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时代53

Page 1

NO.53 2017/11 JIT SIN TIMES

校园活动信息、升学报导、课外活动、文学、阅读。

日新 时代

1


专题 报道

第九届马来西亚华文独中球类赛 第九届马来西亚华文独中球类赛开幕式于双溪大年新民独中丹斯里拿督黄荣盛博士局绅 全民团结慈善基金会大礼堂隆重的举行。 双溪大年新民独中署理董事长暨筹委会主席王梓再先生在致欢迎词中提及此次能顺利筹 办第九届华文独中球类赛,特别要感谢吉打董联会,双溪大年新民独中、亚罗士打吉华 独中及亚罗士打新民独中的分工合作下,希望通过活动能让全国独中参赛者感受到吉打 州人民的热情。各州华文独中教学理念发展都不一致,借此比赛让各校了解及分享彼此 办学理念,亦让运动员们有个发挥体育技能的平台。 吉打华校董事联合会主席暨大会主席庄俊隆先生表示全国华文独中球类赛是独中教育最 为盛大的一项球类比赛,2014年8月18号从巴生兴华中学接任承办权后就倍感压力,战 战兢兢的筹备三年,今天终于等到了开幕式。根据数据显示今届是历届以来参赛者最多 的比赛,共有1653名运动员。他也谈及感谢三校的鼎力协助,以及吉打篮球公会、吉打 羽球公会、吉打业余乒乓公会及吉打业余排球公会乐于奉献的精神。独中教育除了学术 的表现,也重视学生全人教育,透过活动亦可以培养学生待人处事,就如大会主题“健 身建志,赛技取专”。 董总主席暨大会主席天猛公刘利民先生表示感谢大会在资源有限,时间的紧迫的情况 下,自筹活动基金坚持将球类赛圆满举办。首先要恭喜此届球类赛获得两项纪录,一为 参与人数最多,(41间独中、128支队伍,共有1700师生余名参与)二为四项球类赛名 额爆满。根据董总数据的显示,目前全国各校约有187名体育老师,目前有58名老师拥 有体育文凭,由此现象可见学生们的体育技能在老师专业的指导下能获得很大的进步及 发展。同时也勉励各校努力迈向三大体育课程的目标,一为学会运动的技能,二养成终 身运动的习惯,三培养运动的风度及团队的合作。

2


专题 报道

膺明星球员 球类赛双喜临门

文/叶维蒂师

恭喜我校羽毛球队斩获第九届马来西亚华文独中球类赛羽球赛全国冠军宝座,篮球队则 摘下全国第四名佳绩。这是我校参赛以来最亮眼的成绩。同时,喜上加喜的是我校共有 5位球员得到大会肯定,获颁“明星球员”的最高荣誉。

左二起为荣膺“羽球明星球员”的郑锦宏、黄嵥惟、朱益胜及“篮球明星球员”的李楷彬、郑迪阳。

球员们为了三年一届的全国球类赛,付出所有的时间与心血是值得我们钦佩及学习。尤 其是在面对球场上窘境时,他们都能以最快的速度调整心态再次迎战。再次感谢选手们 的努力,感谢老师们的栽培及校方给予的支持。希望健儿们能继续努力练习,以最佳的 状态迎战2020年由砂拉越华文独中董联会承办的第十届马来西亚华文独中球类赛。

3


校内 新闻

“脚步不止,学习不辍”跨州走访友校 --日新学记社 文/叶维蒂师、洪碧君师、吴亦深、陈奕松 叶芊彤、黄煦媛、伍芷萱、李萱

出版处于2017年8月2日至6日,叶 维蒂老师、洪碧君老师及6位学员 展开了为期五天四夜的半岛交流。 本次活动的主题为“脚步不止,学 习不辍”,是为了汲取各校在出版 工作上的经验,及透过走访不同的 校园文化及自然环境,让学生们拥 有有别于课堂上的体验。半岛的走 访学校和自然景点包括巴生滨华中 学、波德申中华中学、关丹中学中 学、彭亨州双溪林明镇及吉兰丹中 华中学。 此次走访不仅与友校在校闻制作及 摄影工作上进行切磋,更是将学习 从框架教室移至没有围篱的学习舞 台。重要的是这让学生、教师与参 与工作的校外教学资源人物凝聚在 一起,共同策划与执行所负责的任 务。这不仅发展了最适宜师生的教 与学的教育环境和计划,而且在各 个阶段中也提供了师生所要获得的 一连串直接经验,增进了师生对环 境与各校合作的了解。

4


校内 新闻

·半岛路线图

文/叶芊彤 脚步不止,学习不辍,表达了积极的学 习精神,同时概括了户外教学的意义。 上学的目的是为了吸取更丰富的知识, 及增强个人修养。但显然的,仅仅是纸 本或屏幕上的资料,无法让学生对所谓 的“上课内容”能有更深入的体会。所 以,户外教学与交流是如此重要。以本 次半岛游为例,我们的确开拓了视野, 第一次参观其它的学校,互相认识、交 流。也在旅程中理解到课本上的文字和 在现实中的模样。

文/吴亦深 每一次和老师出外总可以学到很多新事 物,最大的收获是观摩其他独中在编辑 和新闻采访上所采用的方式。同时,学 会了拍摄夜景的技巧。林明曾经是马来 西亚主要的锡矿工业区。林明镇里的寂 静加上那浓浓的大自然气息令人放松。 从昔日的繁华到今日的没落,其中最大 的因素是因为政府政策所致,人类往往 为了自身的利益做出自私的选择,使原 本安逸的小镇遭受破坏,希望林明曾经 的历史可被世人铭记。感谢两位老师, 这几天奔波劳累的开车载我们走了将近 千余里。

文/李萱 最难忘在林明山时,那是我第一次看日 出。我们带着睡眼惺忪的眼睛,爬着一层 又一层的阶梯,所有的人都很累。皇天不 负苦心人,我们终于成功在日出前登上了 林明山的山顶。日出的景象真让人难以忘 怀,太阳缓缓的从云朵里冒出来,天空开 始呈橙黄色,又带点金光,再搭上朦胧的 雾和云海,整体的景色十分壮观,那种景 色至今我都还记得得一清二楚。所谓“百 闻不如一见”,在这趟旅程里实在是获益 不浅,我越来越喜欢上户外教学。

5

文/伍芷萱 这五天四夜的交流让我获益良多,谢谢 老师让我有机会和学长姐一起外出。在 参访巴生滨华中学时,让我最赞叹的是 该校图书馆,因为全馆都是采用现代化 的设备,设计舒适得宜的阅读环境,让 同学们能尽情地翱翔在浩瀚的书海之 中。回程我们选择东西大道,从吉兰丹 回到大山脚,途中经过马来半岛中央山 脉(蒂蒂旺莎山脉)、天猛莪水坝,滨 当山脉等。


校内 新闻 文/陈奕松 这是我第一次代表学校出去交流,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三件事,一是由关中中华的郑 福星老师带领我们参观Teluk Cempedak海滩有第二世界大战时期英军为抵御日军的侵略 所建的堡垒。二是关丹的锡米之乡—林明,一家专卖豆花的店铺里有一张拍摄着2002年 曾发生大水灾的照片。老板与我们分享当时的故事,导致淹水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发展商 盲目砍伐树木所造成的悲剧。老板谈及就区区4小时的豪雨,就让水位急促上升至两层 楼高度而酿成灾难。第三件事,是一位林明图书馆管理员的矿工叔叔。他曾是20世纪的 矿工,他讲述当年的采矿工作是很辛苦的,他们必须从地底隧道里挖出一条路才能把锡 矿搬运出来。可惜随着当年锡米价格严重下跌,他所服务的公司也受到影响,导致所有 的矿工必须离乡背井到外地求生。这一次的环半岛之旅,让我学会很多的道理,同时也 是我中学生涯中最美好的回忆,感谢校方及老师的照顾及鼓励。 文/黄煦媛 “开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学习不应该只 是通过文字与图生硬地解释介绍,反之应该 透过接触实物加深印象,真正了解。滨华中 学的认真严谨、波中的义务精神、关中的好 学不倦及丹中对待任务有明确的目标,都是 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通过这次交流,知道w 我校的《日新时代》受到各校的肯定,让我 感到非常自豪。感谢老师辛苦安排策划此次 活动,让我的视野不再局限于大山脚。

结语 这趟旅程,从学员的学习导向让我们看见教育不但是一种价值,也是一种生存、生 活、生命的能力。因为交流,不只是知识上的提升,也是彼此间自我审视、克己复 礼的生活态度。同时,我们坚信半岛交流虽然短暂,但,获得的硕果满满结实。最 后,与大家共勉之:“Doing the right thing is more important than doing the thing right. --Peter Drucker” 6


