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還是知道?

Page 1

1


2


3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觀術創始人盧 在洙開發的覺醒科學 1 - 為何整個宇宙等於零? 2 - 為何整個宇宙等於無限? 3 - 為何整個宇宙等於零一? 4 - 盧 在洙先生的經歷與使命

第二章 名嘴金相云帶領我們進入量子場的奇異世界 1 - 客觀現實的真實本質 2 - 主觀意識的産生過程 3 - 如何介定獨立個體? 4 - (續)如何介定獨立個體? 5 - 由追尋事件真相到探索宇宙實相,金相云的圓融人生

第三章 作為科學與靈性之間真正橋樑的物理學泰斗 Philippe Guillemant 4


1 - 無法想像的共時性(synchronicités) 2 - 超越邏輯的雙重因果(la double causalité) 3 - 突破框架信息物理學(Physique de l'information) 4 - 究竟 Philippe Guillemant 是在背叛科學,還是在更新科學?

第四章 另類醫生 Erica F. Poli 發動的醫學革命 1 - 意識與 DNA 2 - 病從那裏來? 3 - 進入超意識的世界 4 - Erica F. Poli 醫生帶給人類的,不只是健康

第五章 教人規劃人生的科學家 Osny Ramos 1 - 不可思義之事無處不在 2 - 強人擇原理(Princípio Antrópico Forte)的世界觀 3 - 色彩心理動力學(Psicodinâmica das Cores)並非甚麼新事物 4 - 成功非靠努力,科學家 Osny Ramos 的實用科學

第六章 物理學家 Vadim Zeland 破解命運之謎 1 - 神秘隱喻——蘋果跌上天 5


2 - 隱藏在世界背後的鐘擺 3 - 現實衝浪(reality transurfing)理論淺談 4 - 從不公開露面的量子力學專家——Vadim Zeland

後記

6


前言

塞萬提斯的小說《唐吉訶德》在世界文學史上堪稱不朽巨著,一直被 後人奉為經典,個中原因,是反映了一個自古以來都是人類所關心的 切身問題,就是做人要面對現實。故事主人翁因為沉迷於騎士小說, 不能自拔,活在自己幻想中,將自己當成騎士。在主角所身處的時代, 騎士的風釆己經成為過去,時移世易,以一個英雄姿態出現的所謂騎 士,只會變成一個娛樂大眾的小丑,於是,這位走上騎士之路的人物 的一生便相當可憐和可悲。有很多人會覺得,這部小說是諷刺不懂面 對現實的人,這種人都是像唐吉訶德一樣的儍瓜。

我們應該怎樣才可以算做面對現實呢?關於面對現實,也有非常極端 的例子,在唐朝時候,有一位很與別不同的人物,名叫馮道,又名長 樂老,談不上有特別重大的豐功偉績,但也沒有做過任何禍國殃民的 暴行,之所以讓人爭議,就是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累朝不離將相、 三公、三師之位」,由後唐莊宗正式入朝開始,先後事五朝、八姓、 十一帝,是史上一項創舉。試設想一下,三國之呂布尚且被人痛罵, 稱之為三姓家奴,然則馮道豈非家奴界中的經典?識時務者,在乎俊 傑。見風轉舵,有何不妥?然而,說一個人非常現實,往往都不是褒 7


獎之辭。歐陽修對馮道評價是「其可謂無廉恥者矣」,司馬光更指其 「乃奸臣之尤」 。原來,做個面對現實的人,也是談何容易!

做人現實一點也不見得是一件很光彩的事,那就逃避現實好了。既不 為五斗米拆腰,亦不想以卵擊石,唯有隱遁避世,或看破紅塵,不問 世間事,或苦中作樂,一醉解千愁。要數當中表表者,就一定非魏末 晉初的竹林七賢莫屬了。竹林七賢的放任不羈的飲宴遊樂,終日縱情 玄學清談,無非出於當時的血腥統治,社會黑暗,有識之士無不噤若 寒蟬,普遍出現危機感和幻滅感,若再不逃避,又如何繼續活下去? 最終,又帶來了清談誤國的評價,認為七賢的不思進取,引致晉末「五 胡亂華」的慘劇,實屬責無旁貸。原來,逃避現實也是一個很重的罪 名。

抗衡是儍瓜;順從是小人;逃避是罪人,然則,究竟應該如何看待現 實才洽當呢?

首先,甚麼是現實?現實也有很多種。近期最流行講的是虛擬現實, 在銀幕上看到的影像無論如何逼真,都只不過是虛擬的,之後發展到 立體電影,雖然是進步了,但也是在外面去看這個虛擬世界,但到虛 8


擬現實出現時,只要戴上一部機器,便恍如置身在這個現實當中,作 為近年熱話的元宇宙(Metaverse),便是大力開發這一個概念。到現時 為止,物理上的現實和虛擬的現實我們仍然是有能力分辨出來。可是, 發展還未就此止步,根據科學解釋,所謂現實,只不過是電流在大腦 中所産的訊號而已。有看過電影 The Matrix(駭客任務/22 世紀殺人網 絡)的人便明白。物理上的現實和虛擬的現實之間的界線變得越來越 糢糊,甚至完全消失。

除此之外,還有錯覺的現實;觀點與角度的現實;海巿蜃樓的現實; 受電波影響的現實;夢境中的現實,聽過莊周夢蝶吧?還未算,還有 夢中夢,即是夢見自己睡覺發夢,夢見自己醒來,這個醒來本身却是 在夢境裏面,如此推論,便會有夢中夢中夢,夢中夢中夢中夢......。 還有魔術表演的現實;電腦特技的現實;心理作用之下的現實;酒醉 之後所見的現實;被人催眠之後的現實;藥物影響帶來的現實;受靈 界干擾造成的現實;受重大刺激帶來的幻覺現實;思覺失調所見的現 實;老人痴呆所見的現實;被電擊後暈倒所見的現實;更有被落降頭 後所見的現實;受長期洗腦所顯現的現實,當然,不能忽略打坐入定 之後意識進入更高層次的現實,此外,正常感官亦會出現扭曲了的現 實,難道以為海水真的是藍色的?閃電真的早於打雷出現?你看到的 9


太陽是 8 分鐘前的,你看到的星是數十萬年前的(因為距離數十萬光 年)。廣東人說這道菜辣,湖南人說這道菜淡。高於和低於一定頻度 範圍的光波看不到,高於和低於一定頻度範圍的聲波聽不到等等。" 現實"一詞,可說五花百門,不勝枚舉。然而,這一切的現實都是我 們所能夠面對的,除了一種現實是例外的,這種現實就叫做“ 客觀 現實”。

首先,必需介定甚麼才是主觀。所見所聞、所嗅所嚐、所觸所感,都 是來自主體的感觀功能,依賴物質身體所産生,感覺傳送到大腦,形 成訊號,至於客觀對象是否存在,無法證明。換言之,客觀現實就是 離開主體的感觀功能,並非來自大腦的訊號的現實,即使我們的大腦 停止運作,這個現實仍然繼續存在。獨立於一切身體感官所接收的現 實,所以為之客觀。一切觀察,不過是瞎子摸象而已。

如果閣下能觸及客觀現實,閣下已經是神了,看這篇文也是多餘的。

客觀現實,簡單來說就是真實。既然肉體功能無可觸及,那麼可以憑 甚麼可以去認識它?說到這裏,有很多人都會不加思索地搶答—— " 信"!我們必需知道一個事實,"信"這一門生意是最好做的,假如你賣 10


貨品,有機會被投訴貨不對辦,假如你提供服務,有機會被質疑違反 服務條款,世上總會有不滿意的人,但是,一說到信,你便天下無敵 了,義正辭嚴地講一句: 「你們信心不夠.」,或「不可以試探」便可 解圍了。看看宗教團體多富有吧。

即使某特定團體所宣揚的是真理,我們亦無從得知,只是講個信字。 那麼,如果有其他人又出來宣稱擁有另一套真理,可能和某特定團體 的一套有出入,又應該如何處理?假如你說的又信,阿貓阿狗說的又 信,那就天下大亂,人人都無所適從了。那個是權威?那要視乎你在 那裏出生。唯一可做的,便是信這個不信那個,甚至聲稱這個是真神, 那個是邪神,這是真理,那個是異端。尊重這個,蔑視那個。信就解 決了?將心比己,如果在下和閣下有糾紛,閣下告上法庭,法官大人 對在下說: 「我信你,所以不需要證據。」,然後再對閣下說:「我不 信你,有證據也沒用。」,如何?

想一想,人之所以為人,建基在那裏?人禽之辨,在乎良知,良知告 訴我們,人人生而平等,更高層次是眾生平等,但做到平等地看待所 有人已是很不錯了。同樣凡人一個,同樣是站出來說話,同樣不用提 供證明,對這個人就信,對那個人就不信,究竟是否將所有人放在同 11


一把尺上,不偏不倚,一視同仁?信這個不信那個,便變成厚此薄彼, 這樣就超越了人類良知的基本底線,打破了人禽之辨。

說來說去,不過就是黨同伐異而已。

如果真的要真真正正地做到平等地看待所有人,將全人類放在同一把 尺上,那就需要將"信"擱置一旁,這人提供足夠事實與數據,接受, 那人只憑嘴巴,空口說白話,那就有所保留。能夠將所有人放在同一 把尺上,一視同仁,才有資格作為一個文明人。

出於上述原因,故此才有本書的出現。這是純粹寫給選擇不違反人類 良知的人看的。

12


第一章 觀術創始人 盧 在洙開發的覺醒 科學

13


14


1 - 為何整個宇宙等於零?

零即是沒有,甚麼也沒有,等同於空或無,一提到空,很多人就會聯 想到佛教,因為佛教講四大皆空。但是,如果在原始佛教中,空的意 思並非等於無,是不實在,不斷變化的意思,如果按照大乘佛教,它 的思意相當於非物質性的。或者將空理解為"非"會更加貼切,此乃非 出路不同於沒有出路,因為寫着非出路的地方仍然是一條路,但沒有 出路可以是甚麼路也沒有,所以,非實有仍然是有些東西在,不過這 些東西的性質就是非實有。

和空比較類似的就是很多人都認識的道家哲學的"無"了,「天下萬物 生於有,有生於無。」 ,這個無的意思就和零比較接近。可是,老子 並沒有解釋為何無可産生有。或許,在當時的文明程度,根本沒有任 何理論可以借用來說明這個概念,要說明它,就像向一出生便失明的 人解釋顏色是甚麼一樣。但是,即使在今時今人,還會有人認為老子 非常不科學,因為牛頓世說物質不滅,即使愛因斯坦也不過是說質能 互變吧?能量還是"有",所謂無中有生,是用來罵人的。

15


其實,一般的普羅大眾凡夫俗子並沒有說錯,真的是沒有無中生有的, 因為,無不用生有,無本身就已經是有,何用生?實在多此一舉。

閣下手上拿着的真的是一部手機嗎?在電子顯微鏡下,它只是一堆分 子,將這些分子再放大,是甚麼?很多人都知道是原子,原子的英文 Atom 是由希臘文 atomos 而來,原意為不可分割,但後來發現這是錯 的,原子由帶正電的原子核和帶負電的電子組成,原子核裏面是質子 和中子,電子再分割下去,就有中子、質子、介子、夸克、膠子、光 子等等。再分下去就有包括無質量粒子和重力子(又名引力子)的基本 粒子與中微子。最後,根據現代物理學,物質的最小構成單位叫做超 弦(Superstring),它本身是能量的振動,超弦理論是比量子力學更超前 的理論,在量子力學中,這個宇宙是由各種基本粒子組成,可是,在 超弦理論中,組成這個宇宙的是極道細小的「弦線」,這些弦線産生 不同的震頻,從而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基本粒子,我們這個宇宙的一切 物質和能量,都源自於這些震頻。

不同的物質有着不同波幅的振頻,最高的波幅是人類,其次是動物, 接着是植物,最低頻的是物質。物質和能量的分別都只是弦的不同振 動形態。宇宙間一切的存都是波的振動,以海來作比喻的話,一切的 16


存在是海浪,是"有",那麼,風平浪靜,水平如鏡的時候又是甚麼? 那就是''無"了,亦即是最小的波幅,小到無的程度,那時候,宇宙一 切事物都不存在。無論波濤洶湧還是風平浪靜,性質上都是一樣,只 是海水的不同形態。海浪的性質是水,能量振動的性質究竟是甚麼呢, 答案非常簡單,就是先前所講的"無"。無,便這個世界最終極的真實。

超弦理論並不完美,也有它的弱點。計算弦的方程式有着五個不同的 版本,當中弦所在的維度和形狀都不同,有些是一條線,有頭和尾的, 有些則是環形的,五種方程式看來都是可行的,但彼此之間互相矛盾, 不能統一。

1995 年, 物理學家 Edward Witten 提出另一套理論,稱為 M 理論或膜 理論。M 理論認為,五種截然不同的方程只不過是不同的角度去表達 同一件事物。用最容易理解的比喻便是瞎子摸象,不同人有不同答案, 都是局部的。超弦理論的宇宙共有十度空間,而 M 理論的宇宙則有 十一度空間。弦是能量的振動,在 M 理論看來,它是一張向四面八 方無窮地延伸的膜(membrane)。這套理論是現時世界最有力的統一理 論。膜遍佈整個宇宙,宇宙的本質就是膜。Edward Witten 指,M 可以 代表很多東西,例如"Magic"(魔術)、"Mystry"(神秘)、"Mirical"(奇蹟), 17


"Mother"(母親)等等。

在膜裏,一切都不存在,只有真空能量。基本粒子會在第五次元中消 失,然後再産生它的作用。一切物質的本質就是運動,不是某某東西 在運動,而運動本身作為一件東西,這就是我們所處的世界的真實面 貎。很不合邏輯吧?不然,禪宗又為何要「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為何《道德經》開頭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萬物的呈現是 內外翻轉的五次元運動。

或者舉一些較具體的實例,細胞本身並無思想感情,但組合出來的生 物却有,由 60 兆個細胞組成的人類更有七情六欲,構成細胞的成份 本身並不能夠自我複製,但組合而成的細胞却可以,這樣等質從那裏 來,唯一可以說的,便是無中生有。

通常稱為可觀測宇宙的,是人類能力範圍內可以探測到的世界,由誕 生到現在,宇宙大約有 138 億年歷史。但是,這個觀測並非真實的。 在當下一瞬間,一切存在全部解體,返回到宇宙誕生之前的狀況,再 由那裏開始,經過 138 億年加一秒的時間,宇宙重新再創造一次,到 達下一秒。打個比方,你站在現在所處的地點,影一張相照片,然後 18


環繞地球跑一圈,回到原點,踏前一步,再影一張照片,然後又再環 繞地球跑一圈,之後又踏前一步,又影一張照片,如此類推。將相片 連接起來,看起來會有一種錯覺,你像一步一步地向前走。事實上, 每一剎那,宇宙都正做類似的事。在一秒鐘之內,約如此做了 9999 兆次。換句話說,就是不停地"有、無、有、無......"。(138 億 + 1 秒) + (138 億 + 2 秒) + ...... (138 億 + n 秒)或者說"生、滅、生、滅、生、滅......" 也可以。

如此,便解釋了為何宇宙是零。宇宙的本質是無,無不是有的相反, 無是有的本質,有是無的展現。雖然大家都不明白,但是至少可以明 白為甚麼不明白,因為違反邏輯。根據二維空間的圖像,是無法認識 三維空間的實物的。我們現在身處三維空間,何以理解多維空間的事 物?除了照鏡,我們看不到自己,我們自己本身就是這個世界,又如 何可以把世界當做客體對象來觀察?

19


2 - 為何整個宇宙等於無限?

上文說過整個宇宙等於零,今次又講宇宙等於無限,豈不是自打嘴吧? 何以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這就令人明白到語言的局限了,當描述 事物的一面時,就不可以同一時間講另一面,否則很容易混淆,必須 分開先後次序,所以,零的一面粗略地交待完了,接下來才可以講無 限的一面。如果對量子力學稍微有點認識的,便很容易明白,波和粒 子是兩種不同的狀態,但波即是粒子,粒子即是波,以波的方式觀察, 就呈現出波,以粒子的方式觀察,就呈現粒子。現在,就是以無限的 方式來觀察這個宇宙。

未講無限數目的宇宙之前,先要了解一下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的主要 分別。傳說牛頓看見蘋果從樹上掉下來,發出一個徫大的疑問:「為 何蘋果不昇上天?」 ,萬有引力的發現便是從那個發問所觸發的。假 設以東方人的思考角度,他們不會這樣問,他們會問:「為何地球在 宇宙半空停留,不掉下來?」。不是說真的有人這樣問,而是根據他 們看事的角度而推論出來的可能情況,當然要以他們知道有地球作為 前題。牛頓以自己作為主體,蘋果作為客體對象,並抽離對象,進行 觀察。東方人則將自己作為對象的一分子,對包括自己在內的地球進 20


行觀察。 參考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O-FiGxcCpI

觀察對象本身就包含觀察者在內,在觀察宇宙的同時,亦是在觀察自 己的心,用現代人的說話來講便是指意識。南宋陸九淵在其著作《雜 說》中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陽明提出的心學 思想更指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這都是典型的東方人思維。2015 年 5 月 27 日,一位物理學家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在國際知名的自 然期刊''Nature Physics"(自然物理學)上發表了一份報告,證實了量子理 論的奇異本質。文章指,他們的實驗結果證明了“測量就是一切。 在 量子層面,現實如果不被你看着,就不存在。”

有多少個意識,就有多少個宇宙,試想想,整個宇宙究竟總共有多少 生命?還未計算潛在的生命,這等於未發芽的種子,或一個生物體潛 在的繁殖力。佛家講的三千大千世界更不在話下了。有無限個心,便 有無限個宇宙。究竟這無限個宇宙之間,是否有分別的呢?分別的程 度,超乎你的想像!

從科學角度看,觀察的産生包含三個元素,缺一不可。包括主體、客 21


體和媒介。就以視覺為例,如果沒有光,我們甚麼也看不到,不過其 實有了光,一樣甚麼也看不到,只看到光而已。不同的顏色就是不同 波長的電磁波。人類的可視光線是波長範圍一般是落在 360 - 400 nm~760 - 830nm。超過或低於此範圍便有如隱了形一樣,但並不等於 不存在。人類的角膜、晶狀體和色覺細胞所構成的機制通過人腦對可 視波長的電磁波進行情報處理,從而我們就可以看到顏色。研究證實, 大多數哺乳動物是色盲。牛、羊、馬、狗、貓等,幾乎不會分辨顏色, 狗則是完全色盲。其他還有田鼠、家鼠、黃鼠、花鼠、松鼠、草原犬 等等。長頸鹿能分辨黃色、綠色和橘黃色,而鹿則對灰色的識別力最 強。鳥類中只有貓頭鷹是色盲,其他則可辨認顏色。昆蟲雖細小,分 辨頻色能力比哺乳類動物强,蜻蜓對色的視覺最佳,其次是蝴蝶和飛 蛾。蚊子能夠辨認黃、藍和黑色,蜜蜂不但能夠分辨青、黃、藍 3 種 顏色 ,並且還能看到各種深淺不同的紫外線。由此可見,每一種動 物所看到的世界都不是同一個世界。

電磁波除了包含可視波長的光線外,另外還有紅外線,紫外線和 X 光,雖然看不見,但却真實存在,如果我們大腦的設定改變成可接收 範圍在 0.01 納米到 10 納米之間的波長的電磁波,我們的肉眼就能看 到 X 光,到時不用去看恐怖片了,放眼四周,到處都是骷髏骨頭, 22


美女和醜女完全沒有分別,更不需花錢減肥或健身,因為反正看來都 是一樣。上述一系列截然不同的視覺景像,並沒有那種是正確,那類 是錯誤。

另外就是關於聽覺了,如果在真空狀態,就不會有任何聲音,物體本 身不存在聲音,聲音不過是空氣的震盪而已。人耳可以感知到的聲音, 其頻率範圍為 20 Hz 至 20,000 Hz,在標準狀況下的空氣中,上述音波 對應的波長從 17 m 至 17 mm 之間。換句話說,高於或低於該範圍的 頻率或波長,空氣的震盪是無法被感知的,狗可以聽到頻率範圍是 40~50000Hz,比起人類强很多,蝙蝠的接收頻率範圍是 1000~ 120000Hz;海豚為 150~100000Hz;貓是 60~65000Hz;蟋蟀與蟬是 2 ~6,000 (6kHz);大象是 17~10,000 (10kHz);牛是 23~35,000 (35kHz); 夜蛾是 25~50,000 (50kHz);馬是 55~33,500 (33.5kHz);猴子是 110~ 45,000 (45kHz);老鼠是 1,000~90,000 (90kHz)。不同眾生,有着各自 的聽覺世界,誰有特權稱自己聽到的才是對的?

