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及目的 單元〇:藝術家進入校園 單元一:手撕人形紙
單元二:圍村攝影
單元三:「你」想社區模型創作 單元四:模型創作延伸—街燈與樹木 單元五:展覽(有關學生參與) 課後練習:小小神zine
駐校藝術家感想
藝術家簡介
藝術課程發展團隊
參與學生
出版資料
在學習復常的今年,「校本駐校藝術家 計劃 2022/23 — 幸福社區」正式展開。
這個計劃讓藝術家與即將畢業的小六 學生一同創作,探索不同的創作方 式和媒材。目的是打開他們的固有 觀念,為藝術家、教師和同學們分享 對不同事物的獨特觀點。通過藝術 的力量,學生們得以發展個人情感, 更好地表達自己,並發現每個人都 擁有獨特的創作能力,從而建立起 個人的自信。

正在半空舞蹈的是小六同學的作品「我的(你的) 形象」,個個造型都獨一無二,有可愛漂亮的、 有搞怪的,每個造型都由小六同學用心創作!

各位觀眾可以用望遠鏡欣賞他/她/它們,還可以 看看玻璃上的人形剪影,上面寫著大家對幸福的 想像啊!

我們一直致力於推動學生的全人發展,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活動和 學習機會,以發掘他們的潛能,培養他們積極正面的價值觀和終身 學習的能力。
然而,在仍受到疫情的限制下,以往幾年我們無法像往常那樣, 安排學生外出參觀藝術館或參與藝術活動,於是我們積極尋求校外 資源,希望能夠將更多校外的藝術學習機會帶入校園。
「校本駐校藝術家計劃 — 幸福社區」於2022-2023學年正式展開。
我們期望透過這個計劃,讓藝術家與學生一同創作,探索不同的 創作方式和媒材,讓他們放開固有的觀念,勇於分享對不同事物的 獨特看法。我們相信,通過藝術的力量,學生們得以展現個人情感, 能夠更清晰地表達自己,並明白每個人都擁有獨特的創作能力, 從而建立起個人的自信。
今年與我們合作的是本地藝術家鄧國騫先生,他親自來到學校, 與學生進行真誠的交流和分享,並一同進入課堂進行創作。這樣的 經驗讓學生能夠從藝術家身上得到了許多啟發,領悟到創作的意義 和樂趣,同時嘗試從新的角度創作。

本次創作的主題是「你」想社區。學生需要思考關於幸福的議題。 生活環境、社區設施等因素都會影響生活在社區內的人是否感到 幸福,因此他們需要觀察自己所在的社區,並尋求進步的方向。在 創作「理想社區」的過程中,學生進行了討論、協作,不斷地嘗試 創新,以建造一個理想社區。在藝術家的引領下,學生的創意能夠 無拘無束地展現在作品中,對他們來說,這真是一次寶貴的經驗。
除此以外,學生有機會接觸藝術工作者,這使對藝術創作有興趣的 學生有機會從不同的角度思考自己的未來,並為自己的生涯規劃作 出準備。與藝術家的交流和共同創作將成為學生們美好的回憶,並 對他們的未來道路產生積極的影響。
這是一個為期一年的計劃,希望透過藝術的力量,讓學生發現自己 的潛能,豐富他們的學習體驗,並培養創造力和自信心。我們相信, 這是一段令人難忘的旅程,讓學生在迎接中學新生活的同時,獲得 更多的經歷和啟迪。



創作年份 2023
媒介 手撕紙本、木顏 色筆、馬克筆及 其他
尺寸 尺寸多變
只要我們有一雙手就可以創作!
駐校藝術家在第一節課嘗試為學生
帶來挑戰:要求學生用雙手撕出身體 的形態,過程中不提供剪刀。如何
撕?能撕出直線及曲線嗎?撕出來的 「直線」是否直?曲線的弧度效果
怎樣?角度撕「錯」了怎麼辦? 一些簡單的撕紙動作引起了同學們的 疑惑。
於是藝術家鼓勵同學:「大家可慢 慢撕、撕錯也可修補。」聽到這句 說話,大家開始勇於試「錯」,
想辦法為自己製作的紙人穿衣、加添 手持的物品,甚至想像腦海中的自己 還需要甚麼。
老師未曾教授的,學生是否能用自己 的方法完成?大家是否有信心表達 自己的想法?
最後,全級學生都能為「一個自己」 剪裁出雲彩般的剪影,並在剪影背後 寫上他們感到幸福的一件事。
對你而言,讓你感到幸福的一件事 又是怎樣的?
藝術詞彙:拼貼
「拼貼」是簡易的創作手法,通過收集 不同素材,包括紙張、照片、織物等, 以組合方式重新安排素材的位置與關係, 創造出富層次感的成品。

