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册:第二课 鱼我所欲也

Page 1

第二课 鱼我所欲也 孟子

YH PNG


目录 CONTENTS

YH PNG

01

作者

02

提示

03

原文 & 译文

04

问题与实践


01 作者 孟子

YH PNG


01

作者简介 轲 名 ____

子舆 字 ____

尊称

性善 主张 ______ 与 ______ 仁政 孔子 学说继承了 _______,

“亚 ______ 圣”

并称“ 孔孟 ______” 儒家 _____ 代表人物


01

题解

01

题目选自文章的第一句

02

论辩体


01

简说

《孟子 · 告子 • 选自 __________ 上》

本文选自先秦 诸子散文 ____________

人性本善 • 孟子主张 _________

鱼 和 熊掌 • 本文内容以 ____ ______ 设 义重于生 义重于利 喻,阐明了 _________ 、 _________ 的道 理。 “ 舍生取 • 强调 _____________ 义”

1

简说

2 3


01

主旨 本文赞扬了那些重义轻身、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 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道义和 利益,不要失去‘善’的本心。


01

何谓“本心” 人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即所谓“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 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这些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 从《鱼我所欲也》全文里看,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 02 么情况之下,仁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即使是生死关 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 01

03

如果丧失“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鱼我 所欲也》重谈的是羞恶之心,即“义”。


0 2

原文 & 译文 第一段:点出“舍生取义”“ 第二段:以事例说明生命的可贵 第三段:从正反面论述

YH PNG


01 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点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鱼,是我想要的东西; 下

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

在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之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我宁愿舍弃鲜鱼而选择熊掌了。

生命,也是我想要的;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在生命和正义不能同时获得的情况下,我宁愿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

正义,也是我想要的。


01

第一段

第一步骤:推论论据的过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 gǒu 得也; 生命本是我喜欢的 , (但是)喜欢的东西还是比生命更重要,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wù , wù 。 不义

死亦我所恶

所恶

有甚于死者,

死亡本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东西还有超过的死亡的,

故患有所不辟 bì 也。

所以(面对)灾祸我也不回逃避。

为了“义”可以“舍生” ;即使死掉,也不做“不 义”的事。


01

第一段

第二步骤:“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当作最重要的事,那么在生 命感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是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如果人们所珍爱的没有什么比得上生命,那么能保住生命的手段为什么不采用呢?

使人之所恶 wù 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没有什么比上死亡,那么,一切可以避开灾祸的事为什么不去做?


01

题解 1. 第一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

2. 在这段落中,体现出“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 答) 答: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儿 3. 由本段落中说明的道理概括出的成语是什么?它的现代意义是什么 ? 答:舍生取义


02 第二段:正面论述,人们把正义看得比生命重要。

一箪 dān 食,一豆羹 gēng ,得之则生,弗 fú 得则 一碗米饭,

一种肉汤,

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变回饿死,

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这就是“义”

(可是)恶声恶气地递给对方,(就是)过路得饿汉都不愿接受;

蹴 cù 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xiè 也。

用脚踢着(踩踏过)给人吃,(就连)乞丐也不屑看它一眼。

正面事例告诉我 们,人在生死的 时候,可以考验 一个人的品德。


02 第三段:从反面理论,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 wèi )宫室之美 (但)有人面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分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了。这些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只是)为了住宅的华丽,

(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过去宁愿送命

妻妾( qiè )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yú )?乡为( wèi )身

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去做这种(不义)的事;

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 wéi )之;

说明丧失“本 心”的表现,这 就是“见利忘 义”。


02 第三段:从反面理论,舍义取利是丧失本心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 wéi 之;乡为身死而不受 过去宁可送死也不肯接受, 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去做这种事; 过去宁可牺牲也不肯接受 ,今为 wèi 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 wéi这种不义的做法不可以停止不做吗? 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现在却为了所认识得穷人感激 我而去做这种事; ?

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羞恶廉耻之心)。

此之谓失其本心。

从前为了礼义, 宁愿死也不接受 别人的施舍


01

全文题目 第一段

第一段 问题一

Q:“ 舍生取义”的舍 义是什么?

问题二

Q: 作者以哪两个例子来论证正义比 生命珍贵?

第三段 Q:” 此 之 谓 失 其 本 心 ” 一 句 中 的 “此”及“本心”分别指什么?

问题三 问题五

题目

第二段 Q 作者以哪些例子说明人们都有守 住正义的本性。

问题四

第一段 Q:“ 贤人”与一般人有何差 别?


其义”的前提是在二者不可得兼下,人会舍弃 生命而选择守住正义。

问题一

答:舍生取义是人皆有本性。孟子认为“舍身

问题一


1. 不为生存苟且偷生 2. 不以任何手段以躲避灾祸而放弃正义

问题二

答:

问题一


每个人皆有守住正义的本心,只有贤人在任何 情况之下始终不丧失这种本性而已。

问题三

答:

问题一


路过的饿汉和贫困低贱的乞丐皆不愿接受别人 侮辱性的施舍。

问题四

答:

问题一


“ 此”指的是为住宅之美、妻妾侍奉及穷朋友的感 激而接受不符合礼的优厚俸禄。 “ 本心”就是人皆有羞恶之心,也就是“义”

问题五

答:

问题一


总结全文 (正) 嗟来之食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义存于心

2 、乞人

1 、宫室之 美

(反)万钟之禄

2 、妻妾之 奉 3 、所识穷 乏 者得 我

排比论证

见利忘义

1 、行道之人


谢谢观赏 YH PNG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