先有意識,後有世界,有無數個不同的意識,即是有無數個不同的世 界。一切的存在,都在我們的腦海裏面。量子力學經已證明觀察者和 觀察對象是分不開的,我們的心與這個世界原本是一體的。所有頻度 23


的大氣電波同時並存,但收音機調校到特定頻度,就只接收到特定電 台,同理,無限個現實並存,觀術認為,調挍大腦的設定,便只呈現 特定的現實。當然,電磁波、聲波都只是比喻,更深層的分別還包括 意識、無意識、集體無意識和維度。

24


3 - 為何整個宇宙等於一?

世界即是零,也是無限,現在還要說是一,究竟這是一條甚麼公式? 其實,這是一套哲學,是盧 在洙先生提出的令和哲學,由一條公式 來概括整個哲學:0=∞=1。宇宙的本體是無,所以是零,但有無限個 展現,所以是無限,那麼,一又是甚麼?首先,數學上,一是整數, 是一個整體,它和其他整數的分別在那裏?由 2 到無限,都是個體與 個體之間互相獨立的。又可以說,彼此互不影響的。假設面前有兩個 蘋果,拿走一個,便剩下一個,無論有沒有拿走一個蘋果,剩下的一 個蘋果的性質、外表、成份都不會在任何改變,故此兩個蘋果是彼此 獨立的,不可能發生拿去其中任何一個時,另一個立即同時消失,如 果有這種情況,這兩個便是一體的了,於是就不可以說他們是兩個蘋 果。

有些情況是看似多,乃至無限,從根本上講,其實是一。舉個例,在 房間中有多面鏡子,每面鏡都是面向着其他的鏡,任何一塊鏡都反映 所有其他的鏡,假設將全部的鏡當做整體,個別的鏡就是部份,整體 包含部份,但部份又包含整體,因為,個別鏡裏面在有全部鏡的影像。 拿走其中一塊,其他的鏡同時少了該塊鏡的影像,即是說,其餘的鏡 25


立即被改變了。這就是與上述蘋果例子不同之處。那裏不是有多塊互 相獨立的鏡,每塊鏡都包含了全部鏡,不能是多,只能是一。宇宙就 像那些鏡,不能是多,只能是一。

如果閣下懂科技的話,鏡的例子就可以說簡單些,知道甚麼是全像攝 影(Holography)吧?將一幅全像圖剪開,兩張圖仍然是可以看到圖像的 整體,只需轉移一下角度而已。所以,兩張圖仍是同一圖像,這張圖 包含那張圖的圖像,反之亦然,此包含彼、彼包含此,它們是一,不 是二。

數學上有所謂無限大和無限小。無限大是內部是無限(∞),外面是零 (0),因為如果還有無限之外,那就不是無限了。無限小剛剛相反,內 部是 0,還有裏面即是未夠小,外面是∞,兩者是一體兩面的。作為 宇宙的終極構成材料,零速度和無限速度的內外翻轉是運動的本身, 這種內外翻轉是 5 次元世界中完成。

怎樣內外翻轉?襪子向空氣的一邊是外,向皮膚一邊是內,將襪子反 過來穿,先前是外變成內,先前的內變成外。無限大和無限小進行內 外翻轉,內∞外 0 變成內 0 外∞,相反,內 0 外∞却變內∞外 0。 26


27


例如,宇宙間極微小的微塵和氣體通過壓縮之後,會産生恒星並且發 出光芒。太陽是由氫壓縮而成的恒星。外面在爆發時隨着光而放出氦 氣。我們的太陽現時餘尚 50 億年壽命,之後便膨漲並且漸漸死亡。 壓縮是誕生,爆發是生存的過程,膨漲則是步向死亡的開端。一切恒 星都經歷壓縮、爆發、膨漲三個階段。宇宙自己本身亦是反覆的壓縮、 爆發、膨漲,這是創造、生存、死亡的循環。

物理學不斷致力尋找構成宇宙萬物的最小單位,那裏融合了四種力, 包括重力、電磁力、強核作用力、弱核作用力,大統一理論就是將之 合而為一,整個宇宙的誕生與運行由此推動。東京大學的江口徹教授 曾指出,在一切都不存在的真空裏存在無限能量,即是四種不同的力。 以此理論引伸,無限小的空間中有足以産生整個宇宙的能量。

幾何學家提出碎形(fractal)的觀念,嘗試說得形象化一點,假設面前有 一幅西瓜的圖片,靠近一點看,是由很多小點組成。用放大鏡看這些 小點,原來是一個個小西瓜,再用顯微鏡看,每個小西瓜都是由很多 更微小的西瓜組成,這過程可以無限循環,這便是碎形圖了。碎形理 論用途廣泛,包括醫學中病理組織切片的歸類、碎形風景或海岸線複 雜性、酵素/酵素學(米曼氏動力學)、複雜網絡分析、信號及圖像壓縮、 28


地震學、土壤力學等等,無法盡錄。宇宙的結構就是碎形,宇宙中有 無限個宇宙,無限個宇宙中又各自包含無限個宇宙。但根據之前解釋 過的全像圖,我們可以理解到,無限的宇宙是一而不是多。

整個宇宙都是全像圖。解釋宇宙是一的理論還有混沌理論(Chaos theory),這套理論認為,一切事物的原始狀態,都是一堆看似毫不關 聯的碎片,但是這種混沌狀態結束後,這些無機的碎片會有機地匯集 成一個整體。由於太複雜,這裏就只講蝴蝶效應,指在一個動態系統 中,初始條件的微小變化,將能帶動整個系統長期且巨大的連鎖反應, 是混沌現象中之一種。簡而言之,就是「一隻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 可以導致一個月後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所以,每一個微小 部份都不是獨立分離的,大海隱藏每一滴海水,一滴海水亦隱藏整個 大海,這是效有詩意的說法。引用佛教講法便是芥子納須彌,一沙一 世界。芥子是芥菜種子,須彌是作為最高的山的須彌山。

《華嚴經》總共八十卷本近七十萬字,中心思想是「重重無盡」,就 是剛才所講的一大堆科學理論了。難怪有這麼多科學與宗教間的對話 了。菩薩能夠出入十種世界,經中卷二十三說:「以小入大,以大入 小,皆得自在,通達無礙」 。 29


30


4 - 盧 在洙先生的經歷與使命

在日本,他是一位殿堂級人物,不但有很多暢銷著作,而且演講和節 目都很有歡迎,和當地不少知名人物和學者進行過公開對談,非常高 人氣,可以說對當代日本的文化與思想有着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然而, 這位在日本大展拳脚,建立一定基業的人物並非日本人,在頗為排外 的地方打出一片自己的天地,亦反映出盧 在洙先生的真材實料和非 凡魅力。而且,前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為,他的目標是要立足日 本作為一個起點,將觀術傳播到全世界,帶來一場人類文明的翻天覆 地的大變革。

究竟這場變革大到甚麼程度呢?

第一場文明的革命是農業革命,一萬年前,農業出現,人類由狩獵變 為農耕,於是安定下來,組成社會分工,並産生了文化。直到 18 世 紀英國出現了工業革命,帶來各種各樣前所未有的學問和技術,開始 進入現代化。大約 30 年前,即 90 年代,個人電腦開始普及化,進入 每個人生活的不可或缺部分,再加上互聯網的廣泛利用,生活習慣和 社交、學習、經濟都産很大改變,一般都對這種改變稱為 IT 革命, 31


而且這場革命仍然繼續進行中,2010 年時,智能電話日漸普及,之前 的或許是初步而已,好戲在後頭,更多的改革還未到來。到今日,最 熱門的話題便是 AI - 人工智能了。有了人工智能,很多原本由人來 執行的工作便會被取代,還有,人類平均智商為 100,人工智能可以 去到一萬。人類正面臨存在價值的威脅,這場革命就是 AI 革命了。 與此同時,盧 在洙先生正如火如荼地策劃下一波的革命。

比起農業革命、工業革命、IT 革命、人工智能更為徹底的變革,就是 認識革命。甚麼是認識革命?就是對世界的認識作一個脫胎換骨的改 變,若簡化為一條公式,便是 0=∞=1。宇宙是無,亦是無限,同時 更是一。自我不存在,外在世界亦不存有,存在始於認識,意識創造 現實,前面幾章已有說明,在此便不再重覆了。由於在歷史上,之前 的幾場革命都是物質上的,唯有認識革命才包括精神,所以才比其他 任何革命也來得重要

盧先生 1963 年出生於韓國大邱。在成長的時代,民族主義普遍很强 烈,假如有人對於日本殖民統治的時代認為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便會 被人大罵是親日派。但其實在民間,人們都是表裏不一的,例如盧先 生居住的村莊裏有人擔心那裏的水壩會倒塌,但他母親却信心十足的 32


告訴他: 「不用擔心,那是日本人建的。」可見人們是相當矛盾的。 近年他多次推介一部由六位韓國學者合著的作品《反日種族主義:韓 國危機的根源》(반일 종족주의: 대한민국 위기의 근원)。該書 2019 年 7 月 10 日出版,在韓國網路書店 Yes24 的 2019 百大圖書中連續兩周蟬聯 暢銷第 1 名。書中提到韓國的撒謊文化是國際間皆知的事實。2014 年以偽證罪被起訴的韓國人,共有 1400 位,相較於日本高出了 172 倍。若以人口數來衡量,每人做的偽證,高達了日本的 430 倍,而誣 告件數,則是高達 500 倍。以人頭來計算的話,為日本的 1250 倍。(P.10 -謊言之國)日軍慰安婦問題一直是焦點,奇怪地,在 1990 年以前的 韓國人並沒有所謂的慰安婦問題。

韓國人也相當幸福,有這麼大的言論自由。

對於日本認識越深入,便喜歡這個國家,於是他將日本作為發展認識 革命的起點。在最初的時候,並沒有想過要做這樣的事的,實在是無 心插柳。10 歲時候因為仰慕李小龍而開始學習武術,經歷了 20 年的 苦練,並在嶺南大學環境工程研究生院環境工程系畢業。之後一直經 營武術學校和幼兒教育,專長是教授太極拳,當時的發展頗為順利。 1995 年,當時 32 歲,經營的生意面臨倒閉,之後來到日本,33 歲時 33


處於絶望,曾多次想過自殺,因為專注於練了 20 年的武術的呼吸法, 避免了想自殺的衝動,在呼吸練習中,發現自己和宇宙完全地分解, 到達了一個無法以語言去形容的終極境界,於以就以 0=∞=1 這一條 公式來表達這個終極實相,當時是 1996 年 3 月 1 日,身處福岡。6 月 1 日正式決定他的人生使命,那套學問便叫做觀術。

觀術的範疇很廣,其中關於工作的看法,有一套獨特見解,特別值得 介紹。工作其實分很多個層次。

最低次就是 Action(活動),沒有目的,沒有意義,只是身體無意識地 動。

高一個層次的是 Labour(勞動),是為了生活而作的。

高一些的是 Task(任務),受了別人委派去做的事,開始顯出自己具有 一定的功能和價值。

再高級一點就是 Job(職務),多項的 Task 便組合成一個 Job,即是規模 比 Task 為大,時間亦相對較長。 34


之上再昇一級,便是 Work(工作)了,它是長時期而固定的 Job,並被 賦予了一個特定的身分。亦即是給自己的存在下一個定義。

較為高一等的 Work 就是 Profession(專業),不但有獨特功能,而且是 具有特殊的資格,被認可具有有別於其他人的能力,擁有自己尊享的 權利。是作為一個領域的權威。

更上一層樓的就是 Business(事業),Profession 雖然比 Work 尊貴,但仍 然是受僱於人,而 Business 而是自己當家作主,自己主宰做甚麼,不 做甚麼。

再上就是 Duty(責任),因為前面的雖是一層比一層高級,但始終都是 以地位和權利為着眼點,但是 Duty 却是從意義角度來看,做一件事 不是為回報,而是由道德感去推動的。

更高貴的是 Mission(使命),雖然 Duty 比起 Business 有較高的道德情操, 但始終是由別人給予自己的,Mission 却是出自自己的志願,是聽到 了內心的呼喚而作出的,比 Duty 更為有自主性。

35


之上就是 Vocation(志業),Mission 是來自自己內心,但 Vocation 則是 受了上天的感動,立下誓願要完成的事。比起自主性更高層次,是神 性的。

還有更高的,叫作 Calling(上天呼召),Vocation 是受感動而立志去做 成一件事,但 Calling,是收到上天授與自己的旨意,Vocation 是出自 己的發願,Calling 則是受神委托,是被上主親自挑選出來,執行神的 命令。這是無上的榮裕。

最終極的,就是 Dignity(尊嚴),注意,這個字並非日常用語,不是一 般人平時常講的 Dignity,不是一般的自尊心。在觀術當中,這個字是 賦予特定的用法的。由於宇宙是由觀察而存在的,這是很深的物理學, 我們的觀點是決定這個世界的樣子,所以我們要自己去決定這個世界 是怎麼樣的,這就是我們的尊嚴。這種境界有個特有的名詞,叫做 PU(Personal Universe),即是個人宇宙。由自己去創造這個宇宙,這就 是工作所昇華到的最高層次。

此於是否值得加入這個組識,或參與該會的活動,這並非本書討論範 圍,這裏只會探討其學說理論,其他問題便請自行查詢了。 36


網址:https://blog.noh-jesu.com/

37


38


第二章 名嘴金相云 帶領我們進入量子 場的奇異世界

39


40


1 - 客觀現實的真實本質

客觀和理性似乎是兩個不可分割的概念,很難想像有人可以理性而不 客觀。可是,你真的可以很客觀嗎?你又怎樣知道自己是客觀的呢? 所憑藉的,也不過是一己的感觀而已,難道有人可以進入別人的身體, 透過別人的感官來接觸這個外在世界?除非是鬼魂吧。換句話說,沒 有真正的客觀,因為逢觀必主。

其實,真真正正的理性,就是承認自己事實上是主觀的。

早期佛教在東晉時候形成般若學派,發展到有六家七宗,當中有一派 叫作心無宗,僧肇《不真空論》說:「心無者,無心於萬物,萬物未 嘗無。」 ,著重「心虛」 ,但不強調外境之否定。另外又有一派叫本無 宗,代表人物道安以「無」詮釋宇宙未化、萬物未形之前的虛空狀態。 另一代表人物竺法深主張把「無」理解成形上的本體,為萬有的根本。 所以,同樣是佛法,有些主張萬物為實有,有些却主張是虛無,並不 是因為某一家是對,某一家是錯,而是各家各派都是片面的。

41


六家七宗是屬於所謂「格義」佛教。由於中國與印度的文化背景不同, 因而産生許多溝通上的問題,於是便有一些出現於過渡時期的思想流 派,當中出現很多謬誤,有些是為着弘法的方便所帶來的,這就是格 義的意思。道安在三十七歲以後,反省到格義的缺失,認為它們是違 背佛理的。僧肇更是在其《不真空論》中針對心無、即色及本無三家, 提出肯切的批判分析。並指出談有談空都是各執一偏,實際上是“色 即是空,空即是色”,非有非無,亦有亦無。

在有與無之間,就可以展現出萬事萬物,但是,這種變化却是隨着觀 察者的心而變化的。我怎樣去觀,就出現與之相應的現實。主觀的心, 造就客觀的境。此為觀察者效應。之所以覺得這是胡說八道,是因為 這些說法顛覆了我們先入為主的想法。正如月蝕的說法顛覆了老祖宗 的天狗食月的常識。

量子物理學家將觀察者效應稱為神的法術。丹麥諾貝爾物理學奬得奬 人 Niels Bohr 說: 「無法理解不受這種法術衝擊的人」 。德國物理學家, 量子力學創始人之一 Werner Heisenberg 將粒子稱為「無限可能性的微 粒」。人類希望的一切情報、一切創造的可能性都已隱藏在它裏面。

42


曾經有科學家做過實驗,將接受實驗者的部份細胞從身體上取出來, 放到試管中。之後,把試管安放於距離很遠的建築物中。當接受實驗 者看到藍天白雲的畫面,心裏産生平靜的感覺,遠處的細胞在試管內 也驗出同一時間有同樣平靜反應,再給他看恐怖的情境,那些細胞亦 出現恐怖的反應。然而,訊息傳遞是需要時間的,但實驗中的細胞與 被試驗者的反應却是同步發生的,然則,空間、距離的存在不是真實 的?

