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影像書寫--以北大三鶯地區影像書寫的經驗為例(收入2016桃園研究論壇)

Page 1

2016 桃園研究論壇:歷史文化 會議資料

主辦單位: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指導單位: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補助單位:桃園市立圖書館 時間:2016 年 10 月 09 日(週日) 地點:桃園市文化局五樓 團體視聽室

(會議論文未經作者同意,不得任意轉載引用)


2016 桃園研究論壇:歷史文化議程 議 程 報 到

時間 8:30~9:00

桃園市文化局莊秀美局長 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李瑞騰院長 桃園市立圖書館蔡志揚館長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鄭政誠所長

9:00-9:10 開幕式

9:10-10:10 專題演講

講題:桃園歷史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主持人: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 丘榮舉教授 主講人: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 戴寶村教授

10:10-10:30

茶敘交流時間 主題:桃園歷史與文化 主持人

發表人

題目

陳志豪 關於乾隆時期番界政策與桃園地區土地開發的問題 楊森豪 平鎮、龍潭地區之地名與土地開墾:以「臺灣番界紫線圖」為觀察

10:30-12:10 第一場論壇

許世融 日治時期桃園地區的族群分布與族群邊界的變動(1901-1935) 鄭政誠 韋煙灶 桃園地區海、陸豐裔世居家族之客、閩族群歸屬溯源與辨析 李進億

大嵙崁溪流域水利秩序的形成與變遷-以桃園大圳為中心的觀察 (1924-1970)

李宗信 20世紀初期南崁四社番租狀態初探-以土地申告書為主的討論 12:10-13:20

午餐 主題:桃園歷史文化記憶與書寫 主持人

引言人

題目

張弘毅 文化記憶與桃園年輕世代的未來想像 彭啟原 「微觀」與「進入」—我的桃園拍攝經驗 13:20-15:00 第二場論壇

徐美娟 鄉土人物的記憶與書寫 周樑楷

與談人

題目

周樑楷 歷史記憶的分享:與桃園市民談「大家來寫歷史」 洪健榮 社區影像書寫-以北大三鶯地區影像書寫工作坊為例 吳學明 桃園歷史記憶書寫的構想與議題 15:00-15:10

閉幕式


議事規約 一、 論文發表及與談人發言,每人 13 分鐘,11 分鐘到時, 響鈴 1 聲;13 分鐘到時響鈴 2 聲,並請報告人停止發 言。超過 13 分鐘後,每過 1 分鐘,響鈴 3 次。 二、 各場之自由討論時間,發言以 2 分鐘為限。2 分鐘到, 響鈴 1 聲,並請提問人停止發言。超過 2 分鐘後,每 過 30 秒,響鈴 2 聲。 三、 提問發言人在提問前,請先介紹自己的服務單位與姓 名,以便大會記錄。 四、 會議進行中,請關閉手機或改為靜音模式。


與會名單 蒞會長官 莊秀美 李瑞騰 蔡志揚 鄭政誠

桃園市文化局局長 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 桃園市立圖書館館長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

專題演講 戴寶村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主持人(依發表場次順序) 邱榮舉 鄭政誠 周樑楷

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兼客家研究中心主任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

發表人(依發表場次順序) 陳志豪 楊森豪 許世融 韋煙灶 李進億 李宗信 張弘毅 周樑楷 彭啟原 洪健榮 徐美娟 吳學明

東吳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系博士生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系主任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助理教授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 市立台北大學圖書館館長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 名紀錄片導演 國立台北大學歷史系系主任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桃園市忠貞國小教師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


與會人士(依姓氏筆畫排序) 于桂茵 文多斌 王世蓮 王寶棠 古儀瑩 史曜菖 朱志展 朱嘉慧 余艷芬 吳士青 吳佩瑾 吳秋蘭 吳斯涵 吳燁榛 呂欣如 呂建錝 李春櫻 沈萬汀 周余霑 周錫妙 林玉穎 林宏德 林育任 林金子 林威權 林柔辰 林美辰 林美卉 林美珠 林雅雯 林敬紘 林聖坤 林騫順 邱台山 侯莉雯 胡心慈 柳玉亭 孫維濃 徐美娟 徐靜蘭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開南大學助理教授 桃園市龍安國小教師 中華崇明關懷協會志工 銘傳大學輔導中心輔導員 復旦中學歷史教師 治平中學歷史科教師 武陵高中教師 三多國小人事主任退休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研究生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客家文化研究計畫研究助理 大園區公所課員 國立中央大學研究生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所研究生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研究生 桃園市草漯國中教師 國立中央大學歴史所研究生 桃園市楊明國小教師 臺北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 中華崇明關懷協會志工 桃園地政事務所課員 桃園市政府公務員 桃園市武陵高中歷史教師 退休人士 國立臺灣大學幹事 客家委員會客家研究發展中心職員 國立交通大學客家研究所碩士 國立武陵高中教師 桃園市興仁國小教師 楊梅地政臨時人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博士生 移民署專員 中壢社區大學教師 喬發公司助理 桃園市立圖書館圖資管理組組長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建築與文化資產所研究助理 新北市三和國中歷史教師 桃園市忠貞國小教師 國立中央大學博士班研究生


翁伃嫻 張孝慧 張朝舜 強美紅 莊建華 莊琇琦 莊富凱 許人仁 許健基 許聖迪 郭佳誠 陳文宏 陳立超 陳怡璇 陳東昇 陳俊光 陳威仁 陳昭良 陳若妍 陳重安 陳振田 陳浣虹 陳財旺 陳雪玉 陳惠容 陳榮聲 陳 騰 彭志業 彭慧文 彭慧雯 曾于峯 曾怡菁 游素美 程麗文 黃文發 黃佳瑩 黃俊華 黃美嬌 黃英進 黃德銘 黃麗娟 楊東叡

桃園市立草漯國中教師 國立台灣大學客家研究中心執行長 國立中央大學附屬中壢高中實習老師 桃園市立大成國小教師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生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博士班博士生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博士班博士生 國立中央大學研究生 桃園市立新明國中教師 國立武陵高中教師 國立陽明高中地理專任老師 中壢文史工作會員 快隆公司主任 國立武陵高中歷史科代理教師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 國立臺北商業大學學生 桃園客運職員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學生 南亞技術學院學生 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學生 銘傳大學研究生 登福食品生管 個人 平鎮高中歷史科教師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學生 國立武陵高中歷史科教師 退休人士 桃園市內壢國小教務主任 國立陽明高中歷史科教師 國立陽明高中歷史科教師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研究生 國立中央大學研究生 桃園市楊明國小教師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研究生 國立中央大學學生 桃園高中教師 國立中央大學學生 桃園市中平國民小學教師 個人 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助理教授 自由業個人 桃園市壽山高中歷史科教師


葉正甫 葉玉芬 葉典翰 葉晁齊 詹健鴻 詹凱文 鄒佩恩 廖志軒 廖偉國 趙逸凡 蔡昌祐 蔡菊芳 鄧楨燁 盧政宏 賴嘉鴻 錢鴻鈞 駱芬美 應政華 謝金燕 謝賜龍 鍾雅玲 鍾駿楠 韓鳳花 羅玟諺 蘇玉寧 鐘大益

國立中央大學研究生 治平中學圖書館館員 國立中央大學研究生 桃園市立圖書館書記 中國科技大學講師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學生 國立中央大學研究生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候選人 臺北市立麗山高中教師 桃園地政事務所課員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學生 桃園區公所 中壢高商高中老師 國立中央大學博士生 國立彰師大歷史學研究所學生 真理大學副教授 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林芳正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助理 退休人士 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所碩士 大華中學歷史老師 逢甲大學講師 志工 國立中央大學研究生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科員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班研究生


2016 桃園研究論壇:歷史文化

專題演講 桃園歷史與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戴寶村教授


1

桃園歷史與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戴寶村

一、 前言 歷史與文化,其用字有別但內涵相似,指涉的意義是指人群在一地方生活 經驗之總成,包括地理空間、生態環境、人群構成,互動與流動,物質生活與 精神文化等面向,只是歷史比較側重時間脈絡中的變動。由於區域特質有別, 人群構成有異,各地方會形塑其歷史文化的差異性與特殊性。本文及從地理空 間、人群社會、文化樣態主要三個層面,略探桃園歷史文化研究的樣貌,並提 述相關研究議題的開展可能,文稿標題稱為回顧與展望,但並非全面的蒐整與 嚴謹深刻的評述檢討,或深思熟慮的前瞻論述,純是粗略式、重點式的觀察, 只希望有拋磚引玉的作用而已。另因桃園由縣改直轄市,但行政區並無調整, 文中就不分時間年代逕稱桃園。而且非正式的論文,乃不引經據典的註解,只 在文後列出主要的文獻供參。本文稿尤其藉助參考陳世榮的〈桃園區域史方法 論與研究觀點之分析〉(《桃園文獻》創刊號 2016 年 3 月)一文,省去甚多蒐集 資料工夫,並致申謝。

二、桃園的歷史人文風貌 回顧桃園歷史文化研究狀況前,宜先了解桃園地理環境、人群社會、文化 發展等比較重要的基礎要素特質,方能掌握其歷史文化發展之風貌。桃園自然 區域與行政劃分有相一致,從復興區山地到海岸,北隔林口台地南以鳳山溪和 新竹分界,因此 2014 年底改直轄市其行政轄域與並未調整。其區域地理比較顯 著的台地地形深刻影響人地關係的生業經濟與聚落空間發展,因缺少比較大的 溪流水資源,使得人力營建的埤塘遍佈,成為桃園特有的人文地景,20 世紀先 後興建的桃園大圳與石門水庫,使桃園成為重要的農業縣,又因緊鄰大台北都 會區,加上便捷的陸空交通及充裕的人力資源,1970 年代後工業生產的製造業 發達,而在上形成台地上北桃園、南中壢的雙元都市中心模式,更是本區的空 間結構特色。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教授


2

在人群社會方面,桃園有「四大族群」到「五族共和」的稱號,有漢語系 的 Holo(福佬)、Hakka(客家)、新住民(1949 移台),南島語系的泰雅原住民和隱 而未顯的少數平埔族裔,還有 1980 年代末期開始移入的婚姻移民與跨國移工。 桃園的福佬、客家人數量相近,福佬人主要分布在北桃園,客家人則南桃園居 多,福佬語系的漳州比較集中在大溪、八德、桃園、龜山,泉州祖籍則是蘆竹、 大園及觀音(福客交錯分界)。客家語系分布上中壢是全國客家人口最多的行政 區,而南桃園客家人的四縣語區主要包括龍潭、中壢、平鎮,新屋及觀音一部 分則是海陸腔,而楊梅是四縣海陸交錯區,充分反映了台灣族群文化的多樣性。 1949 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桃園因近鄰台北,有防衛中樞之地位,加上往 後設立甚多軍事機構,造就桃園軍事社區眷村特別多,雖然大多陸續改建,但 仍保留一些成為歷史建築文化資產,中國大陸各省政治性移民及群裔也構成桃 園「外省籍」人口比較多的現象。 桃園因為製造業發達,1991 年開始引入外籍勞工,以印尼、越南、菲律賓、 泰國為主,桃園市全國外勞人數之冠,加上外籍女性勞務(外傭),使桃園帶進 濃厚東南亞移民色彩,週末通勤火車及桃園後車站的狀況更為鮮明,這是值得 觀察之發展中的現象。 在文化內涵有形文化資產方面文化景觀風貌,埤塘更是桃園爭取世界文化 遺產潛力點的標的,古蹟或歷史建築大溪地區尤其豐富精采,不少地區性大家 族仍保留格局建物尚佳的屋宅。因族群的多樣性在年節、禮俗文化自亦各具特 色,而寺廟更是漢人社會發展的觀察指標之一,寺廟的傳統建築、信仰祭儀與 地方社會的關係,都是歷史文化研究的重要課題。

三、 不同分野的研究主題 (一) 環境、經濟與城鄉 本小節集中以地理環境與經濟、聚落空間等範例作考察,桃園台地的地形、 壤及氣候與缺乏大的溪流水資源,因此早期漢人移民的農墾乃建造埤塘以利水 田稻作生業,晚近則有國家力量營建的桃園大圳和石門水庫,埤塘與水庫的經 濟、社會乃至地景是桃園研究的重要課題。埤塘調查研究方面有廖振順、楊淑 玲、林會承、劉興朋、范佐東、許蓁蓁等。1995 年桃園文化中心的文藝季以「埤 塘采風」為主題,開展了埤塘研究與再利用及爭取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潛力點的 嘗試等等。比較觸及歷史層面並論及現代之水利社會研究的有陳鴻圖、李彥霖、 李力庸、傅寶玉、劉曉明等。1960 年代興建的石門水庫是北台灣重要的水利事 業建設,與桃園關係極為密切,主要的研究有鄧佩菁討論美援與水庫興建,高


3

敏雄探討水庫興建與聚落變遷,李慧慧則是研究水庫淹沒區其泰雅族人的移民 史,李力庸致力於國家機制與石門水庫的論述。 經濟產業方面有李文良對大溪林野及相關研究,吳靜宜探討大漢溪中上游 的山林開發,蕭淑文研究茶業改良場,現代產經發展有林麗櫻研究桃園工業發 展與社會變遷,古鎮奎則作中壢工業區研究等為代表。交通方面有蔡龍保、陳 家豪對輕便鐵道開創性的研究,水路交通方面桃園境內一部份的大漢溪早期有 航運功能,王世慶的淡水河水運史首開其先,許美玲則細究三坑仔的轉運河港 功能。 桃園聚落、都市與區域發展方面有陳芳惠、簡志雄、黃素敏、簡逸珊、曾 繁浩等,蕭天星特別針對雙核心都市的空間形態發展變遷做桃園與中壢個案研 究。區域歷史研究陳世榮的北桃園與游振明的南桃園各有特色,在區域開發歷 史研究方面有龜山(于淑蓉)、楊梅(張盛和、朱韋勳)、大溪(毛玉華)、八德(廖志 龍)、三坑子(黃承令)等,其中大溪則是桃園研究的熱區,歷史、家族、寺廟、 建築文資的研究尤多,文化局亦有民居與聚落普查之研究成果報告。

(二) 族群社會與家族 桃園的平埔族有南崁、坑仔、龜崙、霄裡等四社,張素玢曾撰文研究,但 因族裔較少資料亦乏,後續的研究甚少。復興區的泰雅族過去都是在清治末期 「被開山撫番」書寫下而登場,李慧慧探討因建設水庫的族群遷移,盧聖貞探 討泰雅族的宗教變遷,范燕秋則有專文敘述樂信瓦旦(Losin Wadan 林瑞昌)的生 平,文化局有泰雅族居住文化、生命禮俗無形文化資產(信仰)、口述歷史(林明 福)等專案研究,但桃園地區泰雅族群的歷史文化仍缺比較完整系統的研究。 福客族群方面語言文學方面暫不列入討論,福客社會互動式受關注的議題, 舉其要者有廖秋娥、陳世榮、游振明、藍植詮等之研究,尤其在政治場域,桃 園福客人口相當又是呈現北福南客,因此陳雪玉研究閩客族群與地方政治關係, 丘尚英則專就中壢探討南北輪政對地方政治的影響,這種族群政治在桃園升格 為直轄市後仍值得觀察。桃園由於有中央大學的客家學院,自然有在地客家歷 史文化研究的產出,而桃園市政府客家局,在龍潭設有客家文化園區,對推廣 客家文史藝術亦極有所助力。 在家族史研究方面以大溪李騰芳最有代表性,有中原大學的研究調查報告, 伍壽民與藍植詮之研究導覽,新屋范姜家研究也不少,張素玢的龍潭蕭家,廖 經庭有武威廖家單姓村研究,陳世榮的大溪李家,梁顥曦的大溪紳商,顧敏耀 的新屋人物等,文化局對列入歷史建築的家族宅第研究也涉及該家族史的研究, 如大溪梅鶴山莊林家,大溪內柵永安居簡家,八德呂家(呂達川祠堂、著存堂), 蘆竹德馨堂陳家,龍潭翁家、龍潭鍾家(劉湘櫻)等;還有黃士娟研究大溪建成 行對簡阿牛之研究,陳家豪撰述簡朗山事蹟等皆是。


4

桃園眷村甚多也是新興研究議題,如顏麗蓉研究中壢五個眷村,陳意倫則 有龜山陸光二村;陳宣吟有憲光二村的個案研究,文化局亦陸續有憲光二村、 馬祖新村、太武新村的研究調查,累積相當多的眷村研究成果與配合執行的再 利用方案。

(三) 寺廟信仰與地方歷史 寺廟的創立修建之建物、信仰神祇、祭祀組織、祭典儀式、附屬藝文等都 是地方歷史文化研究的資材,比較綜合性的研究有陳世榮討論寺廟與地方社會, 賴玉玲探討楊梅義民信仰,陳雪娟研究中壢十三聯庄網絡,吳學明研究義民信 仰與楊梅土地開墾,傅寶玉研究新屋楊梅水利社群與八本簿祭祀圈,廖文欣探 討觀音聚落與宗教發展等。單一寺廟當然更是個案研究的主題,幾乎比較著名 的寺廟都有研究成果,如南崁五福宮(卓克華、陳世榮、陳彦君)、龜山壽山巖(卓 克華、陳燕翠)、桃園景福宮(楊雪青)、大溪齋明寺(吳學明)、大溪福仁宮(陳世 榮)、大溪普濟堂(陳建宏)、大溪仁和宮(施桂婷)、平鎮褒忠祠(吳學明 陳雪娟)、 中壢仁海宮(吳美青、鍾惠菁)大園仁壽宮(劉佳玲、張靜芳)、觀音保障宮(王美 芳)、觀音甘泉寺(郭玉承);三官大帝信仰(田金昌、吳學明、鄭忠烜)等,桃園 市文化局曾作民間信仰基礎調查以及祭典儀式普查,並對重點寺廟如壽山巖觀 音寺、南崁五福宮、蓮座山觀音寺、齋明寺、景福宮等有針對修護保存之研究 報告亦極具歷史參考價值。 外來宗教傳播之歷史研究天主教方面有張欣儀,基督長老教會有戴寶村、 林宏德,教會與醫療有趙英之等之研究,王尊賢研究復興基國派教堂文化館, 另亦有注意到伊斯蘭教在中壢設有清真寺之研究(高念慈)等。位在虎頭山的忠 烈祠(桃園神社)是目前全台灣保留最完整的日式神社,潘映儒有專文探討其神 聖空間意義的建構與競逐。 在文化資產方面,對傳統詩社研究可以陳欣慧對以文吟社的研究為代表, 在有形文化資產方面,文化局持續進行民居調查、歷史建築文化資產調查建檔、 傳統聚落調查、文化景觀調查,桃園及中壢日式官署宿舍調查、惜字亭調查, 白沙岬燈塔調查,考古遺址普查、土牛溝及新屋石滬調查,龜嶺崙鐵道橋遺構、 龍潭太平橋調查等等。另有無形文化資產保存傳承與活化,如大溪木藝、客家 八音及山歌,泰雅口述傳統技藝保存,還有民俗有關文物如大溪普濟堂關聖帝 君聖誕慶典及竹圍福海宮飛輦轎過金火等之祭典儀式之紀錄保存,使庶民文化 也充實了文化資產內涵。 口述歷史方面,桃園地區在戰後戒嚴威權時代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相當多, 文化局連續 2014、2015 兩年口返出版兩冊《重生與愛:桃園人權歷史口述文集》 (仍在進行第三集),留下相關受難者及家屬的第一手口述資料,成為部分現代 政治史的見證,也可從中了解現代桃園的政治氛圍。


5

四、 研究展望待探課題 桃園歷史文化自有其區域特質,雖然過去在研究成果或風格尚不如雙北、 台南等地,但因中央大學先後設有歷史研究所及客家學院,桃園自然成為在地 關聯的研究場域,學位論文逐漸產出,豐富深化了桃園的歷史文化研究,加上 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對文化事務尤其文化資產方面頗為著力,累積不少研究成果, 本文扼要回顧主要的研究狀況,接著提出若干議題作為往後研究開展的參考。 桃園受關注的常是台地上人與地的歷史,也缺少比較大的溪流,但北桃園 的南崁溪似可作為考察北桃園歷史發展的水系流域,早期平埔社位在溪畔,南 崁溪下游是否有簡易水運功能待探,但它是重要的交通引導線,河口在日治時 代都還設有海關監視署,移民開拓與物流交通以及桃園市街的發展都與南崁溪 息息相關,或許可從此一角度再探北桃園區域歷史研究。另南桃園的新街溪、 老街溪再度整治為都市水岸公園,而其與中壢市街區發展的關係也值得觀察。 桃園埤塘水利一向為研究焦點,也還可進一步就漢人水利社會相關研究理 論進一步探討,如福佬區與客家區埤塘的比較研究,應可細究福客經濟社會文 化的異同,也可宏觀考察這種民力營造的水利設施如何與國家力建設的大圳、 水庫灌溉系統整編,進而建構桃園水秩序與社會網絡的研究典範,李力庸教授 已在進行此方面研究,將有令人期待的成果。 沿海地區的新屋也有客家人從事海洋生業,2016 年 9 月 9 日到 25 日的「桃 園地景藝術節」有「海螺響起:一同牽罟捕魚趣」和「千人築石滬」的兩項活 動相當有意義,前者是台灣海岸傳統的地曳網漁業,現今有些地方還在運作, 但屬觀光性質居多。石滬過去大家所知大多聚焦在澎湖,事實上北海岸(最南到 後龍)有礁石的潮間帶都會有石滬,新屋的地方文史社團調查研究維護石滬,並 出版成書,深值得肯定,而這種傳統漁法應可再蒐集資料配合田野調查,為先 民海岸生業文化保留紀錄。 桃園閩客族群相當,又各分次語群,是族群研究的極佳區域,尤其族群交 錯的歷史過程包括經濟社會互動、族群政治、語文表達、信仰文化等都是可研 究的題材。桃園地區家族史的研究方面仍有待開展,尤其客家人特重宗族意識, 往往影響選舉等公共事務,譬如楊梅鄭家留下著名屋宅,但比較完整的研究著 作就尚未見。 桃園又有濃厚軍事文化,早者如 1944 年日人建設的大園飛行場,蘆竹、大 園人有深刻的「圈子內」的戰時記憶,日後成為特殊的空軍基地,及至部分納 入航空城。另如龍潭、八德地區的軍事基地機構,導致空間地景的變化,所衍 生的人地關係亦是可探討的主題。眷村研究目前大多是個案研究,宜擴大研究 視野,外省族群移住台灣已進入生命史的第三個世代,也是落地生根在地化的 階段,探討這批政治移民群與在地化過程已經是可論定的研究議題。


6

文化層面事例僅以寺廟與地方歷史研究來看,中壢仁海宮媽祖廟 1826 年建 廟,成為南桃園重要信仰中心,而桃園的慈護宮迎神奉祀甚早(據傳 1703 年), 但到 1897 年才建廟,兩者若作比較研究,或將有所發現。又三官大帝是民間信 仰的重要神祇,但福佬區較少單獨蓋廟,一般都只以三官大帝作為陪祀,但客 家地區常單獨建廟,而且大多稱三元宮,同樣可在既有研究上做比較分析等等。

五、小結 研究的開展需要不斷的就學術與社會面向作回顧與前瞻,從中拓展研究議 題,盡力蒐集文字、物件、圖像、口傳等資料,運用新觀念與新方法,自然會 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現,甚至塑造新的研究典範,而這些成果也可與社會互動, 豐富大眾的人文素養與知性趣味,發揮歷史的有趣(pleasure)與有用(practical), 總之,桃園歷史文化的研究值得耕耘,擴大視野並深化細究,必將有枝葉繁茂 的成果。

參考資料 (文中提及者)

王世慶 1996 《淡水河流域河港水運史》,台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所。 王美芳 2012 〈桃園縣觀音鄉保障宮研究〉,中央大學歷史所碩論。 王尊賢 2006

〈桃園縣復興鄉基國派老教堂文化館的意旨與再現〉,台北藝術大學 傳統藝術研究所碩論。

于淑蓉 2013

〈清領時期桃園龜山地區的拓墾〉,台灣師大歷史所碩論。

毛玉華 2000

〈大溪的開發與產業變遷〉,暨南大學歷史所碩論。


7

丘尚英 2008 〈桃園縣南北輪政對地方政治發展影響:以中壢為例〉 ,中央大學客家 政經所碩論。 古鎮魁 2009 〈中壢工業區之發展與影響〉,彰師大歷史所碩論。 田金昌 2005 〈台灣三官大帝信仰:以桃園地區為中心〉,中央大學歷史所碩論。 吳學明 2003 〈台灣齋堂個案研究:以大溪齋明寺為中心〉,《人文學報》, 28 期,業 125-166。 2009 〈三官廟信徒信仰的形成與演變:以太平地區與三坑子三官廟 為例〉,交大客家學院主辦「四溪計畫期末論文發表會」。 2006 〈南桃園的義民信仰與地方社會:以平鎮褒忠祠為例〉 ,中大客家學 院主辦「族群、歷史與文化亞洲聯合論壇:人物與地域研究國際學 術研討會」。(陳雪娟合著) 吳美青 2014 吳靜宜 2011

李力庸 2013

2012

李文良 1996

〈中壢仁海宮之研究〉,玄奘大學宗教所碩論。

〈台灣山林與人為開發之歷史論析:以大漢溪中上游為例〉 ,中央大 學歷史所碩論。

〈水資源開發與國家社會:石門水庫籌建之研究(1945-1956)〉, 周建渝主編《健康、和平、可持續發展:人文社會科學的視野》 ,香 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研究所,頁 97-132。 〈水與糧食:石門水庫興建前後桃園地區的觀察((1940-1970 年 代)〉,《近代東亞中的台灣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 灣圖書館,頁 37-57。

