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還是知道?(Ⅲ)

Page 1


前言

1 - 究竟有多少歷史已遺失?

2 - 續究竟有多少歷史已遺失?

3 - 何謂禁斷考古學?

4 - 續何謂禁斷考古學?

5 - 來自印度經典的解釋

6 - 另類進化論

7 - 兩位禁斷考古學奠基人

8 - 東亞早期人類遷徙的新證據

9 - 巨人是否真實存在?

10-冰河時期文明

11- 帶種族主義的亞特蘭蒂斯理論

12- 維摩那與 UFO

13- 埃及發現的佛像

14- 哥貝克力石陣與卡拉漢石陣

15- 西班牙的孟加石棚

16- 梵蒂岡的秘密檔案

17- Padmanabhaswamy 神廟的寳藏

18- 外星人建造的凱拉薩神廟

19 -大峽谷為何設立禁區?

20- 傳奇之山 沙斯塔山

21 -續傳奇之山 沙斯塔山

結語

永樂盛世是明成祖朱棣統治時期所出現的盛世,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

明成祖雄才大略,即位後勵精圖治,發展經濟,提倡文教,採取了許多措施

大力發展經濟,使得天下大治,國家富強、疆域遼闊。明成祖年號為「永 樂」,後世的史學家稱這一時期為永樂盛世,以至稱讚該時期「遠邁漢唐」, 永樂盛世和後面的仁宣之治前後三十多年,為中國封建社會晚期的鼎盛。

明成祖在位時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漸形成了後來內閣制度的雛 形。同時,提出「為治之道,在於寬猛適中」的原則。

明成祖利用科舉制及編修書籍等籠絡地主、士人,宣揚儒家思想,以改變明 初過於事佛、道教之風,選擇官吏力求因才而用,同時營建北京,五徵漠北、 南征安南,派鄭和下西洋,修撰《永樂大典》等典籍,為當時政治、經濟、 發展、文化等方面的基礎。

《永樂大典》(學者又常簡稱《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是中國古代 最大的類書,由解縉、姚廣孝、鄭賜主編,全書共 22877 卷,凡例和目錄 60 卷,裝成 11095 冊,約 3 億 7 千萬字。

永樂元年(西元 1403 年),朱棣決心修一部鉅作彰顯國威,造福萬代。宗旨 是「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志、陰陽、醫卜、僧道、 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最初令解繕主持編纂(規模 147 人),一年後修 成《文獻大成》,但朱棣親閱後甚為不滿,欽點姚廣孝擔任監修,同時編纂 隊伍擴大到了 2196 人(累計達 3000 多人),於永樂五年(公元 1407 年) 全書於永樂六年(西元 1408 年)抄寫完畢。

《永樂大典》正本杳無音訊,但大典副本卻慘遭浩劫,大多毀於火災和戰亂, 也有相當一部分被後人以修書之名竊走,現今僅存800餘卷且散落於世界。

《永樂大典》內容包括經、史、子、集,涉及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 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不 列顛百科全書》在「百科全書」條目中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 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已經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符號。

《永樂大典》的最大價值在於保存了明初之前各種學科的文獻資料,獲稱為 是「輯佚之淵藪」。《大典》的內容力求「無所不包」,據學者的不完全估 算,《永樂大典》中徵引的書籍有七八千種之多,因此可供輯佚的內容數不 勝數。

僅就在科學方面而言,《永樂大典》收輯了不少科學技術書籍,如卷1319 「種」之韻收錄了吳懌的《種藝必用》和張福的《種藝必用補遺》,當中記 述了糧食作物、蔬菜、果木、花卉的種值方法以及注意事項。此外,《大典》

收有了一些古算書,包括《楊輝日用算法》、《楊輝摘奇算法》、《錦囊啟 源》等等,為他書未見。

《永樂大典》在永樂年間纂修完成後,只抄錄了一部,叫做「永樂正本」, 到嘉靖朝,怕這書有損,又重錄了一部,稱為「嘉靖副本」。因為兩部《永 樂大典》都深藏在皇宮中,沒有刊印,流傳稀少,在朝代更迭、內憂外患中 被偷盜、搶掠、焚燒,「正本」消失了,「副本」也只剩下四百餘冊。注意! 全書共22877卷,凡例和目錄60卷,裝成11095冊。現存只有原來的4%。

一直以來,很多人都會將《四庫全書》與《永樂大典》進行比較。

1772年,安徽學政朱筠的上書,建議對內庭藏書、《永樂大典》等全國徵集 上來的圖書重新輯錄。乾隆因此得知《永樂大典》的影響深遠、意義之大,

便萌生了彙編一部曠世巨典的念頭,既能顯示出清代強盛的國力,顯示出 「超越漢唐」的文治政策,又能從本質上實現思想文化的專制。

簡單來說,「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 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這是《永樂大典》的編纂宗旨,

它輯錄先秦到明代所有書籍,包含經史子集和關乎民生的農業、手工業、醫 學、科技以及戲曲、小說、占卜等等,星羅萬象,無所不包。

《四庫全書》則有所不同,可能是乾隆皇帝沒有兼收並蓄的胸懷,加之滿清 定鼎中原剛剛百年,對宋、明人指斥謾罵北方少數民族的言辭十分忌諱。所 以在輯佚中堅持儒家正統觀念,認為「菁華已盡,糟粕可棄」,凡佛道、戲 曲、小說等概不輯錄,對於牽涉違礙的言辭也毫不留情面,一概刪去。

但是,有些科技方面的著作,如鄧御夫的《農曆》200卷詳細程度超過《齊民 要術》,還有些軍事方面的發明為怕洋人學去,也都丟掉,不加採錄。甚至 已經輯佚出的散片如《兼金合璧》、《晉史揮塵》等,或簽出的典籍《元一 統志》等重要的方志類書籍,都棄之不顧。在很大程度上也對此類書籍的流 傳造成了不良影響。

很明顯, 《四庫全書》是較為遜色的。

早在 2019 年,關於《永樂大典》的爭論就開始在網上發酵,其中有一種觀點 認為西方的一切文明成就都是剽竊中國古代的典籍,這其中被提到最多的就 是《永樂大典》。

英國學者李約瑟認為直到明朝中期之前,我國的科技水平一直都是高於西方 國家的。但從明代中葉開始,隨著西方啟蒙運動的出現,歐洲各國在科技領 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他們在多個自然學科上均取得了巨大突破,隨後

蒸汽機的發明更是引領了工業革命,徹底改變了人類社會的面貌。

《永樂大典》作為世界上第一部包含了科技著作的圖書集成,在此時引發了 近來一些人的注意。

首先《永樂大典》的成書時期在明朝前半葉,按照李約瑟的說法,此時中國 的科技水平依然處於領先地位,因此西方是有可能從《永樂大典》中獲得有 效知識的。

其次《永樂大典》在流傳過程中出現了散佚的情況,近年來陸續有不少《永 樂大典》的殘本在歐洲國家現身,這也可以成為「《永樂大典》啟蒙西方」 這一說法的佐證。

在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中,重新採用了傳統的經史子集四分法,這是因 為乾隆為了滿足自己的統治需求,大幅提高了儒家經典所在的經部的地位, 並將其作為全書的核心部分。

同時,乾隆還收錄了絕大部分傳世書籍,但對於有關科技的書籍則較為輕視, 並沒有全部收錄,這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和統治者的思想觀念。

在輯錄圖書的過程中,乾隆實際上在「寓禁於徵」,很多書籍都因為有悖於 清朝統治綱領而被徹底禁絕,這一做法也讓《四庫全書》在收錄圖書廣度上 遠遜於《永樂大典》。

在這種襯托之下,人們對於《永樂大典》就有了更多的嚮往,很多人甚至將

其描述成了包羅萬象的存在,這也是為什麼其成為了如今部分網友的「精神 寄託」。

以西方剽竊《永樂大典》之說儘管不成立,但是,原稿毀於大火,正本神秘 失蹤,令到我國之科技成就大量遺失卻是事實。

如果這部典籍能夠完整保存,我國很可能可以擁有很多科技成果,到時整個 歷史亦將會改寫。

很多時,歷史只告訴我們人類發展出多少科技,卻很少人真的會留意究竟人 類過去曾經失傳過多少科技。

但是,考古學卻經常都有驚人發現,不斷推翻過往歷史教科書帶給我們的認 知。

除了科技,西方之所以被普遍人視作現代文明的先驅,就是由於它有人人平 等的理念。平等精神具體表現在民主與人權。

希臘是民主制度的發源地,一直都為世人所津津樂道,但是,這只是事實的 其中一部分。

奴隸制度是古希臘發展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部分古代作家認為奴隸制 不僅是必需的而且自然合理,無論斯多葛派還是早期基督教都沒有質疑過這 種行為。然而早在公元前 4 世紀,一些獨立的爭議開始出現,在蘇格拉底談 話中尤其明顯。

由於缺乏準確的普查,加上沒有一個確切的奴隸定義,所以很難估計古希臘 奴隸的數目。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公元前 5 至 6 世紀之間,雅典擁有最 多奴隸,可能多達 80,000 人;每個家庭,平均擁有 3 個至 4 個奴隸。在公元 前 5 世紀,修昔底德認為德西里亞(Decelea)戰爭期間,有 2 萬名奴隸逃走, 他們大多數是商販。在狄摩西尼的時代,估計最少有 2 萬名奴隸,相當於每 個家庭有一名奴隸。

雅典的奴隸是其主人(或國家)的財產,主人可以任意處置奴隸。主人可以 贈予,出售,出租或遺贈奴隸。奴隸可以擁有配偶和子女,但國家不承認奴

隸家庭,而且主人可以在任何時候將家庭拆散。

荷李活電影《戰狼300》,台譯《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英語:300)

是一部2006年的美國史詩戰爭電影。這部電影與其原著一樣,是希波戰爭中 溫泉關戰役的虛構重述。該劇圍繞著列奧尼達國王率領 300名斯巴達人與波 斯「神王」薛西斯及其超過 30 萬的入侵軍隊作戰。

電影的評價褒貶不一,他們稱讚其視覺效果和風格,但批評其歷史錯誤,包 括對波斯人的描述,有些人認為這是偏執或仇視波斯人的。希臘代表正義, 波斯代表邪惡,這是一般人的刻板印象。

居魯士二世(Cyrus II of Persia,約前600年或前576年 前530年),即居魯 士大帝(Cyrus the Great),是波斯帝國創建者、阿契美尼德王朝(後世篡 位的大流士大帝單方面宣稱其和居魯士大帝都是阿契美尼德家族)第一位國 王(前559年 前529年在位)。在他的統治下,帝國不僅囊括了古代近東的 所有文明國家,還包括了大部分西南亞,和一部分中亞及高加索地區。他的 帝國從西邊的赫勒斯滂到東邊的印度河,是前所未有的最大帝國。

居魯士大帝的稱號還有波斯國王、安善國王、米底國王、巴比倫國王、蘇美 爾和阿卡德國王、四方之王。他還透過居魯士圓柱宣布了可能是歷史上第一 份重要的人權宣言(大約在西元前539年到530年之間)。

對猶太人而言,居魯士的征服和統治手腕,堪稱從天而降的福音。奴役他們 的巴比倫王權被摧毀,他們自己也成為了波斯人統治帝國的重要棋子。居魯 士解除了對他們的囚禁,讓他們全部返回故土定居。

這些猶太人在新的大王政令下,開始重建聖殿與耶路撒冷,並壓制了留守當 地的本土猶太人後裔,成為了聖地的實際控制者。這個重建的新猶太王國,

在波斯帝國時期都是帝國主人的忠實盟友。他們將居魯士視為救世主,給予 極高的評價。同時也為波斯後來在埃及的統治,支援了不少駐軍。《聖經》 《以斯拉記》所載的古列王就是居魯士。

居魯士大帝不僅改變了世界地緣政治格局,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猶太人的 命運。

面對在短期內建立的波斯帝國,居魯士沒有過度將自己的個人意志和慾望強 加於被征服地區。與他之前的亞述帝國和新巴比倫的尼甲布尼撒相比,他的 確是非常寬容的。他在被征服地區實行寬鬆的自治政策,除了承認波斯帝國 的最高統治特權之外,各地舊有的法律和統治機器都被保留了下來,米底、 呂底亞、巴比倫的貴族仍然保有原來的特權。

在宗教方面,他每到一地就到當地的神廟拜祭,安撫祭祀貴族,保護他們的 特權。他最廣為傳頌的事蹟是剛才提到的允許被新巴比倫王國強行遷徙至巴 比倫境內的猶太人返回家園,並支持他們重建被毀的耶路撒冷猶太教神廟, 並因此被《聖經》稱為「上帝的工具」。

居魯士以強大武力為後盾的地方寬容政策,成為波斯帝國立國的指導思想被 他的後繼者們貫徹下去,使這個看來鬆散不鞏固的軍事行政聯合體居然延續 了兩百多年之久。

居魯士大帝不僅是古代波斯最偉大的國王,也是世界上第一位有紀錄的人權 捍衛者。

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征服者,也是一位偉大的統治者和領導者。根據 "Persepolis" 波斯百科全書,波斯帝國是世界上第一個聯邦政府的例子, 其中各州由帝國支持下的較低統治者自主管理。

居魯士尊重他所宣稱擁有主權的所有土地上的語言、宗教和文化。他也認為 所有國家和人民的權利都是平等的。在居魯士的統治下,帝國在宗教上寬容、 平等,最重要的是人道。

西元前 539 年,居魯士的軍隊征服了巴比倫。從那時起,他開始做出一些重 大改變,為公民建立了某些基本權利。記錄了居魯士在人權問題上的立場的 居魯士文書(Cyrus Cylinder)的內容概述了3個主要前提。

第一是確立所有語言、種族和宗教的平等的政治地位。其次,所有奴隸和被 驅逐的人都可以返回家園,最後,他下令重建所有被破壞的寺廟。這3件事情 和他的其他法令都被烤在 Rassam 找到的圓筒裡。

居魯士一舉正式確立了言論和宗教自由、廢奴主義和公民權利,而這一切都 在幾千年前他就做到了。從巴比倫開始,所有人都應該享有某些基本權利的 思想開始傳播。

這個想法傳到了希臘、印度,最後也傳到了羅馬。在羅馬,「自然法」的想 法開始紮根。

幾個世紀以來,也出現了其他提出同樣想法的文件,例如 13 世紀的《大憲章》

(The Great Charter)、17 世紀的《權利呈請書》(Petition of Right)和美 國憲法。

不要忘記,居魯士大帝是公元前6世紀的人。

一些當代學者推測居魯士信奉瑣羅亞斯德教,這是第一個統治波斯帝國的宗 教。這一說法得到了伊朗語言和瑣羅亞斯德教專家 Mary Boyce 以及大紐約 瑣羅亞斯德教協會的認可。該宗教在公元 6 世紀的波斯帝國吸引了大批信徒,

遵循先知瑣羅亞斯德的教義,崇拜阿胡拉 馬自達為最高統治者,強調善惡的 二元性。瑣羅亞斯德提倡行善以造福阿胡拉馬茲達,例如誠實和善待他人。

這亦解釋了為何居魯士所捍衛人權的貢獻在歷史教科書上一直被忽視,因為 他不是基督徒,如果太抬舉他,便政治不正確了。你懂的。

如果沒有禁斷考古學的話,信相人人都會被洗腦,儘管現在大部分人仍然是, 但最少還有一小部分明白人。

1 - 究竟有多少歷史已遺失?

根據 ΛCDM 模型,由普朗克衛星探測的數據得到:整個宇宙的構成中,常規 物質(即重子物質)占 4.9%,而暗物質則占 26.8%,還有 68.3%是暗能量 (質能等價)。

常規物質,簡單來說就普遍人所認識的物質(matter)。物質具有科學上和 哲學上的雙重含義,儘管哲學對物質的解釋早於科學,一般均以科學含義解 釋。在古典物理學和化學中,物質是任何有質量且通過體積來占據空間,而 由原子及分子依某規則或形式組合的物體。

所謂暗物質(dark matter),在宇宙學中是指不與電磁力產生作用的物質, 也就是不會吸收、反射或發出光。人們目前只能透過重力產生的效應得知, 而且已經發現宇宙中有大量暗物質的存在。

至於暗能量(dark energy),它是某種作用於時空結構本身的能量,並且是 種均勻的負壓力,會導致時空結構膨脹。在物理宇宙學中,暗能量是一種充 溢空間的、增加宇宙膨脹速度的難以察覺的能量形式。

我們能夠直接觀察的,就只有常規物質,換句話說,這個世界,只有 4.9%部

分是可被我們認識的,其餘的,都是沒有辨法察覺的,就像不存在一樣。

物理,是對於「物」的認識,歷史,則是對於「事」的認識,對於物,我們 只能認知其中 4.9%,那麼,對於事,我們又能夠知道多少呢?

根據地理知識網頁 NCESC 資料,由於侵蝕和包括大不整合在內的其他自然過 程,地球 99% 以上的地質記錄已經遺失。據估計,98.4%的人類歷史已經遺 失或未被記錄。

人類歷史的書面記錄可以追溯到大約 5,000 年前的古埃及和蘇美爾。有記載 的歷史跨度約佔人類歷史總量的1.6%,其餘大約 98.4% 未被記錄,涵蓋約 5,000年。

據估計,95-97%的古代文獻由於意外毀壞、時間流逝和掠奪而丟失並不再存 在。我們失去了許多珍貴的歷史作品,包括稀有書籍、史詩以及古代哲學家 和歷史學家的著作。

中世紀期間,識字率下降,且缺乏保護力度,導致寶貴的歷史資料遺失。人 們更關注的是生存和宗教問題,而不是世俗知識的保存。

此外,又由於侵蝕和地質過程,地球前寒武紀歷史的很大一部分,跨越數十 億年,已經消失。

實際上,與人類現代存在的實際時間跨度相比,有記載的歷史只不過是一瞬 間。據信智人出現在大約30萬年前,這意味著我們對過去的絕大部分幾乎一 無所知。

打個比方,如果我們將整個人類歷史想像成一天(24 小時),那麼我們或多 或少了解詳細資訊的過去 4000 年只佔一天的約 12 分鐘。這比標準的咖啡休 息時間還要短

未被發現的先進文明早在已知歷史之前就存在,這一觀點是科幻小說和另類 歷史理論中一個非常吸引人且流行的話題。如果這樣的文明存在的話,他們 可能會留下一些尚未發現或根據我們現有知識被誤解的遺跡。

我們可能沒有找到證據的一個原因可能是幾千年來的地理變化。地震、火山 爆發、海平面上升和其他自然過程會徹底改變地貌,甚至可能將整個文明埋

入水下或地層之下。

另一種可能性是,我們可能在錯誤的地方尋找,或使用不恰當的技術來探測 這些文明的跡象。考古學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對人類定居點可能位於何處 的了解

通常是在水源附近、肥沃的土地上或具有戰略優勢的地方。如果

在如今不適合居住的地區存在先進文明,我們可能會完全忽視它。

此外,一個文明所使用的材料可能決定了我們能找到什麼。如果一個文明主 要使用可生物降解的材料,那麼今天我們能發現的遺跡就所剩無幾了。或者 也許由於我們基於當前技術範式的解釋偏見,我們無法將它們留下的殘餘視 為先進文明的跡象。

鑑於這種差異,更準確的說法可能是,雖然人類已經存在了數十萬年,但我 們對歷史的「了解」 定義為對人類活動的詳盡記錄 僅限於我們實際 過去的一小部分而已。

此外,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問題,就是已經被記載的歷史文獻早已大量地遺失 或被破壞。事實上,人類歷史記載的遺失數量之龐大,遠遠超乎一般人的想 像。

例如,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而這些東西在平時是很不容易得 到的,當然甲骨文之後使用的竹木簡和縑帛作為書寫的材料,竹子和木片雖 然成本低廉但是卻如同古之「刻木」,太容易腐爛,而縑帛是非常貴重的東 西,除了帝王重要的詔令外,一般不太常用。由於所選的書寫介質不理想, 因而先秦文獻也有許多因書寫材料的腐朽而散佚了。

雖然紙是一種非常方便的書寫介質,而且壽命也相對較長,有「紙壽千年」 的說法,不過紙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蟲蛀、火災、腐蝕都極容易造成書

籍的毀壞,因此從客觀條件來看,這些介質本身的缺點也成為造成古代歷史 典籍散佚的重要原因。

《尚書 多士》說:「殷先人有典有冊。」說明我國最遲在商朝出現了最早的 文字歷史文獻。先秦時期,我國的歷史文獻已經有很多,如《墨子》中所引 的《夏書》、《禹書》、《殷書》、《周書》和周之《春秋》、燕之《春 秋》、宋之《春秋》、齊之《春秋》,孟子在著作中也提到了魯之《春秋》、

晉之《乘》、楚之《檮杌》,《莊子·天下篇》有「惠施多方,其書五車」的

記載,說明在秦以前我國的史書十分豐富。但是以上所提到的史書都亡佚了, 除了人為原因以外,保存介質的缺乏是很重要的原因。

金毓黻在《中國史學史》談到魏晉史籍時也提到了這種現象,指出「劉宋以 前,後漢史有九家自范曄《後漢書》成,而九家之書皆廢。又如唐以前晉史 有十八家,唐太宗官修之《晉書》成,而十八家之書皆廢,陳壽《三國志》 未成之前,三國之史,各有作者,不只一家,自陳書行,而諸家之書,日就 湮廢,正與漢晉二史同符,皆謂之源亡流存,一例也。晉代之十六國,亦各 有史,流傳頗盛,後魏崔鴻本之,以作《十六國春秋》諸國之史,既漸以湮 廢,而自宋以來,鴻之本書,亦不見著錄,此之謂源流俱絕,二例也」。

還有,戰爭也是令到歷史記載遺失的一個主要原因。歷代數不勝數的戰爭對 古代歷史典籍的損毀是最嚴重的。隋牛弘提出「五厄」,明胡應麟又補充 「五厄」:秦始皇焚書、王莽之亂、董卓之禍、西晉八王之亂、侯景之亂和 周師入郢、隋末混戰、唐安史之亂、唐末戰亂、北靖宋康之災、南紹宋康災。

十厄之後,明清散亡更為嚴重。此外,近人祝文白又續上「五厄」:一為李 自成陷北京,二為綛雲樓之烈焰,三為清高宗之焚書(編修《四庫全書》), 四為鹹豐朝之英法聯軍,五為中華民國時代的八年抗日戰爭。若再加上文革 風雨就變成「書厄十六劫」。

這種情況不只在我國經常發生,在世界歷史,這亦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

那爛陀(Nalanda)是古印度地名,近古摩揭陀國王舍城,今印度比哈爾邦中 部都會巴特那東南 90 公里。此地原建有佛教寺院名那爛陀寺(Nalanda mahavihara),為古代印度東部佛教最高學府和學術中心。那爛陀寺規模宏 大,曾有多達九百萬卷的藏書,歷代學者輩出,最盛時有上萬僧人學者聚集 於此,遺址於 2016 年列入世界遺產。

玄奘《大唐西域記》、義凈《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南海寄歸內法傳》、 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對那爛陀寺都作過說明,而義凈對當時那爛陀 寺的布局、建築樣式,寺院制度和寺僧生活習慣,敘述尤其詳細準確。玄奘 在此從戒賢法師學習多年,聽講《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顯揚聖 教論》、《對法》、《因明》、《聲明》、《集量論》等經書,兼學婆羅門 學,義凈在此從寶師子學習,翻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頌》3 卷,《一 百五十贊佛頌》1 卷;此外來此學佛的唐僧還有慧業、靈運、玄照、道希、道 生、大乘燈、道琳、智弘、無行等法師。

那爛陀寺的師生有護法、龍樹、法稱、無著、世親、月稱、玄奘、世尊、金 剛菩提等。課程包括佛教各主要哲學派別,如中觀派、瑜伽行派和說一切有 部,以及其他學科,如吠陀經、語法、醫學、邏輯、數學、天文學和煉金術。

大寺院裡有一座著名的圖書館,它是玄奘和義淨等朝聖者傳到東亞的梵文經 文的主要來源。

1920 年至 1921 年間,考古學家在該遺址進行發掘,發現最上層有一層厚厚 的灰燼,橫跨了許多相隔一定距離的建築物;這顯示那爛陀曾遭受一場災難 性的火災。傳統上,這被認為是一起縱火案,罪魁禍首是穆斯林君主

Muhammad Bakhtiyar Khalji(1203 年 – 1206 年)的軍隊,他們在公元前

155 年左右掠奪了該地區。西元 1200 年,這被認為是導致那爛陀滅亡的主要

原因。

西藏的記錄是 12 世紀末和 13 世紀大部分時間那爛陀事件的第二個來源。加

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亞洲語言與文化榮譽教授 Hartmut Scharfe 表示,數十年 來,該地區的寺院一直遭到大規模、有系統的破壞,西藏的歷史記錄證實, 那爛陀寺和附近寺院(如超嚴寺)的僧侶「在屠殺中倖存下來,逃往西藏」。

在藏文檔案中,最有用的是1936年發現的西藏僧侶朝聖者 Dharmasvamin 的

傳記,採用 bsdus-yig 藏文書寫。Dharmasvamin 也提供了目擊者對駐紮在 附近飛行寺(Odantapuri)(現 Bihar Sharif)的穆斯林士兵襲擊廢棄的大寺

(Mahavihara)的事件的描述,當時該寺已被改為軍事總部。只有那位西藏 人和他九十多歲的導師留下來躲藏起來,其餘的僧侶都逃走了。

那爛陀圖書館藏書的具體數量尚不清楚,但估計有數十萬冊。當那爛陀的一 位佛教學者去世時,他的手稿被添加到圖書館藏中。圖書館不僅收藏宗教手 稿,也收藏文法、邏輯、文學、占星術、天文學和醫學等的文獻。那爛陀圖 書館肯定有一個分類方案,該方案可能基於梵語語言學家波你尼(Pāṇini,公 元前4世紀)開發的文本分類方案。

那爛陀大寺又被稱為印度的知識之都,在藝術和學術方面為印度的貢獻有助 於塑造「印度黃金時代」。那裏的那爛陀大學是古印度的一顆明珠,是整個 國家學術和文化遺產的輝煌燈塔。該大學始建於公元 5 世紀的笈多王朝時期。

約800年來,那爛陀一直發展成為首屈一指的學習中心。

人們認為,那爛陀的建立正值笈多帝國的黃金時代 印度文明中所謂的 「黃金時代」 當時的藝術、文學、科學和哲學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那 爛陀成為這些知識活動的中心。大學位於現在的比哈爾邦,靠近王舍城,王 舍城是一個歷史上意義重大的城鎮,與佛陀和其他靈修傳統密切相關。這個

選擇也是明智的,涵蓋了貿易路線、城市中心和具有精神意義的地區,那爛 陀學者可以邀請來自次大陸各個地方的學生以及許多外部的學生來學習,從 而形成文化和思想的大熔爐。

自從那爛陀寺被毁之後,人類之前所累積的龐大知識海洋從此灰飛煙滅。

亞歷山卓圖書館(Great Library of Alexandria),又稱亞歷山大圖書館,位 於埃及亞歷山卓,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由埃及托勒密王朝的國王托勒 密一世在公元前 3 世紀所建造,後來慘遭火災,因而被摧毀。它實際是什麼 模樣無人知曉,因為它連一個石塊實物都沒有留下,今人只能從歷史文獻的 零星記載中了解,而大量考古發掘似乎也無確鑿線索。

亞歷山卓圖書館是古埃及文化、希臘文化、羅馬文化的彙集地和交流場所, 容納了多方文化與思想。透過文獻收藏與組織管理,透過與其他周邊國家的 文獻交流和翻譯其他語言的著作,積極地促進了多方文化的交流並對世界文 化有相當大貢獻。

根據零星歷史文獻記載,托勒密王朝以亞里斯多德的學園為樣板,透過重金 收購、僱人抄寫、掠奪和兼併等手段(如,來往亞歷山大港的各地商船都被 扣留下來,直到船上的所有書稿、手稿被埃及人抄下來才允許離開;複製與 埃及王國交好的其他國家的書卷;派遣圖書館工作人員到遠方購買成套的經 典等),在亞歷山大城建立了舉世無雙、當時世界上藏書最多、文種最多、 書目記錄最全的亞歷山卓圖書館。

該館成立的目的是要成為國際性的希臘研究中心,館藏內容包括所有希臘文 學和希臘化世界(地中海、中東及印度等地)的語言翻譯成希臘文的作品。

為了增加藏書,凡亞歷山卓所有之書籍,皆抄繕複本藏於館內,因此該館收 藏了所有希臘世界各地區的手抄本,且圖書館建成後,各方學者聞風而來從

事研究,利用埃及的莎草紙(papyrus),促進書籍的翻譯、利用和出版。希 臘、波斯、希伯來和印度的手抄本,也陸續從亞洲及希臘各地輸入。亞歷山 卓圖書館的手抄本成為希臘世界的標準版本。

在鼎盛時期,圖書館藏書量達70萬卷,僅圖書目錄就達120卷,絕大部分放置

在總館宮廷內,小部分則存放在分館六翼天使神廟內,但僅分館之藏書也有 四萬卷之多。館內收藏了當時地中海沿岸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的大批哲 學、詩歌、文學、醫學、宗教、倫理和其他科學著述和孤本書。

除了保存紀錄,蒐藏各種文字資料外,該館還收藏有以下珍貴作品與資料。

- 古希臘醫師、有西方醫學奠基人之稱的希波克拉底(約公元前460 前377) 的許多著述手稿。

- 於公元前270年即提出哥白尼「太陽和地球理論」的古希臘天文學家阿里斯 塔克斯之「日心說」理論相關著作。

- 公元前9世紀古希臘著名詩人荷馬的全部詩稿,並首次在圖書館複製和譯成 拉丁文字。

- 包括《幾何原本》在內的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的許多真跡原件。

- 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的手稿真跡。

- 古希臘哲學科學家亞里斯多德和學者阿基米德等對醫學也有貢獻的學者均有 著作手跡留此。

- 第一本希臘文《舊約聖經》的譯稿七十士譯本,在公元前270年左右由七十 名猶太學者編譯完成,該聖經是由亞歷山卓城內猶太人請求重視希伯來語和 閃米特語族中的阿拉姆語,由托勒密二世下令編譯而成。

亞歷山卓圖書館的消亡卻充滿了神秘,根據為數不多的史料記載,現今人們 只知道它先後毀於兩場大火。公元前47年,凱撒征服埃及亞歷山卓一戰,焚 燬了位於布魯卻姆(Brucheium)之總館,全部珍藏過半被毀。其後安東尼

(公元前83?-30年)將由柏加曼城圖書館掠奪之書籍20萬卷贈予埃及女王克 婁巴特拉七世(公元前69-30年),以賠償凱撒所焚燬之損失,但不久復被損 毀。 待續。

參考自:

https://kknews.cc/zh-tw/culture/nmn2xq3.htm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alanda_mahavihara

https://historified.in/2024/12/02/nalanda-mahavihara-the-knowledgecapital-of-in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Yuval_Noah_Harari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brary_of_Alexandr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ya_civilizati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ack_of_Rome_(410)

https://www.worldhistory.org/article/1449/sack-of-rome-410-c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ack_of_Rome_(1527)

https://www.ncesc.com/geographic-faq/how-much-of-human-history-isunrecorded/

https://medium.com/common-sense-world/the-unknown-history-ofhumanity-rethinking-everything-we-thought-we-knew-04ed678bf0d0

2 - 續究竟有多少歷史已遺失?

在公元紀元後,亞歷山卓圖書館日漸式微,其藏書一部分運至羅馬,以充實 羅馬圖書館之館藏,然而後來亦毀於 3 世紀末葉羅馬皇帝奧勒利安統治時期 發生的內戰。18 世紀的歷史學大師愛德華·吉朋認為位於塞拉比斯神廟的分館 也於公元 391 年毀於基督教徒之手,導致亞歷山卓圖書館的藏書和建築無一 倖存。但在今日的學界中亦有提出論述質疑當時摧毀塞拉比斯神廟是否真有 其事,此說的憑據之一是在當初基督徒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下令摧毀神廟的紀 錄中並未提及圖書館的存在,此外當代的非基督徒學者薩迪斯的尤納比烏斯 (Eunapius of Sardis)對拆毀神廟一事的紀錄中也未提到分館的存在。

亞歷山卓圖書館不止消失了,並且了怎樣消失也是無從稽考,實在耐人尋味。

只是根據文獻知道它的存在,數之不盡的無價知識寳藏從此不翼而飛。

馬雅文明(Maya civilization

)是一個集中於美洲中部的古代文明,最早形成 於約西元前 2000 年之前,在那時,農業得到最初發展,出現了早期聚落。馬 雅文明的技術基本處於新石器時代和銅石並用時代的水平,但在天文學、曆 法、數學、藝術、建築及文字等方面卻有極高成就。主要分布在墨西哥的東 南部、薩爾瓦多西部、以及整個瓜地馬拉、貝里斯和宏都拉斯,因其原住民 為馬雅人而得名。

瑪雅文明是拉丁美洲古代印地安人文明,美洲古代印地安文明的傑出代表。

依據中美洲編年史,瑪雅歷史分成前古典、古典及後古典。前古典期(西元 前 1500 年-西元 300 年)也稱形成期,曆法及文字的發明、紀念碑的設立及 建築的興建均在此時期;古典期是全盛期(約 4 世紀-9 世紀),此時期文 字的使用、紀念碑的設立、建築的興建皆在此時期都是興建於此時期(馬爾 伊城時期)。瑪雅從來不像中國、古埃及等文明擁有一個統一的強大帝國,

全盛期的瑪雅地區分成數以百計的城邦,然而瑪雅各邦在語言、文字、宗教 信仰及習俗傳統上卻屬於同一個文化圈。16世紀時,瑪雅文化的傳承者阿茲 特克帝國被西班牙帝國消滅。

瑪雅人所使用的 800 個象形文字,詞彙量多達 3 萬個。已有 4 分之 1 為語言

學家解譯出來。這些文字主要代表一週各天和月份的名稱、數目字、方位、 顏色以及神祇的名稱。大多記載在石碑、木板、陶器和書籍上。

前蘇俄數學研究所的斯爾 索伯夫和巴基 由斯基洛夫使用電腦,利用龐大的資 料文字(約十萬字)成功的解讀了一篇文章。德勒斯基的古文書有月食、恆 星的運行、結婚等記載;馬德里的古文書中有農耕、狩獵和雕刻等記錄;巴 黎的古文書則記載歷史的真相。基本的內容有宗教儀式、氣象和農作物等。

瑪雅人使用一點、一橫與一個代表零的貝形符號來表示數字,採用二十進制。

考古學家研究瑪雅人的數字系統時,發現他們的數字表達與算盤的算珠有異 曲同工之妙,使用 3 個符號:一點、一橫、一個代表零的貝形符號就可以表 示任何數字。這種計數方法,使用於天文學的數字。危地馬拉的吉里瓜發現 稱為石標的雕刻石柱中,記載著九千萬年、四億年的數字。瑪雅人發現並使 用了「零」的概念(一說由奧爾梅克人傳授)。

瑪雅人掌握了日食週期和日、月、金星的運動法則。瑪雅的曆法非常複雜, 有以 260 日為週期的卓金曆、6 個月為週期的太陰曆、29 日及 30 日為週期 的太陰月曆、365 日為週期的太陽曆等不同周期的不同曆法。現代天文觀測 一年是 365.2422 天,而瑪雅人已測出一年是 365.2420 天,與現代只相差 0.0002 天(約 18 秒)。金星會合週期是指太陽、地球和金星的相對位置循環 一次的時間。瑪雅人費了 384 年的觀察期,算出 584 天的金星會合週期(他 們發現金星在 8 個地球年中剛好走了 5 圈,然後重複循環,便用 5 除 8 個地 球年的天數 2920 得出 584 天),今日計算則為 583.92 天,誤差率

每天不到12秒。

瑪雅人創造出了令人稱奇的高度文明,但是古典期瑪雅文明為何突然消失, 至今還沒有確實的定論。科學家和考古學家,對瑪雅文明湮滅之謎提出了許 多假設,諸如外族入侵、人口爆炸、感染疾病、氣候變遷、農民起義等解釋。

記錄瑪雅文明的文獻稱為馬雅手抄本(Maya codices),是前哥倫布時期馬 雅文明的文獻,是以馬雅文字寫在脫毛榕木的內樹皮製成的紙上。這些手抄 本是由專業抄寫員在神明的任命下寫成的。馬雅人於5世紀開始製造自己的紙 張,羅馬人也是於同時代造紙,但馬雅人的紙張更為耐用及適合書寫。這些 手抄本一般都是以最後存放的城市來命名,留存下來的要以德勒斯登手抄本 (Dresden Codex)最為重要。

在16世紀西班牙征服猶加敦時期,就已經有很多馬雅手抄本存在,但後來被 西班牙征服者及傳教士大量銷毀。所有在猶加敦的文獻都被雅各伯 德 蘭達 (Diego de Landa,1524年11月12日 1579年4月29日)主教於1562年7月下 令全面銷毀。這些文獻,加上一些石刻及碑刻,都是馬雅文明現存的主要書 寫紀錄。不過,它們所記載的肯定較石刻或其他銘刻的更為廣泛。於1540年

有指在瓜地馬拉高原發現的文獻中,記載了馬雅超過800年的歷史。16世紀西 班牙多明我會教士巴托洛梅 德拉斯卡薩斯(Bartolomé de las Casas,1474年 或1484年 - 1566年)發現了一些馬雅手抄本,但卻正被僧侶所燒毀。最後被 破壞的文獻是於1697年在瓜地馬拉的塔亞沙爾被破壞。

由於所受到的破壞,很多有關馬雅文明的重要資料和歷史記錄都被抹煞了。

試問那裏有多少歷史真相從此石沉大海?

