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台灣生活美學36期-1

Page 1

生活美學

藝文之美

既打破成見,又能立刻開悟眾生 劉岠渭樂當古典樂傳教士 焦點企劃:環保美學文創與小鎮藝術節

重建比摧毀困難的多 實驗與生命交融的藝術力 鍾琴與玻璃 相映生輝的彩繪生活 無所不在的藝術教育 螺陽國小藝術課程特別報導 垃圾發明家蘇偉馨 撿回遺失的美好 以一百年的時間等待一座博物館 巴黎蓋布朗利人類學博物館特別報導

36
2 0 1 6 年 焦點企劃 環保美學文創與小鎮藝術節
更多資訊請上行政院性別平等會:http://www.gec.ey.gov.tw

環保美學文創與小鎮藝術節

二月,是一個充滿節慶氛圍的時節,也是準備迎接新年度到來的歡馨月份。中 台灣連續三年的小鎮藝術節,甫於本月11日在中興新村圓滿閉幕,也為這個 藝文界的年度盛會推上高峰,交出亮眼成績。本期特別報導小鎮藝術節的回顧 與展望,三年來,選擇了兼具在地性、獨特性及深具藝文氣息的鄉鎮,包括103年選定 擁有純樸、慢活老街的「西螺鎮」、104年則於古藝濃厚的「鹿港鎮」以及105年擇定 綠蔭、悠閑、慢行的「中興新村」,中台灣的小鎮藝術節已經成為台灣具指標性的活動, 為藝術下鄉挹注一股新的活力。

高齡化人口的關懷是近來相當受到矚目的議題,關西小鎮藝術節系列效應讓高齡人口 可親近體驗生活美學活動,關西小鎮藝術節是社區營造的計畫開始,劉秀雲校長以藝術 家的身份,繼續推動長青藝術教育,銀髮長者藝術活動不斷地持續推行,為鄉里注入活 水,處處生機盎然。致力於樂齡人口文化近用的推動,彰化生活美學館也不遑多讓,積 極建構平台,讓長青長者透過藝術體驗暨人文素養培育活動,活到老、學到老,活得更

加精彩!

此外,愛護地球、推動環保,也是現今社會刻不容緩的議題。各界努力喚起國民資源 回收與再利用的觀念,倡導垃圾美學與廢棄物美學。擁恆文創園區內破萬坪的地景裝置 主題《星空》,是從事雕塑藝術的藝術家王振瑋,運用近百萬支回收的保特瓶,與十九 世紀後印象派藝術家梵谷的跨時空交流之作;從事玻璃彩繪創作至今將近二十年的鍾琴, 愛物惜物,從日常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出發,向自然學習,畫出屬於自己心中獨特的星星; 獲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獎肯定的螺陽國小是彰化縣偏鄉的藝術特色學校,結合在地文化, 環保意識與生命教育的全方位課程,讓孩子們在自然的環境中產生全球性思考與草根行 動;諾瓦小學的創辦人蘇偉馨認為「隨手丟了,變垃圾。隨手收了,變資源。」,敦促 孩子們用感官去感知、體驗、享受,進而愛上大自然;法國巴黎蓋布朗利人類學博物館 是一棟與自然共生的建築,它的綠牆總面積達800平方米,包含15000株、150種不同 的植物,終年常綠,象徵著「自然與文明共生」的概念。以上都在本期焦點企劃中與大 家分享。

彰化生活美學館冬季限定特別推出兩檔精彩展覽:《三十年看山—林章湖書畫展》, 展出八十幅書、畫、印作品,屬於綜合性的展覽;《墨韻原緣—黃中泰水墨人物畫展》, 用真與美記錄原住民的生活點滴,帶您欣賞原民文化之美!

文/編輯部
編 輯 手 札

中華民國97年3月8日創刊

發行單位 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

發行人 尹彙武

主 編 沈正義

編輯委員 黃維忠

執行委員 葉于正

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

地 址 500彰化市卦山路18號

電 話 04-7222729

網 址 http://www.chcsec.gov.tw

讀者服務 ail.changhua@gmail.com

編 製 京荷國際行銷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顧問 王翠華

總策畫 李秉昆

編製統籌 葉人華

編輯總監 楊麗樺

執行編輯 賴秀娟

企劃編輯 吳涵穎 吳佳蓓

數位編輯 林輝雄

行政編輯 曾秀莉

美術設計 胡琡珮

電 話 04-8920111

傳 真 04-8911849

出刊日期 105年12月27日

封面圖片 魏執宇 攝影

製版印刷 興台彩色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402台中市南區忠孝路64號

電話 04-22871181

傳真 04-22872770

ISSN 2222-2782 GPN 2009704415

借閱地點:各藝文館所、各縣市圖書館、大學圖書館、中部 四縣市國高中圖書館。

為尊重智慧財產權,非經本刊同意,請勿轉載本刊文圖。

編輯手札 藝文之美 04

既打破成見,又能立刻開悟眾生 劉岠渭樂當古典樂傳教士 文/李玉明 圖/劉岠渭.李玉明

焦點企劃 環保美學文創與小鎮藝術節

10

重建比摧毀困難的多 實驗與生命交融的藝術力 文/吳長諭 圖/王振瑋 提供

16

鍾琴與玻璃 相映生輝的彩繪生活 文/吳長諭 圖/鍾琴 提供

22

無所不在的藝術教育 螺陽國小藝術課程特別報導 文 圖/徐慧娟

28

垃圾發明家蘇偉馨 撿回遺失的美好

文/李玉明 圖/蘇偉馨.李玉明

34

以一百年的時間 等待一座博物館 巴黎蓋布朗利人類學博物館特別報導 文.圖/徐慧娟

游藝傳奇

40

主張入法出法 用心「看」門道

林章湖  三十年看山書畫展 文/李玉明 圖/林章湖.李玉明 提供

46

用真與美記錄原住民的生活點滴 黃中泰  水墨人物畫展

文/李玉明 圖/黃中泰.李玉明 提供

36
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
2016年
目次 01

藝壇亮點

52

道藝鍛鍊 化生命之體會於優劇作 優人神鼓音樂總監 黃誌群 文/陳玨儒 圖/優人神鼓

56

當代傳奇三十 傳承創新不遺餘力 文/郭士榛 圖/當代傳奇劇場 提供 特別報導

60

樂齡老人文化近用 讓老人參與藝術平台 劉秀雲啟動藝術列車,讓長者轉變為愛好樂齡藝術家 文/張俐雯.葉于正 圖/劉秀雲

64 展望與回顧 小鎮藝術節 103年.慢活西螺×104年.古藝鹿港×105年.青悠中興新村 文.圖/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 美學報馬仔

70 踩、採、彩 環保美學之綜述 文.圖/葉于正

74 樂齡人口 體驗歌舞劇藝術之旅 文.圖/林迺昂 全球瞭望

76【美國傳真】

惠特尼美術館與雙年展 美國色彩的熔爐

文/吳長諭 圖/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Whitney Biennial 2017

78【土耳其傳真】

歐洲文化之都

土耳其伊斯坦堡雙年展的故事 文/吳長諭 圖/土耳其伊斯坦堡雙年展(Istanbul Biennial) 藝文短波

80 精選藝文活動預告

既打破成見,

又能立刻開悟眾生 劉岠渭

樂當古典樂傳教士

劉岠渭是古典音樂的傳教士,音樂是他的信仰。既非音樂家,也 非無神論者,卻願意放下身段,為普羅大眾打開音樂寶山之門。

因為他早已領略樂音中的美好與豐盈,所以甘願從講台、舞台一 直到踏進音樂廳,既說出音樂的感動,也敲醒許多美好的心靈。

文/李玉明(資深媒體工作者) 圖/劉岠渭.李玉明

邦邦.邦邦邦.邦邦邦」是貝多芬《命運 交響曲》的起始,而前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音樂系主任、現任財團法人樂賞音樂教育 基金會音樂總監劉岠渭的一生,也是由音樂揭開序 幕。

