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時間過得很快,新的一年即將到來,我在北 京向大家致以美好的祝福!
2024年,我們一起走過春夏秋冬,一道經歷風雨彩虹, 一個個瞬間定格在這不平凡的一年,令人感慨、難以忘懷。
我們積極應對國內外環境變化帶來的影響,出台一系 列政策「組合拳」,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我國經濟回暖 向好,國內生產總值預計超過130萬億元。糧食產量突破 1.4萬億斤,中國碗裝了更多中國糧。區域發展協同聯動、 積厚成勢,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相互融合、同頻共振。 綠色低碳發展縱深推進,美麗中國畫卷徐徐鋪展。
我們因地制宜培育新質生產力,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競相湧現,新能源汽車年產量首次突破1000萬輛,集成電 路、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領域取得新成果。嫦娥六號首 次月背採樣,夢想號探秘大洋,深中通道踏浪海天,南極 秦嶺站崛起冰原,展現了中國人逐夢星辰大海的豪情壯志。
今年,我到地方考察,看到大家生活多姿多彩。天水 花牛蘋果又大又紅,東山澳角村漁獲滿艙。麥積山石窟「東 方微笑」跨越千年,六尺巷禮讓家風代代相傳。天津古文 化街人潮熙攘,銀川多民族社區居民親如一家。對大家關 心的就業增收、「一老一小」、教育醫療等問題,我一直 掛念。一年來,基礎養老金提高了,房貸利率下調了,直 接結算範圍擴大方便了異地就醫,消費品以舊換新提高了 生活品質……大家的獲得感又充實了許多。
巴黎奧運賽場上,我國體育健兒奮勇爭先,取得境外 參賽最好成績,彰顯了青年一代的昂揚向上、自信陽光。

海軍、空軍喜慶75歲生日,人民子弟兵展現新風貌。面對 洪澇、颱風等自然災害,廣大黨員幹部衝鋒在前,大家眾 志成城、守望相助。無數勞動者、建設者、創業者,都在 為夢想拼搏。我為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頒獎, 光榮屬於他們,也屬於每一個挺膺擔當的奮鬥者。
當今世界變亂交織,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積極推動 全球治理變革,深化全球南方團結合作。我們推進高質量 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成功舉辦中非合作論壇北京 峰會,在上合、金磚、亞太經合組織、二十國集團等雙邊 多邊場合,鮮明提出中國主張,為維護世界和平穩定注入 更多正能量。
我們隆重慶祝新中國成立75周年,深情回望共和國的 滄桑巨變。從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傳承中一路走來,「中 國」二字鐫刻在「何尊」底部,更銘刻在每個華夏兒女心中。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吹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的號角。我們乘着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闊步前行,中國式 現代化必將在改革開放中開闢更加廣闊的前景。
2025年,我們將全面完成「十四五」規劃。要實施更 加積極有為的政策,聚精會神抓好高質量發展,推動高水 平科技自立自強,保持經濟社會發展良好勢頭。當前經濟 運行面臨一些新情況,有外部環境不確定性的挑戰,有新 舊動能轉換的壓力,但這些經過努力是可以克服的。我們 從來都是在風雨洗禮中成長、在歷經考驗中壯大,大家要 充滿信心。
家事國事天下事,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頭等大事。 家家戶戶都盼着孩子能有好的教育,老人能有好的養老服 務,年輕人能有更多發展機會。這些樸實的願望,就是對 美好生活的嚮往。我們要一起努力,不斷提升社會建設和 治理水平,持續營造和諧包容的氛圍,把老百姓身邊的大 事小情解決好,讓大家笑容更多、心裏更暖。
在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我再到濠江之畔,新發 展新變化令人欣喜。我們將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方 針,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兩岸同胞一家親,誰 也無法割斷我們的血脈親情,誰也不能阻擋祖國統一的歷 史大勢!
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需要以寬廣胸襟超越隔閡衝 突,以博大情懷關照人類命運。中國願同各國一道,做友 好合作的踐行者、文明互鑒的推動者、構建人類命運共同 體的參與者,共同開創世界的美好未來。
夢雖遙,追則能達﹔願雖艱,持則可圓。中國式現代 化的新征程上,每一個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彌足珍 貴,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輝。
河山添錦繡,星光映萬家。讓我們滿懷希望,迎接新 的一年。祝祖國時和歲豐、繁榮昌盛!祝大家所願皆所成, 多喜樂、長安寧!












