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时代56

Page 1

日新 时代

大山脚日新独中校闻

NO.56 2018/03 JIT SIN TIMES

校园活动信息、升学报导、课外活动、文学、阅读。

1


专题 报道

大山脚国际学术研讨会 文 | 学记社

2018年恰逢日新建校100周年。在这建校百年的好日子里,承蒙文学论坛的十位著名 学者及教授们在百忙中拨冗出席这场盛大的文学飨宴-《大山脚国际文学学术研讨会》。 《大山脚文学》亦可解读为日新校友的作品,在文学群中的作家们,大部分是日新的校友。 此研讨会的承办,确实不是一件信手拈来的事。借此,感谢学者及教授的积极参与及对大山 脚文学的热爱。 大山脚,是一个小城镇。它,位处要津、交通四通八达、人文芸集,商业繁荣。许 多文人作家身处于文学素材如此丰厚的环境中,经年耳濡目染的生活经历,他们生花妙笔的 将生活的点滴汇集成属于这城镇的书籍。然而,这不仅记载他们对大山脚这城镇的回忆,更 承载着大山脚城镇的生活风貌及文化传承。因此,城镇的历史回溯不在局限于散文、更有诗 歌、小说、文学论述等,以赞颂、批判、论述当年他们所经历的时光大道。浸身在他们的文 字及符号里,犹如穿越时空回到当年的投影影像中。不实不虚,豁然开朗。如此丰厚的文字 造诣,除了受到学者的认可,更荣获国内外文学奖项,实至名归。 文学创作,能够在大山脚蔚为风气,是一件值得骄傲及探讨的事。国际研讨会有幸 邀请十位专家学者前来剖析、探讨此议题更是切合时宜。若能借此影响年轻的晚辈迈向文学 之路钻研并延续大山脚文学的优良风气,更为难得可贵。 《大山脚国际文学学术研讨会》有幸搭上日新100周年庆典的列车,在顾问陈奇杰校 长,主席陈政欣老师及参与此盛事的国内位学者及作家、文学爱好者、热爱文学的老师及学 生的积极参与下,一切顺利的举办,圆满的结束。一场活动的诞生,除了积极出席盛会的 文学爱好者,更要感谢各位支持华教人士的慷慨解囊。因为大家的鼎力支持及爱护华教的 热心,才成就一次又一次的华教活动。 最后,衷心感谢拨冗出席此飨宴的国内外学者及教 授、文学爱好者、支持华教的热心人士、台前幕后的工委及莘莘学子们。期盼莘莘学子在文 学创作路上更上一层楼,精益求精。

2


1.李有成,毕业於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为国立台湾 大学外国语文学系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特聘 研究员、国立中山大学合聘教授、财团法人杰出人才发展 基金会执行长,曾任欧美研究所所长、《欧美研究》季刊 主编、国立台湾大学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兼任教授,及 中华民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长。研究领域主要包括非裔与 亚裔美国文学、当代英国小说、文学理论与文化批评等。 曾经三次获得中华民国科技部杰出研究奖,并於二○○八 年膺选为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杰出校友。近期著作有《文学 的多元文化轨迹》、《在理论的年代》、《文学的复音变 奏》、《踰越:非裔美国文学与文化批评》、《在甘地铜 像前:我的伦敦札记》、《他者》、《离散》、《记忆》 、《荒文野字》、《诗的回忆及其他》及诗集《鸟及其 他》、《时间》等。 李有成教授在论文中对萧艾、忧草及艾文等若干作品的诠 释一方面出于历史化的原则,要把这些作品带回创作当时 的历史时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所说的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事而作】,指的就是这个道 理。另一方面也尝试将这些作品以跨越时代的方式,带到 当下的时空现场,企图挖掘这些作品可能潜藏的当代意 义。意指在处理世界文学这个概念是常用的方法,也就是 阅读文学作品的当下跨越时代链接。世界化的概念也方便 将这些诗人的作品带离大山脚小镇,与世界的其他时空接 轨,以凸显这些作品在原先脉络外可能的意义。 2.陈鹏翔,台湾诗人、作家、翻译家、英语文学研究者、 教师,笔名陈慧桦。 1942年生,广东普宁人。早年曾用 过林寒涧和林峨等笔名。1979年获得台湾大学外文研究所 比较文学博士。与友人创办星座诗社、喷泉诗社和大地诗 社,曾任《星座》诗刊、《现代文学》编辑、《大地》诗 刊经理兼主编。获民国五十七年度全国优秀青年诗人奖。 著有诗集:《多角城》(1968)、《云想与山茶》(1976 )、《我想像一头骆驼》(2003),散文评论集:《板 歌》,文学评论集:《文学创作与神思》;编有《主题学 研究论文集》,合编有《从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 《从比较神话到文学》、《文学史学哲学》和《从影响研 究到中国文学》等书;译有《苍蝇王》和《奥斯本戏剧选 集》等书。

3


3.林建国,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新竹国 立交通大学外国语文学系副教授,台湾精神分析学会 荣誉会员。曾任台湾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电影 欣赏学刊》总编辑。中文论文散见於《中外文学》, 并收录於以下合集:《赤道回声:马华文学读本II》 (陈大为、锺怡雯、胡金伦主编,2004年)、《文化 的视觉系统(下册)──文化的视觉系统:日常生活与 大众文化》(刘纪蕙编,2006年)、《心的颜色和森 林的歌:村上春树与精神分析》(2016年)、《犀鸟 卷宗:砂拉越华文文学研究论集》(锺怡雯与陈大为 编,2016年)、《见山又是山:李永平研究》(高嘉 谦编,2017年)。英文论文散见於Cultural Critique (美国明尼苏大大学)、Tamkang Review(淡江大 学)与《中山人文学报》,并收录於Lust/Caution: Eileen Chang and Ang Lee (Routledge, 2014)。。

4. 辛金顺,1963年生,台湾国立中正大学中国文学博 士。曾任教于环球技术学院、吴凤技术学院、国立中 正大学、南华大学及大马拉曼大学中文系。现任南华 大学、中山大学兼任讲师。 曾获大马海鸥文学奖新诗首奖和散文特优奖、中国时 报新诗首奖、台北文学奖新诗首奖和散文优选奖、台 中市文学新诗首奖、府城文学新诗首奖、桃城文学新 诗首奖、中央日报新诗特优奖、梁实秋散文特优奖、 海华文学着作奖散文首奖、全国学生文学奖、台湾省 古典诗词首奖等。 著有诗集《时光》、《风起的时候》、《最后的家 园》、《诗国志》、《记忆书册》、《说话》、《注 音》、《在远方》;散文集《江山有待》、《一笑人 间万事》、《月光照不回的路》、《私秘语》;论文 集《秘响交音——华语语系文学论集》,论着《存 在、荒谬、知识份子——钱钟书小说主题思想研究》 、《中国现代小说的国族书写——以身隐喻为观察核 心》及主编《时代、典律、本土性:麻花现代诗国际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时代新书:中国现代小说选 读》等。

4


5.江宝钗,女,1957年生,台湾省高雄县国立台湾师范 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曾任教于新庄国中、桃园高中、 北一女中,现任国立中正大学中文系教授。曾获第二十 六届中山文艺创作奖,1995年度教育部文艺创作、1998 年度台湾省文学散文组佳作奖。主持国立中正大学「台 湾文学」、「语言、性別与文化」专题研究室,人文研 究中心副主任。 江宝钗的教研以台湾现当代文学、女性文学、文学理论 为主。近年实际投入嘉义地区传统文学、闽南语民间文 学的田野调查工作。除文学评论外,她亦从事散文写 作,镕台湾话文与普通话於一炉,拾掇生活中的种种事 件,寻常杂感中皆是人生哲理。 主要著作有《台湾古典诗面面观》、《嘉义地区古典文 学史》、《白先勇与台湾文学史的构成》,主编当代小 说读本《岛屿妏声》、《小说今视界》、《时代新书》 ,研讨会论文集《树的见证—郑清文文学论集》以及嘉 义作家作品集、民间文学集等多种。

6.朱崇科,1975年出生于山东临沂。1998年毕业于中山 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200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后赴新 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Singapore)攻读博士学位,2005年获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博士 学位(文学方向)。2005年6月以中山大学百人计划第三类 人才引进,2007年8月到2008年6月以交换教授身份执教 于美国巴德学院。2011年底转任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教 授。2013年2-7月担任台湾东华大学客座教授。2015年 2-7月担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客座研究员。现任中山 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珠海)教授、博导兼副主任(主 持工作),著名中国现代文学、华文文学研究学者。著 有:《<野草>文本心诠》《鲁迅小说中的话语形构:“实 人生”的枭鸣》《广州鲁迅》《本土性的纠葛--边缘放 逐·“南洋”虚构·本土迷思》《张力的狂欢--论鲁迅 及其来者之故事新编小说中的主体介入》《考古文学” 南洋”--新马华文文学与本土性》《华语比较文学:问题 意识及批评实践》等多部著作。

