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社之音128期

Page 1


第 128 期

07/2024

漁光村 開展

十載重建

社福界發揮重要作用

漁光村是香港房屋協會(下稱房協)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出租屋邨,亦為南區第一條興建的 公共屋邨。其首座樓宇於1962年落成,比旁邊石排灣邨重建前的徙置大廈要早4年落成。

歷經歲月的洗禮,漁光村即將分兩階段重建,預計整項重建工程於2037年完工。屆時住戶 均能於原區安置,現時已由社福機構着手協助住戶適應。

房協興建廉租房屋 漁光村成居民護蔭

漁光村座落於香港仔半山已逾一甲子,見證香港仔漁民的社區發展。二戰後,本港人口激增,香港仔不斷 有水陸居民遷入。 1

於1950年代,香港仔漁船數目更以倍數增長,從1950年的1,056艘,躍升至1960年的 2,524艘,超越了長洲及筲箕灣,成為港內最大漁港。當時,香港仔避風塘上充斥着密密麻麻的漁船與住家 艇,一度佔據了整個海面;岸上寮屋亦從山下的天后廟不斷擴展至山上的香港仔水塘方向,令區內存有不 少衞生問題及安全隱憂,住屋環境極需改善。

房協於1957年向政府申請於香港仔半山一塊山地興建租賃房屋,2 並於翌年委託建築師阮達祖負責漁光村 兩期的工程,興建了5座以大海為主題而命名的大樓-「白沙樓」、「順風樓」、「海港樓」、「靜海 樓」及「海鷗樓」,共提供逾1,100個單位。居民陸續於1962至1965年間分3批入伙,成為了當時不少區 內沿岸及水上居民的避風港。時至今日,不少老一輩居民仍居住於村內,並秉持漁民習俗,在露台曬鹹 魚、在家中供奉神明等。

至2018年房協推行「暫租住屋」計劃(即過渡性房屋計劃),翻新了200多個因重建計劃而空置的小型單 位,3開放予正在輪候香港房屋委員會公共租住房屋的2至3人家庭及高齡單身人士申請入住。在計劃下,合 資格人士可使用單位5年,藉以改善基層市民的居住環境,漁光村亦再次成為新一代居民的護蔭。

南區聚焦

4香港房屋協會(2022)《漁光村重建項目》(初步計劃)

重建影響居民生活 社福機構角色重要

為解決本港房屋供應問題,不少舊屋邨也難逃清拆重建的命運,漁光村作為房協於南區唯一的出租屋邨亦 然。幸運的是,漁光村重建計劃下的居民皆成功獲原區安置,首批遷出的居民(即順風樓、白沙樓及海港 樓租戶)將遷入位於田灣山道新建成的漁映樓;而次批遷出的住戶(即海鷗樓及靜海樓租戶)更可在原村 獲編配新單位。

雖說田灣與漁光村相距不遠,然而對大部分已屆退休之齡的漁光村居民來說,搬離熟悉的社區實非易事。

他們除需打破舊有的生活習慣以適應新社區外,搬遷亦會對居民造成經濟上的負擔。他們需聘請搬屋公司 安排搬遷事宜、購置傢具設備以裝新居;預料新屋的租金亦會有所調高,居民或因而感到吃力,造成對搬 遷後的生活缺乏信心。故此,有必要向受重建影響之居民提供相應之社會服務以釋除其疑慮及協助他們解 決實際需要。

漁樂園乃漁光網絡互助社成員共同打理的花園, 成員會不時把收成轉贈街坊。

漁光村內走廊與單位設有通風井,增加 通風及採光度,乃其建築特色之一。

南區聚焦

市區重建社區 服務隊使用者 意見調查

91.2%

能從服務隊獲悉更多 有關重建的資訊

83.2%

得到服務隊的協助

78.2%

服務隊所提供之服務 十分有用

5 根據市區更新基金於2019年發佈的「市區重建社區服務隊使用者意見調查」顧問報告,大部分受訪居民 均表示能從服務隊獲悉更多有關重建的資訊 (91.2%),以及得到服務隊的協助 (83.2%),認為服務隊所提供 之服務十分有用 (78.2%)。

面對重建的潛在問題,社福界可從多個層面介入,協助租戶解決疑難。在社區層面方面,社福機構可考慮 設立資訊站向受影響居民講解重建計劃,也可舉辦居民聚會或會議收集受影響租戶意見,並將意見送達相 關政府部門;在家庭及個人層面方面,社福機構可立案跟進有需要家庭或個人住戶,透過輔導、轉介等, 提供情緒支援服務,協助他們解決生活難題,適應新環境。