驗翟瑞芬老師「腦基礎」教學課
《港紙》記者到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第二校(簡稱英小二校)採訪林淑芳校長時,剛好遇上學校舉 行「正向教育課堂主題活動」。林淑芳校長和老師、同學們在活動中「玩」得非常快樂。她表示,學校 推展正向教育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正向思維,學生和老師們的關係變好了,同學們都很開心、快樂,充 滿正能量,都喜歡來學校讀書啦。
互相扶持 累積成果

林淑芳
在校監室裏,林淑芳校長跟記者介紹了一幅宣傳畫,「彩 虹下顏色碟六個顏色代表發展學生六個 美德範疇,培養小朋友的正向情緒、全 情投入、正向關係、人生意義、正向成 就、身心健康及協助他們培養成長思維, 提升抗逆能力,從而邁向豐盛有意義的 人生。」英小二校是其中一所推行正向教育的先鋒學校。7 年前,學校社工梁思恩姑娘在澳洲進修正向教育,回來後跟 林淑芳校長說起。「當時,我覺得很有意義,於是馬上和老 師們探討,並參考澳洲Geelong Grammar School推行的正向 教育的概念。得到老師們的認同和支持,我們就立刻開始實 踐。」林淑芳校長續說,她很感恩教師、學生認同正向教育 的理念。過去幾年來,大家一同學習、不斷嘗試,互相扶持 和鼓勵,一點一滴累積成果。
在恆常教學中,怎樣把「正向心理學」的理念應用在學 校環境之中,再教導學生應用於學習、生活是難題所在,林 淑芳校長和老師們一同花了不少心思,最後決定由該校視藝 科范敬歡老師,把人生六種美德包括智慧與知識、勇氣、靈 性及超越、仁愛、公義和節制帶來的24個性格強項,設計成 24個造型可愛「正向寶貝」,有效幫助學生認識性格強項, 明白當中的性格特質。由於出自自己老師的手筆,同學們對 「正向寶貝」份外有親切感,更將其視為朋友和學習伙伴, 正向文化逐漸在校園內植根。
活動多元 營造氛圍
學校按「正向心理學」的概念——PERMA+H推出一系列 正向活動,如童玩時光、生日便服日、正向大使等,提升學 生正向情緒。陳顯笙同學跟記者說,「在我們生日的那天, 我們可以穿着便服,而老師會準備一些小禮物送給我們,還 會和我們一起合照,我們還可以挑選與某同學調位一天,或 當一天班長……留下美好的回憶。」 他表示,不同的正向教 育活動,幫他打開了解自己的大門,更認識自我,尤其在性
格強項方面, 從而發揮潛能,貢獻他人。
今年學校更特別關注學生的精神健康及人際關係需要, 在開學周特設開學打氣拍照道具及拍照區,給同學在新學年 拍照留念;去年十一月舉行了精神健康教育日,學生亦可以 穿便服上課,學習更多培養精神健康的方法。同時,「我敢 飛」活動今年的內容更豐富、更多元化。黃頤同學說:「『我 敢飛』活動好玩,最印象深刻的是攀石和高空繩網項目,起 初我沒有勇氣攀爬,但老師、同學們不斷地鼓勵我,讓我提 升自信心和抗逆力,最後成功攀上高峰。」
勉勵關心 師生融洽
從事正向教育工作多年的陳景康教師,最開心的是看到 學生的轉變和成長。他憶述:「有一位五年級同學缺乏信心, 更認定自己沒法改變。班上的兩位正向大使主動關心安慰他、 鼓勵他,使這位同學慢慢建立自信,並 『善用』 自己『性 格強項』,重拾信心,考到理想的中學。」
現在,老師們更懂得利用正向表揚、激勵。採訪當天, 記者參與體驗翟瑞芬老師的正向教育課堂。翟老師直言:「學 校十多年前已將『腦基礎』教育融入日常課堂中,在日常教 學及與學生相處時,我會運用正向用語,多從正面角度看待 學生,關注學生的正向情緒及培養成長型思維。」陳景康老 師坦言,通過正向教育,他學懂欣賞學生不同的長處,以不 同方法鼓勵他們,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關心,彼此關係 變得更融洽。


