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冬季善報

Page 1

2 0 2 2 2 0 2 2 冬季號 三昧耶, 密乘修行總舵手 ● 措尼仁波切開示/佛法變成你的「美麗怪物」? ● 多傑喇嘛開示/持咒用心,才能「誓智合一」! 明就仁波切線上開示/金剛乘三昧耶戒
1 如果不曾離開,回來,就不那麼刻骨銘心。 佛陀、密勒日巴、竹清仁波切、明就仁波 切......那些偉大的修行人,即使他們後來都了解 「終點,就是起點」,一開始,他們還是都去了 生命的遠方,去閱讀遠方的壯闊,直到自己也成 為壯闊。 所以佛陀走出王宮,去了尼連禪河畔的苦行 林;密勒日巴離開傷心的家鄉,去上師馬爾巴交 代終身安住的雪山;竹清仁波切離開他的黑關關 房,翻過喜瑪拉雅山;明就仁波切半夜留書出 走,沿著佛陀生命的軌跡,一件一件丟下「心外 物」,去認識本來面目。 在三年疫情之後,國門大開,2月,我們也將 帶著「尼泊爾走讀行旅」的幾十位法友,到佛國 尼泊爾朝聖。遠方的壯闊在呼喚我們,這不只是 報復性旅遊,而是我們需要外在陌生的風光,激 活內在常常鈍掉的明性,喚回難以言喻的鮮活 當下感,一如曾經去遠方找回自己的大瑜伽士 們——「出去走走」這件事,如果是朝聖,如果 結合聞思修,它將成為真正的壯遊。 記得《蓮師在尼泊爾》出版後,有法友問我 們,可以實地帶大家去這些地方朝聖嗎?那時, 疫情看不到盡頭,連想都不敢想;但明年藏曆新 年前,我們真的要去尼泊爾了,依循大修行人們 「外朝聖」的足跡,結合聞思修的「內朝聖」, 希望因此有機會圓滿「密朝聖」,回到自心,那 最重要的聖地。 為了回到自心那最重要的聖地,我們需要紀 律。所以明就仁波切今年中秋夜,在線上開示了 「金剛乘的三昧耶戒」,以著名的〈七佛通戒 偈〉四句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 意,是諸佛教」,完整介紹了整個佛法三乘的戒 律,總結為一,就是金剛乘的三昧耶戒,這是密 續修行人必須持守的主心骨。 這就是本期《善 報》的主題故事:三昧耶,密乘修行總舵手。 仁波切是禪修大師,很少開示這類主題,但這 次中秋夜說三昧耶戒,說得完整而深入,為大家 修行抓重點,能依教奉行,就有見到「天心月 圓」的時候。因為太感動,所以我們當晚就請求 聽打整理、在《善報》刊出,仁波切也立刻答 應,緣起非常吉祥,這是農曆新年來臨前《善 報》對大家的法供養,大家可以利用新年假期, 聽過的請好好復習,沒聽過的請趁鮮享用! 《善報》總編輯黃靖雅 合十敬啟 一開始,他們還是去了遠方 【編輯室報告】 圖為「尼泊爾走讀」焦點之一:巴丹古城,古老的釋迦族還生活其間
發行人/孫春華 社長/妙融法師 總編輯/黃靖雅 封面提供/亞洲德噶 發行所/財團法人化育文教基金會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四川路二段16巷3號6樓 電話/02-8967-1019 傳真/02-8967-1069 網址/http://www.hwayue.org.tw 電子信箱/hwayue@gmail.com 郵政劃撥帳號/18268431 戶名/財團法人化育文教基金會 執行主編/馮淑蓉 美術編輯/施心華 印務發行/黃新創 行政院新聞局登記證.局版北市誌字第九八六號中華郵政板橋雜字第189號執照登記雜誌交寄 2 佛陀所說的萬法,總結起來就是: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這四句偈,也就是三昧耶。 什麼是金剛乘三昧耶戒? 為什麼修持金剛乘教法 一定要持守三昧耶戒? 破三昧耶戒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明就仁波切深入淺出一一說明, 鮮活的例子、精彩的修行故事, 幫我們讀四句偈,就學會三昧耶 ! 三昧耶, 密乘修行總舵手 【主題故事】 12 明就仁波切線上開示/金剛乘三昧耶戒 秋 2022 網址:https://issuu.com/hwayue
噶舉大小事 38 不把上師神格化, 人本的虔敬心更動人 妙融塗鴉牆 46 卸下文化的包裝,看到佛法的精華 塔姆醫師的尼泊爾視角 48 從水果,看修行 心慧時間 50 回到身體,回到當下 總編雲書房 53 位子 修行在天涯 56 與佛法過日子,我在泰國森林寺廟 【專欄】 【法訊】 覺泰法師/經典研讀班 64 禪印三昧,佛教最美麗的稜線 噶千仁波切/精選問答錄 23 正念,強健身心的萬靈丹 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開示 25 〈竹清嘉措心要語〉非觀所觀 明就仁波切開示/「菩薩的禪修之路」系列四之四 26 毒轉化為良藥,問題成為解答 措尼仁波切/「當佛法變成高牆時如何穿越」 28 佛法變成你的「美麗怪物」? 多傑喇嘛/「修持與生死」開示 33 持咒用心,才能「誓智合一」! 【善知識開示】 【法王開示】 2022讖摩春季課程:第八世法王傳記 4 佛為信者說法,有信心才會歡喜 3

發心:當別人在戰爭、饑荒中受苦,

我們能聞法何等幸運!

今天是讖摩春季課程的第一天,所有透過網路

直播觀看的喇嘛、祖古、堪布、善知識,各寺院

的僧眾,尤其是參與讖摩春季活動的各尼寺的覺

姆尼眾,世界各地的法友,海內外的藏族同胞

們,大家好!尤其離藏曆新年還不算遠,也藉此

機會問候大家,藏曆新年快樂!祝福大家身體健

康、萬事如意!

今天開始,有一個月的時間,我們很難得,能

夠再次一起接續學習去年課程的內容,也就是第

所以,要好好知足、把握現在的幸福和自由, 用在有意義的事情上,不要浪費。要真的有很強 烈的這樣的感受、認知才行,這很重要!平常我

們上課前說要調整動機、發菩提心、看動機清不 清淨等等,不是別的,就是要這樣從切身的感受 上、生活中正在發生的事情去想、去反省,如果 沒有這樣去想,沒有感受到眾生的苦樂,只是自 己胡思亂想,發願要成佛、利益眾生,是沒有太 大的意義的。一定要真的去感受、觀察,從生活 中切身的經驗去感受,這是很重要的! 學習動機:不要忘本,要清楚傳承血脈 大家都知道,法王米覺多傑不僅是岡倉噶舉教 派當中著名的學者,更是受到薩迦、格魯、噶 舉、寧瑪各大教派一致公認的,噶舉派當中最為 著名的一位學者。歷代噶瑪巴當中,他撰寫了中 觀、般若、戒律、俱舍等等很多論典的註解,還 有密乘的論著,是歷代噶瑪巴中著作最多的一 位。因此,學習他的傳記,無論從各個方面來

4
八世法王米覺多傑的傳記。 現在世界各地遭遇疫情、災荒、戰爭各種危難 的時候,我們還能有這樣的機會、空閒聽聞佛 法,實在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而且現在,烏 克蘭的人民正在日夜經歷著戰爭的恐懼和痛苦, 阿富汗上百萬人也正面臨著饑荒的苦難,還有敘 利亞等等,世界上還有很多地方,因為戰爭,人 民流離失所,前往他鄉尋求庇護。聽到這樣的新 聞時,心中應該時常要想起這些正在發生的事 情,然後反省一下自己:我們有的時候會為了自 己一件小事,就大發雷霆、跟別人起衝突,生活 已經很幸福了還不滿足、成天抱怨、說別人閒 話、挑撥離間,這真的是已經到非常瘋狂的地 步,人在福中不知福。
尤其噶舉佛學院裡面,不像一般的學校有開設 歷史課程,加上如果還不知道撰寫自宗論疏的上 師是誰還有他的傳記,那就太悲哀了。就像是藏 族古老的文獻《朗氏一帙》中所說:「總之,一 個人如果不知自己的血緣,就跟林中的猴子一 樣;不知自己的母系的家世,就如佯裝的蒼龍一 樣;不知父系的祖譜,就像門巴族的孩子離鄉背 井一樣。」也就是說,我們必須知道自己的身 世、血緣,不知道的話就跟森林中的猴子一樣; 2022「讖摩春季課程:第八世法王傳記」/第1天開示記錄 佛為信者說法, 有信心才會歡喜 主講:第17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日期:2022年3月19日 翻譯:堪布羅卓丹傑
說,都極為重要!
5 如果不知道自己母系的家世,就跟佯裝的蒼龍是 一樣的,聲音可能很大,但也只是虛有其表;如 果不知道父系的祖譜,就像門巴族離鄉背井的孩 子。換句話說,從世間或佛法的角度來說,我們 對傳承、歷史,就應該要有所瞭解。 第八世法王自傳一:《無比讚》 法王米覺多傑的傳記,主要有法王自己寫的 「自傳」,和由弟子所寫的「傳記」兩類。「自 傳」大多是以偈頌、詩歌的方式寫成,而不是散 文的形式,其中最著名的詩歌形式的傳記,就是 《無比讚》,主要也是因為這篇讚文是收錄在 《岡倉法行》課誦集,所以大家都耳熟能詳。對 於一般人來說,這篇《無比讚》的措辭比較艱深 難懂,所以也就比較難以背誦。過去很多喇嘛也 會跟我說,在法行課誦當中最硬、最難背的就是 《無比讚》。 記得我自己小時候背到《無比讚》,也是覺得 有點困難。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小時候很難背起 來的,因為老師會打、逼著要背,長大反而不太 容易忘。但小時候都只是死記硬背,也不懂意思 是什麼,老師也不會特別講解,我想老師他們也 不是懂了不講,其實也是不太懂。當時自己也沒 特別注意到底意思是什麼,而其實傳記、讚文的 內容是博大精深的。 以《無比讚》來說,巴沃祖拉成瓦撰寫的《賢 者喜宴》當中,提到有關法王米覺多傑傳記的部 分時,主要就是依據《無比讚》。巴沃祖拉成瓦 全文引用了整部詩歌,並且加上法王米覺多傑的 生平故事加以解釋,可以說內容最多、最完整的 一部法王米覺多傑的傳記,就是巴沃祖拉成瓦 的這一篇傳記。藏文貝葉經紙有33張(大概67 頁)之多,大約占《賢者喜宴》整部著作的十分 之一。在這短短九個偈頌的《無比讚》當中,包 含了這麼多的內容,如果沒有好好地去學習和研 究的話,也不會知道其中的價值。越去學習研 究,才會知道為什麼《賢者喜宴》會依據《無比 讚》衍生出米覺多傑的傳記。
6 第八世法王自傳二:《妙行解脫》 同樣的,另一部自傳《妙行解脫》,法王米覺 多傑講述自己一生重要的妙行和善行,不僅是他 一生重要的回顧總結,也是我們弟子的目標和楷 模。如果你也想成為這樣一位修行者,這部傳記 就是我們最好的典範。 成就者傳記,是活生生的教法 對於我這一兩年中,講了很多歷史和傳記故 事,有些人可能會搞不太懂,我講這麼多故事做 什麼?為什麼不講佛教的哲學思想、實修方法? 會覺得講故事、傳記是沒意義的。如果說,這是 在說講者本身讓人搞不懂、沒道理、沒意義的 話,這完全可以接受,也的確沒有什麼好反駁 的。因為我在這樣一個高位上,貌似有修行、有 學問、很厲害、很理所當然,但就像是俗話說的 「沒有雞所以靠驢來報曉,沒有狗所以讓貓啃骨 頭」一樣,其實都是無可奈何、迫不得已的,我 從來就不覺得這個身分是一件輕鬆愉快的事情。 但是,如果有人覺得是「傳記」本身沒有意義
一般來說,世界上有很多宗教,其中有信仰造 物主的宗教,核心就在於相信有信使會傳遞神的
眾人、至高無上的,具體的內容我也不是很清 楚,但是容易給人一種距離感。 然而,佛教是不一樣的,佛教不認為有這樣一 位造物主,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誕生於人間, 他吃著人類的食物、穿著人類的衣服、過著人類 的生活。我們從佛陀「十二相成道」等等的歷史 故事,可以清楚看到佛陀是如何生活在人世間 的。佛陀這樣的示現是有目的的,最主要的目的 就是告訴我們:我們任何一個凡夫,也能成為像 佛陀一樣充滿智慧、慈悲和勇氣的聖者。佛陀不 僅是親口開示或讓別人去宣揚如何成佛的方法, 更重要的是他一生以躬行實踐示範給我們看。光 是從這一點,佛陀的傳記、祖師的傳記,對於我 們佛教徒來說,是多麼的重要、多麼的有價值,
的話,那就不對了。
旨意給眾人,比如基督教說,耶穌是信使,傳遞 上帝的旨意給眾人,認為不可思議的神,是超越
7 就不言而喻了。 我覺得有時傳記中無緣無故的記載從天上發出 「四諦」、「三藏」的聲音,或者無師自通等 等,都是不太可能的。因此,我覺得佛教徒不是 空談複雜哲學思想的人,而是一個實踐的人,就 是向內去調伏自心的人。要能實踐,就離不開上 師、善知識的指導。所謂的上師、善知識,較遠 的來說,有教主佛陀、八大聲聞弟子、七大付法 藏師、二勝六莊嚴等等大德;近的來說,就是自 己的大恩根本上師。 對於我們來說,他們一生躬行實踐、示現的, 是如此真實、有生命力的佛法,是比起他們口述 一百次自己的傳記,更為殊勝的禮物。因此,請 記得,祖師的傳記就是最真實直接、赤裸裸的佛 法修行指引,各位一定要重視,好好去學習和效 法,這是非常重要的! 為何用「解脫」,稱祖師傳記? 藏地對於高僧大德的傳記,一般藏文不會稱 為「洛居」(lo rgyus),而是特別稱為藏文的 「囊他」(rnam thar)——「解脫」的意思。這 個原因是什麼呢?其實這部分的原因去年課程講 過了,今天為大家再複習一下。 首先,我們要知道「囊他」(rnam thar)、 「解脫」的意思是什麼?還有為什麼要使用「解 脫」這樣的名稱來稱呼祖師的傳記?「囊他」 (rnam thar)這個詞,源自梵文的「毘木叉」 (vimok a),意譯是解脫、脫離。就像是噶當 派有三士夫的分類,把佛法修行者分三種類型; 同樣的,「解脫」也分為了三士夫的解脫: 一、下士夫的解脫:具有對於因果業力的勝解 信,而從惡道的輪迴當中解脫。 二、中士夫的解脫:具有想要出離整個輪迴的 清淨出離心,從輪迴的大海中解脫。 三、上士夫的解脫:具有清淨的想要利他的熱 忱,從輪迴和涅槃二邊解脫。 這些內容都是在說,如何解脫的歷史和經驗。 祖師傳的內容,可以是祖師的前生,也可以是 今生,不一定都是今生的。例如十二分教當中的 「本生」,就是佛經中的一種文學體裁,記載佛 陀過去生中,行菩薩道時的種種事蹟、利他事 業、苦行等等的一種內容。 為什麼要將祖師的傳記稱為「解脫」(囊他) 呢?因為這個祖師的傳記和一般人的傳記最大的 差別在於,祖師傳記說的不是一個世間人的生活 和想法、行為,主要說的是高僧大德如何具有特 殊的身口意功德,尤其是如何正確地聽聞、思惟 和修持佛法。他們又是如何以此修成三種功德: 一、智慧的功德──精通於講說、論辯和著作。 二、持戒精嚴的功德──不違犯三種律儀。 三、成就的功德──全然證悟佛道。 再者,他們是如何以各種善妙的功德,廣大的 弘揚佛教利益眾生。 以上種種,可能是透過口頭傳述,或者文字記 載而流傳下來,任何人只要讀到、聽聞到,都能 夠自然增長內心的虔敬、恭敬之心。這些讀過的 弟子們,內心自然生起嚮往祖師們的種種「解 脫」行誼,能夠在每一次發願的時候,祈願像祖 師一樣得到「解脫」成就,有這樣的效果而產生 的傳記,就能稱為是「囊他」。 竹巴噶舉的嘉華昆嘎巴究說道:「透過所詮的 內容和能詮的文字,讓見聞者得到解脫、證得遍 知。」這就是「囊他」。 因此,當我們講說祖師的傳記時,講者、聽 者應該對於為什麼要講,還有講的目的為何, 都應該有一個清楚的瞭解。接著,再看自己 能否生起歡喜的信心、意樂的信心、信解的信 心,或者三種信心都能生起。如果因此生起 了信心,就可以說是「佛性、種姓的力量開 啟」,或者「種下了解脫的種子」。怎麼樣才 能種下解脫的種子?最重要的還是自己有沒有 生起信心。對於這些殊勝的聖者、三寶、祖師 大德,如果真的發自內心生起了信心,你真的 就是種下解脫的種子了。 法王開示

一路上要互相照顧,因為路上可能會迷路、走

丟,所以一路要算好人數,人別走丟了。他們出

發後,第二天就開始算人數,但算的人都沒算到

自己,覺得「奇怪!出發時有七個人,怎麼今天

少了一個,應該算錯了,一路明明都很順,不太

可能會少一個」,他們就再算了一次,結果還是 少了一個人。大家也很納悶,「怎麼會少一個人 呢?」到了晚上,大家都睡不著,更加的小心謹 慎,結果一路都沒怎麼睡,總算才到了拉薩,簡

「咦?有七個茶碗!」因為茶碗都在外面,他們 總算不會沒算到自己了,所以一算就是七個。尊 者說:「你們沒有少人,都是七人。」這七個人

太驚訝了!馬上覺得:「尊者真是遍知啊!太了 不起了!我們真的是嚇壞了,一直少一個人,沒 想到尊者這麼簡單神奇,就讓我們找到了!」

這個故事講完了,也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故 事,我是在一本著作裡看到的。那為什麼要說這 個故事呢?因為講到佛經開頭都會有「如是我 聞」這幾個字。對於「如是」的解釋很多,其中 一個比較重要的解釋是什麼呢?「如是」就是說 明有信心的意思。什麼意思呢?因為當我們說這 是「佛陀『如是』說」,意思就是「佛陀這麼 說」的時候,我們就會很容易相信。有了信心, 就會想要學佛;如果有懷疑、沒有信心,就不會 想要學佛。所以,信心很重要! 信心就像手,沒有手入寶山也空回 鳩摩羅什(又稱童壽)翻譯的龍樹菩薩著 作——《大智度論》,當中引用了一段經文說: 「『信如手。』如人有手,入寶山中,自在取

8
總而言之,關於「囊他」,必須具備以下三個 特點: 一、主角都一定是某位高僧大德; 二、內容都要和佛法有直接的關連; 三、要同時具有幫助上、中、下不同根器的人 們,生起虔敬和信心的能力。 學佛之初,最重要的是信心 我們平時讀經的時候,開頭都會看到「如是我 聞」幾個字。 講到這裡,我想到一個有點奇怪的故事,這個 故事我想說一半就可以了。有七個蒙古人,出家 後準備要去拉薩的三大寺去學經。他們來自牧 區,沒到過大城市,要離開時,父母就提醒他們
直累壞了! 到了拉薩,他們要去晉見第五世觀音尊者,請 尊者算卦為什麼少一個人?要請示尊者,就要先 寫信請求,七個人中沒有人會寫字,推來推去, 最後就推了一個稍微會寫一點字的。那個人拿了 一部佛經,翻開第一句,「佛告舍利佛……」, 覺得這句不錯就照抄,「吾等七位蒙古人告尊 者:出發時我們有七人,但路上變成六人,一個 人消失不見了,但一路又沒有發生什麼事,您是 遍知如佛,請您慈悲加持,為吾等算卦。」七人 就帶著這張紙去晉見第五世觀音尊者。 尊者看了之後說,「你們先坐好」,接著就要讓 他們喝茶。他們便把自己的茶碗拿出來後,尊者 接著說:「現在,你們自己算算有幾個茶碗?」
山,都無所得。」 意思是信心就像是我們的手,一個人兩隻手都 很健全的話,如果有一天到了寶山,因為有手, 就可以自在的取得寶物。信心就像能取寶物的雙 手一樣,學佛有信心的話,就能自在的得到佛法 的寶——無漏根、力、覺、道、禪定等等。無信 的話,就像沒有雙手的人進入了寶山一樣,什麼 都拿不到、取不得。同樣的,沒有信心就不會學 佛,就算接觸了佛法,也得不到佛法的任何寶。 接著《大智度論》又說道:「佛言:『若人有 信,是人能入我大法海中,能得沙門果,不空剃 頭染袈裟。若無信,是人不能入我法海中,如枯 樹不生華實,不得沙門果,雖剃頭染衣,讀種種
寶;有信亦如是,入佛法無漏根、力、覺、道、 禪定寶山中,自在所取。無信如無手,無手人入 寶山中,則不能有所取;無信亦如是,入佛法寶
9 經,能難能答,於佛法中空無所得。』以是故, 如是義在佛法初,善信相故。」 意思是如果有人有信心,這樣的人能到佛法的 大海中,得到沙門的果位,就不枉費剃頭出家、 披上袈裟;如果沒有信心的話,這樣的人是不能 夠進入佛法的大海,就像一棵枯萎的樹,不可能 生出花果,也沒有辦法得到沙門的果位,就算 剃頭出家、披上僧服,甚至讀了種種的經書, 能夠質疑、答辯,但是在佛法當中是空無所得 的。所以佛陀說,學習佛法的開始,最重要就是 「信」。 《大智度論》中還說道:「佛法深遠,更有佛 乃能知。人有信者,雖未作佛,以信力故能入佛 法。」佛法的內容極為深奧廣博,一般人是難以 知道的,只有佛能夠知道。但是如果具備了信 心,雖然還沒有成佛,也能因為有信心進入佛 法。我們現在覺得佛法的內容如此深奧,無法明 白箇中道理,如果具備信心,相信佛所說的內 容,就能慢慢的學習、瞭解。所以,對於初學者 而言,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佛法,是為有信心的人說的 《大智度論》中還有很重要的一段,提到佛陀 在菩提迦耶成佛之後,有一段時間沒有說法,當 時梵天王來到人間請求佛陀說法。第一次請求 時,佛陀以佛陀正法甚深難得,世人難以理解而 回拒。梵天王沒有放棄,再第二次請求說法,此 時佛陀心想:過去、未來、現在三世的諸佛,皆 為了度化眾生而說法,我也應該這麼去做。這樣 想了之後,便接受了梵天王等諸天的請求而說 法。並對梵天王說了這段偈文: 「我今開甘露味門,若有信者得歡喜; 於諸人中說妙法,非惱他故而為說。」 這段重點是說佛陀決定要說法了,他的法是對 有相信的人而說的,論中對於這段偈文的解釋 是:「佛此偈中,不說布施人得歡喜,亦不說多 聞、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人得歡喜, 獨說信人。」 為什麼佛陀只說有信心的人會得到歡喜呢?