歷史上有兩次羅馬之劫(sack of Rome),一次是發生於公元 410 年,另一 次則是發生在 1527 年。

410年的羅馬之劫是發生在該年的8月24日,西哥德人在其國王亞拉里克一世

(Alaric I,約370年 411年)的帶領下洗劫了羅馬。當時,羅馬不再是西羅 馬帝國的首都,羅馬帝國早在286年就已遷都至梅蒂奧拉努,402年又遷都至 拉文納。然而,羅馬城仍然保持著「永恆之城」和帝國精神中心的至高地位。 此次洗劫是近800年來羅馬第一次落入外敵之手。410年羅馬洗劫被看作是羅 馬帝國的衰落的一個重要標誌。

「羅馬,曾經是世界的首都,現在卻成了羅馬人的墳墓」,聖熱羅尼莫

(Jerome,約342年 420年)在談到這場無人能預料的大災變時寫道。在經 歷了羅馬幾代人的優越感和傲慢之後,西哥特僱傭兵於公元410 年 8 月 24 日

進入羅馬,並提醒他們的昔日主人真正的軍事力量在哪裡。

410 年 8 月 24 日夜間,一些未知的人悄悄打開了羅馬城門,讓西哥德人進入。

為了報復西羅馬帝國皇帝霍諾留(Honorius,384年9月9日 423年8月15日) 的怠慢以及他們所欠的錢財,他們開始了為期3天的瘋狂搶劫,洗劫了國庫和 皇宮。自始至終,阿拉里克和他的軍隊(全都是基督徒)都尊重普通羅馬公 民,只將破壞範圍限制在少數公共建築上。阿拉里克隨後向南進軍,計劃征 服羅馬統治的北非,但在進入卡拉布里亞後不久就因病去世。他的軍隊向西 班牙進軍,西哥德人在那裡定居。

羅馬之劫的象徵意義很大程度歸功於希波的聖奧古斯丁《上帝之城》開始於 413 年,將其視為世俗權力所造成的道德淪喪的標誌。

儘管這座城市以及羅馬帝國在一段時間內倖存了下來,但劫掠留下了無法消 除的痕跡。阿拉里克和他的軍隊穿過薩拉瑞安之門並洗劫了這座曾經遭受飢 荒的城市。儘管聖彼得教堂和聖保羅教堂未受破壞,但軍隊卻摧毀了異教寺 廟,燒毀了舊元老院,甚至綁架了皇帝霍諾留的妹妹加拉·普拉西提阿(Galla Placidia,390 年 450 年 11 月 27 日)。

阿拉里克認為西羅馬帝國執政官斯提里科(Stilicho,約359 408年)的死是 未來的徵兆,並將注意力轉向義大利;康科迪亞、克雷莫納和阿里米努姆等 城鎮很快就被他的軍隊攻占。顯然,他沒有奪取霍諾留在拉文納的家,而是 將注意力轉向了羅馬,因為他認為那裡是更合適的人質。他包圍了全部13座 城門。城裡的物資很快就耗盡了:食物定量供應,屍體散落在街道上,空氣

中瀰漫著惡臭,但霍諾留拒絕提供協助。台伯河被切斷,切斷了通往奧斯蒂 亞港的通道和來自北非的糧食供應。羅馬成為了一座「鬼城」。

西元 476 年,野蠻人奧多亞塞(Odoacer,435年 493年)和他的軍隊進入 義大利並廢黜了年輕的皇帝羅慕路斯 奧古斯都(Romulus Augustulus,約

463年 511年之後)。儘管是任意的,大多數歷史學家都認為公元 476 年是 西方淪陷的標誌,但公元 410 年這座城市的洗劫卻使這座城市陷入崩潰,從 此再也沒有恢復過來。然而,東部的拜占庭帝國一直存活到公元 1453 年被奧 斯曼土耳其人攻陷。

這次羅馬帝國的淪陷帶來了無數的文物被破壞及文獻的流失,因此很多歷史 記錄都變得殘缺不全。

1527 年的羅馬之劫是第二次羅馬之劫,是科涅克同盟戰爭(War of the League of Cognac)的一場重要戰役,爆發於該年的 5 月 6 日,當時神聖羅 馬皇帝查理五世麾下的哈布斯堡聯軍因欠薪譁變後,攻陷羅馬城並大肆洗劫。

神聖羅馬帝國的軍隊在義大利擊敗法軍,卻得不到應得的軍餉。為數 34,000 人的帝國軍隊譁變,強迫軍隊司令波旁公爵、前任法國王室統帥夏爾三世帶 領他們向羅馬進發。他們當中有些人視自己為馬丁路德的新教運動的堅定追 隨者,以宗教因素認為教宗的首都是一個目標。不少土匪及同盟軍的逃兵也 在半途加入了他們的隊伍中。

5 月 6 日,神聖羅馬帝國軍隊進攻賈尼科洛山及梵蒂岡山的城牆。主帥夏爾

三世中了致命的槍傷,不久即死亡。神聖羅馬帝國同日攻佔城牆。因為元帥 夏爾三世的陣亡,部隊陷入無紀律的放任狀態:約1000個教宗首都及聖殿的 衛兵被殘酷地處決,然後開始了搶掠。教堂、修道院以及高級神職人員的宮 廷被破壞及搜掠。

5月8日,與克萊孟七世有私仇的蓬佩奧·科隆納樞機入城。跟他來的有他的封 地的農民,他們在這裡對先前因教宗命令而遭受的劫掠展開報復。

羅馬居民死於事件當中者,估計從6000人到12000人不等(已知的屍體數共 一萬兩千,但不知其中羅馬市民的比例),總共死亡人數多到無法計算;被 掠奪的財物價值達100萬杜卡特、贖金300萬杜卡特,克萊孟七世估計總損失 一千萬杜卡特。因為大量的屍體未受掩埋安置,屍體引發的瘟疫,也使許多 神聖羅馬帝國軍人病亡。

1527年的兵災與大掠帶來歐洲史上最嚴重的文化慘劇。羅馬永遠失去了義大 利文藝復興的中心地位(較多地轉移到威尼斯),不但終止了教宗身為文藝 復興藝術與建築最大贊助者的工作,也代表1453年進入高峰的文藝復興走到 了時代的盡頭。這可從10年後藝術史家兼畫家喬治 瓦薩里(Giorgio Vasari,

1511年7月30日 1574年6月27日)調查了羅馬大劫掠的影響,詳細記錄了傑 出學者與藝術家的悲慘遭遇:一部份被殺,一部分生活無以為繼,只好靠打 工為生,更多人逃離了羅馬(主要逃到了威尼斯);無論他們境遇如何,每 個人的生活都受到重大影響和轉折。瓦薩里評論說:「(1527年的)暴力讓 精細的靈魂墮落,並且忘記人生的主要目標。」

在羅馬被洗劫之前,由於教皇宮廷的鼎盛委託,羅馬一直是意大利文藝復興 時期的文化和贊助中心,也是所有渴望名利的歐洲藝術家的主要目的地。在 這次劫掠中,羅馬遭受了人口減少和經濟崩潰,藝術家和作家被迫流向別處。

該市的人口從襲擊前的 55,000 多人驟減至襲擊後的 10,000 人。

許多帝國士兵也在戰後死亡,主要是因為街上大量未埋葬的屍體引發了疾病。

劫掠最終在 1528 年 2 月結束,即初次襲擊發生8個月後,城市的食物供應耗 盡,已無人可以挽救,瘟疫隨之而來。教宗克萊孟七世(Pope Clement VIII,

1478年5月26日 1534年9月25日)繼續在羅馬資助藝術和開展建築項目,但 人們認為美第奇家族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直到 1560 年左右,該市的人口才 恢復正常。

這次羅馬之劫摧毀了這座城市的經濟,教宗不再有能力揮霍金錢來建造建築、 購買書籍和藝術品。這些因素改變了義大利社會。它不再那麼開放和自由, 藝術家和作家變得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在新的、日益不寬容的氛圍中,文 藝復興所倡導的世俗價值和人文價值已不再被接受。洗劫摧毀了義大利最後 一個為藝術家和作家提供財富和贊助的中心。隨著西班牙日益主宰義大利的 城邦,對文藝復興貢獻巨大的舊自由主義氛圍宣告終結。

1527 年的羅馬之劫雖然沒有突然終止文藝復興,但卻加速了它的消亡。

和上一次羅馬之劫一樣,1527 年的事件對於文化與知識的存承而言是一場浩 劫,無數文獻損毁或遺失便不在話下了。

人類所能觀察的物質,只占4.9%,有記載的歷史跨度約佔人類歷史總量的 1.6%,並且有 95-97%的古代文獻由於意外毀壞、時間流逝和掠奪而丟失並 不再存在,所以,我們未知的「物」與「事」遠遠比我們已知的多,這個事 實告訴我們,其實人類是何等無知。故此,做人還是應該謙卑一些。

參考自:

https://kknews.cc/zh-tw/culture/nmn2xq3.htm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alanda_mahavihara

https://historified.in/2024/12/02/nalanda-mahavihara-the-knowledgecapital-of-ind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Yuval_Noah_Harari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brary_of_Alexandri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ya_civilizati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ack_of_Rome_(410)

https://www.worldhistory.org/article/1449/sack-of-rome-410-c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ack_of_Rome_(1527)

https://www.ncesc.com/geographic-faq/how-much-of-human-history-isunrecorded/

https://medium.com/common-sense-world/the-unknown-history-ofhumanity-rethinking-everything-we-thought-we-knew-04ed678bf0d0

3 - 何謂禁斷考古學?

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1809 年 2 月 12 日 1882 年 4 月 19 日)的

大名人人都耳熟能詳,說得詳細一點,他是一位英國博物學家和生物學家, 以其進化論和對自然選擇過程的理解而聞名。1831 年,他乘坐貝格爾號開始

了為期 5 年的環球航行,在此期間,他對各種植物和動物的研究使他形成了 自己的理論。1859 年,他出版了他的里程碑著作《物種起源》。

《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未必人人讀過,但最低限度沒有 人未聽過,它是達爾文論述生物演化的重要著作,出版於 1859 年。該書是 19 世紀最具爭議的著作之一,其中的觀點大多數為當今的科學界普遍接受。在 該書中,達爾文首次提出天擇演化的觀點,解釋生物為什麼能適應環境,同 時也提出了性擇理論。他使用自己在 1830 年代環球科學考察中積累的資料, 並使用農作物的人擇作為例子說明生物的演化。

《物種起源》提出的生物進化論(

theory of evolution)學說,對宗教「神創 論」和林奈與居維葉的「物種不變論」發起一場革命,震動當世。由於進化 論違反《聖經》裡的創世論,所以自問世以來,一直是宗教爭論的焦點。

進化論又被譯作演化論,它的成功深深地影響了科學界對於生命的理解,同 時也激起了一場小規模的哲學革命。

然而,此理論仍然不能解釋一些演化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無法解釋 同一物種內的差別以及無法解釋是物種是以何種機制把這種差別傳播到下一 代(也就是遺傳機制)。達爾文的泛生論的假設也僅僅對演化的統計模型, 例如「生物計量學」學派的有一些用處,對於其他生物學家而言幾乎毫無意 義。

直到後來與奧地利遺傳學家格雷戈爾 孟德爾(Gregor Mendel,1822 年 7 月

20日 1884年1月6日)的孟德爾定律(Mendelian inheritance)相結合,形

成現在廣為大眾所接受的現代綜合理論。

孟德爾定律是一系列描述了生物特性的遺傳規律並催生了遺傳學誕生的定律, 包括兩項基本定律和一項原則,即:顯性原則、分離定律(孟德爾第一定 律),以及自由組合定律和獨立分配律(孟德爾第二定律)。孟德爾定律與 沃爾特·洒吞(Walter Sutton,1877年4月5日 1916年11月10日)1915年發表 的遺傳的染色體學說(Boveri-Sutton chromosome theory)共同組成了經典 遺傳學的基礎。

英國遺傳學家羅納德 愛爾默 費雪(Ronald Fisher,1890 年 2 月 17 日 1962

年 7 月 29 日)將二者與自然選擇學說相結合,發表於他 1930 年的著作《自

然選擇的遺傳理論》(The Genetical Theory of Natural Selection)中,他為 進化提供了數學理論基礎,同時也是群體遺傳學和現代演化綜論的奠基者。

1950 年代後人類基因被發現,解開了演化論裡面物種內出現差異之謎和這些 特徵如何通過繁殖遺傳後代。研究不同動物 DNA,對比更加確認了共同祖先 說。

最近,有學者對現代各種進化論進行了綜合,提出了進化「四因說」,認為 基因是遺傳的質料,基因組儲存了生命形成的原則(形式),個體在初生動 因(太陽光能)和次生動因(遺傳的、生理的、生態的)的聯合驅動下,透 過求綿(一種次生的目的性),推動著分裂的目的性。演化是以無數個體生 命為載體的一種生命運動,它也是一種物質運動形式,雖然比物體的物理運 動更複雜的多。

生命存在的實體-個體是質料、形式、動因和目的的統一,其本身是多種生

命層次運動的複合,也是諸多類型運動的複合,這些進一步形成了種族的生 命運動-演化或進化。

甚至有些有宗教信仰的科學家認為「演化論只是闡明了神是如何創造生物的, 並非否定創造論」,現代社會有些教會(包括天主教會)認同此觀點。

一言以蔽之,就是直至現時,進化論仍然未被學界所完全否定,儘管很多宗 教人士仍在聲嘶力竭地反對。

作為進化論以外的另一選項,有一種非主流學說,它和當初的進化論一樣, 都是四面楚歌,各種各樣的攻擊紛至沓來。

《禁斷考古學:人類隱密的歷史》(Forbidden Archeology: The Hidden History of the Human Race)是 Michael Cremo 和 Richard L. Thompson 於 1993 年與國際奎師那意識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Krishna

Consciousness 簡稱 ISKCON)的巴克提維丹塔研究所(Bhaktivedanta

Institute)合作編寫的一本被人稱為偽考古學書籍。Cremo 表示,這本書 「有超過 900 頁的詳實證據表明現代人不是從猿人進化而來的,而是與猿人

共存了數百萬年!」並且科學界一直壓制人類極古老化石證據。

Cremo 自稱是「吠陀考古學家」(Vedic archeologist),因為他相信他的發 現支持了《吠陀經》(Veda)中所描述的人類故事。他認為,知識濾波 (knowledge filter)(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是造成這種所謂壓制的 原因。

確認偏誤是個人選擇性地回憶、蒐集有利細節,忽略不利或矛盾的資訊,來 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或假設的趨勢,屬於認知偏誤的其中一類以及歸納推理 中的一個系統性錯誤。當人們選擇性收集或回憶資訊時,又或帶有偏見地解

讀資訊時,他們便展現了確認偏誤。

這本書引起了一些主流學者以及印度創造論者和超自然論者的注意。主流考 古學和古人類學學者將其描述為偽科學。

Michael Cremo 也以其宗教的名字 Drutakarmā dāsa 而聞名,他是一名美國 自由研究員,自稱是吠陀創造論者(Vedic creationist)和「另類考古學家」

(alternative archeologist)。他認為人類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數百萬年。

Cremo 在他的著作《禁斷考古學》中討論過據稱在加州桌山(Table Mountain)始新世(Eocene)含金礫石中發現的文物,他認為現代人類早在 3000 萬至 4000 萬年前就存在於地球上。

加州桌山是一條狹窄的、長 18 英里(29 公里)的蜿蜒平頂山脊,被侵蝕鞍

區分隔成一系列台地,從塔洛克湖一直延伸到加州圖奧勒米縣哥倫比亞市西 部。其南端海拔略高於 1,100 英尺(340 公尺),北端海拔略高於 2,000 英尺

(610 公尺)。它的平坦頂部是多個 80 英里(130 公里)長的熔岩流的一部 分,這些熔岩流被侵蝕形成了一系列從騎士渡口延伸到加利福尼亞州索諾拉 的台地。其山頂寬度不一,從狹窄的山脊到超過 1,100 英尺(340 公尺)寬。

它與相鄰的斯坦尼斯勞斯河平行。

始新世是地質時代中古近紀(Paleogene)的第二個主要分期,大約開始於 5600萬年前-終於3400萬年前,介於古新世(Paleocene)與漸新世

(Oligocene)之間。始新世(Eocene)之名,字源來自希臘文 eos(開端)

和 ceno (新),指的是現代哺乳動物群出現的開始。始新世常被劃分成早 期(距今5600萬年∼5,200萬年)、中期(距今5,200萬∼4,360萬年)和晚期 (距今4,360萬∼3400萬年)。始新世早期最令人受到注意的是,原始的現代 哺乳動物的出現。始新世結束於一個被稱作大置換(哺乳動物物種連續性上 的「大斷裂」)的大型生物集群滅絕。此一事件可能是關於一或數顆的大火

流星撞擊西伯利亞以及現在的切薩皮克灣所造成。

19世紀中葉,在加州桌山和其他金礦區,礦工在隧道深處發現了數百件石器 和人骨。專家聲稱,這些骨頭和文物是嵌在始新世(3,800 萬至 5,500 萬年 前)的地層中發現的。

《加州內華達山脈的含金礫石》(The Auriferous Gravels of the Sierra Nevada of California)由加州政府首席地質學家 JD Whitney 博士撰寫,於

1880 年由哈佛大學皮博迪比較動物學博物館(Peabody Museum of Comparative Zoology)出版。

然而,由於這些資訊違背了公認的人類起源達爾文主義理論,因此被排除在 學術討論之外。1849 年,人們在內華達山脈山坡上的古河床礫石中發現了黃 金,從而吸引了大批冒險家前往 Brandy City、Last Chance、Lost Camp、 You Bet 與 Poker Flat 等定居點。

礦工們發現了數百件石器以及人類化石。科學界從 JD Whitney 博士那裡獲得 了最重要的資訊。

根據 JD Whitney 的說法,地質證據顯示含金礫石的年代至少是上新世 (Pliocene)。

上新世是地質時代中新近紀的最新的一個世,它從距今530萬年開始,距今 260萬年結束。上新世前是中新世,其後是更新世。

然而,根據現代地質學家的說法,一些礫石層起源於始新世。在圖奧勒米縣 的桌山,人們挖了幾個洞,穿過厚厚的拉蒂岩層(一種玄武岩火山物質), 才到達含有金子的礫石層。

在其他情況下,隧道在拉脫維亞頂部下方水平延伸數百英尺。從基岩正上方 的礫石中發現的遺跡年齡可能在 3320 萬至 5500 萬年之間,而從其他礫石中 發現的遺跡年齡可能在 900 萬至 5500 萬年之間。

史密森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體質人類學家 William B. Holmes 表 示:「如果 Whitney 教授充分認識到當今人類進化的故事,那麼儘管面臨著 大量有力的證詞,他還是會猶豫是否要宣布他所得出的結論。」或者換句話 說,如果證據不支持理論,那麼就必須拒絕理論,而事實也是如此。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菲比赫斯特人類學博物館(Phoebe A. Hearst Museum of Anthropology)仍然收藏著 Whitney 在展覽中提到的一些物品。

達爾文主義和其他主義影響了墨西哥 Hueyatlaco 考古證據的處理方式。

Cremo 在《禁斷考古學》中的核心主張是,人類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數千萬 年甚至數億年,但科學界卻壓制了人類極古老時期的化石證據。Cremo 認為, 南非奧托斯達爾(Ottosdal)葉蠟石(pyrophyllite)礦中發現的南非凹槽金 屬球(Klerksdorp sphere)可能是人造物品,其歷史可能可追溯到 28 億年 前。《禁斷考古學》受到了各學科主流學者的批評。

待續。

參考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orbidden_Archeolog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chael_Cremo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ichard_L._Thompson https://mcremo.com/cremo.htm

https://mcremo.com/news.htm

https://archeologyworldwide.com/california-gold-mine-reveals-40-millionyear-old-tools-were-found/

4 - 續何謂禁斷考古學?

奧托斯達爾(Ottosdal)是南非中部西北省馬克瓦西支線鐵路沿線的一個小

鎮,海拔 1,479 米(4,855 英尺)。奧托斯達爾是一個農業社區,主要種植玉 米、向日葵和花生等穀物。此外,當地農民也飼養牛、羊、豬、乳牛和雞。

在 Gestoptefontein 農場附近有一座主要的葉蠟石(pyrophyllite)礦。該鎮

起源於 1913 年荷蘭歸正教會教區的建立。該鎮以 Die Baas 的出生地而聞名, 他於 1952 年在此出生。

奧托斯達爾地區的主要產業是位於 Gestoptefontein 農場的葉蠟石礦。這些

礦場生產出品質非常高的葉蠟石,這是一種由鋁矽酸鹽氫氧化物組成的層狀 矽酸鹽礦物:AlSi 2 O 5 OH。葉蠟石是一種變質黏土。這種黏土是由火山灰 的蝕變形成的,顯然是堆積在平靜的水體的底部。它形成了一種緻密但柔軟 的淺灰色或深色的細粒石頭,分裂成輪廓分明的石板。它所在的地層是具有 30 至 31 億年歷史、厚度超過 2 公里的砂質沉積物、礫岩、粗砂、基性火山 岩、凝灰岩、粗火山碎屑岩和石英岩的組合,被稱為"Dominion Group"。

葉蠟石是一種重要的非金屬礦物原料。工業用途廣泛,如耐火材料、陶瓷、 電瓷、坩堝、玻璃纖維、橡膠、造紙、顏料、製藥、製糖、化妝品、塑料製 品的輔助材料。少部分材質好的葉蠟石在中國作為篆刻的石料。

葉蠟石賦存於千枚岩(phyllite)和片岩(schist)中,常與藍晶石伴生,是藍 晶石的蝕變產物。它也以熱液礦床的形式出現。典型的伴生礦物有:藍晶石、 紅柱石、黃玉、雲母和石英。

緻密的葉蠟石可用來製作石板筆和裁縫粉筆(法國粉筆),中國人則用它雕 刻成各種小圖像和裝飾品。這些中國雕刻品中使用的其他軟緻密礦物(滑石 和松石)與葉蠟石一起被稱為巨石石和寶塔石。

南非凹槽金屬球(Klerksdorp sphere)是來自奧托斯達爾附近的葉蠟石礦中 的天然礦物,共有兩種結核:埋藏較淺的球暴露在葉蠟石的針鐵礦結核;埋 藏較深的球沒有碰到葉蠟石的黃鐵礦結核。

葉蠟石來源是史前沉積的黏土或火山灰,那些沉積物在埋藏的過程中因變質 作用變成葉蠟石,成層的沉積物顆粒中有很多容許溶液流通的孔隙。溶液中 的礦物質圍繞著某一中心層層沉澱下來,從而形成與周圍岩層成分不同的礦 物質團塊。這些團塊通常要比周圍岩層更堅硬,也更抗風化。將球切開後, 可以看到同心圓狀的紋層和放射狀結構,這正是結核的特徵。至於球體上的 這些凹槽,則是周圍的層狀地層的殘留影響。

凹槽金屬球被傳聞是古代太空人的機械零件。

1970 年代,南非克萊克斯多普(Klerksdorp)附近的礦工有了不尋常的發現。

他們在葉蠟石礦床中發現了球形物體,其直徑大小從幾毫米到幾厘米不等。

這組神秘的球形物體後來被稱為克萊克斯多普球體,也被稱為莫基彈珠

(Moqui Marbles)或奧托斯達爾球體(Ottosdal Spheres)。

幾十年來,克萊克斯多普球體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地質學家和考古學家。這 些球體因其悠久的歷史而吸引了研究人員的關注,估計其已有約 28 億年歷史。

這意味著它們處於地球複雜生命形式出現之前的地質時代。

克萊克斯多普球體並非克萊克斯多普所獨有。在捷克共和國和哥斯大黎加等 地區也發現了類似的物體。儘管這些球體的成分和外觀略有不同,但它們具 有共同的標準特徵,引發專家們對潛在的全球現象進行推測。

這些球體表現出非凡的精確度和對稱性,其表面周圍有同心的凹槽或脊線。

它們主要由一種名為赤鐵礦的稀有礦物組成,因此呈現出獨特的紅棕色。此

外,它們具有堅韌的表面和纖維狀的內部結構,這使得它們更加奇怪和令人 費解。

目前尚未有關於克萊克斯多普球體的科學研究發表,但南非克萊克斯多普博 物館(Museum of Klerksdorp)館長 Roelf Marx 對其進行了分析。根據

Marx 的說法,發現這些球體的葉蠟石礦床是一種相對較軟的次生礦物,莫氏 硬度(Mohs scale)排名第三。同時,球體非常堅硬,即使是鋼鐵也無法刮 傷。由於鋼的莫氏硬度約為 6.5 到 7.5,因此克萊克斯多普球的硬度高於鋼。

莫氏硬度是一種利用礦物的相對刻劃硬度來劃分的礦物硬度標準,由德國礦 物學家弗里德里希·莫斯(Friedrich Mohs)於1812年提出。莫氏硬度是一種相 對標準,與絕對硬度並無正比關係。

莫氏硬度標準將10種常見礦物的硬度由小至大分為10級,即(1)滑石、(2) 石膏、(3)方解石、(4)螢石、(5)磷灰石、(6)正長石、(7)石英、 (8)黃玉、(9)剛玉、(10)金剛石(鑽石)。若某種礦物的硬度在兩種 標準礦物之間,則會用0.5表示,例如黃鐵礦的莫氏硬度為6.5。

克萊克斯多普球的古老起源和奇特特徵引發了關於其目的和形成的眾多理論 和假設。有些人認為這些球體是透過地質過程自然形成的。其中一個過程是 碳酸鹽結核,其中礦物質在核心周圍沉澱和凝固,形成硬化的礦物質。

有些球體是橢圓形的,有粗糙的脊線,但有些球體也有均衡的形狀和比例, 凹槽看起來很直,像是手工雕刻的。懷疑論者認為克萊克斯多普球不是自然 形成的。

20 世紀 80 年代的文章推測這些球體是由一個更高級的文明製造的,而我們 對此幾乎一無所知。一些邊緣團體認為這些物體要么是實際存在的,要么是

可能的「外來文物(OOPART)」。

據報道,其中一個球體已被送往加州太空研究所,專家們對其進行了測試。

科學家發現,該球體的平衡十分微妙,超出了他們的測量技術的極限。它距 離絕對完美甚至只有十萬分之一英寸。

克萊克斯多普球體的秘密始終困擾著科學家,並且仍然激發著持續的研究和 討論。礦物學研究、同位素分析和先進成像等最先進的分析技術為進一步研 究提供了一個有希望的途徑。

Cremo 在《禁斷考古學》第一版的前言中還寫道,該書的核心主張是,可追 溯到數十萬年前的異常古生物學證據,例如「來托利腳印」(Laetoli footprints)(古生物學家普遍認為是由雙足類人猿留下的)等例子,可能將 時間延伸到數百萬年,這表明現代人類「可能 與更多類人猿生物共存」。

它還認為,科學界受到確認偏誤的影響,掩蓋了人類極古老化石的證據。這 些論點受到了各學科主流學者的批評。

來托利是坦尚尼亞北部的一處考古遺址,位於奧杜瓦伊峽谷以南 45 公里處, 其歷史可追溯至上新世到更新世時期。1976 年,英國考古學家瑪麗·利基 (Mary Leakey,1913 年 2 月 6 日 1996 年 12 月 9 日)和她的團隊在此地的 火山灰中發現了古人類腳印化石,並於 1978 年挖掘採集。這些腳印被稱作 「來托利腳印」,為上新世古人類的雙足行走理論提供了確鑿的證據,得到 了學者和公眾的高度認可。

萊托利足跡最有可能是南方古猿阿法種留下的,這種早期人類的化石是在同 一沉積層中發現的。整個足跡痕跡長近 27 公尺(88 英尺),包括約 70 個早 期人類足跡的印記。

360 萬年前,在坦桑尼亞的萊托利,3位早期人類走過濕潤的火山灰。當附近 的火山再次噴發時,隨後的火山灰層覆蓋並保存了已知最古老的早期人類足 跡。

1976 年,古生物學家瑪麗·利基帶領的團隊成員偶然發現了火山灰中凝固的動 物足跡,但直到 1978 年,Paul Abell 才加入利基的團隊,並發現了 88 英尺

(27 米)長的痕跡,現在被稱為「來托利腳印」,其中早期人類足跡。

腳的形狀以及腳趾的長度和結構表明,來托利腳印是由早期人類留下的,而 當時該地區唯一已知的早期人類是阿法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事實上,在足跡附近和同一沉積層中發現了南方古猿阿法種的 化石,這告訴科學家,在留下這些足跡的同時,阿法南方古猿也出現在該地 區。

萊托利是坦尚尼亞北部一座考古遺址的名稱,大約 363 萬至 385 萬年前,火 山爆發後落下的灰燼中保存了3個原始人類的足跡,他們是古人類祖先。它們 代表了迄今為止在地球上發現的最古老的人類足跡。證明了人類與猿人在同 一時期並存,挑戰了進化論的觀點。

《禁斷考古學:人類隱密的歷史》(Forbidden Archeology: The Hidden History of the Human Race)的另外一位作者是 Richard L. Thompson。

Richard L. Thompson 是一位美國數學家、作家和 Gaudiya 毗濕奴派 (Vaishnavism)的宗教人物。歷史學家 Meera Nanda 將他描述為「吠陀創 造論」(Vedic creationism)的推動思想力量,因為他與 Michael Cremo 合 作出版了《禁斷考古學:人類隱藏的歷史》 (1993),這部著作引起了科學界 的強烈批評。

Thompson 也出版了幾本關於宗教與科學、印度宇宙學和天文學關係的書籍

和文章。他是國際奎師那知覺協會(ISKCON)的成員,也是巴克提維丹塔研 究所(Bhaktivedanta Institute)的創始成員,該研究所致力於研究現代科學 理論與毘濕奴世界觀的關係。在「科學與宗教」界,他因明確表達ISKCON的 科學觀點而聞名。丹麥宗教史學家 Mikael Rothstein 將 Thompson 描述為 ISKCON 中「唯一一位在科學領域佔據主導地位的作家」,ISKCON 選擇他 「或多或少獨立地報道科學領域」。德州聖安東尼奧三一大學(San Antonio

Trinity University)宗教學教授 C. Mackenzie Brown 稱他為 ISKCON 批判現 代科學的「領導人物」。

從心理學角度而言,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確實存在,其實這相當於 佛家所講的所謂「所知障」。提出禁斷考古學的目的就是去除確認偏誤的影 響,從新認識歷史。

參考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orbidden_Archeolog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ichael_Cremo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ichard_L._Thompson https://mcremo.com/cremo.htm

https://mcremo.com/news.htm

https://archeologyworldwide.com/california-gold-mine-reveals-40-millionyear-old-tools-were-found/

https://www.sciencetimes.com/articles/49188/20240312/klerksdorpspheres-unveiling-mystery-out-place-metal-balls-south-africa.htm

https://humanorigins.si.edu/evidence/behavior/footprints/laetoli-footprinttrails

5 - 來自印度經典的解釋

根據神創論,物種曾被廣泛認為是上帝創造的固定產物,但自

19 世紀中葉以

來,自然選擇的演化(evolution)已被科學界確立為經驗的科學事實。並且 全球各地的專業科學組織普遍認為,任何此類爭論都是宗教性的,而非科學

性的:在科學界,進化論被接受為事實,而維護傳統觀點的努力則被普遍視 為偽科學。

基督宗教以外的其他一些宗教團體中也存在著類似的爭議,例如猶太教和伊 斯蘭教中較為原教旨主義的分支。但在歐洲和其他地方,神創論並沒有那麼 廣泛傳播,值得注意的是,天主教會和聖公會都接受進化論,而且將其作為 事實來教授的壓力也要小得多。

基督教原教旨主義者則拒絕接受現代古生物學、遺傳學、組織學和分支學以 及其他基於現代進化生物學、地質學、宇宙學和其他相關領域的結論的分支 學科所證明的人類與其他動物共同起源的證據。

天主教會對創造論和進化論不持任何官方立場。然而,教宗方濟各曾表示: 「上帝不是造物主或魔術師,而是賦予萬物生命的造物主 自然界的進化與 創造的概念並不矛盾,因為進化需要創造出進化的生物。」基因遺傳規律是 由奧古斯丁修士格雷戈爾·孟德爾(Gregor Mendel,1822年7月20日 1884 年1月6日)發現的,他被譽為現代遺傳學的創始人。

然而在印度,19世紀關於達爾文主義的提及卻極少。

雖然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部分民眾反對達爾文主義思想,但印度教徒早已有 了人類與動物共同祖先的觀念。儘管有關創造論與進化論的爭論在美國、中 東和非洲部分地區引起了很大的爭論,但在印度,這個問題並不重要,因為

印度教徒佔多數。而且大多數印度科學家接受生物演化論,印度大學也教授 生物演化論。

與其他宗教最大的分別是,印度教的梵文史詩中提到了幾種奇怪的生物,包 括類似猿類的類人生物。《羅摩衍那》中提到了 Vanaras,一種具有人類智

慧的類人猿物種(猿人),數百萬年前與現代人類同時存在。我國的四大名 著之一的《西遊記》裏面的孫悟空角色便是由此而來。

印度創造論者 Michael A. Cremo 說:

猿人的概念並不是19世紀達爾文主義者發明的。早在那之前,古代梵文文獻 就已經描述了具有類似猿類身體、類似人類智力和低下物質文化水平的生物。

例如,《羅摩衍那》中提到了 Vanaras,一種存在於數百萬年前的類人猿人 類。但與這些猿人同時存在的還有我們這樣的人類。這種關係是一種共存關 係,而不是演化關係。

印度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對宇宙和生命的創造有著獨特而深刻的 看法。與通常強調單一神靈創造單一創世事件的一神論傳統不同,印度宇宙 觀呈現了一種廣闊的、循環的創造、消亡和重生的觀點,由各種神靈和力量 統治。這種理解具有哲學、實踐和靈性意義,並持續影響著印度教徒的文化 規範、個人信仰和生活方式。

亞伯拉罕宗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通常描述單一神的單一創造行 為,而印度教則強調創造和毀滅的連續循環。然而,這兩種傳統都相信道德 責任(印度教中是因果報應,亞伯拉罕宗教中是神聖審判)。

與佛教和耆那教也有相似之處,印度教與佛教和耆那教具有相同的循環時間 概念和輪迴。然而,佛教並不關注創世神,耆那教強調靈魂與物質的二元性,

而印度教則以梵天為中心,即最高的宇宙實相。

印度教的創世神話在不同的文獻中有所不同,但共同點在於強調宇宙是從原 始混沌狀態中誕生的。《梨俱吠陀》描述了透過犧牲宇宙存在物「神我」 (梵語:पुरुष,puruṣa)而創造宇宙的過程,神我的身體部位成為了世界的 元素。

在契經(sūtra)中,神我又稱為 puṃs,另譯為原人、士夫,為瀰漫在宇宙 中的自我。最早起源於吠陀時代,隨後成為古印度的概念,數論派以此為核 心概念。佛教也受到這個思想的影響,引用這個名詞,用到其教義探討中, 但一般來說,佛教對這個概念持批判態度。

佛教批駁神我論,但有限度採納了本性論的內容,包括如來藏等概念,都被 認為與神我的概念有相近之處。

在梵文中,神我有人、男人、自我及靈魂等意思。神我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 《原人歌》(Purusha Sukta),是世間最初的開端。關於原人的傳說後來轉 化,將神我當成生命的核心與輪迴的主體,為古印度數論哲學的核心概念。

數論派提出「神我」與「本性」之二元論哲學,與吠檀多主義「梵我幻」 元論相抗衡,成為古印度的主流哲學概念之一。在數論派思想中,神我是不 朽的精神。 「原人」(Purusha)一詞最早見於《梨俱吠陀》的《原人歌》中,原人之神,

無生無死,超驗絕對,其微妙現身,千頭千眼千足,從彼誕生眾天神與人類, 原人化身變化成祭品,一眾提婆用它來舉行祭祀儀式,從此祭品中產生世間 萬物。

神聖犧牲的概念,特別是透過萬物之主生主(Prajapati)的形象,是創世神

話的核心。生主的犧牲被視為創造宇宙的一種手段,凸顯了印度哲學中犧牲 和無私的價值。

根據維基,生主(天城體:प्रजापति,字面意思是「眾生之主」),吠陀教神 話中的一個稱號。「生主」一詞的含義非常複雜,有時它指一個或一組具體 的神靈,有時它只是一個抽象的神學概念,有時它又是一些神的別名或稱號。

在第一種情況下,其所指代的神祇也隨著宗教理論的發展而不斷變化。通常 而言,這是一個對始初神的稱呼,在此基礎上,許多研究者認為生主是一位 名為 Prajapati 的神靈,其形象是較晚出現的梵天神形象的原型。

印度教還相信,宇宙從混沌中誕生,稱之為「宇宙海洋」。宇宙海洋,或 “Ksheer Sagar”,通常被描繪為宇宙誕生的原始水域。這個圖像代表了創造的 潛力,秩序從混亂中產生,反映了宇宙的動態性質。

在印度宇宙觀中,Ksheer Sagar 或乳海是七大洋中從中心數的第五大海洋。

它環繞著被稱為 Krauncha 的大陸。據印度教經文稱,天神與阿修羅共同努 力了一千年,攪動這片海洋,以獲取長生不老藥-甘露。 古印度傳說《往世 書》的"Samudra Manthana"一章中提到了這一事件。Kshira Sagara 被描述 為神毘濕奴(Vishnu)和他的配偶拉克希米(Lakshmi)躺在蛇山舍沙 (Shesha ) 上的地方。

「乳海」是梵語 kṣīroda、kṣīrābdhi 或 kṣīrasāgara 的英語翻譯,源自 kṣīra 「牛奶」和-uda、sāgara「水、海洋」或 abdhi「海洋」。

創世神話在印度教中佔有重要地位,反映了宇宙與神之間的複雜關係。這些 敘述不僅解釋了宇宙的起源,也為理解存在本身提供了框架。「從黑暗到光 明」的主題概括了從混亂到秩序的歷程,凸顯了創造的改變力量。

印度神話中的黑暗富有像徵意義,常代表無知、混亂和宇宙創世之前的原始 狀態。它被視為光明和秩序出現的必要條件。

在創世前的原始狀態,宇宙處於混亂狀態,通常被描繪成被稱為 Kosha 的廣 闊宇宙海洋。黑暗在靈性和哲學背景中也具有重要意義,象徵宇宙未顯現的 潛力。 印度教中的創造被歸功於幾位主要的神靈,每個神靈都代表著神聖創造力的 不同面向:

- 梵天(Brahma):創世神,負責宇宙的形成。

- 毘濕奴(Vishnu):維持宇宙、確保其穩定的守護者。

- 濕婆(Shiva):毀滅者,他改變宇宙並將其重新吸收到宇宙循環中。

這些神靈的核心是梵天的概念,也就是超越宇宙的終極實相。此外,夏克提 (Shakti),即宇宙能量,在創造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強調了神聖 力量之間的動態相互作用。

印度教的創造過程在各種文獻中都有描述,包括《吠陀經》和《往世書》。

這些經文概述了宇宙形成的階段:

- 創造階段:宇宙從光的出現開始,經歷幾個階段演變。

- 宇宙的形成:隨著光的傳播,宇宙形成,從而產生了時間、空間和物質。

- 神與人的創造:各種神被創造出來以監督存在的不同方面,隨後人類和自然 世界的出現。

印度宇宙觀的特徵是時間的循環觀,其中創造和毀滅是相互依存的過程。

- 時間的週期性:宇宙經歷無限的創造(Kalpa)和毀滅(Pralaya)的循環。

- 相互依存:創造和毀滅不是對立的,而是同一宇宙過程的組成部分。

印度教的創世神話對存在和意識的本質提供了深刻的見解。

- 黑暗與光明的關係:從黑暗到光明的轉變象徵著走向啟蒙與理解的旅程。

- 對存在的洞見:這些神話引發了人們對現實本質和人類經驗的思考。

- 追求知識:故事激勵人們追求知識,超越無知。

印度教徒在經典中找到了支持或預示進化論思想的思想,例如"Dashavatara" 的神話主題,毘濕奴的化身從一條魚開始。

Dashavatara 是印度教主神毘濕奴的10個主要化身。據說毘濕奴會以化身的 形式降臨來恢復宇宙秩序。Dashavatara 一詞源自於 daśa,意為「十」,和 avatāra,大致相當於「化身」。

第一個化身是 Matsya,是一條魚。國王 Vaivasvata Manu 在進行 tarpana (水祭)時發現手掌中有一條小魚,魚問 Manu,他的財富和權力是否足以 給魚一個舒適的家。Manu 養著這條魚,給它一個家,但是魚卻不斷的長大, 這擊碎了 Manu 對自己的財富的驕傲。最後,他把它放到海裡,意識到牠是 毘濕奴本人。毘濕奴告知 Manu 世界即將被火災和洪水毀滅,並指示 Manu 收集「世界上所有的生物」並把他們安全地放在一艘由眾神建造的船上。

在預測的那一天,Manu 駕著船去探望這條魚。毀滅性的洪水來臨了。Manu 把船繫在喇叭上。魚帶著 Manu 的船到達了北部山脈(即喜馬拉雅山)的高 地。是否似曾相識?唯一的倖存者 Manu 透過苦行和祭祀重新開始生活。女

神 Ida 從祭祀中現身,兩人共同開創了人類- Manu 的種族。

這個傳說的種子可以追溯到最古老的印度經典《梨俱吠陀》。Manu(字面意 思是「人」)是人類的第一個人及祖先,出現在《梨俱吠陀》中。據說,

Manu 與7位祭司一起點燃了祭祀之火阿耆尼(梵語:अति,Agni),並進行

了第一次祭祀;Manu 的犧牲成為了典型的犧牲。"Narayan Aiyangar"認為, Matsya 傳說中的船指的是《梨俱吠陀》和"Aitareya Brahmana"中提到的祭祀 之船。在這種情況下,魚代表阿耆尼(神)以及祭祀的火焰。因此,這個傳 說象徵著人類(Manu)如何藉助祭祀之船和魚阿耆尼的指引,穿越罪惡和煩 惱之海。

