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紙 HKI POST - 第169期

Page 1


迎國慶青春 活力 跑 潮人聯會 傳遞 愛國情

香港區潮人聯會十月一日於中山公園海濱 長廊舉辦「迎國慶青春活力跑」 活動,約200人參加。香港區潮 人聯會會長謝曉東致辭時表示, 選擇在象徵潮汕先輩艱苦奮鬥、 揚帆起航精神的中山公園海濱長廊紅頭船風雨亭 出發,意義深遠。這不僅是對先輩精神的傳承, 更是以奔跑這一充滿活力的形式,激發新時代香 港青年及市民的愛國情懷,共同祝福國家繁榮昌 盛、香港和諧穩定。他同時強調,通過健康奔跑 的形式,也展現了該會同仁及廣大市民支持國家 體育盛事、喜迎第十五屆全運會的情懷。

當天上午,活動正式鳴槍起跑後,參與者們 手持五星紅旗,沿着風景秀麗的維港海濱一路向 東奔跑,途經上環、中環、灣仔、銅鑼灣等,最 終抵達北角碼頭終點。

十月一日,香港島婦女聯會與金玲議員辦事處,

攜手主辦「家國同心·樂聚社區」親子歡樂系列活動 第一擊「社區親子健樂行」,組織區內親子家庭齊聚 山頂盧吉道,以歡笑與步伐共繪國慶溫馨風景。

香港島婦女聯會主席、中西區區議員金玲表示,

希望透過健樂行活動,讓家庭在歡樂中感受國慶氛 圍,傳承愛國情懷。金玲亦指出,系列活動旨在拉近 鄰里距離,凝聚社區力量,未來將持續推出更多便民 惠民的社區活動。

活動過程中,家長與孩子們沿着綠意環繞盧吉 道,在維港美景前駐足打卡。孩子們的雀躍身影與家 長們的溫柔笑意,交織成節日裏最動人的畫面。本次

潮籍移港人士程子桐分享感受表示,能 參加聯會舉辦的這場活動特別親切。國慶當 天程子桐跑過維港,看着熟悉 的港島街景,既為祖國的繁榮 驕傲,也為香港的活力感動。

她認為 這樣的活動既能凝聚鄉 情,又能傳遞愛國心,希望以後能有更多機 會,和大家一起為國家、為香港加油。

主辦方表示, 是 次活動以青春活力跑凝 聚愛國力量,展現香港潮籍鄉親與市民對祖國 的深情厚誼。通過五星紅旗飄揚維港的動人 場景,表達對新中國成立七十六周年的誠摯祝 福。活動緊扣全民健身主題,為第十五屆全運 會注入香江熱情,展現香港社會朝氣蓬勃、團 結向上的精神風貌。

金玲(中)致辭

活動更特別準備了國慶主題拍照,讓每個家庭在鏡頭 中留下獨一無二的紀念。期間各家庭更透過互動小遊 戲拉近鄰里之間的距離,小朋友們更爭先恐後表演各 自才藝,大展所長,增添活動現場氣氛。

劉先生

參加者劉先生表示今次的活動富有 意義,能與家人共度歡樂時光,更在運 動中加深了親子情感,希望這樣優秀的 活動能夠持續舉辦,讓溫暖與歡樂蔓延 到更多的社區與家庭。另一參加者王女 士表示感謝香港島婦女聯會和金玲區議 員組織這麼有意義的親子活動,孩子們不僅收穫歡聲 笑語,更培養到孩子愛國情懷。

謝曉東
程子桐(右)

十月一日,香港島教育界舉行「家校傳情 國慶送暖」 關愛行動,組織 300 名義工走進港島四區,為 250 戶基層 家庭、新來港家庭、非華語家庭及獨居長者送上國慶祝福, 以實際行動傳遞關愛與正能量。

活動由香港弘德基金會、香港區家長教師會聯會聯合 主辦,香港區教育界義工團義工們分別走進中西區劏房戶、 東區公共房屋戶、南區寮屋戶及灣仔區獨居長者家中,與 他們親切交談,送去溫暖與節日問候。

香港區家長教師會聯會主席丁柏希在 致辭中表示,關愛是共融社會的核心價值。 自 2022 年以來,主辦方每年國慶期間都 會聯合教育界持份者開展關愛行動,至今

中秋佳節期間,一場別開生面的「香 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秋花燈紮作親子 工作坊於九月 廿 七日在港島舉行,吸引 眾多家庭參與,讓傳統手工藝在親子互 動中煥發新生。是次活動由香港弘德基 金會贊助,香港區家長教師會聯會聯合 港島四區家長教師會共同主辦,邀請香 港著名「紙紮大王」夏中建擔任星級導 師,親身傳授花燈紮作技巧。

大師親授 技藝傳承

工作坊分設在海怡寶血小學禮堂、 漢華中學禮堂及香港潮商學校禮堂舉行。 在漢華中學活動現場,「紙紮大王」夏

中建耐心指導參與家庭製作傳統花燈, 從搭建骨架到裱糊紗紙,每

個步驟都與大家互動。參加 者不僅親身體驗製作花燈的

樂趣,更深入了解這項已被列入香港非

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傳統技藝。 香港區家長教師會聯會常務副主席 劉 頴 欣表示:「今日讓家長與同學手牽 手合作,就是要將這份技藝從『指尖』 傳到『心間』,讓同學了解及認識非遺 背後的故事,亦讓家長們從陪伴中,重 拾童年的節日溫度。」