日新时代2017/53

日新制造

话说锡米之乡——林明 文/黄煦媛、叶芊彤

关丹林明,一个淳朴美丽的百年小镇。它 依山靠水,以清澈甘甜的山水冠称全马。 据官方说法,林明这名字来自肯脑河的形 状,起名为马来文Lembing,意为长矛,但 在居民流传的版本中,林明取自于早期的 开拓先锋,林亚山先生的别名。林先生的 女儿是当时彭亨苏丹的妻子,苏丹赏赐她 一块地。因不善于管理,她将此地托与父 亲管理。在林亚山先生的管理下,他意外 发现了此地竟蕴有丰富的锡苗。从此,这 块宝地便被人们开掘出珍贵的锡矿,更被 誉称为林明。 根据历史书籍和网络资料记载,林明曾为 马来半岛上最大的锡矿产地,因而还被英 国殖民者誉称为“英女皇冠上的一颗明 珠”,可见昔日的林明矿业蓬勃的发展。 曾国来老先生,现为林明民众图书馆的管 理员,曾经的矿工。据曾先生口述,当年 矿工们在深达2100尺的地下劳动,地底氧 气缺乏,头昏脑涨,极大的温差迫使矿工 们赤着上身,在火烤般的地底工作。他们 灯挂帽上,腰缠两公斤重的电池,背戴两 加仑水(换算为约莫8升的水)和食物,开 始一整天超体力工作。除了过劳的案例, 在闷热的地底也没有卫生可言,吃喝甚至 小解,都是就地解决。呼吸伴随炮烟,硫 磺水使人发痒,导致了无数的工人染上恶 疾。

7

此外,矿场里还有许多难以预料的意外, 从一敲一凿的开采,到后期的炸石,都免 不了人命牺牲。突然坍塌的隧道,一时的 恍惚,促成了永远的遗憾。 后来,战火摧残,锡价下跌。曾先生感叹 林明的繁华不再,工厂拆迁,矿场被封。 无奈这段历史的堕落,林明逐渐老龄化, 年轻人背井离乡,迁入大城市,留下年迈 的老人和小孩们,孤留古镇。 在林明这天,我们品尝到了当地美食,在 与老板的谈话中,我们得知,近年来林明 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但却遭洪水季节性 的侵害。老板诙谐地述说数年一次的洪 水,到一年两次的灾难,发生的次数越频 繁,涨水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老板感叹, 这些天灾都源自一些无良的发展商,大量 滥伐深山里的百年老树,导致林明的泥石 流和水灾一次比一次严重。 随着岁月流逝,林明子女成功故事遍布全 马,其家乡的繁荣景象却一去不返。有关 方面借着林明的环境优势,大力推展旅游 事业,声名远播。然而,这片土地曾经的 光荣,也在历史的长河里,渐淡、消逝。


校内 新闻

五独中共庆教育基金会成立10周年纪念

温情满人间 校园爱心公益活动 本校学长团与班联会筹办了一项“温情满人间”的校园爱心公益活动,本年度的活动对 象是大山脚怡然精舍残障儿童收留协会。活动目的在于回馈社会及关怀弱势群体,并贯 彻日新独中学生十大信条中“乐群”、“乐善好施”及“感恩”的信条,倡导社会群众 对爱心的奉献。 此次活动结合了本校高中二、高中三及全体教职员的一份爱心,共筹获马币1661令吉。 筹获的款项用于购买日常用品及干粮,余款137.70令吉也全数捐出以支援该协会的活动 经费。此次筹款活动中,特别感谢本校黄丽娇老师捐献了马币500令吉以使本次的活动 更添爱心,并为全校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是全校师生的楷模。 “温情满人间”校园爱心公益活动不仅能唤起学生与各界人士对特殊儿童的关注并把爱 心传递下去,而且为特殊孩子点燃希望及激起他们对未来的憧憬。

8


为了欢庆槟州五独中教育基金会成立10周年纪念,槟州五独中,即日新独中、菩提 独中、韩江中学、槟华独中、钟灵独中及教育基金会特于8月5日假槟城韩江中学连 登堂举办“华文教育 生生不息” 基金会成立10周年纪念晚宴。 槟州五独中教育基金会主席拿督杜乾焕博士在说话中表示,教育基金会之所以成立 是因为在2007年时的一群教育工作者认为唯有成立一个团体,才能更有效的帮助槟 州五独中,以提升五校的学术及课外教学环境。因此,他也在会上感谢这群教育工 作者的付出,多年来为了独中教育不畏困难,积极地贡献。 槟城州首席部长林冠英先生在会上指出,虽说独中教育不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之 内,但独立中学所培育的人才为社会做出的贡献却是不可忽视的,因此他促请中央 政府能够尽快承认独中教育及统考文凭,并效仿槟州政府,制度化拨款于全国61所 独中。同时,他也承诺槟州政府将会与五独中及教育基金会并肩,在华文教育这条 路上决不落下任何一个人。

《义务智能手机巡逻》应用礼 本校训导处结合93/98校友联合大马皇家槟城威中防范罪案及社会安全于本校视听教 育馆进行一场《义务智能手机巡逻》应用礼,其目的是为了希望学生在遇到紧急事 件可第一时间透过《义务智能手机巡逻》与警方联系。 大山脚警区主任Tuan Nik Ros Azhan在致词中指出,由马来西亚皇家警察首创的义 务智能手机巡逻应有程式(VSP),具有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功能。它让人民遇 到危险时可及时联系警方,并採用多媒体功能发送照片及短片予警方,作为报案证 供。同时,他表示铲除刑事罪案不仅是警方与人民的共同义务,而且这程式也成为 警方打击罪犯的助手以促进警民合作。随后,大山脚警区主任Tuan Nik也在校长陈 奇杰先生及93/98校友的陪同下,上台签名留念。 9


校内 新闻

全槟中小学合唱比赛 合唱团荣获铜奖

文/李欣凌

本校合唱团于2017年8月到槟华女中参加《全槟中小学合唱比赛》。在林诗情教练的指 导下,合唱团46位团员以《Gemilang》及《雪花的快乐》两曲夺下该比赛的铜奖。 合唱团主席李欣凌同学表示,此次比赛是合唱团至创团以来首次参赛,能获得铜奖让全 体团员非常开心。这不仅提升了团员的自信也累计了比赛的实战经验。祝愿本校合唱团 能够旗开得胜,迈向光明的未来。

10


校内 新闻

合唱比赛得奖心得 今年在槟威中小学合唱比赛中获得这个铜 奖,对刚成立的合唱团来说非常有意义。 这是我们团员团结的强心剂。 打从成立合唱团直到我们比赛获奖,看到 一个完全对合唱没有概念甚至没有唱过歌 曲的团员而言,能有今日的成就及迅速的 进步对指导老师和教练是很大的欣慰。 有一位在吉打担任合唱教练一职的朋友, 在谈话中对我说了一句: “你也太大胆了,刚成立的合唱团直接给 他们练3部?”“我不是勇敢,比赛前一个 星期我还后悔了,这是我搞死自己也搞死 她们。”参赛曲子,“雪花的快乐”(徐 志摩的一首诗)是三部的合唱曲。无论在 作曲、歌词,或整个结构及和声都非常细 腻。这是我大学时期唱过的合唱作品,对 于团员来说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我认为或许会上不了舞台时,决定于最 后一个礼拜集合大家进行魔鬼式训练。 团员们不仅很合作,而且很配合这样的磨 练。部分有音乐底子的高中团员,除了给 予200%的耐心,还一个个音节的帮忙教导 其他团员。此外,指挥在完全不会看曲谱 的情况下,硬邦邦地把每个细节背下外, 还不时发微信来询问相关的细节。指导老 师-庄伊韵老师也协助他们分部练习,在 团员的认真及用心的学习下,终于把歌曲 唱完。 接着,便是对歌曲的熟悉度、整齐度、声 音的和谐度等等。每一部会在不同的拍子 进来,部分的进场虽然只有几句,但,我 却花了1个小时调整整首曲子的流畅度。 最让我感动的是,比赛当天我到楼下找团 员,发现他们自动自发的练起自己演唱的 11

文/林诗情教练 部分。这场景与开学时的状态相比而言, 是极大的改变。这样的改变让团员很团结 也好认真。 我也时常跟团员分享说,我们是一体,我 们是一家人。虽然独唱是一个人的舞台, 也是一个人接受掌声,但,我们有别与独 唱是因为谢幕了还有一堆兄弟姐妹在互相 帮忙,互相鼓励。更为重要的是,经历这 次比赛后,许多团员反应自己竟然可以唱 高音、可以帮助别人、有机会上舞台,跟 想像中的合唱很不一样。 此次比赛,要感恩临时帮忙带队的两位老 师,即陈诗旎老师、杨晓蕾老师,及钢琴 合作老师李秀敏老师。 还记得那天我跟校长开玩笑说: “戏剧社,好厉害啊!刚成立就获奖了!我 好佩服!可是,合唱不允许一个作品有不同 个性在里面。单是声音统一音色,已经要 花上时间了,给我们一点时间吧。 ” 玩 笑性的对话。 艺术就是这么有趣,不同的要求,不同的 练习方法;不同的感觉,不同的颜色;比 赛只是过程,学习了什么,突破了什么, 懂得了什么,才是最后结果。


迎第19届班歌 校方联手家协 筹近5万元学生活动经费 为了贯彻我校“德、智、体、群、美、劳”六育并重的办学理念,又逢迎第19届班歌比 赛,我校家协理事会秉持其“兴学办校,人人有责”的组织理念,首次与校方联手,于 7月15及16日主办“2017年度《聆.忆》班歌比赛”,同时,借赛事为学校及学生筹募活 动经费,并获各界响应筹得逾5万元马币。随后,YB章瑛女士、YB沈志强先生、YB王国 慧女士代表、YB李凯伦先生代表、家协理事会代表及2017年度《聆.忆》班歌比赛赞助 人也在我校署理董事长拿督黄维忠先生、家协主席林书业先生、校长陈奇杰先生的陪同 下,为2017年度《聆.忆》班歌比赛进行拉彩带、击鼓及鸣锣仪式。

