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冬季善報

Page 1

噶瑪巴千諾,我受的苦您都知道! 明就仁波切開示

臨終十念,保證往生淨土?

林谷祖古仁波切 開 示

卡塔仁波切開示

向觀音菩薩,

林谷祖古仁波切開示:向觀音菩薩,學溫柔的慈悲!

2012 冬

學溫柔的慈悲!

冬季號

2 0 1 2


〈善報書摘〉

修心 七種自利利他的「心靈煉金術」 作者:林谷祖古仁波切 譯者:呂家茵

在任何情勢中,保持修心訓 練這件事是必要的。無論環境

樣便能注視它,打破它對我們

修瞎練,我們更應循著師長的

的支配力,然後放下它。

直接指導進行這個練習。有一

與心境是舒服或吵雜、好或

我們生來注定要被周遭的環

壞,我們都應該持續練習。也

境所影響,能做的只有盡力創

要記得保持不偏頗與寬大的

造一個有利修行的環境。長遠

尊者第一次入藏,是應一位

心,我們精進是為了每一處的

來說,我們試著找出一個不被

西藏國王所邀請。為他翻譯的

每個人。訓練自己的心時,沒

周遭種種所影響的平衡點。修

人是一位傑出的學者,尊者問

有所謂朋友或是敵人的區別,

心訓練教我們無論面對如何令

他學過了哪些教法。這位譯者

這一點,沒有例外。我們是為

人分心的狀況,都要藉由禪修

念了一長串令人印象深刻的教

了無始以來一切眾生的利益而

保持持續的覺知;不需要特別

法名稱。尊者訝異、驚歎不已

熟練這項訓練。

的安排或是環境就能這麼做。

地說:「那我為什麼還被邀請

假如環繞在我們四周的環境令

來這裡作客呢?您看起來已經

人心神不寧或有所障礙,沉著

具備所有需要的教法了啊!」

惱人與痛苦的情況提供修心

與對於這個方法的信心將帶領

所以阿底峽尊者繼續問這位同

訓練最好的題材;它們能夠幫

我們度過這些難關。不管外在

行:「您是如何進行這些不同

助我們消除自身的瞋恨、恐懼

環境如何,修心訓練都將對我

的禪修呢?」譯者回答:「我

以及我執。如果我們極力排除

們有所幫助。

照法本的指示做。」尊者說:

在招惹你的對境上禪修

或忽視令人不悅的情況,失去 的是一個充實禪修與減輕苦受

即時修行重要教法

個關於阿底峽尊者的故事,點 出了最後一項的重要性。

「原來如此。這一定就是我被 邀請來這裡的理由。」

的機會。我們以自己的憤怒取

過去,我們錯過了受益於教

代一切眾生的憤怒;希望這麼

法的機會;此生,得遇修心訓

做,能讓他們從此完全免於憤

練這個法門是我們的福氣。未

我們要勤於檢驗自己的修行

怒。我們的憤怒是如此強烈,

來的因緣不會比現在更好,現

成果,無論訓練帶來的是改進

強烈到再也沒有人需要生氣

在就是機會,而這項訓練只有

或是挫折,我們都應該不受影

了;我們的憤怒已經用盡世間

在毫不遲疑地實際練習了,才

響地持續修行。修心訓練提供

憤怒的所有能量。除了我,再

有可能結出成就的果實。練習

我們以一種抽離的方式探索自

也不會有人生氣;於是,我們

時請記得以下幾項重點:我們

己的心與情緒。懷抱「這項訓

也再不能有生氣的理由了。這

為了眾生的利益而生起悲心;

練能讓我們解脫」的信念,我

個方法同樣適用於任何一種情

要培養能引領我們自輪迴中解

們進行修持。所以請信任自己

緒:我們從外境來面對它、這

脫的菩提心;與其遵照法本盲

的訓練。(節錄自《修心》)

堅定、全心全意地修持

(11月1日由眾生文化出版,定價330元,請洽各大書局通路、因果福利社)


目錄

〈編輯室報告〉

主題故事 法王 仁 ‧波切開示

鞋子

8 林谷祖古仁波切:

你收到一封來自拉息雪山的信嗎? 那是明就仁波切寫來的。

「觀音慈悲修持法」開示

9 轉化內在,解決根本問題 19 慈悲,是可以訓練的 27 如實看事物,就是真智慧 2 法王 噶瑪巴/開示

去年6月孑然一身留書出走,在山林間遊方閉關的明就仁 波切,最近在尼泊爾拉息雪山,這一千年前密勒日巴大師 降伏崖魔女,寫下〈雪山之歌〉的聖地,被發現了。11月中 旬,臉書上忽然沸騰地轉貼一封以藏文草書寫在筆記頁上的 親筆信,看得懂的人知道,最後四個字署名「明就多傑」。 那是仁波切寫給思念他的母親、兄長及弟子的親筆信,寫 完飄然而去,再次雲深不知處。當我們輾轉問到當時仁波切 在雪山上留書的狀況,追問的,竟都是些「無關弘旨」的問 題。也許我們心裡把仁波切當家人,很久不見,第一句問的

利他,先從改變自己開始

36 創古仁波切/開示

從前從前,《藥師經》這樣誕生了

42 堪布 卡塔仁波切/開示

噶瑪巴千諾,我受的苦您都知道!

46 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開示

〈大樂心語〉努力和放鬆

50 竹慶本樂仁波切/開示

對的時機,把自己孵出來!

54 詠給.明就仁波切/開示

臨終十念,保證往生淨土?

只是「吃飽了沒」、「穿暖了沒」這種凡夫俗子的牽掛。我們

58 措尼仁波切/開示

問的是:「仁波切瘦很多吧?」、「仁波切有沒有穿鞋子?」

關於「鞋子」,《入菩薩行論》裡,寂天菩薩有個著名的 譬喻:想要保護腳,是把大地全部鋪上一層皮,還是在自己 想擺平全世界,不如降伏自己的心,守護自心,就守護了一 切。這和明就仁波切信中的留言,是一致的。「所有與我有 緣的弟子,請盡力精進於慈悲心、止觀、前行等任何修持的練 習。尤其,如果有時間的話,不論時間的長短,要盡力進行閉 關。」實修,就是那雙守護自心的「鞋子」,我們穿上了嗎? 因為這個意外的因緣,很多人心裡都收到了這封來自拉息

66 確戒仁波切/開示

護法,守護正法的超級警察

71 慈囊仁波切/開示

法訊

腳上穿雙鞋?答案當然是「自己的腳穿雙鞋」。與其花力氣

畫一個圓,跟生命好好說再見

懂了空性,所以無我

76 喇嘛滇巴/教導

為何修行後更我慢?

80 妙融塗鴉牆

是否跟我一樣?

82 丹傑異想剪貼簿

慈悲永遠不嫌多

84 化育活動報導/「美麗心世界」課程

雪山的信,所以冬季號《善報》我們要推薦明就仁波切的開

示「臨終十念,真能往生淨土?」看看大禪師在「彌陀法

85 化育活動報導/《證成顯相即是佛》課程

門」裡要教我們什麼。 此外,本期《善報》的主題故事,是林谷祖古仁波切「向觀 音菩薩,學溫柔的慈悲」開示。這是法王英文譯師林谷祖古 仁波切首次來台弘法記錄,親切隨和的仁波切,11月剛在台 灣上市第一本中文著作《修心》,擅長以幽默的方式,深入

去除遮障,共譜心樂章 遇見最究竟的美好

86 龍樹慈善藥房

冬衣快遞,僧眾暖洋洋

2012年善報冬季號 發行人/孫春華 發行所/財團法人化育文教基金會 社長/妙融法師 總編輯/黃靖雅

淺出詮釋佛法,這一次開示「觀音儀軌」及慈悲修持,尤以

文字編輯/馮淑蓉 美術編輯/施心華

柔軟而智慧的對答深入人心。慈悲和悲慧,合成修行人的一

地址/236新北市土城區承天路8巷4之1號

雙鞋,行走解脫道,缺一不可。因此課程才剛結束,我們就

網址/http://www.hwayue.org.tw

熱乎乎整理出來,供養您,當成暖冬心靈小火鍋,請享用!

郵政劃撥帳號/18268431

封面攝影/謝宇恆 校對印務╱黃志成 電話/02-2269-6059 傳真/02-2269-4013 電子信箱/hwayue@gmail.com 戶名/財團法人化育文教基金會 行政院新聞局登記證.局版北市誌字第九八六號

「善報」總編輯黃靖雅 合十

中華郵政北台字第五七七八號 執照登記雜誌交寄

1


法王 噶瑪巴「如何藉由利他之心,讓自己成為一個好人」課程

利他,先從改變自己開始 所謂「苦從私心起,佛從利他生」,靜下來思考自他的關係, 才會更有力量幫助他人。

教授:第十七世法王 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時間:2011年3月9~12日 地點:印度瓦拉那西創古智慧金剛學院

善心,修持的基礎 「做一個好人」在世間是一個基 礎,一個孩子有了正直、誠實、盡責

報導:法王辦公室

等等善良觀念之後,再進一步學習文

圖片提供:大祈願法會

化和知識,就會讓他的人生更加有目 標,可以用這些知識來服務更多人。 如果沒有基礎的良善觀念,有時學習

法王噶瑪巴2011年的春季課程,於

很多知識,反而會去誤用這些知識。

印度鹿野苑創古金剛智慧大學展開,

「善心」不只在世間法是一切的基

在為期四天的課程中,法王開示的主

礎,以佛教修持來說也是如此,因為

題是「如何藉由利他之心,讓自己成

修心的修持基礎也就是具備善心。

為一個好人」。課程一開始,法王談

法王指出,這次的主題不論在世間法

到春季課程的緣起。由於法王每年都

或修持來說都是非常重要,但是很多

會在創古智慧金剛大學過藏曆新年,

人一看到這個主題,就會覺得是無聊

因此很多人建議就在此地舉辦春季課

的老生常談,想趕快跳過,去學習更

程,所以有了這第一次的春季課程。

深的知識。就好像很多人只想獲得好

無論是在現場,或是在東西方各地透

的衣食,卻不去想「僅只是如此是無

過網路觀看直播,都是在參加這次課

法為自己帶來快樂的,如同空洞的華

程,因此沒有遠近的差別,法王把所

美巨廈一般」。以大環境來說,如果沒

有人都觀想成是聚集在其身邊。看到

有基礎的道德觀,光是求經濟進步科

大家都是帶著求法的一念心而來,因

技發達,反而會帶來更可怕的災難。

此法王表示會在四天的課程中,盡力 和大家分享他的想法。

2

無論你是什麼身分,以什麼樣的方 式生活,離苦得樂的目標都是相同

關於這次課程的主題「如何藉由利

的,因此在運用各種方法來離苦得樂

他之心,讓自己成為一個好人」,法

時,就應該思考何種方法才能真正帶

王認為只嘴上說說很容易,要去實踐

來快樂。此時,法王以二次世界大戰

還不見得做得到,不過,如果真的有

的一個故事來說明,當時有兩位分別

心要成為一個善人是有方法的,只不

在家鄉有懷孕妻子的英、德士兵,在

過看自己要不要去做。

戰場上迎面相對,英國兵因為憶起家


鄉的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生起了一 股驚人的力量,因此刺殺了德國兵。

聖者總是為他,凡夫總是為己

英國兵在德國兵臨死之前,發現他在

「聖者總是為他,凡夫總是為

家鄉也和自己一樣有懷孕的妻子在等

己」,法王進一步說明,成為一個好

待著,於是就答應轉達照片和德國兵

人的根本就是要多想想別人,多去關

的遺言。戰爭結束後英國兵返鄉,發

注周遭的生命,如此人生才有意義;

現故鄉毀了、妻子也死了,讓他非常

而真正的善人,就是能放下自己,去

傷心。之後他想到德國士兵的託付,

關注他人、利益他人。不過法王也提

也真的找到了德國兵的妻子,兩個人

醒,「利他」並不是馬上就要跑去做

後來就生活在一起了。

什麼,而是要去思維自他的關係,思

法王接著說,故事中的兩個士兵都

維自己存活的因緣,對自他能生起平

想要有好的家庭,但是身處在戰爭的

等的觀念。唯有讓自己紛擾不安的心

環境中,不會去想到對方的背景和希

平靜下來,才有可能對有意義的人生

望,甚至不把對方當成一個「人」,

稍有體會。

只覺得那是一個該殺的對象,完全忘 記了善的本質。法王解釋道,這個善

這並不是去變成另外一個人,而是 讓自己回到最自然原始的自己。

的本質就是正常健康的人都本具的

我們每個人都同樣有「離苦得樂」

「同理心」,如果忘記了這個本質,

的心願,本質上就是相互關愛的,但

就會產生嚴重的後果。

是因為成長環境的不同,產生了很多 3


法王 噶瑪巴「如何藉由利他之心,讓自己成為一個好人」課程

觀念上的差異,也因此形成自他之間

響。如果自己先準備好之後再去幫助

的距離。這樣的距離越拉越大時,就

別人,因為有了自身處理煩惱的經

不會把對方看成和自己是同樣一個

驗,在提醒別人時所說的話也才真的

「人」,因此為了得到自己的喜樂,

有力量,因此利他要從改變自己做

就覺得可以去傷害對方,隔閡對立也

起。

就越變越大了。 法王談到,雖然我們都會受很多因

雖然在身體、語言上有很多限制,無

緣條件的影響,但是為善為惡的選擇

法做到像諸佛菩薩那樣利益無量眾

權還是在自己手上。法王舉了一個例

生,但總是會提醒自己,要好好思維

子來說明:如果某個人有5顆蘋果,

自己為什麼活著?活著代表什麼?法

但是他不和別人分享,那麼他就只能

王認為自己之所以活著,就是為了利

嘗到蘋果的味道;如果這個人懂得分

他,或許只是這樣活著,就可以鼓舞

享,那麼那些得到蘋果的人,將來就

很多人,法王謙虛地說,以他這樣平

會拿其他的水果來和這個人分享,這

凡的人來說,這種想法尤其重要,即

個人因而就會嘗到葡萄、橘子、芒果

使身體語言做不到,利他的心是不能

等許多不同的滋味。我們就像手中握

捨棄的。

有5顆蘋果的人,如何讓這5顆蘋果為

法王更鼓勵法友們,其實大家比法

自己和他人帶來更多喜樂,選擇權其

王自己有更多時間和機會去接觸更多

實就在我們手中。

的人,相信大家更能做利益眾生的事

一切痛苦根本,來自私心 經典說:「苦從私心起,佛從利他 生。」法王指出一切痛苦的根本就是

4

接下來,法王就以自己為例,談到

情。因此,能夠靜下來思考自他的關 係,對自他關係有清楚的理解是非常 重要的,有了這樣的認識,才會知道 要如何幫助他人。

私心,因此世界上國家與國家之間,

春季課程第三天,法王透過回答法

不同的社會、種族、團體間的衝突紛

友們的問題,以不同的角度來談如何

爭,都是因為只在乎自己,不顧別人

開展內心善的本質,如何成為快樂的

而產生的。法王特別提醒,世界上任

人。法友們多面向的精彩問題,加上

何生命都和我們息息相關、環環相

法王輕鬆卻甚深的回答,使得課程現

扣,如果想要得到喜樂,就要珍視所

場的氣氛變得十分熱烈。

有的生命和周遭的環境。但是我們通

針對「在充滿謊言和欺騙的世界

常是不關心、不在乎,只有在碰到緊

中,如何成為一個誠實的人,如何保

急狀況時才會覺醒。因此,在談利他

持平靜的心」這個問題,法王引用

之前,先要認清自他關係的緊密性和

《入菩薩行論》的內容來說明:遇到

重要性,如此才可能進一步去利他。

有欺騙的情況,如果是可以改變調整

至於要如何利他,法王提綱挈領地

的,就儘量去處理;如果是無法改變

說明,真正的第一步是要先改變自

的,那麼這些磨難和考驗正是我們轉

己,自己變善時,世界上就少了一個

逆緣為道用的機會。雖然我們會因此

惡人。如果自己沒有改變,就去管閒

而難過沮喪,但是在逆境中如果還能

事、過度熱心,反而容易被惡人影

保有真誠的善心,那是十分彌足珍貴


的,這就足以讓我們有勇氣去面對一切。 有法友提到:「佛經中會說萬法平等,但是在佛教傳統 中,似乎女性的地位比較不平等。」法王說,佛陀教導眾 生平等,聲聞乘說女性可以證得阿羅漢果,大乘說眾生如 母,密乘也非常重視女性,但是佛陀的教法傳到不同的地 方,會與當地文化結合而出現不同的情況。法王自己過去 常思維男女平等的問題,也看到因為男女不平等而產生的 痛苦。其實每一個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有離苦得樂的權 利,如果輕視女性離苦得樂的權利,同樣也不會去關心他 人所受的痛苦,這是我們要去反思和注意的。 是否可以讓重病的動物安樂死,也是很多法友關注的問 題。法王認為,雖然我們說一切生命平等,但在處理安樂 死的問題時,我們對動物似乎比較容易決定、輕忽。法 王說他自己的想法是:即使動物很痛苦,還是不可以這麼 做,我們可以藉由藥物盡量減輕牠們的痛苦,因為安樂死 還是有「殺」的心,在佛經中這還是有罪業的。除非自身 已經是完全沒有煩惱、沒有自我之念的菩薩,才可以因為 特別的目的做特別的處理,不過要成為菩薩很困難,以一 般人來說,安樂死還是不好的。

座上座下,生活一味 一位身為老師的法友談到:「自己要照顧一千個學生, 雖然很希望幫助有問題的學生,但也無法都幫上忙,而且 自己也變得沒有時間修持。」法王提醒,在座中做功課是 一種修持,在實際生活中和別人接觸交流時,也是非常好 的修持機會。佛法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座上修持和 座下的生活是一味的,將座中的感受和法喜帶入生活當 中,是極為重要的。 法王接著談到,要成為一個快樂的人,首先要先知道什 麼是快樂。物質匱乏的人會想要變有錢,但是有錢人卻可 能覺得擁有房子飛機很麻煩,會想如果能變成平凡人有多 好。所有人都想得到快樂,但快樂到底是什麼呢? 此時,法王說了一個故事:有一個每天晚上都在數錢但 卻滿心焦慮的富人,看到附近有一個一無所有卻每晚開心 唱歌的乞丐,他於是納悶著為何這個乞丐可以這麼開心。 有一天,富人趁乞丐出去行乞時,在他家放了一大塊黃 金。乞丐回家看到黃金,開始起了很多念頭:黃金是哪裡 來的呢?搞不好是三寶賜給我的喔!明天拿去變賣,然後 就可以娶到好太太、買房子……那天晚上,乞丐因此就忘 5


法王 噶瑪巴「如何藉由利他之心,讓自己成為一個好人」課程

了唱歌。富人觀察乞丐的行為,發現

在座的仁波切和所有僧俗大眾,並表

自己一切問題煩惱的根源就是黃金錢

示今天還是先回答大家的問題,然後

財,於是他就把錢財都布施出去了。

再講授佛法來做結語。首先法友問

法王說明,我們在生活中的確會遇

道:「西方教育比較強調學生間的相

到很多困難,工作、伴侶、孩子等等

互競爭,但以學佛的人來說,會強調

很多瑣事會讓我們覺得人生沒有意

不要有比較、嫉妒的心,應如何面對

義,但其實是我們自己把生活變得無

自己和他人的嫉妒之心。」法王指

意義、充滿煩惱。快樂並不是外在的

出,佛教中談到有三種懈怠,認為事

東西,也無法從外在得到,我們常說

情太難、輕視自己的心態是其中最糟

「最殊勝的財富就是知足的心」,像

糕的一種,因此自信心是很重要的。

這種知足快樂的心就是我們本具的善

西方的小孩從小就被教育要有自我意

功德。生活簡單時,無論外在環境如

識、要獨立,這方面是很好的,有適

何紛亂,能夠寬坦自在的這念心,就

度的自信心很重要,但如果過度就成

是快樂。法王結論道,歷史上有許多

了我慢心,這是要辨別清楚的。至於

為了得到快樂,卻因用了如戰爭等錯

比較的心態,如果是發願要像馬爾

誤的方法,反而帶來更多痛苦的例

巴、密勒日巴等過去的祖師那樣獲得

子。因此,唯有向內開展善的本質,

成就,這種隨喜的比較就是奠基在信

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快樂。

心和虔敬上,沒有參雜嫉妒、我慢,

如何面對自己的嫉妒心? 在課程圓滿的當天,法王首先問候

6

和一般世俗的比較是不同的。 再來,法友提出:「西方很多佛法 中心或團體當中,有時甚至會比非


佛教團體有更多的煩惱、沒有慈悲

王謙虛地說,他是要和大家分享如何做

心,如何能讓西方佛教團體更和諧融

一個好人,這麼深奧的問題不是他可以

洽?」法王表示這真是個大哉問,接

回答的。

著便談到如果佛法中心的管理者領導

在回答法友的問題之後,法王回到

有方,讓每個人都清楚目標和準則,

這次課程的主題,談到真正的快樂不

自然會把中心管理得很好,但是很多

是外在悅意的東西,而是回到自心,

時候似乎主事者並沒有這麼做,總是

安住在本具的善功德當中;痛苦也不

理論說得多,沒有真正去實踐。因此

是外在不悅意的東西,而是內心的煩

對於新進的法友,應該好好向他們介

惱不安。所以要獲得快樂的人生,就

紹佛法,讓他們知道修行的目標是什

要開啟和培養內心的善種子,同時也

麼。但是現在很多中心,卻一開始就

要盡量減少所有的惡念、惡行。

灌輸法友區分自他的偏私觀念,這樣 是很不好的。所以很重要的是要讓法 友瞭解什麼是真正的善。

快不快樂,取決於態度 法王舉例說,明星總是在很多觀眾

針對已經習慣閉著眼睛禪修的人,

鼓掌歡呼中進場,如果可以做選擇,

張開眼睛禪修會無法安定、久坐的問

你會要做明星?還是要做一旁鼓掌的

題,法王回答:說在大手印、大圓滿

觀眾?我們似乎很多人想做明星,想

的教法中,有很多眼睛觀看的方式和

要成為有錢有勢、萬眾矚目的人,總

要點,大乘經典中也提到眼睛要微

覺得現在擁有的不好,想要有更新的

張,所以不是要瞪大眼睛,而是要自

東西,覺得未來會得到的東西才會帶

然放鬆。閉著眼睛禪修容易昏沉,會

來快樂,這其實是對快樂的誤解。明

形成一種障礙,因此眼睛不要張太

星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很氣派,但是很

開,也不要閉上。修習禪修時要向具

多明星並不是那麼快樂,實際上最開

德的上師學習,這是很重要的。

心的是那些觀眾,當他們看到明星

接下來法友問道:「如何在觀修本尊

時,完全沉浸在開心和滿足中,真正

時,同時修持止觀和心性?」法王幽默

在享受那一刻的是那些鼓掌歡呼的觀

地說,本來是要講如何做一個好人,怎

眾。快樂就在每個當下,去感受每個

麼越問越深,現在已經到初地菩薩的

當下的喜悅和滿足就是快樂。快樂並

問題了。法王教導,雖然我們尚未實

不是擁有什麼,而是抱持什麼態度。

證大手印、大圓滿、大中觀,觀修本

我們每天都在呼吸,如果可以去感受

尊時,必須瞭解本尊為俱生智慧的展

呼吸,感受呼吸的難得可貴,就可以

現,要具備空性、緣起的見解。大手

體驗到生命的喜悅,這就是快樂。

印的傳承著重在安住修,指的是將心

法王總結這幾天課程和大家分享快

直接安住在無造作的自性中,如此,明

樂這個主題,雖然大家不一定馬上就

光本智就能開展出來,而本尊的相就是

會得到快樂,但是法王最大的心願,

明光自性展現的相,因此觀修本尊時同

就是透過這次課程,將法王的關心和

時禪修並非一心二用,而是讓本智展現

祝福獻給每一位法友,法王也祝福大

出來。在觀修本尊時,要具備甚深空性

家有個快樂的人生。(本文摘自法王

見和廣大緣起見,要顯空不二地修。法

噶瑪巴2011春季課程) 7


林谷祖古仁波 切 開 示

向觀音菩薩, 學溫柔的慈悲!

8


觀音慈悲

大家都想要離苦得樂,問題是如何做?佛教導我們,唯有轉化內在,才能圓滿喜樂。

林谷祖古仁波切「觀音慈悲修持法」開示

轉化內在,解決根本問題

修持法

談觀音修持的法門。我不確定 教授:林谷祖古仁波切

我們是不是需要逐字逐句去看

時間:2012年11月2日晚上

這本教材(1),第十五世噶瑪巴

地點:台北化育道場 英譯中:呂家茵 攝影:周彰、攝影獅

其實已經給了我們很詳盡、精 確的開示,所以也許我沒有必 要再多說。

歡迎各位來到這裡。首先, 我要感謝化育道場邀請我來台 灣,這是我第一次來到台灣。

打好基礎,別輕忽小細節! 這幾天,我想我會多提一些 背景說明,關於修行基礎,金剛

幾年前,妙融法師就問我能

乘與其他乘的異同,及我個人

不能來台灣見見法友?那時候

經驗和體驗。我並不是一位習

我說:「好像看不出有這樣的

慣教得很深、很難的老師。我

需要!」因為我想,每一位德

比較重視簡單,但是有助我們

高望重的喇嘛都去過台灣了。

培養紮實基礎的觀點。因為,

幾年後,應德噶中心的邀請,

有時候,那些才是讓我們後來

到了印尼、香港,妙融法師又

在修行上產生問題的原因所

問我了:您願不願意來台灣會

在。如果一開始錯失了某個小

會法友們呢?這次我回答:為

小的環節,也許後面整個就不

何不呢?我想:「這輩子我應

了解、就錯了。我自己在學習

該來台灣看看的。」

數學時,就有過類似的體驗。

所以,現在我來到這裡,我

當我還很年輕的時候,我曾

的身分比身為旅客多了一點點

經想要當一位工程師,因為我

意義。我很開心和大家見面,

覺得飛機、汽車很酷,所以想

也很開心能夠和妙融法師還有

要去當一個可以製造出這些酷

其他的法友,有這些時間共

玩意的人。

處。我們已經因為大寶法王

然後,人們就告訴我說,如

噶瑪巴,還有其他場合而共事

果你要達到那個目標,你必須

多年了。

要成為一個工程師。所以我就

這幾天我受邀來到這裡,談

問:「我要學哪些東西,才

9


能成為一位工程師呢?」他

想,也就因此結束了。

它們的共同點。你們知道的東

們說:「第一步必須學習數

多年以後,我成為一位大學

西應該比這些還更多的,因為

學。」我又問了:「什麼是數

老師,不過教的是藏傳佛教,

我知道在化育道場,許多法友

學呢?」他們告訴我:「基本

特別是閉關修行這部分。我和

都修持了非常多的不同法門,

上數學有三個科目需要學習:

一位數學系的教授,成為了非

甚至有很多人是身為譯者。

算數、代數、幾何學,基本上

常好的朋友。我告訴這位數學

今天晚上的第一堂課,我不

你必須學會這三項。」

系的教授,數學對我來說實在

打算講很長。我歡迎你們提

所以我到了書局,找到了一

是太難了,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問。因為藉由你們問的問題,

本關於幾何學的書。正好我有

事。他反問我:「是哪個地方

我可以更了解你們。其實我還

位鄰居,已經在學校完成幾何

讓你覺得這麼難呢?」我告訴

滿喜歡別人提問的,我喜歡跟

學的學習,所以我請他教我,

了他三角形A、B、C的故事。

大家討論與辯論,所以歡迎你

我拿著課本去跟他學習。翻開

好友聽了說:「其實這個很

們問任何各式各樣的問題。我

課本第一頁,是一個幾何的圖

簡 單 的。如 果 你 畫 上 無 數 個

這麼說,不是說我的回答可以

形,一個三角形。這個三角形

ABC、ABC、ABC三角形……,

讓你們都滿意,但是大部分的

上面的每個角,都標註了A、

就能創造一個幾何圖形了。」

時候,我會有我自己的看法。

B、C,所以我問鄰居:「A代

唉,早知道這麼簡單的話,

表什麼意思?」鄰居說:「你

那時候我應該可以成為一個工

把它想像成是一個點。」我再

程師呢!

佛教的三個主要學派 有時候人們會說,大乘佛教

問:「B又是什麼?」 我的鄰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基礎一

與金剛乘佛教是非常不同的,

居回答:「把它想像成是另外

定要打好。如果基礎沒有打

各有各的特色。但是我覺得並

一個點。」 所以我接著問:

好,有時候可能因為一時誤解

不是這樣。我們最好把它們理

「那麼C呢?」鄰居還是回

就走錯方向,沒有辦法達成原

解成是佛教的三個主要學派:

答:「把它想像成是再另外一

來的目標。

一、南傳佛教:傳授的是佛

個點。」我不懂:「為什麼是

我想,佛教不是那麼難以理

陀最基本的教法。南傳佛教裡

A呢?」那位鄰居說:「是不

解的。不過,談到持之以恆的修

的教法,是被大家認同的,也

是A這一點並不重要……你可

持,就未必如此了。這幾天,我

是大家都應該要修持的。所以

以在那個點放上其他任何的字

會試著呈現我所理解的。首先

金剛乘的弟子,也應該要修持

母比如X之類的。」我還是不

我們要談的是金剛乘的觀音修

南傳佛教的基本教法,要去學

懂,於是那堂課也成為我最後

持法。事實上觀音在其他的經

習包括四聖諦、八正道等基本

的一堂數學課,我的工程師夢

典中也很常見,重要的是了解

教法。

10


觀音慈悲 修持法

法門。因為基本上,菩薩道、 菩薩法門就是金剛乘的奠基。 這是一個基礎。 如果你要成為金剛乘的弟 子,你要修行金剛乘的話,就 必須要修持這三乘:金剛乘、 大乘、以及南傳佛教。如果你 要修持大乘佛教,你必須要接 受與修行的,就是大乘以及南 傳佛教的教法。如果你認為自 己是南傳佛教的弟子,你所需 要修行的,就是那些南傳佛教 的基礎教法。

學適合我們的法門

南傳佛教裡面有許多的故

菩薩的經典都提及了佛性,但

事,比如關於佛陀無數的前

是並沒有詳盡的說明,能讓我

於是就有人說,金剛乘是三

世,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佛陀本

們得知如何在這一生能夠體驗

乘中最高深、最無上、最詳盡

生故事;還有佛陀在成為悉達

成為菩薩。金剛乘則很詳細解

的一個乘。關於這個觀點,我

多太子之前的前世,也曾經是

釋,我們可以用什麼方法即身

必須要強調:佛在教導我們的

菩薩的故事。

成佛。因為大乘佛教有這方面

時候,並不是本著因為他知道

二、大乘佛教:大乘佛教無

的不足,所以金剛乘提供了補

很多事,所以才教授給我們。

非是在解釋菩薩是什麼。因為

充,解釋我們可以如何成為菩

其實佛是因材施教,視眾生的

在南傳佛教裡,雖然一再提及

薩;要怎麼去感受、體驗成為

需要而給予教導。

菩薩,可是未曾提及如何才能

菩薩的這條路,並且精準說明

佛陀教導我們的其實是他

成為一位菩薩;如果要成為菩

什麼是佛性;以及如何喚醒我

認為對每個人、每個團體有用

薩,必須要修習什麼樣的法

們的佛性。基本上,金剛乘非

的,對他們合適的,佛才給予

門,要有什麼樣的修行……,

常詳盡地提供了一些法門和方

教法。所以,我們要學的其實

這一切在大乘的佛教裡面都有

法,幫助我們達到這個目標。

是對我們最合適的那些。如果

所提及。 三、金剛乘:即使許多提到

所以如果你要修行金剛乘,

你認為這世上有某種法門比其

你不能不修行菩薩法門及大乘

他的法門更好,這個觀念是不

11


對的。我們需要從佛陀那裡學

釋皈依?也許不需要!不過,有

「我想要當工程師」、或是

的,也就是佛陀想教我們的,

時候我覺得皈依還挺重要的,

「我想要當這個或那個的」。

應該是最適合我們的。

讓你確認你的目的是什麼。

多半這類問題的答案,你可能

所以我們要學的,應該是我 們最能理解、最適合我們的法

確認你人生最重要的事

想當的都會是英雄或者是演 員,甚至是時裝設計師。在印

門。在這同時,我們也應該尊

因為每個人的背景、出身都不

度,有些人甚至會想要成為賣

重其他的法門。所以大多數的

同,所以對於目的跟目標,會有

座電影裡的一個反派角色,因

時候,我們藏傳佛弟子,是三

不同的理解跟想法。我所說的

為他非常的強大具有力量,所

乘一起修持的。我們學習三乘

目標,是對每個人來講,什麼

以有人還滿想當那樣子的人。

的教法,也修持三乘的教法,

事情是最重要的、最應該去達

包括觀音法門也是這麼做。

成的,這個才是我指的目標。

其實在回答這類問題的時 候,應該想想,為什麼會想當

三乘從皈依開始,會有一些

有時候,我覺得人們在講目

共同的修持方法,然後是生起

標跟目的時候,好像都是在講

菩提心,這個已經跟大乘的教

你將來要做什麼?比較不常問

常常,我們想要當醫生,想

法有關,接下來進入觀想,還

自己:對自己的人生來說,最

要當演員、設計師或是一些專

有關於融入的部分。這些練習

重要的東西是什麼?就像小時

業人士,都是因為我們覺得只

中有三個主要步驟:動機發

候也有人問我「將來你想做什

要自己變成那樣,一切就會變

心、修法過程、迴向。

麼?」像這樣的問題,答案通

得很OK、很美好。然後,我

常都是「我想要當醫生」、

們人生的問題都可以因為這樣

我不知道需不需要在這裡解

12

醫生或是演員,甚至是時裝設 計師,為什麼?


觀音慈悲 修持法

而解決,就可以變得很幸福、

的人生來說,最重要的目標和

辦法,貧窮也不是,有權力、

快樂。本質上,這就是一種希

答案,應該都是離苦得樂。問

名望甚至歡愉,都不是最究竟

望,希望我們可以從痛苦裡解

題是,該怎麼做?

離苦得樂的辦法,因為這些東

脫,可以遠離痛苦得到幸福、

我們日以繼夜的努力想讓自

西都是暫時的。有時候甚至因

己快樂,可是我們做到了嗎?

