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Kuan-Chieh Wu
Yung-Jen Chen
特別感謝
Maga Sek
Lydia Fang
報告設計
Parker Huang
Han-Yi Chan

綠色和平是一個全球性的環保組織,致力以實際行動推動積極 改變,保護地球環境與世界和平。我們在全球超過 55 個國家、 設有 26 間全國或區域辦公室。為維持公正性和獨立性,綠色 和平不接受任何政府、企業或政治團體的資助,只接受民眾和 獨立基金會的直接捐款。
本報告為綠色和平東亞分部臺北辦公室,亦即財團法人綠色和 平基金會(以下簡稱「綠色和平」)於環保公益工作中形成的 資料。閱讀本報告即表示您已閱讀、理解並接受下列著作權和 免責聲明條款的約束。
著作權聲明
本報告由綠色和平發佈,綠色和平是本報告的唯一合法 著作權所有人。
免責聲明
1. 本報告僅作為環保公益和資訊分享目的使用,不作 為私人營利及任何第三方的投資或決策的參考,綠 色和平亦不承擔因此而引發的相關責任。
2. 本報告為綠色和平於研究期間內基於各種公開訊息 獨立調查研究產出的成果。綠色和平不對報告中所 涉及資訊的及時性、準確性和完整性作擔保。
全球碳排量創歷史新高,科學家憂1.5℃升溫門檻將失守
氣候變遷與都市極端高溫的新常態:臺灣又熱又長的夏天
高溫趨勢下,兒童健康、戶外活動權利與身心發展迫切需守護
《兒童權利公約》強調世代氣候正義
(二)夏季戶外活動的熱傷害極高風險增加1.8倍,臺北市、臺南市和高雄市熱傷害風險最高
(三) 未來熱傷害風險恐增加近七倍,積極減碳能有效減少熱傷害風險近70%
(四) 戶外活動時間的變化對兒童的潛在影響
五、政府須加速減碳控制升溫並強化兒童氣候調適能力
資料介紹與計算方式
附件二、戶外活動舒適與健康風險之指標分類
附件三、訪談題目
隨著全球碳排放持續增加、氣候變遷加劇, 高溫不再是偶發狀況,而是逐漸成為臺灣日 常生活的新常態。持續的高溫和熱浪頻率上 升,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這些變化對 不同族群的影響各有不同。以0-14歲的兒童 為例,因生理尚未成熟,熱適應能力較低, 為對高溫特別敏感的群體,同時面臨較高的 健康風險。照護者可能因擔心高溫帶來的不 適與熱傷害,而選擇減少兒童的戶外活動。 然而,這樣的保護雖然出於善意,卻可能無 意中妨礙兒童的身心發展,也影響《兒童權 利公約》第26條 1 和第31條 a 所保障的遊戲 與休閒權利。兒童對氣候變遷的責任極少, 卻將成為未來長期承擔後果的受害者,這是 現今世代的氣候不正義。此外,臺灣正面臨 嚴重的少子化挑戰,兒童在人口結構中的比 例持續下降,每一位兒童的健康與發展更顯 珍貴,也更應受到社會與政策的高度關注與 保障。
本研究聚焦氣候變遷加劇下,高溫如何改變 人們戶外活動的時間,並探討其對兒童遊戲 權與身心健康的潛在影響。研究摘取臺灣八 大縣市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 臺南市、高雄市、新竹縣、新竹市為研究範 圍,並運用過去40年間(1984至2023年 間)的每個小時綜合溫度熱指數(WBGT) b 資料進行長期趨勢分析。依據「舒適戶外遊 玩時數」(以WBGT<=26℃ 的臨界值, 作為判定舒適戶外遊玩時數的數值)與「熱 傷害風險戶外遊玩時數」(以WBGT>29℃ 的舒適度臨界值,作為判定熱傷害風險戶外 遊玩時數)兩項指標,以分析過去變化趨勢 並推估未來的氣候情境,評估兒童可進行戶 外活動可能將面臨時間的減少、熱相關疾病 風險增加的情形,並進一步透過訪談與文獻 回顧,揭示兒童戶外活動時間減少所帶來的 身心影響。
研究結果顯示,八個縣市的高溫情形正持續
惡化。在過去40年間,WBGT低於26℃、 適合進行戶外活動的「舒適戶外遊玩時數」 減少17天半,反映出高溫常態化正持續加 劇,壓縮兒童的戶外遊玩時間。此外,夏季 有52天暴露在熱傷害風險中,過去40年來 增加約38%,進而嚴重影響兒童的健康、身 心發展與遊戲權。臺南市、高雄市和臺北市 熱傷害風險最高,「熱傷害風險時數」皆超 過800小時。其中,臺北市的極高風險戶外 遊玩時數更是超過200小時,遠大於其他縣 市。兒童因為生理的機能不如成人,所以對 於高溫更加敏感,承受力相對於成人更低, 也因此遭受更高的熱相關健康風險。然而, 當高溫壓縮兒童戶外活動時間時,將對兒童 的身心健康與發展均產生負面影響。若積極 減碳因應衝擊,未來熱傷害風險時數能夠減 少 42%,有助減少兒童健康風險、增加兒童 戶外遊玩時間,守護兒童權利。
兒童作為氣候危機中最脆弱的群體之一,生 理與心理面臨多重風險,亟需納入氣候政策 的重點關注對象。綠色和平期待透過本研 究,喚起社會對極端氣候中兒童發展權利的 重視,共同呼籲政府推動「調適」與「減緩」 雙軌並進的全面氣候行動,加速減碳、控制 升溫,並強化兒童氣候調適能力。唯有政府 積極因應,才能保障每位兒童在日益炎熱的 未來,依然擁有自由、安全的遊玩空間與健 康成長的權利。
[a] 《兒童權利公約》第31條規定:「締約國承認兒童 享有休息及休閒之權利;有從事適合其年齡之遊戲與娛樂 活動之權利,以及自由參加文化生活與藝術活動之權利。 締約國應尊重並促進兒童充分參加文化與藝術生活之權 利,並應鼓勵提供適當之文化、藝術、娛樂以及休閒活動 之平等機會。」
[b]
綜合溫度熱指數WBGT為勞動部和國際上常見用以 判斷舒適度與會否受到熱傷害風險之指標。
全球碳排量創歷史新高,科學家憂
1.5℃升溫門檻將失守
根據全球碳預算(Global Carbon Budget)
報告 2 指出,2024年的全球碳排又將達到歷 史新高,碳排持續增加,將讓1.5℃升溫門 檻越來越近,非常有可能在未來的六年達成。
碳排放的濃度與溫度有高度密切的關係(圖 ㄧ),由於人為活動所導致的碳排放,目前全 球平均氣溫已上升約 1.26℃,其中多數升溫 更是發生在 2000 年以後 3。為了守住 1.5℃
的升溫目標,各國家和地區紛紛制定淨零排 放政策與目標。臺灣也提出相關減碳承諾, 然而實際減碳進度卻不如預期。儘管 2023

