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境行動 成果紀事 Feb 2023

Page 1

目錄

01【 認識邊境行動 】

04【 當流離失所成為日常 】

10【 持續陪伴泰緬孩童的上學路 】

28【 年會後記:感謝你的參與 】

32【 105號公路:泰緬邊境公益旅行 】

35【 財務報導 】

團隊夥伴 賴樹盛 李瑞珠 宋家瑄 實習夥伴 彭真聖 曾亮菁 蔣潔言 張晏然

影像夥伴 余博強 楊承運 劉瑜楷 當地老師及夥伴

為了更突顯協會特質,並讓大家容易記住協會名稱,2022 年 7 月 我們正式更名為「社團法人邊境行動協會」,繼續服務的腳步!

新名字簡稱「邊境行動」,呈現出

簡潔有力的意涵,象徵「跨越國界

行動、創造共好世界」,我們也將 持續匯聚台灣社會的善意,攜手當

地為孩子們辦教育,培力當地社區 自助能量,實踐在地深耕行動。

新 Logo 代表著以孩子為中心,我

們向內協力改善孩子的教育,向外 無限拓展並超越自己與彼此的邊 界,讓善意流動與傳遞,隨著時間 累積經驗及智慧,不斷深根茁壯, 創造共好的世界。

感謝每位夥伴一路以來的陪伴,接 下來也請多多關注及支持喔!

1

Think Global x Act Local

關於《邊境行動》

一群喜愛東南亞、關懷孩童、參與國際志工的夥伴們,於2015

年成立深耕泰緬邊境的公益組織,相信「唯有從當地長出來的力

量,才能在當地深根茁壯」。我們與當地社區協力創辦學校,幫 助泰緬流離孩童上學,提供一份保護及安心成長的依靠,並培力

青年成為老師及服務工作者,扶助草根組織打造社區網絡,讓人 們有尊嚴、有能力,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緬甸過去數十年軍人執政及內戰衝突,造成國內經濟發展停滯, 以及數十萬人成為了難民、移工,隨著父母流離失所、或出生在 異鄉的無國籍孩童,因為缺乏身份與經濟弱勢,讓他們「連上學 都成了一份奢望」;而世居邊境山區的少數民族克倫族,因文化 差異及現代化衝擊,同樣面臨教育資源缺乏及生活挑戰。

我們怎麼做

2

Local = Glocal Action

我們的使命

跨越國界行動 x 支持兒童教育 x 創造共好世界

我們的願景 服務成果

3

發放 20,000公斤物資 援助超過10,000難民

邊防軍人對著逃難的人們說,你們 就儘量躲在叢林深處裡,軍機來了 看不到你們就無法攻擊了…;聽起 當地夥伴的轉述,那樣的情景讓人 感到怵目驚心。

叢林裡落腳處,如此一無所有 2021年緬甸軍人推翻民選政府以 來,軍隊暴力鎮壓及邊區衝突加劇, 成千上萬人們躲藏在界河區域;聯 合國統計超過1百萬人流離失所, 因為戰火而回不了家。