〈日治初期台灣林野經營之展開過程:以大嵙崁(桃園大溪)地區為中 心〉,《台灣史研究》,3 卷 1 期,頁 143-172。

李彥霖 2004

〈埤塘到大圳:桃園台地水利變遷(1683-1945)〉,東吳歷史所碩論。

李慧慧 2007

〈社群經驗與文化變遷:石門水庫淹沒區泰雅人移民史〉 ,政大民族


8

系碩論。 朱韋勳 2010 〈戰後楊梅鎮人口變遷與聚落發展 卓克華 2005

1945-2008〉 ,彰師大歷史所碩論。

〈南崁五福宮的歷史研究〉 ,收入《寺廟與台灣開發史》 ,台北:揚智。

林會承 劉興朋 1996 〈桃園之陂塘調查研究〉,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林宏德 2013

〈台灣長老教會桃園客庄宣教研究〉,中央大學歷史所碩論。

林麗櫻 2008

〈工業發展與桃園社會變遷〉,中央大學歷史所碩論。

徐金基 2003 〈雙核心都市空間型態發展變遷之研究—桃園市與中壢市〉,台大國 發所碩論 施桂婷 2013 〈桃園地區開漳聖王信仰之研究:以大溪仁和宮為例〉 ,中央大學歷 史碩論。 范佐東 1997 〈桃園台地埤塘型態分佈與運作機制之研究〉,台灣師大地理所碩 論。 高念慈 2009

〈中壢龍岡清真寺的建立與發展〉,台灣師大歷史所碩論。

高敏雄 2000

〈滄海桑田:石門水庫的興建與聚落變遷〉,彰師大歷史所碩論。

張欣儀 2004

〈天主教與地方社群之關係:以桃園地區為例〉 ,清華大學歷史所碩 論。

張益和 2011 〈終戰前前楊梅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研究〉,中央大學歷史所碩論。 張素玢


9

1995 〈龍潭十股寮蕭家:一個霄裡社家族的研究〉,潘英海、詹素娟主編 《平埔族研究論文集》。 1998 〈南崁地區的平埔族〉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主辦, 「平埔族群的區域研 究」學術研討會論文。 張靜芳 2014

〈民間信仰與地域社會:以桃園大園仁壽宮為例〉 ,中央大學歷史所 碩論。

梁顥曦 〈日治時期大溪紳商之研究〉,中央大學歷史所碩論。 許美玲 2010 〈終戰前北台灣轉運河港之研究:以桃園縣龍潭鄉三坑仔為例〉, 中央大學歷史所碩論。 許蓁蓁 1997 《桃園陂塘:興盛與垂危》,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郭玉承 2005

〈桃園觀音鄉甘泉寺之研究〉,台灣師大歷史系碩論。

陳世榮 1999 〈清代北桃園的開發與地方社會建構〉,中央大學歷史所碩論。 2002 〈近代大嵙崁的菁英家族與地方公廟:以李家與福仁宮為中心〉 ,《民俗曲藝》,183 期,頁 239-278。 2003 〈五福宮與南崁地區的發展〉,李力庸主編《樂聲響起:第一、二屆 桃園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陳欣慧 2008 〈詩的權力網絡:日治時期桃園吟社、以文吟社的文學/文化/社會 考察〉,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所碩論。 陳意淪 2015 〈認同與記憶的眷村文化:以桃園陸光二村為例〉 ,政大臺史所碩論。 陳建宏 2004 〈公廟與地方社會:以大溪普濟堂為例〉,中央大學歷史所碩論。 陳彦君 2012 〈寺廟與地方社會之研究:以桃園蘆竹五福宮為中心〉,中央大學歷 史所碩論。


10

陳家豪 2006

〈日治時期桃園輕鐵的經營與發展,1903-194〉 ,中央大學歷史所碩 論。

陳雪玉 2003 〈桃園閩客族群與地方政治關係的歷史探討〉 ,中央大學歷史所碩論。 陳雪娟 2008 〈中壢十三庄輪祀網絡之研究 1826-1945〉,中央大學歷史所碩論。 陳燕翠 2009 〈龜山鄉壽山巖觀音寺研究〉,國北教大台灣文化所碩論。 陳鴻圖 2003 〈從埤塘到大圳:桃園台地的水利變遷〉,《東華人文學報》,5 期, 頁 183-208。 傅寶玉 2009 〈水利與國家:日治初期桃園廳公共埤圳的公法人化〉 , 《國史館館刊》 ,20 期,頁 1-38。 2011 〈水利空間與地域建構:社子溪流域的水圳、祭典與儀式社群〉, 《民俗曲藝》,174 期,頁 359-416。 曾繁浩 1995 〈桃園地區都市及區域發展之研究〉,文化大學地學所碩論。 游振明 2001 〈當客家遇到福佬:中壢地區的社會變遷研究 1684-1920〉,中央大 學歷史所碩論。 黃素敏 1991 〈桃園與中壢間之聚落發展:中路與內壢地區〉,台灣師大地理所碩 論。 楊秉黃 1989 〈大溪地區傳統建築的地理研究〉,台灣師大地理所碩論。 楊淑玲 1994 〈桃園台地之水利社會空間組織的演化〉,台灣師大地理所碩論。 楊雪青 2007

〈寺廟與地域社會的發展:以桃園景福宮為例〉 ,中央大學歷史所碩 論。


11

廖文欣 2008

〈聚落與宗教發展之研究:以桃園縣觀音鄉為例 1684-1990〉, 中央大學歷史所碩論。

廖志龍 2006 〈桃園八德市聚落發展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社會區域所碩論。 廖振順 1988 〈桃園縣龍潭鄉埤塘之初步研究〉,台灣師大地理所碩論。 廖秋娥 1989 〈觀音鄉閩客村落的宗族組織與生活方式〉 ,台灣師大地理所碩論。 趙英之 2000 〈從傳教到醫療企業化:桃園天主教聖保祿醫院之研究 1960-1999〉, 中央大學歷史所碩論。 潘映儒 2012

〈神聖空間意義的建構與競逐---從桃園神社到桃園忠烈祠〉, 台灣師大台史所碩論。

劉佳玲 2007 〈桃園縣大園鄉仁壽宮之研究〉,台灣師大歷史系碩論。 劉湘櫻 2005 〈落地生根—桃園龍潭鍾家的定根與生拓〉,台灣師大地理所碩論。 劉曉明 2009

〈戰後桃園農田水利會組織之探討〉,中央大學歷史所碩論。

蔡龍保 2008 〈日本殖民地下的台灣人企業:以桃崁輕便鐵道慧社的發展為例〉, 《國史館學術集刊》,11 期,頁 1-46。 鄧佩菁 2010

鄭忠煊 2011

〈美援與石門水庫之興建:以經費、技術為中心〉 ,中央大學歷史所 碩論。

〈桃園縣平鎮市三官信仰與聚落發展之研究〉,中央大學歷史所碩 論。


12

蕭淑文 2007

賴玉玲 2001

〈台灣六十年來茶業技術研究與發展變遷:以「茶葉改良場」為中 心〉,中央大學歷史所碩論。

〈新埔枋寮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社會的發展:以楊梅地區為例〉 ,中央 大學歷史所碩論。

賴奇廷 2009 〈新屋鄉埤圳空間、水利社群與祭祀圈變遷之研究〉,東海大學建築 系碩論。 鍾志章 1979

〈桃園台地都市體系之研究〉,台灣師大地理所碩論。

簡志雄 1984

〈桃園縣都市體系發展之研究〉,文化大學地理所碩論。

簡逸珊 1993

〈桃園市中心區空間變遷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所碩論。

鍾惠青 2014

〈中壢仁海宮與地方社會之發展〉,中央大學歷史所碩論。

藍植詮 1998 〈大溪的詔安客:從福仁宮定公古佛談創廟的兩個家族〉, 《客家文化研究通訊》,2 期,頁 59-73。 藍植詮 伍壽民 1996 《李騰芳古宅之研究與導覽》,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顏麗蓉 1990 〈軍眷村外部空間之研究:以中壢地區五個軍眷村為研究對象〉, 中原大學建築所碩論。 顧敏耀 2011 〈召喚客家鄉鎮的歷史:日治時期桃園新屋的人物群像與權力網 絡〉,《清雲學報》,31 卷 3 期,頁 71-99。


2016 桃園研究論壇:歷史文化

第一場論壇 桃園歷史與文化


1

關於乾隆時期番界政策與桃園地區土地開發的問題 陳志豪

一、問題構想 2015 年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陸續出版多張清代臺灣地圖,其中,乾隆 49 年(1874)的「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 ,係乾隆晚期清釐番界時所繪製。1 這張番界主題地圖抄有一萬四千餘字的圖說文字,詳細記載清釐番界以後各地 可以開墾與禁止開墾的土地資訊,可說是討論乾隆時期番界政策與土地開發的 重要史料。以今日桃園地區的空間範圍為例,乾隆 49 年清釐番界時大幅將大溪、 龍潭、八德等地列入可以准墾的新區域,共計准墾的土地面積為 3,632.2433 甲 (包括田、園、未墾荒埔等類) 。這個數據值得注意之處,在於當時整個淡水廳 (大甲溪以北)准墾的土地面積為 4,365.85875 甲,而桃園地區的准墾面積約佔 總准墾面積的 83.20%。2顯然,乾隆時期番界政策的執行,對於清代桃園地區 土地開發的影響甚深。但目前有關桃園地區的開墾史研究,或受到史料限制的 影響,並未有相關討論,故實值得進一步展開研究。

二、桃園地區的械鬥與番界政策的調整 乾隆時期清帝國對於番界政策的執行日漸嚴密,自乾隆 15 年(1750)以來 便展開畫界的行動,欲透過土牛溝等建設來使番界的界址更為明確。然而,由 於越界私墾的活動並未因番界政策的執行而停止,迫使清帝國必須不斷針對社 會實際開墾狀態來進行修正,所以乾隆年間至少全面清釐四次番界,即檔案中  1

2

東吳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林天仁編纂、謝國興主編, 《方輿搜覽:大英圖書館所藏中文歷史地圖》 (台北:中央研究院 臺灣史研究所,2015) ;林玉茹、詹素娟、陳志豪(編) ,《紫線番界: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 說》 (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5) 。 林玉茹、詹素娟、陳志豪(編), 《紫線番界: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 ,頁 40-44。


2

所謂的紅線、藍線、紫線、綠線番界。其中,乾隆 49 年(1784)清釐紫線番界 的行動,即是起自於桃園地區的械鬥案件。乾隆 48 年(1783)間,今桃園龍潭 鄉境內爆發一起鄉勇與佃丁的械鬥案件,該案件係烏樹林(約龍潭鄉烏樹林村) 守隘鄉勇在乾隆 48 年因抽收口糧的爭議,遂與當地墾丁林淡等爆發武裝衝突釀 成命案。這起命案使得福建巡撫雅德先於同年底,奏請乾隆皇帝要求臺地官員 需清查舊設望樓、隘寮等項,據實回覆以便重新評估。3隨後,閩浙總督富勒渾 又於乾隆 49 年(1784)2 月 13 日奏請全面清查臺灣邊界所有應墾、應禁埔地, 繪圖冊報,並由原臺灣道楊廷樺等臺地官員負責辦理清查作業。4於是,乾隆 49 年(1784)臺地官員完成「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共計查出 15,641 甲的 界外應墾埔地,並詳繪新舊隘寮的配置。5由此可見,乾隆時期番界政策的變化, 無論是起因或結果,皆與桃園地區的關係密切。

三、桃園地區的畫界行動 根據乾隆 49 年繪製的「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所載,桃園地區畫出界外 與畫入界內的區域如下:

1. 大溪墘6後土名楊梅埔7現丈未墾荒埔壹百貳拾甲,該處離生番尚遠,係屬應 墾之地。今以靠東奶姑山8根為界,係霄裡社番業,應歸該番招墾、報陞。 2. 安平鎮9現丈劉宏章10等墾耕田壹拾捌甲壹分柒厘伍毫;未墾荒埔貳拾甲。又, 〈福建巡撫雅德等為酌定臺灣善後事宜恭摺奏請聖鑒事(乾隆 48 年 12 月 2 日) 〉,國立故宮 博物院(編), 《宮中檔乾隆朝奏摺》57,頁 492-494。 4 〈閩浙總督富勒渾為臺灣連界埔地現飭上緊清釐恭摺奏請聖鑒事(乾隆 49 年 2 月 13 日)〉,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 ,《宮中檔乾隆朝奏摺》59,頁 308-309。 5 林玉茹、畏冬, 〈林爽文事件前的臺灣邊區圖像:以乾隆 49 年臺灣「番界紫線圖」為中心〉, 《臺灣史研究》19:3(2012.09) ,頁 47-94。 6 大溪墘:即大溪墘莊,雍正 13 年由郭振岳、姜勝本請墾,其墾莊範圍約今桃園縣新屋鄉一 帶。又,此處的大溪係指老街溪。參見施添福,〈清代竹塹地區的「墾區莊」──萃豐莊的設 立和演變〉,收入同氏著,《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 縣文化局,2001) ,頁 37-64。 7 楊梅埔:約今桃園縣楊梅鎮一帶,惟乾隆 49 年後卻由淡水廳同知潘凱另交由業戶「諸協和」 承墾,乾隆 55 年番屯制度後則歸為「未墾荒埔」項下屯埔,由佃首黃燕禮督佃開墾。參見 施添福, 〈清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 ,收入同氏著, 《清代 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 ,頁 94-95。 8 奶姑山:即今乳姑山,約桃園縣龍潭鄉與桃園縣楊梅鎮交界處,此處所謂靠東奶姑山根為界, 即約指今桃園縣楊梅鎮金溪里一帶,舊稱大金山下。 9 安平鎮:約今桃園縣平鎮市一帶。 3


3

續勘未墾荒埔陸拾壹甲玖分捌厘零陸絲柒忽,係陳蔡恩11于雍正參年給墾, 後賣業戶郭鄭12報陞。園玖甲伍分,乾隆貳拾伍年奉文劃出界外,係霄裡社 13

番地,早經社番招墾,陸續成田。該處離生番尚遠,係屬應墾,以山根為

界。14前因林雲焚殺案15內業經附奏入官,應請入官報陞。即以現在佃戶承 充官佃,照例納租,除完糧外,分別充公、賞番16。 3. 東勢17、南勢18、山仔頂19、番仔藔20、淮仔埔21、山坑仔22、黍仔園23柒處現 丈葉奕明24等民耕田壹百捌拾貳甲柒分捌厘柒毫;園壹百玖拾貳甲玖分壹厘 陸毫肆絲;未墾荒埔壹百捌拾甲陸分捌厘伍毫陸絲。又,續勘未墾荒埔伍百 貳拾肆甲柒分玖厘陸毫貳絲,該處係霄裡社番地,離生番尚遠,係屬應墾, 以打朥山25山根為界。前因林雲等滋事案內業經附奏入官,應請入官報陞, 即以現在佃戶承充官佃,照例納租,除完糧外,分別充公、賞番。 4. 烏樹林26現丈田參拾伍甲,原係給該處鄉勇口糧,納霄裡社番租穀。27未墾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劉宏章:人名,背景不詳。 陳蔡恩:應為請墾之初的墾戶名,惟其組成背景不詳。 郭鄭:或做郭樽,澗仔壢業戶,為郭光天家族墾號之一,道光年間由郭玉振管理。參見鄭明 枝(編) , 《郭氏宗族北臺移民拓墾史》 (出版地不詳:欣文明打字印刷公司,1985) ; 〈業戶 郭玉振等仝立結定額租約字〉 ,收入高賢治(編) ,《大台北古契字二集》 (台北:台北市文 獻會,2002) ,頁 182。 霄裡社:清代主要活動於桃園縣龍潭鄉、八德市一帶,乾隆年間通事知母六曾與漢人業戶薛 啟隆合作修築霄裡大圳,灌溉龍潭、八德等地。參見張素玢, 《桃園縣平埔族調查研究》 (桃 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9) 。 根據〈乾隆 51 年業戶郭樽、通事阿生等仝立合約字〉判斷,此處番地約今日桃園縣平鎮市 北富里一帶。參見〈乾隆 51 年業戶郭樽、通事阿生等仝立合約字〉 ,收入高賢治(編) , 《大 台北古契字二集》 (台北:台北市文獻會,2002) ,頁 661-662。 林雲焚殺案:因鄉勇張昂欲向墾丁林淡、林雲等抽收隘租,惟林雲等主張已向霄裡社通事阿 生繳納番租,故拒不納隘租,最後雙方於乾隆 48 年爆發武裝衝突,鄉勇張昂等遭林雲等墾 丁殺斃。由於此一械鬥案的爆發,使得清廷決意清查界外私墾,並派員重新繪定番界,亦 即〈乾隆 49 年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 。參見林玉茹, 〈林爽文事件前的臺灣邊區圖像:以乾 隆 49 年臺灣番界紫線圖為中心〉, 《臺灣史研究》 ,19 卷 3 期(2012.09) ,頁 47-94。 充公、賞番:官佃佃戶照例納租後,扣除完糧的正供以外,剩餘的款項一部分將撥作官府開 銷(但未知開銷項目) ,另一部分則賞給熟番。。 東勢:約今桃園縣平鎮市東勢里一帶。 南勢:約今桃園縣平鎮市南勢里一帶。 山仔頂:約今桃園縣平鎮市莊敬里、山峰里、湧安里、湧光里一帶。 番仔寮:約今桃園縣大溪鎮瑞原里一帶。 淮仔埔:約今桃園縣龍潭鄉佳安村一帶。 山坑仔:約今桃園縣平龍潭鄉三坑村一帶。 黍仔園:約今桃園縣龍潭鄉佳安村一帶。 葉奕明: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都螺溪鄉人,康熙末年來臺,為平鎮葉家的來臺祖,其家 族活躍於桃園縣平鎮市的重要拓墾家族,其後人於平鎮市建安里建有葉奕明公祠。 打朥山:據〈乾隆 43 年霄裡社通事阿生給墾契〉可知,打朥山位於員樹林一帶,即今桃園 縣大溪鎮員林里。 〈清乾隆中葉臺灣番界圖〉亦載打朥山位於南興莊後,故可確知打朥山為 員林里。再由打朥山的位置來判斷,則此處未墾荒埔的實際位置應為桃園縣大溪鎮瑞原里 一帶,即清代番子寮莊的西側。 烏樹林:約今桃園縣龍潭鄉烏樹林村一帶。


4

埔地玖拾甲,該處迫近生番,業於林雲案內附奏請禁,應請於崁頂隘藔下崁 腳28立界,永行禁墾。 5. 黃泥塘29現丈林保30等民耕田陸拾貳甲柒分柒毫,未墾荒埔壹百參拾甲。又, 續勘未墾荒埔壹百陸拾陸甲伍分肆厘玖毫壹絲,該處係霄裡社番地,離生番 尚遠,係屬應墾,以崁腳31為界。前因林雲等滋事案內業經附奏入官,應請 入官報陞,另行招佃,照例納租,除完糧外,分別充公、賞番。 6. 武陵埔、馬陵埔32現丈社番和〔阿〕生33等墾耕田柒分陸厘捌毫,園肆拾甲 壹分捌厘捌毫。□〔后〕勘未墾荒埔貳百甲壹分伍厘,又,續勘未墾荒埔伍 百零柒甲玖分玖厘玖毫陸絲,該處係霄裡社番地,離生番尚遠,係屬應墾, 于南巡捕〔埔〕崁34一帶立定為界。前因林雲等滋事案內業經奏請入官,應 請入官報陞,另行召佃,照例納租,除完糧外,分別充公、賞番。 7. 馬陵埔尾番園35現丈番阿生36等自耕園貳拾甲陸分貳厘肆毫,未墾荒埔壹拾 甲。又,附近小地名四方林37丈過未墾荒埔陸拾壹甲,該處係霄裡社番地, 離生番尚遠,係屬應墾,以山根為界。前于林雲案內奏請給番,應請歸該番 耕管。 8. 捌張犁38連貓朥合39、大坪埔40現丈佃民彭阿羅41等民耕園伍拾柒甲壹分肆厘 貳毫捌絲捌忽,未墾荒埔貳拾壹甲陸分陸厘柒毫捌絲陸忽。該處離生番尚遠, 係屬應墾,以山腳為界42,霄(按:此處原漏壹「裡」字)社番業,應歸該 此處鄉勇口糧田應為桃園縣龍潭鄉烏樹林村一帶。 崁頂隘寮下崁腳:約今桃園縣平鎮市山峰里隘寮頂的隘寮伯公廟前。 29 黃泥塘:約今桃園縣龍潭鄉黃唐村。 30 林保:人名,背景不詳,因該處為林雲一案所在地,故推測可能為林雲家族的成員。 31 崁腳:應為崁頂隘寮下崁腳,即今桃園縣平鎮市山峰里的隘寮頂一帶。 32 武陵埔、馬陵埔:就乾隆 49 年番界圖中的相對位置來看,推測為今桃園縣大溪鎮員林里至 南興里一帶。 33 和生:霄裡社人,因下段圖說載為阿生,故此處和生或為阿生,而阿生即霄裡社頭目知母六 之子,曾任通事,開墾龍潭一帶。參見張素玢, 〈龍潭十股寮蕭家——一個霄裡社家族的研 究〉 ,參見潘英海、詹素娟(編), 《平埔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 備處,1995) ,頁 99-126。 34 南巡埔崁:若武陵埔等地為大溪鎮南興里一帶,則此處的南巡埔應為今桃園縣大溪鎮仁和里 一帶。 35 馬陵埔尾番園:就乾隆 49 年番界圖中的相對位置來看,推測為今桃園縣龍潭鄉武漢村一帶。 36 阿生:霄裡社頭目知母六之子,曾任通事,開墾龍潭一帶。參見張素玢, 〈龍潭十股寮蕭家—— 一個霄裡社家族的研究〉 ,參見潘英海、詹素娟(編), 《平埔研究論文集》 (台北:中央研 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5) ,頁 99-126。 37 四方林:今桃園縣龍潭鄉上林村一帶。 38 捌張犁:今桃園縣龍潭鄉八德村一帶。 39 貓朥合:即山仔頂莊,約今桃園縣平鎮市山峰里。參見〈乾隆 48 年霄裡社通事阿生立給墾 批字〉,收入《桃仔園廳桃澗堡山仔頂莊土地申告書》,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 ,12333 冊。 40 大坪埔:今桃園縣龍潭鄉聖德村一帶。 41 彭阿羅:人名,背景不詳。 42 山腳為界:此處山腳應指乳姑山山腳,即桃園縣龍潭鄉八德村與三和村交界處的小山。 27 28


5

番報陞。 9. 栗仔園43現丈民耕田壹拾玖甲陸分肆厘壹毫陸絲。共園參拾伍甲壹分玖厘陸 毫捌絲柒忽,內民耕園參拾貳甲參分零壹毫陸絲柒忽,番耕園貳甲捌分玖厘 伍毫貳絲。未墾荒埔柒甲零陸厘捌毫。該處離生番尚遠,係屬應墾,以靠東 山腳為界。霄裡社番業,應歸該番分別報陞。 10. 南興庄44尾貼近溝牛邊45現丈洪開生46等民耕田伍拾貳甲壹分參厘壹毫玖絲, 民耕園壹甲零捌毫,未墾荒埔壹拾伍甲壹分壹厘零肆絲。該處離生番尚遠, 係屬應墾。查係業戶薛啟龍47即黃燕禮48贌自霄裡社番耕貼租,仍應歸該番 報陞,以崁腳為界。 11. 大姑陷庄49現丈廖沛50等共田參百貳拾玖甲捌分壹毛(按:應是“毫”字之誤) 肆絲肆忽,內民耕田參百貳拾貳甲伍分玖厘貳絲捌忽,番耕田柒甲貳分壹厘 壹毫壹絲陸忽。共園捌甲壹分貳厘柒毫伍絲,內民耕園柒甲參分肆厘壹毫貳 絲陸忽,番耕園柒分捌厘陸毫貳絲肆忽。未墾荒埔肆拾柒甲參分壹厘玖毫陸 絲。該處離生番尚遠,係屬應墾,以葫蘆腳51迤北直至石墩山52立界,乃霄 裡、龜崙53貳社番業,應請歸番分別報陞。

四、走在國家前面的社會:隘寮與水源 從上述的資料可知,桃園地區有大量的土地過去原為界外,但卻早有人開 墾,因此乾隆 49 年清釐番界的過程,大量收編界外土地。以引發械鬥案件的烏 樹林為例,該處雖於乾隆 25 年畫出界外,但 24 年後當地至少已有 35 甲土地可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栗仔園:今桃園縣大溪鎮瑞興里。 南興庄:今桃園縣大溪鎮南興里。 溝牛邊:指土牛溝邊,為乾隆 25 年番界位置。 洪開生:人名,背景不詳。 薛啟龍:又作薛啟隆,字奇龍,原名昌桂,廣東人,乾隆年間向官府請墾桃園一帶,並與霄 裡社頭目知母六合作修築霄裡大圳。參見陳世榮,〈清代北桃園的開發與地方社會建構 (1683-1895) 〉 ,(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9) 。 黃燕禮:桃園地區業戶,承頂薛啟龍墾業,林爽文事件後又為楊梅屯埔的佃首。參見〈道光 二十九年黃建敏等立杜賣盡根契〉 ,收入臺灣省文獻會採集組編, 《北部地區古文書專輯(一)》 (南投:省文獻會,2000) ,頁 217。 大姑陷庄:今桃園縣大溪鎮。 廖沛:人名,推測為今大溪鎮中央路「永安居」的廖家成員。 葫蘆腳:今桃園縣大溪鎮康安里一帶。 石墩山:今桃園縣大溪鎮月眉里一帶。 龜崙社:熟番,活動於林口臺地到龜山丘陵一帶。參見張素玢, 〈南崁地區的平埔族群〉 ,劉 益昌、潘英海(編), 《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 (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8) 。


