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册华文(参考书)

Page 1


目录 序

单元

课文

页数

1.

第一单元

诸子散文

2.

第一课

孔子论“仁”

孔子

3

3.

第二课

鱼我所欲也

孟子

11

4.

第三课

劝学

荀子

18

5.

第四课

奇妙的克隆

谈家桢

25

6.

第八课

归园田居

陶渊明

27

7.

第九课

饮酒(其五)

陶渊明

31

8.

第十课

短歌行

曹操

33

9.

第十一课

燕歌行

曹丕

35

10.

第十二课

情诗

曹植

37

11.

第十三课

林教头风雪山神 庙

施耐奄

38

12.

第十四课

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

39

13.

第十五课

群英会蒋干中计

罗贯中

41

14.

第十七课

与妻诀别书

林觉民

44

15.

第十八课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50

1


日期:____________

高二华文上册

2019

第一单元 诸子散文 儒者的风范 壹、单元说明 1. 何谓先秦?先秦,泛指秦代之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何谓先秦散文?先秦,主要指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的散文。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兴起,针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评论,展开论辩, 或提出各自主张,或者书立说,蔚为风尚,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4.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先秦诸子包括各种学术流派,主要有儒、道、阴阳、法、 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 5. 本单元所选都是儒家著作。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继承周代的“礼”,提出“仁”的 主张。 6. 孟子和荀子是孔子的继承者,孟子主要继承孔子的“仁”,提出“性善”的观点, 主张实行“仁政”,强调“舍生取义”;荀子则主要继承孔子的“礼”。 7. 秦散文可分为两大类? A)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左传》、《国语》、《战国策》_______________ B)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哲学著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诸子各学派之间的区别主要是人生价值观与政治观点各有不同,他们的作品主要是 以语录题为主。如:《论语》、《荀子》。 9. 这些著作中的许多篇章,无论是在文体叙述、描写人物、论辩道理,以及结构篇章 和运用语言方面,都风格迥异,各自精彩,也有很高的造诣,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 着极深的影响。 10. 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诸子散文根据文章的结构形式和表达水平,大致分为三阶 段: a) 语录体阶段:《论语》、《墨子》 b) 对话体阶段:《孟子》、《庄子》 c) 专题论文阶段:《荀子》、《韩非子》

Page | 1


日期:____________

高二华文上册

2019

11. 本单元的三篇文章,分别选自《论语》、《孟子》、《荀子》这三部儒家经典, 是先秦诸子散文发展三个阶段的代表作品,体现,代表着三个阶段诸子散文的不同 精神风貌与写作特色。 12. 《论语》作为语录体的代表,主要是记言,其中多半以简短的谈话和问答,用简练 的语言表达观点,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展人物的形象,体现了第一阶段散文的水平。 13. 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

Page | 2


日期:____________

高二华文上册

2019

第一课 孔子论“仁”

孔子

壹、作者 ▪ 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 ▪ 春秋末期鲁国人,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 创始人。 ▪ 他晚年回到鲁国整理编订《诗》、《尚书》、《春秋》等文化 典籍。 ▪ 他创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被 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 ▪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 主张中庸之道,一生大力推行效法周礼;政治上提倡“导 之以德,齐之以礼”,即所谓的“德治”。 ▪ 孔子一生的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 的经典。

贰、提示 一、《论语》是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主要记录孔子与弟子的言语行事。真实呈现 了孔子的思想。全书二十篇,共万余字,每篇又分为若干章,是了解孔子思想学说的主 要资料。南宋时期,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二、《论语》一书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入朝鲜和日本,在本课文章分别选自《述而》、 《颜渊》、《雍也》篇,阐述孔子“仁”的中心思想。 三、“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内容,也是孔子衡量和评价一切人事的最高标准。 四、“仁”是 1.孔子的核心思想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衡量和评价一切人事的最高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我欲仁,斯仁至矣”什么意思? 人本身要有道德自觉和主动性,只要愿意,即能“择善固执”就有可能达到仁的境界。 Page | 3


日期:____________

高二华文上册

2019

六、“克己复礼”什么意思? 每个人只要能够按礼的要求来克制,约束自己,就可以人人成为君子,也可以实现理想 的大同世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人焉”什么意思? 每个人都应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冲动的情绪,和不正确的言行。使自己的视,听, 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即社会道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什么意思? 实行“仁”的重要原则,能够“推已及人,将心比心”,亦即能承认他人的价值,关心 他人之生存与发展,这是从积极意义上去实践“仁”的途径和方法。________________

叁、课文简析 一、《述而》第 30 章 (原):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子曰:“仁道难道很远吗?只要我内心想到仁,仁自然就来了。”__________ (解释): 1.“仁”远吗? “不远,一点都不远”,“仁”就在我们的思想意识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是“仁”? 平时对人的态度温和恭敬,对待工作认真,严谨,负责任等等。____________________ 仁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言行举止,就在待人接物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这里的“仁”,强调的是人人都有“仁心”,怎么说? 每个人都被各种欲望和现实利于包裹着,只要恢复本心,仁就来了。难就难在如何抛弃 私欲和利益,时时刻刻保持仁,处在“仁”的境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ge | 4


日期:____________

2019

高二华文上册

4.“仁”是孔子向往的标准,很难致,几乎无人能及。但,这里孔子却说“仁”并不 远,只要想到“仁”,“仁”就到。这句话中有两个“仁”,那两个? a)一个人的境界水平就可以达到“仁”,这是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仁进入内心,让人开始朝着仁去努力,这是仁的行为和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 5.要达到“仁”的境界难吗?为什么?难在什么地方? a)仁不是人的某种品格,而是诸多优秀品格综合体。勇敢,正直,诚信谦虚,忍让,谨 慎,自律,自尊,同情,自控,都是仁的种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仁不是一时一刻之间能完成的事,而是时时刻刻,终其一生的工作。______________

二、《颜渊》第 1 章 (原)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人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 哉?” (译)子曰:“克制自己(约束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使言语行动都合于 礼),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人都将称赞你是个仁人。修养仁 德全靠自己,难道还要靠别人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 颜渊曰:“请问其目” (译)颜渊曰:“请问实行仁的具体细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译)子曰:“不符合礼的不要看,不符合礼的不要听,不符合礼的不要说,不符合礼 的不要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我虽然愚昧,请让我照着您的这些话去做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释): Page | 5


日期:____________

高二华文上册

2019

1.“克己复礼仁”什么意思? ▪

这里孔子对仁的定义是用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 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_______________

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克己复礼”的意思在于——“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人。”为什么? 对于颜回来说,孔子并不是要他能以德服人,以至于天下百姓都投奔而来,拥戴颜回为 王者。但是能让天下之人都视颜回为“仁人”,从而翕然从之,在道德上皈依之,这应 该是孔子所期待的最理想的境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一人在追求理想或目标时,虽未必能达到,却是可以努力的。所以孔子鼓励颜回 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怎么说? 虽然目标如此高远难及,但起步并不难,这就和上一章说过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 仁至矣”是同一个道理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终颜回再问“其目”时,目标决心都有了,接下来应该怎么实现的问题了。孔子一 连回答四句。意思所指?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意思很明显,凡是一切不合礼的事情 都不能做,这种难度实在是“非人”的,恐怕也只有颜回这样“安贫乐道”之人才能接 受得了。颜回最后是勇敢的承诺“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相信以颜回的性格,做到 这些要求,应该是一件愉快而且神圣的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ge | 6


日期:____________

高二华文上册

2019

三、《雍也》第 30 章 (原)子贡曰:“如有博施予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译)子贡曰::“假如有一个人,他能够给老百姓很多恩惠又能周济众人,这个人怎 么样呢?可以说他是仁人了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已欲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己。” (译)孔子说:“那何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帝、舜帝大概也很难做到啊! 所谓仁人,就是自己要自强,同时也使得别人能自强;自己要过得好,同时也使别人过 得好。凡事能够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这就是实践仁道的方法了。” (解释) 1.孔子告诉子贡要怎样做才可以成为仁者?(那一句话)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圣”的境界,圣是要关乎社会,关乎天下的,比如尧舜这样 的圣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认为的“仁”应该怎样? “仁”,就是自己想要做什么,便帮助别人也能做到。凡事就是要从自身做起,推己及 人,将心比心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仁”应该如何? 仁的对象要是你身边的人,是你所及见的人,这就是实现仁的方法。可见,关键还是一 个对象的问题。仁的对象是个体,而圣的对象则是天下。事实上,仁的推己及人,推远 了,那就是圣。仁正是通向圣的一个必经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ge | 7


