比大他两届的刘海 乐(刘海乐后来曾担任日新学校校长一职)合租一间房,就在咖啡店楼 上。由于距离较远,一两个星期只回家一趟。

29


日新時代 2017 / 51

专题报导

1938年,林校长初中毕 业以后就开始当教师 了。 那时林校长在浮罗山背 (Balik Pulau)的圣 心小学教了2年,就被 当地另一所学校崇德 请过去了。在崇德2年 后,战争爆发,日本南 侵。当时日军轰炸槟 城,学校停办了,于是 林校长也失业了。很多 人逃难到浮罗山背,林 校长也在其岳父当地的 园丘里住。 林校长回忆道,当时要 回一趟马章武莫,也得 大费周章。没有公车好 搭的年代,出入只能踏 脚车。当时也没有渡轮 来往槟岛和威省,只有 人力划动的舢板,载送 人和脚车一起过。而日 据时期有日本兵在日落 洞附近的芎蕉芭站岗, 人们经过都要下车向他 们行礼,才能离开。和 平以后他就回到马章武 莫,刚好日新小学复 办,他就到日新去了。

图1

图2

图1: 1947年,威省全体华文学校教师 庆 祝教师节,于日新第一 分校前 留影。 第二排右3为林运福校长。 图2: “卅六年参加‘九一二’联运会获得男女冠军纪念”合 照。 图3: 日新复办后第一届初小毕业照。卅六指的是民国36年,即 公元1947年。前排右8即为林运福校长。

30


日新時代 2017 / 51

专题报导

图3 [日新教员] 林校长在日新服务的时间不长,只有一两年,但林校长 对当时的记忆仍然清晰。林校长存有一张1947年的毕业 照,是以日新第一分校(即横街后座楼房)为背景的,照 片上也写明“日新学校复办后第一届初小毕业留影 卅 六.一二.一四”字样(按:卅六指民国36年,即1947年) 。林校长记得相当清楚,当初他是骑着脚踏车到丹那烈 (Tanah Liat)新友去上课的,因为当时的日新一二三年 级在横街,四五六年级的校舍在新友那边;教员宿舍则在 中正小学——大概是当时大山脚的国泰戏院对面,那时候 还没有现在那些店铺——当时一起住在宿舍的还有沈星云 校长等人,平常都一同骑车来回学校。由此可见,日新、 新友、中正三校在合并以前,已经有了颇多的交集。 据林校长回忆,当时他被任命为四年级主任,教授科目有 算盘,华语等。那时是沈星云校长掌校,虽有不同校舍, 不过校长只有一人。他表示沈校长人很好,不过有左派的 背景,后来被政府驱逐出境了。他还记得住的教员有大山 脚人邱绍光、怡保人黄南兴和从中国来的黄树邦。这三人 都是华文教师。其他的有何克柔的弟弟何克武、英文教师 王春田、林锦南。还有一个大山脚人杨双贵,如今他的儿 子开设一家杨牙科,就在日新独中校舍对面。 31


日新時代 2017 / 51

专题报导

南洋大学大山脚委员会于1954年10月1日在17间教室(今敬爱楼)前合照留影,林运福 校长(第二排左2)为峇东丁宜学校代表。

[日新之后] 1940年代尾端,林校长离开日新之后,去到新邦安拔(Simpang Ampat)的文明学校,教了1年半的书。1949年,因为圣玛利亚学校缺少 老师和校长,他就受聘到圣玛利亚去当校长。那个时候马共在威南一 带很活跃,爪夷(Jawi)、峇冬丁宜(Permatang Tinggi)和新邦安 拔(Simpang Ampat)都是马共控制的地方。 林校长在圣玛利亚的时候,政府买了70依格的地来建立新村,让附近 的华人和印度人集中居住以防范马共。本来圣玛利亚给了他一间屋子 住,就在学校隔壁。但因为要搬进新村,原有那间就拆掉了,住进政 府分配给他的房子,就一直住到现在。建立新村时,政府找人来围篱 笆,后来那个承包商就被马共打死了,因为他帮助英国。 新村建好以后,1952年,政府要把圣玛利亚迁进去,仍交由教会管 理。当时教会拥有一所华文学校和一所印度学校。政府想将之都搬进 新村,但教会不接受,于是圣玛利亚就成立了董事部,转变为现在的 峇冬丁宜小学,仍由林校长掌校。他在圣玛利亚4年,峇冬丁宜小学 26年,加起来30年,一直到1979年1月29日退休。50年代时,政府还 没有接管华校,林校长担心退休后的生活,就在华都村买了一块园 地,想在退休以后到园里种番薯。