親子互動 溫馨滿載 參與活動的袁先生分享道:「很開 心參與手工製作燈籠活動, 家教聯會藉着中秋節為我 們提供一個親子活動,可 以增加我們父女的感情。」他的女兒袁 同學也興奮地說:「非常高興和爸爸一 起製作燈籠,平時沒甚麼機會的,製作 的過程我們合作得很好,真的很高興。」 另一參與家庭的陳先生則表示:「我 認為在中秋佳節,除了品嚐月餅和賞月,

已探訪超過 2000 戶弱勢社群家庭。他強調,這項行動不 僅是送暖之行,更是生動的實踐課堂,能讓父母與子女走 出校園、走進社區,以身教踐行「關愛、共融、尊重」的 品德價值。

讓孩子親身體驗像燈籠紮作 這樣的傳統技藝至關重要。 看着兒女在動手過程中的 專注與好奇,我深感這是很好的鍛煉, 也是一次珍貴的親子互動。」陳先生女 兒開心分享:「今天我和爸爸一起來做 燈籠,很好玩!師傅教我們用鐵線和紗 紙做小燈籠。剛開始我覺得有點難,但 爸爸幫我一起把架子搭起來,後來就好 了。」她還在燈籠上畫了其他圖飾,展 現創意。

香港區家長教師會聯會主席丁柏希 接受《港紙》記者訪問表示,希望通過 這樣的活動,促進年輕一代認識並珍視 傳統文化,使傳統技藝的種子在孩子心 中生根發芽,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 時代繼續發揚光大。

曾現榮

新來港家庭義工羅雪梅是首次參加活動,她表示親身 接觸基層家庭後,既感受到他們生活的艱辛,也被活動中 的大愛精神打動,今後會帶孩子多參與,鼓勵下一代積極 參與義工服務,弘揚關愛精神。同樣首次參訪的義工曾現 榮則提到,看到受助者充滿感激的眼神,仿佛看到一束光,

游雪瑩

今後會積極參與此類活動。學生義工游雪 瑩也表示,通過家訪不僅了解到香港的房 屋現況,更學會用行動散 播愛心。她認為,家教聯 會的義工活動為學生及家長提供了接觸社 會現況,傳播關愛正能量的寶貴機會,希 望今後能繼續參與。

是次活動得到教育局、香港島校長聯會及港島各區校 長聯會、家教聯會等多方支持。 丁柏希

袁先生和女兒
陳先生家庭
夏中建
升旗禮

中西區民政事務處在國慶期間,於金鐘太古廣 場舉辦「匠心華采」微型藝術展,展期至十月十二 日,免費開放予公眾參觀。是次展覽精心呈獻15件 微型藝術作品,涵蓋「國家成就」、「國家特色景 點建築」、「國家與香港心連心」及「傳承中華文化」 四大主題,讓市民在近距離欣賞中華文化深厚底蘊 及國家現代化發展成就。

焦點展品包括寬達3.5米的《萬里長城》,以精 湛技藝還原歷史場景,例如秦始皇建長城、古代戰 士守關和唐三藏取西經等,融入活動裝置讓人物、 動物皆可「動起來」,極具觀賞性。同場還有模擬「神 舟18號」升空過程的微型模型,配合燈光和特效, 生動還原火箭發射的震撼畫面,展現國家航天事業 新里程。

香港特色方面,《金紫荊廣場慶祝國慶》模型 細膩重現國慶升旗典禮盛況,而《戲棚》則展現戲 班後台的生活與製作工藝。《芳華玉立》以寶賓茶 室背景結合旗袍之美,呈現七十年代本地情懷。

中西區各界舉辦賀國慶嘉年華

由中西區各界慶典委員會主辦,中西區民政事務 處、中西區區議會、港島聯中西區地委會合辦的「中 西區各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6周年 萬眾歡騰 賀國慶嘉年華」,於十月一日在上環文化廣場舉行。

嘉年華現場設置了約20個攤位,提供各式各樣 的互動遊戲和攤位活動,同時為響應第十五屆全國運 動會,現場還特別設置了體驗區,全運會吉祥物「喜 洋洋」、「樂融融」更親臨現場與市民互動,成功吸 引了眾多市民參與。大會還安排眾多精彩的文藝表演, 多位才華橫溢的表演者接連登台,呈現出精彩的音樂 和舞蹈節目,讓觀眾陶醉其中,感受到節日的喜慶氛 圍。

中西區各界慶典委員會執行主席夏中建致辭時表 示,在76年的艱辛歷程中,我國 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並在國 際舞台上提升了地位,為全球的 和平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這

夏中建

些偉大成就凝聚了全體中國人民 的智慧與心血,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團結奮進精神。

黃生黃太

參加者感受

遊戲好玩,現場氣氛也很 開心。活動安排很有趣,可以 增添國慶歡樂氣氛。

特地為慶祝國慶而來, 祝願祖國繁榮昌盛。小朋友 透過遊戲認識了香港國安 法,玩得很開心。 李生李太

白先生(內地遊客 )

偶然路過活動現場,被熱 鬧氣氛吸引。感覺大家都非常 熱情,現場氣氛非常好。

是透過地區社團的 WhatsApp通知得知活動, 特地來慶祝國慶。整體氣 氛愉快,感謝主辦方安排。 吳太

不時有重型

車輛經過山 道天橋

山道天橋位於石塘咀,為由南向北的單向行車高架道路,是連接薄扶林道與干諾道西的主要道路。該 處每日車流量逾萬架次,因其陡峭坡度及急彎設計,長期被駕駛者視為「高危路段」。

