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脈桎梏——近親婚姻 自然組與必修社會的關係
近親婚姻 撰文|楊登云 《尼貝龍根的指環》中,齊格蒙德與齊格琳德為一對情侶兄妹。現 代人普遍有近親不能繁衍的認知,不論是出於倫理道德的限制,或 了解致病隱性基因容易因此結合。除了科學可解釋的因素之外,近 親婚姻在歷史長河中為何曾被視為純正血統的保存方法?而在人們 認知到優生學的理由之前,近親通婚繁衍為倫理上禁止又是如何形 塑的?本專欄將介紹禁婚親出現的說法以及與現代社會的衝擊。
追溯—— 人類起源於亂倫 相傳華胥生男子為伏羲,生女子為女媧,故今言伏羲女媧為兄妹; 而聖經故事中,夏娃為亞當的一根肋骨做成;又不少民族的起源神 話裡,最早的人類為一對男女組成。以當今的視角來看,僅由一對 男女繁衍的社會無法避免近親繁殖的情形,然近親婚姻、性行為與 生育古今為社會大眾不同程度上的不容。科學研究則發現近親繁殖 易造成致病隱性基因成對,從而引發一系列的遺傳疾病,嚴重影響 智力與生活自理的能力。作為亂倫產物下的我輩子孫,為何看待近 親婚姻是一門禁忌?
「血統純正」 十九世紀,英國維多利亞女王與其表哥阿爾伯特結為連理,生下的四 個男孩中有三個患有血友病,相傳其為血友病影響。但為此筆者必須 澄清此事,血友病為性聯遺傳,即其致病基因位於性染色體X上。女
性若只有一個性染色體異常(X′),為帶原者,生活大多與常人無 異,而男性只需帶有異常的X′,就會成為血友病患者,女性則須兩 個性染色體皆異常方會發病。維多利亞女王在帶有因子的情況下,男 孩有二分之一的機率患病,無關於近親婚姻。女孩們有二分之一的機 會帶原,嫁出後亦患病的子代令歐洲惶恐不安,稱其為「皇室病」。
此難以做為因近親通婚造成的悲劇,因為但凡任一無親緣關係的男子 與女王成婚,其子嗣皆高機率帶原或患病。
另一真正耐人尋味的是提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演化論之父達 爾文,19世紀時達爾文家族亦有近親通婚生育的紀錄。據報導,其 外祖父輩開始表親間的通婚,家族中有一半因早夭、不育或遺傳缺陷 等疾病絕後。而查爾斯達爾文本人則與表姊成婚,子女也有出現疾 病、障礙或缺陷。或許這便是達爾文醉心研究演化論的緣故。
第一日——枷鎖 20
遺傳性性吸引? 有一說指出,失散的親屬在成年後重逢後會產生異常的性吸引力, 即「遺傳性」的性吸引。一研究指出,超過50%的在別處寄養的 孩子在和家人團聚時,有想和家人做愛的強烈性衝動(Greenberg M,1995)。但至今仍無科學證據得以證明真實性,且原文
Genetic Sexual Attraction(GSA)的提出並非來自於生物學家 或心理學家,而是一位愛上自己放棄收養的孩子的母親,Babara Gonyo,他出版一本書名為I'm His Mother But He's Not My Son的書,講述關於類似經驗的亂倫之戀。筆者認為遺傳性性吸引 一詞應屬偽科學,一種將不只發生一件的事情取名並給予似是而非 的模糊理論,來源、理論皆不嚴謹,有種先射箭再畫靶之感。
日本遊戲公司挑戰近親親密關係的禁忌,一時蔚為爭議,也使ACG 文化中一提起兄妹戀就會出現的《緣之空》。
《緣之空》原為Sphere所推出的一款GALGAME,後改編為動畫。
遊戲有多種路線(結局)可以選擇,其最出名的莫過男主角與其雙 胞胎妹妹的穹線(妹妹名春日野穹、哥哥為悠)。兩人父母雙亡, 為避免分開收養,高中一同搬至一小鎮相依為命。兩人躊躇於依賴 與愛的距離,終至破除了倫理與道德的界線。作品中除了一般的情 侶表現外,有大量出格與露骨的場景(雖不為此路線獨有),挑戰 了普羅大眾的道德底線與認知。
建中靑年壹伍參期 21
筆者曾觀賞改編的動畫版,以兄妹戀為主軸。遑論雙胞胎兄妹戀的有 違論理一事,作品中關於戀愛關係的敘述有些扭曲。如妹妹竟在哥哥
表達關於意外懷孕的擔憂時,大喊「如果有的話,那就墮掉就好啊!」 筆者認為這應是為此作品增添一筆爭議色彩的緣由。
禁婚親背後的成因
民法第983條規定,直系血親、直系姻親以及旁系血親六等以內、
旁系姻親五等以內者,不得結婚。就算是因收養而成立的直系擬制血 親,於收養關係結束亦無法成婚。如果是重組家庭的兄弟姊妹呢?依 民法規定,旁系血親的關係會因收養中止,直系血親則否。所以一旦 終止收養,義兄弟姊妹是可以結婚的。依據我國於民國74年、87年 的立法理由,禁止近親婚姻的主要緣故應是優生學上的考量。而擬制 血親雖無生理血緣關係,依據74年修法理由,禁婚親之所以於收養 關係結束後仍有效,旨在維護我國固有倫常觀念。
美國便有一近親亂倫家族───惠特克(The Whittakers),其兩 代以前即娶了表姊妹,其女又嫁給其堂兄弟。隨後生下的十五個孩 子中,非殘即夭折。他們多面部畸形或患有如心臟病等慢性疾病, 其中更有人無法以言語表達,僅能以吠叫表達情緒與意志。他們難 以接受完整教育,更無法工作賺錢。房屋破敗,僅能靠社福維持基 本生理所需。惠特克一家長期受社區鄰居保護,得以隱居偏遠處不 受打擾。雖然透過募款已為他們的生活改善不少,沒有近親通婚, 這些痛苦磨難本無法發生。
除了優生學上的原因外,近親婚受禁止亦有以下說法:
厭惡說 01
韋斯特馬克效應指出,一同長大的孩子於成年後無法對彼此產生性 吸引力。此現象可見於我國早年童養媳一俗,以及有兄弟姊妹的家 庭。長久以來形成一門不容置喙的倫理規範,即關於近親婚姻的厭 惡說。童養媳當事人多半抗拒此婚姻,建立在貧窮利益的婚姻,事 成後生活也多半不美滿。與其相補的是前文所述的「遺傳性性吸 引」,共同長大的條件未成立時,有產生性吸引力的可能。
02 人格缺陷說 人格缺陷說強調與父母的近親性行為。一旦與父母輩的行為建立孩子 了扭曲的戀愛和性觀念,與社會的溝通會出現障礙,孩子恐怕難以應 對權勢不對等的關係。
03 經濟與保護 傳統父權社會中,女性常為政治或商業利益而出嫁聯姻。與埃及皇室 為維持血統純正而兄妹通婚相反,女性與部族外人士通婚能拓展勢 力,反鞏固我族發展壯大。而保護一說則不為經濟利益考量,其強調 避免家中女性受較年長者侵害,因此鼓勵同輩婚姻關係。外婚制只允 許族人選擇氏族外的配偶,如同姓氏或宗族間不通婚之俗,多少可以 以此解釋。若從優生學觀察也應是人類發展中避免近親遺傳缺陷的防 治辦法。
第一日——枷鎖 24
辯證 不可撼動的高牆? 我國早期民法更嚴格的規定八等親以內禁婚,而各國近婚親的嚴格 程度不一;對岸中國則禁制三代以內旁系血親結婚(含堂表兄弟姊 妹);日本禁止三等親以內,而堂表兄弟姊妹屬四等親,依法是可 以結婚的。
如果近親婚姻最大阻礙是優生學,那剝除繁衍目的的婚姻,其倫理 是可以挑戰的嗎?