32


日新時代 2017 / 51

专题报导

[其他] 1938年,林校长刚开始当教师的时候,月薪有25块。当时他们 几个教师合请一个老妈子,替他们处理洗衣、煮饭、买菜等家 务,这方面的开销是每人8块钱。到了1946年,他到日新时月薪 已有100多块。1952年时,校长的薪水是120块,老师则是100 块。林校长说道,因为那个时候的钱还是很有分量的,所以生 活过得还可以。 问及当时小学的收费,林校长记得他在日新时学费是1、2块 钱,因为政府还没接管华小,所以学生都得交学费。他到峇冬 丁宜小学之初学校也有收费,大概过了1年,政府接管了小学, 就没有收费了,教师的薪水也改由政府承担。 早年没有集中考试,小学生毕业后,向政府呈上学校的考试成 绩,再由政府调派,成绩比较好的就进日新中学;有的会被派 去大山脚英文中学(BM High School),像是林校长的儿子; 女生会被派到修道院中学(SMK Convent Bukit Mertajam) 去。当时大山脚就只有这三所中学,后两所是英校。 林校长在日新时曾经教过沈星云校长的儿子沈春兴。沈春兴有 一个妹妹、两个弟弟。妹妹在槟城,弟弟则分别在吉隆坡与纽 西兰。沈春兴则到新加坡电台当主任。沈春兴的太太是高乌 人,他们每年清明时分都会到高乌去。沈春兴与他妹妹也会每 年都去探访林校长。最近沈春兴等为纪念沈星云校长而准备出 版一本书,也有来到大山脚探访林校长的另一位学生吴美金。 林校长只在日新执教一两年,但当年的学生直到现在都和他保 持联系,也足可见林校长在教育方面的用心。这“一两年”在 林校长近40年的教育路途中似乎很短暂,但林校长对这段时间 似乎“情有独钟”,当时的生活与工作状况都能记得颇为清 楚。多亏如此,我们才能对早期日新学校的状况多一些了解。

33


日新時代 2017 / 51

专题报导

左起为钟镒伸师、叶维蒂师、林运福校长、卢荣成师、洪碧君师、何启智师

附:林运福校长年表 1919——出世 *1926——就读马章武莫启新小学1年级 *1927——就读大山脚日新小学2-3年级(巴刹街) *1929——就读圣玛利亚小学4-6年级 *1932——小学毕业,割胶(一年?) 1935——就读槟城钟灵初中1-3年级 1938——初中毕业,浮罗山背圣心小学执教 1940——浮罗山背崇德小学执教 1941——日军南侵,学校关闭,失业 1945——日军投降,二战结束 1946——于大山脚日新小学执教 *1947——于新邦安拔文明小学执教 *1948——于圣玛利亚掌校 1952——进新村。圣玛利亚更名为峇冬丁宜小学,成 立董事部。继续担任校长。 1979——退休 *为不确定年份

34


日新時代 2017 / 51

专题报导

日新学校早期活动记事 文/黄欣怡师

《新国民日报》1921年5月23日剪报 《新国民日报》1922年3月18日剪报

以上剪报电子档由董总资料与档案局主任钟伟前先生提供,谨此致谢。

35

中华民国五色国旗


日新時代 2017 / 51

专题报导

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图为他在国会就职宣誓后合影。

日新学校曾于1921年5月初举办祝贺孙中山上任大总统的 庆典活动,以及1922年3月1日庆祝办学四周年纪念。虽目 前仅有两则剪报留存,实可提供学校早期活动的讯息: 一、学校成为政治讲坛 日新学校与其他众多华校一样,由地方上的书报社成 立,各地欢愉举行孙中山大总统就任庆祝活动,必也 以学校为主要场所。学校成了宣传革命、讨论共和的 基地。如“庆祝声中之大山脚”一文所描绘,小学生 围绕在活动庆典的氛围,纷纷叙说孙中山的功勋。当 天的演讲活动还包括: (一)总理朱步云演述孙先生历史; (二)董事叶藤仁续述孙先生民国以来的经过; (三)来宾续说国会选举和国内预备庆祝现况; (四)杨自修发挥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意旨。 学生亦参与演说的行列: (五)杨双德和游瑞水演述总统意义; (六)陈向荣和余海昌演说共和的真义。

36

孙 中 山 先 生


日新時代 2017 / 51

专题报导

二、学校因注册事件停课 由于阅书报社成员把政治带入学校,灌输学生 党国意识,以致引发1920年英殖民强迫全国华 校注册事件。此事主要源自于华族1919年五四 运动的反日游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举 行的巴黎和平会议中,英、法和意大利支持日 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中国无法回收山东 经济特权,爆发反巴黎和约、反日、拒英的浪 潮,新马华族亦追随祖国群起抗议。

孙中山所起草的五权宪法草 案及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意 指民生、民权、民族。图中 孙文即孙中山。

英国当时以战胜国的姿态与会,为庆祝这个光 荣的日子,殖民地政府通令各民族参与庆祝活 动、悬挂彩旗、提灯游行等。相对于铺张庆祝 孙中山总统的庆典,华社对英政府此项荣誉, 不但抵制任何庆祝活动,连旗子也不升,依然 如往常般做生意和上学,与其他民族南辕北 辙。1英殖民政府对此非常不满,萌生严厉管制 华校的政策,遂于1920年5月31日提出“一九 二零年教育条例”: 第一、学校只得作为教学的用途; 第二、校内教师必须受充分的师资训练; 第三、教学不能违反殖民地政府的利益。 首读通过有关法令,并于7月5日二读通过时, 易名为“一九二零年注册条例”,学校、董事 和教职员必须向英殖民政府注册,未经注册则 不得为学校的董事和教师,若学校和教员的行 为妨碍地方上或公众的利益,政府总督有权宣 布该校为不法学校。此项法令于10月13日通过 三读,新马华校引发盛大的反对浪潮,引领抗 议运动的领袖陆续被驱逐出境。日新学校亦在 1921年10月10日举行国庆盛大庆典活动后停 课。

