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幹事的信
給親愛的同行者:
踏入初夏,一會兒的酷熱、一會兒的飄雨,就好像世局一樣無法預測,很多事情都在動 搖我們的信心和價值,唯有靠着上主 - 我們的磐石,盡力在各種變動中匍匐前行,也 算是恩典了!
臨近卸任,變身事工顧問之際,想到“Life must be lived forward, but can only be understood backwards”(Søren Kierkegaard),就提醒自己要放慢腳步,好好沉澱一下。 在上次的家書多談了自己,今回集中說說機構的近況。
早些日子,香港寬頻人才 CSI 基金與突破機構再次合作,鼓勵同學建立心靈抗逆力,並於 不同大專院校進行EMO ERROR GYM的展覽和活動。而5、6月更會推出別開生面的Moving Drawing,為路上行色匆匆的市民畫出空間。計劃目標是要把情緒教育融入到青年社羣及 校園日常當中,讓同學們找回健康生活的力量。與此同時,我們沒有忘記中六畢業生對 未來的探索,今年的DSE「試」「習」計劃共獲得9個夥伴單位及18位同學參與,十分 期待他們不一樣的工作故事。
人生有不同的階段,事工也有它的歷史軌跡!陪伴了香港16年的《Breakazine 突破書 誌》,與我們一同呼吸、一同成長,終於來到最後一期!《書誌》的詰問,是對時代發 出的詰問;隨着歲月的洗滌,智慧也慢慢積累起來,留下最珍貴的回憶和經驗。在這裏, 再次感謝團隊仝人的擺上,讀者一直的信任,深願大家在轉變中都找到自己,找到「為 這城市做什麼」的方向。
閱讀,對文化和思想的培育尤其重要,無論多艱難,「突破」的出版使命始終如一。七月 的香港書展,同工精心搭建了一個文字綠洲,與讀者、作者互動分享,請記得過來聊聊天、 打打氣啊。
說到分享,不得不提因着《為何我們無法成為理想中的大人》一書,在這段時間所舉辦 各式各樣的交流,特別是與輔導教師協會合辦的非一般讀書會——Book Café,以及與 CATALYST Education Lab合作舉辦的教育工作者交流會,當天有50多位朋友出席,他們 均為了孩子能成為理想中的大人而努力,實在令人興奮又感動!
因此,我相信青年工作一定會不斷蛻變,正如一代領導的承傳,不單是自然的時序交替, 更是行動與反思的契機。親愛的林偉漢和梁柏堅弟兄是上主的揀選,加上行政會團隊(阿 Me、Carmen、碧凌和Desmond),以及大家的支持,他們一定可以為事工,在這俗世洪 流中重整坐標,與那些深邃美麗的年輕生命互相連結,創造一次又一次的奇蹟! 因為,這就是我在「突破」25年所經歷——上主應許的真實,羣體同行的美善。
2015年,我借用了詩人Mary Oliver的話:ignite, or be gone在《突破人》回應總幹事的召喚。
此刻面對一個歷程的結束,我也希望藉同一首詩“What I Have Learned So Far”向大家道 別,感激你們在迷霧中找到了我,並在得時不得時,一起守護着「突破」那不滅的火:
All summations have a beginning, all effect has a story, all kindness begins with the sown seed. Thought buds toward radiance. The gospel of light is the crossroads of — indolence, or action. Be ignited, or be gone.
最後,願把一切未完的話或未竟之事,都化作禱告、祈求和感謝;這樣,我們就可以毫無 阻隔地,繼續彼此祝福守望。因為,我信——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其中最大的 是愛!
行在恩典中的 總幹事 2025年6月13日


10年前我從永泰手中接棒,戰戰兢兢地出任總幹事。當年交接禮以「站在磐石上」 為主題,寓意「突破」的福音事工繼續堅定如磐石。感謝主讓我與青年人同行25 載,深信柏堅及Wilson 會繼續帶領「突破」在新時代中延續青年福音工作。
BREAKTHROUGH

「要幫手我喺度,咩位置我無所 謂。」柏堅說。
「如果我的人生不是在『突破』度 過,我每天的生活與我關注的事不 是連在一起,我相信我的日子也是會 過得『囉囉攣』」。Wilson 說。
“When Christ calls a man, he bids him come and die." (當基督召喚一個人時, 衪命令他來死。) Joyce 引用著名神學家 潘霍華的話形容在「突破」的事奉。