6

作為鄉勇口糧,顯見社會實際的土地開發,其實走在國家政策的規範之前。 根據乾隆 48 年的奏摺檔案可知,烏樹林一地的守隘鄉勇,係乾隆 33 年 (1768)由淡水廳同知段玠招募,給發腰牌以後,始於當地抽收鄉勇口糧。54同 知段玠係乾隆 31 年因淡水廳爆發了攸武乃生番殺死鱟殼莊民(今苗栗縣西湖 鄉)案件,才奉調來臺接任淡水廳同知。55當時閩浙總督蘇昌在處理鱟殼莊一 案後,特別向乾隆皇帝建議,為了避免類似事件發生,應派員重新清釐民番地 界。56由此推測,段玠來臺之後的首要任務,就是整頓淡水廳的界外邊區。 根據中國西北師範大學所藏的地圖所載,烏樹林曾有業戶林啟春於乾隆 9 年報陞土地,並向官府繳納田賦。57《福建賦役總冊》更進一步指出,乾隆 24 年後林啟春在烏樹林的土地因為改劃出界外,故不必再徵稅賦。58因此,在同 時期的地圖中,當地僅有烏樹林隘的標記,而無「烏樹林莊」 。59由於烏樹林與 鱟殼莊皆為乾隆 24 年畫出界外,所以可以想見,段玠接任同知以後,與鱟殼 莊歷史背景極為相似的烏樹林,自然也會是整頓的重點地區。那麼,段玠隨後 在烏樹林添設漢人鄉勇守隘,可能是為了避免烏樹林再度上演與鱟殼莊類似的 案件,特別招募漢人駐守過往已有拓墾活動的烏樹林一地。 然而,這裡所謂的烏樹林隘到底位於何處,目前並無確切資料可證,但前 述地圖中曾指出「崁頂隘寮下」作為新定番界的位置,而這裡所謂的崁頂,推 測約為今桃園縣平鎮市山峰里的「隘寮頂」 。儘管目前的行政區畫屬於平鎮市, 但地理位置實非常接近龍潭鄉的烏樹林村。基於這個推測,我們可以進一步注 意到「隘寮頂」其實是周遭的水源取水口,也就是說,這裡不僅是番界的邊緣, 同時也是作為農業開發之用的水源源頭。想來,十八世紀出現在西部平原的隘, 跟我們今日可以見到十九世紀設於淺山丘陵的隘,在意義上有很大的不同。十 九世紀的隘,無論是文字記錄或歷史遺跡,都顯示出類似防禦設施的樣貌;但 十八世紀的隘,恐怕很難想成是一個小的防禦據點,而是應該想成一個村莊的 樣貌。 54

55

56

57

58

59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 《宮中檔乾隆朝奏摺》57 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2) , 〈楊 廷樺等為奏聞淡防廳黃泥塘居民互相鬥毆從嚴辦理事〉 ,乾隆 48 年 10 月 13 日,頁 669-671。 張本政(編) , 《「清實錄」臺灣史資料專輯》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頁 208-209; 今日苗栗縣西湖鄉民的族譜亦指出,此地的郭姓、張姓等家族,早自乾隆初年墾耕於二、 三湖等地,直到今日這些家族也都還住在此地。我們可以了解,乾隆 25 年的番界政策雖然 將這裡畫出界外,但顯然有不少漢人並未因此而轉遷他處。參見陳運棟(編) , 《西湖鄉志》 (苗栗:西湖鄉公所,1996) ,頁 84-85、頁 273-277。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頁 210-218; 〈光緒 14 年臺郡番大租通 例〉 ,收入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編) ,《大租取調書附屬參考書》中卷, (臺北:臨時臺灣 土地調查局,1904) ,頁 227。 〈臺鳳諸三邑沿海示意圖〉 ,中國西北師範大學圖書館藏,參見許維勤, 〈新發現乾隆時期臺 灣彩繪地圖之考證〉, 《臺灣研究》4,(2008,北京) ,頁 60-64。筆者推測,這張地圖應該 是乾隆 22 年巡撫鍾音開始清查番界以前命人繪製。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 《臺灣府賦役冊》 (文叢 139 種,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 頁 2。 〈臺灣民番界址圖〉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


7

不僅是這樣,進一步走訪隘寮頂也可以發現,當地留下的歷史記錄強調移 墾時間為 18 世紀中葉以前。例如,隘寮頂的隘寮伯公廟,即強調建立於乾隆 20 年代。換言之,即使 18 世紀中葉國家曾經大規模的執行番界政策,但社會 實際的土地開發,仍然是走在國家政策的規範之前,在還未畫入界內以前,這 些地方早已成為移墾者的開發範圍。

圖一 隘寮頂的隘寮伯公(下方即為水源源頭)

五、小結:快速消失的地景與線索 實際走訪 18 世紀晚期畫入界內的區域,可以明顯感受到歷史變遷的痕跡, 許多歷史較久遠的宅第,開始進一步的拆除。例如,筆者 2014 年走訪時,位於 黃泥塘的南陽堂,即已展開拆除的作業。事實上,這個區域在戰後的改變十分 迅速,隨著石門水庫的建立,使得這一片 18 世紀晚期劃入界內的區域受到顯著 影響,今日若不儘快展開調查與研究,恐怕日後更能釐清 18 世紀晚期桃園地區 的開墾變化。

圖二

黃泥塘一帶的南陽堂


1

平鎮、龍潭地區之地名與土地開墾: 以「臺灣番界紫線圖」為中心1 楊森豪2

前言 地名是人類活動與土地地方情感連結的重要媒介,透過地名顯示人們對某 地的認同與定位,並呈現地方獨特的地理與文化意涵。同時,地名也隨著人們 的活動而出現,並進一步細緻分化或因不使用而消失,背後更是人們對這片土 地間的歷史痕跡。透過地名考察與地理環境考察能讓我們更理解一個地方的發 展過程,本文僅以今日桃園市平鎮、龍潭一帶作為小區域地理的觀察,主要時 間點放在乾隆 50 年(1785)完成的「臺灣番界紫線圖」 (後文簡稱紫線圖)中 的地名點為主,重新加入地理環境資訊,以求再補充早期人類活動所形成的地 域範圍。

本文分析素材: 「臺灣番界紫線圖」 臺灣番界紫線圖的繪製背景,依據林玉茹、畏冬的考察是因乾隆 48 年(1783) 7 月在今桃園市龍潭區一帶發生的林淡(林雲)事件,主要是守隘鄉勇與(藍 線)界外番地開墾的墾佃二者之間的械鬥事件。事件起因是鄉勇要向墾佃抽分 口糧,墾佃林淡等人反而持械到隘寮鬧事,並殺害鄉勇張昂等 4 人。3這件單純 的械鬥事件,在地方官呈報至中央朝廷後,因當時乾隆皇帝對當時治臺官員們 不信任的氛圍下被擴大處理,當時的臺灣兵備道楊廷樺與臺灣鎮總兵柴大紀也 因此詳細調查全臺界外開墾情形,並進而劃設新的紫線番界圖。4 在這新畫設的紫線番界圖之中,主要各廳縣繪製相關地圖再拼貼而成全台 的大型橫軸地圖,各廳縣因承辦人員的不同,山川河流、地名、人為活動、界

本文為初稿,如需引用請洽作者。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博士班學生 3 詳細過程參見林玉如、畏冬, 〈林爽文事件前的臺灣邊區圖像:以乾隆 49 年臺灣番界紫線圖 為中心〉 ,頁 52-55。 4 同上,並參見《紫線番界: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解讀》一書。 1 2


2

外開墾地的調查準確度也有粗細之分。5其中,地圖中的重要資訊主要記載開墾 的體地利用類型:田、園、未墾荒埔等。田園的土地利用區分的土地利用型態, 在歷史過程中是以「田」、「園」形式的方式報陞,並分有不同的等則,這是官 方與(漢民、番)墾戶間的稅收制度。然而放回開墾過程中的地理單元,則呈 現不同的開墾範圍與地名空間。 安平鎮(今桃園市平鎮) 、烏樹林(今桃園市龍潭)一帶在乾隆 50 年(1785) 紫線圖調查繪製完成時位於藍線番界外,這地方在前述林淡(林雲)案發生後 重新清釐。新劃設紫線番界拓展至山根(山區與平原交界處),一些舊(藍線) 番界外開墾地隨著林淡案的械鬥糾紛而被充公收歸官,部分則是請墾,唯一禁 墾的是烏樹林一帶(見表一)。 表一:平鎮、龍潭地區土地利用狀況(紫線圖年代) 地名類型 充公入官

請墾

地名 安平鎮 東勢、南勢、山仔 頂、番仔寮、淮仔 埔、山坑仔、黍仔 園 黃泥塘 武陵埔、馬陵埔 馬陵埔尾 捌張犁連猫朥 合、大坪埔 粟仔園

土地利用 民耕田、民耕園、未墾荒埔 民耕田、民耕園、未墾荒埔

民耕田、未墾荒埔 番耕田、番耕園、未墾荒埔 番耕園 民耕園、未墾荒埔 民耕田、民耕園、番耕園、未 墾荒埔 民耕田、民耕園、未墾荒埔

南興庄尾貼近溝 牛邊 界外禁墾 烏樹林 田、未墾埔地 資料來源:林玉茹、詹素娟、陳志豪主編, 《紫線番界: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 解讀》。

地名與地理空間單元 在安平鎮一帶(今日平鎮) ,此區因灌溉埤水充足,主要為「田」的土地利 用,此區為一完整單元。

5

見蘇峯楠,〈清治臺灣番界圖的製圖脈絡:以〈紫線番界圖〉的構成與承啟為中心〉 。


3

東勢、南勢、山仔頂、番仔寮、淮仔埔、山坑仔、黍仔園等七處,由葉奕 明等開墾,範圍廣大,土地利用形式「田」 「園」分別為 182 甲與 192 甲。此地 名可分為兩群:(1). 東勢、南勢、山仔頂。此三者形成的區域範圍埤水充足, 主要以「田」為主;(2). 番仔寮、淮仔埔、山坑仔、黍仔園四個地名可形成一 區,這區域為大漢溪的河階地,部分區域灌溉埤水充足,形成「田」 ,部分區域 則是「園」。 黃泥塘地區,有今日龍潭埤的灌溉,主要為「田」。 武陵埔、馬陵埔等地之地勢較高,為大漢溪之高位河階,並無埤水灌溉, 因此以「園」的方式為主,這種土地利用形式,直到日治時期仍然如此。 馬陵埔尾,為馬陵埔地區之北側,仍以「園」為主。 捌張犁連猫朥合、大坪埔地區,在紫線圖時代(1785 年)為「園」為主的 土地利用,然而此處為在山的緩坡處有湧泉的生成,該地經陸續開墾後逐漸將 「園」轉為「田」。 粟仔園位於大漢溪的低位河階上,此區灌溉埤水不足,主要以「園」的方 式作為土地利用。 南興庄一帶埤水充足,多為「田」的土地利用。

小結 在早期土地開墾過程中,地名常成為地理上的辨識象徵,這些地名並非只 是單一的「地名點」 ,而是具有一定空間範圍的地理空間。因此在探討古地圖上 的地名點時,除了判別它位在今日何處以外,常需要再更進一步來判斷「地名」 所指涉的範圍多廣。在紫線圖中的平鎮、龍潭一帶恰巧地理單元均一,可對不 同的地名點進行空間區劃,成果可簡單以地圖表示(地圖一) 。這些地名點,透 過地圖中的山、河階崖、高位河階、低位河階等地形來進行劃分,有助於我們 細緻的判讀古地名之範圍。在輔以後期的相關地圖(如日本時代之「臺灣堡圖」、 「台灣地形圖」),有助於我們重新思考古地名如何透過開墾過程,逐步的細緻 化並演化成今日使用的地名。


4

地圖一

參考文獻 林玉茹、畏冬,2012, 《林爽文事件前的臺灣邊區圖像:以乾隆 49 年臺灣番界 紫線圖為中心》,《臺灣史研究》,19(3): 47-94。 蘇峯楠,2015, 〈清治臺灣番界圖的製圖脈絡:以〈紫線番界圖〉的構成與承啟 為中心〉,《臺灣史研究》,22(3): 1-50。 林玉茹、詹素娟、陳志豪主編,2016, 《紫線番界:臺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解讀》,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柯志明,2001,《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 社會學研究所。


1

日治時期桃園地區的族群分布與族群邊界的變動 (1901-1935) 許世融

一、族群分布 日治時期的臨時臺灣戶口調查及國勢調查,將本島漢系移住民區分為「福 建人」、「廣東人」,其與漢移民的原鄉省籍並無必然關聯,「福建人」的概念接 近「福老」,廣東人的概念則接近「客家」。 大致而言,桃園地區十三個區當中,位置偏北的大園、蘆竹、桃園、龜山、 大溪等區屬於福建優勢;南部的新屋、楊梅、平鎮、龍潭屬於廣東優勢;中間 地帶的觀音、中壢、八德則為福、廣各半的交界地區;東南的復興區為高山族 原住民傳統領域。如果將日治時期歷次國勢調查中各街庄(大字)中福建人所 占百分比,分成五個級距繪製漸層圖,可以發現其顏色由桃園的東北方向西南 漸漸變淡;以廣東人所占百分比繪製相同漸層圖,則顏色反是。再以各街庄(大 字)中人口超過 50%作為優勢族群的界定,可以看出日治時期的桃園地區,族 群分布甚為涇渭分明,福建人與廣東人之間似乎存在著一條無形的族群邊界。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系主任


2

圖1

桃園地區優勢族群分布(1935 年)

如果再將 1901 以及 1926 年兩次的祖籍族群調查合併觀察,將使得日治時 期桃園地區的族群分布面貌更為清晰。根據 1901 年的調查,上述福建人優勢區 域當中,絕大多數同時也是漳州優勢區,意味著日治時期桃園地區的福建人以 漳州祖籍佔多數。但也不乏部分例外地區,即屬於今蘆竹區的坑仔外庄、坑仔 庄、南崁廟口庄,屬於今龜山區的南崁頂庄、苦苓林庄、坪頂大湖庄、坪頂菜 公堂庄、山尾庄、牛角坡庄、舊路坑庄、楓樹坑庄、塔寮坑庄等,都是屬於泉 州優勢或漳、泉、廣三者皆不過半之區。此外,大溪區東半部臨蕃界的烏塗窟 庄、三層庄、田心仔庄,則是一個祖籍族群頗複雜的地方,雖然在歷次國勢調 查皆顯示出福建優勢,不過從 1901 年的調查當中可以看出此處實為漳、泉、廣 各擅勝場之處。根據李文良以及李宗信的研究,造成此處族群分布複雜的因素, 係由於清朝道光年間,漳州籍的板橋林家與其他家族合組陳集成墾號,前來此 處開墾,開啟了漳州籍移民進駐的契機;到了日治初期,經由官方的林野調查 及林野整理事業,穩固了板橋林家在此的地權,是導致漳州優勢在此處出現之 因。至於廣東優勢在此出現,主要原因在於此處瀕臨蕃界,陳集成墾號前來開 墾之際,即已招募隘勇設隘防蕃,日治初期的調查資料更明白指出隘勇為廣東 人。 南桃園的廣東優勢區內,根據 1901 年的調查資料,可以看到今楊梅、平鎮 兩區交界處,也就是當時的高山頂庄(今楊梅區) 、宋屋庄、安平鎮庄、北勢庄


3

(以上今平鎮區)有一片不小的潮州優勢區,但此外其餘地區似乎無從辨認其 祖籍差異。若再參考 1926 年的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資料,則可以進一步確認 南桃園的廣東優勢區中,新屋、觀音兩區屬於祖籍惠州的優勢區,中壢、龍潭 以及楊梅、平鎮(前述潮州優勢以外地區)則為嘉應州優勢區。

圖2

圖3

桃園地區優勢祖籍族群分布(1901 年)

桃園地區優勢祖籍分布(1926 年)


4

日治時期桃園地區的高山族原住民,主要集中在復興區以及大溪區東側毗 連復興區之處。前述 1901 及 1926 年的調查,都未曾觸及此高山族傳統領域, 以及所謂的「生蕃」;至於歷次國勢調查,在 1925 年以前,儘管曾針對蕃地人 口加以調查,但僅針對蕃地內的內地人及本島漢人,比對《新竹州統計書》,可 以發現到,原住民優勢區內的部份蕃社,如ケイフイ社、シロン社、ウライ社、 クル社等社,已有不少的福、廣人居於彼處,カラ社、角板山、プトノカン社、 タイヤカン社甚至漢人的比例還超過了原住民的比例。1930 年,蕃地中的水流 東、角板山社已成了福建系漢人優勢區,水流東總人口數 566 人中,福建人佔 了六成(337)、廣東人佔了四成(227);角板山社 497 人中,福建人佔了約 七成(345)、廣東人佔一成五(73)、生蕃也僅略多於廣東人(79 人、16%)。 到了 1935 年,福建人的勢力甚至深入到コーヨー社(復興區長興里)、イバオ 社、クル社(高義里、華陵里)等處。

二、祖籍族群邊界線的變動 (一)福廣分界線 前面提到,桃園境內有一條虛擬的福廣分界線,大致是沿著今日桃園市觀 音區的白玉里、廣興里、金湖里、大同里、崙坪里、中壢區山東里、月眉里、 芝芭里、興和里、水尾里、永福里、復華里、忠義里、莊敬里、自強里、興仁 里、中正里、篤行里、仁德里、八德區竹園里、霄裡里、平鎮區新安里、東勢 里、龍潭區九龍里、佳安里、三坑里、大平里。


5

圖4

日治時期桃園地區福廣分界線

從 1905 到 1935 年所繪製的優勢族群分布圖幾乎年年重疊,唯一的例外是 1925 年時,由於今中壢區芝芭里的族群屬性由廣轉為福,以致福廣分界線稍往 南移。芝芭里在 1915 年為芝芭里庄,1920 年之後則為芝芭里大字,其歷年的 福建廣東人口與比例如下: 表1

中壢區芝芭里福廣人口比例變化(1901-1935 年)

百分比 百分比 廣東人口數 (%) (%) 1901 135 17.53 635 82.47 1915 368 37.44 614 62.46 1920 325 31.28 714 68.72 1925 516 50.59 504 49.41 1930 313 30.30 720 69.70 1935 327 30.68 738 69.23 備註:1901 年時芝芭里包含大路下及芝芭里兩庄,前者有漳州人 41(19.07%)、 時間(年)

福建人口數

廣東人 174(80.93%);後者有漳州人 94(16.94%)、廣東人 461(83.06%)。表中數 字為兩庄數字合併後重新計算其百分比。

很明顯的,1925 年的數字與其他年度截然不同,極有可能是統計上的失誤。


6

另一個可以佐證的資料是《新竹州統計書》,在 1925 年時的統計數字,芝芭里 的福建人有 276(26.85%),廣東人有 752(73.15%),與前後年國勢調查的 數字較為吻合,國勢調查 1925 年的資料似乎有誤。因此若將此區劃入廣東優勢 區,則分界線的異常變化即可消除。 除了歷年的福廣分界線重疊之外,位於分界線兩側,也就是族群交界地帶 的街庄,其福廣比例也沒有太大變化。福建優勢一側的街庄,僅有在今觀音區 境內的樹林仔(子)、新(陂)坡兩街庄(大字),中壢區的洽溪仔(子)以及 緊鄰的大園區雙溪口庄(大字)有福建人減少、廣東人增加的趨勢,其餘則維 持不變(表 2) 。至於位於廣東優勢一側的街庄(大字)更是長期保持穩定(表 3) 表2

桃園福廣分界線北側鄰近街庄(大字)歷年福建人變化 街庄/ 大字 樹林子 雙溪口 五塊厝 新坡 洽溪子 青埔 內壢 崁子腳 茄苳溪 下庄子 八塊 南興 番子寮

1915 1920 1925 1930 1935 福建 福建 福建 福建 福建 566 559 604 746 782 89% 85% 85% 84% 77% 1501 1414 1514 1702 1708 94% 87% 84% 82% 79% 842 922 843 872 1011 92% 94% 83% 80% 83% 765 737 902 1076 1105 71% 67% 65% 57% 50% 332 425 437 442 400 79% 77% 73% 63% 56% 314 324 324 422 423 65% 66% 62% 65% 62% 782 831 854 877 994 54% 55% 57% 53% 54% 645 689 705 761 815 99% 98% 95% 98% 95% 1301 1218 1299 1293 1349 96% 94% 94% 93% 93% 1036 948 969 995 976 90% 89% 90% 88% 88% 2553 2391 2424 2458 2418 97% 97% 95% 95% 96% 952 980 977 931 1010 53% 55% 55% 53% 55% 1781 1805 1822 1536 1563


7

內柵 新溪洲 舊溪洲

表3

98% 2526 93% 258 91% 140 92%

99% 2349 91% 296 88% 116 91%

99% 2336 91% 270 86% 153 86%

94% 2092 89% 362 86% 68 88%

92% 1985 90% 387 85% 84 87%

桃園福廣分界線南側鄰近街庄(大字)歷年廣東人變化 街庄/ 1915 1920 1925 1930 1935 大字 廣東 廣東 廣東 廣東 廣東 白沙屯 1146 1144 1165 1406 1625 97% 97% 98% 94% 96% 坡寮 567 556 699 802 890 91% 85% 93% 93% 94% 大崙 1971 2268 2667 2849 3002 76% 78% 79% 77% 76% 下大堀 573 584 609 781 907 65% 61% 59% 64% 67% 崙坪 502 546 675 764 761 78% 76% 78% 75% 75% 芝芭里 614 714 504 720 738 62% 69% 49% 70% 69% 水尾 1372 1470 1734 1884 2020 81% 79% 85% 84% 86% 興南 1552 1924 2236 2991 3866 77% 76% 75% 75% 73% 中壢埔 1467 1491 1722 1807 1810 頂 68% 69% 73% 70% 69% 霄裡 1125 1074 1107 1128 1041 67% 68% 69% 68% 66% 東勢 2357 2284 2512 2384 2491 93% 92% 93% 93% 93% 九座寮 532 487 547 507 554 55% 52% 52% 53% 53% 淮子埔 294 298 286 295 296 73% 74% 74% 73% 73% 泉水空 57 41 61 61 68 75% 59% 75% 74% 84%


8

大坪 三坑子

800 98% 1362 92%

844 91% 1217 86%

897 91% 1269 87%

787 96% 1107 86%

943 95% 1133 83%

換言之,桃園地區的福、廣分佈,從 1901 到 1935 間,變動的情形並不大。

(二)漢原分界線 相對於前述的福廣分界線,桃園地區的漢原分界線則有逐步往蕃界移動的 情形,此分界線的變動與官方控制力強弱有關。土地調查甫完成當時的界線位 在海山堡的烏塗窟庄、三層庄、新溪洲庄的外緣,相當於今大溪區的永福里、 美華里、福安里、義和里沿線;1902 年,總督府採行持地六三郎的策略,決定 針對北部的泰雅族,以隘勇線構築的大範圍封鎖方式加以圍堵,首先著手連結 現存的四條隘勇線,完成對北部泰雅族的初步包圍。1903 年 12 月,大嵙崁支 廳轄內隘線第一次推進,其後陸續又在 1905、1906、1907 等年度推進隘勇線。 1904 年以後,總督府開始將部份蕃界土地編入一般行政區。1924 年,將原屬蕃 地的舊柑坪、舊阿姆坪、大溪坪、八結、湳子溝、石龜坑、二層坪、下水井、 石門、大灣坪、分水嶺、十三分、腦窟寮、柬隘山脚、枕頭山併入「三層」大 字,金瓜坑併入「烏塗窟」大字;1927 年再將七十二分坑併入烏塗窟。而上述 蕃地在尚未併入三層或烏塗窟大字之前,其人口結構早已是福廣人占優勢了。 迄 1925 年時,漢原分界線大抵推進到今大溪區與復興區的交界,並趨於穩定。 只是漢人依舊不斷的「越界」,以至於前面提到 1930 及 35 年時,位於分界線 外的若干蕃社,漢人反客為主,成為當地的優勢族群,所謂的蕃地,已不全然 為高山族原住民的優勢地區了。


1

桃園地區海、陸豐裔世居家族之客、閩族群歸屬溯源 與辨析 韋煙灶*

一、前言 (一)研究議題的形成 這個研究議題的醞釀與成型是漸進的過程,約在 10 餘年前,在指導研究生 進行學術論文撰寫的過程中,針對新竹縣新豐鄉紅毛港及其周邊地區住民的族 群屬性與祖籍調查時發現:「一群祖籍粵東的客家人」,其所操的閩南話卻是偏 漳州腔口音,由於他們能同時使用客家話與閩南話溝通,當地閩南人稱其為「半 福老客」 。但包圍在其周邊,講閩南話的住民有 9 成以上祖籍屬於泉州府,且有 8 成的祖籍為泉州府同安縣(且以金門籍為多) ,經過語音分析,排除了客家話 的影響。因此很快的聯想到:這群「半福老客」的閩南話不應習自周邊祖籍泉 州的閩南人,而是渡臺之時帶自粵東原鄉(海、陸豐)口音的特徵,也就是說, 這群「半福老客」的粵東原鄉很可能是位於閩、客交界地帶,在清代移民到臺 灣也選擇定居在閩、客交接地帶。 「半福老客」社群以「語緣」作為選擇居住地 的原則,可謂左右逢源。 桃園地區有北閩南客的族群區域分布的特色,而新竹地區為西閩東客的區 域分布特色,新豐鄉紅毛港周邊的「半福老客」社群分布的區域特色例證,是 小區域的特例?還是普遍見於桃、竹地區?經過後續進行兩岸跨界的相關調查 與研究後,大致已經能確立了兩點: 1.確認桃、竹地區的閩客交接地帶『半福老客』社群夾雜其間是具有普遍 性的,而非特例; 2.發現「明代閩人入粵(海、陸豐)」與清代粵(海、陸豐)人渡臺」之關 聯性探討,針對「明代閩人移入海、陸豐」的現象,提出了閩人(含福建閩南 人及客家人)入粵戍防廣東沿海衛、所(海、陸豐的衛、所包括:碣石衛、甲 子所、捷勝所、海豐所)之間。