毗濕奴的所有化身都已出現,除了 Kalki ,他將在 Kali Yuga 的末期出現。

古代 Dashavataras 概念的順序也被解釋為反映了現代達爾文的進化論,即對 意識進化的描述。

許多印度教改革者將數論哲學,特別是"parinama"一詞和進化概念,與達爾 文主義進行了比較。劍橋大學的學術主管 David Lagourie Gosling 認為,斯

瓦米 維韋卡南達(Swami Vivekananda,1863年1月12日 1902年7月4日)

的大部分宇宙學和生物學思想都是以數論為基礎的。受西方思想和神秘主義

的影響,維韋卡南達和師利·奧羅賓多(Śri Aurobindo Ghose,1872年8月15

日 1950年12月5日)發展了一種輪迴觀,認為神會通過「退化」

(involution)為物質,人必須經過多生的進化,直到神認識到自己的真實本 質,並獲得解脫。

可是說,這是一種「退化論」(involutionism)。

參考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indu_cosmology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indu_views_on_evolution

https://hindu.mythologyworldwide.com/from-darkness-to-light-the-birthof-the-universe-in-hinduism/ https://hindu.mythologyworldwide.com/the-cycle-of-creationunderstanding-hindu-cosmology/ https://www.hindu-blog.com/2018/07/hindu-religion-belief-oncreation.html

6 - 另類進化論

生物進化(biological evolution),簡單來說,就是透過遺傳改造而來的血統。

這個定義涵蓋了從小規模演化(例如,一個群體中不同基因版本的頻率從一 代到下一代發生變化)到大規模進化(例如,不同物種在許多世代中從共同 的祖先進化而來)。進化幫助我們了解周遭的生物世界及其歷史。

生物進化並非簡單地隨著時間而改變。許多事物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

毛毛蟲變成飛蛾,樹木掉葉又重新長出,山脈上升又侵蝕,但它們並不是生 物進化的例子,因為它們不涉及透過遺傳修改而產生的後代。

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有共同的祖先,就像你和你的表兄弟有共同的祖母一樣。

透過不斷改良的繁衍過程,這個共同的祖先生物進化了我們在化石記錄中以 及今天在我們周圍看到的多樣化物種。生物進化意味著我們都是遠親:人類 和橡樹、蜂鳥和鯨魚。

影響群體基因組成的多種力量都推動著進化。這些力量以不同的方式發揮作 用,從隨機變化到選擇壓力,每種力量都在物種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適應 的過程中發揮作用。

推動進化的力量包括:

- 突變

突變是生物體 DNA 的隨機變化。這些變化可能會為群體帶來新的 基因變異。雖然許多突變是中性的或有害的,但有些突變可以提供有益的特 徵,從而提高存活率。如果這些有益的突變發生在生殖細胞中,就可以傳遞 給後代並推動演化變化。

- 自然選擇 當具有有利特徵的個體更有可能生存和繁殖時就會發生自然

選擇。食物競爭或掠食等環境壓力推動了這個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有利 特徵的頻率會增加,而對生存或繁殖沒有幫助的特徵則會變得不那麼常見。

- 遺傳漂變(Drift) ──

遺傳漂變是指等位基因頻率的隨機變化,尤其是在 小群體中。它是由偶然事件而非選擇壓力所驅動。在小群體中,某些等位基 因可能隨機地變得更常見或更不常見,從而導致基因庫發生重大變化。自然 災害或奠基者效應等事件(一小群人形成新的族群)可能會加劇基因漂變。

- 基因流動 當來自不同族群的個體雜交並在群體之間轉移遺傳物質時, 就會發生基因流動。這個過程可以減少族群之間的遺傳差異並增加族群內的 多樣性。引入新的等位基因可以幫助群體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並保持基因健 康。

- 非隨機交配 ── 在某些物種中,配偶選擇不是隨機的。某些顏色或行為等 使個體對潛在伴侶更具吸引力的特徵變得更加普遍。這可以獨立於自然選擇 改變等位基因頻率,影響群體特徵的進化。

- 環境因素

環境變化,例如氣候變遷、棲息地破壞或資源可用性,會產 生影響演化的壓力。氣溫升高等變化可能會有利於某些特徵,例如較小的體 型,這更適合新的環境。這些環境選擇壓力可以推動物種進化,以提高其在 新條件下的生存能力。

- 人口規模 人口規模在進化力量的影響中扮演重要角色。較小的族群更 容易受到遺傳漂變的影響,並且可能由於隨機事件而經歷等位基因頻率的快 速變化。人口越多,遺傳越穩定,除非受到自然選擇或環境因素的強烈驅動, 否則可以抵抗變化。

- 性的選擇

選擇是自然選擇的一種形式,其中某些特徵可以增強個體吸

引配偶的能力。鳥類的鮮豔羽毛或鹿的大鹿角等特徵可以進化,因為它們提 供了生殖優勢,即使它們不能直接提高生存率。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特徵 在群體中變得更加明顯。

- 歷史事件 ──

諸如瓶頸效應或奠基者效應等事件可能會對演化產生持久的 影響。當災難大幅減少人口規模,導致遺傳多樣性喪失時,就會出現人口瓶 頸。當一小群人開始組成新族群,而新族群僅攜帶原始族群一小部分遺傳多 樣性時,就會發生奠基者效應。這些事件可以引導新生群體或倖存群體的進 化道路。 - 發展限制 ── 物理或生物限制會限制物種的適應能力。例如,由於生物體 現有的遺傳或發育框架,某些進化途徑可能無法實現。這些限制決定了進化 如何在不同譜系中展開。

以印度教的宇宙觀來看,生物進化是物質的,是一種低級的進化,在此之上, 有一種高級的進化,稱為靈性的進化。

靈性進化指思想或心靈,類似於生物進化,從受自然主導的簡單形式集體進 化為受靈性或神力主導的更高級形式。它與「低等」進化或生物進化有所區 別。

另一個術語是「更高進化」(Higher Evolution)。根據佛法工作者 Piyasīlo 的說法,

「 這裡的『更高』一詞指的是心智-靈性進化的基礎。與高級進化相對, 生物(或達爾文)進化被稱為低級進化。」

與生物進化相反, 靈性進化的概念是目的論(teleology)的。

何謂目的論?傳統上目的論與哲學自然論(或偶然論)是對立的。例如,自 然論者會認為人有眼睛所以人有視力,即所謂「形式決定功能」(function following form);相反,目的論者認為人有眼睛因為人需要視覺,即是所謂 的「功能決定形式」(form follows function)。

靈性進化理論在許多神秘學和秘傳教義中佔有重要地位,這些理論強調個人 在死後(心靈主義(Spiritualism))或透過連續輪迴(神智學(Theosophy)、赫 密士主義(Hermeticism))的進步和發展。

現時流行的印度教的靈性進化學說主要是根據新吠檀多派(Neo-Vedanta)。

新吠檀多派是用來描述19 世紀發展起來的印度教詮釋的術語。「新吠檀多」 這個術語是由德國印度學家 Paul Hacker(1913 年 1 月 6 日 - 1979 年 3 月 18 日)以貶義的方式創造的,以將現代發展與「傳統」的吠檀多不二論區分開 來。

這種現代印度教詮釋的主要支持者包括斯瓦米 維韋卡南達(Swami

Vivekananda,1863年1月12日 1902年7月4日)、師利 奧羅賓多(Sri

Aurobindo,1872年8月15日 1950年12月5日)和薩瓦帕利·拉達克里希南 (Sarvepalli Radhakrishnan,1888年9月5日 1975年4月17日),他們在某

種程度上也對西方新印度教運動的興起做出了貢獻。

新吠檀多哲學對西方和印度高等教育階層對印度教的看法有著深遠的影響。

它因其「綜合解決方案」而受到好評,但也因其普遍性而受到批評。「新印 度教」或「新吠檀多」這些術語本身也因其爭論性用法而受到批評,前綴 「新」意在暗示這些對印度教的現代解讀是「不真實的」或在其他方面存在 問題。

「新印度教」這個術語由旅居印度的耶穌會學者 Robert Antoine( 1914年1981年)使用,Paul Hacker 從他那裡借用了這一術語,用以區分現代主義思

想與「倖存的傳統印度教」,並將新不二論派(Neo-Advaitins)視為「身份

破碎的對話夥伴,他們無法真實、可靠地發聲」。Hacker 區分了「新吠檀多 主義」與「新印度教」,他認為民族主義是「新印度教關注的首要問題。

根據劍橋大學的學術主管 David L. Gosling 的說法,斯瓦米 維韋卡南達的大 部分宇宙學和生物學思想都以數論(samkhya)為基礎。受西方思想和神秘 主義的影響,維韋卡南達和師利 奧羅賓多發展了一種輪迴觀,認為神會退化 (involution)為物質,人必須經過多生的進化,直到神認識到自己的真實本 質,並獲得解脫。

involution 在植物學上有退化的意思,但在社會學上卻被譯做「內捲化」,指 一種文化模式發展到一定水準後,無法突破自身,只能在內部繼續發展、複 雜化的過程。內捲化是人類社會獨有的現象,和生物學中的「退化」和「進 化」都截然不同。內捲不會幫助人類從一個低效的階段進步到高效的階段, 但也不會讓人們退化掉某種能力。

大約從 2018 年開始,「內捲」一詞在中國大陸變得廣為人知,並引申表示付 出大量努力卻因遞減定律而得不到等價的回報,必須在競爭中超過他人的社 會文化,包含了惡性競爭、逐底競爭等更為負面的含義。

數論是印度哲學六大體系(佛教稱為六師外道)之一;原始數論思想可以在 《奧義書》、耆那教和佛教中找到。數論假定兩個本體論實體,purusha(見 證意識)和 prakriti(自然),其中包括思想、認知和感知對象。根據數論, 當 purusha 接近 prakriti 時,它會擾亂 prakriti 的平衡。結果,從 prakriti 進 化而來了大量被稱為 tattvas 的連續精華。最細微的元素首先出現,然後逐漸 出現較粗糙的元素,每個元素都按照特定的順序出現,最後是元素和感覺器

官。數論瑜珈(samkhya-Yoga)的信徒主張將 purusha 從 prakriti 中釋放出 來,並將 prakriti 恢復到未顯現的狀態。

根據傳統說法,數論的創始人是迦毗羅仙人(Kapila)(因此又稱為「迦毗羅 論」)。數論的核心思想是,宇宙由兩大本原組成:補盧沙(最高精神)和 原質(原初物質)。補盧沙,或稱為神我,也就是梨俱吠陀中著名的《原人 歌》的原人。原人歌中說原人是宇宙的本原,但眾天神(提婆)卻用他作了 祭祀的犧牲,於是從他的軀體產生世間萬物(尤其是 4 個種姓)。這實際上 是反映了祭祀萬能的思想。

原質,按數論的觀點,由所謂「三特質(三德,triguṇa))」組成。三德分別 是薩埵 sattva(明性、悅性、明亮的、智慧的、輕的)、羅闍 rajas(變性、 動性、變動的)和答磨 tamas(惰性、闇性、黑暗的、愚痴的、沉重的)。

根據《瑜伽勝論》,三德具有互相矛盾(或制約)的屬性。「薩埵」傾向於 探究事物的本原,「羅闍」傾向於動性的傲慢、貪婪和嗔怒,「答磨」傾向 於惰性和不敏感。

早期數論的思想被《薄伽梵歌》大量引用,而薄伽梵歌是迄今最具影響力的 印度哲學著作之一。

師利·奧羅賓多和法國哲學家,神學家,古生物學家,天主教耶穌會神父德日 進(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1881 年 5 月 1 日 1955 年 4 月 10 日)都描 述了從無生命物質到未來神聖意識狀態的進展過程。德日進將此稱為歐米茄 點(Omega Point),師利·奧羅賓多將此稱為超心智(Supermind)。

德日進是一位耶穌會古生物學家,在北京猿人的發現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 提出了行星和宇宙進化的目的論觀點,根據這一觀點,原子、分子和非生命 物質的形成之後是生物圈和有機進化的發展,然後是人類的出現以及作為人

類思想整個範圍的精神圈。根據德日進的觀點,進化並沒有就此停止,而是 繼續朝著歐米茄點的頂峰和統一前進,德日進將歐米茄點等同於基督。

歐米茄點是一個理論上的未來事件,其中整個宇宙將螺旋式地向最終的統一 點發展。根據德日進的觀點,進化並不會隨著人類的出現而結束,地球的生 物圈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已經進化了。他將進化描述為從無生命物質開始,透 過地球的「人化」到未來的神聖意識狀態的過程。他也認為單細胞生物會發 育成後生動物或動物,但這個分類中的一些成員會發展成具有複雜神經系統 的生物。這個團體具有獲取情報的能力。當智人透過進化居住在地球上時, 誕生了一個精神圈,也就是存在的認知層面。隨著進化的持續,人類圈逐漸 變得更加連貫。

德日進解釋說,借助科學,這個精神圈可以被移向或建構成歐米茄點或最後 的進化階段。德日進將此過程稱為「行星化」。最終,精神圈完全主宰生物 圈,達到完全獨立於切向能量的程度,形成一個形而上的存在,稱為歐米茄 點。

參考自:

https://biologynotesonline.com/evolution-definition-types-advantagesexample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amkhy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Omega_Poin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piritual_evolutio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volution_(esotericism)

https://philosophy.institute/philosophy-of-sri-aurobindo/sri-aurobindoconsciousness-evolution/

https://philosophy.institute/philosophy-of-sri-aurobindo/impactsinvolution-aurobindo-integral-philosophy/

https://spiritualmeaningacademy.com/involution/ https://www.vivekananda.net/ByTopic/CosmosSelf.html https://selforum.blogspot.com/2006/02/swami-vivekananda-spoke-ofinvolution.html

7 - 兩位禁斷考古學奠基人

1965 年,帕布帕德(Prabhupada,1896 年 –1977 年)已經 69 歲高齡,為

了完成年輕時從其靈性導師那裡收到的指令,將「奎師那知覺」(Krishna consciousness)以英語傳播,於是從加爾各答乘坐一艘貨船前往紐約市,隨 身僅攜帶一些書箱。他在美國無依無靠,但他在紐約市的一個公園唱誦 Hare

Krishna,舉行課程,並於 1966 年在一些早期學生的幫助下,創立了國際奎 師那知覺協會(ISKCON),該協會現已在全球設有中心。

帕布帕德全名是 AC Bhaktivedanta Swami Prabhupada,於 1896 年出生於 印度加爾各答。1922 年,他在加爾各答第一次遇見了他的靈性導師 Srila Bhaktisiddhanta Sarasvati Gosvami。帕布帕德成為了他的學生,11 年後 (1933 年),在阿拉哈巴德,帕布帕德成為他正式的門徒。

在 1922 年的第一次會議上,Srila Bhaktisiddhanta Sarasvati Thakura 請求帕 布帕德透過英語傳播吠陀知識。在隨後的幾年裡,帕布帕德撰寫了一篇關於 《博伽梵歌》的評論,並於 1944 年在沒有任何幫助的情況下創辦了一份英文 雙週雜誌。

為了表彰帕布帕德的哲學學識和奉獻精神,Gaudiya Vaisnava 協會於 1947 年授予他"Bhaktivedanta"稱號。1950 年,54 歲的帕布帕結束了婚姻生活,4 年後,他接受了 vanaprastha(退休)制度,以便將更多時間投入研究和寫作 中。帕布帕德前往聖城溫達文 (Vrndavana),在歷史悠久的中世紀神廟 Radha-Damodara 中過著極其簡樸的生活。

他在那裡進行了幾年的深入研究和寫作。他於 1959 年接受了棄絕人生秩序 (sannyasa)。他也寫了《輕鬆前往其他星球之旅》(Easy Journey to Other Planets)。在出版了 3 卷《博伽梵譚》之後,帕布帕德於 1965 年來到美國,

去履行其靈性導師的使命。

自那時起,他已經撰寫了六十多卷印度哲學和宗教經典的權威翻譯、評論和 總結研究。

國際奎師那知覺協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Krishna Consciousness,簡

稱 ISKCON)是一所由帕布帕德創辦,基於古印度吠陀傳統的大型宗教團體。

該組織的工作包括教授奉愛瑜珈(瑜伽體系的最終目的)和推廣素食,在全 球有著眾多支持者,並建立了眾多廟宇、生態農場等等。

據該協會聲稱,它的核心宗教經典是印度教經典《博伽梵歌》(帕布帕德譯註 的《博伽梵歌原本》),此書記載各種瑜伽,協會又認為,《博伽梵歌》記載 了 Krishna 的說話,是《吠陀經》的精華。

Krishna 其實是印度教的神,中文名稱叫做黑天,最早出現於史詩《摩訶婆羅 多》中,是婆羅門教-印度教最重要的神祇之一,被很多印度教派別認為是至 高無上的神,也是最具吸引力者。按照印度教的傳統觀念,他是主神毗濕奴 或那羅延的化身。

據協會解釋,奎師那知覺是每個生物的原始自然能量。我們每一個人都是 Krishna 或上帝的一部分,祂有許多擴展。有他個人的擴展和他分離的擴展。

個人擴展是上帝的許多不同化身,而分離擴展是像我們一樣的許多生物。作 為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每個人自然而然地與祂有著非常親密的關係。

但不知何故,自古以來,我們就忘記了與祂的關係,因此像這個物質世界中 的任何事物一樣,在生死輪迴中遭受著痛苦。我們人類生命形式的實際目的 是恢復我們沉睡的奎師那知覺,從而使我們有資格重新獲得我們在靈性世界 中的原始地位,在那裡生命是永恆的、充滿知識的和充滿幸福的。

除了宣教之外,國際奎師那知覺協會還帶來了禁斷考古學(Forbidden Archeology),因為禁斷考古學的兩位創辦人都是該協會的骨幹成員,他們 所倡導的學說都是來自該協會所教導的神學觀念。

禁斷考古學創立者之一的 Michael Cremo 的生活一開始很正常。他出生在美 國,在羅馬天主教家庭長大,上了高中和大學,在大學期間他學習了人類起 源的標準理論 像我們這樣的人類是在大約十萬年前從猿類進化而來的。

而他沒有任何真正的理由去質疑這一點。但當他於 1973 年加入 ISKCON 並 被 ISKCON 創始人 帕布帕德啟蒙為 Drutakarma Dasa 時,情況很快就改變 了。

他現在說:「聖帕布帕德讓我接觸到了一種完全不同的看待人類起源問題的 方式。」「他在他的書籍和演講中非常強調,人類不是由猿類進化而來的, 而是一直存在於地球上。他所評論的《博伽瓦譚》和其他往世書則講述了人 類數百萬年前的歷史。」

帕布帕德希望他的弟子們也能用科學術語來支持這些經典論述。儘管 Cremo 在大學學習的是外語而不是科學,但這對他來說很有吸引力。而且由於他對 寫作很有興趣,他覺得自己可以做出貢獻。

直至 2010 年 11 月,Cremo 出版所其書籍已以 26 種語言售出 30 萬冊 其中之一是,書名很簡單,叫做《禁斷考古學家》(The Forbidden Archeologist)。

他展示了自己對人類古代史的最新思考和發現 將人類起源追溯到現代科 學給出的十萬年前之前 他希望此書能吸引學術界以外的廣大讀者。

Cremo 出版的新書總是會引起轟動。這個人至少可以說是兩極分化的 他 一方面被高度讚揚為「打開了人類歷史上鎖的大門」的考古偵探,另一方面 又被鄙視為偽科學家,認為他的書「除了傻瓜之外不值得任何人認真對待」。

1986年,他開始了令人難以置信的8年研究和寫作,這本書就是後來著名的 《禁斷考古學》。1993 年,這本百科全書由 Torchlight 出版,書中列舉了大 量與達爾文進化論相矛盾的考古證據。

一年後,Cremo 收到邀請,向印度新德里舉行的世界考古大會(地球上最大 的考古學家聚會)提交論文。他決定提交一篇題為「考古記錄中的《往世書》 時間」(Puranic Time in the Archeological Record)的論文。在書中,他討

論了《博伽瓦譚》和其他吠陀經典中提出的循環時間概念,該概念與現代科 學對人類起源的觀點發生了強烈衝突。

「《往世書》的時間概念涉及4個時代(yugas) Satya、Treta、

Dvapara 與 Kali,」他解釋道。「這4個時代每個週期持續432萬年。一千個 這樣的循環(即 43.2 億年)構成了創世主梵天的一天,稱為一個「劫」

(Kalpa)。每個劫分為 14 個 manvantara 時期,每個時期持續 71 個 yuga

週期。根據《往世書》的記載,我們現在正處於當今梵天第七個 manvantara 時期的第二十八個 yuga 週期。這意味著,根據《往世書》的記載,人類已 經存在了 23 億年。

Cremo 的新書定於 2010 年 11 月 9 日發布,該書匯集了 2001 年至 2009 年 間發表的 49 篇《亞特蘭提斯崛起》專欄文章。這些文章涵蓋了各種不同的主 題。例如,Cremo 講述了他在世界各地的科學會議上展示其訊息的經歷以及 他所收到的反應。

他也談到了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當前觀點,吠陀文化 3500 年前透過所謂

的雅利安人遷徙從外部傳入印度。他說:「在吠陀文獻本身中,我們沒有看 到任何這樣的暗示。」 「吠陀文化起源於印度,已有至少 5,000 年的歷史, 根據《往世書》的記載,甚至有數百萬年的歷史。」

Cremo 在《禁斷考古學家》中提出的最有趣的話題之一是所謂「缺失環節」

的新發現。他說:「媒體通常每年報導一兩次在非洲發現的重大猿人化石, 作為進化論的證據。」「在專欄中,我表明它們並不是這樣的證據,因為有 證據表明,像我們這樣的人類與這些所謂的人類祖先同時存在。」

南非 Sterkfontein 是發現許多猿人化石的地方之一,包括南方古猿的骨骼。

它高約4英尺,體型比例與猿猴十分相似,現代科學將它稱為人類祖先,因

此 Sterkfontein 被命名為「人類的搖籃」。

然而,Cremo 表示,許多發現與這一想法相矛盾。例如,19 世紀末,義大利 地質學家 Guiseppe Ragazzoni 在義大利北部的 Castenetolo 的三、四百萬年 前的岩層中發現了幾具人類骨骼。

「在非洲的其他地方,有更多證據表明我們人類與南方古猿同時存在,」他 解釋道。「例如,1979 年,英國考古學家 Mary Leakey 在坦桑尼亞萊托利的 火山灰層中發現了許多嵌在火山灰層中的腳印,她估計這些腳印距今約有

370 萬年。而在她最初發表於《國家地理》雜誌的報導中,她表示,它們與 現代人類的足跡沒有區別。

Cremo 在科學會議和大學演講,並多次在電視和廣播上露面。在他的調查中, 他探索了有關人類起源和古代的思想,這與《博伽瓦譚》中對這些事物的記 述一致。

他也是 Sastra 諮詢委員會成員以及吠陀神廟天文館(Temple of Vedic

Planetarium)展覽組執行委員會成員。他目前駐紮在洛杉磯的 ISKCON 中 心 。

禁斷考古學另外一位創立者是 Richard L. Thompson(1947 年 2 月 4 日2008 年 9 月 18 日),是一位數學家、科學家、哲學家、古代宇宙學研究員、

作家和虔誠的巴克提瑜伽(bhakti-yoga)實踐者。1974 年,Thompson 獲

得博士學位。他畢業於康乃爾大學,主修機率論和統計力學。在此期間,他 從《博伽梵歌》的哲學中得到啟發,並成為國際奎師那知覺協會 (ISKCON)

的創始人帕布帕德的入門弟子。

在他的職業生涯中,Thompson 從事量子理論和數學生物學研究,以及美國 太空總署資助的衛星遙感研究。他發表了二十多篇經過同行評審的科學論文, 並與他人合作撰寫了一本關於生物系統電腦建模的大學教科書。Thompson 也曾擔任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Cavendish Laboratory)的博士後研究 員,以及聖地牙哥附近的拉霍亞(La Jolla)研究所應用非線性問題部門的研 究員和研究員。

Thompson 是 ISKCON 科學分支巴蒂維丹達研究所(Bhaktivedanta Institute) 的創始成員之一,他在該研究所發表了 14 篇研究科學與吠檀多關係的技術論 文。他也為「Hare Krishna 運動」的雜誌《回歸神性》(Back to Godhead(BTG))撰寫了四十多篇文章,供廣大讀者閱讀。他廣泛研究了古印 度天文學、宇宙學和靈性,並就這些主題開發了多媒體闡述。他寫了 8 本書, 涉及從意識到考古學和古代天文學等主題。

在 1979 年發表的一篇傳記文章中寫道,在整個大學學習期間,他深感現代科 學理論缺乏有意義的現實基礎。他指出,他的不滿在 1970 年達到了頂峰,當 時他研究將人們簡化為圖靈機(Turing machine),一種具有幾個活動部件 的抽象鐘錶,他覺得「事實肯定與此不同」。因此,他開始研究許多不同的

哲學,以期找到一條通往知識的實用途徑。他回憶說,1972 年,他在紐約伊 薩卡的一家書店裡發現了帕布帕德的一些書,並為其構思之美和表達方式的 清晰所震撼。後來,他在紐約市的拉達-克里希納神殿(Radha Krishna

Temple)遇見了帕布帕德的弟子。Thompson 聲稱,他在這裡找到了一種具 有深刻意義且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實際應用的哲學。1975 年,他正式成為聖帕 布帕的弟子。

Thompson 撰寫了巴蒂維丹達研究所的許多早期專著和論文,其中一些是合 著的,主題涉及意識、考古學和宇宙學。他在印度溫達文舉辦的巴蒂維丹達 學院首屆「生命源於生命」(Life Comes from Life)國際科學會議上發表了 論文(1977 年)。他還在孟買舉行的巴蒂維丹塔達學院世界科學與宗教綜合 大會(1986 年)上發表了題為《上帝與物理定律》的論文,並在舊金山大學 主辦的BI第一屆科學意識研究國際會議上發表了題為《跨時間的思維與大腦 互動方法》的論文(1990 年)。

1993 年,Thompson 與 Michael Cremo 合作撰寫了《禁斷考古學》,這是 一項涉及人類古蹟的異常考古證據的發人深省的研究。《野外考古學雜誌》 (Journal of Field Archaeology)第 21 卷(1)第 112 頁「出版物」部分描述

稱,該作品結合了「大量來自考古記錄的公認和有爭議的證據以及對科學方 法的社會學、哲學和歷史批判,以挑戰現有觀點並揭露對有關歷史和人類起 源的信息的壓制。」

1994 年,Thompson 出版了《外星人身份:現代 UFO 現象的古老見解》

(Alien Identities: Ancient Insights into Modern UFO Phenomena)(又名: 相似之處:古老見解......(Parallels: Ancient Insights...)),他將這部作品描述 為「對 UFO 文獻和印度吠陀文獻的比較研究」,表明兩者之間存在令人驚訝 的相似之處,這比通常認為的更令人信服。

在他的散文集的開頭提出了一個問題:

「科學和宗教是什麼關係?有人視其為不可避免的衝突,有人視其為和諧, 有人視其為希望調和的差異。多年來,我一直是後者之一。我認為科學從根 本上挑戰了宗教的根源,但可以用符合基本科學和宗教原則的方式來應對這 項挑戰。本書散文的目的就是提出這樣的答案。然而,在回顧這些文章時, 我意識到宗教和科學之間的另一種潛在的關係。宗教和科學可以相互影響, 產生鼓舞人心的新思想,最終形成超越我們對科學或宗教的理解的綜合體。」

佛羅裡達大學宗教系副教授、前系主任 Sheldon R. Isenberg 在這本書的序言 中寫道:

「Thompson 能夠清楚地解釋傳統和當代物理學和宇宙學中非常困難的概念, 其能力非凡。 他的博學、優雅的文筆以及對傳統和當代科學的深刻理解, 為我們東西方知識和靈性祖先融入傳說、神話和儀式中的知識和智慧賦予了 不同的可信度。人們開始懷疑我們忘記的東西至少和我們發現的東西一樣 多。」

2008 年9月18日,Thompson 在佛羅裡達州阿拉楚阿(Alachua)的家中去世。

帕布帕德本人並非科學家,卻啟發了兩位傑出科學家。

參考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ternational_Society_for_Krishna_Consciousn ess

https://iskconnews.org/michael-cremo-brings-vedic-perspectives-to-thescientific-table/

https://www.iskconsabha.com/drutakarma-dasa

https://iskconnews.org/the-forbidden-archeologist-returns/ https://iskconleaders.com/sadaputa-prabhu/ https://richardlthompson.com/full-biographical-essay

https://iskconnews.org/sadaputas-archives-reveal-scientists-high-regardfor-his-work/

8 - 東亞早期人類遷徙的新證據

據說大約在 30 萬年前,智人出現並開始遷徙。

智人(學名:Homo sapiens,意為「有智慧的人類」)是脊椎動物亞門哺乳

綱靈長目人科人屬唯一現存的物種,在演化生物學上分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兩個演化階段,從人類文明發展的角度,早期智人又可稱古人,晚期智人則 為新人,此外還有已滅絕的亞種長者智人。

根據人類單地起源說,距今約 7 萬至 5 萬年離開東非的智人是現代人類的祖 先。據信,人類在約 7 萬至 5 萬年前開始向近大洋洲遷移,並在約 40,000 年 前分散到整個歐洲。然而,早在這之前就有智人離開非洲。以色列發現了 194,000 至 177,000 年前的智人化石,希臘發現了距今約 210,000 年前的智人 化石。

現代人類晚近非洲起源說(recent African origin of modern humans)是演 化人類學描述遺傳學意義上的現代人類的起源與早期遷徙時,最廣為接受的 模型。

這套理論在普及書籍中稱為(晚近)源出非洲模型((recent) Out-of-Africa), 在學術上稱為晚近單一起源假說(recent single-origin hypothesis, RSOH)、 替代假說(replacement hypothesis)與晚近非洲起源模型(recent African origin, RAO)。這個概念直到 1980 年代之前還屬推測性質的,此後則由粒線 體 DNA、Y 染色體 DNA 和常染色體 DNA 的研究,再加上體質人類學的古代 標本證據,而獲得較多人接受。

在古人類學中,現代人類的近期非洲起源(recent African origin of modern humans)或「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OOA)理論是關於解剖學上的現

代人類(智人)地理起源和早期遷徙最被廣泛接受的模型。它追溯了早期人 類走出非洲的擴張過程,由直立人和隨後的尼安德塔人完成。

該模型提出,在分類學意義上,智人有一個「單一起源」,排除了解剖學上 現代特徵在其他地區的平行進化,但並不排除智人與歐洲和亞洲的古人類之 間的多重混合。智人最有可能在 30 萬至 20 萬年前在非洲之角發展,儘管另 一種假設認為,智人不同的形態特徵出現在非洲不同地區,並由於同一時期 不同種群之間的基因流動而趨於一致。「近期非洲起源」模式認為,所有現 代非洲以外的人群基本上都是此後離開非洲的智人族群的後代。

現代人類至少有過幾次「走出非洲」的遷徙,可能早在 27 萬年前就開始了, 包括 21.5 萬年前至少到達希臘,以及大約 13 萬到 11.5 萬年前遷徙由北非和 阿拉伯半島遷徙。有證據表明,現代人類大約在8萬年前就已到達中國。幾乎

所有早期人類浪潮似乎都已滅絕或撤退,而現今非洲以外的人類主要來自大 約 7 萬至 5 萬年前的一次擴張,透過所謂的「南方路線」。這些人類沿著亞 洲海岸迅速擴散,並在約 65,000 至 50,000 年前到達澳大利亞,而歐洲則是 由早期分支居住的,他們在不到 55,000 年前定居在近東和歐洲。

2010 年代,群體遺傳學研究發現了智人與歐亞大陸、大洋洲和非洲的古人類 雜交的證據,這表明現代人口群體雖然大部分源自早期智人,但在較小程度 上也是古人類地區變體的後代。

人類種群由演化搖籃非洲向歐洲、亞洲和大洋洲擴張的時間和路線廣受熱議。

一些模型顯示,現今所有的非非洲人的祖先都可追溯至單一種群,而另一些 模型則顯示,走出非洲是分時間分階段發生的。

《自然》(Nature)雜誌在線發表的一項研究「晚更新世氣候是早期人類遷 移的驅動因素」(Late Pleistocene climate drivers of early human migration)

顯示,在過去12.5萬年的時間裡,人類經歷了4次截然分明的走出非洲的浪潮, 向世界其它地區擴散,其推動因素是地球軌道變化引起的氣候變化。

過去的研究認為,晚更新世(126,000-11,000 年前)時期地球軌道變化引起的 氣候變化影響了智人向非洲以外地區擴散的關鍵時間點。但是,關鍵區域古 環境數據的匱乏、氣候模擬與化石斷代及考古記錄的不確定性阻礙了該研究 領域的進一步發展。

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 Axel Timmermann 和 Tobias Friedrich 構建了一個數 值模型,對過去 12.5 萬年的時間裡氣候與海平面變化之於全球人類遷移模式 的影響進行量化分析。模型識別出 4 次橫跨阿拉伯半島和黎凡特地區的明顯 的冰期人類遷移浪潮,分別發生在 106,000–94,000、89,000–73,000、 59,000–47,000 和 45,000–29,000 年前左右。這些結果與考古和化石數據高 度一致。

這些發現證明軌道尺度氣候變化在塑造全球種群分布中所發揮了關鍵作用。

相反,驟然的千年尺度氣候變化的影響較為有限,且是區域性的。模型還顯 示,約 90,000–80,000 年前,智人幾乎同時到達了中國南方和歐洲。

人類走出非洲一直以來都是普遍為人所接受的人類起源理論。

然而,2012 年 5 月,美國 DNA 譜系科學院 Anatole A. Klyosov 重新審視了 「走出非洲」論和歐羅巴人種的起源,認為人類並非起源於非洲,並使用 “Walk through Y”項目的數據證明了這一觀點。

在過去的 30 年裡,「走出非洲」論已經人盡皆知,但它卻從未被直接證明過。

然而,對於許多專家來說,這一理論仍然具有著令人信服的吸引力。這一理 論主要基於這樣一個前提:最古老的人群顯示出最大的多樣性,而非洲人是

多樣性最大的人群。其實這並不是一個強有力的論點,因為不同DNA的混合 也會導致高的多樣性。

Klyosov 從解剖學角度研究了現代人類的起源,根據人類遺傳學和DNA系統 發育的分類發展,針對男性Y

染色體單倍型,提出了一個歐羅巴人種(白種人

又稱歐亞人種或高加索人種)起源的時間表,確定其在今天已知的所有單倍 群中的位置,提供證據重新審視「走出非洲」論的正確性。

研究證明,歐羅巴人種單倍群並非起源於「非洲」的單倍型類群,事實支持 歐羅巴人種以及所有非非洲人的單倍型類群,並未攜帶單倍型類群A及其進化 亞枝單核苷酸多態性或單倍型類群B,這是最近在“Walk through Y”FTDNA項 目中,幾百個來自各種單倍群的人顯示的結果。

其實北亞和中亞在早期人類遷徙研究中一直都被忽視,因為沙漠和山脈被認 為是無法克服的障礙。然而,一項新的研究認為,人類過去可能在較潮濕的 環境下經歷過這些極端環境。透過分析過去的氣候,北亞成為人類擴散的潛 在路線,以及與尼安德塔人和丹尼索瓦人等其他人族的潛在互動區域。

考古學家和古人類學家對探索我們物種最早的成員 智人 所面臨的環 境越來越感興趣,因為他們在晚更新世(125,000-12,000 年前)遷移到歐亞 大陸的新地區。人們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印度洋周圍的「南部」航線上,而 北亞和中亞則被忽視了。然而,在 PLOS ONE 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德國耶 拿馬克斯·普朗克(Max-Planck)人類科學史研究所的科學家和中國北京脊椎 動物古生物學和古人類學研究所的同事認為,氣候變遷可能使這裡成為一個 特別活躍的原始人類擴散、相互作用和適應的地區,以及一個至關重要的遷 徙走廊。

另外,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發現了證據,為了解大約 45,000 年前智人向東亞的 古代遷徙提供了新的見解。

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生態與演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雜

誌上,揭示了中國北方石峪遺址蘊藏的豐富文化和技術創新寶藏,標誌著人 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刻。研究人員表示,石峪遺址讓我們得以一窺古代祖 先獨特的文化行為與技術進步的融合,並挑戰了有關智人種群擴散的傳統觀 念。

幾十年來,石峪一直被譽為具有考古意義的地方。這裡長期以來一直有人居 住 沉積層深達 30 公尺(98 英尺),其中的地層經過數萬年的沉積而成。

考古學家在沉積物中發現了大量由當地居民製造和使用的工具和文物。

確定這些人是誰以及他們在那裡住了多久一直是一個正在進行的項目。1963 年的第一次挖掘發現了數千件物品:15,000 件石器、數千塊骨頭和牙齒......以 及一塊類人猿化石,這是一塊被確認屬於智人的頭骨。

然而,後來大部分藏品都遺失了,包括頭骨碎片。

科學家們毫不氣餒,於2013年進行了另一次挖掘。

他們選取了大量現存的文物,並對其進行了仔細的分析。他們研究了在該遺 址發現的動物骨骼。他們進行了新的年代分析,使用放射性碳和光釋光技術 準確測定了從沉積物序列不同部分收集的樣本的年代。

這項研究的主要發現包括:

石峪遺址是目前同類遺址中最古老、最東端的遺址,北京大學張家福教授領 導的放射性碳和螢光測年法證明了智人在大約 45,000 年前就已經在東亞存在。

這項發現重塑了我們對該地區人類遷徙時間和路線的理解。

石峪遺址展示了一系列令人驚嘆的技術進步,包括使用勒瓦婁哇技法 (technique Levallois)和體積刀片縮小法(Volumetric Blade Reduction) 製作的石器。此外,從數百公里外的產地長途運輸黑曜石顯示了先進的資源 採購策略。

石峪遺址展示了一種文化融合,其特點是融合了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創新技術, 例如刀片縮小技術和象徵性工具,舊石器時代中期的特徵,例如勒瓦婁哇縮 小技術,以及中國核片工業的傳統元素。據稱,諸如石墨圓盤和骨器等獨特 文物的發現,體現了豐富的文化適應性。

研究員表示,這項發現提出了與以往有關石峪遺址的研究不同的人類遷徙和 文化演化觀點。

研究員 Michael Petraglia 表示:「石峪的發現挑戰了人們對早期人類遷徙和 東亞文化發展的先前觀念。」

波爾多大學考古學家 Francesco D'Errico 解釋說:「該遺址反映了文化克裡 奧爾化(creolization)的過程,即社會與遷移人群之間的接觸,將繼承的特 徵與新穎的創新相融合,從而使人們對智人全球擴張的傳統理解變得複雜 化。」

智人最早的化石位於非洲,可追溯至中更新世晚期。後來,現代人類分散到 亞洲,並到達了歐洲、澳洲等遙遠的地方,最後到達了美洲。鑑於尼安德塔 人、丹尼索瓦人、中更新世智人和弗洛勒斯人早在現代人類出現之前就已經 在亞洲存在,現代人類在歐亞大陸傳播的時間和性質一直是激烈爭論的主題。

例如,現代人類在遷移到新地區時是否取代了當地人口?或者,種群接觸和 雜交是否經常發生?