從七月一日起,突破機構將迎來新的一頁, 開創先河設聯席總幹事。
在這新舊交替之際, 《突破人》邀請了新舊總幹事分享他們的召命及交接前的心情。
我的小書櫃—影響我的4C
Calling

Do you wish to live the life as a journey? Are you eager to know the Way? Willing to lead an examined life, travel with all who long for the same home? Listen to Jesus of Nazareth; answer His Call.
(你會將人生視為一場旅程嗎?你渴望找到這真道嗎? 並且願意與同路人,一起過一個經過反省的人生?聆 聽拿撒勒的耶穌,回應祂的召喚。) - Os Guinness
當年,我對是否投身「突破」,思前想後;除了禱告, The Call《呼召》。作者理解人們對人生 目標的探索,並渴望真誠地生活,於是寫了這書。
不過,書本並沒有切實說出我心目中的答案。
但作者的一些話,對我卻有着深刻的啟發,他提到 信徒在地的意義,乃紮根於上主的召喚:「來跟隨 我」;神造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因此從創造的意義來 說,生命的目標是「成為你所是」,更重要是「成為上主要你 成為的所是」,這就是我們的召命。
頃刻,對everything we are, everything we have, and everything we do有了新的理解,也間 接回答了我的問題。
書中最後一章Last Call:Finishing Well (完美終結),今天讀來別有一番感悟 :

1) 召命作為我們前行的目標,提供了成長的方向,包括不斷的 更新,直至走完地上的旅程。
2) 召命並非由一個職份、崗位來定義,而是參與神此刻託付的 工作,珍惜祂在你心中的感動。
3) 召命讓我們能夠享受事奉的喜樂。人生很多事情未必會有即 時果效,但因為一切結果是在神手裏,我們就可以堅持下 去,完成上主所交託的。
Compassion
“The great mystery is not the cures, but the infinite COMPASSION which is their source.”
(「最大的秘密不在於治癒方法,而在於治癒方法的源 泉——無限的憐恤。」) - Henri J.M. Nouwen

曾經聽過一個故事:神用洪水消滅世界時,挪亞造了方舟讓動物藏身其中避過洪水。而 登上方舟的必須是一雙一對的,有一種動物名叫「善」,「善」很想登上方舟避過災難, 但挪亞對「善」說:「你必須要找到另一半才能上方舟呀,因為一對是包括雌性與雄性 的。」「善」費煞思量,最後找到了「惡」成為另一半,才成功登上了方舟。
活在地上,有「善」就有「惡」,正如生活中有喜樂有哀哭,愛有時,冷漠也有時。
多年前,前輩跟領導同工談服侍,他竟選了Compassion: A Reflection on the Christian Life(《慈心憐憫:在卑微與逼迫中發現上帝》)一起閱讀,而不是什麼領袖學、管理理 論!原來,事奉的起點是從compassion (憐憫) 開始,這對我來說,又是一個覺醒。
現今社會追求數字量化,急於解決問題,很容易忽略了對方真正的需要。Compassion 在拉丁文的字根更包含了「共苦」的意思,意味着我們不單與別人同行,更要學習擁抱 苦難。
盧雲神父問得好:「我們可否願意不逃避痛苦,無能為力時不故作忙碌,站在哀傷的人 旁邊一起面對死亡?」人本能地逃避困難,但什麼時候我們願意進入幽暗,陪伴在患難 中的人,甚麼時候就彰顯上帝的美善和憐憫,記得,主看重是我們的心……

Cost of Discipleship
“When
Christ calls a man, he bids him come and die." (當基督召喚一個人時,他命令他來死。)
- Dietrich Bonhoeffer
「突破」創辦人蘇恩佩和蔡醫經常用以上的話鼓勵我們,不過起初聽到時,實在有點不
以為然。但想深一層,我自己是否願意為主、為青年而丟掉性命呢?潘霍華的《The costofdiscipleship》(追隨基督)帶給我再三的思考。
作者在書中提出何謂「廉價的恩典」,他說:「廉價的恩典是蒙饒恕而不需要悔改,受 洗而不需要遵守教會的紀律,領聖餐而不需要懺罪,獲赦免而不需要個人的懺悔。廉 價的恩典是不要付上作門徒的代價的恩典,是不需要背十架的恩典,是不要那道成肉 身又永遠活着的基督耶穌的恩典。」
這讓我想起,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潘霍華放棄到美國的機會,他毅然說:「若果這時不 能夠與同胞一起分擔面前的試煉,將來就沒有資格一起重建德國。」真的,作主門徒 是要付代價的,我們作為「突破」的同工,必須思考委身的問題,還有去留的抉擇? 縱有不少掙扎,請記得主的恩典一定夠用,祂的應許永遠同在。
Community
以上三個的醒悟,並不是一套抽象的理念,而是可以實際呈現在服侍的羣 體中。
Truly Community
〈羅馬書〉12章的詮釋,描繪出何謂真正的羣體。 由於「突破」同工來自五湖四海,再加上年代不同 又各有所長,要在時代遽變中,一起回應同一的召命 (calling),同一的關懷(compassion),還要不計較 的付出(cost),簡直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作為機構,我們往往覺得活動愈多愈好,社會網 絡愈多愈好,有時會犧牲了空間和深度。如何 在主的愛中彼此建立、彼此承擔,是合一服侍的 見證,同時也是團隊最大的挑戰。或許,正正是這 些張力令到我們成長,是各種的差 異叫我們學會愛和聆聽,好讓 羣體中的每一位,都可以成 為上主要他成為的所是,與 新一代走更遠的路。