根據警方數據,二零二三年至二零二五年八月期間,該路段共錄得8宗交通意外,其中高達88%為 車輛失控事故,造成7人受傷。近日中西區區議會就該情況討論,路政署回應將於十二月重鋪防滑鋼砂。

居民擔憂行車安全

居於山道天橋附近的私家車車主陳先生表示, 自己因擔憂安全,長期改道行駛:「那段路又斜又 彎,雨天時更明顯感覺車輪抓地力不足。我寧可繞 經第三街多花5分鐘,也不敢冒險。」

電單車駕駛者何女士則分享親身經歷:「去年 傍晚經過天橋彎位時,因路面濕滑差點失控,幸好 車速不快及時穩住。現在經過都會特別減速。」她 支持擴展防滑路面範圍。

區議員建議改善

多名區議員在交通運輸委員會會議上指出,失 控意外與路面防滑性能不足密切相關。區議員葉亦 楠分析:「8宗意外中7宗涉及失控,另一宗追撞 也可能與路面狀況有關。防滑鋼砂損耗後,煞車摩 擦力下降,加上雨天濕滑,容易導致事故。」他建 議當局針對區內斜度高、意外頻發路段,加強定期 檢查與維修頻率。

區議員劉天正則提出三大改善方向。其一, 防滑路面應延伸至轉彎後直路段,避免車輛從防滑 路面驟轉平滑路面時失控;其二,防護欄高度亦需 增高:「有街坊反映,近年工程車輛增多,擔心貨 物墜落或車輛衝出天橋。現有護欄高度是否足夠阻 擋,值得當局重新評估。」其三,近日有青少年在 天橋違法玩滑板,希望警方加強執法。

防滑工程擬十二月開展

路政署會上回覆指出,過去三年共接獲3宗針 對山道天橋路面安全的投訴,檢查機制包括每周主 幹道巡查、每六個月定期檢查及每兩年綜合檢查。

現有防護欄高度符合《交通運輸設計手冊》標準, 暫無計劃增高。

路政署承諾研究擴展防滑路面範圍:「現有設 計已符合標準,但會盡量覆蓋更長距離。」署方已 計劃重鋪防滑鋼砂,但因需申請臨時交通安排及挖 掘許可證,預計工程於十二月開展。

近日有短片流出,可見山道天橋有兩名青少年在該處違法玩滑板

「社區共嬋娟」

灣仔區中秋佳節探訪不斷

中秋佳節,灣仔區內關愛隊、義工頻頻出動,走訪區內 大廈、老人院、學校等,並舉辦不同活動,與區內街坊共賀 中秋佳節。

灣仔青年聯會探訪老人院

灣仔青年聯會義工團於佳節於中秋前 夕,一連三日走訪到勵德邨、跑馬地、銅 鑼灣等大廈家訪並派發月餅。月餅由香港 青年聯會贊助,走訪期間亦得到銅鑼灣協 進會、新世紀協會等區內團體及各區關愛 隊協助。

灣仔青年聯會主席宋芝齡指,探訪活 動期間得到香港青年聯會、保良局及區內 團體等多方支持。她感謝每一位義工的用 心付出,讓灣仔洋溢着節日笑臉,「讓這 份年輕的善意,溫暖了整個社區。」有份 協助活動的銅鑼灣協進會主席周振傑則指,

活動不僅是愛心送贈,更感受到社區人與 人之間的情誼,並預告灣仔青年聯會及銅 鑼灣協進會未來會繼續有更多社區活動, 將溫暖帶到更多角落。

同樣有份協助活動的新世紀協會,除 與灣仔青年聯會派發月餅外,亦走訪區內 大廈,為區內大廈管理員、保安送上心意。 活動得到香港物業管理聯會贊助。負責活 動的新世紀協會副主席王猛指,中秋佳節 是傳統中國人一家團圓的日子,「不過保 安盡忠職守,在佳節期間亦堅守崗位,為 此不惜放棄與家人晚飯的時光。」因此送

上少許禮物,以表心意。同樣向保安送上 祝福的還有大坑關愛隊。

鵝頸關愛隊則在中秋節前夕探訪區內 老人院,與長者互動玩遊戲及派發愛心月 餅,並送上節日問候;渣甸山關愛隊與區 內屋苑則於十月三日晚上合辦中秋晚會, 關愛隊準備了燈籠DIY及香包DIY與居民 提早慶祝中秋節,成員藉此機會與居民宣 傳未來活動及解說關愛隊的服務範圍,不 少居民願意留下聯絡方式作日後活動聯絡。

軒尼詩、天后、跑馬地、樂活等關愛隊, 則分別在區內探訪,與街坊一同共度佳節。

中秋節人月兩團圓,大坑自十月五日(星期 日)起,一連三日舉辦大坑舞火龍活動,涵蓋「迎 月」、「賞月」、「追月」三日,吸引大批市民 及旅客;除大坑外,利東街亦於中秋正日當晚準 備了「幻彩夜光火龍」,由晚上8時半開始在街 頭穿梭,市民及旅客夾道觀賞,場面熱鬧。

大坑舞火龍迄今已有近150年歷史。活動源 於清末時期香港出現瘟疫,大坑村村民為了驅除瘟 疫而在中秋節期間舉辦的祈福儀式,後來逐漸演變 成香港的節慶盛事。據了解,火龍需要利用珍珠草 青竹、藤、麻繩、榕樹根等捆紮而成,並在龍身上 插逾2萬多支香。製成後的火龍全長70多米,重 200多公斤。單是龍頭便重約30公斤。

