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mpass: RIHSS Handbooks
博士後的荊棘/進擊之路
面對國內高教求職市場,準博士與新科博士該如何主動出擊? 第四冊
求職準備 0 1 01
職涯暫歇與教職外的選擇 03 11 國內博士後職缺單位 02 07
參考資料 04 19
Compass: RIHSS Handbooks
博士後的荊棘/進擊之路
面對國內高教求職市場,準博士與新科博士該如何主動出擊? 第四冊
求職準備 0 1 01
職涯暫歇與教職外的選擇 03 11 國內博士後職缺單位 02 07
參考資料 04 19
博士口試尾聲聽到來自指導教授的恭喜,或是按
下畢業系統上博士論文完稿的送出鍵,用了多年青春 歲月與種種犧牲交換來的畢業證書終於到手,在完成
了博士學業之後,不論是充滿能量或是對未來焦慮,更 或是兩種情緒交織,每位博士都必須面對或多或少相
似的問題:成為博士之後,接下來呢?
隨著全球高等教育制度與市場的變遷,能在取得 博士學位之後立即進入大學教職或是研究機構的比例
逐年下降,教職市場僧多粥少的現象已經是經驗上的 共識,目前雖然缺乏全面性的統計資料可以呈現整體
的改變,如果我們來看看一些個別領域的零星數字,多 少可以想像教職市場的發展趨勢。
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曾委託團隊,對中
心電子報收信者進行科研人員的職家平衡調查,呈現 出近30年來,國內高等教育求職市場的變化。調查顯
示,在600多位完訪者的尋職軌跡中,2015-2022年間
進入高等教育求職市場者的人文社會學者,相對於前
20年間進入求職市場的前輩,更不容易無縫接軌或短
暫銜接便獲得專任教職工作,而往往需要花費數年時
間從事兼任、博後或其他暫時性的工作,才能取得專任 教職聘書。
因此,不論是經驗上的個案或是量化資料的呈現
都可以想見,在此趨勢下,近年甫獲得博士學位的新科 學者們在取得穩定專任教職的路上,很可能會遇到越 來越多的試煉。
面對高教市場轉變的現況與前景,付出了多年歲 月與高機會成本的新科博士或正在努力的博士生,如
果能對未來的學術職涯有所準備,不論是技能方面的 充實或是心理上的調適,累積多方訊息和經驗後,面臨
求職過程中種種考驗時,應能有些對應方法。本文將從 進入教職市場前的三個面向介紹:
(1)求職準備
(2)國內博士後職缺單位
(3)職涯暫歇與教職外的選擇
本文以博士後為說明對象,並不必然是將博士後
視為研究職位,更可以廣義地看成「完成博士學位之 後」可能有所助益的資訊。其中許多資訊僅是參考與建 議,每個學術領域、地域乃至個人情境都可能有顯著的 差異,還請自行參酌應用。
求職準備
對於人文社會科學的年輕學者來說,大部分是以
高等教育或研究職缺為主要目標,因此在博士班訓練
過程中,年輕學者多少會接觸到相關領域的重要學術
機構與人員,這時候就可以多方觀察職缺狀況的發展 趨勢,以便提早準備。
各項準備之中,心理層面的「準備」也是「博士後」
階段重要的一環。現今高等教育與研究環境變化快
速,雖然有少數人在完成博士學業短時間內,便順利
取得長期教職或研究職,但多數新科博士皆經歷了不 同長度的蟄伏。於是,未來的不確定性,成了「博士後」
心中焦慮與不安的主要來源。
在這段時間,各式的支持來源或求助管道十分重 要。其中同儕之間的資訊分享或是相互鼓勵,對於正
經歷求職過程的新科博士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幫 助。因此建議適度地與同儕聯繫,形成小型社群,不僅
博士後的荊棘/進擊之路
可以互通求職資訊,也能給予彼此意見,乃至具同理 心的傾聽與安慰,這些皆有助於求職的實質支援與心 理準備。
除了同儕的陪伴,在此段難以預期、無法控制又 缺乏穩定的博士後時期,將自身注意力轉移至能夠控
求職準備