日期:____________

高二华文上册

2019

【补充资料】 孔子的学说译“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仁”首先指示一种情感,即“爱 人”,首先从父子,兄弟间的情亲出发,由此推己及人,即所谓“忠殊之道”从而达到 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和谐。孔子对于仁,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实现了仁,就能完成了完 满的自我人生。他的思想经过孟子和其他儒家弟子的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思 想;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奉为“至圣先师”,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位深有影响力 的人物。 《述而》第 30 章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远吗?孔子在这里的意思就是说“不远”, 一点也不远;“仁”就在我们的思想意识中。我们平日对人,态度温和或恭敬,对待工 作认真,严谨,负责人等等这些都是仁。不管平常人眼中“仁”是多么的高深,不管大 儒的释文里的“仁”是如何深奥,其实仁就是日常生活里,就在言行举止,就在待人接 物中。孔子所说的这些道理,所做的这些事,每个人想做都做得到。所以,孔子才说 “仁,离我们不远”。 孔子这里的“仁”,强调的是人人都有的“仁心”。虽然,它总是被各种欲望和现 实利益包裹着,只要恢复本心,仁就来了。但难就难在人如何抛弃私欲和利益,时时刻 刻保持仁,处在“仁”这境,做到时时刻刻仁义为先呢?老实说,不可能。所以,孔子 在这里强调一个人有没有“欲仁”的想法,只要仁在心,“我欲仁,斯仁至矣”,这是 一种主观的想法和努力。孔子还说:“有一日能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论 语·里仁》)

可见,仁不是难事,只是大多数人以利益为先,没有这种想法罢了。

仁,在孔子以往的标准中,是很难达致的,几乎可说是无人能及。但是这里孔子说 仁并不远,只要我想到“仁”,“仁”就到了。这样说不矛盾吗?其实,这句话中的两 个仁,还是不同的。等一个“仁”,可指一个人的境界水平达到的仁,这是目标。第二 个仁,是指仁入了内心,让人能开始朝着“仁”去努力,这里仁的行为和方向,简单来 说,要达到终点,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最难得,是心里所想,能付诸行动,这就变得容 易了。“我欲仁,斯仁至矣。”之所以能如此,是因为仁是内心的,不假外求,只要心 动了,就等于起了个头,接着去做就是,因为“为仁由己”。

Page | 8


日期:____________

高二华文上册

2019

孔子的“仁”是他最高的标准,要达到仁的境界难吗?其一,“仁”不是人的某一 种品格,而是诸多优秀品格综合体。勇敢,正直,诚信,谦虚,忍让,谨慎。自律,自 尊,同情,爱善,自控,耐挫等都是属于仁的种类,也都是“仁”的范畴。其二,“仁” 不是一时一刻之间完成的事,而是时时刻刻,终其一生的工作。一次的仁行事并不难, 难得是一辈子以仁行事。综述上述两点,“仁”确实离我们不远,因为我们“做不到”。

《颜渊》第 1 章 颜回问什么是仁?孔子弟子中,问仁的不少。但孔子每次的回答都不一样,因为因 材施教。孔子是针对问者的不足提出要求。而对于这几个几乎没有缺点,最出色的弟子 颜回,孔子的回答分成三个部分。第一句“克己复礼为仁”,这里的孔子对人的定义是 用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 礼在外在,二者紧密结合的。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 “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的遵守礼的规定。这里孔子的思想核 心内容贯穿了《论语》一书。 “克己复礼”的意思所指——“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人。”当然对于颜回来说, 孔子并不是他能以德服人,以至于天下百姓都投奔而来,拥戴颜回为王者。但是能让天 下之人都视颜回为“仁人”,从而翕然从之,在道德皈依之,这应该是孔子所期待的理 想境界吧。虽然孔子并不一定认为颜回能达到这个境界,但这也是他和颜回都要追求的 目标。虽然未必达到,却是可以努力的。所以,孔子鼓励他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 哉”。虽然目标如此高远难记及,但起步并不难,这就和上一章说过的“仁远乎哉?我 欲仁,斯仁至矣”是同一个道理。 于是,颜回再问“其目”。目标和决心都有了,接下来是怎么实现的问题了。这里 孔子一连回答四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意思很明显,烦 死一切不合礼的事情都不能做,这种难度实在是“非人”的,恐怕也只有颜回这样“安 贫乐道”之人才能接受了。颜回最后是勇敢的承诺“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相信以 颜回的性格,做到这些要求,应该是一件愉快而且神圣的事。

Page | 9


日期:____________

高二华文上册

2019

《雍也》第 30 章 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够对民众广博施予,并且救济他们,怎样?可以称作是仁人 吗?”孔子说:“这哪里是仁人能做的事,一定要是圣人才能做到!”这里子贡想的太 高了,因为“仁”和“圣”还是有区别的。在孔子的回答中,“博施予民而能济众”是 “圣”的境界,圣是要关乎社会,关乎天下的,比如尧舜圣王。所以,孔子说,尧舜都 难以做到,更何况是普通人呢?尧舜的地位和条件都心有余而力不住,更何况是子贡呢! 接下来,孔子告诉子贡要怎样才能成为仁者——“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这也是孔子实行“仁”的重要原则。“仁”就是自己想要做什么,变帮助 辨认能做到。简易来说,凡事就是要从自身做起,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意思。孔子认 为,仁的对象要是你身边的仁,是你所及见的人,这就是实现仁的方法。仁的对象是个 体,而圣的对象是天下。事实上,仁的推己及人,,推远了,那就是圣。仁正是通向圣 的一个必经阶段。

Page | 10


日期:____________

高二华文上册

2019

第二课 鱼我所欲也孟子

孟子

壹、作者 ▪ ▪ ▪ ▪ ▪

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邹山东(哪里 人)。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有亚圣之称; 他推崇并继承孔子的学说,后世并称他们为孔孟。 孟子主张性善与仁政,认为治天下者把善良之心推及天下百 姓,就可以实行仁政。 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记载保留在他与门人弟子合著的 《孟子》一书中。

贰、提示 1.《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知上》。《孟子》现存七篇,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也是中国古代极富特色的论辩体散文专集。 2.《孟子》文章的写作技巧比之《论语》有明显的发展,其中有些章节比较怅,论证充 分,已经具有论文的规模。 3.《鱼我所欲也》即体现《孟子》的散文艺术特色,在文中巧妙的运用了比喻、对比等 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4.《告子》主要阐述的是人性的问题。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认为人生而就有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5.只要不是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6.这篇文章从理论出发,以鱼和熊掌设喻,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 理。

Page | 11


日期:____________

高二华文上册

2019

叁、原文&译文 第一段:舍生取义:鱼与熊掌作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译文

鱼,我所欲也;

鱼,是我想要的东西;

熊掌,亦我所欲也。

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

二者不可得兼,

在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情况之下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我宁愿舍弃鲜鱼而选择熊掌了。

生,亦我所欲也;

生命,也是我想要的;

义,亦我所欲也。

正义,也是我想要的。

二者不可得兼,

在生命和正义不能同时获得的情况下, 1

舍生而取义者也 。

我宁愿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

生亦我所欲,

生命本是我喜欢的,

所欲有甚于生者,

但是喜欢的东西还是比生命更重要,

故不为苟(gǒu)得也;

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死亦我所恶(wù),

死亡本是我厌恶的 3

第一层: 1.本文主旨:舍生取义 中心论点 :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 者 第二层: 2.推理论证的过程 3. 为 了 “ 义 ” 可 以 “ 舍 生”;即使死掉,也不做 “不义”的事。 义:生、义,舍生而取义 不义:甚至死者,如使人 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 以的生者和不用也?