(二)研究途徑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2

1.研究方法論 傳統地理學的研究方法論被地理學者整理出三大傳統:空間分析、區域研究與人 地關係探討。區域界線(即在地圖上畫線)其重要性,在於能彰顯區域內部的同

質性及區域之間的差異性,故在畫線之前必須參酌區劃的目的及區域界定的指 標,並申述這些指標的可行性,以決定最適的區域界線。當此界線確立之後, 許多空間自明性(spatial identity)即清晰浮現。 2.研究對象個案資料 本研究透過訪談耆老、運用大量族譜資訊、祠堂(公廳)家族沿革誌及姓 氏祖塔墓誌,網路檢索、研究報告與文獻閱讀、地圖比對等方式,以取得研究 所需的「世居家族」個案資料。臺灣漢人的修譜,在姓氏源流部分雖免不了有 虛構的嫌疑,但對於祖籍地以及遷臺後的家族史大多有詳盡的交代,甚至在原 鄉前幾代的遷徙史都有記載,這些資料的可靠性頗高,作者也有足夠的專業能 力判釋資訊的真偽。特別一提,本研究蒐集的世居家族開臺祖的原籍,若是落 在原鄉的閩客交界地帶,則祖籍調查必須詳細到鄉鎮以下,才具有比對的價值。 3.世居家族調查的空間單元基準 堡圖上之小字(或土名)聚落位階很接近於臺灣地區聚落地理研究所定義 的「自然村」 ,是構成清末臺灣社會的基本空間單位。可根據這個學理,儘量設 定以自然村為調查空間單元,以「居民點」作為記錄空間單元,以里作為製圖 空間單元。 4.地圖比對與繪製主題地圖 利用閩、客式地名詞的比對,繪製出「閩西南及粵東閩、客語歷史方言分 區圖」。從經驗法則來看,在約 1/50 萬的小比例尺地圖所列舉的地名應當偏向 於遠近馳名,且所謂的「閩、客式地名」通常是較具草根性的地名,較少經過 雅化,故地名起源較早,反而能對應到本研究所需的「閩客歷史方言分區圖」 (如圖 1 所示)。 將田野訪查所得到的個案家族祖籍地資料,利用地圖比對及網路檢索,比 對出這些世居家族祖籍之現今鄉鎮級以下地名在地圖上的位置。其次,利用上 述研究成果將研究區的世居家族分類其方言群屬性,以點資料形式分別點繪在 研究區上,以觀察研究區在拓墾初期族群分佈可能的空間結構。然而,此種地 圖操作是帶有空間抽樣性的,必須透過大量「取樣」(達到一個鄉鎮市區約 100-150 筆家族祖籍資訊)才有統計的客觀性。 5.針對祖籍位於閩、客過渡地帶的世居家族,赴原鄉比對以確認其族群屬性 以「閩西南及粵東閩、客語歷史方言分區圖」為基準,特別針對祖籍位於


3

閩、客過渡地帶的世居家族,到原鄉現地訪查比對資料,進一步確認各聚落及 各姓氏的族群歸屬,如新屋區祖籍惠州府陸豐縣大安墟鹽墩鄉(今汕尾市陸豐 市大安鎮翰田村艷墩老鄉及艷墩新鄉,旱田改名為翰田) ,當地為閩南話區,故 歸海陸閩,但地近客家話區,也視為半福老客(閩客雙語)社群。梁文舉派下 遷徙路線為:惠州府陸豐縣吉康都竹坑鄉(今陸河縣境內)→陸豐寒田(旱田 之誤,今陸豐市大安鎮翰田村)→新田屯(今汕尾市陸河縣新田鎮屯寨村) ,渡 臺後輾轉於員林、新莊山下(楓樹下) ,最後定居於大園區和平村雙溪口等地。 陸豐吉康都竹坑鄉為客家區,大安旱田為閩南語區,新田屯為客家語區,但兩 地均屬閩、客話的過渡區,以渡臺前的最後祖籍地為準,判斷為海陸客,且視 為半福老客社群。

二、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清代桃園移民祖籍地之方言區歸屬的再確認 美籍漢語學者羅杰瑞(1992/1995:168)認為大部分漢語分界線不是截然 一分為二,而是有其過渡性,因而提出在語言過渡帶上,仍然需要有一條地理 界線,稱為「語言弱界線」 。研究者等人利用閩、客式地名分佈的內插原理已找 出福建、粵東閩、客語分佈的「語言弱界線」 ,並以弱界線兩側各 5 公里的範圍, 視為閩客過渡區,繪製「閩西南及粵東之閩、客語歷史方言分區圖」(如圖 5 所示) 。

註:西側內陸客家話區,東側沿海閩南話區。

圖 1:以閩、客式地名所繪製的「閩西南及粵東閩、客歷史方言分區圖」


4

6.以語言作為研究工具 粵東海、陸豐籍世居家族閩南話的口音特徵,可透過兩個指標音來確認: /-eng/鼻音韻母(如:頂、亭、英等)是潮汕話的特色,目前漳、泉與臺灣閩南 語優勢腔均為高鼻音韻母/-ing/;具有漳州話(如宜蘭腔)的/-uinn/韻母(如:園、 飯、黃等)特色,所以同時出現/-eng/與/-uinn/兩組韻母,是操海陸閩南語口音的 一大特徵,作者2011年間在湖口、新屋、楊梅及觀音等地訪查,祖籍屬於海陸閩 南語區的70-80歲以上的老者,大抵仍殘留這種原鄉閩南話口音。

二、討論 (一)南桃園地區世居家族祖籍與族群的區域結構 1.世居家族祖籍的區域結構 海、陸豐祖籍的移民裔局大多數居住於南桃園,南桃園世居家族的祖籍別, 比例由高而低依序為:嘉應州(35.9%) 、惠州府(30.2%,絕大多數為陸豐籍)、 潮州府(19.7%) 。以原鄉個別縣分來看,全區整體比例最高者為陸豐(28.6%)。 觀音以惠州府居首(45.6%) 、漳州府居次(22.1%) 、潮州府籍(16.2%) ,反映 在地理區的對應恰為觀音、草漯、新坡三個區域。整個南桃園 6 區的祖籍空間 結構呈現,位置越向東則嘉應州籍比例越高,越向西則惠州府籍比例越高的空 間規律性,新屋以惠州籍的比例獨占鰲頭(64.2%)。 2.世居家族之閩、客族群及其次方言社群歸屬的區域結構 南桃園世居家族的族群及次方言社群歸屬,可辨識的「樣本」共有 616 筆, 全區屬於客底者佔的比例遠遠高過閩底(客:閩=80.8%:18.5%),其中為海 陸客佔 19.2%,海陸閩佔 9.1%,海陸客:海陸閩≒2:1。海陸閩裔多居社子溪 以北,屬清代「大溪墘庄」;海陸客居社子溪以南,屬清代「萃豐庄」,族群分 布的歷史地理區域對應有序。 3.南桃園地區海陸閩與潮州閩社群之母語轉向 南桃園地區海陸閩社群佔整體世居家族之 9.1%,觀音及新屋世居家族分別 有 20.0%及 23.3%屬海陸閩社群,其祖籍地絕大多數為陸豐縣大安墟及新田(今 陸豐市大安鎮及陸河縣新田鎮) ,位於陸豐之閩客過渡帶的閩語區或客語區的閩 南方言島,因此陳淑娟(2004)將位於觀音及新屋這個社群間通閩(偏漳州口


5

音)客(海陸客話)的語言社群,稱為「大牛欄語言社群」 ,在原鄉對應的口音 則為偏漳州口音的「大安閩南話」。 這些海陸閩裔家族的母語、文化認同及早期的婚配關係等層面,基本上朝 向客家化,海陸閩底 80-90 歲的老年層居民,至今多半能使用這種漳泉混合略 偏漳系閩南話(大安閩南話),70-60 歲的中老年層則多知祖先為「閩底」,但 原鄉閩話的使用能力已經大大弱化,60 歲以下的中年層及青年層,則已完全丟 失原鄉閩南話,透過語言與族群意識連結關聯性,很少有例外的,多數之族群 意識轉為客家認同。

(二)追尋明代閩人遷入海、陸豐地區的足跡 明代以徭役訂戶籍,分民為軍、民、匠、灶等,軍戶與民戶分籍,軍戶在 全國戶數所占比例約 20%。軍戶的特色,在以世襲軍戶提供軍役,軍制上施行 「衛所兵制」 ,軍戶眷屬隨軍兵移防而遷居,軍政上的「衛」其行政區位階相當 於管理民籍的府與直隸州。軍戶持續一戶一人世襲軍職,軍戶家中的「餘丁」 負責屯墾。碣石衛是明、清時期中國東南重要的海防要地之一(圖 2) ,明代駐 防的水軍就多來自福建閩南,因此大批福建籍軍戶後裔在碣石衛落腳生根。如 姜姓入粵第一站為碣石鎮羅西寮(鸕鶿寮) ,古稱水師營,羅西寮諸姓氏來自莆 田、泉州及漳州。姜姓的福建原鄉應為莆田,再到漳州龍溪,龍溪再到陸豐市 碣石鎮,碣石再進入大安墟鹽墩,鹽墩姜氏渡臺之後分居新屋與新豐沿海,姜 朝鳳派下由新豐逐步東進到九芎林(今芎林鄉) ,成為拓墾竹塹內山的金廣福墾 區南興庄的領袖家族。


6

圖 2:明代廣東省衛所衛、所及府、州、縣治分布圖 但為何在明代有大批的福建人深入到陸豐內陸地區拓墾,這部分已從《客 家陸河》一書的記載,周雪香(2013) 〈流民、礦亂與社會秩序的重建──以明 中葉粵東山區為例〉一文,獲得初步的解答:明嘉靖 33 年(1559)至萬曆 5 年(1577)吉康都持續 17 餘年的匪亂,1575 年在今陸河縣新田鎮設置參將府 (參城)戍防,軍役戍防,軍戶家中「餘丁」屯墾。推測此時大批漳州閩人以 戍防兵將家庭的軍戶身分,入墾坊廓都北半部(今陸豐市大安鎮、西南鎮與八 萬鎮等鎮,以及陸河縣新田鎮等地)與吉康都南部(今陸河縣河口鎮與部分之 新田鎮) (清代陸豐三都位置詳見圖 3),這些明代軍戶主要來自漳州,如新田 鎮寮前村葉氏(遷入前的祖籍為泉州同安縣佛仔嶺)至今維持閩客雙語(在家 講閩南話,出講海陸客話) ,葉氏遷徙到今新屋區大牛欄同樣呈現說閩客雙語的 情況;新田鎮參城村(舊名參將府)楊氏(祖籍漳州平和縣)的耆老知祖上說 閩南話,但現今母語為海陸客話,已不會說閩南話,推測其在渡臺之初,應屬 閩客雙語社群;今陸豐市大安鎮各姓的祖籍絕大多數屬漳州府,至今仍維持講


7

閩南話(當地稱為福建話或福老話)。

圖 3:清代陸豐縣之三都

三、代結論: 「明代閩人遷陸豐;清代陸豐人渡臺」之關聯性 過去大眾及諸多研究者的刻板印象是認為祖籍海、陸豐就是客家人,南桃 園市 6 區中的世居家族屬於海、陸豐裔的比例約為 30.2%,其中可辨識屬於海 陸客裔者為 19.2%,海陸閩南裔為 9.1%,客、閩之比約為 2 比 1。海陸閩裔家 族較聚集的區域為新屋社子溪以北到觀音南部,這些家族的老年層所操的閩南 話為漳泉混合但偏略漳州腔。為何距離福建閩南人大本營 500-600 公里之遙的 海、陸豐地區,住著一群說十分近似福建閩南話的社群?此海陸豐住民的祖籍 結構有關。


8

從族譜資料顯示:海陸客先祖移入海、陸豐之路徑有三:由東向西遷入的 潮州客、由北而南遷入的嘉應州客及直接從閩西南遷入的汀州客;海陸閩先祖 則為底層潮汕人與表層福建閩南裔所構成,越向內陸,福建閩南裔的比例愈高。 不管是海陸閩或海陸客家族,均多是明初到清初從福建遷入,此與明代施行的 「衛所兵制」有密切關聯,來自福建的戍兵眷屬經歷 3、4 百年的屯墾,定根於 海、陸豐,蔚為主流語言社群。從微觀的桃園在地客家研究,中觀的臺灣移民 史研究,宏觀的 17 世紀後半臺灣鄭氏王國與清帝國的互動關係,均有可觀的研 究內涵可發掘,值得有志的研究者更深入的探究。


1

大嵙崁溪流域水利秩序的形成與變遷 ——以桃園大圳為中心的觀察(1924-1970) 李進億*

一、研究旨趣:從流域水利秩序談起 本文為延續拙作《水利秩序之形成與挑戰—以後村圳灌溉區為中心之考察 (1763-1970)》相關論點而來,1試圖擴大研究區域至整個大嵙崁溪(即今之大漢溪) 流域,時間斷限也將延長至 1970 年代,以長時段環境史的視角,探討大嵙崁溪 流域內各水利系統之間水利秩序的歷史變遷。本文希望深化「水利與環境」此 一研究範疇,發展國內學界尚未受到矚目的「流域水利秩序」研究,並對國內 環境史與流域史研究有所開創與貢獻。 拙作所選定的研究例是以大嵙崁溪作為水源的後村圳灌溉區,主在探討後 村圳從清治至日治時期的歷史變遷,及其與國家、環境及相關人群所共構的水 利秩序之互動歷程,試圖釐清水利秩序的形成及其面臨的挑戰,對於一地水利 發展的具體影響。水利灌溉看似單純,但在水源引至農田的這段過程之中,卻 牽涉到種種複雜層面,諸如自然環境、水利政策、水利工程、農墾歷史、租佃 關係及流域上、下游間的區域競逐等。這些層面互相影響、交錯發展,長期積 累逐漸形成一套國家權力、埤圳業主及引水人共同認可的「水利秩序」 。水利秩 序在清治時期主要以傳統慣習與民間契約加以維繫,日治時期之後則以國家法 律及組合規約來約束引水人,藉以維持水源充足供應灌溉所需,並確保灌溉區 內各地間的水量分配平均不起糾紛,使水利運作得以順暢進行。然而,水利秩 序並非一成不變,在悠長的歷史時間之中面對許多挑戰的干擾,諸如旱澇天災、 國家政策及不同人群對於水資源的爭奪等,這些挑戰既可令既有的水利秩序有 所強化,亦能使之崩解無存,並在某種契機之下重新構成另一套水利秩序。2 透過拙作的研究發現,後村圳的水利秩序能否維持穩定,取決於水、旱天

1

2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專案助理教授 李進億,《水利秩序之形成與挑戰—以後村圳灌溉區為中心之考察(1763-1970)》(台北市:國 史館,2015.12),頁 1-393。 「水利秩序」的相關研究可參見森田明,《清代水利史研究》(東京:亞紀書房,1989);李宗 信、顧雅文、莊永忠, 〈水利秩序的形成與崩解:十八至二十世紀初期瑠公圳之變遷〉,頁 145-228。鈔曉鴻, 〈灌溉、環境與水利共同體:基於清代關中中部的分析〉 , 《中國社會科學》 4(2006.12) ,頁 190-193。


2

災來臨時大嵙崁溪中、上游水利系統的取水狀況,亦即與大嵙崁溪流域整體的 水利秩序密切相關。後村圳是由清治時期開鑿的張厝圳及劉厝圳,於日治時期 為臺灣總督府合併後而形成的水利系統,張厝圳及劉厝圳從開鑿之初即發生爭 奪圳頭用地的訴訟事件,在官方調停下達成和解,命令兩圳在水源地設立水汴 均半分水,兩圳圳主也各自與引水人簽訂契約規範分水率及水租額,此為後村 圳灌溉區最初達成共識的水利秩序。然而,由於兩圳共用水源和圳道重疊交錯 的歷史共業,往後 200 年間一遇自然災害造成各自田園進水不足,還是難免為 了爭水而衝突不斷,顯示在薄弱的官方約束力之下,水利秩序的基礎並不穩固, 面對天災人禍的挑戰,水利秩序有隨時崩解而引發爭水事件的可能。 劉厝圳及張厝圳通水之後,分別因資金不足及分類械鬥之故,兩家的圳主 權歷經多次移轉,最終在日治初期為臺灣總督府所收買,其水利秩序也在由私 轉公的過程中發生轉變。其後因圳道混雜、水權不明而衝突不斷,旱季時水頭 及水尾地區的爭水事件頻傳;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為發展農業生產,以公權 力介入傳統水利運作,成立具公法人性格的水利組織,並以先進工程技術改建 埤圳設施,灌溉水量的供應穩定得以確保。此時,官方從民間手中取得水利事 業的主導權,管理組織較清治時期強化,配置專職的監視員定時巡視,並設計 引水人互相監視的制度,再於法律規約中訂定罰則處罰違規者,讓後村圳灌溉 區內的水利妨害事件逐漸消彌,水利秩序得以有效維繫。 然而,穩定的水利秩序並未持久,大正 13 年(1924)桃園大圳通水之後的旱 季時期,後村圳灌溉區爆發了一連串「水騷動」事件,引水人的抗爭對既有的 水利秩序發出挑戰。日治中期,總督府為了擴張水田面積,在大嵙崁溪上游興 建桃園大圳,其引水量之大造成中、下游水利組合的供水量大幅減少,尤其是 位於大嵙崁溪最末端的後村圳所受影響最大;加上遭逢昭和 3 年(1928)以來連續 兩年旱災,後村圳灌溉區的農民迫於生計,群起向總督府申訴,促使總督府在 後村圳的水尾地區興建抽水站以改善當地供水,但未能有效解決旱季缺水的問 題。顯示日治中期以後,後村圳灌溉區的爭水事件已有所質變,受到自然環境(旱 災及洪災)及人文環境(桃園大圳)的雙重壓迫,天災人禍交加之下,從灌溉區內 部的「圳頭、圳尾之爭」 ,轉變為與灌溉區外、同一流域各水利系統的「上游、 下游之爭」 ,尤其是旱季時桃園大圳在大嵙崁溪上游的超量截水行為,成為影響 整個後村圳灌溉區用水缺乏情形的癥結所在,也是主宰後村圳灌溉區水利秩序 崩壞與否的關鍵。另一方面,這也反映出臺灣總督府以近代的法人組織改造清 代的埤圳主一人獨斷式管理,並以近代工程技術整頓及維護水利系統,逐漸將 灌溉區內的農民統合為一個整體,因此在面臨旱災及桃園大圳等自然與人為的 雙重危機之際,得以消弭清代以來的宿怨,口徑一致對外與臺灣總督府極力扶 植的官設埤圳進行抗爭。 後村圳灌溉區的爭水事件以興建抽水站而告一段落之後,大嵙崁溪中、下 游農田因桃園大圳截取水量而缺水的情形仍未獲得改善,迫使中、下游的水利


3

組合採取聯合手段來爭取水源(中、下游水利系統分布如「圖 1」)。提案為使用 水公平,建議當局依灌溉甲數及土質地情的不同,實施相應的用水統制方針。 然而,總督府的立場仍無意將桃園大圳的用水分給中、下游的埤圳,採取以拖 待變的敷衍態度來處理中、下游水利組合的抗議。可見大嵙崁溪的分水問題的 癥結點取決於總督府的態度及決策,若總督府願意出面主導分水協定,限制桃 園大圳的取水量,或許後村圳灌溉區的農田不會再因旱災而失收。然而,桃園 大圳作為官設埤圳,其灌溉面積是後村圳的 7 倍之多,而大嵙崁溪中、下游各 埤圳的灌溉面積總和也僅為桃園大圳的 30.5%,與桃園大圳相較,廣狹頗為懸 殊。此外,桃園大圳為總督府對外宣傳殖民地政績的重點水利事業, 這也是總 督府決策時優先考量其利益的原因之一。總之,總督府的態度很明確,亦即犧 牲大嵙崁溪中、下游地區的農田,來成就桃園大圳這個重點水利事業,並灌溉 桃園臺地上更為廣闊的農田,以達成米穀增產的目標。國家力量在面對環境危 機時棄車保帥、追求最大利益的處理方式,在此展露無遺。


4

圖 1 大嵙崁溪流域水利系統分布(1965) 資料來源:臺灣省水利局編印, 「臺灣省各農田水利會灌溉區域圖」 ,南投:臺灣省水利局,1965。

戰後初期大嵙崁溪上游地區發生嚴重旱災,出現有記錄以來最低枯水量,


5

上、下游各個水利委員會,各自主張自身擁有用水優先權,爭水事件再起,政 府雖建立分水制度處理爭水事件,試圖建立新的水利秩序,但各水利會並不完 全遵從。民國 59 年(1970)5 月將管理後村圳的「新海農田水利會」 ,併入「桃園 農田水利會」 ,統一調配管理大嵙崁溪的農業灌溉水源,試圖消弭上、下游間的 爭水事件。但旱季枯水時期的上、下游爭水問題,自日治時期桃園大圳通水起 始,直到戰後仍未獲得有效解決。雖然如此,清治以來大嵙崁溪流域頻傳的爭 水事件,可說是戰後大嵙崁溪上、下游水利組織一體化的歷史成因之一,清治 時期以來各自為政的大嵙崁溪各埤圳間之水利秩序,亦因此次著眼於流域整體 性規劃的分水管理方式而被重新塑造。 由以上的論述可知,河川的上游地區深刻影響著中、下游地區的歷史發展, 上、下游間有著休戚相關的共同命運,從而牽引起流域內各地區間的緊密聯繫。 另也凸顯出水利秩序具有兩個層次,一為灌溉區內圳頭及圳尾間的水利秩序, 另一為流域內各埤圳間的水利秩序。透過與其他埤圳的爭水行動,灌溉區內的 引水人消彌夙怨,一致對外要求上游埤圳恢復固有的流域內之水利秩序,這也 有助於灌溉區內水利秩序的強化及水利社會的凝聚。因此,這兩個層次的水利 秩序存在著交互影響的關係。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單一水圳的水利史研究似乎 不應侷限在其灌溉區之內,對於該水圳與共用水源的上、下游各水圳之間的水 利秩序,也需加以檢視與探討,始能得到較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成果。 以上為拙作的主要結論,但除了後村圳之外,對於大嵙崁溪流域其他水利 系統內部之水利秩序的研究較為欠缺,無法深入分析大嵙崁溪各個水利系統之 間的具體聯繫及關係;此外,對於戰後時期的研究亦較為簡略,無法具體呈現 這段大嵙崁溪水利組織一體化關鍵時期之歷史發展。因此,本文試圖將視角從 後村圳灌溉區擴展至整個大嵙崁溪流域,特別是將取水量最大、影響大嵙崁溪 流域水利秩序最深的桃園大圳作為研究主體,研究區域設定為桃園大圳灌區(圖 2);時間斷限也從桃園大圳起始通水運作的大正 13 年(1924),3延伸至工業化與 都市化造成農田水利功能消失的 1970 年代。4 此外,拙作以大嵙崁溪中下游埤 圳為主體,觀察引發中下游缺水導致抗爭的原因為上游桃園大圳超量取水,但 為何桃園大圳需要如此龐大的水量,即使引發爭水事件亦持續超量引水?是否 與桃園臺地的環境有關,導致旱季仍然引水不足?若僅以大嵙崁溪中、下游流 域的埤圳為觀察中心,可能有失偏頗,為求流域整體性的觀照,本文將轉以桃 園大圳灌溉區為主體,究明桃園大圳缺水之主因?以及大嵙崁溪流域在上游流 域/中、下游流域對於水資源的競逐之下,整體水利秩序的形成與變遷情形。

3

4

陳鴻圖,〈桃園臺地的水利變遷-從埤塘到大圳〉 ,收於氏著,《活水利生:臺灣水利與區域 環境的互動》(臺北:文英堂,2005),頁 60。 李力庸,《臺灣省桃園農田水利會會誌》(桃園:桃園農田水利會,2010.04),頁 197-201。


6

圖 2 研究區界 資料來源:1.「桃園大圳工事平面圖」 ,收於新竹州廳編, 《桃園大圳》(新竹州:編者自印,1924), 卷尾;2.數值地形圖(30M)。


7

二、問題與討論:桃園大圳對臺地水利秩序的衝擊與影響 大正 13 年(1924)桃園大圳通水後,原本以埤塘灌溉的桃園臺地,臺地上各 個區域的農民依靠各自孤立的埤塘灌溉,自汲以耕,較少如大嵙崁溪中、下游 地區各水利灌溉系統般因存在上、下游取水先後關係而發生眾多爭水事件,造 成水利失序。

圖 3 桃園大圳通水前臺地埤塘分布(1904 年) 資料來源: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臺灣堡圖》 ,臺北: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土地調 查局,1904。

然自大正 13 年(1924)桃園大圳通水之後,圳水也串起了不同地域人群之間 千絲萬縷的關係。桃園大圳自通水那刻起,立即產生了靠近取水口的優先取水 區域與遠離取水口的落後取水區域,兩區之間是否會因此發生爭水事件?特別 是北桃園/上游河洛人優勢區與南桃園/客家人優勢區之間,是否由於水源爭奪 與祖籍群體間宿怨的疊加效應,引發爭端?