為不確定它們什麼時候會消

所以我們真的想要的,其實是

為什麼沒有呢?因為我們不知

失,這種感覺也會讓我們感受

讓自己從痛苦中解脫,可以遠

道怎麼做。這是為什麼我們會

到痛苦。所以,真正究竟的解

離痛苦或煩惱的感受。其實我

走上修行這條路。我們都知

決辦法,應該是從我們內心產

們不是很確定那是什麼,但是

道,佛陀知道人們的問題是哪

生的東西,才能夠讓我們從痛

知道那是一個不會再有痛苦的

些,也知道如何去解決。當年

苦跟煩惱中解脫。而這個東

感覺。其實,我們也曾試著想

他離開親愛的家人,並非因為

西,一定是以上所說的以外的

要達成那些目標,所以試了很

厭倦他們或是受不了他的妻

東西,某個更深的東西。

多方法,甚至有時候做壞事,

子,真正的原因是,他想要尋

也是因為想要達到那個目標,

求剛剛那些問題的答案,所以

這裡說的做壞事,包括自殺。

才會離家出走。

快樂。

轉化負面情緒 關於剛剛那些問題的解決方

我的一位心理學家朋友曾經

如果你覺得讓自己變得有

法,佛陀教導我們的並不是從

告訴我,其實人有與生俱來的

錢,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你

外在去學習如何解決這些問

求死欲望跟念頭。我並不覺得

就不必皈依佛了,你該皈依的

題。我們要學的是不依賴外

這是事實。我想,應該是人皆具

是錢。如果覺得有錢會讓自己

物、外境,是由自己的內在轉

有希望從痛苦中解脫的念頭。

更快樂,擁有更有權力、聲

化所有的感受,包括快樂的感

所以,以自殺這件事來講,並

望,那你就讓自己變得有錢就

受、平靜的感受,以及對於外

不是恨自己或是不喜歡自己,

好了。可是事實是什麼?這世

在環境發生的一切感受。我們

而是因為他可能面對著很多心

界上有很多很有錢的人,但是

要由內在去轉化,這才是解決

靈上的痛苦或問題,希望從這

他們每個人都很快樂嗎?好像

的辦法。所以解決剛剛說的這

些心靈的痛苦和問題中解脫。

不是這樣。這並不是說你有

些讓我們感受痛苦跟煩惱的辦

雖然這是錯誤的,可是他以為

錢,就得要表現得不快樂。佛

法,其實是出自於我們自己的

死可以解決一切,所以用自殺

的教法告訴我們,有錢不是離

內在,這就是佛所說的,你要

的方式,讓自己停止受苦。

苦得樂最究竟的辦法,但是這

找出一個方法轉化你的負面感

也不是說,貧窮比較好。

受、你的恐懼、你的生氣。這

所以,離苦得樂應該是我們 每個人相同的答案。對於我們

有錢不是離苦得樂最究竟的

些東西你要從自身去轉化,這

13


才是我們皈依佛的目標──當

說:「我已經聽您說法很多年

佛繼續問:「那麼,這些人都

我們皈依的時候,我們想要循

了。可是有一件事,我到現在

真的到了他們要去的地方了

著這樣的方式,去達到離苦得

還是不明白:來聽您說法的

嗎?」求法者的回答是:「要看

樂的目標。

人,有許多人聽了以後已經證

情況。對於那些真的照我說的

所以,當我們說皈依佛,你

悟、已經成為羅漢;還有一些

話去走的人,基本上都到了他

不是想著要請佛來幫忙我們解

其他人,他們在修行上也獲得

們要到的地方。」佛陀就說:

決這些問題。不是說佛沒有辦

了進展。可是還有一些像我這

「是的。我的情況就像你說的

法幫忙解決這些問題,但是這

樣的人,聽了很多年,還在這

這樣。只有那些真的照著做的

不是皈依真正的意義。皈依的

原地不動,這是為什麼呢?」

人,才會成就的。」

真正意義是:你希望自己能從

佛先問這個求法的人從哪兒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學法、

內在轉化面對事情、處理事情

來?那個人說他是本地來的,

然後我們要用法、練習法。這

的感受跟方式。皈依真正的意

在瓦拉那西做生意。佛說,可

也是我為什麼以「懶喇嘛」自

義,也不僅僅是為了自利;在

是他的口音聽起來不像是當地

稱(2)。我呢,知道很多事情,

人生裡,一定有許多自己在乎

人,求法的人就解釋,他其實

因為我有很多好老師,所以學

的人、你所愛的人,你的皈

是從菩提迦耶來的,他的家

了很多、知道很多。可是,我拚

依,也是出自於想要幫助他

人、家庭都還在菩提迦耶。

命的睡、拚命的吃、拚命的旅

們,這就是皈依的發心──願

所以佛接著問了這位求法者:

行、拚命的教學……,通常會

自己與他人都能離苦得樂,所

「那麼,你應該偶爾會回去菩

去教別人的人,往往是那些自

以我們需要學法、學佛陀的教

提迦耶,應該非常清楚從菩

己不會做的人。(仁波切笑)

法,這是為什麼要皈依法。法

提迦耶回到瓦拉那西這段路

皈依法就是決心要學會轉化

給了我們很多方法,去做到前

吧?」求法者回答:「是的!」

自己,由內在轉化自己。有那

面說的。

佛又接著說:「既然你非常清

樣的決心,表現出那樣的決

楚怎麼樣從菩提迦耶回到瓦拉

心。皈依僧,是因為僧伽是有

那西的這段路,你的朋友應該

著像佛那樣體驗的人,所以我

會問你,要如何從菩提迦耶到

們發心皈依。因為希望能影響

法是佛的體驗、是佛的經

瓦拉那西,或是從瓦拉那西回

自己、改變自己,讓自己用正

驗,就是有關怎麼樣做到由內

到菩提迦耶吧?」求法的人

面的方式思考,所以我們皈依

心自我轉化。有一個故事。有

說:「是的,有很多人問!」。

三寶。像剛才我們念誦皈依發

一年,佛在瓦拉那西傳法。有

佛 說:「那 你 都 告 訴 他 們 了

心文,並不是念誦的過程很重

一位天天都來聽法的人問佛

嗎?」求法的人說是的。然後

要,而是藉由念誦的過程,提

佛陀問路故事, 照著做就對了!

14


觀音慈悲 修持法

呢?這就是我的問題。 答:不知道您指的是什麼樣 的錯誤呢? 問:就是犯了哪些錯,自己也 不知道。 答:基本上,我不覺得你會 犯很多錯。基本的原則就是我 們不需要去做那些我們不確定 對錯的事,應該多做那些我們 確定是對的事情。別做會傷害 到別人的事情,包括殺生、偷 盜、說謊等這些事情。如果我 們能夠守住這些原則的話,基

醒自己當初發心的目標;提醒

接著,輪到你們了。如果你

自己、策發自己,不斷提醒自

們想問問題、發表自己的看

己的目標,才是極度重要的。

法、甚至分享自己個人的故

比如你是個常常生氣的人,

缺少目標,你會迷失,修行

事,都可以。你可以用各種想

那就儘量別讓自己生氣。這是

就沒有方向了。所以有的人喜

要的方式提問;寫在紙上或是

為自己好,也是為他人好。就

歡問、比較這個法門跟那個法

直接舉手;可以用寫的、也可

是多多練習,減少像生氣這類

門哪個比較好?如果你是一個

以用說的。反正不管如何,現

不好的事情;多多練習那些好

有目標的人,而且你一直堅持

在是你們提問的時間。

的事情,包括做個仁慈的人、

自己的目標前進,其實你是不

本上,我們不會太常犯錯。

內心很平靜、愛好和平、正面

需要問這些問題的。包括觀音

問答

法門在內,其實觀音法門是一

問:剛剛仁波切說的佛陀談認

己、也對別人好的事情,我們

個媒介。你要記得的是,我們

路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也很

就多多的練習。自然而然,如

自己才是那個要修持、要練習

生動。可是我的問題是,大家

果你能夠做到這些,其實你不

的人。否則,我們可能會忙得

都聽了佛的指導,也都不希望

需要擔心自己是不是一個常常

很──忙著去求法,但是並沒

自己犯錯,可是我在修行的路

犯錯、或是會犯很多錯的人。

有忙著修行。修持觀音法門也

上就一個人,如果犯錯了自己

是這樣,如果皈依發心不正確

也不知道,那該怎麼辦?我們

問:我今天來,主要是為了慈

的話,也會發生問題的。

該如何發現自己是不是走偏了

悲心的議題。當我們說到修

思考等,像這些好的,對自

15


▲林谷祖古仁波切說:有了悲心,會讓自己更開心,也更有能力幫助他人,

行、慈悲,總說要原諒別人;

想著自己為什麼要這麼慈悲地

可是我覺得,在現在這個社

去對待一個人?早該在三個月

在你面對這些員工的時候,

會,常常原諒別人,是有點鄉

前,就該把他幹掉(眾笑)。

你用自利利他的觀點去想這件

愿。我現在是一個企業負責

或是說,我們要做什麼修行,

事。這個需要技巧,面對不同

人,可是,當我很慈悲的對待

員工才不會這麼惡劣?謝謝!

的人,你要讓他們進步的方式

員工的時候,我會發現,其實 員工常常想要偷懶,偷你的時 間,還有成群結黨。

答:這件事可以分成兩個層 次來回答:

決定。

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就是要被 大聲咆哮拉起耳朵的;有的人

第一個層次:我們在練習慈

需要被督促,然而只要你提醒

有時候我們用很慈悲的心去

悲、行使慈悲,其實對自己的

他,他就會往前;有的人你可

對他,他們就變得變本加厲。

意義勝過對他人的意義。當你

以讓他稍稍感覺到你在感謝

我常常在慈悲心與鄉愿之間覺

不慈悲,你生氣了、感到忿怒

他,其實他會覺得還滿開心

得難以取捨。我覺得對於這樣

了,其實自己是那個受苦的對

的,於是他會進步、會更辛

的員工,最好的做法就是像打

象。你生氣,你的健康會受到影

勞、會更勤奮。所以每個人是

蟑螂,一個拖鞋就把牠打死

響。所以你可以試著這樣想,

不一樣的。

(眾笑),免得他再去影響別

我要儘量不生氣、要儘量慈

但是我覺得有一種天性,大

的員工。我們到底該怎麼樣以

悲,因為我希望自己有良好的

部分人都有這個共同的特性,

慈悲心去度化一個人,但要避

健康,可以從這個觀點去想。

就是我們基本上是在那種被人

免變得鄉愿,如何在這中間取

第二個層次:要怎麼樣對治

家感謝的氛圍中學會事物的;

那些偷懶的人,包括您剛剛說

並不是在被人家懲罰的情況

有句話說,對我們的敵人仁

的那些員工。這是另外一回

下,學會它們的。

慈,其實就是對自己殘忍。有

事。你可以想一想,你需不需

所以,不是說您不能夠開除

時候我想要去原諒員工,晚上

要慈悲呢?可以用自利利他的

這些人,當然,文化不同、然

自己卻會睡不著覺(眾笑),

角度,來想這件事情,做這個

後每個人習性也不同,所以會

得一個平衡點?

16


觀音慈悲 修持法

造成每個人、每個國家或者每

子的:如果招牌上寫著十點上

問題,存在著除了死以外不同

個團體裡的人都不同。但是基

班,基本上十一點才會開始辦

的方法。

本上,人有一些本能是相同的

公;如果上面寫著四點下班,

這其中包括幫助他們了解,

──就是希望自己能夠被愛、

那三點鐘左右,人就走光了。

以佛教的觀點來說,死亡並不

被感謝,感覺到被需要,因此

一整年裡,錫金有半年都在過

是結束。因為死亡、自殺這件

認為自己是重要的這種本能,

節,因為種族與多元文化的緣

事,一旦你做了這個行為,接

其實大家是相同的。所以不需

故,這個地方的人有十個新年

下來會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你

要給出多大的報酬,有時候,

可以過。或者有的時候,員工

必須每天不斷在同一個時間重

只是隻字片語的讚美,就能產

會說自己沒辦法上班、沒辦法

複這個行為。如果你的朋友,

生效果。

做事,是因為沒有電或是沒有

有想要自殺的念頭,你也許可

水,或是家人生病之類……,

以試著讓他明白這個事實。

當然,還是有些怎麼拉也拉 不動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

反正就是有很多的藉口。

我有一個朋友,也是西藏的

總之對於您的問題,我想到

喇嘛,但是他在丹麥一個建設

另外,在亞洲或西方,其實

的是您的期待,期待有時候也

公司上班。在這公司裡有一

我也觀察到一個共同的現象,

是造成這樣一個問題的可能

個職員,有一天在週末下班之

就是過勞死的情況。

性;你對自己的期望、你對員

前,跟其他同事們告別。他說:

工的期望,也許這也是一個可

「我 現 在 要 跟 你 們 大 家 說 再

以去思考的觀點。

見,因為可能我下禮拜就不來

離這些人遠一點。(眾笑)

有些CEO、老闆、主管,他 們給自己很多的工作,也給他 們的部屬很多的工作;這些工

了。」同事問他為什麼,他說:

作量其實超過人能負荷的能

問:想要自殺的人,都會重複

「因為我要去自殺。」於是我

力,這些期待,都是不符合現

一個「想要一了百了」的念

的喇嘛朋友問他為什麼要死,

實的期待。不過我不是指您是

頭,想著藉由自殺一了百了。

他也告訴了大家原因:「因為

這樣的CEO。只是我的觀察是

如果我們身為家人以及他的親

我的太太要離開我了,所以我

這樣,有時候身在上位的人、

朋好友,可以如何幫忙他們轉

決定要自殺。」我的喇嘛朋友

或者員工自己也是,其實你不

化這念頭?請問有沒有什麼有

繼續問他:「你為什麼要為了

應該、不適合對自己或對他人

效的方法?

這件事殺了自己呢?難道你的

做出不太合情理的要求。不過

答:讓人想要自殺的情況跟

太太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女人

我相信,這個情況在印度是例

原因有很多。也許有個方法:

嗎?」那個職員回答說:「當

外的,尤其是在錫金。

就是讓那些想要自殺的朋友,

然不是。這已經是我第三段的

有機會了解到其實解決痛苦或

婚姻。」所以我的喇嘛朋友問

在錫金,這裡的文化是這樣

17


這位同事,為什麼當他的第一

果你真的想這麼做,就去做

任太太離開時,他沒有自殺?

吧。」不過,因為死的時候帶

同事的答案是這樣的:「因為

不走半毛錢,所以我也會建議

是我離開我的第一任太太的,

他們在死之前,先去印度一

所以我不需要自殺。」那麼,

趟,去印度旅行,把你的錢都

第二任太太呢?同事的回答則

花光。有的人真的這麼做。他

是:「因為我和第二任太太是

們回來找我的時候,每個人看

在達成協議、取得共識的情況

起來都很開心。其實他們在印

下離婚的,所以我也不覺得自

度因為飲食或是衛生,可能有

己需要自殺。」所以喇嘛問他:

的人會病得很嚴重,可能拉肚

「那麼,想一想,如果你現在為

子或是得到腸胃炎,可是他們

了第三任的太太要離開你,而

每個人從印度回來後,臉上都

去自殺,也許,你就再也沒有

是帶著微笑的。

機會遇到你可能會有的第四任

我問他們為什麼?基本上,是

太太了。」這位同事說:「嗯,

因為你到了印度,會看到人生

好,我回去想一想這個問題。」

中的所有問題都在那裡發生,

後來,過了那個週末,他回

包括為了生計奮鬥、掙扎等等

來上班了。這位丹麥男士告訴

這些問題。這是為什麼我總建

我的喇嘛朋友說:「我想了想

議大家去印度。因為你會看到

你說的,我覺得你說得對。」

這些對比,而當你把自己的生

而且,最後的結果是那位第三

活跟印度人的生活對比之後,

任太太也沒有離開他。所以,

你的想法就會有一些轉變。

其實是我們怎麼想問題。如果

因為時間的關係,我明天會

你能夠提供你的朋友一個不同

繼續回答後面的問題。我很高

的思考方向,也許對事情會有

興你們提出了很多的問題,晚

幫助。

安!

我常接到一些想要尋死的人 打來的電話,尋死的理由是被 男朋友甩了或是失業了。我的 回答都是這樣的:「好吧,如

18

聽打:鄧禮敦 1. 編註:《愛的六字真言》,眾生文 化出版。 2. 譯註:仁波切有一系列的書,正是 以Lazy Lama為主題。


觀音慈悲

慈悲是心的本質,所有生命本有的潛能,只要開發它,練習它,我們心中的觀音菩薩,就會甦醒。

林谷祖古仁波切「觀音慈悲修持法」開示

慈悲,是可以訓練的

修持法

做什麼,但是因為我們被這些 教授:林谷祖古仁波切

雜念控制、限制住了,所以我

時間:2012年11月3日晚上

們不見得真的照著自心的認知

地點:台北化育道場 英譯中:呂家茵 攝影:周彰、攝影獅

去做。

訓練你的心,正向看事物 提到修行與修法,主要談的

觀音法門有很多修持方法,

就是訓練。訓練自己如何看事

但是無論提到任何一種,都涵

情,用對的方式去看,這是很

蓋了三個部分:前行、正行與

重要的。如果不是以正確的方

結行。

式看,你所產生的態度及隨後

首先是前行,也就是發心。

的反應就會跟著走偏了。所以

你發心的目標、理想還有方

訓練自己用正確的方式看事

向,都是生命中一個大綱。如

物,是很重要的。

果沒有做好發心,不明白自己

現在我要說一個中國的故

的目標、生命的方向,生命將

事:中國有一位老太太,每天

會失去意義,也會失去理想。

都以淚洗面,所以大家都稱呼

請明白什麼事情對我們而言

她為哭泣女士。外人不解,於

是最重要,是人生中最想做、

是問她:「你為什麼每天都在

最想學的。明白這些事情之

哭呢?」原來老太太有兩個女

後,就會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情

兒,一個賣陽傘,一個賣雨

是什麼,要怎麼做才能達成幫

鞋。老太太在雨天時,會想到

助自己(自利),幫助別人

賣洋傘的女兒,想著她今天陽

(利他)的目標。如果感覺不

傘一定賣不出去;晴天時,她

快樂,並不是我們不曾試著讓

又想到賣雨鞋的女兒,因為大

自己快樂,也不是我們不想讓

晴天不會有人來買雨鞋,所以

自己快樂,而是我們不知道怎

她每天都在哭泣。因為老太太

麼樣讓自己快樂。因為,我們

想事情、看事情的方式,讓她

內心有相當多的負面情緒和習

每天都變得很沮喪,每天都以

氣。其實,心知道自己應該要

淚洗面。

19


其實如果她能夠轉個念頭: 晴天的時候,想著賣陽傘的女

動機為何?先搞清楚!

台灣,可以藉傳法獲得一些收 入,甚至找到一位中國美女相

兒會有生意上門;雨天時,賣

發現自己想事情或看事情過

伴,那這就是負面的動機了。

雨鞋的女兒會有很多的進帳,

於負面的時候,應該要提醒自

這二種意樂,一個是正面,一

這樣老太太就會天天都很快樂

己正面思考,這就是所謂的練

個是負面,是大不同的。所以

了。

習──訓練自己的心。所以我

發心動機真的很重要。我們真

有時候,因為解讀事物的角

們的發心、動機也可以這樣轉

的應該要訓練自己,轉化不好

度不同,會導致事情有不同的

變。當你發心時想著:「我要

的動機為正面、慈悲和自利利

結果,生命中的每一件事情都

做得更好,要幫助別人。」不

他。

是這樣。不論好事、壞事,我

管做的是觀音修持,或是禪

們都會碰到,不管你有沒有權

修,都是同樣的道理。

競爭與悲心可以並存

力,不論你是哪一種人,都一

先問問自己,為什麼要做這

接下來談競爭。有時你會覺

定會碰到好事,也會碰到壞

樣的修持?你的目的何在?動

得自己和別人有競爭的感覺,

事。所以如何放置你的心,或

機是什麼?你要先問問自己,

或者想要和別人競爭。有些佛

是以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都

因為清楚這件事情,真的很重

弟子會說:「我不應該有競爭

會造成不同的結果。

要,有時候甚至比你做練習時

的想法,因為我是佛弟子。」

更重要。

可是有時候競爭也是好事。競

如果能讓心以正向的位置與 觀點去看待事情,比較容易感

發心真的很重要。比如我現

爭與悲心是可以並存的。怎麼

到平靜,如果都以負面的心態

在坐在這裡,為大家說法,這

並存,知道嗎?接下來要談談

去看事情,當然常常覺得難

件事是好事或壞事?你們覺得

這個部分。

過、傷心。所以,重點是我們

呢?其實是好或壞,完全取決

要怎樣去體驗自己的心,把心

於我內在的發心。

你可以這樣想:我想從煩 惱、痛苦中解脫,我想要得到

專注在哪個目標,或者是什麼

當我懷抱的想法與意樂是想

真正的快樂。就這樣一直想、

樣的想法和態度,這才是重

要幫助這裡的每一位眾生,令

一直想。不該只想著我自己想

點。

他們了解如何修持觀音法門,

要離苦得樂,如果只是想著我

大多數的時候,我們任由事

如何更具有悲心,這是好的動

要離苦,要解脫得到真正的快

情發生,事情發生後,我們產

機,正面的動機。可是,若是

樂,有時候反而會讓自己的情

生喜歡這件事或不喜歡這件事

另一個意樂:我來台灣,是因

況變得更苦。

情等反應。與其如此,我們應

為我想到台灣看一看、走一

因為過於以自我為中心,很

該要訓練自己的心。

走,搞不好我還可以長期住在

容易變得不滿足,不滿足就容

20


觀音慈悲 修持法

易不快樂。所以,搞清楚自己 想要什麼,和自己應該要什 麼,是很重要的。否則想要的 東西太多,容易覺得自己空 虛,因為什麼都得不到!不要 總想著自己要什麼,而是要多 想一些:「把自己想要的分享 給我在乎的人,以及世界上其 他不想要痛苦的人。」這是一 個發心,你會發現,當發心訓 練做得愈多,愈有能力做這些 發心時,會感覺自己愈快樂。 其實這是一種天性:當我們 過於自我專注的時候,容易感 到沮喪不滿足;當我們多為別 人想,反而比較容易感到快樂 與滿足。接下來要再講一個故 事。 故事是關於一位西方肢體殘 障者的故事,這位女士必須以 輪椅代步,因為這個原因,她 常常覺得沮喪。有一次,她去 亞洲旅行,在那裡,她看到了 一位失去雙腿、也沒有輪椅可 坐的當地人。因為沒有輪椅可 坐,所以他趴在地上,徒手爬 行。即使如此,這個人看起來 卻非常快樂,他和路上遇到的 每個人都打招呼。看見這情 景,這位西方的女士很有感

21


觸。她想著:「這個人的身體

慈、善意的感受,能讓我們的

狀況比我還要糟糕,可是他的

心變得開放、更有善意。我們

如果你覺得生起悲心是一件

精神看起來卻是這麼高昂,比

對悲心要有這樣的理解,這是

很快樂的事,就要策發自己去

我好太多了!我應該向他學

非常重要的。有這樣的理解,

做這樣的訓練,訓練自己發悲

習。」

才不會覺得發悲心的人,最後

心。科學家從練習悲心的禪修

的結果是變成別人的奴隸。

者身上發現,當禪者在做悲心

這位女性開始轉變自己,回 國後每天都忙著想要怎麼幫助 別人。慢慢的,她成立了一些

隨分隨力,行持悲力

與自己的一種動機。

禪修時,根據科學儀器的檢測 結果,他們的大腦被診斷出恐

組織,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

在西方有些人的確是這樣

懼感會比較少,也就是說,當

人,也透過這個途徑,改變了

想:慈悲的人或者是發悲心的

心裡有愈多的慈悲,恐懼會相

自己的生命。

人,可能會讓自己變成像腳踏

對減少,而我們的恐懼,常常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一

墊那樣的東西,每個人一進

是導致自己痛苦與煩惱的來

直專注自我,有時候真的很難

門,都要踩它一下。悲心的理

源。

實現你想要做的事情、很難達

解,不該是這樣的,悲心的理

接下來要談的是五種負面情

成目標,最後什麼事情也做不

解,應該是以慈愛、仁慈、開

緒。人生中感受的所有負面情

了。如果只想著別人,你會發

放的態度面對其他的人。不是

緒,可以歸納為下列五種:第

現自己更有能力,同時更快

任他人予取予求,而是取決於

一種是憤怒、恨意、敵意。第

樂、更有悲心。所以從這個觀

自己的能力,隨分隨力地去幫

二種是貪婪、貪心,或對某些

點來看,我們策發悲心不只是

助別人。如果你答應了超過自

事物貪愛、貪著。第三種是嫉

為別人好,也是為自己好。

己能力的給予,有時候的結果

妒,見不得別人好。第四種是

當你發起了悲心,那是一種

反而是傷害,是反效果。悲心

驕傲,如果有我慢或驕傲的情

自我感覺良善的感受,不是負

應該是想著什麼是你能夠做

緒,你的眼中是看不見別人的

面或痛苦的感受。它是一種仁

的,而且是長期能夠利益他人

優點。這種情緒也會導致我們

22


觀音慈悲 修持法

無法學習他人的長處。第五種

有的我慢和驕傲。

轉化自己。轉化自己,說的就

甚至對治無明,悲心也是一

是培養自己的智慧以及悲心。

個可行的對治方式,因為無明

所謂培養智慧,指的是我們必

那麼,什麼又是正面的情緒

的種子是自我、自私,因為自

須學習去明白、看見自我本質

與心態呢?可以這樣看,把剛

私、自我,才導致我們的無

以及事物的本質。看清自己的

剛歸類的五種負面情緒反過來

明。懷抱著悲心,就會往反方

本質與事物的本質後,就不會

看,就是正面的情緒或正面的

向走,你想到的是別人,而不

感到迷惑,不迷惑就會變得很

心態。如果把五個負面情緒歸

是自己,會變得更有悲心。當

清楚,就會對自他都具有悲

類倒過來看,可以看見兩個層

你變得更有悲心,其實你也變

心,有了悲心之後,再邁向下

面:一個是智慧,一個是悲

得更有智慧了。

一步,就是所謂的證悟、覺

是無明與愚癡,就是不清楚, 也不明白。

有些人在修行的路上會問這

悟。所謂證悟、覺悟,就是轉

個問題:我如何知道自己獲得

化自己看事情方式的一個過

多少智慧呢?方法就是自省,

程。所以,以佛教的觀點,智

智慧可以對治我們無明與迷

看看自己的悲心成長了多少,

慧與悲心是邁向覺悟與證悟的

惑的部分,悲心則能對治另外

這是一種真正能讓自己了解,

兩個方法──當你具備了這二

四種負面情緒──憤怒、貪婪、

經由修行獲得了多少智慧的方

種能力與特質,它們不會改變

嫉妒與驕傲。所以悲心是對治

法。所以要了解獲得多少智

你身處的任何外在環境;它們

我們大部分負面情緒的方式,

慧,不是看到自己變成佛或菩

改變的是轉化你的心態,也就

比如說策發自己的悲心,讓自

薩之類,如果有那樣子的顯相

是你看事情的方式。

己少生氣一點,讓自己對事物

或那樣子的念頭,有可能是幻

剛剛講的禪修故事,主角就

不要過度貪著。策發悲心的

相。比較實際明白自己獲得多

是明就仁波切。明就仁波切曾

人,會想要給予,想要與他人

少智慧的方式,就是自省悲心

經接受科學儀器檢測,發現他

分享,這樣一來,自己可以少

成長了多少。修行,才是我們

的快樂指數是我們一般人的

一些貪著。如果策發了悲心,

所需要做的,有了悲心,會讓

一百倍,因為明就仁波切正具

看到別人比你好,比你幸運,

自己更開心,也更有能力幫助

有我們之前所說的特質。

運氣比你好的時候,可以少一

他人,這是我們要暸解的第一

點嫉妒,因為你能夠隨喜他

點。

心。

慈悲,治五毒的良藥

人。當你有悲心,會少一點驕 傲與我慢,你會希望其他的人 變得更好,因此對治了自己原

兩個心靈的奇蹟 想要離苦得樂,就應該學習

還有另外一位天噶仁波切。 你們知道他是怎麼過世的嗎? 天噶仁波切生前長期受糖尿病 所苦,因為糖尿病的併發症, 他一眼失明被摘除,他的拇指

23


和手指頭先後被切除,接下來

習氣。要對治它們,就要培養

是一隻腳;去年,他的另一

我們的智慧與悲心,這件事很

隻腳再次因為糖尿病必須切

重要。以修行來說,我們必須

問答

除,這是發生在新加坡2011年

先覺察自己的情緒、習氣、煩

問:在金剛乘的修持中,我們

的事。就在即將進行切除第二

惱,接著要學習如何對治,然

要在心中觀想種子字,觀想它

隻腳的手術前,天噶仁波切度

後策發我們的智慧與悲心,這

放光,以度化一切眾生的罪障

過了他80歲的生日。當天,我

是修行的內容。修行有許多不

痛苦。可是,雖然有許多人在

一位來自愛爾蘭的學生也參加

同的方式,觀音法門是其中一

修持金剛乘,而且已經修持這

了這個生日會。她後來告訴

種,是非常重要的一種。

麼久了,為什麼這世界還是有

這個是金剛乘的做法。

我,在慶生會上天噶仁波切應

修行,有很多的技巧、很多

這麼多痛苦或悲慘不幸的事發

邀致辭,他告訴眾人:「他很

的方式,金剛乘的做法,是以

生?如果是這樣子,我們為什

感激,他這輩子沒有受過什麼

果為道用。有時候你會想到某

麼還要做觀想?

苦。」天噶仁波切的這番話,

個人在受苦,而我不想要他受

答:事情並不是這樣子的。

讓我這位愛爾蘭的女弟子非常

苦,從這樣開始練習,從自己

不要用這樣的觀點看事情。不

吃驚,她心裡想:「天呀,如

愛的人、很親近的人,比如你

管修持的是南傳、大乘或金剛

果沒有手、腳,眼睛也被摘掉

的孩子,你的母親開始練習,

乘,三乘之間有一個共通點,

等等這些都不算痛苦、不是障

慢慢生起悲心,然後有能力將

就是修持是為了轉化自己的內

礙的話,到底人生中的痛苦、

這悲心擴及、進展成對他人也

心,而不是改變世間外在的環

障礙是什麼?」在天噶仁波切

有這樣的想法,不希望別人受

境。你是可能具備能力影響世

進行了第二隻腳的切除手術之

苦,然後持續增上,直到你對

界,可是沒有辦法具體改變外

後,我到新加坡去看他,天噶

所有的眾生都有這樣的悲心,

在的環境。比如說,當這間屋

仁波切看起來非常好,真的如

而這個過程是以因為道用,與

子裡有更多的人培養智慧與悲

同他說的,自己一點問題也沒

金剛乘不一樣。而金剛乘的觀

心時,整個氣氛是可以感染

有。天噶仁波切在今年三月辭

音法門,是以果為道用。你要

的,這屋子內的氣氛會變得非

世,是以非常安詳的坐姿離

試著體驗,試著感受一位具備

常正面。但是,問題還是出在

世。我非常欽佩他。如果換成

完全智慧與悲心的人是什麼樣

輪迴,只要輪迴沒有停止,問

是我這樣坐,一個小時都坐不

子的,並且希望自己專注朝著

題就會持續存在,這也是輪迴

了的。

成為這樣的一個人去努力,成

的本質。

以佛教的觀點來說,修行就

為一個具有完全智慧、悲心的

多年以前,我曾在荷蘭阿姆

是要對治這五種負面的情緒與

人。要朝著這樣的方式去做,

斯特丹參觀了一個新聞事件的

24


觀音慈悲 修持法

照片展覽。這展覽是我生平見

在這麼做,所以不符合構成新

問:拜〈三十五佛懺〉是為了懺

過最可怕的一個展覽。那一年

聞罕見、敏感與特殊性的需

悔無始以來的過患,可是我們

的主題是盧安達,那時有一些

求,無法變成一個新聞題材。

不知道自己過去犯了哪些錯,

屠殺的事情發生,展覽的照片

所以,只要有許多人都對自己

要從哪裡懺悔起?拜〈三十五佛

都是人頭被切一半這一類很可

的父母好,孝順父母,這些就

懺〉,是不是要承認自己犯了

怕的照片。所以和我一起去的

不會變成新聞,而這是件好事

〈三十五佛懺〉裡提到的所有

人就問了,為什麼會有這麼

情。也有人會問,為何現在的

罪,再來拜這個懺?

多可怕的事情發生呢?我想

新聞都不報導一些好的新聞?

答:修持〈三十五佛懺〉,

了想,回答他:「這就是新

我倒是認為好的事情不應該變

其實包含了三個層次:第一個

聞!」

成新聞。新聞本質是特殊罕見

部分是禮敬諸佛,表達我們的

這是我個人的看法,只要是

的。如果今天做好事就要變成

敬意與皈依。第二個部分是懺

壞事情變成新聞的話,其實這

新聞,那表示這世界上的好事

悔、淨化自己。在英文裡翻譯

是一件好事。不知道你們能不

情,是比壞事少的,這並不是

〈三十五佛懺悔文〉,有人用

能體會我的意思?好事情,比

一件好事。所以,沒有好的新

confession,confess的意思是我

如說一個對自己父母好的人、

聞,不表示這世界沒有好事情

承認做過那些事情,所以我懺

對別人好的人,在這個世界上

發生,也不表示這世界沒有好

悔。可是〈三十五佛懺悔文〉

不會是一個新聞題材,其實這

人。

的內容很多,其實我們真的不

是好事。因為那表示很多人都

知道自己做過了那些。所以這

25


裡的懺悔並不是confess。 〈三十五佛懺悔文〉的藏文

你能做到這三個層次,基本上 是很圓滿的修持。

原意是指把事情分開、對切,

26

或是將事情分成二半,就是淨

問:明天的最後一堂課是灌

化,想要淨化自己。過去做過

頂,金剛乘的灌頂要守三昧耶

的、現在還在做的,未來可能

誓言。想要知道仁波切要給的

會做的那些不好的事情,我藉

功課,是每天修持儀軌幾次,

由拜懺,希望淨化它們。你必

或者是其他的?如果有人覺得

須理解,淨化在佛教來講,是

自己無法守到這樣的誓言,是

非常重要的。有時候我們回顧

否就不該接受灌頂?