1.陈奇杰先生(左1)、家协主席林书业先生(左5)、署理董事长拿督黄维忠先生与大会击鼓人合照 2.陈奇杰校长(左1)颁发纪念品给予家协主席林书业先生(右1),并由署理董事长拿督黄维忠先生陪同。 3. 陈奇杰先生(左1)、家协主席林书业先生(右1)赠送礼篮予署理董事长拿督黄维忠先生。 4 陈奇杰先生(左1)、署理董事长拿督黄维忠先生(右3)、家协主席林书业先生(右1)与大会鸣锣人合照。

12


目标是成功的彼岸 自律是过河的小船 槟州行政议员YB章瑛女士在开幕礼致辞中分 享说,成功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取得的,而 是需要靠自己的能力,进行不同的管理,才 能取得应有的成功。她也劝勉同学们应该从 现在开始为自己定制一个大目标作为成功的 彼岸,再定制小目标作为到达彼岸的船只, 并且依靠自我管理及时间管理等来要求自 己。她也补充说,俱备自我思考能力、勇于 承担责任的勇气也是抵达成功彼岸的要求之 一。

校内 新闻

音乐是人类的灵魂 大山脚区国会议员YB沈志强先生在说话 中指出音乐其实是人类的灵魂,他可以 为人类带来欢乐,启发人们甚至刺激社 会的改变,形成所谓的“社会革命”。 而日新举办班歌比赛其实就是为社会进 行软建设,是一项值得国民型学校所学 习的举动。他也在会上感慨说,如果马 来西亚的各源流学校能够相互学习,取 长补短,那马来西亚的国民教育将大放 异彩。

日新首开先例 班歌意义甚重 陈奇杰校长在致辞中引用了YB沈志强先生提 及“音乐是人类的灵魂”的道理。而这一说 法是无可否认的,因此日新才会在1998年踏 出第一步,由训导处首开先例举办第1届班 歌比赛,并陆续成为许多间学校的常年活动 之一,有者更借此活动为学校筹募建校基 金。

筹募近5万元的学生活动经费 家协主席林书业先生表示首次与校方联手 合作筹办第19届班歌比赛,亦通过此活 动为学生活动经费筹募近5万元的费用。 在此他谨代表全体家协理事感谢YB章瑛女 士、YB沈志强先生、全体董家教成员等热 心人士的协助,让第19届班歌比赛能圆满 成功。 13


校内 新闻

马来西亚全国华校董事领导与发展工作坊 文/叶维蒂师

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董总) 主办的,槟威华校董事联合会、吉打华 校董事联合会、吉兰丹州华校董事教师 联合会协办,并由大山脚日新独立中学承 办“2017年度马来西亚全国华校董事领导 与发展工作坊”,希望通过此课程让华校 董事能够在未来引领学校步向正向发展。 诚邀高雄师范大学人力与知识管理研究所 刘廷扬教授主讲与分享,讨论学校董事的 角色和领导方式,课程内容包括魅力和情 境领导、授权与授能、圆融沟通、董事领 导的决策力和执行力、管理会议与会议管 理,以及变革管理。 董总主席天猛公拿督刘利民在开幕礼致辞 中表示,华文独中董事会和校长都是为了 学校的发展共同努力,双方的互动关系应 该是健康正面的。在同一个校园,同一个 理念,普遍的共识是“董事办校,校长办 学”,这基本上规定了在一定的条件下, 董事和校长所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全国 华文独中所面对的问题五花八门,其生存 与发展都会牵动华社的神经。董事会首当 其冲,负担最重,校长任重道远,压力最 大。因此,我们应该正面的肯定董事会和 校长的贡献和献身精神,同时也必须支持 和协助他们一起把学校办好。

此次工作坊的内容与往年的内容做出了调 整。其主要分享的内容为董事会是马来 西亚华校的保姆,身为学校董事会的成 员,学校董事负责“决策”与“管理”的 工作,其须带领规划学校的发展策略,制 定政策,确保学校实践其办学抱负及教育 目标,推动学生全人发展,角色及其重要 性。董总主办的全国华校董事领导与发展 工作坊,将有助于现任及历任学校董事了 解其角色及权责,以及学校行政运作和管 理技巧。 参与活动代表有董总首席执行长孔婉莹、 吉打华校董事联合会主席暨董总财政庄俊 隆、吉兰丹州华校董事教师联合会主席暨 董总中央常务委员黄博淳、大山脚日新独 中署理董事长拿督黄维忠、总务拿督杨云 贵,董总中央委员代表庄其川、李添霖及 行政同仁、各董联会和董教联合会的理 事、各校董事代表、校长、副校长及行政 主管。参与课程的独中的代表有大山脚日 新独中、槟城钟灵独中、双溪大年新民独 中、亚罗士打新民独中、亚罗士打吉华独 中及吉兰丹中华独中共27位董事、校长、 副校长、行政主管以及州属会执行。

14


智慧教室 的应用 文/锺镒伸副校长 “翻转教育”(Flipped classroom)在国内 外教育界掀起了一股热潮,这是一种新的教 学与学习模式。其着重在学生积极参与,教 师引导学生共同讨论,重视“以学生为中 心”的教学以帮助学生建构自主学习能力以 试图扭转过去课堂上纯粹“老师说,学生 听”的单向填鸭。本校在2012年开始设置“ 智慧教室”,并导入智慧教学模式以让师生 尝试不一样的上课方式,并且重视启发学生 学习动机。几年的努力,校方与董事会也认 同这模式能带给学生不一样的上课体验,更 于今年另外建置一间智慧教室。

成果,以飞递立即传送到教师的互动式 电子白板上并马上展示各组的想法。接 着,使用IRS票选出最棒的成果。最后, 不仅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更发挥学 习精神及设备效益以期达到教学的成效 及趣味。

第二间智慧教室的情景布置与普通教室一 样。惟,教室座位的安排可随意搬动以便老 师进行分组活动。根据东京大学教育学博士 佐藤学教授(Manabu Sato)所提出的“学习 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真正的教 育是大家一起学习,将竞争教育演变共生教 育、量的教育变成质的教育、有目的的教育 转化成有意义的教育。为达成上述“真正的 教育”,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实施可透过协同 学习筑构学生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在课堂中 扮演搭建学习鹰架的角色,强调以学生为主 题进行对话合作与探究反思的架构。

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等国家亦纷 纷提出包括终身学习、有效沟通、创造 思考、问题解决等21世纪关键能力指 标;另外,STEAM教学法强调在跨学科领 域的教学架构下,学生把重心放在特定 议题上,而不被局限于单一学科界线。 此外,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观点切入 思考以至于在多元发展下提升跨界沟通 的能力。

在多媒体硬体部分有电脑、电子互动白板、 超短焦投影机、每位同学享有一台即时反馈 系统(IRS)及8台平板电脑。软体方面,则是 可以支援以上多媒体设备的HiTeach TBL互 动教学系统。老师使用HiTeach TBL,集合 团队合作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活动。同时, 学生可利用小组平板将脑力激荡所讨论的

15

教师能力必须时刻求进步,媒体教学科 技之技术与实务应用在某程度上能提升 教师的创新能力。为因应竞争全球化与 知识经济的时代来临,教育革新重新聚 焦于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

因此,任何的教学模式,其着重的是透 过与生活情境做结合,以培养学生不但 面对生活挑战所该具备的能力与态度, 更是开拓学生对学习另一层面的兴趣及 钻研。


日新 制造

“您是真英雄”

文/叶维蒂师

在80年代,麻疯病曾是一种非常盛行的疾病,多数人对此病症都因不了解麻疯病的病 因而感到胆怯及避讳。麻疯病在80年代至90年代,当时的医疗设备并不完善,特别是 那些离乡背井到南洋讨生活的中国人,由于长期在海上漂泊因生病未能及时治疗而最 后演变成了麻疯病。该病是在未经治疗的麻疯病例密切接触和频繁接触期间,主要是 通过来自口鼻的飞沫传播的。麻疯病发初期并不会任何的症状,若不及时进行治疗, 就会导致皮肤、神经、四肢和眼睛造成渐进性的永久损害。 虽说在医疗发达的现今社会里,人们对麻疯病的印象里仍然是一种人人闻之丧胆、避 而远之的传染病。为了让学生们能亲自了解麻疯病背后故事,校方特意安排文商班的 学生参访位于雪兰莪州有“希望之谷”之称的双溪毛糯麻疯病疗养院,这座疗养院曾 经是全世界第二大的麻疯病院疗养院。 在麻疯病院社区的志工陈彦妮小姐等人的带领下,参观这座在1920年代的英殖民时期 就设立的疗养院,而在接受治疗的麻疯病患者人数曾高达二千多人,经过半个世纪以 后的现在,目前就只剩下不到200位的康复者继续在这里居住。走入这个与世隔绝的 小社区,俨如一条小村庄,里边有医院、学校(已经停办)、不同的会馆、咖啡店、 杂货店、花圃、俱乐部、监狱等等。陈彦妮小姐在导览过程中提及,双溪毛糯的麻疯 病院从最初的与世隔绝,到了60年代开始与外界接触,直到2007年因玛拉工艺大学要 在这里兴建医学院而把东院拆除,引起很大的争议后才让社会人士开始重新认识这段 就快遗忘的历史故事。 “今天,我们要向160位居住在希望之谷的麻疯病康复者致以崇高的敬意。我们要告 诉他们:你是真英雄!麻疯病患是麻疯病药物研发的奉献者,他们奉献了受病菌蚕食 的身躯,完整了世界麻疯病治疗体系,让后人免于麻疯病之苦。他们是生命的勇者, 是山谷的真英雄。然而,英雄正在凋零,我们必须与时间赛跑。”