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的 Nelson 教授聯同全球 41 個國家的 75 位物理學家對從 1997 年以來的各種天災人禍進行追踪,得出了一 個驚人的結論,就是在發巨變之前,宇宙已經感受到。首先,他們設 置了一個名為隨機事件發生裝置(REG, random event generator)。平時, 若將一枚硬幣投擲 1000 次,頭像與數字出現的比率是 500 : 500,這 是自然的法則。但是,如果世界上有天翻地覆的大事即將發生,比率 就會出現不尋常。

在 2001 年發生的 911 事件發生前的 4 個小時,REG 的數值便錄得急 劇的上昇,出現 700 : 300,甚至 800 : 200。這樣說來,訊息的傳遞就 不只是同步了,而且還穿越了時間,回到過去。即是時間是直線運行 43


的說法也不真實了。

一個人的健康情況似乎是一個客觀的事實,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精神 醫學家 David Hawkins 指出,在感受和平、喜祱、愛等的時候,會有 最多的能量流動,相反,在感受恥辱、罪惡感、冷漠的時候,則會有 最少的能量流動。這個理論已經得到了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社會學家 David Phillips 的證實。

David Phillips 對 1,251 名美國軍人進行一項調查,發現在生日前的 1 至 3 個月死亡率最低,生日後的 3 個月死亡率則最高。原因是,生日 之前會期待接受親友聯絡和祝賀,因此身體産生大量的能量,而期待 消失之後,能量就會大幅下降。如果健康狀況會受意識所支配的話, 經濟狀況,乃至感情、事業、學業,都同樣會産生作用,因為一切物 質都是能量而已。

根據觀察者效應,隨了情感影響現實之外,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訣竅。 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的 Lisa Libby 教授在 2004 年美國 總統大選的前一天進行了一項實驗,將 146 名學生分兩組,第一組想 象自己當日走到票站投票,幻想當中過程的細節,第二組則想像自己 44


是一名旁觀者,看着當事人的投票過程。結果,在選舉當日,第一組 真正有投票的佔 72%,第二組却 90%之多。結論是,以第三者角度去 想象,所發出的觀察者效應便會更加强大。假設你叫做張三,你便應 幻想你是李四或者其他任何人,正在觀看張三做你想做的事,成功的 機會便會大大地增强。之後的學者進行過各種不同的測試,包括戒煙、 減肥、學習等等,都有顯著的效果。

歸納來說,客觀現實是心的投射,既非有,亦非無,或可以說是不實 在吧,因為人的心識可以對之進行修改。

45


2 - 主觀意識的産生過程

《六祖壇經》雖然不是人人讀過,但是,一般來說,普羅大眾對於" 禪"這個字不會感到陌生,甚至乎連外國人也知道所謂"Zen",影響非 常深遠。在眾多禪宗的公案中,有的是比較出名的,有的則較少人知 道,之所以能夠燴炙人口,一方面是因為涉及宇宙人生中最核心的問 題,另一方面是相對上最顯淺,最容易理解。

其中有一個公案是這樣的,話說有一天六祖惠能大師到廣州法性寺參 學,當時來了一陣風,吹動了幡,有些僧人說:「風動!」但有人反 駁說:「幡動!」兩邊爭論不休。於是六祖就說出了這一段傳頌千古 的說話: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聽過這個故事的人着 實不少,然而,真的相信的人却聊聊無幾。一般人看來,不過是奇文 共賞,毋需太認真。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直被視為以前東方人迷信愚昧想法今日已經被 現代科學印證了。

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出身的物理學家 Wayne Itano 博士曾經進 46


行過一項實驗,通過發射一個電磁波來加熱,5,000 個鈹原子(beryllium atom)。總共用了 250 毫秒(ms),相當於 4 分 1 秒。並且對這些原子的 加熱狀態進行觀察。第一次實驗是全程都沒有觀察過一次,原子 100% 熟了。第二次實驗則是每隔 62.5ms 觀察一次加熱過程,250ms 內總共 觀察 4 次。原子只 3 分之 1 熟了。第三次實驗則總共觀察 16 次,之 後再嘗試 32 次、64 次,如此類推,結困發現,觀察的次數越多,原 子熱的程便越下降。當觀察的次數達到 64 次的時候,原子的熟的比 例是零,處於完全冷凍狀態。

金相云先生自己本人都有過煮雞蛋的經驗,當煮的過程中觀看蛋的次 數越頻密,蛋熟透的速度便越慢。

在英文裏真的有句諺語叫做"A watched pot never boils".(心急水不開), 原來是有科學根據的。

卡內基·梅隆大學(CMU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研究員做了一項實 驗,安排 400 名男女分成兩組,其中一組被要求描繪巧克力的形像, 另一組却被要求幻想自己在吃巧克力,之後,讓兩組的人都可以吃真 的巧克力。結果,想像吃巧克力的一組只吃了描繪巧克力那一組一半 47


的數量,為甚麼?

領導實驗的 Carey Morewedge 教授表示,如果想吃漢堡飽,描繪一幅 吃漢堡飽的圖像,這個吃的衝動便會自動消退。

此後亦有研究員進行想像自己運動的實驗,結果,身體産生的變化與 進行真正運動的效果相若。史丹福大學外科醫生 Walter Bortz 指出, 當一個人決定不作體育鍛練時,單是這一個意念便令到整個生理機能 萎縮。心血管管變弱、肥胖、早期衰老症狀開始出現。

主觀意識並不純粹受外境影響,同時也直接影響外境。究竟意識和物 質的界線在那裏呢?可以說是互相滲透,當唯物論者認為物質決定精 神時,其實精神也在決定物質。

還有,生命體之間的意識不是彼此獨立的。英國巴芙大學(University of Bath)與美國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科學家們做了一連 串實驗,他們召集了一批被認為能夠心靈相通的配偶,彼此各自進入 分隔 100 米距離的房間內,其中一方描繪一幅笑容的圖像,然後,科 學家們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48


Imaging)技術,對另一方的大腦進行攝影,結果發現,每當其中一方 描繪笑容時,遠處的另一方的視覺皮層(Visual cortex)內的血氧合(blood oxygenation)便會同時急劇增加。但在沒有描繪笑容的時候,另一方的 大腦就不會産生任何變化。

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傳送影像的一方與接收影像的一方是同時感覺到 影像的。注意,是以意念來傳送。可見,一個主觀意識與另一個主觀 意識並不是彼此分開的,是我可以感受你的意識,你亦可以感受我的 意識。佛教便稱之為他心通。

說到最後,究竟意識的本質其實是甚麼呢?

在常識而言,意識就是一個念頭接續另一個念頭,連線不斷,直到心 跳停止。然則念頭又從何而來?

金相云先生認為思想是由"無"開始的,起初發芽,到逹粒子的體積, 然後會像蘑菇雲一像覆蓋整個意識的表面。

像花朵般綻放的念頭,它的根在那裏?一直探究,往下追溯,在直達 49


最深層的時候,便會發現甚麼也找不到,最終而言,是甚麼也沒有的 空無境界,接着,就是等待下一個念頭的出現。念頭與念頭之間的無 就是意識的真實本質。量子物理學家 David Bohm 說: 「一切,可見與 不可見的,都是從無中創造出來的。」

慧可向達摩祖師詢間: 「和尚,我的心還沒有安寧,請您為我安心!」

達摩回答: 「好,把你的心拿來,我給你安。」

慧可想了半天,說: 「弟子找不到心。」

達摩笑著說: 「我已經幫你把心安好了。」

慧可由此頓悟。

50


3 - 如何介定獨立個體?

獨立個體一詞比較學術,若講得通俗一點就是自我"self"或主體 "subject",因為這裏是要强調哲學上對於自我的理解,所以才特意引 用獨立個體這一名稱,正如研究化學時會將水說成 H2O 一樣。

自我之形成,首先是要有生命,因為所有物質都是原子、分子,再分 割下去就只有能量,能量只有强弱,沒有數量,故此沒有個體。有了 生命,才會有你、我、他/她/牠。如何介定"我"?就是我的感覺、活 動(包括精神及肉體)和記憶,能感受的是主體,被感受的是客體。

有生命才有主體,但生命又是甚麼?"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 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創世記 2:7) 即是說,這種生氣就是生命的來源。 《莊子·知北游》云:「人之生,氣 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莊子大概沒有讀過《聖經》,可是 却有着同一種覺悟。畢竟,古代語言和現代語言很多東西字面上相似, 意思却截然不同,以前的人講的氣,用今日的語言來表達,比較貼切 的應該是指能量了。

51


又是能量,和物質一樣,如果是,便不會我是我,你是你了,能量重 叠在一起,只會是更大功率的能量,不會是這個能量,那個能量。何 以有我的生命、你的生命、他/她的生命?

螞蟻是非出色的建築師,蟻窩的結構十分複雜,具備優良的通風及降 温系統,辛巴威共和國著名建築師 Mick Pearce 便參考了蟻窩而設計 出傑作 Eastgate Centre,因而享譽世界。一個蟻窩中有成千上萬的雄 蟻,却可以合作無間,井然有序,分工明確,可是,當蟻后死亡以後, 所有雄蟻便會亂作一團,兵蟻更會咬死工蟻,直到有新的蟻后為止。 一隻雄蟻是無法獨立身生存的。只要蟻后存在,整個蟻群就像一個獨 立個體,具有一個意識,如果視一隻螞蟻為一個個體,牠們的行為便 無法解釋了。

我們都認為自己是有自由意志的主體,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s)與伯恩斯坦(Bernstein)神經中心合作進行了一項研究, 由 John Dylan Haynes 博士領導。接受試驗者面前左右兩邊各自有一個 按鈕,並自行決定按那一個按鈕。工作人員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造影 (fMRI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觀察受驗者的腦神經活動。 結果帶來了驚人發現,原來每當大腦決定按那一個按鈕時,早 10 秒 52


之前、腦部掌管決定的地方便有訊號輸入,究竟訊號從何而來?難道 有人搖控自己?

挪威卑爾根大學(Universitetet i Bergen)心理學家 Tom Eichele 對平日工 作的人的腦電波進行觀察,發現每逢在人犯錯時,在 30 秒之前腦神 經細胞便已經發出訊號來檢測錯誤。故此,人的行動並非出於自由意 志的事實便被學界所公認,之後類似的實驗多不勝數。

美國哲學家、心理學家 William James 早在 19 世紀時已說過,行動決 定意識。即是你未決定做一件事之前,已經做了。可能是我們被一個 神秘人物控制,又可能我們以為的自己其實並不是真正的自己,真正 的自己另有其人。

對於上述問題,量子物理學家 Fred Wolf 提供了一個顛覆我們常識的 答案, 「0.0001%的靈魂處於我們身體裏面,剩下來的 99.9999%則在我 們身體外面,遍佈了整個宇宙。」即是說,我們所認識的自己,只不 過是 0.0001%的自己而已。

英國腦科學家 John Lorber 發現,腦細胞 90%被破壞的腦髓腫患者的智 53


商與發病前的水平並沒有任何差別。所以,智慧來自腦袋是一個假象, 因為真正的智慧是在身體之外才可找到。

德國心理學家 Ulrich Weger 與澳洲心理學家 Stephen Loughnan 進行了 一項實驗,將參與實驗者分成兩組,同時都坐在電腦前,並嘗試解答 電腦上顯示的問題。

先對 A 組說,每條問題出現之前,電腦畫面上都會有答案迅間出現, 閃一閃便消失。再對 B 組說,電腦畫面閃一閃是表示準備答問題。

結果,A 組答對問題的比率遠遠高於 B 組,實際上,電腦畫面不曾顯 示任何答案。據研究人員解釋,因為 A 組是預期會得到答案,心的 空間處在開放狀態,而 B 組不會預期得到答案,故此心的空間便處在 封閉的狀態。

心的空間處於開放狀態,就能夠與身體之外的 99.9999%的靈魂連繫上。 小兒麻痺症疫苗(Polio vaccines)開發人 Jonas Salk 博士說: 「任何問題的 答案都已經存在,只要提問正確便會得到答案。」

54


待續。

55


4 - (續)如何介定獨立個體?

上一篇講到超越 0.0001%的靈魂,並且連結另外 99.9999%,今次將介 紹運用身體之外的自己將會産生甚麼情況。如果未看上一篇,建議先 看完上一篇才開始閱讀本文。

上次提及的實驗證明了心的空間處在開放狀態便可以接收到宇宙的 訊息,其實,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實驗佈告指出,處身在樓底比較高 的房間或者更空曠的場所,無論在學習能力、思考力、創造力都會大 幅提高,原因是人的意識會向外伸展,遍佈在所處的空間,故此,所 在的空間越廣闊,自我意識便會越擴大。

事實上,不單只個體與空間能夠合而為一,甚至獨立個體與獨立個體 之間亦可以水乳交融。

任職哈佛醫學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 Nicholas Christakis 教授在過 32 年來追蹤 1 萬 2 千人,結果發現,朋友之間經常會發生類似的事, 甚至朋友的朋友都會對我們産生影響,例如我們有位朋友的朋友身體 肥胖了,我們自己會肥胖的機率亦會增加 25%。又假如我們多一個朋 56


友活得快樂,我們將會快樂的機率就會增加 9%。相反,每多一個朋 友處於不幸,我們自己將會快樂的機率便自然地下降 7%。

在柏林圍牆被推倒之前,東德人患腰痛的人數是遠遠少於西德人的, 可是,在德國統一之後,東德人患有此症狀的人便越來越多,經過十 年時間,東西德的比率相若。

在上述的研究中發現,人與人的互相感染的發生關鍵因素並不在空間 上的距離,而是取決於意識上的彼此聯繫。

除了朋友與和熟人之間的意識會融合之外,上一代的意識都會帶到去 下一代,而且會一代傳一代,所以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分水嶺便變得非 常糢糊了。

在上世紀 20 年代,哈佛大學的 William McDougall 教授是最早發現在 零點空間中保存着集體情報的。透過觀察老鼠在迷宫的活動,統計出, 迷宫裏面的雌性老鼠要經 165 次失敗,最後才可以找到正確的出路。 然後,老鼠懷孕,所誕下的老鼠長到同樣大時,又再放進迷宫裏,經 統計,牠們只要嘗試 120 次便可以找到出口。這批老鼠後來又誕下自 57


的後代,這些後代找出口的速度比牠們更快。再經歷幾代之後,最新 一代的老鼠只需要嘗試 20 次便可以成功了。

總結這個觀察,得出來的結論就是,祖先尋找迷宫的情報和經驗都一 併儲存在零點空間之內,下一代便是由那裏接收到資訊。

講到這裏,仍然還有很多人相信自己的身體就是自己,自己的外表是 獨立於外面的還境的。只要看看一些自然現象便可以完全推翻這種看 法。

日本人很多時都會養一種名為歐洲鯉(學名:Cyprinus carpio)的觀賞鯉 魚品種。如果將牠們放在井或者魚缸裏面養,成長後最多不會超 5 厘 米長。在池塘裏,長大後却有 25 厘米長。但是,如果放到河裏的話, 成長之後,足足有一米長。然則,這種魚的正常體積應該怎樣定義才 對呢?不只這種魚,其他生物都會有類似情況。

在人類而言,若在較大的空間生存,身體不一定會隨之而變大,但意 識會擴展却是不爭的事實。

58


以往有很多個案表明,人在危急的時候能夠舉起自己體重幾十倍的東 西。俄亥俄州立大學(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團隊指出,螞蟻 能夠般動自己體重的 5 千倍的重量。因為,人也好,蟻也好,力量不 是來自身體,而是身體之外。前一章亦解釋過,靈魂的 99.9999%都在 身體之外,遍佈全宇宙。

動物之所以感覺到有一個自我存在,純粹是腦袋中的杏仁核 (Amygdala)在作怪,腦科學家稱之為原始大腦(primitive brain),美國紐 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的 LeDoux 在 1996 年證明,意識皮質下有 一條神經路徑,連結著知覺訊息與產生恐懼反應的原始腦構造。芝加 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的 Arthur Kling 博士曾將 7 隻杏仁核受了 傷的猴子放回野外,在 7 個小時之內,6 隻被其他野獸捕食了。為了 保持肉體能夠繼續存在,敵我二分的機制是必須的。但肉體不是真正 的自我

為甚麼會有有限公司?法人是不是人類的一個品種?一切都是為着 商業運作和承擔法律責任上的方便而虛構出來的身份,並非一種真實 存在的生物,它的存在建基在彼此約定。自我,就相當於有限公司一

59


類的東西,為着文化、社會規範、倫理道德上的方便而虛構出來的東 西。即是一般人理解的小我。

60


5 - 由追尋事件真相到探索宇宙實相,金相云的圓融人生

當人們一提電腦,絶大多數人都說不出究竟是誰發明的,然而,即使 甚至是對電腦一無所知的人,都會不期然地即時聯想到一個人的名字。 曾經是世界首富的微軟創辦人 Bill Gates。當年在哈佛大學是主修 pre-law 的,在美國的教育制度中,這一科是為準備進入法律學院的本 科生而設的準備課程,本身與電腦軟件可謂風馬牛不相及,後來他中 途退學,創辦自己的公司,直至今日,整個世界都無法擺脫他所建立 出來的系統。

在軟件上,Bill Gates 固然獨領風騷,但是,在硬件方面,Steve Jobs(Steven Paul Jobs)的領導地位亦是不遑多讓。所創辦的蘋果公司旗 下的 iPhone 智慧型手機、iPad 平板電腦、Mac 個人電腦、iPod 音樂播 放器、Apple Watch 智慧型手錶等,無一不是開創高科技産品的先河。 和 Bill Gates 一樣,Steve Jobs 也不是讀電腦出身的。在高中畢業後, 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的 Reed College 只讀了一個學期便輟學,在大學期 間專注於課外的藝術與禪學。

來自行外,却有行內有非同凡响的功績,這種情況不單只在科技上出 61


現,在藝術界也屢見不鮮。

武俠小說泰斗查良鏞(金庸)先生可說無人不識,在當代文壇地位實在 無出其右,早年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及後被退學。幾年之 後赴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插班修習國際法課程。

音樂大師羅大佑在樂音造詣上堪稱登峰造極,作品家傳戶曉,一直被 奉為經典。却在私立中國醫藥學院(今中國醫藥大學)畢業,原本正職 是懸壺濟世的大夫。

讀到這裏,對於金相云先生本人並非一名正式的科學家,當然不會感 到任何詫異,作為一名資深的新聞從業員,所寫的科普著作一直在韓 暢銷書榜佔領先地位,坊間已經非常多人談論過,對於將量子力學這 種高深學問能夠讓普羅大眾認識並且應用,這方面的貢獻很多時都會 遠遠超過很多全職的科研人員。再者,書中的科學解說非常專業,以 致很多資訊甚至對一些科學界的人士而言都會覺得很新鮮,一些研究 報告連主修科學的人都可能未嘗聽聞,實在令人大開眼界、耳目一新。 稱呼為大師亦是當之無愧。

62


金先生生於 1958 年 12 月 19 日,現時是一名企業家和自由撰稿人, 曾經在韓國 MBC 文化廣播擔任記者。曾任忠清北道清州 MBC 忠清 北道社長,在 2018 年 1 月 16 日正退休,全情投入自己興趣和使命。

在 MBC 新聞局擔任記者已經有 26 年。自從在公司的英語考試中獲得 第一名以來,主力在國際部門工作,並曾擔任華盛頓的通訊員以及經 濟和政治部的國際部門負責人。他負責製作和主持《地球村報告》, 該報告在周末早晨播出,並從事各個領域的寫作活動。他畢業於韓國 國立外國語大學同聲傳譯研究生院英語系,因此具有出色的語言能力, 足以在 2001 年阿富汗戰爭和 2003 年伊拉克戰爭期間擔任 CNN 的同 聲傳譯。

在韓國外國語大學即時詮譯研究生院畢業以後,再到波士頓學院 (Boston College)當研究生,主修國際政治與傳播專業,並在擔任記者 的同時以英語教授“溝通說服力”。

涉獵的知識非常廣泛,在多種不同種類著作,包括《損害我身體的健 康常識事典》 , 《與爸爸一起學英語 - 為孩子寫的英語書蟲,用五十 個單詞講英語》 , 《三十年代的英國革命》和《世界想要一個賺錢的阿 63


姨》等等。

曾經有一段非常痛苦的歲月,當祖母和父親患重病相繼去世後,金先 生自己亦出現了精神上的困擾,總是揮之不去,以致無法自抜,從這 段時間起便不斷向內尋求。最後,經歷一段神秘體驗,開始遇上作為 無限的源頭的光,明白宇宙的終極原理,知道人不是局限於肉體的剎 那存在,而是浩瀚無崖的無限的光,將這個體驗命名為"Watching"。 心病也從此不藥而癒。及後寫下現時最重要代表作:《왓칭 - 신이 부리는 요술》(Watching-諸神的魔法)N 及《왓칭 2 - 시야를 넓힐수록 마법처럼 이루어진다》(Watching2-視野越廣越奇妙)。

視野越是廣濶,意識層次便越高。當認為身體就是自己時候,意識就 會被囚禁在肉體的狹小空間之內,力量就會變得極其微弱。真實的人 生,其實是存在於有別於肉體的另外一個次元當中。如果人們的視野 向着無限的光的空間擴散開來,就會成為無限的創造者,生死的境界 將會消失,超能力將會出現。

肉體的空間擴展,便看見感情與思想的空間,感情與思想的空間擴展, 便看到靈魂的空間,靈魂的空間擴展,就看到無限之光的空間。最後, 64


真我就是無限大,作為光的存在。

上述陳述都是我們知識範圍以外的東西。大凡有識之士必定會說,這 些東西不會叫做違反科學,只會叫做科學所不知道的事,或科學實驗 範疇之外的事,姑且稱之為超出科學便是了。正如文學不會處理科學 問題,能否說科學違反文學?

