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1 - 異教痕跡無處不在(上)
2 - 異教痕跡無處不在(中)
3 - 異教痕跡無處不在(下)
4 - 維京人與北美的淵源
5 - 古代北歐神話
6 - 北歐傳統異教
7 - Seiðr 與 Galdr
8 - 從冰島《埃達》到印度《吠陀》
9 - 冰島異教 Ásatrú 的儀式
10-白人民族主義宗教團體 AFA
11 -續白人民族主義宗教團體 AFA
12- 美國異教之父 Stephen McNallen
13- 美國奧丁教團契先驅 Else Christensen
14- 北歐異教啟蒙人 Alexander Rud Mills
15- 美國的北歐異教
結語
前言
Ásatrú 這個字是冰島文,是指信仰或忠於亞薩神族(Æsir),是一個崇拜這 些神氏的日耳曼多神教(Heathenry)。在古老的北歐宗教和神話中,亞薩神 族一詞的確切含義存在爭議,因為它既可以泛指眾神,也可以專指眾神的主 要家族之一,與華納神族相對,阿薩神族與華納神族發動戰爭,最終導致兩 個家族的合併。這個術語也可適用於被認為居住在特定景觀(例如山丘)中 的當地神靈。古英語醫學文獻 Wið færstice 將 Ēse 和精靈一起稱為可能造成 刺痛的有害生物,儘管文獻作者究竟如何構想它們尚不清楚。
日耳曼多神教亦可以簡稱為異教(paganism)。基本上,異教沒有統一的神 學,而是典型的多神論,以前基督教日耳曼歐洲的萬神殿為中心。它採用了 過去社會的宇宙觀,包括萬物有靈論的宇宙觀,認為自然世界充滿了神靈。
人們透過被稱為 blóts 的祭祀儀式來敬仰宗教的神靈,在儀式中人們向神靈提 供食物和酒。這些儀式通常伴隨著 symbel
,即用酒精飲料向神靈敬酒的儀式。
一些信徒也參與旨在引發意識改變和幻覺的儀式,最著名的是 seiðr 和 galdr, 目的是從神靈那裡獲得智慧和建議。許多獨修信徒獨自信奉該宗教。其他異 教徒則聚集成小群體,通常被稱為「親族」或「家庭」,在戶外或專門建造 的建築物中舉行儀式。異教倫理體系強調榮譽、個人正直和忠誠,而對來世 的信仰各不相同,而且很少被強調。
社會學家 Jennifer Snook 指出,與所有宗教一樣,異教與政治「密切相關」,
信徒的政治和宗教信仰相互影響。由於該宗教強調對土地及其自然的尊重, 許多異教徒對生態問題產生了興趣,許多人認為他們的信仰是一種自然宗教。
異教徒團體參與植樹、籌集資金購買林地,以及反對在倫敦和英格蘭東南部 的英吉利海峽隧道之間修建鐵路。許多日耳曼新異教徒也關心文化遺址的保 護,一些從業者對史前和中世紀早期墓葬的考古發掘表示擔憂,認為這對被
埋葬的個人不尊重,而異教徒普遍將這些人視為他們的祖先。
在近代,這個前基督化時期的異教得以復興,並且發展出不同派別,其中一 個比較受爭議的 Ásatrú 組織叫做阿薩神族民間大會(Asatru Folk Assembly 簡稱 AFA)。
AFA 是一個白人民族主義國際阿薩神族組織,由 Stephen McNallen 於 1994 年創立。該大會的許多教義受到大多數異教徒的嚴厲批評,這些教義是基於 種族的,大會稱這種方法為「民間主義的」。
McNallen 是異教徒和更廣泛的異教徒社區中備受爭議的人物。他信奉右翼民 族主義思想,並堅持異教信仰應該只屬於北歐血統的人,這導致他遭到異教 徒和主流媒體的種族主義指責。
可是,如果從 Ásatrú 的神學來看,裏面並沒有甚麼白人至上主義之類的任何 主張,只不過是別有用心的人將亞薩神族視作北歐人的祖先,所以只有擁有 北歐血統的人才能夠加入 AFA。並且,這個組織將白人視為受害者,以爭白 人的權利作為使命。
其實,這種做法已經不是甚麼新穎的創見,早在納粹德國初創的時候,已經 流行着這樣的做法。
歷史學家 Nicholas Goodrick-Clarke(1953 年 1 月 15 日 - 2012 年 8 月 29 日)在其 1985 年出版的《納粹主義的神秘根源》(The Occult Roots of Nazism)一書中對這一主題進行了分析,他認為,阿里奧智學(Ariosophy) 的一些理想與納粹意識形態之間實際上存在著聯繫。
阿里奧智學的建立者 Jörg Lanz von Liebenfels 與 Guido von List 的思想是19
世紀末和 20 世紀初在奧地利和德國發生的普遍神秘主義復興日耳曼異教、整 體哲學和基督教的啟發,以及受到德國浪漫主義和神智學(Theosophy)影 響的神秘概念的啟發。這種日耳曼神秘主義形式與日耳曼文化歷史的聯繫, 明顯體現在神秘主義者對如盧恩字母(Runes)的迷戀上,以 Guido von List 的阿爾曼盧恩字母(Armanen runes)為代表。
盧恩(rune)來自日耳曼語(rūn),希臘語的意義爲「秘密」,實際上是一 種咒文。它的來源和北歐神話中的奧丁息息相關。
傳說,奧丁是智慧知識之神,他曾經倒吊在世界之樹上九天九夜,《賢者之 歌》(Hávamál)中記到:
「九夜吊在狂風飄搖的樹上,身受長矛刺傷;我被當作奧丁的祭品,自己獻
祭給自己,在無人知曉的大樹上!沒有麵包充飢,沒有滴水解渴。我往下看, 拾取盧恩文字,邊拾邊喊,由樹上掉落。」
於是,奧丁取得了盧恩文字(Runes)的智慧和奧秘。盧恩是一種咒文,只要 將它刻在木、石、金屬甚或任何材料上就能得到無窮的威力。諾倫三女神 (Norns)把這種文字記載的命運刻在黃金寶盾上。
奧丁(Odin)就是亞薩神族的主神,因為在一場與原戰神提爾的戰鬥中獲勝 因而獲得「戰神」、「戰爭之神」、「勝利之神」、「軍隊指揮者」的稱號。 所以戰爭也被稱作「奧丁的憤怒」、「暴風雨」。
19 世紀,德國掀起了民族主義運動,重新激發了人們對如盧恩文字(盧恩文 字學科(Runology))的興趣。該運動旨在促進人們對日耳曼民間傳說和語 言的興趣,以對抗德皇威廉一世(Wilhelm I,1797 年 3 月 22 日 1888 年 3 月 9 日)統治下德意志帝國的快速現代化。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威廉德
國的崩潰導致人們對民族主義意識形態的興趣高漲,這種意識形態拒絕自由 主義、民主、社會主義和工業資本主義 魏瑪德國政治制度所反映的所有 特徵 認為它們是「非德國的」並且受到顛覆性猶太影響的啟發。
由此可見,日耳曼異教很早便已經被一眾野心家所利用,AFA 所提出的,只 不過就是新瓶裝舊酒而已。
其實利用宗教來為政治服務是一件很常見的事。在二次大戰其間,利用民族 主義作為旗幟來對外發動侵略的,主要就是德國與日本。德國利用日耳曼異 教(又可以叫做北歐異教)發展出阿里奧智學,日本也利用了神道教發展出 軍國主義。
實現君主制復闢的新政府於 1868 年(明治元年)宣布政教合一、恢復神官, 推動將神道教確立為國教。它也透過神佛分離令(分離神道教和佛教的法律) 從神社中去除了佛教元素。後來,當政府主導的神道教普及政策未能奏效時, 政府便以「神社不是宗教」的邏輯,將神社定位為「國家神社」,給予神社 神道教有別於其他宗教的官方待遇。此時,國家神道教成立,其職責與宗派 神道教共同承擔,負責教育等宗教方面事務。
換句話說,「國家神道」是指「神社神道是受國家管轄的非宗教性宗教」, 這是隨著 1900 年內務省神社局的設立而確立的。
「國家神道」一詞在此時開始普遍使用。當時,「神道指令」的範圍擴大, 包含了「軍國主義」、「激進民族主義思想」、「國家政體論」等與「神道」 沒有直接關聯的術語,具體來說,還包括了《國體真義》、《臣之道》等文 部省編纂的官書,以及「大東亞戰爭」、「八光後所述的術語」。
日本宗教學者柳川啓一(1926 年 1 月 26 日(大正 15 年) 1990 年 4 月 3
日(平成 2 年)))指出以下 4 點,證明「國家神道教有明確的教義」:
1. 天皇是神話中祖先天照大神的後代,是天神的後裔,天皇本身也是一位活 生生的神(Akitsumikami)。
2. 從《古事記》和《日本書紀》中神話國家的形成,以及長生天地的神諭中 可以看出,日本是一個受到神靈特殊庇佑的神聖國家。
3. 拯救世界是日本的使命。向其他國家擴張是一場聖戰。
4. 從道德上來說,天子是父母,百姓是子民,忠君也是孝,有「忠孝一宗」 之說。
傳統的神道教大致有3種流派:神社神道,教派神道和民俗神道,教派神道分 有13個教派,每派有自己的創始人;民俗神道無嚴密組織,是農民自己祭祀 農事和路神。
神道教是原生於日本大和民族的民族宗教,奠基於日本自古以來的民間信仰 與自然崇拜,屬於泛靈多神信仰。其特徵是將世間萬物中令人敬畏及崇拜的 均視為神,從山、海之類的自然界物體或現象、祖靈、傳統神話中的神祇與 英雄、乃至各種幽靈、外國人物等皆是,認為凡間的萬物都有神靈依附,就 算是長年使用的人造物品也會成神,福氣、災厄、疾病等抽象概念也是神, 這種「萬物皆有靈」的信仰正是神道教的主要特色。神道教的神祇數量之多 可以「八十萬神」或「八百萬神」來形容。
明治維新後,政府扶持神社神道,宣布政教合一,將神社神道定為國教,即 國家神道,由政府出資資助。
國家神道就正如納粹黨的阿里奧智學一樣,是後人借用傳統再改造出來的怪 胎,並不是傳統裏面既有的東西,切勿張冠李戴。
北歐異教與日本神道教都是在人口比例上暫時尚算是小型的宗教,但都可以 如此危險,那麼,如果是世界上數一數的的主流宗教出了問題,試問後果會
是何等可怕?
1861 年至 1865 年美國內戰結束後,前聯邦士兵成立了三K黨(Ku Klux Klan) 組織。三K黨原本是個社交俱樂部,但成立一年後被「夜騎士」分子接管。隨 後,該黨開始實施暴力行為,包括縱火、毆打、破壞財產、私刑、謀殺、強 姦、塗焦油和黏羽毛、鞭打和恐嚇選民。三K黨的目標是剛獲得自由的奴隸、 投機政客、流氓和佔領的聯邦軍隊。這個三K黨組織在 19 世紀 70 年代就消失 了。但在 1915 年,一個新的由新教徒領導的三K黨組織在喬治亞州成立了。
當時,種族主義、仇外心理、本土主義和反天主教主義盛行。與原來的三K黨 相比,這個版本的三K黨大大擴展了其地理範圍和目標名單。
1915 年三K黨強烈反對天主教,信奉明確的新教基督教恐怖主義意識形態,其
信仰部分建立在新教基督教的「宗教基礎」之上,其目標包括猶太人、天主 教徒和其他社會、種族和宗教少數群體,以及從事「不道德」行為的人,如 通姦者、壞帳者、賭徒和酗酒者。從很早以前,三K黨的目標就包括「用盡一
切可能的手段在美國重建基督教新教價值觀」,並且相信「耶穌是第一個三K 黨成員」。儘管三K
黨成員宣誓維護基督教道德,但幾乎每個基督教派別都已 正式譴責三K黨。
從1915年起,「第二時代」的三K黨成員發起焚燒十字架的活動(改編自1915 年電影《一個國家的誕生》中的場景),不僅是為了恐嚇目標,也是為了表 達對耶穌基督的尊重和崇敬。點燃十字架的儀式充滿了基督教的象徵意義, 包括祈禱和唱讚美詩。現代三K黨組織仍與美國國內恐怖主義行為有關。
以下是三K黨網站的聲明:
「騎士團的發光十字架與普通教堂的發光十字架沒有什麼不同,普通教堂的 教堂頂部或前面都有一個發光十字架。十字架的光芒象徵基督之光驅散黑暗
和無知。十字架之火提醒我們基督的淨化之『火』,它淨化了我們土地上的 邪惡。火焰十字架是基督教信仰中長期流行的象徵。
我們不燒十字架,我 們點亮十字架。我們認識到基督是世界的光。點亮的十字架是自由的象徵── 擺脫罪惡的自由、擺脫暴政的自由。當三K黨成員參加點燃十字架儀式時,他 們正在向耶穌基督公開宣告他們將繼續信奉基督教。」
一看便知道三K黨就是非常虔誠的基督新教信徒。請不要急不及待衝出來反駁 說他們只是斷章取義的異端,企圖與之劃清界線,試想想,難道每個三K黨成 員都是文盲的,都不會自己打開《聖經》讀一讀?有解不通的地方,難道他 們這麼多人當中沒有一個人能夠看得出來?很可能他們讀《聖經》讀得比很 多信主多年的基督徒還要熟。就正如在香港,大家讀同一部《聖經》,却有 些人成為黃絲,有些人成為藍絲。
特朗普早期的連任競選活動之一是2024年 2 月 22 日在納許維爾舉行的全國 宗教廣播協會年會,最大的白人福音派傳播機構的領導人出席了會議。值得 注意的是,他對福音派廣播員的承諾超出了政策範圍:「如果我當選,你們 將以前所未有的程度使用這種權力。」他繼續說道:「我真的相信,這是這 個國家最缺失的東西,最缺失的東西。我們必須恢復我們的宗教。我們必須 把基督教帶回這個國家。」
特朗普對「我們的宗教」一詞的使用 這是他在向以白人福音派為主的聽 眾發表演講時經常使用的一個詞 顯然是對一個由白人保守派基督徒組成 的、為了對白人保守派基督徒的美國的肯定。這種世界觀,今天最常被稱為 白人基督教民族主義,是一種古老的世界觀,早於美國成立之時。它直接源 自於具有 500 年歷史的基督教發現教義 即美國被上帝指定為歐洲基督徒 的應許之地 這為殖民計劃提供了正當理由,並且是這個國家歷史的古老 源頭。
基督教民族主義(Christian nationalism)是一種宗教民族主義,注重宣傳其 信徒的基督教觀點,以在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中取得突出或主導地位。在 有國教的國家,基督教民族主義者尋求維護基督教國家的地位。
基督徒身份(Christian Identity)是北美新宗教運動,其特點是信仰白人至上 主義和反猶太主義。基督徒身分的追隨者認為,聖經中記載的契約實際上是 上帝與盎格魯撒克遜人和其他歐洲民族之間達成的,而這些人才是真正的 「以色列10個失落的部落」。基督徒身分將猶太人視為夏娃和撒旦的後代, 並將非裔人視為非人類。儘管在說服「白種以色列人」接受其所謂的身份方 面基本上沒有成功,但小型教會仍然活躍,主要集中在美國西北部。該運動 透過出版品、錄音和網路進行宣傳。雅利安國家(Aryan Nations)是一個著 名的基於基督教身份的仇恨團體,於 20 世紀 70 年代在美國成立,它發展了 一個強大的白人至上主義團體網絡,其中許多團體聚集在愛達荷州海登湖的 一個大院內。
Brad Onishi 曾是一位福音派牧師,他自己也曾自稱是一名基督教民族主義者。
2005年,他離開教會,開始從外部研究宗教,包括極端主義。
Onishi 現在主持熱門播客「直白美國耶穌」(Straight White American
Jesus),並著有《備戰:白人基督教民族主義的極端主義歷史及其後續影響》
(Preparing for War: The Extremist History of White Christian Nationalism and What Comes Next)。
新聞媒體 PBS 記者 Laura Barron-Lopez 在訪問中先問 Onishi 這個術語到底 是什麼意思。
Brad Onishi 回應:
「基督教民族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其基礎是這樣的理念:這是一個基督教 國家,這個國家是作為基督教國家建立的,因此,它今天應該是一個基督教 國家,將來也應該如此。」
「根據調查數據,基督教民族主義者同意聯邦政府應該宣布美國為基督教國 家等說法。我們的法律應該以基督教價值為基礎。如果你想成為一個真正的 美國人,成為一個基督徒很重要。」
另外,Onishi 又說:
「我認為,當我們想到白人基督教民族主義時,我們想到的群體就是白人福 音派,這是有充分理由的。」
「當我們想到 2016 年愛荷華州黨團會議時,就會發現這些人中,特朗普的白 人福音派選民約佔該輪選舉總選民人數的 20%。就在幾週前,也就是 2024 年,這一比例成長到了 50% 以上。」
「白人福音派仍然致力於 MAGA 運動,其中一個關鍵指標就是基督教民族主 義。」
AFA 與基督教民族主義雖然各自屬於不同的宗教信仰,但是都有一個共通點, 就是兩者同時都是特朗普的忠實支持者。儘管前者是崇拜奧丁,後者則崇拜 耶穌基督,但是,兩者的核心理念却相當一致,就是白人至上。可以說,其 實大家都是同路人。
1 - 異教痕跡無處不在(上)
現代人其實很少知道有歐洲異教(Paganism)的存在,因為自從基督化 (Christianization)以後,歐洲便不再有異教。
從古典時代晚期直到中世紀,人們使用過各種各樣不同的方法來進行基督教 化的改宗工作。有一些是通過信徒、牧師來傳播福音,在一個已經部分基督 教化的社區中和平地傳教;也有通過打壓異教的方式,如將異教宗教設施改
造成成基督教教堂和譴責異教神靈、宗教行為等,來進行傳教。後者在歐洲 非常普遍。
從羅馬帝國到基督教會,幾個世紀以來異教一直受到系統性的攻擊和壓制。
這場迫害導致無數人喪命、文化遺產被毀,並帶給現代異教徒至今仍影響著 的創傷。
直到君士坦丁(Constantine,
基督教還是個無足輕重的小教派。在他的統治期間,基督徒贏得了顯赫的地 位和權力。那些反對基督教的人,即「真正宗教的敵人」,被剝奪了榮譽,
而那些支持前任異教徒皇帝的人則被處決。主教尤西比烏斯對那些選擇崇拜 其他神的人們的命運幸災樂禍。他們被指控犯有欺詐罪,遭受「精心折磨」
以證實指控,然後被交給劊子手。君士坦丁統治末期,所有異教崇拜都被禁 止,寺廟也被摧毀。寬容正受到威脅。正如吉本所指出的: 「米蘭敕令是一部偉大的寬容憲章,它確認了羅馬世界的每個人都有選擇和 信奉自己的宗教的權利。但這無價的特權很快就被侵犯了;皇帝在掌握了真 理之後,也吸收了迫害的準則;而那些與天主教會持不同意見的教派則因基 督教的勝利而遭受折磨和壓迫。」
對異教的迫害可以追溯到羅馬帝國時期,當時基督教成為官方宗教。皇帝們 將異教視為對其權力的威脅並試圖消滅它。異教寺廟被摧毀,其牧師被處決 或被迫皈依基督教。狄奧多西一世甚至在西元 391 年宣布異教信仰為非法, 導致雅典帕德嫩神殿等古代寺廟被摧毀。
羅馬帝國崩潰後,基督教成為歐洲的主導宗教。天主教會在中世紀成為一個 強大的機構,它繼續迫害異教。教會領袖視異教為異端,對基督教信仰構成 威脅。他們發起了反對巫術和惡魔崇拜等異教習俗的運動,並將無數異教徒 燒死在火刑柱上。
15 世紀西班牙宗教裁判所時期,迫害愈演愈烈。宗教裁判所不僅針對猶太人 和穆斯林,也針對信奉傳統宗教的異教徒。在此期間,許多異教徒遭受折磨、 處決或被迫皈依基督教。宗教裁判所也導致許多書籍和文物被摧毀,造成寶 貴的歷史資訊的損失。
冰島是一個最遲基督化的歐洲國家,西元 1000 年,挪威國王奧拉夫一世
(Olaf Tryggvasonn,995年-1000年)因週期性的基督教狂熱而發狂。正如 冰島歷史學家 Jón Hjálmarsson 所說:
國王奧拉夫派往冰島的第一位傳教士是冰島本地人 Stefnir Thorgilsson,他一
開始攻擊並摧毀了異教寺廟,結果很快就被流放了。接下來,國王派遣了一 位名叫 Thangbrandur 的佛蘭芒牧師,他經由英國抵達挪威。他成功地為幾 位冰島貴族首領施洗,但由於他無法容忍任何反對,並殺死了幾名反對他的 人,他也不得不離開這個國家。
基督教傳教士進一步破壞了國家的穩定,以至於立法者 Thorgeir 被要求決定 該怎麼做。他自己是一位自由和寬容的異教徒,他認為維護和平的最佳方式 是將基督教定為國教,但應允許人民保留許多傳統習俗,包括私下崇拜他們
選擇的任何神的權利。這似乎非常公平。Hjálmarsson 談到這次轉變時說:
「基督教傳入冰島是一個和平且幾乎獨一無二的歷史事件。這與大多數其他 國家基督教化過程中通常伴隨的長期衝突、戰爭和流血事件截然不同。這項 和平解決可能更多是出於政治原因而非宗教原因。」
16年內,傳統習俗的取消,包括崇拜其他神的自由,被廢除。基督徒現在被 剝奪了他們以前為自己主張的宗教信仰自由。一個世紀之內,強制什一稅就 被引進。很快,本篤會和奧古斯丁會就引入了歐洲大陸常見的弊端和腐敗現 象。到了13世紀,封建制度已經建立,自由持有人淪為羅馬教會的封建佃戶。 又一個國家成功轉型。
幾個世紀以來,數以千計,甚至數百萬的人因不是基督徒,或有時因不夠基 督徒而被基督徒殺害。有的被刀劍殺死,有的被活活燒死,有的被淹死,有 的被活埋,有的被迫面對野獸。傳統的基督教歷史書籍很少記載這一方面的 故事。
表面上,異教從此在歐洲大陸消聲匿跡,但在實際上,它却是滲透到人們生 活的每一個角落,甚至潛伏在教會活動裏。
首先,一星期有 7 天,在英語中,每天的名稱都是來自異教。
星期日(Sunday) 意思就是太陽日,是一個羅馬異教節日的名稱。在許 多民間傳說中,人們認為星期天是嬰兒出生的幸運日。許多社會都崇拜太陽 和太陽神。也許最著名的是埃及太陽神拉(Ra),他是時間之神。
星期一(Monday)
源自盎格魯撒克遜語“monandaeg”,意為「月亮 日」。這一天,人們向月亮女神表示敬意。古人認為一年中有 3 個星期一被 認為是不吉利的:4 月的第一個星期一,8 月的第二個星期一,12 月的最後
一個星期一。
星期二(Tuesday) 是第一個以日耳曼神祇 Tiu(或 Twia)的名字命名
的節日,Tiu 是戰爭和天空之神,與北歐神話中的守護神提爾(Tyr)有關。
Tiu 與火星有關。他通常只用一隻手。在最著名的關於提爾的神話中,他將手
放在狼芬里爾(Fenrir)的下顎之間,以示善意,而其他神則假裝玩耍,將狼 綁了起來。當芬里爾意識到自己被騙時,他咬掉了提爾的手。
星期三(Wednesday) 意思是「沃登日」(Woden’s Day)(挪威語為 「奧丁」(Odin)),在古挪威語中相當於墨丘利,墨丘利是眾神的信使, 也是羅馬神話中的商業、旅行和科學之神。他被認為是盎格魯-撒克遜神話中 的主神和狂獵領袖,但這個名字的直接翻譯意思是「暴力瘋狂的領導」
這並不是一個慈愛善良的神的名字!沃登是阿斯嘉特(Asgard)的統治者, 是眾神的鋤頭,能夠變身為不同的形態。
星期四(Thursday)
是「雷神日」(Thor’s Day),以北歐神話中的雷 神命名,相當於古挪威語的朱庇特。托爾經常被描繪成手持巨錘的形象,在 10 世紀 和 11 世紀 ,當基督徒試圖勸服斯堪的納維亞人皈依基督教時,許多
人佩戴托爾錘子的徽章,作為反抗新宗教的象徵。
星期五(Friday) 與弗蕾亞(Freyja)有關,她是沃登的妻子,也是北歐 神話中的愛情、婚姻和生育女神,相當於羅馬神話中的愛神維納斯。
星期六(Saturday) 源自「撒頓日」(Saturn’s Day),撒頓是羅馬神話 中與財富、富足和時間有關的神。這是英國唯一一個仍與羅馬神話中的農神 撒頓相關的日子。希伯來人把星期六稱為「安息日」,意思是休息的日子。
《聖經》將星期六定為一週的最後一天。
一週7天起源於西元前 600 年之前的古巴比倫,當時的時間以月亮週期為標 誌,經歷不同的7天週期。1000年後,君士坦丁大帝使羅馬皈依基督教,並在 帝國範圍內統一了一週7天。羅馬最初可能從巴比倫占星家的神秘信仰中獲得
了一週7天的概念。但正是聖經中的創世故事,上帝創造了天地並在第七天休 息,這促使羅馬第一位基督教皇帝確保它延續至今。
說完星期,現在再說月份。
一月(January) 以羅馬神話中大門和門道的守護神雅努斯 (Janus) 的名 字命名。雅努斯有兩張臉,一張面向過去,另一張面向未來。在古羅馬時期, 雅努斯神殿的大門在戰爭時期是敞開的,在和平時期則是關閉的。
二月(February) 源自拉丁文 februa,意為「清洗」。羅馬曆法中的二
月被命名為 Februarius,是這段時期的淨化和贖罪節日。
三月(March)
以羅馬戰神瑪爾斯(Mars)命名。此時正是冬季中斷的 軍事行動重新開始的時節。三月也是許多節慶的季節,大概是為了準備競選 季節。
四月(April) 其詞源為拉丁語 aperio,意為「開(芽)」,植物在這個 月開始生長。從本質上來說,這個月被視為春天的復甦。
五月(May)
以掌管植物生長的羅馬女神瑪雅(Maia)的名字命名。此 外,它還源自拉丁語 maiores,意為「長者」,人們在這個月慶祝他們。瑪 雅被認為是一位養育者和大地女神,這也許可以解釋與這個春季月份的聯繫。
六月(June)
以羅馬女神朱諾(Juno)命名,她是婚姻和女性幸福的守 護神。此外,它也源自拉丁文 juvenis,意為「年輕人」。
七月(July) 以羅馬獨裁者尤利烏斯 凱撒(公元前 100 年 -公元前44 年) 去世後的名字命名。西元前 46 年,尤利烏斯 凱撒對歷史做出了最重要的貢 獻之一:在索西琴尼的幫助下,他制定了儒略曆,也就是我們今天使用的公 曆的前身。
八月(August) 以紀念第一位羅馬皇帝(尤利烏斯·凱撒的侄孫)奧古斯
都 凱撒(公元前 63 年 -公元14 年)。奧古斯都(第一位羅馬皇帝)一詞源 自拉丁文 augustus,意為「可敬的、高貴的、威嚴的」。
九月(September) 源自拉丁語 septem,意為「七」,因為它是早期羅 馬曆法的第七個月。
十月(October) 在古羅馬曆法中,October 是一年中第八個月的名稱。
它的名字來自 拉丁文 octo, 意思是「八」。當羅馬人改用 12 個月的日曆時, 他們嘗試用多個羅馬皇帝的名字重新命名這個月,但10月這個名字卻保留了 下來! 在古英格蘭,這個月被稱為 Winmonath,意思是「葡萄酒月」,因為這是一 年中釀酒的季節。英國人也稱之為 Winterfylleth,即「冬季滿月」。他們認 為這個滿月是冬天的開始。在天氣傳說中,我們注意到,「如果10月帶來嚴 重的霜凍和大風,那麼1月和2月就會很溫和。」
十一月(November) 源自拉丁文單字 novem,意為「九」,這是早期 羅馬曆法的第九個月。
十二月(December) 源自拉丁語 decem,意為「十」,這是早期羅馬 曆法的第十個月。
原來,一年365日都離不開異教。
除了日期,還有節日。
聖誕節 在教宗聖儒略一世(Pope Julius I,? 352 年 4 月 12 日)統治之
前,拿撒勒耶穌的誕生被安排在日曆上的幾個不同日期,包括 12 月、1 月、3
月和 6 月。聖經對這一事件的描述表明,它很可能不是在冬天 牧羊人不
會在 12 月或 1 月在田野裡放牧羊群 而對正在進行的人口普查的描述表明,
它很可能是在夏天,因為那時所有公民都更容易返回他們出生的城鎮進行統 計。儘管如此,儒略一世還是選擇 12 月 25 日作為耶穌的誕辰,這與羅馬的 人口普查日期並不相符,而是與羅馬的農神節(Saturnalia)相符。
農神節是異教節日,大約在 12 月的第四週。該節日所慶祝的羅馬農神撒頓 (Saturn)是豐收之神,而農神節則與炫耀性的食物和飲料消費有關。在慶 祝活動期間,沒有囚犯被處決,有些囚犯還被釋放。在節日期間,主人在餐 桌上為奴隸提供服務,並選出一名奴隸作為慶祝活動的國王。人們舉行公共 宴會並交換禮物,其中一些禮物是作為玩笑送給公眾夥伴的,而私下贈送給 家人和朋友的禮物通常具有更實質性的性質。
節慶期間,公共事務暫停,慶祝活動也從最初的一天延長到一週。學校關閉 了。賭博是被允許的,奴隸被允許與他們的主人賭博,賭注通常是水果和堅 果。雖然許多羅馬節日都需要進入羅馬的公共場所,例如廣場、羅馬競技場 或帕拉蒂尼山,但農神節的大部分慶祝活動都可以在家中舉行,因此整個帝 國都在慶祝農神節,官方儀式只在羅馬的農神廟舉行。人們點燃蠟燭來紀念 節日的到來。
當儒略一世宣布 12 月 25 日為耶穌的生日時,他將其與異教節日聯繫在一起, 這或許是偶然的,或許是希望它能為羅馬基督徒提供一個替代節日,而不是
慶祝異教神撒頓。無論如何,接下來幾個世紀的聖誕節慶祝活動都與冬至慶 祝活動相吻合,而由於它與歐洲其他幾個異教徒的冬至慶祝活動相吻合,因 此聖誕節慶祝活動的發展勢頭強勁。中世紀歐洲的聖誕節慶祝方式包括暴飲 暴食、賭博、交換禮物、舉行宗教儀式。
直到新教改革之後,人們才開始嘗試在慶祝當時的聖誕節期間消除異教的影 響,包括聖嬰節、割禮節、主顯節(也稱為第十二夜)和聖燭節。清教徒禁 止了許多與農神節有關的習俗,整個歐洲的一些古老傳統逐漸消亡。農神節 是冬至的異教節日,節日期間交換禮物、點燃蠟燭(降臨花環)和其他活動 仍然是聖誕節的一部分。
待續。
參考自:
https://suddhavichara.com/persecution-of-paganism-a-dark-history/
https://churchandstate.org.uk/2016/02/christianity-and-its-persecutions-ofpagans/
https://theessentialbs.com/2019/09/05/20-modern-traditions-with-paganorigins/
https://www.survivalworld.com/history/i-had-no-idea-these-20-things-wedo-every-day-originated-from-pagan-traditions/
https://historycollection.com/10-christian-holidays-beliefs-steeped-pagantraditions/
https://www.througheternity.com/en/blog/history/7-pagan-festivals-stillcelebrate.html#
https://historycooperative.org/pagan-origins-of-christmas/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myths-legends/pagan-gods-and-namingdays-001037/
https://www.almanac.com/how-did-months-get-their-names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myths-legends/ancient-pagan-originseaster-001571
https://www.history.co.uk/articles/the-pagan-roots-of-valentine-s-day https://www.learnreligions.com/christian-holiday-pagan-origins-ofvalentines-day-250892
https://www.historyhit.com/what-are-the-origins-of-halloween/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news/may-day-s-weird-and-wonderfulpagan-roots-001608
https://greekreporter.com/2024/07/21/ancient-greek-tradition-birthdaycake/#:~:text=The%20global%20tradition%20of%20blowing%20out%20ca ndles%20which,archetype%20associated%20with%20childbirth%2C%20wil dlife%2C%20and%20the%20moon
2 - 異教痕跡無處不在(中)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北歐民族和北歐的日耳曼部落透過聖誕節慶祝冬至,這
個節日在基督教傳入該地區之前已經持續了幾個世紀。與羅馬農神節類似, 聖誕節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展,從 3 天假期發展為 12 天假期。這個節日慶
祝太陽的回歸和冬至後白晝時間的延長,並透過動物祭祀和其他宗教儀式來 崇拜神奧丁(Odin)。宗教儀式是聖誕節的核心部分,宴會、喝啤酒和蜂蜜 酒以及唱歌也是如此。
慶祝太陽回歸的儀式之一是製作太陽輪,它由纏繞的常青樹枝製成,並用描 繪北歐諸神的符文裝飾。太陽輪類似於聖誕節期間用來裝飾家庭和企業的現 代花環。聖誕節的慶祝活動與飲用啤酒有關,在節日中,人們會宰殺野豬和 山羊作為祭祀,然後烹飪並供慶祝者食用。人們按照特定的順序在儀式上向 眾神敬酒並喝酒,首先是向奧丁敬酒,然後是向次要的神、國王以及前一年 去世的人敬酒。
當國王哈康一世(Haakon the Good,約 920 年 961 年)抵達挪威時,他 隱瞞了自己皈依基督教的事實,以獲得當地酋長的支持,而這些酋長都是異 教徒。根據 13 世紀初北歐詩人所寫的《哈康三世傳奇》(Saga of Hakon the Good),哈康三世下令將聖誕節延長至 12 天。哈康一世在 10 世紀統治,
隨著統治的鞏固,他開始將神甫,最終是主教帶到他的王國,傳播基督教福 音並為皈依者洗禮。聖誕節期間部落和家庭的聚會為在同一時間和地點改變 許多人的信仰提供了機會。
哈康國王強制要求參加聖誕節慶祝活動,並威脅要對未能參加慶典的人徵收 重稅,將慶典延長至 12 天,並規定了參加者必須攜帶的物品,包括食物和啤 酒。聖誕節的傳統包括燃燒一根大木頭,上面裝飾著符文,這是現代聖誕柴 的前身。漸漸地,聖誕節的異教習俗與同時的基督教聖誕節慶祝活動融合了。
北歐人首先在冬至節期間用水果、堅果、反映家庭和祖先的自製裝飾品和其 他物品來裝飾冷杉樹。
早在北歐民族基督教化之前,唱為節日慶典而創作的歌曲的傳統就已成為聖 誕節的一部分,其中許多歌曲讚美異教諸神和太陽的重生,其方式類似於慶 祝兒子誕生的季節基督教歌曲。槲寄生是另一個用於慶祝異教聖誕節的象徵 性植物,在現代,它仍然是聖誕節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薩迦傳說(Saga), 光明之神巴德爾(Balder)被一支槲寄生木箭射死,而他母親芙麗嘉(Frigga)
的眼淚將槲寄生的紅色漿果變成了白色。白色漿果使巴德爾復活,使得槲寄 生在異教傳統中成為一種可以恢復生命的植物。
現代聖誕節的很大一部分是裝飾聖誕樹。現代聖誕樹可能起源於文藝復興時 期的德國。為了慶祝聖誕節而在常青樹上點燃蠟燭的做法有時可以追溯到新 教改革家馬丁路德。然而,聖誕樹有著更古老的起源。
羅馬人過去常常在農神節期間在家門外的樹上懸掛小金屬飾品。每件裝飾品 都與某位神明,甚至是家族的守護神有某種關聯。羅馬詩人卡圖盧斯
(Catullus,約前87年 約前54年)在他的詩歌《珀琉斯與忒提斯的婚禮》
(Marriage of Peleus and Thetis)中描述了眾神用月桂樹和柏樹等常青樹裝 飾珀琉斯的家。常綠樹以及用常綠樹製成的花環和花環對埃及人、希伯來人 和中國人來說意義重大。它們代表著永生。
對於早期的日耳曼部落來說,用水果和蠟燭裝飾樹木以紀念奧丁是常見的做 法。由於世界樹(Yggdrasil),樹木在北歐神話中非常重要。維京人和撒克 遜人崇拜樹木。早期日耳曼民間故事中關於聖博尼法斯和多納爾橡樹的傳說 講述了一棵常青樹如何在被砍伐的橡樹原處生長出來。三角形的形狀旨在讓 人聯想到三位一體,並象徵著仰望天堂。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聖誕節 擺放聖誕樹的傳統根植於古老的異教信仰。
羅馬人在農神節期間互相贈送小禮物,希望隔天能獲得豐收。這是一種互相 祝福好運的方式。
甚至聖誕頌歌也有古老的根源。聖誕頌歌本身及其歌詞可能更現代,但其傳 統可能是盎格魯-撒克遜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挨家挨戶向鄰居唱歌的傳統被稱 為 wassailing。它源自於短語“waes hael”,意為「身體健康」。每年,這些 歌手都會三五成群在村子裡巡遊,為鄰居唱小夜曲,祈求驅除邪靈和疾病。 這是異教習俗。
還有,沒有聖誕老人,現代的聖誕節慶祝活動就不完整。「聖誕老人」 (Santa Claus)是「聖尼古拉斯」(Saint Nicholas)這個名字的混合版本。
令人震驚的是,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形像是可口可樂在 20 世紀 30 年代開發的。
聖尼古拉斯,也被稱為聖誕老人,是兒童、妓女和窮人的守護神。他生活在 公元 4 世紀,因向兒童和窮人贈送小禮物而聞名。他是一位慷慨的主教,留 著長鬍子,身穿寬大斗篷。
然而,聖誕老人形象的起源卻更為古老。奧丁是北歐諸神中備受愛戴的國王, 他是一位留著鬍鬚的老人,人們相信他會給孩子們留下禮物。他通常被描繪 成一位留著長長的白鬍子的老人。他還有一匹8條腿的馬,名叫斯雷普尼爾 (Sleipnir)。奧丁會騎著斯雷普尼爾飛越天空,就像聖誕老公公騎著他的馴 鹿一樣。冬天,小朋友會把稻草和胡蘿蔔裝滿他們的靴子,放在門口供斯雷 普尼爾吃。他們會得到靴子裡的小禮物作為獎勵。這就是聖誕老人和我們在 聖誕夜留下的襪子的真正起源。
復活節 復活節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基督教節日,它不像其他節日那樣落在特 定的日期,而是基於月亮的周期:事實上,它落在新月後的第一個春季星期 天。基督教復活節假期的猶太根源是眾所周知的:基督教節日實際上與逾越
節假期有關,而逾越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猶太出埃及記。
一種理論認為,復活節的受難和復活故事象徵著重生和更新,重述了季節的 循環、太陽的死亡和回歸。
據西雅圖大學神學與宗教研究教師、長老會牧師 Tony Nugent 博士等學者稱, 復活節故事源自蘇美爾人關於 Damuzi(Tammuz)和他的妻子 Inanna (Ishtar)的傳說,這部史詩神話名為「Inanna 的降臨」,刻在公元前 2100 年的楔形文字泥板上。當 Damuzi 死後,Ishtar 悲痛欲絕,跟隨他去了冥界。 在冥界,她透過7道門進入,脫去凡間的裝束。她「赤身裸體,深深鞠躬」, 接受審判、被殺害,然後被吊起來示眾。在她消失後,土地失去了肥力,農 作物停止生長,動物停止繁殖。如果不採取措施,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將終 結。
Inanna 失蹤3天后,她的助手向其他神尋求幫助。最後,其中一位恩基(Enki) 創造了兩個生物,他們將生命之樹和生命之水帶到冥界,灑在 Inanna 和 Damuzi 身上,使他們復活,並賦予他們力量,讓他們作為太陽的光芒在6個 月內重返人間。6個月後,Damuzi 回到了冥界,在那裡又待了6個月,Ishtar 追趕他,促使水神拯救了他們兩人。這就是冬季死亡和春季生命的循環。
還有但許多與復活節相關的傳統卻顯示出完全不同(和異教)的起源:事實 上,「復活節」(Easter)這個詞本身就來自日耳曼春天女神 Eostre 的名字。
著名的復活節彩蛋和復活節兔子(據說會給孩子們糖果)最初與 Eostre 有關, 是重生和生育的象徵。
那麼羅馬人呢?