真心話 ─
Joyce、柏堅及 Wilson 對談
編按: 某天與 3G ( G是 總幹事的代號,3G 指Joyce、柏
堅、Wilson ) 討論,想邀請他們講講「突破」的傳承;然
而一問一答有點公式化,不如讓m三人來一場閒話家常。
編: 你們如何確認是上帝的calling 出任總幹事呢?
Joyce:在「突破」的最初兩、三年實在是打開了我的眼界,包括屬靈及工作上。
曾有段時間很在乎自己的經驗是否能貢獻機構呢?但慢慢我的心態改變 了,明白不是「我」在「突破」,而是神在「突破」,於是心態上就從 contribute (貢獻) 些什麼,轉移被祂去mold (陶造)。
柏 堅:我在這裏長大,經歷過好多事,打開了眼界,有好多學習,好多人對我有 恩,我是希望回報的,亦希望這些事情可以繼續下去,讓更多青年人可 以經歷到。
我好多時都講:「要幫手我喺度,咩位置我無所謂。」但當知道要回報就 要承擔起這責任時,內心也是有掙扎的,當時與另外一位同工及Wilson 經常一起祈禱,就是這樣慢慢經歷。
Wilson:10年前加入「突破」,清楚知道是因為自己關注香港、關注青年人。在 這裏試過不同崗位,「突破」的事工與我想服事的是100%重疊!如果 我的人生不是在「突破」度過,我每天的生活與我關注的事不是連在一 起,我相信我的日子也是會過得「囉囉攣」。
一直在「突破」服事也沒有想過要做這個崗位,直至Joyce 要退休,我 參與董事會討論承傳,慢慢有一個新的體會。
神讓「突破」在服事年青人的工作上有角色,這甚至不是我、或任何一位 「突破」同工,而是神要「突破」去事奉、神俾機會「突破」去事奉時, 我們就要承接。
Joyce:好多人都問點解設「聯席總幹事」?點解要兩個呢? Wilson:柏堅是我第一天加入「突破」已經好欣賞的同工, 當思考一起補位、一 起參與、彼此承擔時,心情上會更加安心,任何事都可以有商有量。我們 亦各自有不同的恩賜,能互相補位豈不是很美好嗎?
要令這份「美好」發生是有很多挑戰的,但「突破」就是要朝着美好去嘗 試及努力,那我們就嘗試一起讓它發生吧。這不只限於我們兩個,是一種 象徵,讓同工看到這種互相配搭的美好。

左起:柏堅、Joyce、Wilson。

編: 總幹事的一天是怎樣的?如何管理自己的時間?
Joyce:有些事情是比較擅長、讓自己充滿力量的,相反有些處境是很磨人、很複 雜的;你要思考如何把自己的心安放好,找到個人和「突破」的位置。我 想這是每日的學習,但記得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
柏 堅: 係……有時真的有很多request,當每件事都要去回應……有機會會磨蝕 與家人的關係,因為有時真係太累,回到家時什麼也不想說。所以有時要 好自覺,刻意安排時間與家人相處,而不止每晚放工後的時間。
Wilson:這幾個月慢慢開始新的崗位時,也感受到要找一種與家人相處的節奏,要 檢視現有的狀況去重新取捨……新的崗位要參與更多與外在夥伴的合作, 相信即使過了七月後的大半年,也會是一段時間的調適期。
Joyce:最重要的是當你自覺枯乾時,如何讓自己重新得力。
背負着總幹事的身分,有時都相當overwhelming!無論遇到任何人,對 方都會想起「突破」,常常被問到:「青年人怎麼樣?」「事工又如何?」 所以,我也要讓家人多理解,希望彼此可以分享分擔,因為他們的理解和 參與是十分重要的。
不過,每人的capacity不同,亦有不同的限 制,面對工作和生活確實會有很多「拉扯」, 如何看人看事合乎中道,實在需要更多安靜和 反思!
作為總幹事,除了同工和外界的期望,自己不 期然都會把「突破」放在第一位。不過,我同 時經常提醒自己,要學習一種dis-ownership, 這並非不承擔,而是知道,上帝才是「突破」 的主。