65


66


第三章 第三章 作 為科學與靈性之間 真正橋樑的物理學 泰斗 Philippe Guillemant

67


68


1 - 無法想像的共時性(synchronicités)

唐太宗建立了史上空前絶後的盛世,所謂的千邦進貢、萬國來朝的景 象,就正正發生在唐朝,亦難怪君主被蒙古人封為天可汗。可汗人人 都知道是國王,而天可汗,則是崇高如蒼天一般的可汗,可見當時之 大唐是何等偉大!

然則,這位開國之君又有何其過人之處?能夠成大功,立大業,能力 固然重要,但在能力之上,還有一件更具決定性的東西,就是態度。 除了虛懷立諫以外,擬記載,有二句千古名言,就是"以古為鑑,可 知興替"。同時,由此亦解釋了為何中華民族對於歷史如此重視。

孔夫子也說過: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這句話後來亦被不為 五斗米折腰的東晉時期大詩人陶淵明所引用,《歸去來兮辭並序》中 有一句"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由此便反映了一件事,就 是自古以來,人們便相信過去了的事是不可以改變的。反過來說,假 如過去是可以改變的話,記載歷史便再沒有任何意議了。另一方面, 也堅信未來是不確定的,可以由現在的決擇來開創的,假如未來已經 固定了,讀了歷史也於事無補。 69


過去不能改變,未來尚未發生,這似乎是無可挑戰的常識。然而,事 實並非如此,聽聽當代物理學權威怎樣說。

法國物理學家既科學哲學家 Étienne Klein 說: 「宇宙集團理論(la théorie de l’univers bloc)認為未來已經形成,過去仍然存在,但這兩者都是 靜態的。」

法國物理學家 Thibault Damour 說過下面的話。「時間從根本上是可逆 的。」 、 「時間的流逝與物理學中的任何東西都不對應,這是一種幻覺。」、 「在 Godel 的宇宙裡,我們可以返回過去。」、「在 Godel 的宇宙裡, 時間可以顛倒流動。」 。

義大利理論物理學家 Carlo Rovelli 向我們解釋了他的時間概念:「..時 間是我們對世界的細節無知的結果。如果我們完全了解世界的完美細 節,我們就不會有時間流動的感覺。」

奧地利量子論物理學家 Anton Zeilinger 在 2012 年領導了一項實驗。製 造了兩對糾纏的光子(photons),並且每對光子的其中一粒被送到名為 Victor 的第三方。從剩下的兩粒光子中,一粒被送到 Alice,另一粒被 70


送到 Bob。Victor 現在可以選擇兩種測量。如果他決定測量他的兩粒 光子,使它們被迫保持糾纏,那麼 Alice 和 Bob 的一對光子便變得糾 纏。 如果 Victor 選擇各自獨立地測量他的粒子,那麼 Alice 和 Bob 的 一對光子最終將是單獨的狀態(非糾纏)。

換句話說,測量的方式決定光子的狀態。但是,在測量之前,光子的 狀態已經形成。這就是未來影響過去的經典例子。

簡單地說,如果 A 是 B 的原因,B 便是 A 的結果,B 不可能同時又 是 A 的原因。過去可以影響未來,未來不能影響過去。但是,物理 學上有這個例子:

想像 Alice 進入房間並找到一張紙。閱讀後,將紙上寫的內容刪除, 並在紙張上寫上自己的字。Bob 在另一個時間進入同一個房間,並做 同樣的事情:讀取,刪除並重新寫上自己的字。如果 Bob 在 Alice 之 後進入房間,則 Alice 寫字是“原因”,而 Bob 讀取的是“結果”。

根據量子力學,物體可以失去其定義明確的常規性質,例如一個粒子 可以同時處於兩個不同位置。在量子物理學中是所謂的“疊加” 71


(superposition)。由維也納大學的 Caslav Brukner 領導的一個國際物理學 家團隊表明,即使是事件的因果順序也可能是這樣的疊加。

實際上,在這兩個情況我們有一個疊加:“Alice 首先進入房間並在 Bob 之前留下了一條消息”,“Bob 首先進入房間並在 Alice 之前留 下了一條消息”。

並且,過去和未來本身是有很多個版本的。以地鐵路線比喻時間的先 後順序,假設本人在坐地下鐵,現在是在旺角站,之前的站是長沙灣、 深水埗、太子站......,等於過去,之後的站是油麻地、佐敦、尖沙咀......, 等於未來,整條路線是荃灣至中環線,等於時間順序。好了,在旺角 站可以轉線,轉乘調景嶺至黃埔線,等於整個時間順序都換掉了,之 前的站變成是九龍塘、石硤尾、太子......,等於另一版本的過去,之 後的站變成油麻地、何文田、黃埔,等於另一版本的未來。

量子力學認為,每一時點都可以轉線,有無限條線可轉,即是有無限 個過去、現在、未來的版本。

在粒子層面的微觀世界,我們可以觀察到共時性,但在日常生活層面 72


却不能,因為我們本身在這世界之內。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 山中。譬如昨日上班,如果運用意識改變過去,變成昨日去旅行,接 下來,我們的記憶亦會同時改變,由上班的記憶換作去旅行的記憶, 就像本來就是如此一樣。就算過去改變了,亦無從得知。

理論上,運用意識,每一刻都可以轉線,即是換成另一版本的過去和 未來。問題就在於我們不知道如何運用意識。

上述內容參考自 Philippe Guillemant 官方網頁(http://guillemant.net/)的 La physique et le temps 及 Les synchronicités。

73


2 - 超越邏輯的雙重因果(la double causalité)

晉虞喜的《東志林》一文記載了一個故事,話說有個樵夫上山砍柴, 遇見兩個童子下棋,於是停下來觀看,不久,覺得耽誤太多時間,於 是打道回府,回到家中,發現人面全非,原來己經過了八百多年了。 於是便有"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說法。

類似的誌怪故事有很多例子,不只中國有,日本的浦島太郎的故事也 是家傳戶曉。浦鳥太郎到龍宫吃喝玩樂好幾天,回來家時才知道其實 已過了幾百年了。

時間是相對的,這種觀念自古以有,但直至近代出現愛因斯坦的相對 論後才被遍接受。時間的快和慢是沒有客觀準則的,一切視乎觀察者 而決定。以前被認為這是異想天開,今日却被視為常識。那麼,時間 的順序又是不是相對的呢?以相對論的時空觀來說,答案是肯定的。 因為,時間只是空間而已,空間上,可以由北京飛去上海,也可以由 上海飛到北京,作為第四度空間的時間,既可以由過去到未來,由未 來去到過去亦無不可,至少有理論上是成立的。

74


自古以來,人們都是相信過去可以影響未來,但若說未來影響過去, 那就過於匪夷所思了。不同於看童子下棋的樵夫和到龍宫遊玩的浦鳥 太郎,因為上述的故事雖然荒誕不經,充其量只可以稱之為違返常識 而已,但是,未來影響過去便不同了,這不是違返常識這麼簡單,甚 至於是違返邏輯,連因果關係也被打破。通常,人類對於常識可以持 開放態度,但對於邏輯便不然。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熵(entropy)會隨著 時間流向未來而增加。"熵"一詞的最間單理解,就是事物由有序到無 序,通俗點講即是由秩序到混亂,由熵的遞增可以解識時間是直線單 一方向進行的。例如一般人講"米已成炊"、"水乳交融"等成語,都是 一種熵的過程,因為炊不能再變回米與水分開,交融後之液體亦當然 不能再將水和乳再分開來。否則,便是反熵(extropy)了。

在時間對稱的(T-symmetry)理論中,反熵是可能的。在量子力學中, 有一種理論叫做時間對稱系統(time-symmetric systems),換句話說,就 是由混亂變回秩序。俗語所說的破鏡重圓正好形容這種狀況。反熵正 是意味着時間可以逆行。 75


早期的雙縫實驗(Double-slit experiment)便說明了時間逆行這一點。假 如用雷射光發射器將粒子(particle)發射到幕牆上,發射器與幕牆之間 放置不透明板,板中有一個洞,所觀察到的,是粒子一個一個的穿個 這個洞,在幕牆呈現的亦是粒子狀的。之後,換上有兩個洞的不透明 板,再將粒子發射到幕牆上,但却發現,一個粒子竟然可以同一時間 穿過兩個洞,即是俗稱的分身術了。並而,到那時候,在幕牆上呈現 的,已變了是波(wave)的狀態。

換言之,放在前面的不透明板的洞改變了粒子原來的狀態。但是,在 未曾到達這塊板時,粒子已經被發射出來了,狀態亦已經形成了,除 非是後來去到洞口才改變自己原本的性質,如此,則未來改變過去的 講法便成立了。這個有名的實驗叫做"延遲選擇量子橡皮擦實驗 "(delayed-choice quantum eraser experiment),由 Yoon-Ho Kim, R. Yu, SP Kulik, YH Shih 和 Marlan O. Scully 所執行。美國理論物理學家(John Archibald Wheeler)做了更複雜的"惠勒的延遲選擇實驗"(Wheeler's delayed-choice experiment)。之所以叫做橡皮擦,是表明過去發生的事 可以像橡皮擦擦铅筆字一樣,擦得一乾二淨。

後來,Wheeler 指出,當這些假設應用於穿俊星際次元的設備時,地 76


球上關於如何觀察光子(photon)的最後決定可能會改變數百萬甚至數 十億年前決定了的事。

如果兩個粒子在空間中的某個點相連,測量其中一個粒子的屬性會立 即確定另一個粒子的值,無論它移動到宇宙的哪個位置。根據貝爾定 理(Bell’s Theorem),這種“糾纏”已經被一遍又一遍地測試。除非 兩個粒子有比光更快的訊息傳達,否則不可能相隔遙遠仍能彼此溝通。 但如果因果關係倒轉,這意味著一個粒子可以穿越時間,回到過去, 將其測量的行為及時帶回到它被糾纏的時候,從而傳達給它的伙伴。 不需要超光速通訊。

所謂雙重因果(la double causalité),即是過去影響未來,未來也可以影 響過去,影響的路線是雙軌運行的。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時間根 本不存在,一切過去、現在、未來都是靜止的,都已經同時存在了, 因此,無論改變過去或改變未來都是一種假象,真相是,意識由一個 版本的世界轉移到另一個版本的世界。這就很多人都聽過的平行時空 了。

77


3 - 突破框架信息物理學(Physique de l'information)

上一篇提過雙縫實驗(Double-slit experiment),解釋了粒子可以是粒子 (particle)狀態,同時也可是波的狀態(wave),在物理學上,這種情況有 個特別的名稱,叫做"疊加原理"(superposition principle)。然而,一旦這 個粒子被觀察的話,這種疊加情況便會即時消失,即是說,它要麼是 粒子,要麼是波,只有二擇其一,這個現象亦有個名稱,叫做波函數 坍縮(wave function collapse),可以用來解釋為何儘管多次測量中每次 測量值可能都不同,但在單次測量中被測定的物理量的值是確定的。 亦可以簡稱為量子坍縮(quantum collapse),意味着原來的疊加已倒塌, 剩一種純粹的單一景象。

不過,有些科學家的意見認為,這種坍縮其實只是假象,真相是,所 疊加的兩個元素在被觀察後仍然繼續存在,只是我們看不到而已。

奧地利物理學家 Erwin Schrödinger 於 1935 年提出一個思想實驗。將一 隻貓、一瓶毒藥和一個放射源放在一個密封的盒子裡。如果鐳發生衰 變,就會觸發機關打碎裝有毒藥的瓶子,貓就會死;如果鐳不發生衰 變,貓就存活。由於放射性的鐳處於衰變和沒有衰變兩種狀態的疊 78


加,一段時間後,貓處於同時是活的和死的疊加。 然而,當人們查 看盒子時,人們看到的會是非此即彼,貓不是活的就是死的。這個著 名的實驗很多人都聽過,它被命名為"薛定諤的貓"(Schrödinger's cat)。

美國量子物理學家 Hugh Everett III 假設所有孤立系統的演化都遵循薛 丁格方程式,波函數不會崩坍,而量子的測量卻只能得到一種結果, 也就是說,量子處於疊加態。並表示,表示,測量帶來的不是坍縮, 而是分裂(Splitting)的宇宙。宇宙像一個阿米巴變形蟲,當打開盒子, 宇宙便一分為二,兩個宇宙一模一樣,只是其中一個宇宙中,實驗中 的貓是活的,在另一個宇宙中,此貓則是死的。宇宙會不斷地因應不 同的疊加而不斷分裂。這種假說名為"多世界詮釋"(the many-worlds interpretation),是量子力學詮釋的一種。

假若有多重宇宙,則每一個宇宙都有一個版本的我們,那麼,我們是 否可以選擇經歷那一個版本的人生呢?

Philippe Guillemant 的一部重要著作“La Route du Temps”(時間之路) 中提出了一種觀點。我們的意圖導致未來的結果,反過來,未來的結 果又導致現在的結果。心理學家容格(CG Jung) 和諾貝爾獎得奬者 79


Wolfgang Pauli 一起廣泛研究了同步性(synchronicités)。 Philippe Guillemant 認為巧合是我們信息世界的産生(artefacts)的表現。

法國天文學家、電腦科學家和小說家 Jacques Vallée 博士認為,在物理 學中,我們有一個失踪的孩子。失踪的孩子是物理學的小妹妹,它是 信息物理學(la physique de l'information)。又說: 「我們在上大學和在大 學裡教的物理學是能量物理學,它與激光、顏色、粒子、質量和場—— 無論場是什麼——以及加速度、慣性和所有在學校教過的東西有關。 問題是他們還教我們信息和能量是同一枚硬幣的兩個方面,但他們沒 有用心教我們信息物理學,他們一直叫我們學習能量物理學。」

只要我們留心,很多時會發現現實會受我們意識的影響,因為我們現 實接收了我們的信息。Jacques Vallée 博士自己便有這樣的經歷。在 1970 年代,他關注了一個叫"麥基洗德教派”(le culte de Melchizedek) 的團體,麥基洗德是著名的聖經人物。當時在洛杉磯接受了一次訪問, 前往時隨意乘坐了一輛出租車。回到家,一看了出租車司機的單據, 上面的名字是麥基洗德(Melchizedek)。

博士的意見覺得,這是他不斷關注這個名字才會造成的結果。 80


以上內容參考自 Philippe Guillemant 官方網頁(http://guillemant.net/)的 UN RÉSUMÉ EN VINGT MINUTES。

81


4 - 究竟 Philippe Guillemant 是在背叛科學,還是在更新科學?

比較留心時事的人,通常都會聽過 CNRS,這個字代表法國國家科學 研究中心(Center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的縮寫,不單只是法 國國家研究機構,而且是歐洲最大的基礎科學機構。

自然指數(Nature Index)是一個自 2016 年推出以來跟踪機構和國家及 其科學產出的數據庫。每年,自然指數對領先機構(可以是公司、大 學、政府機構、研究機構或非政府組織)和國家在主要期刊上發表的 科學文章和論文的數量進行排名。2021 年 5 月,CNRS 在自然指數中 排名第二,排在馬普學會(Max Planck Society)和哈佛大學之前。

在 CNRS 擔任要職的人物,在大家心目中究竟是怎樣的人呢?

有一部非常賣座的的電影,片名叫"The Matrix",香港譯作《22 世紀 殺人網絡》 ,台灣譯《駭客任務》 ,講述人類其實是活在虛擬的世界中, 但却以為一切都是真實的。在一篇介紹 Philippe Guillemant 的文章中, 標題有這樣的描述 - "Philippe Guillemant,想要脫離 Matrix 的人 "(Philippe Guillemant, l'homme qui voulait sortir de la matrice)。 82


Guillemant 經常引用 Matrix。據他說,我們被母體(Matrix)所奴役,母 體部分是物理的,部分是量子的。你必須擺脫它(紅色藥丸)。因為它 們向我們展示了我們已經做出的選擇以及它們對未來的影響 (Guillemant 談到了"逆向因果關係"),所以我們必須能夠看到偏離時空 的同步性。換句話說,由於未來的後果在現在出現在我們面前,我們 可以通過我們現在的選擇來修改未來,再以此未來改變過去與現在。

Guillemant 是一位法國物理學家,畢業於巴黎中央大學和環球物理研 究所。 他擁有輻射物理學博士學位,具有領導研究的能力,並且是 CNRS 的高級研究工程師。

1993 年,他創建了 Synapsys 公司,該公司銷售其視頻眼震儀(vidé onystagmographie),並將自己定位於人工智能領域。

1998 年,根據與 CNRS 的許可協議,他創辦了另一家初創公司:Uratek。 該公司將作為一個商業框架來開發 Uracode 視覺識別軟件,該軟件允 許移動機器人實時檢查和識別圖像。

2001 年獲得中國國家科學研究所頒發的 Cristal 獎,該獎項獎勵最優秀 83


的工程師,並獲得了指導研究的授權。

他是人工智能方面的專家,工作引領創建受 CNRS 許可的創新公司, 這為他贏得了許多殊榮,包括 Cristal du CNRS。他的專利和出版物涉 及從混沌理論衍生的信息處理方法,該方法應用於人工視像,眼動分 析和研究(vidéonystagmographie)根據 EEG 的覺醒水平的特徵。他現在 在信息物理領域進行更為基礎的研究,目的是要強調未來對當前的影 響並修訂我們古典的時空概念。

然而,到了 2005 年,根據他本人的描述,發生了一場"大崩潰"(Le grand effondrement)。關於這場災難,我們知道的不多,只知道它涉及他存 在的所有領域:婚姻破裂、被禁止見自己的孩子、職業問題、健康問 題等。簡而言之就是陷入嚴重的抑鬱症。

在處於人生谷底的時期,有一次這位科學家在普羅旺斯遠足時,已經 有預感將會寫一本集玄學和量子物理學、混沌理論與冥想於一爐的書, 一天,當正找車位泊車時,車位正正就在書店門前,之後,走到一間 餐廳用膳,餐廳名字剛好叫做"Le nouveau roman"(新小說),這些現象 稱為«synchronicités»(共時性),及後,小說型式的科普處女作"Route du 84


temps"(時間之路)誕生了。

引用他自己的經驗,認為獲得實現這些同步性的能力是可能的。為此, 我們需要一個真實的意志、與過去分離、自我犧牲和愛,這允許"為 這個未來注入活力,以便出現通向它的非因果路徑和橋樑"。並且這 種修行稱作"與混亂共舞"(danser avec le chaos),透過克服我們的恐懼讓 "魔法出現" (qu'apparaisse la magie)。

上述的說話無論怎樣看都不似是一個科學家所說的話,可是 Philippe Guillemant 却是一位如假包換、實致名歸的傑出科學家,在科學上實 在有很多豐功偉績,比任何人都更為有資格講科學,難怪他會在自己 的網頁上以"邁向明天的物理學"(Vers la physique de demain)作為主題 了。

