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遊民間建議書_Ecotourism Civic Proposal

Page 1


⾹港⽣態旅遊⺠間建議書

HongKongEcotourismCivic

Proposal

⾹港觀⿃會、綠⾊和平及⼤⾃然保護協會 2025年7⽉

⼀、背景

⾹港有豐富的⽣態環境:⾹港擁有得天獨厚的⾃然景觀,但城市僅咫尺之間,使之成為具魅 ⼒國際都市的重要因素。過去半世紀,⾹港透過郊野公園、海岸公園、濕地保護區和地質公 園等保育系統,結合完善的政策與⽇益提升的公⺠意識,維持著豐富的⾃然⽣態。

⽚區發展的危機

:近年政府看待⼤⾃然資源的取向,或出現轉變。雖然政府表⽰發展⽣態旅 遊必然是「保育為先」,然⽽,近年政府提出透過⽚區模式在南⼤嶼,以及尖鼻咀和⽩泥

(尖⽩)發展⽣態旅遊,引起⺠間廣泛憂慮,擔⼼在沒有 套國際認可的⽣態旅遊框架下發 展「⽣態旅遊」會導致⽣態破壞。⽽⺠間已初步看到⽣態旅遊⽚區,有⼀些發展⽅向值得關

注,例如滲⼊私樓元素,此類「私樓旅遊」模式已被學術界確認為破壞⽣態旅遊發展的重要

原因;⽽計劃的⽣態旅遊部分,亦充斥著⼤眾旅遊元素,按此策略發展下去,⾹港值得⾃豪

的⽣態環境,或在⼈潮和缺乏妥善管理下遭到破壞。這點已在綠⾊和平與本⼟研究社在2025

年6⽉初發表的《旅⾒不善:政策真空下⽣態旅遊危機研究報告》中提及。

⺠間參與⽣態旅遊規劃:政府於2025年4⽉啟動「⽚區發展」⽣態旅遊計劃,邀請市場提交 發展意向書,並特別徵求發展商對⽣態旅遊規劃及發展的意⾒。然⽽,此市場主導的模式引 起環保團體、⽣態旅遊關注組織及公眾的憂慮,他們關注發展商主導的規劃可能忽略可持續 性及⽣態保育。為確保⽣態旅遊符合環境及社會⽬標,⺠間持份者,包括環保團體、社區代 表及公眾,應有權積極參與規劃過程,提供多元且可持續的看法及觀點予政府參考。 1

本地⽣態旅遊原則的迫切性:近年,政府積極推動⽣態旅遊,並在2025年《⾹港旅遊業發展 藍圖2.0》中列為發展重點,隨即推出⽚區發展⽣態旅遊的模式。然⽽,若缺乏以保育為先的 國際原則指引,倉促推⾏⽣態旅遊措施恐對環境造成破壞。現正值政府規劃⽣態旅遊的初期

階段,參考國際標準及本地需求,有需要制定符合永續發展的本地⽣態旅遊原則。政府應廣 納⺠間意⾒,聆聽環保團體及公眾的憂慮,確保政策兼顧保育、社區參與及可持續性,為⾹ 港⽣態旅遊提供清晰且可⾏的⽅向。

⼆、⽣態旅遊的獨特性

//Ecotourism,alsoknownasnature-basedtourism,isdefinedas“responsibletravelto naturalareasthatconservestheenvironmentandimprovesthewell-beingoflocal people.”(TIES,1990).//

要實現真正的⽣態旅遊,必須釐清其獨特性及與其他旅遊模式的差異。國際間對不同旅遊模 式已有明確區分,從定義、規模、持份者及⽬的檢視,⽣態旅遊與⼤眾旅遊及私樓旅遊存在 本質不同。透過⽐較,我們更清楚⾹港⽣態旅遊應有的發展⽅向,完善政策與實踐,打造 「有名有實」的可持續⽣態旅遊。

⽣態旅遊:以保育與參與為核⼼

⽣態旅遊是

可持續旅遊形式,旨在保育⾃然環境及⽣物多樣性、教育遊客保育的重要性及 強調當地社區的參與。⽣態旅遊的原則在於減少對當地⾃然環境和⽂化的負⾯影響⾄最低,

所以為當地進⾏環境承載⼒及⽣態基線調查、⻑期監測及定期評估對可持續的管理極為重 要。此外,⽣態旅遊的發展規模相對較⼩,並提倡透過教育讓遊客了解當地的⽣態系統,藉 此減少遊客的⽣態⾜跡(ecological footprint)。另 ⽅⾯,⽣態旅遊強調社區參與,確保

政策規劃⾄執⾏的過程有充分的社區參與及⽀持。⽣態旅遊同時⿎勵與社區內的⼩型企業合 作,從⽽提⾼當地社區的經濟收益並為居⺠提供就業機會。

⼤眾旅遊:基建帶動及消耗⾃然環境資源

⼤眾旅遊以⼤量遊客湧⼊景點為特徵,提供標準化體驗,如捆綁交通、住宿與活動的套餐,

迎合旅⾏團需求。此模式注重基建帶動旅遊,提⾼遊客可達性,這些較容易反影響或破壞⽣ 態環境。更重要的是,⼤眾旅遊對環境、社會及⽂化造成顯著負⾯影響,如資源過度消耗與 景點擁擠,與⽣態旅遊的保育原則背道⽽馳。