年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相較基準年(2005 年)略有下降,但能源部門的排放量反而比 基準年上升了 1.1%4。這反映出臺灣在能源 轉型方面進展緩慢,減碳成效未如預期,離 達成目標仍有一段距離,升溫將持續加劇影 響大家的生活。

圖一、歷年溫度與二氧化碳濃度的趨勢 5
氣候變遷與都市極端高溫的新常 態:臺灣又熱又長的夏天
隨隨著碳排放不斷攀升,氣候變遷日益加劇, 極端高溫事件的強度與發生頻率同步上升, 高溫成為新常態。中央氣象署指出,2024 年截至12月29日,臺灣年均溫已經高達
24.97℃、刷新128年來的觀測紀錄 6。特別 是臺灣位處熱帶與亞熱帶交界,本就天氣濕 熱,再加上都市化推動下的熱島效應,使都 會區氣溫上升速度高於全球平均值,以 1923 年到 2022 年為例,全球平均氣溫上升 1.2 ℃,但臺北溫度卻足足增加了 1.8 ℃ 7。 更 值得注意的是,高溫的「常態化」現象,根
據《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 8,臺灣的 夏季已呈現延長趨勢,炎熱期從過去的 6月 提前到 5月底,並延後至 9月底。報告進一 步指出,至 2040年四季將趨於模糊,到本世 紀末夏季即有可能長達七個月,未來幾乎不 再會有冬季;當高溫不再是短暫的天氣現象, 又熱又長的夏天即將逐漸成為常態。
高溫趨勢下,兒童健康、戶外活動 權利與身心發展迫切需守護
在夏天變得又熱又長的狀況下,兒童身心尚 未發展成熟,健康與日常生活易受影響。國 健署 9 指出,幼兒因身形小、新陳代謝與體表 水分蒸發速度快,無形之間排汗量較大,再 加上受限於語言能力與自理能力的關係,無 法適時的攝取水分與休息擦汗;而較大的孩 童則是在活動過程中,容易太投入活動,而 忽略高溫和身體缺水產生的不適。根據中研 院的研究顯示 10,0至14歲兒少族群在相同 的綜合溫度熱指數下,將承受更高的熱傷害 風險,不只急診就診風險顯著提升,相對其 他年齡族群的風險也會更高。
兒童不僅容易出現熱傷害,其戶外活動的安 全性與意願也在高溫環境下受到威脅。研究 11 顯示,當氣溫達到 30℃時,民眾前往公園的 機率會下降5%;而當氣溫達到35℃時,下 降幅度更達13%;也就是說,就算還沒有感 到身體不適,但當溫度越高,民眾就會傾向 留在室內、減少戶外活動。臺灣相關研究 12 也 指出戶外空間的人流與熱環境密切相關,一 旦超過指定的熱指數範圍,離開戶外空間的 比例便會明顯上升。根據臺灣還我特色公園 行動聯盟針對兒童的訪談 13,也發現天氣過熱 會影響兒童到戶外活動的意願。以上研究都 說明高溫除了帶來不「能」玩的風險,還會 增加不「想」玩的情況,進一步影響兒童的 戶外活動時間。
《兒童權利公約》強調世代氣候正義 高溫問題並不僅止於生理健康,更是關乎兒 童的權利與世代正義。根據《兒童權利公約》 第31條,兒童有權利進行遊戲與休閒活動, 這不僅是一種基本權利,也與其社交學習、 情緒調節、體能發展及心理健康密不可分。 此外《第26號一般性意見》亦補充兒童具有 氣候權,兒童生命權、生存權與發展權的部 分,氣候與環境的退化,危害了兒童發揮潛 力、進行戶外活動,以及與自然環境互動的 權益,且增加了兒童遭受武裝衝突、飢荒與 暴力的風險 14。戶外活動長期受到氣候條件限 制,可能對兒童的整體發展帶來潛在且深遠 的影響。而且較晚出生的兒童、青少年世代 雖然碳足跡較低,卻承擔著上一代產生的碳 排所帶來的環境代價。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 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 15,1990年後出生的世代將承受最劇烈的氣 候衝擊。若比較不同世代所經歷的升溫幅度, 差距已逐漸浮現:1950年出生的世代,一生 經歷最多約1.2℃的升溫;1980年出生的世 代,可能面對高達3℃的暖化;而2020年代 出生的孩子,可能面對高達4℃的升溫。此 外,臺灣正面臨嚴重少子化,兒童比例持續 下降,這使得每位兒童的健康與發展更加珍 貴,亟需社會與政策給予更高的關注與保障。
過去雖有研究探討高溫與兒童健康,或溫度 與戶外活動的個別關係,但尚未從趨勢與長 期角度去分析過去40年來氣候變遷所造成更 頻繁且嚴重的高溫,以及如何影響臺灣兒童 的戶外活動時間,並結合訪談進行實證研究。
因此,本研究結合歷年WBGT數據分析與專 家訪談,量化氣候變遷對兒童戶外活動的實 際影響,並深入探討氣候變遷下兒童身心健 康與權利的變化,藉此喚起社會對兒童相關 氣候政策的迫切關注,呼籲政府採取更積極 的調適與減緩措施,守護兒童的健康與未來 發展。
主要發現
夏季舒適戶外遊玩時間減少17天半
▲ 過去40年間,八個主要縣市夏季(五月至九月)適合「舒適戶外遊玩」的時數 平均減少28%,從每年約 923小時降至 661小時 (262小時),其中減少最多的 是八月份,反映出高溫常態化持續加劇,等同壓縮了兒童17天半 c 的戶外遊玩時 間。
▲ 新竹市和臺南市的戶外遊玩時數下降幅度最大,分別是43%和38%;也是舒適 遊玩時數最少的縣市 (500小時和502小時)。
夏季有52天暴露在熱傷害風險中, 臺南市、高雄市和臺北市熱傷害風險最高
▲ 2023年八個縣市平均夏季熱傷害風險戶外遊玩時數為780小時,等於整個夏季 有整整52天 d 暴露在熱傷害風險中。
▲ 過去40年間,八個主要縣市每年夏季平均的「熱傷害風險」時數增加 213小時 (成長38%)
▲ 臺南市、高雄市和臺北市是熱傷害風險時數最高的縣市,皆超過800小時。其中, 臺北市極高風險時數更是超過200小時,遠大於其他縣市。
未來熱傷害風險恐增加超過五成, 積極減碳能有效減少熱傷害風險
▲ 若不積極減碳,熱傷害風險時數從780小時(圖七)增加到 1193小時,增加超 過五成。
▲ 積極減碳能有效減少未來熱傷害風險約42% e,熱傷害風險時數差距達580小時, 有助減少兒童健康風險、增加兒童戶外遊玩時間,守護兒童權利。
高溫衝擊兒童身心健康並恐增加育兒支出
▲ 兒童為高溫脆弱族群,對高溫的耐受能力較低。高溫和戶外活動減少將影響兒童 情緒調節、感官發展、社交互動、體能、觀察與探索等能力的學習機會,為調適 高溫衝擊,兒童照護者可能增加因尋找替代之室內活動所帶來更多的育兒成本支 出。
[c] 每日活動時間設定為早上七點至晚上10點間,總計一天15小時。262除以15得到17.5天。
[d] 780/15=52
[e] (1193-693)/1193
三、研究架構與方法
本研究範疇為臺灣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 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新竹縣、新竹市 等八個主要縣市。其中六個直轄市為全臺兒 童(0–14
歲)人口數最多的地區,新竹市與 新竹縣則為近一年人口成長最快的城市 16。 研究架構分為兩個部分如下圖二,首先,透 過數據分析1984年至2023年夏季(5至9 月)期間WBGT(綜合溫度熱指數)資料, 以掌握過去幾十年來高溫變化趨勢,以其對 戶外活動時間的潛在影響, 再透過比較未來
兩種不同的減碳情境,分析減碳所帶來的改 善效益。最後透過質性訪談,邀請親子團體 代表、教育工作者與兒科醫師等專家,從實 務與經驗層面深入探討戶外活動時間減少可 能會對兒童造成的身心健康影響,同時參考 相關文獻,整理戶外活動對於兒童身心發展, 以及兒童在高溫環境下所面臨的健康風險之 理論與實證基礎。以下為個別研究方法的詳 細說明。

