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按:林偉漢弟兄(Wilson)及梁柏堅弟兄於2025年6月29日突破領導團隊交職 禮上正式接棒出任聯席總幹事,以下為二人在交職禮上述志的部份內容整理。)
聯席總幹事及機構主管
大家好,我是Wilson,十年前加入「突破」,沒想過十年後的今天會既感恩又戰兢 地跟柏堅一同接任這個崗位。我自小就返教會並跟着牧師到不同地方短宣,其中一
次短宣是在三十而立之年,在該短宣中,神呼召我全時間、全心全意參與服侍,而 回到香港後,就開始了神學進修,並想以馬拉松鍛鍊自己的心志和毅力。
一邊尋問,一邊繼續工作、一邊裝備,直到2014年的夏天,在公司樓下的大馬路上 看着一張張青年人的面孔,看見他們對香港濃烈的感情,亦感受到那份迷茫和失望, 我問自己︰可以為這個地方,為他們做甚麼?我亦同時意識到「香港、青年、文化」 就是神對我的呼召。用了半年時間尋找合適的 服侍,感恩遇到前總幹事Joyce,她本來協助 我認識一間社企的負責人,但後來知道我心之 所向,就邀請我加入了「突破」的服侍。
在此想特別感謝兩個人,第一位是Joyce,她 是我在「突破」亦師亦友的好姊妹,也是我的 「飯腳」。Joyce是一位十分樂天和滿有恩慈 的人,是我認識的人中最“Kind-hearted”的 一位,她十分重視人,亦對人的需要常作真誠 而持久的關心。此外,我亦在她身上看到她時 刻將「突破」和青年人放在她的心中,成為服 侍首位。她的生命質素和事奉心態,亦是我在 新崗位的提醒和學習榜樣。另一位想感謝的同 林偉漢
工是King,他是一個外表粗獷卻細心又照顧人的弟兄,他在我起初加入「突破」時常 主動關心我,更會相約柏堅一起,三位弟兄一起退修、一起祈禱、一起吃飯飲啤酒。
多得他,更給我「鏟屎官」的稱號,為我常要為不同事情善後(俗語「鏟屎」)作出 鼓勵。雖然今天King已返回天家,但我知道他在我們的服侍中同樣有份,亦讓我深深 意會,不同時代參與「突破」的同工和義工,都在這個青年福音運動中有份。由開始 的恩佩、蔡醫、永泰等弟兄姊妹,到今天以不同身份方式參與的每一位,我們都一起 同作主工。
有朋友問及我們對機構未來的想法和方向,我們未必馬上有一個答案,需要多一些時 間去沉澱和禱告。而不同時代,有各自需要面對的不同處境。今日香港青少年所面對 的,包括精神健康的需要,AI等科技發展對前路的影響,甚至是在這城的獨特歷史時 刻再次建立自我身份和書寫這一代的故事。但我相信對應這些需要卻是有幾個原則︰ 第一個是「突破」五十周年的口號 “Here We Stand”,“Here”就是香港。香港是 上主放在我們眾同工心中所熱愛的地方,香港青少年就是我們蒙召服侍的對象,無論 環境怎樣變,神這個呼召不變。
第二,是《聖經》羅馬書十二章:2提醒︰「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 叫我們去察驗何謂神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可譯為「不要 被這個世代同化」。「突破」一直扣連時代的處境,讓青少年不被這世代牽着走,我 們的服侍不被過往或重覆的事情,以及世界的標準牽着走。求上主更新改變我們的心 思,以祂的目光讓我們見到上主和天國價值的不同視野和出路。
第三個原則是:「突破」是一個運動。運動不是一個口號,是知行合一的行動和見證。
我們要學效基督「道成肉身」進到青少年當中,傾聽他們的需要,一同經歷困苦,一 同尋找盼望和亮光。運動是上主的使命,希望這個時代的青年人在尋找生命時,會看 見那唯一的道路、真理、生命。
最後,邀請大家在禱告中記念我們眾同工,常常「心意更新而變化」,察驗主的心意 和明白主是愛香港青年人的主。亦好需要大家繼續一同踏上、一起同行!