更是特別。

第三世噶瑪巴讓炯多傑的弟子雍敦巴大師說: 「大部分由弟子們所寫的傳記,內容都是歌功頌 德,結果把上師寫得很虛偽。」可以看到有些傳 記裡讚譽說過頭了,把上師變得很假,這是一個 問題,所以雍敦巴大師建議說:「自己的經驗自 己最清楚,所以還是自己來寫。」的確,一位上 師自己親筆的自傳是更特別的。 同樣的,大成就者竹巴昆列也說過:「雖然應 該讚頌上師,但很多傳記都是寫一些沒發生過的

10 「佛意如是:我第一甚深法微妙,無量無數,不 可思議,不動、不猗、不著,無所得法,非一 切智人則不能解。是故佛法中信力為初,信力 能入,非布施、持戒、禪定、智慧等能初入佛 法。」因為佛法是非常甚深微妙的,無量無數、 不可思議,除了佛,一般人是不能夠瞭解的,那 除了佛能夠瞭解的話,誰能進入佛法呢?只有相 信的人,才能進入佛法,不是布施、持戒、禪
定、智慧等的人能進入佛法。由於這些原因,初 學者最重要的就是「信心」,是進入佛門最重要 的,也是解脫最重要的! 現代人都會說不要馬上相信,應該理性分析, 因為自己也沒有好好學過修持的方式或邏輯的思 辯,所以也無法真正瞭解佛法究竟的義理,只是 透過自己的邏輯思惟,以為就能夠領悟佛法的 話,這就太自以為是了。總之,信心是非常重要 的,請大家要知道信心的重要性。 自傳出自成者之心,更真實可信 《妙行解脫》和《無比讚》和其他「囊他」傳 記不同,因為是法王米覺多傑的親筆自傳,所以
事情,愚癡的人還是會生起信心,但會被有識之 人恥笑、看不起的。最好的傳記就是記載真實的 傳記。」所以,竹巴昆列就說「我自己寫自己真 實的傳記」。這也是為什麼竹巴昆列的傳記,在 藏地公認是非常好的,就是因為他很真實的把好 的、壞的全寫出來了。 巴戎瓦大師說:「雖然自己不應該寫自己的 傳記,如果經他人之手,只會寫出更多贅詞冗 言。」自己不該寫自己的傳記,因為寫太好也不 行,會變成炫耀;而傳記通常又是別人請求寫 的,所以寫太差也對不起那些請求的人,所以不 應該寫。但是,讓別人寫又可能寫出很多虛構的 贅言,總之,最瞭解自己的人就是自己,自己寫
11 出來的傳記,是最完整、最真實的。很多弟子為 了讚頌上師,結果寫出太多根本沒有發生過的神 通變幻,或者淨觀等等的事情,反而把上師寫成 了一個很虛偽的人。 這就像是俗話說的:「比起沒有智慧的詆毀, 沒有智慧的稱讚是更糟糕的。」親筆自己寫的自 傳,是很特別的,的確一部分傳記很像故事,但 不代表沒有價值,故事也是很重要的,故事對民
主要就是因為無分老少,大家都喜歡聽故事,而 且容易接受、理解;哲學思想就是那些搞學問的 人才弄得懂,一般人聽不懂就會覺得無聊,不想 學習。佛法不只是哲學思想,而是轉向內心、調 伏自心的方法,所以無論有沒有學問的人,都需 要知道佛法。應該要想盡辦法讓更多人認識佛 法、接觸佛法,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如果只覺 得用某一種方式才能宣揚佛法的話,就太不善巧 了。 祖師傳記的確就是故事,但是跟世俗一般人的 故事又是不一樣的,祖師的傳記講的是高僧大德 是如何修行的,他們一生的故事是充滿生命力的 佛法示現,所以如果有覺得聽祖師的傳記,像是 聽故事一樣的話,就代表這個人只有聽故事的水 準。 解說《妙行解脫》《無比讚》 接下來這一個月,會講《妙行解脫》跟《無比 讚》。去年的一個月講到《妙行解脫》的第九個 妙行,《妙行解脫》三個主要的科判綱要是: 一、頂禮暨立誓造傳 二、傳記本體 三、造論圓滿 已經講到第二、傳記本體的部分,其中又分為 兩個部分: (一)前行──趣入佛門之法 (二)正行──實踐三士道之法 第二部分的「正行」,又分為三個部分: 1.實踐下士道之法 2.實踐中士道之法 3.實踐上士道之法 前兩個講過了,接著要講第三個部分「實踐上 士道之法」。這裡又分成三個部分: 1)動機──發菩提心之法 2)行動──觀修兩種菩提心之法 3)學修──兩種菩提心學處之法 去年講完「動機──發菩提心之法」,也就是 第九個妙行,偈頌是: 無別眾生,同為我昔日父母, 若分親疏,實為不當。 故而,懷赤誠之心,協深苦眾生, 以菩提果位,欲利益彼等。 此謂我妙行之一。 之後會從《妙行解脫》第十首偈頌開始講。去 年配合《妙行解脫》第九首偈頌,講到的《無比 讚》是第五首偈頌: 慈心大悲永不離,出離之心甚清淨, 久倦苦因而審諦,思無常者我啟請! 下堂課會講《無比讚》的第六首偈頌。明天是 休息日,後天開始講解《妙行解脫》第十首偈 頌。 (此文為堪布羅卓丹傑口譯初稿,黃靖雅編輯整理,未來 將再提供定稿。2022年3月22日) 法王開示
族、對心智的開化、文化傳遞都很重要。 「本生」傳統,引導大眾 「從故事進入教法」 古代藏地文化中的神話故事、謎語和苯教的傳 揚,開啟了藏族人的心智。同樣,世界宗教中的 基督教、回教的重要典籍,也都記載了很多神話 故事。佛教的「九分教」或「十二分教」當中的 「本生」,更是極為重要的一個部分,因為「本 生」記載了很多佛陀過去生的故事。 尤其佛法非常強調要透過講故事來宣揚佛教,
12
13 佛陀所說的萬法,總結起來就是: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這四句偈,也就是三昧耶。 什麼是金剛乘三昧耶戒? 為什麼修持金剛乘教法一定要持守三昧耶戒? 破三昧耶戒會有什麼樣的後果? 明就仁波切深入淺出一一說明, 鮮活的例子、精彩的修行故事, 幫我們讀四句偈,就學會三昧耶 ! 時間:2022年9月10日pm7:30~9:30 主講者:明就仁波切 藏譯中 :噶瑪滇巴 (Karma Palden) 今天是僧寶節,首先祝大家僧寶節快 樂、吉祥如意。 今天我們要講的主題是關於三昧耶,分 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什麼是三昧耶? 第二部分:什麼清況下獲得三昧耶? 第三部分:什麼時候是失壞三昧耶戒? 三乘戒律,從佛陀的故事說起 佛陀誕生於藍毗尼園,原名喬達摩悉達 多,父親是國王淨飯王。悉達多王子即便 坐擁眾多財富,身邊圍著無數大臣、僕 人,想做任何事情都能夠成辦,但是心中 卻有著非常大的疑惑:人生的意義是什 麼?什麼是「我」? 淨飯王深怕兒子厭世出家,於是在他16
會生病、也會死亡。 他開始思索:人為什麼會變老、會生 病、會死亡?要怎樣才能不老、不病、不 死亡呢?那我死了之後會發生什麼?是不 是像油盡燈枯,燈油熬乾,火也滅了一 樣?如果我再次出生,那是不是又會經歷 生老病死苦? 王子華麗轉身,出家修苦行 佛陀被生老病死的苦海困住了,他思索 著如何能夠從像車輪般轉動的四苦裡解脫 出來,認為世界一切眾生不論富貴貧賤, 誰都無法逃避老病死的痛苦,雖然在生時 明就仁波切線上開示/金剛乘三昧耶戒 三昧耶, 密乘修行總舵手 主題故事
歲的時候,便為他娶妻成家,但佛陀心中 的人生問題,仍不斷著困擾著他,並且日 益加劇。 有一天,佛陀離開王宮出遊,途中他遇 到了舉步艱難的老人、氣喘呻吟的病人以 及直挺僵臥的死人,他內心頓時產生非常 大的震撼,感到人生短暫是無法避免的悲 傷。雖然是王子,但是將來也會變老、也

有相聚的歡樂,但一旦大限來時,也 不能避免別離的命運,心想:「自己 如果待在王宮成為國王,肯定是找不 到答案。」終於,在某天晚上,他放 棄了統治者的地位,離開王宮出家修

行。

佛陀離開王宮後,跟隨很多瑜伽 大師學習修行,但是即使修證到與老 師相同的境界,甚至超越了老師,獲 得了對第八、第九禪定的自在,但是 佛陀仍未能滅除煩惱。於是他前往尼 連禪河畔的苦行林,開始了六年的苦 行。 這裡提到尼連禪河,是一處修行的 好地方,佛陀以此做為自己的道場, 每日只吃一麻一麥,身形羸弱枯槁, 最後他明白,種種苦行也無法證道, 於是接受了牧羊女供養的羊乳汁。當

一切眾生無能了,是故靜處默然住。 偈文「甚深寂靜離塵垢」裡的「甚 深」兩字,指的就是宇宙萬法的本 質,是非常甚深的,是無法僅僅通過 聞思來了達的;「寂靜」指的則是行 持,因為身語意的造作形成的業力, 使我們的心無法寂靜,造成很多的 苦,這些苦導致我們在輪迴裡不斷地 流轉。

「甚深寂靜離塵垢」,有的翻譯成 「甚深寂靜離戲論」,這裡所謂離戲 論,就是指離於戲論的執著,或是離 於對於造作的執著。就像九種禪定的 修持,好比我們用一個鉤子抓住一般 帶有執著,這種對於戲論有執著的禪 定,沒有辦法帶我們走到解脫。

藏文裡還有一個詞叫做光明,這個 光明是意識的科學,就是當我們離於 二邊之後,並不是什麼都沒有了,它 是光明的狀態。 「我得甘露無為法」,這裡的「無 為法」就是證悟、涅槃,它並不是因 緣產生的。這樣的一個境界,不是聽 聞跟思的對境,不能通過分別思量的 禪修獲得,亦不能通過苦行獲得,如 果我為他人宣說,他們全都不能了知

14
後,覺得不適合繼續再這裡修行了, 於是離開苦行林,越過尼連禪河,到 菩提迦耶的一棵菩提樹下打坐,他發 誓,如果我不能解脫生死,進入涅 槃,決不離開此座。 佛陀開悟偈, 揭示三次轉法輪的要點 佛陀在菩提樹下禪修的第一天, 就遇上了妖魔的多輪攻擊,但佛陀專 心修行,以慈忍力降伏眾魔,一連七 天,扺禦了種種誘惑,一心證道,終 於在夜睹明星後,豁然開悟,證得大 道。佛陀圓滿證悟時說到:
時一同修苦行的五位夥伴憍陳如等 人,以為佛陀意志動搖退失道心,失 望之餘,他們決定離開佛陀,前往鹿 野苑。 佛陀接受了羊乳供養,恢復體力
我得甘露無為法,甚深寂靜離塵垢,
為證悟是離於言詮的;二是等待弟子 根器成熟,基於以上兩原因,佛陀當 時決定處於靜默的狀態。 得知佛陀證悟,卻靜默安住不為眾 生宣說佛法,大梵天和帝釋天於是來 到佛陀的面前請轉法輪。佛陀首先想 到曾經師從的兩位外道老師,但是老
吧,於是佛陀便說了後兩句:「一切 眾生無能了,是故靜處默然住。」 為什麼佛陀要處於靜默呢?一是因
15 師們都已經陸續去世了,佛陀便前往 瓦拉那西的鹿野苑,打算度化憍陳如 等五同伴。 於是佛陀就在鹿野苑初次轉起法 輪,宣說四聖諦,接下來又在靈鷲山 二轉法輪,教導空性、菩提心,那佛 教所說的四句偈是如何對應三轉法輪 的呢? 首先「甚深寂靜」,這兩個面向對 應的是初轉法輪所宣說的四諦教法; 「離塵垢」對應的是在王舍城靈鷲山 的二轉法輪,也就是空性教法;最後 「我得甘露無為法」,這個面向對應 的是佛陀的三轉法輪,也就是在不同 的地點教導的如來藏教法。 四句偈,總攝三昧耶的精華 佛陀所說的萬法,總結起來是: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
所謂的三昧耶,是密乘中的一個名
佛陀當時在瓦拉納西宣說四諦法
也因此,三轉法輪有各自不同的意 義:初轉法輪是律儀,二轉是學處, 三轉是三昧耶,而三昧耶總攝了前兩 者。 「三昧耶」也叫做「誓言」。它所 要持守的是什麼呢?要持守的分類非 主題故事
是諸佛教。」這四句偈,就是等一下 要宣說的三昧耶。 三昧耶是什麼?
稱。
輪,是關於律儀(或說是戒律),是 經乘;在靈鷲山宣說的空性教法,主 要是關於菩薩的學處;第三次宣說的 是如來藏教法,就是三昧耶。
16 常多,每一個分別念,都會有一個相 應的三昧耶需要去持守,有個說法就 是,有十萬個三昧耶戒需要去持守。 簡單來說,十萬條三昧耶,都可以總 結到四句偈的前三句,也就是「諸惡 莫作,眾善奉行和自淨其意」。這三 句總攝了十萬條的三昧耶。好比西藏 這個地區,有百條河流,它們都會匯 聚到一個地方,同樣地,十萬條三昧
三合一,仁欽桑波圓滿成就的故事 藏地以前有個故事,是關於大譯師 仁欽桑波的故事。 仁欽桑波年輕時曾為了學習佛法, 走遍印度各地學習共同乘、大乘以及 金剛乘,回到藏地之後,他開始弘揚 佛法,廣為宣說,直到晚年,仁欽桑 波覺得自己應該以一種總攝的方式來 閉關修持三乘的教法。於是他建了一 座閉關房。 這座閉關房一共有三層,他每天早 上在一樓修持共同乘,中午上二樓修 大乘教法,晚上則在頂樓修持金剛乘 的教法。 這時候,有一位來自印度集大班智 達、大成就者於一身的阿底峽尊者, 應藏王之請蒞藏弘法。仁欽桑波對阿
耶,也都可以匯聚到這個三句偈裡。 作為密乘或者金剛乘的修行人, 我們需要一座可以總攝修持三乘的教 法,所要守持的,也就是三昧耶。 佛陀初轉法輪產生了所謂的基礎 乘,也叫共同乘;在靈鷲山二轉法輪 教導的菩提心和空性的教法,產生了 大乘的教法;佛陀三轉法輪宣說了如 來藏,也就是光明和無為法的教法, 產生了金剛乘。

修持的主要的一個戒律,就是行為要 無害。

也就是說基礎乘的主要的戒律就 是不傷害他人,不傷害他人是基礎乘 的主要的戒律,這裡並沒有要強調對 他人有利益,如果你能夠對他人有利 益,那當然很好,但是如果沒有利益 也沒有關係,那這裡所強調的重點是 不害他人。

但是我們人生任何行為裡,都有 可能間接傷害到他人。舉個例子,如 果我有一個不吃肉的誓言,你不會對 眾生直接構成傷害,但是即使吃素, 仍然會對眾生有間接的傷害,為什麼 呢?因為稻穀、蔬菜成長的時候,上 面會有一些蟲子,為了要它們成長得 更好,我們通常會施肥、噴灑農藥, 所以也會間接對眾生造成傷害。

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呢,難道什麼菜 都不吃嗎?這也是不行的,因為如果 什麼都不吃,我們就會餓死,讓自己 餓死,也是傷害自己的一種行為。

佛陀時代,在印度有許多其他的宗 教,他們對於不傷害眾生的戒律,做 得異常嚴謹、甚至過了頭。比如吃飯 的時候,他們會去檢查有沒有蟲子; 他們也會戴口罩,只為了不讓蟲子飛 到嘴裡,擔心大口呼吸和說話,會傷 害微生物;為了避免踩踏昆蟲,整天 待在家裡面不外出。佛陀說,行為應 該要不落二邊,也就是不能太緊、也 不能太鬆,最重要的是取決於你的動 機。比如想要斷除葷食改吃素,如果 是以好的動機斷除肉食,其實不用擔 心因為吃菜間接傷害到蟲子。為什麼 呢?因為你沒有傷害其他眾生的動 機。

17 底峽尊者非常有信心,於是寫信邀請 阿底峽尊者前來他的閉關房。 兩人一見面,阿底峽尊者便開口問 仁欽桑波:「你去了印度什麼地方? 學了什麼法?」仁欽桑波便逐一詳實 地向阿底峽尊者報告,阿底峽尊者 聞後驚歎說:「您真是非常偉大的學 者,西藏有像您這樣的人,實在用不 著我來了!」 接著,阿底峽尊者又問了仁欽桑 波第二個問題:「有沒有一個方法可 以將聞思修所有精華,都總攝起來修 持?你又是如何去修持的?」仁欽 桑波就報告說:「我有一座三層閉
一個方法,可以在一座中就總攝實修 三乘的法。」依於阿底峽尊者所給的 口訣,仁欽桑波於是獲得了非常大的 利益,他畢生修持阿底峽尊者傳授的 集三乘修持於一座的修法,最終圓滿 成就。 一、諸惡莫作: 基礎乘戒「不害有情」 我們回到三句偈:諸惡莫作,眾善 奉行,自淨其意。 第一句諸惡莫作,什麼叫做「惡」 呢? 惡就是指傷害他人的行為以及能夠 形成傷害他人行為的因,就是共同乘
關房,早上在第一層修持共同乘, 中午在二層修持大乘,傍晚在三層修 持金剛乘。每天就跑上跑下、跑上跑 下。」 阿底峽尊者就說:「那我現在知 道,我為什麼要來藏地了。」阿底峽 尊者說:「我了解藏地大部分修行 人,都是金剛乘的行者,那應該要有
主題故事

子,那麼加行圓滿就不成立,「四 因」只要有一個不滿足的話,就不構 成殺生業。

總的來說,四因裡面最重要的就是 動機,以及你知道的對境,因為首先 要有動機,才可以形成下面的加行, 所以最重要的就是我們的心。也因 此,佛陀在二轉法輪的時候,宣說心 是最重要的,因為一切身語意的業, 都是心先行的。

二、眾善奉行: 大乘戒「饒益有情」

這裡講一個故事來闡示剛才說的四 個因素。 一位比丘在山上修行,突然見一 隻野獸從面前跑過,後面緊追的是一 條獵狗跟獵人,獵人問比丘:「你剛 才有沒有看到一隻野獸跑過?」比丘 猶豫了:「如果我說看見了,那獵人 可能會殺掉野獸」,但是如果說: 「沒有看到,這就是在說謊,也是惡 業」,到底該怎麼辦呢? 最後比丘決定對獵人說:「沒看 到!」他的動機有兩個:一是為了救 野獸的命;二是防止獵人造下殺生的 惡業。但畢竟說了謊,比丘心裡並不

18 不論做什麼事情,我們都無法避免 可能間接會對其他眾生造成傷害,但 是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動機──不做任 何對眾生造成直接傷害的事情,這個 動機是非常重要的。 傷害眾生的業,要具足四因 所以佛陀說:任何一個傷害其他眾 生行為,都需要有四個因素,才能形 成傷害眾生的一個業。 一、對境: 以殺生為例的話,首先 第一個因素就是對境,比方你看到蚊 子飛到你的手臂上,你看到了,你也 知道這是你要殺的對境,這就是第一 個因素──對境。 二、動機: 第二個因素就是動機, 這是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比如說剛才 的例子就是:「喔,我今天要殺了這 隻蚊子」這樣的動機。 三、加行: 實際的行為,比如你真 的伸出手打那隻蚊子。 四、加行圓滿: 你真的打死了這隻 蚊子。 如果以上這四個因素都成立了,你 殺生的這個惡業就成形了。 但如果你的手只是隨便在身上拍一 下,卻不小心打死蚊子,其實你根本 不知道那隻蚊子在那裡的話,這就不 構成你殺生的業了。 如果第二個因素不成立,也就是 沒有「我一定要殺死這隻蚊子的動 機」,你只是看到蚊子在你手上,可 能只是隨意揮打了一下,蚊子卻恰巧 死掉了,但你並沒有殺牠的動機,是 不會構成殺生的惡業。 另外一個可能是,如果你看到蚊 子,而且也有動機要打死這隻蚊子, 你也伸手打了,但你沒有打死這隻蚊
安穩,他來到佛陀面前,向佛陀報告 並說了整件事情的始末,佛陀表示這 是沒有問題的。 佛陀在二轉法輪宣說,如果你的動 機是百分之百的利他,不管是身的三 種不善業、還是語的四種不善業,都 不會構成惡行,這就是所謂的「眾善 奉行」。這裡說的眾善,就是利他的 行為,以及能夠構成利他行為的因,
19 所以不僅僅是不害他,一位大乘的 行者還需要以六波羅蜜多盡量行持利 他。 以布施波羅蜜多來說,有物質布施 (財施)、法布施、慈悲布施、無畏 施等等;持戒波羅蜜多,就包括了斷 除惡行、增長善行還有降伏自心的持 戒,總的來說,就是前面佛陀宣說的 物質布施、法布施、慈悲布施、還有 無畏施。持戒波羅蜜多也分為三種: 斷除惡行的戒律、修持善法的戒律、 饒益眾生戒等。 可以這麼說,六波羅蜜多(布施、 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每 個都能再細分為三個,主要的重點就 是利他,以及成為利他因的學處,也 就是眾善奉行,與之前所說的「諸惡 莫作」構成三昧耶。 三、自淨其意: 密乘戒「調伏自心」 所以密乘的三昧耶,它的基礎就是 諸惡莫作與眾善奉行,如果沒有諸惡 莫作、眾善奉行這個基礎的話,就談 不上密乘的三昧耶。 第三句自淨其意,就是密乘的不共 的三昧耶。 佛陀所有的說法次第,都可以歸 結到動機,歸結到我們的心。我們的 心會有很多不同的顯現:比如眼睛對 境的色,耳根對境的聲,鼻根對境的 香,舌根對境的味,身根對境的觸, 主題故事

和修的一種執著,因為有這樣的分別 和執著,所以他是沒有辦法脫離輪迴

的。

這也是為什麼佛陀說:「僅僅通過 聞思,是不能夠解脫於輪迴的」,因 為如果有對於斷和修、好和壞、這個 可以做、那個不可以做等等有分別執 著的話,是沒有辦法解脫於輪迴的。 如果你對斷和修的執著有很多的話, 你也會擔心自己是不是有做了不應該 做的事情,覺得自己是不是一個很壞 的人,於是你的心就會永遠處在一種 非常的緊張的狀態。

20 以及男女、碗、桌子、好壞等所有這 些,它們是以什麼安立的呢?都是我 們的心所安立,所施設的。這些對 境的這些名字,都是我們心所安立 的,並不是對境本身會說:「我是桌 子」、「我是碗」…… 但有一點是特別要注意的,佛陀 說:一個人斷除所有的惡行、修持所 有善行,但如果那個人有一種增上 慢,也就是說他認為自己是一個斷除 一切惡行的人,自己是一個修持善行
的人,如果這樣子的話,這個人是沒 有辦法脫離輪迴的。 為什麼呢?因為脫離輪迴的面向 ──甚深寂靜離戲論,這個脫離輪迴 的狀態,是超越分別念、超越執著, 也是超越能斷能修。也就是說,如果 這個人說自己是斷除所有惡行的人, 是修持所有善行的人,那他就有對斷
除了上述說的增上慢及分別心外, 如果有一顆執著的心,那也是沒有辦 法脫離輪迴。 密咒乘修持除了不害他、利他之 外,另外還有一個殊勝的地方是對於 自心的調伏,也就是從內獲得自解 脫,這是密乘修持非常殊勝的地方。 改變世界之前,先放鬆調伏自心 舉兩個例子。 現今社會有很多的公益慈善服務 事業,一開始的動機可能是好的,但 是做著做著,就開始跟做同性質服務 的組織相互競爭甚至爭奪。比方他們 會想:是我做得好,還是他做得好?