4

一張遮雨棚, 就是一個難民的「家」

2022年以來,邊境行動與「泰國達 府邊境兒童基金會TBCAF」 合作,

感謝「飛行種子公益基金」 伸出援 手,採購超過20,000公斤物資,包 含米糧、魚乾、生活用品等,透過 夥伴組織分階段發給難民家庭。

緬甸境內衝突日益嚴重、難民聚落 分散、路途遙遠,且國際援助進入 不易。儘管如此,邊境行動與當地 夥伴持續進行救援,已為 10,000 名 緬甸難民提供援助。

難民村長憂心仍充滿感謝地說:「我 們很渴望回到家園,但軍機時常飛 越上空,鄰近地區也不時傳來槍砲 聲…我們只能繼續躲藏在叢林裡。」

「感謝台灣社會的援助,讓我們得以 暫時安頓,婦女和孩童免於挨餓。」

5

路難行,

前往邊境山區學校

經過數天的搭車和乘船,再走了

10幾個小時的山路,終於來

到遙遠的克倫族山村,為了提供給 孩子們學習用品和營養食材,村民 和家長們專程下山來會合,背負邊 境行動資助的救援物資。

連月來的持續降雨,陡峭山路早已 泥濘不堪,即使我們已穿上登山鞋, 依然寸步難行,幾乎快要走不動了。

幸好有村民陪著我們上山,雖然身 體已疲累不堪,心底卻感到滿滿的 暖意。

6

原來,他們一早就摸黑下山,從村 子出發來會合,若不是特意陪伴我

們,村民們應該提早數個小時,就 回到溫暖的家了,也不用淋溼一身, 讓我們有些過意不去。

「人們進出山村補給、耕作、就醫, 甚至面對軍隊衝突的威脅,總是走 在這麼艱難的道路吧...」

外來者看來艱困無比的環境,卻是 當地人們的日常,心中更加敬佩及 感恩。

前方路程再難行,山區雨勢間歇不

斷,如同邊境行動的服務工作,即 使面對重重挑戰,我們總是彼此陪 伴、持續向前。

學校, 是戰火下孩子的希望

邊境行動發起了「緬甸戰火孩童教

育募資」,感謝所有資助夥伴的溫 暖支持,讓孩子們不僅擁有鉛筆書 本,也能在老師的教學下安心學習 成長。

位於偏遠山村的「美樂琪學校」, 乘載著上百位孩子的夢想,設有小

學、中學及學生宿舍,以樹葉和竹 片搭建的校舍,空間不足且擁擠。

受到緬甸政變衝突波及,村民倉皇

逃離家園,學校老師帶著學生躲進 叢林裡,久久才敢再回到教室裡上

課。問起村民,為何生活環境如此

艱困,還要堅持自力為孩子辦教育,

「孩子是我們的希望,學校能給孩子

更多力量!」村民們堅定地說。

兩年多來,受到疫情影響,加上雨 季路途遙遠難行,「邊境行動」成了 唯一造訪當地的國外組織。

即便生活在衝突的陰影下,村長和 老師說﹕「幸好有社區學校計畫的 支持,才有足夠的師資和學習用品。 無論如何,我們希望孩子上學,才 有機會改變未來。」

8
6所邊境學校、35位教師津貼、45位中學生獎助、600位學生文具用品

捐助各邊境學生宿舍食材

2500公斤白米

300包小魚乾

150公斤黃豆

120瓶食用油 40箱罐頭

由於海外贊助經費中斷,開學以來

所有教學的老師們,仍無法支領薪

資,住在學校宿舍的數十位孩子,

每天用餐所需的糧食也幾乎快見底

了。除了平時上課之外,孩子們生

活起居都得依靠自己。

校長特別感謝,在這困難的時刻,

邊境行動不僅資助教學津貼,更為 孩子們送來了足夠的食物及文具,

還有最受大家喜愛的運動用品。

孩子們立刻打著赤腳,在泥濘的黃 土地上,一起開心踢著球,彷彿忘

卻了一切煩惱。

想念起在緬甸的家人

塔拉的眼眶忍不住濕潤了起來…

為了避免受到衝突戰火的波及,以 及能夠接受可貴的教育機會,緬甸 父母不得不選擇將自己的孩子,送 往泰國的邊境學校裡寄讀求學。

小女孩談起,能夠來到「河邊小學」

讀書,還有宿舍哥哥姊姊們照顧她, 讓她覺得自己還是很幸福的,因為 她在緬甸家鄉年紀相仿的玩伴,至 今仍沒辦法到學校上學,還要擔心 軍隊衝突、及戰機空襲的威脅。

9

期待許久,

邊境學校開學囉!

特地用當地小貨車改裝的簡易校

車,這天來到了緬甸移工孩童 居住的聚落,將每位孩子們接到社

區學校來上課,即使大家擠在一起 也很開心耶~ 歷經兩年疫情停課以 來,這個時刻真的令人感動無比!

凱喬校長說:「這些日子裡,我們 興奮的著手準備著開學事務,邀請

家長們來幫忙整理校園環境,老師 們忙碌又開心的準備教學工作。」

一間普通民房改建成了「學校」, 即使只是用簾幕隔成了各年級教室, 甚至空間不足時就在室外屋簷下教 學,依然是緬甸流離孩子們能夠讀 書、寫字、玩遊戲的美好園地。

10

漂流異鄉的緬甸移工家長們,他

們的子女因為身分、語言、家

境貧困…,連最基本上學機會都顯

得難能可貴;所幸社區人士與校長

自發辦學,為孩子們創辦了緬甸移 工兒童學校。

我們致力於協助泰緬邊境孩童安心

上學,避免成為失學兒童及童工,

在社區及教師們的教導陪伴下,能

夠順利完成學業及繼續升學,創造

出改變未來的力量。

邊境行動看見了孩子們的需求,邊 境學校長期缺乏經費、師資不足、 教學環境簡陋…;因此,我們持續 資助當地教師津貼,學校營運所需 的地租、水電,改善硬體設施,推 動資訊教育、藝術教育、閱讀推廣 等服務方案。

11

最溫暖的持續陪伴 我們回到泰緬邊境啦!