5


7 高嘉谦 ,现任台湾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台湾政治大 学中国文学博士,曾于捷克布拉格查理士大学客座讲 学。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文学、汉诗、台湾文 学、马华文学等。 著作有《遗民、疆界与现代性——汉诗的南方离散与 抒情(1895-1945)》、《国族与历史的隐喻——近现代 武侠传奇的精神史考察(1895-1949)》。编辑《抒情传 统与维新时代》(与吴盛青合编)、马华文学的日本 翻译计划“台湾热带文学”系列(与黄英哲、荒井茂 夫、松浦恒雄合编)、《从摩罗岛诺贝尔——文学.经 典.现代意识》(与郑毓瑜合编)、《散文类》(与黄锦 树合编)、《华夷风——华语语系文学读本》(与王 德威、胡金伦合编)。最近论文集为《见山又是山: 李永平研究》。

8.魏月萍,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亚际书院(新马) 召集人、南岛论坛发起人。研究闗怀为思想史、新马 历史与与文学。尤其关注文学公民、华文左翼文学与 马来马共论述等议题。著有《君师道合:晚明儒者 的三教合一论述》、合编《东南亚与东北亚儒学的建 构与实践》、《重返马来亚:政治与历史思想》。文 中以【文学社群】为视角,试图考察与反思一个文学 社群的认同发生与建构,如何从地景、地方,延伸至 共同的地域意识,探索其中蕴含的问题意识、困境与 局限。文中以韩国学者白永瑞对【地域】的阐发为基 础,其言:【所谓地域,不仅仅是已经固定的地理实 体,更是人际活动所创造的结果。

6


9.林春美,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博士,博特拉大学 中文组副教授,曾任《蕉风》双月刊编辑。著有散文 集《给古人写信》;编著有《锺情11》、《辣味马华 文学:90年代马华文学争议性课题选》、《我的文学 路》、《周一与周四的散文课》等书。论文集:《性 別与本土:在地的马华文学论述》等。 1970年代的 大山脚小说叙事,其实并不等同于“大山脚叙事”。 比如小黑“一个单身汉”,游荡于首都吉隆坡;陈政 欣则在新加坡度过他的“剩下的一日”,菊凡和宋子 衡虽在大山脚,但其取材自社会新闻的撞死玻璃下的 卖报童的悲剧、独行大侠陈华仔的故事等,则发生在 槟城。这些作家的小说故事背景不一定都在槟城,他 们小说具有一种概括性—那是1970年代的故事。这些 故事有的显得朦胧晦涩,有的则耽溺于阴暗的心理、 胡乱的意识之中。作品折射了一个年代的集体心灵氛 围,在某个程度上构建了那个年代马华文学的某个重 要的面向。 10.张光达,1965年生于吉打,祖籍福建同安,马来亚 大学工程系学士,现任工程师。他中学开始写诗与小 说,然而对马华文学更大的贡献则在评论。他从大学 时期开始写文学评论,至今近30年,几乎是唯一一位 不在大专院校体制之内,而又长期持续从事文学评论 且卓有建树者。他以理性的评论工程,探寻精致的诗 歌技艺,所评过的马华现代与后现代诗人不在少数。 辛卯年《南洋文艺》年度文人特辑特邀被张光达评论 过的马华诗人数名,针对张光达对他们诗艺的评论, 发表各自的文学观点。 著有《风雨中的一枝笔:当代马华诗人作品评述》 (2001)、《马华现代诗论──时代性质与文化属 性》(2009),编有《辣味马华文学:九○年代马华 文学争论性课题文选》(2002)。学术论文收录於马 华作协编《马华文学大系:评论卷》、陈大为等编 《赤道回声:马华文学读本II》、《海峡两岸现当代文 学论集》、《中国现代文学半年刊》等。

7


8


专题 报道

潮剧之美 潮藝館 (Teochew Puppet & Opera House) 审稿 | 叶维蒂老师 文 | 许僡倩 生活在马来西亚这得天独厚的文化色彩,各民族间的 融合与生活息息相连。而籍贯,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族魂。本校 历史科老师为了让学生了解本地具有特色的传统戏曲,而有幸 邀请了潮剧代表-吴慧玲前来分享潮剧之美。 吴慧玲从小便与潮剧结缘。从事木偶戏及潮剧近30年 的吴慧玲(36岁),其外曾祖父母在19世纪末期从潮州过番到 槟城时,也将潮剧团带进南洋。这是首个下南洋的戏班团,也 是本地历史悠久的潮剧团。 吴慧玲对潮州木偶剧的热爱传承源自母亲。从7岁开 始,她便跟随母亲所创立的《金玉楼春潮州木偶剧团》四处演 出。身为第4代的吴慧玲,凭着20多年的耳濡目染,至今可谓 对潮剧的说、唱、操纵木偶、演奏各种华乐乐器等无一不能, 更是把潮剧与木偶戏结合为一番事业。 此外,《金玉楼春潮州木偶剧团》于2008年获得槟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奖。其不 仅是全马最老及具有影响力的百年铁支木偶剧团,更是我国华族历史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 潮剧,顾名思义就是以潮州语进行演绎。演绎的故事多以古代的神话故事、民间故 事为主题,旨在教育和启蒙大众礼义廉耻、孝道的重要性。在演绎过程中,角色扮演极其重 要。因此,演绎的人物角色有特定的称号,如古代风度翩翩的男子名为生、貌美如花的女子 为旦、威武的将军为净及搞笑滑稽的为丑的演绎角色。此外,人偶精致的装扮和服饰更是剧 场的装置艺术。人偶的身体结构是由木头制成,由铁支制成的四肢手脚,配上华丽的装扮, 更显得人偶惟妙惟肖,让剧情增添更深一层的生动感。 音乐,不仅衬托了故事的演绎艺术,而且将故事内容发挥得淋漓尽致。其中,吴慧 玲老师介绍最能为故事演绎情绪的三种乐器,即小锣、小鼓及锵。在饰演女子时,手掌微微 向上撑起,拇指往里靠,表现出一种娇羞的样子;相反,男子手掌完全撑开,拇指向外伸, 表现出大气、威武的样子。不同类型的角色所带出的态度、表情、姿态、服饰各有千秋,这 就是潮剧的魅力所在。 接着,吴慧玲老师请各班代表进行一场演绎,为这次的潮剧演上圆满的落幕。这次 的分享会除了让大家对潮剧有初步的认知,也因潮剧是中华文化及自身为华裔而自豪。吴 慧玲老师除了让在地的华裔子弟对潮剧有所认知外,更期盼将优秀的中华文化-潮剧面向世 界的舞台。文化的传承,不在乎民族、宗教、政治而是让大家透过了解、欣赏潮剧的底蕴魅 力,渐渐地喜欢上潮剧。 潮剧,纵然不被众人所认识,对新新人类而言是烦闷、乏味。但,有一群热爱潮剧 的文艺人,将潮剧重新形塑后,保留潮剧底蕴而新颖化的形象呈现给大家。 潮剧之美,文化之艺。

9


专题 报道

台湾知名洪兰教授亲子教育讲座 《科学教养与学习》 文 | 叶芊彤 摄 | 叶芊彤、黄煦媛 审稿 | 叶维蒂老师 台湾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所洪兰教授于8月18日在本校怀德堂主讲 《科学教养与学习》。此项活动是由槟州 政府华校事务协调委员会主办、妇女、家 庭及社会发展委员会赞助、本校董事会协 办。华协会主办讲座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 透过主讲人的分析和分享,突破教育工作 者和家长在教养孩子方面的瓶颈,并打破 现有的教育迷思,希望能借此培育出更具 有竞争力的年轻一辈。 行政议员章瑛女士在致辞中指 出,感谢洪兰教授远道而来为槟城的教育 工作者及父母们分享有关如何突破与学 生、孩子们的沟通及打破旧式的教育迷 思。她还提及了家庭、社会与国家紧紧相 连的关系,身为社会的一份子,为人父母 应有责任建立温暖的家庭环境,培育品格 优良且价值观良好的下一代。

此外,洪教授更强调了师长应有 的耐心及对教育的坚持,为孩子们塑造榜 样,培养主动学习的意愿与动机,进而给 孩子们持续终身学习的动力。她也通过男 女各异的大脑结构,带出性别上沟通的差 异。洪教授鼓励家长们要对孩子有信心, 坚持自己的教育,切勿因社会压力而随波 逐流,为孩子增添不必要的学习压力。让 孩子享受最好的教育,让孩子健康成长, 为孩子们的德一生幸福奠基,是我们共同 的愿望和责任。教育好孩子是学校、家庭 和社会有机合作。

洪兰教授在座谈会中分析了环境 与基因的互动如何构成孩子的发展,并举 例大脑受外界的影响改变神经分配,证明 孩子不论先天的条件或资质,都可以透过 后天持续地学习去改变。而父母的责任则 在于给孩子灌输观念,领导他们的行为, 从而影响了大脑。同时,洪教授也解释了 家长的言行举止甚至表情、习惯、话语如 何影响孩子们的观念。因此,在教育孩子 的“黄金时期”,透过老师们保有的尊敬 地位,应在孩子12岁以前,教育好习惯, 灌输良好的价值观,在生活中传授人生经 验。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 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坚实基 础,学校教育必须依靠家庭和社会教育的 密切配合。希望家长、老师们能携手起 来,为每一个孩子创造适合和发展的灵动 空间。 给孩子们时间“待他自熟莫催 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10