圖二、研究架構流程圖
(一)
夏季戶外活動時間的變化
本研究選用「綜合溫度熱指數」(Wet-Bulb Globe Temperature,簡稱 WBGT)作為評 估氣候對戶外活動時間影響的核心指標 (詳 細說明如附件一),綜合溫度熱指數為適合用 於臺灣的指標,與熱傷害的就醫人數有強烈 關係 17。本研究所使用之歷史 WBGT(綜合溫 度熱指數)資料來自中央研究院,涵蓋 1984
年至 2023 年夏季(5 至 9 月)期間 f。未來 減碳情境的分析,則採用中央研究院「產業 氣候變遷風險評估研究計畫平台」所模擬之 全球升溫 2℃ 與 4℃ 兩種情境下的 WBGT小 時數資料 18。資料詳細介紹請見附件一。
[f] 根據《國家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24》,臺灣夏季有 延長趨勢,炎熱期已從5月底開始至9月底結束。本研 究因此將5至9月作為夏季分析期間,以反映實際氣候 狀況。
1. 戶外遊玩熱指數標準建立
過去研究指出,氣溫舒適程度會影響人們參 與戶外活動的意願和健康風險。因此,本研 究依照以上兩個面向建立相對應之評估指標 「舒適戶外遊玩時數」和「熱傷害風險時數」 (如圖三)。
(1)舒適戶外遊玩時數: 根據聯合大學團隊 (2013)針對臺灣成人所進行的研究指出 12, 當 WBGT 超過 26℃ 的臨界值後,公園的使 用率便顯著下降,顯示民眾對於熱環境的感 受會直接影響其戶外活動的行為選擇 g。因 此,本研究採用 26℃ 的舒適度臨界值,作為 判定舒適戶外遊玩時數之依據。
(2)熱傷害風險時數: 根據中國醫藥大學研究 團隊於2025年發表的研究結果顯示,當日 最高WBGT超過29℃時,熱相關疾病風險 顯著上升。因此,本研究將每日WBGT超過 29℃的時數定義為「熱傷害風險時數」,以
評估兒童在戶外活動期間可能面臨的熱環境 健康風險。 隨著WBGT值持續上升,熱傷害 的風險亦相對增加。為更細緻地評估不同風 險等級,本研究進一步將風險時數區分為兩 級:
a) 高風險戶外遊玩時數: 當日最高濕球黑球 溫度(WBGT)介於29℃至31.4℃之間 時,研究顯示熱相關疾病(如中暑或其他 熱傷害)的發生風險顯著上升,約為正常 情況的兩倍。因此,本研究將此範圍內的 時數定義為高風險戶外遊玩時數。
b) 極高風險戶外遊玩時數:同項研究亦指出, 當WBGT超過31.4℃時,熱相關健康風 險進一步升高,約為正常情況的三倍,顯 示在極端熱環境下,發生熱傷害的可能性 大幅增加。因此,本研究將此條件下的時 數界定為極高風險戶外遊玩時數。

圖三、「戶外活動適宜性」的指標定義說明及其對應的健康風險 h
[g] 尤其在高溫情境下,此影響比低溫情境更為明顯,突顯出炎熱感受對使用公園空間的抑制效果。儘管該研究主要聚焦 於成人族群,但考量到兒童的戶外活動多由家長陪同與主導,成人對熱環境的反應亦可能間接影響兒童的外出安全。
[
h] 本圖由綠色和平根據兩項研究所定義之指標重新繪製。健康風險區域參考中國醫藥大學團隊2025年之研究成果,舒 適區指標則依據聯合大學團隊於2013年提出之研究所定義。
2. 歷年變化趨勢分析
根據上述三個指標定義,本研究統計八個縣 市於過去40年間(1984 至 2023 年)每年 夏季(5-9月)中「舒適戶外遊玩時數」、「高 風險戶外遊玩時數」、「極高風險戶外遊玩 時數」 。進一步分析長期趨勢,觀察這些指 標日數是否隨時間變化,並透過比較八縣市 間變化幅度,辨識受高溫影響較嚴重的地區。
3. 未來減碳情境下健康風險
本研究採用中央研究院「產業氣候變遷風險 評估研究計畫平台」所模擬之全球升溫 2℃
與 4℃ 兩種情境,以推測未來減碳情境下的
健康風險分析。根據 IPCC 所提出的情境推 估 20,21,若在積極減碳的發展路徑下(SSP12.6),全球升溫有望控制在 2℃ 以內;反之, 若缺乏有效的減碳行動(SSP3-7.0),則全 球升溫幅度可能達到 4℃ (圖四)。
因此,本研究將升溫 2℃ 的情境視為「減碳 情境」,升溫 4℃ 則作為「不減碳情境」。 藉由比較兩種情境下「高風險戶外遊玩時數」 和「極高風險戶外遊玩時數」的變化,評估 氣候變遷對兒童戶外活動健康風險的影響, 並量化減碳行動在降低熱傷害風險上的潛在 健康效益。