近來很多人都來拍我的肩,鼓勵我加油。先感謝大家。
梁柏堅
聯席總幹事及出版社社⾧
我是柏堅,95年加入「突破」,今年30年了,人生大部分時間都在「突破」,在「突 破」長大。「突破」是做青少年工作,有時會想,我是否可以用自己來做研究對象?
我第一次接觸「突破」,是楊牧谷牧師寫的《家庭學狂想》,是和媽媽去超市時買的, 那是我第一本擁有的「突破」書籍。大學畢業後,我教會的牧師鼓勵我去機構事奉, 後來機構的同工建議我轉職加入「突破」,說我比較適合那裏,又說「突破」是一個 城市宣教運動,而我就是因為這句說話而想加入。
在「突破」,我遇到很多好精彩的人, 拉闊我對基督徒、信耶穌的想像。他們 有些人很有文化的厚度,有文化品味、
視野。他們有些人好關心青年人,為青 年人承受的痛苦而哭,為他們找到人生 意義而高興。他們有些人雖然不愁衣 食,但生活簡樸,會把資源透過「突破」 去幫助青年人。
他們各有想法,甚至有時會爭吵,但都 嘗試學習真誠面對關係,在上帝裏面有 情有義。當然不是所有人都是這樣,但 人生在世,這樣的人你見過多少?在 「突破」,這麼精彩的人我遇見很多。
他們的出現頻率是很密集,如果是做研究,這樣的抽樣一定會有偏差吧?
或者「突破」的青少年工作,最重要的就是這樣的相遇,刺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 一些好像我(當年)這樣的青年人。他們記掛青年人的生命、記掛城市的文化、記掛 國家世界的未來、記掛上帝旨意如何行在地上。他們記掛到不惜將自己的人生擺上, 去為這個城市,為這個城市的青年人「做啲嘢」。
或者,這就是他們對蘇恩佩「我能為這城市做什麼」的回應,是一代又一代的回應。
是從一個「我」的回應,變成好多個「我」,變成「我們」的回應。
每一個時代,處境不同,做的事未必相同,都需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就像今次我和
Wilson兩個人一齊承擔這個崗位,有些人說「真係好突破喎」。我們兩個只是想,如 果這個環境是要一齊承擔才有機會做到,我們就試試吧。能做到多少,沒人能說得準, 我們只知要為上帝擺上,相信上帝會完成祂的工。當我們學習擺上自己,感受上帝的 心腸,為這個城市的青年人做些事,我們相信上帝會繼續開路,就像過去50年上帝在 「突破」的帶領。
我希望,這些生命的相遇,不單止在「突破」出現,而是在這個世界更多地遇到;不
單止在此時此地的香港遇到,更是在世界不同角落,甚至在往後的世世代代都遇到。
所以,文化的工作、出版的工作,很重要。我相信,這些工作會將「突破」的信念帶 到更遠。我更希望,大家可以一起參與,一齊見證。
【我所看見的城市】
「突破」立足香港,藉事工讓青年人感受及看到社會的 需要。
去年突破出版社與城市研究者黃宇軒策劃《城市散步 學》一書,掀起一股發現遊走香港的散步熱潮;今年 我們繼續與黃宇軒合作,於書展期間推出新書《這座 城巿叫香港》,身為編輯的同工史曉晴如何與作者一起 書寫香港呢?