羅馬人在 3 月 15 日左右有一個春季假期,專門紀念 Anna Perenna,她是一
位不太知名的女神,人們認為她與月亮或伊特魯裡亞母神(Etruscan mother goddess)有關。最重要的是,她是掌管一年循環的神,根據原始羅馬曆法, 她的節日恰好落在一年的第一天。人們習慣與家人和朋友一起聚餐慶祝,特 別是在 Anna Perenna 的聖地樹林裡。在這個節日里,羅馬人會喝很多酒, 因為人們相信每喝一杯酒就能延長他們的壽命一年。由於女神也與生育和重 生有關,因此紀念女神的傳統方式是情侶在河邊做愛。
復活節期間最廣泛的習俗與兔子(「復活節兔子」)和雞蛋的象徵有關。如 前所述,野兔是與 Eostre 相關的象徵,代表春天的開始。同樣,雞蛋也代表 春天、生育和更新。在日耳曼神話中,據說 Ostara(古高地德語,與盎格魯撒克遜語 Eostre 同源)在樹林裡發現了一隻受傷的小鳥,並將它變成了一隻 野兔,治癒了它。野兔仍然具有鳥類的特徵,它透過產蛋作為禮物來表達對 女神的感激之情。
《大英百科全書》清楚地解釋了與雞蛋有關的異教傳統:「雞蛋作為生育和
新生的象徵,可以追溯到古埃及人和波斯人,他們也有在春節期間塗上顏色 並吃雞蛋的習俗。」在古埃及,蛋象徵著太陽,而對於巴比倫人來說,蛋代 表著從天上墜落到幼發拉底河的維納斯的孵化。
那麼攜帶彩蛋的復活節兔子的傳統從何而來呢?最早的參考資料可以在公元 1572 年的一份德語文獻中找到:「如果復活節兔子逃脫了,不要擔心;如果 我們錯過了它的蛋,我們就會把兔子窩煮熟,」文中寫道。但直到德國移民 來到美國,這項傳統才形成了現在的形式。到了 19 世紀末,商店開始出售兔 子形狀的糖果,後來變成了我們今天所見的巧克力兔子,孩子們也開始聽兔 子在復活節早晨送來一籃子雞蛋、巧克力和其他糖果的故事。
在許多基督教傳統中,復活節贈送雞蛋的習俗是為了慶祝新生命。基督徒記 得耶穌在十字架上死後又從死裡復活,證明生命可以戰勝死亡。對基督徒來
說,雞蛋是安置耶穌遺體的墳墓的象徵,而打破雞蛋則代表耶穌的復活。在 東正教傳統中,雞蛋被漆成紅色,以像徵耶穌在十字架上流的血。
情人節
許多人認為情人節是基督教節日。畢竟,它是以一位基督教聖徒的 名字命名的。但當我們更仔細地考慮這個問題時,我們發現這個日期與異教 的聯繫比與基督教的聯繫更為緊密。
羅馬人於 2 月 14 日慶祝節日,以紀念羅馬眾神之王后朱諾(Juno
Fructifier)。在一項儀式中,婦女們會將自己的名字放入一個公共盒子中, 然後男人們各自抽出一個名字。這兩個人會在整個節日期間(有時甚至是整 個接下來的一年)成為一對情侶。這兩種儀式都是為了促進生育。
2 月 15 日,羅馬人慶祝牧神節(Lupercalia),紀念生育之神
Faunus。人們
會去位於帕拉蒂尼山腳下的一座供奉狼神 Lupercal 的石窟,羅馬人相信羅馬 的創始人羅慕路斯和雷穆斯就是在這裡被一隻母狼哺育的。男人們會獻祭一
隻山羊,披上山羊皮,四處奔跑,用小鞭抽打婦女,人們認為這種行為可以 促進生育。
為了象徵生育能力,並且因為 Lupercus 是牧羊人的神,所以在洞穴中獻祭了 兩隻公山羊。接下來,人們會獻祭一隻狗來象徵淨化,因為狗經常守護羊群。
然後,從祭祀刀上取下的血被塗抹在兩個赤裸的 Luperci 的額頭上。然後用 一塊浸過牛奶的羊毛將刀擦拭乾淨。歷史學家認為,正是由於這種儀式,情 人節才與紅色和白色聯繫在一起;紅色代表祭祀的鮮血,白色代表羊毛上的 牛奶,將刀擦乾淨,象徵著新生命。
儀式結束後,人們會舉行盛宴,當肚子吃飽後,Luperci 會從祭祀的山羊身上 切下肉條(稱為“thongs”),然後將其浸入祭祀的血液中。然後,Luperci 便 會赤裸裸地跑過羅馬的街道,鞭打任何進入其攻擊範圍之內的女人。許多人
都歡迎這種鞭刑,他們常常露出裸露的皮膚,讓皮鞭抽打。羅馬人相信, thongs 可以讓沒有孩子的婦女更有能力生育,同時祝福懷孕的婦女順利分娩。
有一個故事說,羅馬皇帝克勞狄二世(Claudius II,214年5月10日-270年8 月)禁止結婚,因為太多年輕男子透過結婚來逃避徵兵(只有單身男子才必 須參軍)。一名名叫華倫提努(Valentinus)的基督教神甫因主持秘密婚禮而 被捕並被判處死刑。在他等待處決期間,一些年輕的戀人來拜訪他,並給他 寫了字條,告訴他愛情比戰爭好得多。有些人認為這些情書是第一批情人節 卡片。華倫提努於西元 269 年 2 月 14 日被處決
另一位華倫提努是一位因幫助基督徒而入獄的神甫。在他逗留期間,他愛上 了獄卒的女兒,並給她寄來了署名「來自你的華倫提努」的便條。他最終被 斬首並埋葬在弗拉米尼亞大道上。據報道,教皇儒略一世在他的墳墓上建造 了一座大教堂。
469 年,教宗 Gelasius 宣布 2 月 14 日為紀念華倫提努的聖日,而不是異教 神 Lupercus。他也改編了一些異教的愛情慶典以反映基督教的信仰。例如, 作為 Juno Februata 儀式的一部分,男孩和女孩不是從盒子裡抽取女孩的名 字,而是從盒子裡選擇殉道聖人的名字。
直到 14 世紀文藝復興時期,人們的習俗才重新回歸對愛和生命的慶祝,而不 是對信仰和死亡的慶祝。人們開始擺脫教會強加在他們身上的一些束縛,轉 向以人文主義的眼光看待自然、社會和個人。越來越多的詩人和作家將春天 的到來與愛、性和生育聯繫在一起。
情人節不再是任何基督教教會的官方禮拜日曆的一部分;它於 1969 年從天主 教日曆中刪除。它不是一個節日、慶典或任何烈士的紀念日。2 月 14 日慶祝
活動回歸到更具異教色彩的氛圍並不令人意外,這一天的整體商業化並不令
人意外,如今它已成為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產業。全世界有數百萬人以各種方 式慶祝情人節,但很少人將其作為信仰的一部分。
萬聖節 萬聖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凱爾特節日薩溫節(Samhain), 在蓋爾語中發音為“sow-in”。它原本是愛爾蘭標誌著收穫季節結束和冬季開始 的活動。第二天,即 11 月 1 日,是古代凱爾特人的新年。
與其他古老的蓋爾節日一樣,薩溫節被視為一個過渡時期,屬靈世界與現實 世界之間的界線逐漸模糊。這就是為什麼萬聖節與來自神秘的「另一個世界」 的精靈、仙女和鬼魂的出現聯繫在一起。當生者與死者世界的界線變得模糊 時,凱爾特人利用這個機會來紀念和崇拜他們的祖先。然而,許多人擔心黑 暗和邪惡的靈魂會對現實世界產生影響。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凱爾特人將他們 的孩子打扮成惡魔來迷惑惡靈,並在門上塗上動物血來阻止不速之客。
根據新發現的考古證據,歷史學家幾乎可以肯定,在薩溫節期間,人們會用 動物和人類獻祭來紀念死者和凱爾特諸神。人們認為著名的「愛爾蘭沼澤屍 體」可能是被獻祭的國王的遺骸。他們遭受了「三重死亡」,即受傷、燒傷 和溺水。作為對凱爾特神靈的崇拜的一部分,人們還會焚燒農作物並點燃篝 火。有些資料聲稱這些火是為了紀念祖先,而有些資料則顯示這些火是為了 震懾邪靈。
待續。
參考自:
https://suddhavichara.com/persecution-of-paganism-a-dark-history/ https://churchandstate.org.uk/2016/02/christianity-and-its-persecutions-ofpagans/
https://theessentialbs.com/2019/09/05/20-modern-traditions-with-paganorigins/
https://www.survivalworld.com/history/i-had-no-idea-these-20-things-wedo-every-day-originated-from-pagan-traditions/ https://historycollection.com/10-christian-holidays-beliefs-steeped-pagantraditions/
https://www.througheternity.com/en/blog/history/7-pagan-festivals-stillcelebrate.html#
https://historycooperative.org/pagan-origins-of-christmas/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myths-legends/pagan-gods-and-namingdays-001037/
https://www.almanac.com/how-did-months-get-their-names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myths-legends/ancient-pagan-originseaster-001571
https://www.history.co.uk/articles/the-pagan-roots-of-valentine-s-day
https://www.learnreligions.com/christian-holiday-pagan-origins-ofvalentines-day-250892
https://www.historyhit.com/what-are-the-origins-of-halloween/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news/may-day-s-weird-and-wonderfulpagan-roots-001608
https://greekreporter.com/2024/07/21/ancient-greek-tradition-birthdaycake/#:~:text=The%20global%20tradition%20of%20blowing%20out%20ca ndles%20which,archetype%20associated%20with%20childbirth%2C%20wil dlife%2C%20and%20the%20moon
3 - 異教痕跡無處不在(下)
西元 43 年,羅馬軍隊征服了法國北部和不列顛群島的大片凱爾特領土,傳統 的羅馬宗教節慶便與異教慶祝活動融合。
羅馬的費拉利亞節(Feralia)傳統上是在 10 月下旬慶祝的(儘管一些歷史學 家認為該節日是在 2 月舉行的)。這是紀念死者靈魂的一天,因此是第一個 與凱爾特人的薩溫節結合在一起的節日之一。
另一個節日是羅馬水果和樹木女神波摩納(Pomona)節。在羅馬宗教中, 代表這位女神的象徵是蘋果。這使得許多人相信萬聖節咬蘋果的傳統源自於 羅馬對凱爾特慶祝活動的影響。
據信,從公元 9 世紀開始,基督教就開始影響並取代凱爾特地區的古老異教 儀式。根據教宗格里高利六世的要求,「萬聖節」被定於 11 月 1 日 凱爾 特新年的第一天。儘管如此,教宗還是將這項活動重新命名為「萬聖節」
(All Saints’ Day),以紀念所有基督教聖徒。
“All Saints’ Day”和“All Hallows’ Day”這兩個術語在歷史上一直互換使用。這 些日期之前的夜晚被稱為“Hallowe'en” “Hallows' Evening”的縮寫。然而
在上個世紀,這個節日被簡稱為萬聖節,在萬聖節前的「前夕」,即 10 月 31 日慶祝。
勞動節 眾所周知,勞動節是 1894 年設立的一個節日,旨在紀念改善數百 萬工人工作條件的勞工運動和工會。它確實看起來很現代,對吧?但事實並 非如此!事實上,5 月 1 日在古代也被廣泛慶祝。對羅馬人來說,5 月 1 日是 獻給邁亞(Maia)的節日,邁亞是一位與火元素和生育有關的古代女神。整 個月份過去和現在都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
有趣的是,邁亞被認為是一位母神,這就是為什麼在羅馬帝國基督教化之後, 教會決定將古老的邁亞節轉變為獻給另一位天母 聖母瑪利亞的節日。
現在被稱為「五一節」,傳統上標誌著夏季的回歸。據信,這些慶祝活動起 源於古埃及人、希臘人和羅馬人為確保農作物豐收而舉行的農業儀式。後來 發展了凱爾特人的貝爾丹火焰節(Beltane)和日耳曼人的瓦爾普吉斯之夜
(Walpurgis Night)。時至今日,許多習俗仍保留著這個古老節日的特色, 包括採集野花、豎立裝飾好的5月樹或五朔節花柱,人們圍著它們跳舞。
兩千多年前,羅馬人用花神節(Flora Festival)來紀念這個節日,這是一個為
期5天的儀式,用來紀念羅馬的花神。芙蘿拉(Flora)被視為羅馬宗教中最古 老的女神之一,也是 15 位擁有自己國家供養的大祭司( 祭司長 Florialis)的 神之一。她是花朵、植物和生育的女神,在古老的祭司團體阿瓦爾兄弟 (Arval Brothers)的聖林中接受祭祀。
這個異教節日起源於公元前 240 年或 238 年的羅馬,人們希望取悅女神
Flora 來保護花朵 可能主要關注果樹的花朵。Floralia 一度被遺忘,但在 公元前 173 年,當惡劣天氣威脅時,參議院認為有必要取悅 Flora 並再次請 求她的保護,因此她又被重新設立。
這個節日最終被尤利烏斯·凱撒宣佈為羅馬節日,據說節日狂歡者會佩戴鮮花 花環並撒播種子以祈求農業豐收。這個節日始於4月,即愛神維納斯之月,但 一直持續到5月初。官方日期為4月28日至5月3日。許多人認為這個春節與後 來的五一節有連結。花卉節延續至今的方式之一是人們在五月節慶祝活動中 繼續佩戴花圈。
貝爾丹火焰節(Beltane),意為「太陽的回歸」,是蓋爾語五一節的節日。
從歷史上看,它在愛爾蘭、蘇格蘭和馬恩島被廣泛慶祝。慶祝活動於5月1
日前夕開始。大約在 19 世紀,這項習俗在大部分地區已不再流行,但在
1988 年最受歡迎的貝爾丹節慶祝活動之一 蘇格蘭愛丁堡的年度火節上, 這一習俗又重新流行起來。
古代凱爾特人相信太陽在冬季被囚禁,只有在每年春天才會被釋放來統治夏 季的天空,他們用火祭和盛大的宴會來慶祝這一神話般的釋放。在凱爾特人 的五一節中,人們舉行儀式來保護牲畜、農作物和人民,並促進生長。五朔 節是慶祝土地恢復肥沃的節日,也是牲畜放牧的節日。這是異教年度之輪中 的關鍵時刻。
貝爾丹火焰節,大致翻譯為「明亮的火焰」,傳統上是點燃特殊篝火的時刻, 人們認為篝火的火焰、煙霧和灰燼具有保護力量。人們和他們的牛會繞著篝 火走動,有時會跳過火焰或餘燼。
在德國,瓦爾普吉斯之夜(Walpurgis Night)即4月30日至5月1日的夜晚,
據說是女巫在布羅肯山上舉行大型慶祝活動並等待春天到來的日子。這個夜 晚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為它是德國 8 世紀女修道院院長聖沃爾普加(Saint Walpurga)節日的前夕。
聖沃爾普加與這個日期的唯一關聯是,公元 870 年左右,5 月 1 日是她的遺
體被轉移到艾希施泰特聖十字教堂的日子。儘管這個節日的名字來自聖人, 但它更適合被描述為一個春天的慶祝活動,與萬聖節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這一天的一些常見活動是穿上服裝並發出大聲的聲音 這些活動過去是人 們為了驅趕女巫而做的。當晚用來驅除邪惡力量的其他方法包括在房屋或穀 倉外懸掛祝福過的枝葉,或為幽靈獵犬留下塗有黃油和蜂蜜的麵包(稱為 “ankenschnitt”)。篝火也是瓦爾普吉斯之夜的傳統,人們相信它有類似的用 途,儘管它們也讓人回想起春分時節光明回歸的異教徒習俗。
除了慶祝節日之外,還有兩項人生最重要的日子,就是生日和結婚。
慶祝生日
現在看來,生日蛋糕上插著蠟燭似乎很甜蜜、很純真,但最初是 為了驅趕邪靈。在一些古代文化中,生日被認為具有靈界風險,會吸引負能 量。點燃的蠟燭不僅具有裝飾作用,還具有保護作用,而許願則是祈求靈性 恩惠的一種方式。
現存最古老的紀念生日的記載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3000 年左右。這是一位埃
及法老的加冕典禮,因此也是慶祝他「誕生」為神。確實,這不是一個典型 的生日。儘管如此,它證明生日最初有一些異教起源,並且在開始時是一種 宗教紀念。
與埃及人一樣(可能也是因為他們),古希臘人也紀念生日;並且還有宗教 原因。許多古人相信,在人生的重大事件或重大轉變期間,惡靈可能會威脅 處於轉變期的人。生日就是「冒險」的場合之一。因此,異教徒希臘人經常 向他們的眾多神靈獻祭,以獲得恩惠、保護,並為了安撫宇宙中的神力。
蛋糕是人們送給眾神的禮物之一,人們經常將蛋糕獻給阿提密斯(Artemis) (自然和狩獵女神),祈求狩獵成功(以及其他願望)。道教認為營火可以 嚇跑鬼(有時被認為是惡靈),也有人認為古希臘人在祭祀的蛋糕中添加蠟 燭是為了尋求保護。因此,一個非常普遍的生日傳統 插著蠟燭的「生日 蛋糕」誕生了。
確切地說,這並不是一個生日(更像是一種祭品),但蛋糕上插著蠟燭,代 表著月亮的光芒,當蠟燭被吹熄時,煙霧就會將願望傳達給神靈。儘管我們 喜歡認為自己誕生的那一天具有足夠重要的意義,值得虔誠的關注,但是, 這項傳統的魔力可能很久以前就消失了。
儘管阿提密斯與其他女神雅典娜和赫斯提亞一樣被稱為神聖少女,但她還是 被崇拜為掌管分娩和助產的主要女神之一。
據《古希臘的分娩奉獻和儀式》(Childbirth Votives and Rituals in Ancient Greece)一書的作者 Susan Wise 博士稱,懷孕期間的死亡都歸咎於她,在
成功分娩後將衣服奉獻給她的聖所是古典時代的常見習慣。
希臘詩人卡利馬科斯在他的《阿提密斯頌》(Hymn to Artemis)中講述了這 位年輕的女神如何向她的父親宙斯請求幫助她減輕婦女分娩痛苦的能力。
古希臘全年都會舉辦多個紀念阿提密斯的節慶。每年3月和4月,雅典和福基 斯都會舉行名為「埃拉福博利亞節」(Elaphobolia)的慶祝活動,女神會收 到鹿形蛋糕,這是女神的神聖象徵之一。根據古代歷史學家保薩尼亞斯 (Pausanias)的說法,這些被稱為“elaphos”,即希臘語中「鹿」的意思。
在第二個節日期間,在如今的米克羅利馬諾地區,達到青春期的年輕男女會 獻上蛋糕作為儀式的一部分。
然而,我們今天所知的生日蛋糕中最有趣的傳統是所謂的 ammilos 奉獻蛋糕。
對其詞源的推測可能是我們能獲得的與生日蛋糕的當代象徵意義最強烈的聯 繫。 在另一個紀念阿提密斯的節日 Mounikhia 上,人們向她獻上用麵團、蜂 蜜和芝麻製成的蛋糕。這些蛋糕被帶到寺廟,放在兩把燃燒的火炬之間,這 兩把火炬被稱為“amphiphontes”,代表東方和西方;這又是阿提密斯作為月 亮女神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因為圓形的月亮位於火焰之間,代表著日落和日 出。
正如希臘烹飪和糕點學院 Ammilos 的創始人所說,「古希臘人用一種名為 ammilos 的甜食來慶祝生命又延長一年,這種甜食是獻給女神阿提密斯的。」
「唱歌、點燃蠟燭,最後熄滅蠟燭」。為了讚美女神而放置在糖果中的蠟燭 象徵星星和月亮,與狩獵女神有關。據說,「然後,蛋糕被轉移到阿提密斯 神廟,在那裡,他們許下願望後,就吹熄蠟燭,相信煙霧會把祈禱帶到天 堂。」
儘管蛋糕,尤其是禮儀蛋糕,在其他古代文明(如埃及和中國)中確實存在, 但人們認為,蛋糕製作 就像許多其他概念一樣 是透過希臘人傳給羅 馬人和西方世界的。
結婚儀式
現代婚禮,無論是在基督教教堂還是在民政當局舉行的,都包含 許多傳統、儀式以及與異教信仰和傳統的其他聯繫。父親護送女兒的想法與 教會出現之前幾個世紀的異教習俗息息相關。當它們被證明難以根除時,它 們也被吸收到了基督教傳統中。許多人相信,它們可以驅趕惡靈,或安撫異 教神靈,從而為新婚夫婦帶來好運。它們幾乎來自所有古代異教信仰和宗教, 並在現代婚禮儀式中得到體現。
新娘面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基督教出現之前的古羅馬,當時新娘戴上面紗是 為了避開惡靈,以免破壞她的婚禮。古羅馬人認為,新娘在婚禮當天特別容 易受到邪靈的侵擾,因為新娘為了參加婚禮會不遺餘力地打扮自己。在中世 紀的歐洲和包辦婚姻的鼎盛時期,新郎第一次見到新娘通常是在婚禮上,而
面紗則成為隱藏新娘容貌的一種手段,直到交換誓言為止,通常是為了保護 未來姻親之間的商業安排。
保護新娘和婚禮派對其他成員免受邪靈侵害的另一種方法是使用香氣。異教 徒的習俗包括新娘攜帶和佩戴不同的草藥或植物,包括狼毒、聖約翰草以及
各種植物和野花。異教徒相信惡靈的存在,因此新娘們會隨身攜帶洋蔥、蔥、 韭菜或大蒜,以求保佑自己。芳香劑還有第二個用途,即人們相信它們能夠 抵禦瘟疫,這在人群密集的地區是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一束束芳香劑是新 娘花束的前身。
異教徒的婚禮還包括為新娘提供護送的人員,他們是現代伴娘的前身。他們 也是對惡靈存在的回應,一旦惡靈破壞婚禮,就會被選為祭品。新娘的護送 人員的目的是分散和迷惑惡靈,他們透過穿著與新娘相似的服裝來達到這個 目的。伴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羅馬、希臘、波斯、北歐部落以及愛爾蘭和威 爾斯的凱爾特人的異教傳統。他們也常蒙著厚厚的面紗,以便更有效地迷惑 惡魔。
在古代,伴娘穿著與新娘相同的禮服和麵紗 所以至少你不必擔心伴娘的 禮服俗氣。但所有這些搭配都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誘使惡靈攻擊伴娘而不是 新娘本人。
甚至將結婚戒指戴在左手所謂的無名指上也是異教徒遺留下來的傳統。結婚 戒指本身是在古埃及引入的,但將戒指放置在傳統位置的做法是古希臘人創 立的。希臘人認為,愛情之脈 (vena amoris) 從手指延伸至心臟,而左手由於 更靠近心臟,因此被選定為結婚戒指的佩戴手。訂婚戒指也起源於古埃及, 當時只是簡單的戒指,後來羅馬人為較富有的公民添加了鑽石。羅馬人添加 了他們自己的象徵意義。隨著時間的推移,它成為了愛情的象徵,但它的起 源比婚姻更神秘。
凱爾特人是另一個推廣使用結婚戒指的民族。他們相信戒指代表永恆,並能 保護夫妻免受負能量的侵害。凱爾特人經常使用鐵戒指來結婚,因為他們相 信鐵具有保護力量。他們也用金戒指和銀戒指來象徵婚姻,因為他們相信這 些金屬會為夫妻帶來好運和生育能力。
我們當然可以不信異教,但在不知不覺中,却做了很多因為異教的原因才會 做的事。每件事情背後都是有原因的,可是,一般人却只是無意識地做。當 你懂得去問為甚麼時,很可能會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驚人發現。
參考自:
https://suddhavichara.com/persecution-of-paganism-a-dark-history/ https://churchandstate.org.uk/2016/02/christianity-and-its-persecutions-ofpagans/
https://theessentialbs.com/2019/09/05/20-modern-traditions-with-paganorigins/
https://www.survivalworld.com/history/i-had-no-idea-these-20-things-wedo-every-day-originated-from-pagan-traditions/
https://historycollection.com/10-christian-holidays-beliefs-steeped-pagantraditions/
https://www.througheternity.com/en/blog/history/7-pagan-festivals-stillcelebrate.html#
https://historycooperative.org/pagan-origins-of-christmas/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myths-legends/pagan-gods-and-namingdays-001037/
https://www.almanac.com/how-did-months-get-their-names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myths-legends/ancient-pagan-originseaster-001571
https://www.history.co.uk/articles/the-pagan-roots-of-valentine-s-day
https://www.learnreligions.com/christian-holiday-pagan-origins-ofvalentines-day-250892
https://www.historyhit.com/what-are-the-origins-of-halloween/ https://www.ancient-origins.net/news/may-day-s-weird-and-wonderfulpagan-roots-001608
https://greekreporter.com/2024/07/21/ancient-greek-tradition-birthdaycake/#:~:text=The%20global%20tradition%20of%20blowing%20out%20ca ndles%20which,archetype%20associated%20with%20childbirth%2C%20wil dlife%2C%20and%20the%20moon.
4 - 維京人與北美的淵源
北歐是地理上對歐洲北部的簡稱,北歐地處高緯,氣溫偏低,因北大西洋暖 流經過,使其氣候比同緯度地區暖濕。
在定義上,北歐有狹義與廣義之分:
狹義是指北歐五國:瑞典、芬蘭、丹麥、挪威、冰島,包括各自的海外自治 領地如法羅群島等。
廣義比較複雜,在不同定義下加上以下的政治實體:
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
不列顛群島:大不列顛島、海峽群島和曼島(一般劃入西歐) 愛爾蘭
波羅的海和北海相鄰地區,如俄羅斯西北部聯邦管區(包括加里寧格勒)、 波蘭北部、波德平原、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北部-加來海峽 有時也包括俄羅斯列寧格勒州、卡累利阿共和國和摩爾曼斯克州(一般劃入 東歐)。
廣義的北歐國家,均擁有悠久的航海歷史、鐵礦豐富、羊毛畜牧業發達、地 勢多山丘,在工業化的進程上較快,但對外國經濟依賴也較重。
北歐五國的英文是 Nordic countries,Nordic 是指北歐的,北歐人則被稱為 諾斯人(Norsemen 或 Northmen)或諾曼又稱維琴人。
北歐人(或北方人)是中世紀早期的文化群體,起源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 古挪威語使用者。西元 8 世紀後期,斯堪的納維亞人開始向各個方向大規模 擴張,帶來了維京時代。自 19 世紀以來,在英語學術研究中,挪威航海商人、
定居者和戰士通常被稱為維京人。
維京人是北歐人的一支,主要由探險家、狂戰士、商人、水手、海盜、巫師 和工匠組成一類族群集合體。他們來源於現代的挪威中部和南部、丹麥全境 以及瑞典中部和南部,在北歐尚未形成「國家」的概念之前就以一個鬆散的 部落聯盟的形式存在,並非是統一的國家或民族。
關於名稱的來源,學術界對「維京人」(Viking)一詞的字源進行了大量的爭 論,提出了許多起源理論。有一派理論認為,該字起源於古英語 wicing(定 居點)和古弗里斯蘭語 wizing,這在近 300 年前就已得到證實。另一種較不 流行的說法是,víking 一詞源自於陰性字 vík,意為「小溪」、「水灣」、 「小海灣」。古挪威語單字 víkingr 直到 12 世紀才出現在書面資料中,除了 少數符文石碑外。
21 世紀初獲得支持的另一個字源是 Viking ,其字根與古挪威語 vika「海浬」
相同,最初是指兩班划船者之間的距離,最終源自於原始日耳曼語 * wîkan 「後退」。這一結構出現在早期北歐語動詞 *wikan (轉動)中,與古冰島語 víkja(移動、轉動)類似,根據 Bernard Mees 的說法,其具有「充分證明
的航海用法」。這個理論在語言學上得到了更好的證實,這個術語很可能早 於西北歐日耳曼民族使用帆的時間。
說到維京人的歷史,可以說,它開始得比較晚,它是由維京時代作為起點的。
斯堪的納維亞歷史上的維京時代被認為是從公元 793 年最早有記錄的挪威人 襲擊開始,到公元 1066 年諾曼人征服英格蘭為止的時期。維京人利用挪威海 和波羅的海作為通往南方的海上航線。
據說,如果你問 100 個人維京時代何時開始,大多數人都很難給答案。對於 那些知道的人來說,公元 793 年對林迪斯法恩(Lindisfarne)修道院的襲擊 可能會被提及。
這一事件通常被視為維京時代的起點,標誌著斯堪的納維亞人在歐洲及其他 地區活動超過兩個世紀的開始。
林迪斯法恩是理想的目標 防禦力薄弱、寶藏豐富、具有靈性意義。這次 襲擊震驚了基督教世界,象徵著隨後的暴力騷亂。
這事件已成為標誌性事件,甚至流行文化,如歷史頻道的 《維京傳奇》,也 從這裡開始它的故事。
但將單一事件確定為維京時代的開始過於簡化了一個更廣泛的故事。是什麼 引發了林迪斯法恩襲擊事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哪些條件導致了幾個世紀 的探索、征服和文化交流?