二零一一年,大坑舞火龍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 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二零一九年六月,大坑 舞火龍從全國數百個非遺提名計畫中脫穎而出,被 列入「全國非遺代表性計畫優秀保育實踐案例」。

大坑舞火龍按傳統儀軌主持,在為火龍點睛開 光後,啟動舞龍活動,做出「雙珠戲火龍」、「火 龍過橋」、「打龍餅」、「慶團圓」等動作,火龍

開業逾70年的大坑鐵皮檔「炳記茶檔」,因其懷舊門店設計 及港式美食等「濃濃港味」,成為本地文青及中外旅客的打卡熱點。

近日適逢十一黃金周,炳記茶檔再次成為熱門旅遊景點之一。

炳記茶檔自上世紀五十年代開業,家族經營已歷傳三代。茶檔 座落於兩幢舊式唐樓之間的施弼街,由鐵皮檔延伸出來的簷蓬橫跨 後巷,配備摺疊式膠桌及紅膠凳,是一檔保留港式傳統茶檔鐵皮屋 風味的食店。由於是鐵皮茶檔,沒有冷氣,因此夏天時會感到較熱, 有食客指在秋天或冬天來較佳。

根據歷史記錄,茶檔早期只供應多士、老婆餅等中式糕點, 七十年代起提供即食麵、奶茶及咖啡等。現時炳記茶檔供應多士、 奶茶等港式美食,以港式奶茶及豬扒麵最馳名,其懷舊風味一直深 受港人和遊客歡迎。茶檔供應的港式奶茶以「拉茶」方式拉出來, 煉乳混合均勻,口感順滑,茶香與煉乳甜味適中,曾被外媒評為「香

在眾師傅的揮動下歡騰起舞,火花四濺 ,大批市 民夾道「迎龍」、「賞龍」、「追龍」。活動連續 三晚,每次歷時約兩小時。

除傳統火龍外,利東街亦在中秋當日舉行壓 軸活動「LED火龍舞鼓賀中秋」。長達18米的「幻 彩夜光火龍」於晚上8時半開始出動,配合舞獅表 現,由利東街中庭出發,沿皇后大道東巡遊至莊士 頓道入口再折返,全程約45分鐘。光龍出遊期間, 不時噴出「煙霧」,引來圍觀市民及遊客陣陣歡呼, 極受歡迎,相信下年亦能夠與大家繼續見面。

除了舞火龍活動,利東街目前正懸掛超過800 盞中式傳統及金魚花燈,舉行「喜魚映花月」戶外 綵燈會。該綵燈展覽將持續至十月廿六日,供市民 觀賞。

港四大奶茶王」之一。除了奶茶外,茶檔的奶醬多、奶油多、雞翼, 以及招牌的豬扒麵亦甚為吸引,深受旅客和本地市民歡迎,諸如歌 手陳奕迅都曾光顧食店。

炳記茶檔曾於八月期間在社交平台公布因人手不足,當日起 停業直至另行通知,引起一眾網民及食客擔心,稱害怕茶檔結業停 運。不過半個月後茶檔便已重新開業。根據社交平台簡介,現時茶 檔的營業時間由早上7時至下午3時,逢星期一關門;店鋪只接 受現金及人民幣微信支付。

十月一日,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76 周年與中秋佳節,港島聯東區地委會 太北分會在北角城市公園舉辦「熾熱中國心 共賞中秋月」嘉年華啟動禮。

啟動禮上,不僅邀請小提琴家現場演奏,為現場增添藝術氣息,還向參與市民贈 送各式燈籠,傳遞中秋團圓的祝福,現場互動熱烈。

啟動禮結束後,活動進一步延伸至社區街頭,11

位區議員聯合同鄉社團,同步在 區內的 11 個街站點開設「開盲盒贏燈籠」流動服務站,為街坊贈送燈籠。盲盒內的 燈籠款式豐富多元,既具觀賞性又含文化意蘊,吸引逾萬名市民踴躍參與領取,讓雙 節喜慶直達社區角落。

十月一日,香港東區各界協會、香港島各界聯合會東區地委會(康灣分會)於東區文化廣 場合辦「香港東區各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6周年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 升旗禮」。活動現場超過500人組合排列數字「76」,寓意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6周年, 伴隨著冉冉升起的國旗,全場人員齊聲共唱國歌。

由香港東區各界協會、香港島各界聯合會東區地委會、香港區潮人聯會共同主辦, 由文康服務中心、香港柴灣社團聯會、筲箕灣社團聯合會、中國移動香港有限公司、 香港潮汕精英聯會和中國拓展創意青年聯盟協辦的「齊為祖國來點讚」——東區各界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6周年暨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社區綜合嘉年華活動,於十 月一日在柴灣青年廣場平台展覽區舉行,吸引大批市民、青年前往觀賞及拍照留念。 活動得到區內近二十個社區團體及多個區議員辦事處全力支持,帶動起整個社區熱烈 的國慶氛圍。

這次活動以「齊為祖國來點讚」作為大會主題,在嘉年華現場布置了大型充氣模 型,靈感參考自在九月三日舉辦的閱兵儀式,吸引市民打卡留念。同時,主辦方還安 排了精彩的才藝表演,以及有關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的歷史展板,讓廣大參與者在欣 賞舞台表演的同時,可以認識祖國的抗戰歷史,增加對於國家的歸屬感。