劉岠渭從小生長在台中南屯區的鄉下,父親是 一名公務員,當時家中並無任何成員與音樂有關, 只不過偶而聽媽媽哼唱幾句閩南語流行歌曲,然 而他從小就是喜歡聽好聽的聲音,似乎生來就該吃 音樂這行飯。「其實我的音樂啟蒙老師應該是歌仔 戲」,劉岠渭說,當時缺乏娛樂,連電視也沒有, 於是每當有廟會演出歌仔戲時,他都會和媽媽一起 興味盎然地去聽戲。

或者是到「萬和宮」旁邊的曲館,聽長輩們吹 奏音調輕柔的南管;相對寺廟內謝神演奏的北管激 昂高亢。又或是小四老師唱《長城謠》令他念念不 忘;國小午休時,在半夢半醒間,學校放送古典音 樂,輕輕柔柔。「既然喜歡音樂就不會侷限在一個 領域」,所以連流行音樂也能打動他。也許正是他

廣納百「聲」、在生活中汲取各種音樂的種子,進 而開啟他日後進入古典音樂的殿堂。

留學奧地利是最認真的時候

劉岠渭從未拜師學藝或參加社團,唯一參加過 家鄉業餘的一個廣東樂團,一直到他進入國立藝專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前身)為止。在校時他雖然 選擇音樂科國樂組,但所有的基礎課程相同,所以 對西洋音樂並不陌生;至於日後會選擇到維也納留 學,原因很單純 奧地利減免開發中國家學生的 所有學雜費。這對資材不豐、尚須借貸籌款的家庭 而言,無疑是很大的誘因。劉岠渭:我五年後才開 始領獎學金,可以說是我「一生中最認真做事的一 段時間」,因為我沒有退路,只有向前。

雖說免去學雜費,減輕不少經濟負擔,但由於 奧地利是德語系國家,這對一句德語也不通的他而 言,無疑是另一種壓力。留學期間為增進語文能 力,他刻意遠離華人,隨身攜帶紙筆,將路上看到 的生字一一記下,回家再查字典,唯有查好、背熟

06
▌為古典樂來到彰化縣文化局。
07
藝文之美 ▌演講時手舞足蹈的劉岠渭。

後才睡覺;就連搭公車、喝咖啡也會刻意聆聽人們 對話。「十年磨一劍」的艱辛,讓他不僅拿到音樂 學院之西洋音樂史博士,更成為當時台灣留歐第一 人,也奠定日後事業的基礎。

聽眾是樂曲最重要的創作者

回台之前,時任「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系系主任 的馬水龍便聘請他為副教授,同時體諒他需要時間

備課,將應上課之時數減半。努力加上幸運,讓劉 岠渭的音樂之路走得還算順遂。然而原本可以就此 安逸教學的他,為甚麼又會走上每年舉辦160~ 170場音樂講座、孜孜矻矻的「傳教」之路?「任 何藝術都是欣賞者最重要」,一首樂曲有三個單 純的創造者:作曲家、演奏或演唱家及聽眾。如果 曲子做好沒人演奏或演唱等於沒有;又或是演唱、

演奏後沒人欣賞也是白搭;最後也是最重要者—聽 眾,因為他們能使音樂呈現出來。

「我在校時已有所認知,所以教書與辦講座並 行」,相信社會上有更多的人喜歡古典音樂,只是 不得其門而入。音樂好壞會隨著欣賞者的程度而 有所區別,試想貝多芬再偉大,如果遇到音癡也是 枉然;反之,如果遇到知音才會有共鳴。況且「美 育」是一種生命哲學,是民族的文化素養。在東方 人欠缺歷史背景及文化的情況下,是需要適當指引 的,否則面對經典作品,也將如對牛彈琴,鴨子聽 雷。有鑑於此,所以要多去培養那些能聽音樂的 人。「藝術品,一定要讓它真正的藝術力量被激發 出來才有價值。」

挑重點用圖表持續聽者專注力

從事音樂演講者當然不只他一人,為甚麼只有他 博得「古典音樂傳教士」之名?以往國內樂壇對音 樂認知狹隘,多重技巧,而忽視賞析,造成音樂家 雖技藝超群,卻不懂音樂美學;加上一般音樂講座 多半艱澀,為此劉岠渭徹底打破這種成見,不但讓 聽者可以「立即開悟」,且影響深遠。歸納其演講 有以下特點:

1 自創圖表:為求聽眾一定能完全被音樂所吸 引,所以借助圖表。一首曲子有時用數字分析,有 時憑藉圖表。

他認為,聽音樂最大的困難在於會恍神,因此要 想辦法讓聽者持續專注在聲音裡。當聽者感覺到與

08
▌在講台上手舞足蹈的劉岠渭。 ▌劉岠渭除了面對面指導聽眾迷津,還加上出書及 CD。

音樂結為一體,渾然忘我,心無旁騖,如此一來, 音樂自然會吸引他們,進而排除音樂與聽眾之間的 障礙,就此直接面對音樂。

2 挑出重點:聽之前先挑出樂曲重點讓聽眾熟 悉,在經過反覆聆聽後加深印象,再重頭來播放音 樂,當重點重現時,就會很有感覺。例如甚麼是起 始句?甚麼又是結束句,當聽者得到竅門,便可觸 類旁通。

再加上他演講時態度親和,堅持先用知性來理解 音樂,即「深刻的音樂欣賞,必須建立在理性的基 礎上。」因此在其引導下,聽眾終究能建立自己的 思辨能力,而非當場大悲大喜,回家後一無所獲。

為大眾打開音樂寶山之門

劉岠渭一生與音樂為伍:執教時,講樂理,作 育第一類創作者;進入基金會,論賞析,培養第三 類創作者。他就像一位介紹人,為普羅大眾打開一 扇音樂寶山之門。誠如《明報周刊》所說:「劉岠 渭是古典音樂的傳教士,音樂是他的信仰。他並非

音樂家,也不是無神論者,畢生夢想只是要讓更多 的人聽見好聽的音樂,因為他幸運地早在音樂寶山 中,看見了自己與音樂間迴盪過萬千繁華,越是探 透、所獲越是豐盈 。」

對他而言,當台下的人們聽了,懂了,笑了,意 會了,一切的辛勞也就值得了。因為他相信:當你 心中裝滿真正美的東西時,不論你多麼困頓,你都 會快樂。正所謂「心有沉香,何懼浮木」,或如霍 夫曼:「語言停止處,音樂起始時」,音樂能超越 語言,當你領會到曲中含意時,心中將滿是快樂、 永續與美。

09 藝文之美
▌演講會後與聽眾合影。 ▌巡迴演講來到彰化生活美學館。

重建比摧毀困難的多

實驗與生命交融的藝術力

焦點企劃:環保美 學 節術藝鎮小與創文

焦點企劃.環保美學文創與小鎮藝術節

擁恆文創園區內破萬坪的地景裝置主題《星空》正式揭幕,讓許多民眾為之驚艷, 這是從事雕塑藝術的藝術家王振瑋,與十九世紀後印象派藝術家梵谷的跨時空交流之作, 就像是一場精彩的壯遊冒險之旅。

▌《星空》大型地景裝置藝術,夜景,王振瑋,回收寶特瓶,2015。(基隆擁恆文創園區)

11
文/吳長諭 圖/王振瑋 提供

藝術品的生命力來自於 藝術創作者的自我探索

作人應該具有濃烈的 實驗性格。」這句 話出自於藝術家王振 瑋,筆者一開始即被這句話所吸 引,而「真實,真誠與實在」也 是筆者對於藝術家王振瑋的第一 印象。一位美工科班出身,喜歡 實驗、創新的藝術創作者,歷經 學校訓練,以及出社會後的職場 洗禮,磨練出一身好技術,加上

喜好實驗的性格,讓王振瑋從職 場上商業性較濃的雕塑工作,轉 型跨足到雕塑藝術創作與裝置藝 術,作品型態以立體為主,創作 媒材相較於平面繪畫,有更多接 觸多元化媒材的機會。

「要保持好奇心,與實驗的精 神,要覺得好玩!遇到困難就看 如何克服,如何轉化它。」這是 王振瑋從事藝術創作以來一直秉 持的精神力。但是,做為一位專 業的藝術家,或多或少都曾夢想