西元 793 年,北方人對林迪斯法恩修道院發動了出乎意料的兇猛襲擊,這被 廣泛認為是維京時代的開始。這是林迪斯法恩維京人襲擊的迷人故事。雖然
這不是對不列顛群島的第一次襲擊,但它是迄今為止意義最重大的一次襲擊, 因為它改變了不列顛群島乃至整個歐洲人對北方人的看法。
儘管有符文石碑,維京人並沒有用文字記錄他們的許多冒險。相反,他們是 口頭講述故事的人。許多故事直到幾個世紀後冰島傳奇才被記錄下來。
林迪斯法恩襲擊並不是不列顛群島人民第一次遭遇航海的北方人。
林迪斯法恩修道院和主教管區建於 7 世紀中葉,後來逐漸成為一個極為成功 的皈依傳教活動的中心。
由於修道院保存著 685 年被任命為林迪斯法恩主教的聖卡斯伯特 (St. Cuthbert,約634年 687年3月20日)的遺物,因此它很快就成為信徒
的朝聖之地。醫士卡斯伯特去世後,他的聖殿裡發生了許多奇蹟。
隨著其重要性的日益增加,財富和權力也隨之增加。禮物來自皇室成員,在 襲擊發生時,林迪斯法恩可能擁有許多財富,包括珍貴的禮拜物品。
林迪斯法恩攻擊被認為是維京時代開始的原因之一是它對英國及其他地區的 基督教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林迪斯法恩,又稱「聖島」,被僧侶 Alcuin 描 述為「比英國任何地方都更神聖的地方」。
《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Anglo-Saxon Chronicle)記載:「793 年,諾森
布里亞大地上空出現了可怕的預兆,人們驚恐萬分:出現了周期性的閃電, 還可以看到火龍在空中飛翔。這些跡像出現後,立即發生了一場大饑荒,同 年 1 月 8 日,異教徒的襲擊通過搶劫和屠殺,徹底摧毀了林迪斯法恩島的上 帝教堂。 」
人們確信維京長船是在暴風雨天氣抵達的,或至少不是在晴朗的日子抵達的。
最近的實驗表明,林迪斯法恩可以在一小時前發現靠近的長船,但修道院裡 的人卻完全措手不及。考慮到之前不列顛群島其他地方也曾發生過襲擊,看 到長船靠近肯定會引起恐慌並促使人們做好準備。
有趣的是,儘管《編年史》給出的日期是 1 月,但人們普遍認為實際日期是 6 月。對襲擊本身的書面描述非常簡短。
後來的消息來源解釋說,維京人的襲擊之所以讓基督徒如此恐懼,不僅是因 為他們施加了極大的暴力,還因為基督教聖地遭到了異教徒的破壞。偶爾發 生的事件標誌著這次襲擊,多年來,許多電視節目和維京電影都想像、重新 想像並永久記錄了這次襲擊。
多年來,學者們提出了多種理論來解釋維京時代的出現。其中最廣泛討論的 包括:
- 環境壓力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地勢崎嶇,可耕地有限,可能迫使人們尋找 新的土地進行耕種和定居。
- 人口失衡 女性短缺(可能是由於選擇性殺嬰或一夫多妻制)可能迫使年 輕男性到國外尋找財富和伴侶。
- 抵制基督教化 有人認為,維京人的攻擊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基督教傳播到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一種抵制。
- 對財富和榮耀的渴望 異國他鄉的財富故事和名望的承諾可能激勵了許多 人去冒險。
- 技術進步 像維京長船這樣的創新,速度快、功能多,使得這樣的探險成 為可能。
雖然這些理論提供了寶貴的見解,但沒有一個能完全概括維京時代起源的複 雜性。然而,最近的研究引入了另一個令人信服的因素:預先存在的交易網 絡的存在。
來自奧斯陸大學、卑爾根大學和挪威地質調查局的研究人員發現了有趣的證 據,表明在第一次維京人襲擊之前就存在一個複雜的貿易網絡。
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海洋考古學雜誌》(Journal of Maritime Archaeology)上,主要圍繞著磨刀石(用來磨礪武器和工具的工具)。
裡伯是現今丹麥的主要貿易中心,在當地發現了 400 多塊磨刀石,其歷史可 追溯到 8 世紀初,比林迪斯法恩早了幾十年。研究人員利用微觀分析追蹤這 些石頭的來源,發現其位於 1,000 多公里外的挪威中部特隆赫姆附近的採石 場。這項發現表明,連接挪威和丹麥的貿易路線在維京時代正式開始之前就 已經建立。
進一步的證據指向毛皮、鹿角和海象牙等其他商品的長途貿易,這些商品在 歐洲大陸備受推崇。為了促進貿易繁榮,斯堪的納維亞的統治者需要確保穩 定並保護其網路免受海盜。這需要有組織的治理和軍事力量,為後來統治北 海的維京社會奠定基礎。
然而,並非所有維京人都以商人或保護者的身分參與這些貿易網絡。有些人 可能對國內有限的機會感到不滿,因此可能轉而採取突襲行動。林迪斯法恩 等宗教聖地由於財富豐富且缺乏防禦,很容易成為攻擊目標。隨著斯堪的納 維亞王國鞏固了對當地水域和貿易路線的控制,依賴掠奪的維京人被迫冒險 前往更遠的地方。
一般人以為維京人即是海盜,其實這是錯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向外擴張的勢頭從局部襲擊轉變為有組織的遠征,遠 至地中海、里海和北美。
1086年,丹麥的克努特四世計劃進行最後一次入侵英格蘭,但他在執行此計 劃之前被丹麥叛軍暗殺。這是維京人最後一次試圖進攻西歐,克努特四世的 死被視為維京時代的終結。
維京時代出現的原因無法歸結為單一的解釋。然而,關於材料和人口流動的 源源不斷的新證據無疑將繼續重塑、擴展和完善我們對北歐這段變革時期的
理解。
維京人的擴張是指歷史上古諾斯人探險家、商人以及勇士在幾乎整個北大西 洋的航行、探索與殖民。作為強盜,商人和殖民者,他們的足跡南至北非, 東至俄羅斯,在地中海遠達君士坦丁堡和中東。
在西方,紅鬍子紅鬍子艾瑞克(Erik the Red,950年 1003年)的後代萊夫 艾瑞克森(Leif Erikson,約970年 約1020年)帶領維京人到達了北美,並 在今天的紐芬蘭地區的蘭塞奧茲牧草地建立了定居點,但未能長期立足。他 們也在格陵蘭、冰島、法羅群島、俄羅斯、不列顛、愛爾蘭、諾曼第建立了 長期的定居點。
萊夫·艾瑞克森早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前五百多年就已登陸了美洲。據推測, 他們是在到達格陵蘭島後,再向西行,才抵達今天加拿大的紐芬蘭及巴芬島。
他們在那裡發現了許多有用的物資,包括木材、葡萄、毛皮等,不過他們在 美洲大陸只待了大約十年之久,就離開了這個物產豐盛的大陸,而原因可能 是因為美洲原住民。
考古學之前發現,加拿大紐芬蘭的蘭塞奧茲牧草地上,有8座木造建築遺址, 是維京人曾駐足此地,但發現當時的科學研究能力有限,無法得知維京人確 切抵達的日期。2021年10月,荷蘭格羅寧根大學學者在科學期刊《自然》
( Nature)發布學術研究結果,木造遺址是維京人在西元1021年所建。巧合 的是,建築時間與科學證實日期,恰巧相距10個世紀。
該大學在研究中以科學方式,利用宇宙射線在樹木年輪中形成的放射性特殊 碳訊號,得到公元1021年維京人在紐芬蘭建造木屋的證據。研究者發現公元 992年曾有大規模太陽風暴,而遺址中的木材經科技驗證:在該年太陽風暴造 成特殊年輪後,繼續形成有29圈的年輪,代表遺址中的該批木材是在1021年
被砍伐。此研究克服先前對於年份估計的不精確性,為歐洲人登陸美洲的歷 史奠定了標竿,對於後續有關維京的歷史研究,例如:知識轉移、遺傳資訊、
動物遷徙和病理學交換,有很大的意義。
挪威先民的格陵蘭殖民地維持了將近500年,然而他們在北美大陸的定居點規
模小,而且從未發展成為永久殖民地。位於紐芬蘭的蘭塞奧茲牧草地遺址是 加拿大目前唯一被確認的北歐人遺址,該遺址規模很小,而且持續時間不長。
即使運送木材之類的航行可能進行了一段時間,但沒有跡象顯示北歐人的北 美永久殖民地持續到11世紀之後。
北歐人殖民北美在歐洲人探索定居北美的議題中引發不少爭議。自從北歐人 探險和定居點被公認以來,出現不少偽科學和偽歷史理論。
有研究顯示,在北歐人定居期間,冰川帶外的海平面上升了約3.3米,海岸線 亦因此後退數百米。海平面日漸上升,影響範圍覆蓋整個格陵蘭東殖民地。
此外,頻發的洪水迫使許多沿海地點被遺棄。這些現象被認為是古諾斯人放 棄格陵蘭島定居點的重要誘因之一。
根據冰島傳說的記載,早在980年左右,居住在冰島的北歐人就開始在格陵蘭 定居。對於薩迦所記載關於格陵蘭定居點的真實性,雖然並未有特別理由懷 疑,但它們並不能被視為研究北歐人殖民格陵蘭島歷史的主要證據:它們不 過是體現了中世紀作家的文學創作,而並非一定是可靠的歷史資料。
紅鬍子艾瑞克因誤殺罪的緣故,而被逐出冰島。他在被驅逐的3年期間探索了 格陵蘭西南部無人居住的海岸。他制定了吸引定居者到該地區的計劃,將其 命名為格陵蘭島,意為綠色的土地。因為他認為「如果土地有好名字,人們 會更願意去那裡」。定居點位於一個長峽灣之內,以他的名字命名為 Eiriksfjord。他在此建立了自己的莊園 Brattahlid,並給予他的追隨者大片土
地。
格陵蘭是世界最大島,面積2,166,086平方公里,80%都被冰雪覆蓋。「格陵 蘭」在丹麥語的字面意思為「綠地」或「綠色土地」,是在丹麥王國框架內 的自治國。針對美國總統特朗普揚言要取得格陵蘭的控制權,歐盟高級外交 官卡拉斯(Kaja Kallas)於2025年1月27日表示,歐盟不會就格陵蘭島進行談 判。
參考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ikings
https://localhistories.org/a-history-of-the-vikings/ https://www.historyextra.com/period/viking/vikings-history-facts/ https://www.history.com/articles/vikings-history
https://www.lifeinnorway.net/history-of-the-vikings/ https://www.lifeinnorway.net/lindisfarne-viking-raid/ https://www.lifeinnorway.net/viking-age-start/
5 - 古代北歐神話
由於北歐神話和文獻在基督教統治下受到壓制和迫害,因此流傳至今的相對 較少。
然而,其中一些故事被基督教學者記錄下來,特別是《散文埃達》(Prose Edda)、《詩體埃達》(Poetic Edda)和《Heimskringla》(公元 11781241 年)中,他們認為前基督教神靈是男人和女人而不是惡魔(從而揭示了 他們各自文化歷史的元素)。
《散文埃達》或稱《新埃達》(The Younger Edda)或《史洛里/斯諾里埃 達》(Snorri's Edda)。是在冰島詩人斯諾里 斯蒂德呂松(Snorri Sturluson, 1178 或 1179 年 1241 年 9 月 23 日)於 13 世紀寫的無韻散文。《散文埃達》 的首篇是〈欺騙古魯菲〉(Gylfaginning),藉由古魯菲的名義向 3 位神秘人 物詢問關於北歐的神話。由於斯諾里是基督教的忠誠信徒,他不認為以奧丁 為首的這些北歐諸神是「神」,因此在他的作品中,皆將其「人格化」。文 中描述阿薩神族是來自亞洲的部落,奧丁是為部落領袖。之後奧丁不斷擴張 領土,並將新疆土交由兒子統治,最後抵達挪威地區。對斯諾里來說,這些 神話故事的內容並不是他書中的重點;詩的承傳和寫作技巧才是重要的。
《散文埃達》共分成 3 個部份:
《Gylfaginning》、《Tricking of Gylfi》。
《欺騙古魯菲》、《受欺惑的古魯菲》。這本是斯諾里整理北歐神話和英雄 傳說所寫的詳細介紹,方便詩人作詩時查閱。由標題可以看出,其所述的內 容主旨是為了要欺騙古魯菲,再次強調出作者不認為這些是「神的故事」的 觀念。
二.《Skáldskaparmál》、《The Poesy of Skalds》、《The Language of Poetry》。
《詩語法》、《詩人的藝術語言》等。論述詩的吟唱藝術和語言應用。
三 《Háttatal》、《A Catalog of Metres》、《List of Vorse-forms》。
《韻律一覽》、《韻律的列舉》等。列舉詩體中 102 種不同的韻律應用。
《詩體埃達》是又被稱為《老埃達》(The Elder Edda ),是丹麥主教貝恩
祖法 史雲申(Brynjólfur Sveinsson,1605 年 9 月 14 日~1675 年 8 月 5 日, 又譯呂恩約爾弗 斯汶遜)於 1643 年發現的手抄本,內容是關於北歐傳說及
神話的詩。另外,也有一些學者誤以為《詩體埃達》是由冰島歷史學家塞蒙
恩德 弗魯德(Sæmundr fróði,1056 年 1133 年)收集整理,故又有「塞蒙 恩德埃達」(Sæmundar Edda)之稱。一般學者認為,《詩體埃達》被編寫 的時間應該比《散文埃達》晚約 50 年,但其內容和詩的格式則大約創作於維 京時代。
貝恩祖法 史雲申是冰島信義宗主教,斯考爾霍特主教座。他主要影響了北歐 神話,也知名於冰島語聖詩作曲家和詩人的身分。現在是冰島克朗上的 1000 元人物肖像。
冰島的《詩體埃達》是在 9 世紀時,由從挪威而來的遷徙者所帶來的一種獨 特口傳文學。13 世紀時,由北歐吟唱詩人(Skald)將其寫成篇。 《詩體埃 達》共收詩歌 35 篇,其中神話詩 14 篇,英雄詩 21 篇。神話詩記錄的是有關 北歐諸神的傳說,有敘事體,也有教諭體。英雄詩都是短詩,內容為古代英 雄或北歐海盜時期前的國王和戰士。《詩體埃達》的首篇是〈女巫的預言〉 (Völuspá),它敘述世界和人類的創造、毀滅和再生。
《Heimskringla》是早期挪威國王傳奇的集合,由斯諾里 斯蒂德呂松撰寫。
斯諾里的這部作品以他的古典客觀性、現實主義心理學和歷史可行性(儘管 並不總是準確的)因果描述而著稱,所有這些都與他從中獲得的樂趣相抵消, 用一位文學史家的話來說,就是「藝術地塑造他的原始材料」。該系列以英 格林加傳奇開篇,講述了挪威國王從神奧丁,在斯諾里看來是個歷史人物, 是黑海地區的偉大征服者和魔法大師,他定居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憑藉他 對符文和魔法的了解,他成為了那裡的統治者。它繼續記述了 16 位君王的生 平,涵蓋了北歐人作為流浪維京人的發展時期,到他們皈依基督教,再到最 終定居並統一和管理挪威。這部作品的三分之一是關於挪威的守護神奧拉夫 二世(Olaf II,約995年 1030年7月29日)。聖奧拉夫的傳奇故事(奧拉夫 的《海爾加傳奇》(Ólafs saga helga)是第一個寫成的,其餘的編年史都是 圍繞著它的。它描繪了國王的性格發展,他從一個無情的維京襲擊者成長為 一個嚴肅的政治家,為奪回自己的王國並在挪威建立基督教和公正的政府而 奮鬥。國王最終因戰死沙場而獲得聖潔,而奇蹟則發生在他倒下的地方。
許多其他人的一生都被縮短了。其中最有趣的是金髮哈拉爾(Harald Fairhair,
約850年 933年左右)、好人哈康(Haakon the Good,約920年 961年)
和奧拉夫一世(Olaf Tryggvason,995年-1000年)。
這些傳奇故事的歷史價值仍有爭議,但斯諾里是一位傑出的批判性歷史學家。
他所使用的資料來源多種多樣,但他主要依賴早期吟遊詩人(宮廷詩人)的 詩歌,斯諾里比他那個時代的任何學者都更了解這些詩歌。LM Hollander 於 1964 年出版了優秀的英文譯本(1991 年重印)。
現存的文獻中也常提到神奧丁(Odin)。獨眼的奧丁身旁有狼和烏鴉,手握 長矛,在九大領域追尋知識。據說,奧丁為了獲得如盧恩字母(Runes)的知 識,做出了自我犧牲,將自己倒掛在世界之樹(Yggdrasil)上九天九夜,並 將其傳授給人類;他也與死亡、智慧和詩歌密切相關。奧丁被描繪為阿斯嘉 特(Asgard)的統治者,也是亞薩神族(Æsir)的領袖。奧丁的妻子是強大
的女神芙麗嘉(Frigga),她可以預見未來但不告訴任何人,他們有一個心 愛的兒子巴德爾(Balder)。巴德爾做了一系列夢,夢見自己即將死去,而 他的死是由洛基(Loki)策劃的,此後巴德爾居住在冥界(Hel),一個由同 名實體統治的國度。
亞薩神族主神奧丁傳說為50歲左右,身材高大,失去一目,頭戴寬邊帽,冰 冷又嚴肅的人物。星期三被認為是奧丁的日子,“Wednesday”一詞正是由祂 的另一名字“Wotan”得名。
奧丁的正妻是北歐神話中擁有最高神級的女神芙麗嘉,與其生有3個兒子,光
明之神巴德爾和黑暗之神霍德爾(Höðr)以及雷神索爾(Thor)。
奧丁因為在一場與原戰神提爾(Týr)的戰鬥中獲勝因而獲得 「戰神」、「戰 爭之神」、「勝利之神」、「軍隊指揮者」的稱號。所以戰爭也被稱作「奧 丁的憤怒」、「暴風雨」。
盧恩(rune)來自日耳曼語(rūn),希臘語的意義爲「秘密」,實際上是一 種咒文。傳說,奧丁是智慧知識之神,他曾經倒吊在世界之樹上九天九夜, 《賢者之歌》(Hávamál)中記到:
「九夜吊在狂風飄搖的樹上,身受長矛刺傷;我被當作奧丁的祭品,自己獻 祭給自己,在無人知曉的大樹上!沒有麵包充飢,沒有滴水解渴。我往下看, 拾取盧恩文字,邊拾邊喊,由樹上掉落。」
於是,奧丁取得了盧恩字母的智慧和奧秘。盧恩是一種咒文,只要將它刻在 木、石、金屬甚或任何材料上就能得到無窮的威力。諾倫三女神(Norns)把 這種文字記載的命運刻在黃金寶盾上。
世界之樹是北歐神話的世界樹,其枝葉連接了9個世界,樹本身從上至下,棲 息了不同的生物。在最後諸神黃昏的時候,樹被芬里爾或史爾特爾的火炎吞 噬。又稱為「宇宙樹」或「乾坤樹」,在北歐神話和芬蘭神話中,這個巨木 的枝幹構成了整個世界。
其音譯名為「尤克特拉希爾」(Yggdrasil)。所謂「尤克」表示令人害怕之 意,而「特拉希爾」是指馬,因此組合起來就是「奧丁的馬」。其由來是因 為奧丁曾經把自己吊在樹上,並用長槍 昆古尼爾刺傷自己,因而發現了盧 恩字母。奧丁將此舉說是「騎馬」,世界之樹因此有了尤克特拉希爾之名。
此樹的樹種是白蠟樹(Fraxinus),高達天際。於此樹上衍生有9個王國:
中土或中庭(Midgard 或 Mannheim):人類居住的世界。
阿斯加特(Asgard 或 Godheim,或 Valhalla):阿薩神族的國度,位在天上 太陽與月亮中間,與人類世界可經由彩虹橋(Bifröst)相通,位於世界之樹
最上層。
海姆冥界(Nibelheim 或 Helheim):亡靈之國,位於世界之樹最下層。
尼福爾海姆(Niflheim):迷霧之國,冰天雪地的國度,病死及老死者的歸宿, 位於北方。
穆斯貝爾海姆(Muspellheim):火之國,位於南方。
約頓海姆(Jötunheim):巨人之國,位於東方。
華納海姆(Vanaheim):華納神族(Vanir)的國度,位於西方。
亞爾夫海姆(Álfheim):光精靈(ljósálfar 或 hvítálfar)的國度,位於人類 世界跟阿斯加特之間。
尼德威阿爾(Niðavellir)或斯瓦塔爾法海姆(Svartalfheim):黑暗精靈 (dökkálfar 或 svartálfar)或侏儒(dwarf)的國度,位於人類世界跟冥界之 間。
其下有3根粗大的根:
第一根樹根深入阿斯嘉特(Asgard),根下有兀兒德之泉(Well of Urd), 每日諸神會聚在泉水旁邊開會討論。此外還住著的諾倫三女神,亦即掌管命 運的女神。
第二根樹根深入約頓海姆·(Jötunheim)─巨人的居所,其根下有密米爾之泉 (Mimir),是智慧與知識之泉,由密米爾所有。
第三根樹根深入尼福爾海姆(Niflheim)─霧之國,其樹根下有泉赫瓦格密爾 (Hvergelmir)和一條不斷啃食樹根的邪龍「尼德霍格」(Nidhogg)。牠 不停地咬著樹根,直到有一天當牠終能咬斷這株樹,諸神的黃昏(Ragnarok) 就會來臨。
阿斯嘉特是亞薩神族的地界,亦可稱作阿薩神域,又稱天界樂園,所有尊奉 奧丁為主神的神明都住在這裡。據說阿斯嘉特和人類世界中土(Midgard) 是分開的。不過,也有早期的研究者指出,阿斯嘉特很可能是座著名的城堡, 而被誤以為是神的領域。
環繞著阿斯嘉特的城牆,據說是巨人親手打造的(經常被錯認為是霜巨人的 傑作,其實是一位山巨人,真正的名字無人知曉),眾神與他打賭,只要他 在6
個月內將城牆建好,在他結婚當天就會收到華納神族的女神芙蕾亞擁有魔 法的手作為報酬。為了避免巨人成功在約定時間內完成建造,邪神洛基化身 成雌馬誘騙巨人的神駒斯瓦迪爾法利(神駒才是真正進行城牆建造的勞動 力)。也因此,巨人並未能在賭約的時間完成工作,於是眾神拒絕給予其報 酬。
海姆達爾是阿斯嘉特的守護者,為了肩負這樣的任務,諸神讓他擁有最好的 眼睛,即使在黑夜中也可看到極遠。給他非常靈敏的耳朵,連草木、羊毛生 長的聲音也可聽到,而且日夜不休息也不會疲憊。他還擁有一個名為「加拉
爾」的警告號角。
艾達華爾平原位於阿斯嘉特的中心,是亞薩神族集合併討論重要事件的地方。
男性眾神們在被稱為「金宮」的大殿中會面,女神們則聚集在一個叫「梵格 爾夫」的大殿中。除此之外,眾神們每天還在世界之樹下方的兀兒德之泉見 面。
阿薩神族是北歐神話中的主要神靈群體或部落。包括奧丁、弗麗嘉、托爾和 巴德爾在內的阿薩神族居住在阿斯嘉特,也就是世界樹最高枝的頂端。除了 阿薩神族之外,還有第二個神族,稱為華納神族(Vanir)。在兩大神族之間
發生毀滅性的戰爭之後,華納神族與阿薩神族合併,形成了一個統一的萬神 殿。華納神族是華納海姆的原住民,其中的領袖是神尼約德(Njörðr)和他 的孩子們弗雷(Freyr)和弗蕾亞(Freyja)。阿薩神族諸神通常與權力和戰 爭有關,而華納神族諸神則與生育和自然有關。
大部分流傳至今的神話著重於神祇與其他生物的互動,例如和人類與和巨人 的互動,其他生物可以是神祇的朋友、愛人、敵人,或家人。北歐神話的世 界觀中,宇宙中心是世界之樹,世界之樹上生有9個世界。北歐神話中有很多 創造的故事,如世界是由最早的生物尤彌爾(Ymir)的屍骸所造,與最早的 兩個人類,男人阿斯克(Ask)與女人恩布拉(Embla)。
預言中提到九大世界會在諸神黃昏(Ragnarök)中毀滅與重生,神祇和敵人 會發生一場激烈的戰爭,世界會陷入火海,火焰熄滅後重生,大地重新變得 富饒與綠意盎然,倖存的兩個人類男人里普特拉西爾(Lífþrasir)和女人莉芙 (Líf)會重新建構世界。
諸神黃昏指的是北歐神話預言中的一連串巨大劫難,包括了造成許多重要的 神(奧丁、索爾、弗雷、海姆達爾、火巨人、霜巨人、洛基等)在戰場上殞
命的浩大戰爭和無數的自然浩劫,雖然整個世界沉沒在水底卻在最終復甦, 存活的神與兩名人類重新建立新世界。這是北歐神話極重要的一部份,也是 許多學術研討與理論的主題。
諸神黃昏主要記錄在《詩體埃達》與《散文埃達》之中。其原名 Ragnarökr
或 Ragnarökkr 意為「諸神的末日」。19世紀著名的德國劇作家理察·華格納
(Richard Wagner,1813年5月22日 1883年2月13日)的作品《尼伯龍根的 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的最後一部題為 Götterdämmerung
(德語「諸神的黃昏」),讓北歐神話中的這一事件逐漸為人所知。
可以說,北歐神話的世界觀就是成住壞空的永恒循環。在宇宙學中,這叫做 循環宇宙。
參考自: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6%B0%E5%9F%83%E8%BE%BE/7465
8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F%97%E4%BD%93%E5%9F%83%E8 %BE%BE/9195025
https://www.britannica.com/topic/Heimskringl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Yggdrasi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orse_mythology
https://www.worldhistory.org/Norse_Mythology/
https://mythology.guru/norse-mythology/
https://gknxt.com/norse-mythology/
https://www.lifeinnorway.net/norse-mythology/
6 - 北歐傳統異教
和其他歐洲地區一樣,在基督教化以前,北歐人是信奉異教(paganism)的。
所謂異教,並非一個宗教,而是一個總稱。根據大英百科全書網頁的解釋,
異教,基督教術語,指那些不崇拜亞伯拉罕上帝的宗教,亞伯拉罕上帝是基 督教和其他亞伯拉罕宗教,如猶太教和伊斯蘭教的核心人物。基督徒使用異 教和異教徒等術語,通常帶有貶義,以明確區分他們自己和那些他們認為崇 拜假神的人。
縱觀基督教的大部分歷史,被貼上異教徒標籤的人中,很少有人為自己貼上 這個標籤。然而,至少從 20 世紀上半葉開始,該術語已被一系列相關的新宗 教重新用作自我稱謂。他們通常被稱為現代異教或新異教團體,受到歐洲、
北非和西亞宗教的啟發,而這些宗教因基督教和其他亞伯拉罕傳統的傳播而 滅絕。
異教徒(pagan)一詞源自於晚期拉丁語 paganus,在文藝復興時期重新流 行。paganus 本身源自古典拉丁語 pagus,原意為「以標記劃定的區域」,
後來也表示「鄉村的或與鄉村有關的」、「鄉下居民」、「村民」;引申為 「土氣的」、「沒學識的」、「鄉巴佬」;在羅馬軍事術語中,為「非戰鬥 人員」、「平民」、「非熟練士兵」。它與 pangere(「繫緊」、「固定或 附加」)相關,最終源自原始印歐語*pag-(「固定」意思相同):
「拉丁基督教徒採用 paganus 作為多神教徒的包羅萬象的貶義詞,這代表著 一個原本沒有宗教含義的拉丁俚語詞彙在一個宗教群體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 異常持久的勝利。這種演變僅發生在拉丁西方,並與拉丁教會有關。在其他 地方,「Hellene」或「gentile」(ethnikos)仍舊表示異教徒;而 paganos 則繼續作為一個純粹的世俗術語,帶有低劣和平凡的含義。」
彼得‧布朗,《古代晚期》(Late Antiquity),1999年
Prudence Jones 和 Nigel Pennick 在他們的《歐洲異教史》(A History of Pagan Europe) (1995) 中將異教歸類為具有以下特徵:
1. 多神論:異教承認多個神靈,這些神靈可能被視為或不被視為潛在統一體 的各個方面(軟多神論和硬多神論的區別)。
2. 基於自然:有些異教有自然神性的概念,他們認為自然是神性的表現,而 不是二元宇宙論中墮落的創造物。
3. 神聖的女性:一些異教承認女性神聖原則,被稱為女神(而不是個別女 神),與亞伯拉罕神所表達的男性神聖原則並列或取代男性神聖原則。
在現代,異教徒和異教信仰越來越多地被用來指那些受到日耳曼、斯堪的納 維亞和盎格魯-撒克遜民族的前基督教宗教啟發的現代異教分支。
北歐異教,通常被稱為 Ásatrú 或 Heathenry,是一種豐富而多方面的精神傳 統,根植於北歐人民(主要是斯堪的納維亞人)的古老信仰和習俗。這種信 仰體系從維京時代早期(約公元 793-1066 年)一直盛行,直到中世紀晚期斯 堪的納維亞半島逐漸基督教化。
近幾十年來,人們對北歐異教的興趣再度高漲,其驅動力是人們渴望重新與 祖先根源、自然和神靈建立聯繫。
雖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在 18 世紀變得更加「基督教」大陸,但北歐異教的許 多方面仍然保留下來,古老故事的傳說仍然透過民間傳說流傳。此外,現代 形式的北歐異教已開始在世界各地出現,其信仰包括:
- Ásatrú Ásatrú 起源於19世紀初,並於 1973 年成為冰島的官方宗教,該 宗教一直頌揚亞薩神族(Æsir)諸神,例如托爾和奧丁。這種以社區為基礎 的宗教以一群視自己為志趣相投的人為中心。該組織提倡公平、寬容和接受 等價值。
- Vanatru Vanatru 的意思是「忠於華納神族(Vanir)」,它是 20 世紀
90 年代早期出現的一種宗教的名稱,是阿薩神族信仰體系的替代品。該宗教 的重點是占卜、自然和民間魔法。這一宗教信仰不像阿薩神族那樣結構化, 但其信徒相信每個神和女神都是獨立的個體,並且有不同的方式與他們交流。
- Rökkatru Rökkr 宗教部落慶祝死亡、混亂和原始元素等概念。他們認為 黑暗和混亂並不就像基督教一樣,等於邪惡。相反,死亡和毀滅是生命的一 部分,值得像生命和誕生這樣的概念一樣崇拜。這條道路與北歐薩滿教有關。
關於亞薩神族的傳說,根據維基資料,Æsir(古挪威語;單數:áss)或 ēse (古英語;單數:ōs)是日耳曼異教中的神。在古老的北歐宗教和神話中, "Æsir"一詞的確切含義存在爭議,因為它既可以泛指眾神,也可以專指眾神的 主要家族之一,與華納神族相對,阿薩神族與華納神族發動戰爭,最終導致 兩個家族的合併。這個術語也可適用於被認為居住在特定景觀(例如山丘) 中的當地神靈。古英語醫學文獻 Wið færstice 將 Ēse 和精靈一起稱為可能造 成刺痛的有害生物,儘管文獻作者究竟如何構想它們尚不清楚。
Áss 及其同源形式出現在許多日耳曼人名中,例如 Oswald 和 Ásmundr,以 及挪威和瑞典的一些地名中。Æsir 很可能將自己的名字賦予了 A-rune,這在 古弗薩克文、盎格魯撒克遜弗薩克文和新弗薩克文中均有證實。
亞薩神族是日耳曼多神教中主要的神族,成員包含奧丁(Odin)、芙麗嘉 (Frigga)、霍德爾(Höðr)、巴德爾(Baldr),和索爾(Thor)。
至於華納神族,他們是日耳曼多神教中的與豐饒、智慧,和預知未來相關的 神族。華納神族的家園是華納海姆。所有的文本中都有提到尼奧爾德 (Njörðr)和他的兒女弗雷(Freyr)與芙蕾雅(Freyja)屬於華納神族。以神
話歷史化的角度撰寫的文本《挪威王列傳》中提到尼約德的妹妹和克瓦希爾 也是華納神族。《挪威王列傳》中提到,國王斯維格吉爾 (Sveigðir) 曾造訪華 納海姆,並在當地遇見一位名為華納 (Vana) 的女子,兩人生下了一個名為華 蘭帝 (Vanlandi) 的兒子,華蘭帝意思為「來自華納海姆的男子」。
華納神族在亞薩神族華納神族之戰後加入了亞薩神族,因此有時候華納神族 會被當作亞薩神族。
北歐異教徒信仰一群神靈,每個神靈都與自然和人類經驗的不同面向相關。
這些神中最著名的包括奧丁、托爾、弗蕾亞和洛基。他們相信這些神靈有仁 慈的,也有邪惡的,能夠以各種方式影響他們的生活。根據北歐異教徒的信 仰,在戰鬥中犧牲的戰士將在來世前往瓦爾哈拉,在那裡盡情享受盛宴和戰 鬥,直到世界末日。
以上就是 Ásatrú 的核心信仰。
北歐異教徒與自然有著密切的聯繫,他們的許多信仰和實踐都圍繞著季節的 循環和自然世界。他們相信世界被劃分為9個領域,每個領域都居住著不同的 生物和精靈。人們認為眾神和女神居住在眾神的領域阿斯嘉特。
北歐萬神殿包括多位男神和女神,每位都有其影響範圍和象徵意義。以下是 一些最著名的北歐諸神:
奧丁:眾神之父,智慧、戰爭與死亡之神。
托爾:雷神與力量之神,人類的保護者。
洛基(Loki):詭計和混亂之神,經常給其他神帶來麻煩。
芙蕾雅:愛、生育與戰爭女神。
弗雷:生育、繁榮與和平之神。
提爾(Týr):法律和正義之神,與勇氣和榮譽有關。
人們通常透過宴會、祭祀和祈禱等儀式和祭品來崇拜這些神靈。
北歐異教相信萬物有靈論,這是一種信仰體系,其基礎是這樣的觀念:自然 界的一切,包括動物、植物、岩石,甚至無生命的物體,都有精神或靈魂。
在北歐異教中,萬物有靈論在宗教信仰和實踐中扮演重要角色。
北歐異教徒相信大自然充滿了仁慈的男性靈魂。他們認為這些靈魂可以影響 他們的生活,與他們建立關係以獲得他們的青睞和保護非常重要。人們相信 自然之靈存在於世界的各個層面,包括動物、樹木、河流和山脈。
北歐異教中萬物有靈論最突出的例子之一是對土地精靈或 landvættir 的信仰。
人們相信這些靈魂棲息在這片土地上,並與不同的地區和景觀有關。人們認 為,landvættir 擁有祝福或詛咒土地和居住在其上的人民的力量,因此透過 祭祀和儀式來尊敬和安撫他們非常重要。