現代婚姻的轉變 科技進步與時代不斷地沖洗,現代人的婚姻觀早已迥異於我們父母 一輩。早期結婚生子被視作人生一大必完成的目標,對男性更是有 「五子登科」一說(車子、銀子、妻子、兒子、房子)。但世世代 代的洗禮令人們早意識到結婚不是非達成不可,「沒有適婚年齡, 只有適婚對象」,今大眾更重視結婚的個人意志與品質。據內政部 2023年統計,國人平均結婚年齡為31.7歲,高出十年前一歲,台 北更是平均33.2歲結婚。更有許多人自願採取獨身主義,不婚不 生度過一生。
建中靑年壹伍參期
而結婚也不再意味生子,台灣生育率目前為1.09,平均每位婦人僅 生下約一個孩子。性別觀念轉換使雙薪家庭更注重自我實現。比起為 了生兒育女,伴侶步上紅毯的原因往往為了實現共同理想、相互認同 尊重彼此價值觀與自我實現。隨房價攀升,薪資瓶頸,以及對教育的 愈發重視使教育開銷增加。年輕人擔心讓孩子不能在高品質的環境長 大,亦擔心自己的生活品質劣化,因孩子限縮了自己事業、心靈等自 由。更有人選擇生下一個孩子後結紮,甚至於婚前即接受手術。
此外,婚姻也早跳脫過往一男一女結合的限制,自通過同性婚姻合法 以來,我國同性伴侶已逾兩萬人登記。同性伴侶可自由選擇無血緣收 養,同性性行為則無法產生後代。意味近親通姦會高機率生下畸形後 代的優生學一說,應為以異性戀為本位的思考模式,更遑論跨性別者 在生理性別與心理性別的分離,加上接受手術或激素治療與否的考 慮,優生學在此幾無立足之處。
總結來說,現代婚姻生活除了不再視生小孩為必須,結合也不限於生 理上的一男一女,優生學的觀點逐漸薄弱。至於倫理道德許多思想不 也曾是「人神共憤,天理難容」的存在呢?
如果繁衍不再必須 不願生孩子,甚至選擇獨身不婚的人增加,意即夫妻結合並繁衍後 代已漸漸與婚姻脫離。孕育下一代不再是婚姻關係的主要目的,亦 不限於一生理男一生理女的結合,阻擋近親婚姻的一大目的───
防堵畸形後代產生的可能,便大幅削弱了。倘若欠缺優生學背書, 近親間的親密關係幾乎只剩倫理道德的高牆。多少古代不容置喙的 禁忌,在時間洪流沖刷中消弭?就如上文所述,同性戀曾被認為是
疾病、是魔鬼,而如今反同者卻會被貼上標籤譴責。雖仍有異議, 但社會大眾已能認知每個人性向的不同並予以尊重。沒有甚麼是天 經地義的鐵律,時代劇變將推動不同議題的審視,不論承繼或叛逃。
另一點值得一提的是,越來越多人接受結紮手術,英美兩國約有二 成男性接受結紮手術,此外,男性結紮的案例有九成的滿意度。且
二十歲左右的年輕男性接受結紮的後悔率遠高於較晚接受手術者。
由此可知,結紮的比例並不低且後悔率不高。一旦自願失去生育後 代能力,優生學的重擔亦會減輕。至於近親婚姻導致親緣關係混亂 的擔憂,筆者認為有些薄弱。一幅難畫的家庭樹並不意味著什麼, 其來自於對衝擊思想帶來的恐懼不安。給予一個居高臨下的理由, 抨擊所有相反意見。一個能恣意解釋擴張套用的立論往往不嚴謹。
二十一世紀過了二十年,婚姻從形式到目的都發生了劇變。我們見 證了初婚年齡提升、出生率驟降、婚姻不再局限於傳統一男一女的 結合。社會環境與大眾觀念也隨時代發生劇變。我們不妨可以反思 近親婚姻禁止的原因,抽離婚姻與其綁定的傳統思維,我們時至今 日反對的原因是什麼。
即便如此 筆者對於近親婚姻亦是難以接受的,諷刺的是,認同的觀念之一即為 基於優生學的理由。尤其在看完惠特克家族的紀錄片後,筆者深感痛 心。不論其長輩的出發點,是為愛、是為血統純正、或為財產,生下 畸型的後代使其難以自食其力,經濟能力低下,只能求得最基本的生 存。這之中只要有任一個節點不一樣,惠特克家族極有可能面臨更糟 糕的處境。倘若鄰居沒有保護一家人隱蔽隔絕、倘若人們沒有捐以善 款反落井下石,惠特克家族不一定會死去,但可想而知會面臨更嚴峻 的日子,徹底被踐踏尊嚴的生活。或許如此以來筆者也陷入了優生學 的泥淖,或者說,事情仍回到了結婚與生育綁定、順性別異性戀本位 的出發點,亦忽略了法定血親的情況,但我們的社會能夠抽離倫理道 德的約束嗎?法律建立全然出自於不證自明的自然權利嗎?且正如保 護說所擔心的,近親性行為背後可能的權力輩分不對等的關係,也是 我反對近親婚的原因。
筆者認為,禁婚親的誕生絕非出於純粹優生學的理由,保護說與人格 缺陷說應是另二重要的論點。禁止近親婚其實有點類似禁止師生戀, 旨在防堵權力不對等的關係,例如父母輩之於子女;兄長、長姐之於 弟妹。親屬間的庇護,將使得不對等性關係更加棘手。一旦晚輩在觀 念尚不成熟時建立扭曲的關係,對其社會化將有負面影響。
至於非現實的ACG等文化中出現義兄弟姊妹甚至近親題材,我認為 沒有不妥。大部分人都能清楚辨明現實手足與虛構作品中的差距,即 便是如筆者的獨生子女。強行在虛構作品中追尋現實往往是沒有意義 的,衍生出的偏差行為應被視作特例。
第一日——枷鎖 28
社會放推與重理輕文
自然組與必修社會為何如此微妙
撰文|楊登云、林祐守
期末考考九科,自然組學生會放掉什麼?
筆者在三類組(生醫學群)觀察許多人對第三冊社會的態度。
消極應對的背後,存在什麼成因,是否應該背負罵名?