適切的社會服務可協助受重建影響住戶構建互助網絡,鞏固原有社區連結,也可讓社福機構作為居民與政 府溝通的橋樑。同時,亦可成為有需要住戶的夥伴,解決其家居獨有問題;並從中鼓勵角色轉移,讓受助 人協助其他鄰居。因此,6香港房屋委員會也曾指出,成立社區服務隊是重建屋邨的既定程序,可見社福機 構在公屋重建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不單能協助受影響住戶,也能讓重建工程更順利進行。

2037

參考資料:

1 王惠玲、羅家輝,《記憶景觀香港仔漁民口述歷史》,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5年,頁222。

2 余之樂、李衍璋,《同話漁光村》,香港:城市日記,2022年,頁10。

3 合資格人士必須在截止申請日(即2018年8月3日)時,已於房委會的公屋申請獲登記達三年或以上。 參閱〈房協推出「暫租住屋」過渡性房屋計劃〉,香港房屋協會,2018年7月9日。

4 https://districtcouncil.gov.hk

5 https://urfund.org.hk/researches/

6 《重建的政策 有問又有答》,香港房屋委員會,2014年。

本會特設社工服務隊

重建期間與

邨民同行

坐落在石排灣逾一甲子的漁光村即將開展重建工程,不論新舊街坊也將 要向這老屋邨說再見。為了協助現有居民順利過渡調遷過程,香港房屋 協會(下稱房協)撥款設立「漁光村第1期重建計劃社工服務隊」(下

稱社工服務隊),並由本會承辦服務。今年1月起,社工服務隊於 邨內海港樓漁光網絡互助社旁設立辦事處,期望透過社會服務 介入,協助居民解決重建調遷的困難。

調遷帶來生活轉變 服務介入有助適應 公共屋邨重建涉及居民搬遷,部分居民或對未來生活種種未知而感到不安,箇中原 因包括難以獨自搬遷、對適應新環境感困難等,這些情況尤以邨內長者為甚。 1 根據 2021年人口普查數據,漁光村人口接近2,700人,當中逾四分一人口年齡達65歲或以 上,可預料將會調遷的居民對社會服務的需求殷切。

本會為社工服務隊訂立4大工作目標,包括促進居民對重建及調遷安排的了解和溝通、及早識別有需要協 助之受影響居民、協助居民解決重建及調遷上的困難及提升居民間的互助和自助能力。社工服務隊期望工 作能增強居民與房協之間的溝通,於調遷前尋找需要社會服務介入的居民,並盡早構建居民互助網絡。

社工服務隊為漁光村居民提供多元化支 援,協助居民作出充足的搬遷準備。由於 居民需自行安排搬遷工作,為減低居民的 憂慮及徬徨無助感,社工服務隊將向居民 派發搬遷指南(內容包括社企搬屋、裝修 公司名單),並提供入伙諮詢及搬遷用品 借用等服務。社工服務隊亦提供長幼暫托 服務,為有需要家庭於搬遷當天提供暫托 長者或幼童,以便居民進行搬遷。另外, 社工服務隊組織義工家訪及電話慰問,以 識別居民的服務需要或困難,為其立案跟 進,提供輔導或轉介等服務。

社工於房協設立的漁映樓示範單位,介紹新廈單位室內空間和設備。

街坊共享快樂時光  共同迎接未來居所

自社 工服務隊於年初成立以來,除了介紹資訊和提供各類服 務外,半年間已為漁光村居民舉辦多場多姿多彩的活動。以 新春為例,社工服務隊先後舉辦利是封掛飾製作、湯圓製 作、環保掃除及手寫揮春等工作坊,也有新春居民小聚、元 宵節猜謎等活動,與居民共渡佳節,讓街坊聯絡感情。

居民於新春節日相聚一堂,一同分享節日的喜悅。

除了節慶活動,社工服務隊亦不時舉辦不同類型的 主題活動,照顧漁光村居民的身心健康,體貼他們 的調遷需要,當中包括提供專職醫療服務及舉辦 「運動鬆一鬆」等活動關顧長者健康狀況;另亦舉 辦「漁光尋寶樂」康樂活動,以遊戲方式讓居民再 次體驗邨內環境,趁重建前重溫生活的美好時光。

房協計劃安排首批受重建影響的居民調遷至石排灣 道漁映樓,社工服務隊為此亦舉辦多場「漁映樓周 邊導賞團」,向居民講解漁映樓附近的生活設施, 包括街市、店舖及公園等,讓他們對新的居住環境 有初步的認識,減少他們對新環境的擔憂。這項活 動更設有「關愛團」,照料行動不便的居民。