根據維基資料,Landvættir(「土地精靈」或「土地妖怪」)是古北歐宗教、 後期民間信仰和現代異教中的土地精靈。它們與特定地點密切相關,它們的 福祉被認為是它們所居住的土地富饒的必要條件。在古北歐語資料中,它們
被描述為具有潛在危害,能夠趕走不受歡迎的人,並且能夠透過人類的行為 (例如在船上或 níðstangs 上使用雕刻的船頭像)來嚇唬它們。人們認為, 人類與陸地神之間的良好關係可以透過為它們留下食物等行為來培養,然而, 隨著教會的建立,這種做法被貼上了異端的標籤,並在挪威古拉廷法典 (Gulating law codes)中明確禁止。
學者們將 Landvættir 與被認為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其他生物(如精靈、矮人 和 landdísir )聯繫起來,他們在歷史的不同時期可能與這些生物有關。他們 的信仰和崇拜在現代已作為現代異教徒習俗的一部分而復興。
北歐異教中萬物有靈論的另一個例子是相信 fylgja,即一種被認為從出生起就 與人相連的精神或靈魂。人們認為 fylgja 是一種守護神,可以為個人提供指 導和保護。在某些情況下,人們認為 fylgja 會變成某種動物的形態,例如熊 或狼。
Ásatrú 的追隨者努力實踐9種「高尚美德」:
1. 勇氣
2. 誠實
3. 榮譽
4. 忠誠
5. 紀律
6. 親切
7. 獨立
8. 勤奮
9. 毅力
和中國人一樣,北歐人也有祭祖的傳統。血統和家族血統在北歐異教中具有
重要意義。因此,人們常常透過儀式、祭祀和說故事來尊敬和緬懷祖先。此 外,對運氣(hamingja)的信念表明祖先的行為可以影響現在和未來。
根據維基資料,hamingja 是北歐神話中的一種女性守護神。人們相信她陪伴 著一個人並決定他們的運氣和幸福。因此,這個名字也被用來表示幸福,這 就是它在現代冰島語中的意思。當一個人去世時,hamingja 會傳給其摯愛的 家庭成員,從而陪伴一個家庭幾代人,繼續影響他們的命運。人們甚至可以 把自己的 hamingja 借給朋友,就像 Hjalti Skeggiason 即將踏上危險的航行 時,他請求挪威國王奧拉夫二世借給他自己的 hamingja 一樣。
它通常在睡眠期間以動物的形式出現,但它也可以是睡著的人的靈魂,以動 物的形式出現,就像 Hrólfr Kraki 傳奇中的 Bödvar Bjarki 一樣。
在北歐神話中,hamingja 指兩個概念:
- 個人或家庭的好運或運氣的化身, - 變形者的改變的外觀。
北歐異教也非常重視自然世界。許多神靈與特定元素有關,例如水、樹木和 動物。因此,大自然被視為神聖的,修行者常常尋求與土地及其精靈建立深 厚的連結。
北歐異教包含多種習俗,其中許多以社區為導向並關注自然循環。
主要習俗有 Blóts 和 Sumbels。
Blóts:這些祭祀儀式包括向神靈、精靈和祖先獻祭,通常在季節性節日期間 進行。因此,祭品可能包括食物、飲料或動物祭品,象徵對神的感激和回報。
Sumbels:一種祝酒儀式或聚會,參與者傳遞裝滿蜂蜜酒或麥芽酒的號角或 杯子,分享誓言、祝福和故事。這種儀式也促進了社區聯繫和相互尊重。
北歐日曆以季節性節日為標誌,其中許多節日慶祝自然的變化週期。
耶魯節(Yule):是由古代日耳曼民族所慶祝的宗教節日,後來接受基督教 化後改為慶祝更為著名的聖誕節,所以耶魯節對於他們來說相當於是聖誕節 的前身。「耶魯」一詞最早出現於日耳曼民族所用的月份名稱,例如 ÆrraJéola(耶魯前),或 ÆfteraJéola(耶魯後)等等。學者認為這節日是 為了慶祝野生狩獵節、北歐神奧丁和盎格魯-撒克遜異教的夜間母神節。
Alfablot:(或稱精靈祭祀)是斯堪的納維亞異教徒在秋末向精靈舉行的祭祀, 此時莊稼已經收穫,動物也最為肥美。與 Gamla Uppsala 和 Mære 的大型 blót 不同,álfablót 是在農莊舉行的當地慶祝活動,主要由家庭主婦主持。由 於儀式處於保密狀態,而且在慶祝活動期間,陌生人不受歡迎,因此人們對 這些儀式的具體細節一無所知。然而,由於精靈是集體力量,與祖先和生育 能力密切相關,因此 álfablót 可能與祖先崇拜和家庭的生命力有關。看來, 奧丁也是暗指的,而且在主持儀式時,家主被稱為 Ǫlvir。Ǫlvir 的第一個元素
的意思是「啤酒」,它通常是北歐異教祭祀中的重要元素。
許多北歐異教徒信奉如盧恩字母(Runes)等宗教,它既是一種字母,也是一 種占卜形式。鑄造符文可以洞察個人的挑戰、決定和命運的走向。
此外,seiðr 是一種薩滿教實踐形式,涉及恍惚狀態和與靈性世界的交流,以 尋求指導和洞察力。
在古北歐語 中,seiðr (有時英語化為 seidhr、seidh、seidr、seithr、seith 或
seid ) 是一種在斯堪的納維亞鐵器時代晚期挪威社會中實行的魔法。人們相信,
seiðr 的實踐是一種魔法,與預測和塑造未來有關。它與古北歐宗教有關,其 起源在很大程度上不為人知,並且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基督教化後其習俗逐 漸衰落。關於 seiðr 的記述後來出現在傳奇故事和其他文學資料中,而考古學 家也發現了進一步的證據。許多學者對 seiðr 的性質進行了爭論,其中一些人 認為它在背景下是薩滿教的,涉及其實踐者的幻象之旅。
施法者有男有女,女巫被稱為 vǫlur、 seiðkonur 和 vísendakona。也有關於 男性修行者的記載,他們被稱為 seiðmenn (或單數為 seiðmaðr )。在許多情 況下,這些魔法師都會有助手來協助他們進行儀式。
在前基督教北歐神話中,seiðr 與神奧丁和女神弗蕾亞都有聯繫,奧丁是掌管 戰爭、詩歌和巫術的神,而弗蕾亞是華納神族的一員,據信她將這種做法傳 授給了阿薩神族。
由此可見,北歐異教也頗神秘。
參考自:
https://www.paganclub.com/norse-paganism/
https://www.routesnorth.com/language-and-culture/norse-paganism/ https://viking.style/norse-pagan-beliefs-from-religion-to-spirituality/ https://scandification.com/norse-paganism/ https://historact.com/norse-paganism/
7 - Seiðr 與 Galdr
魔法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至於從何時開始出現,現在已經無從稽考了。歐 洲魔法的源流,最早可以追溯到美索不達米亞。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人也使用魔法來保護自己免受邪惡巫師的詛咒。黑魔法作 為一個類別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並不存在,而一個人在合法使用魔法來保護 自己免受非法魔法侵害時,會使用完全相同的技術。唯一的主要區別是,詛 咒是秘密實施的;而對巫術的防禦則是在公開場合進行的,如果可能的話, 還會在觀眾面前進行。其中一種懲罰巫師的儀式稱為 Maqlû,即「燃燒」。
被認為受到巫術折磨的人會製作一個巫師的肖像,並在夜間對其進行審判。
一旦確定了巫師的罪行,此人就會燒毀肖像,從而打破巫師對他們的控制。
基本上,歐洲魔法有個特點,就是將它區分成黑魔法與白魔法。
黑魔法(black magic)(中古英語:nigromancy),有時也稱為黑暗魔法
(dark magic),傳統上是指使用魔法或超自然力量來達到邪惡和自私的目 的。黑魔法與宗教之間的連結和互動是多種多樣的。除了基督教和宗教裁判 所對黑魔法的歷史迫害之外,宗教儀式和黑魔法儀式之間也有聯繫。例如, 據說 17 世紀的艾蒂安 吉布神父(Étienne Guibourg,1610 年?月?日 1686 年?月?日)與所謂的女巫 Catherine Monvoisin 一起為蒙特斯龐侯爵 夫人(Madame de Montespan,1640 年 10 月 5 日 1707 年 5 月 27 日)舉 行了一系列黑彌撒儀式。在其學術生涯中,AE Waite 在《儀式魔法之書》
(The Book of Ceremonial Magic)(1911 年)中對黑魔法的做法、儀式和 傳統進行了全面的描述。
所謂白魔法,基本上是黑魔法的相反詞。傳統上,前者是指使用超自然力量 或魔法來實現無私的目的。白魔法的實踐者被授予諸如智者、女巫、治療師、
白巫師或男巫之類的稱號。許多人聲稱自己有能力做到這些事情,因為他們 透過世襲或後來生活中的某些事件獲得了知識或力量。白魔法是透過治療、 祝福、符咒、咒語、祈禱和歌曲來實踐的。白魔法是邪惡的黑魔法的仁慈對 應。著名神秘學作家 Gareth Knight 在 1978 年出版的《白魔法史》(A History of White Magic)一書中,將白魔法的起源追溯到舊石器時代宗教的 早期改編以及早期宗教歷史,包括古埃及的多神教傳統以及後來猶太教和早 期基督教的一神論思想。
然而,也有意見認為黑與白的分野其實是相對的。Robert M. Place 於 2009 年出版的《魔法與煉金術》(Magic and Alchemy)一書將黑魔法的起源描 述為與白魔法相似:可追溯到原始的、儀式化的靈魂崇拜。Place 認為,白魔 法與原始薩滿教為接近靈性所做的努力有相似之處,而發展成為現代黑魔法 的儀式則與白魔法不同,其目的是為了喚起同樣的靈體,為施術者帶來有益 的結果。Place 也對黑魔法和白魔法給出了廣泛的現代定義,他更喜歡根據魔 法師的意圖,將它們稱為「高級魔法」(白魔法)和「低級魔法」(黑魔 法)。不過,他承認,這種更廣泛的定義(「高級」和「低級」)存在偏見, 因為善意的民間魔法可能被認為是「低級的」,而涉及昂貴或獨家成分的儀 式魔法可能被一些人視為「高級魔法」,無論意圖如何。
儘管北歐也是歐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北歐的魔法却並沒有黑魔法 與白魔法這種分野。可以說,它是完全另外一個系統。
北歐魔法也有兩大陣營,分別是 seiðr 和 galdr。
在日耳曼異教中,seeress 是指具有預知未來事件和施展巫術能力的女人。她 們還有許多其他名稱,意為「女先知」、「權杖持有者」和「女巫」,在早 期資料和現代學術中,她們經常被稱為女巫。在北歐神話中,女預言家通常 被稱為 völva 或 vala。
女預言家是前基督教時期歐洲薩滿傳統的體現,在日耳曼社會中享有權威地 位。關於日耳曼女預言家的記載早在羅馬時代就已出現,例如,當時她們有 時領導武裝抵抗羅馬統治,並充當羅馬的使者。羅馬時代之後,女預言家出 現在北日耳曼人的記錄中,她們成為北歐神話中反覆出現的主題。古典和北 歐的記載都暗示她們使用魔杖,並描述他們在降神會期間坐在高台上。
考古學家發現了幾座墳墓,似乎是斯堪的納維亞女預言家的遺骸。這些墳墓 中埋葬著魔杖、具有致幻和催情作用的種子以及各種象徵著高地位的物品。
社會對女預言家的行為和能力的信念促進了歐洲「女巫」概念的發展,因為 她們的行為在基督教化之後仍然存在,儘管實踐者被邊緣化,並演變成北歐 中世紀巫術。日耳曼女預言家在流行文化中以多種形式被提及。在日耳曼異 教(日耳曼異教的一種現代實踐)中,女預言家再次發揮了作用。
在古北歐語(Old Norse)中,seiðr (有時英語化為 seidhr、seidh、seidr、
seithr、seith 或 seid ) 是一種在斯堪的納維亞鐵器時代晚期挪威社會中實行 的魔法。人們相信,seiðr 的實踐是一種魔法,與預測和塑造未來有關。它與 古挪威宗教有關,其起源在很大程度上不為人知,並且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 基督教化後其習俗逐漸衰落。關於 seiðr 的記述後來出現在傳奇故事和其他文 學資料中,而考古學家也發現了進一步的證據。許多學者對 seiðr 的性質進行 了爭論,其中一些人認為它在背景下是薩滿教的,涉及其實踐者的幻象之旅。
施法者有男有女,女巫被稱為 vǫlur、 seiðkonur 和 vísendakona。也有關於 男性修行者的記載,他們被稱為 seiðmenn (或單數為 seiðmaðr )。在許多情 況下,這些魔法師都會有助手來協助他們進行儀式。
在前基督教北歐神話中,seiðr 與神奧丁(Óðinn)和女神弗蕾亞(Freyja) 都有聯繫,奧丁是掌管戰爭、詩歌和巫術的神,而弗蕾亞是華納神族的一員,
據信她將這種做法傳授給了阿薩神族。
在 20 世紀,各種現代異教新宗教運動的信徒採用了包括 seiðr 在內的魔法宗
教實踐形式。從那時起,從事異教研究領域的各種學術研究人員就開始研究 這些當代 seiðr 工作者的實踐。
seiðr 被認為是源自原始日耳曼語 * saiðaz,與立陶宛語 saitas(意為「領帶、 束縛」)和原始凱爾特語 * soito- (意為「巫術」)同源(賦予威爾斯語
hud 和布列塔尼語 hud「魔法」),所有這些都源自於原始印歐語 * soi-to(Aoise . (意為「捆綁」)。
古高地德語(參見德語Saite,用於弦樂器和琴弓)和古英語中的相關詞彙指 的是「繩索、弦」或「小鼓、繩索、籠頭」,而吟遊詩人詩歌 《Ragnarsdrápa》第 15 節中有一行使用 seiðr 來表達這種含義。但這推導與 seiðr 的實踐有何關係尚不清楚。有人提出,使用繩索進行吸引可能與 seiðr 有關,其中吸引力是北歐文學中描述的 seiðr 魔法實踐的要素,也是斯堪的納 維亞民間傳說中巫術的一個要素。不過,如果 seiðr 涉及「紡紗符咒」,那就 可以解釋紡錘(distaff)了。這種用於紡亞麻(有時是羊毛)的工具似乎與 seiðr 實踐有關。無論如何,這根繩子與諾倫三女神(Norns)紡織、測量和 剪斷的「命運之線」有關。
與 seiðr 同源的古英語術語有-siden(用作名詞 ælfsiden 的後綴,有多種屈 折形式)和 sidsa,這兩個詞只在表明它們被精靈(ælfe)使用過的語境中得 到證實;這些似乎意味著與 seiðr 類似的東西。在古英語中,表示魔法從業者 的單字有 wicca(男)或 wicce(女),它們是現代英語「女巫」的字源。
在維京時代,男性的 seiðr 行為帶有缺乏男子氣概或女性化的含義,被稱為 ergi,因為其操縱性方面與男性直率、開放行為的理想背道而馳。弗蕾亞,或
許還有其他一些北歐神話中的女神,都是 seiðr 的實踐者。在《Lokasenna》 中,洛基(Loki)指責奧丁「缺乏男子氣概」,奧丁對此回應道:「你知道 嗎,我把勝利給了不該給的懦夫 勝利?你在地上度過了8個冬天,像女人 一樣擠牛奶,生兒育女。在我看來,這恰恰表明了你本性卑鄙。」
一位作家 Neil Price 指出,由於與 ergi 的聯繫,seiðr 無疑位於「社會道德和 心理邊界之一」。seiðr 涉及念誦咒語(galdrar,單數 galdr )。
從業者可能是維京社區的宗教領袖,通常需要其他從業者的幫助來召喚他們 的神明、精靈或靈魂。正如許多其他斯堪的納維亞傳奇故事,特別是《紅髮 艾瑞克傳奇》(Saga of Erik the Red)中所描述的那樣,修行者透過吟唱和 祈禱與精神世界建立了聯繫。維京人的文獻表明,seiðr 儀式是在固有危機時 期使用的,作為預測未來的工具,以及詛咒和攻擊敵人的工具。話雖如此, 它既可以用於行善,也可以用於行惡,還可以用於日常指導。
Neil Price 認為,這種做法的某些部分很可能涉及性行為。學者強調,在各種 冰島傳奇故事中,權杖都有陽具崇拜的綽號。
另一種北歐魔法稱為 galdr,(複數為 galdrar)或 ġealdor(複數為 ġealdru) 在古挪威語和古英語中分別指咒語或符咒;這些通常與某些儀式結合進行。
古挪威語:galdr 和古英語:ġealdor 或 galdor 源自重建的原始日耳曼語 *galdraz,意為歌曲或咒語。這兩個術語之間的關聯也是透過刪除古北歐語: gala 和古英語: galan 中的印歐語系 -tro 後綴來實現的。這兩個字皆源自原 始日耳曼語*galaną,意為唱歌或施法。在古高地德語中,-stro 後綴產生的 是 galster。
德語形式為古高地德語 galstar 和中高地德語 (MGH) galster「歌曲、魔法」
(Konrad von Ammenhausen Schachzabelbuch 167b),在現代德語
Galsterei(巫術)和 Galsterweib(女巫)中殘存(已過時或方言化)。
從這些術語中衍生出了一些詞,例如冰島語動詞 að gala(唱歌、呼喊、叫 喊)、中古英語:galder(魔法)以及作為 nightingale 組成部分的(來自 nihtegale ),與 ġiellan 有關,而 ġiellan 是現代英語 yell 的祖先動詞。這些 字也與荷蘭語 gillen「大喊,尖叫」 同源。無論其確切含義如何,galdr 都是 北歐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用於各種目的,包括治療、保護、占卜和與靈界 的交流。
galdr 指的是一種涉及背誦或吟誦咒語或符咒的魔法形式。它是北歐文化的一 個重要方面,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前基督教時代。
豐富的北歐文化充滿了各種魔法藝術,與人們的靈性信仰深深交織在一起。
眾所周知,強大的 seeresses 和 Volva 會使用 seiðr 魔法,而符文魔法則是戰 士的領域。但有一種魔法藝術引起了很多人的興趣,那就是 galdr,一種在多 個現存資料中提到的咒語或符咒。儘管關於這項習俗留下的細節有限,但它 仍然吸引著那些想要了解維京世界神秘傳統的人。
隨著基督教傳入北歐國家,galdr 的習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壓制,但近年來, 現代北歐異教和薩滿教的信徒對它的興趣又重新燃起。galdr 的力量及其在北 歐精神中的作用仍然是一個令人著迷的謎,它繼續激發現代從業者和學者的 想像力。
galdr 可以採用多種不同的形式,包括口頭表達、歌唱和低語。每種形式都有 其獨特的屬性並用於不同的目的。
- 口語吟誦是指以正常的說話聲音朗誦咒語或符咒。這種形式通常用於簡單 的咒語或召喚保護神。
- sung galdr 涉及使用聲音來創建旋律或節奏模式。這種形式通常用於更複 雜的咒語和召喚更強大的靈魂。sung galdr 也可能使用諸如鼓或鈴之類的樂 器來增強其效果。
- 低聲吟誦是指用安靜、幾乎聽不見的聲音朗誦咒語或符咒。這種形式通常 用於需要保密的咒語或旨在影響特定的人或物體的咒語。
除了這些形式之外,galdr 的執行方式也有變化。
例如,一些修行者可能會使用特定的姿勢或手勢來增強咒語的力量。所使用 的 galdr 的具體形式取決於施法者的意圖和所施咒的目的。在北歐文化中, galdr 有多種用途,包括治療、保護、占卜和與靈界的交流。
1. 治療是 galdr 最常見的用途之一。修行者相信,透過念誦特定的咒語或符 咒,他們可以利用宇宙的治療能量,並將其引導到需要治療的人身上。
2. 保護是另一個重要目的。修行者相信,透過念誦保護咒語或符咒,他們可 以創造一個能量盾,保護自己或他人免受傷害。
3. 占卜也是 galdr 的一個重要用途。修行者會使用特定的咒語或符咒來獲取 來自靈界的訊息或洞察未來。他們經常使用符文或其他符號作為占卜實踐的 一部分。
4. 與靈界的交流也是一個重要目的。修行者相信,透過念誦特定的咒語或符 咒,他們可以打開與靈魂和神明溝通的管道,並得到他們的指導或幫助。
galdr 是一種用途廣泛且強大的魔法,在北歐文化中有著廣泛的用途。它被認 為是魔法師的必備工具,受到當時人們的高度重視。
seiðr 和 galdr 都是北歐傳統魔法,在技巧、目的和關聯上有所不同。 seiðr 涉及薩滿教實踐,例如改變意識狀態、操縱命運、占卜和治療。它通常與被 稱為 völvas 或 seiðkonur 的女性修行者有關,並且與神奧丁和女神弗蕾亞密
切相關。相較之下,galdr 更著重於使用符文、咒語和聖歌來達到預期的效果。 儘管女性也可以練習 galdr,但它通常與男性練習者有關。
seiðr 專注於存取和操縱隱藏的領域和命運的線索,而 galdr 主要關注的是利 用符文的力量及其相關的象徵意義。galdr 涉及背誦符文或詩句,通常以詩節 或歌曲的形式,以喚起特定的效果或結果。這些效果可能包括保護、治療、 個人力量增強或天氣控制。galdr 中符文和咒語的使用反映了語言、聲音和象 徵在北歐魔法實踐中的重要性。相較之下,seiðr 強調意識的改變狀態、恍惚 狀態以及與各種生物的溝通。
儘管它們之間存在差異,但它們也有一些共同點。這兩種習俗都是維京人靈 性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他們的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此外,兩者都對 北歐宇宙論、神話和象徵主義有著深刻的理解。seiðr 和 galdr 的從業者都因 其知識和能力而受到尊重,甚至可能令人畏懼。
然而,它們必須應對維京社會中圍繞魔法實踐的複雜社會動態。seiðr 和 galdr 代表了北歐傳統魔法藝術中兩個截然不同但又相互關聯的方面,認識它 們有助於更廣泛地理解維京人與超自然世界的關係。
參考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eress_(Germanic)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i%C3%B0r
https://norse-mythology.org/concepts/magic/ https://otherworldlyoracle.com/norse-magic/ https://www.thenorwegianstandard.com/article/norse-magic-divinationrunes-and-spells/
https://mythologysource.com/seidr-magic-viking-culture/
https://vikingr.org/magic-
symbols/seidr?srsltid=AfmBOoqnpjvode2cps7ha9HOMzp_mlhOD4O0Tow
ypBT1c5HwTCFAqt0U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aldr
https://surflegacy.net/galdr/
8 - 從冰島《埃達》到印度《吠陀》
盤古初開的故事相信沒有人未聽過,內容大意是,傳說在遠古時代,天地還 沒有形成,到處是一片混沌。在這一片混沌中,據說孕育著一個叫盤古氏的 人類始祖。就在某一天,盤古以自己製造的石斧,劈開了這一片混沌,破殼 而出。於是混沌分成兩部分,輕而清的部分,不斷上升,逐漸形成了藍天, 重而濁的部分,不斷下降,逐漸形成廣闊的大地。經過漫長的歲月,盤古死 去,再化身為山河萬物。
不過,其實這個故事並不是只有一個版本的。
盤古傳說大約起於東漢後期出現,到三國時廣為流傳。而上面所述盤古初開 的傳說,是來自三國時代吳人徐整所著的《三五曆記》的版本:「天地混沌 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清陽為天,濁陰為地。 盤古 死,……目為日月,髭為星辰,眉為斗樞,九竅為九州……」。
到了魏晉南北朝、唐代等,再有不同版本出現。其中明代《廣博物志》引唐 代《五運歷年紀》便有以下描述:「盤古之君,龍首蛇身,噓為風雨,吹為 雷電,開目為晝,閉目為夜。」盤古甚至初形容為「龍首蛇身」,充滿著神 話色彩。
除了不同時代有不同版本之外,也有出現來自不同地域的版本,例如盤古故 事也有印度版的。
主流觀點認為盤古神話源自印度佛教東傳,原型來自古印度創世神話梵天神 創生宇宙的故事。前 1500-前 1000 年間《梨俱吠陀》中創世神靈「阿特曼」 創造了初人‧布盧沙(或譯普魯薩),布盧沙被肢解獻祭,造出了世界:「月 亮由心意產生,太陽由兩眼產生,由咀生出天神和火,由呼吸產生了風,由
臍生出了太空,由頭出現了天,地由兩足,四方由耳。這樣造出了世界。」 布盧沙神話可能通過佛教轉述入華。
「布盧沙」的英文是“Purusha”,現在中文譯作「神我」。根據維基百科,神 我(梵語:पुरुष,puruṣa),在契經中,又稱為puṃs,另譯為原人、士夫, 為瀰漫在宇宙中的自我。最早起源於吠陀時代,隨後成為古印度的概念,數 論派以此為核心概念。佛教也受到這個思想的影響,引用這個名詞,用到其 教義探討中,但一般來說,佛教對這個概念持批判態度。
在梵文中, 神我有人、男人、自我及靈魂等意思。神我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 《原人歌》,是世間最初的開端。關於原人的傳說後來轉化,將神我當成生 命的核心與輪迴的主體,為古印度數論哲學的核心概念。數論派提出「神我」 與「本性」之二元論哲學,與吠檀多主義「梵我幻」一元論相抗衡,成為古 印度的主流哲學概念之一。在數論派思想中,神我是不朽的精神。
佛教批駁神我論,但有限度採納了本性論的內容,包括如來藏等概念,都被 認為與神我的概念有相近之處。
《原人歌》(梵語:puruṣasūkta,Purusha Sukta),在《梨俱吠陀》10.90 的一首聖詩,獻給原人(Purusha),宇宙的開端。
呂思勉認為《五運歷年記》和《三五歷記》為象教東來後,雜糅彼外道之說 而成。高木敏雄也在《比較神話學》提出盤古為吠陀神話中原初巨人布盧沙 之說。屠孝實提出,盤古傳說來源於印度的原初巨人化生萬物。盤古與梵古 漢語音相近,何新指出《摩奴法典》中的梵天,中文也譯作「盤古」。葉舒 憲在《中國神話哲學》中贊同了高木敏雄和呂思勉的觀點。饒宗頤認為婆羅 門經典,雖未譯為漢語,然初期來華僧徒,多屬婆羅門種姓,通曉吠陀,因 此印度神話完全可以通過東渡的僧人轉述而為中土人士所知悉。
然而,還有一件事是很多學者都不知道的,就是盤古除了印度版以外,還有 冰島版。
冰島的《埃達》(Eddas)告訴我們,眾神殺死了原始巨人尤彌爾(Ymir), 用他的腦子變成了雲,用他的頭骨變成了天空,用他的肉變成了大地,用他
的血液變成了大海,用他的骨頭變成了山脈,用他的頭髮變成了樹木。
根據維基資料,尤彌爾(Ymir),又名奧爾蓋爾米爾(Aurgelmir)是北歐神
話中所有巨人的始祖,尤彌爾和母牛歐德姆布拉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生物。
尤彌爾在《詩體埃達》、13世紀時由斯諾里 斯蒂德呂松(Snorri Sturluson,
1178或1179年 1241年9月23日)撰寫的《散文埃達》(Prose Edda)以及在 一些詩人的詩歌中都有被記錄。
《詩體埃特》(Poetic Edda)中提到,尤彌爾是在被稱為埃利伐加爾的冰河 所滴下的毒液誕生,並生活在金倫加鴻溝的無草地帶。尤彌爾是雌雄同體, 他的腋下生出了一男一女,而他的雙腿生出了一個 6 個頭的巨人。後來,布 利的孫子奧丁、威利和菲從尤彌爾的肉體創造出土地,從他的血液中創造出 海洋,利用他的骨骼創造出山脈,從他的毛髮創造出樹木,從他的大腦創造 出雲彩,從他的頭骨中創造出天空,從他的眼睫毛創造出人類所居住的中土。
此外,詩體埃特中有一節提到,諸神以尤彌爾的血肉(或地球和海洋)賦予 了矮人生命。
《散文埃達》借鑒、補充了《詩體埃達》中的描述,並以另一個角度描寫尤 彌爾的誕生。根據《散文埃達》,歐德姆布拉和尤彌爾同樣是在水滴中生成, 歐德姆布拉用牠的奶水餵哺養尤彌爾,還指出尤彌爾被奧丁、威利和菲殺死 後,他的血液引發了一場巨大的洪水。
以上例子足以證明,在很早的時候,北歐與古印度便已經有過接觸了。
維京人確實知道如何旅行。考古學和遺傳證據表明,它們的存在範圍非常廣 泛,從加拿大和格陵蘭到亞速爾群島、土耳其、俄羅斯和伊朗。所以,他們 很有可能曾經到過印度。
挪威墳墓中發現了孤立的印度文物,這引發了人們的猜測,而一些最具冒險 精神的維京人可能已經到達這個偏遠的國家。
在此,《維京先驅報》(
The Viking Herald)探討了這些問題以及另一個有
趣的可能性:印度人在維京時代之前的許多世紀就訪問並定居在斯堪的納維 亞半島。毫無疑問,維京人已經到達了拜占庭帝國,其疆域向東延伸至美索 不達米亞和幼發拉底河。
維京人甚至組成了瓦良格衛隊(
Varangian Guard)的大部分,擔任皇帝的私 人保鑣。人們也認為,瑞典探險家英瓦爾「遠行者」(Ingvar the FarTravelled)到達了波斯的土地,那裡距離巴基斯坦邊境並不遠,而印度就在 邊境之外。 在維京人的領土上還發現了許多顯然源自印度的文物。
可以說,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赫爾戈大佛(Helgö Buddha),它是在瑞典赫
爾戈島的一次考古挖掘中發現的,從這裡乘船很快就可以到達北歐的主要貿 易定居點比爾卡(Birka)。這尊小雕像長 8.4 厘米,據信可追溯到公元 6 世
紀左右,可能是在克什米爾製作的,克什米爾如今位於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邊 境。當然,在印度附近發現的物品並不能證明北歐人曾經造訪過該地區,甚 至無法證明他們與當地人民有任何直接的互動。
然而,印度還有一群人,賈特人(Jats),他們聲稱與居住在日德蘭半島 (Jutland)(包含丹麥大陸地區的大半島)的一群挪威人是兄弟。印度賈特 人長期居住在該地區,尤其在 17 世紀反抗莫臥兒帝國時崛起。
在一些公認的鮮為人知的圈子裡,有一種理論認為,賈特人與日德蘭半島原 住民(可能是朱特人(Jutes))之間的聯繫可以追溯到前羅馬時代,當時印 歐部落居住在歐亞大陸中部的大部分地區。 一群人定居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
而其他人則進一步向東遷移到印度。印度人民與北歐人有著共同的歷史,這 種想法對許多人來說似乎有點牽強。
儘管如此,在語言學、考古學、人類學和遺傳學領域,歐洲人民和印度次大 陸人民之間存在著廣泛的聯繫。同樣,歷史學家認為北歐神話和許多其他西 方文化都源自印歐語系。有些人認為《詩體埃達》(古北歐詩集)與《吠陀 經》(古印度教經典)之間有相似之處,儘管這種觀點並未被學術界廣泛接 受。
亞薩神族(Æsir)是日耳曼多神教中主要的神族,成員包含奧丁、芙麗嘉、
霍德爾、巴德爾,和索爾。北歐神話中共有兩神族,另一個為人數較少的華 納神族。兩神族長年征戰,最後以人質交換作為條件停戰,結為同盟。
Asatru 是一種崇拜古代日耳曼和斯堪的納維亞維京人靈性和神的宗教。1970 年代,在 Sveinbjörn Beinteinsson(1924 年 7 月 4 日 - 1993 年 12 月 23 日)
和其他冰島人的努力下,該組織在冰島獲得了正式的合法地位。目前,冰島 公認的阿薩神族國家組織是 Ásatrúarfélagið。這個名字源自於兩個古北歐語 單字。它的意思是「對阿薩神族(古北歐諸神)的信仰」。
信奉 Asatru 的人被稱為 Asatruar,有時也被稱為異教徒 (Heathen)。Asatru
也被稱為 Wodanism、Wotanism(奧丁教)或日耳曼異教(Germanic paganism)。
常見的深入描述這些知識的書籍包括《薩迦》(Saga)和《埃達》(Edda)。
Asatru 是一種多神教,人們崇拜各種女神和男神。其中最著名的是索爾 (Thor)、奧丁(Odin)、弗蕾亞(Freyja)、芙麗嘉(Frigga)、弗雷 (Freyr)、提爾(Týr)、洛基(Loki)和海姆達爾(Heimdall)。
還有一種說法,據說,Asatru 與佛教的阿修羅(Asura)是有關聯的。
中國傳統是將其中的「阿」(a-)字解作「非、不、無」,這和「阿彌陀佛」 的「阿」字是同一個,a-有印歐語同源詞英文、拉丁文an-/un-/a-。對「修 羅」(-sura)詞義的解釋較多,有:「天」、「端正」、「酒」、「同類」 等等。合起來爲「非天」、「無酒」、「無端正」。非天說阿修羅「有天神 的福報卻沒有其德行」,「似天而非天」;「無酒」就是說「不飲酒」,傳 說阿修羅本用海水釀酒,因海水苦鹹,酒味不佳,阿修羅嫉妒忉利天神有美 酒佳餚,一怒之下不再飲酒;無端正就是說貌醜,佛經解為,阿修羅男性相 貌極陋,女性美貌有姿,常迷倒天人,故阿修羅常與忉利天聯姻。