专题 报道

科学周开幕礼

文 | 黄子阳、吴亦深、王沛锜

摄 | 吴嘉敏、王沛锜

现今社会正推行“STEAM”教育,以S为科学、T为科技、E为工程、A为美学及M为数 学等多学科融合的综合教育,希望透过此教育培养综合型的人才。而此次的科学周也希望能 够朝向以STEAM的教育理念为主,打破科学界限,如技术和工程结合、艺术和数学结合等 让学生们一起探索科学的奥妙。因此,此次的科学周特别举办了多项讲座和工作坊、科学游 戏、科学常识、科学与学校自然展览、科学体验活动如食物魔法及科学市集。 开幕礼上,大会邀请了陈奇杰校长、陈淑瑛校长行政特别助理、王美贞副校长及钟镒伸 副校长一同竞赛。游戏玩法是在四条线上分别绑了四颗气球,气球后绑着一条丝带,在司仪 倒数三声后,拉开手中的丝带,最先冲到终点者获胜。此项竞赛是依据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所 进行。牛顿第三运动定律的定义为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 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因此,当大气压力大于气球内气体压力时,气球便开 始排出球内的空气。气球所排出的空气将施力于大气,而大气就会反施力于球内的气体,使 气球向前飞。 科学是奠定人类文明的基础, 倘若没有科学,人类文明将寸步难行。希望通过此次科学 周可以开拓学生们对科学的视野,并养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探索科学。最后,祝科学周能 够顺利进行。

11


专题 报道

槟城资源管理讲座 文 | 许僡倩、王沛锜

摄 | 吴嘉敏、王沛锜

槟州绿色机构代表胡慧清讲师首先向同学们说明了垃圾源头分类的种类:可循环物、有 机资源及有害资源,并分享如何有效地处理垃圾。她说,现今处理垃圾方式包括了公开焚 烧、高温焚化、堆肥及土埋,而槟州绿色机构普遍执行土埋垃圾。胡讲师提醒倘若大家不断 制造垃圾,当垃圾分解时便会产生温室气体,其中包括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及水蒸气 等等进而造成温室效应日益严重。 接着,主讲人为同学说明了垃圾源头分类的重要性。她 说,垃圾源头分类可增加土埋场的寿命、降低环境污染等。 此外,人类所需的蛋白质来源通常是海里的鱼、虾等。因此,一旦海洋受污染便会间接 影响我们人类的健康、引发传染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显示,90%瓶装水中发现微塑 料。微塑料是指粒径很小的塑料颗粒以及纺织纤维,在海洋环境中的广泛存在以及对对生物 产生的各种确定的以及不确定性的危害。尽管目前还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微型塑料片会对人体 健康造成影响,但这是一个令人关注的新兴领域。 你我只有一个地球,所以我们应该同舟共济保护环境。希望此次讲座能够让同学们了解 环保对于环境的永续发展的重要性。环保从我做起,捡起一张纸便能创造一个美的环境。

绿化活动分享会 文 | 陈籽翰

摄 | 王镱达

槟州绿色机构代表在与本校环保社及自然生态学会进 行交流分享中提到如何更好地处理资源或善用资源,如: 减少使用一次性的餐具。同时,她们也向同学们推广了一 场名为Youth Camp的活动,主题为废物处理。此活动专门 用于帮助学生进行思考,并强调青年们在以可再生能源为 重点的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他们说平均每个人一天就能产生出1.2公斤的垃圾,垃 圾土埋场一天就能收集高达1700吨的垃圾相当于30只亚洲 象那么重,其中40%是可回收的。如果有效分类垃圾,便 能减少不必要的浪费。现今垃圾问题日益不减,我们应采 取3R政策:Reduce、Reuse、Recycle,以减缓此问题。

12


专题 报道

瓶中生态世界工作坊 文 | 许僡倩、林靖杰、王沛锜

摄 | 谢新恩、林芷汛

Tech Dome Penang科学教育主管,Jaryl为学生们准备了泥土、 小石子、苔藓、刷子等器材。工作人员也为每一位学生派发一 个玻璃容器及营养肥料。首先,将小石子放入玻璃容器。小石子 之间的空隙较大,因此可作排水层。接下来,在小石子上放枯萎 的苔藓,并用木材轻轻抚平,以便过滤植物体内的杂质。过后, 为提供营养于植物,我们在玻璃容器中加入泥土及营养肥料。最 后,再放入苔藓,一个美丽的生态世界便制作完成。此外,老师 也建议学生在玻璃容器中加入珠子或是小石子进行点缀,让瓶中 生态世界更加美观。 Jaryl老师也提醒学生每一、两个月内需为瓶中的植物浇一次 水,并密封玻璃容器保持容器内高空气湿度,以便植物能够继续 生存。另外,老师建议学生可为Terrarium 准备一盏小灯炮,为它 提供阳光。 希望透过此次活动,学生们能够更为了解植物在生态环境的 生长情况。

Entopia 昆虫车展 昆虫是世上最繁盛的动物,为了让本校学生对昆虫有更近一步的探索和认知,科学 周筹委会特邀槟城“Entopia虫鸣大地”前来开办昆虫车展,提供学生一个与蝶和蛾近距离 接触的机会。 昆虫车展开放给予校内师生参观,车内除了有蝶和蛾的活体,也有管理员在场为学 生提供资讯。管理员表示我们可透过颜色分辨蝶和蛾,因蝶颜色一般都比蛾鲜艳。蝶和蛾较 明显的区别就是,蛾休息的时候翅膀通常是摊开的,而蝶的翅膀则会合起来。不仅如此,蝶 通常在白天飞行,蛾则喜欢在夜间行动。 此外,车外也有摆设游戏区,旨在让学生能通过趣味游戏以加强对蝶和蛾的了解及 印象。同时,现场也有售卖不同种类的蛹,其中有Autumn Leaf、Blue Glassy Tiger、Clipper、 Common Mormon、 Durk Blue Tiger 等。

通过此次的活动,相信学生们都从中获益匪浅,并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

13


专题 报道

虫虫一家亲 文 |卢缙宏 此次科学周也特邀槟城Entopia Butterfly Farm 为学生们举办“虫虫一家亲”工作坊。 热情的主讲人以几个简单的问题为活动拉开序幕。主讲人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尽快进 入状态,便邀请学生们一起来玩游戏。 游戏后,主讲人为同学们介绍她带来的昆虫。第一只昆虫是竹节虫,主讲人为学生 们带来的两种竹节虫——分别是扁竹节虫及竹节虫。第二只上场的昆虫可着实吓坏了在场的 学生们,那是一只黑色的蝎子。这时候,为了不让介绍的过程太过于沉闷,主讲人拿出了一 个被黑布包裹着的箱子,让学生们猜猜箱子里放的动物。经过了两位勇敢的学生尝试后,主 讲人为我们揭晓了里面的动物——一条长长的马陆。接下来,主讲人为学生们介绍了危险的 蜈蚣,而这时最精彩的环节也悄悄地来了!在介绍几种小昆虫后,主讲人又拿出了神秘的箱 子。最精彩的蒙眼猜谜环节开始了,被选中的学生们纷纷将手伸进那令人惊奇又惊喜的箱子 里。箱子里的内容物从最简单的布偶,龟壳到令人惊奇的马达加斯加蟑螂和豹纹守宫为学生 们带来了深刻的回忆。最后,主讲人的助手拿出了今天唯一的哺乳类,一只怕生又敏感的小 刺猬。 工作坊来到了尾声,主讲人让学生们与小动物们进行近距离接触。本工作坊让平日 里孜孜不倦学习的学生们可以在小动物的单纯中感到放松。

14


专题 报道

2018年辅导周“感恩有你,感恩有礼” 文、摄 | 学记社 学会感恩,人生才会得到快乐。为了让学生 懂得感恩身边的人, 本校辅导处举办了一年一度的 辅导周,并以“感恩有你,感谢有礼”为主题,寓意 着学生应感恩自己有个健康的体魄,并协助需要帮助 的人。为期5天的辅导周共有8项活动,分别有感恩 板、瓶中信、食在感恩、守护折翼天使 、舞台剧 、 快乐脑瑜伽 、童年嘉年华和书签设计比赛。 此次的辅导周特别邀请陈奇杰校长主持开幕 礼。校长首先分享“感恩”和“礼”的重要性,并表 示凡是学生都必须待人有礼,无论对方是嘉宾、老 师、保安或校工,礼貌应当是受过教育的人的基本态 度。同时,校长也叮咛学生必须感恩父母和社会各阶 层人士给予学校的支持和捐款,因为他们提供了学生 一个多元化的校园及优美的就读环境。辅导处副主任 方淑珍老师也表示感恩需要从小做起,希望透过辅导 周一系列的活动提供给学生对父母、老师、朋友及身 边的人传递感恩之情的机会。 在一系列活动中,首先以剧组筹备的 舞台剧《感恩当下》为辅导周拉开序幕。其 内容讲述一位孩子对孤儿不幸的遭遇能感同 身受,并从中学会感恩父母。这不仅能加强 学生对“感恩”的意识,还能培养学生在未 来人生道路上学习如何从感恩中得到正能量 和希望。最后,辅导处也为初一生安排了游 戏环节。希望通过画图和活动名牌配对的方 式,让他们对辅导周的活动有更近一步的了 解。