圖四、IPCC 不同減碳情境的升溫幅度推估 22
(二) 戶外活動時間變化對兒童的潛 在影響
本研究與兒童相關領域的專家,包括親子團 體代表、教育工作者與兒科醫師,進行半結 構式訪談,並以內容分析法歸納整理專家對 不同議題的觀點與經驗,辨識當中的共通點 與差異。透過他們的第一線觀察,深入理解
高溫環境對兒童戶外活動行為的實際影響與 變化,作為前述量化資料的補充,呈現熱風 險下更具體的處境與故事。
訪談設計圍繞以下兩大核心議題:
1. 高溫對兒童健康的潛在影響
透過訪談兒童醫師,了解高溫在學理上對兒
童身體健康可能帶來的影響,包括中暑、脫 水、皮膚過敏或熱相關疾病的風險,以及 醫師對於兒童在高溫中活動的建議與預防措 施。
2. 高溫對兒童戶外活動時間變化與其帶 來的影響
透過訪談兒童主要照護者,包括親子團體代 表與教育工作者,探討高溫情境下照護經驗
(三) 名詞對照與解釋
綜合溫度熱指數 (WBGT)
熱島效應
與因應策略,進一步核對氣溫升高如何影響 兒童日常活動,包括照護者是否會調整作息、 活動內容或外出時間以減少戶外活動,戶外 遊戲、體育課與課後活動時間是否縮短、活 動空間是否受限,或是否改為室內活動及活 動型態與其對家庭帶來的育兒經濟負擔,最 後探討活動減少後對兒童身心健康與發展的 影響。
綜合氣溫、濕度、風速與太陽輻射的熱指數,用來評估人 體在戶外活動時所承受的熱壓力程度,常用於運動安全與 中暑風險評估。
都市區因高密度建築、鋪面與缺乏綠地,使氣溫明顯高於 周邊郊區的現象,導致城市更容易出現高溫與熱浪情況。
人體因高溫、濕度過高等外部條件而無法有效散熱,導致 體溫上升,增加中暑、熱衰竭等健康風險的生理壓力。
熱舒適度
人類在某一氣候條件下對溫度的主觀舒適感受,通常受氣 溫、濕度、風速與輻射影響與其他條件影響。
減碳情境
氣候模擬情境,假設全球永續發展、溫室氣體排放降低, 全球平均升溫達2℃。
氣候模擬情境,假設全球未有效減碳、溫室氣體排放持續 增加,全球平均升溫達4℃。
(一) 夏夏季舒適戶外遊玩時間減少17天半 四、研究結果
研究發現40年間(1984年至2023年)八 個縣市平均每年夏季舒適戶外遊玩時數減少 近30%(28%) i,從每年約 923小時降至 661小時,等同壓縮了兒童17天半的戶外遊 玩時間,其中時數減少最多的月份是八月份j, 此趨勢和大氣中二氧化碳平均濃度逐漸升高 成反比。反映出隨著人為碳排持續增加帶來 的升溫,讓舒適戶外時間隨之縮減 (圖五)。 隨著舒適戶外遊玩時數持續減少的趨勢,越
若從各別縣市來看,新竹市和臺南市的下降 幅度最大,分別是 43%和 38%;也是舒適 遊玩時數最少的縣市(500小時和502小 時)。
[i] 從 923 小時降低至 661 小時 [j] 從 167 小時降低至 72 小時

圖五、歷年升溫帶來的舒適戶外遊玩時數的減少與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趨勢 23

圖六、八個縣市40年間夏季舒適戶外遊玩時數 年輕的世代正經歷更炎熱的童年,也失去了 更多原本可以在戶外舒適遊玩的時光。
(二)夏季有52天暴露在熱傷害風險中,過去40年來增加約38%,臺南市、 高雄市和臺北市熱傷害風險最高
研究發現2023年八個縣市平均夏季熱傷害 風險戶外遊玩時數為780小時,等於整個夏 季有整整52天 k 暴露在熱傷害風險中。過去 40年間(1984年至2023年),熱傷害風 險戶外遊玩時數總共增加213小時,增加約 38% l (圖七)。其中「高風險戶外遊玩時數」 和「極高風險戶外遊玩時數」均大幅增加。
臺南市、高雄市和臺北市是熱傷害風險戶外 遊玩時數最高的縣市,皆超過800小時。其 中,臺北市的極高風險戶外遊玩時數更是超 過200小時,遠大於其他縣市(圖八)。
以上數據均顯示出,隨著人為碳排放持續增 加而導致的升溫,熱傷害風險戶外遊玩時數 亦隨之顯著提升,兒童若在這些時段進行戶 外活動,將面臨嚴重的健康威脅。這種趨勢 將使家長因擔憂熱傷害風險而減少讓兒童外 出遊玩。隨著熱傷害風險戶外遊玩時數持續 增加的趨勢來看,越年輕的世代正經歷更炎 熱的童年,面臨到熱傷害風險明顯增加。

圖七、八個縣市平均40年間夏季高風險與極 高風險戶外遊玩時數變化

圖八、八個縣市40年間夏季高風險與極高風險戶外遊玩時數變化
[k] 780/15=52 [l] (697+83)- (537+30)/(537+30)
(三)
未來熱傷害風險恐增加超過五成,積極減碳能有效減少四成熱傷害風險 隨著全球氣溫增加,未來八個縣市的熱傷害 風險仍持續增加。和現況相比,若不積極減 碳,熱傷害風險時數從780小時(圖八) 增加到 1193小時,增加超過五成。然而, 積極減碳推估能有效減少未來熱傷害風險約 42% m,減碳情境與不減碳情境相比,熱傷害