從行為角度來看,技術創新和象徵意義是否促進了現代人類的擴散?例如, 人們通常認為只有現代人類才有能力使用水上交通工具航行到澳大利亞和日 本群島等遙遠的地方,即使在海平面低得多的冰川階段,從出發點肉眼也無 法看到這些目的地。

此外,重大氣候波動和環境事件(例如多巴火山超級爆發)在現代人類遷移 到亞洲的過程中扮演了什麼角色?群體的滅絕是否經常發生?這些問題對於 理解人類演化和晚更新世亞洲古人類學至關重要。

傳統的「走出非洲」模型需要修改,該模型認為現代智人在約 60,000 年前一 次性遷徙至整個歐亞大陸,隨後取代了所有土著人口。考古學、古人類古生 物學、地質年代學、遺傳學和古環境研究的最新發現有助於更好地了解亞洲 晚更新世的記錄。

這裡強調的重要發現包括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早在 60,000 年前,南亞和東 亞等地區就曾發生過多次擴散。遷入亞洲的現代人類遇見了尼安德塔人、丹 尼索瓦人、中更新世人類、可能還有弗洛勒斯人,並發生了某種程度的雜交。

早期人類的遷徙至少在現代人群中留下了一些遺傳痕跡,顯示後來的替代者 並不是全面的。

人類單一起源假說亦未能站得住腳,很有可能不同人種不是來自同一個源頭, 換言之,亞當與夏娃也不一定是人類的共同祖先。

參考自: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9/05/190529145054.htm

https://atlantisrising.com/2024/06/26/new-evidence-for-very-earlyhuman-migration-in-eastern-asia/

https://www.sciencealert.com/45000-year-old-tools-and-bones-revealearliest-evidence-of-homo-sapiens-in-eastern-asia

https://news.griffith.edu.au/2024/01/19/shiyu-discovery-reveals-easternasias-early-human-migrations/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ai9067

9 - 巨人是否真實存在?

巨人症(giantism)亦稱為巨大症,是一種疾病,表現為過度生長且其身高明 顯高於人類平均身高。

該疾病是由於人類在童年時期生產過多的生長激素,常由垂體腺瘤導致,使 得患者身高異於常人,達 2.13 公尺(7.0 英尺)至 2.72 公尺(8.9 英尺)。

巨人症可以是遺傳性的,也可以不是遺傳性的。巨人症可以是先天的,也可 以是後天的。

一般而言,如果巨人症是指肢端肥大症,不會遺傳。但有一些有巨人症症狀 的病徵,如馬凡氏症候群則屬遺傳。克氏症候群,也有巨人症的病徵,是先 天性基因問題,但不會遺傳。值得留意的是,一般所說的巨人症是指肢端肥 大症。

由於生長激素過量,兒童的身高遠遠超出正常範圍。巨人症的特定發病年齡 因患者和性別而異,但開始出現過度生長症狀的常見年齡為 13 歲左右。生長 激素分泌過多的兒科患者可能出現高血壓等其他健康併發症。年齡較接近青 春期的患者可能出現與肢端肥大症更相似的特徵,因為他們已接近生長板融 合。

但是,真正的巨人(giant)卻不是有病,而是因為他們是來自巨人種族,就 像神話中的泰坦族一樣。在巨人種族裏面,身體龐大完全是正常。所以, 「巨人症患者」與真真正正的「巨人」是不能夠相提並論的。

一般人所說的巨人是神話和民間傳說中身軀龐大的人形生物,有些不光體型 龐大,還奇形怪狀包括多個眼睛或多個頭。有些有力量和智慧能匹敵神,有 些能預知未來。女性巨人中則有不少美女,有些還嫁給了神。在民間故事裡,

則大多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大塊頭」類型,通常不是被故事裡的主角騙 走財寶,不然就是被消滅。

由希臘神話、印歐語系神話,到中東、亞洲及美洲地區的神話及《聖經》故 事都有巨人的痕跡。

根據維基資料,世界各地許多神秘的遺跡,這些遺跡至今仍為不解之謎,因 此有的也被賦予巨人傳說或外星人傳說。另外有些為自然現象,但帶有巨人 軼聞:

- 巨石陣(Stonehenge) 位於英國南部威爾特郡(Wiltshire)。英國最 著名的史前建築遺跡,又稱「巨人之舞」(Giant's Dance)。它的建造起因 和方法至今在考古界仍是個不解之謎。

- 巨人堤道(Giants Causeway) 位於北愛爾蘭。為火山引起的玄武岩熔 流冷卻後的結果。

- 特奧蒂瓦坎(Teotihuacan) 位於墨西哥城東北面約50公里。印地安人 傳說中為巨人所建。

- 摩艾石像(Moai) 位於復活節島。摩艾石像的意義至今仍然不明。

- 納斯卡線(Nazca Lines) 位於祕魯的納斯卡平原(Nazca)的平原巨 畫,其意義迄今仍有多種解釋。

1935年,荷蘭人類學家孔尼華(Ralph von Koenigswald)在亞洲南部的藥劑 店內發現的巨大牙齒,孔尼華確定它們屬於某種大型靈長類,並將其命名為 「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人類學家魏敦瑞(Franz Weidenreich)主張將其改名為「巨人」(Giganthropus blacki),並提出 「巨人說」,認為人類的演化早先的類型是巨人,之後身體逐漸縮小,然後 才是直立人及更晚期的人類,這個理論至今依然缺乏絕對的化石證據。雖然 如此,一些主張巨人存在的人,如《禁斷考古學》(Forbidden Archeology)

的作者 Michael A. Cremo 等人,則認為這些罕見的巨人化石被有目的的隱藏 起來,是因為要避免進化論遭到質疑。

但是,對於巨人體骼的發現,維基百科有以下的說明:

直到二十世紀初,美國報道的巨人骸骨都是惡作劇、騙局、捏造和對已滅絕 巨型動物的錯誤識別的混合體。據報道,許多遺骸是在美洲原住民的墓葬中 發現的。美國許多地方都報告了高度從 7 英尺(2.1 公尺)到 20 英尺(6.1 公 尺)不等的隕石坑。

1934 年,史密森尼學會人類學館長 Aleš Hrdlička 揭穿了「巨型骷髏」的說法。

史密森學會反對有關「古代白種人」是土墩建造者這一流行神話。史密森尼 學會在揭穿此類說法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引發了一種陰謀論,即史密森尼考古 學家為了掩蓋巨人的存在而毀壞了巨人的骨頭。

Hrdlička 將巨型骷髏的報導歸咎於「不願意相信」以及不熟悉人體解剖學的 「業餘人類學家」。2014 年,網路上開始流傳一則故事,聲稱史密森學會保 管著巨型骨架,但他們在 20 世紀初銷毀了「數千具巨型骨架」。路透社和美 聯社揭穿了網路上有關史密森尼學會的報導。

基本上,維基的立場是認為那些巨人骨骼的發現是造假的。 然而,禁斷考古學文件指出。1912 年 5 月,在威斯康辛州德拉文湖 (Delavan Lake)附近的墓葬中發現了一個失落的巨人種族,但科學家對此 一直保持沉默。

德拉文湖的挖掘現場由伯洛伊特學院(Beloit College)負責管理,其中包括

200 多個肖像土墩,這些土墩被證明是 8 世紀林地文化的經典範例。

但是,1912 年 5 月發現的骨骼和細長的頭骨的巨大尺寸並不太符合任何人的 教科書標準概念。它們體型巨大。這些人並不是普通人。

《紐約時報》於 1912 年 5 月 4 日首次報道稱,彼得森兄弟在威斯康辛州西南 部的湖畔草坪農場發現了 18 具骷髏,這些骷髏表現出一些奇怪而怪異的特徵。

它們的身高在 7.6 英尺到 10 英尺之間,頭骨 「據推測,人類的頭部比現今 居住在美洲的任何人種的頭部都要大得多。」

它們通常有雙排牙齒、6 根手指、6 根腳趾,並且像人類一樣屬於不同的種族。

頜骨前部的牙齒是規則的臼齒。通常發現的頭部是細長的,據信這是因為其 壽命比正常人長。

近年來已發現超過 200 個巨型挖掘遺址。自 1950 年代以來,巨型骨骼的發 現大多未成為當地或國家新聞。大多數人認為這似乎是由於人們擔心會質疑 進化論。如果有的話,那就是退化。

2002 年,《國家地理》雜誌報道,在希臘發現了十幾具獨眼巨人的骨骼,身 高 12 至 15 1/2 英尺。那是3個人那麼高。一個眼窩。歷史上的巨人一般都有 吃人的本性。

之所以提到巨人,都是與政治、世界事件有關。希臘神話中講述了一場戰爭, 獨眼巨人得知要打敗他們,就必須砍掉他們的腿,使他們變得遲鈍和無助。

在多個地方發現了墓葬上帶有埃及文字的美國巨人(紅髮巨人)。

1912 年 5 月在德拉文湖發現的文物只是 1851 年至今當地報紙報導的數十個 類似發現之一。這甚至不是在威斯康辛州發現的第一組巨人骨架。

1891年8月10日,《紐約時報》報道稱,史密森學會的科學家在威斯康辛州麥 迪遜附近的米爾斯湖(Lake Mills)發現了幾座大型「金字塔紀念碑」。

《泰晤士報》稱,「麥迪遜在古代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城市,人口不少於20 萬。」

挖掘者發現了一套精心設計的防禦工事系統,將其命名為阿茲塔蘭堡(Fort Aztalan)。

《紐約時報》稱,「無論在規模、設計還是建造技巧方面,俄亥俄州和印第 安納州的著名土丘都無法與這些巨大而神秘的地球紀念碑相比 我們不知 道它們是由誰建造的,也只能猜測其用途。」

1897 年 12 月 20 日,《紐約時報》跟進報導了在威斯康辛州楓溪(Maple Creek)發現的3個大型墓葬。其中一個最近才被打開。

「裡面發現了一具巨型男子的骨架。這些骨頭從頭到腳長超過9英尺,保存狀 況良好。這個頭骨有半蒲式耳那麼大。骨頭附近放著一些經過精細回火的銅 棒和其他遺物。

一百多年來,在美國中西部各州經常發現「歌利亞」族的巨型頭骨和骨骼。

在明尼蘇達州、愛荷華州、伊利諾伊州、俄亥俄州、肯塔基州和紐約州都發 現了巨人的遺跡,他們的埋葬地點與著名的土墩建造者土墩相似。

土墩建造者的歷史跨越了五千多年(從公元前 3400 年到公元 16 世紀),這 個時期比古埃及及其所有朝代的歷史都要長。

有一種「普遍的學術共識」認為,我們對這段時期生活在北美的民族的歷史

有充分的了解。然而,德拉文湖等地發現的大量異常現象卻顯示事實並非如 此。

一些土墩建造者的骨骼確實在展出。例如,在阿茲塔蘭州立公園就有一場精 彩的展覽,人們可以在博物館裡看到「阿茲塔蘭公主」(Princess of Aztalan) 的骨架。

但展出的骨架都是正常大小,而且根據一些消息來源,巨人的骨架被掩蓋了 起來。

具體來說,史密森學會被指控故意隱藏「骨頭的敘述」並將巨型骨架鎖起來。

正如美國原住民作家兼法學教授 Vine Deloria 所說:

「現代考古學和人類學幾乎封閉了我們的想像力,廣泛地將北美的過去解釋 為缺乏任何不尋常之處,缺乏以不尋常舉止的民族為特徵的偉大文化。

「古代墓地的偉大闖入者,19世紀的史密森學會,創建了一個單向門戶,無 數的骨頭通過這個門戶被運出。

「這扇門和保險庫裡的物品實際上對任何人封閉,除了政府官員。這些骨頭 之中或許蘊藏著有關遙遠過去的一些問題的答案,這些官員甚至都沒有尋求 過這些問題。」

1897 年 12 月 20 日,《紐約時報》報道在威斯康辛州楓溪附近發現了3座大 型墓葬。經過挖掘,發現一具從頭到腳長達9英尺多的骨架,其中還有精煉的 銅棒和其他遺物。

又在蜥蜴丘縣公園附近的西本德郊外發現了一具巨大的骨架,當地農民將其 組裝成8英尺高。

雖然在麥迪遜附近的阿茲塔蘭州立公園的幾座大型金字塔紀念碑遺址上展出 了一名據稱是土墩建造者(阿茲塔蘭公主)的正常大小的骨架,但威斯康辛 州巨人的遺骸卻與在中西部各地發現的數百具其他遺骸一起消失了。

許多人指責史密森學會掩蓋這些發現,將這些巨型骨架鎖起來,不讓大眾了 解他們的發現。

事實上,據報道,在北美兩百年的時間裏,古代墓葬遺址中已經出土了 1000 多具 7 英尺及更高的骨骼。報紙報導、城鎮和縣的歷史、信件、科學期刊、 日記、照片和史密森尼民族學報告都仔細記錄了這一點。此外,據報道,從 東海岸到西海岸,這些骨骼都具有奇怪的解剖異常,例如雙排牙齒、大到可 以覆蓋發現者面部的頜骨以及細長的頭骨,幾乎每個州都有記錄。

史密森尼學會的科學家在他們的年度報告中發現了至少 17 具身高超過 7 英尺 的骨骼,其中包括一具高 8 英尺的骨骼,以及 1873 年史密森尼學會年度報告

中報道的來自伊利諾伊州安娜的一個週長 36 英寸的頭骨(人類頭骨的平均週 長約為 20 英寸)。史密森學會被多次提及,因為它接收了來自全美國各地的 巨型骨骼。

北美巨人的起源受到獨立研究人員、學者和懷疑論者的激烈爭論,但現在有 足夠的數據開始對這個問題進行嚴肅的研究。

Jim Vieira 和 Hugh Newman 在所著的書《巨人記錄 - 美國隱藏的歷史、土 丘中的秘密和史密森尼檔案》(GIANTS ON RECORD - America’s Hidden History, Secrets in the Mounds and the Smithsonian Files)中涵蓋了所有關

於他們起源的理論,從西伯利亞的丹尼索瓦人到聖經之地的拿非利人。也有 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巨人可能起源於美洲。

數以百計的美洲原住民的創世神話和口述歷史證實了這一點,遠古時代的故 事中就曾提到巨人。塔斯卡洛拉印第安人(Tuscarora Indian)David Cusick 在其著作 《六國》(Six Nations (1825))中可以找到一個例子。他說,當偉 大的神靈創造人類時,其中一些變成了巨人。

參考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7%A8%E4%BA%BA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unexplained-phenomena/giants-northamerica-005196

https://theeventchronicle.com/18-giant-skeletons-discovered-in-wisconsin/

https://forbiddenarchaeology2016.weebly.com/giants.html

https://forbiddenarchaeology2016.weebly.com/blog-posts-aboutgiants/mysterious-accounts-of-lost-giants-in-branch-county-michigan-bywrexcellent

https://forbiddenarchaeology2016.weebly.com/blog-posts-aboutgiants/the-white-giant-myth-of-the-commanche-by-a-futurearchaeologist

https://forbiddenarchaeology2016.weebly.com/blog-posts-aboutgiants/giant-genes-could-a-genetic-condition-underlie-accounts-ofgiants-by-evelyn-bennett

https://forbiddenarchaeology2016.weebly.com/blog-posts-aboutgiants/copes-rule-and-the-giants-of-the-past-by-david-henry

10-冰河時期文明

冰河時期是全球氣溫較低、冰河反覆擴張的時期,可持續數億年。在地質學 家路易 阿加西(Louis Agassiz,1807 年 5 月 28 日 1873 年 12 月 14 日)和 數學家米盧廷·米蘭科維奇(Milutin Milanković,1879 年 5 月 28 日 1958 年

12 月 12 日)的努力下,科學家們確定地球軌道的變化和板塊構造的移動導致 了這些時期的增強和減弱。

地球歷史上至少經歷過 5 次重要的冰河期,過去一百萬年中發生過大約十幾 次冰川擴張時期。人類在最近的冰川期得到了顯著發展,隨後隨著猛獁像等 巨型動物的滅絕,人類成為陸地上的主要動物。

冰河時期導致地球表面發生巨大的變化。冰川在不可阻擋的推動下捲起岩石 和土壤,侵蝕山丘,從而重塑地貌,其巨大的重量擠壓著地殼。隨著這些冰 崖附近地區的氣溫下降,耐寒植物被驅趕到南緯地區。

科學家在地球歷史上記錄了 5 個重要的冰河時期:休倫紀(24 億至 21 億年 前)、元古代(8.5 億至 6.35 億年前)、安第斯-撒哈拉紀(4.6 億至 4.3 億 年前)、卡魯紀(3.6 億至 2.6 億年前)和第四紀(260 萬億年至今)。

在最近一次冰川作用最嚴重的時候,冰層厚度超過 12,000 英尺,覆蓋了加拿 大、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俄羅斯和南美洲。相應的海平面下降了 400 多英尺, 全球氣溫平均下降了約 10 華氏度,部分地區甚至下降了 40 華氏度。在北美,

墨西哥灣沿岸各州地區點綴著松樹林和草原草叢,如今這些植物與北部各州 和加拿大的植物有關。

近期冰河時期的一個重大成果是智人的發展。人類透過發明骨針等工具來縫 製保暖的衣服,適應了惡劣的氣候,並利用陸橋擴散到新的地區。到了氣候

暖化的全新世開始時,人類可以利用有利條件,發展農業和馴化技術。同時, 在冰河時期統治的乳齒象、劍齒虎、大地懶和其他巨型動物在冰河時期結束 時滅絕了。

新仙女木期(Younger Dryas),是指距今12800年至11500年的一段持續1300 年左右的冰期。在此之前地球一直處在溫度逐漸升高的間冰期中,由於突然 發生了新仙女木事件而導致全球氣溫驟降,北極冰川南侵。

新仙女木事件,也稱為克洛維斯彗星假說,是為解釋大約12,900年前的末次 冰期末期,新仙女木期涼爽期(冰段)的開始是某種外星事件的結果,具體 細節各不相同,是一個極具競爭性的科學假說。這個假設有爭議,並未被相 關專家廣泛接受,科學家們還在爭辯中。他們提出當時的氣候變化是由於一 顆或多顆彗星的撞擊,或是其在空中的爆炸而引發了氣候的變冷。

新仙女木冰河期持續了約1,200年,隨後氣候才再度回暖。此一事件也被視為 全新世滅絕事件的一部分。該假說認為此次撞擊事件造成了北美洲更新世巨 型動物群的滅絕,這些動物包括駱駝、猛獁象、巨型短面熊等等。這場假想 事件被認為造成了巨大的火災,短時間的撞擊冬天以及氣候突變,並可能促 使北美本土的克洛維斯文化轉向了其它形式。

天體物理學家亞當·弗蘭克(Adam Frank)亞當·弗蘭克和加文·施密特(Gavin Schmidt)在 2018 年的一篇論文中提出了「志留紀假說」(Silurian hypothesis),探索在地質記錄中發現人類之前先進文明的可能性。

他們認為,自石炭紀(約 3.5 億年前)以來,化石碳就足以為工業文明提供 動力;然而,由於化石稀少且地球表面暴露,因此不太可能找到技術文物等 直接證據。相反,研究人員可能會找到間接證據,例如氣候變遷、沉積物異 常或核廢料痕跡。

該假說還推測,在月球和火星上也可以找到過去文明的遺跡,因為這些地方 的侵蝕和構造活動不太可能抹去證據。

假說還推測,這樣的文明可能已經進入太空並在其他天體上留下了文物,例 如月球和火星。與地球相比,這兩個星球上的文物證據更容易找到,因為地 球上的侵蝕和構造活動會抹去大部分文物。

弗蘭克首先與施密特討論如何透過研究冰芯和樹木年輪來偵測外星文明對氣 候的潛在影響。他們都意識到,由於人類在過去 30 萬年中一直保持著現在的 形態,並且僅在最近幾個世紀才擁有先進的技術,因此該假設可以擴展並應 用於地球和人類。

英國記者、考古歷史類暢銷書作家葛瑞姆·漢卡克(Graham Hancock)也是

這方面的專家,其作品包括《超自然》(Supernatural)、《失落的約櫃》

(The Sign and the Seal)、《上帝的指紋》(Fingerprints of Gods)、

《創世紀的守護神》(Keeper of Genesis)等。他宣揚有關古代文明和假設 的失落之地的偽科學觀點。

漢卡克提出,在上一個冰河時期,曾存在過一個擁有精神科技的先進文明, 直到大約 12900 年前,即新仙女木期開始時,它因彗星撞擊而毀滅。他推測 這場大災變的倖存者將他們的知識傳授給了世界各地的原始狩獵採集者,從 而產生了所有已知最早的文明(例如古埃及、蘇美爾和中美洲)。

在 Lex Fridman 與葛瑞姆·漢卡克主持的播客:「冰河時期的失落文明與古代 人類歷史」(Lost Civilization of the Ice Age & Ancient Human History)中, 漢卡克表達了自己的想法。

由於內容太長,在此只能節錄。

「對我來說,這個時間表上最大的疑問是為什麼我們沒有早點這麼做?為什 麼要花這麼久?為什麼我們要等到 12,000 年前,甚至 10,000 年前才開始看 到文明的開端?」

「最好將其描述為我們所學的過去的故事中一種基本的困惑和不完整感,這 種故事或多或少地預示著,過去有過一些起起落落,但或多或少是直接的進 化進程。我們最初是狩獵者-採集者,然後成為農耕者。狩獵-採集階段可追 溯到數十萬年前。我的意思是,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從解剖學角度來看,我 們屬於現代人類,而我們並不是唯一的人類。我記得,從 40 萬年前到大約 4 萬年前,我們就有了尼安德塔人。他們肯定是人類,因為解剖學上的現代人 類與他們進行了雜交。我們攜帶尼安德塔人的基因。丹尼索瓦人可能在 30 萬 年前甚至 3 萬年前就已經存在。並且再次發生了雜交。他們顯然是人類。因 此,我們有了這些與我們長得不太一樣的人類的背景。」

「然後我們有了解剖學上的現代人類。我認為最早的解剖學上的現代人類骨 骼遺骸來自摩洛哥的傑貝爾伊羅,可追溯到大約 31 萬年前。那麼問題是我們

的祖先在那之後做了什麼?我認為我們可以將尼安德塔人和丹尼索瓦人納入 這一總體圖景中。為什麼要花這麼久?這是一個讓我困惑的問題。為什麼要 花這麼久?當我們擁有與我們在外形上完全相同的生物時,我們實際上無法 稱量和測量它們的大腦。但從顱骨的研究來看,他們的大腦似乎和我們的大 腦一樣,有著同樣的神經連結。因此,如果我們至少已經存在了 30 萬多年,

而如果我們未來的最終過程是創造文明或多種文明,那麼為什麼它沒有更早 發生呢?」

「 為什麼我們要等到 12,000 年前,實際上是 10,000 年前以後,才開始看 到在土耳其等地被選定為文明的開端。農業的採用過程相對緩慢。6000 年前,

我們看到古代蘇美文明興起。然後我們又進入了 6000 年前古埃及的前王朝 時期,開始看到大約 5000 年前埃及王朝文明的明確跡象。」

「有趣的是,大約在同一時間,印度河流域文明突然興起。順便說一句,印 度河流域文明一直是個失落的文明,直到 20 世紀 20 年代,鐵路工人偶然發 現了一些廢墟。我去過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這些都是極為精美的中央規劃 城市。顯然,它們是已經很先進的文明的產物。印度河流域文明給我留下深 刻印象的一件事是,我們發現了一枚滑石印章,上面刻著一個人以可識別的 瑜伽姿勢坐著。這枚印章已有 5000 年歷史,其瑜伽姿勢是 Mulabandhasana,這涉及到腳踝的真正扭曲以及雙腳向後扭轉。這是一個高 級的瑜珈姿勢。這就是 5000 年前的事了。這就引發了一個問題:5000 年前 瑜珈就已經如此先進了,它花了多長時間才達到今天的水平?」

「這件事的背景是什麼?中國,還是黃河文明,大約是同一時期,距今5000 至6000年。您會先發現某些事情正在發生的跡象。因此,非常奇怪的是,大 約 6000 年前,世界各地突然出現了文明的高潮,而在此之前似乎有一個自 然的進化過程導致了文明的誕生。然而,某些思想在許多不同的文明中得以 傳承、體現和表達。我只是覺得整個想法非常令人費解和不安,特別是當我 看到這個不僅發生在人類故事中,而且發生在地球上所有生命故事中的根本 性轉變時,這是地球經歷的最後一次大災變,也就是新仙女木事件。這是 次滅絕等級的事件。那時冰河時期的所有巨型動物都滅絕了。」

「就在那之後。直到事件發生之後,我們才開始看到這被認為是走向文明的 第一步,我們走出了舊石器時代晚期,因為它定義了舊石器時代的終結,進 入了新石器時代。而這正是文明開始滾動的時刻。但那之前發生了什麼事? 我禁不住感覺到,而且這種感覺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我們的故事中缺少了 一些重要的部分。人們常說,我聲稱已經證明冰河時期存在著一個先進的失 落文明。我並不是聲稱已經證明了這一點。這是我提出的一個假設,旨在回

答有關史前史的一些問題。我認為探究這些可能性是值得的,因為無論原因 是什麼,新仙女木事件都是一場巨大的全球災難。」

「奇怪的是,就在這之後,我們就開始看到這些最初的跡象。」

我本來不認為我會重回失落文明的話題,但是土耳其的哥貝克力石陣卻

不斷向我逼近,在那裡我發現了越來越多的文物,比如 D 區發現的 11,600 年 前的兩根最大的巨石柱。當我到達某個點時,我意識到我必須回到水中並再 次調查此事。哥貝克力石陣改變了整個格局,但我認為,它改變了一切,因 為哥貝克力石陣具有非凡的自然風光。我們正在觀察一個重要的巨石遺址, 它比馬耳他的 Ġgantija 至少古老5500年,而 Ġgantija 之前被認為是世界上 最古老的巨石遺址。」

提到走出非洲理論,漢卡克認為:

「毫無疑問,人類的深層起源於非洲。但正如您所說,很早就有物種走出了 非洲,這些物種很可能是解剖學上現代人類的祖先,其中肯定包括直立人, 他們進行了令人驚訝的遙遠的遷徙。是的,我認為全人類都有探索的渴望。

我認為人們渴望知道下一個轉角處有什麼、下一座山的山頂上有什麼。我認 為這對人的性格有著深厚的影響。我認為這體現在那些離開非洲、遊歷世界 各地並在世界不同地方定居的人們的早期冒險經歷中。我認為從解剖學角度 來看,現代人類的大量演化也發生在非洲以外,而不僅限於非洲。」

漢卡克還引用天文現象來證明遠古先進文明的存在。

「 今天我們生活在雙魚座時代,早期基督教徒以魚作為象徵絕非偶然。這 是我與考古學的另一個不同之處。」

「想想看,黃道星座的認知比我們想像的早很多。無論如何,說到點子上, 一年中最重要的標誌,當然在北半球,就是春分。問題是,太陽後面升起的 是什麼星座?春分時節黎明時分太陽位於哪個星座?現在是雙魚座。大約再

過 150 年,它就變成水瓶座了。我們確實活在水瓶座時代的黎明。追溯到古 埃及晚期,白羊座可以追溯到拉美西斯時代或更早。在此之前是金牛座等等。

它沿著黃道帶逆行,直到 12,500 年前。當春分時太陽位於獅子座時,您就進 入了獅子座時代。現在這個過程非常非常非常緩慢地展開,整個循環,它是 一個循環。」

「大約每 26,000 年重複一次。給出一個更精確的數字,25,920年。這或許是 一種慣例。有些學者會說,稍微少一點,或稍微多一點。但你談論的是分數。

就在那個區域,25,920年。為了觀察它,你需要花費超過一個人的一生的時 間,因為它以每 72 年一度的速度非常緩慢地展開。我常舉的比喻是,把手指 放在地平線上,遙遠的地平線。一個人一生中,72 年的時間裡,運動量大約 相當於手指的寬度。在一生中注意到並非不可能,但很難。你必須將它傳遞 下去。而似乎發生的事情是,一些古老的文化,Santillana 和 von Dechend 稱之為幾乎令人難以置信的祖先文化,計算出了整個歲差過程,並選出了歲 差的關鍵數字,其中最重要的數字、起主導作用的數字是 72。72 加 36 等於 108。」

「36 乘以 3 是 108。108 除以 2 是 54。古埃及有 72 名密謀者殺死了神奧西 里斯,並將他釘在木箱中扔進尼羅河。《梨俱吠陀》中有 432,000 個音節數。 432,000 是 72 的倍數。」

「以柬埔寨的吳哥為例,這裡有一座橋通往吳哥城。橋的兩邊都有雕像,手 裡拿著蛇的身體。那條蛇就是 Vasuki,他們正在攪動乳白色的海洋。這與哈 姆雷特的磨坊(Hamlet's Mill)和阿姆洛迪的磨坊(Amlodhi’s mill)的故事

中所定義的攪拌和轉動的隱喻相同。每邊有54個雕像。54 加 54 等於 108。 108 等於 72 加 36。根據 Santillana 和 von Dechend 所做的工作,這是一個 進動數。」

「這個數字系統的魅力以及它在世界各地被發現是令我著迷的謎題之一。這

說明,我們正在研究祖先傳承下來的知識,這些知識可能曾經從一個特定的 單一共同來源傳承下來,但後來被廣泛傳播到世界各地。」

看來,若想推翻葛瑞姆 漢卡克的學說,大概也需要花費相若的時間與精力。

參考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ilurian_hypothesis

https://www.history.com/topics/pre-history/ice-age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news-history-archaeology/ice-agecivilization-0021578

https://forbiddenarchaeology2016.weebly.com/ice-age-civilization.html

https://suchscience.net/pre-ice-age-civilizations/

https://flowch.ai/news/29a93be4-the-mystery-of-lost-civilizationsdebunking-preice-age-myths

https://lexfridman.com/graham-hancock-transcript/

11 - 帶種族主義的亞特蘭蒂斯理論

亞特蘭蒂斯(Atlantis)是大西洋上一個傳奇島嶼,位於直布羅陀海峽西側。

這個傳說的主要來源是柏拉圖的兩篇對話,《蒂邁歐篇》(Timaeus)和《克 里提亞篇》(Critias)。在前者中,柏拉圖描述了埃及祭司在與雅典立法者梭 倫的交談中,將亞特蘭蒂斯描述為一個比小亞細亞和利比亞加起來還要大的 島嶼,位於赫拉克勒斯之柱(直布羅陀海峽)的正對面。祭司們說,在梭倫 誕生前約 9,000 年,亞特蘭蒂斯是一個富饒的島嶼,其強大的王子征服了地 中海的許多土地,直到最終被雅典人及其盟友擊敗。亞特蘭蒂斯人最終變得 邪惡無神論,他們的島嶼因地震而被海水吞沒。在《克里提亞篇》中,柏拉 圖描述了亞特蘭蒂斯人的理想國家的歷史。

在柏拉圖的提示中有「在梭倫 9000 年前左右,海格力斯之柱(直布羅陀海峽)

對面,有一個很大的島,從那裡你們可以去其它的島嶼,那些島嶼的對面, 就是海洋包圍著的一整塊陸地,這就是『亞特蘭蒂斯』王國」。當時亞特蘭 蒂斯正要與雅典展開一場大戰,沒想到亞特蘭蒂斯卻突然遭遇到地震和水災 (即聖經中的大洪水),不到一天一夜就完全變成了船無法到達的地方,成 為希臘人海路遠行的阻礙。

傳說中,創造亞特蘭蒂斯的國王是海神波塞冬。在一個小島上,有位父母雙 亡的少女,波塞冬娶了這位少女並生了 5 對雙胞胎,於是波塞冬將整座島劃 分為 10 個區,分別讓給 10 個兒子來統治,並以長子為最高統治者。因為這 個長子叫做「阿特拉斯」( Άτλας),因此稱該國為「亞特蘭蒂斯」王國。

一名自稱神話學及古代研究專家的美國探險家羅伯拉 薩馬斯特(Robert Sarmast),在其出版的書《發現亞特蘭蒂斯》中則認為有其事,並以柏拉圖 的描述作為其研究的主要依據。他說柏拉圖提供了亞特蘭蒂斯的「具體線 索」,當中 45 個線索顯示它位於賽普勒斯南部海域,並稱海洋影像圖顯示的

賽普勒斯古代地貌與柏拉圖描述相符合。薩氏更說自己找到很多柏拉圖曾提 及過的地點,包括一個長方形平原,中間就是亞特蘭蒂斯域。

另外,英國考古學家埃文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發現了位於克里特島上的大規 模遺跡,而且再加上北方的一個圓環狀小島「錫拉島」(又名聖托里尼)上

發現了描繪現在已成為內海的火山口,以前曾經是一個小島的證據,因此有 人懷疑錫拉島正是亞特蘭蒂斯傳說的由來,因為據研究,約西元前15世紀 (也就是柏拉圖年代的899年前),錫拉島上的聖托里尼火山發生了一次大爆

發,爆發導致火山口上建立的文明城市被毀滅,也引發了海嘯,這次火山噴 發使得原本仰賴貿易的米諾斯文明受到了重大打擊,就此一蹶不振。

除了上述兩人的論點之外,還有南極說、撒丁島-科西嘉大陸塊說、直布羅陀 說、愛爾蘭說、加的斯說等,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神智學(Theosophy)的創始人海倫娜 布拉瓦茨基(Helena Blavatsky,1831

年8月12日 1891年5月8日)在書中寫道,亞特蘭蒂斯文明在 1,000,000 至

900,000 年前達到頂峰,但由於當地居民危險地使用心靈和超自然力量而引 發內戰,最終走向毀滅。人智學和華德福學校的創始人魯道夫 史坦納

(Rudolf Steiner,1861年2月27日 1925年3月30日)以及安妮·貝贊特

(Annie Besant,1847年10月1日 1933年9月20日)等其他著名的神智學家 也以同樣的方式撰寫了文化進化的文章。其他神秘學家也跟隨同樣的腳步, 至少將神秘學實踐的起源追溯到亞特蘭蒂斯。其中最著名的是迪翁·福春

(Dion Fortune 1890年12月6日 1946年1月6日)的《秘傳教團及其工作》

(Esoteric Orders and Their Work)。

布拉瓦茨基夫人也受到了 18 世紀天文學家 Jean-Sylvain Bailly 作品的啟發,

Bailly 將亞特蘭蒂斯神話「東方化」,創造了神話中的 Hyperborea 大陸,該 大陸參考了希臘神話中的同名北歐地區,那里居住著一個巨人般的神族。史

丹福大學入門研究課程主任 Dan Edelstein 聲稱,她在《秘密教義》(The Secret Doctrine)中對這一理論的重塑,為納粹提供了一個神話般的先例, 為他們的意識形態平台以及隨後的種族滅絕提供了藉口。然而,布拉瓦茨基 夫人的著作提到,亞特蘭蒂斯人實際上是具有蒙古人種特徵的橄欖皮膚民族, 他們是現代美洲原住民、蒙古人和馬來人的祖先。

在納粹傳說中,亞特蘭蒂斯的傳說與雅利安神話混合在一起,導致這一概念 的復興。「雅利安」一詞一般指具有印歐血統的人,但在納粹種族主義思想 中,「雅利安人種」的概念已經成為日耳曼人中一個獨特、優等的人種的代 名詞 但這一說法並沒有事實依據。歷史上唯一的雅利安人是印度-伊朗人, 他們在公元前 4000 年至公元前 1000 年間將其語言傳播到整個歐亞大陸。

對於亞特蘭蒂斯的研究,有一位很受爭議的人物。

Robert Sepehr 是一位作家、製片人、獨立人類學家、YouTuber 以及語言、 考古學和古生物學專家。他寫了 6 本書,分別是《1666 透過罪惡救贖:歷史、 宗教、政治和金融中的全球陰謀》(1666 Redemption Through Sin: Global Conspiracy in History, Religion, Politics, and Finance)、《Vril 的神秘秘密, 失憶物種:我們被遺忘的歷史》(Occult Secrets of Vril, Species with Amnesia: Our Forgotten History)、《失憶物種:我們被遺忘的歷史》(德 文)(Spezies mit Amnesie: Unsere vergessene Geschichte)、《失憶物種: 我們被遺忘的歷史》(西班牙文)(Espécies com Amnésia: Nuestra Historia Olvidada)和《失憶之神:地球內部的地下世界》(Deuses com Amnésia: Mundos Subterrâneos da Terra Interior)。

這位加州作家還擁有兩個 YouTube 頻道:一個同名 YouTube 頻道和

Atlantean Gardens。他也因 2010 年上映的短片《絕望》 (The Desperate) 的製片人而廣為人知。

Sepehr 的第一本書《1666 透過罪惡救贖:歷史、宗教、政治和金融中的全 球陰謀》於 2015 年5月16日出版。

2015 年 5 月,他出版了第二本書《Vril 的神秘秘密》。維裡爾協會(Vril Society)使用納粹標誌來連結二戰前德國的東西方神秘主義。他們提議建立 一個地下母系烏托邦,由掌握一種名為 Vril 的奇異力量的雅利安人統治。

同年 6 月,Sepehr 出版了他的下一本書,題為《失憶物種:我們被遺忘的歷 史》。人類學家看透了傳統學術界在過去100年裡向人們傳授的東西。書中將 人類描述為一種在許多方面喪失記憶的覺醒物種,想要重新找回我們失去的 過去。

2016 年 1 月,作者出版了他的第四本書(共 188 頁),名為《失憶物種:我 們被遺忘的歷史》(德語)(Spezies mit Amnesie: Unsere vergessene Geschichte)。隔月,他出版了一本小書,名為《失憶物種:我們被遺忘的 歷史》(西班牙語)(Especies con Amnesia: Nuestra Historia Olvidada), 只有 174 頁。

2016年3月,他出版了新書《失憶的神:地球內部的地下世界》。在這本書中, Sepehr 試圖解答那些傳統學術界未能深入研究的謎題,包括如果這些故事屬 實,生命如何在地下繁衍生息;生物在沒有氧氣的情況下,如何在地表以下 數英里處呼吸;地心植物需要光合作用時,光合作用是如何進行的;地球內 部的入口在哪裡,以及哪些種族生活在那裡。

在 《失憶物種》一書中,Robert Sepehr 試圖證明藍眼睛的人在史前時期就 存在於歐洲以外。Sepehr 試圖證明這一點,以支持他的觀點:藍眼睛的人來 自亞特蘭蒂斯並遍布世界各地。他列舉的歐洲以外的藍眼睛人種的例子包括 加那利群島(Canary Islands)的關切人(Guanche people)(第 98 頁)、

查查波亞人(Chachapoya)(第 98 頁,也稱為「雲人」)、傳說中的「白 神」(第 101 頁),以及最後的面具女士(第 102 頁),他說這是一具有著 藍眼睛的木乃伊。

關切人是 15 世紀左右居住在大西洋加那利群島(現為西班牙一部分)的一群 人。雖然尚不清楚關切人是如何到達這些島嶼的,但那裡出土了許多文物和 木乃伊。關切人將窮人埋在沙中,將上層階級製成木乃伊存放在洞穴中;他 們的木乃伊是在 1933 年被發現的。Sepehr 展示了兩張 Guanche 木乃伊的照 片。但無法找到任何可靠的網站可以支持 Sepehr 的說法,即關切人木乃伊有 藍眼睛。他們生活在公元9世紀,位於現在的秘魯安地斯山脈的高處。考古學 家發現,與居住在該地區的其他民族不同,查查波亞人的建築方法、日常用 具和技術都更加先進,他們將死者製成木乃伊並放置在洞穴中。由於1512 年 西班牙征服者征服了印加人,因此關於查查波亞人的書面文獻很少。這個記 載有力地支持了 Sepehr 的說法,即查查波亞人是一個皮膚白皙、藍眼睛的強 大先進民族,但除了一位探險家的說法之外,顯然沒有其他證據證明這一點。

沒有真正的證據證明他們有藍眼睛,DNA 測試可以顯示這些人來自該地區的 土著居民,而不是來自亞特蘭蒂斯的藍眼睛白皮膚人種:「通過對木乃伊骨 骼的 DNA 樣本測試分析表明,這些人可能與該地區的其他美洲原住民有親戚 關係,他們絕對是一個非常獨特的文化。」

Sepehr 用來支持其藍眼睛人種論證的另一個依據是,世界各地的古代文化中 都曾有高加索人種到訪過,他們被稱為「白人神」。Sepehr 的書中引用了一 些例子,包括印加人提到的白神 Viracocha 和阿茲特克人的「白神」羽蛇神 (Quetzalcoatl)。在某些文化中,他被認為是萬物之神,或是創造了 Tiahuanaco 城的神。但並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這個神的存在。16 世紀有一個 記載,西班牙征服者因為皮膚較白而與神 Viracocha 相似,所以被印加人 「視為神靈」。現在,某些作者利用這個說法,將這個概念擴展到歷史可驗 證的範圍之外,使其傳播到偽考古文學和邊緣理論家的流派,以及白人至上

主義的內涵。

Sepehr 使用的最後一個例子是面具女士。Sepehr 聲稱,在印加帝國出現之 前,一個名叫莫切(Moche)的藍眼睛精英民族統治著秘魯北部海岸。他用 所謂的「藍眼睛木乃伊」來支持這個說法。但在研究了面具女士之後,禁斷 考古學者 Andy White 發現在秘魯利馬發現了一具來自莫切人的木乃伊,發 現的木乃伊臉上戴著一個面具,面具上的眼睛被漆成藍色,據說這是像徵性 的,而不是字面意義上的。Sepehr 聲稱莫切人有藍眼睛,這僅僅是基於一個 彩繪面具!(而 Sepehr 對木乃伊的描述直接從《每日郵報》的文章中複製而 來,沒有註明來源)。沒有任何考古學/DNA 證據表明莫切人實際上有藍眼 睛。

這對 Sepehr 的說法不利,Sepehr 聲稱一些土著非歐洲人有藍眼睛,這與他 的論點密切相關,即白種人、藍眼睛、金髮、手持納粹標誌的人是起源於亞 特蘭蒂斯並遍布世界各地的「優等民族」。對 Sepehr 來說,推動雅利安人全 球存在的觀點對於他的主張很重要,因為 Sepehr 認為亞特蘭蒂斯的白人應該 是聰明的,並且比其他種族更優越。《失憶物種》是一本充滿種族主義的出 版物,其依據是極其薄弱的「證據」。

大多數主流學者和考古學家都認為小規模農業最早出現在 10,000 至 15,000 年 前。農業在不同時期在世界不同地區獨立興起。

然而 Robert Sepehr 不同意。在《失憶物種》中,Sepehr 詳細闡述了他的 觀點:亞特蘭蒂斯神話是一個古代先進文明的真實歷史記載。在整本書中, 他列舉了他聲稱被壓制的證據。他認為冰河時期存在著先進文明的支柱之一 是克羅馬農人從事農業。Sepehr(第 49 頁)指出,

「一些可追溯到公元前 16,000 年的遺址證明了農業實踐 專業人類學家意

識到,如果沒有農業,亞特蘭蒂斯或任何其他洪水前文明都只不過是一個神 話。」

在他寫作的時候,他聲稱亞特蘭蒂斯至少有 9,000 年的歷史。這意味著,由 於農業對於大型定居文明的維持至關重要,全面的農業技術必須至少在 11,400 年前就已付諸實踐。

Sepehr 對公元前 16,000 年農業出現的斷言的措辭是關鍵,因為它巧妙地沒 有具體說明。「多個地點」意味著數量足夠多,可以支持某項主張。但 Sepehr 並未向讀者透露具體數量。「可以追溯到 」這句話不一定錯誤,因 為有些地方有證據表明,人類的馴化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然而,他似乎在 誇大事實:農業的起源已經得到充分的研究和記錄,沒有理由相信農業在普 遍接受的時間線之前 6,000 年就是一種普遍的做法。Sepehr 沒有提供資訊來 引用他對多個重要遺址的主張,因此讀者只能相信他的個人意見。

Sepehr 試圖找出由白皮膚、藍眼睛的人所主導的先進的全球文化的痕跡,並 在這個過程中挖掘出許多常見的疑點。他重述了人們熟悉的誤解,即對單倍 群X的誤解和主張冰河時代的歐洲人在新大陸的存在,錯誤地認為智利土著民

族有「雅利安人」的特徵,把加那利群島的關切人的特徵歸因於亞特蘭蒂斯 人的血統,並在新大陸和中國發現了藍眼睛的人。

此外,剽竊現像在「邊緣」世界普遍存在。評論 Sepehr 的禁斷考古學

者 Andy White 還不知道書中有多少內容是經過細微修改的剪貼,只是知道 在無意中發現了幾個例子。這是《失憶物種》中 關於秘魯「面具女士」木乃 伊的一段話(第 102 頁) :

"Piercing blue eyes undimmed by the passing of 1,300 years, this is the "Lady of the Mask" a mummy with striking blue eyes, whose discovery

could reveal the secrets of a lost culture at the Huaca Pucllana Pyramid located in Lima, Peru."