第一日——枷鎖 30
建中人社班停招 2022年11月,成立近20屆的 建中人文暨社會科學資優班(以下 簡稱人社班)廢除,跟隨僅晚了北 一女一屆的腳步。此事引發不少討 論,其中不乏有對於臺灣目前科技 產業蓬勃發展,而愈發輕視甚至蔑 視人文領域的評論,「因為不能縮 小晶圓片」、「無法增加良率」等 諷刺反映臺灣社會覺察到社會組與 語資班、人社班確實為某種無形的 風氣桎梏。
人社班與語資班不同,後者重 視語文能力,而前者對於社會科學 多有著墨。筆者認為一個人文社會 領域的人才需要長時間的醞釀與引 導,不同於數理方面顯而易見的天 賦嶄露,或語文相對容易以績優檢 定衡量出結果。相較於赫赫有名的
建中科學班或數資班,筆者直到遇見 了人社班的同學才知曉其存在。建中 人社在108課綱後改為分散式資優
班,原本的24班成為空號後,人社 班凝聚力大不如前,獨立研究也僅剩 下自主學習的時間。建中社會組的學 生本就佔少數,每年級近九百人的情 況下,112學年度上學期高二社會組 只有三班共不到70人,願意投入心
力在人文領域的學生自然少之又少。
當年成為領頭羊甚至它校參考對象的 建中人社走入歷史,可預見人文社會
領域於高級中等教育端的發展恐只有 走下坡路的未來。
民國 92 年起推動「高中生人文及社會科學基 礎人才培育計畫」,人社班成立
108課綱上路後轉為分散式,不再集中成班 24班成為空號至今
確定111學年度入學為最後一屆,人社班停 招待廢
第一日——
大學入學不採國文 文科重要性減弱? 112學年度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考
試入學分發委員會公告繁星推薦、申 請入學及考試分發校系參採科目,其
中頂尖大學電機資訊學院、工學院等
理工科系紛紛在申請入學管道停止參 採國文科。而各校系於113學年度 仍未改做法,除了少數保留或以及部
分於分科測驗回頭採計以外,國文成 績在就讀理工科系路上之重要性已不 如以往。此舉引起熱烈討論與批判,
知名作家如李家同、親職作家羅怡君 等提出質疑與擔憂,108課綱重視素 養教育,多所理工校系卻背道而馳捨
棄人文素養,並表達國語文能力對學
生的重要。此外,約九成民眾認為國 文作為學習知識的基礎,且對於職場 是有正向幫助的。
筆者認為,不計國文就志在二類 組理工科系的考生而言無疑是有利 的。但申請入學並非與分科或早期的 聯考一般,以大考筆試成績作為錄取 唯一依據。第二階段面試、筆試、實 作對於想「學測就上」的考生而言是 另一個重大挑戰。其中面試要求的對 答、表達能力、臨場反應等,若欠缺 國文能力不失為劣勢與阻礙。因此筆 者認為不採計國文意味著拋棄人文價 值的連結有些許草率。
112 學年度第 2
學期高二第 3 次定期考試日程 自然組課程安排 緊湊的課與絕望的考程
數學 必修
班(第二班群) 國文
班(第三班群) 國文 體育 歷史 公民與 社會 英文 數學 必修 物理 地理 生物 選修 物理 化學
、26 班 國文 體育 化學 公民與 社會 英文 數學 地理 生物 物理 歷史
建中112學年度期末考程,由上而下為一、二、三類組
27 班 國文 體育 公民與 社會 英文 數學 地理 物理 生物 28 班 國文 體育 英文 物理 地理 公民與 社會 化學
史」考試班級:214-223、225、226 理」考試班級:204-213、225-228
108課綱上路將必修自然科學中,原 本16學分的課程中,4學分給予了 探究與實作,變相吃掉了原本學科的 學習時間。雖然課綱亦有刪減內容, 但整體而言仍限縮了自然科教學的時 間,時常有趕課的情況。加上建中將 大多學校於高二授課的自然探究與實
民與社會」考試班級: 204、206、208、210、212、214、216、218、220、222、225-228 、科目代碼表
課時曾被同學詢問上課的理由,並指 出大多數人都在讀自己的書,對比物 理、化學課的響應情形,足見社會科 在自然組的地位。
話雖如此,筆者地理段考前也只 念了一天,公民連習題都沒什寫,歷 史則出於較高的興趣有安排進度。三
作挪至高一,使高一普通班完全沒有 物理化學二科。高二自然組學生須立 即適應必修加上選修的包夾,即便有
學生應考規則(請學藝股長於班上宣讀及公告) 未安排考試之時段,請同學自行妥善運用準備考試。
自行超修或尋求補習班,也不見得能 立刻適應。讀書除了應對國英數物化 與生物外(建中三類組較多),社會
科時常成為被放棄首選。筆者在地理
類組段考面臨最糟糕的情況,須面對 國英數物化生及兩科社會科,若加上 體育有九科。若有其餘報告及社團兼 顧,時間管理為非常大的挑戰。即使 對社會科有熱忱的自然組同學也多少 有些抱怨。
教室座位不可併排,以直行 7 排為規則,統一將抽屜內物品清空或抽屜朝講桌方向擺置。考試前應將書包置於教室前後, 考試時除應試文具外,不得使用計算紙、計算機及印有與各考科內容相關之用品,桌面亦不得放置任何書籍或紙張(包 括自備草稿紙、計算紙等)等。
考試時,任何具有通訊功能之器材(包含手機、PDA、iPhone…等)不得隨身攜帶,且必須關機;凡未關閉經發覺者,扣該科 10 分;若發出聲響則以作弊議處。
學生應於考試規定時間入場,逾時 15 分鐘不得與試。考試開始 30 分鐘後始可繳卷,繳卷同時應收拾書寫答案之試題,不 可留置桌面或座位上;考生繳卷後必須離場,不得於該節考試時間內再度進入教室,違者扣該科成績 5 至 10 分。
為配合電腦卡作答,學生應自行在答案卡上填寫姓名及劃記年級、班級、座號、科目代碼、組別等資料,非電腦閱卷則於 答案卷上填寫班級、座號、姓名。未依規定與劃記錯誤者,扣該科總分 10 分。
試題發出後,除因試題印製不清得舉手發問外,其餘一律不得發問。
社會科的教學與應試 背多分的鎖鏈要纏多久 國小五年級時,筆者的社會老師便在
第一堂課對全班下了猛藥,強調社會 科的應是精隨在於「背多分」,這個 聽到爛掉的諧音哏在其要求之下被迫
複誦多次,考得好要替老師複誦此三 字箴言以建立威信,考得差了要複誦 記取教訓。考試導向的方式也剝奪了
思考的機會,例如年代與事件的連連 看、題目敘述只有一行的零技巧記憶 題。尤記某次最後一題是「你最崇拜
敬佩的歷史人物是誰?理由是?」並 給予台灣史的重要人物供選擇。檢討 時被老師責備一番,批評我們寫的東 西不知所云,理由薄弱。筆者認為,
在那樣的年紀沒有建立宏觀與微觀視 野切換、由不同立場思索一個人的行 動綱領,去崇拜一個以死之人多少是 盲目危險的。更何況當時所有人淹沒 在一一對應的事件與描述、事件與年 代,沒有接受什麼思考的訓練,要我 們如何立論精宏、鞭辟入裡?
台灣社會科教育有濃厚的應試導 向成分,雖不只社會科,但嚴重程度 從「背多分」一詞可見一斑。台灣的 社會科在現今新課綱強調的素養導向 下並沒有長進。超長的題幹中只要圈 選幾個關鍵字即可作答,混合題組也 不見什麼思辨性。我們用四選一和五
Q 我們期待誰的 歷史比較好?