圖九、八個縣市未來減碳情境下的極高/高風險遊玩時數 風險時數差距達580小時,有助減少兒童健 康風險、增加兒童戶外遊玩時間,守護兒童 權利。 [m] (1193-693)/1193
(四) 戶外活動時間的變化對兒童的潛在影響
1. 兒童是高溫脆弱族群,對高溫的耐受 能力較低
兒童對高溫的耐受性較低,因其生理調節功 能尚未成熟,更容易出現中暑等熱相關症狀,

台大醫院兒童醫院小兒部 兒童胸腔加護科主任 呂立
為高溫環境中特別脆弱的族群。醫師們呼籲, 家長與照護者應提高警覺,採取適當的防護 措施,並期盼政府能投入更多資源於兒童與 高溫影響的相關研究,以完善因應策略。
小朋友的體表面積比例比成人高,皮膚又比較薄,因此在 高溫環境下,他們更容易出現燒燙傷或曬傷,且水分流失 速度也較快。另外,因為小朋友的水分和血液量較少,一 旦脫水,症狀會更加嚴重。 兒童在這種情況下的風險確 實較高,需要特別注意防護。
兒童比成人更容易受到高溫影響,但是目前高溫對於兒童 的研究還是比較少,所以期盼政府投入更多研究與政策資 源,更進一步了解氣候變遷對兒童健康的衝擊,讓因應策 略能建立在科學證據之上。

臺灣兒童健康暨身心發展協會秘書長/ 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兒童過敏風濕科 主治醫師 高峻凱
為什麼兒童是高溫脆弱族群?
嬰幼兒因其獨特的生理與行為特性,對極端高溫的暴露特別容易產生危及生命的影響。
具體而言,嬰幼兒具有以下脆弱性:
▲ 較高的熱量產生: 嬰幼兒單位體重所產生的熱量高於成人,原因在於他們的內部產熱 本就較多,且在從事相同活動時的能量效率較低。
▲ 較大的身體表面積比例: 年紀較小的兒童因為「皮膚面積與體重的比例較高」n,這使 他們在某些環境條件下更容易從外界吸收熱量。雖然這在某些情況下有助於散熱,但 也可能導致過熱風險上升。
▲ 較低的流汗能力: 兒童的排汗量比成人少,因為其每個汗腺的分泌率較低,且啟動排 汗反應所需的體溫門檻較高。
▲ 體溫調節系統尚未發育成熟: 嬰兒在面臨熱壓力時,因汗腺尚未發展完全,加上體溫 自我調節能力較差,難以有效應對高溫。此外,免疫系統也仍在發展中,進一步削弱 對熱相關疾病的抵抗力。
▲ 可能的細胞層級影響: 孕婦若在懷孕期間經歷熱壓力,可能會影響胎兒對熱休克蛋白 的合成能力,進而增加兒童日後罹患先天性缺陷與疾病的風險。
▲ 對氣溫變化的適應速度較慢: 嬰幼兒對環境溫度變化的適應速度慢於成人,部分原因 與其血液循環效率與心輸出量相對較低有關。
▲ 補充水分的能力較弱: 若無成人妥善看顧,兒童在長時間活動或炎熱天氣中,容易補 水不足,進一步增加中暑風險。

圖十. 高溫對兒童戶外活動時間變化與其帶來的影響 24
[n] 新生兒皮膚的表面積約為0.2m²,到10歲時成長至1.0m²,成人的體表面積則可達2.0m²。但與體重相比, 嬰幼兒的皮膚面積比例遠高過成人,因此只要排汗、散熱等功能出現異常,引起的不適症狀便會更為嚴重。 https://parent.kimy.com.tw/NTU/QA.aspx?id=4502
2. 高溫減少照護者與兒童外出的意願, 增加調適需求
老師和家長不僅因為高溫而擔心兒童的健康 安全而減少戶外活動之餘,照護者或兒童本 身也因高溫所帶來的不適感,降低他們進行 戶外活動的意願。老師也提出他們和學校都

台灣家長教育聯盟秘書長 李昭瑢
因應氣候變遷帶來的高溫天氣而減少戶外活 動的安排。除了擔心熱中暑的風險外,學校 還必須增加休息點及溫度調節等準備工作, 這些額外的調適措施,不僅延長籌備時間, 也壓縮活動的實際進行時間。
氣溫越來越高,孩子們越不願意到戶外活動,家長們也會 根據自己的體感來調整孩子的活動時間,通常會移到下午 或傍晚、選擇有遮蔭的地方來進行活動。
尤其在職父母原本帶孩子的時間就比較少,高溫天氣更限 制他們安排戶外活動的可能。家長普遍擔心熱傷害,會準 備防曬用品,並且有高溫備案,但這也影響孩子戶外活動 的頻率。
安排活動時,學校都會特別注意天氣狀況,還會廣播提醒
說今天太熱需要特別小心。大約30℃是個臨界點,因為 自己也不太能接受超過這個溫度,通常就會選擇待在室 內。有時候學生們甚至覺得24℃就很熱,主要是因為臺 灣的濕度一直很高。
剛好我之前在研究所讀的是與數據相關的,所以在安排戶 外活動時,我習慣查閱歷年的天氣預報和數據來做參考。

桃園市長庚國小 陳則穎 老師
3. 戶外活動減少,影響兒童身心健康與 發展
在生理層面,教師、親子團體代表與醫師皆 指出,高溫限制戶外活動後,觀察到許多兒 童出現體力下降,醫生也提醒戶外活動有助 於攝取維生素D。然而待在室內時,兒童多 數轉用3C產品卻有可能造成近視惡化。在心 理層面,戶外活動減少將使孩童缺乏釋放能 量的管道,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與情緒波 動,進一步影響學習專注力與學習品質。同 時,戶外是兒童重要的學習場域,不僅能促 進身體與感官發展,也可更理解與大自然環 境的連結。