16


陈彦妮老师分享她与团队在2016年8月 14日,一个名为“走进希望之谷”的脸 书粉丝专页,贴出的文宣,要为双溪毛 糯病院(Sungai Buloh Leprosy Settlement)的故事馆进行筹募。被誉为 真英雄的,事居住于麻疯病院的康复 者,此次筹募活动不仅要与分秒必争、 为日渐凋零的麻疯病人留下他们的故 事,也肩负着保存双溪毛糯麻疯病院历 史建筑的任务。双溪毛糯参议会现任副 主席李初成先生谈及他们都是研究治疗 麻疯病的“白老鼠”,虽然他们是病患 但也是有贡献于这个世界。人类的进 步,都是建立在他们的痛苦上,他表示 唯一的心愿就是希望能保留这个院区, 让所有人都能记住及认识这段历史。 为了贯彻日新独中的学生十大信条之 一-乐善好施,有关活动负责同学张子 镐及冯永乐在参访麻疯病院之前,在得 到校方的允准下向全校师生进行筹募款 项,并在带队老师叶维蒂、王澍铧及徐 诗尧老师的陪同下,将所筹获的款项 RM13,200移交予双溪毛糯病院代表陈彦 妮老师,并希望此款项能协助筹建麻疯 病院故事馆。 “热爱生命,是每个生命体最基本、最 不可缺少的素质,也是自己最不可放弃 的权利,也是自己最不可让渡的责任” ――《爱热生命》美国.杰克.伦敦

17


感想 陈诗蓓: 在病院里,我们与老人一起唱着旧时代 经典歌曲。他们用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坎 坷的人生,即使未来有许多未知的变 数,但是他们都会带着笑容说“这就是 人生啊!”这句话看似简单,却是要经 过多少的波折、多少的磨炼才会有的态 度呢! 林慧洁: 他们用一生的生命为麻疯病写下了一页 页的历史,没有他们的牺牲,或许麻疯 病至今仍被视为病毒。没有他们的贡 献,治疗麻疯的医药至今也不会如此的 进步。他们是时代的英雄也是我们楷 模。他们教会我们如何去珍惜身边人, 也教会我们如何在全世界都被遗弃你的 时候重新站起来。 林翠莉: 虽说麻疯病的症状很可怕,但是原始至 终面临都是人类,如今又有谁不会不以 异样的眼光看待?但是麻疯病院者也不 过度抱怨于生活,即使他们的生活被拘 束,他们还是快乐的活着。任何人、 事、物,不管他们的身份地位的悬殊, 生活贫富的差距,家境显赫或普通,只 要曾经贡献,他们就值得被存于历史 上。真正的历史英雄都是曾经默默在奋 斗的人。

18


“走进加基武吉的怀抱” 体验大自然初二地理考察

校内 新闻

文/李美美师 整理/洪碧君师

本校地理组为了让初二同学能够体验我国 热带雨林的生态及石灰岩丰富的地貌,透 过户外实地考察以了解我国的地质分布, 同时促进学生彼此之间的友谊,营造一个 快乐学习的环境,由洪碧君师、李美美 师、陈淑瑛师带领J2P1班同学于8月20日前 往玻璃市Gua Kelam、爬行类动物园及草药 园进行实地考察。 途中取道Jalan Pauh,路过2公里长的马来 传统市集。因左右排满琳琅满目的商品, 车辆川流不息,加上行人把道路堵得水泄 不通。行驶缓慢的车速让同学可以见识平 时少见的商品,尤其是现今稀少的玲珑 鸡。 Gua Kelam因连日大雨,洞内淹水和桥梁崩 塌,无法入内参观,大伙儿却不被当下的 变数影响心情,转而在周边的河流瀑布休 闲区野餐和戏水。班导李美美师看到孩子 们分享食物、无所顾忌的大声笑着、嬉闹 着,让她想起和孩子野餐的情景,无比快 乐。咋问之下,才发现少数孩子有机会和 家人出外野餐的经验。 她表示内心非常感 慨,大人们都太忙了,现代孩子的生活方 式已不同,大自然的野餐已经不是大家进 行休闲活动的首选。

19

虽然此行没有进入洞穴,但她认为上帝的 安排是最好的,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观察学 生们的互动,带领学生放下手机去接触大 自然,这何尝不是一件美事? 接着参访爬行类动物园,园区展示有不少 的爬行类动物,大胆的同学还尝试亲手触 摸大蟒蛇,连平时乖巧安静的同学也勇于 尝试触摸和拥抱蛇并且合影。最后大家到 草药园饶了一圈,认识几种草药的疗效。 等待晚餐时,学生们互相讨论填写学习 单,这又是一幅美丽的画面。这趟考察之 旅,让同学们学会了分工合作、分享和面 对环境不如所预测时,该如何以平常心去 接受和享受当下。同学们也体验到暂时远 离烦恼及急促的电子时代生活而投入大自 然。 经过实地参访三个园区,各单位所采取生 态环境保护和经营模式略有不同,也显现 出不同的成果。其中在Gua Kelam的环境规 划较为妥善,人潮也较多。爬行类动物园 和草药园因欠缺完善的管理,相较于十年 前不少地方已经被闲置,希望当局花心思 增加亮点,毕竟这些园区是非常好的教学 资源。


校内 新闻

高一户外AQ 塑造兼地理考察营 本校地理组为了透过户外实地考察让学生们在最真实的地理环境中重新认识课本理论知 识,对我国森林景观特征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以拓展训练学习各种生存技能、磨练克服 困难的毅力、培养健康和积极进取的态度,在快乐中实现自我教育,特此与飞跃培训团 队主办为期三天两夜的高一文商地理科户外实地考察,由洪碧君师、李德忠师、徐诗尧 师、杨再伦师带领64位同学前往吉打州青山休闲森林区实地考察地表径流与大气降水对 环境的影响,体现地理即是生活的精神。 洪碧君师认为到户外进行实地考察学习是书本无法替代的,也是他人无法替代的体验。 用不一样的视野学习,用心看世界。而教学也不应该只局限在教室,尤其是地理更应该 走出教室,与现实生活接轨,才是完整的学习活动。 徐诗尧师表示牛顿观察到苹果从树上掉落,发现了地心引力。中国科学家透过观察日月 星辰,制订了农历。所有科学的发现,都是来自于观察。所有的地理发现,亦来自于观 察。相信学生透过地理考察营的观察,发现了许多课本里提及的知识与理论,也发现了 更多课本不曾提及的现象。 李德忠师说森林里的精灵要给同学们多点考验,不让雨水停下来。全体营员舍身为三餐 作战,冒着全身湿透的危险,七手八脚拉着从身上脱下的雨衣,前后左右个个直立着当 遮雨棚,棚底下人头乱窜,砍着薪材奋力点起灶火,场面相当的剧烈。这场有关肚子与 雨水的战争,没有胜利的一方,得益者却是林里的水蛭,趁着学生与雨神抗战的当儿, 静悄悄爬上学生的肚子、胸口、颈项,不客气地吮吸着鲜血。学生的积极及欢乐,从 容面对着困难的情景,获得辅导教官们的赞赏并对老师说:“我们带过这么多学校的学 生,只有你们的学生是不怕雨水,站出来笑着面对这种局面。他校学生是躲在帐篷里避 雨不出来的。”这句话使到四位带队老师脸上沾光了。

20


校内 新闻 学生心得: S1A1营长赖慧琳: 此次考察中,彼此之间一定会发生不可避免的碰撞与摩 擦,但这都是彼此互相学习与照顾的过程,是成长与磨 合的记录。同时,我由衷的感谢所用的人、事、物,无 论是给予支持和帮助的,还是持反对意见的,或指出缺 失的人,因为有你们的出现,为它添上了斑斓的色彩, 互相交织出记忆中最独特、最璀璨、最美好的曾经。 S1A3吴亦深: 这次的考察不但让我学到充足的知识,包括野外求生和 地理知识,也非常舍不得这几天一直陪伴我们的教官, 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想谢谢他们,让我在这 三天两夜有所成长。我将会改变心态,自信的生活下去 且不断突破自己,做得更好。 S1A1杨雁晴: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 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若想要梅花扑鼻的馨香,就必须 经历一段寒冷入骨的冬月,这次的地理考察亦是如此。 我相信大家经过一番辛苦的磨练后,从中得到了“浓缩 版的精华”。这些“精华”都是我们靠自己的努力及汗 水一点一滴累积来的。

地理没有实地考察犹如科学没有实验; 户外考察地点就是地理人的实验室。 (译自Bland, Chambers, Donert & Thomas, 1996) 21


校长 有约

爱校动起来 农历七月十七,也许对其他人士没有特殊的 意义,但是对于我们,日新独中的师生,却 是别具意义的。因为这一天正好是我们在农 历七月发起的爱校筹款结束的日子。 不说不知道,踏入农历七月,我们全校师生 都要为学校动起来,进行一次将近一个月的 筹款活动。自从推介这项创意点子以来,今 年正好迈入三十年,从来不曾间断。 作为一名独中生,踏入社会向公众人士募款 建设学校,可说是司空见惯的例子。有些学 校会通过《慈善行》,让学生拎着募款的卡 片到大城小镇挨家挨户去募捐。有些学校则 须在农历正月初二就随着罗里上的狮子头, 到各个村落、住宅区采青。各种辛苦,只有 经过那个历程,才能够深切体会。 我们的董事疼惜学生,灵机一动,想出一个 简便的募款方法,既轻松也不会太耽误学生 的功课。数十年来如一日,而且募款成绩愈 来愈良好。我们的基本原则是,在庆赞中元 节的当儿,我们安排学生,一班轮值一趟四 小时,到离开校园不远的大士爷坛前向善男 信女兜售彩票。我们的口号是:“ 捐十令 吉帮助华文教育,我们回馈一张彩票”。 不久前因为接待三十多位海外作家参观独中 和国民型华文中学,他们对学生们的深厚华 文根基都感到惊讶。我告诉他们,这是我们 华社的坚持才有今天的风景。为了坚持,我 们都想尽方法如何自力更生。我们每收一位 学生,就要补贴5至8巴仙的经费。因此,我 们的学生抛头露面到街坊去募款是非常普通 22