選多的題目殷切期盼學生立足於不同 立場培養宏觀大局視角以及微觀的個 體思想行動,天方夜譚都不足以概 括。數理考試的刁難與變化度高,雖 不代表著如此教學是好的,但社會科 選擇題無法辨別出更具深度的思考, 也缺乏申論引出學生的涵養與底蘊。
自然組學生對於社會科的態度消 極難以針對個體問責。大眾與專家時 常擔憂人文社會在高中端衰微會導致 學生欠缺深度思考,以及透過質性資 料辯證的能力。但應試為主的教育令 社會科學習沒有發揮這個期待。在憂 心此一背景會教導出「科學怪人」
能背下多起事件的發生時間 地點,還有國家君王的順序
能分析各個立場的觀點,從宏 觀與微觀洞悉一起事件的全貌
前,應當去除二分法的謬思。期待所 有學生認分學習史地公三科即能通貫 古今,在衝撞社會議題時能利用厚植 於心的知識闖蕩,忽略了教學本身淪 於服膺應試目的的工具。
賦予沉重的課業壓力和不足的教 學時數,導致自然組學生對社會科消 極或反感。史地公只是加重額外的背 誦負擔,沒有綜觀世界的思考。自然 組希冀社會科課程調整不應淪為重理 輕文的論戰,或是社會組也要接受自 然探究洗禮的交換。一個徹底捨去人 文社會的地方,是放棄對於社會的思 考,不是不知道國父孫文的字載之。
現況分析 台灣小黨與兩大黨的拉鋸
台灣政治現況概述 自民主化以來的勢力消長 自從台灣民主化以來,已經經歷過各種大大小小的投票活動,選舉、公投、罷免、 修憲等等,也讓我們的民主體制越趨成熟。
西元1996年正式開放民選總統後,台灣的政治環境大致上形成了穩定的兩 大勢力對抗,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綠營」以及「藍營」陣營,雖然「第三勢力」 在台灣從來沒有消失過,但卻也從來沒有真正成功撼動過「藍綠對抗」的版圖, 這點我們能夠從下面兩張折線圖看出來,我們也能夠發現,「藍綠」對抗似乎有 越來越穩定的趨勢,而且民主進步黨似乎擁有一定的優勢。
另外,除了總統要由藍綠以外的政黨獲勝相當困難外,藍綠以外的政黨要獲 得立委席次也相當不容易,幾乎只能夠靠「政黨票」擠進立法院(除非在地方和 藍綠其中一方合作,這點在後續會提到),而得票能夠超過5%的小黨卻少之又 少,2020年僅僅只有時代力量和民眾黨達成門檻,2024年更是只剩下民眾黨。
然而上面提到的「總統」與「立 委」選舉,都屬於「中央選舉」 的範圍,那麼「地方」呢?我們來看 看「縣市首長」以及「縣市議員」的 得票情況。
由於台灣的地方選舉一直到 2014年才將「直轄市市長」、「縣 市長」與「縣市議員」合併進行, 因此較難以簡單的圖表呈現選舉結 果。但事實上,國民黨在地方大選一 直都有絕對的優勢,國民黨唯一明顯 的敗仗僅僅發生在2014年,也就是 太陽花運動不久後,後來的2018、 2022,國民黨在「地方首長」及「縣 市議員」都贏得了絕對的優勢,目前
全國22個縣市(包含直轄市)中, 有14個由國民黨拿下,其餘分別是 民進黨5個、民眾黨2個以及無黨 籍1個。
除此之外,國民黨所擁有的縣市 議員也遠遠多過民進黨,目前全國總 共有910席議員,其中國民黨擁有 367席,民進黨則擁有277席,其 他席次則分別為227席無黨籍和39 席其他小黨。從上面這些情況,我們 大約可以得知兩個關於台灣政治環境 的訊息:首先,是中央選舉民進黨佔 優勢,地方選舉則由國民黨佔優勢; 第二,小黨在「縣市議員」相對較有 發揮的空間。
可是,這代表台灣人不歡迎歐小黨 嗎?其實並不是,除了常常聽到「藍 綠一樣爛」這樣的說法、或是常常 有自詡為「第三勢力」的黨派崛起之
外,我們也能夠從政黨票看出端倪。
左圖呈現的是自從2008年實施「單 一選區兩票制」,也就是「不分區 (政黨票)」出現過後,民進黨、
國民黨以外的政黨在政黨票的得票 率加總。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數字從 2008年的12%左右,上升到2020 年的32.66%,而雖然它在2024年 稍微下滑到29.26%,但整體來說和 2008、2012年相比依然高出不少, 這或許能夠解讀為,台灣人並沒有 「真正認同傳統的兩大黨」,反而希
望能夠有更多不同的勢力進入政壇。
因此我們大概可以知道,台灣人並不 是不喜歡小黨,而是有其他因素阻礙 著小黨的發展。
七十周年特刊Serendipity
追溯歷史 小黨在台灣是如何發展的?
上世紀起的台灣小黨史 更迭的第三勢力 要了解究竟目前的小黨遇到的困境,首先我們要先來回顧一下「小黨」在台灣發 展的歷史。
要說到早期的藍綠以外勢力,最具代表性的即為「新黨」。由於與國民黨當 權者產生矛盾,國民黨內的非主流派系「新國民黨連線」脫離國民黨,於1993 年成立了「新黨」。
1995年的立委選舉,新
黨一舉在164席 立委中拿下了21席,成為國會的第 三大黨,而雖然在1996年新黨並沒 有正式提名總統參選人,但其支持的 林洋港、郝柏村拿下了全國14.9%
的選票,位居第三,顯見此時新黨就 是藍綠之外最大的政治勢力。
然而這就是新黨最活躍的時刻 了,此後新黨陷入內鬨,到了1998 年時,立委席次省下10席,到了 2001年更是剩下1席,如今新黨幾 乎泡沫化,全國剩下1席直轄市議 員,甚至連官方網站都無法使用,而 「第三勢力」這個角色也被宋楚瑜成 立的「親民黨」取代。
親民黨於2000年成立,和新黨 類似,都是由國民黨內的非主流派系 分裂而成。2000年的總統大選,宋 楚瑜有意爭取國民黨提名,然而最終 國民黨提名了李登輝支持的連戰,宋
楚瑜因而與國民黨決裂,獨立參選並 拿下了36.84%的選票,「險敗」給 了民進黨的陳水扁。選後,宋楚瑜正 式成立「親民黨」,希望效法蔣經國 「愛民」的精神。
依然和新黨一樣,親民黨也在第 一次的立委選舉一鳴驚人,在2001 年的立委選舉中拿下了46席(共 225席),並且和68席的國民黨、 1席的新黨組成在野聯盟,頻頻阻擋 執政黨的政策與法案。然而由於國、 親越走越近,親民黨的主體性也漸 漸消失,不但在2004年總統大選以 「國親聯盟」的形式參選卻失敗,立 法院席次也不斷減少,在2008年的 立委選舉中只剩下1席。雖然宋楚瑜 隨後在2016、2020年都參與了總 統大選,但卻無法否認親民黨在目前 的台灣政壇已無實質影響力,2022 年地方選舉過後,年親民黨在全國只 剩下1位縣市議員以及1位村里長。
除了似乎色彩偏藍的新黨與親民黨, 事實上在這段期間,也有著立場明顯 和國民黨不同的政治勢力,其中最具 代表性的就是「台灣團結聯盟」,簡 稱台聯。雖然台聯日後被視為「偏 綠」的政黨,但事實上它和國民黨前 總統李登輝有段淵源。
李登輝雖然從未真正加入台聯, 但卻一直被視為台聯的精神領袖,因 為他除了促成台聯的成立、偶爾和台 聯有些往來之外,在日後台聯的競選 活動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例如台聯 就曾經在選舉時喊出「感念李登輝, 政黨投台聯」這樣的口號。
從2001年開始,台聯就取得了 立法院的席次,成為第四大黨,相較 於國、親始終站在執政黨的對立面, 台聯則相較「親綠」,但隨後也因為 內部路線爭鬥等等問題,而漸漸消失 在台灣政壇上,在2016年過後正式 退出立法院,目前則在全國擁有2位 直轄市議員及1位村里長。
在台聯漸漸沒落之後,台灣政壇最具 代表性的「第三勢力」就是時代力量 了。2014年,為了抗議國民黨在立 法院強行通過服貿條款,學生們發起 了太陽花學運,而時代力量也在這 個背景下成立,並且在2016年立委 選舉時和民進黨區域合作,一共拿 下5席立委,成為立法院第三大黨, 2020年則拿下3席,退居第四大黨。