編: 家人支持你們的新崗位嗎?
柏 堅: 有次媽媽形容,我做的是一個要「孭飛」的工 作,背後其實是有少少擔心。而太太則說:「我 們一起面對吧。」她希望我知道在家中是有一 個anchor 位,不要只顧把時間放在外面,也 要多照顧及覺察自己的需要。
Wilson:整體家人是支持的,我在這裏服事,父母也有 參加逆旅先鋒籌款,而教會也是支持的。我覺 得在「突破」的服事是被教會所覆蓋的,是被 教會「差派」出去的,即使在「突破」發生了 什麼事,我知道也是被教會支持的。
在思考禱告尋問是否要接任的過程中也有與太 太分享,太太也因應我的狀況調整生活節奏, 好讓我能投入事奉。這些生活細節的調節,對 我而言已經是最大的支持。







書誌
執筆之時,剛剛知道家附近有兩家吃了十 多年的食肆抵不住經營困境結業,心中難 過了好一陣子。於我來說,比起購物的地 方,食肆結業時常讓我更加悵然;因為味
道是一種更為深刻又獨特的記憶,食物又 不像物件可以留住,讓人回想起的時候, 難免有更強烈的失落感。
失落感,彷彿是時代給香港人的功課。
從食肆、小店、舊建築,老字號,甚至是 媒體……失去是必然的現象,但一次又一 次的重複經歷卻會牽動我們的情感,畢竟 我們回憶所累積的美好事物,有很多事實 上是連結於環境。忽然抽走環境的事物, 就等於撕裂記憶跟現實的連結。
Breakazine 在這個時間結束,編輯們都希
望來一個 finishing well —— 好好道別,就
是創造美好的記憶,補上去撕裂的位置, 當然沒可能將這份連結維持不變,但它可 以轉化「傷口」,甚至賦予新的意義。
困難在,finishing well 是不能「做出來」
的;如果不能在做的人身上(the being) 體現出來,一切只是有形無實的一場 show而已。Inconvenient truth 都好過 convenient fake。因此我們不怕顯得不夠 體面,希望以真誠從結束中提問與學習。
主題「Asking in Truth」是自我的叩問——
「我們哪裏做得好,哪裏不足夠?」問句像 硬幣的一體兩面,有肯定也有鞭策,我們 才能看見較完整的自己。透過完成整全的 自己,來應對時代的缺失,這就是我們為
何要將最後一期的焦點,從外面的世界, 回到我們自身。(當然,敏於回顧與學習也 很值得社會整體去實踐和體認!)
這一期最讓我深刻的是前實習生Charlene 訪問性別公義的倡議者曹曉彤。她們說: 「你們最後一期都要叫人批評自己!」我 們明白,這是打從心底的着緊與關懷。「你 們也應該看看自己做過的努力啊。」這是 對於我來說,一個很深、很深的肯定與安 慰。對於整個團隊來說,這也是 finishing well。
至於一直與我們同行的讀者們,這次我們 用心地安排了四次不同主題的新書分享 會,希望有機會一起談談,彼此啟發和勉 勵。未來,編輯團隊的各個成員都在不同 事工有新的部門。表面上,Breakazine的 結束像是一種「消失」,但其實不等於腳步 要停下。我們深信,時候到了,就會有新 事物誕生。
我們喜歡用「旅程」來形容這些日子,因 為那是一條很長的路,能夠容納很多的起 承轉合和延續。更重要的是,旅途上有旅 伴如你!最後,誠邀你繼續支持「突破」 的出版事工,文字工作是我們更大的旅 程,深信文以載道,能夠成為一代又一代 的祝福。