媒介
尺寸
一起建構我們的(你們的)社區吧!
在參觀本地圍村和認識相關的歷史後,各班學生開始 進行立體創作:以「幸福社區」為題,利用回收紙皮、 現成物包裝等材料構築一條共同生活的村落或市鎮。 由於此部份是以小組形式進行創作,故大家需要先 理解夥伴對「理想社區」的定義及想法,然後建立 自己的「家」,再建構幾個人共同使用的「社區空間」。



藝術詞彙:混合媒介

著名藝術家畢加索除了運用拼貼這種技法外,更擅於 將不同材料和技法結合使用,包括油畫、鉛筆、炭筆、 水彩、墨、膠水等,在視覺和創作方法上跳出傳統 框架,得以呈現更豐富的表現力和自由度。


方法



「好像在屏幕上你的臉你的 眼睛得以被凝神注視, 我們在現實裡或許不容易找到 理由這樣單純對望。」

以移動影像拍攝,收集學生想像未來成年後 感到幸福的一件事,再由老師重新配音;

以移動影像拍攝,收集老師回顧過去在學時 感到幸福的一件事,再由學生重新配音;
在學校的公共空間一段時間內不定期展出 影像,喚起師生共情的能力,也讓師生展現 出有別一般課堂時的形象及性情。
創作年份 2007 – 2009
媒介 黑白相紙打印

「一水西城」是藝術家運用日常物進行創作的里程碑。 在修讀藝術碩士期間,因為藝術家的同學有淺嚼的 習慣,讓他得以從酒標貼紙中獲得啟發。他透過收集 大量酒瓶,雕刻酒標貼紙,運用攝影,捕捉隱藏於貼紙 設計裡展現的中世紀氛圍,並經拼貼後,創造出一個 不存在的城市。這好比他生於圍村的背景,並對不同的 生活形態、美學等存有想像。
願師生的想像常伴左右。








「你」想社區模型創作
讓未有機會認識藝術家的同學及教師,知道藝術家 「駐校」了! 增加藝術家「駐校」的氣氛!
放鬆對工具的必然與執著
放鬆對把握線條的必然與執著
實現同學間/親子間初始的簡單合作
觀照自身與他者 訴說自身對於幸福的定義
美化學校正門,視學校作為社群的一種形式
透過觀察累積創作元素,作為創作的備用靈感 提升觀察能力,應用觀察所得
結合考察的真實經驗,用創作開拓對某一主題的想像 經驗從腦海想像到落實創作的過程 有信心以現成物及不同物料創作
延伸單元留有空間,讓不同進度的小組按毎組需要 繼續創作或優化作品 透過加入不同的視野,豐富同學的創作層次 提供平台讓同學作品得以被看見 讓同學了解作品如何展示及與觀眾溝通
小小神zine
透過集體製作小型誌,理解自身與他者的觀點, 尋求和而不同的共處方式
同理他人,運用創意為他人帶來幸福感 樂於分享個人想法,同時學習聆聽和溝通 經驗各種藝術媒介的好玩之處 以藝術開放同學與校園其他人的溝通方法
媒介 KYS校園電視台

你細個係一個點樣嘅人啊?請問你做
藝術嘅初心是什麼?可唔可以睇吓
你嘅作品?你可唔可以介紹一個你最

鍾意嘅作品俾我哋認識?點解你鍾意 藝術?你之後仲有乜嘢藝術想做?
做藝術家嘅路上遇到乜嘢困難?
電波讓全校師生認識藝術家與他的 成長和創作歷程。而且在放映後, 有同學在學校認出阿騫,叫出他的 名字,又大膽上前傾談!看來同學 因為阿騫的分享,而對「藝術家」 這種人物生起了興趣!
方法
① 善用學校的廣播渠道 目標 ◉
讓未有機會認識藝術家的同學及教師,知道藝術家「駐校」了! ◉ 增加藝術家「駐校」的氣氛!
與學生進行簡單的互動。
媒介 紙本、攝影
在首兩節,學生先為另一位學生拍下全身照。然後,他們 會觀看這張全身照,把顏色紙撕成不同形狀,並配上不同 顏色,拼貼成自己的人像畫。最後,學生們為其作品留下 剪影,在剪影作品背面,配上他們自身對幸福的想法。