自己做過的事情,有些讓自己

答:有一些善知識、有一些

覺得是個壞人,有些讓自己覺

大師、上師,的確會認為你受

得受委屈或被犧牲。所以在拜

了他的法教,受了他們的灌

〈三十五佛懺悔文〉時,你的

頂,就應該要身體力行。我也

心態應該是這樣的:我可能做

給過很多灌頂,然而我個人不

過那些壞事或擁有那些壞習

覺得是這樣子。修行不是要給

氣,可是那不是現在的我。

自己很多的壓力,畢竟修行的

在拜懺時,想著那些可能是

目的是要知道如何減輕現在已

我做過的,那不是現在的我要

經夠多的身心壓力。不過我可

做的,所以現在要將那些不好

能也不該這樣講,免得大家又

的、我所做過的惡業都丟掉、

覺得過於輕鬆。重點是我想修

都拋開,這屬於拜懺悔文的第

行,包括禪修,都是有關釋放

二個部分:懺悔淨化。你可以

自己的心,讓自己安住在自

以這樣的心態去修持。第三個

在,所以我明天應該不會給這

層次是迴向,迴向給眾生。經

樣子的功課。而且觀音法門並

由禮敬諸佛,也懺悔了自己過

未涉及太多三昧耶的部分。如

去犯下的不善業之後,你希望

果你很想知道三昧耶,我也很

將這一切善行都迴向給眾生,

願意對大家解說,不過,我覺

使他們免除痛苦,免除煩惱。

得你們應該不會很想知道的。

修〈三十五佛懺悔文〉,如果

聽打:歐陽玉潔


觀音慈悲

看破了幻相,了解自己的反應會導致什麼結果,進而擺脫負面情緒,就能享受本性中愉快、慈悲的感覺。

林谷祖古仁波切「觀音慈悲修持法」開示

如實看事物,就是真智慧

修持法

對於解脫、智慧、悲心與追尋 教授:林谷祖古仁波切

畢竟的快樂,有完全相同的感

時間:2012年11月4日上午

受。所以,每一位眾生其實都

地點:台北化育道場 英譯中:呂家茵 攝影:周彰、攝影獅

有佛性。這一點,有時候令人 難以理解,如果我們真的都具 有佛性,那麼我們是從什麼時 候迷失它的?即使獲得證悟,

之前我們談了悲心,也試著 找出修行到底是什麼?說到修

如何保證我們今後從此不再迷 失?

行,我們該專注、努力的是什

當我們說人人具備佛性,並

麼?我們也談了所謂的負面情

不是說我們曾經證悟佛性,不

緒與負面特質,以及什麼是我

是說我們曾經有,然後墮落、

們應該建立的正面特質與正面

投入了輪迴,所以迷失了它。

情緒。這些都是基礎。

我們說的,其實只是我們看自

我們昨天談了一些有關悲心

己的方式,和佛看自己的方式

的事情,並沒有談到很多關於

不一樣。我們有的和佛有的,

智慧的事。也許我們今天應該

兩者之間並無不同。現在的問

要談一談智慧,即使我覺得,

題是,我們看待自己與看待佛

這一塊談起來挺複雜的。

的看法、觀念不同。

佛性不曾消失, 何來迷失?

無明的本質,是沒有起始點 的,這句話怎麼說呢?我舉個 例子,比如說我從來沒有來過

昨天,我們談到金剛乘的修

台灣,所以我不知道台灣到底

行,是以果為道用。我們也提

長什麼樣子;但是你沒有辦法

到開始修行金剛乘時的一些重

說,我是從何時開始不知道台

點:主要是有關怎麼去解釋、

灣是什麼樣子的,因為「不知

說明與理解我們真實的佛性,

道」這件事並沒有一個開始

以及金剛乘與其他二乘間的差

點。即使無明的本質沒有開

異。所以,每一位眾生,只要

始,但是它是可以被結束、被

有心、有識有感受,都有可能

停止的。比方說我現在已經來

27


到台灣了,我看到、了解台灣

在想,我該不該在這個地方談

匠想著他應該把呆帳收回來。

是什麼樣子,所以我的這個無

談智慧這個話題。

因為他們家只有一件大衣,他

明,就到此為止。我們也可以

事實是我們都有能力,都具

想要買一件新的大衣給他的太

用這樣的方式來了解自己,去

備智慧,也都知道事情的對與

太;也想要準備一些過節的用

除我們的無明。

錯、好與壞。我們每個人,多

品,於是出城去收帳了。可

我不想講一些我無法收場的

多少少都知道,只是多少的程

是,他去收帳的對象,不是沒

話題(仁波切笑)。而且,我

度因人而異,因為我們的佛性

有錢,就是沒有工作或是家裏

也不想把你們搞得更困惑。

裡,具備智慧的種子。如同我

有生病的小孩,反正沒有人有

通常我們不說太多有關智慧

們也有愛的種子與能力,這些

能力還帳,鞋匠最後又空手回

的修持或培養等等的事情,因

種子只是因人而異而有多多少

家了。在回家的路上,他經過

為這談起來太複雜。可是,它

少的差別,但是,這些種子都

了一間教堂,在教堂旁的地面

又很重要,因為智慧是解決所

是我們內具的能力。

上,他看到有人昏倒了,這個

有問題的關鍵。沒了智慧,我

我想說一個有關愛的故事。

人全身赤裸。鞋匠看見這位昏

們就沒有辦法擺脫恐懼的心,

這是一位俄羅斯作家說的故

倒在地上的陌生人,第一時間

或是擺脫疑惑的產生。

事,這位俄國作家寫了一系列

有一點猶豫,他想著:算了,

的故事,其中的系列主題,就

我還是離開好了,免得橫生枝

是人類依存什麼而生?我想和

節。可是他的心裡再度猶豫:

對修行來說,我們的目標、

大家說這個故事,之後再從這

如果我就這樣把他丟在這裏,

我們真正的問題並非我擁有哪

個故事切入智慧的話題,然後

在聖誕時節的莫斯科是很冷

些東西,不是去了解我有哪些

再切入觀音的話題。

的,這個人一定會被冷死。最

修行,是為恢復本具能力

東西,而是我如何能感受我所 擁有的那些。而這需要智慧。

天使墮人間,學會三件事

後,鞋匠決定把他的大衣脫下 來,披在這位失去意識的陌生

有時我們談到法門,會多談如

這個故事的主角,是一位住

何觀想等修持方面的問題,比

在莫斯科的俄國鞋匠與他的太

鞋匠的太太看到他的先生回

較少提到培養智慧這部分。因

太。這位鞋匠是一位非常好心

家了,可是看到他沒穿大衣,

為這是非常基礎,可從其他外

的人,總是允許有經濟困難的

而且他們家唯一的大衣,正披

在環境或途徑學習的能力,如

顧客賒帳。也因為這樣,所以

在一位陌生人身上,而這個陌

果缺乏,無論做什麼事,包括

他們的經濟很拮据,因為修鞋

生人是沒穿衣服的。鞋匠太太

修持,效果都是有限的。雖然

的帳都都被賒了。

看到這景象的第一眼,並不是

複雜,但是又很重要,所以我

28

有一次,聖誕節快到了,鞋

人身上,並且背著他回家。

很開心,隨手就把門關起來,


觀音慈悲 修持法

不太想理會這二個人。不過, 很快她又覺得這樣不妥,因為 當下的天氣實在太冷了,這二 個人如果一直被關在外面,很 可能會凍死,所以鞋匠太太最 後還是把門打開,並給了他先 生與陌生人一碗熱湯,讓他們 暖暖身。問清事情的來龍去脈 之後,鞋匠的太太同意讓陌生 人留下來,但是希望他能為鞋 店幹些活。這位陌生人聽完鞋 匠太太的話後,開心的笑了。 他的笑異常溫暖,讓整間房子 生起了有如點滿一屋子油燈的 暖度。 陌生人留下來後做了鞋匠的 學徒,他學得很快,甚至做得 比老師更好。漸漸地,愈來愈 多人上門買鞋,生意愈來愈 好。有一天,鞋店裡來了一個 有錢人,帶了昂貴的皮革,問 老闆可不可以幫他做雙至少能 穿三年以上的皮鞋?學徒答應 了這位富翁的請求。 幾天之後,鞋匠去看徒弟製 鞋的進度如何,結果,他大吃 一驚。鞋匠發現徒弟犯了一個 很大的錯誤,有錢人明明要的 是一雙皮鞋,學徒做的卻是一 雙拖鞋,而且是穿在死人身上

29


的拖鞋。鞋匠非常生氣,他告

過,因為這陣子,他們已經將

有太多的食物,卻仍然願意讓

訴學徒:「你犯了這麼大的錯

他當成家人。他們問陌生人:

一個陌生人留下來,只因為考

誤,我是無法彌補的,因為我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你又要

慮如果不收留這位陌生人,對

根本沒辦法找到另一塊如此昂

去哪裡?」這位弟子告訴鞋匠

方可能會餓死或凍死。這讓他

貴的皮革,再做出有錢人原來

和他的太太:「我要走,並不

學到第一件事──人類是有愛

指定的那一雙鞋!」此時,突

是因為有什麼事讓我感覺不舒

心和慈心的。

然有人大力敲門,原來是有錢

服。其實我不是人類,我是一

天使學到的第二件事──人

人的司機來拜訪他們了。司機

個天使,之前是因為我犯了

類其實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

說:「我們不再需要那雙皮鞋

錯,對天神不敬,所以我的翅膀

死?當那位有錢、有權勢的人

了,因為主人昨天突然過世

被取走了。如果我要回到原來

拿著昂貴的皮革來做皮鞋時,

了。現在,我們需要的是一雙

的地方,就必須學會人類最重

他那時堅持要鞋匠幫他做一雙

拖鞋。」

要的三件事。現在我學到了!」

至少能穿三年的高級皮鞋,當

第二天,有一位婦人帶著兩 個小女孩來到鞋店做鞋,其中

由於別人的愛,人才能活著

時天使其實已經看到他的天使 朋友正圍繞在富翁的身旁,準

一位小女孩,看起來有長短腳

鞋匠和他的太太就問:「究

的問題,她們離開之後,這位

竟學會哪三件重要的事?」天

最後天使學到的第三件事,

學徒又笑了,他的笑又同樣溫

使回答:「我所學會的三件事,

也是人類認為最重要的一件

暖了整個房子。

就是當我露出三次微笑時。」

事。天使向鞋匠夫婦解釋:當

備要將他帶離人世。

他對鞋匠說:「這一段時間

還記得天使的第一個微笑

初被逐出天堂,是因為他原本

非常感謝你,可是,我該走

嗎?就是當他聽見鞋匠的太太

奉命去取一位正在分娩婦女的

了,我得離開了。」鞋匠和太

允許他留下來,天使說他學到

性命。當時,婦人努力要生出

太聽到徒弟這麼說,都有點難

了:即使你們並不富裕,也沒

一對雙胞胎,產婦請求天使,

30


觀音慈悲 修持法

不要在那時候帶她走,因為如

長大,而我們呢?嬰兒時的我

白,讓我們面對親人時的態度

果她死了,她的小孩就無法出

們只會哭泣。我們今天能夠

常常不是太好。智慧,其實就

生,而且也沒有人可以幫她照

坐在這裡,是有人多年的日以

是如實的去看事物。雖然智慧

顧小孩。天使最後答應了產婦

繼夜、不辭辛勞照顧我們的結

有很多層次可以談,但如實的

的請求,也等於違抗了天神的

果。所以對人類來說,的確有

去看事物,算是一種比較基礎

命令。於是他回到天上後,翅

很多愛與悲心的體驗與感受。

的層次。

膀就被取下墮入人間。

以母愛為例,母愛是最無私

智慧,是要讓你明白:太擔

天使告訴鞋匠,那個產婦後

的愛,尤其是那種對獨子的

心、太生氣、太恐懼,對你是

來順利生出了一對雙胞胎,就

愛,總想著、擔憂著那個唯一

沒有幫助的,所以,最好不要

是昨天來到店裡想要做鞋的那

的孩子。這一種愛,就像是觀

被這些負面的情緒淹沒。有這

一對小女孩。產婦在生出小孩

音菩薩對我們的愛。

樣的認知,這也是一種智慧。

後就過世了,在她倒地時,壓

我不知道台灣的情況是否不

如果你能了解,自己的反應

到了其中一位女兒,也就是變

同?在西方,好像有一些人並

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然後去

成長短腳的那位小女孩。她的

不是那麼愛他們的媽媽。有位

做取捨,這也是智慧。有人告

長短腳,就是因為被她媽媽壓

善知識曾經告訴我,他在西方

訴我:「恐懼是必要的。因為

到造成的。昨天帶著小女孩來

的課堂上,請大家想一想眾生

如果沒有恐懼心,那麼,過馬

的婦人是一位醫生,並不是她

如母的概念;這時,有人舉手

路的時候,就會被車撞到。因

們的親生媽媽,現在是由她來

說自己並不愛他的媽媽,甚至

為我害怕被車撞到,所以過馬

照顧那一對女孩。看得出來,

還恨著她。所以善知識說:

路才會小心,因此覺得恐懼是

這位醫生對兩個孩子非常慈

「好,那你想想其他任何一位

必要的。」不過,我不贊同這

愛。所以,天使學到人類最重

你所愛的人。」這學生接著問:

樣的說法。相反的,恐懼是最

要的一件事──人是由於別人

「那 麼,我 可 不 可 以 想 我 的

危險的事。

的愛才能活著。天使說完這句

狗?」後來,有一次我跟學生分

舉個例子,在印度,幾乎沒

話,就長回了他的一雙翅膀。

享這個故事,好巧不巧,一位

有紅綠燈,就算有,也沒有多

來自愛爾蘭的學生舉手,告訴

少人會去理會紅綠燈號誌。有

我:「那個人就是我!」

一次我要去機場,從城市的東

的確如此。我們今天之所以 能在這裡,正是有很多的人愛 著我們,養育、拉拔我們到現

這也是一種我們尚未具備的

北邊到東南邊,在這三十分鐘

在。其實就這一點來說,我們

智慧。從以前到現在,有多少

的車程裡,幫我開車的人,一

的能力還不及雞、鹿這一些動

人曾經為我們付出,曾為我們

個紅燈都沒有停。

物,因為牠們可以靠自己覓食

努力,結果我們的愚癡與不明

如果你去過印度,你應該

31


知道,路旁的車子真的很多。

我手指刺了一小滴的血做檢

那個經驗,但是終究沒有辦法

機車、腳踏車、牛車等各種交

驗。醫生把我的血放在儀器上

清楚地指著那個經驗,說出我

通工具,甚至動物也會同時出

放大顯示,所以我在螢幕上看

的「心」在其中的哪個地方。

現在路上。這時恐懼是沒有用

到自己的血,結果我嚇到了。

這就是空性,所謂的我們的

的,要保命的方法,是你得保持

我想:我不過是被取了一滴

「心」,是本來沒有的東西。

小心並且清楚的覺知,確保自

血,可是螢幕上看起來像是發

「心」雖然並非實質的存

己平安無事地過馬路;並不是

生了一場星際大戰,為什麼

在,但是我們有明性、也就是

保持害怕,你就能平安走過馬

呢?因為在血液裡,有為數眾

所謂的明光。於是我們有了情

路。所以人不是因為恐懼而存

多的生物,不同的細胞在相互

緒、言語、感受、經驗,它們

活下來的;人是因為有智慧而

打仗,比較強的吃掉比較弱

由此產生,由此浮現、消逝。

生存的。我們要學習培養智慧,

的,就像人類的戰爭一樣。我

本來沒有什麼東西的,除了你

這裡的智慧,指的是體會、理

真的嚇到了。我想,天呀,在

的覺知,然而因為覺知生起,

解我們應該如何看事情,如何

上頭的明明只是我的一小滴

所以意念接著顯現。

解決我們問題的智慧。

血,卻讓我好像看了一場星際

「我」是什麼? 要為它不快樂嗎?

大戰的電影。

但是你要了解,如果原來就 沒有東西存在,也就不會有什

那麼,在這些眾多的細胞當

麼被摧毀,比如本身會被摧毀

中,「我」是它們之中的任何

的恐懼感,其實就是沒有必要

一個嗎?我的意思是,有其中

的,所謂的「自我」並不存

的哪一個就叫做「我」嗎?我

在。通常,我們的恐懼可以被

可以先這麼問:我的身、心

們的身體,就像一個宇宙。這

歸納為三類:一種是怕痛,一

是什麼?我們的身體,是由無

麼說,「我」又是哪一個部分

種是怕改變,還有一種是不安

數的細胞組成;但是,這些個

呢?同樣的,什麼又是心?有

定、不安全感,這是造成我們

體其實是獨立的生成,它們也

時候人們說心是身體的一個產

恐懼感的三種主要分類。

獨立的消失或死亡,不是嗎?

物,如果是這樣,我們想的,

如果你可以更深層的去看自

科學家說,每隔七年,我們的

我們理解的,都將僅限於這個

己,看生命,你會發現,我們的

身體都會經歷一個澈底的轉

所謂的「心」。可是,無論在

身體時時刻刻都在改變。既然

變,會變成一個與之前不同、

我們的身體內或身體外,其實

如此,我們其實也沒有什麼地

新的個體,那麼這時候,你還

都找不到一個叫做「心」的實

方可害怕的,心也沒有死不死

覺得那是同一個我的身體嗎?

質東西。我們可能有過某個體

的問題,因為心本來就不具備

驗,我們看著那個經驗、想著

實質的存在。如果你可以這麼

接下來談另一個問題:我是 什麼?

有一次,我去驗血,醫生從

32


觀音慈悲 修持法

人、親人與敵人獲得證悟前, 他是不會成佛的,因為他發過 這樣的誓願與發心,即使他具 備的智慧與悲心早已經獲得證 悟了。只是因為有這麼大的慈 悲心,他到現在還沒有成佛, 還是菩薩的位階。所以看著觀 世音菩薩,我們自己也可以這 樣的做,我們可以專注培養自 己的愛,自己的悲心,讓自己 成為一個具有療癒力量的人。 至於怎麼修持觀世音菩薩 想,就有可能從恐懼或是一些

滿,等待萬事妥當的那一天到

呢?我們可以這麼做,就是你

情緒上的困擾中擺脫、出離,

來。問題是這種情況是不可能

放輕鬆,就是去感覺,去感受

然後享受真正本性中的那種愉

發生的,所以這個時刻也永遠

觀世音菩薩來到你的面前,他

快,那種仁慈與悲心的感覺。

不會到來。與其如此,我們可

展現的是無止盡的悲心與無止

以不要因為手錶壞了、電腦壞

盡的能量。我們想做什麼樣的

了等事情,就讓自己不快樂,

人,就讓自己的心專注在什麼

所以,我們要做的,是改變

我們可以做的,是轉化自己去

樣的地方。若你想要修持觀音

自己的負面習氣。譬如,有一

做一些別的事情,或是思考出

法門,其實你不用想太多,你

天你發現:我的手錶壞了!你

解決方法。

該做的是感受,感受觀世音菩

感受觀世音的加持力

心想:「怎麼辦?怎麼辦?我

總之,要讓自己從事正向、

的手錶壞了。」接著你又發

有愛、有悲心及有療癒力的事

現,電腦也壞了!這下慘了,

情。這就是佛陀要為我們提到

問答

接著一定還有其他東西也會壞

觀世音菩薩的原因。觀世音菩

問:請問我們要如何才能做到

掉,或者是會有不好的事情發

薩是這世間最慈愛的,他照顧

仁波切昨天提到的:培養、策

生……,於是你再也沒有辦法

著每一位眾生,彷彿我們都是

發自己的悲心,並且保持自己

快樂起來。

他的獨子,他就像是一位慈

的競爭力,讓這兩者並行?

我們的生命,總是在等待,

母。在觀世音菩薩還沒有幫助

等待有一天所有事情都會圓

所有的眾生,包括好人、壞

薩給你的加持力。

答:當我們說競爭,可以從 二個層面去談競爭的意義:

33


一種是和朋友競爭,另一種

種層次的競爭,是有智慧的競

則是和最好與極致的境界競

爭。從事這種競爭的時候,你

爭。第一個層面是和朋友競

不會感到嫉妒,也不會因為別

爭,這時的心態,我們往往是

人的進步而生氣,不會看不順

想把別人拉下來,即使是你的

眼別人的優點與長處,也不會

朋友或是你認識的人。當你有

因為別人的缺點而嫌惡人家,

著這樣的心態,想要把別人拉

其實這就是一種悲心。

下來,見不得別人好時,你 並沒有把那些人當成你的朋

問:上個月我做了第一次的閉

友,「我想把每一個人都拉下

關,十天都在做禪修的靜坐,

來」,這是一種競爭的心態。

坐到最後一天,發現自己的腳

另外一種競爭的層次,就是

開始麻了,到現在還感覺麻麻

我要和那最好的境界競爭,我

的,而且麻的部位四處轉移,

不斷的想要變得更好,這一個

不知道該怎麼辦?

層次就是我試著進步,不斷的

答:我不知道這個問題,是

進步,直到我能到達到最好的

否絕對與靜坐禪修有關。腳麻

境界。如果是在這樣的心態之

的問題,與靜坐可能不是有絕

下,我們不會想要去拉下朋

對關係,也有可能是你坐太

友,或是拉下任何一個人,反

多、太久了。有時候坐太多或

而因為知道有人和我們走在同

坐太久,對自己並不好,尤其

一條道路上,想要和他們相互

是對腳不好。我曾注意到,有

提攜。有人表現的很棒,我們

些喇嘛因為長期打坐,久而久

會很開心,會鼓勵他們繼續一

之他們的走路姿勢都會顯得不

起努力往前走,所以,這一種

太自然。其實適度的做一些伸

競爭是健康、良性的,也是最

展,像金剛拳、瑜伽、太極之

好的競爭。

類的活動來舒展你的身體,是

就像現代的房子可以蓋得那

可以和打坐相互配合的。

麼高,其實就是柱和樑相互支

農業社會的時候,人們做了

撐,相互架構、扶持的結果;

很多舒展筋骨的工作,包括下

人類之間也是這樣子的。這一

田、農活,現在的社會已經沒

34


觀音慈悲 修持法

有這樣的情況。我們大門不

旅行,行程可以怎麼安排等。

的抱怨、不喜歡,都是人的本

出,二門不邁。行、住、坐、

我非常習慣提出這樣子的協

性。別人的抱怨,有時候跟你

臥就像個僵屍一樣,可能一出

助,可是,時間一久,常常在

事實上沒有太多的關係,因為

門就坐上車,坐上車到了目的

這樣的協助過程中,因為別人

有時候是他心情的問題。那個

地,又坐上電梯,電梯門開

的不滿意、抱怨而感到挫折。

人也許今天是在很不好的心情

了,我們直接坐進辦公室的椅

我希望自己保持悲心去幫助別

下抱怨了,所以他的抱怨不是

子,就這樣一直都坐著。

人,但不希望不斷受到這樣的

針對你,也許他明天心情好

傷害,請問仁波切的意見。

了,又會講出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在禪坐閉關時,如果能 有小小的、適度的運動,應該

答:當你想著「我要幫助別

是有幫助的。有機會的話,做

人」,請想清楚,是你「想要

所以你可以試著讓自己的心

做中式的按摩也有幫助。我這

幫助別人」,而不是你「想要

開放一點,減少一些敏感度。

次剛下飛機,就被帶去做全身

主宰、掌控這件事情」。有時

敏感度有兩種,一是察覺自己

的中式按摩,超痛的,但是感

候我們說,想要幫助別人,你

的所作所為,會帶給別人什麼

覺真的有幫助。

的心態是「每個人都必須照著

樣的感受,而這種敏感度是非

有時候,有些禪者會過度注

我說的話去做」。為了避免這

常必須的。第二種敏感度則

意自己的坐姿,而且保持這個

樣的情況,當你想著「我想要

是:我對於別人的所做所為如

姿勢坐很久,把這件事弄得像

幫助別人時」,請不斷地觀照

何感受,這種敏感度就不是那

是一場耐力大考驗,測試自己

自己的動機與做法,免得變成

麼需要的了。太過度強調後

的忍耐度,其實我不確定這樣

一個愈幫愈忙的人。

者,容易變成以自我為中心,

話,這也是可以參考的觀點。

好不好。因為禪修的目的,應

當然,每個人的意見、想法

該是讓你的身心更放鬆、更自

都不一樣,互動中一定會產生

我這一輩子都在處理人的問

在。如果靜坐的時候,你真的

一些意見或歧異。你在發心幫

題,我在七歲時抵達印度,身

覺得哪裡痛,不妨調整一下姿

助別人的過程中,聽到抱怨的

為我們家與整個社區內第一個

勢。請記得,禪修是為了訓練

話,要是你預期中的情況,有

能講英語的人,我得幫助所有

我們,讓我們變得更自在。

人不喜歡你的想法或建議甚至

的人與外界解決、溝通問題。

幫忙,你應該不會感到意外。

如果太在乎、太在意剛剛說的

問:我喜歡也習慣幫助親朋好

如果你已經準備好剛剛說的這

第二種敏感,有時候會讓我們

友,包括分擔他們的煩惱,傾

些心態,你都OK了,那麼,

什麼也做不成、達不到。

聽他們的抱怨,有時我也提供

就請繼續去做,繼續去幫助別

(系列之一)

一些旅遊的資訊,比如去哪裡

人。但是也請記得,像這樣子

聽打:歐陽玉潔

過度關注自我。

35


創古仁波切 開示

從前從前, 《藥師經》這樣誕生了 藥師琉璃光如來12大願,能醫有情之病,能救眾生之苦……

法,也都是用梵文所講說的。

到佛法,所以這裡要特別憶念

教授:創古仁波切

所以念誦這些梵文的經名,也

這一些大師們的恩德。像我本

時間:2006年6月2日

幫助我們種下一個種子,未來

身現在也不會中文,在座的各

我們如果見到佛陀,並且能跟

位也不會藏文,雖然佛法是那

隨他們聽聞法與修持的時候,

麼地珍貴存在,但是就是需要

由於過去生有這樣子梵文經名

有一位翻譯,所以要特別謝謝

的一種習氣與認識,我們更容

這位翻譯(指堪布丹傑)。

地點:台北化育道場 藏譯中:堪布丹傑

《藥師經》名的意義 在藏文版《藥師經》的最開

易聽懂他們的法要,同時也更

接下來講到經典的名稱,藏

始,特別列出這部經的梵文音

容易將他們所教授的法,憶持

文直接翻譯過來是《聖世尊藥

譯,在原經文當中,並沒有這

在我們心中。

師琉璃光本願差別廣大大乘

個部分,而是由西藏譯師在翻

這樣一個梵文的經名,還有

經》,也就是說這裡面最主要

譯佛經當中特別加上的。這是

第三個意義,就是感恩過去這

有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個大

有原因的,它代表這一個法或

些釋譯的大師們。

願,是爲 為 了能夠讓眾生得到加

是這一部經的法源是清淨的,

印度早年的時候,佛法非

持,同時能夠利益一切眾生,

不是由這個譯師自己杜撰、臆

常興盛,當時在西藏並沒有佛

得到暫時的各種利益,以及得

造出來的。

法,因此就算西藏的弟子想要

到究竟長期的利益,因此訴說

佛陀在印度降生,開始佛

認識、學習佛法,也非常地困

了這部經。

法,當時佛法非常興盛並且次

難。首先他們要學習梵文,然

各位可以看到在經名下面有

第地傳承下來,傳到了西藏翻

後才能修持法要,此外,他們

一段藏文並沒有翻譯出來,中

譯成藏文,所以當時的譯師為爲

沒有其他的機會來修學。但透

文意思就是向一切諸佛菩薩禮

了能夠記錄這樣子的傳承,是

過了譯師,將這一些梵文的典

敬。這一句話是當時翻譯大師

由佛陀當時所說的,是由印度

籍翻譯成藏文,之後西藏的弟

們的一個禮敬,為爲 什 麽 要 有「禮

傳承下來的,所以在一開始會

子們便可以讀誦及學習,同時

敬諸佛菩薩」這一句話呢?這

有梵文的經名音譯。

也能夠修持,這可以說都是這

是因為譯師在翻譯的一開始先

些古代譯師們的恩德。

禮敬,就能夠幫助他在翻譯的

這個梵文的經名,同時還有 第二層意義。這是因為在未來

印度當時的大師班智達們,

陸續會有千佛出世,而每一尊

是不會藏文的,同樣在很多藏

佛都會降生人世間,並且廣為

地的弟子們也不會梵文,所以

在所謂譯師禮敬的部分,傳

說法,同時也都會在菩提迦耶

都要靠譯師們來居中翻譯和傳

統上有兩種禮敬。第一種叫做

成就佛道,而他們所說出來的

述,才能夠讓弟子們學習修持

認識,知道這是什麼 麽 論 典的禮

36

過程裡圓滿且無障礙,所以首 先要禮敬諸佛菩薩。


所以透過譯師偈文禮敬的對

忍佛陀圓寂的悲傷,陸續示現

象,你就可以知道這一部經典

涅槃,而擁有阿羅漢的果位

一、認識論典的禮敬:所謂

是屬於經、律、論的哪個部

者,像舍利佛尊者、目犍連尊

知道這是什麼 麽 論 典的禮敬,這

分,由於這也是國王制定的一

者都陸續進入了涅槃。不僅是

是由於過去西藏的國王,在譯

個規矩,所以這一句禮敬,也

殊勝的佛陀入滅了,同時殊勝

師翻譯的時候制定了一個規

被稱為國王制定的一種禮敬語

的比丘眾、阿羅漢眾也都入滅

矩。佛經主要分為三藏,也就

言,現在這一部藥師經,是屬

了,當時很多的天人都形容當

是經、律、論三藏,所以只要

於經典的部分,所以它是「禮

時的情況:整個世界就好像只

翻譯佛經的部分,最開始的禮

敬一切諸佛菩薩」。

剩一團煙灰,什麼麽都沒有了。

敬;第二種是依照各自的本尊 來禮敬。

在這個非常悲淒的情況下,

敬就是要「禮敬一切諸佛菩 薩」;如果翻譯的是律藏,由

緣起

佛陀的大弟子大迦葉尊者心 想:「一定要趕快將佛陀的經

於律典的內容繁文縟節非常 多,當中有非常多關於善惡取

接下來是經文的部分,經文

典及開示結集起來。」第一次

捨非常細微的東西,所以禮

分為兩部分:第一是序言;第

的結集,是需要五百位阿羅

敬的偈文提到要「禮敬一切遍

二才是正文。序言的部分就是

漢,但只找到了四百九十九

知」;第三是論藏,論藏是為

在第一頁上面第一段的文字,

位,還差一位。這時候,他們

了能夠幫助我們開啟智慧,當

這個序言的部分,並不是當時

知道還有一位阿羅漢,但已經

中談到所有道次第的修持,所

佛陀親口所說的,這裡是有一

入定了,而且就在天界當中,

以論藏的最開頭是「禮敬文殊

段歷史的。當時佛陀在印度圓

這時候有一位阿羅漢進入神

童子」。

寂之後,非常多的阿羅漢們不

通,化現到天界去找這一位入 37


位阿羅漢,這一位就是阿難尊 者了。但是當時阿難尊者還未 證得阿羅漢的果位,那怎麼辦 呢?怎麼樣才能夠讓他證悟阿 羅漢呢?方法就是要他受苦, 讓他難過,要讓他生起出離 心,才會精進想要修持佛法。 所以這個時候,僧團就用一些 言語說他犯了錯誤,要把他趕 走。被驅逐之後的阿難尊者非 常地傷心,他想:「唉,我在 佛身邊待了那麼長的時間,現 在居然被趕走。」於是非常難 過而生起出離心,他更精進地 開始修持佛法,透過修持佛 法,得到了證悟,證得了果位

38

定的阿羅漢,並請他下來一起

之後,那他就具備了神通。之

做經典的結集。這位在天界禪

後他也就知道,原來他被趕走

定的阿羅漢名叫帕隆達,當請

的原因就是經典的結集還差一

他一起來結集經典的時候,他

位阿羅漢,所以證得阿羅漢果

回答:「佛陀都已經涅槃了,

位之後他就又回來了。

他也不願意下來,要繼續入

這五百位阿羅漢陸續有幾次

定。」當時就送了法衣和缽給

的結集,他們結集了經、律、

示現神通的阿羅漢,請他回到

論三藏,關於經典部分,最主

人世間。

要是由阿難尊者來結集。律典

大迦葉尊者知道之後,就制

的部分是由優婆離尊者結集,

定了一個規矩:在經典還未結

論典則是由大迦葉尊者來結

集之前,不准任何一個阿羅漢

集。所以當時這一些阿羅漢

再涅槃。同時大迦葉尊者也透

們,搜集佛陀所開示的經、

過神通,知道結集經典還差一

律、論三藏的時候,首先都會


聚在一起,然後一起向佛陀涅 槃的涅槃城發願祈請。接著阿

序言

佛陀說出了這部藥師經。 接著是「爾時,曼殊師利法

難尊者就開始宣講佛陀說的內

序言的第一句談到「如是我

王子,承佛威神,從座而起。」

容,之後大迦葉尊者就將論典

聞:一時……」,這一段是非

這裡提到「承佛威神」,在佛

的部分說出來,接著涅瓦闊尊

常重要的,代表著這一部經從

經來講,有一種是佛陀加持而

者就將佛陀所開示的律典部分

頭到尾,並不是從別人那裡聽

述說的經典,一種是佛陀開許

一點一點的說出來,然後記載

來的,或者說只是一個傳說的

親口講說的經典。

下來。在結集的當下,他們寫

故事而已。而是當事人在當

以《藥師經》來講,是佛陀特

下序言,特別記載當時佛陀在

時、在某個地方,他親耳所

別加持文殊菩薩,而述說出來

何處及什麼情況下說了什麼麽 內

聞,而記錄下來的。

的一部經典,所以這裡說,文

所以如是我聞,「一時」,

殊師利法王子是承佛大悲的威

也就是這裡提到「如是我

就是當時。「薄伽梵」,就是

神力,從座而起。然後「偏袒

聞,一時薄伽梵遊化諸國,至廣

尊者世尊。「遊化諸國,至廣

右肩,右膝著地」,這個習慣

嚴城,住樂音樹下,與大比丘

嚴城,住樂音樹下」,在當時

特別像現在接受皈依戒,或者

眾八千人俱,菩薩摩訶薩三萬

的印度諸國最主要有六個大

接受戒律的時候,就是這樣的

六千,及國王,大臣,婆羅門,

城,在這裡面,佛陀是到了廣

一個跪姿──右膝著地,左膝

居士,天龍八部,人,非人等,

嚴城的地方,他為了要利益所

抬起來,並且合掌於心間。當

無量大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

有眾生而來到了這裡,住在

時弟子們向佛陀請法的時候,

這個部分都是序言。雖然這一

這個樂音樹下。當時有「大比

都是以這樣的一個姿勢來請法

部分的序言不是佛親口說的,

丘眾八千人俱,還有菩薩摩訶

的,所以說是以右膝著地「向

但是這也是符合佛制的。為爲 什 麽

薩三萬六千,同時有民眾來聽

薄伽梵曲躬合掌」而來祈請。

麼呢?因為當時佛在涅槃前,

講,還有國王、大臣、婆羅門、

接下來翻到第二頁,文殊菩

曾經囑咐後世的弟子說,你們

居士……。」另外還有非人類

薩當眾就向佛陀祈請,他說

要將我的教言結集起來,同時

的,像是天龍八部、人非人

「世尊!惟願演說如是相類諸佛

你們可以另外註明這是在哪裡

等,在藏文裡還提到像是「伽

名號,及本大願殊勝功德利益,

講說的,聽法的人有誰,講的

樓荼」,就是金翅鳥,「緊那

令諸聞者業障消除,為欲利樂像

內容是什 麽 麼 ,這一些你們可以

羅」就是非人,還有「摩 睺 羅 」

法轉時諸有情故。」後面提到

加上去。所以這部分的序言,

就是大莽蛇等這一些非人眾。

「令諸聞者業障消除」,這裡

是得到了佛陀的加持跟開許

無量的大眾都恭敬圍繞而在聽

說眾生有非常、非常多的苦,

的。

法,就是在這樣一個情況下,

最主要的苦就有三個部分,也

容。

39


叫做三障的苦,第一個叫做業

願殊勝的功德。特別針對「為

的是為爲 了 幫助一切業障所纏的

障,第二個叫異熟障,第三個

欲利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所

有情們。那業障就是指有情過

叫煩惱障。

謂的「像法轉時」,是指正法

去生造了很多惡行,在今生造

煩惱障,是可以透過我們修

快消失、要壞滅的時候,在這

成身、心上很多痛苦的這些有

持禪定而消除的。第二種異熟

時候希望佛陀能夠開示出利益

情,還有很多的天人等等,為爲

障是指異熟果,如果投生畜生

他們的諸佛名號。

了要利益安樂他們,所以你勸 請我來說,這是非常好的。

道的話,那就是異熟投生到了

接下來「爾時,世尊讚曼殊

畜生,已沒有機會修持佛法,

師利童子言」,這時候世尊聽

這時候的方法就只能透過一些

到文殊師利童子的請問之後,

發願跟祝福才能消除這些異熟

他就讚歎說:「善哉!善哉!曼

文殊菩薩「汝今諦聽,極善

障。最主要的就是業障,業障

殊師利!」善哉!善哉!在藏文

思維!當為汝說。」中文只有

指的就是我們可能過去的業,

就是「勒梭!勒梭!」善哉是一

翻譯「汝今諦聽」,這個諦

而造成今生身體上的不健康、

個古語,現在的意思就是「很

聽,藏文有三個部分:第一個

生病,或者造成我們心裡的傷

好!很好!」為什麼 麽 讚 歎文殊

諦聽部分是要「聽好」;第二

心,各種的煩惱,或者各種的苦

童子他問的很好呢?因為「汝

「完整的聆聽」;第三個就是

等等。這些都是屬於業障。

以大悲,勸請我說諸佛名號,本

「極善思維」或者叫做「善加

所以在這裡,文殊菩薩主要

願功德,為拔業障所纏有情,利

憶持」,就是要記下來的意

發願,就是希望能夠幫助所有

益安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

思。我們在聽聞佛法的時候,

的眾生,能夠消除這些業障,

因為你是以大悲心勸請我說諸

都需要具備這三個部分,具備

就是要開示諸佛的名號及本大

佛名號,本願功德,最主要目

這三個能夠消除我們聽法時產

40

聽聞佛法三要


生的過患。

來。

善功德迴向給一切的眾生。

一、聽好:如果我們聽法的

透過這三個,首先是「聽

做這個迴向有一個特殊的意

時候,帶有煩惱的話,就好像

好」,就是具備好的動機來聽

義,也就是無論做了任何的善

是一個有毒的容器。也就是

聞;第二是「專注」,完整地

行或是積聚了任何善業,如果

說,雖然我們的確是在聽法,

聆聽;第三個要「憶持」在心

善業沒有迴向,譬如當我們生

但是如果帶著一念惡心,或者

中。這是經典當中提到,同時

起了嗔心、嫉妒心的時候,就

煩惱的動機,那就好像要將淨

也是我們聽法的時候要具備的

會讓這些積聚的善業減少,或

水或者是東西倒進有毒的容

三個要素。

者是消除。為了不要讓這些善

器,那這些水也會變得有毒。

接下來文殊菩薩就回答了,

的功德消失,所以我們要做迴

所以要消除不清淨的動機,好

「文殊師利言:唯然,願說!我

向,就不會被這些嗔心,或者

好地來聽聞。「聽好」的意思

等樂聞!」唯然的意思是說,

逆緣所傷害、消除。

就是要有一個好的動機來聽

就像世尊您所說的要帶著清淨

在這裡做一個比喻,這些善

聞,透過這個能夠消除第一個

的動機來聽,要專注完整地來

行、善功德,就好像是小水

聽法的過患。

聽,同時還要記在心中來聽,

滴,小水滴如果放在一邊,放

二、完整聆聽:這意思是

我會這樣子做。所以唯然,願

著放著就乾了,如果你能將它

說,有的時候在聽法時,耳朵

說!請您宣說這個經典,我等

匯入到大海,只要大海沒有乾

並沒有專注在聽,就好像是一

樂聞!