七十周年特刊Serendipity 124
2024年,在台灣民眾黨的崛起之 後,時代力量的政黨票無法跨過5% 門檻,退出立法院,目前在全國擁有 5席縣市議員以及1席鄉鎮市區民代 表。相反的,台灣民眾黨在2019年 成立後獲得了不小的聲量和支持度, 更在黨主席柯文哲參選總統的2024 年,拿下了22.07%的政黨票,獲得 了8席立法委員,在藍、綠都沒有過 半的情況下,成為了關鍵的勢力。目 前台灣民眾黨在全國一共擁有8席立 委、7席直轄市議員、2席縣市首長、 8席縣市議員、14席鄉鎮市區代表 以及11位里長,為目前台灣藍綠之 外勢力最強的政黨。
最後,包含上述政黨,2024年 4月時,擁有至少1席「任何經由選 舉產生的公職」的政黨總共有14個, 分別是民主進步黨、中國國民黨、 台灣民眾黨、無黨團結聯盟、時代力 量、台灣團結聯盟、親民黨、台灣基 進、社會民主黨、正神名黨、勞動 黨、新黨、人民民主黨及中華統一促 進黨。
藍綠大黨之下 小黨在政治中扮演的角色
或許在臺灣,我們都已經習慣了兩大黨的政治,甚至對於「小黨」有些不了解與 陌生,但事實上,即使是在小黨影響力看似相對不大的臺灣,它們還是在政治中 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台灣人的政治環境很特別,雖 然形式上是兩大黨,有些 人卻認為我們的兩黨制和國外的兩黨 制很不一樣,這其中原因就在於臺灣 尷尬的地位。我們試著思考一個最簡 單的問題就好了,你認為民主進步黨 和中國國民黨最大的差異是什麼?確 實,這兩黨的社會理念不太一樣,例 如有人認為國民黨偏向右派、民進黨 偏向左派等等,但我相信大多數人腦 中浮現的第一個答案很可能是「國民 黨親中、民進黨反中」或是「國民黨 偏統派、民進黨偏獨派」等等,我們 先不論這些印象是否完全正確,我想 告訴你的是,這些關於國家地位以及 主權的問題,在大多數的國家中是不 存在的。
也就是說,臺灣的兩黨,是國家 定位之爭,國外的兩黨,則大多數是 社會理念之爭,也大致可以粗略的簡
化為左右派之爭。我們舉兩個世界上 最知名的兩黨制國家,美國和英國作 為舉例(當然,美國和英國政治環境 有相當大的差異,不過都可以說明這 個概念)。左派追求的是改革,常見 的主張有平等、大政府等等,在美國 代表這個立場的是民主黨,英國則是 工黨;右派則是保守,常見的主張有 小政府、自由放任、資本主義等等, 在美國代表這個立場的是共和黨,英 國則是保守黨。
在這種情況下,臺灣的兩大黨常 常沒有辦法專注在真正的「社會議 題」,又或是如環境、交通等等相較 於國家定位,鏡頭比較少的議題,這 些議題就需要靠小黨來幫忙推動,而 在資源較少的情況下,小黨也有可能 希望藉由更努力的問政來取得贏得社 會的認同。 七十周年特刊Serendipity
我們能夠觀察過去公民監督國會聯盟
的評鑑結果,以第10屆立委第7會期
來說,公督盟選出的27位優秀立委中, 有20位是民主進步黨籍,3位時代力 量籍,3位台灣民眾黨籍以及1位無黨 籍,反倒是擁有38席立委的最大在野 黨—中國國民黨,沒有任何一位委員獲 選為優秀立委。
兩個規模相對小的政黨,時代力 量以及台灣民眾黨獲選為優秀立委的 比例是相對高的(台灣基進僅有一位 立委,並且在第三會期後遭到罷免, 樣本數還不足),反而兩大黨在「立 委」這方面表現較為不足,其中,中 國國民黨雖然在席次上遠遠多於兩個 小黨,卻在「獲選次數」遠遠落後它 們。
因此對台灣來說,小黨的重要性 很簡單,就算沒有辦法取得執政權, 只要能夠讓小黨進入立法機關,便很 有可能發揮出比大黨更大的效益,成
為認真監督的在野黨。
除此之外,我們也能夠從2024 年的「全國不分區及僑居國外國民立 法委員選舉選舉公報」看出一點端 倪。在兩大黨方面,都提到了「兩岸 關係」或是「國際關係」,例如民進 黨表示要維持現狀、讓世界上架台 灣;國民黨則表示兩岸關係要和平穩 定。相反的,這次除了兩大黨之外, 獲得最多政黨票的三個政黨,也就是 台灣民眾黨、時代力量以及小民參政 歐巴桑聯盟,則都沒有在政見欄中提 到國際或是兩岸。照並不是在說哪一 種政見比較好,而是可以透過這種情 況,了解「大黨」與「小黨」關注議 題的差異。
除此之外,小黨的功能還包含在 國會中扮演關鍵少數、比大黨更深入 在地等等,總而言之,小黨在政治中 的力量經常非常關鍵且不容忽視。
備註:「獲選比例」的計算方式為(該政黨獲選次數)/(該政黨第一會期立委人數+第二會期立委人 數+⋯+第七會期人數),由於整屆立委會有入黨、退黨、補選等情況,因此各政黨人數會有變動
優秀立委 建中靑年壹伍參期
國際觀察 小黨發展狀況
參考國外案例 國際小黨發展狀況
在前面,我們已經介紹過了臺灣的小黨,並且說明了小黨們目前在臺灣遇到的困 境,而我們觀察了世界上許多國家的小黨發展狀況,將小黨分成了五大類,下面 我們一一介紹。
環保政黨 「環保」是一個非常多人在意的議 題,但是卻常常不是大黨所最專注的 領域。在這樣的情況下,綠色政治漸 漸在1970~1980年代於世界各地 萌芽,而這也是綠黨的起源,這些綠 黨也在2001年成立了一個國際性的 組織「全球綠黨」,根據全球綠黨的 官方網站,目前這個組織一共有超過 70個正式成員。
這些「綠黨」通常抱持著環保、 生態、和平的理念,他們認為,在全
世界都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卻忽 略掉了環境的承載力;而以開發國家 在追求政治目的的同時,卻傷害了自 然環境,綠黨們認為,我們應該要將 美好的地球環境傳承給後代子孫。
當然,綠黨並不是只提倡環保, 他們也提倡社會正義、性別平等、族 群多元等議題,目前,綠黨在歐美發 展的相當不錯,在國會以及地方都有 不小的影響力。
七十周年特刊Serendipity
共產與極右翼 許多人都知道,左派代表改革派或進 步派,右派則代表保守派,而顧名思 義,極右派就是「極端保守派」,有 時候,也代表極端的民族主義。
雖然目前世界上的共產國家已經 不多,但「共產主義」依然在世界各 地存在,以希臘共產黨為例,它的歷 史非常悠久,早在1918年就已經成 立,目前則在希臘議會300席中擁 有21席,除了希臘,包含法國、西 班牙,甚至是日本,國會中都有共產 黨的存在。
說到共產,可能許多人會直接聯 想到獨裁,但是共產和獨裁完全是不 同的概念,這些國家中的共產黨和中 國共產黨不同,他們是非常遵循並且 認同民主體制的,他們都是在民主的
區域型政黨 在臺灣,幾乎所有的政黨活動範圍都 遍及全國,沒有明顯的區域型政黨, 然而這種區域型政黨在國外卻不算太 少見。
以日本為例,目前的東京都知事 小池百合子所屬的政黨為其在2017 年創立的的「都民第一會」,該政黨 僅以東京為主要活動地區,目前在東
體制之下推行共產主義。
依照過往經驗,不論是極左或是 極右,由於立場極端,很難獲得大多 數選民的認可,然而近幾年由於移 民、經濟等等問題,極右派卻有勢力 越來越大的趨勢,例如在歐洲議會, 代表右派或是極右派的「ECR」的席 次原本為66席,而根據民調預測, 在今年的歐洲議會選舉,將很可能增 加到85席。
另外,法國極右派的政治人物勒 龐在總統大選的得票率也一再增加 (第一輪),從2012年的17.9%、 2018年的21.3%到2022年的 23.15%,各種跡象都顯示,極右派 正在壯大中。
京都議會以外的地方都沒有席次,而 在東京都議會則為第二大黨,僅次於 自由民主黨。
除此之外,英國也有不少區域型 政黨,其中又以北愛爾蘭地區最明 顯,例如北愛爾蘭聯盟黨、厄爾特斯 聯盟黨等。