8

圖 4 桃園大圳灌溉系統分布(1924 年) 資料來源: 「桃園大圳工事平面圖」 ,收於新竹州廳編, 《桃園大圳》(新竹州:編者自印,1924), 卷尾。

此外,旱季時「風頭水尾」的沿海圳尾地區與水源較充沛的臺地位高地區, 發生爭水事件,進而影響桃園大圳灌區的水利秩序,造成桃園大圳的超量取水, 連帶使得大嵙崁溪中、下游各座水利系統發生缺水情形。據此是否可推論桃園 臺地內部的水利秩序影響了整個大嵙崁溪流域的水利秩序?這些問題點仍需蒐 整更多史料始得解決,亦為筆者未來欲深入探討的主題。


1

20 世紀初期南崁四社番租狀態初探 --以土地申告書為主的討論 李宗信

一、前言 有關平埔族地權狀態及其分布的研究,主要在探討清廷統治臺灣族群的政 治策略為何,以及平埔族在面臨漢人優勢社會與貨幣經濟體制下,如何保有其 租業(權)的問題。就前者而言,早期的研究主要從政策面與經濟面來切入, 如邵式柏(John Robert Shepherd)的「理性國家說」與施添福的「國家剝削論」, 柯志明則提出「族群政治說」的替代性理論。1 本文主要延續邵式柏於今樹林、三峽一帶的研究脈絡,利用日治時代的地 籍資料,針對番租、口糧的分佈,展開更精確地敘述與番地範圍的確認。2如同 邵式柏指出, 「不同平埔族部落主張其熟番地權的成效,很可能有其巨大差異」, 3

近來的個案研究也顯示,在日治時代收買大租之前,仍有一些平埔族社群的戶

口以及足以維持其番社組織與社務運作的番租及口糧,分布於清代番界(乾隆 中葉所劃定)以西的「鄰近地帶」,本文即試圖藉由地理資訊系統(GIS)整 合現存的「土地申告書」檔案(圖 1) ,完整且精確地呈現清末以來北部熟番部 落的番租、口糧數額及其分布,(圖 2、圖 3)並針對南崁四社展開進一步的分 析和討論。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 按照柯志明的界定,所謂「族群政治」,乃意指清廷操弄高山族、平埔族與漢人間的關係, 以及因之而形成的衝突/結盟過程。 2 林偉盛等譯,John Robert Shepherd 著,《臺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經濟(1600-1800) 》 (臺北: 臺大出版中心,2016) ,頁 26。 3 林偉盛等譯,John Robert Shepherd 著,《臺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經濟(1600-1800) 》 ,頁 26。 1


2

圖1

現存土地申告書分布圖

資料來源:根據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 「土地申告書」冊號:11522-1~12688-1 繪製得。

圖2

現存土地申告書所載口糧數額及其座落(1901)

說明:番界(藍線)圖層乃數化自《番頭家》所附「臺灣番界圖」而得。


3

圖3

現存土地申告書所載番租數額及其座落(1901)

說明:番界(藍線)圖層乃數化自《番頭家》所附「臺灣番界圖」而得。

本文初步發現,在現存「土地申告書」中,分布於乾隆 25(1760)年番界 外的口糧額度共 2832.6988 石,約佔總額 5731.0455 石的 49.43%;至於番界的 番租額度則是 4047.9999 石,約佔總額 14980.0741 石的 27.02%(圖 3),其中 南崁四社的口糧與番租則幾乎均位於番界內。

二、番租、口糧類型及其分布 據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的調查,受到乾隆中葉「番大租」政策歸化番人視 為番地業主的影響,耕佔番地的漢人自此被視為佃人,番人僅能從漢人處收取 不超過每甲八石的租穀,且大部分的收穫則歸漢人所得,從而其地的實權(即 永佃權) ,也轉變為漢人掌握。不過,番人的口糧也如同漢大租一樣,被保障了 權利。4至於佔領番地開墾的漢人,則可從每年收取的大租中,抽出部分租穀給 與番人,由通事或土目收取和管理,主要作為社費支出、通事、土目的辛勞谷 和勻分給番人的口糧,也就是公番租。至於私番租則是以私番人為交付對象而 言。5下文將根據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的調查分類,針對土地申告書中有關南崁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大租取調書附屬參考書(上卷) 》, (臺北: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 1901) ,頁 26-27。 5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大租取調書附屬參考書(上卷) 》,頁 26-28。 4


4

四社的番租、口糧留存情形,進行初步的分析和討論。

(一)公番租(龜崙社、坑仔社、霄裡社) 公番租通常由通事、土目或業戶同番眾將原屬公有的土地招墾收租,使番租 之所有權人因而掛在各社社職人員如土目(劉銘傳清丈後改為頭目)、通事或業 戶(口糧業戶或正供業戶)名下,且由其所管收支配之番租、口糧;私番租則指 由熟番自行招佃開墾,且由熟番自收之番租或口糧,可視為影響一社社務能否運 作與發展能否永續的重要關鍵。據土地申告書載,龜崙社、坑仔社及霄裡社直到 20世紀初期仍在收取公番租,南崁社則未見公番租的紀錄。僅存的公番租,主要 集中於舊路坑庄、新路坑庄、兔仔坑庄、山頂庄、牛角坡庄,以及番社所在的楓 樹坑庄。(圖4)

圖 4 南崁四社公番租分布圖

(二)私番租(龜崙社、霄裡社、坑仔社) 南崁四社中,龜崙社、坑仔社和霄裡社都擁有私番租,其中霄裡社的私番 租主要散布於番界外的桃園廳桃間堡東勢庄、山仔頂庄、安平鎮庄、員樹林庄、 泉水空庄、黃泥塘庄、大嵙崁街、八張犁庄、三坑仔庄、銅鑼圈庄,以及桃園 廳海山堡的烏塗窟庄、內柵、三層庄和缺仔庄(圖 5) ,每年共可收得番租 611.0282


5

石,幾乎都在蕭興邦、蕭開源、蕭萬祿、蕭戇及蕭仲良等已漢化的蕭家名下。6 其中,蕭萬祿與龜崙社的永坤隆,除在大嵙崁街共有 27.754 元的地基租外,也 有少額的私番租(0.3 元)。7 龜崙社牛角坡庄則均在頭目永媽隆名下,部份租業流失至漢人林玉春名下; 新路坑庄則主要在永坤隆(按:永媽隆)名下,部分屬於壽山岩佛祖所有;舊 路坑的部分私番租則在頭目永媽隆名下。坑仔外庄的租業則多屬由番業戶招佃 開墾的私番租,主要登記在頭目何繼昌名下,而夏徐妹、何江海等社番名下僅 有極少數的私番租。

圖5

龜崙社、坑仔社及霄裡社私番租分布圖

說明:番界(藍線)圖層乃數化自《番頭家》所附「臺灣番界圖」而得。

(三)公口糧(坑仔社、南崁社、龜崙社) 臺灣北部公口糧租的形成,可追溯至淡水廳轄區熟番各社割出草埔鹿場, 作為公口埔地的傳統。據《淡新鳳三縣簡明總括圖冊》載,淡水廳轄下各社在 劉銘傳清丈時,龜崙社剩有公口糧 1,120 石,南崁社 916 石,霄裡社 320 石。8 然而從「土地申告書」來觀察,各社的公口糧額均出現幅度不一的減少,其中 海山堡內柵庄的番租則是在江次國名下。見「桃仔園廳海山堡三層庄民有大租名寄帳」,收 於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2798-1。 7 見「桃仔園廳海山堡大嵙崁街民有大租名寄帳」 ,收於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藏,《臺灣總督府公 文類纂》12799-1。 8 陳秋坤,《清代臺灣土著地權》 (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09) ,頁 62。 6


6

龜崙社和霄裡社則幾乎全部消失,坑仔社的公口糧則尚有 90.0884 石,集中在 八里坌堡坑仔庄。至於各社之間的草埔鹿場界線,坑仔社與南崁社大致上是以 今蘆竹區及龜山區為界;龜崙社與南崁社則分別分布於今龜山區西北部及東北 部。(圖 6)

圖6

南崁四社公口糧分布圖

(四)私口糧(霄裡社、南崁社、龜崙社) 南崁四社中龜崙社、南崁社和霄裡社都帶有私口糧(圖 7) ,其中龜崙社在 坪頂下湖庄和坪頂菜公堂庄除了帶有部份公口糧外,其餘則是私口糧,主要是 在南崁社招婿,同時也是番社管理者和南崁長老教會第一代長老—林日旺名下。 從空間上來觀察,除了霄裡社外,南崁社和龜崙社的私口糧都分布於番界內, 就其性質而言,霄裡社的私口糧(如十三添) ,主要是因嘉慶 20 年(1815) ,清 廷將屯餉歸地方廳縣徵收、支給、造報,加上養贍埔地多遠離番社,往耕費時, 最後准予招佃代耕,不必屯墾。9

9

施添福,〈清代臺灣「番黎不諳耕作」的緣由:以竹塹地區為例〉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 所集刊》第 69 期,頁 67-92。


7

圖7

南崁四社私口糧分布圖

說明:番界(藍線)圖層乃數化自《番頭家》所附「臺灣番界圖」而得。

由於養贍租主要分布於乾隆 25 年(1760)番界的東緣,因此若能確定每一 筆養贍租和私口糧於日治初期土地申告時所調查的地號坐落,應有助於我們確 定番界的位置。(圖 8)


8

圖8

桃澗堡十一份庄私口糧座落圖

圖 9 桃澗堡十一份庄私口糧今址


9

圖 10 桃仔園廳海山堡新溪洲庄、舊溪洲庄養贍埔地分布圖(1901) 說

明:1、圖中紅色菱形方塊(◇)為養贍埔地座落位置。 2、底圖乃套疊 Google Earth 衛星影像圖。

圖 11 桃仔園廳海山堡缺仔庄養贍埔地分布圖(1901) 說

明:1、圖中紅色菱形方塊(◇)為養贍埔地座落位置。


10

2、底圖乃套疊 Google Earth 衛星影像圖。

眾所周知,番租乃番社的重要資產,10然而上述番租和口糧,則在日治初 期的大租權收買政策下遭到消滅,不僅改變了各社數百年來以收租為主的社會、 經濟生活,也連帶摧毀了番社的社務運作與社會組織,是否造成另一波平埔族 群的流離失所?值得進一步討論。

三、初步的發現 本文利用 GIS 視覺化了南崁四社在 20 世紀初期的地權領域,除了重新確 認邵式柏的觀察之外,未來將據此針對各社內部的番租、口糧管理政策,展開 進一步的探究。另一方面,本文也初步發現,各社之間的地權領域經過清代兩 百多年的統治,其邊界已經在二十世紀初期出現消融的現象,傳統社與社之間 習以河流等自然地形為主的社域邊界,逐漸演變成以地籍、道路或行政區等人 為作用的界線,呈現出其受到地權私有化、土地繼承、以及統治者行政力量(如 大租權收買、無主地國有)介入等因素的影響,也充分體現了各社熟番身分的 模糊化與傳統地權流失的現象。

10

如新竹縣知縣方祖蔭的曉諭「錢糧係國家正供,佃租乃業主資產」 。見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 藏, 《淡新檔案》,編號:15412-42。


2016 桃園研究論壇:歷史文化

第二場論壇 桃園歷史文化記憶與書寫


1

文化記憶與桃園年輕世代的未來想像 張弘毅

一、桃園的空間變遷:從「野牛之地」到「航空重鎮」 1697 年(清康熙 36 年)春夏之間,一位中國/浙江的文人郁永河,奉福州官 府命令,渡海來臺採辦製作火藥所需硫磺,郁永河這一趟「東方見聞錄」 ,詳見 他撰寫的《裨海紀遊》。而對於 21 世紀的桃園人,最叫人印象深刻的,或許是 《裨海紀遊》一書當中,描繪十七世紀末郁永河從臺南/安平乘牛車出發、前往 臺北/北投採硫,北上路途聽人說起,桃園/南崁「野牛甚多、千百為群」 ,這般 鮮活的文化意象(cultural image)。 郁永河《裨海紀遊》紀載:(四月)二十五日,與王君共一車,兼程進。越 高嶺三,至中港社,午餐。見一牛甚腯,囚木籠中,俯首跼足,體不得展;社 人謂: 「是野牛初就靮,以此馴之。」又云: 「前路竹塹、南崁,山中野牛甚多, 每出千百為群,土番能生致之,候其馴,用之。今郡中輓車牛,強半是也。」 飯竟,復登車,……又浮一深溪,至竹塹社,宿。…… (二十六日)遂留王君竹 塹社,余復馳至南崁社宿。自竹塹迄南崁八九十里,不見一人一屋,求一樹就 蔭不得;掘土窟,置瓦釜為炊,就烈日下,以澗水沃之,各飽一餐。途中遇麋、 鹿、麇、麚逐隊行,甚夥,驅獫猲獟獲三鹿。既至南崁,入深箐中,披荊度莽, 冠履俱敗:直狐貉之窟,非人類所宜至也。二十七日,自南崁越小嶺,在海岸 間行,巨浪捲雪拍轅下,衣袂為濕。至八里分社,有江水為阻,即淡水也。 三百多年後,郁永河筆下的桃園/南崁「野牛之地」、甚至形容「直狐貉之 窟,非人類所宜至也」,卻已成為臺灣六都之新星、更是臺灣的「航空重鎮」。

二、桃園的文化意象:國際機場?大溪豆乾?龍潭花生? 桃園埤塘(陂塘)很多,形成相當具有特色的城市地景,特別是搭乘飛機高 空俯瞰,桃園「千埤之鄉」或「千塘之鄉」的文化意像,尤其引人注目。 2014 年 12 月 28 日「自由時報」曾報導:桃園是台地地形,早期農民耕種 取水不易,因此挖掘埤塘來蓄水灌溉,市府資料記載,最多有 8846 口,桃園因

臺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副教授、藝文中心主任、圖書館館長


2

此有「千埤之鄉」美譽;這些埤塘八成是私有地,隨著桃園、石門大圳開闢及 石門水庫完工,灌溉功能被取代,全市埤塘僅剩 2851 口,其中約 800 口還有灌 溉功能,其餘超過三分之二只剩景觀功能,甚至淪為荒廢的池塘。 雖然,2013 年底的桃園地景藝術節,曾經將霍夫曼(Hofman)黃色小鴨結 合在地文化,讓小鴨浮泳於桃園新屋埤塘,展現桃園「千埤之鄉」的文化意像, 但是,對於一般人來說,似乎還不是那麼清楚「埤塘」所代表的桃園在地文化 意涵,更不知道這樣的城市地景,其實充滿歷史與地理因素。 據聞,網路上曾有人提問,並請至親好友回應:提到桃園,會想到什麼? 問題如下: 「請大家幫忙,回我一個小問題,……每個城市或聚落,都有令人印 象深刻的地景/文化意象,例如蘭嶼的獨木舟/飛魚,……嘉義北迴歸線/阿里 山,……臺北 101/士林夜市,……請問,桃園市,妳/你會聯想到什麼(1 或 2 項)……謝謝」 。結果,票選前三名,依序是:桃園國際機場、大溪豆乾、龍潭花 生;另外,票選入列者,依序還包括:石門水庫、拉拉山、埤塘、慈湖、眷村、 中壢火車站、職棒 Lamigo 桃猿隊、台茂購物中心。 2005-2006 年行政院新聞局曾舉辦「臺灣意象」網路票選活動,前三名依 序是:布袋戲、玉山、臺北 101 大樓;類似活動,從日本時代、到戰後台灣, 所在多有,也不管是票選「台灣八景或十二勝」 ,也不論結果如何,總是能讓台 灣社會大眾對於自己的家鄉、在地文化,有個反思的機會。記憶,是個多元或 複雜的歷史辯證過程,更何況,記憶還有一位鄰居經常來拜訪,這位鄰居、名 叫「遺忘」。

三、桃園的歷史記憶:對渡大稻埕?編織大甲蓆?美食南崁鯧? 身為桃園人,應知桃園事。不過,年代久遠,加以二十世紀下半葉,臺灣 社會受到威權政治影響,導致在地文史不彰,有些桃園記憶,也就一時遺忘。 譬如說,桃園/南崁,臺北/大稻埕,兩地過去曾經上演「雙城記」 。南崁, 從郁永河時代以來,一直是個頗具故事性的地方;日本時代(1895-1945),南崁 和繁華的大稻埕,靠著「藍色公路」、海路對渡,維持兩地的商業互動。1900 年(明治 33 年)9 月 23 日「臺灣日日新報」報導:「桃仔園官鹽支館,遣人到大 稻埕總館運鹽,先運二百四十担暫置大橋頭停車場棧房待搭火車,另一百六十 担用駁船裝儎,欲赴南崁販館,突遭暴風厲雨洪水漲狂,該船定繫難支,遂被 風濤流去,連兩舟子計三人,悉在其中,至今杳無蹤跡,棧房諸鹽亦水浸消化, 盡歸烏有。」。百年後,當時船難新聞,讓我們在閱讀南崁/大稻埕「雙城記」 的故事之餘,也對於兩地的都會或文創產業經營,留下一些未來想像。 南崁不只是經貿口岸,也出產大甲草蓆、南崁鯧魚等名物。1900 年(明治


3

33 年)5 月 10 日「臺灣日日新報」刊登一則南崁婦人李阿娶,巧手編製「大甲 草蓆」的故事: 「茲聞桃澗堡南崁街三十四番戶婦人李阿娶,幼時由大甲嫁出該 地,見濱海地方多產蓆草,遂划以織蓆以興利權,詢今已有十五戶皆稱製作, 一年間產出亦多,正所謂因物而興利焉。」。 「南崁鯧魚」 ,更是聲聞北臺。白鯧鮮嫩細緻,清蒸入口即化; 「南崁鯧魚」 一如近年臺東「成功旗魚」 ,是美味的代名詞。1914 年(大正 3 年)春,臺灣重要 詩社瀛社、桃社等,歡迎來臺交流之詩友籾山衣洲、謝傅為,宴會於臺北艋舺 區長吳昌才別墅「宜園」 ;5 月 7 日「臺灣日日新報」更刊出日本漢詩人籾山衣 洲、與桃園詩友往來之紀念詩句--桃社席上食南崁鯧魚甚美賦此為謝--籾山衣洲 詩曰: 「碧樹凉生燈上初,征人對酒氣閒舒,此生長記桃園會,飽喫盤中南崁魚。」 。 顯然,美酒當前,又有魚鮮名物助興,詩人們無不飯飽酒醉、意盡而歸。 「南崁 鯧魚」入詩,不只一例,也是當年 4 月 30 日「臺灣日日新報」刊載〈上筯鮮〉, 詩云:「南崁鯧魚上筯鮮,騷人飽喫亦因緣,誰知此話堪千古,況有新詩句必 傳。」。

四、桃園的共同記憶:卡丁賽車場與南崁溪流域 桃園一向有「北閩南客」族群空間分布的說法,其實,如果從多元文化的 角度觀察,特別是考量主體性及尊重弱勢、少數,那麼,桃園在閩南、客家族 群之外,應該在市政發展過程,重視同樣生活在桃園地區的原住民族、新住民/ 外省族群。事實上,這樣的期許,也是當代台灣社會的共識,也就是說,成熟 的公民社會,必須在族群之上,建立一種互相尊重、互為主體的文化素養,而 這款文化素養,必須以人們的共同記憶為基底。 桃園南崁溪,溪流長、流域廣,幾次來回、走訪市區至出海口之間,特別 是在竹圍漁港、台 15 線周邊,總覺得那裡的空間自成一格,好像與世無涉,也 似乎沒什麼人在意溪流、環境整體狀況;而這種感覺,也一樣出現在南崁溪畔 的卡丁車賽車場。其實,賽車場就在南崁溪旁邊,但是對於初來乍到者,除非 刻意探訪,否則大概不知道賽車場位處溪畔,也不知道這條溪流就是南崁溪, 有時不免突發奇想,想像南崁溪如果水清魚蝦多,約莫卡丁車賽車場業主,說 不定還會將賽車產業,弄得親水性十足。 今日北桃園,農田依然四處遍布,綠油油的稻禾,在夏末傍晚夕陽裡、伴 著田間白鷺鷥,好看極了,但同時,某些農田旁邊也不乏一家家工廠,以及車 水馬龍、趕著下班回家的車潮人潮。灌溉時節,田邊的溝渠滿布黑黑油汙、夾 雜各類廢棄空瓶,田埂旁,更少不了福壽螺,粉紅色累累螺卵、附著於綠色稻 禾之上,將照片傳給遠方朋友,老花眼加不知情的友人,竟以為「粉紅色螺卵


4

附著綠色稻禾」,拍的是她/他不知道的某種花。 共同記憶,意味著社會不同群體/族群彼此之間,必須以同理心、同情的理 解,認識彼此的過去,然後,不論彼此之間有沒有共同的「過去」 ,但是願意為 了擁有共同的「未來」 ,從「現在」開始一起努力以赴,並基於重視在地參與、 在地觀點,有計畫的改善自己家鄉環境,期盼有一天,這個新故鄉更美好,更 希望在傳統「桃竹苗」或當代「北北基桃」這般的空間論述,重新找回桃園人 真正的主體性;桃園,就是桃園。正如一位俄國朋友曾經告訴我,俄國不屬於 歐洲,也不屬於亞洲;俄國,就是俄國。

五、桃園的文化記憶:桃園米與彩繪村 2016 年夏末,開車途經桃園蘆竹,眼光不經意被一家碾米廠的店招吸引, 招牌上寫著斗大的三個字:桃園米。車行漸遠,猶疑中,忍不住好奇,還是轉 回。下車,簡短閒聊、請教老闆關於店內販售的不同種類白米,眼睛則被掛在 店內牆上的價目表吸引,價目表由左至右、約莫寫有六種不同價格的白米,而 寫在最左邊的「桃園好吃米」最便宜;因為某種原因,我購買十斤產自花東縱 谷的白米。離開前,老闆低聲回答我:桃園米,是賣給自助餐的! 也在回程,經過桃園蘆竹某間國民小學,特別轉了幾圈,看看學校周邊村 落,以及附近埤塘、古厝、土地公廟;心中叨念,很關切學校的老師們,應該 會在課堂上或校外教學,向學童介紹埤塘的形成、古厝故事、清咸豐年間建成 的土地公廟吧!離開前,也同時觀察村落道路旁牆壁的彩繪,雖然顏色稍褪, 但往昔農村景象、農民日常生活及在地故事(如蘆竹厝的由來),躍然牆面,代 表了在地村民曾經努力過的文化建設。 出身桃園大溪的臺灣前輩畫家呂鐵州,曾經彩筆描繪大嵙崁溪畔故鄉--大 溪,留下同名畫作「大溪」(1933 年)。彼時, 「桃園大圳」已開通,大嵙崁溪(今 大漢溪)溪水多經大圳引流、灌溉桃園臺地農田,水量因此驟減,清末以來,各 地商旅帆船,自臺北大稻埕、艋舺,上溯三峽、大溪之盛況,消逝不再。透過 呂鐵州「大溪」,這一代的人,總算能將上一代的「臺灣文化記憶」,傳承下一 代。 桃園市長鄭文燦,曾經在今年某次晨間電台專訪,向知名的女主持人提到: 一個缺乏歷史記憶的城市,很難成就其偉大。鄭文燦市長的這段經典名句,不 但展現政治人物的領袖魅力,更令人激賞、也令人期待。 文化記憶,是一種尊重弱勢、少數,強調薪火相傳的記憶。我們這一代, 要留給下一代什麼?或說,以後的人,會如何看上一代?如果,2080 年有一本 書出版,書名《我所看到的上一代》 ,內容將會是如何?桃園年輕世代的未來,


5

似乎首先要看看,我們這一代,如何在傳承文化記憶這件事,努力以赴!