枯,這個小水滴都存在裡面。

個倒置的容器,不論是牛奶或

序言部分,最主要的目的,

我們現在無論做任何的功德,

茶都倒不進去的。同樣的,一

是告訴我們,當時佛陀是在什

我們要將它迴向給一切眾生,

個人如果不專注聽法,所有的

麼麽 樣 的因緣說出了這部經典,

只要眾生還在,這一切的功德

法也是進不到他的心中,所以

之前也提到這個結集經典的一

就會存在,所以迴向是非常重

完整聆聽是指心要專注不散亂

個緣起。透過這個序言,也能

要的。

地來聽聞。

夠讓我們憶念起佛陀的恩德,

現在我們就要來做迴向,將

三、極善思維:也可以說是

並且對佛陀,對這些大師們生

一切功德迴向給一切眾生,願

當善憶持的意思。有的人雖然

起信心。這是序言最主要的目

一切眾生都能夠得到利益,得

很專心在聽聞,但是他都記不

的。

到喜樂;尤其迴向祈願現在各

下來,無法憶持。這時候就好

之前也提到,不論是講說佛

像容器是有破洞的,倒了再多

法、聽聞佛法、接受灌頂者或

等等,都能夠得到消除。

的東西,全部都會漏出來,所

者做了任何善法的修持,最後

(系列之四)

以說要善憶持,要好好地記下

我們都要做一個迴向,將一切

聽打:林柔君

種的病痛、災難、戰爭、饑荒

41


堪布 卡塔仁波切 開示

噶瑪巴千諾, 我受的苦您都知道! 對每一位弟子來說,噶瑪巴是我們今生和來世的希望寄託,如果知道噶瑪巴的殊勝特質, 自然更能獲得他的加持,為今生和來世帶來極大的利益。 認識這寶石的稀有,所以會珍

此。噶瑪巴是十方三世一切佛

撰 文:堪千 創古仁波切、

惜它。但是如果他知道寶石礦

的體性,也是諸佛身、語、意

八蚌欽澤仁波切、

物的稀有,寶石的來源,它的

功德事業的總集。他是諸佛所

歷史淵源等,就會對這寶石更

說八萬四千法門的源頭,一切

中 譯:比丘尼洛卓拉嫫

加珍惜。同樣的,如果我們知

聲聞、緣覺、菩薩和持明者諸

照片提供:大祈願法會、

道法王噶瑪巴的殊勝特質,就

聖眾的導師。法主噶瑪巴是眾

班瑪歐色多傑

會更加珍惜他,也因此自然會

生真正的怙主,在過去和現在

更加獲得他的加持,為今生和

都一直保護眾生免於生於惡

來世帶來極大的利益。

道,將來也是一樣,直到輪迴

勉東倉巴仁波切 講 述:堪布 卡塔仁波切

今晚我將開始為大家講述大 寶法王噶瑪巴每一世的傳記。 這個傳記從第一世到十四世是 勉東倉巴仁波切所寫的,第 十五世的傳記是由他的弟子八 蚌欽澤仁波切所寫的,其中包 含他的部分自傳,第十六世的 傳記是堪千創古仁波切所撰寫 的。這些傳記並不長,但是很 容易了解而且很鼓舞人心,因 為它很清楚地描述每一世噶瑪 巴超凡的特質。 每一個噶舉派的弟子都祈願 「噶瑪巴千諾」,對每一位弟 子來說,噶瑪巴是我們今生和 來世的希望寄託。但是,雖然 我們可能確信大寶法王是至高 非凡的,我們並不一定了解到 底為什麼他是如此與眾不同。 舉例來說,如果有人送一個人 很有價值的寶石,這個人因為

42

傳記作者首先以梵文作祈

空盡為止。他是遍知者,知悉

請:「嗡梭地咕汝瑞納噶瑪噶

一切事物的本質和種種樣態,

耶。」「咕汝瑞納」是珍貴上師,

但他不只是遍知而不慈悲眾

「噶瑪噶」是噶瑪巴的梵文,

生,否則他的遍知只會像鏡中

「耶」是對著或向著,所以這

的影像一樣不起作用。他的遍

一 句 是「禮 敬 珍 貴 上 師 噶 瑪

知含著對遍虛空眾生慈愛的眷

巴」的意思。勉東倉巴仁波切

顧,保護他們免墮惡道,帶領

向他的上師噶瑪巴禮敬祈請,

群生得生善道而不趨惡道,漸

祈願所有噶瑪巴的弟子和聽到

次修持道次第,直至證悟諸法

或讀到他的傳記的人都能得到

平等體性而成就佛果。

他的加持。

為何呼求噶瑪巴?

噶瑪巴開示眾生安樂道和不 安樂道的分別:安樂道是善道 和證悟,終究導致成佛;不安

我們通常說噶瑪巴是佛,但

樂道是不善道和無明,導致永

雖然這麼說,仍不免懷疑他是

無止境地輪迴惡道。他引領眾

不是真的是佛。當然,我們知道

生走上安樂道,逐漸修持妙善

他是一位非凡的人,但他真是

的普賢行,步步漸入佳境,終

佛嗎?現在我來解釋為什麼把

究導入遍知的道路。他教導並

噶瑪巴看成佛是完全恰當的。

帶領眾生進入遍知佛果的領

十方世界中有許多佛,過去 是如此,現在和未來也是如

域,一如他已經到達的境界。 法王引領有情進入法界的海


KARMAPA 歷代噶瑪巴傳記

洋,也就是佛智的境界,因為 一切佛在法界中是一味無別 的,所以稱為海洋。他引導弟 子眾證悟與諸佛相同的境界, 他顯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 一切所知海,以及聖者眾的壇 城。換句話說,他帶領我們開 悟,並開顯諸佛菩薩的淨土。 他使一切善法增長,令眾生得 生善道,進一步得獲證悟。 噶瑪巴是能治好貪嗔痴三毒 病的大醫師,他教導我們如何 放棄導致輪迴的因,所以是帶 領我們渡過輪迴大海的神聖舵 手。由於輪迴的導因是業和煩

語意大虔敬,在具德大噶瑪巴

喻是,雖然一個如意寶本身具

惱,因此他就像月亮一樣,以

蓮足前皈依禮敬。於一切時地,

有給予各人所需的能力,但是

清涼的甘露,洗滌煩惱的炙熱

請以大悲攝受我,並賜加持。」

除非你向它要,它是不會有所

苦。他也像太陽一般,能去除 無明的黑暗。 大寶法王是至聖善友,能帶

要深心祈請, 才能領受加持

行動的。 第二個比喻是,雖然 太陽很亮,陽光平等地照射一 切,但是除非你睜開眼睛,否

來一切安樂,因為他教導我們

勉東倉巴仁波切的祈請也許

則接受不到光線的好處。如果

如何超脫輪迴。他是所有具恩

會引起一些疑問。或許你會

你閉者眼睛,就等於沒有陽光

根本上師和噶舉傳承上師,以

想,如果噶瑪巴正如前面所

一樣。這兩個比喻的意思是,

及具德上師、持明者與成就者

說,是遍知一切,而且慈憫眾

雖然大寶法王遍知一切,而且

海眾的體性,也是一切本尊壇

生的話,為什麼我們還需要向

具無量慈悲,但除非我們向他

城的主尊,所有勇父空行眾的

他祈請?為什麼他不直接給我

祈請,並且具備虔信,否則無

尊者。

們所需要的,給我們證悟,不

法領受他的加持。

噶瑪巴是雪域西藏怙主聖者

必經過祈請?我們的虔敬和祈

接下來是勉東倉巴仁波切對

觀世音菩薩的現身,因此作者

請有什麼功能?這些問題可以

法王噶瑪巴的偈頌,首先是一

勉東倉巴仁波切寫道:「我以身

用兩個比喻來回答。第一個比

個四句長偈讚頌,然後是數個 43


短偈。長偈主要讚頌噶瑪巴是 法身、報身和化身的總集: 法界大平等中上師法身 有寂遍主超戲論相, 奧明聖地任運現成報身 寂忿諸尊神變無限, 遍虛空一切世界作生聖化身 事業不可思議, 此娑婆土眾生 怙主聖觀世音噶瑪巴我頂禮! 第一句的意思是,聖者噶瑪

在虛空無量世界中以各種不同

巴的體性是法身,他所安住的

的形式和行為示現。他的化身

在接下來的偈頌中,勉東倉

境界是平等法界,而法界即是

事業,是我們完全無法想像

巴仁波切繼續讚歎噶瑪巴,並

法身。因此他遍滿一切存有和

的,他不只是示現為〈聖〉化

述說他撰寫傳記的心意。

寂靜,一切輪迴和涅槃,但是

身,即第一世到現今十七世大

他自己是超越任何有限的、可

寶法王;也示現〈作〉化身,

尊者無量劫之前,

想像的特質或戲論。然而,在

即製作品,例如佛像或噶瑪巴

雖已獲無上甘露,

此境界中,他為具清淨根器的

像或相片。另外還示現〈生〉

為從無盡輪迴海,

菩薩們示現報身,所以,第二

化身,包括無量得道的聖人、

渡脫眾生示事業。

句說他住於報身境界的奧明淨

一般平凡眾生、提供各種服務

土,這個淨土並不是創造或設

的眾生,甚至利益大眾的無生

入於世間無盡輪,

計出來的,因此說它是任運現

物,像橋梁、船、醫藥,以及

輪迴不空永不停,

成的。在這淨土中安住的報

能產生利益群眾的工具或原料

復於無量劫之中,

身,具有無量化現的能力,所

等。尤其殊勝的是,大寶法王

無比精進示法道。

以偈頌中說他神變出無限寂靜

現在所示現的聖化身噶瑪巴,

與忿怒尊。對於像我們一樣無

在整個娑婆(意為能忍)世界

無上解脫應何得,

法經驗到報身佛的眾生,噶瑪

中共有十億個,因此第四句說

一再教示吾等眾,

巴示現化身,因此第三句說不

在這個娑婆世界中,他示現為

無比導師噶瑪巴,

只是在這個世界示現,同時也

噶瑪巴,也就是無上怙主聖觀

上師傳記今當說。

44

世音的化身。


KARMAPA 歷代噶瑪巴傳記

卡塔仁波切說: 雖然大寶法王遍知一切, 具無量慈悲, 但除非我們向他祈請, 並且具備虔信, 否則無法領受他的加持。

這幾個偈頌的意思是,無量

具二清淨法身壇城中,

噶瑪巴的每一個毛孔都自然

劫前,噶瑪巴已獲得無上甘露

具足諸相圓滿色身德,

存在所有的世界,而他也不斷

(意思是佛果)。然而為了救

事業遍滿常住自在主,

地化現各種不同的化身到每一

渡眾生出離無盡輪迴海,示現

輪迴在處恆解脫眾生。

個世界,然後又收回來。但是 這種境界只有具遍知一切智慧

解脫眾生的佛行事業,無止境

的佛才知道,不是一般凡夫可

地入於人間,像永不停止的輪

二種清淨指本來清淨與去除

子一般,他的事業在輪迴空盡

暫時染污後的清淨,噶瑪巴在

以前永不會停止。雖然在無量

具足二種清淨的法身壇城中,

劫以前已經成佛,但是他在無

也同時具足諸相圓滿的色身,

凡俗稚子心智中,

量劫的每一生中,將一再示現

即報身與化身。

所可知之傳記海,

以得知的。

猶如水滴之一角,

如何成佛,直到輪迴已空。舉 例來說,當噶瑪巴出生後,示

以諸法門開啟大方便,

吾與如吾之群生,

現接受教育和訓練等,於是他

進而引入最勝大乘門,

增信習氣故撰此,

的功德與學識增長,然後開始

終究導入究竟一乘道,

祈師加持吾心續,

傳法,解脫眾生等等。他一生

賜予真實無死永久身。

聞讀傳記諸眾生, 祈以慈悲勾領之。

又一生地這麼做,但是對他來 說,並不需要這些,他所做的

大寶法王以各乘開導眾生,

一切都只是為了利益眾生而作

依各自的願力、傾向和業力的

法王如海洋般不可思議的行

示現。因此作者讚歎噶瑪巴一

不同而說法,進一步引導他們

持,對還沒有獲得見道位的凡

再來作我們的導師,他是無可

進入最殊勝的大乘,然後導入

夫稚子(因為尚未證悟所以稱

匹擬的。

一切乘的最究竟一乘,即大乘

為稚子),只能知道其中一小

中的金剛乘,並且賜予真實、

滴的一部分。因此作者謙稱他

無死而永久的身體,這就是佛

只是寫下一小滴,希望能增長

果。

自己和他人信心的習氣,從而

願讀傳記者,皆種解脫種 然後,勉東倉巴仁波切從讚 歎噶瑪巴,轉到自己寫傳記的

確信噶瑪巴就是真實永久的皈

發心。先述說大寶法王的究竟

尊者一一毛孔中化現,

依處和希望寄託。最後作者祈

傳記應該是什麼樣子,然後謙

一切剎土應化任收放,

請上師噶瑪巴加持他能如實地

虛地說自己沒有資格寫這個傳

此乃知一切智之境界,

寫下傳記,並發願聽聞閱讀的

記。

非吾凡夫智力之所及。

人,都能被法王以慈悲的勾環 引領出輪迴。(系列之一) 45


大樂心語

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 開示

蘇卡悉地的故事

中譯:馬爾巴佛學會編譯小組

The Story of Sukhasiddhi

蘇卡悉地的故事很精采。當她在大約60或65歲

The life story of Sukhasiddhi is very wonderful.

的時候,經歷了非常大的痛苦,因此開始金剛乘

When she was about sixty years old, or maybe sixty-

的修持,並獲得成就,轉變成16歲少女般的容貌。

five, she experienced a great deal of suffering. Due

據說,蘇卡悉地家非常貧窮,有一天窮到家裡

to that, she engaged in the practice of vajrayana and

只剩下一碗米,她的丈夫和兒子只好出外尋找食

attained a state where she appeared like a sixteen-

物。他們四處尋找並乞討食物,雖然使出全力,

year-old girl. Her story is that she and her family

卻仍然一無所獲。最後他們想到家裡還有一碗

were very poor and they got to the point where they

米,於是決定回家吃飯。

only had one container of rice left. So,her husband

然而,在他們外出時,蘇卡悉地出於大悲心,

and son went out to look for food. They went all

把食物給了一位乞丐。當她的丈夫和兒子回來

over, searching,begging for food. Though they

時,他們非常飢餓,也非常期待吃那最後一碗米

went through a great deal of difficulties, they were

飯,卻發現因為她把米給了乞丐,家裡已經一無

unable to find any food. Thinking that they had one

所有。他們又急又氣地說,家裡就要斷糧了,她

container of rice left,they went back home to eat it.

卻把最後的食物給了別人。他們氣得把她趕出屋

However, while they were gone, Sukhasiddhi,out of

外。蘇卡悉地非常難過,因為被丈夫和兒子趕出

great compassion, had given the food to a beggar.

46


家門而哭泣。

When her husband and son came back, they were

她離開家鄉,對輪迴生起了非常強烈的出離

very hungry and expecting to eat the last container of

心,由於這強烈的出離心以及極大的福德,她得

rice, but they found that there was no rice left, that

以遇見一位成就者,並得到他的口傳教訣。她實

she had given it away to a beggar. They were very

修這些口訣,並了悟了大手印的無上成就。她的

upset and very angry with her, saying that though

心從明光中解脫,而她的身體如彩虹般化為空無

they were all experiencing a great deal of suffering, a

實質。她看起來像是個16歲的少女。她將明光與

great deal of problems, she had given their last food

如幻的身體合而為一。

away. They were so upset with her that they threw

據說,即便是現在,她仍然身在印度,並且在

her out of the house. Then she became very upset

許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她的蹤影。所以,就是因為

and cried about her husband and son throwing her

有很大的痛苦與困難,修行者才能將佛法修持得

out of her home. Leaving her town, she gave rise to

很好。為了禪修大手印,遭逢問題與困難是必要

a very strong renunciation for samsara, and based

的。如果我們沒有遭逢問題而只有快樂的話,是

upon this very strong renunciation and good fortune,

不會想要禪修,而且只會散亂而已。

she was able to meet with a siddha from whom she

因此,有人說,當我們禪修大手印時,如果有

received oral instructions. She meditated upon them

許多痛苦是非常好的。在大手印的真實本性或本

and realized mahamudra, the supreme siddhi. Her

質中,時間並不存在,所以,我們不需要覺得這

mind was liberated within this state of luminosity,

些修持要耗費很久的時間。只要了悟當下心的真

and her body became an empty form like a rainbow.

實本性,也就是大手印,這樣就夠了。

She looked like a sixteen-year-old girl.She unified luminosity and the illusory body. It is said that even

──節錄自1991年於洛磯山香巴拉中心開示的《大手印止 觀》,第195頁。

at this time she resides in India and can be found in

藏譯英:伊麗莎白‧克拉漢

various places there. So it is on the basis of having

轉譯自http://www.ktgrinpoche.org/quote/story-sukhasiddhi

a lot of suffering and difficulties that one is able to practice the dharma very well. In order to meditate upon mahamudra, one needs to have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If one doesn’t have problems, but is just happy, one won’t meditate and will just be distracted. Therefore, it is said that when one is meditating upon mahamudra, it is very good if one has a lot of suffering. Within the true nature, or essence, of mahamudra,there is no time, and therefore one does not need to think about needing a long time for these practices. It is enough just to realize the true nature of one’s present mind, mahamudra. ──From Mahamudra Shamatha and Vipashyana, Rocky Mountain Shambhala Center, 1991, p.195. Translated by Elizabeth Callahan.

47


耳朵大了,心也要大

Large Ears Need Large Minds

在夢中,我們聽到「悅耳的聲音」、「不悅

In a dream, one hears sounds-pleasant sounds,

耳的聲音」,以及「既非悅耳亦非不悅耳的聲

unpleasant sounds, and sounds that are neither

音」。然而,夢中的聲音和聽到聲音的耳識,既

pleasant nor unpleasant. However, the sounds and

非相同、也非不同,因此,它們有著超越異與同

the ear consciousnesses that hear the sounds are

的平等性。同樣的,在此生,我們的耳識聽到

neither the same nor different. Therefore they are of

「悅耳的聲音」、「不悅耳的聲音」,以及「既非

the nature of equality that is beyond being the same

悅耳亦非不悅耳的聲音」。就如同在夢中一般,

or being different. Similarly, in this lifetime, ear

聲音和察覺聲音的耳識,既非相同、亦非不同,

consciousnesses hear pleasant sounds, unpleasant

它們超乎了異與同。那麼,它們是以什麼樣的形

sounds, and sounds that are neither pleasant nor

式存在著呢?它們是平等性的。如果你了知平等

unpleasant, just as in dreams, but the sounds and the

性的意義,那麼,以為「聲音」和「察覺聲音的

ear consciousnesses that apprehend the sounds are

耳識」為相同或者不同的複雜概念,就會止息。

neither the same nor different. They are beyond same and different. What is their way of being? They are

一般人隨著聲音而感受到的貪和嗔是很好的,

of the nature of equality. If you realize the meaning

而他們隨著這貪和嗔所體驗到的痛苦也是非常好

of equality, the complexities of sounds and the

的。正因如此,對於「聲音」與「加諸於聲音之

consciousnesses that apprehend them as being either

上的念頭」,去導正它們之間的複雜關係是很重

the same or different will be completely pacified.

要的。特別是現今社會,世界各地的聲音都離我 們很近。由於這些聲音離我們的耳朵這麼近,因

The attachment and aversion that ordinary beings

此去消弭「聲音」與「加諸於聲音之上的念頭」

experience in dependence upon sounds is great, and

二者間的複雜性,就變得很重要了。

the suffering that they experience in dependence upon that attachment and aversion is also great. For

我們的耳朵變得又大又長,聲音近在咫尺。如

that reason it is important to correct the complexity

果我們的心能隨著耳朵的變大而變大,那就還

of sounds and the thoughts that apprehend sounds. In

好;但是,如果我們的耳朵變得很大,心卻變得

particular, these days the sounds of this world have

很小,那可就糟了。

come close to us. Because they have come close to our ears, it is important to pacify the complexity of

節錄自1993年夏天開示於噶瑪秋林的《大手印觀》,第53-54

sounds and the thoughts that apprehend sounds. Our

頁。

ears have become very large and long. Sounds have

藏譯英:茱兒‧勒文森 轉譯自 http://www.ktgrinpoche.org/quote/large-ears-need-large-

come very close.

minds

If along with our ears becoming so large, our minds were to become very large, that would be fine. But when our ears become very large and our minds become very small, that’s difficult.

48


努力和放鬆

Effort and Relaxation

有時候,你需要很努力練習;有時候,你需要

Sometimes you need to put a lot of effort into

放輕鬆。這兩者都很重要。初學者需要多多努

practice and sometimes you need to take it easy, so

力,接下來則要放鬆一點,最終,你是全然的放

both are important. Beginners need to put in effort,

鬆。但是,你若太執著於放鬆,反而會變得很緊

in the middle you relax a bit, and at the end you are

繃,所以,也不要執著於放鬆。

perfectly relaxed. But again, if you are too attached to relaxation, then you become tight. So do not be

這就像你第一次學習開車。第一次學開車時,

attached to relaxation, either.

你是非常、非常全神貫注的,而你也不得不專 注,否則就不知道該怎麼開了。一旦學會開車,

It is just like when you first learn to drive a car.

你就能放鬆,並且自然而然地開著;但是,若你

When you first learn to drive a car, you are very,

開車時太過放鬆,也會是個問題。這就是為什麼

very conscientious. You have to be, otherwise you

禪修教訣說道:「放下且放鬆,挺直背脊並保持

will not know what to do. Once you have learned

警覺。」可見,禪修兼具著努力和放鬆兩種特

how to drive, you can be relaxed and drive naturally.

質。這兩個觀點,同樣可以在大手印典型的三個

But if you are too relaxed while driving a car, that

教訣中見到,即是:「無散、無修、放下且放

can be a problem too. That is why it the meditation

鬆。」放鬆,但是別執著於放鬆。就像是這樣。

instructions are: “Let go and relax, and straighten up and be alert." So, it has both qualities. The

節錄自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於2000年,於英國牛津的智慧金剛 創古中心的開示。

same two notions can be found in the three classic

藏譯英:阿里‧金洲

Mahamudra instructions, which are: No distraction,

轉譯自 http://www.ktgrinpoche.org/quote/effort-and-relaxation

no meditation, let go and relax. Relax but do not be attached to relaxation. It is like that. 49


竹慶本樂仁波切 開示

對的時機,把自己孵出來! 當弟子準備好,就會開始敲蛋殼,善知識聽到了,也會開始啄蛋殼,因為內外因緣成熟, 你自然就孵出來了,成為修道上一隻很可愛的小雞。

以,不論是善知識或心靈的伴

隨我的上師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

教授:竹慶本樂仁波切

侶,你都必須依靠自己努力的

切時,是先從顯乘的經典開始

時間:2008年11月30日

去尋找。

入手,當時我們彼此就是善知

地點:台北化育道場 英譯中:堪布丹傑

所謂的「善知識」、「老師」

識、心靈伴侶的關係。而後,

或「心靈的伴侶」,之前的課

當慢慢的進入到更深的金剛乘

程也有提過,還記得嗎?

實修時,他自然就成為了我的

問:藏傳佛教四大教派傳承都

面對這樣的一位「老師」、

上師。我沒有辦法說出到底是

很殊勝,但是修行人需要實際

「善知識」或「心靈的伴侶」,

從哪一天開始,突然蹦一下,

選擇一門深入,長期薰修方能

你首先要做的是什麼呢?你要

仁波切就從善知識變成我密乘

成就。請問如何尋找自己的根

和他認識並建立起友誼,像是

的上師,但是這樣一個過程自

本上師?是要刻意尋找,又或

朋友一樣,當慢慢有了友誼

然而然就發生了,我們的關係

當自己福德功德俱足時,根本

後,你會看到彼此間相互的信

也因此變得更加深厚。

上師便會自然出現在弟子的面

任,而你的信心也會隨之建

我很喜歡禪宗常做的一個比

前?(學員笑)

立、增長。總有一天,自然而

喻,叫做「啐啄同時」,就是

答:奇怪,昨天都沒有什麼

然這個善知識就會變成你的

形容說一個快要孵出來的蛋,

問題,今天的問題倒是從天而

上師,這絕對比你一開始就

小雞會從蛋裡敲啄蛋殼,母雞

降、源源不絕。(學員笑)

想要貼標籤認定:「他是我的

聽到後,也會從外邊敲啄這顆

上師!」或馬上把他的照片做

蛋,一內一外,堅硬的蛋殼才

成別針,別在自己的襟上說:

得以破裂,可愛的小雞也因此

「這個就是我的上師!」絕對

孵化出來。

啐啄同時 你要找一位老師,第一步, 你要先尋找一個善知識或心靈

比那樣子來的好!

如同這樣的比喻,因緣時機

修持的伴侶。不要想太多,所

什麼是上師?與你心靈相繫

成熟就是指這個老師或善知識

謂的上師、Guru有時候太沉重

著的,才是你的上師。要如何

和他的弟子之間的關係,當弟

了,先放一邊吧,先依止善知

才能夠與一位上師的心連結在

子準備好的時候,就會開始敲

識。

一起呢?你們要先從互信、先

啄蛋殼,這個聲音會被善知識

在佛教裡,找尋老師的方式

從友誼的建立開始,就如同你

聽到,善知識也會開始敲啄這

與其他宗教是不同的。我們不

們是一對很要好的朋友,你們

個蛋殼,而當兩個因緣聚會的

像其他教派有傳播福音的使

相互認識,也相互了解,這也

時候,那麼自然的,上師就會

命,反之,佛法的追求,完全

是朋友的定義。

出現,你就孵出來了!因為成

是你自願自發的個人旅程。所 50

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跟

熟,就孵出來了,孵出了一隻


收攝次第,也就是一切化空之

經驗,一定要有上師「覺」的

後,會有一段時間是平靜、清

指引。如果你沒有學過、也未

問:弟子對所皈依的傳承上

晰、無概念的感受(或在念佛

曾接受過這樣的指引,單依靠

師,如何自然的生起強烈的虔

一段時間,尤其是在追頂念佛

止的禪修,是無法完全得到這

誠信心,是否一開始便要刻意

後止靜的經驗,又或在唱道歌

種「覺」的經驗的,你可能就

的造作?

後,停下來的那段時間)。這

只是剎那的瞥見。

在修道上很可愛的小雞。

答:每個人的情況是不同

樣子的情況,是不是就是「本

這和剛剛所回答如何區分

的,有的人自然而然就特別有

覺」的體驗?它與「止」的經

「覺」和「阿賴耶識」很相似,

信心,但對大部分的人來說,

驗,又似乎有點相似,應該如

就不多做解釋。

剛開始要生起這樣子的信心是

何分辨?

要努力才能達成的。所謂精

答:這個算是「覺」的一部

問:仁波切之前提到一個禪宗

進、努力的形容,並不是刻意

分,是驚鴻一瞥,就是一剎那的

公案:「有一位僧人從大樹上

去造作的意思,而是要你去努

照見到、觀看到的情況,但能

摔下,想用手抓住樹枝,卻沒

力成就一件事,尤其當你對佛

有這樣子的感覺是非常好的。

有抓住,幸好用嘴巴咬住樹

法的功德、利益及眼前這位上

關於「覺」的這種證悟,或者

枝,才保住性命。但此時有一

師的功德越來越了解的時候,

說對於「覺」的這種經驗,一定

位求法心切的路人經過問他

你的信心也會隨之增強。

是要來自於上師所給予心性指

話,這位僧人陷入兩難,如果

這個回答和前一個回答有一

引的教導。如果過去你不曾接

開口就會摔個粉身碎骨,但如

些關聯性,如剛剛我們談到

受過上師所給予「覺」的心性

果不說又對不起這位求法心

的,一開始不急著去找一位根

指引,那麼剛剛所形容的,就

切的路人,到底是說好還是不

本上師,而要先與善知識建立

只是「止」的一種情況而已;反

說好?」請問仁波切會如何回

友誼。因為唯有友誼慢慢的建

之,如果你是一位曾獲得上師

答?(學員大笑)

立,信心才會生起,否則你突

「覺」之心性指引的弟子,那

答:這是一位禪宗的師父告

然說你要信仰,要對一位根本

麼剛剛所形容的那一些清晰、

訴我的故事,並問我這個問

上師有很強烈的信心,這是不

平靜或無概念的情況,它就被

題,我當時的回答是:「如果

太容易做到的。

稱做「殊勝的止」或「住於本

照你這一個方式去想的話,別

覺 」、「 住 於 這 個 覺 中 的 一 種

說什麼回答,我嘴巴和臉頰都

問:仁波切曾開示:「本覺遍

止」,那是因為你的經驗是在

已經痛死、酸死了,而且我會很

滿於一切經驗中。」請問在做

上師的指引之下所產生的。

害怕我說了會掉下來!」

本尊的觀想或上師相應法後的

一般來說,要生起「覺」的 51


問:在《朋友》的道歌當中有 提到:「無焦點見增長」,請

的寶瓶氣之修法? 答:寶瓶氣的觀修,是要跟

問:要打通中脈,禪修是否是 唯一的方法?

隨上師一對一來學習的,而非

答:要打通中脈,不應只是

答:「無焦點的見,能夠增

在大庭廣眾下公開教授,不

說透過止和觀這種坐下來的禪

長」,所謂的「無焦點」,也

過,寶瓶氣的修持其實也不是

修方式。以金剛乘來說,你要

譯作「無所緣」,意思是沒有

那麼困難。

透過一些特別的觀想和方法,

問這句是什麼意思?