翠灣邨千人同賀國慶中秋

關愛隊扎根兩年服務逾6000居民

由翠灣關愛隊聯同柴灣婦女聯會、翠灣邨業主立案法團及翠杏坊眾會合 辦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6周年暨賀中秋綜藝晚會」,早前在翠灣 邨圓滿舉行。活動吸引超過一千名街坊踴躍參與,現場節日氣氛濃厚,歡聲 笑語不斷,展現社區團結融洽的景象。

當日晚會內容豐富多彩,包括趣味攤位 遊戲、精彩歌唱表演、幸運抽獎及禮品包派 發等環節。今年更特別設置大型中秋主題打 卡裝置,讓居民拍照留念,記錄溫馨瞬間。

整場活動洋溢歡樂與溫馨,不僅強化社區歸 屬感,更促進跨代共融,讓老中青幼皆能同 享佳節喜悅。

翠灣關愛隊隊長劉淑燕表示,自二零

二三年九月隊伍成立至今,關愛隊積極回應 社區需求,處理多宗求助個案並轉介至相關 部門,同時推行常態化服務,包括定期探訪 長者、為弱勢群體提供家居清潔、颱風前後 設立街站發放防災資訊等。此外,團隊舉辦 近30項多元化活動,涵蓋節慶慶祝、國民教 育、防騙防火講座,以及參觀警署、廉政公 署等政府機構,累計服務超過6,000人次,探 訪逾700戶長者及有需要家庭。

劉淑燕強調關愛隊以「凝聚社區、服務 到位」為宗旨,致力解決居民困難,承諾延 續服務熱忱,深化社區網絡。現場居民何婆 婆表示﹕「關愛隊已成為生活中可信賴的夥 伴,從活動凝聚社區至長者支援,都實質地 改善民生。」

峰華邨曉峰樓早前因更換工程而需暫停電力供 應,數百戶居民被迫徒步上下樓。東區 區 議員陳凱榮 連同翡翠關愛隊在大廈設立支援站,協助長者與行動不 便者搬運物資。

高樓大停電

關愛隊迅速支援居民

通告不清釀混亂 關愛隊及時幫手

事源該大廈管理處張貼一張公告,僅提及「部分樓層電力維護」,許多居民誤信所屬 樓層供電正常。不料上午9時起全幢正式停電,所有升降機停止運作,住戶始知需徒步上 下。曉峰樓樓高逾30層,不少長者居住於20樓以上,面對突如其來的狀況顯得措手不及。

翡翠關愛隊早於停電前已抵現場,設置臨時支援站提供飲用水、餅乾及其他必要援助。

陳凱榮區議員率領義工團隊,協助購買食材的長者搬運重物登樓。隊員們上下穿梭30樓, 即使汗流浹背仍堅持服務。

「停電時正值居民返工返學、出外買餸時段,好多長者原本只想落樓買餸,點知要 孭 住重物行二十幾層。」陳凱榮表示,團隊特別關注獨居長者需求,除物資支援外,更護送 體弱居民安全返家。

促改善通報機制

直至當日下午2時30分電力恢復,升降機逐步重啟。陳凱榮指出,將要求管理處檢討 通報方式,未來須明確標示影響範圍與時段,避免類似誤會。

居民施生表示﹕「該管理署通告並未表達清楚全幢樓層均受停電影響,對於住戶來說 是很大影響,造成了好大的『誤判』。」他認為,幸好今次停電時間不算太長,影響不大, 但希望類似的通告表達可以更清晰點。

漁港綵艇添喜慶

由香港南區各界聯會主辦、香港南區各界慶典委員會及南區民政事務處 合辦的「南區各界慶祝國慶76周年——綵艇漁港情文藝晚會」,日前在香 港仔海濱公園舉行,並揭開一連三日國慶慶祝活動的序幕。

晚會節目內容豐富,包括國際幼稚園學生朗誦與合唱、南區學生們獅藝 表演,以及南區團體呈獻民族舞蹈等,展現出中西文化交融特色,氣氛熱烈。

香港南區各界聯會常務副理事長陳偉強致辭時表示,活動以「綵艇漁港 情」為主題,特別裝飾五艘綵艇,展現南區漁港文化與節慶 氛圍。他感謝各界支持,並希望今次活動能推動社區共融, 深化市民對國家與民族的認同。

主禮嘉賓隨後主持亮燈儀式,場地、綵艇瞬間燈光輝 煌,寓意祖國國泰民安、香港安定繁榮。五艘綵艇隨即啟航夜遊香港仔避風 塘,讓參加者在歡樂氣氛中回味昔日漁港情懷。 陳偉強

南區各界聯歡賀國慶

國慶當日,香港南區各界聯會在香港仔海濱公園舉辦「南區各界慶祝國慶76周年 嘉年華」活動,吸引約400名市民參與,共賀新中國成立76周年華誕喜慶。

南區文藝協進會 中國民族舞 「夢飛翔-蒙古」

香港仔聖伯多祿 天主教小學 獅藝表演

香港南區各界聯會理事長陳南坡致辭時表示,中華民族歷經76年奮鬥,創造了經 濟快速發展與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蹟,民族復興進程已不可逆轉。他認為今 次嘉年華除了是南區各界慶祝國慶的重要盛會,更是凝聚社區、弘揚愛國 情懷的重要契機。

陳南坡

儀式上,主禮嘉賓們為舞獅點睛與簪花掛紅,寓意國運昌隆。文藝表演內容豐富, 包括四川變臉、青年街舞,以及青年組合樂器彈唱等,贏得全場掌聲與歡呼,充分展現 出社區活力。同場也設有九個特色遊戲攤位,由多個團體籌辦與市民互動的遊戲,增添 社區溫暖。