質,並不是佛陀造出來的。當我們在 輪迴裡漂流的時候,我們的本質,並

不會變得更壞,當我們成佛的時候, 我們的本質也不會變得更好。所以我 們的本質是不需要去把它變得更加乾 淨、清淨的,或是說造出一個新的本 質來,而是說我們的本質從無始以來 就是清淨的。

認出本質,並保任那個「認出」

我們應該如何的修持呢?我們要的 修持就是認出我們的本質,保任對本 質的認出。

認出本質,就是屬於見地,無散的 保任,就是屬於禪修。

當我們認出見和修,行為要如何 呢?

行為是依於我們的見地和禪修。 只要我們建立了見地和禪修,並且熟 悉之後,在日常生活中、在行住坐臥 裡,就可以藉由禪修將煩惱轉換為智 慧,也就是降伏煩惱獲得自解脫。 這樣解脫的方便法,可以將障礙本

21
會有一點點幫助,但是如果一直這樣 緊張的修持的話,會對你自己造成很 大的困難。就像一個例子:一隻蟲竟 被自己的口水黏住了自己。 淨觀,密乘的不共修持 我們應該要如何去修心,如何去轉 變自心?在密乘裡裡有一個不共的修 法,叫做淨觀。我們要依於淨觀,來 修心、來轉變自心。 淨觀修法的原因是什麼呢? 因為一切眾生都有如來藏,一切眾 生從無始以來的本質就是光明,就是 無為、就是甚深、就是寂靜的,正因 為如此,我們可以修持淨觀。 因為這個離戲、光明、空性的本
每當機會來的時候,就會想是自己先 得到這個機會,還是他先得到這個機 會?慢慢地,就可能會產生一些阻 擋,最後甚至認為:只有自己才應 該、才有資格去做這件事情。 我們再看看歷史上血淋淋的戰爭, 戰禍起因總是那些權力在握的政治領 袖。他們想要改變世界,但是從來不 想改變自己,於是發動了殘酷的戰 爭,譬如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有第二次 世界大戰。 所以在密乘裡,首先要調伏自心。 但是當我們說調伏自心的時候, 不是特別緊張的說:「喔~我一定要 調伏自心,我不調伏自心是不可以 的。」 「有蚊子飛過了啊~」 「我怎麼可以生起殺蚊子的想 法」…… 不能這麼緊。 在最初的時候,這樣一種動機也許
身變成對治;可以將苦變成樂,可以 將毒藥變成良藥,這樣的修持,是需
修持淨觀四部曲 修持淨觀,首先該從哪裡開始著 手? 一、上師: 首先應該從自己的上師 開始修持。 我們可以將所有積聚的功德,都投 射到上師身上,這樣去做思維,也就 是上師瑜伽的修持。 二、金剛師兄弟: 第二步就是要修 持金剛師兄弟的淨觀。因為除了上師 主題故事
要修三昧耶的。

條道。 但是我們每天都會失壞很多三昧 耶。有一個說法,也就是佛陀初轉 法輪所教導的共同乘裡的律儀(戒 律),如果失壞的話,就像打破陶瓶 一樣,是無法彌補的。就好像將一棵 芭蕉樹的樹幹切斷,它的枝幹、花葉 都會枯萎。

但是在二轉法輪的大乘學處,因 為它主要是依於修行人的動機還有空 性,所以如果在大乘菩薩的學處失壞 的話,就像金和銀的碗打碎一般,是 可以去修補的,我們可以透過重新熔 化,去修補它。

如果是金剛乘的三昧耶打破、失 壞,就像一條蛇自己打結,是可以很 快就自己解開的。如果我們有淨觀的

容易失壞,但是依於淨觀的修持,可

22
麼你的一切行為,自然而然就會變成 利他的行為,如果能做到這樣,你的 行為自然就能成為利他的行為。 三乘戒律,失壞與修補 使得三昧耶戒失壞的是什麼呢,就 是貪嗔癡三毒。如果能學習將它們轉 化為覺知的助緣、慈悲的助緣、智慧 的助緣,自然就不會傷害他人。所以 密乘三昧耶的根本,就是依於淨觀這
之外,最親近的就是金剛師兄弟了, 所以我們要思維金剛師兄弟,他們的 心續裡無始以來都有如來藏,都是清 淨的。 三、一切眾生: 第三部修持的對 境,就是對一切眾生修持淨觀。我們 要思維,不僅僅是我的上師、金剛師 兄弟本來就有如來藏,一切眾生的心 續中,無始以來都有如來藏。 四,自己: 最後我們要思維,我心 續中有如來藏,上師心中有如來藏, 一切眾生的心續有如來藏,這個如來 藏是沒有區別的。如果能這樣做修 持,就稱為淨觀。 這個淨觀不是將本來不清淨的東 西,故意去認為它是清淨的,不是這 樣的。並不是這樣,我們本性無始以 來都是清淨的。 這個修法非常的多,比如開心禪的 一、二、三階,都有關於如何將毒藥 轉換成良藥的口訣,也就是學習如何 將煩惱、痛苦和顯現,成為覺知的助 緣、成為慈悲的助緣、成為智慧的助 緣,這是密乘的三昧耶。 如果一切顯現,都能成為清淨的 話,你是不可能去傷害他人的,如果 一切都能成為慈悲、智慧的助緣,那
我們可以這麼說,密咒乘的三昧耶 可以總結為四偈句: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明就仁波切領眾念誦〈遙呼上師祈 請文〉、〈點燈祈願文〉) (最後明就仁波切用中文跟大家說中 秋節快樂。)
話,雖然金剛乘的三昧耶,可能非常
以非常快得到彌補。 三乘戒律,要怎麼得到? 三乘的律儀分別通過怎樣的行持得 到呢? 共同乘的律儀是通過受別解脫戒, 比如受比丘戒、沙彌戒的時候,得到 共同乘的律儀;大乘的學處,是通過 受菩提心戒得到;密咒乘或是金剛乘 的三昧耶,是通過灌頂獲得三昧耶。
23 噶千仁波切/精選問答錄 正念,強健身心的萬靈丹 要將五毒轉為五智,關鍵都在於正念,在正念前提之下, 一切妄念分別和煩惱,都會成為有助於正念的柴火。 妒心要修布施、對治嗔心要修慈愛、修持戒可以 做到不會有傷害他人的心念跟行為,懂得修安忍 就不會有嗔怒,這些六度波羅蜜多的修法,都是 對治煩惱的,如果懂得用慈愛心來對治煩惱,一 切不善都將會轉為善法。 容易渙散的人,要先修止禪或「生起次第」 問:請問仁波切,如果行者在心性、大圓滿、大 手印的狀態中持頌本尊咒,跟生起次第的修法, 功德利益有何差別?換言之,可以在心性之中持 誦念咒而不需觀想嗎? 答:如果心很容易渙散,建議還是要修生起次 第,容易被妄念牽著走的話,還是以修本尊生起 次第是比較好的選擇。如果心能夠真正做到大手 印和大圓滿所講的不渙散,就不用刻意觀想本尊 生起次第,直接安住在這境界中,持不持咒或觀 不觀想都是沒有差別的。 但假使你的心容易渙散,最好還是要修止,比 方本尊生起次第在觀本尊身相的時候,就是一種 修持的方法,它讓你的注意力回到本尊身相,包 括配戴的首飾、身上的莊嚴、衣著等,都是讓心 不渙散的方法,而且透過這方式可以淨化罪業。 當然如果你能真正不渙散的安住在明空雙運當 中,比如看到色法,就曉得色法就是明空雙運, 明空雙運自性本身就是真正的本尊,不用再去觀 想本尊相。當你聽到聲音曉得聲空是雙運的,也 不需要特別觀想,當你內觀心的時候,能夠朗朗 照見心的明性,那也是明空雙運,就不需要特別 再修本尊法。 提起當下正念,不忘明空本性 問:希望仁波切解釋「五毒轉五智」的方法,為 什麼「看著」煩惱、五毒、我執等等會「自解脫」? 答:關於五毒轉五智或者五毒自解脫的問題, 談的都是如何以五毒轉化為五種本然智慧的方 法,關鍵都在於正念。 之前請大家觀想吐氣的「吽」字,或吽字周圍 有火焰的觀想,實際上就是一種提起正念的方 法,讓你不忘失「五毒本性是明空雙運」的方 法,這個方法可以了知五毒為五智。在正念前提 之下,一切妄念、分別和煩惱,都會成為有助於 正念的柴火。 比方嗔心生起的時候,因為能夠提起正念,煩 惱妄念生起時,就能夠當下察覺這是嗔心,這覺 知力本身就是帶有正念的,有了這樣的正念,就 不會隨嗔心運作,而是清明的了知到嗔心。這樣 的清明性,叫做「大圓鏡智」,這就是嗔心本性 為大圓鏡智的道理。 同樣用嗔心為例來說明。五毒的其他方法也是 一樣,一味藥能治百病,這味藥就是正念。 在修行佛法的時候,要轉化五毒或對治煩惱, 上等修行者可以運用密宗所講的五毒轉為道用的 方式,當五毒現起時,就看到它五種本智的自 性,這是上等者。 中等者要按照〈佛子行三十七頌〉的第三十五 頌所講:「煩惱串習則難治,士執念知對治 劍」,要提起正知、正念的寶劍加以對治,運用 六度波羅蜜多的對治力來對治煩惱,比如對治嫉 仁波切開示

過去祖師開示:對自己的上師產生信心,不斷

地憶念上師,就是屬於正念的修持。

要連續不斷的具足正念,這是有一定困難的,

可以採用「嗡阿吽」金剛誦的方式,這是我個人 的心得。因為在做「嗡阿吽」的時候,可以不拘 形式、場合,工作的時候也可以做。

「嗡阿吽」金剛誦的方式,是透過呼吸一進一 出,自然而然地觀嗡阿吽,對自己也有非常大的 幫助。它不需要特別拘泥文字的形相,像是觀種 子字時要有什麼顏色的光等等,只要讓心隨著氣 息的進出,心裡清明的憶念著「嗡阿吽」咒音。 「嗡阿吽」咒音,本身代表著諸佛心意的精 華,也就是慈悲心的本體,所以觀想、念誦嗡阿 吽、嗡阿吽,是非常有幫助的,也可以讓正念連 成一片。正念禪定行如流水相續不斷的瑜伽,指 的就是這個。 提起正念回到心性,即是「母子光明會」 問:請問仁波切,道光明與母光明的差別在哪裡? 答:講到光明的時候,詞彙上有基光明、道光 明、果光明的說法,但實際上光明是沒有分別的。 基光明是如來藏存在的這個事實,「道光明」 是對如來藏本性心性的瞭解,透過上師的直指, 而恍然大悟,這樣的了悟就是道光明。但是了悟

24
就像初一的月亮到十五的滿月般,會越來越增 盛。如果懂得觀修咒語和憶念本尊的力量,確實 是可以讓煩腦轉為智慧,越強的煩惱,可以轉為 越有力量的智慧。 修金剛誦,有助正念相續 問:當行者禪修達到妄念消失,並且可以輕易掌 握修心與見地時,該如何使修行更穩固、增益? 答: 要增益對心性的掌握,必須要不斷提起正 念,才能做得到。提起正念的方法有很多,有些人 透過憶念上師、有些人憶念本尊,都是可以的。
還是要注意,憶念本尊和念修咒語仍然是非常 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在於我們的煩惱非常熾盛, 所受的痛苦非常強大,面對熾盛的煩惱和強大的 痛苦,念誦咒語和憶念本尊,可以強而有力的消 除我們熾烈的煩惱和嚴重的痛苦。 由於生前念誦咒語和憶念本尊,這樣的習氣會 讓你在中陰時有一種大夢初醒的感覺,這時候是 有能力於報身境界中成就佛果。所以念誦咒語和 觀修本尊是非常重要的。 當煩惱現起,由於你憶念本尊,能將煩惱轉為 智慧,煩惱有多強,轉為智慧的力量就有多強。
之後,有可能因為失去正念而忘失上師的教言, 所以需要再提起正念,如果能夠提起正念並了悟 到心性是光明的,這個了解,就是「母子光明 會」,亦即母光明和子光明的交會。這就是如實 了解心性的實相本性。 實相本性如同一潭清澈的水,本來是沒有濁垢 的,濁垢是後天的我執滲透進來而污濁了,要解 決我執的問題,要做的無非就是慈悲。去除我執 之後,水本來的清淨面貌就會顯露出來,這就是 我們所說的光明。 不管你安上基光明、道光明、果光明的名詞, 清淨的心的本性就是光明,本質是沒有差別的。 (系列十四)

Not The Something Looked At

While the mind rests, a thought arises suddenly.

You look nakedly at the nature of that thought.

Due to looking nakedly at the nature of that thought, there comes to be something looked at and a looker.

You are then to look not at the something looked at-the thought-but back this way, at the looker, the awareness.

竹清嘉措心要語 25 非觀所觀 當心安住時,突然生起了一個念頭。 去赤裸直觀這個念頭的本質。 由於赤裸直觀此念頭的本質, 就有了能觀與所觀。 此時,不要去觀照所觀的那個念頭, 而是回過頭來觀照能觀的覺知。 ──西元1993年夏季,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宣說於噶瑪 確林中心。 英譯中:施心慧
仁波切開示

在另一方面,菩提心又是我們本來就擁有的。實 際上,在更深層次上,這是我們本有的本質,我

們都希望能作一些善事,一些美好、高道德的 事,不會有人一出生就想著:「我要當壞人!」

這更深層的本質,一直伴隨我們。

26 明就仁波切開示「菩薩的禪修之路」四之四:自我轉化法 毒轉化為良藥,問題成為解答 科學家認為:「長期想像自己做體能訓練,現實真的會鍛鍊出肌肉。」 施受法也如此,它能幫助我們釋放仇恨,滿溢愛與慈悲。 求、嫉妒、無知、困惑,或者我們通常稱之為痛苦
所以,要做什麼呢? 今天的練習,屬於一種想像力的勞動,並不是真 實發生的,不過當想像力馳騁時,你可以做到任何 事。 確實,在某種程度上,這種練習也有助於我們去 培養愛與慈悲的力量,同時幫助我們去建立幫助他 人的意願、意志。因此,這種練習會培養出幫助他 人的技巧和才能,某種程度上,這種練習正在幫助 他人。 很多科學家認為,如果想像我們在做某種體能訓 練,那在現實上,我們將真的鍛鍊出肌肉。 今天,我們在練習轉化煩惱和痛苦,讓我們用嗔 恨為例,如果我們使用仇恨來修行施受法,那這份 仇恨將被轉化為愛與慈悲。 無須壓制、不需逃避,毒就轉化為良藥、問題成 為解答。這方法能幫助你真正釋放仇恨,你會因此 教授:明就仁波切 時間:2022年1月24日 英譯中:馮復華 哈囉!歡迎回來!菩提心修得如何? 我認為並非易事。一方面,我們可能會覺得: 哇!這真是一個偉大的承諾,有點超乎現實。但
(suffering) ,意思是你可能會感到壓力大或沮喪, 或你可能感到焦慮。當我很年輕時,我受恐慌症所 擾,因此我會將我的恐慌感,當成施受法的主題, 今天,世界正被疫情肆虐,很多人喪失所愛,倍受 痛苦、病痛或失業折磨。我們要做的,是瞭解或察覺 我們自己的問題,並在同時瞭解到:其他人同樣在受 苦。當他們面臨這些問題時,他們同樣也會感受到煩 惱,例如仇恨,並因此永遠心中難以平靜。當然,沒 有人樂於恐慌或身處壓力,你瞭解到,他人身處煩惱 時,也一樣無法快樂。 想像很有力量,善用它!
如同我上周承諾過,將會再深入探討,今天的 教學主題是「施受法」。 先練習接受,再練習施予 藏語的「Tong」意義是送或給予,「Len」代 表拿、接受。 什麼是「施與受」?這是一種如此美妙的 修持,我們有時稱為「自我解毒劑」(selfantidote)、自我轉化法(self-transformation)。 我們先練習「接受」,接著練習「施予」。 假設你有煩惱(kleshas),例如厭惡、仇恨、欲
上次我問過一個問題,這個我通常拿來問的問 題是:如果你能力可及,你會幫助眾生,去幫助 眾生連結上與他們本質的慈悲、愛、智慧嗎? 大部分人們說「會」。這些特質就與我們共存 著,我們僅需要去辨識、認出它們。 本次主要的修持練習,藏文稱為「東練」(Tong Len),意思是「施受法」或「自他交換法」。
27
滿溢愛與慈悲。 「施受法」的練習 我們現在來一起練習。 一、放鬆,與身體同在 首先,請保持脊椎挺直,也請放鬆身體和肌肉 群。讓你的身心同處當下。同時,如同我之前再三提 醒的,你有沒有真的放鬆,心情平靜或不平靜,都沒 關係。只要與你身體當下的情況同在。 二、感受自己的愛、覺知與智慧 現在,暫停一下。 你現在這種「想要練習」的感受,就是愛;正在 感受此刻的、與你身體同在的,就是覺知。不論好 壞,請都接受它們,無須抗拒、無須控制。接受並 與之同在的,就是你的智慧。因此你擁有愛、你擁 有覺知,你的慈悲也存於心中。 三、將他人的問題,消融到自己的問題中
安,請為他們傳送愛及慈悲。現在當你緩慢的呼吸 著,同時也將他人的問題、困難,融入你自己煩惱和 困境中。就如同如果你心中有憤怒,就將他人的怒 氣和問題,融進你自己的怒意中。 四、受:配合吸氣,觀想承受他人問題 當你吸氣時,緩慢的呼吸,並將他人的怒意,如 同灰色煙幕一般,消融到你自己的憤怒中。現在, 緩慢的吸氣,並祈願他人能因此掙脫憤怒。 你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進行。 將他人的怒意融入自己的憤怒中,並祈願他們能 在憤怒及憤怒之苦裡,重獲自由,你不僅能用憤怒 來練習,更能用其他煩惱當練習主題,例如欲望、 猜疑、驕傲、嫉妒、恐慌、沮喪、壓力等。這些全 都能轉化為愛與慈悲。憤怒轉變為愛與慈悲、恐慌 變成愛與慈悲、壓力成為愛與慈悲,如此美好。 當你如此練習時,所有煩惱轉變成為愛與慈 悲,因此在練習時,我們得以累積功德、匯聚福 德、開展智慧。多麼美妙! 五,施:配合呼氣,觀想將功德施予他人 現在,我們將要更專注於「施」。我們將這些 「接受他人煩惱及痛苦」而累積的功德,傳送給 他人。 因此,現在緩慢的呼氣。當你呼氣時,讓這些 功德,如同皎潔明亮的白色光束一般,消融於其 他眾生身上,並祈願他們因此獲得快樂及樂因。 你可以依照自己的節奏、速度進行這個練習。 當你把「呼吸」結合了「希望他人快樂的這種 祈願」時,當你吸氣,你祈願眾生可以遠離痛 苦,當你呼氣,你將你的快樂分享給大家。當你 吸氣,希望大家都快樂、都遠離痛苦,呼氣時, 將你的快樂與福德送給大家,吸氣,希望大家都 快樂且遠離痛苦。 六,再回到感受身體,放鬆身心 現在,請感受你的身體,並將身心都放鬆。 這就是施受法的練習。我們完成「東練」這個 練習了。 別怕變成「業力吸塵器」! 當作這個練習時,你真的會把他人的問題和煩 惱,帶往自己身上嗎?其實這是不可能的,就如 同佛陀所說:「萬般業隨身,他人難代受。」 如果我們這樣練習著,會發生什麼事情呢?我 們可以藉此培養我們的愛與慈悲,與此同時,也 可以累積善業與功德。這也將成為助人之因。因 此,在某方面,我們將能間接幫助到他人。 這堂課上完了。我非常高興能參與其中。有機 會能把這個改變我一生的修持方法,分享給他 人,我永遠非常開心。同時我也祈願你們能從這 個古老的修持中,獲益匪淺。謝謝大家! (系列四之四,本文引自:三乘法輪佛學雜誌(Tricycle), 官網:https://tricycle.org/) 仁波切開示
現在,你可能生起一點困惑,厭惡、嫉妒、恐 慌、感到情緒低落,或其他某些正在面臨的問題。 請覺知到這些問題。 首先,覺知到你的煩惱,或你生活中面臨的問 題。當你面臨這些煩惱或困境時,你不再平靜,因 此,請想想身處同樣困難的人們,他們一樣坐立難

的,還是你的美麗怪物! 如果你上過微細身的課程,那麼就會知道美麗 的怪物是什麼意思。如果沒上過,歡迎來上微細 身的課程。

美麗的怪物是指:在我們生命的主螢幕上後面 的某一個東西,在習性的世界中、以微細情緒的 樣貌顯現,這樣的怪物會決定你的人生呈現出什 麼樣子。

可能是像這樣的狀況,讓你希望事情以「自己 覺得就是要這樣的方式」來進行,而在這裡面, 佛法其實只是你這齣戲的一部分而已。那我們怎 麼知道這種現象是來自於佛法修持還是美麗的怪 物呢?