制的具體準備工作,也是新科博士們把這條荊棘之路 化為進擊之路的可行方向。關於教職申請常見的文件
與準備之時程,於另一本《人社指南:博士於學術職場
的求職攻略》有仔細的介紹。而在這個或長或短的求
職過程中,有許多累積履歷的工作可以進行,本文以
下據研究、教學及計畫執行三個面向概述。
在取得學位之後、進入正式教職之前,學術寫作
不僅是求職資料的展現,也是整個學術職涯中需要不 斷從事發表的過程。
一篇學術論文的發表,從草稿開始,可能會經歷
不特定次數的投稿、退稿、回應、再修改、再投稿的迴 圈。建議讓自己同時保持不同階段的寫作專案,最好
手邊能同時有正在草稿階段、已投稿等待回應、依據 審稿意見修改等等進程,而非一篇論文發表後,才開 始下一篇論文的寫作。
學術發表不僅僅只是數量競賽,品質更需要納入 考量。然而品質不一定只著眼於頂級期刊,對於一個
年輕學者來說,能有頂級期刊的學術發表當然可以展
現其優秀的學術研究能力,但頂級期刊之所以能夠享
有學術聲譽,往往是對論文品質的嚴謹把關。換句話
說,在頂級期刊的發表很可能需要更長的匿名審查及
來回修改文稿、回應審查意見的流程,而一味追求一
級期刊的發表,對於博士們求職不見得有絕對的幫 助,建議可以也考慮其他期刊,重點是選擇學術議題 及對話的對象,讓自己能持續有學術產出相當重要。
高等教育職缺雖然看重求職者的學術研究能力,
但其重要工作卻是填補系所的教學工作空缺。因此,
如果求職者能有教學經驗,就可能有加分的效果。又
因應現階段政府推行之雙語政策,加上許多學校也有
博士後的荊棘/進擊之路
招收國際學生的需求,若能有英語授課經驗,就更可 能受到青睞。
對新科博士來說,獲得教學經驗最直接的方法是
擔任大學兼任教師。大學兼任教師不僅可獲得課堂實 際教學經驗而在履歷上加分,也能幫助自身在求職過 程中維持熱忱。因為在博士求職的過程中,不免收到 拒絕信產生挫折感,這時候從教學現場中學生的反
應,往往能找到堅持下去的動力。
求職準備
然而,兼任授課也並非是多多益善。教學的課程
準備、作業批閱,甚至是兼任教師來往學校的交通時
間成本,往往會佔去不少時間,因此,過多的兼課時數
很可能排擠掉持續學術研究及文字產出的時間。此
外,盡量不要抱持兼課就是教職入場券的想法。一些
新科博士可能認為在一個系所兼課久了,熬到系所開 出職缺,這個位子就是自己的了。這樣的想像有些時
候是不切實際的,因為一個系所招收新血的考量不是
單一因素可以控制,兼任教師並非即佔有優勢。因此,
在博士後期間能後有兼任教學經驗是好事,卻也必須
保有開放的心態並仔細衡量時間成本。
除了上述研究與教學外,在近年教育部及國科會
有別於專題研究計畫的補助政策發展下,也出現了許
多相關計畫執行的博士級研究人員職缺,包含校務研 究、大學社會責任、高等教育深根計畫、政策研究等。
這些計畫型職缺的行政工作雖然分散了研究與教學的 精力與時間,但也提供短期但固定的收入以支應生 活。同時,國內也越來越多高教職缺開始將這些相關
計畫的主持或執行經驗,列為職缺應徵的加分條件,
以因應高等教育多元發展所需的各種人才與研究計畫
補助來源。因此,在完成學業後、取得穩定教職前,或
許也可以就自身經濟、時間、經驗等方面的情況,考慮 是否應徵這些計畫下的博士級研究人員職缺。
國內相關政府單位陸續推出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 的博士後工作機會,讓甫受完博士訓練的年輕學者們
可以暫時有個棲身之所,以持續研究工作。目前國內的
博士後職缺便以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之博士級研究
人員職缺為大宗,另亦有少數研究機構提供博士後研 究職缺。本文將就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中較為常見的
博士後職缺介紹,至於特定專業領域機構之職缺,如臺