大帳篷型政黨 大帳篷指的是同時採納了各種立場、 各種派別的觀點所組成的政黨,其實 大帳篷指的並不是小黨,許多大黨也 都有大帳篷的味道,日本的自由民主 黨就是其中一個大帳篷大黨的例子。
我會想要特別在「小黨」這個主 題提到大帳篷主要是看到臺灣的政治 政治,在臺灣,最能夠被稱為大帳篷 的政黨為台灣民眾黨,除了因為民眾 黨有許多重要的人物來自各個政黨, 民眾黨的許多立場也來自不同的陣營 或是不同陣營的綜合結果。
或許,當其他國家的選民對於傳 統的兩黨政治感到疲憊後,也會出現 類似「大帳篷」的第三選擇。
如何讓小黨生存? 全軍覆沒? 要思考如何讓小黨生存,可以從兩個層面下手,分別是「如何在現有的體制下讓 小黨生存」以及「如何讓我們的體制對小黨更友善」,首先讓我們先來討論前者。
首先,投給你真心最支持的政黨,就能對小黨產生非常大的幫助。我們以我 們的不分區立委來舉例,若是原本支持的政黨是大黨,相對沒有問題,但是許多 人也會因為認為自己支持的小黨沒有機會突破5%的門檻而不投票、投廢票或是 投給其他大黨,但事實上,這些行為對於小黨來說都是非常大的打擊。
我們應該要知道,「5%」並不是唯一一個分界點,事實上,「2%」以及「3%」
也是兩個對於小黨來說非常重要的數字。一個政黨想要提名不分區名單,需要滿 足四個條件中任何一項,這四項條件分別為:
最近一次總統、副總統選舉,其所推薦候選人得票數 之和達該次選舉有效票總和2%以上
最近三次全國不分區及僑居國外國民立法委員選舉得 票曾達2%以上
現有立法委員5人以上
該次區域及原住民立法委員選舉推薦候選人達10人以上
可以注意到第二點,只要最近三次不分區得票率有一次達到2%以上,就能夠讓 該政黨繼續提名不分區名單,繼續為自己關注的議題倡議。除此之外,不分區得 票率需要達到3%,該政黨才能繼續獲得每年每票50元的政黨補助款。50元聽 起來不多,但是以2024年立委選舉的情況來說,達到3%的門檻大約需要41 萬票,簡單計算過後就能發現,41萬票乘上50元再乘4年,將會是8200萬元, 這些錢對於小黨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資源。
因此,每一票對於小黨來說都非常珍貴,如果希望與自己理念相近的政黨繼 續存在臺灣社會,那我們就應該依照自己的意志,給予他們支持。
然而,要讓小黨穩定的存在我們的社會上,最根本的辦法依然是改變我們的 體制,而改變體制,能夠從三個方面進行。首先,是不分區能夠分配席次的門檻, 雖然設定門檻是為了避免造成國會小黨林立反而更更混亂、導致國會停擺,但是 當門檻偏高,也會形成小黨進入國會的阻礙。因此,我們應該思考,究竟如何在 這兩者之間取得平衡,設立更適當的門檻。
另外可以做出改變的地方,則是「選舉保證金」。
競選職位
選舉人總數5%
直轄市長
選舉人總數10%
選舉人總數10%
當選
選舉人總數10% 七十周年特刊Serendipity
上表是我國各項公職選舉的選舉保證金以及退還門檻,可以看到,不論是金額本 身或是退還門檻,都對於小黨相當不友善,而且,小黨在得票率上本來就不如大 黨,要是「不夠努力」,保證金無法退還的機率相當大。尤其「總統」的選舉保 證金是1500萬的天價,對於小黨來說更是難以想像。
降低選舉保證金門檻及降低退還門檻,將會對小黨的生存將會非常有幫助。
最後,則是重新檢視我們的「並立制」。從之前的文章能夠發現,德國的 「聯立制」對於小黨是相對有利的,而在臺灣,區域立委幾乎沒有小黨空間的情 況下,再加上並立制的運作模式,整體政治環境對於小黨來說相當艱困。當然, 要求臺灣直接將並立制轉變為聯立制或許太過強人所難,也需要多重評估,這時 候,我們也能夠參考韓國的折衷方案「準聯立制」。
不過,要改變制度最困難的地方還是在於「更改法律」。上述這些制度,都 受到法律的規範,然而能夠修改法律的立法院,卻在目前的制度之下,席次完全 被大黨攻佔,要奢求大黨透過修法來增加小黨的生存空間,或許太過不切實際。
參考資料 關心政治,不畏「狂熱」貶抑標籤 結語
在這個專題中,我們從各種不同的面向切入,先簡單介紹臺灣目前的政治環境, 再探討「小黨」的重要性、在國內外的生存狀況以及改善生存危機的方法。
我常常在想,我們對於小黨的態度,是不是又太過不公平了呢?我們常常覺得
小黨沒有用,所以沒有意願投票給它,可是,究竟是它沒有用我們才不投給它, 還是我們不投給它,它才難以發揮功能呢?
我常常看到一種說法,覺得投給那些沒有機會當選的小黨,就是在投廢票、甚至
是在資助光譜比較遙遠敵營,或許,在制度上有那麼一點這種感覺,可是我們 前面已經討論過小黨在政治中的重要性,這種重要性在臺灣甚至會被更加放大。
因此,我反而認為,如果真的有和自己理念真的非常相近的小黨,「投給它們看 看」會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另外,就算真的最終因為各種考量而沒有投給它們, 也能夠考慮用捐款等方式支持它們的生存。
最後,我也相信,大部分的政黨都是「有理念、有主體性」的政黨,不應該隨 意的就被歸類為小藍或是小綠,太過草率的歸類,也會扼殺政治環境的多元性, 壓抑不同的聲音,對於社會絕非好事。大家要記得,我們常見的顏色只有藍色與 綠色,卻不代表這個世界上沒有其他顏色。
當然,我寫了那麼多,並不是要大家只能支持小黨、或是不能支持大黨,與其說 服大家支持什麼樣的政黨,我認為「監督」自己投票支持的政黨更加重要。選 前的政見,選後真的有努力執行嗎?選前的口號,是真心希望社會更好,還是 只是煽動大眾對現狀的不滿呢?該政黨的所作所為,真的是自己希望的樣子嗎?
多了這些思考和監督,才能夠讓各個政黨繃緊神經,讓政治更符合人民的期望。
政治,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非常重要,生活中的一切,幾乎都被政治所影響。
「政治狂熱」聽起來有些貶義,可是熱衷政治、參與政治絕對不是一件丟臉的 事情,我真誠的希望,身為社會的一份子,都能夠好好的關心政治,關係政治, 政治才不會用你不喜歡的方式關心你。
提高一分,干掉千人 前言
上世紀中期,中華民國政府遷臺,此後漸漸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兩 岸。因為兩個執政權都代表過中國,且一直以來維持著一種微妙的 關係,兩岸也有許多制度被人們拿出來比較。身為高中生,我們自 然好奇中國的高考制度與我國的學測有何不同。再加上近年來隨著 網路發展,不斷有許多記錄當代中國高中生「辛酸畫面」的影片流 出。片中,他們似乎已經為高考走火入魔。因此,我們也想探討高 考制度背後的利弊。魯迅曾寫過一篇小說,叫做《狂人日記》。其 中提到“吃人”這個概念,具體來說,是指封建禮教吃人,有「為古 代制度、標準所害」之意,然而,人們卻對其麻木,選擇戴著禮教 假面去吃(毒害)更多人。我們認為,讀書升學固然是種提升自我 的好方法,但頂著「為孩子好」這種觀念,掩護自己「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的想法,進而逼著孩子苦讀高考,這種扼殺孩子其他 可能的做法,未嘗不是一種吃人。
什麼是高考 ? 高考全稱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是海峽對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於每年 六月上旬舉辦的升學大考,為期二至四天。每到炎炎夏日,中國的莘莘學子湧入 考場,參加這場攸關人生的考試。
那麼,一位中國的高中生從頭到尾都需要經歷些什麼呢?