職能治療師 陳怡潔
這些觀察都與現有的醫療研究結果一致,多 項研究指出充足的戶外活動對兒童健康發展 至關重要,包括運動及認知技能發展、心血 管健康、減少心臟代謝風險以及骨骼健康 25,26 等;戶外活動也對兒童的社交能力 27 和心理 健康 28 有正面效益,特別是注意力缺陷過動 症(ADHD)的兒童,在公園或自然環境中 活動後,注意力表現明顯改善,有助於情緒 穩定與行為調節 29,30。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 臺灣發展遲緩兒童通報人數成長66.5% 31, 凸顯出問題已日趨嚴重,提供穩定且安全的 戶外活動空間,對於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性 更是刻不容緩。
在公園,孩子可以肆意的跑跳、盪鞦韆、爬滑梯,各種觸 覺、 聽覺和視覺等感官都可以得到充分且舒適的刺激。
在戶外,風吹動、陽光照射、溪流潺潺、樹葉沙沙作響, 加上自然環境的多變,讓孩子的感官體驗更加豐富,透過 身體力行的玩和探索,獲得本體覺和前庭覺的刺激,大腦 發展和神經系統會變得更穩定和平衡,孩子透過遊戲,能 更好地控制身體動作,同時讓情緒更穩定、專注力更好。
但近年來室外氣溫逐漸偏高,讓戶外活動變得相對困難或 只能縮短戶外活動時間。而像有些異位性皮膚炎的孩子, 高溫、潮濕、流汗等狀況,會讓他們更不舒服,只 能待
在室內場所或等天氣涼了才敢出去,這樣就會減少了許多 寶貴的自然感官體驗,甚至可能影響晚上的睡眠品質。
高溫讓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容易流汗、眼睛不舒服,且有 許多孩子因中暑而出現頭暈、動作變慢等情況需到保健室 休息,常常因為需要較長的休息時間,或因喝水頻繁等原 因而中斷教學進度。
移到室內後,受影響較大的是有情緒或行為障礙的學生, 他們缺少戶外活動釋放能量,較容易干擾其他同學,甚至 在課堂中走動,對整體學習氛圍造成一定影響。


高雄市凱旋國小 胡心怡 老師
我還是盡力讓孩子們有機會接觸戶外學習,連我自己都受 不了要一直待在室內, 因為大自然本身就是重要的學習場 域,能促進多元且沉浸式的學習 , 幫助孩子連結知識,跳 脫課本的限制。
我們鼓勵寄養家庭的父母安排孩子去公園進行戶外活動, 因為寄養的孩子多數比例有ADHD或情緒議題,有大量 體能與情緒節調的需求,而運動與戶外自然環境對寄養的 孩子的情緒調節是非常重要的管道。
4. 活動轉向室內,恐增加家庭育兒成本
多位親子團體代表提到,以往孩子的戶外活 動往往是直接到鄰近的公園,這類公共空間 本來就是免費、易於取得的資源。然而,隨 著高溫頻率增加,為了兼顧安全與活動需求, 家長不得不尋求替代方案,例如改至收費的 室內遊戲場,或帶孩子前往氣候相對舒適的 郊外地區。但這些選擇經常伴隨著額外的支

臺灣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社群管理組組員 閩玉琦

家扶基金會南台中中心督導 王芯婷
出,包括門票、交通與時間成本等,對許多 家庭而言都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育兒相關支出平均已占家庭每月總支出的 20% 32,在生活成本持續上升的背景下,對 許多家庭而言早已是沉重負擔。當高溫頻繁 成為日常,家長被迫尋找替代活動方式,而 這些方式往往需要額外費用與時間投入,導 致育兒負擔進一步升高。
高雄3、4月份開始就很熱、只有早上10點前涼爽,下 午為避暑就只能帶兒童去室內吹冷氣。但是室內的場所常 常要花錢,百貨公司可能一天要花到300-400元,如果 一個月花太多錢可能就會減少出門。還是會喜歡帶兒童去 公園,但是公園必須要有充足的遮蔭。
其實家長們都會對高溫有許多警覺,出去都會準備許多的 避暑工具,也會因應都市的高溫往更郊外的自然環境去, 但是去郊外就會伴隨著更多的時間和金錢成本,像是交通 的時間、門票等。

臺灣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公共遊戲場組組員 黃佳智

家扶基金會南台中中心 寄養家庭 淑君媽媽
有時候我們會改去室內遊戲場當作替代方案,但也會擔心 密閉空間的衛生狀況,消毒是否徹底難以確定,而且一次 收費超過300元,對家庭來說也是一筆負擔。我仍然認 為戶外活動對孩子非常重要,因為如果長時間待在室內, 孩子的情緒容易不穩定,變得暴躁和易怒。

五、政府須加速減碳控制升溫並強化兒童氣候調適能力
氣候變遷導致兒童適合至戶外活動日數減少、熱傷害風險也持續升高,不僅影響其健康發展, 同時也增加家庭育兒成本。為守護兒童氣候權與世代氣候正義,綠色和平作出以下呼籲:
(一)
加速減碳和能源轉型進度以控制升溫
碳排放持續增加是造成兒童熱傷害風險升高的主因,政府必須將減碳目標與減碳路徑納
入兒童特殊需求考量,避免過熱天氣持續造成兒童戶外活動時間減少或健康風險上升。
近年臺灣能源轉型進度和產業減碳進度緩慢,大量的電力使用所帶來的碳排放量無法減 少。政府須加速再生能源發展並淘汰化石燃料,短期提高2030年減碳目標和進度、長期 落實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控制全球升溫在 1.5℃ 內,確保減緩政策確實降低未來世代 所面臨的風險,實踐「世代正義」。
(二)強化兒童氣候調適能力
兒童是氣候變遷脆弱族群之一,然而政府在「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 33」裡並沒有針 對兒童進行影響評估,並擬定調適方案來保障兒童在極端氣候下的健康與福祉。政府應 制定因應措施來強化兒童的氣候調適能力。
1. 加強兒童戶外活動空間的氣候舒適性:目前多數兒童戶外活動空間(如公園、遊樂場) 在遮蔭設施、舖面材質、空氣流動與排水設計等方面仍有改善空間,尚未充分因應日 益頻繁的極端氣候事件,如高溫與強降雨。政府應系統性地在這些空間導入氣候調適 設計,例如增設降溫設施(如遮蔭、灑水系統、水體或戲水區等)、強化排水與通風 系統,並增設熱傷害預警與緊急醫療設備,以提升兒童戶外活動的安全性與氣候舒適 性,有效降低高溫相關的健康風險。
2. 建立兒童照顧氣候調適補貼: 為提升兒童戶外活動意願並考量育兒成本衝擊,政府應 該在各種公共設施及服務提供親子族群補貼,減輕家庭育兒負擔。如在極端氣候事件 (如高溫事件)來臨時,補助交通費用讓親子可以搭乘大眾運輸出遊;或是提供親子
族群公共場所、設施的折扣(如戶外運動場、森林遊樂區、水樂園門票折扣等),鼓 勵家長帶小朋友外出遊玩。
由於上述議題必須透過跨部會協作才能有效治理,綠色和平呼籲「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 與「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作為推動跨部會合作的關鍵機關,肩負統籌與協調國家氣候 調適與減緩行動計畫的重要責任,必須與內政部 o、環境部 p 及經濟部 q 等密切協作,積極推動針 對兒童及其他脆弱族群的具體調適與減緩措施。
[o] 負責都市基礎設施、土地規劃及使用等
[p] 負責氣候調適方案與減碳目標等
[q] 負責產業轉型和能源轉型
六、附件
附件一、WBGT 資料介紹與計算方式