所恶(wù)有甚于死者 ,

我厌恶的东西还有超过的死亡的,

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所以面对灾祸我也不回逃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果人们所珍爱的没有什么比得上生命, 第三层: 那么能保住生命的手段为什么不采用呢? “爱惜生命”和“惧怕 死亡”当作最重要的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没有什么比上死亡, 事,那么在生命感受到 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 那么,一切可以避开灾祸的事为什么不去 就是失去准则,做出让 做? 人不齿的事情. 用某种不义的手段就可以苟全生命有的人 却不愿去做;

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 者,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这样看来,(他们)一定有比生命更看重 的东西(义),

所恶(wù)有甚于死者。

一定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不义)了。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不仅进是圣人(有德行的仁)有这种本 性,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每个人都有这种本性啊,只不过贤人最终 能不丧失罢了。

Page | 12


日期:____________

高二华文上册

2019

肆、练习&实践 1.第一层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段落中,体现出“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本段落中说明的道理概括出的成语是什么?它的现代意义是什么? 舍生取义 4 在此段落中,作者一开头就写“鱼”与“熊掌”有什么作用?试分析。 鱼和熊掌价值贵贱不同,作者假设当这两者不能同时得到,必然舍弃鱼(贱),而选取 熊掌(贵);同理,生命和正义的价值不同。正义要比生命重要的多,二者不能同时的 到的情况之下,必然舍弃生命选取正义。这里运用了类比推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中 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三层也是本段最后一句,“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一句 话能让了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是心”(向善之心),却只有“贤者”才能 做到“舍生取义”。你如何解释这句话? 人人都有“是心”(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 “贤者”能够“勿丧”而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ge | 13


日期:____________

高二华文上册

2019

第二段:运用了举例论证来说明一般人面对考验时的表现。 原文

译文

一箪(dān)食,

一碗米饭,

一豆羹(gēng),

一种肉汤

得之则生,

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

弗(fú)得则死。

得不到变回饿死

呼尔而与之,

(可是)恶声恶气地递给对方

行道之人弗受;

(就是)过路得饿汉都不愿接受;

蹴(cù)尔 1 而与之,

用脚踢着(踩踏过)给人吃,

乞人不屑(xiè)也 2。

(就连)乞丐也不屑看它一眼。

1. 行道之人”与“乞丐” 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 有丧失本心的表现。这就 是“义” 2. 以路人,乞人不受“嗟 jie 来之食”的正面事例告 诉我们,人在生死的时 候,可以考验一个人的品 德。

【问题】: 1.孟子以一个例子去论证来说明一般人面对考验的表现。试解释与举例。 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 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 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

译文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但)有人面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分是否 符合礼义就接受它了。

万钟 1 于我何加焉!

这些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

为(wèi)宫室之美,

(只是)为了住宅的华丽,

妻妾(qiè)之奉,

妻妾的侍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yú)?

和我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2

乡为(wèi)身死而不受 ,

过去宁愿送命也不接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wéi)之;

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去做这种(不 义)的事;

1. 一个人受“不辨礼 义”而受“万种”俸禄 的反面事例,说明丧失 “本心”的表现,这就 是“见利忘义”。

2.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 死也不接受别人的施舍

Page | 14


日期:____________

高二华文上册

乡为身死而不受,

过去宁可送死也不肯接受,

今为妻妾之奉为(wéi)之;

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去做这种事;

乡为身死而不受,

过去宁可牺牲也不肯接受

今为(wèi)所识穷乏者得

现在却为了所认识得穷人感激我而去做 这种事。

我而为(wéi)之;

这种不义的做法

是亦不可以已乎?

不可以停止不做吗?

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羞恶廉耻之 心)。

2019

【问题】: 1.这一段,作者举了一个“不辨礼义”而受“万种”俸禄的反面例子,说明一个人丧失 “本心”的表现,这就是“见利忘义”。请问作者以那两个作对比,显示出两种不同的 人。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 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找出段落中运用排比,对比的修辞手法。请举例,并论述。

Page | 15


日期:____________

高二华文上册

2019

【补充资料】 《孟子·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就有向善的种子,所 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 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 “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的萌芽形态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 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仁。因此,放到《鱼我所欲也》全文来看,本文讲 的就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之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 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作出 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鱼我所欲也》着重谈的是人要有羞恶之心,即“义”,文中提出“生”和“义” 不能兼顾的情况之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 “本心“,而那些”义“上有亏的人即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 文章三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三层意思: 第一层,提出本文“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这论点由”鱼与熊掌“这两个比喻, 作出”舍鱼而取熊掌也“的结论;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 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是推理论证的过程。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和阐释。这里用了两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作者从正面来讲,虽然生命是我喜爱的但是,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 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虽然死亡是我厌恶的,但是,我所厌恶的东 西还有甚至死亡的,因此即使是死亡之患,我有时也不避开它。这里所说的“甚至生者 “就是指义所说的“甚至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 掉,也不做“不义”的事。接着(第二步骤),作者则从反面来申述观点:如果人们所 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呢?如果 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亡,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 呢?这里隐含着的意思是,一旦把“爱惜生命”和“恐惧死亡”当做最重要的事。最终, 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因为隐含着这样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 生,……则凡可以隐患者何不为也?”这两句话,具有警惕人心的作用。

Page | 16


日期:____________

高二华文上册

2019

第三层即是本段最后一句话,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是心”(向善的 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勿丧”而已。 第二段,运用了举例论证来说明一般人面对考验时的表现。作者以路人,乞人不 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事例告诉哦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羮”,当它 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 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 “与”乞丐“都不屑之食,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这就是“义”。 第三段,这里再举一个“不辨礼义”而受“万种”俸禄的反面事例,说明丧失 “本心”的表现,这就是“见利忘义”。接着作者将“一箪食,一豆羮”与“万种”作 对比,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显示出两种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则失去本 心;按财富的数量来说,“万种”自然是多的,但是,“万种”决定的“宫室之美,妻 妾之奉,所识贫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羮”却是“弗得则死”决定的事生命, 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通过这样的对比,让人认识将”礼义“抛在脑后,探求贪求 富贵的行为是多么不值得;也让人醒悟”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所以人么应 该时时保持警惕,反省自己不能”见利忘义“,保有”本心“才行。 作者拿两类人的表现,突出“重利忘义“这种现象的严重性,侧面表达了孟子对 这种做法的坚决否定,再次强调他”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雄 辩的力量。

Page | 17


日期:____________

高二华文上册

2019

第三课 劝学

荀子

壹、作者 ▪ 荀子(约前 313-前 238),名况,战国末期人。 ▪ 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时人尊称荀卿,汉代人称他 为孙卿。 ▪ 他是先秦儒家的后期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却又和 早于他的孟子形成了对立的两个思想流派。 ▪ 孟子主张性善, 荀子主张性恶。他认为人的天性是恶的, 善是后人为的,并由此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也不是先天 赋予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与教育逐渐培养而成。 ▪ 荀子的著作很多,后人把他编成《荀子》一书。

贰、提示 1.在先秦诸子中,荀子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所以后人把《劝学》编在《荀子》 32 篇的第一篇,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 2.“劝”在本文是劝勉、鼓励的意思。《劝学》即劝勉、鼓励人们勤奋学习。文 中作者反复论证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学习和积累 取得的;即使是圣人的思想,也可以在不断学习和积累中具备。 3.所以,任何人应该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专一,不停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 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Page | 18


日期:____________

高二华文上册

2019

叁、原文&译文 原文

译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靛青是从蓝色中提取的,但它比蓝 2 ; 色的颜色更青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冰是由水凝结成的,它比谁更冷。 木直中绳, 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 3 輮以为轮 , 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 其曲中规。 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 虽有槁暴, 即使又晒干了, 不复挺者, 也不会再挺直, 輮使之然也。 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 故木受绳则直, 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 4 金就砺则利 , 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 了。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 自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就聪慧明达,行为不会犯错误了。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1

1. 一、学习的意义非常 重要 二、学习应该采取哪 些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2. 说明客观事物经 过一定的变化过程, 可以有所发展,有所 提高。 3. 说明事物经过一 定(后天、人为)的 变化,就可以改变原 来的状态 4.道理论证,推论仁 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 才能达到“知名而行 无过”

肆、练习与实践 1.劝学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的学习意义是学习的重要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从文中找出比喻句。 a)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 发展,有所提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直木“以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后天,人为)的变化,就可以改变原 来的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用“故”归纳上文,进一步举“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做道理论证,论 证出人们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名而行无过”。______________ Page | 19


日期:____________

原文 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 1 矣, 不如登高 2 之博见 也。 登高而招, 臂非加长 3 也, 而见者远 4; 顺风而呼 2, 声非加疾 3 也, 而闻者彰 4。 假舆马 2 者, 非利足 3 也, 而致千里; 假舟楫 2 者, 非能水 3 也, 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高二华文上册

2019

译文 我曾经整日思索, 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 我曾经踮起脚跟远望, 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

第二段:论述学习 的作用,学习可以 弥补不足 1. 说明学习的显著

登高招手, 手臂并没有加长, 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 顺着风呼喊, 声音并没有加大, 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 不是脚走的快, 却能到达千里之外; 借助船只的人, 不是自己能游泳, 却能横渡江河。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仁没有差别, 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效果。 2.反复说明只要懂 得借助外物,就能 获得“见者远” “闻者彰”“致千 里”“绝江河”的 良好效果。 3. 凭借外界条件的 帮助才能取得的, 从而说明人只能借 助学习,才能弥补 自己的不足,取得 更显著的成效。

练习与实践: 1.第二段是论述学习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找出文中的比喻句 a) 先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正面阐述和“跂望”,“不如登 高而望”的形象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运用日常生活常用的情况:“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 楫”四个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ge | 20