睽違兩年多,我們懷著近鄉情怯的心情,迫不及待前往綠水小學訪視。

帖帖校長見到我們時,開心地說: 「疫情期間,幾乎沒有任何人來拜訪, 大家都很想念台灣的朋友們,也很 感謝邊境行動的溫暖陪伴。」

去年,我們重建了穩固的綠水小學, 不僅增加了教室、老師宿舍、廁所, 更加裝太陽能電板及儲水塔,還有

最受喜愛的圖書室和電腦教室,孩 子和家長都露出了喜悅笑容。

藍天白雲下的新校舍,牆面塗上亮 眼的藍色,顯得特別美呢!停課兩 年後,邊境學校終於順利開學,孩 子們再度回到教室裡,一起玩耍和 學習的身影,真的讓我們既開心又 感動!再次聽到孩童們的開懷笑聲, 真的太好了~

12

即使流落異鄉, 我們仍是一家人

48 公里小學校長傳來慶祝的照片,她說:「這是一個美麗的大家庭,讓我們 一起擁有美好的生活。」

泰緬新年是一家人團聚的節日,愷

愷校長特地邀請緬甸移工家長們,

一起為 48 公里小學所照顧的失親、

單親孩童,舉辦了歡樂又溫馨的聚

餐活動,讓大家都能感受到彼此的 溫暖支持 。

這天的晨曦才剛綻亮,媽媽們已經

在校園裡忙前忙後,有人升起柴火、

有人負責煮起大鍋熱湯,大家圍坐

在地上清洗著菜葉、調配特殊的香

料,準備大顯身手為孩子們烹煮出 最可口的新年饗宴。

「我們是一家人」在邊境從來就不

是一句口號,而是能夠真真切切的 感受到,看到孩子臉上露出的笑容,

真的就是最棒的回應了。

邊境行動相信「學習」能夠為孩子 們,帶來更好成長、及創造改變的 機會;「學校」對泰緬流離人們來 說,更是聯繫起一個大家庭,支撐 起一個社群的未來。

13

邊境教師

家訪教學的一天

瀑布小學的女教師塔奈,一大早

在家裡把年幼孩子安頓好後, 來到學校準備教科書和文具。或騎 車或走路,前往學生們居住的聚落, 開始授課的一天。

塔奈老師特地準備了口罩給緬甸移 工孩童們,坐在簡陋小屋裡,細心 講解課題。雖然沒有課桌椅,孩子 們仍趴在地板上,專注地完成老師 教導的習作。

到了午休時間,她與家長親切閒談, 了解孩子們在家裡的作息,鼓勵家 長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同時也會 稱讚學生幫忙父母取水、燒柴,一 起分擔家務。

回到學校後,除了批改作業,塔奈 老師會和其他老師一起開會,討論 教學進度及內容,再回家準備晚餐。

兩年疫情期間,為了讓孩童學習不 中斷,我們持續資助邊境教師進行 家訪教學,守護孩子們珍貴的學習 機會。

14

捨不得孩子們而留下教學

問起任教於蘭花學校的薇薇老師,

上次回家是什麼時候?