由香港南區各界聯會主辦的「香港仔中秋火龍盛會」 於十月六日舉行,吸引逾萬名市民及遊客到場觀賞,共慶 中秋佳節與新中國成立76周年。

陳南坡

香港南區各界聯會理事長陳南坡致辭時表示,火龍盛 會不僅是非遺文化的象徵,更凝聚社區情誼 與世代傳承。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副局長梁宏 正讚揚活動成功展現南區活力,讓年輕一代 在歡樂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梁宏正

當晚八時巡遊正式展開,火龍由香港仔 廣場出發,途經天后廟、香港仔巴士總站、 東勝道及成都道,一路香煙裊裊、鑼鼓喧天,沿途市民紛 紛駐足拍照、祈福許願,氣氛熱烈歡騰。

晚上十時半,火龍隊伍再於華富道(華安樓對出)重 新起步,途經瀑布灣道及瀑布灣公園,最後於「龍歸滄海」 儀式中圓滿結束,寓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是次盛會共 動員超過500名健兒、學生及義工參與,並有來自深圳福 田區英歌隊跨城助陣,為活動增添文化色彩。

青年街舞表演

四川變臉表演

全場肅立、面向國旗、奏起國歌

攤位遊戲

十月七日,為延續節日溫情、弘揚鄰里互助 精神,「潮月綠豆情.中秋送溫馨」關愛行動於 石排灣邨圓滿舉行。活動由香港潮南鄉情驛站、 香港汕頭社團總會、 南區石漁關愛隊 及 石排灣居 民協會聯合主辦,逾七十名義工一起參與,向長 者及有需要的街坊送上節日祝福與關懷。

活動當日下午,主辦單位率領義工於石排灣 邨集合,展開啟動儀式及分工簡介。義工們手捧 滿載心意的綠豆餅與月餅,分組上門家訪,將節 日禮品與問候親手送至長者家中,沿途笑聲與溫 馨問候充斥整個屋邨。

香港潮南鄉情驛站主席、南區石漁關愛隊隊 長陳南坡致辭時表示,是次活動以「團圓」與「心 意」為主題,是想讓更多居民感受到社區的關懷 與溫暖。他感謝一眾義工無私付出,表示活動不 止是節日慰問,更是凝聚社區的契機,讓「住得 近、心更近」成為社區共識。

陳南坡續說,未來石漁關愛隊將繼續攜手各 界舉辦更多關愛活動,推動「互助互愛」精神在 南區持續發光。活動於下午四時圓滿結束,街坊 們收到禮物時的笑容洋溢,為石排灣邨留下溫暖 的人情畫面。

星望青年義工聯社日前舉辦「中秋探訪長者送月餅」 活動,帶領親子義工走進南區長者院舍,向院友派發月餅 並送上節日問候。活動由立法會議員陳家珮擔任顧問,南 區區議員黃雨程與星望青年義工聯社主席崔添偉和義工們 一同關懷長者,場面溫馨熱鬧。

活動當日,十多組親子義工在陳家珮的帶領下,齊集 於院舍準備物資及分配工作。義工們手捧月餅,逐一探訪 長者房間,親手送上節日禮品與祝福。期間,不少小朋友 主動與長者聊天問好,聆聽他們的生活點滴與中秋回憶。 長者們面露笑容,感謝義工的探訪與關懷,院舍氣氛充滿 歡笑與溫情。

陳家珮表示,中秋節象徵團圓與分享,活動讓年輕一 代學習關懷社會,體會尊老敬老的重要意義。她感謝星望 青年義工聯社致力推動青年服務與社區關懷,並期望更多 家庭加入義工行列,讓愛心在地區間傳承延續。

黃雨程把月餅贈送予長者,並向在場義工致謝。她表 示,今次活動讓不同年齡層的居民透過互動增進了解,既 傳遞節日祝福,亦促進社區共融,是富有意義的節日行動。

崔添偉希望透過活動讓小朋友從實踐中學習尊重與關 愛,從而培養社會責任感,並在社區中建立互助互愛的氛 圍。他表示,未來聯社將繼續舉辦更多親子義工活動,連 繫青年與家庭力量,推動地區服務及長者關懷工作。

每到月明,我就不時仰望天穹,揣測那顆潔淨明亮 的月亮。

而旁邊閃爍的每一顆星星,我也會數,一顆、兩顆、 三顆……沒多沒少,果然有十幾億顆之多。這十幾億顆 星星,都是圍繞月光的濃郁的鄉愁。

有一年,在夜裏,月光輕叩了逶迤的峰巒,明亮得 有點扎人。父親坐在籐椅上張望,撂下手裏的煙火,說, 對面山頭最茂盛的綠蔭之上,閃爍的那顆星星是我,我 正和月光俯視著我的故鄉呢!父親說罷,我便急急忙忙 尋覓,當真,綠蔭之上,一顆星星的旁邊,還亮着三顆 星星,那三顆,便是我、弟弟、母親三人。