參考自 https://usbeketrica.com/的"Philippe Guillemant, l’homme qui voulait sortir de la matrice"。

85


86


第四章 另類醫生 Erica F. Poli 發動的 醫學革命

87


88


1 - 意識與 DNA

世上對於 DNA 的研究資料有很多,在短短一篇文章也不可能作一個 詳盡的說明,更何況向外行人解釋甚麼是 DNA?所以,關於這方面 的知識,就要勞煩各位在網上自行搜尋了,為着節省篇幅起見,在此 就唯有長話短說,即使連它的全寫以及正式學名也省略掉。總括而言, DNA 就是生物的遺傳基因,是決定生物的形態與性質的關鍵,它的 地位基本上並無爭議,分歧點在於,它是不是可以透過意識去改變。

遺傳密碼在 DNA 裏是經常被强調的,眾所周知它在生物分子中存在, 它們不能隨機地進行互動,必須有極其特定的通訊模式。一個分子以 1Ångström(簡稱埃,符號 Å,相當一億分之一厘米。即 1 Å = 10 的–10 次方 米 = 0.1 奈米)的距離開始,將訊息往整個身體傳播,或者是腦 垂體到腎上腺的受體,但永遠不會出錯。無限小的分子中和長距離相 互作用的力是電磁場旳强度。還要靠物質的電磁水平。然而,物質本 身有個微妙的維度,用作與密集的生化維度對話,並調節它們。

單純研究生物學和生物化學並不足夠,還需理解生物物理的機制和過 程。有一種東西叫做"機制背後的機制",它是支配物質的能量定律。 89


生命似乎並非根據時間和空間上的聯繫的化學現象所支配,而是由即 時的、非區域的密集網絡來支配。這個背後機制就是兩個量子系統之 間的互動。這兩個系統中,一個是光,另一個就是人的思想。美國著 名物理學家 David Bohm 認為觀察者影響現實,之前的篇章已有解釋, 大腦就是一個偉大的天線和接收器。智利神經科學家和哲學家 Francisco Varela 亦指出,我們的大腦就正如互聯網的網絡一樣。

David Bohm 在 1939 至 43 年間進行了一項實驗,將兩個等離子體 (plasma)分別放進兩個分開的容器中,然後將其中之一加熱到高頻輻 射,發現另一個亦同時有相同的效果。即使再增加兩者之間的距離, 第一個仍然可與第二個通訊。法國物理學家 Alain Aspect 在 1982 年再 將實驗推進一步,證明它們的通訊是不受空間限制的。

根據 David Bohm 的見解,空間存在一個量子場,所在的量子系統中 都有一個"隱藏的秩序",基本粒子被賦與了"記憶",如此,物質就恍 如擁有思想一樣了。量子物理學認為物質中有 95%是空間,但這空間 不等於甚麼也沒有,它是能量岩漿(magma energetico)。物理學家告訴 我們,物質是從高能量的能量岩漿中以概率的方式産生的。就像大氣 中有不同頻度的電波,我們調教到一定頻度就會收到一定訊息一樣。 90


組成肌腱的纖維細胞實際上是一個龐大的共振晶體。我們可以將這種 連接器視為像 WiFi 一樣的携帶着訊息的半導體。

能量醫學大學(Energy Medicine University)創始人 James L. Oschman, PhD 認為細胞的組織與 DNA 連續成一個統一體,是一個活生生的矩 陣(matrix),通過這一個量子諧振器,能發送和接收量子訊號。因此, 每一個想法都可以傳送到基因,這就是自我修復的秘密。

螞蟻生活在二維空間中,只知道平面,因此三維空間的事對牠們而言 是匪夷所思,人類活在三維空間中,亦無從得知四維空間的事,在物 理學中,互相疊加的維度模型中最有趣的事就是,在一個維度層面的 人可能對更高維度的事一無所知。

在第五維度中,可能存在着無限個潛在路徑,其能夠化為實現與否可 以是取決於我們,也可以取決於場、或他人的行動。粒子世界就是從 觀察所産生出來的概率波,來自波函數塌縮(wave function collapse), 上一章已說明過。一切對可能的未來的投射,可能存在於第五維度之 中。我們可以想像在第五維度中有一個自我觀察第四維度的潛力,使 第四維度在第五維度中出現波函數塌縮。Erica F. Poli 醫生將這個潛力 91


稱為量子寬恕(perdono quantico)。

量子寬恕的真正意思是細胞之間的網絡恢復,單細胞的情報與免疫系 統的情報重新連接,最後便是與意識連接,然後,每個細胞都拫據和 諧法則,返回到量子場的相干領域內。據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解釋, DNA 就是我們命運的物理和意識之間的連接點,在這個過程中發揮 最基本的作用。

袓先們的記憶亦寄存於 DNA 裏面,情感在當中産生共鳴,細胞在那 裏調節基因。量子寬恕的練習是一個寬恕的過程,由病症的狀態開始, 超越了憤怒和內疚的情緒,最終到達修復的境地。

一旦透過 DNA 過恢復了意識與身體之間的關係時,意識會告知身體, 身體便變得可以被意識所理解。重新建立個體與場域的連續性和個體 與場域的聯繫,對於這個修復過程,Erica F. Poli 醫生將之稱作"BCPQ", BioCoerenza PsicoQuantistica(量子心理的生物性一致)。

這個名稱聽起來也很另類,相信連一般醫生也未必明白是甚麼東西, 可是,具有悠久歷史的《黃帝內經》和東方的養生學說却有類似的教 92


導,難怪古代東方的所謂"迷信"在今日西方的尖端科學領域中越來越 受重視。科學本身就是不斷更新前人的觀點,不斷打破前人的說法, 所以,當我們介定一件事是不科學的時候,很多時是因為科學的水平 尚未跟得上,亦即是當時的科學暫時未有足夠能力去解釋某某事物, 如此而已。

93


2 - 病從那裏來?

凡是曾接觸過身心靈方面的朋友,一旦提到疾病和健康的話,都會不 期然地聯想到一位名人,此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就是來自美國的 Louise Hay 女士了,早在 1984 年,便出版了她的第一部著作"You can heal your life",當時一紙風行,甚至今時今日仍然為大眾所津津樂道,若說是 新時代醫學與健康方面的始祖亦不為過。

由於 Louise Hay 如此出名,影響如此深遠,在本文若一再嘮叨的話, 就未免過於班門弄斧了。但是,在本文中,她的大名却不能不提,因 為 Erica F. Poli 醫生的醫學觀點與之有點類似,分別在於,比前者更 為深化,內容更加專業,相對而然,Louise Hay 的書比較適合一般的 普羅大眾,Erica F. Poli 的,則更適合做醫生或者作為研究人員的人閱 讀,畢竟,"Anatomia della Guarigione"(治療剖析)出版於 2014 年, "Anatomia della Coscienza Quantica"(量子意識剖析)出版於 2016 年,與 "You can heal your life"相適超 30 年,可想而知不少最新的科學及科技 滲透在著作中。可以這樣說,Louise Hay 的作品可以歸類為玄學,Erica F. Poli 的則可以歸類為科學。然而,兩者都是要帶出同一個事實,就 是閞於疾病的真相。 94


早在古希臘時期已經有人提出了萬物是由原子所組成,直至到很後期, 人類才發現原子的內部是由原子核和電子所組成,在一個原子裏面, 足足 99.9%是空間,當然,原子核和電子也可以不斷再分解,可想而 知,世界的構成絶大部分都是空的。義大利物理學家 Carlo Rubbia 因 為證明了物質,亦即是核子,和能量,亦即是光子,兩者之間的比率 是 1 比 10 億,在 1984 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換言之,物質只不 過是現實的 10 憶分 1 而已。這又難怪自古以來有智慧的人物都如此 輕視物質了。

水腫和發紅是炎症的過程,通過免疫系統細胞、血小板等到達,用於 止血,殺死有害細菌,使傷口痊癒。綜合臨床經驗,Erica F. Poli 指出, 若懷著極大興趣並感激這個過程,對於身體的反應感到滿意,這時候 便會發現痛苦已經減輕了。如果專注於想像這個優秀的免疫系統在替 我們工作,新意識的化學和物理會加速癒合的過程。

盡管意識可以指導身體,但却不能單純地命令它痊癒,只能信任,等 待,不再管它,在睡眠的時候,它會自動地工作。因為睡眠是向自己 死去,重新到達生命的另一個維度,擺脫了已知的空間和時間。

95


德國物理學家,量子力學創始人之一 Werner Heisenberg 認為,我們對 於自然的觀察,是暴露了我們研究方法裏的自然。說得白一點,就是 因為以某個方法來研究,才會得出某特定的結果。愛因斯坦說過,所 有東西都是能量,這就是全部。調整到你想要的現實的頻率,你會情 不自禁地得到那個現實,沒有其他辦法。這不是哲學,這是物理學。

東方人會稱現實為"摩耶"(Maya),直譯是幻象,但其實並非等於子虛 烏有,我們怎樣去看,就會決定現實怎樣呈現,所以才說它不實在。 然而這又並不等於人人可以心想事成,因為表層意識所能産生的影響 微乎其微,更深層的,普通人又甚難觸及。

Erica F. Poli 曾經分析過數百名慢性病患者的情緒和精力,發現了一個 共通點,他們都是不能接受和放手發生在他們自身或他們祖先身上的 事情。如此,便會阻礙能量的流動,以致零場能量錯位,使它們與系 統訊息不一致。對於被治療的人而言,治療意味著進入其他能量和意 識層面。

身心醫學研究者、教授及醫生 Nitamo Federico Montecucco 曾經對 1000

96


多人進行觀察,這些人證明了大腦一致性與健康之間存在着直接關係, 即是人越健康,腦電波的連續性和和諧程度越高。另外,通過冥想可 達到高相干諧波狀態。

究竟甚麼是病呢?以發燒為例,它是人體內的温度升高,由炎症細胞 因子、免疫系統細胞等組成的化學物質介導,具有特定的抗病菌、抗 病毒,分解代謝等功能。如果視發燒為病便是本末倒置了,不是因為 發燒,所以要吃藥退燒,發燒是結果,不是原因,西醫往往會處理結 果,真正原因反而忽略了。很多疾病根本不是病,其實只是身體智能 的自我修復過程,治療者必需尊重這個過程。

我們有必要對所謂的"病"重新定義,因為它是人體內部一個過程,在 它發生之時,我們要讓我們內部的訊息流再次流動。由以往對病的警 覺狀態轉化為研究、聆聽、觀察、進化的狀態。當進入這種狀態時, 無限潛力的自由便在我們面前打開,這時候就可以以量子視角觀察可 能發生或可能不發生的概率。

雖然如此,但却不能機械式地界定某個症狀一定代表某個訊息,因為

97


醫治者需要瞭解被治療者的過往經歷,有時甚至參考過往祖先的歷史, 真正的問題正是無法和過往的事達成一種和解的狀態,疾病只是對於 這些問題傳達到身體上的訊號。如果真正的問題化解了,身體帶來的 訊號自然就會消失,換言之即是痊癒了。

身體之所以出現問題,是我們不能與我們的過去達致平衡。在理論核 子物理學家 Amit Goswami 看來,腫瘤標誌着人們與自我領域的錯位, 亦即人在其中表現出的原型(archetipo)。醫生可以成為第一個改變意識 者,量子意識就是醫生與病人在一起,在一個共同創造的領域中,共 同創造改變,包括靈修和觀想。美國作家既小兒外科醫生 Bernie S. Siegel 指出,愛自己和他人的人會充分增加 T 淋巴細胞和免疫球蛋白。 所以,Erica F. Poli 除了必要時會開出經典處方之外,還會開出至少早 晚要進行的自我肯定練習和閱讀,用以改變信念。

98


3 - 進入超意識的世界

提到意識,很難不想起心理學,可是一般的心思學理論只談論意識、 潛意識或無意識、集體無意識,其實單單是這些理論已經足夠令我們 一眾作為凡夫俗子的人大開眼界了。至於超意識,在一般心理學的課 程往往未嘗提及,這個概念甚至不是心理學的範疇,因此,在心理學 課程裏面是不會讀到的。然而,很多科學界的有識之士都接受它的存 在。究竟在物理學界中是怎樣看待所謂超意識這回事的呢?答案會讓 人意想不到。

當代的物理學家大都把美國物理學家 David Bohm 所講的潛在的量子 稱為"quid",它是一個具有無限意識的實體,並且在引導整個宇宙。 在這種情境裏,思想與物質會統合在一起,成為一個兼具二者特質的 獨立實體。這種觀點對於一些科學家來說十分吸引,他們相信自然是 遵循美學和簡單的路徑的。因此,非常多人會將量子物理學與東方哲 學進行比較。

意大利天體物理學家 Massimo Teodorani 認為 Bohm 的潛在量子的觀點 確立了物理學的看不見的參數。它與意識非常接近,能夠指導基本粒 99


子到複雜有機體的所有存在。潛在量子不單是理論物理學中的一個概 念,同時也被視為一個哲學上的概念。這個概念被帶到了一個隱含的 秩序,正如神秘主義者告訴我們,世界存在着兩種實相,一種是物質 的實相,一種是意識的實相,兩者處於和諧並存。

此外,Bohm 提出宇宙具有全息圖(hologram)的屬性,即是每個局部都 包含着整體,之前的篇章經已說明過,這是一種隱含的秩序。套用佛 教術語,便是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又名華藏世界。後來,美國神經 外科專家 Karl H. Pribram 根據這一理論來解釋共時性(synchronicity)。

Bohm 的全息圖是量子世界的模型,可是,這個全息現象並不是靜止 的,它是不斷地運動着。在物理學上有一條叫定域性原理(Principle of locality)的定理,認為一個特定物體,只能被它週圍的力量影響。可是, 愛爾蘭物理學家 John Stewart Bell 提出貝爾定理(Bell's theorem),推翻 了定域性原理。根據 Bell 的觀點,我們可以實時看到六百萬年前的一 天土星上所發生的事,又或者耶蘇受難之夜做了甚麼,幾千年後某日 在紐約某地方的小孩。在零點的潛在量子中,能夠在四個維度上看世 界,比光還要快,把我們投射到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東西,空間和時 間的界限一掃而空。 100


在 1949 年的 Casimir 效應進行了實驗,在所謂的絶對零度,即攝氏 -273.15 度,在這個環境中,宇宙充滿活力的一切動能全部停止,於 是出現真空能量。這時候的自我是自由和龐大的,處於充滿能量的虛 空中,在這種狀態下,除了充滿振動粒子的真空之外,甚麼都不存在。 物理學家告訴我們,這個世界只得 4%是可見物質,23%是非物質, 餘 下的 73%,就是空或無。

物理學還能夠告訴我們另一件事,就是包含我們世界的空曠空間並不 存在,在介乎不同事物之間並無絶對的距離,而且,即使距離遙遠的 物體是否真的不同亦存在着嚴重的疑問。當中一個重要證據就是量子 糾纏,在過去的篇章已經說明過。我們所看到的分離是一種幻覺的結 果,這種幻覺被稱為語言。語言,其實是一種符號。

Erica F. Poli 醫生認為我們所處是現實是一個符號現實,意思是,一切 都是象徵。等於舉起拇指所表達的不是說: 「看我的拇子多漂亮!」, 而是在讚賞閣下,同樣地,舉起另一隻手指也不會表示要你欣賞某一 隻手指多麼修長。正如一個手勢隱含一個概念,一件事物的性質同樣 如此,都是帶着某些訊息的。展示國旗不是叫你看一塊有顏色的布, 是象徵背後所代表的政治實體。將事實重新連接到一個真正的現實 101


中,一個由意識所構成的,作為一切事物背後的現實。一切可見現象 都是它的反映。所以,一切都是夢,在我們逐漸創造的夢之外,一切 都不存在。一切的現象無一例外地在反映我們的意識水平。因此,一 切都是意識網絡的一部分,一切都屬於觀察者自身的反映。一切所見, 花非花、霧非霧,花與霧皆是反映自身的符號。

超意識與零點場相連,具有無限的能力,通過非線性思維,能以無限 速度處理訊息。亦是共時性之母,超越因果關係。對這個意識而言, 一切都是一體的,一切都是完美和有意義的,遠超乎邏輯上的理解。 美國科學家 Robert P. Lanza 認為,這是一門嚴謹科學的頂峰,它承認 需要一種創造物質的意識,而不是作為物質進化產物的意識。例如, 科學可以解釋天空何以是藍色,但無法解釋對於藍色的經驗。若然沒 有人去感知,藍色是否仍然存在?實際上,這是通過我們的感官感知 到一種明亮的能量的現象,以及此動力如何到達我們的枕葉大腦皮層 的結果。英國作家及超心理學家 Alfred Rupert Sheldrake 認為,我們不 是用眼來看,而是用大腦來看。說得更準確的話,就是那個藍色只存 在於我們大腦中,對於蝙蝠、狗、蒼蠅而然,那是其他顏色。

超意識知道我們創造了藍色,它存在於我們的意識中,每當我們想到 102


天空時,我們便創造它。意大利心理學家 Roberto Assagioli 指出,超 意識是超卓的藝術、哲學和科學的直覺和靈感來源;巧妙的創造;道 德的迫切需求;利他行為的衝動、覺醒、默想與及狂喜極樂的狀態。

很多西方知識份子都認為,超意識是和東方的"道"、"梵"、"空"等觀 念息息相關,只是表達方式不同而已。

103


4 - Erica F. Poli 醫生帶給人類的,不只是健康

如果有讀完先前的文章,很自然地會認為 Erica F. Poli 醫生大概是屬 於內科的醫學專業人士,不是西醫亦至少自然療法或者其他另類醫學 的專家。不管是那一套系統,起碼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她必定是從 事針對身體上的健康問題的專家。

現代社會繼承了文藝復興之後發展出來的西方醫學傳統,因它本身已 成為了一個建制,有必要保護自己的地盤。這亦不足為怪,因為這是 所有既得利益者都會做的事。而且,生活在這個社會的人,對於這個 傳統都會習以為常,不會去質疑,更不會去挑戰,這也是很自然的事。

根據我們習以為常的那個傳統,如果身體不適,不用說也知道要找醫 生了,不管是普通科還是專科,都會去找醫治身體的醫生去檢查一下, 看看究竟出了甚麼問題,無人會懷疑這種做法,難道你會走去找心理 醫生不成?開玩笑吧?反過來說,如果覺得終日悶悶不樂,鬱鬱寡歡, 也不會去找專治腸胃病的醫生來消遣吧?否則,對方必定會將閣下轉 介到精神科去了。

104


自從上個世紀初的相對論與量子力學誕生之後,很多最重要並且又最 基本的常識都一一被打破,於是,人類需要重新建立一套新的世界觀。 今天,二十一紀初期都將近過去了,對於與時並進的我們而言,沒有 一件事比質疑一切理所當然的事更理所當然!