範疇 獎項
STEAM
學術
藝術
國民身份認同應用程式設計比賽小學組冠軍 全港中小學校際虛擬實境創作大賽冠軍 Robofest BottleSumo 機械人相撲表演賽冠軍及亞軍 WRO世界奧林匹克機械人競賽 - 香港區選拔賽常 規賽亞軍
WRO香港機械人「冬季」循線挑戰賽2024高小 組金獎
第75屆香港學校朗誦節(2023)粵語獨誦冠軍, 亞軍及季軍;英文獨誦亞軍及季軍;普通話獨誦 季軍
Filmit 2024: A Student Film Competition ‘Symphony of Love and Growth’ Outstanding Fiction Film – Merit Prize 2023 至 2024 年度中小學數學應用創意信息圖設 計金獎
2023-24年度第十七屆全港小學數學比賽(南區 及中西區)全場獎冠軍及亞軍、數學急轉彎冠軍 及亞軍、解難智多星亞軍及季軍
音樂薈萃創藝作品展2024小學組傑出創藝作品 金獎、傑出音樂獎、傑出演出獎 聯校音樂大賽-小學合唱團(初級組)金獎、小 學中樂小組合奏組別金獎、小學口琴小組合奏金 獎
香港學校音樂節-小學口琴隊組別小學組(口琴 隊)亞軍
全港小學生繪畫比賽 -「家中情 畫中意」初小組 冠軍、高小組冠軍及季軍、傑出藝術領導獎第一 名、親子組冠軍及亞軍
學生視覺藝術作品展中國書法組大獎、中國水墨 畫組大獎

體育 亞洲滑冰聯盟 2023亞洲短道競速滑錦標賽青年 男子D組333米,500米,777米及全場總冠軍 第20屆香港校際體育舞蹈錦標賽男女混合11歲 或以上拉丁舞五項校際錦標賽冠軍
第一屆新界區際跳繩錦標賽暨公開賽男子9歲A 組別個人公開賽總成績冠軍
其他 「卓越今天,成就將來」青少年領袖獎勵計劃傑 出學生
(只列出2023-2024年度部分項目,詳情請瀏覽學校網站: https://www.kcobaps2.edu.hk/)