日期:____________

高二华文上册

原文

译文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1; 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 2 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 3,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 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 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 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 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 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 就不能远达千里; 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 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 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的很远, 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 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 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 不停的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 却能上吃泥土, 下饮泉水, 是因为它心专一; 螃蟹有六只腿,两只大钳 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 是因为它浮躁不专心的缘故。

2019

第三段:学习的 方法和态度 1. 说明知识需要 “逐步积累” 2. 如何做到积累 对比,说明主观 条件的好坏,不 是学习的决定因 素。坚持不懈才 是学习的关键 3. 两个比喻正反 对照,说明学习 做到积累还要专 一。

练习与实践: 1.第三段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可分为哪三种,并找出比喻句? a) 积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b) 坚持——“骐骥一跃,功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不舍, 朽木不折”、“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c) 专心——“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 六跪而二蟞,非蛇鳝之穴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Page | 21


日期:____________

高二华文上册

2019

2.词语整理

a)多音字——见课文,请逐字填入拼音 ▪ 兴:(xìng)

高兴

/ (xīng) 兴起

▪ 省:(xǐng) 反省 ▪ 暴:(p ù )

/ (shěng) 省会

槁暴 / (b ào ) 暴力

▪ 中:(zhōng) 中间 ▪ 参:(cān)

/ (zhòng) 中计

参考 / (cēn) 参差/(shēn)

人参

b)形似字——见课文,请逐字填入拼音与解释 ▪ ▪ ▪ ▪ ▪ ▪ ▪ ▪ ▪ ▪ ▪ ▪ ▪ ▪

锲(qiè):锲 qiè而不舍 /契(qì):契约 己(jǐ):自己 /巳(sì)巳时/己(yǐ):已经 歧 (qí):歧途___________________/伎(jì):伎俩/跂而望 輮(róu):輮以为轮 槁(g ǎ o):枯槁 暴(pù):槁暴 彰(zhāng):表彰 楫(jì):舟楫 兴(xìng):高兴 跬(kuǐ):跬步——古人以跨出移交为“跬”,跨两脚为“步” 骥(jì):骏马 驽(nú):劣马十驾——烈马拉车连走十天 镂(lòu):原指在金属上刻,现泛指雕刻 螯(ào):蟹钳

c)请回答课本中课文与实践第三题的练习。(抄题)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转折关系 表递进关系

3.顺风而呼,声非如疾也( 表修饰关系 4.蟹六跪而二螯(

表并列关系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6.吾尝终日而思矣(

) )

表承接关系

表修饰关系

) )

Page | 22


日期:____________

2019

高二华文上册

【附录资料】 荀子即是思想家,又兼长于文学,在战国诸子中,他与孟子、庄子对后世影 响最深。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 又善用与比喻。《荀子》一书,由《论语》的语录体,《孟子》的论辩式问题, 发展成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散文的进一步成熟。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品,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全文共由 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 容,途径等有关问题。本文节选自《荀子·劝学》的第 1,3,6,着重论述学习的重 要意义及应持的态度和方法,以“学不可以己“作为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 全文三段,分别叙述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文章开宗明义,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 不可以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争取的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 止。接着作者用了五个比喻,来论证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 有所提高。直木“以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后天、人为)的变化,就可以 改变原来的状态。然后,用“故”归纳上文,进一步举“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 利”做道理论证,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 界。后面这两个比喻并列说明;人只有经过“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 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学问的人。 第二部分,论述学习的作用。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 先用“终日而思”“不知须臾之所学”的正面阐述和“跂望”“不如登高而望” 的形象比喻,说明学习的显著效果(作用)。接着用日常生活常见的情况,如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反复说明只要懂得 借助外物,就能获得“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良好效果。 说明这种效果的获得,并非人本身拥有什么不同的条件,“臂非加长”“声非加 疾”“非利足”“非能水”,而只是因为“登高”“顺丰”“假舆马”“假舟楫” 的缘故,也就是“善假于物”,即凭借外界条件的帮助才取得的,从而说明人只 Page | 23


日期:____________

2019

高二华文上册

要能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然后根据这个道理, 指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结论,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 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主要是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总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 着重说明知识需要“逐步累积”;第二层次说明学习贵在“持之以恒”;第三层 次着重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这三层的意思层层深入,内在联系十分紧密。 作者首先从两个正面比喻,说明“积土成山,可以兴风雨”“积水成渊,可 以生蛟龙”所以有这样的功效,全赖于“积累”;再推论到人如果能“积善成德” 就能达到“神明自得,圣心自焉”的境界。接着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知跬步” “不积小流”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海“。正面翻找,说明”积“与“不积” 效果完全不同。 第二层次说明要如何做到积累。作者运用了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 “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说学习 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才会有所成就。这里从“舍”与“不舍”来论述学习贵在坚持不懈的道理。 最后一层次,作者则用蚯蚓和螃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学习做到积累还 要专一。他举蚯蚓“用心一”和螃蟹“用心躁”设喻,进行对比,形象地说明学 习上尽管各自的主、客观条件不同,但学习要成功,就必须用心专一不能浮躁, 才能获得成功。

Page | 24


日期:____________

高二华文上册

2019

第四课 奇妙的克隆

谈家桢

壹、作者 ▪ 谈家桢(1909-2008),浙江宁波人,国际遗传学家,中 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也是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 他为遗传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 中国第一遗传学专业,创建了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组建 了第一个生命科学院,有中国遗传学斗泰之称。 ▪ 2008 年获选赛默飞世尔特约之年度生命科学十大科技风云 人物。

贰、提示 1.本文选自《中华科技》1997 年第 4 期的文章。 2.这是一篇科学原理和实践根据,发掘科学趣味性,如实展现科学真理的科普文学作品。 3.文章详细阐明关于克隆的科学知识与其作为“无性繁殖”的奥秘,介绍克隆研究的发 展和成绩,同时提醒大家要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严肃的考虑“克隆”的意义和带 来的影响等几个问题,使克隆技术能造福人类。 4.“克隆”是一门很深奥的科学,作者先通过普通的例子,运用多种方法说明,由浅入 深讲解了克隆技术的本质,随后介绍克隆的技术与重大突破,再说明克隆造福人类的巨 大意义,最后在提出作者本身对“克隆”技术的负面影响的冷静思考。

Page | 25


日期:____________

2019

高二华文上册

叁、练习与实践 见课文,请依据课文回答问题。 1.“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那些方法说明? 举例子:列举人们熟悉的生物现象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________ 释义(下定义):对克隆一词溯源并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用:引《西游记》中拔毛变猴的故事,生动形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克隆”突出特点是什么? 无性繁殖的生物科技 3.“克隆鲫鱼出世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克 隆试验”呢?文中这种安排有什么好处? 克隆试验”按两条线索说明: 一、是从中国的写到外国的。突出我国科学家在克隆研究中的成就和贡献。 二、是从鱼类、两栖类再到哺乳类。体现 “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为下 文克隆羊的诞生作铺垫。 4.“克隆羊”诞生,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克隆羊的诞生在世界引起了轰动,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它标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进展和重大突破,而且,“这个结果证明:动物体 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 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二是它既可能是人类的福音,也可能成为人类的凶兆,也就是说,它既可以为人 类造福,也可能给人类造成危害。5.克隆技术能够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与弊处?