15


其次,感恩板、瓶中信、守护折翼天使以及童年嘉年华都是被设立在展览馆前且于 早午休开放报名参加的活动。感恩板是透过把心中所想却不敢说出口的话语写在纸上,然后 贴在屏风上以表达心声。其宗旨是让参与者能够以不一样的方式,把对社会说不出的爱与感 谢透过笔触公之于众。瓶中信是将参与者想对特定的人说的话语写在纸上然后放进细小而精 美的瓶子中,再由专人负责安全地将瓶子送往目标人的手中。其宗旨是让参与者在不需要面 对面的情况之下,能够隐秘,含蓄且委婉地将自身的感激之情透露给目标人。守护折翼天使 是一项为自闭儿资源与教育中心筹款的活动。其宗旨不仅是为了帮助自闭儿进行筹款,同时 也是希望捐款人能够在“舍”与“得”之间获得帮助他人的快乐。童年嘉年华是一项让我们 回顾童年游戏,如:玻璃弹珠、五粒子、跳房子和吹纸片等游戏的活动。其宗旨是透过童年 游戏来寻回丢失的童真和有别于电子游戏所带来的“虚假”的快乐,希望能在真正意义上满 足参与者的身心灵。

16


专题 报道 快乐脑瑜伽和食在感恩分别于星期二与 星期四放学后所举办的活动。快乐脑瑜伽是通 过特别邀请的讲师(黄钰玲导师)为参与者讲解 禅绕的一些相关知识和技巧并完成几幅禅绕画 以在未来的日子中能够学以致用。其宗旨是透 过禅绕来安抚焦虑和疲惫的心灵并让参与者回 归自然,放松而有自信的状态。 食在感恩是特别邀请了蓝带学院的两位 老师——Jasmine老师及Rachel老师来本校为参 与此活动的高中生进行一些料理的教学。其宗 旨是让我们感受每一道料理的背后厨师们所付 出的努力,同时希望参与者能够饮水思源和体 谅他人背后的心酸与泪水。 第八项活动是书签设计比赛,这是一项 每一班都必须参与的活动。设计的内容皆需与 辅导周的主题有关。获胜的作品是由特别受邀 的评审老师们许湫竣师、周智永师、黄思聪师 以及詹宛霖师所评审的,同时获胜的作品也被 制成书签以作为辅导周的活动所需。其宗旨不 仅是加强各班的凝聚力,也让学生们在参与的 过程中感受“创造”的喜悦,并加深学生们对 此次辅导周主题的理解。当然,这也是为了筹 款活动而付出的一份心力。辅导处于4月3日的 集会上进行了颁奖仪式,邀请了辅导处副主任 方淑珍老师作为颁奖老师并请班导师陪同得奖 者上台领奖。以下为得奖名单: 组别

名次

代表姓名

班级

初中组

冠军

许僡倩

J2U1

亚军

林珂楹

J3U1

季军

许卉欣

J3U6

冠军

曾家威

S3C4

亚军

黄凯韵

S1A1

季军

洪愷伭

S2A1

高中组

17


校内 新闻

教师节《邂逅年华》

文、摄 | 学记社

教师节,是为了感恩老师付出自己青春的大好时光教导我们这群莘莘向学的学生 们。不求回报,只为我们前途似锦的一片未来。今日,我校举办主题为《邂逅年华》,寓意 着师生的相遇是一种缘分,而缘分是一场美丽的邂逅。教师节庆典为的是感念全体老师在课 业及生活上的付出而庆祝的节日。 当日的演出应有尽有,有舞蹈、跆拳道、管乐团、戏剧等。其中,掀起庆典最让人 瞩目的是训导处的老师穿着学长服走红地毯,既可爱又亲切。开幕仪式,别有一番用心。首 先,舞蹈团身穿红色古装以读书人朗读人之初,性本善,以呈现读书舞奥秘之处,一舞惊艳 的诠释了读书的情怀所在。大家被其精湛的舞艺所吸引,深深陶醉其中。戏剧学会则演绎即 感动又温馨的家庭故事以示意现代的家庭观。每个人对于“家庭”的意义有所不同。然而, 戏剧学会借着富贫之差及缺少亲情的陪伴,带出家庭关系的不和睦。因此,幸福家庭的勾勒 是一家人有了亲情的陪伴及互相包容下,家人才能和睦融洽,合家团圆在一起。接着,声浪 不断的非跆拳道莫属,跆拳道与现代舞结合的方式跳出炫酷的舞技,震撼了全体观众。音乐 的高潮迭起,深深的牵动着台下学生的心。最后,由高三生所执导的一部微电影-“坚毅” ,指的是坚持有毅力,大家大为感触良多。此影片讲述了每个人要有不倒翁永不放弃的精 神,坚持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然而,教师节的目的是在感念教师的谆谆教诲,即将离别校 园的高三生向在座的老师进行奉茶以感激老师的教导及中学生涯的陪伴。教师节,就在这温 馨、美好的氛围下圆满结束了。 《邂逅年华》教师节,圆满举办。庆典的涵义,节目的丰富,承载着大大小小的爱 与感恩,让我们以感恩的心向全体老师说一声“教师节快乐”。

18


19


校内 新闻

“I live 爱.生命-校园爱生命”培训课 文 | 叶维蒂师

摄 | 叶维蒂师

我校全体老师于6月1日前往槟城锺灵独中参加,由槟州五独中教育基金举办的一年一度 的槟州五独中教师专业日。 现今有关自杀的问题已经逐渐年轻化,故此学校更是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为了增强 老师们在解决面对学生自杀课题的应对能力,此次培训课特邀请五位精神与心理专业主讲者 为逾400名来自五独中(日新独中、韩江中学、槟华中学、锺灵独中及菩提独中)的老师们 进行专业培训。 讲师阵容: 郑友耀医生(槟城中央医院-精神专科医生,《爱·生命》预防自杀醒觉运动主席) 郑美真医生(槟城中央医院-儿童与青少年精神专科医生) 杨诗涵(双溪大年中央医院-临床心理治疗师) 江嘉宇(槟城中央医院-临床心理治疗师) 苏钊立(槟城精神健康协会-资深志工)

20


2018年第一届校园歌曲 创作观摩赛新作奖 文 | 林靖杰

摄 | 学生记者

音乐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一种艺 术。近年来,音乐创作发展日益蓬勃,本校 歌创社为发掘创作人才及提高校园音乐创作 风气,特办了第一届校园歌曲创作观摩赛新 作奖。此次赛会也有幸邀请本地知名音乐人 周佑志老师、李秋慧老师、余仁德老师莅临 本校担任评审。 陈奇杰校长在致词中表示歌创社成立至今 已有5年,他为今年能够成功举办新作奖感 到十分骄傲。同时,他也感谢评审老师为发 扬音乐不留余力。新作奖主席卢意婷感谢全 体会员的协助才使得此次比赛顺利举办且获 得校内团体的踊跃参与。歌创社首席指导老 师黄才艺说,很开心能够透过此比赛来发掘 校内更多的音乐人才,并希望学生能把自己 的生活经历编成歌曲,勇敢地唱出自己的心 声。 此赛会共迎来了12组队伍参与,他们所呈 现的自创歌曲有《小毛驴》、《父母》、 《时光》、《大圣悟空》、《念故乡》、 《再见从前》、《火战》、《日新》、 《邂逅·爱》、《珍·昔》、《舞台》、 《幻想》,并包含了抒情、摇滚、嘻哈等多 元化音乐风格,展现出各自的才华和独特风 貌。随后,歌创社高三指导韦忠毅、黄嘉 敏、李昭衡、钟佳彤为此特别表演,他们将 热门歌曲《病变》、《戒烟》、《体面》、 《浮夸》混合起来,打造出别样的风味。

自创歌曲

最后,希望学生能透过歌曲创作来表达自 己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让音乐的魅力陪伴我 们的灵魂成长。 2018年第一届校园歌曲创作观摩赛新作奖 总成绩: 冠军 《舞台》 亚军 《火战》 季军 《日新》 优秀奖 《念故乡》 最佳作曲 《舞台》 最佳作词 《日新》 最佳演绎 《日新》

21

《舞台》 作词/作曲/吉他:李慧绮 歌手 :李慧绮、卢姿艺 键盘 :王育宽 BASS : 谢主纳 手铃 :卢姿艺 《火战》 作词/作曲 :王育宽 歌手 :王育宽、陈泳瑾 电吉他:庄顺淮 BASS :陈昱洁 鼓 :黄乐宣 《日新》 作词/歌手:邱涌喆、周依杰、 洪伟杰、黄泇豪 作曲:邱涌喆 鼓 :林毅昇 《念故乡》 作词\歌手:卢姿艺 作曲\歌手 :卢意婷 键盘 :黄诗琳 吉他 :谢主纳 BASS :刘芯延 鼓 :黄得企