私樓旅遊:投資導向與不可持續

私樓旅遊透過開發酒店式房產或度假物業,吸引投資者購買或租⽤,作為度假或⻑期居所。

此模式以經濟回報為主,卻被學者批評為不可持續。例如,哥斯達黎加的案例顯⽰,私樓旅

遊刺激樓市炒賣,推⾼地價,損害當地社區及原有產業,與⽣態旅遊的社區參與及保育⽬標 相悖。

三、本地⽣態旅遊應有的原則:

不同組織或地區理解⽣態旅遊的定義和原則各有不同,但⼤致認為⽣態旅遊有別於傳統⼤眾 旅遊,旨在不改變⾃然⽣態和社會結構的前提下,透過環境教育和連結當地居⺠,為旅客提 供深度體驗的活動。由於⽣態旅遊必須兼顧保育、社區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計劃發展及 管理⽣態旅遊的時候,亦必須按本地狀況⽽制定 套原則。

⾹港有別於其他城市,不但⼈⼝密度極⾼,⽽且交通便利,甚⾄與鄰近⼤灣區城市⾼度連通 ,許多⾃然資源的通達性亦相當⾼。這些特徵雖然 ⽅⾯有利於推廣⽣態旅遊,但另 ⽅⾯

亦為⽣態保育和在地社區帶來未知的危機和挑戰。有⾒及此,我們急需制定 套原則,確保 ⾹港的⽣態旅遊能達到環境和社會⽬標且不變質。我們參考國際準則、國家相關政策和本地 ⽂獻後,初步建議以下七⼤建議1,2,3,4,5,6,7,8:

1國際⽣態旅遊學會(TheInternationalEcotourismSociety,TIES)

2綠⾊環球21國際⽣態旅遊準則(TheGreenGlobe21InternationalEcotourismStandard)

3GlobalEcotourismNetwork(2016)

4Wood,M (2002)Ecotourism:Principles,Practices&PoliciesforSustainability,UnitedNationsEnvironmentProgramme UnitedNationsPublication,France.

5Ecotourism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ndedition‒ByMarthaHoney

6《全國⽣態旅遊發展規劃(2016-2025年)》

7《⾹港旅遊業發展藍圖20》

8《⽣態旅遊調查結果公布》(2003)

原則⼀:保育優先

⽣態旅遊必須以⾃然及⽂化保育為⽬標9,堅守⽣態底線,並將旅遊帶來的不良影響減 到最低。謹遵迴避優先原則進⾏空間規劃及遊客管理,以確保脆弱的⽣物多樣性及傳 統⽂化能夠在發展⽣態旅遊的過程中得到優先保護,並應防⽌⽣態受私⼈住宅項⽬或 ⼤型基建威脅,反⽽削弱其作為⽣態旅遊項⽬的吸引⼒。

建議措施:

○ 為統籌⽣態旅遊以保育為先的規劃與實施,政府應成⽴由⽂化體育及旅遊局、

發展局及環境局共同組成的「跨部⾨⽣態旅遊委員會」,負責制定清晰的發展 藍圖與政策框架,避免部⾨間政策衝突。

可依基線狀況,實施保育分區管理 (zoning management),例如充分將脆弱 的⽣態系統/⽂化景觀劃為「核⼼保育區域」(coreconservationzone),以保 育為優先⽬標,只容許研究及監測等活動;「緩衝區」(bufferzone),以確保 敏感⽣態區域不會受到外圍發展影響,包括集⽔區範圍內的活動和發展;及設 ⽴「善⽤區」(wise use zone) ,容許不超出環境及社會承載⼒的旅遊活動,

因應敏感物種或時間設⽴應變安排等10 。

原則⼆:嚴格規管

制定有效法律框架及⾏政措施,規範各種開發⾏為、旅遊活動、遊客數量及⾏為等,

確保野⽣動植物不被⼲擾、環境不被破壞。

建議措施:

○ 推⾏社區保育模式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賦權村⺠設⽴舉報機 制,記錄違法破壞⾏為,與政府合作監管⽣態旅遊區。

○ 制定和實施遊客管理計劃,根據環境承載⼒設定每⽇遊客上限,並透過預約系 統控制⼈流,避免⽣態旅遊區過度負荷。

9發展局社交媒體內容https://wwwfacebookcom/share/p/AajFgtK/

10 LNTPrincipleno 6https://lntorg/why/-principles/respect-wildlife/

原則三:科學管理

應事先為當地的⾃然及⼈⽂資源進⾏全⾯基線調查及影響評估,並持續進⾏基線監測

,妥善控制旅遊發展帶來的正負⾯影響,確保⽣態旅遊發展不會超出環境及社會承載 ⼒。

建議措施:

○ 全⾯⽣態基線調查,評估各潛在⽣態旅遊地點的⽣物多樣性狀況,包括動植物 物種分布、關鍵棲息地、瀕危物種紀錄與⽣態敏感區域。此調查應建⽴在定期 監察機制上,以追蹤⽣態系統變化與旅遊活動的潛在影響。

○ 環境承載量研究,分析遊客數量、活動頻率及基建(如步道、垃圾設施)的可 承受限度,評估災害⾵險(如⽔⼟流失),制定相應管理措施。

⻑期監測與復修計劃,定期評估旅遊活動對⽔質、⼟壤及動植物的影響,實施 復修計劃(如植樹或棲息地修復),超越短期措施如限制遊客數量或交通班次 ,避免⽣態旅遊對⾃然環境及當地社區造成負⾯影響及「先破壞、後補救」的 發展模式。

原則四:教育導向

透過解說教育以提⾼遊客對⽣態及⽂化的知識和保護意識,為遊客和在地居⺠創造正 ⾯的體驗。並以⽣態旅遊為契機,提升市⺠的環境素養,並提升⼤眾願意採取⾏動來 保護環境的動⼒。避免活動流於表⾯娛樂,或純粹消費⾃然資源,確保深度的旅遊體 驗。

建議措施:

○ 為當地社區提供培訓,讓村⺠及下⼀代直接參與⽣態及⽂化分享(如傳統⼯藝 展⽰),讓當地⽂化傳承。

○ 設⽴導賞員認證制度,培訓導賞員傳授⽣態及⽂化知識,確保旅遊活動具教育 意義,提升遊客保育意識。

原則五:社區充權

確保社區參與決策,並促進遊客、居⺠、政府、⾮政府組織、旅遊業者及學者間的良

性交流,可考慮依不同地區設⽴決策平台,讓在地社區、政府代表、學者、⾃然及⽂

化保育組織等相關持份者能保持溝通,盡早參與保育、規劃和管理的決策,凝聚共 識11 。

建議措施:

盡早諮詢社區及公眾,收集本地居⺠、環保團體、旅遊業界與遊客的意⾒,了

解他們對⽣態旅遊的期望與疑慮。社區的⽂化認同以及對⾃然資源的看法,都 應納⼊考量,避免政策推⾏時產⽣社會阻⼒。

推⾏「由下⽽上」的社區參與模式,由當地社區及村⺠參與及籌辦⽣態旅遊計 劃。政府除了撥款⽀援,亦應讓當地社區參與⽣態旅遊的統籌及落實。

○ 提供跨部⾨政策⽀援及制定適度執法措施,例如提供⾏政⽀援予當區鄉郊的地 區經濟,確保⽣態旅遊兼顧保育與社區福祉。

原則六:收益回饋

設⽴透明的回饋機制,確保旅遊收益,能直接和可持續地回饋社區和⾃然保育,並讓 當地社區能透過參與可持續⽣態旅遊項⽬獲得合理收益,以⿎勵社區持份者積極參 與。

建議措施:

設⽴⽣態旅遊專款專⽤,為確保⽣態旅遊的經濟效益回饋當地社區及⾃然保育 ,需建⽴收益分配專款專⽤,透明分配旅遊收⼊,優先⽀持⾃然保育及社區發 展項⽬。透過明確的收益分配機制,⿎勵社區參與管理與運營,確保資⾦⽤於 保護⽣態環境及提升居⺠福祉。

○ 可參考外地設⽴法定保育信託基⾦(conservation trust fund),⻑期⽀持保育 與社區項⽬,確保資⾦透明與可持續使⽤。

原則七:責任經營

奉⾏對環境及社會負責任的商業運作模式,確保⽣態及⽂化保護的理念融⼊於產品設 計、市場⾏銷等營運過程當中。 建議措施:

11TNCPakNairecommendation: https://wwwtncorghk/content/dam/tnc/nature/en/photos/hong-kong/TNC recommendations f cpdf

○ 例如推動⽣態旅遊認證,確保⽣態導賞員、⽣態旅遊⾏程和服務供應商以對環 境及⽂化最低影響之營運⽅法經營。

四、總結

本建議書旨在為⾹港⽣態旅遊發展提供⽣態優先的框架,基於其豐富⾃然與⽂化資源,呼應 國際標準並回應本地挑戰。政府近年推動的⽚區發展模式(如南⼤嶼及尖⽩),雖標榜「保

育為先」,卻因缺乏清晰原則、融⼊私樓元素及⼤眾旅遊傾向,引發⽣態破壞憂慮。作為環 保團體,我們建議制定全⾯的本地⽣態旅遊政策,強調保育優先、科學管理、教育導向、社 區賦權、收益回饋及責任經營等原則及具體措施,以確保環境與社會可持續發展。期望政府

採納⺠間意⾒,透過透明協作與基於證據的規劃,實現⾹港⽣態旅遊的真正價值,保護⾃然 遺產並造福社區。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