首批調遷的居民於本年5月中旬開始獲單位編配通 知,社工服務隊未來會繼續跟進整個調遷過程,透 過搬遷技巧班、新入伙支援等與居民同行,帶領一 眾街坊跨越生活種種困難,迎接新居所、新生活。

參考資料:

1 https://www.census2021.gov.hk/tc/district_profiles.html

社工服務隊帶領漁光村居民參觀漁映樓周邊的生活 設施。

抓緊漁光街坊情

漁光村即將進入第一階段重建, 受影響住戶於本年5月中旬開始

獲編配田灣漁映樓的新單位。對 於一眾老街坊來說,遷出生活了 大半生的居所無疑會感不捨或不

安,但他們仍對新居充滿期待。

「漁光村第1期重建計劃社工服 務隊」(下稱服務隊)隊長黃冠 穎(Ken)表示,服務隊會於搬 遷前、後持續向受影響住戶提供 支援,同時為他們構建社區互助 網絡。

難忘鄰里往日情 重建不捨也期待

共迎漁映新環境 共迎漁映新環境

居民營辦互助社 聯繫街坊共成長

位於 服務隊辦公室側鄰的漁光網絡互助社(下稱互助社)早 於2012年成立,現時由一眾街坊打理,體現「當家作主」的 理念。現任主席鄭志全先生(全哥)指出,互助社除了為街 坊提供聚腳點外,也設有各式各樣的活動和服務,當中包括 認字班、卡拉OK、量血壓、代購糧油服務等。「我們每個月

40年前

斷斷續續在漁光村住了40多年,記得以往海港樓是採用公共廚 房,「煲燶嘢」會有街坊提醒。每逢佳節,大家會分享自製的食 物,相處好融洽。直至今日,我仍然習慣打開門,只關上鐵閘。

由於現在行動不便,我頗期待漁映樓的升降機,好讓我可以隨時 出外閒逛。

彭淑霞女士 住戶

我小時候在漁光幼稚園讀書,大概3至4歲入住漁光村。以往鄰里 關係很好,不少街坊放後備鎖匙在我們家,也會在走廊一起打 「麻雀」,與街坊打發閒暇時間。

爸爸以往每天到水塘行山,也會在露台種花,直至他的認知障礙 症越趨嚴重才停止。對於重建,我比較擔心的是爸爸未必能夠適 應新居環境,若新居空間能允許現時家居佈局便好了。

談玉花女士(右)

服務隊積極與多方合作 助居民重塑社區新網絡

服務隊組織跨齡跨界別義工,包括愛羣義工團 義工、區內學生義工、南區長者友善大使和漁 光網絡互助社樓長層長,探訪受重建計劃影響 的漁光村居民,表達關心。

在漁光村從事社工工作3年的Ken認為,處理重建住戶需要的 最大挑戰是了解搬遷細節,以及要在短期內接觸眾多居民並 建立關係。他表示互助社與服務隊凹凸互補,例如服務隊要 透過「洗樓」尋找有需要的住戶,如「關愛名單」上的獨居 長者、有特別需要人士等,有互助社義工的陪同可釋除住戶 疑慮及讓他們願意表達所需,從而讓服務隊掌握他們的需要 予以協助。

除與互助社義工保持緊密合作外,本會自2014年起 夥拍愛羣義工團持續為漁光村居民提供多元化服 務,例如家居安全檢查與維修、節慶活動、疫情期 間派發防疫物品和生活必需品、關愛探訪及社區資 源導賞等。漁光村重建在即,愛羣義工團仍發揮 「以人為本,為善最樂」精神,計劃與服務隊合作 於2024年10月起為第1期重建計劃居民提供多項支 援服務,包括配對義工探訪、冬至節慶探訪、搬遷 前準備之到戶服務及搬遷日長幼暫託服務等。愛羣 義工團義工湯麗莎女士於村內探訪後分享感受時表 示:「親身探訪獨居及隱蔽長者,將社區對他們的 關懷和愛直接傳送到他們手上,很有意義。」

住戶廖惠英女士(右二)曾是漁光村的層長,幫助村民 解決生活所需;她現屆高齡並受重建搬遷影響,獲其 他義工支援協助。

由於受影響住戶已知悉獲編配單位,服務隊將陸續提供更多搬遷支援,例如6月起會提供漁映樓單位的電 腦模型,以便住戶計劃如何擺放傢俬。Ken透露,服務隊未來數月會舉辦「斷捨離」工作坊、滅蟲工作坊 等,讓居民進一步準備搬遷前期工作;亦會繼續舉行節慶活動、身心健康講座、運動班等;以維繫鄰里感 情,建立未來漁映樓的互助網絡。