在那洛六法、龍欽巴大師的

執著,也沒有焦點,即沒有強 烈的執著於真實。我們經常會

問:若與自己的上師相應時,

《龍欽寧體》和堪布 竹清嘉措

有很多的執著,所以這句的意

有何徵兆或感受?(學員笑)

仁波切的教授中,都有教授這

思就是在形容沒有執著的一種

答:在經典當中,有許多的

些金剛拳法和氣功。

形容提到,當你和自己的上師

今天很感謝各位提出了很多

非常相應的時候,會有一些身

非常好的問題。總結來說,我

心上的反應,例如你會寒毛直

們要知道釋迦牟尼佛給予的所

問:堪布 卡特仁波切在《甚深

豎、非常感動,甚至會流淚等。

有一切開示、教導,無論是南

內義》(Zab mo nang don)一書

其實這些重點是指你的心會

傳佛法的內容、大乘佛教的內

中說:「一般我們在俢 『 止』的

感覺與上師非常的親近並相契

容或是金剛乘的內容,這一切

時候要數息,並且全神貫注在

合,同時,對於上師的功德或

都是為傳達出一個最重要的訊

之上。」但在七支座法之後,

者他教授的內容,你一聽到,

息,即告訴我們要在我們的心

密法的修行便大為不同,這種

就會覺得對於自己身心的修持

上來用功、來下手,也就是要

修法也稱為「四法」。是否能

特別有利益,這些都可以算是

調伏、訓練我們的心。儘管傳

夠請仁波切教授稱為「四法」

與上師相應的一些覺受。

統上的細節有一些不同之處,

見解、經驗能夠增長生起。

觀修寶瓶氣,需跟隨上師

52


祈願吉祥光照全宇宙!

但精要、精髓的這個部分,各 個乘法它的本質和所要強調的

親見輪涅萬法僅緣起,

訊息都是一樣的。

且見緣起心要即法性,

願此科學極盛之世紀,

對於一個佛弟子、一個修行

以此力故祥光照宇宙,

諸如天人受用之機器,

者而言,目標只有一個,是什

喜笑金剛屹立我心中。

悉成無害和平勝方便, 祈願吉祥光照全宇宙!

麼呢?就是要調伏我們這一念 心,為了要達到能夠利益一切

了知根之實相離概念,

眾生的目的,我們要認識、認

且知緣起顯相如水月,

祈願外在物質之科學,

知到我們心的本質,也就是要

以此盡除邪見與疑黯,

結合內在心靈之科學,

證悟到我們的佛性。所以,請

祈願吉祥光照全宇宙!

以此善息心之謬誤力, 祈願吉祥光照全宇宙!

求大家不要忘記調伏你的心、 認識你的心。

智慧照見萬法真實義,

今天是我第一次來到這個道

慈愛如子利樂有情眾,

如是吉祥之光源起處,

場,環境很好也很棒,感謝化

威力轉化仇敵為弟子,

即是光明心之實相故,

育讓我有機會能夠來到這裡,

祈願吉祥光照全宇宙!

心之實相如是了知已, 善妙祥光何等燦爛也!

與大家一起討論佛法,因為唯 有透過教學,才能獲得最好的

最勝對治我執輪迴因,

學習。在這裡,我們有常駐的

即此了知無我正法故,

願此吉祥之光燦然力,

喇嘛──喇嘛甘采,之前也有

願息眾生我執迷惑力,

慈心悲心最勝菩提心,

許多來自尼泊爾的老師、喇嘛

祈願吉祥光照全宇宙!

生起自他二者平等心, 祈願善妙祥光不減損!

們來這裡教學。另外,我們也 有很好的老師──堪布丹傑和

已然捨離凡夫世間法,

妙融法師,他們不只是擔任翻

了知勝義實相之聖眾,

譯多年,同時也是很好的老

願導凡夫入於寂滅道,

師,這裡真的是一個非常好的

祈願吉祥光照全宇宙!

唱得非常的好!願一切的吉 祥光芒遍滿全宇宙、全世界! 我們所有的朋友們,明天就 要回到各個地方重新開始,大

道場。 我和我在西雅圖的翻譯泰勒

賜予二種成就之本尊,

家就如同水中的月一般,雖然

(亦擔任仁波切西雅圖中心的

與除惡緣障礙護法神,

清晰的顯現,但本質是空性、

老師)真的很歡喜能夠來到這

祈願盡除道上之違緣,

無實的,這便是「顯空不二」之

裡,也謝謝在座的每一位,明

祈願吉祥光照全宇宙!

相。 而在這幾日,我們大家一起

天我們就要離開了,但此刻能 與來自各地的朋友聚在一起,

願此世界一切之方所,

做了「聲空不二」佛法的討論,

真的是一個非常棒、非常好的

盛行無害寂靜善道力,

也生起了一些「樂空不二」的覺

經驗,再一次謝謝大家!(學

由此相互以愛深連結,

受,願一切妄念都消融、超越,

員給予掌聲)

祈願吉祥光照全宇宙!

融入到「覺空不二」當中,在短 短的一個周末裡,就成就了這

道歌唱頌118頁:

願此極盛豐饒之世紀,

一切,真的非常殊勝!

〈吉祥光照全宇宙〉

不生財富利益之紛擾,

(大圓滿,問答〈下〉)

Namo Guru Hasa Vajra Ye!

願享無爭無害之妙欲,

潤稿:方裔如 53


詠給.明就仁波切 開示

臨終十念,保證往生淨土? 如果你在臨終前真的能夠十念,那是最好的,但是如果現在發起十念,就算臨終沒有十念, 也可以往生到極樂淨土。

供養之後,就是正行的修持 教授:詠給.明就仁波切

了。

時間:2004年月8月30日 地點:台北化育道場 藏譯中:妙融法師

觀修器世間都轉化成淨土 水中所生蓮華上, 於內自化白觀音。

正行

氣。當風吹起的時候,花瓣就 隨風在空中飄盪,好像天空下 起花雨,撒落在地上,然後天 空中還會出現彩虹,我們就以 這種喜悅去觀想。 就如同之前所說,在我們的前

這個部分也就是觀想淨土,

方有個比較大的湖,湖中有很多

接下來是修持的正行。正行

這裡就要觀想器世間都轉化成

的蓮花,在這裡我們要想自己

又分為兩個部分:一、依止顯

為淨土,周圍非常的寬廣,這

化空了,觀想我們出生在蓮花

乘的修持;二、密乘的修持。

裡就是極樂淨土。這樣廣大的

上面,成為一個菩薩,菩薩的身

講到正行,首先要講顯部的說

淨土非常平坦,沒有懸崖峭

體是白色,一面二臂,頭上綁著

法,我們看法本:

壁,也沒有荊棘,整個大地都

髮髻,身上穿戴各種莊嚴的裝

是寶物構成。

飾品。我們所生的蓮花,是含

從本淨界所化現,

中間有眾多的湖泊及流水,

苞即將綻放,而我們的身體一

遍佈天地妙供雲,

八功德水盈滿其中,味如甘

半在蓮花裡,一半已冒出來。

藥血食子天女等,

露。在自身的前方,有一個比

如同法本所敘,「水中所生蓮花

化成無窮布雜霍。

較大的湖,到處都有寶樹,在

上,於內自化白觀音」。

這個是加持供養的意思,所

寶樹的上面,我們可以觀想:

以不管我們在哪裡,若是有上

寶樹是瑪瑙組成,樹幹則是琉

前方蓮華月墊上,

供或是有供品的時候,就要儘

璃組成,樹葉都像蓮花,果實

無量光佛身紅色,

量把最好、最妙善與最殊勝的

都是金子。有的時候是琉璃的

一面二臂等持印,

供品拿來做供養。

樹,有時是硨磲或瑪瑙的樹,

托缽身著三法衣,

藏文「嘎達」,「 嘠 嘎」是本然的

但這些琉璃、硨磲、瑪瑙都不

金剛跏趺坐而坐。

意思,「達」是清淨的意思,

是死的,都還會繼續生長,它

接下來我們要觀想,就在我

從本然清淨的界裡化現出來

是真正的一棵樹,不像我們世

們湖前面一點,有一棵菩提

的,從天上到地下,遍布著各

間看到的寶物,都是礦物,不

樹,在菩提樹的前方有一朵蓮

種妙供的雲,化現出各種藥、

會生長。

花,蓮花上面有月墊,月墊上

食子,可以予人食用,還有各

在淨土的寶物是活的,樹上

面有紅色的無量光佛,也就是

種天女作供養,一切無窮無盡

有發出悅耳聲音的鳥,清涼的

阿彌陀佛,就用我們今天下午

的化現,都盡情的去供養。

微風不斷的吹拂著,夾帶著香

教的禪修方法去觀想,他身體

54


無量諸佛與菩薩,

麼仔細,也沒有關係,我們只

聲聞羅漢眾圍繞,

要觀想阿彌陀佛真的就在我們

右為白色觀自在,

三位主尊之三處,

前方了,然後安住著,那就可

一面四臂前合掌,

三種子字放光明,

以了。若沒有辦法觀想種子字

右持晶珠左持蓮,

自極樂境作迎請。

以及放光,也沒有關係,只要

很大,放射出各種光芒。

這裡我們要觀想的三位主尊

知道他就在前面。當我們想到

大家可以看唐卡的右邊是觀

是阿彌陀佛、右方的觀音菩薩

放光至西方淨土後,就迎請西

世音菩薩,他的身體是白色,

以及左方的金剛手菩薩。三位

方的阿彌陀佛,那麼西方阿彌

一面四臂,右持水晶念珠,左持

的周圍有無量的諸佛菩薩,

陀佛就降臨。降臨以後他就融

蓮花,另外下面兩隻手合掌於

還有聲聞大阿羅漢在四周圍

入到我們觀想的前方阿彌陀佛

心中,站立在蓮花月輪之上。

繞 著。從 他 們 的 身、口、意 三

的身裡。接下來是迎請文:

立於蓮華月輪上。

處,也就是額間、喉間還有心 左為大力金剛手,

間三處的「嗡」、「阿」、「吽」

吽 彌陀海會聖眾盡無餘,

一面二臂身藍色,

三個種子字,放射出光芒來。

祈請降臨垂賜大加持,

右手持杵左持鈴,

額間「嗡」字放射出白光,喉

為我具緣具信施勝灌,

立於蓮華月輪上。

間「阿」字 是 紅 色 光 芒,心 間

祈求淨除邪引與壽障。

在阿彌陀佛的左手邊是金剛

「吽」字是藍色的光芒。光芒放

多色蓮華月輪寶座上,

手菩薩,顯教也稱大勢至菩

射出來後,就照射至西方的極

彌陀海會聖眾祈安住。

薩,他是呈寂靜相,身形藍

樂淨土,從西方的極樂淨土迎

色,右持杵、左持鈴,也立於

請阿彌陀佛。

蓮花月輪上。

若是一開始沒有辦法觀得這

在這裡就是請阿彌陀佛降臨 到前面的蓮花月墊座上,再看 下面頂禮的部分: 55


吽 極樂淨土轉法輪,

形象做觀想?另外一個問題是

依,再來發心,並且努力的去

恆常慈悲視有情,

相應的問題,譬如我跟觀世音

積聚善業、積聚功德,然後將

誓允救護諸眾生,

比較相應,是不是可以觀想他?

我們所積聚的功德,盡一切都

頂禮等印無量光。

答:關於第一個問題,這一

迴向西方極樂淨土。

在這裡,要觀想自己化現為

次主要是彌陀淨土實修的法

經典中說,你這一生中,若

菩薩了,所以可以放出無量個

門,如果你要按照儀軌來修持

是能夠完整地做滿十次,將十

自己,無量個菩薩,一起向阿

這個法門,最好是能夠觀想法

次善業功德做迴向的話,你就

彌陀佛頂禮。

本中所說的阿彌陀佛形象。雖

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然一切的諸佛是無別的,而且

另外還有一種臨終十念的

嗡 阿彌碟哇 釋 邊雜薩瑪呀雜

也是為了眾生一切的願求而化

說法,如果你在臨終前能夠十

雜 吽 榜 霍 滴叉廉 阿地 布霍

現,但是因為我們要特別修持

念,那是最好的。但是,我們也

這個法門,所以我們最好按照

不一定要等到臨終,你現在就

這個法門形容的做觀想。

可以開始做這樣子的修持。如

「嗡 阿彌碟哇 釋 邊雜薩瑪 呀雜」,這個咒語就是迎請的 咒,接下來「雜 吽 榜 霍」,

第二個問題是可不可以觀想

果現在發起十念,就算你在臨

這個咒語就是四無量手印的咒

觀音菩薩?在這裡是不可以!雖

終沒有十念,也可以往生到極

語,這也就是,請堅固安住的

然我們知道一切諸佛菩薩的體

樂淨土。

意思,堅固的住於前面的蓮花

性是無別的,但是為了調伏眾

所以我們若能在還未往生

上的意思。接著「滴叉廉」,

生,所以他會示現各種不同的

前,就能夠做這樣子的十念迴

意思是「請坐」的意思。之前

形狀、相貌,還有各種的形象,

向祈願,那麼我們也能夠往生

我們觀想自己放射出無量無數

所以在這裡是不可以觀想觀音

西方極樂世界的。這樣子的十

的菩薩一起頂禮,現在就是請

菩薩,要觀想阿彌陀佛。

念,只是說最少你要十念,其 實當然是越多越好。如果我們

他們坐的意思。「阿地 布霍」 的意思就像你跟上師說阿彌陀

問:「臨終十念」要達到什麼層

在臨死的時候,也能夠發起這

佛,上師也跟你說阿彌陀佛。

次,才能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樣的十念,那對我們往生西方

問答

答:你最好現在就可以發十

是更好、更有幫助。還有一些

念,不要等到臨終的時候。而

情況是,有些人具有強烈的信

問:因為國界、地域的關係,佛

且,絕對不能比十念多,也不

心,做了皈依也發心積聚善

的形象各有不同,我們在觀想

能少。如果你發了十個半念,

業,但是在平常的日子裡沒有

阿彌陀佛的時候,可不可以依

也往生不到西方,開玩笑的!

發十念,直到臨終的時候才發

我們本身比較習慣的阿彌陀佛 56

經典中是這樣講,首先要皈

十念的話,那他也是能夠往生


友,他已經往生淨土。所以當

文字給予很大的加持,一旦我

你在做第二次超薦的時候,對

們念誦,就會有很好的利益跟

問:「帶業往生」的業是指哪

於已經往生淨土的那位親友來

益處。但是,現在很多的譯者,

些業?它的範圍定義有多廣?

說,基本上沒有什麼用了。它的

並沒有像他們那樣如佛般的證

答:帶業往生的業,就是我

功用是什麼呢?做這個超薦,

悟,所以如果念誦藏文,是比

們 現 在 都 有 的 業。所 謂 的 煩

是有利於與往生淨土這個人有

較好的。雖然我們現在無法有

惱,也就是指貪、嗔、癡、慢、

緣且有關係的眾生。如親眷、朋

標準的發音,但是我們可以儘

嫉等等煩惱。而所謂的業是指

友,或者是他曾經傷害過、甚

量的讓自己標準一點,這樣會

什麼呢?就像現在我們想要快

至吃牠的肉等等一切有生命的

是很好的。

樂,但總得不到快樂;想要遠離

眾生,都是有幫助的。

西方極樂淨土的。

這裡有一個關於阿底峽尊者 的故事,他從印度到西藏弘法

痛苦,但是總是有各種痛苦發 生。這種自己做不了主,也沒

問:我們現在念的都是藏語,如

的時候,有一次喉嚨突然腫起

有辦法控制的情況,就是業。

果我的發音不準,還會有它的

來,裡面全都是膿。他的弟子

如果能夠成就到初地果位,也

功德存在嗎?漢傳佛教翻譯的

們討論著,想幫上師修個灑淨

就是說業已經得到了自在,那

中文版佛經,比如《大悲咒》,

的摧破咒,讓上師的喉嚨膿瘡

個時候,你不想要的就不會發

它跟藏語的音完全不一樣,比

快點好起來。當時找了很多西

生,比如你不想下一輩子變成

如「娑 婆 呵」,藏 文 是 念「梭

藏的法師們幫忙修持,當法師

狗,你就不會變成狗,你不想

哈」,還有漢傳的《大悲咒》跟

們念摧破咒的時候,阿底峽大

要去那個地方,你就不會去那

藏傳的《大悲咒》,兩者念的佛

師卻哈哈的笑了起來。因為他

裡。也就是說,已經對業力完全

號名稱都不太一樣,我們要念

來自印度,聽到西藏法師們念

自在。

漢傳版,還是念藏傳版?

的咒不但不標準而且發音也很

答:藏文版的儀軌最早是從

奇怪,可是當他這樣大笑的時

問:每次法會都有超薦這項,

印度文翻譯演化成的,經由過

候,突然膿瘡破掉了,膿血旋

如果每年都超薦祖先,是不是

去的大譯師們,將佛經、經典

即被他吐了出來。

祖先都沒投胎轉世?如果已投

譯成藏文,例如大譯師毗盧遮

阿底峽大師後來有感而發:

胎,又代表什麼意義?

那、馬爾巴等等。這些大譯師

「雖然發音不一樣,但是它的

答:對於超薦,也就是當我

們,我們都認為他們如同佛一

加持是一樣的啊!」

們有具格上師並且因緣和合的

般,他們的證悟跟悟境也如同

(系列之七)

時候,進行超薦。第一次的時

佛一般,所以當他們翻譯這些

聽打:噶瑪妙辭

候,可能你希望超薦的這位親

詞句跟文字的時候,也對這些 57


畫一個圓,跟生命好好說再見 死亡其實是一種慈悲的示現,它讓我們生命完整了,為了讓過程更健康, 我們更應該累積功德、善緣,讓生命更有意義。

意思就是結束,不會再有,一

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在過

教授:措尼仁波切

切都停止、止滅。雖然有些東

程中,我們必須要做好準備。

日期:101年7月19日

西就這樣結束、停止,可是又

做好什麼準備呢?就是我們不

有些東西是持續不斷進行,所

要去避免事物的止滅,因為事

以我們要清楚到底是哪些東西

物的止滅,就是生命的一部

停止,而哪些東西是持續的。

分,所有生、住、滅的過程,

地點:台北化育道場 英譯中:施心慧 攝影:班瑪歐色多傑、攝影獅

今天晚上的主題是「怎麼準

有為法,彼此依存且無常

就是生命的一部分。雖然這些 事情就是會發生,但是有兩件

備,才能和生命好好說『再

《金剛經》教導:「一切有

事情是我們可以做的:一、接

見』?」這個題目聽起來滿可

為法,如夢幻泡影。」一切「有

受事物有生、住、滅,這就是

怕的。我想其實真正要談的

為法」的這些現象,它們會展

它的法則;二、了解過程。

是,當死亡到來時,我們要如

現生起或止滅的狀況。我們的

像剛才提到的循環法則,不

何不錯失這樣一個機會,好好

這一生中,很多事物都會終

管時間、距離或過程,它就是

把它轉換到下一趟旅程。

結,這些事物的終結,是我們

會發生,有一天也會結束,我

無法去選擇的。我們可以說,

們沒辦法選擇它要不要結束,

以「有為法」為基礎展現出來

它自己就會結束。但是在過程

這一生如果沒有死亡,生命

的事物,就有生、住、滅,它

中,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我們

就不完整了。為了讓我們生命

會展現從什麼地方來,停留一

可以去延緩它,讓它慢一點,

完整,死亡就是會來臨。如果

會兒,然後就止滅了,這就是

或是讓過程更健康、更有意

長壽不死,活得很久,這樣的

「有為法」的法則。

義,或是讓過程痛苦少一點。

死亡

人一定有非常多的痛苦。所以

舉例來說,宇宙裡有些事物

但是不管我們怎麼做,或者做

有的時候,死亡其實是一種慈

出現、停留,最後又被黑洞吸

了多少,這個過程就是一定會

悲的示現,它能夠幫助我們,

回去,這就是宇宙的法則。所

結束,因為它就是「有為法」

讓我們的生命完整。

以我們看看任何一件事物,它

的法則。

事實上,出生跟死亡,這兩

展現出源自何方,並停留一段

這些「有為法」存在的狀況

者是互相依存的。如果沒有死

時間,然後止滅,這樣的狀

都是暫時的,必須依賴另外一

亡,生命就是不完整,所以死

況,就是履行了一個存在事物

種現象才能存在,所以「有為

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我再強調

的責任,它有生起、駐留,最

法」是彼此相依存的。因為

一次,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後止滅。

「有為法」都不是獨立存在,

就世間一般的說法,死亡的 58

為什麼要談這些呢?其實這

都是受到很多因緣的影響而形


你快樂嗎?

我很快樂! 樣一個過程還是會結束。從剛 剛到現在,你們理解到了什麼 嗎?我期待各位能理解到兩個 重點。 有沒有人要說一說? 學員:「我們可以讓這個過 程更有意義!」 這是一點,有人可以說出另 一個觀點嗎? 學 員:「這 是 生 命 的 一 部 分。」 很好,還有嗎?我們的這個 存有的循環中,所有的一切都 要依賴其他的事物,其他的因 緣,才能夠展現。如果我們能 創造比較好的因緣,就能讓循 環的過程變得更有意義。由於 存在必須依賴其他事物來展 現,所以如果有好的因緣,就 可以有好的結果。為什麼?因 為所有的萬法都是無常的,都 措尼仁波切說:在有為法的原則 下,如果能創造出善的因,那就 能有善的果,所以我們可以說, 無常真的是很慈悲。

成,所以如果我們有辦法改變

是「有為法」。因為它們是無

這些因緣,我們就有能力改變

常的,是「有為法」,所以它

我們的生命。雖然我們可以改

們要依賴因果的法則,它們不

變我們的生命,但這也是暫時

是獨立的,而是相互依賴的。

的,因為它也是「有為法」,

在有為的法則下,如果我們

是一種無常的狀態。所以,我

能創造出善的因,就能有善的

們沒有辦法永遠地持續一個東

果,所以我們可以說,無常真

西,「有為法」屬於無常的法

的是很慈悲。因為這一切是無

則,並不是恆常的法則。

常的,所以當我們經歷到痛苦

接受與不放棄

時,我們才有機會去改變它。 如果一切萬法都是恆常的話,

「有為法」受到很多因緣的

那麼我們的痛苦就沒有辦法停

影響,有這麼多因緣,彼此連

止,就會永遠維持在這個痛苦

結在一起,彼此影響。我們可

中。雖然無常是慈悲的,但它

以做的是讓這些因緣更健康,

也包含了死亡,聽起來好像有

讓無常過程更健康,讓它更有

些可怕,但事實就是這樣。

一點意義,但是即便如此,這

大家的觀點都很好,但還有 59


一點是你們沒提到,那就是

一部分,總有一天它會來,因

些動力,否則一般人是沒有心

「接受」。我們必須接受死亡

為這一切都是依循因緣的法

情或動機去應用那些知識。

終會來臨,所以「接受」也是

則。因此,我們為何不去創造

譬如每天運動20分鐘對身體很

我們準備的一部分。「接受」

好的因緣,讓我們得到好的結

好,這一點大家都知道,但是

可以延緩這個過程,讓過程更

果。所以我們要努力這麼做。

我們為什麼沒有辦法去做?我

健康。

剛才講的健康,除了生理的

要跟大家分享我的一個經驗。

雖然有一天我們都會死,但

身體要健康,心理上也要很健

因為死亡也在因果的法則中,

康,我們要很注意這兩點。怎

所以如果我們能創造比較好的

麼樣讓身體健康?我想大家都

就運動而言,我跟明就仁波

因,就會有比較好的果。因為

滿清楚的,只要關注自己的身

切採取的方式是很不一樣的。

這樣,我們可以讓過程更加健

體健康,自然就可以得到比較

寺院修法的座間大約會有15-20

康,這就是「接受」。這個意

健康的身體,生命也許可以稍

分鐘的休息時間,在這15-20分

思不是說我們都會死,所以今

微延長一點。不過這裡講到生

鐘的休息時間裡,我會和家人

天就死死好了,並不是這個意

命的延長,並不包括業力的部

喝茶聊天,明就仁波切也會同

思。另外一點是「不放棄」,

分,在這裡不談這件事情。現

大家一起。有次明就仁波切不

「不放棄」並不是忽略死亡,

代醫藥十分進步,透過醫藥知

見了,大概10分鐘以後他又出

而是知道死亡會來!

識,我們可以讓身體比過去的

現,滿頭大汗而且不斷喘氣,

人更健康。

於是我問明就仁波切:「你幹

對我來說,「接受」、「不放

光說不練,不如起而行

棄」這兩點很重要,理解這兩

現在的生活環境,有很多醫

嘛了?」明就仁波切說:「去

點是很重要的。我們必須要在

藥知識可以學習,但是要讓我

運動了。」於是我又問:「你

心裡告訴自己:死亡是生命的

們想去學習並應用它,需要某

去哪裡運動啊?」明就仁波

60


你快樂嗎?

我很快樂! 切:「在寺院樓梯上上下下跑

的部分是依賴心理的狀態。科

要的。因為執著是造成我們痛

了20遍。」就在明就仁波切運

學家發現,心的平靜確實可以

苦的原因,關注可以讓我們的

動的時候,我是躺在那邊聊天

提升免疫系統的能力,能夠保

人生過得更健康,但是這樣一

喝茶。

護身體避免受到病菌的傷害。

種關注與健康,不是奠基在執

我期待的運動是非常平靜、

所以如果我們的心、情感,

著上。這樣的生理及心理健

舒服,並且要有好的環境。事

保持在一種比較好的狀態,對

康,都必須奠基在不執著之

實上我也買了鞋子、運動服等

於外在這個粗分的身體健康是

上。

等,甚至還有一個運動包。我

非常有幫助的。當然,保持身

總想,有一天我要帶著包包,

體的健康仍然要依賴其他的一

開車到健身房好好運動一下,

些方法,有了身體的健康及心

現在進入下一個主題,剛剛

然後享受蒸汽室、烤箱,再喝

理的健康,我們就可以過著快

第一個主題是死亡,現在第二

杯咖啡、吃個蛋糕等等。但是

樂的人生。可是即使我們過著

個主題是無死。

我總是沒有時間去做這樣的事

快樂的人生,我們也要知道總

我們前面已經談到很多「有

情。我想運動5天也降不了多

有一天死亡會來臨,因此我們

為」的現象,它總有一天會結

少體重,如果持續1個月也許

在內心深處,就必須準備好有

束。我們現在要談另一個部分

才會有一點效果,所以我總是

一天死亡會來臨。如果你沒做

──無為法,也就是無為的現

在找這樣的時間運動,有時

好準備,有一天死亡突然出現

象,如果能夠真正、好好地去

候做個3、4天就停下來,根本

的時候,我們會產生極大的恐

理解它,我們就可以達到無死

沒有我想的1個月那麼長的時

懼,那個時候你也會產生極大

的境地。

間,因此我總是夢想著要去做

的執著,因為你沒有準備好,

在佛教,特別是大乘及金剛

到理想中的事。講這個故事,

當你有恐懼、執著的時候,就

乘,都著重在第二個部分,就

大家有聽懂嗎?(學員回答:

沒法死得很好,沒法很順利地

是我們心的根本本質,它不依

「有!」)

往生。

賴任何有為的現象,也不依賴

無死

事實上,我知道運動有什麼

為了要有一個快樂、完整的

其他的事物,因此它是沒有止

好處,我也知道怎麼做運動。

人生,我們要記得有一天我們

滅的。我們談到無生、無滅,

所以真正要改變的是我們內心

一定會死。當然,我們不要笨

意思就是無死,沒有死亡。這

的狀態,並不是我們缺乏知

到說既然有一天會死,那現在

個心的本質,我們也會稱為佛

識。就像之前提到,身體上的

就去邀請死亡到來,當然不要

性,或是如來藏、母光明。

健康要依賴心理上的健康。我

這麼做!但是我們一定要記得

講到心識的部分,有比較粗

們講到心理上的健康,就是在

怎麼去過一個快樂的人生,同

的心識,這種比較粗略的心

心情、情緒上有很幸福的感

時,也記得有一天死亡會來。

識,在我們死亡的時候,它也

覺,有輕盈的感覺,有平靜喜

剛講到我們必須接受死亡,

就跟著停止了。

必須在內心深處好好記住這一

還有一種是比較細微的心

中文裡,思考的心和感受的

點。記住這一點會對我們很有

識,它會跟著我們的習性,生

心是不是沒有很清楚的分別?

幫助,它能幫助我們不會有添

生世世的延續下去,但是它有

藏文就沒有mind和heart這麼清

加上去的執著,也可以幫助我

一天會停止,當我們的業力完

楚的分別。近代醫藥研究發

們更加關注我們的心理健康,

盡的時候,這樣細微的心識,

現,其實身體的狀況,有很大

這兩點對我們的人生是非常重

也就跟著停止了,這個時候,

悅的感受。

61


次上,我們要保持身體健康,

在死亡的過程中沒有那麼突然,

這裡有好消息和壞消息,好

讓生命能稍微延長一點,於此

自己還可以保有某一種程度的覺

消息是我們具備這個能力,壞

同時,我們就持續讓子光明能

性時,就要看亡者在世的時候,

消息是,如果你沒了悟,你還

夠更穩定,去創造一些順緣,

哪一種方法對他而言是最熟悉

是沒法達到那個目的。

讓所有狀況都很和諧,不去傷

的,很容易就可以做的,他就可

害任何人,這樣子持續練習,

以做這樣的修持。這三種都是非

讓我們的子光明更穩定。

常好的,沒有太大的分別,就好

心識跟空性就會合而為一。

對於剛剛講到的心的本質,我 們必須去認識到它的真實狀態, 依於一位真實上師,我們就能認

這樣子做就是在為我們的最後

像BMW,Benz跟Lexus,要如何

識到心的真實狀態,而不是被我

一天做好準備,你自己的子光明

選擇,就看他生前熟悉三個方法

們造作出來的狀態。我們認識到

是不是發生了,是不是穩定,這

中的哪一個。

心的真實狀態,然後了解到心的

一點是自己可以感覺得到的。當

本質和空性沒有分別,是無二無

你真的具備子光明的時候,你就

問:我曾經做了一個夢,在夢

別的。當我們死亡的時候,母光

可以改變很多事情,而且可以從

中我對自己的親人有非常強大

明就會依據自然法則而自然地呈

很多狀態中解脫,同時也具備了

的執著。請問仁波切,在臨終

現;當我們認識到心的本質與空

力量去影響你的家人,影響更廣

時我們可以怎麼做,才能不執

性無二無別的這個道理,就稱為

大的世界。

著親人?如何才可以很順利地

子光明。死亡時,當母光明依自 然法則呈現,我們又有子光明的 時候,母子光明相會合,那時候

我們已經談了一個小時,現 在可以回答一些問題。

到達淨土? 答:你無法用夢中發生的事 情為依據,因為在夢中什麼事

我們就可以證悟到法身。所以這

問答

是個好消息,不過,如果不練習

問:當死亡突然來臨的時候,

有很強大執著的夢,但也可能

的話,這也不過是個希望而已,

有人說要修破瓦,有人說要修

是完全沒有執著的。你在夢中

我們還是沒有辦法達到。

上師相應法,也有人說要安住

有強大執著,不代表你就是一

在自心本性是最好的,到底哪

個有強大執著的人,我們不能

一種比較好?

用夢中發生的事情來判斷。此

如果你們能夠真的好好實 修,而且非常精進,一生都這

情都有可能會發生,可能會做

樣修持的話,也許你能將肉身

答:當死亡突然來臨,一般人

生也好像一個夢境,我們可以

轉化為虹光身,不過以這個年

根本就沒有任何選擇,因為太突

好好觀察一下此生這個夢,從

代來說,要做到這樣是非常困

然了。可是如果死亡的過程慢一

早到晚,好好來觀察我們的

難的。但是我們還有第二個機

點的話,他是可以有選擇的。如

心,包括我們有怎樣的習性,

會,也是大多數修行者期待可

果突然死亡,他本人沒有什麼機

觀察我們的人際關係到底是怎

以做到的:死亡的時候,母子

會做選擇,但是他的朋友可以依

樣一種狀況,然後好好來看此

光明可以相會合。所以很多行

據他最擅長的部分來選擇。如果

生夢中所做的事情,看看是不

者在他們還活著時,都在努力

這個朋友最擅長的是破瓦,就可

是有很大的貪著,是不是像印

穩定他們的子光明,對於心的

以為亡者修破瓦;如果平常就跟

度食物那般油膩膩的貪著,好

本質和空性無二無別這一點,

他的上師很有感應,就可以做上

好地觀察3-4天。如果真的有

有穩定的確信及了解。

師相應法;如果這個朋友對安住

像印度食物一般油膩膩的貪著

再回到我們剛剛提的第一個

自心非常熟悉,就可以用安住自

時,我們可以為這個貪著做什

主題:無常的循環,在這個層

心的方式來幫助亡者。如果亡者

麼?你們可以分辨多汁跟油膩

62


你快樂嗎?