「這雙銳利的藍眼睛歷經 1300 年的歲月洗禮依然光彩奪目,這就是『面具女 士』,一具擁有迷人藍眼睛的木乃伊,她的發現可能揭開秘魯利馬瓦卡普拉 納金字塔中一個失落文化的秘密。」

以下是 2008 年《每日郵報》一篇文章的前兩段:

"Piercing blue eyes undimmed by the passing of 1,300 years, this is the Lady of the Mask – a mummy whose discovery could reveal the secrets of a lost culture.

She was found by archaeologists excavating a pyramid in Peru’s capital city Lima, alongside two other adult mummies and the sacrificial remains of a child."

「這位戴著面具的女士有著一雙銳利的藍眼睛,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 1300 年, 但她的發現可能會揭開一個失落文化的秘密。

考古學家在秘魯首都利馬挖掘金字塔時發現了她,同時發現還有兩具成人木 乃伊和一具兒童的祭祀遺骸。」

(請注意:在短語(「面具女士」)周圍添加引號並刪除連字符並不會將他 人的作品轉變為自己的作品。禁斷考古學家沒有在參考書目中看到《每日郵 報》的文章,段落中也沒有引用。

這非常清楚且簡單。在 Sepehr 對克羅馬農人的討論中,發現了一個更複雜的 案例。他似乎對 Carson Reed 在 Andy White anthropology 網站上的一篇文

章(關於克羅馬農人、亞特蘭蒂斯和布拉瓦茨基夫人的教義)或 R. Cedric Leonard 的文章(也被 Reed 使用過)進行了改寫,有時甚至直接借用。

Robert Sepehr 剽竊並竄改他人文章的例子還有很多,詳細資料請參閱綱頁 "Andy White Anthropology"的文章:"Robert Sepehr's "Species with Amnesia:" Sneak Peek Plagiarism Report"。

這個事實告訴我們,學術造假是很容易被人揭穿的。不過,凡是非主流意見 都會是眾矢之的,這與學術操守是兩碼子事,切勿混為一談。

參考自:

https://bigthink.com/the-present/why-the-nazis-were-obsessed-withfinding-the-lost-city-of-atlantis/

https://forbiddenarchaeology2016.weebly.com/blog-posts-reviewingspecies-with-amnesia/blue-eyes-outside-of-europe-by-drayson-labrom

https://forbiddenarchaeology2016.weebly.com/blog-posts-reviewingspecies-with-amnesia/an-author-with-amnesia-has-robert-sepehrforgotten-his-evidence-by-kate

https://www.andywhiteanthropology.com/blog/review-of-species-withamnesia-by-robert-sepehr

https://www.andywhiteanthropology.com/blog/robert-sepehrs-specieswith-amnesia-sneak-peek-plagiarism-report

https://pt.wikipedia.org/wiki/Robert_Sepehr

https://historywithnugs.wordpress.com/2021/10/27/the-theories-of-robertsepehr-and-why-they-are-dangerous/

以西結書是《聖經》舊約聖經的一卷書,本卷書共 48 章。是以西結描述自己

在被擄中看到的異象及其對以色列的預言,其中有很多異象和使徒約翰所寫 的新約聖經最後一個章節《啟示錄》也有很多類似的地方。

經文描述在西元前 617 年,猶大王約雅斤連同耶路撒冷一起向尼布甲尼撒投 降。尼布甲尼撒將國家的精英以及耶和華聖殿和王宮的寶物一併擄到巴比倫 去。

這批被擄的以色列人懷著沉重的心情走完漫長的路程,從一個山嶺連綿,處 處都是碧泉幽谷之地遷往一處遼闊平坦之地。他們住在迦巴魯河邊,在一個 雄霸一時的帝國境內定居下來。

在他們的四周都是一些遵守奇風異俗,從事異教崇拜的人。尼布甲尼撒容許 以色列人蓋造房屋,蓄養僕婢和經營買賣。他們若刻苦耐勞,便能繁榮興旺。 他們在流亡之地會受到許多新的考驗。

以西結(Ezekiel)這個名字的意思是「上帝必堅固」,他出身於祭司家族。

西元前 597 年,南國猶大約雅斤王被巴比倫擄去,史稱為「第二次被擄」, 那時候,先知以西結也在被擄之列,當時他 25 歲。以色列民族史上的 3 次被 擄,分別是在西元前 606 年,西元前 597 年和西元前 586 年。

同時,以西結亦是個常見「異象」的先知,他雖然住在巴比倫被擄的猶太人 當中,但他透過神的靈得以與巴勒斯坦的猶太人聯繫,因得神的異象,而向 耶路撒冷的百姓說預言。它們往往象徵具有豐富屬靈意義的事物。有很多異 象也可以在耶利米書和啟示錄中找到。

《以西結的太空船》(The Spaceships of Ezekiel) (1974 年) 是德國工程師

Josef F. Blumrich (1913 年 3 月 17 日 - 2002 年 2 月 10 日) 撰寫的一本書,講 述了先知以西結觀察到的一艘太空船,正如《希伯來聖經 》中《以西結書》

中所描述的那樣。這篇論文是 Blumrich 在擔任美國太空總署馬歇爾太空飛行 中心計畫開發辦公室系統佈局部門負責人期間撰寫的。

在《以西結的太空船》一書中,Blumrich 堅稱,《聖經》中關於以西結的記 述並不是在預言性的幻像中描述與上帝會面,而是與來自另一個星球的航天 飛機上的古代宇航員的幾次相遇之一。

Blumrich 結合自己在工程方面的經驗,分析了6種不同的《聖經》譯本,並提 出了以西結異象的一個可能版本。在書的附錄中,他介紹了假設的太空船的 技術規格。

Blumrich 也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期刊《科學對社會的影響》(impact of science on society essay)上發表了一篇關於他的信仰的文章《先知以西結 的太空船》(The spaceships of the prophet Ezekiel)。

學術上有一個叫做「孤證不立」的原則,意思是只有一條證據支持某個結論, 那麼這個結論是不可接受的。孤證不立的使用範圍較廣,如法院審判、考古 學、考據學,以及在科學研究中為證明某個結論,會從不同的角度設計實驗 或尋找證據證明。

關於太空船的記載,不止在《聖經》出現,在印度的吠陀經典中同樣也有出 現。

據幾位舉報人透露,20 世紀初,德國的各種秘密社團透過對維摩那進行逆向 工程,開發出了極其先進的太空船。這項工作利用了德國人在 1920 年代和

1930 年代進行的一系列探險活動中發現的古代文獻和文物。

根據維基資料,維摩那,或音譯維馬那(梵文天城體: तिमान;拉丁字母轉寫:

Vimāna),含意是神的天上宮殿或是神的載具,是印度神話中飛行器的稱呼, 記載在《摩訶婆羅多》等印度史詩,也是後來印度的方尖廟建築的名稱。

在梵文史詩的記載中,維摩那是吠陀諸神乘坐的一種「飛行戰車」。

《摩訶婆羅多》的飛行維摩那的前身,是在吠陀經中記載的由各種神靈乘坐 的飛行戰車。在古人的描繪中,太陽神和因陀羅以及其他一些吠陀諸神,通 過一種飛行的雙輪戰車旅行。

根據《摩訶婆羅多》的記載,俱吠羅獲得了斯里蘭卡島為其首都,和名為 「花」(Pushpaka)的夢幻飛船維摩那作為專用交通工具。

梵語 vimāna 的字面意思是「測量、橫穿」或「已被測量」。英國學者

Monier Monier-Williams(1819 年 11 月 12 日 - 1899 年 4 月 11 日)將維摩

那定義為「神的汽車或戰車,任何可自動移動的空中汽車,有時可用作座位

或寶座,有時可自動移動並載著乘客在空中飛行;其他描述則將維摩那描述 為房屋或宮殿,其中一種據說有7層樓高」,並引用了羅波那(Ravana)的 例子。

羅波那是印度神話中的古代楞伽國王,也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主要 反派。不過他也是有能的統治者、維納琴大師、博學的學者(通曉六部 Shastra 及四部吠陀,包含 Shiva Tandava Stotra)。他同時也是濕婆最虔誠 的信徒,寺廟中常可見到羅波那與濕婆同時出現,甚至一同祭祀。在毘濕奴 派經典中,羅波那被描述為毗濕奴受詛咒的守門人之一。羅波那也出現在佛 教本生故事、大乘佛教楞伽經、耆那教版本的羅摩衍那。

維摩那可能表示任何汽車或車輛,尤其是棺材或船,以及皇帝的宮殿,尤其 是7層樓的宮殿。如今,vimāna、vimān 或 bimān 在印度語言中意為「飛 機」,例如孟加拉國的 Biman(孟加拉國的國家航空公司)、城鎮名稱

Vimanapura (班加羅爾郊區)和 Vimannagar(浦那城鎮)。從另一個角度 來看,維摩那是印度教寺廟建築的特色。

在《羅摩衍那》中,羅波那的 pushpaka(「花狀」)維摩那被描述如下:

「我哥哥的那把形狀像太陽的 Pushpaka Vimana 是由強大的羅波那帶來的; 那空中優秀的維摩那隨心所欲地四處移動……那輛戰車就像天空中一朵明亮的 雲 國王(拉瑪)進入了戰車,在拉吉拉(Raghira)的指揮下,戰車升入 了更高的大氣層。」

這是現存印度教文獻中提到的第一種飛行維摩那(與諸神的飛行馬拉戰車不 同)。Pushpaka 最初是由 Vishvakarma 為印度教的創世之神梵天製作的;

後來梵天把它送給了財神俱毘羅;但後來它和蘭卡一起被他的同父異母兄弟 拉瓦那國王偷走了。

在《摩訶婆羅多》中,因陀羅 (Indra) 很滿意國王瓦蘇 (Vasu),因此將一輛維 摩那(飛行戰車)賜予他,並讓他獲得了 Uparichara 的稱號。這輛戰車使他 能夠在所有凡人之上(upari)漫遊(chara)。維摩那呈現為天空中的一個晶 體實體。

在德國的各種秘密社團透過對維摩那進行逆向工程,開發出了極其先進的太 空船之前,德國人已經在奧地利森林管理員、博物學家、哲學家、發明家和 偽科學家 Viktor Schauberger(1885 年 6 月 30 日 - 1958 年 9 月 25 日)及 其對統一物理學的研究下開發反重力技術。

Schauberger 主要研究的是自然溪流、河流和湖泊中的水。透過觀察水的運 動,他形成了自己關於水的運動和能量特性的想法。它們也適用於空氣。他

的觀點與當時和現在公認的觀點完全相反,甚至現在人們也還未完全理解和 爭論這一觀點。這些想法涉及渦流,這是 Schauberger 認為的水在地球和溪 流中自然流動的方式。Schauberger 認為,能量自然地在渦流中流動,但這 種運動只有透過水或空氣等其他介質才能看到。

知情人士透露,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德國人在南極洲、南美洲、月球 和火星上已經擁有幾個高度先進的基地。

德國人得到了幾個不同的外星群體以及生活在地殼深處的古代分離文明的援 助。根據秘密太空計畫舉報人 William Tomkins 的說法,德國人與一群被稱 為天龍座的爬行類外星人結盟,而天龍座外星人正在與一群被稱為北歐人的 類人外星人交戰。

根據吠陀傳統,那伽人向印度古代人民傳授了知識和智慧。那迦被描述為擁 有高度先進技術的蛇類生物。這些關於類似爬蟲類種族的古代描述聽起來與 德國人遇到的天龍座非常相似。

印度流傳著一個傳說,說有一個秘密組織,據稱掌握著大量先進知識。「9位 無名之人」據信成立於 2000 多年前,人們普遍懷疑他們操縱政治和社會趨 勢,以實現9人的個人目標。

9位無名之人協會是由阿育王(Ashoka,約西元前304年 前232年)於公元 前 226 年後不久成立的。阿育王是統一印度次大陸的傳奇皇帝旃陀羅笈多的 孫子,他渴望繼承祖父的遺志,維護帝國。在加爾各答和馬德拉斯之間的地 區,加林甘人反抗帝國統治,導致了一場全面戰爭。

該組織致力於累積所有他們所能累積的科學知識,從自然科學到心理學到物 質組成。由於擔心普通人獲得科學知識後會將其用於破壞,因此只有 9 個人

被允許研究和發展科學理論和技術。為了更好地完成這項艱鉅的任務,9 個

人每人負責一本特定的書,更新、修改並最終完善其中的知識。

當 9 人中的一人無法再完成任務時(無論是因為希望退休、健康狀況不佳或 死亡),這項義務就會轉交給選定的繼任者。協會的成員人數始終為 9 人。

因此,據稱「9 個無名之人」協會已經存在了 2000 多年。

9 本書分別是:

1、宣傳與心理戰 是一系列旨在影響大量人的觀點或行為的協同訊息。它 是所有科學中最危險的,因為它能夠塑造大眾輿論。它將使任何人都能統治 整個世界。

2、生理 研究生物體的機械、物理和生化功能。它包含如何進行「死亡之 觸(因神經衝動逆轉而導致死亡)」的說明。有一種說法是柔道是從這本書 中洩漏的材料中產生的。

3、微生物學, 以及根據最近的推測,生物技術 在某些版本的神話中, 恒河水經過 9 人設計的特殊微生物淨化,並在喜馬拉雅山的一個秘密基地釋 放到河中。眾多患有可怕疾病的朝聖者在其中沐浴,卻不會傷害健康的人。

聖水淨化一切。它們的奇特特性被歸因於它們含有噬菌體。

4、煉金術 包括金屬的嬗變。在印度,一直有傳言稱,在乾旱或其他自然 災害時期,寺廟和宗教組織會從未知來源收到大量黃金。由於印度金礦很少, 因此全國各地寺廟和國王的黃金數量無法正確統計,這進一步加深了謎團。

5、通訊 包括與外星人的通訊。

6、引力 第 6 冊 Vaiminaka sastra 據說包含製造維摩那所需的說明,維 摩那有時被稱為「印度古代不明飛行物」。Vaimānika Śāstra ( 字面意思是 「關於維摩那主題的經典」;或「航空科學」,有時也稱為一部 20 世紀的梵 文文本。它聲稱古梵文史詩中提到的維摩那是先進的空氣動力學飛行器。

7、宇宙學 穿越時空結構以極快的速度旅行的能力,以及時間旅行的能力; 包括國內和跨國旅行。

8、光 增加或減少光速的能力,透過將光集中在某個方向來用作武器等。

9、社會學 包括有關社會演變的規則以及如何預測社會的衰落。

納粹黨曾經研發過一種「納粹鐘」,它的德語是 Die Glocke,直譯過來就是 「鐘錶」的意思。據說此裝置是納粹時期所開展的「巨人計劃」(Der Riese) 的一部分,當時巨人計劃在今天的德國和波蘭境內建設了一系列秘密設施。

據說納粹鐘的設計初衷是產生反重力推力,可以將飛船推升到極高的高度, 並使其能夠高速移動。所以說在本質上,納粹鐘其實是一種飛行器,只是它 的外形像一個鐘,所以才被稱為納粹鐘。

納粹鐘的理論就是來自上述 9 本書中的第 6 部。

對禁斷考古學(forbidden archaeology)和人類起源的探索包括不符合學術 界和科學界傳統時間線和理論的文物和發現。外星文明就是禁斷考古學裏面 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參考自:

https://www.sanskritimagazine.com/ashokas-secret-society-of-nine-men/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myths-legends-asia/mysterious-nineunknown-men-006714

https://www.sanskritimagazine.com/ufos-vimanas/ https://www.grunge.com/1162169/the-unexplained-ufo-like-flying-objectsin-ancient-hindu-texts/ https://stillnessinthestorm.com/ancient-ufo-sightings-and-antigravity/ https://www.thehinduportal.com/2017/07/the-secrets-of-gravitation-andlost.html#gsc.tab=0

https://www.radha.name/news/general-news/ufos-%E2%80%93-thevedic-perspective

13- 埃及發現的佛像

在公元 325 年召開的第一次尼西亞公會期間,教會選擇了馬可福音、馬太福 音、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 4 本福音書作為聖經中有關耶穌故事的主要「真理」 來源。

另外約 55 本已知的福音書,其中既有支持性的,也有相互矛盾的,有時甚至 差異驚人的,要么被禁,要么乾脆被忽略。

結果之一是,聖經中根本沒有關於耶穌生活的任何記載,從他被發現在耶路 撒冷聖殿,向商人傳道並贅問他們(當時他還不到 13 歲)到他 30 歲左右以 教師和「上帝之子」的身份重新出現。在公元 325 年召開的第一次尼西亞公

會期間,教會選擇了馬可福音、馬太福音、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 4 本福音書 作為聖經中有關耶穌故事的主要「真理」來源。

一直以來,由 12 歲到 30 歲那段時間,究竟耶穌做過甚麼,都是一件耐人尋 味的事。

在近代,有人試圖對此提供解答,引起了廣泛討論,一時間便聲名大噪。

出身於克里米亞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的俄國探險家、記者、作家尼古拉·諾托維 奇(Nicolas Notovitch,1858 年 8 月 13 日 1934 年)因 1894 年出版的書籍 而聞名,書中聲稱在耶穌不為人知的歲月裡,他離開加利利前往印度,並與 佛教徒和印度教徒一起學習,然後返回猶太。諾托維奇的說法是基於他在赫 米斯寺(Hemis Monastery)居住期間看到的一份文獻。現代學者的共識是, 諾托維奇關於耶穌印度之行的記述是一個騙局。

根據諾托維奇的記載,他在印度摔斷了腿,並在拉達克的赫米斯寺療養期間,

了解到了藏文手稿《聖伊薩的生平 人類之子的最佳代表》(Life of Saint Issa, Best of the Sons of Men)(伊薩是伊斯蘭教中耶穌的阿拉伯名字)。

諾托維奇的記述和所謂手稿的翻譯於 1894 年以法語出版,書名為《耶穌基督 不為人知的一生》 ( La vie inconnue de Jésus - Christ )。該書被翻譯成英 語、德語、西班牙語和義大利語。文獻聲稱,在未知的年代裡,耶穌離開加 利利前往印度,並在那裡與佛教徒和印度教徒學習,然後返回猶太。

諾托維奇的書一出版就引發了爭議。儘管榮赫鵬爵士(Sir Francis

Younghusband,1863年5月31日 1942年7月31日)證實他在諾托維奇訪問 克什米爾後在斯卡都附近遇到了諾托維奇,但這是在他去修道院之前。

語言學家馬克斯 繆勒(Max Müller,1823年12月6日 1900年10月28日)對

諾托維奇的記述表示懷疑,並認為作者要么是惡作劇,要么是捏造了證據。

隨後,繆勒給希赫米斯寺的首席喇嘛寫信,詢問諾托維奇的故事。住持喇嘛 回答說,在他擔任住持的15年時間裡,從來沒有西方人來過寺院,因此也沒 有這份手稿。

1895 年,阿格拉政府學院英語和歷史學教授 J. Archibald Douglas(1866 年

3 月 7 日 - 1930 年 10 月 11 日)參觀了該寺,採訪了首席喇嘛。

其他歐洲學者也反對諾托維奇的說法,印度學家 Leopold von Schroeder 稱 這個故事是「彌天大謊」。德國新教神學家和新約偽經專家 Wilhelm Schneemelcher(1914 年 8 月 21 日- 2003 年 8 月 6 日)堅稱,諾托維奇 的敘述很快就被揭露為捏造,並且迄今為止沒有其他人見過這些所謂的文獻。

諾托維奇最初為自己的故事辯護,但經過進一步審查,他承認自己偽造了證 據。

聖經學者 Bart D. Ehrman 表示:「如今,世界上沒有一位知名學者對此事有 任何懷疑。整個故事都是諾托維奇編造的,他因這個騙局賺了一大筆錢,也 聲名狼藉。」

問題是,在一連串的反對聲浪之後,對諾托維奇的說法的延續卻是接踵而來。

作家 Alice Dunbar Nelson 在她 1895 年出版的文集《紫羅蘭和其他故事》 (Violets and Other Tales)中對《耶穌基督不為人知的一生》進行了評論。

1899年,英屬印度時期宗教領袖米爾扎 古拉姆 艾哈邁德( Mirza Ghulam

Ahmad,1835年2月13日 1908年5月26日)寫作了《耶穌在印度》 (Jesus in India,出版於1908年),聲稱耶穌在被釘十字架後倖存下來並去了印度, 但(與諾托維奇的觀點不同)是在耶穌被處決前。

其他作者也採用了這些主題並將其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例如,Elizabeth Clare Prophet 在她的著作《耶穌的失落歲月:耶穌17年東方之旅的文獻證據》

(The Lost Years of Jesus: Documentary Evidence of Jesus' 17-Year Journey to the East)中斷言,佛教手稿提供了耶穌曾到過印度、尼泊爾、拉 達克和西藏的證據。德國作家 Holger Kersten 在其著作《耶穌生活在印度》

(Jesus Lived in India)中宣傳了尼古拉斯·諾托維奇和米爾扎·古拉姆·艾哈邁 德的思想。

這類作品有個共通點,就是因對文本的選擇性解釋以及缺乏歷史和考古證據 來支持他的觀點而受到批評。

很多學者認為,雖然耶穌 30 歲時回到加利利並在約旦河接受洗禮,卻向他心 愛的門徒隱瞞自己一生大部分經歷的可能性不大,但他「失蹤的歲月」也顯 得太過重要,不容忽視。對於宗教學者和耶穌基督的追隨者來說,有關他早 年生活的爭論可能會持續下去。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佛教的傳播地域分別是北傳佛教與南傳佛教。

北傳佛教以大乘佛教為主,可概分為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兩大支。漢傳佛教 傳入時間較早,影響地區也大,依影響地區又可分為中國佛教、日本佛教、 韓國佛教、與越南佛教。藏傳佛教傳播於西藏,主要為大乘佛教與密宗。

南傳佛教由印度恆河流域向南方流傳,傳到斯里蘭卡,然後再傳到東南亞的 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及中國雲南傣族等地區,屬於南傳佛教。

基督教(Christianity)發源於公元一世紀中葉羅馬帝國統治的黎凡特地區。

起先是被壓迫的宗教,但很快從耶路撒冷傳播到整個近東,包括亞蘭,亞述, 美索不達米亞,腓尼基,小亞細亞,約旦和埃及等地。

如果按照正史,早期的基督徒應該與佛教徒沒有直接的接觸,因為彼此活躍 於不同地域。

2022 年 1 月至 2 月,美國和波蘭探險隊的挖掘發現了埃及紅海沿岸貿易的驚 人證據。最新的發現是由海德堡大學的 Rodney Ast 和他的團隊做出的。這是

一尊大理石佛像,安置於鎮上早期羅馬時期主要寺廟的前院,供奉女神伊西 斯(Isis)。雕像高 71 厘米,描繪的是佛陀站立的樣子,左手拿著一部分衣服。

他的頭部周圍有一個圓盤(光環),上面描繪有太陽光線,象徵他光芒四射 的心靈。他的旁邊有一朵蓮花。做工非常精細。這是迄今為止在埃及發掘的 有關佛教的最佳證據。

「這些雕像很可能是在貝勒尼基雕刻的,而且碑文也毫無疑問是如此。因此 這個地方有能夠製作這些物品的工匠,也有對訂購這些物品感興趣的人,」

Ast 解釋說,他還指出這一發現引發了新的問題。 「將羅馬神殿裡的佛像供 奉給埃及的伊西斯意味著什麼?這個話題會讓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其他人

在一段時間內忙碌,」他說。

除了這座雕像外,考古學家還發現了一段印度語言(梵語)的銘文,其年代 可追溯到羅馬皇帝阿拉伯人菲利普(公元 244-249 年)統治時期。這個銘文 似乎與佛像不是同一時代的,佛像可能要古老得多。同一座寺廟中的其他銘 文都是希臘文,可追溯到公元一世紀初至公元 305 年。考古學家還在神廟中 發現了兩枚來自印度中部百乘王朝(Śātavāhana Empire)的公元 2 世紀硬幣。

這座佛像由石頭製成,可能採自現代土耳其伊斯坦堡南部地區,但它一定是 在貝烈尼基當地雕刻而成,並由一位或多位來自印度的富商獻給寺廟。

這項發現直到 2023年才被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公佈。Steven Sidebotham (特拉華大學)和 Mariusz Gwiazda(華沙大學波蘭地中海考古中心,PCMA

UW)共同領導了這次波蘭裔美國人探險隊,該探險隊持有 PCMA UW 頒發 的許可證,並與埃及旅遊和文物部合作。伊西斯神殿的挖掘工作最近主要由 弗里茨 泰森基金會(Fritz Thyssen Foundation)資助,同時也得到了榮譽弗

羅斯特基金會(Honor Frost Foundation)和私人捐助者的支持。貝列尼基 的挖掘工作始於 1994 年,從那時起,一支龐大的國際學者團隊重建了這個迷 人遺址的歷史。

這座雕像與其他幾項發現一起彰顯了當時埃及和印度之間存在的深遠貿易聯 繫。

該雕像在寺廟中的顯著位置體現了當時埃及的宗教多元化。大理石可能來自 土耳其西部,但雕像本身是在當地雕刻的,可能是由眾多在貝勒尼基做生意 的印度商人之一雕刻的。

儘管無法確定這座雕像的確切年代,但研究人員認為它很可能是在羅馬早期 建造的。

雖然佛教並非埃及本土宗教,而是公元前5世紀起源於印度恒河周圍,但連接 埃及和印度的重要貿易網絡使得思想和商品貿易得以持續交流。事實上,埃 及是羅馬帝國和印度之間的主要連接點,而貝勒尼基是主要海港。從那裡,

來自印度的貨物將通過駱駝商隊穿越沙漠到達尼羅河,然後運輸到帝國的其 他地方。從印度進口的商品包括胡椒、紡織品和象牙。

《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指出,在此之前,除了阿

富汗以外,從未在西邊發現佛像。埃及是連接羅馬帝國和古代世界其他地區 的貿易路線上的重要一站。貝列尼基位於現代埃及紅海西岸,曾經是一個特 別繁忙的樞紐,直到公元 6 世紀被廢棄。

貝勒尼基建於西元前3世紀,最終成為羅馬控制下的埃及最大的港口之一。文 物部透露,象牙、紡織品和半寶石金屬等貨物多年來一直透過這座城市流通, 為羅馬帝國和印度之間提供了商業聯繫。

早在1999 年,考古學家又發現了另一個有趣的東西,他們在貝勒尼基神廟的 庭院地板上發現了一個裝有 17 磅黑胡椒的罐子。當時,胡椒只在印度西南部 種植,凸顯了貝勒尼基在古代貿易網絡中的重要樞紐地位。

德拉瓦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歷史學家 Steven Sidebotham 說:

「今天我們經常聽到關於全球化的言論,但在公元1世紀,就有一個連接歐洲、 非洲和亞洲的『全球經濟』,貝勒尼基城就是一個完美的例子。」

然而,在歷史文獻卻找不到佛教傳播到埃及,及在羅馬時代盛行的記載。但 是既然考古學證實了此事,則早期基督教傳播的時候接觸到佛教並受其影響 到其教義的可信性就相當高了。

既然佛教徒可以到埃及進行貿易,埃及又是羅馬帝國和印度之間的主要連接

點,當年耶穌到達印度亦不會是一件很困難的事。

參考自:

https://pcma.uw.edu.pl/en/2023/04/27/buddha-statue-found-at-berenikeegypt/

https://www.biblicalarchaeology.org/daily/ancient-cultures/ancientegypt/buddha-in-ancientegypt/#:~:text=While%20excavating%20the%20ancient%20Red%20Sea%2 0port%20of,to%20the%20Roman%20period%20(c.%2031%20BCE%E2%80 %93330%20C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erenike_Buddha

https://www.livescience.com/archaeology/ancient-egyptians/1st-centurybuddha-statue-from-ancient-egypt-indicates-buddhists-lived-there-inroman-times

https://news.artnet.com/art-world/buddha-statue-discovered-egypt2295035

https://www.thejaipurdialogues.com/sanskriti/tracing-the-roots-of-culturalexchange-sanskrit-inscription-and-buddha-statue-unearthed-in-egyptsberenike/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news-history-archaeology/buddha-statueberenike-0018384

14- 哥貝克力石陣與卡拉漢石陣

希臘詩人荷馬(約公元前 750 年)在他的史詩《伊里亞德》和《奧德賽》中

講述了特洛伊戰爭的故事,即希臘城邦聯盟對特洛伊城進行 10 年的圍攻。特 洛伊也以其拉丁名稱 Ilium 而聞名,它位於安納托利亞(今土耳其)的西北海 岸。

在《伊里亞德》的特洛伊戰爭中,奧林匹克眾神和半神參與人類戰爭,影響 深遠。荷馬對他們進行了描述,這與希臘宗教社會傳統的多神論有所不同。

《奧德賽》延續了《伊里亞德》中的故事情節,這部史詩是西方文學的奠基 之作,是除《伊里亞德》以外現存最古老的西方文學作品。《奧德賽》的內 容描述戰爭英雄 奧德修斯在特洛伊戰爭之後的返家旅程,其中特洛伊戰爭 被估計發生於西元前 12 世紀,地點位於當今靠近愛琴海的安納托利亞高原上, 因為帕里斯搶奪斯巴達國王的妻子 海倫,所以引發了特洛伊戰爭。

荷馬的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皆融合了希臘神話故事的元素,在現 代人看來,都是虛構的神話故事。

德國商人和考古業餘愛好者海因里希 謝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1822 年

1 月 6 日 1890 年 12 月 26 日)出於一個童年的夢想,毅然投身於考古事業, 使得荷馬史詩中長期被認為是文藝虛構的國度:特洛伊、邁錫尼和梯林斯重 現天日。

儘管海因里希 謝里曼的方法存在爭議,但他發現了荷馬的《特洛伊》,證明 了《伊利亞特》是基於歷史事實的。

德國建築師和考古學家,也是地層發掘和考古項目精確圖形記錄的先驅的

Wilhelm Dörpfeld(1853 年 12 月 26 日 - 1940 年 4 月 25 日) 因對地中海

周邊青銅時代遺址的研究而聞名,他在那裡延續了海因里希 施利曼的發掘工 作。

美國考古學家 Carl Blegen(1887 年 1 月 27 日 - 1971 年 8 月 24 日)曾在希

臘皮洛斯遺址和現代土耳其特洛伊遺址進行研究。1932 年至 1938年間,他指 導了辛辛那提大學對特洛伊遺址希薩利剋土丘的發掘。

Wilhelm Dörpfeld 和 Carl Blegen 為特洛伊帶來了科學的嚴謹性和系統的挖 掘技術,他們一絲不苟地記錄了每件出土文物的地點,並研究了發現文物的 環境。當 Blegen 在特洛伊戰爭第七階段發現人類毀滅的證據時,他意識到了 歷史上特洛伊戰爭的可能性。

考古學告訴我們,一直被視為神話的荷馬史詩很大可能是真的。

同時,這些發掘亦告訴我們,土耳其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那裏隱藏着很多 遠古文明的秘密。

哥貝克力石陣(Göbekli Tepe)(意為「肚臍山」或「大肚山」)位於土耳 其東南部古城尚勒烏爾法東北方約 16 公里(10 英里)處,曾名為"Edessa", 又稱「先知之城」。雖然這座附近的城市有著豐富的宗教歷史,但直到發現 「哥貝克力石陣」之前,人們才知道這個地區的宗教歷史可以追溯到多久以 前。該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哥貝克力石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紀念性建築;這是一座建於最後一個冰河時 期末期(12,000 年前)的「寺廟」。它是在 1995 年被發現的,當時,在距 離土耳其東南部城市尚勒烏爾法不遠的地方,一位庫德族牧羊人注意到了一 些嵌入的大石頭,這些石頭顯然是經過加工的 這是最令人驚奇的發現。

安納托力亞(Anatolia)又名小亞細亞,是亞洲西南部的半島,位於黑海和地 中海之間。安納托力亞是希臘語「上升、東方」之意,隱含著這片地方位於 歐洲東部(日出之地)的意思。現時安納托力亞的全境由土耳其控制,也是 土耳其大部分的領土疆域。但爭取獨立的庫德斯坦宣稱擁有該半島的部份主 權。

安納托利亞被描述為文明和文化的大熔爐、亞洲和歐洲之間的橋樑、東方和 西方的融合等。事實確實如此,安納托利亞經常出現令人不安的「失落的文 明」和「消失的文化」。

自 1995 年以來所發生的事情無一不是非同尋常的;這是一個相當大規模的遺 址,首先包含圓形的「圍牆」,然後是矩形的「房間」,裡面主要有引人注 目的雕刻和裝飾的巨石。到目前為止,已有二十多個這樣的圍牆被確認,其 中兩個較早的圍牆現已被完全挖掘至地面,揭示了一個未知的、無法想像的 文化,顛覆了考古界的認知。

該遺址最令人吃驚的是其悠久的歷史。該遺址可追溯到最後一個冰河時代末 期,最初建於公元前 10,000 年左右,被稱為哥貝克力石陣。

這座紀念碑來自遙遠的過去,根據現有的歷史敘述,它本來不應該存在於那 個時代。這是一座規模宏大的紀念性建築,保存完好,但卻靜默無聲。雖然 我們可以詳細描述該遺址,並利用所有現代科學工具研究其物理屬性,但我 們只能推測建造者的動機或人們的文化;所有這一切都是在文字發明前6000 多年完成的。

這個神秘又令人難忘的地方還有一個謎語。這些巨大的圍牆經過數百年使用 後,就直接被掩埋了。該遺址的其餘部分繼續被使用,在原始紀念碑埋葬形 成的土丘上建造了更小,更簡樸的建築,然後,在作為聚會場所和儀式場所

使用了一段時間之後,可能持續了 2500 年,這個地方就被廢棄了。

遺址年表可分為第一、第二和第三個級別,代表建造和使用的主要階段;第 一表示最新的,而第三表示最古老的,因此也是最深的層次。第三層也是哥 貝克力石陣最複雜的層次,這一事實提出了一些有趣的問題:隨著時間的推 移,這個遺址在藝術成就、建築和理念方面似乎在倒退,而不是在進步。這 是極不尋常的。

非學術界和「另類」暢銷書作家提出了許多關於哥貝克力石陣及其建造者的 起源的理論,其中大部分理論都與第三層令人驚嘆且非常觸目的遺跡有關。

這些說法的範圍很廣,從「極其複雜的古代文明」到模糊的聖經引述,甚至 確切地說是星星。至於恆星排列,考古隊是謹慎的人,他們依靠慢慢累積和 評估的證據,他們不會排除這種可能性。

該遺址的方位清晰,但三級圍牆朝向南方,沿著哈蘭平原向下,人們可能從

那裡接近,從該地區的地形來看,這似乎是合理的。即便到今天,最合理的 途徑還是來自南方。

安納托利亞尚勒烏爾法省特克特克山中最近發掘的一處考古遺址,為人們揭 示土耳其東南部這一地區新石器時代人民的聰明才智和驚人創造力提供了新 的視角。該遺址位於其更著名的姊妹遺址哥貝克力石陣東南約 25 英里處。卡 拉漢石陣(Karahan Tepe)已有約 11,400 年歷史,擁有眾多石製品,其中至 少有 250 塊巨石,大部分是 T 型柱,還有許多獨特的石雕和圖案。

和哥貝克力石陣一樣,這處遺址上佈滿了許多奇怪的人類、符號和動物的描 繪,有時還涉及非常奇怪的活動,其中最令人驚嘆的是,一個令人驚嘆的 3D 描繪,一個人的頭部和蛇形頸部從岩石中冒出來,這是該遺址最引人注目的 元素之一。

首席考古學家 Necmi Karul 近年撰寫了一篇論文,研究這一過程的技術和意 義。他把重點放在了 AB 坑上,這是一個長 7 公尺、寬 6 公尺(23 英尺、20 英尺)的坑道,有 11 根立柱,西牆上有一個突出的雕刻頭像。其中一根柱子 是獨立的,上面看起來像是人和動物的組合。

它的主要特徵是突出的頭部,看起來完全不合時宜,表情獨特,相當強烈, 細長的脖子可能代表著一條蛇。在坑的東南邊緣有一個 70 公分(27.5 英吋) 寬的入口洞,通往 75 英尺的主圍場。

就像在哥貝克力石陣一樣,在卡拉罕石陣也曾出土過有孔的石頭和其他入口 的證據,但為什麼要把這個從基岩中雕刻出來的入口放置在這個確切的位置 呢?