說到身病看治身病的醫生,心病看治心病的醫生,在這一點上,不需 等待我們去質疑了,因為,早在公元前的先秦時期就已經有人質疑過 了。《黃帝內經》早已提出過形神統一觀,一個人的喜怒哀樂都五藏 六腑互相連繫。

醫學權威就相當於某些政教合一的國度裏的宗教權威,兩者並無分別, 江山都是打來的。形式上是有點相異的,因為後者是運用武力奪回來 的,前者卻是通過金錢去攏絡、收買得來的,尤其是石油工業,因為 醫藥和宗教都是一個非常龐大,利潤無比豐厚的巿場,所以性質上類 同。

說回 Erica F. Poli,以行醫所採用的方法而言,是西方醫學結合印度的 自然療法及中醫學說而成的,當然,中心理論就是量子力學,但是以 正式的專業銜頭來說,她是一名精神科醫生、心理治療師和顧問。2000 105


年畢業於內外科,2004 年專攻精神病學,同時成為心理諮詢師和心理 治療師。

她並且也是許多科學學會的成員,包括 IEDTA(International Experiential Dynamic Therapy Association)(國際體驗式動態治療協會)、 ISTDPInstitute 和 OPIFER(Organizzazione Psicoanalisti Italiani Federazione e Registro)(意大利精神分析學家聯合會和註冊組織),她 接受過深入且不拘一格的心理治療培訓,使她具備了面對世界的能力 從心理到靈性,發展個人的跨學科和心身工作方法。

2006 年,又與 Isabella Merzagora Betsos 教授和 Ugo Fornari 教授一起 專攻法醫精神病學、犯罪學和監獄科學。

既是心理創傷學和受害者學方面的專家,亦是米蘭法院的專家,也是 泳池跟踪(Pool Stalking)和圍攻(Mobbing)的顧問。

先是作為醫院精神病學家,然後是米蘭 Policlinico 醫院的顧問,在那 裡她是多個研究項目的負責人,並於 2006 年至 2011 年在 SVSeD (Soccorso Violenza Sexual and 國內),目前在米蘭擔任精神科醫生、 106


心理治療師和培訓師。

除了純粹的臨床和專家活動,從工作的第一年開始,她就在大學和私 人培訓機構進行了大量的教學活動,作為組織者和演講者大量參與大 型會議,自 2009 年以來也從事多種公司的培訓師的活動,在新整合 醫學原理、情緒和溝通的神經科學原理的商業環境中的應用基礎上創 建了原創工作線,並創建了現在非常受歡迎和頻繁的體驗方式“情感 戰士”(Il guerriero emotivo)。

現時主要公職有:

EFP 集團科學總監 - 米蘭綜合治療中心。

科學學會的成員,包括 IEDTA、ISTDP、OPIFER、NARM、SomaMente。

自 2019 年以來,他一直與 La Torre di Torino 中心(Centro La Torre di Torino)合作,擔任精神科醫生和心理治療師。

己出版的著作包括: 107


書籍: The Anatomy of the couple(愛侣剖析) The Anatomy of Healing(治療剖析) Poiesis – Psicoterapia in poesia(Poiesis - 詩歌中的心理治療) Anatomia della Guarigione – I Sette Principi della Nuova Medicina Integrata(治療剖析

- 新綜合醫學的七項原則)

Anatomia della Coppia – I Sette Principi dell’Amore(愛侣剖析 - 愛的 七大原則) Anatomia della Coscienza Quantica(量子意識剖析)

影音: CD Auto-Ipnosi e Auto-Ipnosi Quantica(自我催眠和量子自我催眠 CD) Auto Ipnosi in formato mp3(mp3 格式的自我催眠) Auto-Ipnosi Quantica in formato mp3(mp3 格式的量子自我催眠)

2019 年,與 Mondadori 一起發表 Le emozioni che curano – Stare bene con la nuova medicina delle emozioni(治癒的情緒 - 用情緒的新藥感覺 良好)及 Ricucire l’Anima – Un percorso di autoterapia in sette storie(縫 合靈魂 - 七個故事的自我治療之路)。 108


有少部分已經被翻譯成英語,但大部分還是以意大利文為主的。不過, 若是為着研究這些寳貴知識的話,即使專門去學意大利文也是非常值 得的。她帶給人類的,已超越了健康層面,一切疾病都是來量子場的 訊息,要進入量子場便要連結超意識,這種實踐,就是一種覺醒的過 程。

參考自:https://www.ericapoli.it/wp/profilo-di-erica-poli/

109


110


第五章 教人規劃人 生的科學家 Osny Ramos

111


112


1 - 不可思義之事無處不在

在一般人心目中,不可思義一詞機乎成為怪力亂神的代名詞。所謂子 不語怪力亂神,所指是不外乎靈異、法術、符籙、咒語、通靈、關乎 一些被認為不存在的東西,包括、神、仙、佛、精、妖、怪、鬼、魔。 真真正正親眼目睹的人不多,雖不致於沒有,但絶大多數談論上述事 物的人都是道聽途說居多。不錯,說怪力亂神之事非常神秘,屬於不 可思義的範疇,這種說法的而且確不容置疑,可是,放眼天下,不可 思義之事又何止於此?

除了怪力亂神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通用的代名詞,這個名詞就叫做古 靈精怪。不過,這一個詞語却是語帶相關,一些奇蹟、怪事、異象, 一些無法利用現在有知識去解釋的事物,都可以列入這個範疇,然而, 另一方面,一個人不正經、不巡規蹈距、不服務正業,或者奇裝異服, 或者標奇立異,甚至乎奇談怪論,縱然當中並無任何神秘性可言,也 不免會被人冠上古靈精怪這個稱號。換言之,所謂不可思議,往往都 會被人聯想到是不正經的人在談論不正經的事。走的是旁門左道,為 的是嘩眾取寵,這是主流大眾的共識。

113


每當聽到不可思義一詞,有些人還會在腦海中即時浮現出另外四個字 ------茶餘飯後。在百無聊賴之際,為求消遣有崖之生,大都會找些雞 毛蒜皮的事聊聊,說得眉飛色舞,內容都不過是東家長,西家短。這 時候,不可思義的題材必然大派用場,很多人的印象都是如此。很多 年前在電視台的黃金時間裏,有一個叫做不可思義的節目,內容正正 就是大談怪力亂神,各式各樣古靈精怪的事。可以說,怪力亂神、古 靈精怪、茶餘飯後就是主流對於不可思義一詞的理解。

然則,就不可以嚴肅對待、認真處理、正其心、誠其意,一絲不拘地 探討一些被認為是不可思義的題目?事實上,越是知識豐富的人,越 會明白這個世界上神秘的事物實在太多太多了!

讀過歷史的人知道,瑪雅人竟然懂得用雲母來建金字塔,但當時的人 不會知道雲母有能量;1998 年在莫斯科考古學家發現 3 億年前的螺絲; 成吉思汗的靈墓 800 年前有個對發現它的人的詛咒,2002 年被一批探 險隊發現了,結果,詛咒真的顯現;同年,台灣澎湖縣的海底發現一 座古城,有學者推測有 6 千年歷史,更有人推算 1 萬年之久;秦朝時 候有個驍勇善戰的民族,人稱巴人,為數數十萬,却是突然消失;當 中最奇怪的,要數 1908 年 6 月 30 日清晨發生於西伯利亞的通古斯大 114


爆炸了,後來被發現與二戰時的廣島原爆極為相似,究竟這是時光隧 道還是外星文明?再數下去便沒完沒了。一切一切,都關乎整個人類 文明,乃至預測世界將來的前景,豈容掉以輕心?

於文科尚且如是,於理科猶有甚焉!

先談最基本的,宇宙中超過 70%是由一種不可見的能量(又稱暗能量) 構成的,其中 25%是由一種同樣不可見的物質(稱為暗物質)構成的, 物理學家仍然不知道它是什麼,在剩下的 5% 的宇宙現實中,有 4% 以等離子體狀態存在,只剩下 1%的正常原子物質,物理學家正在研 究這些物質。換句話說,99%的宇宙在科學上對它們是無知的,這是 當前的科學圖景!

還有更多科學家不知道的神秘事物﹐包括黑洞、量子真空、平行宇宙、 非歐幾里得空間、量子場、自旋等等。

當我們在物理現實中生活時,我們與來自非物理維度(量子維度)的力 量和能量相互作用,我們的存在模式是形而上學和超現象的、抽象的、 不可估量的和不可測量的。類似於存在於精神現實中的東西。因此, 115


量子物理學等同於靈性物理學,因為在此之前,沒有科學上令人滿意 的模型來證明我們都有靈性的想法。

粒子和人同時生活在兩種不同的現實中,一種是物質的,另一種是形 而上的,我們越是按照量子現實生活,我們的存在就越屬靈。

希格斯場(Higgs Field)在物理學家中普遍接受,這個想法的一個結果是 希格斯場可以表現為粒子,這與物理學中其他場表現為粒子的方式非 常相似。這種粒子被稱為希格斯玻色子(Higgs boson)。探測希格斯玻 色子成為實驗物理學的一個嚴肅目標,但問題是這個想法實際上並沒 有預測希格斯玻色子的質量。假若希格斯玻色子被證實存在,則希格 斯場應該也存在,而希格斯機制也可被確認為基本無誤。1988 年諾貝 爾物理學獎獲得者 Leon M. Lederman 將希子稱作是"上帝粒子"(The God Particle) ,因為這粒子在當今物理學中處於極為中心的位置,對 我們理解物質的結構極為關鍵、也極為難以捉摸。

希爾伯特空間(Hilbert Space)是德國數學家 David Hilbert 提出的數學空 間。它是歐幾里得空間的無限維度的擴展。我們只是能夠感知到三度 空間,無限維度簡直是匪夷所思,可是卻被證實真實存在。 116


弦理論(String theory)作最基本單位以說明宇宙里所有微觀粒子如電子、 夸克、微中子都由這一維的能量線所組成,更深的弦理論學說不只是 描述弦狀物體,還包含了點狀、薄膜狀物體,更高維度的空間,甚至 平行宇宙。

平行宇宙很複雜,在先前的章節經解釋過,這裡就不浪費篇幅了。

不可思義之事何止於此?一言以蔽之,以一己之所見所感來對事實下 結論(包括評論世界是否公平、某人是好、某人是壞人等等)是非常之 愚蠢,而且非常之不負責任,故此帶來懲罰亦是理所當然,這個懲罰 便是煩惱與痛苦。

117


2 - 強人擇原理(Princípio Antrópico Forte)的世界觀

科學家告訴我們,我們之所以能夠存在,需要無數的巧合作為條件。 假設宇宙比當前熾熱一些或寒冷一些、密度高一些或低一些,星係就 不能形成;假如引力的強度和我們的觀測值大不相同,行星系統就不 能形成,或不適合於我們所知的生命形式存在。即是要所有外在環境 洽到好處,一點也不能多,一點也不能少,否則,筆者不會能在此大 話西遊,各位亦不能在此八卦一番了。

要無數巧合同時配合,按照或然率來計算,可能性接近零。因此,很 多人都會由此得出一個結論,就是一切並非偶然,世界背後有一個設 計者,將一切條件安排妥當,於是才會出現我們。創造論似乎言之成 理,從而亦另到很多人相信宗教。

美國天體物理學家 Frank J. Tipler 對於上述的巧合問題提出了另一番 見解,提出了一套理論,名為人擇原理(Anthropic principle)。認為人們 生存在眾多個宇宙演化模型裏面其中一個,每個宇宙各自有不同的演 化,必然有一個可以讓人類生存。以或然率來說,有無限個選項,自 然一定有一個能夠符合條件。 118


人擇原理有很多版本,但最主要的,還是分為強人擇原理(Strong anthropic principle,SAP)、弱人擇原理(Weak anthropic principle,WAP) 和最終人擇原理(Final anthropic principle,FAP)。因為太專門,而且本 文又不是寫給最給科學家看的,故此就不打算在此長篇大論了。這裏 主要是介紹 Osny Ramos 先生的觀點,而他的主張是强人擇原理,所 以就略為解釋一下。其主要的觀點就是,從物理學的角度而言,不管 宇宙樣子如何,都是為着人類的出現而形成的。

地球上的物種具有難以理解的能力,例如,雄性蝴蝶可以在最遠兩公 里的距離內探測到雌性蝴蝶的氣味,即使在逆風向的情況下也是如 此。

某些魚類也有類似情況,可以嗅到在很遠的距離之外的其他魚的氣味。 以牠們所處的液態環境而言,化學家對此實在難以理解。

此外,有些植物甚至具有抵抗細菌、真菌和昆蟲作用的防禦機制。有 些植物物種類在每當它們受到昆蟲的攻擊時,都會從遠處通過釋放一 種氣體來警告其他植物保護自己免受攻擊。這樣又會激發了在遙遠植 物的機制,以便使它們向捕食性昆蟲釋放出例如乙烯等的有毒物質。 119


一來無法理解植物有此能力,二來更無從明白植物通訊的動機。

我們必需留意,這些生物的有機體沒有復雜的神經系統,以實現這些 具有如此高的智力水平的行為。這些有機體裏面的分子和電磁結構的 組織既不是大腦,也不是神經元,故此不足以為這些智能行為的可能 提供了物理、化學和電學條件。

因此,結論就是,有一種智慧在這些生物的有機體之外,從而保證了 它們的生存。一種普遍的意識在自然界中起作用,有一種超宇宙和超 現象的神秘意圖,目的是要確保生物的生存。根據强人擇原理的觀點, 宇宙及其現象,一切都傾向於確保有意識的生物的出現,最終導致人 類智人的出現。

可以這樣理解,生物所擁有的所謂超强的能力,都不是生物自己本身 所具有的,是來自外在的宇宙智慧。如果套用東方哲學,則整個宇宙 本身是一個有機體,有着一個統一意志,中國人稱之為大我。科學家 將之視作存在系統之外的智能。

事實上,不只在生物層面,甚至連物理層面都有着存在系統之外的智 120


能在運作着。例如能量量子、互補原則(complementarity principle)、波 函數塌縮(wave function collapse)、量子場(quantum field)、量子糾纏 (quantum entanglement)、量子穿隧效應(quantum tunneling effect)和量子 芝諾效應(quantum Zeno effect)。

在原子內部,每個原子軌道都有其各自的限定的能量,當電子獲得超 出其軌道所允許的能量時,它會立即通過量子躍遷(quantum jump)從那 裡被排擠出去。因為無法在另一個軌道上定居,電子隨後返回其舊軌 道,但在此之前,它會被迫以光子的形式歸還它所獲得的所有額外的 能量。這就是宇宙通過強人擇原理或宇宙意識找到的方式來保持原子 系統平衡,從而使原子能夠穩定。這是一種宇宙平衡法則,正如古人 所言:「苟非吾之所有, 雖一毫而莫取。」

粒子總是在運動,沒有靜止的粒子。當一個粒子被限制在一個最大程 度壓縮的環境中,沒有足夠的空間移動時,這稱之為普朗克維度 (Dimensão de Planck),它就會瘋狂地振動到最大極限,消失,然後重 新出現,從量子真空中調用能量。當粒子在量子真空中時,會尋找當 被限制在一個非常狹小的空間時能讓它免於死亡的能量。即是粒子從 自身的外部獲取能量。這個過程被稱為量子漲落(Flutuação Quântica)。 121


量子漲落也發生在植物界、動物界和人類之間。

在這種世界觀的模型裏,萬物從自身外部提取智慧、獲得能力。氣功 好像都是利用同樣原理。

122


3 - 色彩心理動力學(Psicodinâmica das Cores)並非甚麼新事物

《心經》並非人人讀過,可是,經中內容却是人人都懂得引用,盡管 不一定了解箇中含意,尤其是裏面幾句最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色 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謂色即是空,是指物 質是不實在的,故此稱之為“空 ”。空是比喻,真正意義非常深奧, 非三言兩語可表達,而色,則是一切形而下的,可解及的事物。

在中文裏很奇怪,色這個字既可表達為物質,以物理學的標準,還包 括能量,同時,又用來表達顏色,而且是最普遍的用法,究竟為何用 色這字來形容一切物質呢?原來,這一個由來已久的表達方法是和物 理學不謀而合的。

從距今超 4 億年前的志留紀(Silurian)到今天,在陸地環境中發生生命 進化的過程中,每個物種的生存策略和心理都是由每個物種對地球環 境產生的刺激做出的反應而產生的。因此,我們今天的樣子是刺激與 反應之間、有機體與環境之間長期互動的結果。

顏色是由反射光子(photon)的能量產生的,就像在經典物理學和量子 123


物理學領域研究這種能量一樣。電磁能有不同的頻率,對應不同的顏 色。例如,當人看到廚房牆壁上的石灰綠色時,這意味著具有一定頻 率的電磁能量已經滲透到大腦中,然後這種能量會以石灰綠色的形式 產生一種感覺,不管當時的心理狀況如何。

大自然創造了與顏色建立關係的人類的大腦,大腦非常有能力檢測單 個光子的能量。我們沉浸在大量的光子湯中。因此,我們生活的環境 是充滿這些電磁輻射能量的物理空間。無論我們在哪裡,這種能量都 在我們四周,當我們進入環境時,它們開始對我們採取行動!例如, 當人處於以黃色為主的環境中時,這意味著處於一個充滿了頻率值為 10 萬億赫茲(Hz)的電磁能的空間中。

光子具有主導的地位,就好像自然選擇光子向智能生物揭示事物的本 質一樣,因為顏色是由光子所產生的,因此它們構成了人類心靈的元 語言(metalinguagem)。在我們的大腦中,顏色是由光子能量構建的心 理圖像。

顏色是我們頭腦中的圖像,它們是不同頻率值的光子圖像。除了無法 阻止這種能量穿透我們的大腦外,它還獨立於我們的意志,讓我們去 124


體驗它的産生出來的效果。

天文學家可以透過顏色來揭示恆星的年齡及其化學成分。

此外,通過觀察加熱金屬的顏色,物理學家就可判斷其溫度和能量的 多寡,並且還將能夠知道這種顏色起源於原子內部的哪個位置。在這 裡,已經是通過顏色去了解關於物質現實本質的知識問題了。

當天文學家觀察星系時,可以知道它們在各個方向上總是彼此遠離。 這一發現成為了宇宙膨脹理論的最有力證據。因為,他們觀察到的星 系的光譜中總是出現紅色。

當看到光源以高速移動時,無論其本身顏色如何,它總是呈現紅色, 相反,若接近觀察者方向移動時,總是會看到藍色的光源。假如看到 的是星系的光譜中總是呈藍色的話,這便意味着宇宙正在收縮了。這 一個現象名為多普勒效應(Doppler effect)。

從而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紅色意味著膨脹運動,藍色意味著集中運動。 這樣便解釋了為何紅色是能量、運動、擴張、活力,是一種使精神集 125


中變得困難的顏色了。相反,藍色有利於精神集中,是對於學習環境 最有利顏色。因此,學生們要注意了。

宇宙對星球的顏色賦予以特別意義,同樣地,也會賦予意義給自然界 中感知的顏色。

在光譜儀中,顏色表示物質的化學性質。觀察光譜的顏色,化學家看 出究竟是氧、氫、氦、鐵、碳還是鈉等。換言之,顏色讓我們接觸到 身體的內在能量,這就相當於通過顏色了解事物的本質。大自然亦是 透過顏色向人類揭示事物的本質。

具體上,若想知道每種顏色各自有那種作用,就需要拜讀 Osny Ramos 老師的有關專著了。

126


4 - 成功非靠努力,科學家 Osny Ramos 的實用科學

人人都想成功,所以,大談教人成功的著作通常會有一定的銷量。濫 竽充數的姑且不談,就人氣高的作品而言,會不會如古人所說:「盛 名之下,其實難副。」?

