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一〇八年 九月三日 星期二
545
師培課程:
108 課綱制度修改多 結合理論與實踐是關鍵 【記者陳品聿/報導】「師資職前教育專業課程」因應 108 新課綱上路,教育 部將原架構的共同必修、選修,改為「教育基礎、教育方法、教育實踐」三大課程, 自 108 學年度起適用。教師資格考試也逐步轉型為「素養導向評量」,新增「實 踐題、情境題」,並增加「教育政策與法令」考題。 教師資格檢定於今年 2 月改實行「先考試後實習」,師資培育學院教授張民杰 表示,此制度讓實習變得更嚴謹,教學演示除了指導教師、輔導教師外,將有公 正第三方教師進行實習評量。另外,通過資格考試者,可選擇至偏鄉擔任代理教 師或至海外任教 2 年,即可和半年實習相抵。
同名課程教學差異大 理論搭配實踐效果佳 針對現行師資職前教育專業課程,前師資生學會會長音樂 109 白明媛認為,即 使為同名課程,每位老師的授課內容、取向皆不同,選課前可透過臉書社團「選 課沒地雷」獲得學長姐的修課經驗。白明媛也提到普遍師培課程學生的年齡廣、 科系多元,因此有機會與碩博生、不同科系的同學共同合作學習。 師培課程學習方面,前師資生學會副會長教育 109 林若琦認為,理論課程加上 實務操作的學習效果最佳,建議在修習師培課程時,同時擔任家教、補習班打工 或申請師資培育獎學金義務輔導,在實踐過程中發現課程內容與教學現場的差異, 同時將所學應用於教學,了解學生並解決問題。 參加返鄉服務營隊或是修習「PASSION 偏鄉優質教育學分學程」,也是運用所 學的好機會。避免少數師培課程仍停留在舊式的教學方式,無法適用於現在的教 學現場,更無契合素養導向的教學趨勢。但林若琦表示課程或教學,若是為了素 養而流於表面形式也不恰當,只要回歸科目的基礎即符合素養教學的內涵。
培養英語授課能力機會多 自主精進學習應萬變 面對少子化減班、中等師資飽和,師大近年積極推廣國際文憑課程(IB),除 了華語文教育限華語文教學系學生申請外,國際教育、國際數學教育、國際物理 教育均開放各系學生申請。成為國際教師除了須修習共同科目外,另有 IB 專業課 程,再加上額外 2 個月英語教學實習,即可至國際學校任教。擁有英語教學能力 不再侷限於台灣,同學ㄟ未來將有多元選擇。 師大各系所不定期會舉辦專業科目教材教法工作坊,以及教學經驗分享會。臺 師大師資生學會也廣邀各領域第一線教師進行分享,幫助師資生連結課程與教學 現場,網路上也有許多學習資源可利用。白明媛和林若琦一致認為一旦決定修習 師培課程,應認真完成學分要求且正視課程中的學習活動,免得浪費師生彼此的 時間。
善用數位科技當教練 修教程學習因材施教 提及未來教育趨勢,師資培育學院院長洪儷瑜說明,學生已不再是被動接收知 識,教師要成為「教練」,若能善用雲端教學資源,則不必再擔心備課不及或被 學生超越,因為「沒有教練會擔心學生比他好」。面對全班來自不同背景的學生, 老師不再只有自己一人,若善用人工智慧教學就如同擁有多個數位助理,在資質 不同的班級中作出差異化教學。 洪儷瑜認為,因應時代改變,永遠沒有準備好的時候,但我們不害怕改變。她 十分有信心地說:「師培,絕對是師大的專長與優勢!」並鼓勵師大學生只要具 教育熱忱者皆歡迎修習教程,即使未來不從事教職,選擇實驗教育、非體制教育, 或非投身教育領域,各行各業皆須培育人才,若能將教育方法結合個人專長,了 解如何「教人」,就能比別人更懂得「因材施教」。
迎接新學期!盤點通識與圖書資源 課刊字號 1458 號 本期出版四版 發行所/師大青年社 發行人/林佳儀 指導老師/黃信維
【記者祝嘉敏/報導】遠見雜誌於 7 月初公佈「2019 最佳大學排行調查結 果」,師大連續兩年蟬聯「文法商類」榜首。副校長宋曜廷表示,臺師大會持 續努力地「用教育文化提升人類的智慧,用音樂美術涵養人類的性靈,用體育 運動科學錘鍊人類的體魄,用語言及圖資傳承人類的知識」。
新生必選通識課—大學入門
培養第二專長 通識課提升品質是重點
考量使用者需求 圖書館持續改變
修習通識課是每位師大人必經的歷練。通識教育中心主任胡衍南分享,過往 通識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全人教育,但近年更希望培養同學們第二專長。因此最 快在下學期,特定通識課程就會與輔系、雙主修和學分學程所認證的學分採取 「雙重採計」模式,讓同學們在修習通識課的同時,也能發展自己的專業領域。 通識課的選擇不少,琳瑯滿目的課程常讓同學們眼花撩亂。胡衍南指出,近 年開設通識課的考量,不只因應學校國際化、自主學習等政策推動,也會從同 學們的意見中調整開課量和課程內容。例如:第二外語領域,規劃了越南語、 印尼語等課程;程式設計課程也因應需求增開。另外,關於通識課程品質問題, 胡衍南強調:「通識課的(考核)標準比一般課程還高。」學校會針對同學們 的想法調整授課教師或課程內容。
通識課程承辦人蔡佩嘉非常鼓勵新生修習通識課「大學入門」,「大學入門」 是一門銜接課程,授課內容包含介紹校內外資源、實用理論和系所專業分享, 幫助新生適應大學生活。 圖書資源在同學們的學習上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圖書館推廣諮詢組組長張慈 玲認為,圖書館的資源是學習的基礎,譬如圖書館每學期都會針對各教授的課 程書單,將書籍保留在館內,讓更多修習該課程的同學能翻閱。 因應師大逐漸轉型為綜合型大學,張慈玲指出「空間運用」是一大挑戰。在 校地無法擴展的情況下,圖書館的策略即是「從使用者的需求出發」,例如裁 撤一樓辦公區,改為多功能空間,以利未來舉辦沙龍或討論活動。 張慈玲也提醒新生,透過伯樂大學堂建立對圖書館的初步了解後,選課時選 修通識課「大學入門」,將會更詳細認識圖書館的特色與功能。另外,若對圖 書館有任何問題和建議,她鼓勵同學們填寫線上服務系統,可以獲得專業且即 時的回覆。
編輯 / 陳品聿 祝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