科學和歷史作家 Andrew Collins 提出了一種理論,認為夏至日落時分有一個 穿過該遺址的路線(沿著第二個未完成的地下墓穴的主要方向),這表明, 在大約公元前 9000 年,銀河系將在日落後不久垂直於地平線。如果我們朝 另一個方向看,我們就能看到冬至日出的方向。

從 75 英尺圍牆的佈局來看,當兩個中央柱子直立時,陽光會穿過它們之間, 然後穿過入口,最後照射到石頭上。西元前 9,400 年,隨著「歲差」運動, 太陽可能更加排列整齊,能夠完全照亮頭部。然而,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 才能確定我們現代的觀察結果是否與當時遺址的佈局和設計一致。我們很可 能是過去九萬年或一萬年以來第一個觀察到這種現象的人。天氣之神站在我

們這邊,感覺就像我們見證了聖經中的一位神,或是一位「閃耀之神」從沉 睡中醒來,凝視著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卡拉漢石陣是有史以來最古老的冬至排列的發生地,其面積比哥貝克力石陣 還大。但直到 2023 年 9 月,山頂的新圍場才發現了兩座令人驚嘆的雕像,

它們都是該遺址獨有的。

卡拉漢丘比特雕像具有強烈、寬大的「V 形頸部」圖案,同時其上雕刻有清 晰的肋骨,肋骨之間有一個方形凸起,雙臂從雕像側面伸出,握住陰莖周圍 的區域。其風格與可追溯至 10,300 年前的烏爾法人 (或巴勒克利格爾雕像) 相 似,並且與賽布爾奇的面板相似。

卡拉漢山丘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11,400 年前,這使得該人類雕像成為地球上迄 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雕像。烏爾法人與卡拉漢山地人的差別在於眼睛。卡 拉漢石雕像的眼睛清晰可見,而 Balıklıgöl 雕像的眼睛則是黑曜石製成的。

說到卡拉漢山丘雕像,雕像中描繪的是誰,為什麼這麼高?卡拉漢山丘雕像 高達 7 英尺 6 英寸(2.3 公尺),而烏爾法人雕像僅有 5 英尺 9 英寸高(1.8 公尺)。那麼,這座雕像是巨人的早期描繪嗎?這可能是蘇美傳說中第一尊 細緻的原始阿努納奇人體雕像,或是《以諾書》中的守望者雕像嗎?

北牆上有一塊巨大的圓形有孔石頭,嵌在兩根巨大的 T 型柱之間的牆內。正 下方稍右處,發現了禿鷹雕像,而正右側則發現了原本放置在石凳上的人體 雕像。

這塊雕刻的石板被放置在這些喀喇汗山丘雕像前的地板上。禿鷹的喙很突出, 翅膀環繞在身體前部,工藝精湛。就好像這些都在標記著圍牆內的一個重要 空間。

讓人震驚的是,根據舷窗石的位置,這個圍欄似乎位於北偏東約 20 度處。這 一點尤其引人注目,因為禿鷹圖案與這個星座有關(禿鷹也出現在哥貝克力 石陣的第 43 號柱子上)。Collins 說:

「我們在現場進行了精確的計算,同時也使用了谷歌地球和 Stellarium 天空 程式。這表明,在建造時,這個圍牆與銀河系黑暗裂縫北部開口的升起對齊, 該開口以天鵝座的恆星,特別是明亮的天津四星為標誌。圍欄內發現站立的 禿鷹僅強調了天鵝座的聯繫,因為在安納托利亞的陶器時代之前和之後的新 石器時代,這種鳥是出生、死亡和重生的終極象徵。此外,近東地區的天鵝 座恆星被認定為禿鷹,這種現像在亞美尼亞人的星座傳說中仍然存在,其中 天鵝座是禿鷹 Angegh。亞美尼亞人曾經居住在安納托利亞東南部的這片地 區。」 該地區共有 12 個發掘地點被列為 Taş Tepeler 遺址,這是一項政府項目,旨 在揭示現在認為始於大約 12,000 年前、遠在人們認為的文明存在之前的一個 龐大而復雜的文化。

隨著精確的冬至排列的發現,以及現在這些令人震驚的新發現,越來越多的 證據表明,這是世界上第一個超級文明,比巨石陣和埃及金字塔早了近 7,000 年。

這些考古新發現所代表的在地球上發生過的事跡,在一般的歷史教科書中能 找到嗎?

參考自:

https://nuttersworld.com/mare-nostrum-news/gobekli-tepe-karahan-tepe/ https://archaeologymag.com/2023/10/statues-found-in-gobekli-tepe-andkarahan-tepe/ https://www.heritagedaily.com/2023/10/new-monumental-statuesdiscovered-at-gobeklitepe-and-karahantepe/148763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news-history-archaeology/karahan-tepewinter-solstice-0016212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news-history-archaeology/karahan-tepe0019457

https://www.gaia.com/article/11-new-hills-discovered-at-gobekli-tepemegalithic-site

https://www.worldhistory.org/article/234/gobekli-tepe the-worlds-firsttemple/

https://www.worldhistory.org/article/1580/lost-civilisations-of-anatoliagobekli-tepe/

15- 西班牙的孟加石棚

石棚為人類社會早期巨石文化的產物,這種巨石建築的形式廣泛分佈在世界 各地,如歐洲、非洲以及亞洲等國。對於石棚的稱呼也各不相同,英語為 dolmen,音譯為「多爾門」,也有國外學者認為石棚與積石墓和石蓋墓的形 制相似,應同屬於支石墓類別,所以稱其為支石墓或直接稱為石蓋墓,而歐 洲地區因其造型特徵多稱其為「石桌」或「石台」。我國通常稱作石棚,但 各地方也會有各自的叫法的區別,如「姑嫂石」、「石廟子」等。

英語 dolmen 一詞源自於 Théophile Corret de la Tour d'Auvergne 在其著作 《高盧人的起源》(Origines gauloises)(1796 年)中用 dolmin 拼寫來描 述巨石墓葬,此後 dolmen 一詞便進入了考古學領域(當前的法語拼寫方式 大約 10 年後引入,並於 185 年左右)。

牛津英語字典( OED )沒有在英語中提及 dolmin ,而是在 1859 年的一本關於 布列塔尼半島的書中首次引用了 dolmen,將該詞描述為「一些英國作家用來

表示 cromlech 的法語術語...」。這個名稱據稱源自布列塔尼語,意為「石 桌」,但有人對此表示懷疑,牛津英語詞典將其起源描述為「現代法語」。

1754 年出版的一本關於康瓦爾郡古物的書中說,康瓦爾語中表示巨石陣的術 語是 tolmen(「石洞」),而《牛津英語辭典》則稱「有理由認為,Latour d'Auvergne 不准確地將該術語複述為石墓,並被他和之後的巨石陣地應用於 法國巨石陣地。」

石棚主要有以下種類:

大石棚(Great dolmen) – 北歐巨石建築中的石棚類型 因努伊特石堆(Inuksuk) – 因紐特人建造的石碑或石塚

多邊石棚(Polygonal dolmen) – 有5至9塊支撐石的石棚類型

長方石棚(Rectangular dolmen) – 長方形、擴大或延伸的石棚

簡單石棚(Simple dolmen) – 石棚或巨石墓的早期形式

石棚不止是一種建築物,它具有一定的文化內函。

根據百度百科,原始社會時期人類生產水準低下,生活環境惡劣,自然提供 了人類生存的基本依賴。山岳供給各類食物,岩洞成為古人最早的居所,為

原始人類提供了生存的維繫和庇護所,因此在漫長的原始社會時期古人對於 山岳產生了母親般的依賴和情感。同時,山岳崢嶸峻拔、壁立千仞的奇峰怪 石激發了敬畏心理,山石的物理剛性具備了千古不朽的永恆屬性,從而成了 原始人類祭祀膜拜的對象。在殘酷的生存環境下逐漸催生了對自然力量的崇 拜,崇拜成為力量的起點,催生了今天看似以當時的能力和技術無法實現的 石棚建築,展現出弱小生命在對神的崇拜中強大的情感訴求。經由石棚進行 的祭祀、祈福以祈求神靈的佑護,在此過程中,原始人類也由樸素情感向著 高級的複雜情感轉化,不斷成就石棚建築的藝術形式。

石棚等巨石建築的營造超越了當時人類建造能力的極限,體現出原始人類生 命力的最高狀態和生產力的最高水平,是人類對於自然力量的追求而進行的 一種非常態表現。相生相伴的美學體驗也在巨石建築的建造中展現,崇高、

莊嚴的震懾性,與天地相連的神性,以及建造技術的不斷演進與建築造型的 逐漸成形,都體現出早期建築的本源性觀念和技術發展走向。

石棚的修建,體現了原始先民的精神追求不斷提升,被賦予了豐富的社會內 涵。首先,石棚的建造體現人類早期社會性轉變,凝聚了部落群體的向心力, 很好地幫助遠古先民度過了人類早期社會文明發展過程中,因人類精神與自 然存在之間的矛盾而產生的心理危機,也化解了氏族部落的內部矛盾。其次, 遠古先民樸素的天人觀的形成。「天人合一」是我國傳統文化中哲學思想的

源頭之一,石棚同時具備墓葬和祭祀功能,能夠和「天人合一」思想產生關 聯,與人而言,石棚是安葬祖先的墓;與神而言,石棚是祭祀天地的壇。中

國文化中很早就有祭祖與祭天的傳統,認為先祖與天地具有同等重要的地步, 也是「天人合一」的映射。這種思想將人與自然置於同一層級,將對自然力 量的崇拜與人類自身的崇拜融為一體。

以百度的解譯而言,石棚反映了遠古人類的精神文明,但是,根據現代的考 古發現,石棚的建造技術還表現出一種超乎我們想像的物質文明,甚至對於 現代人來說也是望塵莫及,但是它們却是真實地存在着。

《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西班牙南部 一座有 6000 年歷史的巨石墓葬 孟加石棚(Dolmen of Menga)是採用 「先進工程」技術建造的。

這座新石器時代的紀念碑建於公元前 3800 年至 3600 年之間,是一座單室墓 葬,或稱石棚,由 32 塊巨大的石頭組成,總重約 1,140 公噸。這些石頭比建 造巨石陣所使用的石頭大得多,有些石頭重達 150 公噸,相當於一頭藍鯨的 重量,它的重量超過了兩架波音 747 飛機的總重量。

位於安特克拉市(Antequera)的孟加石棚是新石器時代最大、最重要的巨石 建築之一。加納利群島海洋中心地質學家、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 José

Antonio Lozano Rodríguez 認為,這座石棚是「新石器時代社會創造天才和 早期科學的獨特典範」。他的團隊長達 10 年的研究計畫結合了考古學、沉積 學和古生物學證據,揭示了石棚建造者的先進工程知識。

這項研究挑戰了新石器時代建築技術很原始的傳統觀點。相反,研究結果顯 示建造者對物理、地質、建築原理和工程技術有著深刻的理解。Rodríguez 在一份新聞稿中表示:「我們的發現完全違背了『原始』或『粗糙』的觀念, 而這種觀念長期以來一直是人們對新石器時代社會的普遍和科學理解的基

孟加石棚的建造需要對基礎物理學有深入的了解,包括摩擦和幾何,以及對 該地區岩石的特性和位置的複雜了解。構成墓室牆壁的直立石頭並非完全垂 直,而是略微向內傾斜。這種設計使建築物的屋頂比地板更窄,形成了一個

梯形的房間,增強了結構的穩定性。這些角度的精度達到毫米級,每個石塊 都與其他石塊完美貼合,有效地將它們鎖定到位。

孟加石棚所使用的石頭是從約 850 公尺外的一個地方採石的,該地點的海拔 比紀念碑所在地高出約 50 公尺。這種地形優勢可能有利於將巨石運輸下山。

研究人員認為,這些石頭是透過雪橇在專門設計的木製軌道上運輸的,以盡 量減少摩擦。最大的石頭重達 150 噸,需要小心處理,以免在運輸過程中損 壞。Rodríguez 解釋說,建造者「將紀念碑設計埋在地下,這樣就無需建造 大型上升坡道來放置構成頂石的巨石。」

施工過程經過精心規劃和執行。建築工人將直立的石頭嵌入地基插座中,深 度非常深,以至於在最初豎立起來時,多達3分之1的石頭位於地下。牆壁建 好後,建築工人添加了5塊巨大的頂石來形成屋頂。這些頂石略微凸起,將重 量分散到兩側,形成了已知最早的減壓拱門。

研究表明,這些早期建築師在建築方法中採用了 Rodríguez 和他的同事所稱 的「早期科學」。這表明人們的創造力和科學理解水平以前被低估了。石頭 擺放的精確度以及運輸和豎立石頭的先進技術表明當時是一個高度組織化和 知識豐富的社會。

構成墓室牆壁的直立石頭並非完全垂直,而是以一個緩和的角度向內傾斜, 使得建築物的屋頂比地板更窄,從而形成了一個梯形的墓室。

研究團隊計算得出,每塊直立的石頭都以大致均勻的 84 至 85 度的角度向內 傾斜。構成牆壁的直立石頭也以一致的角度相互側向傾斜。研究指出,建築 師和建築商必須使用諸如鉛垂線和方尺之類的工具才能實現這種一致性和準 確性。

塞維亞大學(University of Seville)史前史教授、研究報告共同作者

Leonardo García Sanjuán 將孟加石棚描述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巨石奇蹟之 一」,並指出建造者的意圖是創造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建築。建造這座紀 念碑是為了抵禦地震活躍地區的挑戰,並象徵永恆,這是西歐其他史前巨石 墓的共同特徵。

「這是一塊巨大的石頭,它究竟是如何在新石器時代的技術條件下建造的, 這一直是一個謎,也是一個有趣的科學問題。」Sanjuán 教授說。

「角度的精度達到毫米級,」Sanjuán 說。「他們用這個製作了俄羅斯方塊, 就像電腦遊戲一樣。」

他補充說:「這些石頭的擺放和雕刻方式使得它們略微傾斜,但又彼此完美 契合。每個塊必須與其他塊完全契合,並且每個塊都相互支撐。所有的石頭 都互相鎖在一起,嵌入基岩中。」

「您會發現這些人了解物理、摩擦、角度。他們了解地質學。他們了解岩石 的特性,了解幾何學,」Sanjuán 說。

「把這些東西放在一起 ,你會得到什麼?我們必須稱之為科學。我們以前從 未談論過新石器時代的科學,只是因為我們太過傲慢,不認為這些人能夠像 我們一樣進行科學研究。」

「如果今天的任何工程師試圖利用 6000 年前的資源建造孟加石棚,我認為 他們做不到。」

倫敦大學學院英國晚期史前史教授 Mike Parker-Pearson 表示:「我注意到, 石塊的擺放十分小心,中間沒有縫隙。但這篇論文揭示了石塊擺放的精確程 度,以及對尺寸和角度的敏銳眼光。」他將其描述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巨石 奇蹟之一」。Parker-Pearson 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Parker-Pearson 透過電子郵件表示:「這些對工程技術的新見解,加上石棚 的巨大石塊尺寸,證實了伊比利亞早期銅器時代的人們有意建造一座超堅固 的紀念碑。」

「由於石頭如此巨大,他們在搬運過程中不能出現任何差錯 即使只有一

塊石頭偏離了幾厘米,一旦將直立的石頭放入施工溝槽中,就很難糾正。」

新的研究將孟加石棚描述為新石器時代社會「創造天才」和「早期科學」的 獨一無二的例子,在那個時代,農業才剛剛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工具主要由 石頭和其他天然材料(而不是金屬)製成,而且還沒有書面語言。

此外,新研究還揭示了該建築方位中的考古天文學考慮因素,因為它故意與 附近的山脈對齊,「以便在室內形成複雜的光線圖案」。

這就和埃及金字塔一樣,孟加石棚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外星文明。

參考自:

https://atlantisrising.com/2024/05/06/the-menga-dolmen-greatestengineering-of-the-neolithic/

https://phys.org/news/2023-12-closer-menga-dolmen-greatestfeats.html#:~:text=A%20team%20of%20archaeologists%2C%20geologists %20and%20historians%20affiliated,of%20the%20greatest%20engineering %20feats%20of%20the%20Neolithic.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news-history-archaeology/mengadolmen-0019994

https://www.cnn.com/2024/08/23/science/menga-dolmen-megalithicmonument/index.html

https://archaeologymag.com/2024/08/archaeologists-uncoverengineering-in-menga-dolmen/

16- 梵蒂岡的秘密檔案

756 年,教宗斯提芬二世獲得法蘭克國王丕平所贈羅馬城及周圍區域,擁有 宗教和世俗管理權。此後,在義大利中部建立教皇國。

1870 年普法戰爭期間,義大利王國乘拿破崙三世調回駐羅馬的法國軍隊之機, 出兵攻擊了當時依附於法國的教皇國,佔領了羅馬城,時任教宗庇護九世被 困於梵蒂岡,教宗國形同滅亡。面對這種情況,此後的歷任教宗都不願屈服, 將自己的活動範圍限縮於梵蒂岡宮,被稱為「梵蒂岡之囚」。而聖座與義大 利之間的對峙,就這樣延續了 49 年。

1929 年 2 月,墨索里尼與教宗庇護十一世簽訂《拉特朗條約》(Lateran Treaty),教宗正式承認教宗國滅亡,並建梵蒂岡城國,義大利承認梵蒂岡 為主權國家,主權屬於教宗,實施政教合一的政治體制。這就是今日我們所 認識的梵蒂岡城國(Vatican City State),通稱梵蒂岡(Vatican)。

但是,在 2009 年 1 月 1 日,羅馬教廷稱「義大利的法律過於繁雜,而且欠缺 穩定、時常和天主教教義相違背」,宣佈不再依《拉特朗條約》規定自動採 納義大利議會通過的法律。

城內建築物於 1984 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實施政教合 一的政治體制。

梵蒂岡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城內的內陸城邦(國中國),由天主教會最高權 力機構 聖座直接統治,為世界領土面積最小的國家。其領土位於羅馬西 北角高地,因此梵蒂岡不僅是「國中之國」,也是「城中之國」。其為天主 教會最高領袖教宗之駐地、世界 6 分之 1 人口的信仰中心。

「梵蒂岡」一詞來自拉丁語 Vaticinia,意為「占卜之地」。早在西元4世紀, 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就在羅馬城西北角耶穌門徒聖伯多祿(聖彼得)殉難處建 立了君士坦丁大教堂以示紀念;到了15至16世紀,君士坦丁大教堂被改建成 如今的聖伯多祿大殿,成為天主教會舉行重大儀式的場所。

現時梵蒂岡擁有自己的銀行、郵局、電信等公共服務機構,但其自然資源匱 乏,沒有工農業生產,財政收入主要依靠旅遊業、發行郵票和錢幣、不動產 出租、宗教銀行盈利以及教徒捐款等。2018年財政赤字達7,000萬歐元。

梵蒂岡是一個選舉君主制的神權國家,梵蒂岡的元首 教宗,由80歲以下

的樞機在西斯汀小堂內舉行的教宗選舉秘密會議上選舉產生的,無任期限制, 可以自由請辭。

《天主教法典》第332條提到教宗辭職:

「教宗如辭職,其辭職得自由為之,且應適當表明,始能生效,但不需要任 何人接受。」

作為一個政教合一國家,教皇是梵蒂岡的首腦,集最高立法、行政、司法權 於一身。教宗自稱「伯多祿宗徒的繼承人」,是世界各國天主教徒的精神領 袖。教宗之下還設有樞機主教團,作為教宗的諮詢機構。教宗可終身任職。

新任教宗必須獲得2/3以上選票方能當選。教宗透過教宗委員會行使立法、行 政權,透過宗教法庭行使司法權。

教會權力如此之大,希望其管治具有相當的透明度實在是一件不設實際的事。

在基督教會創立的最初幾個世紀,因文件數量不多,通常會由教宗攜帶,並 無特定存放位置,導致當時絕大多數的文獻都已遺失。在往後的幾個世紀,

隨著教會的權勢日增,教宗有與各國統治者會面或政治亮相的需要而遊走歐 洲,故在各地擁有宅邸。當他們外交訪問或其它事務時,會隨身攜帶一些文 件以便處理行政工作,也導致了部分文獻的丟失。

最初開始放置這些文獻的地方是位於羅馬的拉特朗宮,後來則存放在各任教 宗的住所。直至11世紀,眾多的文件才被分配至至少3個地點存放,分別是拉 特朗宮、聖伯多祿大殿和弗拉維安宮,但在11至13世紀間,遺失了很大一部份 的文獻,有一部份說法是因教廷曾經從羅馬遷至法國亞維儂,且前後共有7位 教宗在亞維儂教廷生活,期間在搬遷檔案文件耗費約20年,導致文件分散各 地。

1378年天主教會大分裂(亞維儂分裂)後,對立的教宗各自保存自身的檔案 及文獻。

1612年,教宗保祿五世下令將所有檔案集中在他於1610年建造的建築物中,最 初的檔案館正式成立。

到了現代,在2012年2月至9月期間,為慶祝檔案館成立400周年,義大利的 卡比托利歐博物館舉辦「梵蒂岡秘密檔案館特展」,展出了最早可追溯至8世 紀的約100份文獻,其中包括1521年馬丁路德被教會開除的教宗詔書、1587年 被處決的蘇格蘭女王瑪麗一世的一封信等珍貴文件。

2019年3月2日,教宗方濟各宣布將於2020年3月公布教宗庇護十二世在第二 次世界大戰期間對猶太大屠殺的爭議性文件,使已持續近半世紀猜測和懷疑 獲得解答。

2019年10月,教宗方濟各頒布《歷史的經驗》(Esperienza storica)手諭,

宣布在與一些主教及聖職人員討論後,決定將梵蒂岡秘密檔案館更名為「梵

蒂岡宗座檔案館」(Archivio Apostolico Vaticano)。

梵蒂岡宗座檔案館是梵蒂岡城內保存聖座、教宗過世之前公佈的所有文獻的 中央資料庫,包括信件、教宗的賬簿及幾個世紀以來羅馬教廷累積的一些文 件,及眾多尚未被公開的文獻。教宗將持有該些檔案,直到下一任教宗繼任 為止。

17世紀時,時任教宗保祿五世下令將秘密檔案館與梵蒂岡圖書館拆分,並且 持續對外封閉直至1881年,時任教宗良十三世才允許研究人員檢閱檔案館的 部分文件。因此,梵蒂岡宗座檔案館也被稱為最神秘的檔案館。

梵蒂岡秘密檔案館保存著數百年的歷史文獻,包括教宗信件、國家機密以及 可能揭示教會歷史和政治隱藏方面的記錄。

梵蒂岡檔案館是一座歷史文獻寶庫,由於為保護敏感資訊而製定的特殊政策, 大部分檔案仍然無法存取。根據教宗任期,資料的取得受到限制,研究人員 和歷史學家只能在教宗統治後的 75 年等待期後才能查閱記錄。這個時間框架 確保在文件公開之前,人們能夠充分了解其背景和意義。

然而,為了表示開放,多位教宗偶爾也會對這些規則做出例外規定,允許特 定學者在規定期限之前深入研究檔案。這種保密性和可訪問性之間的平衡反 映了梵蒂岡致力於保存其豐富的歷史,同時也促進對其過去的學術研究和對 話。

梵蒂岡宗座檔案館籠罩在陰謀和神秘之中,據說蘊藏著大量可能重塑歷史敘 事的秘密。關於其內容的謠言四起,聲稱其中有與錫安會有關的隱藏文件、

耶穌婚姻狀況和潛在血統的證據,以及對難以捉摸的法蒂瑪第三個秘密 (third secret of Fatima)的機密見解。

法蒂瑪的3個秘密是指聖母瑪利亞對葡萄牙法蒂瑪的3位牧童,露希亞 桑托斯

(Lucia Santos)及她的表妹哈辛塔 瑪爾托(Jacinta Marto)和表弟弗朗希 斯科·瑪爾托(Francisco Marto)所告知的3個預言,他們聲稱在1917年5月至

10月間見證了聖母顯靈,也就是今日通稱的法蒂瑪聖母。

此外,關於真正的命運之矛和其他神秘文物的故事也激發了人們的想像力, 引發了人們對梵蒂岡防禦城牆背後隱藏著什麼有待揭開的真相的猜測。

梵蒂岡秘密檔案館收藏著大量寶貴的歷史文獻,它們有能力重塑我們對過去 的理解。隨著學者和研究人員不斷解開它的奧秘,這些檔案不僅闡明了歷史 上的關鍵時刻,也引發我們反思信仰、權力和知識的複雜性。對這個神秘寶 庫的持續探索有望帶來一些見解,挑戰既定的敘述,並激發關於宗教和歷史 之間相互作用的新對話。

由於2020 年取得的突破,教宗方濟各允許查閱與教宗庇護十二世任期相關的 文件,揭示了他在納粹大屠殺期間的沉默回應。這揭示了教會歷史的複雜面。

但最令人感興趣的說法是,五角大廈前官員 David Grusch 在 2023 年提出, 庇護不僅知道 20 世紀 30 年代外星飛船在意大利墜毀的事情,而且還與地球 上的外星智慧生物有聯繫。如果這項令人震驚的指控屬實,它將徹底改變我 們對不明飛行物歷史以及宗教機構可能參與其中的理解。

英國國防部前不明飛行物調查員 Nick Pope 也同意這些流傳的謠言,他認為 天主教會的神聖檔案中可能確實隱藏著有關不明飛行物的禁忌知識。梵蒂岡 可能掌握如此秘密的想法為這個原本就很有趣的話題增添了一層神秘感。

這引出了一個問題:這些古老檔案的深處還可能隱藏著什麼未被發現的真相? 隨著我們繼續尋找答案,揭開有關外星人和太空船的被遺忘的故事的可能性 仍然是一個令人著迷的前景。

長期以來,世界一直對外星生命存在的可能性著迷,而最近有消息稱梵蒂岡 秘密檔案館可能保存著不明飛行物的披露,這在愛好者中引發了新一輪的興 奮。暢銷書《美國的宇宙:不明飛行物、宗教、科技》(American Cosmic:

UFOs, Religion, Technology)的作者 Diana Walsh Pasulka 之前曾評論過這 些檔案的龐大藏量,暗示其中可能蘊藏著大量與超自然現象和外星生物相關 的信息。

梵蒂岡秘密檔案館是一個擁有數百年歷史的寶庫,具有深遠的宗教和歷史意 義,長期以來一直是世界各地學者關注的焦點。2014 年,教宗方濟各表達了 對外星人的開放態度,他說:「我們是誰,竟敢關上大門?」這讓人們更加 好奇。這種情緒體現了梵蒂岡探索未知維度的意願,即使這意味著擁抱未知。

現在,隨著前國家偵察局官員 Grusch 先生的離職,他曾代表美國國家偵察局 及其不明飛行現象特別工作組,讓我們得以一窺在主流意識的雷達下進行的 潛在不明飛行物調查。Grusch 先生聲稱 1933 年在歐洲發現了一架不明飛行 物,並隨後該飛行物被貝尼托·墨索里尼政權所佔有,這為原本就很神秘的外 星接觸事件增添了一層神秘色彩。

據 Grusch 先生介紹,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垮台後,在教宗庇護十世的幫助下, 這架不明飛行物最終被美國找回。如果這架不明飛行物的部分殘骸確實被發 現,那麼它將為了解潛在外星訪客的技術和性質提供有價值的見解。它對我 們對未知事物的理解程度以及地球之外可能存在的高級生物提出了質疑。

這項發現一旦得到證實,無疑將進一步激發人們對不明飛行物研究及其與宗 教和歷史檔案的潛在聯繫的興趣。梵蒂岡秘密檔案長期以來一直是人們好奇 的焦點,而它與外星現象的可能聯繫更增加了它的神秘魅力。隨著越來越多 的信息浮出水面,世界可能會更深入地了解這些古代寶藏中的內容,並有可 能揭示幾個世紀以來困擾人類的問題的答案。

梵蒂岡秘密檔案中可能揭露的 UFO 訊息展示了人們對外星生命的持久迷戀和 對知識的持續追求。隨著愛好者和學者們不斷追求對未知領域的理解,我們 或許能在平凡中瞥見非凡。

一名舉報人聲稱,天主教會在 20 世紀 50 年代之前就已經意識到外星生命的 存在,並透露了有關地球上「非人類」存在的機密資訊。這個故事提出了一 些有趣的問題,並引發了科學界和宗教界的爭論。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情報 官員聲稱,梵蒂岡掌握了外星生物的敏感數據。據這位名叫 Grusch 的舉報人 稱,教會是透過秘密管道獲悉這一信息的,包括與教宗本人的秘密溝通。

這則消息讓許多人感到震驚,因為天主教會傳統上對外星生命持謹慎態度, 不會公開談論外星人或其他非人類實體存在的可能性。然而,Grusch 堅稱教 會的了解不僅限於猜測,還包括物證和機密文件。他的說法引起了廣泛的興 趣和關注,一些專家對他的訊息的可信度提出質疑。儘管缺乏確鑿的證據, Grusch 仍然堅持自己的立場,並引用他的情報官員背景來支持他的說法。

梵蒂岡迄今對此事保持沉默,讓許多人好奇其牆內還隱藏著什麼其他秘密。

這個故事提醒我們,宇宙中仍有許多東西有待探索和理解,並提出了一些有 趣的問題,即宗教和科學在探索這些未知領域中的作用。

宗教研究專家 Walsh Pasulka 教授對此事提出了有趣的觀點。她認為梵蒂岡 收藏的大量歷史記錄可能蘊含著超自然事件的線索。由於這些文獻中包含了 可追溯至數個世紀前的大量信息,因此其中一些文獻能夠幫助我們洞察那些 挑戰我們對科學和宗教的理解的現象,這並不奇怪。這些檔案就像一個尚未 開發的寶庫,等待著勇於探索未知領域的學者和研究人員去探索。

2008年,梵蒂岡天文台台長 Jose Funes 神父發表了一份大膽的聲明,引起了 許多人的共鳴。他認為信仰和外星生命的可能性之間並沒有內在的衝突。

Funes 的開放態度反映了天主教會內部日益增長的認知:科學和宗教不必互 相排斥。隨著我們對宇宙的理解不斷演變,重要的是我們要保持對新思想和 新觀點的接受,無論它們如何挑戰傳統信仰。

外星生命的可能性及其與梵蒂岡檔案館的潛在聯繫提出了一個令人著迷的難 題。儘管有些人可能認為這些說法只是猜測,但這些檔案館的豐富歷史及其 跨時代保存知識的能力使它們成為一個有趣的資訊來源。隨著我們繼續探索 宇宙、尋求宇宙最深奧秘的答案,梵蒂岡秘密檔案可能掌握著打開全新理解 領域的鑰匙。

問題是,某些機密檔案可能會牽涉到一些人的利益,假如這些人手上擁有金 錢與權力,他們就會理所當然地千方百計去阻止其公開了。

參考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atican_Apostolic_Archive https://www.history.com/news/step-into-the-vaticans-secret-archives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travel/article/the_vatican_secret_archi ves

https://bostontimes.org/2025/02/22/the-vaticans-hidden-archiveunveiling-secrets-and-shaping-history/ https://wheelermethodist.org/blog/vatican-secret-archives/

17- Padmanabhaswamy 神廟的寳藏

Padmanabhaswamy 是毘濕奴的其中一種化身,以"Anantashayana"的姿勢

供奉,在他的蛇座上進行永恆睡眠的瑜伽座。Padmanabhaswamy 是特拉凡 哥爾(Travancore)王室的守護神。特拉凡哥爾名義上的大君 Moolam

Thirunal Rama Varma 是該寺廟的現任受託人。

毗濕奴也被譯為毗紐笯、毗濕紐、維世奴,其他稱號有訶利(Hari)、幻化 天王,奧義書中又把那羅延(Nārāyana)、那羅希摩(Narasimha)、婆藪 天(Vāsudeva)等列作其化身,是印度教三相神之一,梵天主管「創造」、 濕婆主掌「毀滅」,而毗濕奴即是「守護」之神,在印度教中被視為眾生的 保護之神,其性格溫和,對信仰虔誠的信徒施予恩惠,且常化身成各種形象 拯救危難的世界,印度人大多信仰濕婆和毗濕奴,在尼泊爾和泰國,國王被 認為是毗濕奴化身。

毘濕奴(Vishnu)的意思是「無所不在的」,根據《摩奴法典》最古老、最 著名的評論家之一 Medhātithi(約公元 1000 年)的說法,他是「萬物之主, 且在萬物之內」。吠檀多學者 Yaska(西元前 4 世紀)在"Yaska"中將毘濕奴

定義為 viṣṇur viṣvater vā vyaśnoter vā(「無所不能者」)。還添加了 atha yad viṣito bhavati tad viṣnurbhavati(「擺脫了束縛的是毘濕奴」)。

"Garuda Purana"(第十五章)和《摩訶婆羅多》的"Anushasana Parva"中都 列出了毘濕奴的 1000 多個名字,每個名字描述了神的一種品質、屬性或方面。

毘濕奴被稱為 Vishnu Sahasranama,在這裡被定義為「無所不在的」。

其他著名名字包括、Hari、Lakshmikanta、Jagannatha、Janardana、 Govinda、Hrishikesha、Padmanabha、Mukunda、Narayana 等。

印度教的毘濕奴派的思想認為毘濕奴以「萬物之主,Isvara」的另一個身分存 在,而宇宙就是毘濕奴的呼吸,透過呼吸,毘濕奴將再次「同化」到自己的 體內,從而導致世界末日,這種情況以前就發生過。之後,他會「再次呼出 一口氣,重新創造世界」。

印度現存的一些最早的宏偉毘濕奴神廟可追溯到笈多王朝(Gupta Empire,

319年-550年)時期。例如,位於北方邦佔西的 Sarvatobhadra 寺廟建於公 元 6 世紀初,供奉有毘濕奴的10個化身。它的設計是基於方形佈局和毘濕奴 肖像,大致遵循了公元一千年印度教關於建築和建造的文獻,如"Brihat Samhita" 和 "Visnudharmottarapurana"。

位於喀拉拉邦提魯沃嫩塔布勒姆(Thiruvananthapuram)的 Padmanabhaswamy 神廟是供奉毘濕奴的。這座寺廟在悠久的歷史中吸引了 大量黃金和寶石的捐贈。它是 108 個 Divya Desams 之一,在 Sri Vaishnava 傳統中被認為是毘濕奴的聖地。在梵文中,divya 的意思是「神聖的」, desam 的意思是「領域」(寺廟)。

「Thiruvananthapuram」 這個城市的名字在馬拉雅拉姆和泰米爾語中翻譯為 「Ananta 之城」(Ananta 是毘濕奴的一種形式)。

Padmanabhaswamy 神廟的建築風格巧妙地融合了喀拉拉邦風格和達羅毗荼 邦建築風格,以高牆和 16 世紀的門樓為特色。雖然按照一些傳統,喀拉拉邦 加瑟勒戈德縣(Kasaragod district)Kumbla 的 Ananthapura 神廟被認為是

該神靈(“Mulasthanam”)的原始精神寶座,但從建築角度來看,該廟是坦 米爾那都邦甘尼亞古馬里縣蒂魯瓦塔魯(Thiruvattaru)的 Adikesava Perumal 神廟的複製品。它被廣泛認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寺廟。

神廟的主神是 Padmanabhaswamy,許多傳統歷史學家和學者認為,寺廟之

所以有「金廟」這個名字,是因為寺廟在當時(Sangam 時期早期)已經富 有得難以想像。許多現存的 Sangam 文學和詩歌以及9世紀後期泰米爾詩人

聖人如 Nammalwar 的作品都提到這座寺廟和城市的牆壁是純金的。人們常 常頌揚聖殿和整座城市都是由黃金打造的,而聖殿更是天堂。

但在這寧靜的外表之下卻隱藏著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未解之謎之一。

據說 Padmanabhaswamy 神廟已有數千年歷史,採用達羅毗荼風格建造,其 隱藏的秘密比大多數人想像的還要多。它不僅是一個禮拜場所,也是一個神 秘的寶藏,藏有古老的寶藏和隱藏的大門,其中一些從未被打開過。當您走 過寺廟的走廊時,您會感到一種敬畏之情。您幾乎可以聽到過去的低語,彷 彿牆壁本身守護著古代國王、祭司和信徒的秘密。

Padmanabhaswamy 神廟的建築設計是一個讓學者和歷史學家困惑的謎。這 座寺廟是達羅毗荼建築風格的一個奇蹟,擁有高聳的寺廟塔、精美的雕刻以 及描繪印度神話場景的雕塑。

但這座寺廟的真正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它的建造方式符合天文原理。一些研究

人員認為,這座寺廟的設計是基於古代吠陀的宇宙知識。例如,據說主神雕 像的位置與某些天體完美對齊,產生了一種強大的靈性能量,在整個寺廟中 產生共鳴。

據信,Padmanabhaswamy

神廟的建築秘密已透過一代又一代的能工巧匠傳

承下來,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其中大部分知識已經失傳。如今,這座寺廟仍 然是古代工程的傑作,它的許多秘密仍然隱藏在它的牆壁裡。

Padmanabhaswamy 神廟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是,它可能包含一個時間膠 囊

其中收集了為子孫後代隱藏的古代知識和智慧。有些人認為,它可能

保存著古代捲軸或文本,其中包含有關宇宙、靈性和存在本質的失落知識。

這個理論得到了以下事實的支持:印度的許多寺廟都珍藏著古代手稿和神聖 文本。Padmanabhaswamy 神廟蘊含的知識財富可能和它的物質財富一樣有 價值。

想像發現古代著作可能會改變我們對歷史、科學或靈性的理解。想到這樣的 發現,不禁讓人脊背發涼,難怪 Padmanabhaswamy 神廟繼續吸引世界各地 人們的想像。

Padmanabhaswamy 神廟隱藏寶藏的故事始於 18 世紀,當時特拉凡哥爾王 室將其所有財富都奉獻給了 Padmanabha 神。Padmanabhaswamy 神殿已 知有6個地下墓穴,分別標示為 A 至 F,人們就是在這些墓穴中發現了難以想 像的寶藏。

2011年,當最高法院下令打開其中5個金庫時,世界震驚了。光是 A 號墓穴就 發現了隱藏了幾個世紀的金像、珠寶、古代錢幣、鑲有鑽石的禮服以及數以 千計的珍貴寶石。有人估計這些寶藏的價值超過 220 億美元 這個數字之 大令人難以想像。