的事。而老百姓乐意捐助更是令人感 激。 有些作家反应很灵敏,他们问,为何不 由内部着手呢?比如说增加学杂费?这 就是我们的先贤们值得尊敬之处了。是 的,只要我们向学生征收每人每月五百 令吉的学杂费,一切就可以宽松发展。 学生也不必出外当敲门砖了。但是,提 高学费会造成不少中低层的孩子失去接 受母语教育的机会。为了母语教育,我 们的先辈们不但耗尽精力和有关当局争 取,还要捐送巨额款项购买校地、建立 校舍、聘请教职员。 其实一年一度的庆赞中元节的爱校筹 款,虽然需要花费一点时间,但孩子们 的胆识因为磨练也成长不少。学生们第 一年也许羞怯开口募款,次年莅临就可 以看见他们的转变,胆识过人。六年中 学的磨练,他们随时都敢于到大工厂敲 总经理的办公室,寻找支援。这可是一 种无价的收获,希望同学们欣然接受, 作为成长过程的记印吧。我们必须乐观 看待,华文教育才能平坦发展下去。


教师 专栏

丝绸之路 新疆之旅(一)伊犁 文/顾华国师 不到新疆真的不知道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到了伊犁,让人发自肺 腑的感慨。 首先,先从赛里木湖说起。传说中赛里木湖被称为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因为赛里 木湖是大西洋暖湿气流最后眷顾的地方。而这滴泪也实在地惊艳了我。一天不同的 时刻,湖面都不断变换着色彩。虽然湖边的风特别大,身上穿了几件衣服还是很 冷。只是湖水的颜色太漂亮,再加上遍地的小野花,让人忍着寒意也想走到近处去 看一看。 伊犁风景名胜,值得一提的是世界的四大草原。那拉提是其中之一的大草原。自古 以来就是著名的牧场。优美的草原风光与当地哈萨克民俗风情结合在一起,成为新 疆著名的旅游观光度假区。九月的那拉提,草原碧绿,还有野花盛开,景色优美, 而且气候适宜。躺在草原上,人就像飘浮在海之上,伸出手,仿佛可摸到蓝天白 云,还有近在咫尺的鸟语花香。人间胜似天上。被人们誉为“空中草原”。让我在 此献上一首诗,表达我的心声。 赛里木湖好风光,烤羊拌面样样齐, 干果甜瓜之故乡。空中草原那拉提, 风情万种哈萨克,毡房点点满山岗。 最美草原在伊犁,最蓝湖水赛里木。 最帅莫属哈萨克。

23


教师 专栏

Tanggungjawab Guru Era Globalisasi Cikgu S.Munn

Guru ibarat lilin yang membakar. Insan yang bernama guru sanggup berpanas demi menerangkan kawasan sekitarnya. Begitu hebatnya gambaran pengorbanan seorang guru yang mungkin ramai sudah melupakan. Peranan guru kini menjadi lebih mencabar dan kompleks dalam dunia globalisasi tanpa sempadan dengan teknologi yang sentiasa berubah yang memerlukan para pemimpin, profesional,pengurus dan pekerja yang bukan sahaja mahir dan berpengetahuan tinggi tetapi juga bertaraf dunia, mempunyai kemahiran berfikir aras tinggi, pengetahuan teknologi dan kemahiran komunikasi yang berkesan. Selaras dengan perubahan global yang dinamik, strategi pengajaran dan gaya pembelajaran perlu diubah secara radikal daripada kaedah sebelumnya supaya semua sekolah dan institusi pendidikan dapat melahirkan para pelajar yang memenuhi keperluan dalam abad ke-21. Walaubagaimanapun, satu perkara tidak pernah berubah iaitu peranan guru dalam membentuk minda dan perwatakan anak-anak di bangku sekolah. Kanak-kanak bagaikan kain putih dan adalah menjadi tanggungjawab ibu bapa dan guru-guru untuk mencorakkan kain tersebut, dalam membina sahsiah diri, akal budi, emosi dan rohani anak-anak. Seperti kata pepatah; “Seorang guru menyambut tangan, membuka minda dan menyentuh hati.” Siapa kita pada hari ini sebahagian besarnya adalah disebabkan jasa dan pengorbanan guru dalam mendidik dan membimbing kita dari peringkat sekolah rendah hingga ke menengah selama sekurangkurangnya 11 tahun, tidak termasuk prasekolah manakala sesetengah daripada kita berada lebih lama di bangku sekolah kerana belajar di Tingkatan Enam . Itulah sebabnya setiap orang mempunyai cerita tersendiri mengenai guru yang telah menyentuh kehidupan mereka. Guru adalah satu profesion yang mulia kerana mereka pendidik generasi akan datang. Oleh itu, guru adalah tonggak dalam pembangunan negara, terutama bagi sebuah negara berbilang kaum seperti Malaysia. 24


Dalam persekitaran mengajar masa kini yang mencabar dan keperluan mendesak bagi Malaysia untuk bersaing di peringkat global, para guru perlu bersiap untuk melakukan anjakan minda dan perubahan budaya kerja dengan memperbaharui pengetahuan dan mempertingkatkan kemahiran demi memastikan bahawa pengajaran kekal relevan dan berkesan. Melihat kepada kegigihan, dedikasi dan pengorbanan para guru dalam mendidik anak bangsa tanpa mengira masa, tenaga dan wang ringgit, adalah wajar bagi kerajaan untuk menyelami dan memahami keperluan warga pendidik di negara ini dan cuba memenuhinya. Kementerian Pendidikan patut menyediakan latihan, kemudahan dan infrastruktur yang mencukupi untuk para pendidik supaya mereka dapat melaksanakan tugas dengan efisien dan berkesan. Para guru juga perlu diberi latihan kemahiran insaniah dan kaunseling supaya mereka boleh menangani pelajar bermasalah dengan lebih berkesan seperti pelajar yang datang dari keluarga yang bermasalah, penagihan dadah, ponteng sekolah, kemurungan, buli dan sebagainya. Sememangnya sumbangan guru dalam mencorak masa depan anak-anak kita dan pembangunan negara adalah sangat bermakna dan tidak ternilai. Terima Kasih wahai warga pendidik‌

Sekolahku

Disediakan Oleh : Teh Xiao Tong Sekolahku, Seputih embun di pagi hari, Langit cerah mempesona, Suasana hijau ditemani kicauan burung yang merdu, Menyambut semangat baharu. Sekolahku, Walau panas dan hujan, Kutetap bersemangat , Tidak pernah rasa lelah, Menghampirimu dengan senang hati. Sekolahku, Halaman hijau,bersih dan indah , Membuatku terpukau, Tumbuhan yang terukir senyum, Di halaman yang begitu indah, Sekolahku yang tercinta.

25


9297届校友筹募5万5千5百92令吉97仙 教育基金回馈母校 文/叶维蒂师

阔别多年,9297届毕业校友在离校20年后于11月18日,共聚怀德堂举办一场主题 名为“与记忆密谈”的同学联谊会,此主题是校友们当年毕业刊的名称,同时也 寓意象征着他们彼此共同拥有无法忘怀的甜蜜记忆。 我校董事长高级拿督斯里郑奕南先生在晚宴致词中表示,同学联谊会的成立不仅 扮演着联系同学之间的感情,同时也体现校友们不忘发扬“饮水思源”的精神, 为母校学弟妹筹募教育基金,以实际行动回馈母校的培育之恩。 陈奇杰校长表示,我校正走在一条平坦的大道上,学业、联课、体育,品格修养 等各个领域都有良好的表现。我校的毕业生有七成以上会继续到大学深造。如今 著名的大学如清华、北大、台大等大学都有我校的学生。所以目前最需要的是校 友们的亲切关怀,使母校的发展更加顺畅迅速。日新校友会会长拿督许李南先生 表示关怀母校是美德,华裔毕业生在社会上取得好成绩,都会发扬饮水思源的美 德,并希望更多校友能踊跃参与校友会。 同时,9297届的退休校长罗绍英先生在致辞中提及,他在日新独中服务16年间最 感动的事,莫过于拥有一班懂得感恩及愿意付出的校友们,充分体现了日新独中 的学生是感恩的。 9297届筹委会主席陈松铭则表示非常荣幸在毕业20年后能代表9297届同学承办同 学联谊会,让师长们有机会共同回味怀念二十年前的青涩岁月。总务吴俊贤也借 此机会感谢9297同学会为“贫寒学生助学金”筹获5万5千5百92令吉97仙的教育基 金及捐赠50支节水水龙头给予母校。 当晚节目由校友们精心准备,如校友自创的主题曲及20周年纪念书刊,希望能让 全体嘉宾有个难忘的夜晚。