我很快樂! 塊石頭來,這樣對降溫是沒有 用的。我們找到了問題──太 熱,熱的相反是冷,所以把冷 空氣帶進來,就可以讓整個房 間降溫了。 執著的相反是不執著,如何 修持不執著?就是要修持幻 身。一切都如夢,我們就是在 夢中,我現在是在我們的夢中 跟各位講話,我在夢中理解了 一些事情,我知道怎麼從夢中 醒過來,佛法就是一場夢,可 以讓我們從夢中醒過來,從無 明的睡眠中醒過來,要一再地 來思維。就如同佛陀在經典內 講到的,佛如夢一樣,對顯現 為夢一樣的眾生,教導如夢一 樣的佛法,將一切的眾生帶到 如夢一樣的了悟,所以一切都 是夢。 雖然我們都是在夢中,直到 有一天從夢中醒過來之前,我 們最好都是做健康的夢,沒有 措尼仁波切說:要順利到達阿彌 陀佛的淨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 改變自己的觀念。

的差別嗎?你們想要多汁的

人會喜歡做惡夢吧!有一種夢

愛,還是油膩膩的愛?我想大

是可以讓你從睡眠中醒過來

部分人要的是多汁的愛,但是

的,這種夢就是佛法。我們說

又不小心變成油膩膩的,像印

的佛法,其實就像一場夢,但

度食物那種的愛,吃了印度食

是這樣的夢,可以讓你從睡眠

物的結果就是會拉肚子,所以

中醒過來。有一些夢會讓你睡

油膩膩的執著之愛,會讓你拉

得更沉,有的夢會讓你不斷重

肚子。

複,這就是輪迴的夢。

解決問題的時候,要找到方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沒有一

法。問題的相反,就是可以對

種事物是實質的,證悟也是一

治問題的方法。譬如房子很

種夢,也是一種幻象,夢跟幻

熱,解決方法就是把冷空氣帶

是很接近的,在如幻的世界

進來,室內溫度就會下降,如

裡,充滿了各式各樣的迷惑與

果不是用問題的相反來解決問

幻象,如果在如幻的世界裡去

題,例如室內很熱,你去搬一

除迷惑,我們就能證得如幻的 63


證悟。

的方向來做,如果方向不正確

熟悉阿彌陀佛淨土的一切狀

對於剛才講的,如果我們可以

就會產生一些不好的副作用,

況,你要想:現在就是在阿彌

一再地思維,一再地聽聞教法,

就是你很容易陷入斷邊,因此

陀佛的淨土,而且自己就是阿

實際去嘗嘗那樣的味道,不斷地

你就會有一切都不在乎的態

彌陀佛。你要用阿彌陀佛的方

去練習的話,我們就可以慢慢接

度,因為你覺得不管怎樣,一

式吃飯,用阿彌陀佛的方式思

近幻象的實相,也就是這些幻象

切都是如幻的,一切都無所

維,用阿彌陀佛的方式去感

的實際狀態,我們可以慢慢接

謂,這種無所謂的態度就是落

覺,你的行為舉止24小時都要

近,然後可以認識它。

入斷邊。

像阿彌陀佛,就好像你是一個

傳統上修持幻身的方法,有

在做幻身修持時,要把幻象

12個比喻來形容這樣的幻象,

的美好引領出來,如果我們落

例如扮演甘地的時候,會先

但那些都是傳統的比喻,在現

入空無的斷邊,那我們所感受

去研究甘地,他是怎樣說話、

代,有一個很好的比喻就是電

到的空幻,是一種很可怕的狀

思考,怎樣吃東西,怎樣做事

視。電視裡發生的一切都是虛

態,因為你一切都不在乎了。

情。研究之後,你的行、住、

幻的,是一種幻象。把外在的

我在做這樣的修持時,會覺得

坐、臥一切舉止,就跟所要扮

事物看成是虛幻的,這很容

非常興奮,因為做著做著會越

演的角色是一樣的,不好的演

易,但是,我們卻認為觀看的

來越接近實相,然後你了解這

員跟扮演的角色之間是有距離

人是實際存在的。要解決這個

些實相都是如幻的時候,你感

的。如果我們想要順利到達阿

問題,就要往內看,認清觀看

受到幻象的美,那種美不是斷

彌陀佛的淨土,我們應該想:

的人也是如幻的,就像電視裡

邊的空無,其實是非常美好的。

現在自己就是阿彌陀佛。用他

講到如何順利到達阿彌陀佛

的方式思考,用他的方式去感

但是,有一點要提醒大家,

的淨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改

覺,用他的方式吃飯、說話,

希望大家都可以朝著一個正確

變自己的觀念。你現在就要去

你24小時都是阿彌陀佛,甚至

出現的,不是真實的。

64

非常棒的演員。


你快樂嗎?

我很快樂! 睡覺的時候都是阿彌陀佛。

式,是在眾生剛死亡的時候,

曾經學習過的佛法或經典,用

如果你像阿彌陀佛,死亡的

如果他沒認出母光明,他就會

自己的語言說給他聽,雖然有

時候就可以很順利地到達阿彌

進入中陰的狀態,也就是他已

些中陰身的眾生會具備某種神

陀佛的淨土。如果想要順利投

經死了,但還未投生的階段。

通,但是你最好用自己熟悉的

生到阿彌陀佛的淨土,我們就

這中間通常有49天的時間,這

語言來跟他溝通。你要告訴亡

應該用阿彌陀佛的生活方式來

時間也不是一定的,大部分就

者:「心的本質是無死的,你

過我們的生活。可是我們雖然

是49天。身處中陰的亡者,在

執著的家人,也不過是眾生而

常常想去淨土,但在行為上卻

這期間的每7天都會想要投生,

已。」如果你痛哭、不快樂,

會去殺魚、殺動物,我不覺得

都會在中陰裡死一次。如果你

這樣會讓亡者不快樂,心也無

阿彌陀佛會去做殺生的事。所

是往生者的家屬,並且有精神

法安定,所以此時你要提醒亡

以我們的想法跟行為,常常是

方面的修持,累積了一些福

者曾經學過的佛法。

衝突的,如果你做盡了一切壞

德,能夠迴向給往生者,這就

事,嘴上念阿彌陀佛,這樣是

是利益往生者的方法。

此外,你也可以做一些寺院 的修法,或是供養寺院、建佛

沒有用的。如果你去偷錢,嘴

如果這位亡者在生前對佛法

塔,把好的功德都迴向給亡

巴念著阿彌陀佛,這樣是沒有

有一些了解,雖然他有業力,

者,對亡者會很有幫助。如果

用的,我不相信阿彌陀佛會偷

但不是那麼強,他對佛法有一

亡者對孩子有很大的執著,而

錢,所以我們的想法與行為常

點智慧以及認識,所以當他在

你幫助孩子讀很好的學校,這

常是充滿矛盾的。

中陰時候,我們就有很多方法

也是協助亡者的另一個方法。

在金剛乘的觀想法門中,就

可以幫助他,他可能會常常回

今天談到的主題有兩個,第

是要徹底地模仿,行為像阿彌

到家裡,因為他對家人多少有

一個是死亡,第二個就是無

陀佛,心中也要充滿慈悲,愛

一點執著,如果你是這位往生

死。

一切的眾生,對眾生微笑,跟

者的家人,你可以在家裡對亡

談到死亡,我們需要了解,

阿彌陀佛一樣單純。當你的生

者說話,好像他還在人世一

死亡就是生命的一部分,為了

活方式就像阿彌陀佛的生活方

樣,你可以跟他說:「你已經

讓整個過程更健康,所以我們

式,你也變得很崇高。金剛乘

死了,你不要再執著這裡,我

應該要累積功德、累積一切的

的生起次第,重點就在於像一

們都會很好。」

善緣,讓生命更有意義。

個演員這樣演出,你去模仿這

如果你是他的太太或先生,

無死的部分,我們要做的就

位本尊,這就像一個劇本,你

你可以跟他說:「你不要再擔

是認識心的本質,這就是唯一

去好好研究這個劇本,讓自己

心我們了,你也無須擔心父

的方法。藉由認出心的本質,

融入角色,自然會去改變周遭

母、小孩,你應該要記得你曾

我們就可以轉化輪迴,超脫輪

的環境,自然就會產生不同的

經修持過的佛法,然後好好憶

迴。

結果。

念你的上師。」你要提醒亡

第一天我們談到快樂,第二

者,家人都會很好,請放心地

天我們談到怎麼樣透過禪修,

問:我們怎樣利益剛往生的眾

走。你要提醒他曾經做過的佛

讓我們有更美好的人生,今天

生?

法修持,就好像他在屋子裡那

我們談到了怎麼樣為好死做準

答:關於如何利益剛剛往生

般地對他說話。雖然他已經往

備。謝謝大家!

的眾生,相信大家都知道精神

生了,跟他說話的時候,心中

方面的幫助,其中的一種方

要充滿了愛,你可以把他過去

(全系列結束) 聽打:王恕祥 65


「瑪哈嘎拉儀軌」教授

護法,守護正法的超級警察 何謂護法呢?就是守護佛教和正法修行人,讓佛法長久住世的守護者。

說明。 教授:確戒仁波切 時間:2012年9月6日下午 地點:台北化育道場 藏譯中:堪布丹傑 攝影:攝影獅

幫助持戒者的戒律能夠清淨,

大家可以想像,一個母親要

佛陀這樣一個戒律傳承,能夠

照顧五百個孩子,那真的是一

長久住世,是有很大的利益在

件很難的事情,所以當時鬼子

裡面的。

母是抓人世間的其他生命,去 餵養她的五百個孩子。佛陀知

大乘外在護法:四大天王

道了這個情況後,就跟鬼子母

同樣的,大乘佛教也是有護

說:「你不要再殺害其他的生

法的,也有如法守護佛陀佛教

首先跟大家問安:「扎西德

命,你要斷除一切的惡行。」

的護法,那是誰呢?那就是四

勒。」接下來的三天要跟大家

佛陀跟鬼子母說,他會要他僧

大天王。在寺院的外面,我們

講法。為了讓我們得到解脫或

團所有的比丘,在吃缽飯的時

可以看見都有四大天王的像,

者得到解脫的果位,首先,我

候,先捏一糰食,然後呼喚你

為什麼放在外面?因為他是守

們需要依靠的是一位護法,幫

跟你的孩子們食用,這樣就會

護教法的護法。

助我們消除各種中斷解脫或者

讓你們得以飽食,不受饑餓之

可以這麼說,大乘的外在護

障礙修持的種種逆緣。

苦。鬼子母聽聞佛陀之言後,

法是四大天王,而內在護法是

何謂護法呢?就是守護佛教

當下承諾佛陀,不再做惡行,

什麼呢?我們說大乘法教,分

與正法修行人,讓佛法長久住

而且也發願要護持佛陀的律典

為「深見派」及「廣行派」兩

世的守護者。當我們談到護法

教法。

大傳承。每一個傳承中,都有

(大眾唱誦金剛總持祈請文)

的時候,我們會直接聯想:是

從那個時候開始,鬼子母就

許多的護法守護著傳承,也守

不是只有密乘裡才有呢?其實

變成守護佛陀律典的護法,換

護著修持傳承的行者,這些都

不是的!不論小乘、大乘或金

句話說,她也是守護持守戒律

可以稱為大乘內在的護法。

剛乘,這三乘都有護法。

的行者的護法,也就是佛教的

小乘護法:鬼子母

護法。所以藏傳佛教的僧團,

密乘護法,分世間、出世間

到現在都還有當時佛陀延續下

相對的,密乘的護法就非常

例如,專門守護小乘律典教

來的傳統──吃缽飯的時候,

多了。講到密乘護法,可以分

法的護法是什麼呢?就是鬼子

會揉一點米糰,迴向給鬼子母

為兩類,到底是哪兩類呢?那

母。她有五百個孩子。大家可

及她的五百個孩子。

就是「世間」跟「出世間」。

能會覺得,為何會由這樣的護

佛陀當時制定迴向給鬼子母

這兩者差別在哪裡呢?其中最

法來守護律典的教法呢?所以

的傳統,一直流傳到現在。如

主要差別是:得到的成就不

接下來將用一個簡短的故事做

果我們也這樣來做供養,可以

同。

66


跟「觀」的修持。如果是止的 禪修,得到的是共同的成就, 它有一個名詞,叫四禪天或者 四禪定,這是止的禪修會得到 的最終果位。透過止的禪修, 四禪天最終會得到梵天的果 位。由此可知,梵天所擁有的 是共同成就,也就是世間神。 所以,透過梵天跟大自在天的 修持,所得到的果位,也就是 共同的成就。 那麼什麼方法可以達到共同 透過世間的護法,得到的是

世間。

世間的成就呢?就是次第的修

共同的成就;在共同成就之

當時,印度主要的世間天

持世間的禪定,也就是初禪、

上,如果還能得到殊勝的成

神,也就是帝釋天、梵天、大

二禪、三禪、四禪天,這樣的

就,就叫做出世間的護法。所

梵天、大自在天等等,透過他

一個修持。

謂的共同成就,「共同」是指

們,我們可以得到共同的成

但以佛教來講,這並不是最

什麼呢?當年在印度,不僅有

就,其實這樣子的共同成就,

終的果位,梵天也好,大自在

佛教,還有印度教,所以「共

在佛教也是有的。

天的果位也好,都不是究竟

同」的意思就是這種成就不僅

佛教如何幫助我們得到共同

的,都不能叫殊勝的果位,它

佛教有,印度教也有,是共通

的成就呢?以顯教來講,當你

只是共同的成就,以佛教而

的,共同的一種成就,所以叫

對「止」的禪修得到一種自

言,就叫做「止」的禪修。從

共同成就。

在,這種就叫做共同的成就。

這裡可以看出共同的成就有兩

從宗教成立的時間先後來

在「止」的禪修上,如果我們

個名稱:一是世間的禪定,一

講,印度教比佛教還早出現,

再做「觀」的禪修,也就是

是止禪,名稱雖不同,但意思

所以佛陀當時學習過程,一開

「止」、「觀」雙運的時候,

是一樣的。

始依止的也是所謂的世間上

那就會得到殊勝的成就,這個

師,就像印度教這樣。透過一

成就超越了世間成就,所以叫

系列的修持,最後得到殊勝的

出世間的成就。

佛果,在那一刻,才真正叫出

以顯乘來講,顯乘有「止」

勝觀,止觀雙運的修持 那麼什麼是超越世間的禪定 呢?它就是「觀」的修持!這 67


樣一個超越世間的觀的禪修, 在佛教中是一個不共的、特殊 的修持。為什麼會被稱作不共 的、殊勝的呢?這是因為在世 間禪定的修持,他們不承認還 有之上的「觀」的修持,而 且,他們也不去做那樣的修 持。所以,佛教「觀」的禪修 是特殊的,是不共的。 換句話說,這裡的「觀」是

以兩者之間的差別就在於有沒 有「觀」。

殊勝、究竟的成就。 密勒日巴大師曾經說:「不

什麼呢?它就是止、觀雙運的

舉個例子,我們做修持都希

要再執著止的禪修這個小池

一種修持。當具備了止、觀雙

望什麼?都要有一個成果嘛!

子,因為這樣子執著,勝觀的

運的時候,就是出世間的禪定

不談修持好了,就算你做任何

花朵,是無法生起的。」也就

了。具備止、觀雙運的出世間

一個工作,你都會希望達到一

是說,只有止的禪修那樣一個

禪定的行者,以本尊來說,就

個目標或是成果。所以我們就

小水池,是生不出勝觀的花

是出世間的本尊,以護法來

會問了,止的禪修會達到什麼

朵。換句話說,一定要具備

講,也就是出世間的護法。

樣的成果呢?結果就是世間的

止、觀禪修的修持,才可能有

成就,也叫做共同的成就。

殊勝的果。

所以止的禪修,其實只是幫 助我們心平靜的一個方法,它

譬如印度教,透過這樣的修

成就分為「世間成就」及

並不能幫助我們認識或者找到

持,也會達到這樣的結果,同

「殊勝成就」,由於有這樣的

自心本性。所以,當心止靜下

樣佛教也是,透過止的禪修,

差別,所以有不同的本尊或護

來之後,要進一步認識心的自

能達到共同成就,但它還不是

法出現。舉個例子,如果我們

性,這時候要用的方法是什麼

殊勝的。所以,在止的禪修

透過止的禪修,達到了很好的

呢?就是觀!

上,你無法說佛教是最好的,

成果,但光是這樣,你無法說

在顯乘的大手印也好,或者

因為它會達到的成果,是其他

出佛教特殊在哪裡,因為梵天

三乘中所有的修持,我們可以

的宗派也可以達到的。因此,

或是帝釋天的許多修持,也會

知道,如果是在止、觀雙運的

當我們說佛教它特殊、好在哪

有這樣的結果出現,這是共同

情況之下修持,得到的就是殊

裡呢?是因為它在「止」的上

的成就。

勝的成就;如果沒有止、觀雙

面還有「觀」的修持,在止、

所以,佛教特殊的地方是在

運,它就只是世間的成就,所

觀雙運的情況下,幫我們達到

於「觀」。如果我們止的禪修修

68


確戒仁波切說: 止、觀雙運的時候, 就會得到殊勝的成就, 這個成就超越了世間成就, 所以叫出世間的成就。

得好,有一天發願:「將來我要

的「觀」以及密乘的「圓滿次

是共同的成就,你也不用再去

成為佛教的護法!」如此也只

第」,這兩者最終的果位是一

爭論到底誰的方法好還是不

能叫世間的護法,並無法成為

樣的,但在修持的方式上,兩

好,因為最終達到的都只是共

出世間的護法。所以從顯乘角

者是完全不同。

同的成就。

度來說,有沒有「出世間」成

為什麼不同呢?以密乘來

所以,佛教它殊勝的地方在

就,關鍵就在於有沒有「觀」!

講,顯乘的道次第是比較繁複

哪裡呢?就是殊勝的成就!能

的,換句話說,是比較長的一

不能得到的差別在那裡呢?以

條路,而密乘是一條捷徑,它

顯乘來講,是有沒有修「觀」;

密乘裡最主要的修持是什麼

是快速法。同樣的果位,但兩

在密乘來講,就是有沒有圓滿

呢?就是「生起次第」跟「圓滿

個的方法是這麼不同,但是那

次第。

次第」。如果只是修生起次第,

並不是重點,重點還是我們自

講了這麼多,最主要是要解

而且也修到了一種穩定,所得

己,如果修持的人不知道密乘

釋什麼叫世間的本尊、世間護

到的果位,也僅是世間的共同

重點到底在哪裡?那很抱歉,

法,或者出世間本尊、出世間

成就。所以在這樣穩定的生起

你修的並不是快速道。

的護法,如此,大家就可以很

生、圓雙運,就是止觀雙運

次第之上,必須還要有圓滿次

所以,把握關鍵跟要點是很

清楚「世間」跟「出世間」的

第,你要了解到圓滿次第的意

重要的,尤其實修的時候,你

分際跟關鍵在哪裡。在這裡會

義,所以生、圓雙運修持,所

要抓到關鍵跟要點,如果能夠

有共稱的詞,就是本尊,藏

得到的就是殊勝的成就。

掌握要點,你會發現它的用處

文叫「臘」。「臘」直譯成中文

其實密乘的「生起次第」、

是非常大的。反言之,若沒抓

叫 作「神」。本 尊 也 好,或 是

「圓滿次第」跟顯乘的「止」、

到要點而修持,你會發現,得

「臘」,都可以分為「出世間」

「觀」意思是一樣的。為什麼

花更多的時間,而且只會讓自

跟「世 間」,這 是 一 個 共 稱。

這麼講呢?因為顯乘裡止的禪

己更累,累到最後甚至你不再

也就是說,這些神都可以分為

修,是幫助自心達到平靜,同

相信這個方法了。

「 出 世 間」跟「世 間」,像 護

樣地,密乘的生起次第的觀

以密乘來講,「生起次第」

修,也是讓我們的心達到專一

是幫助我們達到一個共同的成

跟平靜的方法,兩者講得都是

就;顯乘的「止」的禪修,也

密乘裡我們會談到皈依的對

自心的平靜。

是達到共同的成就;此外,像

象,也叫皈依境,分為外跟內

所以當你達到了「止」,或

是外道的印度教的修持,達到

兩種。外在的皈依境是佛、

者「生起次第」果位的時候,

的也是共同的成就。所以,如

法、僧三寶;內在的皈依境,

就是一種成就。同樣地,顯乘

果從得到最終的果上來講,都

就是上師、本尊跟護法。所

法、本尊,都包含在「臘」這個 詞裡。

69


以密乘不共的內在皈依「護 法」,還有「世間」跟「出世

你要暫時利益或究竟成就?

就的本尊或護法,他都叫作世 間的本尊跟護法。

間」的差別。如果你不知道有

一般而言,世間的護法能幫

談 到「護 法」兩 字,很 多 人

這樣的差別,很多時候會造成

助我們得到眼前暫時的利益,

馬上聯想模樣可怕、恐怖的護

大問題。為什麼這麼說呢?因

這是每個人都喜歡的。很多人

法。其實不一定,只要是守護

為密乘是不共的內在皈依境,

就把這些暫時的利益,誤以為

佛法的人或者是守護佛法者,

所以如果要成為我們能夠皈依

就是最究竟、最殊勝的利益,

就叫護法。當然,講到護法的

的對象、皈依境的時候,這個

其實並不是的,他只能幫助我

相貌也都不同,譬如衣著、穿

護法就必須是出世間的護法。

們得到共同的成就。

戴物品。就好像國家會有軍人

為什麼這麼重要呢?因為皈

你也不能說,世間護法他們

及警察,他們分別保護社稷及

依之後,會有皈依的學處,皈

是不好的。在佛教當中,就有

人民。大家可以看到軍人的穿

依佛之後,不皈依外道的天

非常多的世間護法。不同的傳

著,相對於警察來說,是比較

神,所以如果我們皈依了一個

承,甚至某一些經典,都有守

威嚴,衣服上的配飾也比較

世間的天神,那我們就違背了

護的世間護法。但是你要清

多。其實不管軍人或警察,都

皈依佛的皈依學處。

楚,透過他們,只能讓我們得

是人,但兩者在責任、地位

到一些暫時的利益,並不能得

上,就有明顯不同,同時在服

到究竟的利益。

裝、外相上,也是不一樣的。

所以如果我們不知道神和護 法有分世間跟出世間,那我們 很有可能就會違背了皈依的學

許多人有自己相應或者有緣

就好像如果我們犯法,一般

處。當然,要清楚分辨實在不

的世間護法,你可能會因此作

人到你們面前,你不會覺得害

太容易,因為世間的護法真的

一些供養,然後得到一些幫

怕,但如果來了個警察,你可

是太多了。譬如中國佛教當中

助,因為,他也是神,也具備

能就會恐慌了。所以護法主要

的山神、土地神等等,他們發

了共同的成就。但是,我們要

是守護教法、佛教的一個守護

誓說要護持佛教,所以他們也

注意,不要把他們當成是究竟

者,他叫作護法。從個人的角

是護法,但他們都是世間的護

的皈依處,因為如果把世間神

度來說,能夠守護、幫助我們

法。不同的傳承,不同的經

當成是究竟的皈依處,我們就

得到解脫的守護者,他也可以

典,都有許多護法,藏傳佛教

違背了皈依的學處。

叫護法。以上是對護法簡單的

更是多更多。所以,我們首先

因此我們知道,世間的本尊

做了一個介紹,希望在最開

要了解皈依的護法,必須是出

或者世間的護法,並不一定指

始,能讓大家有一個概括性的

世間的護法,我們才能夠皈依

的是其他宗教中的護法,只要

了解。(系列之一)

他。

是幫助我們得到共同的世間成

聽打:徐姮巧

70


慢慢地,你的我執、傲慢、煩惱會變小,慈悲心會自然的增長,這就是你了解空性的徵兆。

懂了空性,所以無我

薩惹哈《道歌寶藏》庶民之歌

呢?譬如只有「止」的一種修 教授:慈囊仁波切 日期:2011年10月5日 地點:台北化育道場

持,沒有其他的;或者是帶著 某一種目的做禪修;又或者在

藏譯中:施心慧

禪修的時候做了調整,有很多

攝影:攝影獅

造作在裡面;另外,禪修時, 有時候會生起無念或者清明、

別被虛妄覺受騙了!

樂的覺受,如果你對這些覺受 產生執著,這也算是有問題的

虛妄禪修不解脫,

禪修。這樣的禪修,從究竟實

幻身之網懷中抱,

相本質來看,它就是虛妄的,

真師語令信真諦,

沒有辦法讓你證得佛果。

我無他法可宣說。

第二句「幻身之網懷中

第一句講到「虛妄禪修不解

抱」,這是一種比喻,也就是

脫」,這虛假的禪修是怎麼樣

自己帶著各種念頭做虛妄禪

71


▲慈囊仁波切說:「密勒日巴尊者曾提到,『法』有沒有真的入道,那是要看你自己的心。譬如,如果你的 心總是善的,那就表示你有讓『法』進入你所修的『道』。」

修,但是本身卻又被這個不真

並不是讓你真正解脫的成因。

不破不立,只是禪修

實、不正確的禪修欺騙。在

所以我執跟煩惱的對治法,

印度有這種會變出很多幻相的

就是:無我與空性的義理。一

本淨虛空之自性,

人,幻相本身不知道自己是幻

開始你能夠了解它是很重要

觀兮觀兮看法滅,

相,還騙了化現幻相的人,總

的,就像之前提到,做禪修之

如是之時即遮斷。

之,這情形就是彼此欺騙。

前,首先要了解見地。因為如

第一句講到「本淨虛空之自

以上講的是,如果你做了不

果不了解見地,就不知道自己

性」,這裡是說:我們這個心

正確的修持,然後你做的不正

在修什麼,這樣子的禪修就會

從無始以來,本來就是清淨

確修持又回頭騙你,這種情形

變得很危險。

的,並沒有無明、煩惱、妄念

接下來講「真師語令信真

種種的遮障。因為我們不了解

有一些人可能用了一生的時

諦,我無他法可宣說。」這裡

這個原本的狀態,所以就會有

間做禪修,可是卻不知道他的

是說,我們必須依止真正的上

暫時的一些我執、無明跟煩

禪修並不是真正的禪修,反而

師,依於上師的教導與口訣來

惱。

把真正可以解脫的道放一邊;

學習,就會生起對禪修的確信

《寶性論》也有講到:我們

浪費了一生的時間做虛妄禪

與了悟。除此之外,我薩惹哈

心的本質就是如來藏,佛的種

修,它只會讓你變成以後投生

沒有別的方式可以告訴你了,

種功德是我們本來就具有的,

到色界或無色界的一種成因,

這就是唯一的方法。

而垢染是外來、暫時的。另外

就是一種互相欺騙。

72


也談到,其實我們心的本質

質。關於「修」,就是在心的

夫」,這意思是指什麼呢?是

──佛性、如來藏,從以前到

本質上禪修。密勒日巴尊者認

說我們這個心的本質,本來就

現在都是不曾改變的法性。所

為,所謂的「無散」就是禪

是無造作的自性,可是凡夫對

以心的本質像什麼?是像虛空

修,所以有一句話「護心」,

於本來無造作的自性,會有很

一樣!虛空本來就是空的,

意思是:禪修的時候,專一的

多善、惡的分別,會想要去阻

雲、霧等等的變化都是外來暫

看著心的本質,然後不散亂,

止或去成立什麼,如果用這樣

時的東西,這些並不會影響虛

如此就是「護心」,就是禪

的方式做禪修,這樣的禪修也

空的本質,我們心的本質也是

修,也就是修。所以看著心的

是一種過患,然後這個過患,

如此。

本質,無散亂的禪修,這樣子

就來欺騙我們凡夫。

心的本質就像虛空一樣,虛

的行為就是行。如果你能真的

如果你有這種禪修的過患,

空本來就是非常清朗,就算有

見到實性,真的見到心的本

你的修持並不是真正的修持,

暫時的雲霧遮蔽了天空,但是

質,這就是你的果。所以在看

你會生起傲慢的心,輕視其他

它並不會去改變虛空的本質。

著心的時候,你的「觀」要沒

的人,在這樣的情形下,你沒

所以不管天空是清朗或是被雲

有能、所二執。

有辦法真正了悟實相的真實本

遮住,虛空的本質,始終如一

「如是之時即遮斷」,這裡

沒有改變。心的本質,本來就

要遮斷什麼呢?就是我們所有

現在很多學佛的人,在學習

是安樂、清淨、無垢,不管遇

的迷惑和錯亂,什麼時候可以

的時候,會生起我慢或是嗔

到什麼狀態,心的本質是不會

阻絕呢?當我們有究竟的見

心、忌妒心。如果有這樣的狀

被改變的。

地,修持時,座上、座下無分

況,就表示他的修持並不是正

別的時候,你的迷惑自然就會

確的修持,因為我慢及嗔心等

消失。

徵兆,跟真正的修持是完全背

「觀兮觀兮看法滅」,這句 是說心的本質,甚深空性的義

性。

道而馳的。

理。這裡所謂的「觀」,並不 是說現在我們看這是什麼樣的

於實過患欺凡夫,

如果你真的了悟甚深的空

東西,或者看著一個人,而是

他士無餘皆輕視,

性,其實你很自然的就會生起

要無造作的去看我們心的本

慢過無法示實性。

慈悲心,那個時候,你的我

質。其實所謂的「看」也是一

「於實」在藏文中,是「原

執、傲慢、煩惱會變小、變

種方便,就是我們先用這樣子

來就有」的意思。我們談心的

弱,慈悲心會自然的增長,這

的說法來講,事實上心的本質

本質時,常常會用「紐瑪」這

就是你真正了解空性的徵兆。

沒有任何的能觀、所觀。如此

個詞,也就是「本來」的意

在《入菩薩行論》裡,寂天

「觀兮觀兮」的禪修,所有輪

思。這意思是說:心原來是什

菩薩也曾講到:了悟空性的徵

迴、迷惑的顯相都會止滅。

麼樣子,它就是那個樣子,你

兆是什麼呢?就是你的世間八

密勒日巴尊者談到見、修、

不用去改變它,不用去修整

法會愈來愈小,而利他的慈悲

行、果的時候,他說關於

它。所以談到心的本質,會用

會愈來愈增長,這就是了悟空

「見」,就是你看著心的本

「紐瑪」這個詞。「過患欺凡

性的一種徵兆。

73


因為世間八法中,有強烈的

下一句「本性誰皆無能

是找不到它的生、住、滅在

破立,會去阻止什麼或是成立

示」,這「本性」說的是原本

哪裡。《心經》的「無生無

什麼,中間還有非常強烈的貪

就有的一種自性或體性,無論

滅」,指的就是心「無生無

嗔在裡面。譬如對位高的人你

用什麼樣的方法,都無法將

滅」,所以自然就沒有住。所

就比較喜歡,對於比較低劣的

「本性」表示出來或指出來

以空性是遠離生、住、滅。同

人就比較不喜歡;跟你親近的

的。即便是透過聞、思、修,

樣的,我們心的本質就是般若

你就比較喜歡,跟你比較疏遠

透過言語比喻或者是各種名

智,是遠離生、住、滅的。

的人,你就不喜歡;喜歡好聽

相,都沒有辦法去指出本有的

的話,不好聽的話就不喜歡

自性。

(仁波切笑)。總之,因為有 這些世間八法,所以你就有很

捨棄對方法的執著

「凡求離根之實性,依師訣見 此足已。」這句話就是說,你要 是想要了解我們自心本來就是 遠離根基的實性道理,你必須

心之根本無可示,

依止一位上師,依照上師授予

密勒日巴尊者曾經提到:不

偕同俱生三種相,

的口訣做修持,然後就可以了

論你如何學佛法,「法」有沒有

從何而生何處沒,

悟實性。如果能夠將你的上師

真的入道,那是要看你自己的

住於何處不明瞭,

視為佛一般,依於這樣的虔敬

心。譬如,如果你的心總是善

凡求離根之實性,

心,依於上師的教導跟口訣,

的,那就表示你有讓「法」進入

依師訣見此足已。

你就可以了悟到心的本質。

多貪、嗔、癡不斷生起。

你所修的「道」。如果你總是有

「心之根本無可示」,是說

一堆惡念、煩惱,就算花非常

心的本質,不是妄念可以去了

輪迴自性心體性,

多的時間努力學習或者禪修,

知,或者可以表明出來的。第

箭言愚人應明瞭,

你所修習的「法」不會是一個

二句「偕同俱生三種相」,這

本性文詞不可言,

好的「法」。這裡主要強調,學

三種相是什麼呢?就是我們這

師訣之眼而得見,

「法」的時候,重點是要調伏

個身是「顯空不二」;語是

法與非法揉而食,

自心,這點是很重要的。

「聲空不二」;心是「覺空不

此中過患絲毫無。

二」。這裡的顯跟空、聲跟空

「輪迴自性心體性,箭言愚

世間禪定皆蒙昧。

與覺跟空都是俱生的,所以

人應明瞭。」這句是說,輪迴

本性誰皆無能示。

「俱生三種相」就是指這三

的本質,就是我們心的體性,

者。

雖然輪迴顯現出各種錯亂、煩

「世間禪定皆蒙昧」,意思 是說,世人不知道如何做才是

「從何而生何處沒,住於何

惱等等,但是它們就是我們心

正確的修持,如果做的都是虛

處不明瞭」,意思是說,一開

的本質。這裡的「箭言」,就

假、虛妄的修持,這樣子你的

始它是從哪裡生起?最後它是

是我薩惹哈這個弓箭手,「愚

禪定就變成蒙昧的禪定,也就

在哪裡止滅的呢?它又是在哪

人」,就是不了解這一點的

是無知的禪定,如此就看不到

裡停駐呢?這偈言是指:心的

人。意思是說:我說你們這些

心的本質。

本質遠離生、住、滅,也就

不了解其中道理的人,應該要

74


所以當你了悟心的本質時,所 有的妄念與法身、煩惱與實相 或者輪迴與涅槃,這些都已無 二無別,皆具平等性,沒有任 何差別了。 本初之心清淨時, 上師功德入徒心, 如是悟唱箭手歌, 依咒與續悉不見。 「本初之心清淨時,上師功 德入徒心」,意思是說,想要 讓本初之心得到清淨,就要讓 上師的功德加持和上師的口訣 進到你自己的心。雖然本初之 心是清淨的,但是我們在凡夫 的階段,都有我執的垢染,怎 樣清淨這些垢染呢?我們就要 依止上師和善知識,依照他們 的口訣修持,然後對他們生起 信心,如此修持即可清淨外來 ▲慈囊仁波切說:「學佛的人在學習的時候,有些人會生起我慢或是嗔 心、忌妒心,這就表示他的修持並不是正確的修持,因為我慢、嗔心等 的徵兆,跟真正的修持是完全背道而馳的。」

暫時的垢染。 「如是悟唱箭手歌,依咒與 續悉不見。」大師自己也是因為

了解這一點啊!

照上師給予的口訣與教導,以

依止上師,清淨了自心種種的

「本性文詞不可言,師訣之

智慧之眼來了悟心的本質,了

垢染,才了悟心的本質大手印;

眼而得見。」這句的意思指的

悟甚深空性的時候,會變得怎

因為這樣的了悟,所以就把自

是,你們本有的自性,不是用

麼樣?當你用智慧之眼來看善

己了悟的道理,用自己的形式

言語、文字可以形容或了解

與惡、輪迴與涅槃,或者妄念

唱給弟子們聽。這句要說的

的,雖然如此,但是還是要依

與法身的時候,你就會了悟種

是:要了悟心的本質,你必須

照上師的口訣和教導,我們才

種的法與非法的平等性,那就

有上師的加持和口訣,僅只是

可以見到心的本質。

好像你把很多不同的食物吃下

依憑咒語和種種續典,是無法

「法與非法揉而食,此中過

肚,它們已經融合成一味了,

見到心的本質。(系列之五)

患絲毫無。」這是說,我們依

換句話說,它們已經平等了。

聽打:徐姮巧

75


喇嘛滇巴

修理站

為何修行後更我慢?

我們修學或是修持佛法,

我們先不去看過去的這些成

麼?我回說:「因為你們學

不一定能讓法百分之百的入

就者或者菩薩們的說法,我

法,學著學著,反而更自

心。所以,有一些比較頑劣

們先看看自己的經驗。

私、更我慢,這簡直就是浪

的眾生或凡夫,有時在學法

我到過各地很多的佛法中

費時間嘛!」當然,也不全

或修行之後,反而讓他變得

心,有的時候發現,這個中

都這樣,但這是有可能會發

更我慢、更自私。所以,我

心裡的人還真糟糕:自私的

生的,所以我們都要小心,

們在這方面一定要小心。但

心,他們最大!我慢,也是

因為我們也都是學法的人。

是也有些人會想:「像我這

他們最多!也許在亞洲不是

樣的僧人,穿著僧服跟著僧

這樣,沒有吧?為什麼呢?