所以我們要想的是:你進行佛法修持的目的是 什麼?如果目標是為了達到證悟而真正利益一切 眾生,那你其實就是準備好犧牲所有的一切來這 麼做。 如果你有著強烈渴望想要為了利益眾生,努力

28 措尼仁波切/2021線上課程「當佛法變成高牆時如何穿越」(下) 佛法變成你的「美麗怪物」? 你生命裡的困境,是佛法造成的,還是本來就有問題? 你是真的生起出離心,還是拿佛法當逃避現實的藉口?
修持獲得證悟的目標,那麼我會說不管失業或離 婚都是好事。這樣講,要對提問的先生說聲抱 歉。但換個角度來說,如果你原本的婚姻生活或 工作就已經存在很多問題,而佛法正好進入你的 人生,你覺得它是一個好東西,因為裡面強調要 生起出離心,你抓住「出離心」來解釋所有的一 切。如果是這種狀況下去做修持的話,這其實是 一種自私的行為。 如果你的情況是這種的話,我會跟你說:「你 應該要努力的去維繫你的婚姻,然後要去調整伴 侶之間的關係,特別是你的伴侶其實還是很愛你 時間: 2021年7月03日16:10~17:30 主講者:措尼仁波切 翻譯:施心慧 校訂:台灣芬陀利迦 聽打:徐姮巧 問答 關於「障礙」,如果能夠透過大家的提問來 說,我們可以討論得更清楚,因為大家都穿著不 同的衣服、做著不同的修持、也有不一樣的經 驗,所以透過問題,我們可能會對今天所談的主 題更清楚明白。 失業與離婚,是因為修行過了頭? 問題一:在精進修持的過程當中發現,自己每一 天的修行的時間變得越來越多,工作與家人相處 的時間變得越來越少,最後就失業和離婚了。想 要問仁波切,應該怎麼辦?有的人說應該要像密 勒日巴一樣,拋下一切去修行才能夠即身成佛, 有人說修行、工作和生活要平衡,這個修行才有 辦法走得長遠,也有人說真正的修行人是沒有辦 法「一隻腳在輪迴,另外一隻腳在涅槃裡」,請 問仁波切怎麼看? 仁波切回答:問題中提到自己失業還有離婚的 狀況,你可能要先釐清之所以發生這些狀況,到 底是因為佛法修持?還是因為自己的美麗怪物? 又或者是說你的美麗怪物就是佛法修持?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雖然它呈現出來像是佛 法修持的樣子,但其實最後面真正控制這種狀況
29 的情況下,你就不應該輕易離婚。」 你可能會追問:「我有伴侶就沒法好好修持, 現在又叫我最好不要離婚,那我到底要怎麼 辦?」但問題是,如果你有伴侶就沒法修行的 話,其實也代表你沒有伴侶也一樣沒法修行。因 此你要選擇「菩薩的生活方式」,也就是第二種 方式,或說最好的方式,就是你的修行、家人、 工作都能夠兼顧是最好的。所以你要換個不一樣 的方式去建立一個全新的心態。 譬如你要想:我的伴侶也是眾生當中的一個, 而我的目的是要能夠服務眾生,而且我跟他之間 就有一種業力的連結,現在雖然我們碰到了一些 困難,但是我的目標就是想要服務眾生,這其中 也包括了我的伴侶還有我的小孩,都是其中的一 部分。如果你能這樣子想,就是選擇菩薩的生活 方式。所以你在為你的人生做決定的時候,其實 就是要做這種單純的決定──就是利益眾生。我 的目標是要達到證悟,我的道路不是持咒或其他 的修持,而是服務眾生與慈悲。 所以單純的服侍眾生,它本身就可以成為咒 語,也可以成為本尊的修持、成為止的修持,如 果能夠這樣去做,這就是你的一個完整的道路。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 助益。 擺脫塑膠人生 問題二:學佛最初是用佛法教導的慈悲友善對 人,自己也感到很歡喜,跟周圍人的連結也因為 佛法的融入變得很緊密。 近年生活上遇到了一些逆境還有挫折,慢慢懂 得自己很多想法跟行為是沒有智慧的,很多時候 是一廂情願,自以為在幫助別人,但或許反而替 別人增添了很多煩惱也說不定。 去年因為疫情的關係,學習的環境變成以自修 為主,那再加上禪修練習的展開,自己的心逐漸 發生變化,慢慢不太願意跟周圍的人溝通,遇到 困難也多半選擇迴避,行為言語上也不再像以前 那般慈悲友善,跟周圍的人也相對疏離很多,很 仁波切開示
30 多事情都處在停滯的狀態,內心有煩惱,心力不 足該怎麼辦呢? 仁波切回答:從我的角度來看,我覺得你可能 變回原本的自己吧。但是你原本的樣子並不代表 你就比較快樂,只是比較接近事實。如果你能夠 持續地去滋養你真實的那個狀態,過一段時間之 後,那個心的力量會再回來的。 之前你過的那一種生活,其實是一種塑膠的生 活方式,它可能看起來很閃亮,但實際上是沒有 價值。 現在的這種狀況看起來好像更加的泥濘、汙濁 等等,但其實它是比較有價值的。如果你曾經參 加過我帶領的閉關,你就會知道該怎麼做,如果 沒有參加過,歡迎將來能夠來參加。 我這樣子講並不是在打廣告,我真的很希望你 能夠跟自己真實的狀態產生真正的連結,而且能 夠在你原本的狀態中就能夠獲得解脫,而不是透 過其他的那一些很人造的東西,來讓你解脫。 我們不應該帶著「期待別人來感謝我們」的心 態來過人生,他們願意感謝我們,那很好,但是 我們不應該自己有這種期待。如果你是帶著這種 期待別人感謝的狀況過活,那麼你過的就是一種 塑膠的人生。 當然,你提到關於幫助他人等一切,我不能說 都是有問題的,中間可能有部分是有問題的,但 你的動機是好的,那些過去的,就放下吧! 所以現在我希望你能夠從自己的痛苦當中成 長,不管是很泥濘、汙穢、傷口或者人性等等, 我希望你能夠從這當中獲得成長,不要放棄修 持,就好好的思維今天的課講的:「如何轉化面 前那一堵牆」,要對自己的疼痛或者痛苦感到很 自豪。 我喜歡人們能夠感到自豪,因為這樣子的 話,最終你會覺得並感受到自己其實是很ok 的。我期望,也想要祝福你能夠自己去揭開、 能夠去看到你的本質愛。本質愛並不需要倚賴 別人對你的感情,你會感到快樂,但是並不需 要任何的原因。
31 在本覺當中,沒有「無聊」這回事 問題三:大圓滿成就者──噶陀大堪布阿桑滇巴 仁波切開示說:「已經獲得大圓滿竅訣的人,不 要老把時間跟精力花在做一些所謂累積功德的事 情上。」譬如朝山、刻經、轉塔、念誦六字明咒 等等。 但是就我的經驗來說,還是會覺得有一個所 緣境的修行,是比較簡單容易些,時間也會過 得比較快。想請問仁波切,大圓滿行者的修持 是不是就只能安住在心性上?如果有時候覺得 無聊,是不是代表弟子很愚昧不適合修持大圓 滿的法? 仁波切回答:你剛剛提到會覺得無聊,就代表 你其實是需要去累積福德資糧。為什麼呢?因為 在本覺當中,是不會有無聊這件事。 我想,你提到的這位上師會那樣說,指的可能 是非常高層次的大圓滿修行人吧!對於那種已經 非常高層次的大圓滿行者來說,所有的現象其實 都會成為是一種福德資糧的累積。因為對於他們 來說,根本就沒有在裡面或外面的差別,所以他 們不需要跑來跑去的到處朝聖做什麼,因為所謂 的聖地,已經發生在他的心裡。我想,那位上師 的意思可能是指這樣。 但是以我們來說,我們卻有在外跟在內的差 別。所以朝外的那個部分,與其讓自己到處散 亂,還不如拿來做累積福德資糧的事,然後有時 候我們也會坐下來禪修,那麼你的福德跟智慧這 一對翅膀就能夠長成,就有辦法起飛。所以我會 說這兩方面都是要兼具。 我認為你提到那位上師談的事,是有非常高 層次了悟的行者狀態,這是我們要理解的。提 問的這個同學,你不用因為自己的現在的這些 想法,就覺得自己很不好或怎麼樣,事實上, 很多人想法都跟你一樣,所以你並不需要覺得 自己是很糟糕或不適合修大圓滿等等,不需要 有這些想法。 修道路上,不只為了快樂 問題四:一直以來,我在座上總有很好的覺受, 有一天面對問題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的我執有多 麼大,了解到原來那個美好的覺受,其實也是 「我執」造作出來的,事實上,並沒有辦法自解 脫。 修持的時候,要如何覺察到這個問題?如何能 在修持中認出這個美好的修持是真的還是假的 呢? 仁波切回答:從你的提問就會知道,其實你已 經有覺知了。因為你有辦法認識到這些都是「我 執」創造出來的問題,所以其實你已經有一個非 常好的開始。 要謝謝這個問題製造者,因為有它,讓你有所 了悟。 第二部分,你必須要做自我的檢視。 在開始修持之前,你應該要先檢視一下自己的 動機是什麼?修持當中,也要時不時的檢視一下 自己的動機是什麼?在結束做迴向的時候,要再 次的檢查自己的動機是什麼? 「當修持有美好的經驗或進行順利的時候,是 沈浸著享受那樣狀態?還是,在修持當中都帶著 菩提心?」 在精神了悟這條道路上,不是只為得到快樂或 取悅自己。 而是應該想:「啊!慈心、悲心、愛真的是很 棒的心態,無論它會讓我快樂或不快樂,在我的 修持證悟的道上,我都會為利益一切眾生持守住 慈悲心。」 重點是:自己修持當中有沒有思維眾生?修持 是為利益眾生?還是所有的修持都只是為了自 己? 改變「只為自己」,才是轉化的開始 當我們改變「只為自己」的心態時,才是轉化 的開始。 仁波切開示

當然,修道的某個程度上是為了自己,這是絕對

有的,但問題在於,你為自己跟為他人,兩者的比

例是多少?你有百分之多少是為了自己,百分之多

少是為了他人?這部分是我們可以來檢視的。

所以重點是:檢查自己的動機是不是真的為了 他人。

當我們談到「享受」這個詞,我們可以非常仔

細地去檢視。我自己也經常會思考這件事情。所

謂的享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有時候我會收到學

生發給我的訊息:「仁波切,我真的很享受你的 課程……」看到這個訊息,我就會想:「這到底

是什麼意思呢?」

我雖然回覆「謝謝」,但我心裡會思考這個問

題,這邊所說的「享受」,到底背後意思是什麼?

對這個人來說、對我來說,對其他人來說,到底

是什麼意思?如果我是一個喜劇演員、表演者,

如果有人這樣跟我講,我就會非常樂意接受這樣

子的表達。當然這個詞是一個好的詞,但是我的 疑惑是:佛法是一種戲法嗎?如果是的話,我就 會很樂意接受,然後說謝謝。我比較會期待大家 跟我說:「謝謝仁波切,這真的對我幫助很大!」

當然我也不是鼓勵大家要發這種訊息給我,你 寫享受,我也是可以接受的。只是我看到這樣表

的狀態裡,而是能夠超越快樂跟痛苦的一種享

受,這樣超越性的享受,就連結了超越希求跟恐 懼的希望。

沒有希求、恐懼的希望,就是佛法所說的希 望,所以你已經有一個很好的開始,請繼續往前 走。你也不用擔心這條旅途到底會很久,或者怎 麼樣,在這條路途上有起起伏伏,很多你意想不 到的事情發生,這些都是很正常的。

我給大家的衷心的建議是,其實我們很多人的 禪修都是建立在我們心情的基礎上,也就是「你 有禪修心情的時候、就禪修,沒有禪修心情的時 候、就不禪修」,我們大部分的情況是這樣。就 你的心情本身,你當然有權利開開關關、什麼都 可以,但是你也要知道,你也有自由來決定你要 不要聽從你心情的指示。我們應該要友善仁慈地 對待我們的心情,但持續進行我們的修持。 如果我們把修持跟所謂的快樂、享受等等情緒 連結在一起,那麼就很容易因為各種情緒的變 化,導致你認為禪修是沒有用的。如果你的情況 是這樣子,你就有點把佛法修持看成一般的學習 成長自助書一樣。當然,這樣想也不是完全不可 以,但是這樣對佛法的認識就很有限,並不是對 佛法有一個全面性的認識。

32
達的時候,會想:「你到底心裡是怎麼去看待佛 法這件事情,它是讓你享受人生,還是可以讓你 轉化的一個東西?」 請大家並不要誤會,我並不是說佛法修行人就 一定要吃苦。我對大家的期待是:「希望透過佛 法,大家都能夠超越苦樂的享受!」 如果我們把所謂的享受局限在一般世間認為的 享受,那麼,你這樣子的享受就非常局限、而且 在那裡面一定會導致一些痛苦,所以我會希望大 家經過學習跟修持佛法,能夠真正地超越所謂的 快樂跟痛苦,那一種享受的話,就是非常好的, 否則佛法就會變成類似阿斯匹靈或者止痛藥之類 的東西。那你說這樣可不可以呢,當然也是可 以啊!但是如果你問:「這樣子是不是就夠了
呢?」那這絕對是不夠的! 所以你要好好檢視,如果你並不是卡在那樣子
最後跟大家再講一下,在我們人生裡,其實需 要有些人來指導我們,就好像你想要手臂長出肌 肉,但只是一昧運動,是沒有辦法在你想要的地 方長出肌肉,這時候健身教練就可以幫到你。 所以當我們碰到問題的時候,其實有一些人是 可以協助我們的。你可以問法友、上師或者可靠 的書籍,然後讓六度波羅蜜能夠一起運作。我們 也要試著去辨別,我們碰到的是困難是屬於修道 的一個部分?碰到的是哪一種阻礙或是障礙?用 聰明的心去找到方法,然後去改善狀況。那個時 候的你,就像開著越野車,能夠在高低起伏道路 上順利的往前走。(系列五〈圓滿〉)
33 多傑仁卿喇嘛/「修持與生死」開示 持咒用心,才能「誓智合一 」! 具足信心、又具備誓言,希望與迎請來的本智尊無二無別的話,持咒是最好的方法。 麼教,這是第一種。 咒鬘的圍繞,假設種子字是吽字,各位看著 我,如果我是種子字,我的臉是朝著咒鬘,咒字 以順時鐘方向排列,其臉部朝內,像是綠度母的 咒字面對種子字不用旋轉,就這樣觀想,這是一 種方式。 如果是要旋轉的咒輪,咒字面朝外(如果我是 種子字,看到的是咒字的背面),朝外的時候就 要逆時鐘排列字體,字體本身順時鐘旋轉,如是 理解。 另外,還有一種是以本尊的性別來排列,假設 是女性本尊,咒鬘如同方才所說,咒字面朝內 (咒字的臉面對中央種子字),一樣是順時鐘排 列、逆時鐘旋轉。女性本尊大多數都是咒字逆時 鐘轉。男性本尊的咒鬘字面朝外(咒字的背面朝 著中央種子字的臉),咒鬘逆時鐘排列、順時鐘 轉。這樣是否理解? 前述觀修過程一貫秉持的明空不二,它是顯 現而無自性的,無自性的意思就是它不是物質所 成,猶如虛空、彩虹,看得到摸不著,因此在心 中的咒鬘也好、種子字也好,都不是實體存在 的,宛如3D投影那樣去觀想。 引導文如是說,假設你把咒鬘、種子字觀想成 實體的話,它的過失是來世會墮落到畜生道成為 一條蛇。會不會這樣我不知道,但請各位確實牢 記,不要實體化就好了,就是了知「顯而現空」 的見地。 我們把自己觀想本尊之後,還有一個重點,各 位接受灌頂也是一樣,各位自觀為本尊之後,上 時間:2020年06月21日 地點:台北化育道場 活動攝影:周彰 聽打:徐姮巧 併命四釘/第二釘:心要咒語釘 本因三昧的四個重點都掌握之後,就可以進入 到持咒的方式。 持咒的要訣有所謂總體意義、必要性、念誦的 本質、念誦的差異、念誦的方式、念誦的次數 等,持咒的要訣是喚醒佛的四大步驟(併命四 釘)的第二釘──心要咒語釘或是說成念誦咒語 釘、念誦緣取釘都可以。 心要咒語釘,簡單來說,是在心間已經有一個 本因三昧的種子字,這個種子字必須要有咒鬘圍 繞著它,專注於彼而念誦;咒鬘如果是不會動 的,只需要靜態圍繞。 種子字「吽」的觀想 種子字「吽」的觀想,不同祖師有不同見解, 我這邊講的都是參考,請都務必須照著自己的傳 承去修持。 以吽字來說,有三種方式讓它呈現。 吽字觀想,要站在月輪或日輪上面,日、月輪 的大小就如同自己大拇指一般就可以。吽字有人 說要這樣觀──以自己面對種子字為正面,這是 一種;另一派說法是這樣觀──面對種子字的側 面,勾勾往前這是一種;一種是勾勾向著自己。 每一種都可以,每一種都對,端看自己的上師怎 善知識開示
34
入湖面般的融入而無二無別。這個的用意各位要 知道,自己所觀想的本尊的形相,叫做誓言尊。 為什麼叫誓言尊?就像守著誓言不會逾越一 樣,你所觀想的本尊,在你原本的佛性如來藏當 中,是全然俱足不會逾越,他就是這樣的存在, 這就是誓言尊。 什麼叫做本智尊?是原本存在而徹底的了知, 叫本智尊。 誓智合一,才是有用的灌頂 迎請本智尊前來的時候,有雜、吽、榜木 、 吙的手印,接受灌頂的時候,這些都是絕對不能 錯過的重點。 我在現場翻譯時,看過很多人都是到最後十分 鐘才到場,灌頂快結束了,跟著大家排隊上前接 受寶瓶灌頂碰頭一下,前面兩個小時的天尊觀 想、安住……全部都缺席。如果你們曾經做過這 種事,很抱歉,那個灌頂沒有用。 如若你不能從皈依、發心就安坐於此,專注地 接受灌頂上師指示,每一個步驟都很留意並依諭 示觀想,這是沒有用的。 灌頂不是隨便的事情,如果各位在灌頂當中態 度不莊重,不曉得要這樣遵循指示觀想,等到要 上前接受灌頂的時候才跑來,這都沒有用了。真
智合一的時候,就是誓言尊跟本智尊二者合一, 有所謂的雜、吽、榜木、吙,意思就是迎、入、 合、恆。 「雜」就是迎兮、迎請,我就是誓言尊,我的 心間放射出光芒,我迎請本智尊來到我的面前的 虛空,等著要融入。 當然共修時不會雜~吽~榜木~吙這樣慢慢 念,寺院共修時會念很快。我現在是分解慢動作 給各位知道。 「吽」,就是住兮,觀想合而為一融入、無別 的融入。 「榜木」就是莫離去,觀想為如水注入水,一 ▲種子字「吽」的觀想,不同祖師有不同見解,我這邊講的都是參考,請都務必須照著自己的傳承去修持。
師會說,現在要觀想從法界迎請與所觀想的主 尊、相同形相、偕同眷屬如風雪紛飛、如雨點落
正的灌頂,是你必須要從頭到尾就坐在席間,皈 依、發心十分確實,自心契入與法相合,到了誓
35 切欲求圓滿之前,永不消逝。 「吙」,是直至證得菩提、歡喜安住、永不分 離。也就是迎請的本智尊跟你所觀想的誓言尊二 者合而為一,永不分離。 如是了解之後,各位以後接受灌頂,無論是大 灌頂、寶瓶、秘密、智慧、言詮灌頂等等,都必 須在誓智合一的狀態之下,去接受灌頂才有意義 的,如果只有在給寶瓶灌頂的時候去碰一下頭, 是沒有用的! 寶瓶灌頂是要加持誓智合一的本尊,才需要寶 瓶祛除障礙,但若你前面的觀想什麼都沒有,就 像空屋遭小偷一樣,什麼都帶不走,這是沒有意 義的。這是接受灌頂很重要的部分,一定要記 得。 「迎、入、合、恆」憶起自心如來藏 「迎、入、合、恆」這裡又有一個問題,或許 有人會問,「佛教不是講心內求道,我現在從外 面找一個本尊來跟我合而為一,那佛教跟一般的 神道教,所謂的跑靈山有什麼差別?」如果你是 這樣認為,就大錯特錯了! 所謂誓智合一的迎請,絕對不是找個靈體進 來;誓智合一,是讓你再次清晰的憶起自心的如 來藏,原本就是誓智合一,只是藉著這個動作, 讓你憶起而已,而不是從外面找個什麼來裝入你 的體內。各位一定要這樣去理解,這是很重要的 見地。 灌頂是給予力量,即便沒修持也很好 接受灌頂是好事,蓮花生大士也說,接受越多 的灌頂越好,即使沒有解脫,即便來世投胎為畜 生,也能當畜生中的王者,好比獅王、猴王什麼 的,因為灌頂就是給予力量的意思,所以即使沒 有修持,也是很好。 不過與上師之間的三昧耶要特別留意,與師兄 弟之間的三昧耶亦留意,這是萬分嚴峻的事情。 台灣的法友常忽視三昧耶戒,師兄弟之間隨意 輕易吵架、行為上互相傷害的也有,其實是很嚴 重的,我們因為看不到後果覺得沒啥,只是同處 一室接受灌頂而已,跟他又非親非故。還記得我 之前說的嗎?十八層地獄有一層是給學密的,就 是要裝敗壞誓言的人。以密乘來講,三昧耶戒是 最最重要的事,沒有比持守三昧耶戒來得更重要 的了! 併命四釘/第三釘:收放事業釘 接下來第三釘──收放事業釘是什麼呢?收放 事業釘是咒語旋轉時會有光芒收放,此時遍照六 道一切眾生,白、黃、紅、綠或藍,分別行使平 息、增長、威懾、誅滅的事業。這是佛的事業, 佛在利益眾生時,亦是以光芒收放的方式,這是 行使佛的事業,此即收放事業釘。 併命四釘/第四釘:密意不變釘 再來第四釘──密意不變釘。修生圓二次第一 定要具備併命四釘,四釘當中最重要的就是密意 不變釘。假設沒有密意不變釘,之前的三昧緣取 釘、念誦緣取釘、收放事業釘都無法發生作用。 假設可以具備密意不變釘,今天就算你觀修的 對象是一個墳場的鬼,也可以獲得成就;倘若不 具備密意不變釘,就算修的是阿彌陀佛、忿怒蓮 師等,全都會出差錯!所以密意不變釘是最重要 的。 什麼叫做密意不變釘呢?祖師云: 「觀修本尊生序雖眾多,明瞭生序涵義卻稀有, 情器本即清淨天與咒,如法如實明瞭不可缺。」 這是生序( 生起次第) 修持的要訣。他說:觀 修本尊生序雖眾多,但是懂得生序涵義卻少有, 因為不懂密意不變釘,都不曉得自己的觀修天尊 在幹什麼? 「情器本即清淨天與咒,如法如實明瞭不可 缺」,外在的世界(器世間)內在的有情(情世 間)所存在的世界,原本就是大日如來的顯現, 只是我們看不到而已,一定要具備這樣的認知去 善知識開示

觀修本尊才是重點。如果沒有的話,世間的萬象

「這是髒的」、「那是鬼」、「他是囂張貪腐的

壞人」……這樣是不行的;因為一切都是清淨的

外境顯現,所以要秉持一切雙眼所見的人、雙耳

所聽的音聲都是清淨的天尊與咒語去修持。

密意不變釘是見地,故是基位;三昧緣取釘是

修持,心要咒語釘既是修持也順帶是行為,故是 道位;收放事業釘則是在將佛的事業廣行於當

下,故是果位。

「若無勝義決定解」,用白話來說就是,如果

沒有空性勝義諦的確定信解;「僅是觀修世俗

天」,你僅僅只是觀修世俗諦的本尊空殼子形相

而已;「僅為意樂非見地」,你只不過是個你想

觀修就觀修天尊,與空性見地扯不上關係;「若

干外道於明咒」,印度教都有咒語、道教也有符

咒,不是只有佛教才有;「亦誦不得勝成就」,

他們也會念誦,但念誦不會獲得殊勝的成就。

為什麼成不了佛?一來沒有菩提心,二來不具

備清淨的見地,也就是不具備「密意不變釘」的 關係,所以再怎麼努力修苦行都成不了佛,最多 是投生到無色界,在他們的漫漫無期的定中虛耗 時間。

是觀修本尊就好了,持咒、累積咒數的用意是什 麼?比方我聽見有人叫「多傑喇嘛」,就回頭看 他,類似這樣的意思。呼喚本尊就用咒語呼喚, 有人叫我,我就回應地走過去;一樣的,當你用 心咒去呼喚本尊時,以世俗諦來講,本尊就會跟 你越來越親密。 各位會想:「你不是說是萬法由心所顯嗎?為 什麼現在又說本尊從外面進來、越來越親密?」 「進來」的意思是說,此生被遮蔽的如來藏, 因為自己不斷地持咒,障蔽就越來越少越薄…… 如來藏就越來越顯現明光,要這樣去理解。 所以具足信心、又具備誓言,希望與迎請來 的本智尊無二無別的話,持咒是最好的方法。 咒語有短咒跟長咒,短咒就是呼喚名字的意 思,像「嗡木 阿喇 巴匝 那諦」、「嗡木 瑪尼 唄美 吽」等等,長咒就是祈請文的意思,像百 字明咒就是祈請文。理解這個道理之後,就不 會有障礙。 持咒的用意,淨化口業