服務隊從成立至今剛屆半年,每兩星期會與房協漁光村辦事處職員開會反映街坊意見,並從中獲悉重建新 資訊,成為住戶與房協的橋樑。「我很欣慰街坊信任我們,派樓後會向我們查詢單位座向、位置等,也有 人說參加我們搬遷資訊活動後感安心。」Ken期望服務隊的工作不單減少受影響住戶的擔憂,也可「授之 以漁」,讓街坊之間能互相解決難題。

石漁關愛隊成員甄智健(健仔)盛讚服務隊服務細 緻,未來將與本會繼續合作,協助漁光村受影響住 戶。健仔續指,漁映樓2樓設有活動室,期望該地方 會繼承互助社會址的功能。各位受訪街坊皆感激服 務隊半年以來的服務,住戶、石漁關愛隊成員兼互 助社副主席劉秀琼女士更表示期待未來的講座、工 作坊等,以迎接漁映樓的新生活。

石漁關愛隊成員劉秀琼女士(左)及甄智健先生(右) 一同欣賞由漁光村居民與義工為慶祝房協成立70周年而 共同塗髹的壁畫。

對種植有興趣人士參加 「綠壯士園藝義工訓練」。

把綠色融入生活 共建

本會轄下社區中心獲香港公益金贊助推行「城市綠洲(優化)計劃」, 於香港仔及華富邨營運兩個合共佔地逾6,000平方呎的社區花園,分 別是「香港仔社區花園」及「華富愛心花園」。計劃目的乃鼓勵區內 對種植有興趣的人士共同建設社區花園,推廣可持續發展概念和環保 生活,提升居民生活質素,增加對社區的歸屬感。計劃除舉辦各類多 元化的小組及活動外,亦推出社區園圃計劃,讓社區人士租用園圃箱 種植植物,鼓勵區內對環保或園藝有興趣的人士及團體共同建設社區 花園,實踐可持續發展概念,及推廣綠色生活訊息;另社區花園亦對 外開放,讓坊眾免費入園參觀或與當值職員及義工交流種植心得。

花園的日常運作有賴一班積極參與的花園義工,他們因着不同的原因與花園結緣,但同樣地在花園中找到自 己的滿足感。他們組成了「綠壯士」義工團隊,成員間合作無間,互相補位,使花園不單是一個栽種植物的 地方,也成了一個培養社區人情味的綠色基地。

綠壯士

心聲

自2008年起,我已連續16

年參與計劃。我是園圃的使用

者,亦是園圃的義工。與其說我在 花園幫忙,倒不如說是花園幫助了我, 花園讓我認識朋友、忘記煩憂,是我的 小天地及避難所。

周艷容女士

香港仔社區花園

香港仔漁暉道香港仔坊會總部側, 往石排灣石梯之中段

星期一至六 :上午9時至中午12時 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開放時間

區內小學學生參加園圃種植活動。

透過計劃讓我認識到一 班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研 究種植技巧和製作天然肥料等, 以提升種植的收成;每到收成時,所 獲得的滿足感實在難以用筆墨形容。此 外,我得到家人的支持,一家人一起參 與種植活動,除增加了彼此的話題外, 亦讓家庭生活變得更和諧及幸福。

陳鳳儀女士

開放時間

華富愛心花園

香港仔華富(二)邨華翠樓側, 停車場5樓平台

星期二、四、六及日:上午9時至中午12時 及 下午1時至5時30分 星期三及五 : 上午9時至下午1時 星期一及公眾假期 :休息

香港仔社區花園及 華富愛心花園均對 外開放,歡迎有興 趣人士入內參觀。

服務 生態旅遊導賞證書課程

如欲進一步查詢上述課程,歡迎致電 251 8 0978或親臨香港仔舊大街 64-70號海洋大廈地下與持續及成人 進修社區學院職員聯絡。

導師帶領一眾學員到薄扶林郊野公園進行實地考察。

本港擁有多個自然景區,當中包括 1 24個郊野公園及22個特別地 區,其蘊藏豐富的自然生態每年吸引2逾1,100萬訪客到訪。鑑於 生態旅遊的發展潛力,政府近年亦視其為旅遊業策略的發展目標 之一。為保護郊野地區的生物多樣性並為旅客提供優質的導賞服 務,生態旅遊導賞員的角色變得尤為重要。