進入藝術市場,曾經很有機會進 入市場的王振瑋,卻反而因擔心 進入了市場後,讓創作之路被制 約。王振瑋:「有許多藝術家的 作品樣貌,雖然讓人一眼就能認 出,但是卻也因此被『符號化』, 成為藝廊與收藏家認識你的一個 印記。」的確,藝術市場的機制, 除了藝術家本身之外,重要的角 色就是藝廊與收藏家,這像是一 條共生的鎖鍊關係,無形中被彼 此牽制著。

一位藝術家若因某件創作或系 列作品的風格、主題而受到藝廊 與收藏家的青睞,之後若變換作 品的風格或主題,就有可能需要 重新接受市場嚴酷的考驗,這是 倚賴藝廊生存的藝術家,所必須 考量到的現實因素。王振瑋也分 享一段值得深思的話:「有位國 外藝術家在發表得獎感言時這樣 說,『感謝上帝賜給我貧窮,在 我無法溫飽時,依然堅持在創作 的路上,以成為激發我最大潛能 的力量』。」這段話像是王振瑋 藝術轉型之路的某一種寫照。

人格特質 影響作品的生命靈魂

早期從事商業雕塑的王振瑋, 對於工藝和藝術有其獨特敏銳的 直覺,當兩件雕工都細緻到某一 層級時,如何分辨工藝品和藝術 品?「人格特質很重要!」王振 瑋這麼說著,藝術家的氣質會直 接感染作品,這件作品是否有其 獨特的個人思想、生命靈魂,觀

12
▌藝術家王振瑋與作品《搖晃的記憶》合影。《搖晃的記憶》(Movement flashback),王振瑋, 鐵,2009。(埔里紙教堂) ▌《狂途》(Wild thoughts),王振瑋,漂流木,2015。(粉樂町 - 臺北東區當代藝術展)

賞者皆能從作品透露出的氣質去 感受。

為了跳脫當時在職場從事商業 塑型的工藝師框架,企圖將作品 層次提升的王振瑋,開始去參加

駐村,讓自己完全沁沉在藝術創 作的世界裡。從2002年開始,當

焦點企劃.環保美學文創與小鎮藝術節

時是臺中二十號倉庫第三屆駐站 藝術家,一直到2011年,前後總 共五屆,期間也曾進駐至臺中文 化創意園區。

王振瑋回憶2011年在二十號倉 庫駐村的情形,做為第十屆的駐 站藝術家,倉庫將每位藝術家分

配不同的主題月,要舉辦與民眾 互動的活動,王振瑋剛好被編列

在十二月,於是他以聖誕樹為主 題,吸引小朋友和大朋友。當時

全心投入創作的王振瑋,經濟較 拮据,因此在選擇創作媒材時,

便選了漂流木作為主要的材料, 選用材料後,才開始思考漂流木 與在地文化之間的關係。從西濱 海邊拾得的木材已失去了原本的 生命跡象,但每棵樹木都曾依附

土地,與我們一起生活成長,部 分經由自然災害隨土石一起沖刷 至海洋,再被海浪打回岸邊被拾 取,王振瑋用藝術創作的方式重 新賦予漂流木新生命。嚴格說起 來,這也算是王振瑋老師的第一 件裝置藝術作品。

雕塑藝術與裝置藝術 的脈絡與見解

歷經藝術生涯的轉變期,王振 瑋一開始進行裝置藝術創作時, 曾不甚理解為何一直以來鍾愛的 雕塑藝術,因時代的演變,被收 編在傳統藝術的類別中,裝置藝 術則被歸在現代藝術的範疇,一 度讓王振瑋試圖想藉由創作來證 明自己。

13
▌《大衛的幻想世界》(David’s dream word), 王振瑋,青銅 31x12x44cm,2000。 ▌《森之迴》,王振瑋,2013。(九九峰南投平林藝術祭)

但現在的王振瑋談起對於雕塑 藝術與裝置藝術,兩者間觀念性 的哲思與理念的差異,有著清楚 的脈絡與見解,王振瑋認為雕塑 藝術分為兩種不同的創作路徑, 一是不以外力為主,出自於自己 本身原始的直覺感受或想法,去 創造出來,具有相當的原創力, 純粹性高;另一種,則是因為對 媒材這個對象而產生的想法、感 受,再藉由技術性的創作將其呈 現。

裝置藝術則不同,裝置藝術通

常是因接觸到生活中的人物、事 件或物件,而產生的感觸、情緒、 感動,或是經由反思、內化後而 產出的想法,有了其論述基礎後, 再利用現成物去堆疊,此時技法 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表現

其概念,將藝術家的想法或理念 藉由裝置藝術作品傳達出去。王

振瑋也將裝置藝術,用一句看似 簡潔的語彙作為詮釋,是「哲學 性思考的視覺體現」。

今年年初在基隆擁恆文創園區 內破萬坪的地景裝置主題《星空》

14
大型地景裝置藝術 -梵谷星空下的壯遊
▌《發現城市》(Espy),王振瑋,青銅,48x10x37cm,1998。 ▌《星空》大型地景裝置藝術,王振瑋,回收寶特瓶,2015。(基隆擁恆文創園區)

正式揭幕,讓許多民眾為之驚艷, 這是從事雕塑藝術的藝術家王振 瑋,與十九世紀後印象派藝術家 梵谷的跨時空交流之作,就像是 一場精彩的壯遊冒險之旅。為什 麼這樣說呢?因為如此重量級型 的裝置藝術是王振瑋首次的嘗 試,也是他第一次使用回收的廢 棄寶特瓶作為創作媒材,雖然因 媒材的關係,鼓舞了參觀民眾對 於環保意識的重視,但其製作過 程卻一點都不輕鬆。

一開始,王振瑋原本希望忠實 呈現梵谷畫作《星空》的色彩調 性,但因媒材數量龐大造成收集 上的困難,尤其是面積最多的藍 色,無法達成各部份所需顏色的 數量。後來王振瑋靈機一動,那 何不順應當下所收集到的寶特瓶 顏色與數量,再重新組合排列, 也更能發揮自己對於物件再利用 與色調的美感,之後的工程進度 從緩慢開始突飛猛進。

然而,如此大型的地景裝置, 不可能全由藝術家獨自完成,通 常需仰賴許多助手,這件用回收

重點提示

焦點企劃.環保美學文創與小鎮藝術節

寶特瓶組合而成的裝置作品也不 例外,過程中工程團隊依賴王老 師對於色調、線條美感的敏感度, 以及工法的經驗,一群人歷時近 五個月逐步完成,使用的寶特瓶

數量也高達上百萬個。這個壯遊 的經歷,相信也讓向來喜歡實驗 與創新的藝術家王振瑋,在裝置 藝術創作的記錄上又履行一項新 里程碑。

1. 做為一位專業的藝術家,或多或少都曾夢想進入藝術市場,曾經很有機會進入市場的王振瑋, 卻反而因擔心進入了市場後,讓創作之路被制約。

2. 王振瑋用藝術創作的方式重新賦予漂流木新生命,嚴格說起來,這也算是王振瑋老師的第一件 裝置藝術作品。

3. 擁恆文創園區內破萬坪的地景裝置主題《星空》正式揭幕,讓許多民眾為之驚艷,這是從事雕 塑藝術的藝術家王振瑋,與十九世紀後印象派藝術家梵谷的跨時空交流之作。

15
▌《實驗展場 - 飛行模式》(A way of flying),王振瑋,木角材、鐵,2003. 設置地點於臺 中 20 號倉庫。

鍾琴與玻璃

相映生輝的彩繪生活

學 節術藝鎮小與創文
焦點企劃:環保美

焦點企劃.環保美學文創與小鎮藝術節

「每個人看見的星星都不同,妳看見的與我看見的,梵谷看見的,都不一樣, 所以,妳只要畫出妳自己心中的星星就好了!」

文/吳長諭 圖/鍾琴 提供

▌鍾琴玻璃彩繪作品《牛》。

17

惜物愛物,繪出新生命 藝

術家鍾琴的母親惜物 愛物,鍾琴緩緩敘述 著自九歲的記憶開始, 母親將家中破損的塑膠杯等物件 收集起來,再將與母親一起從海 邊拾得的貝殼,經由重新規律的 排列組合,黏貼於塑膠杯上,這 記憶中的景像如美麗的風景般, 烙印在鍾琴的心中。承襲了母親 勤奮持家的習性,自母親辭世 後,家中許許多多的大小事便自 然由鍾琴來承擔,就這樣漸漸養