校长 有约

大山脚文学一场盛事 文 | 陈奇杰校长

是的,我们终于举办了《大山脚文学国 际学术研讨会》。回顾研讨会的进展,我想 如果说这是一次成功的研讨会并不过分。 任何研讨会的成功与否,其中有几个因 素。作为主办方,我们必须很冷静的加以看 待。首先,在筹备这一次国际性的研讨会, 我们必须邀请适当的主讲人。我们这一次邀 请十一位专家学者来主讲九个主题,同时主 持总结及圆桌交流。他们是李有成、陈鹏 翔、辛金顺、魏月萍、张光达、林春美、朱 崇科、江宝钗、高嘉谦、林建国、许文荣。 熟悉讲师们的背景的人,当会知道,除了朱 崇科是中国的教授及江宝钗是台湾教授之 外,其他人都是受过本地华文教育,如今在 海外执教的学者。他们一向对马华文学关心 有加。 举办任何活动,一支乐意付出的队伍是 非常重要的。我很幸运,能够获得教职员及 学生的全力合作。从设计印刷请柬、海报到 追踪教授们的讲稿,提供膳食与交通的人口 统计,印刷文件的份额及开幕的舞蹈及诗歌 朗读等等琐碎的工作都需要兼顾。 这样一次国际性的会议,到底要邀请谁 出席呢?我们推敲了一阵子终于敲定名单。 作家们也很赏脸,一共来了四十多位。为了 使场面隆重,我们还安排日新国中与独中各 二百名学生出席。为了鼓励学生参与活动, 我们还邀请诗人辛金顺帮忙编了一本收集26 名大山脚作家的文章选集《拇音阶》送给自 动报名的学生,一共送走4百本。

在这样一个作家盛会的圆桌会议上,我们 谈起如何激励中学生朝向创作。我想,在面 子书及微信的时代,也即是一个人人可以当 作家的年代,还有人希望成为一名作家吗? 如何训练一位年轻人成为作家呢?首先他必 须对创作抱有强烈的兴趣,以及自信心。他 必须无日无夜看书读书写手札。如果是创作 小说,那就很需要培养想象力,让无中生有 的故事真实化,让主角生动化。 在年轻的写作道路上,最幸福的是遇上 一位活泼的老师。他可以因材施教,让你很 快掌握写作的窍门。席上我以本校已故陈强 华老师为例。他能够培育不少各种风格的年 轻作家。以我与他的交往,他的训练方法应 该是别具一格的,这才是他让他的门生想念 的原因。 一位年轻的作者还有一个宿命,那就是 必须遇上伯乐。换过来说,编者应该常具宽 容的胸怀,明亮的眼睛能够在沙砾中检阅闪 亮的金子。 我们办大山脚文学的研讨会,是第一次 的经验。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发达到底 会影响文学到什么地步,没有人会预知。正 如十年前我们不知道报纸电子化的时代已经 降临。我们笑谓这是百年校庆的活动,下一 次将在百年后。但是,那时候还有文学吗?

22


北马区独中马来西亚史工作坊 文 | 詹敬仁老师

2018年北马区独中马来西亚史工作坊,於8月 11-12日在本校顺利举行。此次两天的课程,由我校 历史组主办,特别邀请新纪元大学学院马来西亚历史 研究中心主任廖文辉副教授前来主讲,获得槟州、吉 打和吉兰丹等州独中历史老师热烈响应,参与人数大 约40人。 廖教授根据其通史著作《马来西亚史》的章 节内容,为学员梳理马来西亚两千年来的历史大纲、 发展趋势和特质,主要内容包括早期马来群岛迁移 史、印度化时期、马来王朝、英殖民时期,一直到独 立之后国家发展的大方向。 在这些内容中,廖教授特别着重於印度化时 期、英殖民时期过去被忽略的史实、人物评价的标 准、海洋史/交通史的视角,以及介绍相关的经典研 究著作,为学员提供一个有别於官方史观的视野。 马来西亚史是独中历史课程的重要内容,加 上今年开始使用高中《马来西亚及其东南亚邻国史》 新修版课本,因此这项课程可说是及时雨,相信学员 在上了这次丰富的课程之后,满载而归。

23

校内 新闻


欢迎来到音乐的小小世界 文 | 林诗情老师 这一期的艺术想来聊聊 “音乐教育 这件事情”。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对于 “音乐教 育” 局限在学乐器和当音乐家或炫耀专 长的一个工具。音乐教育涉及的范围其实 非常的广泛,大概举例其中几项:幼儿音 乐教育,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社会学等 等。先不谈那么专业与复杂的领域,最接 近我们生活的其中一项就是学习乐器以及 歌唱,最常听见人家互相在问:“你的钢 琴考第几级啦?”、“你比赛得几等奖 啊?“ 之类。我自己是没有考取任何皇 家钢琴文凭然后申请大学主修音乐。当 然,这是个例外也是幸运。考取等级固然 重要,但不要为了考等级而学音乐。我比 较提倡把基本功,基础,音乐素养慢慢的 高,真的水准达到那个时候,再去考取文 凭,而不是取巧的死练考试的几首歌曲, 不明白歌曲里面的内容,结构,基本功不 管,然后只为了那一张 ”等级文凭“。 其实艺术是很生活化的东西。曾经 我想跟孩子上一堂关于奥福教学法课程, 可是被拒绝了,因为被认为太专业,这些 顽皮孩子是不懂得这么“专业”的课程。 教育时常说 ”有教无类“,为什么 要判断某一类的孩子就没权利接受这种 ” 专业教材“,就是因为我们从小环境就被 教育,学乐器或音乐还是艺术花钱而且 ” 很专业“ 。 学习音乐不局限于: 1.考取等级 2.比赛获奖 3.音乐家 4.音乐教师

学会欣赏音乐,也是学习音乐。 现在的年代比起以前确实幸福多了,网路 的发达,更容易取得更多资讯,大家的音 乐素质更提高。除了我们熟悉流行乐,我 们提高接受度尝试聆听或接受其他类型歌 曲,无论是古典乐或中国传统音乐等等。 日本教育很重视音乐,所以普片日本人的 音乐素养很高。还记得有位教授与我分 享:“同一个有名音乐家巡回演出,你去 比较他在日本和台湾的演奏水准” (打个 比喻)“日本人懂音乐,所以演出者非常 重视演出质量” 接触或学习音乐,不一定只是限于 成为一位音乐家或演奏家。除了提升音乐 素养还有很多的功能,学音乐的功能还有 包括: 1.想象力 2.记忆力 3.语言能力 4.表达能力 5. 陶冶性情 6.训练肌肉(学乐器或唱歌)等等 7.激发左右脑 曾经有一位作曲家在一个讲座会上 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他大学专业不是主修 作曲,只是从小学习钢琴喜欢音乐,大学 语文学系是他的专业。或许大家会觉得奇 怪,语文学系和音乐有什么关系?其实是 互相有影响。中文有四声调,闽南语系8 个声调,由于他有音乐基础加上对于语言 声调的理解,所以为他作曲带来了灵感。 唱歌是说话的延伸,流行歌曲之所以为世 人更能接受,是因为它贴切生活。这位作 曲家利用说话声调的理解去作曲,实在出 色。 与其说浅谈音乐教育,倒不如说, 艺术都是可以融会贯通。你们愿意给它再 靠近我们一些吗?没有距离的去接受它, 并不是不只是限定它为一个专业,每个人 都有权利去与它当朋友。

24


2018年第七届日新独中环市跑 文 | 叶芊彤、王沛锜

摄 | 学生记者

拥有健康的体格,一切想要完成的事情才能 得以维续。为推广健康的重要性,本校体育处于 2012年开办环市跑至今已有七年。经过多个月的 筹备,本校第七届环市跑终于开跑了。 陈奇杰校长在受邀颁奖及致词时说,当天早 上开跑后天空不作美,但比赛照常进行,参赛者 们依旧完成了赛程,才使得活动顺利进行。接 着,校长也赞赏300位活动工委为此次活动的付 出。此次环市跑虽遇上突发状况,但活动也总算 圆满完成。校长认为只要大家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力,努力坚守自己的目标,必定能达到终点。 日新百年校庆筹委会主席暨日新独中董事长 高级拿督斯里郑奕南先生说,参赛者全力往终点 冲刺,展现出有始有终的精神,正是学校的办学 理念,亦如为人处事的原则。他也希望学生们在 专注课业之余,也能够锻炼强健的体魄和敏捷的 思维,才能应付社会层出不穷的挑战。他说,今 年为日新百年校庆,一百年的历史,记录着日新 人的光荣和梦想,校方会不断总结百年办学经 验,把日新四校办成一所“学生成才、家长放 心、校友骄傲、社会满意”的一流名校。 此次环市跑得到广大参赛者、校友的热烈回应 及各界人士踊跃参与,为百年校庆奔向终点。期 待来年的环市跑能办得有声有色。

25


以下为2018年第七届环市跑各组成绩:

26


2017年度SPM政考成绩放榜 5位考生考获3A以上 文 | 王澍铧师 本校学生为了让自己在毕业后,在升学的管道拥有优势而选择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修读 SPM课程。2017年度SPM政考成绩于今日放榜,我校共有58名高三生报考,其中考获3A以 上者更占考生人数中的25%。而来自高三理科班的李静汶同学更是于此次考试中考获10A、 何炜楹同学考获7A、谭伊雯同学、陈滋桦同学及锺富华同学考获6A。整体方面,2017年度 SPM政考成绩也较往年有所上升,全科及格考生多达81%,而考获证书者也上升至90%。 2017年度SPM政考考获3A以上者: 10A: 李静汶 7A:何炜楹 6A:谭伊雯、陈滋桦、锺富华 5A:谢嘉宜 4A:许子宓、 杨远哲、林炜航、萧欣薇 3A:许慧敏、林里杨、林彣芯、锺敏怡、黄种慈、张芷薇

10A 李静汶

7A 何炜楹

6A 谭伊雯

6A 陈滋桦

6A 锺富华

5A 谢嘉宜

4A 许子宓

4A 杨远哲

4A 林炜航

4A 萧欣薇

3A 林里杨

3A 林彣芯

3A 锺敏怡

3A 黄种慈

3A 张芷薇

27


实习心得 文 | 吴雪纯老师 将近三周的实习转眼间就过去了,或许是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的缘故吧。如 果一定 要找一个词形容这段经历,我想说”刻骨铭心”。 在中国,千百年来,教师这一职业总是让人不由自主地生发无限敬畏,不可轻举妄动的 虔诚心意。在日新独中,让我看到也亲身体会到,师生如朋友般亲密无间,仅仅不到三 周的时间,学生与我无话不谈,我慢慢熟知,这个孩子不懈追求的梦想,那个孩子心中 爱慕的男神。三周,我想教却来不及教给你们的东西太多太多。分别时,你们的书信、 礼物、照片我都一一珍藏,我知道,这是你们的牵挂,是你们爱的礼物。感谢日新的校 长、副校长和老师们,真的感谢大家的照顾和包容。有日新,有你们,真好。 中华文明逐渐产生的语言和文字,经过演变传承,从祖先的心里流传到我们指尖,所有 的情感,知识,思想,经验,通过教师,一代代流传下来,中华文明得以塑造和传扬。 通过这次实习,我深知,马来华教历经风雨,每一位华文教育工作者,都是文化传承不 可或缺的一份子,而在中国的实习,真的难以体会中国文化传播如此困难。 不管自己多么不舍,还是要回国完成学业。酒饮微醉处,花看半开时,就让我带着对日 新的执念,计划下一次相见吧。我最爱的学生们要快乐,健康,明媚,微笑,欣赏人生 风景,不求尽善尽美,但求快乐前行。 因为刻骨,所以铭心。

28


至念念不忘的你们 文 | 张文妍老师 迎着朝阳,送走夕阳。时间就这么飞快的从指缝间溜走了,虽然两个多星期已经 过去,但是所发生的一切全都历历在目…… 翻看着相册,思绪回到了刚到大山脚的那一天。阳光是那么耀眼,但是我的心情 却是惶恐不安的,第一次一个人来到异国他乡,第一次进行国际教学任务……所有的第 一次加在一起让我感到万分紧张,我对未来的两周充满期待又担心自己不能很好适应, 无法圆满完成任务。好在我与我亲爱的维蒂老师在第一天就相见了,直到现在我依然内 心充满感激,是她在生活上给予我们细心的照顾,是她在工作上给予我们耐心的指导, 也是她在做人做事方面给予我们中肯的建议,这样一位如阳光般暖暖的老师怎能不让我 念念不忘,如果说日新独中是一本书,那么是维蒂老师为我开启的第一章。 很快我们安顿下来,住在学生宿舍,充分体验校园生活,宿舍老师的有求必应让 我们有一种家的感觉。我们的办公地点在图书馆,在这样一个书香气息浓郁的地方同样 充满着老师对我们的爱,大家每天将各种各样的美食呈现在我们面前,还要我们白白胖 胖的回去,校长和副校长更是如此,我第一次遇到如此可爱又可敬的长辈,他们的关爱 不仅让我安心更让我们彼此交心。也是他们为我们创造了舒适的工作环境,让我们全身 心投入于教学任务中,这也是我令我念念不忘的,如果说日新独中是一座山,那么是各 位老师和领导为我们铺好了登顶的路。 在一切机缘巧合下我选择了教高一年级华文,也就是我的s1和c1。对于他们我只 想说,你们太暖你们太好了。对于一位教学经验并不丰富的老师来说,学生的支持与配 合便是最大的鼓舞和肯定。在课堂上,他们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氛围又很轻松活 跃,让我对我的教学任务有了很大信心,确切的说我们是一起成长的。在课下,他们也 会提出一些建议,让我有更多进步。我们的关系并不只是师生,更多的是朋友。谈天说 地是常有的事,我带他们看中国,他们给我讲马来,这样的默契是我从未想到过的。直 到最后一天,意识到即将分离的我们,已经难舍难分了。我万万没想到他们会为我做那 么多的事,给我那么多的惊喜和感动,我总说他们很“坏”,让我哭了那么多次,让我 那么舍不得。我也总说,他们的眼睛里是有星星的,那么可爱那么明亮。他们是最让我 念念不忘的,如果说日新独中是一个迷你的宇宙,那么我的学生便是天空中最亮的星。 人们总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我深信这句话,我们彼此挂念,相亲相爱,即使 相距千里,但是心却靠得很近。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谢谢你们,我爱你们!

29


泰国YAOWAWIT志工服务学习 文 | 林芷汛 志工服务学习是通过学校与社 区的合作,把学校的课程与社区服务 联系起来。同时,希望学生能透过参 与服务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本校出 版处为了提倡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去 服务他人,并在过程中不断学习帮助 有需要的人,特于假日带领一批学生 前往泰国YAOWAWIT学校进行志工 服务。 YAOWAWIT学校是一所由社 会众筹的学校,坐落于普吉岛的一个 偏远地区,最初创立主旨是为了协助 2004年苏门答腊海啸的灾民孩子。该 校在多年来不断扩张及重新定义其目 标及宗旨,协助贫困、家暴、父母双 亡或单亲的弱势儿童接受教育。YAOWAWIT学校是一所技职学校,他 们希望透过实用教育,让这群孩子具 备在社会就职前所需的技能与知识, 进而提升自身的生活水平。 在这五天四夜的志工服务学习中,我校学 生在该校志工老师的带领下入班进行陪读、玩游 戏等。通过出任数学课助理、英语课助理、厨房 助理等,让学生们可以体验他们口中的“大人” 及“老师”的感觉,也让他们知道何谓团队合作 的重要性。他们明白了老师在教课时需要维持班 上秩序,又要确保每位学生能够领悟知识的辛 苦。此外,学生也协助该校的校舍维修工程,例 如利用旧轮胎来制作桌椅。此次前往该校除了进 行志工服务学习外,我校也帮忙他们筹募该校中 学部交易厅布置工程费,全体师生在半天内筹获 了多达RM7,362的活动基金,另外我们也携带了 食物、泳衣作为赠品,专接他们的生活所需。 《校园报报看》团队也在三天内完成了两 支报导,透过镜头带领观众深入了解此慈善技术 学校,并在最后一天播放予当地师生及德国志工 观赏。相较于我国,Yaowawit学校在西方国家有 较高的知名度,因此我校日新独中作为全马首间 到Yaowawit学校进行志工服务的中学,在回国后 也协助该校制作双语的宣传短片。

30


该校也与MARRIOTT公司合作培养孩子们在酒店管理方面的知识,让学生除了学习 也具备一技之长。另外,YAOWAWIT学校也特别经营了一间名叫“LOGDE”的酒店,让 学生们有机会实践他们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此酒店可以让探望者前往借住,以增加学校的收 入。我校学生有机会与他们一同学习有关酒店管理的其中一门课——制作手工花装饰。在教 师及孩子们耐心指导下,学生们都能成功制作出一束束漂亮的花。 目前该校有逾150位在籍学生,分为幼儿园、小学及中学。幼儿园及小学部的学习课 程皆在校内进行,课程包括了英语课、前技职班等;而中学部学生则将到镇内的中学授课。 我们可通过赞助学生、捐款、探访、留宿于LODGE、成为合作伙伴及志工等的方式来协助 YAOWAWIT学校的学生,让他们在面对生活困难时,能感受的社会所给予的温暖。 最后,希望学生在参与此项活动后,学会在自己能力所及之下帮助有需要的人,亦 希望能通过义工服务拓宽视野。