本會轄下持續及成人進修社區學院為僱員再培訓局委任之培訓機 構,現開辦一系列生態旅遊導賞證書課程予有意從事生態旅遊人 士報讀。學員完成初階課程「生態旅遊導賞(自然導賞理論)證書 (兼讀制)」後,可報讀不同園區的進階課程,包括「生態旅遊導 賞(地質公園–沉積岩地貌)證書(兼讀制)」和「生態旅遊導賞(郊 野公園)證書(兼讀制)」等,除了課堂教授外,課程亦安排學員進 行共56小時的實地考察,以深化及實踐相關的導賞技巧。

參考資料:

1. 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 - 綠色旅遊ISE10/18-19 (legco.gov.hk)

2. 香港地球之友 - 善用自然促生態遊旅業環保雙贏(foe.org.hk)

全新網上報名平台

為提供更便捷和優質的服務,本會於2024年5 月18日正式推出全新網上報名平台,以供坊 眾隨時隨地報名參加本會轄下社區中心、賽馬 會綜合服務處及持續及成人進修社區學院所舉 辦之活動及課程。此網上平台除有報名功能 外,亦增設進階搜尋功能,坊眾只需輸入關鍵 字、日期或對象年齡等資料,便能即時取得最 新活動及課程資訊。此外,如有暑期活動需以 抽籤形式分配名額,坊眾更可於網上平台登記 抽籤及查閱抽籤結果,以儘快得知活動報名進 度。

現凡於2024年2月4日至2025年2月3日親臨上 述3所中心或珍維社區健康促進中心辦理入會/ 續會手續,即可獲豁免一次會員費用(每個會 籍只能享用一次優惠)。各位請把握機會,加 入成為本會會員,並申請開通網上報名平台, 盡享各種會員專享之服務與福利!

聯絡方法

社區中心

如有任何查詢, 請經右述途徑與 中心職員聯絡。

網上報名平台登記方法 會員 新登記會員 親臨3所中心櫃枱

香港仔大道180號B四樓 3550 5540

賽馬會綜合服務處

香港仔石排灣邨碧銀樓平台一號 2550 5827

持續及成人進修社區學院

香港仔舊大街64-70號海洋大廈地下 2518 0978

香港仔大道180號B

180B Aberdeen Main Road, Aberdeen, Hong Kong

印製:3,000份

南社之音

香港仔坊會AKA

香港仔大道180號B 3550 5566 2580 3871 aka.org.hk central@aka.org.hk (一般事宜) LSG@aka.org.hk (整筆撥款津助事宜)

出版: 香港仔坊會 督印人: 吳綺薇 編輯委員: 郭峯妮、謝婉儀、梁凱文、 鄧巧妙、張淑恩

知多一點點

建築設計有心思 漁光村是平民豪宅?

於1962至1965年間入伙的漁光村,其中4座大樓(白沙樓、順風樓、靜海樓及海鷗樓)入伙時已設有獨立廚廁,當 時不少人趨之若鶩。這一切實在歸功於「鄔勵德原則」(Wright Principle)— 要讓住戶有尊嚴地生活。

香港房屋協會轄下出租屋邨着重與周邊環境配合,因地制宜,避免規範化設計。1漁光村依山而建,處於山勢較低位 置的樓宇不會完全阻擋較高位置的樓宇,避免「屏風效應」,而大樓之間有充足空間,有利通風,並為住戶提供公 共空間。

2走進漁光村的住宅大樓內,我們不會感到焗促,因為走廊與單位間設有通風井,讓清風吹送到走廊內,也增強了各 層的採光。正因通風井隔開了走廊與單位,住戶私隱度也得以提升。走廊空間寬闊,即使天雨,住客也可在大樓內散 步,與街坊聊天。此外,不少漁光村單位設有露台,許多住戶會晾衣服,也有人曬鹹魚及種植物,盡顯居民品味。

獨立廚廁、寬趟走廊、自家露台⋯⋯對於1960年代社會,漁光村可說是平民的豪宅,也證明了廉租未必與質素妥協。

參考資料:1及 2 余之樂、李衍璋,《同話漁光村》,香港:城市日記,2022年,頁12-15。

如 台端不欲繼續收到/改以電郵收取本刊物,請在適當方格內加上 號,並填妥有關資料,寄回香港仔大道180 號B「南社之音編輯委員會收」。

□ 本人不欲繼續收到《南社之音》,請日後停止寄發。

會員證編號/團體/公司名稱*:

姓名:

地址:

□ 本人選擇以電郵收取《南社之音》。

聯絡電話:

電郵地址:

簽署: 日 期:

*請刪去不適用者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