現代語言學則認為,梵語 asura 一詞不是由a-(非、不)詞根組合而來,而 是和古諾斯語的æsir(即北歐神話中的阿薩神族)及阿維斯陀語的 ahura(可 見於祆教善神阿胡拉 馬茲達的名字之中)一詞為同源詞,在其他印歐語同源 詞中有大王、王公等含義;故或爲固定拼寫的單詞,本就是一類神靈的名稱。
阿修羅的漢語直譯有非天、無酒、無端正等形式,屬於六道之一,是欲界的 大力神,或是大力魔王,意思是福報似天,而德行與天神不同,心性暴躁。
阿修羅易怒好鬥,驍勇善戰,曾多次與忉利天神惡戰,但多數的阿修羅也信 奉佛法,是佛教天龍八部護法之一。佛教各派對阿修羅屬於輪迴何趣有不同 意見,有認為屬於天趣,有認為屬於鬼趣,以及別立阿修羅趣等觀點。
一般所謂的阿修羅指的是與忉利天的天人鬥爭失敗,從須彌山退居至大海的 非天之神。南傳上座部另外劃分出住在村裡或村落附近,以村民丟棄的食物
為生,與餓鬼相似的眾生,稱為墮苦處阿修羅。
一些學者,如 sko Parpola 認為,「阿修羅」一詞 可能與原始烏拉爾語和原 始日耳曼語的歷史有關。Aesir-Asura 對應關係是指吠陀梵語 Asura 與古挪威 語 Æsir 和原始烏拉爾語 * asera之間的關係,它們均表示「領主、強大的精 神、神」。Parpola 指出,這種對應關係不僅限於 Asera 和阿修羅 (Asura), 還延伸到許多平行對應關係,例如 Inmar 和因陀羅(Indra)、Sampas 和 Stambha 以及各自神話中的許多其他元素。
Inmar 烏德穆爾特人(Udmurts)的神,烏德穆爾特人是芬蘭-烏戈爾人中的 一個民族,他們說烏德穆爾特語。他們主要居住在俄羅斯烏德穆爾特共和國, 也有部分居住在韃靼斯坦共和國、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馬里埃爾共和國、 基洛夫州及彼爾姆邊疆區。因陀羅是印度教中的提婆和 Svarga 之王。他與天 空、閃電、天氣、雷聲、風暴、雨水、河流和戰爭有關。因陀羅是《梨俱吠 陀》中被提及最多的神祇。
在錯綜複雜的印度神話中,濕婆神被尊崇為具有深厚靈性和宇宙平衡能力的 神。濕婆神的性格中有許多令人著迷的方面,其中第三隻眼作為一個神秘的 象徵脫穎而出。濕婆的第三隻眼通常被稱為「智慧之眼」,具有超越物質形 態的深層意義,代表洞察力、啟蒙和轉變。
有一個關於濕婆如何打開他的第三隻眼的故事。在印度,有一位愛與慾望之 神,名叫 Kamadeva。Kama 的意思是慾望。慾望是大多數人不願意面對的 東西。您希望它周圍有一些美感,所以您讓它充滿愛。故事說,Kama 躲在 一棵樹後面,朝濕婆的心臟射了一箭。濕婆有點不安。於是他睜開第三隻眼, 一隻火眼,將 Kama 燒成了灰燼。
奧丁也可以被稱為「神聖的老師」,因為他與人類分享他神秘收集的符文知
識,並透過詩歌的草地激發我們的創造力。他可能沒有第三隻眼睛,但他為 了喝智慧之井的飲料而放棄了另一隻眼睛,留下了一隻眼睛。與濕婆一樣, 這個意象指的是神祕的知識,超越視覺的視野。透過放棄肉眼,奧丁獲得了
更強大、更敏銳的洞察力,可以洞察更深層的現實 這是一種與印度教的 增強視覺概念相似的異教概念。
印度教和歐洲異教之間還有很多共同點,如果我們看吠陀印度教,或者吠陀 經典寫成時的印度教,我們可以更好地看到其中的一些共同點。一些相似之 處包括:
1. 崇拜「天神」,例如希臘異教中的宙斯、羅馬異教中的朱庇特和北歐異教 中的托爾。在印度教中,許多不同的神可以獲得這個稱號,但我們首先想到 的是因陀羅和神明。
2. 崇拜生育女神,例如北歐異教中的弗蕾亞。Aditi 和 Devi 可能是吠陀的對 應者。
3. 崇拜太陽神和月亮神。索爾(羅馬)、索爾(北歐)、蘇爾(凱爾特)、 赫利俄斯(希臘)和蘇利耶(吠陀/印度)都是太陽神的典型例子。在大多數 神話中,主題是將太陽神描繪成乘坐戰車拉著太陽穿越天空。
4. 崇拜雷神或風暴神。Perun(斯拉夫語)、Perkunas(波羅的海語)和 Parjanya(吠陀/印度教)。
5.文明的「孿生奠基者」;人們認為兩兄弟創造了文明。羅穆盧斯與瑞摩斯 (Romulus and Remus)的神話講述了羅馬的建立故事。也稱為 Manu 和 Yama(吠陀/印度教),以及 Mannus 和 Ymir(日耳曼語)。
6. 幾乎所有早期印歐宇宙學都提到了「世界樹」,或者說宇宙中心的樹。尤 其在北歐神話中盛行,即 Yggdrasil。
7. 宗教儀式中飲用的神聖儀式飲料。在歐洲,蜂蜜酒的消費十分普遍,與 haoma(印度-伊朗)和 soma(吠陀)的消費有關。
8. 種姓制度或社會秩序的發展,主要將人們分為戰士、祭司、農民和工人。
其中還有許多其他相似之處,然而,這些是一些核心的相似之處,已被確定 為在原始印歐宗教中具有明確的根源。這導致許多新異教(或現代異教)的 信徒將印度教視為近親宗教,反之亦然。
印歐宗教具有深厚的神秘性。在所有這些傳統中都可以找到不同程度的神秘 主義和魔法形式,它們以自己的方式有所不同,以適應實踐這些習俗的人群。 例如,日耳曼異教的 galdr
系統可以被視為與《阿闥婆吠陀》中的魔法咒語 類似。因此,我認為 galdr 咒語和吠陀咒語的實踐是等效且同樣有效的。
與普遍歐洲異教相比,印度教可能更強調宇宙的循環性。印度教徒相信宇宙 不斷地被創造、保存和毀滅,而這個過程在過去已經重複了無數次,未來也 會重複無數次。在北歐神話中,諸神黃昏(Ragnarök)是預言的一系列即將
發生的事件,包括一場大戰,許多偉大的北歐神話人物將在這場大戰中滅亡; 它將引發一系列災難性的自然災害,包括世界被焚落入水下。在這些事件之 後,世界將再次崛起,變得潔淨而肥沃,倖存的神和回歸的神將會相遇,世 界將由兩個人類倖存者 Líf 和 Lífþrasir 重建。諸神黃昏是日耳曼研究史上學術 論述和理論的主題。這個循環說法正好與印度教不謀而合。
既然維京人是一個擅長航海的民族,在古代與印度有接觸也不會是一件很奇 怪的事,最奇怪的只是,文獻竟然沒有明顯的記載。
參考自:
https://pathofthekshatriya.blogspot.com/2018/06/from-vedas-to-vikingson-relationship.html
https://www.norsemyth.org/2021/01/asatru-and-hindu-mythologyproject.html
https://wildhunt.org/2023/08/asatru-and-hinduism-art-and-practice.html
https://www.hindu-blog.com/2011/01/a-comparison-between-hindumythology-norse.html
https://www.thevikingherald.com/article/did-the-vikings-ever-reachindia/739
https://gangleri.nl/articles/32/asatru-and-hinduism/ https://slife.org/asura/
9 - 冰島異教 Ásatrú 的儀式
西元 1000 年,冰島正式基督教化,當時,冰島議會決定將基督教
(Christinity)合法定為官方宗教。在冰島語中,這一事件被稱為 kristnitaka (字面意思是「基督教的接受」)。
在西元 9 世紀和 10 世紀冰島殖民時期,最初的定居者絕大多數都是異教徒
(pagan),崇拜阿薩神族(北歐諸神)。從 980 年開始,有幾名基督教傳
教士訪問了冰島,但收效甚微;但當奧拉夫一世(Olaf Tryggvasonn,995 年-1000 年)登上挪威王位後,皈依者的數量大幅增加,兩種敵對宗教很快 分裂了挪威,並威脅到內戰。
丹麥和挪威爆發戰爭後,此事被提交至阿爾廷進行仲裁。法律發言人和異教 徒 Thorgeir Ljosvetningagodi(出生於約 940 年)提出「一法一教」,此後 洗禮和皈依基督教成為強制性規定。Ari Thorgilsson(1067/1068 – 1148 年 11
月 9 日)的《冰島人之書》(Book of Icelanders)是有關冰島基督教化過程 的最古老的本土記載,其中描述了冰島人如何通過一項交易同意皈依基督教, 即向異教徒提供一些務實的讓步,以換取異教徒皈依基督教。
從此,冰島異教 Ásatrú 便在社會上消失了。
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的幾十年裡,西方世界的基督宗教信仰不 斷減少。雖然西方世界的大多數國家在歷史上幾乎都是基督教國家,但二戰 後,已開發國家已經擁有現代世俗教育設施,並開始向後基督教、世俗、全 球化、多元文化和多元信仰的社會轉變。
雖然基督教目前是拉丁美洲、 歐洲、加拿大和美國的主要宗教,但在許多地 區,基督教正在衰落,尤其是在西歐、北美、澳洲和紐西蘭。拉丁美洲南錐
體國家中基督教信仰的衰落也導致了拉丁美洲無宗教信仰人數的增加。
在西方,至少從20世紀中葉開始,信奉基督教的人數逐漸減少。在被描述為 世俗化的過程中,「非教會靈性」比有組織的宗教更為突出。不過,這種下 降趨勢在一些國家已經出現趨於平穩的跡象,尤其是英國和美國。
1948 年,在阿姆斯特丹舉行的世界基督教聯合會第一次會議上,幾位領導人 使用了「後基督教」(Post-Christian)一詞。他們談到生活在「後基督教時 代」,教會正走向衰落。許多教會領袖和神學家對歐洲的反基督教運動感到 擔憂。
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歐洲自認是基督徒的人數從1910年的66%下降到 2010年的25%。預計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下降到15%。教會出席人數的下 降也對美國產生了影響。蓋洛普研究表明,宗教活動出席率從 1937 年的 73% 下降到 2020 年的 46%。其中包括教堂、猶太教堂和清真寺。由於年輕 一代對宗教的興趣不如老一代,預計這種下降趨勢還會繼續。巴納研究公司 (Barna Research) 的調查結果更是揭示,只有 25% 的基督徒認為自己是在 「實踐」。43%的基督徒自認為「不信教」。這無疑表明大多數「基督徒」 只是名義上的。
我們可以將周圍所見的稱為「後基督教文化」,但它不止於此。這是歷史上 的異教主義的興起,我們可以稱之為「新異教主義」(Neo-paganism)。
Ásatrú 是一種古老的挪威異教,現在已成為冰島發展最快的非基督教宗教。
1973 年,冰島重新認可了 Ásatrú,而獲得認可的歷程相當令人著迷。1972 年冬天,4位分別名叫 Sveinbjörn Beinteinsson、Jörmundur Ingi Hansen、 Dagur Þorleifsson 和 Þorsteinn Guðjónsson 的人在雷克雅未克的一家咖啡館
相遇。就在那時,他們萌生了建立民間宗教的想法。人們認為,這種宗教的 起源部分是由於當時的反文化和宗教情緒。此外,民族主義以及對招魂術和 精靈的興趣為 Ásatrú 的復興創造了近乎完美的環境。
Sveinbjörn Beinteinsson 後來成為重新出現的 Ásatrú 教派的首任大祭司,他
認為該宗教是基於對土地中隱藏力量的信仰。他也認為冰島人渴望擁有自己 的宗教,他們應該像支持外來宗教一樣支持自己的宗教。從許多方面來說, Ásatrú 是工業化文明負面影響開始顯現的時代一場回歸自然的運動。
Ásatrú 組織的設置是,它有一名大祭司,稱為 Allsherjargoði 或「萬物的
Goði」,還有 10 名 Goðar,他們是負責監督該國不同地理區域教會的祭司。 該宗教的第二高職位是 Kjalnesingagoði,即「Kjalarnesþing 的 Goði」。
Goði 可以主持所有宗教儀式,包括婚禮、葬禮和 blót。
到目前為止,已有4位 Allsherjargoðar 或大祭司。如前所述,Sveinbjörn
Beinteinsson 是第一個。一開始,該組織就抱持著雄心壯志,並制定了一些 相當大的目標。他們的目標包括建造一座寺廟和一塊墓地。然而,由於會員 數增長緩慢,熱情逐漸消退。從1973年到1985年,其成員僅增加了16個。幸
運的是,到 1992 年,會員人數已增至 119 人。
組織名稱是 Ásatrúarfélagið,意思是「Ásatrú 團契」。Ásatrú 的意思是阿薩 神族的信仰。阿薩神族(Æsir)是一群神,其中包括奧丁(Odin)、芙麗嘉 (Frigg)、索爾(Thor)、巴德爾(Baldur)和提爾(Týr)。
既然我們現在正是身處一個異教復興的新時代,若然不對這個如此重要的北 歐異教認識一下,實在太說不過去。
Ásatrúarfélagið 由一位大祭司來領導,而祭司的主要任務就是舉行儀式,儀
式是異教的最重要部分,而且背後都有很深層的意義。既然異教是古老傳統, 文獻自然是自古以來已經存在,教義亦是早已具備,不可能由現代人重新創 作,一切都是現成的,故此,這方面沒有甚麼需要操心。所以,這個異教組 織的成員真正要做的事,就是恢復已經停止進行的古老儀式。 Ásatrúarfélagið 舉行的中心儀式是公共 blót 盛宴。儀式開始時,一位祭司會 依照一定的儀式主持儀式,並宣布所有在場人員休戰(truce)。接下來是朗 誦或吟誦《詩體埃達》(Poetic Edda)中的詩句。接下來,傳遞一個酒號, 參與者向神靈、亡靈和祖先敬酒。提供酒水。儀式的初始部分通常在戶外進 行,之後是集體宴會,通常在室內進行。宴會上通常伴隨著音樂表演或其他 形式的娛樂。
在運動的早期,有人詢問創始人是否在 blót 期間進行過動物屠宰儀式。普遍 的反應是,雖然這在道德上沒有問題,但卻不切實際。Sveinbjörn
Beinteinsson 評論:
不,原因很簡單,我們不想被打擾。直接取得屍體要容易得多,所以我們就 這麼做了。在早期,由於人們無法儲存肉類,所以就地屠宰動物是很常見的。
但在現代情況下,這完全沒有必要,而且太麻煩。
儘管如此,在第一次公開展出期間,「一位富有同情心的視覺藝術家帶來了 一隻活公雞,並在廚房裡將其斬首,當時正在烹製羊肉」。
Ásatrúarfélagið 此後表示,它拒絕使用 Ásatrú 作為動物祭祀以及軍國主義和 至上意識形態的辯護。
4 個主要的 blót 是冬至日的 Jólablót(“Yule blót”)、夏至的 Sigurblót (“Victory blót”)、夏至日的 Sumarblót(“Summer blót”)、以及冬季第一 天的 Veturnáttablót(「冬夜 blót」)。該組織還在各種場合舉辦 Þorrablót
和個人 goðar 舉辦的當地 blot。
其他儀式包括命名儀式、siðfesta(成年儀式)、婚禮和葬禮。第一次Ásatrú
命名儀式於 1973 年 11 月舉行。Sveinbjörn Beinteinsson 於 1977 年 8 月舉行 了第一次 Ásatrú 婚禮,與 Dagur Þorleifsson 和 Ingibjörg Hjartardóttir 結婚。
自 1999 年以來,該組織擁有自己的墓地,並舉行了多場埋葬儀式。
作為 Jólablót 的一部分,孩子們點燃蠟燭來慶祝太陽的重生。該組織斷斷續 續地開辦著一所主日學校和一個青年團體。
關於 blót 的真正意思,根據維基資料,動詞形式見於古挪威語:blóta(「崇 拜;犧牲」),哥德語:blotan(「侍奉(上帝);崇拜」;(透過犧牲)
表示尊敬),古英語:blōtan(「犧牲」)和古高地德語:blōzan。此動詞 的原始日耳曼語形式可重構為強動詞* blōtanan或* blōtan ,意為「犧牲」。
名詞形式出現在古英語:blót 和 ge-blót(「犧牲」),以及古挪威語:blót (「犧牲;崇拜」)。此名詞的原始日耳曼語形式可以類似地重構為* blōtan。 類似且相關的形式可以重建為* blōtan,源自古高地德語:bluostar(「犧 牲」)和哥德語:blostreis ,後者是 guþ-blostreis(「上帝的崇拜者」)的 組成部分。Blót 也可用於表示一般的「偶像崇拜」、「偶像」(常為 blœti
形式)或在基督教時代由於對異教的負面看法而比喻為「詛咒」或「咒罵」。
有人提出,共享的日耳曼語詞根與* blōtan(「吹;開花;綻放」)有關,而 後者又與* blōđan(「血」)有關。有人進一步提出將其與拉丁語 flamenco (「祭司」)聯繫起來,儘管有人認為,這種說法的有效性取決於 flamenco 的確切詞根,而因為無法確定。
blót(古挪威語和古英語)或 geblōt(古英語)是日耳曼異教的宗教儀式,
其中心思想是殺死動物並將其獻給特定的生物,通常隨後大家一起烹飪和食 用其肉。古挪威文獻將其描述為古北歐宗教,與生活的許多方面密切相關。
大型 blót 儀式通常在禮堂舉行,由當地統治者組織,他們被期望代表人民進 行這項儀式。blót 是統治者合法性的核心,拒絕保持 blót 的基督徒統治者有 時會被更願意接受的人取代,並被趕出該國。規模較小的家庭團體有時由女 性領導。除了加強統治菁英的合法性之外,舉行 blót 通常是為了確保土地肥 沃、五穀豐登和和平,儘管也有記錄表明舉行 blót 是為了占卜或在法律事務 中取得預期結果。
基督教建立後,blót 經常被定為應受懲罰的罪行,正如早期日耳曼法典中所 見,而接受崇拜和祭祀的人通常被等同於惡魔。儘管如此,這種做法的某些 方面可能融入了當地的基督教文化並延續到現代。有意識地表演 blót 也在現 代時期復興,成為現代異教徒實踐的一部分。
在13世紀冰島寫下的神話詩中,神靈有時會互相握住 blót。女神弗蕾亞
(Freyja)向托爾獻祭,以便托爾答應她的請求,與某個女巨人友好相處,儘 管托爾與巨人結下了深仇大恨。奧丁神強調「hóf」(「中庸」
(moderation))和互惠的道德準則,並警告他的追隨者「與其犧牲太多,
不如不祈禱:一份禮物總是需要另一份禮物」。
儀式的根源是儀式的執行者和接受者之間的相互關係的具體化;建立並維持 一個贈送週期,根據奧丁的說法,「如果友誼持續良好,相互贈予和接受的 人將成為最長久的朋友。」
單字 blót(「祭祀」)和成對的動詞 blóta(「犧牲」)可能有「加強(神)」
的本義。透過供奉來增強神靈的力量,信徒希望獲得回報(一般或特殊的) 恩惠。
中世紀的冰島傳奇是在皈依基督教之後創作的,但提供了皈依前可能透過口 頭傳統流傳下來的詳細記述。就像印度吠陀的祭祀一樣,祭祀似乎也存在著 等級觀念,從每9年在烏普薩拉(Uppsala)舉行的大規模全國性祭祀,到 「所有雄性生物……9個頭」 包括人、馬和狗 到施瓦本人(Swabians) 的「異教祭品」,即「向他們的神 Wodan」獻上啤酒。
如今,烏普薩拉儀式的暴力已成為遙遠的歷史遺跡,現代文獻更傾向第二種 例子。最常見的祭品是酒精飲料 通常是啤酒或蜂蜜酒,通常是自釀的。 全年都會舉行 blóts 作為年度儀式的一部分,以慶祝人生大事和滿足社區的需 要。
Ásatrúarfélagið 中另一種常見的儀式是 sumbel,也拼作 symbel,這是一種 向神靈敬酒的飲酒儀式。sumbel 通常發生在 blót 之後。
在美國,sumbel 通常是用角形酒杯裝滿蜂蜜酒,在聚集的參與者之間傳遞, 他們要么直接飲用,要么倒入一些到自己的酒器中飲用。在此過程中,人們 舉杯敬酒,並向神靈、英雄和祖先表達口頭敬意。然後,人們可能會發誓和 誇耀(對未來行動的承諾),由於 sumbel 儀式的神聖背景,這兩者都對說 話者俱有約束力。
專家 Jennifer Snook 認為,sumbel 具有很強的社會角色,代表著異教徒社區 內的「一場政治遊戲、社交遊戲,鞏固和平與友誼的紐帶,以及建立新的關 係的遊戲」。在她的民族誌研究中,Murphy Pizza 觀察到了 2006 年在明尼 蘇達州舉行的一次 sumbel 活動的例子,該活動的目的是讓異教徒兒童參與 進來;角形酒杯裡裝的不是蜂蜜酒,而是蘋果汁,孩子們在舉杯慶祝的同時, 還把蘋果的圖片貼在一張北歐神話樹中像徵的蘋果樹。
至於 sumbel 一詞的來源,根據維基資料,當今流行的觀點是,古英語
symbel、古撒克遜語 symbal、sumbal(古高地德語 *sumbal)和古挪威語
sumbl 均大致翻譯為「盛宴、宴會、(社交)聚會」,延續了普通日耳曼語 *sumlan「宴會研討會」(字面意思是研討會或集會)。
一些早期的學者主張該詞借用自拉丁語 symbola,但 PA Erades 反對這種派
生詞(就 OE symbel而言),他認為這些同源詞可以追溯到普通日耳曼語 * sumil或 * sumal「聚會」(在後一種情況下,後綴帶有 ablaut )。他解釋說, 日耳曼語詞幹 * sum - 最終源自原始印歐語* sṃ - 前綴,即* sem「一,一起」
的元音變換零級。這與古希臘文發展成為系動詞a的是同一個元素。
Paul Bauschatz 似乎接受了 sum,sam「一起」,但提出該詞表示以 alu “ale” 作為其第二個元素(而不是後綴)的複合詞。這將使其含義為「聚集或匯集 啤酒」。
古英語名詞通常翻譯為「盛宴」,並形成各種複合詞,如 symbel-wyn 「盛 宴的喜悅」,symbel-dæg「節日」,symbel-niht「盛宴之夜」,symbelhūs「宴會廳,客房」,symbel-tīd「盛宴」,厭倦 symbel-ig「盛宴」等。
還有一個派生動詞 symblian 或 symblan,意為「盛宴,狂歡,享受」。不要 混淆的是無關的同音符號 symbel,symble 的意思是「總是,永遠」。
關於 symbel 的描述保存在盎格魯-撒克遜人的《貝奧武夫》(Beowulf,古英 語:Bēowulf)(第 489-675 行和第 1491-1500 行)、《十字架之夢》(The Dream of the Rood)(第 141 行)和《朱迪思》(Judith)(第15 行)、古 撒克遜語的 Heliand(第 3339 行)和古挪威語的 Lokasenna(第 8 節)以及 其他埃達和薩迦文本,例如 Heimskringla 中關於八字鬍斯文(Sweyn
Forkbeard,960年 1014年2月3日)國王舉行的葬禮麥芽酒的記述,或 Fagrskinna 中的記述。
1976 年,Paul C. Bauschatz 提出,該術語反映了一種異教儀式,在「早期日 耳曼人的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宗教意義」。
英雄時代的偉大形象之一,就是英雄們圍坐在桌旁,喝著蜂蜜酒,誇耀自己 的豐功偉績,並發誓將來要成就更大的偉業。這就是像徵,我們今天仍在進 行的一種儀式,透過這種儀式,我們尊敬我們的神,召喚過去的力量,並加 強我們彼此之間的連結。當慶祝某位特定的神靈時,信徒們會在 blót 中分享 一杯蜂蜜酒。人們在 symbola 中傳遞號角,以表達他們的祈禱和誓言,並歡 迎英雄和祖先加入他們的行列。
blót 與 symbola 就是向阿薩神族的諸神致敬的方式,在 Ásatrú 中,這是非 常神聖事情。今後這類活動將會在社會中越來越流行。
參考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3%81satr%C3%BAarf%C3%A9lagi%C3%B0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l%C3%B3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ymbel
https://thetroth.org/resources/rituals/
https://thetroth.org/resource/norse-pagan-house-blessing-asatru-rituals/ https://norse.mythologyworldwide.com/the-valkyries-role-in-norse-ritualsand-ceremonies/
https://www.norsemyth.org/2022/05/and-all-generous-earth-asatruritual.html
https://www.norsemyth.org/2022/07/and-all-generous-earth-asatruritual.html
https://wildhunt.org/2018/04/asatru-ritual-and-climate-change-ethicspart-one.html
https://wildhunt.org/2018/05/column-asatru-ritual-and-climate-changeethics-part-two.html
東漢末年政局不穩,外戚專政,宦官專權,對西羌戰爭持續數十年,花費巨 大,徭役兵役繁重。加之土地兼併現象嚴重,民不聊生。加之古代社會,人 民皆有宗教信仰,張角趁此機會,以自身的醫術結合奇書《太平要術》上的 內容,救助人民,又大力宣傳「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 吉」。張角得到了很多人民的擁護,而當下朝廷,人民則早已失去了信任。
在這種情況下,張角創立太平道,以宗教的方式籠絡人心,在貧苦農民中樹 立了威望,信眾多達數十萬。張角利用他在民眾中的威望,將青、徐、幽、 冀、荊、揚、兗、豫八州的信眾分為三十六方;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人; 每方設一渠帥,由他統一指揮,為大規模的起義做好了準備,意圖推翻漢朝, 並建立由黃巾軍統治的的新天下。
張角(? 184 年)東漢末河北巨鹿(今河北平鄉)人。信奉黃老道。據《後 漢書 靈帝記》、《後漢書 皇甫嵩傳》,常以符水為人治病。宣揚《太平經》, 自稱「大賢良師」,與弟張寶、張梁在民間秘密傳教。十餘年間,信徒多達 數十萬人。中平元年(184 年)以頭裹黃巾為標誌,自稱「天公將軍」,發動 黃巾起義,不久病故。
黃巾軍的起義,讓曹操、公孫瓚、袁紹、董卓、劉備、孔融、陶謙、劉表、 王匡、張邈、孫堅等軍閥迅速崛起。可謂牽連巨大。
道教本來是一個與世無爭的信仰,崇尚無為、順其自然,主張守柔若强,就 像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可是,宗教本身是一件十分有利用價值的工具,通過宗教名義來聚眾,往往 可以掛羊頭賣狗肉,在政治上,宗教的影響力非常巨大而且深遠。
Alexander "Gamlinginn" Jerome 是一位 Troth 長老和異教徒領袖,於 2017 年加入了祖先會。Troth 是一個信奉異教 Ásatrú 的組織。Gamlinginn 在
《MOUNTAIN THUNDER》雜誌 1993 年春季第 8 期發表了一篇題為《種族
與宗教》(Race & Religion)的文章,他指出:
「Ásatrú 不是種族主義宗教。任何想成為 Ásatrú 的人都應該成為 Ásatrú。
『任何人』這個字的意思就是:任何人 不論種族、膚色、民族、國籍、 語言、性取向或其他分歧標準。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更不 用說多民族的世界)。隨著 Ásatrú 的進步,它將不可避免地越來越成為一個 多民族的宗教。 」
「但不幸的是,有些人似乎認為 Ásatrú 是一種種族主義宗教。為什麼?可能 是因為 Ásatrú 中有一些種族主義者,其中一些人試圖利用 Ásatrú 作為其種
族主義觀點的幌子,聲稱 Ásatrú 是一種純粹的『北歐』宗教,只對『純種雅 利安』血統的人開放。然而,少數種族主義者的存在並不意味著 Ásatrú 是一 個種族主義宗教。幾乎每種宗教都曾有過一些種族主義者。例如在斯里蘭卡, 有些佛教徒非常種族主義,最近他們甚至殺害了該國的少數民族泰米爾人, 但這並不意味著佛教就是種族主義宗教。」
「有些人認為 Ásatrú 是種族主義宗教的另一個原因是對 Ásatrú 的『斯堪的 納維亞聯繫』的混淆和誤解。事實是,阿薩神族和華納神族在北歐的歷史比 在其他地方要悠久,因此我們從那裡了解他們。這就是我們使用古北歐語名 稱來稱呼神靈和其他術語,並對前基督教斯堪的納維亞如此感興趣的原因。
對於北歐血統的人來說,尋找自己的文化根源是可以的,但沒有一個民族 『擁有』阿斯嘉特(Asgard)的眾神。」
同時,Gamlinginn 還引用了宗教文獻作為證據。
「《散文埃達》中有一段關於奧丁眾多名字的文字:」
「“Þá segir Hárr: "Mikil skynsemi er at rifja þat vandliga upp, en þó er þér
þat skjótast at segja, at flest heiti hafa verit gefin af þeim atburð, at svá margar sem eru greinir tungnanna í veröldinni, þá þykkjast allar þjóðir
þurfa at breyta nafni hans til sinnar tungu til ákalls ok bæna fyrir sjálfum sér.”」
「至高者說:『要涵蓋所有這些名字,需要大量的知識,但可以很快地說, 這些名字的大多數被賦予,是因為世界上許多講不同語言的國家,都想將祂 的名字改成自己的語言,以便自己向祂祈禱和稱呼他。』」
這段引文足以說明,Ásatrú 信仰是不分種族的。
另外,新聞媒體 Inside Edition 在 2023年8月30日刋登了一篇題為《阿薩利教 內部反對白人至上主義者對其宗教的吸收》(Inside Asatruism's Fight Against the Co-Opting of Their Religion by White Supremacists)的報導。 以下是節錄:
「冰島異教協會大酋長 Hilmar Örn Hilmarsson 向《內幕版數字版》(Inside Edition Digital)表示,仇恨團體濫用他的宗教是『出於無知』,他對此已經 忍無可忍。『我會禮貌地回答‘滾開’。』」
「冰島已有一千多年沒有建造異教寺廟了,但人們對古代北歐諸神的信仰依 然盛行。如今,Ásatrú 是該國僅次於基督教的第二大宗教,吸引了那些希望 回歸本源並按照他們所謂的舊信仰進行禮拜的人們。」
「冰島異教協會大酋長 Hilmar Örn Hilmarsson 自復興開始以來就一直參與
該宗教組織。他說,儘管他出生在路德教會,但他小時候就對舊信仰感到好 奇,並在 14 歲時參與了該宗教的復興。1972 年,在被稱為『夏初』的國定 假日,他創立了這一古老宗教的現代版本,並發現了這些信仰。 」
「根據《冰島雜誌》(Iceland Magazine)報道,該宗教一直是冰島定居者 的主要信仰體系,直到公元 1000 年,受歐洲影響,基督教成為冰島的官方宗 教,以避免國家分裂。 」
「他告訴《內幕版數字版》:『這是關於如何成為一名好客人,如何成為一 名好旅行者以及如何接受人們的想法。』『一切都關乎如何相處、如何和諧 共處 和平共處。』」
「Hilmarsson 說,大多數新信徒都是在了解該組織的計畫或觀看其儀式後加 入的,他們歡迎各種信仰和背景的人們來了解更多資訊。Hilmarsson 說: 『它是開放的、包容的,不排除任何東西。』『我們只是邀請所有人加 入。』」
「當被南方貧困法律中心定性為極端主義組織的 Ásatrú 民間大會等知名組織 開始利用他們的語言、信仰和符號來為不同的白人民族主義運動提供動力時, 他們感到不安,這種說法還不足以表達他們的不安。」
「『很明顯,無論有意或無意,他們都在曲解舊信仰,』Hilmarsson 說。
『這和我們真正的信仰大相徑庭。[舊信仰]從來就與種族無關,也從來與出身 無關。所以,這種至上主義與舊信仰完全格格不入。』」
「AFA 在給《內幕版數字版》的聲明中表示,『我們不是、也從來不是一個
仇恨團體」。它將自己歸類為「傳統和社會保守的團體』。」
AFA 全稱是 Asatru Folk Assembly,以中文直譯則是「阿薩神族民間集會」。
根據維基百科資料,阿薩神族民間大會(AFA)是一個白人民族主義國際阿