团员有话说: 充满孩子欢笑声的康乐时光让我不禁红了眼眶,我突然明白,我们的到来对孩子而言不是玩 伴那么简单,而是一种爱。夜间静坐的当儿,我的脑袋不断回想过去的自己,是多么的奢侈 与幸福,我必须学会珍惜所拥有的一切。——黄永安 不论孩子调皮、机灵或腼腆,只要你愿意聆听他们,便能走入他们的心,读懂他们。Khru Yen不断提醒我们教育孩子要从自身做起,因为鹦鹉学舌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背后总有一 双小眼睛在注视着你的一举一动,所以我们必须时刻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可以说是个自身蜕 变的过程,因为从孩子的身上,让我们看见再一次成长的自己。——林芷汛 很成功的在那边成立了自己的粉丝团。运气不能被分享,但我相信幸运之神会眷顾如此天真 可爱的你们。这一次的志工之旅,从你们身上看到了复杂社会里看不到的单纯与天真,希望 你们能带着你们的特质一直成长。——李彦璋 在阶级晚餐中,我了解到世上许多人依然没有三餐温饱的能力。改善贫困除了捐钱,参加志 工服务更能贴近他们,实际的了解和认识他们的生活,就像今天的晚餐便是对贫困生活的体 验之一。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是,我们不可忽视贫困这个难题。——叶芊彤 虽然学校没有篮球场,但他们的运球根本不逊于人,我还想教他们更多的技巧。这次的义工 服务使我的人生观、世界观深受影响,看到的不仅仅是孩子们当下的境况,还有就是学到要 对世界多一份关怀。——吴亦深 一开始我对这个旅程充满期待又好奇,好奇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或挑战自我的东西。在画画 的那部分可以与小孩子进一步的了解彼此用英文沟通增强英文沟通能力。隔天早上农场管理 员带我们参观农场,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农夫在太阳底下种树的辛苦。我感到非常不舍,但 也学习到了非常多不一样的事物。—— 陈慧盈 晚上的晚餐很特别,我们有了分级餐凭自己的运气抽签,餐点分为贵族、平民和穷人。这个 活动主要目的是要让我们了解世界上饥饿的情况,及体验穷人平时的生活。平时不要浪费食 物,光盘运动从自己做起。这个活动中可了解社会中较穷的人平时辛辛苦苦的赚钱只为了吃 上一口饭。—— 丁舒敏

31


我校Astro《校园报报看》团队 一行五位成员在Yaowawit School三天 的志工服务中为该慈善学校制作了两支 报导,作为现场的成果发表,并在短期 内得到电视台的专业审核,成功在电视 播出。本团队在这趟志工之旅中,实现 了重大的突破即完成了首次跨国报导。 这也是全马独中《校园报报看》团队成 军五年来第一支远赴泰国所拍摄的报 导。我们借此能应用所学的技能去服务 他人,发挥校园媒体的力量,让更多人 了解慈善学校并在过程中不断的学习成 长。 首支报导《日新留爱Yaowawit》透过镜头向观众呈现该校学生的日常生 活,同时也展现出我校志工与当地学生们的互动,传递出志工们在服务中学会感 恩、惜福的信息。另一支报导《志工天使姚希妍》则是以一名马来西亚籍教师的视 角,从她的日常工作中更深一层地展现出无国界的教育爱及两地文化交流的生活, 以纪录片的方式发掘更多慈善学校在课业生活的样貌。 在语言受限的环境下,本团队成员以英语采访了当地的泰籍教师、学生以及 数位德国志工,为此我们制作了双语报导,以期我们的报导能够更多元化。在采访 过程中,德国志工Johana Von Spreckelsen表示驱使自己来到Yaowawit School的动力 是想学习如何友善与孩童相处、累积经验并为相关的群体与基金会付出贡献。在这 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一般德国高中生毕业后,在步入大学前要先参加一年的社会 实践,因为他们相信教育是无价的,一年的志工服务是学生进入社会前最身体力行 的实践,比任何说教都有意义。把孩子送去一个有文化差异的国家,主要目的是为 了让孩子体验生活,同时也能促进这些国家的文化进步、社会发展。 在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社会工作体系已经相当成熟,然而在 我国无论概念认知还是具体践行,义务社会工作的发展都还较薄弱。值得我们借鉴 的地方是通过报导展现出国外义工教育所传递出参与国际志工的重要性,以便激发 更多学生加入国际志工的行列及能充实自己,开拓视野。

32


33


百年校庆系列讲座-王绍式校友时尚总监分享会 文 |林靖杰

摄 | 学生记者 “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本校辅导处特邀9398届校友王绍式学 长分享他求学生涯及工作历程,旨在 让同学能更进一步的了解自己未来的 升学去向。 王绍式学长在1998年毕业于 本校理科班。高中毕业后选择到Inti college修读商学系。毕业后曾受聘 于南洋商报旗下《都会佳人》杂志 社;2012年受聘于康泰纳仕集团旗下 《Conde Nast Traveler》中国版旅游生 活方式杂志,现为《Conde Nast Traveler悦游》时尚总监。

王学长提及目前的工作性质与商科并无关联,是因为自己有不错的写作能力和分析 能力,所以就顺水推舟,应聘了编辑工作。他说,自己拥有丰厚的写作底蕴,都要归功于初 中学时期的启蒙老师余月美。他表示,自己爱好文学,潜在能力有幸被余月美老师发掘和提 拔。此后,因受到余月美老师不停的调教及指导,他开始经常活跃于写作、创作、小说等比 赛,并常年累积下了写作的经验和能力,为未来打下稳固的基础。 他也向学弟妹表示,在外工作一点都不容易。除了要勤奋、努力之余,也需要有独 到的眼光。他说,当初在时尚杂志工作时,向总编提议独家拍摄封面以打破过往的格局。但 拍摄封面的预算一直遭受限制,而面临了种种挑战。为了解决问题,唯有向Chanel、Louis Vuitton、Prada等各大品牌合作。 他说要和各大品牌合作的前提和条件是,必须挑出一名能够在将来影坛上呼风唤雨 的艺人。因此,他一意孤行地选择要突破既定印象,跳出思维的框框,并以独到的眼光和见 解,最终看中了当时在马来西亚还未拥有名气的国际女星—李冰冰。正因为他的慧眼,使李 冰冰的名气进军了中国市场,还争取了和更多巨星合作的机会,成了一项长远的投资。进军 中国市场后,学长没有因此停止前进的步伐,他还继续为自己的生活学习挑战,最终当上了 时尚总监,涌向了属于自己的事业高峰。此外,他也说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媒体技术带给了 传统纸媒一定的生存冲击,为了突破困境,他尽速力求改变,选择以网络化、数字化的方式 来呈现杂志内容,所以获得不俗的成果。 学长告诫学弟们要好好把握青春,莫蹉跎这一段岁月。中学时期很美好,没有小学 时的幼稚,没有大学的世故,它不参杂任何利益,是友谊最好的状态。不仅如此,中学时期 往往也对日后的生涯影响最深远,是找出兴趣,增值自己的最好时机。因此,他建议学弟以 自己的兴趣追梦想,才能时时保持对未来生活的热诚。

最后,祝福学长在未来的时光,因自己的梦想而在时尚杂志领域发光发热。

34


百年校庆系列讲座-小象的故事, 生命的另一个起点 文 |林靖杰

摄 | 学生记者

“坚持就是胜利的关键”,李祥校友在回 校为学弟妹们进行讲座时如此说道。本校辅 导处邀请了“铁线艺术达人”——李祥校友 前来为学弟妹们进行一场主题为“小象的故 事,生命的另一个起点”的激励讲座。 李祥校友于2012年开始接触了铁线艺术工 作。2013年,他全职投入铁线艺术工作,并 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Lee Siang Art Studio,开 始自创铁线艺术互动作品。他的艺术作品也 曾被光华日报、星洲日报、中国报、南洋日 报、光明日报、创富天下杂志、爱FM、City Plus FM等媒体多次报道,可说是全马铁线艺 术互动作品的初创者。 李祥说,当初在本校读到初三就离校随 着父亲到铁厂当烧焊学徒。在他30岁左右开 始了承包工厂机械等小型工程。基于当初很 多壁画艺术在槟城广泛流行,加上他累积的 铁厂工作经验,故此冒起了一个想法,决定 挑战20余年在父亲那里学会的技术,走向市 场上前所未有的“铁线艺术互动作品”这条 路。 何谓互动?他表示,自己的创作理念是为 了让民众在欣赏铁线艺术的同时,也能与作 品一起互动合照,这样才能凸显出艺术的动 感,打造出活色生香的艺术品。他说,上图 稿、烧焊、扭转及打磨铁条、油漆、安装等 步骤,都由他独立完成。李祥校友也说,即 使生产过程再艰辛,他也不打算聘请学徒, 因完成每个步骤都必须具有全方面的技能, 然而现今年轻人都少了这份学习的耐力和毅 力。 李祥校友提起初创业时,他想起了当初自 己满怀期待地拎着两个处女作品“林冠英 人像”及“老爷摩托车”,到处奔波寻找买 家,但到后来却是一场空。当时,父母都劝 他放弃,回到铁厂发展。他不但没曲意逢 迎,还向父母争取两年奋斗的机会。

他说,当初自己没有选择放弃梦想,反 而继续发挥创意、制造新品,取得了槟城红 园美食访的订单,卖出了他人生的第一个作 品,同时也逐渐提升了他的知名度。皇天不 负有心人,他不屈不挠的精神成就了今天的 他。李祥校友藉自身的这段故事,向同学们 传达 —“坚持就是胜利的关键”的道理。 为回馈母校,李祥校友曾在89/94同学会 上赠送本校一幅铁线艺术作品—“卡住门框 的小象”。讲座会上,他向同学们透露了“ 卡住门框的小象”的含义。他说,小象可喻 着我们这些莘莘学子,小象的智慧和经验都 不足,为取得门框外的香蕉,选择一头栽下 去,导致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状态中。此作 品希望学生珍惜当下,在青春时期努力充实 自己,有了足够的资历再去闯,千万别好高 骛远。就像只蝴蝶,如果一心急着破茧而 出,终究不会成功,甚至会让一生带着缺陷 和遗憾。 最后,李祥校友也告诉同学“行行出状 元”,一旦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不要轻 视自己,只要秉持着成功的信念,坚持不 懈,人生必定会有所成就。他说,活到老、 学到老,自己的每幅作品都是一种自我挑 战。遇到瓶颈时,别灰心,因为这些都是生 活进步的阶梯。