同學們給狗狗「講故事」
嘉輝花園發生火警,居民疏散

近期,中西區頻繁發生火警事件,嚴重影響居民 的生命及財產安全。《港紙》記者發現,火警現場的防 煙門多數被打開,周圍雜物堆放,樓梯間的滅火器疑 似過期且未經檢查等,火災隱患不容輕視。中西區區 議會近日再次討論火警事件,強調社區需要更多支持, 以提高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識。 早前關愛隊協助海都
中西區火警頻發 居民擔憂消防安全隱 患
中西區區議員呼籲加強防火措施
中西區區議員劉天正表示,良好的大樓管理能夠更有 效地應對火警,但許多「三無大廈」及唐樓在火警中仍面 臨各種困難。他呼籲消防處加強對舊樓的支持,包括向居 民派發「防火三寶」(滅火器、防火毯及火警偵測器), 並在居民門口安裝警報器,以便及時逃生。此外,他希望 市建局能夠恢復消防資助計劃,協助業主進行必要的消防 安全工程,以確保居民的安全。
中西區區議員邱松慶指出,許多唐樓缺乏符合消防要 求的設施,例如樓梯被堵塞和不合規的防煙門。此外,大 多數居民為老年人,且租客流動性高,因此急需加強防火 教育。他與其他議員曾進入唐樓進行防火宣傳,但居民的 參與度不高。為此,他呼籲社區各方,包括區議員、關愛 隊及消防處加強合作,提升消防安全宣傳,減少火災損失, 保障居民的安全。
中西區區議員王倩雯對消防處的家訪計劃表示關注, 她呼籲消防處提供已訪問大廈的統計數據,以便更好地支 援居住於唐樓的長者。她指出,部分大廈因消防工程尚未 完成而面臨困難,建議提供應急防火物資以保障居民安全。
此外,她提到舊式樓宇的消防水缸設置在天台上可能存在 安全隱患,特別是底層為商舖的樓宇,並希望消防處能提 供更多相關資訊,以解答市民的憂慮。
中西區區議員葉亦楠建議將消防改善資助計劃恆常 化,以便業主在收到「消防令」後能及時獲得資助。此外, 他強調煙霧監測器的重要性,呼籲定期派發這些低成本的 安全裝置,以提升居民的安全意識和應對火災的能力。
中西區區議員金玲關注外籍人士的消防安全宣傳,指 出該區許多外籍居民對香港的政策及消防安全知識了解不

足。她呼籲消防處和屋宇署加強針對外籍人士的教育,並 建議在家居防火安全探訪中邀請區議員及關愛隊參與,以 提升相關知識,幫助長者預防火災隱患。
消防處自2022年起
向舊樓派發「防火三寶」
消防處表示,自二零二二年一月一日至二零二四年十 月一日,已對中西區的樓宇進行31,713次消防設施巡查,

中西區民政事務專員 梁子琪聯同中西區區 議員、防火會委員、 關愛隊成員及大廈法 團代表向業戶派發及 安裝家用火警偵測器

中西區民政事務處去 年聯同防火委員會, 透過區內法團向居民 派發超過3000套家 居手提滅火設備

第二街火 警,關愛隊 到場支援


並舉辦189次消防安全講座。針對舊式商住樓宇,消防處 採取風險為本的巡查計劃,並強調業主必須每年檢查消防 裝置。
為提升長者的防火意識,消防處自2022年起向舊式樓 宇派發「防火三寶」,並於去年四月啟動家居防火安全探 訪計劃,評估火警隱患並提供相關教育。
市區重建局表示,就議員建議推行新一輪的「消防資 助計劃」,並考慮將該計劃恆常化,旨在減少申請個案集 中於同一時間的情況,以避免推高工程價格。市建局作為 該計劃的執行機構,將會把相關意見反映給政府。
冀當局加強對舊樓火警安全 及長者的支援
居住在海都樓的梁女士向《港紙》記者表示,海都樓 陷入法團糾紛,淪為「三無大廈」。大量垃圾雜物堆積在 後樓梯,讓她一度擔心會引發火警,危及生命安全。幸好 經過中西區關愛隊多次出動協助後,如今情況已有大幅改 善。
在中西區的舊式唐樓中,許多住客對火警隱憂深感不 安。居住於順景樓的長者李太坦言:「我們這裏的樓梯經 常堆放雜物,自己又行動不便,擔心發生火災逃生時發生 意外,無法通行而被困住。」
住客陳先生也表示,唐樓內的消防設施老舊,不符合 現代安全標準。他提到:「我們樓上的消防水缸已經多年 未檢查,根本不知道是否能正常使用。」這種不確定性讓 他感到焦慮。
另一受訪者王先生希望當局加強對區內舊樓以及長者 的支援,並舉辦更多消防安全講座,以了解火警發生時, 可如何保護自己和家人。