26


校内 新闻

27


梦回大山脚 文/首都师范大学

王玉伟

除了美好的结伴出游,更多的时间我们 还是在学校课堂当中。感谢我的指导教 师——可爱的李晓汶老师,是您不厌其 烦地指导我备课、讲课,为我提改进意 见,带着我一点点走进马来西亚的华文 课堂,让我感受这里热闹的学习氛围以 及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当然,这里还 有可爱的孩子们让我记忆深刻。学生们 活泼热情,永远都在鼓励着我、肯定着 我,我多么希望可以与他们继续在一起 学习。这里的学生们十分开朗,愿意和 我去交流、做朋友,对我付出以真心。 在离开学校前,我送去了中国带去的礼 物,每一份上面都写着我对他们的寄语 和希望。记得在自我介绍时,我曾经 说,我希望这三周的时间,我们能够成 为好朋友,现在我做到了。感谢你们对 我的信任和亲近,愿意同我诉说自己的 故事。

2017年初,我曾经许下新年愿望,希望 今年可以有所不同。8月份,我有幸分发 到马来西亚日新独中实习,开始了人生中 非常美好的三周实习时光。那段时间的我 仿佛处在一个理想国度中,在那里我可以 无忧无虑地跑着笑着,可以每天与可爱的 老师、学生作伴,一切美好地就像一场美 梦。 在短短三周里,我们从客气的态度变为最 后的无话不说、难舍难分,这一切都是因 为日新老师们的热情友好与真心付出。7月 31日,维蒂老师和易康学弟驱车5小时带着 我们四人抵达了大山脚,还为我们准备了 丰盛的海鲜大餐,他们亲近的笑容让第一 次身处异国的我倍感温暖。 我很庆幸能够分到这里并且无比珍惜每一 天,难以忘记,可爱的澍铧老师和易康 学弟带着我们品尝美食、陪我们爬山、 逛街,和我们互开玩笑;幽默的小虎老师 会利用周六日的时间带我们去看马六甲海 峡、槟城壁画街,去尝试槟城的各种小 吃,也会带着我们去极乐寺,感受不同的 宗教文化;维蒂老师带着我们去体验马来 乡村和书屋,去感受不同的马来风情,我 们在稻田里自由地骑行,淋的一场大雨也 成为了最珍贵的回忆;同样地,还有图书 馆老师,每周都会为我们带来当地特色糕 点,对我们十分关心和照顾,是他们让我 们感受到家的温暖,谢谢各位老师的辛 苦!

如今和这里说再见,我无数次地感慨时 光匆匆,看不够我爱的马来西亚;感慨 我们相见恨晚,道不尽我们的深厚情 谊。8月19日,带着最幸福的回忆与最难 以割舍的思念漂洋过海,回来后的每一 晚,我都会梦回大山脚,一幕幕好像电 影里一样重现,只因为我太怀念大山脚 的一切,更想念日新的你们!日新,谢 谢你曾赋予我的无限美好!希望时光流 逝,我们依旧能够记住彼此,我真切地 期盼日新的朋友们可以来中国,我在北 京等你!同时希望我爱的日新可以越办 越好,也希望我爱的你们一切安好!

28


21天经历了什么? 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班哲娴

第一次来马来西亚、第一次感受到这种 与我不同的师生关系、第一次感受自主 的中学生活,第一次进入热带森林…… 。在这里我真的感受到什么是“景美, 人更美”。早在飞机在马来西亚上空盘 旋时,我就喜欢上了这里,下面满满的 全是绿色,下了飞机一嗅,我闻到了自 然的味道,空气里面湿湿的,滋润着我 不白不黑的脸,好舒服。 人能和我们顺畅交流,我的家人听后都 很吃惊。多亏中国来的先辈为了自己的 标记能够留存下来而努力奋斗着,真的 感谢他们。因为他们,让我有机会能和 这么可爱的你们用汉语沟通,让我有这 个机会来当你们的实习老师。

我当时所体验到的一切仅是凤毛麟角! 维蒂老师驱车约五小时领着我们来到了 大山脚,没有了往日高楼大厦,而是各 种树:椰子林、香蕉树、芒果树等。 老师和易康或许会觉得我们爱闹,但 我是第一次见这些“真树”。第一次 吃到拉沙花的味道、第一次看这么多 海滩、第一次这么靠近自然、第一次等 流星雨……路边的树林美,热带森林的 千年古树更让我赞叹。站在日新教学楼 的三楼,向山上望去,每天不一样形状 的云朵,不一样颜色的蓝天,让人怎么 看也看不烦。低头再看看楼下忙着上课 的学生们,这么多的美景、教学技巧能 记在心中,这么多的民俗风情能近距离 感受,真的是多亏了老师们、易康还有 同学们。维蒂老师的耐心、小虎老师的 细心、澍铧老师的体贴、时菁老师的认 真、胡老师的热情、易康的忍耐、同学 们的包容……让我觉得日新的每个人、 大山脚的每个华人,甚至马来西亚的每 个华人都有一种特殊的美,是一种比当 地景色更美的美。 当然,除了感受大山脚的美景,感受日 新的人美,甚至感受到马来西亚华人的 团结和坚强。独中学校的建立最初就是 华人一砖一瓦捐助而来的,马来西亚华

看到你们和老师开玩笑,听到老师给我 们讲你们的故事——岳飞的军队叫做什 么?乐队。笑得我前仰后合。开始进 班自我介绍总是那么羞涩,也忍不住要 抬头看看你们的表情,看看你们长得是 什么样子。第一次进班上课难免手忙脚 乱,你们总是给予一些建议和鼓励。一 天天过去,我已经沉浸在日新轻松快乐 的氛围中,上课也越来越有自信。天下 没有不散的筵席,在享受21天后,终究 要离开。我会把这和谐的师生关系及教 学模式带到我往后的教学中。同时,把 在这里学习到好的事物带回中国。希望 我们的到来也让你们也会有所收获。 一篇文章,真的无法将我心中的感情完 全表达出来。但,只要你们知道我很爱 你们、很感谢你们、很想你们,很希望 还能和大家再见。中国的大学生活也丰 富多彩,欢迎你们。来到中国别忘了联 系我们,我很想你们哦!

29


记忆深处 文/首都师范大学

初来马来西亚实习,维蒂老师和易康学弟从 吉隆坡驱车五小时将我们四位中国老师接 至日新独中。在这里我看到了教育最理想的 方式,在这里我接触到了亲切而又细心的老 师,在这里我震撼于华人对于中华文化精髓 的传承。 虽在独中只待了16天,可每天我都在快速的 成长。期间维蒂老师带着我们进班,我羡 慕师生间那种轻松的沟通方式,也喜欢没有 高高三尺讲台的教室氛围,没有刻意古板的 教师形象,老师愿意亲近每个学生,学生在 这种健康的教育环境下快乐成长。这样的氛 围和我一贯接触到的主流教学模式有很大的 差异,所以在日新独中上第一节课时我有担 心自己会过于教条,担心上课的方式学生会 不接受,每一次露怯都是赖婉倩老师帮我解 围,课下又耐心的指导我讲课的方法和技 巧。实习期间我们经常接触到其他老师,每 次和小虎老师、维蒂老师、澍铧老师提到学 生名字时,即使他们没有给那些学生带过 课,也会略知一二,我真的很惊讶,我惊讶 于独中不仅是一间教书育人的中学,更是一 个有着爱心老师的温暖的“家”,这也是我 喜欢日新独中最大的理由。

30

葛珊

还记得最后一天和王副校长边爬山边聊 天,她的一番话让我受益匪浅,“真正 的教育不是学生现阶段所储存的知识量, 而是教会他们学习的方式方法,让他们在 走向社会的时候有足够的能力去生活,这 才是教育的目的。” 这才是教育。可 惜我在独中的时间只有短短16天,我才只 是了解了一点点,才刚开始和J3P1、J3P3 、J3U6的学生熟悉起来,才刚开始意识到 每一个任教于独中的老师都是华教斗士, 才刚开始明白华教的不易处境,便要面临 离别。 初来时的兴奋激动到分别时的情绪低落难 过,这一路有日新独中的老师陪伴我一同 前行,陪伴我成长,数日后却要与他们告 别。最后一天在新纪元告别时,大家虽然 有说有笑,可是又像是在尽力掩饰自己的 不舍。而在我内心深处,真的感谢素未相 识细心周到而又毫无怨言的维蒂老师、小 虎老师、澍铧老师和易康学弟,感谢他们 在这些天里给予我们四位老师满满的爱。 此行我虽为实习老师,但更像是文化使 者,我在这里的一点一滴都将会与家人朋 友同学分享,因为我更想让他们知道在美 丽的马来西亚有这样一个族群——华人, 他们在为保护华文保护中华文化时所做的 巨大努力与牺牲。大山脚日新独中的这段 实习经历也将会是我记忆深处最浓墨重彩 的一笔。


“寻梦,撑一枝长篙, 到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在日新独中的两周时间里, 像是一场不愿醒的美梦, 梦醒了,回忆还在。 文/首都师范大学