35


第22届高三商美班毕业展暨 第25届商美班常年美展 摄 | 陈凌晖、王沛锜 我校迎来了第22届高三商美班毕业展及第25届商美班常年美展。今年高三商美班毕业展 主题为“Retro”,其意思为花样翻新,以复古为基础并以新的形象重新出发。而常年美展 主题为“Pure Imagination”,意思为纯粹想象,无拘无束,他们希望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在画 纸上尽情挥洒,把精力投入艺术当中,将所有的努力在有限的空间向各位来宾展现。 陈奇杰校长在致辞中提及:“只要努力付出,就必定会有收获,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此次美展的所有作品,是我校商美班的同学们及美术老师们付出努力的成果。而商美班的同 学们在较早期前参加由马来西亚艺术学院MIA举办“全国美术与设计奖学金甄选赛”中,就 有15位同学入选并获得不俗的成绩。1位获得全额奖学金,1位则获得半免奖学金,其余13位 亦然获得安慰奖的。校长表示感谢美术老师们的用心及学生们的努力,为日新独中争取荣 耀。 本校董事长高级拿督斯里郑奕南先生表示,学美术是大有可为的,因为“美”是人类生 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日常生活当中都会有美术的影子。而美术教育不仅能让人拥有如何欣 赏“美”的眼睛,领悟“美”的心灵,打开创造“美”的双手,更可以达到陶冶情操。 青年及体育部副部长YB沈志强先生表示,早前与日新百年校庆筹委会主席高级拿督斯里 郑奕南先生等人拜访林冠英财政部长时,谈及筹备百年校庆事项的进展及华文教育未来发展 问题。他表示,林冠英先生非常赞同独中在华文教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于国家教

36


育体系有所贡献,亦是促使我国多元教育系统的力量之一。 武拉必区州议员YB王丽丽女士表示她非常羡慕同学们能够展览自己的作品,因此她告诉 同学们应好好珍惜这难得的机会。此外,现今时代都有美术的存在,例如:文化艺术、美 学、壁画、展览、美术咖啡馆等等,所以她鼓励同学们未来可以往美术这一方面做出贡献。 在此,她也勉励同学们往自己的梦想展翅高飞,直冲云霄。 毕业班学生家长代表王国慧女士感谢董事部这些年的付出,也称赞独中教育已达国际水 平。现今独中生的能力都让各界人士感到非常的满意。甚至在欧美国家、中国、台湾等都有 优越的表现,她也是认为商美班同学的前途在未来是无可限量。 第22届Retro毕业展筹委会主席骆静宁同学在致词中除了感谢家长们及校方的支持,也提 及现今社会的年轻人都追求潮流而忘了艺术真正的意义。因此也借此机会劝勉学弟妹们在追 求潮流的同时也应了解艺术作品所代表的意义及价值。 高三商美班同学感谢校方多年来的栽培及爱护,特意在此次毕业展是作出一幅以电脑设 计的方式,融合了我校各项活动的照片并以拼图的方式组成我校钟楼的图像,赠于学校珍 藏。 最后,祝商美班同学在艺术的路上有更好的发展,也希望我校美展能继续发光发热,创 作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

37


校友专访:陈淑瑛校长特别助理 文 |叶维蒂师

陈淑瑛副校长,毕业于1970年,是我校的毕业生。高中毕业之后远赴台湾师范 大学就读教育系辅修地理科。毕业后,返国开启教职生涯,以下为陈副校长教 职生涯一栏表: 1978-1979 -怡保培南独中 1980 –华文老师 1988-训导助理 1989-下午班主任 1992-1993 训导处主任 1994-图书馆主任 1994-1998教务主任 1999-2008行政主任、总务主任、总务长 2009-2016 副校长 2017-2018 行政特别助理 *大山脚日新独中(1980-2018) 2018年在她荣休之际,获得中华民国侨务委员会所颁发之《华文独中教师长期 服务奖》。 【一句话坚持40年】 【老师,还好当年您时常打我、骂我,当年的鞭策,让我今天小有成就,我真 的非常感谢老师。】坚持教学40年,不是为了“老师” 这个神圣的称号,而 是当你面对各种教育问题时,毕业后的孩子会回来告诉你,谢谢老师当年的教 诲。大山脚日新独中副校长陈淑瑛表示,能够与学生一起成长,实践教学相长 的动力促使她在教育界服务40年。谈及为何选择步入教育界,陈老师表示从早 期至今,老师这份职业很高尚,特别是早期大家认为女孩子当老师很好。25岁 开始拿起教鞭的陈老师提到,当年台湾师范大学有给予学费补助,对老师这份 职业的印象特别好,加上受到家人的鼓励和支持,很自然地走进教师行列。 【辛勤耕耘 培育幼苗】 当老师好像意味着要有奉献精神,曾任下午班主任、图书馆主任、教务主任、 行政主任到地理科主任、校长室行政特助、副校长的陈老师,从选择当老师的 那一天起,就已面对辛勤培育幼苗的工作。对她来说,工作再忙,只要在校园 与学生相处就是她每天最开心的事。这一切,都是值得的!不过,在教职工作 上再如何乐观,陈老师自觉自己在追随时代的发展有点力不从心。然而,看到 学生学成归来,仰或一些当年调皮捣蛋,如今却是社会栋梁。这是她当老师最 大的安慰。

38


【学地理保护自然界】 从小喜欢观察自然界,如植物的生长、土地的特性、天空的变幻等的陈老师, 对于现今很少学生选读地理科的事因是没有人会在意、在乎,而导致自然界的 破坏越来越严重。基于此,陈老师强调,地理与我们生活是息息相关,每天观 察自然界的变化,生活才会更美好。身为地理科老师,她与学生成立了一个学 会以负责校园的植物种植及校园美化工作。 【与时俱进 压力不来】 对于能在教育界走过40年,没有被打倒之余还能继续往前走,难道真的没有工 作压力吗?陈老师透露,没有什么工作是没有压力的,最重要懂得与时俱进。 当她遇到压力时就会去运动,或找课程增进自己的学识。「教学生涯40年,不 长也不短、但是也是半辈子了。」陈老师感谢这一路以来支持自己的家人、朋 友、学生以及自己的教育信念,让她耕耘了40年,爱上这个岗位。 知识,需要传承,教育工作并不容易。陈老师希望更多的学生或校友可以加入 教师的行业,更希望他们都是真心为教育付出。 陈淑瑛副校长,是我高中三班导师,回到母校服务,从师生变成同事,而如今 采访副校长就像回到学生时期。还记得告诉副校长会采访她时,她表示自己只 是尽其教师的本份而已,不懂该表达什么,经过数次的沟通后她终于答应了! 正式采访副校长是在她与地理组老师前往泰国勿洞回国的路程,她笑言这40年 都是与学生不停地在互相学习而已,就像这次与老师远赴勿洞也是想考察当地 的地理环境与历史遗迹的结合。 这40年的教学生涯,让她收获很多幸福,除了可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之余,也 希望能尽己之力为这个地球做些贡献,教会学生要懂得如何去关注环境的变 化,自然灾害等方面的问题。当询问她若一种自然现象来形容自己时,她表示 自己像“风”,因为风有时是非常的猛烈,又是却也柔情似水。 陈副,谢谢您!孩子们在这一生有说不尽的师恩,但我相信你绽放出来的美 丽,一直常留大家心中。 第56期《日新时代》编辑室 顾问 :陈奇杰校长 总编辑 :叶维蒂师 执行编辑:王澍铧师、 洪碧君师 校对 :王澍铧师 排版 :黄熙茜 印刷 :KHOR STUDIO

学记:许子宓、李彦璋 胡 曰、黄敏瑜 秦抒言、林芷汛 林启净、吴嘉敏 吴亦深、王镱达 陈籽翰、林靖杰 陈凌晖、宋甜筠 陈奕松、黄煦媛 39

李 宣、叶芊彤 卢缙宏、伍芷萱 谢新恩、陈冠槟 许宇亨、许僡倩 卢缙宏、伍芷萱 谢新恩、陈冠槟 许宇亨、许僡倩


微 笑 叶 维 蒂 师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每个人都会不同的剧情, 扮演者不同的角色,身边也会出现不同的搭档, 不同的场景。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从古至今一直都 不断地重复着。并非所有的离别都是那么的难 过,很多剧情的发展都是有原因的。 选择留在原本的舞台,还是下台一鞠躬,另寻一 片剧场,这是需要勇气及智慧。 不安分守己的做人原则,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 相信自己是有能力在新的剧场中,带着微笑挥洒 着精彩的篇章。 “你的泪晶莹剔透,心中一定还有梦”。 祝愿大家都能梦想成真,幸福永远。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