今期《突破人》亦記錄了兩名DSE考生在完成考試 後,在非牟利機構實習,嘗試在社區服侍的感受、反 思及看見。
讓我們一起看見城市、發現香港。
阿韜(左)及阿Sa(右)在實習之餘,亦參與「養生跑」跑班。
阿韜及阿Sa 剛在6月完成了DSE 考試, 參加了突破機構舉行的「DSE 畢業『試 習』實習計劃2025」,開展了一場獨特的 社區探索。
二人的實習機構「跑緣」,是一間獨特的非 牟利機構:既是「餐廳」,向客人提供咖啡 及輕食;亦舉行跑步訓練班,教導參加者 「養生跑」。每逢週日,「跑緣」便化身為崇 拜場地,由負責人之一 Carmen牧師帶領 聚會。
基於「跑緣」的多重身份,二人在五星期 的實習期內有三種實習經驗。「一開始實習 時我們便去抹枱、收拾東西等樓面工作, 慢慢再學習水吧的工作,例如是炮製小食 蝦多士、沖咖啡等。可是,有一天忽然負 責水吧的人不在,於是我和阿Sa 便要負責 一整天水吧的工作…… 最後都是非常順利 的。」阿韜憶述實習體驗時,露出一個腼 腆的笑容。
阿韜(左)及阿Sa(右二)探訪通州公園的街友。
走進「超窮教會」
「跑緣」舖外寫着「超越貧窮 . 進入豐盛」 八個大字,阿Sa對此印象深刻。「Dino 牧 師說教會的名字是『超窮教會』,理念來自
《聖經》哥林多後書八章2節的經文:『就 是他們在患難中受大試煉的時候,仍有滿 足的快樂,在極窮之間還格外顯出他們樂 捐的厚恩。』意指即使人在物資上缺乏, 仍可有豐盛生命。」
逢星期三及五,阿轁及阿Sa會跟隨 Carmen 及Dino牧師到通州街公園派飯予 街友,同時邀請街友參與崇拜。「逢星期三 在通州街公園就會有崇拜,我們亦會教長 者一些簡單的運動,然後向他們派飯。」
實習期間阿Sa亦跟隨神學生參與在那兒舉 行的「平民夜總會」,與街友唱詩歌及玩遊 戲。
短短五星期的實習,讓阿韜反思工作是否 就是只為了錢呢?「朋友會問我做這份工 是為了什麼?『金錢又唔多,我做兼職的 錢都多過你啦。』」阿韜說對他而言,這次 「試習」是他由完成中六課程到進入社會前 的一個階段,過程中學習與不同背景人士 的溝通技巧。
阿Sa 在「跑緣」實習後則思考同行及關 懷的意義。「在這裏會把『派飯』叫做『送 暖』,『露宿者』叫作『街友』,這個稱呼 代表了他們的態度,與外間一般支援露宿 者活動的心態不同。叫他們做街友是要表 達一種同行的心態,而不是一種從高位看 低位、我幫你的心態。」作為信二代的阿 Sa,從小跟隨父母返教會,疫情期間沒有 再返,是次實習讓她從新參與教會事奉。
Jolly(左二)與義工隊探訪街友,體會社區工作。
DSE畢業「試」「習」實習計劃今年以「社 區重見 價值重建」為主題,負責同工阮 愛倫(Ellen)指實習單位包括環保、傷健 共融、地區工作、書店等,期望參加者能 從中看到社區的需要。
「油踐入心」主要服務油麻地地區被忽略 的基層街坊及街友,藉食物共享、探訪長 者及露宿者、到果欄收集水果與街坊分享 等,重視與街坊建立深入的關係。Jolly在 「油踐入心」度過了五星期實習,認為這次 實習讓她認識到社區工作,並且反思與社 區的關係。
到油麻地果欄收集水果送予街坊。
「在『油踐入心』實習後我意識到自己的無 知及天真,我自以為暸解社區,事實上卻 只是皮毛得不皮毛的知識罷了。起初我不
明白,為什麼每次活動前也請街坊早點到 達?是因為希望爭取時間與街坊傾談,很 了解他們的近況,非常着緊街坊。」
Jolly在計劃尾升的分享會上形容「油踐入 心」是希望建立一個共融社區,強調與街
坊建立心靈上的連繫;而不只是一個社福 機構,純粹滿足受助者基本溫飽。