Page | 26


日期:____________

高二华文上册

2019

第八课 归园田居

陶渊明

壹、作者 ▪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

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他是魏晋南北朝(那个时期)杰出的诗人。

陶渊明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_的开创 者。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知天命 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他的内容主要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 三大类,极受后人推崇,有《陶渊 明集》传世。

贰、提示 1.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担任县令,然而八十岁的他,便以不愿“为五 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的理由,弃官回故乡。 2.归乡后,创作第一首诗歌《归园田居》组诗五首,也是其诗当做最著名的诗歌之一。 3.诗歌起首四句,请简略概述。 首两句:揭示诗人弃官之缘由。诗人真诚率直,喜爱田园生活的个性。诗人一路歌咏田 园归隐的恬美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后两句:点出诗歌的中心思想,厌倦了官场生活,如今回归田园,过着纯朴自然地日 子,才是他理想的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ge | 27


日期:____________

高二华文上册

2019

叁、 原文&译文 诗歌简析:毫不掩饰地表示自己本性热爱山水田园,无法适应官场应酬逢迎 原文

译文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1

误落尘网 中,一去三十 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2 。

从小没有适应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就 爱好山野。 误限尘世罗网中,一去就十三年。 关在笼子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 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开荒南野 3 际,守拙 4 归园 田。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守正不阿 的愚拙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 5 八九 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 5 罗堂 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 间。 榆树、柳树隐蔽依稀可见,李树罗列在 厅堂前。 远远的住人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 风轻柔的飘扬。 狗在深巷里吠叫,鸡在桑树顶啼鸣。

狗吠深巷中,鸡鸣 6 桑树 颠。 户庭无尘杂 7,虚室有余 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8 。

门庭前没有尘俗杂事,宁静的屋子里有 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 归耕园田了。

1.指官府生活的污浊与拘 束 2.当官十三年,念念不忘 心系园 田 3.诗人欲退归之处 4. 认为既然自己无法适应 官场的陋习,不如抱守着 自己的愚拙 5. 细数归隐后的居家环境 (静态地 描摹庭院近景)

6.细数归隐后的居家环境 (动态地描写村落、炊烟 与家禽等一远一近的景物 7. 体现出诗人居家环境的 窗明几净外,更应 该指向 诗人任官时不得不委屈本 性去苟合的尘俗杂事 8. 体现出诗人居家环境的 窗明几净外,更应 该指向 诗人任官时不得不委屈本 性去苟合的尘俗杂事

Page | 28


日期:____________

高二华文上册

2019

肆、练习与实 1.归园田居突出表现诗人厌恶官场和热爱田园生活感情。 2.“归园田居“的题眼是归。 3.试探索“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入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找出诗歌中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试从诗中找出诗人用来比喻官场和仕途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认同陶渊明弃官归隐的做法吗?请尝试设想诗人归隐后可能面对的难

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ge | 29


日期:____________

高二华文上册

2019

第九课 饮酒(其五)陶渊明 壹、提示 1. 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陶渊明陆续创作了《饮酒》二十首。 2. 组诗只有九首直接描写到酒,然而每一首都是诗人酒醉后慷慨的心声, 所以提 名为《饮酒》。 3. 本诗是组诗的第五首。全诗主要揭示自然哲学主张。

贰、原文&译文 原文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 1 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 2 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地方, 却从没有车马喧闹声。 问我怎能如此, 心灵避离尘俗,所处之地自然也幽静邈远。 在东篱才采撷清菊,心情闲适徜徉 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黄昏之时的山中气息好, 鸟儿成群结伴而还。 这其中有着人生的自然意趣, 想说明时却不晓得该如何用准确的语言来表 达。

1.主张归隐重在心志不在 行迹 2. 体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 中无比闲适、惬意的心 情,以及返璞归真的心 境。

叁、练习与译文 1.如果见陶渊明厌恶官场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的人生基点要建立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ge | 30


日期:____________

高二华文上册

2019

第十课 短歌行

曹操

壹、作者 ▪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毫 州)人。

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与文学家。

曹操的出身微贱,但却是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 造者,卒后被追谥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曹操的诗歌,现存二十首余,除了一部分反映汉末人民的 苦难生活之外,主要集中抒发自己统一天下的政治抱负。

他的诗风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有诗文集《魏武帝》传世。

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植、曹丕、曹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贰、提示 1. 《短歌行》是一首乐府诗,属于《相合歌辞·平调曲》。 2.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写曹操和孙权决战前,在明月当空下,与长江上置酒设乐, 慷慨高歌短歌行。

叁、原文&译文 原文

译文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何时还能如此?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1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郁思愁难以忘怀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2

以什么排解忧闷?只有美酒才可开怀。

1.人生这美好的聚会的 机会是不会太多,在面 对酒杯的时候,你就应 该尽情的欢乐,否则还 要等到什么时候。 2. 诗 人 感 叹 韶 光 苦 短,如朝露般容易流 逝。面对如此无奈的困 境,应当如何排遣呢?

Page | 31


日期:____________

高二华文上册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3

那穿着青领的学子,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盼望你们来相助,我徘徊沉吟到如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鹿群嗷嗷欢鸣,悠然自得地食野草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4

一旦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请宾客。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当空悬挂的皓月,何时可以拾取?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我久蓄于怀的忧愤,喷涌而出不能中断。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远方宾客踏着田间小路,屈驾前来探望我。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彼此聚合谈心宴饮,心里都怀念着往日情谊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明日升起,星星闪烁,寻巢乌鹊向南方飞去。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有才有它们的栖身之

2019

第二层:表达作者 求贤若渴、尊重贤 才的思想感情,说 明贤才若来投奔于 已,必将极尽礼节 招待他。 3.这真是一份诗人 的才情,引发诗人 感发,向往之情。 4. 表面上写良辰 美景,设酒作乐, 欢宴宾客,骨子里 却是透露诗人因为 时间的紧迫,而欲 在有生之年,急招 贤才来辅助他完成 轰轰烈王业的心 情。

所?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高山不辞土石裁剪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 阔。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才能使天下新都归向 我。

1.《短歌行》的中心思想一首诗人言之制作,一则感叹时光易逝,一则表露了急欲招贤 才以建立王业的政治抱负。 2。诗歌运用许多具体象征性的词语,试写出以下词语的象征意义。 A)朝露:时光 B) 子衿:贤才 C) 明月:贤才

Page | 32


日期:____________

高二华文上册

2019

第十一课 燕歌行

曹丕

壹、作者 • 曹丕(187-226),字子恒,曹操次子,沛国谯(今安徽省毫州 人)。 •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与文学家,同时也是曹魏的开国皇帝, 死后谥“文”,故世称魏文帝。 • 曹丕存诗约四十首,主要分为三类题材,即宴游,抒情言志以 及征人思乡与征妇思夫。 • 明人辑有《魏文帝集》,今人编有《魏武帝魏文帝诗注》。

贰、提示 1.《燕歌行》是一首乐府诗,属于《相合歌辞·平调曲》。 2.《燕歌行》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诗歌。 3.本诗是现存最早一首完整的文人七言诗。 4.本诗主要反映中国古代闺中妇女思念远游迟迟不归的丈夫,在无奈又无力之下,唯有 独守空闰,援琴暗泣,盼望能与丈夫早日相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ge | 33


日期:____________

高二华文上册

2019

叁、原文&译文 这是一首完整的文人七言诗。诗中细腻描绘中国古代闺妇对远游不归的丈夫深切的思念 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风萧瑟天气凉,

秋风萧瑟天气清冷

草木摇落露为霜,1

草木凋残白露凝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燕群辞别归去,雁鸟向南飞

2.自然界的鸟儿都知

念君客游思断肠,2

我肝肠寸断思念寸断地思念出外远游

道依时赋归而对照丈

的良人

夫迟迟不归,叫闺中

1.秋天的景色

思妇情何以堪。

慊慊思归恋故乡,

你每天伤心失意的思念故乡,

何为淹留寄他方?

为何却不久留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我孤零零的空守闺房

3.显示女主人公孤零

忧来思君不敢忘,

忧愁时思念你不能忘怀

零地守着空闺,忧伤

不觉泪下沾衣裳。

不知不觉泪珠下落,沾湿了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

拿过古琴拨弄发出丝丝哀怨

短歌微吟不能长。

3

得落下泪珠。 拿来古琴来拨弄,准 备排遣伤怀。

歌声短促似续还断。

明月皎皎照我床,

皎洁明亮的月光照着我的空床,

诗人不解他们到底犯

星汉西流夜未央。

银河沉沉向西转夜还未尽。

了什么罪,竟然要接

牵牛织女遥相望,

牵牛织女远远地互相凝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你们究竟有什么罪过只限于喜鹊搭桥 值日才能相会?