由中西區民政事務處、中西區區議會、第十四屆中西區區節統籌委員會及香港中西區 各界協會合辦的『18區日夜都繽紛@中西區「濱」FUN嘉年華』,於去年十二月廿七至 廿九日舉行。
包括民政事務總署署長張趙凱渝、香港中西區各界協會首席榮譽顧問葉國謙、中聯辦 港島工作部代表,全國政協委員蘇長 荣、葉永成,立法會議員陳學鋒、陳家珮等一眾主禮 嘉賓,齊集景色怡人的堅尼地城卑路乍灣海濱長廊,並在區節統籌委員會主席周超常、各 界協會會長夏中建及中西區民政事務助理專員廖婉婷陪同下主持啟動禮。台下更有由紫荊 雜誌社提供、一班得意可愛的機械人為啟動禮表演助慶。
一連三日的嘉年華內容豐富,場內設有過百個特色攤位,包括生活必需 品、非遺文化藝術,無論懷舊小吃和環球美食,都應有盡有,彰顯中 西區文化薈萃的特點。張趙凱渝致辭時表示,有賴政、商、民三 方通力合作,才能成功舉行場面盛大的嘉年華,並特別感謝各 方的積極參與和鼎力支持。



政府最近展開「國家安全教育地區導師培訓計劃」,第一期 訓練班早前已培訓出116名地區導師。他們在去年十一月的啟動 典禮上,承諾竭盡所能,在社區推廣國家安全,全力協助特區履 行維護國家安全的憲制責任。
作為地區導師之一的中西區區議員羅錦輝,在接受培訓後便迅速開展推廣 工作,於去年十二月十七日在坊眾社會服務中心舉辦了國家安全教育講座,向 大約30名區內居民,以生動活潑的方法傳授國家安全信 息,協助居民理解尊重和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性,令他們 自覺維護國家安全。
當日講座內容包括講解甚麼是國家安全、認識「總 體國家安全觀」及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方

法,同時又播放特區政府製作的國家安全教育精彩宣傳片,並鼓勵居民 到歷史博物館的國家安全展覽廳參觀,更深入地學習國家安全資訊。羅 錦輝接受《港紙》記者採訪時表示,非常之榮幸能夠成為國家安全教 育第一期地區導師,他認為地區導師要做到三個必須,一是必須認 識總體國家安全觀及了解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性;二是必須竭盡 所能在社區推廣國家安全;三是必須全力協助特區履行維護國家 安全的憲制責任。


而活動更有多個特別亮點,包括巨型扭蛋機、智能棉花糖機、巨型充氣熊貓、獅頭 扎作展覽、機械人寫揮春等。夏中建在現場就提供貼士予參加者,並講解如何取得熊貓 公仔紀念品,以及獲得巨型扭蛋換領券。周超常則表示,希望通過今次活動,進一步加 深市民之間的交流與聯繫,共同推動中西區乃至整個城市的發展,並感謝各位的到來。
《港紙》記者在現場亦感受到熱鬧的氣氛,嘉年華當日吸引了好多個家庭及遊客到 場消費、打卡。市民黃女士向記者表示十分滿意活動的安排,期望區內舉辦更多同類型 活動。
麥當勞立足香港半世紀
香港麥當勞公布,即日起(一月二日) 大部份產品加價0.5元至1元,平均加幅約 2%。市民對於麥當勞加價看法不一,但原 來踏入2025年起計算,麥當勞已陪伴香港 半個世紀,甚至與灣仔區甚為有緣。