首先,先來談談什麼樣的人可以參加高考。若是想參加,那麼你不能是「具高 等學歷教育資格之大學」的在校生,也不能被其錄取並保留入學資格;也不能
是高中非應屆畢業生;且不能被停考或被施以其他類似處分。滿足這些條件後, 如果有高中同等學歷,且具所在省籍行政區正式戶口(外國僑民則需在當地定居 且具永久居留權),那麼就可以報名高考了。
除了考試本身以外,另一個重要環節便是志願填報。志願填報後,將會由各間學 校公布錄取名單及寄發入學通知書。至於志願填報的具體流程,其實因地制宜。
接下來,讓我們舉北京為例,看看中國他們的高考志願填報流程。
首先,流程可分為本科、高職(專科)及徵集志願三種。本科,就類似於我國的 普通大學,制度沒什麼太大的不同。而高職(專科),則如同台灣的科大等等, 通常注重於應用型的專業教育。最後,讓我們談談比較複雜的徵集志願。徵集志 願的制度是:在第一到第四批次志願錄取完後,有些院校也許沒有額滿,此時會 由地方教育考試院向社會大眾公布缺額計劃,供第一志願落榜的考生能隨著缺額 計劃有第二次填報志願的機會。
高考的歷史
政府遷臺後,中國大陸因為長久的戰事民不聊生。為了滿足中國對工業化的渴 望,當時和蘇聯友好的中共決定仿照蘇聯體系,大學招生不再是自主辦理,而是 全國統一舉行。於是在1952年,中國決定舉辦一場浩大的考試,即是高考。
然而,高考辦理並非從未停止。1966年,文革的出現,暫停了高考。此時的中 國大學,採取推薦和選拔的方式招生,招的學生多是工農兵,以「上大學、管 大學、用毛澤東思想改造大學」為主要目的。這似乎是毛澤東的奪權手段之一。
之後,隨著文革結束,時任共產黨副黨主席及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宣布,未來 中國將會恢復直接從高中畢業生中招考的制度,不再從事文革期間的群眾推薦。
於是,1977年,恢復統一考試,採自願報名。自此,高考可以說是滿血復活了。
自1977年恢復高考後,又歷經一系列大大小小改革,像是考試的科目、成績幾 分算滿分、考試為期幾日等等,最後逐漸成為今日的高考。
塡報 流程
中国 臺灣
普通大學
本科
普通大學
本科志願填報,舉辦在高考成 績公布後,通常在6月27日 到7月1日安排首次志願填報。
分成提前批和普通批,提前批 又有藝術類和普通類之別。
應用型專業 專科
科技大學 高職(專科)的志願填報,和
本科極度相像。一樣有分提前 批跟普通批,提前批一樣有分 藝術類和普通類。最大的不同 是填報日期在7月。
缺額計畫 在第一到第四批次志願錄取完 後,有些院校也許沒有額滿, 此時會由地方教育考試院向社 會大眾公布缺額計劃,供第一 志願落榜的考生能隨著缺額計 劃有第二次填報志願的機會。
徵集志願通常在下一批次開始 錄取前進行,具體時間由北京 教育考試院公布。
徵集志願 對應制度
高考弊端 真的是飛越階級的公平應試?
弊端與優點 「只要學不死,就往死裡學」 「高三八班,全體將士,舉起右拳, 跟我宣誓!」面對將至的高考,考生 們集體誓師。這種傳統活動由某位學 生帶頭,吼出高考前最後一聲狂嘯。
近來,一部關於高考誓師的影片 流遍中國大陸。影片中,一名高三學 生帶著大家宣誓。到了最後,也許是 因為不斷嘶吼,他開始有乾嘔等狀 況。在乾嘔下,他甚至無法完整說出 一句話。後來,這段誓師影片被剪輯 成各種迷因,廣佈於網路平台。筆者 發現,在這些影片的留言區中有著兩 極的聲音。一部分認為這是追逐夢想 的過程,不但沒什麼好笑的,反而覺 得值得敬佩,也希望他們能考個好成 績;另一部分則認為這個過程「很可 悲」,覺得這是「做題家的悲歌」。 關於這兩種聲浪,筆者認為他們主要 討論的主題,其實是高考的合適性。
的確,也許高考的舉行有助於社 會流動,也許高考能提供一個公平競 爭的考場。於是有人覺得高考就是翻 身用的工具,把握住就能改變命運。
家境清寒的學生,可以透過努力考上 好的校系,進而取得更容易被公司錄 取的機會。況且在中國,多讀點書也 比較不容易被嘲笑成文盲。
看到這裡,也許你會懷疑高考是 否真的如此公平,因為對於位居偏鄉 而相對沒有充足資源的學生,這種貌 似公平的競爭反而沒那麼公平,主要 是此時他們「因該措施而得到的利 益」不平等,換句話說,他們可能沒
有與都市人一樣上大學的機會。這種 問題,最典型的做法便是加分措施, 所以在中國政府意識到這個問題後, 也確實祭出過加分政策。然而,縱使 中國有推動積極平權的政策,還有另 一個嚴重的問題存在——內卷。
何謂內卷?內卷原是指一種因無 法突破自身而在內部繼續發展、複雜 化的現象。近來,中國也開始流行內 卷這個詞彙,只是他們把內卷幾乎定 義為一種瘋狂競爭。
中國的教育,是講求「記憶」的 教育。這種教育模式能加強學生的競 爭力。當學生們慣於頻繁的記憶時, 他們也許在學科能力上能勝過他人, 但這往往要拿批判性思維來交換。只 是在中國,政府大概也不需要富有批 評性思維的學生。在這種教育模式 下,學生需要做的是大量的記憶、做 題。為了要勝過他人,學生便需要大 量的讀書,此後,一個人人內卷的環 境就此誕生。
就像前篇提到的一樣,今日,在 高考前常會聽見考生高喊「只要學不 死,就往死裡學」、「生前何必久睡? 死後自會長眠」等口號。這些口號, 在旁人看來,是捐棄了生命也要追求 成績的一種瘋魔的表現;但在部分中 國人看來,這卻是值得嘉許的築夢精 神。在這種極度內卷的高壓環境下, 考生的心理健康勢必倍受關注,畢竟 他們許多都競爭到了一個走火入魔的 境界。此時,但凡一點挫折都能造成
今日誓死拼搏,明日清北欢聚 他們心中極大的波動。在這種高壓環 境下,有些考生因為絕望,走向自 殺。同時,也有些考生為了考上理想 的大學,不斷重考。那麼,具體上來 說,自殺和重考的情形究竟如何呢?
自殺與重考 前一節提到高考常有些高壓的傳統, 在這些傳統的形塑下,考生們很容易 陷入一種拚命而近乎走火入魔的狀 態。之前,筆者曾在影音平台上看過 不少的「高考紀錄片」。在考生的神 情中,他們對好大學的嚮往清晰可 見。無論是一直都很努力的學霸,又 或者考前開始奮發向上的學生;他們 的眼神或堅毅、或飄渺,不過對高考 的那種既恐懼又期待的情緒非常明 顯。
那麼,為什麼他們會如此瘋魔的 準備高考呢?關於這種現象,筆者推 測可能是因為在中國,傳統上來講, 多數家長會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高中 狀元。這種期待的存在,許是因為從 以前到現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 書高」的封建觀念從未消失。時至今 日,中國人可能仍會覺得「要是想找 份待遇高的工作養活自己,那麼就只 能好好讀書」。此外,社會風氣或多 或少也有所影響。像是他們可能會對
學歷特別高的人注以崇拜的眼神,而 看不起學歷低的人。
高考一直都是個非常競爭的環 境。上千萬名考生,全都想進最好的 大學。因此,中國的高中生日常便是 不斷讀書,因為如果不這麼做的話, 很可能會被視為不良少年。要是想往 其他方面如藝術、體育發展的學生, 那麼你必須家境不錯。對於家境清寒 的學生,他們唯一翻轉命運的機會就 是高考了。因此他們將承受異於常人 的壓力。這種壓力的意涵,就是「沒 有退路可言」。
於是,在高考制度下,有著嚴重 的自殺和重考問題。每年高考將至, 總會有一些考生承受不住龐大的壓力 結束自己的生命。筆者查詢不到具體 數據,就算有統計,中國政府也不太 可能對外公開(甚至百度,也就是中 國的搜尋引擎上直接寫著「這種數據 沒意義」等字眼)。但是,自殺問題 仍可從各地傳出的消息看出——考生 自殺的新聞層出不窮,甚至有家長認 為孩子高考無望而自殺。由於這波自 殺潮常出現在高考所在的六月,因此 有了「黑色六月」之說。出於黑色六 月慘劇不斷,中國內部也傳出對高考 改革的訴求。只是,在中國的獨裁體 制下,要求改革勢必面對更多困難。 除了自殺外,高考一直以來都有許多 的重考生。有些重考生甚至因重考而 出名,例如某唐姓考生,前前後後共 考了15次高考。