書籍
一次到學校主持閱讀講座,向學生介紹有 趣味的閱讀方式,其中一項令大家驚訝的 閱讀方式就是「共讀」。
共讀很多時使人聯想到親子共讀,既有效 培育孩子的閱讀習慣,也凝聚珍貴的親子 時光。成長後,不少人閱讀時都習慣獨個
兒找處安靜的地方,埋首閱讀,嚴禁打 擾。如果三五知已,多數時候都會吃喝玩 樂,不會好好看書。
「共讀」的火花
事實上不同年紀的人圍聚共讀,都可以有
同樣效果,而且比獨個兒閱讀更豐富。我 自小在教會團契都有參加共讀活動,團契
定期舉辦書籍聚會,就是大家讀一本指定
書籍,然後回來聚會中交流自己的閱讀心 得,即使看同一本書,每個人都會因自己
的經歷、喜好,而注意了書中不同的內 容,故此這種交流分享,有助豐富彼此。
你留意到的內容,原來是我留意不到的; 對你有感動的字句,原來我也感受深刻。
你讀不明白的地方,我可以向你解說。有
時會因聽到別人的分享而回去再細味某些 章節。有些參加者或許未讀完書就來了, 聽完大家的心得,重燃動力讀完書本。
這些共讀的趣味,並非只是個別的感受。
2023年書展前,突破機構事工研究及發 展部同工發表有關閱讀的研究 ,其中提 到7成4受訪者同意「因為其他人的閱 讀分享/介紹,吸引你去睇平時唔會睇的 書」;近7成受訪者同意「你經驗過與別
人一起/分享閱讀,比一個人閱讀時有更 豐富的得著、樂趣」;6成7受訪者同意「其 他人分享閱讀經驗,你感染到他們的閱讀 樂趣,因而鼓勵你去閱讀」;6成5 表示「經 驗過與別人互相分享讀書的感受、得著, 建立彼此關係」。
繼續「一起閱讀」
讀者彼此相遇,讀到一樣的書,最適切的 場合莫過於每年的香港書展。今年七月的 香港書展,「突破」繼續以「我們一起閱 讀」為題,邀請讀者一起閱讀「突破」出 版的新書。在科技、經濟與社會都變化多 端的時代,我們一起處身在環境與自身都 不確定的狀況中,身邊可以實實在在有人 一起閱讀一起分享一起感動一起支持,書 成為了連繫彼此的線,閱讀就是共同的經 歷。
2025書展
今年新書,包括可洛的第二輯《來一場文 學散步》,讓讀者既可欣賞寫香港的文學作 品,同時一起走訪相關路線。而由米哈、 連倩妤合寫的《放心寫作》則邀請讀者盡 情以文字抒發自己,不用拘泥寫作的技巧 和文筆。至於以書寫交通迷來理解香港城 巿的《浪漫交通迷解碼》,能透過閱讀互相 理解,彼此看見。
當我們處身同一城巿,讀着同一本書時, 我們的經驗就可以互通,感動也成為共同 的記憶。我們一起閱讀就不只是一種活動 或閱讀的方式,還盛載了關係和一致的經 歷。

人際
不知自哪年開始,在香港談起代際間的相 處,最直接聯想到的就是代際矛盾。根據 香港中文大學於2022年的調查,青年人 自覺缺乏與長者接觸的機會,難有與長者
深入、平等對話的經驗,社會間的代溝問 題嚴重。調查亦指出代溝不止於價值觀, 亦包括語言、媒體使用習慣及生活方式。
代際問題亦影響青年人的發展。香港浸會 大學《跨代同行研究報告》1 指出,若青年 人能夠與跨世代人士建立真誠對話及從中 得到肯定,將能建立他們的自信,青年人 亦能從對話中感受到自己願意被明白、願 意與社會連結。
當長者與青年人相遇
過去幾個月,「突破」青年發展部與地區關 懷組織「油踐入心」合作跨代項目,讓長
者和青年人定期見面互動。整個項目沒有 明確的目標,充滿實驗性,只單純地希望 讓長者和青年人在彼此的生活中相遇,好
好(或者可能不能好好的)相處,再觀察 最終有什麼事發生。
長者在熟悉的社區為青年人作導賞,介紹 動輒半百歲月的建築和掌故;青年人穿過 大街小巷,買來網絡上出名的打卡名物, 與長者開個大食會,吃吃坊間青年人追棒 的美食。這些片段都真實地說明,青年人 與長者對於彼此的生活充滿好奇,能夠用 彼此的視角生活是一趟有趣的經驗。代際 間除了矛盾外,或許藏着互相成為彼此禮 物的可能。
「返工辛唔辛苦?」
要說在這羣長者和青年人中最有趣的看 見,是一次關於「返工辛唔辛苦」的對話。
當長者分享年輕時要打五份工來應付生 計,因此很多行業的技巧都略懂一二,青 年人驚歎當打一份工都累得要命時,要同 時應付五份不同專項的工作,是難以想 像,不禁慨歎長者年輕時生活「好辛苦」。 同樣地,當青年人分享自己要日做12小 時,有時工作至凌晨,回家梳洗一下又要 上班,長者也表示大開眼界,直言以為青 年人讀過大學,打的都是「舒服工」,不料 「仲慘過我哋,做到連覺都無得瞓」,真是 「好辛苦」。
忽然,兩代人好似彼此明白了。明白了各 自為口奔馳的難,也由心地體諒到搵食的 辛酸和難捱,然後我發現他們看待對方的 眼光又更溫柔了,即使他們都沒法體驗各 自工作的辛苦,但在分享經驗的這一刻, 他們彼此連結上,並且成為了當下彼此的 肯定和安慰。
對了,一直沒有介紹這個項目的名字。因 為這個項目一直無法命名,彷彿也像世代 之間的事一樣,唯有開放議程,細心實 驗,在世代之間,找出矛盾以外的其他可 能性。
1 https://scholars.hkbu.edu.hk/en/publications/ intergenerational-conflicts-and-opportunities-forunderstanding-i?utm_source=chatgpt.com
六月推介
新書出版