36
的摩尼寶、三面六臂、一直到蓮花座墊之間,種 種相好、姿態、光芒……不斷地在圓滿次第或密 意不變釘之中鋪陳、展開。「天尊心咒本即住」, 這些原本就存在於心性之中,只是依循儀軌等法 將其彰顯出來,因此可以觀修一千尊的天尊,可 以將一千尊的天尊當作本尊來修持,沒問題,只 要自己的見地是正確的,一旦見地不正確,修一 尊也不行,所以密意不變釘是最重要的。 以上簡略的跟各位講解併命四釘。
有個笑話,有一對夫妻,其中太太不斷的地念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先生聽得 很煩。有天先生就故意不斷叫老婆的名字。 老婆:「幹嘛一直叫我的名字?」 「那妳一直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會煩 嗎?」 如果各位不知道持咒的用意的話,不免會想: 「對啊,!我一直呼喚觀世音,他不會煩嗎?」 「蓮師不會煩嗎?」如果這樣想的話,就是有 「人」、「天」二元對立的執取。 我們要知道修的是自己的心,不斷念誦咒語, 基本上就是要淨化自己「語」的罪障暨語的習 氣,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將咒音重複持誦, 是符合日後我們身金剛、語金剛、意金剛,也就
「天尊即我我即天」,佛經說一切諸有情,本 具如來藏,這是《寶性論》裡講的,所以我們絕對 具備「天尊即我我即天」的條件。「無有鋪陳自性 中」,鋪陳先以種子字為始,鋪陳就是一直不斷 延伸出去──種子字變成本尊的形相,頭飾頂端
為什麼不斷持咒會去除障蔽? 各位,為什麼觀修本尊儀軌要累積咒數呢?不
37 是成佛之後,可以用所說的法去度化眾生的緣 起,有其作用存在的。 觀修本尊是昭空不二的觀修,顯而現空的顯 現,形相的顯現是累積福德資糧;知道本質為 空,是累積本智資糧。所以基本上當你能夠昭空 不二的觀想本尊的形相時,就是在累積二資糧。 不用再特別去做什麼二資糧的事情,觀修本尊 是最殊勝的二資糧累積。當然,身邊隨機遇到的 一些善事還是該做,只是你絕對不要懷疑「我 這樣觀修本尊夠嗎?」「還需要做別的什麼事 情嗎?」一旦懷疑,「椎擊三要」的第二要── 「確定於唯一」就失去了。 沒有比知道自己的心來得更重要的!因為死亡 的時候是心去面對死亡,無論有多大的事業、做 了多大的功德、善事,就只會成為自己「死而無 悔」的資本而已。並沒有辦法讓自己「欣然赴 死」,對不對? 死亡後會怎樣,我也不曉得,反正我這一輩子 做了很多好事,我也念了很多咒語,應該沒問題 吧?我這輩子沒有什麼可以後悔的,我該做的善 行都做了,我也布施、持戒、安忍、禪修……也 修了很多善心了,應該足夠了吧!上師三寶不會 背棄我的,此之為死而無悔。 至少要具備以上這樣的心態!欣然赴死,就是 大成就者的心境。安江長老真的是這樣子。他在 圓寂前十天的一些事我都記錄下來,如果各位看 過我的LINE、中心的臉書或拙作,我把這些都 寫了下來,現在就不贅述了。 總之,有修行的人與沒有修行的人,差別在於 面對死亡的自在坦蕩心態。真的差很多。不說死 後入定的狀況,單單是面對死亡的時候,心態真 的差很多。 念誦咒語的時候,聲音不要高,也不要完全沒 有聲音。持咒的念法有四種:一、眾星拱月法; 二、旋火輪轉法;三、國王使者法;四、蜜蜂巢 破法。 這四種持咒法,我們可以分別的應用,也可以 同時應用。 一、眾星拱月法:即是專注咒鬘圍繞心間種子 字的念誦方式。咒語沒有旋轉,就是圍繞著心間 種子字,這叫眾星拱月法。 二、旋火輪轉法:就是該轉的咒語開始順時鐘 轉,越轉越快、越轉越快,快到你看不到那個個 別咒字,像電風扇、旋火輪那樣快到只看到一團 明亮的光,這叫旋火輪轉法。 三、國王使者法:心間種子字放射遍空光芒, 淨化六道眾生的業與煩惱罪障,這種叫做國王使 者法,於一時間獲得四灌、清淨四障暨習氣。 四、蜜蜂巢破法: 以心間所觀的蓮師咒語為 例:「嗡木 阿 吽 班札 咕嚕 貝瑪 悉地 吽」, 嗡木出現嗡木音,班札出現班札的音,咕嚕出現 咕嚕的音,貝瑪出現貝瑪的音,嗡木嗡木嗡木~ 班札班札班札~咕嚕咕嚕咕嚕~貝瑪貝瑪貝瑪~ 悉地悉地悉地~」一切咒音如同蜂巢被侵擾擊 碎,蜂群嗡嗡作響,普皆發出咒字本音;有情眾 生的一切意念普皆成為樂、明、無分別本智法身 之遊舞嬉戲,以此無執狀態念誦,是為自他不二 的念誦。(系列十一) ▲沒有比知道自己的心來得更重要的,因為死亡的時候是 心去面對死亡,無論有多大的事業、做了多大的功德、善 事,就只會成為自己「死而無悔」的資本而已。欣然赴 死,就是大成就者的心境,安江長老真的是這樣子。
38 噶舉 大小事 這個世界所產生的一切背後,可能會存在 看不見的因緣,但最重要的,還是那些直接 可見、無須懷疑的因緣。因此,無論天神再怎 麼偉大,鬼魔再怎麼威猛,我們仍然可以斷言 到:在這個人世間,最重要的,就是人類。 所以,去認識到:人類自身在這個世界上 很重要,且好好地珍惜其功德、如理地運用 其力量,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但是,長久 以來,人類都無法做到這點,即便是擁有強 大的宗教習俗之地,比如印度的許多宗教, 和亞伯拉罕的宗教,包括回教和天主教等等 皆是。 人比神重要,佛教異於其他宗教 而和這些宗教不相同之處是,佛教這個宗 教,認為「人是比神更為重要」。 佛陀本身是從天界降臨到人間,人類是他 說法的主要對象與最善妙的學生。佛教講示 世界的形成時,也說到,世界是以人為中心 的世界。一般而言,會論述到天神、人類和 鬼魔三者的眾宗教,會認為天神比人類重 要,所以像佛教「人比神更重要」的主張, 估計在其他宗教裡,是看不到的。 整體來說,在這個世界中,大部分的硬體 建設是由人所構建,改變歷史的也是人類; 在個人的生活中,也是種什麼因得什麼果, 而向天神禱告產生的力量,也僅是「有可能 會發生」而已。 寧相信神話,也不相信自己? 然而,可惜的是,隨著時間的遞增,人們 漸漸認為天神比人類更重要,這個觀念逐漸 增大,佛教就變得跟其他的宗教相似了。 佛教歷史初期,聲聞乘興盛的時候,認定佛 陀是人類,並沒有認定其為天神或者是化身。 大約在西元一世紀左右,大乘興盛的時候,盛 行「如天尊一般供奉眾菩薩」的習俗,之後秘 密金剛乘興盛,主要供奉本尊和上師,出現 「上師即是本尊」等的詮釋慣例。 依賴殊勝密咒的宗派,更加劇了佛教裡鬼 神的觀念。很多信奉密咒乘的人,每天都有 很多修持的作業,而培養了「對護法抱有大 期望」的習慣。同樣地,由於太過於相信超 凡入聖的特質,談論到上師的功德時,出現 了「心地善良、行為清淨、大徹大悟、不貪 婪、無煩惱、沒有一點障礙、事業遍佈世 間、無所不知、全知狀態……」等的說法。 歪風淹沒了合格上師? 西藏在十一世紀左右,佛教剛開始興盛 時,最先盛行的是噶當派。 我拜讀了很多噶當派上師的傳記,講示 作者:子杰李通(隆德寺佛學院阿闍黎) 譯者:當代漢藏佛學院翻譯小組 楊英敏 不把上師神格化, 人本的虔敬心更動人
40 「化身」[的神奇事蹟]是出奇的少,相較於 宏大的事業,這些上師大部分連自己的寺廟 都沒有,也沒有幾位弟子,貌似比不上之後 的大師們,但是,他們的心地之善良,行為 之清淨,卻是無與倫比的。 老實說,後來西藏的很多上師行誼,是無 法和噶當派時期的上師相比擬的,他們有的 如同強盜、如官閥老爺、如花花公子一般, 但信徒們在談論這些傳記時,不管這些上師 如何展現行為,信徒們都一律將其視為佛陀 和成就祖師們的幻化,認為不可能有一點過 失。假如有任何人覺得這些行為不合適,都 是因為自己的不淨觀;如果有人說上師有過 失,就被視為罪大惡極,導致很多如理的上 師和信眾,遭到壓迫、剝削,進而退失信 心。不良歪風在當時十分盛行,風氣也越來 越貪污腐敗。 可以這麼說,談論這類超凡入聖的功德, 其實某部分與實際情況不符。很多上師雖然 對女人和家人沒有貪戀,然而對學生、寺 院、傳承甚至高床廣座等事,似乎沒有完全 放下的。 其實就算擁有神通,這些上師就全是遍知 嗎?這種說法是完全沒有道理的。這些跟實 際情況不符的說法,雖然有利於穩固信徒信 心,但就長遠來說,卻是弊大於利。 過與不及,都不是真修行 許多佛教徒和修行者,只是稍微生起一點 點貪心和嗔心,別人看了就覺得修為不足, 自己也為此感到羞愧,其實大可不必。 我們是人、不是神,時而高興、時而傷 心,或有些貪婪、憤怒,都是再普通不過的 了,沒必要感到驚訝。 事實上,修行者應該期許自己心地善良、 行為良善。但有些人似乎只在乎神通和超凡

貢獻才能,那麼,不論他的種族、性別、出 身、出家與否,都值得受到我們同樣的尊 敬,值得被認同是好修行人、修行的成果一 樣值得被肯定。 理由是,在這世上,比起神通與神變力, 佛法裡說的各種共通的功德,像是:對人生 以及世間深刻了悟的智慧,以及高尚德行的 戒律等等,都是由自我省察與鍛鍊自心的角 度出發,更重視內心品質的提昇,而不僅靠 於外在表相或財富。 先好好成為一個人 同時也因為,若從「功德」本身去思考, 能獲得神通、幻術等超越人類自性的功德, 僅只是一種可能性而已;不同於神通和幻

42
的戒律。譬如有些虔誠的信徒,不小心犯了 錯,就認為自己罪大惡極,猶如屠夫、獵人 一般殺生無數,或是成為敗壞社會風氣、十 惡不赦的人,其實不必如此。
菩薩化身之類的說法,崇拜並誇大神通作為, 以增強信徒信心,擴張他們的事業。因此,在 印度、尼泊爾等地普通的出家人,一旦到了國 外,轉身就變成祖古和仁波切,隨著名聲提 高,其行為也逐漸惡化,這情形非常普遍的。 不貪圖神通,從鍛鍊自心出發 當然,真正修行佛法,是會變得沒有煩 惱,像這樣的歷史記事並不少。神通和化 身,並非只是神話傳說,直至今日,也有不 少這樣的人,他們真的具有為信徒加持或消 除病魔等能力。遇見這類人,我們的態度肯 定是要恭敬,並打從心底發出虔敬心,依靠 這些上師是可以、也是合適的。 然而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即便是一般的出 家人或修行者,倘若有世間高尚品行,他們 修持正法、忠於宗教和眾生的利益,並能
術,一般人如果持續培養品行,就可以達到 心地善良、性格寬和等的功德,這是不用懷 疑,任誰都能辦到,這些法的功德並非是人 難以得到的。 因此,若一個宗教不去考慮人類的自性, 不接受且不珍惜人類的美好和安樂,反而一 昧美化詮釋淨土和解脫等,這完全就只是見 地和願望而已,不但得不到出世間的安樂, 連世間的安樂,都可能在抱怨中被消耗殆 盡,甚至到最後,連自己真實的本質和自性 是什麼,都不想去接受,也不想改善自己, 那麼所謂「享受人生的美好、經歷生活的安 樂」等,就只是持續輪迴罷了。 總之,假如我們不去接受人世間真實的情 況,不能真實地面對自己是怎樣的一個人,
入聖的功德,一旦自己身上沒出現任何徵 兆,就認為自己修行不到位;反之,如果出 現一點點善妙夢境,就會認為這大大利益了 修行,且對此深信不已。 另外,還有一些人過度解讀或曲解了宗教
宗教是強大的社會力量,它的確可以影響 社會,也能夠塑造人的行為,被公認有安定 人心的力量,然而,過度的解讀或曲解戒 律,也是會造成極大的傷害。 近年,藏傳佛教在國外興盛,比起安分守 己、具義上師,那些騙子喇嘛的影響和威力, 反而比以前更加強大。國外大部分新的佛教 徒,並不重視上師的慈悲、清淨心以及修行的 善妙,他們更重視的,是上師的名聲。 這些所謂很有名氣的上師,以讚揚佛陀、
44 相對地,就無法給予他人相稱的尊敬與評 價。無論我們談論著多麼高深的佛典、語 言,也只是詞句而已;無論我們展現出多麼 好看的樣子,也只是裝模作樣而已;無論我 們的目標多麼遠大,也都只是做夢而已,其 損害非常之大。 那麼,就作為一個普通人來說,實修佛法 是否是指與法相合呢? 實修佛法的最終目的,是獲得解脫與遍知 的果位,但在還沒得到成就果位之前,我們 都要去過安樂且有意義的人生。不傷害且 盡量去利益他人,這是佛法和普世的原則基 礎,絕對是必要的。 雖然在佛教密乘中,有本尊自性現前的方 式、有獲得本尊力量的方法,也有憑藉咒語 的力量,展現神變等各種成就的方式,但在
因為即使是與本尊的力量無二無別了,這 個人不去修持的話,仍然什麼也辦不成。咒
尚未親現本尊自性之前,應該要先好好成為 一個人。
語的力量再強大,其猛烈的力量僅只是一種 可能性,咒語的力量也不過是個人的特殊能 力偶然的展現。因為這世上大部分的事情, 都是由人的力量去承辦的。 更何況,未來不只是佛教,不管存在怎樣 的宗教,它的存在若僅立基在神或咒語的力 量上,都會是非常困難的。 主要是這個宗教能對人們的智慧開展、心的 引導、品行的進步等有所幫助,人們才會前來 相應,唯有這個原因,宗教才有可能存在,這 就是人類需要宗教的主要原因。 如此一來,佛教將絕對會是最合適的宗教。 佛法修持的主要內容,包括戒定慧、聞思修、 見修行等等,這一切公認的佛教綱要,都是以 了悟實相、調伏自心、讓品行更加美好為目 的。

這句充滿洞見的話,是將近三十年 前,僧友與他老師的對話,也是近三十 年前,僧友與我的分享。

這句話道出了從那時開始就有的現 象,也是很多人糾結的情況,由於無 法好好地分辨佛法與文化,於是會努 力讓自己同化於某個文化,但是仔細 想想,很多時候都是為了讓自己感到

46 有些影響一生的忠言規矩,不一定是 自己直接被忠告,而是透過善友的轉述 與分享,也可以間接的被點撥到。 只是響往,只是裝模作樣 在南無寶大創古佛學院讀書的僧友曾 與我分享,當時在他剛入學的時候,還 是一位在家人,對於藏傳佛教懷抱著種 種想像。 其實我也是一樣,心中帶有著各種視 覺傳播的印象,以及神秘高深的憧憬幻
秘的佛像,以及貝葉經書的古色古香, 還有,那一心虔誠的信仰,以及開朗自 然的模樣。 這一切都是如此的讓人心神蕩漾也充 滿嚮往,於是這位僧友,迫不及待地穿 起了藏服,喝起了奶茶,只想盡快的成 為像一個真正的藏人那樣。 其實我們都經過這種刻意的模仿,可 能自己以為改變了某些表相,就能夠一 模一樣,但是別人眼中看來,那也只是 裝模作樣。 「你來學習佛法,不是來成為藏人」 開課的第一天,佛學院的堪布導師看 到了他,下課之後便問我這位朋友:你
想。 那煨桑裊裊的煙火,那藏紅法衣的恢 宏,那民族風情的衣裝,那金鼎輝煌的 廟宇,那青稞奶茶的芳香。 那草原、那山谷,那經堂、那略顯神
來這裡是為了什麼?朋友回答:為了學 習佛法。 這時學院的總教師堪布便說:很好, 希望你記住自己的話,你是來學習佛法 的,不是來學習成為一個藏人的。
被接納,以及符合自己原先的想像。 其實這樣做是有些勉強,因為很多認 知與習慣,本來就不一樣,與其一定要 變成一個樣,不如接受認可自己原來的 模樣。 不論什麼文化,那總歸都不是核心的 佛法。 也許因為過去的業緣,就是有人想要 成為另一個民族的模樣,或者更適應於 某個民族的風俗文化。 卸下文化的包裝, 看到佛法的精華 塗鴉牆
47 但是既然今生因為時代的進展,很容 易接觸到不同的文化,我倒是認為,也 許更應該截長補短的去升級與進化。 升級與進化,也許才是生命歷程應該 採取的計畫。 「哈佛」的精華 僧友導師的那句「記住你是來學習佛 法,不是來成為藏人的」這句話,使我 當時大大的釋懷了心中的疑障,放下了 假裝與勉強,篤定了學習方向,也堅定 了適應於自己的生活方法。 不再強迫自己假裝喜歡酥油奶茶,以 及各種藏式、印式、尼泊爾式,不丹式 的一切民俗風光。 其實真正該關注的,是如何才能真正 的身心健康,以及有利於修學佛法。 從普爾到酥油茶,從咖啡到抹茶,從 青花瓷到木碗,從紙杯到陶杯,各個民 族的文化,都值得欣賞,也可偶爾在各 中遊戲徜徉。 但是對於修學佛法,今生實在沒有時 間老打閒岔,總得拿出適合自己的有效 具體計畫。 不該只是哈文化表象,而不去真正的 哈那原汁原味的佛法。即便表象再怎麼 絕代風華,那能夠瓦解輪迴幻相的法, 才是真正值得哈到底的精華。

創造自己和適合自己生存環境的神。 既然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神創造的,神 是萬能、萬知的,神什麼都不缺, 什麼都不需要,神又知道我們在想什 麼,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表達人們的 感激之心呢?

尼泊爾不從宏觀哲學的角度去解決 這個問題,而從人和神的關係中,尋 求感激神的方法。

雖然世界上的一切本質上都是神創 造、屬於神的,但對通過我們的努力 付出得到的物資,我們有分配權,所 以在自己的分配範圍內,向神表達感 激之心,於是把自己獲得的最好的東 西供養給神。

把水果和食物供養給諸佛菩薩和神 的習俗,在其他地方或宗教中也有,

48
量留給神。在信仰「印度教」或佛教 的尼泊爾人家庭裡,每天都在重複著 同樣的事情。尼泊爾人的這個「小動 作」中,包含了他們的人生觀和世界 觀。 尼泊爾的「印度教」教徒和佛教徒 都是有神論者。他們認為神創造了這 個世界,創造了人,同時也創造了適 合人類生存的環境,因此人們要感激
在尼泊爾的許多家庭,家長會從買 回來的水果中,選出最大、最好的一 兩個水果,放在一邊,其他的送到廚 房或儲藏室。第二天拜神的時候,再 把昨天選出的最大、最好水果,供養 給神或本尊。拜神儀式完成後,他們 會取回水果等供品,切成幾塊分給家 裡人吃。 供養給神的食物,不限於水果,自 己喜歡吃的所有的食物,都可以供養 給神,其中比較多的是供養甜點,或 特定日子做的菜餚和食物。 供養甜點或家裡燒菜時,一定會 在分給家人或客人之前,就會取出少
但他們不一定是以此表達感激之心, 也許他們真的想著用供養「養活」 神。跟其他地方和宗教不同的另外一 點是:這裡的信徒拜神儀式結束後, 會把供養給神的水果等食物取回,不 像有些地方是一直放在佛菩薩像前 從水果,看修行 塔姆醫師 的尼泊爾視角

時在家裡或準備宴席時,燒菜的人會 把自己燒出來的菜,先分出一部分供 養給神,剩下的才分給家人或客人。 傳統的藝術創作者,在完成藝術創作 後,第一場演出,往往是奉獻給神, 因此,他們會到神廟前面先演出第一 場。但如果無法這樣做,他們便會把 神像或神畫,放在第一場演出的場 所。 把自己擁有最好的部分供養給神, 以此否定對自己擁有的東西的霸佔權 力,這也是尼泊爾人的一種修行方 式。

49 面。他們可能認為,神不會像人或其 他動物那樣用嘴吃,神是看到那些供 品就會滿足的。 既然神已經看到過、接受了,就 沒有必要一直留在神像前面。一直留 著,那些食物會變質,食物是神的創 造,又是人們勞動的結果,絕對不能 浪費,更何況吃被神「吃」過的食 物,是很神聖的,所以他們認為,把 供品分給家裡人,人們可以藉此得到 神的加持。 尼泊爾人感激神的思想和行動,不 止在供養食物這一部分,他們也非常 看重把自己的創作首先奉獻給神。平
▲尼泊爾的孩子們在拜智慧女神。

只重複相同的音節,也像是爆炸現場 遺留的時鐘,指針永遠都停留在爆炸 發生的那一刻。 困在過去,使得人們易怒、狂 燥、不安,無法與他人建立起健 康的人際關係,甚至,無法對人有

真正「愛」的感覺。這嚴重的疏離 感,又反過來使得原本已經受創的 心靈更加痛苦。

為了解除這不斷惡性循環的痛苦, 有些受創者只能不斷地回到過去,因 為只有沉湎於過去的慘痛記憶中,才 能讓他們感覺到自己的存在,而這是 他們在現實世界中感受不到的。有些 人則是選擇傷害自己,一再一再地切 割、燒燙自己的身體,當身體產生強

心慧時間 回到身體,回到當下 ──《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讀後 50 無論是在童年時期經歷過虐待、暴 力、忽視、性侵,或是在成年後遭遇 意外、攻擊、戰爭等傷害,這些都會 在當事人心中留下創傷的印記。 這些印記深深地銘刻受創者心中, 同時也在生理上改變了他們腦部的運 作,使得他們在面對外在事物時的反 應迥異常人。一些一般人會覺得再平
前。即使現已白髮蒼蒼的老者,在剎 那間,可能變回到數十年前那個驚恐 無助的孩童。 卡在過去的禁錮中 由於自我保護的本能,受創者會發 展出不同的方式來面對傷害,而這些 方式就演變成他們之後面對外在世界 的慣性模式。在面對特定情境時,有 些人會有超乎尋常的強烈反應,有些 人可能會陷入一種「關機」狀態,以 漠然來將自己隔絕開來。 無論是什麼樣的情況,這些受創 者都是被禁錮於過去。也許表面上看 來,一切都很平順,但是在內心深 處,他們的生命卻是卡在創傷發生的
常不過的景象、聲音,甚至氣味,對 於他們來說,卻可能是觸發與過去創 傷經驗連結的引信,立即把他們拉回 到事發現場,無論那是發生在多久之
那一刻,像一部跳針的唱盤,永遠都
或許,受創者的例子會讓人覺得 太過極端,但事實上,這只不過是我 們一般經驗的放大。平時,佔據我們
烈鮮明的疼痛時,他們才能感覺自己 存在於這個世界。
的心的,有一半是過去,過去曾經發 生過的喜、怒、哀、樂。當這些記憶