銅鑼灣開首店

麥當勞戰後發揚光大 1940年,美國麥當勞兄弟在美國加州聖貝納迪 諾創辦「麥當勞燒烤」餐廳,並在1948年引入「快 速服務系統」,當中包括快速標準烹煮生產漢堡的方 法。至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美國企業家雷.文洛克 (Ray Kroc)發現麥當勞兄弟的漢堡包店,認為當中 有無限商機,於是在得到麥當勞兄弟同意,接下麥 當勞的特許加盟業務,並利用二戰後美國中產階級冒 起,速食需求急增的良機獲得發展,並透過規範化的 管理,確保加盟店質素一致。隨著其商業版圖的擴張, 麥當勞的生產程序更被當作「標準化」的典型例子。
肯德基先拔頭籌卻折戟沉沙 上世紀七十年代,香港經濟發展迅速,與上世 紀五十年代美國經濟發展情況相似,各路商家意欲打 開市場缺口,當中包括美式快餐。在其中,被視為麥 當勞競爭對手之一的肯德基,先拔頭籌於1973年在 美孚新邨開業,比麥當勞早了約一年半,但很快便於 1975年退出香港市場。
當時美式快餐抵港後「水土不服」。首先是口味 及觀念問題。對於華人而言,漢堡包只是包點,不屬 於正餐;而雞肉方面,則習慣中式口味的蒸雞、白切 雞。因此儘管肯德基以「中國人口味」、「鮮嫩軟滑, 夠味好味」為宣傳口號做招徠,仍面對市場冷卻情況。
另一原因則與售價相關:上世紀七十年代,香港 一般文員月薪約600至1,000元,一碟叉雞飯賣1元,
但肯德基的一件雞賣2元,2件雞連馬鈴薯條和麵包的套 餐就盛惠6.5元,遠遠超出市民的收入水平。
麥當勞另闢蹊徑以環境取勝
不過即使肯德基折戟沉沙,亦無阻麥當勞發展步伐。
1975年,有「香港麥當勞之父」之稱的伍日照將麥當勞 引入香港,並於當年一月廿六日在銅鑼灣百德新街恒隆中 心,開設大中華地區的首間分店。也許吸收了肯德基經驗, 麥當勞開業時定價一個漢堡包賣1.6元,而包含薯條、漢 堡包及汽水的套餐則售4.6元。雖然在價格上未能「打贏」 叉雞飯,但相比肯德基仍有價格優勢。
故麥當勞銅鑼灣分店開張第一日,便創出超過7,000 元營業額,相等於開業首日便賣出超過4,000個漢堡包, 打下良好局面。至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經濟快速發展, 市民收入增加,年輕一代亦較容易接受西方飲食文化,麥 當勞因而在香港站穩陣腳。
其次,麥當勞雖然未能即時改變市民「包點觀」看法, 但卻另闢蹊徑,透過環境整潔、管理規範、食品新穎取勝, 甚至利用洗手間打響名堂:據聞上世紀七十年代,香港大 多餐廳內都沒有洗手間,想在用餐前後「方便」的話不太 方便,即使有,衞生亦不理想,在此背景下,麥當勞備有

整潔的洗手間,成為食客光顧的誘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麥當勞銅鑼灣分店開張時,麥當勞 「招牌菜」之一的巨無霸售價3.4元,比買兩個漢堡包還 要貴。未知是否與此有關,伍日照構思「巨無霸指數」, 以當地巨無霸售價去釐定全球不同地區生活水平當地。該 理論於七十年代末亦成為著名雜誌《經濟學人》解讀經濟 現象的指標,至今仍是反映全球物價及生活指數的重要數 據。
麥當勞50周年
全港各地限時擺放麥當勞叔叔長櫈 一月一日起,麥當勞將在全港50個地點限時擺放麥 當勞叔叔長櫈,包括麥當勞主題天星小輪、銅鑼灣怡和街 等多間別具歷史的麥當勞分店以及多個旅遊景點。除與麥 當勞叔叔打卡留念外,市民還可以掃描旁邊的QR code, 參與麥當勞App「回憶麥麥stamp」印章收集活動。市民 收集指定數量印章後,即可獲抽獎機會。最快收集到50 個印章的50名參加者,更可贏得全年免費食巨無霸餐的 終極大獎。

香港第一間麥當勞於1975年在銅鑼灣正式開幕

「香港麥當勞之父」伍日照(左一)為餐廳剪綵。(網上圖片)





社區會客室開張一年 助推「貼地區議員」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 亦有到社區會客室聽取意見