《走不出沙漠的駱駝》 / 周淑屏 / $85
《放心寫作》 / 米哈、連倩妤 / $128
《生命軌迹——15個契機成 為更好的自己》 / 區祥江 / $148
突破出版社 bt readers
禱告支持
• 願上主保守學生及老師們的身心靈健 康,在考試的季節 裏額外賜他們平安 去應對繁重的任務,每晚可安然休 息,重新得力。
• 願上主看顧香港民生,當經濟不景氣 時 市民大眾 仍能創造及找到新的出 路,甚願生機再現,使人心存盼望。
生活禮品

黃進曦先生作品系列 陶瓷吸水杯墊 /HK$98

BT Daily Postcard

Totebag /$128


藝術畫(兩款) /$168


小鳳豬燙金卡 /HK$32
更多禮品資訊:
小喬燙金卡 /$32

陶瓷吸水杯墊 /$65

2025年6月號《突破人》由突破機構外事部出版 版權所有 2025突破有限公司 策劃及編輯:沈詠詩、 潘淑麗 設計及排版:陳詩韻
收支報告
2025年3月收支報告
(本機構財政年度為每年7月1日至翌年之6月30日)
註:
1/ 加入專款撥數 HK$2,810,223
及扣除折舊支出 HK$3,610,507
2024年7月 - 2025年3月不敷 HK$ 832,116
2/ 截至2025年3月止總借貸款項 HK$ 5,802,284
收入 21﹪ 43﹪ 19﹪ 17﹪
產品及服務 HK$9,242,194
支出 薪酬津貼 HK$23,493,776 54﹪
營地及租務 HK$18,644,843
捐獻 HK$7,207,403
項目贊助 HK$8,534,064
25﹪ 營運及行政費 HK$11,165,752
市場及財務費用 HK$783,953
2﹪ 19﹪ 事工製作費 HK$8,216,855
總數: H K$43,660,336 HK$43,628,504
捐款支持
網上即時捐款
PayPal或PayMe

轉數快FPS(使用各銀行之網上理財) 「突破」FPS ID:9619321
轉賬至:BREAKTHROUGH,LIMITED 於訊息欄輸入(例子參考): Donation, Chan Tai Man, Tel: 9123-4567
*如欲收取捐款收據,請將捐款截圖 電郵至 donate@breakthrough.org.hk
其他捐款方法 / 直接存入「突破」銀行戶口
恒生 279-037360-002
匯豐 165-302381-001
東亞 157-10-4049134
*如欲收取捐款收據,請將存款證明 電郵至donate@breakthrough.org.hk / 劃線支票或銀行本票,抬頭請寫 「突破有限公司」或“Breakthrough Ltd.” 捐款支票或證明請寄往香港新界沙田亞公角山路 33號突破青年村突破機構外事部收
海外支持者 包括加拿大、美國及其他地區





如閣下不欲收到《突破人》,請聯絡26320331。
轉為收取本刊的電子版,請掃瞄此二維碼並填上資料,感謝你的支持! 呼籲收取電子版
謝謝你一直透過《突破人》了解我們的青少年工作!為減低郵費及印刷成本,我們鼓勵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