灣經濟研究院、中華經濟研究院等,請相關領域之博士 自行瞭解。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簡稱國科會)為主要補助 國內各教學研究機構來延攬博士級研究人員的經費來
源。多數的計畫須經由國內教學研究機構的研發單位
提出,僅有部分由博士級研究人員直接向國科會申請,
在申請流程上還須特別注意。以下列表整理三種每年 度固定的博士級研究人員職缺補助經費來源,相關補
助細節可至國科會網站查詢。
計畫
名稱
補助延攬人文及
社會科學博士級
研究人員
申請
期程
聘任
時長
第一期每年5月
第二期每年10月
博士後的荊棘/進擊之路
補助延攬研究學者暨 執行專題研究計畫
補助赴國外從事
博士後研究
重點
可能變動
2022年為12月中提出 申請
1年 依專題計畫核定, 1-3年
附掛於國科會
專題補助或推 動之計畫案。
2.中央研究院
由研究學者(可為博士 後)經延攬機構提出專 題研究計畫申請。
可能變動
2022年為6-7月
國內博士後職缺單位
最長2年
補助國內畢業未滿五 年之博士,前往國外 各領域排名前三十之 大學或重要研究機構 從事博士後研究。
除國科會外,中央研究院亦有「博士後研究學者培 育計畫」,延聘博士後研究學者進行獨立研究計畫。此
計畫每年有兩期的申請,第一期為每年8月,第二期為
每年1月15日至3月1日。原則上每任聘期為兩年,第一 期任期自1月1日開始,第二期則自當年7月1日開始。
此延聘計畫之申請流程,須由中央研究院所屬機 構之專任研究員擔任學術導師,並經由所屬機構推薦。
被延聘人及學術導師,皆須於中央研究院學術服務管 理系統完成線上申請作業。相關申請辦法請見中央研 究院網站及「中央研究院延聘博士後研究學者作業要 點」。
3.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本中心由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補助辦理「博士 領航計畫」,依審訂之員額聘任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之
博士從事博士後研究,此聘任依據國家科學及技術委
員會補助延攬客座科技人才作業要點辦理。不過每期 因計畫審訂之時程不一,申請時程亦有所變動,相關資
訊及辦法請留意本中心網站公告及本中心社群媒體之 訊息。
職涯暫歇與教職外的選擇
學術職涯是一條漫長的路,博士後的職位僅是其中 小小的一站,取得專任教職也並非終點。在這條路上,
在各種條件下,人人都有可能遇到不得不休息片刻、養 精蓄銳的情況,或者專任教職之外的選擇。
一般學界所稱之「博士後」,在國科會所補助之經 費中統一稱之為「延聘博士級研究人員」。然而不論聘
任經費來自何方,博士後工作皆是計畫性質之勞務工 作,也就是具有固定合約時長的約聘工作,享有勞工保 險及就業保險的福利。所以根據就業保險法之規定,定
期契約之勞工在契約屆滿之後的一個月之內,依然未就 職新的工作,即為失業,符合申請失業給付的範圍。
失業給付每月給付的金額為投保金額的六成,依今 (2023)年勞動部勞工保險局公告的勞工保險投保薪資 分級表,博士後職位的薪資應都落於最高的第十三級,
也就是投保金額為45,800元左右。失業給付的金額為
博士後的荊棘/進擊之路
此投保金額的六成,即27,480元左右,至多可領六個 月。另外,又可依照扶養雙親或未成年子女獲得額外的 加成。
因此,若是由於各種不可抗力之因素,面臨職涯不
得不中斷的情況,不要忘了自己就職時支付的就業保險 所提供的保障。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失業給付相關辦 法中對於定期契約之勞工的失業認定較為嚴格,一般不
職涯暫歇與教職外的選擇
定期契約僅需取得非自願離職書即可,但因定期契約之