突然間,薇薇老師眼眶溼潤,哽咽

地說:「 4 年前離開家鄉後,因為 疫情爆發及邊境封關,便沒有回家 探望過父母了。」

每間邊境學校的存在,都來自於所 有老師們的堅持,如果沒有穩定且

足夠師資,就沒有當地孩童的學習

機會;這也是為什麼邊境行動改善 學習資源外,更持續支持教師津貼

和師資培養。

每位邊境老師月薪約 4,500泰銖,

還不到成衣工廠裡作業員薪水的一 半。熟悉英語溝通的薇薇老師談起, 她很喜歡教導孩子學習,堅持教學 也是為了使命感。

每次看到學生有收穫,就是她感到 最開心的事,薇薇老師雖然對緬甸 家鄉感到沮喪,但作為老師讓她有 更多進修機會,她也願意為家鄉的 未來努力。

「如果沒有來自台灣的支持,學校真 的很難運作下去,老師們也沒辦法 安心教學,孩子們也就沒有受教育 的機會。Thank you, our Taiwan friends!」薇薇老師說。

15

泰緬邊境學校孩童 上學篇

每天天亮後,孩子們從溫暖被窩裡 起身,爬下木梯到屋外水井梳洗, 年紀大的孩子幫忙父母燒柴生火, 開始準備一天的早餐和午餐。

出門前,媽媽拿出黃香楝樹粉和 著水,為孩子們塗抹起塔納卡 (Thanaka),男孩或女孩的臉

上,立刻散發淡淡香氣、及獨特的 美麗圖案,有時候媽媽還會摘取樹 葉,將塔納卡拓印在孩子們臉龐。

揮手跟母親道別後,排隊爬上停在 聚落入口的校車,而所謂的泰緬邊 境學校的「校車」,僅僅是小貨車 加上長板凳、遮雨棚改裝而成,卻 是讓孩子們每天能夠上學,非常重 要的依靠呢!

16
「孩子們,老師和校車已經來接你們了! 」

泰緬邊境學校師生們 #學習篇

邊境行動資助的各所「緬甸移工兒 童學校」,2022年開學後皆已恢復

常態教學。我們來到小巧可愛的蘭 花學校,年輕的女老師認真教導學

前班孩童,練習握筆著色,以及學

習緬甸字母。

教室牆面貼著老師繪製的學生名 冊,用毛線貼起孩子的頭髮,真的 超級可愛呢!

到了午休時間,孩子們搭著肩一起 去洗手準備用餐,飯後的遊戲時間, 孩子們彼此手拉著手一起嬉戲玩 耍,小女孩們繞著小小的校園,開 心玩起開火車的遊戲。

當鐘聲響起,老師們分科教授語文、 數學、科學等課程,運用各種材料 設計有趣的學習教案。孩子們熟悉 拿起單詞字卡,大方的一起來到台 前,開心的練習發音及造句。

高年級學生則上起電腦課,所有人

全神貫注,認真學習輸入文字及文

書處理,雖然環境克難、資源有限,

但是看見教師逐步提升能力,孩子

們學習得到更多改善,讓我們心中

感到非常欣慰。

透過持續行動的累積,讓流離的孩 子也能夠上學,一起成就更美好的

未來!

17

還有什麼比看見邊境校長老師們,自發自助努力更開心的呢?

從4年前開始舉辦一系列「資訊教 師培訓工作坊」,讓老師和學童們 逐漸熟悉電腦的操作;並陸續在「瀑 布小學」、「蘭花學校」、「48公 里學校」,購置筆電、投影機、螢 幕、桌椅等,建置了「邊境學校電 腦教室」。

蘭花學校的凱喬校長除了主動舉辦 「暑期電腦營」,更邀請其他學校 老師,一起學習如何運用資訊工具 來教學,為更多邊境孩童提供多元 學習的機會。

18
推動資訊教育 台灣大學生志工線上服務

2022年,我們更在綠水小學的新校 舍,打造了第4間電腦教室。

即使疫情期間,泰緬邊境遭遇停課、 封村挑戰,老師們也能運用我們所 資助的設備及網路,持續參加線上 會議與培訓課程。

在泰緬邊境學校師資仍普遍不足,

一位老師常需要帶好幾個班級,行

政與教學負擔相當沉重,因此邊境

行動與「暨南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

教育學系」 合作,舉辦線上「共讀

技巧工作坊」,運用網路與48公里

學校老師和學生們,分享如何運用

共讀及說故事能力,提高識字及閱

讀理解能力,同時幫助學生們培養 興趣,讓孩子們有更好的成長。

同時,我們與「中原大學服務學習 中心」 持續合作,除了為期一週的 線上服務外,特別設計教師工作坊, 與蘭花學校教師分享影音紀錄及教 學,「謝謝中原大學志工們,設計 豐富的活動及繪製小書,帶領孩子 開口學英語!」薇薇老師開心說!