歷史WBGT 資料來自於中央研究院,資料具備 5 公里空間解析度與每小時時間解析度,為氣候 熱風險分析提供高品質的基礎資訊。WBGT 指數之計算依據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CMWF) 所發布的 ERA5 再分析資料,該資料集結合衛星觀測與數值模式模擬結果,為目前全球氣候研 究中廣泛應用之高解析氣象資料來源之一。鑑於各縣市涵蓋都會區與郊區,環境條件差異顯著, 為降低極端值影響,本研究採用每個縣市網格熱指數的中位數作為各縣市戶外活動日數與時數 的估算依據。活動時間設定為 早上7點至晚上10點之間,7點為兒童一般上學時的作息時間 與建議睡眠時間回推時最晚10點為床睡覺時間 r。
WBGT計算透過 ERA5 資料中提取2 公尺高度的氣溫Ta(air temperature),而 Tnwb
(natural wet bulb temperature,自然濕球溫度)和 Tg(globe temperature,黑球溫度) 則需利用露點溫度(dew point temperature)、相對濕度(relative humidity)、風速(wind speed)以及截取的輻射量(intercepted radiation),通過迭代求解(iterative solution) 的方法來計算,詳細分析方法請見 34。
[r] 依據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推薦的睡眠時間:學齡前兒童(3-5歲)為10-13小時、國小學童(6-13歲)為9-11小時、 青少年(14-17歲)則為8-10小時,取中位數9小時。
附件二、戶外活動舒適與健康風險之指標分類
指標
戶外活動意願
熱傷害風險
舒適戶外 遊玩時數
高風險 戶外遊玩時數
極高風險 戶外遊玩時數
指標範圍 指標解釋
每小時 WBGT<=26
每小時WBGT > 29;<=31.4
每小時 WBGT > 31.4
能舒適 在戶外活動
熱相關疾病的風險
增加1倍,
或是基準情況的2倍
熱相關疾病的風險
增加2倍, 或是基準情況的3倍
相關研究
公園人數在WBGT 26℃之後開始下降, 約八成受訪者認為舒適的溫度範圍是在20 至26℃之間。 12
文獻說明一但當日某一時刻突破WBGT臨 界值時健康風險即顯著增加 19。
本研究為明確了解突破臨界值的具體時 數,因此定義以小時為最小時間分析單 位。
附件三、訪談題目
受訪者背景介紹:
• 請問您的姓名? 職位?
• 請問您在職多久呢?
• 平常與兒童接觸的場合?
• 請問您有小孩嗎? 目前多大?
(一) 兒童受到高溫的衝擊:
• 近年來的升溫是否有讓熱相關的兒童疾病增加?
• 兒童為何比成人更容易受到高溫影響?(生理器官發育、體溫調節能力等)
• 兒童在高溫天氣下常見的熱傷害相關疾病有哪些?這些高溫情況是否也可能加劇兒 童原有的健康問題,例如呼吸道疾病(氣喘)或心血管疾病?
• 您是否有注意到近年氣溫有升高或是高溫日數變多?
• 您是否觀察到氣候變遷導致的高溫天氣對兒童的戶外活動/學習產生了哪些影響?
• 請問您或是您的小孩有在戶外活動之後發生過熱傷害的現象嗎?
• 在與其他家長交流以及聽到他們的故事時,是否有家長提到過他們的孩子曾經遭遇 過戶外活動熱傷害的情況?能否分享一些他們當時的經歷或情境?
(二) 減少戶外活動對兒童帶來的影響:
• 越來越炎熱的高溫,可能會導致父母減少戶外活動以降低熱傷害的風險,然而請問 兒童若是長時間不去戶外活動,會有什麼負面影響嗎?減少戶外活動可能會造成哪 些其他的健康與發展風險?
• 高溫天氣下,學校與您會如何調整戶外學習的安排(例如,課外活動、運動會、戶 外教學等)?是否會縮短或完全取消課外活動?
• 高溫天氣下,您是否會減少孩子的戶外活動?如果會,您會如何安排他們的時間?
• 什麼樣的高溫標準下會調整戶外活動的安排?
• 您覺得孩子對減少戶外活動有什麼反應或感受?他們是否會感到無聊、焦慮或不 滿?
• 家長如何看待高溫天氣下減少孩子的戶外活動?是否有對家庭產生任何影響?這樣 做是否給您的家庭帶來額外的開支或壓力? (三) 對於政府與家長的建議:
• 兒童在高溫環境中的防護措施有哪些?在高溫底下,您建議家長如何幫助兒童避免 熱中暑或是熱衰竭的問題? 有沒有特別注意事項?
• 學校目前是如何應對高溫天氣? 您覺得目前這些措施,夠讓您應付氣候變遷嗎?
• 在面對高溫時,您通常會採取哪些措施來保護孩子?例如,您會限制孩子的戶外活 動時間、給他們穿戴特殊的防暑衣物嗎您會讓孩子多喝水,還是使用空調、風扇等 設備來降低室內溫度?
• 請問您認為政府應如何應對氣候變遷,來保護兒童戶外活動與其健康?
七、參考文獻
[1] 兒童權利委員會(Committee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2023). 第26號一般性意見:關於 兒童權利與環境(特別關注氣候變遷)。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推動小組。 https://crc.sfaa.gov.tw/Uploadfile/Document/84_20240109162630_9113982.pdf
[2] Global Carbon Project. (2024). Fossil fuel CO2 emissions increase again. https://globalcarbonbudget.org/fossil-fuel-co2-emissions-increase-again-in-2024/
[3] Climate Central. (n.d.). IPCC 6th Assessment Report: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https://www.climatecentral.org/climate-matters/ipcc-6th-assessment-report-the-physical-sciencebasis
[4] 公共電視. (2025). 去年總碳排較基準年減4.48% 能源部門排放量最高.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753125
[5] Climate Central. (n.d.). Heat-trapping pollution 2024. https://www.climatecentral.org/graphic/heat-trapping-pollution-2024?graphicSet=Annual+CO2+P eak+and+
Temperature&location=national&lang=en
[6] 中央廣播電台. (n.d.). 新聞報導 https://www.rti.org.tw/news/view/id/2233244
[7] 天下雜誌. (n.d.). 專題報導 https://www.cw.com.tw/graphics/taipei-heat/
[8] 國家環境研究院. (n.d.). 研究資料.https://www.nera.gov.tw/upload/cmNormalFile/2024-0828/589f6935-f10f-4169-8655-c33755d2d6a2/%E7%AC%AC2%E7%AB%A0.pdf
[9] 衛生福利部. (n.d.). 健康與氣候變遷 . https://www.mohw.gov.tw/fp-16-75118-1.html
[10] Lung, S. C., Yeh, J. J., & Hwang, J. S. (2021). Selecting Thresholds of Heat-Warning Systems with Substantial Enhancement of Essential Population Health Outcomes for Facilitating Implement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8(18), 9506.
https://doi.org/10.3390/ijerph18189506
[11] Fan, Y., Wang, J., Obradovich, N. et al. (2023). Intraday adaptation to extreme temperatures in outdoor activity. Sci Rep 13, 473.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2-26928-y
[12] Lin, Chuang-Hung, Lin, Tzu-Ping, Hwang, Ruey-Lung. (2013). Thermal Comfort for Urban Parks in Subtropics: Understanding Visitor’s Perceptions, Behavior and Attendance, Advances in Meteorology, 2013, 640473, 8 pages. https://doi.org/10.1155/2013/640473
[13] 臺灣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 (2023). 臺灣兒童遊戲現況研究.
[14]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n.d.).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新增意見書:確保兒少「氣候權」、 政府須協助提出「環境訴訟」.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91009
[15] City of Boulder. (n.d.). UN climate report summary: What you need to know. https://bouldercolorado.gov/news/un-climate-report-what-you-need-know