呂鐵州, 「大溪」(1933 年),第七回臺灣美術展覽會。出處:國立臺灣美術館, 《風土之眼:呂鐵州、許深洲膠彩畫紀念聯展》。

呂鐵州畫作「大溪」之景觀現況。出處:張弘毅攝,2016 年 5 月 29 日。


6

附錄(下列拙文發表於:臺北市文化局中山堂 2015 年冬季號節目手 冊,頁 66-69。)

記憶溯溪:中山堂與北門的故事 站在中山堂廣場,目光順著延平南路望去,遠處就是北門「承恩門」。 1884 年(光緒 10 年)臺北城竣工,座落大稻埕與艋舺之間,四面城牆圍築 一片天地,從原住民時期,歷經清朝、日本時代至今,臺北城內外,充滿各種 生活中的記憶,五座城門各據一方,在時間長河裡,值得人們記憶溯溪:北門(承 恩門)、西門(寶成門)、小南門(重熙門)、南門(麗正門)、東門(景福門)。 清代北門外,設有接官亭,朝廷官員一向由此進入臺北城,然後前往巡撫 衙門、布政使司衙門(中山堂前身、日本時代「臺北公會堂」所在) 。馬關條約 割讓臺灣,登陸接收的日軍,1895 年 6 月 7 日踏入北門,開啟日本殖民統治。 二戰初期,1940 年 6 月 14 日,占領法國巴黎的德軍,閱兵分列、通過巴黎「凱 旋門」;臺北「北門」,宛如巴黎「凱旋門」,曾是國族創傷的「記憶地景」。 滄海桑田,北門內外自然也擁有不同的「文化記憶」 。日本時代「民俗臺灣」 編輯池田敏雄曾說,只要穿越北門,就能享受一種越境的樂趣,那時,臺北三 市街之中,北門城外「大稻埕」是開港通商、洋和揉雜的漢人街區,不同於日 本人為主的「城內」,或漢人傳統聚落「艋舺」。 也在 1884 年、臺北城竣工同年,臺灣前輩畫家蔡雪溪出生於艋舺。1930 年(昭和 5 年),蔡雪溪創作膠彩畫「扒龍船」,畫作中的北門外、夏日端午, 河邊男女老少熱鬧觀賞龍舟比賽,臺北鐵橋下的淡水河面、遠處觀音山及大屯 山,恰恰為北門內外的臺北人,揮灑一幅「山紫水明」的臺北記憶。 認識臺北、認識臺北人,可以從北門「承恩門」開始。

北門/承恩門之今昔:臺北城正門,五座城門唯一保留閩式建築城門。


7

蔡雪溪,《扒龍船》,膠彩畫,1930。


1

歷史記憶的分享:與桃園市民談「大家來寫歷史」 周樑楷

一 兩個多月前,中央大學吳學明教授邀約我來參加今天的盛會。起初我不敢 答應,一再婉謝,理由很單純,只因為我對桃園及臺灣的歷史所知有限,只能 算個門外漢。後來,吳教授說明了,今天的會議中,有個場次以「大眾史學」 為主題,希望我能說幾句開場白,因此恭敬不如從命,就此接受了下來。 所謂「大眾史學」,簡單地說,其實就是「大家來寫歷史」。只不過,前者 帶有學院派的口氣,好像比較唬人的;後者純粹是白話,人人一聽大概就懂得。 「大眾史學」也有個響亮的口號,說「人人都是史家」 ,有些人或許認為這 句話未免太誇大其詞了。其實不然,這是有學理根據的。 近三十年來,由於考古學、人類學、腦神經學以及各種生命科學突飛猛進, 不斷有驚人的發現。綜合這些學科所得的結論,應該可以證實,距今五、六萬 年前因演化而成的智人(Homo Sapiens) ,終於開展了歷史意識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的能力。從此人人懂得變遷或變異的意識 (the sense of history) 。 我們所以說「人人都有歷史意識」,就是基於這個道理。 然而,有人可能又會進一步地懷疑說,只有從大學裡,並且接受現代學院 式的訓練,培養出來的人,才配得上稱作「史家」 ,一般大眾哪有可能享有這個 名分。這種想法固然言之成理,然而,1970 年代以來,全世界大多數的社會己 經愈來愈邁向民主化和多元化,各行各業原來身居金字塔頂尖的精英(elite) , 己不再是絕對的、唯一的「正典」(canon) 或「典範」(paradigm) 。他(她)們 的說法,只能說是眾多「觀點」(perspective) 中的一種而已。相對地,人人至 少都有權利,表述(represent)他(她)個人的歷史「觀點」或種種「記憶」 (memory) 。 「大眾史學」的理念之一,正是要改變人們對「史家」的看法。在此不妨 做個比喻,我們現在一般人口頭上所說的「史家」,其實應該稱為「專業史家」 或「職業史家」(professional historian) 。就時代背景來說,他們和「職業棒球 /籃球選手」一樣,大約都在十九世紀形成的。探究其因,主要和當時西方國 家主義 (nationalism) 和中產階級的興起有關。還有,「職業史家」和「職業棒 球/籃球選手」所以可以相互類比,是因為他(她)們都經過特別的訓練,身 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


2

懷專業的、超乎常人的知識和技術。就此來說,我們當然肯定這些「精英」的 傑出表現。可是「運動」也好, 「歷史意識及記憶的表述」也罷,探本究源,不 外都是智人演化之後,天生能力的一部份。我們在替「職業選手」鼓掌叫好之 餘,也都懂得鼓勵全民「大家來運動」 ,使得人人都成為業餘的運動員。基於同 樣的邏輯,我們也可方便地說,在尊重「職業/專業史家」的同時,大家也應 喚起「大家來寫歷史」,促成「人人都是史家」、或是所謂的業餘史家。 本著上述的想法,多年前,我曾試著為「大眾史學」下定義,內容如下: 每個人隨著認知能力的成長都有基本的歷史意識。在不同的文化社會中, 人人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和觀點,表述私領域或公領域的歷史。大眾史學 一方面以同情了解的心態,肯定每個人的歷史表述,另方面也鼓勵人人 「書寫」歷史,並且「書寫」大眾的歷史供給社會大眾閱聽。 這段定義,以最後一句話最要緊。它一方面強調:社會大眾(public),有主體 意識地(subjectivity) ,由下而上(from the bottom up) ,書寫表述歷史(represent the past or history) 。簡要地說,這就是所謂的 ”history by the public”。另方面, 按此定義,也希望人人「分享」個人的記憶和歷史觀點。所以又說,寫大眾 的歷史(history of the public) ,供給社會大眾閱聽(for the public) 。從這些理念, 大家可以看得出來, 「大眾史學」和學院式「職業/專業史學」最顯著的差別在 哪裡了。

二 當吳學明教授在邀約的電話中跟我說,這次的盛會是由桃園市政府主辦的, 我立刻聯想起,從前我剛起步提倡「大眾史學」的時候,正巧彰化縣政府文化 局於 2003 年為了主辦「大家來寫村史」,曾經聘我擔任主持人。十多年前在彰 化縣的活動,和今天桃園市的盛會,兩個文化活動都是由縣市政府等級主辦的。 這種現象毫無疑問地反映了,地方政府之重視地方史、鼓勵大家來寫歷史,以 及十多年來人們對「大眾史學」的興趣,顯然有步步高升的趨勢。真是可喜可 賀!不過,在掛斷了吳教授的電話後,我又進一步反省,經過了這十幾年, 「大 眾史學」的發展前後到底己經有哪些不同?或者說,當前的階段應該有哪些新 意呢? 回想起彰化縣政府主辦的「大家來寫村史」 。這個活動的第一期,前後持續 進行一年多,最後的成果,於 2005 年 9 月間出版了十本「村史」 ,另加一本「總 論」。不久之後,我撰寫一篇文章,〈認識你自己:大家來寫村史與歷史意識的


3

自覺〉 (刊於《當代》 ,211 期,2005,3. ) 內容除了說明大家來寫歷史(村史) 的主旨,是經由大家來寫自家地方的歷史,促進大家「認識你自已」(Know Yourself) 。同時,這篇文章也涉及實際操作的策略。大致來說,其中有兩點比 較值得注意的。(1) 、在收集史料方面,應當顧及文字的、影視圖像的、語音 口述的、以及田野調查;然而,在研究整理以後,是以文字表述為主,書寫成 冊。(2) 、書寫的內容,以生活史(living history) 為主軸,以某個「所在」(place) 為場域。換句話說,每本書裡都以具體的人、事、物,以及類似「報導文學」 的筆法,鈙述與作者親切相關的「所在」 ,深度細述日常生活的變遷、和種種有 意義的歷史記憶。憑著「認識你自己」的主旨,和這些策略的運用,經過一年 多的努力,當新書發表會推出十冊村史的時候,立刻普遍受得好評。尤其令人 耳目一新,刮目相看的是,這些「村史」,既不同於職業/專業史家學術研究的 史著,又有別於官方主導的地方志。 不過,今天面對各位桃園市民,除了「認識你自已」的主旨、和地方「所 在」生活史(living history) 的書寫,我也想建議各位,進一步開展「拚圖歷史」 (mapping history) 和 「創造歷史」(making history) 。 先說「拚圖歷史」。指的是,利用布落格(blog)和網路建構平臺,以地方上的 鄉鎮為單位也好,或者以某「所在」的生活文化圈為單位也好,大家投稿,篇 幅長短不拘。稿子的文本盡量多元化,任何文字的、影視的、圖像的、語音的 等等都可以。這種文化活動好比大家一起玩拚圖(puzzle) 遊戲一樣,有關地方 的人、事、物的往事,每一個稿件就像一小塊拚圖,不斷地連結,不斷地成形。 我所以積提倡這種「合著」的方式,其實與近十年來手機越來越方便有關。現 在幾乎人手一機,大家正好可以合作,利用這種高科技,推展「大家來寫歷史」, 人人為自己的「所在」而「拚圖歷史」,共譜集體的記憶。 其次談到「創造歷史」 。通常我們提起歷史或記憶的時候,總以為那是憶往 事、說故事的差事,所有的心思都只「顧後」而巳,絲毫都沒有「顧前」 。這麼 武斷地說,其實有些誤會。就史學理論及史學史來講,任何人怎樣看(saw)過去 的歷史,都可以稱作那是他(她)的史觀。可是,仔細地推敲,人們的史觀並 非純粹看過去、述說往事而己,史觀在有意或無意之間,也會影響個人看(see) 現 在、或推想不久的未來。人們怎樣看(saw) 過去和怎樣看(see) 現在、未來,其 間微妙複雜的關係,甚過翹翹板(see-saw) 的活動 。翹翹板是條長板塊,連貫 在一起,隨著兩端重力的改變,上下擺動;但值得注意的,它是連成一氣的, 因槓桿原理而互動。在此,以翹翹板的意象突顯史觀並非單純地只看過去,而 不顧及眼前的或未來的人事物。如果換個比較學術性的話語來說,每個人的歷 史意識和其現實意識(presentism) ,彼此永遠不斷在辯證互動之中。 雖然,每個人的史觀必然受「翹翹板原理」的支配;但這是就消極面而言。 其實,史觀也有積極進取的一面,我個人常喜歡以「歷史後視鏡」當作比喻。 書寫歷史、觀看歷史,歷史好比我們車上那幾面小小的後視鏡一樣。當我們腳


4

踩油門,一路往前看,直往目的地的方向。設想一下,假使車子少了後視鏡, 尤其風雨交加的時候,我們怎敢任意超車、換跑道?這是何等危險的事?後視 鏡論價格一點也不貴,論功能絕對比不上引擎和四個輪胎,但是後視鏡,能協 助我們辨識後方的交通狀況,要不然怎能踩油門,隨心所欲呢?我以後視鏡形 容歷史的功能,不外乎為了說明,書寫歷史、認識歷史,都是積極地為了「創 造歷史」 。由此推理,大家來寫歷史,寫我們「所在」的歷史,目的就是為了自 已的「所在」而「創造歷史」。

三 今年八月間,電視新聞報導說,一年來臺北市和新北市的人口比去年減少, 然而,桃園市的人口卻反而增加,因為許多外地人選擇到這個新都會來買房定 居。這是個有趣的對比,反映了臺灣北部地區社會和經濟的轉變。 首先,我心理自忖,外地人剛到陌生之處,難免內心焦慮(anxiety) ,這本 來純屬人之常情,無可厚非。其次,焦慮是種心理現象,涉及人們自身的「存 在」意義和自我定位。按照心理學家羅洛.梅(Rollo May) 的說法,適度的焦慮, 不僅無害,而且可能還有益。他表示,焦慮能促使人們將「過去、現在和未來」, 也就是「時間這項決定因素」帶入學習之中。換句話說,這就是所謂的「歷史 意識」,或者說,是人類思維中含有「歷史性」(historicity) 的來源。 而後,我又想,外地人紛紛遷移到桃園,假設他(她)們在處理內心的焦 慮時,能依照羅洛.梅的理論,活學活用,多認識桃園在地的歷史和集體記憶, 不就是一道心靈良藥嗎?桃園市民如果積極推展「大家來寫歷史」 ,不僅原來的 居民以及後輩子孫可以更加「認識你自己」 ,而且可以把「歷史記憶分享」給新 來的市民,共同營造生命的共同體。因此,我得出以下的結論: 大眾史學十多年來的發展,應該大步邁入第二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 主旨來講,強調在地人「認識你自己」 ;就內涵來講,偏重以文字書寫生 活史(living history) 。第二個階段,主旨方面應該再添加「歷史記憶 的分享」 ,而在內涵上,應該再補充:(1) ,大家分別以多元媒體呈現「拚 圖的歷史」(mapping history) 。(2) ,大家參與「大家來寫歷史」 ,同 時本著「歷史後視鏡」的心願,一起「創造歷史」(making history) , 營造新的生命共同體。 以上的心得和淺見,謹供桃園市民參酌,並請指正。


1

「微觀」與「進入」——我的桃園拍攝經驗 彭啟原

1989 年開始拍攝客家議題的公視節目,當時沒有田野調查的觀念,所有拍 攝資料都是從書、雜誌、報紙裡面找。人家寫什麼,我就拍什麼。經過了三年 多,人家當學徒是三年四個月出師,我則是頓悟。拍了三十幾集的《客家風情 畫》 ,我覺得拍攝內容的深度以及我個人情感表現都不足,加上全台客家地區也 走了一趟,許多地方的差異性與小故事,令人著迷。要再尋找繼續拍攝下去的 題材時,我自問:要找到這些小故事,不就是需要所謂的「微觀」嗎? 在此所提的「微觀」應該與我在銅鑼圈與蕭柏舟老先生接觸的過程有關。 蕭老在銅鑼圈協助我們拍攝時,到達任何一個點,或撿起一塊瓦片,動人的故 事就朗朗上口。 「殺人店」 ,一個可怕的名詞,雖然放眼所及都是美麗的茶園,但是當蕭老 在茶樹旁挖起一塊瓦片,「這就是殺人店的瓦片」蕭老說:「我小的時候常來這 裡玩,因為這裡很多瓦片,可以拿來玩跳格子遊戲,經常玩到很高興的時候就 有同伴會喊: 『鬼來了!』我們聽到就會趕快跑開。這裡叫作殺人店的原因是, 在我的祖父時代,這裡曾經是關西往三坑子兩條古道的交會點,許多人挑茶啦! 挑日常用品啦!會經過這裡,於是有一家人就在這裡開了一個小店,賣些吃的、 涼水,沒想到有一天三更半夜,番仔來出草,這家四口頭都被剁掉了。」美麗 的茶園,只是表像,泥土中埋藏的才是此地充滿血淚的歷史。 在當時「內山」一詞大部份人都覺得陌生,有關「內山」的研究也沒有很 多人在做,其中著力最深的就是到獅潭協助我們拍攝《客家賽夏情誼深》的黃 卓權老師。黃老師也聽說了我們之前拍攝的《尋找知母六》 ,在相談甚歡之下, 他建議: 「從漢墾區,越過土牛溝,進入保留區,最後來到隘墾區,這個題材相 當重要,也值得做。」 於是我們以時間為經,空間為緯,劃定了桃、竹、苗地區在清乾隆末期之 後,客家人進入山區拓墾的過程,與原住民的族群關係,成為我們企畫的主軸。 但是後來發現,這個題材實在太大了,當年日本學者尾崎秀真為連橫「台灣通 史」作序時就認為台灣史「以撫墾拓殖最為偉觀」 。而桃竹苗的拓墾時間集中在 乾隆到道光年間,開墾的故事、路線、契據甚至遺跡,都還有跡可循。我們是 企圖在文獻資料或書籍報導之外,發掘一些不為人知的野史或傳說。 這種拍法,真的是自我挑戰,但是不用「行腳式的田野調查」報導形式, 

名紀錄片導演


2

在掌握報導主題與方向, 「進入」該地區作追蹤尋訪時,哪會有意外的發現與收 穫?而且許多狀況是稍縱即逝,當攝影機能夠隨時把握狀況,拍出影像的真實, 才能引導觀眾隨著畫面重返歷史的場景。

進入田野現場 我所謂的「進入」田野拍攝現場,不只是對人或事的了解,其中還包含著 個人情感的「進入」 。不然受訪者不會掏心掏肺的對待你,就算受訪者很願意告 訴你很多的事情,但是沒有情感的「進入」你也無法體會,無法聽懂真正的意 思。 當我們知道蕭家的漢佃之一—蘇家,大約在 1850 年時有一對小兄妹被前來 出草的泰雅族人擄走,在大約四十年後(約 1890),成為頭目的蘇家男孩,卻 帶領族人到銅鑼圈的蘇家來認親,之後雙方來往了將近六十年(至 1954),但 是當時卻因為第一次負責接待番親的蘇阿財先生(時 25 歲),卻因為說話不小 心,讓「番親」們產生誤會,從此就中斷了來往。 在追訪拍攝《銅鑼圈的故事》的過程中,蕭老先生不但力促蘇阿財先生恢 復中斷了近四十年的會親,也親自「帶隊」前往竹頭角社的泰雅部落,邀請泰 雅族人恢復每年會親的傳統。在進入部落時,族長對前往邀請會親的我們展現 了極為熱誠的招待,酒酣耳熱之下,談到族人的現況。因為許多族人表現非常 的傑出,從鄉長、校長,到博士、教授、老師都比別人家多,族長提出的理由 是: 「因為我們有客家人的血緣,我們是混血的。」甚至高唱客家山歌,來強調 自己體內流動的也混有客家的血液。在此氛圍的感染之下,蕭老突然脫口而出: 「我也是混血的(他以日語發音)!」埋藏在內心數十年,不願意面對的族群 認同,突然完全的解放了,此時只有我和陳板能夠體會、完全聽懂蕭老先生的 這句話。 銅鑼圈的這個故事,是在時代變遷中所發生的戲劇性故事,自然有其代表 性。在蘇阿財先生(65 歲)的邀請之下,泰雅宗親答應恢復中斷四十年的會親, 我們也答應將雙方正式會親的過程要做一個完整的紀錄。 事後我才知道,在隘墾區的小孩被出草的原住民捉去養的事情其實經常發 生,只是後來大部份都沒有機會回到故鄉會親。因此我們延續調查、紀錄銅鑼 圈蕭家與蘇家的故事時,我們發現更應該被介紹給觀眾的是:發生故事的時代 背景。於是我們的思考立即從「微觀」又轉成「宏觀」 。說簡單一點,就是小題 大作。 剛開始拍攝客家節目時,因為資料不多,我只有用「大題小作」的方式來 拍攝,這種拍法的優點是拍攝題材容易取得,但是無法看到各地的獨特性;以


3

「小題大作」的方式拍攝,則敘事的重點清楚,但是卻要透過清楚的敘事內容, 來傳達節目議題的重要觀點。這就不是只有簡單的田野調查就能夠達成的,從 議題中建構觀點,絕對是要將田野調查獲得的寶貴資料,配合深度的史料才有 可能達成。既然我們拍攝的重點是放在「桃、竹、苗地區在清乾隆末期,客家 人進入山區拓墾的過程,與原住民的族群關係」 ,於是我們邀請專研內山開發的 黃卓權老師從單純的顧問變為參與拍攝現場的田調顧問。 為了跟專家在拍攝現場能夠立即產生對話,甚至要聽懂專家說什麼,我們 在拍攝前的資料研讀就非常重要了。因此我們不但先研讀有關拍攝地點的重要 資料,甚至依照這些資料先到現地去感受、找出疑惑、找到重要耆老。

連結在地與耆老產生對話 於是古道上的「殺人店」不但可以了解族群關係,也可以瞭解古道運輸, 而從古道運輸又可以一窺在地的產業變化,等等。透過閱讀與田調的延伸,我 們就自然而然的來到古道的盡頭—大溪。 一般的遊客提到大溪就只能想到老街與豆腐製品,但是我們卻企圖找到一 般人所不知到的大溪。但是要如何下手? 簡瑞仁先生,陳板在收集資料的時候,發覺一位出生、成長於大溪的簡先 生對故鄉有著一份相當深厚的情感,長年獨自一人在作田調與資料收集。當我 們聯絡上簡先生的時候,七十出頭的簡先生,竟然像青年學生般的充滿期待, 陳板也馬上想到:如果讓熟悉龍潭地方事務的蕭柏舟先生和熟悉大溪地方事務 的簡先生會面,連結兩人的地緣關係,不知到會碰撞出什麼火花?於是我們安 排兩位耆老在霄裡社蕭家祖堂作對話。 走入蕭家的正廳,面對著家神牌,蕭柏舟老先生就像老師對學生上課般, 指著家神牌說: 「這個家神牌和我家的一樣,這很舊了,有一百多年的歷史。裡 面的蕭聯芳就當千總啊!頭人啦!蕭聯裕則當過通事。我阿公時代也帶領五百 人來對抗內山的番仔。」 「啊!蕭聯裕、蕭聯芳!」簡先生突然驚叫了一聲: 「我跟你們講,我以前 查這個蕭聯裕通事,因為大溪和平路底的福仁宮廟內石柱上有出現這兩個人的 名字,我認為這兩個人與大溪的開發一定有很深的關係,於是我找到缺仔的蕭 家,他們那邊卻說不知道!」 兩位老人情緒高昂的對話,我卻無法聽懂。 「原來他們是來自這裡的蕭家,那我對大溪的開發史要重新去了解了,本 來我以為林本源商號的林國華、林國芳兩兄弟最早來,現在這樣看起來應該是 你們蕭家更早。霄裡社,有人說是番社, 『番』字可能較不敬,因此現在我們稱


4

這裡為社角。」簡先生興奮的說著。 「有人說我們蕭家是『番』 ,也有傳說我們蕭家過年要吃生豬肉,這是事實 的,但是我阿公是有考到秀才的人啊!他的字墨多漂亮啊!是番又怎樣?」看 來蕭老對於家族被指為「番」這件事還有點耿耿於懷。 兩個老人家的會面,果然碰撞出了火化。 他們對蕭家的建築與結構也沒忽略,從牆角、泥磚的功法、水井的位置與 結構都詳細的討論。突然之間,簡先生又喊了起來: 「等一下!這塊石板有學問 哦!」順著簡先生的手勢,只見在井旁一塊比洗衣板大的石板,被鋪著當墊腳 石。我和陳板檢視石板,發覺上面竟然雋刻著許多字,找來一杓清水,輕輕的 洗乾淨之後,字體被認出來了: 「奉憲 淡水社番分定界址」 ,天啊!一塊有關漢 人與平埔族人分界的重要歷史文物在桃園竟然被這樣的對待,還好簡先生獨具 慧眼。蕭老則如獲至寶般的表示他會找人收藏這塊石板,當作蕭家的重要文化 資產。 隨後的探訪,簡先生對大溪地方的史料,瞭如指掌的功力,令我自慚形穢, 當他提到: 「其實真正的番界還有一條,在埔頂,叫做土牛溝,我帶你們過去看。」 更是讓我由慚愧轉為興奮。 客家風情畫的第三季,我們在《土牛溝與土牛社區》的拍攝過程,雖然走 訪了幾個與土牛有關係的地名,但是卻沒有辦法做更進一步的了解,所完成的 節目內容自己看了都覺得心虛。如今有機會由如此敏銳、有深度的耆老指引, 再次與土牛溝邂逅,還真是千載難逢。 來到大溪與龍潭交界的埔頂,我們跟隨簡先生,沿著一條水溝前進。 「這條水溝就是土牛溝」簡先生解釋著: 「土牛溝並不一定是水溝的樣子, 前面那條小巷子也是土牛溝的一部份。」我們一行人穿梭在巷弄裡、水溝邊、 土地公廟前、竹林中,簡先生都能夠分辨出屬於土牛溝的部份。 「一般人認為番 界是在三民那條山地界,那是劉銘傳時墾務局所定的,而這條土牛溝則是霄裡 社番的番界,在清朝乾隆時期就設的,因此古時候有關開墾的地界經常會提到 土牛溝。」 跟隨蕭老與簡先生從霄裡走到龍潭的九座寮,我感覺到,兩位老人家會面 所碰撞出的不只是火花,更應該說是打通我任督二脈的強大掌力。 於是我決定從故鄉楊梅再出發,從尋找與了解故鄉的歷史,來拍攝節目, 邀請施添福老師到楊梅尋訪土牛溝,讓我在故鄉的拍攝踏出更重要的一步。


1

社區影像書寫 ——以北大三鶯地區影像書寫工作坊為例

洪健榮*

一 近年來,由於鄉土教學的落實、「地方學」的推展與「大眾史學」的倡導, 強調以自己成長的土地或居住的環境作為認識的基點,擺脫過往大中國思維或大 歷史觀念的鄉土史、社區史及村庄史寫作,逐漸獲得人們的重視。其中,史家周 樑楷教授先前接受彰化縣政府的委託,曾推動過「大家來寫村史」的計劃,提倡 「大眾史學」的理念,其要旨包括:(一)書寫有關大眾的歷史(History of the public)、(二)書寫給大眾看的歷史(History for the public)、(三)社會大 眾來書寫歷史(History by the public),觸動臺灣學術圈內外的諸多迴響。1在大 眾史學的知識場域中,著眼於地方人文生活百態的社區影像書寫記錄,無疑具有 相當廣闊的發揮空間。 2013 年間,臺北大學為配合總圖書館落成暨校史館成立,曾邀請校友與資 深教職人員口述「記憶中的臺北大學」,以記錄學校發展的軌跡與風貌。訪談工 作由人文學院歷史學系李若庸、查忻、洪健榮老師以及助教王美淑小姐統籌支援, 帶領各組學生進行資料蒐集、實際拍攝、後製剪輯以及文字稿整理等工作,並邀 請公共電視臺、客家電視臺紀錄片資深導演彭啟原先生擔任影像拍攝團隊的指導 老師,葉治君先生協助攝影剪輯工作。2同年 10 月,完成「鳶飛三角湧」校史系 列紀錄片計 25 部,於該年度校慶活動中播映展示,頗獲佳評。後續於 2015 年 10 月拍攝完成第二期校史系列紀錄片計 16 部。3 由於校史拍攝的經驗,讓我們體會到學生走出課堂實際成為「另一種導演」 (語出周樑楷教授)以及「產學合作」的可行性,並希望能從學校校園走向在地 社區,更積極地運用現今極為便利的數位化攝影工具,進一步擴大影像書寫的文