當地身上逐漸生根與茁壯,海外服 務這條路才能走得更加踏實且「接 地氣」。

(特別感謝CSI – TAIWAN 柬埔寨服

務經驗分享)

19

難民特教中心 守護慢飛天使成長

一個看似尋常不過的小鎮,卻是收 容難民超過 30 年的美拉營,至今仍 有 3 萬多緬甸人居住。

訪視難民營兒童特教中心時,問起 已經服務 10 年的曄曄特教老師,孩 子們最大的挑戰是什麼呢?

曄曄老師說,在營區出生的身心發 展遲緩孩童,許多父母過去不知道 該如何照顧,也長期缺乏協助資源。

所以,克倫婦女會舉辦了「特殊教 育培訓工作坊」,並在難民營區陸 續創辦特教中心,她也因此成為一 位特教老師。

目前,B 區特教中心有 5 位教師及 志工協助,服務 35 位孩子和他們的 家庭,除了孩子們擁有學習機會外, 更定期訪視提供照顧孩子的所需。

20

問起曄曄老師,作為一位特教老師 辛不辛苦呢?

她回答說,自己很喜歡陪伴孩子, 中心的孩子們沒有行動的自由、溝 通的能力,及接受教育的機會。

甚至有些時候,孩子和他們的家人 因為不被理解,受到週遭人們的歧

視,這也是為什麼會需要多多推廣。

只要看到孩子有一點點更好的成 長,她的心裡就會感到很開心。

在特教中心的角落裡,有位小男

孩將動物模型,整齊地排列在

塑膠席墊上,讓我們想起小時候, 也常喜歡這樣子玩耍。

當我們靠近他的小小動物園時,問

起老師和他:「我們可不可以一起 玩呢?」不一會,小男孩起身跑去

門邊另一個角落,站在植物盆栽旁,

他依然看著我們,然後對著我們點 點頭...

一時之間不太明白他的意思,在旁 的老師說:「小男孩諾瑞正邀請著 我們呢!」直到我們走過去,才發 現植物盆栽的這片叢林裡,還住著 獅子、老虎、長頸鹿和大象等動物, 全都是他自己擺放的。

「小男孩出生後就聽不見聲音,也無 法發聲說話,但自從來到特教中心 後,他學習了如何與人互動。」

接近中午的陽光,透過竹牆縫隙照 亮著教室空間,小男孩輕輕拉起我 們的手,用他的笑容和善意介紹, 他的動物好朋友們。

我們也跟他說:「謝謝你願意與我 們分享,好開心可以跟你一起玩 呢!」

泰緬邊境有著太多需求,卻也始終 充滿著美好的能量,5 年來邊境行

動資助特教中心,陪伴這群充滿愛 的慢飛天使。我們打從心底相信, 在每位老師的呵護下,孩子們將會 慢慢長大。

21

部落師資培訓

讓學習更生動有趣

山區部落師資培訓 讓學習更生動有趣

透過網路視訊,我們很開心地和

每位教師打招呼,問候彼此近 況、瞭解老師們的服務工作,最棒 的是能夠繼續陪伴部落教師成長。

邊境行動支持泰國山區部落師資, 與當地夥伴「達府兒童協助基金會

TBCAF」長期合作,數年來持續協

助克倫部落學校,推動鄉土教案及 互動式教學,更作為「少數族群兒

童教育示範點」持續努力。

這次師訓工作坊設計了心智圖、植 物採集、教學設計等活動,啟發老 師作為引領者,帶領學生觀察、討 論,進而實作練習加深學習效果。

參與老師們回饋說:「平時我們都 在山區裡教學,老師們之間不太容 易有機會相遇。參加師資培訓能夠 與夥伴們一起學習和交流,真的很 開心,也讓我們更有自信心! 」

22

學習大山裡生活的智慧

「老師,天空開始下雨了。」

「老師,我很會挖洞和播種稻榖喔。」

「老師,為什麼男女生分工不同?」

「老師,我的腿會被蝸牛咬耶。」

泰緬邊境的雨季到來了,是克倫族

村民們忙於耕作的季節,綠竹小學

塔瑪拉老師特地帶著孩子們,來到 戶外體驗傳統輪作的勞動。

在爺爺奶奶的帶領下,學生們親手 種下稻穀的種子。代代相傳的焚耕 輪作模式,不但餵養了數個世代的 人們,同時蘊含了源於山林共生的 智慧,保持了大自然環境裡的循環 永續;然而,對於在山裡成長的年 輕世代來說,仍逐漸感到陌生。