成了凡事喜歡動手做的特性。年 輕時擔任過護士與播音員工作的 鍾琴,於1997年時,原本就對

藝術特別鍾愛的鍾琴因播音員的 採訪工作,而結識了藝術家李龍 泉,後來結為連理,成為藝術家 的另一半。兩人生活中自然充斥 了藝術氛圍,這對原本就有藝術 細胞又喜歡手作的鍾琴來說,就 像是踏上了藝術生涯的美好途徑

一般,於是,就在同年的中秋節,

在明亮月色的祝福照耀之下, 鍾琴的第一個玻璃彩繪作品誕生

了,此作品也獲得了藝術家丈夫

李龍泉老師的稱讚,這讓鍾琴的 心情就像是喜獲新生兒般的雀 躍,就這樣,原本婚後專心當家 庭主婦的鍾琴老師多了另一項興 趣與專長,鍾琴開始收集起家中 原本盛裝材米油鹽醬醋茶的玻璃

瓶,作為日後玻璃彩繪創作的媒 材。

向自然學習,畫出屬於自 己心中獨特的星星

談到玻璃彩繪創作的生活,筆 者從鍾琴老師身上感受到一股夢 幻的甜美氣息,就像一個天真浪 漫的少女,富有女性溫潤的特質。

藝術家鍾琴和李龍泉倆夫婦的住 所周圍種植許多花、草、樹木, 還有昆蟲、鳥禽、貓、狗等其他 動物們,就像一個大家庭,每天 生活在一起;從小在鄉村裡長大, 喜歡看夕陽、親近大自然的鍾琴, 這些動植物自然而然成為了創作 題材。木瓜、豆莢、向日葵、蘭 花、菊花、牡丹、牽牛花、百合 花、仙人掌、瓢蟲、蝴蝶、蜻蜓、 麻雀、喜鵲、鴿子、雞、鴨、鵝、 松鼠、兔子、豬、牛、綿羊、貓

頭鷹,除了動植物之外,當然也 包括了身邊的家人、朋友,以及 教堂、老街等建築物。自從投入 了玻璃彩繪的創作世界之後,鍾 琴的生活開始離不開玻璃、光影、 色彩、創作,從前日常生活中習 以為常的物件,在鍾琴的腦海裡 開始有了不同於以往的轉變,這 樣的轉變如同鍾琴老師的敘述: 「無意間,平淡變為多彩;頓時 間,花草有了永恆。從晶瑩剔透 裡,尋找心靈的註腳;從簡單平 常中,綻放美麗的人生。」某天 夜晚,鍾琴老師與李龍泉老師如 往常般,晚餐後在住家附近散步, 鍾琴抬頭仰望天上的星空,覺得 星星在夜空中閃爍的光芒好美, 便隨口問了身旁的李龍泉老師: 「要怎麼樣才能畫出那麼美麗的 星星呢?」李老師當下回應她說: 「每個人看見的星星都不同,妳 看見的與我看見的,梵谷看見的, 都不一樣,所以,妳只要畫出妳 自己心中的星星就好了!」鍾琴 聽了李老師這番話之後,靈光一 閃,像是突然明白了什麼似的,

18
▌鍾琴玻璃彩繪作品《幸福的感覺》。 ▌鍾琴與彩繪玻璃作品合影。

鍾琴心想:「原來我只要畫出我 自己心中的星星就好了呀!」從 那一刻起,鍾琴便持續保有那樣 的心情,用自己最真誠的感覺、 最想表達的感覺,用彩繪呈現在 所有的作品上面。鍾琴老師說: 「創作來自於生活,但又有別於 生活。」這句話也是鍾琴老師在 追尋自我創作與日常生活之間的 關係,所作的最佳詮釋。

實驗式的自學家 與因才施教的教育實踐者

鍾琴從事玻璃彩繪創作至今將 近二十年,從未受過正規美術教 育訓練的她,有著喜歡手作與實

驗的創作靈魂,透過自己去不斷 地嘗試各種技法與媒材的運用, 從油畫顏料、油漆、透明性玻璃 彩繪顏料、低溫瓷釉壓克力顏 料、中溫釉藥,持續操作與調整 一段時間後,慢慢開始延伸對於 立體造型的喜好與要求,開始與 新竹地區的玻璃吹製師傅訂製特 殊造型的玻璃瓶,後來甚至開始 自行設計玻璃造型,再請專業師 傅吹製,試圖讓瓶身的形狀更貼 近自己心中所想,開始製作特殊 造型玻璃後的鍾琴,更跳脫了原 本固有的形體,不單純只侷限在 現成的物件之中,其彩繪藝術自 我風格如同吹澎的玻璃般,隨著 曲線舞動著,在持續的澆灌下漸 趨壯大。

端看鍾琴老師的彩色玻璃瓶, 其圖案看似單純,但純粹原創的 力道十足,其中蘊涵了對於媒材

焦點企劃.環保美學文創與小鎮藝術節

▌鍾琴彩繪玻璃公共藝術作品《生命花樹》。

19
▌鍾琴《貓頭鷹》系列作品。
20
▌鍾琴公共藝術作品《對話》,水泥、透明石子、玻璃。(設置於玻璃工藝館外)。

▌鍾琴玻璃彩繪作品《木瓜》。

的反覆練習,與玻璃瓶的相處、 觀察與思考,才能將色料均勻的 塗抹在光滑透明的玻璃上,呈現 出細緻的視覺觀感。在色彩的調 製與配色上,也是經過反覆的實 驗,才漸漸找出能讓低溫瓷釉 壓克力顏料附著在透明的玻璃瓶 上,並更為鮮艷且顯色的方法, 而彩繪的圖案,更是心靈與手感 的磨合結晶。這些過程是作為一 名專業的藝術創作者才能切身感 受到的。未來鍾琴老師也將持續

重點提示

焦點企劃.環保美學文創與小鎮藝術節

▌鍾琴玻璃彩繪作品《院子裡的鳳凰豆莢》。 ▌鍾琴獨創特殊造型的彩繪玻璃瓶。

嘗試其他有別於以往的媒材進行 創作,目前已發展出《貓頭鷹》 系列的平面與立體作品。

在從事彩繪創作期間也開班授

課,擔任美術老師的鍾琴對於教 育的態度,如同李龍泉老師對於 她在藝術創作上的陪伴與支持一 般。面對學生,鍾琴老師也總是 付出愛心與耐心,根據每位學生 不同的個性,給予其自行探索, 以及觀察周遭環境、人事物的空

間、時間,從旁陪伴著學習與成 長,不附加過多的限制與標準, 適時的引導與鼓勵,讓學生更有 勇氣去突破與嘗試新的創作,學 習如何與創作相處、與材料磨合, 將自身的情感與思想透過創作試 著表達,發展出創作人獨有的生 命特色與價值,這個過程是每個 創作人的必經之路,也是相當重 要的一段路。走出自己的路,這 是鍾琴老師對於想要進入藝術創 作領域學生的期許,更是鼓勵。

1. 藝術家庭鍾琴和李龍泉倆夫婦的住所周圍種植許多花、草、樹木,還有昆蟲、鳥禽、貓、狗等 其他動物們,就像一個大家庭,每天生活在一起;從小在鄉村裡長大,喜歡看夕陽、親近大自 然的鍾琴,這些動植物自然而然成為了創作題材。

2. 鍾琴老師的彩色玻璃瓶,其圖案看似單純,但純粹原創的力道十足,其中蘊涵了對於媒材的反 覆練習,與玻璃瓶的相處、觀察與思考,才能將色料均勻的塗抹在光滑透明的玻璃上,呈現出 細緻的視覺觀感。

3. 有勇氣去突破與嘗試新的創作,學習如何與創作相處、與材料磨合,將自身的情感與思想透過 創作試著表達,發展出創作人獨有的生命特色與價值,這個過程是每個創作人的必經之路,也 是相當重要的一段路。

21

無所不在的藝術教育 螺陽國小藝術課程特別報導

節術藝鎮小與創文
焦點企劃:環保美 學

焦點企劃.環保美學文創與小鎮藝術節

沿著走廊、順著階梯,一步步彷彿走進一座色彩繽紛的畫廊。

在螺陽,我們給孩子的藝術教育是從觀念做起, 先從欣賞的層面開始,培養孩子們的美感, 然後在課程內容方面,盡量設計出結合在地文化,環保意識與生命教育的 全方位課程,產生全球性思考與草根行動(Think Globally,Act Locally)。

23
文 圖/徐慧娟 ▌從二樓教室走廊遠眺蝴稻螺陽。

於彰化縣北斗鎮的螺 陽國小,甫獲教育類- 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 獎。這個獎項每年全國只有三所 學校入選,而螺陽國小以一所彰 化偏鄉小學校獲獎,十分令人驚 喜。其實,螺陽國小這些年來以 藝術特色學校的身份獲得獎項不 少,每年參訪觀摩的教育團體超 過三十個。究竟螺陽國小的藝術 課程有什麼過人之處,可以贏得 這麼多肯定與注目?