在進行這些活動時感受,換句話說, 也就是透過這些和身體有關的方法,

幫助患者覺察到當下,因為關於身體 的一切,都只發生在當下,不會發生 在過去或未來。從麻木到能夠聆聽身 體,受創者開始能一點一點脫離一直 綁架著自己的過去。

曾經,我在得知自己罹患的疾病 時,有一段很長的時間都處在極度的 恐慌之中,導致原本就有的睡眠問題 變本加厲。在夜深時分輾轉難眠時, 對於失眠將令病情惡化的焦慮,使得 入睡變得更加困難。如此,在原本已 有的問題上也產生了許多其他的問 題。有一天,在調整了長時間緊繃的 肩頸之後,出了診療室,仍然覺得非 常不舒服。走在台北街頭,心中萬般 沮喪,感覺所有的努力好像都只是徒 勞,覺得世界之大,但是卻只有自己 孤單無依地困在痛苦的陰暗角落。就 在這麼消沈地走著的時候,突然想起 曾經在措尼仁波切的書中看到的一個 呼吸的方法。 回到住處,迫不及待地找出書中 的那個段落,仔細地反覆讀過。那其 實是非常簡單的一個練習,就只是吸 氣、持氣、吐氣,然後略為持氣,做 正常呼吸。於是,設了20分鐘的鬧 鈴,然後就依書中指引開始去做。 如此,20分鐘不知不覺地就過去 了。把鬧鈴關掉之後,所有的一切突 然變得十分安靜。然後,我非常驚訝

51
們所不願的事情會發生,因而耗費許 多心力,惶惶不可終日。我們就在這 過去和未來之間不斷游移,被關於過 去和未來的想法的暴風雨吹得飄搖難 安。 「在這裡」的存在感 在這混亂不安之中,偶爾閃現的一 些內心感到安定的短暫片刻,經常都 是一些表面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事: 看到一個陌生的孩子純真的笑容, 聽到遠處某戶人家的清脆風鈴聲,聞 到小巷中悠悠傳來的花香,冬日沐浴 在陽光中的溫暖……在這些片刻中, 有一種「在這裡」的存在感,一種沉 靜、安祥與喜悅。只不過,這樣的片 刻往往太過短暫,很快地,我們又被 種種思緒牽引到其他各式各樣的地 方。 讓我們生起這種存在感的最好媒 介,就是我們自己的身體。現今在治 療受創者時,也會運用呼吸、瑜伽、 按摩等方式,幫助受創者去覺察身體
又再浮現時,我們再度身歷其境,甚 至還依然會生起情緒和煩惱,而且我 們也同樣認為相關的人、事、物都維 持在過去同樣的狀態,永遠都不會改 變,而我們也以相同不變的方式來對 應這一切。不僅如此,盤繞我們心的 另一大半是未來。對於未來,我們總 是充滿了各種希求與恐懼,希望事情 能如我們所願地那樣發生,憂慮著我
52 地發現,身體變輕鬆了,更重要的 是,內在的一種糾結感鬆開來了!這 個新的體驗是如此鮮活而有力,有一 種「在這裡」的感覺,一種真正「活 著」的感覺,好像一個一直在晃動充 滿模糊殘影的畫面,突然安定下來, 變得清晰聚焦而且色彩鮮明一樣。 因為這個強烈的對比,才清楚意識 到,過去的大半年一直都是在一種類 似「失魂」的狀態,被焦慮五花大綁 地捆縛住,徹底迷失在恐慌之中(當 然,也意識到學習了這麼多的方法, 卻無法在需要的時候用上,十分汗 顏)。 此刻,依然能清晰記得當時的體 驗,那種長期四處茫然飄蕩後,回到 地面的踏實感。或許,這就是那些走 投無路的人們用刀割傷自己時,想要 尋找的東西。雖然人們可能不知道自 己要尋找的到底是什麼,但是,就算 在極度的黑暗之中,我們的本能依然 會放出光芒。無論那道光芒有多麼微 弱,只要有心,它就會不止息地指向 我們應該前往的方向──回到我們的 本然狀態,當下那充滿了生命力的遼 闊廣境。而身體,即使通往那裡的那 扇門。 註:《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The Body Keeps the Score,作者:Bessel van der Kolk M.D.,譯者:劉思潔,2017大家出版)
53 「仁者為法來耶?求床座耶?」 ──《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居士所說這句話,白話意思是 這樣的:「修行人,你是來求法,還是 來要位子的?」 日出時的內心戲 為什麼忽然想起《維摩詰經》中這句 話? 都是因為看日出時的一場內心戲。 事情是這樣的:幾天前,我到山上看 日出,平常並不早起的我,為了看日 出,先查好日出時間、定好鬧鐘,清晨 鬧鐘一響就彈起來,鑽出睡袋,簡單收 拾一下,就往看日出最佳景點登山口出 發。 到的時候,天還沒亮,時候還早,最 佳拍攝點上只站了一位男士,已經架好 腳架,準備好專業相機,悠閒的等著日 出。我往他身邊一站,算是卡到「第二 好位」,拿起手機,雖然配備陽春,但 位子好,應該也能拍幾張好照片吧。 日出前天氣很冷,高山上的太陽在雲 後磨磨唧唧、姍姍來遲,等著等著,我 就原地坐下來,脊椎挺直,習慣性的呈 禪修狀。 沒想到這時有意想不到的小插曲發 生。小路上有位女士拿著腳架和相機慌 慌張張跑來,顯然是又想看日出又賴 床。等跑到我身邊,她站定,說了聲 「抱歉」,就示意我走開,她開始旁若 無人、理直氣壯的,在我本來坐的位 置,拉開腳架、放上相機…… 「啊,我的位子?我的第二好位?」 這是直接被擠到一旁的我,心裡驚訝 的獨白。 「為什麼拿腳架的人即使晚到,都可 以把只拿手機的人直接擠到一邊?」 「為什麼搶別人位子還這麼理直氣 壯?」「那我要不要出聲討回自己的位 子?」 什麼事都沒發生,這一切只是我的內 心戲。 一分鐘後,忽然覺得冷汗直流,我在 想什麼啊:「我的位子?」 「我的」位子啊...... 「我的位子?」 學佛這麼多年後,還覺得這是「我 的」位子,還覺得別人搶了自己位子而 不爽? 然後,就想起了《維摩詰經》中那兩 句話:「你是來求法的?還是來要位子 的?」 位子 总编雲書房

《維摩詰經》中那兩句話出現,是有

情節鋪陳的:大居士維摩詰示現病徵,

佛陀就問門下弟子誰可以去探病,諸大 弟子紛紛說出自己被維摩詰居士「開 示」的經驗,大家都不敢去,最後只好 派智慧第一的文殊師利菩薩代表去探 病。聽說大師兄文殊師利要出馬,弟子 們又都好奇紛紛說要跟。

以上的對話,就是其中一位跟去探病

的弟子舍利弗,到了「維宅」,進到大 廳,發覺裡面空空如也,什麼桌子椅子 都沒有,心裡不禁嘀咕:「這樣大菩薩

位學會了上課前才開放,就出現驚險場 面,門一開,大家以跑百米速度衝向第 一排,過程中不乏撲倒在地受傷的。 這種搶聞法的位子,像百貨周年慶搶 限量包般競爭,如果不是弄到有人受 傷,既是聞法若渴,也是親近上師心 切,怎麼也算是感人。 但當大門一開,一起拔腿狂奔的,都是 菩薩道行者、大手印修行人,坦白說, 還是覺得哪裡怪怪的——大手印不是要 「放下放鬆,不修整、不造作」嗎,菩 薩道不是要「自樂換諸苦」嗎,怎麼連 一個位子,也面紅耳赤搶成這樣? 三時功德都給你,但位子不讓你? 我了解修行人成熟需要時間,所以大 家多耐心相伴成長,總有一天會聞到彼 此的心傳出成熟的香,那時,在法面 前,真正的優雅從容才會出現。 但坦白說,即使沒有明目張膽動手 搶,我們還是介意位子的,沒動手、沒 出聲,但心裡的搶位大戲卻從沒冷場。

54
來「開示」別人一下。 但這回,我背給自己聽。學佛幾十年 後,連一個早坐了十分鐘的位子,都覺 得是「我的」,更別提其他了! 修行人還搶位子嗎? 坦白說,修行人是搶位子的,而且根 據經驗,還搶得兇! 在疫情之前,無論國內外,上師們會面 對面弘法,講台前幾排,你看得到上師、 上師也看到你的「搖滾區」是兵家必爭之 地,有禮貌的會學漢朝的張良,為了見 先知,半夜就來卡位(就是大門沒開, 候位的已經排成一長排),後來主辦單
不要說看日出拍照的好位子,即使是 修行場域,警覺性應該相對高,我們搶 位子的習性還是反射式發作。 比如去菩提迦耶當義工那些年,不要 說法王開示時,看得清法王的位置肯定 搶手,甚至有法友為了位子大打出手, 被側拍po上臉書;還有,朝聖必訪的正 覺大塔,佛前正殿空間狹小,能盤褪坐 下禪修的位子極少,卡住了那也是能坐 多久就多久,肯定不讓;即使只是民宿 房間,我們也上上下下的每個房間比一
師兄們要坐哪裡?」 要知道維摩詰居士可是神通自在的成 就者,舍利弗的內心戲,他看得很清 楚,於是直接挑明了說:「修行人,你 是來求法的?還是來要位子的?」 這句話也成了千古名句,每當看見有 人搶位子搶得眼紅腦熱,有人就會背出
55 遍,確認能找到景觀最好的房間,最好 是能看見大塔或稻田的。 位子位子,我們心裡都有好位子、 壞位子的分別,都想留個好位子給自 己,多坐一下,就覺得「這個位子是我 的」。我們迴向時常說:「願以過去、 現在、未來三時一切善功德,全數迴向 給一切有情的安樂和解脫」,但這「三 時一切善」似乎不包括位子,好位子在 前,肯定是不讓的! 施身法修行人不搶位子 忍不住想起一位尼泊爾的施身法修行 人,他說:「施身法修行人不搶位子, 一切東西都可以放下,連身體都可以供 養出來了,怎麼會去搶位子呢?」 那是一位在滿願大佛塔修施身法的藏 人。藏人有到聖地修施身法的傳統,繞 塔的藏人,也無分出家在家行者,都會 小小供養一下(通常是十元盧比,真的 是「小」供養)。我發現那位行者的修 持地,在角落的一欉小灌木後面,手腳 都伸不開,很局促的修,問他為什麼不 換個好位置?就是這時,他說了這些年 來我沒忘記過的那句話—— 「施身法行者不搶位子。」 他還說了因為他習慣讓別人先選位子, 所以有一次和法友到墳場修施身法時,只 剩一個以鬧鬼聞名的山洞留給他,當晚真 的體會到恐怖的滋味,「但這正是實修施 身法祖師瑪姬拉尊教言的時候啊!」瑪姬 拉尊是這樣說的: 去做你不愛做的事, 去幫助你覺得不能幫的人, 直接趨入恐怖的地方! 不搶位子,所以得到了直接面對恐懼 的機會,這比在好位子上修一百次施身 法,更有來自「斷法」傳承的加持吧。 我為法來 「你是來求法的,還是來要位子 的?」 在法面前,答案這樣明顯。 《六祖壇經》裡也記載了類似的對 話,惠明為了搶回衣缽,追上六祖惠能 之後,說了一句千古名言:「我為法 來,不為衣來」,意思是「我是來求法 的,不是來搶衣缽的」。 關鍵字都一樣:為法來! 同樣的句型,第二句,你可以填上任何 物質性的身外物,衣缽,位子,或任何 放不下的。只要記得「我為法來」,其 他一路窮追不捨的任何東西,就把它們 看作幫助我們學會「放下」的助緣吧。 「位子」其實是一面鏡子,誠實照見心裡的放不 下,如果連一個位子都覺得是「我的」,難以分 享,菩薩道這條路還遠著呢。(圖引自Pinterest)
修行在 天 涯 56 與佛法過日子, 我在泰國森林寺廟 直到如今,聽到俄羅斯音樂家 Arvo Pärt 的作品《 Alina 》,浮於腦際的, 仍然是那座泰國森林寺廟: Wat Tam Wua 。因為這首只有不到十個小節、 簡單重複的曲調,是我在寺廟客居的 一個月間、每日午後清掃庭院時用 MP3所聽的唯一音樂。 當日,我之所以會寄身於這樣一座 森林寺院,與其說為了求取禪法,不如 說是為了一種當時隱秘而蠢動、事後 才得以領悟的啟思,而這一切必須發 生於此──一個全然開放的極簡之地。 那道光──阿姜龍達 初次見到阿姜(注1)龍達,是遙 遙的隔溪相望。彼時的他正在禪堂外 掃地,身材矮小卻健碩,專注如同勤 勉的農人,四下只有他一人。當我 穿過那座結實而簡樸的木橋,向他走 近,合十、問訊,他停了下來,手裡 握著掃帚向我點頭微笑,彷彿見到熟 悉的鄰人。 「請問,寺廟的住持在哪裡?」 「我就是。」 「我的師父慈心修得好,遇到老虎,只要眼神一接觸,老虎馬上就溫順了,像貓一樣; 遇到眼鏡蛇,他只要看著蛇的眼睛,蛇就軟軟地趴在地上了。這都是因為慈心。」 作者:扎西拉姆.多多 ▲沒有圍牆的開放式寺院,兩邊的山麓仿佛天然的屏障,而 山坳處就是寺院的入口方向。 ▲wat tam wua寺院位於泰緬交界之地,那些群山的後面, 便是緬甸了。
57 他把我請進了沒有圍牆、如涼棚般 的禪堂。 我在頂禮後向阿姜道明來意:希望 能在此地客居一月向僧侶習禪。阿姜 龍達只問了我從何而來,卻未問及我 是否佛教徒、有何佛法基礎、師從什 麼傳承,就一口答應讓我住下,並馬 上命人為我安排房間。當時我想,定 是因為這位阿姜的英文不靈光,所以 少言寡語吧! 一個月下來,才漸漸知道,阿姜龍 達其實健談,只是他當初創建此寺, 就是為了廣為接引一切來者,所以不 問過往,有教無類。 與禪相見歡,婚不結,出家去 「那年我才20出頭,陪同村的朋 友到寺廟參加了一個內觀禪修課程。 那是我的第一次禪修,結束之後,我 覺得回味無窮,你瞭解嗎?就好像是 吃到了一種很好吃的食物,一勺子不 夠,你還想再吃一勺子,再吃一勺 子。所以我跟母親說,我要在寺院 再住三個月。母親倒是不反對,那時 候家裡已經為我覓好了親事,我的母 親就對我說,好好好,三個月之後回 來,就該準備成親的事了。」 「結果三個月過去了,我再也不想 回到家中,就這樣,我跑了,跟著師 父出家去了。」 「跟隨師父學法,一學就是十年, 十年來我都沒有回過家,也沒有跟家 裡有任何的聯繫。直到一天師父說,
──赤腳,走遍泰國的每一個地方, 擇林而居。剛開始行腳的時候,我路 過了自己的故鄉。那天早晨,我到村 中托缽化食,遠遠地見到我的母親跪 在那裡,手捧齋飯等待僧侶前來受 阿姜龍達當 初創建 Wat Tam Wua 寺廟,就是 為了廣為接引一 切來者,所以不 問過往,有教無 類。
你可以離開了。我便依照泰國森林僧 侶的傳統,開始了長達20年的行腳
58 供。我慢慢的低頭走過去,母親抬起 頭來看到了我,她呆呆地盯著我,沒 有出聲,許久之後,說出一句話: 『你不是死了嗎?』」 「他們把我迎回家中,來了很多 親戚與舊時的朋友,大家知道我沒死 而是出家去了,都很高興。只有一個 人,一進門就哭了起來,紅著眼睛對 我說:『我就是當年你的未婚妻啊, 你怎麼丟下我就跑了呢!』仔細看 看,她還是長得很漂亮的,可是沒辦 法,那時候一心只想著出家禪修。」 「行腳的時候經常會遇到蛇,蛇追 著我們跑啊,跑出去很遠才能把蛇甩
眼睛一看,一條眼鏡蛇已經盤著手臂 挺了上來,蛇頭正對著我的臉,吐著 信子。我心裡怕啊,可是怕也不能動 呀,我就看著牠,心裡不停地念叨: 我愛你啊,我愛你啊,請你不要傷害 我,我愛你啊……幸好最後蛇軟了下 來,順著胳膊爬走了。哎,也許是因 為我屬蛇吧,所以總是會遇到蛇。」 「老虎只遇到過兩次,遠遠地,我對 牠說,我是吃素的,我的肉一點也不好 吃,請你放過我吧!我的師父厲害,他 的慈心修得好,遇到老虎,只要他的 眼神一接觸到老虎的雙眼,老虎馬上 就溫順了,變得像貓一樣;遇到眼鏡 蛇,他只要看著蛇的眼睛,蛇就軟軟 地趴在地上了。這都是因為慈心。」 ▲每天的早上第一座與下午第一座,都是行禪,僧侶走在隊伍的前 頭,在家人跟在後頭,赤腳走在山路上。
掉!還有一次在山洞裡坐禪,喏,就 是你們每天在山上行禪都會經過的那 個山洞,突然覺得手臂涼涼的,睜開

一個月已經接近尾聲的那一個靜謐 的午後,我從禪堂缺席,找到了獨自 在寺中巡視的住持阿姜龍達,他卻沒 有對我加以責備,反而接納了我的種 種好奇問詢,細訴往事,無遮直陳。

捨六親而出走,20載獨遊方;以密 林深山為寄,與野獸毒蟲為伴。40年 的浸淫與改變,考驗與超越,在阿姜

龍達的口中淡然道出,竟像是一場隔 世的幻事,無有悲歡,無有炫耀,亦 無有疑悔。

而這種淡然,正是當時的我,需要 尋求印證的。

59 七年不倒單,走著走著決定蓋座廟 「行腳的期間,我有七年是不躺 下來的,依照傳統而修不倒單。飯倒 是可以吃,只是有時候去到偏僻的地 方,未必能化到食,那就只好回到森 林裡找些野果子吃,多喝點溪水就是 了。」 「現在這個地方,也是我在行腳 的時候經過的,不知道因為什麼,來 了,就再也不想走了,我決定在這裡 修一座寺廟。給政府寫信,陳述了我 的心願,政府就把這個山谷無償供養 了出來。可是所有的建設都要我一個 人來做,剛來的時候,這裡全是野樹 林和荒草地,蛇特別的多。十年了, 才有了現在的這個樣子。現在寺院裡 有三位常住僧人,我,八十多歲的老 和尚,和一位九十多歲的十戒女。」 「誰都能來,佛教徒、非佛教徒、 東方人、西方人、南傳、漢傳、藏
傳……都沒關係。在家人來了有宿 舍,僧人來了有僧房,住一天也可 以,住三個月也可以。不過來了,就 要參加寺院的共修,不能整天待在自 己的房間裡,不能抽煙,不能喝酒, 不能整天跟人聊天。」
▲供在家人居住的僚房,一人一間,有獨立衛生間和熱水 淋浴設備。
60 用力不一定有力,平常心修一切善 不覺間,我已在尋求覺醒的路上摸 索了十年,不長亦不短,已不再對自 己的「佛教徒」新身分興奮莫名,不 再靈光乍現,不再狂喜不已。此時, 我正需要問一問自己:你有沒有勇氣 走出學佛的蜜月期,開始與佛法「過 日子」──將佛法變成活法,以平常 心,修一切善。 當我與阿姜龍達相處近一個月之 後,心中生出了些許信心:看吶,這 就是過來人,他的選擇與堅持,並不 來自於宗教狂熱,因為沒有任何一種 狂熱可以如此綿延,又如此靜定。而 平淡也並非退轉,正如用力並不一定 有力。平淡清和的背後,正是篤實與 堅穩。 只是,何以獲得這一份篤實呢?何 以剝開自我製造的種種虛幻情緒,抵 達如如不動的初心?在阿姜龍達所創 建的這所森林寺廟短暫林居的日子, 雖然未能有所定論,但也給予了我莫 大的啟發。 林隱而居的寺院 Wat Tam Wua位於泰國的北部,靠 近緬甸。從清邁前往的話,可以選擇 坐小巴到PI城,也可以乘車或者乘飛 機到Mae Hong Song,往來這兩座小 城之間的公共汽車或私人小巴,都會 經過森林寺廟Wat Tam Wua,只要跟 司機打聲招呼,他就會在離寺廟最近 的小站停靠。 下車後沿著路標再往前走大約一、 兩公里,便會在山谷的窄口處看到一 ▲寺院原則上要求每個人都依照日程表參加共修,但若是資深的禪修者想要自修,在向寺院說明後,也是可被允許的, 寺院範圍內有若干個大小不一的禪修洞可以選擇。

是由二十根木頭柱子撐起一個屋頂, 風也穿行而過,光也通透晃然。旁邊 還有一個小禪堂,一樓是磚頭水泥建 的圖書館,二樓又是木頭建的禪房, 二合為一,每日最後一次的共修就在 此處。

其餘的建築便都是木頭的泰式高 腳屋了,大約有五、六十座。僧人與 在家人都住在高腳屋內,只是僧俗二 眾的木屋分別在小河的兩邊,中間還 隔著一個小湖與大片草地。僧人住的 木屋數量少,不過十來間,大多還都 空著,其餘木屋都是為前來禪修的過

61
右邊,石灰岩質地的山丘下,是一大 片闊葉樹林,向著山谷的深處延伸。 四周既不見香客也沒有遊人,以致初 到此地的我,完全意識不到,自己已 經進入了寺院的範圍,引頸張望著, 尋找著泰國寺廟典型的金色尖屋頂。 不變的日課,來去隨緣 其實這裡,並沒有任何泰國城市寺 廟的特色建築,完全是依森林傳統, 只建簡樸的木頭房子。寺廟裡最大的 木頭房子是兼作講堂的齋堂,法味與 食之味都於此醞釀滋長。 其次是位於小瀑布旁邊的禪棚。稱 之為「棚」,是因為它並沒有牆,只
個木制的牌坊,大約就是寺廟的「山 門」了。可寺廟並沒有圍牆,三面環 繞的山岩,算是天然的屏障。越過木 牌坊,左前方是一大片平整的草地, 草地的邊緣種著紫花杜鵑與椰子樹。
客所準備。可見這一座寺廟,最初發 心,就是為接引門外漢而修的。 起初,我還懷著嘗試與懇求之心, 希望能在此留居。後來發現,任何人 前來──禪修者、背包客、泰漂多年 的老嬉痞、千金散盡的小龐克……只 要來了,就可留下。寺廟也沒有任何 ▲寺院的大禪堂,每日中午主持阿姜龍達會在此給予短暫的開示。早、午供僧儀式也會在此進行。
62 收費標準,禪堂裡有一個孤零零的功 德箱,誰打算要走了,自己將隨喜供 養金放進去就好。也有很多人正是因 為沒錢了才來投靠的,即使不給錢就 走,也不會有任何麻煩。 這裡也不像另外一些泰國禪修中 心,有固定的禪修課程,只可以定期 參加,而且不能中途退出。你任何時 候來到Wat Tam Wua,都是相同的每 日內容,不變隨緣,來也不拒,去也 不執。而我卻驚訝於這簡單重複的生 活,是如何改變著我的身體乃至心境 的,這其中潛移的力量,著實讓我始 料不及。 一坐一忘,與日月同生息 每日清晨5:00,是寺廟的起床時 間,卻不需要離開自己的小屋,可以 獨自在房間裡打坐。每天從漆黑開 始,感受天色從細微到顯著的變化, 感受身體的溫度與周遭的聲響,感受 內心的倦怠與懶意隨著日出而慢慢離 散…… 這時候才知道,過去長久不見日出 的自己,不覺已離天地萬物如此的遙 遠,仿佛我是一個塑膠人、一種無明 而晦暗的存在。親近自然,其實並不 需要逃離城市,而應該先從與日月同 生息開始──以自然的時序契合生命 的時辰,歇息與精進,收藏與生發 , 大自然都已經為我們做了示範,只是 我們自以為可以獨立自主、可以肆意 違逆,於是身、心才日漸失序。 直到6:50分左右,打板的聲音響 起,是早飯時間到了。寺廟裡的義 工、來自附近鄉村的泰人,早早已經 ▲一對前來參加禪修的俄羅斯母子,還不會說話的小嬰兒,每天都會參與供僧。