1.郑良树著:《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二册,页30。

37


日新時代 2017 / 51

专题报导

三、高小毕业后的出路 我们现在不知道书写“庆祝声中之大山脚”的民口是谁,“大山脚日 新学校四周年纪念”报导,则由本校第一届毕业生杨双德执笔。杨双 德原应于1921年毕业,不巧遇上华校因注册而停课事件,展延至1922 年始行毕业。这篇文稿,写于杨双德毕业之际,也可作为检验高小毕 业生的作文水平。杨双德毕业年龄今日已不可考,以其同一届毕业同 学何克柔为参考例子推断,何克柔1906年出生,12岁入学,毕业时16 岁,杨双德年龄也相仿,已有能力独立给报章写稿。再,与他们同一 届毕业的同学黄静山,于1924年加入日新学校执教,可观早期高小生 毕业后直接投入职场。 四、民国初年课程架构 杨双德此篇报导,完整记述庆典活动当日的情形和详列各项节目活 动。一篇之内成语使用得频密,如“迎风招展”、“交相辉映” 、“ 张灯结彩”、“五色缤纷”、“目不暇给”等。且文章中用大篇幅描 绘校园内灯笼和对联的设计,在民口文稿,则只以一句简短的“见校 内外悬灯结彩,点缀极佳”带过,重点放在当天具有特色的演讲活 动,杨双德的写法相对之下尚还青涩。 以杨双德仅受四年的小学教育,当中也可能受教于义学堂或私塾来 看,这篇报导已完全具备新闻写作的能力。杨双德提及学校挂起“学 分两等,年纪四周”的对联,所谓的“学分两等”,是指初等和高等 小学,修业期各为四年。民国二年(1912),教育部公布小学科目及 授课时间如下:2 初等小学科目时间表 科目 每周授课时间 2 修身 10-14 国文 5-6 算术 1 手工 1-2 图画 唱歌 4 体操 女生加缝纫1、2小时。 每周授课时数: 男22-28,女22-29

高等小学科目时间表 科目 每周授课时间 2 修身 8-10 国文 4 算术 本国历史 3 本国地理 2 理科 1-2 手工 1-2 图画 3 唱歌 3 体操 2 农业 3 英语 女生加缝纫2、4小时。 每周授课时数:男30,女30-32

2. 郑良树著:《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第一册, 页337。

38


日新時代 2017 / 51

专题报导

民国早期的课本

此时的小学课程,已取消了清末的 读经和讲经课。国文课占了最大的 比例,课文具有强烈的党国意识, 如:“国旗飘飘,党旗飘飘,今天开 学了,我上学去。”,又如右图。 修身和体操也纳入课程架构,藉以培 养学生的情操。孙中山庆典活动中, 尚有兵式体操的表演。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1921年孙中 山庆典活动中,来宾只唱国歌;1922 年的四周年纪念活动流程表则出现唱 校歌环节,可见本校此年已有自己的 校歌,只可惜未能流传。 39


日新時代 2017 / 51

专题报导

《世纪弦歌》征文 吾校日新即将于2018年迎来百岁周年纪念。 作为日新一份子,我们感恩和怀想这一片孕育我们的草原。身为 学生,或有过叛逆、青涩的学习岁月,或至今依旧念念不忘的恩 师,或是社团生活彼此努力办好活动的日子;身为教师,或有对 教学的热情和受挫、或有当初觉得伤脑筋至今又难忘的学生。我 们在此征集不同世代对学校方方面面的回忆,可以诗或以文的方 式书写,中英国文皆可,欢迎在校生、教职员和毕业校友投稿。 让我们一起以文字为学校献上百年的祝福。 稿件要求:内容真实,情感真挚,字数不拘,欢迎配文照片。 投稿邮箱:jitsin@jitsin-ind.edu.my (邮件主题请注明“世纪弦歌”征文) 征文时间:即日起至12月31日

征集校史资料文物 日新百年校史编纂工作目前正如火如荼展开,惟年代久远, 且历经二战摧毁,学校资料留存不多。若您手头上有早期的 校刊、照片、毕业证书、成绩单、奖状和老课本等,欢迎您 与校史工作室联系(04-5305063ext48)。

第51期《日新时代》编辑室 no.51 2017/05 校园活动信息、升学报导、课外活动、文学、阅读。

百 年 薪 火 耀 日 新

顾问 :陈奇杰校长、陈淑瑛师 总编辑 :卢荣成师 主编 :黄欣怡师、何启智师 资料 :叶维蒂师、钟镒伸师、洪碧君师 排版 :周易康 封面设计:陈瑞清 校对 :卢荣成师、黄欣怡师、何启智师 印刷 :东方印务公司

40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