很開心看到塔瑪拉老師參加教師培 訓回到學校後,便立刻著手帶領這 次別具意義的學習。

即使山區天空飄著雨,孩子們撐著 傘參與耕作活動,不僅體會了父母 的辛勤勞動,隨著村民一起歇息、 採集野菜共食享用午餐,並瞭解群 體裡彼此幫助的重要性。

結束時,學生們還開心問起:「老 師,收成後我們可以吃到自己種的 米嗎?」

23

支持部落青年教師 在課綱融入母語文化

在泰緬邊境,有一群住在偏鄉高

山裡的克倫族孩童,正跟著邊 境行動所支持的克倫青年教師,努 力學習族語和泰語。

身為泰國少數民族,生活在簡樸的 山村,資源經常落入邊緣困境,與 主流泰族文化的拔河更是常見。

雖然山中生活簡樸清貧,缺乏電力 及通訊網絡,許多城鎮來的老師來 來去去,鮮少有願意長久留在村裡、 穩定陪伴孩童學習的老師。

邊境行動支持部落青年返鄉擔任教 師,在教學中融入克倫族語言與族 群文化,陪伴孩子在學習泰語及泰 國文化時,能夠不忘根。知道自己 從何而來,要往哪裡去。

24

這天,24 歲的瓦恰隆老師,帶著 22 位幼兒園孩子認識動物及顏色,

母語克倫語、泰語雙語並用,搭配 活潑有趣的帶動唱,孩子的快樂笑 聲充滿教室。

聊起為什麼想當老師,瓦恰隆老師 開心說:「因為村子需要有老師,

我也喜歡和孩子一起學習啊!」

年輕的女老師閃著明亮雙眼,堅定 地說:「我好喜歡和孩子相處,教 導孩子讓我很開心,我很珍惜當老 師的機會,希望未來能繼續進修!」

即使環境刻苦,能陪伴孩子一起學 習,就是幸福的時刻。山村裡的老 師們,在自己的土地上逐漸開出花 朵,成為陪伴孩子的穩定力量!

部落女孩

勇敢說出自己的夢想

小女孩畫著自畫像說:「長大後,

我想成為醫生,幫助村子裡有 需要的人們。」

世居泰緬邊境山區裡的克倫族,因

位處偏遠地區,離市區約 5 小時車 程,山路蜿蜒崎嶇。

每遇雨季泥濘遍佈,連孩子們也能 深深感受到生活裡的不便。過去, 大山裡的孩子要念書,小小年紀便 得離家就學,或不得不失學或輟學。

如今,在當地夥伴 TBCAF 與邊境行

動的努力下,山中好不容易有了部 落學校,孩子可以在村裡上學,與 同學開心玩樂,學習傳統智慧和新 知識。

26

愛在戰火蔓延時

慈善音樂會圓滿成功

誠摯感謝

「桃園市財團法人金三 角文化基金會」,舉辦【愛在

戰火蔓延時-慈善音樂會】,捐贈 30萬元推動泰緬邊境兒童教育。

特別開心及感謝鄭文燦市長、馮世 寬主委、王根深董事長,親身鼓勵

邊境行動協會志工們,肯定台灣公

益團隊深耕泰緬,為海外弱勢孩童 持續努力。

感謝「龍潭愛樂管弦樂團」精彩演 出,曲目多元兼具藝術與感性,呈 現動人樂章及高亢清亮歌聲,帶給 所有聽眾美好的身心饗宴。

主持人李福音執行長,身為緬甸傈 僳族後裔,她特別指出,戰爭造成 許多家庭支離破碎,孩子無法接受 教育,非常需要各界關懷及援手。

邊境行動已將 30 萬元捐款,用於幫

助深山叢林裡的社區學校,擁有能 量自力辦教育,並為逃難中的流離 孩童提供學習用品、營養補給、升 學補助,以及提供當地教師服務津 貼,透過教育穩住孩子的安全與身 心,未來得已實踐夢想!

感謝來自各界的善心行動,每份支 持都將化為流離孩童安心學習的助 力,擁有創造改變人生的機會!