看似弱質纖纖的Jolly,在五星期的實習 中大部份時間也在辦公室以外:與義工隊 探訪街友、到油麻地果欄收集水果送予街
坊,其間感受到街坊的熱情及對她的關 懷。「街坊會經常與我分享一些生活小妙 招,例如飲保礦力可以防中暑,雖然我不 知是否真的(笑)。」
Jolly(前排中)在五星期的實習中與街坊建立關係。
才剛完成DSE,眼界或許仍停留在校園 或試場,Jolly在這趟實習中,從導師 Lincoln口中得到許多思想上的震盪:「導
師Lincoln 經常說,我們每一位都是社區 的持份者,與街坊之間不是我們去幫助他 們,彼此的關係不應該有上下之分的,而 是互相了解及連結。」
另外,她亦學習到空間的爭奪及互讓。「有 一個案例讓我很深刻:無家者露宿在後巷, 附近的居民找來政黨及社工希望趕走無家 者也沒有成功;最後居民竟然找來黑社會 把無家者趕盡殺絕!」Jolly指初聽這事時 令人乍舌,但細心探究反思後,又發現這 似乎是無可奈何的下下之選。
「若然露宿者定居於骯髒不堪、蛇鼠橫行的 小巷,必然導致後巷衛生環境更加惡劣; 然而,露宿者被無情驅逐後,他們又該何 處安身?這是一場關於生存及生活的對 決,前者是露宿者的生存條件,後者是居 民的生活品質,二者的利益存在衝突,無 論抉擇如何,總會有一方失利。」
談《這座城市叫香港》的出版
兩年前,在《城市散步學──以香港作為 起點》出版不久,書展剛過去,但七月還 沒有完,我跟黃宇軒(Sampson)聊着聊 着,開始討論下一本書的主題。
有一天,我問Sampson,「你是什麼時候 開始思考,什麼是城市?」
我說起最初對「城市」提起興趣,是因小 時候玩《模擬城市》。規劃整個城市,在修 橋搭路,建設高樓之外,需要開發水源、 興建發電廠,還要在一定範圍內設置警 局、消防局、醫院等,其實相當複雜。
Sampson的答案則是回到皇后碼頭被拆的 那陣子。事件對於一代香港人影響深遠, 在那一個時代,以至隨後的十多年,啓發 他們以新的視角觀看城市,觀看香港。從 此,有一班人看城市的方法與從前不同。
後來有一天,黃秋生在Facebook問,「假 如有日離開呢個地方之前,我唔想好多地 方都未去過,我到底認唔認識香港?」
我跟Sampson又討論,是什麼令人與地 方建立關係?若然不因離開,我們有沒有
迫切性去理解身處的城市?
我說,探索一個地方,不是要走遍每條街 道、每個山頭,而是發掘自己與城市之間 的關係;Sampson的答案更加直接,他說 想深入認識一座城市,與愛有關。
愛上居住的地方不是必然,但談喜歡與討 厭之前,必然是因着與地方建立關係,才 有獨特的感受。這些討論後來成為了《這 座城市叫香港》的原始想法,他書寫了 五十個香港地方,讓人重新認識香港—— 有他讀書、工作、生活的地方,也有啓發 他的角落。
《這座城市叫香港》談香港,也談愛與關 係。Sampson的書寫,以城市研究出發, 既有公共討論,也有個人回憶。僅以書中 一句話總結,「城市之於人的意義,不在於 抽象的總體概念,而是在於那些真實讓人 們生活開展、盛載喜怒哀樂的地方。」
當我們與這個地方建立起不一樣的關係, 從此,我們看見的城市就不再一樣。
專題探討 —— 我所看見的城市
黃宇軒談寫作背後
《香港散步學 ─ 以香港作為起點》榮獲第五屆香港出版雙年獎社會科學類別出版獎,左起突破出版社社長梁柏堅、 作者黃宇軒(中)及編輯史曉晴(右)。
由 2020 年開始Sampson先後出版《香港散 步學》及《城市散步學》;2025年出版《這座 城市叫香港》,Sampson想對讀者說什麼呢?