有市民在社區會客室向劉珮珊(左)、 穆家駿(右)表達灣仔交通意見
第七屆區議會於2024年元旦履新,灣仔區議員當日隨 即落區,在街頭舉辦首場「社區會客室」,此後一直於每 月首個星期六舉行,收集市民對社區議題的看法。
灣仔區議員劉珮珊接受《港紙》訪問時指,過去一年 社區會客室頗有成效,「會客室對於收集市民意見十分有 用,例如我們在政府計劃實施垃圾徵費,收集到很多市民 指不知道如何收費。我們亦整合了這些意見,於灣仔區議 會首次大會時,與相關部門討論。此外,諸如衞生、路政、 教育等議題,我們也收集了不少市民的意見,亦就此跟進 及政策建議。」
劉珮珊補充,除收集市民意見外,區議員亦透過社區 會客室,向公眾推廣不同議題,例如於去年八月,社區會 客室便舉辦了慶祝巴黎奧運閉幕活動,並邀請到3位香港 單車運動員及2位青少年劍擊運動員即場示範及講解,讓 市民近距離觀賞單車及劍擊運動,並了解更多香港體育發 展情況。
灣仔區居民蘇先生認同社區會客室有成效。他指,市


社區會客室亦有推廣不同議題
民可能因為不同原因而難以參與「會見市民計劃」,「例 如有些議題,其實跟他本人關係不大,就不會特意記住或 約見區議員,但社區會客室比較輕鬆, 發表意見也比較方便。」蘇先生指, 他曾在社區會客室反映鼠患意見,「其 實也就一兩句的事,所以之前沒有刻 意約見區議員。但當日路經『社區會 客室』,便反映了幾句。」他指,當日會見的穆家駿議員 有記錄他的意見,並在去年推動「消鼠奇兵」計劃,事件 令他對區議會印象更正面,「證明我們的意見,區議員真 的『會聽』、『會理』,讓我覺得自己有參與到社區事務。」
灣仔區議員劉佩珊指,社區會客室「不會倒閉」,並 在2025年的第一個星期六(一月四日)繼續與市民見面。
她表示,社區會客室是一項長期活動,目的是讓區議員「走 出辦公室,進入社區」,旨在定期定點在灣仔街頭接觸市 民,展示區議員對於與市民互動和服務的承諾,做好掌握 地區脈搏,收集梳理民間倡議的「貼地區議員」。
香港灣仔區各界協會及香港揭陽同鄉社團總會為向社區送暖,關懷社 區,特別於去年十二月廿八日,於灣仔修頓球場聯合舉辦「喜樂團聚匯灣仔千人 盆菜宴」活動,延開200席並邀請2400位市民參與。
出席活動的嘉賓包括中聯辦港島工作部副部長尤斌、民政事務總署署理副 署長鄺家鋒、署理灣仔民政事務專員張皓壹,全國人大代表兼立法會議員吳秋 北,全國政協委員、立法會議員、香港島各界聯合會理事長蘇長荣,立法會議 員容海恩、梁熙等。
儀式上,香港灣仔區各界協會主席佘靜怡及香港揭陽同鄉社團總會會長張仲 哲分別代表合辦單位致辭,大會並向支持機構頒發感謝狀,亦與全場參加者一同拍 攝大合照留念,更帶出「齊心同發展,惠民建未來」的信息,與灣仔居民一同共建更 美好的灣仔社區。

社區會客室在區內多處舉行

社區會客室在區內多處舉行

2400位市民參與灣仔千人盆菜宴
盆菜是廣東傳統食物,起初以芋頭、大白菜、蘿蔔、 枝竹、魷魚、豬皮、冬菇、雞、炆豬肉等為主,隨著經濟發展, 目前盆菜更可能包括花膠、大蝦、鮑魚、髮菜、蠔豉等材料。
盆菜相傳源於南宋時期,由君臣逃難至廣東時發明。南宋末年,元軍 南下滅宋,宋軍節節敗退。宋帝 昰、宋帝昺聯同陸秀夫、張世傑等人南逃 避難。君臣南逃至東莞、香港新界一帶時,獲村民盛情款待。村民用僅存 之豬肉、蘿蔔,加上現捕魚、蝦煮飯,以木盆盛載,將士圍盆而食,及後 發展成盆菜。從此之後,每逢大時大節,村民都會享用盆菜。而現時新界 原居民每逢喜慶節日及祭祖時,均會舉行盆菜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