*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周樑楷, 〈大眾史學:人人都是史家〉 , 《當代》 ,第 206 期,2004 年 10 月,頁 72-85;周樑楷, 〈認識你自己——大家來寫村史與歷史意識的自覺〉 ,《當代》,第 211 期,2005 年 3 月,頁 52-61。 2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國立臺北大學「校史口述訪談計畫」介紹〉,《中華民國口述歷史 學會會刊》 ,第 4 期,2013 年 8 月,頁 78。 3 《國立臺北大學校訊》 ,第 187 期,2015 年 12 月 15 日,第 7 版。 1


2

化視野,因此有 2013-14 年度三鶯地區影像書寫工作坊的規劃與嘗試。本文主要 以該工作坊的相關規劃和實際成果為例,概略地呈現影視史學或大眾史學的課程 連結及其在地實踐的可能與方式。

二 三鶯地區社區影像書寫計畫的執行,係配合學校教學卓越計畫之「海山地 區情境教學:三鶯地區發展史」課程,藉由通識教育課程的設計與學校計畫經費 的補助,招募全校各學系對於在地影像書寫具有興趣的學生,成立工作坊加以培 訓。 受訓學生組成兩組工作團隊,由歷史學系邀請彭啟原導演協助指導學生, 「如何成為一位社區影像書寫的導演」。彭導演在工作坊先期舉辦「社區影像書 寫的要領」演講中強調,近幾年來由於攝錄影器材的普及,影像書寫變成非常簡 單與普及的工作。他期許同學從事社區影像書寫的過程中,在田野現場要有意識 地掌握到「進入」的意義與進入空間的概念,並且「從作中學」開始走入。 走入田野的當下,筆者在工作坊先期舉辦的座談會上也提醒同學,如果將 社區或是村落視為一個「生命體」,可以留意下列的思考面向:(一)社區或是 村落的成長歷程如何發展出「個性」,也就是其與眾不同的特色。(二)各組成 份子之間的聯繫與交流,包括日常作息、集體產業與各項特定活動(如宗教慶典、 歲時節俗等)。(三)受到外來因素(自然的或人文的,政策性或突發性)的影 響所作出的各種調適。 緊接著,兩組同學開始發想學校所在三鶯地區影像書寫的主題,凝聚出「記 憶中的李梅樹先生」、「三峽老街的歷史風華」兩個拍攝方向,隨即邀請當地文 史單位、文史工作者以及地方耆老共同參與拍攝作業。學生在指導老師彭啟原導 演、洪健榮(歷史學系)、王文君(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老師以及三峽著名文 史專家林炯任先生(永續三峽環境文化工作室主持人)的協助下,開始進行文獻 資料的收集與研讀、人物初訪工作以及企劃書的撰寫,確定拍攝主軸與訪談內容, 再邀請攝影師葉治君先生協助影片的正式拍攝與剪輯作業,於 2014 年 1 月 17 日「三鶯地區發展史」課程期末考週舉辦初剪首映會,兩組同學分別聆聽彭啟原 導演與在場地方耆老和其他同學的講評與建議,此後進行修訂,陸續剪接完成 「2014 三峽梅樹月」、「風華再現 老街蛻變」兩部紀錄片。 「2014 三峽梅樹月」影片導演為鐘文志(會計學系)、吳俞君(歷史學系)、 陳德穎(法律學系)、岑子瑩(社會學系),主要訪問對象為三峽前輩畫家李梅 樹的三位公子李景暘、李景光、李景文先生。「風華再現 老街蛻變」影片導演 為李岫珊(歷史學系)、葉瑾瑜(社會學系)、魏瑞辰(歷史學系)、黃明琦(社 會學系),主要訪問對象為林炯任老師、三角湧文化協進會王淑宜、劉美玲老師


3

以及老街耆老陳瑞穗、廖文雄、劉來富先生。兩部影片的學生導演來自於各學系, 不同的知識背景往往讓他們在影片攝製過程中激盪出思辨的火花。而當中幾位同 學曾參與過先前「鳶飛三角湧」第一期校史拍攝計畫,在這次的拍攝作業也發揮 出經驗累積的工作效能。 影片定案之後,配合同年 3 月李梅樹紀念館主辦第二屆「三峽梅樹月」活 動,在紀念館中進行播映;另於 5 月 16 日本校「海山學倡議座談會」後舉辦首 映會,隨後建置於 2016 年 5 月成立的海山學文物展覽館(位於學校圖書館六樓) 多媒體區網站,作為教育推廣與學術研究的數位化資源。

三 本次社區影像書寫計畫透過相關培訓課程的落實與工作坊的進行,其具體 成效,對於參與學生而言,經由實習觀摩與協助口述訪談事宜,一方面透過影像 去認識歷史,一方面透過影像去創造歷史,以實務為主的課程設計提供學生實際 參與社區影像攝製的經驗,有助於另一種專業技能的培養,並提昇其對於三鶯地 區歷史人文與各項文化資產的關懷,也為日後類似由學生「從做中學」的社區影 像書寫工作坊計畫,建立起團隊合作的模式。 針對學校與社區的互動層面而言,此次拍攝計畫不僅強化學校本身與在地 文史單位及文史工作者的聯繫,亦可促進學校教學資源與社區文化的連結,更進 而推動地方文化的永續保存並傳承歷史記憶,提供地方人士了解本地歷史人文風 貌以凝聚向心力。 這次三鶯地區影像書寫工作坊計畫的執行,不僅是一個句點,也是臺北大 學積極推動海山學研究的一個起點。學校為了推展在地研究及回饋桑梓,於 2015 年 5 月設置校級海山學研究中心,專責地方文史資料的徵集保存、教育推廣與學 術研究等事務,社區影像書寫計畫則為其重點工作之一。2016 年 4 月,研究中 心配合通識教育中心申請通過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局補助學校辦理「2016 客家 文化踏查」活動實施計畫,其中包括執行「三峽客庄影像書寫與社區關懷」活動, 預計於本年 11 月完成兩部三峽客庄(五寮、插角)影像紀錄片。本年度另配合 學校教學卓越計畫補助歷史學系「史學方法」課程,執行「淡水河流域藝文人物 誌紀錄片」拍攝計畫,預計於 10 月完成十餘部紀錄片,作為海山學文物展覽館 多媒體影像紀錄資源。此外,與新北市中和區國立臺灣圖書館合作,於本年度 8 月申請通過教育部辦理補助大學以社教機構為基地之數位人文計畫「海山學文物 展覽館計畫——數位人文擴充案」,擬透過虛實整合等創意佈局,建置各項與海 山地區文化元素相關的數位文化館。該計畫亦將採取紀錄片(約五分鐘)的方式, 來呈現早期開發與族群的主題區中關於平埔族各社群、泰雅族大豹社群、漢人主 要拓墾集團張吳文墾號、林成祖墾號、林本源家族以及大安圳、永豐圳、後村圳、


4

隆恩埔圳、十二股圳的故事,以及傳統產業主題區中關於三峽的藍染、樟腦、茶 葉與米粉、鶯歌的陶瓷以及土城、三峽、鶯歌、樹林的煤礦等故事。本次拍攝計 畫如同前述各社區影像書寫計畫一般,海山學研究中心將再次邀請彭啟原導演擔 任拍攝團隊的指導老師。 整體而言,社區影像書寫計畫在北大,正持續累積能量,大步邁進。


1

鄉土人物的記憶與書寫 徐美娟

一、前言 首先必須對鄉土人物這一名詞作概念上的界定,簡單的說應該是所謂的「名 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在正式的歷史記載中不見得找得到他的名字,頂多在地 方志上有粗略的介紹,但必定專精於某一特殊事物,並為人們留下有形或無形 的文化資產。 以筆者的論文為例: 〈傳統客家知識分子的變與不變—以桃園市觀音區徐輝 為例〉 ,研究對象徐輝是一位傳統客家民間知識分子。生於大正元年(1911 年), 卒於民國九十九年(2010 年),在《觀音鄉志》中,並沒有列入人物志,僅在 〈文教篇〉中,介紹私塾時提到:徐輝所經營的私塾是當時觀音地區較具規模、 收徒較多的私塾。1另外在〈政事篇〉中歷屆村長名單也見到徐輝的名字,擔任 觀音鄉三和村第一、六、七及第八屆的村長。2這樣的一位地處偏鄉、世代務農 的傳統民間知識分子究竟有何值得書寫之處呢? 原來徐輝其一生致力於宗族意識的凝聚、漢文漢詩的教育,同時以宗教渡 化眾生,並著書立說宏揚禮儀,晚年仍在民間寺廟為信仰服務。其服務的對象, 從一開始的宗族、道親到後來的學生、信眾,人數不斷的增加,地區也向外擴 散。雖然方式及對象不斷的改變,但不曾改變是其「捨我其誰」的服務精神, 及藉各種方式教化民心的態度。可以說徐輝將荀子「在下位則美俗」的儒者概 念發揮的淋漓盡致,是一位名符其實的知識分子。 因為上述的這種鍥而不捨、捨我其誰的精神,引起了筆者的研究興趣,一 個傳統的知識分子用什麼方式來實踐其社會責任?是值得研究的好議題。

二、研究計畫的構思 以上的敘述可以說是引起了研究動機,接下來在構思研究計畫時,筆者的 做法是以研究對象所從事的「活動」作為整篇論文的骨架,研究對象的「思想」

 1 2

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現任桃園市忠貞國小教師 桃園縣觀音鄉志編纂委員會, 《觀音鄉志》(桃園:觀音鄉公所,1986),頁 172。 桃園縣觀音鄉志編纂委員會, 《觀音鄉志》(桃園:觀音鄉公所,1986),頁 91。


2

為論文的血肉,而研究者和研究對象交織的「情感」為整篇論文畫龍點睛的靈 魂。以下就論文內容做比較詳細的說明:

(一)活動 徐輝身為客家族群,本身即重視孝道,以興建祖塔、改建祠堂、編纂族譜 等事件,將宗族組織完整的建構。同時積極進修漢文的徐輝,也成立學堂,教 導附近失學的農家子弟,為提高學子的學習興趣,成立了詩社,雖然學堂隨著 時代變遷而走入歷史,但民國七十年後,徐輝又再度執教,重心則轉向客家禮 俗教育。 民國三十九年徐輝即加入一貫道,除了積極四處辦道渡人、宣講教化之外, 還將其參悟所得,用印善書的方式,藉筆宣教。甘泉寺是觀音鄉境內歷史悠久 且頗具盛名的寺廟,徐輝在民國七十五年當選甘泉寺信徒代表及監事,同時也 入甘泉寺擔任廟祝,後來並兼任甘泉寺重建委員,統籌規劃重建期間的神位安 置、對聯撰寫、祈福消災、文疏擬定等事宜。 故以上徐輝所活躍的宗族組織、教育事業、宗教活動、民間信仰等四個活 動,便順理成章成為論文的主要骨架。

(二)思想 有了文章的基本架構後,接著要探究的是研究對象從事這些活動背後的思 想根源,例如宗族組織的建構有客家族群重視家庭倫理及群體意識的基礎,而 族譜編纂的追本溯源思想更是孝道最高表現。開設學堂,教育鄉里漢學古文, 同時配合詩社活動,發揚漢詩文化,甚至已屆七、八十歲仍為傳統禮俗教育而 奔波,雖然地屬偏鄉,他仍堅信透過教育讓人皆可成聖成賢,這就是儒家傳統 教育的精神。 而在宗教信仰方面,徐輝信仰一貫道主要原因就是一貫道的教義與其儒家 思想相符合,除了宣講教化、勸人為善之外,也尋求更高層次靈性的的開悟。 而解讀了徐輝為甘泉寺改建所撰的對聯後,發現徐輝以其豐厚的儒家思想作為 底蘊,調和了民間信仰一貫道思想,希望信眾不但要修善積福,也要藉由儒家 經典修身養性,先達成人與人和諧的大同世界,近而進入天人和諧的狀態。 綜上所述,徐輝的中心思想受儒家影響最大,終其一生都奉為圭臬,其所 有作為也都以儒家思想為出發點。其宇宙觀則受一貫道影響,尋求更高層次的 性靈開悟。

(三)情感 一篇文章有清晰的結構,豐富的內容,有骨架又有血有肉,其實已相當完


3

整了,但若是能加上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的情感交流,那就為文章注入了靈 魂。 首先,研究者之所以會選擇某人為研究的對象,絕對不是偶然,一定在某 些觀念上兩者有了交集。其次在研究過程中,解讀研究對象的一生作為,也必 定是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心靈的密切擺盪,說是靈魂的交流,應該也不為過。 說穿了,研究對象必定有些作為讓研究者深受感動。更有甚者,這份感動可能 讓研究者直接或間接被研究對象影響,進而將研究對象的實質內化成為研究者 的內在。 不過這情感雖然豐沛,卻不宜溢於言表、過度的彰顯,就像人的靈魂必定 存在,卻不見得看得見。研究者所要做的是:找出資料替研究對象說話,過度 的吹捧讚美及情感氾濫反而失去研究者的中立立場。 從上述內容,可以發現筆者以宗族組織、書房、詩社、家禮、一貫道、民 間信仰、對聯等事件和活動,串聯成為本研究的骨幹,輔以徐輝本人留下的史 料為血肉,勾勒出一個傳統知識分子在時代變遷之下的因應之道。因此接下來 要談的就是研究資料的蒐集與爬梳。

三、研究資料的蒐集 先前曾提到鄉土人物的正式官方資料比較缺乏,因此尋求其他管道蒐集資 料就變成勢在必行,一般說來有三種管道可資利用,分別為文本、訪談和田野, 以下就這三方面提供筆者的研究經驗:

(一)文本 提到文本,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日記和書信。的確,若是有這方面的資 料,那當然是最佳文本,像是大家所熟悉的灌園先生日記,提供眾多研究者夢 寐以求的資訊,但並非每個研究對象都有寫日記和書信的習慣,像我的研究對 象徐輝就沒有,剛開始想做研究時也因此而頗為氣餒,但日後卻發現其實還有 其他獲得文本資料的管道,茲條列如下: 1、出版之著作:一般說來經過出版的著作,編排和內容均較為嚴謹,具有 相當的參考價值。像是徐輝所編撰的《重整適用家禮》是徐輝在桃竹地區授家 禮課程十幾年,累積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內涵集結而成。其性質來說較像專門性 的禮儀類書,內容值得細細去探索。當然這本書的序—〈重整古今家禮究集心 得〉寫出版這本書的原由,絕對是接觸徐輝內心世界的一把鑰匙。另外,《儒


4

門八寶金丹十全性丸論》為徐輝所出版的善書,目的在指引讀者一條可行的修 道之路,也詳細的提供一些可依循的修道步驟。研究者可以從中探究一個傳統 知識份子的宗教觀如何呈現。 2、未出版之文集、手稿、札記:徐輝的〈諸文詞集〉收錄的作品有祭弔文, 祭祖文,祝詞等,六十六年以後增加了祈安植福、禮斗、還福文疏,及佛聖安 位祝章。顯示徐輝的領域從一般的婚喪喜慶擴展至寺廟等公共領域。另有民國 七十四年起使用的雜記。祭吊祝文仍佔相當篇幅,其他還有對聯、四字輓幅、 酬福啟事等等。尤其徐輝在民國七十五年進入甘泉寺,故其中記載關於甘泉寺 的事宜值得注意。 3、族譜:徐輝藉〈祖塔沿革志〉的風水傳說來教化族人, 〈編譜要述〉 、 〈處 世成家〉、〈為人修身達聖之道〉皆為勉勵後世子孫應崇祖敬宗、恪遵倫理、修 身養性,頗有族訓之意涵。而藉由爬梳此類文章,編寫者內心所重視的價值觀 便能一一呈現。 4、詩作: 〈自編學詩帳〉 ;徐輝筆記; 〈雜詩稿〉 ,此三本徐輝的雜記本紀錄 了四十五歲以前徐輝的詩作以及開設書房相關事宜,從中也看到徐輝接觸一貫 道後心境轉變的詩作。另外兩本〈一般同窗友詩文錄〉和〈一般窗友雜詩錄〉, 則為收錄「興華吟社」學生詩作的作品集。從其中的學生作品得以分析徐輝成 立詩社的目的及其內心的思維。 5、對聯:〈文聯詩稿綴〉中蒐集了大量文稿,同時還做了細緻的的分類, 由分類之細可見其專業,其中可由徐輝的對聯服務對象推測出其影響的範圍。 另外還有針對甘泉寺改建需要而詳細規劃的〈甘泉寺聯句〉、〈甘泉寺聯句定柱 表〉 、 〈甘泉寺各殿對聯圖位〉 ,從一開始針對不同主題的聯對蒐集撰寫,到挑選 符合需求並確認大致位置,到最後確定的位置及聯語內容,均一一呈現,具有 相當的參考價值。 6、 〈一貫道辦道活動紀錄〉 :徐輝加入一貫道領命為點傳師之後,自民國三 十九年到民國六十四年間,將當時辦道活動的地點、時間、參與人員均詳細紀 錄在冊子上。由這份紀錄可以分析出觀音地區一貫道活動的地區、年齡、性別 分布,以及時間上的興衰,可探討的面向不少。 除了上述的文本資料外,其實照片、錄音、錄影檔也是相當不錯的史料, 能替整個研究增色不少。不過文本蒐集之後最重要的工作是細細的梳理,慢慢 的解讀,才能咀嚼出屬於研究對象的真滋味。

(二)訪談 文本解讀之後能還原部份的史實,同時也能更清楚研究對象的人生脈絡, 接下來可以進行相關人物的訪談,還原更細緻的人生況味。訪談之前要先釐清 受訪者與研究對象的關係,並擬定訪談大綱,以便更精準的掌握訪談走向。


5

筆者的研究也口述訪問許多人,其中包括徐輝的家人、徐氏的宗親、徐輝 早期的學生、後期學生、一貫道的道親、甘泉寺的同事等等。分類的用意只是 基於不同章節的需求,實際上人際網絡是互相交疊的,所以互相熟識的人來場 多方對談也是不錯的選擇,可以針對同一事件做不同面向的補充,讓事件更具 體化。 訪談後資料的整理也相當重要,如何整理、擷取、呈現,對研究者是一大 考驗,筆者的經驗是:文本的解讀通常呈現的是研究對象的內心思維,屬於比 較嚴肅剛硬的一面,而訪談則不同,受訪者記憶深刻的幾乎都為情感經驗,正 好補足研究對象人性柔軟的一面,呈現研究對象的多元面向。

(三)田野 田野調查是社會科學蒐集資料最普遍而有效的方法。考古人類學需長時期 的觀察,社會學則重視量化的資料。3在研究歷史人物時,依人物的特質需求而 有所偏重,筆者的研究比較傾向於親自到場、實地走訪的觀察與調查。 整篇論文主要針對觀音甘泉寺、笨港天后宮、新屋長祥宮、中壢仁海宮、 平鎮義民廟等廟宇,走訪及蒐集其廟聯,並與徐輝筆記中之對聯相互對照。同 時也對甘泉寺的神位安排一一做詳細的調查和確認。另外徐輝當年設置學堂的 所在位置,徐氏東海祠堂和徐氏祖塔也都一一走訪。 田野調查必須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感受力,有時預定的目標不一定能達成, 但走前人所走過的路,感受前人所停留過的空間,如同李白的詩句「今人不見 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這種古人今人 交錯在同一空間的感受 絕對是值得細細品味的。 利用文本、訪談與田野蒐集資料時,其比重會因研究對象的特質而有所差 異,除了文本的爬梳解讀、訪談和田野的還原現場,不要忘記歷史背景的知識 也要花一番功夫整理,將研究對象置於歷史的脈絡中,除了有助於理解研究對 象,也企圖幫研究對象尋求一個歷史的定位。 每一個研究的背後都有個故事,是研究對象的故事,也是研究者的故事, 更是兩者交織激盪的故事。在這個資訊快速流通的年代,與其全民作狗仔,不 如全民來寫史,身邊不乏一些令人感動的人事物,拿起筆和錄音、錄影器材, 走上田野,作一個屬於你的研究吧!

3

劉還月,《台灣民俗田野行動入門》 (台北:常民文化出版,1999),頁 23。


1

桃園歷史記憶書寫的構想與議題 吳學明

一 桃園有全台灣最美的地景,卻曾被視為全台最不好玩的地方。此或與過去 地方政府未能用心規劃經營,提出吸引人的說帖,感動人心有關。然而有美麗 的自然與人文地景,也要有動人的故事,豐富人文內涵,才能吸引觀注。 近年來桃園因交通便捷,生活機能良好,吸引大量人口入住,是居住人口 最年輕的城市。市民如何尋找共同的歷史記憶,形塑桃園人的「桃園意識」 ,是 地方政府與全體市民共同的責任。

豐富多元的歷史文化圖像 桃園不但有全台最美麗的地景,也有豐富的人文歷史內涵。漢人拓墾之前, 凱達格蘭族即活躍於此,南崁四社、宵裡社。漢人入墾後,與原有土地的主人, 維持良好的關係;雖有「土牛紅線」區隔原漢,但在埔漢的合作下,不斷向山 區推進,留下很多膾炙人口的故事。 桃園的漢人社會,向來有「北閩南客」的說法,但這種說法簡化了桃園的 族群現象,我們從籚竹南崁義民廟的建廟,可知道光年間此地客家族群人數眾 多,力量足以建立並維持一座廟宇。在田野的現場也可以看到龍潭、平鎮、中 壢的住民,其祖先與南崁有一定的歷史關係,如龍潭烏樹林地區的黃梅生紀念 館,所立的三方墓碑,是其後人從南崁移過來的,此正說明其先人移墾過程曾 在南崁落腳。在北桃園的田野現場,我們可以找到很多客家人的後裔,大溪齋 明寺員樹林一帶,曾有客家族群活動的事實,齋明寺第六任住持江張仁,晚年 尚持客語。相對的平鎮東勢建安宮,主神「開漳聖王」 ,是漳州府居民的地方守 護神,該廟建在客家族群密集的地區,地方信眾以「三王公」稱之,很明顯與 福建漳州府移民有一定的關係。如此說來, 「北閩南客」的族群分界,在歷史上 並不一定如此涇渭分明。 戰後桃園安置了很多軍眷,眷村文化成為桃園歷史文化重要的要素;滇緬 和雲南等地族群的移入,匯入穆斯林的宗教、生活與文化。工業化過程吸引中 南部勞動力進入桃園,外來人口超過了世居桃園的人口,改變本市的人口結構。

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


2

近年來因交通建設與大台北區房價高漲等複雜因素,本市又一波吸納大量的外 來人口,這些移民最大特色是年輕。根據統據本市人口平均年齡才 37.6 歲,為 六都中最年輕的城市。

二 尋找、記錄在地記憶 本市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不同世代對這塊土地,各有其歷史想像與 記憶。如何連結不同世代的想像與記憶,成為共同的歷史記憶,形構桃園人的 公共意識,是桃園人尋找文化 DNA 不可或缺的一環。 當代桃園人所想像的歷史文化形貌為何?許雪姬曾揭示以水利設施、族群 關係、家族人物和交通等切入觀察。此外,尚有很多有趣的問題。 水資源的運用是先民安身立命相當重要的部分,本市先民為解決水資源的 問題,創造台灣特有的「千塘之鄉」 ,成為本市特有的人為地景。先民水資源的 開發不單是水利運用的問題,深深影響本市的產業、宗族、聚落與民間信仰-----等,今日則又衍生出休憩與生態環保的問題。牽動不同世代的歷史記憶, 「黃色 小鴉」則是共同記憶。 族群關係更是縱橫不同世代的議題,代間的認知差異甚大,如何以現代性 思維闡釋桃園歷來的族群關係。當今族群交流頻繁,共同語言溝通無礙,對年 輕人而言舊的族群思維,不再是他們理解的範籌。世居族群與新移民族群間的 交融,反而是他們所重視的。面對不同世代,如何超越舊的族群觀,形成桃園 意識,共同關心桃園的現在與未來,無疑是重要的。


3

今桃園市 1926 年漢人祖籍別人口統計表

單位:百人

福建省 廣東省 其 總 泉州府 漳 汀 龍 小 潮 嘉 惠 小 州 應 州 安 同 三 州 州 嚴 府 州 府 計 他 計 溪 安 邑 府 府 州 計 桃園街 199 199 199 蘆竹庄 2 18 71 17 19 127 7 7 1 135 大園庄 4 4 133 141 4 7 11 152 龜山庄 5 24 5 109 143 2 1 2 5 148 八塊庄 1 83 84 14 14 98 大溪街 14 1 8 199 8 232 4 15 1 20 1 253 中壢庄 1 55 56 7 92 5 104 48 208 平鎮庄 3 2 5 27 80 6 113 118 楊梅庄 2 4* 17 107 78 202 215 新屋庄 3 3 11 163 174 177 觀音庄 43 43 8 5 88 101 144 龍潭庄 13 6 19 31 92 41 164 185 小 計 28 31 31 912 31 19 1056 100 431 384 915 50 2021 資料來源:陳漢光,〈日據時期台灣漢族祖籍調查〉,《臺灣文獻》23:1(1972), 頁 94。 *楊梅庄有福州府、興化府各 100 人 桃園地區宗教信仰亦有可觀之處,除了前揭特殊的平鎮龍岡清真寺外,桃 園區土地公廟的密度全台第一。其他各區亦各有其特色,如大溪一帶的廟宇多 採姓氏為單位,輪流辦理街庄廟宇的祀神活動。分香現象也相當出人意表,大 溪埔頂仁和宮是桃園地區多座開漳聖王的祖廟,不但向附近地區擴展。連桃園 老街大廟(景福宮)的主神,也是分香自大溪埔頂仁和宮;而仁和宮的開漳聖 王,是奉請自中壢老街的郭家。開漳聖王被視為福建漳州府移民的地域守護神, 但供奉開漳聖王的平鎮東勢建安宮,其主要信徒是附近的客家人。信徒多認為 其主神為「三王公」 ,並不明白是開漳聖王;早期在田野現場,信徒被告知其供 奉的神明是閩南漳州移民守護神時,多覺得驚訝。南桃園還有密度甚高的三官 大帝信仰,或建廟奉祀,或設爐各區輪祀,先民省吃簡用為神蓋廟,所求為何? 這些問題背後,各敘說一個個精彩的故事。值此社會遽變,不同世代的人各有 一把尺看觀察傳統的民間信仰。近年來台灣很多廟宇,為較量建廟歷史之久暫, 紛紛修改主神在當地建基的源流故事,可見不同時代的人,對於村廟的集體記 憶,往往經過有意的修正,其背後的動機與故事,值得加以記錄。 除了民間信仰活動之外,基督宗教也是本市很多人的共同記憶,尤其是早 期馬偕牧師在桃園走過的足跡。在馬偕的日記中對南崁、中壢多所著墨,尤其 是他筆下的「皇后飯店」 ,呈現當時中壢社會的實況。外籍傳教士外,本地牧者