李峻楠

起初到马来西亚,有初到异国的新奇惊 喜,也有到一个陌生国度的担忧。但日新 对我而言,虽是初见,却并不陌生。这是 师姐去年来过的地方,在她的口中,我知 道了这里的许多事情,很巧合,今年这里 也成了我怀念的地方。 两周的时间,虽然真正上课的时间并不 多,但在课堂上也感受到教育的另一种模 样。第一天进入课堂,听滢洁老师讲了华 文课,只觉得很特别,课堂气氛轻松活 泼,师生像朋友一样。舒适、愉悦,是我 整堂课最大的感受。问题提出,分组讨 论,小组显示,每位同学都能“置身其 中”,组内成员分工明确。华文课堂模式 和中国的语文课堂还是有不小的差别,因 此我第一次上课时还是有不小的压力,如 何将中国课堂模式和马来西亚的特有课堂 环境相结合是个不小的问题。然而在踏入 课堂那一刻,一切都释然了,同学们的热 情给了我信心和勇气。每次去班里听课, 同学们纷纷给我找位置,上课前的一声“ 早安”,下课前的一声“谢谢”,都让我 感受到身为人师的幸福感。 来到日新中学实习,我们都是幸运的,这 两周里不仅深入了马来西亚的华文课堂, 有幸亲自上了几节华文课,而且还深入了 解了马来西亚的风土人情。槟州是马来西

31

亚著名的美食城市,槟城美景众多,很幸 运来到槟州,但更幸运的是我们来到了大 山脚日新独立中学,收获了这些特别的情 谊,结识了这么多可爱的人。 从开始到结束一直陪伴着我们的维蒂老师 和周公子,带我们吃槟城各种街头美食的 小虎老师和澍铧老师,特意开车带我们找 榴莲吃的陈淑瑛老师,温文尔雅的卢主 任……这一路走来,逛遍了槟城的美景, 见到了马来西亚最美的大海,登上大山, 穿过了热带雨林,看到了年纪比爷爷的爷 爷还要大的大树,住过浮罗山背浪漫而 文艺的书屋,在印度洋的边缘等待流星 雨……这一切因为有他们的陪伴,而更加 有意义,回忆也变得分外醇厚。 离开日新那天,四个人哭得像个孩子,一 万分的不舍仍敌不过“必须”离开,一遍 一遍说再见,似乎想把这一声声“再见” 延续到下次再见。日新,我们心中的理想 国,一个承载着“梦”的地方……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日新。”


日新人精神

日新人总是满满的爱,总是满满的情

一场来势急遽而猛烈的暴风雨,让许多地方水位高涨不退沦为灾区,本校多名老师亦因 此水灾而深受困扰。 为了秉承及实践“日新人精神”,我校老师前往协助清理,因受 水灾而造成家园损坏的同事们。 在天灾的面前,我们或许会感到无奈、心酸,但是在老师们温暖的帮助-清洗家园、募 捐款项,足以让大家内心充满着感动及感谢。常言道“天灾无情,但人间有情”,日新 独中的老师们,用行动来帮助同事们清理家园,让他们脸上重挂笑容,协助重新出发。 同时也借此机会感谢所有善心人士,感谢您让人间充满爱及关怀。

《杨福源杯》华教常识比赛 由槟州华校校友会举办的2017年槟州区《杨福源杯》华教常识比赛,我校师生在比赛中 取得亮眼的成绩。日新独中教师队获得公开组的冠军,日新独中学生分别获得中学组的 冠军、季军、殿军及两队的安慰奖。在个人赛方面,黄种善同学摘下亚军,邹敏怡同学 获得殿军,冯永乐同学、黄优绮同学、陈宏达同学亦取得安慰奖的成绩,邱洁儿老师则 获得公开组安慰奖。 公开组冠军 邱洁儿老师 何启智老师 李晓汶老师 陈美圻老师 陈滢洁老师

中学组冠军 黄种善 林宇轩 杨凯雯 邹敏怡 王沛錤

中学组殿军 黄荔蔚 许露维 梁贻薇 萧欣薇 施昕旻

中学组季军 冯永乐 黄思缘 黄雪靖 黄优绮 张子镐

安慰奖 张子谦 苏展立 黄煦媛 刘盈祯 黄嘉盈 陈宏达 杨唯杉 周知和 陈福菖 周宏峻

32


成功的道路上,往往都会有一段令人鼻酸的回忆。 只要我们克服了那艰难地困难 并且拥有坚强的意志,人们才会成长达致成功。 2017年廿四节令鼓区域精英赛

文/王勇衡2017年廿四节令鼓队主席 廿四节令鼓是根据中国节气而编成,是马 来西亚华人社会的创作,是由已故艺术家 陈徽崇、诗人陈再藩在1988年联合创作的 天地之鼓乐。为了让廿四节令鼓文化能传 承下去、延续下去,每年全国各地的精英 都会踊跃参与廿四节令鼓的交流及比赛, 希望能借此机会让队员们有个切磋鼓技的 舞台。 我校廿四节令鼓队于2017年6月13号参加 由安顺民政党民青团主办、飞跃鼓坊协 办、华总廿四节令鼓推动组为技术支援单 位的廿四节令鼓区域精英赛(北马区)中 获得亮眼的成绩。在2015年,我们曾代表 学校参加北马区廿四节令鼓比赛,由于当 时参赛经验不足,仅获得了第四名。从此 之后,鼓队团员们便开始进行刻苦训练, 并参加鼓队的训练营及参与各项公演。而 洲升老师举办的“迴响大山”公演更让我 们从中学习更多打鼓的理念及创作概念, 亦要感谢为我们编排参赛作品的唐教练。 唐教练为了让我们在比赛中脱颖而出特意 编排一支名为“自己人”的作品。此作品 主要在讲述我们所处的这片土地-槟城特 有的文化。 槟城以福建人居多,每到新年 时,家家户户都会向邻居拜年

33

校内 新闻

并且祝贺到:“Heng!(兴)Ong(旺) Huat(发)”槟城以福建人居多,每到新 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向邻居拜年 并且祝贺 到:“Heng!(兴)Ong(旺)Huat(发)” 教练将这元素融入在作品当中,利用鼓声 的方式带出浓厚的福建文化色彩。同时, 也以大山脚这座小镇中的“山”字作为代 表,在作品的最后一幕展现出了两座山宏 伟的场景。从前的大山脚人民都是从事农 业工作,我们把种稻的动作融入在表演里 以纪念先辈们艰辛的付出。 在2017年的“北马区廿四节令鼓比赛” 中,我们不仅凭“自己人”获得全场最高 分75.7分,同时更荣获总冠军、最佳编 曲、最佳队形、最佳创作、最佳敲击五大 奖项。除了奖项的肯定外,我们在这次的 精英赛中深刻的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在 一个团体中,每位团员各职其职,但大家 的向心力却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我希望 在未来的日子里能与队友们一起传承廿四 节令鼓的文化,努力学习更高层次的鼓 艺。 我谨代表全体团员感谢朱兴南师、杨淑娴 师、丘丽金师及许瑜倍师们的鼓励及陪 伴,特别要感谢郑洲升教练,希望我们来 年能再一次为校争光,为廿四节令鼓全体 团员争光。


高中第53届 暨初中第57届 毕业典礼

缘 · 玖 玖

本校2017年度高中第53届暨初中第57届毕业 典礼,今年毕业典礼的主题为“缘·玖玖” ,寓意为:是缘分造就了毕业生之间的友 谊,希望他们毕业后缘分仍能保持永久。 陈奇杰校长为应届毕业生们致辞,感慨求学 时光的飞快,接着感谢老师与职员们在过去 六年的细心教诲,也感谢董事长与总务,以 及董事们为同学们提供舒适安全的学习环 境。同时,恭贺含辛茹苦的家长们,看见孩 子们完成了人生中重要的读书阶段。随后, 校长勉励毕业生们以五项坚持作为诫言:坚 持探索、坚持目标、坚持阅读、坚持运动、 坚持为善,并言“不管你们走得多远,你爱 日新,日新也爱你。” 董事长高级拿督斯里郑奕南先生在致辞中表 示,希望高三毕业生们离开母校之后,都能 发奋图强、继续努力学习、充实自己、求取 更高深的学识、洁身自爱、明辨是非以面对 新世纪的挑战。接着,董事长也借此机会感 谢槟州政府、大山脚福德正神理事会同仁、 华社团体及各阶层人士给予独中教育的鼎力 支持,使本校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同时,祝 贺毕业生们鹏程万里,前途光明。 家教协会主席林书业先生则强调同学们要找 到适合自己的去处,学会自立、坚强,以及 运用智慧才得以展现自我。

34


大山脚日新校友会主席拿督许李南先生希望高 三毕业生们能够提升自我,学以致用,不论是 往国内外深造,或是踏入社会发展都可以创造 更加美好的前景。中马日新校友会主席谢克胜 先生则提及最近大山脚因水灾的困扰,协助灾 民们重整家园及捐赠款项,充分展现出日新人 的精神 。希望毕业生们在离开母校后,也能继 续持着日新人的特质,拿出百分百的善心去帮 助他人。 毕业刊主席林宇轩同学在致谢辞中表示,随着 骊歌的响起,伴随这些年的回忆,即使心中有 万般的不舍,唯有把最好的祝福献给最好的大 家。期盼多年后,能有缘再相聚,缘聚心中留 念的日新,并拥抱曾经的彼此。 在爱校献金方面,本校初中三及高中三学生创 下历届的记录,共筹获RM105,000.00。由毕业 刊主席、副主席、财政、副财政赠送模拟支票 于校方,并由董事会财政叶燕新先生接领,董 事长高级拿督斯里郑奕南先生、总务拿督杨云 贵先生及陈奇杰校长陪同。 最后,全体毕业生合唱骊歌《缘·定》,在感 人肺腑的歌声中结束了2017年度的毕业典礼。 青春转眼即逝,缘分却得以长久,希望告别校 园的高三毕业生们能在未来将日新的精神发扬 光大,也希望即将步入高中的初三毕业生们可 以坚持自己的选择,刻苦努力,创造出自己的 美好未来。