然而,這些寶藏的發現引發了更多的疑問。如此龐大的財富是如何累積的? 為何被隱藏這麼久?那些未打開的金庫到底隱藏著什麼秘密?這些寶藏的發 現引起了全世界的強烈好奇,但真正的謎團尚未完全解開。這些寶藏似乎有 著神聖的聯繫,人們相信它們是受到神靈親自守護。許多人甚至說,這些財 富是為了人類的福祉而累積的,不應該被人類碰觸。

雖然6個金庫中的5個已被打開,但 B 金庫仍然是一個謎,是一扇不肯向人類 屈服的大門。B 號密的入口就像是古老傳說中的一個場景。據說,它是用複

雜的雕刻封住的,並由強大的 Naga bandham 或蛇鎖守護。根據傳說,這些 鎖只有透過一種特殊的神聖咒語(稱為 Garuda Mantra)才能打開,人們相 信,任何試圖在不使用咒語的情況下打開鎖的人都將面臨嚴重的後果。

這就是謎團進一步加深的地方。所有打開 B 號密室的嘗試均失敗。專家、鎖

匠、科學家都曾嘗試利用現代科技來打開它,但門仍然鎖著,彷彿有某種強 大的力量在保護著它。當地傳說警告稱,如果沒有適當的儀式就打開這個金 庫可能會引發難以言喻的災難,到目前為止,所有的努力都被放棄了。

這扇神秘的門背後隱藏著什麼?它是更多的財富,還是也許是一件對人類來 說太強大的神器?有些人認為,B 號密室的內容不僅是物質的,而且是靈性 的,其中蘊藏著古老的知識,甚至是可能帶來災難的神聖詛咒。B 號密室的 大門是未知的象徵,它的寂靜迴盪著過去未說出口的故事。

圍繞著 B 號密的傳說不僅僅是關於鎖和聖歌;它們是關於一個古老的詛咒。

據說,這座金庫受到神靈和神蛇的保護,任何膽敢未經允許打開它的人都將 面臨難以想像的厄運。

這些詛咒的故事讓人毛骨悚然。據說,過去那些試圖在沒有適當儀式的情況 下打開金庫的國王和祭司會遭遇神秘的死亡或可怕的不幸。最著名的故事之

一是關於殖民時期一群英國官員試圖打開金庫的故事。當他們快到門口時, 突然一群不知從何而來的毒蛇襲擊了他們,迫使他們逃命。

對喀拉拉邦的人民來說,這個詛咒不只是一個神話。即便是今天,人們仍然 對 B 號密室抱有明顯的恐懼。任何忽視這項警告的人都會自食其果,不僅會 降臨到他們自己頭上,還會降臨到全世界。

B 號密室的門後面會有什麼?幾十年來,這個問題一直讓歷史學家、尋寶者

和心靈主義者著迷。有些人認為它所藏的寶藏比其他所有金庫加起來還要多, 而有些人則認為它可能藏有古代捲軸或具有神秘力量的文物。

甚至有理論認為,B 號金庫中除了黃金和珠寶之外還藏有其他東西。有人說 它擁有非常強大的神物,因此它們被隱藏起來以保護人類。古代文獻暗示了 存在神聖武器、毘濕奴神的遺物、甚至可能是 Sudarshana Chakra(傳說中 神自己使用的鐵餅)的可能性。

但事實是,沒有人確切知道。B 號密室的大門已經成為終極秘密的象徵,或 許,有些東西注定要隱藏起來。

Padmanabhaswamy 神廟的另一個未解之謎是據說神廟下方存在著秘密隧道 網絡。根據當地傳說,這些隧道綿延數英里,將寺廟與大海甚至其他遙遠的 地方連接起來。有些人認為這些隧道是在戰爭或入侵時期用來秘密運輸寶藏 的。

雖然這些隧道的存在從未得到證實,但有報告指出在 Padmanabhaswamy 神 廟下方發現了隱藏的通道。事實上,據報道,在一次翻修過程中,工人們偶 然發現了一條地下隧道,似乎通往地下深處。然而,在進行進一步調查之前, 隧道就被封鎖了。

為什麼要建造這些隧道?它們是用來隱藏寶藏的嗎,還是有更神聖的用途? 這些隧道的神秘性為這座寺廟原本就令人著迷的歷史又增添了一層神秘感。

據說帕 Padmanabhaswamy 神廟的財富和秘密受到 Padmanabha 神親自保 護,但當地的傳說甚至更神秘。據信,這座寺廟受到天神毘濕奴的保護,天 神毘濕奴是一條巨蛇的形狀。據說這位守護者被稱為 Anantha Shesha,負責 守護 Padmanabhaswamy 神廟的寶藏和秘密,確保沒有人可以在未經神靈許

可的情況下打擾它們。

根據代代流傳的故事,這位守護者不僅是一個象徵,而是一種真實的靈性力 量。有些人聲稱在寺廟附近看到奇怪的燈光或聽到神秘的聲音,尤其是在密 封的拱頂周圍。甚至有遊客表示,他們感覺到一種壓倒性的存在感,彷彿被 一股看不見的力量注視著。

寺廟的看管人員非常重視這種神聖的保護。祭司們定期舉行儀式來尊敬守護 者並尋求他的祝福,以確保 Padmanabhaswamy 神廟免受傷害。

2011 年密室開放前夕發生的一系列事件非同尋常。當印度最高法院下令打開 金庫時,許多人都很興奮,想看看裡面隱藏著什麼寶藏。然而,從一開始, 奇怪的事情就開始發生。

據工人們稱,當密室被打開時,他們感到一種恐懼感。有些人聲稱看到視野 角落裡有奇怪的陰影移動,而其他人則感到一陣強烈的寒冷,儘管夏日的陽 光很熱。最令人不安的事件之一是,一群工人拒絕進入其中一個密室,他們 說,他們感覺到有一個看不見的存在在監視他們。

這些詭異的事件更增添了 Padmanabhaswamy 神殿的神秘感。這僅僅是巧合 嗎,還是有更強大的力量在運作?直到今天,沒有人能夠解釋密室開啟過程 中發生的奇怪事件。

但最重要的,還是 Padmanabhaswamy 神廟的靈性能量。許多參觀寺廟的遊 客表示,一踏進寺廟就感受到一種無比的平靜與安寧。彷彿寺廟內的空氣都 充滿了神聖的存在。

一些心靈主義者和神秘主義者認為,這座寺廟建在一個強大的能量漩渦上,

是物質世界和靈性世界緊密相連的地方。據說這種能量在神靈 Padmanabha 居住的內殿附近尤其強大。遊客常常形容自己感受到一種與神的深刻聯繫, 彷彿身處某種比自己更偉大的存在之中。

這種靈性能量是 Padmanabhaswamy 神廟幾個世紀以來一直作為朝聖之地的 原因之一。它不只是一個禮拜場所;這是人們來這裡體驗最純粹的神聖之處 的地方。

對於禁斷考古學的而言,研究有一定難道,因為這大概牽涉國家機密,人家 政府不讓你研究,你也無可奈何。除非,就如上述說法,掌握某些特定咒語 和儀式,以打開秘密之門,這正是正統學術研究者絕對不會做的事。

所以,這個世界才需要有另類。

參考自: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ancient-places-asia/risky-wealth-wouldyou-dare-open-mysterious-sealed-door-padmanabhaswamy-temple021616

https://howandwhys.com/padmanabhaswami-temple/#google_vignette https://culturacolectiva.com/en/history/padmanabhaswamy-indiantemple-vault-b-mystery/

https://www.timesnownews.com/spiritual/religion/article/padmanabhaswa my-temple-what-is-the-mystery-behind-the-closed-vault-inside-theshrine/620472

https://www.mystreal.com/temples/kerala/sree-padmanabhaswamytemple/

18- 外星人建造的凱拉薩神廟

凱拉薩(Kaliash)神廟是印度馬哈拉什特拉邦(Maharashtra)Chhatrapati

Sambhaji Nagar 區的埃洛拉石窟(Ellora Caves)中最大的一座印度教岩石 寺廟。

埃洛拉石窟位於印度西部馬哈拉什特拉邦重鎮奧郎加巴德西北約 25 至 30 公 里,境內有 34 座的石窟,佛教石窟共 12 座,印度教石窟有 17 座,耆那教石

窟有 5 座,全長約 2 公里,是公元 7 世紀至 11 世紀時期,也就是早期遮婁其 王朝、羅濕陀羅拘陀王朝時期的宗教建築,埃洛拉以雕刻著稱,形式上呈現 大乘佛教末期的特徵。其中第 16 窟凱拉薩神廟,呈現出天人合一的完美景致, 堪稱建築藝術史上的絕色。

凱拉薩神廟是印度埃洛拉石窟第 16 窟,是埃洛拉石窟中著名的印度教石窟, 開鑿於公元 8~9 世紀,是世界上由人工在整體花崗岩上雕鑿成的最大石窟古 廟。凱拉薩神廟是祀奉印度教大神濕婆的神廟,象徵濕婆隱居在喜馬拉雅雪 山的神山-凱拉薩山。

凱拉薩山(Mount Kalashi)即中國西藏阿里境內的岡仁波欽神山。中國著名 的雍仲苯教神山。

岡仁波欽是岡底斯山的主峰。藏語的意思是「雪山之寶」或「雪聖」。是八 千萬世界西方的聖山之中最偉大、最高的岡底斯聖山。

岡底斯藏語稱「崗仁波且」、「崗仁波且」的意義是雪山之寶。這個岡底斯 聖山是八千萬世界之中西方的俄摩隆仁或西方極樂世界之地曾誕生八千萬賢 能並傳播佛法的聖地,是趙部洲的地理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國吐蕃和象雄地 方土生土長的原始宗教、佛教之源,雍仲本波佛教的故鄉。雍仲本波佛教是

藏族的原始佛教,它是為了一切眾生,離苦遇樂、和平世界,救苦救難普渡 眾生的如意寶。

凱拉薩山同時又被譯作岡仁波齊峰。岡仁波齊峰是4個古老宗教 苯教、印 度教、耆那教、佛教共同的聖山,也是藏區最重要的神山。西藏的本土宗

苯教(亦譯作「本教」)就發源於岡仁波齊峰周邊。在遠古年代,岡 仁波齊已是原始苯教的神山,而本苯教「三界宇宙觀」的中心就是岡仁波齊。

印度教認為岡仁波齊是主神濕婆的居所,他與妻子帕爾瓦蒂及孩子們住在這 裡。耆那教認為其初祖勒舍婆就是在岡仁波齊前面的 Ashtapad(意為「八 層」)山上苦修多年後得道的。佛教認為岡仁波齊是象徵宇宙中心的「須彌 山」,藏傳佛教密宗認為五大本尊之一的「勝樂金剛」(也稱「上樂金剛」) 就居住在岡仁波齊山上。

位於印度的凱拉薩神廟自然就是根據印度教的教義而建成的。神廟內外佈滿 了大量浮雕嵌板、壁龕和飾帶。雕刻主題主要是有關濕婆的往世書神話和史 詩《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的故事。主殿高塔外壁上一個個凌空飄舞 的飛天雕像,更具有火山般的爆發力和流星般的躍動感。

雖然凱拉薩神廟缺少題詞,但毫無疑問它是由羅濕陀羅-拘陀(Rashtrakuta) 王朝統治者委託建造的。一般認為,該神廟由羅濕陀羅-拘陀國王克里希納一 世(Krishna I,公元 756-773 年在位)修建,根據兩段碑文,該神廟與 "Karkaraja II"有關:

Karkaraja II(古加拉特邦(Gujarat)羅濕陀羅-拘陀分支的統治者)的瓦多達 拉(Vadodara)銅板銘文(約公元 812-813 年)記錄了在今古吉拉特邦建立 一座村莊的事蹟。它提到 Krishnaraja 是凱拉薩納塔 (Kailasanatha) 的守護神, 也提到了埃洛拉 (Ellora) 的濕婆神廟。據說國王建造了一座如此奇妙的寺廟, 甚至連眾神和建築師都感到驚訝。多數學者認為,這是指埃洛拉的凱拉薩納

塔濕婆神廟。

Govinda Prabhutavarsha 的 Kadaba 贈款似乎也把寺廟的建造歸功於

Krishnaraja。

然而,這座寺廟是否屬於克里希納一世還不能完全確定,因為這些碑文與洞 穴並沒有物理聯繫,也沒有確定 Krishnaraja 統治時期的日期。此外,克里希 納的繼承者們頒發的土地贈與書中沒有提到凱拉薩神廟。

中世紀馬拉提神話(Marathi mythology)中似乎曾提到這座建築的建造。現 存最早提到這一故事的文獻是 Krishna Yajnavalki 的"Katha-Kalapataru"。

根據民間傳說,當地的統治者患上了一種可怕的疾病。他的王后在 Elapura 向神靈濕婆祈求,祈求他治癒她的丈夫。如果她的願望能夠實現,她就承諾 要建造一座寺廟,並發誓要禁食直到完成寺廟頂部。國王康復後,她要求他 立即建造一座神殿,但眾多建築師表示,建造一座帶有 shikhara 的寺廟需要 幾個月的時間。據一位名叫 Kokasa 的建築師說,一週之內,女王就能夠看到 寺廟的石碑建成。

shikhara ( IAST : Śikhara ) 是一個梵語詞,字面意思是「山峰」,指的是北印 度印度教寺廟建築中的高塔,也經常用於耆那教寺廟。在供奉主神的 garbhagriha 室上方的 shikhara 是北印度印度教寺廟中最顯眼、最顯眼的部 分。(維基百科)

神廟開始從上往下建造寺廟,鑿開岩石。不到一周,他就完成了 shikhara, 使女王得以結束齋戒。這座寺廟是為紀念女王 Manikeshwar 而建的。

雖然基於神話,但實際上,這座寺廟確實是從上往下建造的。這項非同尋常

的選擇需要清除40萬噸火山岩。歷史學家一致認為,它的建成只花了不到18 年的時間。這意味著,在古代,人們僅用錘子、刀具等簡單的工具就鑿出了 40萬噸堅硬的岩石,僅用18年的時間就完成了這座寺廟華麗而細緻的雕刻。

庭院的入口處有一座塔,高約3層。

鑑於寺廟的巨大規模和精美的裝飾,人們認為其建造始於克里希納一世,但 可能持續了幾個世紀,每位君主都增添了自己的特色。

根據 MK Dhavalikar 介紹,Kokasa 是埃洛拉凱拉薩神廟的主要設計師,該神 廟曾被稱為 Manikeshwar。印度中部的多處 11 至 13 世紀的銘文描述了著名 的拘薩羅王朝(Kokasa dynasty)的建築者。

該寺廟的具體建造日期尚不清楚。這塊花崗岩被認為大約有 6,000 年歷史, 但它被雕刻成寺廟的具體時間尚不清楚。整座寺廟由一塊岩石構成。沒有一 塊岩石被單獨連接起來以形成任何結構或支撐。你能想像他們如何建造複雜

的陽台、橋樑、多層樓梯、排水系統、地下隧道和集水系統嗎?

埃洛拉石窟因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單體整體挖掘遺址 巨大的凱拉薩神廟而 聞名。大凱拉薩神廟是一座多層獨立式寺廟,供奉濕婆神。

關於埃洛拉的凱拉薩神廟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拆毀了數千座印度教寺廟的莫 臥兒皇帝奧朗則布(Aurangzeb,1618年11月3日 1707年3月3日)試圖摧毀 凱拉薩神廟。

據說,1682年,約有1000名士兵被派去摧毀這座寺廟。

奧朗則布最終放棄了這次嘗試,他意識到他無法徹底摧毀這座寺廟,因為儘 管工匠們只用鑿子、錘子和鎬頭就建造了這座寺廟,但岩石太堅硬了,難以

拆除。

凱拉薩神廟並不是一座普通的寺廟 自 1983 年起它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 織指定為「世界遺產」。這座寺廟建造得類似於凱拉薩山上的濕婆神的天堂 居所,長 276 英尺,寬 154 英尺。

但更令人著迷的是:這座寺廟不是用磚塊或砌塊建造的。 不,它是直接從周 圍的岩石中雕刻出來的,重量高達令人震驚的 40,000 噸。

這座奇蹟的建造耗時長達 18 年,但當您親眼看到裝飾牆壁的精美繪畫時,就 像走進了一個時間膠囊。事實上,創作如此細緻的藝術品一定需要花上數千 年的時間。

這座寺廟是透過鑿掉一塊 U 形岩石來建造的,在此過程中移除了多達 20 萬 噸的岩石。現在,你們都知道大多數石雕寺廟都是從正面雕刻的,對嗎?但 是這座 90 英尺高的凱拉薩神廟呢?從上到下都是雕刻的。談論超出預期的事 情。這不是一座普通的寺廟 它是世界上最令人難以置信的、由一整塊石 頭雕刻而成的建築。其建築風格融合了帕拉瓦王朝(275 年-897 年)和遮婁 其王朝(6 世紀到 12 世紀)的影響,堪稱真正的傑作。

問題是:根據專家介紹,這樣的寺廟大約需要 150 年才能建成。但要知道, 它建造的時候,還沒有先進的機器或尖端的技術。那麼,它只花了 18 年就建 成了?令人震撼!可以肯定地說,凱拉薩神廟是人類智慧和工藝的真實見證。

想想當時他們是如何建造如此宏偉的寺廟的,是不是很令人難以置信?那個 時代還沒有任何像我們今天這樣的花哨的現代工具。試想一下,他們只有鑿 子和錘子,但他們仍然成功創造了這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建築。

前面提到國王克里希納一世患病時,王后向濕婆神發誓,如果國王康復,她 將建造一座宏偉的寺廟。她發誓要禁食,直到她看到寺廟的尖頂。後來,國 王奇蹟般地恢復了健康,但王后卻面臨著艱鉅的任務。建造如此宏偉的寺廟 需要花費很多年時間,因此她不可能實現自己的誓言。女王再次轉向濕婆神, 尋求神的介入。

據說濕婆神賜給她一件神秘的武器,能夠將石頭變成蒸氣。 據信這座寺廟是 用同樣的武器建造的,寺廟建成後,那件武器就被保存在寺廟下面的洞穴中。

據說,它的建造只是為了迅速實現女王的誓言。 除此之外,還有人說它是由 『外星人』製造的。

讓我們透過這些有趣的點來揭開凱拉薩神廟建造的秘密:

據說有7000名工人在短短18年內就建造了這座寺廟。聽起來令人難以置信, 如果每個工人每天工作12小時,那就意味著他們需要在18年內開採2.2萬噸石 頭才能達到40萬噸的總量。這意味著每天可以開採出大約 60 噸石頭,或每 小時大約 5 噸。

現在,事情變得真正令人費解了。儘管進行了調查,但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 這座寺廟究竟是誰建造的,甚至不知道它何時建成。此外,由於這座寺廟是 由整塊岩石和整座山雕刻而成的,碳測年法對於確定其年齡沒有太大幫助。

令人費解的是:即使在施工期間移走了所有那些數噸石頭,它們似乎也消失 得無影無蹤了。就好像 40 萬噸石頭消失得無影無蹤一樣。

寺廟擁有完整的排水系統,可以收集雨水並通過排水溝排出多餘的水。每一 個小細節似乎都經過了精心的思考。

寺廟的牆上刻有不同類型的文字,至今無人能破解。這就像一個等待被破解 的秘密代碼。

事情就在這裡發生了神秘的轉折。英國統治期間,曾有人對寺廟下面的洞穴 進行研究。但高放射性物質的含量使得這一切幾乎不可能繼續下去。有人說 這是因為那裡可能有建造寺廟時使用的古代武器或工具。即使獨立後,這些 洞穴仍然關閉。考古學家推測這些洞穴之外可能還存在著另一個世界。那麼 所有這些放射性輻射是從哪裡來的呢? 這是一個謎,因為它通常只來自洞穴 中的一個源頭。

如果不是濕婆神顯靈,就是外星人的傑作,無論如何,凱拉薩神廟的建造都 無法通過常理去解釋。

參考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ailasa_Temple,_Ellora

https://medium.com/predict/exploring-the-mysteries-of-the-kailasatemple-unveiling-ancient-craftsmanship-and-mystical-legends90562bff4037

https://famoustemplesofindia.com/kailashnath-temple-kailasa-elloracaves/ https://acharyaganesh.com/temples/kailasa-temple

https://toursaarthi.com/ellora-kailash-temple-mystery-and-tour-details/ https://www.indiancontents.com/2017/05/mystery-of-kailasa-templekailasanatha.html

https://www.indiancontents.com/2017/02/history-of-kailasanathatemple.html

19 - 大峽谷為何設立禁區?

大峽谷(Grand Canyon)以其獨特的自然美景聞名於世,被認為是世界上最

具視覺衝擊力的景觀之一,大峽谷以其極深的深度而聞名,以及廣闊、多樣、 迷宮般的地形。公園內的風景奇觀包括高原、平原、沙漠、森林、火山錐、

熔岩流、溪流、瀑布和美國的一條大河。

1540年,一個叫 García López de Cárdenas 的西班牙人最先發現了大峽谷。

19世紀70年代,美國陸軍少校約翰 威斯利 鮑威爾(John Wesley Powell,

1834年3月24日 1902年9月23日)率領第一支科學考察隊前往大峽谷。鮑威 爾將谷中的沉積岩層形容為「一本巨型小說中的書頁」。

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西北部的大峽谷,是科羅拉多河經過數百萬年以上的沖 蝕而形成,色彩斑斕,峭壁險峻。1979年大峽谷被列入世界遺產。在許多非 權威版本的世界八大自然奇觀列表上都有大峽谷的名字。目前由美國大峽谷 國家公園管理。

大峽谷國家公園立於1919年,面積為2,724.7平方公尺,是1908年美國總統羅 斯福所提倡與規劃的,初時只叫做國家紀念公園,在1911年劃立了國家保護區。

1919年的2月26日,經過美國國會的法案通過,正式將大峽谷最深、景色最壯 麗的一段,約有170公里長度的區域,成立了大峽谷國家公園,並建立起步道 系統、生態與地質學的教育研究系統。

目前大峽谷國家公園是全美最受歡迎的國家公園之一,據統計,每年的參觀 人次有400多萬。

大峽谷國家公園是科羅拉多大峽谷的一部分。它大致呈東西走向,全長350千

米。峽谷頂寬6~30千米,峽谷往下收縮成V字形。兩岸北高南低,最大谷深 1500多公尺。谷底寬度不足1000米,最窄處僅120米,科羅拉多河從谷底流過。

在被發現以前,美洲印地安人就早已在大峽谷壁上定居了。其實人類在大峽 谷居住了4000多年,約公元前2500

年,這裡的居民在紅牆石灰洞裡留下樹枝 編織的小遺物,這些小遺物被認為是某種狩獵法術,其他小遺物讓我們了解 他們的生活形態。史前人類住過這裡的最佳證物要追溯到1000多年前,阿納 沙茲人住在石頭和泥巴建造的住所裡,他們建造陶器,用石頭工具處理肥沃 的土壤,峽谷內發現約2500年前的考古地點,代表過去4000年來都有人住過 這裡。

早在5000年前,沙漠遊牧民族就留下由峽谷柳枝製成的動物小雕像,一般認 為這些小雕像可能和狩獵儀式有關。大約2000年前,阿納沙茲人就出現在這 裡,他們已有農場的社會形態,居住在石屋的永久社區。同樣還有普埃布洛 人,他們建造了聞名的維德方山懸崖住所,他們在峽谷並沒有特別宏偉的建 築,但在每個隱匿的角落或裂縫,都可以見到他們的遺址存留。

當科學家確定大峽谷等地的年齡時,他們會觀察岩石,透過觀察峽谷壁上的 不同岩層,他們可以確定峽谷存在的時間。大峽谷的棘手之處在於,其壁上 的岩石似乎缺少了畫面的很大一部分。1869 年,前面提過的美國陸軍少校約 翰·威斯利·鮑威爾發現峽谷壁上本應存在的幾層岩層並不存在。

城牆上的岩石已經缺失了十多億年。在某些地區,人們在僅 5.2 億年歷史的 岩石下方發現了 14 至 18 億年歷史的岩石。當要測定峽谷中岩石的年代時, 這是一個大問題。關於部分岩石被沖走的理論有很多,但沒有人真正知道為 什麼大峽谷的大部分歷史都消失了。這種問題被稱為「大不整合」(Great Unconformity),僅在少數地方發現。

大不整合影響大峽谷的形成時代。由於無法正確測定岩石的年代,大峽谷的 年齡只能靠猜測。有人說這個峽谷只有500萬到600萬年的歷史。另一些人說 它有7000萬年曆史。差別太大了。考慮到峽谷中有些岩石已有 18.4 億年歷史, 情況就更加令人困惑。

不過,最令人疑惑的,卻是政府在那裏設立了禁區。

大峽谷禁區是指大峽谷國家公園內一個偏遠而崎嶇的區域。由於地形複雜、

缺乏維護的道路以及可能出現的危險情況,這裡禁止公眾進入。該禁區內有 古老的人造隧道,受到特定活動和時間的保護。沒有許可證,任何人不得進 入這個禁區,它與世隔絕,難以通行。由於地形險惡、路徑維護不善以及潛 在危險,因此受到限制。

在大峽谷的禁區內,特定的活動受到限制,以確保自然環境的保存和遊客的 安全。這些活動可能包括健行、露營、攀岩以及任何其他可能對個人或脆弱 的生態系統造成風險的娛樂形式。未經許可,個人不得在禁區內從事上述活 動。

官方聲稱,實施此項限制是為了保護敏感的生態環境,並防止因地形複雜和 潛在危險而發生事故或受傷。由於地形複雜且缺乏維護,該地區對於沒有準 備或缺乏經驗的遊客來說具有潛在危險。此外,古代人造隧道的存在增加了 其歷史意義和考古價值,需要保護它們以防止未經授權的進入。

大峽谷禁區內的古代人工隧道具有歷史和考古意義。據信這些隧道是由古代 文明創造的,承載著重要的文化和歷史資訊。為了維護這些文獻的完整性和 保護它們所持有的知識,人們制定了嚴格的規定來限制訪問,確保它們能被 子孫後代保留下來。

大峽谷禁區內古代人工隧道的用途仍是考古研究的課題。人們認為這些隧道 對於創造它們的古文明具有文化、歷史或儀式意義。研究人員和專家繼續研 究和分析這些隧道,以更好地了解它們的用途和建造它們的人。

在2010年左右的時間裡,有關大峽谷國家公園的爭議和猜測在網上不斷湧現, 有一個獨特的故事引發了這個陰謀論。1909 年,《亞利桑那公報》

(Arizona Gazette)發表了一篇關於幾位探險家的故事。據稱,史密森尼探 險家發現了一組神秘的巨大洞穴。據說洞穴內可以舒適地容納 5 萬人。洞穴 裡還充滿了雕像、武器、種子等等。這些文物與美洲原住民所擁有的完全不 同。這些文物看起來是西藏或埃及的。

可以理解的是,每個人都對這個故事感到興奮。因此,有傳言說大峽谷中有 一座埃及地下城市。然而,史密森尼學會並沒有文中提到的任何探險家的記 錄,也沒有關於這次探險的文物。

有人說這是《公報》為了 賣報紙而搞的騙局。其他陰謀論者則表示,史密森 尼學會只不過是在掩蓋故事,以符合通常的敘述。其他人則認為這些洞穴是 通往第四維度的門戶,而且他們認為那是一個戒備森嚴的區域,現在人們無 法進入。

還有傳言說,大峽谷的「禁區」或「禁止進入」區域內有埃及金字塔和遺跡。

也許這些謠言來自於洞穴故事?或許!沒有人知道。

第一位探索 大峽谷的美國探險家/考古學家是美國陸軍少校約翰 威斯利 鮑威 爾,他與當地人 Jacob Vernon Hamblin 搭檔,後者代替其已故的伙伴參加 了這次探險。鮑威爾曾擔任美國內政部的探險家/考古學家,並擔任史密森學 會民族學局局長。1869 年,鮑威爾沿著格林河前往探索大峽谷,並成為第一 個向美國政府報告有關居住在大峽谷的土著人及其歷史的考古信息的人。

鮑威爾發現了現在被稱為鮑威爾洞穴(Powell's Cave)的地方。以下引自鮑 威爾出版的一本書:

「在這個峽谷裡,有大量的人工鑿出的洞穴。我先沿著懸崖左側的峽谷走下 去,然後爬到懸崖的長凳上。懸崖長凳上有一條深深嵌入岩層的小路。在小 路穿過一些峽谷的地方,有一些階梯被鑿出來了。我看不到任何證據顯示這 條小路曾經被長期行走過。我大約下午 3 點返回營地,發現人們在洞穴附近 的懸崖壁上發現了更多的埃及象形文字。我們探索了這個洞穴,發現了這個 神殿和其他文物。當天晚上,我派一名團隊成員向史密森尼學會通報了我們 的發現。我們繼續勘察峽谷,發現了更多的埃及隧道城市。我在報告中估 計, 當時有超過 50,000 名埃及人居住在大峽谷。」

這座神殿被確認為 Seteprene 的神殿,有時拼寫為 Smenkhare、Seti 或

Smenkare。國王 Seteprene 是阿肯那頓國王的兒子,他於公元前 1336 年在 埃及薩卡拉(Saqqara)Shemau 開始統治,但只統治了 10 年,就在他最後 一次前往埃及薩卡拉的途中去世。

鮑威爾團隊發現的象形文字。這是古埃及人來到大峽谷時的埃及書寫體系圖 表。這是一塊學校用的書板,用來教導埃及兒童讀書寫字。

他們甚至還發現了墓穴(石棺)。在木乃伊被送往史密森尼學會儲藏室之前, 大峽谷的其中一座墓穴被打開,以查看其中是否有木乃伊。他們還發現了這 個有雕像的岩石拱頂。

亞利桑那州這個著名的峽谷實際上是一個古老的金字塔陣列。這些遺址甚至 與吉薩金字塔所排列的星星 獵戶座和昴星團 對齊。

大峽谷中的瑣羅亞斯德神殿:由霍皮族印地安人命名。

峽谷中的另一個洞穴入口 Kincaid 洞穴中的象形文字,在大峽谷發現的文物 或文字似乎是由美洲原住民或是古埃及人創造的。

該地區上空為禁飛區,金字塔和地面洞穴周圍的區域是非法(且危險)的航 行區域,史密森尼學會和其他地方關於此事的所有官方報告均已被審查、修 改、廢除或撤回。這仍然沒有阻止人們嘗試參觀峽谷的這一部分。多年來, 許多人在試圖攀登這些聖地時被捕,甚至有人喪命。事態已經到了這樣的地 步:政府認為必須派遣武裝的聯邦調查局特工守衛這個現在被稱為 金凱德洞 穴的洞穴入口。

Kincaid 洞穴因第一個進入該洞穴的人 G.E. Kincaid 而得名。從海軍陸戰隊退 役後,G. E Kincaid 在 SA Jordan 擔任考古學家。史密森尼學會派遣 S. A Jordan 前往大峽谷調查鮑威爾報告的資訊。該隧道目前位於大峽谷科羅拉多 河上方 400 英尺的懸崖壁上。考古學家估計這個人造洞穴已有大約 3,000 年 歷史。這個洞穴長五百多英尺,有幾條通往大房間的橫隧道。這是大峽谷中 建造的最低層也是最後一座埃及「隧道城」。考古學家估計,自建造以來, 科羅拉多河的水位已經下降了 300 英尺。

Kincaid 洞穴中發現了許多埃及文物,其中一件是埃及國王 Khyan、Khian 或 Khayan 的純金文物。舍利雙手捧著蓮花(原產於埃及)。這是在洞穴的第一 條橫隧道中發現的,它的位置與國王隧道城市山谷中的神殿完全相同,在古 埃及國王開始建造金字塔和地上城市之前。經調查發現,Khyan 是埃及國王 Zaphnath 的後裔,而 Zaphnath 可能是聖經中的約瑟。

這塊埃及金碑也是在這座經由 Kincaid 洞穴通往的隧道城市深處發現的。這 塊石碑是一本歷史書,上面記載了從 Zaphnath 國王來到阿茲特蘭開始的名 字,以及他的後裔 Khyan 國王來到大峽谷的信息。

這些來自 Kincaid 洞穴的純金文物和來自鮑威爾洞穴的埃及甕是華盛頓特區 史密森尼學會展出的大峽谷僅有的幾件歷史文物,其餘的文物都到哪裡去了? 其中至少有一些顯然被拍照並記錄下來了,但誰知道還有什麼沒有。

難怪那裏要被列為禁區了。

參考自: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ancient-places-americas/grand-canyonforbidden-zone-0014481

https://www.space.com/grand-canyon-rock-mystery-rodinia

https://www.maxtour.co/grand-canyon-mysteries-unraveling-the-secretsof-a-natural-wonder/

https://listverse.com/2017/09/28/top-10-unsettling-facts-and-horrors-ofthe-grand-canyon/

https://nationalparkexpress.com/what-are-the-mysteries-of-the-grandcanyon/

https://www.ncesc.com/geographic-faq/why-is-the-grand-canyonrestricted-airspace/

https://dailyoddsandends.wordpress.com/2019/10/20/the-pyramids-ofthe-grand-canyon-its-off-limit-areas-egyptian-relics/

https://truthcomestolight.com/forbidden-zone-of-the-grand-canyonlegends-landmarks-lies/?print=print

20- 傳奇之山 沙斯塔山

神智學會(Theosophical Society)於 1875 年底在紐約市由俄羅斯貴婦海倫

娜 布拉瓦茨基(Helena Blavatsky,1831 年 8 月 12 日 1891 年 5 月 8 日)、 美國律師亨利·斯蒂爾·奧爾科特(Henry Steel Olcott,1832 年 8 月 2 日

1907 年 2 月 17 日)上校、另一位律師威廉·匡·賈奇(William Quan Judge,

1851 年 4 月 13 日 1896 年 3 月 21 日)和其他一些尋求古代智慧的人士創立。

布拉瓦茨基夫人是第一位加入美國國籍的俄羅斯女性。年輕時,她走遍世界 各地尋找生活的智慧和人類生存的理由。最終,布拉瓦茨基夫人將東方的精 神智慧和西方古代神秘主義帶到了現代西方,而當時西方對這些智慧和神秘 主義幾乎一無所知。她的著作首次闡述了今日所謂的現代神智學。

到 1886 年,威廉·匡·賈奇已建立國際會社美國分會,其下屬有 14 個城市的分 支機構。在他的領導下,該組織迅速發展,到 1895 年已有 102 個美國分支機 構,擁有近 6000 名會員。它於 1934 年合法更名為美國神智學會(The Theosophical Society in America (TSA)),並以該名稱存在至今。

如今,國際神智學會的會員遍布全球近 70 個國家。該協會對後來許多神秘學 運動的創建具有重要影響,其中許多運動是由前神智學會成員創立的。一些 著名的案例是法國現代馬丁教團的創始人傑勒爾·昂柯斯(Gérard Encausse, 1865 年 7 月 13 日 1916 年 10 月 25 日)博士(Papus);威廉·韋恩·維斯特 考特(William Wynn Westcott,1848 年 1925 年),英國黃金黎明密教團 的共同創辦人;美國玫瑰十字會創辦人 Max Heindel;神秘學校的創辦人

Alice Bailey;國際人智學會(Anthroposophical Society)創辦人魯道夫 史坦 納(Rudolf Steiner,1861 年 2 月 27 日 1925 年 3 月 30 日);俄羅斯畫家 尼古拉斯·洛里奇(Nicholas Roerich,1874 年 10 月 9 日 1947 年 12 月 13 日)和阿格尼瑜伽協會(Agni Yoga Society)的創始人他的妻子 Helena;以

及「我是運動」(I AM Movement)的創始人 Guy Ballard(1878 年 7 月 28

日 - 1939 年 12 月 29 日)和妻子 Edna Anne Wheeler Ballard(1886 年 6 月 25 日 - 1971 年 2 月 10 日)等人。

受神智學影響而發展出來的「我是運動」是 20 世紀 30 年代初在芝加哥創立

的運動是一名採礦工程師 Guy Ballard 和他的妻子 Edna Anne Wheeler

Ballard 所創立的組織。運動的名稱來自《聖經》中上帝回答摩西的一句話: 「我是自有永有的」(出埃及記 3:14)(I am who I am)。儘管面臨法律和 公共關係方面的困難,這場運動仍然蓬勃發展,並激發了許多基於其教義的 後續運動。

Ballard 聲稱,1930 年,在訪問沙斯塔山(Mount Shasta)(加州北部的一 座休眠火山)期間,他與偉大的白色兄弟會(Ascended Masters of the

Great White Brotherhood)的揚升大師之一聖日耳曼進行了聯繫。許多神秘 主義者相信,這種精神存在的秩序指導著人類的整體命運,並透過人類信使 傳達訊息。據稱,與大師的第一次現代接觸是在 19 世紀由神智學會的創始人 之一的海倫娜 布拉瓦茨基開始。

Ballard 以 Godfrey Ray King 的筆名,把自己的經歷寫成了一本書,《被揭開 的奧秘》(Unveiled Mysteries),出版於 1934 年,他後來聲稱定期收到來 自聖日耳曼和其他大師的信息,稱為「演講」。由於 Ballard 所受教誨的大師 之一是耶穌,因此「我是」運動的成員都認為自己是基督徒。Ballard 夫婦聲 稱收到了 3,000 多條訊息,這些訊息構成了運動教義的主體。

1932 年,Ballard 夫婦成立了「我是」運動。隨著她於 1971 年去世,於 1932 年該運動成立時成立的董事會接管了這項運動。自那時起,就沒有收到任何 大師們的進一步指示,因為沒有任命新的信使來接替 Ballard 家族。

根據維基資料,聖日爾曼伯爵(Count of St. Germain,1691年或1712年

1784年2月27日)是近代法國神祕人物。有人形容他是廷臣、冒險者、發明家、 業餘科學家、畫家、鋼琴家、小提琴手以及業餘作曲家,還有人說他曾展示 過煉金術。根據幾個消息來源,他的名字並不代表家族領地或頭銜,而是自 己取的;是拉丁文 Sanctus Germanus 的法文版本,意為神聖兄弟。他同時

還有一些其他的名字,諸如孟菲拉侯爵(Marquis de Montferrat)、

Bellamarre 或 Aymar 伯爵(Comte Bellamarre or Aymar)、騎士修寧

(Chevalier Schoening)、騎士威爾敦(Chevalier Weldon〔Welldone〕)、

Comte Soltikoff、Graf Tzarogy 和拉科齊王子。

伯爵的出生和背景仍不清楚;關於他的出身,我們至今仍不得而知。在他生 命的盡頭,他自稱是外西凡尼亞公國王子拉科齊 費倫茨二世(Francis II Rákóczi,1676年3月27日 1735年4月8日)的兒子;雖然沒有確切的證據, 但這可以解釋他為何擁有如此豐富的財富以及明顯良好的教育。

費倫茨二世的遺囑中提到了他的長子 Leopold George,據信他在4歲時去世。

有人猜測,他偽造身分是為了避免哈布斯堡王朝的迫害。1779 年,當他抵達 什列斯威(Schleswig)時,他告訴卡爾王子 (黑森-卡塞爾) (Prince Charles of Hesse-Kassel,1744年12月19日 1836年8月17日),他已經 88歲了。

在聖日爾曼伯爵死後的數百年間,各種神話、傳說、猜測紛紛出現。有人說 他會耍蛇和腹語術,有傳聞說他和龐巴度夫人有緋聞。還有的說他是不死之 身,是永世流浪的猶太人,是個擁有不死藥的煉金術士,是個玫瑰十字團員, 是瑪麗亞·安娜(María Ana,1606年8月18日 1646年5月13日)皇后的私生 子,或是他預言了法國大革命。卡薩諾瓦稱他為提琴手卡里尼(the violinist