團一起修行、生活,怎麼會

也許因為過去的佛菩薩、大

我們一開始要學習佛法的

有我慢跟自私呢?我是不會

德們都是亞洲人,因為他們

時候,都帶著很好的動機,

有的。」

的加持,所以讓我們亞洲人

有著清淨的發心,感受也是

在這方面好一點吧!

非常好的。你們可以好好想

其實是會有的! 羅卓泰耶的〈遙呼上師祈

要調伏西方人,有的時候

想,回憶一下,最初見到根

請文〉中曾提到,我們一開

是非常難的。為什麼呢?首

本上師的時候,是帶著什麼

始學法的動機是好的,但結

先他們的國土不是過去諸佛

樣子的心情,什麼樣的動

果反而是墮入三惡道。這是

菩薩常去的地方,就是這個

機?

為什麼呢?〈遙呼上師祈請

地方是一個沒有加持的地

那個時候是不是沒有任何

文〉裡提到「道貌岸然行非

方。因此相較於亞洲人,外

自私的心念?也完全沒有任

法」,意思就是說,看起來

國人自私跟我慢的心態,

何我慢的心態,甚至內心

像個修行人,但是做的都不

真的很嚴重。學了一點法,

充滿了喜悅。但是之後就變

是如法的事。

就自稱自己是某個教主或上

了,動機變了,歡喜心也變

師,甚至說自己是佛了。

了。為什麼呢?這是怎麼回

岡波巴大師《寶鬘集》裡

76

回到學佛的最初

也說:「如果我們不能如法

有時候,有些中心會請我

地去行持佛法,那麼這個法

去說法,我會跟他們開玩笑

也會把我們帶到三惡道。」

說我不去,他們反問我為什

事呢?這是我們要好好去思 考的部分。 一旦學佛的心走了樣,你


要再去修整你的動機,就會

果你認為:「喔!這位就是

是人嗎?(大眾笑)當時我

變得很困難。所以,要注意

我的上師。」或者你覺得:

真的是這樣子想。那時我

讓我們學佛的心走樣的原因

「啊!真的,這就是我的老

想:到底是要隨順跟他們一

是什麼?同時我們也要注意

師。」你依止一位或選擇一

樣呢?還是要保持我的佛法

周遭環境,我們是被什麼圍

位上師,但不是因為壓力而

認知跟修持呢?

繞著?我們的周圍可能都在

去選擇,而是自發的一個選

追逐世間的妙欲享受,或者

擇。

當我搬家的時候,我就一 定要去建立一座佛堂。外國

世間八法,因為環境充斥著

在做這樣選擇的時候,你

朋友來幫我的時候,會問

追逐和需求,我們可能就變

是什麼樣的心態?當時感受

我:「你幹嘛帶這麼多東

了。本來我們應該要降伏世

又是什麼?如果你想得起

西呀!這些沒有用,丟掉

間八法,如果你的法真的有

來,你會發現,那時候並沒

吧!」那時我想起堪布 竹

力量,你是可以去調伏這八

有世間八法的念頭。因此,

清嘉措仁波切。事實上,我

法的,但我們不但無法鎮攝

只要你能夠想起當時追隨上

之所以來西方,並不是因為

或降伏八法,反而被世間八

師的那種動機跟心情,這個

我很能幹,而是因為竹清仁

法所降伏了,所以這點真的

「想起」就能夠拯救你!

波切要我到西方。當時竹清

要小心。

講回到我的人生,當時我

仁波切跟我說:「你要去西

到底要怎麼小心呢?這就

拋下了寺院走了,我離開了

方說法!」他告訴我,不論

要去回想:最初在學習的

十五年,所有認識的人都是

做什麼樣的工作、或沒有工

時候,你是帶著怎樣的動

新結交的,而且跟我的思想

作,總之你要說法!我想起

機?也許現在你已經想不起

完全不同,語言不通,飲食

了當時上師這樣講,這樣子

來了,像我就無法想起當

習慣也不同。就好像我覺得

的一個「想起」就真的救了

初是什麼動機,可能是因為

應該把佛像放在佛堂上,但

我。

從小父母就讓我學,所以現

那些人認為應該放在廁所

在想不起來,也沒有什麼感

裡,我就是跟這樣的一群人

覺了。但之後,你可能會遇

相處。

到一位你想跟隨的上師,如

有時候我會覺得那些人還

拆穿「貪著」的假面具 當我們變得自私或者我慢 的時候,有的時候是渾然不

77


知的。其實這種自私或者我 慢,有的時候是因為貪著而 產生。而貪著,有的時候, 會以你朋友的面貌出現,讓 你覺得很舒服,因此,要看 到貪著的過患,是非常困難 的。 有的時候,其實是心存自 私,但是你會認為:「這是 我的權利嘛,我應得的。」 甚至認為我慢跟自私,都是 自己應得的。這時候,我們

真的去清潔樓梯,都是沒

我們學習佛法時,如果沒想

的修持就面臨了挑戰。這個

有差別的。但是,因為你

利益、調伏自心,反而是

時候你要如何去調整自己

已經想:「就我來做吧!」

想:「我要怎麼去說法,要

呢?此時你要把自己放低,

已經生起何必給大家麻煩的

怎麼去跟別人說。」如果有

就像同學說,到處搬家,就

念頭:「就我自己來承擔好

這樣的心態,法跟心不會遇

會讓自己對房屋的執著減

了。」因為你已經做了這樣

到,這個「法」就會成為你

低。我們都有可能會生起自

的承擔,那也是一種放低的

更我慢的因素。

私跟我慢的心,重點是如何

做法。

去防止?方法就是要放下身 段!

78

別讓法、心分道揚鑣!

在那洛巴大學的時候,我 曾寫了一篇文章,內容講 到:一般的學習方法,跟佛

比如去做最低賤的工作,

另外還有一種原因,會讓

教的學習方式是不同的。現

其實不論你是不是真的去做

學佛人更自私、更我慢。這

在一般世間學習方式,或者

了,光只是生起「我要去清

個原因是:法跟你的心並沒

國外的學習、做研究態度是

潔」這樣的念頭,都是很有

有相遇,這就會讓法成為你

什麼呢?比如說要跟誰學,

利益的,不論你明天有沒有

更自私、更我慢的因素。當

他們會想:「那個人到底會


的是什麼?知道什麼?」比

何助益我們的心,怎麼和我

過來的話,就是即使他們看

如佛陀到底說了什麼?他針

們的心相遇。如果不能放在

到別人肚破腸流也不會生

對不同人說的各種各樣的法

你的心上,結合你的心,那

起慈悲心,就算看到佛陀出

是什麼?為了要知道他說什

你所有的學習都會變成「我

現,他們也不會生起信心。

麼,他的道理是什麼,才決

慢」的因。

西藏有一句俚語:「包酥油

定去學。但是就我們佛教徒 而言,雖然知道佛陀說了什

不做佛法的老油條

的皮,任你再塗什麼油, 它也不會更光亮。」因為它

就好像國外的學者,這些

跟酥油在一起太久,油已經

學者、專家引經據典說佛陀

對它沒用了,所以無論用什

其實,佛陀說了什麼並不

說的話,做了很多的學術研

麼方法,也不會讓它更好。

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

究,他們很能說,說得比我

也就是說,對於法的「油

他說的教法如何利益到我們

們還厲害,甚至令人咋舌,

條」,法是沒有辦法調伏他

的心,怎麼樣能夠對我們有

但是他們有的是什麼呢?有

了。

助益,我們是為了這個目的

的就是我慢!

麼是很重要,但是這些教言 對我們自心有什麼助益呢?

所以,諸佛菩薩開示的話

他們甚至覺得達賴喇嘛也

語,我們千萬不要把它們變

有不對的地方,認為過去西

成一串名詞,因為那樣堆在

當我們學習的時候,如果

藏的祖師們翻譯翻錯了,他

一起的學習是沒有用的。做

你沒有去利益你的心、讓自

們學習了佛法,增長了一點

為一個佛教徒,主要是看佛

己進步,就會變成只看佛陀

智慧,但是他們不把這些做

陀教導是不是能夠感動你的

說了什麼,看龍樹菩薩如何

為調伏自心的方法,因此成

心,或撼動你的心,即使只

解說佛陀講的話,然後再看

為了「我慢」的因素。一旦

是輕微的撼動,那就表示你

西藏大德祖師們又是如何解

你變成這樣的時候,要想調

真的有好好學習,就算佛經

釋龍樹、無著們的論典。然

伏自心就非常困難了,我們

中的名相、術語懂得不多,

而,佛教徒的學習不光只是

說這是佛法的「油條」,就

但是若你真的有修整你的

這樣,「知道」是重要的,

是老油條!

心,那也算是學到了。

而學,所以這樣去思想是很 重要的。

但是更重要的是這些東西如

其實「老油條」直接翻譯

(系列上)

79


塗鴉牆 文/妙融法師

是否跟我一樣?

在候機室,聽到背後一對 祖孫的對話。

就來自於不覺得別人會痛 苦,也不理解別人的痛苦。

看不到這對話的兩個人,

很平常的對話,但不知怎

然後便能理所當然的為著自

之所以注意到這兩人,是因

麼的,讓人心裡感到惆悵,

己的快樂,讓別人痛苦,理

為突然聽到了一句讓人揪心

不純粹為了那隻可憐的狗,

直氣壯的敢於讓別人痛苦。

的話,一個清脆、年輕又愉

也不是為著那祖孫間的親

快的聲音正說著:「奶奶,

情,只是忍不住的聯想,這

爺爺正在吃狗肉呢!」乍

奶奶可曾感受過那狗兒也是

我在想,這一對親愛的祖

聽,我心頭一緊,心裡浮現

別人的孩子?這孫女可曾想

孫兩人,若能稍稍有著一點

了許多在網站上看到的悲慘

到過這狗兒也有不願分離的

側隱之心,若能稍微將心比

圖片,也浮現出那位爺爺,

親人?

心的去想想那隻狗:是否狗

將心比心

我們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兒也會和我一樣,有著與親

追求著自己認為的快樂,避

人分離的傷痛呢?是否狗兒

這句話之後,祖孫兩人沒

免著自己認為痛苦的時候,

也會和我一樣,有著懼怕死

有繼續說著狗肉的事情,只

可能並不知道在這過程中,

亡的無助呢?是否狗兒也會

是聽到那位奶奶對著孫女,

為了自己的快樂,同時給其

和我一樣,有著生存活命的

用著讓人聽了就融化的關愛

他生命帶來了痛苦,之所以

基本願望呢?是否狗兒也和

語氣說著:「記得要多穿衣

不常認識出這點,也許因為

我一樣,有著摯愛的親人

服呀,天冷著呢,不要委屈

無知,也許因為沒想到,縱

呢?是否……

自己,知道嗎?要多吃一點

然也許有著上千上百的理

當「是否」在心裡片刻生

呀……」光從聲音,就能知

由,但有一點相同的是,我

起,也許在面對一條鍋中的

道,這位奶奶有多愛這孫

們不再感同身受了。

狗命時,便不會那麼若無其

在熱呼呼的鍋子旁,大快朵 頤的樣子。

子。

80

不再感同身受?

於是很多世間的苦,似乎

事了,也許就不會那麼願意


讓爺爺吃狗肉了,也許就願

動、相處中能夠不時地問一

溫柔,而不再是那麼自我中

意憐憫救助更多生命了,也

句「是否和我一樣呢?」我

心的看待一切。

許……

相信很多的不理解終將因此

不只是對狗,任何時候, 其實只是在心中生起一點的 疑惑,輕聲地問一句「是否 和我一樣呢?」都能讓我們 重新看待與體會一切。 如果在任何的關係、互

而化解。

不以自我為中心

「是否和我一樣呢?」最 終會讓我們看到,甚至體會 到,其實所有生命的基本狀 態真的沒有什麼不同。人人

在面對各種人、事、物的

若能常想著「是否和我一樣

時候,有時想想「是否和我

呢?」將會減少世間的痛

一樣呢?」也許就能多一份

苦,讓自己和別人快樂一 點,並且因此而帶來美好和 平的世界。 讀到這裡,你是否和我一 樣感受到了內心中有了一點 溫熱呢?是否和我一樣感受 到了一點心靈的柔軟呢?是 否和我一樣有了一種隱隱的 理解之感呢?「是否和我一 樣呢?」這一句自問實在很 奇妙,為什麼奇妙的答案應 該就在此刻我們內心的感受 中。我想,此刻你和我是一 樣的。

81


丹傑 異想 剪 貼 簿

文/堪布丹傑

慈悲永遠不嫌多 性去追根究柢,也不想去看

他滿臉和藹的笑容,身體健

真實的故事。我們聽到的聲

朗。這次約我吃飯的目的,

生活中,愈來愈多東西,

音、語言,愈來愈短。微信

是希望請我多講講如何的禪

會發出人的聲音。iPad、

的聲音聽多了,以為別人說

修,如何讓心平靜。

iPhone、捷運廣播,這些聲音

話也這樣短,也這樣帶點機

我 一 邊 吃,一 邊 講 了 很

聽起來如此真實。同樣,螢

器人的鼻音。然而,聲音是

多,例如七支座法、數息、放

幕也是視網膜螢幕,我把桌

美麗的,是清爽的,是充滿

輕鬆等等讓心平靜的技巧,

布的青蛙圖片給大家看的時

四周的。

他看著我笑了笑,說:「很抱

從聆聽、觀察開始

候,迎來一陣驚呼。歡笑聲

才剛剛裝好微信,好多沒

歉,年紀大了,你剛剛講的現

中,我突然警覺,人們身處

有聯繫的朋友,一個個聯繫

在就忘了,請等一下,讓我拿

在真實中,卻還不斷地向外

上,衝動的我,趕緊發出自己

支筆記一記。」我又從頭再

找尋真實。真實和虛擬的界

的聲音。回來的,是好多好多

說一次。

線,愈來愈不清楚了。

的聲音,那聲音很短暫,來

他慈悲地聽我說完之後,

這時,身旁走來一位朋

自世界各地,靜靜聽,可以聽

他說他也有一個方法,總是

友,看著我笑了笑,我也回

到對方背後的開會聲、交通

能夠讓他的心平靜(其實,

應一笑。這看似簡單的交

聲,我大概可以猜到他在哪

他那慈祥的臉誰看了都會平

流,裡面有許多故事。他

裡,在做什麼。聲音,可以是

靜),我停下手邊的刀叉,

的衣著為什麼是輕鬆的藍白

慈悲傳輸的載體。

靜靜聽著。

色,配上帆布鞋?他今天為 什麼沒有剃鬍子?他的聲音 為什麼聽起來有些疲憊?他 的身體動作、語言聲音都在

到。

慈悲不是技巧

他說,他每天早上起來, 就會感恩。他感恩還有一口 氣在,感恩能夠坐起來,現 在,他很感恩能夠和我一起

前些日子,跟一位九十幾

吃早飯。他微笑地看著我,

然而問題是,現在一切的

歲的周醫生吃早飯,他是這

我聽完,真是覺得慚愧,我

步調都太快了,在時間、工

個世界上,第一個看到我的

剛剛講的許多禪修技巧,相

作的壓力下,讓我們沒有耐

人──他是接生我的醫生。

較起來真的是不怎麼樣。

告訴我他的故事。

82

靜下來,就能聽到,感受


慈悲不是一種技巧。同樣

個漂亮的小孩。」我似乎想

句。短短幾分鐘內,學生都

禪修、放鬆、感恩都不是一

起了35年前,第一次見到他

寫完了。然而,兩組在實

種技巧,當修行變成了技

時,他滿臉的笑容。

驗時所用的字詞不同,一次

巧,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只 要去到醫院,我經常都自然 就會走到嬰兒區,隔著窗, 我喜歡看嬰兒的眼神、動

感恩、樂觀、正向、 漂亮、喜歡、慈悲、 微笑、溫暖、美麗

是負面用詞,一次是正面用 詞。這兩組寫完時,都安排 了兩個人在門口擋住學生的 去路。結果實驗發現,短短

雜七雜八寫了很多,我想

幾分鐘的熏習,讓這些學生

起一個實驗:一群科學家針

走出門口的反應完全不同,

我想起周醫生的笑容。那

對美國某所大學的兩組學生

正面用詞組的學生,比較有

天早上周醫生對我說:「我

做實驗,要他們用設計好的

耐性,也試著解決衝突,負

一見到你就喜歡,你是一

字詞,在限定的時間內造

面用詞組的學生,甚至會粗

作、微笑和哭鬧,這裡充滿 了生命力。

言相向。 這個實驗有趣的地方,是 學生都不覺得自己的反應有 什麼不同。但其實,短短幾 分鐘的使用正面用詞,就可 以改變一個人的行為。 同樣地,我靜下來想想今 天,我透過了電視、路上廣 告、網路新聞,看到多少正 面或負面的新聞,那幾乎是 不成比例。 數數看,這篇文章當中出 現了多少正面用詞?我想, 慈悲、感恩、樂觀永遠都不 嫌多。 攝影:慧康

83


化 育道場 活 動 報 導

「美麗心世界」課程.心得分享

去除遮障,共譜心樂章 始。 少了密密麻麻的文字講義, 從一開始的介紹,到《覺心 論》之傳承,以及心的定義, 堪布丹傑把要告訴大家的重要 觀念,精簡成數個活潑的詞 藻、生動的圖片。從沒想過理 論也可以用崁入地圖的觀念來 展現,《覺心論》歷代傳承大 師的脈絡,分別在三乘、四 部、五明中之定位,在堪布丹 傑的引導下,同修們連背都不 用,自然而然就默誦出來了。

cover Vs. uncover 堪布丹傑說,介紹這部論著, 並不是要在心上增加(cover) 更多東西,反而是要學習去除 (uncover)某些心的遮蔽,讓心 化育道場「美麗心世界」的 教授:堪布 羅卓丹傑

的自性光明自然顯露。

招生網頁以這段話做結尾,

一直覺得化育道場的金剛薩

《覺心論》(舊譯《心類學》)

埵有著如孩童般純淨、無邪的

地點:化育道場

之基礎性、重要性可見一般。

氣息,課堂中看著坐在金剛薩

攝影:攝影獅

七點半的課程,六點多來到化

埵旁的堪布丹傑,恍如有種與

文字:明美卓瑪

育,堪布丹傑正在確認電視與

金剛薩埵神似的感受……。於

時間: 2012年9月13日~10月4日 每周四19:30~21:00

notebook的連線作業是否正常,

是在化育道場,在奇妙的因緣

「它是所有噶瑪噶舉佛學院

場地的座墊也已整齊的排列完

組合下,堪布丹傑正用一顆單

第一年的必修課程。它如此重

畢。七點多,上課學員陸續到

純的心與台下眾多學員們,心

要,竹清仁波切說:『沒有學過

來,或在堂內靜坐,或在堂外晚

心相映,共譜一曲美麗的心之

它,不可能證悟大手印。』」

餐;七點半,課程準時熱鬧開

樂章。

84


《證成顯相即是佛》課程.心得分享

遇見最究竟的美好

教授:慈囊仁波切 時間: 2012年7月25日~8月29日 每周三19:00~21:00 地點:化育道場 攝影:攝影獅 文字:賴素貞

過去我總是認為朝向證悟之 道,就如同一隻小螞蟻努力地 朝101大樓的頂樓爬上去,由小 資糧道拾階而上,不管花幾輩 子的粉身碎骨及忘失發心,在 三大阿僧祇劫之後,總有一天 會走到所謂證悟的頂點。直到 有福緣遇見藏傳佛教,我的認 知,驟然撥雲見日了。因此只

阿賴耶識已植入,柱子的本質

本束之高閣。要不斷反覆讀法

要有法教可拆卸頑強固著的自

是清淨的諸佛壇城,現在我每

本,思維觀察其意,累積不可

我,我都會儘量領受。

見柱子,就提醒自己一次:萬

思議功德,以迴向布施,並在

第一天上課時,看到教材感

法(顯相)不真實存在,煩惱

生活中時時觀修悲智雙運。

覺艱澀,原怕自己嚼不動想打

痛苦亦如是。因此長期以來被

善根淺薄的我,就算通達不

退堂鼓,卻怕植入不善妙的等

我執綁架的心,得以鬆緩,生

了「法爾道理」、理證不了

流習氣,因此硬著頭皮聽聞下

活也比較不緊繃。生活或工作

「作用道理」、實證不了「觀

去。在慈囊仁波切巧妙用柱

裡,遇煩惱、痛苦來襲時,便

待道理」與「證成道理」,最

子、水及視力等多種譬喻及不

問自己:値 得 一件一件處理嗎?

起碼把「證成顯相即是佛」如

斷耐心反覆說明之下,至少種

還是直接用殊勝見地及傳承的

咒語般憶念入心。願承諸佛菩

下聽聞甚深法教的善妙種子。

口訣將它們看透擊碎,洞見其

薩及傳承上師的加持力,一切

本質是空,卻宛然而顯現。

有情皆能如實照見法性,手執

一切法本來清淨 上課時,仁波切不斷強調法 性大清淨觀及大平等性,由於

習慣後就變容易了 上師提醒,聞法後不要將法

教證如文殊菩薩智慧劍,斬斷 無明煉獄的枷鎖,遇見最究竟 的美好。 85


尼泊爾龍樹慈善藥房報導

冬衣快遞,僧眾暖洋洋 文.圖/張琦

尼泊爾的冬天,早晚的溫差 很大,僧眾修法,往往是在氣 溫較低的淩晨就開始,晚上則 要修法或溫習功課。 香港功德主張師姐,發心供 養尼泊爾的僧眾,因此特別訂 購了一批適合僧眾穿的冬衣, 快件寄到了尼泊爾。 因為考慮到安貞寺的小喇嘛 較多,寺院條件有限,我們優 先把冬衣分發給安貞寺的僧眾 們。龍樹慈善藥房的工作人 員,在入冬前利用休息時間來

 龍樹慈善藥房工作人員,利用休假時間,到寺院發放冬衣。 喇嘛領了冬衣,溫暖上心頭。

到寺院,把暖和的冬衣送到每

另外,喜馬拉雅山區寒冷的

位僧眾的手上,希望能帶給孩

涅香地區,有一間些爾寺,是

龍樹藥房感謝功德主對尼泊

子們一個溫暖的冬天。

女眾閉關中心。由於地處偏遠

爾僧眾的關愛,一件冬衣,一

創古寺閉關中心雖位於加德

山區,與外界往來少,條件非

份溫暖,尤其是地處偏遠山區

滿都山谷,但由於地勢較高,

常艱苦,於是龍樹藥房趁入冬

的寺院,物質貧乏,非常需要

冬天氣溫比市內要低一些,早

前,託入山者把冬衣帶去,分

外界的援助。這次到尼泊爾海

晚寒冷可想而知。照顧閉關中

發給長年在山上閉關的僧眾。

關辦理冬衣入關手續,我們遇

的僧眾也是每一位功德主的願

同樣地,位於喜馬拉雅山區尤

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難,所以建

望,所以我們把一部分衣物送

牧密勒日巴聖地,竹清仁波切

議廣大發心者儘量在尼泊爾就

到了閉關中心。

特卻林阿尼寺的僧眾,也獲得

地取材,以節約開支。

86

冬衣捐贈。


眾 生 小 舖 乾乾淨淨向前走

從〈三十五佛懺〉 步上成佛之路 作者:堪布 卡塔仁波切 譯者:比丘尼洛卓拉嫫

座墊上昇起的繁星

10篇「直指人心」的開示集 作者: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 譯者:施心慧 訂價:390元 特價:350元

原價:340 元 特價:300元

四加行,請享用

校長上菜, 祝你修行胃口大開

動中修行

(原名 MEDITATION IN ACTION) 作者:創巴仁波切 譯者:靳文穎 原價:280元 特價:250元

愛的六字真言

放空

作者:確戒仁波切 譯者:堪布羅卓丹傑

作者: 第5世噶瑪巴.卡恰多傑、 第17世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 第1世蔣貢康楚仁波切

從內心深處放輕鬆 ── 般若心要三部曲: 懺罪、性空、無生

原價:340元 特價:300元

訂價:330元 特價:300元

原價:330元 特價:300元

作者:堪布 慈囊仁波切

87


眾 生 小 舖 恆河大手印

為什麼看不見

「大成就者帝洛巴二十九偈 金剛頌」釋論

「看見」的關鍵, 就在「心」!

原著:帝洛巴尊者 釋論:第十世桑傑年巴仁波切 藏譯:噶瑪慶烈蔣措 定價:370元 特價:330元

作者: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 譯者:施心慧

唯一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釋論 作者: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 譯者:妙融法師 原價:260元 特價:230元

訂價:360元 特價:320元

請練習,好嗎?

大手印大圓滿雙融心髓

明就仁波切「開心禪」引導

原著:噶瑪恰美仁波切 作者:堪布 卡塔仁波切 譯者:噶瑪策凌卻準 訂價:380元 特價:340元

作者:詠給.明就仁波切 譯者:妙融法師

88

大願王

訂價:350元 特價:310元

相信,你就是!

確戒仁波切教你成為 金剛亥母 作者:確戒仁波切 譯者:堪布羅卓丹傑 訂價:300元 特價:270 元


郵政劃撥帳號:16941166 戶名:眾生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電話:02-2269-6059(郵資每本60元,量多請電詢)

就在當下

報告法王: 我做四加行

因為你,我在這裡

法王 噶瑪巴 創造更美好未來的心要語

噶瑪巴親傳藏密「四加行」 全紀錄

第一世噶瑪巴杜松虔巴 傳記與教言

作者: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譯者:感恩 審譯:報恩

作者: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譯者:堪布丹傑

原價:500元 特價:400元

原價:300元 特價:270元

作者:第一世噶瑪巴 杜松虔巴 藏譯:倫多祖古 校譯:施心慧 訂價:350元 特價:310元

法王教你做菩薩

大寶法王 千年一願

你是幸運的

噶瑪巴《佛子行37頌》釋論

17段「乘願再來」的旅程

(原名Joyful Wisdom)

作者: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譯者:堪布丹傑

作者:米克‧布朗 譯者:施心慧

原價:320元 特價:290元

原價:360元 特價:320元

作者:詠給‧明就仁波切 執筆者:艾瑞克.史旺森 譯者:林瑞冠 原價:360元 特價:320元

89


因果福利社

歡 迎 光 臨

網路商店 超熱賣

精選圍巾 時尚百搭 純羊毛圍巾 /披肩【特大】

楚布淨化香

頂級的Cashmere羊絨製作,觸感 滑潤,輕巧舒適。100%Pashmina 純手工雙面織做,透氣度佳,冬 天保暖禦寒必備佳品。

特價:350元/盒 數量:26cm*30支/盒 淨化香原名「楚布聖地香」,第十七世大寶法 王按照其特殊功效重新命名為「楚布淨化香」。 淨化香主要功效為: 1.三寶歡喜除穢垢。2.福業圓滿富足矣。3.避免 地震大災難。4.預防瘟疫傳染病。

尺吋︰105cm*250cm 重量︰220g 售價:4,500元

喀什米爾圍巾 尺吋︰33cm*165cm 重量︰50g 售價:1,000元

金芽迷你沱茶 特價:300元/盒 數量:30粒裝/盒 普洱茶產自中國雲南,滋 味甘醇溫潤,千年來受到 歡迎,不僅是因為它的香 氣、滋味及飲用價值,飲 茶人士更把它當作養生妙 品。年份︰2008年。

純羊毛圍巾 /披肩【細緻款】 尺吋︰70cm*200cm 重量︰100g 售價:3,800元

純羊毛圍巾 /披肩【基本款】 尺吋︰70cm*220cm 重量︰70g 售價:5,000元

宮廷普洱散茶 特價:500元/盒 重量:200g/盒 茶是大自然賜予人類最天然的絕佳飲品。含 有營養價值及具保健功能。如︰抗衰老、抗 癌及保護心血管系統、骨骼、口腔、皮膚等 健康。年份︰2007年

羊毛毯 尺吋︰145cm*180cm 重量︰560g 售價:12,000元

心 靈 資 糧 , 護 持 佛 行 事 業 、


劃撥帳號:19778815 戶名:大願股份有限公司 傳真:02-2269-4013 ※ 以上售價、數量及內容均以現場實際商品為準, 詳情請上PCHome商店街因果福利社http://www.pcstore.com.tw/da_yuan/, 或洽02-2269-6059轉228周師姐。 ※劃撥注意事項:①訂購前請先來電詢問是否有現貨,請洽分機224陳師姐。 ②單筆購買金額未超過NT1000元者,劃撥時請另外加上80元運費。

網路商店 超熱賣 ① ② ③

不丹天然 供佛聖品

不丹極品草藥香 特價 500 元/盒 數量:約42支/盒 ④

來自尼泊爾列些林高級佛學院的純素環保香

內含眾多純中藥成分,如丁香、蓖麻、杜松、訶 子、欖仁、餘甘子、竹甘露、藏紅花、蘆薈粉、 沉香和紅檀木等,氣味清新宜人,乃香中極品。

①列些林藥香粉②布施眾生‧煙供材料 ③供養三寶‧煙供材料 以上三項各為 特價 200元/包 重量 約110g/包

④尼泊爾噶瑪列些林臥香

不丹極品臥香

特價 300元/束 數量:約30支/束

特價 300 元/束 數量:約27支/束

尼泊爾噶瑪列些林‧ 極品藏香功德圓滿組

本臥香採用伏藏師 秋吉林巴所規定 之優質天然複合成分與吉祥材料,並 經由專業製香廠製作而成,為迎請蓮 花生大士的用聖香。

特價 900 元/一組 商品: 列些林藥香粉+布施眾生‧煙供材料+ 供養三寶‧煙供材料+尼泊爾噶瑪列些林臥香 原料為尼泊爾海拔4000多公尺以上高山所採擷的花草、葉片、 果實,品質純淨,遵循傳統方式,由具備誓言與戒律的僧眾承 辦、如法製作。材料包括:

一、多種加持聖物 文殊師利菩薩聖物、普賢菩薩聖物、金剛手菩薩聖物、地藏菩 薩聖物、除蓋障菩薩聖物、觀世音菩薩聖物、諸佛菩薩等各種 聖物。

二、眾多珍貴藥材 藏蔻、益智、丁香、紅花、肉蔻、竹黃、海垛、木香、冰片、 藏青果、川楝子、菴摩羅果、許多礦物、蜂蜜、冰糖等。

三、各種天然香料 柏棗、白檀香、紅檀香、安息香、乳香、杜鵑花、甘香松、草 木犀、沉香、野蒿等。

不丹極品藥香粉 特價 450 元/包 重量:約300g/包 由喜瑪拉雅山上的天然藥材和芳香植物 共108種所提鍊而成,此超頂級配方據 說來自於蓮花生大士,點燃後可散發天 然香氛,於壇城供佛至高無上,而淨化 身心與居家環境也非常合適。100%不丹 原裝進口,由不丹政府嚴密監製。

好 的 生 活 ! !