香港有咩咁獨特
Sampson 說這些年間經常被問到:「香港和其 他城市比較,有何獨特之處?」書寫香港多 年,卻一直被這問題難倒。「如果說香港人行 得好快、好匆忙,但你去到台北、東京,難道 人家又不匆忙嗎?」Sampson認為,我們很 難斷言不同人提出的香港特質,是其他地方所 沒有的。於是他嘗試將問題轉化:「當你在問 『香港有咩咁獨特?』,其實可能是想問『香港 是座怎樣的城市?』」
拋開對「獨特性」的執念,是次寫作《這座城
市叫香港》時,書中投入較多個人記憶和情 感,例如寫到旺角時,既寫對行人專用區的熱 鬧回憶,也提及「旺角E出口」怎樣以最熱 門的等人地點存在。Sampson希望自己的書 寫能夠來回個人與公共的記憶之間:「自己記 得的東西,不完全是私人的……我跟很多人一 樣都是目擊者,一齊看到城市的變化。」
書展期間,Sampson長駐在突破出版社的攤 位與讀者傾談,每當有人來找他在新作簽書 時,他都會寫上:「我們書寫地方」。意思是想 邀請大家通過書寫地方,來回答香港是怎樣的 城市。
(編按: 本文為出版部陳俊桀記錄了黃宇軒在2025 香港書展講座上與讀者分享的寫作感想撮要。)
書籍
上:2025香港書展突破攤位
中:《Q版特工》作者梁科慶先生為讀者簽書。
下:插畫家及繪本作者小半為讀者簽書。
「我細個開始睇你寫的書,而家介紹給我兒 子讀……」「希望你繼續寫。」「看你的書, 幫助了我……」書展會場裏人來人往,眾 聲喧嚷,遠處是不同書攤的叫賣聲,近處
是左穿右插的參觀者。但對索簽名的讀者 和正簽名題字的作者來說,作者和讀者如 朋友交流的時刻,成了一個把外界煩亂暫 時隔絕的空間。
排隊等候索取簽名的人龍不絕,拿着書本 的讀者走近作者時,可以與作者談一會
兒,問候鼓勵,遞上書簽名,最後還要來 張合照。於作者而言,每一位走近的讀者 不只代表一本一本售出的書,更是生命的 相遇和交匯。
這種簽名會場面,雖然是每年書展的指定
活動,但對特地前來排隊的讀者及抽空過 來的作者而言,都是獨一無二的體驗。透
過文字,讀者感受作者書寫間的熱情與思
緒,並且被感動、被陪伴及被明白,作者 因此成為素未謀面的「朋友」。
在書展上,這位熟悉卻素未謀面的朋友終 於能面對面傾談!每年書展,當讀者帶着 書來到作者面前時,二人都會一見如故, 像久別重逢的故友。這是書展成為給讀者 和作者搭建的交流平台,而作者也會因讀 者的回饋而得着鼓舞,繼續堅持寫作。
有出版行業的人曾推斷,參觀書展的讀者 與逛書店的讀者有可能是兩批人;意味到 書展的人可能平日不大會流連書店,他們 接觸書籍的機會就只有書展。故此對出版 社來說,書展是遇上多種不同讀者的機會。
有次陪同作者到學校主持講座,學校的校 長提到,他就是在書展首次購入作者的 書,而在書展排隊請作者親筆簽名的書, 他珍藏至今。也有讀者提及,她每年例必 到「突破」的書展攤位購買同一作者的新 作,「突破」書攤是她童年的回憶。而有些 讀者,平日未必方便到突破書廊選書,但 到訪書展的突破書攤是每年指定動作,因 為他們喜歡某位作者或某類書。
每年七月的書展,突破由第一屆參與至 今,無論是疫情抑或暴風雨,都從未缺 席,因為這是個相遇的機會,是個能看見 彼此的場合。無論是讀者與作者的相遇, 抑或是讀者與出版社的相遇,相信書展都 是一場獨特的約會,是一次機遇,故此, 突破書籍不只停留在書店,也要進到書 展,要與讀者在一起。希望繼續在書展與 每一位讀者見面。
「我知我咩料!」參加者走入台灣社區大小角落,重新想像社區如何連結彼此。