結合環保、生命

走進螺陽國小,立刻感受到一 股舒適的氛圍。首先校門矮牆上 的繽紛壁畫,已經帶動了愉快的 心情,踏進校園映入眼簾的是, 廣闊的操場與簡樸的校舍。校園 內的矮樹叢在微風中輕輕擺動, 湛藍的天空中,白色的雲朵緩緩 飄移。繼續往教室的樓房方向前

進,沿著走廊、順著階梯,一 步步彷彿走進一座色彩繽紛的畫 廊。是的,這裡就是螺陽的孩子

們展示藝術作品的藝文走廊。穿 過熱鬧繽紛的樓梯間,踏上二樓 教室走廊,往樓下操場綠色草地 的方向望去,正好可以看見那隻 遠近知名的蝴蝶-福到螺揚,正 要展翅飛翔。

藝文走廊也好,操場上的大 蝴蝶也好,還有散佈在校園四周 的可愛小玩意兒,都是老師帶著 孩子們利用一堂又一堂美術課完 成的創作。螺陽國小跟台灣其他 小學一樣,每個班級一週只有兩

個小時的美術課,他們是如何能 創作出這麼多精采的作品?「我 們也注重其他學科,孩子們該學

的還是會學,只不過,美學、藝 術教育是我們特別重視的一個領 域。」張鴻章校長說。台灣的小 學一向不重視美術課,學校裡沒 有專任的美術老師是常態,很多 學校的美術課,通常也只是畫畫 或美勞的訓練而已。但螺陽國小 的藝術教育不一樣,「在螺陽, 我們給孩子的藝術教育是從觀念 做起,先從欣賞的層面開始,培 養孩子們的美感,然後在課程內 容方面,盡量設計出結合在地文 化,環保意識與生命教育的全方 位課程。」

欣賞與手作並重, 提倡環保意識

「藝術一定要讓孩子們延伸視 野去學習。」孩子們的大家長張 鴻章校長,雖然並非美術教育背 景出身,但卻十分重視美育的價

24
與在地文化的藝術教育
▌螺陽國小師生共同完成蝴蝶裝置藝術。 ▌校園公共藝術裝置。 ▌小小藝術家開心介紹自己的環保藝術創作。

焦點企劃.環保美學文創與小鎮藝術節

25
▌樓梯間小角落成為藝文走廊。

值。他認為所謂的美,並不是一 種主觀認定的標準,而是從欣賞 的角度,以客觀的方式,去認識、 去體認何謂美。螺陽國小已經連 續三年與廣達基金會合作,將台 灣重要的大型藝術展覽如《黃公

望特展》、《米勒特展》及《夏 卡爾特展》等,融入年度教學計 畫中,並且透過導覽的訓練,培 養孩子們的自信與表達能力。「我 們從欣賞的角度出發,讓孩子們 先學會欣賞,再給他們口說表達 的機會。美其實無所不在,溝通 也是一種美,善用語言也是一種 美,孩子們透過導覽的訓練,可 以培養出正確的美學素養,無形 中各種能力都會提升。」

除了欣賞能力的培養,手作體

驗也是螺陽國小藝術教育重要的 一環。手作不僅是畫畫或美勞, 也可以是由孩子們親手製作遊戲 道具,或者是在老師們的觀念啟 發下共同創作的裝置藝術。螺陽 國小第一件受到喜愛的裝置藝術 是3年前以3000支寶特瓶所打 造的「蚱蜢爺爺」。這件作品是 為了落實廢棄物再利用的環保理

念,可惜作品在蘇迪勒颱風侵台 時被吹垮了。

為了延續環保理念,老師帶著 學生們繼續發想如何再次利用剩 餘的寶特瓶創作,「如果把寶特 瓶丟掉,我們就不配稱為環保藝

術學校了。」美術老師陳昱伶說。 最後,在送別蚱蜢爺爺後,美麗 的「蝴稻(福到)螺陽」裝置藝 術翩翩然誕生於操場綠地中,而 剩餘的寶特瓶則成為新作品棧板 裝置藝術的裝飾元素,圍繞在蝴 蝶的四周。「我們學校每一年的 美術課程,都會留下很多裝置藝 術,讓校園變得很美麗。十幾年 前,學校還是一個嚴肅封閉的地 方,很多孩子們會故意敲破玻璃, 破壞校舍,現在,我們把校園佈 置得這麼漂亮,大家都喜歡學校, 就沒有人會來破壞學校。孩子們 也會彼此提醒,共同守護校園。」 張校長說。

26
▌透過創作訓練孩子們的表達能力。 ▌孩子們的作品充滿天真的想像力。 ▌照片與彩繪合成拼貼的作品,創意十足。 ▌福到羅陽與棧板裝置藝術。

融入在地文化, 重視生命教育與行動智慧

楊昱伶老師,是螺陽國小唯一 的美術老師,螺陽國小的學生, 每週只有兩小時的美術課,但是, 螺陽國小的藝術課程並不會侷限 於此。因為,學校以在地生態文 化為主題的課程設計,使得孩子 們的學習觸角可以深入到每個科 目,如音樂、語文、生物等課程, 也都包含藝術的元素,也因此, 每個老師都是藝術老師,藝術教 育無所不在。以學校重要的「蝴 蝶」生態來說,除了有蝴蝶生態 園區可以就近觀察蝴蝶的生長過 程外,在生態園區外設計了蝴蝶 生命大富翁遊戲,上面的插畫與 幽默的故事內容,全都來自孩子 們的發想。這種融合藝術創意的 生態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孩子們 的學習意願,同時也激發了他們 的創造力、想像力與行動智慧。

螺陽國小另一項重要生態主題 是「稻田」。彰化是農業大縣, 就讀螺陽國小的許多小朋友來自

的家鄉,父母的產業,看見自己 的價值才會有信心,我們認為這 很重要。」張鴻章校長說。螺陽 國小的種田課程已經進行九年, 每年的寒暑假五六年級的孩子們 開始參與耕種,平常上課日,孩 子們拿著相機到田裡拍照,觀察 生態,然後在老師指導下完成以 稻田為主題的藝術作品。

「種田」這一堂課不只是為了 收成,學會收穫前的苦心耕耘,

焦點企劃.環保美學文創與小鎮藝術節 重點提示

讓孩子們悉心參與並體驗過程是 更重要的事。我們每年會在收成 日舉辦感恩餐會,邀請獨居老人, 志工,以及家長們一起享用孩子 們親手種植的稻米。如果只是單 純種稻,孩子們與家長可能不明 白為什麼,但是透過種稻這件事, 孩子們學習了自然,語文,藝術 等課程,甚至還親手製作打穀 機!「種田這件單純的事,可以 衍生出這麼多價值,這是讓人意 想不到的事。」

1. 很多學校的美術課,通常也只是畫畫或美勞的訓練而已,但螺陽國小的藝術教育不一樣。

2. 螺陽國小已經連續三年與廣達基金會合作,將台灣重要的大型藝術展覽如《黃公望特展》、《米 勒特展》及《夏卡爾特展》等,融入年度教學計畫中,並且透過導覽的訓練,培養孩子們的自 信與表達能力。