受这个惩罚。 借牛郎织女来比喻, 表达夫妇无法团聚的 悲哀。

Page | 34


日期:____________

高二华文上册

2019

第十二课 情诗

曹植

壹、作者 ▪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第三子,沛国谯(今安徽省毫州 市)是三国时期曹魏的著名诗人。 ▪ 曹植生前封为陈王,死后谥号“思”,世称陈思王。 ▪ 曹植前期诗歌多书写他的理想和抱负,充满浪漫的情调;后期则 集中抒发自己和朋友受迫害后的悲愤。 ▪ 诗歌文采与风骨兼备,是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 曹植对后代的影响大,后人评价也最高,谢灵运赞誉他“才高八 斗”。 ▪ 宋人辑有《曹子建集》。

贰、提示 1.曹植什么时候创作情诗,已经无法考据。不过可以推测的是诗人有感于战乱频繁,徭 役忧民,写诗来揭露民生疾苦,希望能感发上位者,停止发动战争。 2.情诗这首诗歌主要叙述征夫被迫长戊戌,迟迟不得归家,而借诗来抒发家园的思念之 情,也反映了古代中国徭役制度对广大人民的迫害。

Page | 35


日期:____________

高二华文上册

2019

叁、诗词赏析 原文

译文

微阴翳阳景,

阴霾遮蔽了阳光,

清风飘我衣。

清风吹起我的衣襟

游鱼潜绿水,

游鱼潜沉于清澈的水中

翔鸟薄天飞。

翱翔鸟儿迫近于天际

眇眇客行士,

那渺远的征夫,

遥役不得归。

苦于服役而归期末卜

始出严霜结,

启程之日,严霜冻结

今来白露晞。

如今归来,白露已干

游子叹《黍离》,

游子借《黍离》来忧叹行役之苦

处者歌《式微》。

家人以《式微》来哀吟盼归之悲

慷慨对嘉宾,

面对嘉宾表现出慷慨的姿容,

凄怆内伤悲。

却把悲痛凄然隐忍心中。

Page | 36


日期:____________

高二华文上册

2019

第十三课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施耐奄

壹、作者 ▪

施耐奄(约 1296-1370),原名施彦端, 字肇端,号子安, 别 号耐焉。

江苏兴化人,元末明初小说

编著了长篇小说《水浒》。

贰、提示 1. 《水浒》又名《水浒传》, 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长篇章回小说。 2. 书名源自文中起义英雄聚义之地“梁山泊”。 3. “浒”是水边的意思 4. 水浒传是民间长期流传着演述北宋末年农民领袖宋江事迹的话本。 5. 全书主要讲述以宋江为首 108 位英雄好汉和女中豪杰,因不堪被官府压迫而群起 反抗,最后尽会于梁山泊的事迹。 6. 小说中歌颂英雄豪杰的反抗与斗争精神, 揭露北宋朝廷的黑暗腐败。

叁、故事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第 1 段):写林冲沧州遇旧知。这是故事的开端,交代出林冲与高俅的矛 盾,林冲与李小二的亲密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第 2-4 段): 写陆虞候密谋害林冲。进一步揭示林冲与高俅的矛盾,陆虞候 在文中是高俅的代理人。故事情节在发展,预示着新的冲突的到来。 第三部分(第 5-6): 过渡,林冲买刀寻仇人不得,心下渐渐怠慢了。林冲接受了看管 草料场的任务,与李小二作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部分(第 7-16 段): 写林冲风雪夜山神庙复仇。这是全文的高潮和结局。

Page | 37


日期:____________

高二华文上册

2019

肆、人物形象 1.林冲的人物形象? ①安于现状,逆来顺受。②心地善良,侠义济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刚强、正直,性急。④做事细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如何运用伏笔? 一是开头交代林冲在沧州城外偶遇故人李小二。二是接管草料场后,沽酒途中意外碰到 的山神庙。这山神庙则替林冲预设了个避难所,也给陆谦等人的自我暴露提供了一个契 机,使矛盾双方再次交会、冲突,从而最终完成林冲由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的性格转变。 3.本文如何运用虚笔? 虚空并非真停止,它是将情节牵涉到的一方隐蔽于情节另一方的叙述之中,一虚一实, 似断实续。陆谦谋害林冲的阴谋初露端倪,作者却故意虚晃一枪,先写林冲接管草料 场。让林冲接管草料场正是陆谦陷害林冲的一条毒计,是实施密谋的开始。________ 4.本文如何运用暗示与衬垫的方法刻画林冲? 作者综合运用暗示、衬垫、烘云托月等手法,不仅将林冲刻画得栩栩如生,就连景物、 环境和细节的描写也气韵生动。对林冲的刻画多用暗示、衬垫。____________________

Page | 38


日期:____________

2019

高二华文上册

第十四课 林黛玉进贾府

曹雪芹

壹、作者 ▪ 曹雪芹(约 1716-1763),名霑(zhān),字梦阮,号雪 芹、芹圃(pǔ)、芹溪。清代小说家、诗人。 ▪ 他的祖先是汉人,加入满洲籍,属正白旗。 ▪ 曹雪芹生于繁华,卒于零落,这一生不寻常的经历,为他 创作《红楼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贰、提示 1.《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全书共一百二十回,后四十回据说是高鹗续写得。 2.这部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小说,是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续写的”,“字字看来皆是 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作品”。 3.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背景,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 过贾府兴衰历史的叙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趋势。 4.作品对众多人物的刻画描写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a) 林黛玉:体弱多病,风流态度和言谈举止的不俗,无以伦比的姿容,神韵的风 采 b) 凤姐:贵族少妇的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王宝玉: 叛逆,眉目清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王熙凤:泼辣刁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ge | 39


日期:____________

高二华文上册

2019

叁、练习&实践 1.林黛玉进贾府,为什么要“步步留心,时时留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 路”? 表示他“寄人篱下”的心境。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姐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 祖母。她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有很强的自卑感。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____ 2.贾府个个都“敛声屏气”,为什么独有王熙凤“放延无礼”? 这是作者透过林黛玉的眼光,感受,给王熙凤的一个总评价。她的第一次出场可谓与众 不同,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穿戴则是珠光宝气,说起话来更是八面玲珑,乖巧机变。 她的“放延无理”是由她在贾府中的地位决定的。她是贾家太太邢夫人的儿媳,又是二 太太王夫人的内侄女,在这个大家族中的地位特殊。作为贾府的管事少奶奶,她独掌这 个封建世家内务大权,决定着众多人的命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雪芹是通过怎样的描写方法来刻划王熙凤这个任务的典型性格的? 王熙凤的感情变化线索是先表恭维,后表同情,最后是表关心。她一见林黛玉,有几个 动作十分引人注目,包括“携着,打凉、送至、笑道、试泪、转悲为喜、问”。这些动 词鲜明地表现了他虚情假意的精明能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世人眼里,贾宝玉是个怎样的人物?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他? 作者先借王夫人之口,对他的性格特点做了一番渲染,称他是“混世魔王”,叮咛林黛 玉不要理他,而黛玉也听母亲说过这位表格“顽劣异常”。再以批判的眼光对宝玉进行 贬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ge | 40


日期:____________

2019

高二华文上册

第十五课 群英会蒋干中计

罗贯中

壹、作者 ▪ 罗贯中(约 1330-1400),名本,字贯中, 号湖海散人。一说是 山西太原人。 ▪ 元末名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 他经历社会动乱,曾参与农民起义,明统一后专心从事文学创 作。 ▪ 有关他生平资料保存下来的不多,从他作品中课看出他对黑暗 腐败的黑暗腐败的封建政治很不满,痛恨暴君暴政,主张施仁 政,行王道,向往一种统一,安定的政治局面。 ▪ 代表作是《三国演义》,。还有其他杂剧,小说等。

贰、提示 1.《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中国第一部著名的长篇章回小说。 2.作者是以西晋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为依据,再吸收民间流传的故事,戏曲,平话 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此书。 3.这部历史小说取材于东汉末年魏、蜀、吴之间复杂而又惊心动魄的政治与军事,记述 时间漫长,人物众多,物件复杂,形象分明,有助于了解这个时期的历史物件。 4.书中塑造了一系列鲜明地典型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 飞等人。

Page | 41


日期:____________

高二华文上册

2019

叁、练习&实践 1.本文的情节主线是什么?周瑜用了什么方法出去蔡瑁和张允? 周瑜是借刀杀人的反间计。他诱骗蒋干盗书,离间蔡、张与曹操的关系,借蒋干、曹操 之手杀了蔡、张二将,除掉东吴的水军大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暗窥”“曹军水寨是一个秘密的军事活动。为什么周瑜却要“带着鼓乐”,还要 “鼓乐齐奏”? 这是周瑜为了试探地方的虚实并显示已方水上的优势的精心安排,同时表现了他从容沉 着的儒将风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周瑜为什么要毁书斩使?两军大战三江口选起,这与本文的中心有什么关系? 课文的中心是周瑜巧设反间计,借曹操之手,杀曹营水军督察蔡瑁,张允。他之所以杀 蔡,张二将,因为他们俩在曹营中的地位有关。由于周瑜“毁书斩使”才有“三江口” 之战;由于曹操三江口战败,才有蔡、张训练水军之举;由于两人整治水军得法,引来 周瑜窥寨,使他产生要“除此二人”的想法。交代周瑜施用“反间计”的情节发展____ 4.本段着重写些什么?曹操为什么吃败仗?回去后怎么做? 着重写曹操初战周瑜、撤兵败回,以及他“立水寨”,训练水兵。__________________ 曹操一失败,一方面由于“不习水战”,另一方面突出周瑜善于调兵遣兵。__________ 5.第三段,周瑜初战得胜,挫败了敌人的锐气,但它并不轻敌,还连夜亲去侦查战败后 的曹营水寨,一看之下,大吃一惊。他看到了什么?这个新的阵势是由谁部署的?周瑜 对此有什么想法? 他看到曹军新操练水军,井井有条,声势浩大,“沿江一带分为二十四座水面,以大船 居于外为城廓,小船居于内可通来往。至晚点上灯火,照得天心水面通红”,这阵势令 他心惊,觉得这两人“深的水军之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第五-6 段,蒋干是来说降的,他说了没?周瑜是如何堵住他的嘴的?后来,周瑜又是 如何进一步蒋干始终没有机会开口的? 周瑜先声夺人,一见蒋干就直接问他“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课耶”蒋干一眼洞察,惊 讶不已,无话可说。在群英会上,周瑜有当众宣布“此吾同窗契友……”不是曹家说课, 令太慈作监酒。宴席之后,看到堆积如山的粮草,显示其兵将实力,又说话表示自己对 孙权的忠诚和东吴人心的团结 Page | 42