「我知我咩料!」全名是「我知我咩料!」青年生活實踐x藝術創作計 劃,這項事工始於2022年,當時正值新冠疫情期的尾聲,社會在疫 情隔離政策、移民潮影響下,青年失去共鳴與連結的羣體。另一方
面,關注公共議題的民間組織相繼止步,青年可以參與公共事務、發 聲的渠道寥寥可數。「我知我咩料!」正是誕生在疏離感與無力感與日 俱增的社會,期望青年在不穩定的生活中,能夠主動踏出第一步連結 他者,用行動為自己與身處的城市帶來一點希望感。 事工研究及發展部
青年對城市的共同看見
計劃參加者背景各異,有剛成年的大學 生,亦有從事青少年服務的社工。但彼此 共通的,是他們對自己生活的城市有一套
想法,計劃讓他們遇上類近想法的夥伴交 流及共創。「藝術創作」、「社區連結」是 這羣青年的共通語言 ─ 如製作長沙灣區的 街坊美食地圖、出版紀錄石峽尾小店故事 小誌、以相片與信件呈現華富邨老街坊對 「家」的第一身視覺,這些都是參加者在各 個城市角落中走出的「第一步」。
經過三屆的觀察,我們發現青年人有三項 共通的關心議題:1)在劇變不定的社會環 境中,青年人更關注需要「強大心臟」(健 康的身心靈狀態)面對流變。2)在高速發 展的城市中奮力紀錄消失中的社區文化。
3)不遺忘「與弱勢社羣同行」。以上三個 方向亦成為最新一屆計劃的研習主題。
出走台灣一趟
在今年七月尾,我們帶着十位對社區實踐 有熱誠的青年,遠赴台灣與關注相關議題 的社區行動者交流,盼望拓闊香港青年對
自身城市的想像。過程中,學習不同社區 實踐模式的可能性。
例如座落在台北萬華區,推動永續生活的 活化空間IMMA一碼村,透過設計低門 檻、簡易勞動的活動連結街坊 (如:家具維
修、花卉種植),凝聚他們持續參與社區; 又如關注抑鬱症照顧者組織「OverBlue陪 伴憂鬱」,活用在社交媒體招募不同技能
(如設計、攝影、市場推廣等等),且同時
對心理健康有着共同關注的義工;至今以 全義工志願組織,營運第六個年頭。
有趣的是,青年人在台灣的互動,亦意外 成為彼此啓發的地方。事緣我們在旅程中 經常光顧夜市或集體外賣用餐。素有回收 習慣的參加者,自發提議在飯後一起將外 賣便當的廚餘與塑膠作分類回收,並開始 分享當地回收政策。最終,旅程中大家都 自覺也合力在進食後作分類回收。有參加 者分享,集體回收的行動,讓她發現以個 人將理念在生活中踐行,並感染身邊人參 與,漸漸自己便成為了社會議題的推動者 (change agent)。原來推動改變,並未如 想像般遙遠。
這個暑假,十位青年人回到香港社區,組 成四個小組,走出改變社會的第一步。小 組主題包括: 關注觀塘區受城市重建影響 的居民、在深水埗流連街頭的長者羣體、 及青年與中老年父親代際溝通等。
我們將在九月最尾一個週末舉行「社區實 踐共學分享日」,由青年參加者將三個月 以來的實踐發現,化成不同形式向公眾 分享,如同一份禮物回饋社區,歡迎大 家參與其中! 詳情請留意突破青年發展部 Facebook及Instagram @bt.youthd!
羣故事
本名梁偉洛的可洛,於大學中文系畢業,
創作以小說和詩為主,他與「突破」的淵 源要由出版說起。可洛其中三部作品,包 括今年最新作品《來一場文學散步2》、
2023年作品《來一場文學散步》以及
2009年首次發表的《鯨魚之城》,均由突 破出版社出版。
可洛透過作品與出版,言說的正是城市 與人的關係;他是如何一直以寫作、教學 與社區導賞,記錄我城同時尋找心中的 樂土?