藝術家以人像拼貼紙為主題
兩位同學一組,互相拍攝全身照
用手撕方法,將不同顏色色紙拼貼 成代表自己的紙偶及其衣裝
透過攝影觀察他人的特徵,比對與自己的不同
放鬆同學對使用工具的必然想法;放鬆對線條的 對錯執著,容許線條有偏差,容許修補和調整
提供顏色選項,讓學生自主選擇
尚有時間,為紙偶製作相關道具
以幻彩玻璃貼紙製作紙偶的剪影, 並寫上「自身對於幸福的定義」
在既定主題上延伸,讓同學發揮個人的創意

讓同學訴說個人對幸福的想像

學生們分別到訪香港兩條圍村,了解舊式居住建築與新型 公共設施的交匯之處。到訪圍村前,藝術家先為學生預備 了一些街道觀察練習,在參訪圍村期間,學生透過觀察 村內新舊事物,並把它們以同一鏡頭框下來,把新與舊 事物連結起來。
生活環境中,融合了不同時代的事物、不同年紀的居民, 藝術家嘗試以這小練習,提醒學生們連結,而非排斥的 重要性。

給予同學任務:
以手機拍攝 5 至 10 張照片
A. 捕捉圍村新舊元素並存
B. 有感受的畫面
學習觀察技巧,提升觀察能力
透過真實經歷認識社區

體會圍村新舊元素並存的現況 於製作模型時的靈感



認識圍村後,藝術家和老師們在課程統整週期間,與學生 製作他們各自的家模型,最後整合各模型而成為屬於他們 的社區模型。學生們由自己的房屋開始想像,有的是雙層 房子,與同學共居。



個人創作 與同學回顧拍攝成果
同學分成4-5人一組,全班共同 商議各組的模型主題
小組組員因應其主題,各自製作 自己的家,繪製模型的草圖、 細節、外觀、組成方法

分享個人模型創作
小組合作
方法
分組製作模型,共同商議模型中 的社區/環境內應擺放什麼
連結拍攝觀察與其後的創作
回顧與家、社區相關概念 學習與他人溝通和共同商議
先製作能表達個人觀感的模型
目標
學習互相評賞,理解不同人有不同 經驗、感受和見解
分組繪製模型草圖、細節、外觀、 組成方法等
分享共同創作的成果
透過團隊協作,理解彼此異同,學習 在團隊中取得共識
表達個人的同時,理解他人的需要
掌握現成物多種使用技巧
理解個人創作和小組創作的分別
然後他們慢慢地把家的想像延伸至社區,由街燈和樹木、 走到路、梯、橋和廣場的想像,把自身的家,連接至公共 設施和公共空間,構成大家的社區,大家的社區模型。

藝術導師以影片及參考資料引導同學 製作不同的街燈和樹木,營造社區模型

的氣氛
未完成上一單元創作的小組可以繼續
模型創作

以象徵物想像社群生活的連結方法 讓同學對社區的想像有多一重空間
讓小組按個別進度調整及優化作品
是次展覽留有空間,讓全級學生 表達他們各自的創作構思,讓其他 學生了解各位創作者的想法。
提供平台讓同學作品得以被看見 透過展覽讓同學了解作品如何展示及與觀眾溝通






在這大型作品中看到什麼?你認為這作品有什麼意思?




方法
向同學派發一本空白小冊,同學寫下 自己的煩惱及隨機交換,就著抽到的 煩惱,構想、拼貼及畫出一個神仙角色 的人物設計,有解決特定煩惱的超能力。
與校園的人傾談、考察,了解他們的 煩惱,做成第二階段的訪問誌

設計身體動作創造招式,回應他人煩惱
做成第四階段招式圖像,並向第二階段 受訪者展演招式
同學透過zine的集體製作,理解 及傳遞自身與他者的關係 同學實踐關係藝術,運用創意為 他人帶來幸福