名校之壁 清華北大有多難
中國頂尖大學門檻 如果台清交原始分數只差20分? 中國的大學入學制度較類似於台灣採 計分科測驗的分發入學,在考試結束 公布成績後填寫志願,依照考試分數 高低進行分發。而中國的大學主要可 以分成一本、二本、三本和專科,一 本和二本基本都是公辦大學,一本為 重點大學,二本是普通大學,但不排 除個別科系非常強勢。而三本多數是 民辦大學,學費高、入學條件低、學 院的教學成果普通,上三本也被笑稱 為「買一個大學文憑」。三本之外就 是專科院校,通常中國學生不會選擇 專科。
中國的分發方式與台灣較為不同 之處在於,因為考生眾多,按照成 績高低分成填報一本的「本科第一 批」、二本的「本科第二批」、三本 的「本科第三批」和專科的「高職高 專批」依序分發,而各省也會劃出一 本線、二本線、三本線和專科線等。 但近年來各省逐步淡化批次分別,許 多省份取消本科第三批次甚至採取本 科單批招生模式。
中國「頂大」
中國在一本大學中有「985」、 「211」、「雙一流」三種大學被國 家列入優先發展重點。「985」是江 澤民為使中國擁有世界一流大學而提 出的「985工程」計畫,現今仍是中 國國內最頂尖的院校,包括清華、北 大、復旦、浙大等;「211」是中國
為了「面向21世紀打算重點建設約 100所左右的大學」挑選大學列為國 家的培育重點,優先給予補助經費, 而「985」也包含在「211」之中; 至於「雙一流」,是「世界一流大學 和一流學科建設」的簡稱,「雙一 流」的大學名單採淘汰機制,評審標 準著重在專業學科的發展。根據泰晤 士世界大學排名,中國在2024年有 七所大學進入世界前百名,依序是清 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 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 大學和南京大學,以理科成績計算, 要上清華北大需要拿下滿分750中 近700分的高分,然而第一名的清 華大學和第七名的南京大學在錄取分 數上卻只差了20分,在前三名的清 華、北大、交大間的分數差距甚至只 有三分,稍有失誤就有可能連掉多間 學校,可見中國高考的競爭力之大。 若是著眼於頂尖的重點大學,就會發 現其實中國各科系(中國用語為「專 業」)的分數落點與台灣的不盡相 同,相較於台灣的大學落點長期由醫 學、牙醫、電機、資工、法律、財金 等科系霸佔榜首,中國的科系發展相 較之下平均,雖然還是有理組高於文 組且單一大學類組傾向明顯的現象, 但像是清華的建築專業為理組最高 分、北大的哲學專業錄取分數高於法 學和工商管理(金融、會計)專業, 在交大、復旦、南京等多所大學中, 文組最高錄取分甚至是由漢語文學專 業拿下。
各大學錄取調檔分數⼀覽--以2023為例
系列 1 項⽬ 1
南京大學
項⽬ 2
項⽬ 3
項⽬ 4
項⽬5
⼀本大學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
⼆本大學 廈⾨理工學院、上海商學院
三本大學 珠海科技學院、武昌⾸義學院等
*重點大學所劃分出的985、211、雙⼀流等大學中,可能有重 疊的情形。也就是同⼀所大學可能同時是985、211及雙⼀流。
七十周年特刊Serendipity
臺灣學測和中國⾼考 臺灣學測
時間
⼀月農曆春節前
⼈數 ⼗⼆萬⼈
六月上旬
科⽬
公⺠
VS. 思想政治
國⽂、英⽂、數學A、數學B、 ⾃然、社會
千三百萬⼈
舊制:語⽂、數學、外語、⽂ 綜、理綜
新制:語⽂、數學、外語、歷 史、地理、思想政治、⽣ 物、化學、物理
⼼理、社會、⽂化、政治、道 德、法律、經濟、永續發展等
多⾯向公⺠基本知識
社會主義核⼼,融⼊大量共產黨 思想
*學測和⾼考有⼀些相同的點,像是都為期三天,以及科⽬出題⽅向大致雷 同。不過在公⺠科上兩者有些差異(如上表)。此外,⾼考沒有地球科學 科。
建中靑年壹伍參期
海峽眺望 兩岸高教應試比一比
與台灣學測相比之相異處 台灣學測與中國高考,兩種不同的考 試制度,承載著各自教育體系的重要 功能與使命,作為莘莘學子升學路上 必經之檻,影響眾多高中未來的人生 方向。
學測舉辦在一月農曆春節前,而 高考則是在六月上旬,兩者都是為期 三天的考試。就考生人數來看,學測 每年的報考人數大約在十二萬人,中 國的高考則是有將近一千三百萬人報 考,是學測的一百零七倍。相較於坐 擁全國最好教育資源的北京、上海等 一線城市,人口眾多的河南、山東、 河北等省份成為考生最多的高考大 省。
台灣的學測科目有國文、英文、 數學、自然、社會,而數學又分成 難度較高的數學A和較為簡單的數 學B,學生可以自由選考所有科目, 像是理組學生也能選考社會科目。而 中國主要分為舊制高考和新課標高考 兩種體系,舊制高考為全國統一出 題,有全國甲卷和乙卷兩套試題,考 試科目有語文、數學、外語、文科綜 合(思想政治、歷史、地理)和理科 綜合(生物、物理、化學),但是不 同於學測,考生只能在文綜(文科綜 合)和理綜(理科綜合)中擇一進行 考試。新課標高考則是有分成「3+3」 和「3+1+2」兩種模式,「3+3」模 式中所有考生都需要考語文、數學、 外語三科,文組學生加考歷史、地理 和思想政治,理組學生則是生物、化
學、物理,而「3+1+2」與「3+3」 類似,同樣必須考語文、數學、外語, 而歷史與物理二選一,其他四科任選 兩科。較為特別的是,許多省份會使 用地方自編試題,像是北京、上海、 天津、江蘇都有自己特定的考題,被 稱為北京卷、上海卷等。
學理之外,還有「思想」 中國高考在大部分科目的出題方向上 都與學測雷同,但仍有部分差異,例 如外語雖對應到學測的英語科目,但 高考的外語還能選考其他語言(但採 計科系較少)。另外,在自然科學領 域中,中國高考僅包括生物、物理、 化學三科,與學測不同的是沒有地球 科學考科。至於思想政治科,學測與 其較為相像的科目是公民與社會,但 是若參照兩岸的教育大綱,台灣的公 民與社會培養學生具備心理、社會、 文化、政治、道德、法律、經濟、永 續發展等多面向公民基本知識,然而 中國的高中思想政治卻以社會主義核 心,融入大量共產黨思想。由思想政 治科目在高中的課程必修的四本課本 (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 生活與哲學)扣合鄧小平理論和中國 共產黨思想,介紹社會主義下中國的 經濟、政治與文化發展,最後一本甚 至直接由哲學帶出強烈的馬克斯思 想。甚至去年的作文中,引述了習近 平的講話,要求考生據此寫出感想。 七十周年特刊Serendipity
結語 今年四月初,建中高一段考作文題目提到「便宜的 教育」,大意是在說教育分為記憶型的便宜教育和 思辨型的高成本教育。關於這兩種教育的合適性, 在校園內引發兩派論戰。因為作文題目的啟發,加 上中國高考將至,筆者決定以台灣高中生的身份出 發,寫作此文以發表對「具有便宜教育之象徵性」 的中國高考的一些看法。
現在,每年仍有上千萬名考生報考高考。在高 考時,從湧入考場的人潮及他們臉上的表情不難看 出高考對他們的重要性。的確,有人藉此翻轉命運, 然而,看似光彩的背後也有著不為人知的黑暗面, 像是自殺和重考的問題。其實有些時候,筆者慶幸 自己不是中國人,不用像他們那樣鎮日為了考試競 爭而拚命讀書。也許是如此高壓的環境,造就了以 填鴨為人所知的中國教育。近日,筆者的社群媒體 在神奇演算法推播下看到不少中國人發文,其中不 乏對中國教育的批評。此外,前面提到的「引述中 國領導人習近平講話要求學生寫出感想」的作法也 令人懷疑是否有政治入侵教育之嫌。時至今日,不 可否認的是中國的確培育出一批人才,然而關於這 種培育人才的方式是否恰當,筆者認為,自殺生和 重考生不但是這種制度下最為悲催的產物,更是反 對高壓教育再有力不過的證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