以文字遊走社區與人生
擔任中學寫作班導師多年,可洛平常會把
社區觀察與本地文學融入教育中;並策劃 文學散步活動。除了在作品中描繪社區人
情外,他更希望把眼前風景扣連城市的人
與事,從文字中梳理個人體會與成長。
先後出版的《來一場文學散步》與《來一
場文學散步2》,描寫兩位身為老師的年輕 人,閒餘遊走香港城市各處,尋找本地文 學足跡與教學靈感。他亦書寫主角如何面 對職涯、人生與生活難題;當中的困頓, 令身處同一天空下的讀者共鳴。
鯨魚之城有寓意
可洛更於去年與突破出版社合作,把其於 2009年出版的首本小說《鯨魚之城》再 版。可洛說:「這十多年來,做城市空間、
海洋研究,又或研究西西《我城》的人,
都曾提及這書,也有讀者想買卻買不到,
那就不如重新出版。」
常說十年人事幾番新,2025年重看2009 年出版的《鯨魚之城》,卻絕不過時,書中 記載多年前的城市狀況與青年處境,如住 屋空間、身份價值等,至今仍沒多大改變。
大學副修歷史的可洛,相信歷史在不斷重 覆。小說以鯨為載體,是他對歷史的隱喻: 「鯨魚是龐大之物,牠很古老、神秘,生活 於深海,亦擁有高度智慧。」寓意深遠的 小說書寫十二位主角看鯨的冒險之旅,各 自尋找心中的盼望,結局卻是留白,也是 他對將來人類能否尋找真正的樂土,留下 的問號。
深愛歷史的可洛,對未來又有何看法?身 為基督徒的他,既透過《聖經》經文,也 藉手上的《鯨魚之城》,篤定地說:「小說 最後引用《聖經》希伯來書十三章:14節 『我們在這裏本沒有常存的城,而是在尋求 那將要來的城』,當中的深意,願讀者能夠 領會。」
動向
上:交職禮上眾人以詩歌敬拜。左起前總幹事萬樂人Joyce、中華基督教會王家輝牧師、聯席 總幹事及機構主管林偉漢 Wilson、聯席總幹事及出版社社長梁柏堅、基督教耀安教會顧問 牧師周力榮牧師。
中:董事會主席梁錦波博士(左二)。
下:近400名來賓與全體「突破」同工於交職禮後合照。
「上星期同工們為Joyce 辦了歡送會,
Joyce 送給我和柏堅的禮物上寫着:『呢 單嘢唔係我跟開』。Joyce 對我和柏堅說: 「嗱!以後你同柏堅就唔可以咁樣講啦,咩
事你哋都要跟!」突破機構新任聯席總幹 事林偉漢(Wilson)在交職禮上如此說, 好拍檔柏堅及現場來賓哄堂大笑。
就這樣,從蘇恩佩姊妹、蔡元雲醫生交棒 至梁永泰博士;萬樂人姊妹(Joyce)接
棒,至今再交予林偉漢弟兄(Wilson)及 梁柏堅弟兄(柏堅),二人於7月1 日出
任聯席總幹事,帶領「突破」繼續與青年 人成長同行,共同把突破青年福音運動延 續下去。
我能為青年人做什麼?