日期:____________

高二华文上册

2019

7.第 7-8 段,周瑜怎样设计让蒋干得以看到那封“假密信”? 周瑜“今日见了故人”,一方面表面亲热,“笑而挽其臂”。蒋干觉得周瑜还没忘记他 们是“同窗契友”,以为周瑜对他信任,自己也就减少了防备之心。另一方面,周瑜装 醉酣睡,时而“大笑畅饮”。在群英会上喝醉,被逼与周瑜共枕,结果看到这封假密信。 8.第 8 段,虽说假信编造的十分周密,但才智过人的周瑜又要为什么另外安排一连串迷 惑蒋干的手段。这些迷惑手段有哪些? 周瑜的反间计,包括:“密信,梦话,假密报”三个部分。密信主要的,而后两者则使 蒋干对密信深信不疑。周瑜装说梦话,“叫你看曹贼之首”,又醒来假装不知床上睡的 是谁,使得蒋干误以为他是“酒后吐真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九段讲了什么内容? 将周瑜的反间计结果,意思令到曹操中计,杀了蔡、张两人。二是周瑜计成,保持了自 己一方水上的优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曹操杀蔡、张二人后,课文为什么还要选入“细作探知”一段作尾声? 开端为他们设计除此两人,然后可以破曹相呼应,使得全文情节完整,不仅为了交代周 瑜反间计的成功,还为曹操失去水军将领,由优势化为劣势,对于接下来的赤壁大战, 曹败吴胜的结果留下伏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ge | 43


日期:____________

高二华文上册

2019

第十七课 与妻诀别书

林觉民

壹、作者 • 林觉民(1877-1911)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 • 少时厌恶科举,遵父命应考童生,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忘 万户侯” • 林觉民曾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1 年初回国参加孙中山 领导的同盟会,4 月 27 日失败被俘,从容就义,牺牲时年仅 24 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 著有论文《愿爱》,《驳康有为物质救国论》,小说《莫那国 之犯人》,翻译《六国宪法论》等。

贰、提示 1.《与妻诀别书》形式上是一封家书,实际上是一篇感情真挚 ,说理深刻 ,感人至深的 抒情散文。 2.这是一篇反映一个民主主义革命战士高尚的内心世界,表达了革命者的生死观和幸福 观。 3.这是林觉民 1911 年 4 月 24 日离家去广州的路上,深夜时在一帕方巾上给妻子留的遗 言。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思绪澎湃,委婉曲折的叙说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于处于水 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大爱。 4.文章紧紧围绕着“屋子爱汝”“诚愿与汝相守以死”,但“为天下人谋永福也”,而 又不能不“忍舍汝而死”这一矛盾复杂的感情和崇高的精神,撼人魂魄。

Page | 44


日期:____________

2019

高二华文上册

叁、原文&译文 原文

译文 1

意映卿卿如晤 :

意映爱妻,见字如见面: 2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吾

我现在用这封信跟你永别了!我写这封信

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

的时候,还是世上的一个人,你看到这封

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

信的时候,我已经成为阴间的一个鬼了。

一鬼。

我写这封信,泪珠和笔墨一起洒落下来, 不忍写完而想搁笔。又担心你不能体察我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

的心思,以为我忍心抛弃你而死,以为我

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

不知道你是多么不想让我死,所以我就强

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

忍着悲痛给你说这些话。

本段作为“遗书” 的开端,简要地说 明自己写这封遗书 的原因和悲痛的心 情。 1. 旧时夫妻或好友 之间表示亲爱称 “卿”,连称“卿 卿”更加亲昵。 2. 开门见山,点名 这是绝笔书,直接 抒情,生死离别悲 痛之情迎面而来。

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 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

我极其爱你,就是爱你的这个念头,使我

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

勇敢走向死亡啊!我自从结识你以后,常

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

常希望天下相爱的人能够结成夫妻;然而

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 犬 3,称心快意,几家能够? 司马青衫 4,吾不能学太上之 忘情 5 也。语云,仁者“老吾 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

3. 比喻清朝统治者 及其爪牙的残酷和 黑.

4. 白居易《琵琶 行》:“座中泣下 遍地是腥血阴雨,满街是凶狠狼犬,有几 谁最多?江州司马 青衫湿”作者说他 家能够心满意足快乐地过日子呢? 想白居易一样是有 人民的灾难使我像白居易那样泪青衫,我 情人,表达自己对 天下不幸遭遇深切 不能学古代圣人那样忘情啊!古语说: 同情。

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

“有仁爱心肠的人,尊敬家里的长辈从而 5. 意思指修养最高 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家里的儿女 的人,忘了喜怒哀

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

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我扩充一片

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爱你的心,去帮助天下人也能爱自己所爱 死了,他非常悲

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

的人,所以我才敢在你之前赴死,而照顾 说:“一个小孩子 嘛,何至于这样悲 不到你了。

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

乐之情。

西晋王衍的小儿子 哀,山简就劝他

哀?”

Page | 45


日期:____________

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 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高二华文上册

2019

你要体谅这份苦心,在哭泣之余,也为全 王衍说:“最上等 的那种圣人能以忘 国人民的幸福着想,应该也就乐意牺牲你 情,最下等的人够 不上谈情,那么, 我个人的幸福,替全国同胞求永久的幸福 能够钟情,正是我 们这等人。 了。请不要悲伤!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

你记不记得四五年前某个晚上,我曾经告

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

诉你说:“与其让我先死,不如你比我先

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

死。”你刚听这话很生气,后来经过我委

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

婉的解释,你虽然不说我的话是对我先死

吾言为是,而亦无辞相答。

而痛苦留给你,我是不忍心。我的意思是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

说凭你的纤柔,一定经受不住失去我的悲

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

痛,我先死而把痛苦留给你,我是不忍心

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

的;所以宁愿让你先死,我来承担一切的

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

悲痛。

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吾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

唉!哪里料到我终究比你先死呢?我确确

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

实实不能忘记你啊!回忆后街后我们的

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

家,进入大门穿过长廊,经过前厅和后

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厅,再拐三四个弯。有个小厅,小厅旁有 个房间就是我们夫妻住的地方。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

新婚的三四个月,恰巧是冬天十五日前

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

后,窗外月光透过稀疏的梅枝照射下来,

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

月色和梅影迷蒙相映;我跟你肩并肩手拉

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

手,轻声细语,何事不谈?何情不诉?现

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

在回想起来,只剩满面泪痕了。

痕!

又回想起六七年前,我离家又回来时,你 哭着对我说:“希望你今后远走,一定得

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 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

事先告诉我,我愿意跟着你一起去。”我 也已经答应了你。十几天前我回到家中, Page | 46


日期:____________

高二华文上册

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

就想顺便把这次的行动的事告诉你,等到

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

跟你相对时,又开不了口,;况且因为你

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

已经怀孕了,更担心你不能承受悲痛,所

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

以只有天天喝酒求得一醉。唉!当时我内

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

心的悲痛,是不能用笔墨来形容的。

2019

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 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 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 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

我确实希望跟你相依为命直到老死,但根

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

据现在的局势来看,天灾可以让人死去,

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

盗贼横行可以让人死去,国家被列强分瓜

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

时可以让人死去,贪官污吏虐待平民百姓

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

可以让人死去,我们这一代一身处今天的

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

中国,国内每个地方每个时刻都可以让人

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

死去,当那时让我眼睁睁看着我死,我能

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

这样做么?还是你能这样做么?即使能够

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

不是,而我们夫妻离散不能相见,白白地

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

食两人望眼欲穿,尸骨化为石头,试问自

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

古以来有几对夫妻能破镜而又重圆的呢?

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

这胜利又是死别更加痛苦,该怎么办呢?