27

話說,2022年會

謝謝所有老朋友、新朋友,讓會場充滿著感性的淚水和歡樂的笑聲。

「持續陪伴」是我們的初心,因為有 夥伴們溫暖的支持,讓邊境行動可 以繼續前進。

疫情過後我們再次回到邊境,帶回 許多故事和大家分享,無論是烽火 的槍砲聲,還是前往部落的泥濘路, 都是當地人的日常生活。

場外照片牆貼著一張張小朋友的相 片和畫作,吸引許多參與者留步觀 賞,上面揮舞著他們的夢想。

有些人想當老師、有些人想成為足 球選手,孩童們稚嫩的臉蛋上掛著 純真的笑容,大聲訴說出自己的志 向,我們想做到的,就是讓他們在 未來有多一點的選擇權。

年會不僅僅是分享這一年的故事, 也是聚集為著同樣目標前進的夥伴 們,更是讓我們自己充飽電。

「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 謝謝一路上有你們一起行動!

28

看,我們之間的距離如此緊密!

今年,當地夥伴彭(Pong)和瓦那佐 (Wanazaw),特別在線上參與,雖 然對大多數人來說是第一次見面, 卻也感到親近無比。

或許有些人會認為,成為一位 NGO 工作者『困難很多,快樂很少』, 尤其在邊境要面對如此多重複雜的 情況,可能更是難上加難。

然而,問起彭(Pong)和瓦那佐 (Wanazaw)

困難、挑戰與多變已然是日常。在 這樣的日常中,當然也有讓人感到 無力、困難的時候;

但是,每當隔一段時間抵達學校時, 看見孩子們奔跑玩耍、看見老師們 還在、看見學生學習時閃閃發亮的 神情……就是這份工作中最大、最 多的快樂!」

聽到這裡,夥伴們都不約而同地露 出了淺淺的笑容。透過彭(Pong)和 瓦那佐(Wanazaw)的述說,我們一 同分享了這份快樂!

Thank you for sharing with us and taking us to the border through your words.

29
,兩位不約而同地說...
「儘管作為一個 NGO 工作者,面對
「從事 NGO 這份工作,你的快樂與 困難是什麼?」

邊境行動夥伴的心裡話

「很感謝所有老師和台灣朋友們, 有了大家的幫助,我們才能持續推 動教育。」— Wanazaw 瓦那佐

「感謝來過泰緬邊境的好朋友們,

明白孩子們學習的困難,及體會這

裡人們的感受,更可貴的是願意支 持在地自助的力量。」— Pong 彭

「邊境行動所有的服務計畫都來自

當地,特別是對老師的支持,因為 教育的核心是『人』,有老師,才 有領著孩子學習的力量。」— 良恕

「邊境行動串連起彼此,讓我們知

道邊境一張張熟悉的孩童面孔,依

然努力為群體和自己未來的目標, 一步一步踏實往前走,這是我們最

大的感動和收穫!」— Lillian

「人生有選擇權,是一件很幸運的 事情!我很幸運生活在台灣,希望 邊境的孩子能跟我們一樣,擁有這 樣的幸運!」— 思評

「邊境的孩子要上學並不容易,『學 校』的存在,能讓孩子有機會打開 生命另一扇窗!」— Joanne

「今天我們能在台北聽泰緬的故 事,很大的原因是我們都相信,我 們正在行動的事!」— 博強

「謝謝邊境行動,謝謝當地夥伴和 小朋友,也謝謝我自己。」— 承運

「我們相信世上所有孩子都是一樣 的,都擁有夢想,可以去成就更好 的未來。」— Sam

30

感謝公司及社會團體支持服務行動!

31

105號公路 泰緬邊境公益旅行

一生, 一定要走趟邊境 ! 體會 「 真實的生活, 是沒有國界的 」 !

駐足邊界河畔、漫步傳統市集 感受邊城脈動,打破海島的國界想像!

借宿克倫族部落、回歸純粹的山居歲月 高腳屋老朋友家作客般自在!

走進邊境教室,緬甸移工與泰國部落 見證孩子們的荒野猶有讀書聲!

傳統織布、手作料理、生態農場 在慢活手感中 體會當地婦女的溫暖互助!

計畫費 50% 直接回饋 當地學校、組織、社會企業

用旅費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 !

早鳥、定期捐款人 另有優惠喔!

32
了解更多

看見邊境:一生一定要去一次!