僧儀式,其實是為來自世界各地的 禪修者準備的:一來可以深入體會 泰國的托缽傳統,二來培養惠施之 心亦是一項重要的修行。即便連供 養的食物也是由寺廟所提供的,但 僅僅是一再地做出「給予」這一個 動作,都是在練習放下與奉獻,都 是在增加福德與心量。當我將一勺 一勺的白米飯,輕輕送入每一位僧

侶的缽中,不禁想像:也許無量劫 之前,也是這般地對古仙人作過一 番供養,才在這千里之外的異鄉, 懵然得遇這如家之地吧!也許萬千 生之前,只因曾放下過一念慳吝之 心,才能在這並不富足的人生之 中,也可擁有各種豐盛的經歷吧。

在齋堂中用過早飯,稍事休息,隨 後就是共修的開始了。(系列上) 注一:阿姜(泰語:อาจารย์, 也被拼為 Ajahn, ajaan, ajarn, acharn 或 achaan),來自於泰文 的一個佛教術語,意思是老師。它起源於巴 利文的阿闍黎(āariya),是用來表示尊敬的 名詞。它可以用於學校之中,也可以用來尊 稱出家超過十年以上的佛教僧侶。

盛好了一碟碟的白米飯,放在一圈拜 墊的旁邊。禪修者們陸續從各自的木 屋走出,來到齋堂,依次在拜墊上 跪好,靜靜地等待。直到看到一襲 黃色僧衣,在蔥蘢的綠林中出現,然 後是列隊而來的僧侶,兩位、三位、 四位……最多的時候寺廟裡曾經有過 20多位前來參學的僧侶。僧侶們,赤 腳、低頭、托缽,緩步走向齋堂,這 時眾人才紛紛直起身,將食器端於胸 前,等待供僧。 供僧儀式,重要修行之一 托缽,是自佛陀時代已經存在的佛 教傳統。佛陀制定托缽之律,令出家 眾不得從事生計營業,亦不可儲蓄財 富物質,只為延續色身、長養慧命, 及為令眾生種福田而乞食。至今在泰 國、緬甸、老撾(寮國)、柬埔寨等 地,依然保持著當年佛陀古制。 在Wat Tam Wua,托缽乞食倒不 是僧侶的維繫生命所需,因為畢竟 這裡的僧侶並非遊方的行腳僧,可 以依傍寺廟,安心辦道。每日的供
僧俗二眾食用的食物是一樣的,但是每天要先供僧,再前往齋堂自助用餐。

《法華經》的一乘教法

《法華經》分為教、理、行、果, 今天進入

「教」的部分,分成聲聞成佛、小善成佛、惡人 成佛,女人成佛四講來講。 之前講過,《法華經》最重要的教法只有一個

目的,就是要教大家成佛。因為以凡夫眾生甚至 阿羅漢來說,都不太具有成佛的信心,會覺得

個教法,在尚未達這個程度之前,佛陀會透過很 多權宜方便的權教先教導,等於是把大家打根 基。這就好比一般人要練功,一開始也要先蹲馬 步、先練好基本功,又或是上體育課,運動前也 要先做暖身操。

所以,任何的一個教法,前面一定要所謂的熱 身運動(基本功),一定要先把身心靈都準備好 了,教練才有辦法操練你。這個部分就是佛陀所 講:一定要因緣成熟,把身心全部都調整好,才 可能教你成佛之法。一乘教法最主要宣說的,就 是要隨因緣成熟,才可以展開。 開顯一乘教法的「教」,以《法華經》二十八 品來講,最簡單、最重要的一品就是「方便 品」。

64
整個教理的依據在其中。 首先要來講的是聲聞成佛這部分。 為什麼佛陀對大家都可以成佛這件事這麼有 信心?同時也來看佛陀到底是怎樣講「一乘教 法」。 《法華經》裡曾經講過:「十方佛土中,唯有 一乘法。」意思是,在十方佛國土中,不管哪一 個佛國土的佛,他的教法都只有一個目的──教 大家成佛。 但是要教大家成佛,也必須要所有眾生的根 基,都到了可以聽這一個教法的時候,才會講這
「成佛有我的份嗎?」「我有資格成佛嗎?」 「我能成佛嗎?」 聲聞授記 所以佛陀一開始透過授記的儀式,幫大家建立 起成佛的信心。也因此,授記變成一佛乘教中很 重要的一個儀式。而授記的背後,當然也有它的
心,所以才有彌勒菩薩問文殊菩薩這一說,然後 帶出佛陀應該是要宣講《法華經》了。 〈方便品〉是佛陀弟子中智慧最高的舍利弗來 請示佛陀的,佛陀為什麼之前有這些動作,現在 佛陀到底要宣講什麼?佛陀當下告訴舍利弗: 「不要問!」這裡有所謂的「三止三問」的過 程,這樣一來引起更大的好奇心。 後來佛陀講法時候就強調:「諸佛權實二智深 廣難知啊!」意思是,就算是佛陀展現的是權巧 方面的智慧,他的智慧也是非常的深廣,不是一 般的阿羅漢們可以理解的。 化育活動報導. 覺泰法師/ 經典研讀班 禪印三昧,佛教最美麗的稜線 但一般眾生看不到、也攀不上去,《法華經》正好補足這一塊, 教我們要一步一步的往上走,就可以走到山頂上。 時間:2019年02/16~04/13(每周六) 地點:化育道場
之前曾說過,佛陀講《法華經》之前,已經入 定,當他從定中出來出現很多瑞相,並在法華會 上大放光明,這使得與會大眾產生很大的好奇
65 彌勒菩薩提問的背後含意 之前曾提到,《法華經》不管是前段還是中 段,都有彌勒菩薩來問法,為什麼每一次提出問 題的都是彌勒菩薩?其實是有很深的含義的。 因為彌勒菩薩是當來下尊彌勒佛,是佛陀的 繼承者。以菩薩修行的階位來談,彌勒菩薩已 經是等覺菩薩,而成佛的時候是妙覺。這個時 候彌勒菩薩來提問,在顯示什麼呢?也就是佛 陀所得到的這些智慧,就算是要接佛陀位置的 彌勒菩薩,也都不瞭解,所以佛才強調:「佛 所成就的第一稀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 盡諸法實相。」 《法華經》呈現出來的境界,只有佛跟佛才能 夠究竟的一個實相,因為彌勒菩薩還是菩薩,所 以他不懂。所以從這裡顯示出《法華經》的珍 貴,這個教法真的非常稀有難得。因為它是「唯 佛與佛乃能究盡的諸法實相」,所以二乘人的智 慧是沒有辦法理解的,這也是為什麼佛陀一開始 不想說,舍利弗問法的時候,佛陀阻止他叫他不 要問,但是舍利弗還是不死心,一而再、再而三 的問,引起與會大眾產生非常強烈的聞法興趣之 後,佛陀才回答。 當說才說,贏得尊重 各位有沒有發現,如果一般人不想聽,你硬要 講,其實沒有效果的,人家會覺得你很煩,也不 會珍惜你提的意見;但是如果人家很想聽,你再 來講,這樣就有效果啊! 要改變一個人,其實不容易的,因為我們往往 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想事情,所以也體會不到 對方真正的問題在哪,要解決他當下的問題才有 用,否則是沒有用的。 由此可知,人與人之間如果話太多,反而不覺 得你的話有什麼珍貴,但如果你平常不講,人家 問你的時候才講,這個時候才有一點點作用。但 是為人父母、師長,常常忍不到那個時候,看到 ▲《法華經》不管是前段還是中段,都有彌勒菩薩來問 法,為什麼每一次提出問題的都是彌勒菩薩?其實是有很 深的含義的。 法訊

的第一時間就忍不住說了出來,不管人家聽與不 聽。這個部分其實很有意思,各位可以去想想。

明明做了善事,為何還起煩惱?

世尊對大眾開示的時候,主要是告訴大家:三 乘法其實是一個方便法,真正想教的是一乘的真 實的妙法。

所謂的一乘真實的妙法,因緣沒有成熟,是不 可能的教授的。所以這其中也表達了「佛陀往昔 所說的三乘教法,其實上是『非隨自意語』。」

什麼叫「非隨自意語」?就是不是隨佛陀自己 的意願所要講的教法,如果依佛陀的意願,他最 想教給眾生的是成佛之道,但是因為因緣未到, 所以不能講,只能隨著眾生的根基來教。

佛陀說,其實他出世的真正本懷、最真實的目 標,是要教大家成佛。所以他整個教法是要開示 眾生,讓眾生悟入佛陀的境界,也就是讓眾生成 佛,但也要看眾生的根基可不可以接受。所以他 說,但是因為眾生的根性大小不等,為了要適應 不同根性的眾生,所以才說三乘、五乘等的差別 法,目的都是為了引導眾生入佛。 所謂三乘是聲聞、緣覺跟菩薩乘,五乘是再加

66
人天乘,也就是斷惡修善。如果還沒有空性智
聞、緣覺這部分是屬於解脫道的部分。 一般剛開始學佛,如果對空性還不瞭解,其實 是真會去執著這些善惡因緣果報的,當你執著這 些因緣果報,所累積的只不過是人天善法。這個 人天善法,並不是佛陀教法裡真正要大家去追求 的東西。 我們常常講:「學佛了,做的是善法」,各位 有沒有想過,這個善法在經典裡叫做「有漏善 法」。為什麼是「有漏善法」?各位有沒有發 現,在人世間就算在行善,你所做的這個善事, 會不會惹來煩惱?有人做善事做到起煩惱,為什 麼?因為是有漏善! ▲《法華經》教我們一步一步的走到山頂上,看見那個最 漂亮的稜線。(圖片摘自Pinterest)
上人天。事實上我們大部分人現在修學的都屬於
慧,修善斷惡這部分常常只落在人天福報,而聲
67 為什麼是有漏善?因為我們還對空性還不理 解,所以行善時無法做到三輪體空,所以你會執 著。如果你有三輪體空的觀念,做完就放下,你 也不會覺得自己在行善,自然而然,就不會帶來 煩惱麻煩。 但是目前我們做不到這一點,所以有時候做到 都不想做,這就是為什麼只是人天福報,因為是 有漏的善法。廣東人常常講一句話:「好心做壞 事啊!」為什麼會這樣?智慧不夠嘍!那這個又 是另一個話題。這裡我主要告訴大家:「為什麼 有三乘、五乘種種的法的差別。」 看見法的實相,當下運用修行 但是不管你是行三乘、五乘,佛陀明白的揭 示,修行路上一步一腳印,所有所累積出來的福 德因緣,都不會白費,都會成為我們成佛的資 糧。所以《法華經》裡有所謂的「小善成佛」的 這個部分。這個之後再來講,先回到一佛乘。 佛陀用無量無邊的方便、種種因緣譬喻來為眾 生講說種種的法,這些法皆為一佛乘。為什麼佛 陀所講的一切法都是一佛乘法,都是教你成佛的 法? 各位想想看,什麼叫做「法」?是不是世間一 切的東西都是「法」?任何你所舉得出來的都是 法?這個一法當中,包括善法、惡法等,但是這 一些東西本身只要是任何一個法,裡面是不是都 有實相? 如果懂得修行的人,實際上任何一個法、任 何一個境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如果一個大 修行者,他看到的都是這個法的實相,當下都 可以利用諸法做修行,所以任何一個法對他來 講,都是平等法。但對我們眾生來講,沒有 辦法做到這一步,我們碰到對境就先分別: 「誒,這是我喜歡、我不喜歡,這個法是好 的?壞的……」當你去分別的當下,這其中就 充滿了貪、嗔、癡。 喜歡的,你就貪,不喜歡的就會產生嗔,就算 不知道是喜歡還是不喜歡,也是無記狀態,無記 的時候就是屬於癡。這就是為什麼佛陀老是講 說:「眾生總是充滿了貪、嗔,癡。」 但是如果是一個真正的大修行者,面對任何一 個法的時候,他可以看到任何一個法的實相當 下,任何一個法他都可以修,任何一個法他都不 會產生貪嗔癡,這個時候,才有辦法真正地在成 佛大道上前進。 所以,諸佛用無量無邊的善巧方便演說諸法, 因為這些法都是成佛之道,都是一佛乘教。 「諸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盡皆得一切種智」,就 是說,如果你懂得佛陀教你的方法,成佛之道的 這個方法你會用了,那你面對所有一切法的時 候,都可以得到一切種智,這個時候就真的是走 在成佛大道上了。所以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出世的 目的,所有佛陀所講的教、理、行、果,都只為 了唯一的目標──教你成佛。除此之外,沒有其 他的目標。 以眾生來說,《法華經》更實用 所以,佛陀雖然處在五濁惡世,但是為度一切 有緣的眾生,不得不隱實權,不得不要把實相實 法先隱藏起來,而用權法來教導大家。所謂的權 法教導大家,就是從人、天乘、解脫道、菩薩 道,一步步往前教,最後才到所謂的成佛之道。 總之,三乘最後是歸於一乘,於是連微小的善 根,最後也都可以成佛。 佛的「禪印三昧」是莊嚴和殊勝的,問題是眾 生看不到、也攀不上去,看不到那個最漂亮的稜 線,《法華經》正好補足這一塊,教我們要一步 一步的往上走,可以走到山頂上。所以,對於眾 生來講,我會覺得《法華經》比《華嚴經》來得 實用一點,這也就是為什麼天臺智者大師那麼重 視《法華經》,然後從《法華經》當中開展出 「天臺教法」,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樣。 在〈方便品〉中,佛陀先交代的就是這個部 分。(系列十五) 法訊

寶的加持,與大眾的發心護持下,幸能不斷成長。我們不 敢忘記,也不會忘記,這份對上師、三寶的責任。因為, 這就是最好的修持,也匯集大眾對三寶的護持與發心。 法王 噶瑪巴的開示、教示,尊貴上師們的教言,字字 句句,都深烙在我們的內心。讓我們的一滴佛法小水滴, 匯集成為法海,讓上師、三寶的加持,在有情的內心開 花、發芽。 以此祈願,噶瑪巴 千諾。

各位敬愛的法友,阿彌陀佛: 感謝您們發心支持《善報》,讓法王 噶瑪巴和各大仁波切的智慧 甘露,利益更多佛弟子。為響應法王環保呼籲,希望法友多運用網路閱 讀,減少紙張、油墨、黏膠、運輸等資源損耗,您可點上http://issuu.com/ hwayue閱讀。如果您想繼續收到暨典藏紙本《善報》,麻煩您來信告知, 我們希望讓需要的人收到,讓來自十方的護持,發揮最大利益。 如您希望繼續收到紙本《善報》,因道場人力有限,請盡量以email告 知:hwayue@gmail.com,或來信:新北市板橋區四川路二段16巷3號6樓, 化育道場《善報》編輯部收,或傳真:02-8967-1069,並請再次提供您的 姓名、地址、電話、電子信箱。 化育道場 敬啟 □我選擇看電子《善報》。 □我選擇看紙本《善報》。 姓名:﹍﹍﹍﹍﹍﹍﹍﹍﹍﹍﹍﹍ 電話:﹍﹍﹍﹍﹍﹍﹍﹍﹍﹍﹍﹍ 地址:﹍﹍﹍﹍﹍﹍﹍﹍﹍﹍﹍﹍﹍ 電子信箱:﹍﹍﹍﹍﹍﹍﹍﹍﹍﹍ 請您影印,填好後,剪下,黏附於明 信片(或裝入信封)寄回。感恩! 想繼續收到 請回信告知! 2000年,噶舉教法集結會議上,法王噶瑪巴呼籲應有一 份教界的雜誌刊物。當時,考慮這種長遠的文教事業所需 的經費以及人力,沒有人有勇氣承擔。 然而能讓上師歡喜的佛行事業、行誼,是一刻也不能停 的。因此化育《善報》誠惶誠恐地發心承擔,在上師、三
地址:新北市板橋區四川路二段16巷3號6樓  電話/02-8967-1019 傳 真/02-8967-1069 劃撥帳號:18268431 戶名:財團法人化育文教基金會 護持 專線 助印 噶瑪巴言教,讓更多人知道! 一滴水,流入大海,怎樣也不會乾涸; 當我們的點滴之善,流入佛法大海, 就能潤澤有情的心……
69 ◆歡迎請書.護持助印◆ 助印方式:銀行:聯邦銀行 土城分行/銀行代碼:803/帳號:089-10-0001672/戶名:眾生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郵政劃撥:16941166/戶名:眾生文化出版有限公司(請註明:助印「有情分享書」) 請書辦法:官網:https://hwayue.org.tw/HY/csshare  電子信箱:csshare2021@gmail.com 「有情分享書」系列叢書,將計畫系列翻譯、整理當代 具德上師言教,包含解經釋論、詮說佛陀言教、指引實修 等內容,以莊嚴法寶形式,以法供養之敬慕心,免費結緣 流通,供養十方如母有情。 為此我深感隨喜,也祝福這些法寶,能成為行者修道上 的莊嚴。願見者生歡喜,開卷者獲利益,護持者深種解脫 福田。 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於2021年1月8日 緣起 眾生出版社從1992年成立至今, 已經歷了29個年頭,在這有點年份 的歲月中,因為大家對法的意樂希求,也因為我 們對正法的傳弘,有著一點捨我其誰的執著,這 讓我們至今,都不曾起過放棄的念頭。 將珍貴的教導、深奧的法義,披上有形且適當 的衣著,這對於佛法文字工作者而言,是毫無怨 尤的生活。 雖然文字只是一時的方便無需執著,然而相對 的文字,卻能帶來究竟的般若。相信很多人都有 過,因為一本書,而受到啟發的經過,這也是自 古以來,傳承之所以能夠延續的必要行動。 如何能讓許多重要的教導內容,跳出世俗模式 的有限範疇,能夠流傳廣泛並且可以長久,這是 我們一直以來的盼頭。 在經過多年的思考、準備與下定決心之後,我 們開始了這個「分享書」的推動,為了智慧的訊 息遍諸方所,真實的話語流傳廣播,文字的般若 垂手能獲。 我們希望所有的生命,能因接觸到佛法而有所不 同,能因法水的洗禮而身心受用,更因為心智的不 斷進階,而臻至究竟的解脫。 「有情分享書」計畫發起人  釋妙融 合十 「有情分享書」 法王序

等;圓滿次第的部份,則解說不共的悲空無別之菩提心,即是究竟的所知、 所修和果位,以及以父續、母續為主的許多不同體系及其重點。是全面性瞭 解生圓二次第的不可多得寶典。