一般所謂成功的方法,究竟從何得來的呢?通常都是二手的。即是說, 寫這些書的人,十有八九都未曾成功,沒有自己經歷過的親身體驗, 只是靠研究其他的成功人物,並且嘗試歸納出他們有甚麼樣的共通點, 於是,一套稱之為成功方法的學問便從此誕生。

如果是學過邏輯或者是懂一點思考方法的人,多數都會發現當中有個 毛病,最是將現象當作是等同於背後的原因。例如成功的人有魄力, 故此有魄力便等於會成功;成功的人都很自信,故此自信便等於會成 功;成功的人敢於冒險,故此感於冒險便等於會成功等等,不用逐一 列舉相信大家也會明白。某位武林高手有個用大拇指撥弄鼻子的小動 作,在下只要模倣一下,便會變得可以以一敵十不成?這正正就是將 現象當作是等同於背後的原因的謬誤。

127


再者,成功的人有魄力、自信等,不等於失敗的人就必定不是這樣。 可能是,可能不是。是不是有需要認認真真地檢查一下呢?那麼,為 何那些暢銷書作只會去研究成功的人,不去好好地訪問一下一眾失敗 人士?

假設他們真的這樣做了,而那些可敬的失敗人士真的誠實地道出真相, 他們同樣有魄力、自信、敢於冒險,諸如此類,到時候,如何是好? 那一套關於如何成功的學問頓時變得一文不值,大師門恐怕要失業了。 所以,或者不敢去問,或者問了郤不敢公開。這些都是人之常情,不 足為怪。

邏輯謬誤當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例子,叫作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所說的正正是上述的例子了。此外,還有一種謬叫做單方論證 或隱瞞證據,英文裏有個很特別的術語,叫做 Cherry picking(採摘櫻 桃)。源於採櫻桃的人只把好的櫻桃挑出來,看到的人可能會以為所 有櫻桃都是好的,忽略了沒有被選上的,當中壞掉的有可能是少部份, 也有可能佔很大部分。

那些大師們顯然就是 Cherry picking。 128


讀到這裏,各位大概會明白為何要介紹一個這樣的巴西科學家了。不 錯,就是因為他有別於上述所描述的那一類暢銷作者或甚麼大師之類。 最低限度,作為一名科研人員,也不可能會去犯上那些低級的邏輯謬 誤吧?

Osny Ramos 來自 Santa Catarina,是 3 個女兒的父親,是 Bilbao 巴斯 克人和慕尼黑德國人的後裔。

擁有機械工程、物理和哲學領域的背景,完成了本科、研究生和碩士 級別的課程。

來自德國萊比錫大學和俄羅斯 Dorpat 大學的科學家也參與了他們為 期 20 年的關於通過反射光子感知顏色和人類現實中的量子過程的研 究項目。

目前,除了開設課程和講座外,他還在醫學中的量子場論領域進行研 究。

曾出版以下著作: 129


- Tratado de Ontologia das Cores – 2002(顏色本體條約 - 2002) - As Cores nos Ambientes – 2005(環境中的顏色-2005) - A Física Quântica na Nossa Vida – 2008(我們生命中的量子物理學 -2008) - A Física Quântica na Vida Real – 2014(現實生活中的量子物理學 -2014) - O Efeito Psíquico das Cores nos Ambientes – 2015(顏色在環境中的心 理影響-2015) - Epigenética Quântica na Cura das Doenças.(量子表觀遺傳學在疾病的治 療)

熱愛詩歌、古典音樂、老電影、足球、物理和數學、探戈和 boleros 舞曲。

他認為一個人最重要的是性格,然後是智慧,然後是知識。

是一位心靈主義者(espiritualista),但却並不是宗教信徒。比較傾向玄 學(metafísico),但不會以神秘主義者自居。 從 1979 年到 1981 年, 他住在位於巴西的 Santa Catarina 的 Serra do Garrafão 山頂,每天中午 130


和黃昏都在那裡打坐冥想,體驗非凡的超靈體驗。認為靈性比宗教更 重要,但如果需要,宗教也可以成為一個人生活中重要的東西。

作為一名物理學家,他認為現實存在於因果超越的普遍意識中,在量 子物理學中,觀點與強人擇原理相同,認為每個人的意識都是一個特 定的表達,人們以上帝的名義知道的東西,同樣可以通過理性和直覺 以及通過信仰和冥想來獲得。

並且還認為,還有其他維度,一切事物是通過量子場和糾纏的相互關 係相互聯繫的。Osny Ramos 相信人類意識的創造力,物理學家稱之為 波函數坍縮(Colapso da Função de Onda)。

如果要用一句話話來描述 Osny Ramos 的研究主題的話,那就是用科 學來控制事件的發生。

請各位留心,成功的葡萄牙語是 sucesso,可以解成功,但亦可以解作 發生。而英文 success 的語源是來自拉丁文 successus,思意為結果或 成果,所以,成功是指令到某件事情發生。Osny Ramos 所做的,就是 以波函數坍縮的現象來控制事件如何發生,所以重點並不是要去研究 131


成功人物。

132


第六章 物理學家 Vadim Zeland 破解命 運之謎

133


134


1 - 神秘隱喻——蘋果跌上天

看到標題,大多數人都會很自然地聯想到牛頓。人人都聽過牛頓因為 蘋果從樹上掉下來的事實所啟發,結果發現了萬有引力。然則,如果 蘋果不是跌落地,而是跌上天,那就必定是在發夢了。可是,為何不 說蘋果昇上天呢?本文是根據 Vadim Zeland 的著作《現實衝浪》(reality transurfing)的英文版作為藍本的,它是原文真的用上了 fall 這個字。 可以這樣理解,如果用跌這個字,顯然是表示天在下,地在上,換句 話說,亦即是世間的一切將會顛倒過來的意思。我們當然無法將這個 世界顛倒,但對於思想,却是可以的,問題是,為何要如此?

另外,任何物體也會向下墮,何止蘋果?之所以特別强調蘋果,是因 為它代表牛頓,而牛頓,則象徵發現,可想而知是隠含着"顛倒"是一 項非常重大的發現,其重要性相當於萬有引力。上下顛倒只不過是隱 喻,而且,沒有人不知道,在空間上,上與下是相對的,只有古代人 才不知道而已。真正的意思其實是指心與物的顛倒,亦即是精神與物 質的顛倒。我們認為精神和物質是兩對立的東西,我們就像古代人一 樣地無知。只是形式不同,他們的無知是對於上與下,我們的無知是 對於心與物。 135


科學家指出,人類 4 歲之前是分不開夢境和現實的,所以 4 歲以下的 小童在睡醒的時候會以為夢中的怪物仍然在附近。對他們來說,夢中 所見都是真實存在的。4 歲以後,人類雖然可以知道夢境和現實是分 開的,但是,一到進入夢鄉的時候,很自然地便會忘記自己原來是在 做夢,以為一切所見都是千真萬確,直到一覺醒來的時候才會恍然大 悟,原來只是南柯一夢。於是便放下心頭大石,返回到現實人生中去。 然而,當中也有例外的,因為,有一種很特別的夢,叫做清醒夢(lucid dream) ,又可以叫作明晰夢。

顧名思義,清醒夢就是在夢中知道這是一個夢,可是却未醒來。既然 知道這是一個夢,就大可以自己操控這個夢,可以讓追趕自己的人消 失,也可以見到自己想見的人,亦可以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物,或其 他東西。簡單一句,就是心想事成。如果要做清醒夢,也是有方法的。 每天至少 10 次提醒自己,問問自己是否在做夢。最好調教好報時器, 定時提醒。還有,在睡時候,頭要朝向北方,這與地球的磁場有關。 如此,這種自問自答慢慢便會習慣成自然,到了自己在發夢時,也會 將這個習慣帶入夢中,一旦這樣問自己的時候,這個夢頓時便會變成 了一個清醒夢。

136


不過,有一點不得不留意,就是這個遊戲是非常危險的,因為清醒夢 往往會令人樂而忘返,據說每年有大量人士神秘死亡,很多都是來自 這個原因。Vadim Zeland 也不鼓勵他的學生從事這個活動。各位大概 立即會問,那麼,說來幹什麼?儘管我們需要訓練的不是做清醒夢, 但這些訓練與清醒夢的原理非常相似,故此就不得不借用它來解譯。

如果有留心的話,便不難發現,夢境所看到的一切都是非常逼真的, 有些夢並且顏色鮮艷。其實,夢真的是腦裏幻想出來的嗎?認為如此 的話,不妨做一個實驗,嘗試觀察一幅圖畫,然後閉上眼,在腦海上 幻想剛才那幅圖畫。看到甚麼?十分模糊吧?可是,夢中所見,又為 何如此高像素;如此許許如生?即使使用了一部分的神經元來儲存這 些影像,有很多情況是無論有多少神經元都是不夠用的,即是說,要 産生這些極高質素的影像,根本是超出人腦的性能所容許的。

根據 Vadim Zeland 的解釋,神經元並不是記憶的載體,人腦本身不會 儲存訊息,其實訊息是存放在另類空間之中。當人做夢時,意識便會 進入這個空間並提取訊息。簡單點講,另類空間即是服務人腦的雲端 儲存空間。

137


那麼,清醒夢和現實的關係究竟是怎樣的呢?其實,所謂夢,根本是 相對的。比方說,筆者正在公車上睡着了,夢見自己在自己的牀上睡 覺,並在這牀上夢見自己在上班。因此,相對於上班,在自己的牀上 便是現實了,但相對於在公車上睡着,在自己牀上便是夢了。最後, 甚至在公車上 睡着都是夢,為甚麼?因為,相對物質世界,睡着了 所見到的世界是夢,但相對於我們的真實世界,物質世界就是夢。兩 者有個共通點,就是前面講的另類空間了,現實世界的呈現也是從那 裏的訊息而來。分別在於,睡覺時候,我們的意識是關閉的,在現實 世界中,我們的意識是開動着的。

意識會將不相信的事排斥了,令它們不能發生。耶穌可以在水面上行 走,正是因為祂相信,所以沒有了意識的阻礙。以前的人無法相信鐵 可以浮在水面,更遑論飛上天上了,因為不信,所以不會發生。現在, 鋼鐵造的輪船橫渡了大西洋,而且坐飛機更是家常便飯,不值一談。 如果大腦能夠相信,意識便能夠順利進入另類空間並提取訊息,於是 便化成我們的現實。可是,用意志去强逼自己相信是不行的。

要達致信,必需意(mind)和心(heart)的連結。mind 是屬於物質世界的, heart 是屬於真實世界的。除了在另類空間提取訊息之外,夢境和現實 138


還有另一個共通點,就是可以做清醒夢了。睡覺發的清醒夢是意識到 自己正在睡覺,現實世界發的清醒夢則是意識到自己其實在真實世界, 眼前所見的不過是夢而已。若要達到這種覺知,便需要經過一些訓練, 這就是所謂 mind 和 heart 的連結。同樣地,在清醒夢中,我們可以操 控夢境,心想事成。

俄國科學家 Vyacheslav Bronnikov 教授發展了一套名為 Bronnikov-Fekleron System 的技術,證明了大腦可以通過另類空間提取 訊息,可以不用眼看也知道發生的事,這便一般人口中的千里眼,但 實際上却不是用眼的。這種技術經已在國外大力推廣,各位不妨上網 搜尋一下。

139


2 - 隱藏在世界背後的鐘擺

在 Vadim Zeland 的理論中,很多名詞都是以比喻形式來表達,因此, 閱讀的時候就不能夠望文生義,單純地按照字面意義去解釋。當中最 為重要的一個觀念就是鐘擺(pendulum),所謂鐘擺,並不是指一件物 件,以一條線吊着一個小小的懸垂物,讓它左右搖擺。真正的意思其 實是指一個形而上的觀念,是一種力量,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無 時無刻都在支配着我們的一舉一動,可是,我們却不知道它的存在。 中國人常講的一些概念都是形而上的,即是沒有實體的事物,例如福 氣、業力等等。不過,鐘擺就較為複雜了,而且,它是中性的,並無 所謂好與壞,只是一個客觀的事實。

如果要給鐘擺下一個比較準確的定義,那就應該稱之為共振了。但也 不是百分之一百相同,因為共振是物理學用語,用來解釋物理現象, 而鐘擺却是遠遠超出了物理學的範疇,包括了社會、人事,一切自然 與超自然的現象都會包含在內,為了有別於此,於是棌用了另外一個 字。不過,在原理上,和共振是相同的。

物理學上的共振,是指一個物理系統在特定頻率和波長下,比其他頻 140


率和波長以更大的振幅造成振動的情形;這些特定頻率和波長稱之為 共振頻率和共振波長。鞦韆的擺動便是一個共振現象,是人與鞦韆之 間在擺動産生的現象。機械錶的構造或石英錶的石英晶體都是這個原 理。在獨定頻率之下,水晶酒杯會破碎,此外還有潮汐共振、以太陽 系氣態巨大行星的一些衛星為例的軌道共振等等,多不勝數。

意識是一種能量,能量都有一定的振頻,所以,一個生命便是一個小 的鐘擺。多個一個生命走在一起,共振就會形成,構成一個比較大的 鐘擺,個體便是這一個鐘擺的從屬。所以,從屬的數量越多,鐘擺的 支配力量就越大,如果從屬的數量大到一定程度時,每個從屬的個體 便會喪失自身的自由意志,一切都會聽命於鐘擺。

以一群小魚為例,如果唬嚇牠們,立即會發現,牠們的反應是同步的, 以同一時間即是游向另一方向。假如是需要訊息傳遞的話,一條小魚 和另一條小魚溝通之後,再逐步地通知其他小魚,這樣,無論訊息的 傳遞有多快速,始於都會有時間上的落差的。可是,這些小魚的動作 完全是同步的,這就證明了傳遞訊息的過程根本不存在。假若沒有魚 群,當我們嘗試刺激一條小魚時,一米外的另一條小魚會完全沒有反 應。由此可見,魚群形成了一個鐘擺。如果一大群鳥在空中飛行時, 141


在空中會産生一種難以置信的協條性,亦是同一個原理。螞蟻通過排 泄稱為信息素的氣味物質相互交流。氣味的踪跡使他們能夠找到回家 的路並找到食物。然而,這並未足以解釋信息如何同時地傳遞給所有 聚居地成員。直到現在,科學家仍未能成功地解釋蟻丘是如何運作的, 究竟牠們是如何安排分工的呢?此無他,蟻群形成了一個强而有力的 鐘擺。

和動物不同,人類的鐘擺是經過有意識地設計出來的。國家、學校、 宗教團體、公司、幫會等都是一種鐘擺,鐘擺的力量越强,從屬於它 的個人便會有越少的自由意志,因為鐘擺是會吸收它的從屬者的能量 的。知不知道為甚麼會有潮流和時尚?很多人同時愛聽某類歌曲、穿 某類服飾等等,無一不是鐘擺作用的結果。例如在法國皇帝路四世的 宮庭中,所有的人都是從不洗澡,因為皇上本人對於衛生有着病態的 厭惡,只用白蘭地洗手,宮中到處都用香水來僻除異味,奇怪地,宮 中全體上上下下都一侓仿效,無一人覺得有異樣,即使全身長滿蝨子 也是如此,宫中的尊貴的婌女和騎士們更使用特製的棒子優雅地搔癢。 如果有人不跟從,大家反而會覺得這個人有神經病。這群人完全像羊 群一樣,因為,路易四世本身形成了一個鐘擺,在整個皇宮中,發揮 了它的作用。 142


披頭士樂隊“Beatles”得到全世界認同,並非因為特別出色的演出或 有石破天經的創新,disco 與 rock 都只不過是繼承前人而已。披頭士 樂隊的職業生涯始於一系列不幸和失敗。最初是四重奏代表了一個相 當普通的樂隊,與當時的許多其他樂隊沒有什麼不同。他們甚至沒有 特別擅長音樂。他們的專業水平從未超越本地,他們實際上表演的地 方是酒吧。雖然這個時候這個組合有幾個忠實的粉絲,可是沒有人真 正注意到“披頭士”。那年代樂隊未能成名。敲過各種錄音棚的門, 但到處都是斷然拒絕。它開始時看起來好像還沒有機會進身更高級別 的俱樂部。在傳記作家 Hunter Davies 的有關他們的書中寫道:「當事 情發生時真的很糟糕,對我們來說根本沒有機會,我們曾經做過一種 特殊的儀式。約翰尼會大喊:“我們要去哪裡,孩子們?”我們會回 喊:“向上約翰尼,到最高點!” “最重要的是什麼?”,他會問。 “到最頂端的約翰尼的頂端!”」

在 1963 年終於成功發行了他們的第一張唱片,單曲。意想不到地, 成為了流行榜的第一位。六個月後,披頭士狂熱席捲了英格蘭,不久 之後它蔓延開來遍及世界。 「世界上每個國家」Hunter Davies 寫道, 「目 睹了就在不久前還無法想像的大規模精神病(psychosis)重複發生。今 天沒有人再相信這種事情了,昨天還都是真實的。」 143


他們之前經常做的那個儀式就是逐漸地形成一個鐘擺,然後吸引四周 的能量,於是,這個鐘擺便得以日漸壯大,乃至席捲全球。

然而,鐘擺也不會只得一個,於是,日後又有其他的鐘擺現象相繼産 生,可以說是後浪推前浪。一波又一波的熱潮此起彼落,為各方大小 商家門帶來數之不盡的暴利,迎來一個又一個新鮮出爐的暴發戶,一 代又一代的年青人為一眾偶像頂禮摸拜,血汗換來的積蓄當然也要拱 手奉上,然而,為此而奉獻大量真金白銀的人都是心甘情願的。

人類如果想達致覺醒,第一步就是擺脫鐘擺的支配。在世間琳琳種種 的鐘擺中,最恐怖而又最危險的,便是意識形態,各位切勿掉以輕心!

144


3 - 現實衝浪(reality transurfing)理論淺談

縱然不是具備多少文學修養的一般凡夫俗子,對於"人非草木,誰孰 無情"兩句也會琅琅上口,似乎是普遍人的共識。《水滸傳》一三回: “人非草木,豈不知泰山之恩,提攜之力,感激不盡!'; 《七十二朝人 物演義》卷三五:“無論征夫遊女,烈士忠臣,個個盡然,人人如此, 不為涎妄。總之有句話説:‘人非草木,誰能無情!’”;白居易的 《李夫人》中便有這兩句:"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傾城色"。對 於植物是沒有感情的這個想法,一次又一次地被人引用,顯然是非常 根深柢固。

有人會想過嘗試挑戰這個"常識"嗎?