薩神族組織,由 Stephen A. McNallen 於 1994 年創立。該大會的許多教義受
到大多數異教徒的嚴厲批評,這些教義是基於種族的,大會稱這種方法為 「民間主義的」。總部曾位於加州格拉斯谷,在世界各地設有分會,是被認 定為501(c) 非營利宗教組織。
南方貧困法律中心(Southern Poverty Law Center,縮寫 SPLC),是一個美
國的非盈利民權組織,反對白人優越主義,並為那些遭仇恨團體迫害的受害 者做法律代理,獲得一系列成功。
根據南方貧困法律中心的網頁介紹,AFA 最初於 1969 年以維京兄弟會的名
稱成立,歷經數次更迭,如今已成為美國最大的新民族主義仇恨組織。
AFA 由 Stephen McNallen 在北加州創立,2021 年已在美國擁有 24 個分會
(或分支機構),並在世界各地擁有眾多分會。AFA 的成員堅信,只有祖先 來自北歐地區的人,或者更具體地說,白人,才能信奉前基督教時期的北歐 和日耳曼宗教。
儘管 AFA 領導層經常以「文化保護」的論調來掩蓋該組織的偏執觀點,但該 組織網站上的「宗旨宣言」卻與這些精心策劃的主張相悖,其聲明如下: 「如果歐洲族裔不復存在,阿薩神族也將不復存在。讓我們明確表示我們所 說的歐洲族裔指的是白人。」的意識形態與更廣泛的極右翼意識形態聯繫起 來。
McNallen 創造的「元遺傳學」(metagenetics)一詞很大程度上依賴卡爾 榮 格(Carl Jung,1875年7月26日 1961年6月6日)博士的「集體無意識」概 念。榮格認為,人類繼承了一種無意識的心理,這種心理是由祖先的形象和 經驗所建構出來的。McNallen 根據榮格的著作推斷,這種遺傳的「原始…傾 向和潛力庫」將人的思想、身體和精神與祖先聯繫起來。因此,他聲稱北歐 古代區域文化與其後代的基因組成、宗教信仰體系和文化結構有著跨越幾個 世紀的聯繫。McNallen 將這種錯誤的聯繫稱為「生物親屬關係」,它是一種 偽科學,在歷史上曾被用來為許多民族中心主義、種族主義和階級主義的言 論辯護。1920 年代和 1930 年代美國和德國的優生運動就是「生物決定論」 被用來為政府批准的暴行辯護的一個例子。
「元遺傳學」的種族中心主義信念是 AFA 概念化和發展軌跡的基礎。幾頁之 後,在同一期的《符文石》(The Runestone)中,McNallen 詳細介紹了該 組織的宗旨宣言。《獨立宣言》的第十二條宗旨是向「我們的祖先、我們自 己和我們的後代」做出承諾,其核心是「保護北方人民的文化和生物特徵, 奧丁教(Odinism)就是從他們的靈魂中誕生的」。
隨著 AFA 成員網絡的擴大,該組織在更廣泛的新民族主義社區中的工作和關 係也在擴大。1993 年,Else Christensen 因毒品走私指控入獄後,AFA 開始 為她伸張正義。據《血之神:異教復興和白人分離主義》(Gods of the Blood: The Pagan Revival and White Separatism)一書的作者 Mattias
Gardell 稱,Christensen 信奉「一種更具政治性和種族性的(民間宗教), 具有明顯的國家社會主義影響」。
除了經常更新 Christensen 被監禁的情況以及 1997 年 10 月出獄後即將被驅 逐回加拿大的情況外,McNallen 還帶頭通過出售 T 恤和海報為她的辯護基金 籌集資金。他也負責了她幾年的監獄外展工作。由於缺乏領導力以及與涉嫌 剝削囚犯的多次互動,他最終不得不在 1998 年春季停止該計劃。
同樣在 20 世紀 90 年代末,AFA 歷史上最令人興奮、最持久的事件之一開始 展開。1996年7月28日,在美國華盛頓州肯納威克市(Kennewick)的哥倫比 亞河畔發現了史前人類的骨骼遺骸。肯納威克人的初步人類學研究表明,該 人的頭骨與高加索人種的遺骸有些相似。高加索人種是一個過時的術語,指 的是來自歐洲、北非以及西亞、中亞和南亞的智人群體的相似表型。
McNallen 抓住了「高加索人種」這個術語,錯誤地將其與同樣過時的術語 「高加索人」聯繫起來,從而得出結論,認為肯納威克人是白人歐洲人。
McNallen 在 1996 年秋冬版《符文石》上發表了他關於肯納威克人的第一篇 文章,文章中他聲稱,最早穿越白令陸橋的人類表現出「明顯的高加索人種 特徵,他們可能是原始印第安人種族滅絕的受害者」。
在發現這些骨頭後不久,一些團體之間發生了爭議,其中包括希望進一步研 究這些遺骸的科學家;以當地烏馬蒂拉民族為首的美國原住民部落希望根據 1990 年的《美國原住民墳墓保護和歸還法案》( the Native American Graves Protection and Repatriation Act of 1990)獲得對這些骨頭的權利; 陸軍工程兵團在討論屍骨歸屬時沒收了這些屍骨。
為了鞏固其「白人種族滅絕」的虛假敘述,McNallen 試圖將 AFA 捲入法律 糾紛。McNallen 聘請了 AFA 附屬組織沃坦家族的成員 Michael (Reinhold) Clinton 作為法律代表。Clinton 在 1998 年《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中聲稱, 「肯納威克人對印第安人構成了威脅,因為他危及了他們的道德權威,也危 及了印第安人是歐洲人之後的受害者這一論點。」
隨著肯納威克人傳奇的延續,McNallen 在《符文石碑》上發表了偽科學文章。
他試圖透過撰寫「可能居住在美國西部的長頭骨、白種人體型的整個文化」 來支持他的主張。
原來白人才是受害者,實在是天下奇聞。
AFA 可能會繼續擴大,預計「阿薩神族學院」(Asatru Academy)也將進一
步發展。其籌集的資金用於建設擬建於俄亥俄州或賓夕法尼亞州西部的 Freyshof 地產的開發可能會取得進展,近年在田納西州傑克遜縣購置的
Sigrheim 地產預計在完工後將成為焦點。AFA 領導人兼首席牧師 Matt Flavel 的「勝利永不眠」(Victory Never Sleeps)播客可能會繼續播出,而美國乃 至國際範圍內的成員人數的增長似乎也將持續下去。渡鴉民間聯盟(Raven
Folk United)似乎也越來越受到關注,並可能很快為 AFA 提供一個可行的替 代方案。
待續。
參考自:
https://grapevine.is/news/2014/08/28/pagan-chief-says-racists-co-optelements-of-asatru/
https://www.splcenter.org/resources/extremist-files/asatru-folk-assembly/ https://www.splcenter.org/resources/extremist-files/neo-volkisch/ https://www.splcenter.org/resources/reports/supreme-court-requiresprisons-give-special-consideration-racist-pagans/
https://www.insideedition.com/inside-asatruisms-fight-against-the-coopting-of-their-religion-by-white-supremacists-83137
https://www.norsemyth.org/2017/11/asatru-theology-in-atlantic.html
https://heathensagainsthate.blogspot.com/2017/08/race-religion-bygamlinginn.html
https://www.ezw-berlin.de/publikationen/lexikon/asatru-germanischeneuheiden/
11 - 續白人民族主義宗教團體 AFA
預計新民族主義團體也將繼續在網路空間活躍。例如,渡鴉民謠聯盟(Raven
Folk United)已經舉辦了幾次虛擬聚會 這種趨勢可能會持續下去。播客、 網路研討會、線上會議和講道很可能在 2025 年成為新民族主義極端分子的
持續工具。隨著新民族主義極端分子努力擴大影響力和資源,預計募款活動 (尤其是在 AFA 內部)也將加強。
新民族主義思想於 20 世紀 60 年代末在美國首次出現,並在 Stephen McNallen 和丹麥移民 Else Christensen 的幫助下於 20 世紀 70 年代初獲得發 展。1969 年,McNallen 在北加州創建了阿薩神族自由大會(Asatru Free Assembly),即現今阿薩神族民間大會(Asatru Folk Assembly)的前身。
同時,Christensen 在佛羅裡達州水晶河創立了奧丁教團契(Odinist Fellowship)。
McNallen 仍然是民俗社群的重要人物。他認為宗教和基因遺傳有著內在聯繫, 這一觀點對於「只有歐洲血統的白人才應該實踐民族主義」這一論點至關重 要。McNallen 在 1985 年的論文《元遺傳學》中斷言,「因此,我們的宗教 不是一種面向全人類的宗教,而是一種只呼喚其自身人類的宗教。」儘管他 過去偶爾會提出抗議,但他的「教條」中卻充斥著有害的遺傳觀念。
儘管 McNallen 有明顯的種族主義思想,但一些新民族主義同時代人卻批評 他是種族叛徒,因為他們認為他未能始終如一地支持白人至上主義。這些批 評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 David 和 Katja Lane。1990 年代,這對夫婦與 Ron McVan 一起創立了另一個重要的民謠樂隊 Wotansvolk。
David Lane 是新納粹恐怖組織「秩序」 (The Order) 的成員,該組織於 1984 年發起了一場仇恨運動,其中包括謀殺、猶太教堂爆炸案、偽造和一系列搶
劫,從而聲名鵲起。Lane 被認為是「14 個字」口號和「88 條戒律」的作者,
這是一系列白人民族主義信條,許多民謠信徒用它們來指導他們的人生選擇。
Lane 在自己的著作中比 McNallen 更加直白,他認為「白種人不能與其他種 族分享神、宗教、技術、食物、女人、領土或任何有價值的東西」,他所設 想的部落、民族中心主義、沃坦主義(Wotanist)社會只有在經歷一段壓迫 性的獨裁統治之後才能實現。
近年,McNallen 不再偽裝,特別是在一個關於種族的影片獨白中,他逐字引 用了 Lane 的「14 個字」。McNallen 於2017年在 Alt-Right.com 網站上發表 了一篇題為《我對種族的真實看法》(What I Really Think About Race)的 文章,文中他表示:「我們需要改變我們的態度。我們需要說 『我要捍衛我 的種族。』我將為我的種族而戰,主要透過言語和思想,但如果有必要,我 也會以更實際的方式進行戰鬥。 」
同樣,在南方貧困法律中心於 2018 年將 AFA 列為仇恨團體後,為了證明
AFA 的觀點,Matt Flavel 為該團體辯護,向《 上訴民主黨報》(Appeal-
Democrat)描述其為「民間宗教,而不是普世宗教」。他繼續說道,「因此, 我們相信每個民族都有權利擁有自己的信仰和神靈。」
另外,一則來自南方貧困法律中心(Southern Poverty Law Center,縮寫
SPLC)在2009年8月21日刊登的一則標題為「最高法院要求監獄對種族主義 異教徒給予特殊照顧」(Supreme Court Requires Prisons Give Special Consideration to Racist Pagans)的報導中指出,全國各地的懲教官員都在 努力應對法院裁決,該裁決包容了有時帶有種族主義色彩的奧丁教 (Odinism)。
每個月,Laurel Owen 都會離開她在阿肯色州的家,開車前往遠在德克薩斯 州和肯塔基州的監獄,在那裡她負責向囚犯傳授一種被稱為奧丁教或阿薩神
族的北歐異教儀式,並獲得報酬。Owen 是奧丁儀式監獄事務局支持組織的 負責人,她說,她遇到的許多囚犯都因自己的信仰而遭受苦難。她寫道: 「你在裡面遇到的大多數人都曾在獄中待過一段時間,並被貼上安全威脅的 標籤,僅僅因為他們是奧丁教徒。」「他們為了成為自己而奮鬥。」
正如 Owen 和其他獄外信徒所信奉的那樣,奧丁教是一種溫和的異教形式, 對他人寬容,親近大自然。然而,在高牆背後,它可能會呈現出更險惡的面 貌,許多監獄長長期以來一直將奧丁教視為白人至上主義監獄團伙的宗教分 支。儘管如此,美國最高法院還是裁定,奧丁教導囚犯享有監獄必須承認的 某些權利。因此,雖然10年前像 Owen
這樣的異教志願者會被視為怪人,或 者在最壞的情況下被視為幫派聯絡人,但如今的奧丁教囚犯可以在囚服下佩 戴雷神之鎚吊墜,並請求外部領導人探視。
2005 年,最高法院的一項裁決涉及一群信奉撒旦教、奧丁教和白人至上主義 的耶穌基督基督教會囚犯提起的訴訟,其中包括一些因種族殺戮而服刑的人。
法官裁定監獄必須適應這些不尋常的信仰。4年後,在經歷了數起囚犯訴訟之 後,目前已有超過 15 所州立監獄招募非囚犯的奧丁教徒來製定政策、編寫儀 式腳本並在獄中主持儀式。伴隨著這股新的宗教權利浪潮而來的是大量訴訟, 有的囚犯試圖在牢房裡建造火坑,有的被定罪的仇恨犯罪者加入集體訴訟, 要求在 60 個奧丁節假期休假,還有的白人至上主義者要求獲得閱讀鼓勵信徒 發動種族淨化戰爭的文學作品的權利。隨著像 Owen 這樣經過安全審查、不 帶種族歧視的 Ásatrú 志工湧入監獄系統,他們面臨著監獄牧師的懷疑,以及 在囚犯中具有影響力的、更為成熟的種族主義奧丁教團體的競爭。
Ásatrú 和奧丁教自 1920 世紀 80 年代中期以來就擁有囚犯信徒。 (在信徒 中,Ásatrú 有時與奧丁教互換使用,有時它指的是一個崇拜不同神族的冰島 教派。)雖然一些囚犯已經接受了非種族的 Ásatrú 信仰,其戰士精神在敵對 環境中對他們產生影響,但白人民族主義囚犯從 20 世紀 90 年代初的種族主
義右翼亞文化中引入了北歐種族異教信仰。
2005 年美國最高法院的卡特訴威爾金森案(Cutter v. Wilkinson)為這兩類
囚犯提供了推動力,該案由被監禁的 Ásatrú 教徒、撒旦教徒、威卡教徒和雅 利安民族教會信徒提起,他們尋求集體禮拜、佩戴宗教徽章和閱讀其信仰文 學的權利。俄亥俄州一所監獄拒絕了他們的請求,說他們的宗教只是幫派活 動的幌子。囚犯們於 2000 年提起了最初的訴訟,就在幾個月前,美國總統 比爾·克林頓(Bill Clinton)剛剛簽署了《宗教土地使用和機構化人員法案》
(the Religious Land Use and Institutionalized Persons Act)(RLUIPA), 該法案對限制宗教表達的監獄進行了嚴格的法律審查。
然而,俄亥俄州囚犯的暴力和種族主義令人如此反感,以至於 2005 年,喬 治·布殊(George W. Bush)總統領導下的司法部(原本支持 RLUIPA)敦促
法院就同一問題另行審理案件。俄亥俄州總檢察長在一份簡報中敦促法院允 許限制奧丁教活動,他指出,一起訴訟的原告「因密謀炸毀審理種族隔離案 件的法官女兒就讀的學校而被定罪」,而第二起訴訟中的大多數原告「都有 與監獄幫派有聯繫的記錄,包括雅利安兄弟會、三 K 黨和光頭黨組織」,並 且「其中有幾起涉及種族主義謀殺或攻擊,其中一些是自本案開始以來就發 生的。」
儘管如此,最高法院還是做出了有利於囚犯的裁決,指出十多年來,聯邦監 獄局「一直按照與 RLUIPA 相同的嚴格審查標準管理著全國最大的懲教系統, 而沒有損害監獄安全、公共安全或其他囚犯的憲法權利。」
自從該裁決以來,印第安納州、密西根州和德克薩斯州的監獄系統已經與奧 丁教囚犯達成了訴訟和解,並重新制定了宗教政策,但阿拉巴馬州、緬因州、 蒙大拿州、俄勒岡州、猶他州和維珍尼亞州的囚犯提起的類似訴訟已被州法 院駁回。
根據最新統計,已有 15 個州允許某種形式的集體 Ásatrú 或奧丁教崇拜。
2007 年,猶他州一名囚犯因被剝奪了在 Ásatrú 儀式上使用祭壇布和用牛角 喝蜂蜜酒的權利而起訴,並在一份宣誓書中要求賠償損失。一名獄友表示: 「我去過的每所監獄都有 Ásatrú/奧丁教計畫。在科羅拉多州被聯邦拘留期間, 我們贏得了一項聯邦法律訴訟,並獲得了與美洲原住民類似的戶外區域。我 們的擔保人實際上是該監獄的獄警。」
並非所有懲教人員都對奧丁教如此同情。美國國家幫派犯罪研究中心在 2004 年的一份報告中對 49 個州的監獄官員進行了調查,發現奧丁教 徒、 Ásatrú 和沃坦斯沃克(Wotansvolk)教徒是「當今向美國監獄囚犯傳教 的最常見的白人種族主義極端宗教前線組織」。
維珍尼亞州的 Michael Lenz 案是監獄中奧丁教失控的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例 子,他自稱是 Ásatrú 的大祭司。2000 年,他和 5 名 Ásatrú 囚犯聚集在一個 臨時搭建的祭壇周圍,舉行「祭祀儀式」,信徒們向神靈獻上食物和飲料。
正如 Lenz 後來作證的那樣,他確信囚犯 Brent Parker 並沒有認真對待這個 儀式,必須以死來保護眾神的榮譽。Lenz 和另一名囚犯 Jeffrey Remington 用一把臨時刀刺了 Parker 68 刀。Lenz 於 2006 年因謀殺罪被處決;
Remington 於 2004 年在死囚牢房中自殺。
雖然說是宗教團體,但是在行事作風上的毒辣程,甚至比黑幫有過之而無不 及。更重要的是,它的勢力正在不斷地壯大。
有一點各位不得不留意,AFA 是一個極右的 Ásatrú 宗教團體,雖然正在不斷 招募信眾加入,但是他們只歡迎白人,其他有色人種一律被拒諸門外。
白人至上主義對於非白人,有兩種態度,一種是要進行物理上的種族滅絶, 例如納粹黨大規模屠殺猶太人和三 K 黨的血腥暴行就是最佳例子;另一種是
進行殖民統治再加上同化政策,因為,他們覺得非白人都是低等生物,必需 要接受白人的教導,並且要由白人去管理,還要全心全意為白人效勞。
如果是後者,那就必須對他們對行精神種族滅絶。
何謂精神種族滅絶? 正如一個企業,除了有它的物質資産之外,還有其無形 資産,這些無形資産就相當於它的靈魂。
1985 年 4 月 23 日,可口可樂在紐約林肯中心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要更換 新配方。這在後來被認為是可口可樂歷史上的「營銷噩夢」,3個月不到,憤 怒的情緒在全美蔓延,抗議的人越來越多。可口可樂只好重新生產 CocaCola classic,並同時銷售 new Coke® 。
「永遠的可口可樂」(Always Coca-Cola)活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該品牌 令人印象深刻的銷售和市場份額數據就是明證。根據產業報告顯示,可口可 樂的市佔率從 20 世紀 90 年代初的 24% 反彈至 90 年代末的 43%,這一顯 著轉變主要得益於「永遠可口可樂」活動的有效性。
在此期間,消費者情緒和品牌認知指標也顯示出顯著改善。廣告研究基金會 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永遠的可口可樂」活動使消費者對可口可樂作為 「永恆」和「標誌性」品牌的認知分別提高了 28% 和 32%。該活動的成功 得到了許多業界獎項的進一步認可,包括 1994 年享有盛譽的克里奧傑出廣告 活動獎(Clio Award for Outstanding Advertising Campaign)。
「永遠的可口可樂」象徵百多年來一直沿用的傳統配方,這個配方就是可口 可樂公司的靈魂。
同樣地,一個地方的文明亦是當地民族的靈魂。在近代,西方傳教士在非洲
迫害當地人的傳統信仰,摧毁當地宗教建築及文物;在美洲和澳洲等地拐帶 原住民兒童,强迫他們放棄自身語言和宗教,培養他們成為基督徒,種種劣 行實在罄竹難書。結果,就是在精神上消滅了這些民族。
一個民族的文明就等於它的靈魂,消滅一個民族的文明的靈魂就是一種精神 上的種族滅絶。
問題是,極右的 Ásatrú 宗教團體不歡迎非白人,自然地,也不可能迫他們改 信 Ásatrú。另一方面,亦不能讓其他非白人的宗教繼續存在,因為非白人必 需要接受白人的教導,服從白人的領導,不容許有自己的一套想法。這是一 個進退兩難的局面。
然而,却正好存在着一個折衷方案,這個方案就是傳播基督教。
“除他以外,沒有救恩;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必須靠著得 救。」”(使徒行傳 4:12)
武士道精神、禪文化是大和民族的靈魂;瑜伽、冥想、吠陀經典是印度文化
的靈魂;誦讀《可蘭經》、進行體拜、宏偉壯麗的清真寺,是阿拉伯文化的 靈魂;《妥拉》、《塔木德》、猶太習俗是希伯來民族的靈魂,而儒釋道三 教的智慧,正正就是中華文化的靈魂。
若向中國人傳播基督教,就要告訴他們,所有不附合《聖經》教導的,都是 魔鬼撒旦。信主之後,但凡一看到那些所謂「偶像」,厭惡之情油然而生, 並且,必須要勤讀《聖經》,不要浪費時間讀甚麼所謂聖賢書,佛經、道藏 更是不在話下,應該快快丟進堆田區。
既然白人不能向你傳 Ásatrú,他們就唯有向你傳基督教。這就是精神種族滅
絶的真諦。
參考自:
https://grapevine.is/news/2014/08/28/pagan-chief-says-racists-co-optelements-of-asatru/
https://www.splcenter.org/resources/extremist-files/asatru-folk-assembly/ https://www.splcenter.org/resources/extremist-files/neo-volkisch/ https://www.splcenter.org/resources/reports/supreme-court-requiresprisons-give-special-consideration-racist-pagans/ https://www.insideedition.com/inside-asatruisms-fight-against-the-coopting-of-their-religion-by-white-supremacists-83137
https://www.norsemyth.org/2017/11/asatru-theology-in-atlantic.html https://heathensagainsthate.blogspot.com/2017/08/race-religion-bygamlinginn.html
https://www.ezw-berlin.de/publikationen/lexikon/asatru-germanischeneuheiden/
12- 美國異教之父 Stephen McNallen
法國作家和白人民族主義陰謀論者雷諾·加繆(Renaud Camus,1946 年 8 月
10 日 )提出了聞名的大取代理論,這是一種陰謀論,認為一個全球精英正 在與歐洲白人密謀,用非歐洲人取代他們。加繆對《大取代》的觀點被翻譯 到右派為主的網站上,並被右翼團體採納,以強化他們的白人種族滅絕陰謀 論。
大取代(Great Replacement
)理論認為,通過與「取代派」精英合謀或合作, 歐洲的白人正在人口及文化層面逐漸被非白人(特別是穆斯林)取代。取代 手段則包括大規模移民、人口增加及降低出生率。然而,主流學界並不認同 這種主張,認為其源自對移民數據的誇大解讀,而且以不科學的種族主義世 界觀為前提。
事實上,西方經濟實力早已走下坡,科技上被亞洲後來居上,白人一直以來 高高在上的位置開始被動搖。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在面臨危機時, 難免會誠惶誠恐。
其實早在加繆之前,歐美社會便出現這種心態。「大取代論」起源於 19 世紀 末,該論點認為,猶太人和一些西方菁英正在密謀用非歐洲血統的人,特別 是亞洲人和非洲人,取代美國白人和歐洲人。
這個陰謀論源於一系列錯誤觀念,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觀念加劇了白人的 恐懼:1892 年,英裔澳大利亞作家兼政治家查爾斯·皮爾森(Charles Pearson,1793 年 10 月 4 日 1862 年 9 月 14 日)警告說,白人「醒來後會 發現自己被推擠、被推搡,甚至可能被我們看不起的人排擠」。當時大量移 民湧入歐洲加劇了這種恐懼,並導致了「白人滅絕焦慮」。在美國,這導致 了 19 紀末和 20 世紀初針對移民的政策。
在法國,反猶太運動領袖、記者 Édouard Drumont(1844 年 5 月 3 日 -
1917 年 2 月 5 日)在 19 世紀末撰寫文章,想像猶太人將如何摧毀法國文化。
1909 年,義大利詩人、貝尼托·墨索里尼的支持者菲利波·托馬索·馬里內蒂
(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1876年12月22日 1944年12月2日)認為,
戰爭和法西斯主義是拯救世界的唯一良方。當時和現在的法西斯主義都致力 於確保白人的統治地位。
隨後出現了優生運動,這是一種錯誤的種族主義理論,支持對黑人、精神病 患者和其他邊緣群體進行強制絕育,因為他們都被視為「不適合」。
1978 年出版的《透納日記》(The Turner Diaries)是一部關於推翻美國政府 的虛構未來主義記述,進一步助長了白人民族主義思想。
總的來說,這些事件引發了一場全球運動,吸引了大量白人至上主義、仇外 主義和反移民陰謀論。這些理論在先前提到的雷諾 加繆的作品中正式編纂, 首先出現在他 2010 年出版的《純真之家》(L'Abécédaire de l'in-nocence) 一書中,並在他 2011 年出版的《大替代》一書中進行了詳細闡述。
令人震驚的是,主流保守派政客和媒體人士最近以各種形式散佈了「白人替 代者」陰謀論。例如,前霍士新聞主持人 Tucker Carlson 在離開霍士新聞之 前,曾在其黃金時段節目中400 多次宣傳各種白人替代者陰謀論。有時,這 些理論指出民主黨的黨派政治動機、移民對就業的威脅或白人出生率下降。
例如,2022 年俄亥俄州參議員、現任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 JD Vance 與許多 其他知名共和黨領導人一樣,警告移民「入侵」將「取代」選民。
一個明顯的擔憂是,當此類陰謀論被精英階層傳播、在新聞中被廣泛報導、 並成為白人至上主義團體招募的對象時,它們可能會吸引更多傾向於偏見、 犯罪和暴力的人。一小部分接觸到這種言論的人可能會因為他們的身份而採
取行動,透過對平民實施暴力來阻止所謂的取代。更令人擔憂的是,白人替 代理論將移民和少數族裔等弱勢群體當作替罪羔羊,而這些人一直是暴力的 軟目標。這種精英、思想、信徒和目標的結合表明,白人替代陰謀論構成了 一場「完美風暴」,並可能使暴力事件 例如 2022 年紐約州水牛城的槍 擊案和 2018 年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生命之樹猶太教堂的槍擊案 更加頻 繁地發生。
在這種氛圍下,阿薩神族民間大會(Asatru Folk Assembly (AFA))這樣的宗 教組織於是便應運而生。
AFA 是一個白人民族主義國際阿薩神族(Ásatrú)組織,該協會的許多教義 受到大多數異教徒的嚴厲批評,這些教義是基於種族的,大會稱這種方法為 本土運動(Völkisch,直譯:「人民運動」)。美國總部位於加州格拉斯谷, 在世界各地設有分會,是被認定為501(c)(3) 非營利宗教組織。
AFA 於 1994 年由 Stephen A. McNallen 所創立。McNallen 是美國現代異教 新宗教運動異教派的支持者,也是一名白人民族主義活動家。他創立了 AFA, 並從 1994 年至 2016 年擔任該組織的領導人,此前他也是維京兄弟會 (Viking Brotherhood)和阿薩神族自由大會(Asatrú Free Assembly)的創 始人。
McNallen 是北美現代北歐新異教的先驅倡導者,1948 年 10 月 15 日出生於 德克薩斯州布雷肯里奇。他就讀於德克薩斯州威奇托福爾斯的中西部大學, 在大學期間發現了古代北歐人的神靈,並開始認同自己祖先中的維京元素。 他最終將自己獻給了奧丁(Odin)和整體北歐諸神,儘管他只對自己和幾個 朋友保留了這個承諾。然而,在 1971-72 年冬天,當他的大學生涯即將結束 時,他出版了《符文石》(The Runestone)的第一期。此前,他曾在《Fate》 雜誌上刊登廣告,並從中整理出潛在訂閱者的名單。他從那些響應者中創立
了維京兄弟會。
McNallen 在早期獲得了政治學學位,並被任命為陸軍少尉。他在本寧堡(喬 治亞州)接受了基礎訓練,然後被分配到德國的一個部隊,並在那裡服役至 服役結束。維京兄弟會一直保持最低限度的規模,直到 1976 年他返回美國。
他定居在加利福尼亞,並開始與舊金山地區的北歐新異教徒會面。
McNallen 積極發展他對
Ásatrú(或對日耳曼神靈的忠誠)的理解,並在擔任
兄弟會積極領導後不久,將其改組為阿薩神族自由議會(Asatru Free Assembly)。1979 年,Margot Adler 出版了第一版當代社區調查《Drawing
Down the Moon》,這極大地推動了他的努力。他甚至出現在基督教傳教士
Bob Larson 的廣播節目中,進一步提高了他的全國知名度。他繼續編輯《符 文石》並編纂了一本北歐儀式書。由於感到精疲力竭,他於 1987 年解散了集 會,但他並沒有放棄自己的信仰。其他人則繼續在各種替代組織中開展大會 工作,而 McNallen 則搬到了加州北部。他獲得了教師資格證書,並在一所 初中找到了一份教授科學和數學的工作。閒暇時,他前往印度北部和緬甸, 將自己對政治和軍事衝突的觀察寫成國家雜誌的文章。
1992 年,McNallen 感到自己已經準備好在已經日益擴大的國際 Ásatrú 社區 中重新發揮領導作用。他復興了符文石並成立了一個新的聯誼團體 阿薩 神族民間集會(Asatru Folk Assembly),其模式仿照之前的阿薩神族自由集 會。他也繼續他的全球旅行,從 1993 年的非洲和波斯尼亞開始。
「我當時並沒有立刻意識到種族或民族因素的影響。我覺得很多人一開始是 參與種族政治的,後來才發現奧丁教或 Ásatrú 可能更吸引他們。我的情況恰 恰相反,我最初被宗教吸引,純粹是因為它本身的價值,直到後來,我才開 始意識到,一個人的種族和他所信仰的宗教之間存在著內在的聯繫。」
Stephen McNallen
McNallen 是一個頗為複雜的人物,因為社會上對他的評價是兩極的,他是異 教徒和更廣泛的異教徒社區中備受爭議的人物。一方面,他信奉右翼民族主 義思想,並堅持異教信仰應該只屬於北歐血統的人,這導致他遭到異教徒和 主流媒體的種族主義指責。相反,另一方面,異教運動的極右翼人士指責他 是種族叛徒,因為他反對新納粹主義並拒絕支持白人至上主義。
在 AFA 的官網中,McNallen 表示 AFA 是偉大的雅利安宗教的一部分, Ásatrú 具有許多獨特的信仰。其中一些是:
- 世界是美好的。繁榮昌盛是好事。生活是美好的,我們應該快樂而熱情地 去生活。我們可以自由地根據我們的技能、勇氣和力量的限度來塑造我們的 生活。
- 我們肩負著神聖的使命,要高尚品格,要以勇氣和榮譽去面對生活中的挑 戰。
- 我們與所有祖先都有連結。他們是我們的一部分。我們反過來也將成為後 代的一部分。
- 我們也與所有活著的親人
我們的家庭以及紮根於歐洲部落的每個男人 和女人 有著密切的聯繫。他們是我們的「大家庭」。
- 我們與自然相連並遵守其規律。阿薩神族(Æsir)常常透過大自然的美麗 和威力來表達自己。
- 我們相信,道德源自於高尚的男人和高尚的女人的尊嚴和榮譽。
- 我們用忠誠、虔誠和行動來崇拜阿薩神族。阿薩神族鼓勵我們成長並發揮
我們的最大潛力。
- 我們用北歐祖先賦予阿薩神族的名字來尊敬他們。
-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透過紀念季節的更替、祖先、阿薩神族和我們的人民來 實踐 Ásatrú!