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

今天我跟你幸运地好好活着。但国家人民

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人不

不应当死却死了和不愿意分离被迫分离

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

的,多得不能用数字来计算,像我们这样

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

有情有义的人,能忍受得了吗?这就是我

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

之所以敢断然地(为革命)牺牲而舍你不

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

顾的原因啊。我现在死了毫无遗憾,国家

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

大事成不成功还有同志们继续奋斗。

同志者在。 Page | 47


日期:____________

高二华文上册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

依新现已五岁,转眼就会长大成人,你可

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

要好好抚育他,让他像我一样(也以天下

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

国家为念)。你腹中怀着孩子,我猜是女

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

孩,是女孩一定像你,那我心里就很欣慰

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

了。或许又是个男孩,那么也要教育他以

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

父亲的志向作为志向,这样我死了以后还

也,甚幸甚幸!

有两个意洞在啊。这很好啊!

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

我家以后的生活该会很贫困,贫困不要

苦,清静过日而已。

紧,清静些过日子罢了。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

我现在跟你没什么话说了。我在九泉之

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

下,远远听到你的哭声,一定也哭着与你

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

相应和。我平时不相信有鬼,现在又希望

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

它真有。如今有人说什么死人与活人之间

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

有心电感应,我也希望他们说的是真实,

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

那么我死后,我的灵魂还依依不舍地陪伴

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在你身旁,你不必因为失去伴侣而悲伤

2019

了。 吾生平未尝以吾所志语汝,

我平日从没有把我的志向告诉你,是不对

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

的地方,然而告诉了你,又恐怕你天天给

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

我担忧,我为过牺牲,即使是死一百次我

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

都不会推辞,可是让你为此担忧,的确不

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

是我愿意的。我爱你到了极点,所以为你

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

考虑的事只怕不够周全。你有幸嫁给我,

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

又怎么不幸而生在今天的中国。唉!方巾

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

短小而情谊深长,没有写完的心里话,还

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

有成上万,你能想象得到的。我现在不能

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

见到你了,你舍不得我,大概会常常在梦

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

里见到我吧!悲痛极了。 Page | 48


日期:____________

高二华文上册

2019

可摹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 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 梦中寻我乎!一恸! 辛亥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

辛亥年三月二十六日夜间四更时间,意洞

手书。

亲笔。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

家里的伯母叔母们都通晓文字,你有不明

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

白的地方,希望他们指教,应当完全了解

为幸

我的心意才好。

肆、练习&实践 1、文章第二段中说“无允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 也”,而在第 4 段末又说“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则是简单的重复还是论述 的深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卒不忍而独善其身”一句的含义为何?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乌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ge | 49


日期:____________

2019

高二华文上册

第十八课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壹、作者 ▪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 字介甫,晚号半山,临川人,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卒谥文,又称王文公。 ▪ 他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后世称他 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词、散文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 就,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 ▪ 著有《临川先生集》、《王荆公诗文集》。

贰、提示 1. 司马谏议,即当时担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1019-1086) 2. 司马光,字君实,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3. 他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因为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被宋神宗降职出判西 京御史台。 4. 哲宗即位后,取消了王安石变法,任用司马光为宰相。 5. 他主持编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6. “书”是一种文体,也是书信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 7. 《答司马谏议书》即是“回给司马谏大夫的信”之意。这是一篇书信体驳论文,是 议论文中的答辩体,也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8. 宋神宗熙二年(1069),身为参加政事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第二年,司马光 (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余字的长信《与王介甫书》, 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恢复旧制。 9.本文是作者的复信,信中对司马光的种种指责(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断 然驳斥,并反击当时的士大夫阶层(暗中包括司马光)在“习于苟且”、“不恤国事,

Page | 50


日期:____________

2019

高二华文上册

同俗自媚于众”,最后表示变法是义之所在,“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就算举世 责难,也绝无商量的余地。

叁、原文&译文 原文 某启:

译文 安石敬启:

第一段:

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 昨天承萦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觉得与 交 代 写 这 封 信 的 原 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 您交往相处的的日子子也很久了,可 因 和 目 的 , 主 要 因 所 操 之 术 多 异 故 也 。 虽 欲 强 是商讨起国家政事常常总见不同,这 为 两 人 之 间 抱 持 的 聒 , 终 必 不 蒙 见 察 , 故 略 上 大概是我们所抱持的政治主张不同的 主 张 有 分 歧 , 所 以 报,不复一自辨。重念蒙君实 缘故 吧 。( 我 )虽 然想 要 多做 解 交 代 回 信 表 明 自 己 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 释,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 的立场和态度。 今 具 道 所 以 , 冀 君 实 或 见 恕 只是很简略地给你写了回信,不 再 也。

一一替自己辩解了。后来又想到您对 待我很好,我的回信不应该马虎草 率,所以 就详细地说明我的现由, 希望您看了以后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 1 , 一般来说,读书人所争议的,特别是 第二部分(2-3 段): 名 实 已 明 , 而 天 下 之 理 得 矣 “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合”。名义和 2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 实 际的关系一旦明确了,那天下的

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 是非道理也就解决了。现在您信中用 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 来指正我的,是认为我(推行的新 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法)侵犯了官员们的职权,制造事 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 端,争端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 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 同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 生事 3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 诽谤。我却认为“遵从皇上的旨意, 利 4 ;辟邪说,难壬人,不为 在朝廷上公开讨论和修汀法令制度, 交给有关部门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

全文:驳斥的重点段 落,第二段犀利的笔锋 逐一反驳司马光对自己 的指责。 1. “正名”提高推理的 前提 2. 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 罪名(侵官、生事、征 利、拒谏、致怨)—— 反 驳 , 连 用 “ 不 为……” 3. 可造福人民大众,加 强国家的通知,“不为 生事”。 4. 司马光等保守派攻击 王安石变法是与民征 Page | 51


日期:____________

高二华文上册

2019

拒谏 5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 说是侵犯官权;效法古代明君的政 利,王安石驳斥“为天 前知其如此也。

策,用来兴办国家有利的、革除弊 端,不能说是制造事端;替国家治理 整顿财政,这不是搜括人民钱财;抨 击不 正 确的 言 论, 驳斥 小 人的 佞 言,这不能算是拒听别人的意见。至 于怨恨和诽谤如此众多,那是我本来

下理财”目的在于理通 财政,有利于整个国 家,表现出政治家宏伟 的韬略。 5. 司马光等人不理会保 守派意见就是拒谏,王 安石说明自己评击驳斥 的是不正之理,不怀好 意的人,光明磊落,义 正辞严。

早就预 知它会是这样的。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 第 3 段:作者分析反对

派声讨新法来势汹汹的

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 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 原因,强调自己的立场 善

1.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 把不 关心国事,随波逐流,向众人

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

2

讨好献媚当做好事,皇上是想要改变

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 这种不良风气, 而我又不去考虑反 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 对者的多少,愿意竭力协助皇上来对 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 抗他们,那大家怎会不对着我大吵大 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 3 ,是 闹呢?然而,当初盘庚迁都时,老百 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 姓全都埋怨,也不仅仅是朝廷里的士 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 大夫而已。盘庚并不因为有人埋怨反 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 对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经过周 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 密的考虑后行动,是认为正确的就没 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4。

有什么后悔的缘故了。假如您责备我 占据高位已久。不能协助皇上大有作 为,使百姓普遍受到恩泽,那么我承 认错误;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事也别

和态度 1. 这里作者毫不客气地 指责保守派这些人 “___”表明对他们因循 守旧的腐败作风的不 满。 2 指出当今的现状,并 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 况,而自己不顾众人的 反对,要“助上以抗 之”。然后一句句反 问,增强结论不容质 疑。 3. 盘庚迁都已成事实, 来论证自己推行新法的 正确性,增强说服力。 4. 最 后 还 强 调 “_____”。这句话包含 了汹涌的暗潮,写出了 王安石与保守派的对立 之态。

做,只要墨守从前的陈规旧法就行 了,那就不是我领教的了。 无 由 会 晤 , 不 任 区 区 向 往 之 没有机会和您见面,衷心想念仰慕得 至。

很。 Page | 52


日期:____________

高二华文上册

2019

肆、练习&实践 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加以指责,故王安石回信为自己辩解。____ 2.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致天下怨谤”以及众人反对,声势“汹汹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司马光认为这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所造成的。____________ 3.从文中哪个句子看出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中提出“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其作用是什么? 为了借此来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性和正确性。(文中所举事例通常是为了论证自己 阐述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如此严峻的情况之下,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 这种态度? _王安石坚持变法,义无反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集中体现立场的语句,如“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一切不事 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感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ge | 53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