噶舉大祈願法會中文出版品義賣 大祈願法會課誦本 〔藏中版〕

大祈願法會課誦本 增訂本〔藏中版〕

特價 NT$ 250 請另付郵資 NT$ 70, 郵寄限台灣地區

特價 NT$ 150 請另付郵資 NT$70, 郵寄限台灣地區

《大祈願法會課誦本》是「噶舉大祈願法會」現場

2010年,尊貴的大寶法王 噶瑪巴,為了一年一度

唸誦使用的法本,法王親身指導編譯,並參與翻譯與

全球祈願盛事──噶舉大祈願法會能更加殊勝圓滿,

校對事務,收錄上百篇祈願文,重新審譯、編校,是

除了原本的《大祈願法會課誦本》之外,並指導新編

聖地祈願必備,也是朝聖良伴;平日道場共修或在家

《大祈願法會課誦本 增訂本》,新增法王特別注重

自修,都是非常重要的常備課誦本。全書515頁精裝,

的「不動佛」法門經典,暨參加祈願法會的法友每天

依法王指示以平價250元結緣,歡迎道場、個人請供,

清晨領受「八關齋戒」時必誦的〈大乘布薩律儀〉,

或送給親友當祝福禮物(課誦本與增訂本合購郵資只

方便日後在家持「八關齋戒」時自誦,另有〈三皈依

需NT$ 70)。

文〉等課誦內容。

跟著走,就成佛

我願無盡

──法王噶瑪巴

──法王噶瑪巴

「菩提道燈論」釋論

〈普賢行願品〉釋論

特價NT$ 150 請另付郵資 NT$ 70, 郵寄限台灣地區

特價NT$ 100 請另付郵資 NT$ 70, 郵寄限台灣地區

《菩提道燈論》是阿底峽尊者最重要著作,文中將

藏傳佛教有「五大願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

修行人依發心分成下、中、上士夫三種根器,闡明各

願王」〈普賢行願品〉,這篇出自《華嚴經》的著名偈

自適合修持的小、大、金剛乘法門,以及六度波羅

文,以無盡的悲心和勇敢的發願,2500年來感動無數

蜜、戒定慧三學的重要性,誠如書名,是修行人在菩

人,同時為漢傳和藏傳佛教所注重。法王噶瑪巴每年

提道上的一盞明燈。

在聖地菩提迦耶主持噶舉大祈願法會,也親自帶領上

2010年底,在聖地菩提迦耶所舉行的「喜瑪拉雅課

萬名僧俗大眾念誦〈普賢行願品〉 ,重要性可見一斑。

程」中,法王開示此論修持要義。在法喜充滿的七堂

2010年底,在聖地菩提迦耶金剛座前的祈願法會

課當中,阿底峽尊者的根本頌,加上法王 噶瑪巴的

上,法王以〈普賢行願品〉為主題,連續五天釋論其

釋論,兩大殊勝合一,金剛語加持威力不可思議,是

修持要義,引領大家勇敢發大願,學習普賢菩薩的精

兩位聖者給我們的「成佛藍圖」,值得好好聞思修,

神,為利益眾生發願修行。透過普賢行願,我們可以

直至菩提,信受奉行。

體證如來本願,調伏自心,走上自利利他覺醒之路。

郵局劃撥帳號:50201591 戶名:陳宇全(堪布羅卓丹傑) 劃撥時請在劃撥單上註明請購書籍名稱及數量,匯款後請來電、傳真或透過電子信箱告知,以便快速寄件。 請購專線:+886-2-2269-2483 傳真:+886-2-2269-4013 Email:booksorders_chinese@kagyumonlam.org 地址:新北市土城區承天路8巷4-1號 噶舉大祈願法會中文出版品 http://www.kagyumonlam.org/Chinese/publishing/publishing_main.html


化育文教基金會徵信錄 中華民國101年9月捐款資料

楊智鈞、劉昀蓁、魏海寧&王 圻&王 璿、

陳志苓、陳秀玲、陳昭蓉、陳映文&陳宣瑋、

鐘寶釵、許楊桂芬

陳時輝、陳素珍、陳彩芬、陳惠玲、陳掌珠、

480,000元

2,500元

民輝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旺興實業股份有限公

陳王珠、嚴靜怡全家

司、勝祥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鴻隆實業股份有 限公司、鴻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陳碧雲、陳潤堂、彭 佾、彭炎祺、曾致中、 曾珈瑋、曾欽一、曾綺屏、游智偉、游智偉、 辜麗芬、黃芳進、黃淑貞、黃麗容、黃寶秀、

2,000元

黃顯智、塗天和、楊戍聰、楊程皓、楊慧敏、

李丙登、周麗霞、張文慶&葉美蘭、陳盛基、

溫榕英、葉其昌、葉帝余、葉源潔、廖玲華、

100,000元

陳慧薰、陳麗宇、黃淑麗、廖伊仁、蔣東安、

廖珠善、廖淑絹、廖淑絹、廖震元、熊瑞玲、

王婉玲

賴淑霞

劉巡宇、劉怡明、劉彥良、劉鎮誠、歐陽淋、

50,000元

1,500元

蔡蕙聯、鄭永鈴、鄧明正、燕慧珍、蕭寶惜、

中華印經協會

王淑真、江玉琴、余 鑑、侯瑞華&林錦源、

賴志鵬、賴偉銘、賴淑霞、賴煥城&劉燕琍、

卓遵式、黃郁婷&黃亭雅&黃政皓、楊勝發、

薛美卿、謝凱琳、謝瑞祥、簡煌石、藍志恒、

楊 陽、賴金鳳、戴冠福、鍾小元、蘇育玲

魏叔琴、羅文華&羅國雄、關慧瑛、蘇尹男、

歐陽富、蔡中庸、蔡明珊、蔡國偉、蔡惠英、

30,000元 鄧淑貞

20,000元 蔡淑君

12,000元 周達偉、陳惠鈴

10,000元 林君穎、林清子、范雷震

1,200元 李嬌蘭、房麗卿、柯能騰、楊淑敏&黃讚來& 黃士昂&黃謹涵&黃謙韻&黃萬發

蘇愛婷、顧正琥、閻高永淋、陳奕彰閣家、郭 國卿全家、郭國基全家、郭國棟全家、卓輝有 限公司、寰力企業有公司、稷臨四季有限公 司、裕圓富企業有限公司、宇得國際企業有限

1,100元

公司

呂永光、蕭秋永、謝蕙曲

800元

1,000元

黃公石、劉保美

王友培、王秀鳳、王佳芬、王明進、王毓婉、

700元

8,000元

王懷鈞、史玉琪、任偉忠、印皖明、朱光昇、

王士潔

朱純益、吳三明、吳上康、吳文琳、吳如瓊、

梁文毅、彭文蓮

吳佳蓉、吳建玲、吳淑娟、吳錦釵、吳燦明、

666元

6,000元

吳麗芳、呂孝蓓、呂悅如、呂劍榮、宋俊松、

葉馥安

蔡金成

宋俊松、李文秀、李合峰、李 秀、李叔桓、

5,000元 李幼喬、張易展

李幸儀、李致穎、汪麗珍、周 平、周美玉、 林文芝、林宗材、林怡君、林怡君、林明毅、

李月瑟

林淑華、林惠美、林翠凰、邱 菊、侯宗昌、

600元

4,000元

姚凱林、施志忠、柯能騰、洪有在、洪來春、

張曉文

洪昌宏、洪金發、洪清河、洪稚盈、洪憲治、

3,500元

紀志豫、胡澤芬、唐瑞梅、唐瑞梅、唐 銑、 孫蓉蓉、孫德菁、徐玉美、徐禎陽、袁清琴、

許啟祥、顧錦才

康程豪、張三妹、張木樹、張志吉、張秀滿、

3,000元

張家祥、張順治、張麗華、張耀元、曹育瑋、

吳勝欽、李安瑜、李偉泰、李毅平、涂素琴、 張桂英、陳宇慷、陳宏嘉、陳慧玲、傅銘輝、

660元

尹乃熾、任秀貞、李先雨、沈秉澤、汪西琳、 昌艷屏、林桂涵、洪國倫、張金梅、張美英、 張雅鈴、陳金元、彭玉成、彭純姬、楊秀娟、 溫先玲、詹靜秋、劉綠瑛、謝桂香、蘇景暉、 釋印性、顧嘉展

曹晉嘉、梁純淨、梁靜芳、許岳年、許秋月、

500元

許梅英、許淑玲、許翠芳、許慧斕、郭俊亨、

丁坤鎮、于翠華、尹乃熾、尹成志、尤淑如、

郭美秀、郭愛俐、郭慶堂、郭 葉、陳玉貞、

方仁駿、方天人&方歆寍、方天人&方歆寍、

93


方淳萱、方莉伶、方慶祥、方慧娟、王文玲、

張君儒、張宗娟、張 勉、張玲玲、張茂松、

蔡夏明&賴嘉茵&蔡廷為&蔡淳婷、蔡國偉、

王文珠、王仙容、王永森、王克仁、王克玲、

張郁琳、張晉瑋、張真珠、張 珣、張國源、

蔡淑美、蔡淑敏、蔡朝益、蔡鳳梅、鄭旭昇、

王克難、王宏煌、王秀紋、王建成、王建雅、

張涵傑、張雪枝、張惠俐、張順成、張瑞珍、

鄭俊鴻、鄭國強、鄭惠娟、鄭裕民、鄭緯立、

王俊惠&傅文良&王為公&王宣賀、王秋桂、

張瑜芬、張榮農、張慧敏、張慧婷、張頤齡、

鄭麗玲、鄧士陞、鄧允怡、鄧立生、盧梅娟、

王美玉、王茂德、王英蘭、王貞文、王淑蕙、

張濬源、張耀方、曹麗華、梁美銀、符湘萍、

蕭弘清、蕭華菁、蕭鈺樺、蕭澍經、賴育祈、

王雪娥、王隆洲、王雅卿、王義光、王詩仁、

梁儷穎&高論麟、莊月環、莊素月、莊惠珺、

賴明福、賴欣怡、賴盈達、賴振華、賴清哲、

王碧華、王碩傑、王蓉華、王燕珠、王燕珠、

莊智清、莊萱琳、許光政、許秀碧、許岳年、

賴翠蓮、錢翠微、駱金興、戴翠櫻、薛瑞燕、

王燕萍、古乃思、史皓琳、白水旺、白沈明、

許書揚、許珮瑋、許素華、許淑靜、許雪雲、

謝志德、謝育豐、謝婉雯、鍾建芳、鍾秋子、

白純菁、石永禎、仲岱蘭、任秀貞、曲寶華、

許雅惠、許 蔭、許麗月、許麗芬、郭玉霞、

鍾秋子、鍾起惠、鍾瑞貞、鍾賜嬌、鍾鴻勳、

朱育儀、朱育儀、朱美瑛、朱書瑩、朱益村、

郭秀貞、郭秀滿、郭素蘭、郭淑卿、郭惠芯、

鞠育美、韓秀鳳、簡妙芬、簡慧玲、顏存義、

朱純益、朱淑珍、朱淑蓮、朱慶瑜、江明煌&

郭惠修、郭斐玲、郭耀宗、陳乃菁、陳文山、

顏俊豐、顏銘鴻、顏輝煌&賴珮珍&顏臺呈&

江涂純、艾貽芳、艾貽芳、何佳慧、何俊穎、

陳台運、陳幼君、陳正慧、陳玉淡、陳玉葉、

顏榕佑&顏 家、魏一純、魏偉珍、羅文傑、

何美鴻、何景輝、何維孝、余叔錦、余初郎、

陳玉寶、陳白雪、陳吉立、陳君瑋、陳宏志、

羅文喬、羅文豪、羅金梅、羅秋娟、羅 雲、

余珮琦、余夢祥、余漢民、冷天慧、吳仁氣、

陳秀珠、陳秀淋、陳秀鈺、陳佩棻、陳宗緯、

嚴允寧、蘇千寬、蘇天賜、蘇念慈、蘇素卿、

吳宇真、吳秀蓮、吳秀蘭、吳佩芸、吳季樺、

陳岳筠、陳念祖、陳怡君、陳明珠、陳玟伶、

蘇莉萍、蘇瑞德、蘇雋媛、蘇麗容、顧正琥、

吳岩弘、吳長娟、吳青臺、吳建台、吳 玲、

陳芳英、陳采詩、陳金葉、陳俞儜、陳冠亨、

顧錦才、顧錦才、李汪彩棠、宋陳秀容、大有

吳美嫈、吳美觀、吳淑惠、吳惠芳、吳詠儀、

陳勉文、陳威任、陳柔諭、陳珍枝、陳盈閔、

銀樓、林洪月霞、盧張宗蓮、戴張明華、謝董

吳鳳玉、吳鳳萍、吳慧姬、吳慧敏、吳嬡琴、

陳美玲、陳美倫、陳美瑩、陳美鏡、陳香吟、

幼里、簡郭素珍、廖徐臺妹、蔡林罔市、蔡陳

呂素足、呂崇明、宋玉青、巫建龍、李文龍、

陳家琳、陳恕民、陳素華、陳素慧、陳國賢、

秀絨、陳周林華、楊黃淑娥、袁楊格蓮、黃俊

李冬生、李永富、李玉英、李玉雪、李志彬、

陳堅誠、陳敏慧、陳清泉、陳淑枝、陳勝基、

郎闔家、闕美娥合家、洪吉煌全家、永康波羅

李宗玉、李欣齡、李彥承、李玲玲、李美照、

陳惠如、陳惠玲、陳惠貞、陳華珍、陳隆雄、

蜜書坊、輝盟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李素華、李素勤、李張紡、李淑觀、李智煜、

陳瑞梅、陳裔玲、陳裕仁、陳鈴如、陳劍城、

李貴美、李雅雯、李榮俊、李錦平、李麗珠、

陳麗娜、陳麗雪、陳麗鳳、陳蘭芳、陸勝慧、

李蘭生、杜耿邦、杜彩英、杜彩英、沈亦芳、

陶道安、傅惠美、彭昇平、彭秋真、彭淑嫻、

沈亦芳、沈如蘭、沈瓊姿、阮吟綢、阮耀霖、

曾功銘、曾孝文、曾奉懿、曾映鈞、曾美鳳、

333元

佘素君、卓連旺、周一芬、周世良、周宜靜、

曾致中、曾梅華、曾頂嘉、曾鳳宜、曾蘇銘、

蔡秉誠

周承杰、周昭榮、周美麗、周軒至、周慧玲、

游亦安、游李蜂、游惠鳳、童小鈴、黃子芳、

周麟甡、宗才璋、易麗華、昌艷屏、果榮宇、

黃守都、黃安堂、黃秀蘭、黃良銘、黃芝蘭、

300元

林久媺、林友涵、林壬雨、林世民、林台福、

黃政富、黃春銘、黃昭雄、黃津鈺、黃秋愛、

朱育儀、莫遣韶、郭明儒、陳美鈴、黃秋林、

林玉好、林宏諭、林杏枝、林秀玲、林秀薇、

黃書凰、黃素卿、黃素真、黃啟源、黃細旻、

劉環生、蔡秋風、顏存義

林良美、林佳縈、林佩金、林坤隆、林坤標、

黃莉娜、黃富美、黃焜源、黃雅鈴、黃詩茹、

林坤緯&林佳融、林坤龍、林松德、林俊榮、

黃種進、黃德舜、黃錦鳳、黃瓊葵、黃麗珠、

林恆如、林恆如、林春玉、林春萍、林珍貞、

黃麗華、黃耀祥、楊玉珍、楊玉瑩、楊兆庭、

林紀屏、林美英、林紘瑞、林紘瑞、林清莉、

楊金玉、楊沭芳、楊美枝、楊雪霞、楊雯惠、

240元

林淑文、林淑芬、林淑惠、林郭雲、林湘如、

楊琤茹、楊錦雲、楊鴻椿、楊璧朱、楊豐瑞、

陳裔玲&李豐榮

林湘羚、林雯惠、林 瑄、林瑤玲、林碧燕、

溫先玲、溫先儀、溫先慧、溫慧萍、葉一心、

林 鳳、林德乾、林麗玲、林麗娥、林鶴珠、

葉本心、葉俊郎、葉淑鈺、葛文盛、詹石娥、

215元

林 美、武泓秀、邵瓊珠、邱志良、邱玲美、

詹東興、詹美卿、鄒雪梅、雷悅俐、廖士欽、

劉福相&劉怡宣、羅紫萍&羅高彩敏

邱惠敏、邱鴻鈞、邱鸞嬌、金瑞芝、俞秋漣、

廖幼華、廖玟斌、廖珮安、廖素娟、廖國妙、

施秀鳳、施俊名、施麗玉、柯美霜、柯素情、

廖瓊真、廖瓊真、熊梓檳、褚宏文、趙宇修、

柯麗鈴、洪光輝、洪玫英、洪柳村、洪美理、

趙曼萍、趙許雪、趙 琳、趙麗萍、劉文英、

洪若娟、洪偉峰、洪掌珠、洪進福、洪鈴雯、

劉克偉、劉彤芳、劉秀媛、劉邦弘、劉芳莉、

洪嘉謙、胡學強、范俊海、范寶如、倪素娥、

劉秋皓、劉秋皓、劉郁琦、劉娟伶、劉娟美、

夏巧蓮、孫美升、孫淑芬、孫樂平、孫麗珍、

劉家東、劉書美、劉書豪、劉淑貞、劉連英、

孫麗婷、徐如虹、徐嘉妤、徐嘉妏、殷勝田、

劉華師、劉瑞山、劉瑞吟、劉瑞明、劉聖裕、

120元

翁玉玲、翁美貞、翁銀芳、翁慧貞、翁燕玲、

劉聖耀、劉銀河、劉燕琍&賴璟儀、潘郁仁、

李羿寰、李靖宣

馬永康、高瑞月、高燕鳳、高靜宜、高麗安、

蔣靜華、蔡秀純、蔡育維、蔡宜勳、蔡昆泓、

常 琳、張午媛、張永興、張玉燕、張白芬、

蔡明雅、蔡明義、蔡金麗、蔡昭珠、蔡美勤、

94

400元 林秀珍、葉永鳳&李鴻銘&李淋翔&李昌榕

250元 林玉娟、林玉娟

200元 王啟章、朱寶玉、吳水塗、林岱儀、林淑敏、 徐清華、康麗珠、張美華、陳洋鉦、陳秋英、 游紹佑、游紹君、蔡瓊文、鍾欣臻、羅林春霞 &羅聯芳、羅林春霞&羅聯芳、顧鳳雅


清淨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降服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普賢行願品〉

101元

1,500元

司、郭國卿全家、郭國基全家、郭國棟全家、

葉蔡欽枝、蔡良源

江玉琴、余 鑑、卓遵式、侯瑞華&林錦源、

卓輝有限公司、宇得國際企業有限公司、寂

黃郁婷&黃亭雅&黃政皓、楊勝發、楊 陽、

初(應生未生胎兒)、寂 時(未生胎兒)、

賴金鳳、戴冠福、鍾小元、簡素惠、嚴慧心、

張發烈(亡者)

蘇育玲

800元

施蘭鳳、陳清城、陸秀英、無 名、無 名、

1,200元

黃公石、劉保美

黃士銓、黃小俐、黃柏翔、楊博凡、楊博宇、

房麗卿、柯能騰、楊淑敏&黃讚來&黃士昂&

溫先玲、鄭劉濱&因美娥、蕭天佑、蕭斐珊、

黃謹涵&黃謙韻&黃萬發

740元

100元 王雅卿、甘 絮、任秀貞、任怡潔、任祐辰、 江美珠、吳東源、吳姿儀、李碧容、林靖汾、

蕭嘉佩、蕭嘉茹、賴淑芳、閻聿宸、閻聿穎、 顏大 、羅焱旭、吳杜淑芬

中華民國101年10月捐款資料

1,100元 呂永光、蕭秋永、謝蕙曲

1,000元 王友培、王秀鳳、王佳芬、王明進、王毓婉、 王懷鈞、史玉琪、任偉忠、印皖明、朱光昇、

陳裔玲&李豐榮

700元 梁文毅、彭文蓮

660元 李月瑟

50,000元

朱純益、吳三明、吳上康、吳文琳、吳如瓊、

600元

中華印經協會

吳佳蓉、吳建玲、吳淑娟、吳錦釵、吳燦明、

尹乃熾、任秀貞、李先雨、沈秉澤、汪西琳、

吳麗芳、呂孝蓓、呂悅如、呂劍榮、宋俊松、

昌艷屏、林桂涵、洪國倫、張雅鈴、陳金元、

宋俊松、李文秀、李月娥、李合峰、李 秀、

彭玉成、彭純姬、楊秀娟、溫先玲、詹靜秋、

李叔桓、李幸儀、李金福、李致穎、李義澤、

劉綠瑛、蘇景暉、顧嘉展

30,000元 鄧淑貞

20,000元

汪麗珍、周 平、周美玉、林文芝、林宗材、

蔡淑君

林怡君、林怡君、林明毅、林惠美、林翠凰、

500元

林蘭英、邱 菊、姚凱林、施志忠、柯能騰、

丁坤鎮、丁雨晴、丁彥民、丁語蓁、于翠華、

12,000元

洪如鴻、洪有在、洪來春、洪昌宏、洪金發、

尹乃熾、尹成志、尤淑如、方天人&方歆寍、

張秀禎

洪清河、洪稚盈、洪憲治、紀志豫、胡澤芬、

方仁駿、方天人&方歆寍、方淳萱、方莉伶、

唐 銑、孫家惠、孫蓉蓉、孫德菁、徐玉美、

方慶祥、方慧娟、王文玲、王文珠、王仙容、

徐清蓮、徐禎陽、袁清琴、康程豪、張三妹、

王永森、王克仁、王克玲、王克難、王宏煌、

張木樹、張志吉、張秀滿、張家祥、張順治、

王秀紋、王俊惠&傅文良&王為公&王宣賀、

8,000元

張麗華、張耀元、曹育瑋、曹晉嘉、梁純淨、

王建成、王建雅、王秋桂、王美玉、王茂德、

王士潔

梁靜芳、許岳年、許秋月、許梅英、許淑玲、

王英蘭、王雪娥、王隆洲、王雅卿、王義光、

10,000元 林君穎、林清子、邵 琪、范雷震、鄭國雄

許翠芳、許慧斕、郭俊亨、郭愛俐、郭慶堂、

王詩仁、王碧華、王碩傑、王蓉華、王燕珠、

5,000元

郭 葉、陳玉貞、陳志苓、陳秀玲、陳奕彰、

王燕珠、王燕萍、古乃思、史皓琳、白水旺、

李幼喬、張易展

陳昭蓉、陳映文&陳宣瑋、陳柔安、陳時輝、

白沈明、白純菁、石永禎、仲岱蘭、任秀貞、

陳素珍、陳彩芬、陳惠玲、陳掌珠、陳碧雲、

曲寶華、朱育儀、朱育儀、朱美瑛、朱書瑩、

彭 佾、彭炎祺、曾致中、曾欽一、黃芳進、

朱益村、朱純益、朱淑珍、江明煌&江涂純、

黃淑貞、黃麗容、黃寶秀、黃顯智、塗天和、

朱慶瑜、艾貽芳、艾貽芳、何佳慧、何俊穎、

3,000元

楊戍聰、楊程皓、楊慧敏、溫榕英、葉其昌、

何景輝、何維孝、余叔錦、余初郎、余珮琦、

王 圻&王 璿&魏海寧、王莫方、周明瑞、

葉征勇、葉宥呈、葉帝余、葉源潔、廖玲華、

余夢祥、余漢民、冷天慧、吳仁氣、吳秀蓮、

張桂英、陳宇慷、陳宏嘉、陳宣勝、陳楚澐、

廖珠善、廖淑絹、廖淑絹、廖震元、熊瑞玲、

吳秀蘭、吳佩芸、吳季樺、吳岩弘、吳長娟、

陳慧玲、傅銘輝、楊智鈞、蔡忠和、鄭淑文、

劉巡宇、劉怡青、劉彥良、劉鎮誠、歐陽淋、

吳青臺、吳建台、吳 玲、吳美嫈、吳美觀、

鐘寶釵、許楊桂芬

歐陽富、蔡中庸、蔡明珊、蔡國偉、蔡惠英、

吳淑惠、吳惠芳、吳詠儀、吳毓華、吳鳳玉、

蔡蕙聯、鄭永鈴、鄭美月、鄧明正、燕慧珍、

吳鳳萍、吳慧姬、吳慧敏、吳嬡琴、呂素足、

3,500元 許啟祥、顧錦才

2,500元

蕭圭秀、蕭圭秀、蕭寶惜、賴志鵬、賴偉銘、

呂崇明、宋玉青、巫建龍、李文龍、李冬生、

嚴靜怡全家

賴淑霞、賴煥城&劉燕琍、薛美卿、謝素員、

李永富、李玉英、李玉雪、李志彬、李宗玉、

2,000元

謝凱琳、謝瑞祥、簡煌石、藍志恒、魏叔琴、

李欣齡、李彥承、李玲玲、李美照、李素勤、

羅文華&羅國雄、羅安英、關慧瑛、蘇尹男、

李張紡、李淑觀、李智煜、李貴美、李雅雯、

蘇愛婷、顧正琥、閻高永淋、寰力企業有公

李榮俊、李錦平、李麗珠、李蘭生、杜耿邦、

司、稷臨四季有限公司、裕圓富企業有限公

杜彩英、杜彩英、沈亦芳、沈亦芳、沈如蘭、

李丙登、唐瑞梅、張允騰、張仕釗、陳慧薰、 陳麗宇、黃文逸、黃淑麗、廖伊仁、蔣東安、 鄭郁英、賴淑霞

95


沈瓊姿、阮吟綢、佘素君、卓連旺、周一芬、

彭秋真、彭淑嫻、曾功銘、曾孝文、曾奉懿、

400元

周世良、周宜靜、周承杰、周昭榮、周美麗、

曾映鈞、曾美鳳、曾致中、曾梅華、曾頂嘉、

林秀珍、葉永鳳&李鴻銘&李淋翔&李昌榕

周軒至、周慧玲、周麟甡、宗才璋、尚玉貴、

曾鳳宜、曾蘇銘、游亦安、游李蜂、游惠鳳、

易麗華、昌艷屏、果榮宇、林久媺、林友涵、

程懷琳、童小鈴、黃子芳、黃守都、黃安堂、

300元

林壬雨、林世民、林台福、林玉好、林宏諭、

黃良銘、黃芝蘭、黃政富、黃春銘、黃昭雄、

王芝又、朱育儀、呂美鳳&林倩如&林士傑、

林杏枝、林汶宏、林秀玲、林秀薇、林良美、

黃津鈺、黃秋愛、黃書凰、黃素卿、黃素真、

林鎂茹、莫遣韶、郭美滿、陳美鈴、黃秋林、

林佳縈、林佩金、林坤隆、林坤緯&林佳融、

黃啟源、黃細旻、黃莉娜、黃富美、黃雅鈴、

劉環生、蔡秋風、顏存義

林坤標、林坤龍、林松德、林俊榮、林恆如、

黃詩茹、黃種進、黃德舜、黃錦鳳、黃瓊葵、

林恆如、林春玉、林春萍、林珍貞、林紀屏、

黃麗珠、黃麗華、黃耀祥、楊月琴、楊玉珍、

260元

林美英、林紘瑞、林紘瑞、林清莉、林淑文、

楊玉瑩、楊兆庭、楊金玉、楊沭芳、楊美枝、

林淑芬、林淑惠、林郭雲、林湘如、林雯惠、

楊淑美、楊雪霞、楊雯惠、楊琤茹、楊錦雲、

250元

林 瑄、林瑤玲、林碧燕、林 鳳、林德乾、

楊鴻椿、楊璧朱、楊豐瑞、溫先玲、溫先儀、

林玉娟、林玉娟

林麗玲、林麗娥、林鶴珠、林 美、武泓秀、

溫先慧、溫慧萍、葉一心、葉本心、葉俊郎、

邵瓊珠、邱志良、邱玲美、邱惠敏、邱鴻鈞、

葉淑鈺、葛文盛、詹石娥、詹東興、詹美卿、

215元

邱鸞嬌、金瑞芝、侯宗昌、俞秋漣、施秀鳳、

鄒雪梅、雷悅俐、廖士欽、廖幼華、廖玟斌、

劉福相&劉怡宣、羅紫萍&羅高彩敏

施俊名、施麗玉、柯美霜、柯素情、柯麗鈴、

廖珮安、廖素娟、廖國妙、廖瓊真、廖瓊真、

洪光輝、洪玫英、洪柳村、洪美理、洪若娟、

熊梓檳、褚宏文、趙宇修、趙曼萍、趙許雪、

200元

洪偉峰、洪掌珠、洪進福、洪鈴雯、洪嘉謙、

趙麗萍、劉文英、劉克偉、劉彤芳、劉秀媛、

胡學強、范俊海、范寶如、倪素娥、夏巧蓮、

劉邦弘、劉芳莉、劉秋皓、劉秋皓、劉郁琦、

孫美升、孫淑芬、孫樂平、孫麗珍、孫麗婷、

劉娟伶、劉娟美、劉家東、劉書美、劉書豪、

徐如虹、徐嘉妤、徐嘉妏、殷勝田、翁玉玲、

劉連英、劉華師、劉瑞山、劉瑞吟、劉瑞明、

翁美貞、翁銀芳、翁慧貞、翁燕玲、馬永康、

劉聖裕、劉聖耀、劉銀河、劉燕琍&賴璟儀、

120元

高瑞月、高燕鳳、高靜宜、常 琳、張午媛、

潘郁仁、潘郁仁、蔣靜華、蔡秀純、蔡育維、

李羿寰、李靖宣

張永興、張玉燕、張白芬、張秀娟、張宗娟、

蔡宜勳、蔡昆泓、蔡明雅、蔡明義、蔡金麗、

張 勉、張玲玲、張茂松、張郁琳、張晉瑋、

蔡昭珠、蔡夏明&賴嘉茵&蔡廷為&蔡淳婷、

張真珠、張 珣、張國源、張涵傑、張雪枝、

蔡美勤、蔡國偉、蔡淑敏、蔡朝益、蔡鳳梅、

王雅卿、甘 絮、任秀貞、任怡潔、任祐辰、

張惠俐、張順成、張瑞珍、張瑜芬、張榮農、

鄭旭昇、鄭俊鴻、鄭國強、鄭惠娟、鄭裕民、

江美珠、吳東源、吳姿儀、李碧容、林靖汾、

張慧敏、張慧婷、張曉蓉、張頤齡、張濬源、

鄭緯立、鄭麗玲、鄧士陞、鄧允怡、鄧立生、

施蘭鳳、陳清城、陸秀英、黃士銓、黃小俐、

張耀方、曹麗華、梁美銀、梁儷穎&高論麟、

盧梅娟、蕭弘清、蕭華菁、蕭鈺樺、蕭澍經、

黃柏翔、楊博凡、楊博宇、溫先玲、鄭劉濱&

符湘萍、莊月環、莊素月、莊惠珺、莊智清、

賴育祈、賴明福、賴盈達、賴振華、賴清哲、

因美娥、蕭天佑、蕭斐珊、蕭嘉佩、蕭嘉茹、

莊萱琳、許光政、許秀碧、許岳年、許書揚、

賴翠蓮、錢翠微、駱金興、戴秀瓶、戴翠櫻、

賴淑芳、閻聿宸、閻聿穎、顏大 、吳杜淑芬

許珮瑋、許素華、許淑靜、許雪雲、許雅惠、

薛瑞燕、謝志德、謝育豐、謝婉雯、鍾建芳、

許 蔭、許麗月、許麗芬、郭玉霞、郭秀貞、

鍾秋子、鍾秋子、鍾起惠、鍾瑞貞、鍾賜嬌、

郭秀滿、郭素蘭、郭淑卿、郭惠芯、郭惠修、

鍾鴻勳、鞠育美、韓秀鳳、簡妙芬、簡慧玲、

郭斐玲、郭耀宗、陳乃菁、陳文山、陳台運、

魏一純、顏存義、顏秀碧、顏俊豐、顏銘鴻、

陳幼君、陳正慧、陳玉淡、陳玉葉、陳玉寶、

顏輝煌&賴珮珍&顏臺呈&顏榕佑&顏 家、

陳白雪、陳吉立、陳君瑋、陳宏志、陳秀珠、

魏偉珍、羅文傑、羅文喬、羅文豪、羅金梅、

林婉萍

王啟章、石清陽、朱寶玉、吳水塗、林岱儀、 徐清華、康麗珠、張美華、莊慶賓、陳洋鉦、 陳秋英、游紹佑、游紹君、無名氏、鍾欣臻、 羅林春霞&羅聯芳

100元

陳秀淋、陳秀鈺、陳佩棻、陳宗緯、陳岳筠、

羅秋娟、羅 雲、嚴允寧、蘇千寬、蘇天賜、

陳念祖、陳怡君、陳明珠、陳玟伶、陳芳英、

蘇念慈、蘇素卿、蘇莉萍、蘇瑞德、蘇雋媛、

陳采詩、陳金葉、陳俞儜、陳冠亨、陳勉文、

蘇麗容、顧正琥、顧錦才、顧錦才、簡郭素

陳威任、陳柔諭、陳珍枝、陳盈閔、陳美玲、

珍、謝董幼里、戴張明華、盧張宗蓮、大有銀

陳美倫、陳美瑩、陳美鏡、陳香吟、陳家琳、

樓、闕美娥合家、輝盟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蔡

陳恕民、陳素華、陳素慧、陳國賢、陳堅誠、

陳秀絨、蔡林罔市、廖徐臺妹、楊黃淑娥、黃

陳敏慧、陳清泉、陳淑枝、陳勝基、陳惠如、

俊郎闔家、黃宗熙閤家、陳周林華、袁楊格

受用自在與福樂,

陳惠貞、陳朝揚、陳華珍、陳隆雄、陳瑞梅、

蓮、洪吉煌全家、林洪月霞、李汪彩棠、永康

來世淨土願相逢,

陳裔玲、陳鈴如、陳劍城、陳麗娜、陳麗雪、

波羅蜜書坊

願君修行利眾生。

陳麗鳳、陳蘭芳、陸勝慧、傅惠美、彭昇平、

96

願君長壽離病苦,

~密勒日巴尊者〈迴向文〉


助印 噶瑪巴言教,讓更多人知道! 一滴水,流入大海,怎樣也不會乾涸; 當我們的點滴之善,流入佛法大海, 就能潤澤有情的心…… 2000年,噶舉教法集結會議上,法王噶瑪巴呼籲應有一 份教界的雜誌刊物。當時,考慮這種長遠的文教事業所需 的經費以及人力,沒有人有勇氣承擔。 然而能讓上師歡喜的佛行事業、行誼,是一刻也不能停 的。因此化育《善報》誠惶誠恐地發心承擔,在上師、三 寶的加持,與大眾的發心護持下,幸能不斷成長。我們不 敢忘記,也不會忘記,這份對上師、三寶的責任。因為, 這就是最好的修持,也匯集大眾對三寶的護持與發心。 法王 噶瑪巴的開示、教示,尊貴上師們的教言,字字 句句,都深烙在我們的內心。我們要讓您的一滴佛法小水 滴,匯集成為法海,讓上師、三寶的加持,在有情的內心 開花、發芽。 以此祈願,噶瑪巴 千諾。 護持 地址:新北市土城區承天路8巷4之1號 電話/02-2269-6059 傳 真/02-2269-4013 專線 劃撥帳號:18268431 戶名:財團法人化育文教基金會

想繼續收到

請回信告知!

□我選擇看電子《善報》。 □我選擇看紙本《善報》。

各位敬愛的法友,阿彌陀佛:

自十方的護持,發揮最大利益。

感謝您們發心支持《善報》,讓

如您希望繼續收到紙本《善報》,

法王 噶瑪巴和各大仁波切的智

因道場人力有限,請盡量以email

慧甘露,利益更多佛弟子。為響

告知:hwayue@gmail.com,或

應法王環保呼籲,希望法友多運

來信:236新北市土城區承天路

用網路閱讀,減少紙張、油墨、

8巷4之1號,化育道場《善報》

黏膠、運輸等資源損耗,您可

編輯部收,或傳真:02-2269-

點上http://issuu.com/hwayue閱

4013,並請再次提供您的姓

電子信箱:﹍﹍﹍﹍﹍﹍﹍﹍﹍﹍

讀。如果您想繼續收到暨典藏紙

名、地址、電話、電子信箱。

﹍﹍﹍﹍﹍﹍﹍﹍﹍﹍﹍﹍﹍﹍﹍

本《善報》,麻煩您來信告知, 我們希望讓需要的人收到,讓來

化育道場 敬啟

姓名:﹍﹍﹍﹍﹍﹍﹍﹍﹍﹍﹍﹍ 電話:﹍﹍﹍﹍﹍﹍﹍﹍﹍﹍﹍﹍ 地址:﹍﹍﹍﹍﹍﹍﹍﹍﹍﹍﹍﹍ ﹍﹍﹍﹍﹍﹍﹍﹍﹍﹍﹍﹍﹍﹍﹍

請您影印,填好後,剪下,黏附於 明信片(或裝入信封)寄回。感恩!


化育道場暨化育書院

2013年 1 2 3 月份行事曆 一

1 一月

2

3

4

5

6

〈35佛懺〉全球拜懺 接力,菩提迦耶總迴向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1 二月

2

3

4

5

6

7

8

9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1 三月 新春消災 除障法會

4

5

6

7

2

新春消災 除障法會

8

10

除夕

春節

3 新春消災 除障法會

新春消災 除障法會

9

10

16

17

23

24

大般若經共修 19:30~21:00

11

12

13

14

15 大般若經共修 19:30~21:00

18

19

20

21

22 覺心論 19:30~21:00

25

26

27

28

29 覺心論 19:30~21:00

預告

◎1/1日〈35佛懺〉全球拜懺接力, 菩提迦耶總迴向 ◎2/28~3/3 新春消災除障法會 ◎3/8~3/29日,每周五19:30~21:00 大般若經共修

大般若經共修 19:30~21:00

化育書院

觀察修 14:00~16:30

30

31

大般若經共修 19:30~21:00

◎3/21~4/24日,每周四19:30~21:00 堪布丹傑教授《覺心論》 ◎3/24~4/28日,每周日14:00~16:30 觀察修

觀察修 14:00~16:30

小叮嚀

◎為響應法王環保呼籲, 化育所辦各項活動, 請學員自帶水杯。 (若有用餐請帶筷子)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