[16] 內政部戶政司. (2025). 人口統計資料. 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
[17] 研究將溫度、體感溫度與 WBGT 以小時計算,並控制年齡、性別、週末效應與空污等變 項後比對發現,相較於每日最高氣溫與體感溫度,「每日最高 WBGT」與總死亡人數、熱傷害 就診及急診數的上升關係更為顯著。Cheng, Y. T., Lung, S. C., & Hwang, J. S. (2019). New approach to identifying proper thresholds for a heat warning system using health risk increments. Environmental research, 170, 282–292. https://doi.org/10.1016/j.envres.2018.12.059
[18]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 (n.d.). 企業好風評: 實體風險 WBGT. https://ccrab.rcec.sinica.edu.tw/CGR/CGRHome
[19] Lin, Y.-C., Jung, C.-R., Hwang, B.-F., & Chen, C.-P. (2025). Investigating wet-bulb globe temperature on heat-related illness in general population for alerting heat exposure: A time-stratified case-crossover study. Urban Climate, 59, 102322. https:// doi.org/10.1016/j.uclim.2025.102322
[20] Climate Central. (2021). IPCC 6th Assessment Report –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https://www.climatecentral.org/climate-matters/ipcc-6th-assessment-report-the-physicalscience-basis ipcc.ch+6
[21]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2021).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Climate change 2021 –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Six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https://www.ipcc.ch/report/ar6/wg1/downloads/report/IPCC_AR6_WGI_SPM.pdf
[22] 本圖改編自 Climate Central 所發布之資料,並由綠色和平重新製作。原始資料來源: https://www.climatecentral.org/climate-matters/ipcc-6th-assessment-report-the-physical-sciencebasis
[23] Lan, X., Tans, P., & Thoning, K. W. (2025). Trends in globally-averaged CO2 determined from NOAA Global Monitoring Laboratory measurements (Version 202506).
https://doi.org/10.15138/9N0H-ZH07
[24] UNICEF. (n.d.). Extreme heat and child risk. https://ceh.unicef.org/spotlight-risk/ extreme-heat
[25] Carson, V., Lee, EY., Hewitt, L. et al. (2017).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indicators in the early years (0-4 years). BMC Public Health 17 (Suppl 5), 854. https://doi.org/10.1186/s12889-017-4860-0
[26] Veronica Joan Poitras, Casey Ellen Gray, Michael M. Borghese, Valerie Carson, Jean-Philippe Chaput, Ian Janssen, Peter T. Katzmarzyk, Russell R. Pate, Sarah Connor Gorber, Michelle E. Kho, Margaret Sampson, and Mark S. Tremblay. (2016).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objectively measur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indicators in school-aged children and youth. Applied Physiology,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 41(6 (Suppl. 3)): S197-S239. https://doi.org/10.1139/apnm-2015-0663
[27] Larouche, R., Garriguet, D., Gunnell, K. E., Goldfield, G. S., & Tremblay, M. S. (2016). Outdoor time, physical activity, sedentary time, and health indicators at ages 7 to 14: 2012/2013 Canadian Health Measures Survey. Health reports, 27(9), 3–13.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7655167/
[28] Ward, J. S., Duncan, J. S., Jarden, A., & Stewart, T. (2016). The impact of children’s exposure to greenspace on physical activity, cognitive development, emotional wellbeing, and ability to appraise risk. Health & Place, 40, 44–50. https://doi. org/10.1016/j.healthplace.2016.04.015
[29] Faber Taylor, A., & Kuo, F. E. (2009). Children With Attention Deficits Concentrate Better After Walk in the Park. Journal of Attention Disorders, 12(5), 402-409. https://doi.org/10.1177/1087054708323000
[30] Kuo, F. E., & Taylor, A. F. (2004). A potential natural treatment for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Evidence from a national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4(9), 1580–1586. https://doi.org/10.2105/AJPH.94.9.1580
[31] 監察院. (2023). 衛福部未掌握情緒行為問題障礙者需求並配置足夠資源,使其融入社區 及自立生活困難重重,監察院通過糾正衛福部,並促請行政院督導所屬檢討. https://www.cy.gov.tw/News_Content.aspx?n=125&sms=8912&s=25922
[32] 衛生福利部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推動小組. (2022). 中華民國 111 年 兒童及 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 兒童篇 . https://crc.sfaa.gov.tw/Uploadfile/StatiscsKnowled ge/38_20231129105820_3615262.pdf
[33] 環境部. (2023). 國家氣候變遷調適行動計畫(112-115 年)(核定本) . https://service.cca.gov.tw/File/Get/cca/zh-tw/aI59tdayH8duLJN
[34] Lee, S.-Y., Lung, S.-C. C., Chiu, P.-G., Wang, W.-C., Tsai, I.-C., & Lin, T.-H. (2022). Northern Hemisphere Urban Heat Stress and Associated Labor Hour Hazard from ERA5 Re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9(13), 8163.
https://doi.org/10.3390/ijerph191381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