天上還有甚麼呢?我問父親。

父親沒有作答。我看見,這時的天空,除了碾盤似 的圓月、無數的星星,還有幾片雲彩。雲兒慢悠悠地飄 過,遮蓋了一簇星星。

每一嫋月光的底下,都有一片故鄉。父親又說。

在這麼彌漫花香的院子,我們一家吃著零食和茶, 身在異鄉,自然心兒早跟 着 月光走 着 不變不悔的回鄉之 路了。

風暖暖地刮 着,拂動了青青的葉。我一恍惚,便想 起了小時候的一件事。

那一次,月光剛升騰起,棉花似的一團。我興奮地 用小手指了一下月光,說,真亮呀!結果被父親訓斥了 一頓,說,指了月光,耳廓會紅腫潰爛的。我頓時有點 驚悚。父親說,月光是天上歲數很大很大的白鬍子老頭, 輕率不得,冒犯不得,用手指著他,是對他的不敬。果然, 不久之後,白鬍子老頭懲罰了我,我的耳廓倏然紅腫, 嚇得我在神龕下懺悔了我的過錯,才日漸退火、消腫。

我相信了月光的威嚴,也相信了 他 是白鬍子老頭的 說法。

喝茶

楊宏

曾經我只喝白水 以為無邪就一定能打敗無敵 後來改喝了幾年咖啡 認為不能改變…… 我就改變自己 再後來迷上了喝茶 始知世事無常 回過頭看看那些曾光鮮的身影 喝咖啡大多都沒能走出太遠 我知道我就是吃苞米碴子長大 只有茶或許才最對胃口 又想想這紛繁的天下之事 其實大多也莫過於喝茶 端起茶來 我就忘掉了自己 忘掉了自己 就等於忘掉了天下之事!

月兒

劉群華

月光讓我多了一層敬畏,但我每年還是跟父母回到故鄉, 沐著月光,與親人們團聚。

有一年的中秋,夜裏一碧如洗,天上的月光像腰別的一個 月餅,懸在中天,梭巡著大地上的哪一根樹杈更宜他停留。 可是到了半夜,風驟然大了,推著打鉚釘的車轍,在天穹 的古驛道上滾動,轟隆——!轟隆——!雲多了,夜沉了,天 氣一瞬間的變幻,讓月光隱匿、迷失。天地之間渾渾噩噩,濁 黃暗青。我的眼睛穿插過閃電耀眼的光芒,看見雷雨蓬頭散發, 森林在雨簾子裏奔跑。

大地上的生命,譬如花鳥蟲魚、飛禽走獸,都被驟然而來 的大雨亂了陣腳。這時,屋簷灰暗,泥土泥濘,鳥兒長嘶,我 對月光還是否存在,產生了懷疑。

他或許墜落了,我說。

父親說,怎麼會呢,那麼多人在想著故鄉和親人。

父親吃的鹽比我走的路還多。他的話是真的。

我看得出神,倏地,月光滑落在水裏了,乳白的一片。星 星遊弋於旁邊,波光粼粼。一條魚從水草中鑽出,星光點綴在 他的身上,亮晶晶、金燦燦。我抬頭看年老了的父親,他已經 像月光一樣很明淨,很睿智,像一個火塘,冒出了火焰。

父親是一個家的穩心盤,如月光一樣,一旦脫離了夜的視 線,其他星星就會驚慌失措,沒了主張。而在中秋之夜裏,月 光雖然在天穹之中,在無數星星之中,有時被一片雲遮掩,有 時被一次雨淋漓,但沒有月光,天黑咕隆咚,我們都會迷失方 向。

我捉拿不住中秋的那顆月光,這麼多年,沒有移動,像根 鋼銼釘在那裏,而星星也沒有動,彼此鼓勵,就是前方有坎有 坑,他們也義無反顧。我們的四周,繁星朵朵,像鄰里,像親 人,明明白白地亮,不知不覺地閃爍。

以後的夜裏,我眺望高空,月光落在對面山最茂盛的綠蔭 之上,可是,我總覺得沒有中秋的那顆明亮、動人,更具鄉愁。

當雨停了,月光又掛在了藍緞子般的天上,像一粒璀璨的 珍珠,燦爛奪目。月光也被雨滾得更圓了,更明亮了,更豐滿 了。一縷輕雲飄過,大地上耕作的玉米、水稻、花生、土豆、 茄子、辣子……樣樣生機傲然,青蔥如水。

莊皙妍(中六)

晨光熹微,啟幕新章。東方初露曙光,自古至今,亙古不 變。初旭,脫胎於最深的黑暗,散發出最亮的光芒,照亮人世 間,播撒希望與福祉。

黎明將所有的高腳杯都斟滿了酒,杯盞滿溢希望之酒,太 陽向天下昭告它的存在。初旭是那麼光芒萬丈、難以抵擋,它 的力量一次次迸發,掙脫出重重雲層的阻礙,漸顯光芒,照亮 人間、撫慰人心,恰如種子破土而出的剎那,嫩芽從種皮中抽 出,一節節往上頂,直至鑽出土壤,茁壯成長那一刻,生命有 了更深層次的意義。

若說「日出尤其溫柔,人間皆是浪漫。」,那在海邊看日 出無疑是人間最浪漫的事。「洪波萬里兼天湧,一點金烏出海 心」,不同於電影的高潮片段可以循環播放,日出的魅力在於 剎那間的轉瞬即逝,錯過即逝,無法重來。為了追逐初旭寄來 的溫柔橘色大海,凌晨四點爬上小山坡,在那遠離塵囂的小村 落裏,沒有繁華都市的光污染,天空一片黑暗,伸手不見五指, 只見一輪皎潔的月亮懸掛在漆黑的夜空中,微弱的月光灑落在 海面上,幾顆星星在遠處閃爍,星星點點。