文/劉懿萱,國中教師

找回自己與世界的連結

文/曾彥菁

拜訪了 4 所緬甸移工兒童學校,這 是我這趟旅程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在沒有任何政府的協助下,靠的是 當地社區及邊境行動的支持,他們 的教室幾乎都是搭建出來的鐵皮 屋,小小空間還隔成兩三間教室。

和孩子們的互動過程中,不時會為 了他們的教育及生存環境感到難過 不捨,同樣都是地球上的一分子, 反而是她們感動我的更多,超出言 語所能表達。

教育在這樣的環境下是如此地艱 難,然而他們純粹辦學,期望更美 好的未來,讓我感動很久。

這趟旅程,讓我看到了泰緬邊境的 真實狀況。

傳統的生活深深連結了克倫族與自 然的關係:茅草葉編成的屋頂;木 板與竹片組成的屋子;柴火烹煮出 的米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 活型態,都讓 人的生活連結著自然 的規律,和諧地共同存在著。

當地人一個簡單的微笑,一句親切 的問候,也輕易地就搭起彼此之間 的連結。這種感受,好幸福。原來 自己追尋的,就是這樣深刻的連結 感。

感受自己在世界的座標,感受自己 與他人互相需要,而共同生活著。

33
邀請你,跟著邊境行動一起 貼近當地生活,看見人們的堅韌 在真實連結與理解後
共同省思與行動 !

「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 責人張正,還有《獨立評論@天下》

總監雲章,在親身參與公益旅行後,

他們這麼說:

知道有一群台灣人在泰緬邊境搞東

搞西,至少十多年了。這次終於親

身抵達、親眼目睹、親手觸摸。 更

看見了泰緬邊境的人們,每天都在

為生存而奮鬥。

105 號公路公益旅行是一趟不正常 的旅行,是一種另類奢華,一次看 盡人間絕景與絕境。

九天八夜,上了一堂克倫織布,吃 了幾頓朋友做的、自己做的料理, 吃飯喝水走路聊天,看見認真的老 師、天真的孩子。我們所支持的, 就是讓這群沒有條件和資源的孩 子,成為這世界的重要力量。

34

感謝你的支持!

陪伴泰緬流離孩童學習成長

2022年,經費運用情形

倡議推廣工作

租金、通訊、水電 捐款金融手續費

服務計畫執行費

緬甸移工兒童教育

資助 8 所學校 900 位學童:

教師服務津貼、文具教材費、校地 租金及水電費、校車交通費、設備

維修費、教師培訓工作坊及校務會 議、藝術教育課程師資及材料補助、 資訊教育課程推動、訪視督導費用、 青年培訓中心補助。

2022年總收入 6,926,698

70 % 來自社會大眾小額捐款 30 % 為企業及團體單筆捐款

2022年總支出 6,269,979

因應邊境學校軟硬體改善及服務需求擴增 餘絀續用於2023 年度服務計畫推展

服務推動工作

規劃服務方案、聯繫協調進度追蹤、 成效評估人力等。

邊境社區健康促進

資助緬甸社區學校計畫4所學校 400位孩童:學習用品、營養補 給及教師津貼等。

並資助合作夥伴:梅道診所醫療服 務、難民營特教中心、緬甸兒童 醫療基金及吃飯喝水生態農場。

泰國山區部落教育

資助 6 所學校 400 位學童:

部落青年教師服務津貼、教育督導及 學校訪視津貼、教師培訓工作坊、帕 篷學生宿舍生活補助、鄉土教案及傳 統技藝支持等。

35
行政財務工作 辦公營運費 68% 17% 8% 47% 21% 19% 13% 7%
籌畫舉辦活動、議題倡導人力 庶務後勤支援 財務管理人力

地址 10058 台北市忠孝東路二段39巷2弄14號3樓 電話02-3393-6010  信箱gloa@gloatw.org

粉絲專頁 Line

資助 兒童教育 支持

草根夥伴

培力 在地青年

Think Global x Act Local = Glocal Action

我們長期深耕泰緬邊境, 致力於培力當地社群自助發展

相信 「唯有從當地長出來的力量, 才能在當地深根茁壯」

我們與社區協力創辦學校,支持泰緬流離孩童就學

並打造社區網絡, 培育邊境青年成為服務工作者

讓人們有尊嚴、 有能力, 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