Cleve Bakster 是中央情報局的審訊專家,曾經對植物進行過一系列的 實驗。找來兩個參加者,其中一人破壞植物的莖和葉,另一人則相反, 以充滿關懷的態度與同一棵植物談話。植物學懂辨認上述兩人,當前 者進入房間時,植物似乎作出"尖叫",因為測謊儀感應到它有急劇的 變化,當後者進入房間並走近時,它會平靜下來。Cleve Bakster 得到 了一個結論,植物能夠感知電磁波動,甚至想法!其他學生多次進行 145


測試都得到相同的結果。不可思議的生物可以以自己的方式看到、聽 到、感覺到、品嚐和感知氣味。植物互相之間可以交換電位(electric potentials),它們可以互相交流;他們有記憶、分析、甚至憂慮。

不僅僅是植物!研究人員表明,即使是 DNA 也顯示出起源或原始反 應。放置在一個 DNA 分子中的能量傳遞光譜儀不僅攜帶與其結構有 關的信息,而且,這就是最令人驚奇的部分,與它的“情感”有關。 當分子感到舒適時,輻射表現得很平靜。當光譜儀單元被加熱時,響 應到多餘的熱量它們開始“尖叫”。一旦熱量達到一定溫度,分子就 會被破壞然後死亡。最不可思議的地方是,即使是在 DNA 分子在它 們的“死亡尖叫”之後,隨後的四十天內仍然可以探測到。這光譜儀 記錄不再只是展示物理的垂死粒子的幻象輻射。這些結果早由俄羅斯 科學家 Peter Gariaev 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經已獲得。

達爾文認為進化的力量是遺傳變異和自然選擇。一切基於生存兢爭, 優勝劣敗。達爾文的理論有效,但它忽略了一個主要問題:什麼決定 變化?但這些特徵從何而來?是什麼最先導致它們的出現?為什麼 一個物種在沒有鰭、爪、毛皮、角等的情況下會長出它們?例如,事 實證明不可能建立一個為視覺器官的出現而設的發展鏈。我們究竟是 146


如何獲得視覺能力的?視力代表了進化的飛躍,一種根本性的變化, 一定不僅僅是一種隨機的發展。

根據現實衝浪(reality transurfing)理論模型的背景下,我們可以得出一 個明顯的結論:變化是由意圖(intention)塑造的。例如,眾所周知的事 實是,最早的鳥類物種的末端有爪子。牠們的翅膀使它們能夠爬樹。 很可能在這些鳥類為了學會飛行,必須爬上一棵樹來獲得高度,起飛, 然後翱翔。控制現實中的形式:“我爬樹”不是很有效。添加另一個 不錯的功能: 「我可以向地面翱翔和滑翔」。最好補充一句:「我自由 地飛翔」 。自由飛行的意圖逐漸將新的替代方案變為現實,每一個方 案都比上一個有所改進。意圖主宰一切,因為意圖來自上帝。

先前的章節介紹過一位法國傑出物理學家 Philippe Guillemant,他告訴 人們,我們每個人的腦袋都是一個神經元,世界上全部神經元的總和 就是一個極龎大的腦袋。由此推論,每個神經元都是這個腦袋的一部 份。其實,這個腦袋就是上帝。因此,一切意識都是上帝的一部分。 當然,所指的腦袋是形而上的,非物質的,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動物 器官。故此,每一個神經元的願望就是上帝自己的願望。由於上帝是 不用自己求自己的,因此,Vadim Zeland 不會使用願望這個字,取而 147


代之是意圖。這就相當於宗教上講的上帝的旨意。Vadim Zeland 將個 體的意圖稱為內在意圖(internal intention),而上帝的意圖則稱為外在的 意圖(external intention),若要進行現實衝浪,就要連接外在意圖。

無論是動物、植物、DNA,乃至礦物都帶有帝上的意圖,因此都是神 聖的,都會因應着上帝的意圖去發展,正如先前所說,一切意識都是 上帝的一部分。

我們的精神是連接上帝的,因此,世界的呈亦是反映了我們內心的狀 態。容格(Carl Jung)曾經提過一個非常經典的例子:「1949 年 4 月 1 日早上,我在一個銘文上記下了一個半人半魚的形象。午餐有魚。在 談話中,有人提到了製作某人“四月魚”的習俗。下午,我的一位前 病人幾個月未見,給我看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魚照片。晚上,我看 到一塊繡有海怪和魚的刺繡。第二天早上,我看到一位前病人十年來 第一次來看我。前一天晚上,她夢見了一條大魚。幾個月後,當我在 一個更大的作品中使用這個系列並且剛剛寫完它時,我走到房子前面 的湖邊的一個地方,那天早上我已經去過好幾次了。這一次,一條大 約一英尺長的魚躺在海堤上。我不知道它是如何到達那裡的。」

148


從現實衝浪的角度來看,情況已經很清楚了。在個別情況下, 腦中 的形象會產生一股強烈的外在意圖。一方面,榮格指出“思想為一系 列偶然事件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我有時無法擺脫對一系列特定 事件發生有某種預感的想法”。有關所有與思想能量對周圍世界的影 響的現像,都可以用量子物理學家 John Bell 提出的著名定理來證實: 「沒有孤立的系統;宇宙中的每一個粒子都在與其他所有粒子的“瞬 時”(超過光速)連接。整個系統,即使它的各個部分相距很遠,也可 以作為一個統一系統運行」 。該定理已在理論上得到證明,並已在實 踐層面得到證實。

驟眼看來,我們可以通過外在意圖改變現實,其實不然,現實依然是 原封不動,只不過是我們轉換了現實的另一個版本而已。舉一個簡單 例子,以前有一部叫做《獨臂刀大戰盲俠》的電影,影片有香港版本 和日本版本,兩者有不同的結局,香港版的結局是獨臂刀被一名女子 說服,不與盲俠決鬥,日本版却是盲俠大勝獨臂刀。在當時,無論香 港和日本的觀眾都以為只有自己看的一個版本。假設現在 A 電視台 正播放香港版,B 電視台正播放日本版,我在看 A 台,但心血來潮之 下忽然轉看 B 台,結果由一個結局變成了另一個結局。實際上兩套戲 從頭至尾都沒有絲毫轉變過,只不過是我轉了台而已。 149


分別在於,那套戲有兩個版本,但現實却有無限個版本可供選擇。這 就是物理學家所講的平行宇宙。所謂現實衝浪,就是像衝浪一樣,由 一個宇宙穿梭到另一個宇宙,通過外在意圖,選擇自己所想要的宇宙 版本。再說得白一點,就是選擇自己想要的命運的其中一個版本。

150


4 - 從不公開露面的量子力學專家----Vadim Zeland

這位量子力學專家究竟是何許人也?坊間有多個不同版本。在交侍這 位神秘人物的身分之前,首先分享一下他的一次童年的寳貴經歷。

在年幼時,隨父母到一個森林裏採集野生磨菇,父母都有收獲。在那 個時候,還有其他人在採集,於是 Vadim Zeland 想到,如果跟着他們 後面,一定會找到一些吧,因此便追隨別人的步伐,一步一步的沿途 探索着。可惜,結果一無所獲,空手而回。

後來,覺得仍然是心有不甘,還是要再接再勵,試多一次。可是,今 次却嘗試改變原來的策略,選擇走和別人相反的方向,亦即是自己獨 僻溪徑,踏上無人走過之路,結果,發現了一個非常大的野生磨菇, 之前被人找到的磨菇都沒有這麼大,於是歡喜若狂,當日自然是盡興 而回。

對一般人來說,這不過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確幸,一個野生磨菇也值 不到多少錢,恐怕俄國的森林不會被你發現甚麼千年靈芝吧?不過, 以玄學的角度而言,一切發生的事都是一種符號,背後都有它的象微 151


意義。換言之,這一段童年經歷的小插曲亦是上天給這一位任重道遠 的人物的一個隠喻,而且這個隠喻也像蝴蝶效應一樣,影響了這個人 的一生。

由尋找磨菇的經驗令到 Vadim Zeland 明白到,如果要有所收獲,就切 勿因循其他人的路徑,不止於此,還需要徹底顛覆過去一貫的習慣和 觀念,現實衝浪(reality transurfing)理論中最基本的原則亦是建基於此。 現代物理學也正正是顛覆古典物理學的常識,物理學尚且如是,何況 是在此之上的形而上學?

很多人說,Vadim Zeland 並非真名,甚至說並非真有其人。有一種說 法是,有一群人借用這個名字來發表自己的言論。有觀點認為,一群 科學家在他的化名下創作,因為據稱一個人不可能擁抱和創造這樣多 的東西。如果是這樣,究竟有甚麼原因會有人這樣做呢?

最有可能的真實原因,應該就是有些人不能說真話,可能因為自己身 份,也可能是受到某方面的壓力,故此在公開發言時,往往言不由衷, 身不由己。

152


然而,很多人還是緊持相信這一位出身科學界的玄學奇人是真有其人 的。

近年 Vadim Zeland 接受過不同傳媒的訪問,不過當事人是否如假包換 的真身就無從稽考了。只不過受訪者自稱當事人,我們只可姑妄聽 之 。

當問到為何不公開自己身分時,他這樣回應:「我只是一個普通人, 所以我不能說任何不尋常或令人驚訝的事情。我不認為自己是 Transurfing 或 Tufti (另一部重要著作)的創造者。我只是在轉發他們 的知識。知識來到我身邊,我把它傳下去。是的,我寧願不談論我的 個人生活,只說它很普通。很少有人知道我是作者 Zeland。我的近親 當然知道,但我在學校和大學裡的朋友不知道。我從來沒有告訴他們 我在做什麼。」

當記者問為甚麼要如此時,他這樣解釋:「我不希望我們之間的關係 發生改變。這樣,對他們來說,我就是我一直以來的那個人。」(參 考自 RealityTransurfing.us 的文章"Interview with Vadim Zeland")

153


90 年代初,蘇聯解體,這位科學家和許多俄羅斯人一樣,失去了工 作,為了糊口,由量子物理學研究員轉行至警衛員的工作。之後,又 有機會轉行至銀行業軟件開發業務。90 年代末,俄羅斯又出現金融 業危機,很多銀行因而倒閉,人生又再度跌入谷底。之後,在工廠找 到一份低技術的木工工作。過了一段時間,又因為薪酬太微薄,故此 又再度進身 IT 業,當時他是頂尖級人才。經歷果然是波浪式的,難 怪如此喜歡使用衝浪這個詞了。

經過人生中反反覆覆的大起大跌之後,在 2002 年初開始不斷經歷各 種神秘經驗,於是將所覺悟到的知識記錄下來,並賦與它一個名稱: Transurfing(衝浪)。

Vadim Zeland(Вадим Зеланд)被認為是俄羅斯神秘主義的 第一作者。他的書籍已經成為經典,已經在世界 20 多個國家進行翻 譯和出版。 《現實衝浪》(Трансерфинг реальности) 系列一直保持在暢著書榜首。

此外,在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有衝浪學校,人們接受裏面的培訓,以管 理自己的現實。在國外,衝浪(Transurfing)不但在意大利,德國,法國, 154


甚至連在阿拉伯世界也取得了極大成功。近年在美國流行度一直顯著 上升。

由 2004 年開始,印刷版的發行量估計為數百萬,但無法估計有數百 萬人閱讀過'網上沖浪'的盜版網絡中積極推廣的非法的電子和音頻版 本。

然而,在華文的媒體當中,大部分人對於 Vadim Zeland 這個如雷貫耳 的大名却是未嘗聽聞,若然不急起直追,恐怕難免會落後於人了。

155


後記

宋真宗的名字不是太多人熟識,但說到這位人物對於後世的影響,可 謂非常重要。首先是達成了"澶渊之盟",帶來了二百多年的和平,令 國家休養生息,對於日後文化和經濟發展可謂功不可沒。但是,上述 都是物質方面的,物質也少不免經過成住壞空的四個劫數,難免最終 灰飛煙滅。若說到精神方面,則這位皇帝的影響可是說是非常深遠, 說得不好聽一點,千千萬萬,乃至過億的中國人都被他洗腦。宋真宗 趙恒的〈勸學篇〉無人不識,當中是這樣寫的:「富家不用買良田, 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必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 媒,書中自有顏如玉。」不過,這已經違背了一貫士大夫的精神,子 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元代石子章的《竹塢聽琴》第三折:「十載寒窗積雪餘,讀得人間萬 卷書。」十載苦讀,所求的不外是榮華富貴、高官厚褖,不過,這些 都是人之常情,無可厚非。

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在筆者年青的時候,還是普遍人所擁抱的金科 玉律,古人求昇官,今人想發財,形式雖然各異,本質却是相同,因 156


為錢與權是一體之兩面,就橡相對論的質能互變一樣,其實是同一件 東西,可以互相轉化。雖然在下已非初出茅廬,但在歷史長河中,也 只不過屬於一剎那的光境,在此電光火石之間,曾經被奉為金科玉律 的至理名言,當下已是大江東去。所謂此一時也,彼一時也,豈能同 日而語?

在過去,人人都相信教育帶來前途,有些人立志懸壺濟世,有些人夢 想做金牙大狀,更多人為讀工程還是讀金融爭論得面紅耳熱,對於一 般草根階層出生的年青一輩而言,若能有機會成為專業人士,擠身中 産行列,已經覺得是揚眉吐氣,光宗耀祖了。到如今,已經時移世易, 滄海桑田,不過是轉眼之間而已。

大前研一在《M 型社會:中產階級消失的危機與商機》中說:「你別 再以為,只要咬緊牙根忍一忍,好日子還會回來,你可能已經從中產 階級淪落到"下流社會"而不自知……」。在全球化經濟運作趨勢下, 整個社會的財富分配是占大多數的中產階級的流失和貧富兩極加劇, 工作貧窮已擴展至高學歷的年輕人。

三浦展在《下流社會:新社會階級的出現》中指出,在全球化之趨勢 157


下及社會階級的變動中,中產階層漸漸失去其特徵及優勢並下沉為下 層社會的一群。受到這一波浪潮的推引,很多已開發國家都相繼出現 中產階級快速消失的現象。

Hadas Weiss 的《中產悲歌:面對薪資停滯、金融危機、稅賦不公,中 產階級如何改寫未來?》(We Have Never Been Middle Class: How Social Mobility Misleads Us)一書更加大膽地提出,中產階級從來就不存在。 作者進行了大量文獻研究,並歸納出結論:「中產階級是一種意識形 態」。原來,中產階級是被製造出來的,目的是讓人養成勤奮態度, 為積累財產做出貢獻,這種價值觀最終帶來的結果却是自我毀滅。

中産之路已走到盡頭,究竟何處才有曙光?像 Bill Gates、Steve Jobs、 Elon Musk 等精英一樣,自立門尸?他們成功的關鍵在那裏?那一種 學問才是最當時得令呢?資訊科技?元宇宙?納米技術?加密貨幣? 可以說是,但若是要更嚴格一點地說,那就應該說是掌握未來趨勢的 能力了。掌握未來,就可以無往而不利。

未來有甚麼趨勢?以前的人相信科學可以客觀地觀察這個世界,後來, 到量子力學的出現,世人幡然醒悟,發現原來意識可以影響客觀世 158


界,甚至於決定事物的結果,物質因意識而改變,故此,若然可以掌 握意識的狀態的話,就可以決定事件的發生,再進一步的話,可以影 響整個世界。再者,物理學家都相信世界每件事物都是互相連繫,訊 息的傳遞可以超越時間與空間,心靈感應的事已經由先前迷信變成屬 於科學的範疇。可以說,人類意識的提昇比一切其他學問更為首要。

心理學上,容格(Carl Jung)又告訴我們共時性(synchronicity)的重要性, 客觀地印證了超自然的存在,而它的存在又和我們日常生活悉悉相關, 然而,絕大多數人對此卻是一無所知,可想而知,當下在這方面有多 少工作是刻不容緩的。這是一個有待開發的寳藏。

西方知識份子最終發現,很多科學新理論在古老的東方文明早已有之, 這是巧合還是當時已有更高的文明存在?如果懂得借鑒古代文獻,會 否有所啟示?

蘇美爾文在四千多年前已經發展出非常發達的科學技術了,這完全無 法用常理出理解。南太平洋的復活島上,土著如何搬運巨大的石像? 威爾斯的巨石陣已有五千年歷史,建造的目的是甚麼?如果是宗教儀 式,為何一點記載都沒有留下?中國人如何可以在幾千年前便知道人 159


體有三千多個穴位?古人又用甚麼儀器探測出人體裏有經絡?印度 人的冥想為何能夠達到超乎常人的意識狀態?還有,二千多年前的佛 學為甚麼會如止高深,現代的人讀唯識學或中觀要讀數十年,以古代 的知識水平怎可能發展出如此精密的理論?古埃及人究竟如何建造 金字塔?古時候的馬雅人怎樣制定如此精準無比的歷法?一切都是 耐人尋味。位於毛里塔尼亞的撒哈拉之眼被專家認為是失落文明阿特 蘭蒂斯之所在地,是耶非耶?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馬雅、古 印度哈拉巴等文明為何會消失?

我們憑甚麼相信我們現在的文明就不會消失?說不定正在重蹈覆轍。 看看全球暖化、人口過盛、貧富兩極、糧食短缺、生態失衡、基因改 造、空氣污染、疫症漫延、核戰危機、恐怖活動、邪教泛濫、極端思 潮、泡沫經濟、文明衝突等就不難推斷。深入地探究下去,就會發現, 以上一切都要由精神文明說起。事實上,對於這方面的研究,在外國 一些地方已經進展得如火如荼了。

日本心靈科學協會(The Japanese Association of Spiritualists)是日本最早 的心靈現象研究組織。在平成 24 年(2012 年)被認可為公益財團法人。 一直發行會刊《心靈研究》 、出版圖書與及小冊了。每月都有心靈科 160


學研究發表會,以報告各項研究成果。自 1923 年以來,創辨人淺野 和三郎先生一直進行着各式各樣的調查和研究。(http://www.j-spirit.jp)

韓國精神科學學會(The Korean Society of Body·Mind·Spirit Science)是由 一群韓國的科學家於 1994 年 4 月共同組織而成的組織,當時名為大 德研究團。同年 8 月,以韓國精神科學研究會名義向科技處註冊,並 於 1995 年年初推舉首爾大學教授李忠雄擔任創會會長。該會於 1996 年 4 月 30 日正改名為韓國精神科學學會(한국정신과학학회)。學會宗 旨是回應了今日社會的需要,而且這不單只是韓民族的需要,更是全 人類的需要。以和人類的構成包括肉體、心、靈(body, mind, and spirit) , 還有能量有關的科學、宗教、善知識的覺悟、神秘的絶頂體驗等等知 識和事例作融合。(http://ksbmss.or.kr/)

玄學法語大學(l'Université Francophone de Métaphysique.)的總監 Frank Hatem 先生認為玄學(metaphysic 又可以譯做形而上學)和物理學有本質 的分別,形而上學是原因的科學,而物理學是結果(可測量的外觀)的 科學。玄學不是基於觀察,而是基於絕對理性。玄學是“為什麼”(why) 的科學,物理學堅持“如何”(how)。該大學為公眾提供有系統的專 門學術訓練。(https://www.ufm-metaphysique.com/) 161


新衛城(Nueva Acrópolis)起源阿根廷,是由意大利裔阿根廷學者 Jorge Ángel Livraga Rizzi 於 1957 年創辦,有數十個分支。該會宣稱是一個 國際組織,在超過 53 個國家/地區設有辦事處,由來自數千名支持者 的 15,000 多名志願者和科學家組成,並提供 60 年的支持。通過基於 哲學、文化和志願服務的綜合教育,促進人類及其周圍環境的發展和 改善。課程與研討會包括:埃及神話、經典文明中的象徵建築、文藝 復興時期的政治烏托邦、希臘神話 - 英雄之路,此外亦介紹各類中 國與印度之宗教及哲學。(http://www.nueva-acropoRlis.org.ar/)

在華人圈子裏又如何?

子曰:「君子不器。」用白話講就是君子不要成為一件工具。本意是 旨在講求心靈上、人格上的不斷完善,不是只顧物質層面上的功能。 放在今時今日,就必需加上意識的提昇了。筆者由這一句再引伸,可 以理解為,不要像工具一樣,成為一個被使用的客體,要成為作為使 用者的主體。醫生、律師、工程師之類的專業人士,所擁有的價值都 屬於工具價值,都是成為器。知否何謂下學而上達?正如上文解釋, 這些"器"正在不斷貶值,在這個時候,求學的人是不是很值好好思考 一下呢? 162


163


164


Turn static files into dynamic content formats.

Create a flipbook
Issuu converts static files into: digital portfolios, online yearbooks, online catalogs, digital photo albums and more. Sign up and create your flipbook.