對異教(pagan)信徒來說,McNallen 的名字是眾所周知的,是崇敬與恐懼 的結合。異教的復興,尤其是美國的 Ásatrú 復興,源自 McNallen 從 20 世 紀 60 年代開始的構想,與歐洲各地流行的種族主義奧丁教形成了一種更友善 的版本。在被《埃達》(Eddas)和《薩迦》(Sagas)中的英雄故事所吸引
後,McNallen 於 1969 年成立了維京兄弟會,並發表了《維京宣言》
(Viking Manifesto),頌揚了年輕男性對北歐維京戰士崇拜媒體的痴迷。
他採取了更嚴肅的語氣,並吸收了冰島的魔幻色彩,於 1976 年創建了阿薩神 族自由集會,使用了與 Else Christiansen(1913年 –2005年)早期的奧丁儀式
相同的元基因(metagenetic)語氣,但避開了更強硬的種族主義。對
McNallen 來說,這是北歐人民的宗教,是他們真正的靈修,他可以使用後殖 民主義的語言來論證這是他們的權利 就像西藏人有權從中國共產黨的手 中解放出來,或者納瓦霍族有權進行民族專屬的帕沃儀式一樣。這並不是右 派的新論點;歐洲新右翼學者幾年來一直持這種觀點,他們認為民族解放運 動的浪潮與他們爭取「真正的」歐洲民族國家的鬥爭是一致的。
Edison Marshall 所寫的書名為《維京人》(The Viking) 一部歷史小說, 1958 年被改編成由卻 德格拉斯(Kirk Douglas,1916年12月9日 2020年2月 5日)主演的電影。故事圍繞著基督教在北歐的擴張及其對異教維京傳統的暴 力挑戰。
McNallen 說:「兩種信仰的主角相互競爭、相互影響。」「當我讀完那本書 時,我知道自己站在哪一邊。」
近30年後,在華盛頓州肯納威克(Kennewick)附近的哥倫比亞河淺水區發 現了一具近 9,000 年前的骨架,McNallen 恍然大悟。「肯納威克人」讓人類
學家著迷,他們起初認為他可能屬於一個未被發現的、具有高加索人種特徵 的人種,他們在美洲原住民祖先之前就已到達北美。
對 McNallen 來說,這些骨頭證明白種人 他的「族人」 首先出現在 北美,並被後來的人消滅了。幾年後,DNA分析技術的進步證明 McNallen 是錯的,但這並沒有阻止他宣揚白種人面臨滅絕的威脅。
我們可以透過 McNallen 的行為和意識形態來最好地理解他。McNallen 民俗
思想的核心是對一種被稱為元遺傳學的概念的信念。元遺傳學認為文化是在 特定人群中透過基因傳遞的。這種與文化的基因連結也決定了一個人可以與 哪些神靈連結。麥克納倫的想法也受到卡爾榮格1936 年發表的《論沃坦》
(Essay on Wotan)的強烈影響。在這篇文章中,榮格根據他的原型理論指 出,某些神存在於不同文化的血統中,某些人可以將這些神召喚到他們的社 區中。在文章中,榮格聲稱阿道夫·希特勒就是這樣一個人,並斷言希特勒是 Wotan 的典型體現。
他的 AFA 進一步將這些信仰編入了 AFA 的《原則宣言》中。他們在其中聲 稱只有「北方人民」才應該信奉任何形式的日耳曼異教。那些沒有正確血統 的人被告知「喝自家井水」(drink from their own well)然後離開。AFA 對 於實踐正確或足夠的血統沒有一致的標準。理論上,根據這種實踐形式,接 觸北歐諸神是由血統決定的,因此任何有正確血統的人都應該有接觸機會, 包括許多非白人。實際上,確定適當背景的最一致標準是血液樣本測試。
AFA 的 700 名成員也被教導說,混血家庭「違背了教會的價值觀」,變性人 患有「悲慘的精神疾病」。Ásatrú 的“Alsherjargothi”(相當於教會的大祭司)
Matthew Flavel 表示,為了「我們孩子的安全和健康」,同性戀者被禁止進 入教堂。
美國民間監察組織「仇恨監察」(Hatewatch)調查發現,與白人權力運動有 著廣泛聯繫的白人團體 AFA 的成員在田納西州中部購買了一塊近 70 英畝的 土地,他們打算將其用作自稱的「總部」。
根據公共記錄,39 歲的 Kira Barber 是 AFA 的明顯代表,於 2022 年 12 月以
25 萬美元的價格購買了位於田納西州傑克遜縣農村地區的一塊土地。該組織 領導人稱,這處位於納許維爾郊外約 80 英里的房產是 AFA 的「首都」和該 組織的「公司和教會總部」。在該組織網站上發布的旨在為改善地塊籌集資 金的通訊和籌款材料中,AFA 表示打算為年輕人建造一座聖殿和一所學校。
AFA 的成員信奉一種純白人形式的前基督教北歐和日耳曼宗教,南方貧困法 律中心(Southern Poverty Law Center)稱之為新民族主義,截至 2022 年, 該組織在美國有 31 個分會。該組織由 Stephen McNallen 於 20 世紀 60 年代
末在北加州創立,其核心成員為「歐洲族裔人民」,並將其定義為「白人」。 該團體代表表示 ,AFA 將拒絕黑人入場,「因為他們不是北歐血統」, LGBTQ+ 人群也是如此。
AFA 成員與一些公開宣稱的白人至上主義團體保持聯繫,其中一些人(包括
McNallen)在 2017 年維珍尼亞州夏洛茨維爾舉行的致命「團結右翼」集會 中與新納粹分子、白人民族主義者、三 K 黨成員和其他人 一起遊行。儘管
McNallen 在 AFA 內不再擁有任何正式頭銜,但他在 5 月底通過低審核應用 程式 Telegram 宣布,他打算在該年的白人民族主義美國文藝復興會議上發 表演講,儘管他目前並未被列入美國文藝復興網站的演講者名單。該會議每
年在納許維爾郊外約一小時車程的一個公園舉行,該年的會議時間為 8 月 11 日至 13 日 恰逢「團結右翼」(Unite the Right)6週年。
McNallen 不認為自己是種族主義者,他認為「種族主義」意味著表達種族優 越性的信念,而他並不持有這種觀點。他堅稱,他對種族分離主義的支持並 不一定意味著對其他種族群體「厭惡,更不用說仇恨」。宗教研究學者
Jeffrey Kaplan 表示,McNallen 的政治觀點「完全符合政治光譜的右翼」, 但他補充說,在異教徒社區,McNallen「突然變成了中間派人物,因此成為 雙方的合法攻擊目標」。宗教史學家 Mattias Gardell 將 McNallen 描述為一 位自由主義者。McNallen 拒絕接受「保守」的描述,他認為現代西方社會幾 乎沒有什麼值得保護。
McNallen 設想未來美國將建立一個以生態可持續、分散的部落群體為基礎的 無國籍聯邦。他也表示支持世界各地的所有民族分離主義運動,包括藏族、 伊博族、克倫族和阿非利卡族的分離主義運動。此舉招致了異教徒社區種族 極端主義派別的批評,他們聲稱,此舉分散了人們對白人或雅利安人與其他 種族群體鬥爭的關注。據極端種族主義組織沃坦主義(Wotansvolk)的聯合 創始人 Katja Lane 稱,McNallen「什麼都提倡,就是不提倡雅利安人事業」。
不過,Stephen McNallen 在其文章和 YouTube 影片中對沃坦主義和大衛·萊 恩(David Lane,1938 年 11 月 2 日 - 2007 年 5 月 28 日)的《十四字真言》 (Fourteen Words)給予了高度評價,並與另類右翼的社交媒體紅冰電視台 進行了交流。
根據維基資料,十四字真言(英語:Fourteen Words,簡寫為14或14/88), 是一個白人至上主義者、恐怖組織「秩序」的領導人大衛 萊恩在其為期達190 年的服刑期間創造的口號,譯文全文為「吾人存亡、白人子女未來,務須守 護。」("We must secure the existence of our people and a future for white children")。它可以用來指代不同的14個字的口號:「白人雅利安婦女,優雅
不可逝於世。」("Because the beauty of the White Aryan woman must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
總的來說,Stephen McNallen 是一個既要擁抱白人至上主義,同時又要左閃 右避,總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人物。
參考自:
https://theconversation.com/what-is-the-great-replacement-theory-ascholar-of-race-relations-explains-224835
https://blogs.lse.ac.uk/usappblog/2024/09/05/why-those-who-believe-inwhite-replacement-conspiracy-theories-may-be-even-more-dangerousthan-previously-though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ephen_McNallen
https://www.encyclopedia.com/science/encyclopedias-almanacstranscripts-and-maps/mcnallen-stephen-1948
https://www.runestone.org/about-afa
https://pulitzercenter.org/stories/racists-next-door-inside-californiachurch-preaches-whites-only-gospel
https://abeautifulresistance.org/site/2017/09/14/asatrus-racist-missionarystephen-mcnallen-defend-europe-and-the-weaponization-of-folkishheathery
https://www.splcenter.org/resources/hatewatch/how-whites-only-groupplans-turn-rural-tennessee-its-homeland/
13- 美國奧丁教團契先驅 Else Christensen
在 2021 年 1 月 6 日之前,競選落敗的後選人特朗普經過幾周的電話、推特和
不成功的法律鬥爭後,把焦點投向了 1 月 6 日,這是決定他是否能推翻選舉 結果的關鍵一天。
他在 12 月 19 日發推文說:「1 月 6 日在華盛頓特區舉行大型抗議活動」。
「我會去的,會很爽!」
11 天後,他又發了一條推文。「1 月 6 日,華盛頓特區見!」
根據《華盛頓郵報》的報道,有充分的證據表明,右翼激進組織有凖備在 1 月 6 日前往國會大廈,他們從總統的公開表態中獲得指導。
2021 年 1 月 6 日,2,000 至 2,500 名支持時任美國總統當奴 特朗普的示威者
衝進位於國會山莊的美國國會大樓,擾亂美國國會聯席會議。當時該會議正 就國會選舉計票,並認證 2020 年美國總統選舉結果以宣告喬 拜登正式獲勝。
國會大樓建築群被封鎖,其中的立法者和工作人員被緊急疏散,之後被騷亂 人群占領並破壞長達數個小時。一系列的衝突在 36 小時內導致 5 人死亡,包 括 174 名警察在內的多人受傷。事發之後的 7 個月間,又有 4 名事發時曾在 現場執法的警察自殺身亡。
於 2021 年 1 月 6 日,當支持特朗普的抗議者衝擊美國國會大樓時,這就像電 影中的一幕。當大量新聞網報道暴力暴徒打破窗戶、攀爬建築物外牆的畫面 時,一名男子尤其引人注目。您可能認出他只是穿著棕褐色褲子、臉上塗著 油彩、戴著一頂毛茸茸的維京帽,但現在他已被確認為 Jake Angeli。
Angeli 是美國陰謀論者、作家、活動家,曾參與 2021 年美國國會大樓遭衝擊
事件。他是特朗普的支持者,也是匿名者Q(QAnon)陰謀論的支持者。
Angeli 至少從2019年起就參加了鳳凰城地區的示威活動。他參加過各種宣傳 陰謀論、支持川普的集會,並在 Black Lives Matter 集會上進行反抗議。
在被拍到參與衝擊國會大廈後,Angeli 於1月9日被逮捕並遭到起訴,聯邦政
府指控他「在沒有合法授權的情況下故意進入或留在任何受限制的建築物或 場地,具體是指暴力進入國會大廈並進行不法行為」。2021年11月17日, Angeli 被聯邦法院宣判監禁41個月。
衝擊美國國會大樓時,Jake Angeli 也被稱為「QAnon 巫師」 當日
他的上身塗黑,有奧丁符號的紋身,頭戴帶角和毛皮的野牛帽,以對抗的方 式,在襲擊中衝鋒在前。Angeli 的紋身講述了他的宗教信仰,這可能更像是 他的政治觀點。這些紋身描繪的是雷神之鎚 Mjölner 和世界樹 Yggdrasil
所有這些符號都被受納粹啟發的右翼極端分子採用並扭曲,以製造仇恨, 而這些符號正是 Else Christensen 在美國推廣的符號。
此外,在1984 年 6 月的一個夏末傍晚,猶太電台主持人 Alan Berg 正站在丹 佛的家門前,這時一輛車停在他旁邊。在他還來不及反應過來發生了什麼事 之前,一挺機槍就向他開了 13 槍。他當場死亡。
車上的人當中就有 David Lane。一個種族主義者、陰謀家和反國家主義者。
Alan Berg 是美國一位非常自由、直言不諱的猶太電台主持人,他大聲用自己 的聲音表達對反猶太主義的批評。
據《洛杉磯時報》報道,美國助理檢察官 Thomas O'Rourke 說:「他們因為 他的工作以及他是猶太人而謀殺了他。」
David Lane 謀殺罪被判處190年監禁。
隨後,他遇到了 Else Christensen,她成為了他巨大的靈感來源。他如此強大
以至於他創立了自己的雅利安奧丁教團體 Wotansvolk。
如今,David Lane 已成為多個右翼極端組織中的巨擘,並以自己的方式將
Else 的願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除了上述例子之外,還有 2011 年 7 月 22 日在挪威發生的可怕事件,Anders
Breivik 首先在奧斯陸引爆了一枚炸彈,隨後在烏托亞島實施了大屠殺。總共 有 77 人喪生。
他於特島實施的恐怖行為是用手槍和步槍實施的。他將這兩種武器分別稱為 “Mjöllnir”和“Gungnir”。分別以雷神之鎚和奧丁之矛命名。
此外,他還是一位公開的奧丁信徒。
毫無疑問,Anders Breivik 受到了奧丁教的啟發。而他所受到的奧丁教啟發就
是 Else 的奧丁教。DR 播客“De Lovløse”的幕後推手 Emil RothsteinChristensen 解釋說,她的思想構成了 Breivik 信仰的基礎。
你不能說 Else 要為奧斯陸和於特島發生的事情負責。但毫無疑問,Breivik 借 鑒了她的想法。
Else Christensen 的奧丁主義與當今另類右翼運動有如此多的相似之處,這要 歸功於一個名叫 Stephen McNallen 的人。他是從 Else Christensen 那裡學到 很多東西並採納了她的想法的人之一,Emil Rothstein-Christensen 解釋道。
他是曾經開始使用「另類右翼」一詞的網站的共同作者。所以選擇是右翼的。
Stephen McNallen 是美國現代異教新宗教運動異教派的支持者,也是一名白 人民族主義活動家。他創立了阿薩神族民間集會(AFA),並從 1994 年至 2016
年擔任該組織的領導人,此前他也是維京兄弟會和阿薩神族自由大會的創始 人。之前的文章已介紹過這位人物。
這就是為什麼 Else 在 20 世紀 80 年代和 90 年代幫助培育和重複的許多陰謀 論與當今美國多個地方發現的情況完全一致的原因之一。他們的理論只是源 自於她的運動。如果你今天訪問右翼激進奧丁主義網站或論壇,看看那些向
Else Christensen 致敬的人,你會發現他們中的許多人與國會風暴的幕後黑手 有聯繫。
Else Christensen(1913年 –2005年)被世界各地的奧丁信徒尊稱為「民間母 親」(Folkmother)。
這位「民母」於1913年出生於丹麥埃斯比約。她幼年時皈依了路德宗,但用 她自己的話說,在15歲時「脫離了基督教」。
她出生於丹麥埃斯比約,原名 Else Ochsner,在哥本哈根生活期間,她成為 了一名專業手工織布工,並於 1933 年移居哥本哈根。她對無政府工團主義產 生了同情。從這個立場出發,她轉向了丹麥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的斯特拉瑟 派國家布爾什維克派,該派將極右翼的種族問題與左翼的經濟方針結合在一 起。
1937 年,她與木雕師兼工會主義者 Aage Alex Christensen 結婚,後者曾擔 任 DNSAP 領導人 Cay Lembcke 的最高副手。Christensen 夫婦與黨內的斯 特拉瑟派民族布爾什維克派係有聯繫,但奧格屬於在弗里茨·克勞森奪取政權 後被趕下台的派系。由於他們效忠民族布爾什維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德國佔領丹麥期間,他們受到了嚴厲的審查。戰後,他們移居英國,然後是
加拿大,1951 年定居多倫多。在與多位極右翼活動家的通信中,她接觸到了 美國極右翼理論家弗朗西斯 帕克 約基(Francis Parker Yockey,1917年9月18
日-1960年6月16日)和澳大利亞奧丁主義者 Alexander Rud Mills(1885 年 7
月 15 日 - 1964 年 4 月 8 日)的著作,這兩位作家都對她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Else 移民到加拿大多倫多,在當地醫院擔任X光科主任,直到退休。
在她背棄基督教之後,她一直認為自己是「不可知論者」,直到20世紀60年
代,她發現了 Rud Mills 的著作。這是兩個充滿喜悅的心靈的相遇,從那一刻 起,她餘生的目標變得清晰起來。
1969年,她創立了北美第一個奧丁教協會(Odinist association)。這個組織 結構非常鬆散,並經歷了幾次更名,包括「奧丁教運動」、「奧丁教團契」 和「奧丁教社團」。
就「再覺醒」運動的歷史順序而言,重要的是要記住,Else 對奧丁教的重新 發現早於美國的 Steve McNallen、Garman Lord 等人、英國的 Stubba、冰 島的 Sveinbjörn Beinteinsson 以及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大學團體 所有這些
都發生在20世紀70年代初。同樣重要的是,Else 清楚地認為自己是在追隨 Rud Mills 的腳步,她經常轉載 Rud Mills 的作品。
1971年8月,她開始出版《奧丁主義者》(The Odinist),直到79歲時遭到起 訴。
在70年代末,Else 搬到了佛羅裡達州水晶河,住在一小塊臨溪的土地上。她 生命中那段田園詩般的時光裡,她收到過許多令人愉快的信件。當時,她特 別喜歡一隻住在溪裡的鱷魚,它偶爾會搖搖擺擺地爬上岸來打量她。
在她以慣常的樂觀精神服完這被她視為不公正的刑罰後,她被遣返回加拿大。
在沃達內斯達格善良的人們的庇護下,她住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一輛大篷 車裡,房車的附屬建築裡堆滿了成箱的檔案,周圍景色宜人。那段時期她的 信件始終充滿喜悅和寧靜,唯一的遺憾是她可能沒能活到整理所有書籍、文 件、照片和其他檔案的那一天。
Else 認為猶太人控制西方的社會政治機構,並認為這將阻礙任何明確的政治 運動的發展,從而阻礙她認為的雅利安人中傳播種族意識。相反,她認為異 教(一種她稱之為「奧丁教」的異教)是傳播這種種族意識的最佳方式。
1969 年,Else 和她的丈夫創立了一個名為「奧丁信徒團契」(The Odinist Fellowship)的團體。Alex 於 1971 年去世,Else 繼續她的工作,並移居美國。
那一年,她開始出版一份名為《奧丁主義者》的通訊,並持續出版多年。
1993 年,她因走私毒品而入獄,但她堅稱自己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當作毒 騾販賣的。獲釋後,她被驅逐到加拿大,並在溫哥華島度過了生命的最後幾 年。
Else 對種族主義奧丁主義運動產生了重大影響,在該社區中獲得了「民間母 親」的綽號。Nicholas Goodrick-Clarke(1953 年 1 月 15 日 - 2012 年 8 月
29 日)、Mattias Gardell(1959 年 8 月 10 日出生)和Jeffrey Kaplan(生於 1954 年)等學者在許多有關奧丁教和北美極右翼的學術研究中討論了她的生 平和活動。
宗教學者 Jefferson F. Calico 指出,Else 追求的是「一種基於政治和種族的異 教」;而宗教歷史學家 Mattias Gardell 則認為,她的奧丁崇拜與 McNallen 的 Asatru 崇拜相比,代表了一種不同的異教傾向,他認為 Else 的版本是 「一種更具社會性的版本是『社會性詮釋』的『社會性』」。他指出,Else 將宗教視為實現「種族統一與復興」的一種手段。她對奧丁教的態度主要集 中於書籍研究,而不是透過儀式獲得的靈性體驗,她駁斥了其他異教徒關於
他們受到擬人化神靈拜訪的說法,認為這些說法是精神錯亂的表現。
Else 認為,現行社會的權力結構將會崩潰,種族導向的奧丁教徒應該為此做 好準備。她認為,推翻壓迫性政府的革命活動是雅利安人的自然本能,這一 點「從傑佛遜到希特勒」都得到了體現。雖然她贊同納粹德國的種族態度,
但她認為納粹德國的例子不值得效仿,因為納粹德國的極權主義結構及其與 資本家的聯盟。相反,她對義大利早期貝尼托 墨索里尼政府的經濟左翼政策 以及德國納粹黨內斯特拉瑟派民族布爾什維克派系表示了讚賞。她表示,希 特勒政權沒有發揮其「真正潛力」,相反,它應該保留其「原有的、社會主 義的和民粹主義的議程」。
Else 主張反極權主義和反資本主義的態度,主張去中心化的社會組織,體現 了她的無政府主義價值觀。她將自己理想的社會狀況描述為「部落社會主 義」,在她設想的世界裡,白人生活在小型、自給自足的「部落」奧丁主義 農村公社中,每個公社都是自治的,允許私營企業存在,但資源和社會責任 是共享的。她認為古代北歐社會本質上也具有無政府主義的性質,並表示這 種無政府主義對自由的強調是雅利安人的「天性」所固有的;這樣,她的態 度與大多數無政府主義者的反種族主義觀點截然不同。
Else
表示,這些社區應該是種族同質的,應該表現出「種族意識」,並認為 在自願的社會秩序中,沒有人願意與不同種族的人生活在一起。儘管她否認 自己是白人至上主義者,但她明確表示自己是白人分離主義者。她主張禁止 跨種族通婚,目的是維持「雅利安」種族的「純正」。這種對純潔性概念的 關注在國家社會主義環境中很常見,不僅體現在種族方面,也體現在環境方 面。Else 拒絕資本主義、消費主義和物質主義,認為需要有生態意識、回歸 自然的精神和永續生產。
在具有種族傾向的奧丁教徒中,Else Christensen 被稱為「祖母」,許多人對
她表示敬意,即使他們在處理種族問題時尋求比她採取的更為激進的方式。
另外,正如前面提過奧丁教社群中的許多人也稱她為「民間母親」,她的許 多想法對美國奧丁主義運動產生了關鍵影響,最顯著的是她的政治和經濟 「部落社會主義」、她強調透過監獄事工招募人員,以及她強調對北歐神靈 的榮格原型(Jungian archetypes)詮釋。
Else 對西班牙現代異教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她在奧丁教正統派中獲得了西 班牙奧丁教圈的認可,該圈子成為了「西班牙奧丁-阿薩神族共同體」
(Odinist Community of Spain – Ásatrú),並於 2010 年獲得官方認可,即
得到西班牙國家完全承認和與其他信仰平等的地位,其追隨者視其為「民間 母親」。她去世的那一天是西班牙奧丁教的正式禮拜日。
神秘學歷史學家 Nicholas Goodrick-Clarke(1953 年 1 月 15 日 - 2012 年 8
月 29 日)將 Else Christensen 描述為「20 世紀 70 年代初以來美國奧丁教最 公開的代言人」,而在 2003 年,瑞典歷史學家和比較宗教學者 Mattias
Gardell 表示奧丁主義團契是異教領域「最古老的組織」。宗教學者
Jefferson Calico 指出,Else 將民間異教帶到了美國,並影響了「許多建立真 正的美國異教運動的第一代領導人」。Calico 認為,她是「美國奧丁主義界
與日耳曼民族主義運動思想血統之間的橋樑」。
所以,要了解北歐異教,便不能不知道誰是 Else Christensen 了。並且,不 認識她,亦很難了解現今美國的政治生態。
參考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lse_Christensen
https://www.baldrshof.org/hof-hero
https://www.dr.dk/event/danskere-i-verden/dansk-pensionist-grundlagderacistisk-odin-kult-i-dag-lever-hendes-ideer
https://www.oocities.org/osred/else_christensen.htm https://pov.international/else-christensen-odinisme-usa-hojreekstrem/
14- 北歐異教啟蒙人 Alexander Rud Mills
承接上一章,說到 Else Christensen 對於異教影響巨大,並且有「民間母親」
(Folkmother)的美喻,而異教重量級人物 Stephen McNallen 也是因為受 到 Else Christensen 啟發,才建立阿薩神族民間大會(Asatru Folk Assembly (AFA)),AFA 在異教種族主義思潮中扮演着領導的角色。若要追溯 Else
Christensen 思想的根源,則必須從 Alexander Rud Mills 的著作說起了。
Alexander Rud Mills(1885 年 7 月 15 日 - 1964 年 4 月 8 日)是一位澳洲律 師和作家,1942 年因同情納粹和法西斯主義信仰而被拘留。他也是一位著名 的奧丁主義者、 20 世紀日耳曼新異教復興最早的支持者之一,也是反猶太主 義者。1936 年,他在墨爾本創立了第一安格爾西奧丁教堂(First Anglecyn Church of Odin)。他以自己的名字以及筆名“Tasman Forth”和"Justinian"出 版作品。
Rud Mills 早年受到 Guido von List 影響,形成了他的思想體系。
Guido von List(1848 年 10 月 5 日 - 1919 年 5 月 17 日)是奧地利神秘學家、
作家、記者和劇作家,其種族主義理論早於德國國家社會主義。他從小就沉 迷於異教徒關於神靈和惡魔的民間傳說,在他的第一本書出版後,一小群崇 拜者成立了 Guido von List 協會,該協會出版了更多具有偽神秘性質的書籍。
List 提出了一個關於“Armanen”的神秘古代種族的理論,該種族的標誌是納粹 黨所用的萬字符,List 也建立了 Armanen 的一個秘密神秘會所。在一場新聞 醜聞曝光後,他逃離了維也納,該醜聞揭露了他透過血祭和性變態來實踐中 世紀黑魔法。他的許多同夥,例如 Jörg Lanz von Liebenfels(1874 年 7 月
19 日 - 1954 年 4 月 22 日),都是狂熱的反猶太主義者,屬於滋養扭曲的納 粹信仰的地下神秘組織。List 於 1919 年 5 月在柏林去世。
List 是最著名的日耳曼或符文神秘主義傳播者之一。他聲稱自己從小就放棄了 羅馬天主教,轉而崇拜日耳曼烏坦教。他年輕時顯然在奧地利鄉村度過了很 多時間,徒步旅行並享受大自然。
從 19 世紀 70 年代到 1990 年代,他開始撰寫文章和小說,以民族主義的眼 光來關注農村人的民間文化和習俗,認為其中許多文化和習俗是從前基督教 日耳曼本土宗教中保留下來的。
1902 年,List 在接受白內障手術後,因暫時性失明而持續了 11 個月,在此期 間,他對神秘主義的興趣日益濃厚,尤其受到神智學會(Theosophical Society)的影響。在此期間,他思考了有關德語起源和符文(runes)使用的 問題。
在各種雜誌上發表了大量文章後,他在德國神智學雜誌《新形上學評論》 (New Metaphysical Review)上發表的文章《符文的奧秘/秘密》(The Mystery/Secret of the Runes)(1906 年)大受歡迎,並於次年以小冊子的 形式出版。
List 聲稱(就像 200 年前的 Johannes Bureus(1568年 -1652年) 一樣)符文 中隱藏著含義,並強調它們有3個不同的層次。第一層是外顯層。第二層是內 密,第三層是最秘密的,他稱之為“Armanen”層。 Armanen 級別(根據 List) 僅適用於入門的符文祭司。
他提倡一種他稱為「沃坦教」(Wuotanism)的靈性體系(他認為這是前基 督教日耳曼宗教的顯化或外在形式),而「阿曼教」(Armanism)則是他用 來指稱這種古老信仰體系中更為秘密的教義的術語。他聲稱,雖然沃坦教向 廣大民眾傳授多神教,但阿曼教精英(或阿曼人)的成員意識到一神教的現 實。
據稱,List 的靈性體系由「他對日耳曼神話和神智學的解讀的原創綜合」組成, 其中還可以添加一點共濟會(或 List 所理解的共濟會)的元素。
學者認為,List 早期的神智學影響主要來自德國神智學家 Max Ferdinand Sebaldt von Werth 的著作,他將神智學思想與他自己對日耳曼神話的詮釋以 及對種族教義的強調相結合。在 List 的後期作品中,學者們聲稱神智學對他 的哲學思想的影響越來越大,他開始引用海倫娜 布拉瓦茨基(Helena
Blavatsky,1831年8月12日 1891年5月8日)的《秘密教義》(The Secret Doctrine),甚至表達了北歐神話與神智學的宇宙學教義相一致的觀點。
List 的靈性體系主要建立在他對《Hávamál》、《散文埃達》(Prose Edda) 和《詩體埃達》(Poetic Edda)(古老的北歐文本,似乎是在中世紀晚期在 冰島創作的)中各個段落的解讀之上。
他認為它們準確地反映了逃離基督教迫害的日耳曼難民的信仰體系。
他認為,在基督教傳入北歐之前,歐洲曾存在一個文化統一的日耳曼文明, 遍布歐洲大部分地區,但在基督教的衝擊下,日耳曼文明逐漸衰退、分裂。
他最初強調了這樣一種觀點,即古代德國社會是由等級森嚴的入會者制度所 領導的:阿曼派精英(Armanist elite 或稱 Armanenschaft ),他們擔任教 師、祭司和法官。他聲稱古老的阿曼兄弟會由3個等級組成(每個等級都有自 己的秘密標誌、握把(grips)和密碼),類似於共濟會的「藍色分會」
(Blue Lodge)。
在 List 的歷史解讀中,基督教傳教士迫害阿曼派教徒,導致許多人向北逃往 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冰島。他相信他們發展了一種秘密語言來傳播他們的教 義,稱為“ Kala ”。
List 聲稱,在北歐基督教化之後,阿曼教義被秘密傳承下來,從而透過後來的 玫瑰十字會和共濟會等神秘傳統得以傳播。據 List 稱,阿曼派教徒在公元 8 世紀向科隆的猶太拉比傳授了他們的秘密教義,希望保護他們免受基督教徒 的迫害。他認為這些教義成為了卡巴拉(Kabbalah),因此他認為卡巴拉是 古代德國而非猶太人的創新,從而使其在自己的教義中的使用合法化,並用 來支持他的反猶太主義議程。
對於 List 來說,原始日耳曼宗教的基本教義可以在如盧恩字母(runic alphabet)中找到,並且可以通過將這些如盧恩字母與《Hávamál 詩》(在 名為「盧恩字母」或「奧丁的盧恩字母」的部分)中出現的特定「盧恩字母 咒語」聯繫起來進行解讀。
List 強調人類與宇宙之間神秘結合的重要性,認為神性是自然界的內在屬性, 而一切生命都是神性的流露。與此相關,他相信種族群體(民族或民間)與 自然世界之間有密切的聯繫。他相信人類擁有不朽的靈魂,並且會根據因果
報應的規律而「轉世」,直到最終與神性結合(這一概念基於「進化」的靈 性觀念)。
真奇怪,納粹分子會信因果報應。
除了符文神秘主義之外,另一項 Guido von List 對 Alexander Rud Mills 有深 遠影響的學說是 Ariosophy。
Ariosophy 一詞由 Lanz von Liebenfels 於 1915 年創造,其中「神動物學」 (Theozoology)描述了其起源,「雅利安基督教」(Ario-Christianity)是 20 世紀 20 年代整體學說的標籤。
這個術語被 1920 年左右在柏林成立的一群神秘學家所採用,其主要人物之一
Ernst Issberner-Haldane 將其稱為「卐字符圈」(Swastika-Circle)。Lanz
的出版商 Herbert Reichstein 於 1925 年與該團體取得聯繫,並將其組建為一 個研究所,由他本人擔任所長。該協會於 1926 年被命名為阿里奧智學會
(Ariosophical Society),1928 年更名為新卡蘭斯學會(Neue
Kalandsgesellschaft ,源自 Guido von List 的術語“Kaland”,意為秘密會所或 秘密集會),1931年再次更名為阿里奧智文化中心(Ariosophische Kulturzentrale),同年在普雷斯鮑姆開設了阿里奧智學會學校,提供符文知 識、生物節律、瑜伽和卡巴拉的課程和講座。
該研究所與其指導思想和靈感來源 Lanz 保持著友好合作,同時也承認對 List 的虧欠,宣稱自己是 Armanen 祭司國王及其祭司傳統的繼承者。因此,
Reichstein 的圈子為廣泛的概念建立了歷史先例,Nicholas Goodrick-Clarke 於 1985 年遵循這一概念,將 Ariosophy 重新定義為一個通用術語,用於描
述以雅利安人為中心的神秘理論和密封實踐,包括 Lanz 的雅利安基督教和早 期 List 的阿曼主義(Armanism)系統,以及其中一個後期 List 的兩個衍生品。
如果這個術語以這種擴展意義使用,那麼 Ariosophy 的創始人就是 Guido von List,而不是 Lanz von Liebenfels。
之所以有如此廣泛的定義,是因為 List 和 Lanz 相互影響。兩人都加入了彼此 的社團;List 在 Lanz 的入會前輩譜系中也佔有一席之地;List 在《雅利安-日 耳曼民間宗教:秘傳與顯傳》(The Religion of the Aryo-Germanic Folk: Esoteric and Exoteric)(1910)中也多次引用了 Lanz 的觀點。
在深受 Guido von List 的影響下,Alexander Rud Mills 亦發展出自己的異教 理論。
Alexander Rud Mills( 1885 年 7 月 15 日 - 1964 年 4 月 8 日)出生於塔斯 馬尼亞福斯鎮,生於 1885 年,卒於 1964 年。他是澳洲 Ásatrú 基金會的引路
明燈。
1933 年,Rud Mills 開始撰寫有關異教信仰的書籍,並於 1936 年創立了
Anglecyn 奧丁教堂(Anglecyn Church of Odin)。Mills 成功地建立了一個 堅實的 Ásatrú 社區,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動盪時期,支持者認為 Rud
Mills 遭到政府的殘酷迫害,他所建立的社區也遭到鎮壓。由於沒有證據證明
Alexander Rud Mills 從事非法活動,他被監禁。近10年後,Mills 才被釋放, 儘管他盡了一切努力,卻仍無法恢復教堂昔日的輝煌。
1964 年 4 月 8 日,Mills 因冠狀動脈血栓在 Box Hill 醫院去世。他葬於維多
利亞州的 Ferntree Gully 公墓;遺霜 Evelyn 於 1973 年 7 月 9 日去世,與她 的丈夫埋葬在一起。奇怪的是,考慮到 Mills 公開拒絕基督教,而他的妻子又 是「多年的奧丁信徒」,但兩人卻被埋葬在公墓的英國國教區。 2021 年,
《墨爾本澳大利亞新納粹時代》(Melbourne Age of Australian Neo-Nazis) 雜誌的一篇揭露文章簡要描述了「一場受北歐神話啟發的儀式,由一位紋身 奧丁教徒在澳大利亞最早知名的新納粹分子之一 Alexander Rud Mills 的墳墓 前指導」。
然而,一切還沒有失去。Alexander Rud Mills 的許多出版物和他的熱情一直 流傳並激勵著新一代。1970 年代,墨爾本大學的一群 Ásatrú 信徒學生發起 運動,要求將 Ásatrú 認定為澳洲的正式宗教,希望能夠保護該信仰免受 Mills 所遭受的同樣迫害。經過近20年的時間,到 20 世紀 90 年代初,Ásatrú 在澳 洲獲得了宗教地位。值得注意的是,Alexander Rud Mills 的願景也啟發了之 前提過的北美 Ásatrú 的領導人物 Else Christensen。
在形成了自己獨特的 Ariosophy 思想之後,Mills 大量借鑒了 Guido von List 的著作。Mills 的意識形態主要集中在他所構想的「英國人種」上,他認為這 個群體不僅居住在英國,也居住在世界其他被大英帝國殖民的地區。考慮到