站在小山坡上,俯瞰一望無際的大海,矗立在海裏的山 峰雲霧繚繞,顯得格外朦朧。一絲朦朧的微光,從層層疊疊的 雲霧中透出來,漸漸地,漸漸地,光亮又多了些許。黑暗與光 明相互交織,黑暗逐漸被光明驅散,天空露出魚肚白,初旭的 腳步越來越近,卻又徘徊不前。好似嬌羞的少女,手拿雲扇, 半遮溫熱的臉頰,悄悄地笑,不斷徘徊。時而發出耀眼的光 芒,時而小心翼翼地藏起光暈,時而將天空渲染成一片橙紅, 遠看好似火燒雲。霎時間,一輪赤橙的「蛋黃」從海面上緩緩 升起,初露弧形。廣闊無垠的海面上,一葉小舟迎著初旭升起 的方向緩緩前進,船上的漁民迎著初旭拉起提前放入海下的漁 網,他們的臉上露出笑容,那是他們對於豐收的期盼。對於他 們而言,早出晚歸是謀生之計,他們始終都在努力地生活著。 聯想到前一天乘船出海拉網的片段,結實耐用的漁網上沾滿了

沙粒,沙子在手裏摩擦生痛,搖晃的船隻、沉重的漁網都令人 難以立足。漁民生活之艱辛可見一斑,不過是苦中作樂罷了。

眼前的光線漸漸明亮起來,初旭從海平面上升起,穿透雲 層,直射大地,眼前是一片刺眼的光亮,難以直視。初旭的意 義不在於金光閃閃的光明,而在於等待這一剎那的過程。日出 之所以美,是因為短暫的美好更讓人格外珍惜。親眼目睹初旭 從黑暗中迸發而出,從海平面緩緩升起照亮原本漆黑的夜空, 一起見證日月同輝的時刻。

那些黑暗籠罩的,終將向陽而生,初旭早已給我們解答。 與日月星辰對話,共同見證初旭破曉而出的過程之美。相信初 旭,不動聲色也會光芒萬丈。

澳門壹藝術中心演奏《Kamado Tanjiro no Uta Demon Slayer - Kimetsu no Yaiba》

崇真小學合唱團演唱《大海啊故鄉》

香港島青年聯會舉辦

大灣區青少年國慶音樂節

廣州大學民樂團演奏《花好月圓》、《盛世國樂》

嘉賓分享從事音樂事業、音樂教學等經驗

蘇浙公學鼓隊演奏《鼓樂繽紛》 蘇浙公學民樂隊演奏《茉莉花》

由香港島青年聯會主辦、民政及青年事務局支持、文 善社承辦,建華集團和粵港澳大灣區慈善聯盟贊助的「灣 響@樂無界」大灣區青少年國慶音樂節,十月四日晚於蘇 浙公學禮堂舉行。音樂盛事匯聚了來自大灣區各城市的優 秀青少年表演團體,約1500名觀眾到場,氣氛熱烈。

音樂是無國界的語言

音樂節在莊嚴的國歌聲中拉開序幕。香港島青年聯會 主席胡志禧致歡迎辭表示,「『灣響』代表着大灣區青年 的聲音,你們的歌聲、樂聲,將響遍整個灣區;而『樂無界』 則寓意音樂無分地域與流派,無論是香 港、廣州、澳門,還是中樂、西樂,只要 喜愛,便是好音樂。」他感謝所有表演者 利用課餘、工餘時間排練,成就這場「灣 區同唱」,也感激台前幕後工作人員及在場觀眾。

梁宏正

胡志禧

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副局長梁宏正致辭強調,此次音樂 節不僅是一場聽覺盛宴,更是展現大灣區 青少年文化素養、國家觀念與藝術才華的 具體實踐,體現了香港青年節「政策思 維」下的多元活動布局。梁宏正指出:「音 樂是無國界的語言。通過今晚的演出,我們見證了大灣區 青少年在藝術交流中建立友誼、增進了解,這正是文化認 同和青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的重要

體現。」他亦介紹了已踏入第三年的香港青年節取得的豐 碩成果,包括過去兩年舉辦近400項活動,累計參與達40 萬人次,並鼓勵青年通過專題網站或「HKUTR」手機應用 程式,發掘及參與更多有益活動。

展現灣區青年藝術才華

音樂表演環節精彩上線,來自大灣區及新加坡的40餘 支表演團隊輪番登場。演出由救護之星合唱團的童聲合唱 溫馨開啟,緊接着,廣州大學中樂團帶來了悠揚婉轉的民 族樂章。羅湖錦田小學管弦樂團的演奏展現了年輕學子的 音樂素養,而香港青年中西樂團及灣區愛樂則以創新編排, 呈現了中西樂器完美融合的獨特魅力。澳門壹藝術中心的 小提琴與大提琴合奏優雅動人,蘇浙公學的鼓隊與民樂隊 則分別以激昂的節奏與濃郁的傳統風情點燃全場。崇真小 學合唱團的天籟之聲、華南師範大學的精緻三重奏,以及 香港大學、新加坡國際學校流行樂隊充滿活力的現代演繹, 將現場氣氛一次次推向高潮。演出期間,亦有嘉賓分享從 事音樂事業、音樂教學及對大灣區音樂發展的見解與抱負。

整場音樂節歷時約兩小時,主辦方表示是次活動成功 為大灣區青少年提供了一個展示才華、深化友誼的廣闊平 台,生動實踐了「音樂無界、灣區同心」的理念,有力促 進了灣區內的文化認同與青年發展,為國慶及中秋佳節增 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