勞工須於契約屆滿之後的一個月都未有任何工作,才能
被認定為失業,就算只是定期契約屆滿後擔任計時的臨 時工作,都可能因為依然保有勞工保險,而不符合失業
的認定條件,影響申請失業給付的資格或金額計算,因 此還請特別留意。
雖然取得博士學位本身就是耗費了多年歲月、用眾
多機會換來的漫長投資,但博士訓練完成之後,也許不 盡然要把求職之路只是侷限在大專院校的教職。
也有些人取得博士學位後,轉往非學術界的領域,
比如有社會學博士,因專注於能源相關議題之社會學研
究,發現原來臺灣民眾對綠色能源是非常有興趣的,只
是往往缺乏技術與資金,因而與工程領域的夥伴共同創
辦了串連民間太陽能發電的能源新創事業;也有歷史學
博士,因創辦了知識普及網站,而獲得學術出版社總編 輯之職務。人文社會科學可以接觸的面向十分廣泛,博
士的學術研究訓練,其中所包含的知識、方法、乃至書 寫與溝通,在學術之外的領域也有應用與發展的機會。
換句話說,對於年輕學者而言,是否要設定求職的 停損點?堅持下去或是轉換跑道?都還須仔細思考與規
劃,並透過行動將知識應用的範疇擴展至不同的領域,
才有機會發現不同的可能,而窗外是否真有藍天,需要 留待個人發掘。
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博士後工作,是近年來因應國 內高教求職市場的變化而逐漸發展出的職缺。這些職缺
讓甫取得博士學位的新進研究學者,可以在尚未取得穩 定教職之前,依然維持前沿研究的量能,並利用機會充 實教學、服務等其他高等教育工作所需的技能。希望透
過本文,為新進學者們在取得博士學位之後、取得專任 教職之前,提供一些有所助益的資訊與可以思考的準備
方向,期盼新進學者在高等教育這條充滿荊棘的道路
博士後的荊棘/進擊之路
上,也有善用機會、主動進擊,為自己的學術專業與職 涯打造出萬里晴雲的康莊大道。
職涯暫歇與教職外的選擇
•Kelsky, K. (2015). The Professor Is In: The Essential Guide to Turing Your Ph.D. Into A Job. New York: Three Rivers Press.
•王維邦、郭真蘭、巫麗雪、陳語婕(2023)。〈國科會人社電子報收
信者職家平衡調查:上台、前台與後台的生命點滴〉。《多聲部島 語》第40期,頁25-32。
https://reurl.cc/941N8a
•何思瑩(2022)。〈啟航吧!黃庭頎分享學術菜鳥的時尚生活〉。
《多聲部島語》第38期,頁23-28。
https://reurl.cc/OvE3Z3
•李宗興(2022)。〈奮游之際與上岸之後:臺大吳澤玫分享一個人
文學者的苦與樂〉。《多聲部島語》第37期,頁28-32。
https://reurl.cc/QXWA0p
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Research Institute for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
博士後的荊棘/進擊之路
為讓學界更加了解人社中心提供的服務或補助,針對學界較關注 之議題製作「人社指南」系列手冊。規劃與本中心業務、學術寫作 等相關主題,使學術資訊及成果更加普及。
發行人:何明修
作者:李宗興
校審:花亦芬
美術設計:葉湘雯
責任編輯:杜翌靖
發刊日期:2023年7月
地址:100029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一段97號9樓
電話:+886-2-23511099
傳真:+886-2-23511090
意見信箱:ntucahss@ntu.edu.tw
國科會人社中心官網 人社指南系列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