3. 「種田」這一堂課不只是為了收成,學會收穫前的苦心耕耘,讓孩子們悉心參與並體驗過程是 更重要的事。

27
務農的家庭,「孩子要認同自己
▌蝴蝶生命大富翁遊戲。

垃圾發明家蘇偉馨 撿回遺失的美好

焦點企劃:環保美 學 節術藝鎮小與創文

焦點企劃.環保美學文創與小鎮藝術節

「愛護地球是人類應該有的共識,如何愛護地球更是不可或缺的知識,在這個階 段裡,你我能做些甚麼?隨手扔了是垃圾,隨手拾回再利用是創作,這是我們身 為地球人能盡的一份小小力量。」

將隨手可得的資源,利用簡單的步驟,改頭換面成為精品, 是資源回收創作的最高指導原則。

文/李玉明(資深媒體工作者) 圖/蘇偉馨.李玉明 提供

29
▌利用廢棄物自製的接待大廳。

落在龍潭山區的諾瓦 小學,一天微雨的午 後,校門口突然鼓聲 大作,鞭炮齊鳴!霎時鼓聲、炮 聲、歡呼聲,同時夾雜家長們此 起彼落的相機快門聲,場面熱鬧 非凡!這麼大的陣仗可不是在迎 接媽祖神轎,而是慶賀剛從雪山 登頂歸來的高年級師生。人群中, 一位身形精瘦、身著襯衫長褲、 一頭俐落短髮、欣慰的臉上架著 一副黑框眼鏡,正是本次活動的 推手蘇偉馨 學校的創辦人暨 董事長。

這位曾經受困於眼下教育環 境、典型的亞斯伯格的她,寧願 用如此高風險的方式,讓孩子們 在「旅行」中參觀、學習,跳脫

書本,走出教室,可謂理論與實 務結合。從攀爬陡峭的山路、欣 賞壯麗的山色,以及嗅吸森林的 芬多精等,在在敦促孩子們用感 官去感知、體驗、享受,進而愛

上大自然,蘇偉馨說:「一旦你 愛上它,你就捨不得破壞它。」

期望孩子們盡早培養觀察與欣賞 美感,知福惜福,這些理念全來 自於她的童年家庭教育。

童年時期,一家七口住在眷村,

30 坐
從雙親處學到精準與美感
▌垃圾發明家蘇偉馨。
▌全校總動員迎接登山師生歸來。
31
焦點企劃.環保美學文創與小鎮藝術節 ▌空罐變身瓦斯爐。 ▌利用罐頭製成茶葉罐。

家境小康的她,從雙親處學到做 事精準與美感。父親是軍人、處 女座也有亞斯伯格症,因此他的 物品總是擺放整齊,做起事來一 絲不苟,有條不紊。兩歲多的她, 常常很專注地看著爸爸為手足們 削鉛筆,「鉛筆的每一個面都一 致,比削鉛筆機削的還漂亮」; 或是包書時仔細地切割、摺疊紙 張,「我很愛看我父親做事」。

母親雖然也上班,但家中總是 窗明几淨,桌面鋪上親手勾織的 桌墊,放上一個不起眼的玻璃瓶, 插著她從路上摘拾而來的小野花; 又或是聽著黑膠唱片,讓音符流 瀉在屋裡的每一個角落。她常說: 「人的生活就是要這樣舒舒服服 的」;又或是吃完飯不急著收拾 碗筷,而是全家聚在一起聊天: 告訴他們菜要怎麼擺、衣服要怎 麼晾,生活細節隨口念,小孩便 都在腦海中留下印記。

最愛在資源回收場尋寶

如今的她雖已成為一校之長, 在辦學之餘,不僅沒有忘情兒時 的「拾荒」樂趣,反而更變本加 厲,自詡為「垃圾發明家」,還

出了一本書叫《隨手》。因為除 了熱衷教育下一代,她最大的樂 趣 便是在社區內的資源回

收場尋寶,無論是牛奶筒、玉米 罐、空酒瓶,或是家電用品及拖 把……,在她眼中都是寶,都是 她創作的媒材。蘇偉馨說:其實

小時候的她就已經開始迷戀「收 集」,包括:鉛筆屁股、橡皮筋、

養樂多罐、碎紙屑、木屑、口香 糖鋁箔紙等。對她而言,數大就 是美。不僅要量多,品項還要單 一。於是她會不厭其煩、反覆收 集,並為它們分門別類,「垃圾」 也都自成一格,互不侵犯。

小時候撿東拾西,只覺得好玩 好看,沒有進一步的想法。但時

32
▌利用雨傘支架及鐵罐製成的玉米燈。 ▌用牛奶罐製成的鏟子配上皮繩呈現極簡美學之一。 ▌用寶特瓶抽絲後製成的小掃帚。

日久了,放置的空間愈來愈侷促, 在丟與不丟的窘境下,便興起回 收再利用的念頭。一開始既不順

手,又狠不下心破壞原貌,在經 過多年美感教育的洗禮、拾荒心 得,加上愛逛工具店、常上網看 Youtube,現在的她不僅隨手撿, 還能隨手把它們變成可用資源。 就像母親曾有的叨念:「你不好 好讀書,長大就撿破爛。 」然而 她撿破爛不是迫於生活而是樂趣。

在失敗裡你能看得見錯誤

「不會做事,不會懂事」,坐 而言不如起而行,善用工具,剪 刀不行,改用美工刀,有了電鑽,

還想買電鋸機、砂帶機……因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蘇偉馨說:做就對了,反正做壞 了,再撿就有了。於是她不停地 拆解,不斷地實驗,「我喜歡失 敗,因為在失敗裡看得見錯誤。」

從小心翼翼不知如何下手,到大 刀闊斧、一蹴可幾,都是因為她 肯重複做。當她做出零失敗甚至 滿意的作品時,眾人的讚美便成

就了她的自信。從垃圾婆到魔術 師,都是靠著她勤奮且愉悅的 「撿、剪、減」。「隨手丟了, 變垃圾。隨手收了,變資源。」 當你撿了,剪了,地球的垃圾同 時也減量了。

這樣的思維與舉動,對現今被 嚴重破壞的地球而言,無疑有了 可以喘息的機會,同時可以搶救 許多其實還可以使用的廢棄物。

蘇偉馨認為,垃圾改造:一可以

不用花錢買;二可以節省時間拿 來生活。將有限的生命省下來, 去露營、釣魚等多好。況且地球 垃圾太多了,剪壞一個牛奶罐不 會覺得可惜,所以不要害怕去做, 一旦你拆多了、剪多了、做多了 自然能夠舉一反三,變成直覺反 應。「我拆了,我學到了」,錢 不是問題,重點是你懂不懂得生 活。

蘇偉馨從來不做也不配戴裝飾 品,她做的物件一定要符合實用、 漂亮,「簡單就是美」,很會生 活的她,已經練就從觸目所及的

焦點企劃.環保美學文創與小鎮藝術節 重點提示

物品中,知道如何激發創作、再 利用。「學會愛物、惜物,你就 會捨不得,捨不得就不會浪費。」

在「需要、想要」的前提下,運 用各種工具去實驗,剪剪看、做 做看,不一定要做出甚麼成品來, 不給自己壓力,不要害怕失敗, 失敗才是好事,當你得到讚美, 就會湧現出動力一直做下去。