35

校内 新闻


《6年,312个星期,2190天》文/叶维蒂师 独自听着kiss the rain,脑海里回想着那 几天与你们的对话。感觉很多话没有说出 来,很多事没有道明白,我们就这样悄悄 的离别了。

算。我也特爱说你们与以往的学生不同, 其实我知道你们也是特别的一班,虽然你 们的华教常识比赛从未得奖,却还是会愿 意被我逼。谢谢你们。

6年,312个星期,2190天,这道岁月题不 仅包含着时间的流逝,更多的是对这段美 好回忆的不舍。

S3S1 你们班的同学一直减少,你们班的 老师一直不停地更换,不知道你们心里是 否曾想过,怎么我还是带了三年呢?这就 是缘分,也可能是孽缘吧。我也常在你们 班分党派,可能你们觉得一切还是很好, 但有些事情若不点明,很多遗憾就到永远 了。我喜欢你们的班,因为你们的努力让 我得到很大的虚荣心-华语科100%及格 率。我也特别心疼你们,尤其那天听了你 们说了很多心里话,让我看到已经茁长成 长的你们。不管你们以后是否还是分得那 么清楚,你们S3S1永远是我的骄傲。

原以为我与你们对话的那几天,早就把泪 水都掉完了。今天就选择以微笑与你们告 别,虽然泪水有点控制不住还是滴了下 来,最后还是轻拭泪水继续保持笑容。今 晚有点微凉,特别适合写感想,写着写 着,眼泪再次滑下。 2014年的J3U1,我对你们既爱又严厉,我 会选择用唠叨的方式,用刻薄的激将法, 或许在这些年我们曾有过矛盾,有过不理 解,但还是谢谢你们给予我的包容及体 谅。这当中有很多同学,我们共处了六 年,从你们的毕业感言中,最触动我心的 是,从一开始觉得我很凶,之后渐渐明白 我的苦衷及用心。我不擅于甜言蜜语,更 不容易称赞同学,希望你们知道我是在乎 你们就行。 S3C1 41位同学,你们的性格各不相同,让 我最记得的是常常念叨着你们,要努力, 要认真。更常跟你们说的话是“我不仅要 教书,我要教会你们如何做人道理”。其 实做人的道理,并不是要你们多么伟大, 而是你们要懂得为自己着想,多为将来打

S3A 我从未觉得教书很压力,但是在你们 的班,我都曾面临崩溃,曾想要放弃。但 是我坚持咬着牙关撑下去,当最后一堂课 结束后,我觉得无比的轻松,无须再继续 紧绷着神经,无须提心吊胆。撇开这些无 形的压力,我与你们玩得最开心,曾一起 玩家家酒,煮东西吃,曾一起在会议室发 表你们的PPT,曾一起努力讲校史,参访希 望之谷等等。我喜欢与你们分享华教,也 会跟你们一起分享不同见解的事情。当然 我们也曾闹翻过,曾不理解彼此,但这都 成为过去了,祝你们幸福快乐。 我的正副属学记,谢谢你们这一路的打 拼,让这个曾面临倒闭的社团越办越好。

36


NO.53 2017/11 JIT SIN TIMES

日新 时代

太多言语,无法一一诉说,就捎上“珍重”二字。

校园活动信息、升学报导、课外活动、文学、阅读。

没有你们的付出,就没有今天的幸福,你们每一次跑 活动情景,我都铭记于心,有你们真好。记得常回来 看看,日新的大门永远为你们而开,若感觉累了,就 回来吧,我们都愿意倾听你们的故事。

第53期《日新时代》编辑室 顾问 :陈奇杰校长 总编辑 :叶维蒂师 执行编辑:王澍铧师、 洪碧君师 学记 :许子宓、李彦璋 胡 曰、黄敏瑜 秦抒言、林芷汛 林启净、吴嘉敏 吴亦深、王镱达 陈籽翰、林靖杰 陈凌晖、宋甜筠 陈奕松、黄煦媛 李 宣、叶芊彤 卢缙宏、伍芷萱 谢新恩、陈冠槟 许宇亨、许僡倩 校对 :王澍铧师 排版 :王沛锜 印刷 :KHOR STUDIO

37


校友 专访

排球的训练,不仅仅是生理上的锻炼, 也是自我心理的内省,更是克服挫折的毅力。

王耀靖

文/王澍铧师 日新人,无论是深造或就业,总是秉持着 坚持到底的毅力成就自己的夙愿。有句话 说:“选择往往比机会来得重要。”倘若 可以将选择转化为转机,这何尝不是丰富 一个人生活的厚度吗? 王耀靖学长,将自身在成大-国际企业管 理的专业结合其兴趣在硕士班毕业后,选 择投身台湾国泰金控金融公司展开其生涯 职场。除了自己的专业外,大学时期的半 工读经验也奠定了今日职场所需。其中, 学长曾担任保险员、到澳门当酒店柜台接 待员、餐厅服务员等。不同领域的经验累 计,加强了他对金融业的了解外,也道出 服务业待人处世的道理。学长到东南亚出 差,需与该银行的中高阶主管洽谈银行的 未来规划及业务职责。因此,有效的沟 通、谦虚的学习态度及语言的优势是协助 公司的首要条件。而学长的成长经验及自 身优势,让他在职场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 色。 无可否认的,马来西亚的环境塑造我们及 学长拥有得天独厚的语言熏陶。而语言, 搭起我们与友族同胞的沟通桥梁外,更因 此深刻的烙印在心理。学长剖析一个人对 于语言的掌握强度,可在踏入社会工作之 时便能辨识其对语言的应用及认知能力。 因此,中学时期的学习不在乎标清,而在 于基础的扎实稳固。

学长的求知路,并非一般人的顺遂。学长 分享由于家境较为清寒,凭借着中学时期 的排球裁判通行证,在台湾各个角落当起 裁判以赚取生活费而成就了他的求学梦。 因为对排球的热爱,让他无论在大学生 涯,仰或,生活上仍然继续排球乐。此 外,希望藉由学习投资理财向财富自由的 目标前进。因此,分析股票、基金及财务 规划就成了他闲暇的乐趣。当然,当专业 结合自身的兴趣为未来规划的导向时,就 有更大的动力自我精进、自我提升。 排球,是学长心灵上的信仰。排球,在中 学培养的是个人的兴趣;在台湾,培养的 是个人的专业。身为排球爱好者的学长, 在大学时期也集合了学校的排球佼佼者并 成立了排球队代表及带领大家参赛。栖

38


校友 专访

身在台湾的学长除了将自身带得走的能 力,即对排球的热衷拓展到生活外,也 扩大了自己的生活圈。每星期抽空几天 到球场练习是学长生活的一种调剂。同 时,学长籍着“以球会友”的方式与不 同领域的专业人士结缘,例如医生、治 疗师、老师等,其中以医生为多数。学 长提及,不同领域的球友不但提供不同 的生活支援,而且也收集许多方面的生 活资讯。与此同时,这无形中也平衡了 竞争的职场与忙碌生活的形态。 排球,与其讲究的不是单项的训练、得 奖,而是无形的专注、精进。每当遇到 瓶颈,考验的是坚持及毅力。过程中, 琢磨着一个人对事情的从一而终,不放 弃的理念。既然选择了,就要勇敢的尝 试。失败,往往是我们放弃的那一刻。 唯,排球教会我们:勇敢去尝试-成功靠 毅力-坚持不放弃。谈笑风生中,他由衷 的感谢亦师亦友的小虎老师,让他将在 排球里学习的道理应用在职场生涯及日 常生活里。 学长希望未来的日子里,能逐步地将生 活重心落叶归根于孕育他的故乡-槟城。 除了可以陪伴家人外,更是对故乡多了 一份浓厚的乡情味。学长认为无论生命 经历了多少阅历,在外闯荡倦了,可以 亲闻到家乡的亲情味是一种幸福。 因此,我们祝福学长于未来的日子里, 抱持着对故乡的眷顾、对工作的热诚、 对排球的热爱带回故乡,并尽一份力将 所学、所闻、所知与大家勉励、分享。

39


《世纪弦歌》征文 吾校日新即将于2018年迎来百岁周年纪念。 作为日新一份子,我们感恩和怀想这一片孕育我们的 草原。身为学生,或有过叛逆、青涩的学习岁月,或 至今依旧念念不忘的恩师,或是社团生活彼此努力办 好活动的日子;身为教师,或有对教学的热情和受 挫、或有当初觉得伤脑筋至今又难忘的学生。我们在 此征集不同世代对学校方方面面的回忆,可以诗或以 文的方式书写,中英国文皆可,欢迎在校生、教职员 和毕业校友投稿。让我们一起以文字为学校献上百年 的祝福。 稿件要求:内容真实,情感真挚,字数不拘, 欢迎配文照片。 投稿邮箱:jitsin@jitsin-ind.edu.my (邮件主题请注明“世纪弦歌”征文) 征文时间:即日起至12月31日

征集校史资料文物 日新百年校史编纂工作目前正如火如荼展开,惟 年代久远,且历经二战摧毁,学校资料留存不 多。若您手头上有早期的校刊、照片、毕业证 书、成绩单、奖状和老课本等,欢迎您与校史工 作室联系(04-5305063ext48)。

40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