Catlini)。卡廖斯特羅伯爵據說是他的學生。另外「聖日耳曼」這個名字並非 那麼稀有也造成不少混亂。

這位伯爵有時也被稱為 Rákóczi 大師或 R 大師,被視為各種神智學

(Theosophy)和後神智學教義中古代智慧的傳奇靈性導師,據說是對水瓶 座時代新紀元文化的貢獻。

然而,在揚升大師教義中(但不在傳統神智學中),大師 R 或大師 Rákóczi 是與聖日耳曼是不同的獨立身份。

據 Guy Ballard 自己的所述,他在沙斯塔山徒步旅行時遇到了一位自稱聖日耳 曼伯爵的男子,據說此人啟發了 Ballard 走上探索「我是」活動的教義之路。

1930 年,Ballard 居住在加州沙斯塔火山山腳下,他經常在山上健行,並報告 了以下發生的情況:

「午餐時間到了,我尋找一處山泉,拿一些清澈冰冷的水。我手拿杯子,彎 腰去倒水,突然一股電流從頭到腳傳遍了我的全身。」

「我環顧四周,發現我的身後就站著一名年輕人,乍一看,他似乎和我一樣, 也是在健行。我仔細一看,立刻意識到他不是普通人。當我腦中閃過這個想 法時,他微笑著對我說:」

「 『我的兄弟,如果你把你的杯子遞給我,我會給你一杯比泉水更清爽的飲 料。』我照做了,杯子裡立刻就裝滿了奶油狀的液體。他把杯子遞還給我, 說:『喝了吧。』」

這名年輕人後來自稱是聖日耳曼伯爵。Ballard 以筆名 Godfré Ray King 在 《被揭開的奧秘》和《魔法存在》(The Magic Presence)兩本書中詳細講 述了他與聖日耳曼和其他揚升大師的遭遇。

Guy Ballard、他的妻子 Edna 和他們的兒子 Edona Eros "Donald" Ballard (1918年 -1973年) 自稱是聖日耳曼唯一「認可的使者」。他們的教義構成了今 天所謂的「揚升大師教義」(Ascended Master Teachings)的原始核心,並 且仍然在世界各地的「我是」聖所中使用。

揚升大師是神智學提出的一類靈體,它們本是人類,但通過一系列儀式轉變 為精神形態,存在於「第六度空間」。

根據「我是」組織的教義,人們相信揚升大師是已經脫離輪迴轉世的個體。 「我是」活動自稱是基督教組織;耶穌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升天大師之一。

「我是」組織的精神目標是透過以「紫色吞噬火焰」(Violet Consuming Flame)為象徵的自我淨化過程,信徒可以在離開身體時達到聖人的完美狀態 或成為揚升大師(與普通死亡的普遍概念相反)。有時作為大師的命令或信 徒的要求,「法令」(decrees)的實踐(堅定地大聲重複祈禱)增加了修行 者達到自我淨化的可能性。

該組織也強調個人自由對於靈性發展至關重要。這些「正向思考」信念與多 種運動重疊,例如新思維、新時代運動和人類潛能運動。

由於「我是」運動影響深遠,Guy Ballard 遇到揚升大師聖日耳曼伯爵的地點 沙斯塔山也被很多人視為聖地。

儘管「我是」運動在近代思潮具重要意義,但沙斯塔山出名的原因遠不止於 此,它也一直是非美洲原住民傳說的焦點,以來自失落的雷姆利亞大陸 (Lemuria)的高級生物居住的一座隱藏城市(稱為"Telos")為中心。這個傳 說源自於 19 世紀 80 年代對雷姆利亞的一次偶然提及。

雷姆利亞大陸(以狐猴命名,因為那裡有狐猴)又譯作利莫里亞大陸或狐猴 洲,最早是由英國動物學家菲利普 斯克萊特(Philip Sclater,1829年11月4

日 1913年6月27日)所提出,是假設的大陸,位於印度洋海域,介乎馬達加 斯加島、泰米爾納德邦及西澳之間。早年根據陸橋假說,若在馬達加斯加島 和印度之間沒有狐猴洲作為陸橋的話,那麼狐猴不能具有現在的分布狀態,

然而雷姆利亞大陸的存在假設於板塊活動學說盛行後不再被重視,因為大陸 所在地並沒有地殼運動的痕跡。

部分泰米爾作家,如德凡亞

巴瓦納,認為雷姆利亞大陸即是在印度次大陸南 部的傳說的庫馬里坎達姆或庫馬拉德邦(Kumara Nadu)。

雷姆利亞大陸的傳說很多時都在神秘學的著作裡出現,特別是伴隨著火星人、

昴星人或來自七姊妹星團的傳說。他們認為雷姆利亞大陸與地球上的古文明

相關,曾經有過高度文明,並啟迪隨後之文明包括但不限於華夏文明,但現 時已因為一次一萬年前的災難而沉入海底。這種說法與亞特蘭蒂斯的理論類 似。

1905 年,Frederick Spencer Oliver(1866 年-1899 年)出版了《兩個星球上

的居住者》(A Dweller on Two Planets),書中聲稱,沉沒的雷姆利亞大陸 的倖存者居住在沙斯塔山內或上面。Oliver 描述的雷姆利亞人住在山下複雜 的隧道系統中,隧道牆壁上鑲著寶石,地板鋪著毛皮地毯,偶爾有人會看到 他們穿著白色長袍在地面上行走。

1931 年,Harvey Spencer Lewis(1883 年 11 月 25 日 - 1939 年 8 月 2 日) 使用筆名 Wishar S[penle] Cerve 寫了一本關於沙斯塔山隱藏雷姆利亞人的書, 由玫瑰十字古老神秘教團(Ancient Mystical Order Rosae Crucis,縮寫:

AMORC)出版,沙斯塔山的一份書目稱這本書「使這個傳說廣為流傳」。這 一信仰被納入了許多新興宗教運動中,其中包括「我是」活動、頂峰燈塔

(The Summit Lighthouse)、普世凱旋教會(Church Universal and Triumphant)、火焰守護者(Keepers Of The Flame)、愛已勝利(Love Has Won (LHW)),以及克里昂(Kryon)。 待續。

參考自:

https://allthatsinteresting.com/lemuria-continen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egends_of_Mount_Shasta

https://www.ancientoriginsunleashed.com/p/mount-shasta-mysterymountain-and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opinion-guest-authors/legends-mountshasta-abode-devil-part-i-legend-jc-brown-006775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opinion-guest-authors/legends-mountshasta-abode-devil-part-2-castle-crags-fortress-giants-006825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ancient-places-americas/legends-mountshasta-abode-devil-part-3-prehistoric-traditions-giants-and-021043

https://www.yourtango.com/self/mount-shasta-mysteries

https://mountshastamagic.com/exploring-the-mysteries-of-mount-shastalemurian-crystal-beds-and-healing-chambers/

https://www.grunge.com/238162/the-legends-of-mount-shasta-explained/

21 - 續傳奇之山 沙斯塔山

據報道,在沙斯塔山附近曾發生過幾次不明飛行物目擊事件,當地傳說推測 這是莢狀雲隱藏了正在訪問隱秘城市 Telos 的雷姆利亞母艦。神秘動物學也 曾報導過在沙斯塔山發現大腳怪的事件,也有關於與揚升大師有關的跨維度 生物的故事。

無論是聖日耳曼伯爵還是雷姆利亞的傳說都是由美國白人傳播開來,但在此 之前,在美洲原住民中間早已流傳着沙斯塔山是一座神聖的山的說法。

根據當地原住民克拉馬斯人(Klamath people)的說法,沙斯塔山上居住著 一位神靈首領 Skell,他從天堂降臨到山頂。Skell 與居住在馬札馬火山 (Mount Mazama)的冥界之靈 Llao 進行戰鬥,他投擲了熾熱的石頭和熔岩, 這可能代表兩座山的火山爆發。作家 Joaquin Miller(1837 年 9 月 8 日1913 年 2 月 17 日)在 19 世紀 70 年代記錄了各種相關傳說。

在克拉馬斯美洲原住民部落的神話中,Llao 是冥界之神。Llao 與天神 Skell 進行了一場大戰,導致馬札馬山爆發,形成了火山口湖。Llao Rock 因 Llao 而得名。

克拉馬斯人講述了許多有關強大神靈 Llao 和 Skell 的故事。Llao 是冥界的精 靈,居住在馬札馬山之下。Skell 是「上世界」天空的精靈。故事一開始講的 是,Llao 能夠穿過一個洞,爬到馬札馬山頂,在那裡他幾乎可以觸摸到 Skell 居住的星星。據說,靈魂的追隨者可以變成鹿、狐狸和鴿子等動物的形象, 並一起玩耍。

1826 年,哈德遜灣公司的探險家 Peter Skene Ogden 首次遇到了克拉馬斯人, 並於 1829 年開始與他們進行貿易。

這些原住民在俄勒岡州南部居住了很長一段時間,見證了馬札馬山的爆發。 傳說中的火山是火山口湖(Crater Lake)的創造者,現在被認為是一個美麗 的自然景觀。

據說沙斯塔山是至少兩個隱藏文明的發源地。新聞媒體 KQED 寫道,有些人

相信沙斯塔山是失落的雷姆利亞大陸人民的家園。傳說雷姆利亞與亞特蘭蒂 斯發生戰爭,導致兩座城市都沉入海底。雷姆利亞人隨後逃往沙斯塔山,並 在山中隱藏了他們的城市 Telos。據說 Telos 充滿了看起來像水晶的建築物, 擁有先進的技術。《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 )解釋說,人們認為 雷姆利亞人與外星人有聯繫,或者可能是人類失落的搖籃。NPR 報告稱,沙 斯塔山周圍的城鎮居民聲稱雷姆利亞人來到他們的商店用黃金付款。根據都 市傳說,雷姆利亞人身高 7 英尺,身穿白色長袍和涼鞋。

但雷姆利亞並不是據說位於沙斯塔山的唯一隱藏城市。根據雜誌 Active Norcal 報道,一名名叫 JC Brown 的男子受一家礦業公司僱用,對這座山進 行勘測。據報道,他偶然發現了一座隱藏的地下城市。有些人認為 Brown 的 隱藏城市與雷姆利亞有關,但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確定。

根據傳說,JC Brown 於 1904 年在沙斯塔山下發現了一座失落的地下城市。 在洞穴中,他發現了一個地下村莊,裡面充滿了黃金、盾牌和木乃伊,有些 木乃伊高達 10 英尺(3.0 公尺)。30 年後,他向 John C. Root 講述了自己 的故事,John C. Root 隨後在加利福尼亞州斯托克頓召集了一支探險隊。大 約有 80 人加入了這個隊伍,但在隊伍出發的那一天,Brown 卻沒有出現。之 後就再也沒有關於 Brown 的消息了。

1940 年,洛威山天文台(Mount Lowe Observatory)的 Edward L. Larkin 教授向《沙斯塔山先驅報》(Mount Shasta Herald)的 William Bridge Cook 講述了他透過望遠鏡觀測神秘城市雷姆利亞的經歷。

他聲稱發現了由雕刻的大理石、瑪瑙廟宇和宏偉的白色大理石柱建造的巨大 的「東方風格」寺廟。Larkin 教授還聲稱,到了晚上,寺廟裡就會發出明亮 的燈光。他說,那種光是雷姆利亞人的,因為它不同於人造照明,並且超出 了人類的電力能力。Cook 當時駁斥了 Larkin 的說法,稱從他的有利位置不 可能看到他所說看到的東西。

沙斯塔山曾多次出現不明飛行物目擊事件,多年來,許多徒步旅行者都曾通 報過此類事件。

一次引人注目的目擊事件發生在 1991 年,據稱一對夫婦看到一個不明飛行物 在聖日耳曼基金會上空盤旋,距離沙斯塔山約 45 分鐘車程。最近的一次目擊 事件是在 2008 年。

《沙斯塔山目擊事件》(Mount Shasta Sightings)一書的作者 Brian Wallenstein 也在書中聲稱,當地執法人員和林務局員工在天空中發現了奇怪 的物體。Wallenstein 將 UFO 稱為「外星生物」,並表示他們來到這裡是為 了「幫助我們回憶我們的起源,找到與銀河系家園的更深層次聯繫……不幸的 是,如果有系統阻止這些有益信息的傳播,這些數據將毫無用處……書中探討 了不披露信息的一些原因,從已經發現的我們今天就知道月球上的文物,到 他們長期存在於外太空,這只是讓我們知道月球表面」

2020 年 2 月,人們在山上空發現了一個物體。這些照片在網路上廣泛流傳, 但最終,UFO 被證實只是一朵莢狀雲。然而,由於這起目擊事件過於令人信 服,美國森林管理局發表聲明否認這是外星飛船。

由於沙斯塔山上空出現了數量異常的莢狀雲,它已成為外星人獵人的焦點。

就像新墨西哥州的羅斯威爾一樣,這個巨大建築上的神秘結構引起了許多人 的興趣。

自 1986 年以來,已有 11 名人員從沙斯塔山或週邊地區失踪,從此再也沒有 人見過或聽過他們的消息。

關於沙斯塔山的理論有很多。有些配有詳細的故事情節,而有些則似乎毫無 來由地突然出現。

傳說中居住在雷姆利亞大陸上的雷姆利亞人身高7英尺,身材瘦削,舉止優雅, 皮膚光滑,脖子很長,戴著金子、珠寶和珠子製成的項圈,長髮飄逸。

雷姆利亞人穿著白色的長袍和涼鞋,但也可以發現他們穿著束腰外衣或根本 不穿任何衣服。他們的超能力是磁力、電力以及改變空間和時間的能力。他 們擁有用於交通的飛艇,並用神奇的力量創造了一個人造太陽來照亮他們的 城市。

顯然,雷姆利亞人的前額上有一個小器官,可以賦予他們一系列的精神能力, 如超感知覺 (ESP)、心靈感應、心靈遙感、消失以及影響他人思想和行為的能 力。

雷姆利亞人的概念被認為是源自於 Frederick S. Oliver 於 1899 年出版的著作 《雙星上的居民》(A Dweller on Two Planets)。從那時起,就有很多關於 人們看到雷姆利亞人的報道。

據說雷姆利亞人能夠影響環境並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建築能力。目擊和記述 的事情有很多,其中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前往舊金山會見市政府官員的 一次經歷。

雷姆利亞理論最早在 1864 年流行起來,來自先前介紹過的當時英國律師和動 物學家菲利普 斯克萊特(Philip Sclater,1829年11月4日 1913年6月27日)

撰寫了一篇題為《馬達加斯加的哺乳動物》的論文,並將其發表在《科學季 刊》(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Science)上。

他的理論出現的時期,進化科學尚處於起步階段,大陸漂移的概念尚未被廣 泛接受,許多傑出的科學家使用陸橋理論來解釋各種動物曾經如何從一個地 方遷徙到另一個地方(早20年之前,法國博物學家艾蒂安·若弗魯瓦·聖伊萊爾

(Étienne Geoffroy Saint-Hilaire,1772年4月15日 1844年6月19日)甚至提 出了與斯克萊特類似的理論。因此,斯克萊特的理論獲得了一些支持。

很快,其他著名科學家和作家也採納了雷姆利亞理論並加以推廣。19 世紀 60 年代末,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Ernst Haeckel,1834年2月16日

1919年8月9日)開始發表論文,聲稱雷姆利亞使得人類首次從亞洲(當時有 些人認為是人類的發源地)遷徙到非洲。

海克爾甚至認為雷姆利亞(又稱「天堂」)可能是人類的搖籃。正如他在 1870 年所寫:

「這裡假定的可能的原始家園或『天堂』是雷姆利亞,這是一塊目前位於印

度洋海平面以下的熱帶大陸,從動物和植物地理學中的大量事實來看,它在 第三紀的存在似乎是非常可能的。」

時間很快便進入到 2013 年。然而,地質學家現在已經在印度洋發現了失落大 陸的痕跡。

科學家在印度南部海域的一個大陸架發現了花崗岩碎片,該大陸架沿著該國 以南數百英里延伸至毛里裘斯(Mauritius)。

儘管毛里求斯島是在200萬年前才形成的,由於板塊構造和火山的作用,它慢

慢地從印度洋上升為一塊小陸地,但地質學家還是在島上發現了鋯石。然而, 他們在那裡發現的鋯石(Zircon)可以追溯到 30 億年前,比島上的形成時間 還早了好幾千年。

科學家推測,這意味著鋯石來自一個更古老的大陸,這個大陸很久以前就沉 入印度洋。斯克萊特關於雷姆利亞的故事幾乎是真實的。地質學家並沒有把 這項發現命名為雷姆利亞(Lemuria),而是把這個疑似失落的大陸命名為 Mauritia。

根據板塊構造和地質數據,大約 8,400 萬年前,Mauritia 消失在印度洋中, 當時地球的這片地區仍在轉變為今天的形狀。

雖然這與斯克萊特曾經的說法基本一致,但新證據推翻了古代雷姆利亞人種 進化為狐猴的說法。Mauritia 在 8,400 萬年前就消失了,但直到大約 5,400 萬年前,狐猴才在馬達加斯加島上進化,當時它們從非洲大陸(比現在更靠 近馬達加斯加)游到島上。

斯克萊特和 19 世紀中期的一些其他學者儘管知識有限,但他們對雷姆利亞的 認識還是有部分正確的。

可惜當年 JC Brown 郤離奇失踪了,沙斯塔山與雷姆利亞的關係一直都是撲朔 迷離。

參考自: https://allthatsinteresting.com/lemuria-continen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egends_of_Mount_Shasta https://www.ancientoriginsunleashed.com/p/mount-shasta-mysterymountain-and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opinion-guest-authors/legends-mountshasta-abode-devil-part-i-legend-jc-brown-006775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opinion-guest-authors/legends-mountshasta-abode-devil-part-2-castle-crags-fortress-giants-006825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ancient-places-americas/legends-mountshasta-abode-devil-part-3-prehistoric-traditions-giants-and-021043

https://www.yourtango.com/self/mount-shasta-mysteries

https://mountshastamagic.com/exploring-the-mysteries-of-mount-shastalemurian-crystal-beds-and-healing-chambers/ https://www.grunge.com/238162/the-legends-of-mount-shasta-explained/

結語

自 1986 年三星堆文物大規模發現開始,這個奇特的古蜀文化是從哪裡起源的, 一直為人津津樂道。其中蘇美爾起源說占據著一定地位,四川發現的古文明, 從表象上來看,三星堆以複雜精美的青銅器聞名,而蘇美爾人是目前發現的

最早使用紅銅和青銅器的文明,製作的青銅器技法高超,水平遠遠高於古埃 及(埃及缺銅)。另外蘇美爾人也被稱為黑頭人,似乎帶有現代東亞人的特 徵。

還有一點就是聖樹崇拜。蘇美爾人信奉生命之樹,三星堆恰好出土了多棵青 銅神樹,而中國其它地方並未發現過青銅樹,此外三星堆還發現了黃金權杖 和面罩,在兩河流域或古埃及文物中比較常見。但如此按這個思路,三星堆 與中原文化的相似之處也相當多,並且明顯比蘇美爾更接近,例如人物穿的 服裝,幾乎一模一樣的青銅尊、編鐘、銅牌、牙璋,還有龍的形象等。

鷹翼太陽輪是蘇美爾文明中重要的標誌圖形,這種象徵文明的標誌在蘇美爾 的遺蹟中隨處可見,而且這個鷹翼標誌似乎在世界其它地方都有類似的出現, 在蘇美爾的傳說中吉爾伽美什國王會坐在這隻鷹翼太陽輪上在空中巡視。三

星堆類似鷹翼太陽輪的圖案則放在雕像的頭頂上,雖然圖案有些變化但表達 的意思都是太陽與鷹翼,這種奇特的崇拜文化還出現在我國另一處與三星堆 同時期的凌家灘遺址中。

除此之外,如果仔細觀察世界地圖,或許我們會發現,在北緯 30 度,分佈著

世界幾大古文明,如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恆 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長江(岷江)流域的三星堆文明。這些同在一個緯度, 起源甚早,呈現條帶狀分佈的文明,它們會不會彼此之間發生影響呢? 如果比較中國與埃及兩個文明,便會發現,三星堆出土的金面具,是目前中

國出土的最大的金面具,重量達280克,高約23厘米,寬約18.7厘米,厚約

0.02厘米,呈橢圓形,表面光滑,眼睛、鼻子、嘴唇等部位有凹凸造型,有 兩個孔可供繫帶。古埃及出土的金面具,是用於覆蓋木乃伊頭部的,重量達11 公斤,高約54厘米,寬約39.3厘米,厚約0.3厘米,呈人臉形,表面有細緻的 雕刻,眼睛、鼻子、嘴唇等部位有鑲嵌的寶石,有兩個孔可供插羽毛。

三星堆的金色面具和古埃及的金面具的相似之處在於,都是用金屬製成的, 都是用於祭祀或葬禮的,都是用孔洞來固定的。三星堆的金面具和古埃及的 金面具的不同之處在於,三星堆的金面具更為簡單和抽象,古埃及的金面具 更為複雜和寫實,三星堆的金面具可能是用於戴在活人的臉上,古埃及的金 面具是用於覆蓋死者的臉上。

三星堆出土的甲蟲形象,是一件青銅器,長約10.6厘米,寬約6.4

厘米,高約

3.8厘米,重約0.4公斤,呈甲蟲與鳥翼結合的形態,背部有凸起的甲蟲形象。

腹部有刻有文字的圓盤,兩側有兩個孔可供繫帶。古埃及出土的甲蟲形象, 是一種常見的護身符,多為玉石、陶瓷、金屬等材料製成,大小不一,形態 多樣,背部有各種圖案,腹部有刻有祈禱語或神名的圓盤,兩側有兩個孔可 供繫帶。

三星堆的甲蟲形象和古埃及的甲蟲形象的相似之處在於,都是用圓盤來表達 訊息,都是用孔來固定的,都是用於祭祀或佩戴的。

其他相似的地方還有黃金杖、王冠形象、鳥蛇崇拜、服飾風格,實在很難說 這些只是純屬巧合。

三星堆遺址位於四川省廣漢市的南興鎮三星村,北距成都市38公里,總面積 為12平方公里,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古蜀文化遺址,也是古蜀王國的早期都城。

三星堆的存在,無疑對既有的中原文明為中心的認知體系造成了衝擊,夏商 周三代建立的國上之國和廣域王權體系,在三星堆這裡顯得格格不入。

三星堆文化指的是以8個祭祀坑為主體的三星堆,而非三星堆遺址。文化是一 定時間段內的某一群體創造的面貌相似的痕跡,而遺址則是所有在某一區域

生活過的人類遺存,這個遺存可能前後差異較大,時間跨度也久遠得多。舉

個例子,二里頭文化是夏朝中晚期的文化,但是二里頭遺址卻有上至仰韶時 代、龍山時代下至商朝甚至秦漢時期的不同遺存。

同樣,三星堆遺址也按先後被劃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寶墩文化(時間約

相當於新石器時代至夏朝),第二階段是三星堆文化(時間約相當於商朝至 周初),第三階段則是十二橋文化(時間約相當於西周至春秋)。三星堆文 化即是第二階段。

由於三星堆祭祀坑出土了帶有二里頭文化二期風格的陶盉,而二里頭文化二 期的絕對年代測定為公元前1680年至前1610年之間,所以三星堆不會早於公 元前1680年。三星堆祭祀坑含碳標本測年則晚到殷末周初,所以,三星堆的 時空範圍就在夏末到周初。

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既有如黃金面具這樣的別具三星堆風格的文物,也有鼎、

尊、爵等商朝傳統風格的文物。眾多商代風格的文物出土,在推翻了上世紀 以來的殷商時代不可能與四川發生聯繫的結論之餘,又提出一個新問題:商 朝與三星堆文明所代表的古蜀國到底是什麼關係?

商周交替之際,天下風雲變幻,形成了兩大勢力集團對抗,蜀國參與了周人 集團。根據史書記載,「牧誓八國」分別是庸國、蜀國、羌國、髳國、微國、 盧國、彭國、濮國,蜀國排在第二位,屬於反商積極分子。

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關於古蜀國的記載高達67次,記載了商朝與古蜀國 的交往歷史。

考古隊對近200個樣本進行了碳14測年,測年資料集中在公元前1131年至1012 年,除5號坑和6號坑年代稍晚之外,3號坑、4號坑、7號坑、8號坑的埋藏年 代一致,為商代晚期,距今約3200年、7號坑、8號坑的埋藏年代一致,為商 代晚期,距今約3200年、7號坑、8號坑的埋藏年代一致,為商代晚期,距今 約3200年至3000年。

在我國歷史上,商朝是一個很詭異的時期。

中國考古學之父與安陽殷墟主要發掘者李濟先生,依據考古發現,寫了《安 陽》一書,書中有這麼一段話,顛覆了歷史。

在殷墟出土了蒙古人、黑人還有高加索人(白人)的頭骨,但是這些人的頭

骨都是在殉葬坑裡出土的,頭骨的主人都被殘酷的處決了。

實際上,堅持殷墟中有黑人白人的觀點,不僅只有李濟一個,還有很多人, 比如生物學學者楊希枚,還有不少西方人。

讓人無語的是,殷墟中有白人的消息傳出,不少西方學者歡欣鼓舞,並由此 推斷:商朝是來自兩河流域的白種人滅了良渚文明,中華文明是西方人建立 的,且只有 3000 年歷史。

漢學家郭靜云(Olga Rapoport,1965 年 9 月 22 日 )是蘇聯科學院歷史學 博士,現為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和研究所教授,長駐台灣研究。郭教授是 猶太人,後來歸化以色列國籍和中華民國國籍。她通過考古、藝術、文獻、 古文字互補考證研究中國上古史及先秦歷史與文化。

在著作《夏商周:從神話到史實》中,她指出,她發現中國上古文明起源之 路與其他三大文明的起源是相通的。郭教授談到殷商文明的淵源,認為殷商 王族應是史上最早南下、並占領中原的族群,同時,他們也建立了一個跨族 群、跨國、跨文化,並以軍立權的大國。

作者分析古亞洲駕馬歷史,在世界歷史的脈絡中考察中國文明中馬車的來源 問題,以駕馭馬車推論殷商王族的民族屬性,說明殷商是不同地區和文化相 互結合的成果,殷商王族是來自於草原的羅馬遊牧民族,是外來的族群,而

馬車進入中國境內則明顯帶有外族入侵中國的特徵。

可見,商朝的中國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度,不同文明都同時滙聚在一個地方。

巧合地,世界有一個地方郤是與我國的情況剛剛相反,它是擴散式的,因為 禁斷考古學(Forbidden Archeology)研究者 Michael Cremo 認為,在不同 文明中都有古印度吠陀文明的踪跡。

古代梵文經典以及先前的 ācāryas 的陳述表明,在數千年前的過去,吠陀文 化已經傳播到世界各地。

19 世紀初,西方殖民者和早期印度學家堅決拒絕這 種世界觀,認為它只是神話,或純粹是捏造的。然而,考古學和語言學的最 新發現卻顯示了不同的情況。事實上,這些發現震撼了世界歷史的基礎,甚 至為我們人類的起源提供了新的見解,表明文明始於印度,並透過一系列戲 劇性事件擴散到整個地球。

「Trita 是 Prajāpati Gautama 的3個兒子之一。他是第三個兒子,另外兩個兄 弟分別被稱為 Ekata 和 Dvita。各兄弟都是偉大的聖人,並且嚴守宗教教義。

透過嚴酷的苦行,他們被提升到梵天 (Brahmaloka,梵天所居住的星球)。有 一次,Trita Muni 掉進了一口井裡。他是許多祭祀活動的組織者,並且作為 偉大的聖人之一,他也在 Bhīṣma 臨終之際前來表達對 Bhīṣma 的尊重。他是

Varuṇaloka 7位聖人之一。他來自西方國家。因此,他很可能屬於歐洲國家。 當時,全世界都處於同一種吠陀文化之下。」(《博伽梵歌》1.9.6-7,要旨)

考古學家在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和烏加里特發現了數以千計的粘土楔形文字 板,其歷史可追溯到 5,200 年前,上面提到了許多與梵語名稱相對應的神、 國王和王國的名字。Mitanni 人自西元前 1600 年起統治北部美索不達米亞 (包括敘利亞)約 300 年。他們的戰士被稱為 marya,在梵語中意為「年輕 人」。Mitanni 國王有梵語名字,例如 Paraśukṣatra(「持斧統治者」)。另 一個部落是 Kassites 人,他們約在西元前 1800 年生活在伊朗西部,擁有印度 名字,崇拜蘇利耶 (Sūrya) 和 Maruts。美索不達米亞楔形文字板上列出的 33 位吠陀神包括 Mitra、伐樓那 (Varuṇa)、因陀羅 (Indra)、蘇利耶 (Sūrya)、

Nāsatya,即 Aśvinis、Soma、耶和華 (Ivahla) 和 Ivahla。

此外,語言學家認為閃族的主要神祇耶和華和安拉都源自印度 的 Yahvah (Yaweh / LORD) 和埃爾 (al-Il,或安拉)。《梨俱吠陀》在 21 首不 同的讚美詩中提到了 Yahvah。al-Il 是吠陀經(Ṛg Vedicāprī)讚美詩中的神 靈,在耶柔吠陀(Yajur Veda) 中代表阿格尼(Agni)。這些西方古代文化 所使用的梵語名稱和術語的數量之多排除了巧合的可能,並表明了它們與印 度/吠陀歷史的明確聯繫。

許多古代民族及其文明的名稱都源自希臘,但並非古代民族自己的稱呼。例 如,波斯國王 Daraya-vahu(源自梵語 dhāra-vasu ,意為「擁有財富的人」) 被希臘人稱為大流士(Darius)。波斯國王 Kurush(源自梵語 kuru-īśa,意 為「Kurus 之王」)被希臘人稱為居魯士(Cyrus)。國王 Kshayarsha(來自 梵語 kṣatry-arśa,意為「公正統治者」)被希臘人稱為 Xerxes。ArtaKshayarsha,或 ardha-Kṣatryarśa(意為「Kṣatry-arśa 之子」)被希臘人稱 為 Artaxerxes。

語言學確實將古代文化連結在一起,就像看似共享的技術一樣。在建造一些 全球範圍內被認為是人類智慧結晶的最大紀念碑方面 從印度,向東到中 國,向西到埃及,甚至更遠到美洲的墨西哥、玻利維亞和秘魯 似乎有強 有力的證據表明它們共享技術或共享文化。

除了建造吉薩大金字塔所需的數學和幾何知識外,還需要極高的技術水平才 能開採、運輸和組裝 91,227,778 立方米的岩石(重達 590 萬噸) 即使使 用我們所謂的先進技術,這也是今天無法完成的任務。在阿斯旺採石場發現 的未完成的方尖碑重達驚人的 1200 噸。要開採如此巨大的一塊石頭需要大量 的機械,而要想開採出如此巨大的石頭,需要奴隸勞動和長時間的工時,還 要使用銅鑿和閃長岩錘石(據說這是公元前 2560 年埃及人唯一可用的工 具),這簡直是難以想像的。確實,這需要先進的技術,而這種先進技術的 例子在埃及的許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如鑽石切割鋸痕、岩心鑽孔、雷射精度 和鏡面平整和拋光

更不用說在薩卡拉出土的 40,000 多個形狀和大小各異 的閃長岩石罐(沒有高速車床和鑽石工具技術就不可能製造)。如果要在這 裡列出古埃及所有可見的先進技術痕跡,將需要太多的篇幅。

然而,埃及並沒有壟斷金字塔。許多國家都發現了古代金字塔遺址,令人驚 訝的是,甚至中國和墨西哥都在爭奪有史以來最大的金字塔。墨西哥的喬盧 拉大金字塔(未完工且部分被摧毀)也被稱為特拉奇瓦特佩蒂金字塔,是中

美洲最大的金字塔,墨西哥城附近的特奧蒂瓦坎的太陽神廟金字塔(完整無 缺)緊隨其後。然而,中國擁有全世界最大的金字塔──陸地上最大的金字塔, 稱為西安的「秦始皇金字塔」。著名的兵馬俑也在這裡被發現。每座金字塔 都是古代人們令人驚嘆的建築成就。

黎巴嫩的巴勒貝克也是另一個運用先進技術的光輝典範,其中包括朱庇特神 殿和附近的採石場。2014 年,德國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學家發現了被認為是世 界上最大的石頭建築塊,重達 1820 噸(64 英尺 X 20 英尺 x 18 英尺)。同

樣,朱庇特神廟的底座由無數塊石頭組成,每塊平均重達 614 噸。由於缺乏 足夠的知識,主流學者傾向於將巴勒貝克建築的年代定為羅馬時代,但考慮 到以羅馬人 2000 年前的技術這也是極不可能的。羅馬人在巴勒貝克現有地 基上建造了陵墓,這是一個更合理的假設。

在土耳其的哥貝克力石陣發掘地,人們發現了一個先進文明的遺跡,其歷史 可追溯到最後一個冰河時期之前,比埃及人早了大約 2 萬到 3 萬年。考古學 家已確定,建造哥貝克力石陣需要先進的天文學和數學知識。哥貝克力石陣 所使用的計算方法直到最近 150 年才為現代人所知。

研究人員逐漸形成了一套理論,認為大約 12,000 年前地球表面可能發生過一 次大規模滅絕事件,一夜之間摧毀了許多先進文明。支持理論的理論包括氣 候變遷、太陽等離子風暴、彗星撞擊、核戰甚至外星人入侵。目前,還沒有 排除任何可能性 所有的可能性都有可能發生。

西方世界的遙遠角落對神秘的遺跡也不陌生,這些遺跡的建造一定需要非常 先進的技術。秘魯、墨西哥和玻利維亞就是3個最好的例子。這3個國家的石 雕作品讓人無言以對,也讓人懷疑他們當時究竟掌握了怎樣的先進技術。

共享技術理論的一個假設可能源自吠陀文獻,其中提到了被稱為 Dānavas 的 氏族。Dānavas 被認為具有被稱為 siddhis 或 yogic-siddhis 的神奇力量。在 Dānavas 人的家譜中,摩耶(Māyā)的名字經常被提及,他是一位偉大的天 文學和建築大師,也是一位為阿修羅建造了美妙甚至神奇的宮殿的人。一些 吠陀研究人員透過印度的語言學和古代建築證明了 Māyā Dānava 與中美洲的 前瑪雅、阿茲特克和印加文化之間的直接聯繫。

有些觀點認為,秘魯、墨西哥和玻利維亞的古代人民是那伽(nāga)人的後 裔,那伽人是古代被南布迪里斯人征服的爬蟲類種族。這個理論的部分原因

是,Nāgas 是 Dānavas 的一個分支,並且擁有各種迄今未知的技術。此外, 在帕拉庫斯周圍地區發現的數百個細長的頭骨也支持了這個理論。事實上, 這又是一個尚未解決的謎團。

中美洲那伽文化的其他跡像是瑪雅人、印加人和阿茲特克人對蛇神的崇拜的 痴迷。羽蛇神/庫庫爾坎在阿茲特克和瑪雅神廟中都很受歡迎,整個印加帝國 都發現了許多蛇的圖案。印加創世神 Viracocha 使人想起偉大而強大的阿修 羅王 Virocana。

在世界各地的巨石遺址發現的設計、鑽孔、切割、連接程序和天文排列技術 都是先進的共享技術的不可否認的證據。這些相距甚遠的民族(在相對相同 的時間段內)開發出建造這些巨石建築所需的相同先進技術,這是極困難的 (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話)。因此,禁斷考古學的結論是,在古代確實存在著 一種共同的文化和技術/知識,它起源於吠陀文化,後來傳播到了整個星球。

另外,早期的印度學家希望控制和改變吠陀文化的追隨者,因此他們廣泛宣 傳說吠陀經只是神話。

馬克斯·繆勒(Max Müller,1823年12月6日 1900年10月28日)可能是最著 名的早期梵文學者和印度學家,儘管他在晚年讚美吠陀經,但他最初寫道: 「吠陀經比野蠻人更糟糕」和「印度必須再次被教育征服 它的宗教注定要 滅亡」。

把英國教育引入印度的托馬斯·麥考利(Thomas Macaulay,1800年10月25日 -1859年12月28日)希望把印度居民培養成「血統和膚色是印度人,但品味、 觀點、道德和智力是英國人」的民族。

然而,德國哲學家亞瑟 叔本華卻表示,這些印度學家對梵語的理解就如同小

學生一樣。

這些早期的印度學家:

• 提出雅利安人入侵理論,否認印度的吠陀歷史

• 他們教導說,英國的教育體系較優越

• 他們故意曲解梵文經文,讓吠陀經看起來十分原始。

• 他們有計劃地試圖讓印度人對自己的文化感到羞恥

• 因此,這些印度學家的行為似乎顯示他們是受到種族偏見的驅使。

近年來,無數的考古發現及其分析使雅利安人入侵理論受到了嚴重的質疑。

儘管有許多相反的證據,這一理論仍然在許多教育體系中被當作事實來教導。

雅利安人入侵理論定義

• 吠陀雅利安人於西元前 1,500 年至 1,200 年間進入印度

• 他們憑藉著馬匹和鐵製武器的優勢征服了當地的達羅毗荼文化

• 他們引進了吠陀文化及其文獻。

• 然而,雅利安人入侵理論剝奪了印度居民的吠陀文化遺產。他們的文化財富 來自於異國。

雅利安人入侵理論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困境,即弗勞利斯悖論(Frawleys

Paradox):一方面,我們擁有浩瀚的吠陀文獻,卻沒有任何與之相關的考古 發現;另一方面,我們擁有 2,500 個印度河 - 薩拉斯瓦塔文明的考古遺址, 卻沒有任何與之相關的文獻。

但是,現在大量的當代證據似乎表明,它們是同一種文化。對於公正的研究 人員來說,這無疑消除了這個悖論,而且完全合理。

使雅利安人入侵理論受到嚴重質疑的事實:

• 沒有證據顯示吠陀經中任何地方提到印度以外的雅利安人家園。相反,吠陀 經提到了浩瀚的薩拉斯瓦蒂河和印度本土的其他地方。迄今為止,尚未發現 外國入侵的證據,無論是考古學、語言學、文化或遺傳學。

• 這裡有超過 2,500 個考古遺址,其中3分之2位於最近發現的干涸的薩拉斯 瓦蒂河床沿線。這些遺址展現了從早期哈拉帕文明到現今印度的吠陀文學的 文化連續性。

• 對薩拉斯瓦蒂河床乾涸的幾項獨立研究都表明,乾涸的時間段都是公元前 1900 年

• 確定薩拉斯瓦蒂河乾涸日期的意義在於,它將《梨俱吠陀》的創作日期推後 至約公元前 3,000 年,正如吠陀傳統本身所闡明的那樣。

• 印度學家對吠陀文獻的晚期斷代是基於對雅利安人入侵的推測,即公元前 1500 年,而對梨俱吠陀的推測則為公元前 1200 年,這兩個推測現在均已被 科學證據推翻。

透過考古學、文化連續性研究、語言分析和基因研究,可以用科學證明吠陀 文化是本土的。例如,哈拉帕(Harappa)的印章上的語言和象徵意義非常 具有吠陀風格。我們發現了 Om 符號、Asvatta 或聖榕樹的葉子以及卍字符 或吉祥標誌,在吠陀經中隨處可見。《蒙達卡奧義書》(Mundaka Upanishad)和《卡塔奧義書》(Katha Upanishad)以及《薄伽梵歌》中都 提到過 Om 。 即是說,吠陀文明並不是由入侵者所建立的。

古代中國商朝滙聚了全世界的文明,並發現各色人種的遺骨,印度的吠陀文 明則擴散到全世界,好像一陰一陽一樣。剛巧,整部大乘佛教的《華嚴經》 可以歸納為兩句說話:「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中國表現前一句,印度則 表現後一句。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