4

也有相當傑出的表現,如鍾亞妹、鍾添枝兄弟。這些早期的基督徒,也豐富了 桃園市的記憶內容。 桃園如何由「野牛甚多、千百為群」、「自竹塹迄南崁八九十里,不見一人 一屋,求一樹就蔭不得。」 (《裨海紀遊》)的情景發展成全台灣工業產值最高的 地區。桃園產業發展的故事,牽動人口移動、資源再分配、環境污染、交通建 設、都市化的社會問題------。我們居處其間,總有不同的感受與想象圖像,這 些感受與圖像要細加刻畫,成為桃園人的共同歷史記憶。

三 誰來紀錄? 城市的歷史由市民共同來寫。周樑楷教授多年來提倡「大眾史學」即「大 家來寫歷史」 ,卓然有成。周教授認為每個人都可以書寫歷史,那不是專業史家 的專利,大眾的歷史要靠大家來書寫。周教授今天一定會向諸位說明,如何來 書寫桃園的歷史。在此我要強調的是無論是鄉村或大都會,身處其間的住民均 有此能力。尤其是桃園,我們有兩百所國民小學,六十間國民中學,二十幾間 公私立高中職,十間公私立大專院校。各級學校的教師,多有很好的學養,是 書寫紀錄歷史的好人才。尤其是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設有在職專班,每年 招收二、三十名對歷史有興趣學生,培育了很多書寫地方歷史的人才。他們來 自各級學校的教師,也不乏一般行政機構的公務員,如桃園地政事務所、環保 局、調查局和稅務、主計單位的公務員。我們期待由各級學校的教師、公務人 員以及地方的文史工作者,成為第一波撰寫在地記憶的生力軍。藉以啟動大家 來寫歷史的契機。

多元的紀錄方式 不同知識領域,如文學、美術、音樂、戲劇創作等,均可以桃園的歷史文 化,甚至當今的社會衝突、文化調適等為內容,做為養分,加以創作,這屬於 大家來描繪桃園圖像的一部分。曹永和教授主張「台灣島史」的概念來描寫台 灣,我們則以「桃園史」的概念來描繪桃園,書寫桃園。 周樑楷教授倡導「大眾史學」 、 「大家來寫歷史」 ,期待桃園市民人人成為史 家,共同投入桃園歷史文化圖像的描繪。張弘毅教授「桃園年輕世代的未來, 似乎首先要看看,我們這一代,如何在傳承文化記憶這件事,努力以赴!」的 提示,讓我們更嚴肅思考,究竟我們要為下一代桃園市民勾繪怎樣的文化圖像。 桃園歷史記憶的書寫,除了文本的撰述之外,影像、語音的書寫方式是值


5

得鼓勵的。彭啟原導演與洪健榮教的經驗分享,清楚說明透過影像記錄桃園的 歷史圖像是可行的。彭啟原導演更具體的指出,影像記錄的工具舉手可得,而 且人人會操作,透過影像記錄,人人都可成為歷史的記錄者。

對文化局的期待 鄭文燦市長「缺乏歷史記憶的城市,很難成就其偉大」的宣示,似乎在揭 示他執政的桃園市,要成為一個有歷史記憶的城市;文化局莊秀美局長也努力 努力在為桃園市尋找「文化的 DNA」。重點是如何讓桃園市成為一個有歷史記 憶的城市?如何找到桃園文化的 DNA?經由大眾來記錄書寫他所熟悉的歷史 記憶,才有達成上述目標的可能。 根據周樑楷教授的主張,人人成為史家是可行的。何況桃園有眾多具專業 訓練的優秀人才,又有很好的經驗。期待文化局有計畫的倡導鼓勵,用公開徵 集成果,或以計畫引導的方式,來倡導、鼓勵在地人記錄在地記憶。書寫的對 象可涵蓋物質與精神文化的範籌,他可以是一個人物、一個聚落鄰里、一條河 的流域、個人所經營產業的變遷、一個家族興衰、一個區域環境的變化、風俗 習慣的變化、宗教信仰與活動的參與,可以是……。記錄的方式可以是文本, 可以是影像。文本應持續逐年擇優出版,影像可巡迴放映。 在書寫、拍攝的過程,參與者除了參考圖書檔案之外,一定要透過田野調 查、口頭訪問、徵集老照片舊資料以及耆老的座談會,來尋找拼湊歷史記憶圖 像。這些過程一定會攪動社區聚落住民,引發市民對自身歷史文化的重視與討 論,進而關心地方社會,形塑市民意識。找到了桃園文化的 DNA,創造一個「有 歷史記憶的城市」,偉大城市的建構才有可能達成。


2016 桃園研究論壇:歷史文化

附錄 認識你自己──大家來寫村史與歷史意識的自覺

周樑楷教授


1

認識你自己──大家來寫村史與歷史意識的自覺 周樑楷

「大家來寫村史」的緣起 自從 1970 年代初期鄉土文學運動展開以來,台灣人民熱愛本土及其歷史的 情懷,由隱晦轉而明顯,一天比一天地擴展。道了 1998 年,台灣大學歷史系吳 密察教授「大家來寫村史計畫」強調從民間底層由下而上,不拘形式大家分別 表述集體記憶或共同的歷史。這項計畫挑明了書寫歷史已不再屬於學院派內歷 史學者的專利,同時地方史的呈現也不必受限於傳統方志的體例。 彰化縣政府及縣民頗能理解「大家來寫村史」的精神。在 2003 年年底,翁 金珠縣長及文化局陳局長,規劃推展「大家來寫村史」 ,希望全縣每個村裡至少 有本自己的歷史。縣長一再表示這項計畫的意義是: 今天我們終於可以讓我們的孩子解放出來,從自己的故鄉、自己的鄉土, 認識自己的歷史。透過這種由微而顯的過程,才能真正形塑台灣集體歷 史的記憶。 從那個時候起,陳利成、林琮盛、陳板、康原和我應邀成立委員會,積極 推動村史撰寫計畫的各項業務。每月聚會一次與各村史的撰寫者面對面討論如 何收集史料、考訂真偽、去蕪存菁以及撰述寫作。後來,也敬邀吳晟和宋澤萊 兩位先生參與評審。回顧這一年來的過程,我們首先從近四十篇的研究計畫中 挑選了十九篇,接著每位撰寫者按計畫進行,而後完成寫作,通過審查、得予 出版者共有十篇。由此可見,現在呈現在眾人面前的十本村史,都是計畫撰寫 者竭盡心力的結晶,也是經過精挑細選,獲得肯定的成果。 彰化縣推展「大家來寫村史」是種永續經營的志業。這種運動首開全國風 氣之先,並且以「大家來寫村史」結合「社區總體營造」和「鄉土教育」 ,期盼 人人寫村史、村村有歷史。這個年度的工作成果只能算是整個運動的「暖身」 而已,緊接著從 2005 年起,將全面全速進行。彰化縣民邁步向前,走在時代的 先鋒。 「大家來寫村史」是來自底層的歷史意識和在地意識,更重要的,是民間 的自覺運動。 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退休教授


2

大家是誰呢? 「大家來寫村史」的「大家」是指哪些人呢? 什麼人才有資格書寫歷史呢?中國上古時代所謂的「史官」 ,身分屬於貴族, 而且可以世襲。記載歷史,美其名是他們的天職,說穿了就是他們的特權罷了。 底層庶民不識文字,既不懂得書寫,官方也不准許私人著述。他們頂多只能以 言語、歌謠或各種圖像表述他們的記憶和歷史。兩漢以來,先是世家大族,而 後是宦官文人,由於位居知識階層才能有能耐以文字撰述。眾多的百姓一直與 歷史絕緣;他們無能書寫歷史,更何況史書也疏少記錄他們。所謂的「正史」 , 那是種經過皇權認可的紀傳體作品。而所謂的「方志」 ,是種地方官僚體系及鄉 紳運作出來的記錄,作為官方統治民間的參考書而已。 古代西方世界的情況與中國大同小異,書寫歷史總是屬於少數人的特權。 不過,西元前六世紀的雅典曾經有次重要的突破,值得我們現代人省思和效法。 上古時代雅典和希臘個城邦一樣,政治上都屬於貴族政治,思想觀念上則以神 話的方式思維周遭所有的問題。雅典北部德爾菲(即 Delphi)的阿波羅(Apollo) 神廟,門楣上銘刻著:「認識你自己」(Know Thyself)一行字。原意是說,來 此問神就可以得知你的吉凶和命運了。 當時人們有任何的疑惑祈求神明的指引,都到廟前請示神諭(oracle)。不 過,值得留意的是,詮釋神論的工作屬於祭司的專利,或者更正確地說,詮釋 權屬於統治階層的貴族,因為當時祭司一言一行還得觀察貴族的臉色。十八世 紀義大利的思想家維柯(Giambatitista Vico,1668-1744)在其著作《新科學》 (New Science)中指出: [雅典]的英雄,同時也就是貴族,宣稱自己擁有神的血緣。由於這種天 賦本性,他們說諸神屬於他們的,同時以因此占卜問神的權力也屬於他 們。 然而到了西元前 594 年,梭倫(Solon)擔任雅典的執政官,他一心一意促 進雅典政治的民主化,採取不少改革措策,因此贏得不朽的美譽。這個時期, 整個希臘的思想文化也日漸進步,邁向理性,重視科學。例如,泰利斯(Thales, ca.624-554B.C.)和安那克曼德(Anaximandes,ca.611-574B.C.)等思想家大約 都生長在這個時代裡。通常我們所閱讀的希臘史都會刻劃雅典民主政治的發展 以及希臘思想的革新。不過,這些作品幾乎都將這兩大事件分別描寫,好像風 馬牛不相及一般。維柯在《新科學》中卻特別強調:梭倫轉化了「認識你自己」


3

這句名言;梭倫告誡平民百姓都應運用自己的理性思維,決定自己的所作所為, 而不是完全迷信神諭以及祭司或他人。由此可見,梭倫的貢獻在於同時促進了 雅典政治的民主化和思想的平等化。 維柯將政治社會史與知識思想史結合起來是項重要的貢獻。他的觀點不僅 可以用來說明近兩百年世界各地的史學史,而且也可以解釋台灣近幾十年來歷 史意識的覺醒。 自西元十九世紀以來,西方世界的大學裡紛紛成立歷史系,以便培養專業 史家(professional historian) 。這些由學院派養成的學者,畢業後分別佔據研究 院、大學和中學,從事研究及教學的工作。他們雖然取代了過去具有官方身分 或文人階層的業餘史家(英文通稱為 amateur historian)不過,相對來說仍然屬 於社會上的少數人。尤其這些專業史家往往偏重菁英主意,主顧由上往下觀看 歷史,忽略一般常民的生活和文化。他們所書寫的歷史,由於一向標榜理性, 遵守嚴謹平實的風格,難免矯枉過正,反而失之於刻板,不夠生動活潑,難以 卒讀。此外,近兩百年來的專業史家多半受國家主義或民族主義(nationalism) 的影響。他們有意或無異間奉國史論史(national-history discourse)為正典 (canon) ,因而輕忽地方史、弱勢族群,以及各種「他者」 (the other)的歷史。 其中比較嚴重的實例,有如薩伊德(Edward Said)在《文化與抵抗》 (Culture and Resistance)裡一篇訪談中所指出的: [新一代以色列歷史學家]耙梳各種歷史資料及檔案文件,重新檢視了以 色列的國族論述,發現他[以色列]的獨立和解放神話是奠基於對阿拉伯 人存在的否定,或擦拭,或頑固的迴避。 近二十幾年來。全世界的政治潮流比從前更加民主化,同時思想文化也更 朝向平等化,各弱勢族群逐漸取得自主發生的權利。台灣在這兩股潮流中,表 現亮麗,不落人後。如果以古希臘梭倫轉化「認識你自己」這句名言的道理, 我們再度將之轉化和深化時,可以說成,在今天這個時代裡, 「認識你自己」應 屬於每個人的權利,換句話說,人人都有表述歷史的權利,人人都是史家。所 以「大家來寫歷史」的「大家」是指社會上每個個人。為了提倡「大眾史學」 , 我曾經位「大眾史學」下定義: 每個人隨著認知能力的成長都有基本的歷史意識。在不同的社會文化中, 人人可能以不同的形式和觀點表述私領域或公領域的歷史。大眾史學一 方面以同情了解的心態,肯定每個人的歷史表述;另方面也鼓勵人人「書 寫」歷史,並且「書寫」大眾的歷史,供給社會大眾月聽。大眾史學當 然也應該發展專屬的學術及文化批評的知識體系。


4

2004 年度參與彰化縣村史計畫的撰寫者都由內而發,表示書寫村史是他 (她)們的權利和職責。例如,《瑚璉草根永靖心》的作者邱美都說: 我認為在地人有權利和義務,詮釋自己村莊的常民生活史,當下選擇撰 寫我成長的永靖鄉瑚璉村。我以歷史發展為主軸,以村民共同的生活記 憶為肢幹,融合史料、口述歷史、田野調查、在地經驗、圖像等營養素, 以報導文尋方式,期望能架構一本有跟有枝葉的書,一本有骨架又有血 肉的瑚璉村莊史來。 又如,《油車穴傳奇》的作者巫仁和說: 對家鄉土地與人們的關愛,是本能的,因為我出生在這裡,成長在這裡。 從古老的年代開始,這塊泥土便育養著無限多的生命,它們與人們的生 命都有著關連;像我的生命歷程中,便受到無數親族鄰友的照顧和鼓勵, 家鄉的每個人都有著密切的關聯。 彰化縣文化局為了促進「大家來寫村史」運動,沒有訂立任何門檻或資格 限制,原則上任何縣民都可以提出研究計畫申請書,甚至已經外出、移居其他 縣市或國家的「彰化人」也都可以參加。至於我們這幾位所謂的諮詢委員,只 是負責審查計畫申請書的可行性以及輔導研究撰寫的工作而已。

書寫哪裡的村史呢? 既然「認識你自己」屬於每個人的權利,也是「大家來寫村史」的理論依 據,於是我們可以進一步直言,在地人都有書寫自己的權利、在地人都有書寫 在地歷史的權利。人們如果打從心裡懂得這點道理,其實就是歷史意識和在地 意識的覺醒。接著,我們要追問,在地人應該書寫哪裡的「在地史」或「村史」 呢? 按古拉丁文的原意,indigenae 指「本地出生的人」由這個名詞衍生出「在 地人」的意思。由於在地人熟悉在地的人、事、物,舉凡一草一木都耳熟能詳, 所以在地人最能享有一切,進而對在地感覺滿足和喜愛。因為在地人偏愛在地 的一切,覺得在地的一切樣樣順心如意,有特色,比外地的更好,所以古拉丁 文 indigenae 最初也含有「高貴的」意思。這種感覺就是我們今天所謂「在地意 識」、「本土意識」或「鄉土意識」的源頭,相當於英文的 indigenity 或


5

parochialism。 「在地」或「村里」當然指某個「空間」 (space) 。然而「空間」是個中性 的概念,只有小大之別,沒有任何主觀的含意,所以僅僅使用「空間」的概念 來思考「在地」或「村里」是不夠的。「在地」或「村里」應該指某個「地方」 (place)。在英文裡,place 含有社會、文化,甚至歷史等主觀的因素。所以, place 也可以是 position(地位)。「地位」是主觀上的評價,當然最好能名副其 實,配合實際客觀的狀況。Place 用在地理空間上,應該是漢語裡所說的「地方」。 「地方」不僅有大小之別,而且隨著歷史及時間變遷,以繁榮、蕭條、開展、 封閉等痛景象,與周遭各「地方」的相對關係,時而處於核心位置,時而淪為 邊陲。當我們採用 place 指「地方」、「在地」或「村里」時,最好應該掌握以 下三項因素: 

它是能自成最小單元的地方。在英文裡,中古時代的 parish,指一個個的 「教區」 ,有點類似台灣早期漢人社會中所說的「祭祀文化圈」 。教區的「區」 , 或文化圈的「圈」 ,就是最小單元的「地方」 ,也是現代英文中所說的 parochial。 台灣人所說的「庄頭」 、 「村莊」 ,或原住民所說的「部落」 ,勉強類比的話, 較接近西方中古時代的「莊園」(manor),也都個自成最小的社會單元, 是最基本的 local。

它結合在地文化、社會與自然為一體,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活文化圈。人們 朝朝暮暮生活在期間,自然而然地產生認同感,形成所謂的鄉土意識、本 土意識(parochialism)或地方主義、地域主義(localism)。

它隨著時間和歷史而變遷。文化、社會和自然都是動態的,每個「地方」 的改變只有快慢緩急的差別而已,累積為小的「量變」到了一定時候可以 釀成「質變」 ,滄海成為桑田,小地方成為大的市鎮,農業社會成為工商業 社會。生活在期間的不只有個人記憶和集體記憶,而且進一步有變遷的意 識(the sense of change) 。懂得以變遷的意識思維,掌握過去、現在和未來 的互動關係,就是能以歷史思維(historical thinking)辨別事物的人,通稱 為具有歷史意識(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彰化縣民「大家來寫村史」運動所說的「村史」 ,其實只是個代用的名詞,

圖個方便而已。 「村」指的就是具有上述三項要素的 place(地方、在地、村里); 而「村史」就是這些「地方」的歷史,又稱為最小單位的「地方史」 。彰化縣文 化局期盼「村村有歷史」,意思是指每個「地方」都有本「地方史」。這些「地 方」 ,我們切忌以現行地方行政單位的村、里或鄉鎮為單位,而是具有彈性的, 甚至可以比村、里的範圍更小,只要掌握上述三項要素就不離題了。同時,彰


6

化縣文化局也鼓勵「人人寫村史」 ,意思是說每個人都有權利以自己的角度、視 野(perspective)撰寫歷史,所以每個「地方」並不限於僅寫一本「村史」而 已。「大家來寫村史」如果順利展開,其實是種社會運動,也是種文化運動。

怎樣「書寫」村史呢? 村史應該長什麼模樣?怎樣書寫呢? 任何歷史作品的生產過程,從無中生有,不外乎兩大步驟:一是史料的蒐 集和研究;另一是史書的撰寫。針對這兩個步驟,我曾經為「歷史」下定義說, 歷史ˋ對於過去事實的認知極其傳達的成果。這個定義的前半句話,涉及史料 的蒐集和研究,後半句指的就是史書的撰寫。 假使我們把史料彙編成冊,離供他人使用,這是功德無量,很有貢獻。清 代史家章學誠在《文史通義》里稱呼這類作品為「記注」 。至於作者根據史料進 一步加以歷史解釋(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然後表述(represent)出來,其成 果就是史書了(指廣義的)。章學誠說這類作品為「撰述」。 史料的蒐集以及研究貴在豐富和嚴謹。史料的數量永遠不嫌多,越豐富、 越多元就越好,只是應該嚴謹處理,加以考證排比。章學誠把這層能耐比喻成 「蕭何轉餉」 。三軍作戰,後勤人員負責轉運糧食軍備,不僅要定量,而且要及 時抵達,這需要周密的規劃,以及辛勤的執行,所以又簡稱為「方以智」。 史書的撰寫必須以自圓其說的歷史解釋,駕馭所有的史料,使得史觀主題 十分清晰。章學誠把這層功夫形容為「韓信用兵」 。主帥指揮三軍,運用之妙存 乎一心,所以又簡稱為「圓而神」。 轉寫村史的步驟和理想離不開「蕭何轉餉」和「韓信用兵」 。踏入村史的第 一步最苦惱的莫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茫茫然不知史料在哪裡?推測其因,這 多怪一般的史書,包括地方志在內,往往研究得不夠細膩或忽略底層常民。例 如,《甦醒中的王功》的作者魏金絨說: 曾參與鄉、鎮志的編寫,發現寫地方是件難事;因為相關的史料很貧乏, 察考困難;鄉野訪談所得,常有所偏,內容無法盡信;如果要求完美, 就必須廣泛蒐集,大膽推敲才有所成。如今縮小範圍寫村史,又出現相 同的問題,而困難度則有過之。 「大家來寫村史」運動的諮詢委員為了指引迷津,協助計畫撰寫者蒐集史 料,每次都利用聚會時間,以個案處理的方式,盡量提供參考意見。我們都認


7

為「從做中學」是最佳的途徑。在此僅能提出幾個原則: 

史料是多樣的,必須主動出擊。

文字的史料:鼓勵村民大家獻寶,每家的抽屜裡各類的文獻、筆記、收據…… 都可以。

語音的史料:以口述歷史的方式訪談,讓每位不善於提筆的也有發聲、表 述歷史的權利。

圖像的史料:不會自己說話的對象,例如:建築、文物、河川、一草一木 等,可以照片或速寫記實。最好是每本村始終都有幾幅自己繪製的「文化 地圖」,按照不同的時代呈現出來。 「從做中學」之後,所得的甘苦經驗往往最甜美、回味無窮。邱美都回憶

說: 緊鑼密鼓的訪談和田野調查,也許是艱鉅任務,對於瑚璉村而言卻是史 無前例,不過村民支持、期待,也願意分享,於是週末假日,四處拜訪 瑚璉的阿公阿嬤和鄉親,聆聽他們的生活故事,一位接著一位訪談,一 處接著一處踏察,很快就成為朋友。外子銘欽耐心地隨同攝影,回家立 刻在電腦上記錄或對比資料,經常是入夜還無法罷手,我的三個孩子很 獨立,也都成為小助手。有時將採訪的故事說給孩子或學生聽,沒想到 年輕的一代比誰都愛聽,因為許多生活故事,在學校往往無法深入觸及。 一年下來,有酸有甜有甘有苦,與其說是犧牲假日的休閒生活,不如說 這是最有意義的另類的休閒方式。 史料固然可貴,然而「大家來寫村史」運動的理想,是完成「寫給大眾喜 歡閱讀的歷史」,所以我們有「三不原則」:(1)不要史料彙編的作品;(2)不 要類似台灣各地方行政體系近期出版的「地方志」 ; (3)不要學院派的專著。一 般人書寫「地方志」及「村史」最容易觸犯的毛病,是未能區別「記注」和「撰 述」有何差別,結果混淆在一起不倫不類。章學誠強調說,「記注」和「撰述」 之間,「合之則兩傷」,「離之則雙美」。我們希望大家所書寫的村史屬於圓而神 的撰述,讓大家喜歡,或者給學童當作鄉土史的教材。就此而言,理論上村史 的表述應該多元而且多樣,凡是文字、語音、圖像、展演等無所不可。吳密察 教授當年所推動的計畫以是朝著這個目標。不過,萬事起頭難,彰化縣文化局 現階段所發動的「大家來寫村史」 ,策略上穩紮穩打,僅提倡「以類似報導文學 的文體,配合多種圖像(如照片、圖畫、表格、文化地圖),綜合表述」。這種 表述的體力達成一定的水準後,我們或許可再進而提倡其他體例的村史。 就整體而言,村史應該呈現常民的生活文化圈。我們不希望只記載地方長


8

官以及富貴人家而已。村史的撰寫者因為生於此、長於此,與在地人的距離比 較「黏」 ,所以個人的好惡往往主觀鮮明。每位撰寫者應當小心切忌阿諛、鄉愿。 再說,除了人物和家族外,應多描述本地昔日特殊的習俗、事件、諺語、傳說、 古地名、自然環境、動植物等等。面對自己成長的家園和村裡,除了記載正面 的「開發史」 、 「發展史」外,不妨多寫點昔日常民的辛酸血淚、挫折奮鬥過程。 村史撰寫者熱愛鄉土之餘,何妨愛之深、責之切,對地方的整體發展寫點善意 的批評以及對未來的展望?

村史運動的展望 彰化縣文化局領先全國各地,於 2004 年首度推展「大家來寫村史」計畫, 同時為了提昇縣民的興趣及研究的能力,在十一月間委託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 管理研究所舉辦「大家來寫村史研習會」,我有幸同時參加兩項工作。 「大家來寫村史」是永續經營的志業,而且最終是縣民們大家自動自發, 由下而上的運動,我們希望「人人寫村史」 、 「村村有歷史」 。透過這項運動累積 的成品,首先可以促進歷史意識和在地意識的結合與發展,其次可以使得村史 運動與鄉土教育相輔相成,密切結合,發揮最大的效果,最後形成由下而上的 自覺運動,由最小單元的村、里或地方將全縣連結在一起,並由此影響全國的 文化取向。 說明:本文引自台北市立教育大學,《2008 美術與人文教育通識教育研討會 論文集》。台北,2008 年。 作者:周樑楷,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管理研究所教授。


工作人員名單 召集人 吳學明

工作人員(依姓氏筆畫排序) 古儀瑩、朱志展、吳士青、周余霑、林柔辰、林美辰、游素美、楊 東叡、鄒佩恩、趙逸凡、鄧楨燁、鍾雅玲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