二人在交職禮上述志,分享在「突破」的 事奉旅程及蒙召經過。柏堅在30年前加 入「突破」,在這裏遇到的人和事點燃着他 事奉的心。「他們記掛青年人的生命、記掛 城市的文化、記掛國家世界的未來、記掛 上帝旨意如何行在地上。他們記掛到,不 惜將自己的人生擺上,去為這個城市,為 這個城市的青年人『做啲嘢』。」前人的委 身感動着柏堅,令柏堅亦甘願擺上。
十年前,Wilson 從一場短宣中蒙神呼召全 職事奉,其時他還未認識「突破」,卻把神 的呼召放在心中,並入讀神學院作裝備, 跑馬拉松鍛鍊身心;其後認識了Joyce, 再加入「突破」。
十年間Wilson 嘗試了不同崗位,確認自己 要為青年人完全擺上,毅然與柏堅一起承 擔更重大的職份。「我們要學習耶穌『道成 肉身』」,進入青少年的內心,傾聽他們的 需要,找到新亮光。」Wilson 在述志中堅 定地說。
Joyce寄語二人,要在主內享受事奉的機 會。她感謝Wilson的同行並贈予「日光 之上」四字:「歷史如何記得我們地上的 工作固然重要,但我更加希望同工能為自 己的名字被記在生命冊上而歡喜,不要被 這個世界同化,更深經歷『日光之上』的 真實。」她亦勉勵柏堅「活出自由」:「從 第一天開始,你就選擇了在機構全時間侍 奉,現在回望,一定是神揀選了你——用 信仰去詮釋這個世界,用真理建立新一代 的生命,弟兄,感恩有你。」
全體同工及會眾最後在Wilson及柏堅的帶 領下,以一曲《耶和華尼西》回應。最後 司儀巧妙地借用了『呢單嘢唔係我跟開』, 改為「呢單嘢我哋一齊跟!」,並帶領來賓 高喊這句口號,表達「突破」上下一心、 服事年輕人的立志。
新書出版
生活禮品
《Q版特工 合冊
Volume 7-9: 魔法陷阱、前 傳:誤闖間諜 網、北韓危機》 /梁科慶 / $120
《Q版特工44:AI》 /梁科慶 / $85
《來一場文學散步 2》 /可洛 / $128
《他們這樣說—— 跟阿濃學名言慧語》 /阿濃 / $90
《這座城市叫香港》 /黃宇軒 / $188
突破出版社 bt readers
2026 A4 Monthly Planner / $52
火柴人幻燈片掛飾 / $42
2026 A5 Monthly Planner / $42
火柴人轉轉扣 / $45
更多禮品資訊
•
暑假期間因天氣不穩,部分租用突破青 年村的團體需要縮短甚或取消營會,求 主幫助我們常存盼望,看見上主的帶領。
•
開學在即,求主保護所有青年人能更好 地疏導壓力和焦慮,更好地善待自己和 他人;也求主保守和使用「突破」在學 校的工作,讓學生、家長和老師的心聲 被好好聆聽。
2025年8月號《突破人》由突破機構外事部出版 版權所有 2025突破有限公司 策劃及編輯:沈詠詩、潘淑麗 設計及排版:邵清
2024年7月- 2025年5月收支報告
(本機構財政年度為每年之7月1日至翌年之6月30日)
1/ 加入專款撥數 HK$3,411,959
及扣除折舊支出 HK$4,388,953
2024年7月 - 2025年5月不敷 HK$828,904
2/ 截至2025年5月止總借貸款項 HK$5,627,865
產品及服務 HK$12,662,940
營地及租務 HK$22,075,053
項目贊助 HK$9,793,363
網上即時捐款
PayPal或PayMe
轉數快FPS(使用各銀行之網上理財) 「突破」FPS ID:9619321
轉賬至:BREAKTHROUGH, LIMITED 於訊息欄輸入(例子參考):
Donation, Chan Tai Man, Tel: 9123-4567
*如欲收取捐款收據,請將捐款截圖 電郵至 donate@breakthrough.org.hk
其他捐款方法
/ 直接存入「突破」銀行戶口 恒生 279-037360-002
匯豐 165-302381-001
東亞 157-10-4049134
*如欲收取捐款收據,請將存款證明 電郵至donate@breakthrough.org.hk / 劃線支票或銀行本票,抬頭請寫 「突破有限公司」或“Breakthrough Ltd.” 捐款支票或證明請寄往香港新界沙田亞公角山路 33號突破青年村突破機構外事部收 海外支持者
包括加拿大、美國及澳洲
如閣下不欲收到《突破人》,請聯絡26320328。
轉為收取本刊的電子版,請掃瞄此二維碼並填上資料,感謝你的支持! 呼籲收取電子版
謝謝你一直透過《突破人》了解我們的青少年工作!為減低郵費及印刷成本,我們鼓勵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