1. 敦促孩子們用感官去感知、體驗、享受,進而愛上大自然,蘇偉馨說:「一旦你愛上它,你就 捨不得破壞它。」

2. 從垃圾婆到魔術師,都是靠著她勤奮且愉悅的「撿、剪、減」。「隨手丟了,變垃圾。隨手收了, 變資源。」 當你撿了,剪了,地球的垃圾同時也減量了。

3. 蘇偉馨從來不做也不配戴裝飾品,她做的物件一定要符合實用、漂亮,「簡單就是美」,很會 生活的她,已經練就從觸目所及的物品中,知道如何激發創作、再利用。

33
▌尚待巧思的銅管。 ▌削下來的鉛筆屑,隨手成為芭蕾舞裙。

以一百年的時間

等待一座博物館

巴黎蓋布朗利人類學博物館

特別報導

焦點企劃:環保美 學 節術藝鎮小與創文

焦點企劃.環保美學文創與小鎮藝術節

蓋布朗利博物館除了豐富的館藏引人注目外,

另一個吸引人的特色,是以自然為訴求的建築風格, 「一個自然與文明的對照空間!」

「自然」從一開始就放在努維爾的設計藍圖之中,

為了「自然」的生存空間,「文明」可以讓步,也可以低調。

文.圖/徐慧娟

35
▌蓋布朗利博物館庭園。

在博物館比百貨公司還 多的巴黎市,蓋布朗 利不算是最有名的博 物館,至少外國觀光客特別少, 是一個很明顯的特徵,這座建於 2006年的新興博物館,已經慢慢 成為巴黎人心中的最愛。位於巴 黎塞納河畔的蓋布朗利博物館, 與著名的巴黎鐵塔相距只有一百 米遠,巴黎大小皇宮、東京宮現 代藝術館等就座落在河對岸不遠 處。

蓋布朗利博物館是前法國總統 賈奎斯‧席哈克任內完成,並且

由席哈克基金會贊助,所以全名 稱為蓋布朗利-賈奎斯席哈克博 物館。館內收藏370,000件來自 非洲、近東、亞洲、美洲與大洋 洲的文明古物,在歐洲境內同類 型博物館中屬於館藏最豐富;展 示的內容呈現法國近兩百年人類 學與考古學豐富的研究成果,走 進這座博物館,彷彿可以看見人 類文明史的縮影。蓋布朗利博物

館除了豐富的館藏引人注目外, 另一個吸引人的特色,是以自然 為訴求的建築風格,「一個自然 與文明的對照空間!」是人們對 博物館的讚譽!

與自然共生的建築

蓋布朗利的建築師尚 努維爾 (Jean Nouvel)是當代法國最著 名的建築師之一,他曾創作包括 巴黎阿拉伯文化中心(1981)、 羅浮宮阿布達比分館(2007) 等200多件世界知名建築,並於 2008年獲普立茲克建築獎 「建築界的諾貝爾獎」美譽。蓋 布朗利博物館雖然在這位當代風 雲人物的手中興建完成,但是完 工之後,庭園區設計師吉爾 克 萊門(Gilles Clément)與綠牆

(green wall)區設計師派翠克 布朗克的(Patrick Blanc)成就光 芒,有蓋過努維爾的跡象。這是 因為努維爾設計的建築物不像一 般的博物館以雄偉的外觀取勝, 而是以較為簡約的風格藏身於 庭園深處;相反地,佔地18000 平方米的庭園(佔園區總面積 75%),以及其中近200株、30 餘種不同樹木與150種花草植物, 比起博物館本身更吸引訪客流連 忘返。

與克萊門的庭園區同樣吸睛 的是由布朗克所設計、施作於行 政大樓面對塞納河的那一面綠牆 區。綠牆又名垂直花園(vertical garden),是以美國教授史丹利 哈德 懷特(Stanley Hart White) 於1938年發明的一種環保綠建築 工法興建完成。蓋布朗利博物館 的綠牆總面積達800平方米,包 含15000株、150種不同的植物, 植被沿著窗戶的外框伸展,終年 常綠;路上行人偶然經過,總是

36
▌蓋布朗利博物館夜景。

被這一片盎然綠意感動又充滿驚 喜。綠牆的存在,象徵著「自然 與文明共生」的概念,對於一座 人類學博物館來說,這是再適合 不過的象徵語彙。

佔地廣大的庭園與生機盎然的 綠牆成為蓋布朗利博物館的宣傳 重點,相較之下努維爾在建築主 體方面的設計彷彿失去光環,至 少不像其他作品那麼備受推崇。

三位藝術家之間的作品衝突,不 管是主體建築、庭園或綠牆,都 在努維爾的計畫中,他說:「這 個地方,將以森林、流水、死亡

焦點企劃.環保美學文創與小鎮藝術節

與記憶的象徵為標記…」,這說 明「自然」從一開始就放在努維 爾的設計藍圖之中,為了「自然」

的生存空間,「文明」可以讓步, 也可以低調。破除自然與文明對 立的傳統觀念,追求自然與文明 共生的理想,就是努維爾的設計 圖獲得評審青睞的主因。

在蓋布朗利博物館尚未對外開 放以前,已經在這個充滿文明氣

息,同時又被自然包圍的博物館

裡工作的朵樂褆(Dorothee)笑著 說,「我想自然對人的心靈有很 大的影響,在這裡工作真的非常 舒服!尤其夏天的時候,我們同 事們會帶著午餐到庭園裡的樹下 用餐,氣氛非常融洽。」朵樂褆 在蓋布朗利博物館負責常態展覽 的展場規劃工作,看似簡單的佈 置展品,卻有大大學問,因為必 須在努維爾規劃的內部空間,考 量展品安全等因素後,為每一件 展品找到最好的陳列方式。而所 謂的最好,首要條件就是不能與 努維爾精心擘畫的劇場式空間產 生違和,「比如這些展示櫃裡的

37
劇場式的空間, 延續時空的文明
▌行政大樓的外牆成為垂直花園。 ▌巴黎金字塔距離博物館只有一百米的距 離。 ▌蓋布朗利博物館。 ▌蓋布朗利博物館展品 - 西伯利亞民族服 飾。 ▌蓋布朗利博物館展品 - 日本武士服飾。 ▌蓋布朗利博物館展品 - 中國少數民族服 飾。
38
▌展場空間設計具有濃厚劇場氛圍。 ▌蓋布朗利播物館藏品 - 北非摩洛哥羊毛毯。

▌行政大樓的走道天花板以澳洲藝術家所創 作的原始藝術圖騰為裝飾。

小燈都不能調整,一切都必須要 照他原來的設計來進行擺設。」

努維爾所設計的博物館外部主 體,為融入自然而顯得簡約低調,

重點提示

焦點企劃.環保美學文創與小鎮藝術節

但內部空間卻大膽突破傳統,以 幾乎沒有隔板的開放式空間,打 造出透明展示櫃交錯有緻地陳列, 每一件作品彷彿都有獨自的舞台,

享受專屬的聚光燈,整體空間營

造著劇場式的神秘氛圍。蓋布朗

利博物館與其他古文明博物館最

大的不同,就是也規劃展示當代

藝術作品,這種從數千年前連貫 至當代的時空延續概念,象徵人

類文明的永續發展與生生不息。

「就連我們的行政大樓也包含在

這樣的設計理念中,」朵樂褆引 導記者參觀她的辦公室,指著走 道牆壁與天花板,說:「這些圖 案是由努維爾從澳洲邀請過來的 原住民藝術家所創作,每一樓層 的顏色與圖形都不一樣,整座樓 房都被原始藝術的圖騰所包圍。」

「我設計蓋布朗利博物館的

庭園,不只考慮植物的多樣性, 同時也考慮文化的多樣性,我希 望可以將古文明對自然的崇敬, 與現代文明對生態問題的關注連 結起來。這兩者的目的其實是相 同的:就是保護我們的生存環境 與生活在其中所有的生靈。」克 萊門於法國媒體受訪時闡述他的 理念,也描繪出整座博物館的目 的性。努維爾的蓋布朗利博物館 以「外部自然」與「內部文明」 相互對照,然而接通內外連結的 還是人類的手,文明的創造與自 然的維護,都掌握在人類的手 中。也只有我們不斷地關注、持 續地努力,才能將自然與文明的 平衡穩穩地維持在水平線上。克 萊門說,「我的庭園,至少要五 年的時間才能看到基本的面貌, 但若要看到完整的全貌,至少要 等一百年後所有的橡樹都長大為 止。」一座需要等待一百年才能 看到全貌的博物館,法國人願意 投資,也讓我們一起期待!