70 《了義寶藏》翻譯出版計畫,逐步將古德的重要典籍從藏文原典翻譯 成中文,並以有規劃管理的方式與大眾結緣,期望藉此和更多法友共 享無價的法寶。歡迎法友助印,共同將涓滴匯聚成福德大海。 了義寶藏⑨ 知識寶藏 第八〈次第辨增上定學品〉(二) 第三部〈以密續為主之密咒金剛乘禪修次第〉──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 編撰:第一世蔣貢康楚‧羅卓泰耶 譯者:施心慧 本書綜覽金剛乘中,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的種種不同面向和修持體系。其中
【了義寶藏系列】 了義寶藏① 了義炬 大手印四加行簡要合集及正行 教學次第 作者:第一世蔣貢康楚‧羅卓泰耶 譯者:妙融法師 解說步入大手印解脫之道的共通與 不共前行要點之重要典籍。 了義寶藏② 善緣解脫道 《三主要道》簡略釋文 主誦:宗喀巴大師 釋論:第一世蔣貢康楚.羅卓泰耶 譯者:堪布羅卓丹傑 解說成佛最重要的三件事──出離 心、菩提心、空正見之精要。 主誦:宗喀巴大師 釋論:第一世蔣貢康楚‧羅卓泰耶 中譯:堪布羅卓丹傑 善緣解脫道 ︽三主要道︾簡略釋文 釋論:第一世蔣貢康楚主誦:宗喀巴大師 羅卓泰耶 中譯:堪布羅卓丹傑 善緣解脫道 《三主要道》簡略釋文 貳 貳 本書介紹 第一世蔣貢康楚.羅卓泰耶所著作的這部 《三主要道》的簡略釋文,將宗喀巴大師 依於傳承自阿底峽尊者的「道次第」而整 理的教法《三主要道》,作了言簡意賅的 闡釋。 本論中歸納了佛陀在初轉法輪時講示的「 出離心」,以及二、三轉法輪講示的「菩 提心」和「正見」的精要含義。無論是學 習顯或密的教法,出離心、菩提心、正見 這三個法道都是不可或缺的基礎與命脈, 因此它是通屬大、小二乘的典籍。 同時,以含攝所有佛經內容的三士夫道次 第來說,下士夫和中士夫的道法,皆含攝 在出離心之中,上士夫的道法含攝在菩提 心之中,而正見則是三者皆必須具備的共 通法門。因此,這「三主要道」也完整含 括了三士夫道次第的精髓。 關於《了義寶藏》 偉大的祖師們留給我們許多珍貴的典籍, 這些教法蘊含了祖師們實修與智慧的精 華。為了讓這些傳承的寶藏能夠流傳,持 續保有蓬勃生氣,《了義寶藏》系列致力 於將這些典籍從藏文直接翻譯成中文,希 望在文義的傳達上更加完整,保留原典的 風貌,讓法友能夠與祖師更直接地溝通。 也因為深感法寶的價值無法衡量估算, 《了義寶藏》採免費結緣的方式流通,期 望能讓更多法友共霑法露,共享無價的智 慧寶藏。 《了義寶藏》系列書目: 1.了義炬 2.善緣解脫道:《三主要道》簡略釋文 《了義寶藏》儀軌系列書目: 1.天法密意藏甚深耳傳極樂淨土修持儀軌 2.行聖道之乘:四加行修誦儀軌 主誦作者 | 宗喀巴大師 宗喀巴大師(1357—1419)是藏傳佛教四大 教派之一格魯派的創始人,是教證俱圓的 大師,被認為是文殊菩薩的化身。三歲時 即由第四世噶瑪巴授予居士戒,七歲時依 敦珠仁欽受沙彌戒,並已進行進階的密續 修持。十六歲時前往中藏,跟隨不同傳承 的上師,全方位地學習顯經與密續的教法, 並且迅速成為通達所學教法的大師。 大師一生的志業除了講述、辯經與著作之 外,還是一位徹底的改革家,他對藏傳佛 教有極為重要的貢獻。其一是整頓了正法 的戒律,提倡原始佛教之僧眾行儀,強調 清淨的戒律。其二是在尚未有明確中觀傳 承的藏地,廣弘龍樹菩薩的中觀思想,讓 中觀獨特的見解,變得顯明易懂。 大師畢生著作了210部論典,共20函之多, 強調顯密的融合,包括《菩提道次第廣論》 等大乘佛法教義,更注疏不少中觀的典籍 及《密宗道次第廣論》等密續的修行法門。 釋論作者 | 第一世蔣貢康楚.羅卓泰耶 蔣貢康楚.羅卓泰耶(1813—1900)是藏傳 佛教許多偉大學者和大成就者當中,最卓 越的大師之一,也是西藏十九世紀影響極 為深遠的不分教派「利美運動」的發起人 之一。他依止了包括根本上師第九世大司 徒貝瑪寧杰旺波在內的35位不同教派的善 知識,精通十種世間和勝義的知識。 秉持著不分教派、無偏私的宏觀精神,蔣 貢康楚.羅卓泰耶編撰了劃時代的巨著 《五寶藏》,其中匯集了大量新、舊傳承 的法教,包括口傳、伏藏以及淨觀等傳承 的教法,挽救了瀕臨滅絕的噶舉、寧瑪、 薩迦、覺囊等派別的教法,使之復甦,利 益後世無數眾生。 了義寶藏④ 四座上師相應法釋論集 彙編: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鄔 金欽列多傑 譯者:堪布羅卓丹傑、妙融法師 第五世夏瑪仁波切、第九世噶瑪 巴、恰美仁波切、噶美堪布、第 十五世噶瑪巴等五位大師之《四 座上師相應法》釋論結集。 彙編 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四座上師相應法 釋論集 七世法王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肆 978-986-90068-6-6 本書介紹 上師,是加持的根本。有了上師的加持, 即能令行者守護禪修的體性,除遣修道的 違緣與障礙。因此,對上師生起真實的虔 敬心和堅定的信心,是極為至要的。 在金剛乘的體系中,有許多上師相應法的 修持法本與傳統。其中,由第八世噶瑪巴 米覺多傑所著的《四座上師相應法》,是 噶瑪噶舉最主要的修持之一。教導說,前 八世的噶瑪巴、蓮師八相、祥上師八尊的 本質為一體,第八世噶瑪巴米覺多傑以祥 上師的教言百說中的一部上師相應法為基 礎,再予以增補,而寫成了這部《四座上 師相應法》。 為了幫助行者令加持入心,第十七世法王 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彙集了第五世夏瑪 仁波切、第九世噶瑪巴、恰美仁波切、噶 美堪布、第十五世噶瑪巴等五位大師的釋 論,依作者年代編排而形成了本書。其中 就《四座上師相應法》所論要義和綱要, 提綱挈領地概說觀修的次第,以及下座後 的修持。《四座上師相應法》具有極大的 加持,也是修持大手印、那洛六法的瑜伽 行者,以一抵萬的修持。 關於《了義寶藏》 偉大的祖師們留給我們許多珍貴的典籍,這 些教法蘊含了祖師們實修與智慧的精華。為 了讓這些傳承的寶藏能夠流傳,持續保有蓬 勃生氣,《了義寶藏》系列致力於將這些典 籍從藏文直接翻譯成中文,希望在文義的傳 達上更加完整,保留原典的風貌,讓法友能 夠與祖師更直接地溝通。 也因為深感法寶的價值是無法衡量估算的, 《了義寶藏》採免費結緣的方式流通,期望 能讓更多法友共沾法露,共享無價的智慧之 寶。 《了義寶藏》系列書目: 1.了義炬 2.善緣解脫道:《三主要道》簡略釋文 3.明現本來性 4.四座上師相應法釋論集 《了義寶藏》儀軌系列書目: 1.天法密意藏甚深耳傳極樂淨土修持儀軌 2.行聖道之乘:四加行修誦儀軌 肆 四座上師相應 法 釋 論集 了義寶藏③ 明現本來性 大手印指導教本 作者:達波札西南嘉 譯者:施心慧 大手印修持之精要實修指導手 冊。
包括生起次第的所斷和清淨的基礎、不同體系的觀想步驟、實際修持的要點
71 了義寶藏 儀軌系列① 天法密意藏甚深耳傳 極樂淨土修持儀軌 天法儀軌:天法明就多傑 儀軌編纂:噶瑪恰美仁波切 法本編譯:比丘尼洛卓拉嫫 ◆歡迎請書.護持助印◆ 助印方式:銀行:新光銀行 東台北分行/銀行代碼:103/帳號:0028-10-1001627/戶名:財團法人化育文教基金會      郵政劃撥:18268431/戶名:財團法人化育文教基金會(請註明:助印《了義寶藏》) 請書辦法:官網:www.hwayue.org.tw/HY/todm/電子信箱:todm99@gmail.com 了義寶藏⑤ 了義海 作者:第九世法王噶瑪巴 旺秋 多傑 譯者:施心慧 第九世噶瑪巴的三部大手印實修 教本中最甚深廣博者,為大手印 實修聖典。 (資格限定,需填寫專用申請表) 了義海 了義海 伍 作者:第九世法王噶瑪巴譯者:施心慧 作者:第九世法王噶瑪巴 旺秋多傑 譯者:施心慧 了義寶藏⑥ 勝道寶鬘 作者:岡波巴 譯者:妙融法師 修行之道上二十八個開宗明義的 重要主題。 了義寶藏⑦ 不退獅子吼 以現前道闡釋《大乘無上續 論》如來藏義之釋論 原典:彌勒菩薩 釋論:第一世蔣貢康楚‧羅卓泰耶 譯者:施心慧 將如來藏的內容總攝於七金剛句 中,並以三因、十義、九喻等眾 多面向來闡明如來藏。 不退獅子吼 羅卓泰耶 不退獅子吼 以現前道闡釋《 大乘無上續論 》如來藏義之釋論 柒 柒 本書介紹 《大乘無上續論》,又名《究竟一乘寶性論》 一般認為由彌勒所造、無著傳出,是如來藏 思想及中觀他空見的重要論典,亦是顯密 之間的重要橋樑。論中說明一切眾生恆具 佛性、如來藏,其自性清淨但卻被暫時外 來垢染所遮蔽,使得眾生於輪迴中流轉。 其中並以三因、十義、九喻等眾多面向來 闡明如來藏。 論中闡述如來藏的內容總攝於七金剛句中。 前三金剛句是所要證得的佛法僧等三寶之體 性,之後即詳述證得之方法的四金剛句:所 要了悟的佛性、了悟之體性的菩提、與菩提 相關的支分功德、能令徒眾了悟的事業。如 此來引領眾生趨入如來藏義,進而證得二淨 之法身。 原典作者 彌勒菩薩 示現為住於第十地之一生補處菩薩,將繼 釋迦牟尼佛後,成為賢劫第五尊佛。被奉為 瑜伽行派之祖師。有著名之《慈氏五論》: 《大乘無上續論》《辨法法性論》《辨中邊 》《 》《大乘經莊嚴論》。 釋論作者 第一世蔣貢康楚•羅卓泰耶 蔣貢康楚.羅卓泰耶(����‒����)是藏傳 佛教的偉大學者和卓越大師,也是西藏十 九世紀影響深遠的不分教派「利美運動」 的發起人之一。他依止了包括根本上師第 九世大司徒貝瑪寧杰旺波在內的眾多不同 教派的善知識,精通十種世間和勝義的知 識。秉持著不分教派、無偏私的精神,他 編撰了劃時代的巨著《五寶藏》 匯集了大 量新、舊傳承的法教,包括口傳、伏藏以 及淨觀等傳承的教法,使得瀕臨滅絕的噶 舉、寧瑪、薩迦、覺囊等教法得以復興, 利益後世無數眾生。 以現前道闡釋 大乘無上續論 如來藏義之釋論 原典:彌勒菩薩 釋論:第一世蔣貢康楚•羅卓泰耶 譯者:施心慧 了義寶藏⑧ 知識寶藏 第八〈次第辨增上定學品〉(一) 第一部〈講示一切禪定的共通基 礎──止觀次第〉 第二部〈分述因法相乘之禪修次第〉 編撰:第一世蔣貢康楚‧羅卓泰耶 譯者:施心慧 本書講述止、觀以及止觀雙運的 修持,以及小乘聲聞和緣覺及大
貳 行聖道之乘:四加行修誦儀軌 由實修傳承寶鬘噶瑪岡倉了悟義傳之無垢教導 編寫而成之念誦儀軌次第 行聖道之乘:四加行修誦儀 軌 貳 了義寶藏 儀軌系列② 行聖乘之道: 四加行修誦儀軌 參 參 四座上師相應法修持儀軌 四座上師相應法修持儀軌 了義寶藏 儀軌系列③ 四座上師相應法 修持儀軌 作者:第八世噶瑪巴 米覺多傑 譯者:堪布羅卓丹傑 【了義寶藏 儀軌系列】
乘波羅蜜的禪修次第。
純淨的呵護 大願福利社 歡迎光臨 厚織羊毛蓋毯 來自尼泊爾高原的羊絨混絲圍巾 (70%喀什米爾、30%絲), 質感輕柔百搭,是春秋季節或 冷氣房的必備時尚小物。 (800~1600元/條) 尺寸:長約150cm.寬約200cm.重630g 定價:14,000元 尺寸:長約140cm.寬約180cm.重650g 定價:18,500元 尺寸:長約145cm.寬約210cm.重830g 定價:18,000元 100% 喀什米爾羊毛
供佛聖品 推薦您具備供養、 環保意義的好香與好爐 不丹香,天然無香精 不丹皇室嚴選香品,遵循千年古法, 融合數十種喜瑪拉雅山區珍貴草藥製成。 樹汁黏合,不添加人工香料及助燃物質, 氣味清新宜人,乃香中極品。 更多產品,請上化育官網「大願福利社」逕自挑選或來電02-89671018#16黃師姐 pchome商店網址:https://www.pcstore.com.tw/da_yuan/ 劃撥帳號:19778815 戶名:大願股份有限公司 消費滿1000元免運費 傳真:02-8967-1069 不丹花草香 300元/30支(盒) 簡約風.木質臥爐 美洲黑胡桃木,良好穩定,抗蝕性強, 中等密度,堅韌硬木。 7~8吋 價格1,000~1200元 楚布淨化香 300元/20支(盒) 創古度母香 200元/20支(盒) 奇珍樹材加上紅白檀香、藏紅花、肉寇、 冰片等珍貴材料製成,具有天然香氣,可 避邪除障,帶來吉祥福運。 尼師手工製作

愛的六字真言 (增訂版)

作者:第15世噶瑪巴.卡恰多 傑、第17世噶瑪巴.鄔金欽列 多傑、第1世蔣貢康楚仁波切 譯者:妙融法師、堪布羅卓丹傑、金吉祥女、施心慧 定價:350元

崇高之心

──由內而外改變世界

就在當下

108則創造更美好未來心要語

作者: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譯者:感恩 定價:500元

因為你,我在這裡

第一世噶瑪巴杜松虔巴傳記與教言

作者:第一世噶瑪巴 杜松虔巴 譯者:倫多祖古 定價:350元

大寶法王:千年一願

74 眾生小舖 台灣地區 ‧郵政劃撥帳號:16941166  戶名:眾生文化出版有限公司 ‧因果福利社:http://www.pcstore.com.tw/da_yuan/ 台灣以外地區 (請來信詢問:hy.chung.shen@gmail.com) 報告法王:我做四加行 作者: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譯者:堪布羅卓丹傑 定價:300元 法王教你做菩薩 ──噶瑪巴《佛子行37頌》釋論 作者: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譯者:堪布羅卓丹傑 定價:320元
──17段「乘願再來」的心願 作者:米克.布朗 譯者:施心慧 定價:360元
作者: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譯者:施心慧 定價:390元
深藏的幸福 ──回憶第十六世大寶法王 作者:諾瑪李維 英譯:妙悅 定價:399元 吉祥如意每一天 ──大寶法王口訣日曆 作者: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定價:280元 慈悲喜捨每一天 ──讓愛無限延伸的365項修練 作者: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定價:280元

上師之師 歷代大寶法王噶瑪巴的轉世傳奇 原著:勉東倉巴仁波切、八蚌欽哲仁波切、堪千創古仁波切 講述:堪布 卡塔仁波切 口譯:比丘尼洛卓拉嫫 定價:499元

見即解脫 ──尊聖的第十六世大寶法王噶 瑪巴傳記與教言 作者:報恩 定價:360元

師心我心無分別 ──法王教 你喚醒虔敬心的365則心法 作者: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定價:280元

法王說不動佛

妙法抄經本

法王說慈悲 ──大寶法王噶瑪巴西方弘法紀 實 譯者:堪布羅卓丹傑、金吉祥女 定價:380元

大手印大圓滿雙運

原典作者:噶瑪恰美仁波切 釋論作者:堪布

75
作者: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譯者:堪布羅卓丹傑 定價:340元 書名:法王說心經 作者: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定價:390元 為什麼不這樣想? 大寶法王給迷惑世代的12 堂課 作者: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口譯:堪布羅卓丹傑 定價:380元
①普賢行願品 ②心經、三十五佛懺悔文、拔 濟苦難陀羅尼經 隸書寫經: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定價:300-399元
卡塔仁波切 譯者:噶瑪策凌確準 定價:380元 恆河大手印 ──「大成就者帝洛巴二十九偈金剛頌」釋論 原著:帝洛巴尊者 釋論:第十世桑傑年巴仁波切 藏譯:噶瑪慶烈蔣措 定價:380元 除無明闇 作者:第九世大寶法王    噶瑪巴旺秋多傑 講述者:堪布 卡塔仁波切 譯者:比丘尼洛卓拉嫫 定價:330元 恰美山居法1─6 一生中山居閉關的實修教法 作者:噶瑪恰美仁波切 講述:堪布 卡塔仁波切 定價:420元~450元

直指明光心

《大手印指導教本:明現本來性》釋論

作者: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

譯者:施心慧 定價:420元

願惑顯智

──岡波巴大師大手印心要

作者:岡波巴大師

釋論:林谷祖谷仁波切

譯者:呂家茵 定價:420元

請練習,好嗎?

──明就仁波切「開心禪」引導

作者:詠給.明就仁波切

譯者:妙融法師 定價:350元

動中修行

──讓世界靜下來,或讓自己靜 下來? 作者:創巴仁波切 譯者:靳文穎 定價:280元

自由的迷思

作者:創巴仁波切

譯者:靳文穎 定價:340元

座墊上昇起的繁星

作者: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

譯者:施心慧 定價:390元

藏密氣功

──從「以氣修心」到「心氣

合一」的解脫道

作者: 噶千仁波切 譯者:羅鐸仁謙等 定價:360元

長老的禮物

──「從初發心,到證菩提」都 必修的基本功(二版)

作者:堪布 卡塔仁波切 譯者:金吉祥女 定價:380元

醒了就好

──擁抱真愛的14段旅程

作者: 措尼仁波切 執筆者:艾瑞克.史旺森 譯者:林瑞冠 定價:420元

覺醒一瞬間

──大圓滿心性禪修指引

作者: 措尼仁波切 譯者:連德禮 定價:399元

先幸福,再開悟!

──措尼仁波切指引「微細身」

實修法

作者:措尼仁波切 譯者:台灣芬陀利迦編譯小組 定價:460元

帶自己回家

──藏傳佛法前行修持指導

作者:詠給明就仁波切、海倫特寇福 譯者:妙琳法師 定價:450元

76

第一時間

──讓每個「當下」,成為生命

中的黃金時光

作者:舒雅達(Lama Surya Das) 譯者:項慧齡

定價:380元

愛與微細身

作者:措尼仁波切

口譯:台灣芬陀利迦翻譯小

組、施心慧 定價:399元

禪修的美好時光

──噶千仁波切教你禪修「止觀」與「生圓」

作者:噶千仁波切 譯者:霍博雅 定價:390元

鍛鍊智慧身

──藏傳瑜伽運動的修持

作者:措尼仁波切 定價:360元 幻輪瑜伽

──毗盧遮那大師所著《日月和 合之幻輪》釋論 作者:南開諾布法王 譯者:歌者 定價:480元

77
作者:詠給‧明就仁波切 攝影:殷裕翔 文字:黃靖雅 定價:480元
作者:蘿絲泰勒金洲 譯者:爾娟 定價:350元 自心伏藏 ──明就仁波切365個觀心口訣 作者:詠給‧明就仁波切 定價:290元 行腳 ──明就仁波切努日返鄉紀實
中陰解脫門 ──生死之旅一定要記得的6件 事
動中正念 ──透過禪修和日常覺知 與自己為友 作者:創巴仁波切 譯者:陳慧梅 定價:380元
菩提心的滋味 ──到彼岸那六條完美的路 作者:措尼仁波切 口譯:朱穆金、多傑喇嘛 定價:350元 金剛亥母實修法 作者: 確戒仁波切 譯者:堪布羅卓丹傑 定價:340元 四加行,請享用 ──校長上菜,祝你修行胃口大開 作者: 確戒仁波切 譯者:堪布羅卓丹傑 定價:340元

我心即是白度母

──「白度母」實修教授

作者: 噶千仁波切

譯者:霍博雅 定價:399元

虔敬就是大手印〔新修版〕

──《四座上師相應法》實修教導

原作:第八世噶瑪巴 米覺多傑

講述:堪布 卡塔仁波切 定價:350 元

第一護法:瑪哈嘎拉

作者: 確戒仁波切

譯者:堪布羅卓丹傑

定價:340元

彌陀天法

原著:噶瑪恰美仁波切

釋義:堪布 卡塔仁波切 中文口譯:張福成 定價:399元

藏密臨終寶典

──藏傳佛教30則還陽實證暨

投生淨土指南

作者:東杜法王 譯者:金吉祥女 定價:399元 中陰與破瓦 ──如果,明天不再醒來,你準 備好了嗎? 根本頌:蓮花生大士 作者:噶千仁波切 定價:380元

老和尚給你兩顆糖

──94歲長老仁波切手把手教止觀

作者:堪布卡塔仁波切

譯者:陳怡妃 定價:350元 斷法

──眾喜之園與施身法釋論

作者:天噶仁波切

譯者:金吉祥女 定價:350元

上師相應法

原作:蔣貢康楚羅卓泰耶

講述:堪布噶瑪拉布

口譯:堪布羅卓丹傑 定價:350元

雪域達摩

聖者帕當巴桑傑的傳記與教言 英譯者:大衛默克、喇嘛次仁旺都仁波切 中譯者:霍博雅 定價:440元

金剛語

──大圓滿瑜伽士的竅訣指引 作者:祖古烏金仁波切 譯者:連德禮 定價:380元

最富有的人

──「一生成就的薄地凡夫」   密勒日巴的道歌與生命故事 作者:邱陽.創巴仁波切 譯者:呂家茵 定價:430元

78
79 就是這樣 ──《了義大手印祈願文》釋論 原典:第三世大寶法王噶瑪巴 讓炯多傑 釋論:國師嘉察仁波切 釋論譯者:堪布羅卓丹傑
不枉女身 ──佛經中,這些女人是這樣開 悟的 作者:了塵法師、了覺法師 定價:480元 看著你的心 「證悟的老 狗」巴楚仁波切這樣直指心性 原典作者:巴楚仁波切 釋論作者:堪千 慈囊仁波切 譯者:林生茂(噶瑪慶烈蔣措)
薩惹哈道歌 ──《道歌寶藏‧庶民之歌》釋論 根本頌:薩惹哈尊者 釋論:堪千 慈囊仁波切 定價:380元 心心相印,就是這個! ──《恆河大手印》心要指引 釋論:噶千仁波切 譯者:張昆晟 定價:380元 壯闊菩提路 作者:吉噶‧康楚仁波切 譯者:呂旻芯 定價:350元 椎擊三要 ──噶千仁波切大圓滿頓悟法 原典作者:大持明者極喜金剛 造頌及注釋:巴楚仁波切 開示:噶千仁波切 定價:399元 仁波切說二諦 ──《知識寶藏.二諦》釋論 作者:蔣貢康楚羅卓泰耶 釋論作者:堪布 竹清嘉措仁波切 譯者:陳履安 定價:360元 守護 ──聖度母「生起次第」與「圓 滿次第」大手印 作者:第九世嘉華多康巴康祖法王 譯者:多傑仁卿喇嘛 定價:380元 歸零,遇見真實 ──一位行腳僧,1648個「向 內朝聖」的日子 作者:詠給明就仁波切、海倫特寇福 譯者:妙琳法師 定價:399元 束縛中的自由 ──阿德仁波切不凡的一生與教 導 作者:阿德仁波切 譯者:多傑圖滇 定價:360元 貴人 ──堪布門色仁波切成就自他的 一生 作者:堪布丹巴達吉仁波切 譯者:洛珠桑布、呂家茵 定價:380元
定價:360元
定價:350元

我的未來我決定 ──「改變業力,改變未來」的 解脫心鑰 作者:邱陽.創巴仁波切 譯者:陳易 定價:370元

除障第一 作者:蓮師、秋吉林巴,頂果 欽哲法王、烏金祖古仁波切等 英譯中:妙琳法師 定價:390元 創巴仁波切遺教法寶 ──三乘法教1-7全系列 單本定價:430-470元

那洛巴教你:邊工作,邊開悟

80
作者:蓮花生大士 定價:390-430元 般若是佛法的中心,更是菩薩行者六度萬行的基礎。 六百卷般若16會的《大般若經》,是佛教經典中最長的經典。 眾生文化本著「眾生歡喜,諸佛歡喜」的理念,開闢佛教經典系列叢書, 出版大唐三藏大師翻譯的六百卷成佛寶典《大般若經》。 新式標點、斷句,十次嚴謹校對;字體大而清晰,利於誦讀、供養。 譯者:唐‧玄奘大師 編校:眾生文化出版社 定價:15,000元 《大般若經》 (一套十冊) (6k精裝本) 佛法浩瀚如海, 般若助你到彼岸!
原典作者:那洛巴尊者 釋論作者:堪千創古仁波切 原典梵譯藏:馬爾巴尊者 原典藏譯中:噶瑪巴滇 定價:390元 追尋蓮師足跡 ──訪聖地必備指南系列1-2

淨土:修持的圓滿里程

讓修持達到圓滿的結果,就是將它迴向終究順利投生到淨土。

行者一生精進修持,無非都是在為死亡作準備。

過去在西藏如果要遠行,首先要有一匹健壯的馬,還要配上騎馬 用的鞍、轡及韁繩;這些物品之於馬,就像我們所做的積資淨障一 樣,安置好配備就能騎馬上路。並且,還要透過發願,把積資淨障 的功德力延續下去,讓它帶領我們,圓滿投生到內心想要去的淨 土。

三昧耶,密乘修行總舵手

所以,請為了準備死亡而精進於憶念淨土、發菩提心、積聚資糧 和迴向發願等,這些是投生淨土的必要修持。 ──摘自《恰美山居法 7》

非賣品 歡迎助印 冬季號 明就仁波切線上開示/金剛乘三昧耶戒︱︱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