20 世紀初英國人口的種族和語言多樣性,這個概念尤其成問題。Mills 認為, 雖然基督教對「英國人」來說很外來,但奧丁教卻是「本土的」,因此他們 更容易理解。他表達了這樣的觀點:「我們自己的種族思想和傳統(而不是 其他人的)是我們健康和國家實力的最佳指南」。他批評基督教,認為基督 教「不自然」,因為 在他看來
基督教鼓勵打破種族障礙。
在 Mills 的神學中,北歐諸神是神聖的象徵,而不是實際的擬人化實體,他認 為每個種族都有自己的象徵體系來解釋和理解神性。對 Mills 來說,奧丁代表
了典型的父親形象,而北歐神話中的其他神靈,如托爾和芙麗嘉(Frigga), 則只扮演著次要的角色。
Mills 在 1936 年出版的禮拜儀式文本《奧丁安格爾西教堂第一本指南》(The First Guide Book to the Anglecyn Church of Odin)中,對十誡的解釋與
《出埃及記》中的版本只有細微的差別,而且 Mills 的儀式表還包括守夜、讚 美詩、晚禱和聖餐,這充分表明 Mills 是以英國聖公會的禮拜儀式為基礎的禮
拜儀式的安格爾儀式。然而,雖然從文本上看,Mills 的作品確實受到基督教 崇拜的影響,但從哲學上看,Mills 自始至終表達了強烈的反基督教情緒:
「 基督教至少在某個方面是猶太人的一種宣傳形式,也是對我們自己的一種 譴責。」
「 我們的基督教文化 如今使我們更崇拜屈從於時間的物質主義 」
「 在基督教中,它的教義和觀點被擬人化,並用故事來裝飾,以迎合人類的 某些弱點。」
同樣,在整本指南中也可以發現反猶太主義的評論。例如,他聲稱猶太人密 謀征服世界:
「…
般來說,猶太人認識到基督教文化下各民族的墮落和瓦解,並且透過基 督教文化的引導或其他方式,希望統治這些民族 而且因為猶太人試圖利用他 們控制的眾多權力來加速這一進程。」
「
許多猶太領袖認為,如果他們能說服其他種族忘記自己的種族和領主,並 同時誘導他們 自我放棄(接受最低的座位) 那麼這就是對其他民族的智力 征服 使這些人和國家不值得生存,只適合在滅絕之前被統治。」
他也提及到控制媒體:
「 在我們的報紙、大學、無線電通訊以及類似的新聞服務中(即使不是直 接受猶太人控制的)……『猶太人』這個詞只會被謹慎地提及……」
並主宰共濟會:
「由於猶太文化的盛行,共濟會受到了嚴重的影響,這種文化與我們的民族 和種族認同……以及猶太種族精神……相衝突,並否定了我們自己的精神。」
A. Asbjørn Jøn 在《澳洲宗教研究雜誌》(Australian Religion Studies
Journal)上撰文稱,Mills「鮮為人知但很重要」,在以挪威為導向的新異教 主義的發展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60 年代,上一章介紹過的丹麥極右翼活動家 Else Christensen 在加拿大居 住期間偶然發現了 Mills 的作品。儘管 Else Christensen 覺得 Mills 的許多思 想受到共濟會的過度影響,她不喜歡,但 Mills 關於復興古代北歐神靈崇拜的 思想卻深深地影響了她。Else 隨後於 1969 年在她位於佛羅裡達州水晶河的移 動房屋裡成立了奧丁主義者團契(Odinist Fellowship)。
澳洲極右派歷史學家 Kristy Campion 認為,奧丁教在美國比 Mills 的祖國澳 洲更有影響力。
參考自:
https://www.encyclopedia.com/science/encyclopedias-almanacstranscripts-and-maps/list-guido-von-1848-1919
https://gnosticstudies.org/index.php/alchemy/runology/guido-von-listsrunic-ideas/
https://www.runestone.org/rud-mill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lexander_Rud_Mills
https://zhuanlan.zhihu.com/p/671415784
https://www.baldrshof.org/post/alexander-rud-mills-july-9th-1
https://www.oocities.org/odinistlibrary/OLArticles/Articles/arudmills.htm
https://thetroth.org/resource/what-is-odinism-history/
15- 美國的北歐異教
現代異教(modern Paganism)是新宗教家族,其靈感均來自歐洲、北非和 西亞已滅絕的前基督教宗教。現代異教徒對這些過去宗教的態度各不相同, 有的試圖高度精確地模仿特定的前基督教傳統,有的在使用歷史和考古資料 時更加公開地折衷。這些現代異教主要出現在 20 世紀的歐洲和北美,信徒總 數至少有數十萬,甚至可能達到數百萬。
在美國的現代異教由多種不同的運動和組織所代表。最大的現代異教(也稱 為新異教)宗教運動是威卡教(Wicca),其次是新德魯伊教(Druidry)。
這兩種宗教或精神道路都是在 20 世紀 50 年代和 60 年代從英國傳入的。日 耳曼新異教(Germanic Neopaganism)(也稱為 Heathenry)和埃及異教 (Kemetism)於 20 世紀 70 年代初出現在美國。希臘新異教(Hellenic Neopaganism)出現於 1990 年代。
據統計,現時在美國最流行的異教有三大派系,分別是威卡教、新德魯伊教 與及日耳曼新異教中的 Ásatrú。
威卡教是在 1964 年由英國僑民雷蒙德·巴克蘭(Raymond Buckland、1934
年 8 月 31 日 2017 年 9 月 27 日)引入北美,他前往加德納 (Gardner) 的馬 恩島女巫聚會接受啟蒙。人們對美國的興趣迅速蔓延,雖然許多人都參與其 中,但更多的非參與者根據已出版的資料或自己的喜好編纂了自己的儀式。
另一個重大發展是 20 世紀 60 年代末到 70 年代,女權主義者創立了一場折 衷運動,稱為戴安娜威卡教,即女權主義戴安娜巫術。
2007 年 4 月 23 日,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與 Patrick D. Stewart 的家人達成 庭外和解,允許魔法符號五角星作為「信仰的象徵」刻在軍人公墓的墓碑上。
德魯伊教的英文是 Druidry,但又可叫做 Druidism 及 Neodruidism。美國古 代德魯伊教團成立於 1912 年,是古代和考古德魯伊教團的美國分支。美國的 新德魯伊教源自 18 和 19 世紀英國的德魯伊文化復興,有著悠久的歷史。
凱爾特重建主義雖然與德魯伊教沒有直接聯繫,但也是凱爾特異教文化流散 的一部分。凱爾特重建主義者更重視學術方法,在現代復興和重建凱爾特人 的古老習俗。
Ásatrú 始於 20 世紀 70 年代初,由 Stephen McNallen 於 1974 年至 1986 年 創立的阿薩神族自由大會 (Asatru Free Assembly),其前身為維京兄弟會 (Viking Brotherhood),成立於 1971 年至 1974 年。
1986 年,關於阿薩神族對白人至上主義立場的「民間主義與普世主義」之爭 不斷升級,導致阿薩神族自由大會解散。「左派」(普世主義)分支改組為 The Troth,而「右派」(民間主義)分支則改組為 Ásatrú Alliance (AA)。
1994 年,McNallen 重新創立了自己的組織,即阿薩神族民間大會(Ásatrú Folk Assembly (AFA))。
1997年,總部位於英國的 Odinic Rite(OR)成立了美國分會(ORV)。這意 味著民間 Ásatrú 在美國由3個主要組織代表,分別是:AA、AFA 和 OR。從
1997 年到 2002 年,這3個團體一直試圖在國際阿薩神族-奧丁聯盟
(International Asatru-Odinic Alliance)內合作,但由於內部派系紛爭,該 聯盟再次解散。
可以說,在美國三大異教中,說到最具爭議的,就非 Ásatrú 莫屬了。因為它 不但績極參與政治,勇於表達自己政見,而且經常帶來種族問題,而它的信 徒更加是法庭和監獄的常客。
因此,在異教之中,Ásatrú 的團體就是在社會上最受關注的一群人。
20 世紀 60 年代,Ásatrú 在美國穩步發展。1969 年,丹麥奧丁教徒 Else
Christensen(1913 年 –2005 年)在她位於佛羅裡達州的家中成立了奧丁教徒
團契(Odinist Fellowship)。深受 Alexander Rud Mills( 1885 年 7 月 15 日 - 1964 年 4 月 8 日)作品的影響,她開始出版雜誌《奧丁主義者》(The Odinist),儘管這份雜誌更關注右翼和種族主義思想,而非神學思想。
Stephen McNallen 於 20 世紀 70 年代初創立了維京兄弟會,之後於 1976 年 創建了阿薩神族自由大會(AFA)。在 McNallen 譴責組織內部的新納粹分子後, 該組織於 1986 年因廣泛的政治分歧而解散。1990 年代,McNallen 創立了阿 薩神族民間大會 (AFA),這是一個總部位於加州的以種族為導向的異教團體。
同時,Valgard Murray 和他在亞利桑那州的親戚在 20 世紀 80 年代末成立 了 Ásatrú Alliance (AA),該聯盟與 AFA 持有相同的種族觀點,並出版了 Vor
Tru 時事通訊。1987 年,Edred Thorsson 和 James Chisholm 在德州註冊成 立了 The Troth。它秉持著包容、非種族主義的觀點,很快就成長為一個國際 組織。
種族問題是信徒之間分歧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在美國。在信徒社區中,一種 觀點認為種族完全是生物遺傳的問題,而相反的觀點則認為種族是一種植根 於文化遺產的社會建構。在美國 Ásatrú
的論述中,這些觀點分別被描述為民 間主義立場和普世主義立場。這兩派 北卡羅來納大學格林斯伯勒分校教 授 Jeffrey Kaplan 稱之為「種族主義者」陣營和「非種族主義者」陣營 經常發生衝突。普遍主義和民間主義的劃分也蔓延到了其他國家,儘管在種 族更加同質的冰島影響較小。2015 年的一項調查顯示,認同普遍主義思想的 異教徒數量比認同民間主義思想的異教徒數量要多。
與這種二元劃分相反,瑞典烏普薩拉大學 Nathan Söderblom 比較宗教教授
Mattias Gardell 根據種族立場將美國的異教分為 3 類:「反種族主義」派,
譴責宗教與種族身份之間的任何联系;「激進種族主義」派,認為異教是雅 利安人種的自然宗教,其他種族的成員都不應信奉;「種族」派,尋求中間 道路,承認異教的根源在北歐,並且與北歐傳統的聯繫。宗教研究學者
Stefanie von Schnurbein 採用了 Gardell 的3部分劃分,但分別將這些群體稱 為「非種族主義派」、「種族宗教派」和「民族主義派」。
普世主義、反種族主義觀點的支持者認為,日耳曼歐洲的神靈可以召喚任何 人崇拜他們,無論其種族背景為何。這群人拒絕接受民間對種族的強調,認
為即使是無意的,這種強調也可能導致人們對非北歐血統的人產生種族主義 態度。Stephan Grundy 等普世主義者強調,古代北歐人會與其他種族的成員 通婚生子,北歐神話中的阿薩神族也與華納神族、巨人族和人類通婚生子, 他們以此來批判種族主義觀點。
普救派歡迎非北歐血統的異教信徒;例如,美國的 Troth 猶太人和非裔美國 人成員,而其許多白人成員的配偶來自不同的種族。雖然有時保留異教是本 土宗教的觀點,但支持這種觀點的人有時認為異教是北歐土地上的土著宗教, 而不是任何特定種族的土著宗教。普救派異教徒經常對一些記者將北歐異教 徒描繪成一個本質上的種族主義運動表示不滿,並利用他們在網上的存在來 強調他們對極右翼政治的反對。
民間信徒認為異教是生物學上不同種族的本土宗教,這個種族被概念化為 「白人」、「北歐人」或「雅利安人」。一些從業者對此的解釋是,該宗教 本質上與這個種族的集體無意識有關,著名的美國異教徒 Stephen McNallen 將此發展成一個概念,他稱之為「元遺傳學」(metagenetics)。
可是,McNallen 和異教「種族」派中的許多其他人明確否認他們是種族主義 者,儘管 Gardell 指出,根據該詞的某些定義,他們的觀點會被視為種族主 義。Gardell 認為許多「種族」異教徒都是民族主義者,許多民俗學實踐者表
示不贊同多元文化主義和現代歐洲不同種族的混合,主張種族分離主義。這 個群體的言論中經常談論「祖先」和「祖國」,這些概念的定義可能非常模 糊。
民族中心主義異教徒嚴厲批評他們的普世主義者,經常宣稱後者被新時代文 學和政治正確性誤導了。那些採取「種族」民間立場的人受到了普遍主義者 和種族中心主義者的批評,前者認為「種族」異教是種族主義的幌子,後者 認為其追隨者是種族叛徒,因為他們未能完全接受白人至上主義。
有些民間異教徒是白人至上主義者和赤裸裸的種族主義者,代表著一個「激 進種族主義者」派系,他們贊同奧丁主義(Odinism)、沃塔主義 (Wotanism)和沃登主義(Wodenism)等術語。Kaplan 認為,這些人住在 現代異教「最遙遠的地方」。這種異教形式與國家社會主義(納粹主義)之 間的界限「極其模糊」,其信徒向阿道夫·希特勒和納粹德國致敬,並吸收了 納粹秘傳主義的影響。他們否認基督教是猶太人的創造物,他們相信白種人 種族正因猶太人的世界陰謀而面臨滅絕。
「秩序」(The Order)是 20 世紀 80 年代活躍於美國的白人至上主義民兵 組織,其核心圈子裡的許多人自稱是奧丁主義者,還有各種種族主義異教徒 都信奉該秩序成員 David Lane 提出的「十四字」口號。一些白人至上主義組 織,如九角教團(Order of Nine Angles)和黑教團(Black Order),將異 教元素與撒旦教結合起來,不過其他種族主義異教徒,如 Wotansvolk 的 Ron McVan,則拒絕這些不同宗教的融合。
Ásatrú 組織的成員涵蓋整個政治和屬靈神領域。美國 Ásatrú 內部存在著政治 爭議,主要圍繞著如何處理將自己置於極右翼和白人至上主義背景下的信徒 的問題,這導致了 1986 年阿薩神族自由大會的分裂。
對外,Ásatrú 組織的政治活動圍繞著反對所謂的宗教歧視的運動,例如呼籲 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引入 Ásatrú「信仰徽章」,以與 2006 年授予 Patrick D. Stewart 遺孀的威卡教五角星徽章相對應。2013 年 5 月,「雷神之鎚」被加 入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的墓碑和墓碑徽章名單中。據報道,2019 年初,美國 海軍約翰·C·史坦尼斯號航空母艦(USS John C. Stennis CVN-74)上舉行了 一場北歐異教儀式。
之前幾章所介紹的幾位美國 Ásatrú 組織領導人物都是帶有種族主義,而現在 則介紹一位 Ásatrú 的非種主義人物。
Stephen Edred Flowers,俗稱 Stephen E. Flowers 或筆名 Edred Thorsson,
是一位美國符文學家(Runology)、大學講師和神秘主義支持者,尤其是新 日耳曼異教和奧丁主義。他幫助在北美建立了日耳曼新異教運動,也活躍於 左翼神秘組織。Flowers 一直致力於推動歐洲新右翼(ENR)運動。
Flowers 創立或與 Rûna-Raven Press(約 1993-2015 年)、Lodestar Books (約 2011-2019 年)和 Arcana Europa Media(約 2020 年至今)等出版公 司有合作關係。以筆名 Thorsson 名義,他已由 Arktos 出版。
1995 年春天,由於內心的動盪,Flowers 退出了與特洛斯之環(Ring of Troth)的一切活動。1995 年 8 月,他和 Dawn 前往冰島和英國,以加強 Rune-Gild 的工作。1996 年 4 月,Flowers 辭去梯形教團(Order of the Trapezoid)大導師一職,以便更專注於 Rune-Gild 事務。
《石榴報》(The Pomegranate)2011 年的一篇文章將 Flowers 描述為阿蘭 德·伯努瓦的出版商,「他公開表達了在美國異教徒中推廣新右派的重要性」。
Damon T. Berry 在其 2017 年出版的《血與信仰》(Blood and Faith)一書 中稱,Flowers「深度參與」了北美新右翼運動。《螺旋自然》(Spiral
Nature)雜誌2019 年的一篇文章提到了他與紅冰電視(Red Ice TV)的關係。
Troth,前身為特洛斯之環,是一個總部位於美國的國際北歐異教組織。它在 包容性異教(相對於民間性異教)領域中十分突出。該組織由前阿薩特魯自 由議會成員 Edred Thorsson(即 Stephen E. Flowers)和 James Chisholm
於 1987 年 12 月 20 日(母親之夜)創立。Chisholm 作為名譽長老仍與該組 織保持聯繫。現任掌舵人是 Lauren Crow。
Troth 在紐約州註冊為非營利公司,並根據聯邦501(c)(3)規定成為公共慈善機 構。它每年6月舉辦一次名為 Trothmoot 的會議。 2022 年 Trothmoot 在田 納西州孟菲斯附近的米曼-謝爾比森林州立公園舉行。
Troth 將自己定義為日耳曼異教的宗教組織,向所有形式的宗教(Ásatrú、
Urglaawe、Forn Sed 等)開放,具有國際範圍,其目標是培訓神職人員、促 進合作與社區、以及提供資訊和教育出版物。
The Troth 織於 1987 年成立,名為「特洛特之環」(The Ring of Troth), 與 Ásatrú 聯盟同時成立,兩者均從阿薩神族自由議會的廢墟中崛起,後者因 種族主義派系和非種族主義派系之間的爭端而解體。該組織在 20 世紀 80 年 代末到 90 年代初遭受了一系列挫折和災難。Thorsson 和 Chisholm 的領導 地位因與塞特的撒旦教神廟(Satanist Temple of Set)有聯繫而備受爭議。
1988 年至 1989 年,Rob Meek 發起運動,反對該組織受到「撒旦教滲透」。
1989 年,Ásatrú 聯盟宣布 Ásatrú 與撒旦教之間不能有任何關聯。 1991 年, Thorsson 和 Chisholm 開始為團體尋找新的領導人 (舵手),因為很明顯,他 們太具爭議性,不適合擔任這一職位。1992 年,Prudence Priest 最終接受了 女舵手一職。然而,該組織的內部爭議持續不斷,包括有人指責 Prudence 打算將領導權交還給 Thorsson,並試圖邊緣化影響力日益增強的 Stephan
Grundy。結果,Prudence 於 1995 年被 William Bainbridge 趕下台,後者接 任臨時舵手。
到了 19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由 William Bainbridge 領導的 Troth 已經成為 一個穩定的組織,其成員範圍廣泛,完全屬於「威卡教/新異教徒社區」。繼
Bainbridge 之後的依次是 Diana L. Paxson(1999 年)、Stefn Thorsman
(2002 年)、Mark Donegan(2005 年)、Patricia Lafayllve(2008 年)、 Victoria Clare(2010 年)、Steve Abell(2013 年)、Rob Schreiwer(2012 年)、和 Lauren Crow (2022 年)。
The Troth 是現代異教的非種族主義,是現代異教的一個包容性分支。該組織 的宗旨和章程提到「不歧視團體和個人」,並明確規定「The Troth、其項目、
部門、官員或任何附屬團體不得實施(基於種族、性別、民族血統或性取向 等標準的)歧視,無論是在會員資格決定還是在開展任何活動中。」
Edred Thorsson 希望特洛特之環以學術為基礎,並為祭司提供經過高學術標 準培訓的課程。雖然很少有成員像他預想的那樣獲得研究生學位,但該組織 一直是異教內部重要的學術資訊來源。
同樣是 Ásatrú 的信仰,同樣根據《散文埃達》(Snorra Edda)和《詩體埃 達》(Poetic Edda)的內容,但 AFA 與 The Troth 對於種族的立場却是南轅 北轍,實在十分有趣。其實這種現象並不奇怪,正如教堂的牧師在台上講道, 實質上是表述自己個人主觀的想法,不過借引用《聖經》來支持自己論點而 已。難道你以為有人在代表上帝說話?
參考自: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ephen_Flower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Troth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eathenry_in_the_United_State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eathenry_(new_religious_movement)
https://www.norsemyth.org/2017/04/heathens-in-military-at-lastrecognition.htm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odern_paganism_in_the_United_States
https://www.nbcnews.com/think/opinion/paganism-witchcraft-aremaking-comeback-rcna54444
https://bigthink.com/the-present/modern-paganism/ https://pluralism.org/contemporary-resurgence-in-america
結語
冰島語“Ásatrú”是一種基於對古代維京神靈崇拜的宗教。它也被稱為異教
(Heathenry)或現代異教。阿薩神族民間大會(Asatru Folk Assembly 簡稱
AFA)沿用了這個字的原意,仍然信奉該宗教,但明確排除非白人。AFA 創
辨人 Stephen McNallen 創立了一個種族主義、僅限白人的教堂,該教堂現 在總部位於薩克拉門托北部山麓。
AFA 是幾個所謂的「新民族主義」組織中最大的一個,根據南方貧困法律中 心(The Southern Poverty Law Center)的說法,這些組織「試圖以白人受 害為中心的主張來掩蓋其種族排他性,而其他團體則公然宣揚種族至上主 義。」
AFA 並不是唯一一個崇拜北歐諸神的宗教團體,但其中許多人表示,他們不 信奉 McNallen 那種只針對白人的異教教義。更具包容性的異教教會的創始 人紛紛譴責 AFA 和其他類似信仰,並與之劃清界線。
「他們真的看不起這些所謂的納粹和新納粹分子,他們試圖劫持他們的信 仰,」前奧蘭治縣緩刑官、白人至上主義者、白人民族主義者和反政府團體 顧問 Lowell Smith 說。
另外,在明尼蘇達州默多克,居民 Victoria Guillemard 組織成立了默多克地 區反仇恨聯盟 (Murdock Area Alliance Against Hate),以回應 AFA 在當地的 成立。
Guillemard 告訴議員,聯邦調查局已經確認全國 AFA 的幾名成員活躍於三 K 黨和納粹仇恨團體。她說,有些人因試圖炸毀一座黑人教堂和一座猶太教堂 而被以宗教的名義起訴。
Guillemard 表示,AFA 沒有能力監管其成員。她說,有證據顯示該組織部分 成員從事暴力活動,這給小鎮居民帶來了危險。「我們該如何保護我們的公 民?」她問道。 明尼蘇達州本森市的 Laura Thomas 敦促議會成員考慮允許該組織在社區建 立庭院的「長期發展軌跡」。Guillemard 說,這會讓默多克成為仇恨團體關 注的對象,並吸引更多仇恨團體的注意。
AFA 所信奉的,是日耳曼多神教,他們都是崇拜亞薩神族(Æsir)的信徒, 而三 K 黨(Ku Klux Klan),則是指美國歷史上 3 個不同時期奉行白人至上主 義運動和基督教恐怖主義的民間團體,也是美國種族主義的代表性組織。
所謂基督教恐怖主義(
Christian terrorism),就是宗教恐怖主義的一種形式,
是指聲稱具有基督教動機或目標的團體或個人實施的恐怖主義行為。基督教 恐怖分子根據自己的目標和世界觀,透過對《聖經》和基督教的解讀,為他 們的暴力手段辯護。
AFA 明顯不是基督教,但是,他們也不能不借助基督教。眾所周知,AFA 不
歡迎非白人參加他們的宗教活動,但是他們又不同於納粹看待猶太人一樣, 建立集中營,進行大屠殺。因為,在白人至上主以眼中,還是需要留下非白 人來從事低下的工作,被白人所奴役。因此,就不能讓非白人有獨立思考, 要將他們同化,然而,既然不能向他們傳橎專為白人而設的 Ásatrú,又怎能 實行同化政策呢?於是,就唯有向非白人傳播基督教。
世界上任何文明都離不開宗教與哲學。例如中華文明可以被稱為儒家文明或 道家文明;泰國、斯里蘭卡等地是南傳佛教文明;西藏、尼泊爾、不丹等地 是藏傳佛教文明;印度是吠陀文明;喀什米爾是錫克教文明;猶太人屬於猶 太教的希伯來文明;阿拉伯世界是伊斯蘭文明;蘇美爾人是多蘇美爾多神教
文明;古埃及是埃及異教(Kemetism)文明;希臘是希臘教(Hellenism)文 明;斯拉夫民族是羅德教(Rodnovery)文明;古凱爾特人是德魯伊教
(Druidism)文明;古代北歐地方是日耳曼多神教(Heathenry)文明;古代
波斯與亞塞拜疆是祆教文明等等。
所謂基督教化(Christianization 或 Christianisation),就是精神種族滅絶。
因為自此以後,再沒有其他甚麼甚麼文明,只剩下基督文明(Christian Civilization),而基督文明,就是等於西方文明,即是普遍認可的白人文明, 傳播基督教,就是要這個世界只存在白人文明。
「白人」的意思並不能理解為白色的人,很多中國人也是皮膚白晳,比很多 歐洲人還要白,但也不會將他們叫做白人;米高積遜的皮膚科醫生2009年7 月8日在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稱積遜膚色由黑變白是患皮膚病所致,雖然他 真的很白,但也不會被定義為白人。
白人至上主義所强調的白人,是屬於高加索人種的人。究竟這個定義是從何 時開始,從那裏來的?
「高加索人」(Caucasian)就是在公共論述中反覆出現的術語的例子。1977 年,卡特政府的管理和預算辦公室第 15 號指令將「白人」確立為整個聯邦政 府的官方種族稱謂,以取代其競爭對手「高加索人」。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 一個標誌,儘管根據 Wayback Machine 的記錄,這項原始指令直到 2024 年 12 月才向公眾開放,但截至 2025 年 2 月,它已不再向公眾開放。
儘管近半個世紀以來,聯邦政府一直認可使用「白人」而不是「高加索人」, 但該詞仍然出現在法律文件、醫學研究和日常對話中。這句話從何而來?為 什麼儘管50年前就不再受官方青睞,但至今仍如此流行?
「高加索人」這個術語用來指稱種族上屬於「白人」的人,其起源可以追溯 到 18 世紀後期,當時德國一個專門研究種族的歷史學派正在嘗試對人類種族 進行不同的分類。特別流行的分類是將人類分為三大人種:「高加索人種」、
「蒙古人種」和「尼格羅人種」,大致對應於我們人口普查局所說的「白 人」、「亞洲人或太平洋島民」和「黑人」。
但為什麼是「白種人」?這個名詞源自於高加索山脈,高加索山脈位於黑海 和里海之間,界定了現代喬治亞和亞塞拜然與俄羅斯的北部邊界。這個地區 和白人有什麼關係?
這又回到了與當今共識截然不同的歷史理論。19世紀歐洲學者的普遍觀點是, 人類起源於高加索山脈。這部分是基於高加索是諾亞方舟的登陸地點。
德國歷史學家 Christoph Meiners(1747 年 7 月 31 日 - 1810 年 5 月 1 日) 在其 1785 年出版的《人類歷史概要》(The Outline of History of Mankind) 一書中首次將「高加索人」一詞用於泛指人類。在這本書中,Meiners 將歐 洲人、中東人、北非人和印度人歸為一個種族群體,認為其主要特徵是美德 驅動的美麗。用他的話來說,「天性越聰明高尚的人,其身體就越有適應力、 越敏感、越細膩、越柔軟。」
10年後,德國人類學家約翰·弗里德里希·布盧門巴赫(Johann Friedrich
Blumenbach,1752年5月11日 1840年2月22日)在其人類顱相學研究中推廣 了這個術語。他將人類「種類」分為5類:高加索人、蒙古人、馬來人、埃塞 俄比亞人和美洲人。儘管他創造了這些類別,但他承認這種分類方法的反复 無常,並說「所有國家在人體形態和膚色方面的差異......都如此難以察覺,彼 此之間存在著如此多的色調和過渡,以至於不可能用任何非常任意的限制來 區分它們。」
這種分類體係有嚴重缺陷,充滿種族主義偏見,將歐洲、中東和北非血統的 人歸入「高加索人」的範疇。因此,這個術語的起源並非源自於客觀的科學 分析,而是源自於一種現已被否定的基於特定地理區域的種族分類嘗試。
約翰·弗里德里希·布盧門巴赫在參觀了高加索山脈之後,他被在那裡遇到的人 們的美麗和對稱性所震撼。這使他相信他們代表了人類的「原始」或「理想」 形式。他選擇「高加索人」一詞來指他認為的白人,並將他們置於種族等級 的頂端。至關重要的是要理解,這種分類不是基於遺傳學,而是基於主觀觀 察和先前存在的社會偏見。
「高加索」一詞本身的起源較為古老,早於布盧門巴赫的分類體系。它來自 拉丁語“Caucasus”和希臘語“kaukasis”,很可能源於斯基泰語“kroy-khasis”, 意為「(山)冰雪閃耀」。這個詞源指向該地區著名的雪山,並有助於理解 該地區如何與白色聯繫在一起,即使在古老的意義上。
如今,「高加索人」一詞在學術界和科學界普遍被認為是不準確且具有冒犯 性的。它不再被用作科學有效的種族類別,並且已基本被更具體、更恰當的 術語所取代,例如「歐洲血統的人」或「歐洲血統」。儘管在某些情況下仍 會遇到這個詞,但它的使用往往表明思維過時或對該術語問題歷史的誤解。
科學家早就知道非洲是人類文明的搖籃。大約 200 萬年前,我們的祖先脫落 了大部分體毛,深色的皮膚保護他們免受皮膚癌和紫外線輻射的其他有害影 響。根據 2005 年賓夕凡尼亞州州立大學的研究,當人類在 2 萬至 5 萬年前
開始離開非洲時,一個個體身上隨機出現了一種皮膚變白的突變。當人類遷 入歐洲時,這種突變被證明是有利的。為什麼?因為它可以讓移民獲得更多 的維生素 D,這對於吸收鈣和保持骨骼強健至關重要。
《華盛頓郵報》的 Rick Weiss 在報導這一發現時解釋道:「赤道地區的陽光
強度足夠大,儘管黑色素具有紫外線屏蔽作用,但深色皮膚的人仍然可以製 造這種維生素。」
我們大多數人認為歐洲是白人的祖籍地。但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白皙的皮膚 以及身高和成年後消化牛奶的能力等其他特徵都是最近才在非洲大陸大部分 地區出現的。這項研究於近年在美國體質人類學家協會第 84 屆年會上發表, 為歐洲近代進化提供了有力證據,表明大多數現代歐洲人與 8000 年前的歐 洲人長得不太一樣。
過去幾年,隨著研究人員對古代人群(而非少數個體)的基因組進行定序, 歐洲人的起源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2025年早些時候,一個國際研究小組透 過比較歐洲各地考古遺址中 83 名古代個體的 DNA 關鍵部分,報告稱,今天 的歐洲人是至少3個古代狩獵採集者和農民群體的混合體,他們在過去 8,000 年內分批遷徙到歐洲。研究表明,大約 4500 年前,來自黑海北部草原的大 規模顏那亞牧民遷移可能將印歐語繫帶到了歐洲。
現在,同一團隊的一項新研究進一步深入研究了這些驚人的數據,以尋找受 到強烈自然選擇影響的基因 - 包括在過去 8000 年中迅速傳播到整個歐洲的 有利特徵。透過將古代歐洲人的基因組與千人基因組計畫中的近期基因組進 行比較,人口遺傳學家 Iain Mathieson,哈佛大學人口遺傳學家 David Reich 實驗室的博士後研究員,發現了5個與飲食和膚色變化相關的基因,這些基因 經歷了強烈的自然選擇。
首先,根據一張報告,科學家證實了早先的一份報告,即8000年前歐洲的狩 獵者-採集者無法消化牛奶中的糖分。他們也注意到一個有趣的轉折:第一批 農民也無法消化牛奶。大約 7800 年前從近東來到這裡的農民和 4800 年前從 草原來到這裡的顏那亞牧民都缺乏使成年人能夠消化牛奶中糖分的LCT基因。 直到大約4300年前,乳糖耐受現象才席捲整個歐洲。
談到膚色,研究小組發現不同地方的進化存在差異,並且有3種不同的基因導 致皮膚顏色變淺,這解釋了歐洲人的皮膚在過去 8000 年裡如何進化得更白 的複雜故事。據推測,大約 40,000 年前從非洲走出來並最初定居歐洲的現代 人類擁有深色皮膚,這在陽光充足的緯度地區非常有利。新數據證實,大約 8500 年前,西班牙、盧森堡和匈牙利的早期狩獵採集者也有較深的皮膚:他 們缺乏兩種基因 SLC24A5 和 SLC45A2 這會導致色素脫失,導致當 今歐洲人的皮膚蒼白。
但在遙遠的北方 那裡的低光照水平有利於白皮膚 研究小組在狩獵採 集者中發現了不同的情況:來自瑞典南部 7700 年曆史的穆塔拉考古遺址的7 個人同時擁有白皮膚基因變體,SLC24A5和SLC45A2。他們還擁有第三個基 因,HERC2/OCA2,這種基因導致他們擁有藍色的眼睛,也可能導致他們擁 有白皙的皮膚和金色的頭髮。因此,遠北地區的古代狩獵採集者已經臉色蒼 白、眼睛呈藍色,而中歐和南歐的人皮膚則較黑。
隨後,第一批來自近東的農民抵達歐洲;他們攜帶兩種白皮膚基因。當他們 與當地的狩獵採集者雜交時,他們的一種淺膚色基因席捲了整個歐洲,因此 中歐和南歐人的膚色也開始變白。另一種基因變體SLC45A2一直處於低水平, 直到大約 5800 年前才達到高頻率。
研究團隊也追蹤了身高等複雜性狀,這些性狀是多種基因交互作用的結果。
他們發現,從 8000 年前開始,自然選擇強烈青睞北歐和中歐人的幾種身高 基因變異,而從 4800 年前開始的顏那亞人遷徙則進一步促進了這種基因變 異的形成。在所有人群中,顏那亞人擁有最高的身高遺傳潛力,這與他們古 代骨骼的測量結果一致。相較之下,根據目前發佈在 bioRxiv 預印本伺服器上 的論文,從 8000 年前開始,自然選擇就青睞身材較矮的義大利和西班牙人。 尤其是西班牙人,他們的身材在 6000 年前就縮小了,這可能是由於適應較 冷的氣候和不良的飲食習慣造成的。
論文並未具體說明這些基因為何會受到如此強烈的選擇。但賓夕凡尼亞州州 立大學帕克分校的古人類學家 Nina Jablonski 在會議上查看海報的結果時說, 色素基因的可能解釋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維生素 D 的合成。生活在北緯地
區的人們通常不會得到足夠的紫外線來在皮膚中合成維生素 D,因此自然選 擇傾向於通過兩種基因解決方案來解決這個問題 - 進化出能夠更有效地吸收
紫外線的蒼白皮膚,或有利於乳糖耐受性以便能夠消化牛奶中天然存在的糖 分和維生素 D。Jablonski 說:「我們原以為歐洲出現脫色皮膚的現象相當簡 單,但隨著人口向北緯地區擴散,這其實是一個令人興奮的選擇拼湊過程。」
「這些數據很有趣,因為它顯示了最近發生了多少進化。」
事實上,早在2018年2月7日,網上媒體 Gizmodo 已有報導,在英國切達峽 谷(Cheddar Gorge)附近的戈夫洞穴中發現的一具 10,000 年歷史的骨骼的 DNA 樣本提供了一個驚人的啟示:第一批現代英國人的皮膚是「深棕色到黑 色」。根據最近的分析,他們還擁有黑色捲髮和藍色眼睛。換句話說,白色 在歐洲的出現比我們想像的要遲得多。
所謂的切達人是中石器時代的狩獵者-採集者,中石器時代在農業出現之前就 結束了。雖然早期英國曾有人類居住,後來又被人類遺棄,但考古學家認為, 從切達人時代到現在,人類一直生活在島上。這也是他的外表細節如此有意 義的部分原因。切達人的基因組表明,歐洲人直到幾千年前才出現白皙的皮 膚,而不是幾萬年前人類首次向西遷移到歐洲大陸時。
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考古學家 Tom Booth 博士在一份新聞稿中表示:「切 達人顛覆了人們對各種基因特徵如何結合在一起的預期。」「他提醒我們, 你不能根據現在人們的長相來假設過去人們的長相,而且我們今天所習慣看 到的特徵配對並不是固定不變的。」
科學證明,根本沒有所謂「高加索人種」或者「白人」,一切都是依因緣而
生,是眾緣和合而成的假像,本質上都是空的。那就更遑論甚麼白人至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