1. 蓋布朗利博物館是前法國總統賈奎斯‧席哈克任內完成,並且由席哈克基金會贊助,所以全名 稱為蓋布朗利-賈奎斯席哈克博物館。

2. 蓋布朗利的建築師尚‧努維爾(Jean Nouvel)是當代法國最著名的建築師之一,於2008年獲普 立茲克建築獎-「建築界的諾貝爾獎」美譽。

3. 破除自然與文明對立的傳統觀念,追求自然與文明共生的理想,就是努維爾的設計圖獲得評審 青睞的主因。

4. 「我的庭園,至少要五年的時間才能看到基本的面貌,但若要看到完整的全貌,至少要等一百 年後所有的橡樹都長大為止。」

39
以一百年的時間, 等待一座博物館
40
文/李玉明(資深媒體工作者) 圖/林章湖.李玉明 提供
主張入法出法 用心「看」門道 林章湖  三十年看山書畫展

澳底、福隆海邊生活十年,讓林章湖愛水畫水; 家學淵源、父親啟蒙讓林章湖寫字練字。

善用各種媒材的他,主張「入法出法」,

既要能進入臨摹作品的精髓做到維妙維肖,

還要能闔上畫帖畫寫出對方樣貌,並加入個人體會; 而想要突破自我、超越顛峰,關鍵就是「看」。

41 游藝傳奇 ▌生之禮讚。

諱言自己是芋頭蕃薯 的林章湖,從小出生 於新北市土城、靠近 承天寺附近,由外祖父母帶在身 邊照養。一直到小學三年級,父 親因工作由南部轉調澳底,才與 雙親團聚。父親當年從廣東隻身 逃難來台,對身為家中獨子的 他,有著殷殷期盼,因為祖輩們 多是秀才,真可謂家學淵源。剛 開始父親發現他有天分,因此九 歲起,原本愛畫漫畫的林章湖, 依照父親的規畫、督導,開始習 字作畫,漸漸地加上自身的文化 立場,將書畫視之為文化標竿。

由漫畫到書畫

由漫畫到書畫轉變很大,難道 沒有叛逆、掙扎?林章湖:「我

只知道要聽父親的話,從小相信 學書畫要比漫畫有出息。」「當 時,每到假日或寒暑假,我都習 字畫畫,往往半天過去而不自 知。」正值活潑好動的年紀,怎 麼坐得住?林章湖笑說,除了父 親的鼓勵,經常得獎也是不小的 持續動力。或許是書香世家,又 或許是天分使然,直到就讀臺灣 師範大學美術系之前,他都自習 而得,沒有拜學任何老師。

從古人字帖、畫冊中臨摹學 習,吸收其精要外,住在外祖父 母家寄養時期,在土城山中田間 嬉遊的農家生活,再加上與雙親 團聚後搬至澳底、福隆的十年,

讓從未看過海景的他瞬間愛上大

海,變得心胸開闊。每天欣賞海 天一線的美景,頓覺世界很大, 而這三股蓄積的能量,給予林章 湖取之不竭的創作動力。「時 至今日,我仍然常回去澳底寫 生。」 兒時記憶,永遠都是他靈 感的來源、創作的謬思。雖然日 後經師大美術系的培養、訓練, 眼光、境界自是不同以往,但在 山邊出生以及喜水的本性,讓他 創作題材永不匱乏!而他也將醞 釀、儲備豐沛的能量,揮灑於作 品之中。

林章湖認為,自己真正的藝 術創作,是在進入師大、接受科 班教育之後。好比林玉山老師教 授花鳥創作,他在教你用筆、神

42
▌林章湖為創作不遺餘力。 ▌千萬和春印。 ▌紙滿纖塵。 ▌道法自然。 ▌兔起鶻落。

態之餘,還注重結構:動物的眼 睛、鼻子不能走位,老虎虎爪有 幾隻都不能畫錯,必須要能客觀 觀察牠們的神韻,精準構圖。而 鄭善禧老師曾有緣親炙,因為住 在師大附近,常看到林章湖開展 前裱畫上的書法落款,認為他字

沒有練進去,筆觸不夠深入,故 而提點一二,要他一定好好練 字:寫字要如老牛拖車,「一天 習帖,一天亂寫」,否則「就如 死蛇掛樹頭,毫無生氣」。

書法是文化根本

「書法是中華文化的根本,想 要寫好,必須具備眼光+經驗+ 鑑賞力,功夫不到,不要寫聰明 字」。大學課程雖然開始加入草 書、行書、碑帖,但仍以畫畫為

主,習畫時間佔比較重,他自己 就把書法戰線拉長,慢慢經營。

至於向王北岳老師學習篆刻,則 可以表現自己書、畫的境界。短 短四年,他便以詩、書、畫、印

四絕聞名於美術系,並於1977年 以國畫第一名畢業。

一路走來,能有今日的一點 成就,他認為要歸功於師大美術 系以寫生為主,及西畫素描的訓 練;同時也感謝父親在兒時成長 時的用心栽培。書法、國畫易工 難精,想要提升層次、有所創 新,主要還是在於個人體會。學 習藝術當然要有幾分天賦、潛 力,至於能發揮多少,端視你鍛

43
游藝傳奇
▌絕壑雲僧,69x68cm,2016。

鍊的功夫及體會是否夠深刻,以 及方法能否活用 即將個人的 生活經驗加上基本功融合為一 體,可謂應用永無底線。

主張「入法出法」

多看、多練習、多臨摹是唯 一途徑,藝術沒有捷徑更沒有第 一,且各有各的樣。對他而言, 想要創作,一開始要有內在的感 動,如何更深刻,則必須靠時間 去釀造。如果光靠照片,便會缺 少臨場的感動,也就是說離開真 實感便缺少震撼。因此他都是當 下體會感動後先素描,若時間地 點不允許久留,才會再拍照當參 考。他說:「自己先感動了,才 能感動別人」。

44
▌雪中寶舟,70x69cm,2016。 ▌不為書奴,9 2x92cm,2014。

林章湖主張要「入法出法」, 而所謂「法」—即處理的方法+

手段+要點。入法:不論寫字或 繪畫一開始要能進入臨摹作品的 精髓,盡量做到維妙維肖,日後 創作更要有自己的處理方法、手

段以及要點;出法:要闔上字帖 仍能寫出對方樣貌,其中含有許 多個人體會,以及形體與結構、

內在美等。創作者必須在生活中

有所體會及充足的感動,再加上 寫生的經驗及藝術概念,能夠做 到上述幾項後,自然就會在作品 中表現出來。他鼓勵後進,要能 「攻進去且放得開,並有自己的 想法與美感」,而現代人的作品

很多走不出來,就是因為體會用 功不夠。

好好看並用心經營

自2010年退休後,蓄積了三十 年看山的能量,期間還累積了許 多展覽系列及作品沒有集結成

冊,藉由105年12月8日~106 年1月1日在彰化生活美學館展 出的機會,讓他得以一方面回顧 過去、檢視自我,一方面把已經

開始出現霉斑、蟲咬的作品趕緊 整理搶救。在歷經看山是山或不

是山,到現在的看山還是山,不 斷檢討、實驗再出發,而其中最 關鍵的就是「看」。「看」就是

一個人的智慧,好比要畫黃山,

假使心中沒有經驗,看不出奧妙 之處,看不出來就畫不出特色。

為什麼大家都看,下筆卻有高

下?如何將自己所看到的景象轉

化成藝術?這就需要不斷涵養功

力且學無止境的好好看,並用心

經營藝術,假以時日獲得些許新 意。

此次共計展出八十幅書、畫、 印作品,屬於綜合性的展覽,諸 如書法的《不為書奴》、《夢 想》、《陋室銘》;畫作如《雪 中寶舟》、《生之禮讚》、《太 行掛壁》,以及篆刻的《紙滿纖 塵》、《兔起鶻落》、《道法自 然》等,可謂跨越時間長、系列 多,經過沉澱回頭看過去創作的 優缺點,再慢慢找出新的方法,所 以「看」是重點。「獨學而無友, 則孤陋而寡聞」,從退休到現在已 六年,該是停下腳步回顧審視的 時候了,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應該 要分享,同時聽聽大家的意見。 一生創作最重要的還是回歸到歷 史定位,林章湖說,他會盡量整 理,繼續努力,因為藝無止境。

三十年看山 林章湖書畫展

45
游藝傳奇
105年12月8日(四)~106年1月1日(日) 彰化生活美學館第1、2展廳
▌金糊塗。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