同學善用對話,樂於分享個人想法
同學探索各類藝術形式的可能性
以藝術開放同學及校園其他人的 溝通模式








非常感謝十八鄉鄉事委員會公益社小學願意作出這個創新的嘗試, 亦感恩在山工作室團隊的串連、配合等工作。
後疫情時代世界根本地改變,但因何改變?改變什麼?我們有沒有 時間、心神、空間思索當下大小事情及做法是否依然適切?看似 非常難解的課題,在我看來總有些較折衷的方法逐步探索。
去遇見並結識不同的人吧!交流的過程中,模糊的前景會逐步牽引 出線索,就像這趟駐留教學相長的學習。
這段時間,我不止一次提到小學、小學生、小學老師對於我是非常 神秘的,神秘的意思是真的不認識,特別在這個世道裡什麼也不盡 認識一樣,然而我對陌生感抱有非常正面的態度,會為此感到有趣 或興奮,依然相信它是一切創造的開端,以至保持活力,還有賦予 生存意義的理由。
陌生是好奇之母,好奇可令事情重新流動,但我們將如何導引水流 經河道新的形態,再進大海,直至成為眼前的一杯水,被眼前的人 飲用?
好奇的陌生人上
鄧國騫是一位混合媒介藝術家,共享 空間「一九八三」的創辦人。他是 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碩士(2008年), 其藝術實踐藉耳聞目睹反思自身與 他人,並以綜合法呈現某時某刻 隱伏的情緒、意念及本質性。他於 2009 年獲頒香港當代藝術雙年獎 優秀獎,亦是 2013 年亞洲文化協會 獎助金得主。

學校教師團隊
林凱欣(助理校長)
梁樂芹(視藝科科主任)
劉欣瑜(常識科科主任)
盧偉英(常識科科主任)
周倍伃(視藝科副科主任)
協作團隊
鄧國騫(駐校藝術家)
方韻芝(藝術顧問)
鄭銘柔(計劃經理)
馬屬真(計劃統籌及紀錄)
蕭文衍(計劃助教)
黃振欽(展覽製作)
黃百亨(攝影師)
鍾楚翹(計劃助教)
方依晴 方依琳 方進熙 王駿壕 朱詩瀅 何天衡 何浩燃 何紫銅 余泓 余浩廷 余敏熙 吳卓衡 吳家豪 吳峻翰 吳穎潼 呂美瑩 巫嘉馨 李子俊 李子琪 李心悠 李俊毅 李家昊 李烽睿 李斯朗 李嘉齡 汪梓琪 沈穎瑤 冼子恒 冼頌倫 周可瀅 周嘉文 周熙雯 林洛謙 林韋希 林寅格 林煒軒 林點 金穎姿 洪敬傑 香沛兒 徐誠晞 秦熹柔 耿嘉偉 高嘉保 區鉅汶 張日瞳 張月瞳 張家峰 張國浩 張國謙 張凱端 張鑫羽 曹烯愉 梁雅雯 梁燁軒 連浚宏 郭沅臻 陳巧雅 陳正淳 陳孜芷 陳希敏 陳幸茹 陳明仁 陳思瑤 陳為正 陳凱童 陳智誠 陳逸希 陳��嵐 陳綺彤 陳麗瀅 曾月遙 曾芷澄 黃詩淇 黃樂瑜 楊緻恆 楊童加甫 萬思源 葉俊熙 趙韻 劉宏 劉思晨 劉浩文 劉智軒 劉朝濡 蔡昊正 蔡俊邦 蔡建成 蔡皓行 鄧力銘 鄧詩璇 鄧璟遙 鄭任竣 鄭寶瑩 黎景陽 黎紫珊 禤芷恩 蕭清雲 錢德謙 霍子軒 繆國寶 薛芮熙 謝文輝 謝恩熙 鍾子謙 簡家熙 羅元景 羅俊翹 羅錦薈 譚考桐 譚康宇 顧香 ABBAS AWAIS ALI RAMIREZ DEA


方韻芝、鄭銘柔、馬屬真
十八鄉鄉事委員會公益社小學
本刊物於二零二三年六月由十八鄉鄉事委員會 公益社小學首次發行,發行量為五百份。
版權屬十八鄉鄉事委員會公益社小學所有, 未經出版者及版權人書面同意,本刊物之任何 內容不得翻印、儲存、影印、錄音或經電子、 傳訊器傳播。
©️十八鄉鄉事委員會公益社小學
學校簡介
我們致力培育未來領袖,為實踐此願景, 我們發展了一個校本教育框架 《明日領袖教育 框架》,以全人教育方式培養學生具備明日 領袖的元素,讓他們能為人類的未來帶來 幸福和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